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趣味化实践与研究心得体会

2021-06-1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化学这门科目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新增加的学科,相较于从小学起就学习的科目来说,化学除了陌生外,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记忆,学生在学习上必定会有些困难。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所有东西的基础,所以要想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值,首先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化学现象,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素材为学生创设出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可以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或者情境,经常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灵活用脑,增强其思维能力的运用。

二、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大部分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课堂主体实际上是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45分钟的课堂时间全部用于教师对学生不停的灌输上面,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应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更应该将时间还给学生,不断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来解决学习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实验理解

初中化学课程主要由化学理论以及化学实验两部分构成,化学实验是与化学理论知识相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化学理论都是通过不断的化学实验而产生的。但是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却将化学实验与化学理论分开讲解,化学实验与实际所学的理论知识不符,从而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实验产生现象的意义。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化学实验与化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再为学生进行讲解,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将其中的原理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消化所学的化学知识,加深对实验现象的印象。

四、中学化学探究实验中教学情境和资源的设计

创设探究情境,其中包括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一些外在因素,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两者是紧密关联的。一方面,教学方法一般都需要教学媒体的配合,教学方法有物质性的特点。所谓教学方法的物质性也就是它对教学媒体的依赖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教学媒体的使用必须贯穿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是互为作用的,任何一方不恰当,均会影响教学效果。

不断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能够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改变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之外,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课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红保.初中化学有效探究性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吕妍.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5.

[3]李旭东,李谷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J].化学教学,1993(04).

编辑 薛直艳

推荐第2篇: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左权县泽城中学

韩晴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化学学习的认知背景,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并且能激发他们化学探究的兴趣。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科学地思维,培养他们操作、观察、分析等多种能力,以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致力于探寻初中化学学科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即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与实施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益。

研究的意义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有了新的内涵,不只局限于以往教学大纲所强调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尝试科学探究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会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学习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和研究问题。在化学课上,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兴趣点往往集中在实验方面,而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感觉多停留在好玩,新奇这个层面。教师对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也未能有充分而足够的重视。因此,当前化学课中实验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仍然存在。本课题试图通过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力求改变教师只需按教材“照方抓药”,学生则“依葫芦画瓢做实验”的状况:让学生也参与实验的设计,不仅知道怎么做,并且还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更多地用“脑”做实验,从而习得知识、获得方法、提高能力;让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本校为例,调查与分析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如何从中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问卷:学生对化学学科和化学实验的兴趣(与其他几门主要学科相比),化学实验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成就感;化学实验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的预习、准备,实验中的观察、描述、思考,实验后的反思、交流等方面;在实验中遇到异常情况出现后的行为反应,是自检操作过程(反思)还是马上问别人(先问同学还是先问老师),是不去管它还是对实验方案本身产生疑问等。

学生个别访谈:化学实验的参与情况,包括动手机会、操作心得、学习困惑、对教师的要求与建议等。

教师方面:开发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认识与主动意识,化学实验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等。

2.有效教学的文献研究——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如何确定其内涵

有效教学的终极目的在学生的获得,由此定义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实验操作能力、观察鉴别能力、现象分析能力等,并对学生实验进行分类,如怎样按目的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怎样才是提高实验的教学效率与效益,实现微型化、绿色化等。

3.设计与实施实验教学改进的行动计划

依据——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理论,调查得到的学生实际需要,他人的成功经验。

要点——改进演示实验,适当增加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对教材中实验内容进行重新安排,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合理的分层要求,探索演示实验向学生实验、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过渡的实际可能性与实施策略;根据新课程目标,以学生参与设计为抓手,探索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的有效策略;探索化学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有效策略。

调整机制——对实施结果进行跟踪考察,加强信息反馈,经过一个阶段实践,适时调节行动进程与步骤,及时优化行动方案。

4.实施效果的分析——如何评价有效性

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化学学习兴趣和化学实验意识的提高,化学实验习惯的改变与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升。

教与学双方各自的纵向比较——全班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的进步;教师教改意识的增强与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

5.对行动过程的总结——建构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基本经验

通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以提高有效性为目标取向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概括各类学生实验的操作指导原则,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可行性方案。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通过“提高有效性”这一主题来研究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改进,整个研究过程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的。

1.运用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法,了解学生对改进实验行为的需求,以及教师对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适应问题,为确定研究目标与具体方案提供现实依据。

2.运用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了解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现状,获取教师中的有效教学经验,为寻找针对性措施提供策略支撑。

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侧重于教学案例联结下的实践、反思,对收集的有关案例在不断改进中进行深层分析,从而归纳出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5月—8月)

(1)回顾教学经历,筛选与反思教学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及其基本框架。

(2)学习有关“有效教学”、“教学策略”的理论,设计研究方案,征询专家意见。

(3)设计问卷,在试调查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完善问卷。

2.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6年5月)

(1)对任教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开展个别访谈;与同行交流有关实验教学的实践困惑及研究意向。

(2)选择一个班先行实施,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有关措施,使另一班即行跟进。在实践中不断比较实施效果,边检验、、修正、补充、完善行动方案,边反思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3)积累、整理各项行动素材,包括设计过程、课堂实录、学生评价意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与能力变化情况、教师反思笔记等,初步进行提炼。

3.总结阶段(2006年6月—8月)

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分析相关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在学校教研组内交流。

五.完成研究课题的条件分析

1.课题申请人从教以来对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与效益一直颇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作为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二期课改,不断寻求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是应有的责任感。

2.课题申请人所在教研组有不少资深教师,他们有比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各种研究方法,并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因此课题申请人对本项研究充满信心。

3.县教师进修学院有关专家应允在理论上给予指导,学校科研室对本课题将实行全程管理。

4.我校是二期课改基地学校,对于研究课题的正常开展有较完全的指导、监控、考核、激励机制,各种教科研参考资料比较全面,硬件设施齐全,并拥有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设备,这为本课题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所需研究经费预算(分细目列):

所需研究经费2500元,其中:

图书资料费

600元

调研费用

300元

实验器材、材料费

小型会议费用

500元

300元

左权县泽城中学

2005年4月

推荐第3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实验是激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要使学生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普遍现象,如(1)实验器材不足;(2)“讲实验”“背实验”多,而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技能低;(3)演示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少;(4)化学课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5)教师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化学教学须让实验和事实成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从而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但是,在学生做实验时,如果过分强调实验技能训练,如怎么取用化学药品、气密性检查等。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被冲淡,学生往往不理解技能要领,只能机械的模仿。这样,许多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乃至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对实验就觉得可有可无,再也没有初次实验的热情了。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何况大多数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会以化学为职业,即使准备从事化学工作,他们也还要经过多年的专职培训。所以新教材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减少了大部分实验技能要求,强调实验在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而不应过分追求实验技能的训练。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许多老师认为,实验过程并不重要,与其花许多的时间“做实验”还不如“讲实验”、“背实验”这样或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的结果来的快,去的也快。学生往往过了一些时间就会忘记,最后头脑里稀里糊涂,那有什么能力培养。新教材的编写把学生动手实验融入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意识。为此我们必须转变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与以往不同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没有明确的界限。实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并不是简单的技能模仿,而科学实验探究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去提出新的问题,去交流讨论。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自己去提出一个个问题、去假设、验证、讨论。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尤其对实验探索过程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学更应特别注意实验的本性,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作用,要提倡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展开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来检验知识、发展知识。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是以化学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化学学科的研究性课程、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的改革为理论依据。

1、化学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它强调以社会、学科、学生自身发展所广泛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使其具有一定的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并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化学学科的研究性课程是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课程,它不仅有着与学科课程相同的教学目标,也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活动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基本目标的活动课程。

3、从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看,新课程将很多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同验证性实验相比,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现象、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和正确的操作,仔细观察并实事求是地记录,谁实验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质。②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得出微观本质。“探索法”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三、课题价值

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趋向。实践证明,探究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开发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意义重大,其价值主要表现在:

1、课程教材改革中强调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并且积极探索转变学习方式的新途径。

2、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单一,一般是教师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对操作要领逐一讲解,学生实验时机械地模仿,实验过程不求甚解,实验报告千篇1律。开发实验的探究功能,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活动范围和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实验情感的体验,丰富实验教学的形式,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妥善地规划实验教学的内容,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端正实验态度。

4、中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以及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查,实验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实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根据新教材和新标要求,化学课程改革应先改革实验教学,理论指导实际,实践检验真理。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所有自然科学中化学涉及实验面之广博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以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的特点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先有结论,后用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再去做实验,往往提不起兴趣,应付了事。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学生略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后先做实验,调动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了解事物的本质与变化的根源。把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由实践来检验课本知识,不盲从于权威。

2、将化学课堂搬进实验室

化学课本中大部分章节中都有实验,纯粹的黑板讲解和演示实验都很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实验——讨论——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观察、探究,体现了化学知识、原理源于实验的学科特征,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加工处理和输出信息的能力。本课题研究的是化学实验不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将实验室作为教学课堂。

3、教学中渗透开放性实验课题

实验教学中还可有教师选定实验课题或利用课后的实验习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制定实验方案。自己设计、操作,让他们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全面地理解、运用实验原理,逐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4、将化学实验引进日常生活中

化学学科孕育着无限创新机会,它和社会生活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紧密联系,同时它又是最接近生活和社会的。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仅拓宽了实验的空间,又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无处没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5、改进实验装置使之更合理化

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装置不够完善,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有些实验设计不够合理。本课题研究如何将这些实验改进,同时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

6、复习过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实验的错误分析和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评析,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整理资料,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2、实验观察法: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周密的实施计划,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系统的观察。

3、教学实验法: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检验、应用和发展教学理论,使教学实践科学化。

七、成果形式

实验报告、研究论文、多媒体课件、实验案例等

推荐第4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作为工科生,以前提起政治课就会心生厌烦,所以对政治几乎没有任何的认识与自我见解,对自己的国家,对我所生活其中的社会鲜有评价。也时常以爱因斯坦的那句“政治是短暂的,方程式才是永恒的”做一个自我安慰。但这学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习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与体会。高老师的讲解非常精彩且很富激情,课前的名人名言,课后相关著名书籍的推荐。不只是课本内容的灌输,更多的是书本知识与时政的结合,还有自己带有哲理性的独到见解与我们分享。

听完了高老师精彩的讲解后,我受益匪浅,虽然本科时也学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都只学了一些表面的东西,并且好多东西都随时间的消逝渐渐地淡忘了。通过这几次课的学习解决了我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的许多困惑,比如说中国为什么不顺应潮流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也有部分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又与之不同呢?以前上诸如此类 的政治课时我都觉得书本上的冗长的文字让人乏味,但这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习,老师启发性的生动的授课方式,让我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每节课我都从头听到尾。我觉得这门课开设不仅使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让我学会了去思考问题。下面就是我学完这门课后的一些体会。

新中国成立65年,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gdp持续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从经济规模方面评价,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作为一个如此庞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已快实现全面的小康建设,九年义务教育也基本普及。近几年国家在医疗方面的投入也使得长久以来的看病难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城市化建设也令发达国家都惊叹,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半数。我国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神州系列火箭已经将十多位宇航员送入太空,蛟龙号也屡破记录,歼二十和歼十五战斗机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所有这些全球顶尖技术都有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身影,这都离不开祖国的支持,祖国自由的文化环境和对科研的足够重视。

这几十年的快速进步以及其中的一些波折和探索尝试,都在说明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所有这些功绩都离不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伟大的邓小平同志带领我们打开国门,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走上了富强之路。真正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面目我们已经可以想象的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参照目前的形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全面现代化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而且不会很遥远。

这门课中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始终是围绕着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基本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缘出无由的,自早期的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就对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通过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便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系统回答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学习借鉴现代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始终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旳时代特色。当今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当前中国虽然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必须还得立足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抓紧眼前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国内经济发展质量、更好地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加全面和紧迫的需求、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其次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接下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最后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文明发展、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未来的中国梦一定得以实现!

