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2020-10-2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数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数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赵建宇

2016年11月21日我能有幸跟着市教研员任老师和其他两位老师一行四人代表包头市远赴云南昆明参加由北师大组织召开的“2016年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指导暨培训研讨会”,在会上聆听了由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委马复教授作的“初中数学的核心概念解析”的报告,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与高中课标修订稿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的衔接关系,綦春霞教授 的“数学素养的微测试与学生发展的诊断”,江西省中学数学教研员陈莉红老师的“从中考命题角度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考察”,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如何在数学中考命题中考察数学核心素养,西安高新一中邵新虎老师题为“利用几何画板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时间与思考”,

我就此次学习谈谈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粗浅理解,本人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及文化修养。学会学习、自我管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属于个人自主发展应具备的能力。而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技术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推荐第2篇:数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数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当阳二高 高一数学组 林文国

通过近期在网上学习马云鹏教授从实例引出核心素养,再对核心素养的含义、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基本思想”和“思想方法”的关系、《标准》中的核心素养体现这4部分的分析,他用了大量的案例,详细全面地剖析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就此次学习谈谈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粗浅理解,本人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及文化修养。学会学习、自我管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属于个人自主发展应具备的能力。而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语言素养、数学素养、人文素养、技术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推荐第3篇:数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榆中师范学校

数学组

安桂林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21世纪,我国确定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强调以课程为载体落实指导思想,进而以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突破,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素养立意课程体系”主要是将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基本目标,根据每一个学科的特点,把三维目标通过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落实,把课程总目标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这四个方面也是描述核心素养水平的四个维度。

每一个数学核心素养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各自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强调整体性,六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不是两两“不交”的独立素养,而是相互“交着”相互“渗透”的,在直观想象中,蕴含着抽象、推理、模型;在抽象概括中,也离不开直观、推理、模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更需要直观、推理、模型交互发挥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不是独立于知识、技能、思想、经验之外的“神秘”概念,综合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及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体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要突出三件事,一是符合数学规律并结构清晰;二是突出数学本质;三是便于转化,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

1.体现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结构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特长,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有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课程标准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程。

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要求。选修I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Ⅱ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大学专业的要求选择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特别包括大学先修课程(CAP)。

2.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内容结构

数学有丰富的研究领域、问题和方法,形成了很多特点鲜明、作用不同的数学分支,但数学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拥有清晰的结构,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根据高中学习特点和需要,高中数学内容将突出三条贯穿始终的内容主线: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是另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另外,还应将数学文化渗透在高中课程内容中。抓住这些贯穿始终的主线,才能反复感受到抽象、推理(运算)、模型、直观所起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3.体现数学本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

在整体认识高中数学内容结构和主线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支撑主线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以函数主线为例,首先,抓住以下关键问题:整体、全面认识函数概念;深入理解函数性质——整体性质与局部性质;掌握一批基本函数类;把握函数应用;感悟研究函数思想方法;深入理解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步步深入,逐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永恒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数学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1.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是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特别需要整体感悟数学核心素养,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主线—主题—关键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感悟、理解抽象、推理、运算、直观的作用,得到新的数学模型,改进思维品质,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关键能力,改善思维品质。

2.主题(单元)教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如将“三角函数”作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如“距离”或“几何度量关系:距离、角度”等;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如“模型与待定系数”等。

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也是深度学习的抓手,也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抓手,可突出本质——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水平(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这是数学骨干教师的基本功,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数学。

3.抓住数学本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反复强调:能把书读厚,又能把书读薄,读薄就是抓住本质,抓住重点,抓住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4.问题引领——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

在关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大讨论中,问及在数学和数学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时,著名数学家P.Harmous在一篇总结文章中强调“问题是关键”,数学概念、定理、模型和应用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

5.创设合适情境

创设合适情境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另一关注点。首先要对“情境需要”有个全面的认识,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情境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进而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6.掌握学情,加强“会学”指导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

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不能太急。数学教师强调“学法指导”,是一个很好的经验,需要坚持、总结、提升。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一线数学教师是落实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关键,教师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直面问题,不断探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教育。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

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

数感

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

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

利用图形描述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

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问题抽象,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推荐第5篇:数学核心素养和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核心素养和小学数学教学

(一)

作者: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数学核心素养和小学数学教学,因为你们在讨论常态的数学教学,后来张老师让我讲核心素养,我就把这两个放在一起了,“数学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教学”。我先讲个前言就是小学数学教学和数学核心素养怎么能挂上钩,我的第一个观点你们一定不同意,但是我坚持我的想法。教无定法,绝对不能说哪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办法,教育教学是个艺术,艺术就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根据你讲课内容的不同,根据听众的不同,甚至根据你那天讲的心情的不同,你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一个新概念的引入,你可能会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概念是怎么回事;如果要是接续以前的概念,你可能就不要引入很现实的例子,直接就讲下去了,我认为都可以,教无定法,但是教书得有一个基本的规则,所以我希望经过新常态的讨论能定下一个原则,就是说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或者说评价一堂课好或不好的标准是什么,教书是一门艺术,艺术同科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科学是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时候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这就叫做科学。艺术是会随着人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场合的不同有所改变,因此艺术的好坏有一个标准,基本标准就叫做价值观,由你的价值观来判断这个艺术是好或是不好,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非常不好。价值观是什么,就是一堂课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在此,中国的《义务教育法》中,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不管你怎样教书,采用怎样的办法,一定要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式教学,在法律中只有这句话,因此在修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启发学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在讨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很难讨论特别清楚,但是有一句话是非常好的,就是培养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可能未来不从事数学,那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终极目标就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眼光、思维、语言,你在讲课的过程当

中,在备课的过程之中,这个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是终极目标。因此在这样一个终极目标下,我们好的教学质量应该是怎样的呢?就是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启发下,提一个好的情境、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让他自然而然的学会思考是很难的,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他学会思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教师的责任,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知识技能,感悟数学内容的本质,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这就是课标说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孩子是否会想问题不是老师教会的,是自己领悟出来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所以老师要帮这孩子积累经验,一个是思维的经验:会想问题;一个是做事的经验:会做事情,这两个经验是很重要的。最后加上一句话,形成数学的核心素养。这样的话你们就记住三件事情,第一个就是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这是必须的;第二个提高能力;第三个发展素养。素养是终极目标,这样我就把常态教学和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了,终极目标是最难实现的。下面我来谈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考查数学核心素养。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原来我不知道这个词,所以在写课标时写的是核心概念,我们国家在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提到了核心素养,并且要求修改课程标准,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数学素养”我知道,但是我不知道“数学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在这个文件中体现出来的,这个标准出来之后,北师大组成专家团队在研究核心素养,他们是这样定义的,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变成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必备品质是比较难理解的,在此我提出的核心素养供你们参考和理解。我理解的核心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特定场合才能表现出来的,是跟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涉及三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工具,这是我脑袋中想的,只供参考。不是后天的,怎么还会在学校里?学习时刻东西表现是本能,这不用你教,是特定场合表现出来的,是和人的行为有关的,是思维习惯,是智商,说到底是一种习惯,有点像修养式的一个习惯,是在特定场合表现人的行为有关的。我估计在这个课标公布后都会讨论,我是根据经合组织、科教文组织、欧盟组织等相关资

料,进行总结合并出这几句话,你要是查原文的话,我建议去查经合组织和欧盟,那是我归拢总结出来的。

现在根据这个想法,我们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定了六个方面,最本质的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剩余的虽不是本质,但是高中阶段表现的是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在写义教课标的时候给了八个核心词,正好和义务教育的数学核心素养刚好相应:数感和符号意识正好对上数学抽象;数学抽象在小学阶段主要表现在符号意识和数感,推理能力及逻辑推理,模型思想及数学建模,直观想象在义务教育中体现的就是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几何直观比较好建立,代数直观非常难建立,还有统计直观更难建立。所以义教阶段只提了几何直观,我在会上提出过任何学科应该把这个学科的直观作为培养终极目标,但是义教阶段是不能都建立起来的,把整个数学直观都建立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只强调几何直观,在高中时候就多了一点,在大学时候要都建立起来。数学的直观是看出来了的,不是证出来的。小学老师教直观就是教孩子把结论看出来,是培养这个直观。

