数字化教学及数字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2020-08-24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数字化教学与数字资源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数字化教学与数字资源应用”学习心得体会

2018年5月3日,我们学校组织老师参加了登封市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及数字资源应用培训会。这次培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很实用,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说起,涵盖大数据,数字图书馆,教学软件等。通过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作为一位教师如何驾驭课堂,以及上好每一节课,关键在于对教材的研究和挖掘,对新课标的理解,对新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的理解,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人才。下面就我的体会跟大家作以交流。

首先,数字化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据教学内容,知识要点,采用适当的数字教学载体开展教学,把数字化教学与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将数字教学融入课程,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二、数字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在课件制作中,要充分使用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软件。

第三、在课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充分使用智能移动终端,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人今后在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一、关于学习的平台的一些思考

郑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学习的平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内含2200多种期刊、数字图书馆等,每周有8000多条信息在更新,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却是极低的。通过专家们的讲解,感觉之前对资源的认识面过于狭窄了。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而在数字化教学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主动学习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教学应该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逐渐树立教科书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意识。

推荐第2篇:数字化教学与数字资源应用会议学习体会

“数字化教学与数字资源应用”学习感悟

新密市西大街街道办事处后士郭小学

徐红伟

2017年10月30日,我来到了新密市教体局,参加了郑州市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及数字化应用推进会。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到教育现代化的转变,本次学习推进会通过系统的介绍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实施经验,通过展望未来教育的发展蓝图,将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发展与合作剖析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郑州市五中校长张天佑以学校特色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实施的经验分享,深度讲述了学校对于培养未来教育的学习设计。培养未来教育的学习设计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世界将会越来越小,世界内部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创建数字校园,打造教育现代化,及时与未来教育接轨。未来掌握怎样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实现成功?基于世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孩子们需要具备:学习与创新能力,数字化素养以及灵活的适应能力。只有具备这些技能,才能更好地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什么样的外在环境能够促进人们更好地达到学习高峰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挑战学习的兴趣毋庸置疑的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外在的观照、期望以及支持。排在第三位的,是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果身边具有优秀的同学、同事,或者是团队的影响,那么学习将会更好地进入状态,保持活力。 田保华局长则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教育现代化对于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课改之前的以教定教,到课改时期提倡的以学定教,再到未来教育现代化,学习个性化之后的以学定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助力教育学习的深度深度发生。这样先进的技术支持,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无疑将会造福教育,造福人类的学习与进步。

通过本次学习培训,我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教育现代化的发生更加向往。从现在做起,我们要努力学习与实践,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与数字化资源的创建,为未来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为学习更好地发生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字化教学与数字资源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新密市西大街街道办事处后士郭小学

徐红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了知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也突破教室、学校、学区等物理边界,推动了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新型教育模式,深刻催生着教与学的双重变革。

2017年10月30日上午,学校安排我们在录播教室听了“郑州市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与数字资源应用培训”,本次会议首次采用电视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主会场的信号,同步传输到各县(市)区分会场。会议共有三个主题,邀请了三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分别是河南省教科院梁林梅教授,郑州五中校长张天佑及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田宝华。梁教授是把数字化资源及省内外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经验进行了展示,从而得知了省内外数字化建设和应用中的经验,提出了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应该如何利用好、发展好数字化、信息化教育资源,为教育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郑州五中的校长张天佑展示了五中的基本情况、数字资源应用的指导思想和数字化应用的方法。会上向大家抛出了四个问题:

1、假如你的孩子今年刚刚入学,从现在开始大约20年,那时你的孩子已经离开学校,步入社会,那时的世界是什么样?

2、按照你的想象,从现在开始20年后,你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掌握什么技能才能取得成功?

3、想想你自己的生活以及你真正学习的那段时光,是什么外在环境使得你高效的学习经历如此不可阻挡?

4、作为教师的你,假如围绕前三个问题的回答来进行设计,学习会是什么样子?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分享了对郑州市数字化教学及数字资源应用的思考。如何落实理念,达成目标,核心就在于“应用”两个字。我市将多手段、多举措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利用云解决共性问题,利用课堂解决个性问题,成就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把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上升到“云”层。

感觉到这个会议与直播相结合,形式很新颖。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不管什么都是发展的非常迅速。就拿网络直播来说,当我们还没有任何察觉的时候就已经火的不可开交了。2016年6月,《中国日报》报道,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身边其实也有很多例子,比如考试机构利用直播授课;淘宝卖家在韩国利用直播卖衣服等等。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校在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研究,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效率,把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很多的收获,认真学习有关电化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推荐第3篇:数字化教学心得体会

如今,利用计算机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多媒体教学已成时尚。运用多媒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此谈谈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教学是集图像、声音、图片、文本、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体,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所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教室里上课,老师要用粉笔板书教学内容、习题、解题过程等,这样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利用多媒体,预先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增加教学的密度;还可以即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刻体会到它的优势,从而促使我去认真学习计算机操作,学习制作课件,在网上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成绩。

总之,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合理利用好课堂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又促进我们老师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当然我清醒地认识到它也有弊端,应该如何发挥它的用处,扬长弊短,这也是我所要思考的。

作为教师,身处这个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再结合现代化的思想在教学中去勇于创新,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长处,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让它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恰到好处的作用。

数字化教学心得体会

宣化初中 李海婷 2017年12月5日

推荐第4篇:数字媒体教学应用

数字化教学媒体

摘要: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是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学设计的要素之一,它同时对教学设计中的其它要素会产生很大的关联作用。对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如何选择与应用教学媒体等进行研究,充分认识教学媒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中的问题做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要素;影响分析

人类文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对教育规律认识不断提高,由一般媒体产生出来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媒体的每一次发展,都会此起教学方式及教学观念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与深度,影响着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

数字化媒体的发展

数字媒体的发展不再是互联网和IT行业的事情,而将成为全产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和不可或缺的能量。数字媒体的发展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深刻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消费业、制造业等都受到来自数字媒体的强烈冲击。

各种数字媒体形态正在迅速发展同时也各自面对种种发展瓶颈,中国这个拥有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市场也成为国际数字媒体巨头的必争之地。中国社交网站(SNS)用户已经超过1.5亿,约1/3的网民都在使用SNS;各大主流互联网媒体纷纷向社交化转型,众多SNS新平台和产品竞相登场。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成为数字媒体发展的新方向。

将数字媒体的产品服务和创新技术融入品牌的市场推广体系,最大化数字媒体的营销效果;现有广告主、代理商、媒体主以及其他各方角色如何在新媒体市场中迅速找准定位,利用现有业务的优势拓展新市场,成为当前数字媒体行业持续发展亟需回答的问题。

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由于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 数字媒体—作品观摩与点评

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因此数字媒体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制订了支持数字媒体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美、日等国都把大力推进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及产业同样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关住,国家863计划率先支持了网络游戏引擎、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运动捕捉、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动漫网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分别在北京、上海、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建设了四个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数字媒体产业积聚效应的形成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数字媒体产业链漫长,数字媒体所涉及的技术包罗万象。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高附加值、低消耗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攻克数字媒体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国家科技部高新司的指导下,国家863计划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组织相关力量,深入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概念、内涵、体系架构,广泛调研了数字媒体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仔细分析了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我国数字媒体技术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向。

中国数字媒体于1995年随着互联网出现开始兴起, 互联网(特别是垂直互联网领域和Web2.0/Web3.0门户),业务成熟.手机载体(包括2.5G/3G/4G),业务成熟,需要整合资源,如手机杂志,结合了移动互联网与数字媒体的优势,从而使得数字媒体的形式更加新颖丰富。

IPTV互动电视网(New,今后深入中国家庭信息获取与娱乐生活)

移动数字广播电视网(New,可用廉价数字广播方法,使得多数有屏幕的电子设备成为电视,基于新的移动数字广播电视制式标准)

2010-2012年,数字媒体在中国会成为中国媒体主流 数字媒体率先影响中国的80后、90后的年青人群

数字媒体成为媒体主流后,会与传统传媒交相辉映,共存很长的时间,覆盖不同需求人群。 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含义

从本质上看,教与学活动过程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应具备有以教学为目的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传递、能够用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等基本要素。

2、教学媒体特性

教学媒体主要特性包括有:丰富的呈现能力,即教学媒体呈现教学信息的能力;强大的重现能力,即对教学媒体对教学信息的重现能力;广泛的接触面,即教学媒体将教学信息传递到学习者的空间范围;良好的可控性,即指学习者对教学媒体操控的难易程度。教学媒体主要的表现形态包括有: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3、教学媒体分类

教学媒体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感官与物理性质分类是常见的两种。按学习者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可分为:听觉型媒体,如口头语言、广播录音等;视觉型媒体,如教科书、板书、板画、挂图、幻灯、投影等;视听型媒体,如电影、电视等;交互型媒体,如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按物理性质分类,可分类:光学投影教学媒体、电声教学媒体、电视教学媒体、计算机教学媒体等。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设计要素的作用分析

在一个基于教学媒体应用的传授型教学设计模式中,包括有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需求及教学实践等要素。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诸多要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1、教学媒体的应用能与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互动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实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改变。为了达到这些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常需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与表达教学信息。主要体现在音视频材料的选择、教育游戏开发、网络及互动媒体的教学探究等。任何一教学单元、课题及项目目标的实现,靠一种教学媒体都达不到较好的体现。所以,选择多种形态与功能的教学媒体,对于教学目标的阐明及实现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来支持;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可以促进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媒体的应用能为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教学目标的实现,渗透到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其表现方式一定有所不同,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不同的特性。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的特性的一致性,是教学内容有效呈现的关键,也是教学媒体选择的主要依据。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可以为教学内容提供一个切合的情景,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表达,也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学习目标实现,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媒体的应用能充分尊重教学对象的学习特性

教学媒体丰富的呈现力、便捷的可控性及友好的交互性等特性,让教学设计更加多样化,以便能够更好地切合学习对象的需求。教学对象的学习特性主要包括心理特征及认知特点两个方面。教学材料的数字化、多媒体化及网络化,使学习者获取更加便捷。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环境的多样化,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心向。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形象及抽象)、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可以充分考虑到知识传递及能力培养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及认知两方面的特点,为有效开展教学设计提供支持。

4、教学媒体的应用能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教学环境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及教学环境被认为四大要素,教学环境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越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及人文环境,特理环境更多关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教学设施,人文环境则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如学习伙伴、学习氛围等。为学生提供适用学习需求的情境,是所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学媒体为教学活动突破时空限制、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构建更加符合教育及认知规律,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创造良好的师生交互氛围,促进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理解向更复杂的层次发展。

5、教学媒体的应用可以制定出更好的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为既定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的策略。教学策略包括要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及形式等因素的总体。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没有哪一种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中只有根据的教学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媒体的再现力、传播力、参与性等特性,使学生的自主式、控究式及协作式学习成为可能。教学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参与程度提高、反馈更为及时,教学策略因此可以制定的更加多样化与针对性。

6、教学媒体的应用使教学评价更为及时、全面及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按其目的,可以分成教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及诊断性评价等。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教学媒体应用,可以设计出互动式、网络化及多媒体式的客观及主观性试题,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有效性、及时性及广泛性。教学评价本身的教学、激励、调控及诊断功能,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要充分体现教学媒体的高效度、高信度及高效率。这里的效度是指教学媒体能够测得的评价信息的程度,它是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应用的最重要的条件。这里的信度是指教学媒体在评价前后的一致性程度,它是对教学媒体在老家评价中的可靠性的估计。这里的效率是指教学媒体在教学评价中应用所得到的信息与所需的资源消耗之比。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可获得的教学媒体综合考虑,尽量选择与应用高效度、高信度及高效率的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的影响

