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森有效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2021-06-0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余文森

余文森教授简历

学科: 教育学

余文森 1963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9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2000 年担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2003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主要科研教学成就:

(独立或第一作者完成):

1.《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2.《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 3.《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系列论文) 第六届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独立)(2005年); 4.《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系列论文)第五届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独立); 5.《走进新课程》(专著) 第五届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独立);

6.《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第四届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一作者); 7.《中学数学三项教改实验评介》第三届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一作者); 8.《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三要素》第二届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一作者);

9.《目标、评价及其与教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中央)全国第一届青年社会科学成果提名奖(独立); 10.《深入中小学指导开展教改试验与研究十年成果》 1999年教育部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完成;

11.《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2005年福建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作者;

12.《实行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深化高师公共教育课程改革》 1997年福建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作者。

主要论著:

1.论文《优质教学的教学观解读》发表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2.论文《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发表在《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3.论文《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表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

4.论文《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工作进展调研分析报告》发表在《教育研究》2003 年第11期; 5.论文《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发表在《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6.论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发表在《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7.论文《传统课堂教学弊端及其改革》发表在《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8.论文《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发表在《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9.论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发表在《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10.论文《福建省中学数学三项教改实验评介》发表在《教育研究》1996年第9期。 11.编著《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航程》(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2.编著《校本研究九大要点》(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3.编著《课堂教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14.编著《课堂教学远程研修实录》(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5.编著《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第一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16.编著《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第一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17.编著《解读教与学的意义》(第一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18.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9.专著《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第一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20.编著《走进新课程》(副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年4月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1.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独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2.专著《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在研主要课题:

1.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分课题(第一负责人) 2002年3月立项。 2.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项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专项)(第一负责人) 2002年10月立项。

3.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 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合联合开展的环境教育项目(第一负责人) 2001年7月立项。 4.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专项)(第一负责人) 2003年10月立项。 5.新课程与当代中国教学理论建设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 2005年1月立项。

推荐第2篇:听完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

听完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收益很大。其中“洋思模式”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一亮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从中立或客观的角度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是一个准确的事实判断, 有着过于主观、绝对和不切实际的色彩。不过,教育工作并非仅仅是关乎事实判断的,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态度,需要有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付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充分表达这种精神和情感属性,它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责任心,有助于树立教师坚持教好每一个孩子、永不言弃的精神理念。

在洋思中学,老师会“怀着歉疚的心情”给学生补课,他们把学生的落后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在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中,令人感触最深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充满了教育关怀的学生观。他们从不挑剔、不选择学生,而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合格\'、‘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尽心的老师。”洋思中学要求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差生身上,讲课的起点、课堂提问和课后辅导的重点都是差生。在洋思中学,处处都“执着地洋溢着一种教育的博爱精神、对学生的赏识与信任精神,这即是‘爱满天下\'、‘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的精神。”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所表达的教育追求是任何一种负责任的教育所必需的,这也是教育的艺术魅力所在。

课程中提到的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论述,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在我看来,听起来很是简单,但其实意味深长。“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参与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要站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高度,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变为以智力开发为主,让学生掌握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学会怎样创造性地学习。

推荐第3篇: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

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着。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

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六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六讲主要讨论教学的规律,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分别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

区。先学之学具有三个特征:超前性、独立性、异步性。后教之教具有三个特征:针对性、参与性、开放性。“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

2、洋思模式;

3、杜郎口模式;

4、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

5、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

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

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就是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主要教学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坚持传授

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

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

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

1、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

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

3、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

4、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就是这一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举。“掌握学习”的核心策略:

1、目标导向;

2、反馈纠正;

3、循序渐进。“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南通陈厝小学翁丽云

回想自己毕业后的几年,在教学上就是一个茫茫然的迷途者,不明白一堂课中该教什么,怎么教,只知道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更未曾反思过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近日,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心中感慨良多,在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收获,但也涌起丝丝惭愧,虽然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但起码是一直处于低效状态,现在才更清楚地意识,教学必须有效,追求高效教学。说说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吧。

在这本书中,余文森教授就把教学的有效性放在第一讲,过玉米地掰玉米的隐喻形象地对应学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指标: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余教授也理出了低效教学的几个表现。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众所周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参加小语学科工作室课题研讨

会议时,张校长就点出了:很多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从第一课复制到最后一课,从一年级复制到六年级,成为雷打不动的铁三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懂得……道理

而目前教学,我们部分老师恰恰忽略了这点,上课时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以致于出现课文中该教的内容没有教,有些内容却一再重复等现象,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明确了教学目标,就会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实际上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余教授又“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论述,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更是每一名教师的发展方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随着课改的深入,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渐渐发现,由于过分注重情境

的创设,课堂热闹了,但教学效率却低下了。记得一次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课堂上也出示有关图片的辅助教学,老师极力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学生却反应平淡,最后也勉强上完了课文。课后一位老师的点评一针

