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课一得心得体会

2021-02-1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 《七律

长征》

刚接触(19)、(20)班学生,所以第一课侧重于学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尽快地和老师相适应,真正达到课堂的互动,如:诗歌中的颔联,我就抓住了“腾”“走”这个词让学生去思考,同时教会学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去分析,所以,这堂课虽上了1课时多些,我想同学们的收获还是蛮大的,同时,虽和学生不认识,从学生周记本上得到的反馈还算成功。特别是诗歌的朗读,我从几个方面指导后,学生的朗读感觉就是不一样。其实,教会学生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基础。

《长征组歌》两首

在学习了第一课的基础上,这一课相对就简单多了,画面的出示让学生身临其境,这堂课我更侧重朗读,在第一课朗读的基础上提升,同时想象画面去背读,感觉学生进入了一定的佳境,我想:有时课堂教学也许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胜过老师的灌输,书读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文章就理解了。我想学生都有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不一定每堂课都要老师讲解得很具体。 《老山界》

“对精彩的语段进行赏析,指出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在场景和环境描写中的应用,说明其表达作用。能结合文章或语境分析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中心的理解。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精彩语段。”是我这堂课的重点,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很积极,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只是你没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将他们的优点扩大而已。受到赏识是孩子心灵处最强烈的需求,有了赞美会快乐, 有了赞美会开朗, 有了赞美会幸福.所以,就让我们的孩子在赞美声中成长吧! 《草》

这堂课自认为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这是一篇小说,我从分析人物和情节入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反思不妥之处在于否定的评价没有在积极肯定的同时给予恰当地指导,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并进一步纠正自己的偏差,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实践中来。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的评价,都使学生永远感到的是鼓励,永远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这样的评价循环往复,会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因为在学习方面,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学生具备了这种财富,他会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财富。这点我一定我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

《长征》节选

一堂课下来,总结不足之处:

(1)教学中使用的资料要有实效性,不能把没经过处理的原始资料给学生,因为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是有限的。(2)在设计教案时,尽量避免出现很难解决的问题。(3)在设计教案时,不要面面俱到,应该有取舍,有侧重点。(4)学生在活动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5)教学中,要注重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对于学生有价值的发言,教师的评价应该使学生有自豪感。 第一次作文

努力把第一堂作文课上得富有诗意,所以,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回顾儿时记忆的内容:“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童年是什么?是幻是真;是喜悦是悲伤.或许只是那一串糖葫芦,或许是过节时纸糊起的兔灯,或许是站在河边吹芦苇的沙沙声响„„”学生们在回忆自己的事时说了很多很多,同时把方法指导融入进去,我想这也是作文备课的一个方法吧,以后再努力实践。

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课堂活动很好,特别是教案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特点,也让学生有当主持人的尝试。特别是请学生说说主持人应有什么要求时,学生的发言很到位。但发现学生在练习当主持人的过程中,由于事前没做好成分准备,学生上讲台当主持人时语言不够流畅,很多人要看稿,这是以后在上课时要注意的,事先的准备不能缺少,这样,课堂才能达到预先的效果,不能 “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 宗慧敏的写作指导课(组内活动课)

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感受我们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美。特别是导语的设计,一下子融进了课堂的氛围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适时的加以点拨和评价,在学习中让学生明白写景的要求,自然而有序。

学生在谈体会的交流中将几处景物描写的理解说得更透彻,体会更深刻,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但同时如果让学生的阅读材料更丰富些,在提前阅读的基础上,上课的效果可能更好,学生写作的效果可能也会更好,如:《小巷》、《狼山脚下》、《异乡听雨》、《心中的石竹花》、《江南水韵》、《遍地金黄》、《心中的百合花》、《绝版的周庄》2篇、《爬上窗台的绿色》、《梦里苏州》、《在水一方》。分类看,让学生比较不同的写法,可能实际指导意义更大一些。 《枣核》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我明白了:首先,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要尽可能地相信学生,依赖学生,鼓励学生,只有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担当好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而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语文教师还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在赏析具有中国味的景物时,我变换了原有课件的内容,让学生更多的在作文中运用这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而这些仅靠教学用书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最后一课》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我上完这堂课的想法,因为本文涉及到2个主人公,如果让学生单调的去分析人物形象,课堂难免会枯燥,一堂课我让学生在说好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选择分析的人物,一致推选小弗郎士,可能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吧,让他们自己做批注,小组讨论。学生们的热情很高。第二堂课我以一个主问题牵引着这堂课,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只是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上升到高潮的分析。整体效果不错。 《古诗四首》

4首我分了2节课完成,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些是我上4首诗歌的目标,结束后,感觉《泊秦淮》上得最好,无论对画面的描述,对主题的理解,对曲笔的运用,是上得最成功的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上得较简洁,感觉对陆游的心境学生还没有理解到位,这是我以后备课时需要注意的。

《作文指导课——我的故事系列之二:童年像一阵风》

1、我让学生跟我一起回顾了童年趣事,结果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发言踊跃,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知道了原来作文并不无材料写,学生的思维也发散了,30几个人发言了,大家三言两语的说着一些趣事。(抓住取材)

2、让学生回顾丁立梅的文章,说说写作的特色。(构思)

3、范读文章,请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板书作文要求)

4、翻开自己的周记本,修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2节课的作文时间,集中在一堂课指导,时间很匆忙,如果让学生再说说趣事的过程,画面,可能更好。 《晏子使楚》

这是我自己的备课,所以对课文比较熟悉,在备课的过程中注重了课文的重点,所以上课得心应手,这节课是围绕“读”来进行的,个读,集体读,背读„„在分析重要字词时注意了“之”的整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尝试着改变老师范讲,让学生自己提问,联系书下的注释,实在有不知道的再问老师。这节课有2处疏漏之处:第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时,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只是简单的肯定了第二同学的发言而没有指出第二位同学的概括好在哪里。第二,在20班上课的时候,扯话题扯得太远了,第一节课时间不够,导致第二节课显得有些匆忙。 《背影》

总体来看,这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上成了一堂美学课,文学课的设想基本实现了。有好几个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有的联系实际,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独辟蹊径,甚至对我都很有启发。我想,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师生都是学习者。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会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踊跃地大胆地表现自己。但在调动学生上还应再想想办法,很多学生说是怎样的一个背影时很投入,可是说说自己的父亲时没有更多地展示,说的也只是些生病时才能理解的父爱,平常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事情说得不多,情感不够投入。很想以后找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延伸。 《甜甜的泥土》

2 我设置了听读《甜甜的泥土》,听好后感觉学生动了情,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故事情节里去了,我以“从描写中感受人物细腻丰富的情感”这个问题通领课堂,学生们具体分析了文中的“她”,剖析全文,最后上升到文中“大爱”的理解,抓住了为什么“泥土是甜的”去分析,所以我认为一堂课抓关键问题往往能一箭中的,听最后延伸到“听母亲和孩子的真情对话 感受生活中的至爱亲情”画面的深入,让学生旁白,我认为这是我课堂上的亮点所在。 《泡桐花开》全校比赛课

上课之前有些紧张,心理素质差,一堂课下来再反思,觉得有很多值得以后注意的地方。

1、口头语过多,有一些细节甚至自己都没感觉到,我要严谨我的细小环节。这样才不会冲淡我上课创造的意境。

2、环节有些处理不当,在请学生小组说说欣赏的画面时,感觉留的时间过多,以至学生自己在思维创造时时间紧迫,课堂时间的调控是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提高。

3、在学生延伸的一个环节上说得过少,就说了3位,让学生真正从文本走出来的时间过少。

4、评价的语言虽有诗意,也给了学生感染,但自己的声音要调控得好。《我的母亲》

教学难点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教学,从学生的学习体验看,我对这一教学设计是较满意的。但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请学生说好三件事后充分的朗读,可能开始设置的《懂你》MTV过长,导致时间的来不及,“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有时候光想着如何让课件精彩,如何让气氛浓重是不行的,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对这堂课反思,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 《小石潭记》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没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堂课仅围绕小石潭记的文本来体验和品读,过于平面和肤浅;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入课文的设计也较直接。然而,我虽认识这一点,却因为自身解读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还是始终停留在文本的浅层进行阅读和感受,最终使这堂课显得平淡无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这真是任重而道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 作文课

这个星期是上的“至爱亲情”单元,于是就想让学生自己体味父母之爱,指导下来写作的结果是差距太大,好学生写得很好,不好的不像文章,写父母必写“送我上医院”,对《我的父亲母亲》习作做过分析,居然有20%左右的孩子还以此为例。怎样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我们班级目前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要求学生先从片段写起,写清楚一个细节,找准一个切入口,再看看写作的结果如何,拭目以待! 《记承天寺夜游》组内活动课

陆鑫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形、味、色俱佳,感觉本堂课的亮点是在分析好了文章后请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一个学生配乐朗读后请学生们评价朗读后的感受,把理解目标渗透到反复诵读中,问题设计精当,处理简练利落。丰富而不单一,干练而繁冗,充分而不做作。同时也认为课堂的结尾有些处理不当,想象画面时破坏了文章整体的美感。是不是针对“月”作一番赏析,可能更好。自己在课堂上这一点做改进。 《阿里山纪行》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让孩子在老师的评价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是我努力的方向。“你读得又轻又柔,怕惊醒了森林。”“我从你的朗读里已经听到森林小火车了。”„„这些贴近孩子心灵的评价语言,必将促使孩子不断的进步。同时,老师多元化的评价语言,也感染了学生。孩子们也学会了用心去聆听同伴的朗读,并学会了赞美或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让我欣赏到了一幅美景。谢谢你!”“你读得太好了,我要向你学习。”“你读得很流利,只是„„”„„但从书本上看的世界很小,像坐在井底的青蛙,能有一大片蓝天吗?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片蓝天,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提高自己的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丽的西双版纳》

3 通过图片和课文录音,先烘托了一下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自由地融入到情景中去,孩子们读得身临其境,进入了角色,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的美的体验。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离开了朗读,语文就没有语文味了。但在评价学生回答的语言方面还不够机智。如果学生能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文本是不是更好。 《古诗》三首

备课的时候我就想,怎样处理才能使学生的收获最大最多呢?古诗的教学重在一个字——“读”,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四读法”即:初读学字词,细读串句意,精读评诗句,诵读悟诗境。再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朗读的指导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朗读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读——指名试读——学生评——再练读——再试读„„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了第一首诗后,由学生按这种方法自学其他两首诗。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有用的。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蓝蓝的威尼斯》

这节课我没有用多媒体,而是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喊了7个学生站起来读文章,结果不尽人意,我想会读课文是学生的基础,以后再这方面要加强。这是一篇游记,我紧扣住“蓝蓝”这词的理解,层层深入。①有自然色彩;②有人文和谐色彩;③有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说明方法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从这节课中,我意识到语文教学应以文为本,要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学会表达,要向课本里的作者学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运用修辞,让课堂变得真实、朴实、扎实。 期中考试分析:(

7、

8、9号期中考试)

高分人数19班20人,20班10人,两班严重不平衡。今后提高20班中等生的分数是我努力的重点,80分以下人数19班10人,20班5人,也是不平衡。月考之后已经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但仍然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班级其他学科吻合情况分析:两个班各有一人不吻合,情况可以。同时>这个阅读理解上许多学生没看懂,今后也要多加强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从试卷学生错的题目看,主要是复习的时候真正把题目训练到位,扎实巩固,特别是解题的思路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今后拟采取的措施:1.抓实基础,多训练一些新题型,多阅读美文。2.训练解题方法,答到要点,答全要点。解题的技巧和习惯要掌握。3.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练笔。 语文课可以更美一些 ——南通优课比赛后心得 “语文天生浪漫。”——题记

11月16日,南通语文优课评比的文章发布了,共4篇文章:《陶醉壶口》、《像珠穆朗玛一样长高》、《春风》、《周庄水韵》。看完后,我的第一感觉是选择《周庄水韵》。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总想把语文教得富有诗意的人,骨子里总认为我和学生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唯美的语文课堂。而读着赵丽宏的《周庄水韵》,犹如欣赏了一幅有色彩、有声音、有情趣的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而我们也分明地感受到了古镇周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水韵”蕴涵在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橹声灯影里的宁静,素雅、悠远的古典情韵和当代水乡的溢彩流光中。古镇周庄任何季节、任何时侯都能感受到的音乐的美感。

课堂教学犹如读一首美伦美奂、精彩纷呈的诗,而诗意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是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学生在课堂中能忘却了自我,醉心于惬意地交流,欢快地思索,同作者一起惊喜,一起感动。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备课时我想到的是如何让这堂课可以更美些,刚开始试上的时候,我设计了《梦里江南》的视频剪辑,结果上下来感觉离梦中的水乡相差太远,于是再重新备课。“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他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他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他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他的神性。”特级教师王崧舟如是说。是的,诗意语文能滋润心田,学语文是活的,是整体的,是生命的对话。教师应该让孩子的心灵富有意义、光泽,显示生命的价值,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对文本充分解读,才能加宽、加厚文本,使文体立体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周庄水韵》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

4 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童话般的神奇。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在这点上是文章的中心,所以把握好这一点,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语文充满情感,语文课堂是张显情智魅力的课堂,文学的生命是细腻的,如果我们有个很好切入点,那么美也可以铺满整个课堂。在《周庄水韵》中,我设计了用填词唱歌的形式让学生再次感受周庄的美,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语文的浪漫,似散落的樱花,似飘落的白雪,似春天的艳丽,它以千姿百态的形态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以五言六色的色彩侵入你的心灵。在音乐中让周庄在我们学生的心头宛如古代朱楼绣阁中的秋千绣女那样朴素清纯,有时又宛如一身着五彩曲裙的女子那样娇艳动人。

