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景教学心得体会

2020-08-2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关勇、王燕荣、陈娜、李建伟)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以及研究趋势

情境教学是江苏省南通师范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同志于1979年首先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提出来的。它的提出为促进儿童素质全面提高开辟了一条简朴有效地途径。进入21世纪,人们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使语文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

21世纪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关系的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可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们看到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法革除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机械注入”、“低效分析”,压抑儿童身心发展、阻碍儿童智力、情感、审美、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等弊端。而情境阅读教学法通过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开展审美活动,给人以全人教育。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从课堂教学的各个侧面入手,按照学生分年级要求,运用情境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感知――导入情境――角色体验――理解――入境朗读),通过教学实践来研究和探索一种能利用情境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

维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学趣,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阅读教学模式。

本课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形象、情感激活儿童的右脑,提高儿童的悟性,有利于儿童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而带动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而,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的工具。

2、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此理论借鉴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境界学说”和“外语教学中运用情境进行语言训练”等方法,主张通过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大力发展形象思维,符合了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仿佛看到课文描写的形象,听到文中人物发自内心的声音,感受到作者的真挚的情怀。

3、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他在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大力主张“六个解放”,并要求粉碎形式的束缚,“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三、课题概念:

农村:在本课题中,特指我们学校范围内,农民、农村、农业的各种生产、生活情景,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情境教学:在本课题内,指的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创设出相关的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在此情境中自主探索,亲自动手实践,以获取新知,得到新的生命体验的一种教学形式。

1、主要思想,主要观点。

李吉林的情感教育思想,其核心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以情感为纽带。纽带说的实质,就是赋予情感以人性发展的本体、中介和目的的性质。在李吉林看来,作为教育出发点的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而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可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和驱动作用。

在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轨时期,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正在逐步取代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并表现出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使语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具有时代特

任何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投入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学生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本身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变量,所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会学语文”和“喜欢语文”,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目前教改的一个基本理念。现代教育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而这种参与不仅是认知参与,还包括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等。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的转变,能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调拨和激发出来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为追求真理而掌握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自觉地创设情境。要切实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应从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教师是小学生的思维中介,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

2、主要内容。

(1)入情境,诱动机;教师设定特定的音乐情境,诱发学生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萌发主动参与的想法和动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内容,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诱导学生积极的思维,

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音乐课采用创设有效的情境导入是非常有效的。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有效情景,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等。情景导入法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能给自己的课堂点亮最辉煌的一笔。例如:学习《小酒窝》一课时,我在电脑屏幕上发上直观的学生笑脸的照片,学生看到自己的笑脸非常兴奋,每个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甜甜的小酒窝,我通过创设于课题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并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我及时的抛出课题,引入新课。例如:在教授五年级《赶圩归来阿里里》这一课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感受音乐作品的美,我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通过聆听完第一遍音乐,谁能来说一下刚刚歌曲里面唱的赶圩阿里里是什么意思? 这时课堂上小手如林,孩子们都积极的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更是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赶圩”的意思。尤其是接下来游戏情景这个环节的设定,学生们参与的欲望更加的强烈,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一个孩子也参与到了这个游戏接唱的环节,课堂上的氛围真的是达到了沸腾的顶点。真应了那句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自

然的学习音乐,音乐才能够成为它的朋友。可谓是:“以境动情,情景交融,美在其中”。

四、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要化静为动,注情于物,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不管阅读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摆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一)模拟真实情境。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济南市纬十路小学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

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二)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时,我利用CAI课件,制作了一群蝌蚪在欢快地游玩时,另一只形体和颜色有些不一样的蝌蚪却游到一旁,独自悠闲的玩着的动画情景。这两种不同的现象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用不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早已举着小手急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了。

(三)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

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五、发挥语言优势,以情激情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苏联著名高级神经活动学创始人巴浦洛夫把语言看做是最有力的刺激物,因为语言中充满着情感。虽然说课堂上教学情感的引发,可以靠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新课导入,可以靠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凄婉的表情范读,也可以靠形象可感的无声演示,还可以靠见其人,闻其声的电教手段……然而最主要的是靠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显然,这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含情的语言能使人感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再以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为例。上课铃一响,曾琳老师使用深沉的话语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哀泣,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就是我们非常崇敬的与爱戴的周总理……曾琳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课语不单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而且学生的审美快感,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二)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达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化。从而真正实现解放学生、为学生减负,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有丰富情感、感恩社会的新时代接班人……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目标。

1、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实验法。任何一种课堂艺术,都需要到实践中去揣

摩,去验证。

(2)观摩学习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3)经验总结法。多多对自己的教学做适当的总结,让他可以成为一种经验。

(4)综合分析法。看待问题不能只是片面的理解,应该更全面地,综合性地评价分析我们的教学艺术。

2、预期目标

2015年10月以前结题,并争取论文能够发表。

七、实施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个阶段: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开题) 研讨、制定课题研究规划。

第二个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阶段性过程研究)

1、结合学校和班级工作现状,运用行动实验法,构建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

2、总结情境教学模式的过程的实验,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第三个阶段:2015年8月至10月(结题)

1、撰写研究心得:

2、对实际研究进行理论总结,推介研究成果。

推荐第2篇:情景教学

“情境”让概念教学更生动

―――――《可能性》教学片段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认识、判断、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基础。然而数学概念比较抽象.且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教法比较机械单一,往往就“概念教概念”,所以学习数学概念时,学生常常体验枯燥之苦,经受乏味之困!怎样才能使数学概念教学变得充满情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可能性》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新增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概率方面的知识,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既陌生又熟悉。“可能性”在教材上的呈现是非常简单的,那么如何把简单、静态的知识处理成生动、丰富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地、快乐的学习概念性知识。笔者认为:情境的创设,在概念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融入到了所学内容的具体情境中,驱动学生以更饱满地热情投入到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随同老师与学习内容情境共欢乐。

[案例描述] 片段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概念 1、教师出示一个装有黑色棋子的盒子。

师:这个盒子里只装有黑色的棋子,如果让你摸,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黑色的。

师:你呢?(指另一同学)

师:你们都说是黑棋。谁能说说理由?

生:这个盒子里只有黑色的棋子,不论怎么摸,都只能摸到黑色的棋子。 师:当一件事件只有一种情况,而且这种情况肯定会发生时, 我们可以用“一定”来描述。(板书:一定) 师:在这个盒子里能不能摸到白棋? 生:不可能。

师:这词用得好,当事情确定不会发生时,就用“不可能”描述。(板书:不可能)

2、出示另一盒子,只装有白棋

师:这个盒子只装白棋,如果让你摸,你会摸到什么?你将会怎么描述? 生:我一定摸到白棋。 生:我不可能摸到黑棋。 3、师混合两种棋子。

师:现在我把两种棋子都倒入空盒子里,摇晃一下,现在如果你来摸,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我会摸到黑棋。 师:你一定会摸黑棋吗? 生:可能黑棋,可能白棋。

师:当一件事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时,不知道哪种情况会发生时,我们可以用“可能”来描述。(板书:可能) 4、师小结: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种判定事情发生情况的用语。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创设“摸棋子”情境,通过师生的交流,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情境的设置,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枯燥的数学概念、方法的学习生活化、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 片段

二、在游戏情境中理解概念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请同学们选择这三个词来描述。 师:我这儿有一枚硬币,你猜猜会在哪只手里? 生: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教师演示:摊开左手,手上是空的。 师:现在你猜猜硬币在哪只手里? 生:右手。 生:一定在右手。 师:有没有不同的描述? 生:不可能在左手。

师:如果老师把这枚硬币抛起,你猜落在地上,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生: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通过猜硬币游戏,让学生游戏过程中对事件的发生进行描述,在语言的表述中慢慢体会理解概念的含义。] 片段

三、在练习实践中掌握概念

师:元旦快到了,我们班上正筹备元旦联欢会,会上每个小组要表演一个节目,节目的类别有跳舞、唱歌、朗诵、相声、小品和其他等六类。各小组想准备哪种类型的节目呢? 指名说说。

师:看来想唱歌的小组比较多,可每种类型节目都要有,怎么办呢?我们抽签决定,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抽签,还有一个要求,抽签前要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一句话。

学生抽签,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抽签的情况。

师;如果还是这六个签,要想让每个小组同学都不可能抽到小品,该怎么办? 生:把小品拿走,换成别的。 师:我把“小品”换成“唱歌”。

师:要让每组同学不可能抽到朗诵,又该怎么办? 生:也换成“唱歌”。

师:现在再让各组抽签,情况会怎么样?

学生抽签,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抽签的情况。 师:看来可能性也是有大有小。

[通过“抽签”,又把对可能性的描述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抽离概念到把概念回归到生活中的过程,形成“生活-数学-生活”的良性循环。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达到取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的。] 片段四:利用故事情境,升华课堂

师:今天,同学们学得很好,老师奖励同学一个故事。边听边想:这个故事里蕴涵着怎样的数学知识。

在古代欧洲的某国,一位奴隶冒犯了国王,国王大怒决定将奴隶处死。奴隶被关进死牢。按照当时该国的法律,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条,分别写着“生”和“死”,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则死,你们认为奴隶摸纸条会出现什么结果?(让学生回答:可能摸到“生”,可能摸到“死”)可这个昏庸的国王一心要让这个奴隶死,于是派人偷偷把盒子里的写有“生”的纸条拿掉,换成“死‘字,而大法官并不知道。这下,奴隶的命运会怎样?(让学生回答:一定摸到“死”)有个好心的知情人把这个情况悄悄告诉了奴隶,这个奴隶想了一夜,终于想了好办法。临刑前,当大法官把盒子拿来给奴隶选择时,这个奴隶拿起盒中的一张纸,看也不看,猛得吞进肚里,在场的人全惊呆了。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生:留下的纸上是“死”,人们会推测吞进肚里的是“生”,那么奴隶就不可能死了。)

[通过本故事的讲述,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后续猜测,加强了对学生概念性知识的再次巩固。更通过本故事,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有着强大的威力,人们运用它可以拯救生命。]

案例反思:

基本概念的教学,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想概念课上得生动有趣,“情境”应始终贯彻于整堂课,让学生欢乐的气氛中,乐学、想学、勤学、有创造性地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认识概念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更愿意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孩子也不是一个容器,什么东西都可以轻易往里面装。本课,我创设了“摸棋子”的情景,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导入概念的学习,尊重孩子的生活基础,紧密联系了数学和生活,使孩子们在未学之时对概念就已经有了一份亲切感。随着情境的展开,在师生的交流中,缓缓地引出“可能”、“一定”、“不可能”等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些遥远的数学概念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生硬的数学概念并难以理解。

二、设置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我设计了“猜硬币”活动,让学生结合概念来说说每次的猜测结果,把概念蕴涵于具体的实际情境中,更能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增长了智慧,提高了能力。。

三、还原于生活情境,在练习实践中掌握概念

数学是客观的。因为数学里没有优美的故事,少有动人的情节,也没有美妙的音乐和绚丽的色彩。数学惟有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融合,才能绽放生命的活力。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才能提升数学的真实魅力。本课授课时,正是班级准备元旦节目期间,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入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准备什么表演节目。通过边抽签边描述,让学生学会用刚学到的概念来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在表达口述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应用掌握的概念。

四、蕴育于故事情境,升华课堂

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关注学生的情感也是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本节课末,通过“生”与“死”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胜者,一个奴隶用数学知识拯救了自己的生命。数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呀!学生心中感慨。也就在此时,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推荐第3篇:情景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情景,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情景素材,然后确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情景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社会、科技、历史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不论选取什么素材,都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情景设计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学习情景是服务并服从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应有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

2、教学情景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才会形成自己真实的体会,才会发现问题,同时形成自己的认识,才会形成情感、价值观。

3、教学情景的设置应该具有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既指设置的教学情景在时间上要合理,不能占有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否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也指一堂课教学情景的数量,做多适可而止,并非多多益善,如果教学情景过多,就会使整堂课显得杂乱无章,这样会减弱学生对情景背后知识的关注。

4、教学情景的设置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更愿意了解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选择情景素材时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使知识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同时还要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5、教学情景的设置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行为和良好的个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积极的情感氛围对整个学习过程起到引导、定向的作用。教师要选择具体、生动、形象的情景素材,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对学习素材的正确认知。

七、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在进行情景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情景教学不是演戏,而是生活。教者本人要首先进入角色,用真心去感染他人。如果教者在演戏,学生必然要当观众;教者认认真真地生活,学生便会与你共享。 (2) 不囿于教材的设计,要驾驭教材。唯此才可使学生不做印刷符号的奴隶,教者也才可取得主动。 (3) 不为设计而设计,要使设计服务于教学法。离开了设计的这一目的,任你的设计有多精彩也没有实用价值。教学是严肃的,任何时候都来不得半点虚假。 (4) 不要失去自我,要体现个人风格和特色。一位教师的绝妙设计对另一位教师来说可能会糟糕透顶。 认真回顾实验的过程,总结实验经验,觉得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不断的探索,力争使我校的英语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读“李吉林情景教学法”有感

济水东园学校 欧爱军

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到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情景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特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重情趣

现在许多教师在压抑中教学,学生在压抑中学习,使学生厌学情绪愈演愈烈。所谓情趣是指情感和兴趣。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情景教学的核心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就是要解放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戏剧性、幽默、激情、多样的学习情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唤起学生学习生命的活力。

2 重参与

所谓参与指的是学生由过去课堂上被动的听与说转为直接参加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情景教学策略就是在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机会,有足够的参与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情境。

3 重感悟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感悟和体验远远高于理解和记忆。因为感悟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智慧的启蒙,这种学习收获更

大,所以它是一种认识活动的飞跃。情景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与感受,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画、语言等。

4 重实践

能力和智慧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考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情景教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经验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我是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认为语言学习其实就是一种形成习惯的过程。由于平时怕麻烦,或是条件不允许,往往忽略情景教学,更多的是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学生不但容易遗忘,而在实际交际中难以运用。而在情景教学法中,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教师能给全体学生创造讲英语而暂时忘却母语的空间。在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或是组织者。周围的气氛感染着每个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驱使每个学生开口讲英语。在愉快、轻松的情绪中部分学生必然由消极的学习英语的态度变到积极的态度上来。依据李吉林情景教学法理论,结合平时的教学理论,教师在活动课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1 导演的作用

英语教师应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认真地分析所教课程便指定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去自由活动,使英语活动课成为自由活动课。每次活动课应有活动课的目的,要有活动形式,要有参加活动课的对象等。如学生学完了“参观公园”这篇课文后,教师可组织相应的活动课,考查学生对所学过的有关公园、动物园的词汇,以及有关公园、动物园景物的词汇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反应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2 编剧的作用

英语活动课的形式应多样化,英语老师有必要编一些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材料,供学生在教室里上活动课使用。

3演员的作用

英语教师在英语活动中不但是导演、编剧,还应是一位好演员,一个受学生欢迎、尊敬的好老师,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要靠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亲切、和蔼的工作态度,赢得学生的爱戴。在活动中应和学生打成一片,扮演段剧中的角色。这样师生关系更融洽,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更高,更浓。

4 观众的作用

英语教师在活动课中还充当着观众的作用。(1)要仔细观察活动课是否人人参加。(2)全体学生参加的态度是否积极。(3)准备工作是否充分。(4)学生各组的搭配是否合理。(5)整个活动课是不是活跃,部分学生是否有创意。(6)活动课是否取到了预期的效果。

