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2020-10-0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宁德市高级中学

刘锦钦

一、意义(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新编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体系。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新课标所特别强调的,它是指“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二、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如何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关系 1.教师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数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形成对数学学科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缺乏成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

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而不喜欢医院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给人们带来的是愉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2.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望。 3.结合教材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情景,体验情感。情景的创设,教师注重的是逐步地进行,使得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体验”随着情景的创设而多次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 4.结合数学史知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潜移默化,体现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及自信心,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观。 物理学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由于物理学史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它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发挥出独特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质疑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真理具有相对性,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结论或发现都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也要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这既是科学的态度,也是历史责任感。

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将这部分史料引入课堂,以强化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相处与交流,尊重他人,依赖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及发明成就,介绍现代数学家的成果和事迹来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并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

5.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精心设计试题,使试题本身就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推荐第2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新课程三维目标漫谈之一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第2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教师们讨论三维目标时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这个问题常常会难住很多老师。当他们看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感到比前一个目标维度好理解多了。其实,这最后一维目标才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它涉及到很多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为什么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不理解这个问题,老师们就也很难进入目标设计的状态。

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与过去的教育目标有了很大不同。体现在课程目标上就是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过去的思想教育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因为,如果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情感态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属于个性心理的范畴。历史教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发展来思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价值观虽然也有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还有共性价值观。所以,我们区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特征并不相同。

举例来说,情感态度很难说有正确和不正确的。一个历史事件导致一个人悲伤,而另一个人高兴,情感只是外在的表现,问题的关键在其内部的个人经历与价值观的取向。笔者在上课时,讲到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兴奋,为统一感到高兴,还有的学生很悲伤,为统一战争和秦暴政中无数生命被践踏感到痛苦。看起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同,但实际上,这两类学生对秦统一的价值取向不一样,才会导致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情感态度正确或错误,而应当从学生个人经验与价值取向上分析具体情况。

从很多老师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被教师主宰的。个人的情感不能真实地表达,学生们从小学会的是揣摩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目标,这样的教育只能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分离,导致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真实探讨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独立思想成长的殿堂。如果学生的情感态度都被虚假控制,独立思想与健康人格如何发展?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

因此,要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需要我们转换思路。首先转换的就是:教师们先要搞明白,谁的情感态度?谁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的是从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价值观来进行教学设计。

价值观的变革是从一种共性价值观向另一种共性价值观转变。个性的因素相对少一些。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实际上是从政治文明的尺度来看历史的,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变。过去的革命价值观是强调对立的,是以武力或暴力为基础的。在以武力和暴力为基础的人看起来,妥协是不存在,对自己的政治对手除了从肉体上消灭,就是从精神上摧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杀戮和抹黑、贬低或丑化。

政治文明提倡的价值观是宽容、妥协、共存,当然这需要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从价值观来看,应当改变我们对暴力的价值取向,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方式。转换语言方式。

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教师的目标不仅仅是教育与发展,还有保护与发展。前者好理解,后者需要说明。何谓保护与发展?保护实际上就是要保护学生自嫩的心灵。不应当对学生在课堂出现的情感态度采取压制、讽刺的态度,而应当是尊重与引导。我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3条 有这样的规定:

1.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式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它媒介,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2.此项权利的行使可受某些制约,但这些制约仅限于法律所规定并有必要: (a)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名誉;或(b)保护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教师们在课堂上保护学生的思想表达,不用暴力或压制的方式对待学生,这本身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法律尊重与遵守,而且体现了文明的价值观。反之,当学生们成长起来,他们便会在教师的影响下,藐视法律,崇拜权力,赞赏暴力,这完全背离我们民族实现政治文明的目标。

让我们用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历史课堂吧!因为我们深知,多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我们民族振兴就多了一份希望。

推荐第3篇: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1 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先看一个统计数据。

在最近50年中,全球有95%的重大创新、发明都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中50%在美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5%中,有一半发生在印度,其次是巴西,再次才是中国,而我们的人口占世界是1/5。

作为技术领域的最高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原因是由于缺少在国际上居于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不仅技术领域如此,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亦曾长期空缺。

再看一堂美国小学科学教学的录相课。

这堂课的内容是学习人体和动物消化系统,老师带领学生去观察猪的消化器官。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动手操作。先观察各部分的结构及形状,再用刀把胃、肠解剖开,通过看、闻、捏等方法比较胃、小肠、大肠里面的东西有什么不同。最后讨论为什么会这样,思考小肠是怎样吸收养料的,讨论十分激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都情绪高涨,观察细致认真,小组的合作气氛浓厚,个人发言大胆,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没有胆怯,也没有大呼小叫或一惊一乍等现象。整个过程显得井井有条。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他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观察、实验,科学的行为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学习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我们所期望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这正是我们的科学教育的薄弱所在,这也许就是我们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低下与民族创新能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2 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涵义及重要性。

能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

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在科学素养的构成中,知识不是唯一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与知识“三分天下”,或者说是构成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

三维目标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没有情感加温的知识是僵硬的、死板的” (马卡连柯语)。

中学科学课程教育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关于这个物质世界组成、运动等的专门知识,甚至也不是用来研究他们的那些特殊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影响更广,持久性更长。 3 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目前,科学课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还远没有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行为,而一些教师即使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教学行为,也常常发生很大的偏差。

大的背景是,在我国科学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历史上,由于现代科学是在救亡图存的特殊背景下传入中国的,所以对现成科学知识的获得,对科学实际功用的重视,远远超出了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视。

小的背景,那就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我国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指向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科学教育应授予学生以传统的科学学科体系,使学生认识和理解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结构、概念及符号系统,达到贮存、检索、迁移的目的。只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二,把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看作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和专业人才,只重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许多教师对这三维目标的整合还心存疑虑,担心“三分天下”后会导致知识和技能的弱化。

课堂上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的根本原因所在。

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在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中,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维目标。

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三者的有机整合仍然是可行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知识本位的思想,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

对于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的发展如何评估,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正如专家所说的“不可能把人的发展目标完全精细地量化,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

在很多科学课堂中,科学教育只剩下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层层窄化,使得科学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与科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通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等等这样大而无当的情感目标。

教师设定这些教学目标只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程式而已,只是呆板地套用了一些时髦的标签,对教学实际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也根本就看不到教师试图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做的任何努力。 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课堂教学形式上的效果,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演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或者采用庸俗的说教方式来试图达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下面两个教学片段就是很好的例子。片段一: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刘翔雅典夺冠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夺冠的视频。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完成合作学习交流卡。

老师提问:你对刘翔夺冠有什么感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刘翔的运动成绩,你认为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请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将你们的讨论结果写在合作学习交流卡上。学习小组一:我们非常激动。学习小组二:我们激动的无以言表。(学生及听课教师哄堂大笑)

师:大家的感想就这么简单?教师将网上的评论投影在屏幕上,师生一起点评。网上评论1:路透社:新飞人诞生,尘封11年的记录被打破。………网上评论2:香港各大媒体盛暂刘翔。显然,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的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里面并没有蕴涵任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从德育渗透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观看录象的过程中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这种渗透,学生确实看得十分激动,那么,后面的讨论、交流及提问还有什么必要呢?这样的提问和回答都显得很庸俗,甚至会淡化前面的体念。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包括学校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极其教育方式的影响,使很多教师误以为科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说教就可达成。片段二: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酶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评,不崇拜权威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2.酶的发现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过一些有关酶的知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人们对于酶有着怎样的认识过程?大家阅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按照表格内容分别提问(教师提问时注意要学生意识到实验设计的巧妙性)。教师:从上面这些实验中,对我门的学习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方法?学生:茫然无措(因为问题的指向不够明确,且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教师:不崇拜权威,敢于实践,重视实验………学习科学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性质和科学本身。

这些内容不但充满着科学家的无穷智慧,也体现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为克服各种艰难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一方面它们是学生进行思维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

另一方面,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

因此在确定其教学目标时,应该突出的是三维教学目标中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科学史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而科学重大发现的全貌绝不仅是教材中呈现的几个成功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是成为一个学生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所以不应采用简单告知的方法,更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

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感悟,再来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反而使它变得很俗;

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感悟,即使说得再漂亮也是很无力、很苍白的。

所以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中,必须坚决屏弃讲授或者说教的方法。

片断三

初中科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不明教学过程: 教师布置学生分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守恒测定”活动。

由于实验设计上的问题及学生操作的不熟练,在学生还没来得及塞紧瓶塞时就已有部分白磷燃烧产物(烟雾状的五氧化二磷)从锥形瓶中逸出,致使原来平衡的天平不再平衡,而这一切学生也都看到了。

当老师在学生们完成了这一“不成功”的活动后提出:“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如何?”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相等!”,回答得整齐而又斩钉截铁。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因而也是老师需要的答案。

由于活动的要求不高,许多活动的结果都会与理想的结论之间存在差异,可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常常置事实于不顾 。

于是,本来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现在却起了相反的作用。 某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研究了物体在某一高度自由下落时,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的关系,实验数据如右表: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高度跟下落所需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

