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原理心得体会

2020-10-18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课程与教学原理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原理》参考书目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年版。( J.S.Bruner,

The Proce of Education, 1963.)

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W.Wiersma,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1995.)

(日)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 1982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中文修订版。

(美)韦拉维尔等著、邓赐平等译:《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Cognitive Development,2001 )

美)鲍里奇等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美)派纳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1995.)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美)斯特弗等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1995.)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新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张华著:《经验课程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周勇著:《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推荐第2篇: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中思1班

xxx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在学了《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专题内容后我获益匪浅。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 就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而且要求教师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尽快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质水平。通过这次培训,我充分认识到新课标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一、努力学习、虚心求教、改变观念、重新定位

如果我们用老经验去对待新问题,就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虚心求教。同时课程的设置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和要求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改变观念,重新定位,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尽快使自己进入新的角色。

二、深挖教材内涵、备好教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直接操作和影响者,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探索知识储备点及相关链接的知识点,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学用具及课件,才能做到驾驭课堂,胸有成竹,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对学习参数浓厚的兴趣。

积极互动、创设引导、教学有序

作为学生学习场所的学校管理者,要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改就是要改变学习的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交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任重而道远,作为担负起培养国家人才重任的教师来说,要积极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课改这一重。

推荐第3篇:【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总体设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总体设计

课程名称: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课程编码: 051071 适用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时数:84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

54课内实训学时:30 制定人:

审核人: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二、教学设计

(二)学习效果评价

(一)学习基础分析

四、其他

(二)学习目标

(一)参考教材、讲义、设备、网络等教学

(三)教学内容(含作业设计) 资源

(四)教学方法

(二)其它需要说明事项

三、考核与评价

机电工程系 2008年8月18日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3.课程编码:051071

4.学时:84学时(理论教学54学时,课内实训30学时)

5.适应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力系统设备及自动化方向专业

二、教学设计

(一)学习基础分析

高等数学、物理基础知识;

已经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低压电气设备、电机拖动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相关内容与技能。

(二)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学会使用MCS-51单片机。

2.理解并掌握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原理。 3.熟练使用MCS-51单片机的指令。 4.掌握MCS-51单片机的中断和定时系统。 5.熟悉MCS-51单片机的系统扩展原理及方法。

6.能熟练的应用MCS-51单片机指令编写简单的单片机程序。7.能跟据控制要求设计单片机控制系统,进行系统软硬件调试。 8.熟悉MCS-51单片机的开发环境。

(三)教学内容(含作业设计)

模块一:公共基础模块

教学内容

●微型计算机基础; ●单片机概述; ●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

实训与作业设计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单片机的主要特点; ●数制及其转换;

●作业1:通过搜集各种资料简述你所了解的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作业2:与同学们讨论:同一般的微型计算机相比,单片机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应用在哪里?

1 模块二:基本技能模块

教学内容

●MCS-51系列单片机的引脚及其功能; ●单片机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单片机中央处理单元; ●单片机存储器配置; ●单片机输入/输出端口; ●单片机时钟电路与时序; ●单片机的工作方式;

●MCS-51系列单片机指令系统概述; ●数据传送指令; ●算术运算类指令; ●逻辑运算及移位指令; ●控制转移指令; ●位操作指令;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模块三:综合技能模块

教学内容

●MCS-51系列单片机的中断系统概述; ●中断控制方式; ●定时器及定时控制; ●单片机的系统扩展结构; ●程序存储器的扩展; ●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程序存储器及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并行I/O口的扩展; ●键盘输入接口; ●LED显示器及接口技术; ●A/D转换器接口及应用; ●D/A转换器接口及应用; ●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 ●串行口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串行口的工作方式和应用;

实训与作业设计

●单片机的引脚及功能用法; ●程序存储器(ROM)的功能及用法; ●数据存储器(RAM)的功能及用法; ●P0、P

1、P

2、P3各个端口的功能及用法;●时钟电路及时钟信号的产生; ●基本时序特点; ●复位及复位电路;

●程序执行方式和掉电保护方式; ●MCS-51单片机的指令格式; ●单片机的几种基本寻址方式; ●单片机指令的种类; ●顺序程序设计; ●循环程序设计; ●子程序设计;

●作业1:编制乘法口诀表的查表程序。 ●作业2:编制延时1S的程序。

实训与作业设计

●MCS-51系列单片机中断源的中断标志; ●定时器的4种工作方式; ●MCS-51系列单片机的总线结构; ●典型扩展电路介绍; ●程序存储器扩展方法; ●数据存储器扩展方法; ●按键输入的抖动现象;

●LED显示器与单片机的接口技术; ●逐次逼近法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D/A转换器的基本概念;

●作业1:扩展一片16KB程序存储器2764; ●作业2:扩展一片8KB数据存储器6264; ●作业3:利用单片机和LED接口进行动态显示;●作业4:利用单片机和键盘接口输入数据; ●作业5:进行A/D转换采集模拟量; ●作业6:进行D/A转换输出控制量;

模块四: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教学内容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抗干扰;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调试;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日常维护与检查;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处理;

实训与作业设计

●熟悉单片机开发软件Keil的用法; ●熟悉单片机仿真软件Proteus的用法; ●作业1:在Proteus软件中设计简单流水灯电路,并仿真;

●作业2:调试几个复杂程序,记录调试过程; ●作业3:讨论单片机控制系统常见故障的原因;

模块五:工程设计应用模块

教学内容

●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环境安装方法;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件设计;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低功耗设计;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加密技术;

实训与作业设计

●了解单片机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1:讨论如何进行系统需求分析

●作业2:讨论如何根据需求进行硬件选型完成硬件设计;

●作业3:讨论如何根据硬件下系统进行软件控制程序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

1.专题研讨、课堂互动交流;

2.学生以任务为驱动进行自学,教师进行讲解点评; 3.在设备和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实际动手操作; 4.通过讲解各种实物、挂图、以及工程图纸加深理论认识; 5.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学习;

6.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单片机系统的接线、安装、调试; 7.安排适当的参观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学进程 序号

1 2 3 4 5 公共基础模块 基本技能模块 综合技能模块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工程设计应用模块

合计(84)

注:课时分配在具体实施时可做适当调整。 内

学时(84) 讲授

8 18 16 6 6 54

实训

2 18 6 2 2 30 3

三、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序号

1 2 3 4 5 6平时成绩 考核项目

平时考勤 课堂活动表现 课外作业 课外小论文 实训室和现场表现 考试成绩(闭卷) 合计

分值

10 15 15 15 15 30 100

赋分办法

缺课一次扣2分,上不封顶,可出现负分

分6等:

15、

12、

9、

6、

3、0 分6等:

15、

12、

9、

6、

3、0 分6等:

15、

12、

9、

6、

3、0 分6等:

15、

12、

9、

6、

3、0

卷面分

总成绩=平时成绩×0.7+考试成绩×0.3

(二)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具体内容包括:

1.平时考勤:强制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按时出勤、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这是学习效果的基本要件。另外贯穿于课程始终的考勤也是对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否则将会为此付出代价,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力和竞争力。

2.课堂活动表现:包括课堂互动是否积极参与、发言、向老师提问,能否正确回答老师问题等。考核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

3.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老师在评价每次作业时不仅要进行对错考核,更要考核、检查、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态度。使学生能按照工程技术文件的标准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技术文件(作业)。这个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4.实训室表现:在实训室面对实物时的表现最能培养和检验学生的运行、维护检修、安装调试等技能。表现包括两个方面:老师的讲解示范过程和学生自己实训操作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勤做纪录、积极参与、勇于动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

5.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结性考核。由于试卷书面考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于该门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随着实训条件的改善相关政策的创新最终达到以操作取代考试。

四、其他

(一)参考教材、讲义、设备、网络等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任益芳.单片机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2]江力.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陈桂友.单片机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刘守义.单片机应用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吴金戍.8051单片机实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李群芳.单片机原理、接口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李广第.单片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8]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 曹巧媛.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10] Proteus软件使用手册 2.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挂图 ●MCS-51单片机 ●万用表 3.网络

利用http://www.daodoc.com/网站,输入关键词“MCS-51单片机”即可搜索并进入到单片机的生产、经销公司网站,了解不同单片机产品和技术发展;用关键词“单片机控制系统”搜索可进入专业组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公司网站,可以了解最前沿的单片机应用技术。

(二)其它需要说明事项

1.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不论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手段上还是教学所需的设备上,基本已具备了开展“项目教学”方式的条件。为保证取得预期的效果,还需解决以下问题:

(1)更新及完成本课程的其他相关教学设备。 (2)尽量安排小班教学,每课程学生不超过30人。

(3)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切实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中,认识单片机与控制理论的结合,同时应该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

(5)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教学录像、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的了解单片机控制系统对于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

5 (6)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贴近工作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2.编制依据

(1)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的步骤及对单片机系统安装检修、维护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需求调研;

(2)《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3.编制人员

执笔人: 审核人:

4.编制时间2008年7月20日

完成时间:2008年8月18日

推荐第4篇:《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复习提纲

2010年12月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3、教学目标如何设计?

4、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三、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1、网络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2、WebQuest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3、如何设计学习资源?试举例说明。

五、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

1、什么是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2、自主学习策略有哪些?协作学习策略有哪些?

3、选择一种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试用案例加以说明。

4、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学习活动设计时都有哪些内容?

4、什么是协作知识建构?试以一典型例子,说明应用协作知识建构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评价的概念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评价的类型有哪些?

3、教学评价的取向有哪些?

4、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七、教学设计前沿与发展

1、绩效的含义是什么?试述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

2、教学设计的未来如何,走向何方?谈谈你的看法。

推荐第5篇:《编译原理》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编译原理》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天津科技大学 吴江红

首先感谢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一个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方法和能力的机会,使得我们学习到更好的方法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经过本次培训之后,我个人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1、认清编译原理,明确学习意义,激发学生的热情 帮助学生认清编译原理的作用和地位。给学生介绍清楚可以通过编译原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定位和解决在程序编译、测试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编译原理中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分析编译器以外,还对诸如人工智能、并行处理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本门课程学习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很多领域的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如计算机软件技术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人工智能系统的机器学习领域、并行处理技术等领域。

2、优化教学内容,搞好课堂教学

可以采用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的兴趣提高,能主动学习,理解、体会前辈们在解决相应问题时是如何考虑的,同学们自己又是如何考虑的。

编译系统中的一些概念很抽象,学生无法理解,就只会死记硬背,当然更无兴趣可言。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学生最熟悉的一些实例,通过类比使抽象的概念更容易被理解。我本人觉着对于工学学科的同学来说,不用在数学定义上花费太多时间,因为他们对数学符号不敏感,而应该尽量多安排例子,使得同学们能把数学符号代表的含义通过例子理解清楚,以及知道如何使用。

有效地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本课程涉及形式语言、有穷自动机等抽象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起来较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将教学过程中一些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动态演示的过程做成CAI课件,既可在课堂上演示,也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观摩,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在课堂上和习题中,多准备了一些从实际程序的编译和运行时碰到的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例子,供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理解、并加以解决。通过采用这种实例教学方式,既能够对前期课程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本课程的实际价值,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编译原理和技术的积极性。

3、选取合适的教材

把理论知识具体化、通俗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对老师教的过程很重要,同时在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时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可以选择蒋宗礼教授编写的编译原理教材来达到我们的目标。

4、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编译原理课程对实践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能达到好的实验效果,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可以通过认真设计合适的实验内容、采用适当的实验形式以及教师的耐心指导等途径。

推荐第6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

2010级电子科学与技术

我是一名电子科学类的学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我们能在电子信息处理、电子系统与通信方面从事产品设计、制造、调试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加之自己对这些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大学的需要我们做的更多的是自学、会学,比如一门课程要把握这门课的整体框架,即这门课多的灵魂所在,毕竟我们学的东西很多,如果不每天使用这些,一段很长的时间以后我们又能够记得多少呢,把握一门课的整体框架很重要;还有就是要培养自己快速学习的能力,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要学,我们所处的IT 行业新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飞快,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许多知识技能都要从头开始,一个人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应有的技能……

没有上课以前我所认为的自动控制原理就是讲一些自动控制的某些方法,等接触到这门课程才发现这门课程用到了还多的方面的基本知识,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这门课程讲的是一些控制原理的一些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的思路,一些数学模型,以及线性系统的分析……

本书的第一章对自动控制原理做了一个概述,正如老师所讲,学一门课程要先了解这门课程的整体结构,反馈控制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就是本书的重点,其基本原理是取被控量的反馈信息,用以不断地修正被控量与输入量之间的误差,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任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两套理论的建模、分析与综合等。这就是本书的整体框架。

接着开始讲的就是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控制系统的实域数学模型、复数域数学模型、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此外,还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建模实例,第三章讲的就是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首先应掌握典型的输入输出信号,以及什么是动态和稳态过程以及它们的性能。重点是线性连续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一阶系统的分析是指一阶微分方程作为运动方程的控制系统,需要掌握的内容是一届系统对典型输入信号的输出响应。二阶系统是指以二阶微分方程作为运动方程的控制系统,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例,分别研究了欠阻尼的单位阶跃响应,临界阻尼,过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劳斯稳定判据是根据所列劳斯表第一列系数符号的变化,去判别特征方程式根在S平面上的具体分布,过程如下:

