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2020-10-1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内容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要义,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文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着手,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如何与创新紧密结合,并给出适当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创新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老师及时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创新教育。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一门主要科目,自然也要融入创新的要素,如何将创新和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是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究的。

一.初中?Z文教学现状

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科目,其教学方法的好坏自然备受学生家长们的关注。现阶段,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很多老师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上,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听和记,并没有什么师生之间的互动,传统教学方法的陋习依然存在,课堂教学效果质量不高。老师应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

二.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建议

1.老师应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老师是课堂上的主体,是课堂指挥官,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去体味、理解文章,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充分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对文章阅读充满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甚至是创作欲。在老师的不断指引下,久而久之,学生耳濡目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2]。

2.构建和谐宽松的创新环境。曾有专家指出,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自由、宽松、富有创新意味的平等和谐的环境中,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思维更加开阔,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如果生活在充满束缚和条条框框的环境中,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变得迟钝,创造力受限,甚至被残忍扼杀。有鉴于此,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出发,尽最大可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丢掉“严师”的面具,转换角色,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不再有距离感,并对老师产生信任。老师还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上提出的想法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成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快乐[3]。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能力。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见解,可以说是一场思想大碰撞,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互换思维,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的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水平。因此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讨论,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并从多角度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目的[4]。

另外,想象力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老师也要下足功夫,它对提高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无数著名的发明家之所以能够发明新物品进而取得瞩目的成就,无一不是建立在含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基础之上。老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布置含“假想创造”主题的作文,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写作平台。另外,老师也要有意无意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启发他们观察事物时所要掌握的要点,根据观察对象的特性进行想象,合理地想象出和观察对象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深挖教材空白培养创新能力。现在很多语文课文在内容上都会设置一些悬念,也就是所谓的“文章空白”,有可能在结尾,也有可能在文段中间,意图是要引起读者的注意,让读者学会自己思考,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老师应善于挖掘这些教材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充分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主旨的领会[5]。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通过不断学习探究课堂教学新形式、新方法,贯彻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多种教学技巧和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练习,打开学生的思维枷锁,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具备创新能力、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光新.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段红梅.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刍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

[3]苏兰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4]段文春.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改革[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1):43.

[5]唐占琴.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心得[J].大江周刊:论坛,2012(2):155.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朝阳中学)

推荐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之问卷调查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之问卷调查

1、创新教学中,你的收获大吗?

2、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你在学习中,提出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问题吗?

(请在括号中填入答案序号)

1、您如何评价大学课程内容的针对性(相对于您的需求而言):( ) (A)很强;(B)比较强;(C)一般;(D)比较弱;(E)很弱

2、您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很不满意

3、您的任课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或其它参与式的教学方式的情况是:(

(A)充分;(B)比较充分;(C)一般;(D)较少;(E)从不

4、您希望您的导师给您提供?(多选)( ) (A)研究方向的引导; (B)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 (C)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 (D)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E)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

5、导师对您进行指导时,更注重下面哪一方面?(多选)( ) (A)创新思维(B)研究方法(C)专业知识(D)科学精神(E) 学术道德

6、您认为导师对您的指导作用:(

(A)很大;(B)较大;(C)一般;(D)较小;(E)没有作用

7、您如何评价您可利用的科研条件(如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 ) (A)很好(B)比较好(C)一般(D)比较差(E)很差

8、您觉得,大学生做课题的目的是什么?(可多选)(

(A)学习新知识;(B)完成毕业论文;(C)完成导师的任务;(D)提高科研实践能力;

9、您觉得大学教育质量与您入校前的预期相比?( ) (A)一致;(B)比预期好;(C)比预期差;

10、您觉得,目前大学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多选)(

(A)学习环境差;(B)导师队伍薄弱;(C)国家投入太少;(D)大学生数量太多(E)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计划不合理;(F)教学方法单一;(G)忽视个性培养;(H)其他 (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11、您认为,要提高创新型人才教育的质量,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多选)

( ) (A)停止扩招,把创新能力列为各类院校招生的参考依据;,选拔高质量生源 (B)改革教学理念,变机械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 (C)改变目前的学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 (D)完善评价体系,提高淘汰率,严格掌握培养目标 (E)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F)建设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G)(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12、您认为创新是大学生的责任吗?(

(A)是;(B)不是;(C)现在不是,将来会是的;

13、您觉得大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 ) (A)氛围;(B)资金;(C)信息;(D)知识;(E)技能;(F)指导

14、您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吗?( ) (A)是;(B)不是;(C)不全是;

15、您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多选并排序)(

(A)独到的思维方式;(B)高科技素养;(C)团队精神;(D)探索精神;(E)勤奋;(F)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G)交流能力;(H)(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16、您认为激发人才创新激情最有效的手段是( ) (A)物质激励;(B)事业激励;(C)感情激励;(D)其它

17、您认为,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方面需要做的是:(多选)

( ) (A)突出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

(B)在教学中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

(C)改革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开放实验室

(D)改革考试方法,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 (E)(如上述选项未能表达您的看法,请填写)

关于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

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微格教学的应用...

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快乐学习,学习快乐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彰显个性,特色教学

突出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①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对课文第二段的处理,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剩余1726字) 阅读整篇文章

3、

一、关于诵读

4、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5、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6、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7、

二、关于理解诗意

8、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9、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

10、

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 “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11、

1、风景再造品诗境。

12、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13、

2、抓住诗眼巧引导。

14、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 “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 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15、抓诗眼还可以是教师有意逮之。诗眼涉及到理解一首诗的关键,学生在 “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给我们很多玄机,抓住它,就可能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如一位学生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聊发少年狂\'呢?”这问题提得好呵,它是学生抛给教师的一把钥匙,抓住它,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聊发少年狂,狂在哪里?为何要聊发少年狂?”从而明确,狂在上阕的出猎和下阕的杀敌报国。出猎之狂,狂在想法,狂在场面,狂在百姓,狂在太守。而杀敌报国之狂,则由猎手之狂过渡到英雄之狂。总之,全诗无一词不狂,“狂”,显示了作者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6、

有些诗歌没有很明显的诗眼,但大多名诗有名句,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 “类诗眼”。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具有共性,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师生共品名句,从而牵动对全诗的欣赏。当然有些时候,学生的喜好是不统一的,如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有些学生喜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些喜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过这没关系,无论他喜欢哪一句,你都可以让他说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句呢?它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7、

3、旁征博引妙开拓。

18、

就诗论诗,有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如学习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学生问: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怎么理解?难道韩愈的侄孙很想韩愈死吗?韩愈还没死,为什么他要过来收‘吾骨\'呢?”这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吟诵曾经学过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一贬二十三年,那么韩愈将要被贬多少年呢?不知道。还有没有命活着回来呢?也不知道。所以这里实际上是韩愈在向侄儿交代后事。由此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韩愈对前途的迷茫心绪。

19、

又如陶渊明《饮酒》中的 “飞鸟相与还”一句,若仅仅弄清其表面意思,那就太浅了,它有什么深层含义呢?学生往往无法体会,这时教师就可以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回归田园后的陶醉之情,这正是作者的“真意”,所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旁征博引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的需要。 20、

旁征博引还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融会贯通的需要,如谈到明代夏完淳《别云间》中的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时,可回顾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可向后看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体会从古到今先烈们的前赴后继以及他们反抗精神的一脉相承,同时,还可以将三个人作个比较,文天祥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固然令人钦佩,但他还只是想要在史册上留个好名声。而夏完淳说他死后还要看到河山的收复,这种爱国精神更加值得敬佩。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更是气贯长虹,他不是旁 “看”,而是死后还要亲自率领部队起义,可谓鞠躬尽瘁,死后不已。三个人,一样的爱国,不完全一样的境界,将三种境界摆出来,相信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会更深入,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21、

以上主要是内容上的理解。艺术手法上的理解也同样如此。如学生对鲁迅《自题小像》中的 “寄意寒星荃不察”难以理解,他们问:“鲁迅为什么要‘寄意寒星\'呢?”教师若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引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是诗人常用的借物抒情之法,另外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亦是如此。