(2)如果物体从10米高度处自由下落,按你所得出的关系,可以得到物体下落的时间为

秒。教师先让学生列举了大量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化学反应,然后请各组学生对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变化做一下猜测。生1:肯定变了,而且是变小了,不然蜡烛怎么会变短呢?(学生的逻辑)生2:不见得,你看铁生锈后似乎质量越来越大了。生3:老师让我们讨论的是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你们只关注的是反应中某种物质的质量。你看,比如铁生锈,不能只比较铁与铁锈的质量,反应之前还有氧气参与呢。生4:有道理。能测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吗?教师:同学们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很好。但我们要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确凿的证据。想想能设计实验去验证吗?科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

首先必须明确,科学的态度、情感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种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而科学价值观则更多地表现在科学精神方面,是在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 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在实施中首先要对课程具体目标中在这方面的要求常记于心,并渗透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之中。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给予学生感受和体验,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科学的好奇心。 好奇心并不用教师来教,恰恰相反,怎样避免压抑这种好奇心才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

不要让学生把自己仅限制在经验性问题上,要提出一些需要对答案作出解释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对于“为什么植物在黑暗中不能生长?”的问题,科学家可能会反问,“植物不能在黑暗中生长,是真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或者“如果是真的,我们怎样来证实?”。

4.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研究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科学思维方法和从事科学工作的基础。

科学总是要报告和记录你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你想象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你认为老师要的东西。

因此不要随意修改自己的记录,不要因为与其他人得到的结果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结果,如果你的观点与他人不同也要照说无妨。 要强调记录的真实性,而不是获得正确的结论。

应该根据结论是否与提供的证据一致来判断,而不是根据书中的答案来判断。

4.3 明确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 现代科学哲学认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不断更新真理。

科学知识强调的是确定性,而科学精神强调的是不确定性,强调科学精神就是强调怀疑的、批评的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步入学校后,应该鼓励他们不断地询问:“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的?”4.4 领略科学史,培养探索精神。 科学史不仅强调科学上的巨大进步,同样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大部分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来自于数百年知识的逐步积累。

甚至不应将历史仅仅聚焦在几个伟大的科学家身上。各种各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们自己,已经并且正在继续做着科学的工作。 科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既不神秘,也不是科学家专有的,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它,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受用终生,而且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以及个人处于何种环境中。 但是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可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不是通过

一、二节课就能立竿见影的。

长期的点滴积累,汇滴成溪,奔流升华。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推荐第4篇:地理学科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理学科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以及我市中学地理的实际,提出我市中学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达成意见如下。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进一步明确如下中学地理学科三维教育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

1、初中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高中地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认识到新课程中的教材已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只是教学素材之一,要由传统的“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教”。因而在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将地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经历生动的学习体验。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与人们的衣食住行联系密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吸引力,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地理“双基”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

要以“知识与技能”为地理教学的主线,让每个学生把知识记牢一点,把知识理解得透彻一点、学习得扎实一点,加强读图、析图、绘图和记忆地图的技能训练,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牢固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才能在课堂上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建议在教学中选择灵活多样的地理教学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改变了单一的师讲生听、教学信息单向传递的形式,逐渐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利用课程资源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去积累,最终达到升华。可供采取的教学方式有:体验性学习(主要包括①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拼图,地理谜语等;②地理报告会、地理辩论赛的组织;③角色表演;④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与感染);课题研究;以及针对某一专题,设计教学活动(如查找资料;收集、整理、发布信息;撰写地理小论文、调查报告、制作手抄报、黑板报、开展讨论);实践活动(包括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动手制作模型、测量与绘图等);等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力中争成为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从而使师生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教学呈现平等、民主、和谐的局面。

四、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生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

此外,还要在实践中探素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测试等调查手段,搜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然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价值判断。如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主观的认识和理念,属于内在特征,因此,评价时常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同时,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与习惯。有时通过对学生某些典型行为、习惯的考察,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他们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的水平。

五、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身边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程理念,建议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联系时政热点问题,要及时让学生了解,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联系时政热点问题,尤其是结合乡土地理的内容,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时政热点问题,不断去发现和探究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角度评价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并乐于去发现和探究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进一步增强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六、面向全体,加强对地理学困生的学习引导

在教学中对学习地理的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信心动力不足的学生,要注意加强引导,多和他们沟通交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方法,逐步转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使这部分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学习的动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避免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推荐第5篇: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布时间:2009-7-24 阅读:417

中学物理教育是由认知教育(智育)、德育、技能教育和美育等构成的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德育以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为基础,以形成特定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任务。德育必须寓于认知教育之中,成功的德育在中学物理 教育中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

中学物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的新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正如郝京华教授所说:“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学生固有的情感态度及生活、学习习惯,使我们感到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所涵盖的诸多教学目标中,实施起来最困难的、成效最不显著的,但最具价值的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像课程标准中所说,它不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去日积月累,感受、体验与内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并且不是孤立进行的。

科学素养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 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 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弄不好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大家都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质与关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 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兴趣、喜欢、兴奋、满意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心理学家加涅(R .M.Gagne)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一般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因素三种成分组成。态度具有社会性、间接性、针对性和概括性等特征。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

价值观在心理学中相当于品德。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它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构成。但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协调人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则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的形成经历了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 能 被 称 为品 德 。 克 拉斯 沃 尔和 布 卢 姆(D.R.Krathwohl & B.S.Bloom)认为,价值观的内化有接受、反应、评价和组织四种水平。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即科学精神,一般认为科学精神包括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求实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价值观是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学生的价值观往往取决于其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人倾向性。如果个人倾向性与价值观一致,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所以,态度有可能反映学生的价值观。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 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 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 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与随意性。实证的方法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而实事求是正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大量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科学家实事求是观念的形成。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科学家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科学家的丰富想像、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而且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建构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与培养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立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接班人,首先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但这只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不是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赞扬那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但绝不是说凡事只要苦干就能成功,苦干与成功之间既不能画等号,也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

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正像法国科学家贝尔纳(J.D.Bernal) 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 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教育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关注科学能力的培养。 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与能力,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既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也是评价科学教育成果的敏感指标之一。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是教育价值的最高标准的体现。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指出:“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可靠的意识;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要求,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

态度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学习来完成。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在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态度与价值观的习得有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基本方式。强化和惩罚是学习者习得态度的一种有效条件。根据美国学者凯尔曼(H.C.Kelmen ))的研究,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顺从、认同和内化等三个阶段。因此,在物理的学习活动中,要对学生的言行直接进行强化或惩罚,促进学生的亲历学习,习得和养成一定的态度,并以物理学史料为载体,利用观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外还有一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如说服、利用群体规定、角色扮演、价值辨析和小组道德讨论等。无论从经验还是理论研究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不易达成性,因此需要教师熟悉态度习得的方式、过程,提高识别学生态度所处阶段的能力,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也是学科教学的一种创新,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所带来的一种新的变化和发展,它的特点和规律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作者:admin 论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2 更新时间:2011-5-2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首次采用的一个概念,它是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是比“知识与技能”目标更有价值的东西。该目标更具有教育功能,充分凸显了教育过程对人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反映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化。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正确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本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物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很多物理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学物理时对其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堆堆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原来的热情开始消退,考试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会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转而厌倦物理课。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了七条目标,这七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应将他们的范畴扩展到物理学科之外,正确理解培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

二、合理利用有效教学资源,适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物理课本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很多,但教师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在学习“探索更小的微粒”时,我在介绍国外科学家的同时,更着重介绍“两弹一星”的杰出科学家如:钱学森、邓稼先。用他们的事迹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去鞭策学生的行动。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思想品质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好物理的精神支柱,所产生的力量要比起“纯科学”教学强大的多。

例如有关电磁感应现象,可引出“科拉顿与电磁感应现象失之交臂而留下永远的遗憾;而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终于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提升探索的意志。穿插物理学史的典故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再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噪声、光污染、温室效应、水污染等。在学习《水循环》这节时,介绍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大约为1.4×109km3,但其中97.3%是海水,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只有3.5×107km3。学生了解到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身边的水源污染日益加剧。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出示被污染的河流图片。如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加强过程性评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评价建议中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加强过程性评价,笔者试图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

当前大部分学校在大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对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成绩仍然过于关注,这就使课堂上的德育与课业成绩难于兼容。这种单一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制度弊端多多,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课标中倡导过程性评价,使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避免评价过程中压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占据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实施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加强过程评价。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激起内心的矛盾,通过自我检测、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自主寻求对策。评价与快乐成长相随。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内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老师们大可不必吝啬自己那表扬、激励的话语。

物理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资源, 物理教师若能挖掘其潜在的情感教育功能,远比学生接受单一的知识传授功效大得多。

推荐第6篇: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报告[全文]

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报告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课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课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一、调研目的:

为了提高本校科学学科质量,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和全面发

展打下基础。

二、调研时间

2010年5月

三、调研对象

浯潭小学四年级全体学生

四、调研方式:

学生问卷调查

五、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共16题,包括态度、好奇心、创造力和持久性等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和老师给定的任务中,我能发现有趣的问题,并乐于尝试解决

