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练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2021-02-0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学导练辅教学模式

朱坑学区“学、导、练、辅”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产生背景

面对当前山区学校的现状,生源日趋减少,学校班容量大部分在20人左右,造成班级的小班化趋势,同时河南永威的“课改”经验又给予我们不少启示,所以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不仅是切合时势的教育改革,也是我区进行教育改革的一次磨练,一种机遇。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1、平遥县“四·三·一”教学体系:

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是理念、要求,也可以形成教学模式,但更应该视它们为教学策略,其核心是以学定教。作为策略,可视情况调整,比如也可以多教,也可以先教,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不必过于拘泥。

“目标引领——策略驱动——以学施教——主导跟进”

2、生本教育理念:“快乐、素质、成绩”是生本的美好理想。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是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注重有效,是“学、导、练、辅”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

3、小班化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

⑴教育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⑵教育主体性原则: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归宿。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主体型”转向“学生主体型”,不仅让学生去适应环境,而且强调使环境去配合学生的发展。

⑶因材施教原则:小班化教育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员全程分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作业批改、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实施因材施教。当代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和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差生,只有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小班化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三、模式的预期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紧张学习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培养良好习惯的目标,应当是小班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

四、模式解读

“学、导、练、辅”,是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四个基本环节。 “学”:学生行为——学生的学,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时间为10——15分钟。

“导”:教师行为——教师的导,即包括导入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的“以学定教”(引导、点拨)、教师的施教。时间为5——10分钟。 “练”:学生行为——学习内容的训练,包括学生学习后的分层展示及当堂训练,训练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层次(保底),二是提升发展层次(吃好)。时间为10——15分钟。

“辅”:教师行为——针对训练的辅导,即教师在分层展示和分层训练后对共性问题的辅导和个别辅导,既有对A、B层学生的指导,也要加强C层学生的辅导。时间为0——5分钟。

五、基本流程

(一)辅助环节,为自学铺垫

辅助环节包括:“导课”、“板题”、“示标”、“示导”四个小环节。

1、“导课”,即:导入新课。

1分钟左右,要求教师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多采用激趣导入和迁移导入。

2、“板题”,即:板书课题。

快速导课,引出新课,然后把本节课的课题板书在黑板上。板书时字体要工整,不能潦草。从写字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水平能力,还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示标”,即:出示教学目标。

要求教师围绕本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相结合。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五点:

(1)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要求教师每堂课只需出示C层学生要达到的基础性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要实事求是,如果不实事求是,要求理解的,教师却设定为掌握、运用,要求熟读的,教师却设定为当堂“背诵”,学生当堂达不到,那么,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意义,就是搞形式主义。教师出示教学目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科学,要让学生听得懂,做得到。

(3)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总目标的具体分解。如果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也就达到了学科总目标

(4)教师出示教学目标的时间不能太短,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5)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一节课,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有些教师上课随意性大,经常“偏离教学目标”,还认为自己是在创新。创新不等于“随意”。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问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

4、“示导”,即: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提示是针对学生学的内容的引入语,又是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语,更是对学生落实学习目标的要求语,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要体现“五个明确”,即明确: ①时间、②内容、③学习方法、④达到的标准、⑤展示的方法及要求。

能准确体现“五个明确”的就是有效的指导,反之则是无效的指导。 自学提示既可以一次出示,又可以多次出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考虑。

以上四个环节大体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

(二)同步自学,主动学习——“学”

1、目的意义:为每一个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时间和空间,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提升,最终达到学好的目的。

2、操作要领:

同步自学,即:“先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探究等。文科一般是读书,理科一般是看书,看例题、公式、基本概念,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

学生自学,教师用眼睛巡视。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

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实现百分百关注。尤其要盯住班内的C层学生,对个别

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给以个别提示。始终要把C层学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

二是全面了解学情.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就是为下一步的 “后教”做准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聚精会神地学习,不说闲话,不做闲事,不板书,不随便走来走去。

(三)展示反馈,以学定教——“导”

此环节包括“展示反馈”和“后教”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不是单独呈现的,而是相互穿插、相互融合的。

1、目的意义:

①展示反馈——即自学检测,是对学生自学结果的掌握了解,是教师“导”的基础,教师的“导”就是根据自学生成而定,可采用汇报、展示、提问、检查检测等方式,提倡多用展示。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就是要针对问题教,要解决问题,

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哪些属于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次要矛盾。把“新知方面的”、“主要的”梳理、归类,为下一步的“后教”准备内容,这实际上是修改课前写好的教案,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在心中为学生分层,为下一环节进行分层辅导形成了依据。

②以学定教——即教师根据自学检测情况而展开的主导跟进,可运用引导、指导、点拨、施教等方法,对展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教师讲的内容都是学生不会的,急需要讲的,凡是学生会的,教师绝不再讲。这个过程实质是帮助学生落实目标的过程,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必须注意要到位。

2、操作要领:

展示反馈,以学定教环节,主要通过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关键问题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学生与学生互动,采用“兵教兵”的办法,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也就是教师补充、更正,帮助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

上升为理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自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

3、注意事项:

在课堂展示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全体同学,真正让全体学生参与,百分百展示,特别要重视C层学生的展示,通过分层次地提问进行交流,在交流时让A层学生的回答能发挥其潜能,在班内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B层学生能表述自己的观点,努力掌握学习方法;C层学生则回答基本目标性的问题。

(四)分层训练,个别辅导——“练、辅”

这是学生学,教师导后对学生落实目标的训练提高的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又一体现,训练内容要有层次,一层次保底,要求所有学生掌握,二层次提升发展,要求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完成,这样既体现分层训练的目的,又保证了较好学生学习时间充分利用。

1、目的意义:①分层训练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先学后教”效果的检验与补充辅导。②帮助C层学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A类学生帮助C层学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养成合作精神,又是“培尖”。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这样能很好地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使各类学生都能感受到问题的挑战性和通过自身努力,感受问题解决的快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百分百达标,百分百发展。

2、要求: ①分层训练要求:

训练设计遵循“低起点,高要求,分层次”的原则,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力求使每位学生学有难度,学有所得。如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学困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

②辅导要求:

a、分层辅导,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化解难点。 C层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知识欠账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要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他们踏上成功之路。

B层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还缺乏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他们重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由B转A。

A层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们一方面要指导横向拓宽,夯实基础,一方面鼓励创新,纵向加深。

b、个别辅导,既要注意对A层学生的指导,也要加强C层学生的辅导。 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教师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让学生带不懂的问题回家,达到“堂堂清”、“日日清”。

3、注意事项:

①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训练内容,基础性内容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达到基础性目标;有难度的训练应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要求。

②课堂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的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还有会学;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努力会学;帮助C类学生完成基础性目标。

③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要有教师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有的练习教师可以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体讨论批改,再给组长检查,教师抽查。

④教师的辅导,不仅仅指到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还要按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甚至包括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意志等。教法与学法形成和谐互动。

“练”、“辅”这两个环节,既可相对独立进行操作,又需要融为一体式体现。如一层次训练中,学困生可能需要直接进入辅导过程,所以不能绝对独立,练中有辅,辅中有练。

(五)回应目标,进行总结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总结,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同伴评价或教师评价,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学有所得。

“学、导、练、辅”四个基本环节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不是单独呈现、相互割裂的,而是互相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学、导”两个环节,既可以“先学后导”,也可以“先导后学”。但因学情不一样,科目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不同等等,教师必须灵活运用,作出相应改动,不要生搬硬套,模式化。不过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全过程都要为实现“四个百分百” (百分百关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达标,百分百发展)核心目标服务。

推荐第2篇:“学导练”教学模式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转变教学理念,争做与时俱进的合格“师者”

——“学导练”教学模式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攀枝花十八中小 刘晓莉

6月份的昌乐二中之行给处于教学瓶颈期的我带来了一股巨大的视觉和思想的冲击力,让我找到了突破的方向。但在这种冲击力下,也有些困惑:教学本教无定法,倘若各学科都背装进这模子里,学科特性、教师个性、学生个性该如何体现?那课堂教学不成了装在套子里的教学吗?一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一边琢磨着这些疑惑。有幸参加了本月攀枝花东区“学导练”教学模式培训,感觉这些困惑逐渐被消灭。

如,通过聆听教研室干大红主任的《东区“学导练”模式的内涵、特点、影响》的专题讲座,我明白了课堂教学需要模式化,“一个学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学校成熟的标志,一个教师有成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技能成熟的标志”。同时对于其讲座中提到的“东区‘学导练’教学模式”力求解决的问题,也深有同感: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被动听课,练得太少;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够;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其实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有着这样的思虑,但就是没有毅力、魄力去完全改变,只是试着局部尝试采取一些措施去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转变教师主体角色等;而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合课堂上的练习的确兼顾得比较少。因此,课堂效果往往不及教学预设的效果。面临一周五课时的语文教学时间,我也对教学方式作出调整,想办法改进;但总觉有所欠缺。东区“学导练”教学模式本着“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调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为目的,让我看到了希望。 再有,曾经以为固定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过程僵化,但这次培训使我明白这“学导练”的教学模式并不影响教学的灵活性。譬如,“学”、“导”、“练”既可以是相对独立三个教学板块,也可以把这“学”、“导”、“练”贯穿在三个板块的实施过程中。这个理念的确立,彻底打消了我对教学模式的排斥,而明白了教学模式并不等于模式化教学。

具体的“学导练”教学模式观摩课,也让我坚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落实“学导练”模式的信心。熊甫军老师一堂“学导练”作文教学课,在“学”、“导”、“练”三环节中都落实了“学”、“导”、“练”的三个步骤,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有“大“获”!反思自己的语文课教学,其实也常常有这样的措施,但没有提炼,没有模式化。这也再次提醒我一定要边教学,边反思,边总结,边提炼。这样,才会有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要切实落实“学导练”教学模式,铸造高效课堂,必须从改变我们教师的思想观念着手。这次培训,确实转变了我教学理念,曾经认为教学不能有模式,而现在认为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促进有效教学。通过这次培训,我也更坚信了要做一个真正的负责的老师,不能够紧靠时间的付出、精力的付出,还更需要智慧的付出,让学生不再成为被动学习者。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导练”模式,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才是与时俱进的合格“师者”!这何乐而不为呢?!

