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方向与教师发展心得体会

2020-10-0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

浅谈儿童读经问题

读经问题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反复争论的一个问题。从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又掀起了“读经”逆流。陈立夫等人还主张初级小学读《三字经》,高等小学读“四书”。这一时期,湖南、广东等省国民党当局都将四书五经选编为教科书的内容,强令中小学生读经。针对“尊孔读经”的主张,蔡元培、胡适、吴研因、叶圣陶、鲁迅等人纷纷撰文给予批驳,表明反对读经的观点。从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运动时起,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逐渐推广。2004年,儒学崇拜者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正式出版,但遭到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士的撰文批评,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

一、什么是“经”

历史上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而论争之初反对者对“读经”的诟病也把矛头指向于此,提出儒家经典能否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儒家经典还能否承载社会道德的教化功能等。支持“读经”的一方,则把“经”的概念外延扩大,借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中对经的释义“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提出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是“经”,不仅指儒家的经典,还包括墨、道、法、兵、释等各家流传下来的经典。也有人提出“经”的范围还应包括现当代经典和国外经典名著。人们对待“经”的心态越来越开放,从而逐渐消弭了支持与反对双方对于“经”认识的沟壑。究其实质,对什么是“经”的讨论就是用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来教育儿童的问题。支持儿童“读经”者主张扩大“经”的取材范围,对传统经典文献的内容进行取舍和裁剪以及加入现当代和国外经典的内容,其深层考虑实际上与反对儿童“读经”者是一致的。

二、儿童读经的理论基础

对于儿童读经,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1) “填牛”理论。台湾学者王财贵先生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有些内容虽然现在不一定理解、消化,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会像牛的“反刍”一样,慢慢地会将这些内容理解、消化。(2)记忆的“黄金期”理论。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记忆能力非常强。因此虽然“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但应当发挥其记忆能力强之所长,把一些重要经典选编为教材,教导孩子反复熟读,进而鼓励背诵,以“激活儿童的脑力,训练记忆力,发展其智力,开发其智慧”。(3)潜能开发说。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儿童不为考试而纯为兴趣且不甚理解内容的前提下,儿童背诵经典“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左脑的训练而已”,但“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启动了右脑„„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的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效同步时,学习能力可增加5倍。”因此, 儿童读经可以极大地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

三、儿童读经的方法

儿童此时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儿童“读经”的方法是在“只诵读、不讲解”和“只鼓励、不强求”的前提下读诵、背诵,重视经典对儿童的潜移默化和熏陶作用。但有人认为“只诵读不讲解”,既不讲解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体会与验证,所以其成效就很难界定,并且这些经典缺少故事性,对青少年的启蒙也很有限。他们认为背诵诗文经书是很僵化的教育方式,教法呆板无趣,教材艰涩生硬,一听到“读经”两个字,就莫名其妙地反感,认为是复古,走倒退的路线,或者认为不合时宜,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对读经教育的了解不足而产生的误解。

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在没有纸张也还没有发明印刷术的年代,人類文化的保存,是靠每个人背诵,口耳相传而来。高声朗诵,就能慢慢悟进去,不管四书五经,或是诗词古书中任何一段,就像小小娃儿学唱歌一样,不用太花脑筋,就能永远记得,歌词的意义虽不懂,长大自然有机会明白,就是相同的道理。现在的读经教育,已不再独尊特定典籍,而尊重教学者与学习者的选择,认为什么书有意义,就可以拿来做为教材。应该看到,当代主张读经者并不是将儿童“读经”与学校常规教育内容中必须接受的严格考核形式——考试紧密联系,而是关照到儿童的兴趣和学习压力,尽量给儿童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其一,在态度上,不能“跪着”读经。一是对古代先贤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盲目崇拜;另一是对古代典籍也应审慎对待,不能盲目地、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其二,在内容上,一方面应加以筛选去粗取精,使之符合时代需求,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重新解读;另一方面不应将经典局限于儒家典籍,而应把中华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以及将世界经典和我国近现代经典著作纳入其中。其三,在方法上,保护儿童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兴趣;允许儿童自由选择是否“读经”和怎样读经;尽量不将读经与儿童日常课业压力相联系,给儿童以宽松的环境;重视儿童批判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四、儿童读经的好处

(1)传统和现代是不可割裂的。“经”是我国学术思想的精华,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的一些内容如提倡和平主义、人道主义,主张自强不息等,现在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价值。儿童读经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重塑民族精神都有好处。

(2)儿童长期诵读经典,可以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积累文学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还可以奠定儿童文言及白话文写作的基础。

(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读经”教育活动对涵养少年儿童的善心、仁爱之心,培养孝亲敬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密切亲子关系等,具有显著的效果。而且,经典中大量的德育内容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儿童在“读经”过程中既识字学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尝试那些行为规范,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儿童通过诵读经典,自小能读并接受古圣先贤的教化,自觉趋善避恶,纯化性情,起到蒙以养正的作用。

周期性较长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读经”教育的有效性是否像支持者们所列举的那样,可以用儿童立竿见影的会识字阅读、会模仿践行其中的德育内容来衡量?我认为,教育作用应是长效的,考察一种教育是否有效应放在个体整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去衡量。这种考察必须是长期的,切实体现教育的长周期性特点。只有这样考察,才能真正验证儿童“读经”教育是否有效。因此,儿童“读经”是否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验证。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态度的出现和持续。1915—1927年的五四运动和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特点,都是要对传统观念和传统价值采取嫉恶如仇、全盘否定的立场。可以说,在我国的近几十年来,传统文化发展已经出现了好几代断层。然而,一个存在了5000年的文化传统在突然之间彻底断裂,这的确是不正常的现象。况且,文化传统在每个人的血液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所以,人们在民族振兴、国力日强的时候要求重新弘扬传统文化、重视文化传承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民族自信心提高的表现。

但是,翻一翻我国的历史,我国过去的闭关自守对社会发展产生的阻碍是人所共知的。当今中国的发展需要一种世界性的眼光。在今天来说,我们不仅要传承我国的文化,还要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孔孟之道、老庄思想当然要传承,但西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如果我国要有世界一流的文化,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不应该是狭隘的。在儿童“读经”的问题上,当然也不能人为地给儿童套上狭隘民族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应该培养孩子具有开阔的视野、豁达的胸襟和大气的风度,创设本土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推荐第2篇:心得体会与方向定位

心得体会与方向定位

我于2013年8月来到**工作,距今工作时间不满一年,工作经验不足,能力不够,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这次非常荣幸成为了**首批年轻优秀干部人才递进班的一份子。在此,感谢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次轻年干部班的第一阶段的学习,是在省委党校进行的。虽然时间不长,但课程安排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既涉及经济发展,又涉及社会管理;既重视理论提升,又重视实践操作;既包含领导科学,又包含群众工作。各位专家学者的授课精彩,深入浅出,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知识结构,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还使我们掌握了更多处理复杂问题的办法,增强了扎实抓好基层各项工作的本领,提升了工作能力和水平。如成都大学吴建瓴教授《成都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一课,给我们带来现代农业发展全新的思维方式,用成都实践中崇州桤泉农业园区为代表为我们分析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他的一句:流转土地规模经济超过500亩以上从来没有谁能够赚到钱。这使我作为一名乡镇工作者受益匪浅。南充市委秘书长鲁建伟《基层领导干部沟通与协调》一课,则为我们剖析了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所必需的基本要素。他所举例自己在与领导沟通中的一些突然状况下的处理方式,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么轻松的处理好一些看似复杂的情况。让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第二阶段的培训是在**县委党校,更加针对**县的发展实际对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从**的发展情况,从江安县的“十二五”规划、工业园区发展概况、卫生、教育事业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讲解,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使自己能够更好的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秦岭秦校长,他在看似有些啰嗦的外表下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对每一位学员的关心,希望我们能够从此次培训中真正学到东西。

参加学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丰富知识、增强本领,更好地立足岗位开展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这次培训学习为新的起点,突出学以致用,提升三种能力:

一、勤学善思,提升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来自乡镇一线的青年干部,想要胜任本职工作,只有勤于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为此,我要求自己坚持做到三点:一是主动学习。及时了解掌握、深刻领会中央、省、市最新政策文件、会议精神,力求吃透上情,了解下情,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有效学习。结合本职岗位要求,认真向领导学,虚心向同事学,真诚向群众学,重点突出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加强组织工作知识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善于学习。注重学用结合,遇事多思考、多总结。坚持把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同干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工作开展的措施,不断提高贯彻执行的能力。

二、勇于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乡镇工作千头万绪情况复杂,矛盾困难层出不穷。作为一名青年干部,不仅要有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而且要有吃苦奉献、勇于实践的精神,更要具备务实创新的能力。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着力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深化社区、农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适时调整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学会以“小”见大、“吃透两头”,掌握政策、掌握规律、掌握实情;注重以点带面,把握方向,推动工作,不断提高个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严密细致的开展组织工作,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环节,善于运用政策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思想的等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使情况掌握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努力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三、牢记宗旨,提升自律能力