22、

三、关于 “授之以渔”

23、

“授之以渔”在这里有两方面含义:

24、

1、授予学生品诗之法。

25、

很多教师在这方面作出了很成功的探索,如江苏赵富良老师的方法就很值得借鉴,他总结出了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朗诵吟诵 ------感受诗歌音乐美;联想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咬文嚼字------感受诗歌语言美;比较映衬------感受诗歌新奇美。我校老师在教学中也总结出了四步读诗法:一读诗韵,主要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读,读出诗歌韵律美;二感诗意,主要利用注解或工具书,疏通文意,质疑问难;三品诗境,总体把握作者创造的意境,以及在诗中表达的情怀;四仿诗言,对一些可模仿的诗句,可指导模仿,这一步可视具体情况确定用否。

26、

2、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27、

品诗的目的不在于写作,但偶尔带领学生仿写却是有价值的。

28、

关于这一点,大诗人李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他特别推崇崔灏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对此诗一直念念不忘,后来他游南京,仿此诗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尽管后者比前者少了一丝空灵而多了一些斧凿痕迹,但亦不失为一首好诗,被世人公认为李诗七律之冠。

29、

当然,我们要求学生像李白一样仿写整一首诗是不现实的,但仿写某些句式却是可以办得到的。 30、

如曹操的《观沧海》,其中的四言写景句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类,每句均由一个名词加上动词或形容词组成,若引导学生用这个方法描绘月夜之景,则可以积累以下一系列短语:月光如泻、月华如水、月色迷离、月意朦胧、月洒清辉、月上柳梢、月风吹露、月照花林、月影婆娑、落月摇情、残月将落、斜月沉沉、秋月无边、晓月临窗、明月照松、皓月当空、星月交辉、众星捧月、弯月如钩、山月徘徊、凉月依依、孤月皎皎、淡月浓情„„另外如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等诗句亦可作为仿写的材料。近年来的中考,仿写成了常见的题型,其例句往往诗意浓郁,这也表明了仿诗言练习的必要性。仿写,犹如飞机的滑翔,它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翱翔的前奏和必经过程,有用有效,何乐而不为?

推荐第3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 要】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让中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就要实现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向指导,感受古诗词的美;注重诵读,加强学生主观体验;联系生活,运用所学古诗词。

【关键词】教师;古诗词;教学方法

1 引言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中开始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鉴赏内容,古诗文教学是学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由于古诗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的阅读积淀有限,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的难度,语言理解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种恐惧感,对古诗文阅读感兴趣初中生比较少见。为了应对学业考试,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要求学生翻来覆去背诵必背篇目,教学文言文时则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翻译及功能,以保证学生在中考取得好成绩,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老师罗列的重点,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解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又因为很多地区的学业考试中古诗文阅读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古诗文阅读的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都有意识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进行拓展和探究,目的是从古今联系的角度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诗鉴赏能力,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许多教师只好在课文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没有任何关联的所谓“拓展”阅读训练。这既无助于学生对文言语感的积累,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相反,还加重了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恐惧感。怎样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回归本色,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认真研究。

2 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这些为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法。同时,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爱好下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教师在古诗词的讲解上缺乏新意,只是按部就班,没有对古诗词进行充分的理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必定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紧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自身的教学技能却没有进行相应培训,这同样会影响到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水平。

2.2 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

“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为诸多教师教授古诗词的法宝,往往停留在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课后机械背诵记忆,而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有规律,未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古诗词,并且疏忽诵读教学和情境教学,僵化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状态,也逐渐消解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违背了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情绪为基调的宗旨,进而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古诗词的教学停留在字词的串讲和简单的支离破碎翻译,缺少对古诗词的多层次、多视角的诠释和深入思考,不注重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和鉴赏,从而失去了古诗词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无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和想象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情感流露,往往导致处于断章取义、浅尝辄止的尴尬境地,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3 教学急功近利

当前,我国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讲解时,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没有从古诗词鉴赏角度来进行,而是试卷上考什么,教师就讲解什么。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强求学生死记硬背,偏向于古诗词的解题技巧和策略的教授,从而无法使学生真正领略古诗词的艺术价值和魅力。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为了考试而讲解,学生不能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应引导学生“认识、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代表和结晶的古诗词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提出如下创新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路径。

3.1 多向指导,感受古诗词的美

3.1.1 朗读古诗词,感受韵律美

古代经典诗歌作为我国古典文学长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明显的特色在于其韵律。古人作诗时注重字的揣摩,注重炼字、炼意,并注重诗歌整体的节奏感和音律感。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所具备的优美韵律,值得后人探究和发扬,这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音律美,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3.1.2 体味古诗词,感受意境美

如果说诗歌韵律是古典诗歌的第一重境界,那么很显然,诗歌意境则是古典诗词的第二重境界。凭借诗歌韵律走进诗歌之门,诗歌意境则是品诗者的一种内心享受。在品味古典诗歌时,需要学生们根据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进行充分的联想。

3.1.3 感悟古诗词,感受意蕴美

在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我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让学生感受那种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并通过几首同类古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蕴。

3.2 注重诵读,加强学生主观体验

形式美不但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主要的特点,也是成功的中国诗词的一种境界追求,形式之美相辅相成于诗词承载的具体内容,有基于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讲授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和核心的环节就是诵读。作为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诗词从意境上进行认真的感悟,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古诗词,在体会到语言美的同时,凝聚一种形象的美和形式的美。《行路难》,作为李白其中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虽然被划分在了“诵读欣赏”之中,但是对于初中生进行相关的背诵和欣赏工作来说,仍然是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有基于此,笔者觉得,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引导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开展反复的诵读,在充分的诵读之后,对于诗歌的深层意蕴进行理解,体会复杂的诗人心境。

3.3 联系生活,运用所学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当某学生考试失意时,可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等等。

参考文献:

[1] 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2011(2).

推荐第4篇: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

创新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新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思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沟通等能力,

是学生走向社会应

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学习中要注意技巧与方法,

不断进行创新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这些素养需要学生在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等方面打好基础,

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讲解,

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消化时间,

而且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基本是为了迎接考试而开展的课堂教学,

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想,

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

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引导来回答问题,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有一定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

在教学上大胆创新,

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1

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做到平等、民主

第一,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传统语文教学中,

很多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惧怕心理,

甚至不敢与教师主动说话,

更别说提问题,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败。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

要主动与学生交流,

营造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主动与教师交往,

做到平等、民主。第二,

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要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自主发展,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新时代的发展使现代化信息也逐步应用到教学领域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1.2

营造语文创新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在进行创新教育时,

可以尝试为学生营造语文创新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

对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

可以适当的营造一下氛围,

把教室布置得更具有文学色彩,

为学生制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课棠之外也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

让学生聚集到室外共同看书、高声朗诵,

也可以设置一些游戏,

让学生成语接龙或举办一场辩论比赛,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到文化的魅力。

1.3

根据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接近生活的一门课程,

涉及的内容也较为丰富,

如果教学方法得当,

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随着新教育改革的实施,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于当前课堂的教学。新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是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大胆创新思想,

采取一些情境教学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

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而不是通过教师一味的讲解,

教师应注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发言,

课堂上多提问,

根据实情激发学生创新,

力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的天堂。

2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多数是教师在讲台上独自讲解,

教师占据整个课堂时间,

而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是被动的接受,

对于心中的疑问或想法也无法真实的表达出来,

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是被动的,

使学生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不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语文内容的讲解上,

教师基本是采用一套固定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

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好处,

从而对学生写作、理解等能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

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当前语文教学方式的重中之重。

2.1

调动学生的兴趣,

开启创新的大门

学生对语文学习是否感兴趣,

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并对语文产生一定的兴趣,

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学生对此产生兴趣,

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

他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得无趣。所以,

调动学生的兴趣是开展创新大门的基本途径。

2.2

注重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语文教学过程的主目标是实现学生人格健全,

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对学生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人格修养等形成十分重要。这些品格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