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青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我个人而言,开设这门课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修为,另一方面扩展了自身的视野和知识面。虽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学习结束了,但是其理论精髓与实践方法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研究生不管是在科研上还是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需要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指导自己的未来之路,为自己也为社会不断发展自己、获得进步。

推荐第5篇: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收获

在学习了王老师所讲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后,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做科研,同时也要加强对政治领域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做一名与时政俱进的有思想的在校学生。就课堂知识而言,我对我们国家的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该门课程的第一堂课,王老师就给我们讲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等,让我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领导人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人民生活与发展,国家繁荣与富强,而探索出的一条适合我国发展与进步的独一无二的理论制度。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终于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和其制度的“优”,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其道路、理论、制度上的三位一体,这有效的实现了实践的路径、行动指南与制度保障的内在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还讲解了我国仍是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对于判断战略机遇期存在与否的问题上,我有了新的认知。要判断我国是否还处于战略机遇期,不是看它取得了多少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所带给国家的发展上的帮助等,而是要看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变化与否,世界的国际环境是否允许,我国的内部环境是否足够稳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动力存在与否。只有准确把握好这四个方面,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战略机遇期不是沉迷于所取得的成就而停止不前,也不是被所面对的挑战和风险吓倒,而是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后,使我原本存在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错误观点得到了解决。首先,在我以前的理解中,要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色之处那么就是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分析它的特点。谈谈在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这些方面所呈现的境况,这就是中国国情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当透过王老师的讲解后,才明白我所想的只是在中国国情表现的某一方面,不能体现整体特色,而且也没有深究到它的根本。看问题,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其次,对于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标准问题上,我主要就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在我看来,国际和国内都有这个环境让中国在机遇期大展身手的话,那么我国就是处于战略机遇期。我只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就是在本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实现的,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我在这种思考问题不全面、不细致的误区上得到了提高,凡事多考虑它的根源。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门政治课的学习既是研究生增长才能、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未来我们走入社会进行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习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让我们的政治观点更加明确,思想更为活跃,使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更加敏锐,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不会束手无策,反而会让我们游刃有余,灵活自如。因此,政治学习对于研究生来说既是学习也是对未来工作能力的一大要求 。我个人认为,研究生在参加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同时,也要善于学习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成果,这样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为学习而学习,不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那永远是毫无价值、盲目地学习,与不学习知识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学以致用,把所学运用得淋漓尽致,并会举一反三,因地制宜。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气质、谈吐、学识和风貌,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才不辜负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悉心培养和照顾。

对于我自身的诸多不足之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一:我对一直以来所学到的知识不会很恰当巧妙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每次遇到问题总爱以以前一贯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不会换一个新的角度。知识还只是理论上的,并没有将其与实践结合。这也就连锁导致我对某些东西的掌握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渐渐遗忘,这就是无实践的巩固的后患。细细琢磨,就会发现其实是我对自己所学得的成果并没有持一个很自信的态度去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是思想行为的总支撑点。作为一名研究生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着眼于实际所学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 第二:我思考问题的角度过于局限,思考的深度过于浅显。这是我作为一名在校硕士研究生亟待提高的认知问题。给你一个问题,你不能只就其问题的本身来思考,而是应该运用人所具有的无限的抽象思维能力来看待它,能从人人都看得见的表面现象看到仅有少数人能发现的本质。就如一瓶奶酪,一些人看它就只是奶酪,而另一些人看它却是一种奖励,一份礼物等等。通过听王老师本期的课堂讲解,我深深感受到他思考问题时的点非常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而且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为背景,他给我们讲解的无论是政治观点还是对人生的哲理,都不会让学生觉得纯粹是课本上的理论东西,而是一种经过老师深思加工过的宝贵财富,让人听了很容易接受并易于印在脑海中。老师总能把你带入他的语境中,这体现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谢王老师授于我们这么多的来自课本中和课本外的信息和经验,这将指引我们持以更加积极、乐观而坚定的态度与信念去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挑战,努力将自身塑造成为一名更加合格的有志青年。

推荐第6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周的课程,但每位老师都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每一个专题的内容都变得生动而充实,使我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政治教育,但政治课给我们的印象更多的是“枯燥的、乏味的”,本学期的课程却让我体味到了别样的政治课。一改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即每个专题都由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通过观看老师为我们精心挑选的与专题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我不仅更好地掌握了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开阔了视野,这为我们成为一个“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人打下了基础;通过课堂上畅所欲言的讨论、交流,我不仅看到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更看到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总之,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不仅让我收获了课程相关的知识,更开阔了视野。

作为一名党员,我也曾因为社会及网络上的各种言论而动摇,但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了解了苏东剧变的悲剧,我幡然醒悟:如果连一名大学生党员都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被一些言论所误导,就会陷入到西方“和平演变”的巨大阴谋中。因此,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不仅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也使我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收获了很多知识,拓宽了眼界,为我今后在理论方面的学习指引了方向。

推荐第7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经过了一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习,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探索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从而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一方面要坚持从国情出发积极推进民主,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划清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

民主政治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在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多数人的意愿进行决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实践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形式的民主,尽管这些民主的阶级实质、实现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比如,按照多数人意志进行决定的原则、程序化的原则、权力制约的原则、选举的原则等。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主都是同自己的国情实际相联系的。中国国情的实际,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鲜明特点。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发展民主还是实行法治,都不能离开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历史告诉人们,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建立了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样,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领导人民积极稳妥地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现实昭示人们,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内部各个阶层的利益要求通过平等协商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达和集合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行过程中,社会各个阶层、团体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协调各个方面、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核心在中间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民主就不可能健康顺利地发展。在中国,这个政治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具有坚实保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鲜明特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体现。这样一种民主具有独特优势。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能够动员和组织人民作为主人翁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有着根本不同。西方的议会主要是立法机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则是体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权力机关。西方的议员是职业政客,我们的人民代表则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各个阶层,能够更好地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利于发扬民主、活跃国家政治生活,又有利于增进人民团结、维护国家政局稳定,有利于加强、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从而实现统一领导与广泛民主、富有效率与充满活力的有机统一。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个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加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第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又一个基本政治制度,能够保证广大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实现途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邓小平早就说过:“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2卷第176页)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样,没有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民民主。

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地要求实行人民民主。同时,我国的国体客观地要求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制度下,民主的性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根据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愿进行决定的国家制度和运行机制。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是绝大多数人对颠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这就为实现人民民主提供了保障。与社会主义民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不管在形式上如何变化,它的实质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是少数人的民主,是以财产的多少来决定民主程度的民主。西方政治学家自己也承认:金钱是资本主义政治的母乳。所以,社会主义民主就其实质和发展前途来说比资本主义民主优越得多,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也在这里。

推荐第8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HYC—BUCT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该课程并未局限于书本,而是结合了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新内容,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自早期的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就对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通过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于一九八四年提出的,他详尽地阐述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抓紧21世纪头20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未来的中国梦一定得以实现!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反思苏联的倒塌,根本上来讲是忽略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点导致民心丧失,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现在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此,我们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能重蹈苏共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覆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的改革之路,是成功之路,是光明之路,具有强大的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同时,由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环境会发生迁移与变化,中国特色改革道路必然要不断丰富其内涵,使其更能反映时代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

过去35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解决业已积累的矛盾,还是要靠改革;保持未来健康持续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当前,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历史赋予了中国未来改革更加丰富的内涵。诚然,经济体制改革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但是,总揽全局,统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阶段,则是新时代赋予党的神圣使命。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党内建设制度的改革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改革道路的内涵,构建了未来改革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未来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举措,对于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最后, 向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 您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 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 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当然, 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 我也是有所不足的, 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 这将是一个长期的, 复杂 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 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推荐第9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HYC—BUCT 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有着重要的意义,于个人而言,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修为,另一方面扩展了自身的视野和知识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验研究》课程并未局限于书本,而是结合了十八大的内容,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自早期的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就对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通过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而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才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其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先进性的建设是最重要的保证。

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抓紧21世纪头20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反思苏联的倒塌,根本上来讲是忽略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点导致民心丧失,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现在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此,我们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能重蹈苏共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覆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未来的中国梦一定得以实现!

推荐第10篇:心得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虽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对于王老师上课的教姿教态、个人观点都印象深刻,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

一、别样的课堂方式,启发式教育

尽管如其他课程讲解一样放映着课件,然而绝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对着ppt念一遍,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接受、消化,王老师悉心地与大家分享他自己的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王老师鼓励学生针对自己发现的社会现象和感兴趣的社会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调研实践,在这一活动的过程中,使我们深深认识到:日常生活中需要练就自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会手忙脚乱,手足无措;同时,团队里成员与组长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是十分重要的,组员和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集体调研,都离不开事先计划的制定,只有严谨的计划和有组织的调研相结合,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预设的问题,有所成果。

二、独到的见解,精辟的总结

王老师课堂上的很多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以国家安全为例: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我国国家安全问题,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他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他进一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同志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新概括新论断新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回应了人民重大关切,对于应对我国国内外安全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西方国家不愿看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中国赶上和超过他们,不断加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力度,加紧策划“颜色革命”,千方百计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我国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竞争、军事安全较量、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更加凸显,在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增大;各种敌对势力遥相呼应,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有所抬头,不断向内陆地区滋生蔓延,范围不断扩大;我国长期形成的外向型经济还没有根本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经济摩擦日益增多;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状况极不乐观;我国能源消耗较多,相当一部分需要进口,对外依赖度不断加深,能源安全风险加大;我国是世界上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而且周边几个国家都拥有核技术或核生产能力,核威胁阴云重重;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面临的境外网络攻击和威胁十分严重,已成为黑客攻击的最大受害国;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频发多发,影响着社会稳定和谐,等等。国家安全形势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以确保整个安全机构能够协调高效运转。

王老师认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自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王老师强调:要树立系统辩证、统筹兼顾的国家安全理念。坚持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首先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辩证、统筹兼顾的国家安全理念,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统揽国家安全的全局,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尤其要注意克服只重视个人或局部利益而忽视国家安全,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等短视行为,不断深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自觉,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

王老师指出:健全集中统

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建立集中统

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目的就是要更好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就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协调各方面资源,实现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下好国家安全战略“一盘棋”,努力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强大合力。

王老师这些观点,让我收获颇丰,对我们党和国家目前的形势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我们必须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切实用讲话精神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要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以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的能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经常学、反复学、持续学,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讲话精神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切实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正铺展开来。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一蓝图、这个梦想。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更加美好的中国将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变为现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11篇:“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与实践

“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与实践

胡科

(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4)

摘 要 本文从实验教学角度,结合作者多年从事“C程序设计”教学经验,以典型实例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作了初步探讨,指出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实验教学的若干可行途径。

关键词 实验教学;教学质量;程序设计;多媒体

“C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程序设计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两个方面都得到锻炼。C是学习高级语言编程的首选语言,通过对C的基本特点、语法规则、程序设计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逐步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面向过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或从事软件开发奠定基础。

“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实验,才能真正掌握C。因此,除了注重课堂教学外,重视和搞好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应是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实验任务驱动”下进行上机操作,这样,学生的实验目的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1 注重实验环节,锻炼编程能力

[1]

通过有针对性的上机实验,逐步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真正了解程序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开发过程。要求学生能使用程序控制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和相关语法熟练编写应用程序,掌握常用的典型算法和编程技巧。实验应涉及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文件等核心知识点。