1 如果劳斯表中第一列的系数均为正值,则其特征方程式的根都在S 的左半平面,相应的系统是稳定的。

2 如果劳斯表中第一列系数的符号有变化,其变化的次数等于该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 的右半平面上的个数,相应的系统为不稳定。之后讲的是线性系统的稳定误差分析计算,主要讨论了线性控制系统由于系统结构,输入作用形式和类型所产生的稳态误差,其中包含有系统类型域稳态误差的关系,同时介绍定量描述系统误差的静态误差系数法。

然后我们讨论了线性系统分析方法的根轨迹法,由于是图解方法,所以使用起来更加简便,所谓根轨迹就是指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零到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S平面上变化的轨迹。首先我们应先根据闭环传递函数方程求出特征方程的根,然后令开环增益K 从零开始到无穷,利用数学上的解析方法求解出闭环节点的全部数值,将这些数值标注在S平面上,并连成光滑的粗实线。绘制根轨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系统参数对特征根的影响。不同参数会导致特征根不同,也就是在特征根在根轨迹上的位置不同, 1.只要绘制的根轨迹全部位于S平面左侧,就表示系统参数无论怎么改变,特征根全部具有负实部,则系统就是稳定的。

2.若在虚轴上,表示临界稳定,也就是不断振荡 3.假如有根轨迹全部都在S 右半平面,则表示无论选择什么参数,系统都是不稳定的。

根轨迹法的基本任务在于:如何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及根轨迹增益,通过图解的方法找出闭环极点。一旦闭环极点被确定,闭环传递函数的形式便不难确定,因为闭环零点可由式直接得到。在已知闭环传递函数的情况下,闭环系统的时间响应可利用拉氏反变换的方法求出,或利用计算机直接求解。开环系统的根轨迹增益与开环系统的增益K 之间仅相差一个比例常数,这个比例常数只与开环传递函数中的零点和极点有关。根轨迹增益(或根轨迹放大系数)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的最高阶次项的系数为1的比例因子。利用根轨迹我们可以求出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态性能,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绘制根轨迹的相角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K 值的大小无关。即在S平面上,所有满足相角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构成系统的根轨迹图。即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的主要依据。绘制根轨迹的幅值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K 值的大小有关。即K 值的变化会改变系统的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位置。在系数参数全部确定的情况下,凡能满足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的S 值,就是对应给定参数的特征根,或系统的闭环极点。由于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只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关,因此,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便可绘制出根轨迹图。绘制根轨迹的法则在总结里就不在列写,主要是书上都有,此小结主要写自己的感悟。

最后讲述了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由于控制中的信号可以表示为不同频率正弦信号的合成,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系统的经典方法就是所谓的频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是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线性系统的一种图解方法。频率特性和传递函数一样,可以用来表示线性系统或环节的动态特性。建立在频率特性基础上的分析控制系统的频域法弥补了时域分析法中存在的不足,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所谓频率特性,是指在正弦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线性系统输出的稳态响应。接下讨论的是频率特性的图像表示法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极坐标图、对数坐标图和对数幅相图。

本总结报告到此结束了,在此祝愿老师心想事成,工作顺利。

推荐第7篇:社会调查原理与心得课程心得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课程心得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要正确认识并科学管理现代社会,离不开对社会信息准确及时的收集和处理。社会调查作为一种收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基本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和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工作水平。

总结来说社会调查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社会调查是一种自觉的认识活动;第二,社会调查的对象是社会事实;第三,社会调查的目的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真相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进而寻求改造的途径和方法;第四,社会调查时一门科学。

社会调查具有实践性、客观性、综合性三个特征。其目的和根本任务是揭示事物的真相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进而寻求改造社会的途径和方法。由于社会调查的目的各不同,其具体事物也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反映客观社会事实,有的侧重于对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探求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有的侧重于在探求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基础上作对策性研究,等等。

本学期我们组选择的社会调查课题是“关于对待流动商贩态度问题的调查”,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流动小商贩日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流动小商贩与以城管执法人员为代表的城市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这严重有悖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成为目前城建管理的重要科题。但是一些人却认为流动商贩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城市的活力和魅力。而且他们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们也要生存。而且很多居民也认为流动商贩为其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没有他们生活将会无法想象。生存与次序,便利与和谐,小贩与城管,我们到底应该对待现代经济条件下的流动商贩经营权利?他们到底该何去何从?对此我们提出了关于流动商贩管理问题的调查。并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小组讨论提出相关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并制定步骤。

2.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地点是离学校最近的培黎广场因其人员流动大,且处于高校区可以包含各个群体。)

3.对流动商贩进行采访。(主要以学校周围的小摊为采访对象。) 4.对城建管理人员进行采访。(如安宁城管,清洁人员) 5.对居民进行采访。

6.确定实施方案,分配好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头行动。7.进行汇总,并查阅更多的资料和案例进行完善。 8.形成完整的课题调查得到结果。

通过本次实践调查,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社会调查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这个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获益匪浅。

推荐第8篇: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

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2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所以,利用这段时间我看了有关书籍。

《课程与教学论》由马云鹏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结合当今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将课程与教学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论述,旨在让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修养,充分发挥创造性。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制约着我们的行动。为什么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师普遍反映备课难了,上课更难了?我想教师难于真正全面领会教材的深层含义是症结所在,而解决方法是要从思想上与课改零距离。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许多事实都表明,“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位西方学者说:“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变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之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很多一线教师对此尚无清醒、紧迫的认识,认为理论、观念的东西太“虚”了,我们是做实际工作的,要来“实”的,要上课、补课,要升学率,什么理论、观念,那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的事。其实非也!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效益观、发展观、评价观,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在思想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由“目中无人”走向“以人为本”

中国人传统教学的视野很狭窄,60年代有句口号甚为流行,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表明中国教育的“知识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目中无人”,显然更谈不上去理解、尊重、信任、关爱学生了。爱因斯坦认为: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来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他多次讲过:“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英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二、教育的人性化——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夸美纽斯说过:“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理解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要求相结合。”

三、教育的博爱化——涵养师爱,以情促教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只限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当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推荐第9篇:课程教学的基础原理

(一)课程教学的基础原理:泰勒原理

美国课程学者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与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由此构成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这四个基本问题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 评价:(局限)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理性)”。它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其对“技术兴趣”的追求是显见的。

“泰勒原理”的“技术兴趣”的本性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的模式,这样,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不见了;每一具体学校实践的特殊性也容易被忽视;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体性、创造性也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学习者是被控制的对象,他们在课程开发中、在教育过程中被置于客体地位,其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 (贡献)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课程探讨入门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可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式。且该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除了它的历史意义外,泰勒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课程的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课程教学领域,成为课程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普遍性目标体现的是普遍主义教育价值观,是前科学的。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支配的,一方面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实施准确评价,另一方面体现了控制本位和“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它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

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它也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预期获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表现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与解放。

(三)课程的内容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这是产生较早而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课程内容在传统上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构成一定的科目。由于知识的传授往往以教材的形式呈现,所以课程内容就被理所当然的视为上课使用的教材。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课程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一些课程论专家意识到课程内容应当对社会的需要作出反应。他们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与活动。

这种取向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什么内容,而是让学习者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注重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使学习者在“切身体会”中获得发展。但是,这种取向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它往往注重学生外显的活动,而忽略了学生深层次的学习结构。事实上,每个学习者从活动中获得的意义及其理解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课程活动中对外显活动的过分关注,必然会只注意到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忽视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情感,往往会偏离学习的本质。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习者的需要的时候,学习者的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学习经验取向认为,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习者而不是教材。学习者之所以参与学习,是因为教育环境中某些特征吸引了他,学习就是对这些特征作出反应。学习经验不同于一门课所涉及的内容,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教师的职责是要建构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教育情境,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当然,课程内容取向于学习者经验时,必然会增加课程与教学的编制与开发的难度。因为教师无法全面清楚地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真实体验和心理特点,难以感知和把握影响其心理的特定环境及其他因素。这往往会导致课程内容受学生的支配而削弱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控制、引导与评价。

(四)课程的组织取向: 1.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的时候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

2.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当课程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根据、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起来的时候即是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这种课程组织取向认为课程是为学生适应或改进社会情境作准备课程内容应源于社会或整个世界的状况和情境。学生通过课程研究社会的特征特别是他们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的特征如社会机构的功能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人们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等等。

3.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习者的需要的时候学习者的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历史上凡倡导经验课程的课程理论流派大都把学习者的经验置于课程内容的核心或重要地位。

(五)课程的实施取向: 1.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忠实取向的研究致力于测量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课程计划的程度。 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技术理性支配。

在忠实取向看来,课程是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指导用书、教师的教案或课程革新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内容,是一些具体的东西,这些东西教师能够实施,也能够评价,通过评价来确定预定的目标是否已经完成。

课程知识是由课程专家创造、选择并提供的,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创造和选择没有真正的发言权。 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课程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课程变革计划。

教师角色的实质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是课程的被动“消费者”,他应当按照课程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明”,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

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即课程实施研究要运用严格的教育与心理测量的方法。研究计划中的每一个概念都需要操作化的界定;要开发各类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测验;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常规标准。 2.相互适应取向

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的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相互适应取向的研究致力于探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教育问题。 相互适应取向在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支配。

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由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改变课程变革方案。

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

课程变革被视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而决不是一个预期目标和计划的线性演绎过程。

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为了使预定课程方案适合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教师理应对之进行改造。

相互适应取向的研究重心不是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而是把握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因此要求更为宽广的研究方法论,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3.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课程创生取向在本质上受解放理性支配。

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这种课程是情境化、人格化的。

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种“人格的建构”。具体情境中的课程知识是经由教师和学生深思熟虑的审议活动而获得的。

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课程变革包含“真正的重构”。

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课程创生的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持课程创生取向的研究者更倚重“质的研究”,反对所谓“价值中立”的课程研究,认为课程研究是一种“价值负载”的过程。 4.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启示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构成一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计划的课程”,对应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连续体的另一端是“创生的课程”,对应于课程创生取向;连续体的中间是“修改的课程”,对应于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

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首先,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相互适应取向综合考虑了具体实践情境之外的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课程创生取向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所以,三种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线性地实施预定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使课程变革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这就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本身是比较模糊的,带有折衷主义色彩,它在兼具另外两种取向的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它们的局限性;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对实践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推行范围有限。

第三,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三种取向彼此之间不是绝对的排斥和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创生取向是对相互适应取向和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实施研究从忠实取向经相互适应取向发展到创生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课程变革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

国外关于课程实施研究的启示:

第一,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

第二,应将具体的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课程变革自身,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

第三,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

(六)课程的评价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与预定的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这里,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兴起以后,这种评价取向在课程领域渐居支配地位,其主要代表是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以及布卢姆等人。

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它所采取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化研究方法。为了使评价结果“客观”、“准确”,这种评价取向往往将预定的课程目标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这种评价的直接目的是获得被评价的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是否“达标”的数据。

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它(优点在于)推进了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它简便易行、易于操作,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这种评价取向的最大缺点是把人客体化、简单化了,它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惟独忽略了人本身。 2.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试图使课程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这种评价取向以美国的斯克瑞文和英国的斯腾豪斯等为代表。

在方法论上,过程取向既倡导“量化研究”方法,也给“质性研究”方法一定的位置。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

这种评价取向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鹄的。

其实,真正的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特征。毫无疑问,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评价的时代精神。

(七)核心素养: 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所谓“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是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成功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之需要,每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关键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概念具有四个显著特征:

第一,时代性。 第二,整体性。 第三,深刻性。

第四,普遍性。

最早确立“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国际上确立“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或理念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知识社会、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挑战而培养新型公民或“新人”。这种“新人”不仅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还能担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以及环境的应尽伦理责任。国际上“核心素养”运动已持续近20年,如今已然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和地区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和追求。

(八)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由于儿童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之中,所以,为了提升儿童的经验和价值,活动课程也把儿童感兴趣的当代社会生活问题以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的经验, 作为课程内容。活动课程的基本着眼点就是儿童的兴趣、动机和经验,以动机为课程与教学组织的中心。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基点),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2) (3) (4) 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的优点是显见的:

(1)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

(2)经验课程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这样,儿童在与文化、与学科知识交 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这种课程理念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 识的教育价值。

(3)经验课程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既把儿童视为社会的儿童、生活于社会现实之中的儿童,又不使儿童拘泥于当前的社会现实、被动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而是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改造,应当说这种观点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不容否认,经验课程的性格使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推行受到种种限制。首先, 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其次,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再次,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九)进步主义教育:进步主义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步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弊病。

影响: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给美国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都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原则影响深远,如教育的“学生主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智力”、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主义目的等对当时乃至以后整个教育界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重要变化,增设了很多应用型学科。高等教育的发展令人瞩目。美国高校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研究生教育变得普遍,1/3的高校开设了博士生课程,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47%。这一时期,大学课程设置也发生了重大改革。高校的课程更多地偏重~些专门化、应用性强的课程。哈佛大学首先推行了自选课程,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选科权力;并且其选修课实行了“主修”和“辅修”制度。这一制度被许多大学所采用,沿用至今。

评价:以杜威思想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活力来自它对传统教育入木三分的批评。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内一直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从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是有的研究者没有走出书斋,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他们的研究方法仍习惯于停留在抽象思辨的层次。因此,他们的研究结果必然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很难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十)学科结构运动:

(十一)新课改:(参照6大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第—,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伯、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推荐第10篇:《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总结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总结

系、教研室:化生系化学与化工教研室 任课教师: 学期: 2007年秋季 授课专业、班级:生物化工2006级 审阅人:

1.课程描述(课程性质、学时、考核方式)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从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系统地讲述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各个基本环节,包括被控对象、测量元件及变送器、显示仪表、自动控制仪表、执行器等;以及简单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新型控制系统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最后结合化工生产过程讲述几种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控制方案。本门课程重点介绍自动检测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