推荐第3篇:学导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云竹中学“学导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根本,而课堂教学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传统的课堂大多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教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教师成了“解说员”。所以我校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课堂教学正本清源,精讲强练守住课堂”的研究,坚决推进“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的“解说员”角色转变为“教练员”角色,让学生所学知识当堂训练、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当堂落实。

二、组织机构

改革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是我校目前和一段时期教学的主要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成立领导实施小组,确保此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顺利开展。

领导实施小组: 组 长:郭卫东

副组长:李 宇 白俊峰 王玉红 成 员:郭跃峰 各学科组长

三、“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哲学基础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

1 重知识的获取过程,重体验、重合作交流、重教师的及时指导,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造欲望。

2.教育心理学基础

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的策略以及思维模式,他们要用现有的知识去过滤和同化来自学习环境中的新信息,整合或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在迁移应用中得以优化和发展。根据这一理论进行的“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优化教学过程。

四、“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教学法是在传授知识并发展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法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是我国近年来教学改革中重在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五、“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教学法的特点

1.变“教案”为“学案”和“练案”。改变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确立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变“教案”为 “学案”和“练案”,将“学案”和“练案”建设成“导学”的有效载体。

2.变“教学”为“导学”。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略,确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变“先教后学、师讲生听”为“先学后教、生学师导”。

2 3.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效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科学运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结合学科和课型特点,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自学—导疑—精讲—演练”作为我校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5.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字——“落实”,没有课堂落实,就没有高效课堂。要实现“当堂落实”,除了需要贯彻“分段讲授、讲练结合”的教学原则外,更须坚持“两个保证”——时间保证、内容保证,即:保证每堂课至少1/3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口笔头训练;保证课课都有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书面练习,保证当堂训练内容的针对性——每堂课中最关键、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在当堂、在教师的眼皮子下就完成和落实口笔头练习。

六、“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内容 1.设计学案和练案——课前准备阶段

学案和练案是“导学”得以实施的基础,学案和练案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为尽可能的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学案和练案的编写至少应遵循:①、课时化原则。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和练案。②、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隐入一个个综合程序问题之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之

3 中。③、方法化原则。在学案和练案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归纳、综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④、生活化原则。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⑤、层次化原则。学案和练案不应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学案和练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从“教案”到“学案和练案和练案”,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学习的“学案和练案”。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和练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主线、学习重点,查询疑惑知识。由于“学案和练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难点解释、问题探究、学法指导、思维拓展等内容,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自学,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易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同时,教师必须适量分层抽查学案和练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学情,及时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更好的引导学生课上完成学习任务,将存在问题有效解决。使学案和练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做到以学定教。

2.导——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案和练案预习的情况,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根据学案和练案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

4 中。课堂教学的导入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引人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二是通过温故知新,为学习新知做好必要的过渡和铺垫,引发学生的思考。

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且时间不宜过长。所运用的教学手段要少而精,注重实效。

3.问——紧扣内容,设置问题。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教学内容问题化是这一环节实施的要害。单元和章节内容,教师通过示例引路,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4.学——结合问题,探究学习

学生依据教师设置的问题,开展自学、对学、群学、共学。以小组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学生首先预习,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然后两人一组交流探讨,将交流探讨存在疑问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依据实际选派代表参与班级共同研究探讨的学习。教师在学生共同探究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用高超的导引启发学生共同解决难点。

5.探——由此及彼,探究交流。

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学习思考、提问、小组研讨,分析归纳,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理解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就新问题进行交流探究。

(1)精心预设计,激活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宜进行理解性、运用性、创造性提问。鼓励逆向思维的提问,实现由教师导问到学生互问的转化。

(2)结合适宜的问题或重点内容,及时、灵活、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究,共同释疑。小组探究,是立足于学习小组而开展的,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要想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要想使课堂上的教师成为教学的策划者、导演者,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就必须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6.练——达标训练,矫正总结

通过题组对学生进行形成性测试,并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迁移应用,力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对出现的错误及时分析矫正,从而进一步巩固、整合其认知结构,提高学科能力。

最后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作练习归纳总结,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所学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要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设计针对性题目,达到归纳内容的目的。

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或拓展性的变式题。;三

6 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困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要尽量丰富作业形式,寓学于乐。这样既减轻了困难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批阅、有记录,及时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矫正或补救措施。

七、“学导为主,讲练结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导

时间3分钟左右。任务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方法是通过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寻找知识基础。

2.问

时间5分钟左右。任务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系列化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读课本。

3.学

时间20分钟左右。任务是学生首先自学课程内容,然后回答导学案和练案的问题,再和对学的同学互相交流,再将对学的疑问提交小组,小组共同研究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收集后,全班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解决。

4.探

时间5分钟左右。围绕学习内容,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探究知识的应用。每课时只设计一个问题探究。

7 5.练

时间10分钟左右。学生运用当堂学习的知识,解答导学案和练案中的检测题目,教师对小组及个体进行快速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八、实施目标

以“一二三”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深化两项改革,实现三个转变,推动我校课堂教学全面改革。

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实现课堂教学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打造高效课堂、魅力课堂、和谐课堂。

两项改革:一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三个转变:一是教学方法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转变,二是课堂师生活动由以教师讲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由以听为主的被动学习向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主动学习转变。

“学导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推荐第4篇:导学练

“学导练”教学模式初探

一、“学导练”教学模式的提出

学校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其意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做到导之有法,当堂有练,练得扎实。

二、“学导练”教学模式的认识

主体自学: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展开自主学习,产生质疑,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形成全学、乐学、善学的主体自我构建的能力。

自学中,学生自己能答、能归纳、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可要求弄懂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要紧扣课本,通过打标记、划线、批注、摘要、归纳等明确重点,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变一般性的预习为探索性的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深入钻研,学会发现、分析、比较、概括、记忆、想象、探索;引导学生把书读懂、读通、读透、读活;注意突出重点、难点,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自学能力;启发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研究。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质疑,这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关键。如果说“学”是学导练的“本”,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学生的“疑”,又是“学”的“根”。根不深,则枝叶不茂;根不牢,则叶枯枝败而自然。

基本操作程序:

1、出示学习目标。目的:使学生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学习有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出示自学提纲。

目的:①.明确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明确内容和范围;②.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旧知向新知转换的环节上。各学科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什么方法好,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科实际,就采用什么方法。这种自学方法的指导会极大地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③.明确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目的①围绕目标和自学提纲设计自学,时间适中;②学生自学时,依提纲把会的打对号,有疑问的打问号;③学生自学后带着问题,进行小组交流,体现“兵教兵”,达到人人参与。

对教师的要求: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提供有效的自学方法;②自学提纲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明确要学什么,怎么学;③学生自学时,教师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重点巡视学困生。

教师导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有导向;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导趣;善于梳理学生的质疑,有导疑;善于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导点;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导情;巧妙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有导法。 “导”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链”,学生的“学”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在“练”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实现。但是,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没有“导”这根“链”,真正的“学”和有效的“练”就很难实现了。由于学生的认知不成熟,势必要造成学的盲目与低效。为此“学导练”课堂的构建更需要教师善“导”。做到导之有法,堪当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辅导者”。我们要思考于学生、文本之间,更要我们善于发挥“导”的作用,巧妙地“导向”“导思”“导趣”“导读”“导法”“导练”。

一堂课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在课堂的伊始一定要明确下来,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从上课开始的“引导、综述”,到学生的“质疑”,到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学生的“思”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由此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地“思”,做到“思有所指”“思之深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一定意义上讲有时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为兴趣能使学生愿“学”,愿“练”。在“学导练”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读是“学导练“的关键。《语文》、《英语》需要读,《科学》、《品德与生活》需要读,其实《数学》也需要读,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学生做题时的认真程度。在读中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思。通过教师逐层深入地“导读”,使学生在细读、品读、诵读中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学生自学、完成课堂练习时,我们对每个同学要进行不同的指导,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不断的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基本操作程序:

1、展示点评,师生互动

目的①根据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合理分到组主讲,师生可补充,可点评;②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体现“兵教兵”“兵练兵”;③师生平等,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学习激情高。

对教师要求:①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点评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②明确教的方式,教的方式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兵教兵”.对学生没有点评到位的问题必须补充点评,对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2、回顾目标

目的: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学习目标,对本节课重点、难点,易错易混处,学生对照目标自查,对没有掌握的地方,再次在小组内由学习伙伴帮助。

对师生要求:学困生存在问题,小组合作解决,组长督查,人人达标,体现“兵教兵”“兵练兵”.

当堂训练:就是根据学生的“学”,科学有效地进行“练”,训练不仅要以点代面,做到“精”,还要有趣味性,做到“巧”,更要把握教材难点与重点,做“实”。

“练”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魂”。练,是学生对自己所“疑”的诠释,是教师“导”的结晶,是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的“反馈”。练不仅要求学生对课堂所“学”进行回顾,还要求学生对所“学”进行选择与提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导”下进行缜密不失深入的思考,更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满怀激情地表达出来。这里有学生的理解,有学生的表达,这里展现着教师“导”的效果,展现着学生“学”的效果,更反馈着课堂的综合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练习的题目,习题应该精选,学生应该精炼。

基本操作程序: 当堂检测

目的: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当堂检测,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对教师要求:①课堂检测时间不少于15分钟;②检测题目要紧扣学习目标,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有必做题和选作题或思考题,对学生分层要求;③当堂检测结果就是班级课堂量化评比中的效果积分。

“学导练”一体化:“ 学导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学中有导,导中有学,导练结合,更要做到三者一脉相承,力求做到“学导练”一体化。

“学导练”课堂的构建不但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而且还要注意课堂构建的策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的提出,目的就是充分地“学”与“练”,真正实现“以生为本”,其策略可以概述为“优化”。“优化”是“学导练”课堂构建的基石。在有限的45分钟,把“练”挤进去,的确需要我们教师思考于学生和教材之间,学会整合,学会优化,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首先,优化教学目标,选准突破点。教材是师生交流的媒介。作为教师不仅要整体通晓全册教材,更要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不仅要优化、整合教材,选好“突破点”,更要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还要内化教材,因自己的“个性”而“匠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其次,优化教学环节,选准支撑点。“学导练”课堂的构建,应避繁就简。这里的简,不是简单甚至是肤浅,不是从头至尾的平铺分析和无休止的师生对话,力避“疑”的琐碎,“导”的平白,“练”的泛化。而是要讲究设计的短小精悍。在“浓缩”教材中实现“优化”,为“练”留有空间。

课堂模式的构建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引导学生走进课本,不失匠心地使学生深入课本。作为课堂教学主导——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趣”,引发其“读”,促动其“学”,落实其“练”,还要让学生自主动起来,实现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课堂教学,决不是几个学生受益,教师要让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课堂,在课堂实践中实现学生的“全动”;“学导练”的课堂构建,决不是教师的做秀,更不是学生的表演,而是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学导练”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1、以上只是“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事实上,由于学科的不同,既使是同一学科,也因某一课时教材的特点而采用一些变化的形式。也就是说应是动态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如分两次自学,两次点评、检测,最后当堂训练,可称为“两学两教,当堂训练”;又如,一次性学习,但分两次点评、检测,最后当堂训练,可称为“一学两教,当堂训练”;还有学一点,检测一点,再学一点,再检测一点„„最后当堂训练,可称为“多学多教,当堂训练”。但不管怎么变,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体现两条线,一条线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练,这是一条明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条线是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是一条暗线,表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让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和练的过程,学生必然会学,也必然学得好。

2、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和“练”。众所周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从“不会”到“学会”最后达到“会学”。学生要具备“会学”的能力,不通过多练,是难以形成的。因此,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练的过程,让学生“当堂训练”、“练在课堂”。我们在改革的初期暂时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低于15分钟”。其目的不是机械的遵循这个时间规定,而在于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能根据“学情”活用、变通、创新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和“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我发现、展示自我,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因此,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每节课45分钟,教师的“教”只能在多少时间以内,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时间,该长则长,当短则短,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点,灵活组织课堂,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不断激发课堂高潮。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智能的发展。