5评委的作用

每节活动课结束前,教师应作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总结。这就是教师作为评委的作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首先应表扬参加活动的每一位学生,并鼓励全体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推荐第4篇:情景教学

对增强英语课堂教学趣味化初探

兰西县康荣一中:王雷

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人致力于研究学生的创造性,英语课堂教学中,依据迁移的原理来组织教学过程,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把情景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本人尝试运用了“小单元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确立“以情为线索,以境为核心,以读为手段”的教学思路,加大语言文字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使教学结构达到了优化。这样使思维过程做到层次清楚,步骤具体。

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人致力于研究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中思维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性发展课题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依据迁移的原理来组织教学过程,把思维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重视思维(技能)的训练,突出形象思维的培养,使思维过程做到层次清楚,步骤具体,这样人人都会思维,人人都可创造。

作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应如何变化,才能适应需要,要体现以下要求:(1)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2)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3)创设一种具有丰富反应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4)注意激发多方面的语言情景,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5)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模式,使小组比赛、个别学习等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重在读,培养语感、加大语言训练。就是使英语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读、思考和探索,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的过程。结合课程改革,我们尝试运用了“小单元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确立“以情为线索,以境为核心,以读为手段”的教学思路,加大语言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使教学结构达到了优化。仅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易化语言

表演情境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的能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进行有效学习并得到发展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我们所创设的表演情景设计应自然、真实,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例如设计放学以后学生活动的party场景。我跟学生说:“claes are over”,然

“where are you going?”和”I am going to …”的句型。然后请学生上台表演通过场景出示,同学们很快就把语音、语义与情景联系起来,理解了句子“where are you going?”和“I am going to …”的含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抛开汉语,建立英语思维,记得牢,说得好。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遵循“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原则。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表演情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二、创设画面情境,让学生积累语言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本身它没有真实的画面、声音,不提供多种感觉的直接享受,它是虚拟的,空洞的,特别是对语言感受力低下的人来说,它不过是诉诸视觉的一个个冷硬字母,或诉诸听觉的一个个干瘪语音,甚至是一堆“乱码”、一个看不清或看不见的“模糊世界”。但是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中一幅幅插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经常运用的知识。如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牛奶,冰淇凌;同学们挂在嘴边的一些日常礼貌用语……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虚拟、空洞的字母,创造出学生熟知的情景,丰富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进而生成新的语言。然而仅靠书中的图片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的需要。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英语,把他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如将标有soft的餐巾纸、标有milk的牛奶包装盒,标有 juice的橘子汁瓶上,标有 Windows xp的光盘,标有 Happy birthday的蛋糕盒……带到课堂,这些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效率大大提高,也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语言

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并能为词汇和句型的操练提供真实的语境,调动学生主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孩子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我创设这样一个游戏情景,编了一个chant,教师出示本单元所学图形,让男生边拍手边问问题:“what,what,what’s the shapes?”,接着,女生边拍手回答:“circle,circle,It’s acircle.”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复习课,都可以和他们玩chantt游戏,这就避免了枯燥的语言训练导致的疲倦和乏味。又在游戏中培养了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强化了知识记忆。

此外,唱英文歌曲、歌谣、表演英语小品等等也能起到助学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添趣味性而设制的游戏,应具有科学性,即根据教

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式,应围绕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来设计游戏,不能为单纯逗乐而盲目设计。

四、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运用语言

英语课上有效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和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围绕一个重点,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全班活动、个人活动、两人活动、小组活动。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激活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个语言枯燥的课堂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只有将语言融入一定的情景之中,它才会绽放魅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情境教学,加强语言信息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推荐第5篇: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

一、什么是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1、简介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1)感知

——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

小学语文第五册27课《古诗二首》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作启

迪性的发问:作者以住处为中心,写他屋子周围的景色,大家仔细看看写了哪些景色?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复合片。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2)理解

——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草堂四周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演“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一边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小巧玲珑的黄鹂,它们在柳树枝头,时而轻快地跳跃,像在欢乐舞蹈,逗人有趣;时而纵情地歌唱,以弹琴奏乐,悦耳动听。这时问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种情景呢?”对话音刚落,学生齐声回答:“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了加深对诗句的领会,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一行意思讲出来,要说得清清楚楚。一个学生说:“两个黄鹂在柳林上唱歌。”教师肯定这位学生说得好,接着教师又提出:“谁能说得再好一点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教师加以表扬:“说得真好!这个景色实在太美了。好,把这很美的景色读出来”。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3)深化

——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古诗二首》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把壮丽的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用28个字写出来了。教完讲文后,教师安排了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舟行三峡的投影连续片,学生边看、边读,随着投影片的迁移学生读道: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一边把它描述出来。一个学生随投影片的移动,对不同的场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早晨,离开了仿佛在云彩中的的白帝城;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回来,听到两岸不停啼叫的猿声,轻快的小舟已经过了很多很多座山了。

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特别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收效尤甚,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切忌粗制滥用,或画蛇添足。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好处(以体育课为例)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标准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入了诸多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健康成长。情境教学法正是通过\"情境\"的设置,使教学内容在情境化的故事中得以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体魄,情境的设置是让其掌握运动技能的一种教学载体。它的目的就是增进学生的健康。

② 符合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获取最佳注意力,再通过理解、尊重、参与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低年级立定跳远中,设计小兔子秋游的情境,让小兔子(学生)在秋游中学习各种跳跃本领,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③ 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教学法是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主角,学生在角色中要完成各种学习内容,以达到教师在课前为此预设的目标。它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子,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④ 符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提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建议,改变以往呆板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体验学习的乐趣。

2、有利于中低年级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

中低年级学生在意识水平发展上还不够成熟,对\"造境\"造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区分不清。他们热衷模仿、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渐进入角色,使学生沉浸在欢乐中,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完成各个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3、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它的目的就是要让其为学生掌握教学内

容而服务。如:在教授立定跳远时,设计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先让学生模仿青蛙跳:双脚用力登地,向上跃起(重点);后在观察中注意落地的感觉:轻巧落地(难点)。以此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目的的进行练习。

4、能寓教于乐,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法把思想教育融入教学中,避免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游玩、锻炼中养成各种品质,形成道德规范。

三、情景教学的特点:

1、形象逼真。情境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简化的模拟。

2、情深意长。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

3、知、情、意,行融成一体。情境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

四、情景教学的优点

情景教学以其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情景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纯的语法条款记忆式的学习方式,把枯燥的语法条款放在了逼真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际运用的空间,使乏味的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这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1) 解决了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这种教学法大大丰富了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教学容易与现实相脱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2)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这一方式反应的热烈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意料,他们对于这种实

践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方式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进入一种的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3) 针对性强。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效率。(4) 时效性强。这种教学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内容陈旧的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新问题进行解答,使教师所教内容的时效性更强。(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法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五、情景教学的缺点

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虽然其以情景为线索来选择和安排语言材料,但由于情景的设计常常是虚构的,因而情境中的话语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语言交际的实际需要。

六、课堂教学中的情景设置

【摘要】 情景设置的直观性特征,有利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景设置的开放性特征,有利于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同步;情景设置的感染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完成德育教育;情景设置的多元化特征,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出色的情景设置可以给你带来一堂精彩绝伦的课,和那些站在银幕上、舞台上的明星一样,教师也需要精彩!难道你不希望自己的课能像许多的经典一样永远存在学生的心中吗?我想这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幸福。 【关键词】 情景设置、课堂评价、情感教育、情景设置作用、情景

设置方法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吸引上亿的观众去观看,甚至可以看上无数遍,连电影中的每一个情景都如数家珍;一部好的小说可以让他的读者废寝忘食,对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细细品味,生怕错过一丝的精彩;一首好的音乐可以让你沉醉其中,百听不厌。那么一堂好的课呢?对学生而言,有没有一堂课能让他们沉醉其中,百听不厌?对老师而言,你有没有一堂课能够让学生对每一个细节都如数家珍呢?课堂是我们教师的舞台,你是编辑,是导演,也是演员。和那些站在银幕上、舞台上的明星一样,教师也需要精彩!难道你不希望自己的课能像许多的经典一样永远存在学生的心中吗?我想这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幸福。那么怎样去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在课堂控制,教学环境,学生分析等众多因素中,出色的教学设计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下,完成包括情感、德育等一系列的教育。同时,它还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那又如何才能创作出好的教学设计呢?那么你需要一个精彩的情景设置。所谓情景设置是指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出与教材内容相呼应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认知、观念与情感充分统一的教学活动。

(一)、情景设置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

1.情景设置的直观性特征,有利于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的发展时期。传统的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在思考问题、学习知识的时候经验型的思维远远大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必须得到有关感性材料的支

持。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设置,将理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音乐、图像、视频,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具体、熟悉的景象;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物化为充满生动的丰富形象;使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去直接地感受内涵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训练了抽象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展。 2.情景设置的开放性特征,有利于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同步。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成功的教学的一部分。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全面推行和使用,课堂评价越来越显示出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新课标中的过程评价颠覆了以前的传统教学评价,赋予了教学评价新的定义。而情景设置的开放性特征,使得它的任务、要求具有多层面、多层次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情景设置的开放性特征,还使得它的任务、要求具有阶段性,在过程中可以同时对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过程评价,从而达到教学与评价同步。

3.情景设置的感染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完成德育教育。教育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课标中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明确的把德育教育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德育教育不再是学校、班主任的事情,更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责

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绪能够相互感染而产主共鸣。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流露的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而学生之间积极情感的互相感染,又会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师生情感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这一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心灵的碰撞和激荡,产生出强烈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念与情感。情景设置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获得大量生动、形象的具体表象,而且受到特定的气氛感染,使认识和情感过程统一在同一情境之中,充分利用认知、行为中的情感因素,可收到单纯讲授难以达到的效果。

4.情景设置的多元化特征,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英国17世纪的传奇学者塞缪尔•约翰逊说过——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可见好奇心对人的学习和创造产生着巨大的作用。现代心理学家们表示:好奇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表现的多少,而在成长期的孩子中好奇心的表现尤为突出。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对新奇事物有一种倾向、注视、接近、探究的反应,一旦这好奇得以回报、满足、就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培养起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情景设置的多元化特征能够强化刺激学生的反应,情景设置运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手段、语言的生动描述以及表演的再现等多元化的形象构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立体空间,给学生的知觉,感觉以新的刺激。这一切连

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充分满足了中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二)、情景设置在日常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情景展示法。即通过诸如视频、音乐、小品、游戏、图像、辩论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氛围,以感染和教育学生。由于展示情景的手法立体、多变,展现的情景内容形象,直观,令学生感到新鲜、亲切。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种兴奋性越高,注意力越集中,观察就越持久,越真切,这就为想象、情感和思维提供了鲜明的感知目标。 2.角色扮演法。即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去展示情景,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角色扮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情景的一部分,既是情景的感受者,又是情景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扮演法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知识迁移法。即通过对比、类比的方式利用熟悉的知识、常理解释新的知识。知识迁移法是用旧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产生的排斥感。 4.实践体验法。即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自我体验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读一千遍的书,不如动手做一回,实践体验法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的深刻,对知识的理解也

10

会更上一个台阶。

情景设置的方法还有许多种,诸如情景辨析法、情绪渲染法等,但无论选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出发,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a、情景设置必须景中含情。情景设置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是所设置的情景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所以情景设置必须景中含情,要把握住学生的情感兴奋点,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情景之中。

b、情景设置必须理寓其中。在教学中设置情景只是一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情景设置必须理寓其中,将教学与教育内容寓于情景,使其具有深刻内涵,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则情景设置就会失去其核心与灵魂而显得苍白无力,课堂也随之沦为活动失去其实效性而缺乏教育意义。

11

推荐第6篇: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一些新的教学问题出现在我们眼前。就课堂教学这一块,我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众所周知,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了优化教学情境对于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感受用心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带来了我们对“如何在教学中创造乐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乐学

创设情境

质疑

价值

心理学认为情境对人体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中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的矛盾。

因此,我们一起探究了“如何在教学中创造乐学情境”这一问题。“乐学”亦就是乐于学习,从学习中寻找到乐趣。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情境则是兴趣产生的基本因素,兴趣只能在一定情境中产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问题突显,就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中就有情境创设不恰当。

关于“创设情境”,有些课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情境,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关系不大;有些课虽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没有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可以提出的问题太多,利用价值不大;有些干脆就是把课本情境图片做成课件,费力、费时而效果不大。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服务, 既要有趣又要有数学价值,并与本节课密切相关,还要有利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从中提出本节课要探索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探索这个问题,从而进入探究过程。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的学习。此外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

在研究中,我们没有特别针对某一年级的学生,而是提出创造的乐学情境能适用于3-6年级的学生,使不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感受。

实验开始,首先,运用某一位教师的单独的智慧,备课,做课件。这堂课是抽取了五年级的学生上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所以整堂课下来,效果不错,学生也挺配合。但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在乐学上似乎 还是不到位。

实验表明创造情境不难,但如何创造出有价值,又带乐趣的情境,还是需要费工夫的。我们究其原因发现:

1.创设情境要恰到好处,不能整堂课贯穿到底。如若随意创设情境,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感,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然而,情境提出适时,则会引起学生注意,顿时产生思考,讨论与联想,进而产生质疑,这也就达到了情境的作用。

2.要带有生活性,与生活相关,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去了解,探究的价值。世界万物无疑不是相联系的,一旦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了自然界的问题,他们会有些许的成就感,会感叹知识的神秘与奥妙,他们也就会更加投入与学习当中。这也就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自然会感觉学习轻松了许多。

3.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这样的情境才能说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其内涵。一味的讲究创设情境,却忽视了教学内容,这样创设情境既失去了他原本的效果,又达不到让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

4.能有效的引发学生思考,创造的情境要具有目的性,新颖性。在情境的创设中,我们一定要带着目的性去找寻,只有明确我们需要达到的目的,才能围绕这一目的去思考,去创设;当然创设需要探究,不能随意,但凡新颖的事物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5.形象的情境更适合学生。试想想,情境是可见的,实际的,那样学生能直观的感受,由此帮助他们联想,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6.乐学以至于质疑,所以我们提供的情境必须具备问题性,能引导学生产生质疑,这样以学生为主,我们为辅的带领学生去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的讨论,我们重新出发,再以此课题备课。抓住之前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改造,结果出乎意料。整堂课重点突出,学生积极参与,真正达到了学生乐于其中,学于其中。

总之,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具备新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也使我们的课堂氛围充满新时代的气息。

推荐第7篇:情景教学

第一篇:初中英语情景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摘要:

情景模拟是指通过假定一定的场景,模仿场景中的人物或生效的一种模拟方式,是一种较为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初中英语情景课堂的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初中英语情景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也成为新的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初中英语课堂现状入手,指出情景课堂教学对初中英语的重要作用,重点阐述初中英语情景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

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有效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育的本质南辕北辙。

1初中英语课堂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英语课堂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中,这种模式导致教师教学内容千篇1律,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死记硬背。

1.1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不少初中英语教师表示,现在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些“力不从心”,自己希望达到一个良好的课堂效果,许多教师也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可是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吃力,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教学中明显走神,难以与教师的教学产生共鸣,不少教师认为对这种现象“无能为力”,教学大纲就是这样安排的,自己也很无奈。