见血:这篇课文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背景知识了解不充分,仅靠几张图片,阅读也是没法有效进行。在第四讲中,余教授就说:“你不能绝对化,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学习的凭借或工具。”一个形象的比喻又点出了情境的价值: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创设情境,就得有效地辅助教学,而不能成为摆设,否则,就不值得我们花心思,就让学生直接把“盐”吃进去了。

余教授还归纳出了几种教学情境,

并结合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窦老师就巧妙设置了教学情境。开始上课,窦老师就说:“今天课上,要为同学们带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发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双重灾难,并没有让他倒下去,他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读到了什么。”

简洁的语言所描述的作家不幸的遭遇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把“情”激发了出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也把那种“境”创设出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情境,整堂课的教学也就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进行,课堂效率怎会不高呢?

当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因人因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写得并不周全,但看了这本书确实带给我不少收获。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不断学习,把收获播种入教学行为中,来获得更多的收获!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十讲主要讨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问题。校本研究即校本教研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

教学型教研是以教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成果主要呈现样式的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教学型教研在课例研究方面

的运用多于它在课堂和案例方面的运用。课例主要涉及与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关的课堂中具体的教学事件、教学行为,与完成教学任务直接相关。课堂则不单是教学活动的场所,而是师生活动的综合性环境。案例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在教学型教研中的课例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1、一人同课多轮;

2、多人同课循环;

3、同课异构;

4、互助式观课;

5、邀请式观课;

6、反思式观课。反正,无论是哪种课例研究,都应具有教学性、研究性、实践性。

研究性教研以研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从教师角度而言,研究课题的确立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学科背景、经验基础、兴趣爱好、教学意义、实际可能。课题有不同的类型,比如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其中,个人课题是指有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个人课题”具有以下特征:

1、从研究目的看,主要

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从承担者的角

度看,由教师个人自己确定并独立承担。

3、从研究内容看,一般是小课题。

4、从研究方法看,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5、从研究成果看,强调“做得好”还要“写得好”。确定课题后,就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成因,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在开展研究后,要注意课题研究方案的验证性、探索性、教育性。最后,总结研究成果时,要整理和描述、评价和解释、重新设计。总而言之,一份相对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其构成主要包括: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已有研究成果;

4、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5、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6、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学习型教研,是以学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学习型教研在

广义上可以被看作一切有利于教师教学的直接或间接的准备性研究活动。教师学习的意义:

1、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为学生而学习;

2、对教育教学的意义——为教学而学习;

3、对教师个人的意义——为自我而学习。教师学习可以采取读书、读“图像”、读“人”、“第三条通路”。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盘点了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及对问题反思,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三维目标确定与教学目标虚化分析上,在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因此,为了让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关注学生

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可是因为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使教学目标虚化,表现在:

1、知识和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

2、过程和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的分析上,说到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突出表现为:

1、教材受到了冷落;

2、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

3、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

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的分析上,虽然新课程改革下使教学进步很大,但也有些问题不容忽视,表现在:

1、强调了学

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了对文本的

基本尊重;

2、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即自主建构,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即价值引领。

3、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的分析上,提到学习方式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教学方式上面出现形式化,盲目化,具体表现在:

1、“对话”变成“问答”;

2、有活动却没有体验;

3、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4、课堂有温度却没有深度;

5、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推荐第4篇: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着。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推荐第5篇:读余文森教授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近日,读到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心中颇有感触。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对有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余教授先从一个有效性的隐喻谈起: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像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

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到最后谁掰的多;

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这个玉米叶子要拉你身体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由此,我们联系到平时的英语教学工作,应该说,英语教师的教学面临的难题就是:英语教师教学辛苦,要不断的说,不断的教,而最后所得到的成绩却往往不能如人所愿。应该说,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效率,提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英语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 教师工作辛苦,而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呢?应该说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不少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教师之间随时在一起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样的研讨,能把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适时解决,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和业务水平研究,不断更新教学与学习观念。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时刻记住要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因为时代在变化,知识也是不断的在更新。只有自己的功夫硬,才能赢得学生的钦佩和尊重。除此之外,还要加深自己的其他各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如:地理,历史,文学,以及了解各种新鲜事物,使自己不落后于时代。不段汲取他人的经验,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压”,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二、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就像是一个乐队的指挥家一样,要激情四射,才能吸引演员的注意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厌倦。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做到的是:(一)课堂教学要“基”、“实”、“乐”、“新”四结合。“基”就是教师麻注重学生的基础,运用基本技能教学,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动耳、动口、动手等“动身”活动来达到动脑的“动心”学习效果,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得到“实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这样课堂才会“信其师,善其道.乐其学”.才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主动地去动“身”,动“心”。这样才能够产生“新”的教学和学习灵感.创造性地去思考分析,使创新能力得以实现,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乐”的事情放在“实”事上.感到学有所用。(二墩师教学要有艺术性。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故教师在教学习过程中应充满激情和情趣,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应积极开展互相学习的教学活动,适时地实现角色的转变,让课堂成为一幕戏。传授知识时,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让学生唱主角时,教师是导演,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合作精神。坚持以教学艺术为主,使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给人带来美的艺术享受。(三)教师教学手段应灵活.以创新为主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课外活动中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如让学生进行单词接龙.句子接龙.英语谚语、名言警句等接力赛,玩文字游戏.猜字谜、猜人物、戏剧表演、故事改编、讨论等表演式活动.又如课后或周末等利用学校外教资源来开展英语角.英语辩论赛等课外活动.设置不同的表演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讲:

学生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为此,一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让他们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二要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三是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谚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若能运用有趣的实物、简一尘笔画或幽默的语调、动作、表情,必能使学生兴趣盎碣:然。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 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可以把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更直观形象的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原因就在于有动感声像的电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三 )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我借余教授的话来对有效教学做下总结: 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推荐第6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十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十讲主要讨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问题。校本研究即校本教研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

教学型教研是以教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成果主要呈现样式的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教学型教研在课例研究方面的运用多于它在课堂和案例方面的运用。课例主要涉及与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关的课堂中具体的教学事件、教学行为,与完成教学任务直接相关。课堂则不单是教学活动的场所,而是师生活动的综合性环境。案例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在教学型教研中的课例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1、一人同课多轮;

2、多人同课循环;

3、同课异构;

4、互助式观课;

5、邀请式观课;

6、反思式观课。反正,无论是哪种课例研究,都应具有教学性、研究性、实践性。

研究性教研以研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从教师角度而言,研究课题的确立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学科背景、经验基础、兴趣爱好、教学意义、实际可能。课题有不同的类型,比如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其中,个人课题是指有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个人课题”具有以下特征:

1、从研究目的看,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从承担者的角度看,由教师个人自己确定并独立承担。

3、从研究内容看,一般是小课题。

4、从研究方法看,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5、从研究成果看,强调“做得好”还要“写得好”。确定课题后,就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成因,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在开展研究后,要注意课题研究方案的验证性、探索性、教育性。最后,总结研究成果时,要整理和描述、评价和解释、重新设计。总而言之,一份相对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其构成主要包括: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已有研究成果;

4、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5、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6、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学习型教研,是以学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学习型教研在广义上可以被看作一切有利于教师教学的直接或间接的准备性研究活动。教师学习的意义:

1、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为学生而学习;

2、对教育教学的意义——为教学而学习;

3、对教师个人的意义——为自我而学习。教师学习可以采取读书(读教育类、专业类、文化类以及其他)、读“图像”、读“人”、“第三条通路”。

推荐第7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九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九讲

《有效教学》的第九讲主要讲的是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以及专业引领。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的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维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我反思的实质是自我对话和自我诘难。自我反思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

1、指向行为、观念及其角色层面的反思;

2、指向设计、实施及其结果层面的反思;

3、指向个性、风格、机智及其智慧层面的反思。我们也看依据反思所涉及的教学的进程,将教学的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而我们在进行自我反思时,可以从教学实践、理论学习、相互借鉴三个层面展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应该记录三点:

1、总结成功的经验;

2、查找失败的原因;

3、记录学生情况。自我反思可以采取内省式反思、交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以及研究式反思。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提高教学经验的质量,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促进缄默知识显性化。

同伴互助,是校本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同伴互助有利于探索并解决较复杂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人和集体的共同成长;并且同伴互助所进行的研究其推广价值和效益也比较大。同伴互助可以采取对话(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深度会谈或课改沙龙、专题讨论或辩论)、协作(同伴临床互助、同伴教学辅导、合作研究)、帮助。

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专业引领可以引领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师观念;引领教育研究方法,增强教师研究能力;引领学科前沿知识,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开发专业人力资源,共建研究共同体。专业引领可以采取10种方式:辅导讲座、专题式的谈话、观看教学录像、听示范课(见习)、指导备课、说课、角色扮演、微格教学、随堂听课、临床指导。

推荐第8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盘点了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及对问题反思,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三维目标确定与教学目标虚化分析上,在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因此,为了让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可是因为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使教学目标虚化,表现在:

1、知识和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

2、过程和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的分析上,说到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突出表现为:

1、教材受到了冷落(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教材);

2、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

3、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

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的分析上,虽然新课程改革下使教学进步很大,但也有些问题不容忽视,表现在:

1、强调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2、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即自主建构,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即价值引领。

3、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的分析上,提到学习方式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教学方式上面出现形式化,盲目化,具体表现在:

1、“对话”变成“问答”;

2、有活动却没有体验;

3、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4、课堂有温度却没有深度;

