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

2020-08-3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中青年教师,此次有幸参加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一直怀着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在学习之余还不时提醒同事抓紧时间,和他们交流学习体会,所以彼此的教育技术能力进步很快。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以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给我带来了一次与现代技术接触的机会。

通过学习我的最大收获是:

1、教育观念的改变

本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在聆听专家的讲座后,使我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通过这次培训才知道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计算机只是我们获取信息最有效的工具。而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师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培训,结合了教师应掌握的大部分内容(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教学设计,个人博客的创建,文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这种任务驱动式学习,更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没有大而空的理论阐述。师生平等,使我更易于理解与接受。使我认识到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将自己的课设计好和上好,并且很大程度的弥补了我的计算机知识的缺陷。

3、通过培训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培训之前对于什么是计算机、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的认识相当模糊,通过培训发现原来计算机只不过是处理信息的一个工具而已。授课的关键在于帮助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采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意识、方法和能力等。要想上好,上成功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4、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员们能够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积极交流、认真切磋、热情帮助。

培训后的打算:

1、将本次培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我觉得这次培训很有实效,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是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要努力深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把时间都用到学习中去,充分利用自己身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优势,多利用网络的优势,不荒废时光,化荣誉为压力,为今后教育教学多积累宝贵知识财富。最后,希望教育局培训中心能多搞几次有关信息技术的培训,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在交流与探讨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轻松工作,轻松生活。

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电教设备一体机、多媒体课件等已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中,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特别是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本文结合幼儿课堂教学的特点,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如何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幼儿课堂教学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我们教师探讨的话题。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从事幼儿教育的十多年里,也在一直探讨和研究这一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明显感觉到,一旦幼儿对教授的内容感兴趣,他们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学重点上,思维表现得非常活跃,一节课上起来比较轻松、愉悦,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易于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

一、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课堂环境,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教学效益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在幼儿课堂教学中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幼儿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幼儿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为实现幼儿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环境创设中,必须以幼儿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在中班的美工活动《折纸船》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了这样三个版块,先是学习儿歌《小小的船》,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展示各式各样的船,最后让幼儿动手折纸船。

随着教学环节的进行,幼儿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语言、数学、美工等综合性知识,还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在《折纸船》教学过程中,对幼儿来说,最难得应该是认识折纸的基本方法,对角折、对边折、翻转折,如果在活动中当着幼儿的面直接示范,幼儿肯定觉得很困难。于是,我把折小船的整个步骤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边示范边讲解,使幼儿一目了然。那么我们如何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环境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激励功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益智功能,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环境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效率;三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育美功能,即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美感,进而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转变师生角色,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上语言课就是背儿歌,上数学课就是学习简单的加减法,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幼儿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没有太大区别。幼儿就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甚至将幼儿的奇思妙想当成胡言乱语,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往的这种师生角色正在发生着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意义十分深远。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更丰富了教学资源,让教师在课堂上不再照本宣科,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不用“洗耳恭听”。

比如在让幼儿了解小狗喜欢吃的食物时,我特意制作了一个课件,并让幼儿自己操作,幼儿了解了原来小狗喜欢吃的食物有很多。这是通过操作达到的,当小狗来到喜欢吃的食物旁时,电脑上会出现小狗的笑脸,其他小狗不喜欢的食物,小狗会有一个不高兴的表情。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师生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教师做课件、学生操作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而成了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幼儿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三、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幼儿综合素养,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提升幼儿综合素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于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幼儿与众不同、异想天开、勇于参与、不怕困难,培养幼儿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是利于幼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其智力发展,获得较全面的知识。三是利于消除幼儿依附心理、依赖心理、懒惰心理,在活动中享有选择、创造的自由,体验到独立自我的快乐与欣慰。四是加强幼儿的自身修养,能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交往,懂得尊重他人,以信任、诚挚、谦让的态度与人相处,具有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比如在中班《小动物找家》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小动物、各种障碍物图片进行编辑、组合,再配以音响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教师引导提问、幼儿思考回答、结合游戏等多种方式,从而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灵活自如中轻松进行的,全体幼儿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画面上出现的各种小动物和障碍物,幼儿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都能通过游戏方式帮小动物指出回家的路。当他们最终将小动物送回家时,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的神情。这样获得的知识具有牢固性和创新性。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辨别能力及创新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塑造孩子的个性。凡事有利不有弊,多媒体信息技术仅仅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为了课堂的热闹或华丽而让其“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只有掌握好“度”,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打造出当前幼儿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3

一、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

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信息化文盲”,如果自己成为“信息化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四、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习。再次,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置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学生。

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推荐第2篇: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电教设备一体机、多媒体课件等已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中,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特别是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本文结合幼儿课堂教学的特点,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如何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实现幼儿课堂教学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我们教师探讨的话题。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从事幼儿教育的十多年里,也在一直探讨和研究这一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明显感觉到,一旦幼儿对教授的内容感兴趣,他们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学重点上,思维表现得非常活跃,一节课上起来比较轻松、愉悦,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易于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

一、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课堂环境,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教学效益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在幼儿课堂教学中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幼儿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幼儿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为实现幼儿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环境创设中,必须以幼儿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例如,在中班的美工活动《折纸船》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了这样三个版块,先是学习儿歌《小小的船》,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展示各式各样的船,最后让幼儿动手折纸船。

随着教学环节的进行,幼儿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语言、数学、美工等综合性知识,还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在《折纸船》教学过程中,对幼儿来说,最难得应该是认识折纸的基本方法,对角折、对边折、翻转折,如果在活动中当着幼儿的面直接示范,幼儿肯定觉得很困难。于是,我把折小船的整个步骤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边示范边讲解,使幼儿一目了然。那么我们如何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环境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激励功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益智功能,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环境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智力活动的效率;三是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育美功能,即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幼儿的美感,进而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转变师生角色,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上语言课就是背儿歌,上数学课就是学习简单的加减法,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幼儿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没有太大区别。幼儿就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甚至将幼儿的奇思妙想当成胡言乱语,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往的这种师生角色正在发生着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意义十分深远。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更丰富了教学资源,让教师在课堂上不再照本宣科,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不用“洗耳恭听”。

比如在让幼儿了解小狗喜欢吃的食物时,我特意制作了一个课件,并让幼儿自己操作,幼儿了解了原来小狗喜欢吃的食物有很多。这是通过操作达到的,当小狗来到喜欢吃的食物旁时,电脑上会出现小狗的笑脸,其他小狗不喜欢的食物,小狗会有一个不高兴的表情。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师生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教师做课件、学生操作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而成了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幼儿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三、借力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幼儿综合素养,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提升幼儿综合素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于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幼儿与众不同、异想天开、勇于参与、不怕困难,培养幼儿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是利于幼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其智力发展,获得较全面的知识。三是利于消除幼儿依附心理、依赖心理、懒惰心理,在活动中享有选择、创造的自由,体验到独立自我的快乐与欣慰。四是加强幼儿的自身修养,能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交往,懂得尊重他人,以信任、诚挚、谦让的态度与人相处,具有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比如在中班《小动物找家》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小动物、各种障碍物图片进行编辑、组合,再配以音响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教师引导提问、幼儿思考回答、结合游戏等多种方式,从而启发幼儿大胆想象。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灵活自如中轻松进行的,全体幼儿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画面上出现的各种小动物和障碍物,幼儿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都能通过游戏方式帮小动物指出回家的路。当他们最终将小动物送回家时,从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的神情。这样获得的知识具有牢固性和创新性。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辨别能力及创新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塑造孩子的个性。凡事有利不有弊,多媒体信息技术仅仅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为了课堂的热闹或华丽而让其“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只有掌握好“度”,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打造出当前幼儿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2

一、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

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信息化文盲”,如果自己成为“信息化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四、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习。再次,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置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学生。

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3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中青年教师,此次有幸参加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一直怀着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在学习之余还不时提醒同事抓紧时间,和他们交流学习体会,所以彼此的教育技术能力进步很快。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以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给我带来了一次与现代技术接触的机会。

通过学习我的最大收获是:

1、教育观念的改变

本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在聆听专家的讲座后,使我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通过这次培训才知道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计算机只是我们获取信息最有效的工具。而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师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培训,结合了教师应掌握的大部分内容(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教学设计,个人博客的创建,文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这种任务驱动式学习,更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没有大而空的理论阐述。师生平等,使我更易于理解与接受。使我认识到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将自己的课设计好和上好,并且很大程度的弥补了我的计算机知识的缺陷。

3、通过培训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培训之前对于什么是计算机、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的认识相当模糊,通过培训发现原来计算机只不过是处理信息的一个工具而已。授课的关键在于帮助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采集、加工、处理信息的意识、方法和能力等。要想上好,上成功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4、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员们能够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积极交流、认真切磋、热情帮助。

培训后的打算:

1、将本次培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我觉得这次培训很有实效,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是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要努力深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把时间都用到学习中去,充分利用自己身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优势,多利用网络的优势,不荒废时光,化荣誉为压力,为今后教育教学多积累宝贵知识财富。最后,希望教育局培训中心能多搞几次有关信息技术的培训,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在交流与探讨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轻松工作,轻松生活。

推荐第3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方案

银川市XX区第XX小学

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施方案

2018年11月

XX区第XX小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的通知》制定本方案。

一、空间建设

(一)加强领导,成立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领导小组 组 长:XXX(校长) 负责统筹安排

副组长:XXX(副校长) 负责计划制定、激励、考核、

XXX(教导主任) 督促等推进机制

成 员:XXX(信息技术教师)负责技术指导、支持

各班主任 负责班级空间、学生空间、

家长建设指导

各任课教师 负责教师个人空间及教学应用

(二)建立保障制度,经费投入机制

1、将为保障制作精良的课件及教学应用等所需要硬件列入学校财务预算。

2、每学期定期检查个人空间建设,并进行评比,量化考核。

3、将教师业务检查拓展到网络教学应用,除了检查教案、作业外,必须检查相应的网络教案、微课等。鼓励集体备课,集体布置作业等。

4、将网络空间应用加入绩效考核,每月检查。

5、对于学生空间、家长空间定期进行评比,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基础环境建设

1、所有教师必须开通个人空间(包括校长、临时老师)。并逐步在网络上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推送教学资源,布置作业、测试等应用。

2、所有学生、家长必须开通个人空间。

一、二年级家长帮助学生完成。对于三至六年级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对学生进行网络空间学习的指导。

3、班主任必须开通本班班级空间,并对班级空间进行有效的维护,建设有本班特色的空间。

4、建立校本课程特色空间。

2、定期对教师进行网络应用教学培训。教师必须掌握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掌握“云校家”的基本操作,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检查,与家长交流。掌握教学助手推送

二、空间应用

1、每位教师每学期最少发布10个共享课件、教案等。(骨干教师最少20个)

2、每学期最少开展一次全校性的通过网络空间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3、每位教师每月不少于2次的利用空间进行翻转教学。

4、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的作业布置全部迁移到“云校家”。

5、班主任每月要定期检查班级空间,鼓励学生发布除照片外的学习资源。

6、学生要学会用网络空间进行学习,并进行有效的交互。与老师、同学加强网络交流、提问、解疑等。

7、家长要经常关注班级空间动态,通过空间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互动,查询学校、班级、学生等校情学情。

8、教研组长定期检查本组成员的网络教学情况。

9、校领导每月完善自己所负责的学校空间管理项目,定期发布教师、学生、家长使用空间情况统计报表。

10、实现精准教学,对于后进生根据个人情况推送学习资源。

11、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每位任课教师要根据上课及平时表现对所教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12、校领导根据空间应用中优点及不足,及时调整决策,根据学生网络学习数据及时改进教学管理。

现在的教学、学习都已离不开网络,通过不断的积累教学、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减负增效。

三、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

2018年12月31日完成教师空间100%、学生空间80%,班级空间100%。教导主任检对教师信息,确保所有教师(包括临时教师)加入云平台,班主任核对学生信息,确保所有学生信息在册,没有加入的通过学校管理平台完成导入。