⑴ 前期准备

上机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复习和掌握与本次实验有关的教学内容。对实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设计相关算法,编写纸上代码,给出初步解决方案。

⑵ 实验过程

在Turbo C 2.0(TC)的集成开发环境中编辑和调试程序,使用多组数据对程序进行测试,使输出数据与预期结果相符。若条件许可,打印程序和运行结果,以备检查。

⑶ 实验报告

编写与整理实验报告是上机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严谨科学作风的重要途径,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 实验目的

实验之初,必须明确实验目的,以保证达到所指定的基本要求。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要进一步确认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② 实验内容

根据教学进度、上机学时、学生基础等因素,选择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的多个实验题目。在每一个实验题目中,均提出一些具体要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实验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 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应包括算法设计、必要的N-S流程图、根据算法或流程图编写的源程序、函数模块说明、代码注释等。

④ 调试运行

采用各种测试数据,特别是可能导致程序产生错误结果的数据调试程序,以检查程序的“健壮性”。经调试正确的源程序应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并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

⑤ 实验总结

实验过程中的大量工作是程序调试,在调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都将有益于编程能力的提高。因此,对实验的总结,最主要的是程序调试经验的总结。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确认本次实验是否达到实验目的。

2 针对知识结构,精心策划选题

学习C,算法分析与设计是核心,而新颖的选题又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问题的求解算法。因此,针对实验环节,精心选题对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激发学生的编程热情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单纯列出几个复习相关语法的练习题,学生势必感到编程的枯燥无味,从而产生消极、甚至畏惧的心理,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里精心编选了供教学同行作为上机参考内容的两个典型问题(程序均在TC下调试通过),每个问题由题目、选题背景、主要语法、算法描述、程序清单、运行结果、上机指导组成。

[题 目 一] 求以下定积分的近似值[1][2]:

[选题背景] 数学与计算机是联系十分紧密的两门学科,许多数学问题需要借助计算机来解决。求定积分是“微积分”的一个重要内容,选择这一题目可以将数学知识与计算机编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利用C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主要语法] 函数、函数指针

[算法描述] 连续函数f(x)(假设f(x)>0)在[a,b]上的定积分等于x=a、x=b、y=0及y=f(x)所围成的曲边梯形面积。典型的定积分近似计算方法有梯形数值积分法(梯形法)和Simpson法(抛物线法)。从数学知识得知[3],

对梯形法,面积近似值为((f(a)+f(b))/2+f(a+h)+ f(a+2*h)+...+f(a+(n-1)*h))*h 其中,h=(b-a)/n。

对抛物线法,面积近似值为

h/3(f(a)+4f(a+h)+2f(a+2h)+4f(a+3h)+2f(a+4h)+...+2f(a+(n-2)h)+4f(a+(n-1)h)+f(b)) 其中,h=(b-a)/n。(n为偶数) 我们可以编写一个可共用的函数f,接收来自主程序的实际参数(积分下限、积分上限、被积函数)即可求出对应的面积近似值。这里,函数指针作为形式参数,函数名作为实际参数。 [程序清单] double f1(double x1) { double g1; g1=1+x1*x1; return(g1); } double f2(double x2) { double g2; g2=1+x2+x2*x2+x2*x2*x2; return(g2); } double f3(double x3) { double g3; g3=x3/(1+x3*x3); return(g3); } double f(double a,double b,double (*p)()) /* 梯形法 */ { int n,i; double s,h,y; s=((*p)(a)+(*p)(b))/2; n=100; h=(b-a)/n; for (i=1;i

[题 目 二]

1) 删除字符串中的指定字符[1][2]。

2) 键入两个串,从第一个串中删除所有与第二个串中相同的字符,并输出第一个串。

[选题背景] 代码重用是一种重要的程序设计技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编码,提高程序设计效率。面向对象的C++,主要通过继承实现代码重用[4]。而面向过程的C,我们可以通过自定义的头文件实现代码重用。这里的两个类似问题都涉及了删除串中指定字符这一共同操作,因此,可以将这一操作独立出来,以函数形式包含在自定义的头文件中,这样,两个问题都可以调用头文件中的函数,从而实现代码重用。 [主要语法] 自定义头文件

[算法描述] 对第一个问题,设计两个下标指示在串中待比较和待移动的位置,利用循环结构即可实现删除字符串中的指定字符,这个操作以函数形式包含在自定义的头文件(user.h)中。对第二个问题,利用二重循环,针对第二个串中的每个字符,在第一个串中进行扫描,找到后,并不急于删除这个字符,而是将其替换为字符“*”,最后,通过调用user.h中的函数,一次性删除所有“*”,即可巧妙解决问题,提高运行效率。 [程序清单]

f(char str[],char ch) /* 自定义头文件user.h */ { int i,j; for (i=j=0;str[i];i++) if (str[i]!=ch) str[j++]=str[i]; str[j]=\'\\0\'; } #include \"user.h\" /* 问题1 */ main() { char str[80]; char ch; printf(\"str=?\"); gets(str); printf(\"ch=?\"); scanf(\"%c\",&ch); f(str,ch); puts(str); } [运行结果] str=?abcdefgc ch=?c abdefg #include \"user.h\" /* 问题2 */ main() { char *p=\"a1b11cd513e\",*q=\"135\",*r,*s; for(s=q;*s;s++) for (r=p;*r;r++) if (*r==*s) *r=\'*\'; f(p,\'*\'); puts(p); } [运行结果] abcde

[上机指导] 首先编写删除指定字符的函数,并以文件名user.h存盘。通过调用user.h中的函数,编写第一个问题的源程序。类似地,通过调用user.h中的函数,编写第二个问题的源程序。从中体会自定义头文件,实现代码重用的优越性。 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多媒体技术以其动态多样化的图、色、声、影等元素,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点。第一,它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第二,大大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集中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第四,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

我们应当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多媒体实验教学模式,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教学模式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⑴ 基于计算机字表处理平台的直接投影教学

这是指利用Word等字表处理软件作为教学平台,将上机实验的教学文档直接投影用于教学。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图文并茂、动态修改、适应性强等优点。

⑵ 基于课程课件操作平台的多媒体投影教学

这是指利用PowerPoint等演示文稿软件制作出CAI实验课件,然后通过投影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具有整体页面规划紧凑,页面链接方便,学习界面美观生动、多媒体元素的组织功能强大等优点。

⑶ 基于课程内容软件平台的投影教学

这是指通过对课程内容软件平台(TC)的实时投影操作进行教学。其优点是通过集中式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掌握上机编程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方法。

⑷ 基于课程内容软件平台的实验教学

这是指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同步进行实验。其优点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实时解决上机编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⑸ 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资源发布和课后辅导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Internet的普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网络可以作为一种多媒体资源发布平台,各种多媒体资源(CAI课件、电子文档、授课视频等),都可以发布于Internet上,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共享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因而极大地延伸了教学空间,增大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实验教学的课后辅导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其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建设教师个人网站,在网站中发布信息,建立留言板或论坛,上传作业或下载资料。二是借助Internet上的诸多公共论坛和个人留言板实现简易的辅导教学。三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教学。若条件允许,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发布电子课件、教学资料,并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程序设计网站,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使用,以拓展知识面,激发编程热情。

4 结束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成熟,“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必将引向深入,并在实践中完善。只有重视和深化实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整体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赵树源主编.微积分 (修订本)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吕凤翥.C++语言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8月9日 修改日期:8月14日

作者简介: 胡 科(196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理论计算机科学。

第12篇:初中化学趣味实验教学探析

初中化学趣味实验教学探析

摘要: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构建趣味性课堂教学方式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在现代教育中,运用趣味性课堂,促使师生之间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初中化学学习基本为基础性知识学习,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化学,在这一时期营造趣味性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同时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思考力都能得到提升。文章对在初中化学中应用趣味化学实验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化学作为初中一门基础性学科,逐渐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仍在沿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还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此,很有必要将趣味化学实验教学引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逐渐加深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并运用化学知识指导实验,通过不断探索,逐渐构建学生严谨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兴趣,有益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开展化学知识学习。

一、在初中化学中应用趣味化学实验的现实意义

由于初中阶段的特殊性,初中生处于学习的最佳阶段,对任何事物都有较大的好奇心,而趣味化学实验恰好抓住初中生的这个特点,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化学研究中。相较于传统枯燥无味的化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中应用趣味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各方面基本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化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化学源于生活,让学生接触化学、学习化学,不仅为了打造高分数,还能运用化学解决学生对于生活认知,并最终让化学服务于生活。在化学实验课堂,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索化学知识,并在化学实验失败后,总结实验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并改正,以此构架学生严谨的科学知识探索态度。将书本知识运用实验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借助生活中一些曾经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食用醋与小苏打接触为何会产生反应等,因此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初中化学中应用趣味化学实验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奠定基础

初中化学实验较为简单,但涉及的化学实验较多。由于许多中学化学实验基础设备并不完善,加之个别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便导致许多化学实验不能顺利进行。这不仅严重影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对学生个人未来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为达到趣味性化学实验的教学目的,学校等有关部门应逐渐完善初中化学各组成部分,为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为化学实验提供精良的实验器材以及设备,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参与到化学实验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则应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建设,在注重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个人素质的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团队素质的共同提升。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个人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优良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为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在初中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着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旦学生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势必影响到化学教学质量,进而对我国现代化社会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专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为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学习“乙醇受热会变成蒸汽挥发”相关知识时,教师便可以预先准备好实验所需浓度的乙醇。如果是做“燃烧的手帕”的魔术,教师则应选取浓度为95%的乙醇,再按照比例与水混合。把准备好的手帕浸泡在混合液体中,用之前把液体挤压出来。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性,需要准备好夹子。教师则一手拿夹子,另一端夹住手帕的一角,之后再点燃手帕。此时便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测,燃烧的手帕底会不会被烧坏,这时学生便会产生分歧。因为按照常理推测,手帕肯定会被烧坏。随后教师则在火苗减小时,快速摇动手帕以使火苗熄灭,待手帕降到一定温度时,让学生验证结果。而实验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手帕并没有被火烧坏。这时学生便会产生疑问,若教师加以适时引导,学生便会积极主动投入到后续有关内容的学习中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并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教学,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教师通过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加以创新,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探究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为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三)课外拓展化学实验,使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得以升华

要做到化学趣味性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将其延伸到课外拓展中去,使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得以升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将课外拓展实验布置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在加强学生有关知识理解与记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其充分了解到化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同时,不断完善发展自身能力。在学习完“酸可以和碳酸钙反应”相关知识点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用食醋去除水垢的化学实验,这样不仅加强学生对食醋中的酸能和碳酸钙反应,从而达到去除的作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在学习完“石墨有除锈润滑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以铅笔芯的粉末打开锈锁进行实验。通过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让学生明确化学知识就在身边,而化学学习则是为了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从而借助趣味性知识的展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四)灵活化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实验思维

传统化学实验课堂多在实验室或教室中进行,虽然化学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不能灵活运用课堂教学,长此以往也将使得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被动型。故此,教师应灵活的运用课堂教学,可将课堂教学搬到操场中,借助灵活化的课堂方式以此打破传统实验思维,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燃烧和灭火一课时,教师可选微风天气下在空旷土地上进行燃料介绍,并准备好不同燃料的灭火器,在讲解后,教师选取燃料的一小部分点燃(注意安全),燃烧后分别选用不同灭火器灭火让学生观察哪种灭火器更加适合灭此种燃料并记录实验过程,待实验完成后,可让学生发表刚刚实验自己所得到的知识,而后教师统一进行讲解燃料与灭火知识,并准确告知学生哪种燃料适合哪种灭火器。在课堂知识讲解后,教师还可渗透防火安全,以及灭火器如何使用,火场逃生等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打破学生对于传统实验的认知,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的教学与实验密不可分。将趣味性化学实验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对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而这仍需要学校与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创新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同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第13篇:应化研究方法心得体会与论文

