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周期律教学心得体会

2020-10-0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

再设置问题,结合原子结构的知识,让学生探究主族和副族的序数和纵列序数的数量关系,支配学生通过交流和研讨,得出:主族和副族的族序数=纵列序数的尾数。我认为,补充这个等量关系对于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很有帮助。

对于主族元素的教学,我以第ⅠA、ⅡA、ⅦA族为例,引导学生分别比较和探究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族的序数、最高正价在数值上的关系,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到了这一规律:主族的序数=该族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该族的最高正价(O、F元素除外)。

我选择的例题之一是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读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回答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解答这一题,可以利用和巩固上述等量关系,我还借此例为突破口,略微拓展了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我觉得这节课如果再补充一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补充焰色反应等演示实验、展示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样品或图片,那么效果会更理想。

推荐第2篇: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

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很浓,因为几乎任何一本化学书上都有周期表,他们非常希望了解有关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基于这个特点,关于周期表的结构就设计了一节课完成的思路,相关知识包括

(1)长短周期主副族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3)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在周期表中的应用

二、课后结果

上完课后,还有大约十多分钟的课上练习时间,完成三个题,这三个题属于一般难度的题目,结果,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周期表的结构没记住。

(2)知识与习题相脱节,到了习题上知识就全给忘光了。

(3)书面表达能力差。

三、课后总结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课容量不应该太大,要时刻注意要少要简,要勤反复,多练习,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作业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纠正了,学生就基本掌握了。

推荐第3篇: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优秀教案

共1课时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

人教2003课标版 1学情分析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是高一第二学期学生首先学习的内容,学生已完成高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一些金属与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性质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初中阶段学习了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特点,知道了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为学习元素周期表知识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本节元素周期表的学习,熟悉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实质,为系统学习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要求: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周其表的结构

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相互推断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元素周期表 【引入】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112种元素。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为什么他们的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投影】简要概述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

1829年,德国人德贝莱纳根据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提出了“三素组”学说。归纳出五个“三素组”,即Li Na K Ca Sr Ba P As Sb S Se Te Cl Br I 1864年,德国人迈尔发表了《六元素表》,在表中对于相似的元素六种、六种的进行了分族

1865年,英国人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发现从任意一种元素算起,没到第八种元素就和第一种元素的性质相似,犹如八度音阶一样。他把这种规律叫做“八音律” 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了第一章元素周期表 【投影】门捷列夫图片及其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分析】门捷列夫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全部列入表中,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了空位,语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的性质,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的完全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的顺序排列。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周期表。 【分析】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表,这个表就叫元素周期表。

【开放性训练】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将1-18号元素编成周期表

推荐第4篇:《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方法分析、教学设计、效果设计、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承上而启下,学好元素周期表就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节教材编排在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通过对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的探究,归纳得出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下简称“位、构、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提供方法导引。

教材采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⑵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

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⑶了解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等内在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成表规则;

⑵通过对已有的同周期、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的再认识,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构、性关系;

⑶通过对周期表内在规律的归纳,学会“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⑵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4.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⑴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⑵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⑶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这一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化学课,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三、方法分析 1.教法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以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诱思探究法进行教学,致力于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1).基本思路:以问题诱思 观察分析 归纳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用元素周期表挂图作为教学的主题背景,使课堂教学“学不离表,表不离学”,从而突出重点。

(3).将周期表中潜在的规律转化为问题,设疑诱思,步步深入,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2.学法指导

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基本学习环节为:问题导入→分析归纳→理论升华→具体应用→作业中的研究性课题。

四、教学设计

⑴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从化学史引入新课,设计一些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设计这些问题主要是创设问题的意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⑵分析图表、巧得规律。

课本在本节内容中设计了许多图表,列举了一些数据,这些资源可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P5的科学探究完全可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和查阅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填表,从而找出信息中隐藏的规律,得出碱金属元素中相似性和差异性,再者P7碱金属的主要性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推知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同时也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⑶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①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兴趣。

②科学探究,诱思创新。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不要给学生规定框框,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又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如将氧气、水与金属钠和钾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提出假设→讨论→思考→给出事实→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索知识。

五、效果分析

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掌握好课堂节奏,使学生始终处于张弛有度的课堂气氛中。做分组实验时由于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过程不是很熟,动手能力不强,所以在教师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探究过程。鉴于此,教师做好后宏观调控,课前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设计好实验方案。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落实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完成教学准备。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7个横行、18个纵行

7个周期、16个族(

8、

9、10为一族)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短周期:

1、

2、3周期 长周期:

4、

5、6周期 不完全周期:7周期 镧系(57——71) 锕系(89——103) A表示主族 B表示富族

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还原性增强。

以上是我对《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想和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推荐第5篇:元素周期表1教学设计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本节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三、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四、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周期表的大致结构,并会用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周期表的具体结构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初步理解周期、族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

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

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

注: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 教师: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8、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9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探究点二: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最后教师总结,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并让学生当堂训练学案例2和例3。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让他们深刻理解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对点训练巩固当堂所学。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位置的判断,那么,周期表中各族元素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大家预习这部分时要对比学习两族元素相似点,总结各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并完成本节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结构

三、周期和族的特点

1.周期特点: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族的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等学生易混、易忘的东西,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我特意把这节课内容设计成三课时。本课时,重点讲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果仅仅是像以往那样详细地介绍周期表的横行、纵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此,在本课时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采用了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及对元素周期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6篇: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1

元素周期表HPS教学设计

课时1

陈飞(化学二班 4090706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表概念的建立,元素周期表生成的发展历史以及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HPS教学法,科学探究启发式教学法。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元素的知识,比方说在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学习了关于金属元素的有关性质,第四章中学习了有关非金属元素,例如,硅、氯、硫等等的有关性质。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表现出来的性质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能不能用一个表格的形式将这些已发现的元素按一定的循序排列起来呢?展示碱金属的有关性质: 【投影】:

【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讲解并作简要总结。

2、引出观点:

【教师】:在总结和评价学生的观点之后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概念。

门捷列夫对当时已知的63 种元 素,写了63 张卡片, 将化学元素的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氧化物以及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别写在卡片上。

【教师提问题】:: 若你是门捷列夫,你会试着用几种不 同方式去 摆 63 种卡片 。

【学生观点】: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摆;按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摆。

3、学习历史: 【PPT播放】:

关于元素周期律,人们往往将它的发现完全归功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然而,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不止门捷列夫一人,在这一百年间许许多多科学家都做出了贡献。

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的科学家,当首推法国人拉瓦锡。1789 年,拉瓦锡曾运用分类比较法,就当时他所确认的33 种元素(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进行过分类研究,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开创了元素分类研究的先河。

1850 年,培顿科弗认识到相似元素组不应限于3 个元素,而且发现组内各元素的原子量之 差常为8 或其倍数。1853 年,格拉斯顿提出同组元素在原子量上有3 种不同类型。 1854 年,库克将元素分为6 系。