语文的世界,幻想与博大;语文的世界,真实与浪漫。如果用我们的心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那么我想语文会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幽径悲剧》

鲁迅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者写于1992年,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

此文触动人们的神经,让人感觉悲伤,使人感动。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教读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文章的层层铺垫,“出家门,„„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作者笔锋又一转,突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幽径的这一棵”古藤。并对它的形、香、色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为“这一棵”古藤“悲剧”的发生作了蓄势。文章的第7—12节用“但是”一转,诉说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并为“无端被人杀害”的古藤进行申诉,点明了自然万物的无奈和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结局。这就是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它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这里关于“我”的震惊、害怕、和痛心的心理描写,也为下文写自己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及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了伏笔。

“文似看山不喜平”,季先生的这篇精美散文便是最好的明证。他通过一次次铺垫蓄势,将普普通通不为常人注意的现象写得如此生动、深刻,值得我们学生很好地学习。 《明天不封阳台》

《明天不封阳台》是杜卫东写的一篇随笔。这篇课文叙说“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不是很难,因为类似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在材料的选择、组织及语言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人类究竟应该如何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这此问题学生未必都能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文本提供的详实、丰富的材料中,揣摩作者鲜明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体味文章的语言所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其次,要培养学生联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封阳台、要封阳台吗?不封为了什么?”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生动、议论精辟的语句,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主旨,领会夹叙夹议的写法。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让老师跟着学生思维来,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讲生听,真正实现了教师“导”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变教师的教学过程 5 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但同时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了点,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提高。 《治水必躬亲》

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道理简明,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从一课一练的情况看,学生对字词的解释还不到位,自己根据意思解释,而不注重固定词本身的解释,文言文字词的固定解释要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课外文言文的字词解释的能力也欠缺。 《从小爱科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实验、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目的。能启发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激趣引入、生活中科学的探究、未来科学技术的运用设想,使学习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目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稍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学对个别问题回答得特别精彩,但我没能及时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好的激励;一些同学因为过于积极回答问题,以至我提问题时不够均衡,个别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发表。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奇妙的克隆》(刘继莉 组内研讨课)

优点:1.层次清楚,条理清晰。上课者紧紧围绕文章的三个片段教学。

2.朗读形式多样。在三个片段分析的过程中,有齐读、默读、个人读、浏览、同组读,分析文章离不开朗读,教者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3.说明的方法到位。在第一个片段中,让学生如何理解了什么是“下定义”?在第二个片段中很好的解决了说明的顺序。

4.课堂设计的问题简洁精练。三个主问题贯穿全文。

5.拓展延伸比较好,课堂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克隆的优缺点,让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 有待改进的地方:1.评价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现场作答的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要及时纠正。

3.评价学生发言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忌出现一些“看来你很自私。„„”语言。换个方式评价可能更好。 4.必要的课堂机智在我的课堂上也要多努力。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存在的问题:1.两部分的设想还可以,但是具体实施时,由于事先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第二部分的时间还是不够。由于学生利用电脑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查找资料的环节上耗时过多,造成最后的评价部分时间不够充足,不能让学生尽情畅谈。或许可以把第一部分在压缩一下:尤其是分析“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这样简单的问题时可以一带而过,这样可以更突出后面的重点,而不仅仅只是走马观花。

觉得课堂气氛确实调动得不错,学生也表现得挺自如和自信的,不容易。学生们后来的争辩确实是自发而精彩的,转基因技术本身利弊的不确定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如果时间足够的话,让这种争辩再延续

3、5分钟就更为出彩了。学生们那种较真的模样真的让我们很感动,这样的神情是世上最美的表情!

我想,通过这堂课学生一定深刻的领会了“科技以人为本”的真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的层面。这一主题又正好是我校科技文化节的主题。看了朱市长的日志,我觉得对该课的领悟更深了一层。

文章结构训练

教学目的:学习给记叙文合理安排结构 教学重点:如可安排记叙文的结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确立了好的中心、选择了好的材料,是不是就可以写出好的作文呢?——那可不一定。

有一个人,要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这是中心),买了名牌的衣帽鞋袜和装饰品(这是材料),可是,他把衬衣穿到毛衣的外面,鞋穿反了,帽子带歪了,把胸章别到了裤兜外„„结果别人看他不仅不漂亮,反而感到他很可笑。为什么?因为他把穿着打扮的顺序搞乱了,一点条理也没有。写作文也是一样,也要讲究顺序、条理,应当让人读起来清楚、明白,感到脉络分明、言之有序。所以,在构思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给文章安排一个好骨架(结构)。让我们先来读一篇例文吧!

童年趣事

你也许知道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吧! 它就座落在我的家乡——灌县的小镇上,我的许多童年趣事就发生在这里。

每次回到家乡,一走下汽车,那浓烈的汽油味便随即消逝在清新的空气中。这里虽没有大城市繁华的街市和灯火辉煌的夜景,却有幽静迷人的田园风光,有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间小路;虽没有鲜花盛开的圆型街心花园,却有曲折的山路,有随风摇动的苍翠的松林„„

这里是我儿时的乐园,每寸土地都埋藏着我童年的趣事:春天,田边开满了白色的野茶花,我和小伙伴们便拿着剪子,剪下一束束的茶花,把自己心爱的小花瓶装扮得漂漂亮亮的;夏天,我们女孩子儿们虽不敢像男孩子那样,在浪中嬉闹,却也能光着脚丫,手提小篮儿,在沙滩上寻觅好看的石子和贝壳。这样,我们又能在男孩子面前炫耀一番了;秋天,这里会举办盛大的清明会,人们都以各种方式寄托对死者的哀思,艺人们舞着龙灯,耍着猴戏,在路边招揽游人。这时,也是小孩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便可向家里人要上点钱,到路边买上一碗碗辣豆花和玉米面饼什么的,或是跟随着父母去看热闹了;冬天,春节到来,各家各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人们都杀鸡宰鹅,摆上丰盛的酒菜。小孩儿们却并不被令人眼花缭乱的佳肴所吸引,偏对地上厚厚的积雪着了迷,顾不上大人们端着饭碗又追又喊,只管在一边堆雪人儿,打雪仗。

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夏日到房后的小河边去钓鱼。尽管钓鱼好像不是女孩子干的事,可看着哥哥钓,心里也怪痒痒的。于是,我便乘他那股高兴劲,央求起来。不想哥哥竟真的把那从不肯放下的鱼杆递给了我。接着,他把拖鞋放在靠近水边的阶梯上,在河边玩起水来。看着哥哥走远,我立即坐下来,急忙拿出放在罐头盆里的蚯蚓,笨手笨脚地套在鱼钩上。线放在河里后,我坐在那儿,想到鱼被我钓起时,哥哥和小伙伴们一定会惊呆的情景,心里又欢喜又紧张。嗨,我今天可得争口气! 手握鱼杆等了好久,却不见鹅毛浮子往下沉,我不由得四下张望„„忽然,我只觉得手一沉,不由得失声叫嚷起来:“哥,快来呀!钓上了!钓上了!”哥哥光着脚从远处跑过来,我慌忙提起鱼杆,是一个蓝色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只拖鞋。我气极了,没想到第一次钓鱼就在大伙儿面前出丑。于是想把它重新抛到河里,哥哥大声叫起来:“别丢!那是我的鞋!”幸亏我手快,把鱼杆收了回来,“你可真有本事啊,没钓着鱼,倒是钓了只鞋。”哥哥一边取下拖鞋,一边说,我真是哭笑不得。当伙伴们分发战利品时,我不免有些眼馋。哥哥向我空空的鱼篓里“支援”了两条,紧接着伙伴们都纷纷把自己的鱼,装进了我的鱼篓。我看了看伙伴们被太阳晒得发红的脸,犹豫地说:“我可是一条也没钓着呀。”“你不是钓了只拖鞋吗? ”机灵的“瘦猴”说:“要不是你给钓起来,你哥回家准挨骂! ”„„至今仍使我不能忘记的是,我第一次钓鱼得来的战利品——一只拖鞋。

现在,虽然我远离家乡,但我的心却时常伴随着她。因为我早已把我的心,连同童年的趣事深深地埋在了故乡的泥土中。 讨论:

1、这篇作文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篇作文的整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琢磨一下,如果把原文的顺序改成1—4—3—2—5段排列,有什么不好?

7 这篇例文的结构是很有条理的,好的文章都应当有一个好的结构。有的按照时间顺序写,有的按照空间顺序写,有的按照逻辑顺序(比如由浅到深、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等)写,有的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顺序写。看一看所有好的作文,哪一篇是杂乱无章、结构混乱的呢?没有吧!

二、方法指导

怎样才能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呢?今天我们只重点练习3个要点,更多的方法,随着同学们作文水平的提高会逐渐掌握的,大家不要太着急。

第一点:要想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就要首先练习安排好段落的顺序。

下面的两段描写都有毛病,找出毛病改写,使其“康复”。

1、他(肖像描写)

他,高高的个头,一双眼睛整天笑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卷发,和“吹了风”没有两样。它的脚上,经常穿着时髦的旅游鞋,走路像水上漂。方面大耳,一脸福相。他最爱穿西装,打红领带,很有气派。

2、担水(场面描写)

星期五下午,我们班进行了一次劳动。主要任务是担水,解决学校断水的问题。因为学校水管坏了。一些身强力壮的同学肩挑手提直向学校食堂奔去,女同学们身体较弱却也不甘落后,提的题,抬的抬。劳动场面是热闹的。那桶子的磕碰声,说话声,就像一曲动听的歌。担水的路上像刚下过小雨似的湿漉漉的。池塘边,又是一番景象,班主任老师帮同学们打水,同学你帮我,我帮你,看来还是一个生龙活虎、相互帮助的场面。

第二点:要练习在作文构思阶段写出写作提纲,然后再作文。

在文章的中心确定下来之后,就要考虑选用哪些材料,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结构全文了。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编写提纲。就像盖房子之前要画好图纸一样,写作之前要先给文章搭个架子,把审题、立意、构思中落实下来的东西用文字条列出来。所以说,编写提纲的过程实际就是清理思路、安排材料,组织结构的过程。提纲要确实反映自己的思路,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简明扼要,突出文章每一部分的要点。至于文章细部的安排,可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提纲有不当之处,还可进一步修改。

编写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由于文体的不同,提纲的写法也应有所区别。如:记叙文可以按时间、空间的顺序或事件发展的过程来编写;议论文一般可以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搭起架子,并体现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说明文则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空间、或时间、或逻辑顺序编写。

第三点:是一个具体的结构技巧,叫“春夏秋冬顺序法”。本讲例文《童年趣事》就采用了这个技巧,作者先概括记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趣事,然后详细叙述夏天的一个故事,使得文章有面有点,点面结合,有略有详,详略结合,全面而又深刻地记叙了整个童年阶段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很好地表达了中心意思。这个方法,适用于记叙在时间上跨度大、空间上范围广的事情,可以使文章写得透,又写得全,再加上好的语言,文章就可能写得生动、实在。

三、实战演练

请以《快乐的三人世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合理有序地安排文章的结构。

1、审题:结合课本p118第一作文题的内容,可知 写作对象:我的一家三口,我、爸爸、妈妈 写作范围:发生的事情在家里 写作内容:家庭里的事情 写作题眼:快乐

2、方法指点

过渡: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A、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B、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C、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D、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照应: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 三种情况:

8 A、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B、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C、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3、温馨提示:

文章限定了文章的感情基础,是快乐的、积极向上的,不少同学一写家庭类的作文不是家长沉迷于麻将就是不理解子女,这点需要特别小心;文章交代了人物要素,只写母女之间、父子之间均为不妥。家庭琐事数不胜数,所以还要注意选取那些有价值的事情,要能够从这件事情折射出社会的某个方面,以小见大的反映生活。

4、例文导航:

【作文提纲】《快乐的三人世界》

一、运用先声夺人的方法,写爸爸妈妈打游戏机的语言,设置悬念。

二、插叙一段,交代电脑VCD的来历。写好一个矛盾:爸爸的提议和妈妈的异议;补 充一个对比:妈妈的游戏瘾比谁都大,前后呼应。

三、我回家后发生的事:饭没做,爸爸的埋怨等。注意语言描写,突出快乐的内容。

四、结尾段,“我”赶走爸爸自己学电脑,暗示“我”的志向。

快乐的三人世界

“快快,就摆这边,堵住这个空眼!”一听就知道这是妈妈的大嗓门。“就放这儿,一

会儿来四格竖条了,一消就是1500分。”不用猜,理所当然这是爸爸的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文开篇不落俗套。)

瞧,周末放假回家,还未走进家门,就听见了爸爸妈妈打游戏机的声音。看样子还打得满投入的。(间接交代故事诸要素。)

提起这台游戏机,还真亏了我和爸爸当初结成的统一战线。去年腊月,爸爸说准备用他

做泥瓦匠挣的钱买套家庭影院,但妈妈不同意,理由是不要才离开了穷日子就想着奢侈腐化。我呢,当然是一百个支持爸爸,还提出要买就买电脑VCD,像那什么神舟全功能的电脑,这样就游戏机、电脑、影碟机都解决了,岂不是一举多得。爸爸没有想到他女儿比他的胃口还大,哪会不同意。妈妈人单力薄,没办法只好少数服从多数了。不过,VCD机一买回来,她的游戏机瘾比谁都大„„(插叙,交代电脑VCD的来历,亦写出了一家三口人不同的消费观念。不足之处是叙述似乎平淡了一些。)