心得体会

通过为期12周的学习,我了解到应用化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涵盖了应用化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进展。使我们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从而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通过应用化学系各位老师对其主要研究方向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应用化学专业能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生物制药,功能材料等,从无机到物理,从有机到生物,各大学科之间的跨越,可见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各位老师涉及的主题广泛,且研究方向较各有特点,在讲解过程中更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普及,使我们的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对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中我个人比较对刘洪涛老师详细介绍的超级电容器感兴趣。刘洪涛老师对于化学电源的原理以及化学电源的种类和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在针对各种常规电源存在的一些缺陷,对于一种新的电化学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进行了介绍。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超级电容器,又叫双电层电容器、电化学电容器, 黄金电容、法拉电容,通过极化电解质来储能。它是一种电化学元件,但在其储能的过程并不发生化学反应,这种储能过程是可逆的,也正因为此超级电容器可以反复充放电数十万次。超级电容器可以被视为悬浮在电解质中的两个无反应活性的多孔电极板,在极板上加电,正极板吸引电解质中的负离子,负极板吸引正离子,实际上形成两个容性存储层,被分离开的正离子在负极板附近,负离子在正极板附近。

超级电容器是利用双电层原理的电容器。当外加电压加到超级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上时,与普通电容器一样,极板的正电极存储正电荷,负极板存储负电荷,在超级电容器的两极板上电荷产生的电场作用下,在电解液与电极间的界面上形成相反的电荷,以平衡电解液的内电场,这种正电荷与负电荷在两个不同相之间的接触面上,以正负电荷之间极短间隙排列在相反的位置上,这个电荷分布层叫做双电层,因此电容量非常大。当两极板间电势低于电解液的氧化还原电极电位时,电解液界面上电荷不会脱离电解液,超级电容器为正常工作状态(通常为3V以下),如电容器两端电压超过电解液的氧化还原电极电位时,电解液将分解,为非正常状态。由于随着超级电容器放电 ,正、负极板上的电荷被外电路泄放,电解液的界面上的电荷响应减少。由此可以看出:超级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始终是物理过程,没有化学反应。因此性能是稳定的,与利用化学反应的蓄电池是不同的。

优点:在很小的体积下达到法拉级的电容量;无须特别的充电电路和控制放电电路;和电池相比过充、过放都不对其寿命构成负面影响;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它是一种绿色能源;超级电容器可焊接,因而不存在像电池接触不牢固等问题; 缺点: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电解质泄漏等现象;和铝电解电容器相比,它内阻较大,因而不可以用于交流电路。

超级电容器与电池的比较:超级电容器不同于电池,在某些应用领域,它可能优于电池。有时将两者结合起来,将电容器的功率特性和电池的高能量存储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途径。超级电容器可以快速充电而电池快速充电则会受到损害。超级电容器可以反复循环数十万次,而电池寿命仅几百个循环。

这一发明的意义相当重大,该突破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动车在交通运输中的位置,也将改进诸如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的利用性能,增进了电网的效率和稳定性,满足人们能源安全的需求,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显然,该突破也对下一代锂电池的研制者造成威胁。EEStor公司负责人暗示,他们的技术不仅适用于小型旅客电动车,还可能取代220500瓦的大型汽车。

通过对超级电容器的进一步了解,让我深刻了解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这个能源紧张资源匮乏的时代,唯有科技能改变世界。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学生活,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跨学科的知识,丰富自己,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用化学研究方法课程已经结束,从无机功能材料到有机材料,从生物药物分子到有机染料等,从太阳能电池到新型染料等的学习,让我了解到应用化学专业涉及到的内容的宽泛。虽然本科阶段的我们学到的内容都很浅显,但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学科前沿有了初步了解,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或者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受益匪浅。 杂多酸及其负载型催化剂的进展

摘要:介绍了杂多酸的基本特性及其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类型的催化剂载体。

关键词:杂多酸;载体;负载型催化剂;杂多酸盐;催化剂 前言:

杂多酸是由杂原子(如P、Si、Fe、Co等)和多原子(如Mo、W、V、Nb、Ta等)按一定的结构通过氧原子配位桥联组成的一类含氧多酸。作为一类新型的催化材料,杂多酸及其盐类化合物以其独特的酸性、“准液相”行为、多功能(酸、氧化、光电催化)等优点在催化研究领域中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

其原因主要有:(1)随着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的发展,催化材料的多功能性成为研究的新目标。杂多酸是一种酸碱性与氧化还原性兼具的双功能性催化剂,对于新催化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随着分子“剪裁”技术的迅速兴起,新型催化材料层出不穷,杂多酸的阴离子结构稳定,性能却随组成元素不同而改变,可以以分子设计的手段,通过改变分子组成和结构来调变其催化性能,以满足特定催化过程要求;(3)杂多酸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催化剂,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设备的腐蚀。

1、固体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质

固体杂多酸催化剂有三种形式:(1)纯杂多酸;(2)杂多酸盐(酸式盐);(3)负载型杂多酸(盐)。 纯杂多酸

杂多酸传统的制备方法是酸化含杂原子和多原子的含氧酸盐的混合物,然后采用乙醚抽提或离子交换的方法分离得到。传统的制备方法一般收率较低,且产生一定的废物。Kulikova等[1]提出了采用电化学制备杂多酸的新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杂多酸的收率接近100%。

杂多酸按其阴离子的结构(即所谓的一级结构)可分为Keggin、Dawson、Anderson等类型[2]。目前用作催化剂的主要是分子式为HnAB12O40xH2O具有Keggin结构的杂多酸,如十二磷钨酸(H3PW12O40xH2O)、十二硅钨酸(H4SiW12O40xH2O)、十二磷钼酸(H3PMo12O40xH2O)等。这些杂多酸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极性较强的小分子溶剂,但不溶于极性较弱的大分子和非极性溶剂,因此在不溶解杂多酸的反应物参与的反应中,杂多酸可以作为固体酸催化剂使用。另外,在气相反应中,杂多酸也是固体酸催化剂。

杂多酸作为固体酸催化剂,其强度远远高于通常的无机酸,具有独特的六方笼状结构,体相内的杂多酸阴离子间有一定的空隙,有些较小的极性分子可以进入杂多酸的体相内,从而在其体相内形成“假液相”,具有均相催化反应的特点。杂多酸的这种表面型和体相(假液相)催化作用的存在,使其催化作用不仅发生在催化剂的表面,而且发生在整个催化剂的内部。因此,这种催化剂通常会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3]。杂多化合物因其具有大的分子体积、高分子量对电子和质子的传输作用和储备能力高、高的热稳定性、“晶格氧”的活泼性、高的质子酸性、良好的显色和沉淀作用等方面的独特性能[4],以及无毒、无味、无挥发性、便于分离和可以用有机溶剂萃取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新型高效的工业催化剂至今已实现8个项目的工业化[5]

2、杂多酸及其化合物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杂多酸及其化合物作为新型高效的催化剂仍是目前杂多化合物的一个最重要、最广泛的应用,其组成简单、结构确定,既有配合物和金属氧化物的结构特征,又有酸性和氧化还原性,即可作为酸性催化剂,又可作为氧化还原催化剂,甚至同时兼有两种催化效能,即可用于多相催化,又可用于均相催化,是一种多功能催化剂。

2.1 酸催化 2.1.1 酸性

杂多酸是一种强质子酸,通常表现出比无机含氧酸如H2SO4和H3PO4等更强的酸性,并且其酸性可通过改变中心原子和配位原子的种类来调变[6]。一般杂多酸阴离子单位表面上电荷密度愈小,酸性愈强;随中心原子氧化态升高,杂多酸强度增大。Keggin型杂多酸的酸强度顺序为::H3PW12O40 >H4PVW11O40 >H4SiW12O40、H3PMo12O40、H4Ge12O40 >H4SiMo12O40、H4GMo12O40

[7-8],固体杂多酸的酸性比SiO2-Al2O3,

H3PO4/SiO2,分子筛(HX、HY)等固体酸催化剂强得多[9],目前对酸式杂多酸盐的酸性主要来源方式已达成共识的主要有:(1)酸式盐中的质子;(2)阳离子的部分水解;(3)络合水的电离;(4)阳离子的L酸性;(5)金属离子在临氢条件下的还原等[10]。 2.1.2 均相酸催化

杂多酸作为均相体系的催化剂可用于多种类型的有机化学反应[11],如酯化、酯分解、酯交换、烯烃水合、烷基化、脱烷基化、异构化、环氧化合物的醚化、及酚与醇的缩合脱水、醇醛缩合反应、醛类的缩聚、环化、苯乙烯的prins反应和醇的醚化等。 2.1.3 多相酸催化

杂多酸型催化剂的第一例工业化应用是作为均相催化剂,并且表现出活性高、选择性好和操作条件温和等优点。但是存在着生产能力低、工艺设备庞大、催化剂的分离和回收困难等弊端,工业化应用受到限制。因此近年来杂多酸型催化剂在多相催化体系中的应用已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主要表现在固体酸催化剂、层柱形催化剂和负载型催化剂三个方面。

2.2 氧化还原催化 2.2.1 氧化还原性

杂多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不连续地获得1~6个电子,且本身的阴离子结构不被破坏,其氧化性强弱由中心原子和配体中的多原子的性质决定。杂多酸的氧化性强弱顺序:(1)改变组成元素:含钒杂多酸>含钼杂多酸>含钨杂多酸;(2)改变结构,不同结构的杂多酸氧化性顺序为:Dawson结构杂多酸>Keggin结构杂多酸[6]。(3)改变活化温度,调节结晶水含量[12-14]。 2.2.2 均相氧化催化

从催化剂的组成体系看,均相氧化催化体系有单组分和双组分杂多酸之分,单组分催化体系主要采用O

2、H2O2和有机过氧化物氧化剂,此类反应包括硫化物的氧化、芳烃的溴化、烷基芳烃氧化、烯烃氧化、Bayer-villiger反应以及氨氧化反应等。双组分催化体系可用于催化如下反应:通过氧化阴离子化由烯烃合成醛酮或

不饱和酸酯;由芳烃和酸合成酸酯;通过醇类氧化制取羰基化合物等。 2.2.3 多相氧化催化

多相氧化催化反应可以分为表面型和体相型,表面型反应活性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成正比,而体相型反应与比表面积不成比例[11]。

2.3 固体杂多酸(盐)催化剂的应用 1).油技术中的应用

甲基叔丁基醚(MTBE)和乙基叔丁基醚(ETBE)等。类化合物,是新配方汽油中规定需要加入的含氧添加组份。目前工业上,这些醚化物是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由甲醇或乙醇与异丁烯醚化反应制得。树脂催化剂活性较高,主要缺点是热稳定性较差。分子筛用于催化醚化反应的研究也有大量文献报道,但分子筛催化剂活性不如树脂。杂多酸类催化剂用于这一类反应,既有很高的活性,又有较好的稳定性。

2).工中的应用

过氧化氢异丙苯的分解反应是由异丙苯制苯酚和丙酮的一步重要反应。目前这一反应,工业上采用的是H2SO4催化剂,其收率不高,为90%左右。Texaco公司的专利[15],采用SiO