经常会有一些名人故事、好人好事以及一些科学创新成功人士的经典案例,

这些案例的讲解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探索语文文化独特的魅力。

2.3

教师要为学生传授好知识,

为创新打下基础

创新活动不是任何学生都能完成的,

它需要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任何一项事物的发明都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与原理,

所以,

在我们的生活中,

仔细观察,

很多的发明都会应用到相关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是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基础。此外,

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简单的传授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完全的掌握,

所以,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意给学生充分消化和思考的时间,

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形成创新思想。

3

教师应认真备课,

力求创新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

网络的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

教师的备课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过去教师备课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来设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

现在,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搜索,

查找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堂内容,

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教学方案。这种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能否接受等因素,

这样有针对性的教案设计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

推荐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精当选择。

(一)启发式,它是教学方法中最基本的。通过巧妙启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智能。在这个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了他们求知、探索的精神。

(二)串讲法。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及时对要点加以概括,抓住重点,理清思路,有助于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三)情境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适时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受文章的“人情物理”,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并获得美的感受,思维水平也不断提升。

(四)多媒体教学法。它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直观效果,使学生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如在讲授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时,根据佳作的意境,将小鸟娇巧可爱的姿态与清脆宛转的鸣叫展现在课堂上,很快能使作家爱鸟的情思变得真切动人,从而正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在短时间里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当然,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观察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等,都要灵活穿插,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共同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复习不可遗漏,温故知新。这就是说,通过一两道重点习题的演练,使学生对文章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度概括、归纳和梳理,使重点更明确,知识更精要,印象更深刻,达到短时间内落实必备的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底蕴的目的。

推荐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时机.培养创新人才应具有的创新素质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也应努力致力于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探,归纳出\"问题法\",\"体验法\"\"画图法\"\"迁延法\"等几种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初中语文课堂,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这一创新教育基本教学理念,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激趣的学习情境,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创新,那么学生创新精神就会得到不断弘扬,学生创新水平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一、引导学生观察,丰富想象力

“创新精神”的内涵包括人格因素、智能因素。人格因素包括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感情,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性格,经受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等等,智能因素包括思维的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流畅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等,上述这些是我们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努力的方向。在《万紫千红的花》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创新思路,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作者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写道:“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这一例子符合生活实际吗?从蜜蜂采集活动看,仲春时节,长江以南尽染黄色,只要是晴好天气,蜜蜂就嗡嗡地忙碌于油菜花“黄海”之中,怎能说蜜蜂“不喜欢黄色”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而运用感性材料来检证课文,获得超越作家认识的科学结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也是阅读教学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避免给学生“设框”,重于学习需要的“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就给学生阅读定下框框,以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出现了教师挖井让学生往下跳的现象。其实,作为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解开对他们思想的束缚,让他们自读自悟。如课堂上,学生自读课文后,只由教师的一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就可以引出学生许多精妙的发现。所以,教师应袒淡化“教”,根据学情来确定教的内容,而这个“教”更准确地说,应是指只重于在学生需要时的“导”:可以导思考方向;可以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想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把自身的感受同阅读结合;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些“导”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由自渎过渡到自悟。

曾有学者说过:“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地审视我们与真理地关系、叩问我们现实存在地景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地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生成。”《范进中举》始终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这样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一定要学习领会和感悟,从而便于学生自己受到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使学生的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

三、精心设置质疑问题,培养创造力

所谓问题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因为\"问题法\"本身注重的是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用\"问题法\"教学,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成功与喜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创造性学习中取得成功可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和自信的态度,心理上的安慰和愉快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志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多创设一些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中迸发创造的火花,对其努力与结果适时加以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感以至极度兴奋。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动是初中生特有的天性。初中生的认识依赖于动作感知,在动作中思考,因而产生联想和想象。丰富的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是科学创造的雏形,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空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巧于动手,勤于动脑,科学地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激活创新意识启迪思维之功效。

总之,语文教学无定法,只要我们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不断改进合乎优化教学方法,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和活力,确立学生主体发展意识,以生为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更重于学,应让学生自渎自悟,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营造学生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棵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不断地进行课堂反思,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光新;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潘敏;让活动课真正激活语文教学[N];学知报;2011年

3、苏兰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推荐第7篇: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归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研究的主要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我觉得在语文改革方面主要从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着手。本文分析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主要从课堂导入、师生合作、情感教学三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字】新课改;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求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要覆盖全体学生,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创造性,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处于被动吸收知识的位置,也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抹杀了学生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初中语文的创新呼之欲出!

1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材特点

1.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自学

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它们的改革创新,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 无论学生成绩高低, 都平等对待, 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

1.2 课堂教学的动态特点, 学生有效参与

课堂教学的动态特点是指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动态的,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学生开展过一系列学习活动之后,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与开课前的预测产生一些不同,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灵活变动,及时作出教学方案的调整,优化教学。因此,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已经做了预测,但是为了达到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是指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许多收获。初中语文教师所指导、组织的教学内让那个都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目的紧密相连,不能是可有可无,而一定是有依据的, 有效的。另外,要保证学生的人人参与, 这节课结束后,学生学得了知识,取得了学习进步, 凑热闹是不行的。

2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2.1 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精彩的课堂导入对这堂课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精彩、新颖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做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能够积极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去,这样一来,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就会变得很容易,也能和之前学到的语文知识自然衔接。课堂的导入是否精彩有趣,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在于导入的形式和内容是否新颖。初中生一般对新鲜的事物很感兴趣,他们的接受能力也很强。所以,在课堂导入方面,我觉得主要就应体现它的“新”。例如在讲到《皇帝的新装》这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一天,有一个人带着一顶破烂帽子在大街上行走,迎面走来了一个有钱人,就嘲笑他说:“呀!看看这脑袋上带的什么破玩意儿,那也算是帽子?”这个人一听并没有伤心,反而笑着说:“呵!你这帽子下面是个啥嘛,那也算脑袋?”看!这个人的回答多巧妙!很聪明的一个人哦!大家知道他是谁么?他就是安徒生。相信很多同学都读过和听过他的很多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童年,一起走进安徒生的时代和他的童话世界。这样的一段导入,通过新奇的人物故事引出主人公,再通过了解人物来走入新的课堂教学。

2.2 与学生共同研究授课法和分析课文

传统的语文课堂在授课时存在一定弊端,就是教师讲课有固定的模式,喜欢按顺序讲课,利于写板书,让学生理思路。但是这种方法时间久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难以走出模式的束缚。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相违背。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主体在于学生。所以我们在研究教学方式时,一定要将学生利益放在首位。根据这样的想法,我和学生共同探讨了关于授课方法的问题,最后我们的总结是,任何一篇文章,不管多么平淡,总有高潮部分,而这往往也是吸引众人的焦点。因此我在授课时,也同样运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在讲到《孔乙己》这堂课时,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分组讨论文章的高潮部分和线索是怎样的。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但是发言都很积极,大家有共同点,也有分歧,但是大部分同学找出了高潮所在,即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里的情节。同学们这样共同探讨,情绪高涨,学习很投入,而且之后的讲课也很顺利,从高潮部分入手,顺着线索一一分析。这堂课是师生合作完成,不同于以往的教与学。我们共同探讨了文章情节,同学们团结合作,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 拨动学生心弦,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课堂上, 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读课文时要有感情地读, 但要读出感情来, 必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 和文章的主人公达到共鸣, 学生读文章的感情也会同时带动其他同

学进入文章中,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 这样的阅读效果才会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阅读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情,文章情与学生情、教师情充分结合,达到共

鸣就会产生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当然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进入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 用课文情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授《散步》一