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记为民宗旨,坚持勤政廉政,树立良好形象。 一是强化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关、地位观、利益观,努力做到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想,常思贪欲之害。二是强化作风建设。经常深入一线,走访基层群众,全方位了解情况,多角度分析原因,想方设法把难题解决好、把矛盾处理好、把群众稳定好。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踏实做事,诚实做人,力求有所作为。三是强化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要求,自觉执行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坚持按规定办事,按程序运转,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时刻保持共产党员和青年干部的良好形象。

短暂而充实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在这里,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友谊;不仅开阔了视野,更加开阔了胸襟,成为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让我们进一步强化学习,提升本领,勇于实践,创新落实,以实际行动树立新时期青年干部的良好形象,争取用更大的进步回报组织的信任与期望,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迈向基本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通过此次培训,为自己确定的发展定位是在城建规划类。首先我毕业于**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其次我觉得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学到的东西都是皮毛,希望有机会能够真正的接触到规划工作,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最后我希望自己能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有机会能够从事相关的工作,我一定更加认真的学习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城市建设法律法规的指引下维护好**县城市发展。

推荐第3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方向需用心 发展靠团队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方向需用心 发展靠团队

2016年8月21日到8月23日,我校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对待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我非常珍惜,从中受益匪浅。面对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很多时候让我们觉得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所适从。所以,很需要学习,而此次暑期教师培训班的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培训虽然紧张,天气也很是炎热,但每天的感觉都是充实而幸福的!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的专题讲座,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互动讨论,更有专家的指导、引领。今天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一次收获丰厚的学习。

一、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在陈主任的讲座中曾提到“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走错了方向停下来就是进步”,这两句经典的话语,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反观本次培训,不就是给我们解决方向问题吗?

(一)解读理念,确定方向

在本次培训中,黎校长亲自为我们解读我校的办学理念。首先是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然后是根据当前教育形势和学校的基本情况制定了我校的办学理念,最后指引我们努力朝着办学理念努力奋斗。此时,我想:这不正是我们学校的发展的目标,我们工作的大方向吗?

(二)研读教材,确定目标

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怎么教,而忽略了教什么的问题。为了唤醒迷途的我们,我校专门请到了开县语文界掌门人廖老师为我们拨开云雾。廖老师就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展开专题讲座。在讲座中,我学到了一些对于我来说的新术语:行为条件、行为主体等。在大量的案例中,我才发现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真不容易,先要深入解读教材,再要考虑学生的学情,然后要选取语文知识或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准确用词表述教学目标。此时,我反思以前确定教学目标,只需要2—3分钟轻松搞定,那就是在教参书上一字不落的照搬,根本不去思考、斟酌,往往在教学中也不知到何处去,自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讲座后,专门安排时间进行实践研讨。先给了我们一篇课文,自己独立思考确定该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小组成员研讨并板书教学目标,最后小组展示教学目标,专家相机点评。我们在独立思考中不断进步,在小组研讨中相互学习,在专家点评中反思成长。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每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因为这是我们教学的方向。

二、用心比认真更重要

李老师在讲座中曾说“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我深有感触。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但需要我们认真,而且更需要我们用心。在讲座中,我一边倾听经典的案例,一边反思自己的工作。我不难发现案例中的主角也有我的身影。此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工作最多停留在认真阶段。我们都知道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但如何去爱学生呢?我们也许不关心这个问题,总把自己认为对学生好的强加给学生,自以为那便是爱。或许有的学生能接受那所谓的“爱”,或许有的学生坠入“爱”的深渊,不能自拔。此时,你做事越是认真,对学生越“爱”,往往给学生带来的伤害越大。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特点、兴趣特长及学生的实情等方面去关爱学生,用你正确的方式去爱,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并接受你的爱。若要做到这样,那便将工作态度提升到另一个高度——用心,只有你用心做事,才会产生如此效果。我深深地感受到:用心比认真更重要!

三、发展比成绩更重要

有人说:“不关注成绩过不了今天,只关注成绩过不了明天”。这句话含有一定的哲理,那要怎样做才能满足今天适应明天呢?那便是发展,包括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我校紧跟发展的脚步,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成功申报“亮眼睛”综合实践国家级课题。在本次培训中,进修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黄老师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了较系统的培训,我校任校长和陈老师为大家就“亮眼睛”综合实践课题作了详细的解读和后期工作布置。因此,不难看出我校对综合实践课程的高度重视。学校为什么重视综合实践课程呢?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告诉你答案,由三年级1班、四年级2班、五年级1班的班主任在分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亲自参与了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目睹了实践活动实施。在图片中,你不难发现学生的投入、学生的自信、学生的交流、学生的笑脸,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学生不是在为了完成任务去做事,而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并在活动中充分的展现真实的自我,提升自我。在家长留言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家长为开展这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而高兴,更欣喜的是看到孩子真的进步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自信心增强了,愿意去做事了,他们的成绩,你还会担心吗?在活动中,学生全面发展了,那学校也不就发展了吗?所以说:发展比成绩更重要!

四、团队比团伙更重要

俗活说:“团结就是力量”。今年新来了29名教师加入了我们这个大家庭,我们这个大家庭人更多了,但团队力量是否得以壮大呢?我觉得本次培训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合作,最终由团伙变为团队。

记得培训之初,我们看到了29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容,但更多的是陌生,至少说是不了解。后来,我们在早间游戏中互相认识,在自我推销中互相了解,在联欢活动中互相合作。此次培训结束后,已逐渐由团伙变为团队了,或者说已现八校团队雏形。我相信: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共同携手将不是梦!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方向、用心、发展、团队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多学习、多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构建和楷高效的语文课堂,用爱与责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推荐第4篇: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教师:王玉利

“学案”的出现成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下的新事物。我在使用“学案”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憾其中表现为:

1、担心课堂超时,害怕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完成学案已设计的教学内容。其结果是:要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要么教学任务草草收场,导致教学过程简单缺乏生动性。

2、担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不会解答,不敢让过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不敢、甚至也不会去突破现有的学案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精彩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展示风采,以至于整堂课完成后让人感觉到,不管是不是同一学科,是不是同一位教师都在按同一个模式施教。

3、按学案环节讲课,多数是对学案内容拓展的少。

4、学生大部分在忙于完成手中的学案练习,没有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一是在巧设问题时显出个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得当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问时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功底,把“学案”重点、难点问题教给学生,给学生一定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问题或准确到位、或生动有趣、或贴近生活。要体现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向老师质疑,

逐渐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 二是在练习设计上显出个性。练习的设计要立足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练习要起到拓宽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的作用;如书面作业、课上、课下自我才华的展示、交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学案”是教师和学生的共用素材,而不是全部素材。教师要大量寻找教材之外的、学生周围的、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把它们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有所见有所思有所得。 三是在指导学习中显出个性。课堂40分钟的时间教师是配角要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臵,要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有效地控制讲授时间,学生能看懂的问题不讲,学生讨论后能明白的问题不讲,教师一点就透的问题不讲,学生能讲明白的问题不讲。这样的课堂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教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东大封小学

2013.

4课堂教学改革体会

教师:王玉利

开学初,学校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高效课堂改革的热潮,我感受到高效课堂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真正告别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也可以说是“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在课堂时间的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体会一

学案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做法”。更新观念是前提,观念变了,教法学法自然变了。转变做法,就是转变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

体会二:学案教学,课堂的精彩属于学生。

“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的精彩不在老师,而在学生,是他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学案教学中,教师的精彩体现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和点拨中。学生的精彩表现在合作交流、展示时相互的发问、补充,表现在激烈的争辩、思维的碰撞,知识的构建,表现在和谐的合作,热情的鼓励。

让学生真实的展示自己的错误,激烈的争辩、补充,直至语言浅显易懂,还科学规范。学生小组合作,最好由组长组织,可提问,可指名回答,可相互补充。低年级也可说题的要求,审清题意。如果大

家都说不清楚,组长讲解。还不会,及时将意见反馈给老师。

展示时,可踊跃发言,如“我是这样想的----”,其他学生可提问,可补充,但必须有评价。然后二人小组相互复述。教师点拨时,要说做法,更要说思路,说思想,说规律。必不可少的是要表扬,要真实的评价学生的讲解过程那里好,好在那里。只有及时评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合作。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东大封小学

2013.