1865 年,纽兰兹对元素的分类进行了另一番研究。他把元素按原子量大小顺序排列后,发现“从任何一个元素起,每隔8 个元素就与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似”。

类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紧紧抓住原子量这一体现元素最基本特性的物理量,探讨元素性质间的演变规律。

1869 年2 月,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律图表,初步实现了元素的系统化和科学分类。该表包括了当时已发现的63 种元素,并大胆预言了3 种未知元素的存在,指出按照原子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教师总结】:那么在我们学习了这段历史之后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伟大的发现都是在千千万万个实验的基础之上才完成的,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实验素材,大家自主的设计出实验来体验一下大仙元素周期表是前人试验的乐趣。

4、设计实验:

【素材】 : 教师给出18张卡片或更多卡片有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核电荷数等 。

【学生探究】 : 学生按原子的核数大小、或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或按原子半径大小规律、或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分别制得一张元素排列表 。师生相互讨论应用已知学习验证探究规律 。发现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 期表 。

5、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向学生呈现几种类 型 的元素周期表。 【投影】:

门捷列夫短时周期表、三角形周期表、宝塔式周期表、维尔纳长式周期表、金字塔式立体元素周期表、螺旋式元素周期表、积木式立体元素周期表等等。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种周期表的形式,并作简要分析。

6、总结与评价: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有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板书设计】: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历史 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时间:1869年

(2)绘制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3)排序依据: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4)结构特点: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5)意义:揭示了化学元素的内在联系——里程碑

2.现行元素周期表

(1)排序依据:原子的核电荷数

(2)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3)结构特点: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周期(横行)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族(纵行)

教学反思: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建立起元素周期表的概念,了解元素周期表生成的发展历史,为后面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一个基础。本节课采用的HPS教学模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多加采用HPS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科学史、科学哲学是、科学社会史的了解与学习。

推荐第7篇: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2

元素周期表HPS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陈飞(化学二班 4090706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性质的递梯变性和周期性,了解元素原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若干族和周期的元素性质的性质的递变性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原子结构发现和发展史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大胆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和原子结构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表各族各周期性质周期变化的规律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

教学方法:

HPS教学法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之后对元素周期表的内在内容作进一步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元素的进一步认识,他是学习以后章节的重要基础,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必修2中有着非要重要的地位。

教学过程: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由来,它是由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加以总结而得到的,那么元素周期表是不是单纯的只是将元素放在一起的一个表格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每一行每一列之间存不存在一定的关系呢?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种元素能不能用一种统一的形式将每一种元素表示出来呢?

【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相应的猜想: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上存在某种联系;可以用某种方法将每一个元素的核外结构简单的表示出来等等。

【教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总结。

讲述碱金属元素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规律性和递变性,总结出元素周期表中各主族各周期中元素的性质是存在递变性和周期性的观点,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简单的表示。

【教师】再给出卤族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卤族元素和碱金属元素一样在性质上存在递变性和规律性。

老师总结: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大。

学习历史:

【教师】讲述 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发展史结合PPT的播放: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门捷列夫为此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科学院,指出镓的比重应该是5.9左右,而不是4.7。当时镓还在布瓦博德兰手里,门捷列夫还没有见到过。这件事使布瓦博德兰大为惊讶,于是他设法提纯,重新测量镓的比重,结果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言,比重确实是5.94。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它也说明很多科学理论被称为真理,不是在科学家创立这些理论的时候,而是在这一理论不断被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当年门捷列夫通过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时,有的科学家说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过实践,门捷列夫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 后来,人们根据周期律理论,把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排列、分类,列出了今天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张贴于实验室墙壁上,编排于辞书后面。它更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在学化学的时候,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课。

设计实验:【教师与学生互动】

实验一: 将学生分成两组:A组为碱金属组,B组为卤族元素族。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在电脑相应软件中A组做碱金属与氧气的模拟实验反应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B组做卤族元素与氢气的模拟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

将少量的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的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实验二:【学生观察、讨论、分析、记录现象】

氯水加入NaBr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氯水加入KI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溴水加入KI溶液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分层:上层水层为黄色,下层四氯化碳层为浅紫色。

【讲述】经过多次萃取后上层水层最终为无色,Br2溶于四氯化碳中应为橙色,这里大家看到浅紫色可能由于滴管、试管清洗不干净还有溶液的浓度也会有影响。

【板书】Cl2+2NaBr═2NaCl+Br2

Cl2+2KI═2KCl+I2 Br2+2KI═2KBr+I2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氧化性(非金属性)Cl2>Br2>I2 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板书】: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相应的关于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表格.

总结与评价:【老师】提问;学习了上面的只是我们能得到元素周期表的元素都有什么样的性质和规律呢?? 【板书】:(学生总结)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化学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教学反思:

元素的性质是学习化学的精髓所在,本节可通过对部分主族和周期以及有关化学发展史的学习,使学生对元素的性质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后面第一章第二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在上节课HPS的教学引导下继续应用HPS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了HPS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和必要性,教师也能更好的驾驭这种教学方法的力度和课程的结合性。

推荐第8篇:巧记元素周期表

不论你是中学生还是中学生的家长,都可以试试。算好了,只要10分钟时间。

在背诵之前先用2分钟时间看一个不伦不类的小故事:

侵 害

从前,有一个富裕人家,用鲤鱼皮捧碳,煮熟鸡蛋供养着有福气的奶妈,这家有个很美丽的女儿,叫桂林,不过她有两颗绿色的大门牙(哇,太恐怖了吧),后来只能嫁给了一个叫康太的反革命。刚嫁入门的那天,就被小姑子号称“铁姑”狠狠地捏了一把,新娘一生气,当时就休克了。

这下不得了,娘家要上告了。铁姑的老爸和她的哥哥夜入县太爷府,把大印假偷走一直往西跑,跑到一个仙人住的地方。

这里风景优美:彩色贝壳蓝蓝的河,一只乌鸦用一缕长长的白巾牵来一只鹅 ,因为它们不喜欢冬天,所以要去南方,一路上还相互提醒:南方多雨,要注意防雷啊。

看完了吗?现在我们把这个故事浓缩一下,再用6分钟时间,把它背下来。 侵害

鲤皮捧碳 蛋养福奶 那美女桂林留绿牙 嫁给康太反革命 铁姑捏痛新嫁者 生气 休克 如此一告你 不得了

老爸银哥印西提 地点仙

(彩)色贝(壳)蓝(色)河 但(见)乌(鸦)(引)来鹅 一白巾 供它牵 必不爱冬(天) 防雷啊!

好了,现在共用去8分钟时间,你已经把元素周期表背下来了,不信?那你再用余下的2分钟,对照一下: 第一周期: 氢 氦 ---- 侵害

第二周期: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 鲤皮捧碳 蛋养福奶 第三周期: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 那美女桂林留绿牙 第四周期: 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 嫁给康太反革命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 铁姑捏痛新嫁者

砷 硒 溴 氪 ---- 生气 休克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铷 锶 钇 锆 铌 ---- 如此一告你 钼 锝 钌 ---- 不得了

铑 钯 银 镉 铟 锡 锑 ---- 老爸银哥印西提 碲 碘 氙 ---- 地点仙

铯 钡 镧 铪 ----(彩)色贝(壳)蓝(色)河 钽 钨 铼 锇 ---- 但(见)乌(鸦)(引)来鹅 铱 铂 金 汞 砣 铅 ---- 一白巾 供它牵 铋 钋 砹 氡 ---- 必不爱冬(天)

第七周期: 钫 镭 锕 ---- 防雷啊!

