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组织心得体会

2020-12-1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组织

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组织

一、歌唱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热爱歌唱,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祖先在河流上唱过,在森林里唱过,在黑夜里唱过,也在白天劳动的时候唱过„„自然的歌唱是一个人心智放松和感到安全与满足的表现。”—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歌声是孩子们心中的欢笑和阳光,歌声就像玩耍一样,是童年的象征,孩子们没有了歌声,就像花园没有了鲜花,树林没有了小鸟,歌声虽然不能换取面包,但她却是孩子们无价的精神食粮,她在孩子的心田播下对生活热爱和赞美的种子,她传递者亲情和友谊,她孕育着纯真和善良,她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智慧和幻想,优秀的幼儿歌曲能够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乐观向上,让我们一起来珍惜童年,珍惜童年的歌声,让歌声伴随着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李慰宜

当我们是胎儿时,妈妈用歌声向自己发出爱的信息。 当我们是婴儿时,妈妈用摇篮曲哄自己睡觉。

妈妈的歌声陪伴我们成长,给我们以无限的温馨与温暖。

二、歌唱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幼儿园音乐学科中包含着多种音乐教学内容: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音乐欣赏等。仔细分析一下,歌唱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三、歌唱教学的基本概念:

歌唱是直接运用人体发声器官进行的音乐艺术实践,可以使人们直接体验节奏、音高、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特点,真切感受歌曲的情感意境,从而达到培养音乐素养、感受音乐美的目的。

四、歌唱教学活动的教育功能:

在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往往被认为是最容易进行的,只要教师会唱,幼儿自然会跟着模仿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新《纲要》中,明确了幼儿园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再一次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应该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1、思想性功能

歌词的内容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表达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价值观念及道德准则。

2、教育性功能

通过演唱,理解与感悟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3、创造性功能

歌唱活动中的创编歌词,创编旋律,创编表演动作,为幼儿创造兴趣、创造态度、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学习条件与机会。

4、社会性功能

歌唱活动中不同的演唱形式如:齐唱、领唱、合唱、轮唱、双声部合唱,需要幼儿相互合作、和谐一致,这无疑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5、审美性功能

一首歌就是一首诗、一段美妙的乐章。歌曲是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结果。两种艺术形式和谐地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首歌曲,其本身蕴涵了许多审美的因素,幼儿用动听的歌声将歌曲艺术地表现,亲身经历这令人陶醉的美妙时刻,充分感受歌曲带来的审美体验。

6、知识性功能

歌词的内容极为丰富,其包含大千世界的各种自然、社会的现象,也艺术性地揭示一些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例如:歌曲《小树叶》隐藏的知识经验—事物发展的轮回性与物质不灭的规律。

五、歌唱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选择教材: 思考的问题:

–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的需要。 –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能够促进幼儿的歌唱技能水平,迈向其最近发展区。 –促进幼儿某种或多种能力的发展。(教育内容的辐射作用)。

2、分析教材: 思考的问题:

–针对幼儿现有水平,准确地找出歌曲中的重点、难点。例如:歌曲《小青蛙》

–分析歌曲的性质及情感特点。例如:歌曲《小树叶》第一段关心、牵挂,第二段坚定、勇敢。

–挖掘歌曲作品中促进幼儿知识经验及优良素质发展的核心点。

3、编写教案: 思考的问题: –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可操作的目标。 –按照音乐活动的基本模式,设计出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思想意识上,留有针对幼儿的实际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方案的空间。

4、课前准备: 思考的问题: (1)教师准备:

–准备好实用、美观的教学具。 –能够进行准确及较完美的范唱。 –准确而娴熟的伴奏。 (2)幼儿准备: –经验准备。

5、实施策略: (1)以动作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者比较富有动作性的。例如: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捏拢放开》

(2)以情境表演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所反应的是一些简单的情境和事件,而且这些事件也是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例如:歌曲《谁饿了》

(3)以讲故事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叙事性较强,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都较复杂一些,往往还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描述、情节发展、人物对话等。例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

(4)以歌词朗诵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的语言较为抽象复杂,且较长。如果将歌词单独分离出来,用教儿歌和诗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分解歌曲学习的困难,重点地学习歌词,使幼儿更加关注歌词的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审美特征上。细细品味歌词的意义,将歌词理解的更为深刻。第二阶段的学习,要重点关注曲调与歌词的关系上。例如:歌曲《买菜》、《小狗抬轿》

(5)以游戏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具有较强的游戏成分,较明确叙述了游戏的玩法。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从幼儿玩游戏开始,歌曲逐步加入,为玩游戏伴唱。例如:歌曲《丢手帕》、《猫捉老鼠》

(6)以绘画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非常的具体形象,歌词中所涉及的物象简单,易于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在歌曲相应音长时值内,用绘画的方式迅速表达。例如:歌曲《镜子里的小姑娘》、《我们都是好朋友》

(7)难点前置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曲中存在歌词或旋律幼儿不易掌握的突出的难点,需要在学习整首歌曲前或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强调,使幼儿集中精力感知学习,从而较快地突破难点。例如:《摇船调》

6、练唱策略: (1)设置情境:

设置与歌词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扮演角色以及体验操作,从而自然而然积极地参加演唱活动。例如:歌曲《哈哈镜》

(2)媒介退出:

将提示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的媒介逐步地推出,不断地让孩子接受挑战,让孩子在经受挑战的过程中充满信心地练唱歌曲。例如:歌曲《勤快人、懒惰人》

(3)歌词利用:

充分利用歌曲本身所蕴涵的有利于调动幼儿饶有兴趣参加歌曲练唱活动的因素。例如:歌曲《五只猴子》

(4)歌词替换:

在不改变歌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歌曲的部分歌词进行符合逻辑的替换,从而避免严格的重复,不断以新的刺激激发幼儿练唱的积极性。

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小小蛋儿把门开》、《春姑娘送花环》 (5)歌词创编:

在不改变歌曲旋律的基础上,针对歌曲的语言结构,创编歌词。 例:《小鸟小鸟》 (6)情绪表现:

用不同的方法演唱,表现不同的情绪。例:《再见吧,冬天》 (7)道具激励:

运用教具的演示,激励幼儿学唱歌曲的热情。例:《春姑娘送花环》 (8)媒体制作: 借助多媒体演示,激发幼儿练唱的积极性。例:《卡通国》

7、有表情演唱的技巧 (1)演唱方法

轻声唱法,指呼吸深,送气缓,咬字清,轻声唱的一种演唱技巧。由于轻声唱法有利于保护歌喉,因此常用于中小学歌唱教学。

(2)对歌曲的处理

•优美、温柔、悲伤的歌曲——多采用较慢速度,较弱速度和相对更连贯、更柔和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就是“推”出去的。例:《雪花和雨滴》

•活泼、欢快、轻松的歌曲——多采用适中的力度,较快的速度和相对更有弹性、更短促、更不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就是“弹”出去的。例:《听》

•坚定有力、朝气蓬勃的歌曲——多采用较强的力度,较快的速度和相对较短促,但比“跳音唱法”稍稍长一点、不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就是“打”出去的。例:《学做解放军》

•沉稳、有力的歌曲——多采用较强的力度,较稳健的速度和相对绵长的、不完全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用断音唱法,句首断音,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就是“爆发”出去的,也称“劳动曲的唱法”。

例:《嗨哟加把劲》 (3)演唱形式

•合唱:合唱是多声部歌曲演唱形式。音响上讲究整体的融合性,各声部之间要求均衡、和谐、统一,合唱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和声感,拓宽音乐知识,发展音乐表现力,还可以培养互相配合、集体协作的精神。合唱形式中四声部混声合唱最为常见,中小学课堂教学可以以二声部合唱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三声部、四声部及无伴奏合唱的训练。

•领唱:领唱是一领众和的演出形式。独唱的部分称领唱。一般安排在歌曲的开始和中间部分,起领引歌唱的作用。

•对唱:对唱是声乐演唱形式。分二人或二组,作对答式演唱。 •齐唱:齐唱是声乐演唱形式。所演唱的歌曲为单声部作品。所有演唱者共同演唱同一旋律。齐唱要求所有演唱者在音乐表现诸方面如起止、音准、节奏、速度、风格处理、力度与音量、发声方法等都要整齐,一致。

•轮唱:轮唱是声乐演唱形式。用同度卡农手法写成。多个声部(一般为二至三个)按一定的时距相互追逐,演唱同一旋律。交迭出现时构成良好的和声关系。轮唱曲善于表达热烈、昂扬的情绪,群众歌曲大多可采用轮唱形式。

(4)有表情演唱的策略 •a、教师教的策略 –营造情境

–分析歌曲的内容与情感 –范唱 –琴的伴奏

–形体动作的暗示引导 –教师的语言 范唱:指教师的示范演唱,是演示教学法的一种,通常用于歌唱教学中,教师准确而有表情的范唱可以使学幼儿获得直观感性的体验,有利于幼儿对歌曲或演唱方法的感受和理解,对激发幼儿情感的共鸣和歌唱的欲望,引导幼儿正确而有表情的演唱有重要作用。

b、教师的语言

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幼儿表现歌曲的休止、停顿。 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幼儿表现歌曲的延长。 创设语言情境,表现歌曲的渐强、渐弱。 c、幼儿学的策略 –听。 –仿。 –悟。 –做。

推荐第2篇:幼儿园教学活动计划 科学

神木县第七幼儿园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学教学计划

朵朵四班高瑞芳

一、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男孩较多,中班组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他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表现为:

1、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表现出好奇好问。

2、对事物的认识带有表像性,能感知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简单关系,但易受事物非本质特征的影响而作出错误的因果判断,如认为“汽车会动、会叫”,“汽车和小动物一样是活的。

3、对事物的认识带有主观性,对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认识和解释,往往从主观意愿和个人感觉出发,常常赋予万物以灵性。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中班年龄的幼儿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的能力比较差,他们只有在“玩一玩”,“做一做”的过程中,通过与材料互相作用,才能获得有关数学的直接体验,建构初步的数学体验。能够点数5以内的的物体和区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对于周围事物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的感性经验还很缺乏。

二、教学目标:

1、情感和态度方面

(1)乐意探究周围生活常见的自然物,人造物和自然现象,愿意参加制作活动,乐意与同伴合作,有快乐满足的体验。

(2)喜欢追问,猜测和验证事物的特征及现象变化的原因,愿意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有主动探究的精神。

(3)表现出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2、方法和技能方面。

(1)能依据感知的需要,主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并尝试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探究的方式收集信息,发展感知观察的能力。

(2)能利用以往的经验进行猜测和验证,能用简单的图表收集、记录有关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并与同伴、老师交流自己的发现,发展探究未知的能力。

(3)能以周围事物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积极联想,提出自己的创造意向,并使用简单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活动,能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

3、经验和知识方面。

(1)获得周围有观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和无生命物质的集体经验,了解不同环境中个别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2)获得常见自然科学现象的感性经验,了解它们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获取周围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的具体经验,了解他们的特征、用途和用法,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4、在数学活动中保持愉快情绪,喜欢获取新经验,乐意与他人合作,会有条理地拿取和整理活动材料。

5、能动手动脑进行数学探究活动,会用适当方法表示、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发展观察和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6、获取周围事物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的感性经验;感知10以内基数,形成数的守恒概念,理解量的相对性等。

三、具体措施:

1、尊重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充满爱地欣赏每一个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幼儿。

2、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素材,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幼儿探究周围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自然物。

3、通过启发性问题让幼儿明确观察目的,引导幼儿有序地进行全面观察,并给幼儿留下自由观察的空间。

4、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感知事物,让幼儿产生亲身体验,多角度感知事物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区别。

5、提供有价值、多样、充足的实验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便于操作、就地取材、一物多用。

6、借助多媒体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7、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幼儿能理解的、感兴趣的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育内容。

8、将数学教育有机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因地制宜地将显示生活中的环境材料当作数学操作材料。

9、引导幼儿用能理解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0、启发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举一反三”等方式,时幼儿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不墨守成规。

11、提供有意义的操作材料。

12、鼓励幼儿将口语与文字、数字、标记、图画等记录方式相结合,发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推荐第3篇: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活动设计与组织心得体会

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培训心得体会

野芦沟学校

王永琴

9月23日全县的几百幼儿教师响应上级领导的指示,听取了教授讲的《幼儿园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和设计与组织》,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上得到的学习和提升,告诉我们如何去设计集体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动。指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劳动活动环节中引导幼儿习从而实现某种目的的活动。还特别是在如何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一一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知道怎样去选择内容、分析教材和孩子、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分析并确定重难点、做好充分活动准备、合理设计活动过程。然后通过活动讲解让我们去思考问题,从中让我知道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幼儿园教学”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的就是集体教学活动。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特点含有群体性和集中性。如何让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呢?首先我们必须在教材的内容上好好挑选,还要认真分析选材的内容,并分析了解自己的学生现状和各方面的能力,设计好合适的集体教学活动方案。

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呢?在选材时我们就必须考虑选材的科学性、对于孩子们起到的教育性、更要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引起孩子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选好材料内容后,我们当教师的还要通读教材,整合内容,正确地把握好教材的思想内容;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做到这些,我们当教师的必须对教材内容多读多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好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掌

1 握好教材的思想内容,选取最合适教学方法,完成好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听了教授的讲座后,使我受益匪浅,豁然开朗。她的教学理念,教学的语言,教学的方法都是我值得学习的。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015.9.24

推荐第4篇: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的组织

三、歌唱教学的基本概念:

歌唱是直接运用人体发声器官进行的音乐艺术实践,可以使人们直接体验节奏、音高、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特点,真切感受歌曲的情感意境,从而达到培养音乐素养、感受音乐美的目的。

2、分析教材: 思考的问题:

–针对幼儿现有水平,准确地找出歌曲中的重点、难点。例如:歌曲《小青蛙》

–分析歌曲的性质及情感特点。例如:歌曲《小树叶》第一段关心、牵挂,第二段坚定、勇敢。

– 挖掘歌曲作品中促进幼儿知识经验及优良素质发展的核心点。

3、编写教案: 思考的问题:

–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可操作的目标。 –按照音乐活动的基本模式,设计出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思想意识上,留有针对幼儿的实际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方案的空间。

4、课前准备: 思考的问题: (1)教师准备:

–准备好实用、美观的教学具。 –能够进行准确及较完美的范唱。 –准确而娴熟的伴奏。 (2)幼儿准备: –经验准备。

5、实施策略: (1)以动作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者比较富有动作性的。 例如: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捏拢放开》 (2)以情境表演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所反应的是一些简单的情境和事件,而且这些事件也是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例如:歌曲《谁饿了》 (3)以讲故事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叙事性较强,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都较复杂一些,往往还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描述、情节发展、人物对话等。 例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 (4)以歌词朗诵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的语言较为抽象复杂,且较长。如果将歌词单独分离出来,用教儿歌和诗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分解歌曲学习的困难,重点地学习歌词,使幼儿更加关注歌词的韵律节奏等方面的审美特征上。细细品味歌词的意义,将歌词理解的更为深刻。第二阶段的学习,要重点关注曲调与歌词的关系上。 例如:歌曲《买菜》、《小狗抬轿》 (5)以游戏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具有较强的游戏成分,较明确叙述了游戏的玩法。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从幼儿玩游戏开始,歌曲逐步加入,为玩游戏伴唱。 例如:歌曲《丢手帕》、《猫捉老鼠》 (6)以绘画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词内容非常的具体形象,歌词中所涉及的物象简单,易于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在歌曲相应音长时值内,用绘画的方式迅速表达。 例如:歌曲《镜子里的小姑娘》、《我们都是好朋友》 (7)难点前置导入

这种方法适应的范围主要是:歌曲中存在歌词或旋律幼儿不易掌握的突出的难点,需要在学习整首歌曲前或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强调,使幼儿集中精力感知学习,从而较快地突破难点。 例如:《摇船调》

6、练唱策略: (1)设置情境:

设置与歌词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扮演角色以及体验操作,从而自然而然积极地参加演唱活动。 例如:歌曲《哈哈镜》 (2)媒介退出:

将提示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的媒介逐步地推出,不断地让孩子接受挑战,让孩子在经受挑战的过程中充满信心地练唱歌曲。例如:歌曲《勤快人、懒惰人》 (3)歌词利用:

充分利用歌曲本身所蕴涵的有利于调动幼儿饶有兴趣参加歌曲练唱活动的因素。 例如:歌曲《五只猴子》 (4)歌词替换:

在不改变歌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歌曲的部分歌词进行符合逻辑的替换,从而避免严格的重复,不断以新的刺激激发幼儿练唱的积极性。

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小小蛋儿把门开》、《春姑娘送花环》 (5)歌词创编:

在不改变歌曲旋律的基础上,针对歌曲的语言结构,创编歌词。 例:《小鸟小鸟》 (6)情绪表现:

用不同的方法演唱,表现不同的情绪。例:《再见吧,冬天》 (7)道具激励:

运用教具的演示,激励幼儿学唱歌曲的热情。例:《春姑娘送花环》 (8)媒体制作:

借助多媒体演示,激发幼儿练唱的积极性。例:《卡通国》

7、有表情演唱的技巧 (1)演唱方法

轻声唱法,指呼吸深,送气缓,咬字清,轻声唱的一种演唱技巧。由于轻声唱法有利于保护歌喉,因此常用于中小学歌唱教学。 (2)对歌曲的处理 • 优美、温柔、悲伤的歌曲——多采用较慢速度,较弱速度和相对更连贯、更柔和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就是“推”出去的。 例:《雪花和雨滴》

• 活泼、欢快、轻松的歌曲——多采用适中的力度,较快的速度和相对更有弹性、更短促、更不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就是“弹”出去的。 例:《听》

• 坚定有力、朝气蓬勃的歌曲——多采用较强的力度,较快的速度和相对较短促,但比“跳音唱法”稍稍长一点、不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就是“打”出去的。 例:《学做解放军》

• 沉稳、有力的歌曲——多采用较强的力度,较稳健的速度和相对绵长的、不完全连贯的气息流动方式。用断音唱法,句首断音,咬字吐字的方式用比较形象的动词来说就是“爆发”出去的,也称“劳动曲的唱法”。 例:《嗨哟加把劲》 (3)演唱形式

• 合唱:合唱是多声部歌曲演唱形式。音响上讲究整体的融合性,各声部之间要求均衡、和谐、统一,合唱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和声感,拓宽音乐知识,发展音乐表现力,还可以培养互相配合、集体协作的精神。合唱形式中四声部混声合唱最为常见,中小学课堂教学可以以二声部合唱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三声部、四声部及无伴奏合唱的训练。 • 领唱:领唱是一领众和的演出形式。独唱的部分称领唱。一般安排在歌曲的开始和中间部分,起领引歌唱的作用。