5、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推荐第9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八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八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八讲分析了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包括了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创新性等八大特性。其实,在书中的前面已经或多或少提到了。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性,表现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是“我要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中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表现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是“我能学”。独立性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所普遍具备的一种根本特性。

独特性是指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同时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新课程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意义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的基本特性。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产生的条件为:

1、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2、学习者本人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交往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是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交往的意义是使知识增值、活跃学生思维。除此以外,交往可以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发展学生分享和利他性的品质。

体验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性,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重视感性因素。

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所以,新课程中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新课程中鼓励创新,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从意识角度来说,学生的怀疑精神突出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和说明,敢于对权威、对教材、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从能力角度来说,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以上八大特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

推荐第10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XxXX中心小学

XXX 回想自己毕业后的几年,在教学上就是一个茫茫然的迷途者,不明白一堂课中该教什么,怎么教,只知道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更未曾反思过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近日,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心中感慨良多,在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收获,但也涌起丝丝惭愧,虽然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但起码是一直处于低效状态,现在才更清楚地意识,教学必须有效,追求高效教学。说说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吧。

在这本书中,余文森教授就把教学的有效性放在第一讲,过玉米地掰玉米的隐喻形象地对应学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指标: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余教授也理出了低效教学的几个表现。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众所周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参加小语学科工作室课题研讨会议时,张校长就点出了:很多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从第一课复制到最后一课,从一年级复制到六年级,成为雷打不动的铁三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懂得……道理(或体会……情感)

而目前教学,我们部分老师恰恰忽略了这点,上课时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以致于出现课文中该教的内容没有教,有些内容却一再重复等现象,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明确了教学目标,就会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实际上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余教授又“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论述,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更是每一名教师的发展方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随着课改的深入,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渐渐发现,由于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热闹了,但教学效率却低下了。记得一次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课堂上也出示有关图片的辅助教学,老师极力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学生却反应平淡,最后也勉强上完了课文。课后一位老师的点评一针

见血:这篇课文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背景知识了解不充分,仅靠几张图片,阅读也是没法有效进行。在第四讲中,余教授就说:“你不能绝对化,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学习的凭借或工具。”一个形象的比喻又点出了情境的价值: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创设情境,就得有效地辅助教学,而不能成为摆设,否则,就不值得我们花心思,就让学生直接把“盐”吃进去了。

余教授还归纳出了几种教学情境,并结合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窦老师就巧妙设置了教学情境。开始上课,窦老师就说:“今天课上,要为同学们带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发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双重灾难,并没有让他倒下去,他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读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我坐在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他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简洁的语言所描述的作家不幸的遭遇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把“情”激发了出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也把那种“境”创设出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情境,整堂课的教学也就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进行,课堂效率怎会不高呢?

当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因人因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收获。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不断学习,把收获播种入教学行为中,来获得更多的收获!

第11篇:余文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漫谈(余文森)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上午)

与他人交流时:分享和感恩,要有明确的主题。

学校教育该这样走: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公民。如:日本培养学生360个 好习惯。

诺贝尔获奖感言:我学到的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幼儿园。(习惯的养成)

台湾课堂(温馨、精致,强调环境和品质育人,环境设计有家的感觉,感觉非常的温馨。)

教师该努力的方向: 语文与数学来教人,传授的知识该变成人的素养。

当一个学生把教师教给他的书本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是学生身心沉淀下来的东西才是最最重要的。 教师研究方向:高考研究

Eg.高考培养的是人的伪能力、虚能力、假能力,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训练学生正确阅读解答阅读题,但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能力。绑架在高考上的特殊驯良,是马戏团机械的表演驯良。深度反思教育:有深层有浅层,真正的教育要转换为人的一种素养,培养一个人健康幸福的心态。

教育如人吃东西不可能吃什么补什么,教育当中缺乏人的存在只有学科的存在,高中课程中的科学领域:20个学分。每一个学科专家都认为自己研究领域的学科最重要。精英教育在学习课程研究。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孔子上上智,上上愚的人不可教育,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是无能为力的。 中职生是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美国研究:智商的低的人学习抽象的能力不强,应该学习直观形象的。,对当前、直观、当前东西感兴趣。智商115的人才能上大学,研究高深抽象知识在大学,才能保证大学的学术性。 案例分享:

福建闽南一所中学,针对农村小孩子特点教学保证他们学会。一初中女教师受校长委托接受淘汰班级和末班,送到安安全全出初中毕业就好。英语平均水平9分,布鲁姆教育建议:智商高低是学得快与慢的区别。包括形象和操作方面的帮助。所有人考试75分才可教。 女教师教学方向:打算从初一开始教学,中考前学习知识到达初二层次,很多学生给校长写信建议利用暑假把初三知识学完。

48、54分。

结论:教育该遵循“慢”和“伦理”两个法则。让学生学会。教育该适应学生,宗旨是育人和培养人,该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来组织教学。