这三个是很重要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学会学习。原来十个关键词的时候有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义教阶段我不知道怎么样,反正在高中阶段学会学习是很重要的。那么为什么定这几个核心词呢?它的理由同我终极培养目标是有关的。刚才说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学的眼光就是学过数学的人看世界同没学过数学的人看世界有什么差异呢?学过数学的人看世界会抽象,会一般地看问题,因此就是抽象,包括直观想象。其实抽象是看出来的,感情色彩很多是靠直观想象的,那么引发的数学特征是什么?就是数学具有一般性,我们数学研究的东西不是个案的,是一般的。一定记住你反复做题时你培养技巧是不行的,技巧是个案的,你要培养技能,但是很多老师培养的是技巧,对这道题好使,数学培养的是对很多题都好使。小学数学老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3x+2=5,直接就看出X=1,直接就得出结论x=1,我说不行,你必须用解方程的方法一步步算,通信通法往往比你解一道题的方法更重要。第二个,数学的思维是什么?学过数学的人想问题和没学过数学的人想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一般人都认为学过数学的人想问题有逻辑,这就是数学的逻辑,引发的数学特征就是数学的严谨性。

数学的语言是什么?数学有直接应用,数学真正应用到化学和物理这些学科是靠模型,义教阶段比较少,因为模型的原因,它引发数学的特征是数学的广泛性。

现在我进入我要谈的主要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如何教核心素养,主要谈三件事情。第一如何教数学的抽象,我认为义教阶段的符号意识、数感甚至把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都归到数学抽象;第二讲逻辑推理,小学核心词中提到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第三讲数学模型的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

先谈数学抽象。什么是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的对象,数学研究对象来自两点,一个是数量与数量关系,一个是图形与图形关系。你们记住这件事情,光记住概念是不够的,也没有什么意义的,得到概念的同时,要不得到概念的性质,要不得到概念的之间的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舍去一切物理属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忘记这句话,课标上有一个例子:**城门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就提出不对,旗帜没有对称。对称是指什么呢,数学要抽象,主要是教材有缺陷,其实应该把所有的物理属性都剔除,就剩下轮廓同颜色也没有关系,**城楼的轮廓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数学应该是去除一切物理属性的。抽象的对象,我现在就干一件事情就是把每件事情说得特别仔细,绝不含糊,我也不跟你云山雾罩,可能说得不全,容易让人挑毛病,所以一般人都愿意说得云山雾罩,让你挑不出毛病,但是对于小学老师则不行,我必须把话说透,所以我写了书《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30问题》,谈得非常仔细。今天我也采取这块原则,抽象的对象,一个是数量,一个是图形。抽象之后得到了数学研究的对象,得到了概念、关系和规律。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在小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抽象大概要经过哪几个必要的步骤?我不是很清楚,这是你们的事,我就往下具体谈了,义教阶段先谈数、再谈运算和几何。

不仅小学数学,整个数学,抽象本质上两种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对应的方法,第二个方法是内涵的方法。对应的方法的方法就是起个名字,但是这个起名字是极为重要的,我建议小学

一、二年级用对应的方法,有的概念一开始引入得用对应的方法,然后用内涵的方法,现在我提第一个问题:数是什么?数的本质是什么?表示数的关键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泛,我不知道,曾问过东北师范大学研

究教育的一位老先生,他回答不上,我就比较着急,因为最根本的问题答不上,我就开始研究了。数是什么?关于理解它涉及到两个素养,一个涉及符号意思,另一个涉及到数感。数是符号,是对数量的抽象,光有概念不很重要,关系很重要,既然是从数量中抽象出来的,那么数的关系来自于数量的关系。你们仔细想想数量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少。我讲一个例子:来了一只狼,一只狗敢对付;来一群狼,狗是不是掉头就跑。动物知道多还是少,所以动物知道就是本质的,最根本的。数量的本质是多和少,抽象到数就是大和小,数的大和小是数的本质。你光教数字“2”是没有意义的,你要教2比3小,比1大,怎么教呢?你们教科书上都是这样教的:三个苹果,三只鸡对应三个小方块,然后用一个拐弯的符号表示3,就是这样抽象出来的,所以3就是个符号,对不对?记住,这个叫做模式,三只鸡、三个苹果对应三个小方块这是重要的,这是一个开始的模式,因为有一个研究数学教育的老师曾经问我为什么有的孩子老也分不清楚3和4,我就问他是不是讲3的时候讲3个苹果,讲4的时候讲4个梨呢,他说是。这就不行了,孩子小,他不知道你讲的3跟苹果无关,你讲的4跟梨无关,他不知道这件事情。因此我同师大附小的老师说,基于孩子比较小,在一学期中你用小方块就老用小方块,别一堂课用小方块,下堂课用圆,再下堂课用小长条,把孩子的脑袋搞乱了,要怎么简洁怎么来,慢慢地就懂得了。关于负数,我都呼吁好几次了,负数按我这么讲,你们一般是加完等于0的那个就是负数。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以后用这个故事讲负数。在小学课本中是不是这样讲的:负数最早出现于中国的《九章算术》。我干什么都比较较真,就把《九章算术》翻来了,方程篇第八题,它讲这样一个事:一个人卖马卖牛挣的钱,之后又买羊交了钱,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况。文字形式有收入有支出,收入算正的,支出算负的,负数就是这么出来的。负数和正数是什么关系:数量相等、意义相反,因此负数也是对数量的抽象,如果你把挣的钱算正,交的钱就算负,往东算正,往西就算负,往上就算正,往下的就意义相反,数量相等这个事的意义很重要,因此绝对值是表示它的数量,这还谈了中国传统文化挺好。还有一个对数的认识是内涵的方法,内涵的方法是数,是一个个多起来的这个叫后继数,这个是皮亚诺的算术工艺体系,数是一个个多起来的,一个个多起来按+1表示,所以加法同时定义出来的,这是数学的公理,这是皮亚诺公理,是自然数公理。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我有一次听课说是讲10000,那么10个1000是10000,我说十千

为什么是一万呢,后来我问我们附小,我们附小也是这样讲,课本上也是这样讲的,10个1000是10000,是乘法,那个时候教乘法了吗?10000是怎么回事?在千以内最大的是9999,如果又来一个数,我们怎么叫新的数呢?中国老祖宗出面起个名字叫万,西方的老祖宗不是特别聪明就叫它10千,一万是起个名字,数是一个个多起来的,这就是内涵的方法理解,所以一开始用对应的方法,然后用内涵的方法来教这个事情。不管你怎么教符号,表达是一致的,所以符号表达很重要。

读数怎么读,我也是听一堂课。一开始我看孩子们上课前眼睛发光,听完这堂课眼睛就迷离了,我说终于把孩子们讲糊涂了。读数有0不好读,是不是?后面有一个0怎么办?后面有两个0怎么办?中间有一个0怎么办?中间有2个0怎么办?一堂课下来孩子们都弄糊涂了。下课我就问老师你读数就这么读啊。老师回答说我不这么读,我说你不这么读你为什么让孩子们这么读,我说读数的关键是什么,他说不知道,我说你们这么教书不行。我认为读数的关键就两条,一个是符号,0-9;第二个是数位,个位的2和十位的2是不一样的。那么怎么读呢?就用它的符号读它的数位就完了,2002(2000零百零10,2个)就是这样读,你不嫌麻烦就这么读,你要嫌麻烦就读2002,这堂课就讲完了,还用讲一堂课吗?五分钟肯定讲完了。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数位和数没有分出来“十”个个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十”个千是“万”,是指数位,为什么是“十”呢?因为是十进制,数不是,数是一个个多起来的,所以万是计数单位。

运算也有两个方法,我这边讲两个最基础的,再往下你们自己想去。加法怎么讲?加法的本质怎么讲?加法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这样讲的有3个小方块再加上1个小方块,4个小方块,所以3+1+4,对不对?我说为什么等于4,他也说不出来,我说是不是4=3+1,所以3+1=4。是的,但是这里有两个事情没有说出来,什么叫加?什么叫等?他问我怎么讲,我说你这么讲,我们附小老师现在按我说的讲:这头有3个小方块,这头有4个小方块,问小孩哪头多,小孩说那头多,这头再加上一个小方块,问哪头多,说一样多,所以3+1=4。什么叫加得清楚?什么叫等要清楚?什么叫等?等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运算的结果,还有一个表示量相等。等号有这么一个功能,就是等号在讲两个故事,两个故事量相等,

这就是建立方程。什么是方程呢?就是方程必须讲两个故事,讲一个故事怎么来列出方程呢,讲两个故事,两个故事量相等,所以就这样讲。我后来对小学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讲课讲得干巴巴的,而我们附小老师这样讲:猴哥哥同猴妹妹去摘桃,猴哥哥摘了4个,猴妹妹摘了3个,谁摘的多,猴哥哥摘的多,那么我在猴妹妹这加上一个,一样多,所以3+1=4。你看人家讲的比我好多了,就是所有的符号,你跟孩子讲可能讲的不是很清楚,但是你给孩子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去悟。所以这块就涉及到这样一个事了,方程。

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对吗?我就问编书的, 2x-x=x是方程吗?那是运算,怎么叫方程呢?等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运算,一个是量相等。那么什么是方程?方程应该是讲两个故事,两个故事量相乘,因此应该是含有未知数的表示量相等的等式是方程,不把本质体现出来,纠结表面也没用,含有2的等式是方程,你怎么不说含有加法的等式是方程呢,所以小学老师不好当就在这里。这些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没法用其他的词无法形容的概念,这些概念你得让孩子们悟出来,这就难了,所以我说教大学好教,教研究生好教,这个概念他都不懂,你都可以批评他了,你批评小孩子怎么批评呢?