2.我很喜欢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

3.我想去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原因

4.书上的一切都是对的,科学是不能怀疑的

5.在生活和学习中,如果我觉得父母或者老师说法不对,我会及时提出来

并跟他们讨论

6.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

7.我喜欢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发明小创作等

8.做实验时,我常想独自完成实验

9.在生活中碰到难题时,我常常找其他人帮助解决,免得自己花太多实践

去琢磨

10.小组合作做实验时,每人都会有相同的机会参与实验

11.实验时,我喜欢和同学合作完成实验

12.我会和同学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实验心得

13.看到同学或其他人随地乱扔纸屑时,我会觉得他们很不对并马上去劝

14.如果有同学邀请我参加节水宣传或者植物等活动,我会很乐意参加

15.我认为科学对我的日常生活没有帮助

16.科学和技术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科学并不总是好的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情况分析中反映,我校四年级学生普遍懂得只有掌握了客观事实才能做出正确的科学判断,对于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会表示怀疑,也会听听是否确有道理,多数同学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这么说,科学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实事求是”的学生至少在意识形态上认识得是不错的,其余的学生选择“说不清”

可能是出于对具体情况的考虑。

其中表现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得分率都较高,好奇心可以说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做科学、搞研究、保持一种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呵护好孩子

们的这种好奇心。

同样,学生也深知,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持之以恒,勇敢面对困难,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表达了要知难而进、继续探究的良好愿望。却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一遇

到困难就选择妥协处理。

我们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在教育上存在偏差,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们的教育现状(包括学校和家庭多方面)是对孩子的活动限制的多,开放的少;对孩子的观点要求合一的多,宽容多元的少;对于孩子的行为干涉的多,信任的少。这一点也造成了孩子耐挫力的低水平。另一方面试卷也存在一些

值得商榷的地方,表达上误导了孩子的判断。

附:调查结果统计表

七、调查结论与对策

(一)要建立科学教育应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建构更要重视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

每一节课。

(二)把握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密切联系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组

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积极探究态度。

(三)创造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发兴趣,通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

生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四)在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学时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提问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出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不但知道如何搜集资料,更要学会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处理信息,用科学的思维分析科学现象,得出科学结论。重视知识的交流和研

讨,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成果。

(五)树立多元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发挥网络的功效。挖掘一切有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潜在资源,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造

更好的外部环境。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研究小学科学教育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利用多种手段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动态环境,让学生在动态过程中,通过观察或问题的解答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符合人类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情景教学的优点在于:运用领先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图文并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加快对各要点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越,让学生从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情景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创设科学教学情景,发挥情景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语言氛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一、创设生动、有趣味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学生的持久兴趣,是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促进其主体意识发展的基础条件。“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前苏联教育家科罗廖夫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支配着学生的注意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同时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科学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有趣味的教学情景,在营造课堂科学氛围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生动活泼、形象趣味情景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景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 星 空 中

(一)》星空等宇宙知识一直是困扰我们上课教师的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震撼的感觉?我运用投影仪直接把实时的星空图投影到教室的顶上,直接让学生在教室从仰望星空开始,学习认识最简单、最显著的大熊座星座,再指导学生走出教室寻找大自然的星座。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知识更重要!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大熊座(北斗七星)展开,使北斗七星成为这节课的一个主线索;贯穿课的始终。从认识大熊座,画出北斗七星,产生疑问“宇宙中是不是这样的?”到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开展探究。再寻找春季的北斗七星,走出教室寻找大自然星空中北斗七星以及更多的星座。

二、创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景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 桥的形状和结构》这一课,我让同学们多观察身边各种桥的结构,在观察的基础上,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掌握。

三、创设新颖、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

小学生充满生气、爱幻想,兴趣广泛,对新事物最敏感,单一的教学情景易使他们感到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设计灵活多样、不断创新的教学情景。

1、试验情景

科学现象往往伴随着一些非常显著的变化,通过试验在学生面前直观的将这些变化呈现出来,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在课堂上做实验,看变化现象,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巧设竞赛情景

将班级科学的分为几个小组,通过各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两极分化,使更多的学生优秀起来,让更多的“尖子生”脱颖而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课堂情景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利用情景教学特有的功能,在科学教学中,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意义的可操作的教学情景,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结构柜架之中,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提高综合素质。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科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为自己精神的需要,让丰富的教学情景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推荐第7篇: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 教学目标

(结合某一个具体课例,说明你是如何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而教育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成为教师设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结合《民族舞蹈--》谈谈自己的体会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证明: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脑部中枢精神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才能真正放松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不会产生压力。学生心境轻松了,便敢说敢疑敢问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因此,教学中要适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学习中。针对学前专业中职学生的特点,我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继续学习与欣赏民族舞蹈,播放视频《掀起你的盖头来》片断,学生在强烈的音像资料中初步感受相关舞蹈,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接着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使学生对学习有个明确的目标。

二、注重情感体验,促进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堂上的开放式交互学习,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很多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增强思维技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促进其相互理解,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强烈的未知欲与明确的学习目标下的实际操作活动,尤其是舞蹈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实践。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视频资料,结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移颈”这一动作要领,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相互提醒,在比比划划之中学习动作要领。教师加强巡视辅导,注意收集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错误,集中讲评示范,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学优点、找不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团结合作精神,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共同成长。

三、强化艺术熏陶,培养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职学前专业的舞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熏陶,在艺术的海洋之中遨游,观察美、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更应突出其实践技能,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审美能力,以达到创造美。因此,结合本课的教学,我还精心挑选了一些富有新疆民族舞蹈特色的视频资料《美丽的新疆》、《新疆舞蹈 律动组合》等,供学生课后欣赏与学习,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新疆民族舞蹈的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得到扩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作为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面只是个人在本节课中的点滴看法,在一堂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应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值得广大教师不断研究的话题。

推荐第8篇: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陕西省铜川新区铜川新区正阳路鱼池小学 赵向辉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积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小学生一般都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较多学生对数学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而且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会大幅度下降。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1、营造“亲和力”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除了兴趣倾向外,很大程度是先从喜欢学科教师开始。只有学生喜欢上你这位老师,他们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越学越起劲。因而,课堂上,教师要摒弃自我权威的思想,摆正自己的角色,发自内心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平时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关爱的手势,信任的倾听,慈祥的笑容都可能使他们对你产生兴趣,把你当成良师益友,从而愿意在课堂上和你交往。

2、平等对待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避免后进生当旁观角色。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给每个同学表现的机会。或有意把问题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有意叫小组中能力差的学生念出小组讨论的结果。这样,所有的学生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并对课堂产生兴趣。

3、放宽部分纪律约束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化的限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不利于学生积极的思维,也不利于个性风格的养成。教师不必对学生指手划脚或且站且坐等行为过于限制,只要他的注意力集中就行。要正确对待爱插嘴的学生,只有上课精力集中、思维敏捷的学生才会插嘴。要会处理难堪局面,与其为扰乱课堂纪律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如顺水推舟,肯定他的亮点,就事论事,也许效果会出乎预料。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未必是无可救药的,教师应把这些现象调控成轻松和谐的氛围。

实践证明教师多与学生接触沟通,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能转化为学习动机,使学生解除心理障碍,由怕学到爱学。

二、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数学课程与生活联系机会很多,是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的良好条件,因此我们教学要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谁要是体验不到好奇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模糊不清的。”从名言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要学有所成,就得从培养兴趣开始,要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才会去探索,去考证。因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设置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我先问学生亚洲最重大的体育赛事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亚运会。你们观看亚运会时,为咱们中国队加油吗?同学们情绪激昂,纷纷表示给中国队加油了。看来大家都很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么你们知道第14届韩国斧山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学生激动的回答,我们得了第一,得了150枚金牌。亚运健儿们为咱们的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时我出示第9到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发现很多学生很新兴奋。你能用统计图把中国和韩国代表团所获得金牌的数量表示出来吗?学生兴趣高涨回答:能。于是他们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来了。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轻松,学习效果非常好。

2、将课堂溶于生活,提高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个实用平台,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问题,并逐步产生求知和探索的兴趣 。如,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后,我要求孩子们观察在教室、家庭中的哪些东西上能找到我们认识的图形;在认识了人民币后,让孩子们直接参与买东西的实践活动,并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观察、发现、运用,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发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数学价值观得以萌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数学教学,学生们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同时由于数学的生活情景化,学生会更感兴趣。

3、开展游戏竞赛,提高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我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或游戏活动。如:口算大王比赛,登山夺红旗比赛,小组对抗赛,“找朋友”、“送信”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比、学、超,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1、课堂评价

课堂中的评价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学生劲头十足,思维空间扩大,对下一知识充满信心;评价不得体,学生会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对于兴趣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而,课堂评价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积极评价时不要吝啬表扬。比如,对回答问题有进步,或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积极给以肯定,或竖竖大拇指,或全班击掌鼓励;学生回答不对或不成熟时,教师可以这样鼓励:“你思维很灵敏,再细心想一想,看能否说得更完整”“你真爱动脑筋,继续努力!”“谁愿意帮助他?”等。教师要避免直接否定的评价,还要批评同学间的嘲笑。总之,要调动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思维,除鼓励他们敢于发表意见外,还要消除他们回答问题的后顾之忧。