• 对唱:对唱是声乐演唱形式。分二人或二组,作对答式演唱。

• 齐唱:齐唱是声乐演唱形式。所演唱的歌曲为单声部作品。所有演唱者共同演唱同一旋律。齐唱要求所有演唱者在音乐表现诸方面如起止、音准、节奏、速度、风格处理、力度与音量、发声方法等都要整齐,一致。

• 轮唱:轮唱是声乐演唱形式。用同度卡农手法写成。多个声部(一般为二至三个)按一定的时距相互追逐,演唱同一旋律。交迭出现时构成良好的和声关系。轮唱曲善于表达热烈、昂扬的情绪,群众歌曲大多可采用轮唱形式。 (4)有表情演唱的策略 • a、教师教的策略 – 营造情境

– 分析歌曲的内容与情感 – 范唱 – 琴的伴奏

– 形体动作的暗示引导 – 教师的语言

范唱:指教师的示范演唱,是演示教学法的一种,通常用于歌唱教学中,教师准确而有表情的范唱可以使学幼儿获得直观感性的体验,有利于幼儿对歌曲或演唱方法的感受和理解,对激发幼儿情感的共鸣和歌唱的欲望,引导幼儿正确而有表情的演唱有重要作用。 b、教师的语言

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幼儿表现歌曲的休止、停顿。

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幼儿表现歌曲的延长。

创设语言情境,表现歌曲的渐强、渐弱。 c、幼儿学的策略 – 听。 – 仿。 – 悟。 – 做。

推荐第5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海洋世界》是大班的一个科学活动,首先运用多媒体《海底总动员》的视频激发幼儿对海洋世界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大海这个庞大的世界里,它的隐藏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当小朋友问我海洋里的某种鱼是什么鱼时,我一时也说不上来,于是我就让小朋友先猜猜,接着我们就一起上网查资料,课后我感觉我的知识太少,对活动的掌握不是很熟练,所以教师首先需要丰富知识。因而我也给幼儿观看幻灯片《海洋世界》,让幼儿边看边听,了解了很多关于海洋世界的知识。最后我让幼儿看看海洋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幼儿爱护环境爱护大海的情感。

本次活动取得的效果是

1.境创设好,导入自然(观看《海底总动员》),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海洋世界的美丽,幼儿能直观的了解海洋环境,并认识海洋动物。整个环节鼓励幼儿探索,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2.教学中,通过观察、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自主地探索动植物们的生长特点, 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情境体验、自主学习、多种游戏等等,使幼儿始终在一种愉快、舒展的状态中学习;

4.让幼儿感知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萌发了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反思活动存在的不足:

1.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主要表现老师对幼儿的评价,而忽略了幼儿的自评和互评;评价侧重于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评价。

2.应该丰富自己对海洋的知识,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名字特征及生活习性。

推荐第6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组织培训心得体会

幼儿园艺术活动的组织培训心得体会

今天听了凤凰康轩陈谧老师的课,使我收获很多,受益匪浅。老师在上课之前和幼儿进行了简单的认识和互动,然后以问答式引出歌词,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很快幼儿就激动的和老师互动起来。

课堂教学结束后,陈老师就如何开展音乐教学给我们做了培训,首先老师介绍了常用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法,从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等环节给我们进行了分析和指导,。平时,我认为幼儿园艺术活动也就是单纯的哄孩子们,老师唱着孩子们跳着或老师教给孩子们一些舞蹈,或者是老师弹琴孩子唱歌。其实真正的幼儿园艺术发挥它的作用和魔力是要靠老师们的努力和知识技能才能做到的。我明白了,我们要给幼儿贯穿具有活动色彩的音乐思想,并不是单独的音乐,而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孩子们听着音乐或半周即兴表演,通过亲身体验,鼓励激发和培养幼儿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兴趣。

陈老师提到音乐构成的主要不是旋律。人类语言本身含有生动丰富的节奏。是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老师还和我们做了几个律动,先是听着音乐唱,然后再分组唱,效果真是很奇妙。我们先分组一问答的方式练习了《小鸟》这首歌的歌词,并做了简单的动作,很吸引人。接下来老师又给我们分组,听着音乐分节拍说了一首儿歌。在老师的指挥下听着音乐我们说的真是非常的好。我想如果再教孩子们的时候,分组,分节拍。并跟着音乐来学说。用这样的方式一定会很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参与。也就是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示范帮助幼儿身体创作。通过老师这一堂课的讲解,我对幼儿园音乐活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促进幼儿在认识、情感个性及社会等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推荐第7篇:如何组织一节科学活动

如何组织一节科学活动

——王慧

 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幼小的孩子什么都想知道,问题没完没了,有着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幼儿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便是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在于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那如何有效的组织好科学教育活动,通过新纲要的学习,有了一些收获。

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这让我想到了一次晨间活动在操场上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孩子们在玩踩高跷的游戏,不一会儿一群孩子围在一起蹲着不知道在看什么东西,于是我走过,原来是一条蚯蚓,孩子们正好奇的近距离看着这在我心里觉得想远离的小动物,“他还没死呢,在动”,“他的身体一节一节的”,“他摸上去软软的”„„孩子七嘴八舌的说着,孩子们对蚯蚓的浓厚兴趣带着我和他们一起观察,虽然自己不敢摸,不过我鼓励所有的小朋友都去轻轻的摸一下,是软的还是硬的,马上就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长什么样,身体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会变长变短,身体断了也还会动。我想,在孩子的观察与讨论中,他们就是在进行科学探索,认识身边的事物,虽然这不是教师准备的一节活动,但它完全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这随机的教育与认识,相信已经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在组织的过程中,注意形成安全的探究氛围,允许孩子出错,提供有意义的材料也是科学活动有效组织的重要因素,因为孩子只有在操作中才能充分的感知探索,教师在活动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等多种方式发展幼儿合作、表达与交流能力。重视科学与数学的关系,引导幼儿对数、量、形等产生兴趣,使数学成为科学探究的工具。我们也要认识到,活动目标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框架,而是可以随着活动的开展而变动和调整的。目标是科学活动的行动指南,但不能成为活动的束缚。这是活动目标设计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三.活动材料的准备。

活动材料是幼儿科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材料的准备也是活动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活动材料必须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需要,并且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那么在准备材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要考虑材料和活动目标的关系。准备活动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目标的要求。要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达到什么目标,就要相应准备什么材料,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达成目标。 比如《神奇的气球宝宝》中的技能目标“探索使气球鼓起来的不同种方法”。用嘴巴吹是其中方法之一,但这是幼儿的前期经验。我就很自然的想到打气筒,手推打气筒和脚踩打气筒,虽然两种都能使气球变故,但它们的方法不一样,变鼓的速度也不一样。还有一种就是吸管,这也能使气球变鼓,但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把吹进去的空气给吸回来,因此要掌握准确的操作方法。这样围绕目标提供材料,才能保证材料在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要考虑材料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材料准备时除了要考虑活动目标,对材料本身的结构和层次性也要加以考虑。如果材料具有丰富的结构、明朗的层次,就能促使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认识、发现甚至创造。

在《神奇的气球宝宝》活动中我提供了三种材料,手推打气筒、脚踩打气筒和吸管。两个打气筒在投放时没有任何异议,既有它们的结构性,也有层次性。但目标中是“多种方法”,因此我就想到了吸管,而且吸管的质地必须是硬的,粗的塑料制成的。用吸管时必须要用力、一口一口的吹气、手要捏紧气球嘴,这三个要求同时达到才能将气球变鼓。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刚好与前面的打气筒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难易程度上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用吸管更能让幼儿体验空气的存在。

3.要考虑材料的数量。只有提供充足的材料数量,才能保证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需要。但是,不同的活动对材料数量的要求也不一样。桌面操作材料,一般需要为人手一份,以保证进行单独操作;一些需要合作的实验或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每个小组一份材料;对于感知观察活动,则应情况而定。

在《神奇的气球宝宝》活动的第一操作环节中,每张桌子站五个幼儿,每张桌子我投放了十五个气球,打气筒和吸管各三份,让幼儿自主探索,预设中是让幼儿尽量尝试三种材料让气球鼓起来,但这是第一次自主探索,幼儿每尝试一个材料都要探索其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成功。但在第二次操作环节中,我有意识的多放了脚踩打气筒,在让幼儿尝试三种不同方法的同时,更多的去体验脚踩打气筒的方便和速度之快。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

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主动的科学探索过程。教师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时,要做到既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又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要能够根据活动的内容,灵活地加以考虑和安排。一般来讲,集体教学活动的结构可以简化为三个部分: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将幼儿导入该活动的主题;在活动的展开部分,教师主要通过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的探索过程;;而活动的结束一般也是建立在教师的小结、评价基础

推荐第8篇: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由于器材的原因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于许多科学实验只能简单的演示。其实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热烈,这样的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只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一、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学生勤于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动耳,为他们设置种种参与实践锻炼的情境,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摸得着、看得到、闻得出、觉得到的极易掌握。针对此特点,在《空气》这个模块的教学中,为了扭转学生总认为空间是什么也没有这一思维定势,我设计了看、摸、听、称等几个环节。首先是感受空气的踪迹,我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塑料袋来回甩动,一会儿工夫,袋里就装满了气。再让学生一手抓袋口,一手去捏、去摸。接着把袋口拔开一点,靠近耳边,挤压袋内空气,听声音。再装气,用牙签扎一个小孔,压入水中观察。就这样,依靠视觉、触觉和听觉,学生就乐意接受空间存在着空气,空气会流动这一事实。在课外延伸活动中,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个小任务,让学生回家用铁丝做个平衡器,两端分别挂上空塑料袋并使其平衡,接着取一端的袋子装上空气再称,这时你会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带到学校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去做实验了。第二天来校,兴奋的告诉大家平衡被破坏了。原来是空气在捣鬼。这一实验,使学生又明白了原来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一教学设计,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新知的探究率也大大提高了。