(二)应用阶段 2019年1月-7月开展教学应用培训,初级应用,布置作业转移至云校家平台。教师、学生、家长学会使用云平台,并且每月一次线上活动。

2019年8月-12月,开展网络集体备课,集体布置作业,在线检测等,50%以上教师完成线上备课,推送作业等应用。

2020年1月-7月,所有教师掌握在线备课,推送课件、制作微课等,每周至少完成一节课的备课、推送及在线检测等

所有家长、学生掌握线上学习及检测等方法,学会在线上与教师同学交流,网络自测,学会网上学习。

(三)自查推优阶段

2020年8月-12月,推选优秀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家长空间。教师完善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资源,查陋补缺。

XX市XX区第XX小学

2018年11月

推荐第4篇: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南充市大北街小学 蒋中文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社会的快速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信息化网络的运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教育也不例外,网络信息资源也成为我们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主要手段和来源,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网络教育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校校通”、“班班通”、“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学校的普及运用,网络教学已经或正在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

1.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不可否认,网络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优势。其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检索方便,信息的获更加快捷。

(3)利用网络,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快捷的交流。

通过将网络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合理利用网络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2.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 (1)教学内容的变化

网络教学的运用为师生者提供了相应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在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内容。

(2)教学过程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课堂讲述+演示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通过信息技术,学生既要掌握知识的学习,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会进行协同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

(4)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教学中,网络教学的运用,教师角色必然发生变化,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指导、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创设有利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学媒体作用的变化

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6)教学模式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通过模拟教学、虚拟教学、问答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网络自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设计诸如贺卡、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实施任务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内容或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起来。

(2)强化任务,淡化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任务具有连贯性,形成任务链,加强任务之间的互相渗透。

2.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班级BBS、QQ群等讨论网络的利与弊,畅想未来网络化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学科整合教学法

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

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软件教学与学科内容结合,把学生活动过程中把实质性东西讲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没有严格的区分度,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与非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大同小异,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网络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包括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知识材料,学生活动,学习环境设计等。

网络环境下教学,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会“学”的方法上,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情景,教会学生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比传统高了许多。

除教学内容外,教师还需要对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系统化设计,这一点常被很多教师忽略,很多教师片面认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搬到网页上,将教学内容作为网络教材提供给学生使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其实不然,网络教学来说,网络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资源共享和搜集;就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网络教学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

而网络教学中常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成绩的评价,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夹的评价,还可以将作业和考试结果可放在学生记录数据库中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小组互评等方式更加方便、快捷等等。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不管哪种方式均比传统评价方式更为方便快捷。

但是网络教学中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网络学习习惯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候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对学生认识的转变、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一方面加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软硬件的管理。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是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自学的能力也有大有小,所有的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网络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决定了其学习成绩。所以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3.关于网络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就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上差异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

除此之外,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度也是我们网络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 1.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比如:电子绘画、科幻作文、电子小报比赛等,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参与度。

2.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具体学习任务,对完成好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可以留时间给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自由安排(包括聊天、玩小游戏等)或者教师将评价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部分,这样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在网络教学中,根据课题需要,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来提高参与度。

5.此外,有条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学教学系统、在线作业提交系统),经常给学生发信息或者发邮件,比如:学生登录到作业提交系统,可以看见老师布置给他的作业和老师对提交作业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声的关爱,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如何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对网络教学也是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不能说都是尽善尽美。希望大家可以凭借网络环境这一广阔的舞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尝试网络教学,探索出更多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方法。

推荐第5篇: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四川省双流教研室 王平

问题提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网络信息资源逐渐成为新型的教育资源,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将在广度、深度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网络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当前“校校通”工程逐步建设,“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化教育发展的目标,网络教学争先恐后成为广大教师教改研究的主要课题。

什么是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意义何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区别,怎样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

一、网络教学的定义

网络教学:广义上,网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狭义上,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

解释:广义的网络教学简单来说就是网上教学(E_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利用已有的互联网平台,学者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无论通过网页发布的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BBS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如WebQuest,以及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型课程等等都属于“网络教学”。) 狭义的网络教学:强调网络技术,寻求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怎样的教学活动是独特的,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我们只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就学习环境而言可以分为:依托校园网的教师多媒体环境,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直接利用Internet广泛互联网环境。(重点讲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二、网络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的落脚点: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新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两方面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学习和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所以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备可行性。

1.网络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越性 网络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优势: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Internet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内容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口交互操作,扩充了信息量,营造了信息环境。

(2)检索信息方便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3)适时交流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网络以上功能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将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为教育提供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和媒体,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2.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与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差异) (1)教学内容的变化 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学习更多内容。新课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学习。课程涉及到学生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交流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因此网络本身也是“教学内容”,比如在应用网络教学时候,学生也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如: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夹的使用,信息的搜索下载,网上聊天BBS的使用,整理信息的工具Word、记事本等字处理软件,还有各种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的使用。

(2)教学过程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课堂讲述+演示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网络环境教学大致经历:给学生布置任务,确定主题,学生接受任务,分析问题,通过查资料、寻求帮助或在线交流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络的资源共享、信息检索、交互功能的支持下教学步骤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进行,教学过程发生了变化。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资源主动构建知识,学生既要掌握知识的学习,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会进行协同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4)教师角色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变成学生指导、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创设有利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5)教学媒体作用的变化 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6)教学模式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通过模拟教学、虚拟教学、问答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载体,但它并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只具备了教学的硬环境(充当手段作用),而教学中的软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组织)才是教学质量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有效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效果。

根据网络自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教学模式适合网络教学。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教学时,可以设计诸如节日贺卡、环保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环保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实施任务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主题任务(注重任务的实用性)设计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内容或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这一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比如:《word对象的插入与设置》中自选图形的应用,将《一米阳光》剧照、《中学生吸烟有害健康》作为学生活动任务;在学习网络技术基础时,布置“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主题任务;此外还可以结合时事(世界环境日,爱滋病,3.15等热门话题)与《搜索与下载》、《电子小报制作》、《网页制作》等进行教学。) (2)强化任务,淡化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任务具有连贯性,形成任务链,加强任务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此外,明确目标要求,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大小适当,考虑小组和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等。 2.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已经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用得不太多,主要是与其他学科在课程整合上的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比如:可以选择中学生走进网络的利与弊,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朝核问题、土地沙漠化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A.相互教学法(教学相长、学生相互帮助);

B.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布置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 对教师而言,可以开展合作教学小组,实行集体备课(双中教研组)。 4.学科整合教学法

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高中新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当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努力推进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软件教学与学科内容结合,把学生活动过程中把实质性东西讲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例我们可以把学习内容大致分为:网络基础知识,畅游网络世界、网上搜索与下载、网上交流、网页制作,将网络道德与文化贯穿于网络部分的始终,让学生学会如何寻找典型的、健康的网络资源。我们在学习搜索引擎时候,可以先让到网上搜索文章,然后请他们谈自己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经验技巧,通过学生自学,自己总结出搜索信息的两种方法:关键字和分类法,最后老师通过实例讲解在具体搜索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在这一课中,可根据实际增加如何将网上的图文资料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作为网络资源,将搜索与下载联系起来。学习网上交流时可以教学生上网发表文章,在网上请名师指导,同时可以让学生探索QQ聊天软件的多种功能。这样逐渐培养学生良好上网的习惯,使他们上网目的更加明确,更健康,也会积极主动、有效避免网络中一些不良影响。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没有严格的区分度,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与非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大同小异,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前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网络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包括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知识材料,学生活动,学习环境设计等。

知识材料设计:在知识材料组织上,要将教学资源与教材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知识提供给学生或者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对于某些专题,还需要教师能够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把零散的知识集成在一起,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的自主学习。比如,高中信息技术课Word文字处理模块部分,《电子小报的设计与制作》作为学习字处理软件的终极学习任务,在学习“电子小报制作流程”时,给学生增加“什么是电子小报”,“电子小报由哪些部分组成?”等知识,在学法指导栏目中,教师给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于科技类、环保类、作品类、素材类网站,以及在具体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使用《Word2000教程》的帮助等,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准备电子小报的具体制作过程,比如:设计制作报头、编写刊头,制作标题等。补充页面设置、如何添加页眉、页脚,分栏、打印预览等。从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增加这么多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去搜集、加工、整理素材。即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技巧。

在知识材料的表现形式上,教师除了使用超文本的方式编排与组织教学内容外,还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

这一点可以看出,教师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会“学”的方法上,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情景,教会学生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比传统高了许多。

学习环境设计:除教学内容外,教师还需要对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系统化设计,这一点常被很多教师忽略,很多教师片面认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搬到网页上,将教学内容作为网络教材提供给学生使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其实不然,就侧重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资源共享教学法(网络资源的利用,共享文件夹的使用;其中网络资源包括专题学习网站,教育论坛、BBS、各类教学资源网和资源库)、信息技术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发表教学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研究成果等);就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网络教学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超文本方式组建的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作业提交系统(包括评价)、虚拟社区如留言板、BBS、E-mail、ICQ等。

教学评价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利用评价结果也可以帮助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问题,有效调整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过程评价)

网络教学中常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成绩的评价,教师怕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实际上网络教学中的评价更加方便、快捷。 (1)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夹对学习过程评价;

(2)作业和考试结果可放在学生记录数据库中进行评价(比如搭建作业提交系统);

此外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学生活动过程中,现场评分)、小组互评(小组学习,由小组长给组员评价)等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评价都要注意反馈及时,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设计除了要根据以上的要求来设计外,还应做到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五、网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网络学习习惯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候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表现在电脑游戏、网络图片、聊天等非学习内容对学生诱惑会转移学生注意力,例如:学生往往把信息技术课当做休闲娱乐课,偏爱上网、聊天、游戏,没有感到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对当前自己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他们没有学习的需求导致学习兴趣很低。对学生认识的转变、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一方面加强引导,同时有必要联合学校领导、班主任一起教育。要时常告诫学生,信息技术课是终身学习的工具,要坚持学习以便维持信息技术学习的历程,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培养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软硬件的管理。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是现代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很有限,(有的地方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真正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比较难。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的经历不可能相同,自学的能力有大有小,所有的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网络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决定了其学习成绩。所以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比如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自己的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小组交流,寻求帮助;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等。也就是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关于网络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被看作教育的“至高点”。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想像力的推动下,思维高度活跃,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就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上差异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跟不上步调,久而久之对课程失去兴趣,导致课堂参与性差)。

六、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度?

1.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比如:与地理教师一起举办“走进身边的世界”学生小论文活动,开展对某一专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举办电子小报比赛等,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参与度。

2.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具体学习任务,对完成好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可以留时间给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自由安排(包括聊天、玩小游戏等)或者教师将评价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部分,这样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情景包括上课之前实施课堂引入、充分利用实境教学创设课堂情景、创设问题情景等。比如: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阅读《人间仙境──九寨沟》文章,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深深打动学生,当学生陶醉在美丽的画卷之时,教师嘎然而止,提出问题,如果在文章中插入有关九寨图片,九寨就更加美丽了,通过课前引入,使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欲望。

4.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活动项目的设计也很重要,作为教师,在学生活动项目的设计上教师始终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主线,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完成活动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任务,适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比如:监督学生学习,组织小组间成果交流与汇报,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等)、对于共性问题集体指导,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能力有所发展。

5.在网络教学中,根据课题需要,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来提高参与度。 6.此外,有条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学教学系统、在线作业提交系统),经常给学生发信息或者发邮件,比如:学生登录到作业提交系统,可以看见老师布置给他的作业和老师对提交作业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声的关爱,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 结束语: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如何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当前条件不是十分成熟,对网络教学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毕竟还有很多制约的因素。大家可以凭借网络环境这一广阔的舞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尝试网络教学,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网络教学案例: 1.《信息技术在线》

http://www.daodoc.com/ 10.华中师大信息技术系,韩朝晖,《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现》

推荐第6篇:空间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平行问题

(一)证明两直线平行

A,Ba;C,Db,a|| b

若知AB(x1,y1),CD(x2,y2),则有x1y2x2y1a||b

方法思路:在两直线上分别取不同的两点,得到两向量,转化为证明两向量平行。

(二)证明线面平行

线 a面,A,Ba,面 的法向 n , 若ABn0ABnAB .方法思路:求面的法向量,在直线找不同两点得一

向量,证明这一向量与法向量垂直(即证

明数量积为0),则可得线面平行。

(三)面面平行

不重合的两平面 与 的法向量分别是  m 和 n,mn||

方法思路:求两平面的法向量,转化为证明

两法向量平行,则两平面平行。

二.垂直问题

(一)证明两直线垂直

不重合的直线 a 和直线 b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 a 和 b ,则有ab0ab