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与应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开展、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及教学效果评价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构建和谐教学环境的影响

教学系统中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情景的构建,进而对教学目标及其它要素产生影响。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依靠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的,学生只有依靠教师才能掌握知识,教师是知识的组织者、传递者及学生的知识来源。而现代教学媒体的出现,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学生的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在对教学媒体的应用与处理中,师生处于一个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状态。如何组织基于现代教学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等,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多元教学目标实现的影响

教学目标包括多个维度如知识、能力、技能及情感态度等。教学媒体构建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拓展了教学时空,让师生可以异时异地开展基于现代教学媒体条件下的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教师过分地依赖教学媒体,而看淡教学中利用语言描述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教学媒体获得信息而懒于思考,远距离跨时空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缺失。另一方面学生的教学实践更多的是在教学媒体构建的虚拟情景下实施,也许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起到作用,但与真实世界越来越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提高。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策略制定的影响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等特征。选择及应用于教学设计中,可以实施个别化、合作式及探究式学习策略的制定。但教学媒体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好,教学活动缺少教师的约束与监督,对于一些缺乏自我约束的和纪律、惯于拖延或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缺少高度自主学习的精神,会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体中失去目标,学习效果会不尽人意。另外,学生较多地与教学媒体交流,会形成自我为中心,合作与互助得不到培养。如何利用好现代教学媒体,使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能够激发动机、追求实效是教学设计中合理使用教学媒体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化媒体技术正成为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教学手段。现如今,数字化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应用中,在教学应用中产生了深刻影响。运用数字化媒体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强烈的兴趣,更直观的认知,更清晰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 数字化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有利于职业学校学习。在这些方面,数字化媒体的应用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凸显了它足够多的优势,使得受到大中小学教育的亲睐。 与此同时,数字化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带来了令人思考的问题。其一,数字化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构建和谐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学系统中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情景的构建,进而对教学目标及其它要素产生影响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依靠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的,学生只有依靠教师才能掌握知识。而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学生的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在对教学媒体的应用与处理中,师生处于一个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状态。如何组织基于现代教学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如何体现等,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其二,数字化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多元教学目标实现的影响。一方面是教师过分地依赖教学媒体,而看淡教学中利用语言描述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教学媒体获得信息而懒于思考,远距离跨时空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缺失。另一方面学生的教学实践更多的是在教学媒体构建的虚拟情景下实施,也许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起到作用,但与真实世界越来越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其三,数字化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策略制定的影响。数字化媒体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等特征。选择及应用于教学设计中,可以实施个别化、合作式及探究式学习策略的制定。但教学媒体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好,教学活动缺少教师的约束与监督,对于一些缺乏自我约束的和纪律、惯于拖延或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缺少高度自主学习的精神,会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体中失去目标,学习效果会不尽人意。另外,学生较多地与教学媒体交流,会形成自我为中心,合作与互助得不到培养。

总之,数字化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推广到了所有的学校和学科,它必将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融合,诞生出新时期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为人类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2]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2版 [3] 盛群力.《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4] 王知非.《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5] 王太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8期

[4] 刘刚.《教学设计中教师自身因素对媒体选择的影响》[J]现代教育技术,2005年第8期

推荐第5篇:数字化城管培训心得体会

数字化城管培训心得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

从数字城管实际运行情况看,数字城管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各职能部门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实施还没有变成各责任部门、责任单位的自觉行动。表面上看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尚有抵触情绪,工作上还有推诿扯皮现象,不真心实意配合支持,而实际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启发出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自觉性,他们积极投入数字化管理的内在动力还没有被发动起来。一些职能部门以责任不清等理由搪塞所分派的工作任务,加之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区分清楚各类事件的具体归属,还没有抓住解决问题的“抓手”,无法有力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随着数字化城管工作的稳步推进,大量城市管理问题逐步公开和显露,造成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工作量急剧增加;而数字化城管系统中监督和执行的分离,也对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一些部门一时无法适应。

要适应城市网格化管理,各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特别要防止以试运行出现的暂时问题、片面问题来消减和忽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也要防止个别单位以各种牵强的借口、不充分的理由、消极的态度来回避其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应尽的责任义务,自觉坚持城市管理高标准。要进一步理清城管与相关职能部门及街道、社区的职责划分,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加强城管与各部门间动态管理的无缝责任机制和联络协调机制,确保“大城管”格局的形成。

(二)完善培训制度,加强队伍管理,通过提高队伍素质来充分发挥系统的效用 数字化城市管理队伍是指信息采集员和平台操作员两支队伍。信息采集员采集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信息是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最主要的信息输入来源,这个信息来源的质量状况决定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实际效能。也就是说,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发挥它的巨大效用的基础,是建立在信息采集员上报的信息的正确性上,这些信息能够从质量和数量上切实反映辖区的城市管理状况。要保证信息采集员上报的信息质量,首先要解决好全区各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每一个信息采集员消除对立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保证系统健康运行;其次是要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提高信息采集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定期分析信息采集员上报案件的质量问题,一是针对系统运行初期上报案件数量多,质量不高的现象,系统运行管理人员查找出信息上报和案卷核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不定期组织业务再培训,同时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专心求解,注重积累,逐步整理出一套规范信息上报和案件核查工作的指导性办法。对操作员坚持不定期培训,从操作员当前需要补充的业务知识出发,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只有全面提高两支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巨大作用。

(三)全面考核,科学评价,利用激励的考评体系促使各部门转变处事理念

多年来,由于存在着对各部门、各街道执行系统分派任务情况的绩效评价机制的不科学不全面,考核评价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以至干多干少一个样,或者多干不如少干,每个人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工作挡在门外。数字化系统考评体系实施之后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实现“问题少了好”向“问题多了好”转变。我们的考核办法要体现出“干得越多越好”的理念。二是要实现“派活干”向“找活干”转变。考核办法要起到激励、鼓舞大家抢活干的作用。三是要实现“找麻烦”向“拉关系”转变。现在存在一些街道、部门给信息采集员、平台操作员“找麻烦”的现象,他们认为信息采集员暴露问题是跟他们“过不去”,平台操作员不应该给他们派任务。而激励的考评体系就要把这种情况转变为让他们觉得信息采集员暴露的问题越多越好,平台操作员给他们分派的活越多越及时越好的状况。

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是城市管理机制上的一项尝试。可以预见,在试运行乃至以后的正式运行过程中,还将遇到更多新问题、新课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去突破、去解决。我们将从眼前的试运行工作入手,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总结、再提高,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区、街道等多个层次的高度统一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数字化平台,不断完善系统,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城管”管理。

推荐第6篇:档案馆数字化、数字化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材料)

关于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

2006-11-9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进入论坛

当二十世纪的尼葛洛庞帝 (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一书中,向人们描述着数字时代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带来的各种冲击时,人类文明已经真实地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大潮朝着我们扑面而来。档案管理和利用如何应对及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需求,是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思考的。

一、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有一些档案馆已经开始对此投资建设。我们认为,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和解决好档案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数字化档案馆进而是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建设打好基础。

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组成:

(一)档案馆数字化。档案馆的数字化包含着以下三层含义,其一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建立档案馆的自动化系统,实现档案馆自动化管理,完成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其二是馆藏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的馆藏档案信息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建成完备的信息数据库;其三是构建平滑高效的档案信息数字化传输平台,实现档案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

(二)数字化档案馆。在档案馆数字化基础上,形成以数字化信息为馆藏内容,以计算机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三)数字档案馆。通过国家信息基础工程联合数字化档案馆,运用网络互联技术,将个体数字化档案馆联合起来,进行扩张、伸展,组成完全意义的数字档案馆,遵循共同协议,实现数字化信息共享,是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知识信息中心。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终端提出需求,由数字档案馆系统完成查找和调阅档案信息,完全不受时间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如果说运用虚拟技术,建立虚拟档案馆的话,那么,档案馆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虚拟档案馆。

二、档案馆数字化——数字化的起点

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作为传统档案馆数字之路的起点,如何走好这首要一步,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就着重于这一点来谈一下我们的观点。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是对档案馆自身管理行为现代化的确定,而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基础上的。这个特征是基础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是开展其他数字化工作的前提条件。现在许多文章在探讨数字档案馆或虚拟档案馆时,较多是对档案馆美好前景的预测与憧憬,很少涉及传统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问题,忽视档案管理具体业务环节的计算机数字化管理问题,如档案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档案自动全文存储与检索、档案业务工作辅助管理、计算机辅助立卷、档案自动标引、文档一体化管理、档案馆办公自动化、档案库房保护技术现代化、档案数据库设计与建立等。而这些不仅是档案管理基本的业务环节,也是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具体体现,更是档案管理数字化全面实现的基础。这些问题不解决,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就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开始进行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践与探索,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方面的发展方向。

1、建立著录档案信息检索系统。著录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应该说是计算机技术与档案工作的最早结合点。由于档案馆的馆藏量巨大,档案的信息资源又是如此丰富多样,为了方便利用者,提高查询效率,档案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目录或专题文件级目录著录,以达到快速检索的目的,检索工具的数字化带来的优势尽显无遗。

2、“文档一体化”管理。1992年国家档案局提出“文档一体化”管理思路,许多档案部门纷纷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文件与档案的一体化管理,从文件形成之时到文件办结归档乃至档案管理成为一条流水线的操作过程。“文档一体化”操作管理软件与传统手工操作相比,避免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人为遗漏,提高了文件归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了文件立卷的效率,提高了档案的质量。但它也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传统手工操作流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档管理数字化。

3、档案馆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我国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起步时间较晚,目前还是以针对上述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和文档一体化数据库系统的管理为主,停留在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的初级阶段,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和潜能并未充分发掘出来。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涵盖档案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等诸方面的大型的系统工程。档案馆数字化管理应该以此为契入点,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发展。

(二)馆藏信息的数字化。根据《档案法》的规定,综合性档案馆作为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集中保存档案的基地,与国家历史同在。综合性档案馆通常都有数量庞大的馆藏,内容及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就传统的档案载体而言,其记录信息都是平面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载体的信息难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所有的馆藏信息都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做到图、文、声并茂,档案信息的记录功能与显示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而且更有前景的是数字化后的档案信息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给长期以来沉闷、形式单一的档案信息贴上吸引人的“标签”。馆藏信息的数字化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其数字化建设的工程量巨大,各级档案部门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

1、大型综合性档案馆,它们的馆藏基础一般都较好,馆藏信息的利用也较频繁,在建设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技术优先的原则,划出专项经费,成立馆藏信息数字化部门,专门负责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这种模式见效快,但投入高,需要很强的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

2、中小型综合档案馆,在建设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资源优先的原则,购置少量的设备,对重要的档案资源先期进行数字化处理,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数字化规模。这种模式见效慢,投入较少,对技术要求也不高。馆藏档案信息经数字化后转化为数字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