1.2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在一些初中英语课堂上,学生对英语学习完全不感兴趣,有学生表示这是“赶鸭子上架”,自己对学习英语完全没有兴趣和信心,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做起了其他学科的作业,更有甚至在英语课堂上睡觉。根据《心理学概论》中阐述的观点,人的注意力会根据情绪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如果人做某件事的情绪低落或较为排斥,那么做这件事时注意力就会偏低,做事的效率较低,效果较差。学生学习情绪的低落势必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较差。

2情景课堂教学对初中英语的重要作用

情景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假定某种场景为背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其中某个片段、某个人物或某种音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给教课的教师带来耳目一新的新鲜感,也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习的兴趣。目前我国初中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普遍来看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时间均在五年以上,而通过近五年初中英语的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内容变化不大,也就是说,五年的教学经验能够带来丰富的知识,同时也会带来教师对教材的“审美疲劳”,有些教师表示,课堂内容年年重复,“讲得自己都不愿意讲了”。情景课堂教学能够一改教师的审美疲劳,给教师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增加教师课堂讲解的积极性,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情景课堂教学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观意识,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拉进学生与英语学习的距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教学事实证明,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在相同的时间内,两种学习方式带来的效果天壤之别。因此,情景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3初中英语情景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3.1联系实际:英语是一门语言艺术,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时必须从英语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更好的说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打电话章节时,就可以组织学生现场模拟,打电话的目的可以是相约出去玩,也可以是询问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该章节的内容,也复习和巩固了之前学习的内容。

3.2扮演角色: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是这样,而且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会逐渐进入叛逆期,因此需要初中英语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们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英语的学习。例如前几年有的英语教师组织学生们扮演“哈利波特”,通过自己设定的各种咒语与解除的方式,既传递了英语知识,又让学生们感到很快乐,进而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3.3音乐感染:有人说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因为这种艺术是没有国界的限制的。教师可以通过英语歌曲的播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利用音乐对学习的影响力,合理运用音乐感染建立良好的教学场景,基本上在英文课本中,每个章节结尾都会出现部分英文歌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出来给学生听。

4结论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初中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初中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情景课堂教学法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情景课堂教学对于初中英语教学的意义,阐述了初中英语情景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初中英语情境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研究.张连君[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0

[2]初中英语情境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研究.贺媛媛[J]文理导航,2013.05

作者:孙金荣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学生到国外留学也成为大势所趋。重视对初中生英语的学习与培养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无论是国内交流还是出国学习,都少不了与人的面对面交流,这就凸显出了初中英语学习中情景对话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英语;情景对话;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对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情景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新研究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加强师生互动性,提高学生的灵活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对情景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情景教学是一种借助课堂这个平台,由教师和学生亲身还原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场景,融入真实的对话过程的一种对课标要求所掌握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讲课方式。在情景教学中情景对话是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对情景教学的作用研究即是对情景对话过程的作用研究。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能够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去,对初中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运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只不过是提前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快的适应社会。

2情景教学实施的现状分析

2.1情景教学与课程要求脱轨:在课堂上开展情景教学无疑肯定会耗时耗力,活动的组织与安排都牵扯到时间的问题。这样就不利于课标所要求教学目标的完成。如果想实施的效果更好难免有相关硬件的要求,这肯定会涉及金钱问题。也容易引起其他相关问题。

2.2情景对话流于形式:理想的情景对话模式是能够实现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对知识的运用。然而在现实课堂中情景对话模式的作用没能发挥出来。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只是按照已有的对话模式照读或是背诵下来进行僵硬的对话,没有理解英语对话的真谛,做不到将英语的课本知识活化到对话中去。

3情景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3.1针对第一个存在的问题,教育领导者可以选出在英语教学中经验丰富,口语好的教师组成情景教学模拟小组,根据初中英语课堂安排,规定在一周的某个时间段内开展情景对话课堂。此外,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小组内安排专门的物品采购人员,做好财政预算等。这样即有利于情景教学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又有利于避免长期实行造成学生的厌倦。

3.2情景对话要做到真实有效必须以掌握知识为前提。在开展情景对话课堂时,要提前安排学生掌握对话内容,在背诵记住的前提下融入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地张开口去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人的角色,防止出现两极分化。要争取做到每个学生平等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4开展情景教学的积极影响

4.1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开展情景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语言,必须做到听、说、读、写并重。在开展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背诵的单词、短语组合成句子、短文然后再自己说出来。情景教学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与人交流的情景当中去,在边听边说的对话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4.2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情谊:处理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学生对老师总有一种敬畏心理,使老师与学生之间有距离感,这就不利于彼此之间想法的沟通与交流。情景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在对话的过程中彼此沟通。教师能够倾听学生的意见,学生也敢于表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增进师生情谊,更高更快的实现学习目标,共同进步。

4.3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互动的,全员参与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配搭档小组,使每个人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让课堂动起来。打破了以往老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沉沉的局面。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的学习英语。从而有利于提高每堂课的学习效率,能够更轻松的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一种舒适,无压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情景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让初中英语的学习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反馈给生活。对任何一门学科学习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基本的技巧与能力,是学生真正踏入社会后可以独当一面。情景教学将这一时间缩短化,具体化。让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此,对情景教学进行分析是为了将其推广,使其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凤娜.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英语学习的情景创设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李小琴.浅议情景课堂下的初中英语教与学[J].考试周刊.2015(95)

[3]王化国.情景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应用探微[J].校园英语.2015(09)

作者:杨秀娟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中学

第三篇:初中英语创设情境教学探析

摘要:

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相应的情境激活课堂,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个性要求为准绳,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要求。

关键词:

教学情境;初中英语;多媒体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为自动,创设各种相应的情境激活课堂,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个性要求为准绳,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问题情境导入

指的是教师导入课文时创设的一个情境,对学生开始学习时一下子集中注意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记叙文常用故事法,对于说明文之类的常用设问法。例如在九年级上册Unit2“SavingtheEarth”Topic2SectionD一文中,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形形色色的污染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就是一个生动的活教材,于是我便向学生提问:(1)Whatwasyourhometownlikeafewyearsago?(2)Howisyourhome-townnow?(3)Whatkindsofpollutionarethereinyourhometown?(4)Whatarethebadeffectsofpollution?(5)Whatshouldwedoandnotdotoprotecttheenvironment?这样层层设问,步步求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思考、回答,并付诸行动。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言出心声,感到情趣盎然,亦学亦用。

2.图片及实物、直观教具导入情境

学生对于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的图片非常感兴趣。单词和句型教学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可以制作大量教学图片。如教动物之类的单词时,可以制作panda,dog,tiger,rabbit,monkey的头饰带在头上,并用英语说:“Iamapanda.”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争着上台表演,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让其他学生来猜。再如教“Whatisthis?”这一句型时,可以事先备好苹果、梨、香蕉等水果及各种学习用品在纸箱内,然后请一个学生上台,蒙着眼睛,从纸箱里拿出一件物品,老师问“Whatisthis?”直到他猜中为止。这样学生就来了兴趣,争着想上台试一试。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情境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景,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如学习可数名词的单复数时,屏幕上先出现一只cat,然后出现两只,跟读cats,接着三只、四只等多只狗,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来,再配以生动的语音解释,学生很快掌握了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及发音。

4.从社会生活取材导入情境,让社会进入课堂,让学生感知世界

现代学生思维活跃,信息灵通,他们对社会局势十分关注,具有极强的参与意识。这就为英语教学把外围的生活环境引入课堂提供了契机。如教九年级上册Unit2“KeepingHealthy”这一单元时,可联系时不时出现的较严重的流感,让学生开展如下讨论:(1)Whatistheflu?(2)Whatshouldwedowhenthefluipreading?(3)Whatshouldwedotokeephealthy?学生定会乐于投入这一事件中学习,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选用一些功能意念项目,诸如借书、购物、看病、打电话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创设第二课堂情境。在英语板报、英文朗诵比赛等情境中,学生运用英语接受注入或表达自己的思想,会体验到运用英语达到交际目的后的成功和愉悦感。

5.组织趣味活动导入情境,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极强

根据这一特点,课堂教学不能只限于单一的教师讲解,还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如猜谜、传话、表演短剧等。把游戏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能为英语学习创造逼真的、富于交际性的语言环境。如我用“听音猜人”的游戏教学“Whois...?”和“Ishe/she/it...?”;用“藏物猜地点”的游戏学习和复习“Whereis/are...?”“Isitin/on/under/near/behind/biside/...?”“Aretheyin/on/beside/behind...?”句型和介词;用“蒙眼摸物”的游戏学习“Whatisthis/itinEng-lish?”句型和复习文具、水果名称;通过“添画游戏”学习和复习“Therebe”句型,用“Pollysays”游戏发出指令,学习和复习动词;用“Bingogame”和“Numbergame”复习和操练数字等。在教授Unit5“I’mwatchingTV”(TextforGradeSeven“GoForIt”)时,让学生摆出滑稽可笑的动作,然后向其他学生提问“WhatamIdoing?”。其他学生猜“Areyouswimming?”等,做动作的学生回答“Yes”or“No”。如果三次回答不出,就罚他唱一首歌或表演一个英语节目。这样的游戏情境教学,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结语

总之,语言源于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真实”的。情景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吸取了其精华,即集直观性、启发性、生动性、趣味性、情感性和交际性于一体,给每个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的舞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情境中学习、运用、巩固知识,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任志娟.情境教学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2]徐爱清.基于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9).

推荐第8篇: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对话

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对话

【摘要】

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话”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重视。于是“对话”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对话式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教学语言可让师生间产生平等对话,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更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对话式教学

【正 文】

一、现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一种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激励教师和学生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师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然而,仔细审视当前的教学现状,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对话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现象。

(一)漠视差异的“偏对话”。

现今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常常“停留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观念认识上,未认识到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很少探索其培养方法,因此,往往不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课堂上常常好学生独领风骚,其他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沉闷已久,然后形成一种自然沉闷的状态,多数学生甚至沉闷一生。尤其在在我们一年级,孩子们缺乏丰富的生活,缺乏丰富的词汇,缺乏语言表达的技巧,缺乏缕清条理进行不断思辩的能力,而我们老师的语言又往往不够生活化,不够儿童化,时时让他们云里雾里,不能明白其中奥妙,因此孩子们常常是有话说不出,甚至无话可说。

(二)教师主宰的“假对话”。

许多人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的师生问答。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其实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如“会不会?”“会。”“行不行?”“行。”„„这些问答,并没有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扣击学生的心扉,并非一种真正的对话。

(三)琐碎问答的“浅对话”。

课堂上,往往许多问题的提出引起一片小手如林、热闹非凡,但是,实际上这些问题常常只是文本的再现。如“春雷打来,小柳树怎样了?”“醒了。”“春雨下来,小柳枝怎样了?”“软了。”“春风吹来,小柳絮怎样了?”“飞了。”„„这样的一问一答,并没有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师生间并没有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没有获得精神上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儿童这种灵性,可是却因为语言的缺乏使他们无法去表述他们内心世界,让我们大人很多时候“交流”中触摸不到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创设一定的情境,让“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话”可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对话式”教学的概述

(一)对话式教学的界定

对话教学与对话是紧密联系的。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克林伯格曾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标识。”钟启泉先生对此解释道: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的阐述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目标在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对话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传统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与承接,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自主性发挥极少。现代教学注重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启发学生心智,挖掘学生潜能。这意味着教学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向知识的建构,教师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积极、主动思维的前提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与合作的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

(二) “对话式”教学的特点

1、对话是平行的交流

在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性的相互交流,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地被激励去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

2、“对话式”教学有助于促进民主平等

人类社会在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教育民主与平等是教育发展的主流。在教学中强调提问、对话和交流充分显示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民主与平等。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改变了其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激励师生共同探索科学文化知识。

3、“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加强相互合作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情感交流融洽的朋友关系,是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不存在哪一方为主,哪一方为客。而教学是双向性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而只有双方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合作的前提是要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这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对话是一种平等地交流。对话产生交流,交流产生合作,因此“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密切师生关系。

(三)“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对话式”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三、“对话式”教学的实践

(一)课堂教学中对话情境的创设

1.创设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当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气氛之中,他的生理机能将会大大地弱化,思维、语言、表情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

(1)课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畅所欲言的对话氛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我们就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的氛围,使他们明白可以“想说就说”。如,“哇,大家都坐得那么好,一定是准备好认真学习,打算多学点知识吧!真聪明!”又如,课前问好后,老师说:“你们声音怎么那么响亮?是想跟我比赛谁更认真吗?”„„这些话其实都很简单,但却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因为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是平等的,你尽管可以说自己想说的。 (2)用充满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敢说。现在许多所谓的幼儿园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孩子们都变的特别懂事、听话。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们也特别怕自己说不好,因此刚入学时都不知道举手。这时,我们要都鼓励他们,如“你真的好聪明哦,连这个都知道”,“呀,你怎么这么棒啊,回答得这么好”,“你太厉害了”„„这些生活化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来说,可谓是玉露琼浆,学生听了肯定会觉得透心儿凉。

(3)用儿童化的、口头化的语言使学生会说。一年级小朋友的思维比较直观、形象,为了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我们应尽量用一些儿童化、口头化、语言,使所教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教生字“游”时,我对学生说:“啊?这个字怎么这么难啊,我都记不住他,谁来帮帮我吧?”这时,学生就会非常活跃,想尽一切办法来帮你,如:“游泳是在水里游的,所以是三点水旁。”“把三点水旁加一个方再加上他右边的部分就是了。”“老师,我有一个谜语,这个谜语是我爸爸教我的:一个大人,带着他的孩子到方方的池塘里游泳。这样就记住了。”„„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引发对话。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演演、说说、画画等方式让学生“不说口痒”。尤其用语言渲染情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精彩片段,着以浓墨重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教师选中“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到哪儿去住呢?”为特写镜头,然后配上音乐加以描述: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也没有了——(也没有了小花,没有了小草,没有了小鸟动听的歌声,没有了小动物们欢快的笑声。)家没有了,他们只好打起行囊,拿起背包,带着孩子,四处流浪„„这时,纯真、善良的孩子们已热泪盈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小猴子,你太可怜了。”“小松鼠,你来我家吧!”之后的朗读,更是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二)作业中对话情境的创设

以前,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以“√”或“×”以论正误,或者全对者打个五角星、画朵小红花以示鼓励,但这些给予学生的仅仅是一种符号上的刺激,只是教师一相情愿的做法、“掌管意志”的表现。作业批改或寄语等,若要真正能对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有所触动,光有符号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充满人性与人情的语言去启迪其智慧,滋润其心田,磨练其意志。记得一个小朋友在他的日记中给我提了个建议,我很真诚地在他的日记本中写了个“谢谢”,那个小朋友开心得不得了,回家还跟父母说“老师在日记本上跟我说谢谢了”。作业本也是师生心灵对话的途径之一啊。

(三)走进学生生活,创造对话。

因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往往被视为知识的权威、道德的楷模、社会的代言人,所以在学生面前教师就必须不苟言笑,讲究师道尊严。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失去了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取而代之的只有教育与被教育、传授与被传授这样的不平等交往。于是,一站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戴上了“神圣的面具”。但是,正是这样的交往,让师生间莫明地隔上了一堵墙,隔开了学生与教师,让他们彼此见不到真面,摸不到真心,触不到真情,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对话。教师常常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规范执行如何,不如意就拉到讲台边或办公室进行“教育”,然而这样的教育往往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所以师生交往中,应更多地融入一种“生活语言”,可以是关心彼此的身体,关心彼此的心境,也可以是相视一笑,却可以让彼此间更多一份亲切,多一份信任。