课时,朗读范文前,先打开音乐播放器,在优美的音乐中开始了范读,此时,课堂一片寂静, 音乐的美、读书的美与课文内容本身的美交融在一起,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文章读完了,学生受到了感染, 纷纷交流着自己在和家人散步时发生的趣事, 此时我根据课文主旨要求让学生用“美在……” 的句式说出一段话,学生们在交流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想法,师生间情感产生了共鸣,共同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则自然彰显。

结语

新课改的深入进行,给我们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带来了有利机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越性,遵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好初中语文知识,为他们以后更深远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闫瑞华.浅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 罗守超.在合作与探究中学习――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3] 贺百仓.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1(29)

推荐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几个方法(版)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几个方法

崇相西初中

李红霞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语文教学怎样的变化和改革,都要在原有教学体系上来完善和添加,创新,创的不是形式,创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的来学习语文知识的技巧。本文就从传统基础教育出发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课堂发言不积极

上课学生兴趣低下,这使课堂变得没有任何生机,有的学生不喜欢主动发言,得过且过,甚至很多学生害怕上课回答问题,这是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正确的引导孩子认识到课堂的意义,主动举手发言是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的关键。举手发言不仅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主动能力,也是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好的途径,在讲课堂习题的过程中有个知识难易渗透的标准。

2.学生学习成绩差距大

从初中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是参差不齐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师的教学手法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等等。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否则将会导致学生偏科严重,久而久之对语文产生厌倦的情绪,甚至抵触。初中生大多处于叛逆期,可塑性很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从而认真的学习语文知识。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学好语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更能够拓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成功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使教学呈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很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原因在于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的引导方法不正确等等。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定位语文在学生未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语文产生一个整体的新认识,重塑学生对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二、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1.让学生主动发言

培养学生举手发言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每节课都要有发言,然后积分,回答一次得一分。每天每周都有。每天发言好的学生,发言次数最多的,分出前三名,根据发言的内容,适当的减轻他们的作业。虽然有的学生积极举手没有答对,但是通过举手也能在站起来的那一会努力的想答案,这就是一个进步。所以,不要让学生害怕举手,要让他们知道,举手是一件值得夸奖的举动,这样才会调动学生们主动举手的兴趣。

2.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学习的能力都不同,一个班级当中学生学习成绩定是良莠不齐的,所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共同进步。每个小组中都必须有不同基础的学生,这样有利于相互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层次,难易程度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相对简单明了的问题针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提问,较难的问题则由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整个课堂就会“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保证了课堂的质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语文的学习,本身是个枯燥的东西,字、词、句、段的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这些基本的掌握还是要从课文当中寻找。所以能把一篇文章读的熟练,理解的好才能更好的掌握字词的应用。分角色来朗读、复述课文、讲故事等都是学习课文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方法。比如《木兰诗》的教学,可通过以上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就能更好的掌握文言词、句、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情境和氛围的设定是很重要的。

⑵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当中,要调动学生身体上的每一个感官、每一个部位。一般初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们要尽量调动他们各个部位去感受,去触摸、去闻、去听等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当中感觉快乐,重要的是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比如《看云识天气》这节课,讲的是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窗外的云。然后提问学生,我们的双眼发现了外面有哪几种不同的云彩,然后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把不同的云彩画下来,之后再到课文中看一看,文中的云彩是什么样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当中的知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⑶善用激励手段

俗话说的好,好孩子都是夸大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对学习有兴趣有激励时时都存在,并不仅仅针对于课堂之上。

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阶段 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步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阶段。 1.摹仿一学习一惜鉴阶段。教师开始教学时,没有教学经验,开始总是摹仿别人的教学方式方法,套用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摹仿既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又是人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对别人 的教学方法、方式,教学语言、教学风度,甚至举例、手势、语调都进行摹仿。但是,摹仿要注意消化吸收,要善于琢磨,有心的教师在摹仿中进行学习和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无论别人经验多么好,总该领略它的精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是生搬硬套,学习好经验可能得到坏结果。

2.独立――创造――反思――再创造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基本上摆脱了摹仿的束缚,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诸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等。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摆脱了完全摹仿别人,能独立进行教学工作。但在独立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惜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地教学。在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自己能够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学风格形成阶段。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创 造,教学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其特点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语言、体态语等的结合日臻完善,成为一种艺术化的东西;教学行为已经内化,教学风格转化为随意性。这时的教学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教学中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日,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教学过程的开展有序和谐。

我们这里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信息的活动形态为标准,把课堂教学风格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一)理智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也称科学型或思维型。其特点是:知识内容的交流性强,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大,教师长于理论分析,善于概括和推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言语表达逻辑性强,教学态度冷静,追求一种 理智的力量和科学的力量,强调以理服人;内容讲授层次清楚,线索分明,课堂教学设计步步深入,层层剥笋;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诱导和点拨,重视质疑问难、讨论和练习等。 (二 )情感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也叫艺术型或情感陶冶型,其特点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感情充沛,富有激情,利 用情感的感染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以情促知。具有这种教学风格的教师,知识结构有相当的 广度和深度,有丰富翔实的材料,在授课时能旁征博引,使学生从诸多的材料中得出结论,或启迪想象,发展智力;思维敏睫灵活,善于演绎和分析,形象思维占主导,对待学生答问幽默风趣;有较高的语言艺术修养,语 言生动形象,具有鼓动性和感染性;教学组织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选择的教学方法、方式有利于教师情感优势的发挥,重视情感陶冶和美感的训练。

(三)情理结合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也称情知型。其特点是兼有上述两种,理论的阐述富有情感,达到情知交融,即人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知交融。

(四)幽默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也叫趣味型或唯趣型。其特点是:教师的表达手段(语言表达手段和非语言表达手段)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教师的语言表达诙谐幽默,情趣横生;非语言表达机智幽默,滑稽有趣,富有蕴含 性。学生在教师的幽默教学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得到哲理启迪,逐步养成了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和热情、开朗的性格。

(五)典雅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的特点是:庄重朴实,娴熟老练;严谨不苟,蕴含深远,韵味醇厚。这种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经典的、权威的,但信奉经典而不守古,能够翻新和灵活运用;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稳健、完善、和谐,很少有失误。这种教学风格有一种很深、很浓远的审美感觉。

(六)直观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即便是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善于运用图表勾画出知识之间的逻辑层次关 系,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性,通过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即以感性促理性。

(七)奇异型

这种课堂教学风格的特点是:富于谜力,奇异地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设置悬念,在变化中看出不变,又能在不变中看出变换。要有发展、有创造,独辟溪径。

三、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

(一)影响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析

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是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的。一般说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知识因素。知识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从事专业活动的专业知识。首先要求教师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既要学有所专,又要广泛涉猎,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因为 教师主要是从事专业教学活动的,只有专业知识达到精深,讲起课来才能居高临下,统筹帷幄,才能引导学生向学科的深度进军。最后要拥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这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工具性知识。

2.能力因素,能力因素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影响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能力因素主要有: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 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的教育机智;自我控制能力;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等。

3.心理因素。影响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一般认知特征、意向特征和个性特 征。 其具体内容主要有:教师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准确清晰的记忆力;多方位立体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稳定而较强的注意力;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愉快的心境和良好的性格。

4.经验因素。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知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教学经验的积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学年限。一般说来, 教学年限长的教师,教学经验比年限短的教师相对丰富些。教学风格的形成与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程度有关。但是,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不

一、定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仅靠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和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5.主观因素。在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内部因素中,除了知识因素、能力因素、心理因素和经验因素外,教师的主观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探索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 最活跃的因素,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执着的追求与探索、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清醒的自我意识和顽强的科学研究精神,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必 备条件。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注重反思教学,及时总结,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6.外部条件因素。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除了上述的内部因素外,外部条件因素也是制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采用串讲、背诵、评点等方式方法,要求教师教态庄重、讲述翔实、治学严谨,这就决定了在封建社会中宣讲成为其主要的教学风格。当代社会,一方面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形成了各种教学风格。教学内容也是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理科的教学内容倾向于“理智型”的教学风格,文科的 教学内容倾向于“情感型”的教学风格,同样,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同。例如,特殊学校的教学风格会明显不同于普通学校。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风格也会因学生的年龄大小、知识面宽窄、能力的强弱而不同。