我一步跨进屋里,将书包往床上一扔,爸爸妈妈这才发现我回来了。我大声说:“妈,

我肚子饿了,饭呢?”妈妈“哟”了一声,站起来就往厨房跑,嘴里还没有闲着:“你看你爸,不听我的硬要等那竖条,哪有这么好的事!”(打游戏机忘记了做饭,母女对话颇富喜剧色彩,一个“哟”、“站”、“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一看电脑屏幕,俄罗斯方块已经给爸爸砌成了一座空中楼阁,这样打不死机才怪呢!果然,爸爸叹了口气停下手来:“就是你妈,好不容易打了一万分就在一旁唠唠叨叨,活的都给烦死了„„”(人物语言简练生动,且符合生活实际,值得提倡。)

我哭笑不得,眼睛一瞪说:“都别吵了,今天放假,该轮到我了„„”不由分说把爸爸

推到一边。我也打游戏机吗?不对,我可是认认真真学电脑,练习五笔字型呢!因为我知道,在今日社会,不懂电脑的人,便是新型的文盲,而且,美国的那个电脑天才比尔.盖茨,还是我心中的偶像呢!(作文结尾别具一格,轻松幽默之余,也点明了小作者的远大志向。)

话题作文

徐雪峰

教学目的:学会写话题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写作方法,引导构思方式。 课前准备:范文两篇。 教学过程:

(一)话题作文的概念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如1999年高考作文题是有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2000年高考作文题由四种各不相同的图形的分析,引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作文的\'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说明文,或其它形式的文章。

(二)话题作文的特点

1.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应该知道的,对这一话题,学生能有所感触,能有话可说。

2.所提供的材料是由头,材料引出划定的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考生可以由材料出发,但又不机械地拘泥于材料,而是要走出材料来写。

3.话题作文的内容不作较死的限制,要求比较宽松,显得比较宽泛,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拓开写作思路,走出就材料写材料的狭小空间,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

4.文体淡化更为彻底,在文体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避免了大家共写一种文体、单调专一,限制学生选择的现象。

5.话题作文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较为灵活。文章的字数较以前放得更开,一般不少于800字。

6.话题作文不限定文题,考生可以依据话题材料和自己的选材特点、文体特点自拟题目,展示自己文题的个性。

(三)1.研读提示语,进行创造性思维

“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为写作方面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提示。这些近乎清楚的“暗示”隐含着各种信息,有利于同学们进行发散思维,创新和想象。研读提示语要反复咀嚼,仔细品味,丰富的联想。

2.选准切入口,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总话题的规定下,在诸多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不少学生面对话提往往有一种茫然而无从下手的感觉,怎么办?最好的办 法是“大题小做,以小见大”。 3.确定文体,发挥特长

话题作文的文体往往不限,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选材和立意选择最适合,最有效,自己最能驾驮的文体来写。比如,2001年高考的作文以“诚信”为话题,“赤兔之死”用的是寓言,“一分病历”用的是就诊记录的形式,“诚信的自述”用的是自我介绍的形式,“小白兔的朋友们”用的是童话。 4.拟好题目,引人入胜

“话题作文”往往自拟题目,拟好题目,能使文章锦上添花。题目的拟定要根据文体,内容。中心要反复推敲,尽量要做到简洁,明确,生动,新颖。“话题作文”一般不能以话题为题目,因为这种题目太笼统,更谈不上新颖独到。

话题:沟 通

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

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一把斧头都不愿意借,这个邻居也当得太无情无义了,以后我要是出点别的事,让他帮忙,他更不会帮了,这算什么邻居!

王生边走边想,越想越气,他怒气冲冲地敲开了邻居的门,对邻居说:\'留着你的斧头自己用吧!\'然后扭头就走了。邻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里。 写作要求:

王生的问题是出在和他人非常严重地缺少沟通,沟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要,?quot;沟通\'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领航

1) 续写故事。邻居不知哪里得罪恶了王生,便追到王生家问个究竟,王生便把自己在路上所想的一切和盘托出,邻居恍然大悟,赶快解释并把斧头送到门上,两家从此成为好邻居并影响了其他人,整个村庄成为安宁祥和的幸福村。

2) \'沟通\'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之路,可以想像一篇\'鸡犬专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故事。比如一个现代人穿越时光隧道到达远古社会,他游历了几个相邻而无来往的部落,发现了许多趣事„„

3) 从现代社会中人们?quot;沟通\'的态度--某种意义上,沟通亦即开放--对国家、民族发展的作用。

4) 达到相互沟通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但生活中有好多事难隧人愿。老黄是某局局长,老张是某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老巩是演艺界中的大腕,他们三个同住一幢楼中。他们都想进行沟通:有的想利用别人的权力,有的想利用别人的名望,有的凯觎别人的钱财,结果是„„ 范文:沟通的终结者 关键构思

1.以\'终结者\'喻指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沟通所造成的障碍。

2.将一代通信技术发展前后人们沟通的情况进行对比。

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电脑、传真机、移动电话、网络等科技产品已广泛地被人接受,并完全地融入到了人类社会中。当您有事儿要告诉另外一个人时,您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打开电脑,敲一通键盘,给他去个E-mall „„如此之多的联系方式,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令人不知所措。但不知您发现没有,从始至终的交流过程中,您没有跟一个人见过面,跟一位真正的人说过话,您面对的只是毫无表情的机器。往往地,我们总能看见人们\'抱着\'电话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叫、一会儿跳;或是在不断变换画面的电脑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状,作失望状,作兴奋状„„

今天,这些机器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们快乐地抱着它们,并渐渐离不开它们的同时,我们面对面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我们曾以我们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骄傲,我们也为这个年代缺少人情味,缺少亲情而苦恼;数字化世界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数字那冰冷无情的一面。

我小的时候住在湖北的一个小镇里,那时各家都还没有装电话,只是靠着串门、聊家常来传播消息。小伙伴们也都乐衷于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日子。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很充实,很有人情味。

现在我来到了北京--一个繁华、拥挤的大水泥城中,却时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迷失自己,感到孤独、空虚„„

如今的人们情愿和千里之遥的陌生人在网上聊个热火朝天,也不愿对近在咫尺的老邻居问声你好。 在城市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时候,网上社区却越做越火:想找亲情吗?去网上社区;想倾诉衷肠吗?去网络社区聊天室;想找朋友吗?去网上社区交友中心„„

我们渴望沟通。但在现实中得不到沟通的他们无奈只好用一种虚幻的交流来慰藉自己那空虚寂寞的心灵。

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在不远的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人们不再需要开什么会议,因为有了可视电话;人们不再上班,只要在家里打开电脑上网进入公司的网站便可以了;人们不再上学,网络会教给学生一切;甚至,人们不必再去相亲,因为,现在网络爱情就已经出现了„„

也许从电话发明的那一刻起,它便注定要成我我们沟通的终结者„„

范文二:沟通

1.将社会比作一张\'网,人比作\'网\'上的\'点\',形象地展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必要性。

2.从上网画水粉画,人与豹的故事等生活的各个侧面展开论述。

这个世界的人孤独得不得了,许多人蓄意保持距离,却希望别人先行靠近,许多人预估是否能够收获,再酌量付出;许多人渴望被人理解,却又将沟通束之高阁;许多人想要被爱却又不肯主动去爱,仿佛爱已经成了不合时代的事„„

你呢?是不是已经很久没有同朋友联系了?反正我是,而且还总是习惯去罗列一些似是而非的借口为自己的疏忽开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结果自然是\'风萧萧兮易水寒,\'朋友\'一去兮不复还\'了。我曾寄希望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永远保持\'牛势\'如今看来,可能只能算是凯觎了。

我曾做过无数的梦,我梦见过层峦叠嶂中凫凫腾腾的烽火狼烟,我梦见过古城栈道外馨香醉眼的驿路梨花,我梦见过一个身影,借着昏暗的烛光,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封飘洋而来的瓶中信。当然,我也梦到过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在虚与委蛇的应酬下,在纸醉金迷的漩涡里,在口水与广告纸的杂糅中,在灯红洒绿的觥筹交错间„„

也许是我落伍,跟不上时代,才感觉生活中.com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自由进出各种国际互联网的速度远要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速度\'奔腾\'多了,据说其中不少人还成了线上的\'猎情高手\'。然而问网上情为何物?真叫我混身麻木。因为想要在那里赚取一句真实性超过70%的话可能比减肥更让人痛苦。于是面对尔虞我诈的网络天空,我也只好抱持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态度了。

长期以来,我一直迷恋作水粉画,究其原因,竟是因为涮笔,因为每每看到几种单调的颜色在杯中与水调和幻化成另一种颜色,我都感到欣喜。同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人本身,其实也只是代表一种颜色罢了,然而通过沟通与交融又可以创造出许多奇妙的组合,丰富我们生活中的色彩。

我读过一篇名为《沙漠里的爱情》的小说,讲的是一个置身沙漠孤立无援的法国士兵,几乎奄奄一息,昏倒在岩洞里,待他醒来时却发现一只野兽躺在他的身边,原来是一头嘴上还沾着血迹的豹子。所幸花豹吃饱了,对他并无恶意。士兵原想用匕首杀死它,随后又改变了主意,用温柔的动作抚摸雌豹,他不仅同它友好相处,而且建立了感情,一同嬉戏玩耍。然而,士兵还是害怕,趁豹子睡熟之际逃跑了,但走不多远豹子赶了上来,这时他已陷入流沙中,豹子咬住他的衣领,把他救了出来。文中最后,士兵杀死豹子也纯粹出于偶然,豹子轻轻咬他的大腿,他以为是要吃他,便用匕首刺进了野兽的脖子,花豹挣扎时居然毫无恼怒地望着他。文中主人公在讲到这段以历时讲?quot;我看哪里都比不上沙漠\',\'那里没有人,只有上帝。\'的确是这样,他在人类社会感受不到的东西,在沙漠里感受到了。

多年来,我一直被这个故事感动着,它向人们转述了沟通的无限可能性,即使在人与兽之间,并且让我们对于我们人类自身的交流更有信心。同时,它又影射了人类社会中一个公式化的现象--因沟通走到一起,再因猜忌彼此分离,之后,又习惯将事件本身囿于一种僵持的回忆状态。

社会是一张网,个人只是网上的点,其实不管你做什么,你都在以某种方式与别人发生关系。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也是他人际关系的成功,与人协作也就是认识别人的价值,借用别人的价值,哪怕是在最纯粹的理论研究领域,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觉得人生更像拼图,从生下来就在找寻所需要的那些部分,拼成家庭、邻里、同事、朋友„„每一片单独的拼图或许都是残缺的,而它的每一次结合又都是令人欢愉的。并且,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拼合过程中,人们变得深刻,变得理智,变得成熟;同时,在这里,人们心灵中的四季也永远是绿色!

推荐第2篇:浅谈语文教学的“一课一得”

浅谈语文教学的“一课一得”

所谓“一课一得”,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一个既定的学习目标,其它的课堂活动都将围绕这个学习目标来展开。也就是让学生每节课至少有一点收获,突破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疑点,扎扎实实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

根据现行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有所斩获,所以转变教学的观念是改革教学方法的指挥棒。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发展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先学后教的思想,而“一课一得”教学方法确实符合了这一改革的要求,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

“一课一得”的教学方法是实施一节课的总目标,具体需要诸多步骤的配合,学生课前的预习,也就是教师在讲授之前给学生布置课上需要解决问题的任务,提醒学生在本堂课内要求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并讲清楚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理解什么、了解什么,以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去准备,加以了解、研究,拓展课外知识,延伸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围绕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去解决课堂上的问题,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就是让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使得在一节课中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预习和专心听讲的习惯,有助于提高“一课一得”的质量。培养预习的习惯就是通过教师多次在教学开始前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以思考题为纲,学生可以通过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考,自行完成相应问题,结合着自己的理解对课文内容加以思考,这样就会对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再加之教师在课堂的讲解,就会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升自己的语文成绩,长时间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相结合理解课文,那么就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新的教学方法,“一课一得”分解了教学目标,每一节课都有相对独立的教案,但是每篇教案之间还有着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每节课都是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割实施,一节课只完成一个主要问题,解决一个知识点,培养一方面的能力,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鲜明。教学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每节课都完成一个知识点,课与课表面上是独立的,但是内在却是紧密相连,课课相连就会形成一个知识链,学生通过每课的学习,日积月累则滴水成海,聚沙成塔,构建完整的知能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语文素养,莫过于随时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既定的知识点,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加之课堂上对问题加以指导,进而理解,获得知识,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通过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和动脑的学习过程,既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又学会了学习,培养了能力。切实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方法,在一节课中获得知识,一课有一得,若干课就有若干得,将一得与若干得联系起来,便能由“点”到“线”,从“线”到“面”,由“面”到“网”,如一单元讲完后,再把一课一得,用单元小结进行得得相联。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终身受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增多了,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熟了,随之语文素养也就会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一课一得”的能力训练。针对不同的阅读要求,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对谋篇布局的掌握,一课一得的“得”,实际上要解决的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问题。大到篇章构思,小到遣词造句,从语言实践出发,概括出方法,分析其价值,给出模拟练习示范。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经过相互启发讨论,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久而久之,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能力的提高,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总之,在教学中采取“一课一得”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站在一个统观全局的高度来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理解相结合,以期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3篇:语文教学一得