4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二)

开学初,学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改革的热潮,最近我又在网上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了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象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在我的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也想过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总是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担心学生学不好,担心把学生给耽误了,担心课时紧,任务重,没法完成被学期的教学计划。另外,我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大于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败又怎样来弥补?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观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新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一)新课改与教师、学生一起成长

整理完课堂教学改革心得,喝口水,抬头望窗,夜不算深,有些明净,宛如我此时的心情,轻松而明快。

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未等大家做好接准备就已汹涌而来,似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通过学习杜郎口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感受到课堂教学改革将是一场艰苦的,但却是势在必行的革命.“改革如同潮水一样既能推波,又能覆舟,谁抓住了这一机遇,谁就适应了发展”。在去年潍坊市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一教育专家的这些话语激起了我蕴藏在心底的豪情,同时也勾起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憧憬。

在参加了多次关于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后,把大脑彻底的洗刷了一遍,人教版美术新教材的编者胡知凡教授过说“换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么都是新鲜的:排了几十年的的课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圆周会议”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也太沉闷了,教室布置要有个性化,课堂是学生的……。

全市的校长教师在一起,听讲座、提问题,激昂的转变观念、互动、自主学习、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没有丝毫怀疑的,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条就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诠释了。许多新鲜的词句“自主、快乐、高效”如急风骤雨,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就劈头盖脸而来,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

容不得半点犹豫,带着“自主、快乐、高效”的新理念用于课堂实践,让孩子们自主,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在自主快乐中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几节课下来,看着孩子们乱哄哄,孩子们自主快乐了,一节课下来,体会只有一个字:乱!刚刚涌起的一点激情也逐渐冷却下来。难道新课改就是乱,乱就是新课改?我疑惑了:难道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不,课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不到位呢。通过实践,渐渐地,我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对课改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将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之所以感觉乱,是自己的思维还定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从心理上还没有彻底的接受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其实,课堂教学改革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清高,也不象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乐、高效的!赞诃夫说过:“书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学中,我深深地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会让教师轻松,让学生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课堂教学改革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师生之间多多交流,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的反馈,多听学生的心声,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美术课上,一年级八班的一个学生袁华晨怯生生地对我说:“老师,咱课上能不能换位呀,我喜欢和孙小迪一起做作业。”原先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这样,但我都没允许过,怕他们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稚嫩的小脸和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又想到这个男生手工课对他是个弱项,这样孙小迪可以帮他,于是便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他听后非常高兴,2个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业做得非常优秀和成功.等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我表扬了他的进步。这下可不得了了,好几个同学说都愿意自由组合,我一想这样课堂不就乱套了呀,等换完座位就该下课了,我就没答应他们的要求.等下课铃声一响,我刚走出教室,感觉一“小尾巴”跟了上来,回头一看,马佳璇怯怯地问我"老师为什么同意他换座位,不同意我们换,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们呀?"一句话问的我语塞,我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怕换位耽误大家的作业时间,下次上课之前可以提前换好就可以了,OK?"

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启发:如果在课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作,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而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更愉悦地把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便答应了所有学生们的要求.我又跟同学们说:“我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满足老师的要求,做出让老师最满意的创作,而且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响别人.” 再上课时,我发现每一自由组合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创作和学习。通过好的学生

和相对弱一点的学生的搭配组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对他们的合作创作都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不错,继续努力哟!”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推荐第5篇: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山红学校

吴锡周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在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 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山红学校

谭亚平

最近我在网上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了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象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在我的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也想过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总是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担心学生学不好,担心把学生给耽误了,担心课时紧,任务重,没法完成被学期的教学计划。另外,我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大于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败又怎样来弥补?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观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推荐第6篇: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杨晓东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自主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更重要是备学生,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结合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明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情况,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并在每节教学课后,让学生总结自己对这节课所学内容得失。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角色。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推荐第7篇: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篇一: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许多先进经验纷纷亮相,成为了新课程教学的亮丽风景。在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 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

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预习课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容的初步感知;阅读课侧重于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则侧重于知识的落实。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册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

五、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篇二: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开学初,学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变改革的热潮,最近我又在网上观看了杜郎口中学的几节教学视频,我感受到了杜郎口精神的实质就是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求欲望,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杜郎口的课堂活了,真正告别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当之无愧的成了学习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满激情的人,正象杜郎口人说的那样主动是学习之本,活跃是课堂之魂。

在我的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也想过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总是在思想上有所顾虑,担心学生不会学习,担心学生学不好,担心把学生给耽误了,担心课时紧,任务重,没法完成被学期的教学计划。另外,我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大于学,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败又怎样来弥补?

我平时还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到了游戏厅里不需要任何人教,学生就能很快地学会打游戏,并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为什么课本知识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过观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我发现我把学生管得太死了,总是规定学生做我教过的操作,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以上是我对实施新课改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篇三: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我利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知识的学习当中。我认真学习了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杂志上面有关教研教学的文章,以及介绍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的哥白尼革命》一书。通过学习,我充实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迸发了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现将学习中个人的片面认识,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修养 锻钢须硬自身

魏书生老师通过自己潜心研究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他全新的教育理念,走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作为语文课老师,他长时间不进教室,不讲课,学生照样自觉主动的积极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仍能从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脱,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助手,从容应对班级管理。这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而读后认真思考,魏老师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取胜于科学严谨的管理措施,还取胜于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首先他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感染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做错事没有斤斤计较,抓住不放。不仅不体罚学生,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在学生心中伟大地位,学生受到感染,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老师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学生才会承认自己所作所为,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其次,他能身体力行,以他自身的行为做表率,毫不懈怠地带领学生无论是在严寒或是酷暑,从不间断地锻炼身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具有坚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形成坚忍不拔的坚强的意志。作为每一位教育学生的老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长知识学本领有思想的学生,这决定我们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我们要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学生,我自己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老师,要想锻造出好钢材,自己先要有扎实过硬的技能。

二、沐浴书香 汲取知识营养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实时更新,不学习不仅不能与呼唤学习型社会这一大需要相协调,还有愧于代表着进步与知识的教师这一称号,更不能很好地胜任我们的工作。纵观当今教坛,教育前辈和教育同仁就教学改革做出了不懈努力,有很多宝贵的成功经验无偿的供我们学习,我们只需采取正确的学习态度就能轻松获得成功。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有新课改理念的融入,但自己的教育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靠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偶尔用上录音机就能使学生欣喜若狂,学习积极性大增,课堂教学效果极佳。试想,如果在先进教学模式下,我们把预设的课堂问题,以及参考答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影像画面创设课堂情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将会是怎样的享受,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将会有怎样的飞跃,而本人在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知识几乎是空白,因此,我要从头再来,积极学习。

三、更新观念 践行教学改革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老师的作用就是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引导方法,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体会,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也不应是单调枯燥的串讲分析,汗流浃背的滔滔不绝,而应是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言之,即变讲堂为学堂、变一言堂为众生堂。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欢快热烈的氛围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在其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中,通过预习、展示、反馈等环节,分层次、分步骤强化了各种训练,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使他们熟练的掌握了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对比我的课堂,还有差距。学生已具备了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但采用诗歌、小品、快板等多种艺术形式回答问题的能力还不具备,教学改革虽有初步成效,但教改之路还任重道远。

今后,我要继续努力,践行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篇四: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一)新课改与教师、学生一起成长

整理完课堂教学改革心得,喝口水,抬头望窗,夜不算深,有些明净,宛如我此时的心情,轻松而明快。

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未等大家做好接准备就已汹涌而来,似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通过学习杜郎口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感受到课堂教学改革将是一场艰苦的,但却是势在必行的革命.改革如同潮水一样既能推波,又能覆舟,谁抓住了这一机遇,谁就适应了发展。在去年潍坊市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一教育专家的这些话语激起了我蕴藏在心底的豪情,同时也勾起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憧憬。

在参加了多次关于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后,把大脑彻底的洗刷了一遍,人教版美术新教材的编者胡知凡教授过说换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么都是新鲜的:排了几十年的的课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圆周会议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也太沉闷了,教室布置要有个性化,课堂是学生的&&。全市的校长教师在一起,听讲座、提问题,激昂的转变观念、互动、自主学习、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没有丝毫怀疑的,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条就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诠释了。许多新鲜的词句自主、快乐、高效如急风骤雨,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就劈头盖脸而来,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

容不得半点犹豫,带着自主、快乐、高效的新理念用于课堂实践,让孩子们自主,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在自主快乐中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几节课下来,看着孩子们乱哄哄,孩子们自主快乐了,一节课下来,体会只有一个字:乱!刚刚涌起的一点激情也逐渐冷却下来。难道新课改就是乱,乱就是新课改?我疑惑了:难道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不,课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不到位呢。通过实践,渐渐地,我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对课改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将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之所以感觉乱,是自己的思维还定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从心理上还没有彻底的接受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其实,课堂教学改革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清高,也不象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乐、高效的!

推荐第8篇: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一)新课改与教师、学生一起成长

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未等大家做好接准备就已汹涌而来,似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通过学习杜郎口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感受到课堂教学改革将是一场艰苦的,但却是势在必行的革命.“改革如同潮水一样既能推波,又能覆舟,谁抓住了这一机遇,谁就适应了发展”。在去年潍坊市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一教育专家的这些话语激起了我蕴藏在心底的豪情,同时也勾起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憧憬。

在参加了多次关于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后,把大脑彻底的洗刷了一遍,说“换的不只是教材,而是教法,也就是大的教育改革!”什么都是新鲜的:排了几十年的的课桌太死板了,要排成“圆周会议”形的,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也太沉闷了,教室布置要有个性化,课堂是学生的……。全市的校长教师在一起,听讲座、提问题,激昂的转变观念、互动、自主学习、探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的,没有丝毫怀疑的,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信条就要重新审视和反思,要注入新的诠释了。许多新鲜的词句“自主、快乐、高效”如急风骤雨,容不得你半点犹豫就劈头盖脸而来,看着大家突然忙碌起来,我的压力骤然而升:不学习,就要落后,不转变观念,就要被淘汰!