语文课堂上掌握知识固然最重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积极地学习习惯更是重中之重。所以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和改革,作为教师,必须主动地探索钻研更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乐在其中。

推荐第9篇: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谈

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尹晓菲胡艳辉

摘 要: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科学,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门“沉闷的科学”。在教学中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应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启发式、案例式教学;经济学实验;自我评价体系

西方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描述和概括,其基本理论一般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三部分。学习西方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认识,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怎么才能让学生对枯燥、深奥的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它,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教师,谈一点个人体会。

1、依据教学大纲备课,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没有充分的备课,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授课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分为重点掌握、掌握和了解三个层次。要求重点掌握的部分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要用到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深刻理解、准确记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掌握的部分,是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应具备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正确理解、准确记忆。要求了解的部分,是学生应该学习的经济常识。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例如微观经济学的第一章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需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掌握供给理论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了解价格政策。 其次,在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各国的大政方针和相关法律的调整,结合课本讲解。例如,人民币降息对老百姓有哪些影响。

最后,需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教材、资料,了解该课程的前沿理论,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保证备课的信息量,提高知识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增强授课的理论性、

针对性和现实性。

2、提倡互动式教学,做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采用积极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可以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利于优秀学生的独创性及个性的发展。合理设臵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对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教师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应提倡案例教学法。西方经济学的案例很多,不论是网上,还是教学参考书中,都有成型的案例可以借鉴。案例法是根据教育对象和培训的需要,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以书面的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法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案例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是以案说理,从实务工作中归纳出规律及需掌握的知识。

第二,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交流。学生在看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调动必须的知识储备,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也加深思考,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大量鲜活的实务工作材料。双向交流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学内容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由于调动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容易开阔思路、集思广益,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求者,成了教学主体。面对案例,并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而且通过个人与小组发言,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和提高。

自从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创案例教学法以来,各国学校纷纷提倡案例教学,因为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案例法强调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培训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最后,适当增加经济学实验课。利用经济学实验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发现新的经济规律。经济学实验方法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设

计科学的经济学实验,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从实验程序标准化、货币激励显著化、实验语言无偏化、比较基准明确化、与现实的一致性等五个方面,讨论如何设计科学的经济学实验,是构建经济学实验的重要方向。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垄断定价模型实验、国民收入循环模型实验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经济学理论。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做到教学手段上的创新

多媒体教学系统进入高校已多年,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这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从而使课堂讲授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教学系统在教案设计、备课方法、上课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最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西方经济学的课件时,除了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还要保证课件的趣味性和美观性,再加上教师风趣的讲解,就能吸引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可以为学生申请一个免费邮箱,作为班级的“公共信箱”,开辟一个师生交流与合作的区域,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讲义、课件或一些典型的习题发送到邮箱中,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也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感兴趣的经济问题提出来,利用邮箱和大家讨论。学生也可以利用此空间或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在邮箱中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正确把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与学生交流,多吸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实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4、建立自我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素质教育,这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但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总结并建立一套自我评价体系,如每次课前都要先确立教学目标、重点,提出的问题,针对哪些学生提问,预计效果如何;每次课后进行自我评价,每周、每月进行综合评价。如本月教学进度完成情况、作业及答疑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满意程度,对学生姓名、学习等情况熟悉程度等,并给自己打分,确保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龚亚夫,陈仕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方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6).

[2]李慧敏,方敏,张雪梅.高校信息检索教育课教学改革构想[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1,(2).

选自:《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月

摘自维普网站

推荐第10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点滴谈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点滴谈

篆角初级中学 陈福光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工具性学科,人文性学科。教语文容易,教好则难。难怪好些中文专业毕业的教师也不愿意选上语文课。其实,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潜移默化地传承人文素养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前行、共同提升的过程。学好语文首先要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生要有兴趣,吃得苦,肯用功,有苦才有乐。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要善于引导学生向课本学习语言,向名著名篇学习语言,向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学习语言,向身边的人学习言语,向社会学习语言,向生活学习语言。然后,能够把自己学习到的有用的东西和所感所悟通过口头或文字符号的形式表达(现)出来。

时代在发展,教学要创新。教学语文光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不行,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创新。要改进教学方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做到“三化”。即:大众化、农耕化、本色化。“大众化”就是要达到“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的目的。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农耕化”一要播“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要除“草”(做到目标简明、结构简单、过程简洁,切忌冗繁庞杂);三要施“肥”(重在积累好词好句、精彩段落、优美篇章以及生活体验);四要归“仓”(让学生做到学法迁移、写法迁移和语言移植)。“本色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重视认读

能力、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在强化训练和培养能力的平台上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努力营造“人人爱学有价值的语文;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语文;让不同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氛围。

第11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语文组根据周二全体语文教师集智备课的共同探讨,积极发言,从很多方面阐述了“如何高效”的课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根据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

2、高效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到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自由自在的学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多表扬激励,评价及时。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多关注学习效率低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让给学生。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3、以导学案为抓手,给学生充分的自研时间。自研是否充分,影响到展示和反馈环节,可以说自研是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自研,学会自研。要写出自研目标,和自研的具体步骤,让学生明白这节自研可要完成那些人物,避免无效自研,从而提高自研的效率。

4、应及时反馈,课堂检测要及时跟上。任何形式的课堂,最终都要落实到反馈上,巩固练习旧知的目的。每一个学科组每大周至少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小检测,达到巩固旧知,检测学习效果的目的,检测跟不上,教学效果很难预测,学生成绩也很难提高。

5、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感悟最深的语段,深入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中考语文短文阅读占55分,是重头戏,也是学生的失分点,教师平时一定要有步骤的引导学生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6、教师教师精讲,教师要讲知识关键点和学生疑惑点,加以引导和点拨,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练习,最重要的要创造机会,是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教师语言要精练,点拨精当,不说过多废话。同时,教师要学会服务,调控好课堂气氛,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讲得再多,学生不在学习状态,教学效果就不好。

7、导学案编写要精练,突出重点,内容适当,不能太空,要切合学生实际,切合学情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8、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采取不同方法,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9、教师备好课是关键。为一名教师,要有准确地教材把握能力,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 课堂的生成主要在于教师的引导,问题的预设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动起来,能准确把握教材,做到高屋建瓴,只有把握了解教材,才能驾驭课堂,应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产生新的生成。

10、课堂求“活”-------形式、方法,把握有度。首先,灵活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时间标准选择教学方法。其次,活跃的教学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再次、科学的学法指导。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

归纳起来主要有导学案的编写、学习目标的制定、灵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的备课、引导和评价、课堂反馈等几个方面,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照以上内容,积极进行课改,使课堂或教学真正的高效。

第12篇: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的宝库有极其丰富的瑰丽珍宝。诗中情、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犹如天上璀璨的明星,闪发出迷人的光芒。长期以来,由于诗歌教学策略滞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对我国悠久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如何切实提高诗歌的有效教学,成为我们当前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媒体创境,激发诗歌学习兴趣

所谓的“情”,就是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教材中所描绘的形象及景物画面。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充分发挥电教媒体手段的优势,创设趣味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例:教学《过故人庄》一诗时,可放一段农家生活小录像,景物由远及近,村边绿树环抱,郭外青山相依,溪水潺潺,菊花灿灿,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幽静闲适。小院内鸡在叫、鸟在鸣,轩窗小开,主客饮酒交谈,窗前的打谷场和菜圃黄绿相间,宽敞而舒展。临别在即,率真的主人再次相邀重阳赏菊,客人含笑点头应允。一个普通的人家,一餐鸡黍的款待,鸟鸣鸡叫的悦耳,泥土稻花的清香,农家田园的和谐景致,在平淡中蕴涵了深厚的情味,自然引起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反复诵读,领会诗歌情感之美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是通过抒情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经》的《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以诵读著称的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实践表明,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细细品味诗歌的节奏、韵律,不仅能让学生体味到诗歌的语言美,更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意,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例:《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追歼袁绍凯旋而归,途中登临碣石山时而写。当时作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以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指导学生朗读时,同学们采用高亢喜悦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诵读,读出了诗人的沉浮、诗人的