方法思路:找两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在两直线上各取两点得两向量),证明两向量的数量积为0,则可证两直线垂直。

(二)证明线面垂直  直线 l的方向向量为 a ,e1,e2是平面 的一组基底(不共线的向量) , 则有 ae10且ae20a

方法思路: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在两直线上取两点得一向量)与

平面内两不共线向量的数量积都为0 (即都垂直),

则可证线面垂直。

(三)证明面面垂直 不重合的平面 和 的法向量分别为m 和 n , 则有 mn0

方法思路:找两平面的法向量,只需证明两向量

数量积为为0,则可证明两平面垂直。

三.处理角的问题

(一)求异面所成的角

a,b是两异面直线,A,Ba,C,Db,a,b所成的角为,则有cos|cosAB,CD| ABCD|AB||CD|

方法思路:找两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转化为向量的夹角问题,套公式。

(但要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向量的夹角相等或互补)。

(二)求线面角

设平面 的斜线 l 与面所成的角为,若A,Bl,m是面的法向量,mAB 则有sin.mAB

方法思路:找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转化为

向量的夹角问题,再套公式。(注意线面角与两

向量所在直线夹角互余)

(三)求二面角

方法1.设二面角l 的大小为 , 若面, 的法向量分别为 m 与 n.

mn(1)若二面角为锐二面角,即(0,)则有cos.2mn

(2)若二面角为钝二面角,即(,)2 mn则有cos.mn

四.处理距离问题

(一)点到面的距离d 任取一点Q 得 PQ, m是平面 的法向量,则有:点P到 PQm面 的距离d=PQcos(向量PQ在法向量m 的投影的长度)|m|

(二)求两异面直线的距离d

知a,b是两异面直线,A,Ba,C,Db,找一向量与两异面直线都垂直的向量m , ACm则两异面直线的距离 dACcos=|m|

方法思路:求异面直线的距离,先找一向量与两异面直线都垂直的向量m,然后分别在两异面直线上各任取一点A,C,则其距 ACm离 d 就是AB在向量m上的投影的长度,距离d|m|

Ps:向量 m 与异面直线a、b 都垂直,可用方程组求出 m 的坐标.

五.如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1.有公共顶点的不共面的三线两两互相垂直

例如正方体、长方体、底面是矩形的直棱柱、底面是直角三角形且过直角顶点的

侧棱垂直于底面的三棱锥等等。

2.有一侧棱垂直底面

OC底面OAB

()1OAB是等边三角形

(2)OAB是以O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1)(2)

(3)PA底面ABCD,且四边形ABCD是菱形

(4)PA底面ABCD,且四边形ABCD是ABC=60的菱形

(3)

3.有一侧面垂直于底面

(4)

(1)在三棱锥S-ABC中,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平面SAC底面ABC,且SASC(2)四棱锥P-ABCD中,侧面PCD是边长为 2 的正三角形,

且与底面垂直,底面ABCD是ADC60的菱形

.

(1) (2)

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若两面垂直,则在其中一面内垂直于它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转化为有一线垂直于底面的问题.

4.直棱柱的底面是菱形正四棱锥正三棱锥

推荐第7篇: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垂直问题】

例.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点,作EF⊥PB于点F。

(1)证明:PA//平面EDB;(2)证明:PB⊥平面EFD;(3)求二面角C—PB—D的大小。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为坐标原点。设DC=a。

(1)证明:连接AC,AC交BD于G,连接EG。依题意得。

∵底面ABCD是正方形。∴G是此正方形的中心,故点G的坐标为,

∴则而,∴PA//平面EDB。

(2)依题意得B(a,a,0),

∴PB⊥DE由已知EF⊥PB,且

(3)解析:设点F的坐标为又,故 ,所以PB⊥平面EFD。 ,则

从而所以

由条件EF⊥PB知,,即,解得

∴点F的坐标为,且∴

即PB⊥FD,故∠EFD是二面角C—PB—D的平面角。

∵,且

∴∴∠EFD=60°所以,二面角C—PB—D的大小为60°。

点评:(1)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只需证明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

(2)证明线面平行的方法:①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垂直;②证明能够在平面内找到一个向量与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共线;③利用共面向量定理,即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是共面向量.

(3)证明面面平行的方法:①转化为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处理;②证明这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是共线向量.(4)证明线线垂直的方法是证明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互相垂直.

(5)证明线面垂直的方法:①证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是共线向量;②证明直线与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互相垂直.

(6)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①转化为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处理;②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互相垂直.【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例.正方形ABCD—

中,E、F分别是

的中点,求:

(1)异面直线AE与CF所成角的余弦值;(2)二面角C—AE—F的余弦值的大小。

解析:不妨设正方体棱长为2,分别以DA,DC,DD1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A(2,0,0),C(0,2,0),E(1,0,2),F(1,1,2) (1)由

,得

又,

∴,即所求值为。

(2)∵

,过C作CM⊥AE于M,

则二面角C—AE—F的大小等于,∵M在AE上,∴设则,

又∴

∴二面角C—AE—F的余弦值的大小为点评:(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求得,即

求得,即

可以借助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

主要可以通过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

(3)二面角的大小可以通过该二面角的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求得,它等于两法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用空间向量求距离】例.长方体ABCD—求:

(1)异面直线AM与PQ所成角的余弦值;(2)M到直线PQ的距离;(3)M到平面AB1P的距离。 解析:(1)方法一: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B—xyz,则A(4,0,0),M(2,3,4),P(0,4,0),Q(4,6,2), ∴

中,AB=4,AD=6,

,M是A1C1的中点,P在线段BC上,且|CP|=2,Q是DD1的中点,

故异面直线AM与PQ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方法二:

故异面直线AM与PQ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上的射影的模

故M到PQ的距离为(3)设

是平面

的某一法向量,则

∵因此可取

,由于

,那么点M到平面

的距离为

,故M到平面的距离为。

点评:本题用纯几何方法求解有一定难度,因此考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运用向量坐标法来解决。利用向量的模和夹角求空间的线段长和两直线的夹角,在新高考试题中已多次出现,但是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来求空间的线与线之间的夹角和距离,线与面、面与面之间所成的角和距离还涉及不深,随着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这一系列问题必将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新的热点。现列出几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1)平面的法向量的求法:设联立后取其一组解。

,利用n与平面内的两个向量a,b垂直,其数量积为零,列出两个三元一次方程,

(2)线面角的求法:设n是平面的法向量,是直线l的方向向量,则直线l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二面角的求法:①AB,CD分别是二面角的两个面内与棱l垂直的异面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为。

②设或其补角。

分别是二面角的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则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4)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求法:

是两条异面直线,n是

的公垂线段AB的方向向量,又C、D分别是

上的任意

两点,则。

(5)点面距离的求法:设n是平面的法向量,AB是平面的一条斜线,则点B到平面的距离为。

(6)线面距、面面距均可转化为点面距离再用(5)中方法求解。

推荐第8篇:浅谈空间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浅谈空间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摘要:本论文从空间的角度出发,通过现代审美及现代社会需求,分析现代广场空间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景观空间中的运用,城市广场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城市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市民提供了宜人的户外绿色空间,满足了人们休憩、娱乐、交流的需求。广场是为人服务的,广场空间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广场空间的研究,从点、线、面、体等空间要素及空间的组合变化入手,更重要的是从人的自身尺度、心理感受出发,进一步分析广场空间设计的得与失,将会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空间的结构变化,对今后的理论及实践都有指导意义。 首先、城市广场空间由底面、边界和广场中的构筑物三部分组成。底面可以看作是地表,边界是指突出于底面并围合底面的实体,它可以是建筑,也可以是树木、路灯或其它实体元素。而广场中的装饰物或其它功能性小品则可以看作是广场中的构筑物。 其次、广场空间构成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是衡量广场空间的重要指标。物质要素主要包括广场的尺度、形态、围合、肌理、高差等,精神要素包括广场的使用和文脉,这些都对广场的空间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物质要素决定广场空间的形态、空间的划分、高差变化、空间的构成方式及特点、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等等。精神要素虽然是一种隐性要素,不能够真实的被感知,但是它们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广场空间,是广场中不可忽略的要素。通过对各要素的深入分析,找出它们与广场空间的关系,为研究世园会入口广场,及其里面的各个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论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空间的形态生成与组合形式,二.空间的类型与空间组合,三.空间构成的形式及形式美规律。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来对世园会入口广场及园中建筑的空间进行论述。并且谈论学习空间组合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通过自己的实践调研,将做如下的分析:

一:空间的形态生成与组合形式

空间形态是由空间、形体、轮廓、虚实、凹凸等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和实用功能是紧密联系的。功能作为人们构建空间环境的首要目的,而空间形式,形态是由功能的客观存在而存在。当然,不能说环境空间形式形态完全是由功能所决定,但环境空间的形式形态必须适合与功能要求。如西安世园会主入口大门广运门

广运门是2011西安世园会主入口,位于园区东北部,横跨60米宽的世博大道,高峰期每小时可通行2万多人。由踏步、水景、方块式园艺花卉造型组成的坡道把上下之间联系起来,与长安花谷浑然一体,以其恢宏的气势形成强烈的震撼效果。步行大桥横跨世博大道,其设计概念紧扣西安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总平面布局始于吸纳源自停车场人流的动线,进出人流各自分开。大门作为整个景观园区的起点,运用植栽,水景等反映绿色园艺色彩的设计元素贯穿其中,桥上设植物廊架,有绿色植物攀爬其上,垂直绿化并提供遮阳。根据建筑的使用要求,也充分考虑了残疾人的通行需求。 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材料选择上以自然的木材及地域性的花岗岩为点缀,中国元素亦巧妙的穿插其中。利用空间相互穿套的功能形式直接连通的多空间形态,这样就不存在专供交通连接用的空间,关系紧密,并且具有明确的程序性和连续性,形成虚空间如图

二.空间类型与空间组合

空间功能和空间设计的多样性,决定了空间类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空间是由实体的界面围合而成的,不论是室内空间还是室外,尽管室外空间的围合体通常并不像室内那样具有六面实体,但是通过地面的平面实体造型,立面的柱、墙、植栽或水体等不同界面实体围合分割组合的,如图所示,玻璃和地面把空间一分为二

墙面是空间围合体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空间组合中,墙是空间形态构的侧界面,一般以垂直形式出现。采用墙面进行空间分割,利用各种元素去处理墙体的虚实对比 如图所示这样的处理不仅在建筑上成为重要的因素,他作为空间用,同时在园林景观空间上的处里也常见 ,左面的图片是一个安静休息,区,它的地面是由条石铺装,周围是用树木和墙围合而成,给人们营造出不同的感觉,形成半开敞空间,与外界的关系较密切,当人们右面的空间走到左面的空间是,必然还会形成强烈的对比作用,使人们感到顿时豁然开朗。

不同形状的空间会给人们不一样的感觉,设计者利用功能特点,适当的变换空间的形状,从而借两者的对比比作用以求得变化。空间的重复与变化在会给人们营造出不的感受,西安世园会遗址公园共有四个门,每个门前的广场在空间的处理上不相同如图锦绣门的空间和广运门的与众不不同,在入口我们会 看见如图所示的空间,它的形成给游人们提供了乘凉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件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三.空间构成的形式及形式美规律

形式的属性有形状、空间、尺度、质感,位置,要创造美的空间,就必须遵循形式的法则,形式美的规律空间的多空间形态。主体空间十分突出,主从关系分明,辅助空间直间依附于主体空间,二者联系紧密。如长安塔在空间上二者共同为游人服务。空间设计以人为主,具有创造性和现实性。也体现了空间形式美的规律,变化与统

一、对称与均衡、重复与渐变、主从与重点、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

1.变化与统一

在重复和类似中加入不同的元素,所产生变化的度和质的改变是由加入不同元素的多少而定,且不能影响特征和整体性。如世园会的园林空间风格,都是用植物与建筑营造。但变化的风格给人们不同的感觉。统一是构成美的特征,是和谐的整体,是一种完整的感觉。如世园会的霸上人家就做到这一点,大空间统一,小空间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统一多样性。