( 唉,没办法,这么难记的东东,又必须要背,就只能这样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化为各种特殊方法来记忆,熟能生巧就能极大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每个人都能学好快速阅读记忆那该多好啊!) 以上是横着按周期背。下面是竖着按族背:

氢锂钠钾铷铯钫 铍镁钙锶钡镭

硼铝镓铟铊

碳硅锗锡铅

氮磷砷锑铋

氧硫硒碲钋

氟氯溴碘砹

氦氖氩氪氙氡

请李娜加入私访 (李娜什么时候当皇上啦)

媲美盖茨被累(呵!想和比尔.盖茨媲美,小心累着) 碰女嫁音他 (看来新郎新娘都改名了) 探归者西迁 蛋临身体闭 养牛西蹄扑

父女绣点爱 (父女情深啊) 害耐亚克先动

化合价可以这样记忆:

一家请驴脚拿银,(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家羊盖美背心。(二价氧钙镁钡锌)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一至五价都有氮 铜汞二价最常见

正一铜氢钾钠银 正二铜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四六硫 二四五氮三五磷 一五七氯二三铁 二四六七锰为正 碳有正四与正二 再把负价牢记心 负一溴碘与氟氯 负二氧硫三氮磷

硫酸:98,盐酸:36.5,氧气:32,碳酸钙:100,水:18,氢氧化钙:57,氢氧化钠:40,碳酸钠:106,碳酸氢钠:84,碳酸:62,氯化钠:58.5 Cuso4 160 ———这些是最基本的,还有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29 钠

23、镁

24、铝

27、铁

56、锌6

5、钙40、铜6

4、钾

39、硫

32、碳

12、氢气

2、氮气

28、氧气

32、水

18、一氧化碳

28、二氧化碳

44、盐酸36.5、硫酸9

8、碳酸钙100、氢氧化钠40.常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Li K Rb Cs Ra Ba Sr Ca Na Ac La Ce Pr Nd Pm

Sm Eu Gd Tb Y Mg Am Dy Ho Er Tm Lu (H) Sc Pu Th Np Be

U Hf Al Ti Zr V Mn Sm Nb Zn Cr Ga Fe Eu Cd In Tl Co

提问者采纳

青害李碧朋,探丹阳付奶。(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那美女桂林,流露押嫁该。(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抗台反革命,提供难题新。(钪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

假者生喜羞,可入肆意搞。(镓锗砷硒溴,氪铷锶钇锆)

你母得了痨,八音阁隐息。(铌钼锝钌铑,钯银镉铟锡)

替弟点仙色,贝兰是普女。(锑碲碘氙铯,钡镧铈铺钕)

破杉诱扎特,弟火而丢意。(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

虏获贪污赖,我一并进攻。(镥铪钽钨铼,锇铱铂金汞)

他钱必不安,东方雷阿土。(铊铅铋钚砹,氡钫镭锕钍)

普诱那不美,惧怕可爱肥。(镤铀镎钚镅,锔锫锎锿镄)

们若老,炉肚喜波黑,卖Uun Uuu Uub!

推荐第9篇:元素周期表之歌【英语版】

恐怖的英语元素周期表之歌,谁能唱出来就不是人

歌词

There\'s antimony, arsenic, aluminum, selenium,

And hydrogen and oxygen and nitrogen and rhenium

And nickel, neodymium, neptunium, germanium,

And iron, americium, ruthenium, uranium,

Europium, zirconium, lutetium, vanadium

And lanthanum and osmium and astatine and radium

And gold, protactinium and indium and gallium (inhale)

And iodine and thorium and thulium and thallium.

There\'s yttrium, ytterbium, actinium, rubidium

And boron, gadolinium, niobium, iridium

And strontium and silicon and silver and samarium,

And bismuth, bromine, lithium, beryllium and barium.

There\'s holmium and helium and hafnium and erbium

And phosphorous and francium and fluorine and terbiumAnd manganese and mercury, molybdinum, magnesium,Dysprosium and scandium and cerium and cesium

And lead, praseodymium, and platinum, plutonium

, Paladium, promethium, potaium, polonium, and

Tantalum, technetium, titanium, tellurium, (inhale)

And cadmium and calcium and chromium and curium.

There\'s sulfur, californium and fermium, berkelium

And also mendelevium, einsteinium and nobelium

And argon, krypton, neon, radon, xenon, zinc and rhodiumAnd chlorine, carbon, cobalt, copper,

Tungsten, tin and sodium.

These are the only ones of which the news has come to Harvard,And there may be many others but they haven\'t been discovered.

你认识几个啊·!!!

推荐第10篇:元素周期表之歌(中文歌词)

元素周期表之歌

有锑、砷、铝、硒

还有氢和氧和氮和铼

还有镍、钕、镎、锗

还有铁、镅、钌、铀

铕、锆、镥、钒

还有还有镧和锇和砹和镭, 还有金和镤和铟和镓

(换气)

还有碘和钍和铥和铊。

有钇、镱、锕、铷

还有硼、钆、铌、铱,

还有硅和锶和银和钐,

还有铋、溴、锂、铍、钡。 有钬和氦和铪和铒,

还和磷和钫和氟和铽,

还有锰和汞、钼、镁,

镝和钪和铈和铯。

还有铅、镨和铂、钚,

钯、钷、钾、钋

还有钽、锝、钛、碲,

(换气again)

还有镉和钙和铬和锔。

有硫、锎和镄、锫,

还有钔、锿、锘,

还有氩、氪、氖、氡、氙、锌和铑, 还有氯、碳、钴、铜、钨、锡和钠。 这些有的是已经在哈佛提到过的, 可能还有很多但是都没有发现。

第11篇:《元素周期表》说课稿汇总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多年来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基于以上认识,现从以下三部分谈谈我对《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学生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两族元素后,对元素周期律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是对元素周期律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学习。

元素周期表是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承上而启下,学好元素周期表就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内容是高考化学命题的主干知识点。

2、教材简析和整合重组

本节教材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第二部分是元素的性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部分讲述有关同位素的常识,第四部分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教材采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第一课时计划以第

一、二部分为学习内容,这是对元素周期律的形象化和表象化。同时,对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同族元素原子序递增规律、金属元素分布等规律等要进行一定的拓展和深化。

二、学情分析

多年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习惯和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学生学习了碱金属、卤素和元素周期律后,对同族或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已有初步了解,可以此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起“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高一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课时学习目标如下: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⑴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⑵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⑶了解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等内在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成表规则;

⑵通过对已有的同周期、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的再认识,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构、性关系;