2、TiO

2、树脂负载杂多酸催化剂进行这一反应,过氧化氢异丙苯能定量转化,收率>99%。杜泽学采用杂多酸盐为催化剂进行这一反应[16],也取得良好反应结果。

3).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

精细化学品一般相对分子质量大、官能团多、容易受热分解,因此需要在低温下进行合成。由于孔道小和活性温度高的原因,分子筛等常规固体酸催化剂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在精细化学品的合成过程中,仍大量使用H2SO4 和AlCl3催化剂。杂多酸类催化剂由于酸强度强,低温活性高,在精细化学品的合成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Fridel-Craft反应在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芳烃与氯化苄、苯甲醇、苯酐、酰氯等的烷基化和酰化反应可制得多种农药、医药、香料以及生物活性物等的中间体。Izumi等对这一类反应进行了研究[17,18],结果表明,对于这类Fridel-Craft反应,杂多酸酸式铯盐或铵盐的活性都高于HY、LaY、Nafion-H催化剂。

3、负载型杂多酸(盐)催化剂

杂多酸的比表面积较小,在酸性溶液中稳定,与碱共沸时易分解。杂多酸虽然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但是由于颗粒直径太小(约10农民),制备困难,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床层阻力太大而难以操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将杂多酸负载在合适的载体上,以提高其比表面积。负载型杂

多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载体的种类,酸的负载量和处理温度有关。能够用于负载的主要是中性和酸性载体[19],其中包括活性炭、SiO

2、TiO

2、离子交换树脂[20]和大孔的MCM-41分子筛等。

3.1 活性炭负载杂多酸

活性炭因其具有非常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稳定性而被广泛用作催化剂的载体。Lzumi Y发现杂多酸对活性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把活性炭浸渍于高浓度的杂多酸溶液后干燥,杂多酸不脱落。楚文玲等[13]在研究液-固反应体系中负载在几种国产活性炭上具有Keggin对乙酸与正丁醇酯化反应的催化性能时发现,不同活性炭对杂多酸的负载牢固程度显著不同,所得催化剂具有较高的酸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不同类型杂多酸负载在活性炭上其催化活性亦不同:H3PW12O40/C>H4SiW12O4/C>H5BW12O4/C>H21B3W99O132/C[15]。甲基叔丁基醚和乙基叔丁基醚是新配方汽油中规定要加入的含氧添加剂。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热稳定性差的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由甲醇和乙醇与异丁烯醚化反应制得,树脂催化剂的活性较高,但热稳定性较差,将分子筛用于催化醚化反应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分子筛催化活性不如树脂,将杂多酸负载于活性炭上用于甲基叔丁基醚和乙基叔丁基醚的合成反应中,在较高活性下选择性可达100%,对乙基叔丁基醚的选择性要低些[14]。

3.2 SiO2负载杂多酸

SiO2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孔结构,在吸附过程中,表面羟基对溶液中不同离子的吸附起重要作用。SiO2负载杂多酸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中国专利中采用SiO2 负载磷钨酸和硅钨酸催化剂在气相体系中进行烯烃水合,并用负载磷酸的催化剂进行对照,结果负载型杂多酸作为催化剂对合成3种醇的催化活性都比负载型磷酸高,而且活性保持稳定。Knifton JF[16]将

SiO2载体负载磷钨酸和磷钼酸用于甲醇和叔丁醇一步合成MTBE效果较好。过氧化氢异丙苯的分解反应是由异丙苯制取苯酚和丙酮的重要反应[13]。目前这一反应,工业上采用的是H2SO4催化剂,其收率为90%左右,而改用 SiO2负载杂多酸作催化剂,过氧化氢乙丙苯能定量转化,收率大于99%[15]。

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是工业上最重要的增塑剂之一,国内外多采用浓硫酸催化生产技术。但存在着产品精制困难,浓硫酸腐蚀设备和废水污染环境等弊端。而采用SiO2负载杂多酸为催化剂则克服了这些缺点,产品酸值低,综合性能好,催化剂可重复使用15次以上,成本大大下降[21]。SiO2为载体的负

载型杂多酸催化剂不仅可以选择结构调变性较大的不同杂多酸,而且也可以对载体进行化学和结构等性能的调变。如选择不同结构特征的SiO2作载体,利用不同金属修饰载体以改变其催化性能等。

3.3 TiO2负载杂多酸

TiO2本身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被用作负载杂多酸催化剂的载体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材料。杨水金等[22]以二氧化钛负载磷钨钼杂多酸为催化剂,丁酮和1,2-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丁酮1,2-丙二醇缩酮。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钛负载磷钨钼杂多酸是合成丁酮1,2-丙二醇缩酮的良好催化剂。吕宝兰等[23]以自制二氧化钛负载磷钨杂多酸为多相催化剂,以苯甲醛和1,2-丙二醇为原料合成苯甲醛1,2-丙二醇缩醛,较系统地研究了原料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诸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在上述条件下,苯甲醛1,2-丙二醇缩醛的收率为80.7%。

3.4 新型分子筛负载杂多酸

3.4.1 MCM-41分子筛负载杂多酸 MCM-41分子筛具有分布均一的大孔径和很高的比表面积(1192m2.g-1),规整的六方排列一维孔道,吸附性能优异,适用于大体积的分子反应。由于其孔壁是无定型结构,具有较弱的酸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杂多酸负载在MCM-41分子筛上,不仅能在液相氧化和酸催化反应中将催化剂从反应介质中方便地分离出来,而且还为这类均相催化反 应的多相化创造了应有条件,使生产工艺简化。Kzohevnikov I V等制备并表征了介孔分子筛磷钨酸催化剂PW12/MCM-41,载体上的磷钨酸分散极好,酸负载量达到50%仍无PW12的晶相形成[24]。在4-甲基-2-叔丁基苯酚(TBP)的液相烷基化反应中PW12/MCM-41与PW12和H2SO4相比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择形性。中孔分子筛负载适量杂多酸后,催化剂的活性大幅度提高,在相对较低的反应温度,中孔分子筛负载杂多酸催化剂对烷基化和异构化等反应都表现出较好的催化选择性。

3.4.2 沸石分子筛负载杂多酸 沸石晶体具有很开阔的硅氧格架,在晶体内部形成许多孔径均匀的孔道和内表面积很大的孔穴,从而具有独特的吸附、筛分、阳离子交换和催化性能[25]。蒋东梅等[26]利用改性沸石负载杂多酸及贵金属Pt的双功能催化剂在正庚烷加氢异构化反应中效果显著,且异构化选择性可达94%。

3.4.3 SBA-15分子筛负载杂多酸 介孔分子筛SBA-15具有较大的孔

径,较厚的孔壁以及较高的水热稳定性。但其表面酸性较低,对介孔分子筛SBA-15进行杂多酸改性可以得到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催化活性高的新型催化剂,因此受到广泛关注。Zhu Peter等[27]将杂多酸负载在SBA-15分子筛上,讨论了苯与十二碳烯的烷基化反应,其结果表明,SBA-15分子筛表现出比HY沸石更高的催化性能及稳定性,其原因在于SBA-15分子筛的高比表面积及中孔性能。并且在催化反应过程中能够产生强酸中心。

结束语

负载型酸催化剂既能保持低温高活性,高选择性的优点,又克服了液体酸催化反应的腐蚀污染问题,并能重复使用降低成本。今后的研究重点是进一步探明负载型杂多酸的负载机制和催化活性的关系,进一步解决活性成分的溶脱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催化机理和动力学研究,为工业化技术提供数据模型,使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早日实现工业化生产。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严格,研究者们正在加紧开发环境友好的固体酸替代H2SO

4、HF和AlCl3催化剂。以分子筛为代表的固体酸在工业中获得广泛应用,但分子筛虽然克服了HF和AlCl3腐蚀和污染问题,却也失去了液体酸催化剂低温活性高的优点。而杂多酸(盐)催化剂在避免腐蚀和污染问题的同时,又能保持低温高活性的优点,因而是新一代的固体酸催化材料。目前固体杂多酸(盐)催化剂在制备和应用方面均已取得重要进展,将在炼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中获得重要的应用。

参考文献

[1]Kozhevniko I V.[J].Caral Rev-Sci Eng,1995,37(2):311-352.[2]Okuhara T,Mizuno N,Misono M.Advances in Catalysis[C].London:Academic Pre,1996.41:113-252.[3]Yadav G D,Mistry C K.Oxidation of benzyl alcohol under a synergism of phase transfer catalsis and heteropolyacids [J].Mol Catal A:Chem.2001,172(1/2):135-149.[4]Pope M T.Muller A.Polyoxometalate Chemistry:An old field and new dimensions in several disciplines[J].Angew Chem Int Ed Engl.2001,30:34.[5] 王泳,徐爱民.杂多酸型催化剂的性质与研究进展[J].齐鲁石油化工,1997,27(2):131.[6]Lzumi Y,Natsume N,Tamanimine H,et al.Alkali metal salts and ammonium salts of Keggin-type heteropolyacids

as solid acid catalysts for liquid-phase Friedel-Crafts reactions[J].Bull Chem Soc Jpn,1989,62:2159-2162.[7]Hayashi H,Moffat J B.The

properties of heteroply acids and the conversion of methanol to hydrocardbons[J].J Catal,2005,77:473-484.

[8]Gosh A K,Moffat J B.Acidity of heteropoly compounds[J].J Catal,2006,101:238-245.[9]Misono M.New Frontiers in Catalysis[C]//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gre on

Catalysis.Hungary: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93:69-99.

[10]Nishimura T,Okahara T,Misono M.High catalystic activity of an insoluble acidic cesium salt of PW12 for liquid-phase alkylation[J].Appl Catal,2001,73:7-11.

[11] 王雅珍,马立群,杨玉林.杂多酸的催化阻聚作用[J].精细化工,2000,30(3):54.

[12]Lzumi Y,Urabe K,Catalysts of heteropolyacids entrapped in activated carbon[J].Chem Lett,1981,(5):663-666。

[13] 楚文玲,杨向光,叶兴凯,等.活性炭固载杂多酸气相催化合成甲基叔丁基醚和乙基叔丁基醚[J].石油化工,1996,25(1):462-465.[14]Liu-Cai F X,Sahut B,Faydi E,et al.Study of the acidty of carbon supported and unsupported heteropoly ascid catalysts by ammonia sorption microcal orimetry[J],Appl Catal A,1999,185(1):75-83.[15]Knifton J F,Sanderson JR.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Phenol/Acetone from Cumene Hydropexide[P].US Patent:4898995,1990-02-06.[16] 杜泽学 几种杂多酸及其盐的结构和酸性表征与应用研究[D].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1997.[17]Izumi Y,Ogawa M,Urabe K.[J].Appl Caral A,1995,132:127-140.[18]Izumi Y,Ougawa M,Nohara W,et al.[J].ChemLett,1992,(10):1987-1990 [19]Misono M.The catalysis society of Japan[J].Catal Rev Sci Eng,1999,29:269-321.[20]Ayturk E,Hamamci H,Karakas G.Prodution of lactic acid esters catalyzed by heteropoly acid supported over tonexchange resins[J].Green Chemisty,2003,5(4):460-466.[21] 于大伟,柳树华.固载杂多酸PW

12/SiO2催化合成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9,19(3);34-36.

[22] 杨水金,童文龙.二氧化钛负载磷钨钼杂多酸合成丁酮[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6,8(8):21-23.

[23] 吕宝兰,丁志兵,杨水金.二氧化钛负载磷钨杂多酸合成苯甲醛[J].精细化工,2006,4(25),74-77.

[24]Kozhevnikov IV,Sinnema A,Janse R,et al.New acid catalysts comprising heteropolyacids on a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MCM-41[J].Catal Lett,1995,30:241-251l

[25] 李会鹏,刘传斌,高军.固载杂多酸催化剂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06,04(23):8-10.