目前大部分档案馆馆藏档案载体仍然是以纸质为主,纸质档案数字化制作方式一般有二种:第一种是通过计算机人工录入或通过扫描仪扫描由字符识别软件(OCR)识别,制成文本文件;第二种是将档案文件的每一页看成是一张图片,不管上面具体是什么内容,由扫描仪按页扫入计算机制成图形文件。第一种方式占据空间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文数字化,但纸质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手写体、繁体字,有的字迹褪化及非文字形式等,此时采用第一种方式就会暴露出如下致命弱点:用OCR字符识别的准确率低;若采用人工录入,不但需要大量的录入人员,而且一时还不能马上胜任此项工作,差错率大且核对困难,投入大,收效慢。而第二种方式实现容易,一般档案工作人员只要稍加培训,即可操作机器,且工作可以定量化,差错率相对较低,即便有一些错扫、漏扫等,也能很快被发现。至于图形文件占空间大的问题,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相信适合的软件很快就会被开发出来,如果能采用先进的高速扫描机,那么对档案信息数字化无疑是如虎添翼。另外,还因为图像扫描保持了档案原件本来面目,可以使利用者在看到文字内容的同时,也能看到纸质档案的其它一些特征,如原件的纸色、墨迹、印章、圈点、批注等各种原貌,使利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线索,开展一些更深入的研究。

(三)档案信息传输平台数字化。档案信息只有在传递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以往信息存在于一次文献即档案原件或经过处理的二次文献范畴内,人们需要档案信息,往往需要亲临档案馆,通过阅览摘录、静电复制或拍摄等形式来获取需要的信息。但档案信息在完成数字化后以数字形式存在时,数字网络系统就将成为其主要的传输平台,为档案信息的快速流动提供可能。数字化了的档案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多向传递,形成传递网络,而且通过因特网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传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者不必亲临档案馆,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

如果把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比作一个人体的话,那么档案管理数字化和馆藏信息数字化的建设就是这个人体的骨架和血肉,数字网络系统就是它的神经网络。档案馆信息传输平台应首先构建的是档案馆局域网也可称为内网,一般的要求是在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前提下,通过网络连线将各个部门的计算机资源整合在一起。可根据不同的应用设置服务器,部门的个体计算机通过网络共享网络信息资源,为档案馆核心数据库提供档案信息,也可以得到权限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其次是构建外网、公众网等,可使档案信息通过数字网络系统进入信息交流的大动脉----互联网,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三、档案馆数字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建立标准化的规范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指出:“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行标准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这充分阐明了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各地的档案馆对数字化建设还都处在试验和探索阶段,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标准化的规范体系的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高质量的坚实基础。如浙江省档案局指出数据库建设要本着保证质量、规范标准的精神,并决定在2002年正式出台统一的《浙江省综合档案馆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相关标准,对全省各级档案馆现有的数据库与软件进行修改、规范,提高数据质量,完善软件功能,特别是数据标准接口功能。在建立标准化的规范体系方面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标准化管理为主,制度管理为辅。标准化适合于技术工作领域的规范化管理,可操作性强,而且与管理体制的关系较为超脱,因此在不与法律相冲突的情况下,标准化管理更有利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度通常以法规形式出现,特别是约束力强,但管理范围有限,所以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配合制度可以形成档案馆数字化工作所需的严密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2、首先考虑采用国际标准,其次才是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由于档案信息的范围和种类处于不断扩展和变化之中,因此即使在档案馆数字化阶段也应优先采用适用范围尽可能广泛的标准,尽量做到一次到位。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确定标准的原则是:面向计算机和网络及信息平台的处理,直接采用国际和国家标准;面向综合性信息的处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面向档案信息的处理以借鉴为主进行补充,由此形成标准化的规范体系。

(二)建设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早在1992年就有学者指出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核心是建设高质量的数据库,这个认识到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现在我们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依然是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档案馆计算机数据库类型以检索性数据库和文件性数据库两种较为常见,检索性数据库主要用于揭示馆藏内容,介绍开放档案的范围、目录和提供网上检索途径;文件性数据库,主要用于完整地载入档案文件,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数字化后以数据形式集合成数据库,档案信息组织形式就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从原先纸张上顺序的、线形的方式转变为计算机的直接的、网状的方式,索引文件、超文本技术可以使信息按本身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依赖先进的智能化信息管理技术,以人工语言或自然语言进行搜索,为用户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中的数字信息要达到以下质量标准:第

一、数据的准确性;第

二、数据项目和内容的完整性;第

三、数据的规范性;第

四、数据的稳定性。

(三)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安全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档案馆与图书馆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图书信息基本上是面对普通公众,而档案信息则对安全保密有严格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档案信息是需要控制使用的,所以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档案信息的保密和安全。通常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制度管理和技术保证两类,档案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对此应该形成一套管理制度体系,此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自动控制,才能做到更加严密。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进行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探索时就十分重视数据的安全问题。他们认为在黑客猖獗和网络安全保护手段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保密和安全,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数字化民国档案网络化服务。他们首先对已有的档案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分化,对馆内不同用户根据权限提供全文档案信息,使馆藏信息首先在馆内达到资源共享。当馆内数据库接入Internet网时,除尽最大可能保证网络安全外,将那些有机密性的、不开放的档案不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为了解决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可以使用Intranet技术,提供授权的档案信息服务。

(四)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问题是关系到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成败的另一关键。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是与新知识、新技术的普及密不可分的,所以各类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档案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培养的人员有以下几类:系统开发与维护、数字化加工与管理、标准化建设、数据库运行管理等。

目前我国的档案专业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各种专业知识培训,都显得知识陈旧,内容更新慢,缺乏计算机技术与档案及档案工作关系的内容,其结果也就使得档案界严重缺乏既具有档案专业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复合性人才,阻碍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在档案事业上的运用。对此,档案教育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奋起直追,加大培训力度。

同时档案馆也必须重视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需要。在相关的岗位培训及人才引进时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1、做到有提前量,使有关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提前了解。

2、针对不同对象分层次培养,要求知识技能与岗位相适应。

3、充分依靠社会支持,引进人才但不浪费人才,做到人员结构合理。

以上是我们对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些浅见。现在各地档案部门都很重视这方面的信息,有些单位已将此摆上了议事日程,但相对于图书馆部门,档案部门的动作已经滞后。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现已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其在数字图书馆的总体结构、标准规范、技术线路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1999年3月成立的“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心”年生产规模已经达到5000万至6000万页全文影像数据,它的网络可以提供1000G存储量的网上信息服务。档案馆如果还不重视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不能在网络上有效地传递档案信息,就无法融入信息时代的快车道,最终将被信息社会淘汰。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它还具有更深刻的战略意义。

推荐第7篇:数字资源应用培训体会

数字资源培训心得体会

昌邑市饮马镇赶仙庄小学—梁晓庆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们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为了进一步加快教师现代化教育信息意识,我做了一下小结。

一.参加培训的教师情况。 培训当中所有老师全部正常到场。

二.培训效果。

1.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培训过程种都很认真,刻苦,好学。

2.培训完毕后也参加了培训总结。

3.培训过程种教师兴趣高涨,有不明的地方及时寻求答案 4.培训内容结束后通过死地操作加深了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5.通过模仿,提高课堂质量。

通过培训,虽然短暂,但受益不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推荐第8篇: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培训体会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培训体会

3月25 号,我们语文教研组去区教育局参加了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培训,这次培训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的优势。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是基于新课程标准,整合正版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学工具软件、嵌入式教学资源、资源管理工具软件,及基于网络的后台管理软件平台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支持多级的用户管理、机构管理、资源管理、数字化教材管理,为学校构建智能、高效、开放、易用的教学应用平台,实现教育资源流通与共享。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要求的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快速打造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以教育信息化来推进教育改革。

“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节省教师备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络和城域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帮助用户走出“信息孤岛”的困境。

2、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的应用。

激活帐号—下载客户端—右击工具,进行拖拽,很多的公共资源、央管资源都能下载到您的课本上,快捷便利,方便使用。

只是,现在我们还没有得到相应的账号和密码,一切都不能用,期待!!!

推荐第9篇: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教学大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3000540 学时:64 学分:4 课外上机:16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 教材: 《DIGITAL DESIGN ---Principles & Practices》(Third Edition),John F.Wakerly,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原书第三版) John F.Wakerly 林生 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通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所共有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与特性、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和综合的基本技能、常用数字电路功能单元的实际应用技巧。

同时要求同学能够理解数字逻辑电路与模拟电路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EDA技术对于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分析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课堂理论教学(62学时) 第一章 引论 (2学时)

介绍数字逻辑电路的特点、数字逻辑电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地位、数字逻辑电路与模拟电子电路之间的关系、简单介绍EDA设计工具、VHDL语言对数字逻辑设计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 数系与代码 (6学时)

重点学习掌握: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非十进制数的加减运算;

符号数的表达:符号-数值码(Signed-Magnitude System、原码),二进制补码(two\'s complement,补码)、二进制反码(ones\' complement, 反码)表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带符号数的补码的加减运算;

BCD码(Binary Codes for Decimal numbers)、格雷码(Gray code、葛莱码)的特点,它们与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关系;

二进制数的浮点数表达(补充); 学习了解:

字符的代码表示,二进制代码在状态,条件等的表示方面的应用;

第三章 数字电路 (4学时)

重点学习掌握:

作为电子开关运用的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MOS场效应管的工作方式;以CMOS倒相器电路的构成及工作状态分析;

逻辑电路的静态、动态特性分析,等价的输入、输出模型; 学习理解:

特殊的输入输出电路结构:CMOS传输门、施密特触发器输入结构、三态输出结构、漏极开路输出结构;学习了解其他类型的逻辑电路: TTL,ECL等;

不同类型、不同工作电压的逻辑电路的输入输出逻辑电平规范值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配合的问题。

第四章 组合逻辑设计原理 (10学时)

重点学习掌握: 逻辑代数的公理、定理,对偶关系,以及在逻辑代数化简时的作用; 逻辑函数的表达形式:积之和与和之积标准型、真值表; 组合电路的分析:逻辑函数表达式的产生过程及逻辑函数表达式的基本化简方法—函数化简方法;

组合电路的综合过程:将功能叙述表达为组合逻辑函数的表达形式、逻辑函数表达式的化简—函数化简方法和卡诺图化简方法、使用与非门、或非门表达的逻辑函数表达式、逻辑函数的最简表达形式及综合设计的其他问题:无关项的处理、冒险问题和多输出逻辑化简的方法。 第五章 组合逻辑设计实践 (10学时)

重点学习掌握:

利用基本的逻辑门完成规定的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任务:如译码器、编码器、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异或门、比较器、全加器;

利用基本的逻辑门和已有的中规模集成电路(MSI)逻辑器件如译码器、编码器、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异或门、比较器、全加器、三态器件等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完成更为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方法。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第七章 时序逻辑设计原理 (10学时) 重点学习掌握: 基本时序元件R-S型,D型,J-K型,T型锁存器、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时序特性, 功能表,特征方程表达式,不同触发器之间的相互转换;

扫描触发器(Scan Flip-Flop)特性及基本应用;

钟控同步状态机的模型图,状态机类型及基本分析方法和步骤,使用状态图表示状态机状态转换关系;

时序状态机的设计:状态转换过程的建立,状态的化简与编码赋值、未用状态的处理-最小风险方案和最小代价方案、使用状态转换表的设计方法、使用状态图的设计方法。

学习了解:

时序电路设计中的其他的设计方法。

第八章 时序逻辑设计实践 (10学时)

重点学习掌握:

利用基本的逻辑门、时序元件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完成规定的钟控同步状态机电路的设计任务:计数器、位移寄存器、序列检测电路和序列发生器的设计;

利用基本的逻辑门和已有的中规模集成电路(MSI)时序功能器件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完成更为复杂的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的方法。 学习了解:

时序电路设计中的其他问题:组合电路与时序电路的比较,大型时序电路的结构划分,时钟歪斜,异步输入处理等。

第十章 存储器及其在数字逻辑系统实现中的运用 (4学时)

学习了解:存储器(ROM,SRAM)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

学习掌握:存储器在数字逻辑系统设计的硬件实现中的运用。 第十一章 其他的实际问题 (3学时)

学习了解:

数字逻辑电路(组合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的描述说明方法;

数字逻辑系统设计的其他问题:数字逻辑设计中设计工具的作用、设计的可测试性问题、数字逻辑系统可靠性的问题、高速数字逻辑系统中信号传输的相关问题。

补充内容

模数转换器、数模转换器(ADC/DAC)原理及应用简介

(3学时)重点学习理解:

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 to Analog Convertor,DAC))的基本电路结构(R-2R结构的DAC),工作原理;

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 to Digit Convertor,ADC) 的基本电路结构(逐次逼近式的ADC),工作原理;、

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模拟-数字转换器、数字-模拟转换器(ADC/DAC)在电子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特别是在波形发生方面的运用。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12学时)

实验目的:研究典型数字集成电路的功能及扩展方法;掌握其测 试方法;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电路设计和测试。

实验内容:根据数字集成电路的特点,进行基本功能单元试验,包括组合电路基本功能单元的实验,时序电路的基本功能单元的实验及数字电路综合设计性设计试验。 实验上机(课外)(16学时)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CAD设计工具 PSPICE、MAX+plusII对教材中相关例题的分析,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实验内容:

1、学习使用PSPICE电路CAD工具,利用PSPICE仿真CMOS基本逻辑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了解电路结构和负载特性对逻辑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影响。

2、学习使用MAX+plusII工具,利用MAX+plusII工具进行数字逻辑电路仿真的基本方法;进行基本组合电路基本功能单元,时序电路的基本功能单元进行仿真,加深对基本功能单元功能作用的理解;对教材中大型例题进行仿真分析,加强对大型综合性设计的分析理解能力。

3.课堂习题课

由教师根据课程进展情况自行安排。

三、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1. Alan B.Marcovitz .Introduction to Logic Design (影印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Victor P.Nelson H.Troy Nagle Bill D.Carroll J.David Irwin .Digital Logic Circuit Analysis & Design 清华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 Inc, 1997 3.John M.Yarbrough .Digital Logic Applicatons and Design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阎 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王毓银,数字逻辑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龙忠琪,贾立新,数字集成电路教程,科学出版社,2001

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大纲

7.毛法尧,欧阳星明,任宏萍,数字逻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8.沈嗣昌,数字系统设计,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 9.何绪芃,曾发祚,脉冲与数字电路,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10.万栋义,脉冲与数字电路(第二版),

11.刘宝琴,数字电路与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12.陈贵灿,邵志标,程军,林长贵,CMOS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

推荐第10篇:数字校园培训心得体会

数字校园培训心得体会

宁化县民族学校

雷荣标

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数字化学习方法与技术.我们还接触到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接触到了开动大脑和启动记忆等书籍,不但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很多知识。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比其他学科更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共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展开学习,变革教与学的模式,可以为师生共同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数字化学习要求师生是互动的,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更高。

如果我们要做信息技术教师,用数字化的观念进行教学,那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有所启示,将今日之所学发挥的淋漓尽致。

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随着这种新媒体的出现,许多信息的呈现、存储、交流的方式改变了——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而随之而来的是便捷、高效,但是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信息不再闭塞,知识界不再疲乏,我们在这丰富的资源中却更容易迷航。通过上这门课,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介绍的思维导图工具,思维导图工具帮助我们高效的完成许多任务,因为它是很接近人脑的工作方式的。如果从一开始我们自己就有意识地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形成了定势,势必会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效率。

生活在数字化的年代,我们不能被动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更不可以落后于先进的技术。

第11篇:数字化信息教学心得体会

数字化信息教学心得体会

我经过了两天时间的网上视频学习,通过认真听了教授的讲座,我们对数字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我的思维模式,知道了在网络环境下该怎么去做网络资源的整理,网络中该怎么去进行授课内容的材料准备,注重平时材料的主动积累。我清楚的认识到了优秀PPT 的关键点哪里,该怎么去制作,第一次接触了思维导图的思想,知道了改怎么去制作以及思维导图有哪些运用。

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交流和讨论,对教学设计有了更深的思考,对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平台建设有了明确的思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有了新的目标。学员们学习兴趣浓厚,讨论热烈,圆满的完成了前一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感觉到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学校科研处精心准备: 在中职信息技术培训的通知下发后,积极组织全校教师报名参加培训,及时提醒报名的教师参加网上学习。

(2)教师们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中心坊主提出争取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争当优秀班级的目标,学员们学习积极性高涨。

这次学习为处于一线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教学交流的平台。为了使大家讨论得更加深入、更有针对性,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围绕大家讨论的焦点和热点议题,我们选择了如下几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I、网络环境下,该怎么样去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各个教研组、办公室建立自己相应的教师图片素材库、音频素材

1 库、视频素材库以及以学生为主的学生作品素材库,整个素材库会占用很大的存储空间,单纯依靠人工来管理可能会很麻烦,因为涉及到各种分类和子分类,同时大多的内容检索起来也是很繁琐的一件事。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素材库的通用管理平台。上传之前,老师根据自己整理收集的资源、材料等进行相应的标签和归类,便于需要使用的老师进行查找。对于属于老师个人作品的资源,比如PPT、flash等资源这需要有老师个人的授权,其他老师才能下载使用。为了提高老师们将资源共享出来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资源交换的办法,对每个资源计分,如果你要使用别人的资源,你必须先上传自己的资源,同时要有专门的老师来对整个平台下的资源进行内容审核。

2、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整合的分工

对于教学资源整合的分工,我们讨论了很多,比如专人管理,专职管理等。最终我们觉得网络资源整合的分工不是依靠- 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完成的,它需要老师们的主动配合,需要强大的软件管理平台的支撑和硬件平台的支撑。但是他需要一一个技术支撑团队,来对整 个平台进行维护和修正,负责整个平台的使用培训。各个院系需要去鼓励老师进行资源共享上传,鼓励使用网络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团队进行协同工作。

3、网络环境下,资源整合平台应该包括哪些功能

平台的建设可以依靠自己的学校老师自己开发,可以使用开源代码,也可以使用商业软件。无论你使用那种模式,都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素材管理系统、教师备课系统、课件制作系统、课程发布更新系统、

2 直播辅导系统、学生反馈、学习质量监控系统和试卷编写系统。同时还要具有文本输入文本转换、图表的制作、图表的转换、图片插入、图片转换、简单的图片制作、简单的动画制作、多媒体文件的转换、多媒体文件的插入、公式编辑、后台的元数据输入和采集等功能

4、如何收集好的PPT等资源

通过讨论,我们觉得一方面推荐适合使用PPT等进行教学的学科老师尽量使用PPT或者flash等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反馈系统,后台的下载点击量找出比较好的PPT等资源在教学资源平台上进行首页推展,并收入优秀资源数据库。另外一-方面,注重多网络上的较好的PPT等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融入到我们自己的数据库,并编写说明,著名出处版权等。最后,建立- 一个学生优秀资源、作品数据库,以供查阅。

5、网络环境下的考试模式探讨

考试作为- 一个检测手段,应该是数字化教学方案的一一个环节。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大部分的公共课(比如公共外语、公共计算机、军事理论等)以及一部分专业课程很适合进行网络在线考试。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必须确保它的健壮性、可靠性。每个任课老师每学期上传 两套题目,建立对应学科的题库。考试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固定抽题和随机抽题的方式进行考试,每套题目的各个部分是可控的(比如选择题的数目、分值、所占比例等),主观题目采取系统评分,客观题目,由老师在考试系统后台进行评阅给出相应的分值。评分结束后,系统会给出学生的得分点、失分点,班级的分值分布情况等有用

3 信息。采取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可以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的作弊行为、老师的舞弊行为。 结来语: 作为在基层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门,非常感谢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开展的中职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为全国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对于加强中职教师的合作、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必将产生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名师严谨致学的态度、勤奋的工作作风以及人格魅力辐射出的光芒,必将影响着我们参加培训的每一位教师。正像有的老师在论坛中所说的那样,虽然作为教师我们很辛苦,但是我们愿意在教师的岗位上,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以德施教育英才,敬业勤业做奉献,为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4

第12篇:“数字化社区”功能设计及典型应用

摘要:“数字化社区”是政府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服务,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社区范围内为政府、居委会、居民和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和机构,搭建互动网络平台,建立沟通服务渠道,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服务更加优质,最终使居民满意。

关键词:数字化社区;一键通;呼叫中心;vpn

随着城市社区化建设的日益深入,以及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日益关注,面对常住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等各种问题,各社区原有的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迫切需要一套高效的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同时,数字化社区是电子政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是电子政务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完成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责。数字化社区是社会公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提高国民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信息能力的有效平台,更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窗口。

一、数字化社区功能设计

1.公共服务版块

面向全社会开放,居民、服务企业均可通过该版块了解各自所需求的服务信息和平台运行的实时状况。注册居民可通过该版块寻求相关服务信息,注册服务企业也可利用该版块发送服务信息,居民可通过其来查询为其服务的企业和员工的所有详细资料,企业性质、规模、员工姓名照片及工号等多项信息来保证即将为其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合法性,从根本上杜绝服务诈骗情况的发生;并可通过平台了解有哪些优秀服务企业和被通报批评的服务差的企业,为其所享受的服务把关设卡。同时,服务企业也可利用平台宣传其企业形象,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公布其服务项目信息及相关优惠措施。建立企业人员自身数据库供居民来比对服务人员素质及服务技能水平。

2.服务审核监督版块

主要面对平台运营部门和市有关职能部门。中心管理人员可通过该版块审核居民、服务企业提供的各种服务信息,筛查不合格的信息和不友好的言论,防止在公众服务平台上出现非法信息来误导公众造成不良影响,针对超出中心管理人员权限的违法信息,可通过该版块提交给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职能部门也可利用自己的权限发布有关规定和通知,可浏览整个平台信息处理过程,如其发现有害信息,也可通过平台专设通道向中心提出协查通报,进行相应处理。

3.服务管理版块

二、数字化社区典型应用

1.设计目标

改善社区基层职能机构的工作环境;增强各级政府业务部门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推广统一的社区业务规范;形成统一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数字城市的信息化枢纽,为社区职能转变和效益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

2.应用管理模式

考虑到社区的信息化程度和网络的负载能力及数据的安全性,系统本身数据分布采用“集中式为主,分布式为辅”,即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心的数据库服务器上,但社区根据网络条件允许设置本地数据库,采用三层结构体系和数据库集中管理的设计思想。

3.“数字化社区”建设的内容

某区“数字化社区”的建设是由区、街道、社区三级分布式系统构成的统一“数字化社区”平台。该平台由社区综合服务网站、社区服务专线和社区服务管理系统组成。集中突出了便民、利民、安民、乐民的服务理念,整合和优化社区内各类资源,进而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简便、快捷、高效、经济、安全的星级服务。

(1)社区综合服务网站

①统一社区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把分散在各街道、社区居委会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信息有效地联系起来,经过优化与重组,构造完整合理、规范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并能与其他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规范协调一致。