本课程共32学时,主要依据学生期末考查笔试成绩,并结合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练习完成情况等,给出学生本门课程的期末成绩。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涉及化工生产过程中主要参数(压力、流量、物位、温度)的检测方法及其检测仪表,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控制方案,内容抽象,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验室设备及仪表,使学生认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典型仪表,初步建立工程意识。

3.教学效果

由于借助多媒体和实验室进行教学,扩大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化工自动化的基本知识,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及各环节的作用;了解主要化工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及物位)的

1 基本测量方法和仪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4.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学生对生产实际中的多数仪表缺乏感性认识,而实验室又没有必要的模型,使得教师教学比较困难,学生学习过程更加困难。对于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是:适当的安排学生到生产实践中进行参观实习,对仪表的结构形状建立感性认识;或者是教研室购买适当的仪表和模拟化工生产控制的实验装置。

二〇〇八年一月十日

第11篇:学前教育原理课程

学前教育原理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的功能是由(A)

A结构所决定的B价值所决定的C目的所决定的D社会期望所决定的

2、从作用层次来看,学前教育功能可分为B A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B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C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D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学前教育功能是客观呈现的实际产生的作用,

是一种A

A实际效应B期待效应C文化效应D自然效应

4、从主观意愿出发评判学前教育应当发挥何作

用,是一种A

A期待效应 B经济效应C生态效应D事实效应

5、工业社会是期的托幼机构大多带有C

A教育性质B教学性质C慈善性质D发展性质

6、1809年,英国空想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开办了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机构称为A

A性格形成新学园B儿童之家C幼儿学校D幼儿园

7、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的教育机构称之为A

A儿童之家B幼儿园C幼儿学校D托儿所

8、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首次提出了A A全纳式教育B开放式教育C补偿式教育D合作教育

9、回答学前教育“应该具有什么作用”“应该做什么”等问题,体现的是一种A

A期待效应B事实效应C经济效应D生态效应

10、回答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这一问题,体现的是一种A

A事实效应B价值效应C期待效应D发展效应

11、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既影响学前教育目的的视角,又影响学前教育目的的A

A内容差异B方法差异C手段差异D途径差异

12、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培养“绅士”,即“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的教育家是A A洛克B卢梭C杜威D布鲁姆

13、提出教育要应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的教育思想家是A

A卢梭B洛克C尔巴特D杜威

14、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演变过程是从知识本位到A

A活动经验本位B学科本位C计划本位D目标性本位

15、在较小规模的班级中,教师才可能有-------的行为,儿童才会有积极的发展结果A A建设性B教育性C重复性D巩固性

16、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也被称为A

A工具功能B本体功能C基本功能D内部功能

17、在托幼机构中,较大的班级规模意味着教师只能做出较少的社会刺激和反应,对儿童有更多的消极影响A

A限制B鼓舞C放任D宽容

18、注重对儿童的生活照料、身材养护和德行早期教育。这是哪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学前教育特点B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现代社会

19、反映学前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的是A A学前教育功能B学前教育职能C学前教育效益D学前教育职责

20、把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作出明确的年龄范围划分,并把学前教育确定为“仅指入学一年的教育”的国家是B

A英国B美国C法国D前办联

21、最能充分反映与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的是D

A交往活动B学习活动C练习活动D游戏活动

22、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的起始阶段是B A成长阶段B顺应阶段C同化阶段D发展阶段

23、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推动下,全纳式教育兴起于D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24、托幼机构由专职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实施教育,体现了托幼机构的D

A社会性B群体性C计划性D专业性

25、把教师和儿童作为不同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A

A人际关系B社会关系C交往关系D亲情关系

26、对婴儿来说,最好的营养品是D A牛奶B乳制品C含钙乳品D母乳

27、多元智慧理论的首创者是D

A布鲁姆B斯金纳C布鲁纳D加德纳

28编年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首先应当A A确定评价标准B确定评价指标C确定评价权重D确定评价量表

29、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幼儿教师应是幼儿学习的B

A管理者B扶持者C评估者D强化者 30、狭义的教育专指A

A社会教育B家教教育C学前教育D学校教育

31、学前教育的实施主要有两种形式,包括学前家庭教育和B

A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B学前公共教育C学前社会教育D托幼机构教育

32、对儿童实行公有公育,并且儿童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是A A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B农业社会的学前C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D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33、从近代起,我国学前教育的终止年龄确定为A A6-7岁B6岁 C7岁D8岁

34、把2岁前称为学前早期,2-7岁称为学前期,学前教育对2-7岁儿童(实施)的国家是D A美国B英国C法国D前苏联

35、在家庭之外成立学前公共教育机构的需求产生于C

A原始社会后期B农业社会早期C工业社会早期D现代社会初期

36、回答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一种事实效应的是B

A学前教育价值B学前教育功能C学前教育效率D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

37、20世纪50年代,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的是D

A皮亚杰B杜威C维果斯基D乌索娃

38、使幼儿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共鸣,改善幼社会行为的方法是B

A自然后果法B移情训练法C生活锻炼法D社会评价法

39、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A A家庭B社区C幼儿园D少年宫

40、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开始于C

A19世纪20年代B19世纪30年代C19世纪40年代D19世纪50年代

41、我国最早重视因材实教的教育家是A A孔子B孟子C朱熹D荀子

42、我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中指出,教与学的共同基础是A

A一日活动B游戏C活动D教学

43、在美国,各种日托中心,保育学校托收幼儿的年龄为B

A0-3岁B2-5岁C2-6岁D3-6岁

44、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中,不属于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是D

A家长会B家庭访问C家长学校D家长委员会

45、目前的研究表明,现已知道的学习类型主要有B

A视觉型、听觉型、嗅觉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 B视觉型、听觉型、肢体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 C视觉型、听觉型、肢体型、口语型和群体互动型 D视觉型、触觉型、肢体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

46、一般由各班开办、教师用书面形式及时向家长反映本班幼儿的最新情况、幼儿的点滴进步、阶段目标和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这是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中的C

A园(所)刊B家园(所)专栏C家园联系册D家园(所)之窗

47、在假设的情境中,幼儿的利他行为A A较多B较少C很少D几乎没有

48、在学前阶段,最为明显的、直接体现出来的效益是

A内部效益B社会效益C个人经济效益D个人精神效益

49、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是D A上课B生活活动C劳动D游戏

50、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师幼关系方面,教师要由师幼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A

A协调者与合作者B引导者与合作者C领导者与协调者D指导者与合作者

51、个人本位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C A柏拉图B英格曼C卢梭D乌索娃

52、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专业化的教师会做出的反应是D

A抓紧了解情况,当务之急是消除争端

B能过转移注意力、大声训斥、拿走玩具、分开、说教等息事宁人

C考虑“怎样迅速解决这场纠纷”,尽量不要影响正在开展的教育活动

D把这一场事件以及对它的思考作为课程设计和班级管理的依据

53、表现出平静、性情平和、可信赖、克制、有思想、谨慎、被动等特征的是

A稳定的内倾型B稳定的外倾型C不稳定的内倾型D不稳定的外倾型

54下面关系不属于师幼关系单向表现的是D A教师—儿童的代言人 儿童---教师的应声虫 B教师-引导者 儿童-探索者

C教师-规则的维护者 儿童-规则的执行者 D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玩具的操纵者

55、认为“课程是儿童和青年获得这些目标所必须具有的一连串经验”的是D

麦克唐纳B 杜威C坎萨斯D博比特

56、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辅导的主要和主导力量是A A教师B家长C班级生活D集体舆论

57、下面不属于建立优质师幼关系策略的是C A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B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C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望幼儿的活动D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58、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主要有互动性、民主性、激励性和C

A平等性与分享B互主体性与平等性C互主体性及分享性D互主体性与启发性

59、从历史上看,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B 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

60、当一名幼儿试图爬上攀登架但又犹豫不决时,教师支持、鼓励的目光会使他感到安全并能够自信地继续自己的活动,这体现了哪种师幼关系?D A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获得关爱

B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中

C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注

D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 6

1、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提倡B

A平行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直线式课程D渐进式课程

62、认为“教师应当是父母的替代者,是幼儿自我实现和人格建构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的理论流派是B

A成熟主义理论B精神分析理论C行为主义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63、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是A A合作式教学B直接式教学C间接式教学D支架式教学

64儿童最早的社会交往对象,也是獐的“第一任教师”是C

A幼儿园教师B产院护士C幼儿的父母D幼儿保育员

65、当前学前教育主体性问题得到重视,人们普遍认定学前教育的两大价值是C

A政治价值、经济价值B经济价值、文化价值C个人价值、文化价值D育人价值、社会价值

66、相对于家庭教育的遇物而教、随机而教,托幼机构教育具有较强的C

A灵活性B群体性C计划性D社会性

67、反映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能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概念是B

A学前教育的效能B学前教育的效益C学前教育的效率D学前教育的效果

68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精神,儿童权利分保护工作者首先应作为C

A家庭职责B学校职责C政府行为D社会行为 6

9、我国托幼机构担负“双重任务”是A

A教养儿童和社会福利B培养幼师和社会福利C教养儿童和培养幼师D教养儿童和教育家长

70、决定幼儿园班级教育工作质量的量重要因素是C

A幼儿玩具、学具B幼儿园规模大小C幼儿园班级人数D幼儿园教师的活动

71、认为教师应当成为父母的替代者,成为幼儿自我实现和人格建构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这是哪种理论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观点?B

A成熟主义理论B精神分析理论C行为主义理论D建构主义理论

72、在托幼机构教育过程中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D

A教师与幼儿家长的关系B教师与同事的关系C教师与园、所领导的关系D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73、在对幼儿进行行为辅导或对期不良行为表现的矫正和治疗过程中,应当慎用的D A强化法B练习法C榜样法D惩罚法 7

4、“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了什么对人的成长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B

A遗传B环境C家庭D住宅

75、具有结构简单、色彩鲜艳、富有感官刺激等特点的幼儿园物质环境较适合于A A小班B中班C大班D学前班

76、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要全面考虑到有利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品

质发展,有利于幼儿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这是什么原则的要求?C

A挑战性原则B主体性原则C平衡性原则D效用性原则

77、幼儿活动室应B

A尽量安装空调B以自然通风形式为主C使用变速风扇D以使用换气扇通风为主 7

8、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是A

A互动性、民主性、互主体性、分享性、激励性 B相互性、双向性、互主体性、独享性、激励性 C互动性、平等性、双主体性、共享性、激励性 D相互性、民主性、双主体性、分享性、激励性 7

9、幼儿班级保教活动的基本要求是B

A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周生活,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B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C合理安排幼儿的室内活动,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D合理安排幼儿的户外活动,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80、制定幼儿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制度的规则应本着C

A以幼儿园为本的原则B以幼儿教师为本的原则C以幼儿为本的原则D以幼儿家长为本的原则

81、现代的行为辅导观点认为,幼儿行为辅导应当是(作为)一种C

A矫正性教育B治疗性教育C发展性教育D预防性教育

82、下列幼儿的行为属于品行方面的行为问题是B A厌食、口吃B说谎、欺骗C多动症D抑郁症 8

3、从历史上看,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C A汉朝B宋代C唐代D清朝

84、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最根本的,课程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儿童的需要,爱好潜力的自由发展这是A

A个人本位课程观B社会本位课程观C回归生活课程观D进步主义课程观8

5、1923年在南京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并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D

A陶行知B张宗麟C张雪门D陈鹤琴

86、凯米课程和海伊斯科普课程属于典型的B A行为主义的幼儿园课程B认知主义的幼儿课程C多元智慧理论的幼儿园课程D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 8

7、“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这一颇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凯洛夫、查包活塞兹B赞可夫、查包活塞兹C乌索娃、查包活塞兹D维果斯基、福辽莉娜 8

8、20世纪80年代.,全美早期教育协会提出的0~8岁儿童最优教育方案,即D

A提前开端计划B全纳式教育计划C确保开端方案D早期教育适宜发展性方案

89、无论是教育行政人员、幼教科研人员,还是幼儿教师和园、所领导,在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作评价时,都必须遵循一般评价标准,即对托幼机构教育的A

A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一般要求B合统一性和合多元性的一般要求C合社会性和合家庭性的一般要求D合专业性和合业余性的一般要求

90、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是A A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B撰写评价正式报告C自评材料的审查核实D提交评价结果信息

91、教育评价制度和理论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D A19世纪前半叶B19世纪后半叶C20世纪前半叶D20世纪后半叶

92、认为幼儿教师首先是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观察者和研究者的理论流派是B

A行为主义流派B建构主义流派C社会建构主义理论D成熟主义理论

93、对幼儿进行必需的社会知识和概念,也健康生活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周围环境有关信息的传递时,教师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B

A间接教学B直接教学C合作教学D支架式教学 9

4、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包括A

A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和方向性B客观性、单一性、整合性和方向性C客观性、多样性、复杂性和方向性D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和动态性 9

5、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关键的构成因素是B A玩具的数量B班级规模C活动室的大小D托幼机构的规模

96、某幼儿发现鱼缸里的水少了,就告诉老师说:“是鱼把水喝掉了,应该再给它加点水。”老师立刻纠正了他的错误,告诉他:“水不是被鱼喝掉的,是蒸发到空气中去了。”这位老师的做法主要违背了学前教育的原则中的C

A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B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C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D寓教育于幼儿流动之中的原则 9