容不得半点犹豫,带着“自主、快乐、高效”的新理念用于课堂实践,让孩子们自主,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在自主快乐中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几节课下来,看着孩子们乱哄哄,孩子们自主快乐了,一节课下来,体会只有一个字:乱!刚刚涌起的一点激情也逐渐冷却下来。难道新课改就是乱,乱就是新课改?我疑惑了:难道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不,课改决不是这样!是不是哪里做不到位呢。通过实践,渐渐地,我的思维变得开阔了,对课改的理解逐渐拨云见日:我之所以茫然,是因为将课改想得过于神秘而无法企及;之所以感觉乱,是自己的思维还定格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从心理上还没有彻底的接受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其实,课堂教学改革只是一次契机,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做,而且从未间断过的追求,只是一些更富学识的人将它完整的归纳并积极推广的教育理念。它并不清高,也不象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不可能,它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更是自主、快乐、高效的! 赞诃夫说过:“书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越多,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学中,我深深地会到课堂教学改革会让教师轻松,让学生快乐;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课堂教学改革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 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师生之间多多交流,会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的反馈,多听学生的心声,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我深有感悟。

一次信息技术课上,三年级2班的一个学生地对我说:“老师,咱课上能不能换位呀,我喜欢和孙小迪一起做作业。”原先也有很多同学希望这样,但我都没允许过,怕他们在一起光知道玩耍,但看着他稚嫩的小脸和渴望的眼神以及新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又想到这个男生动手操作是个弱项,这样孙小迪可以帮他,于是便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老师满足你的要求!”他听后非常高兴,2个人合作的非常愉快,作业做得非常优秀和成功.等课上了一半的时候,我表扬了他的进步。这下可不得了了,好几个同学说都愿意自由组合,我一想这样课堂不就乱套了呀,等换完座位就该下课了,我就没答应他们的要求.等下课铃声一响,我刚走出教室,感觉一“小尾巴”跟了上来,回头一看,马佳璇怯怯地问我”老师为什么同意他换座位,不同意我们换,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们呀?”一句话问的我语塞,我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怕换位耽误大家的作业时间,下次上课之前可以提前换好就可以了,ok?”

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启发:如果在课堂上安排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创作,能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而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恰恰缺少的就是合作精神)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更愉悦地把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便答应了所有学生们的要求.我又跟同学们说:“我满足

了大家的要求,也希望大家满足老师的要求,做出让老师最满意的创作,而且还要注意课堂纪律,不要太”放肆”了,而影响别人.”再上课时,我发现每一自由组合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创作和学习。通过好的学生和相对弱一点的学生的搭配组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一定的效果,每次面对他们的合作创作都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真不错,继续努力哟!”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老师愿意去听,细心去感受,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

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后新秋九年制学校

李桂茹

推荐第9篇:教师专业与发展的心得体会

教师专业与发展的心得体会果遂乡中心小学蓝恩尚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

一年来,我总是努力使课堂的教学中,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思想方法。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知识点。

学习了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之后,觉得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有些陈旧,认识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学习,朝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努力,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的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

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2011-9-1

推荐第10篇:《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3月26日,我有幸聆听了曹老师关于《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

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曹老师的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了成长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的时候,让我感到很惭愧。想想自己上班的时间也不短了,应该说已经是一名老教师了,可不管从教学水平还是自身水平,我都感觉跟刚上班时没有太大的变化。首先,我读书太少了,上班以来,完整读过的专业书屈指可数;其次我钻研的太少了,对教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始终浮在很浅的层次,深不下去。这都是怕苦怕累造成的恶果吧!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人,因为成长始终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充满爱与责任。这是师德的灵魂,也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做到爱学生,爱教育,对学生,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充满责任感,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第11篇: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方向

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方向

小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它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教育的阶段。传统上,人们都把教育只视为学校的问题,而现实中,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它既是一个教育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因此,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立体化的问题。

当前,全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教育家们应立足于“未来就是现在的行动”这一信念之上,更新教育观念,从各种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构建21世纪的教育改革模式,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新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近十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什么样的教育才算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办?十年之后,这一问题依然不断引起争论。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通常称为“三发展”教育:“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素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培养具有较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培养较高学历小学教师工作进行了长时间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工作,课程教材建设是关键。当务之急是组织教育科研机构、高等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师专院校的教师联合编写出一套高水平、规范化的、专为培养较高学历小学教师使用的教材。 邓小平同志1984年题词:“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信息技术课程既是一门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在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作用的学科。其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要达到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习惯。这就要求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因此,首先要求建设一支能熟练操作电脑,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人们一直沿用至今。小班化教学仍然是区别于个别化教育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小班是教育组织形式的概念。小班教育是教育活动方式的概念。压缩了班额后教育活动获得了新的时间和空间;参与者进行活动的密度、强度和相互之间的交往程度得到了增强;也引发了教育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就我省的教育水平及财力物力条件,要全面实现小班化教育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三、教与学的密切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几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便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

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开创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成功。爱学习首先要对学习有兴趣,要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要在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人人爱学习的良好局面。“兴趣激发热爱,热爱促进钻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黄河象》一文时,老师这样介绍投影片展示的画面:“北京自然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这样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今天要学的黄河象的骨架,但为什么称它是黄河象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教师的导言设计了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对背诵第三段容易漏句畏难,老师把书一合声情并茂地背诵给学生听,令学生由衷佩服:啊!原来老师不是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教师又传授了如何速背的“秘诀”,学生跃跃欲试,兴趣盎然。挖掘教材魅力,利用游戏、表演,设计图文并茂的板书,应用电教媒体„„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种激趣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与兴趣。拓展学习的内容,挖掘知识自身的吸引力。

其次要尊重差异,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将学生动态地分为“学有余力生”、“学习顺利生”、“学习困难生”,教学过程中将目标、提问、训练、作业、测试分层,对不同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这样缩小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和尊重的氛围中愉快学习。针对课堂发言时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教师们采取了恰当的对策。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引发发言。尊重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学生发言时当好听众,活动时当好参谋,学生遇到困难热心帮助。课堂上没有挖苦、抱怨,有的是谆谆诱导,民主和谐气氛充满课堂。

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实践会学习。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把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养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尊重、互助。从小就培养了互助与合作精神,让他们知道好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更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思维与动手习惯,例如让他们使用放大镜等一些工具以做一些观察记录,以及记录数据的处理,加强小学生的开阔性思维。

罗杰斯曾经说过:“自主程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这要求教学要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个性发展,不断走向成功!

四、教学与科研课题的促进。

教学离不开科研,科学素养的培养更不能没有科研,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老师的选择余地和学生自主探究的余地大了,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改革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并根据学生和实验学校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典型活动进行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比如实验研究,小学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等。

五、现阶段小学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小学教育受升学主义的社会传统影响过深,过分重视知识传播,忽视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2.小学教育阶段,城乡差距突出,地域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靖远纺织希望小学 欧阳丽

2005.10.10

参考文献

1.王成,赵正元,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教育报。2.教育部教育司,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总序。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对信息环境下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思考。4.李顺松,论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5.蔡建华,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策略的研究。南通市教学研究室。 6.屠仁美,成为你自己,常州市芦野小学。

第12篇:原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的办学特点,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87-02

【Abstract】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feionals(medical direction),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profeional’s development form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eacher building.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feional building Teaching reform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是从医学图书情报专业发展而来的,从最初创建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本专业的需求越来越凸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地、系统地思考本专业教学体系中各环节的内容,进行一系列专业创新改革,全面提高本专业人才素质。本文浅谈一下对本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点认识。

一、确立科学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

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介绍》(以下简称《目录》),《目录》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给出了明确的指向:“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1]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在确定培养方案时应在《目录》指导下,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以提高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办学经验与特色,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本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状况为导向,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教学环节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充分思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建立适应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充分体现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增强课程的现实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二、明确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逐步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明确专业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修改并完善专业教学计划,不断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教学成果,使教学内容体现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目前,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一般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4个层次。在《目录》中,开设了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管理学等16门课程为主要课程,并在这些主要课程中,选出8门重要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即: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这8门课程体现了本专业的本质特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要在选择《目录》中设置的部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医学专业部分基础课与专业课,增强学生的医学背景,更好地为医学信息领域服务。

要积极不断地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创建实践性强、可根据社会发展及时调整的课程体系,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推进学分制、加大选