⑶通过对周期表内在规律的归纳,学会“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组织开展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和发现规律,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

⑵通过认识周期表的成表规则和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四、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课时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学习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内在规律。

学习难点:元素的性质、在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以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诱思探究法进行教学,致力于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1.基本思路:以问题诱思

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用元素周期表挂图作为教学的主题背景,使课堂教学“学不离表,表不离学”,从而突出重点。

3.将周期表中潜在的规律转化为问题,设疑诱思,步步深入,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二、学法指导

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1.基本学习环节为:问题导入→分析归纳→理论升华→具体应用→作业中的研究性课题。

2.本节课的基本结论较多,要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发现和探索,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对于问题的分析、思考讨论问题的结果、结论的得出、甚至课堂小结等都计划由学生自主完成。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由以下五个阶段组成:

1.概念形成阶段——创设情景、直观导学

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1.目前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的周期性,如何用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2.为解决这一问题,哪位科学家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

对这两个问题,学生在预习之后,一般都有正确结论,由学生自由交流预习成果,将他们的

答案板书为课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出示元素周期表挂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周期表结构,讨论交流后,将自己对周期表结构的认识表达出来。

学生对表结构的基本认识将是正确的,但在其表述时,概念术语可能不准确,在充分肯定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概括板书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族的分类。此时,我特别强调短周期的概念,并说明不完全周期是自然科学给同学们预留的发展空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幻灯片,对已有认知进行巩固应用,导入下一阶段,讨论填表5-11: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的周期序数和元素起止、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2.规律发现阶段——设疑诱思、自主探究

出示幻灯片,对周期表的现有认识提出疑问:

讨论: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引导学生绘制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参考ⅠA、ⅦA、0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已有认知或周期表相关内容,循序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表述的问题基本内容一般是较准确的,只是科学性和逻辑性会较差,此时,要针对问题实质分步地、渐进地鼓励学生将表述趋于科学准确后,将其板书为周期表的成表规则。让他们收获成功,愉悦心情,体验个人价值,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课堂结构更加和谐。

出示幻灯片,进一步认识元素的位、构关系,讨论:3.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位置有什么必然关系? 4.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有无必然的递增规律?有什么规律?

对于问题3和问题4的第一部分,学生可得出准确完整的结论,应予以板书肯定。对于问题4的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规律,学生会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进行探讨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又不尽相同,这时要诱导学生计算各主族相邻元素原子序差,用统一方法来统一认识,而后我给出自编的口诀,以强化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记忆方法。

3.理性认识阶段——学用结合、深化内涵

出示幻灯片,凸现第3周期和ⅠA、ⅦA,提出问题:①第3周期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变化规律? ②ⅠA的碱金属元素、ⅦA的卤素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有什么特点或递变规律?

这两个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升华,板书主题,目的是利用其作为知识增长点来探究“为什么”,以便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疑诱思:③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为什么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④金属性最强或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哪个位置?

⑤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对第3周期和ⅠA、ⅦA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点和递变规律与元素性质(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的关系依次进行分析探讨,并要求表述结论。

在学生思考、探究后表述的结论中很可能会出现离题较远的对映关系。对此我一贯坚持“不批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面对挑战,在他们达到或接近问题实质时,进行点评归纳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探索的权力。

4.巩固应用阶段——反馈练习、检测效果

出示幻灯片7,1.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2.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强弱的判断能力。

3.2005年高考9题——直面高考。

至此,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和预期目标进行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时,我习惯于首先提醒学生通过回忆,想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学生参照学习目标自主小结并表述小结内容。我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因此不包办代替,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确乎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小结方法。

5.教学延伸阶段——课外拓展、提升能力

教材习题练习:

一、1-7,

三、1-3;

课外探究题:绘制主族元素周期表,并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写出100字左右的周期表说明。

目的在于强化主干内容,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续性和开拓性。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具有更好的操作性,我坚持设计教学流程图或教学程序表。

【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果预测】

本节课采用诱导探究法进行教学,教师诱导设疑,学生通过观察周期表、分析讨论、归纳知识和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的有机结合,预期教学效果应该较好,便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对于周期表应用中学生易忽略的元素个性问题尚未突出,在下一教学环节中应有适当拓展。

以上是我对《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想和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12篇: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复习)教学反思

修文中学化学组

陆恩兰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回过头来对本节课我有一些想法:

首先,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达到了基本要求。基础知识的讲解透彻细腻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认真,学生的参与意识高,当有的学生想回答但又不敢举手时,我充分鼓励他们回答问题,无论学生回答对与错都给出回应和一定的评价。在教学技能方面:讲授正确,语言规范,语速适当,表达清晰,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这应该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功。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另外,板书精简,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又快又好。

其次,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开始准备时想法是:要运用多媒体、在正式上之前演练一遍,但后来由于未准备好,所以只设计了学案,也也没有能试讲一遍。因此本节课有一些环节没有处理好,如时间分配不是太合理,造成最后时间有点紧,勉强讲完内容,所以在位、构、性知识点上用的时间太少,没有突出该知识点。此外,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经意的去接学生的话,生生互动的机会有点少。

重新上一遍采取的措施:时间上重新分配,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回答完,在学生犹豫不决时适当加以引导,增加生生讨论的时间,在位、构、性知识点上稍加以讲解,然后才通过题目巩固练习。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情况,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点,我一定会乐意接受。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很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第13篇:《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以下是《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方法: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学习科学家们契而不舍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三、教学过程

㈠、用视频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

投影展示: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1862年法国矿物学家尚古多“螺旋图”;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耶尔“六元素表”;1865年英国工业学家纽兰兹的“八音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手编第一张周期表;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修正的现行元素周期表。

让学生观看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视频,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 ㈡、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复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让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原子不带电的原因,总结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2、根据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让学生设计一个元素周期表,说明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⑴、学生积极思考完成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⑵、学生设计出部分元素的周期表结构。 ㈢、比较自己设计的周期表去认识元素周期表

展示现行元素周期表。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有几横行,各有几种元素?分成几类?有几竖行,分成几类各是什么?将什么样的元素排成一横行,横行又叫什么?将什么样的元素排成一竖行,竖行又叫什么?要求 仔细观察周期表的结构,分析周期表中各周期及各族元素种类及相关信息,写在练习。

总结并板书: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强调:锕系、镧系,第Ⅷ族。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㈣、讨论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周期表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如06年美国成功合成了118号超重元素等等。

㈤、小结和练习巩固

1.①原子序数= = = ,这个关系只能用于 情况

②周期:与横行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③族:与列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请你整理好之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3、(1)写出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Na: Fe: (2)已知氟位于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ⅦA族,画出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推测114号元素的位置。

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学生自己去观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分布、分类、元素种数等,建立起构、位的关系,熟悉周期表的结构。

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表结构

1、周期:

①定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电子层数相同、排成一个横行

②分类:三长三短一不全

短周期(

一、

二、三行)(元素有

2、

8、8种)

长周期(

四、

五、六行)(元素有

18、

18、32种)

不完全周期(七行)(元素有26种)

2、族

①定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②分类:主族(A)、副族(B)、第Ⅷ族、0族(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

1、

2、

13、

14、

15、

16、17列) A族 副族(

3、

4、

5、

6、

7、

11、12列)B族 零族(18列)

第VIII族(

8、

9、10列)

第14篇: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97中学化学科 李慕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学方法 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提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哪几条?