3、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要讲究时机,要教在要害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三次备课,变课前的预设备课、静态备课、想象备课,为生成备课、动态备课、真实备课。当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能回答或答偏了问题的情况时,教师不是回避,不是立即教、讲、塞,更不是事先的“堵”,而是勇敢地面对,做到引、启、诱、疏。这样的课堂,因学生有问题而精彩,因存在矛盾、冲突而曲折,因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了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真问题而富有实效,从而使课堂变为问题的课堂,变为暴露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因“教师的懒而逼出了学生的勤”,因“教师表现的无为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有为”,因“教师的充分放权而迫使学生用权”。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平等,人格独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真正体现。

4、大额班级教学不利于课改。目前,我们学校都是大额班级教学,这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教师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近两年,我们学校已经开始严格控制班额人数,力争尽快实行小班化教学。如何在大班额情况下组织学生有序开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问题将是我们积极探索的方向。

推荐第5篇:进一步加强导学练模式推进

进一步加强“导学练”教学模式的引领推进

坚持“更新观念,深入研讨,骨干带动,典型引路,由点到面,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校长室、教务处将加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 实施“导学练”教学模式的工作力度。

(一)加强领导,督查跟进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办处主任、年级部主任、学科主任为成员的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采用行政推进的方式,自上而下,全面推进和落实学校教学改革各项措施。校长室、教务处每月定期召开教改专题例会,领导小组成员研究教改过程的跟进措施,解决出现的矛盾问题,指导各学科教学改革按照学校“线路图”“时间表”要求不断深入。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专题研讨观摩活动将制度化、常态化地贯穿整个学期,健全平时对教师随堂课督查制度,教务处组织办处年级部和学科组长负责每天“推门听课”、随时跟进、及时反馈。

(二)机制配套,全面支撑

重点抓好教学改革的四大配套机制建设:一是规范“两导”编写机制;二是健全学习小组机制;三是完善课改管理机制;四是重构教学理念机制。

(1)规范两导编写机制

“导学提纲”“导练作业”的编写与使用,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导学练”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措施,“两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改后课堂教学的质量。各学科全体教师要严格按照教改要求,认真规范编写“两导”,学科主任、备课组长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审核工作,提高“两导”使用质量。学校每学期将组织“两导”专项考核,开展“两导”展示评比。每年将定期举办各学科骨干教师“两导”编写研讨班,不断完善与新教学模式五大环节对应使用的“两导”,让“两导”在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上起到更大的重要作用。

(2) 健全学习小组机制

班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建设,是“导学练”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支撑措施。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改革目标意义重大。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自愿为主、适当调整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每组4—6人,以方便学生的合作学习与随时交流,班级座位方式可以多样。建立健全合作学习小组管理评价机制,各组设立小组长和学科代表,人人都是主人。开展小组文化建设,取励志名称,制定小组励志宣言,提出科学合理的奋斗目标,增强小组的学习动力和凝聚力。 各班级开展学习小组创优竞赛等活动,年级部和学校将开展优秀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建设先进班级等评选表彰,大力推进学生学习小组励机制建设。

(3)完善课改管理机制

改革原来的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与课改配套的领导保障机制、问题解决机制、质量监控机制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包括:教研活动(学科教研室和备课组)管理与激励机制、课堂教研观摩活动常态化制度、课堂教学问题跟踪解决制度、教学情况立体沟通反馈机制、压缩上课时间增加训练自习时间的作息制度、教师教案用前审查和“导学提纲”“导练作业”编制审核制度、以学生为重点的课堂观察评课制度、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统一的学习成绩评价制度、课内外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配套的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解决困难,建立学生心理跟踪监测系统等等。

(4)重构教学理念机制

两大措施:一是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二是改变学生学习观念。

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教师是课改直接实施者、直接受益者,也可能是最大的阻碍者,是课改实施的最大难点。我校推进课改必须突破教师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校长室、教务处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主题教育和专题培训,解放思想,鼓士气,树信心,减压力。进一步更新全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旧的教学习惯和思维方式,从思想层面上破旧立新。各学科教师要按照“导学练”教学模式新要求,切实做到“六要”、“七让”,“六要”:一要精心构思、反复锤炼,设计好每一节课;二要讲究方法、当讲才讲,提高每一节课效率;三要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做好每一次辅导;四要热情关怀、悉心指导,完成每一次答疑;五要精心选编、认真批改,落实好每一次作业;六要转变角色,由控制者到促进者、讲授者到引导者、主角到配角的转变。“七让”:即能让学生先学的让学生自己先学;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自己总结;能让学生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

改变学生学习理念:课改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课改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可塑性最强的课改见证者。课改的最直接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之业已形成的被动依赖学习习惯,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新习惯。学生新习惯养成有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不断强化。教务处、政教处和各年级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解读我校“导学练”课改模式,宣传课改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宣传高效课堂的优越性,反馈课改成果,激发学生参与课改、适应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励学生转变习惯,养成与强化新习惯。

(三)树立典型,争先创优

各学科教研室根据校长室、教务处关于推进“导学练”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实施要求,制定本学科具体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本学科专题教研活动,在各备课组确定为学科级实验基地,选拔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教改实验人选,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进程,打造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讲评课等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各备课组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研究,不断丰富完善“导学提纲”和“导练作业”内容形式,将此作为平时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力争通过这一阶段的教改实验,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各学科教师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益,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现质的跨越,同时培养造就一批学科标兵,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体教师教学素质提高和学科教学整体实力提升,形成我校教研浓厚氛围和课堂教改梯次发展、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校长室、教务处对推进“导学练”教学模式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督促、检查、考核,每学期期中期末进行专题讲评,设立“宏智教改奖”,对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科、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推荐第6篇:“333”导学练教学模式及课堂思考

“333”导学练教学模式及课堂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入人心,促使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追求高效课堂,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新的高效课堂要求将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教学上的理想课堂。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题,也是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333”导学练教学模式高效课堂课堂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48

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思想认识不够、观念亟待更新、教学方法方式陈旧、外部因素干预、考试制度的制约等等。因此对课堂模式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对高效课堂的呼唤日益强烈。我校自2014年以来,学习并初步实施“333”导学练教学模式,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有了不少的收获,也有很多的思考。本文旨在分析探讨“333”导学练教学模式及其所引发的课堂思考。

一、“333”导学练教学模式的目标

变“教堂”为“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力图全方位展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课程功能,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333”导学练教学模式

“333”导学练教学模式分为“导”、“学”和“练”三方面。“导”指的是课前引导、课堂指导、课后辅导;“学”指的是课前自主学、课堂互动学、课后反思学;“练”指的是课前预习练、课堂及时练、课后巩固练。

1.课前引导、课前自主学、课前预习练

(1)目标明确,指导预习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预习,完成预习练。

(2)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教材通读,引导学生把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用符号标记出来。

(3)带着问题进课。引导学生提问,先提出自己的见解,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后提出创新性的问题。

2.课堂指导、课堂互动学、课堂及时练

(1)用课标指导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是根本、是我们教学的源头,它统领着我们教材、老师和学生。所以我们一切的教学都应遵循新课程标准。

(2)用教材指导课堂教学,并不是说通搬教材。我们可以用教材里面适合我们的内容编写导学案,教材是核心、是凭借,没有教材谈教学是空谈。

(3)用教师指导课堂教学,教师是我们教学的本职和关键,教师的指导得法,到位,教学必然有效、甚至是高效。有的教师不指导、也有指导不了的,还有指导不得法、指导不到位的,这势必会造成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4)用学生指导课堂教学。优秀的学生能够带动较弱的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是一种智慧,是“盘活”课堂资源,使课堂更丰富、更生动,使前面三方面的指导增效、增值的有效武器。

(5)加强互动,互动既有组内互动通常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个人与全班之间的互动。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如:师个互动、师群互动。如果我们能充分调动这些互动的力量,我们的课堂氛围一定很活跃,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3.课后辅导、课后反思学、课后巩固练

教师引导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研究,提出和探究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利用课后对学过内容进行反思,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这样导学练的效果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三、“333”导学练教学模式的课堂思考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不是尽善尽美的。“333”导学练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尽量弥补它的不足,将它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

题目如何出得有针对性,多少为适量,怎样做到多样性,如果能做到探究性和趣味性的话,那就会更佳。小组如何分配才合理,如何让小组成员们真正动起来,讨论是否富有成效,如何建立小组的评价机制。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应该观察和辅导,但如何拿捏这个度的问题。这些都是我对“333”导学练教学模式的一些课堂思考。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333”导学练教学模式,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能引导学生认识课堂知识,提升教学效率。

[ 参考文献 ]

[1]韦国幸.浅谈高效课堂之课堂展示[J].中学教学参考, 2014(24).

[2]杨守香.构建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6).

[3]郭跃飞.试论新课改中普通高中英语存在问题及对策[J].才智, 2014(16).

(责任编辑李璐)

推荐第7篇:学案导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模式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27年的教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处在课改误区的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现在谈谈我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导学式教学,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同时,它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 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 (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 (4)情感----潜移化 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

1.课前必须按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2.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

3.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1)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2)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可边读边思考、边记录,也可翻阅工具书查资料等,像填空等基础性强的题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检查,进行合作性学习,而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要 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学起于思”。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4.突出一个“导”字。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

总之,要尽心尽力搞好导学,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条件。

学案导学模式心得体会

春晖小学马宏 现在谈谈我学习“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导学式教学,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正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同时,它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 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 (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 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

1.课前必须按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2.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

3.学案检查、及时到位

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1)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2)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可边读边思考、边记录,也可翻阅工具书查资料等,像填空等基础性强的题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检查,进行合作性学习,而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要 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学起于思”。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4.突出一个“导”字。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

推荐第8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地理课堂“问题导学”教学的实践心得

地理组:赵燕利

自2010年8月开始,我校为加快新课程的研究步伐,积极落实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大力推广“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作为新教师的我收获很多,我也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谈一谈我在“问题导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的“导航仪”

“问题导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为前提,充分了解课本知识,小组讨论解疑释惑,课堂上也小组为单位进行展开,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发现在导学案设计编写时,要有鼓舞性启发性的激励文字,这样便于学生主动完成导学案,鼓舞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一直充满激情。问题设计要有层次,这样便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可以有效地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使教与学协调同步、教学合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学案组织学习时,要从说话指挥——点拨指导——激励评价——关注细节入手。教师作为导学案教学的组织者,要在学前、学中、学后运用知识点拨、学法总结性的话语来指导全班作环节性推动,安排学生上黑板展示讲解,安排小组发言,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在贯穿于整节课各环节的学习探究中,教师都应适时地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课堂上根据学情作练前、连中、练后的点拨性评价,在学生板演时作点拨评价补充。对学生点拨评价时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导学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原则来组织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导学案”——这一“导航仪”的作用。