四、实施对话式教学的主要成果

(一)形成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表示为: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多元对话,交流共享-----自我对话,创造生成。这一流程完整而有序,环节分明又不乏灵活性。首先是由教师或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其次,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倾听文本,根据学习或训练的既定目标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三,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议并界定各个问题的性质、思维程度以及研讨意义等等,从而确定他们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或学生独立地感悟学习文本,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者是运用个人的丰富体验来理解问题。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的新问题,那么,就要反复循环地产生问题,或合作研讨,或独立感悟文本,再集体交流并讨论问题的解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要总结所获得的语文知识、人文信息和思维方法是如何对解决问题发挥作用的。至此,学生方可算完成了一次对多元的人文思想和灵活的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

(二)课堂教学更加和谐

在对话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下,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习惯于形式上的一问一答,现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成了教学中的资源,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大胆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生生之间或相互提示,或共同探讨,出现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和谐而活跃,教师幽默而老练,学生积极且大胆”,这正是课堂教学变化的最好写照。

(三)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学习,领悟之源广开,记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对话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第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它主要体现在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和推断能力的不断提高。

第二,探索能力不断提高。它包括:审美能力——对文本所包含的美所具有的一种感受、鉴别与欣赏的能力;评价能力——对文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进行有根据的评价与判断;创新能力——能够超出本文给定的有限信息,从文本中引申出新的思想、观念,对原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颖见解,或者受原文的启发,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作品。

对话教学的实施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置身于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之中。通过教师的鼓励、赞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他们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尤其是出现了学生敢对话、爱对话、能对话的可喜变化,使语文阅读教学步入了一个活跃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教师的改变

对话教学的探索实践,使教师们原有的教学观、师生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具人性化,更有人情味,激活了教师的教研风气,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专业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1.转变了教学观念。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

2.提高了专业素养。教师通过探索实践,不断丰富了教学智慧,提高了驾御课堂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较好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问题,应对课堂中的复杂局面,甚至能有效的将一些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科研水平得到提升。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课题研究活动,不仅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还积极主动的去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使得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理论素养仍有待提高 我们的研究,缺乏多层次的理论支撑,尤其是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材料较少。平常,我们虽然安排时间自己上网或看书去找资料、看消息,也有安排时间集中学习、交流,但由于大家的理论知识都不够丰富,碰到问题有时经过激烈讨论但最终也得不出个所以然。如,对于课堂上,我们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话,但往往重视文本解读的“生成意义”,忽视了文本本身的特点,也就是顾了这头忘了那头。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理论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迫切需要领导、专家的指导,以便让我们茅塞顿开。

2.对话式教学需有效推广

在对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自然地运用“对话教学”的理念,有时仍会不自觉地重新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对话教学”理念的深入与推广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这不仅有赖于 “对话教学”课堂评价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加强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与教学反馈的反思,提升教学理念,将其内化为日常自我的主动性实践研究活动。 3.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在备课时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目标定位应各有侧重,内容选择也应有所不同,在教学中才能有所针对,通过学习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对话,使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则需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进程,适时点拨、鼓励与指导,所以构建起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与建立一个多维的、开放的学习评价机制,是我们下一个需要思考与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

4.与家庭的联系有待加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条件、环境,家长的态度等各方面因素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要想真正的与学生展开“精神开放”、“完全接纳式”的对话,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全方位的立体的了解。这需要我们与家长及时交流、共同探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服务。因此,我们觉得,与家庭的联系还应更勤些。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J].2007(10)

[2] 语文毒化教学的误区及有效对策[J] 科学大众 2007(9)

[3]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对话教学[J]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 [4] 郑金洲.对话教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 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评述[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6] 靳玉乐 对话教学[M] 四川教育出版社

[7] 米靖 马丁·布伯对话教学思想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3(2) [8] 刘庆昌 对话教学初论[J] 课程.教材.教法 2001(12) [9] 叶圣陶 叶圣陶文集[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推荐第9篇: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创设教学情景 彰显语文活力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二中学(519100) 周健良

内容摘要: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从而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笔者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多元思维,积极参与,以致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情感熏陶法、音、美配合法、摹拟表演法、实物观察法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关键词:情境;活力;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情感体验”已成为新课标的理念之一,而课堂就是为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提供的一个平台,有机利用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彰显语文活力。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

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并设置一定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自感受,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 1

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情境教学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道德向上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从根本上避免“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如何进行创设课堂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呢?总的来说,就是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多元思维,积极参与,以致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

一、情感熏陶法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的并能对行为进行制约的内心体验。俗话说:情感、情感,以情感人。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在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中,它是传送带、催化剂、润滑油,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情感以认知为基础,而认知必须和情感一致。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念,形成内驱力,达到入情、移情、陶情的境界。

如鲁迅的《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悠扬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纯真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偷豆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其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篷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再跟学生介绍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就在这特定的氛围中,学生们说得有劲,听得有味,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顿时 2

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起去品味豆子的清香,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二、音、美配合法

利用音乐、美术来配合讲授,创设情境,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美术的美感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创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如讲《苏州园林》一文,我先在黑板上展示几幅园林画,再放编辑设置的音响,学生边看边听边想,仿佛置身画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教学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我要求学生在熟读全诗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诗中的意境:绿树、红花、碧草、白堤、山寺、早莺、春燕和一个骑着白马的文人。随即挂出一幅《西湖春光图》,学生一边在《春之歌》的乐曲声中尽情欣赏,一边放声自由朗读,使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交融一体,达到更高的艺术享受。这样,诗中的远山、近水、高天、浅草、燕舞莺啼、得得马蹄交互错杂、清晰又迷离的在学生头脑中闪现,那香花、暖树、鸟鸣,同时刺激学生的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器官。诗中所显示出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无穷韵趣,学生不知不觉地心领神会,轻松自如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摹拟表演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也是如此。既然我们从事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工作,就不能总是等速度、定距离,在一个平面上平板无味地来回移动,课要上得有曲直、有浓淡、有粗细、有疏密,惟有这样,才能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摹拟表演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抓住课文的典型性动作、神情、语言等“身入课文”,将其再现出来。

如教《皇帝的新装》,我请两位同学给全班表演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神态,由于对课文作了认真的研究,两位同学及时进行了角色定位,表演极其逼真,赢得了一阵阵的喝彩声。就是在说明文教学中,表演情境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核舟记》一文涉及的空间较多,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琢磨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很自然的把文中介绍的空间深深的印在脑海中。

再如小说《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乙己》中,我以讲台桌设为酒店的柜台,学生将酒店里的情境表演得相当到位。个性化的体验使学生感受、想象、感悟等心理过程对阅读对象的激活与投入,它使学生进入“主客融合、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与作品的生命、与作者的生命零距离的接触,感受到生命丰富的内涵。

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我请学生做出范进发疯时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把握了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的妙处。由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精彩的课堂显示出无限的活力。

四、实物观察法

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或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课堂中去,创造一种刺激氛围,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或学习创作欲望。

如讲《爱莲说》一文,我组织学生去池边观莲,要求学生边看边画,结果同学们争先恐后仅用极短的时间画好了一幅幅形态各异的莲花图。随即回到课堂又一次创设问题情境,作者为何不浓墨重彩写菊花、牡丹而偏写莲花呢?莲花的可贵处表现在哪里呢?文中是怎样说的?作者写莲花的用意又是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大家去探索答案,一堂课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既找到了学习的兴奋点,又掌握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有关的教学片、故事之类,还可以通过形象分析、参观引导、角色朗读等方法创设情境,效果同样很好。

当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调和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若能这样,灵活掌握,定会提高课堂效率,焕发课堂活力。否则,便会流于形式而失败。

可见,教师如果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更能加深学生对文学文本的理解,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步晓红.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职教通讯.2007(4)

2、盛良红.情境教学与教师“激情四部曲”.基础教育研究.2006 (1) 5

推荐第10篇: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在语文中的应用

苏明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少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新课标就是对传统的课堂进行改革,全新的课标理念呼唤全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得以较为普遍的应用。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恰当的问题情景设计进而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的欲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方面进行浅析。

情景教学模式指教师有目的地利用直观的形象或创设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联想,唤醒知识、经验或表象,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使学生假想情景,置身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深切地感受知识,理解知识,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由此可以总结出情境教学模式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开启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考,或者由学生模拟情境,使他们处于生动、具体而有趣的氛围中,感情投入、思想活跃地去感知所学内容,获得知识,受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本人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

作为老师,针对像我们学校这样水平的学生,提出问题时更要注意问题的情景设计角度和适合程度,我们学校学生基础较薄弱,自己很难提出一些适合探究学习的问题,情景设计恰当,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参与探究学习,下面我就想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浅析情境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的《泊船瓜洲》描写了长江两岸娇翠欲

滴的迷人景色。因此,在教学时根据这首诗播放配套动画:诗人站在船头沿着长江向东行,长江两岸绿树、青草、麦浪起伏。随着画面的呈现,教师作启迪性的发问:“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景色美得动人心魄,作者为什么开始想家了呢?”看动画让学生感受。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泊船瓜洲》的配乐诗朗诵。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长江行船中,感受着诗人的心情。

二、理解——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讲读时,可以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长江两岸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明月何时照我还”时,展现一轮圆月。同时问学生:“假设自己正在月下,看到月亮你们是什么感受?”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对诗句的领会、理解。

三、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感情

《古诗三首》的《长相思》这首词把战士军旅生活的艰辛以及浓烈的思乡情给描绘了出来。课后,教师安排两项练习,一是读,二是说。教师要求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把它读出来;这时,教师操作《长相思》的动画,学生边看、边读,随着动画的迁移学生读道:山一程,水一程……之后,要求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把它描述出来。

那么采用“情景教学”是否会削弱“双基”教学呢?我们知道“双基教学”是一种讲究教师有效控制课堂活动,既重讲授又重练习、既重基础又重效率,有明确的知识技能掌握和练习目标的教学模式。那么我的体会是:运用的得当,更有利于进行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关键在于教师精心设计画面,备好情景教学课。情境教学模式虽具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人合作的意识等很多优点,但仍有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

1、教学情境的创设场景太大,导致学习主题不明确。

如果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出现太多 “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无关的干扰信息,学生很难对情境中人物的主次轻重作出明确的区分,致使他们的注意游离于学习主题之外,而白白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很大的价值。因此,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是教学情境的生命,教师在确定了教学主题之后,情境的创设要紧扣语文知识和技能,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情境。

2、小学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单

一、内容单调、情境功能狭窄。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不能机械地重复或照搬。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情境创设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背景下学习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虽然目前情境的创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真正准确把握新理念的本质,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相信我们一定能创设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贴近生活实际并紧扣学习主题的教学情境,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11篇:初中化学情景教学

初中化学情景教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市场逐渐一体化,世界正迈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都已深刻认识到: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其外在表现为经济力量、国防力量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其中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要在某个方面有专长就行,而是要求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素质,又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新型人才,不仅要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即是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

但是目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需要。突出的问题一是大部分教师有只重视化学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忽略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倾向。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无论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还是进行阶段或结束阶段,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生存是人类社会必须首先正视的问题,人类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提高人对自然的控制力或操纵力是整个教育核心所在。相应地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认知(过程)”成为高于一切的“主宰”,这种无情感的、“目中无人”的纯认知活动的教育倾向造成的后果就是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灵性,使得学生内在精神世界残缺不全。造成学生学习的逆反心理,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不少学生因而厌学、弃学、逃学等。虽然还有些人也注意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但他们错误地认为通过情绪感染只是为 了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他们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具有各种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情感品质,正是教学过程所应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情感。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在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必须充分利用化学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的情绪调控作用,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另外在当前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化学概念与规律的教育脱离化学情境与化学现象,思维和感知脱离的倾向。概念教学一味强调概念的含义、关键词,结果学生学到的化学概念如若空中的楼阁很容易忘记弄错;分析题时只重视结果分析、过程分析,不能形成全面清晰的化学情境,结果在规律选择上常会出错,于是出现了化学教学枯燥无味、抽象难懂、定量与定性分离等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重视化学情境与化学现象的展示,有些教师甚至连演示实验都不做。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化学情境的创设。

但是通过查阅近几年的中学化学教辅刊物,如《化学教学》、《化学通报》、《中学化学》、((化学教师》、《化学教学与探讨》等,发现其中涉及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感丰富和情境创设相结合的文章很少,一般都是把它们割裂开来进行研究。至于将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的情绪调控具体应用在化学教学中的研究几乎没有。而从情绪心理学、教育学与化学学结合的角度对包含情感丰富、情绪调控、情境创设真正意义的情境教学进行较为系统、全面、深入研究的文章就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针对以上不足,提出对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研究,尝试做到既重视利用情境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学生课堂情绪的调控、情感的培养;既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学生在德、智、美等方面和谐全面发展。这对于丰富初中化学教学研究和推动当代中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情境教学研究的概况 (一)我国的情境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古代教育家在他们论著中论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墨子就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选》)。在重视环境教育对人的作用时,我国古代教育家还从中提炼出情境(情景)教学的范例,以鉴后学。古代《列女传·母仪传》中就记载了孟子的母亲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佳话。这两则故事是我国古代情境(情景)教学的典型范例.两千三百多年前,我国就有如此成熟的情境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瑰宝,也是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做出的卓越贡献。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主张“相机教学”。“相机”就是抓住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孔子强调“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惜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悱”之机就是一种教学情境,当学生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时候—愤,口里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悱,在这种情境中,去启发学生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孔子的“相机教学”、“启发教学”是我国古代情境教学的宝贵财富,对我国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世界教育至今还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有不少学者、专家、教师都对情境教学做过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其中江苏省

南通市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探讨语文情境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她的《情境教学实践与研究》是我国进行情境教学理论研究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开创了我国情境教学的新局面。她的情境教学讲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提倡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而且情境教学还注重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陶冶,以“美”去激发“爱”,促进儿童整体的和谐发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在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有中国特色,而且用于解决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是行之有效的。之后,情境教学迅速在音乐、美术、体育、政治等学科尤其是在小学取得了实效。但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实质上还是情感教育,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灵感能力方面还是有局限性的。 (二)国外的情境教学

国外也有不少的教育家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了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例如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叫做“产婆术”,让学生主动思考、探求、获得问题解决。他说:“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做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他借创设问题环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

法国教育学卢梭(J·J \" Roueau )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中,就记载了情境教育的实例。他主张利用大自然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美国教育家杜威(J \" Dewey)对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首先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杜威把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试验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他充分利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

在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心理学家乔治,洛扎洛夫首创了暗示教学法,

把情境教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暗示教学法也被译为“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旧,它突出的特点是:·将逻辑思维与感情倾向密切结合起来,使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交织着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在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造成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达到高效率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实践证明,暗示教学法在外语教学法中特别有效。暗示教学法的根由就是情境教学。洛扎洛夫说:暗示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校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情境是对人产生暗示信息的源泉。这时的情境教学首次把情境创设与情感影响结合在一起,使情境教学取得了重大发展。

(三)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的现状和思考

对于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研究,从本人查阅的资料看还没有完整的论述,存在着把情与境分离的问题:一是把情境当成一般的自然环境或教学环境(情景),重点论述在知识传授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如《浅谈化学情境教学》、《走出“化学情境”的教学误区》、《谈化学情境的教学》,而且没有深入探讨化学情境创设时要注意的策略;二 是研究者从理论上探讨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效应,侧重论述情感的作用和情感教育的方法,如《略论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文中已提到通过情境创设的一些方法来进行情感教育,可惜没有深入探讨情感教育必须涉及到的课堂情绪调控问题。不论哪方面的研究,都是停留在表面措施的论述而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支撑。两者把情境教学中“情”与“境”理论上割裂开来,把情境教学最重要的原则和特征—情境交融丢弃。它们都接近情境教学但又不是真正的情境教学。