〔讨论〕将原子序数1——18元素排列成有规律的表,试确定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 (让学生排列并讨论编排原则)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归纳小结: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讲解〕按以上的三原则,把现在已知的107种元素,排成一个表,就叫做元素周期表(多媒体展示活动的元素周期表)。

对照元素周期表讲解它的结构。 1.横行——周期

(1)什么叫周期?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元素,称为一个周期。 周期表内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2)每周期有多少种元素?

着重指出:同一周期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 例:碳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则C就位于周期表第2周期。 (3)每周期元素的构成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周期组成的元素,然后归纳出:每一周期都是: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2.纵行——族 (1)什么叫族?

除第

八、

九、十等三个纵行叫做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称作一族。周期表内有18个纵行,分成16族。 (2)主族与副族

共有7个主族、7个副族,还有一个0族(稀有气体元素)和一个Ⅷ族(3个纵行,9种元素) 着重指出:同一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主族的族序数 = 最外层的电子数。

例:卤素中每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⑶ 元素在周期表位置的表示方式: 周期 族。如第三周期ⅤA族。 〔练习〕1.不看周期表,口头推算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序数。

2.推算原子序数为

6、

13、

34、

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里的位置。小结第2题的解题方法: 其一,减数法。

所以,13号元素位于周期表内第三周期ⅢA族。 其二,记数法。

例88号元素,推算前应熟记0族元素的序号,即2号、10号、18号、36号、54号、86号。 88比86大2,则88在86号元素的下一周期第二纵行,即为第七周期ⅡA族。

1 3.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A.14号、24号、34号

B.26号、31号、35号

C.13号、20号、31号

D.11号、17号、18号

答案:C。

作业:熟悉周期表结构,记熟1~18号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及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

教学反思: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周期表的展示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第15篇: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总体教学设想: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多方式互动、多媒体展示和补充加之针对训练、课堂巩固、知识拓展、能力提升,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原则。全方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材整体分析:

本节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通过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整合ⅶa、ⅰ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探究金属钾的性质,使学生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认识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即位、构、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对学过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体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3、通过“钠、镁、铝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硅、磷、硫、氯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递变”的探究,“预测金属钾的性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的能力;通过利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胶片

六、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镁带、铝片、蒸馏水、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七、授课时间、班级:

2008年2月 高一 三班

八、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教材p101页第1题 【课后练习】

1、下述事实能够说明硫原子得电子能力比氯弱的是( ) (a)硫酸比盐酸稳定 (b)氯化氢比硫化氢稳定 (c)盐酸酸性比氢硫酸强(d)硫酸酸性比高氯酸弱

2、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顺序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 x>y>z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z (c)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x>y>z (d)单质与氢气反应容易程度:x>y>z

3、按c、n、o、f的顺序,下列递变规律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c)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大 【课后练习】答案

1、b、d

2、a

3、a 篇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案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概念的思想方法;

2、通过“阅读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整体学习,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对门捷列夫的预言和一些化学元素的发现等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对元素“位、构、性”间关系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事物的普遍联系”和“量变引起质变”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下探究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课后作业】教材p28页第5题 【课后练习】

1、下述事实能够说明硫原子得电子能力比氯弱的是( ) (a)硫酸比盐酸稳定 (b)氯化氢比硫化氢稳定 (c)盐酸酸性比氢硫酸强(d)硫酸酸性比高氯酸弱

2、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顺序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 x>y>z(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z (c)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x>y>z(d)单质与氢气反应容易程度:x>y>z

3、按c、n、o、f的顺序,下列递变规律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c)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大 【课后练习】答案

1、b、d

2、a

3、a 第二课时:

二、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 篇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案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第1课时

【教材整体分析】

第16篇:《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以下是《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方法: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学习科学家们契而不舍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三、教学过程

㈠、用视频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

投影展示: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1862年法国矿物学家尚古多“螺旋图”;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耶尔“六元素表”;1865年英国工业学家纽兰兹的“八音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手编第一张周期表;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修正的现行元素周期表。

让学生观看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视频,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

㈡、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复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让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原子不带电的原因,总结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2、根据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让学生设计一个元素周期表,说明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⑴、学生积极思考完成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⑵、学生设计出部分元素的周期表结构。 ㈢、比较自己设计的周期表去认识元素周期表

展示现行元素周期表。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有几横行,各有几种元素?分成几类?有几竖行,分成几类各是什么?将什么样的元素排成一横行,横行又叫什么?将什么样的元素排成一竖行,竖行又叫什么?要求 仔细观察周期表的结构,分析周期表中各周期及各族元素种类及相关信息,写在练习。

总结并板书: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强调:锕系、镧系,第Ⅷ族。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㈣、讨论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周期表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如06年美国成功合成了118号超重元素等等。

㈤、小结和练习巩固

1.①原子序数= = = ,这个关系只能用于 情况

②周期:与横行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③族:与列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请你整理好之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3、(1)写出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Na: Fe: (2)已知氟位于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ⅦA族,画出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推测114号元素的位置。

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学生自己去观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分布、分类、元素种数等,建立起构、位的关系,熟悉周期表的结构。

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表结构

1、周期:

①定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电子层数相同、排成一个横行

②分类:三长三短一不全

短周期(

一、

二、三行)(元素有

2、

8、8种)

长周期(

四、

五、六行)(元素有

18、

18、32种)

不完全周期(七行)(元素有26种)

2、族

①定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②分类:主族(A)、副族(B)、第Ⅷ族、0族(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

1、

2、

13、

14、

15、

16、17列) A族 副族(

3、

4、

5、

6、

7、

11、12列)B族 零族(18列)

第VIII族(

8、

9、10列)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概述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课标教材高中化学必修②“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45分钟)。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学好本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更好的运用化学知识。本节内容作为这一理论内容的开篇,能否了解元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方法: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为科学献身的高贵品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素周期表的得来、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对以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的伟大成就是什么? 推进新课 板 书: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 生 (看书、讨论)

生1 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生2 现在编排的依据是核电荷数。 生3 以核电荷数为依据更科学些。

师 关于第3个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我们就会得出答案。

1、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学生活动】看书P4页后回答。

【讨论交流】我们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可见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结合1~18号元素原子结构)

师 初中我们已知道原子的组成。 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现在又出现了“原子序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怎样?