二、在实验中要让学生享受快乐,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是科学实验课的主题及生命。只有科学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投入其中,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五彩缤纷的科学实验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实验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一个个小实验中,不断的探索,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碰到一个问题,推动着学生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在实验中要注意发挥个性,让学生有创造的机会

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动够。即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有自己思考才能遇到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产生创造的火花。“有疑才会有进步”,注重让学生自由发挥,观察到什么现象,将是答案纷纭、稀奇古怪,虽然会花去许多课堂教学时间,但我却十分愿意,因为这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花,学习知识的闪光点。因此作为老师要有耐心,有信心,能让学生一直的发问,直至问够,说够。另外,还要注意在实验中让学生玩个“尽兴”,如果时间确实不够了,可以让学生回家继续做延伸活动,或通知家长,帮孩子一起完成实验,切不可半途而费,草草收场,因为实验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表露的过程。最后还要让学生用眼看够,认真的观察,仔细的观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观察到事物的变化,都能明白整个实验的过程。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实验的现象分析和总结中,知道用三棱镜、水棱镜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牛顿盘能把多种颜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于夏天雨后的原因„„。

《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你们真棒!”。“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我都要向大家学习了,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更多的自然科学问题”„„这些语言的肯定与鼓励,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课上时,我经常说:“你们真棒!„„”,这不仅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推荐第9篇: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让创新与实践同行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作为一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注重让儿童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发展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充实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在全国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上说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为标志而匆匆到来,这一代学生能否更好的适应社会,取决于他们科学知识的丰富与否,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和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科学教学需要科学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而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师和学生的围墙,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学校外的各种资源,在社会和大自然的大环境中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实现科学教学的创新,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年多来的科学教学工作,我认为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的极好平台,所以我有以下的心得体会:

一.总体情况概述

四年级是小学科学学习的第二年,小学开设科学课的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与品质,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初步实践能力等。到这一学期结束为止,学生通过对物体和材料的认识,对运动的认识,以及研究自然界的变化,初步建立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是变化的”这三个对世界认识的概念体系。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校的地域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兴趣。在此之中,我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思考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总的来说,这一年来的科学课是成功的,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学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充分关注。

二.四年级科学课程概述

“变化的世界”是全册的综合课,目的是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变化现象的兴趣,感受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的奇妙;“物质的状态”单元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帮助学生发现,判断物质的状态及各状态物质的特点;“生长与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亲历种植,饲养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伟大和宝贵;“有趣的变化”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现象提出疑问,发现物质的变化过程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农业与技术”是本册的综合单元,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发展,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农业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畅想未来农业,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思考

通过我一年来上科学课的感受,我认为本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方法和原则:1。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 ;

2。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原则; 3。促进探究学习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原则;

4。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四.几点体会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比如科学课的地点可以在教室,可以在图书室,可以实验室,也可以在野外自然环境之中。

2.建立科学文件夹。为了让学生记录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建议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科学文件夹。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等。

3.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4.树立安全意识。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推荐第10篇: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教学心得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年是我第二年教科学,很荣幸在去年科学期末考试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同时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培养,老师们的帮助,让我在科学学科中快速成长起来,下面我谈一下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给各位老师带来一些帮助。

1.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便会主动去探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呢?如科学实验,记得去年做电磁铁实验,小明她们组第一个完成实验,每一个人都带着灿烂的笑容,之后就连小明很自然的就记住了实验结论。除了实验之外,要充分利用学生日常感兴趣的话题引到课本上来,在讲太阳家族中星星时,涉及到了星座,不要着急讲课本知识,先问问学生关于星座你知道什么?学生立刻来精神,我是双鱼座,我是水瓶座,我的财运怎么怎么样等等,在问学生这些有什么依据,学生表示不知道,于是讲解星座由来,学生口中所谓的星座全是迷信的说法,此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现在马上就到夏季了,科学课都在下午,学生爱困,所以我们可以讲述一些科学奇闻或科学故事,调整学生学习状态。

2.在去年毕业班论坛中我讲的是师徒结对这一教学模式,那样师傅督促、帮助徒弟学习,师傅从中使自身知识得到巩固,两组师徒PK促使学生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进步,但是今年这届学生在科学学科应用师徒PK效果不算太好,本届女生多,学生好胜心不是很强,有的好学生表示帮助徒弟太浪费时间,不愿意和差生在一组。其实回头想想也是,有的好学生在这四科都要辅导学生。于是我有以减轻师傅们的负担,让他们做很少的作业或是不用做,甚至完成相应任务还可以自由活动,这样徒弟肯定有意见,此时在提出要求两个星期一测试,谁分多谁当师傅,诱惑力很大,学生动力十足。

3.尽管我们做各种努力,有个别学生还是跟不上,这样我就降低要求,低到这个学生能够完成,如别人10分钟掌握3个知识点,小红需要1个多小时,那么小红你今天就记一个知识点。渐渐的学生有了自信,就会主动学习,掌握的知识也就多了。

以上是我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点方法,不知道是否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11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我爱小动物

活动目标:

1、了解并学习照顾动物的方法

2、了解正确饲养动物的方法。

3、培养珍惜动物生命的观念。

活动准备:呈现各种与小动物相处的情景。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前两个活动中出现的小动物:

1、教师让幼儿回两个活动的内容,并提问:

(1)角是怎样游泳的?

(2)鱼住在哪里?

(3)乌龟住在哪里?

(4)蜗牛吃什么?

(5)兔子怎样运动啊?

2、教师可以请幼儿模仿动物的动作。

3、让幼儿回想要如何照顾这些小动物,引出下一个活动。

(二)课堂活动一:

1、教师播放事物投影仪。

2、首先是第一对图卡——看看小蚂蚁和抓小蚂蚁的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二:

播放第二对图听一听小鸟唱歌和拍打鱼缸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四)课堂活动三:

1、播放第三对图卡——帮忙打扫动物的家和丢垃圾到动物的家两张图,然后问幼儿: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2、如果幼儿不知道,或回答错误,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喜欢整洁的环境,那小动物们呢?

(五)课堂活动四:

1、教师拿出科学图书,重复上面的活动步骤,让幼儿讲述。

2、如果幼儿不知道答案,或回答错误,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爸爸妈妈对幼儿的关怀、照顾的例子,让幼儿感受到照顾小动物就像爸爸妈妈照顾幼儿一样。

(六)总结语:

1、幼儿能完全了解爱护动物的方法后,让幼儿给自己拍拍手当做是一种鼓励。

2、最后,颁发给幼儿爱心贴纸。

第12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变干净了

——执教者:09304陈汪菲

活动目标

1.对把脏水变干净的现象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能够自主动手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3.通过实践活动,感知脏水可以通过用纱布、毛巾、布等东西过滤变得干净

活动准备

纱布、棉花、布、卫生纸、空矿泉水瓶、透明杯、记录表、木棒

活动过程

1.猜谜语,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昨天有一个老奶奶给老师出了一个谜语,老师想了一天都没想出来,想请小朋友帮老师想一想。竖起你们的小耳朵听好了: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洗衣和煮饭,都要用到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2.幼儿讨论,自主探究怎样把脏水变干净水

(1)幼儿讨论,水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脏水变干净

(2)介绍材料,幼儿自主探究

这里有一杯很脏很脏的水,请你们用桌子上的这些东西把脏水变干净。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3.教师示范,幼儿再次动手操作

(1) 教师示范步骤并做记录,幼儿仔细观察

(2) 教师介绍记录表,幼儿动手实验并做记录

(3) 教师总结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去做一做,看除了今天我们用过的这些东西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把脏水变干净。

活动结束

第13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

美丽的金鱼(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学会由头至尾地观察金鱼。

3、懂得观赏金鱼,了解爱护和饲养金鱼的基本方法。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玻璃缸,鱼缸中至少有一条金鱼、鱼食若干、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金鱼,初步认识金鱼。提问:

(1) 鱼缸里有什么?金鱼是什么样的?

(2) 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小朋友怎样去看金鱼呢?

教师提醒幼儿不用手触碰鱼缸中的金鱼。

2、知道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提问:

(1) 金鱼的头在哪里?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2) 金鱼的所以身体上有什么?它身上一片一片的东西叫什么?

(3) 金鱼身体后面是什么?它的尾巴像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观察到的金鱼的外形特征,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

3、请幼儿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了解其甚或习性。提问:

(1) 金鱼爱吃什么?它是怎么吃事物的?

(2) 金鱼喜欢住在哪里?它是怎样游的?

教师告诉又有而在喂金鱼吃事物的时候,必须注意每天不能给鲸鱼喂许多事物,否则,金鱼吃得太多,会撑死的。接着,让幼儿模仿金鱼嘴一张一合地吃东西以及在水中摆动尾巴游来游去的样子。

4、教师带领幼儿阅读幼儿用书。

(1) 让幼儿看图说说:画面上的金鱼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想一想,你还看见过什么样子的金鱼?