凤凰平台 iyd

修课比例、增加实验与实践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利用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广泛使用国家及各省级精品课程,充分利用校级精品课程与优秀课程,并创造条件与其他高校联合,使学生能够实现跨校选修课程,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程设置上采取“核心课程+课程模块”的方式,确定最基本的必修课程,其余课程根据性质进行分类,放置在课程模块中,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从课程模块中任选部分课程,课程模块中可针对市场需求设置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就业方向选择机会,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等专业实践方式,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应以理论培养体系为主体,结合就业能力需求,同理论培养体系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实践培养体系。针对理论培养体系的内容,将本专业的实践体系分成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层次,[2]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各个层次的实践环节,每个层次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构建,以满足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加强实践教学,要大力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一方面建立功能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先进、软件配置合理的分析与设计实验室,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基地,引入以能力为基础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教学模式,[3]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学生今后的专业岗位所需的能力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加强师资建设,完善知识结构。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作为专业领域中的引路人,对学生专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医学信息管理人才的质量,必须加强师资建设。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也面临变革。面对这些变革,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变更传统观念,明确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医学信息管理人才,捕捉现代社会对医学信息人才要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不断调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注重将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专业的发展;[4]再次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努力取得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此外,专业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聘请的专家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学生带来有价值的实践知识,这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必要且有益的补充。

实际上,专业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专业教学不断改革、创新、完善的过程。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知识的社会、快速发展的社会,为了保持长久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专业改革制度。适时地形成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我们要认真探索恰当的课程设置方案,根据“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标准,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当然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要想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创新积极性,不断加强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师生共同努力,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美好的明天。

凤凰平台 iyd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徐建国、逄锦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7(10):74~77

3 龚花萍、沈玖玖.中外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55~57

4 刘 青、王俐良.中美信息管理学教育比较与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1):15~19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凤凰平台 iyd

第13篇: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师培训浅谈

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师培训浅谈

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后,随着办学行为的进一步规范,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各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探讨,科学规划,狠抓落实,采取有力措施, 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教育和谐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一、建章立制,加强组织管理。

为确保课堂教学改革能够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及学科带头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加强管理。组长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活动的开展进行统一协调;教导处负责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加强过程管理,以及有关活动案例的搜集、整理、数据统计、阶段总结、成果展示。

其次建立制度,提供保障。学校根据三步四环节五课型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组织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等制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确 保课程实施的良性运行。

二、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赢得高素质的师资,才能赢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也才能赢得学校的真正发展和学生的未来竞争。扩大名师总量,加快名师集聚是学校的长期性、战略性任务。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校应把业务理论学习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人手一份课程标准,及时印发市教科院提出的三段四环节五课型教学模式等文件,结合学校订阅的各类报刊,网络资源,要求每位教师结合学习的经验和自身的实践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存在的差距。为保证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落到实处,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集体学习每周保证至少2小时、个人自学每周不少于3小时。二是规定每学期写出1万字的理论读书笔记,教导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以上措施的落实,一定会使老师们认识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观看录像, 树立新理念

借鉴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不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从大师的课堂教学中汲取营养,自身的课堂教学就丰腴不起来,就难以优化和达到高效率。学校定时悉心观看并研究专家辅导讲座和名师教学录像,广泛开展“树立新理念,明确新目标,争当‘新’老师”的大讨论。通过讨论,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3、内强素质 ,提高能力

(1)为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一系列的业务技能培训,定期举办“三字一话一画”和中青年教师课件制作等基本功比赛。要求每位教师上“五课”:新教师的汇报课、青年教师的过关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外出学习后的创新课、全员教师的公开课。过“五关”:教学基本功关、课程标准关、教材关、教法关、学法指导关。并根据教学实际写出教学体会和论文,并定期进行展览评比,调动广大教师学练教学技能的积极性。

(2)培养教学骨干和带头人,通过结对子、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逼其成长,促其发展。学校尽力克服经费上的制约,抓准时机,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支持并组织年轻骨干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以期开阔他们的教学视野,获取教改信息,了解教改动态。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听、说、评的密度。骨干教师至少上2至3次公开课。促使他们从教书型向学者型转变。

3、以研促教,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扎实的开展好教研活动。学校每周一次分学科开展教研活动,全员参 与,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负责人。每次教研活动针对我校教师实际情况,围绕一个专题,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抓好“课改”课题的研究与指导,不断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使课改实验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4、倡导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积累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内容既可以看成功之处,记创新“亮点”;又可以找不足之处,写改进之法;还可以想应做之法,留瞬间感悟。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实行精细化管理,优化教学过程各个环节

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管理工作重在落到实处,难在持之以恒,贵在开拓创新。根据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教学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民主,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富有现代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模式。

1、认真落实校长和领导班子的四项制度。

①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坚决做到校长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0节,业务副校长及中层领导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30节。

②兼课,业务干部要兼课、兼主课、兼好课。教导主任五年级语文,少先队辅导员任英语。

③定期研究教学的制度。

④包级、包科、靠班责任制度,与业务干部签订教学工作责任状。

2、建立教学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和形成奖优罚劣的有效机制。

对在全镇或全区组织的学年度期末考试检测或抽测,学校的教学成绩在全镇或全区同类学校中居末位的,对业务干部和教师进行责任追究。第一次居末位的,分管的业务干部和教师要向校长写出书面原因分析,并进行整改。连续两次居末位的教师扣发岗位绩效工资。

3、抓实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学突出一个“抓”字。要求抓好备课、上课、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与考核。

抓备课:学校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教育办备课卡各栏目的要求,认真备课,书写规范,每学期采取定期检查和抽查的方式促进教案的完善。并在期末由学校组织教研组长对各科备课进行评选,每科选出4—5人作为优秀教案,进行展评,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抓上课:上课要求每一个教师提前1分钟进行侯课,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抓评课:每次听课后,组织教师分教研组进行评课。评课时,先由执教者自述本课教案的教学意图、原则、依据,再由听课者评议,评课时要求人人发言,各抒已见,做好记录。

抓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布置要求教师依据教材要求精选习题,体现明确性和针对性,作业量要适中,难度要适宜,要有一定坡度,注意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作业批改及时,课堂作业不隔课,其它作业不隔天,做到“有做必改,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

抓辅导与检测:辅导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尖子生要加强培养,发展其特长;对后进生要及时补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树立信心。语、数、英教师建立当堂测试本,配套练习册和小天使报等学生学习辅助资料根据教学进度及时练习认真批阅,一个单元结束后,年级学科教师轮流刻印单元检测试卷,批阅完后写出单元试卷分析,统计好学生成绩,上报教导处。学校要求双周的周五定期上报单元测试的有关材料,教导处做好统计,并在例会上及时公布各科各单元测试情况。

艺体教学注重一个“色”字。抓好艺体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打造学校特色。学校成立书法、绘画、体育、音乐、习作等兴趣小组,指派专人负责,拟订计划,强化训练,练出成效,办出特色。

五、注重学生习惯培养

课堂内外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算5种一般性学习习惯,大胆质疑、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创新求异、正当竞争、自能读书等12种现代学习习惯。具体措施:学校和教师制定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学校要求1—2年级开设习字本,3—6年级学生开设积累本和日记本,积累本每周不少于500字的语言积累,并做到图文并茂,书写规范公正。日记每周2篇,尽量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所思所感所悟。中午各班进行演讲。各班图书角充实图书种类,健全图书登记、借阅记录等档案,每天开放图书角,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视野。五六年级根据学校现有的主题学习丛书数量,开展好主题学习,做到物尽其用。教师根据计划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总之,学校力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让学生做到习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同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使“培养良好习惯,塑造未来英才”的育人目标得以完善。

岞山小学 陈丽丽 2009年9月

第14篇: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心得体会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心得体会

大新寨小学 陈荣英

俗话说书是人的精神食粮。多读书能学到很多知识。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叶澜等著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全书由导论、教师德性论、教师审美论、教师发展论和结语五部分构成。它那独特的研究角度一下子吸引了我。正如叶教授在导论中所说的,这是一本探讨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

读此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师的角色。我觉得当今社会教师形象已不仅仅能用“蜡烛”、“春蚕”、“园丁”等比喻来象征。教师的职业使命已与作为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不再是没有职业自我意识的工具或为他人做嫁衣的“殉道者”,而成为积极发展的创造者。教师应需具有审美情趣,用心体会工作着是美丽的,并学会用生命点燃生命,享受奉献之后的快乐。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感到愧疚,平时我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是感觉到压力太大时,便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情绪也随之低落。这不正是对自身的定位,对教师价值体现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吗?其实想想与孩子们融洽的相处,回顾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和甜美的话语,看着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呢?热爱着并真诚地奉献着,在教师这一职业中,我又何愁寻不到无穷无尽的尊严和欢乐呢? 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章:教师之“魅”在何处?——工作着是美丽的。在这一章节中,叶澜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魅”之所在。文中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不同社会状态下人的自由程度的不同而经历的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的划分,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也分为三种;即以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型”、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型”、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型”。

文中说道“生存型”的教师是无奈的苦捱。那些仅以生存为目的状态下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进入生活或者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此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用以维持生计。事实上,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他们的所爱和首选,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以这样的心态来从教,就可能出现对教师职业如下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表现。即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或是把教师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或将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叶澜先生说道: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毫无思想、毫无创造性的“教书匠”;他不是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出现在校园里,也不是以学生朋友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中,更像一个以一种短期的姿态在学校工作的“临时工”。像这样的教师,我们的队伍里也存在不少。他们主要是从生计出发,站在功利的角度,以被动和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是出于无奈,因而感到困惑和痛苦。不仅别人而且他自己都不可能从职业中得到美的享受,更何谈从工作中体会到幸福呢?