7、幼儿真正成为班级生活的主体的年龄段为C A小小班B小班C中班D大班

98、下面关于“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人质疑B保障学前教育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C从儿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角度看,这无异于“杀鸡取卵”“拔苗助长”D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99、为幼儿提供和同伴及教师交流、讨论、合作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同时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并可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所要求做的事的教学方式是B

A集体教学活动B小组教学活动C个别教学活动D混龄教学活动 100、下面关于我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B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教育途径观C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D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教育作用观

10

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通常有D

A效果标准、经济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B效果标准、效率标准、经济标准、素质标准C效果标准、效率标准、职责标准、经济标准D效果标准、效率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10

2、学前教育的实施主要有两种形式,即A

A学前教育和学前公共教育B学前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C学前家庭教育和托幼机构教育D学前社区教育和幼儿园教育

10

3、有研究表明,诱发幼儿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可以通过增加A

A挑战性B活动性C选择性D计划性

10

4、从作用表现形式的角度,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C

A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B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C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D现实功能和潜在功能 10

5、制定幼儿生活管理工作中的制度与规则应遵循的原则是B

A以教师为本B以幼儿为本C以教育为本D以教学为本

10

6、美国的“早期开端”和“追随到底”方案,英国的“确保开端”方案等,体现了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中的A

A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B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C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D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

10

7、20世纪70年代末的理论研究表明,托幼机构教育并不必然会对幼儿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关键在于B

A幼儿在园的时间长短B托幼机构的高质量C幼儿入园的年龄D托幼机构的办园形式

10

8、信息时代要求幼儿教师的角色实现诸多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由课程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D A课程教材的变通使用者B课程教材的参与者C课程教材的开发者D课程教材的研究者 10

9、幼儿园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反映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的A A广泛性B计划性C多样性D平等性

110、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可以分为C A顺应阶段、同化阶段、发展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B焦虑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C顺应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D顺应阶段、适应阶段、提升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1

11、幼儿班级保教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合理安排幼儿的A

A一日生活B教学活动C游戏活动D教育活动 1

12、实践中,有时可以发现幼儿丧失了自我,完全机械地听命于教师,形成了教师的强烈依赖性。教师让他往东,他必须往东,教师叫他往西,他必须往西。这是师幼关系单向度表现中的D A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虫 B教师---抛球者,儿童----接球者

C教师---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 D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玩具的操纵者

1

13、20世纪50年代,把“学前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的是D

A皮亚杰B杜威C维果斯基D乌索娃

1

14、现代优质师幼关系具有互动性、互主体性、分享性和A

A民主性和平等性B平等性和激励性C民主性和激励性D民主性的对话性

1

15、幼儿班级生活管理的目标是

A幼儿发展的目标B幼儿班级发展的目标C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目标D幼儿教师发展的目标 1

16、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根本目的是A A在良好的师幼关系状态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B维护教师在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 C树立和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与威信 D营造有条不紊的秩序,便于管理 1

17、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

A最近发展区理论B多元智慧理论C行为主义理论D实用主义理论

1

18、以下关于建立优质师幼关系策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

A满足幼儿的所有要求B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C观望幼儿的活动D忽略幼儿消极的社会性行为 1

19、以下最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是D

A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B生活活动和教学活动C教学活动和户外活动D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 120、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出的一个趋势是C A托幼机构教育职能逐渐弱化B托幼机构教育逐渐民办化C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D关注特殊儿童,以心理学模式为主,注重测试和分类 1

21、陈鹤琴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课程实施应采用C

A分科教学法B生活教育法C整个教学法D活动教学法

1

22、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与专业化教师相而言,非专业化教师最常见的反应是B A判断情境潜在的意义 B当务之急是消除争端 C做出一些临床诊断

D 把这一事件以及对它的思考作为课程设计和班级管理的依据

1

23、为幼儿提供和同件及教师交流、讨论、合作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同时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并可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所要求做一事的教学方式是B

A集体教学活动B小组教学活动C个别化教学活动D混龄教学活动

1

24、托幼机构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主要由园长、所长或其他领导接待家长来访,以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一般是每月一次,这种形式是D

A家长开放日B咨询接待日C家长会D家长接待日 1

25、加德纳认为在销售人员和谈判人员身上得到高度发展的是B

A语言能力B人际智力C内省智力D空间智力 1

26、提高学前教育效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B A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

B学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和不断开发 C合理调整学前教育机构

D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1

27、社会本位的课程思想改革,最早比较系统化的反映在D

A《爱弥儿》B《教育论》C《教育漫话》D《理想国》 1

28、作为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重要实施形式的是A

A托幼机构B幼儿园C学前社区教育D学前家庭教育

1

29、1965年,美国要求对“处境不利者”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的是B

A0-8岁发展的课程方案B提前开端计划C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D全纳式教育 130、一般反映的是整个托幼机构的工作,设在园所门厅或其他人员往来相对集中的地点,用来公布全园的园所制度、作息制度、保健知道等。这是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中的B

A园(所)刊B家园(所)专栏C家园(所)之窗D家园联系册

二、名词解释

1、学前公共教育4

指由家庭以外的社会,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2、学前教育价值13

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个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3、学前教育价值取向15

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进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4、学前教育功能22

是学前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是由学前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学前教育效益30

主要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6、托幼机构54

是集体教养儿童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伸扩展和提高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

7、儿童观105

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各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8、教学效能感110

一般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9、显概念121

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

10、隐概念121

是教师大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经验

11、社会角色149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具有特定的社会职权,履行社会职责承担特定的社会义务的社会成员

12、幼儿班级188

是幼儿园计划安排和组织保育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13、亲社会行为208

我们把那些符合或适合社会文化和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和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

14、幼儿行为辅导208

主要指对幼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预。

15、同步教育213

又称一致性教育,即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或同步教育

16、过程模式262

不预先设定目标,而是在设计中详细地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

17、生成课程263

是与幼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

18、托幼机构教育质量354

就是教育活动中满足某种需要的特征

19、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366

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幼儿园的发展变化及其构成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20、效果标准368

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简单题:

简述提高托幼机构教育效益的途径34

答:提高托幼机构教育效益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

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托幼机构学前教

育质量是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要本的内涵,也是最直接而外在的表现形式

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检验学前教育结构合

理与否的尺度,是看它是否满足了休体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的需要

4、优化托幼机构教育资源配置,学前教育资源的

优化配置充分和不断开发是提高学前教育效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5、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40

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基本观点,我国学前教育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4、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

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的特点47 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特点:

1、早期性:家庭教育的早期首先影响的是孩子的

智力发展

2、全面性:父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人生道路的选

择,为人处事社会交往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3、情感性

4、灵活性;针对孩子个别的教育和训练,在内容

和方法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5、渗透性

社区教育的特点58

1、整体性

2、区域性

3、全面性

4、平等性

5、有效性

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角色提出的要求99

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

2、由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

3、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终身学习者

4、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协调

者与合作者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122

答: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成为专业化的教师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如下几条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

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行为辅导的技术214

幼儿行为辅导技术主要是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具体如下

1、自然后果法

2、移情训练法

3、生活锻炼法

4、同伴交往法

5、榜样影响法

怎样建立优质的师幼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且从与幼儿的交往或互动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策略

1、关爱幼儿

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

3、参与幼儿的活动

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

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现代优质师幼关系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从人际交往互为主体三个维度对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进行总结,现代优质师幼关系至少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互动性

2、民主体

3、互主体性

4、分享性

5、激励性

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意义

我们探讨师幼关系的本质,并不止于认识师幼关系的本质,更主要的是要清楚地意识到师幼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意义以及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得到关爱

2、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

3、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中

4、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予更多

的理解与关注

5、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幼

儿之间的同伴关系

班级生活的组织与管理应满足幼儿的哪些需要203

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

2、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

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

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 列举国内外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流派240 蒙台梭利教育法

行为主义的幼儿园课程(代表人物斯金纳、伯雷特和英格曼

认识主义的幼儿园课程(凯米、皮亚杰、海伊斯科普)

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布鲁纳)

多元智慧理论的幼儿园课程(加德纳) 列举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途径68

1、加强家园双方的沟通和了解可以采用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活动形式上来分,大致有以下几种

家长委员会 家长会 家长学校 咨询接待日 家长开放日 家长接待日

2、教师工作来看: 家庭访问日 电话联系 随访

家园联系册

3、征集意见工作 家长信箱 意见征询表

4、宣传工作 家园(所)之窗 家园(所)专栏 园(所)刊

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297

1、平等性:幼儿园教学活动建立在教师与幼儿平

等的关系的基础上

2、目的性与计划性: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对幼

儿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与指导

3、广泛性:幼儿园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

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4、多样性: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

相互作用可以有多种形式

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310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有很多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直接教学

2、间接教学

3、支架式教学

4、合作教学

四、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学前教育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人类社会是幼儿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儿童保护工作首先是政府行为。儿童保护工作也是每一个成人,尤其是父母与教师的责任

在教育过程是,保障幼儿基本权利的实现,以对幼儿的尊重为前提。要求

尊重幼儿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不歧视或忽视一个幼儿,不随意处置幼儿或损害幼儿的人格 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的主体性,鼓励与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尊重幼儿的观点与意见,保障幼儿的意见发表权和参与权

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每个幼儿抱有同等的期望,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发展,切实保障每个幼儿发展权的实现

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家园紧密联系做好孩子的保育和教育工作

全社会共关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

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教育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教育参与幼儿发展,可以改善幼儿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不断引导幼儿的发展,实现新的发展可能性

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学习与发展水平面

创设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情境,主动的促进与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联系实际,谈谈你打算如何成为一名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

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联系实际,论述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

2、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

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

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

尝试从功能论的角度,对“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进行分析

学前教育功能是学前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是由学前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教育的功能依据不同,分类角度不同,有如下几种

1、承受对不同分 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它可以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有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2、作用层次分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3、作用方向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4、作用表现形式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处于学前期的幼儿虽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能说明幼儿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可能要成为现实,还需要成人为之提供适宜发展的环境。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竞争激烈,于是人们将学习的年限提前便有了“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已遭到人们的质疑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单强化训练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总之他们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学前教育只是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的一个,而且学前教育作用发挥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为原则,在儿童的生理及心理条件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的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

第12篇: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大纲 (176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视机维修的基础知识和检修方法,具备基本维修技能,并为学习其他视频设备打下基础.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信号的产生,掌握全电视信号FBAS的组成,理解NTSC和PAL编码制;2.了解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3.掌握黑白,彩色电视机的整机方框结构及信号流程; 4.掌握电视机各主要单元电路的组成,理解其基本的工作原理; 5.了解电视机中各专用元器件的基本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6.熟悉近期国产典型机的主要集成电路及其功能;了解这些典型机内部应用的新器件,新工艺,新技术; 7.了解电视技术的新成果,新动向; 8.了解数字电视信号的广播链路及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特点.(二) 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电视机的基本电路方框结构及近期国产机型的机芯分类方法,能说出近期国产典型机的集成电路型号,正确识读其电原理图和印制板图;2.掌握典型机各单元电路的基本结构,了解集成电路内部方框及外围元件的功能.熟悉各部分电路的关键检测点及典型检测数据,学会正确使用电视机维修中的常用检测仪器,了解规范化的操作要求,能对测试的波形,曲线,数据等进行正确分析,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 3.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识读黑白,彩色典型机的电原理图,说明常见故障现象与单元电路的大体关系; 4.熟悉电视机常见故障的现象,特点,掌握正确的检测程序和基本的检修方法,并能对修复的电视机进行必要的调试.(三) 思想教育目标

1.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于群众的良好职业道德;2.强化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养成规范化操作的职业习惯.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 础 模 块

(一) 色度学的基本知识 1.了解光和色的基本知识; 2.理解三基色原理和空间混色.(二) 电视信号和电视制式

1.了解图像信号的产生,传输和重显的基本过程;2.掌握视频信号的组成和特点; 3.理解射频电视信号的调制方式和频谱; 4.了解电视频道的划分和多种传播方式; 5.了解什么是\"兼容性\"与\"逆兼容性\",以及为了实现\"兼容性\"彩色电视机必需满足的基本要求; 6.掌握彩色电视三大制式的特点; 7.理解NTSC制和PAL制彩色电视信号编码的过程.(三) 电视接收机的整机结构

1.了解电视机的分类方法,发展简史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2.掌握电视机的整体结构,各部分的作用; 3.掌握黑白电视机的基本电路方框结构及信号流程; 4.掌握彩色电视机的基本电路方框结构及信号流程; 5.了解集成电路彩色电视机的发展进程及近期国产典型机的常见机芯; 6.掌握红外线遥控的基础知识和遥控彩色电视机的基本电路方框结构; 7.了解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的特点和功能.(四) 电视机故障检修概述

1.掌握学习电视机检修技术的正确途径和方法;2.了解电视机的整机结构,各部分电路及主要零部件的分布规律和基本的故障特征; 3.了解电视机故障的一般检测程序及常用检测方法; 4.了解电视机维修时的基本工具和主要检测仪器; 5.了解电视机维修时应注意的人身安全及其他注意事项.电路和典型故障分析模块