师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数一下Na、C、O三种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

生 它们之间有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表) (多媒体播放: 各数字的含义) (播放:原子组成示意图) 师 (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请同学们认真分析、研究这张表看看: (1)它有什么排列规律?有什么特点? (2)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

(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 生 (讨论)

师 (巡视)倾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1

表排列比较乱——长短不一,而且表中各元素颜色也不一样。 生2

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生3 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什么叫周期?什么叫族?表中A、B、O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建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关系,为进一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作埋伏。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4—P5页,思考周期表中周期和族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

【观察与思考】在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哪些族?主族由什么决定? 2.主族

【概括总结】包括长周期和短周期元素

主族(A):共7个 族(16个) 副族(B):共7个副族只包括长周期元素

(18个纵行) 第VIII族:包括

8、

9、10三个纵行的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序数=最外层的电子数

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的元素从上到下为同一族。

【陈述】在元素周期表中,各族从左到右的依次是:

IA IIA IIIB IVB VB VIB VIIB VIII IB IIB IIIA IVA VA VIA VIIA 0。 【观察与思考】在所有族中,元素最多的族是哪一族?共有多少种元素? 【结论】在所有族中,第IIIB族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因此元素最多,共有32种元素。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4页图1-2,思考周期表中有多少周期?每周期有多少种元素?

3.周期

【概括总结】

1周期,共2种元素 短周期 2周期 共8种元素

周期 3周期,共8种元素

(七个横行) 4周期,共18种元素

长周期 5周期,共18种元素

6周期,共32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 7周期,目前已发现26种元素

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由1---8的元素从左到右为同一周期

【思考】周期序数由什么决定?主族序数由什么决定? 【概括总结】 编排原则及结构

短周期(第

一、

二、三行)(元素有

2、

8、8种)

周期 长周期(第

四、

五、六行)(元素有

18、

18、32种)

(7横行) 不完全周期(第七行)(元素有26种)

元素周期 族 主族(

1、

2、

13、

14、

15、

16、17列)A族,7个

表结构 (16个族) 副族(

3、

4、

5、

6、

7、

11、12列)B族,7个

(纵行18个) 零族(18列),1个

第VIII族(

8、

9、10列) ,1个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理解应用】据周期表结构,推测原子序数为16,19号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哪一周期?哪一族?

【阅读思考】通过周期表,我们从每个方格可以了解元素的哪些信息? 【交流】

(1)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位置、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元素的类别、相对原子质量、价层电子排布、是否人造元素、是否放射性元素等信息。 (2)通过周期表,我们还可以对元素进行分区,如硼、硅、砷、碲、砹和铝、锗、锑、钋的交界处画一条虚线,虚线的左侧为金属元素,右侧为非金属元素;位于虚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金属元素的性质,又表现为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3)通过周期表,还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认识它们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元素周期表的初步应用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随堂练习】

1.①原子序数= = = ,这个关系只能用于 情况 ②周期:与横行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③族:与列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请你整理好之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3、(1)写出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Na: Fe: (2)已知氟位于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ⅦA族,画出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推测114号元素的位置。

第17篇:《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3课时:

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

第3课时: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

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的教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和应用上(如查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量等)。在本节的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已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课标及学生实际,本节课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②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③了解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等内在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成表规则; ②通过对已有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进一步归纳和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构、性关系; ③通过对周期表内在规律的归纳,学会“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组织开展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和发现规律,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 ②通过认识周期表的成表规则和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3、重、难点分析: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课时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难点:元素的“位、构、性”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的,故设计了“以问题为索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诱思探究法进行教学,致力于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主要采用发现、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1、基本思路:以问题诱思→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元素周期表作为教学的主题背景,使课堂教学“学不离表,表不离学”,突出重点。

3、将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有机结合在一起,设疑诱思,步步深入,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1、基本学习环节:问题导入→分析归纳→理论升华→具体应用→作业中的研究性课题。

2、本节课的基本结论较多,要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发现和探索,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显得比较枯燥。作为高一学生,化学知识的自主构建能力水平较低,而充分的准备与合作交流可弥补其不足。为此,在课前将教材中“交流·研讨”栏目前置,作为学生的预习作业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在前一课时已完成“元素周期律”教学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由以下五个阶段组成:

1.概念形成阶段——创设情景、直观导学

(1)创设情景:

1、目前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的周期性,如何用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2、为解决这一问题,哪位科学家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

(对这两个问题,学生在预习之后,一般都有正确结论,由学生自由交流预习成果,将他们的答案板书为课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2)观察发现:让学生观察分析周期表结构,讨论交流后,将自己对周期表结构的认识表达出来。

(学生对表结构的基本认识将是正确的,在肯定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概括板书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族的分类。此时,特别强调短周期的概念,并说明不完全周期是自然科学给同学们预留的发展空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导入下一阶段:短、长、不完全周期的周期序数和元素起止、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2.规律发现阶段——设疑诱思、自主探究

(1)提出疑问:对元素周期律在周期表中怎么体现?

问题: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引导:引导学生绘制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参考IA、VIIA、0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已有认知或周期表相关内容,循序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表述的问题基本内容一般是较准确的,此时,要针对问题实质渐进地鼓励学生将表述趋于科学准确后,将其板书为周期表的成表规则。让他们收获成功。) (2)深化认识: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律中元素的位、构关系 问题:

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如何变?

4、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如何变化?

(对于问题3和问题4的第一部分,学生可得出准确完整的结论,应予以板书肯定。对于问题4的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规律,学生会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进行探讨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又不尽相同,这时要诱导学生计算各主族相邻元素原子序差) 3.理性认识阶段——学用结合、深化内涵

(1)创设情景:展现第3周期和ⅠA、ⅦA

问题:

5、第3周期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变化规律?

6、ⅠA的碱金属元素、ⅦA的卤素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有什么特点或递变规律?

(这两个问题的主体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升华,以便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设疑诱思、总结归纳

问题:

7、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为什么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8、金属性最强或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哪个位置?

9、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

引导:引导学生对第3周期和ⅠA、ⅦA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点和递变规律与元素性质(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的关系依次进行分析探讨,并要求表述结论。

(在学生思考、探究后表述的结论中很可能会出现离题较远的对映关系。鼓励学生大胆面对挑战,在他们达到或接近问题实质时,进行点评归纳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4.巩固应用阶段——反馈练习、检测效果

目的:检测学生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设计:引用2010年高考9题

小结: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和预期目标进行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时,首先提醒学生通过回忆,想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学生参照学习目标自主小结并表述小结内容。)

5.教学延伸阶段——课外拓展、提升能力

目的:在于强化主干内容,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续性和开拓性。 设计:

1、教材习题练习:

一、1-7,

三、1-3;

2、课外探究题:绘制主族元素周期表

五、板书设计: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短周期

周期

长周期 不完全周期 主族 族

副族 第VIII族

0族

同周期(从左到右):

原子序数

同主族(从上到下): 同周期(从左到右):

电子层结构

二、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

化合价 (可设计成表格)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金属性、非金属性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第18篇:专业英语教案01元素周期表

单元1 化学基础 第一课 周期表

一、常用单词

化工系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应化系 depar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精细化工专业 the major of fine chemical engineering