2、鼓励性成绩评价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学期中,很好地应用合作学习的理念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将会获得一种再接再励的内趋力。

首先,经几次小测验后确定个人基础分(几次测验的平均分);然后,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均衡搭配,分成四人一组的若干组;再次,往后的每一次测验在个人基础分的基础上算出个人提高分(当成绩好于以往时,才能得到提高分);最后,在这种评分制度下,学生只要拿到提高分,就可为小组增加分值,就能为小组作贡献。而小组各成员为了增加小组分值,会帮助其他成员,达到“荣辱以共”的良性效果。此外,教师做到:任何学生,只要他有了提高分,要及时给他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促使全班同学越学越有兴趣。

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多了解和留意身边的数学。如教学:“数学广角中沏茶问题”时,我先出示例题,然后让学生记下自己给客人沏茶的过程,并小组进行交流,看谁的时间安排最合理,使学生明白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自生活而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到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并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的热情。

总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暂时的、变化的和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却是持久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审视今天的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推荐第9篇: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陈述与落实

九牧中心小学 林积友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值得重视的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是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德育”的体现形式,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陈述和落实,应该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案头。古诗文是我们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很好载体,现在结合古诗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古诗文教学设计中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要对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陈述是一个难点,但它尤为重要,是我们在实施教学时的一个“靶子”。这个“靶子”不宜树得过多,教学中目标太多就是没有目标。树立“靶子”的行为就是教学设计时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行为。“靶子”树立得好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基本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另一类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适宜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陈述:

(一)表现性目标陈述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长期熏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因此,一堂课或一段课文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立即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迂回曲折的过程,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设计一些正面情境去反复熏陶、感染学生,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望洞庭》《示儿》《长歌行》情感目标可分别设计为:“搜集一篇有关家乡风景的诗歌或文言文并介绍给其他同学”,“参加小组或班级围绕课文展开的如何处理好爱国与爱家矛盾的大讨论”,

1 “勤奋好学、及早努力的精神现在还有必要推广吗?”。 认知与行为结合的陈述方法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操作层面上不易观察和评价的问题,使之显性化,而表现性陈述方法则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周期上较长的问题,使之实效化。

(二)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格伦兰德提出可以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基本的教学目标,然后用一些可观察的样例行为来使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具体。这样的样例行为,可用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依据。比如朱熹的《春日》一文的情感目标可设计为: 感受春天的景色,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古诗文教学授课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实要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教学。

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美,感受古代诗文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三则》就不失为这样一个很好的教学典例,朗读文章既可以感受祖国语言的精炼,又可学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及态度。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就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我们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在古诗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

2 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学弈》后组织学生就该如何学习展开讨论。

2、情景中体验:在古诗文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做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三人分别扮演孔子和两个孩子,让学生亲身体验“学无止境,不盲目迷信权威”的人生态度。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安排学生阅读《宿新市徐公店》、《泊船瓜洲》、《菩萨蛮·大柏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想象夸张浪漫主义作品。

4、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如学习《牧童》、《咏柳》、《小池》、等风景游记文章诗词,可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景去亲身体验作者的感情。

5、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晏子使楚》、《矛与盾》等,又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配乐朗诵,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6、多媒体教学中体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可播放诗中情景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综合技术的教学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如上而言,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实施的“过程和方法”,解决了因方法不当而使该目标落空的问题,在落实程度的检测方面有了恰当的目标陈述方法,解决了教学中有目标而无法检测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使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

推荐第10篇:生物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生物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朝着新的课程理念进行课程设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面向全体学生.2.倡导探究性学习.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4.提高生物科学素养.5.培养新世纪探究型创新型人才.

新课程标准的具体教学目标表现在三个维度上,第一维度是知识与技能,第二维度是过程与方法,第三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传统的教学目标,目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对诺贝尔奖的关注,中国大陆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其中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目标饱受诟病;与此同时,国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我们的国民只能以极其低镰极其辛劳的代工模式赚取外汇,我们山寨的各种产品缕缕缠上各种知识产权官司,这些现象逼迫我们不得不坐下来开始冷静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以及教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形新势的逼迫,国与民共同的强烈要求与呼吁,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改革,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到高考制度,全部革新.教学目的必须从单一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向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及混合型人才共同培养,这样的话只有知识与技能一个维度上的传统教学目标不再适宜,因此专家们深思熟虑各方研讨之后加入了第二个维度的目标和第三个维度的目标.新课标中的,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指的是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我认为,过程与方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探究方法,掌握探索世界探索自然获取知识的技能,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他们发展成为探索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才是改革的真正目的.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知道一些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所谓过程,其本质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品质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能力的发展是二维目标的重点.所谓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并学会的方法。

方法目标的表达举例:通过学习,采用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或问题探究的方法,或问题的观察方法,或思维发散的方法,或合作交流的方法,或解决xx问题的方法等)

新课标中的,我是这样理解的: 所谓情感,表现状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现为情绪。二是表现为热情。三是表现为兴趣。四是表现为动机。五是表现为求知欲。六是表现为道德体验。七是表现为美的体验。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概而言之,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中。

这篇文章的中心不是谈论二维目标,而是三维目标.当今时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向人文社会科学渗透,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伦理观念和理论在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因此学科综合、交叉发展、文理相互渗透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改变重知识传授、智力发展、技能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社会的需要。

同时,当今时代道德普遍滑坡甚至沦丧,年青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或扭曲或迷茫,做为学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美好的人生道德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所以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除此之外,其它各门科目的教学内容中也饱含了各种德育教育素材,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以我们生物学科为例,能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生物学教学内容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反映出它包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反映其文化价值。因此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是加强生物学科整体教育效果,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手段.

一、以科学家为榜样,培养正确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不仅是指科学知识的技能的获得,还包括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等。生物学科发展的过程是生物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穿插讲述生物学家的发现和发明的历史,以及生物学家刻苦奋斗的故事,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和造富于人类的科学品质。

1.1细心观察,敢于创新。细心的观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力的培养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把自己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的成功归结为观察能力的运用,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做历时五年的环球科学旅行,仔细地观察了所到各处的地质矿物和生物类型,深入比较了化石动物和现存动物的相互关系、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事。通过这些科学活动,达尔文提出了自己的进化论观点,其科学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本人的思想品德和治学态度也是出类拨萃的。他待人处事勤勤恳恳,坚持真理,仔细地观察和实验,认真读书和思考,四十年如一日,人们称谓达尔文是科学家的榜样,这并非过分的赞誉。

1.2坚定意志,献身科学。坚定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础,任何科学成果的产生都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拉马克是一位博学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生物进化论者,他的《动物哲学》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现代进化思想的两大源泉。为了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他遭到了拿破仑、居维叶等人的种种非难和攻击。但他从未因此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他还始终把为科学事业贡献当作自己的最大乐趣。拉马克晚年由于过度劳累致使双目失明,但他依然顽强工作,《无脊椎动物杂志》的有关内容正是他以口述方式由其女儿罗莎莉笔录完成。正如他说:“科学工作能给予我们以真实的益处;同时还能给我们找出许多最温暖、最春天的乐趣,以补偿生命中不能避免的苦恼”

1.3持之以恒,淡泊名利。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从小喜爱自然科学,他利用修道院的一小块园地,种植了许多植 2 物,从生物的性状出发,进行了多种植物的杂交实验。

18、19世纪植物杂交试验在欧洲盛行,但有成就的人不多,孟德尔的巨大成就归功于他非凡的毅力、独到的眼光。他选用豌豆这种严格的闭花传粉植物,开创性地运用数学方法于遗传学研究,经过八年的潜心研究,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最先揭示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无不说明其顽强、勤奋、持之以恒的良好素质。

1.4善于归纳,灵活思维。

不同文化传统和哲学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路,研究同一课题的不同科学家也有不同的思路。1953年DNA双螺旋分子模型的建立,是美国信息学派与英国结构学派两条思路相交叉的产物,也是生物化学与遗传学两条思路相交叉的结果。 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将遗传学家摩尔根、细菌学家艾弗里、美国人鲍林及R弗兰克林等前人的多条思路、众多成果加以归纳贯通,将晶体结构、生物化学、信息复制等观念加以揉和,来研究生物大分子。几条研究路线的汇合,使他们取得了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最伟大的发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究的。科学家的动人事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而且能激励学生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力量,还能给学生以价值观影响和道德情操感染,培养正确的科学品质。

1.5结构完整,团队合作.