2.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一种控制重复图形在构成中位置和方向的特殊规则,均衡可以通过对称、非对称或中心配置实现。如欧陆风情。两侧是欧洲园林建筑。中间是用是水池,水池两边列植圆柏,在对称中体现了均衡。

3.重复与渐变

重复是在一个设计中多次使用。可创造视觉和谐感。渐变也在园林中广泛应用。如图房子的重复,与地板铺装的渐变及重复,这样就不会给人视觉上的疲劳感。 4.主从与重点

在设计中,一定要做主从处理,这样才能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一个空间要有一个主体。才不会使整体平淡无奇。世园会以水体为构图中心。其他空间围绕主体空间,之间既联系又有区别。

5韵律与节奏

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或有秩序的变化。并从中体现出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具有的韵律美感和节奏美感。韵律美形式和规律在空间构成和创作中广泛应用。世园会天津馆充分利用这一点。创造出美轮美奂的意境。

6.比例与尺度

在空间设计中,应好好考虑空间分割比例与尺度。充分利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艺术上来唤醒人们的思想感情,让人们融入到景中,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在世园会遗址公园的陕西省各市的展馆应用小空间,创造出不同地域文化的代表。 。 四.分析植物在空间中的应用

植物在空间上可以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世园会遗址公园,应用植物的丰富多样性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点,不同的形状和材料,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构成要素和形式既表达了空间的品质和功能,同时也是一种空间到另一种空间的延展,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植物构成空间的形式也会越来越受人关注.在现代的大多数城市中,虽然硬质景观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一个追求优质景观的园林,更应单注重软质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而不应把它当成硬质景观的点缀。因为植物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给变局部的小气候,还可以构成不同形式的空间, 能给人一种安全性和私密性,是人亲近自然,同时还能在园林植物配设计中利用有限的面积营造出多种形式的空间, 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居住空间,因此,植物构成空间在将来的景观设计中一定会发生重要的作用。

五.参考文献

1.薛健著.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绿化空间与景观设计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段邦毅著.空间构成与造型

中国电力出版社

3.彭一刚.

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浅谈空间在园林

景观中的应用

系别:建工系

班级:园林1001

姓名:邵立梅

学号:1045081031

推荐第9篇:《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材料]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

教育部 2018年4月

目 录

前言 ...................................................................................................................................................1 1.总则 ................................................................................................................................................2 1.1网络学习空间内涵 ............................................................................................................................2 1.2空间建设与应用目标 ........................................................................................................................2 1.3空间建设与应用原则 ........................................................................................................................3 1.4空间建设与应用流程 ........................................................................................................................3 2.网络学习空间的构成 .....................................................................................................................5 3.个人与机构空间 .............................................................................................................................6 3.1个人空间基本功能 ............................................................................................................................6 3.2教师角色功能 ....................................................................................................................................6 3.3学生角色功能 ....................................................................................................................................7 3.4家长角色功能 ....................................................................................................................................7 3.5管理者角色功能 ................................................................................................................................8 3.6机构空间基本功能 ............................................................................................................................8 4.公共应用服务 ...............................................................................................................................10 4.1资源共享服务 ..................................................................................................................................10 4.2教学支持服务 ..................................................................................................................................10 4.3学习交互服务 ..................................................................................................................................11 4.4决策评估服务 ..................................................................................................................................11 5.数据分析服务 ...............................................................................................................................13 6.空间安全保障 ...............................................................................................................................14

前言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三通两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与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为贯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精神,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与应用模式,拓展信息时代教学、管理与服务方式”的要求,推动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入发展,规范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创新教育服务模式与管理体制机制,特制订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

本指南分为六个部分:总则、网络学习空间的构成、个人与机构空间、公共应用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和空间安全保障。

第一部分:总则。规定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内涵、建设与应用目标、原则和基本流程。

第二部分:网络学习空间的构成。规定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框架,包括个人空间、机构空间和集成的公共应用服务和数据分析服务等。

第三部分:个人与机构空间。规定了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等个人空间的功能要求,班级、学校和区域等机构空间的功能要求。

第四部分:公共应用服务。规定了资源共享服务、教学支持服务、学习交互服务和决策评估服务等公共应用服务的功能要求。

第五部分:数据分析服务。规定了数据分析服务的功能要求。

第六部分:空间安全保障。规定了空间建设与应用中的技术、信息、数据、内容安全等要求。

1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

1.总则

1.1网络学习空间内涵

本文件所指网络学习空间(以下简称“空间”)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认定的,融资源、服务、数据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创新的实名制网络学习场所。其内涵为:

(1)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根本目标是引领教育服务模式创新,促进教育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转型,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

(2)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教育应用服务,引入行业、机构等社会资源,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空间建设与应用的重要内容是聚合学习过程和教育管理数据,开展学情分析和学习诊断,精准评估教学效果,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支持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4)空间的核心属性是共享、交互、共创,基本特征是个性化、开放性、联通性和适应性。

(5)空间的基本构成包括个人空间、机构空间、集成的公共应用服务和数据分析服务等。

(6)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基础是无障碍获取空间服务的网络和终端接入条件。 1.2空间建设与应用目标

重构学习环境。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教与学需求,推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实现有效支持个性化、适应性学习的智能化学习支持环境。

优化资源供给。通过利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与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智力资源等方式,汇聚适应区域教育发展需求的优质资源,缩短资源生成、进化周期,支持个性化资源推送,实现精准服务,创新资源供给模式。

变革教学模式。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流程,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

2

为主转变,从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重塑评价方式。跟踪监测教与学全过程,由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扩展到综合性、过程性的多维度评价,实现基于数据的综合素质评价,从注重评价的筛选功能扩展到注重评价的诊断、激励与预测功能。

创新服务模式。从面向群体共性需求的规模化、无差别供给,转变为面向个体定制需求的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适应性供给,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渠道、手段和内容,形成多元教育服务并存的良性供给模式。

提升治理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育管理业务重组、流程再造,建立智力资源共享、社会资源准入的监管评价机制,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体制机制改革,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1.3空间建设与应用原则

需求导向,统筹规划。面向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与需求,明确空间建设与应用的目标和任务,在统一标准和规范指导下进行统筹规划。做好与已有系统的整合,做好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汇聚应用数据。

明确职责,协同合作。规划并改造组织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政策规范、管理机制等,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主体在空间建设与应用中的职责,分工协作,确保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开放服务,创新应用。面向多样化教育需求,在遵循空间建设与应用共性规律的基础上,秉持开放服务理念,不断丰富教育服务类型,创新空间应用模式,关注空间建设与应用实效。 1.4空间建设与应用流程

空间建设与应用流程包括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部署、应用与推广、管理与维护等环节。

1.4.1规划与设计

规划与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空间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和建设方式等。规划与设计要素包括:教育发展战略、现状分析与诊断、建设目标、组织机构、建设内容、实施策略与进度、经费预算和保障措施等。

3

1.4.2建设与部署

建设与部署要区域、学校整体推进,可通过自主研发、委托研发、购买服务等形式进行,采用私有云、公有云等方式进行部署,保证网络、计算、存储等服务能力稳定可靠、可弹性扩展,在数据、身份认证和应用服务三个层面进行系统集成。

1.4.3应用与推广

应用与推广要采取灵活手段和多种策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服务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空间应用与推广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空间应用培训体系,组织空间普及应用活动,凝炼、推广空间应用典型案例等。

1.4.4管理与维护

管理与维护要建立组织机构,制订规章制度,完善流程,提升管理与维护人员能力,加强公共服务管理、数据管理、用户管理及安全管理,保障空间的稳定运行。

4

2.网络学习空间的构成

网络学习空间分为个人空间和机构空间,并集成了公共应用服务和数据分析服务。支持不同角色用户(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在同一空间中的身份切换,实现“一人一空间”;支持不同角色用户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沟通与数据交换;支持各类公共应用服务的汇聚与调用,实现服务贯通。空间功能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 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框架

个人空间是具有角色基本功能且可拓展的个性化工作与学习场所,是调用各类应用服务的个人应用枢纽,支持资源管理、教学管理、交流互动和信息查询等。

机构空间包括班级空间、学校空间、区域空间等,能够调用公共应用服务,支持成员管理、生成性资源管理、信息发布、活动组织与活动分析等。

公共应用服务包括资源共享服务、教学支持服务、学习交互服务和决策评估服务等。

数据分析服务提供各类数据分析工具,利用用户的基础数据、空间行为数据,对用户行为进行动态分析,为个性化资源推送、学习分析与诊断、精细化管理、科学决策等提供支持。

用户通过个人空间或机构空间,调用公共应用服务,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空间应用中形成的生成性资源,根据用户意愿,存放于个人空间或机构空间。

5

3.个人与机构空间 3.1个人空间基本功能

个人空间包括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家长空间、管理者空间等,能够调用各类公共应用服务,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

3.1.1个人管理

支持设置个人基本信息、访问权限、空间布局等,实现个人管理。 3.1.2消息管理

支持留言、通知公告、关注空间动态信息等,实现消息管理。 3.1.3资源管理

支持分类、评价和分享个人收藏、上传的资源等,实现资源管理。 3.1.4应用管理

支持快捷访问、分类、评价和推荐个人收藏的各类教学、管理、学习交互类软件工具与平台等应用,实现应用管理。

3.1.5社区管理

支持对个人创建、参与或订阅的社区进行分类、推荐等,实现交互社区管理。 3.2教师角色功能

在具备个人空间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教师空间还应提供以下功能: 3.2.1教学管理

a)支持在线备课、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课程设计与开发等,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

b)支持在线作业发布、在线作业批改、在线组卷、在线测试等,实现分层、个性化智能测评与诊断。

c)支持课后答疑、网上指导等,实现个性化辅导。 3.2.2学情分析

6

支持跟踪、监测学生学习全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学习诊断等,实现精准教学、个性化资源与作业推送等。

3.2.3网络研修

a)支持记录教学思考、教研心得等,实现教学反思。

b)支持创建、参与、关注教师研修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3.3学生角色功能

在具备个人空间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学生空间还应提供以下功能: 3.3.1学习管理

a)支持参与在线学习活动,自行选择数字教育资源与智力资源进行学习等,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

b)支持在线完成作业、获取答疑辅导等,实现问题解决与即时反馈。 c)支持自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定学习步调、自我管理与监控等,实现自主学习。

3.3.2学情反馈

支持查询学情分析和学习诊断报告,了解学习情况等,实现自我认知与反思。 3.3.3成长记录

支持记录成长过程,获得成长分析报告等,实现自我改进与全面发展。 3.4家长角色功能

在具备个人空间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家长空间还应提供以下功能: 3.4.1学情查询

支持查询学生的班级公告、课程表、学习活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实时掌握学生情况,实现有针对性地监督与指导。

3.4.2家校互动

支持家长与教师互动交流、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等,实现家校协同教育。

7

3.5管理者角色功能

管理者包括学校管理者和区域管理者,在具备个人空间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管理者空间还应提供以下功能:

3.5.1办学情况查询

a)支持查询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组织等情况,实现办学情况动态跟踪。

b)支持查询教师教学情况等,实现教学情况动态跟踪。

c)支持管理者根据不同业务职责,获得相应数据分析结果等,实现精准决策与科学管理。

3.5.2空间应用查询

支持查询空间应用情况,如关注度、活跃度、影响力、公共应用服务使用频率等,实现空间应用动态跟踪。 3.6机构空间基本功能

机构空间包括班级空间、学校空间和区域空间等,能够调用各类公共应用服务,支持成员管理、生成性资源管理、信息发布、活动组织与分析等。机构空间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3.6.1成员管理

支持对机构空间成员(包括区域、学校和班级等)的添加、修改、删除等,实现成员管理。

3.6.2生成性资源管理

支持对教学案例、网络课程等生成性资源进行汇聚、评价、筛选、分类与发布等,实现生成性资源管理。

3.6.3信息发布

支持教育政策解读、各类培训、活动安排等信息发布,实现信息公开。 3.6.4活动组织

8

支持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研修活动等,实现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3.6.5活动分析

支持可视化呈现各级各类活动组织的频次、参与人数、活动结果等,实现活动情况动态跟踪。

9

4.公共应用服务

空间要提供资源共享服务、教学支持服务、学习交互服务、决策评估服务等基本公共应用服务。各类应用服务应包含下述列出的支持服务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创新应用的需要,可不断扩充与升级建设。公共应用服务可由多方提供。

