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薛法根教学心得体会

2021-08-1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薛法根教学实录

薛法根《爱之链》教学实录

师:谁能又对又快地将这八个词语写完整? qiáo tāi wà cān

( )伊 轮( ) ( )子 ( )馆 bǒ ǎi lèng wěn

颠( ) ( )小( )住 亲( ) 生:(快速动笔默写)

师:写好的同学请举手!请写得最快的两位同学写在黑板上,一人写一行。 生:(2生在黑板上写)

师:写好的同学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看黑板,一种是看自己默写的词语,检查一遍。

生:(纷纷低头检查起来)

师:写完后及时检查,这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现在,请看黑板上两位同学默写的词语。一起读第一组。 生:(齐读第一组词语) 师:都写对了吗?

生:(纷纷举手)袜子的“袜”字写错了,应该是下面一横短。 师:能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袜子的“袜”,左边是一个“末”字,不是一个“未”字。

师:这样说就清楚了。谁写的?(众笑)笑什么?学习上犯点错误的同学才是可爱的。(众又笑)上来自己修改一下。 生:(修改完,欲走)

师:还没完呢!(众笑)你再读一读,印象就深刻了。(生读完词,欲走)还没完呢!餐馆的“餐”,这么复杂的字你都写对了,不容易!但是可以写得好看些,看老师写。(师范写)关键是哪一部分要写好? 生:中间的“人”字要写得宽些。

师:你真会看,这个字要将“人”字的撇和捺写得舒展些,这个字才稳重。每个同学再写一个。

生:(动笔认真书写“餐”)老师,“餐”字最后一比是“点”,不是捺。

师:你提醒得真及时,是一长点。(对上来写的同学)你看,这样写就跟你人一样英俊了。(众笑) 师:现在看第二组。(略)

师:最后一起读一遍这些词语,你们读一个老师擦一个,所以要认真读用心记哦! 生:(齐读词语,老师只留“乔伊”一词)

(二)

师:乔伊,这是小说《爱之链》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小说中还有哪几个人物?简要地介绍一下。

生:小说中还有一位老妇人,她和乔伊并不相识;一位女店主,她是乔伊的妻子。 师:谁还能说说他们之间的故事呢?

生:乔伊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位老妇人,看到她的车胎瘪了,就帮助她换好了轮胎。老妇人想给他钱,他却认为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后来,老妇人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餐馆里吃饭,看到一位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 师:(插话)有几位女店主? 生:一位。

师:所以,这里的“一位”可以省略。

生: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就给了她一些钱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 师:(打断)老妇人是亲手交给女店主的吗? 生:不是,是放在桌上的。

师:对啊,你想一想,这个地方要说清楚些。 生:老妇人就悄悄地在桌上留下了一些钱和一张纸条。

师: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就要给钱,有这样的规定吗?(众大笑) 生:不是,是老妇人看到女店主怀孕了还要工作,很辛苦。

生:是老妇人看到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还要这样工作,心想她家肯定是很穷,为了钱没办法才工作的。

生:老妇人看到怀孕的女店主,猜到她家在经济上有点困难,才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

师:这样说,别人才听得明白,懂吗?继续说。

生:老妇人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却还在努力工作,知道她家经济困难,就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帮助了她。女店主潸然泪下,回到里屋,看到自己的丈夫已经睡了,就吻了吻他。 师:吻完就没了? 生:没了!(众笑) 师:最重要的一句话没说!

生:哦,她还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你说得比较完整,能不能围绕三个人物,把事情说得更加简洁一些,比如:纸条上的内容就可以省略了,语句再简练一些。同学们自己也练习说一说。 生:(自由练习概括后)乔伊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位老妇人,帮助她修好了车胎,没有接受老妇人给的钱。后来,老妇人到一家餐馆吃饭,看到女店主怀孕至少8个多月了还在工作,就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女店主看完老妇人留下的纸条,不禁潸然泪下,回到里屋,发现丈夫乔伊已经睡着了,她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这就叫“进步”!

生:我还可以更简单些。乔伊在路上帮助一位老妇人修好了车胎,没有接受她的钱;老妇人到一个餐馆用餐,给生活困难而又怀孕8个多月的女店主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而那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

师:了不起!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最后如果改成“没想到,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就更加完美了!

生:对,这样就体现出小说结局很令人意外了。

(三)

师:看来,你很会读小说,很会概括小说的“情节”。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叫“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彼此之间对于很多事情的细节并不知道,而我们读者却好像是上帝,对这一切全都知道。而那些他们相互之间并不知道的细节,却往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读者的心。仔细读一读这篇小说,用心感受一下那些“人物不知道”的细节,可以在边上简要写下自己的体会。

生:(专注地阅读体会,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分享你的阅读收获。交流的时候,先说一说你所发现的那个“人物不知道”的细节,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对同一个细节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补充。

生:老妇人不知道的细节是乔伊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乔伊已经失业了,并且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

师:你能将小说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很好!读小说就是要注意前后联系。请继续!

生:照理,乔伊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心情肯定是很糟糕的。(师插话:凄凉)心情很是凄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乔伊还是热情地帮助了老妇人,最最重要的是没有接受老妇人的钱。这一点,让所有读过的人都很感动。 师:你说得真好,这份感动,有个名字,就叫—— 生:(齐声)爱!

师:身处困境,满目凄凉,却依然热心助人,毫无怨言。这样的人心中有的是“大爱”!老妇人不知道,而我们却知道!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的是,乔伊失业了,他妻子又怀孕8个多月了,马上要有小孩了,家里却很穷,太需要钱了。我读到乔伊拒绝老妇人给的钱的时候,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师:哦?

生:帮人修车,得到点报酬,也是应该的,没有什么丢人的。(众笑)况且,他这么需要钱。就是他不要钱,他妻子要生孩子,还是要钱的啊! 师:乔伊应该拿这个钱,这是他应得的劳动报酬! 生:后来,我看到乔伊说的话,才知道乔伊以前也常常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别人也都没有接受他给的钱,他感到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才这么做。 师:乔伊心中的“大爱”来自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他们心中都有—— 生:(齐声)大爱!

师:这是老妇人不知道,而我们却知道的!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的是乔伊为了帮他修车胎,在寒冷的天气中干活,连手、脚都蹭破了。这一点真让人感动,乔伊对一个陌生人都这么好,心地真的太善良了。 师:你能为大家读一读这个修车的情景吗? 生:(动情地朗读,掌声)

师:这是老妇人不知道的,而我们却知道!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乔伊看着她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我想到我的妈妈每天送我上学的时候,我乘上公交车,车开了,她还在朝着我望一样。(掌声)

师:这一眼“看着”,流露出的是什么? 生:爱!真正的爱!

师:“大爱无言”!老妇人不知道,我们却知道!

生:女店主不知道的是老妇人悄悄地给她留下了钱,是因为他的丈夫帮助了老妇人。那张纸条上写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那个“有人”就是她的丈夫。我知道好人总有好报的! 师:好人总有好报!多温暖人心的话啊!

生:女店主不知道老妇人是受了乔伊的帮助,心理很是感激,时时刻刻记着乔伊对她说的那句话:“如果你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于是,她就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就帮助了女店主。

生:我不同意这样说,老妇人不一定原来没有爱心,而是现在更加有爱心了。 生:乔伊不知道自己帮助过的老妇人后来又帮助了自己的妻子。

生:乔伊还不知道老妇人真的记住了他的话,去帮助了一个有困难的人,而那个人居然就是自己的妻子。 师:这就叫爱的传递!简称—— 生:(齐声)爱之链。

师:你注意小说中的乔伊、老妇人,他们帮助别人和你在电视里看到的帮助贫困家庭有什么不同?

生:乔伊帮助老妇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不需要报酬的;老妇人帮助女店主是悄悄的,不留姓名的。

生:他们帮助别人是不公开的。(众笑)

师:难道是“地下的”?(众大笑)那叫“不张扬”,继续说!

生:他们帮助别人是不张扬的,而电视里的那些人是张扬的,好像全世界就他们在帮助别人一样。

生:乔伊、老妇人的爱是大爱,而电视里的那些人是小爱。(众笑)

师:“小爱”也是爱,就怕没有“爱”!(众大笑)乔伊、老妇人这样的爱是“大爱”,大爱无声,大爱无痕!大爱使被爱的人更有尊严!真正的爱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温暖,感到震撼,感到人世间的美好!刚才我们交流的那些细节,流露出的就是人间的大爱。读小说,就是要在这么细节中去感受、去体验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 - 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_薛法根_新浪博客

(四)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说的结尾。

生:(朗读)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伊……”

师:假如结尾最后一句话这样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杰克……”,或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奥巴马……”,(众大笑)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这样一改,就不完整了。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但是写到结尾的时候,乔伊不见了,没有结果了。

师:是的,小说的主要人物要贯穿故事的始终。你读小说能关心人物的命运,真的了不起! 生:小说开头的时候说乔伊失业了,结尾的时候说“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已经暗示了这个人就是乔伊,如果最后一句写个奥巴马,就显得很突然,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师:“暗示”,说得多专业啊!小说的情节发展预示女店主的丈夫必然就是乔伊。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小说的题目是《爱之链》,乔伊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而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也就是老妇人又无意中帮助了乔伊,这就是爱的一个个链条,将他们连在了一起。如果出现另一个人,这个爱的链条就(说不下去了) 师:就变成了爱的河流,流个没完没了了。(众笑)

生:如果是其他一个人,故事的结尾就不精彩了。因为,一般人都以为这个人可能是其他人,而出现乔伊的话,就会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就觉得很精彩。 师:小说,特别是小小说,结局一般都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失业的乔伊,家境困窘,帮助别人却不要报酬,在人们的情理之中,他应该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会于心不忍。于是,老妇人帮助的那个女店主,就是他的妻子。这种巧合,合乎每个善良人的心愿。你读了这篇小说,感到心满意足了吗? 生:(齐声)满足! 师:心里踏实吗? 生:(齐声)踏实! 师:晚上睡得着觉了吗?

生:(齐声)睡得着了!(众大笑)

师: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读者明明知道是假的,却紧紧地为故事中的人物揪心。这是因为好的小说,假得像真的一样,甚至比真的还要真!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合情合理,即使是如此巧合的事情,我们也愿意它是真的。它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与乔伊一样美好的东西,那就是—— 生:大爱! 生:善良!

师:对!所以,小说的题目就叫《爱之链》,这链条上有乔伊、老妇人、女店主,还有谁?

生:那些帮助过乔伊的好心人。

生:还有受过他们帮助又去帮助别人的人。 生:还有所有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掌声) 师:这就是小说《爱之链》的价值!

(五)

师:我们读小说,一般关注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而往往忽视小说中特定的环境描写。要知道,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之一。这篇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这样一个环境,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伊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伊工作的工厂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师:这里写的环境是乡间公路。哪个词最能概括你对这个环境的感受? 生:凄凉!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这个凄凉的环境呢?

生:黄昏,寒风,飞舞的雪花,破旧的汽车,几乎看不见汽车和人影的公路。 生:还有颠簸的公路,很荒凉。

师:破汽车,破公路,破天气,还有一个…… 生:穿破衣服的人。(众笑)

师:一个落魄的人!你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写这样一个环境? 生:为了写出乔伊同样凄凉的心里。 生:暗示乔伊的生活很艰难。

师:为什么不能选择早晨,阳光明媚的天气,平坦的公路,奔驰牌汽车? 生:这样的环境与乔伊凄凉的心情不协调。

生:这些景物都给人美好的感觉,可是乔伊的心里很难过,很灰暗。

生:我看到电影里都是这样的,风雨交加的时候,是主人公面临灾难的时候。这里的环境就是给人这样的感受。 师:这叫环境衬托,凄凉的环境衬托凄凉心境。好好读一读这段环境描写! 生:(自由朗读)

师:小说的第二个环境在餐馆,只写了一句话。谁来读一读? 生: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

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环境?“餐馆里面十分精美,灯火辉煌。”不是更美吗? 生:这样的环境就衬托出女店主生活困难,没有钱装修,连灯光都是昏暗的。 生:就说明女店主需要别人的帮助。

生:餐馆虽然是破旧的,但是女店主却一直是热情的,我看是对比。 师:破旧的餐馆,热情的主人,依然的温暖!说得好!

生:这里的环境描写和开头的乡间公路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衬托出他们生活的艰难,心里的凄凉。但是他们对别人的态度却总是那么热情,充满爱心。(掌声) 师:连老师想说的都被你说完了。(众大笑)那么,小说的第三个环境在哪里? 生:餐馆的里屋。

师:里屋是乔伊夫妇休息的地方。小说的结尾却省略了这样一个环境描写,如果我们要补写一段环境描写,你认为应该怎么写?

生:选择一些景物来写,比如破旧的桌子,褪了色的窗帘,还有一个燃得很旺的火炉。

师:为什么桌子、窗帘是破旧的,而火炉要燃得很旺呢?

生:桌子、窗帘破旧说明他们家穷,而火炉旺说明他们家很温暖,充满希望。(掌声)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家一定充满希望?

生:小说结尾不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吗?火燃得旺就是生活有希望。(掌声) 师:火炉有象征意义!还可以选择哪些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一切都会好起来”? 生:可以写早晨的阳光,写雪景里孩子们在堆雪人。这样可以写出希望和生机。 生:还可以写桌子上的那张纸条,因为这是一根“爱”的链条。 生:可以写窗外的鲜花,草地。

师:冬天的草地上还开满鲜花吗?(众笑)不能因为心情美好,什么季节都能开满鲜花的。(众大笑)

师:现在,请你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以“清晨,乔伊醒来……”开头,要用上这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生:(快速写作)

(六)

师:同学们写得很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彼此相互学习借鉴。谁愿意第一个来?

生:清晨,乔伊醒来,看到熟睡中的妻子,那样安详,那样美丽。他看了看里屋,桌子是旧的,橱柜是旧的,窗帘也还是旧的,心里感到一丝不安。(师插话:三个“旧”的,衬托出家境贫寒。)他轻轻地下了床,吻了吻妻子的脸颊。一转身,看到旧书桌上的那些钱和那张纸条,“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心里感到阵阵暖意。他快步走到窗前,刷地一下拉开了窗帘,啊,灿烂的朝阳立刻涌进了小小的里屋,连同乔伊的心,都被照得亮堂堂的了。(掌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乔伊这样想着……

师:如果不是亲眼看见,老师肯定以为就是作者写的,而且写得比作者还要好!尤其这个“涌”字,阳光照亮了里屋,连同乔伊的心都照亮了。像诗一般的语言!让我记住你的名字! 生:赵佳。

师:佳,就是好,你真好!(笑声)

生:清晨,乔伊醒来,发现妻子已经不知什么时候起床了。他一眼看到了桌上的那张纸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那是妻子的笔迹,乔伊感到一阵温暖。走出房门,屋外是银装素裹的世界。一群群小朋友正在堆着雪人,阵阵欢叫声震落了树枝上的积雪。初升的太阳照得人暖暖的。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他选取了那些景物来体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生:纸条,雪地里的小朋友,树枝上的积雪,太阳。感觉很有生气,充满了希望的样子。

师:这才能映衬出乔伊的心境啊!最后,还有谁愿意与人分享? 生:清晨,乔伊醒来。他望了望里屋,昏暗的光线,破旧的家具,不禁有些失落。他拉开褪了色的窗帘,一阵耀眼的阳光射进屋子,一切变得那样明亮起来。推开窗子,雪花落在了他的脸颊(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出太阳了怎么还有雪花呢? 师:恩,(对小作者)这是怎么回事? 生:我还没读完呢?(众大笑) 师:是啊,人家还有下文呢!