高一语文教学一得

——徐友梅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文言文(特别是先秦散文)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文言文已有所认识,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还是很茫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串译的方法,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致使教学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二是初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降低了要求,如语法、虚词的用法等等,而这些直接导致学生要多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这些用法,再加上有的词汇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差非常大。因此很多学生要么在疏通文意上产生障碍,要么觉得文言文学习十分枯燥,提不起兴趣。为此,教师不能只在字词和语法下功夫,而要从四个方面做好转变,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学习,愿意学习,自觉学习。

一.重视朗读,变单一朗读为多层次诵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个道理很多教师都懂。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担心读得多了会占用疏通文意的时间,用于朗读的时间较少,而且在朗读的方式上也显得贫乏,或者教师范读,或者指名学生朗读,或者让学生自由读。单一的方式让学生疲惫,如自由读,有的学生干脆不读,因为他感受不到读的乐趣。文言文朗读教学成了一种摆设。其实,只要让学生多层次朗读,范读、齐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读得多了,自然能充分感受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艺术魅力,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

这样就能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重视探究,变教师灌为主动求知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课堂上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学生课后又常常无暇顾及语文,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少了,就没办法记住相关的文言文知识,更谈不上提高文言文的成绩或喜欢文言文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指引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莫春者,吾服能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个句子中,教材对于“浴”字没有注释,“风”字的注释是“用作动词,吹风、乘凉”。《教师教学用书》将“浴乎沂,风乎舞雩”翻译为“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似乎不合常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探究,自己来解释“浴”和“风”。师生一起查阅资料,发现“浴”应为“洗脚”之意,“风”偏向于“讽诵文章”之意。因此,这两句正确翻译确为:“到沂水边洗濯,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这样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认识到解释文言文中的词语要联系现有的一些词语、成语,有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学习文言文就更有干劲了。

三.重视情节,变枯燥讲读为轻松阅读

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大都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其实不然。要改变这一看法,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当中的《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这些篇目都比较生动,故事性很强,有的同学在以前就已经了解过相关故事情节,可以向他们推荐阅读。比如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即完璧归赵、渑池相 1

会、负荆请罪。这些内容故事性强,而且学生在以前就已经了解这些故事了,这时让学生把课文当成小说阅读,抓住文中人物的言行,理清故事情节,叙述故事内容。在学生基本上弄清大致的意思后,教师再与学生共同欣赏一些精彩语句,探讨人物形象。并趁此对疑难词句进行疏导,学生就会更愿意听,更愿意学,也会记得更深刻。

四.重视延伸,变只讲课文为课外拓展

现在的高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掌握信息多,如果老师掌握的信息少,就不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更调动不起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各种方式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让新奇的知识吸引住学生。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学生已掌握了不少信息,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如果教师还讲同样的东西,他们会感到乏味无趣。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如破釜沉舟、刘邦斩蛇等;与之有关的诗歌“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等;以及刘邦、项羽作为写作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等等。然后,再把学生所不知道的信息,整理印发给学生,这都使学生兴趣倍增,思维活跃,能够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项羽和刘邦。

推荐第4篇: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一课一得

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一课一得

汉王镇初级中学陈勇

就目前语文教学而言有两种不好的现象:一是围绕考试教学,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功利目的很强;二是还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致课堂杂乱无章。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上很多作秀环节。动辄“小组合作”,再者“拓展延伸”、“展示风采”热闹非凡。但要论其效果却不尽人意。其实语文教学首先要弄懂“为什么要学语文?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两个问题。然后针对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踏踏实实的去贯彻落实。根据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看,语文首先要姓“语”。即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兼顾其人文性特点。具体到每一节课就应十分明确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简单、清晰、一目了然。力求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哪怕只有一得。不可求全求广。

那么,怎样才能让每节语文课都扎实有效一课一得呢?下面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深钻教材,简化目标。

一节课要想上得卓有成效,就要深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真正了解了一篇文章所承载的内容,才有可能知道要教给学生什么,以及怎么教。目前,我们每篇课文往往都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去定位教学目标,致使一节课有时有五六个目标。试问短短45 分钟,如何能将这众多的目标一一实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目

标是会落空的。诚然这些目标都是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但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便能全部达到的。我们何不设置一两个非常重要而又实现的了得目标扎实的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逐步推进,逐一落实?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一节一个收效,循序渐进,最终形成系统的语文能力。以《羚羊木雕》为例:本文主要是通过“我”该不该把爸爸送给我的羚羊木雕再送给好友小芳的故事记叙,反映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障碍。此文教学可以只设两个目标:第一,学会如何与家庭成员沟通,从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第二,理解本文倒叙、插叙相结合的叙事方法。课堂上只要实现了这两个目标便很好的突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性。至于文章涉及的其它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感悟体会,无需在课堂上面面俱到。

二、注重实效,不求热闹。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知识的生成,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这并非就是要连环提问,遇到问题便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交流合作,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形成独特的体味感悟。不要只为了形式上的热闹好看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一节课结束,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或答“不知道”;或答“好玩”。这不完全违背了教学本愿吗?以《散步》为例:有节公开课教案设置这样四个环节。第一感悟亲情,第二感受亲情,第三感读亲情,第四感恩亲情。结束还听了《感恩妈妈》这首歌曲。整节课十分热闹。但因为只围绕“亲情”教学,上成了一

节德育课。而对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这对学生的写作尤为重要),平凡中见真情的语言特点(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只字未提。很明显是“舍本求末”。

三,联系实际,夯实基础。

作为一节优质的语文课标准是:老师教得轻松且完成课目标;学生学得愉快且有收获。但现实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设计出符合我们山区农村学生实际的教案。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一般基础差、底子薄。如果一味的照搬参考教案,往往会出现一节课设计的问题完成不了或出示的问题无人作答的“冷场”局面。就此情况,或许老师会怒气冲冲,甚至还认为学生愚笨。岂不知是老师自己设置的问题太难或太重预设。老想引着学生往“口袋里”钻。其实只要我们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知晓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不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根据这些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点滴积累,循序渐进。最终让其语文能力全面提升。以古文教学为例,由于农村学生阅读量小,古文知识储备更是不足。我们在教学时就应从字词开始,一点一滴的教。注重字词意思的积累;注重翻译的教学;注重背诵检查;注重语感的培养。使之逐步提高。不要怕花时间。通过一定量的古文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古文知识,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再提速这才有可能。如果这一基础没打牢固,古文学习很难突破。

第四、简化过程,精要练习。

一节好的语文课要线索清晰过程简明;紧扣目标弄懂一两个问

题;给学生充分思考探讨的时间。不要为追求课堂的好看、板书的美观而生硬的去拼凑环节。导致教者辛辛苦苦,学着迷迷糊糊。我们有些课失控的原因;一是因为缺乏很好的课堂驾驭能力。二是设置环节过多过杂。让人感觉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缺乏深度。三是错误理解了新课堂理念中的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从而使课堂陷入争论误区。连老师也不知所措。语文教学中对听、说、读、写的要求是:听得明白;说得有理;读的深入;写得流畅。只要围绕这一目标教学,课堂就简单有效。课堂的效果又要靠精当的练习去检测和巩固。练习的布置要紧扣课堂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堂上的一得能否真正落实,关键就看作业安排是否合理。只要每节课作业设计得当,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提高语文能力尤为重要。以《女娲造人》为例,这篇课文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教学时就紧扣课后两个练习题进行。先让学生读练习一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进行对比。看作者运用想象补充了哪些精彩的细节,体会想象构思方法和神奇的作用。可以运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等学生得出结论后再根据练习二的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这样,一节课就轻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学到了实在的东西。很实用。

当然,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方法很多,以上仅是个人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如果能把语文课上的精彩纷呈,学生又收获多多,岂不是两全其美?

推荐第5篇:“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

“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有效性问题,这样的情况导致课堂教学功能不能完整实施。要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主要目标,关注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那么就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有一系列策略,个人认为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一课一得是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

教学目标 针对性 准确性 全面性 可测性 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教学目标。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最为关键就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要有效首先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因为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指挥棒,指挥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规定教学课堂的运转,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根据。教学改革,不管经过如何变化,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以学情为基础,体现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课程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告诉我们:“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理念应该始终贯彻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倡导“从学生的起点开始设计教学”的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备课的“备学生”的要求得到了具体细化,那就是分析学生认知与能力的起点,在这一基础上再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就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与发展状况。

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教学必须走在发展之前。但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性。教育讲究事先针对性,必须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预设,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目标要求适度,针对性强。目标不可太高,让学生够一够,能够摘到果子。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扩张性,让学生有一定的可选择性。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完成最下限的教学目标,至于最上限,因人而异。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一得”,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多得”。

如:《乡土情结》的教学目标这样设计的:

【知识与技能】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自由阅读,理解作品中深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乡土情结》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所以说,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很有针对性,在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性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准确性的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杰在1962年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该书指出好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二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在这边我们就可以看出学生时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目前,大多教学目标中运用了“指导”“培养”“启发”等动词,其实这些都是以教师为主的行为。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中活动,学生获得什么?

如:《听听那冷雨》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知识与技能】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独具魅力的语言。

2.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自学,反复诵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深沉的乡愁和强烈的爱国情思,培养高尚的情操。

《听听那冷雨》的三维目标,它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主宾清晰,体现了“教是为了学、一切从学生出发”这一宗旨,有利于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教材为根本,体现可测性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制定要服从考纲要求和教材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要有整体上的把握。首先,要深刻学习和理解考纲的要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通过研读教材来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充分领会总体目标是如何在每本书、每个专题、每篇课文中逐一落实的,编制出属于自己的、操作性强的、完整的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要发挥标准作用,就必须是明确具体可检测的。以往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总是依靠教学资料或者是其他人的教案,而忽视学生可接受性。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行为对象。即教学中,针对谁。二是行为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生最终学习结果的范围。教师可充分使用校内外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行为条件。三是学生的行为。学生在学习后应该掌握什么程度的知识,能力得到什么样的提升。比如在教授一篇文章时,我们应该从背诵、默写、写作等方面进行检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以课标为依据,体现全面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传统教学把目标仅仅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工具,向学生灌输知识。而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制定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原则。“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纽带。“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推动力,在探索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

语文教学要求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虽然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不论哪一堂课都应当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一定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但至少做到“一课一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推荐第6篇:雷雨一课一得[优秀]

《雷雨》一课一得

司继学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感触,接下来我从这几方面来谈一谈:一方面我感觉到学生们现在能自主地到前面来抓重点讲解生字,但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我今后再进行训练。有几个学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来说的时候,却表达不清。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的方式最好是大声地朗读,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用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灵活巧妙地掌握了

所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是教学第二段,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位学生都想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考倒同学,在问题的反馈上来看,学生确实是作了思考,提出的问题跟自己备课时想得一样,而且有些好的同学提出了“字词推敲”的问题,如:“往窗外望去”为什么不写成“往窗外看去”?有什么不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尝试这样的教学。

推荐第7篇:一课一得体会[材料]

一课一得心得体会

在2015年5月19日,我们小语提高班又一次欢聚一堂,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们聆听了几位教学能手的课例,可以说课堂内容精彩纷程,教师的语文教学功底深厚,从中又学到不少知识,如自主学习单的运用,教师根据生本情况,精心设计好学习单,发挥特有功效,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考方向,逐步解决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觉质疑问难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如侯老师设计的《景阳冈》一课的自主学习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一节课的详与略,一课一得,十分出色。

对于高年级阅读课的教学,讲课的每一位老师注重抓住一个值得师生共同深入探究的主题来进行学习。细细想想我在上课时出现了“问题”,我总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挖细掘,繁琐地分析、理解,以问题牵着孩子们学课文,问题问完了,课文就学完了,学生一节课到底学到了多少?很少。如此下来,花费的时间多,下的功夫大,但收效并不高。这次学习,给我们展现的又是另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王老师上的《女娲补天》一课,她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把场面说出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复述!抓住一节课的一个点,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这个点所带来的知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一课一得,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学得轻松自然,简单而扎实。

每学习完一篇课文,有些课文会补充一篇课外阅读,加以拓展、巩固。如王老师执教《女娲补天》时,她就以《嫦娥奔月》为拓展,让学生划出神奇的句子,让学生更加深刻的去理解。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大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而且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这次学习让我真正认识到要想做好“一课一得”,必须好好钻研教材,领悟文本中重点词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中所起的作用,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特别是确定好重难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确定好一个“点”,让学生有所收获;还得继续备“学生” 因地制宜,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今后,我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

推荐第8篇:一年级语文教学一得

教学心得

一个学期的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结束。作为一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本学期过得很忙碌、很辛苦,但也很充实、很快乐!

写字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注重自己在课堂板书、给学生的留言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我充分利用教学课件中的写字教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读帖、描红,然后展示评议,再练习写一写,既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又从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略,而恰恰正是这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用眼卫生和骨胳发育。因此,在抓好学生写好字的同时,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训练,不少孩子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了,但部分孩子的握笔及写字姿势有待提高。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加强书写指导与规范练习,常抓不懈,力争孩子们的写字有大的提升!