二、有关术语

dilemma 困难的局面,进退两难的局面 periodic 周期

tabulate vt.把…制成列表 v.列表

extraordinary adj.非常的,特别的,非凡的 readily 速效的,容易的

configuratin 轮廓,组态,外形,格局,够形 atomic number 原子序数 ionization energy 电离能 ion 离子;molecule 分子;atom 原子;proton 质子;neutron 中子 electron 电子 anion (negative ion) 阴离子 cation (positive ion)阳离子

三、常见原子的翻译

氢hydrogen 氦helium 锂lithium 铍beryllium 硼boron 碳carbon 氮nitrogen 氧oxygen 氟fluorine 氖neon 钠sodium 镁magnesium 铝aluminium 硅silicon 磷phosphorus 硫sulfur 氯chlorine 氩argon 钾potaium 钙calcium 钪scandium 钛titanium 钒vanadium 铬chromium 锰manganese 铁iron 钴cobalt镍nickel 铜copper 锌zinc 溴bromine 银silver 碘iodine 钡barium 金gold汞mercury 铅lead

四、课文翻译

As our picture of the atom becomes more detailed, we find ourselves in a dilemma.当我们对原子了解的越来越详细时,我们发现我们其中处在两难之中己。With more than 100 elements to deal with, how can we keep all this information straight?由于超过100种元素要处理,我们怎样能理顺所有的信息?One way is by using the 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一个方法是使用元素周期表。 The periodic table neatly tabulates information about atoms. 周期表整齐地列出了原子信息的表格。It records how many protons and electrons the atoms of a particular element contain.它记录了一个具体的元素的原子包含多少质子和电子。It permits us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neutrons in the most common isotope for most elements.它允许我们为大多数元素计算最常见的同位素中的中子的数量。It even stores information about how electrons are arranged in the atoms of each element.它甚至储存了每个元素的原子周围是如何安排电子的信息。 The most extraordinary thing about the periodic table is that it was largely developed before anyone knew there were protons or neutrons or electrons in atoms. 关于周期表的最杰出的事情是在任何人知道在原子周围有质子、中子或者电子之前被提出来。

In 1869, 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a Ruian chemist, published his periodic table of the elements. 在1869年,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一位俄罗斯化学家,出版了他的元素周期表。 Mendeleev prepared his table by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the atomic weights and the periodicity of certain properties of the elements. Mendeleev综合考虑元素的原子量和性质的相似性制成了他的元素周期表。 The elements were arranged primarily in order of increasing atomic weight. 元素主要按照原子量增加的顺序排列。 In a few cases, Mendeleev placed a slightly heavier element with similar chemical properties in the same row. 在一些情况里,Mendeleev把稍微重一点且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列中。 For example, he placed tellurium (atomic weight = 128) ahead of iodine (atomic weight = 127) because tellurium resembled sulfur and selenium in its properties, whereas iodine was similar to chlorine and bromine. 例如,他把碲(原子量= 128)排在碘(原子量= 127)前面,因为碲在它的特性方面类似硫和硒,而碘类似于氯和溴。

Mendeleev left a number of gaps in his table. Mendeleev在他的元素周期表中留下了许多空格。 Instead of looking upon those blank spaces as defects, he boldly predicted the existence of elements as yet undiscovered. 他没有认为这些空格的出现是周期表的缺陷,而是大胆的预言还有未被发现的元素的存在。 Furthermore, he even predicted the properties of some of these miing elements. 而且,他甚至预言一些这些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 In succeeding years, many of the gaps were filled in by the discovery of new elements. 在以后的许多年中,许多空格被发现的新元素填入。 The properties were often quite close to those Mendeleev had predicted. 性质经常十分接近于Mendeleev已经预言的那些性质。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is great innovation led to the wide acceptance of Mendeleev\'s table. 这个伟大革新的预言价值是Mendeleev的元素周期表被广泛接受。

It is now known that properties of an element depend mainly on the number of electrons in the outermost energy level of the atoms of the element. 现在知道一种元素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元素原子最外层能级的电子数目。 Sodium atoms have one electron in their outermost energy level (the third). 钠原子在它们的最外层能级(第3层)里有一个电子. Lithium atoms have a single electron in their outermost level (the second). 锂原子在他们的最外层能级(第2)里有一个单电子 .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dium and lithium are similar. 钠和锂的化学性质是相似的。 The atoms of helium and neon have filled outer electron energy levels, and both elements are inert. 氦和氖的原子充满电子能级,并且两种元素都是无活动的。 That is, they do not undergo chemical reactions readily. 也就是说,他们不容易经历化学反应。 Apparently, not only are similar chemical properties shared by elements whose atoms have similar electron configurations (arrangements) but also certain configurations appear to be more stable (le reactive) than others. 显然,不仅是具有相似的电子构造(安排)的原子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而且某些构造看起来比其它(构造)是更稳定(更少活性)的。

In Mendeleev\'s table, the elements were arranged by atomic weights for the most part, and this arrangement revealed the periodicity of chemical properties. 在Mendeleev的周期表中,大部分元素按照原子量安排,而且这种安排显示了化学性质的周期性。 Because the number of electrons determines the element\'s chemical properties, that number should (and now does) determine the order of the periodic table. 因为电子的数量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所以数量应该(并且确实)决定周期表的顺序。 In the modern periodic table, the element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atomic number. 在现代周期表里,元素根据原子序数安排。 Remember, this number indicates both how many protons and how many electrons there are in a neutral atom of the element. 记住,这个序数表示,在元素的一个中性原子中,有多少质子和电子。 The modern table, arranged in order of increasing atomic number, and Mendeleev\'s table, arranged in order of increasing atomic weight, parallel one another because an increase in atomic number is generally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atomic weight. 现代的周期表,按原子序数增加排列,Mendeleev的周期表,按原子量增加排列,两者平行(差不多),因为原子序数的增加通常伴随着原子量的增加。 In only a few cases (noted by Mendeleev) do the weights fall out of order. 只有少数情况(Mendeleev注明)下原子量不按照规律。 Atomic weights do not increase in precisely the same order as atomic numbers because both protons and neutrons contribute to the ma of an atom. 原子量不会精确的随军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原子的重量是由质子和中子共同决定的。 It is poible for an atom of lower atomic number to have more neutrons than one with a higher atomic number. 有可能会有原子序数低的原子比原子序数高的原子有更多的中子。 Thus, it is poible for an atom with a lower atomic number to have a greater ma than an atom with a higher atomic number. 因此,原子序数低的原子比原子序数高的原子有更高的原子量是可能的。 Thus the atomic ma of Ar (no.18) is more than that of K (no.19), and Te (no.52) has a ma greater than that of I (no.53); see the periodic table.因此,在周期表中,18号Ar原子量大于19号K,52号Te原子量大于53号I。