二、“问题导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导学”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而得到实施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主要特点如下:

1、各有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 - 1 -

种主动达标的行为。比如,我在讲《数字地球》那节内容时,最后设置的问题是“假如你是‘数字地球’的代言人,请为它编一句广告词?”每一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了广告词,这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机会,也满足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精华。“问题导学”教学法在传统的启发性教学上,既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变“带着知识走近学生”为“学生自己走进知识”。

3、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导学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和经验的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新的经验。

三、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在于它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并且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其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主完成导学案的“自学”阶段到整理、概括知识点,甚至到小组合作探究的“共学”阶段,“问题导学”能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问题导学”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导学案”注重了知识的能力价值,引导学生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和解决,使学生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

除此以外,“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完成作业,而是自主的学,合作探究的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同时也就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实时的点拨,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问题导学”教学让学生自学自练,合作互助,板演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自学能力。“问题导学”教学老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多,学习过程活跃而实在,检测手段严格而实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大大提高。

总之,我觉得“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教学的实践运用,充分证明了“问题导学”教学科学、实用,真正实现了知识探究与方法探究的和谐融合。

- 2 -

推荐第9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心得

自开学到现在高一数学一直实行问题导学课堂的授课模式。我也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谈一谈我在“问题导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的“导航仪”

“问题导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为前提,充分了解课本知识,小组讨论解疑释惑,课堂上也小组为单位进行展开,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导学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原则来组织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导学案”——这一“导航仪”的作用。

二、“问题导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导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而得到实施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主要特点如下:

1、各有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

2、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精华。“问题导学”教学法在传统的启发性教学上,既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变“带着知识走近学生”为“学生自己走进知识”。

3、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导学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和经验的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新的经验。

三、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在于它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并且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其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主完成导学案的“自学”阶段到整理、概括知识点,甚至到小组合作探究的“共学”阶段,“问题导学”能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12 -

推荐第10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问题导学”教学学习心得

刘明红

9月29日,我到灌南县兴庄小学聆听了几位名师的“问题导学”的教学,使我也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谈一谈我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的“导航仪”

“问题导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为前提,充分了解课本知识,小组讨论解疑释惑,课堂上也小组为单位进行展开,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可以有效地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使教与学协调同步、教学合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学案组织学习时,要从说话指挥——点拨指导——激励评价——关注细节入手。教师作为导学案教学的组织者,要在学前、学中、学后运用知识点拨、学法总结性的话语来指导全班作环节性推动,安排学生上黑板展示讲解,安排小组发言,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在贯穿于整节课各环节的学习探究中,教师都应适时地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课堂上根据学情作练前、连中、练后的点拨性评价,在学生板演时作点拨评价补充。对学生点拨评价时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2.“问题导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导学”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而得到实施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在于它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并且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其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主完成导学案的“自学”阶段到整理、概括知识点,甚至到小组合作探究的“共学”阶段,“问题导学”能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问题导学”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导学案”注重了知识的能力价值,引导学生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和解决,使学生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

除此以外,“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完成作业,而是

- 1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日

第11篇:“分层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分层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摘 要:以传统的问题教学法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导学提纲―基础知识的全面检测与过关―重、难点精讲―重、难点分层运用―分层作业的布置与培优辅差”五步式的“分层导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关键词:导学提纲;基础知识;难点精讲;分层运用;分层作业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的教学理念随春风吹到我校。通过学习洋思中学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对我影响很大,学习这种先进教学经验,根本在于改变观念,要实实在在地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这学期,学校在

七、八年级中开展“分层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分层导学”教学模式作为新生事物,老师们感到有些茫然,无从下手。教师学习是前提,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听游董事长的讲座,再派年段代表到洋思中学学习。这样,全体老师先从思想上学习新理念,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由于没有经验、只是听了几节讲座,如何上课?心中没谱。因此,我选择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单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进行尝试教学,因为这部分内容较浅显,学习目标的提出有可能通过自学完成,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导学提纲指引下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预习环节)

教师在学习目标的提出方面、注重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个课题时,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实

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及其装置的选择;(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能独立完成;第二个问题具有开放性,计划在课堂交流中完成。

二、基础知识的全面检测与过关

教师在提纲方面一定要注意既要与教学目标联系又能让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轻易得到答案。如制取二氧化碳你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1)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

(2)根据原理你应选择怎样的装置。(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与制取氧气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三、重点、难点精讲

对于一些学生自学没有学会的知识点老师在这里就要起到点拨的作用。首先,老师要成为一个与其他同学身份相同的学习者,以便放手让学生进行教学讨论。例如,当学生提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会与制取氧气混淆时,这时老师就要给学生提示,学生有了提示,就可以进行思考讨论了。

其次,老师还是一位引导者,以“生”的身份,对于一些模糊的认识进行质疑,引导讨论。如:老师引导学生说:“刚才有个同学说长颈漏斗可以随便摆放,你们觉得对吗?如果不对,长颈漏斗应该怎样放呢?为什么要这样放?请大家讨论后再告诉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找答案。

最后,老师还是一个合作者。老师要走到学生中间来,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的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

四、重点、难点知识分层应用

结合课后习题及以下问题完全可以把问题搞清楚。

五、分层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可以结合学生练习册勾出一些分层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批改,从而全面了解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

通过批改作业后对于优生可以适当拔高,对于后进生要把知识点再讲一遍直至完全搞懂为止。通过这六个环节的学习,学生体验到成功,参与热情高涨,能力得到培养,效果较好。

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1)分组讨论时,说闲话的现象较多。(2)有些学困生不愿发言,也不知如何发言,小部分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不参与学习讨论。(3)讨论轰轰烈烈,但有价值的东西较少。(4)在合作学习上,学生表现的机会不均等,优生独霸课堂。(5)时间不好调控,一课时内容要用两课时完成。

通过本次学习,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应该在以下方面去努力:

“分层导学”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的成功互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提高,并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确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但“分层导学”教学模式不能学形式。如果不看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把整个教学模式的形式一切照搬过来,可以说,收获一定大不了,甚至会出现退步,可能会出现成语中“鸡飞蛋打”的情况。要把“分层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质和所教班级、学情联系起来,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成绩。遵循的原则:凡是能使学生学习变好、能使学生习惯好转的方法、要求都可以强化,但千万不要在原方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动作过大,否则学生、老师都吃不消,循序渐进,使这些方法和制度逐渐加强。

“分层导学法”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展开教学,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中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思疑而释疑,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编辑 杨兆东

第12篇:学讲练70分教学模式改革心得体会

学讲练70分教学模式改革心得体会

2011年第二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本学期在王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讲练70分教学模式”改革。

我作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即不识字,也听不懂老师的话,所以我们一年级在本学期快结束时才真正进入了“学讲练70分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中来。虽然时间很短暂但对此次教学改革感受颇深。

起初对学讲稿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真是一头雾水,在看完校长写的学讲稿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后才明白其实就是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用通俗的话讲学讲稿就是课前的自主学习,不过学讲稿是一种有效落实在书面上的课前预习作业。较之以前的预习作业来说学讲稿显得更细、更精、更清。

细——是指教师要将一课授课内容细致的给学生梳理出来,设计成习题的形式交给学生去学习。精——是老师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有效学习而编制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一个是一个。清——是学讲稿必须诛仙清清楚楚,让人一看就知道哪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必须训练,哪是重点,哪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清清楚楚的去学习。编制学讲稿时,细、精、清做的得越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我们的课堂效果也越好。

从前我的教学就很提倡预习,因为,预习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老师不可能教给全学生部的知识,很多的知识都是靠自己自学得到的,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己预习得到的要比通过上课听老师讲得到的印象要深刻的多。而自学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从小抓起,在领导的带领与指导下我们把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充分了,使每次的预习都实实在在的落在了纸上,这便是是我们今天进行的“学讲练70分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

本学期我积极参加了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每一位老师的课都使我 颇受感触,虽然不是每节课都算得上好课,但每节课都有我要学习的地方。他们在用学讲稿时有的很牵强的在执行着一个个环节,有的很巧妙的融合在课堂,使学生轻松的学完了该学的知识,有的完全展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本学期即将结束之计我在王校长,李校长,还有刘主任的指导下参加了两次学讲练70分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深深的体会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所教的是一年级,一年级学生虽然不认识几个字,在预习过程中有很大的困难,但这也 没有阻碍我这个教一年级的老师紧跟学校教学模式改革,我 跟家长密切配合,让家长懂得一年级孩子比较特殊,一定要在家长的监督和陪同下才能完成学习,才能逐步养成学习习惯。所以每次的学讲稿都要辛苦家长去带领孩子一道道去完成。

在第一次用学讲稿上课时,由于学讲稿设计的很粗糙,根本够不上校长所说的细、精、清,这三点,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跟老师配合的就不是很默契,课堂也很拖沓,很多知识点没有完成,领导听完课后给了很多的建议和指导,当第二次使用学讲稿时,在刘主任大力的指导和帮助下才我才完成了一份让校长满意的学讲稿,虽然在课堂上还不是很好的跟学讲稿融合,但是两位校长和主任给了宝贵的指点,明确了我今后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学讲稿的方法。也就是说只有老师认真的设计了学讲稿和教学设计,学生的预习才能充分,才能到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才会更精彩,因为通过学讲稿学生带着不懂的问题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积极,针对性强,注意力容易集中,并能随时作出积极的反应。预习后不仅上课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而且在老师讲到自己已经懂得的那部分知识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以取长补短,提高思维能力,课堂效率会才大大提高,老师教的轻松了学生学的也会轻松。

虽然在我两次教学改革实验课我上的都不算成功,但使我明白了有尝试就有发现,有经历就有进步。我想这为明年的教学也做了坚实的铺垫,“我将会在明年的教育教学中更加自信更加稳健的走好学校贯彻的“学讲练70分教学模式”改革实验。

三小:李言 2012.1.10

第13篇: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

“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

呼兰区顺迈小学位于利民开发区内,始建于1999年,是伴随着开发区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所学校。学校秉承“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让教育充满阳光,让学生体验幸福的成长过程”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阳光学生”、培育“阳光教师”、打造“阳光课堂”为目标。学校从2009年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全校教职工牢固树立课改意识、认真学习课改念、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主动推动课改进程。几年来,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以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课改主阵地,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探索教师梯级团队培养模式,开发校本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初步显现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

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先后经历了“三段五步”教学法、“生本课堂”“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三个阶段。课堂也逐步走向了开放、自由。现阶段我校试行的是“学导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其本质特征是: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学生自主地、直接地、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动进行的个人、小组或班级的自主学习。个体和群体相结合,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对传统习惯的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同步教学和学生被动依赖的注入式“满堂灌”的彻底否定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启发而“不启不发”乃至“启而不发”的课堂现状的重大突破 。

在“学导互动式”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的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做到恰到好处的引导。在这种体系下,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影响和感染学生,以一种符合人性的态度去解决学生自主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师生关系也从传统的从属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创造与提升的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平等关系”。