(2) 教师念儿歌《金鱼》,并带领幼儿看图念一念儿歌。

5、欣赏歌曲《小金鱼》,并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在教师里游来游去。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有序地观察金鱼,了解金鱼的主要特征。有步骤的指导幼儿探索过程。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操作。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班级的自然角里养了金鱼,幼儿已有了一些对金鱼的了解,但了解的较肤浅,不全面,较分散。活动中将采用比较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学习内容。将根据幼儿自己的独特的认知特点,采用让幼儿看看、给金鱼喂食,观察金鱼吃食,模仿小金鱼在教师里游来游去等活动认识金鱼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第14篇:幼儿园科学活动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

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 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 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 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 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 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 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 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 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 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 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 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 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 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

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

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 1 号的动作 吗?2 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 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 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 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 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 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

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

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 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 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美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 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更多幼儿园课稿编辑:帮帮宝网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 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 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第15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特别的礼物”

2017-2-28 17:41:41 69次浏览 分类:学前教育 信息来源:本站

主要涉及领域:科学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选材《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之《不是一伙的》,主要是从一个群体中,将不一样的事物选出来,提升幼儿的分析、观察能力,以及分类等逻辑思维,对小班幼儿而言新颖有趣,有一定难度。考虑到绘本“不是一伙的”是将不一样的事物“赶出去”这样的情节,从小班幼儿的情感出发,并不友善,因此改成了将不一样的事物“圈出来”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套上了“给特别的小矮人过生日”的情境,使活动更有趣,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 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点数和按数取物的活动开展的比较多,幼儿掌握情况比较理想。本次公开教学活动,并没有从这些方面人手。而是引导幼儿尝试了数学活动中的比较、观察和分析,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育理念。 活动目标:

1.尝试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从一组物体中找出不同的一个,学习排除分类。 2.愿意给朋友送礼物,感受庆祝生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

2.幼儿操作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1.找出不一样的小矮人

师: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一群小矮人,请你数数有几个小矮人呢? 师:有一位小矮人长得很特别,你找到了吗?哪里不一样?为什么特别呢?因为他和别的小矮人不一样,我们和这个特别的小矮人打个招呼吧! 2.找出不一样的礼物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找出不一样的礼物

师:今天,是这个特别的小矮人的生日,他的好朋友会怎么做呢?(送礼物) 师:送给小矮人的礼物一定要和每一组中其它礼物不一样,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一号小矮人应该选哪个礼物呢,为什么?(绿色的气球) 二号小矮人应该选哪个礼物呢,为什么?(圆形的积木) 三号小矮人应该选哪个礼物呢,为什么?(五朵花) 四号小矮人应该选哪个礼物呢,为什么?(青菜) 五号小矮人应该选哪个礼物呢,为什么?(饼干)

现在,还有六号小矮人没有送礼物呢,我们来帮忙把特别的礼物找出来吧! 教师介绍操作方法和要求:看看操作纸有哪些礼物,想一想,然后用记号笔把特别的礼物圈出来。(蜡笔)

(1)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验证幼儿的操作,请个别幼儿说说理由 3.游戏:特别的生日会

(1)特别的小矮人今天过生日,收到了这么多礼物,心情怎么样? (2)你想对特别的小矮人说一句什么祝福的话呢? (3)我们一起来唱生日快乐歌吧! 附加ppt图片: 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最重要的准备是PPT课件,虽然取材于绘本《不是一伙的》,但是因为理念不同,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改。一开始是比较简单的颜色、图形、数量,然后是有一定难度的类别。在类别的选择上,从“植物类”、“家电类”、“玩具类”、“食物类”、“水果类”、“蔬菜类”、“服装类”等中间进行挑选,选择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幼儿熟悉、理解的类别,在图片的选择上,主要运用了小班幼儿常见的物品,使活动紧紧围绕重难点开展,避免模棱两可的答案。

活动从选择最特别的小矮人开始,依次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特别”,然后根据特别的小矮人喜欢特别的礼物为由,为六个小矮人选择特别的礼物,这六次选择,分别从“颜色”、“形状”、“数量”逐渐递增难度到“水果蔬菜类”、“玩具食物类”,然后请幼儿操作,从“服装类”里选出“蜡笔”这个学习用品。难度逐渐递增,需要幼儿更多的思考和分析。 本次活动中幼儿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逐渐掌握什么是“特别”,通过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习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操作环节,有序不拥挤,整个活动中都能积极的思考。反观教师在本次活动中,还是显得比较哕嗦,小结不能做到简洁、有效,各环节的过渡语,没有衔接好,显得有些直白,应对幼儿比较“特别”的回答,教师的临场反应不够灵敏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儿歌解决学拼音的重难点

2017-2-27 10:02:46 62次浏览 分类:学前教育 信息来源:本站

在学习汉语拼音时,有些家长辅导起来和老师的不一样,这样孩子只有越来越糊涂哦,小编将汉语拼音中的一些重难点做了一下归类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但还要以老师教的为准哦!

汉语拼音中最重要的

23、

24、16也就是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3个声母b 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xzh ch sh r z c sy w其中zh ch sh r是翘舌音,也叫卷舌音;z c s是平舌音。

24个声母分为6个单韵母:ɑ o e i u ü

9个复韵母:ɑi ei ui ɑo ou iu ie üe er其中er为特殊复韵母,不和其他声母组成音节,只能自成音节。9个鼻韵母:(包括5个前鼻韵母、4个后鼻韵母)ɑn en in un ün(5个前鼻韵母)ɑnɡ enɡ inɡ onɡ(4个后鼻韵母)

16个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i

yi wu yu ye yue yuyinyun ying其中最容易写错的是整体认读音节“ye,”容易写成“yie”。

拼音标声调的位置给音节标声调时,记住标调儿歌就能避免啦

标调儿歌 有ɑ不放过,无ɑ找o e ,i u并排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其中, 孩子最容易出错的是复韵母iu和ui的标调。

记忆最困难的地方小ü和 j q x y 拼写时的去点规则 去点儿歌小 ü 小 ü 有礼貌,见了j、q、x和大y就摘帽。j q x 和大y,从不和u在一起。

在家辅导时要不断强化,加强记忆。

为什么没有uo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中为什么没有uo 音节分为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如果uo在音节中出现,该音节为三拼音节。u为介母,o为韵母。三拼音节

●多音节:ia ua uo uai uan ian iaoiang uang iong ● 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 组合结果:4个ia:lia jia qia xia6个ua:gua kua hua zhua chuashua14个uo:duo tuo nuo luo guo kuohuo zhuo chuo shuo ruo zuo cuo suo6个uai:guai kuai huai zhuaichuai shuai18个uan:duan tuan nuan luan guankuan huan juan quan xuan zhuan chuan shuan ruan zuan cuan suan yuan(整体认读)10个ian:bian pian mian dian tiannian lian jian qian xian10个iao:biao piao miao diao tiaoniao liao jiao qiao xiao5个iang:niang liang jiang qiangxiang6个uang:guang kuang huang zhuangchuang shuang3个iong:jiong qiong xiong共82个

小编的啰嗦关于拼音的教学,我们大部分都是通过有趣的儿歌、故事等形式给孩子讲解。但由于时间短,内容多,孩子掌握起来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复习巩固。

相信练的多了,孩子就会觉得轻松易学了。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环节,是孩子正音、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识字、阅读的拐杖,也是通往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的必经之路。在发展儿童的语言、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汉语拼音本身只是一些符号,没有特殊的意义,让刚入学的孩子学起来难免枯燥乏味。特别是汉语拼音里的声母b d p q的辨别认读、j q x与ü的拼写、i y u wyi wu音近而形异拼音的发音和书写用法等都是难点中的难点。

请家长配合教师,将拼音教学生活化、游戏化、直观化,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掌握汉语拼音。希望家长朋友们都来试一试吧。

幼儿园大班健康活动:闹钟店老人感冒了

2017-2-22 17:09:30 138次浏览 分类:学前教育 信息来源:本站

活动目标:

1.了解感冒的一些主要症状,以及感冒的原因,懂得预防和治疗感冒的基本方法; 2.能关心他人,知道探望病人的基本常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阅读过绘本《开闹钟店的老人》;幼儿自己感冒的经验。

2.材料准备:操作图卡每个幼儿两张,一张感冒原因,一张预防感冒的做法,彩笔每人一枝;口罩,几个礼物包(情景表演可能需要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回忆看过的绘本情节,讨论感冒了有哪些症状?感冒了应该怎么办?

重点提问:(1)上次我们看过《开闹钟店的老人》,书里那个老人生病了,他打喷嚏、鼻塞、头疼、咳嗽,老人可能得了什么病呢?(2)你感冒过吗?你感冒的时候,身体有哪些地方不舒服?(3)我们感冒了,怎么做才能好起来呢?