哈佛大学每日睡觉5个小时就是梦想。上帝造人金银铜铁来分,教师是天使来弥补上帝的错误,我们该关爱哪些头脑金子少的人。

中学的卫生间来反应学生的素质和文化。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与学校,教育学生上卫生间的步骤(台湾教育)

国人教育:缺乏关注学生的品行和生活习性。

小学老师班会课上聊长大后的志向:小孩说长大后当清洁工感到讶异和不理解。并课后找小孩子谈话。小孩子说教师教育说清洁工光荣。教师辩驳我是说清洁工光荣但是不是要你长大后一定要当清洁工。

高中教师班会训斥:学生看小说和贪恋爱现象“有本事考上大学后图书馆小说多的很,女孩子也很多”。一切教育会成为人的基因和天性。教育是有趣的事情。教师该明白:品行、习惯不仅仅是对学生,也包括自己的孩子教育,优质教育、品质教育、有用的教育。

结论:教育起点该是就是培养好习惯、好品行。

知识很容易弥补,但是习惯、品行难以培养。中国教育输赢都在起跑线上。(知识能力有,习惯能力弱)

知识的驾驭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成就感。 最优秀的语文教师:待查

当教师最重要是要有心。要学活赏识,同情心、同理(相互沟通和理解)心。

学生需要鼓励和肯定,复杂变简单,把抽象变成形象,把枯燥变活灵活现,难的变容易。将心比心的进行教育。

建设阅读《有效教学》,余文森著作

爱恩斯坦:教育该是把知识外的东西剩下的东西,能带着走的东西。教育学生能拥有“品质和习惯”行走天下的能力。知识学习也一样。输入和输出应相得益彰,和谐共处。

英国四年级学生学习乘法。顶级数学家在英国。

英国幼儿园教师机智的教学能力:英国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发现有外国人进入会拿出地球仪,随机给孩子讲来参观者来自于哪里吃什么用什么样的途径可以到达,然后让学生讨论谁想去中国。优点:小孩子从小就埋下到国外的影子。

解析:教育该诞生英才观念,你有想法了没有?对幼儿的教育应该考虑。 案例2:

教师解读“滥竽充数”故事时候,学生说“要是要是当时有人帮助他,他就不会这样子的。”拥有同情心的人心系天下,这就是育人的观念,就是有效的教学。

案例3:教师教学,盒子里10个球8白2黑。教师让学生摸球后发表感言,白球比黑球多得多,但是并不是说不可能。教师回应:那是你运气好,请坐!小孩子回答潜台词:我们班有10个小朋友,将来最有本事的可能就2个,而我有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结论:有想法,有表达,才可以分享,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做高端东西没有主见,高端人才缺少的原因没有主见和想法,好习惯好品行,这不仅仅对于教育是这样对家庭对孩子教育也一样。

一辈子三次结婚:第一次是感性结婚,没有任何理由的喜欢,性格不同也无妨;第二次是给对方的整个人结婚,包括个性、整个文化结婚(家人、朋友等)等;

人该有好的习惯,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在高端会议整个气质就会被比下去。美国找工作前三年学历重要,以后就无人重视。人最根本和核心的东西就是好品质好习惯。教育该将心比心考虑到他人的需求。

数学多是正序,少就是倒序。

第12篇: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8年12月12日

结合洋思、东庐、杜郎口3个学校的案例以及我个人20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曾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不同阶段,认为在不同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说教学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整体阶段来讲,初中学生就进入了相对独立学习的阶段,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独立性就得到了全面提升。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这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必须依靠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点拨、启发、引导才能解决。从专业角度来讲,有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而“先学”就是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就是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那么,先学的“学”与后教的“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先学之学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三是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后教的“教”也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 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一定不能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二是参与性。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三是开放性。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根本的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3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所以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联系。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是这条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举。布卢姆认为只要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识、先决技能、初始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供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就能够帮助“笨”的、“学得慢”的、“智力落后”的学生像“聪明”的、“学得快”的、“有才能”的学生那样学习,而且学得一样的好。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动,“快”即快反馈。这些策略的精神实质与“掌握学习”是相同的。只有让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学会了才是进步的动力。因此,对不同起点、不同基础的学校、教师及学生,教学应该是不一样的。(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第13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五讲(材料)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五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五讲讨论的是教学关系,该讲从4个问题进行分析: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的成长;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提倡和强调对话的原因。

在讲解学生的特点时,书中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认识学生并且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认为,学生具备的特性有“向师性”和独立性。“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表现在:

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

2、学生有这样一个共同心理(无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无论在哪个班级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的班主任);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书中提到平时老师有威信,指的就是这个老师一出现,学生在他面前立马就有学生感。学生的独立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

4、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生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