该书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工具化和将其劳动性质定位于传递性是制约教师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是以在开篇即通过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透析提出教师职业有其独特的内在生命价值,而\"创造\"是教师从工作中获得\"外在\"和\"内在\"相统一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由此,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作为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不再是没有职业自我意识的政治工具或为他人做嫁衣的\"殉道者\",而成为积极发展的创造者。这是对教师职业丰富性的深入挖掘,教师的职业形象从而由单薄变为丰满。

一、对于教师发展由强调外部动力转向重视内部动机。

由于传统中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的强调,所以教师常常背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而前行。同时社会也总是以外部力量约束、导引教师的发展,却忽视了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结果是,教师或将自己的职业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无奈的苦捱\",或默默牺牲将吃苦视为享受,相应地,教师的发展表现出缓慢而沉重的特征。

对此,该书作者则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首先,作者明确指出,对教师而言,“育人”和“育己”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育己”应先于“育人”。

二、对于教师工作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

人们通常认为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收获,所以很多老教师对自己从教几十年来学生的每一次获奖、自己得到的每一项荣誉都奉为生活中的大事和引以为豪的家珍,但感受不到日常工作中所蕴含的快乐。

该书的作者却敏锐地发现,教师的工作是充满创造的过程,教育过程中对知识的活化,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敏锐感受,对教育时机的及时把握,对教育矛盾和冲突的巧妙化解,都是教师的创造力的表现,教师也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因此,在作者看来,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体悟重于他们对工作结果的关注。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汲取了大量的实践养料,学术特色更加鲜明,理论成果更为丰硕。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该书无论对教育研究工作者,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亦或是正在成长的未来教师而言,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所提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坚信:教育研究会继续,教师将不断成长,教育事业的明天必定充满希望!

三、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特别是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从传统教学中的 “传授者”解放出来,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

(一)、加强学习,转变理念。

新课程确立之后,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素养的提高,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标准》有个系统的认识。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使之对课改有个明确的目标。

(二)、步出备课方式的误区,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反思教师以往的备课状况,我觉得过去的教师备课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一是重形式轻实效。二是重教法轻学法。三是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而轻课后的反思。在教案的编写上,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当前的课改精神格格不入。因此,备课方式应该改变。首先,备课要有一定的格式但应避免格式化。其次,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最后,应重视写教后笔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当教师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关爱等人际因素注入课堂时,就会不断领略到全新的体验:学生“动”起来了,生命活力焕发出来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心拉近了,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课堂中,经常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大胆地站起来“考”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范写”,或对教学中的各种内容提出反对或补充的意见;甚至会勇敢地来质疑、挑战老师。有时,他们还会为自己战胜老师而激动得欢呼蹦跳。这样的课堂组织有别于以前的“规矩课堂”。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则由接受者转化为主体者。角色的转变使课堂双边活动活跃起来,教学也定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创设丰富的教育情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目的能够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要面向每个学生,顾及个体差异。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应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比如教学《人类认识的宇宙》,我通过创设情景,带学生置身于浩瀚的宇宙里,指导其留心观察宇宙中的事物。小组成员交流畅谈宇宙中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从教学课文转变成学生自我学习课文,探究和发现,解决问题。

(五)、注意正确的评价,给学生积极的心理以支持。

正确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好的课堂,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它新颖的设计,而是教师的个性化价值引导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给课堂带来了积极的热烈的气氛。德国的教育家第斯高芬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存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因此,课堂评价时,可直接肯定学生: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真会思考。你回答得真有创意……以赞赏的语气评价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主体上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呵护童真童趣,做到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转换,必须做到:一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二是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成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

第15篇: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心得体会、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心得体会

二街小学 徐建昆

“教师”是幸福的职业,这是我在工作中所感悟到的。新世纪,新教育需要有新型的教师,同样也蕴育出新一代的教师。谁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把握职业生活中发展的主动权,谁就会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和享受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内含的欢乐和尊严。

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为了不断地提升自我,我会经常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使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但当时并未真正思考过教师职业的生命内涵。今年,我阅读了叶澜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重新审视了教师这一职业,对教师角色也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此书从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的角度,对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作了时代的诠释。这是一本与未来探讨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全书由导论、教师道德论、教师审美论、教师发展论和结语五部分构成。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育己”这一通常被人忽视,然而却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上。书中始终坚持一条主线,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 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章:教师之“魅”在何处?——工作着是美丽的。在这一章节中,叶澜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魅”之所在。文中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不同社会状态下人的自由程度的不同而经历 的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的划分,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也分为三种:即以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型” 、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型” 、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型” 。文中说道“生存型”的教师是无奈的苦捱。那些仅以生存为目的状态 下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进入生活或者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此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用以维持生计。

事实上,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他们的所爱和首选,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以这样的心态来从教,就可能出现对教师职业如下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表现。即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或是把教师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或将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叶澜先生说道: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毫无思想、毫无创造性的“教书匠”;他不是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出现在校园里,也不是以学生朋友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中,更像一个以一种短期的姿态在学校工作的“临时工”。像这样的教师,我们的队伍里也存在不少。他们主要是从生计出发,站在功利的角度,以被动和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是出于无奈,因而感到困惑和痛苦。不仅别人而且他自己都不可能从职业中得到美的享受,更何谈从工作中体会到幸福呢?

对于“享受型”的教师,他们认为吃苦也是享受。处在享受状态下的教师,他们会让教师的职业成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他们并不否认作为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但是,他们不安于此,不愿意在浑浑噩噩中枉度一生,而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因而,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在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学生的每一次获奖,自己得到的每一项荣誉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和引以为自豪的家珍。带着这样的心态从事教师职业,他们会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 最大的快乐、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这些教师已经把“教师”这一职业看成了自己的全部生命,并把生命全部灌注到“教师”这一职业中。他们是从兴趣出发,站在非功利的角度,以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来对待自己的职业,他从事这一职业是因为自己喜欢,因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第三类是“发展型”的教师,他们会创造幸福。在发展状态下,这些教师怀着崇高的服务社会的理想走进教师职业中。他们不是把这一职业当成满足物质需要的功利手段,也不仅仅把这一职业 看成是给予和付出之后的心灵满足。他们相信,教师职业就应该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为己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 同时,教师本人也会通过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他们会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会以终生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会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主要从自身和社会需要出发,站在超功利的角度,以完善自我、为社会作贡献的立场看待自己的职业,他们从事这一职业是为了过一份有意义的人生,因而感到崇高而有价值。这样的教师是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人格塑造人格。他们已经不仅仅是“经师”,更是“人师”。

教师职业的对象是生命的灵动,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的、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其中以成长中的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学生不仅仅具有鲜明的“学生感”和明显的“向师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机械的模仿,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地表现出 自己的喜好与选择,运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和掌握新知,对教师的教学采 取拿来主义,并适当创新。教师也真正从一个“教书匠”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传统教育常常忽视甚而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教师就像一个保姆,把知识嚼细而又细再喂给学生,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教师又像“侦探”,对学生的交往权和隐私权缺乏应有的尊重,否认了教育对象作为“人”的独立存在。

教师职业生活的美意义在于,承认、尊重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起飞”。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进行时态,其中会出现许多不完善甚至错误。迟到或者逃学,欠交作业或者拒绝考试,与同学吵架甚至打架,男女生传递纸条进而偷偷约会,等等,这些可能并不是这些学生的一贯行为,而只是其成长过程中逆反心理、青春期骚动的表现,这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举个例子,我任教过的某个学生,高一刚入学的时候,行为习惯比较差,成绩也很不理想,是很多学生甚至某些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但是经过我和班主任老师多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与交流之后,我们感受到这个学生的本质还是很善良的,通过在学习自信心,学习价值观及与人相处的方式和艺术的教育之后,他就像突然懂事了,长大了一般,遵守各方面纪律,学习成绩也进步了不少,开始的时候,我也 很惊讶他的表现,曾经心里想过去怀疑他,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高度的信任,在高二的高考会考中,他获得了成功,最后高考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此事,作为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 发展,且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席勒曾说: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我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我全身心地投入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我愿意尽 我所能去教育学生。我的目标是做一名“发展型”的教师,树立服务意识 ——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集体服务,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劳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16篇:学习《网络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网络学习与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伴随着教育信息化呼声的日益高涨及其发展的日益深入,教师正面临着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自我专业成长成为了热点问题。它让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环境下教育改革的迫切性,从而转变学习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我们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进行终身学习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一、网络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很难与高层次的专家进行近距离交流接触的情况下,网络则为教师解决了这一问题。 网上资源不但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交流渠道畅通。你既可以通过网络邮箱(Email)、网络论坛(BBS)、网络聊天(ICQ),也可以运用今天流行的教师博客即网络日志(edu-blog)等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让国内一流的专家资源飞到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边生活,一边工作,一边交流,一边成长,不分等级,无视差异,大家共同提升文化内涵,获得进一步成长的契机。网络研修,时空不限、资源共享、多向互动,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本,在行动中学习、行动中研究”的研修特色 。同时,网上学习和在现实情景中学习不一样。网络可以反复呈现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及兴趣学习。特别是一些缄默知识,在现实课堂中一现即逝,不易把握,而在课堂实录中教师可以反复观看,细细感悟,容易习得。因此,网络学习比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更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理论知识的丰富,教育教学技能、缄默知识的习得,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利用时间到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研教改信息,欣赏名家的教学风采,利用时间撰写反思、随笔。这样就能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取得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大成绩。不过,也应当指出的是,在少数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足以支撑其自觉地利用网络资源来努力学习的情况下,网络培训怎样保证和监督教师真正经历了学习的过程,这在技术和制度上都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切实让网络学习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网络学习体现了“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