The modern periodic table has vertical columns called groups or families. 现代周期表有垂直栏,称为族或者同族。 Each group includes elements with the same number of electrons in their outermost energy levels and, therefore, with similar chemical properties. 每族包括在最外层能级上具有相同电子数目的元素,因此,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The horizontal rows of the table are called periods. 周期表中水平的行称为周期。 Each new period indicates the opening of the next main electron energy level. 每个新的周期意味着下一个主要的电子能级的开始。 For example, sodium starts row three, and the outermost electron in sodium is the first electron to be placed in the third energy level. 例如,钠开始第3 行,并且钠的最外层电子是被放在第三能级中的第一个电子。 Because each row begins a new energy level, we can predict that the size of atoms increases from top to bottom. 因为每行开始于一个新的能级,所以,我们能够预言原子的大小从上到下增加。 And since electrons are easier to remove when farther from the nucleus, we can also predict that the larger the atom the lower its ionization energy, the energy needed to remove an electron. 既然电子离核越远越易除去,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原子越大,其电离能越低,除去电子所需的能量越低。

第19篇:元素周期表教案 详细案件

一、课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课型:新课

三、课时:1

四、课标要求:描述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复述周期的概念,识别短周期、长周期,复述族的概念,识别主族、副族、零族和Ⅷ族,描述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描述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情况,说出发现元素周期律与发现元素周期表的重大 意义。

五、教材分析:教材在从史实引入元素周期表,通过图表介绍了周期表的结构,同时介绍了有关概念,如原子序数、周期、族等。

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3、进一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增进对科学史实的崇敬。

七、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和族

八、教学难点:利用元素之间的关系计算未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九、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总结。

十、教学过程:

我们先复习一下上周学过的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大家思考两个问题: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学习了哪几个方面?(提问同学)

学习了元素周期律以后,我们今天来欣赏一幢美丽的大厦——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就好像是我们PPT上所展示的大厦,高大的建筑是由每块砖每块瓦所组成,组成元素周期表的是每一个元素。元素大厦现在尚未客满!那大家知道现在的元素周期表已经住进去了多少位客人?又是谁最先绘制了元素大厦的蓝图?他又是根据什么来安排这些已经入住的“客人”的?

学习元素周期表,必须记住一个人,就是门捷列夫。他是伟大的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的奠基人,那么门捷列夫是怎么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呢?让我们一起看看门捷列夫制作元素周期表的历程。(观看简短视频) 门捷列夫按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把当时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排列在一起。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这张元素周期表。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前18号元素,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现在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2、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呢?(引导大家从每个元素的电子排布上观察总结)(让学生观察PPT进行总结)提问回答 总结:(1)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那又有一个问题了,什么是原子序数呢?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2)原子序数:根据元素按核电核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在周期表中位置的编号。从原子序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等式,那就是: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学生可以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 (1)同一横行的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相同,(2)同一纵行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规律(展示PPT)个别元素除外,比如镧系和锕系的元素。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讨一下幢美丽的元素大厦。

我们先横着看一下,大家数一下一共多少横行?每个横行有什么特点? 回忆周期的定义,学生总结出元素周期表有7行,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的关系。让同学们观看元素周期表填写下表。从而给出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的范围,那没有完成的大厦就需要大家们去填砖加瓦了。

我们再竖着看一下,大家数一下一共多少纵行?纵行又有什么特点呢? 回忆族的定义,学生总结出元素周期表有18列(纵行),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让学生观察,我来小结一下,一种是18列,第

八、

九、十列叫做第第Ⅷ族,其余15个列,每个列称为一族。给出族序号的表示方法,是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表示。

那18列被分成了哪些族呢?按着PPT讲解。首先是被分为了主族、副族、第Ⅷ族和零族,大家再观察一下周期表上每个元素最上面一行写的是什么,可以看到除了罗马字母以外还有A、B、0,还有没有字母的,那这些字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其中A是代表主族的意思,主族的表示方法就是在族序数后面标一“A”字。如ⅠA、ⅡA、ⅢA、大家看一下主族元素是由什么周期的元素构成的呢?其中B是代表副族的意思,表示方法:在族序数后标“B”字。如ⅠB、ⅡB、ⅢB、副族元素是由哪些周期的元素构成的呢?那在这里出现一个特殊的族,就是第Ⅷ族,它是由第

八、

九、十列组成的,我们不说第ⅧB族,副族和第Ⅷ族的元素我们称为是过渡元素。最后是0族,0族是由稀有气体元素构成的。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横行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期的特点是周期系数=电子层数,那族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先来观察几个主族元素,先给出碱金属这一列,引导学生从族序数和电子结构上找到关系。碱金属找到关系后,那这个关系是特例,还是规律呢?我们再来一起看一下氧族元素和卤素是不是也具有相同关系呢?观察后发现确实是这样,最后给出结论: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我们全面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现在来总结一下。首先这个是所有元素的框架,最左边一列数字是周期数,先看主族在哪,再来看副族(注意副族的顺序) 蓝色的元素是金属元素,绿色的金属是非金属元素,可以看出来非金属位于周期表的右边,蓝色部分在左下部分。红色的框圈起来的是过渡元素,可以看出过渡元素都是金属。这是从感性上总结了一下元素周期表,接下来从理性上(就是以文字的形式)来总结一下,提问学生,进行总结。

为了有助于大家记住元素周期表,送给大家一个顺口溜。展示PPT。 我们已经探究了两个问题了,再接再厉,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先来观察一下0族元素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分别是:„.它们之间的差值分别是:„.如果第七周期排满的话应该排到多少号元素了呢?讲解一下,第七周期多了一个锕系,第六周期是有镧系,所以第六和七周期的元素数目是一样,也是排32个元素的。那我们试着推算一下下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要推算元素的位置,我们需要用到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先试着做一下第一个,13号元素接近稀有气体10号元素,在10的基础上加3就是我们要推的元素的位置了,10号元素在第二周期,所以我们要求的元素在第三周期第ⅢA 族。好,这就是一个的计算方法,大家把下面的元素快速的算一下。提问学生回答。

我们一直算的都是在元素周期表中已有的元素,我们这幢大厦是要不断的住进新客人的,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客人你们会给它们安排哪些位置呢?那我们对一下我们这张化学元素周期表远景图看一下自己的计算结果对不对呢?

通过这些练习,我们发现记住每一周期包含的元素种数和每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可以很方便的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元素周期表(1)以及练习卷 十

一、板书设计

二、教学反思:

第20篇:《元素周期表》说课教案

《元素周期表》说教案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必修一中金属钠和非金属氯气的学习,给学生学习本章知识提供了感性认识材料,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的学习也后面的选修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二、

教学内容

《元素周期表》这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表示等。教学中,应以元素的原子结构为基础,通过相邻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区别找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规则。这不仅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本质决定现象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对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生起到导学作用。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则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联系和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四、

教学方法:

根据新程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为此,本节安排了以下教学方法:

a)

温故而知新,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从初中熟悉的原子结构入手,引出原子的表示方法,AZX。

b)

本节的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采用讨论探究法。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科学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对于微观领域(如: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无法观察到的地方用多媒体进行投影,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和总结,利用练习的辅助作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现学知识的理解。d)

后作业,加强对本知识的熟练运用。

五、

教学程序见教案的

《元素周期表周期律教学心得体会.doc》
元素周期表周期律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