数学核心素养和小学数学教学

(二)

作者: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就是根据核心素养抓住最本质的东西,计算最本质的还在数位上,只有相同数位的才能进行计算,个位只能在个位加,十位只能在十位加,包括乘法。通分是为了单位,只有化成同样单位才能比较大小,换成同样单位才能进行加法运算,所以要通分就是这个道理。小数的乘法也同样最本质的是数量与数量的运算,单位同单位的运算。我有一个学生问我是竖式重要,还是横式重要,我跟他讲竖式一点也不重要,横式重要,竖式是计算程式,横式表达的是计算算理,计算的道理和计算的程式应该搞清楚,这个就是课程标准说的应该懂得算理。我们通常的

运算是这样的,25×15是用分配率来算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是一个道理,只要你了解算理,你光教数是不行的,你得教理,所以我们的小学老师,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们慢慢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说不清楚不要紧,创设背景能够感悟就行了,也不用着急。点、线、面,过去先讲点、线、面,后讲体,是根据难易程度来的,世界上看见的东西都是三维的,都是立体的,必须从立体的把点、线、面抽象出来,要有一个抽象的过程。什么是角?这是个大问题,书上说的是由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但是这个定义我想半天也没想明白,是角的哪一块啊?是整个图形是角,还是哪个地方是角?第二个,三角形有没有角?三角形是射线,三角形如果没有角怎么叫三角形呢?三角形是三个角的意思,有一个方法叫做对应法,我说要这样讲,你画一个图形,这样的图形叫做角,这就是对应的方法,就是起个名,把这个图形叫成角。接着往下说,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度量,角是由两个线段组成的,一个端点重合,角的大小与线段长度无关。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后来上了这么一节课,画一个角,让孩子画出同样大小的角,一开始用量角器,但是不许用,就把这个角挪到这边,比哪个在外头哪个大,后来画弧,那么单位圆就出来了,弦长就决定了角,几何的度量是非常重要的,几何度量的本质是长度,我下面再讲长度这个事情,度量的本质是长度,面积也是同长度有关的,体积也是同长度有关的,现在我说了角也是同长度有关的,所以线的长度是最本质的,教几何位置关系是重要的,度量是重要的,度量关键是长度,抓住长度做文章就不会出任何问题。我带过一个藏族的学生叫卓玛,现在是西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她问过我这么一个问题,说:“老师,世界上的知识分几种?”我一下就被问住了,我还挺机敏的说世界上的知识分三种,小学老师必须得会的,有一种是不教也会的,有一种知识是教了也不会的,我们要教那种教了能会的知识,但是有时候不教也会的知识,比如说怎么认钱,该教的时间长的得花时间教,这是基本概念。我们一直不注意概念的理解,一直只注意怎么算,这样是不行的,所以我建议关于角度大小这点,你花点时间用它一堂课,大家画画看,慢慢就知道了,角的大小是由长度决定的,这件事情很重要,平面几何最重要的全等概念,全等概念的核心就是长度不变,这是最重要的。

数感是怎么回事呢?刚才我说的是抽象的,抽象是最后用符号表达,是一种符号意识。抽象是舍去现实背景,数是

对数量的抽象,它的要害是舍去了现实背景,舍去了所有的物理背景;数感是对数的感悟,它要回归现实背景。估算和精算有什么区别?精算是对数的运算,估算是对数量的运算,这个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估算最核心的事情。估算是要有背景的,要有背景的就是要有数量,让孩子得知道在桌上估一个长度要用厘米,在教室上是用米,县城之间的距离要用公里。在哪个单位上估是要有背景的,只要选择了合适的单位,在这个单位估还是往下小数点一位估,就是对的,都是好的。要不然你不知道估算往哪里估,在合适的背景单位上估是第一条,第二条,估算就是大一点估,小一点估,够不够的问题,能不能的问题,在课标第26李阿姨买鱼就是一个例子。一开始有些人反对在小学里讲估算,但是在现实中有用,我当场就举了一个例子,后来就写成课标了,估算在现实中是有用的,因此抽象现在对象也知道,功能也知道,现在在脑中形成这样一个印象,抽象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现实2是不存在的,只有具体的2匹马,2头牛,这个是第一个事件。如果你想说存在的话就是抽象的存在,是你头脑中的存在,你看到皮球看到苹果你知道是个圆。根据你的印象,你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甚至可以定义圆研究圆,因此我们老师应该知道这么一个事情,这就是数学的一般性。我讲课,讲圆,不是我黑板上画出的圆,不是讲具体的圆,而是讲大家头脑中的圆,那个叫抽象的存在。我就找了郑板桥的话,大家都知道郑板桥画竹子有名,难得糊涂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他说:我画的不是我眼中之竹,而是我心中之竹,我讲的不是我黑板上的圆而是大家心里共同认可的圆,这就是抽象的功能,使得数学的研究具有了一般性。

研究对象的关系得到数学的结论,主要有两种形式的推理,一种是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推理,另一种是从大范围到小范围的推理,一种或是叫做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或者叫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在数量上有正比例,反比例;方程、不等式这些东西。推理,这是高中课标准备给的定义,是指从一些事实的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思维过程。依据规则,数学的推理是有规则的,我下面讲规则是什么,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一类是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这和传统的合情推理有点不一样,我的想法是把数学能够培养讲得细一点,所以不包括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有点漫无边际,不是数学逻辑性所要求的东西。你

看看这几句话推理得对还是不对?第一句话:因为两个点间直线段最短,所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二个推理: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因为180度是平角,所以三角形是平角;第三:因为两个偶数的和是偶数,所以和为偶数的两个数必为偶数。错在什么地方?这个可较劲了。

时候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想得对和错,而我们老师要教给孩子们会想,你得知道哪块想得对,哪块想得不对,错是哪块错,为什么错,不然就不好办。我们稍微定一下,什么叫做推理呢?推理就是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的思维过程。什么是命题呢?就是可以判断正确或者错误的陈述句。所以数学的所有结论是一句话,这句话你能说他对还是不对,这个就是数学的命题,因此可以判断这句话是不是数学的命题,这个三角形是美的,或者这个三角形是白的,不是数学命题。为什么?我说了,抽象是舍去了所有的物理属性,因此后面是形容词的全部是数学命题,形容词有物理属性,我们把物理属性全部干掉。命题的两种形式,命题经常用一个连接词“是”,A是B,这叫做系词结构;还有一个是关系命题:如果是怎样,那么怎样;若怎样则怎样。数学命题基本上就这两种形式,要不然是性质命题,要不然是关系命题。两种形式推理,这句话是有逻辑的,叫演绎推理。“凡人都有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有死”,这句话是对的,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这是正常人思维。“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有死;柏拉图是人,柏拉图有死,所以凡人都有死”,这句话是对的,叫做归纳推理。我们过去很少教这样的推理,我们教那样的推理,归纳推理有个毛病,结论不一定对。你看苏格拉底不到80岁就死了,柏拉图不到80岁就死了,所以凡人不到80岁死去,这句话就不对了,是不是?所以归纳推理不一定对。我这回修课标的时候忘了代数也有基本事实了,就是光记得几何也有基本事实了。几何这个基本事实很重要,“两点间直线最短”,这个基本事实是最重要的一个基本事实,几乎证明不了的,但是代数有基本事实,以后修改课标可能就会把这两个基本事实加进去了,一个叫做传递性:a=b,b=c,那么a=c;a>b,b>c,那么a>c;第二个,等号的两边加、减、乘、除(除不能是0)同一个数,等号不变,不等号也不变,用这个可以证明什么事情呢?可以证明这件事情:加上一个正数比原来的数大。这个孩子们应该感悟出来,你们知道初中关于有理数的加法是怎么定义的?两个数相加,