推荐第9篇:语文课如何做到“一课一得”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 “一课一得”

教学18年,听同行课无数,听后总有共同感受: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各环节太不严丝合缝,知识点太过分散零碎,我们的语文课太没有别的学科的浑然一体感了!如何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具有别的学科教学的浑然一体感?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取得真正的实效?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学专家通过精心研究、大胆实践,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一课一得”的新理念。

(一)语文老师为什么必须确立“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都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管我们有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有着多么丰富的知识, 40分钟的语文课堂承载空间都是有限的。既如此,我们就不应该给我们的每堂语文课赋予过多的教学目标。目标多,时间有限,教学中教师只能处处蜻蜓点水,学生则只能走马观花,何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又如何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比较其它学科而言,语文学科考试命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与写作的能力,教材很多课文只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工具,不上或有选择替换别的课文来上,并不影响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及考试。语文的许多知识点不是集中有序地呈现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每篇教材课文的内容挖掘出来。别的学科,如数学,教材内容并不单一而且是环环相扣的,其中一环没弄明白就会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学语文可以“一课一得”,而别的学科未必可以,只教学其中的某一点而忽略别的是会影响学生对后面教材内容的学习的。

就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跟突出重点做好某件事或者说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一得”并不单单指某一具体知识,某一学习方法、某一核心问题等也应在其列。

(二)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运用“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1、因学施教 一课一得

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认为的难点学生却能心领神会,而有时,教师认为容易的地方学生却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成了本课要着力解决的“一得”。教学时需要教师在学生不解处放缓节奏,重点讲授,在学生易懂处压缩时间;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实际随时调节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也要求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进行自由度较大的框架设计,要有弹性化的“软设计”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才不会走过场,教学过程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就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因预设而完美, 但更因动态的生成而精彩,从而真正做到“因学施教,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

2、目标单选 一课一得

解读文本,取一瓢而饮 ,简化目标,轻装上阵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这是我国清代画家兼诗人郑板桥的诗句,意指行文绘画如同深秋的树木那样,去除繁杂的枝叶,以凸现脉络,突出主题。其实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

3、找准切点 一课一得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可见支点的重要。其实对于语文每一篇教材文章而言,都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本文称之为“切点” 。只要我们找准了它,就一定能实现一课一得的目标。这里的“一得”指的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弄清了某一具体问题或懂得了某一具体的学法。

对于每篇教材课文而言,切点何在,这是一个值得大家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追求语文教学“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精教”大背景下的今天。

推荐第10篇:教学一得

教学一得

在过去的一年了,在各位语文组老师的帮助下,教学方面我的收获良多,但让我如获至宝、受用不尽的则是王老师告诉我的在教学上称之为“一点突破法”教学方法。

语文课应该怎样去教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文中,寻找一个突破点,由点覆盖到面乃至整片课文,这种牵一点动全文的办法,只要选择好了点,可以节省时间、为学生指引学习思路、突出重点、明确中心,带动对全文的理解,学生学了印象深刻。这个点如何选择呢?

首先,可以是题眼。如《童年的发现》,围绕作者的发现,他发现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发现的?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什么?把这几个问题理解了,整片课文学生也就掌握了

其次,是文中的重点词。如《杨氏之子》,开篇第一句是说“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里抓住“聪惠”这个词语,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举了个什么例子说明他聪明呢?透过这个例子,你觉得杨氏子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子?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课文了。

再次,可以是重点句子的突破。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以德国人家家户户把花养在窗户外面给路人欣赏来赞美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文章的最后作者感叹道“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抓住这两句去让学生寻找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可以突出重点,让学生思路清晰,看似比较难理解的课文这样处理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最后,是重点段落的突破。如《再见了,亲人》是以先分述后总结的结构安排的,如果逐段学习,整体感不强,学生不能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可以先从离别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寻找离别时志愿军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最后再次体会志愿军这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感受中朝两国人民伟大的友谊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困难了。

后来我还查了许多资料,点的突破还可以是课文插图等等,我将认真学习,把这种教学方法更好的运用到我的教学活动中。

第11篇:教学一得

新课改在贵州省已经是第二轮了,但是很多老师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高中很多学科仍采用满堂灌,造成学生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只剩下对某些功利的追求,一些老师虽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转变不得当,把“自主学习”变成“放羊式学习”,有的教师则把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需要讨论的问题却只给予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就草草收场;还有教师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所问的问题多而浅,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反而使学生厌倦。其实在我看来,新课改的到来确实对教师提出了难题,但我们没必要惊慌,接受改革的理念,不是说放弃自己传统的东西,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全面清楚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学生特点,合理高效的安排课堂教学,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新课改的到来不是让教师重头来,而是打破传统,保留好的,融入新的。其实我一直在想,能进入我们学校的学生绝对不是天资聪慧,而是踏实努力的,造成今天教学上的不利局面并不完全是学生的问题,有些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学生,本着一片好心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过头还一味的要求他们反思、总结,学生面临这些问题还不能选择逃避,肯定很难受。

作为老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从学生需要出发,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这种换位思考不仅在本学科,更要和其他学科充分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试想一下如果老师让学生一个晚上抄完两本书上所有要背诵的内容,那么第二天他就只能抄其他科的作业以避免被老师批评;如果老师要学生做30页的参考资料,要求直接抄答案,那第二天上课学生的状态可想而知,这是学生态度有问题还是能力有问题呢?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想法,我也清楚,自己没有权利去改变其他人,但我想试试影响周围的人,我坚信,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去做,一切才有价值,学生只有不怕,才能期待他喜欢,希望有这么一天,我们的学生开心说“知识是严谨的,学习是快乐的”。

第12篇:“一课一得”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一得”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设计多而全,力求面面具到,无一遗漏,乍看是对教材的完整把握,实则有悖于学生学习的科学性,违背了教学的有序性原则,而今提倡的“一课一得”的素质教育模式就可改变这种不科学的教学设计,它强调了一课一得,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根据物理学科特点,我认为“一课一得”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第一是提高学生学习准备,第二是强调授课逻辑,第三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第四是应用知识框架图小结。我认为这种教学设计即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效的建构。又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提高学生学习准备

在物理学习中,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随学生学习准备程度的增大而提高,因此用列出相关知识,展示课堂学习目标,列出主要思维方式,加强预习来提高学生学习准备。1,列出相关知识,就是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相关生活现象及实例,类似的学习方法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一一列出。这样有利于学生梳理在头脑中已有知识结构,在新的学习中学生头脑里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结果不仅将新客体的新知识纳入主体认知结构中,获得了知识的心理意义,而且原有知识结构通过接受新知识,自身也得到改造或重新组织,使学生学习发生了质的飞跃。2,展示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近年来,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中的“目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展示目标,建立信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向功能。它就是在授课前用简炼的语言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即知道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水平。在展示目标后,进行必要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情意方面的教育,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准备。3,加强预习,再列出相关知识,展示学习目标后,布置学生以学习目标为指导,以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课堂预习,使学生充分接触新学习内容,进行有意义的自学,这样引导了学生自学,训练了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准备。总之,根据学习心理学,为了适应新的学习任务或为了解决问题,人脑会根据任务或问题要求,调用认知结构中不同部分的若干适合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并重新加以组织,使之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列出相关知识、展示学习目标、加强预习就是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有很高的学习准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授课过程。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在课前仔细备课,拟定出讲授过程、课文主要思维方式、确定授课方法。物理课文与语文课文一样,有课文的主要线索,而且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教师在备课时把握重点,拟定出传递信息清楚明朗的讲授过程。还要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分析出所用的主要思维方法,例如概念、规律的建立、例题的思维方法,在讲授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清楚明白中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备课时还需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授课方法,是以讲授为主,还是边讲边实验,是侧重理论,还是则重运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用15分钟的时间以学习目标为指导,相关知识为基础,课文主要线索为步骤,采用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结合的教学方法逻辑鲜明地进行授课,当然,在保持逻辑鲜明,线索清朗的授课中也应以真为准则,保证所举事例确凿,实验进行客观,应用语言术语准确。还要把握步骤分明、中心突出、传递信息清楚明确的简明性准则。在授课中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在学生有很高的学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授课,使学生的思维随教师的引导有规律、逻辑清楚地进行。

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并共同讨论。 在授课完毕后,教师就要求学生围绕着本节重点进行讨论、思考、组织,主动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大胆提问,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于中、下等生,哪怕是只言片语,教师也要热情表扬、鼓励。特别要表扬提出关于本节知识的、有创造性的、新颖的、对大多数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有利的问题的学生。让学生自己提问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提供了机会,可以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活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自己提问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在讨论和总结时有所侧重。其实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一般要经过积极思考、想象,用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来探索更深的知识,这一过程就能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个性,是学生知识结构重新组合更新的主要方法,是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的关键所在。当某位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积极思考,用一定时间让其他学生解答,教师再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必要的回答和有所则重的补充,补充说明要有一定的指导性,使学生的提问不分散,集中思考所学内容。讨论学生从学习主体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其问题本身就存在普遍性,是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又不致于挫伤中下等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宽松。尽力发动起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四,应用知识框架图小结。

用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提问共同讨论后,教师就把备课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的知识框架图作为板书列出来,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把握所学内容,把握联系,分清主次,抓住关键,抓住重点。用知识框架图小结,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在展示知识框架图后,精选一定习题布置成课外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

以上教学设计试图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溶合了传统教学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优势和当代教育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个性的教学设计,既采用了建构主义学习论,又注重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教学设计中用提高学生学习准备,强调授课逻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并共同讨论,应用知识框架图小结。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直指课文中心、重点,使学生一课一得。即便于学生建构新知识,又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及个性。

第13篇:跳远教学一得

跳远教学一得

浏阳市普迹镇中心完小 陈果红

“跳远”是体育与健康课中的一个内容。教学中,先要完成跳远前的一些准备活动,如徒手操、扩胸、体侧、体转、腹背、跳跃等,然后才进行跳远的动作训练。在训练中,要进行集体徒手踏跳、分组慢跑、6m—8m助跑、踏跳越过20cm—40cm高的橡皮筋、10步—12步全程助跑踏跳等一系列训练。这些训练虽然是一些基本内容,但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

突出合作意识的培养。上课中,教师不可能一一指导每个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个资源,要求体育技能好的学生帮助技能差的学生,力争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分好组,采用互相帮助的方式组织教学。在上这节课时,可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分组练习。这样既可提高训练的密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一些学生对踏跳的助跑掌握不准确,做得好的学生主动地带着跑,还讲解动作要领,体现出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学的气氛,也融洽了关系,学生感到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贯彻快乐教学的思想。上体育课,学生是比较辛苦的,动作的训练又相对单调与重复,缺乏新异刺激。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快乐,就会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为此,在训练中,一是采用鼓励为主的方法,让学生看到自己训练的成效。如在训练中,只要学生的动作做得比较到位,教师就应该表扬,并适时地指出如何做得更好。二是训练中穿插游戏,劳逸结合。如学生训练比较疲劳时,安排“贴膏药”游戏,既可放松训练中的紧张心情,又能锻炼学生的智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

激发运动兴趣。本课难度不大,学生喜欢“乱跳”。教师要保护好学生跳的积极性,不要因为跳得不怎么好,横加指责。在不家务事跳得不规范时,教师可示范,也可要跳得好的学生帮助,始终使学生对体育保持浓厚的兴趣。

第14篇:教学一得1

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教学体会

——《指导学生在习作中使用修辞》

我们都知道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没有流畅优美的句子哪来鸿篇巨著,流畅优美的句子又从何来呢?显然是从长期的培养训练、探究学习中得到的。句子的结构成分固然重要,但我这次暂且不说,单说几种常见的句子修辞手法,认识理解句子的修辞手法,会给写作带来奇妙的效果。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本人十多年来这方面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认识修辞手法的意义

修辞手法在写作中无处不存在,每篇文章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即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等等。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文章将会失去迷人的光彩,文章的艺术性、欣赏性都会失去滋味。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原因是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种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宏伟气势的迷人景观,读后使人眼前一下就浮现出来一副壮观的庐山瀑布图,令人叹为观止。使人对庐山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感叹大自然的迷人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同学们欣赏这样的名句,感受它的精妙之处,慢慢体会这样的写法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这中修辞手法,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它在其中的深远意义。作为小学生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比喻泥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同学去体会去品味,久而久之就会深深的感受到它的意义所在,在以后的写作中将会带来方便,也能不知不觉提高了同学们

欣赏作品,撰写作文的能力

二、利用情景,认识修辞手法

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反问句、设问句是最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几乎每篇文章都有它们的身影,我们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同学们理解探究它们的特点,因为在一篇文章作为背景下,学生很容易感悟到它在文章中的意义,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课文所表达的含义,这样也很好地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轻易地突破难点,化解难点,达到意料不到的良好效果,教师对某段语句所描绘的内容作必要的点拔,有时会使同学们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课文《阿里山的云雾》有这样的一句排比句,很令人感叹不已。它这样写:“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有高山和身故;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有如笼罩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色的山峰有如浮动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教师如果注意引导同学们理解认识这一个排比句,那么同学们就不难理解阿里山的云雾如何如何美丽了。这时教师可利用这样的情景来启发同学们对排比句这样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感悟了。也就认识了什么的排比句,排比句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了,就比你凭空对学生讲解百遍强千倍百倍了。可见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捕捉这样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学生就不难理解,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这样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来进行习作了。

三、利用语言交流课,训练同学们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加深理解修辞手法的含义。

我在上语言交流课的时候,总会让同学们把自己所喜爱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我知道这样的课主要是训练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同学们相互间的友情的。但我也会借此机会来训练同学们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记得一位同学这样说晨跑的故事,她首先说出了早晨的美丽景色,“早晨我和哥哥一起晨跑,从家里跑到山坡边,这天微风习习,小树轻轻地摇动着,天上的彩霞也慢慢地浮移着,空气十分清新,我感到十分惬意。”听到这里我打断了她的话,说:“老师帮你改一下好吗?”她点点头,我不改愿意,说:“我和哥哥一起晨跑,一直从家里跑到山坡边,这天微风习习,小树不断地向我们招手,天上的彩霞也轻轻地跳起舞来,好像是欢迎我们似的。”说到这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同学们说:“老师,你都把小树和彩霞说得像人一样有感情了,我们真喜欢听。”这时我顺势给同学们点出了说话也可以和写文章一样可以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你所说的内容更加生动感人,老师刚才就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才使小树和云彩都有了人性了,说话才显得动听有感染力。