生:(继续)雪花落在了他的脸颊,他感到阵阵凉意。抬头一看,居然是两只可爱的小鸟,站在枝头戏耍,蹦蹦跳跳,积雪便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师插话:原来是这样下雪的)啊,即使是下雪的寒冬,小鸟也依然快活,我为什么就不能快活些呢?(众掌声)

师:(插话)是啊,我还不如一只小鸟吗?(众又大笑)

生:(继续)他看到自己那辆破汽车上堆满了厚厚的白雪,就像一辆崭新的雪弗莱汽车。(众大笑)

师:(插话)雪弗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众大笑)

生:这是好像,不是真的。(众又大笑)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掌声)

师:老师再奖励你一句:乔伊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太阳走去!(掌声)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深得写作的妙招了,祝贺同学们!也谢谢同学们! 【下课】

观《爱之链》教学实录 感受名师风采

薛法根老师是苏州吴江实验小学的校长,我曾有幸听过他的课,那幽默风趣的语言,那不借助任何的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却为我们呈现出了朴实而又精彩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学生们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在一遍遍的朗读、体味中,思维被不断引向文本深处,丝毫不觉得倦怠,笑声一次次地回荡在教室中。下课铃声响,学生们的眼神充满留恋,久久沉浸于这堂奇妙的课堂旅程中。

最近,在校内语文业务学习时,又学习了他的《爱之链》的教学实录,再次感受到了他那深深的教学魅力。 《爱之链》是一篇小小说,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伊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读来使人备受感染与熏陶。

在《爱之链》的教学中,薛老师始终抓住语文课堂,突出的是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沉静思考,反复阅读,最终都能在他的引导下走出疑惑,学到知识。

从一开始的导入,薛老师就让人耳目一新。他先是看拼音写词语,每一个细微处的指导都独具匠心,给我的字词教学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字词教学还可以教得这么精彩!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洋洋洒洒地在黑板上写上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名字,然后提出了紧扣文章中心的一个问题:人物不知道,我们都知道!如此巧妙的设计,学生只要抓住问题,就能理清楚文章的脉络。

在结尾的时候,薛老师让学生续写“清晨,乔依醒来……”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写成乔依和他妻子的对话。此时,薛老师引用文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去写环境,而不是续写故事。主旨清楚,学生也更能明白什么样的心情看出来的景色是不一样的。

细细观察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细细留心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一举手,一投足,细细品味课堂中流淌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从中能够透析出薛老师教育行为背后的内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性;这样的课堂,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幸福家园。老师与学生进行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接纳,思与思的碰撞,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幸福成长!

整堂课,薛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就了有效的课堂,真正做到做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收获是巨大的,并且这将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推荐第2篇:薛法根教学实录

薛法根教学实录——珍珠鸟

师:读了课文,在你的印象里,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长着红色的嘴巴、红色的脚,灰兰色的毛,后背还长着珍珠似的白点,样子很可爱。

师:你描述的是成年的珍珠鸟的外形。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也是红嘴红脚,灰兰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长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好肥,好肥……

师:我们知道了,它好肥。(众大笑) 生: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

师:你这么一描述,肥得还真惹人喜爱了!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很调皮,它一天到晚都坐立不定。 师:淘气、调皮,这是小鸟、天性!就像你们一样!

生:我觉得珍珠鸟美丽、活泼、可爱、淘气,好象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让人喜欢。 师:你把珍珠鸟当孩子看了,你也很可爱! 生:我觉得珍珠鸟能与人和睦相处,很善良。 师:鸟也有人一样的感情。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喜欢躲在丛林里,叫声非常好听。它们生活得很自由,很快乐。 师:这是所有的鸟儿都向往的生活。

生:我觉得珍珠鸟是一对一对生活的,好象一对对的夫妻一样,分不开。 师:(惊喜地)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课文中讲朋友送我珍珠鸟的时候是一对,而不是一只。说明珍珠鸟是一对一对的。 师:你真会读书、真会思考!

生:老师,我觉得这是朋友不让珍珠鸟寂寞才送一对一对的,不一定是夫妻。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但珍珠鸟的确是一对一对生活的,就像鸳鸯一样。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是胆子很大的,它敢在主人的家里飞来飞去,还敢站在主人的肩膀上睡觉呢。 生:……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印象中的珍珠鸟,真好!现在,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珍珠鸟?可以描述一下它的外形、习性,以及给你的感受。能说一段话吗?

生:(练习后)我印象中的珍珠鸟很漂亮,红嘴红脚,灰兰色的毛,背上还长着珍珠似的白点。雏鸟很肥,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叫声尖细而又娇嫩,可爱极了。小鸟胆子很大,常常调皮地在主人的屋子里飞来飞去,甚至还会站在主人的肩膀上睡觉呢。我们都很喜欢珍珠鸟。

师:你实际上描述了鸟的外形、鸣叫、习性以及我对鸟的喜欢之情。真好!

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是一对一对生活在一起的,父母俩声了一个孩子,也是红嘴红脚,灰兰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整个婶子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细腻的绒毛摸上去软绵绵的,很舒服。 师:你摸过?

生:没有,但我从作者的抚摩中感受到的。(众赞叹) 师:这就叫感悟!

生:大珍珠鸟很胆小,常常躲在笼子里,不敢出来。 师:它出得来吗?(众大笑)

生:它不敢大声鸣叫。小鸟却胆子很大,敢在屋子里飞来飞去,而且还敢站在主人的肩膀上睡觉呢。谁不喜欢这样又美丽又淘气,又活泼又机灵的,像小孩子一样的鸟呢? 师:本来不喜欢的,听你这么精彩地一说,谁还敢说不喜欢呢?(众大笑)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珍珠鸟是一种胆子很大的鸟。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这句话,你能从这句话中听出珍珠鸟的胆子吗?“我把它(指鸟笼)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生:我听出来珍珠鸟的胆子其实并不大。它只有躲进幽深的丛林才会感到安全。 师:一定是幽深的丛林吗?

生:像幽深的丛林一样的地方也行吧。

师:课文中描述的是一丛繁茂的吊兰的垂蔓,就像幽深的丛林一样。

生:我也觉得珍珠鸟胆子小。一丛吊兰的垂蔓要蒙盖在鸟笼上,它才会感到安全。 生:我从主人对珍珠鸟这么小心的照料中也可以看出,珍珠鸟胆子小。只有胆子小的人才需要人的照顾。

师:这就会读书!读书就是要读出言外之意、体会到言中之情。这段话,既暗含了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也包含着作者对鸟的喜欢。现在我们再来朗读这段话,就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读得也会更有滋味。 生:齐读。

师: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先看第四自然段,读一读,一共写了几句话? 生:(读后)一共写了五句话。 师:谁愿意读第一句话?

生:(读第一句话)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地来回晃动。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这一句话中能体会到写什么呢?注意这个“只”字。 生:我从这个“只”字中体会到珍珠鸟开始的时候胆子并不大,只敢在鸟笼四周活动。 生:鸟笼就像它的家,一有危险就可以躲到鸟笼里去,躲到它的父母身边去。 生:我也体会到小鸟胆子小,它害怕飞得远了会受到伤害,所以活动范围很小。 师:很有见地!在读读这三个一会儿,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鸟很快就胆子大了些,敢到屋子里活动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开始淘气了。它发现没有人伤害它,没有人管它,就胆子大起来了。 生:我从三个一会儿发现珍珠鸟非常活泼,就像天真好动的小孩子一样,作者是不会生气的,反而很喜欢的。

师:你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欢之情,了不起!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不是一下子就大的。

师:你看到了胆子变化的过程,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句话表现了珍珠鸟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教师板书:胆子越来越大。)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生:(齐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读书就要这样,从那些含义丰富的词语、句子中间,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下面几句话,请同学们自己边读边体会。 生:(边读边体会。)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生:(读第二句话)我从“竟然”这个词语看出,珍珠鸟的胆子又变大了,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教师板书:大)

生:(读第三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珍珠鸟的胆子比刚才还要大,因为现在它敢俯下身子和作者的茶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尽管大了,可是还是很小心的,是一点点挨近的,不是一下子挨近的。

窦桂梅教学实录——《珍珠鸟》

 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分享到:

分享到:

:admin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师: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板书)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引读)

生:“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

师:(解题)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 生:珍珠。我想珍珠鸟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学生情不自禁说:“好小啊!”)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二、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师: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的珍珠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生:就是“小”)瞧这一个个“小”,我们会想到好多形容小的成语——(生:小巧玲珑)

生:还可以换一个成语叫娇小玲珑。而且胆子还小,那就可以说“胆小如鼠”。 师:意思一样,但就是不美了。(学生领悟,换成“谨小慎微”)

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

(几位学生发言,一学生说这里关键是文中的“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

(学生读书,找出:“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动声色地写……”、“我不管它……”等句子,即兴精彩短评)

师:感谢你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体会语言里的滋味。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比如同学们谈到的这句——

生:(读)“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采访你(指刚才读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就是让它感觉有安全感,“我”故意用吊兰来让珍珠鸟感到这笼子跟以前的巢差不了多少。

师;“我”用吊兰来打扮笼子,实际用的是那颗——

生:用吊兰不如说是用心。所以作者要想办法用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请你再读这句,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不要吓着它们,你该怎么读?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范读,读得“小心翼翼”,而后学生读,掌声)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这声音,和它的爸爸妈妈叫得一样,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还更娇嫩,真好听。 师:(出示画面)快看,它钻出了笼子。你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雏儿,更小哟,正是这个小家伙!”(老师指导学生朗读) 师:至此,课文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出几句读读。

(学生找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我不动声色的写……”、“……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句子,读得很小心) 师: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读了一句)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没味道。 师: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为小家伙?

生: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 (连续有三五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

师:刚才你们谈到“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可以用这里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那就是“不动声色”。

师:假如去掉一个个“不”,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_____。”

(学生补充“受到惊吓”、“吓得逃跑”、“不敢从笼子里出来了”)

师:然而,这都是“假如”。我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所以,“我决不……不……不……”(和学生又把刚才这几句读了读),如果说装扮笼子,感到作者的用心,这里真可谓——(师生一起说出)用心良苦。

三、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师:原来鸟怕人,人不怕鸟,现在我怕鸟害怕,怕鸟担心,怕鸟飞走,结果呢,鸟却不怕人了,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

生:(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老师出示刚才学生说出的这段话,但把三个“一会儿”去掉了)

生:老师,这句话不完整了,你把“一会儿”丢了。 师:意思没有改变啊,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这个词重复用了三次,表现了小家伙的调皮,让人好喜欢;也有的说,这三个“一会儿”,一个比一个程度深,把小家伙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了)

生: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神气十足”。去掉这三个“一会儿”,小家伙顶多也就“神气”,谈不上“十足”,可用上这三个“一会儿”,那可真叫“神气十足”!(该生朗读这段,表现了小鸟的“神气十足”)

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读,女同学读第一个“一会儿”,男同学读第二个“一会儿”,我读第三个“一会儿”,大家读了以后一定要像小家伙一样神气十足哦!

(师生合作读,读得很精彩。然后师生结合文本继续品味小珍珠鸟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教师不时肯定学生的精彩表现)

师:作者把珍珠鸟的调皮和淘气写得的的确确——(生:神气十足),(引读)因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夜晚——

生:(读)“天色入暮,小家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引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打出这段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一人鸟和谐相处的状态,然后配乐朗读)

师:看,这就是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请给画面题词。 生:和谐。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呵呵,你用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把这句话划下来,读读。(教师板书这句话) 生: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你和我的题词一样啊。那这“依”就是——(生答:依靠,依赖)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生:信赖)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师:把黑板上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第二课时

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

师:题目是珍珠鸟,我们上节课只研究了“我”和小鸟创造的“信赖”的境界,那大鸟呢?朋友送“我”这对关在笼中的大鸟,“我”觉得真好,大鸟也这样觉得吗?……找出描写大珍珠鸟心情变化的句子读读。

生:小家伙在屋子四周活动,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候,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大鸟生气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人的可怕。 生:当小家伙贪玩,晚上忘记回到笼子里的时候,“天色入暮,父母再三呼唤……”它们急得不得了,召唤孩子赶紧回笼子。

师:(出示图片)看到笼中的那对大鸟了吗?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听,父母在生气地叫呢。(放鸟叫声)

师:听到笼中的父母会对小鸟的“再三呼唤”,想想大鸟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纷纷发言,大意是大珍珠鸟的眼里和小珍珠鸟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小珍珠鸟太天真了,大鸟们对作者是不信赖的)

生:看似自由的小鸟,也只不过在房间活动,它压根就不知道窗外的世界有多么宽广多么美妙,这种自由又是多么的可怜。当它身体钻不出笼子的时候,也便失去了身体的自由。由此,我们了解到,大鸟呼唤的就是,一句话:孩子啊,我们大鸟的今天就是你小鸟的明天。(热烈掌声)

师:其实,你们说的这些,不就是大鸟发自心灵的呼唤吗? 生:其实它们呼唤的就是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而不是这里的笼子。 师:让我们先听听千百年来笼中鸟的呼唤吧。

(提供关在笼中鸟的话外音,出示白居易的《看嵩洛有感》、司马光的《放鹦鹉》、欧阳修的《画眉鸟》),学生朗读)

师:这诗中的“笼中”,“笼樊”,“金笼”,再精致华美、精心装扮的笼子,也挡不住它们的呼唤。它们呼唤,离开这笼子回到哪里?