在讨论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中,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其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态度主要表现在:语言、动作方式、眼神方式。要知道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施暴”或者“情感敲诈”,即为支配或冷漠。

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的方式中,书中提出对师生关系的基本定位,就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提到学生在小学到高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小学三四年级以后)、相对独立阶段(到了初中)、基本独立阶段(到了高中)、完全独立阶段(高中毕业以后)。总之,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体现。

提倡和强调对话的原因分析时,提出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对话的意义是促使知识增值;活跃师生思维。对教学而言,对话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所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特别要注意,对话教学中:

1、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

2、对话并非越多越好;

3、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

第14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讨论的是教学情境,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分别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价值;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

分析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价值中,作者利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情境的价值。书中是这么说到德国一位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情境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情”,一个是“境”。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境就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也就是桥梁)。

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有6种。第一种,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实物主要是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包括板书、图画、挂图、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第二种,借助动作或者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这里所强调的动作的形象化,从理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操作,从文科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还有学生活动和教师演示都能创设直观情境。第三种,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要求: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描述、贴切精彩的比喻。第四种,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与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计算方法,学生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五种,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第六种,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总而言之,教学情境可以是以下几种:场所、故事、设计、主题、剪辑。

当前教学情境创设所存在的误区主要有:形式化的情境、假问题的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谜式”情境(偏离教学的情境)、“电灌”的情境(电灌的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参与,思维活动明显受到多媒体课件的束缚)。 因此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就要求该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2、注重形象化;

3、体现学科特点;

4、内含问题;

5、融入情感。基于生活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注重形象化应该是指情境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形象的、具体的。内含问题是指情境中的问题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第15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一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一讲

前段时间,参加了瑞安市科学年青新教师的交流会,其中翁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几本书,比如《有效教学十讲》。这部书是大夏书系·有效教学的系列书,其中对有效教学进行了十方面的讲解。

第一讲讲解的是教学的有效性,其中重点讲解了四个问题:1)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2)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3)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4)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时,提到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应该落到学生的学习上,即学习的有效性。而考量学习的有效性就要从三个指标入手,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对于学习速度来说,说到了学习时间,学生的时间包括学习时间和非学习时间,我们应该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将更多时间还给孩子。这是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学习结果的考量,不仅仅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考量其智慧含金量。你要知道学生获得成绩是靠时间、记忆、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自己思考、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要看学业成绩本身的智慧价值。学习体验是学习有效性的内隐性的指标,但是非常非常重要。学要有效性,教也要有效性。有效教要做到教促进学,可以是直接促进也可以间接促进。换成教育学未来的角度定位教的有效性,其核心、本质就是发展。发展有两个层次,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发展有两个机制,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总而言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做到“教学相长”。

在讲解第二个问题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教师、课堂教学。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使学生变爱学习了,综合素质提高了等等;使教师观念变了,角色变了;使课堂教学目标变了,课堂气氛活起来了。

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的方式时,书中首先介绍了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

1、三维目标的割裂;

2、教学内容的泛化;

3、教学活动的外化;

4、教学层次的低下;

5、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对立。因此提出了五个对策,

1、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清楚,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2、注重学科特色(每节课都应该有中心、有重点)。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4、提高教学的层次(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学走在学生的前面,要着重于最近发展区)。

5、预设跟生成要统一。 在讲解第四个问题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中,把教学及其改革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其次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最后要从有效走向高质教学(优质、高效、高境界)。书中从两个维度分析考察优质教学。一个是学的维度,一个是教的维度。学的维度就是要考察学生是否是优质学习,从五个维度考察和分析: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教的维度就是从教师的维度来考察,从五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思想、智慧、激情、个性、文化。

第16篇: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模式》读后感(一)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模式》读后感

(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博山区池上镇中心学校

钱振

近段时间,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模式》,感触颇深。

首先,我在思考,一种教学理论是否有效或者有效的程度,是要通过教学实践予以检验的。理论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出其有效性。但是,现实中国内很多教学理论的推出往往都是高层教育专家,很多是没有或是缺少课堂教学实践的,那么这样的教学理论往往都是经不住考验的。而余文森教授的这本书中有关教学理论的说明都是有切合实际的教学实践的,那么,这样的阐述是严谨的,是有效的。

其次,我想到了我们学校,听过很多老师的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但是,在听课后进行评课时,却很少有老师能说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是结合哪一种教学理论来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些老师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这样的有效往往都是以考试成绩来判定的),但是无法形成模式,也就没有长效性,失去了生命力。而整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也是各种各样,学科与学科之间差异巨大,甚至同学科不同老师之间差异也很大。

所以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个学校应该有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理论,而在这个理论的支持下,应该鼓励教师勇于创新,创造一种切合自己学科以及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第17篇:原版 1007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五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五讲