[26] 蒋东梅,王军,朱海欧.正庚烷在改性USY负载杂多酸催化剂上加氢异构化反应[J].自然科学报,2003,1(25):36-40.

[27]Zhu peter,Wang Der-Haw.An efficient synthesis of substituted benzene-1,2-dicarboxaldehydes[J].Science in China,2007,2(50):249-252.

第14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

得体会

本学期作为研究生的必须课程,我参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课程,在学习中我感到学习内容针对性强,既丰富了党建知识,又提高了党建工作水平,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下面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感受。

一、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市委党校常务校长王观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作的授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一次很好的普及,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的阐述,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它对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更全面的把握。

二、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现阶段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的重要性。回顾历史50年代的“冒进”、60年代的“*”我党曾经走过的弯路,以及我党今天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党经历了艰辛曲折和复杂的历史过程探索得来的;放眼全球东欧的剧变以及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发展滞后的现实,同样告诉我们我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正确性;着眼现实我国在短短的改革开放30年里,GDP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精神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事实向我们诠释了中国经济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这一真理;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还存在着“左”的思想即否定改革开放、“右”的思想即主张全盘西化,这些思潮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队伍,告诉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重要性。所以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要认识到在党员思想教育活动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有其必要性,紧迫性,要通过不断学习,使广大党员群众把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变成一种的主观能动行为。

通过学习,本人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维、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因素。只有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能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领导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15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努力奋斗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体会

重返课堂,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有幸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通过学习,重温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知识、加深了很多社会主义意识、更加坚信了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教授这种非常吸引听课的教学方法在往届师长们广为流场,本学期终于体验到了张教授的风采。既有历史传记又有其人生经历,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尤其是一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者来说,通过此次课程学习收获颇丰。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一名党员,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无法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2011年中央出台的水利1号文为我们水利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也吹响了前进的号角。2014年国务院的再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到我所在工程的二期,更为我们工程战线的人员打了一支强心剂。工作中的经历使我更加坚信听党话、跟党走、服从组织安排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努力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在我们的水利工程建设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难题,这个时候,我应该做“迎难而上、奋勇向前”的开拓者,温家宝总理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曾说过“党员干部要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奋勇向前”。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具备勇于担当的精神,做到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必须负的责,迎着风险也要担,真正把这份担当变为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工程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学习,了解了沈阳农业大学的历史过程、了解了张教授的求学经历,使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更加爱这个社会、更加爱我们的国家。从建国前我国“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

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2

第16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心得体会

学院:某某研究院 专业:洁净能源科学 姓名:某某某

学号:11201341000000 指导老师:某某某

2013年11月26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是研究生学习生涯的第一学期,对于我们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是研究生的必修政治课。听完了尹老师精彩的讲解后,我受益匪浅,作为理科生的我虽然本科时也学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都只学了一些表面的东西,并且好多东西都随时间的消逝渐渐地淡忘了。通过这几次课的学习解决了我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的许多困惑,比如说中国为什么不顺应潮流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也有部分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又与之不同呢?以前上诸如此类的政治课时我都觉得书本上的冗长的文字让人乏味,但这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习,老师启发性的生动的授课方式,让我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每节课我都从头听到尾。我觉得这门课开设不仅使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让我学会了去思考问题。下面就是我学完这门课后的一些体会。

这门课中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始终是围绕着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展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系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和基本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之所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缘出无由的,自早期的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就对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通过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便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系统回答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顷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学习借鉴现代文明的一切有益成赛,始终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旳时代特色。当今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当前中国虽然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必须还得立足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抓紧眼前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国内经济发展质量、更好地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加全面和紧迫的需求、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其次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接下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最后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文明发展、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未来的中国梦一定得以实现!

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我个人而言,开设这门课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修为,另一方面扩展了自身的视野和知识面。虽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学习结束了,但是其理论精髓与实践方法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研究生不管是在科研上还是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需要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指导自己的未来之路,为自己也为社会不断发展自己、获得进步。

第17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孟德智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作为一名2013届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在第一个学期我们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也许有人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并不相似,故很多同学并不是很积极。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研究生,非常有必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时刻关注中国国情,掌握中国及世界发展动态。这样,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发展道路,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操,更能将自己和社会、国家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我们将来的人生是何其重要。而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和听老师的精辟讲解,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了新的认识,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自早期的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就对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通过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而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才能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其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先进性的建设是最重要的保证。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抓紧21世纪头20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第二,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反思苏联的倒塌,根本上来讲是忽略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点导致民心丧失,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现在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此,我们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要切实做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未来的中国梦一定得以实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更加帮助自己坚定了这份信念,在此感谢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各位领导和老师为我们开设这门课程。

第18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听课心得

作为一名工科学生,以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学习一直比较薄弱。原以为这样的课堂会很枯燥乏味,还好老师们课前一定有过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都很生动具体有理有据,学习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确实更进一步了。个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这部分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这方面内容不好理解,个人不太懂,另一方面现在我国新一届的领导集体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所以听的比较认真,心得也多些。

记得课堂上老师首先就给出了西方民主这个话题让我们讨论。然后大家纷纷表达对西方民主的看法,如西方民主是富人的金钱游戏,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民主对内对外有着双重标准,过分宣扬民主的普世价值等等。事实上我首先想到的是西方的民主似乎对遏制腐败很有效。我常常在想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贪污腐败案例,十八大以来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铁腕惩治腐败,严打贪官,被打的老虎苍蝇多的真的让人咋舌,大到国家前政治局常委,军队高级将领,小到村级干部,中国的贪官似乎多的数不清,贪污屡禁不止。而西方国家给我们的印象则一直是比较清廉开明,少有贪污,我不禁反问这是因为他们实行了西方民主,三权分立等政治制度的缘故吗?西方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让他们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不致出现权力集中而疏于监督的情况,而中国当前的腐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权利凌驾于法律道德之上衍生出很多腐败问题,总书记新一轮的改革中提到的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也是由此而发的。通过讨论和老师的讲解我才认识到,三权分立是西方国家历史发展的特定产物,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当前的制度尽管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是30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汶川大地震时国家组织的高效抢险救灾工作,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最近的APEC会议用事实说明了其高度的执行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优势。西方民主有其固有缺陷,如党派之争导致的社会动荡,金钱选举,政策方针缺乏长期性和连贯性,行政效率低下等等。西方民主远没有他们宣扬的那么光鲜亮丽,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的看到中国当前所处的困境,对于当前中国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要用于发现用于改革,而不是盲目的否定。至此我才真正理解,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所说的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毕竟只发展了短短几十年,我们不能要求中国一下子达到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发展才有的结果,中国的当前的很多问题包括腐败,权力失衡等问题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锐意改革下回逐步解决的,中国总有一天会以独特的方式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把我们的国家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国家。

第19篇: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以往和当前的美术教育,由于单一偏向绘画或工艺课的教学,还有许多方面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特别是还有许多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存在,放在学科教育的整体上来分析,主要的弊端有三:

1、教学内容过于单

一、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写生编成的“图画本”,主要从写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审美目光去考虑内容的编排,其缺点是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想象编成的美术教材,展现了一定程度上儿童的生活世界,但仅以同龄儿童作品的呈现来启发儿童学习美术,也只能使儿童的审美水准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无论是偏向于写生构成的“图画本”,还是偏向于想象编成的美术教材,都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体验活动不足,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偏向于写生或想象的课堂教学,衍生了“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两类极端的教学方式。“纯写生教学法”强调学生以眼观察为主来对现实世界进行真实性地描绘,该教学法项目重于理性的分析和概括,难度大、枯燥,不利于儿童美术兴趣的养成; “纯想象教学法”强调学生用脑思考来表现幻想状态的图式。该教学法偏向于低层次的思维诱导,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比较贫乏,对高层审美文化更是较少触及。因此,这样的想象活动的根基是不扎实的,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此教学法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成为他们出现美术学习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其最大的弊端是从“一种一元论思维极端”走向“另一种一元论思维极端”,从而割裂美术文化本有的多元形态,最终往往会因学生感官缺乏足够的参与,而致使学生因缺少相应的文化支撑而无法得到很好的建立,更谈不上什么实践能力的培养。

3、兴趣活动空间狭窄,作品的创造性存在明显的局限。传统的美术教学受图画课、美术专业课的影响,许多教师对“美术”这个概念缺乏思考与理解,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在辅导之中只注重客观对象的描绘或脱离实际生活的想象绘画,致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依葫芦画瓢或胡乱想象涂抹的不良学习习惯。偶尔或许有几件令老师看了比较满意的作品,但由于创作时学生缺乏对生活主动的多元体验,作品中使人产生此画非童画的感觉,美术创作脱离了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长远看肯定是相当有害的。 看来,如何从“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的单一美术教育中走出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趣味学习美术的审美教育理论框架,并在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兴趣辅导上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操作途径,已成为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近几年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引进启发式教育、愉快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学以及成功教学法等的相关原理,在某些领域里作了许多探索与尝试,并获得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成果,为美术教育的新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许多研究缺乏儿童美术学习方式的足够考虑,且深受“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目前美术教学还未能找到一种较能体现现代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反映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我们认为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对于弥补传统美术教育的弊端以及吸收当前美术教育中的优秀成果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切入点,对于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的界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美术 “五步趣味教学法”——即:“选题激趣→问题激趣→目标激趣→活动激趣→点评激趣” 五步。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即在美术教学中以“趣味教学”为主线,通过选择趣味课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树立创作的目标以及自信心。通过师生之间的趣味体验活动,运用交流点评作品的形式,激发学生美术创作与学习的持久兴趣。在“五步趣味教学法”中以“学生为本”,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教学目标,并始终以激发学生美术兴趣为前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创作的乐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的对象为本校在读1——6年级650余名学生。

四、“五步趣味教学法”的研究过程与研究原理: 第一步:走进生活,选题激趣。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张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在这种理念指引下,我整合了美术教材内容,选取了趣味性强,动手面广并富有教育意义的趣味课为教学内容。

“趣味课”——即“趣味美术活动课例”。其基本理念是:学生凭需要、兴趣,主动、积极地活动,而非被动、被迫、外部干预地活动。活动内容是学生没有活动过而又想尝试的,美术学习的动机是以关注生活,获取知识技能或满足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的,而非学习机械性、技能性等技术性的操作活动;创作的范围是开放丰富、大美术的,而非封闭狭窄、小美术的;过程是放松愉快的,而非紧张有负担的。 (1)选题原则:在趣味课的选题原则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关注生活、动手实践、审美性、教育性。

1、关注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我们倡导“趣味课”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该原则下我们编制了“彩泥卵石”、“彩纸造型”二个板块。

其一,“彩泥卵石”板块。农村小学远离城市的喧闹、繁华,地理环境上多山多水,我们利用校园自身的环境优势,适时选择了小溪中的卵石做为趣味课教学的内容。针对一块块天然造型不同卵石的创作出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作品,来引导学生获得个体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其自由而有个性地进行创作。如自编“趣味课”《彩泥卵石画设计(系列)》一课,我安排了许多设计主题,诸如《人像系列》、《动物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综合造型系列》、《手机造型系列》等,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了解到了人物造型上的五官比例、现代手机的功能及不足之处,还有关于十二生肖的民间故事等知识,获得多元的体验,作品自然是非常精彩的。 其二,“彩纸造型”板块。纸是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几乎天天碰到的,用学生天天碰到的纸来创作各种各样的作品,那才是造型艺术中最为简洁、方便的创作途径。彩纸造型在操作上简单、有效、富有变化,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它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创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他们把平面的构想立体化,锻炼学生剪、折、刻等方面的手工艺,培植学生创新的实践力,《立体贺卡》趣味课的实践中,已充分证明小学生能够善于运用平面的纸,设计出各种多样的作品,并在制作中感到快乐。