豪迈,以及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再如,读《春望》一诗时,应指导学生把握其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读《过零丁洋》一诗时,可指导学生把握其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情感基调;读《渔家傲》一诗时,可指导学生把握其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情感基调;而读《归园田居》一诗时,可将情感基调定位为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等等。

三、学会分析,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把诗歌读懂。诗歌创作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多,比兴是很常见的一种,运用比兴,可于事物的微妙处来产生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梅”、“兰”、“竹”、“菊”、“松”等意象常用来表达诗人忠贞、高尚的品格。见元稹《菊花》一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是借菊花来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的节操;如,“花草”、“春风”、“莺燕”、“泉溪”等意象多是用来抒发诗人的闲情逸致。见白居易《钱塘江春行》一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就是选取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早春的喜爱及喜悦之情。再如,“杨柳”、“舟船”、“长亭”等多用于抒发离别之苦。见柳永的《雨霖铃》一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借杨柳来表达诗人的离别愁绪的。

四、尝试练笔,延伸诗歌学习能力

新课标强调淡化文体,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目的就是提倡学生作文中写我所想,写我所感,而诗歌写作的特点正与新课标的写作理念相契合,这就为诗歌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感情最为丰富和活跃的阶段,这也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可能条件,用诗歌记录学生的丰富情感,记录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不但可行,而且有益。实践表明,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练笔尝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在具体练笔时,可采用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练笔手段,以此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一位教学《石壕吏》后,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改写后,文章中不但增加了一些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内容,还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等。如此情节的增补,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对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不可多得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的写作能力到达一定程度时,教者应积极鼓励学生学写古典的格律诗以及现代自由体诗歌。

总之,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悠长。诗歌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今后的教学应不断加大其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与研究的力度,从而更好地为诗歌教学服务,让“诗歌营养”充分浸润学生初中时代的五彩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波;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模式论 [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戴军;

[2]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年11期

第13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 定稿 )

题 目:____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指导教师:___ _ 准考证号:___ _ 考生姓名:___ _ _宜 宾__市(地、州)_ _ _县(市、区) 工作单位:___ _ 写作时间:_____ 2011年8月18日____________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内容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成了广大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介绍几种最常见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此共同探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方法;理解能力

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1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阅读教学是一个开放、运动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开拓、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不可拘囿于某种单一性教学方法的局限之内,而必须超越某种具体方法的局限,进入一种教学的自由境界,把具体的方法作为进入这种教学的自由境界的梯子。如果我们能够在掌握各种阅读教学方法的前提下,自觉地将它们熔为一炉,我想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得到充分地发展,它将摆脱单一性教学方法造成的固定模式。因教学对象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自由地对课文进行诠释、理解和欣赏,这才是一种教学的自由境界。本篇论文即从这个认识出发、对阅读教学改革中的几种方法,作出重点的描述和探究。

一、议论教学法

1、议论教学法的含义

传统的讲述法是单向传递信息,议论法是师生、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信息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谈话,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它把独立阅读变成集体阅读。议论法旨在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把问题引向深入。

2、议论教学法的优、缺点

优点:学生在议论中有利于发展智能,训练表达能力,能够发展学生评论和批评的能力。缺点是容易造成论题以偏概全,讨论放任自流。

3.议论教学法的运用

12 《萨特文集》第七卷 文论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5月1日

第165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15日

第17页

- 123

1、欣赏阅读教学法的含义

欣赏阅读教学法是指指导学生记、读、体味和感受文学作品,以陶冶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

2、欣赏阅读教学法的优、缺点

优点:使教学富于感情,能够激发学生,引起共鸣、起到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培养审美观念、利于增进对美丑、善恶、真假、优劣的鉴别能力。缺点:如果过多的侧重欣赏,会影响阅读技能的形成。

3、欣赏阅读教学法的运用

运用要点:A、欣赏的内容要有所侧重,如艺术的欣赏、道德的欣赏;B、多用欣赏的方法,少用分析法;C、创造欣赏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知和欣赏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4”语文学科教材中蕴含有丰富的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去欣赏、去品味。如教《中国石拱桥》时,引导学生欣赏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教《济南的冬天》,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讲《斑羚飞渡》时,让学生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淡的一幕,体会斑羚们为了种族生存而献身的勇敢、无畏的精神。教读《春》时,让学生从语言里感受春天的气息,观赏花草和人的活动,欣赏春天的自然之美,启发学生领悟我们现就正处在人生的春天里,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

五、讲授教学法

1、讲授教学法的含义

讲授法是教师以口述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叙述说明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

2、讲授教学法优、缺点。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地运用。它的优点是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能简便、有效地传授知识;能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能力和听的能力。缺点在于学生易处于被动状态,得不到说和读的训练,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影 4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 第56页

- 5 砂”自然便会被淘成“黄金”,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自然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参考文献:

1、刘朝纲 《以语文观组织和实施语文教学》1994年

2、露益萍 《阅读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3、曾海芹 《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

4、叶圣陶 《写作杂谈》(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10月

5、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6、《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15日

7、萨特 《萨特文集》第七卷 文论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5月

8、中学语文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7月

第14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究

南丰中学 钱绿瑜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量少,词语积累基础差,自小又缺乏适时适当的观察体验训练,因而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我认为要想在初中三年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须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水平设计一些具体的系统的作文训练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文字表达

写作习惯

认知能力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难度莫过于学生怕作文,厌作文,学生觉得写作太难,咬半天笔头,才蹦出百来个字,要凑够要求字数,那已经是“白头搔更短”了。教师又总觉得学生写出的文章幼稚,不堪入目,评改时就简单随便。因此在作文的教学中形成了一个学生不想写,教师也不悉心指导帮助的恶性循环。经过这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作文教学进行尝试。

一、降低写作要求,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单凭讲过一两遍写作的方法,就要求学生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特别是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一篇文章得写那么多字,花的时间又多,他们往往会缺乏写下去的耐心,而跑去看电视或玩手机了。因此在小升初的开始阶段,不妨对他们作文要求降低些,凡是能流畅地表达,能有详有略,较为完整的叙述一件事,就应该得到高分,提出表扬。这个很重要,多次的表扬与鼓励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钱梦龙认为: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要在作文训练中区分开来。在习作过程中教师要降低作文要求,多通过表扬与肯定,使他们能在写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写作的欲望与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方法。兴趣使得学生能主动的写作,甚至主动找老师请求指导评析,这个时候教师再对他们的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这样就进入到一个学生乐意写,教师喜欢教的良性的教学循环中。现在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中,常有学生在课间或是放学后来找我点评他们的习作,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之余,还自觉进行课外练笔,他们会在教室里一起分享阅读体验,一起交流写作的心得体会,他们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一切得益于他们内心对写作真正的喜爱。

二、日记式片段习作,养成学生写作习惯

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周记进行习作训练,无疑这是一个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好方法,作文要多写多练才能得到提高,单纯依靠每一单元的一篇大作文训练是不够的。但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事实上是两篇等同于大作文的周记占去学生大量的时间,他们在周末苦苦构思写作,很多学生并没有能按时完成周记,即便是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常常抱怨,要写好两篇周记已是绞尽脑汁,黔驴技穷。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和厌恶其实就源自于写作要求篇幅长,需要很大的耐性,这个刚好是初中学生最缺少的。因此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我主张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片段,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片段式习作训练字数要求200字左右,内容要求自由,可叙事,可抒情,可写景,可议论,还可以进行专项训练。比如我会在初一上半学期选5-6周要求学生的片段写作训练以写景为主,教会他们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我会带着同学们走进自然,到操场、生物园、学校荷花池,让他们感受自然,领略美景,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把身边的美好事物与自己的心绪结合转变成文字记录下来。这种训练非常有效,如今我两个班的学生作文景物描写往往是亮点,为整篇作文增色不少。而当学生进入到初二,有了初步判断的能力,我会在上半学期选取4-5周要求学生的片段写作训练以评议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就生活中身边发生的小事,或社会上的某些现象,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说理议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有利于养成学生写作的习惯,叶圣陶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但凡做一件事,形成了习惯,即事半功倍,离成功不远了。学生在片段习作中,慢慢摸索到了写作的方法,习惯于每天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习惯于把每天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点滴,把每一天对生活的思考写下来,使写作变成了自己每天必须做、不做不舒服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不用愁学生作文写不好了。