(一) 高频调谐器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1.掌握高频调谐器的作用,技术要求和分类;2.了解高频电子调谐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3.了解CATV全频段高频调谐器的技术特点和基本电路结构; 4.了解高频电子调谐器的常用外围电路; 5.了解常用电调谐高频头的型号,各引脚功能及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值; 6.了解高频头的常见故障和检测要点; 7.了解更新或代换高频头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二) 图像,伴音通道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1.了解图像,伴音通道的主要技术要求及常见电路形式;2.了解图像通道中的前置中频处理电路,理解SAWF的作用及基本工作原理; 3.掌握集成化图像通道的基本电路方框结构和信号流程,理解AGC电路和AFT电路的作用及基本工作原理; 4.掌握集成化伴音通道的基本电路方框结构和信号流程,理解陶瓷滤波器及伴音制式切换电路的作用; 5.了解典型机图像,伴音通道集成电路的常用型号,特点及图像和伴音信号的主要处理过程; 6.了解集成化图像,伴音通道的故障特征及正确的检修程序; 7.了解典型机图像,伴音通道集成电路工作正常与否的检测方法; 8.了解用扫频仪检测中放幅频特性曲线,伴音鉴频曲线及陶瓷滤波器的频率特性的方法

9.了解图像,伴音通道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三) 彩色解码器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1.掌握PAL制解码器的方框结构,理解彩色全电视信号分解为三基色信号的基本程序.2.了解典型机常用的解码集成电路型号,特点及解码过程.3.了解多制式接收机中色度通道的特点及制式切换的基本原理.4.了解典型机常用的基色矩阵与视放输出电路.5.了解彩色解码器的两种常用检测方法: (1) 常规检测法,即主要依靠万用表进行检测,借助于观察,推理等综合分析进行判断; (2) 示波器检测法,即用示波器跟踪检测彩条信号在解码过程中的波形变换,从而准确,直观地反映出彩色解码器各部分工作状态.6.了解无彩色及彩色失真等故障的产生原因及检修方法.(四) 显像管及其外围电路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1.了解黑白,彩色显像管的主要构造,各电极的作用及典型工作条件下应提供的工作电压;2.了解自会聚管和单枪三束管的特点及基本工作原理; 3.了解行,场偏转线圈,消磁线圈,会聚磁铁组合件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4.掌握显像管附属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白平衡的调节方法; 5.了解平面直角形管(FS) 和超平面(SF) 彩色显像管的特点; 6.了解液晶显示技术和LCD液晶显示器; 7.了解显像管的衰老及内部严重故障时的故障特征,更新和代换的基本程序及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8.了解造成管脚电压异常的原因; 9.了解末级视放的常见故障及检修方法; 10.了解色纯故障的产生原因及机外消磁法.(五) 扫描电路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1.掌握扫描电路的主要技术要求及扫描系统的方框结构;2.掌握集成化扫描电路的常见电路结构,熟悉典型机扫描电路的常用集成电路型号; 3.了解典型机行,场扫描集成电路内部的主要功能方框,信号处理的基本程序及工作正常与否的检测判断方法; 4.理解分立元件行扫描后级的电路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5.了解典型专用场输出集成电路的型号,内部方框结构,基本工作过程; 6.了解同步电路的方框结构,理解同步信号的分离过程及同步控制的基本原理; 7.了解扫描电路中各种专用元器件的基本结构,性能特征,常见故障,检测及代换方法 8.了解扫描电路检修中常用的几种检测方法: (1) 直观检测法 (2) 关键点电压检测法 (3) 在路电阻检测法 (4) 电流检测法 (5) 分贝电压检测法 (6) 波形观察法

9.了解行扫描电路的一般检测程序及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10.了解专用场输出集成电路的性能特点,故障检测的基本程序和代换原则.(六) 电视机电源电路的分析与故障检修

1.了解电视机对电源主要技术的要求及常见电路形式;2.掌握开关式稳压电源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及分类方法; 3.了解典型调宽式开关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4.了解典型调频式开关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5.理解典型机开关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了解各元件的作用; 6.了解电源电路中关键元器件的基本结构,性能特点,常见故障及检测方法; 7.了解电源电路检修的基本程序和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七) 遥控系统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1.掌握彩色电视机遥控系统的基本方框结构,理解各有关电路之间的逻辑关系;2.了解红外遥控发射与接收的基本工作原理,理解键位码与功能指令码的不同作用; 3.了解电视节目搜索,存储及遥控选台的基本程序; 4.了解CPU各接口电路的组成及实现其遥控功能的基本原理; 5.了解典型机遥控系统的电路组成,理解各控制功能的基本工作程序; 6.了解遥控系统的常见故障及主要的检修方法.(八) 电视机综合故障的检修

1.了解常见综合性故障的主要特征和检修程序;2.了解整机综合性故障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步骤.实验教学模块

1.了解电视机整机的拆卸,组装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2.了解电视机内部各部分的分布规律和外形特征; 3.了解扫频仪,双踪示波器,彩色电视信号发生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4.了解电视机信号通道中高频特性,中放幅频特性和伴音鉴频曲线的检测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 5.了解扫描电路的关键测试点及正常工作时的波形; 6.了解彩色解码器的关键测试点及正常工作时的波形; 7.了解电视机开关电源的关键测试点及正常工作时的波形; 8.了解电视机遥控系统的关键测试点及控制过程中有关电路检测电压之间的变化关系; 9.熟悉电视机各部分电路的常见故障现象,了解排除故障的一般程序.选 用 模 块

1.了解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的技术特点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1) 大屏幕 (2) 多制式 (3) 多功能 (4) 高清晰度 (5) 高伴音质量 (6) 画中画 (7) 图文电视 (8) 丽音技术 2.了解IC总线在彩色电视机中的运用; 3.了解电视机\"机顶盒\"的作用及利用普通电视机接收数字电视信号及浏览internet网上信息资源的可能性; 4.了解数字化电视机,高清晰度电视机和背投式电视机.四,学时分配建议

序 号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数 合计 讲授 实验 机动 1 电视基础知识及电视机整机结构 色度学基本知识 6 6 电视信号和电视制式 13 13 电视机整机结构 6 6 电视机故障检修概述 4 4

序 号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数 合计 讲授 实验 机动 2 电视机各部分电路的电路分析与维修技术 高频调谐器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9 9 图像,伴音通道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13 13 彩色解码器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10 10 显像管及附属电路的工作原理与故障检修 12 12 扫描电路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13 13 电源电路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12 12 遥控系统的电路分析与故障检修 12 12 电视机综合故障的检修 4 4 3 课内实验教学

电视机整机的拆卸,组装 2 2 电视机信号通道的测试 6 6 电视机扫描电路的测试 8 8 彩色解码器的测试 4 4 开关电源的测试 4 4 遥控系统的测试 4 4 常见故障检修 10 10 4 电视新技术

新型大屏幕彩色电视机 8 8 IC总线 4 4 电视机\"机顶盒\" 4 4 从模拟电视走向数字电视 8 8 总 计 176 138 38 五,说 明

1.教学基本要求的应用

本教学基本要求内容采用模块结构,包括基础模块,电路和典型故障分析模块,实验教学模块,选用模块几部分.其中基础模块,电路和典型故障分析模块,实验教学模块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选用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确定教学的深度.2.典型机的确定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应跟上电视技术的进步和市场上电视机机型的变化,切实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因此,典型机的确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选择典型机的基本原则是: (1) 要有代表性.即确定的典型机要能代表近期内国产彩色电视机的主流机型,在市场上有较大的销售量,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典型机的学习和实验而得到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运用于比较多的电视机,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较广泛的实用性.(2) 符合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和大多数学校教学实验的基本条件.为此,建议采用TA(D)系列两片机或A6系列的单片机.

第13篇: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统设必修课,4学分,72学时,其中实验36学时,开设一学期。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ERP的发展历史;ERP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模块;ERP项目的组织与实施;ERP软件的操作与使用;ERP案例研讨;ERP与其他相关系统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理解ERP的管理思想以及ERP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上,掌握ERP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和核心业务流程,通过ERP案例研讨以及体会ERP软件系统运作的过程,了解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间的关系,掌握ERP项目实施的关键决策因素和组织实施方法;在能力上,通过在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素质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中央电大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统设必修课。其先修课为信息管理系统等。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1.了解ERP理论的形成(发展历史);

2.掌握ERP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3.掌握ERP框架及核心业务逻辑流程;

4.掌握ERP项目实施的关键决策因素和组织实施方法;

5.了解ERP软件的发展状况;

6.掌握ERP软件的一般操作方法;

7.了解ERP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集成思想。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本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建议采用在计算机教室(或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讲授的教学形式,讲授、实验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保证上机机时不少于本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学时。

3.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理解和了解三个层次。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课学时为36。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合计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媒体有:文字教材、录像教材、IP课件、CAI课件和网上教学。

1.文字教材:主要教学媒体。是本课程教与学和考核的基本依据,对其他教学媒体起纽带作用,具有导学功能。

2.录像教材:辅媒体。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在面授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教学内容,是对文字教材的强化和补充。

3.IP课件:重难点辅导,实验指导,系统操作录屏。

4.CAI课件:弥补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缺乏互动性的弱点,立足于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声、图、动画、视频、自测练习、案例演示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互动的,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

教学内容

第1篇:ERP概述

第2篇:ERP的基本原理

第3篇: ERP的实施与案例

ERP系统的实施

ERP实施案例

第4篇:ERP综合实验

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

采购与应付管理

生产管理

销售与应收管理

月底结账

授课学时

4 4 8 6 6 4 4

36

实验学时

8 6 8 6 8 36

5.网上教学:教学辅导、答疑、阶段性总结和复习等。

三、教学环节

以文字教材为基础,通过录像教材、IP、CAI课件等辅助教学媒体强化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并通过实验课的训练,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ERP软件系统简单流程的操作方法。网上教学与教学进度同步,辅以办学试点单位教师的面授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四、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终结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考核由中央电大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说明统一命题;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教学要求,地方电大组织实施。两种考核方式所占比例见本课程考核说明。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1篇 ERP概述

第1章 ERP的理论发展(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ERP理论的形成;

2.ERP的管理思想;

3.ERP软件市场及其应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ERP概念;

2.了解ERP发展历程;

3.理解ERP的核心管理思想;

4.了解ERP软件市场及其应用。

第2章 ERP系统的框架及流程(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ERP系统的总体框架;

2.ERP系统的业务流程;

3.ERP系统与相关系统的集成。

二、教学要求

1.掌握ERP系统的框架结构;

2.理解ERP系统的主业务流程;

3.了解ERP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集成关系。

第2篇 ERP的基本原理

第3章 采购、销售、库存管理(8学时)

一、教学内容

1.采购、销售、库存管理概述;

2.ERP中的采购、销售、库存管理;

3.ERP系统中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的实现。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企业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管理思想;

2.理解ERP中的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原理;

3.掌握ERP系统中采购、销售、库存管理应用技术;

4.理解信息化条件下采购、销售、库存管理的基本模式;

5.掌握ERP系统处理采购、销售、库存日常业务。

第4章 生产管理(6学时)

一、教学内容

1.生产管理概述;

2.ERP中的生产管理;

3.ERP系统中生产管理实现。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管理思想;

2.理解ERP中的生产管理原理;

3.掌握ERP系统中生产管理的基本模式;

4.掌握ERP系统处理生产管理日常业务。

第5章 财务管理(6学时)

一、教学内容

1.财务管理概述;

2.ERP中的财务管理;

3.ERP系统中财务管理实现。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及管理思想;

2.了解ERP中的财务管理原理;

3.理解ERP系统中财务核算业务基础流程;

4.理解ERP系统处理财务管理日常业务。

第3篇 ERP的实施与案例

第6章 ERP系统的实施(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ERP系统实施方法论;

2.ERP与BPR的关系;

3.ERP的选型。

二、教学要求

1.理解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关键因素及项目决策;

2.掌握ERP软件项目实施步骤;

3.了解BPR的原理及与ERP的关系;

4.了解ERP的选型原则。

第7章 ERP的实施案例(4学时)

一、教学内容

典型企业ERP实施案例。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企业在ERP实施中的总体设计方法;

2.理解在ERP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管理思想、基本原理的运用。

第4篇 综合实验

一、教学内容

ERP系统的主业务流程操作。

二、教学要求

1.理解ERP基本原理;

2.了解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理解ERP的业务流程思想;

3.了解ERP系统的集成思想和方法;

4.了解企业的主业务流程;

5.掌握ERP系统软件中的主要功能及其主要操作;

6.掌握ERP软件中的主业务流程。

实验1 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8学时)

一、实验内容

1.完成订单录入,生成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

2.单据包括:订单、工单和采购单。

二、实验要求

1.了解ERP系统中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之间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

2.理解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的主要作用与目的;

3.掌握订单录入、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生成的基本方法;

实验2 采购与应付管理(6学时)

一、实验内容

完成采购管理与应付管理的基本流程;

单据包括:采购单、进货单、应付凭单、付款单等。

二、实验要求

1.了解企业采购与应付的基本流程;

2.理解ERP系统中采购管理与应付管理之间的信息流程及单据特征;

3.了解主要的基础数据含义及其设置方法;

4.掌握采购单录入、进货单录入、应付凭单生成的基本方法。

实验3 生产管理(8学时)

一、实验内容

完成生产管理的基本流程;

单据包括:工单、工单工艺、投料单、领料单、转移单、入库单等。

二、实验要求

1.了解企业生产的基本流程;

2.理解ERP系统中生产管理(车间管理)信息流程及单据特征;

3.了解主要的基础数据含义及其设置方法;

4.掌握生产管理(车间管理)中各步骤中相应操作及单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实验4 销售与应收管理(6学时)

一、实验内容

完成销售管理与应付管理的基本流程;

单据包括:销货单、应收凭单、收款单等。

二、实验要求

1.了解企业销售与应收的基本流程;

2.理解ERP系统中销售管理与应收管理之间的信息流程及单据特征;