一、转变思想认识,增强课堂教学改革意识。

课改之初,我们就确立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善学、乐学“的目标,几年的“三段五步教学法”的实施,使我们收获了很多富贵的经验。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逐步意识到该方法的不足,禁锢了教师和孩子的思维,过分模式化,孩子自学压力过大等。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呢?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决定从钻研理论入手。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把学习、理解、贯彻和实施这一理念作为课改的重中之重。在各年级、各学科教学中植入这一理念,为课改实验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课改伊始,我校从领导到教师,深入学习了课改新理念,形成了上下统一的认识,做到了:人心思进、人心思改、人心思创。

二、加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课程执行能力。

我校以“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1.建立“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名师化发展。为使教师在专业化方面有更高的追求,打造名教师队伍。我校以名师工作室建设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改革能力。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中,一是制定了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定位、工作目标、条件标准、职责任务、组织保障、考核评定等内容;二是成立了学校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机构,确定了名师工作室总领衔人及专家顾问团队,为学校名师工作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理论支撑;三是在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总领下,组建学科名师工作室,目前我校组建了语文阅读、写作、写字、读书、数学、英语共6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开展学科团队建设工作;四是根据名师工作室成员标准,在教师队伍中遴选出名师工作室学科领衔人、带教成员,制定名师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规划,完善名师工作室基础条件;五是根据名师工作室职责任务开展名师工作室培训学习活动,课例研究、技能训练、自我研修、教材开发、集体备课等一系列课程改革活动;六是依托网络载体,建设学科工作室博客,搭建名师工作室工作的宣传、展示平台,增强名师工作室工作的透明度,形成教师队伍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良性竞争,有效激发教师工作动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促进教师名师化发展。我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校内优质教师资源,在培养优秀教师的同时,成长优秀教师团队,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2.组建“心灵花园工作坊”,为青年教师找家。组建“心灵花园工作坊”,是学校继成立“名师工作室”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团队拓展、心理咨询、亲子教育、业务研讨、关爱社会、亲近自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爱生活、爱工作、爱家人、爱自然的积极情感,老师们可以在这里谈体会、倒苦水、发牢骚、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相互倾诉中获得释放,从而激励青年教师把握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将自己的成长同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借助学校宽广的平台,更好的、快速的成长。

3.实施“结对子工程”。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方法欠缺,教育思想有待转变,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实际,在校领导的努力下,我校成为了“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教研基点校”,借助这一优势,一部分青年教师与市教研院的教研员们结成了帮扶对子,如我校孙立勇老师多次得到了市教研院数学教研员杨瑞松老师的指导,王美英老师则在英语教研员马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参与全国、省、市及赛课;语文教研员于志强老师则与我校五年级语文老师组建了网络教研团队。在他们的帮扶下,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这也为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4.抓教师梯级团队建设。通过几年课改的实践,我校教师的执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形成了“校教坛新秀、校骨干教师、区骨干教师、市骨干教师、省骨干教师”五个教师梯级团队。每个团队有相应的准入条件、完成的任务目标、具体推进策略和量化的考核标准,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教师工作动力,推动教师自我研修、专业发展、主动提高。

三、抓实校本教研,优化师生教学行为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伴着新课程一路走来,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教师的发展意味着生存与竞争,持续发展意味着创造和动力,科学发展意味着生命和活力。强化校本培训、扩大对外交流、开展校外学习、组织团队合作,让教师在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培训中,通过创设特色情景,引导教师在活动的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点,在交流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的提高。

1.完善“八个一”研究制度:每天进行一小时阅读,每周听一节同伴随堂课,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设计,每学期上一节教学研讨课,每学期写一份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每学期命一套高质量的测试题,每年参与或主持一个课题研究。

2.坚持校内外听课学习“三四要求”:校内听课“三个一”,发现一个亮点,指出一点不足,提出一条建议;校外培训“四个一”,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照一张带有会标的照片,做一次交流汇报,把学习所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有一点变化。

3.备课与教研一体制,推行“四五三九”制度。

精通教材,熟悉教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开展“我与课改共成长,我与学生同进步”活动,要求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到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具有收集、处理、交流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交给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我们以六个团队为教研组,每学期由组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并在学初即做出详细的分工及时间、内容安排表,由本组负责人带领按时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听评课、问题研讨、在线学习等。是一次新的提升,每一次撰写都是一次教学的积累,每一次参与交流都是一次精彩的汇报。通过交流、讨论、切磋、协调、合作,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们深刻体会到在研讨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研究的素材,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每一次精心的设计都

二是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我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坚持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高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有效性。为保证集体备课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了以年级学科为单位的备课组,每周落实了半天时间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每周由主备人初备,备课组研究讨论联系领导参与检查、考核、评价的方式,如今我校在备课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个人初备,生成预案──集体研讨,博采众长──个人复备,彰显个性──教后反思,逐步提升”。

同时坚持备课、说课、议课、上课并进,使集体备课真正受到实效。

4.创设研究的平台和机会。多给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多给教师锻炼的机会,多给教师研讨的机会,多给教师展示的机会。“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学校先后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学者20余人次到校讲座,先后派出40余人次参加省级及以上的培训学习。

5.示范引领,“教、研、修”一体

一是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充当校本培训的培训者。在课改前期,由各学科骨干教师上示范引领课,全体教师观课、议课,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联系实际课堂,使自己对“学导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进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二是组织“一人一优课”活动,对青年教师的示范课进行诊断。在充分理解了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由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上示范诊断课,及时发现课堂中的问题,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深入每位教师的内心。

四、抓好教育科研,提升教师新课程研究力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要有理论支撑,又要有实践平台,大力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新课研究力的重要途径,

1、从小问题研究入手。学校倡导教师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课题,以解决问题为研究目的。学校成立了教研室,由教研室牵头,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构建了“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再行动”的研究模式,课题研究工作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在反思中总结,在建构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课题研究是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并把自己的感悟、经验、成果以文本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积累分析,总结提炼,从而建构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模式。

五、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学导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倡导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我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一是积极探索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突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学导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工作思路,努力创造条件,开发和丰富校本课程,让学生“动”起来,学习“活”起来。学校打破行政班级制,实行“走班制”,将校本课程的选课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课程设置大变革。 学校在完成课标基础课程外,利用和开发资源,开设校本课程,特别是音、体、美、科学等实验教学课程拓展变化最大。

活动内容大拓展。我校依托师资和设备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了“读书节、学科节、艺术节、体育节”及主题月活动,每个学月的主题活动,已成为学生的期待和向往。结合阳光体育锻炼1小时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下午课前等时间,按年级开展不同类别的体育锻炼,如一年级的踢毽子、二年级的短绳、三年级的乒乓球、四年级的羽毛球、五年级长绳,六年级体能素质训练,七年级武术操,

八、九年级素质练习等项目的活动。

教师能力大提升。选修课程的设置,挑战了学校管理者的胆识和气魄,锻炼了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选编教材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拓展了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教师们编写校本教材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小学国学经典诵读6册,小学数学思维训练6册,盐都文化等,校本课程有效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

回顾课改十年,我们也有失败和教训。新的教学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个体发展参差不齐,名优教师层级、级别和数量不够,薄弱教师依然存在;校本教材开发不够系统,还没有投入普遍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习惯、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能力和第二课堂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展望未来,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继续努力探索、大胆创新、形成我校特色,促进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切实践行学校“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理念,实现“省内一流,川南知名”的办学目标

第14篇:六年级“导 学 展 练 评 全程助学”教学模式

“导 学 展 练 评 全程助学”教学模式

------六年级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单元导入

【指导思想】

按照新教材的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知识整体,在教学时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先以系统的方式清晰建构在自己的大脑中,理清每个单元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种属关系;搞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长时记忆;训练学生养成有重点地看课本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实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的。 【操作程序】

(一)、新学年第一节课用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导 学 展 练 评 全程助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新教改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有一个全面了解(含评分标准)。

(二)、把全班学生,按过去成绩平衡,分成若干个3人组,即小组,二个3 人组为一个6 人组,即大组。各大、小组课前分好。大组序号用大写字母表示,分为A组,A组分A

1、A2二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用A

11、A

12、A13编号。其它B组、C组、D组、E组、F组、G组等大、小组及成员编号类推。全班按大、小组排定座次,各大、小组在组内民主选出组长。

(三)、教师宣布上新课。播放幻灯片,导入、展示新课,讲解单元知识树,利用知识树实现在学生大脑中构建知识框架。

(四)、根据知树讲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应当学什么。

二、高效自学

【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不再等待教师的灌输,不再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现成结论,不再通过大量的巩固练习来强化学生记忆,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经过长期训练后,使学生养成阅读、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习惯,这些习惯养成的背后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这远比掌握知识本身重要的多,它将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实现教育、教学的最高镜界。 【操作程序】

(一)、教师播放幻灯片,出示新授课自学提纲,学生根据有学习方法提示的自学提纲进行课内自学,初步或全部掌握自学提纲中有价值的问题。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于是新授课,所以要求每名学生对新授课涉及的教材内容再次进行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对教材的定理、定义、公式进行学习,做到能记得住,为指导实践做好理论准备。其次,对教材上的例题进行学习、研究,做到能理解,能应用相关的定理、定义、公式,为独立完成习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教师课前必须要求学生做好预习)。

2、出示习题。教师播放幻灯片或黑板出示习题,按照从简到难的梯度一次或分次出示。是计算课的,教师幻灯出示或黑板出示最具代表性的6道计算题。是应用题课的,教师幻灯出示或黑板出示各具代表性的6道应用题。要求每名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独立完成习题。(1)计算题。

学生抄写教师出示的6道计算题。学生算题时,可根据学习例题时掌握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计算。 (2)应用题。

①学生抄写教师出示的6道应用题,最好出示教材中的应用题,这样学生不用抄写节省时间(非教材中的习题最好在课前打印题签课堂发给学生)。 ②学生反复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③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定本道习题应该使用的定理、定义、公式。 ④学生回忆应该使用的定理、定义、公式的内容。

⑤学生确定解题方法。学生可应用:“图示法、消去法、对应法、假设法、转化法”等方法进行解题。具体解题方法由学生自己确定。

(二)、教师进行第一次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自学效果,为自学成果展示做好准备。

三、分工展示

(一)小展示 【指导思想】

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许多孩子,特别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传统的课堂中很少甚至没有发言的机会,而在“新模式”分工展示这个环节中,每个孩子都有了发言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成了学习的主人,“面向全体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操作程序】

1、小组展示。根据分工,汇报已解决的习题,即先由小组按照题的难易程度分工展示各题,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发言,交流解题的方法和心得。小组中先让薄弱的学生汇报讲解,优秀的学生指导,最后达到小组成员都能登台展示。

2、大组展示。小组中如遇到有争议或难点问题,拿到小组所在的大组中重点研讨、展示。大组展示有别于小组展示,即强的、会的进行讲解、展示,通过大组展示得出答案后,回到小组针对这一难点再进一步进行小组展示。做法也