如果符号相同,用这个符号,和等于绝对值得和,符号不同,用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和等于这两个绝对值的差。它说最本质的应该是这么几件事,就是加上一个正数比原来大,你们回去尝试一下,你们在教研室的时候尝试一下什么叫对一个概念懂了还是没懂,就是能不能够举例说明,凡是能够举出例子就是懂了,举不出例子就是不懂。好比这一句话,加上一个正数比原来的数大,这句话你能不能用符号表示出来呢?我觉得小学老师都能表示出来。这句话用数学的语言怎么表达呢?证明是很好证明,什么叫加上一个数比原来的数大呢?就是对任意的数a和正数b,a+b>a,为什么这样呢?第一个,b>0,是正数,两面都加上a,刚才我说的命题2,这些结果都是可以证明出来的。减去一个正数等于加上这个正数的相反数,所以减去一个正数比原来的数小,都用我刚才说的两个命题都可以做;减去一个负数等于加上这个负数的相反数,减去一个负数等于加上一个正数,减去一个负数比原来的数大,这就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有个毛病,已知a,求证b,a和b都是确定性命题,这样的话不能用于发现真理,发现真理是用一种归纳的方法来做的。培养创意性人才,比如这件事情,我们要一开始知道计算的道理,我们一开始讲课不能只讲程式,就是如何去算,一开始就通分,一开始要知道这个分数的加法如何变成同样的单位,然后才能进行运算。在运算过程中你可以省去几个单位,但是,教课的时候一开始必须讲道理,这个就是从归纳的方法得到程式。我在北师大,有一个老先生问我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比如这个问题:3+2×6=3+12=18,我刚才说了对一个问题最好的理解就是举例说明,根据这个问题举一个例子,之后你看看这个计算的缘由。这句话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同学数=原来的同学数+后来的同学数。从头开始想问题,你就发现了混合运算时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故事,因此先乘除后加减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讲完这种运算,这都是归纳推理,探究成因。

题是多少种类型,13种类型是不是。我说怎么这么多类型呢,他同我讲,他发现就两种类型,一种是加法一种是乘法。所以现在课标里就写两种,一种是加法模型一种是乘法模型,加法模型为了应用起见,写了总量模型,一种是路程模型,数学模型是讲现实世界中的故事,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因此在讲述数学模型的时候一定要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因此模型也是一个基本的素养。

有两种模型,模型是很重要的,就是与时间有关的,现在=过去+变化,将来=现在+变化,这个是预测模型,这个模型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现在我讲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在评价中考查数学核心素养,这件事是最大的事。这件最大的事第一个是教育质量检测。教育质量检测是小学四年级和初中八年级要进行教育质量检测,这个设置在北师大,北师大让我当数学教育质量检测的专家,我很认真参加了三年多。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小学要求计算速度,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这次把计算速度取消了。我听一个校长说,他对他们的老师要求是一看就会,一做就对。我说这不是数学了,这是培养熟练工种了,数学是需要思考的,所以一定不要去练速度,所以这次教育质量检测题量减少或者是时间拉长。部里让我关注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我建议在不增加题的情况下,从两个小时增加到三个小时,第一个就是教育质量检测把时间延长到很长了。第二个,过去你们出题,大概是这么出的,就是考知识点该不该考。现在你们出题稍微改一下,我认为这么加四个就行,一个对于概念的理解,第二个逻辑推理怎么样,第三个运算能力怎么样,第四个想象力怎么样。就是出题的时候再换个角度,关于概念占多少,计算占多少,空间想象占多少,这么交叉地出题,这是第二个。

关于推理,我这题是在北京试的,试完之后我发现,能考出孩子的生活经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例:五年一班和二班举行跳绳比赛,每个班派10人参加比赛,已经赛完9人,将派最后1名出场,五年一班可以在甲、乙两名同学中选出,两名同学最近的成绩是这样:平均数是一样,甲的学生跳跃比较大,乙学生比较稳定,这个题的答案很有意思,好学生或者城里的学生都选的是乙,为什么?理由是比较稳定。结果有一些郊区的学生就同生活经验有关了,那就得看第九次的成绩,如果五年一班赢的话,派乙,五年一班输的话派甲,冲一冲么,我倒是建议考它的思维,而且在这样的时候发现,思维是同生活阅历有关的。还有第三件事情就是你们尝试着出一道开放题,开放题叫做加分原则,教育质量检测一开始的开放题都是我出的。小学老师这点厉害,整完之后都比我好,但是一开始我告诉你们大概应该怎么处理,我给小学四年级出这么一道题,“两个居民点中间有一条路连接起来,我想建个超市,建在哪里?为什么?”大部分孩子答了应该建在中间,因为大家走的一样远,答得有道理,满分;有一个孩子说看看居民点人的多少,居民点人多的近一点,答得更好了,加两分;还有的孩子更精了,调查

一下哪个居民点的人上超市多少,再加两分。记住一件事必须知道不光是对与错的问题,你一定思维的事情往往是好和坏的事情,不是对和错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会不光是对错的还要是好坏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对于孩子来说,他思维的过程同结论是一致的,就是好样的,你教会他想么,他想的过程和要他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就是对的。讲得更好或者更深刻的你再加分。我想从现在开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吗,它的考核很重要,一次就出一道,所以这次我给教育质量要求出一道,这次国家让我帮助研究高考,高考也出一道,出一道开放题,开放题就是答案不一样的,答案可以变化的,但是这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第一个出题,第二个你是判断对还是不对的,但我们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咱们吃点苦不要紧。第四个,一定要说孩子能懂的话,所以这次教育质量检测尽可能花很大的功夫让孩子们理解。谢谢大家。

推荐第6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 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

全诗雨

很高兴在11月10日至11月13日到杭州听了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研究课例,老师们用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讲解,让我们体验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老师们在她的课堂上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听了老师们的课与讲座,感悟深刻,现就我的学习情况谈谈我的收获。

首先,我来说一说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刘恩山则认为,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明确,因为这些要素提得更鲜明,它会把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表现在核心素养上,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框架内更明确地定位学科教育。每个学科把这件事情做好,就可以更好发挥出学科课程的价值”。 他进一步解释,“它可以清晰地提示你,生物学或者其他理科,在科学素养之外能做什么,比如,生物学里有没有语言素养或数学素养的问题?过去很多人没有去考虑,今天作为一种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也要落实到生物学习中,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目标”。

这场讲座让我知道,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爱上“思考”。只有学生喜欢思考,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出理性的数学问题。并且,教师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引入知识探讨;在数学课堂上尽量满足学生需求。如给学生表扬、称赞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教师要不吝对学生进行表扬,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数学的美。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等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老师要更加有耐心。有一句话这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教我们要多思考,只有让学生自己思考过的东西,他们才能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记忆,他们才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结论,从更深层次来讲,这样教学生容易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想法,有创新,有能力而不仅仅会读书的一个人。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让他们能够快速地融入到社会。

但是,在积极提倡“核心素养”的同时,我们又应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与“文字游戏”,因为,这正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常见弊病,即是口号的频繁更替,以至一线教育工作者忙于应付,甚至感到无可适从。所以,我建议不管用什么方法教学生,一定要坚持。我在学习的时候看到这么一个实例:“从来没想过,在北京一所不起眼的小区配套学校里,居然有一群人,对“三维目标”的研究如此执着达8年之久,他们从学科只是走到了知识树,从知识树走到了能力,从能力走到了高位目标,并解决了一系列数学困惑和问题。无论课改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都没有动摇他们的研究精神。10年过去了,这所普通的学校迅速成长为海淀区第一方阵的佼佼者……进校附校是这里面的胜利者,胜在了执着二字。”所以,贵在坚持。

数学教师要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知道小学数学教学要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和载体,逐步实现多层目标的达成;以“教学活动”为主体和主线,通过“再创造”建构起学生自己的“数学现实”;以“学会思维”为重点和核心,培养、发展学生的严谨意识和理性精神。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尽力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间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种能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副能用数学思想改造世界的情怀。

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价值在于:

第一,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总是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基于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对数学在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课标中提出的10个核心素养,总体上反映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第二,核心素养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数学课程与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既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需的要求。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还应当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

第三,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数学内容中反映的数学知识所蕴涵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

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核心素养反映小学数学教学的魂,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那么小学阶段应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呢?