从上面的研究来看,对于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很早就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而重视情感与情境结合的教学是近几十年才兴起的。从实际应用和研究看,情境教学在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在理科尤其是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情境教学的研究还不充分。我认为这可能与各学科教材内容差异较大有关。语文类(包括外语类)、艺术类等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能通过语言文字情境、直观形象情境等直接反映人类实践活动以及人类在活动中的思想感情,即是有丰富的情感素材。而理科类的教材教学内容多是中性化的,情境教学开展相对来说就更困难些。这也是造成对化学情境教学全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一个原因。

初中化学教学有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能不能开展情境教学?((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心理学的知识,这些内容都属于情感的理智感、道德感范畴。而且化学教材中还有一些内容具有情感的美的因素,如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教师认真挖掘是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中美感的培养。而且根据对我国影响最大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所建立的教育目标体系来说,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不仅有认知领域还有情感领域。足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是必须的。而且从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实际看,学生的素质整体较差,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显得就非常必要,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化学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刁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化学情境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科特点肯定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地方,有自己的特色。

所以我们认为结合情境进行情感教育的情境教学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应该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的基础

1、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1)对情境的界定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IE}它不同于情景。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现代汉语词典》),具体可感性就是情景的特质。情境与情景的区别在于情境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反映人遭遇到的情况和所处的地域。 (2)对“情—境”的界定

为了分别突出“境”的创设和“情”的培养的重要性,我提出了“情—境”的表述。“情”包含情感、情绪。是区别于认识活动,有特定主观体验和外在表情,同人的特定需要(自然或社会的)相联系的感性反映。情绪和情感是同一感性活动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感受和体验,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过程。情绪是与人的生物性需要及低级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带有一定的情境性,由一定情境所引起、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是不太稳定的。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与人的意识紧密联系,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与情绪相比,强度要弱些但更稳定、深刻。人的情感是多 种多样的。情感分为高级、低级和中间层次。培养人的情感主要是对人类高级社会情感的 培养。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由于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白、在一堂课上能体现的多为情绪的影响和变化,所以本文在论述情境教学时也提出了认调控问题。课堂情绪调控这里是指教师管理和调节学生情绪的过程。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引起学生的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行为表现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境”,我认为不仅包含具体的客观环境,还包含思维环境(语境等)。通过提问、介绍等给学生思维创造一种良好的外部条件即思维场,虽然不是直观的,但也可叫做情境。 (3)对化学“情—境”的界定

化学情境除了主要指具体的化学客观环境外,还包括经过理性思考后的化学状态、物理过程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思维情境。后者有两层含义:一是低层次,即各种简单的化学现象在人脑中的形象;二是较高层次,化学状态、化学过程经抽象思维处理后在人脑中形成的关于化学状态、化学过程的类比属于模型化的形象。它与直观化学现象不同。

化学“情—境”就是在激发人的某种情绪、丰富人的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的化学客观环境或思维情境。 (4)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界定

从初中化学教学的需要出发,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化学教师依据化学教材创设相应的具体客观情景或思维情境。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好奇、兴趣、愉快、焦虑等)对化学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帮助初中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社会性情感,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化学素质教育目标。

2、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是“情—境”教学最高层次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川: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社会属性在这个统一中居主导地位。而人的本质的形成、体现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在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里所说的“自觉”包含的就是人类活动所需要的动机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人的本质是随着人的自觉的能动性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承认人的价值与个性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情—境”教 学在其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有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才会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②系统科学基础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要素(或成分)为达到一定目的而组成的有机体”。 a、反馈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反馈的系统,要实现控制是不可能的。 b、有序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走向有序。

没有开放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即不可能从较低级的结构转化为较高级的结构。耗散结构只可能出现在与外界有负墒流的开放系统。 c、整体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没有结构的孤立部分要发挥整体功能是不可能的。系统科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不仅要确保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要组成一个系统,要注意系统各部分功能的发挥、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的功能。在这个系统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周期跃迁,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加强信息反馈,不断增强教与学的兴趣.而且师生必须重视掌握学科结构发展多种能力,要遵照整体优化、多样统一地进行教学。我们要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要重视情感与认知功能的统一,使教育目标完整化、综合化,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③脑科学基础

1981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著名心理生理学家斯佩里(R.Sperry)和奥恩斯丁(R..Ornstein)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他们的研究表明〔23]:人脑的左右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右脑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形象记忆、想象、模仿、音乐、舞蹈、美术和情感,具有非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功能。而左脑则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辐合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推理,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功能。可见,人类的认知活动通常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而情感活动是右半球的功能。长期以来学校的 教学是培养以语言为主和以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以训练人的左脑为出发点,在物理教学中,思维的逻辑性更是教学训练和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教学中一味地强调逻辑思维和单一地训练左脑,而没有艺术的和空间的右脑功能的训练,那就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审美的和情感的表现能力,而且会导致右脑的不断退化和萎缩。所以人脑左右半球只有协同活动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大脑的效率,开发出人脑的潜能。

科学家关于人类左、右脑不同功能的重要发现给了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极大的启示,使我们能站在科学的高度来反省传统的以认知为核心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内在缺陷与弊病。因此我们进行“情—境”教学是能协调学生左右大脑的活动,提高其整体功能、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智慧潜力的必由之路。

④心理学基础 a、情绪心理学理论

情绪心理学的理论〔241是“情—境”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情绪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认知过程即是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人的认知过程。因为情绪、情感体验所构成的稳定的心理背景和一时的心理状态,都对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认识过程所表现出来特征是: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郁闷消极时,则思维凝阻、操作迟缓,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鲍维尔(Bower)在心境对记忆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愉快情绪下去学习单词比在悲伤情绪下回忆量要大,同时孟昭兰等人发现愉快情绪强度同认知操 作水平之间呈U形相关,过低或过高的愉快唤醒水平不及能够导致较好操作效应的适中的唤醒水平,也就是说在中等愉快水平进行学习效率最好。霍夫(Hoffman)提出了情绪对认知的作用表现为:发动、结束、干挠信息加工;进行选择性加工;组织回忆;促进充予情绪的分类和图式的形式;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

情绪与人格也有密切关系,伊扎德(工zard)在动机—分化理论中提出在整个人格结构和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的动机和组织力量。情绪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根据人格特征能更有效地调节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情绪有好奇、兴趣、愉快和焦虑}z5}。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知觉到他们知识存在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好奇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的一种生理唤醒水平或认知冲突的探究倾向。一般认为好奇是认知冲突的结果,个体有一种“发现的渴望”,当人的认知预期与现实相反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引起认知不平衡,导致为恢复认知平衡的探究行为。莱伯恩(Berlyne.D)认为引起好奇的三个变量是变化、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 兴趣是主要的正情绪之一,是个体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学生个体兴趣是其自身带入课堂的兴趣;情境兴趣是其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参加一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兴趣是当个体的需求、能力、技能与某种活动提供的机遇和要求匹配时产生的,影响个体兴趣的因素有个体归属(文化价值、认同感、社会支持)、情绪经验、胜任力、目标关联和背景知识等,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有动手、认知失调、新异性、交化性、社会交互作用、榜样、游戏、幻想、幽默等。

愉快是一种正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愉快具有情境性和被动性。愉快主要来源于需要的满足或个体实现的体验;特定的、可辨别的活动结构为个体体验愉快提供背景。克希克兹米海利(Csikzentmihalyi)提出令人快乐的任务中有四个核心要素:能够完成的;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及时得到反馈;可以挑战和扩展作者的技能和能力。愉快在体验上有强弱程度之分。过分或强烈的愉快情绪会减缓思维,过低或过弱的愉快情绪会抑制思维。只有在挑战和技能相匹配时,个体感到任务既能胜任又不是轻而易举的,经过探索而获得的成功,使个体体验到自我能力的肯定和自信心的增加。愉快在层次上也有高低之分。感官上的愉快是低层次的。从探索、创造、孜孜不倦的学习中获得的,与求知欲、创造欲等高级需要相联系的愉快,是高层次的,这种好学、乐学的情感是镶嵌在人的个性结构之中,在具体的情境中能以情绪形式表现于外。低层次的 愉快可以转化为高层次的好学情感,高层次的情感形成后又制约一个人在具体情境中的情绪体验。

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对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学习焦虑产生于学生不能应付成就情境的自我知觉,即当学生感觉到不能胜任任务,同时又体验到成绩的要求和压力时就产生焦虑。焦虑主要相伴以紧张和恐怖情绪,并有明显的生理表现(如失眠、出汗),还会出现一些行为表现(如逃避、自责、自卑等)。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过低的焦虑水平使个体不能排除情境中无关因素的干挠,过高的焦虑使个体注意变得狭窄,注意的转移力降低。

课堂上出现的情绪不是单一的,是由好奇、兴趣、愉快、焦虑等情绪组成的复杂的课堂结构,必须合理整合这些情绪才能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心理调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及其相互联系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运作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是具体情绪的调节、情绪动力特征的调节(如强度、范围和持续性)。情绪调节可以帮助人们发挥正情绪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

我们尝试通过对学生情绪调节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是有情绪心理学为依据的。这也是我们构建“情—境”教学模式的基础。 b、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A.Feistinger) }2\'’于1957年提出,它是一种用认知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在学生的学习中,当学生遇到知与不知的矛盾,已有知识与某种新知识的矛盾,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的冲突,熟悉的事与不熟悉的事之间的差距,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的矛盾等,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解除认识失调所导致的不快感、紧张感,学生会产生认知动机,迫切希望掌握它,一旦学生的问题得到解答,认知失调所引起的不快感、紧张感就得以解除,进而产生一种轻松、愉快和满足的情绪体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认知欲。这是我们为何要创设教学情境的理论所在。 ⑤情绪生理学基础: 情绪生理学的研究认为【28]:人的丘脑和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是调节情绪反应的重要器官。当大脑皮层下部位输入的神经冲动经过边缘系统的整合,并同大脑皮质活动联系起来时,才是情绪产生的完整机制。即是说,大脑皮层整合并完成情绪体验,下丘脑促成情绪表现,当人的情绪体验是积极的、愉快的时候,脑垂体就会使内分泌系统积极活动,肾上腺加速分泌,血糖增加,新陈代谢过程加快,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增强。由此人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反应灵活,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高。如果人长期从事反复单调的工作和学习,就会对学习和工作本身感到厌恶,激发不起兴趣和强烈的动机。如果时间用量不当,就会使人产生对学习和工作的焦虑和负担,因而失去对学习和工作的情绪控制能力,会大大降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可见,“情一境”教学重视情绪调节、实施情感教学有利于师生以愉快的心理投入到教与学,改变教师教学的惰性和学生单调枯燥的学习活动状况,消除心理产生的负情绪,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质量和效率。

⑥教育学基础

a、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前者主要按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体力的增强;后者主要指受教育者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 化学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的科学,它必然要涉及许多哲学的基本范畴,而化学学的发展历史又大大深化了这种认识。化学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具有丰富的教育性。 (5)初中化学知识与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化学学与生活、生产、科研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渗透到社会深化了人们对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4、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点 (1)初中生的一般年龄特征

我国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一般在12-15岁大致属于儿童发展序列中的少年期,这是儿童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一个阶段。“特别重要的是少年期开始形成个性的一般倾向,少年期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巨大变化的转变期。初中生的一般年龄特征可概括为:“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发展的错综复杂性,才造成了初中生心理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其动摇性和可塑性都极大,给初中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带来了搞好初中生教育工作的良好机会。

(2)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水平: ①对化学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初中生很容易为客观事物的新奇性所吸引,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寻常的化学现象,这种兴趣是不稳定和不持久的。

②对化学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

③对化学知识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

④对化学知识具有概括性的认识兴趣。 (3)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

①有利的心理因素: a、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驱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巨大内在力量。

b、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不断提高,他们能够对化学问题进行主动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讲解。

c、初中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有较强烈的动手实验的意向,在实验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处理数据等工作,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

②不利的心理因素 a、逻辑思维需要具体化学事例的支持

初中生还不习惯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推理,在形成概念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推理。这种思维往往首先是从生活现象、实验现象出发,形成表象,通过表象建立概念。但初中生有时要犯不注意分析化学条件,想当然看问题的毛病,根据现象和日常观念作判断,缺乏依据,从而易出现片面性和表面性。 b、化学概念、规律的抽象性对思维的影响

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不完善,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还很欠缺。因此,在理解抽象性很强的化学概念和规律时就遇到了较大困难,形成化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有利因素,帮助学生克服不利的心理因素,为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4)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受教学影响较大。

许多初中生之所以要学化学是因为化学实验有趣,教师讲课生动等。表现为直接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学习动机仍起作用。而且初中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尚不够强,“他们对评价以及对成攻和失败十分敏感„力求从那些其评价和态度对他具有巨大意义的人们方面受到赞许。”在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恰当的话,那么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第12篇:浅谈情景教学

河南大学

研究生课程作业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申梦园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生动、形象、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而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通过利用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具体,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本文主要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来探索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

地理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重要的方法是结合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或者生活经验,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地理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真正体现地理知识的价值和无穷魅力。情境教学法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并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本文主要从高中地理教学这个角度来微谈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内涵、情境的创设和情境创设中的启示。

一、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有目的的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让学生的心理机智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着眼点在于“境”,以“境”来牵动“情”。而这个“境”就是基于对社会和生活的进一步提炼和加工而产生的一种能激发学生情感认知的教学情境,“情”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特定的情境来激发的学生内心情感的体验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建构认知。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激活教材、课堂和学生。情境教学法的合理利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地理教学更好地进行。

【1】 1

河南大学

研究生课程作业

二、情景教学法的创设方法

1.运用艺术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艺术的魅力是惊人的,那是因为艺术让人看到了“形”,体验到“情”,享受到“美”。

【2】高中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几乎都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美,尤其是区域地理,有形亦有情。教育和艺术是两个相通的概念,教育应该探索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教育像艺术那样吸引学生,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多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去创设情境。

图画是形象直观的,尤其是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教师可以运用三板技能,在课堂中边讲边画,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比如在讲大规模海水运动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以倒置的三角形来代表各大洲,粗略地画出个大洲的轮廓和位置示意图。然后再用红色粉笔画暖流,蓝色的粉笔画寒流。这样我们可以很形象的把复杂的地理知识,通过简介的图画展示给学生。

音乐是一种不同于文学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虽然不如文学作品那样一目了然,但是通过由精炼的歌词和跳动的音符组成的音乐语言,可以表达丰富的、独特的,甚至是震撼人心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音乐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特性,从中发掘地理音乐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地理情感的培养。比如在讲《荒漠化的防治》一课时,我们可以播放《天堂》:“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根据这一音乐情境,让学生参照课前收集的西北地区景观图,从中找出问题。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荒漠化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然后再带领学生去思考歌词中造成作者家乡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帮助他恢复原有家乡的碧水、蓝天、草原面貌。通过听音乐,看歌词不仅能抒发学生的音乐情怀,还能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去领悟地理情感。

表演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体会角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个人才艺的展现,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如在学习产业转移知识中我们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富士康企业经历了从台湾→深圳→郑州的转移过程,有人说,接下来富士康将要来到兰州,今天是兰州招商引资的大会,把大家分成企业代表、市政府工作人员、普通群众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去扮演角色,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参与思考。