近日,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心中感慨良多,在读的过程中,收获不少,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我们看到了余教授敏锐精辟的观点,看到了他关注教育现实状况的求真精神。书中所写并没有停留在运用深奥理论进行繁琐分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多的配合一些生动的比喻,经典的案例,一点一点的引起我们的思考。其中的第五讲《教学关系》让我对有效教学感受颇多。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五讲讨论的是教学关系,该讲从4个问题进行分析: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的成长;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提倡和强调对话的原因。

在讲解学生的特点时,书中提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认识学生并且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认为,在学生身上,存在着两种相对应的本质属性的特性—向师性和独立性。“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表现在:

1、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

2、学生有这样一个共同心理(无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无论在哪个班级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的班主任);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教师的热情的注意,而不是冷眼的监视。教师的注意,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由于这样,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注意,就可以在他和这个学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并且鼓舞这个学生更加向上。反之,对一个学生长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杀了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了他的存在。eg:焉彭庆。

刚才我们了解到向师性,接下来了解一下学生的独立性,它有四层意思:

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思考);

2、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

3、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表现在: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自己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哆嗦;自己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

4、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生能力(第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饮食起居、说话听话、读书写字、画画唱歌、戏耍交游,一直到许许多多课堂上没有教过的社会生活知识和能力,绝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学来的;第二,即使是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也是靠他们已经具有的基础,运用他们已经具有的独立学习能力,包括听、看、想、说、写、练等,才能被他们掌握的。但是,教师由于总是从“学生需要教”这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同时又常常被一些难教之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所吸引,再加上站在高处往下看,就常常会低估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

第二个方面(摁):在讨论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中,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其影响。有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态度主要表现在:语言、动作方式、眼神方式。拿语言方式来说,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在如: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俗语说:“眼睛会说话”,就是指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态度。课堂教学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对流,使连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有些教师讲课时,眼睛往往只看着他的几个最得意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使这些学生感到受到了冷落;还有一些教师往往只习惯看着前排的学生,不注意看后排或角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己不受重视的感觉。这点我深有体会,我们班的袁茜课上总是积极发言,她之前坐在前面,后面因为我对她比较放心就把位置调到后面去了,有时我想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更多的小朋友,她就感觉老师不够重视她了。

在国内一次调查中,学生对不喜欢的教师进行了一番描述,其中有“不耐心”,“情绪不稳定”,“粗暴不讲理、讲话刻薄、讥讽挖苦人”,“表情严肃、不和蔼,整天脸无笑容”等内容。而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九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

(1) 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 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 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4) 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5) 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6) 讼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7) 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

(8) 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 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要知道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施暴”或者“情感敲诈”,即为支配或冷漠。

了解第五讲的到以上两个方面,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书中提出对师生关系的基本定位,就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提到学生在小学到高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小学三四年级以后)、相对独立阶段(到了初中)、基本独立阶段(到了高中)、完全独立阶段(高中毕业以后)。总之,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体现。

最后,提倡和强调对话的原因分析时,提出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对教学而言,对话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所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特别要注意,对话教学中:

1、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

2、对话并非越多越好(教学中的对话无论是作为一条“原则”,还是作为一种方法,它的使用都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不能为对话而对话,对话的滥用必然导致形式主义,这是对话在量方面的要求);

3、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 书中较多的提到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观点,比如:著名的美国教育学家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应该关注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质的教学。

书中还反复提到,著名教育专家江山野的一些观点。如:向师性,这一本质属性,让我们重新看清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的真实状态,作为教师要运用好学生与生俱来的这一属性。

一本好书,看一次是不够的。分层次的多次阅读,才能正真达到学习的目的,日后我将继续认真的将此书读下去,并将取之精华,辩证的用于我的教学中。

第18篇: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

平易的表达 深刻的道理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

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是一年以前的事了。今天想起来依然还饶有兴趣。

余文森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在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尽管我是一名专门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教研人员,有一定的教育理论需求,但平常读书,我依然对艰深的理论书籍有一种畏惧心理。不是我拒绝深刻,而是里面的道理和一些晦涩的表达的确太费脑筋。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不一样,这是一本拿起来能够一口气读下去,但又能给人很多启发,带来一些真实促动的书籍。

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的绝大多数观点都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成为我的精神食粮。但在这些观点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

1.关于三维目标关系的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余教授引用了把三维目标比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的比喻,指出了“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的意识”。同时,指出三维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哪个维度是显性的、哪个目标是隐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很多新教师或者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将“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门别类的表达;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清晰地辨别出他们的哪些教学是在完成三维目标中的哪种目标。他们把三维目标弄成了三种目标,目标达成不是渗透性,整体性的,也从不区分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三维目标被活生生地、机械地割裂开来。

2.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表达。余教授引用了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观点。江先生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