2、动手实践。选择孩子们人人都乐于动手的趣味美术活动,能够扩大孩子们参与的面,丰富其体验的过程,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本着让学生动手实践原则,我们编制了“电脑高手”、“小小设计师”二个板块。

其一,“电脑高手” 板块。作为现代艺术的电脑美术是一块新开辟的芳草地,艺术资源丰富,开掘潜力大。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电脑绘画发展成为独立门类之后,在广告、装潢设计、动画制作上被广泛应用,使全球艺术发展出现了新的重大的变革。 目前,国内的一些美术院校及中等设计学校已开始把电脑美术列入重点课程开设,从而使设计领域里出现了“没有电脑设计能力无法上岗”的新格局。但在小学阶段的正规美术教材中,据了解浙江版、上海版等国内教材,均为空缺。为了完善和丰富儿童创新的领域,我运用PHOTOSHOP、CORLDREW等软件在学生中开展电脑设计趣味课的开发,试图在小学阶段中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的科学的艺术观。短短二年的努力,现在已有许许多多学生爱上了电脑美术,作品《绿色的地球,我们的家》、《我们一起飞翔》等学生电脑设计作品已充分证明小学生能够学习且善于运用多种软件进行电脑美术的设计与创作。

其二, “小小设计师” 板块。主要设计的趣味课有《艺术节会标设计》、《封面设计》、《邮票设计》、《板报报头设计》、《小书签设计》、《手印画设计》等。

3、审美性。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学会审美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内在需要。目前,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健康有益的审美教育活动已是我们美术教学的必然方向。因此,我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设计小学美术趣味课,旨在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促使其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 美术本身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兼容互渗,从中挖掘的活动主题,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美术与劳动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树立起“劳动创造生活美”的审美观;与科学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以及电脑美术的关注;与历史的结合,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文化;与现实、时代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对今天的人类文明产生积极感情„„等等,以上这些学科间结合的设计活动都能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美术活动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育性。在选择趣味课时,我们还寓趣味性于教育意义的内容中,通过有教育意义的趣味课,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里我们设计了“变废为宝”、“主题创作”二个板块。

其一,“变废为宝” 板块。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于是我们结合“环保教育”,设计了《拉罐上的彩绘》趣味课。帮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巧以及创作中的应变能力,以牛奶盒为材料的《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珍惜地球资源”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其二,“主题招贴设计” 板块。主题招贴画(即宣传画、海报)——是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美术作品,它通过图形与文字的巧妙组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优秀的招贴画作品不仅能对所宣传的主题起到较大的社会效益,从画的表现形式来说对小朋友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让学生接触招贴画,让他们搞一些简单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选择招贴画主题时我们常常考虑时代感强、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为学生设计创作的主题。如结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让孩子们学习“十六大”精神以及有关的知识,将《“十六大”主题招贴设计》作为宣传、教育学生的好方法,通过设计与制作不仅使学生对党的“十六大”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学习了招贴画设计的有关知识。

2003年4月,人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闹得人们惶恐不安,世界失去了往日的色彩,但我们并没有被可怕的疫情所吓倒,如《小小画笔抗击“非典”》主题招贴画设计是我们五年级学生在美术课上抗击“非典”举行的成功美术活动,学生学习了有关知识,了解了怎样预防“非典”、正确对待其传染途径等,并把这些知识告之家长,群防群控战胜“非典”。 (2)选题时注意的问题:

以上原则下的趣味课,在实际选择与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

1)各趣味课设计内容要切合儿童的生活世界、符合时代特征以及应用与实践。

2)各学习板块的安排不能过于集中,但要有一定的联系,具体教学中各种方法、内容应灵活组合。

3)注重选题的时代性、创新性,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应及时的更新,走进生活、关注生活,把握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宗旨。 第二步:制造冲突,问题激趣。

我们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成功的乐趣。

1、让“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

在招贴画构思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质疑,对于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让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构思。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兴趣,谈论如何解决好招贴画设计中存在的困难,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今年4月份全国处于“非典”疫情之时,我在五年级美术活动课上了《小小画笔,抗击非典》一节主题招贴画设计。问题情境如下表(略)

学生通过开展问题的讨论与交流,思维方式更加活跃,这对于他们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让“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

有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认知上感到了困惑,并产生了认知冲突,引起了定向探究性反射,思维的火花在孩子们中间碰撞着。

如在未知《彩泥卵石画》作品作者情况下,让学生谈谈对该件作品的感觉。——“你们觉得这件作品有什么特征?”、“这么普通的材料,创作出如此新颖的作品,难道他有什么秘诀吗?”。学生对此产生了好奇心,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完善了自身的想象能力,能够把他人的创新的设想,吸收为自己的构思,不同的创作趣闻,不同的创作对象,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成功的乐趣。

说明: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美,在农村这片自然资源丰富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美,小溪里哗哗的流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小溪里一块块无奇的卵石中蕴含自然之美。这里的“疑”——着重解决了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利用生活中现有的教学资源,校门口小溪里自然形状各异鹅卵石,市场上随处可购的彩泥,把它作为一个活动内容,并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并解决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惑与冲突。 第三步:观察欣赏,目标激趣。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在一个阶段确立一个学习目标,对于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内趋力,一种前进的动力。我们通过佳作欣赏、榜样示范、名家之路等内容,促使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1、目标是个体的内趋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是被迫的,被迫的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通过欣赏优秀的招贴画作品,激起学生对招贴画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的去欣赏招贴画,去了解生活,去观察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事、物,以此作为招贴画的材料。

如在欣赏史捷设计的环保招贴画《哪里才是我们的家?》(曾在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主办的“中国青少年绿色承诺行动21世纪议程招贴画大赛”中获金奖,并在中华世纪坛及联合国首脑会议展出)作品中描绘着“一片树林被砍光了,只留下一个个树根,一群小鸟在空中盘旋,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巢,并添加了主题词“哪里才是我们的家?”。这幅招贴画的创意非常明显,就是要我们保护树林,爱护人类的好朋友。这一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其表现的内容也源于生活,通过该作品目的是唤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

2、目标还是个体的动力。欣赏完这一幅作品使读者引起了共鸣,并对新奇的画种——招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好奇与创作的冲动,欣赏中使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并树立起创作的目标。 第四步:体验创作,活动激趣。 美术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创作,从而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这一步在趣味课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的每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大显身手,一展才能。这样的体验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课堂上我注意体现“六还”, 即:还学生以课堂时间;还学生以教室空间;还学生以活动主动权;还学生以探索权利;还学生以创新可能;还学生以个性张扬。40分钟的课堂,学生占有的时间达一半以上,课上,游戏、争辩、对口练、角色表演等妙趣横生,学生能说的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学生做,学生能想的学生想,学生能演的学生演,学生能写的学生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如在《彩泥卵石画—手机造型》趣味课时,首先,让学生体验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一节课时间,带领孩子们到校门口的小溪里采集卵石,在收集过程中让孩子们选择“奇”、“异”、“怪”之类的卵石,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在想象过程中不断有学生跟我说,老师:“这块像一个侧面的人像”,“这块像一条小鱼儿”„„想象中孩子们充满了回归自然的乐趣。其次,体验创作时的乐趣。通过单独创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一个学生投入到了创作、设计一个新颖的手机造型,把最新的功能、用途以及创新的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明:我们选取自然界中创作的素材(资源)是给学生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会单独创作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学会与他人合作是新课程学习方式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从而设计出更精彩的作品。这里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让老师成为“导师”。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在这里转变为师生互动,教师成为一名指导者、点拨者,如在招贴画设计活动中主要通过以下2个途径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1)让学生描绘设计稿——招贴画作品的设计稿不同于绘画作品,但近似于绘画作品,它可以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各种不同的表现技法,来描绘设计稿。如302班赵海东小朋友在画面中描绘了几个简单图形——“月亮、星星、小朋友及昆虫”等,有些涂上了色彩、背景等大块色都没有添,这些在招贴画的设计稿中都没有关系,可以通过下一步的电脑制作加以处理和完善。 (2)让学生进行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设计是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老师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去动手。不能总是领着学生走,要把疑问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让他们独立完成,在困难时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流或探讨来解决实际难题,老师在必要时给予示范,做到“授之以渔”不能一手包办。 首先,先将设计稿进行扫描,并保存与电脑中。其次,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加工制作。如,赵海东小朋友的《艺术节招贴画》作品中运用PHOTOSHOP软件工具栏中的“填充工具”选择“深蓝色”,点击作品中的“空白处”进行填充,此时整幅画面就出现了深蓝色的夜空,运用工具栏中的“橡皮图章”,其功能是“复制”作用,选择需要复制的图像——“小星星”,根据所需数量把它进行复制,画面就出现若干星星,同时也可以把“小星星”拉大或缩小;之后,运用文本工具添加上主题词,作品就完成了。

通过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电脑美术设计的有关知识、技能,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加强,改变了过去以“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里他们主动参与创作作品,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浓郁。 第五步:互相交流,点评激趣。

作品完成,需要展示、需要与他人交流。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很难说谁的作品最好,谁最漂亮,更不能说最漂亮的就是最好的。“你最喜欢哪件设计作品”的标准是相对的。能够对学生言之成理或能自圆其说的评价和判断,教师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评价要尊重和鼓励学生。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评价主要是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教师往往打个成绩或者等级了事。久而久之,评价的目的在于定性定格,学生形成依赖的心理,等待教师“宣判”,缺乏反思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如在彩泥卵石画评价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创作的作品,师生互动,让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快乐。注重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展示,相互点评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通过自评、他评、师评,互评的方式,对各组作品进行点评,对各自作品优点进行介绍,对创作、设计的全过程进行解读,让观众(孩子们)了解作品成功背后的故事,增深兴趣,如在作品完成后我让小组长把本组设计作品的步骤记录下一来,让小组成员各自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在参与设计过程中的感受或想法。通过让每一个学生交流创作体会,这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即使是简简单单的交流,也使得孩子们的创作积极性得以更大的发挥。

2、发挥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

如招贴画作品完成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创作设计过程。通过对自己设计的作品点评,让他人对作品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印象。 如五年级《小小画笔,抗击非典》主题招贴画设计中小朋友的点评更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样的评价方式弱化了作品的“甄别”、“选拔”功能,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美术创作与学习。

由此可见通过“五步趣味教学法”的实践,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得到极大激发,想象变得更加丰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上述“五步趣味教学法”让学生走进了生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优点是:

一可使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扬长避短、各尽所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来。

二是在体验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是作品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与教师的评价,而是激起了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审美活动中不断燃起富有创新的思维火花。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要有效的发挥“趣味教学法”的作用,还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以趣味教学为要旨,综合运用各种教法。趣味教学法所呈现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审美心理发展规律的过程与他们情感体验的美术文化相统一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年龄差异特点,融合各种教法,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趣味体验。 (2)灵活处理与设计趣味课。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及审美基础,处理好课题内容,为学生的充分体验作好准备。操作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体验为目标,精心提示、设疑、选择、提供资料、方法传授、讨论、交流、点评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对美术学习过程的体验,往往在课堂中进行的,一件设计作品的展示往往会受时空的限制而交流范围大大缩小。但是可以通过扫描仪、展示台、教学课件等弥补了这些不足。因而,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显得特别重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经过近4年来的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 的教学实践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项研究,不仅奠定了开展小学美术趣味教学的审美基础,形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而且直接推动了对学生美术兴趣、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的培养。