【4】【3】

河南大学

研究生课程作业

2.运用活动去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我们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地理活动情景的创设像观测、实验、调查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进而支撑自己的结论,从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比如在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时,热力环流现象是一个相对宏观、抽象的知识,我们很难去用语言描述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原理。这样可以通过模拟热力环流的实验,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一现象。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放在一个玻璃缸的两端,用塑料膜封严然后在冰块盆的上端戳个小孔,点燃一支香放入孔内让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烟雾的运动。进而得出,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能有效的培养其观察和操作能力。

【5】3.结合生活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生活经验,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感受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地理知识的价值和功能,增强学习地理的动机和兴趣。比如在讲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我们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富士康迁址到郑州的原因,这就要考虑郑州有哪些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的理解。

4.通过问题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抓住时机巧设问题,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去创设情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规律,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其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在讲《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这节知识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思考古代人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当今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如果可以选择,你喜欢古代的交通方式还是现代的交通方式,理由是什么?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根据这些问题循序善诱,进而总结出每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其优缺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河南大学

研究生课程作业

5.运用多媒体技术去创设情境,增强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辅助工具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对地理学科的运用更为有用。地理学科的空间性、抽象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用传统教学方法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会给学生创设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于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其声形并举、动静结合、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以收到形声结合和情景结合的综合效果。比如在讲《地球的运动》一课时,结合多媒体运用自然灾害这方面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播放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相关视频材料,从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再结合课本上的文字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灾害知识并增强防灾抗灾意识。还有在讲必修一第一章节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运动关系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很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球运动的动态立体图,这是传统板图板画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7】

三、情境创设过程中的建议

1.加强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论认识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情境教学法给地理教学法的改革带来了一沐春风,老师们都纷纷效仿创设情境想借机提高教学效率。有些教师对情境教学认识不够深,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是作为课堂导入。还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过多过量创设情境,使各种情境活动充斥着整个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只是投入到情境环节中,却偏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最后情境创设只是流于形式。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情境教学法理论的认知,使其有效的运用到教学中。

2.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地理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地理情境的创设必须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首先情境的创设要结合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熟悉的场景,来激发他们内在的认知,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带着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这样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地理知识,还提高了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尤其是问题情境,还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

【8】 4

河南大学

研究生课程作业

认知心理。只有这样,情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情境教学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要由过去“遵”师重道转变成“亲”师信道。“遵”师的意思是遵从、盲从,而“亲”师则不同,它是旨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新型师生观。这种新型师生观要求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9】

四、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实施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提高地理课的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遵从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将地理知识有效地融入教学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岳飞.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法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3(07):150.[2]李吉林.情境教学的操作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1997(3):10~14.[3]周雍萍.如何发挥音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2):23~24.[4]周河昌.“产业转移”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5(11):25~26.[5]陶力越.基于主题情景式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2015(04):48~50.[6]夏菁.《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热力环流[J].新课程(中学),2013(09):150~151.[7]蔡庆丽.高校地理情景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福建地理,2005(3):51~54.[8]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9]李吉林.情境教学怎样设计情境[J].人民教育,1999(02):45.

第13篇:情景教学教案

情景对话教学设计

Let’s go shopping

一、教学目的: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购物的英语表达。

二、教学重点:

掌握购物的常用词汇和基本句型。

三、重点词汇和句型

(一)、重点词汇:

1、n.money, price, size, color, kind

2、v.buy, take, try on ,look like

3、adj.cheap, expensive, delicious, pretty,nice

(二)、常用句型:

1、营业员用语:

1) What can I do for you? 你要买什么?

2) May/Can I help you?我能为您效劳么?

3) What size/kind/color do you want?你要什么尺码/款式/颜色?

4) How many/much do you want?您买多少?

5) How about this one?这个怎么样?

6) Here you are.给你。

2、顾客用语:

1) How much is it?/ How much are they?多少钱?

2) I would like…=I’d like… 我想要…

3) Do you have any other size/kind/color?还有其他的尺码/款式/颜色吗?

4) That’s fine.I’ll take it.好,我买下了。

5) That’s too expensive/cheap.太贵/便宜了

四、教具:

(1) 单词练习:单词卡片

(2) 情景教学:冰激淋模型、红色裙子、文具(铅笔)

五、教学过程:

1、教读常用单词和基本句型:

2、用卡片反复练习:

3、情景表演

情景一:下午放学后,去买冰激凌。

A:Good afternoon! Can I help you?

B: Good afternoon! I’d like an icecream.

A:OK, here you are.

B:Thank you.How much is it?

A:Three yuan.

B:Thank you Bye-bye.

A: Bye-bye.

情景三:早上上学的时候,去文具店买铅笔。

A:Good morning.May I help you?

B: I’d like buy a pencil.

A:Ok.Here you are.

B:How much?

A:It’s one yuan.

B:Only one yuan? It’s so cheap.Here’s the money.Thank you.A:You are welcome.Good bye.

B:Bye bye.

情景二:去商场买衣服。

A:May I help you?

B: I’d like buy a skirt.

A:What color do you want?

B:Red.

A:How about this one?

B:Yes, I like it.How much is it?

A:It’s one hundred yuan.

B:OK,here you are.Thank you.

A:Thank you.

B:Bye-bye.

第14篇:情景教学 教学设计

浅谈情景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意义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姓名:费云华

指导老师:安玫

专业:语文

教育班级:0907班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体验与学习,而情景教学在近年来得到了深入推广,也博得了学生的喜爱,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感知,自主体验,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超越了文本。而《秋天的雨》这篇教学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主题,在教学中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体现情景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意义。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

情景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

引言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体验与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自由创新,实现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文本

一.教材的定位与实际的分析

1、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三篇讲读课文,这组课文是一组以秋天为专题的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写秋天。都说“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梦的秋天,总能给我们美的享受。在作者的笔下,秋雨是一把钥匙,把五彩缤纷的颜色撒向大地,把香香甜甜的果实送给果林,而且还能吹起小喇叭,预告冬

天的到来。课文以秋雨为一条线索,将秋天的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发展得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却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学生对秋雨、秋天,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对于文章中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理解还不够深刻。

3、教学目标的定位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热爱。 (3)积累好词佳句。

4、突破重难点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 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我还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

(二)学法

语文课程提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整节课的设计基本选用“我想读,我要读,我乐读”的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学习方法,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实到实处。而我则以一为引导者的身份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并作适当的指导,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种主体意识。

三、教学过程

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安排为2课时,本篇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第二课时张开的设计。

(一)品小诗,揭示课题,设悬念,亲近文本 1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所以在一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悬念,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秋姑娘为答谢我们对她的厚爱给我们送了一份厚礼,这份厚礼就是小诗,然后以秋姑娘身份请求帮忙读好这首小诗,(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读这首小诗)读得好的,秋姑娘就把这份礼物送给谁,这样,学生自读自评,兴趣高昂,都希望能得到秋姑娘送给他们的这份厚礼。(把小诗写到彩色卡片上作为礼物)再以为这首小诗取个好听的名字为由,揭示课题。

2倾听范读,掌握技巧

学贵在有疑,在学生读完这首诗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们读完之后最想从这份礼物中知道一些什么?(由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光盘范读,(那亲切、轻柔的朗读声加上飘飘洒洒的雨丝,学生一边倾听,一边走进文本,就像置身于秋雨之中,如痴如醉。)范读的利用这对于模仿能力还很强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为了让他们在朗读上有依可寻,学生在倾听文本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到了在听中掌握朗读技巧,在听中思考问题,在听中展开想象,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独立自学的能力。

(二)以“读”为主线,在读中品,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落实朗读。1问题切入,走进文本

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里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对秋雨的感受,引导学生读出秋雨的清凉和温柔,读出秋雨那轻盈的步伐,在读中感受秋雨的神奇。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轻轻地、轻轻地”这个词语,教给学生朗读方法,给学生读好下文点上了一盏指明灯。

紧接着,我又用问题创设情境,是啊,秋雨很神奇把大门打开了,让我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吧?学生又一次走进文本,认真地自读2——4自然段。

2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想读、乐读,理解第二段 A、体现学生主体,提高鉴赏能力

首先让学生把看到的颜色找出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这样学生做到了读中有任务。这么多种颜色都给了谁呢?你最喜欢谁呢?找出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并在小组里评出读得比较好的同学展示读。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合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B、图片引导,熏陶情感

接着我利用一些图片资源,让学生在画中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那黄黄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稻田、橙红色的果园、五颜六色的菊花。)欣赏完后再去读读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由看到的,读到的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些图片的利用给了学生一种感官上的认识,学生通过视觉感受,不仅读懂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还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C、以菊入局,升华情感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随后由一段美妙的音乐声把学生带进了菊花园,学生欣赏了五颜六色的菊花后又活用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用法。

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在音乐中读出了一份自豪和快乐,将外部的言语转化为内在的言语,读出了自我,读出了滋味,使学生之情与文本之情产生共振。学生也就是在这样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领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3师读生想,呈现果园

在学习第三段时,由于这段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我设置了一个老师范读,生想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秋天果园的累累果实,再通过图片,让学生亲临果园,勾起学生再读课文的欲望。

4游戏激趣,感受生活

在理解课文的第四段时,我先让学生去找有哪些动植物准备过冬?然后出示说话卡片,让学生练习说话,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好工,进行以第一人称角色扮演读,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三)、总结全文,积累拓展

1回归课文,总结写作方法

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绚丽多彩的世界,难怪小诗的最后一句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个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出示小诗)学生读最后一句,这时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浓缩为二个词,板书这两个词。最后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小诗,发现小诗其实就是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总结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2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以下几项任务: (1)我要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 (2)我要把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3)我要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或者用相机拍下来。 (4)我要写一写我看到的秋天

四、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抓住了秋天三个方面的特点,用简笔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板书,简明扼要,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11.秋天的雨

秋天的颜色 五彩缤纷 秋天的味道 香甜的果园

秋天的声音 动植物们为过冬的忙碌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个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结语

本篇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情景教学给孩子们带来的巨大转变,不是有老师苦口婆心的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枯燥地听,而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想象,充分去体验。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坐在单调的教室里面,而是走进了那充满童幻的美丽世界,从而也引发了学生的个性化活动,知道应该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思考,怎么去体验。

注释

[1]方智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P68。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P42 [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p43 [4]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p44 [5]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p45 [6]江平朱水根 陈世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67.- 参考文献:

[1] 方智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3] 江平朱水根 陈世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吕庆文,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意义[J].2009.7。

[5] 安玫,课程环境和课程组织的进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1.3。

[6] 吕庆文,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意义[J].2009.7。

[7]于永正、刘宪华、陆恕,谈主题阅读[Z].2011.3。

[8]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 情景教学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9]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

附录

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1 文本„„„„„„„„„„„„„„„„„„„„„„„„1 教材的定位与实际的分析„„„„„„„„„„„„„„„1 教材分析„„„„„„„„„„„„„„„„„„„„„„1 学情分析„„„„„„„„„„„„„„„„„„„„„„2 教学目标的定位„„„„„„„„„„„„„„„„„„„2 突破重难点„„„„„„„„„„„„„„„„„„„„„2 教学策略„„„„„„„„„„„„„„„„„„„„„„2 教法„„„„„„„„„„„„„„„„„„„„„„„„2 学法„„„„„„„„„„„„„„„„„„„„„„„„3 教学过程„„„„„„„„„„„„„„„„„„„„„„3 揭示课题„„„„„„„„„„„„„„„„„„„„„„3 以读为主线„„„„„„„„„„„„„„„„„„„„„4 总结全文„„„„„„„„„„„„„„„„„„„„„„5 板书设计„„„„„„„„„„„„„„„„„„„„„„6 结语„„„„„„„„„„„„„„„„„„„„„„„„7 注释„„„„„„„„„„„„„„„„„„„„„„„„7 参考文献„„„„„„„„„„„„„„„„„„„„„„7 附录„„„„„„„„„„„„„„„„„„„„„„„„9

第15篇:情景体验式教学

情景体验式教学

情景体验式教学

什么是“情景”?什么是情景教学?

“情景”它有两层意义:一层是指景物,场景,和环境;另一层是指人物,情节,以及有场景,景物所唤起的人的情绪和内心境界。

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的生动的场景,激起孩子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孩子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

根据孩子们爱新奇,好动的特点,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孩子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充分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孩子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有利于语言的记忆和巩固。目前的情况是,我们有不少老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传统的“满堂灌,英译汉”,课堂气氛沉闷,孩子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根本不符合小孩子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使孩子产生厌倦心理,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与英语打交道,继续学习英语成了一句空话。以“孩子为本,以孩子发展为本”自然成了泡影,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创设情景教学的功能目标

情景教学是指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情景,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可以使孩子仿佛有置身于英语学习的世界里,有比较真实的感觉,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英语,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大大加强语言信息的输入,产生语言的内化,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制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景教学的方式

1.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创设直观情景。2.运用实物作道具,创设对话情景场面。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交际情景氛围。 4.运用体态语,创设活动情景。

四、创设情景应该遵循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教具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它能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

以汉语为母语的孩子最初接触英语时,都免不了用汉语为中介把英语和所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实际上还是用汉语进行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教具直接比照英语的词和句,则可以避免这种心译过程。 直观教学缩短了英语与所表达事物的距离,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应当注意的是,直观教学要灵活多变,丰富多采,教师既要有备而来,预先准备好一些实物或图片,又要善于临场发挥,捕捉“道具”,如孩子的文具、衣物、现有的设备、景物等,并辅之以简笔画,使直观教学充实且不流于重复。 2.趣味性原则:

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能使孩子们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意的保持时间。例如在关于人体各器官名称的复习课中,孩子要会看、听和说head, eye, face, mouth, ear, nose, neck, knee, foot, arm, hand和leg等词。 3.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条件,别让孩子们的口、眼、耳、手闲着。

情景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并不是孤立地分开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科学地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教学能达到让孩子们想学、乐学、善学的目的,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智善好学堂的情景体验式教学 与国外的体验式教学的不同点:

1.教学的对象不同,好学堂以中国人为主要教学对象;

2.体验的内容不同,好学堂的体验内容有严密的规划,体验场景按照记忆学原理精心有序地编排,以确保孩子能学得会、记得住;该体验内容分三步体验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为日常生活的100个场景,目的是学会生活和生活中的常识,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做知识、能力和习惯方面的准备; 第二个内容为国内100个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目的是体验作为精英分子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词汇,为国内的精英教育和超常教育做准备;

第三个内容为国外的100个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目的是掌握国外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词汇,为接受国际化精英教育做准备。 与国内的体验式教学的不同点:

1.体验的范畴不同,体制内的体验式教学是以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为目标进行规划的教学体验,好学堂不以应试教育的内容为体验范畴,而是以国际化的生活内容为体验的基础内容,虽然没有以应试教育内容为体验内容,但是为应试教育做好了能力上的准备;

2.教学的目的不同,好学堂是以培养参与者将来轻松应对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其教学过程关注于受教育的对象是否能一生幸福以及是否具有终生的学习能力。与国内外的体验式教学的相同点:

都是在体验当中提高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培养独立习惯,释放和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互动、沟通能力、服从和领导能力、规划能力等等。 特点

1.体验式教学尊重参与者的个性;2.体验式教学发展参与者的能动性;

3.体验式教学为参与者打下树根状的基础,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做准备;