三、自改自评,互改互评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都是学生交上来,教师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意见与点评,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学生往往只关心分数而不在乎作文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怎么改?这样教师的评改所起的作用就不大了。因此教师可作出这样的要求,学生在完成习作后,要求学生自己先作出点评,对自己的习作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也可以同学间互相写评语。可能有些老师会质疑学生的能力,学生能评?我们要信任学生,把好文章的标准告诉学生,比如好文章是要有鲜活的人物形象的,于是就要求学生在自评或互评时要留意这篇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是否详尽细致,又使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我相信这些学生是能做到的。当然,在开始的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审阅自己的习作。我刚开始施行自改自评,互改互评的时候,也听到了学生的抱怨:不会改,写都不会,怎么改?正因为不会,才学。我鼓励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给的方法去评阅,你也能品评自己的或别人的文章。我开始的要求是学生不写自评或互评的,老师就不对你的文章进行点评,逼着学生去学会自己审阅自己的文章。学生一开始写的自评或互评相对简单,但一个学期下来,不用我要求,他们写好作文后都会自己写下点评意见,或叫同学帮忙写上互评意见。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自我检视写作的目的与态度以及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他会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同学间互改交流不仅能扩大学生写作的角度与视野,还形成班级良好的写作氛围,这些都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致与水平。

作文教学虽然难度大,但只要能注重方式方法,多从学生实际情况,包括语文知识基础,个体接受能力水平等出发,关注学生学习习作的过程,多鼓励,少责备,循序渐进,悉心教导,我相信我们能在初中三年里,能把学生的作文能力水平稳步地有效地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参考文献:

①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②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③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15篇: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标题: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学科:语文

单位:西和县汉源初中 姓名:王増禹

详细地址: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汉源初中

联系手机:15103998186 邮箱:416745498@qq.com

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西和县汉源初中 王增禹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现实中,很多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写作教学上,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仍然谈“文”色变,惧怕、厌恶写作文,写出的文章枯燥乏味,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面对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入手,对写作教学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一、培养学生真情实感,倡导真情写作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出现千篇1律,枯燥乏味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的原因是学生远离了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奔波于学校和家庭,单调的直线生活导致他们无暇观察和体验生活,无法从生活的土壤里吸取养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让作文回归生活。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一直以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只是一味地强调写作的技巧、章法,更有甚者竟然要求学生背诵范文,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出现大同小异、苍白呆板的文章。“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写作灵感正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轮回和生命的力量;走进社会,体验人情冷暖和生活的真谛。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并把观察到的新鲜事物一一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经历,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细腻、详实,有真实的生活,有真挚的情感。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往往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于一体,无一不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结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将整个身心融入作品中,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将“作者情感”与“自我情感”自然融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合理利用博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之不足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易于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喜欢追赶潮流,尤其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学生以往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热衷网络的特点,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时下博客作为一种流行的网络写作方式,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理想的写作工具。博客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能够给读者带来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它开放性强,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让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更加便捷。因此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不足: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学生的作文之所以空洞枯燥,很大原因是他们对写作没有兴趣,怕写作文,厌写作文,为了应付而不得不“无病呻吟”,而博客的运用迎合了学生热衷网络的特点,他们可以随时把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发表在博客上与别人分享,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博客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久而久之不仅能够激发写作兴趣,还能养成写作习惯。其次,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还能为师生的互动搭建一个平台,以往学生的写作训练都是通过周记、命题作文的形式进行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也仅仅是通过老师对纸质作业统一批改进行的,反馈信息滞后,交流渠道单一,师生很难尽情地交流,而在博客平台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绪随时书写,教师作为参与者可以随时阅读与评论,双方的交流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形成良好的互动;再次,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阅读、转载和评论,在这个开放、共享、互动的环境里获取课本里没有的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

三、运用同伴评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同伴评价,就是同学之间互相批改作文,写评语,给成绩,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来,这既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激励的过程。比如写作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通过批改写作能力较高同学的作文可以得到一个学习的机会,对于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多同学不愿意让别人看自己的作文,尤其是写作能力不好的同学,他们往往觉得难为情、丢面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同伴评价,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激励这部分同学,为了保住“面子”,不被同学笑话,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写好作文,而不只是应付,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批改作文的时候都比较细致,尤其是对错别字的修改和近义词的选择比较准确,可见通过同伴评价还能加深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同伴评价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中调动起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教师修养,分享写作经验

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之外,语文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写作文不单单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当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之后,应该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构思,如何行文,老师不但要发号施令,还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分享写作的经验与乐趣。 如果教写作的老师不会写文章就如同教游泳的老师不敢下水一样,是无论如何都教不好学生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的做法颇具借鉴价值:如平时经常在个人博客上练笔,当学生作文出现较多问题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并且同一题目写好几篇,跟学生的作文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评析。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运用各种技巧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16篇:党校教学方法创新

党校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各行各业正掀起了改革创新的高潮。近年来全国各级党校为适应新形势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建构“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其中,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级党校在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研究式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CASE STUDY)肇始于美国哈佛大学,后来在我国党校系统干部教学培训中被普遍应用。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在路径和方式上恰恰相反:案例教学是从实践到理论,传统教学是理论到实践;案例教学主要靠学员讨论,传统教学主要靠老师讲授。案例式教学的目的不是给大家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通过对特定案例的讨论甚至争论,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提供给学员讨论的案例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关键是要有讨论空间,即最好是开放性问题,而非封闭性问题,“1+1=2”的问题无法让学员进行深入讨论;案例还要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重点在于讨论,必须为学员提供充分的讨论时间,最好是每个人都有发言时间,讨论时要做好记录;在讨论时不要担心争执,有时候争执恰恰说明了案例存在讨论空间。为了能够使讨论更加充分,在案例讨论前最好还要给学员熟悉案例的时间。案例教学关键在于点评,教师点评必须既要概括学员讨论的要点,又要能够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不亚于传统课堂上的教师,不仅要熟悉案例,还要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理论功底。

二、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因其灵活方便,形式多样。一是课堂研讨,主要形式有:“1.5+0.5”(1.5小时教师讲授, 0.5小时课堂讨论)、“1+1(1小时教师讲授、1小时课堂讨论)”、“2+0.5”(2小时教师讲授, 0.5小时课堂讨论)、“0+2”(课前将讲稿发给学员阅读,并提出问题让学员思考,课堂2小时教师与学员一起讨论)。二是课后研讨,包括双向交流、专题论坛、学员论坛、经验交流、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有的党校探索了结构化研讨方法,其突出特点是以学员为中心,教员做催化,注重输出、成果和实效。研讨中各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交替运用“头脑风暴法”、“团体列名法”、“六副眼镜法”,在各个阶段进行发散、聚焦,各种观点相互激荡,最后达成小组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这些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教与学、学与学的共同提高。

三、体验式教学

近几年,各级党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学。一方面,各级党校都较好地开展了以异地现场教学为主导的区内与区外、国内与国外、本校与教学基地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教学,如采用现场教学、社会考察、模拟法庭、庭审观摩、媒体采访、破冰活动、拓展训练等形式。另一方面,各地还坚持开放办学,搞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走出去”即开展异地现场教学。“请进来”就是办好“理论与实践讲坛”:一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时事或理论现实问题开设高层次的外请报告;二是邀请中央、自治区、市县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围绕全党中心工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做报告。