首先应该去看医生,确定病症,千万不能乱吃药。如果是感冒,要听医生的建议打针、吃药;多喝水,吃清淡、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二、图片辨析:老爷爷感冒的原因 1.在图上寻找感冒的原因

提问:看看图片,找一找可能会让老爷爷感冒的事情,用笔画上记号。 着凉了(淋雨,吹风);

病毒感染(和感冒的人密切接触); 体质虚弱(缺乏锻炼)。 2.在图上寻找预防感冒的方法

提问:怎样预防感冒?找出图中正确的做法,并画上红花。 及时增减衣服;平时多锻炼;

不去人多空气不好的地方; 不和感冒的人接触; 勤洗手,讲卫生。

三、情景表演:关心感冒的老人

(一)讨论:如果你是老爷爷的邻居,老爷爷感冒了,你会怎么关心他? 电话问候,注意不要打搅到老人休息; 去看望的时候要戴口罩; 熏醋; 送小礼物。

(二)情景表演:老师扮演生病的老人,请2~3个幼儿表演探病的人,每表演一个让大家评价探病的人做得对不对。

四、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感冒的知识,可以和你的朋友和家长讨论、分享,让大家都少生病,更健康! 幼儿园中班艺术活动:爱跳舞的猫

2017-2-16 9:45:20 次浏览 分类:学前教育 信息来源:本站

设计意图:

英国作曲家戴维·赫勒韦尔的钢琴曲《猫之步态舞》具有典型的爵士风格,以和声色彩和节奏的精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正得意地跳着爵士舞的猫的形象。因为猫的形态、动作、习性为幼儿所熟悉,有助于幼儿在欣赏过程中发挥想象,融入情境,感受爵士乐的风格及其带来的愉快体验,我设计、组织了这一活动。

为适合中班幼儿欣赏《猫之步态舞》,我对音乐进行了节选,音乐结构为:引子一A-B-A。在活动中,我试图让幼儿通过听辨、律动、欣赏教师的表演等多种途径,帮助幼儿感受欢快、跳跃的节奏和旋律,初步感受爵士乐的风格,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 目标:

1.欣赏乐曲《猫之步态舞》,初步感受其欢快、跳跃的风格和ABA的结构特点。 2.能通过听辨、律动、欣赏教师的表演等方式感受音乐的风格。 3.大胆模仿,快乐舞蹈,享受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 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小猫,有模仿小猫的表演经验,会唱歌曲《找小猫》。 2.材料准备:

(1)乐曲《猫之步态舞》和歌曲《找小猫》(扫文末二维码可获取)。 (2)用于感知音乐情绪的三张加菲猫图片。

(3)用于感知演奏爵士乐的乐器(如小提琴、钢琴、萨克斯)的图片。 (4)用于表演的小猫头饰、服饰以及各种装扮材料。 过程:

一、做律动"找小猫",萌发活动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做律动进场,围圈坐下。

二、欣赏音乐,感受其特点

1.欣赏音乐,初步感知音乐节奏。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首非常有趣的音乐,叫作《猫之步态舞》,是英国的戴维创作的专门描写小猫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幼儿安静地倾听音乐。)

师:听了这首音乐,你觉得心情怎么样?你觉得音乐节奏是快的还是慢的?(幼儿回忆、表述倾听音乐后的感受。)

2.欣赏音乐,辨别演奏乐器,了解乐器名称。

师(音乐停止后,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乐器的PPT课件):你们看看大屏幕上的乐器,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介绍钢琴、小提琴、萨克斯,并让幼儿听听这三种乐器的声音特点。) 师:请你们想一想,这么好听的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师:你们说出了这么多乐器的名称,现在我们请电脑博士告诉我们正确答案吧! 师:原来它是用钢琴演奏的。我们给回答正确的小朋友鼓鼓掌吧!

师(小结):《猫之步态舞》是用钢琴演奏的。钢琴的声音很清脆,可以演奏欢快、跳跃的音乐,也可以演奏缓慢、连贯的音乐。你们喜欢听吗?(教师鼓励幼儿说说感受。) 3.欣赏音乐,看图听辨音乐的情者。

师:这是一首描写小猫的音乐,这里有三幅图片,你听了音乐后觉得小猫是在睡觉、写字还是在开舞会呢?为什么?

4.欣赏音乐,用身体动作感知音乐的节奏。

师:如果你是小猫,你会跟着音乐做什么动作呢?请你们试试看。(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及时发现动作有创意的幼儿并请他示范。)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放一段小视频,看看里面的加菲猫是怎样跳舞的。(教师播放动画片《加菲猫》片段,幼儿观看。) 师:加菲猫是怎样跳舞的?它都跳了哪些动作?请你们试着学一学、跳一跳吧!(教师鼓励幼儿跟随音乐节奏起舞。)

5.欣赏音乐,感知ABA的结构特点。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识沙锤和铃鼓。

(2)跟随音乐《猫之步态舞》用沙锤和铃鼓演奏,表现ABA的结构,并引导幼儿观察教师用这两种乐器演奏的先后顺序。 (3)引导幼儿交流、讨论。 师:刚才老师用沙锤和铃鼓演奏了这首好听的音乐,有谁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教师帮助幼儿回忆,引导幼儿说出先是用沙锤演奏,然后换成铃鼓,最后又换成沙锤。)

师(出示乐器图片):有的小朋友发现刚才老师用了两次沙锤,一次铃鼓。你们看看,老师用乐器演奏的顺序是不是跟这张图片一样呢?先用了沙锤,再用了铃鼓,最后又用了沙锤? 师(小结):现在你们知道了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用沙锤演奏的,中间第二段用了铃鼓演奏。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音乐是一样的。

(4)师幼共同演奏,加深对乐曲ABA结构特点的感知。

三、学习表演,体验快乐

1.欣赏教师表演的优美的猫之步态舞。 (1)教师表演,幼儿观看。 师:现在老师跟着音乐跳一段猫小姐的舞蹈,请你们欣赏,希望你们能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教师戴上面具、穿上服装进行表演,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教师的动作来表现猫的体态,再次感知乐曲ABA的结构特点。) 师:我发现有些小朋友很棒,能跳出两组一样的动作。××刚才自信的舞蹈真像一只灵巧的小猫,我们给他鼓鼓掌。

(2)师幼共同起舞,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ABA的结构特点。 2.师幼着装起舞,感受快乐。

师: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样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漂亮的头饰,开一个快乐的舞会呀? (幼儿挑选面具和服装,教师引导幼儿设想自己是一只怎样的小猫,将表现怎样的舞姿。) 师:猫小姐、猫先生,欢迎你们参加今天的猫咪舞会,希望你们玩得开心。(穿好服装后,师幼随着音乐共同起舞,想象小猫的各种舞姿,感受音乐愉快的情绪,表现小猫活泼调皮的特点。)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头发乱了

2017-2-14 16:11:53 152次浏览 分类:学前教育 信息来源:本站

活动目标:

1.能在游戏中体验头发飞舞的乐趣,感知头发飞舞起来时夸张、有趣的特点; 2.自主探究用吹、抛等方式表现头发飞舞时夸张漂亮的线条,感知力度不同线条不同; 3.尝试用不同的图形、线条自主表现人物的身体部分,用各种原生态材料、废旧材料(纽扣,彩纸,报纸)装饰画面,丰富画面内容,激发想象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看“野人舞” 材料准备:勾线笔(黑、红)、

颜料(黑红白)、白纸、加压滴管、剪好的头像图片、牛皮纸、相机、音乐(编辑好的印第安音乐)、各种彩纸、报纸、纽扣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野人舞”,激发幼儿创作的乐趣

1.播放音乐,请部分长发女孩儿跳起“野人舞”,鼓励她们把头发甩起来(教师用相机抓拍)。 幼儿在游戏中用吹、抛等方式自由表现头发飞舞,体验头发飞舞的乐趣,感知头发飞舞起来时夸张、有趣的特点。

(通过音乐律动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随着音乐节奏甩头发感受游戏的乐趣。) 2.欣赏图片,感知头发飞舞的夸张、有趣。

提问:头发甩起来的感觉怎么样?飞舞起来的头发像什么?幼儿讨论交流。

(通过欣赏现场照片,幼儿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头发飞舞起来夸张,蓬松、凌乱、飘逸等特点。)

二、幼儿创作

1.思考画面的布局,将纸的左右两边对齐折起来,选择任意一边进行创作。(可1:1对折,也可任意比例折。同时提示幼儿避免破坏画面的整洁。) 2.随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创作,感知运用不同力度、不同角度进行吹、抛,形成的头发线条走向则不同。(风干) 师:我们随着音乐试试在纸上跳起印第安舞蹈吧! (幼儿自主探究在纸上创作:加压滴管吸进颜料滴在纸上——随音乐轻轻抛、使劲抛、轻轻吹、使劲吹、平行吹、由上往下吹。) 师幼过程中交流:纸上跳完舞后,再打开纸看看,你的头发怎么样?小朋友设计的发型都非常特别。原来我们吹的方向不一样,力度不一样,颜料形成的线条就不一样,我们的发型也会不一样。

3.贴上头像图片,尝试用记号笔添画人物的身体部分,丰富画面内容。 师:拥有特别发型的你会去干什么呢?激发幼儿的进一步创作。

(幼儿探究发现:头像图片贴在头发的中间,边沿,左右任意位置,这样出来的效果会不同,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4.尝试用各种原生态材料、废旧材料(纽扣、彩纸、报纸)装饰画面。 师:这些材料如果用在作品中,你会怎么样利用它们呢? 备注:引导幼儿用其他材料装饰画面,在丰富画面内容,增添画面立体感的同时,也促进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创造的能力,更增加幼儿对其它材料变废为宝,变旧为新的认同感。

三、展示欣赏,评价

师:你喜欢这样的自己吗?为什么?这样打扮,会去干什么呢?还喜欢谁的作品? (教师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发现作品的有趣。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同伴的作品。)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室内游戏活动方案

2017-2-11 16:47:26 166次浏览 分类:学前教育 信息来源:本站

椅子桌子新玩法:室内游戏

钻洞寻宝(小班)

将三张桌子按宽度连接摆放,在桌子下面放好塑料地垫,并撒下“宝贝”(用纸片等玩具做宝贝);

引导幼儿利用桌下空间,双腿跪地爬过障碍物,进行钻山洞练习。 在钻的过程中,幼儿至少要捡到4个宝贝,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

过草地(中班)