科学家在探索知识历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细胞结构的完整完美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核质相依,各种细胞器的通力协调配合,这些现象无不启发着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1.6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植物叶肉细胞中,线粒体为叶绿体提供二氧化碳,而叶绿体为线粒体提供氧气和养料; 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养料向根部运输,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矿质元素向叶部运输;植物产生的养料养活了动物微生物和人类,动物人类的遗泄物和遗体又被微生物分解成 矿质元素成为植物的养料; 以此知识点为契机,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帮助他人的思想观念.1.7原因和根本原因

细胞形态上差异的原因是结构上有差异,而结构上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原因前面还有原因,最早的原因叫根本原因;同理,结果后面还有结果,以此告诫学生,很多人在生活教训中会发生改变,所以人不到死不能盖棺定论;同时告诫学生,目光要长远,不能只看眼前的结果,不要为暂时的得失而纠结计较停滞不前,因为结果后面还有结果,笑到最后才是赢.结果后面还有结果,以此教育学生,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所以为人要善良,能帮助他人的时候要帮助他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1.8显性的相对性,性状优劣的相对性

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显性的相对性,达尔文进化论中性状优劣的相对性,这些相对性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很重要,人不是没有优点不是没有专长,只是没有遇到适宜的发挥环境.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1.9细胞分化各司其职

细胞分化使得细胞趋向专门化以提高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以此引申到社会中行业的分化,告诫学生明确自己能力选定自己的职业后,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社会才能高效运转,人类社会才能顺利发展.1.10最适宜温度

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过低都会降低酶的活性,各种酶都有适宜的温度范围.以此告诫学生,合理规划作息时间,找到自己最适宜的学习时间段及将来的工作时间段,最大 3 限度的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1.11各种生物工程技术的优缺点比较和各种生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比较

以此为素材教育学生,任何事任何物任何人都有正反两个面,凡事都有好坏两面性,凡人都有优缺点,所以,人与人相处,想想自己的缺点则包容他人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优劣是相对的,他人的特点,在这个环境中可能是缺点,但换个环境这个缺点就可能是个有利的优点.1.1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不断修正的逐步完善的.所以,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人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也一样,一直处在变化过程中,所以要以容人的肚量来与人相处,给他人时间和机会以磨合相互关系.1.13量变引起质变

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

注意日常言行举止的点滴形象

一个细胞是细胞,一群相似的细胞是组织,组织能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所以量变引起质变;双氧水的加热分解反应实验,告诉我们能量的累积,到一定程度,双氧水会变成氧气和水,能量上的量变引起了物质上的质变;所以,平时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个人的文化水平才能提升;平时注意言行表现,才能成为普通人的表率和领导.1.14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这个知识点告诉我们,人都有共性,人同此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都有个性,距离要有度,言行要有分寸.1.15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行为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在纺缍丝的牵引下整齐的排列在中央赤道板上.目的是对散乱的染色体进行整理.生活中也一样,东西多了乱了就要整理,学习上也一样,所学的知识多了杂乱了,就要归纳整理,特别是相似的概念和知识点,在各种分类归纳整理中,越来越熟悉,理解越来越深刻,运用越来越熟练.所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定期的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1.16细胞内的生理活动

细胞内的各种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都是有意义有目的的,细胞不做无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好时光和大好年华,做些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1.17直接能源ATP和储备能源脂肪

细胞内不同的能源物质有不同的作用,脂肪属于储备能源,告诫学生生命要有储备,不可以透支,既不能透支健康透支生命,也不能透支金钱,任何事情要量入而出.量力而行.1.18有丝分裂间期的准备

细胞在分裂周期中,90%的时间用在了间期的准备工作上,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工作越充分,事情完成得越顺利越成功.

二、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人们开始探询和寻找一条既能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大力开展环境教育,以严肃的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关注地球,提高环境道德素质;学会关注人类,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在生物学教学中我们要抓住相应的内容,以史为鉴,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严重破坏。

首先,城市的发展使森林锐减,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栖息繁衍的环境遭到破坏。自1600年以来,有记载的物种已有724个灭绝,目前还有3955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处于临危状态,另有7240个种群剧减成为稀有物种。需要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才孕育出来的 4 生物物种在短短的时间内遭到灭绝,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其次,环境污染已成为国际性、全球性的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众多问题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危机,这种危机将对未来时期的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如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工业化国家平均每人每年移动20吨地球物质,全球人类每年移动的土方量是200亿吨。不科学的人类活动早已影响了生物、大气和水环境。自然界中最为稳定的地质环境,在受到人类的破坏之后,也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贯穿这些重大环境事件的负面效应,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自然、对人类、对祖国的责任感;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环境道德价值观。

三、以美育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美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美育教育,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激励学生以美为向导去创造生活, 开拓未来,其最终目3 的是培养具有完美心理素质的人。生物学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中最具审美价值的生命体,生物学教学从实质上讲就是师生共同探索生命科学真理,进而寻求美、创造美的过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人与客观对象之间必然存在诸多审美联系,为生物教学审美提供了主客观条件。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育人、以美求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3.1生物多样性的美。

生物形形色色丰富多彩,从高山到平原到峡谷,从沼泽到绿洲到沙漠,从空中到陆地到海洋,生长着不同种类、不同形态、不同大小、数量繁多的生物。有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也有150吨重30~50米长的大型动植物——鲸和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还有世界上数量极少的珍稀动植物。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美。形成各异的生物体为生物学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仅有一个细胞组成的草履虫,就能完成动物应有的一切生理特点活动;单细胞衣藻能进行绿色开花植物具有的光合作用。不同的生物体还具有特殊的结构及其功能,如蜘蛛的螯肢内含有毒素,能注入昆早将其杀死;乌贼遇敌时能从墨囊中放出墨汁,然后逃之夭夭;在几百米高空飞翔的鹰,由于有发达的视觉器官能突然捕食地面的动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摸拟生物奇特的结构功能,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仿生学

3.2生物体的适应与协调美。

每种生物对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水生植物适于水中生活;苔藓植物适于阴湿的环境等;竹节虫和枯叶蝶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毒蛾幼虫的鲜艳体色和花纹、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等都能起到警戒色的作用,这些均起到了生物适于生存的适应美。生物的种类、数目虽然繁多,但是它们都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处于一种自然的协调中。寄居蟹和海葵的共栖;真菌与海藻的共生;绿色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它们之间保持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生态平衡,构成了总体的协调美。

3.3生物学的科学美 生物科学是由概念、原理及其论证所形成的科学体系,是生物学家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思维过程建立起来的。生物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以审美心理为向导的,比如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遗传基本规律的发现都是如此。生物学理论是对生物美的概念化,是以简洁的形式来说明复杂的现象。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历经 130余年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辉。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基因疗法的研究与应用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美的变化,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5 总之,生物科学不论在理论与实际上,还是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映射出科学美的绚丽光辉。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和领会教材中的这种结构体系,就是一种科学美内在逻辑的审美教学。

四、实事求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辩证唯物主义不断战胜形而上学的唯心论而取得胜利的历史。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理论,如目的论、特创论、物种不变论等都对生物和生命现象作了歪曲的解释,影响了人们对生物作客观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能使学生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唯心主义思想的侵袭,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基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原生质是生命物质的基础,是由C、H、O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胚胎学、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生物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的。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违背自然规律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只有正确认识这些现象,才能利用、改造控制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如现代生物技术不仅使现有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科学和哲学上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事物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还有其令人忧虑的地方。如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的检测,克隆技术带来的道德、伦理、法律上的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总之,只要我们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就会不断地深入挖掘生物学科中的人文资源, 将人文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第11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蓝 甜

摘 要: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 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表情感染。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境界,身临其境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2、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画面渲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4、实物演示。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情境之中。

5、表演体验。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总之,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一定要重视整体感知、感性体验和直觉感受,这样才能拨动学生阅读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

第12篇: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推荐)

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为政治科的教学确立了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大亮点,而如何落实、怎样落实却往往是被我们所忽略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成功20%归于智力因素,而80%决定于非智力因素,情感又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基础性的动力调节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认识到,有效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于落实其他两个目标有着锦上添花之妙用,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下面将围绕着本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充分尊重、信任、关爱学生。

政治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要充分认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创造性及自我表现的重要性,关爱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及家庭基本情况,师生才能更好地相互了解和沟通,才能更好地合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思想会更活跃,心灵沟通与交流会更深入。因此,教育呼唤平等意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时它比显性课程更为有力。我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五课的“劳动和就业”这一目时,先以谈心交流的方式,请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的状况,谈谈对下岗再就业的真实感受。班上有位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男生,前几年母亲又下岗了,只好以替人看管自行车谋生,生活特别艰苦。当这位学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时,许多学生替他担心,害怕他的观点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时,老师却以同情心予以接纳,并对这位学生产生这样的感受予以理解,然后引出“国家为什么要实行下岗再就业制度”和“国家和政府采取哪些措施保障下岗职工的生活”等问题,从大处着眼进行引导与对话,使学生明确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利用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灵沟通与对话,并加以理性引导,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矫正与升华。实践证明,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实现共同发展。 二.创设情境,以境促情,实现情感共鸣。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要尽量创设贴近学生心灵的典型情境使其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让学生乐学、爱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恰当的情境设置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的正迁移,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表演体验等方式进行。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一课的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目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1998年夏季发生的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特大洪灾,人民解放军奋力抗洪的场面,感受人民政权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播放毛泽东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国庆阅兵的一幕幕感人的壮观场景,感受人民当家作主,使同学们在生动的情境中得到认识升华、情感共鸣。