②完善可行的社区服务网站资源管理体系。在完善的统一信息门户、数据管理中心的架构内,共享丰富持续的社区信息资源,并实现有效的管理;实现社区内部办公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③以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为核心,建立分布式的信息发布管理机制。网站内容由内容管理发布系统进行发布,实行分布式管理的方法,通过对系统管理进行安全的权限设置,不同用户可根据不同的权限对网站内容进行有效地管理,方便开展网上应用,也便于以后业务的扩展。网站功能有服务资源信息发布、服务申请、用户登录、论坛、服务流程、状态公示、全面咨询等。

(2)社区服务专线

社区服务专线具备所需的几乎全部呼叫处理应用功能,如:模拟中继、数字中继(一号和七号信令)、internet接入;自动语音导航、自动语音应答、人工坐席服务、多媒体坐席服务、语音合成、传真、语音的录放等,交换能力强劲,功能齐备。通信公司可以提供坐席出租的方式,采用预先制定的呼叫号码,提供最专业的24小时语音服务,可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3)社区服务管理系统

我国城市现行的城区管理体制,是以区、街道、社区三个层次组成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与其相伴生的还有一个属于条条管理的独立板块,即隶属于不同行业和系统的驻城区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它们与城区块块基本上不发生横向联系,由各条条直接管理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和人员。这样一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城区管理体制和社会构成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一系列尖锐而复杂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

其一,城市单位的社会职能外移,原有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承接。

其二,城市社会人口结构性变化加剧,实行管理和维护稳定的难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体制外人员和流动人口不断地、大量地、长期地增加;城市人口开始呈现老龄化;下岗、失业人员的出现,复杂因素增多;社区治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贫困人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仍处于增长的趋势。

其三,城市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机制面临严峻挑战。

其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赋予了新的使命。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日益关注,社区原有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面对外来流动人口、出租屋、计划生育、基层党建、下岗失业、老龄工作、社会治安、社区环境卫生、文体教育等各种问题,社区管理机构在管理和服务上都力不从心,存在着职责权利不统

一、职责任务不明确、管辖范围不明确、人员老化、工作条件差等问题,而且上级政府机关与基层接触少,交流不够,基层上报的数据需要进行二次录入和手工统计,如此重复操作严重影响了社区管理的日常工作效率,为此,迫切需要开发一套高效的社区居委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各级社区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

①系统建设功能采用区、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布式三级系统。功能为:系统采用方便快捷的全面基于b/s结构的维护方式,对系统日常的运行、维护和信息内容的采集、发布、更新、统计、信息审核、安全等进行统一管理。系统提供统一的基于电子证书技术的安全管理通道,各级管理员可以方便对系统各项内容进行管理。

②报表管理模块包括:社区基本情况、家庭与人口、社区党建、社区其他、自定义报表和自定义报表管理。

③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系统配置、用户管理、数据管理、个人管理、日志管理、角色设定。

(4)一键通报警系统

“数字化社区”主要服务社区居民,当代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空巢”老人的数量更是逐渐增多,如何解决老年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的求助问题是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一键通”报警功能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给老年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寻求帮助提供了条件。

一键通报警平台可以与小区物业、社区服务中心或者110/120平台相结合,从而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受理。

4.网络建设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政府信息化建设重点变化明显,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受重视程度继续加强;办公自动化、信息安全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受重视程度显著加强。

(1)需求分析:根据某区政府现有的网络状况和实际情况,网络建设之后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区政府、街道和社区之间能够相互访问;政府内网和外网必须隔离,以保障含有国家机密的信息;区政府网站公众可以访问;网络具有可扩展性,考虑用户及应用增加时网络的承受能力。

(2)解决方案:基于以上的几个目标,建议某区政府网络建设分为内网和外网建设。内网通过宽带vpn组网方式实现,外网通过宽带adsl或光纤方式解决。

(3)内网建设:利用现在比较成熟的adsl宽带网平台,搭建vpn专用网络,实现区政府对各街道、社区的联网,保证组网的安全性,同时具有高带宽、可延伸等特点。方案如下:

②在区政府中心机房和各街道、社区分点提供以太网接口,可直接连接路由器或交换机。

③各用户端ip地址可采用用户私网地址,由用户自行分配,组网灵活。

④利用adsl宽带网平台实现adsl-vpn专网,是在osi模型的第二层实现的,保证组网的高安全性。

(4)外网建设:通过通信公司稳定的城域网以及adsl宽带网平台,实现社区居民能够通过internet访问区政府网站的目的。方案如下:

①区信息中心需要单独建设一条光缆连接互联网,带宽10m,用于区政府网站发布和其他对外应用服务,同时也保证社区综合服务网站的相应速度。

②街道采用宽带adsl拨号方式接入,带宽2m,用于各街道互联网应用及触摸屏使用等方面。

③建有社区多媒体教育中心的社区采用光纤方式接入,带宽10m,其他社区采用宽度adsl拨号方式接入,带宽2m,用于各社区对公众提供网络服务。

第13篇:数字化病区的构建及应用

数字化病区的构建及应用

黄正东,宋莉莉,郭雪清,肖 飞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化病区的建设模式及其对病区医疗业务和管理工作的作用。方法借助过程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并实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医疗质量和运营管理为主线的数字化病区架构体系。结果构建了融合临床医疗护理、药品器材及后勤保障;质量监控、绩效考核、成本核算及办公管理等多系统的数字化病区建设模式。结论数字化病区的构建,实现了医疗业务、行政亊务全过程的智能化操作与自动化管理,建成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温馨、便捷、智能、高效的医疗服务环境。

【关键词】数字化病区;医院信息系统;临床医疗;科室管理;系统构建

近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及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随着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数字化病区的构建显得越来越关键。病区是伤病员诊治及康复的场所,也是医疗信息发生源地,如何依托医院信息系统,以电子病历应用为核心,以临床数字化设备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基础,突破传统住院诊疗模式的时空限制,优化医疗流程,实现医疗业务的数字化运作与管理,达到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之目的,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数字化病区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1设计思想

病区作为医院日常医疗诊疗行为的重要部门,可集中体现医院数字化建设水平和成果。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侧重实现医疗事务及经济管理的电子化、自动化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近年来,虽逐步加强了临床信息系统应用力度,但总的来说病区还处于医护工作站应用阶段,特别是繁杂的科室运营管理工作仍处于手工时代,数字化建设缺乏系统性构架。从功能上分析,病区主要有医疗、护理及科室管理三个方面,目前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及医护工作站系统功能不能满足病区数字化管理要求。因此,借助过程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全面分析病区医疗业务过程,从整体上把握应用需求,指导病区数字化建设,构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科室管理系统为支柱的涉及临床医疗护理、药品器材及后勤保障;绩效考核、成本核算及办公管理等多系统的数字化病区建设模式,实现医疗业务、行政亊务全过程的智能化操作与自动化管理,建成以“病人为中心”的温馨、便捷、智能、高效的医疗服务环境,提升病区的信息化水平[3-4]。

2数字化病区信息流程设计

通过分析病区业务流程可以看出,住院业务流程涉及医疗、护理、检查、检验、手术、药品、物资、器材、财务、病案及行政办公等多个部门,必须融合多个信息系统[如HIS、检验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OA)],才能达到优化病区信息流程、实现病区数字化建设之目的,病区信息流程见图1。

图1数字化病区信息流程图

Figure1Informationflowchartofthedigitalward

3数字化病区系统架构

病区数字化建设可分为医疗业务处理和科室管理两个部分。业务处理主要围绕日常医疗业务展开,侧重医疗数据采集;科室管理包括科室运营管理(如人、财、物监管等)和医疗质量(如合理用药、医疗行为监管等)管理,强调对医疗数据的分析应用。根据数字化病区功能要求,设计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临床医疗及科室运营管理系统为主线的数字化病区建设模式,系统结构见图2。

图2数字化病区结构图

Figure2Architectureofthedigitalward 4数字化病区业务系统功能

数字化病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病区功能要求,先后设计与应用了20个业统。

4.1电子病历系统

电子病历系统是由贯穿完整诊疗过程(包括门急诊、住院、体检等)的一系列以支持临床医师诊疗为基础的业务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建立在临床信息系统(如放射、超声、检验、医嘱、病程及护理等)之上的综合应用系统,是病人在院所有医疗活动的完整信息记录,其功能主要由医护工作站实现。

4.1.1

医护工作站

医护一体化工作站以电子病历为基础,实现与多个临床信息系统的集成,完成病人从入院至出院的诊断、治疗及护理等各类过程的信息记录,并具有结构化、一体化、规范化、便捷化及智能化等优点。

4.1.2 移动医护系统

移动医护系统改变了传统靠写“回忆录”的记录方式,实现了数据采集及医护过程的实时电子化。医护人员在查房过程中可通过移动终端实时调阅病人的诊疗信息、历史资料及床边护理信息釆集等,亦可通过条码技术实现病人身份、药品身份和执行人员的多重核对。

4.1.3

PACS

医院的放射、病理、超声、内窥镜、心电等100余台医学影像设备与电子病历无缝联网,从检査申请到影像传回医生工作站,均以全数字化的方式实现[8]。

4.1.4

LIS

实现了检验数据信息流的网络传输和检验工作全程数字化,包含检验网上申请、条码标本识别处理、报告反馈传输与自助查询打印等。

4.1.5

临床路径系统

临床路径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将单种疾病关键性的检查、治疗(手术)、护理等过程标准化,不仅确保患者在最佳的时间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亦对提高医疗质量、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4.1.6

手术申请系统

手术申请系统包括病区床号、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申请医生、申请时间、手术等级、手术医生、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医生及申请单号等。

4.1.7

用血申请系统

用血申请系统包括申请单号、血型、申请日期、用血日期、血量及用血要求等信息。 4.1.8

合理用药系统

实现了医嘱实时审查、医药信息查询,提供科学用药参考信息,预防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drugevent,ADE)的发生,防止潜在不合理用药问题。

4.2会诊系统

会诊系统包括科间会诊和院际远程会诊,医生网上申请,会诊医生通过医生站查看病人的相关信息后,书写会诊记录。对于疑难病例,亦可通过移动医生站进行视频讨论,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又有利于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3重症监护系统

重症监护系统可实现一百多种生命体征参数的自动采集和存储,覆盖了重症监护相关的各个临床工作环节,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文书工作负担,提高了重症护理工作的效率及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

4.4药品管理系统

系统通过HIS提取科室病人药品信息,提供准确、详细的统计数据。

4.5物资管理系统

系统可收集科室的水、电、气、被装、医用耗材、移动资产等物资的领用、清理、盘点、维修、报废等信息,为成本核算提供数据。

4.6医院感染监控系统

通过网络实时查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了解病人是否感染性疾病、有无用药计划、抗生素使用是否合理及不安全隐患等,及时发现问题,提示医生和有关人员引起注意及采取预防措施。

4.7电子交班系统

系统通过对病人信息的过滤生成相应的电子化交班报告,取消了手工书写的流程,规范了交接班内容,同时也方便了管理部门对临床交班记录的监控和管理。

4.8科室成本管理系统

科室成本核算系统,通过自动采集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收入成本数据,展开综合分析,实施有效监管。

4.9科室绩效管理系统

科室绩效管理系统可随时掌握科室医疗数量、经济收入、成本数据和医疗效率等指标,展开综合分析与监管,提高科室人、财、物的综合使用效率。

4.10科室综合查询系统

系统可提供:①科室综合业务信息,含病人收治、医疗质量、卫生经济及药品设备信息等;②在科病人信息,包含病历、医嘱、处方、检查检验结果及费用等;