为了适应不同区域空间建设与应用的需要,本指南增加了可选项,用▲标识。标记为▲的条目可以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择性建设,未标记▲的条目是所有区域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1资源共享服务

资源共享服务是指利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与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支持开展教与学活动,通过资源交易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的服务。资源共享服务的基本要求包括:

a)提供各类检索功能,支持用户根据需要获取教育资源。

b)提供生成性资源的申请、评价、审核等功能,支持用户向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送资源。

c)提供根据用户个性化特征自动寻找、关联、生成与汇聚资源的功能,支持适应性资源获取。▲

d)提供资源交易场所,支持数字教育资源与智力资源的多元共享。▲ 4.2教学支持服务

教学支持服务是指集成各类教学应用,提供教学设计、知识管理、课程开发、协同教学、个性化学习等教学工具和环境,支持师生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支持服务的基本要求包括:

a)提供教学设计模板、课件制作工具等备课工具,支持教师在线备课。 b)提供内容展示、资源下发、互动、屏幕共享、终端分组等工具和学科教学工具,支持教师授课。

c)提供在线组卷、在线测试、智能评阅等测评工具,支持学习评价。 d)提供在线课程、微课等开发工具,支持师生创建课程资源。

10

e)提供在线思维导图、小组管理、协同写作、项目进展管理等协同工具,支持协作学习。

f)提供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等环境,支持学生开展探究与虚拟实践活动。 g)提供直播、点播等教学环境,支持在线授课、远程辅导、协同教学等。 h)提供自动出题、自动批阅等工具,支持测评自动化。▲

i)提供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及时反馈等工具,支持个性化智能教学。▲ j)提供个性化问题解决等工具,支持个性化问题解答与指导。▲ 4.3学习交互服务

学习交互服务是指集成学习交互应用,支持师生、师师、生生及其他各类角色间的交互活动。学习交互服务的基本要求包括:

a)提供语音会议、视频会议等实时交互工具,支持用户组建交互环境,组织交流研讨、答疑辅导、合作探究等互动活动。

b)提供内嵌或无缝衔接已有的社会性交互工具,支持用户建立交互社区。 c)提供可视化分析工具等,支持交互过程分析,提升交互质量。 d)提供研修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教研环境,支持开展教研活动。 e)提供智能助理、智能伙伴等,支持开展精准教研。▲ 4.4决策评估服务

决策评估服务是通过采集用户行为、过程与结果数据,提供可视化分析结果,生成分析报告等,支持管理者进行教育决策、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的服务。决策评估服务的基本要求包括:

a)采集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反映教学行为的数据,为教师、管理者等提供可视化分析结果与分析报告,支持教学评价。

b)采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成长过程等反映学习行为与综合素质的数据,为教师、学生、家长等提供可视化分析结果与分析报告,支持学习诊断、学习预警、综合素质评价等。

11

c)采集资源应用、管理行为、家校互动等活动数据,为资源提供者、教育管理者等提供可视化分析结果与分析报告,支持资源个性化推送、精细化管理与科学决策等。

12

5.数据分析服务

数据分析服务是指集成各类数据分析工具,利用从个人空间、机构空间和公共应用服务中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实现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和科学决策等提供支持。数据分析服务的基本要求包括:

a)提供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教学分析工具,实现教学分析服务。

b)提供学习成绩、学习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等学习分析工具,实现学习分析服务。

c)提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数据分析工具,实现学生能力发展分析服务。

d)提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分析工具,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服务。 e)提供用户空间应用行为、空间功能应用情况等数据分析工具,实现空间应用分析服务。

f)提供多类型数据分析工具,满足多样化数据分析需求。▲

13

6.空间安全保障

空间建设与应用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通过制定空间安全政策和利用网络安全技术设备等对空间系统进行安全防护。

a)明确空间安全职能部门,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确定网络安全负责人,落实网络安全保护责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提高空间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

b)落实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做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工作,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提出的管理和技术要求,提高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能力。

c)落实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处置安全威胁;定期对空间网络日志进行分析、研判,系统排查安全隐患,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不少于六个月。

d)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规范空间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开放共享,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防护体系,保障空间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

e)健全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置规范;发生网络安全事件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将影响降到最低,并及时将实际情况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f)落实空间内容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依据“属地管理、职权一致”的原则,与用户签订安全协议(如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签订安全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g)学习网络安全法规,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尤其要引导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教师、家长的监控与指导下负责任地使用空间。

推荐第10篇:多媒体网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网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

尹明德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

历史情境

课堂效率

研究性学习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被引入了历史教学之中。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工具,结合投影仪和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就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可以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我做了初步的探究。 

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 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来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有极好的作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围绕课程主题,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设计丝丝入扣的课堂提问,对于一些比 1

较难懂难记的史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图地貌,可以分专题到Internet的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的课件表现力强、内容高度浓缩、节奏快、效率高。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

每当新课讲授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巩固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思考理解,消化吸收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后,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纲、图示、表解等快速显示一遍,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各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用多媒体课件可把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分散在课本各章节中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为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教师可将用多媒体软件预先设计好的测试题目展示出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多媒体课件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人性化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边演示课件边提出根据教学目标任务设计的有层次、有次序的练习题。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可在屏幕上显示“您答得真好!”“您再认真地想一想”等人性化评语,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有趣,又能记忆牢固。对于比较浅显难度不深的习题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解答,而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在关键处适时点拨,加以引导。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历史教学改革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四、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地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有关历史知识的研究专题,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历史知识的奥秘。在网络环境下,以历史研究专题的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利用互联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建构,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较好的途径之一。

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体,以历史研究性专题为任务驱动, 2

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还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后,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逐渐由原来的“讲授者”转化为“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能也由“教学”转变为“导学”。

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媒介,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上升为情感,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学为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对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和学习自主性的深度和广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琴.历史新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7.[2]姜南.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J].江苏教育,2006.[3]张民.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绩效[J].当代教育科学,2004.

第11篇:多媒体网络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网络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三十三中 陈新建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获得飞速的发展。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利用计算机可以访问遍及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可以使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与地理课堂教学相结合,改变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 课堂教学 应用

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一体化,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表现效果,也扩大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为教育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手段,注入了活力。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多媒体之所以能迅速在教育中得以应用是与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分不开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为地理教育开辟了新天地。我从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的个人体会中,谈谈运用多媒体在优化地理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网络有利于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随着时代的发展,同一学科之间教师协同备课已成为大势所趋。而网络恰恰能够为教师协同备课创造条件。在Internet上,同一学校、不同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可以进行协同备课,而且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非常便捷地获得日常教学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Internet上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备课时既可以有选择性的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教师上传的课件,这样就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在进行中国地理“西部开发”的复习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西部开发的课件,并针对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个课件进行了适当删、补,从而做到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真正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思考。地理课中讲述的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使得一些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对地理课缺乏兴趣,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比如,初中课程设有天文现象的教学内容,这些现象得置身于地球之外的宇宙中才能看清,像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如果用传统方法来讲授这些内容,往往教师又是图,又是字,写满一黑板,讲得口干舍燥,学生却还是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软件制作出模拟这些现象的动画,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有利于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

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网络上各种信息的载体,比如,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各种表现手法,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对教学信息的反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欢快气氛中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主动性,从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环环紧扣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使大脑在轻松愉快中自行达到思维高度活跃,从而使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最清晰的思路和最灵活简捷的方法得以解决。

四、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讲清抽象的原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地理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书本知识,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而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可以运用简易的图片、图示和图表甚至动画,使难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受范围之内,从而无限地扩大直观的范围,为理解基本原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讲“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为了给学生直观地体会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认识和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我利用Flash制作了月相变化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地理教学上的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如果要把图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会影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此外,地理教学中的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如: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教材中的一些图形、运动过程等内容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中国西部》一节,针对初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我设计了“中国西部自然概况”着重了解中国西部的自然特征。西部缺乏现成的文字资料,在设计中加强了读图训练,充分发挥地理图形直观、简明的特点,突出地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载体的作用。本课时,共使用了16幅地图,30多幅景观图和4段旅游风光录像。通过读图训练,让学生讨论、评价、分析归纳出西部的五大特点:大、边、荒、宝、美。而这样多的图形转换也只有在多媒体中得以实现,学生的读图能力也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前进。 总之,将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整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打破了书本局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知识的创新、学习方法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创新,从而全方位地实施了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也为新时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开拓了新路。

参考文献:

[1]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伍岭.对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5).

第12篇:网络教学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鞍山市汤岗子学校理化生组 徐政辉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交互、个体化学习

我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开展很早,,再加上“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的推进,我校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热情很高,我也是其中一位。在应用的过程中,我有一些感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搭建了师生交互的平台,营造了浓郁的教学气氛和课堂环境,为实验为主的化学教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教学途径,对于整合化学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进入学校介入课堂教学活动后,其固有的超文本阅读、信息量丰富、交互性强、快速反响、贮存量大,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种媒体刺激的技术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彻底地改变了课堂教学中单纯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人——人关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的人——机多边互动,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活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关注。

首先,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化学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专题复习课课型所决定

复习课注重知识的回忆、归纳、练习、检测、评估和延伸,重在巩固和延伸。故而它不需要教师过多的铺陈启发,也不存在知识理解的个别差异,它更需要的是能力升级上的个别差异。传统复习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讲解例题,最后是练习、讲评。但这种方式讲解速度慢、效率低,因要顾及到大多数同学能再现知识,故有许多机械重复烦琐的劳动,同时也不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程度好的学生因“炒剩饭”而失去兴趣,程度差的会因“过电影式”的知识快速闪现而应接不暇。而网络教学实现个体化的学习,就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了。它将知识回顾,解题指导,各类题型融在一课件里,学生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调出课件中记录和贮存的内容而分配时间学习,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形式。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各种知识和技能时,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

网络学习的优势所决定网络课室拓展和丰富了学习环境。它可以通过电脑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的处理,组成图文声像并茂的演播系统,形成友好的人机界面,使严密古板的化学课堂也有了亲切、愉快、审美的气氛。

(1)

信息量大。

专题课的特点是:知识内容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联系,这就决定了专题课的容量大、内容广,普通教学方式难于适应这一要求,而网络学习的出现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憾。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网络学习主要是用视觉获取信息,可见它是多获取信息量最多的最可取的方法。CAI的超文本功能,它可以融进许多精要的知识,如教师教案、各种梯度的练习等,这都能适应各种需求的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网络学习实现了个体化的学习方式,它让学生自已调用知识,理解知识,独立思考发现疑难并根据提示释疑,而这种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正是创新能力的前提.(3) 高度交互,重现力强。

网络学习实现了“人机对话”的功能,能据学习者自已的要求,随时及时调出所需的内容,特别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旧知识能随时重现,为解决新内容服务。这样就控制了学习节奏,及时查漏补缺,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信心、潜力,减少无效劳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专题复习由于学生无论从何时何地,只要有上网的条件,就可以学习和探究。

那么,如何运用网络辅助化学课的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对网络化学专题复习课作精心的设计。

二、网络化学专题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设计

1、根据我在教学中的探索,网络化学专题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设计突出以下几点:

(1)、学生主体实践探索 (2)、交互型教学 (3)、开放式交叉学科

(4)、结合实际化学情境感受的化学学习(5)、多样化学习方式

(6)、教师作为学习帮助者 (引导、帮助) (7)、重视化学学习兴趣、过程 (8)、教学内容与时代联系

2、具体设计思想

(1)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自我反馈)。

(2) 创造适当的“情境”

(3) 教学设计的个别化,针对性强。 (3) 网上协作学习(竞争、协同等) (4) 丰富的多媒体与网络中的信息资源。

三、具体教学设计

为了与各位同仁相互交流与共同提高,下面以《化学图象专题复习》为例,具体谈谈基于多媒体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1、课件制作工具的选择。

Flash是面向网络的矢量图形和动画创作软件,具有多媒体交互功能异常强大、与另一多媒体制作工具Authorware可以紧密集成,通用性好、文件小、学习简单、适于网上发布等优点,将会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因此,在这儿我选择用Microsoft FrontPage、Flash来制作课件。课件采用网页形式,每页均有“前进”、“后退”、“主页”、“返回”等各种导航手段,并且Flash课件有很强的交互性。这一课件既可以在课堂多媒体教学中使用,也可以发布于网上,为远程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2、设计原则:

(1)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界面、屏幕、素材的设计上要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情况、能力结构、学习风格等特点,使课件合学生的口味,以便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

(2)要善于管理。网络的优势是信息量大,选择自由,这样就引发学习管理的问题,学生可能在各种信息面前漫无头绪,或东一榔头西一棒,一节课下来连基本内容都没完成,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考虑到学习的管理。既要便于学生个体化的自由选择,又要有利于知识的掌握,难点的消化。

(3) 要及时反馈。实现网络教学的优势之一是快捷,因此教师要用多途径使反馈渠道畅通,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及时了解自已的学习结果。如讨论区的设置,分小组互助学习,习题的提示与提问部分实例的分析,典型习题的解法等。

(4)辅助内容要实用。 人们对电脑有太多的好奇,于是许多人总想在形式上美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复习课效率是生命,故不宜有太多的声音文件和影像文件,也不宜有太多的故弄玄虚的配音和动画效果。一则影响速度,二则分散精力。外观宜生动活泼但应朴素大方,选择些简单的装饰性背景,框架明晰而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不能舍本逐末、花里胡哨;内容应指向本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同时有利于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宜节外生枝,也不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电脑的技能上。

四、初步结论:

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初中化学专题复习的实践, 我得到如下初步结论:

1、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主动性、发散性,培养学生化学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操作、思考、归纳,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

2、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名符其实地实施个别化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培养了特长生。

3、网上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4、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和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挖掘了他们的化学潜力,实现了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

第13篇:浅论网络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材料)

浅论网络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从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入手,简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并结合实例谈了自己对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的价值及发展前景的认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教学 学习方式 变革 【正文】:

在信息膨胀、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归跟到底都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机械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试图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如何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加速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进程,而网络教学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又是网络教学,它们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呢?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储存、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什么新概念。计算机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80年代初也已经有了相当积极的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国内外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应用长期探索、实践与反思的结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完成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让学生查阅所需资料;利用电子邮件方式,可以解决习题作业批改和答疑,如果采用可视电话加电子白板,还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满足答疑学生的愿望,学生之间的切磋也完全可以利用BBS进行。所谓网络教学,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Internet、局域网、校园网已经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网络教学的交互平台,为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条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做到和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局限于四人小组等小范围内,另外教师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也很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而网络教学所具备的强大的交互功能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对于自己理解的知识,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对于自己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以多花点时间,不再需要跟着全班统一的教学进度;其次,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寻求直接的帮助,可以通过BBS寻求他人的指点,还可以邀请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教授寻求指导,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合作也可以通过netmeeting、视频会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 2.网络教学的开放环境,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良好基础。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我们一贯主张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一教学原则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个性化学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而网络教学的开放环境却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网络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例如我利用局域网上的一节网络课《分数乘法》:我把这节分成问题情境、知识点滴、问题解决、分层练习、友情链接等几个大块,有的学生可以直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却要在先复习了相关知识点以后才能解决;有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觉得第一层练习太容易直接跳过第一层进入第二层甚至第三层进行练习;有的学生还在练习,有的学生已经徜徉在友情链接中汲取网上其他知识的琼浆。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我在每个内容上都设置相应的链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3.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学习的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信息的来源更为广泛,信息量也更为丰富,这就使得今后的学习必须由学校的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这是一个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小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的价钱,交通工具的速度,大到现代数学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际社会时事,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到,互联网上的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我们说“数学来源生活,反映生活的需要,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接近生活的窗口。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互联网将成为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化学习将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欲望,展示学生创造能力,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网络教学也必将走近每一个学生,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第14篇:浅谈网络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网络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恐怕已没有人怀疑了。但计算机如何有效地整合到各学科中去,计算机用在教学上,怎样才算用好了,怎样才算是用得其所了,似乎谁都还没有能提出一整套大家都能欣然接受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我从去年探索如何将计算机与作文教学的进行整合。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育现代化自主学习

因为条件的限制,我分为两步研究:上学期,初步将计算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这一阶段,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人机对话速度的训练,训练学生打字的速度,文字排版软件的使用如修改、插入注释等。本学期,直接进行作文.计算机对话,通过\"想打\"方式,用键盘在屏幕上列提纲、写作文、修改、发表等。

通过近一年的实验,我认为计算机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创设情景、收集资料,降低写作难度,有利于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第一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景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采用先\"局部分说\",然后\"整体总说\"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讲述,降低写作难度。

第二阶段,给学生上网络作文课,围绕作文内容,制作生动形象的图片、动态的录象资料、优美准确的范句例文,组成作文资料库,供学生查询调用。还向学生提供校园网、英特网上的作文信息。查询信息改变了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网络中的每个学习者对各种的信息资源进行共 1

享,这是其它任何一种媒体和技术手段所无法做到的。他们由被动地接受命令转为独立地思考问题,有利于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如我指导写关于雅典奥运会的文章。我就先指导同学们利用新浪、搜狐、网易等著名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奥运会\",马上搜索到无数个相关主题的网站。前半节课,他们尽情浏览有关内容,把可作参考的文章、资料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后半节课开始把文章输入作文。第二节课前半节课还是写作文,后半节课进行评改。学生的作文视野开阔,资料详实,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能够给予关心和思考,全球各地的华人的贺电也能为文章增光添彩。学生既锻炼了电脑上网操作的能力,也锻炼了谋篇布局的功夫,还锻炼了对于丰富的素材合理取舍的功夫,并且有感而发,有血有肉。不仅写了作文,还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作文教学手段,不可能轻松地收到这么好的成效。

二.加强评改,提高鉴赏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鲁迅先生曾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大纲也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那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作文评讲课该如何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实现这一要求呢?

1.出示例文,提炼方法。

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向学生机传播有共性的例文。让学生围绕\" 用一件事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求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这一习作要求阅读、点评例文,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明确而清晰的观点。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修改,让学生用插入脚注的方法修改注明文章的优缺点,并存盘。

2.显示特景,重点口头分析评改。

教师取得反馈信息后,针对评讲的难点,用计算机显示出某些特景,及时让学生校正修改的内容,并引发学生新的注意、疑问,产生不满足于现有知识而去探求修改作文的最佳方案。

如:例文〈〈我爱家乡的___〉〉,可以引导学生具体生动地说出家乡有什么值得你爱的。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分组查询校园网资料及英特网资料,小组协作学习讨论怎样才能将事物的特点说清楚、具体。(在本次习作资料库中,师生共同制作了与作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录像与文字等资料,这些资料供学生在作文时调用。)

如有些学生查询了资料库中的文字材料后,知道了家乡有美丽的水乡风光,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发达的私营企业……他们都有一些什么特点。

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利用协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通过同学之间的分组讨论、互相评议以及教师参与讨论、教师个别指导等活动,启发学生想象,开拓思维空间,丰富思维内容。

3.上机修改,相互学习。

学生在修改过程中,再次查询调用网络中的作文资料,补充修改习作,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一边监控学生的输入进度,一边针对学生输入过程中文章出现的问题在网络上联系交流,及时对学生进行修改中的个别化辅导。利用网络监控功能,进行个别学生的作文指导。对于已经把自己的文章修改好的,则可以叫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调用,进行评改。

三.轻松发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

无论是谁,写了一篇好文章,总是想让别人看到,想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得到大家的承认。而小学生尤其如此。也许一次的发表能改变他的一生。传统的作文教学,发表文章相当困难,如何使之变得易如反掌?现代的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合天地,因为文章已经输入电脑,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参观\"别的小朋友的优秀个人主页,激发他们做主页发表自己文章的欲望,然后教学生做个人主页。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功能作用进行写作训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轻松愉快的掌握学习内容,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巩固写作能力,可谓是事半功倍。

第15篇: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推荐]

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进入中学校园,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开始尝试寻找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相整合的途径,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教育专家指出,现在的教学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单纯传授、机械记忆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实际探索的教学方式,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信息的收集、掌握和运用,而网络技术正好能为学科研究性学习提供广阔的资源平台。本文拟就网络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浅见。

一、利用网络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约束,改变“滿堂灌”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历史学科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网络软件的设计,首选应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如笔者在《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网络软件中,设计了几个问题:“(1)了解联合国的发展历程。(2)了解和评价联合国的中东事务,同时分析联合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应起到什么作用。(3)了解和评价联合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并研讨联合国与其他组织的差别,例如北约、WTO等。(4)了解和评价联合国在环境与发展,文化和遗产保护,人道主义援助等多方面正在从事工作和发挥的作用。(5)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应采取什么样的姿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学习。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原则,其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语言、教具、问题,组织各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来实现。在网络教学中,此原则仍然非常重要。同时,由于网络教学师生间的口语交流较少,因此要求我们制作网络软件是在学习资源,问题的设计上必须加以注意。如在高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局限》网络软件中,设计者准备了大量的郑和船队的图片,文字资料,西方航海航行情况等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从而能够全面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交互性原则

由于网络教学采用一人一机的对话方式,计算机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历史信息,而学习者又能够将自己的思考反馈给计算机,因此在网络软件的设计中,应注意设计出对学生反应进行适当评价的导学提示。

4、合作性原则

网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网络作为信息来源的研究性学习,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可将一堂课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小问题,由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解决,最后将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历史教学的BBS,网上留言等栏目,使学生在课后也能进入论坛,将自己的心得在网上进行交流,从而使教学的空间更为广阔。

5、开放性原则

网络教学实验一般能通过学校局域网并入互联网,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网络教学必须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而具体的做法,可以立足校园局域网,尽量查找利用网上历史的学科资源,采用下载信息、创建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例如,笔者在制作《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网络软件中时,结合不同的问题,直接链接到联合国官方网站上,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

二、中学历史进行网络教学的方式

1、

网上参观

向学生提供有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的网页,引导学生进行网上浏览,“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与历史场景,了解真实的历史原貌。利用网络技术缩短时空距离,借助网络进行“现场”参观和观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事物,掌握更多信息,使“死”历史变为“活”历史。

2、

网上阅读

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利用互联网的功能,找到相关的资料,堂进行在线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即时检索到相关的阅读材料,投影到大屏幕上,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

3、

网上搜索

结合教学的内容与重点,利用网上提供的搜索引擎(一般可利用www.daodoc.com www.daodoc.com )等进行搜索,指导学生迅速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并对其加工处理,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活动。

4、

网上论坛

本文前面已经谈到网络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通过在网站设立聊天室、BBS、留言板等方式,组织学生围绕相关的历史问题,以发帖与跟帖的方式,无时间限制地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

制作网络软件

这一方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根据教材情况及学生情况制作出比较合适的网络教学软件(一般为网页形式),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登陆该网页进行自主的学习,教师对课堂进行指导。

三、中学历史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关系

在目前的教学状况下,高注意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手段有机结合,避免“技术万事通”观。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而且网络所适合的应该是那些信息量较大的内容,对于那些内容少,思维要求简单的历史课,还是应该以常规教学为主,要不然劳神费力还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2、注意语言交流

由于网络课堂上学生主要是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人机交互,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较少,笔者认为,在网络课堂上必须适当增加语言交流,才能使学习更有效果。比如,在《郑和下西洋》一课中,设计者专门设计了辩论题目,“郑和的远航其功绩是否超过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方法有机结合。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级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计算机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势必会进一步扩大与加强,这也给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习更多的教学理论,还要学习更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历史课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教学的效益,使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第16篇:网络平台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平台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

田华

王秀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外语系,

辽宁

阜新 )

摘要:为了提高笔译教学效果,将网络平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分为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教师信息、教学笔记、教学材料、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在线测试、课程管理等栏目。集教学、科研、评价、管理于一体,是实现任务驱动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平台;任务驱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A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Platform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TIAN Hua

WANG Xiuhua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Liaoning 123000) Abstract: Network platform is adopt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effect.It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columns: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syllabus,teaching calendar,the course notice,the teacher’s resum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notes,the teaching material, research-based teaching,the course work, online testing, the course management.It includes teaching,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ask-driven teaching, cooperation teaching and inquiry teaching.Key words:network platform; task-driven teaching; cooperation teaching; inquiry teaching