又如,在讲授“树立正确消费观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天价酒席现身饭店”与“一个亿万富翁的简朴家庭生活”这样两则材料,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或家庭消费的实际展开讨论,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时,教师可适时地呈现如下问题以引起互动:为什么会产生挥霍浪费的现象?浪费现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扩大内需和家庭消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举措?这样的问题会有效的引领学生的合作互动方向。当学生由于认知失衡,出现片面理解时,教师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预期消费与超前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过苦日子、奢侈挥霍的关系”的辩论,以此构建适度消费、科学消费、艰苦奋斗的意义。同时推出扩展性问题:饭店推出“打包”措施有什么意义?学校为什么对学生的穿着打扮作出一些规定?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合作互动向更深层次迈进。 转

三.注重方法,在促进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目标。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产生于教学目标,又服务于教学目标。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调整,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采用基于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情境教学的方法等,倡导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比如“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等,这无疑给我们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指导。

如,在讲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这个问题时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的教育。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最终有一天会消亡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开始是偶然的物物交换,到扩大的物物交换,再到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历史上有用布帛、贝、羊、石头、蛇等物作一般等价物,现在,我国的汉字中与商品交换有关的字是用贝旁的),这中间过程里,每一次发展都解决了前者的矛盾,但也同时带来了新的矛盾,最后,客观上需要一种商品固定地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个“幸运儿”历史地落在了金银身上,金银本来也是普通商品,只不过由于它具有充当货币材料的优点而成了“幸运儿”,就象朱元璋本来也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后来身上披了黄袍而成了不一般的人,成为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皇帝了。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金银和其他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一样都是一般等价物而已,是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已。因为人们是用它来作商品交换的媒介,人们需要的是对方的商品(商品--货币--商品 正如男--媒人--女 男女搞对象一样,需要个媒人,他们需要娶的是对方而不是媒人)。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金钱,它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已。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再如, 在讲《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时,可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教育。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作为劳动者应该是企事业等单位的主人。但据普遍反映,广大职工特别是公有单位的职工并没有主人翁的感觉和意识,这是为什么呢?

在一个家庭,家庭里的成员都有主人的感觉,人人为这个家庭着想,可是在单位里为什么就不能呢?卫生问题,在家里,搞得干干净净,可见到单位里卫生差,熟视无暏。这是因为大家没有主人的意识。

其实,主人地位是由其权利和义务构成并通过其实现权利和义务来表现出来的。当一个人享受一定权利的时候,他会把这个单位当作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她,呵护她,反之,人们不会爱她的,甚至有人故意破坏她。比如,有的学生故意破坏学校公物,我问他们,为什么在破坏学校公物呢?你在家里是这样的吗?他们的回答,大都是,学校又不是我家!学校把我的钱收许多去了,还在伙食上剥削我们!如此等等! 在管理上,当要求大家尽义务和责任的时候,口号是“单位是我家,创建靠大家”;当享受权利时,那就怕你把单位当自己家了,恨不得这个单位是自己一个人的家!这样的管理,广大职工会有主人的地位吗?广大职工会有积极性尽义务吗?这样的管理,大家只有感到自己是“仆人”的地位,根本没有主人地位,所以主人意识也就难以存在了!那就容易解释人们的种种心态了!

四、聚集榜样人物,展示榜样风采。

思想政治课的功能重在育人,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陶冶情操,使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主要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培养。例如,调查研究的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角色扮演的活动、讨论与辩论的活动、文体活动等等,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第13篇: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体采用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也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以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的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的完善与升华,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辩性及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既古老又有时代性;它的知识既丰富又庞杂。所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那么怎么才能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取历史情感,完成新课程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呢?

课堂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哨阵地,让学生感受是一种最优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只能对他们形成平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恰如其份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以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谈一些粗的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

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例如我给学生讲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录像资料,还展示了因此而流落到海处的一些国宝文物的图片。影片放完以后,同学们都很激动,我问大家,看了影片以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接着有的学生喊出:“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国宝抱回来、也放火烧他们的宫殿。”可以理解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以牙还牙,以仇报仇”的程面上,这显然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但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态度当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呢?我就假设、现在如果你们将要做的事情就是带着最先进的武器,跨过大西洋,来到那些曾经入侵中国的国家,攻入了他们的首都,没有人可以阻挡你们,你们可以干自己想要干的事了……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要把中国的国宝找到拿回去。” “我要把他们的博物都烧掉。” “我要把那些值钱的东西都带走!”

我又说道:好的,你们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等大家离开的时候,你们身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老人,妇女在火海中惨叫,无数的人倒在你们的枪口下了。有人见证了这样的时刻,并记录下来,孩子们长大后再给他们看,他们看后的反映和现在你们的情绪一样,或许不久以后,战争和悲剧又一次重演了,或许我们的星球就因为这样的战争而最终走向灭亡。那么大家觉得你们今天的选择正确了吗?

教室里很快平静下来,过了一会,有人说:“那样我们岂不是就成了帝国主义了。”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最后大家讨论,到底该怎样对待呢?同学们得出了两种意见,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另一种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最终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和体验价值观,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 历史知识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利用典型的历史片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体验价值观。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有邓世昌投海自杀殉国。我组织学生讨论他的这种行为,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出乎我意料、讨论中学生形成不同的观点:一部份学生赞同邓世昌的自杀殉国是爱国的,认为邓世昌以死抗争唤起民众、拯救大清死得其所;一部份学生认为邓世昌的生命意识太淡漠,不值得提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邓世昌那样,谁来继续斗争?也有的学生提出,邓世昌是个懦夫,为一次战斗的输赢,就去自杀。如果我们都向他学习、一次考试失败了就也去自杀,那岂不是泛滥成灾了吗?学生们各抒已见争论不休,不可否认他们中有的观点确实有些偏颇,但是面对这此种情况,我没有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讨论,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查阅资料,用史实来完善自己的观点, 在这里没有结论,恰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样的争论才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这样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

李大钊曾说:“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份去说。”历史的借鉴与智慧不是无意识就可以得到的,而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段地去对历史事实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才可以得到。例如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时,对于汉武帝如何才能解除“王国问题”的强大威胁,又不引起新的武装叛乱?我设计了“出谋划策”这样的情景,你是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将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呢?学生讨论后,果然学生想出

了不少的“鬼点子”:派兵进驻;派官员去接管王国实权;挑拨王国间的矛盾,笼络收买;先礼后兵的武力办法制服;有不服从的就暗杀,使王国归顺;也可以鼓动民心,让人民自然服从朝廷等等。汉武帝却没有采用这些“鬼点子”而是实行“推恩令”,我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推恩令”的好处,进而明确了汉武帝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成效,从而学生体会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又如讲造纸术的发明时。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种书写材料,上课时就叫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有人说可以把字写在布匹上,有人说把字刻在木块上,有人说石头上也能刻字等等。我让学生分别在自己准备的材料上写上几句话,几分钟过去以后,只有一些学生完成了任务。我让大家停下来分析一下原因,台下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有人说石头太硬,没有办法流利地刻字,有的说木块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说在布匹上书写相对容易,但是价格太贵。还有人表示如果把刻有字的石头和木块带走是很费力的事情。我问大家如何来克服这些问题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用纸来代替。接着我让学生写50字的心得体会。很多学生写到:“纸是一种方便的书写材料、价格便宜,还轻便容易保存,又便于携带。如果没有纸的出现,人们就无法记录下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纸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我为祖国古代文明而骄傲等。”这样学生深受感动,价值观得到了深化,也初步树立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事实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用以上这些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产生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得到完善与升华,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显著增强。

第14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培养

《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首先,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与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培养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培养结合起来。其次,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四,要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习惯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与课程目标相迎,就必须从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数学价值观进行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数学教师本身应具备积极丰富的情感。1.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教师的情绪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春夏之交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低落。为改善这种状况,我总会以活力的状态、亲切的笑容、激情的师生问好调动气氛,学生往往被感染,充满兴趣的学习。

2.数学教师要会自我调控感情。课堂上展现的是教师积极向上乐观的一面,个人烦恼和不快应抛掉。针对学生的错误能泰然处之,能和学生贴心,点拨和启迪。这样,必定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3.作为教师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努力钻研业务、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具有敬业精神,由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不要偏爱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1.学生需要尊重。学生是需要尊重的,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各有不同。我们不要用主观的喜好面对他们。他们是具有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我们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

2.不要偏爱。后进生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格外关心。如果教师对后进生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无异于对受伤的花朵再砍一刀,只能促使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但需要用知识丰富他们的思想,还需要以关怀与爱去温暖他们稚嫩的心灵。教学要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3.及时评价。作为教师应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去赏识学生,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没有兴趣,学习就是沉重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写教案设计目标时就应有意识。1.设计目标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新教法中,我重视由情感引发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的时候,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图片,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做的:上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同学们说听过,我接着鼓励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故事中的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老师这里就有4只丑小鸭,它们都遇到了难题,只要解决了这些难题,它们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丑小鸭解决难题吗?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都说愿意,于是学生很自然地复习了旧知连加连减,在故事中提出数学问题,不仅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1)教材中很多内容并不是要教师面面俱到,而是根据例题进行取舍。如在讲二年级下册“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游玩中自由组合,不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解决了游玩中的数学问题。(2)根据形象思维占小学生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3)小学生爱玩爱动,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器官并用。(4)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如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作律动操,都是成功的实践经验。