与传统的面对面的集中培训相比,网络培训至少体现了两大优势:首先在培训的内容上。传统的培训是“以教为主”,培训什么内容是由授课的教师来决定,受训的教师缺乏选择性和自主性。结果导致有些培训的内容,教师已经很熟悉了,或者暂时还没有必要掌握,授课的老师却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而教师特别想学到的东西,却学不到,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又将从何谈起呢?而网络学习则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因为网上资源丰富。网上不仅有著名专家的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讲座、理性论文,而且有优秀教师的优秀教案、优秀课堂实录及说课、评课、教学反思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爱好选择学习。从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学到先进的理念、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设计、方法及一些缄默知识。从而促进了教师自觉参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果。

其次,在培训的时间上,网络培训“化零为整”,更具有弹性。自离开校园参加工作后,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再一次重返校园进行学习,但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工作与时间不充许我们这样去做。可喜的是,21世纪的网络时代给了我们求知的希望。走进网络课堂,所有的知识内容都展现在相关的课程里。不管你身处何地,不管时间有多晚,也不管你是否带着课本 ,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你在学校,家里都可以随时浏览网页上的课程内容进行随心所欲的学习。有效地解决了舟车劳顿和工学矛盾的问题。

第17篇:试论教学改革中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

试论教学改革中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

摘要:当前历史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成绩斐然,但是亦存在许多的问题。作为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我认为改变这种现状,把历史教改推向深入的方案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去努力:中学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用多媒体等补助性设备增强教学效果;情感教学在现代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该得到重视;悠远的历史和现实的生活也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历史教学改革

转变

多媒体

情感教学

现实生活

当前历史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成绩斐然,但是亦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历史教学改革在新形式下还流于形式,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还不够解放、教改中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案不多、教史学史方向的迷失等等,可见历史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作为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我认为改变这种现状,把历史教改推向深入的方案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历史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必须转换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要求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教师的行为。

1、变“以分为本”为“以人为本”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个体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每个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于每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每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的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2、变“师道尊严”为“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真实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在学生面前,他们居高临下,俨然是知识的象征、权威的代表,是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宰和评判者。而现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3、变“重教师的‘教’”为“重学生的‘学’”

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这就是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课前的思考,在课中的体验,上课后的认识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注重学生的“学”,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个人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教师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4、变“教学型”为“教科研型”

传统教学观认为,历史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学,就是把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人们往往以教学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方面倾注了全部的精力。而与此相关的科研往往被忽视,认为那并非教师的职责所在。现在教改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要求教师必须从以往的微观解惑转向宏观启迪,即“授之以渔”。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主动探索,形成相应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从而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

5、变“个体化教学”为“合作化教学”

传统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历史教师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和其他学科教师发生业务上的横向联系。而现在综合学习则要求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一个人很难满足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必须与其他学科教师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注重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以其有声有色、声色并茂、形象直观吸引学习者。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把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形象地显示出来,这可以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课堂上所讲授的一切历史人物、时间脉络是发生在过去的真实情况,绝大多数史实本身就具有引入入胜之处。如果在课堂上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平面视觉感受为立体的视听感受,化静态的信息储存为动态的信息展示,利用强烈的色彩、丰富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手段对于思想史、经济师、文化史等相对于学生的实践而言较单薄的内容,效果就更突出了。

2、突出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的学习是从感知走向概念的。感知越多,概念越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的都是感知的内容,这些感知的出现,就为理解教材重、难点打下基础。教师可以把重、难点通过投影片、录像、电脑等显示出来,或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得出结论,或通过已设置的问题结合上述内容诱导得出结论,或让学生短时间讨论后发言、辨析,最后教师小结。

3、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历史地图、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教学大纲里特别提出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且高考对于考查学生识图能力的要求也正在逐年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历史地图要靠逻辑思维来完成。考查学生识图能力的同时,其实也正考查了他们思维能力。就一副死的历史地图而言,强行记忆相关的课文内容已远远不是教学的唯一要求了,反过来应试使学生能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进行史实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并进而和史实的背景有机结合。

三、注重历史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的实现

只有注入情感的教学才是血肉饱满的教学,历史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加大美感的教育教学力度。

1、历史教学中引进“精神生活”的新理念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发展人。然而,人文性的缺失与人格培养的忽视是当前历史教学的一大遗憾。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除传授人文知识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知识的内化,形成自己的气质修养、人文精神。因此,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气勃勃的载体,成为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有力支点。“历史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唤起个人的人格独特性。”历史教育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精神生活,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不能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可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主要的是获得一种学习态度,一种生存方式,通过学习不断完善个人的人格,只有完善的人格才能立足于社会,报效社会。

2、历史教学中加大美感教育的力度

历史教学中充斥着人类自然的创造美,英雄人物与丑恶势力斗争的悲壮美,劳动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抗争美,可以说,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就是广大师生寻求美,感受美,认识美的过程,它能按照美的规律,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实现美育。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罗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为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历史教师应该多方面挖掘这方面的素材,如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从“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还有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焦裕禄、孔繁森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美感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四、历史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不回归生活的历史教学亦是呆板的教学,因此历史教育应把学生引入广阔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缺乏色彩和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态表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构建起的世界。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是统一的,并不是相互作用、相互佐证的。教学内容由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就是个体生活经验的重现。完整的生活世界既包括科学的经验,也包括科学理论和科学逻辑;既包括人的存在的先验本质结构,又包括世俗生活、日常生活中具体事物。因此,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是要打破两个世界的隔阂,它既联系了个体的生活经验,又没有忽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周围的物质世界,不要在纯粹的历史世界里虚拟阐述。

学生之所以在学校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德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性,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和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割裂有关。基于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好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使已经“死”去的历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活”起来;二是使已经永远成为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建立某种有机联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才能被诱发,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的被调动出来。

总之,历史教育改革的道路是很艰巨的。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教师需要坚持着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无愧于心灵工程师的事业实属不易,但是责任心、事业心要求教师一刻也不能释怀超前的意识、危机意识。为了让历史教育改革更好的推进和落实,中学历史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行为,用多媒体等补助性设备增强教学效果,情感教学在现代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应该得到重视,悠远的历史和现实的生活也应该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引领学生用时代的感知触角去推开封尘的历史之门,在历史的宫殿中观赏和领悟光怪陆离的智慧之宝,考古新发现,封存的史料新开封,历史宝藏一层层地被发现,现实又让它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开启历史之门的先导,应时刻关注个体生命和灵魂的尊严。

新的手段、新的创意给我们更多的是涉猎空间,我们既要立足传统文化,吸取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传承教育精华,又要奉行拿来主义,洋为中用,海纳百川,消化吸收,循序渐进,创新发展,让历史学这一古老的学科展示青春活力,一线历史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李福.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教育,2006,9.

【2】王根林.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教师转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连建雄.要求历史教师完善知识结构,并调整角色定位「J」.中学历史参考,2001,(11).

【5】马卫东.试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J」.历史教学,2000,(3).

【6】马卫东.谈谈对当前历史教学改革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J」.历史教学,2002,(1).

【7】黄玉琴.谈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目标「J」.基础教育

【8】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10期 【9】任淑萍.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行为的转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6,(3).

【10】任志勇.新形势下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反思「J」.教改研究,2006,10. 【11】舒云波.悠远的历史,真实的生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6,(6). 【12】中学历史教学「S」.陕西师大出报社,2005,1.