总之,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借助一些有利因素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认识写作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来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第15篇:初中教学一得

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一得

2008学年第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总的来说这一学期是个忙碌的一年,这学期做了很多工作,自己也长进了很多,在工作方面又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与经验。从9月份开学开始,各种竞赛接连而至,因此这段时间主要忙碌竞赛事情,竞赛忙完后就忙碌教学工作,因此也没有什么空余时间,现在难得有空余时间,可以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情况与下学期的展望。 这学期竞赛方面硕果累累,取得了很多奖状与丰富的经验。现在说说从竞赛中得到的经验积累吧:在竞赛中还是要多多鼓励学生自己去参加竞赛,从学生的自身得益处出发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大多数学生还是会参加他所擅长项目的竞赛的,因为大多数竞赛都是免费的。参加了对他也是没有损失的。还有学生还是有点惰性,需要老师叮嘱其参赛,因此这方面老师可能会累点,但看着比赛下来所得的奖项也并不感觉累了,因为毕竟有收获。在这一学期中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参加了自己并不擅长的一个比赛,绘画比赛,笔绘的那种,参赛方规定了比赛用纸规格,我对于纸张的规格不是很了解,因此学生到后面交上来的纸张都不符合规范,因此有几个学生的作品绘制的很好,但没有入围,我感觉自己也有责任,这是经验缺乏的表现,感觉很可惜,当然下次如果再碰到这样的比赛,就有经验了,后来到学校的仓库里一看,发现那种规格的素描纸一大堆,汗……以后就直接去学校擦仓库拿。当然竞赛方面还是要多多努力,还是有很多地方欠缺,需要学习。 说说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吧,这学期的教学方面还是信息科技与劳技两方面同步进展,进展还是很顺利,预备年级的信息科技这学期开始使用了新教材,因此重新学习过,通过备课组的平时研讨和区信息科技教研活动的学习,能赶上新教材的教学进度与教学理念,和原来的老教材区别不大,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多了很多,教材深度在Excel部分有所增强,在沿用老教材的教学模式下,渗透了较多新教材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整体说来信息科技新教材的教学整体顺利,在备课组的教学预期之内。本学期还教了劳技,所不同的是初一的劳技,因此原来预备所积累的劳技经验用不上,还是要重新学习。在劳技备课组的帮助与一起学习下,从一开始的有点茫然,到现在的驾轻就熟,其中付出了很多自己的努力与汗水。在学习木工的教学内容时,自己在业余时间花了很多时间去制作教材上的木工作品,要教学生制作木工作品,那么自己要先学会制作作品才行,其中得到了备课组内老师的大力帮助,因此总得来说初一劳技教学也比较顺利。下学期也是新的内容,还要继续努力,攻克一个个教学难题。俱乐部教学更加具体化,教学的安排进度更加精细化,使学生能打下一个比较良好的flash动画制作的绘画基础。 本学期在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也有长足的进步,以往的教学设计都没有附加上课堂学习的补充内容,这学期开始进行教学资源的电子文件收集与文字资料的收集工作。在每篇教案上都附带上了本节课的教学补充内容,有了这些教学补充内容,学生对于课堂内容能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因为书本上有些知识还是讲解的并不是很清楚,再说有些图文化的教学补充资料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看了那些内容,能对知识一目了然。当然这一学期的补充学习资源并不是很丰富,以后会逐渐丰富起来,慢慢会变成一个教学资源库,以后上到这节课时,这些资源就可以拿出来用于课堂的教学,不用在重复找,这样腾出空余的时间进行新的教学资源的查找,用于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本学期所有的竞赛通知、方案、学生的作品扫描图还有学生所得的奖状都变成电子资料存储在自己的电脑里,以便以后的学习查阅之用,随着竞赛数量的增加,我想以后会慢慢起很大作用的。以后要做的事情就是最大化的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所用。 本学期还进行了新基础课堂教学的学习,通过教学教案设计的学习及有代表课程的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有新基础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际的应用。学会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身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让自己在业务上又有了长足的长进。 本学期的第一节信息科技课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刚进来的预备学生第一次上课就给我脾气看,班级里闹成了一团粥,男生与女生团结一片,各说各的,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当时就被他们气晕掉了,冷静了一会儿之后,我就对他们进行耐心教导,后来总算有所好转。再经过后来几次上课耐心的教育,学生情况慢慢有所好转。经过不断的努力,所教班级的学习习惯与个人习惯比开学时都有所好转。上课纪录得到了保证,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课堂教学效果往好的态势发展。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整体来说还是满好的,信息科技教学还要加强作品上交工作的努力,有些学生交的作品有点少,而且这样的学生还有点数量,着实让人担心,因此下学期还需努力,为减少会考不合格人数而努力奋斗。当然劳技课程也是强调平时作品的收集工作啦。 以上就是本学期的工作内容小结与感想,下学期还要多多努力哦,要做的事情还是有很多啦!

七宝二中

第16篇:教学经验一得

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就本学期如何搞好生物总复习这一核心问题做简要总结。

近几年生物高考强调基础,注重运用、突出实验。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遵循考试大纲,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对于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具备提出了较高要求。高考复习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明确复习目标。生物学科知识容量大,多而散。复习时间相对较短,学生重视不够,这就面临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复习任务。首先必须明确考什么,如何考,哪些是考试重点,怎样答。只有明确以上目标,才可以通过查历年来高考试题,总结教材知识的要点,分析考试大纲,从而确定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就可以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聚焦到高考目标上。

二、夯实基础,注重总结与迁移。高考虽名以“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来考查,但实以基础知识为主,基础部分不少于50%,所以要夯实基础。能力与知识密不可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无根之木,能力培养建立在扎实的生物基础之上,只有夯实基础知识,才能有能力的提高。

复习时充分利用考试大纲与教材,指导学生加强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经典实验、规律的理解,弄清基础知识的内涵与适用条件,充分利用资料,以多种形式,灵活地从能力角度来考查基础知识,并指导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分析生物学问题,从而有利于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迁移能力水平的提高。这样,在做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高考题就有了针对性。

三、突出实验。实验题至少占高考分数的1/2,通过实验来考查学生的能力。我一般先认真研究教材中经典实验与典型高考题,来确定高考生物实验考查的范围,考什么,怎么考,利用教材中一部分内容做素材,并充分利用资料,编制实验模拟题。在实验练习中教学生如何答,如何从题中、教材中抓住答题切入点,并充分利用题中内容,总结一些做题规律与模式从而提高生物实验应试水平。

四、读题、审题、做题、悟题。高考对能力的考查是以试题为媒介来进行的,准确快速答题,直接影响高考成绩。

复习时,通过对典型例题分析推敲,弄清考什么知识,如何考,是否考过,还可变形为其它什么形式题,从哪些关键词句切入展开。选择题如何准确快速,非选择题如何从本题实际出发,准确简要地用生物术语表达。图表题、材料题如何从题中获取信息绘图,这些技巧只能在读题、审题、做题中领悟、品味,不断积累、成熟。

高考是高智力、强毅志的活动,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分析,寻找合适的高考复习方法。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成功。

一、做好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生物实验与其它学科实验有较大的差异,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内实验,还可以进行大量的课外实验。所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对象的管理、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整理等环节大部分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所以生物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独立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二、做好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比如,分组做“解剖鲫鱼,观察鱼的消化系统”的实验。三人一组,一人领取鲫鱼,一人准备解剖刀,一人做记录,各有分工。当学生剖开鲫鱼露出它的内部器官后,大家可以一起来观察它的消化系统,学生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协作能力和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

三、做好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生物的兴趣

生物学知识与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生物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甚至可以用它来创造财富。如,通过“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桃树的嫁接”、“银杏的人工授粉”等实用技术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生物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

生物实验中有很多验证式实验,也有许多探索式实验。比如,把相同的种子在不同的季节进行播种,或在适宜的季节将相同的种子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以观察它们是否会发芽、生长。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就会发现植物发芽、生长必须有基本条件:水分、阳光、空气和土壤。又如,让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做黄豆发芽实验,从中让学生发现黄豆发芽不一定需要土壤和阳光。这就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性思维,进而可以想象其它生物不需要土壤或阳光是否也可以进行生长昵?这样,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观察。记录并且开动脑筋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聚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17篇:高中课本作文素材!文言文素材·一课一得(整理)

高中文言文一课一得

课本作文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①几十载饱受冷落,大半生怀才不遇。②机制善变。秦军军营中,他说的头头是道,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表现了他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③深明大义,爱国精神。烛之武临危受命,以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不避艰险,臵身说服秦军,解除国难,突显出烛之武的深明大义,爱国精神。④老有所用,大器晚成;⑤要耐得住寂寞,学会等待。

✪佚之狐:①知人善任;(杨得意,鲍叔牙为齐桓公推荐重用管仲,太监缪贤举荐蔺相如。埋没人才:杨国忠、李林甫嫉贤妒能,毛延寿丑化王昭君。)②遇事冷静。国家面临危难,佚之狐与子犯的态度迥然不同。佚之狐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子犯则请求晋侯下令进攻秦军。佚之狐显然是冷静的代表,他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慧眼识英雄地举荐了烛之武。

✪郑伯:①知错能改。能够顾全大局,及时的挽回自己的失误;②礼贤下士;③善于听取良言。

《荆轲刺秦王》

✪荆轲: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体现了荆轲的悲壮和坚决;②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令人钦佩。③对国家忠诚,对誓言忠贞。

✪太子丹:有责任心,仁人之心,礼贤下士,但是急功近利

✪樊於期:为大局着想,知恩图报,义勇刚烈,侠肝义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

★话题一:不以成败论英雄。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虽然结果不尽人意,但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芒却彪炳史册,光耀千秋。荆轲刺秦王,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却鼓舞了后人反抗暴政的斗志,观之荆轲一生,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不能太狭窄。 ★话题二:舍生忘死、反抗强暴。

荆轲不畏强暴,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明知“一去不复返”,仍然一往无前。行刺不成,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荆轲为制止强秦侵略六国的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却鼓舞折后是许多披肝沥胆、为国捐躯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应该肯定的一面。 ★话题三:知音难寻

荆轲到燕国之后,跟那里一位屠狗者和一位善于击筑的高渐离很投缘。荆轲喜欢喝酒,每天都和屠狗的人和高渐离在燕国的街市上喝酒,喝到兴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随着筑曲在街市上唱歌,以此为乐。过后又相对哭泣,旁若无人。遂高渐离和荆轲成为知己。就连在易水诀别也同样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复为慷慨羽声。可见知音难寻,知己难求。

《鸿门宴》

①不要忽略了对手的存在;要尊重对手,警惕对手;不能过于傲慢、自负。(项羽自负,轻视敌人)

②要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对待不同的意见自己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项羽刚愎自用,没有主见;刘邦善纳忠言)

③做事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果决才是做事应有的态度。④英雄惜英雄,真正的英雄总是能够宽以待人。(项羽对樊哙的英雄气概生出惺惺相惜之情,对樊哙的无礼行为不加怪罪,反而赐酒肉、赐座。)

★话题一:做事要果断,不可犹豫不决。

刘邦能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襟怀,也是他后来能够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送情报的曹无伤,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视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这是他政治判断的失误,政治眼光短浅。 ★话题二:轻信敌人就等于失败。

鸿门宴上,刘邦隐藏了自己欲关中王的真实政治意图,却推脱为是小人的“细说”而致使刘、项不合,樊哙闯入军帐,将谎话说得义正词严。项羽对刘邦君臣二人的言论没有认真辨析,致使自己受到了蒙蔽。这告诉我们,不可轻易相信敌人,对待敌人的言论要细加辨析,以免收到蒙蔽。

★话题三:坦诚是有条件的,对敌人坦诚相待只能被敌人利用。

鸿门宴上,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便非常坦率地说出告密者是刘邦手下的曹无伤,致使曹无伤被刘邦诛杀,也不再有给自己传报军情的人。这是项羽的政治幼稚病。搞政治,是要城府和心机的,能保守秘密,保护投诚者,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敢投靠自己。

《兰亭集序》

①引发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的事。 ②珍惜时间;乐观豁达;率性而为。 ★精彩运用: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眼前美景,带着希望、抱负在不懈努力中充实自己,找到人生的乐趣,体现生命的价值。有所观察、有所品味、有所感悟的生活,就足可充实我们的人生!