一、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一) 理解数的意义与数的联系,培养数感。

(二)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

(三)实践操作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培养空间观念

(四)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培养统计观念

(五)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将把这场讲座中学到的“思考”方法借鉴到我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如:‚千克与克‛的认识属于概念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学习千克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找1千克的环节。我让学生一只手掂着1千克重的洗衣粉,另一只手掂一掂袋子里的东西,估一估哪袋东西也重1千克。人对物体质量的直观感知,除了掂一掂然后估一估之外,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根据具体实物的数量来进行简单推断。

推荐第7篇:《数学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数学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刘迅含

《数学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今天组内研修活动上听了123老师的讲座——《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案例分析》,我对数学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用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讲解,让我们体验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在课堂上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感悟深刻,现就我的学习情况谈谈我的收获。

第一,“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数学素养”是人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等影响,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因此,我在数学教学设计时:

一、站位要高、基点要低;

二、由浅入深、深入浅出;

三、融入思想、突出思考;

四、明暗交融、和谐统一。

其次,把数量和数建立起联系,就是形成数感的开始。在学习更大的数,以至学习小数、分数时都需要像这样建立数感。数感的建立是使学生把现实情境中的数量,与抽 象的数建立起联系。用具体的情境和数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习分数时,“分蛋糕”、“分长方形卡片”、“剪绳子”等过程,也是体会分数的意义的过程, 建立与分数相关的数感。学生建立了数感,反过来有助于学生运用数表达与解决问题,用数来表示数量。“每排8 个小朋友,4 排一共几个小朋友?”学生要理解8和4 所代表的数量的不同,才能确定是4个8 相加或用8×4 来表达这一数量关系。核心素养是与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的,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哪 些数学核心素养呢?首先是“运算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 题。”对于运算能力,正确地进行运算和理解运算的算理是核心,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用“10-9=1,1+5=6”这样的方法思考“15-9=?” 的结果,是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也是培养运算能力不可缺少的。而理解算理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感,在这里就是数位与数值的理解。要清楚地描述出 15 中的1 是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可先算10-9,再算1+5。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推理的过程。9+□=15,15-9=□,思考过程 是:因为9 + 6=15(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15-9=6。这里隐含的一个前提是加减之间是逆运算的关系。这个思考过程显然是一个推理的过程。第三,“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将把这场讲座中学到的“以学定教”方法借鉴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推荐第8篇:数学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数学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今天我校全体教师进行活动听了孟老师的讲座——《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案例分析》,我对数学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用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讲解,让我们体验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在课堂上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听了孟老师的讲座,感悟深刻,现就我的学习情况谈谈我的收获。

第一、“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素养”是人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等影响,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因此,我在数学教学设计时:

一、站位要高、基点要低;

二、由浅入深、深入浅出;

三、融入思想、突出思考;

四、明暗交融、和谐统一。其次,把数量和数建立起联系,就是形成数感的开始。在学习更大的数,以至学习小数、分数时都需要像这样建立数感。数感的建立是使学生把现实情境中的数量,与抽 象的数建立起联系。用具体的情境和数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习分数时,“分蛋糕”、“分长方形卡片”、“剪绳子”等过程,也是体会分数的意义的过程, 建立与分数相关的数感。学生建立了数感,反过来有助于学生运用数表达与解决问题,用数来表示数量。“每排8 个小朋友,4 排一共几个小朋友?”学生要理解8和4 所代表的数量的不同,才能确定是4个8 相加或用8×4 来表达这一数量关系。核心素养是与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的,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哪 些数学核心素养呢?首先是“运算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 题。”对于运算能力,正确地进行运算和理解运算的算理是核心,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用“10-9=1,1+5=6”这样的方法思考“15-9=?” 的结果,是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也是培养运算能力不可缺少的。而理解算理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感,在这里就是数位与数值的理解。要清楚地描述出 15 中的1 是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可先算10-9,再算1+5。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推理的过程。9+□=15,15-9=□,思考过程 是:因为9 + 6=15(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15-9=6。这里隐含的一个前提是加减之间是逆运算的关系。这个思考过程显然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第三、“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最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将把这场讲座中学到的“以学定教”方法借鉴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推荐第9篇:《数学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数学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东街小学 陈翠芳

2018年11月15日,听了王钰老师的讲座——《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案例分析》,我对数学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用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讲解,让我们体验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在课堂上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感悟深刻,现就我的学习情况谈谈我的收获。

第一,“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数学素养”是人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等影响,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更合理。因此,我在数学教学设计时:

一、站位要高、基点要低;

二、由浅入深、深入浅出;

三、融入思想、突出思考;

四、明暗交融、和谐统一。

其次,把数量和数建立起联系,就是形成数感的开始。在学习更大的数,以至学习小数、分数时都需要像这样建立数感。数感的建立是使学生把现实情境中的数量,与抽象的数建立起联系。用具体的情境和数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习分数时,“分蛋糕”、“分长方形卡片”、“剪绳子”等过程,也是体会分数的意义的过程, 建立与

学生建立了数感,反过来有助于学生运用数表达与解决问题,用数来表示数量。“每排8 个小朋友,4 排一共几个小朋友?”学生要理解8和4 所代表的数量的不同,才能确定是4个8 相加或用8×4 来表达这一数量关系。核心素养是与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的,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哪些数学核心素养呢?首先是“运算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对于运算能力,正确地进行运算和理解运算的算理是核心,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用“10-9=1,1+5=6”这样的方法思考“15-9=?”的结果,是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也是培养运算能力不可缺少的。而理解算理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感,在这里就是数位与数值的理解。要清楚地描述出15中的1 是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可先算10-9,再算1+5。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推理的过程。9+□=15,15-9=□,思考过程 是:因为9 + 6=15(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15-9=6。这里隐含的一个前提是加减之间是逆运算的关系。这个思考过程显然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第三,“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将把这场讲座中学到的“以学定教”方法借鉴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

 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进数学课程学习和数学思想形成的源动力。 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 “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核心素养虽然不是具体的数学内容,但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反映了数学知识所蕴涵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与相应的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和统计概念内容直接相关,具备这些核心素养是深刻理解这些数学内容所必须的。其他核心素养是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应当重视的思想、方法或意识。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

如统计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分类、平均数、简单统计图表等统计知识,在学生掌握这些统计知识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指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可见,数据分析观念反映了统计内容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选择恰当的方式描述收集到的数据,建立展示数据的意识;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的过程,才能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核心素养反映小学数

 

  学教学的魂,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离不开教 学活动的评价体系。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重视核心素养、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 才能较好地达成目标。

(一)核心素养与教师素质的提升

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层次的数学专业素养。因此,必须根据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建构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模式等。

(二)核心素养与“四基”目标的结合

“四基”与核心素养紧密相关,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离不开核心素养,基本技能的提升也体现核心素养,基本思想 方法更反映了核心素养,基本活动经验的目的也是培养核心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要将“四基”目标的达成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素养,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样,在“四基”目标有效实现的同时,培养核心素养。

第11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么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这一次的学习我对数学教学设计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学会了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先设计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然后设计了几道有梯度有趣的

 练习,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

在学习中,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不断学习,我会让学到的教并且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第12篇: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

 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把所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即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教学过程的维度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教学设计,应体现“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应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应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什么是数学素养?什么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具体说来,就是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专业  的角度讲,指的是: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运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的素养;以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一般指知识取向(这里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双基”,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文化取向。知识取向的教学设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所关注的,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准确无误地获取知识――教师的职责是最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从教师和教材那里获得知识。文化

 取向的教学设计关注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包括知识在内的整个文化。数学教学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等。数学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事实上,知识取向与文化取向是相互融合的,知识是部分,文化是整体,文化教育涵盖了知识教育,两者本身并没有根本的冲突。“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是以知识教学为核心的文化教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

2.课堂教学:追求思维与能力的提升

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没有思维,数学就失去了生命与活力。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3.教学评价: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

(作业)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形式(当然还有课堂表现性评价等),如何设计,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与评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作业)设计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地反映该学科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立足维度、梯度和相关度进行最优化设计。维度,是指要考查哪些知识、技能;梯度,是指要有递进性,对不同的解答能给出相应的具有阶梯性的合理评价;相关度,是指要在知识的交汇处,既可以是章节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知识点的交汇处,甚至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点的交汇处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交汇处等。

第13篇: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

我国近现代的数学教育走过了一段复杂曲折的历程。上世纪初,主要“仿日”,通过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教育,以“癸卯学制”为标志,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辛亥革命后,这个学制废止,转而“仪美”,系统学习美国教育,杜威的教育思想被广为传播,产生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学苏”,机械移植和翻译苏联教材,缩短学制,减少教学内容。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学习和模仿中,有收获,也有教训。虽然鲜有自己的特色,但 “遍尝各家风味”,对世界各主要国家数学教育的优缺点都有所了解和体会。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双基教学”为特征的我国数学教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双基教学即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基础,注重教法,具有启发性、问题驱动性、示范性、层次性、巩固性的特征。双基教学理论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扬,又深受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

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口号下,一些学校大搞题海战术,只顾成绩,不管其它,加重了师生负担,造成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三基教学”和“四基教学”的概念相继出现,目的是在继承双基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和体现时代的要求。三基教学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技能之外,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四基教学则指在三基之外再增加一项“基本活动经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思潮和观点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是素质教育的口号,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围绕这两个主题,多年来,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素质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较为宏观的概念,如何使其落到实处,便于操作,易于实施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