1、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意识显著增强。

美术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学生的经验,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美术兴趣和表现的欲望,在调查、分析、发现、实践、创作等各个环节各个过程中,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据笔者统计:几年来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98%以上的学生对美术保持极大的兴趣,并且涌现了10余名美术特长学生。此外,相关美术教学内容的设计,使教学活动不受固定信息的制约,为学生发挥潜能,实现各种素质的多元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观察、探究、交往、审美、创作、评价„„ 发展了多方面的能力,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个性。

2、学生的美术创作朝着多元化方向迅速发展。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这套教学法的实施大面积提高了学校的美术教育质量。教学中倡导学生独特的创造,创作形式的个性化引导,积极的改变了学生创作中原有的单一性程式化风格,并激起了学生创造新作品、新画面等内在动力。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在参加全国各类比赛及展览中,有360余幅的学生美术作品获奖、展览或公开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美术报》、《儿童美术启蒙》、《当代小书画家》、《小画家》、《少儿美术》、《少儿书画》、《小艺术家》等全国20余种知名报刊上(详见附录),也有学生作品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少儿类)发表或在联合国首脑会议展出。

此外学生多样的创作风格,还受到《美术报》、《少儿美术》、《小画家》等美术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美术报》记者应霁民老师在看了学生“预防非典”宣传画作品后,作了“„.使我们看到了以启迪心志、培育爱心,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目的的少儿美术教育,正越来越活跃地走向社会、关注现实、直面生活,并日益发挥出宣传力和影响力。”的积极评价。

3、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笔者利用这套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撰写的20多篇论文、课例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少儿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实验教学与装备》(浙江省教育厅、教育装备管理中心主办)、《当代小书画家》(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现代教育科学》(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主办)、《宁波教育报》等报刊。其中3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小学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3篇论文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二奖,1篇获三等奖,《小学美术设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一文获宁波市鄞州区小学学科教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此套“教学法”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详见附录)。

4、学校美术教育特色显著。

《中国教育报》、《美术报》、《少儿美术》、《当代小书画家》、《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等全国各级报刊30余次介绍了学校美术教学的成果(详见附录)。

六、讨论。

“五步趣味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美术兴趣,提高审美素养,开发潜能、培养意志,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调控。

特别是对于新教师来说运用“五步趣味教学法”还必须对教学环节进行灵活的处理,增强的应变能力,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其二: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设备。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趋现代化的今天,教师应该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现代教学设备(如:网页知识、电脑设计、检索美术信息、网上传输美术作品)等的知识,扩大美术作品交流的范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经费去掌握有关的技术。

其三: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以往美术教师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讲授和示范的方法,相对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已有的经验,学生的学习基本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现在则主张学生将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我们还要正确处理个别提高与整体提升的关系。

“教学有法,贵在得法”,也许适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当前有关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实践层面的研究很少,可供借鉴的经验也不多,在很多方面还值得我们以后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第20篇:大班幼儿趣味绘画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大班幼儿趣味绘画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幼儿园 许晴宇

一、问题提出:

大班小朋友眼里的世界应该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笔下的作品也应该是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富有创意的。然而,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班上部分小朋友完成的作品总是太阳爬上树梢,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远处飞来一群小鸟;地上整齐地长着一排小草、几朵小花;女小朋友喜欢画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男小朋友总爱画汽车。小朋友们的作品千篇1律,缺少新意。个别小朋友甚至不喜欢绘画,缺少自信,不感兴趣,拿起画笔就皱眉,不肯下笔。其实,小朋友们经过小班、中班两年绘画活动的训练,已基本掌握了简单的绘画技巧。为什么画出来的作品缺少创意,甚至不喜欢绘画呢?通过对小朋友们绘画过程及作品的分析,我发现小朋友们也试图想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但却无法表现出来,因此呈现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比较空洞的。怎样让小朋友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让小朋友们乐此不疲地爱上绘画,体验到作画的快乐?

二、研究对象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 实验幼儿园大一班小朋友。

(二)研究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9月 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1月 教学实践、总结反思 3.研究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挖掘源于生活的绘画内容是产生趣味的根本。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小朋友们只能理解和表现他们所认识的事物,这就要求老师在选择美术活动的内容时,要考虑到小朋友们的认知发展特点,及时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有一天,几个小朋友趴在墙角边看得入神,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都围在那里看蚂蚁。贝贝问:“蚂蚁要上哪里去呀?”文文问:“蚂蚁为什么排了这么长的队伍?”孩子们的问题很多很多,他们对蚂蚁充满了好奇。介于此,我决定开展以蚂蚁为主题的活动。于是,产生了《热闹的蚂蚁王国》这节美术活动。又如一次雨后,幼儿园的走廊里爬出几条毛毛虫,几个小朋友蹲在地上看得津津有味。贝贝神秘地说:“你们知道吗?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呢!”甜甜问:“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他们对毛毛虫的好奇促使我决定开展《毛毛虫的梦》这节活动。只有小朋友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才会乐于去探索、去表现,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出来。

(二)收集丰富的绘画材料是产生趣味的源泉。

怎样让小朋友们对绘画更感兴趣,材料作为美术活动中的物质准备部分,是小朋友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单一的白纸绘画已经满足不了小朋友日益膨胀的创作欲望。为了让小朋友们感受到绘画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我从互联网上、身边、多渠道、多途径搜集各种绘画材料,一些特殊的材料会使孩子们好奇、跃跃欲试,从而产生浓烈的创作兴趣。

1.废旧材料的再利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美化幼儿的生活。”根据小朋友们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生活化的材料,组织小朋友们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我们身边的废旧材料如纸盒、纸箱、旧报纸、饮料瓶、塑料袋、落叶等,这些废旧材料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的作画材料,既经济又能激发小朋友的作画兴趣。如:塑料袋的一物多用,小朋友们既可以把塑料袋装饰成风筝,也可以把塑料袋装扮成漂亮的服装,还可以折叠成美丽的蝴蝶。又如废旧饮料瓶的再利用,将饮料瓶上糊上纸,小朋友们可以在上面作画。也可以用橡皮泥沿瓶壁进行瓶贴;还可以在饮料瓶上涂上胶水,沾上沙子,引导小朋友进行沙画。对废旧物品的利用、创造,不仅可充分发挥小朋友们的求异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而且在美术活动中开发利用废旧材料,既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使他们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

2.本土化材料的开发。

除了身边的废旧材料,还可以挖掘本土化材料。我们的家乡南黄海,物产丰富。作为黄海之滨的幼儿园,我们也每年组织小朋友去亲近大海,领略家乡的文化底蕴。我们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化的原生态自然材料,创设美术特色活动。如:装饰文蛤、仙贝、河蚌等贝壳,通过粘,贴,画,添,拼等多种方法,让小朋友们设计出新图案,感受装饰贝壳带来的愉悦情绪。又如我们的家乡是纺织之乡,全县遍布了大大小小的纺织企业,纺线的纸管也成了小朋友们的绘画材料,在纸管上装饰各种花纹,再组合成凳子、花瓶、区域隔断栏杆等。

创新运用美术材料,小朋友们在与材料的有效互动中自主地发展,创作出富有童趣,充满想象,新颖、独特的作品,充分享受创作过程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拓展多样的绘画形式是产生趣味的基础。

美术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了材料上的充分准备,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老师在美术活动中,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去挖掘多样的表现形式。 我们先后开展了水粉画、喷画、拓印画、彩点画、水墨画、撕贴画等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如用广告纸撕贴狮子头发;用棉花表的现天上的云朵,用彩点装饰美丽的小鱼,在纸糊的灯笼、花瓶上用线描装饰„„有时,同一个活动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如:《热闹的蚂蚁王国》活动,既可以用线描表现;也可以用油水分离的方法表现;还可以撕贴小蚂蚁的身体,用撕贴画的形式表现。

感受到不同表现形式所显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美感,从而激发小朋友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体验不同表现形式带来的乐趣。

(四)采用游戏的绘画方法是产生趣味的关键。

以往我们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常常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对自然的模仿,于是造成了小朋友们的作品模式化倾向非常严重,致使他们对枯燥的绘画活动不感兴趣。一次,在画《格子布》的活动中,天天小朋友突然哭起来,我忙问原因,原来天天画格子布时,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涂色,早已没有耐心,他埋怨总是画不完,累死了。而乐乐小朋友拿到画笔就开始哭,对于绘画技巧掌握得不太好的她很不自信,总把绘画当成苦差事。《纲要》中指出: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怎样才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我尝试将绘画活动与游戏相结合。

1.游戏导入活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活动作为绘画活动的起始环节,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小朋友参与绘画活动兴趣,从而吸引小朋友为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恰当的导入形式,更能使小朋友的想象插上放飞的翅膀,使他们的天性得到自然的体现。导入活动形式也很多,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以游戏形式导入活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手指树》的活动导入环节,我让孩子们一起玩手指游戏:一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手指头呀„„孩子们玩得很兴奋,同时,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了解手指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为下一环节用手纸造型变出手指树的树干打下基础,同时也调动了小朋友们的情绪,对绘画环节产生兴趣。又如《美丽的陀螺》导入活动中,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活动,再用“魔术变变变”的形式,出示各种形状、各种花纹的陀螺,激发小朋友的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制作陀螺”做了很好的铺垫。

2.游戏中作画。

游戏不仅在导入活动中运用,还可以边游戏边作画。如:在《跳舞的绳子》活动中,孩子们边听音乐边将一端蘸了颜料的绳子放在纸上随意拖画,就好像带着绳子跳舞。孩子们在作画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是作画,而是在玩游戏,在开心的游戏中就完成了作品。又如《漂亮的披萨饼》活动中,孩子们一起来做小厨师,把各种形状的图形拼贴成几层馅料,做成披萨饼。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沉浸在做小厨师的情境中,享受着制作披萨饼带来的快乐。

3.游戏化评价。

游戏化的绘画活动更需要游戏化的评价过程,我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有趣的手臂彩绘》活动中,引导孩子们自评、互评,猜猜自己彩绘的是哪种小动物。然后拉上帷幕,让孩子们在帷幕上伸出手臂,表演《动物秀》结束活动。运用这种有趣的游戏评价形式后,每一次的作品讲评都在不经意间,孩子们都充满着期待。游戏化的评价避免了单纯的评价作品时,武断地说出好与不好,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绘画活动充满着向往和迷恋。

4.游戏贯穿始终。

游戏是小朋友的天性,在绘画活动中,我们还可以把整节活动设计成一个游戏,以游戏贯穿始终。如:在《毛毛虫的梦》活动中,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带上“触角”头饰,变成了毛毛虫,边听老师讲故事,边在草地上爬来爬去。接下来“毛毛虫”们选择材料装饰蝴蝶翅膀,把自己打扮成美丽的蝴蝶。最后以音乐游戏的形式让美丽的“小蝴蝶”翩翩起舞,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这种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方法整合起来,使小朋友们体验了美术活动的乐趣和美感,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成效:

1.课题研究经验在幼儿园推广,开设青年教师绘画基本功讲座。2.设计的活动《漂亮的披萨饼》去南通港闸区送教深受好评。 3.举办幼儿画展,深受同行好评。

4.创意绘画深受幼儿喜爱,获家长好评。

五、问题讨论与建议: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内容应源于生活,提供给小朋友们的绘画材料是丰富的,创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方法是游戏化的。怎样挖掘更多创意的材料、形式、方法,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研究。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积累,并抓住小朋友们的兴趣点来设计每一节美术活动,—定能激发起小朋友们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从而使小朋友们享受绘画过程带来的愉悦情绪。 

《实验教学趣味化实践与研究心得体会.doc》
实验教学趣味化实践与研究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