《孔雀东南飞》

★精彩运用: 当刘兰芝被蛮横无情的焦母驱遣出门时,她从容地打扮,礼貌地辞别婆婆对不公平的命运,对爱的执著从来没有如此强烈。为爱情,为自由,她倔强地反抗夫妻间真挚的爱情,焦母虽然拆散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但也是为了焦仲卿,所以焦母的母爱也是值得肯定。 ★话题一:忠贞不渝,守护爱情。

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是两个热在多年共同生活中产生的,是两个鲜活的、独具个性的生命在人世间的相知、相融、相敬、相恋。这种真挚美好的感情,属于两个人所独有,对于他们两人来说,无法用他人的感情代替。只要焦仲卿。刘兰芝不放弃他们的婚姻爱情,他们就会向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做反抗,在无法找到其他有效的反抗方式的情境下,他们为守护自己的美好爱情只有选择一死。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中,选择死是他们唯一有效的抗争和永远的守护。 ★话题二:自由与人生价值。

兰芝、仲卿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守护两个人的爱情,有价值吗?即使活着,即使各自再嫁再娶,生命也是没有自由的、没有尊严。没有自我的状态下活着。这样的人生,失去了精神。灵魂,没有情感守持,没有生活自由,便是生命处于被奴役、被禁锢的状态中。这样的人生,生命的意义价值又何在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美国人在独立战争前夕高喊:“不自由、毋宁死。”誓死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奴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由的认识和追求,足以说明焦仲卿、刘兰芝为婚姻爱情自由而死的本质意义及其价值。

《赤壁赋》

①以“客”,“我”的对话、寻找生命中的平衡点。 ②学会排解苦闷心情(彭殇) ③寻找美,发现美。 ④乐观豁达 ⑤对大自然的思考

《游褒禅山记》

①求思愈深,收藏愈丰 ②成功=志向+毅力+凭借外物 ③治学应当严谨

④放弃产生遗憾,坚持才能无悔。

⑤要提前做好准备,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有良好的体魄

《寡人之于国也》

①顺应农时,顺应规律

②重视教化,愈当今的“中国梦”契合 ③采用可持续发展手段 ④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 ⑤要多反思自己

⑥反对战争,要关心民生,要将目光放长远 ★精彩运用: 国家发展:孟子的民本思想 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劝学》

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做人的道理。 ②善于借助外力为自己所用。

③注重积累,锲而不舍,积极进取,学习时要用心专一,不懈努力 ④学习的作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提高,改变自己; ⑤超越自身局限,学习要善于积累,认真,弥补缺点 ★精彩运用:

学习要“用心一也”!知识是由一点一点积累而成的。文中写到:“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几句话里概括了许多。“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我有比蚯蚓优越得多的条件,再加上我的恒心,加上我的一心一意,加上我的锲而不舍。我相信我能上纵天堂,下横地狱!

《过秦论》

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解决问题要找到问题的关键。 ④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信任。 ⑤爱民

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说》

①虚心求学,不耻下问。

②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④韩愈虽地位低下,却心怀天下,以一己之身来修正整个社会风气。

《廉颇蔺相如传》

✪蔺相如:位卑未敢忘忧国,好马还要伯乐荐,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

✪廉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以出身论人 ✪二者角度:团结就是力量 ✪赵王:知人善任

✪缪贤:甘当伯乐,为国荐才 ★话题一:坦诚认错、知错就改。

一个胸襟开阔的人,不但像蔺相如那样,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也要像廉颇那样负荆请罪,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坦诚认错。像廉颇、蔺相如二人的行为,已不只是一种人格品质,而是一种博大高尚的爱国情怀。

★话题二:不计前嫌、宽以待人。

蔺相如作为一介布衣,身为舍人,寄人篱下,在国家有难时却挺身而出。他位卑而不敢忘忧国“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再强大威武的秦王面前,他不卑不亢,怒叱秦廷,极力维护国家的尊严,肩负起自己身上的使命。然而面对廉颇老臣的“恶言”,他能忍辱退让,做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当廉将军承认错误负荆请罪之时,与廉颇“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真正做到了不计前嫌、宽以待人。

《苏武传》

①坚守底线,坚守自我,养浩然之气。 ②等待,耐得住常人不能耐的寂寞。

③选择;尊严,祖国的尊严;朋友的劝解应善听而不全听 ★精彩运用:

千年的时光,大漠仍然是风沙的世界,北海仍然荒凉,此地已然是异国的土地,我们无法以主人的姿态站在先人流过血和泪的土地上,我无言,只能对以沉默。

苏武的汉族精神激励着我们,也在教诲着我们后世的人,个人不论处于什么境地,什么艰难都不能成为背负家国的理由

中国现在缺失的就是一种对战国时代精神的追寻,一味地只是怀疑自己民族的文化是不是适合时代,一味地只是把好的东西都说成是西方社会的

《张衡传》

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②求学要认真、勤奋、谦虚,全面发展。学无止境 ③淡泊名利 ④爱自己所选。 ⑤谦虚谨慎

《归去来兮辞》

①不追求虚荣名利,乐观豁达。 ②闲情逸致。明白生活的真谛。 ③豁达,淡然,会享受生活。 ★精彩运用:

陶渊明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有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有酒酣而归弹琴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有闲雅的读书生活,更有躬耕田亩的苦与乐。陶渊明出仕为官的目的有二:大济苍生,养家糊口,在序文中,他交待了违心折志的痛苦,视入仕为“迷途”。苏轼评价陶渊明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这种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影响着后代文人。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洁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知天乐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这就是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滕王阁序》

①坚守,宁移白首之心,不堕青云之志。 ②始终怀抱志向和梦想。 ③勇于拼搏,乐观生活。 ★精彩运用: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是本文的文眼。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由人生的离别引发人生遇合的感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逍遥游》

随性;遵从规律;要淡泊名利;理想与现实;自由; ★精彩运用:

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庄子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他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庄子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陈情表》

孝心;选择;忠与孝;美德 ★精彩运用:

自古以来,圣人就提出忠孝为一个人的做人准则,对待国家要忠心,对待长辈要尽孝道。忠是对一个人的高标准要求,而孝则为做人的基本标准。李密则能以“乌鸦反哺”的精神引导自己做一个尽孝道的人,对养育自己多年的老祖母不离不弃。 然而在新时代的今天,每一个年轻有志者都追随了打工之潮,离开了父母。我想这并非是我们不想尽孝道,只是我们希望能在父母尚且健康时出来努力工作,以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来陪父母颐养天年。因为我们出生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不能固守陈规。时代赋予我们有使命,我们必须迈出步伐,换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尽孝心。

《阿旁宫赋》

★精彩运用: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

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杜牧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少不了吸取前人教训以此作为警示

第18篇:一课一得:小学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一课一得:小学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教学

威海市小学语文教育名家工作室

“一课一得”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近来,它再次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并已成为当下小学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这是因为,在小学阅读教学如火如荼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教学现场的效率并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何谓“一课一得”?我们可以从其主体、过程与效果三个维度来理解。首先,“一课一得”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目标。所以,“一课一得”,就是上完一节课,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的东西,可以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等等。其次,教与学是一对共同体,“一课一得”,从教的层面来看,既是教学的表征,也是教学的策略。从学的层面来看,既是学习的结果,也是学习的过程。所以,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促得”,学生的行为是“习得”,教学就应该是教师的“促得”与学生的“习得”的交互过程。第三,从学习的效果来看,一课寻求“一得”,“得”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学生就会获得长效地发展。也许很多老师会问: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收获应该多多益善,为什么只提倡“一得”而不是多得呢?这是因为,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比较庞杂,教学内容的设定比较繁多,教学环节的设计太过饱满,教师试图在一节课上让学生把所有的语文知识都学习了,把所有的能力掌握了。其实,这是不现实的,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教学内容安排的太多了,学生练习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由于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实践经历,很多东西学过了,却没有学会。这正是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所在。

就小学阅读教学而言,“一课一得”如何理解呢?这里的“一课一得”除了上述的共性特征,还有其特殊性。首先,一篇文本作为教材使用,它所承载的内涵就变得极为丰富,有生字词的掌握与运用,有人物形象的感知,有细节描写的赏析,有作者情感的领悟,有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还有对文本的评价等等。在这里,“一课一得”的“一”,就不仅仅限于简单的一个,它是一个意义符号,可以是一类、一项、一组等,它代表的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过程的一致性和教学容量的简约性。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得”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学生应“得”的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就一篇文本的学习而言,既要理解文本的内容、主旨、情感,即得意;也要学会积累、运用文本的语言,即得言;还要习得学习的方法,即得法。得意、得言、得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包括“学语言”与“用语言”两个阶段,是“理解”与“运用”的合体。那么,基于对阅读教学的“一”和“得”的理解,“一课一得”,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教师有选择的确立教学内容,简约、实效地实施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该篇文本经过“优选的”且“特有的”关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方法和能力。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一课一得”呢?“得什么”和“如何得”是这个问题的关键要素。下面,笔者以《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科学设定“得什么”

学生在课堂上“得什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取决于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由于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隐含在一篇篇文本中,许多老师往往困惑于拿到一篇文本后不知道要教什么?要么看不出文本的教学价值在哪里,要么就满眼都是重点,不知如何选择。因此,“得什么”的关键一环,就是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文本内容进行再度发掘,确立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将什么作为教的内容。

拿到一篇文本,第一步我们应该以读者的视角,按照自己的已有经验仔细地读懂文本,特别要理清楚文本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题,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方法。《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壮烈的场面描写,感人心魄,为读者塑造了五位勇猛顽强、热爱人民、忠于祖国的壮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这是阅读时老师们自然能够读出来的内容。

第二步,我们应该关注文本所在教材中的位置,即所在的年段、单元。因为,文本所在的年段、单元不同,其所肩负的教学价值也不同,“教什么”也不会一样。这篇文本被安排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勿忘历史单元)。属于小学高段的开始年级。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达到了什么程度。《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层级目标非常清晰,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阅读能力: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现在五年级了,要开始学习和掌握高段的阅读方面的要求。学生已经能够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比如,“斩钉截铁”这个词语,我就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到了高段,还需要学生进一步巩固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语对于表现马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具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了,我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拟定小标题,完成“接受任务——()——()——()——英勇跳崖”的概括训练,进而指导他们利用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了,我就要留出时间让他们研读文本,学会品析场景,这是在高段需要学习的阅读本领……有这样的了解,本篇文本中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己学会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在本文的学习中重点指导学习的,就较为明确了。

第三步,我们要发现这篇课文突出的言语特色。首先,要知道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本,然后再去发现该文本在表达方面的特殊之处。我们知道,不同的文体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和方法是不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的文本体式分为叙事性文本(包括写人的、叙事的文章,还包括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传说等),说明性文本(包括科普小品文、写景、状物等文章),诗歌类文本(包括古诗、词、现代诗歌、文包诗等),还有非连续性文本(小学阶段的阅读文本中暂未安排)。不同的文体,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阅读策略。比如,阅读叙事性的文本,一般需要了解事件的梗概,关注人物的形象,品析事件中的场景等等,阅读说明性的文本则要关注介绍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等;阅读诗歌类的文本,需要体会作者描述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等等。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文本,《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高段的叙事类文本在阅读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即: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明确了这样的要求,我们就需要再次研读文本。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这篇文本所肩负的教学价值就凸显出来了。本文与其他的叙事性文本不同的是什么?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英雄群像。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人物的言行、心理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更主要的是场面描写极其感人,这是文本的最大言语特色!也将是文本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所在。我们应该在此教给学生理解和运用的方法,把这些段落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品味人物形象,学习借鉴与模仿写作的好素材。

可是,客观地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该文本作为教材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依然很多。那么,针对五年级的学生,针对这样一篇叙事性的文本,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针对“一课一得”,做出教学内容的确定了。我们知道,一篇文本的所具有的阅读方面的教学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在两点:一个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个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就一篇文本而言,哪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哪些内容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能够在众多的文本信息中做出取舍、聚焦、整合。

至此,基于上述的研读与思考,我们可以对这篇文本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说学生应该“得什么”做出较为可行的分析与梳理:

1.从理解能力的角度分析:五年级学生在本文内容的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着力点应该在:“战士”与“壮士”的称呼不同,为什么说他们是“五壮士”?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指向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个“主渠道”上,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梳理课文的表达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字里行间捕捉有效的信息,比如人物的言行、心理等语句概括人物的形象。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在第一课时中进行,做到“一课一得”。

2.从表达能力的角度分析:针对文本特色,确立教学价值:五位壮士是一个英雄的群像,作者是如何在场面描写中突出五壮士的高大形象的?尝试运用文本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的“小团队”。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并尝试练笔。这部分教学内容放在第二课时,重点落实“一课一得”。

二、扎实推进“如何得”

“如何得”,这是从学生的视角而言,从教师的视角来说,就是“如何教”的问题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最基本的教学主张: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可见,教的应该是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提倡“用教材教”。这里的“教材”不是现成固定的文本,而是教师对文本内容的再度发掘。把两句话合起来,就是“用教材教学生学”。因此,推进“如何得”,就是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努力践行“用教材教学生学”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和技能。

下面,笔者以《狼牙五壮士》一文的第二课时为例,谈一谈怎样推进“一课一得”中的“如何得”这一过程。

第一版块——内容回顾

1.先填空,再完整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英勇跳崖 师生交流。

2.为什么称他们为“五壮士”? 师生交流。

第二板块——聚焦场面

1.话题引入:与我们以前读过的课文不同,这篇课文同时写了五位壮士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在不同的场面描写中突出“五壮士”高大形象的呢?

2.聚焦品读

(1)第一处场面描写:第2节

①读一读,写了几个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师生交流。(逐一描写了五个人,在每个人不同的、典型的动作中,突出了他们勇猛作战的形象。)

②以这样的方式介绍人物,与以往课文中的人物出场一样吗?

学生思考,师生交流。(不一样。这是整体出场,每人一个镜头,这是写人物群像的一个特点!)

(2)第二处场景描写:第4—9节

①这一处场面描写,与第一处场面描写不同点在哪里? 学生自主默读,圈划,批注。师生交流。(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描写主要人物言行,突出壮士形象;写敌人狼狈反衬战士英勇。)

② 这两处场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换一换吗?