是小组中先让薄弱的学生汇报讲解,优秀的学生指导,最后达到小组成员都能登台展示。大组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大组组长记录、统计后交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填在黑板上的“反馈栏”或用幻灯片出示。

3、第二次学情调查。教师根据深入各组查看小展示情况,以及学习委员的反馈情况,教师将问题进行分类处理。

(1)、交叉问题。即各大组存在的不同的问题,教师把问题通过交叉分配给已经决了该问题的大组进行跨组智力支持。已经决了该问题的大组,选派本大组最弱的成员,到提出问题的大组进行讲解,提出问题的大组通过其它大组成员的讲解,学会了如何解决该问题后,提出问题的大组再在二个小组内各成员间分别进行展示,做到小组成员都能解决该问题,最后达到小组成员都能登台大展示。被选派前去指导的孩子,在指导其它大组解决问题回去后,一定是荣誉感倍增,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会更加认真学习。提出问题的大组成员,在受到其它大组最弱成员的指导后,一定很憋气、没面子,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展示中,必定百倍努力,以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其它大组为避免“被指导”,必定加倍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大组内。这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将一次次被激发。 (2)、共性问题。即几乎所有大组均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往往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将立即调整教学方案,对这些问题利用黑板或口授,做一定的铺垫、启发、提醒,让问题呈现一定的渐进式梯度,让学生进一步在大、小组内研讨、解决和进行小展示。部分大组仍解决不了此共性问题的,由大组组长记录、统计后交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填在黑板上的“反馈栏”或用幻灯片出示。列为交叉问题按交叉问题程序再次进行操作。

3、教师进行第三次学情调查,深入各个小组,主要任务是监督(打分)、答疑、发现亮点和交叉分配下一步大展示的任务,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方

案。

(二)大展示 【指导思想和作用】

人是天生的学习者,特别是孩子。好奇心是孩子喜好学习的表面反应。每个孩子通过思考、讨论、争辩、感悟,最后得出结论。在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方法、使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使小组得分最大化,大展示前,几乎所有的大、小组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拼命辅导本组成绩最差的孩子,直到把他教会,才放心的目送他登台展示。当他微笑着为小组或大组争得荣誉满载而归时,这个孩子就有了自信和成就感,从而在突破中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强化下一步突破学习难点的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 【操作程序】

1、学生

(1)、根据教师的分工,各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

(2)、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补充、质疑、辩论。只要有一个孩子会的教师一律不讲。

2、教师

(1)教师的此时的工作是激励,在深度、方向、节奏上进行引导,并适时点拨和讲解教师认为存在的问题。

(2)、对学生的大展示进行评价。在给各组展示评价时,根据小组代表的学生程度和展示的效果给各组打分。也可以指定大组中的一个号码代表该组来回答问题。

(三)展示收获

【指导思想和作用】

使学生提炼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结合知识树,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已知和未知,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操作程序】

1、教师回放幻灯片,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开始新课时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如果一个单元的结束,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2、教师公布考评结果。教师公布得分情况。

3、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进行小结。教师按考评得分,让得分最少的小组进行收获小结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4、学生利用知识树构建出知识框架。

四、达标训练

【指导思想】

学以致用是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之一。让孩子及时通过有针对性地训练,对其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提升能力、查漏补缺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操作程序】

1、教师进行第四次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练习的正确率高低及错误集中点进行课后反思,反馈课堂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臵补充训练。

3、当堂检测所学内容,反馈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4、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迁移应用,力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对出现的错误及时分析矫正,从而

进一步巩固、整合学生认知结构,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能力。

5、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设计问题,同时让大部分孩子能当堂完成、当堂核对。

6、如果仍然存在共性问题,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努力把当日问题当日解决。

五、评价汇总

【指导思想和作用】

传统的学业评价形式相对单一,基本都以终结性的考试评价作为唯一的标准,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全程助学中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是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它对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肯定、鼓励,对其每点不足也能进行及时的导向、校正和帮助,使其步入正轨,真正体现新课改的评价理念——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 【操作程序】

1、教师在学生做当堂训练时,对黑板上“课评表”中每个小组的各项打分进行汇总。

2、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点评。

3、在本节课结束时对优胜的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

4、课后由学习委员将分数记录在“日评表”中。

5、教师对日评表进行归档保存,待日后单元或学科教学结束后进行阶段性评价或学科期末总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015年3月18日

附件:考核标准。每个上台展示的同学得分不同,乐学生最多得2分、善学生

最多得4分、勤学生最多可得6分。各小组代表的成绩即为小组成绩。各大组代表成绩即分别为二个小组成绩。对跨组进行智力支持的大组奖励1分,其中的小组各奖励一分。

第15篇:“导议练”课堂教学模式

“导议练”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师生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传统的教学观使教师们一直把教学看作是“讲课”,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合并。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行为便是教师教“教案”,教“书本”,是教师传授技巧的表演活动。这种教学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消极的装知识的“容器”,成为教师表演的陪衬者,从而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权利。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为此,我们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导——议——练”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即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的重负担、低效率相比,由于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因此更加符合以学为本的基本规律。“导——议——练”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为:

一、导预习,指导自学

对教材的理解不光是教师的事,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让学生在课前对教材有基本的理解,对将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准备,通过课前预习,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对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教师要加强指导,即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按教学内容的层次出示一些预习提纲,让学生沿着老师指导的思路,带着提纲,带着疑问去阅读,去分析、发现问题。例如:八年级政治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我是这样布置预习提纲的:

1、解放前是不是每个青少年都能够坐在教室里上课?举例说明。

2、我国相关教育的法律有那些?

3、上不上学是不是只是个人的事?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预习,使学生对教材有个大致的了解,形成感性认识,随即按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找出与教材相应的知识点,对其进行理解,对于尚不理解的,用符号标出,待老师讲课时,多加注意,把其弄懂。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不仅使学生得到独立的自主发展,形成一种爱读书,会读书,渴望得到知识的良好氛围,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从而使教师处理教材所用的时间也相对减少,并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议,敢于质疑

在教学中,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脑袋笨”,总是启而不发,把课堂中沉默的现象归罪于学生,这是极不公平的,不少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疑问都“格式”化了,答案也标准化了,从而使学生不敢大胆地去议论,去质疑。为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在课堂上的“大包干”、“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势,不迷信权威,不拘于“标准答案”,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议、多议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为做到这一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三思想品德教材:“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和尚没水喝”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了众人拾柴火焰未必高的理论及事例,三个和尚有水喝的比较公平的方法。当学生提出的观点与教师已设计好的不一样时,我们不能马上反驳,如果那样,会挫伤学生的大胆思考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地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敢于提出与教材不同的观点,另一方面,我们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客观地分析:“众人拾柴火焰高”突出的是集体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未必高”强调的是集体成员间的组织与配合。“三个和尚没水喝”强调的是集体成员间的组织与配合不好,互相推卸责任,“三个和尚有水喝”强调的是集体成员间的组织与配合好时或借助其他条件时也有水喝。通过以上的分析,使学生有了新的认识,这既保护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一切无疑都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三、练,激发学习热情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练”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注意“练”,要充分发挥“练”的功能。课堂练习的形式可灵活应用:可以是口头练习,可以是书面练习,也可以是竟答的方式来练习,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理论性的东西较强,学起来比较乏味。加上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们都有“表现欲”,展现自己的心理,并喜欢竞技活动。因此,课堂练习我通常采用竟答的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成两大阵容——甲方、乙方开展竞赛活动。活动的规则是:双方队员设计问题分别向对方提问,“会提问题”和“能答问题”都可得分,最后累计双方的积分,评出获胜一方,在练的过程中,老师充当评判员的角色,对学生的论答给予正确的评判,并针对相关知识及时点拨。在竞赛过程中,同学们为了击败对方,认真阅读教材,绞尽脑汁地设计问题。他们提的问题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如:1、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为什么?如果看到某人偷东西,能否当场对其进行搜查?2、公民的人格不受侵犯,那么王某把李某曾做过小偷的事告诉别人,这属不属于侵权行为?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那么小王家里来了客人,而客人一直呆到深夜11点还不回去,叫他回去,他还没有打算回去的意思,这属不属于侵犯公民住宅的行为?这样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从“苦难的深渊”中解放出来,由对学习“望而却步”转为跃跃欲试,知难而进。

四、“导——议——练”课堂教学的体会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体会到“导——议——练”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好的效果。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学生作为教师表演的陪衬者、消极的装知识的“容器”的角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看来,“导——议——练”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教无定法,我相信还有更佳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第16篇:学习“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习“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处在课改误区的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学习“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教师通过“学案”把教学工作做在前头,对自己的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进行预知,从而使教学有备而来,不打无备之战,学生不出无备之争。现在谈谈我学习“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在内容设计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课前预习阶段经过多位教师共同研究,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笔标注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学生的自学不再盲目,变得有的放矢。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完成,没必要等老师上课讲解。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和同学老师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合理分配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授课过程中我深感课前预习阶段是“学案导学”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心得体会《学习“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2、课堂学生讨论和教师精讲阶段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从而享受到高层次成功的喜悦。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心态。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学案”实效性。“学案导学”不仅能充分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教育者开始将目光由关注成绩转向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发展其能力,培养其思维,传授其技能。

〔学习“学案导学24字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随文赠言:【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已,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罗曼·罗兰】

第17篇:“学案导学刘步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学案导学 六步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根据学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每张导学案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在习题讲解时注重了学法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

二、导学案的使用

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

1、课前必须按要求去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课上充分的互动。

2、课上互学、高效利用: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 、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引导、点拨离不开导学案。

3、学案检查、及时到位。课下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修订导学案,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1)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2)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将教学案真正个性化。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可边读边思考、边记录,也可翻阅工具书查资料等,像填空等基础性强的题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检查,进行合作性学习,而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要 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学起于思”。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4、强化一个“研”字。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重视预设,课堂会杂乱无序,不重视生成,课堂就不会精彩;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嫁接、创新,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三、学案导学的关键是编制

只有一个好的学案,既凝聚老师的智慧,充满老师的精心准备。同时又符合学生实际和高考考试要求。只有一个好的学案。以它为载体,把老师和学生都跳动起来,一节好课才会呈现。

编制学案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 (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 (4)情感----潜移默化

导学案中在情景中,在知识讲解中,要自觉不自觉地反映一定的情感,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学案导学的作用主要在导

突出一个“导”字、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

五、“学案导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由于学案的定稿经过了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不是使用自己负责编写的学案时也不再认真单独备课,而是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的学案。但是各个班级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完全以学案为唯一抓手,搞“一刀切”,把一张学案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使用,怎么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隐患。

2、学生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他们不敢存在着突发奇想,用不着去发散思维,因为有老师们为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但学案导学提倡的是学生自学,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在使用学案导学时就要鼓励学生发言,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而让他讲完,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来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要鼓励后进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总之,学案导学的优点很多,但对教师的要求也响应的提高,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发扬学案中的优点,弥补不足,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偏离主体,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18篇:导学助练教学模式下的历史情境创设