3.了解主要的基础数据含义及其设置方法;

4.掌握销货单录入、结账单录入、收款单录入的基本方法。

实验5 月底结账(8学时)

一、实验内容

完成期末结转及结账的基本流程;

期末结转主要包括:成本计算、月底存货结转、应收应付结转、自动分录、总账结转等;

期末结账主要包括:结账、生成财务报表。

二、实验要求

1.了解企业月底存货及账务结转的基本流程;

2.理解ERP系统中存货管理与自动分录、会计总账之间的信息流程及单据特征;

3.了解主要的基础数据含义及其设置方法;

4.掌握月底结账中的各项操作。

第14篇: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辐射理论概要与激光产生的条件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掌握光的偏振性、单色光的含义、平面光波的表示法、光强的定义和光子的含义。

2 掌握原子能级和简并度的含义,理解原子状态标记的方法,理解辐射跃迁选择定则,掌握玻尔兹曼分布定律,掌握辐射跃迁也非辐射跃迁的定义和特点。 3 理解黑体辐射的概念和规律,掌握光和物质相互作用时三种基本过程的特点、规律、发生几率,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自发辐射光功率和受激辐射光功率在普通光源和激光器中的大小关系。

4 掌握光谱线、线型、光谱线宽度的概念,掌握自然增宽、碰撞增宽、多普勒增宽的原因、展宽线型、增宽大小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均匀增宽和非均匀增宽的概念和含义,理解综合增宽的含义。

5 理解光在介质中受激放大的过程和规律,掌握介质中产生激光放大的条件,理解吸收系数和增益系数的概念,掌握光学谐振腔在激光器中的作用和激光阈值条件。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

一、光波

二、光子

第二节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跃迁

一、原子能级和简并度

二、原子状态的标记

三、玻尔兹曼分布

四、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 第三节 光的受激辐射

一、黑体热辐射

二、光和物质的作用

三、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之间的关系

四、自发辐射光功率与受激辐射光功率

第四节 光谱线增宽

一、光谱线、线型和光谱线宽度

二、自然增宽

三、碰撞增宽

四、多普勒增宽

五、均匀增宽和非均匀增宽线型

六、综合增宽 第五节 激光形成的条件

一、介质中光的受激辐射放大

二、光学谐振腔和阈值条件

考核要求:

1、光的波粒二象性

1.1 光波偏振性(领会)

1.2 光速、频率和波长的关系(领会) 1.3 单色平面波(领会) 1.4 光强(识记) 1.5 光子(领会)

2、原子的能级和辐射跃迁

2.1 原子能级和简并度(领会)

2.2 原子状态的标记(领会)

2.3 辐射跃迁的选择定则(领会) 2.4 玻尔兹曼分布(领会、应用) 2.5 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领会、识记)

3、光的受激辐射

3.1 黑体热辐射(领会)

3.2 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受激吸收(领会、识记、应用) 3.3 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受激吸收之间的关系(领会) 3.4 自发辐射光功率与受激辐射光功率(领会)

4、光谱线增宽

4.1 光谱线的线型函数、宽度(识记)

4.2 自然增宽的理论解释、增宽线型、影响增宽的因素(识记、应用) 4.3 碰撞增宽的理论解释、增宽线型、影响增宽的因素(识记、应用) 4.4 多普勒增宽的理论解释、增宽线型、影响增宽的因素(识记、应用) 4.5 均匀增宽和非均匀增宽的概念(领会) 4.6 综合增宽(领会)

5、激光形成的条件

5.1 光束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领会)

5.2 产生受激光放大的条件、增益介质和增益系数(识记、应用) 5.3 光学谐振腔的作用、阈值条件(领会、识记)

第二章 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理解光学谐振腔满足稳定性条件的重要性,掌握稳定性的条件,理解共轴球面腔稳定图和分类,学会稳定图的应用。

2 理解三能级系统和四能级系统的激光工作方式,掌握速率方程组的建立、推导和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的条件。掌握激光器在小信号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情况和在均匀增宽型介质中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理解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的饱和效应。

3 掌握均匀增宽型介质中的增益系数和增益饱和。

4 掌握在非均匀增宽型介质中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规律,掌握在非均匀增宽型介质中小信号时的增益系数和稳态情况下的增益饱和,掌握烧孔效应的原理。 5 了解激光器所存在的各种损耗和起因,掌握激光谐振腔内稳定光强的形成过程,掌握激光器的能稳定出光的阈值条件(包括增益阈值,抽运功率阈值等)。了解激光介质能级选取的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12学时

第一节 光学谐振腔结构与稳定性

一、共轴球面谐振腔的稳定性条件

二、共轴球面腔的稳定图及其分类

三、稳定图的应用

第二节 速率方程组与粒子数反转

一、三能级系统和四能级系统

二、速率方程组

三、稳态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四、小信号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五、均匀增宽型介质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六、均匀增宽型介质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的饱和效应 第三节 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和增益饱和

一、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

二、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饱和 第四节 非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饱和

一、介质在小信号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值

二、非均匀增宽型介质在小信号时的增益系数

三、非均匀增宽型介质稳态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

四、非均匀增宽型介质稳态情况下的增益饱和 第五节 激光器的损耗与阈值条件

一、激光器的损耗

二、激光谐振腔内形成稳定光强的过程

三、阈值条件

四、对介质能级选取的讨论

考核要求:

1、光学谐振腔结构与稳定性

1.1 共轴球面谐振腔的稳定性条件(应用) 1.2 共轴球面腔的稳定图及分类(识记) 1.3 稳定图的应用(应用)

2、速率方程组与粒子数反转

2.1 三能级系统和四能级系统(领会) 2.2 速率方程组的建立(领会)

2.3 稳态工作时的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识记) 2.4 饱和效应(领会、识记)

3、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和增益饱和

3.1 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和增益饱和(领会、识记)

4、非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饱和 4.1 粒子数密度反转分布(识记) 4.2 非均匀增宽介质的增益系数(识记) 4.3 稳态情况下的增益饱和(领会、识记)

5、激光器的损耗与阈值条件 5.1 激光器的损耗(识记)

5.2 稳定光强的形成过程(领会、识记) 5.3 阈值条件(领会、识记、应用) 5.4 对介质能级选取(领会)

第三章 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理解自再现模概念,掌握自再现模的特点。掌握自再现模积分方程解的物理意义,理解激光谐振腔的谐振条件,理解激光纵模的特点和含义,掌握纵模频率和频率间隔公式,会分析纵模可能存在的数量。

2 理解方形镜面共焦腔自再现模积分方程的解析解,掌握镜面上自再现模场的特征(振幅分布、相位分布、衍射损耗等)了解共焦腔中的行波场和腔内外的光场分布。

3 掌握高斯光束的振幅和强度分布、相位分布、远场发散角以及高斯光束的高亮度。

4 理解稳定球面腔的等价共焦腔的含义,了解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 5 掌握均匀增宽型和非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以及影响因素。理解兰姆凹陷的形成原因。 6 掌握影响激光器线宽的因素。 教学时数:12学时 第一节 光学谐振腔的衍射理论

一、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二、光学谐振腔的自再现模积分方程

三、激光谐振腔的谐振频率和激光纵模 第二节 对称共焦腔内外的光场分布

一、共焦腔镜面上的场分布

二、共焦腔中的行波场与腔内外的光场分布 第三节 高斯光束的传播特性

一、高斯光束的振幅和强度分布

二、高斯光束的相位分布

三、高斯光束的远场发散角

四、高斯光束的高亮度 第四节 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

一、稳定球面腔的等价共焦腔

二、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 第五节 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一、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二、非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考核要求:

1、光学谐振腔的衍射理论

1.1 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领会) 1.2 自再现模(领会、识记) 1.3 激光纵模(领会、识记)

2、对称共焦腔内外的光场分布

2.1 镜面上自再现模场的特征(领会、识记) 2.2 行波场和腔内外光场分布(了解)

3、高斯光束的传播特性

3.1 高斯光束的强度分布(领会、识记、应用) 3.2 相位分布(领会)

3.3 远场发散角(领会、识记、应用) 3.4 高亮度(领会)

4、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

4.1 稳定球面腔的等价共焦腔(领会) 4.2 稳定球面腔的光束传播特性(领会)

5、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5.1 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领会)

5.2非均匀增宽型介质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兰姆凹陷(领会)

6、激光器的线宽极限(领会)

第四章 激光的基本技术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激光器选模的目的和意义,理解均匀增宽型谱线的纵模竞争,掌握单纵模选取的方法,掌握激光单横模的选取方法。

2 了解激光器频率稳定的衡量方法,掌握影响激光器频率稳定的因素,了解常见的几种稳频的方法。

3 了解高斯光束透过透镜时的变换规律,掌握高斯光束的聚焦、准直、扩束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4 理解激光调制的概念,了解电光强度调制和电光相位调制。 5 了解实现激光偏转的几种主要途径。

6 理解激光谐振腔的品质因素Q的含义,掌握调Q的原理,了解几种常见调Q的方法。

7 理解激光锁模技术的含义,掌握锁模的原理,了解锁模的2种常见途径。 教学时数:10学时 第一节 激光器输出的选模

一、激光单纵模的选取

二、激光单横模的选取 第二节 激光器的稳频

一、影响频率稳定的因素

二、稳频方法概述

三、兰姆凹陷法稳频

四、饱和吸收法稳频 第三节 激光束的变换

一、高斯光束通过薄透镜时的变换

二、高斯光束的聚焦

三、高斯光束的准直

四、激光的扩束 第四节 激光调制技术

一、激光调制的基本概念

二、电光强度调制

三、电光相位调制 第五节 激光偏转技术

一、机械偏转

二、电光偏转

三、声光偏转 第六节 激光调Q技术

一、激光谐振腔的品质因数Q

二、调Q原理

三、电光调Q

四、声光调Q

五、染料调Q 第七节 激光锁模技术

一、锁模原理

二、主动锁模

三、被动锁模

考核要求:

1、激光器输出的选模

1.1 均匀增宽型谱线的纵模竞争(领会) 1.2 非均匀增宽型谱线的多纵模振荡(领会) 1.3 单纵模的选取(领会、识记) 1.4 单横模的选取(领会、识记)

2、激光器的稳频

2.1 影响频率稳定的因素(识记) 2.2 稳频方法(了解)

3、激光束的变换

3.1 高斯光束通过透镜时的变换(领会、应用) 3.2 高斯光束的聚焦(领会、应用) 3.3 高斯光束的准直(领会、应用) 3.4 激光的扩束(领会、应用)

4、激光调制技术

4.1 调制的基本概念(领会)

4.2 电光强度调制和电光相位调制(了解)

5、激光偏转技术 5.1 机械偏转(了解) 5.2 电光偏转(了解) 5.3 声光偏转(了解)

6、激光调Q技术

6.1 品质因数Q的概念(领会) 6.2 调Q原理(领会、识记)

6.3 电光调Q、声光调Q、染料调Q(领会)

7、激光锁模技术 7.1 锁模原理(领会)

7.2 主动锁模和被动锁模(了解)

第五章 典型激光器介绍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掌握红宝石激光器、YAG:Nd激光器的特点和机理,了解固体激光器的泵浦系统和输出特性,了解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的固体激光器、可调谐固体激光器和高功率激光器的优缺点及原理。

2 了解氦氖激光器的结构和工作机理,了解二氧化碳激光器的结构、激发机理和输出特性,了解氩离子激光器的结构、激发机理和工作特性。 3 了解染料激光器的特点、激发机理、调谐原理和泵浦系统。

4 了解半导体激光器中的能带情况和产生受激辐射的条件,掌握PN结的双简并能带结构和粒子数反转条件,掌握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及阈值条件,了解同质结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的特性。

5 了解准分子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器和化学激光器的特点、基本原理和输出特性。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 固体激光器

一、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物质

二、固体激光器的泵浦系统

三、固体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四、新型固体激光器 第二节 气体激光器

一、氦氖激光器

二、二氧化碳激光器

三、氩离子激光器 第三节 染料激光器

一、染料激光器的激发机理

二、染料激光器的泵浦

三、染料激光器的调谐 第四节 半导体激光器

一、半导体的能带和产生受激辐射的条件

二、PN结和粒子数反转

三、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和阈值条件

四、同质结和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 第五节 其他激光器

一、准分子激光器

二、自由电子激光器

三、化学激光器

考核要求:

1、固体激光器

1.1 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物质(了解) 1.2 红宝石激光器、Nd:YAG激光器(了解、识记) 1.3 泵浦系统、输出特性(了解)

2、气体激光器

2.1 氦氖激光器结构和原理(了解、识记) 2.2 二氧化碳激光器结构和原理(了解) 2.3 氩离子激光器结构和原理(了解)

3、染料激光器(了解)

4、半导体激光器

4.1 半导体能带(了解) 4.2 PN结与粒子数反转(领会) 4.3 工作原理和阈值(了解)

5、其他激光器(了解)

第六章 激光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激光干涉测长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了解激光外差干涉测长技术。 2 了解激光衍射测量原理、方法及应用。

3 了解激光测距的特点、基本原理,了解激光相位测距原理。

4 了解激光准直仪的原理和结构,了解激光多自由度测量系统结构和原理。 5 了解激光多普勒测速的原理和应用。 6 了解激光测量角度和角加速度的原理。 7 了解激光环境计量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节 激光干涉测长 第二节 激光衍射测量 第三节 激光测距

第四节 激光准直及多自由度测量 第五节 激光多普勒测速

第六节 环形激光测量角度和角加速度

考核要求:

本章内容仅要求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第七章 激光加工技术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激光热加工的原理。

2 了解激光淬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了解激光表面熔凝技术和熔覆技术。 3 了解激光打孔和激光切割的原理与特点。

4 了解激光焊接的特点,了解激光热导焊和深熔焊的原理。

5 了解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的原理、优点及应用,了解激光清洗技术和激光弯曲技术。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节 激光热加工原理 第二节 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第三节 激光去除材料技术 第四节 激光焊接 第五节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第六节 其他激光加工技术

考核要求:

本章内容仅要求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第八章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生物体的光学特性,了解激光对生物体的作用和激光在生物体应用的优点。 2 了解激光临床治疗的种类与现状,了解激光在皮肤科及整形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了解激光在眼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中的应用。

3 了解利用激光的生物体光谱测量及诊断,了解激光断层摄影、激光显微镜基本原理。

4 了解医用激光设备(光源、光纤)。

5 了解医用激光新技术和光动力学治疗的前景。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节 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激光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节 激光在生物体检测及诊断中的应用 第四节 医用激光设备 第五节 激光应用于医学的未来

考核要求:

本章内容仅要求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第九章 激光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需满足的要求,了解光纤激光器的基本原理、特点、分类和应用,了解光放大器的原理、种类等。

2 了解激光全息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了解激光全息三维显示的优点、应用及展望。

3 了解激光存储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点,了解激光体全息光存储的特点、原理及应用,了解激光存储的最新进展。 4 了解激光在扫描器和打印机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节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光放大器 第二节 激光全息三维显示 第三节 激光存储技术 第四节 激光扫描和激光打印机

考核要求:

本章内容仅要求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第十章 激光在科学技术前沿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1 了解激光在受控核聚变中的应用。 2 了解激光冷却技术。

3 了解激光操纵微粒的方法和原理。 4 了解激光诱导化学反应的原理。 5 了解激光在光谱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一节 激光核聚变 第二节 激光冷却 第三节 激光操纵微粒 第四节 激光诱导化学过程 第五节 激光光谱学

考核要求:

本章内容仅要求了解,不作考试要求。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激光原理及应用》,陈家璧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激光原理》,周炳琨、高以智等编,第五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3、《固体激光工程》,(美)W.克希耐尔著,孙文等译,科学出版社,2003

4、《激光技术》,蓝信钜,科学出版社,2000

5、《激光工程》,(日)中井贞雄著,熊缨译,科学出版社,2002

6、《激光物理》,钱梅珍等著,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7、《Laser Physics》,M.Sargent III, M.O.Scully, W.E.Lamb, Addison - Wesley, NY, 1987

第15篇: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考核要求:

1、光的波粒二象性

周炳琨、高以智等(美)W.克希耐尔著,孙文等译Addison - Wesley,

第16篇:《建筑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选修课(基础限选课5)

《建筑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多种空间生成方法,具备空间尺度意识,掌握空间构成原理、构成要素与多种空间类型与形式。主要有现代主义建筑空间原理与形式,后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建筑空间艺术语言、中国古代建筑空间表现手法和现代景观园林的空间构成手法等。通过对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不同建筑空间的组成和设计基本原理,以及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讲解,使学生能从专业的角度更全面准确的理解建筑的含义,明确建筑方案设计的一般步骤方法、内容、目的和要求,逐步培养学生从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意识出发,对建筑进行功能分析、空间组合,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建筑设计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教师准备教学范画、参考画册、幻灯及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相关资料。采用理论讲授、影像辅助教学、方案课题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建筑设计原理表现各类建筑空间,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创造,并加强学生的建筑设计制图和模型制作能力。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年限:第二学年第三学期 学时:4×18 共72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第一章 建筑概论(2时)

教学要求:

一、

二、了解建筑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建筑的分类和构成要素。理解建筑设计的历时起源和发展是本章的重点。 教学内容:

一、建筑的定义和特点和分类

二、建筑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 建筑原理(4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幻灯,图片等优秀作品的 观摩学习,深入了解不同功能的建筑构造和构成原理。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和对实际工程的了解,加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掌握建筑设计的原则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内容:

一、建筑的构造原理

二、建筑的构成原理

三、建筑的设计原则

第三章 建筑的构思与设计方法(4学时)

教学要求:

一、了解建筑设计之前的基地环境和建筑功能的调研方法,通过实例调研,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本章的重点。

二、掌握建筑平面形态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流线组织和平面布局形式的分析是本章的重点。

三、通过实际方案的练习,掌握建筑平面、立面、剖面设计的方法是本章的难点。教学内容: 建筑基地条件分析

不同类型建筑功能和技术要求分析 建筑的流线组织分析 建筑的基本元素分析 建筑的形态设计构思平面布局的形式 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剖面设计

第五章 建筑设计的空间组织和表达(2学时)

教学要求:

一、通过实际方案的练习,了解别墅空间的组织方式

二、掌握空间和空间序列的推敲手段

教学内容:

一、不同类型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

二、空间序列

三、空间和空间序列的推敲手段

第六章 建筑的采光照明设计(2学时)

教学要求:

一、了解建筑室内外的采光照明设计要求。

二、通过实际方案的练习,掌握建筑室内外的采光照明设计方法,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

一、不同功能建筑室内的采光照明要求

二、不同功能建筑照明设计

第七章 建筑的造型和风格(2学时)

教学要求:

一、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观摩中外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了解建筑的不同风格流派和文化特征。

二、掌握不同风格建筑设计的设计方法和原则以及表现技能。教学内容: 现代主义风格 古典风格 自然风格 高技术风格

第八章 设计实践(56学时)

教学要求:

一、熟练掌握建筑原理与设计的理论内容

二、理解和掌握别墅建筑设计步骤,并结合课题进行设计实践。

教学内容:

一、实习基地实践(12学时)

结合所学理论进行现场调研,考察一栋建筑物,绘出相应的平、立面示意图及透视,并对其设计、材料、风格等方面综合的做出评价,写出相应的考察报告。

二、课堂实践 (24学时)

1.课题设计:任选一种类型的建筑,如别墅、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教学楼等做设计。要求完成建筑的整体设计,包括平面布置、建筑造型、内部空间,以及建筑庭院的环境设计,以图纸与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成果。 2.草图构思 3.课堂方案讨论 4.方案细化

5.方案平、立、剖面图及详图、透视图的绘制

三、实验室实践(20学时) 1.模型材料准备 2.模型制作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和结课作业及学生的课堂表现评定课程考核成绩。

(二)评分标准

91—100分:设计方案合理,具有独创性,符合区域性体系标准要求。图纸表达完整无误,画面整洁美观。

81—90分: 基本达到上述要求。

71—80分: 对设计概念、表现手段有所了解,能够完成设计图要求,设计水平一般。

60—70分: 在老师引导下基本完成设计图要求及内容。

60分以下: 设计思路不清,效果明显较差,未达到上述基本要求。

(三)计分方法

多方面综合考察:平时课后作业情况占20%+结课作业情况70%+课堂表现1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二)参考书目

1.田学哲著,《建筑初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999年第二版

2.《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编著,《建筑设计资料集》(新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

3.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4.黄绳 著《建筑设计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注:本教学大纲使用范围: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方向使用。

教学大纲编写教研室:设计学院环艺系

第17篇:_课程简介_《汽车原理与驾驶》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学文件——《课程简介》

《汽车原理与驾驶》课程简介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码:063412-3017-2

课程名称:汽车原理与驾驶(Auto Principle & Driving)

学时/学分:16/2

课程类别:选修课

开课专业:全校

课程要求:选修

开课学期:全年

先修课程:无

选用教材:《汽车原理与驾驶》任长春 王博编

主要教学参考书:《汽车原理与驾驶》任长春 王博编

主讲教师:机电工程系 任长春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们掌握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课程中安排有驾驶实习,以便使同学们学会最基本的汽车驾驶操作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汽车的历史

第二章 汽车概貌

第三章 汽车发动机

第四章 汽车底盘

第五章 汽车电路、仪表及辅助设施

第六章 汽车驾驶

第七章 汽车维护与保养

附录1驾驶实习指导书

- 1 -

第18篇:PLC原理与应用课程小结

《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小结

陈圣涛安徽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一、《PLC原理及应用》内容简介

《PLC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通常在工科院校都会开设。我校主要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数控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内容: PLC的产生和发展方向,PLC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和编程方法,PLC指令系统和硬件组态,PLC系统设计方法、步骤及应用实例。

二、《PLC原理与应用》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的重点

(1)常用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设计、分析和调试的应用能力。

(2)PLC的程序设计能力,简单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3)高级维修电工岗位技能。

2、课程的难点

(1)电器控制系统实际操作的能力;

(2)实际机床线路故障分析、维修和改进的应用能力;

(3)综合运用PLC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解决办法

作为《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基础,许多基本概念、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要在本课程中学习和完成。由于电器控制系统是一个整体,往往需要综合基础知识、技术和能力的熟练掌握。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尝试采用如下措施和途径解决学生学习的有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有:

(1)充分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实行一体化教学。

结合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环境、企业实例进行讲授,充分利用现有的组态软件和编程调试软件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与实验同步进行,结合实验室授课,作业与实验相结合,结合实例教学,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以“跟踪新技术、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指导思想,适合高职生特点,循序渐进,有点有面,重点突出,不断更新。

(2)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课程组通过多年来不断修改和完善其实践环节内容,根据毕业生的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由此制定出本专业毕业生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践环节。利用实践教学课件和各类技能题库进行指导和演示,安排合理的阶段性实验实习环节,突出与技能考证知识的测试和运用,技能训练以“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在技术中心,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产

环境中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训练,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采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教学方法:

1、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1)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对每个知识点讲解,通过学生能力测试库完成理解和掌握。

(2)教师通过习题库,与学生共同讨论学习难点与关键知识,解答疑难问题。

(3)建立学生创业平台,开放实习实训室,与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教学内容与技能要求相结合:

(1)教学内容上,通过技能题库,反映学生学习水平,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2)通过教材建设和岗位技能调研,建立课件教学平台,教学中及时反映岗位知识点。

3、课程实习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统一:

(1)教学上,实施阶段性实训模式,针对技能要求,完成一阶段教学,每次安排2-4节课的技能题培训,以达到掌握技能要求。

(2)根据教师的安排,组织学生讨论课程内容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满足学生技能培训中的实际问题。

(3)在课程实习中,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多元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教学评价上,本课程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而不是仅仅考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考察的内容不仅有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实验中表现出的合作精神、认真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考试方式分为三部分:一是卷面考试;二是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技能、学习态度、实验室常识等的掌握和实验报告等方面。三是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不但注重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了学生素质了培养,使学生在平时学习、实验、实训当中,就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课程教学手段: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1)课程多数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了课堂的教学容量。

(2)教学中采用试题库、习题库和技能测试库全程进行教学,将教学过程形象化,具体化。

(3)借助网络手段,实现网上知识沟通、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还可利用资源共享功能,使用PLC的编程软件及仿真软件等资源的应用。

2、采用实物教具和模型教具,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尤其是电器元件的感性认识。

3、采用现场教学。

例如:我们在介绍机床的电路时,就可在实际机床前进行教学,配合实际操作,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9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总结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总结

两部分内容组成:数据库的理论知识、SQL Sever 2000的使用

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包括三篇,第1篇:基础篇;第2篇:设计篇;第3篇:系统篇,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基础篇是基础是重点,必须全面掌握;设计篇是方法论,是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方向指南,对基础篇的应用;系统篇:是对DBMS的四性的详细解释,丰富了基础篇的内容。

一、名词概念

1、信息、数据、数据处理

2、数据库

3、数据库管理系统

4、数据库系统

5、概念模型

6、逻辑模型

7、模式

8、外模式

9、内模式

10、数据库独立性(逻辑独立性、物理独立性)

11、概念模型有关概念:实体、属性、码、域、实体型、实体集、联系、联系方式

12、关系模型的有关概念(元组、属性、主码、域、分量、关系模式)

13、函数依赖

14、完全函数依赖

15、部分函数依赖

16、传递函数依赖

17、码

18、主属性

19、非主属性 20、视图

21、可恢复性

22、并发控制性

23、安全性

24、完整性

25、关系

26、关系模式

27、实体完整性

28、参考完整性

29、自定义完整性 30、游标

二、基本理论

1、计算机数据管理三个阶段的特点(数据组织(保存)与管理、共享、数据与应用程序的独立性、数据冗余等),特别要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组织结构化、共享性高、数据独立性强,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2、DBMSE 的数据控制功能

(1)可恢复性 (2)并发控制

(3)安全性

(4)数据的完整性

结合第3篇 系统篇,掌握好如下问题

事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系统发生故障、并发控制出现异常的实质?