4.体验式教学关照参与者的生命历程的方方面面,是为一生做基础;5.体验式教学体现参与者的平等关系—是互动的“你”和“我”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教”与“受”关系。

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1.体验式教学是人解放自身的一种途径;2.体验式教学是个体知识建构的基础;

3.体验式教学是个体品德形成催化剂与心理健康的保障。

环节

1.体验:参加一项活动,以观察、行动和表达的形式进行。这种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2.分享:体验过程结束后,参加者分享他们的感觉或观察结果。

3.交流:分享是第一步,关键是把分享的互相交流结合起来,与其他体验者探讨交流。

4.整合: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以帮助体验者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来的结果。5.应用:将前面的体验联系到以后的生活体验当中去。

扩展阅读 体验式教学的起源 这是在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在没有多少人怀疑捧读教科书和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时,曾在牛津受教的教师科翰(Kurt Hahn)忽然向自己发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教育更丰富?科翰觉得,这如同学游泳、学脚踏车,因为经验来自亲身体验,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他希望建立一所学校,以“做中学”的方式来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可是,因为教育思想和纳粹主义相冲突,犹太裔出身的科翰不得不流亡到英国苏格兰。

二战期间的英国战火飘摇。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英方年轻海员因为缺乏临战经验葬身海底,而逃生回来的不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但都是意志力特别坚强、求生欲望特别强的人,这些人有丰富的生存经验,有很多不一样的品质,包括团队的协调和配合。科翰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1934年,科翰和其他人创办了Gordonstoun School ,培训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明显提高了海员的生存率。

战争结束后,体验式培训的独特创意和培训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培训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培训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培训扩展到心理培训、人格培训、管理培训等。1941年,科翰在威尔士建立Outward Bound 户外学校。目前,Outward Bound已成为世界最知名的体验培训机构。

“There is more in you than you think.”(你所拥有的超过你所意识到的。) 这是二战前比利时一所教堂墙上的铭刻,后来成为科翰所建Gordonstoun School的信条,也是他教育哲学的主旨。他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勇气、力量和善良心,远多于我们认为的。他希望创造一种环境,让人们不必通过真实的艰险、自我怀疑、厌倦、受嘲笑经历,就能领悟和发现真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一系列挑战性的户外活动就此扮演了“课程”的角色。 国外的体验式教学研究现状:

1.理论研究少,体验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教学思想,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卢梭自然主义教学思想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教学思想。然而尽管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但现当代学者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甚少;

2.教学实践多,研究人员把精力集中在了对体验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的探讨上,尤其是体验式学习模式的研究,这可能与国外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教学方法转移到学习者有一定的关系;国外有70%的教育机构--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国内的体验式教学研究现状:

1.理论研究多,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多,但也处于刚起步阶段。教育学、外语教学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还停留在对体验式教学的特征、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的探讨; 2.教学实践少,尽管2500多年前,孔圣人就明示了“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这种以体验为基础的教学理念,但是目前对体验式教学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实践的人屈指可数;在现行教育体系以内的,比较著名的以李吉林老师为代表的情景体验教学法已经取得了相当令人瞩目的成就,官方机构也正在积极推介;民间的,以智善好学堂的尚老师为代表的研究人士积极实践,在总结国外教学经验的同时,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做了系统的调整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但知之者寥寥无几;偌大的中国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学校和民间教育机构在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这与应试教育占统治地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16篇:情景教学,寓教于乐

情境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及生活、社会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感悟生活。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完成课外的一些教学活动。达到课内与课外统一,课堂与生活相连。情境体验教学把知识与感悟深深地烙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在学中感悟道理,体验生活。学习氛围自然浓厚,激发自主建构,获得真实可靠的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情境体验教学符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本身有很强的说教性,教材中呈现的大量图例与故事外,内容基本比较枯燥。而说教实际上只是解决一个“知”的问题,往往不能激发和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意志因素的利用,这样学生的知要转变为行就缺少了动力。而新课程生活性、活动性比较强,情境体验教学一般以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进行,比枯燥的“讲道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乐在其中。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应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如: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再现生活情境,利用情境的感染和移情作用,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也可以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游戏等形式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从而加深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我在讲授《我的家乡》一课时,从网络搜集了许多家乡本地的图片资料,别说学生,就连我这个老师也被家乡美丽的景色陶醉了!而平常身处其中竟然没发现家乡的独特魅力。果不其然,课件一播放,孩子们的嘴都成了“O”型,并发出了一声声的赞叹声,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然后我就着孩子们兴奋的心情适时的提了一个问题:“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家乡都有哪些特产?”这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个说西瓜。那个说宝石,还有的说马宋饼„„等我把家乡丰富的物产播放出来,孩子们简直惊呆了,并纷纷说:“我们的家乡原来有这么多好东西!”同时我又提到了我们昌乐的教育也是比较出名的,像我们的昌乐一中、昌乐二中等等的这些学校,历史悠久,在全国都是比较出名的,每年往全国各大院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学生。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的激情,我想我这节课的目的也达到了。

2.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并获得全面发展。我在讲授《我能为你做什么》这个板块时,我首先提了一个问题,每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处处感受着所有人对于我们的关爱,那你想过没有,你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我将学生分了几个小组:家庭组、学校组、社会组。让每个组就家庭、学校、社会集体讨论都感受到了哪些爱?并每个组推选2-3名代表回答,学生们大都说出了自己感受到的爱。家庭组:妈妈每天早起为我做早饭,为我洗衣服,爸爸领我锻炼身体,爷爷会时常看我写作业,奶奶会为我做好吃的。学校组:老师引导我学习新知识,同学会帮助我,生活老师会处处关心我。社会组:过路口时警察叔叔会帮助我,我迷路时好心人会送我回家。学生们大都说出了感受到的爱,然后我又让孩子们集体讨论来如何回报他们对于我们的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家庭组:为爸爸妈妈洗脚,为爷爷奶奶捶背,过节时为家人送上衷心的祝福等等。学校组:为老师倒杯水,为老师唱支歌,为老师做张贺卡,在同学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手。社会组:天热时为警察叔叔送块手绢,买雪糕,帮警察叔叔站岗执勤,对帮助我们的好心人说谢谢等。虽然孩子们说的不一定都能做到,但他们最起码意识到了在接受他人爱的同时也要懂得去爱别人,因为爱是相互的,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3.通过各种问题创设情境。通过小而具体、新而有趣的矛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我在讲授《自我保护不麻痹》这节课时,我设置了一个寻常但真实的问题,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时间来接你,委托一位叔叔或阿姨来接你,你会跟他(她)走吗?你怎么来证实接你的叔叔阿姨是爸爸妈妈让他(她)来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异口同声的说道:“不会。”但第二个问题答案就五花八门了。有的说:“认识就跟他(她)走。”还有的说:“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我分组让他们集体交流,然后给老师一个认为最正确的答案。通过交流,孩子们的答案是这样的:可以请来接的叔叔或阿姨用他(她)自己的手机给爸爸妈妈打一个电话,并且自己会跟爸爸妈妈说上两句话来证实来接的叔叔或阿姨是不是坏人。我当时就表扬了孩子们,因为这个答案也是我要说的,虽然答案一致,但是从孩子们自己嘴里说出来,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

情境体验教学有利于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德育功能

从今天的教育发展状况来看,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是比较好的,而对于教学过程和方法则比较缺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常被挂在口头,付之实践似乎很少。心理学认为教育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心理交流的过程,而情感则是心理交流的细节,是老师与学生的润滑剂,它弥漫于整个教育的空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而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德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内容,这是小学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主渠道。例如:在学习《爱向我走来》这一课时,可以设计“我是爸爸”、“我是妈妈” “我是老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教师的辛苦,爸爸妈妈的劳累等不同工作性质。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的劳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方便以及爱。知道去理解和尊重生活中这些劳动者,时刻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没有他们的劳动,他们的爱,我们的生活不可想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很自然的突出本课的主题!有了这种亲身体验,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大为高涨。我相信这比老师千言万语所产生的效果更为深切、更为久远。再如:在《爱心献给你》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体验活动——“体验残疾人”的情境。首先让学生体验肢残人穿衣服。感受他们的不容易,不方便。然后体验盲人。在书包里拿出教材、练习本和笔。最后体验聋哑人,随老师一起唱《爱的奉献》。以上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不容易,不方便。以及他们坚强的毅力、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乐观态度。从内心去理解他们学习他们的超人能力,真诚的去帮助他们,尊重他们,爱他们。这就是情境体验教学的效果。自然而深刻。有一句话说得好:“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印象不深,只有体验到的才是最难忘的”。现在看来真是有道理。即达到了教学效果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情境体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情境体验教学突出的特点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快乐健康的成长。这既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情境教学倡导\"情趣\"和\"意象\",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情境教学所具有的广远性,能促进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材,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情境并不是实体的复现,而是简化的模拟。能获得与实体相似的形象,所以给学生以真实感。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通过教师的语言,把情感寓于教材内容之中,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情境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要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地进行练习,这样,就能把知、情、意、行融成一个整体。总之,情境体验教学法应该成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都只有通过创设各种情境,亲自去体验才能实现;只有在体验中,学生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学生的体验而教”应成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新教育理念,也要注意体验性教育的实效性和运用的策略。品德与社会课必须强化“情感意识”和“情感体验”。只有经过情感的过滤、体验,思想道德认识才能在学生心灵中生根,进而促其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这就可以说是情境体验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课运用的成功之处。

第17篇:情景体验式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点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进行创设情境教学。巧妙地创设情境教学,将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的优势: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争取给孩子们一个情感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机,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的《识字7》,她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们,然后出示一张“森林动物园”邀请卡,邀请小朋友们到森林做客,这样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本课的生字教学中,她摒弃了传统枯燥被动的识字教学,先展示了一棵大树爷爷,树上结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实,然后请小朋友们自己采摘果实进而发现果实中藏着“生字宝宝”,营造了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识字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中不少是能够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的美文。通过创设情境,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伤之情,一位老师设置了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听着泛着哀思的音乐,看着老人遗像前一群群拍着翅膀的海鸥••••••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翠湖湖畔,肃立在老人的遗像前,目睹着海鸥送别的场景,那悲伤的心情,那对老人的深切思念及为海鸥的的行为深深感动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些文章让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境能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再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海鸥与老人的深情厚谊,老师可让学生大胆想象海鸥在老人遗像前,会大声鸣叫些什么?还有,假如你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这一幕幕,你想说些什么:想对老人谁什么?想对海鸥说什么?还要对地球上所有的人们说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地发挥了想象,既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又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激发了和谐之情,引起情感共鸣。

(四)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也可以将表演带入课文,这也不失为一种情境创设。亲自参与,身临其境,将使学生对文章更熟悉、理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组织分角色排练表演的课文。学生排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章熟悉、理解的过程,而表演也是一个感染其他学生的过程。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无疑也是一堂很生动的课,要比老师抽象的讲解效果好的多。学生在表演时,不仅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其表演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现代电教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对创设一定的情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播放课件、放录像,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好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促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接受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位老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课件中展现了小鱼在浅水洼里奄奄一息的图片,让学生对小鱼充满了怜惜之情,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小男孩的举动行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使时空变小,对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创设渲染感人氛围情境:师生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教具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使学生们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一曲动听的歌曲、一段悦耳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最后要激发和谐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的一幕幕究竟会说些什么,会有对老人的无限哀思,会为海鸥的行为感动,还有会产生要好好保护自然的念想••••••

(三)创设问题情境:“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设问题情境,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脑子主动转动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发展。《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老师如果设计以下一组动态逻辑思维训练问题情境:小鱼怎么了?小鱼渴望什么?谁在乎这些小鱼?小男孩怎么做?为什么叔叔不理解小男孩?小男孩在乎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如果,你碰到了和小男孩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这一切将使学生除了懂得原文揭示的道理外,还可获得多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四)创设想象情境:新课程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翱翔。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要尽力把静态的平面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能触动学生思维的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文本会有进一步的感悟,他们带着对文本的体味,朗读相关段落将更加用心读、读得情深、读得意浓。

总之,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语文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读到这个自然段,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为什么细丝要由直变弯呢?”我们成年人阅读能力强,联系生活实际和后一句“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可以明白,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更牢地巴住墙,然后将嫩茎往上拉一把。可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弄懂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请学生走进生活,注意观察和思考:当你走在较滑的地方,你的脚趾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体验和思考,他们会弄明白:走在较滑的地方,我们的脚趾会本能地弯曲起来,想抓住地面,好稳固地往前走,不摔跤。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细丝为什么会变弯曲呢?由此及彼,孩子们就容易明白:爬山虎的脚巴住墙的时候,细丝变弯也是为了牢牢地巴住墙,好把嫩茎往上拉一把。于是学生就真切地感受到:“爬山虎真聪明。”“作者观察很有耐心,也很仔细。”

我们把孩子带入生活,生活中的万事万物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无穷的信息和灵性,所以,我们从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开始,就应该引导我们六岁的孩子学会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2、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相应的背景。通过背景,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鲸》第六自然段:“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老师画出几头鲸,画一张大海为背景,别忘了画点岩石之类,鲸是怎样睡觉的呢?让学生根据课文里的描写来动手摆一摆。几个学生边摆边思考讨论:“头朝里,尾巴向外,遇到危险便于疏散。”“应靠近岩石一点,这避风浪。”“你觉得这避风浪,渔船也会在这儿避风浪,可能并不安全,离岩石远一点是不是安全些。”给了大海中的一处岩石,丰富点背景,的确便于学生把眼界打开一些,针对“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这句话展开观察和思考。运用这些物体,给学生创设一点情境,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对这段文字的描写,学生轻松理解鲸睡觉的特点,感受鲸的智慧,印象深刻。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

形象化。除了课文插图、挂图,我觉得剪贴画、简笔画也是最形象、方便的再现课文情境的方法。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样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这段文字我们如果用简笔画来画一画,看谁画得与课文里写的一样。首先选笔的颜色,再一句一句地边读边思考着画。画好了,展示一下,评一评,看谁画得与课文里写的一样?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们很准确地认识了爬山虎的脚,同时深刻地感受到:读书得一句一句仔细读,最好能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受到作者的观察仔细,描写准确。

4、音乐、声响渲染情境。

音乐、声响是一种微妙的语言。它们用丰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 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第18篇:有感于《情景教学》

学习《情境教学》一文提高课堂教学

本次“国培”学习,我阅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受益很大。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生动的文学语言,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在此情景中进行文本交融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我作为一线教师,更加明白了在教学中运用的效果。

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场景,作为儿童观察的课题,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引生活之活水,成为展现情景的重要途径。 以物激情,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实物演示将观察与思维有效的结合起来,使感知的对象具有典型的意义。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唤起学生学习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中,努力把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相互沟通,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表演中,通过角色扮演深悟文本内涵。低年级段的学生表演欲望特别强烈,所以每篇课文我都要学生做到角色朗读或表演。在朗读或表演中,学生自然而然融入到了文本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所描绘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和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交流对话或思想碰撞,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便得到较好的发展。为学生尽量寻找或创设一些真实的交际情境,

情境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找到无比快乐的学习契机,为学生创设快乐地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当教学真正有了情境,课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李吉林老师强调用“爱”唤起学生的“情”,我想:只要心中装着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把课堂让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把发展交给学生。适时启发学生思考,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也必定会异彩丰呈。

第19篇:情景教学教案

《一片树叶》

教学目标:

1、认字16个,学会用查字典、读拼音、同位交流合作、学会倾听等方式认识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几个小动物的语言、动作。

3、试着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的内容,锻炼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省略号的用途。

5、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地爱护树木,怎样才能保护树木,并且与自身相结合,真正地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真正地做到诚实守信。

6、提高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认字,尤其是学会通过倾听别人的朗读认识生字。

2、学会正确地评价他人,既肯定优点,又能指出不足。

3、学会真正的爱护树木,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教学难点:

1、“捋”的正确读音。

2、“一片树叶”与一棵树的关系。

教学准备:

录音机、活动教具(树干、树叶--正面绿色、背面字、词)、小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由诗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先要送给大家一首小诗,喜欢么?(教师配乐朗诵《记住》)

你们听懂了什么?S:……

对,那我们怎么做才是保护树木呢?S:……

看来,大家都懂得保护树木的道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一片树叶》。(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那么,一片树叶和一棵大树、甚至保护树木有什么关系呢?请自由读读课文,也许你会懂得。请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还有,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S:圈出、看课后的拼音、请教小先生。

2、请同位互相交流自己认识了哪些字。(可能有学生还有不会读的字,在此教师可予以解答,对大多数孩子读音不太规范的生僻字可多读几遍。)

3、现在,谁能说说你认识的字在哪个句子中,大声地读给我们听,好么?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中那么多的生字大家都自己认识了,真棒!现在,有信心更流利地读一遍课文么?边读边想:从课文中,你认识了哪几个小动物?