(语文课堂网 www.daodoc.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珍珠鸟) 此文转载

生:回到密林深处,回到它们自己真正的家。

师:回到课文第一句。作者以为这笼子就是鸟儿的巢,在鸟的眼里,笼子和巢、家一样吗?它们的巢应该在哪里?(播放象形字“巢”的演变过程)

生:它们呼唤的,是要离开这些笼子回到森林,到属于它们自己的树上的巢。那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师:是啊,方寸之地,何谈信赖!这渴望获得生命尊重的鸟,即便死,也不愿被笼子囚禁,这笼子也许就像它们的牢笼,说不定就是自己的坟墓呢!(给“笼”字加上方框) (师生探讨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的不同,认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作者笔尖端流泻下“一时”而不是“一生”的感受,如果作者真正喜欢珍珠鸟就应该放飞它们,让它们自由飞翔)

师:如果说,刚才我们理解小鸟的“信赖,就给它……”那么,此时这个“给”应该换成什么?

生:还!(改课件:“信赖,就还它……”)

师:这一字之差境界是多么不同!请用这样的句式再次呼唤出大鸟们心中的信赖。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应有的尊重。 生:人和鸟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要建立信赖的关系,那么信赖,就还它平等的权利。

生: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掌声) 生:……

师:谢谢你们发出的这样多的感慨。一个“还”字的不同,意义就不同。也许,你们理解和感受这么多信赖的内涵,才是大鸟眼里的信赖。

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

师:谢谢你们给大家的启发。原来,信赖的美好境界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这样才能得到两者的真正平衡。精神心灵才会相通,相属。彼此有一份强烈的安全感。就好比我们信赖一个朋友时,因为我们知道它是可靠的,真实的,不需要作出什么来的一样。 生:所以我要说,人,不能按人的意志安排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不能以人的幸福为标准判断一切。这样的信赖不是真正的信赖。

师:那,我们就按照我们理解的信赖,改编改编教材。如你们所说,放飞它们,还有必要用心装扮笼子吗?

生:我们就把课文可以改写成——“我不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鸟儿们依然会把笼子当作第二个家,从中传出的笛儿般的声音依然轻松自在。” 师:更重要的是,笼子的门是开着的,想飞出笼子就飞出,想飞回笼子就飞回笼子。甚至连笼子都不用设置,整个屋子就是小鸟的家。(擦掉“笼”字)

师:真正的信赖,‘我”还有必要“决不……、不管……、不动声色”吗?

生:我们就可以把课文改写成——“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也不会。”学生答出“大惊小怪”、“难过”“害怕”……)

师:真正的信赖——小家伙白天,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大鸟还会生气地叫吗?夜色入暮小家伙还在和我玩耍,大鸟还会再三呼唤吗?(改课件)

生:我们就可以把课文改写成——“白天,小家伙不仅在我的肩头睡觉,哪怕在我的手掌上翻跟头,大鸟也不会生气的叫了,夜晚,假使小家伙贪玩一些,大珍珠鸟也不会再三呼唤小家伙赶紧回去了。”

师:是啊,真正的信赖非得等把窗户关久了,才打开吗?

生:不用。可以改写成——“不用多久,它最多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就飞出去了……” 师:“小家伙”想飞出窗外就飞出窗外,还可以再回来,依然趴在我的肩头做梦,我们打开的不仅仅是窗户,而是心灵的窗户。下面,就请大胆想象,因信赖创造的这种美好的境界。(学生听音乐,创作。六七分钟后学生发言。)

生:我打开鸟笼,让它们出去透透气,可是它们一去不复返,就连小家伙也一去不复返了。鸟儿们感受大自然的呼唤,蓝天是鸟儿飞翔的家,草原是鸟儿生活的家,那树上的巢啊,是鸟儿休息的家。自由就是它们的家。 师:是啊,在人的世界中,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在鸟的世界里,如果我们还说“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信赖最基本的平等与平衡。如果你是作者你放不放?如果你是珍珠鸟,你飞不飞?

生: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放了他,因为我想给他自由。 生:我也会放。

师:老师想问你若是鸟,你飞不飞? 师:那你宁肯失去蓝天,丢掉你翅膀的飞翔? 生:我不会飞,因为这里很好,作者对我很照顾。

生:我也不飞,因为我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如果我们飞走了,是自由了,可是面临的危险太多,不是又要它承受不自由吗?要自由,代价也是无价的。晚了,一切都晚了,要是回到从前,人没有这么多,没有这么坏,也许就好了。 后面的学生都在说不会飞……

师:看来大家都习惯了这舒适的生活,忘记了自己曾经飞翔的天空!作者放还是不放?鸟走还是不走?这的确是个两难问题。这也不是放与不放,走与不走这么轻松和简单。一句话,我们人类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经营这个世界?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下课) 板书: 珍珠鸟 真好!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推荐第3篇:薛法根执教

薛法根执教《鞋匠的儿子》课堂实录

一、板块一:导入,学字词

★体现意图:学一篇课文,要学积累

1.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学生读题。见过鞋匠吗?和擦鞋的是一样的吗? 【教师不提的话,学生真的会有疑义】

2.看这个“匠”字,专门做鞋子的叫——鞋匠;专门种花的叫——,专门造房子的,专门教书的„„

【一字开花,低年级常用,这种把意思理解与积累运用结合起来的组词,能帮助学生以一串十,归类记忆,思维和语言都能得到训练。】

3.学一篇课文,就要像用“匠”组词一样,要学积累。

4.预习过课文了吗?来听写词语。请出两名学生,上黑板,每人写三个,不会写,可以抄语文书。

第一组词语:优越、尴尬、傲慢

第二组词语:羞辱、静默、赞叹 5.讲评反馈,重点关注“尴尬”一词。

【这个词是一个易错点,事实证明,课堂上无一生写对,反复强调,甚至让学生当堂订正两遍,有必要。】

6.读词,关注反义词,帮助学生理解意思。

出身优越,相反的,可以说出身贫寒、出身卑贱、出身低贱„„ 师强调:学到一个词时,要想到它的反义词。

尴尬——反义词?自然、自在,师:给你一个词:潇洒

傲慢——反义词?谦虚、谦逊,师:比谦虚还要谦虚,谦虚到了极点,那是——谦卑

羞辱——反义词?赞叹、赞美、赞赏、赞扬,师:还不够本质,那是尊重、尊敬

静默——反义词?吵闹、喧闹 赞叹——反义词?贬低、嘲笑、侮辱 师小结:学词语,要善于积累,会读,会写,会理解,从反面意思来理解。 7.词语归类:所有这些词语都用在谁的身上?生:参议员(板书) 8.师再次强调:课文中的词语要善于积累,学会归类。

【此段教学很扎实,也很灵活,它调动起了学生的已有积累,信息量大,思维强度大;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理解得深入、全面;还进行了词语的归类,提示了联系;实现了和下面教学的无痕对接。】

二、板块二:读文,学概括

1.课文读过了吗?会读了吗?读熟了吗?有问题吗?课文写了什么? 2.生交流,师帮助,概括出了两件事:化解羞辱、化解分裂 3.小结:课文读懂了,还要学会概括,要准确、简要。

【连环炮式的一个个小问题,学生回答几乎不假思索,所提的这些问题,都是基于学语文的惯性思维,但是,教师所要强调的,是这最后的猛然一问,是一声反问或追问。学法指导渗透其中,尤其是在学生概括不简要、不准确的情况下,体现教师“帮助”与“引导”的过程】

三、板块三:感悟“伟大”

1.自读第一件事,思考:林肯最伟大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

生1:伟大的是宽广的胸襟 师:怎么感受到的? 生:我非常感谢你„„

生2:伟大的是他的谦逊、朴实

师:比谦虚、谦逊更谦虚的是——谦卑。 从哪儿感受到? 生:愿意为每个参议员修鞋,体现人人平等。

师:是啊,你能为我修鞋吗?你都不愿意,可林肯却愿意,体现了他的这种谦卑、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3:诚恳

师:他的每一句话都是诚恳的,没有虚情假意,真诚是很伟大的

生4:爱国

师提示纠正:这是第2件事中的

生5:聪明

师引导点拨:比聪明更聪明 生:聪慧

师(笑):一般夸奖小孩用聪明,夸奖成人用智慧。你很聪明,很聪慧! 3.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交流时提到了,林肯的伟大表现在这样几点:一是大度,没有因羞辱而与参议员针锋相对;二是真诚,他的每一句话、所要做的事都是真诚的;三是谦卑,他是总统,可愿意做鞋匠帮参议员修鞋;四是智慧,着重表现在他的语言,让参议员从开始的羞辱到静默,最后变成赞叹。林肯伟大吗?伟大在什么地方?

生:伟大,伟大在语言的魅力

四、板块四:聚焦语言,学说话

1.师:林肯特别会说话,说得化羞辱为赞叹,这就是他语言的魅力。你们想学说话吗?会说话吗?会像林肯一样说话吗?板:学说话

2.出示“羞辱”这段话,指读,什么意思?

生:他的父亲是一位地位低下的鞋匠,所以他希望借此机会羞辱林肯 师:他羞辱谁? 生:羞辱他父亲

师:因为他是鞋匠,再羞辱他,因为你是鞋匠的儿子;因为他出身低下,什么逻辑?

生:因为他们大多是名门望族 师:这是羞辱的意图,羞辱他什么? 生:身份

师:身份?他现在是总统。想想看,羞辱他什么? 生:出身卑微 师:他们是名门望族,林肯却是鞋匠的儿子;他们出身优越,林肯出身卑微;他们高人一等,林肯低人一等 相机板书:出身卑微、低人一等

师:所以说这段话时,参议员是怎样的语气?生:傲慢

师:谁来说 生:个别说 师:相机指导注意“你”后的停顿、强调“鞋匠”二字

师:他父亲是不是鞋匠?他是不是鞋匠的儿子?参议员没有说错。可他们说的是这个意思吗?他们其实说的是什么?

生:出身卑微、低人一等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他出身卑微、低人一等? 生:如果直接说,有失身份。这样说,更能羞辱

师点拨:这样说话是话中——有话,话中——带刺,话里——藏刀,恶意吗?好意吗?

师:如果有人这样说,你会怎样? 生:以牙还牙; 生闷气 ;以暴治暴„„ 师:这些都正常,一般人都会这样说,这样做 3.学习林肯说的三段话 (1)分别指名读三段话

第一段,学生读不流利,指导读好长句“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一样做得那么好”,师相机范读,注意“我知道”后的停顿、强调“那么”。

第二段,学生读得较流利;

第三段,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师评价:你已经有点像林肯那样,具有演讲的口才了。

(2)体会第一段话语言的魅力

师: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生:我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一样„„ 师:父亲是一般的鞋匠吗?生:不是

师:是卑微的鞋匠吗?生:不是 师:后面还有一句,生读

师:父亲教会了我做鞋子的艺术,是伟大的鞋匠 生:还有一句„„

师: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吗?你们认为是卑微的鞋匠,我认为是伟大的鞋匠,伟大的鞋匠还有一个伟大的儿子。多有力量的语言啊!

师:还有哪里?语言有力量,有战斗力? (3)体会第二段话语言的魅力 生:如果你鞋子不合脚„„

师:给对手修鞋子,给所有的对手修鞋子,给反对他的对手修鞋子,为什么? 生:想要化解矛盾

师:听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 生:想让他们知道人人平等

师:参议员认为人人不平等,我林肯认为可以做总统,可以做鞋匠,人人平等

师:还有哪里?

(3)体会第三段话语言的魅力——抓关键词“感激” 生:不想让他们不支持,引起国家分裂 师:出示第一段,哪里有力量? 生:感激

师:明明是羞辱,为什么还要感激?必须用这个词,谁看出来了,就是学会了第一个说话的艺术。

生:按例说,他应该反驳,但他却感激,让参议员呆住了,出乎意料 师:想想是什么让参议员感到意外

生:比如有人当皇帝,他如果有不光彩的一页,会把这一页抹掉。他却认为父亲很伟大

【让学生发现语言的魅力,还是有一些难度。此处学生的回答有一些意思,但仍不够。】

师:我来告诉你们吧,来揭示一个秘密。

师:你们看,参议员的羞辱,带有贬义吧?生:贬义。 师:恶意吧?生:恶意。

师:而林肯的感激却带着善意。因为什么样的人才会受到感激? 生:恩人、朋友„„

师:一般是恩人吧,朋友吧,帮助过的人吧,林肯越善意,越能反衬出对手的敌意,所以,这里是用善意对恶意,说出来的话是善言。这样写,就写出了人品和人的不一样。

师:你们看,后面还有一句:他已经过世了。羞辱一个已经过世的人,像话吗?生:不像话。

师:好意思吗?生:不好意思 师:过分吗?生:过分

师:于是参议员认为,该不该羞辱?生:不该

师:而且过世了,而且他儿子还感激,所以令参议员惭愧,所以他们才静默。读好这一段。

师:还有吗?你们都是参议员,林肯这样说,父亲帮你们做过鞋子,和你们家人熟悉吗?

生:熟悉

师:这样拉近了关系。你们好意思吗?生:不好意思

师:把挑头的参议员说得不好意思,这是故意对傲慢的参议员说的。 师:提醒一下,这段话中还有两个“如果”,想想看 生:不是对一个参议员说的,而是对所有的参议员说 师:不是这样

师:看不出来吧,提醒一下。参议员修鞋,会不会找林肯?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照例应该去做鞋匠——你们认为做鞋匠,是丢人现眼的,现在我就给你们修鞋子吧,这就叫——顺水推舟。这里用了两个词,哪两个?

生:帮、帮忙

师:我这个鞋匠对你有帮助吗?有意义吗?所以参议员不好意思,而林肯认为正常,因为人人平等,他不认为当了总统就高人一等。

师:再思考,是什么让参议员震惊了?林肯“以( )服人”? 生:以诚服人;以理服人;以善服人„„ 师:林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诚服人,以善服人,以心服人。什么心?伟大的心灵,谦卑、善意„„这伟大的心灵、胸怀转化为他的语言,就是——他愿意做一个鞋匠,做一个伟大的鞋匠的儿子,为你们修鞋,我愿意帮你,那言下之意,你们也应该帮助我,支持我,因此,所有的参议员从羞辱变成赞叹。

师:小结板书:化羞辱为赞叹,化矛盾为赞叹,化尴尬为潇洒

【发现语言内隐的表达秘密,不要说学生,老师也发现不全,表达不到位,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缺乏意识,缺乏慧眼。课堂上,虽然学生说得不到位,甚至说不到点子上,但老师的有意识,巧妙的点拨,还是让学生有了感觉,有了发现,有了收获,有了提升。】

师补充林肯“化解刁难”的两段资料:第一段:有人讽刺林肯做人“两面派”,林肯这样回应:“要是我有另一副面孔的话,我还会带这副难看的面孔吗?”这里语言的魅力在哪?