3.多元化评价,在成功中学习。心理学发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些触摸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利克特量表等方法进行评价。学习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成功会使人愉快、自信,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特征比较困难,于是让他们分组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如果学生找出的规律不正确,就引导他们举出反例来。不管哪个组合作好、排除规律快,还是猜想错误,我都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这样,学生们信心十足,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不善于与人合作。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例如教学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我首先让学生各自拿测绳进行测量,当有的学生发现测不准确或无法进行时,提出:怎么办呢?让学生得到启示:只有与同学合作进行测量。于是我把同学们每两个人分一组开展测量活动,一个人拿绳子的一端对准起点,另一个人拿绳子的另一端对准终点,然后合作测量绳子从而得出直线的长度。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互相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同伴间的友谊和真诚,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添他们学数学的乐趣,让每个孩子都爱学数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15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我见 人教版

初中物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我见

㈠摘要:

1.在物理的整个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及其重要性的原因。

2.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在物理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尝试。

⑴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

⑵在科学方法和能力方面培养

⑶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中培养

⑷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①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②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总结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

㈡关键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

作用

培养

初中物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我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非常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其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物理的整个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 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热爱科学的情感,并能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本人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要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能力”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笔者认为,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虽然仅仅停留在最低层次上,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因此,在新课程的准备及实施过程中,笔者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说本人在物理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尝试。

一、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的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我在物理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认识以下两点:

1、科学知识与技能是需要一点一滴积累的。

例如:让学生收集有关牛顿的资料,初步了解牛顿是怎样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方式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讨论、发表见解的机会,认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象出来的。并且把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运用到学习物理中

去。

2、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观念时常回发生重大变化。变化与延续是科学的永恒特征,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知识内容的变化是对先前知识的修正。在短期内,与科学主流思想不一定吻合的新观念常常会遭到激烈的批评和偏见,受到科学上条条框框的排斥;但在科学界,验证理论,修正理论新旧代谢永无止境,这种持续不断的进程,使人们对世界事物运行规律达到日益深入的理解,但是不能达到绝对真理。其价值在于:它使科学家们提供值得信赖的解释和进行准确预测的能力不断提高了。

例如:举行小型辩论会讨论牛顿和伽利略对“牛顿第一定律”和“力与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观点。

学生讨论得非常积极而且颇有深度,他们被伽里略的这种对科学信念的无限执着所感动,为伽里略晚年遭遇的种种迫害和痛苦而惋惜。其实在科学的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辛,孜孜不倦的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也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科学本身不迷信权威。

物理教学中通过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

二、在科学方法和能力方面培养

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马虎与随意性,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一个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首先应该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著名美籍华人女科学家吴健雄博士说过:“从事科学工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很大的毅力,就像着了迷似的钻进去;第二要十分机警,仔细地观察、分析,否则稍一马虎,机会就放过了;第三要坚持不懈,不达结果不罢休。”这里既包含了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科学方法与能力

的体现。

2、刻苦与成功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例如: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的实验中,我作了适当改进,要求学生先大胆作出猜想,然后同组成员交流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处理实验数据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此例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需要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提出问题需要大胆的想象,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反复思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鼓励学生敢想,敢于提出问题。一个好的学生不仅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自己能够发现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与探究,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三、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中培养

新课程理念中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学应该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事物的相关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用学到的知识认识自然,解释现象。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小型火力发电厂,通过观察,思考发电的过程都用到我们学到的那些知识。

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之后能进一步认识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有广泛的应用,物理学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关注科技发展

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运行及返回的资料,结合超重与失重的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通过多媒体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太空宇航员的日常生活与在地球上的不同大都是因为失重引起的。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例如:从当今社会对核能的利用和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发表你的看法 写成小论文。

依据学生小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可见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学会用辨证的思想看问题。

四、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本人作了如下尝试。

1、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

2、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 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3、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学生成长和解决复杂问题和抽象现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物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是否真正提高,最终会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作出评价。当今是科学和技术的世界,人类的未来极大地取决于人们应用科技的程度,进而取决于人们所受教育的有效程度。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少数人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具有科学素质的人。

第16篇:情感态度调查表

小学数学学科学生数学情感与态度调查表

1、你对数学课的喜欢程度是()。

A、很喜欢B、喜欢C、一般D、不喜欢

2、数学科在你所有学科目中,按你喜欢的程度排在()。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或以下

3、你喜欢做数学作业吗?()

A、很喜欢B、喜欢C、一般D、不喜欢

4、你觉得在数学课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程度是(

A、经常应用到 B、偶尔应用到 C、从未应用

5、在数学活动中,你遇到困难能自觉克服吗?()

A、努力克服 B、偶尔能克服 C、从不克服

6、不管你现在的数学成绩如何,你觉得数学这门课你能学好吗?(

A、一定能学好 B、或许能学好 C、没信心学好 D、一定不能学好

7、在数学课上,你愿意与同伴讨论某一个数学问题吗?()

A、一定愿意 B、偶尔愿意 C、不愿意

8、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遇到不懂的地方,你会提出疑问吗?(

A、肯定提出问题 B、偶尔提出问题 C、从不提出问题

9、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当发现错误的时候,你会及时改正吗?(

A、一定改正 B、偶尔改正 C、从不改正

10、在讨论数学问题时,你会注意听其它同学的发言吗?()

A、一定会听 B、偶尔会听 C、从不会听

11、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你获得过成功吗?()

A、经常获得成功 B、偶尔获得成功 C、从未获得成功

12、你讨厌数学习题吗?()

A、很讨厌 B、有点讨厌 C、不讨厌

13、虽然学习数学有一些枯燥,但当你取得好成绩你会感到高兴吗?(

A、很高兴 B、有点高兴 C、不高兴

14、如果有一天,一节数学课也没有,你会感到伤心吗?()

A、很伤心 B、有点伤心 C、不伤心

)。 ) )))

第17篇: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王玉芹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地理教学中每节课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比如学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就确定为: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良好情感。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印度》一节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为:人口过度增长对资源环境有巨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是怎样渗透的哪?下面具一个例子在学习《巴西》一节“热带雨林的危机” 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学生看书总结热带雨林的作用一方面提供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木材、水果、药材、动物等;另一方面具有维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环境效益。利用多媒体展示雨林遭到破坏的现象,在有学生总结出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原因有外国的掠夺、迁移式的农业。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质疑: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有多大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这个“地球之肺”会失去它的功能是全球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能提供新鲜的空气,环境日益恶化。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引出热带雨林需要保护,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让热带雨林被我们人类永续利用。接着问学生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分别是哪一天?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哪?接着学生说出很多自己身边应该做到的。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上是我的做法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第18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五河县新集中学董立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情感上认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抵制和发对形形色色否定马克思指导地位的做法;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告别各种不文明行为,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珍惜受教育德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节同课异构课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明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敢于同腐朽落后的,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作斗争。

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嘴一个品德高尚的中学生。

三、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教育和科学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此,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19篇: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物质财富。“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情感、态度、价值观于历史教学,培养出具有深刻文化素养及身心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了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对自己对社会毫无责任感,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甚至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此,作为一名多年兼任班主任工作的中学历史教师,我深感在新时期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在太重要了。 突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

新的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传统的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个方面的教育。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主要包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们处在农村的中学新课改还处于摸索时期,在这样一个新旧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碰撞的特殊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陷入贴标签式的情感教育。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注重形式化,脱离具体的特定历史情境,孤立、人为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空洞、生硬,也是无力、低效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和反感心理,认为你是在生搬硬套政治理论,使历史教学中这部分教育失去原有的价值,造成事与愿违。

二、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和资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学校、社会、家庭都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例如有一位高三学生曾对历史作这样的评价:高中三年的历史学完后,感觉就像背完一本目录。时间、地点、事件,这些乏味的数据连同统一规定的结论一起丢给我们,很难从中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其中的人性味道。这位学生的评价让我们历史教师不禁汗颜。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学科的历史教育,竟然让我们的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人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历史教育的一大缺憾。同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表现在学生心灵的枯竭,思维的定势,人生态度的世俗化以及行为方式的畸形。行为上表现为浮燥自大或自卑,感情冷漠麻木等等。又如在课堂上讲战争史中战士的伤亡学生却不以为然、对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麻木不仁、对新中国的艰难漠不关心等等。又联想起历史课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时,面对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个别学生不仅无动于衷,反而与别人在下面搞小动作,甚至还在谈笑;这些历史本应该引起学生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由此产生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正义感,但是部分同学的反应不得不引起历史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感情世界的深思。或许可以理解为个别学生的“幸灾乐祸”出于个性的标新立异,但每次都有,尽管是少部分学生的对生命的淡漠的共性表现,决不是偶然可忽视的现象。相反,近年很多中学生对影星歌星的崇拜,丑化抵毁英雄,似乎出现了“世上无英雄仅存影星歌星”的文化“恶臭”现象;现在的一部分高中生,受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悲观消极、妄自菲薄,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外国的一切,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表现出不屑一顾,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一种漠视甚至嘲讽,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哈韩族”、“哈日族”。以上事实说明中学生在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是时候让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回归了。

三、历史教学实践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就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谈谈几点看法:

(一)、用讲述法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克服对历史的陌生、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情节,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如讲述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时,过去传统方法是:介绍林则徐的成长经历,主要事迹(如虎门硝烟)及意义,再提问学生“从林则徐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目的在突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而现在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张一百多年前的一张图片: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的林则徐蜡像,并说明经过成千上万的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在馆中。问:英国人怎么知道林则徐的?林则徐的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为什么当年英国的敌人竟成了他们崇敬的对象?这样的例子会使我们的学生信服,并会深深感受到人格魅力跨越国界的伟大力量和民族气节亘古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二)、用情境法唤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如上秦始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59年出生。13岁他父亲秦庄襄王去世,他继承王位。22岁,举行成人加冕典礼,从此开始亲理国事。39岁,实现了国家统一。50岁病死。欧洲人称他为“中国的拿破仑”。有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影响人类历史的一百个人物》,把秦始皇列入其中。根据这段材料,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3岁时,你在干什么?22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39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50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也就是用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到要应该发奋学习,才会有作为的。

(三)、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主动参与,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以达到提高记忆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通过对商鞅与张居正这两位古代改革家的比较,我们会认识到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通过对司马迁和司马光两位伟大的史学家编撰史书的情况的比较,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玄奘与鉴真的比较,我们一定会为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友好交往的国际主义精神等这些早已融进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用联想法帮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有了很大的改观,内容也更能适应中学生的认知需求,但受到课时和篇幅的限制,在有些地方显得比较抽象,往往是经过浓缩的书面语,其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话与交流,情感就象催化剂一样,有力推动着联想和想象的发展,与此相对应,当联想和想象递升到一定高度时,又会反过来促进情感向更高的阶段攀升。“情以物兴”、“物以情观”,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情感与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愿意根据自己所储备的知识信息,针对教材的空白之处,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超越时空,走近历史,与历史进行身临其境的接触,触动历史的脉搏,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最大限度的释放自己情感。如讲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时,可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包括地理、语文、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等展开想象,讲叙泼水节、那达慕等节日的概况;诵读《木兰辞》、《敕勒川》等优美诗歌;还可以表演历史短剧,这样的历史课堂气氛一定会很活跃,师生之间距离也会由此拉近,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五)、用辩论去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辩论是最具激情,最富有挑战性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挑起问题,让学生去辩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起到教师起不到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突破的重要途径。例如:结合必修一第二单元相关内容“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根据这一主题设计了论题:正方:“没有鸦片中国就不能接触到近代文明。”反方:“没有鸦片战争,中国迟早也会进入近代化。”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侵略、抢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观动机,带来近代化只是客观效果。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没有鸦片战争,中国也会以别的契机进入近代化的。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感受到落后是会被挨打的,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

(六)、提供材料,丰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历史课文是粗略地介绍历史事实,教学时,我让学生呈现课前收集的历史材料,如图片、故事、文字、名言警句、诗歌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同时我提供大量的史实材料,如图象、文字等,如在历史学习中,我带领学生接触哲人的思想,诵读政论家的言辞,领略文者的诗句,钦佩武者的韬略,有时候让先人的墨迹呈现于学生眼前,有时候让历史的旋律和歌声氤氲于学生耳畔,有时候让真实的历史纪实镜头震慑于学生心魄。同时结合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丰满历史事件和人物,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变得真实、生动、丰满,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上《马关条约》时引出《春愁》这首诗,并配以“阿里山云海”的图片为背景。茫茫云海、美丽富饶的宝岛风光,配上这首《春愁》,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跃然纸上,从而非常巧妙的将当今热点“台湾问题”镶嵌其中,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让学生回到历史,进而回顾台湾发展道路的不平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热情。

(七)、分析史实,深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比较等活动,对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弄清重点、难点,认识历史事实的实质,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系统的历史表象,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心灵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南宋时期“精忠报国”的岳飞;戊戌政变甘洒热血的谭嗣同等等。学生对于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他们是勇敢、壮烈,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有人则认为他们都是自愿赴死,死远远不如活更有价值;有人认为,人为了气节、大义可以牺牲生命,但他们完全可以在不丧失气节的情况下保全生命,为祖国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死是一种逃避,是缺乏责任感。争论结束,虽然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和认识,但教育的收获就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总之,新课标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即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一直未引起人们普遍而足够的重视,归纳其中的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对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的操纵、调控缺乏具体的指导。因此,从历史角度来说,人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作用的先知先觉为我们今天的努力提高了一定的基础,而尚存认识的不足与局限,则是我们今天的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20篇:政治课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思考

政治课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状况仍没有根本上的改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仍是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实现知识教学与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和谐统一

思想政治课教材,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与现实的真实事例、经济数据与图表、名人名言等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从内容来看,既有我国历史与现状的纵向比较,也有我国与外国的横向比较;既看到我们的优势,也看到我们的不足与困难;既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内容非常丰富,并且许多教学内容本身就与中学的德育内容相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法上下工夫,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成长。如在学习“市场交易原则”时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学习“人生价值”的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诸如此类与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内容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俯拾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做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正在成长的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使学生处于对教材信息积极思维、判断、选择、建构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大胆地处理教材,补充事实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强时效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在编写体系、内容的安排、图文的设计上,更切合中学生的实际,思想教育的可行性、针对性更强。但是,任何既定教材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憾。因此,在保证知识体系科学、严谨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大胆处理教材,有时可以将教材的事例作为课前或课后的阅读材料,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如在学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内容时,笔者结合2012年全国人大会议的相关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不但有

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更激发了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三、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引入乡土事例,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明理践行的热情,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们的中学生绝大部分将来都是家乡建设的后备力量、生力军。因此,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过去、懂得本地区的现状、想想本地区的未来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利用典型的乡土事例进行教学,在激发学生明理践行的热情方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乡土事例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小,不但易于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例如,在学习“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时,笔者引入了广西“爱心香蕉”事件,并创设了课堂讨论题:1.如果你是蕉农,你会不会砍了香蕉树种甘蔗?为什么?

2.如果你是主管农业的政府领导,今后你如何指导广西香蕉产业的发展?这一事例在本地影响很大,学生都感受甚至亲历过,当举出这个事例时,课堂上学习气氛高涨,学生争相发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分析乡土事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面向社会,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即心理的能动状态,来源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在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中。我们面对的是“90后”的学生,他们普遍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表现出极强的接受能力和参与欲望。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90后”的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并没有进入高中的课程当中,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会感到学生关注的许多问题与学习无关,比如网上购物、网络游戏、QQ空间、微博、明星信息等,但是这恰恰是孩子们的兴趣点。

比如,在学习“商品和商品交换”内容时,笔者把现实生活中方兴未艾的“换客”活动引入课堂,创设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商品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学习“货币”的相关内容时,让学生结合网上购物经历,不仅学习了银行信用卡、转账结算等知识,而且学生通过交易知道了要遵守交易规则,重诚信,讲信誉,强化了学生的诚信意识。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

生开动脑筋、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学才可能有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得越好,教学效果就越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绝不可目中无“人”,而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结合学生兴趣点,把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正是我们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五、把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活动相联系,激发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动活泼地生成和完善

活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理论的基石,他认为人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实践,依赖于活动。而道德本来就是“做人”的学问。“道德本质上是实践活动的。”德育也一样,如果只给学生讲些规则、准则,而不组织他们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而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师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传和接的关系,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活动甚至不应该局限于课堂40分钟,而是可以贯穿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实践。

如在进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就尝试着让学生的活动贯穿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实践。1.课前准备活动化。在课前准备阶段,笔者指导学生编排小品《内宿生小王的一周》,其中主要有五个情境。情境一:星期一小王从家里带来一周生活费100元,为饭卡充值50元。情境二:觉得参考书15元太贵,不买。好朋友过生日请客,小王花40元买了个毛绒玩具送给她。情境三:星期四没钱吃饭了,向同学借款20元。情境四:看到同桌有一双漂亮的名牌帆布鞋,决定省下一个月的早餐费,也买一双。情境五:周末是清明节,和家人去祭拜先人,劝爸妈不烧冥币,而以鲜花来寄托哀思。通过小品的设计和排练,促使学生把在社会生活中无意的道德的感性积累转化为有意。2.课堂教学活动化。在课堂教学阶段让学生表演小品《内宿生小王的一周》,并组织学生互动探究:小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否科学、合理?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消费观的内容。道德认识是在活动中得到深化的,注重活动性,让学生在小品中接受教育,比在教室黑板上的板书、幻灯片上的符号要真切得多。通过情境设置下的讨论,进行生生互动和同伴教育,来感悟和认识正确的消费观。3.课后实践活动化。在课后实践阶段,布置道德实践作业:记录自己或家庭一月的消费流水账,总结反思折射出的消费观是否正确。道德认识最终是为道德实践服务,并在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发展的。通过课后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分析、审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消费习惯和错误消费观念,自觉认同和践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选择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用正

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在实践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的生成和升华。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明确、效果明显,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动活泼地生成与完善。

中学政治教材时代性、开放性的特点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应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走出课堂,设法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活动,还可利用学校、社区、社会开展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教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doc》
教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