谁来说说?(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小黄牛、小兔、小猴、小熊)

还有别的小动物么?请想象一下。

请S读读课文的第8段,你发现了什么?(指导学生明白省略号表示的意思。)

2、大家都已经熟悉了课文,谁想来进行朗读展示?(指名分段读)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这些小动物喜欢小椿树么?同时争当小评委、小讲解员,行么?

(1)(一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师说:我先来当小评委,(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大家一起观察书中第23页的插图,请小讲解员看着图把你刚才听到的内容讲出来,(培养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一位学生读第

2、3段),谁来当小评委?……请看图,请加入自己的想象,谁来当小解说员?……(说出课文中用到的重点词)

(3)(一位学生读第

4、5段),谁来当小评委?……请看图,请加入自己的想象,谁来当小解说员?……(说出课文中用到的重点词)

(4)(请一位学生读第

6、7段),谁来当小评委?……谁知道该看哪幅图了?你来当小讲解员讲讲。……

(5)(请一位学生读第

8、9段),谁来当小评委?……小讲解员,你会请大家看图的什么地方?演演演:小黄牛会是什么样?(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现表情。

用哪个词来表达比较确切?(S:目瞪口呆)教师板书,大家齐读一遍这个词。

(6)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7)你从课文中的哪几个词看出来的?(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小心地摘、仔细地掐、捋下)

3、谁想与老师一起来试试分角色朗读,并带点儿表演?(与学生一起戴头饰朗读、表演)我先来当小黄牛,读第

1、9两个自然段。你想当谁?知道读哪几段么?……小兔子:

2、3段;小猴子:

4、5段;小熊:

6、7段。你来当小马、小鹿、小山羊、小猪……(学生每读完一个角色,就做出动作上讲台摘一片树叶)

(老师读完小黄牛后)哎,小椿树光秃秃的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四、放飞想象,回味生字:

1、这篇童话很有趣吧!请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想想:当小黄牛来浇水时,小椿树会对他说什么?

2、相信这些小动物也象你们一样富有爱心,懂得许多道理,我想他们学校也开设了诚信银行,你猜他们会怎么做?……快行动吧!(贴叶子)你们知错就改,诚实勇敢,相信你们的诚信卡中又会存入一笔财富,祝贺你们!

3、大家看,生字朋友在向你招手,你还认识他们么?

(1)谁想与他们打声招呼?(大声朗读)

(2)谁相当小老师讲讲自己怎样记住他们的?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谁真正地爱护小树了么?……对,是小黄牛。

2、现在,你知道“一片叶子”与一棵大树有什么关系了么?

3、对了,你们对老师送给你们的那首小诗感兴趣么?它就在我们的“语文天地”中,大家课后可以读读、背背,好么?

板书设计:

一片树叶

小黄牛:目瞪口呆

小兔:小心地摘

小猴∶仔细地掐

小熊:捋下

…… ……

《小山羊和小灰兔》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1)年纪不算大,胡子一大把,不管见了谁,咩咩叫妈妈。(出示小山羊图片) (2)耳朵长,尾巴短,红眼睛,灰毛衫,三瓣嘴儿胆子小,青菜萝卜吃个饱。(出示小兔子图片)

师:大家真是聪明的孩子,猜得又快又正确。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这两个小动物一起走进它们的故事里,看看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儿?)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写“兔”字的时候,还有个小兔子的短尾巴,千万可不能忘了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山羊和小灰兔的故事)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检测

1、我会读(出示词语,摘苹果游戏)

早晨 做操 蘑菇 遇见 刺猬 耽误 抱歉 顺路 犹豫 方法:指名读,比赛读 开火车读,齐读

师: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也读得不错吧,让我们齐读课文。 生读:„„

师:孩子们,小山羊和小灰兔的故事在上节课里老师已经给大家简单讲过了,你们肯定听得很认真,而且也已经知道了这两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谁来给老师说一说?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屏幕上出示:课文讲了(小灰兔)和(小山羊)约好去(森林采蘑菇),可是小灰兔却(两次失约)的故事。 生答:„„ 生答:„„

师:刚才这些同学说的,你们都同意吗? 生答:同意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说一遍。 生答:„„

师:看来大家的上一节课都学习得很认真,值得表扬。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分析课文

1、师:小山羊想听听你们读课文了,谁愿意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当然了其他同学还有更重的任务,听听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并思考:小灰兔向小山羊提出了什么建议?

(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价朗读,指名回答。)

(相机板书:小山羊、小灰兔 约定去森林采蘑菇) 学习分辨标点符号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大家仔细观察第一自然段的标点,你能发现什么?

生答:我发现这一自然段用到了“?”“!”“。”

师:那你能读出来这些标点所表达的感情吗?(相机讲解这几种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感情) 生答:„„

师:那位同学认为你比这位同学读得更好的,来和他比一比。 生答:„„ 生答:„„

师:为了检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老师准备了几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大屏幕出示三个句子,让学生正确填写标点。) 生答:„„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回答吗?生答:同意。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句子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表达出应有的感情。 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都得特别有感情,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这些标点符号的用法,希望你们能在以后的写作中正确运用它们。 第一次约会

师:让我们回到故事中,小山羊和小灰兔好开心啊,因为他们可以一块儿到森林里采蘑菇了。同学们,小灰兔回家拿来篮子,和小山羊去采蘑菇了吗? 生答:没有。

2、师:小山羊和小灰兔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默读第二自然段 ,看看他们的第一次约定,小山羊是怎么做的?小灰兔又是怎么做的?用笔划出来。 大屏幕出示: (1)、找出描写小山羊做法的语句,用“——”画出来。 (2)、再读课文,找出写小灰兔表现的语句,用“~~~~~~~~~~”画出来。 师:哪位同学找到了答案?愿意和大家分享? (指名展示,其他同学作补充。) (1)我来读 我来想

大屏幕出示句子:小山羊在家里等啊等啊,等了很久也不见小灰兔来。直到快吃午饭 了,小灰兔才来。

( 指名读,师指导读好“等啊等啊” 直到 才等重点词语。) 师:小山羊在家里等啊等啊„„等了很久„„ 生:不见小灰兔来

老师:小山羊在家里等啊等啊„„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 生:不见小灰兔来

老师:小山羊在家里等啊等啊„„等的心急如火还是 „„ 生:不见小灰兔来) 师:“假如你是小山羊时候,这时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咦,它怎么还不来呢? 生;“他去哪儿了呢?” 生:“他遇上什么事了吗?” 生:“他是不是忘了?”

师:是啊它到底干什么去了呢? 大屏幕出示句子:它对小山羊说:“刚才在路上遇见了小刺猬,我们聊了一会儿,耽误了一点儿时间,咱们吃了午饭再去吧。”说完就走了。

① 指名读。

②谈体会(结合“直到快吃午饭了,小灰兔才来”与“聊了一会儿,耽误了一点儿时间”对比体会)。

③感悟读,再次悟出小山羊很守信用。 重点理解“耽误”一词。 师:是呀,第一次的约定小灰兔失约了(相机板书:守信 失约),可是它却满不在乎,它这样对待自己的错误,对待自己的朋友。那它们的第二次约定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第二次约定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要求:

1、同桌互相扮演小山羊和小灰兔读一读课文。

师:找一找小山羊和小灰兔在第二次约定里,又发生了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山羊做法的语句,用“——”画出来。找出写小灰兔表现的语句,用“~~~~~~~~~”画出来。找到答案后小组讨论交流。 (找小组代表起来展示,并和其他小组讨论交流,把问题弄明白。)

师:那组同学愿意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答:描写小山羊做法的语句是„„描写小山羊做法的句子是„„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哪个小组愿意和我们交流?

生:英雄所见略同,我们也认为是这些句子。

生:你们小组的回答声音很洪亮,找的答案又快又准确,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师:大家都同意他们的答案吗? 生答:同意。

师:那这次小灰兔还是这样满不在乎的吗?你有哪些想法呢?读一读这些句子。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同桌间展开讨论。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生:哎,这次小灰兔又失约了,真是让人失望„„ 生:要是我是小山羊我就生气了„„

生:我如果是小山羊,我可能会原谅小灰兔,它可是我的好朋友啊„„ 生:„„ 生:„„

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二次的约定小灰兔又失约了。(相机板书:守信 失约)那明天早晨小山羊还要不要等小灰兔呢?

第三次约定

学习第四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讨论:第三次约定小山羊还要不要等小灰兔呢? (同学们小组自由讨论,找代表展示)

生:我认为不等,因为„„

生:我认为小山羊会等,因为„„ 生:„„ 生:„„ 大屏幕出示:等,小山羊要用自己守信用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小灰兔,教育小灰兔,做人一定要说话算数。

不等,小灰兔已经失信于小山羊两次了,小山羊不会再相信小灰兔的话了。 师:既然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答案,那我们现在就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告诉小山羊和小灰兔吧。 大屏幕出示:

小山羊我想对你说: 小灰兔我想对你说:

生:小山羊我想对你说:你真是个守信的好朋友,我们要向你学习„„

生:小灰兔我想对你说:你这样对朋友说话不算数是不对的。我们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下次你可千万不能再失信了啊! 生:„„

(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做人必须诚实守信。) 课外拓展 师: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和冬冬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快来帮帮他们吧。

大屏幕出示课件:冬冬向丁丁借了一本很好看的书,答应过一个星期还。但是,她一个星期没看完„„ 生答:„„ 生答:„„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冬冬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真要好好谢谢大家啊。 总结全文 谈收获 大屏幕出示:

小小灰兔小山羊,晨练做操健体忙。 相约一起采蘑菇,灰兔误时不到场。 顺遇刺猬聊家常,再遇花狗贪玩忙。 咱们要学小山羊,诚实守信好榜样! (齐读收获)

开心分享

找同学分享诚实守信的小故事。

(运用实物投影,把孩子搜集的资料投射到大屏幕上,分享给同学们。)

自由组合,演一演这个故事。

《一片树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小兔小动物的心理。

2、通过学习懂得应该怎样爱护树木,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小兔、小猴子、小熊的话,体会小动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课件小动物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椿树要考考大家,他的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词语,看我们能不能准确、响亮

二、细读感悟

1、学生看大屏幕,自由读课文。回答读懂了什么?

2、其实不只小黄牛喜欢,还有许多小动物也很喜欢小椿树。

打开书,快速找出还有哪些小动物喜欢小椿树?生回答。

3、思考:这些小动物喜欢小椿树,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7自然段,用—画出小动物说的话,体会应以怎样的语气来读?

4、小兔子是怎么说的呢?(课件出示小兔子的话)

(1)教师指导朗读小兔子的话,读出“赞叹”的语气。指导朗读感叹句的读法。

(2)谁能用换词发理解“赞叹”。

(3)喜欢小兔子的同学和老师合作读这一段。

5、小兔子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小猴子怎么说?

(1)指导朗读小猴子的话,读出“欢呼”的语气。

(2)理解“高耸入云”。

6、小猴子走了、又来了小熊。(课件出示小熊的话)

指导朗读小熊矛盾的心情。

7、小动物这么喜欢小椿树,它们是怎么做的

8、接着又有谁来到小椿树下,做了什么?还有谁来过?

9、读最后一段,小黄牛看到了会怎样?

10、表演《一片树叶》。

三、拓展知识

续编童话故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表、味、惊。

五、总结:学习本课,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片树叶

小兔子

小猴子

小熊

勿以恶小而为之捋

第20篇:精心设计教学情景

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提高思品课堂效率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但由于教材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实际与教材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我们教师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简单说教,就难以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培养的学生有可能只具有道德认识而不备道德行为。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为此,我们应精心设计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教学情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一些情景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成长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与大家分享。

一、利用音乐、视频、图片创设视听情景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传递大量、丰富的信息,极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是情景创设最简单,最有效的工具。

例如,我在教学《守法护法,健康成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提高法律意识,我让学生观看了一名因抢劫被判刑的人的悔过视频,并配以音乐《铁窗泪》,学

生观后感触极深,充分认识到学好法律的重要性,全班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格外认真,需要记忆的法律知识都能自觉、准确的记忆。

二、讲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创设故事情景

教育名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应有的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品教材上有许多精辟,说理性比较强的小故事,但它们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只有选取那些既有教育意义,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故事,才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认同感或关注度。在教学《改革开放富起来》时,我以学生都认识的学校对门卖学习用品的一家人为例,讲述了他们一家在改革开放30年间巨大变化,故事讲完后,就有学生发出感慨:“还好,改革开放二十年后我才出生,要是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就惨了!”显然,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改革开放的作用已有明确的认识,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丰富情感体验,创设表演情景

学生道德情感的提升,与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使得学生形成道德认识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自身表演,让学生表演中慢慢体会,悟出其中道理。现行教材中有些内容,其本身就是一个剧本,我们可指导学生体验课本中的角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作用是语言讲述难以达到的。比如在教学《公共生活中的礼貌和礼仪》时,我为了让学生把握开玩笑的度,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表演:(1)甲同学的单元测试成绩

不理想,心情很郁闷,乙同学对甲同学说,几门加起来250,不错拉。(2)一女生比较胖,一些男生称她为“八戒他妹”。(3)甲同学跳得特别远,同学们称他为“黄金双脚”。然后让学生思考,哪些玩笑合适,哪些不合适。学生经过表演,讨论,认识到开玩笑要看时间,看对象,看场合,内容要健康。

四.巧提问题,创设悬念情景

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逐步形成道德观念。如在教学《勿以恶小而为之》时,走进教室,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算式:3-1=0,学生马上就来劲了,问老师是不是开他们的玩笑,我说,这个算式从数学的角度上看是错误的,但从某些方面看,又是正确的,学好本节课,你们就能理解了,学生兴致很高,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结束时,我给学生简单的讲述了马加爵的故事,然后指着黑板上的算式对学生说:“我们中学生要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取得好成绩,但如果品德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就是个3-1=0。”学生恍然大悟。

所以,好的教学情景,会使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中,引起他们的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情景创设千变万化,我们应根据我们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创设最优化、最合适的情景。

《语文情景教学心得体会.doc》
语文情景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