一、引言

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暨大型国际活动语言服务研讨会”上,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在研讨会上指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已取得长足发展,正进入快速增长期。 会议透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处于营业状态的语言服务企业为15039家,所消化的翻译和本地化业务年产值约120亿元人民币。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公司于2010年5月发布的报告预测,全球外包语言服务市场产值到2013年预计将达到381.4亿美元。在翻译教学方面,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截至2010年9月已达158所。至2011年3月共有42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翻译教学变得愈来愈重要。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翻译技巧(练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本思路是围绕翻译技巧的讲解选择教学材料和练习材料,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强化达到提高翻译水平的目的。另外一种是“以翻译理论/技巧(练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基本方法是将翻译理论、翻译技巧与翻译实践相结合,通过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技巧的操练来提高翻译技能。[1]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不利于宏观上从语篇和文体层面培养学生高水平的综合翻译

[2]技能以及对译文质量的评价能力” 缺少真实语境的翻译技巧难以应对各种实际的翻译任务。

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引发了教学领域里的诸多变革。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将网络应用于翻译教学中。 江波,汪洋(2007) 就互联网丰富的语言资源和工具对翻译教学的辅助作用进行了探讨。李悦(2009)论述网络环境下的英汉翻译合作学习策略。赖

基金项目: 辽宁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课题号: JG10DB22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田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1 妍莉,李亦凡(2010)从教学方式、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三方面阐述了网络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路(2010)将超文本网络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研究 。然而将网络平台应用于翻译教学,参与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与任务驱动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还不多见。

二、网络平台的应用

翻译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求了解不同文化以及特定课题的专业知识。在当今社会Kiraly认为翻译能力指一种“复杂、高度个体化、社会化的进程,由文化、认知以及[3]直觉相互作用形成” 。网络时代还要求“具有利用网络获取、存储、提取信息,并进行检索和咨询的能力”[4]。计算机网络具有交互性特征,可以使翻译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非常适合翻译教学的需要。杨柳认为“就翻译教学而论,信息素养就包括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分析、选择、存储、利用、创造和传递翻译信息,提高翻译能力,解决翻译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个人素养的能力。这是以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翻译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显要区别 ”。[5] 网络平台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网络平台的设立

利用校园网,建立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每人设立登录用户名和密码。栏目有与课程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课程介绍包括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与意义。教学大纲涉及课程性质、教学任务及目标、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及安排、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教材的选用及主要参考资料。教学日历是本学期的教学安排。与课程有关的通知发表在课程通知栏目里。教师信息栏目是任课教师的介绍。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栏目有教学笔记和教学材料。将教师在教学中的笔记和学生学习中的笔记上传到教学笔记这一栏目中。教学材料包括资源板块、工具板块、心得板块。资源板块包括“翻译理论简介”、“平行文本”、“术语库”、“翻译自学之友”、“名译赏析及比较”、“翻译课件”等几个模块。“翻译理论简介”模块既介绍西方翻译学研究如“描写”或“常规”学派、“多元系统”学派、“解构”学派、“综合”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又阐述中国传统译论如严复的“信、达、雅”,陈西滢的“形似、意似、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许渊冲的“三美”。在进行翻译理论介绍时,注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如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在不同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与商标的翻译,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文本的翻译,释意理论与会议口译等。介绍翻译理论时加强对中西译论的比较并指出其优势与不足。本模块还介绍翻译方法、翻译过程、翻译标准等,使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理解具体文本的翻译,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平行文本”和“术语库”是与每课翻译任务相关的源语文本和专用术语。“‘平行文本’这个术语常用于比较语篇语言学,概指不同语言文化中交际功能相似的语篇类型”[7] 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翻译学者Jean-Paul Vinay比较不同语言中具有相同交际目的的文本,并将比较结果用于译员培训中。50年代后期,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欧洲口译培训机构,并创造了“平行文本”这个词。Rei 和Vermeer(1984)在论及目标语文本规范对翻译的限制时认为,相对于达到原文与译文的“文本外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而言,译文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它与其它同类型目标语文本在意义和风格上的“文本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Boase-Beier,2006:54-55)。将平行文本应用于翻译中就是分析归纳“平行文本”文体和语言上的主要特点,从而使译文具备源语文本的特点,符合源语的表达习惯。建立“平行文本”和“术语库”可使学生掌握产生地道译文的方法。

“翻译自学之友”有各种体裁的翻译文章及其译文和导读,从各种书籍和期刊中选出,如可从《中国翻译》中摘选广告翻译的“广告三则”、外宣英译的 “南京风采”,经贸翻

[8] 2 译的"论经贸术语译名的统一",电影翻译的"小议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法律翻译的"法律文体翻译基本原则探究"、新闻英语翻译的"长话短说与短话长说"等以及有关英语长句翻译的 “Grant and Lee”、有关语言转换与文化转换的"苏格兰"等聚焦翻译问题的文章。通过“自学之友”这一板块,学生将掌握不同文体的翻译,提高翻译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大大增加翻译兴趣。

“名译赏析及比较”是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的一个板块。主要呈现名家名译及译文比读,提高学生翻译批评的能力及鉴赏力,题材可覆盖各种领域如文学经典中培根的“论读书”、雪莱的“西风颂”、彭斯的“A Red Red Rose”,演讲稿如美国“独立宣言”、比尔·盖茨 “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科技文体的翻译如“激光的应用”,“微型电子计算机说明书”等。通过对名家名译的赏析及对比,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翻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的翻译技能得到提高。

“工具板块”提供一些翻译网站、翻译词典,翻译软件、网络资源。翻译网站有 http://www.daodoc.com/ http://www.daodoc.com/index.asp

翻译词典模块介绍一些常见网络词典 如百度词典搜索、中华在线词典、金山词霸等。同时也包括许多专业词典或词库如中英文在线医学词典、法律词典等。这样既能节约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又能满足翻译各种专业词汇的需求。翻译软件包括灵格斯、金桥翻译、有道翻译等。

网络资源中有大量的双语文献如语音和影像数字资源、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术语及其对应译文,甚至数以万字的文字专著,可使教师节约大量时间,选择最新材料,进行多方位、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领域和视野。

“心得板块”是学生交流查找资料和翻译经验等的平台,包括小组和个人翻译心得。 “研究型教学”栏目就某个主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分为主题编辑、小组管理、发布、重置等板块。

与作业和测试有关的栏目是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学生将每次作业上传到课程作业栏目中。配合每次课的重点、难点有相关的测试题供学生检查对知识点的掌握。体现探究式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栏目是答疑讨论。这一栏目包括课程论坛、常见问题和自动答疑板块。在“课程论坛”中学生就本课程学习和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将讨论中常见问题及答案放到“常见问题”板块中。自动答疑板块系统可根据提交的问题在常见问题库中检索答案。

参与教学管理的是课程管理栏目。包括选课学生管理和学生学习统计。选课学生管理记录每个学生登录系统次数,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登录系统时间、访问课程时间,在课程中评论常见问题次数、交作业次数、撰写学习笔记次数,在课程中查看课程简介等的次数。学生学习统计记载每个学生向教师提问次数、课程论坛发表话题次数、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等。 2.2网络平台的使用

“ 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作用在于支持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习方式从‘独自学习’转向‘群体学习’,使学习结构从‘封闭状态,’(必然王国)转向‘开放状态’(自由王国),最终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形成新的‘知识建构’教学模式。”[6] 网络平台是实现任务驱动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

根据学生的词汇量、英语、汉语水平,翻译水平,以及个性、性别、组织能力、守纪程度等,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策略,将学生分为4-6人组,形成合作小组。教师首 3 先将下一次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发到网络平台的“课程作业”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 “工具板块”的内容在网上查找平行文本和术语并上传至网络平台相应的栏目中,整个年级的学生共享。学生可阅读“翻译自学之友”中相应的文本材料。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可在“课程论坛”栏目中讨论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翻译任务并上传到“课程作业”栏目中。每两个小组交叉评阅对方的翻译任务并把困惑的问题传至“常见问题”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与翻译任务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完成翻译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将讨论结果放到“常见问题”答案中。

将学生组成几个兴趣小组,根据不同兴趣就某一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将“研究型教学” 栏目中的主题编辑板块细分为编辑主题名称、主题信息设置、成果展示模板设置、评价指标设置。比如某一小组从目的论视角探讨广告的翻译。指导学生阅读“翻译理论简介”板块中的“目的论”。小组合作填写主题信息设置中的问题情景、研究方法、成果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按照现状分析、研究方法、论点与论据、参考文献填写成果展示模板。最后对该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分为小组评价指标项目和个人评价指标项目。从(1)探究资料丰富、整理有序。(2)有效文献多 (3)讨论充分、协作效果好(4)研究结果论点清晰、引用文献充分(5)成果呈现效果等几个方面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从(1)资料搜集多、有效性好(2)讨论积极、善于协作(3)对报告形成的贡献大等方面对个人进行评价。

课后学生完成每次课的在线测试。每学期根据个人爱好在“名译赏析及比较”模块中进行3000字的翻译赏析,完成3000字的翻译练习上传到“翻译作业”中。教师将翻译课件、教学笔记,每名学生将学习笔记上传到网络平台相应的栏目中。每个小组和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分别完成“小组心得”和“个人心得”供大家交流。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各种实际教学活动之中。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师生发展,推动教学改革正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学期末利用“课程管理栏目”对本学期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统计并进行评价。

三 总结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将完善翻译课程的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积极性,给予师生更大的互动空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从而为翻译教学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网络平台设立教学、科研、作业与测试、课程管理等相关栏目,实现开放式、立体化的教学,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资源共享,信息量得以扩大,拓宽了翻译教学领域,将交流与协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始终保持动态的信息交互,这样翻译教学就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同时网络平台兼顾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制定指标体系、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动态化、开放性的在线评价,为课程的考查提供开放性平台,能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真实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适应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网络平台实现作业模式多层次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翻译作业,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要求,并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笔译教学中应用网络平台能有效实现任务驱动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4 [1] 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5-8.[2] 赖妍莉,李亦凡。网络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内蒙古农业人学学报(社会科版)2010(2)139-140.[3]Kiraly, Don.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Manchester, UK & Northampton MA: St.Jerome publishing,2000.[4]高路.超文本网络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01-103

[5]杨柳.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58-60.[6]隋然.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翻译教学[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2(1):51-55.[7]李德超、王克非.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旅游文本的英译[J].中国翻译,2009(4):54-58.[8]Boase-Beier,Jean.Stylistic Approaches toTranslation[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6.