将五张桌子并在一起,幼儿依次从一端爬上桌子,滚动到最后一张桌子上以后从桌上下来,走回到起点。

练习在物体上滚动,磨炼幼儿的勇敢精神,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

跳水运动员(大班)

准备好一张桌子,一块大而厚的垫子以及自制的标尺。 在幼儿爬到桌子上站稳后,教师让幼儿向垫子上跳。 可以先蹲着跳下,再试着站着跳。

练习从高处向下跳,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

收纳箱里别有洞天 室内游戏

蚂蚁搬家(小班)

在小蚂蚁搬食物的游戏中,促进幼儿手掌的抓握能力,发展、培养幼儿团结合作能力。

将幼儿分成两个小组抬着收纳箱,把分好的幼儿排成一排,在离幼儿十米远的地方摆放一些玩具,老师发口令后幼儿开始抬着收纳箱去对面捡玩具,然后幼儿将收好的玩具抬回原地。

跳跃障碍(大班)

锻炼幼儿跳跃过障碍的能力,鼓励幼儿大胆地创造出各种不同玩收纳箱的方法。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勇敢、团结的合作精神。 玩法:

一是将收纳箱排成一排,每个收纳箱间隔一定距离,幼儿跳跃每个收纳箱。二是将收纳箱叠起来,幼儿用手撑住收纳箱然后跳过收纳箱。

小小高跷乐趣多 室内游戏

小高跷是制作简单易行又略带挑战的玩具。将几个易拉罐捆绑在一起,再拴上两根与幼儿身高适宜的绳子,一个小高跷就做成了。

让幼儿双脚踩在小高跷上慢慢地走,锻炼幼儿踩着物体向前行走的能力和胆量。

将几个小高跷捆在一起,变成一个梅花桩,让幼儿玩踩梅花桩的游戏,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

将制作好的小高跷摆成S形小路,让幼儿沿S形小路行走,既不能碰到小高跷,还要保持速度,充分锻炼幼儿的快速行走和身体协调能力。

转圈游戏百玩不厌 室内游戏

一名幼儿蒙着眼睛站在圆圈内,全体幼儿一起说儿歌:“刮大风,下大雨,冬天来了个白毛女。白毛女,就是谁?”儿歌说完后,中间蒙眼的幼儿睁开眼睛,随机指一名幼儿到圈内替换他,游戏反复进行。

这个游戏的儿歌节奏感强,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而且每位小朋友都期待着下一个被指到的是自己。游戏虽然简单但孩子们玩得乐此不疲。教师在组织时,除了提醒孩子要保持匀速、注意安全以外,还要注意让每位幼儿都有参与游戏的机会,确保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

第16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活动目标:

1、感知红、黄、蓝三种颜色,并根据颜色标记匹配相应的瓶子。

2、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探索颜色变化的规律。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红、黄、蓝等多种颜色。

物质准备:装有小半杯水的透明塑料瓶人手一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或黄、蓝颜料;红、黄、蓝颜色标记分别固定在塑料筐上,橙色、紫色、绿色的小房子图片标记固定塑料筐上;红黄蓝等颜色卡片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魔术师,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塑料瓶):这是什么?瓶子里的水有颜色吗?我要开始魔术啦,我能把这个瓶子里的水变漂亮,你想看吗?

2、教师边念儿歌边轻轻地摇晃瓶子:“小小瓶儿摇啊摇,小小瓶儿变变变。”引导幼儿发现瓶子里水的变化,并说一说变成什么颜色啦。

二、出示很多瓶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来当一回魔术师呀?”“请你们轻轻的从椅子下面拿出瓶宝宝,摇一摇吧。”(幼儿操作)

2、“你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多问)

3、看!我的是什么颜色呀?(教师举起红色)和我一样的瓶宝宝举起来,我的瓶宝宝要和它亲一亲,不一样的藏起来。”(重复黄、绿颜色)

“这些瓶宝宝都玩累了,我们要把它们送回家。”(过渡句)

三、观察颜色标记,开展“送瓶子回家”活动。

1、教师(出示颜色标记筐):这是什么颜色?这里是彩色小瓶子的家,你会送瓶宝宝回家吗?

2、引导幼儿根据颜色标记,将自己手中的瓶子放在相应颜色的标记筐里。

四、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变化。

1、这个瓶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如果我换上其它颜色的盖子,摇一摇,那你们猜一猜瓶子里的水会不会变呢?会变成什么颜色呢?教师换一个瓶盖,摇晃瓶子,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变化。

2、启发幼儿想一想:瓶子为什么会变成这种颜色的呢?幼儿自由讲述。

五、幼儿相互交换瓶盖,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观察色彩的变化。

1、引导幼儿观察瓶子的颜色,让幼儿交换瓶盖,并观察交换瓶盖的颜色,摇一摇瓶子,瓶子里的水会变成什么颜色。

2、瓶子里的水变成什么颜色了?(多问)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颜色呢?

六、结束:送瓶宝宝回家

教师:“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可是颜色宝宝又蹦又跳,玩累了,要回家休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出示3幢房子图) 教师先示范送:橙色的瓶宝宝送到橙色的家里,绿色的瓶宝宝送到绿色的家里。紫色的瓶宝宝送到紫色的家里。

师:今天我们小二班的小朋友都很能干,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其它的颜色,我们到外面去找一找,看一看吧

第17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气象员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动物在预报天气时的特殊表现,丰富气象知识。

2、通过模仿、表演,掌握动物在预报天气时的动作。

3、引起幼儿探索关于动物的各种小秘密及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二、活动准备

1、故事《动物气象员》

2、在班内让幼儿每天轮流当\"气象记录员\"。

3、动物的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乌云、太阳的头饰个一个;沙包若干。

4、提前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关注天气变化,使幼儿对天气有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并讨论:今天是什么天气?前几天是什么天气?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等。)

2、天气预报员是怎么知道天气的变化的? (引导幼儿讨论,充分发挥想象,主动表达自己想到的各种预知天气的方法)

教师总结:\"气象专家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观测云象,利用专业气象仪器测出气温、风速等气象情况,来预知天气。(可出示卫星定位系统。气象仪器等图片)

3、听故事,知道一些动物和天气的关系

(1)、听故事,了解初步了解动物的在下雨时的情形。

(2)、师:小乌龟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蜻蜓是怎么知道的?蜘蛛又是怎么知道的?认识各种动物在下雨前的习性。

教师小结:\"小动物们真神奇,,他们在下雨之前做出各种动作来提醒人们要下雨了。它们是神奇的气象员!

4、根据幼儿的经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那我们小朋友也知道在下雨之前空气怎么样啊?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如:空气闷热、空气潮湿等)

师:一些动物也能感受到这些变化,所以就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现象,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预知天气的变化了。小动物们帮助了我们知道天气的变化,他们很厉害。\"

5、游戏《我是小小气象预报员》

师:小动物们是神奇的气象员,那我们小朋友也来当回神奇的气象员吧!游戏玩法:幼儿戴上小动物的头饰,教师戴上太阳的头饰,那小朋友们就随乐玩耍,教师戴上了乌云的头饰,小朋友们就根据自己扮演的动物,用肢体

语言预报天气。(游戏可进行数次,每次可让幼儿交换头饰,感受不同动物的表现,也可让幼儿来当太阳和乌云。)

游戏注意点:表演时不可碰到旁边的小朋友,及时根据教师的头饰做相应的反应。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仔细观察还有哪些动物可以做气象员的,并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与天气\"这方面的资料。

附故事:动物气象员

小山羊要出门去旅行了。它刚跨了门槛,主人家玻璃缸里的一只小乌龟高声喊住它:“山羊弟弟,今天天气不好,要下雨,你最好不要出门。小山羊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天会下雨? 小乌龟说:“你看见我身上的小水珠了吗?快要下雨之前,空气中的水汽比较多,这些水汽碰到我凉凉的背,就慢慢结成了无数的小水珠。”小山羊半信半疑,没有吭声。小乌龟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问门外的蜻蜓。”小山羊走出门,正好碰上一只蜻蜓。那只蜻蜓飞得低低的。小山羊上前问道:“蜻蜓弟弟,今天天气好吗?我想去旅行,能去吗?”蜻蜓说:“今天天气不好,要下雨啦。”“你怎么知道会下雨的?”小山羊不明白地问。 蜻蜓说:“你看我不是飞得很低吗?下雨之前,空气里的水汽特别多,我的翅膀上沾满了水汽,就只能低低地飞。”小山羊还是将信将疑。蜻蜓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问问前面树上的蜘蛛。”小山羊向前走去,问树上的蜘蛛:“蜘蛛哥哥,今天会下雨吗?我想去旅行,能去吗?”在树上收网的蜘蛛说:“今天天气不好,快下雨了,请你不要出去啦。”“你怎么知道会下雨呢?”小山羊问,蜘蛛一边收网一边回答:“天快下雨了,昆虫都飞得低低的,我织在高处的网捉不到昆虫,只好把他收下。等天晴了,我再重新在高处织网。小山羊这才相信了,它不出去旅游了,赶忙转身回到屋里。不一会儿,真的下起雨来了。

第18篇: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

根据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初探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中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这点说明了在幼儿阶段,他们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在科学领域中,《指南》中也提出了明确规定:“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就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为贯彻落实《指南》精神,在工作实践中,我就如何根据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纲要》和《指南》精神的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提升 科学探究能力,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科学经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教师就要真正成为幼儿探究过程的引领者、支持者、帮助者。

幼儿科学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包括:产生疑问或疑惑;猜想和假设;观察和实验;记录和整理获得的信息与结论;解释与交流等基本环节与步骤。