③工作人员业务信息,含医生的基本信息、收治病人数、费用及手术信息等,查询的同时可以对有关数据进行历史同期对比。

4.11服务质量评价系统

系统采用自助模式,对科室及个人与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作风、服务价格、就医流程、环境卫生等共26项内容进行测评。操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屏幕系统提示,对总体评价、科室评价或个人评价的内容点击即可[12]。

4.12电子政务系统 通过网络办理公文书写、阅办、审报及跟踪、归档查询,完成相关统计报表及个人事务处理等业务,可有效克服时间和空间限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 率[13]。

4.13随访系统

基于规范的随访模板技术,借助现代化的通信方式,电子随访系统实现了在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定期和个性化的随访管理,有利于出院患者信息的及时记录和跟踪。

5实施效果

数字化病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了业务流程,规范了诊疗行为,强化了科学管理,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5.1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数字化病区系统是高度集成的一体化网络信息平台,可实现病人救治过程全数字化操作。数字化病区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共享,避免病人信息的重复录入,减少医护人员“非业务性”工作时间,病人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缩短住院天数,加快床位周转。应用数字 化系统后,患者平均住院日从12.2天缩短至10.9天。

5.2医护质量显著提高

数字化病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①实现PACS、LIS、移动医护、重症监护、手术麻醉及临床路径等临床信息系统的集成,并以图形化界面全面展示患者诊

疗信息,医生通过网络能够便捷获取信息,可实时掌握病人的检查、检验结果及病情变化信息,从而及时诊断及调整治疗方案。②临床路径等标准的应用,规范了诊疗流程,医疗务业的全流程按照规章及单病种诊疗标准实施规范治疗,增强诊疗活动的计划性,减少和杜绝医疗差错。

5.3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数字化系统中包含成本、绩效、服务质量评价、科室综合查询及OA等多个管理系统。①网络化环境下的管理模式,避免了人工时代信息传递不畅、失真及中间环节效率低、反馈时间长等弊端,事务管理、业务指导、财物监控等行政管理快捷高效。②数字化系统智能精细,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增加了运营及物流过程的透明度,杜绝了管理过程的失控及漏洞,既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又降低运营成本[14]。

参考文献

[1]姚国庆,黄正东,郭雪清,等.加强医院数字化建设推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2):194-196

[2]黄正东,王光华,王揽月,等.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1,15(3):64-65

[3]宋莉莉,黄正东,郭雪清.基于SOA的医疗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框架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1,6(10):54-56

[4]AnzbckR,DustdarS.Modelingandimplementingmedicalwebservice[J].DataKnowleEng,2005,55(2):203-236

[5]黄正东,肖飞,郭雪清,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数字化医院架构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4):362-366

[6]薛万国,李包罗.临床信息系统与电子病历[J].中国护理管理, 2009,9(2):77-80

[7]陈金雄.电子病历与电子病历系统[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 (10):1-4

[8]王光华,黄正东,郭雪清.HIS与PACS集成的方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5,19(1):52-53

[9]黄正东,徐小伟,郭雪清,等.重症监护信息系统在急诊中心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9,29(4):56-57

[10]肖飞,郭雪清,王光华,等.医院成本核算及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11):50-52

[11]黄正东,肖飞,郭雪清,等.科室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2):954-955

[12]叶珺,张伟,郭雪清,等.门急诊医疗服务质量自助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3):268,270 [13]郭雪清,黄正东.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医疗设备 信息,2004,19(6):14-15

[14]黄正东,刘幼英,宋兰堂,等.现代医院信息管理方式变革的应用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5,19(5):28-30 (2013-02-07收稿)

第14篇:数字化产品与数字产品研究

提要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两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但其内涵却模糊不清,成为深入研究的障碍。分析两个概念的使用情况并辨析词义,可以将两个概念规范地表述为:数字产品是以计算机加工生产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无形信息产品;数字化产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产品转化为数字形态的生产过程。数字化产品与数字产品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而不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关键词:数字化产品;数字产品;内涵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电子商务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电子商务时代,新的产品形式层出不穷。“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这两个概念被广泛地使用。什么是数字化产品,什么是数字产品,它们是指同一产品还是不同产品?厘清这两个概念,能为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也能为实践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概念提供依据。

一、概念的使用情况

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中搜索,截至2010年4月16日,使用了“数字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7,338篇,方宗义教授于1979年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使用情况》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使用“数字化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2,400篇,薛顺贵先生于1982年在《近年来国际摄影测量自动化的发展概况》中第一次使用此概念。方宗义教授所说的“数字产品”,是指气象卫星拍摄的图片等资料,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数码形式呈现的气象信息。薛顺贵先生所说的“数字化产品”,是指摄影测绘自动化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测绘资料进行编辑处理,形成的以计算机数据表达的测绘信息。两位先生分别用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表达了同一个概念,即利用计算机加工处理的,以数字编码的信息产品。也就是说,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两个概念在中国诞生的时候具有相同的内涵。

二、概念的内涵表达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学者和机构根据各自的理解定义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01)研究报告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既可以通过载体以物理方式运送,也可以通过internet以电子方式运送的产品。宁振波(2003)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指采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平台,在产品采办—研制—设计—制造—交付—培训—维护—报废的全寿命周期中,以三维cad设计为核心,全面应用cae/cat/capp/cam/cals/pdm等技术所形成的用户需要的产品。王晓晶(2008)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指信息、计算机软件、视听娱乐产品等可数字化表示,并可用计算机网络转输的产品或劳务。

郭玉军、张函(2007)认为,数字产品指数字编码的计算机软件、文本、录像、镜像及声音和其他产品,无论它们是附着于固定介质还是电子传输。包含了计算机软件、电影、音乐、有声读物和游戏等,既可以基于诸如光盘、磁带或是书本等有形介质来进行贸易,也能通过国际互联网的电子传输进行贸易。

解梅娟(2009)认为,狭义的数字产品是指生产、销售和使用均表现为“比特”流的产品即直接在网上传送的产品,如网上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广义的数字产品是指可以被数字化并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产品。它所指的是任何能够被数字化的产品,并不要求实际上已经被数字化,如以磁盘形式销售的软件、书籍、电影、录音等。 芮廷先(2002)定义数字产品的范围广一些,认为凡是internet上收发的东西都可成为数字产品,同时一些没有相应实物形式的产品或服务以知识和过程的形式存在也可成为数字产品,数字化产品可能是数字产品,也可能不是数字产品,如软件和cd既是数字化产品也是数字产品,而数字化武器或数字化家电是数字化产品但不是数字产品。

杜江萍、薛智韵(2005)认为,数字产品是电子商务中的核心产品概念。数字产品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又称数字化产品,是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凡计算机能够数字化、处理和存储的信息都可以归类为数字产品。

袁红、陈伟哲(2007)认为,数字产品又称数字化产品,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电子产品,如mp3播放器、数码相机、数字化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指的是能够被数字化的一切事物,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化网络传输的产品,比如网络游戏、计算机软件、音乐等。

以上资料显示,学者们对两个概论的认识,分歧较大,在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在这些定义中描述了这样三种产品:一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比特流,通过因特网运送的产品;二是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等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无论这种产品是否已经数字化;三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

对概念认识的模糊混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内涵认识不一。同为数字产品,有的认为仅指第一种产品,有的认为既指第一种产品,也指第二种产品,还有的认为既包括第二种产品,也包括第三种产品。二是对概念使用混乱。同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有的称其为“数字产品”,如王晓晶;有的称其为“数字化产品”,如曹庆华。三是对概念的关系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即数字产品,如袁红;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不同于数字产品,如芮廷先;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数字产品的一部分,如杜江萍;有的认为数字产品是数字化产品的一部分。

三、概念内涵辨析

电子商务时代,两个概念的使用越来越多,不及早厘清两个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会让人们越来越迷糊,相关研究也不具备科学基础。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概念表达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的正确与否是指概念能否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现有文献中使用的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概念对应的三种客观事物。正确使用两个概念,需要在分析三种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判定哪个概念表达更为合适。

1、数字产品。这是一个由两个名词构成的偏正词组。“数字”是修饰“产品”的,反映产品的本质特征,即这个产品是数字的、数字形式的、digital。数字是计算机存储、加工信息的方式。称一个产品是数字产品,意味着这个产品必然是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以数字方式存在的产品,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也可以贮存在光盘等存储介质中传输。

计算机以数字方式生产加工展现出来的产品,没有实物形式,是无形产品。从功能来看,它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是信息产品。也就是说,数字产品既是无形产品,又是信息产品。互联网上的各种产品,均符合以上特征,是数字产品。虽然不通过互联网传输,但以数字编码形式存在于光盘等存储介质中的软件也是数字产品。 存储于光盘等介质中的软件,属于数字产品的范畴。光盘具有实物形式,存在于光盘中的软件,从表象来看是有形的,是软硬件的结合体。学者们一致认为存储于光盘中的软件是数字产品,是因为从功能角度看,光盘中软件是主体,光盘仅作为软件的载体,满足客户需求的是软件,而非光盘;从价值角度看,光盘中的软件价值才是软件光盘价值的主体,空白光盘价值相对软件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第15篇:数字化心得体会

数字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字化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数字化心得体会1

我们学校从开始的教学情境搭建,到用上了系统平台,再到现在一年级四个班应用平板电脑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和大家谈谈我现在的一些想法,可能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个想法:很多学校都想做数字化,但到他们学校去,很少能感受到数字化。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数字化是用到教学中的,你应该到特殊的教室中看。我的感受是,信息化的学校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信息化,我们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数字化重建管理服务。现在很多学校的管理服务只做发布通知、课表排查,没有为整个学校的教育做管理、做服务。

第二个想法:如果学生或者老师的生活中没有数字化的内容,我们怎能相信老师能够带领孩子在教学中用好信息技术?当我们的老师不创新、拒绝用先进的技术改革我们的课堂时;当他们在怀疑能否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们可能就没有办法来引领教学。只有我们的学校教育、生活、管理服务中弥漫着这种不可替代的信息技术应用气氛,数字化学习才能一步步深入。这就是我们把数字化学习做成常态的原因。

第三个想法:要想我们的孩子有创新,至少老师要有创新。如果老师没有创新,至少可以做到宽容。我们对数字化的思考和做法就是基于创新和宽容。一所学校没有创新,是做不成数字化的。一所学校没有宽容,也是做不成数字化的。我们的教育生活是我们数字化的目标之一,在我看来,数字化最重要的目标是革新我们学校的教育系统。

4年前我来到北郊小学,现在学校已经有了很多变化,但也有很多地方没有变,这些没有变化的却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教师理念等。为什么这些都没有变化呢?后来,我知道了,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结构,这个结构需要我们去打破它,让它容纳新的东西,让它生长。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认识这个系统,重建这个系统。这也可以移植到我们的课堂中去,只有解决好系统问题,我们的教学才能突飞猛进。

数字化心得体会2

在这学期的课程里我们学习了数字化学习方法与技术。我们还接触到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接触到了开动大脑和启动记忆等书籍,不但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很多知识。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比其他学科更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共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展开学习,变革教与学的模式,可以为师生共同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数字化学习要求师生是互动的,它对我们学生的要求更高。

如果我们要做信息技术教师,用数字化的观念进行教学,那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有所启示,将今日之所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随着这种新媒体的出现,许多信息的呈现、存储、交流的方式改变了,我们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

而随之而来的是便捷、高效,但是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信息不再闭塞,知识界不再疲乏,我们在这丰富的资源中却更容易迷航。通过上这门课,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介绍的思维导图工具,思维导图工具帮助我们高效的完成许多任务,因为它是很接近人脑的工作方式的。如果从一开始我们自己就有意识地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形成了定势,势必会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效率。

生活在数字化的年代,我们不能被动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更不可以落后于先进的技术。

数字化心得体会3

课堂依然是存在的,但学生来到课堂上,将不再以学习知识为主,而是以长见识为主。主要的学习活动是讨论,根据大家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和思辨,在各种观念的碰撞中,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新理解。学生不一定要跟着教师学,它可以在网络上选择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教师的视频,自主开展学习。教师一方面要和学生一样,去学习和研究这些视频,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区域内最好的教师的课程资源,这可以大大缓解家长和学生对优质资源的渴望在数字化的课程环境下,可以实现这些区域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和交流,让课堂学习更加富有魅力。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这个组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使得我们共同进步。让我受益非浅,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懂得做事的重要途径——重在实践,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成功地做好每一件事,自己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回报,才能得到收获。只有自己勤动脑勤动手,才能真正感到成功之喜悦,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灰心,因为有失败才会有成功,有奋斗才会有结果。不过最重要的是精诚团结,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其他人来帮助、支持、鼓励,所以说团结是成功的保证!