导学助练教学模式下的历史情境创设

近些年的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材料的选取来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涉及的角度更是五花八门。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校的教研课题“导学助练教学模式”的要求。那么,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创设情境呢?对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温故知新,问题导入

通过习题引入新课的学习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回顾了旧知又引入了新知,实现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比如,在教学《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慕尼黑会议的四国首脑图片。然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2)这次会议的召开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完后,我总结道:“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英法等国的目的是希望德国法西斯去进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那么,德国会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也好了。

二、开门见山,揭示历史事件的主题

这是指教师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历史事件,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把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势力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等于1898年9月28日惨遭杀害。学生听了“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后,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害“戊戌六君子”呢?这个事件是不是与戊戌变法有关呢?这样的情境创设,直奔主题,立即引起了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三、歌曲入境,制造激情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历史歌曲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巴黎公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国际歌》,让学生在悠扬而激昂的歌声中体会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和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然后,教师再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地记住《国际歌》与巴黎公社之间的关系。

四、视频入课,重现历史

播放历史事件的视频素材,重现历史事件,是历史课情境创设的良好手段。学生观看视频,可以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刻地理解,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新知。如教学《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苏军攻克柏林》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并让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自由发言谈谈看到了什么,得到哪些认识、启示等。最后,教师总结:二战使德国和日本也遭到了沉重打击,在这样的战争造成的废墟上想复兴真是比登天还难。可是,西欧和日本不仅很快清除了战争废墟,还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设计历史故事,进行角色扮演

历史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所以对历史史实的再现也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比如在“西安事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的素材,编排成小话剧,重现历史。学生通过观看话剧,很容易就明白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合作创新的精神。

当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历史课的情境创设要目的明确,贴近历史事件,要少而精,这就会为课堂的高效奠定基础,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真正实现导学助练的目的,从而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责编 张翼翔)

第19篇:“导、学、探、练、清”教学模式基本内容及操作流程

卢氏县教体局教研室

卢教研字„2008‟4号

“导、学、探、练、清”教学模式

基本内容及操作流程

一、导:目标导学(2分钟左右)。

(1)导入新课: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情景导入、问题导入、复习导入,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4)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将三维目标细化为具体问题。要体现基础性和渐进性,体现本节重难点,要有梯度,语言简洁明了。

要对自学时间、内容、方法、标准、检测提出明确要求。

二、学:自主学习(8分钟左右)。学生要求:

(1)按自学提纲自学。

(2)自学完后,要合上教材和其他辅助资料进行自测,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做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

(1)对个别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学生,要有个别提示。

(2)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教师巡回时举动和言行以不

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以利于学生全身心地自学,及时发现并记住存在的问题。

(3)适度调整自学时间:要给学生适度的自学时间,并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自学时间进行灵活地增加或减少。

三、探:合作探究(15分钟)。

(1)组内互探(7分钟)。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它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8分钟) 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其方式可通过口头回答、书面练习、演板等方式进行。展示和纠错采取学困生展示(展示面要大),中等生纠错,优秀生讲评,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点拨。教师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讲之前不讲、学生没有进行探究学习的不讲、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既按“永威中学”的六种讲:补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按顺序讲解、拓展延伸讲解)。

四、练:达标训练(12分钟)。训练题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在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训练。训练题要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时要加大学生展示面和纠错的力度。

⑴出示训练题、拓展题:必作题(课后练习题)、选作题和思考题。

⑵完成拓展训练题(展示和做课后练习及同步训练)。 文科可采取学生记忆、自查、互查、组长检查,最后由教师抽查等办法,使学生必须记住理解的有关基本知识。

理科采取展示和书面练习同步训练进行,可让学困生展示(展

示面要大),中等生纠错,优秀生讲评。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点拨。

此环节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已编题,互问互答。 基本技能,可通过学生实验操作,组长检查等方式进行。 ⑶教给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规律等,收到死记活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4)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的收获。

五、清:堂清检测(8分钟左右)。

对本节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评。测评要以基础知识、重点内容为主,测评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测评,要准确掌握“堂清”的对象,要把没有“堂清”的学生转为“日清”对象。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把学生按学习基础搭配排好座位(一名优秀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及格生为一组)。将学习小组成员分成若干层、便于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2)堂清内容应以一本一册上的基础题和重点题为主。对各类学生在量上和难度上要求不同,堂清题要提前做好准备(小黑板、纸质、媒体等方式呈现)。

(3)要保障堂清的时间,每节课要留出8分钟左右时间进行“堂清”。

(4)“堂清”的学科是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生学科,尤其是政、史、地、生学科必须完成堂清。

(5)清的方式可多样,在完成堂清题时,要求学生像竞赛、考试那样独立完成。老师不辅导,学生之间不讨论,不看书,不查资料,更不得抄袭。小组长检查组员,组长由课代表或教师检查;也可以同桌互查或互改,最后由任课教师复查,复查的重点是中差

生,标准是人人过关。但教师每组必须抽1人亲自批改,改的结果确定小组是否过关,负连带责任;也可以由教师有针对性地抽查班内学困生,不达标的学生就转化为“日清”对象;如果课堂内完不成任务,组长或教师没有时间检查和抽查,教师必须把堂清内容按学生类别收交,利用课下时间批改,但必须在课外活动前改出,确定好“日清”对象。

(6)做好堂清记录、堂清公示,将堂清内容、方式、堂清结果、日清对象记在教师堂清记录本上,并及时进行通报(黑板、堂清表)。便于及早进行“日清”。

注:“导、学、探、练、清”五环是我县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各学科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不一定每节课都体现这五个环节。我们提倡模式,但不是要教师死套模式,目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探、练、清”评价标准

一、教师部分(100分)

1、准备充分(28分)。

教具(4分):准备充分、齐全,课前进行实验,课堂效果明显。 自学提纲(8分):体现教学目标、具体明了、有层次、启发性。以小黑板、纸质、媒体等方式呈现。

训练题、测试题(16分):有梯度、分层次、重基础、量适度。以小黑板、纸质、媒体等方式呈现。

2、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感染力强(6分)。

3、环节明显、时间把握好(10分)。

4、引导学生探究能动性强,展示面大,课堂紧张、高效(10分)。

5、点拨、总结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升华等精辟(10分)。

6、面向全体学生,评价及时、准确、科学,尊重、关爱学生(学困生)(6分)。

7、语言规范、准确,板书精练(6分)。

8、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4分)。

9、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教育(10分)。

10、当堂完成教学任务(10分)。

二、学生部分(100分)

1、准备扎实(8分):学具齐全(4分)、进入状态、提前候课(4分)。

2、精神面貌好、能动性强(6分)。

3、自主学习(16分):明确目标、精力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随笔。把自学过程中遇到疑点画出或写出来。

4、和谐合作(16分):乐意接受分工(有记录员、操作员、中心发言人等),倾听他人发言、善于提出问题,积极解答问题、谦让和蔼。

5、勇于展示(16分):声音洪亮、敢于讲述自己观点,积极演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强。

6、独立完成训练题,步骤完整,正确率高(16分)。

7、诚信测试,批改公正,当堂完成学习任务(18分)。

8、做好“堂清”记录和随笔(4分)。

自习要做到“三布置、一检查、二公示”

三布置:

一布置任务要具体。 二布置完成任务的准确时间。

三布置检查任务的方式。 一检查:检查任务完成情况 二公示:

一要公示完成任务的结果 。 二要公示二次过关名单及时间。

以上各项内容要认真规划且在备课本上显示,前三项自习前写在黑板上,后两项内容自习结束时公示。

卢氏县教体育局教研室

二00八年九月二十三日

第20篇:“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的建构及教学设计

“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的建构及教学设计

摘 要:以“学案”为载体,基于江苏省东庐中学的“教学全一”、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四川省龙泉十中的“导学讲评式”四种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从另一视角创构出“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导学、讲解、评价、练习、反问”五要素,并合理嵌入在“情景导学、建构新识、巩固新知、小结新知、反思提问”五个主要教学环节之中,该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渗透德育思想。基于该模式以《大学物理》中“牛顿运动定律”为题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建构;牛顿运动定律;学案;教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7-0072-9

1 “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学案即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出现在二十世纪90年代末,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学而提出的。而学案的姐妹篇还有教学案、讲学案、讲学稿、导学案等[1]。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教材“心理化”和“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暗含着一个观点: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引导与帮助的学习方案。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扭转那种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主的教学局面,在课堂教学改革目标的指引下,提出了“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一时间,各种形式的教学法陆续出现,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实验有黎世法提出的“6课型单元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等。这些教学实验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最初提出用“学案”进行教学改革的是浙江省金华一中,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到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材)”三个核心要素。他们认为“教学内容(教材)、教师、学生”的教学链条是不合理的。教师上课时,学生更多的是在做笔记,学生根本无法消化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这样,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他们大胆提出: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于是产生了“学案”。

到了21世纪,学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有江苏省南京市东庐中学的“教学全一”[2]教学模式,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教学模式,山东省聊城市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以及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十中的“导学讲评式”教学模式等。

目前,以上四种教学模式仅在中小学层面上推广应用,在大学层面上还是一片空白。基于以上四种教学模式,本文从另一视角提出“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并作为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被批准立项。该模式主要在大学层面上针对物理学基础课程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之后,在大学层面上及中小学层面上,在物理学科领域及其他学科领域进行逐步推广应用。

2 “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的建构

“导学讲评练问”教学的具体含义以“学案”为载体,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流讨论、问题讲解、师生评析、课内练习、反思提问等过程,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问、探究、思考、交流、评价、应用等教与学的活动。

“导学讲评练问”教学的五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并且都围绕着学生的“学”而展开;“导学讲评练问”五个要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只是每个学习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

(1)导学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先讲解,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传统教学的优点是知识系统、节约时间、课堂容量大,缺点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将所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连结,能够为学生预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学案”的帮助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建构新知、理解新知和应用新知时,相当于学生自己身旁有老师形影不离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2)讲解

学生通过自学“导学案”,在各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确定出基于问题的所要讲解的主题、内容、方法和手段,同时提出疑问。各组选出代表依次进行“对话性讲解”并提出疑问,以寻求他组的帮助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要进行“对话性讲解”,所以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教材,根据“导学案”的引导去钻研教材,而且还要组织好“对话性讲解”的具有逻辑思维性的语言。学生“对话性讲解”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而且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能力,渗透了德育思想。把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现在学生的“群言堂”,把课堂真正地归还给了学生,教师仅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3)评价

“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中的评价实属“学习内评价”,“学习内评价”不是一种独立于学习活动之外的单纯的价值判断活动,而是一种学习本身所固有的、在学习活动之中产生的、满足学习自身需要的认识性实践活动,它是学习的一项基本属性,是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的,既在学习中评价,也在评价中学习。“学习内评价”的目的是认识学习的价值,不是拿预设的价值去判断,而是通过判断去认识、发现、生成、感悟价值,即通过评价创生意义与价值,发挥的是评价的认知功能和生成功能[3]。