1、创设情境,激发发现并大胆提出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索的起点,教师要以多种形式给予幼儿提出问题的时间与机会,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认真倾听,记录下幼儿的各种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形成有探究意义音和价值的问题,作为幼儿探究的起点。

2、鼓励幼儿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说明理由。猜想和假设(推测)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面对问题,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分析和预想事物及现象的成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探索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幼儿直正动脑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急于提出自己所谓“正确”的想法。

3、引导幼儿观察和实验验证。结论的得出要以观察和实验中看到的事实为依据。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客观而细致的观察、实验与验证,培养幼儿对事实的尊重,对证据的重视。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其进行反复的观察、实验与验证从而发现真相。巩固或调整自己的认识,主动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材料上的支持和帮助.要观察记录幼儿的实验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观点,所有的发现,还要通过提问、建议等方式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和原理迈进。

4、支持和引导幼儿记录和整理获得的信息。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幼儿记录的意识与能力。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鼓励幼儿用多种适宜的形式进行记录。幼儿可以用图画,符号、表格、文字、照片等多种适宜的方式,记录活动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步骤。

(5)

5、实验之后,在讨论中形成的。幼儿间的交流与讨论,对形成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组织集体、小组、个别多种形式的交流与讨论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此环节教师要鼓助幼儿大胆的发表个人的意见.专心倾听他人的见解、养成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指南》遵循幼儿学习的这一特点,在说明中也强调指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并在“教育建议”中大力倡导:“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不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等等。

综上所述,幼儿学习的方式与特点就是在生活中、游戏中,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操作、探究,不断地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进行有意义的自我建构。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是事关教育观、儿童观的大问题,是 “幼儿为本”理念的实践取向问题。实施《指南》首先需要理解与认同《指南》的理念与教育观念,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真正让幼儿享受展于幼儿期的独特生活,体验游戏、操作、交往、表现带来的创造的、合作的、成长的快乐,彻底摆脱小学化的桎梏,从成人功利主义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身心健康获得发展。

第19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课——什么会滚?

一、活动目标

1、能让孩子对圆的物体感兴趣。

2、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探索活动的快乐。

3、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圆的物体是会滚动的。

二、课前准备

老师从活动区内玩具中挑选出小球,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柱体积木各一块,圆木条、方木条各一个,放在老师座位面前

三、活动步骤 (【】内为实际情况)

1、导入语:老师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老师面前放的是什么啊?”【小朋友主动问:“老师,怎么拿了这么多玩具啊?”】

2、老师与一些幼儿玩几下滚球、接球的游戏。【同时复习英文短语“roll the ball”】

3、老师:“小球会在地上滚,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东西也会滚呢?” 请幼儿逐一到前面面向其他幼儿,老师递与一个玩具让他/她在地上“滚一滚”,同时问所有幼儿:“这个会不会滚呀?”幼儿:“会/不会。”

4、向幼儿依次提问:“你玩的是什么形状的玩具?它会滚吗?为什么?怎么滚的?”

幼儿1:“是球。会滚。因为是圆的。” 幼儿2:“是圆(柱)形的。会滚。因为它这边是圆的。把它竖起来滚。”师:“对了,因为它有一个圆面。”

幼儿3:“是长方形的。不会滚。因为它没有圆面。”师:“对,它还有角。”

5、师幼共同总结:没有角、有圆面的东西会滚动。

6、活动结束,指导幼儿将玩具放回原处。师:“请你拿一个会滚/不会滚的玩具放回去好吗?”

四、活动延伸

让孩子们回家后继续寻找会滚的事物,如球、易拉罐、饮料瓶等,与父母动手探究“圆形纸片会不会滚?”,并于明天来园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活动评价:

优点:

1、利用园内玩具作为教具,简便、直观、操作性强。

2、利用孩子对玩具的极大兴趣,增强他们动手参与操作的积极性。

3、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互动很多。

4、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5、留下一些思考题作为活动延伸。

6、收拾玩具环节既能作为活动效果的考查,又能培养孩子及时收拾的好习惯。

不足:

1、没有提前让幼儿准备,可从家中带来易拉罐、瓶子等,更贴近于生活。

2、应准备木板搭成一个斜坡,可显得更加直观。未在幼儿园找到相关材料。

3、活动前想到对圆形纸片、半圆形、圆锥体积木进行探究,但临时没有合适材料。

4、未多关注幼儿的表达能力和知识巩固。

第20篇: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课题:夏天的雷雨 课时:一节课

班级:中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

设计思路:

夏天到了,雷雨天气很常见,遭雷电伤害的事情也常有发生,且让幼儿从小就认识雷电、学会如何防雷电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教育工作,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由于雷电的理论性较强,而幼儿的理性思考水平较低,便选择以故事导入,并将这个故事作为该科学活动的背景,以此来引起幼儿的兴趣。整个活动围绕雷电是什么、怎么形成、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并以幼儿喜欢的形象小红帽、小猴子、等来引出这些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交流,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更愿意参加活动。幼儿在学习了如何防雷电伤害之后,观看动画,进行情景模拟小游戏,来强化活动的第4环节,让孩子快乐的掌握知识。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到打雷是夏季的自然现象,并初步了解雷电的形成及危害,掌握防止雷电伤害的基本知识。

2、培养幼儿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能力及遇到雷雨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3、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

二、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

2 3验准备:

1

、音频《打雷了、闪电了》、视频《雷电形成》、课件、卡片(小红帽、小兔子、小猴子、大树、电线杆、铁架、巨石) 经、在生活中幼儿遇到过雷雨天气,见到过雷电。

三、重难点 重点:雷电的伤害及其防护 解决办法:幼儿讨论、图片展示、情景模拟 难点: 雷电的形成。

解决:观看视频、故事说明法

四、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放映第一张ppt)【今天小红帽想要邀请小兔子、小猴子去外婆家做客。刚走出家门,突然传来了雷雨闪电的声音(音频《打雷了、闪电了》),红帽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害怕,就急忙的跑回家躲了起来(放映第二张ppt)。小朋友们能帮帮小红帽、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吗?(下雨了、打雷了、闪电了)】

2、幼儿交流:雷电是什么样子的?雷电都是什么时候出现?

【小红帽他们很疑惑:什么是打雷呢?闪电是什么样呢?他们什么时候出现呢,是现在这个季节吗?(小朋友发言) 并请小朋友模仿雷的声音】

教师小结:【听了小朋友的话,小红帽点了点头,很高兴得对

它的朋友们说:我们刚刚听见的轰隆轰隆声就是雷声,天上那条白色的、带有很刺眼光芒的线就是闪电,雷声和闪电在夏天很常见。所以我们大家都不要害怕了。】

3、让幼儿想一想、并交流自己的经验:雷电是怎样产生。

【①小猴子问道:雷电是怎么产生的?他这一问题难倒了小红帽他们。小朋友们能告诉他们答案吗?(小朋友发言)②小红帽听了小朋友们的回答后还是不明白,于是他们决定呼叫米老鼠博士,“嘟嘟嘟”,电话通了,小红帽问到:米博士,雷电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来看看米老鼠博士的回答(观看视频《雷电形成》)。】

教师小结:【(放映第三张ppt)天气变热了,小水滴觉得大地妈妈很热,所以他就到天空阿姨那里乘凉。 越来越多的小水滴都到了天空阿姨家,天空阿姨家已经住不下了,所以一些小水滴不小心就被挤了出去,从天空阿姨家掉了下去。 就在小水滴回大地妈妈家时,他们撞上了来天空阿姨家的小水滴,发出了很大的声音和很强的光。” (故事)】

4、雷电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看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图片展示的行为。

【一个小时候后,雨停了,小红帽和他的朋友又出发了,并顺利的到达了外婆家(过渡)。那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雷电吗?(有)当你们遇到雷电时,是怎么做的呢?(小朋友交流)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遇到雷电时是怎么做的呢?(看课件)他的做法对吗?错误行为会造成什么危害?应该怎么做?

图一:安装避雷针。(向幼儿简单介绍避雷针及富兰克林,鼓励幼儿向他学习)

图二:闪电了,小明在玩电脑。

图三:打雷闪电了,小明在室外打手机。

图四:下雨闪电了,小明在大树下躲雨。

图五:打雷闪电了,小明在家打电话。

教师小结:如何防雷电。(课件展示)

室内:

地势低洼的地方蹲下、远离树木输电线、不要使用移动电话、不要将在空旷的场地上扛铁质工具

尽快离开水面。

室内:

关好门窗、远离金属器具、拔下电源插头、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5、游戏:情景模拟

游戏规则:三名幼儿扮演小红帽、小猴子、小兔子,四名幼儿扮演道路上的大树、电线杆、铁架、大石头。教师旁白给出情景,当听到雷声后幼儿选择躲避的地方。

活动前:选择三名幼儿戴上小红帽、小猴子、小兔子的头饰,再选择四名幼儿戴上大树、电线杆、铁架、巨石的头饰。

活动中:教师旁白:小红帽邀请小兔子、小猴子去外婆家做客。走到半路上,突然传来了雷雨闪电的声音(音频《打雷了、闪电

了》)。小红帽他们该怎么做?扮演小红帽、小猴子、小兔子的三名幼儿听到雷声选择躲避处。

活动后:教师就幼儿的选择做出简单评价。(可再重复活动一次后再评价)

6、活动结束

【让小朋友在下一次打雷闪电时和父母认真观察观察。教师宣布活动结束。】

五、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组织心得体会.doc》
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组织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