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第一,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在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教育等五个阶段的内涵、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要仔细推敲,准确把握,切实贯穿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第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课程,所以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又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第三,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很好途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大赛竞赛项目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等13个研究领域,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相关的数学学科素养,可以起到单纯的学科教学难以起到的作用。第四,通用技术课程也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中国学生数学学习应培养好六大核心素养11月6日下午,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基地校数学学科课程纲要建设推进研讨会主办者,请来了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作了“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专题报告,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

这个报告内容新鲜深刻,昭示了高中数学课程进一步改革的思想,也映射出整个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王尚志教授首先介绍了高中数学课程修订的三大背景:即科学技术迅猛发展,21世纪对人才基本能力的要求,教育的深入发展逐步建立法制化、制度化的标志。他阐述了高中课程修订的思路,切入点为国家教育立德树人工程;这一工程要求落实到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所有课程中。而且,高中课程的修订作为了突破口。

王教授指出,1962年的大纲提出了运算、空间想象、逻辑推理三大能力;本世纪初的高中数学的课改大纲发展为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运算求解、数据处理五大能力。而数学建模目前仍然是短板。短板应当补齐。数学建模强调应用。数学有对思维训练、实用价值以及备考训练的三大作用。数学对思维的训练,主要是演绎与归纳的逻辑推理能力。近代统计学的发展促进了对归纳推理的发展。演绎在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中的展现形式就是运算。直观想象非常重要。证明的思路是看出来的,要教育学生学会用图形来探测与表达结果。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要继续改革发展。小学、初中的数学教育也要贯彻课改精神,做好过渡。

怎样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能力?王教授指出,必修课程要减少。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修与钻研时间。学有余力者让他们先修大学课程。加拿大等教育先进的国家,高中生已经达到大二水平。而且都是自学的。中国高中数学教学大量刷题练速度的风气要扭转过来。教师的思路要开,胸怀要大。数学教学中不要无原则地搞一题多解。

数学高考要延长考试时间,或者减少题量。考试要着眼于能力,不能变成考技巧。让平时拼命刷题、反复复习、机械操练的考生占不了便宜。高考出的题目要有弹性,要出一些背景题。要进一步减少选择题。增加点阅卷成本,为了真正培养好学生,也是值得的。再说,数学运算题、背景题的阅卷再烦,也烦不过语文考试的作文题。修订组向浙江省考试院提出建议,得到认可。王教授说,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共同声音,帮助领导科学决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教育部部长也认同了,以后不设考纲,高考以课标为标准。

王教授举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有一所“985”高校,学生的高考数学平均分在125以上,入学后的10月份组织学生做过的高考题目的考试,平均分降到100;到同一年的12月再考一次同样的题目,平均分只有及格。这说明很多题目学生做过就忘了。考那样的题目,高中那样的教法,没有多大积极意义。高考制度与高中课程的改革,要给学生脱颖而出的机会与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等形式,让学生的才华呈现出来。以后高校录取不会斤斤计较一分两分,要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14篇: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口号下,一些学校大搞题海战术,只顾成绩,不管其它,加重了师生负担,造成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三基教学”和“四基教学”的概念相继出现,目的是在继承双基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和体现时代的要求。三基教学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技能之外,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四基教学则指在三基之外再增加一项“基本活动经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思潮和观点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是素质教育的口号,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围绕这两个主题,多年来,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素质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较为宏观的概念,如何使其落到实处,便于操作,易于实施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

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

第一,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在小学要仔细推敲,准确把握,切实贯穿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第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课程,所以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又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第三,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很好途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大赛竞赛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相关的数学学科素养,可以起到单纯的学科教学难以起到的作用。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第15篇: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

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教导小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教育当中渗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让小学生在学习当中能够切实掌握数学的核心素养内涵,充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数学能力;终身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思潮和观点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素质教育的口号。素质教育在我国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被提出来的,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然而,素质教育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如何使其落到实处,便于操作,易于实施呢?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可并广为实施的就是基于三维教学目标下的教学方式,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数学学科逻辑性、抽象性较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刚刚起步,许多学习内容都是一些最基本的“起始概念”,难以借助别的概念进行推理,而只能借助于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学生学习时经常会因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而难以理解。三维目标是否能在所有学生身上很好地实现?否则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就失去了真正的方向?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众多一线教师,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价值。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对于数学素养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数学素养”是人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等影响,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一般认为,数学素养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不少学生不再从事数学专业工作,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早已忘记,但是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逻辑思维与数学理性精神却随时随地发挥着作用,使他们思考问题全面而深刻,做事思路清晰,行为干练,这应该就是使人终身受益的数学核心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当拥有的特定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当中的知识或者是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简单来说,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基于基础数学知识发展起来的高于具体数学知识技能的一种素养。它反映了当前学习数学的本质和中心思想,会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掌握数学本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与相应的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和统计概念内容直接相关,具备这些核心素养是深刻理解这些数学内容所必须的。其他核心素养是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或几个学习领域 的学习中应当重视的思想、方法或意识。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其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还体现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标准(2011 年版)》提出课程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现阶段的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贯彻数学核心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当中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要求,将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予以满足,让学生的个性化数学能力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将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最终目标。

1977年, 邓小平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时至今日,我们仍有必要以这句话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工作。“数学素养是个体认识理解数学在现实社会中所起作用的能力,做出有根据的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有独创精神、关心他人、有思想的公民参加数学活动以满足现实和未来生活需要的能力”,这是被广泛认可的一项国际性的学生素养评价项目研究(简称PISA)中的界定。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则是特别重视学术情境,忽视个人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个人意志控制一切,加上班级人数过多,教师难以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学观念上,秉持“熟能生巧”的古训,将“巧”的出现建立在“熟”的训练之上,忽视学生在具体、复杂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始阶段,数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对一个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能实现的,而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努力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首先,注重数感和数学意识的培养。学龄前儿童在生活中通过简单的数数、识数等活动已有了最初步的对数的感知,如一只手有五根手指,人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等等,这些就是儿童最初的数感。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扩大认数的范围,发展学生的数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所以,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生活,它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数感的建立也不是

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也要有一个层次性、阶段性的标准,什么年龄就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数感。在小学低年级,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意义,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等。作为小学教师,应把握好小学这个好时期,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可塑性强的特征,结合相应的生活实例,综合几个领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他们的数学意识,这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终生。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源于日常生活,生活中又处处离不开数学。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现,“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就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也就是培养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认识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教学,内容都是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用手指比一比、量一量相关物体的长度,由此感受到一厘米、一分米、一米的大体长度;用手掂一掂相应的物体重量,如一枚硬币、一袋盐、一个鸡蛋等感受一克、一千克的实际重量。教学中还应经常为学生创设一些来自源于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培养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调查各小组同学放学回家方式的统计活动:可以让各小组同学自己商量决定用已掌握的哪种统计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如画“正”字、画勾、画图形等等,并且安排好由谁完成收集记录原始数据,谁来完成统计表的数据汇总以及绘制统计图。经历了系统的统计活动后,学生便会养成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的教学若持之以恒,学生定会在潜意识里形成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素养也会在这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

学科核心素养反映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思想理念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将培养数学素养作为中小学生数学教育目的喻示了数学教育观的又一次变革,反映了课改以来我们对数学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离开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就如同没有灵魂的人失去了生机活力,所以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

的核心素养,充分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这样,教师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5).[3] 刘文红.培养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思维[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2).[4] 周小菊.浅谈低年级数感的建立[J].现代教育教研,2011(9).