数字化心得体会4

20xx年7月18号至7月23号我参加了xx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班,每天的讲座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不应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感受到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

与全省同行们的交流更是开阔了我的视野,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说这样五天的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来得及时,来得实在,我觉得受益匪浅,深受启迪。

1、提升视野,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课堂,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通过变革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者发展适应信息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逐步探索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和挑战。

开班仪式上,省职教所马所长除了给我们明确了组织此次培训班的目的和要求,他说“这次的培训不能像温水煮青蛙,而是希望能给我们大家一个刺激”。

我在听完了刘大君等老师的成果演示后,我想马所长的目的是达到了。那些优秀的作品提升了我的视野,感觉到先进的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上的巨大魅力,我憧憬未来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激发了我深入钻研信息技术的信心和决心。以前我以为信息化技术只是做做课件,甚至认为信息化是计算机老师的事,在听了钱东东院长的一席话后,我了解了信息化是个内涵丰富的领域,它不仅仅是计算机老师的事,它应该是每个老师要去努力的方向,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达到资源网络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助化、情景虚拟化、媒体数字化。

2、更新观念,体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知识创新教学

培训的第二天,张义兵老师给我做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知识创新教学》讲座,他给我们提出了职业教育需要创新教育的观念。他以知识论坛为例给我们介绍了创新知识教学,知识论坛是以观点为中心的,而传统的建构主义则是以活动为中心的。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传统教学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我们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把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展示给学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某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我们的课容量,节约时间。如果没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单纯靠粉笔、黑板等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跟不上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对教师来说势在必行。可以说每一天的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

3、网络学习,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这几天的培训中,几位专家都提到了网络学习,这一点我颇有感想,网络学习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有他不可替代的特点,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网络学习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质量,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影响教育的规模,一般地,教育受经济的影响是从二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从教育设施上,教育技术和设施的改良,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二是从教育的规模上,麦克风和音响可以让几百人聚集在一起上课。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网络学习可看做是一种在教育领域内扩大劳动规模的典型形式,劳动力因素(教师)被网络所替代,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是多余的,相反,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或设备维护者,其作用也在逐步提升。

网络学习可以自我决定学习时间和地点,这种学习方式下是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学员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网上课件自由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还可以按需学习,网络学习的特点是学生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网络学习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生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

4、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具备。

在此次培训中,有位专家给我们介绍了国外的信息化技术案例,让我看到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最后一个讲座上陆经理为我们介绍了教学设计开发工具,我这软件对于我们进行信息化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受到教育教学工作的艰巨。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5、不同地域同行的交流,了解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这次的培训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与全省同行交流讨论的机会。在交流中我看到了我校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比如我校的实训实验条件较好,校领导比较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发现了各地的差异和我校的不足。

本次信息技术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五天的时间,但是通过这五天听报告,团队合作讨论信息化教学设计,上网交流感悟或每天写心得,使我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改过去的“多媒体可有可无”的落后思想,而要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与我所教的学科进行整合,相信这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证。这次培训是我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的开始,培训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去学习给你更多的信息化教育技术,用信息化技术来服务我的教学,提升我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16篇:数字国土的内容及应用

数字国土的内容及应用

为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利用诸如现代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有关原始的、实时的、动态的国土资源等空间信息,包括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借鉴“数字地球”的建设构想和服务目标,我国提出的“数字国土”工程计划正是对此作出的积极反应。“数字国土”就是在结合现代以遥感为主的空间技术和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高新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国家综合资源调查计划,最终实现国土资源数字化,满足农业、土地、环境、水利和采矿工程对地学信息的需求,即信息化时代人类对地学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期和全方位服务提供数据源;为国家开展“数字地球”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大量基础信息,是与“数字地球”服务目标相适应的,是“数字地球”中具特殊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国土的研究包括基本理论和方法,国土数据库、数据更新,国土管理、国土模型和国土演化等。

数字国土是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建设国土信息系统的知识创新工程,不是信息化项目的简单累加。数字国土的研究和建设,需要“试验田”,采用原型法,开放式进行;既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又为当前工作服务。

数字国土是地球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体系,有许多基础研究和工作要做,主要包括数据结构、坐标系统、基础功能、总体框架、数据存储、更新、管理和网络协同等方面。 数字国土的重要应用之一是支持国土的动态监测包括微观监测(斑块监测),宏观监测(总量监测)和变化报警等。斑(地)块监测主要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调查、地面和钻孔观测记录。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量监测可以通过汇总斑(地)块监测的结果,并开展地面及遥感抽样调查。变化报警预警采用高新技术,包括数据库的知识发现KDD、智能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整个监测系统由普查系统、抽样调查系统、遥感影像判读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部分组成。

数字国土的又一重要应用是支持构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省、地、县多级分布式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的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网。各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单位是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拥有独立运行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其功能可以支持本单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其内容包括支持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和存储图文数据的数据库两大部分。同时,定期更新图件和数据,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支持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建设,既有通用性,又有特殊性,可以依据单位的特点自行开发和扩充。

系统包括国土资源规划子系统、耕地保护子系统、地籍管理子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子系统、矿产开发管理子系统、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子系统、地质环境管理子系统、地质勘察管理子系统、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子系统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子系统等。

第17篇: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3000540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通信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电磁场与天线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科学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真空电子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

学 时 数:64

学 分 数:4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 执 笔 者: 姜书艳

编写日期:2010.1

审核人(教学副院长):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授课对象:全日制大学本科二年级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教学目标(本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共有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工程技术课程,是研究数字系统设计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本课程中,将介绍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和基本的系统设计技巧;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工程性设计方面的基本素养。通过实验和课外上机实验的方式,使同学深入了解和掌握数字逻辑电路的设计分析方法和电路的运用过程。

二、课程内容安排和要求

(一)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方法

1.课堂理论教学 (64学时) 第一章 引论 (1学时)

了解:数字逻辑电路的特点、数字逻辑电路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地位、数字逻辑电路与模拟电子电路之间的关系、简单介绍EDA设计工具、HDL语言对数字逻辑设计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 数系与代码 (5学时)

掌握: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非十进制数的加减运算;

掌握:符号数的表达:符号-数值码(Signed-Magnitude System、原码),二进制补码(two\'s complement,补码)、二进制反码(ones\' complement, 反码)表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 掌握:带符号数的补码的加减运算;BCD码(Binary Codes for Decimal numbers)、格雷码(Gray code、葛莱码)的特点,它们与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关系; 理解:二进制数的浮点数表达(补充);

了解:字符的代码表示,二进制代码在状态、条件等的表示方面的应用; 第三章 数字电路 (6学时)

掌握:正负逻辑的概念;CMOS逻辑电平和噪声容限,扇出特性;

掌握:利用PSPICE仿真CMOS基本逻辑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了解电路结构和负载特性对逻辑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影响。

理解:CMOS逻辑反相器、与非门、或非门、非反相门、与或非门电路的结构;

理解:CMOS逻辑电路的其他稳态电气特性:带电阻性负载的电路特性、非理想输入时的电路特性、负载效应、不用的输入端及等效的输入、输出电路模型; 理解:动态电气特性:转换时间、传播延迟、电流尖峰;

理解:特殊的输入输出电路结构:CMOS传输门、施密特触发器输入结构、三态输出结构、漏极开路输出结构;

了解:作为电子开关运用的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MOS场效应管的工作方式; 了解:其他类型的逻辑电路:TTL,ECL等;

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工作电压的逻辑电路的输入输出逻辑电平规范值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配合的问题。

第四章 组合逻辑设计原理 (10学时)

掌握:逻辑代数的公理、定理,对偶关系、反演关系、香浓展开定理,以及在逻辑代数化简时的作用;

掌握:逻辑函数的表达形式:积之和与和之积标准型、真值表、逻辑表达式,以及各种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掌握:逻辑函数的基本运算:相加(或)、相乘(与)、对偶、反演;异或、同或运算的公式、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补充);

掌握:组合电路的分析:穷举法和代数法;代数法逻辑函数表达式的产生过程及逻辑函数表达式的基本化简方法—函数化简方法和卡诺图化简方法;

掌握:组合电路的综合过程:将功能叙述表达为组合逻辑函数的表达形式、使用与非门、或非门表达的逻辑函数表达式、逻辑函数的最简表达形式及综合设计的其他问题:无关项(don’t-care terms)的处理、多输出(multiple-output)逻辑化简的方法和定时冒险(timing hazards)问题。 掌握:学习使用QuatusII(MAX+plusII)工具,利用图形法和波形法进行数字逻辑电路仿真;对定时冒险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加强对定时冒险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 理解: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逻辑代数化简时的几个概念:蕴含项(implicant)、主蕴含项(prime implicant)、奇异“ 1 ”单元(distinguished 1-cell )、质主蕴含项(eential prime implicant);五变量及以上逻辑函数卡诺图化简方法; 了解:开集(on-set)、闭集(off-set)的概念;

第五章 硬件描述语言 (4学时) 了解:HDL工具组、设计流程

掌握:Verilog语言的语法结构和特点,会使用Verilog语言编写数字逻辑电路相关的程序 第五章 组合逻辑设计实践 (12学时)

掌握:利用基本的逻辑门完成规定的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任务:如译码器、编码器、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异或门、比较器、全加器;

掌握:利用基本的逻辑门和已有的中规模集成电路(MSI)逻辑器件如译码器、编码器、多路选择器、多路分配器、异或门、比较器、全加器、三态器件等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完成更为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方法; 掌握:利用QuatusII文本法等(Verilog语言)进行组合电路基本功能单元仿真,加深对基本功能单元功能作用的理解;对教材中大型例题进行仿真分析,加强对大型综合性设计的分析理解能力。 理解:等效门符号(摩根定理)(Equivalent Gate Symbols under the Generalized Demorgan’s Theorem);信号名和有效电平(Signal Name and Active Levels);“圈到圈”的逻辑设计(Bubble-to-Bubble Logic Design);电路定时(Circuit Timing);Parity Circuit (奇偶校验电路)的原理、应用; 了解:文档标准。

第七章 时序逻辑设计原理 (10学时)

掌握:基本时序元件R-S型、D型锁存器以及D型、J-K型、T型触发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时序特性、功能表、特征方程表达式,不同触发器之间的相互转换;

掌握:钟控同步状态机的模型图,状态机类型及基本分析方法和步骤,使用状态图表示状态机状态转换关系;