第18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大三初我们数计学院组织了一周的教育见习,我被安排去师大附中-曾经的母校,可是现在的身份却不同了。见习,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很累,但是收获很大,在那里我换了另一种身份听课,不再琢磨题目会不会做,而琢磨题目适不适合学生做,怎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以及我的思路,揣摩老师各种的导课技能,说课技能,板书技能等,看着附中很多优秀老师如何上课,我发现同样的内容,不同老师可以讲出不同的风格,很受启发。看着旁边大四的学长学姐们为了一节课,在那预演了无数次,修改了无数次教案,很惊讶,可能只有身入其境了才能明白其中的辛苦吧。因为不够明白到教课的严肃性,那一周的见习,只是忙着听课,改作业,写见习报告,还不能深刻的意识到教师-这一行业的艰苦。

然而,在接下来的微格教学中,我终于见识到了教师的辛苦了。作为初出茅庐的我们,老师对我们要求很高,她把所有的课都给我们讲了,每个人也只有两次上台讲课的机会。我的第一次讲课是讲语言技能。第一次讲课很兴奋,一口气讲下来了。同学们反映说虽然语言流畅,到位但是讲的太快了,而且语调基本上很兴奋,难以消化。我的一腔热血被打击了。我的第二次讲课是关于高二的等差数列。没有试讲过,板书没有演练过,就上讲台了。讲完后,我受到了严肃的批评:板书太草了,没有系统(之前我是有设计板书,但是现场的版面太小了,不好写开),擅自修改课本内容。慢慢的,在看到许多同学的上课和老师的及时点评后,我明白了: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主体,你的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自己想当然的改变教学内容,要注意学生的知识背景。中学生的模仿性很高,老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便修改课本上的内容,在修改前要参考很多资料的。老师,作为一个传道解惑的人,学生很轻易的把他们看成榜样。如果老师一旦出现错误或者不得当,这需要多少时间补救的呀!

基于自己这么浅短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见解。

第一个方面: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与渔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上,对老师的一个例子印象很深刻:对于小学的一年级的1+1=2,邻居的三年级的哥哥会教,孩子的父母会教,你也会教,如果你讲的和他们一样,那学生为什么要向你学习呢?教师不但是一个职业,它还需要一种技巧,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教法。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怎么去求得一种适合大家的教法呢?这是教学中最大的问题,解决好了它,你的教学质量就不会差了。教师教给学生的也不单单是知识,还有一种技能。而且慢慢的,教师在教学中注入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

第二方面:进课堂之前收拾好自己的情绪。

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意识到教师的重要性,追求完美的我不允许自己犯错,但是我慢慢发现在现实课堂上,这是很难控制的,教师也有情绪,也有生气的时候,怎么控制好自己心情是一个问题。做不成完人,我们就努力往好的地方上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轻松愉悦的学习境地。在学生的面前尽量表现成积极向上的一面,把自己的消极情绪收拾好进入课堂。

第三方面:表达好自己的意思,不要轻易扼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怎么表达自己对书本内容的看法是一个问题,怎么批评调皮捣蛋的学生是一个问题,怎么表扬学生是一个问题。这些都是有技巧的,见惯了身边一些因为老师的一些话而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例子,当然也有因为老师的误会而放弃的学科的例子。在学生心里,老师就是神了。你要如何演绎这个形象呢?注意自己的措辞,注意场合,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在事情不明白的时候,把学生往好的地方去想,假设学生们都是好的,这样你才不会对号入座,非理性解决事情。

第四方面:你要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半桶水

作为老师,要努力做到比学生知道的多,这句话可笑吗?老师本来就比学生知道的多。是的,老师是知道的多,可是他也忘得多呀,而且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要知道多,还要讲的通才行。这样就不断的督促老师们学习,我们不仅仅要学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我们需要横纵发展。很多知识都是共通的,往往在一个地方你看不到它的本质,换了一个地方你轻而易举的看到了。如果你想吃老本,不求上进,那么你就愧对教师这个职业了。在学生面前支支吾吾,讲不通,自己也会觉得难受的。

第五方面:不要强迫学生做任何事

这一点,很难办到。在高三的时候,老师们恨铁不成钢,常常告诉学生们怎么做怎么做。学习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急了也没用。我们要鼓励他们学习,而不是强迫,所谓强扭的瓜都是不甜的。在见习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附中高一的林老师,他一直都在说我建议什么什么,我本人习惯什么什么,我觉得什么什么比较好,而不是说你们要怎样怎样。他退了一步,却更能让学生接受他的意见。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以上就是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心得体会,很粗浅,但却是我的真切感受。当一名好教师,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走……

第19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这段时间的专业发展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共分几个章节,包含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教师的职业意识与人文素养》、《教师的成长策略与教师生涯规划》、《教师怎样做教育研究》等章节。通过任课老师的精彩教导,我们不断认识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一是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二是初步理解了教师专业化理念与实践的相互联系;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规律;四是如何规划教师自身的成长生涯;五是反思——从自己的教学的得与之中找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六是合作——向同事学习;七是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发展;八是如何做好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九是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十是教师评价。从这些资料中让我对教师专业化有了全面的了解。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与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发展的自主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

(一)专业理念;

(二)专业知识;

(三)专业能力;

(四)专业态度与动机。

三、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形成根源及缓解对策。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叫教师的职业倦怠,也知道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表现有:

(一)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

(二)人格的解体。

(三)较低的成就感。

同时知道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有:

(一)个体方面;

(二)教学方面;

(三)社会方面。

了解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包括:

(一)社会方面的根源;

(二)组织方面的根源;

(三)个人背景方面的根源;

(四)学生与教学情境。

了解了一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三)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教师职业持合理期望。

(四)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压力。

尤其我想要讲的是学校的领导层应该正确认识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对待本校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地开展。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有效途径。

结合自己在乡镇中学所任教的实际情况,不断从自己的反思中去进行提高;多与同事合作,从合作中得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与学生的交流与学习中去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这次专业化发展的学习,让我提高了自己不少的理论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书育

人工作,使自己的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我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更感责任的重大。我要不断地思索,不停的探讨,永不停止的实践,把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1、学习精神。

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新课程改革的上场,不得不促使教师们参加到学习中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钻研,要使自己的观念能够与世界教育发展同步,用心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

2、敬业精神。

教师要把办好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3、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向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怎样学习,更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教师承担着培养各种能力、

塑造完美人格等许多重任。因此,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止境,也无法用尺寸计量的。他们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默默无闻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学的热爱,源于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并由此感到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价值。

4、创新精神。

教育改革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二、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新课程倡导“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理念。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钻研教材中,尽量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

灯片,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评价观念,注重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

课后教师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教师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择,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认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可以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

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就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教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与“抱“采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

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第20篇: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人们都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也是如此,接下来要给大家推荐的是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以及参考!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1)

通过这段时间的专业发展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共分几个章节,包含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魅力》、《教师的职业意识与人文素养》、《教师的成长策略与教师生涯规划》、《教师怎样做教育研究》等章节。通过任课老师的精彩教导,我们不断认识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一是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二是初步理解了教师专业化理念与实践的相互联系;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规律;四是如何规划教师自身的成长生涯;五是反思——从自己的教学的得与之中找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六是合作——向同事学习;七是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发展;八是如何做好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九是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十是教师评价。从这些资料中让我对教师专业化有了全面的了解。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与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发展的自主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

(一)专业理念;

(二)专业知识;

(三)专业能力;

(四)专业态度与动机。

三、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形成根源及缓解对策。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叫教师的职业倦怠,也知道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表现有:

(一)长期的情绪上的倦怠感。

(二)人格的解体。

(三)较低的成就感。

同时知道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有:

(一)个体方面;

(二)教学方面;

(三)社会方面。

了解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包括:

(一)社会方面的根源;

(二)组织方面的根源;

(三)个人背景方面的根源;

(四)学生与教学情境。

了解了一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以教师发展阶段论透视教师职业倦怠,给处于倦怠期的教师以支援与协助。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三)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教师职业持合理期望。

(四)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通过心理疗法缓解压力。

尤其我想要讲的是学校的领导层应该正确认识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对待本校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地开展。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有效途径。

结合自己在乡镇中学所任教的实际情况,不断从自己的反思中去进行提高;多与同事合作,从合作中得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在与学生的交流与学习中去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这次专业化发展的学习,让我提高了自己不少的理论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使自己的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2)

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得到提升,观念得到转变,我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更感责任的重大。我要不断地思索,不停的探讨,永不停止的实践,把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教师应具备学习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1、学习精神。

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新课程改革的上场,不得不促使教师们参加到学习中来,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勤奋地钻研,要使自己的观念能够与世界教育发展同步,用心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

2、敬业精神。

教师要把办好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3、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向学生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怎样学习,更要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教师承担着培养各种能力、塑造完美人格等许多重任。因此,教师的工作是没有止境,也无法用尺寸计量的。他们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精神,默默无闻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学的热爱,源于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并由此感到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价值。

4、创新精神。

教育改革是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二、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新课程倡导“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理念。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钻研教材中,尽量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和道具、图像和幻灯片,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变评价观念,注重课后反思。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

课后教师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教师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3)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择,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缺失了。

我认为,数学生活虽然与生活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适度而恰当的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是大有裨益的,但正如生活难以数学化一样,如果数学教学一味的追求生活化而迷失了自我,是得不偿失的,数学课的\"主角\"永远只能是数学本身,数学学习可以吸收生活中有趣有益的例子来为生活服务,也可以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但不能走失数学本身。

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就应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教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指引\"和\"抱着\"想到,\"引\"与\"抱\"采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教学改革方向与教师发展心得体会.doc》
教学改革方向与教师发展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