生交流后师小结:故意曲解“两张脸”,这样说话,能以柔克刚,很有力量。也是一种自嘲。

师:介绍第二段资料:一个外国人看到林肯在擦皮鞋,嘲笑说:“你竟擦自己的皮鞋?”言下之意林肯不干正事。林肯说:“难道你擦别人的皮鞋?”把这个外国人说得哑口无言。

生交流后师小结:这是智慧的语言,林肯不愧是伟大的总统。

【一个“感激”,尽情展现了林肯说话的魅力。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由表及里,体会了深层的表达艺术,学说话,学像林肯一样说话,真的学问很深。】

(4)体会第三段话语言的魅力——抓关键词“忠告” 师:除了“感激”,还有一个词 生:忠告

师:参议员们是恶言恶语,林肯却称之为“忠告”,这忠告就是——永远是鞋匠的儿子,但意思不一样。我不是出身卑微,我就是我父亲的儿子,每个人都是父亲的儿子(女儿),这是天经地义的。你们羞辱,难为情吗?应该吗?你还有话可讲吗?

师:林肯说的鞋匠的儿子,和参议员们说的鞋匠的儿子,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参议员是从反面来说,林肯却是反话正听,于是你刺过来的矛„„ 生:就没了

师:扔过来的刀„„ 生:就断了 师:于是你就„„ 生:无话可说了 师:小结板书:故意曲解

(5)体会第三段话语言的魅力——抓关键词“知道” 师:第三段中还有一个词——知道

师:林肯的谦卑让参议员们无话可讲。这样说衬托出父亲的伟大、高贵,这叫什么说话技巧?——自谦 自谦我很卑微,卑微到连鞋匠也不如 此处,林肯先是用了“感激”,再用“忠告”,最后用“知道”。

师(一连串追问,生回应)参议员还羞辱吗?笑得出来吗?应该吗?有话可说吗?

师:就是因为这段话,化羞辱为无形,让一切羞辱烟消云散。齐读。 (6)体会之后两句话的作用

师:照例可以结束了,可林肯还没罢休,后面两段话有何作用?自己找,发现说话艺术了吗?

生交流后师提炼:你刚才说我父亲卑微,我说:伟大,意思相反。你想羞辱,我确定,他的手艺无人能比,我引以为荣。(板书)每个行业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做得好与不好,这是人人平等(板书)现在你们羞辱别人的理由还够吗?这叫针锋相对。

五、板块五:实践运用,课堂练笔

师:学会说话了吗?我们来做个课堂练习:你竞选班长,有人说:你做事丢三落四,我们怎么放心把班级交给你呢?”这也是恶意的,反对你的,请你学林肯,想想应该怎么说,三分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动笔书写

师:巡视,相机指出问题

师:这样写行吗?“我虽然丢三落四,但每次都能把东西找回来”(不行,中了圈套)

师:这样写行吗?“我丢三落四,可你不也一样吗?”(这样针锋相对,愚蠢)

师:这样写行吗?“我丢了什么?落了什么?这个学期一样也没丢(不会说话)

生交流:我非常感激你让我想到我这个缺点,我一定会记住你这个忠告,以此事来警醒我自己,况且有些小事应该忘记,让我能更多地关心班级的大事。(写得好!)

生交流:略 师小结:对自己的事丢三落四,对班级的事时刻用心。

六、板块六:学构思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没有写外貌啊之类,写了什么? 生:事情

师:对,以事写人。写了两件事,化解羞辱、化解分裂。为什么写这两件事?写三件行不?为什么不写我刚才补充的两件。

生:交流

师:文中选的两件事有内在联系,你们看,化解羞辱是小事,化解分裂是大事;化解羞辱针对自己,为己,化解分裂是针对国家,为国;化解羞辱是生活中插曲,化解分裂事关民族国家统一的事业,一个寻常,一个重大;再有,化解羞辱是做人,化解分裂是做事。以事写人,要从不同角度选故事。(板书)

师:另外,文章的详略上,两件事中哪一件重要?详略呢?重要的事只写了一段,另外一件却写了五段。为什么?

师:有详有略,要看因和果。一般“因”写得重,涉及伟大人物的形象,因为有了这因,才有后面维护统

一、解放黑奴这事,主次之分。再说题目是鞋匠的儿子,而不是伟大的总统。

师:写事的文章,一般要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为什么只写人物的语言?

生:语言见智慧

师:小结板书:以言表人,言为心声,让人物开口说话。

七、板块七:总结

1.总结板书:一要学积累,运用。二要跟着人物学说话,这是艺术、技巧,要用心学,马云说过:平庸的人用嘴说话,聪明的人用脑说话,智慧的人用心说话。三要学构思。

2.推荐阅读林肯的故事

推荐第4篇:珍珠鸟·薛法根

《珍珠鸟》教学实录

薛法根

一、互相认识,导入。

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不认识!)没关系!我也不认识你们。 板书:薛法根。 师:老师叫什么? 生1:薛法根。

师:你叫什么?握个手。 师:老师叫什么? 生2:薛法根。

师:你叫什么?握个手。 师:老师叫什么? 生3:薛法根。

师:这名字好听吗?你叫什么?你的名字好听吗? 师:认识了吗? 生(齐):认识。 师:老师叫什么? 生:薛法根。

师:这名字好听吗?我们认识了,就可以上课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手指板书的课题) 生:珍珠鸟。

师:都预习了吗?有不认识的字吗?(没有)有不理解的词吗?(没有)那老师考考你,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师:(请1生回答)看着我?谁?你有点恐惧。

师:知道在哪儿吗?都了别人的文章,你要知道人家的姓名,看看在书上什么地方? 生:冯*才。

师:大声说一遍。(冯*才)冯和才说的很清楚,中间的字很模糊。很陌生对不对。如果这个字不认识有什么办法吗?(生:查字典)不认识的字要勤查字典。现在没有字典怎么办? 生:问老师。 师:对喽!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生读不清)冯什么才?对,这个字念ji。

师:看,骥是形声字,板书马字旁。板书,右半部份就是音,也念ji。一起念一下这个字!再念!再念!

师:冯骥才的骥,注意,这个骥就是千里马。冯骥才先生生于1942年,他属什么? 生:马。

师:对!就属马。老先生今年75岁了。

师:冯骥才先生,你看,他的父母起名字有意思吧,他的父母希望看他成为千里马一样的人才。称为(冯骥才)

师:记住这个名字,大声地说这篇课文的作者叫(冯骥才)

师:课文是第一人称来写的,所以课文当中冯骥才先生用的是(我),其实就是(冯骥才) 师: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珍珠鸟? 生:三只。 师:说具体点,

师:这名字好听吗?两只大的,一只小的。 师:两只大的,一只小的,换个说法叫··一对大的,一只小的。 师:一只小鸟,叫什么? 师:这名字好听吗?雏儿。 师:大声说:雏儿。

师:同学们伸出手,这个雏儿也是形声字。左边是声,这个字也念刍,念。右边这个字念什么,zhui,连起来读(雏儿)

师:刚刚生出来的小鸟叫(雏儿)

师:小鸟的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所以他用了一个表示短尾鸟的字,叫隹,一起念(雏儿)。

二、品析珍珠鸟外貌(抓住分号讲解)

师:珍珠鸟的雏儿见过吗?冯骥才先生用了40个字把珍珠鸟雏儿的样子发出来了。 出示【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师:谁来读?

师:读出了那只可爱的雏儿,谢谢你,一起来一遍。(齐读)

师:头脑中有他的形象,注意,40个字用了两句话,前面一句,后面一句。中间用了一个什么?(分号)他表示什么呢? 生:结构一样

师:不是结构一样,这两个结构是什么关系?你和你的同桌中间有个分号,是什么关系? 生:对称关系。

师:你俩对称吗?什么关系?叫并列关系。明白了吗?什么关系? 生:并列关系。

师:我们来看这一句,你读上一句,你读下一句。 【一学生把蓬松的蓬读成了feng】

师:这个不念feng,因为他有一个草字头,念peng。比如你的头发叫蓬松。 师:看一看,这两句怎么并列的?前一句写什么?后一句什么? 师:你再读一遍,(1学生读前一句),写它的什么? 生:写它的嘴、脚、后背。

师:这是鸟身体重要的——部分,是吧。写它的部分,局部的特点,明白了吗?再读一遍。 师:这三个部分都是抓住他的什么特点来写它的形状?红嘴红脚 生:颜色。

师:发现了没有,珍珠鸟这雏儿的颜色很美。请坐。

师:那下一句呢?(1生读)也写它的样子的吧,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生:侧面。

师:侧面?背面?还是

师:发现没有,刚才叫局部,那这里呢?再读一遍。 生:写它的整个身子。

师:它的整体,前一句写它的局部,后一句写它的整体。中间用一个什么号?明白了没有,请坐。

师:所以这个分号都是讲他的样子,前一句写它的颜色,后一句写整体,中间用一个分号。 一起来读,男同学读上句,女同学读下句。

师:你看,写鸟,先写他的颜色,再写他的形态。如果你要写老师的形态,可以写吧,有人这么写,说,大脑袋,细长腿,一笑露出两颗大板牙。这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局部)接下来用一个分号,然后接下来怎么写呢?岁数大了,背越来越驼,就先一匹单峰骆驼。 你看,写人也可以这样写吧。【迁移写外貌的写法】

师:再看看,这里面有一个句子。“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那小鸟背上有没有白点?(没有)没有,为什么还要写?如果换做我,我就把它删掉,不写。【指导:写外貌,要写明特点】

生:因为成年的珍珠鸟是有那个白点的。

师:雏儿没有啊,可不可以这样写,或者这样写长大后,后背生出了珍珠似的白点,为什么这样写? 生:···

师:你不说,我们还明白,一说就都糊涂了。

师:这句话可以这样写,小时候——。长大后——。 生:小时候后背没有白点,长大后珍珠鸟后背有珍珠的 师:不是后背长珍珠哈,是(珍珠似的白点),哎,对。

师:这是珍珠鸟的特点,如果不写这句,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很多鸟都是这样子的,对不对?但是加了一句,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白点,特指这是什么鸟? 生:珍珠鸟。

师:我们写一个事物的时候,有的时候,看到的没有,你也可以怎么样?通过想象,把他写出来,点明这个事物的特征,明白了吗?冯骥才先生这样写好吗?(好),40个字就把珍珠鸟雏儿的形象写出来,一起读。

师:这是写它的形态,如果我再加一个分号,可以再写什么?【拓展】 生:写他的叫声

生:它一叫起来发出娇嫩的声音,

师:作者在课文中不叫它雏儿,叫他什么? 生:小家伙。

师:对啊,叫他小家伙和叫雏儿有什么不一样? 生:小家伙叫起来更亲切,雏儿感觉很可爱。 师:是的,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表达了我对雏儿的喜爱之情

师:对,表达喜爱,比如“这小鬼”,我拿走一个“小”字就不对了,“这家伙”“这老家伙”(学生笑)这是骂人的,对吧,所以小很重要。明白了吗?称他什么?如果不称它小家伙,师:还可以称它? 生:小不点。 师:还可以称它? 小东西。

师:如果叫它小东西就不好了。 生:可以叫他小可爱。 师:哎——对了。 师:很淘气,可以叫他 生:小淘气。

师:作者对这只小鸟,非常的喜爱。【板书:喜爱】

师:小鸟很可爱,所以作者喜欢他。那老鸟,作者喜欢吗?【转:我对大珍珠鸟的喜爱】

师: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对老鸟喜欢吗?(一名学生读)喜欢吗?【喜欢】哪儿看出来? 生:因为我把鸟儿放在编织的笼子里。而且笼子还有干草。 师:哪几个词一读就知道,我很喜欢? 生:舒适温暖。

师:对啦,舒适而温暖的巢,这是我精心准备的。 师:对吧,很可爱,我喜欢老鸟。读第2小节。 【学生把幽深读成幽灵】

师:还有一个,垂蔓,这个字读wan,是个多音字读man,也可读wan,这个字在这里读wan,表示植物的茎。读一读第二节,要读好啊。

师:指导:干嘛那么严肃呢,有点笑容好不好,用眼睛看,不用手指,用眼睛看,从左往右看,眼珠子移动。 【生读书】

师:非常好,喜欢老鸟吗?哪里看出来喜欢? 生:我把他挂在窗前。 【等待学生】

师:(追问)挂在窗前就行了吗? 生:一盆吊兰盖在鸟笼上。

生:我从吊兰的垂蔓看出非常的美。

师:垂蔓蒙挂在鸟笼上,这个鸟觉得~~~?——很安全,明白了吧?

师:这就是我对珍珠鸟的一种喜爱。刚才筑了一个巢,现在让这个巢变得更安全。珍珠鸟是一种很怕人的鸟,一见人就怕,所以要蒙盖在鸟笼上,明白吗?

师:这就是我对老鸟的喜欢,看着我,我喜欢你吗?你看得出我喜欢你吗? 师:(眨眼放光)这就是表示喜欢,眼神,动作里面都包含着喜欢,明白了吗? 师:请坐,发现了没有,我不但喜欢雏儿,还喜欢(老鸟)(笑)不叫老鸟,是雏儿的父母,叫大鸟。

三、品悟美好的画面,体会信赖。

师:这篇课文,先写了我爱大鸟,再写喜欢这只小鸟,这篇课文是不是就写了我爱大鸟,我爱小鸟,我爱这一家子鸟?是不是?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大声读课文,发现了没有,发现了举手。都发现了吗?

生: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信赖不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吗?

师:好,把它划下来。作者不但表达了对鸟儿的一种感情,还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读!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美好的境界,也就是美好的画面,让人感到温暖的场面,快速默读3456四个自然段,看看作者所写的哪些画面是美好的?发现美好的画面了吗? 师:默读,头脑中要有美好的画面感,要有画面感。 师:哪些画面很美好?

生:小家伙从外面钻出来的画面很美好。

师:探出头来。探出头来张望这个示意多美好的画面呢,好请坐,还有更好美好的画面吗? 第四小节:小珍珠鸟渐渐信赖我,这很美好 师:哪一个画面是很美好?

生: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还有哪个画面?

生:它啄我的手指这个画面很美好。 师:发现了吗?就像你家里的猫怎么样?舔舔你,就像你家里的狗朝你叫朝你摇尾巴。哎,朝你叫,朝你摇尾巴,很美好吗,画下来,啄手指,还有美好的画面吗?

生:第六小节,不一会儿,这小家伙便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啊,不停地咂嘴,大概是在做梦呢? 师:什么画面?

生:不停地咂嘴,大概是在做梦呢?