掌握:时序状态机的设计:状态转换过程的建立,状态的化简与编码赋值、未用状态的处理-最小风险方案和最小代价方案、使用状态转换表的设计方法、使用状态图的设计方法。

掌握:利用QuatusII文本法等(Verilog语言)对各种类型触发器进行仿真,加深对各种类型触发器功能作用的理解;学会用Verilog语言设计时序电路。 理解:扫描触发器(Scan Flip-Flop)特性及基本应用;

理解: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概念;有限状态机(Finite-State Machine)、时钟触发沿(Clock Tick)、占空比(Duty Cycle)的含义;基本双稳态元件(Bistable Elements)的结构和亚稳态特性(Metastable Behavior);锁存器(Latches)与触发器(Flip-Flops)的区别;主从触发器与边沿结构触发器的区别;触发器的定时参数(Timing Parameters):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概念;时序逻辑电路的分类; 了解:时序电路设计中的其他的设计方法。 第八章 时序逻辑设计实践 (10学时)

掌握:利用基本的逻辑门、时序元件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完成规定的钟控同步状态机电路的设计任务:计数器、位移寄存器、序列检测电路和序列发生器的设计;

掌握:利用基本的逻辑门和已有的中规模集成电路(MSI)时序功能器件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完成更为复杂的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的方法。

掌握:利用QuatusII(MAX+plusII)文本法等(Verilog语言)进行时序电路基本功能单元仿真,加深对基本功能单元功能作用的理解;对教材中大型例题进行仿真分析,加强对大型综合性设计的分析理解能力。

理解:开关消抖(Switch Debouncing)电路、总线保持电路(Bus Holder Circuit)原理;寄存器(register)和锁存器(latch)的区别;计数器的分类;移位寄存器型计数器(Shift-Register Counters):环形计数器(Ring Counter)和扭环计数器(Twisted-Ring Counters)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修改成自启动的方法;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计数器的特点、设计方法及应用;串/并转换(Serial-to-Parallel Conversion)原理;迭代与时序电路(Iterative versus Sequential Circuits);

了解:时序电路文档标准(Sequential-Circuit Documentation Standards);时序电路设计中的其他问题:大型时序电路的结构划分,时钟偏移(Clock Skew),异步输入处理等。 第十章 存储器及其在数字逻辑系统实现中的运用 (2学时)

了解:存储器(ROM,SRAM)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 理解:存储器在数字逻辑系统设计的硬件实现中的运用。 第十一章 其他的实际问题 (2学时)

了解:数字逻辑电路(组合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的描述说明方法;

了解:数字逻辑系统设计的其他问题:数字逻辑设计中设计工具的作用、设计的可测试性问题、数字逻辑系统可靠性的问题、高速数字逻辑系统中信号传输的相关问题。

补充内容 模数转换器、数模转换器(ADC/DAC)原理及应用简介 (2学时)

理解: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 to Analog Convertor,DAC))的基本电路结构(R-2R结构的DAC),工作原理;

理解: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 to Digit Convertor,ADC) 的基本电路结构(逐次逼近式的ADC),工作原理;

理解:模拟-数字转换器、数字-模拟转换器(ADC/DAC)在电子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特别是在波形发生方面的运用。

(关于应达到要求的说明:“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

1、学习使用PSPICE电路CAD工具,利用PSPICE仿真CMOS基本逻辑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了解电路结构和负载特性对逻辑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影响。

2、学习使用QuatusII(MAX+plusII) 等工具,利用QuatusII(MAX+plusII)等工具进行数字逻辑电路仿真的基本方法;进行基本组合电路基本功能单元,时序电路的基本功能单元进行仿真,加深对基本功能单元功能作用的理解;对教材中大型例题进行仿真分析,加强对大型综合性设计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要求

实验教学(12学时)

实验目的:研究典型数字集成电路的功能及扩展方法;掌握其测试方法;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电路设计和测试。 实验内容:根据数字集成电路的特点,进行基本功能单元试验,包括组合电路基本功能单元的实验,时序电路的基本功能单元的实验及数字电路综合设计性设计试验。 实验上机(课外)(16学时)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CAD设计工具 PSPICE、QuatusII(MAX+plusII)等对教材中相关例题的分析,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实验内容见自学内容和要求。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10%:包括平时作业及随堂考核成绩;课程设计10%;中期考核20%;期末考核60%。

平时作业习题:基本采用教材习题,每章结束上交,批改后进行针对性讲解,并给出参考解答;随堂考核:每课一题,每次内容讲解的课上布置,自备一页纸完成,要求当堂完成上交,只检查,不返回;课程设计:综合性考查,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各进行一次,要求完成后上交;

四、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第4版 影印版),John F.Wakerly,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参考资料:

1.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姜书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第5版),阎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第4版),John F.Wakerly,林生 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数字电路与系统 (第2版),刘宝琴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学习网站:

http://125.71.228.222/wlxt/listcourse.asp?courseid=0170:电子科技大学/互动教学空间/网络学堂/电子工程学院/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

www.daodoc.com/onekey/:包含教材中的所有图表、占教材中半数以上的部分习题解答 www.daodoc.com: 部分习题解答

www.daodoc.com/programs.univ:Xilinx的大学计划,提供了大量的产品资料、课程资料以及用于数字设计实验课程的芯片和插件

www.daodoc.com/education/university:Aldec的教育计划,提供了Aldec自己的软件包和第三方的兼容工具以及原型系统。

第18篇: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与应用心得体会

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与应用心得体会

新一论课改对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在校园多媒体硬件建设迅速发展的前提下,软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管理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本文所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包括电子备课库、课件库、题库、案例库、学籍成绩库、科研成果库、学生学习社区、教师学习资源库等。一所学校若具有完备的校园网、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和多媒体教室,但配套软件资源缺乏或管理不善,会导致设备使用率低下,造成极大的浪费。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接受数字化学习生活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学会主动学习;把教师从传统的、低效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与学,提升专业化水平。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方法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必须发动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不能依靠少数人。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随时充实和更新,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建设的总思路是把任务分解到各年级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资源的积累,按备课组——教研组——教务处——网管中心的顺序逐级验收上传,由网管中心负责技术处理。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管理

科学管理是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应用效率的保证。为了有序地进行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应该成立领导小组、管理小组、资源开发小组,各司其职,并建立各种合理的制度,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教学资源库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要帮助教师了解网络资源的特点、组织形式以及应用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途径,要加强培训,使教师掌握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的方法和课件制作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电子备课系统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将层出不穷,因此对教师的培训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学校有必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满足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资源门类繁多,我们可以成熟一块上一块,不求快而求精,不求全而求特色,切忌形式主义,关键在于实用。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领导的重视和正确引导会起到决定作用,引入考核制度则是有待继续探索的问题。

第19篇: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与应用心得体会

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与应用心得体会

数字化教学简单的说就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和发挥现代数字教学载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堂教学软件来展开教学。数字化教学并不是指现代化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上的简单套用,而是从根本上利用数字教学载体,改革教学思路,重新设计教学模式,通过数字化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

首先,数字化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思想,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采用适当的数字教学载体开展教学,把数字化教学与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几个相关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模块,以一个数字教学载体展现出来,既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认识,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既将数字教学融入课程,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二 ,数字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在课件准备中,充分使用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并能利用数字技术开发系列课件,开发教学软件等。

第三,在课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实现资源共 享,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把例如博客,微薄等载体作为交流平台,充分使用智能移动终端,促进学生的学习。 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而在数字的教学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主动学习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 在数字化教学中,多媒体信息的引入,使学生对问题有了直接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了,更愿意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重新设计过的教学模块,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教学软件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外的数字资源平台,为学生的课后复习与课外自学提供了条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传统教学方法手段中的一些优点,也应该继承下来,与数字化教学结合起来更好的开展教学。比如,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pt课件,动画视频的时候,适当的讲解辅助适量的板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需要充分结合起来的。

第20篇: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教学总结

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教学总结

我校是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永建吉祥村小,“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落户我校以来,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增添了不少生机和活力,丰富了教师们的备课取材,也丰富了教师们和学生们的课堂教学资源。

一、基本情况

2014年初,在学校领导的努力申请和和上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我校终于被中央电化教育馆列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学校之一。通过紧张的设备布置、安装、调试之后,“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学设备开始投入使用,并逐步完成上级领导和关心着农村教育发展的中央电化教育馆赋予它的神圣使命。在我校教学设备落后,上网条件差,远程教学资源欠缺的情况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真是给我校“雪中送炭”。为了让它不辱使命,我们学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同它一道努力地奋斗着„„

二、加强设备管理,力保设备正常运行,充分利用好设备

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根据我校的实际,设兼职管理教师一名,进行设备的管理、使用、维护、接收等工作管理,保证教学点数字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为管理好教学点数字教育工作,保证数字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兼职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为成员的教学点数字教育工作小组,并根据学校实际,定出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发展规划,制定了《设备管理制度》、《资源接收管理制度》,《资源接收记录表》,《应用资源情况记录表》

等等。对远程教育设备的维护,资源的接收、整理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责任到人。对教师的在线学习、接收、下载等进行技术性培训、指导。

为使设备能充分利用、让远程教学资源能有效应用于我们的教学,我们特采取以下措施:

1、每周二定时接收节目资源,没有接收成功的资源,在周四重新接收,以备教师使用和学生观看教学资源。

2、在接收的计算机中建分类文件夹,分别下载各科教学资料做永久保存,以备教师查阅,并存为档案资料。

3、关注播放目录信息,如有与某课堂教学内容相符的,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组织学生观看。

三、教学点应用数字资源后的改变

本学期以来,数字教育资源使用在我校广泛开展,学生的学习情绪盎然,教师的教学心态斐然,闭塞的山村教学生机勃勃,面貌一新。一进校园,首先映入眼睑的是崭新的教学设备,楼顶上的“卫星天线”是我们与外面连接教学的第一通道,还有像蜘蛛网络的天线也是我们获取外面教学信息的通道。然而,使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材的灵活应用

过去我们教学,每个内容都是静的甚至是死的,如今,可以把静的改为动的,死的改为活的;如教学美术《影子的游戏》时,可以播放动画,还配有声音,图声并茂。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影子的特点,也使学生理解了影子的表现方法等知识。

(二)教学信息的获得、教师的培训不再难

如我们可以看到北京的名师教学课堂实景,甚至可以上网看到美国的教学课堂,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问题。又如,要学生了解“党的十八大”精神,可以让学生观看会议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这种及时、真实、可感的信息让山里的孩子耳目一新。再如,教师想充实知识,也可以随时上网查询,如我从未见过鲸鱼,光从字面理解,以为它属于鱼类,其实它不属于鱼类,是胎生的哺乳动物,体形庞大,最小的也有两吨。

(三)改变了教学资源运用

该项目设备投入使用后,我们使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更少了,使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的时间更多了,既减轻了教师板书的辛劳,又避免了粉笔灰的危害,同时新的教学资源的使用还让课堂时间的利用更加高效。

(四)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过去课堂氛围死气沉沉,而今天的课堂像放电影似的,图、文、声三者并茂,让学生既能看到又能听到,学生如临其境,上课情绪十分高涨;数字教育资源采用视听的教学方法,使较为抽象的教学变的具体可感,可以使教学达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能从数字资源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数字教育进行教学,可起到省时、省力、高效的作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提高自身素质,在专业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精。

总之,“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对教学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应充分利用该项目设备,充实教育资源系统。

《数字化教学及数字应用培训心得体会.doc》
数字化教学及数字应用培训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