“学习内评价”是一种生成知识意义的有效方式,它是“创造性的而非总结性的,其重点在于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能做什么而不在于获得的知识如何适应他人设定的框架”[4]。通过评价评出意义、评出理解、评出价值、评出情感、评出自信、评出生命活动的状态,最终能够学到新的东西。

“学习内评价”作为“导学讲评练问”教学的一个基本学习环节,与“对话性讲解”密不可分,它们相互交叉,互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它是由三个评价阶段组成的:一是自我评价阶段,学习者通过反思,审查自己按照学案进行的自主学习过程,以确定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是否正确、合理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二是小组评价阶段,通过组内同学间的交流沟通,补充与完善出对知识意义的建构,确定本小组具有代表性的思路、观点与方法,以便在全班进行对话性讲解。三是全班评价,基于对话性讲解的内容,通过师生的比较、鉴别、质疑、辩论、协商,发表各种批判性的观点或看法,在各种视域的融合与碰撞中,提炼知识要点、完善知识意义、分享学习成果,明确自己以及他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认识知识的价值、自身的价值、他人的价值、合作的价值以及学习的价值等。

(4)练习

在每一节课的巩固新知环节,必须及时“对话性的讲解”“导学案”上的练习题。“导学案”上的练习题应包括一些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对比练习等。让学生利用所学新知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实际生产、科技应用等相关问题,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练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定律、定理、原理、公式、法则)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而且可以促成学生将基本技能(实验、测量、画示意图、解题等)转化成为熟练的技能技巧。

(5)反问

基于老大纲背景下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倡导“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教案中心”,因此,课堂教学中一定是“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教师评价”的教学形式。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现代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中心、学案中心、学习中心、建构中心”,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建构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等学习活动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反思提问,让教师答问,以解决学生心中生成的新疑问,达成教师“授业解惑”之目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反思问答”的双向交流性和师生地位公平性。

3 “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能改变过去的“教材―教师―学生”教学方式为现在的“学生―教材―教师” 教学方式;能改变过去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教案中心”为现在的“学生中心、学案中心、学习中心、建构中心”。通过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以“教学内容”为背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讲解、评价、练习、反问”为教学路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通过反思生长出新的问题。

亦达目标:首先,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会学、乐学、活学。其次,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处理实验证据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讨论交流能力,多维度评价能力,用数学知识表达学科知识能力,用学科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多维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还要渗透德育思想。

4 基于“导学讲评练问”教学模式的《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设计

4.1 牛顿运动定律学案设计(表1)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学

首先,回忆与“运动”有关的知识。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 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 。

没有不运动的 ;也没有离开物质的 。

其次,回忆与“力”有关的知识。

在力学中,物体与物体间的 称之为力。

在动力学问题中,以牛顿定律为代表所描述的力具有 ;以三大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所描述的力在时空中具有 。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建构新知并理解新知

§2.1 牛顿运动定律

(一)惯性定律 惯性系

阅读 2.1.1“惯性定律 惯性系”(P24)条目下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什么是惯性定律?

问题1.1:什么是孤立质点?请举例说明。

问题1.2:请回答书上P24图2在加速运动的车厢内惯性定律还成立吗?为什么?

图2 P24图

问题2:什么是惯性系?

问题2.1:惯性系的确定方法有哪些?

问题2.2:地球、太阳是惯性系吗?

问题2.3:什么是非惯性系?

预习后回答以上问题。

(二)牛顿第二定律 惯性质量 引力质量

阅读2.1.2“牛顿第二定律 惯性质量 引力质量”(P25)条目下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

中文表达、数学表达、性质、意义。

问题2: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区别是什么?

预习后回答以上问题。

(三)牛顿第三定律

阅读 2.1.3“牛顿第三定律”条目下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什么是牛顿第三定律?

问题2:对于牛顿第三定律,应注意哪三点?

问题3:牛顿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是什么?

预习后回答以上问题。

(四)练习题

1.单选题

(1)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错误的是( )

A.该物体可视为孤立质点

B.物体不受任何外力

问题2.2 地球、太阳是一个近似程度很好或精度很高的惯性系?(板书 2.2地球、太阳可视为惯性系P25)

地球是一个近似程度很好的惯性系

以地球为 坐标原点 ,以地球到太阳的连线作为 坐标轴 的参考系称为地球惯性系。

但因a公=5.9×10-3 m/s2,a白=3.4×10-2 m/s2都很小,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可视为一个近似程度很好的惯性系。

太阳是一个精度很高的惯性系

以太阳为 坐标原点 ,以太阳到其他某恒星的连线作为 坐标轴 的参考系称为太阳惯性系。

太阳和银河系中其他所有恒心一起都绕 银河系中心 旋转。

但因a日银=10-10 m/s2,更小,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太阳可视为一个精度很高的惯性系。

拓展――马赫认为:所谓惯性系,其实质应是相对于整个宇宙的平均加速度为零的参照系。因此,惯性系只能无限逼近,而无最终的惯性系。

问题2.3:非惯性系是什么?(板书 2.3非惯性系P25)

一切相对于已知惯性系做加速运动的参照系为非惯性系(见书上P24图2.1)。

我们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前面,我们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接下来,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及其相关知识。

(二)牛顿第二定律 惯性质量 引力质量 (板书

二、牛顿第二定律 惯性质量 引力质量)

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2.1.2“牛顿第二定律、惯性质量、引力质量”(P25)条目下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问题呈现在上)

问题1: 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

中文表达、数学表达、性质、意义。

问题2: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区别?

教学思路: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首先,学生以“教师角色”,教师以“学生角色”进行“讲解―评价”;然后,教师以“教师角色”,学生以“学生角色”进行“讲解―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

问题1: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板书 1.牛顿第二定律P25)

中文表达: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板书 1.1中文表达:P25)

数学表达:(板书 1.2 ,P25)

性质:同一性;矢量性;瞬时性;独立性;同时性;局限性;统一性。(板书 1.3性质,P25)

意义:(板书 1.4意义)

定量的确定了 力和运动 的关系。

拓展:力的叠加原理

若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则合力产生的加速度,等于这些力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之矢量和。

拓展:物体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两种长程相互作用力――引力、电磁力;

两种短程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问题2: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区别是什么?(板书 2.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问题2.1惯性质量: 牛顿第二定律 中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板书 2.1.惯性质量)

问题2.2引力质量: 万有引力定律 中的质量称为引力质量。(板书 2.2.引力质量)

■=-G■■■

G=(6.51±0.12)×10-11 N.m2/kg2

“-”表示m1对m2的引力方向总是与m2对m1的矢径方向相反。

问题2.3: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板书 2.3惯性质量=引力质量(在经典力学中)]

牛顿等许多人通过实验都证明了惯性质量 等于 引力质量。因此,在经典力学的讨论中, 不需区分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等价 是广义相对论的出发点之一。

前面已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接下来继续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其相关知识。

(三)牛顿第三定律 (板书

三、牛顿第三定律)

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2.1.3“牛顿第三定律”条目下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问题呈现在上)

问题1:什么是牛顿第三定律?

问题2: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应注意三点是什么?

问题3:牛顿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有哪些?

教学思路: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首先,学生以“教师角色”,教师以“学生角色”进行“讲解―评价”;然后,教师以“教师角色”,学生以“学生角色”进行“讲解―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

问题1:什么是牛顿第三定律?(板书 1.牛顿第三定律P26)

当物体A以力F1作用在物体B上时,物体B也必定同时以力F2作用在物体A上,F

1、F2大小 相等 ,方向 相反 ,且力的作用线在 一条直线上 。

■1=-■2

问题2: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应注意哪三点?(板书 2.注意三点P26)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 成对 出现,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因此绝对不是一对平衡力 。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属于 同一性质 的力。

问题3:牛顿第三定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是什么?(板书 3.适用范围和条件)

牛顿第三定律只在 实体物体 之间,且运动速度 远小于 光速时才成立。

拓展:当速度增大到一定值,产生的“相对论效应”是不可忽视时,再这种情况下,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达就失效了。此时,取而代之的是动量守恒定律。因此,有人说,牛顿第三定律只是动量守恒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推论。

【三】巩固新知

例题 如图6所示,质量为m的方形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并对该物体施予水平向右的拉力F,使该物体在水平向右的方向上做加速度为a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该物体与水平桌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μ。

求:(1)进行受力分析;(2)判定哪些力是平衡力;哪些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在哪一个方向上,可视为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保持其静止状态,遵循牛顿第一定律;(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写出加速度a的数学表达式。

解 :(1)受力分析如图7所示。

图6 题图 图7 受力分析

(2)平衡力:N与G,且N=G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N与N',且N=N'

(3)在竖直方向上,可视为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保持其静止状态,遵循牛顿第一定律。

(4)对物体而言,在水平方向上,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a=■=■ ■ =■

......

【四】练习题(将导学案上的练习题再次呈现在PPT上)

1.单选题

(1)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错误的是( ABC )

A.该物体可视为孤立质点

B.物体不受任何外力

C.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D.惯性

(2)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是(A)

A.宏观、低速

B.宏观、高速

C.微观、低速

D.微观、高速

(3)光滑水平桌面上有A、B两物体,当A物体沿水平方向去撞击B物体的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力和B物体对A物体的力是( B )

A.平衡力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非平衡力

D.非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2.判断题

(1)惯性与力的关系:惯性不是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惯性的量度是质量,惯性与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 )

(2)牛顿第二定律: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与物体获得的加速度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合外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相同,数学表达式:■=m■。(×)

(3)牛顿第二定律中,F、a只有因果关系,而没有先后关系,当F发生变化,a同时发生变化,即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时性。( √ )

(4)牛顿第三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且只适合于惯性参考系。( √ )

......

3.计算题

(1)一滑雪运动员从倾角α=30 °的积雪平直山坡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如图8所示,经过10 s下滑的距离s=250 m。若该运动员与滑雪装置的总质量为50 kg,g取10 m/s2,求下滑过程中运动员所受到的阻力。(解:略)

(2)用力拉住绳子将一质量为10 kg的物体竖直下放,其运动v-t的图如图9所示,g取10 m/s2,试求:

①前2 s内绳子的拉力大小;

②第3 s内绳子的拉力大小。(解:略)

......

图8 滑雪 图9 v-t图

教学思路: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首先,学生以“教师角色”,教师以“学生角色”进行“讲解―评价”;然后,教师以“教师角色”,学生以“学生角色”进行“讲解―评价”。

【五】反思提问

预设学生提问

1.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合外力之间具有因果性,因此,加速度与合外力应具有先后性。前面又说:加速度与合外力具有同时性。显然矛盾,如何理解?

2.什么是相对性效应?

......

【六】布置作业

P65:本章习题――2.2.填空题(2); 2.3.计算题;2.4.计算题。

【七】课后反思

参考文献:

[1]朱义禄.论学案体[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1):111.

[2]何善亮,徐文彬.东庐中学“讲学稿”教学改革探索与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46.

[3]王新民,王富英.学习内评价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论坛,2011,(5):5.

[4][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2.

(栏目编辑 邓 磊)

《导学练教学模式心得体会.doc》
导学练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