师:对,它睡得很熟,对啊,睡觉,入睡,做梦的画面也很美好,还有? 生:一点点接近,然后碰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也很美好。 师:什么事,什么画面? 生:俯下头来喝茶。

师:看见了吗,它喝谁的茶,喝我的茶,美好吗?美好,对不对,哦,还有美好的画面吗? 生:也是在第四小节,它神奇十足的站在书架上,那个它站在我的书架上面,就让我想到它一副很满足那种画面,感觉小家伙很可爱,感觉这个画面也很美好。

师:对呀,神奇十足的站在书架上,走来走去,对吧,还啄着书柜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啪啪啄,哈哈,多美好! 生:我还从第四自然段的后来它完全放心你,索性用它的小红嘴啄哒哒啄我正在写字的笔尖,美好的画面是啄我正在写字的笔尖。

【聚焦最美好的画面——做梦,深入感受信赖】

师:哎,啄我写字的笔尖多美好,好,同学们,课文中写美好的画面,美好的境界有很多吧,但是哪一个画面是最美好的境界?告诉我,两个字。 生:做梦

师:哪个词?(做梦)做梦?对了,睡着了,做梦,好,我们来看这一段,是这样的画面吧!厉害,最美好的画面,往往课文用了一副插图,这个画面被你们命名叫,做梦,好,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嗯,请你来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啊,不停地咂嘴,大概是在做梦呢!】 师:嗯,读的真好!美好的境界用美好的朗读表现出来了,那我问你,这个画面美在哪儿,好在哪儿?

生:这个画面美在小家伙趴在我的肩膀上不停的咂嘴,这很美好 师:哎,美好,是很美好,因为鸟睡在什么地方感觉很正常啊? 生:鸟笼子里面。

师:哎,鸟笼子,或者高高的树枝上,很正常吧,它睡在哪里不太正常啊? 生:睡在我的肩膀上。

师:是不是这样,你们看到过有一只鸟睡在人的肩膀上吗? 生:没有。 师:不可思议吧,很意外吧?就是基本上看不见这样的场面,画面,但是恰恰在这里出现了,美好往往来自于不可思议,来自于不可想象,这里面哪个词表达了美好的境界,意外,不可思议,看到了吗,哪个词?

生:它睡得好熟啊;这小家伙竟趴在··· 师:哪个字? 生:趴在。

师:不是。看得见的字往往不是,哪个词,趴在肩膀上很惊喜,哪个词? 生:做梦。

师:你才做梦呢! 师:哪个词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了。注意啊,有些字啊,我们往往会疏忽,少了它,也不感觉到什么,但是,它能表达那种意思。 生:竟。 师:大声说。 生:竟。

师:圈出来,竟然睡在我的肩膀上,还有一个词? 生:生怕

师:微笑)也表达那种意外,意想不到,那种惊喜的词?和竟意思差不多的? 生:居然。

师:好,把这两个词圈出来。现在请你站起来,再读一读,读到这两个词要注意,极其不可思议,读出来。

【学生读得不够连贯】

师:很好,注意,连贯地读,更好。美好的画面,要连贯地读出来。掌声鼓励。 师:小朋友,你在谁的怀里会像这只鸟一样安然入睡? 生:母亲。

师:你能在我的怀里安然入睡吗?不可能吧。但是小鸟能在人的怀里安然入睡,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信赖。

师:在母亲的怀里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信赖。【众笑】改口:很温暖。 师:还有呢? 生:很美好。 师:还有呢? 生:自足。

师:回到家里,在妈妈怀里在睡一下,呵呵呵。很温暖,很安全,很幸福的感觉。小鸟当时就是这种感觉,安然入睡。美好的画面,读。 【有一天,···】

师:嗯,这幅美好的睡觉的画面,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创造出来的? 生:信赖。

师:是谁信赖谁?(鸟信赖人)【板书:信赖】 师:珍珠鸟原来是一种很怕人的鸟,信不信人? 生:不信。

师:不信,完全不信,但是在他的肩上睡着了,这就是完全信任,这叫信赖。那雏儿是怎样一步一步相信我,最后完全相信的呢?我们来看看课文第4自然段。【聚焦逐步信赖的过程】

【学生读书】

【起先,这个小家伙它····】 师:信不信?(生:不信)完全不信。 生读:随后··· 师:这时候信不信了? 生:有点信。

生读:这时候,··· 师:信不信? 生:信了。 师:是不是完全相信?(没有)因为他还偏过头来,看看我的反应。 生读:后来,他完全放心了,···· 师:这时候呢? 生:信了。

师:这叫信赖,读得非常好,请坐。

四、变换角色复述,转换体验信赖。

师:从不信到信赖,从害怕到信赖,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课文是从我的角度来写的,但你知道这只雏儿,这只小家伙是怎样想的吗?它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我的?不知道,对不对,我们来体验一下,好吗?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小珍珠鸟,你来讲这段话,讲信赖的过程。看看这时候手,小珍珠鸟是怎样建立对人的信赖。【全体学生练习讲述逐步信赖过程】 师:如果要这么写,这里面的“小家伙”应该是——谁?【细致指导人称上的对应改变】 生:我。

师:这里面的“它”应该是——谁? 生:珍珠鸟。

师:那这里的“我”应该改成什么? 珍珠鸟。

师:【笑】冯骥才先生成了小珍珠鸟了哈!这里应该变成? 生:冯骥才。

师:或者是——应该改为他,知道吧。 师:现在考考你,刚才是人看鸟,现在是? 生:鸟看人。 师:现在你是? 生:我是珍珠鸟。

师:我们来看哈,引导再读第4节。

生读:起先,我只在笼子四周······ 师:你怎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生:我害怕人。

师:因为人会抓鸟,吃鸟。 生读:随后···

师:嗯,你这么折腾,人有什么反应? 生:他还没抓到我。 师:他一直在那抓鸟吗? 生2:他没有任何反应。

师:有没有大声喊叫,有没有来追我,有没有拿鸡毛掸子来打我?(没有)哎,没有反应。 生读:渐渐的它胆子大了【众笑】渐渐的——我——胆子大了。 师:因为他没反应嘛,所以你胆子就大了。 生读:就落到了他的小桌上,离他较远。 师:为什么离他较远?

生:因为我还没有完全相信他。

师:害怕近了,一把被他抓住怎么办呢,是不是? 生读:见他不去伤害我 师:(纠正)不来。

生读:见他不来伤害我,我就一点点的挨近,··· 师:瞧瞧他的反应,他有什么反应? 他没有反应。

师:【笑】太有意思了,他没有反应,这是什么反应?他没反应,还是有反应的。比如他脸上的表情什么样的?想象一下,他看着我在这喝茶—— 生:他看着我

师:对,好的,还有呢?

师:看我要干嘛。【笑】盯着干嘛?你马上就飞走了。脸上? 另一学生:带着微笑。 师:还一边? 生:写字。

师:不叫写字,叫(写作)哎,对了。

师:微微一笑,不动声色,微微一笑,继续写作。这叫没反应,还是有反应的哈。 生读:后来,我完全放心了,索性····

师:抚一抚你细腻的绒毛,你啄两下他的手指,想干嘛?想吃吗? 生:想表达我对他相信的感情。 师:不是相信的感情。 师:【众:信赖】信赖

师:换个词好吗?你世界中只有信赖这个词吗?(引导:啄两下手指,猫添你两下,挠你两下)

生:想表达我对他的友好。 师:还有呢? 生:喜爱。 师:不单是友好喜爱,还有什么啊?这只狗围着你蹭来蹭去,这叫什么?告诉你,这叫亲昵。你在你妈妈那里平时是不是这样的?【笑】你没有这样的体验,没关系哈。亲昵对不对。讲得非常好。

师:从害怕到信赖,从疏远到亲昵,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建立起来的。非常好!有点表情好吗?老师要奖励你,要吗?老师要奖励你还要犹豫吗?说! 生:要!

师:哎!对!好,继续往下说。【众笑】课文还有一小节呢。 生读:白天我淘气的···

师:嗯,你的爸爸妈妈恩恩啊啊在林子里叫,叫你干嘛呢? 他们叫我赶快回家。

师:哎,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众笑】你怎么不回去呢? 生:因为我想陪在他的身边。 【笑】

师:因为觉得这个人怎样? 生:不伤害我。

师:对你那么友好,你觉得跟他做朋友是那么? 生:亲昵。 师:那么? 生:信赖。 师:那么? 生:幸福。

师:那么?——安全,对鸟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那么自由。那么无拘无束,那么快乐。 这就是你为什么再三都不肯回家的原因,这时候两个人的感情,鸟与人的感情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什么程度?比方说,家里,你和谁的感情? 生:我和妈妈的感情。

师:不能说我和你爸爸的感情嘛?【众笑】

师:哎,对了,你和父母的那种感情。当我们有时候说不出那个词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用自己的体验来体会课文中人与鸟的那种感情,你就理解了。那你杨过鸟吗?(没有)怪不得。建议你回家养一养小动物,你的感情就会很细腻。对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就会有一种深刻的体验和了解。请坐。

师:好了!这段话知道小鸟是怎样接近人的了吧,现在每个同学自己来说一说,好不好!你自己就是小珍珠鸟,会怎么想呢?一边说一边想。 【学生练习读、说】

五、分析如何写好逐步信赖的过程【时间顺序、动作亲疏、距离远近】

师:好,都读出来了吧。课文是从人看鸟的角度来说的,我们体会的时候可以从鸟看人的角度,就可以体会到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人的。老师问你一下,这篇文章所写的从在笼子四周活动到啄两下我的手指是不是在一天之类发生的哈? 生:不是。

师:你怎么看出来不是?

生:我觉得,从小动物完全不相信到相信人是要一个过程的,珍珠鸟试探作者好多次,作者不伤害他,它才会信赖作者。 师:听明白了吗?明白了吗? 众:明白了。 师:明白了什么?

明白,相信人是需要一个过程。

师:有一个很重要的词,你没有听进去。他用了很长的时间的——,这个词记得吗?一起告诉老师。 生:试探

师:再说一遍。 生:试探。 师:再说一遍。

师:重要的词说几遍?(三遍)真聪明!

师:试探,这个试探是需要过程,需要时间的。所以你再来看一下,这里面哪些表示时间的词,很长很长,不是只有一天的词?

生:有起先(师:圈出来)、随后(师:圈出来)、渐渐的(师:圈出来)、先是、然后、后来。

师:还有一个“再”,这些都是表示什么? 生:表示时间的词。

师:表示时间的?(顺序)

师:对,有先有后,说明这个时间长不长?(长)渐渐的,那是多次试探以后才发生的,对不对?好,写下来。写信赖的过程,时间有先有后。【板书:时间先后】

师:再来看看,要把这个信赖的过程写具体,除了时间,看看还有什么秘密吗?体现出两个人关系啊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发现了吗? 生:还要写动作。 师:对了。发现了没有。看看,那个动作说明距离很远?——飞嘛。你看看,飞来飞去,就是不飞到你身边。

师:看看那个动作说明你和它关系越来越好啦?已经很信赖啦? 俯下身子、啄。

师:小鸟还有一个动词,也说明关系很友好了?哪一个?俯下头来——(喝茶)发现了吗?师:喝茶的喝,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的“偏过脸来”,“瞧瞧”。

师:动作啊,能体现出有的是关系很亲密,有的关系是很远的。比如说老师刚开始的时候是站在这儿(讲台),对不对?如果我们要正是打招呼,【做挥手hello的动作】,这叫什么? 生:挥手。

师:如果再亲密一点呢? 生:握手。

师:哇!握手,亲密了吧!再亲密一点呢? 生:拥抱!

师:来啊!【张开双手,示意学生来和自己拥抱】来啊,你只会傻笑。来啊!【拥抱】这是什么关系?那比这个动作再亲密一点呢? 生:亲嘴。【众笑】 师:谁说的?

师:这个不能随便玩哈。发现了没有,动作有亲有疏,动作亲疏。【板书:动作亲疏】 师:再来看看,怎么写出这个信赖过程的,除了动作? 生:他所在的位置。 师:一开始在什么位置? 师:还近啊? 生:远。 师:后来呢? 生:站在我的桌子上。 师:近不近? 生:有一点近。 师:接下来到哪了? 生:杯子上。 师:后来又到哪? 生:肩上。

师:后来又到哪里? 生:笔尖。 师:还有呢? 生:到手指。

师:对了。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人与鸟的(距离),对了!这个距离,远的时候说明关系,说明关系比较疏远,近的时候比较亲密。写下来,距离有远近。【板书:距离远近】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看,怎么写出这个信赖的变化过程的哈。【根据板书总结】

师:首先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然后呢(距离远近)然后呢(动作亲疏)哎,这些都可以表达从害怕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师:同学们,这种信赖是由于人对鸟的喜爱,是永远的不伤害。任何时候,我都不伤害它,所以,不单单是喜爱了。不伤害的喜爱称为什么? 【板书:关爱。】 师:因为有时候,你喜欢这只鸟,你会怎么样?有的人会提溜着它它转来转去,小鸟吓死了。还有更可恶的,会用根绳子拴着它的脚,滴——瓜——滴——瓜,拽着它上下飞。那也是喜爱,那种喜爱是什么?有伤害的喜爱。明白了吗?课文中的作者喜爱鸟,不伤害它,不打扰它,不去理它,不管它,这是对鸟的最好的喜爱。因为这种关爱,所以产生了鸟对人的信赖,因为这种信赖,才产生了美好的境界。

师:还记得我说的那句话吗?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信任来自于人对鸟的关爱。好了,课文学到这里,你发现,鸟和人融为一体,其乐融融,对吧。

六、借鉴文本,仿写练习

师:小朋友,课文里写的是人与鸟,那我们课堂里是什么? 生:我们和老师。

师:嗯!一开始的时候, 我们认识吗?(不认识)后来呢?(认识)熟悉了吗?(熟悉)那现在呢?现在我们已经处于什么状态啦?

生:信赖——情感很亲密——很友好——变成了亲人一样。

师:好!现在考考你啊!人与人的感情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从不认识到相识到熟悉到亲密,你能不能像课文第4节那样,写一段话,写老师和我们从不认识到亲密的过程,好吗?你不要老是写起先,然后、然后、然后、···那是一种病。你要变化一下,然后经过动作,距离,一开始离得远吗?后来近了吗?最后有动作吗?拿出笔,在空白区域内,写三五句话,用5分钟来写老师和你们认识的过程,你肯定用第一人称“我”,称老师为“他”,不能说”“这家伙哈”,更不能说“这老家伙哈”。 【学生练习写作,教师指导】 学生汇报。

生1:起先,老师和我们互相不认识,···· 师:(指导)用互不相识,简洁些。

生:起先,···,然后,···渐渐的,老师和我们的感情深了,···后来我们感情更深了···。

师:你呢是个直性子,直肠子。说,渐渐的,感情深了,后来越来越深了,最后深不可测。师:【众笑】注意哦!你写这段的时候,不能直接说感情深哦!你有没有看到,作者说这小家伙跟我感情深、越来越深、亲密?没有,他用了动作、细节来写。 师:我们来说说细节。说一个动作,说明我们的感情深了。 生:摸小朋友的头。

师:还有呢?握手。注意,你要改喽。把里面的感情深全部划掉。再看看,还有吗,不写感情,通过动作、距离来表达。好,请这个同学。

生2:一开始,老师和我们都不认识,老师站在讲台上

师:站在讲台上,离你们近还是远?(远)好,所以加一个词,老师怎样的站在讲台上? 生:老师远远地站在讲台上。 师:可以,看起来一副什么样子?