第16篇: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

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个核心概念总体上反映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 是各个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 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体验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数学学科而言,研究表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史宁中教授说,数学的核心素养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二、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

所以,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在当年学生学业考试成绩中反映,而是在他们未来的成人生活和职业中体现。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其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生活,需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人文性原则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所以我们要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潜力,与此同时又要悦纳学生的不成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的困难,让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的过程,参与一个个讨论的主题,辩论一个个有偏差的想法,总结一个个有个性的创意„„在这样互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外显,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合作、沟通、交流、适应、调整等能力悄然形成。当课堂不把“分数”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时,教育教学就回归常态。 2.整体性原则

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某一门学科而是整个课程;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作为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育教学。整体性体现在有些学科必备的素养中:如抽象、推理、创新等,学科整合成为一种合理与必然。如,语文学科中的小故事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如《营冲称象》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想;《田忌赛马》蕴含着优化思想,也蕴含着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所以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提升学生整体化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整体性还体现在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与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教师要学会等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会学习、善于学习的基础。 3.实践性原则

课堂是实施学科素养的主渠道,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有益保障。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和思考经验,在过程中进行体验性理解,进而完成活动。数学学科实践活动所承载的对概念的关系性理解,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活动需要,事先收集资料、设计方案、落实行动、回顾反思等环节也体现了对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再利用等各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4.结构性原则

整体把握教材,不再是就课时论目标,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要在围绕培养学生人格品行以及关键能力为基本素养的前提下,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空间。

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做到为形成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教,为学生健康快乐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1.学生的数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的质疑反思

好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具体体现,问题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激发学生参与研讨交流的愿望,引导学生在“互辩”中寻求最佳方案,使学生的探索发现意识在“冲突一平衡一再冲突一再平衡”的循环和矛盾中不断得到强化,在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做事之后,组织他们进行反思,既有对成功的回昧又有对偏误的修正;既有对同伴的欣赏和吸纳,又有对自我的完善和丰富;既有方法的举一反三,又有思路的提升与拓展。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咀嚼与回味”中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

2.学生数学素养来自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

数学的思维方式包括:观察、想象、猜想、验证、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其中“概括”是核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比学会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方式来处理问题比仅仅得出正确结论更重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方法比拥有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脚手架,引领学生在过程中逐步感悟。

渗透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让学生获得智慧的“钥匙”。一旦遇到新情况下的新问题,学生就会将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组块重新调整和整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迅速地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创造性地予以解决。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有智慧。 3.学生的数学素养来自于学生稳定的个性特征

让学生自己做事情、解决问题,经过认真阅读,耐心地反复观察、思考、分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从中培养他们认真、仔细、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烙上数学的重印,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稳定的个性品质。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总之一句话:让学生经历过程,习得方法,感悟思想,富有智慧。 由此可见,数学素养对于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学生的数学素养从何而来?从学生的独立思考中来,从学生的活动体验中来,从学生的问题解决中来,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来,从教师有价值的引领中来„

第17篇:数学核心素养和小学数学教学(推荐)

数学核心素养和小学数学教学

(一)

作者: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数学核心素养和小学数学教学,因为你们在讨论常态的数学教学,后来张老师让我讲核心素养,我就把这两个放在一起了,“数学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教学”。我先讲个前言就是小学数学教学和数学核心素养怎么能挂上钩,我的第一个观点你们一定不同意,但是我坚持我的想法。教无定法,绝对不能说哪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办法,教育教学是个艺术,艺术就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根据你讲课内容的不同,根据听众的不同,甚至根据你那天讲的心情的不同,你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一个新概念的引入,你可能会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概念是怎么回事;如果要是接续以前的概念,你可能就不要引入很现实的例子,直接就讲下去了,我认为都可以,教无定法,但是教书得有一个基本的规则,所以我希望经过新常态的讨论能定下一个原则,就是说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或者说评价一堂课好或不好的标准是什么,教书是一门艺术,艺术同科学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科学是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时候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这就叫做科学。艺术是会随着人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场合的不同有所改变,因此艺术的好坏有一个标准,基本标准就叫做价值观,由你的价值观来判断这个艺术是好或是不好,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非常不好。价值观是什么,就是一堂课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在此,中国的《义务教育法》中,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不管你怎样教书,采用怎样的办法,一定要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式教学,在法律中只有这句话,因此在修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启发学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在讨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很难讨论特别清楚,但是有一句话是非常好的,就是培养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可能未来不从事数学,那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终极目标就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眼光、思维、语言,你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在备课的过程之中,这个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是终极目标。因此在这样一个终极目标下,我们好的教学质量应该是怎样的呢?就是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启发下,提一个好的情境、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让他自然而然的学会思考是很难的,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他学会思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教师的责任,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知识技能,感悟数学内容的本质,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这就是课标说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孩子是否会想问题不是老师教会的,是自己领悟出来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所以老师要帮这孩子积累经验,一个是思维的经验:会想问题;一个是做事的经验:会做事情,这两个经验是很重要的。最后加上一句话,形成数学的核心素养。这样的话你们就记住三件事情,第一个就是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这是必须的;第二个提高能力;第三个发展素养。素养是终极目标,这样我就把常态教学和核心素养结合在一起了,终极目标是最难实现的。下面我来谈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考查数学核心素养。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原来我不知道这个词,所以在写课标时写的是核心概念,我们国家在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提到了核心素养,并且要求修改课程标准,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数学素养”我知道,但是我不知道“数学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在这个文件中体现出来的,这个标准出来之后,北师大组成专家团队在研究核心素养,他们是这样定义的,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变成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必备品质是比较难理解的,在此我提出的核心素养供你们参考和理解。我理解的核心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特定场合才能表现出来的,是跟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涉及三方面: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工具,这是我脑袋中想的,只供参考。不是后天的,怎么还会在学校里?学习时刻东西表现是本能,这不用你教,是特定场合表现出来的,是和人的行为有关的,是思维习惯,是智商,说到底是一种习惯,有点像修养式的一个习惯,是在特定场合表现人的行为有关的。我估计在这个课标公布后都会讨论,我是根据经合组织、科教文组织、欧盟组织等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合并出这几句话,你要是查原文的话,我建议去查经合组织和欧盟,那是我归拢总结出来的。 现在根据这个想法,我们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定了六个方面,最本质的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剩余的虽不是本质,但是高中阶段表现的是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在写义教课标的时候给了八个核心词,正好和义务教育的数学核心素养刚好相应:数感和符号意识正好对上数学抽象;数学抽象在小学阶段主要表现在符号意识和数感,推理能力及逻辑推理,模型思想及数学建模,直观想象在义务教育中体现的就是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几何直观比较好建立,代数直观非常难建立,还有统计直观更难建立。所以义教阶段只提了几何直观,我在会上提出过任何学科应该把这个学科的直观作为培养终极目标,但是义教阶段是不能都建立起来的,把整个数学直观都建立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只强调几何直观,在高中时候就多了一点,在大学时候要都建立起来。数学的直观是看出来了的,不是证出来的。小学老师教直观就是教孩子把结论看出来,是培养这个直观。

这三个是很重要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学会学习。原来十个关键词的时候有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义教阶段我不知道怎么样,反正在高中阶段学会学习是很重要的。那么为什么定这几个核心词呢?它的理由同我终极培养目标是有关的。刚才说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学的眼光就是学过数学的人看世界同没学过数学的人看世界有什么差异呢?学过数学的人看世界会抽象,会一般地看问题,因此就是抽象,包括直观想象。其实抽象是看出来的,感情色彩很多是靠直观想象的,那么引发的数学特征是什么?就是数学具有一般性,我们数学研究的东西不是个案的,是一般的。一定记住你反复做题时你培养技巧是不行的,技巧是个案的,你要培养技能,但是很多老师培养的是技巧,对这道题好使,数学培养的是对很多题都好使。小学数学老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3x+2=5,直接就看出X=1,直接就得出结论x=1,我说不行,你必须用解方程的方法一步步算,通信通法往往比你解一道题的方法更重要。第二个,数学的思维是什么?学过数学的人想问题和没学过数学的人想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一般人都认为学过数学的人想问题有逻辑,这就是数学的逻辑,引发的数学特征就是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的语言是什么?数学有直接应用,数学真正应用到化学和物理这些学科是靠模型,义教阶段比较少,因为模型的原因,它引发数学的特征是数学的广泛性。

现在我进入我要谈的主要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如何教核心素养,主要谈三件事情。第一如何教数学的抽象,我认为义教阶段的符号意识、数感甚至把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都归到数学抽象;第二讲逻辑推理,小学核心词中提到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第三讲数学模型的模型思想、数据分析观念。

先谈数学抽象。什么是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的对象,数学研究对象来自两点,一个是数量与数量关系,一个是图形与图形关系。你们记住这件事情,光记住概念是不够的,也没有什么意义的,得到概念的同时,要不得到概念的性质,要不得到概念的之间的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舍去一切物理属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忘记这句话,课标上有一个例子:**城门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就提出不对,旗帜没有对称。对称是指什么呢,数学要抽象,主要是教材有缺陷,其实应该把所有的物理属性都剔除,就剩下轮廓同颜色也没有关系,**城楼的轮廓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数学应该是去除一切物理属性的。抽象的对象,我现在就干一件事情就是把每件事情说得特别仔细,绝不含糊,我也不跟你云山雾罩,可能说得不全,容易让人挑毛病,所以一般人都愿意说得云山雾罩,让你挑不出毛病,但是对于小学老师则不行,我必须把话说透,所以我写了书《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30问题》,谈得非常仔细。今天我也采取这块原则,抽象的对象,一个是数量,一个是图形。抽象之后得到了数学研究的对象,得到了概念、关系和规律。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在小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抽象大概要经过哪几个必要的步骤?我不是很清楚,这是你们的事,我就往下具体谈了,义教阶段先谈数、再谈运算和几何。