在体验式教学中,各地还十分重视开展现场党性教育活动,促进学员党性修养的提高。如组织学员到革命圣地进行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监狱,观看警示教育片,听取职务犯罪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到法院旁听、了解司法程序和审判原则等,以此提高学员拒腐防变、判断是非和抵制诱惑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菜单式教学

为了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学员的学习空间,自治区党校及部分党校近几年坚持不断丰富和完善菜单式教学,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程的设置力度,充分利用晚上课余时间,发挥网络和信息化的功能,开设了“选听讲座”、“电视选修课”和“网上选修课”。选修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党史党建、礼仪、保健等各个方面,力求学术性与知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大丰富了党校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学员的学习空间。同时,将菜单式教学引入有关班次的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将若干专题研究课程改为菜单式课程,供学员自由选学。并且建立了菜单式课程的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对选学的学员实行了考勤和考核制度,保证了课程质量和学员的学习效果。

五、模拟式教学

针对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性和领导干部的实际需要,一些党校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模拟式教学。如利用本地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公共应急培训基地;以应对城市地震、洪水、爆炸、卫生和群体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作为主要培训项目,利用防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综合显示系统,开展情景模拟演练。逼真的模拟场景演练,激发了学员们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危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握了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了准确分析判断情况和正确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17篇: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意识培养心得体会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阅读教学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毫无例外也应把教学的目标之一定向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如何积极挖掘系统组合,将极大地弥补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灌输,轻启发,重接受,轻发现的致命缺陷,并在增强阅读教学造血功能与发展活力的同时,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素质提高。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的过程。如:在和学生共同研读《孔乙己》一文时,为了理解本文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思路可向不同方向发散。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认识,有对封建教育的反思,还有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等。看来学生的确读懂了课文,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活跃灵动的课堂气氛,标志着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得到了彰显。

2、引导求同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是运用求同思维对知识进行不断总结、归纳,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概括出最基本的要领和系统的知识,得出规律,达到获得阅读知识益于理解的目的。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结局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小孩子说出真相时,皇帝“抖”了一下?有学生说因为他没穿衣服太冷;有学生说他被揭穿没穿衣服心慌;有学生说他也意识到自己被骗感到丢人;有学生说他为了炫耀新衣故意为之„„等不同看法都表明学生在积极思考,但很显然,有些学生的看法离题太远。我就引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到底怎样理解这一问题才更为准确,学生的思维再次被启动,他们经过思考讨论后,答案趋于“同”,他们在比较中得到了最佳答案,从而认识到有些问题是大家的“共识”,创新思维不但求异,也要求同。鼓励他们敢于怀疑与发问,自己设计问题,自己解答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思维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第18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

—— 穆景燕

内容摘要: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气氛索然无味。为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课堂 教学方法

正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下就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一个出色的开头就会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优化的学习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真实的、形象的感知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谐地进入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要新课的导入方法得当、合理、科学,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进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能启迪思维的情境,才能具有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情境导入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归宿。明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开讲,首先必须遵循教学目标的原则。教师在开讲时,要启发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就为上好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对象不同,导入新课的形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因此,导入新课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这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主动而又愉快地迎接新知识、探求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设计的导语是: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是浓缩的一段历史,沉淀了一个童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吧。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的意境,他们自然的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

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的将其它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

四、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来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五、巧妙点拨,引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

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的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悟诗的意境。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标的启动,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9篇:浅谈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

永新县在中中学 刘河 刘琴兰

邮编:343400 联系电话:15949674900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教学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没有兴趣学,老师不想教的问题,关键是老师觉得没有什么可教、没有什么方法可用。对于这样尴尬的教学问题我们很多语文老师也觉得无可奈何,于是干脆给学生一个题目,简单地提几点要求,让学生去冥思苦想。老师在批改时也只是写几条评语而已。这样的作文教学只会大大降低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对于此我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得出以下几个方法。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灌输写作的基础知识

我把作文教学渗透在平时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之中,以课文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结构特色、用词用句、主题的表达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作文时有一定的参考,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写作的基础知识。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把文章给学生分成三大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此基础上把绘春一节概括成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样全文的结构层次就一目了然了。对于写法主要通过语句的理解,品味句子的特点、修辞和内涵来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和领悟能力,这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之一。在教学中,要从咬文嚼字开始抓起,运用朗读、诵读、演讲等方式去感受和锻炼,以规范用语习惯为基础。范读和配乐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注重语文积累

在作文中,我们经常感到学生语言艰涩、内容空泛和言之无物,究其原因是学生的阅读面窄,积累的素材少,触发不了创作灵感。怎样做好语文积累呢?

1、在平时多观察。从生活中观察汲取的东西可以积少成多,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2、加强阅读。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一定要完成合适的阅读量。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背诵名篇。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背诵名篇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的感受能力,增强表达能力,从而提升作文水平。“熟读诗书三百平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句就是说读背的作用。

四、让学生有充分的习作时间。

我的作文量往往是规定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完成,而不是单单一两节作文课。老师在开学初给学生几个话题,要求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围绕话题去选材与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作文中遇到困难可以和老师交流。让学生在很长的时间段里寻找灵感,有可能一个月写不出一篇,也有可能一个星期写出几篇。只要有了好的习作,老师就在班上张贴,以示鼓励。这样学生的心态也就很放松,高质量的文章也经常见得到。

五、评价要从艺术特色出发

我觉得评作文也是一门艺术,对学生而言则是写好作文的一个新的起点,好的评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可以从艺术特色上去分析评价。比如:艺术结构、写作方法、描写特色、修辞效果,主题表达等。

第20篇: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结果却并不理想,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而且文言文是古代语言,理解难度比较大,所以,学生们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也不利于新课标的改革。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化积累,所以,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前言:

语文是初中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难掌握[1]。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了解古代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言文的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文言文是古代语言,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有比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起来总会感到有些困难,甚至力不从心。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要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让学生主动爱上文言文的学习。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开始讲课之前,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把课文中的一些比较特殊和常见的字词和句型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做好准备,自己去查阅资料,提前进入状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找上课所需的资料,例如课文中没有提到的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现状的等,做好这些课前预习工作,学生们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兴趣,这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另外还可以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和典故,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响应,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消极抵触心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查阅一下课文中的一些难词难句,查阅一下历史上有没有仲永这个人,“伤”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猜测一下仲永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同学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等等,通过老师设置的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提前带入到这样的情境中去。

二、多读多想,领会文章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因而,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通读课文,并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仔细品味,体会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盲目的去读,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来制定一个合适的阅读计划,仅仅如果只是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所以,在课下老师也要安排学生去阅读课文,只有多朗读、多理解,才能消化所学内容,老师在开课时期就应该做好计划,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按计划去诵读文章,把课外和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还可以进行多样化朗读训练,分小组或是分男女来进行朗读合作,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把握所学的知识[3]。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别扮演邹忌、齐王以及旁白等人,通过进入角色进行朗读,深刻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和情绪,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格调和主旨,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文章故事改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加深印象。

三、主动探索,加深课文印象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课文翻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翻译文言文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所学内容。

但是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通常采取的是一字一句进行讲解和翻译,老师说、学生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课后只能是自己不停的死记硬背,效率也不高[4]。所以,为了更好的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老师可以采取一些阶段性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理解文章,通过查阅一些课外书和字典等的工具书,自己解释字词和句子,去翻译全文,不需要全懂,只要译出文章的大体意思就可以;其次是等到学生们都大体翻译出文章的意思后,可以分组让他们进行交流学习,互相讨论;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翻译全文,对于学生存在争议、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老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并且对于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例如一些特殊字、特殊句式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训练,不仅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学会翻译课文,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总之,老师要积极探索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降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学好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晓玲.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162. [2]黄玉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02:182.

[3]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111. [4]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82+219.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心得体会.doc》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