生:看起来,不敢和我们说话。【众笑】 师:看起来什么样子? 生:一脸严肃的样子。 师:再换一个词?

生:看起来,一本正经。

师:看起来一本正经,那就是假正经喽。【众笑】 师:(对生2)来,把人家好的词涌上,从头来。

生2继续:·······,随后,老师近把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让我们念。 师:这个细节很好,你们有没有写?你们的老师有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让你们念?哎呀,太不可思议了。这个“竟”字用的好。

生2继续:·····一会儿和同学们握手,一会儿和同学们抱抱。

师:抱抱。【众笑】改为拥抱,会好一点。她写得好不好。通过时间顺序、距离的远近,然后动作,对不对。你叫什么名字?我太喜欢你了。你有点笑容好不好。

师:好了,同学们,雏儿和我逐步信赖,同学和老师逐步亲密,要通过时间变化,距离远近,动作的亲疏来描写这样变化的过程,对吗?这位同学【生1】会了吗?改了吗?来,读读。 【生1用上了别人的好词,修改的很好。】

师:改的好吗?最后用人家语言:“竟然有人说我们都是亲人了”,用语言来表示亲密,改的好吧。

师:好的,现在知道怎么写了吧?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叫(珍珠鸟),人关爱鸟,鸟就会信赖人,只有信赖才能创造美好的境界。我们的课堂美好吗?(美好)同学和老师互相信赖也能产生美好的境界。生活中,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有关爱就有信赖,有信赖就有美好的境界。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推荐第5篇:薛法根《九色鹿》教学实录

薛法根《九色鹿》教学实录

师:哪些同学已经在课前读过这个故事了?

生:我读过两遍课文。

师:你真是一个自觉的孩子。

生:我读过五遍课文,并且将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都查了字典。

师:你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最可贵的是养成了查阅字典的好习惯。

生:我读了四遍课文,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你连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已经思考过了,真了不起!边读边思考,这是终身有益的好习惯。

„„

师:(陆续出示四组词语)课文中的这些谁已经会读了?

生:(教师指名3位同学一组一组地朗读,都读对了)

师: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自学认读这些词语了,那就一起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指着第四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描写调达的。

生:都是写一个人品质很坏的。

生:都讲这个人没有良心。

生:这样的人就是灵魂很肮脏的人。

师:(在这三个词语下面书写“灵魂肮脏”)这里的“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

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这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生:“灵魂肮脏”就是小人,很卑鄙的小人。

1 师:对!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让别人一听,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师:谁愿意来讲述?

生:王妃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九色鹿,就想用九色鹿的皮毛做件衣服,国王就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调达就进宫告密。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没有听明白。调达怎么被九色鹿救起的事没有讲,后面的内容就不清楚了。

师:对呀!要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完整,才能把词语的意思讲清楚。想一想,调达在被九色鹿救起后的表现?看到皇榜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再来说一说,行吗?

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是,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时候,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向国王告密。

师:这就叫——(生齐答)见利忘义!老师指的是他的进步!(众笑)谢谢你,说得多具体,多清楚啊!

生:调达看到张贴的皇榜,知道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一心想发财,顾不得对九色鹿发过的誓言,进宫告密,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滥杀无辜。

师:你说得好!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生:九色鹿从汹涌的波涛中将落水的调达救了上来,调达本应该知恩图报才对。谁知道他当着九色鹿的面郑重起誓,说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是,一见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出卖了,进宫向国王告密,妄想发财。而且还真的带着国王的军队包围了九色鹿,想置九色鹿于死地。这就叫恩将仇报。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这就叫“会讲”!你这么一讲,恩将仇报的意思就清楚明白了。谁还能这样讲述?

„„

师:刚才我们借助对词语的理解,初步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九色鹿》这个民间故事最 2 早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千百年来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就是因为故事谴责了贪心与负义,颂扬了善良与正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讲这个民间故事。要讲好故事,首先要读好这篇课文。假如由前后四个同学合作朗读这个故事,你们认为可以怎么分工朗读?

生:(小组讨论分工)

师:哪一组同学已经有分工了?

生:我们一组这样分工:一个人读九色鹿的话,一个人读调达的话,一个人读王妃的话,一个人读叙述的话。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工?

生:我们是按照人物的说话来分工的。

师:这叫分角色朗读!你们在朗读时一定要将人物说话时不同的神态、语气表现出来,要读得有声有色才好!

生:我们不这样分工,我们一个人读第1小节,一个人读2到5小节,一个人读6到7小节,一个人读8到9小节。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我们把这个故事分成了四个部分,一个人讲一个部分。

师:故事精彩,是因为情节曲折。你们按照故事的情节讲述,一定会引人入胜的。很好!

生:我们小组齐读叙述的话,然后一个人读调达的话,一个人读九色鹿的话。

师:给个理由?

生:因为故事里面主要就是调达与九色鹿,其他的内容就可以齐读了。

师:你们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突出他们的语言。有道理!

„„

师:现在,每个小组的同学就按照你们的分工合作朗读课文,要争取读得有声有色!

生:(分工朗读故事)

师:哪组同学愿意向全班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风采?

生:(分角色朗读小组)

3

师:既然是角色朗读,就要注意角色的特点,读出角色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在学生读到“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时插话)这里怎样才能读得有声有色呢?建议你再想象一下当时落水人身处的险境,再读!

生:(读得急促而又紧张)

师:有进步!还要注意,这里是在波涛中拼命“呼喊”,不是站在岸上喊!再读!

生:(读出了那种紧张感、危机感)

师:这就叫有声有色!注意“提示语”就能读好话语。(在学生读到调达感激的话语时插话)注意提示语“感激”,你得将自己当作被人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那个人,这样就能从内心发出那种真诚的声音。再读!

生:(依然没有读出感激的语气)

师:(范读)

生:老师,我觉得故事中的调达不会这样说话的。因为调达这个人本来就很坏,就算别人救了他,也不会真心感激别人,有点虚情假意。

师:(赞赏的)你有自己的思考,了不起!可以这样理解。但要读出那种虚情假意可不容易哦。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得很有味道,掌声)

师:看来,你比老师要会看人,能从这里就看到了调达的心里!你有一双慧眼!继续往下读!(早学生读完九色鹿的话语后插话)这里没有提示语,该怎样读呢?老师请你仔细体会一下九色鹿话语中的意思,再感受一下九色鹿的心灵,你才能读得传神。

生:(读得很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觉得九色鹿很善良,不要调达报恩;而且很关心他,让他早点回家。

师:体会到了九色鹿的善良,才能读得平静而友善,一起读。

生:(齐读)

师:(在学生读至第8小节乌鸦高声叫喊时插话)乌鸦是九色鹿的好朋友,看到国王的军队来捕捉九色鹿,心情如何?体会一下,再读!

4 生:(读得很响亮)

师:对啊!这样高声叫喊九色鹿才会醒啊!注意,“九色鹿,九色鹿,”中间用的是逗号,声音应该是短促的,还是延长的?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应该是延长的。(读句子)这样读才可以惊醒九色鹿。

生:我也觉得而应该是延长的,而且声音要很响亮,因为乌鸦是在树上,而九色鹿睡在草地上,离得很远,一定要大声喊叫才行。(示范读,很入情。掌声。)

师:看,如果我们能结合当时的情境,体会一下,就能读得传神了。(学生读到九色鹿气愤的指责时插话)你读出了三分气愤,注意“正是这个人”、“谁知道他竟然忘恩负义!”这两个句子,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达那种气愤的语气?

生:(再朗读,突出了这两个句子,语气有了变化。)

师:这次,你读出了九分愤怒。但对国王的语气和对调达的语气都是那样气愤吗?有变化才有精彩!再读!

生:(读得很出色)

师:你读出了十分愤怒!了不起!不过,不要满足。气愤不但通过语言表达,而且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出来。想一想,九色鹿什么时候该用手指着调达的鼻子斥责?谁愿意来读?

生:(读到“正是这个人”时,自然用手指着人。“竟然见利忘义”时再次指着人。感情表达得很充分。)

师:(高兴地)你读出了“万分愤怒”!一起读,要读出“万众一起愤怒”!

生:(齐读,很有气势)

生:(按照其他分工朗读方法进行朗读交流,教师进行评点。略)

师: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可是国王说的话却没有直接写出来,只是概述了他讲话的内容。如果你是国王,面对九色鹿、调达以及他的军队,会说些什么呢?读一读课文最后有小节。

生:(读后)国王先是表示自己很惭愧,然后是斥责调达,并惩罚他。最后是下令保护九色鹿。

师:对!国王的话主要是包括“斥责、惩罚、保护”三个内容。现在,发挥你的想象,将国王的原话写出来,看谁写得生动形象?在这段话中,要用上“竟然”这个词语。

生:(独立想象写话)

5

师:谁愿意来交流?

生:国王非常气愤,说:“调达,你这个见利忘义的家伙!当初九色鹿救了你的命,你现在怎么忘恩负义呢?为了金钱,你的良心竟然让狗给吃了!我们的国家怎么会出你这样的败类?来人啊,将这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家伙拖出去,重打50 大板,永远驱逐出我们国家!传令下去,今后谁再伤害九色鹿,格杀勿论!”

师:斥责得很有力度!惩罚、保护得也很有法度!你是一个好国王!

生:国王非常惭愧,他恨不得寻条地缝钻进去。(师插话:这就叫惭愧!写得形象了!)他一转身,指着调达的脑袋痛骂:“你这个狼心狗肺的家伙!竟然将九色鹿对你的救命之恩当作了驴肝肺,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我为我们国家出了你这样的小人感到羞耻!我真是瞎了眼,相信你这种小人的话,差点滥杀无辜!幸好有九色鹿揭穿你的丑恶嘴脸,让我看清了你的真面目。(掌声)来人呐,将这灵魂肮脏的小人推出去斩首示众!”(众笑)

师:(插花)你这个国王用刑严厉!(众笑)

生:(接着读)“我宣布,今后九色鹿可以在我们国家自由地生活,谁也不能伤害他。否则,就是调达的下场!”

师:(接话)斩首!(众大笑)

生:国王指着调达斥责道:“调达,你这个灵魂肮脏的小人!竟然出卖你的救命恩人?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忘恩负义?什么叫恩将仇报?你就是这样的小人!卑鄙无耻!来啊,将调达重打一百军棍,发配边疆终身服役,用你的余生赎罪吧!(众大笑。师插话:这国王原来信佛教!众又大笑。)公公,(师:什么?)公公是国王身边的太监。(众大笑不止。师插话:哦!这里还有公公。)公公,昭告天下,九色鹿是神鹿,从今往后就是我国的国宝,是我国特级珍稀保护动物,(众又大笑)任何人都不得伤害!

师:你这个国王可真幽默!

„„

师:现在请你们四个人合作,按照故事的情节变化来讲故事。可以进行想象与改编,但要讲得有声有色。

生:(一组学生分工示范讲故事,略)

师:(一组学生分工合作讲完故事后,作听故事的孩子状,对四位学生)爷爷(众笑),你说灵魂肮脏的小人是不是在说我呀?你不是经常说我是小人吗?(众大笑)

生:这里的小人是灵魂很卑鄙的。

6 生:灵魂很丑陋的人,是坏人。而你是年纪小的小孩子,不是故事里的小人。

师:哦,这样我就放心了。爷爷,我还有个问题,那个叫调达的人怎么会变成一个小人的?

生:他见利忘义,恩将仇报,做了坏事。

生:他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救命恩人,背信弃义,实在是人人痛恨的。

生:他经不起金钱的引诱,就丢掉了人的良心。没有了良心,就变成了小人。(掌声)

师:看来,在金钱好处面前,最能检验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啊!爷爷,我要做君子!

生:好!好!(众笑)

推荐第6篇:薛法根《卧薪尝胆》教学实录

薛法根教学实录——《卧薪尝胆》

师: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好。

(师画一幅画)

师: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鱼骨头

师:很好,很富有想象力。

生:这很像一个“王”字。

师:你说。

生:我觉得它很像一个鱼钩。

生:对,就是鱼钩。

生:我觉得它像镰刀。(生笑)

生:我觉得有点儿像矛。

师:像大船上的铁矛。同学们,可能看到这幅画,每个人想像的都不一样,这是非常正常的。同学们,这幅画,其实在古代,这是一件兵器。这件兵器叫“钺”(师板书生字“钺”,并注音)。这是古时候打仗用的。看武侠小说的同学可能看到过这样的兵器,在战场上,谁拿着“钺”这种兵器,谁就是指挥官。它有权力,后来这个(指画面)就成了一种权力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代,有这样权力的被称为“王”(师板书:王),刚才有个同学说这幅画像“王”,很有想像力。还有一个字念“皇”(师板书:皇),大家知道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谁呀?

生:秦始皇。

师:对了。秦始皇之前的各个小国家的国君,只能称为“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当中主要写了哪两个“王”?

生:主要写了吴王和越王。

师:知道他们的姓名吗?

生:吴王叫夫差,越王叫勾践。

师:嗯。(师板书:吴王夫差,师在“夫”下点上着重号)这个字,在念夫人、夫妇、大夫的时候念第一声“fū”,但是,在作为课文中名字的时候念第二声“fú”。第二个王是——

生齐:勾践。

(师板书:勾践)请同学们把手指伸出来,和老师一起写写勾践的“勾”。

(生边书空边念出笔画)

师:对了。课文中主要讲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两个人之间的事。小朋友们,这两个人,一个是吴国的国君,一个是越国的国君。他们二人原来是什么关系呢?等一下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后来又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拿起书,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想想这两个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先请一个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再请一个同学读第二自然段。请你边听边想,他们原来是什么关系,后来又是什么关系。特别是课文中的那些词语,要注意。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读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但读课文要有节奏。请你站起来,听老师读一遍,听听老师读的节奏和你读的节奏有什么不同,好吗?

教师范读第一段。

师:感觉一下,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该生再读一遍。(读中,教师再指导读出节奏)

师:好的,不错。每个同学读书时不但要读给别人听,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耳朵倾听自己读书的声音。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继续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个同学读书也很认真,很不容易,但有什么问题?

生:应该是“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他读成了“吴王的谋臣们„„”

师:你的耳朵非常灵敏,是“吴国”,不能念成“吴王”,是不是呀?看书要仔细。

生:还有,应该是“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向吴王夫差求和„„”他读成了“望般无奈„„”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自己的努力已经纠正了“万般无奈”,很努力,很不容易。请坐下。同学们,刚才在读书时,有一个词,可能很多同学没有注意。

(师板书:会稽)这个词谁会念?