第17篇: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邱宏其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06)

要: 网络教学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网络化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数据库建设。提出一种新型数据库架构主从分布式模型,介绍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教

学中的发展方向语义模型及模糊数据库,并根据上述技术和我们现行的环境设计一个新型数据库VisualE-Sch001。

关键词: 多媒体数据库;分布式处理;语义模型;模糊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920117-02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为了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而川通 信线路将它们连接起米所构成的。计算机网络按其覆盖范围可分为局域 网、城域网、广域网。为了实现在更人范围内的信息传递,于是将多个计 算机网络联接在一起:这就构成了互联网(INTERNET),可以说互联网是 一种网间网。真止意义上的网络应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具体 的网络设备)具备了,还需要具备软件(网络上的信息)。网络硬件和软 件的关系,就像高速公路和路上跑的午。有时候我们形容那些没有真正发 挥作用的网络为,高速公路已经建成了,而在这条公路上没有多少车在 跑,或是车上没有高品质的货。同样,网络化教育所占有的信息量非常 大,如果没有大量的文字、声音、图画、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软 件),即使各种硬件设施再完备,要实现网络化教育也只能是一种空话。 网络教学中所有这些文字、声音、图画、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必然要使川多 媒体数据库来存储、管理,这种数据库不但信息量非常大,而且要求很高 的管理、应用性能。因此,数据库建设是实现网络化教育的核心工作。 一个数据库通常包含该学科的大量相关信息,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而

通过网络义可以把许多这样的数据库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化教 育信息资源,可见其容量相当惊人。再就是信息内容要求具有稳定地长期 不变和适时更新两重性,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访问对象的多种需要,以保 持数据的实用性。由于网络的传输带宽有限,因而在网络化教育系统的实 际应用中对数据库的冗余度、查询算法、结构分布等就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而针对这些要求,一些新的数据库模式、结构、算法不断涌现,进一

步推动了多媒体数据库的发展和应用。本文拟先就多媒体数据库的发展及其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简单的介绍,然后再结合我们的实践提出一

个新型数据库设计方案,有不当之处,恳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1 网络数据库的呈现模式

目前,广泛使用的数据库呈现方法有两种:种是网页呈现模式,使用

诸如HTML、ASP、PSP、CFM等技术,最常见的是川在网站的注册、登录等功 能上:另一种是窗口模式,即用Windows的界面呈现数据,如1CQ、OICQ、超星阅读器等。两者的数据库分布结构都是Clint/Server型,即数据库存 放在远方的数据服务器中,本地机中不保存任何与数据库相关的数据。服 务器和客户机之间用“请求应答”的方式共享数据,以异步方式从服务器 中查询,升以数据流的形式传输查询的结果子集,在客户端完成对该子集 的操作后,数据将不予永久保存。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基于浏览器方式 的数据库呈现由于网络安全的限制,无法对本地的文件进行操作

(Cookie除外),而基于Windows窗口方式可以对本地机的资源进行必要的 操作。但前者的远程通讯连接由浏览器自动完成而后者必须由程序员调出 WinSockAPl进行连接。由此可见基于浏览器的方式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 但对客户端资源的操作有很大的限制,基于Windows窗口方式对客户端资源 的操作则有很大的灵活性,但由于其连接程序必须由程序员自行完成,而 在数据连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设计十分繁琐,因此这种模式也没有

很大的发展前途。为此,在多媒体数据库研究领域出现了如下所述的几项新发展,下面试给予简单的说明。 2 一种新型数据库架构

当前网络教学数据库的架构多为以上两者。为了更好地将数据库技术应用于网络教学,笔者试提出一种新型数据库架构主从分布式模型。与

Clint/Server模型中在客户端无数据源不同,在此我们不妨将与客户端密 切相关的数据存放于本地,而与服务端有关的数据存放于远端,从而形成 分布处理的模型。如下例:有一学生考试查分系统,其数据库包括学生基 本信息(Student)和考试成绩(Mark)两张二维表,其中用学号关联,如 果用Clint/Server结构,我们必须用SQL语句Select Student.name, Student. sex, Student. number, Student. cla, Mark. Maths, Mark. English from Student, Mark where Student. number=Mar k.number。返回查询两张表后的结果子集。现在由于我们已把Student表 置于客户端,这样我们只需用Select Mark.Chinese, Mark.Maths,

Mark..English from Mark where Student.Number=Mark.number即客 户端反向服务器传输了学号索引便可得到结果子集,人人减少了网络间的 数据传输量。笔者经过测试在基于浏览器的ASP环境中,从本地机上返回包 含14个字段的一条记录(在154条记录中搜索)仅需5-7秒,比使用原来的数 据存放模式要快得多。其数据库模型将传统的关系模型作了拓展,其结构 特点如下:

本地和服务端的数据库分布如下图所示:

分布式的数据库分布模型 本地到远程的关系连接如下图: 系统的数据库分布模式

3 语义模型数据库

在网络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了提高多媒体数据库的效率(时间和空 间),有关专家提出了一种新型数据库——语义数据库。现代数据库的模 型多为关系模型,其实质是由ER模型扩展的数据库结构模型。语义模型是 1998年提出的,它是以语义对象、属性和对象实例为基础的,其结构类似 于OOP方法。下图所示是语义模型数据库的视图。

语义模型对象“Department”的同性在两个应用视图中都可见。而

Student只在Studentlist的视图中可见,而PROFESSOR只有在Staff中可

见。阅此Department是父类,而PROFESSOR和Student是它的私有属性,其

作用域分别是Studentlist和Staff表。语义模型相对关系模型最大的优势 在于我们查询一个数据库时并不需要所有字段(在语义模型中称属性),而仅是其中一部分。语义模型通过对某些属性的屏蔽,如上图中的 Studentlist表无法查看PROFESSOR,减少字段的查询数量,缩短查询时 间,提高数据平台在网络教学中的反应能力。 4 模糊数据库的应用

在多媒体数据库网络教学应用中,数据查询是最经常的工作。但查询 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经常需要一种模糊的而不是很精确的查询结 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提高多媒体数据库的效率,产生了模糊数 据库概念。模糊数据库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技术的各个领域,如学生操行等 第的评定、声音识别系统等。从数据库的概念提出到现在已提出儿十种数 据模型,但几乎所有的数据模型都仅仅表示精确数据,而对模糊数据的表 示效果很差。如在学生成绩数据库中学生的数学成绩是75分(精确数据), 但你无法评定其优、良、中、差的等第,这便是模糊数据。因为如果你以 为75是良,那么74分呢?良或中?在教学中存在人量诸如此类的模糊问题,

这就引入了模糊数据模型的概念。其基本原理如卜:设D1,D2,……,Dn为几个论域,关系R(D1,D2,……,Dn)为叉积D1XD2X……XDn的一个

子集,设其内含表示为P(X1,X2,……,Xn),Xi正Di,l=1,2……, n。如果把其中的部分变量约束为相应论域中的固定值,如将X2,X 3,……,Xn约束成d2,d3,……,dn(di为DI中的常数),则得到受谓词 P(X1,d2,d3,……,dn),由此Xi与R(D1,D2,……,Dn)组成了一 个“元纽函数”,记为(X1,d2,d3,……,dn),X1巨Di,设有一模糊规 则P1(x,y),P2(y,z)一Q(X.Z),(CF,?)。其中变量的定义域 分别是x巨X,yEY,z正Z:表示为元组函数:

(PI,x,y,P2,y,Z,Q,x,z,CF,?)。

如有以下语义实例,“如果X比张二成绩奸且张三比Y成绩好,则X比 Y成绩好”就有以下元组函数:

(成绩,X,张三,成绩,张二,Y,成绩,X,Y,成绩好,1) 其中X,Y是变元。“张三”为一个值,如有成绩表(成绩姓名),先

根据第前提找出比张三成绩好的人,再根据第二前提找出比张三成绩差的 人,形成查询子集。由于采用了关系来表示推理规则,用查询代替了人脑的 推理思维,人人提高了教学数据的处理能力,有利于处理复杂的教学数据。 5 VisliltI E-SChOOI方案

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教学中的几个发展方向(即 分布式处理,语义模型的使用,模糊技术的应用)。值得指出的是,由于 网络教学中教学数据既庞人义复杂,再加上网络条件的限制,以上儿种技 术都是以提高数据查询速度为着眼点的,多媒体数据库还有很多问题没解 决,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尝 试着应用上述分布式处理和语义模型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个通山的

新型数据库——E-School,以下是其简单的介绍。5.1 方案的应用。本方案在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运用,现正

处于试运行阶段,有些功能还不够完善。其在服务器及教师终端上的配置 与通常做法也有很大的差别(见网址:http://xcx.xznu.edu.cn/中的 “教师在线教学课堂” ):

1)使用MACROMEDIA公司的COLDFUSION5配置服务器。COLDFUSION5可运 行在Java平台和Microsoft.NET架构上,针对XML、Web服务和丰富Internet 应用程序进行了优化。新版本Macromedia ColdFusion MX以前的研发代号 为“Neo”,它将易用而高效的ColdFusion带到了以Java为标准并可升级的 技术架构上。ColdFusion MX可提供创建丰富Internet应用程序和处理

XNL、Web服务和Microsoft.NET架构的创新方法。企业和单位可以使用高 效的ColdFusion加快项目开发速度,他们的应用程序将可以运行在业界最 强大的底层结构上。

2)教师使用SiteObjects公司的在线编辑软件soEditorLite2.1在个

人计算机上备课。在线编辑使得老师编制的教案即编即用,并分散存储在 各位教师的终端上,省去了上传服务器这一时间。人人提高了备课效率。 SiteObjects公司的soEditor2.1是将一个ColdFusion用户使得普通的文本 编辑区域转变为What-YouSee-lsWhatYou-Get(WYSIWYG)基于浏览器的 HTML编辑(在线编辑)。soEditor的Pro和Lite两个版本都在你的网络站点 和网络应用增加了具有类似处理器特征的可理解的字母。soEditor使得任 何人制作网页成为可能,即使他不具备HTML知识或者编程技术。 5.2 方案的基本配置。硬件:校园网或教学局域网、台服务器、若干

学生终端无盘工作站(也可加装硬盘);教师终端、网卡+BootRoom;软件: WinNT4. 0或 Win2000Server或 Win9X, PWS( Personal WebServEr) ,COLDFUSION Mx。如图所示虚拟教学网的结构图:

用SQL SERVER数据库作数据平台,前台刚ASP(CFM)呈现,其中的各 部分关系由据库连接完成,所有的数据由数据库记录,因此E-School是一 个基于多媒体数据库的网上教育平台。它能代替教师完成授课、作业、考 试等工作。评判一个网上教学系统的质量最主要的是看其交互性和智能 化。在完善的网络数据库体系中交互和智能教学系统都是可以实现的。其 网络结构如图所示:

其中由“经验交流”模块(聊天室),“网上答疑模块”模块 (BBS),教师授课,作业上传等功能构成反馈网络,其功能体系是 基于数据库的。

本方案对数据的分布处理作了尝试,教师的终端也存放某些数据(即 教师的备课教案等),可供教师利学生查询;对某些表的设计我们也受语 义模型的启发,使得某些数据在检索时被屏蔽,而同一张表的其他数据可 见:但对模糊数据处理技术,我们尚停留在理论的学习阶段,还没有联系 实际进行试验。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随 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多媒体数据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领域还 有很多新事物需要我们探索利研究。作为这一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 该加倍努力,不断提高在网络教学中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数据库的能力,为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David M.Kroenke著施伯乐、顾宁等译校。《数据库处理》,电子工业 出版社.[2]何新贵著,《模糊数据库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3]萨师煊著,《数据库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4]高传善等著,《计算机网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5]黎洪松著,《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6]张际平、张琴珠编,《计算机与教育》,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18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就是以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复杂实际应用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用代如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我们就可以运用课件来演示将二元转化成一元的过程,通过演示学生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

能力”的教学目标。

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实验现象,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以激起学生兴趣;利用互联网进行人机交互沟通,通过上网查资料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甚至不断推广远程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第19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乃至课外的教与学活动中。

一、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是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学习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技术能力的熟练运用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提升信息技术能力成了终身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二、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信息社会呼唤信息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来决定。

三、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四、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受益非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总之,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所学到和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更好地应用到教学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第20篇:网络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网络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国内外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应用长期探索、实践与反思的结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利用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声音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利用强大的网络功能让学生查阅所需资料;利用电子邮件方式,可以解决习题作业批改和答疑,如果采用可视电话加电子白板,还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满足答疑学生的愿望。Internet、局域网、校园网已经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网络教学的交互平台,为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条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做到和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局限于四人小组等小范围内,另外教师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也很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而网络教学所具备的强大的交互功能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对于自己理解的知识,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对于自己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以多花点时间,不再需要跟着全班统一的教学进度;其次,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寻求直接的帮助,可以通过BBS寻求他人的指点,还可以邀请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教授寻求指导,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合作也可以通过netmeeting、视频会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

2.网络教学的开放环境,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良好基础。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我们一贯主张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一教学原则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个性化学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而网络教学的开放环境却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网络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例如我利用局域网上的一节网络课《总复习——约数和倍数》:我把这节复习课分成问题情境、知识点滴、问题解决、分层练习、友情链接等几个大块,有的学生可以直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却要在先复习了相关知识点以后才能解决;有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觉得第一层练习太容易直接跳过第一层进入第二层甚至第三层进行练习;有的学生还在练习,有的学生已经徜徉在友情链接中汲取网上其他知识的琼浆。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我在每个内容上都设置相应的链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3.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学习的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信息的来源更为广泛,信息量也更为丰富,这就使得今后的学习必须由学校的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这是一个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小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的价钱,交通工具的速度,大到现代数学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际社会时事,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到,互联网上的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我们说“数学来源生活,反映生活的需要,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接近生活的窗口。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互联网将成为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化学习将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要真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不管在现实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何种工具,充当着何中角色,发挥着何种作用,它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认知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而网络教学也必将走近每一个学生,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doc》
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学中应用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