不仅小学数学,整个数学,抽象本质上两种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对应的方法,第二个方法是内涵的方法。对应的方法的方法就是起个名字,但是这个起名字是极为重要的,我建议小学

一、二年级用对应的方法,有的概念一开始引入得用对应的方法,然后用内涵的方法,现在我提第一个问题:数是什么?数的本质是什么?表示数的关键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泛,我不知道,曾问过东北师范大学研究教育的一位老先生,他回答不上,我就比较着急,因为最根本的问题答不上,我就开始研究了。数是什么?关于理解它涉及到两个素养,一个涉及符号意思,另一个涉及到数感。数是符号,是对数量的抽象,光有概念不很重要,关系很重要,既然是从数量中抽象出来的,那么数的关系来自于数量的关系。你们仔细想想数量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少。我讲一个例子:来了一只狼,一只狗敢对付;来一群狼,狗是不是掉头就跑。动物知道多还是少,所以动物知道就是本质的,最根本的。数量的本质是多和少,抽象到数就是大和小,数的大和小是数的本质。你光教数字“2”是没有意义的,你要教2比3小,比1大,怎么教呢?你们教科书上都是这样教的:三个苹果,三只鸡对应三个小方块,然后用一个拐弯的符号表示3,就是这样抽象出来的,所以3就是个符号,对不对?记住,这个叫做模式,三只鸡、三个苹果对应三个小方块这是重要的,这是一个开始的模式,因为有一个研究数学教育的老师曾经问我为什么有的孩子老也分不清楚3和4,我就问他是不是讲3的时候讲3个苹果,讲4的时候讲4个梨呢,他说是。这就不行了,孩子小,他不知道你讲的3跟苹果无关,你讲的4跟梨无关,他不知道这件事情。因此我同师大附小的老师说,基于孩子比较小,在一学期中你用小方块就老用小方块,别一堂课用小方块,下堂课用圆,再下堂课用小长条,把孩子的脑袋搞乱了,要怎么简洁怎么来,慢慢地就懂得了。关于负数,我都呼吁好几次了,负数按我这么讲,你们一般是加完等于0的那个就是负数。我给你们讲个故事,以后用这个故事讲负数。在小学课本中是不是这样讲的:负数最早出现于中国的《九章算术》。我干什么都比较较真,就把《九章算术》翻来了,方程篇第八题,它讲这样一个事:一个人卖马卖牛挣的钱,之后又买羊交了钱,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况。文字形式有收入有支出,收入算正的,支出算负的,负数就是这么出来的。负数和正数是什么关系:数量相等、意义相反,因此负数也是对数量的抽象,如果你把挣的钱算正,交的钱就算负,往东算正,往西就算负,往上就算正,往下的就意义相反,数量相等这个事的意义很重要,因此绝对值是表示它的数量,这还谈了中国传统文化挺好。还有一个对数的认识是内涵的方法,内涵的方法是数,是一个个多起来的这个叫后继数,这个是皮亚诺的算术工艺体系,数是一个个多起来的,一个个多起来按+1表示,所以加法同时定义出来的,这是数学的公理,这是皮亚诺公理,是自然数公理。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我有一次听课说是讲10000,那么10个1000是10000,我说十千为什么是一万呢,后来我问我们附小,我们附小也是这样讲,课本上也是这样讲的,10个1000是10000,是乘法,那个时候教乘法了吗?10000是怎么回事?在千以内最大的是9999,如果又来一个数,我们怎么叫新的数呢?中国老祖宗出面起个名字叫万,西方的老祖宗不是特别聪明就叫它10千,一万是起个名字,数是一个个多起来的,这就是内涵的方法理解,所以一开始用对应的方法,然后用内涵的方法来教这个事情。不管你怎么教符号,表达是一致的,所以符号表达很重要。

读数怎么读,我也是听一堂课。一开始我看孩子们上课前眼睛发光,听完这堂课眼睛就迷离了,我说终于把孩子们讲糊涂了。读数有0不好读,是不是?后面有一个0怎么办?后面有两个0怎么办?中间有一个0怎么办?中间有2个0怎么办?一堂课下来孩子们都弄糊涂了。下课我就问老师你读数就这么读啊。老师回答说我不这么读,我说你不这么读你为什么让孩子们这么读,我说读数的关键是什么,他说不知道,我说你们这么教书不行。我认为读数的关键就两条,一个是符号,0-9;第二个是数位,个位的2和十位的2是不一样的。那么怎么读呢?就用它的符号读它的数位就完了,2002(2000零百零10,2个)就是这样读,你不嫌麻烦就这么读,你要嫌麻烦就读2002,这堂课就讲完了,还用讲一堂课吗?五分钟肯定讲完了。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数位和数没有分出来“十”个个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十”个千是“万”,是指数位,为什么是“十”呢?因为是十进制,数不是,数是一个个多起来的,所以万是计数单位。

运算也有两个方法,我这边讲两个最基础的,再往下你们自己想去。加法怎么讲?加法的本质怎么讲?加法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这样讲的有3个小方块再加上1个小方块,4个小方块,所以3+1+4,对不对?我说为什么等于4,他也说不出来,我说是不是4=3+1,所以3+1=4。是的,但是这里有两个事情没有说出来,什么叫加?什么叫等?他问我怎么讲,我说你这么讲,我们附小老师现在按我说的讲:这头有3个小方块,这头有4个小方块,问小孩哪头多,小孩说那头多,这头再加上一个小方块,问哪头多,说一样多,所以3+1=4。什么叫加得清楚?什么叫等要清楚?什么叫等?等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运算的结果,还有一个表示量相等。等号有这么一个功能,就是等号在讲两个故事,两个故事量相等,这就是建立方程。什么是方程呢?就是方程必须讲两个故事,讲一个故事怎么来列出方程呢,讲两个故事,两个故事量相等,所以就这样讲。我后来对小学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讲课讲得干巴巴的,而我们附小老师这样讲:猴哥哥同猴妹妹去摘桃,猴哥哥摘了4个,猴妹妹摘了3个,谁摘的多,猴哥哥摘的多,那么我在猴妹妹这加上一个,一样多,所以3+1=4。你看人家讲的比我好多了,就是所有的符号,你跟孩子讲可能讲的不是很清楚,但是你给孩子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去悟。所以这块就涉及到这样一个事了,方程。

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对吗?我就问编书的, 2x-x=x是方程吗?那是运算,怎么叫方程呢?等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运算,一个是量相等。那么什么是方程?方程应该是讲两个故事,两个故事量相乘,因此应该是含有未知数的表示量相等的等式是方程,不把本质体现出来,纠结表面也没用,含有2的等式是方程,你怎么不说含有加法的等式是方程呢,所以小学老师不好当就在这里。这些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没法用其他的词无法形容的概念,这些概念你得让孩子们悟出来,这就难了,所以我说教大学好教,教研究生好教,这个概念他都不懂,你都可以批评他了,你批评小孩子怎么批评呢?

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作了“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专题报告,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

第18篇: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

长征小学-------张泽育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做法和想法。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

4.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数学学科的教学需要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严谨、缜密的文化基础上,要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健康生活,学会学习。核心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任重而道远,在教学研究的路上和学生共同学习,不断完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身事业。

第19篇: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市核心素养会议心得体会 济南燕山学校(小学部)王蕾

2017年9月2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济南市小学英语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研讨培训会》。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试听盛宴,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能与专家教授,优秀教师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名师的引领和示范,再加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和论坛,使我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感染,被他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研之路深深吸引。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及方法

1.尊重语言的双向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老师特别要注意输出的过程。区老师实用恰当的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多鼓励学生开口交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学习的胆怯情绪,帮助形成敢说、爱说的英语学习局面。

创设有利于口语交流的情境,延伸课堂教学。曲老师根据内容提供场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交流活动。 2.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

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异;对比国内外的节假日学习不同的国外文化;利用好教学内容,设计国内外文化差异。 3.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

(1)利用所学内容图片,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曲老师增加看图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强化英语思维。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训练,输入越多,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对语言掌握就越全面,运用也会自然而然顺畅很多。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思维的创造性充分展现。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走近学生,走上核心素养的教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20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做法和想法。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题,22页第4题。题目如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

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4.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

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

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数学学科的教学需要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严谨、缜密的文化基础上,要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的意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健康生活,学会学习。核心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任重而道远,在教学研究的路上和学生共同学习,不断完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身事业。

《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doc》
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