三、还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些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百分之百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第二个阶段是“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第三个阶段是“相对独立阶段”,学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如果老师过渡包办,就不是促进学生发展,而是阻碍学生发展了;第四个阶段是“基本独立阶段”,不要老师教,学生一般能读懂75%,此时如果老师还讲系统性、全面性,仍然事无巨细、全包全揽,教师就会感到“怎么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适得其反;第五个阶段是“完全独立阶段”。 然而,反观我们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就不加区分地从“极端控制”走向了“极端放纵”。小学一年级与高中三年级的课堂基本上没有了差异,甚至还正好颠倒。一年级的课堂开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高三的课堂老师仍然生怕学生没学懂,把学生当成毫无理解能力的白痴(虽主观上出于好意,但实际上就是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哪怕是一个细小的、浅显的知识点都要反复讲解。

3.关于情境创设的误区的表述。情境教学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教学也特别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观察中,却常常发现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虽然煞费苦心,但却显得特别“矫情”,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有时就是一种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个噱头。在这里,余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分别是“形式化情境”、“假问题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谜式的情境”、“电灌的情境”等,对于余教授指出的误区,我认为是一针见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实说,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生动的表述。余教授是一位经常深入课堂的教学论专家,尽管他使用的语言很平易、很朴实(不像是我们很多教育学者显得那么“高深”、“渊博”,将一些本来很有血肉的教育现象或实践,抽象成连自己都理解困难的教育理论),但他所表达的道理却很真实、很实在,对一线教师也最有启发!这样的教育专家才是真正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了起来,使用普通老师听得懂的语言,表达教育的真实。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专家!

温江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张光伟 2011年6月

第19篇:宗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抚松实验中学

宗春汁

暑假里我认真的品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但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四讲教学情境,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结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及自己在工作中的亲身体会,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与体会:

《有效教学十讲》第四讲讨论的是教学情境,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分别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价值;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当前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其中在分析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价值中,作者利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情境的价值。书中是这么说到德国一位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由此可见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记得我在讲15.1.1同底数幂

的乘法一课时榆树村修建了一个蓄水池,已知蓄水池的长2米,宽2

465米,高2米,你能帮忙计算出这个蓄水池的容积吗?当时学生很快拿笔列出示子并开始计算,算了一会后说太麻烦,那有没有书写更简练的形式呢?怎样计算呢?学完本节课后你就能很快书写出结果了,但是学生都很兴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第讲“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中提到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反思和探究。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虽然每上完一节课后我都及时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总结,但我恰恰没有养成及时把反思形成书面材料,过一段时间后印象不深刻了。看完《有效教学十讲》后我明白了应该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要一日三省其身。养成写反思的习惯。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在教学的过程,我一定要好好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时我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把我们的教学过程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要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学习,争取在学科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在备课、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第20篇: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优秀)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

余文森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在有效教学方面颇有心得。整本书以讲座的形式,讨论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十个话题。在这十个话题中,余教授的绝大多数观点都能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成为我的精神食粮。但在这些观点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是:

1.关于三维目标关系的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余教授引用了把三维目标比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人的肌肉、骨骼、神经等系统”的比喻,指出了“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强调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的意识”。同时,指出三维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哪个维度是显性的、哪个目标是隐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观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很多新教师或者对新课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师,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门别类的表达;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清晰地辨别出他们的哪些教学是在完成三维目标中的哪种目标。他们把三维目标弄成了三种目标,目标达成不是渗透性,整体性的,也从不区分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三维目标被活生生地、机械地割裂开来。

2.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表达。余教授引用了我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关于教与学关系的观点。江先生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

三、还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

要经历一些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百分之百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第二个阶段是“基本依靠教师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第三个阶段是“相对独立阶段”,学生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如果老师过渡包办,就不是促进学生发展,而是阻碍学生发展了;第四个阶段是“基本独立阶段”,不要老师教,学生一般能读懂75%,此时如果老师还讲系统性、全面性,仍然事无巨细、全包全揽,教师就会感到“怎么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适得其反;第五个阶段是“完全独立阶段”。 然而,反观我们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就不加区分地从“极端控制”走向了“极端放纵”。

3.关于情境创设的误区的表述。情境教学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教学也特别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观察中,却常常发现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虽然煞费苦心,但却显得特别“矫情”,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有时就是一种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个噱头。在这里,余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分别是“形式化情境”、“假问题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谜式的情境”、“电灌的情境”等,对于余教授指出的误区,我认为是一针见血的,非常中肯的。

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观点、生动的表述。余教授是一位经常深入课堂的教学论专家,尽管他使用的语言很平易、很朴实(不像是我们很多教育学者显得那么“高深”、“渊博”,将一些本来很有血肉的教育现象或实践,抽象成连自己都理解困难的教育理论),但他所表达的道理却很真实、很实在,对一线教师也最有启发!这样的教育专家才是真正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了起

来,使用普通老师听得懂的语言,表达教育的真实。这正是我们需要的专家!

《余文森有效教学方法心得体会.doc》
余文森有效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