可恢复性部分

什么是可恢复性

故障类型

故障恢复实现技术(数据转储与建立日志文件,掌握数据转储的形式和特点,日志文件中包含的内容)

各种类型故障的排除方法

(1)事务故障 (Undo处理,反向扫描日志文件) (2)系统故障(对未完成的事务Undo处理,已完成的事务Redo处理)

(3)介质故障()

并发控制

并发操作的三类数据的不一致性

并发控制的主要技术(封锁技术)

锁的类型及特点

封锁协议

并发操作的可串行性(概念、什么样的调度是正确的(所有的串行调度、具有并发操作的可串行化的调度是正确的、如何保证调度是正确的。)

安全性

保证系统安全的途径

存取控制机制的组成(定义权限、合法权限检查)

自主存取控制方法的基本操作(授权和撤销权限)

理解视图机制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

完整性

完整性的概念 完整性约束条件

完整性控制(3点:定义、检查和违约反应、完整性五元组定义)

参考完整性的三个问题(外码是否为空、被参考关系中删除和插入元组时)

3、数据模型

(1)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2)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三大世界(与数据库设计步骤的对应关系)

(3)概念模型及其表示方法()

(4)逻辑模型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约束条件,特别是关系模型的特点)

4、数据库系统结构(三模式、两映射和数据独立性)

5、关系及关系操作

(1)关系模型组成(数据结构、操作和完整性;关系数据操作表示形式(代数方式、逻辑方式和SQL))

(2)关系数据结构及其有关定义(域、笛卡儿积、关系、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

(3)关系的完整性

(4)关系代数(传统的集合运算、专门关系运算(投影、选择、连接和除法运算)、关系代数的写法(注意三个问题、7个例题)

(5)SQL 语言

DDL语言(数据库、数据表、索引和视图)

DML语言(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DCL语言(授权和撤销权限)

嵌入式SQL(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共享变量、游标(概念、操作步骤和打开游标的含义、游标的使用)

(6)数据规范化

基本概念(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码、主属性和非主属性)

三类数据异常以及好模式的标准

数据规范化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三、基本技术数据库设计

1、数据库设计概述

2、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每个阶段的任务、方法

3、重点掌握(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三个阶段)

四、基本技能-SQL Server 2000的基本操作 第1部分 基本理论

一、与数据库有关的4个重要概念和1个常识

1、数据

2、数据库

3、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主要功能: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运行管理(4性)

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DBMS。

4、数据库系统 结构组成与人员组成、理解图1.1 数据库技术 :是一门研究数据库结构、存储、管理和使用的软件学科。

5、一个常识

(1) 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优缺点

(2) 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冗余度低以及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二、数据模型

1、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三大世界、两类模型(概念模型、结构模型),理解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本步骤。

2、数据模型(结构模型)的三要素(逻辑模型)

3、概念模型 (结合数据库概念设计理解)

(1) 特点

(2) 基本概念(实体、属性、码、实体型、实体集、联系及联系方式) (3) 表示方法 ER模型(画法)

4、常用的模型(数据结构化的基础)

(1) 层次、网状和关系

(2) 每种模型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约束和存取特点。 (3) 重点在关系模型(详细见第2章)

数据结构(从用户的观点:二维表) 常用术语:关系、元组、属性、主码、关系模式

关系模式的表示方法

关系模型必须是规范化的

数据操纵与完整性

关系数据模型的存储结构

优缺点

三、数据库系统结构

1、不同的角度(从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从最终用户)

2、三模式 (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

3、二级映象与数据独立性

4、重要概念(模式、外模式、内模式、数据的逻辑独立性与物理独立性)

四、关系数据库及其操作

1、关系模型的数学依据(建立在集合代数的基础上)

2、从集合论的角度谈关系数据结构(笛卡儿积的子集)

3、关系及关系操作

(1)关系数据结构及其有关定义(域、笛卡儿积、关系、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

(2)关系操作:查询操作和更新

查询操作:关系代数查询、关系演算和具有双重特点的SQL

4、关系的完整性

5、关系代数(传统的集合运算、专门关系运算(投影、选择、连接和除法运算)、关系代数的写法(注意3个问题、7个例题)、关系优化。

6、关系数据库操作的标准-SQL 语言

 DDL语言(数据库、数据表、索引和视图)  DML语言(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 DCL语言(授权和撤销权限)

 嵌入式SQL(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共享变量、游标(概念、操作步骤和打开游标的含义、游标的使用)

7、什么是视图,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

五、数据规范化

1、基本概念(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码、主属性和非主属性)

2、三类数据异常以及好模式的标准

3、数据规范化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六、DBMSE的数据控制功能(系统篇)

结合第3篇,掌握好如下问题

1、事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系统发生故障、并发控制出现异常的实质?

2、可恢复性

什么是可恢复性、故障类型、故障恢复实现技术(数据转储与建立日志文件,掌握数据转储的形式和特点,日志文件中包含的内容)、各种类型故障的排除方法。

(1)事务故障 (Undo处理,反向扫描日志文件) (2)系统故障(对未完成的事务Undo处理,已完成的事务Redo处理) (3)介质故障

3、并发控制

并发操作的三类数据的不一致性、并发控制的主要技术(封锁技术)、锁的类型及特点、封锁协议、并发操作的可串行性(概念、什么样的调度是正确的(所有的串行调度、具有并发操作的可串行化的调度是正确的、如何保证调度是正确的)

4、安全性:保证系统安全的途径、存取控制机制的组成(定义权限、合法权限检查)、自主存取控制方法的基本操作(授权和撤销权限)、理解视图机制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

5、完整性:完整性的概念、完整性约束条件、完整性控制(3点:定义、检查和违约反应、完整性五元组定义)

参考完整性的三个问题(外码是否为空、被参考关系中删除和插入元组时)

6、区别数据库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二部分 基本技术-数据库设计

1、数据库设计概述

2、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每个阶段的任务、方法

3、重点掌握(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三个阶段)

第三部分 基本技能-SQL Server 2000的基本操作

1、数据库服务器环境配置

2、数据库及数据库对象的基本操作

3、SQL 2000的安全控制策略

4、数据库备份与还原操作

5、脚本文件

6、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需要掌握的概念

1、信息、数据、数据处理

2、数据库

3、数据库管理系统

4、数据库系统

5、概念模型

6、逻辑模型

7、模式

8、外模式

9、内模式

10、数据库独立性(逻辑独立性、物理独立性)

11、概念模型有关概念:实体、属性、码、域、实体型、实体集、联系、联系方式

12、关系模型的有关概念(元组、属性、主码、域、分量、关系模式)

13、函数依赖

14、完全函数依赖

15、部分函数依赖

16、传递函数依赖

17、码

18、主属性

19、非主属性 20、视图

21、可恢复性

22、并发控制性

23、安全性

24、完整性

25、关系

26、关系模式

27、实体完整性

28、参考完整性

29、自定义完整性 30、游标

第20篇:数控原理与系统课程论文

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分析论文

作业名称: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分析论文

学生姓名:

王伟兵

业: 数 控 技 术 专 业

级:

09

8 班

号: 4509040206

指导教师:

杨晓东

期:

2011

年 11月24 日

FANUC数控系统

制造业的竟争已从早期降低劳动力成本、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质量的竟争,发展到全面满足顾客要求、积极开发新产品的竟争,将面临知识——技术——产品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批量越来越小,而对质量、性能的要求更高,同时社会对环境保护、绿色制造的意识不断加强。因此敏捷先进的制造技术将成为企业赢得竟争和生存、发展的主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在普通机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柔性、高的加工精度和稳定性、能加工复杂零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易于实现现代化管理等一系列优点,目前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作为自动化柔性生产重要基础的数控机床在生产机床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多。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核心,根据功能和性能的要求,数控机床可以配置相应的数控系统。FANUC数控系统应运而生。

一、FANUC数控系统介绍及发展前景:

日本FANUC公司创于1956年,是生产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的著名厂家。20世纪60年代FANUC公司开发了以硬件为主的开环数控系统。20世纪70年代,它与德国SIEMENS公司联合研制了数控系统7,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家。20世纪80年代,FANUC公司先后推出系列数控产品数控系统

10、

11、12系列和数控系统0系列。数控系统0系列在硬件上采用了最新型高速高集成度的微处理器,使其运算速度、控制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

FANUC公司目前生产的数控系统装置有F0、F

10、F

11、F

12、F

15、F

16、F18等系列。F00、F100、F

110、F120、F150系列是在F0、F

10、F

11、F

12、F15的基础上增加了MMC功能,即CNC、PMC、MMC三位一体的数控系统。FANUC数控系统以其高质量、低成本、高性能、较全的功能,适用于各种机床和生产机械等特点,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远远超过其他数控系统。

二、FANUC数控系统的特点:

1、系统在设计上采用的模块化结构易拆装,各个控制板高度集成,便于维修和更换。

2、采用专用LSI(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提高了芯片的集成度、系统的可靠性,减小了体积和降低了成本。

3、产品应用范围广。每一种CNC装置可配多种控制软件,适用于多种机床。

4、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SMT(高密度表面安装技术)、多层印制电路板、光导纤维电缆等。

5、CNC装置体积减小,采用了面板装配式、内装式PMC以及多种形式结构和尺寸规格的控制器,以适应机电一体化的需求。

6、在插补、进给加减速、补偿、自动编程、图形显示、、通信、控制和诊断方面不断增加新的功能。

1插补功能:除直线、圆弧、螺旋线插补外,还有假想轴插补、极坐标插补、圆锥面插○补、指数函数插补、渐开线插补、样条插补等。

2切削进给的自动加减速功能:除插补后直线加减速,还有插补前加减速。 ○3补偿功能:除了螺距误差补偿、丝杠反向间隙补偿之外,还有坡度补偿、○线性度补偿和各种新的刀具补偿功能。

4故障诊断功能:系统采用推理软件,具有人工智能能以知识库为根据查找○故障原因。

7、以用户特定宏程序、MMC 等功能来推进CNC装置面向用户开放的功能。

8、支持多种语言显示:日语、英语、德语、汉语、法语等。

9、备有多种外设:FANUC PPR(Printer/Punch/Reader,打印、穿孔、阅读)、FANUC FA(Factory Automation,自动化工厂)CARD、FANUC FLOPPY CASSETE(卡式录音带)、FANUC PROGRAME FILE Mate等。

10、推出MAP(制造自动化协议)接口,使CNC通过该接口实现与上一级计算机通信。

11、根据用户需要,不断地更新CNC产品的功能。

三、FANUC 0系列数控系统

1、主要产品: F0系列是结构紧凑、面板可装配式的CNC装置,易于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FANUC 公司先后开发出的F0-MA、MB、MEA、MC等系列,应用于数控机床。F0系列有多个品种,他适应于各种中、小型机床,例如: F0-MA/MB/MEA/MC用于。

F0-MF用于加工中心、镗床和铣床的对话式CNC装置。 F0-TA/TB/TEA/TC用于车床。

F0-TF用于车床的对话式CNC装置。

F0-TTA/TTB/TTC用于单主轴双刀架或双主轴双刀架的4轴控制车床。 F0-GA/GB用于磨床。

F0-PB用于回转头压力机。

2、FANUC 0系列数控系统的基本配置:

FANUC 0系列数控系统由数控单元本体、主轴和进给伺服单元以及相应的主轴电动机、进给电动机、CRT显示器、系统操作面板、机床操作面板、附加的输入/输出接口板(B2)、电池盒、手摇脉冲发生器等组成。

3、S系列进给伺服系统的基本配置:

常用的S系列交流伺服放大器的电源电压为220/230V,分为一轴型、二轴型、三周型三种。AC200/230V电源由专用的伺服变压器供给,AC100V制动电源由NC电源变压器供给。

4、S系列主轴伺服系统的基本配置:

四、FANUC 数控系统的干扰形式与来源:

数控系统的干扰一般是指那些与信号无关的,在信号输入、传输和输出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确定的有害电气舜变现象。这些舜变现象会使数控系统中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变化,增大误差,使局部装置或整个系统出现异常情况,引起故障。 在数控机床工作的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

1、供电条件非常恶劣。工业电网电压中长时间的欠压、过压,上千伏的尖峰脉冲干扰以及电网中的浪涌现象。

2、严重的噪声环境。在数据采集或实时控制的过程中,由输入、输出通道串入的共模电压或差模电压以及个通道之间的相互干扰,都会使信号失真。

3、还有来自于空间的干扰。如周围电气设备发出的电干扰和磁干扰,天体、通信设备发出的电磁波,甚至天气条件、雷电都会使数控系统不能正常的工作。

4、工业环境的温度、湿度、灰尘、腐蚀性气体及其他损害,都会影响数控系统的可靠性。综上所述,改善数控机床的工作环境,解决数控系统的适应性,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其抗干扰的能力。这主要从电源、屏蔽、接地和各种抗干扰技术以及可靠性技术诸方面解决。

五、FANUC 数控系统的抗干扰

1、电源的抗干扰:

来自于交流电源的干扰对数控系统的影响最严重。数控系统的故障绝大多数来自电源噪声和电源故障本身。因此,对系统的电源和微电子部分都要采取抵制电磁干扰的措施。数控装置的安置要远离中、高频电气设备;最好采用独立的动力线供电,避免大功率起动、停止频繁的设备和电火花设备与数控机床位于同一供电干线上。动力线与信号线要分离,信号线采用绞合线,以防止磁场耦合和电场耦合的干扰。

2、屏蔽:是将有关电路、元器件或装置等安装在铜、铝等低电阻材料或是磁性材料制成的屏蔽场内,从而有效地对电磁场进行隔离。

3、接地:保护接地、系统接地、屏蔽接地。

4、抗干扰设计:印制板的安排与布局、系统总线的抗干扰设计、器件的优化等。

5、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要求;

6、系统上电自诊断;

7、Watchdog和电源掉电检测。

六、总结:

随着FANUC数控系统性能与可靠性的提高,价格更趋合理,使数控系统的性价比为广大用户所接受,同时随着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的要求提高,数控系统的使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我们相信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数控系统在其智能化、系统信息控制等方面,将会有很大的进步。如何紧跟历史前进的步伐,找到适合于我们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寻找技术进步的突破点,也是我们以后工作的重点,因为这是关系到自己和企业未来发展及生存的关键问题。

《课程与教学原理心得体会.doc》
课程与教学原理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