学生思考,师生交流。(不可以,刚开始的作用是介绍。后边的作用是重点描写,突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第三个版块:尝试练笔

1.设计话题:比如,写一写我们的科学兴趣小组等。

2.写法交流:说一说,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写作启发,交流一下如何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3.尝试练笔:学生练笔,交流指导。

以上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师在用教材教学生理解并运用场面描写的有关内容。“得什么”——简明清晰,“如何得”——扎实有序。这“一得”,就是先认认真真地理解两处场面描写的特点,以及对表现“五壮士”这一群像的作用。然后,再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进行实实在在的练笔表达训练。教学分为三个学习版块,三个版块既相互独立,又有紧密的逻辑关系。第一个版块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将学习、理解、运用建构在一个完整的课文学习的背景当中。两个问题的设计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复习。第

二、三版块是本课学习中的“促得”与“习得”过程,核心的要素是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的理解和运用。第二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品析文本的表达特色。通过

一、二场景的学习、赏析、比较,一方面感受到五壮士形象的高大,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体会作者在表达方式上的独具匠心,即不同的场面描写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场面描写起到不同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提供了探究性的研究话题,学生则成为阅读的发现者,他们在积极地动脑参与发现文本的表达密码。这个过程,学生习得的是语言的理解和品析能力。第三个版块,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有所用,把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进行适度的学习迁移,体现的是一个“用语言”过程。

二、三版块教学环节简约,教师只是一个话题探究的组织者,学生在其中是一个言语的实践者,他们更多地在课堂上经历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实实在在地习得理解与运用的方法,习得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课堂学习才充满真正的“语文味”。 “一课一得”,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它应该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或者说是一种有效阅读教学的表征与策略。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指针,以此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标准。但是,强调“一课一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避免这样一些问题: 1.不能因“一课一得”,而窄化阅读教学

语文学科的教学有其自身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一篇文本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地方很多很多,只是,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都在一堂课上一一呈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内容教师顺机点拨即可,而有的,作为该篇文本的最大教学价值所在,则确实需要重锤敲击!我们必须认真了解基于阅读教学的“一课一得”的特征。否则,很多老师可能会因为强调“一课一得”而窄化了阅读教学的丰富内涵,将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窄化为一维目标。

2.不能因“一课一得”,而固化阅读教学

提倡“一课一得”,是不是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就有了固定的程式,并且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显然不是的。“一课一得”在一定范围内有其合理性,可以施行。但是,由于学生不同,教师不同,因此,“一课一得”的“一”和“得”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参考,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应该结合自己的、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形进行合理的改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3.不能因“一课一得”,而异化阅读教学

“一课一得”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教学形态简约而实效。但是,它有着充满情感的文本作为内涵,有着丰富的表达形式作为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二为一,是阅读教学的最本质的描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阅读教学异化为学法和用法的机械训练,不能让其丧失“语文味”。否则,阅读将会再次陷入纯工具性的枯井,变得索然无味。

摘自《小学语文》 王少瑾编辑整理

第19篇:物理教学一得谈

爱是开心锁,情到自然开

物理教学心得

王国凡

在在座的各位面前谈经验感觉是班门弄斧,只能说是自己的一点教学心得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从98年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我最欣赏的一句教育名言是宋代的文学家欧阳修的“教学之法,本于人性”,他这句话鲜为人知,远不如“: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有名。我理解这句话是对人的一种理解,一种期待,一种造就,一种升华。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彻悟人生,使浑浊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觉醒。下面我从五方面介绍我的教学心得。

(一)上好第一节的引路课

“育人先知人”针对我校学生家庭环境较差,家长素质较低,对教育的方法和理解不够,在这些背景下,我们还得把他们的孩子教好,我们肩上的担子要比别人重。所以作为班主任也好作为科任也好接班之初,第一节课很重要,我的第一节课都不急于去教课本的知识首先确立目标、吸引兴趣和树立威严。(1)确立目标;以聊天的方式和学生谈谈人生的目标,有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动机他们才能学进去,否则你给他硬灌他都会吐出来。目标的确立我比较反对大话空话,应该现实一些,能触动他们的心灵的东西他们才会接受。有句话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所以我针对学生家庭一般生活条件比较差,要想改变现状,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去改变命运,你们现在唯一能做的是把工作做好,而现在你们的工作就是学习。所以把握好现在,掌握自己的命运,把自己应该学的东西学好,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加强说服力。同时要想证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学好物理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物理是新开的学科,都是从0起步,如果你不认为自己笨,自己不比别人差,就用行动证明给大家看。我教过一个叫刘晴的学生,初二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虽然很顽皮,不爱学习,家长也放弃了,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谈心,我问他:“你是男子汉吗?”他说是。又问他“你承认比别人笨吗?”他说不承认,我说,光用嘴说不行,作为男子汉不想比别人差,就去用行动用成绩去证明给自己也证明给别人看。物理是新开的学科,是理科,学好它是最好的证明,我认为你是聪明的孩子,我对你有信心,我相信你一定会学好他,你一定行。他重重的点了一下头,他期末考试物理得了98分,满分是100,所以刚起步的学科如果想学多给他们一份信心掉队的学生就会减少。 (2)吸引兴趣

确立了和远大的理想还要有付诸行动,最困难的就是在行动中的坚持,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峰自磨砺出,要想把知识学好必须要有吃苦的准备,学习是个苦差事,只有有目标有毅力的人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的人一定是成功的人。确立目标是为了让他们想学,想学不一定就学得进去,所以要吸引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如家里的电器怎么工作的,出现故障了怎么修理,抽水马桶是怎么工作的,如果坏了你自己会修吗?你想自己组装一个小收音机吗?等等,把自己做的小教具,或者准备的教具拿出来展示一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了学习兴趣起码成功一半,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比较枯燥的,没有毅力的学生是坚持不住的,所以要先提醒学生想学好物理即要动手又要动脑,还要持之以恒。 (3)树立威严

我觉得不是成天板着脸,拿个棒子就是威严,但是第一节课我从来不和学生开玩笑,必须把本学科的要求说清楚,并且开始必须较真,比如:

一、课堂必须认真听讲,不许溜号。

二、作业必须要自己做,必须及时教。如果发现抄袭抄一道罚自己找20道题做。

三、必须准备错题集,不定时检查。

四、做好课堂笔记。

五、每次考试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每次都要给自己定好下一个目标,没达到要自己找出原因并适当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既然说了就必须做到,否则在学生面前就没有威信了。

六、有特殊要求的下课要及时和我汇报,否则以后必须按我的要求做。

(二)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以后的工作就是具体操作了,最难的也是这个工作,一节两节学生好坚持,时间长了,特别是习题课有的学生就坚持不住了,特别是那部分基础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开始溜号了。针对这点课前备课要尽量精,还要找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去吸引他们,除了这些必须做的,我还有个特点就是眼神比较好,我是一边讲课,一边四下用眼神收索情况,我容忍不了上课说话了开小差什么的,如果发现哪个方位的有异常,我马上会用眼睛盯着那个方向看,精明点的孩子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会马上开始听课,我没有点他们的名,看着他们说“我在给没听清的那位同学在讲一遍,”他会很不好意思的。对反应比较迟钝的同学,盯他都看不见了,只能叫他起来重复一下我说过的话,当然是重复不上来,先不要利用课堂的时间去收拾他,我多数是说如果你接下来的都听懂了,或某某题你做出来了就让你坐下,即让他学习了又没浪费其他的学生的时间。我上课的时候多数是没动静,但是有的学生眼睛看着你,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观察出来的,看他们的眼神发直,我会随时停下来,问他我刚才讲什么了?所以我的学生都了解我有这个习惯,上课的时候轻易不敢溜号,我有爱丢三落四的习惯,但是在课堂教学上,我的记性特别好,这节课或者前节课提问过哪个学生哪个问题,谁答错了,我都记得,当我讲到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会随时停下来,在提问那个错的同学,同一个知识点这样巩固以后基本那个学生以后是不会在错了。所以课堂效率才是最关键的。课后的巩固也很重要留的作业必须要及时检查,有的学生作业是到学校抄别人的,针对这点,我刚开始是及时抓,早晨到校进屋先教作业,批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一样的,必须找到源头,一起处理。但是对有的真不会做的同学我的要求是会几步做几步,实在一点不会的找一道自己的会的题做上,但是不许抄别人的。这样以后抄作业的现象收敛多了。

(三)批评的艺术

爱是开心锁情到自然开,对学生光严厉不行,有的学生不买你的帐,特别是一部分顽皮的学生,对他们要软硬兼施,这部分学生还都很要面子,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个小的进步,及时表扬,如果有毛病到办公室去谈,要比在班级效果好,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先表扬。并确定他们在老师心目的地位很重要,在提到这次他的做法让老师很失望,让他自己说怎么办,要批评得他心服口服。并且让他自己说以后在犯怎么处理,这样在他下次犯错误的时候你批评他可以提醒他保证过的,给 机会也好,采取一些措施也好不会无理取闹。每个人你只要认真去找都会有闪光点,批评中带着表扬带着期望,学生的心琐会慢慢解开的。

(四)协调好科任和班主任的关系 我觉得自己要和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融为一体,必须要和班主任一条心,让学生觉得你不是教完课就走也是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就举我现在的例子吧,小顾刚接班的时候也操了不少的心,在他不在的时候我会对8班学生说,你们班主任是全市最优秀的老师你们多幸运啊,她那么做是为了谁,你们想不想生活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中,等等,同时要让他们知道感恩,我说班主任的身体多不好,还为你们做了那么多工作,等,她自己说不如科任去说,小郑和我配合的也很好,我批评完学生,她都会耐心地开导学生,使他们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并没有因为科任老师说他们而反感,反而心和你贴近了知道你为他们好。同时班主任也要为科任做好铺垫,在学生面前要多说科任教师的优点,比如我在背后和学生说,你看咱们语文老师虽然新毕业,但是多才多艺,不但知识丰富,连胡老师有的不会的她都会,咱们化学老师热情聪明脾气直来直去,数学老师教学认真,耐心等等,小郑不用说了学生已经把她当成副班主任了。让学生带着尊敬崇拜的心情去听课我想效果应该不错的。

(五)加压和减压

最后我想验收是关键,每次考完试都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好了。总结失败成功之处,对下降的多的同学必须找一找和他们谈谈,总结教训教给方法鼓励加油。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学生老师就要给他加压,找到不足的同时必须让他自己确立下次提高的目标,达不到目标自己怎么办,让他自己说。加压相对的男同学比较多。对自觉学习的孩子要减压,特别是女孩子,有的时候成绩下降心态就慌了,如上届教过一个叫王爽的女生,小学的时候总是第一第二,初一初二还在前面,到了初三就直线下降,都一百名左右了,她急得直哭,我就经常找他谈心,和她说,不要太重视成绩的高低,惊慌失措于事无补,你越看重成绩它越和你作对,你只要认真努力的去学习,没有虚度光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过一个无悔的青春就可以了。放下包袱后,他的成绩反而上来了,最后以七百一十多分的成绩考上重点。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几句话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刚开始领导让我讲觉得没什么好讲的,因为我做的每个老师都做到了,我把大家做的又重复了一遍,自己总结了自己这些年来的工作,就几个字概括吧:认真加琢磨,以后还要不断的向各位教师学习

第20篇:《背影》教学一得(版)

《背影》教学一得

教读朱自清的《背影》时,由于“时代的差距”和“生活体验的差距”,学生对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为“我”买橘子这一“平常”行动的艰难及其“背影”中所包含的真情很难“体会”,对“我”的流泪也很难感动。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父亲”的深情、“儿子”的真情?在教读“望父买橘”这一段时,我除了作好情感铺垫之外,还让学生通过“画”与“写”来体会、体验“父亲”这一看似平常的“行动”中所包含的“不平常”。

一、让学生在读文之后画出父亲去买橘子的来回“线路图”并找出在这“短短的路途上”,

父亲走去走回要遇到多少“障碍”。学生大都感到好奇,仔细深究课文后纷纷画出,并标出“障碍区”:一处是“过铁道”,另一处也是最难的一处,就是“爬月台”。这样一画学生很快明确,原来短短的买橘路途对年迈体胖的父亲来说并非“坦途”,而是路途“多难”。

二、在让学生画出“线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出父亲“去回”的“动作”,并把文中没

有表现出来的而父亲又必有的“动作”补写出来。学生更觉有趣,纷纷给“大师”的文章作“补充”:

父亲走下车,蹒跚地来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去爬那月台,只见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爬上那月台,走到月台外的栅栏边去买橘子„„

买了橘子,父亲转身往回走,又来到月台边,他先将橘子散放在月台边上,用两手攀着月台上面的边沿,将左腿顺着月台边慢慢滑下,然后抱起橘子来到铁道边,他又先将橘子来到铁道边,他又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这样一写,学生明白了短暂的路程需要父亲“手脚并用”爬上爬下多次,体会到了父亲买橘的“行动多难”。

教学中引导学生这样一“画”一“写”,既使学生较深刻的体会到了买橘子这一平常行动,对“年迈、心境不好”的父亲来说实际上并不简单轻松,它包含了父亲的爱子之情之深;也使学生明确了这个暗笑父亲“迂”、说话不大漂亮的“聪明”儿子,为什么此刻感动的流泪,以致终生不忘,表现出了儿子的爱父之情之真;同时还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大师”文章的选材构思之精巧。这一画一写,可谓一举多得。

《语文教学一课一得心得体会.doc》
语文教学一课一得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