生:会(huì)稽

师:有不读会(huì)稽的吗?

生:我觉得也是会(huì)稽

师:你们查过字典吗?查过了也念huì吗?那我的字典可能和你们的不一样。这个字念kuài。

(学生跟老师一起读两遍)这是个地名,谁知道会稽在哪里,知道吗?

生:在江苏

师:不对,你把会稽弄到江苏来了!

生:会稽在浙江的绍兴。

师:你的地理知识真丰富。对,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山叫会稽山。当时,越国的国都就在绍兴,在那个地方打仗。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相信这一次读得会更好。

(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好的,不错。第一个要求达到了,你们都读通顺了。现在来回答,他们两个人原来什么关系?后来什么关系?

生:他们原来都是长江下游的两个国王,后来一个是打了胜仗的吴国国王,另一个是给他当奴仆的勾践。

师:嗯,他已经注意到这两段话中的主要内容,能不能他们的关系说得更清楚一点呢?更明晰一点。

生:他们原来都是长江下游两个小国的国王,他们原来的关系都是仇国,因为他们都是想灭掉对方,想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后来„„

师:很好,这段话当中有个词叫什么?

生:征服。

师:你想灭掉我,我想灭掉你,是仇敌,是敌人,是吧?再往下说。

生:后来,因为他们打仗,结果越国输了,越王万般无奈,只好要求让自己和夫人一起到吴国去当奴仆,他们的关系就变成主仆关系。

师:你真聪明。后来谁是主人?

生:吴王

师:谁是仆人?

生:越王。

师:原来是对等的、平等的仇敌,后来变成了主仆关系。看来我们同学读书非常认真,而且很会思考。以后读到人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你们见过奴仆吗?

生:见过

师:谁来说说看。

生:就是给别人做事的。

师:如果我给你做事„„

生:就是侍候别人的。

师:侍候别人的就是奴仆?

生:就是你伺候别人,你扶侍别人,你的儿女也要伺候别人、扶侍别人。

师:她讲到扶侍别人,有这个意思。还有没有人见过?

生:他有一点像现在的保姆,但他们和现在的保姆不同的是,他们是拿不到钱的,是住在主人家里,一直干下去的。(众笑)

师:哦,像现在的保姆,就是比现在的保姆差一点,没钱。(生大笑)

生:我觉得就是扶侍他们,给他们做饭、干事的。

师:那也是像保姆一样,是吗?同学们脑中的奴仆都是这个样子的。还有吗?

生:一个国家打了败仗,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就会被抓去,抓去以后,就会当奴仆。

师:什么样的人是奴仆?我们有没有见过。今天老师把奴个画出来,帮助你想像一下。

(师边画边讲)这是站着的一个人,如果这个人弯着,很恭敬,就是这样。这是什么呢?这是人的两只手,这个人见到人都要低着头,而且两只手要像老师这样交叉在身前(师做弯腰、低头、两手交叉身前的动作,生笑,有生说:要跪下来。师:没有跪。),你猜猜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

生:是奴仆、是奴隶。

师:你电影里面有没有看到过,皇帝来了、大臣来了,都要这样(再做动作)。

生:太监。(众笑)

师:这样的人在古代是女人。

生:啊?

师:古代的女人见到男人都是这样非常温顺的、低着头,很恭敬的样子。这样的女人非常听话,但是日子并不好过。

(师继续画)这是什么?这是男人的一只大手,这只手一把抓住女人的头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在古代社会是什么?

生:丫环(众笑)

师:这是奴仆的“奴”字,你明白吗?这还跟我们想像中的某某一样吗?

生:不一样了。

师:和佣人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现在就是有人去你家里做保姆,也是平等的。她为你提供服务,你得给她提供报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在古代的“奴”,是没有任何尊严的,没有地位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人好吗?这个人弯得还要厉害。(师边画边讲)这是一个人,这个人头上戴着东西,戴的是一种刑具,很重的一种刑具,这个人头上戴着这种刑具让人家一看,就知道要么他是罪犯,要么这个人是战俘,就是打了败仗被俘虏的人,还不够。这是这个人的屁股是不是?(师在人形的屁股后面继续画)这种人屁股后面还要抽一根毛。头上戴着刑具,屁股后面抽根毛。你知道什么东西屁股后面有毛啊?

生:猪!(众笑)

生:马!

生:驴!

师:牲口、动物,屁股后面都抽着根毛,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是很难过的。

生:生不如死,可能死了都比这样好。

师:对的,就是这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那些人不敢出家门,出了门会被人笑话、嘲笑、讽刺。

生:我觉得他会觉得自己没有男人的尊严。

师:对的。

生:我觉得他会感到很愤怒。

师:敢怒不敢言。

生:别人会讽刺他。

师:对,刚才有个同学讲得好。这样的人生不如死。(师边画边讲)光这样走来走去还不算,还要让你干非常重的体力活。这样的男人在古代叫什么?

生:仆

师:对,(师指着板画:一奴一仆的古汉字)奴仆在古代是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这叫什么?

生:奴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奴仆。

师:奴仆在古代不被人当人看

生抢答:当蓄牲!

师:对,他们没有安全保障。受尽了各种各样的磨难。稍有反抗,稍有不顺从,就要被杀头。所以,他们所受到的是一种——(师边问边板书)

生:耻辱

师:委屈吗?

生:屈辱

师:还有什么?

生:侮辱

师:总之,是各种各样的“辱”,一起读读这些词。

生读:耻辱、屈辱、侮辱、

师:这就是什么?

生:奴仆

师:所以,我们知道“奴仆”这两个字是怎么演化过来的,为上更加深刻的一种认识。同学们,越王勾践要到吴国去当奴仆,他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那他怎么会提出愿意呢?

生:因为越王要报仇,如果他反抗,就会被杀掉,如果给吴王当奴仆,吴王就会相信自己,等自己回来后再报仇。反正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众笑)

师:你真是有眼光啊。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他去当奴仆,是为了将来报仇雪恨。

生:还有,就是越王打了败仗,如果他坚持不当奴仆的话,万一吴王一生气,他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这是他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老师,我觉得这两个字很像你刚画的这两个图案,这是一个女,就是女字旁,这里一个大手,就是“又”;那个男的,前面一只手,一撇就是一个东西,然后一竖就是那个人,一点就是他的屁股后面抽一根毛。(说着笑起来)

师:你很有眼光,你长大了可以做文字研究。你看,这汉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啊。同学们,越王勾践万般无奈,为了自己国家将来能够振兴,他只好答应,委曲求全,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我们看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们齐读一遍好吗?要注意“只好”、“无奈”这两个词。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越王到了吴国之后是怎么当奴仆的?他有没有受到那种屈辱、耻辱和侮辱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要认真读,仔细体会。

(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再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努力,有个词,字音读得很准,哪个小朋友听出来了?

生:是“舂米推磨”。

师:好!舂米推磨(师板书此词),这个词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读。你们见过吗?

生:我去山东玩的时候,我爸爸带我到石头房里去玩,那里有一个舂米的东西,我爸爸叫我去推,我推得重死了。(众笑)

师:你见到的东西是不是上面一个圆的,下面一个圆的?

生:是

师:那是舂米还是推磨?

生齐:是推磨。

师:那是推磨。把米磨成粉,是要靠推磨。舂米见过吗?

生:我见过。是把稻子磨成米。

师:一磨就磨成粉了。

生:就是把稻子拨开来那里面就是米。

师:要一粒一粒地拨呀?

生:我觉得舂米就是像煮饭那样把锅坐在火上,一推一推的„„

师:那是煮米呀。(众笑)我还是来画个画大家来看一看吧。(师边画边讲)这种东西叫石臼,石头里面凿出一个凹进去的地方,然后这里面撒上稻谷,人们用两只手拿个棒,在里面不停地捣,一捣,这稻谷就变成了米,这个过程就叫“舂米”。当然,后来人们舂米身体可以踩在架子上,这是力气活,一般像我们这么小的孩子舂米是没有力气的,必须力气大的才行。推磨,这个活更累„„

生:那个石头很重,很难推动的。

生:我觉得吴王好像是故意的,一般推磨是用驴的,不用人的。(学生与教师抢着说,众笑)

师:对,就是故意的。你猜得真好。因为人干这个活很累,太吃力了,所以让驴干。不过连驴都不想干,所以才要蒙上它的眼睛,一直不停地在那里转。现在吴王把连驴都不肯干的活,让越王干,这对吴王来说是什么?

生:耻辱!奇耻大辱!

(师板书:欺辱)

师:这叫欺辱,故意欺服他。对越王来说这是——

生:屈辱。

生抢答:他以前当国王时是根本不干这种活的。

生抢答:他还要别人侍候自己的。(众笑)

师:对。

生抢答:我估计吴王是把他当成蓄牲,就是不把越王当人了。连蓄牲都不干的活却让越王干,还在屁股上抽根毛,这就是把越王当蓄牲看了。

师:对的。所以对越王勾践来讲,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是一种屈辱。但仅仅是干这样的活,他还能忍受。还有比这更屈辱的事呢!在我们的课文当中作者没有写,曾经有一次,吴王生病了„„

生抢答:我知道!我知道!

师:你知道吗?请你讲。

生:有一次,吴王让越王吃他拉的大便。(生大笑)

师:同学们不要笑。这不是“吃”,是让他“尝一尝”,通过尝大便,判断吴王得的是什么病。你看,这样的日子叫什么?叫欺辱。国王外出要上马,谁当凳子?

生抢答:吴王要出门上马,让越王当脚垫。

生:吴王还让越王给他牵马。

师:对,这就叫“受尽屈辱”。(板书:受尽屈辱)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没有写出来,真是一言难尽,说也说不完。

生抢答:就这样干了三年。

师:对,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干了三年。大家看书上的一句话: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注意这个“才”,如果老师把这句话这么一改,你看一样不一样?“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就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生抢答:这等于干得时间很短了!

师:仔细体会一下。

生:意思不一样,“才干了三年”意思是很少,而“整整干了三年”意思是很多。

师:好的,你已经体会到这个“才”字在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就不一样。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整整干了三年”是很长的,要改,还不如改成“才干了三个星期”。(生笑)

师:这个“才”放在前面就说明时间短。

生:还有!如果是“才干了三年”就说明时间很短,他还行;如果是“整整干了三年”就是说他一年都已经受够了,何况三年呢!

师:你体会得很好,“整整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度日如年,都是非常痛苦的,“才干了三年就回到自己的国家”是说每一天都过得快乐、轻松,或者幸福。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体会这个“才”字。下面再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体会越王勾践在吴国所过的非人的日子,所受的痛苦和磨难。

请自由读。

这一次,我不但要听你的声音,还要看你的表情。我发现,有些同学读这篇课文时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既不是吴王,又不是勾践,现在你把自己当成谁来读?

生:当成勾践。

师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师:不错。请你再读。

师再指名读。

师:这三年他熬下来了,再大的屈辱他都忍下来了,他是忍辱负重,(板书:忍辱负重)忍辱是为的是负重,他身上有重任。

念这个词。(生读词两遍)

勾践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受尽了屈辱,他还能做到“忍”。好了,三年过去了,他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又可以做自己的国君了,按理说,他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过国王的生活。但是勾践回国以后是怎么做的?请你们轻声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

指名一学生来读。

师:晚上就睡在柴草上,这就叫卧薪。(板书:卧薪)

请你接着往下读。学生继续读。

师:这就叫尝胆。(板书:尝胆)

师:现在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把“卧薪尝胆”的意思说一说呢?

生:“卧薪尝胆”的意思是睡在柴草上尝苦胆的味道。

师:对的。

生:就是睡在柴草上,晚上尝苦胆的苦味。

师:这是字面上的意思,你看字面上,卧:睡;薪:柴草;尝:品尝;胆:苦胆。这叫卧薪尝胆,但它真正的含义是不是就是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尝一尝苦胆的苦味呢?

生:卧薪尝胆的意思就是越王打败了,他去给吴王当奴仆,晚上他睡在柴草上,吃饭时都要尝尝苦胆的味道,不忘记他受尽的屈辱。后来卧薪尝胆就用来形容一个人心理的作用。

师:你是查了字典的,是吧?你很勤奋。这个同学有个很好的习惯,除了预习课文之外,他还查了课外的书籍。那么,是不是晚上卧在柴草上,每顿饭尝尝苦胆的味道就叫做“卧薪尝胆”呢?那我也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做到卧薪尝胆了。

生:一个人要想成功,他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师:要历尽千辛万苦,他不但要卧薪尝胆,他还要做事情。是吧?勾践卧薪尝胆,其实他是在做什么?

生抢答:耕田!

生:他在做奴仆干的活。

师:他在为谁做?

生:以前是为吴王做,现在是为自己做,为自己的国家做事。

师:对,为了自己的国家的强盛,他要下田耕种,可能还要舂米推磨,他为自己的国家再干这样的活他还会不会感到屈辱?为什么为自己的国家干活就不是屈辱了呢?

生:因为这是为自己的国家干活,不是为人家干活。

生:因为这是为自己报仇雪恨做的准备。

生:这是因为他为了报仇,让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他宁愿做那些苦活。

师:很好。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刻。

生:吴王每天下田耕种时„„

师:越王

生:哦,越王每天下田耕种时他都会想起自己在吴国的耻辱,就会奋发向上。

师:这叫发愤图强(师板书:发愤图强),他要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卧薪尝胆里面还有这层意思。如果干了一天、两天,叫不叫卧薪尝胆?这里面还要有什么精神?

生:他是坚持干了20多年。

师:20多年,持之以恒。(师板书:持之以恒)卧薪尝胆是长期的,不是一天两天,这样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还是先请你们自己读,读时要注意体会卧薪尝胆字面的意思和字面后面隐含的意思,那种忍辱负重,那种发愤图强,那种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

自由读课文。

师:卧薪尝胆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转弱为强。

师:转弱为强,转败为胜。(师板书: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教师指着板书,边指边讲)

师:同学们,20年前,越王勾践在会稽一战中打了败仗,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去吴国当奴仆,受尽屈辱,整整三年,他忍辱负重,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最后使自己的国家转弱为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学了一个历史故事,课题叫——

生:卧薪尝胆

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我想知道吴国的国王最后又怎样了?

师:课文的最后有一句话,有一个词,来,告诉大家,最后怎么样了?

生:吴国被灭掉了,吴王已经死了。

师:吴国被彻底灭掉了,要知道结果看课文,“灭掉了”这个词很重要。

生:我就是想说一点,我昨天到网上查过了„„

师:你真了不起。

生:网上说,本来越王兵败会稽以后,他退到会山,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了很多很多的人,他要养兵,从2000多人打到5000多人,后来打到吴国,从5000多人打到2000多人,结果他们又出奇兵,就打败吴国了。

师:我怎么听不懂,你们听懂了吗?

生:听不懂。

师:我建议你把这个材料下载下来,和大家一起阅读就更好了。

生:我还知道在这之前,吴国还和齐国打了一仗,结果奇国故意打败,吴王夫差觉得有点儿得意,连齐国都打败了。他就派一些人去山上开一个会议,勾践就是趁这个机会,出兵灭掉了吴国。

师:你这叫“出奇兵”对吧?他讲的材料很重要,课文很简单,只讲了“出奇兵灭掉了吴国”没有过多地来讲,这些东西从课外资料里都可以找。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或是还有什么不明白你可以问。

生:我想知道2000多年前是多长时间以前。

生抢答:是1996年„„

师:同学们已经算出来了,他们算术学得好,你也可以算一算好吗?同学们,我有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思考过,有人说,勾践不算英雄,真正的英雄应该战死僵场,死不投降,但是勾践打了败仗,投降了,他怎么是英雄呢?对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谁来发表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勾践其实不是投降,他是回国后要锻炼自己国家的兵,兵强了,再打。

师:养精蓄锐,为了将来复仇,是吗?

生:我觉得他是英雄。他为了自己的国家,甘愿被别人伤害,忍辱负重,在吴国干了三年的奴仆才回到自己国家,还能转弱为强,而不是享尽荣华富贵,把三年的荣华富贵补回来,他是为自己的国家做了一些事,所以我觉得他是英雄。

师:他到吴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很好。

生:我觉得勾践是英雄。因为他在吴国受尽屈辱,还给吴王干活,干了整整三年,很辛苦,回家后,还卧薪尝胆,暗地里招兵买马,所以我认为他是英雄。

师:这是是想让自己的国家富国强兵。

生:我觉得他是想让吴国的国王放松警惕性,不再关心他的国事,就可以增强自己的国力。

师:麻痹敌人。

生:他是英雄,因为他如果战死的话,那就是吴国灭掉越国了。

师:对。

生:如果越王不是英雄,我们就不会现在还歌颂他,流传百世。

师:从现在我们对越王勾践的赞美,可以看出他是个英雄。别人没讲过的理由,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能做老百姓的事情,是因为他怕自己忘掉兵败的耻辱。

师:同学们,你们讲得都差不多,在战场上战死杀场的,壮烈牺牲,有气节,是英雄。但是,在强敌面前,保存自己,暗暗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最后战胜强大的敌人,这样的人也是英雄,他需要智慧。明白吗?我们今天学习了“卧薪尝胆”,你们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吗?

生一口同声:我们不需要!(众笑)

生:我们没有敌人!

生: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卧薪尝胆,因为只要我们的首席指挥官江泽民、胡锦涛他们那样的国家领导人总是在帮助世界各地的人,所以我们没有很多敌人,再说,我们一直是处于很安全的,我们中国也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以前都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所以我们肯定不会被别人灭国,而且我们是一个很善良的国家,别人有什么危险我们都是帮忙的。

师:你讲的很多,内容很丰富,一条,我们不需要卧薪尝胆,因为我们很安全,我们很善良,我们有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那些领导人才需卧薪尝胆,对不对?(众笑)

生:我觉得我们国家挺安全的,不需要卧心尝胆,除非台湾独立。(众笑)

师:我来问你,我们要和平地解放台湾,使祖国统一,要不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我们的敌人是学习上的敌人。

师:所以要卧薪尝胆,学习上要卧薪尝胆,我们国家要统一也要卧薪尝胆。告诉你们,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并不是最强大的,要想使台湾和平回归祖国,要使国家更加强大,我们必须要卧薪尝胆。不仅江泽民要卧薪尝胆,胡锦涛要卧薪尝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为祖国的强大——

生:卧薪尝胆。

生:老师,我想说的和他差不多,我也觉得在学习上要卧薪尝胆,因为学习上不卧薪尝胆,长大了,再学什么也没有用,就不能为祖国贡献什么力量了。学习上不仅要卧薪尝胆,而且还要努力地坚持不懈,不能学一样就放弃了,要不,长大就不能为祖国做什么了。

师:你讲得真好。卧薪尝胆不是让你去睡柴草,现在都睡席梦斯了。也不需要尝苦胆,没有那么多苦胆给你尝。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卧薪尝胆的那种精神!什么精神呀?(师指板书)

生齐: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坚持不懈

师: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不但小孩子需要,成年人也需要,为自己将来的发展也需要,我们祖国的强大也要卧薪尝胆,人人都需要,我们时时都要卧薪尝胆。好的,古人将这种精神流传下来,写了这幅对联,我把它写下来。写完了,我看哪位同学记性好,能背下来。

(师边写,学生边读)

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关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师:上联是一个历史故事,是“卧薪尝胆”,下联也是一个历史故事,是“破釜沉舟”,下联的意思你们懂吗?

生:老师有个建议,回去之后查一下有关资料,或者请教你的老师、父母,如果同学们采纳老师的建议我会很高兴„„

一生打断老师:那,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们哪?

师:这个不告诉你。刚才我说的话中有一个词一连说了三遍,哪个同学听出来了。再听一遍好不好?要注意倾听。老师有个建议,建议大家回去之后,查一查有关的资料,把这个词的意思弄明白,如果同学们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我会感到非常高兴。

生:是“建议”!

师:(师板书:建议)建议的“议”怎么写?言字旁,建议建议,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叫建议。还有个词,叫(师板书:意见)意见。意见的“意”是把话放在心里,不说出来,所以是“心”字底,同学们,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生不语)

师:你不说,你对我有意见。

生:我觉得,老师„„

师:你要说“我建议”、“这就是我的建议”,想好了啊!(生笑)

生:嗯,我想好了。我建议老师以后画画的时候能不能画得清楚一点,我们都看不大懂,画得太抽象了。(众笑)

师:画得再精一点,再生动形象一点。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我以后一定不断提高绘画水平。还有好的建议吗?

生:我建议老师可以多画画象形字,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汉字。

师:我建议,这里的“建议”是作为动词用的,对不对?还有同学有好的建议吗?

生:我建议老师写字写得快一点,潦草一点都没关系。因为其他老师写得都比较快,你写得太慢了,一会儿你写一个“三——千——”,人家读着都打罗索了。(生笑)

师:首先我很感谢你提的建议,我也有一个建议要建议你,写字要写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把每个字都要写好。当然,我接受你的建议,以后把字练得再写快一点。请坐。

师:现在不要说:我建议„„,要说“我有个建议”,把这个“建议”作名词来说,好吧?

生:老师,我有个建议。以后您教课文的时候,别忘了把生字教一教。(众笑)

师:多好。谢谢你。别忘了把生字教一教,课文里面的生字你都会了吗?

生:会了。

师: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一看同学们都已经充分地预习课文了„„但这个建议很好,我觉得你做学校领导比较适合。(生大笑)

生:还有,我有一个建议,就是„„就是„„

师:不要“就是„„就是„„”,就说“我有一个建议”或“我建议你„„”

生:我有一个建议,我建议你以后给我们小朋友抄一些有用的东西。(众笑)

生:抄一些笔记。

师:你们要抄笔记是不是?你们一直做笔记呀?这是个很好的习惯。除了这些方面还有没有其它的建议了?

生:有,我建议您以后走路时,不要这个样子(学生做缩头驼背状)。(众大笑)

师:握握手,谢谢你。这个样子是什么样子呢?就是不要躬着背,要挺起胸膛走路是不是?我告诉你,我这样低着头、躬着背,那是“卧薪尝胆”的表现。(学生哈哈大笑)

(有生说:真幽默,这是卧薪尝胆的表现„„)

师:好了,同学们。(指着黑板上的“卧薪尝胆”)这词你们都会用了吗?它可以用在句子的开头,也可以用在句子的中间,也可以用在句子的尾。现在我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我把背直起来,是不是这样走路就好看?这位同学还有什么话讲吗?

生:我建议老师以后讲话不要太幽默。

师:你是夸我呢,还是批评我呢?(生笑)

生一齐:是夸你!

师:哦,夸我,我非常高兴。这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再看看黑板,好吗?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同学不一定要记住这些板书,但是,记笔记是个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要把笔记记在心里。(师边指板书,边小结全文。)

我们从“王”字讲起,讲到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

生:吴王夫差,

师:一个是——

生:越王勾践。

师:主要讲的是——

生:越王勾践。

师:他——

生:兵败会稽。

师:到吴国当——

生:奴仆,受尽屈辱。

师:看到“奴仆”两个字我们就知道他受到的是——

生:欺辱、耻辱、屈辱、侮辱。

师:这四个带“辱”字的词语可以用在不同的句子当中,用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回国以后,他——

生:卧薪尝胆。

师:20多年,使自己的国家——

生:转弱为强。

师:卧薪尝胆,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用三个词表示,那就是——

生:忍辱负重、愤发图强、坚持不懈

师:我们人人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的国家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建议我们同学把这幅对联记在脑海里,并且把它写下来,挂在你的床头、案边,时时勉励自己,一起读这幅对联。

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关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板书: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关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转弱为强

坚持不懈 愤发图强 忍辱负重

卧薪尝胆 欺辱

受尽屈辱 耻辱

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 兵败会稽屈辱

侮辱

(古汉字:王)(古汉字:奴仆)

奴仆

推荐第7篇:薛法根的教学妙招

薛法根的教学“高招”

●只讲文章精要处

因为课堂只有40分钟。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无穷大”的,而40分钟却是一个常数。这就要求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通盘考究,精耕文本。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讲在文本的出彩处,讲在目标的达成处,讲在学生的疑惑处。

●关注最末5名孩子

薛老师说因为他的时间有限,他不可能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自己的教学必须要有一个反馈,对孩子要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充分的了解。

他的做法是,每个知识点讲完以后,当即请全班最后5名孩子复述。一堂课上下来,要想检测大家搞懂没有,也请最后5名孩子起来汇报。

●生字首次放大书写

在教学生字的时候,老师们的常规做法是让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反复书写生字以达巩固的目的。有的老师让学生反复抄5遍,有的老师让学生反复抄10遍。并且课堂上抄了回家还得抄。

薛老师说一是他的时间不允许他这样做,更主要的是他认为将一个东西在一定程度内放大,对我们的认识和记忆很有帮助。生字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对第一次接触的课文中的生字,薛老师板书后总让孩子们在笔记本上放大书写一遍。放好大?他说一般是四个格子的位置,即如小字本的四个格子组成的一个大格子。学生这样写一遍后,对生字的结构,对字体的内外特征,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在记忆上也很有帮助,一般不容易遗忘。

薛法根的教学“高招”

●课前听写

薛老师说他几乎每堂课的开头几分钟都拿来听写。并且听写的内容还比较多。听写在学生的笔记本上。

他上课不喊“起立”。而是一走进教室就开始听写。即便教室里还闹哄哄的他也不管,只管自己开始念自己的。他说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几次下来,学生都知道了你的习惯。课前,他们就会作好充分的准备,不再拖沓。你无须课前还去做什么“收心”工作或组织教学。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特别紧凑。孩子们也能一开始就静心投入到课堂。

另外,我们的听写还可以分组。比如《詹天佑》一课,描写环境恶劣的一组,歌颂詹天佑品质的一组等。对某些课文也可以表示名称的一组,描写动作的一组等。这样经常性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知识形成板块,形成体系。对了解课文也有一定的帮助。

薛老师在听写优美句段的时候,要念出标点符号,他说这样可以纠正学生不用标点和乱用标点的现象。

●用好一个笔记本

薛老师的课堂里,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是一个大杂烩。听写在里面,生字抄写在里面,造句在里面,片段练习在里面,回答问题在里面,老师讲的笔记在里面,思考的痕迹也在里面。

薛老师要求学生思考必动笔。面对每一个问题,你只要一有思考,就得首先把你思考的要点记在笔记本上,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如果你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你就得首先在笔记本上写出三个词语概括要点。薛老师说这叫“用核心词提炼思维”。

●重视小片段训练

在薛老师的课堂里,小片段的训练是一大特色。几乎每节课都有。训练的范围很广,有仿写,有用好关联词,有用词语造句,有对课后问题的阐述,有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片段训练等。

他戏称:“比如我喊学生用某个词语造句,字数在150字以上。哈哈,其实就是一种小片段的练习。”再比如在教学的某个特殊环节,就文本细节进行仿写或引发开去写,字数也在150字左右。每一次片段练习都要限时。时间一到,就抽一两名写得好的孩子读一读。如果有实在写不出来的学生,就让他照到誊抄一遍。薛老师笑道:“就算再不会写的孩子,一学期下来,誊抄了

五、六十个片段,也自然会写了。

薛老师还调侃道,他几乎不上作文课,他就注重了孩子片段的训练。他说每学期都写了这么

五、六十个片段,何愁学生写不好作文。他班的孩子都是写作的高手。

薛法根的教学“高招”

●作业要少

谈到这个问题,我更是兴趣倍增。

从上而下,一再呼吁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当下的实际情况却是,孩子们的负担越减越重,书包越背越沉,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打“题海战术”的老师有增无减。

薛老师说他校的老师也喜欢打“题海战术”。就他班上的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就是打题海战术的典范。因为他到班上的时间有限,他去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绝对没有。所以他班的学生都是首先完成数学作业和英语作业,然后才做他的语文作业。而更多的情况却是,孩子回家等把数学作业和英语作业做完,已经到了睡觉时间。而几乎没有时间做语文作业。如果你硬是布置很多作业,要么孩子就拖沓,要么就鬼画。无论哪种情况,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所以薛老师就将全班孩子分成了A、B、C三等。A等学生只要笔记本和练习册上的作业全对,就可以不做其他作业了。B等学生基础稍欠,就适当布置点基础题。C等学生最特殊,一般为班上最顽皮的几个孩子,他们是从不主动做作业的家伙。所以这等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必须放学后留下来做,做完检查了才准回家。

这三等学生随时都在互相转换。对学生而言是个很大的激励。如果能不做家庭作业,对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快事。所以大家都争着当A等学生。这样一来,薛老师说他的语文作业就很少很少。因为作业一少,孩子们都喜欢他,进而喜欢他的课。日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作文批改只划红线

对作文的精批细改,俨然一副镣铐罩住了语文老师的手脚。工作之繁重,效果之低廉。

薛老师说他批改作文,从不改错别字,从不改语病,更不写评语。他只勾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一道道红色的波浪线,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与褒奖。

他给每个孩子的等级都是“优”。唯一不同的是根据红线的多少,在“优”后面加上一颗两颗三颗不等的星星。他说他班有个孩子一学期下来,得到了最多的星星,有52颗,把那孩子高兴惨了。

薛法根的教学“高招”

●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教书育人。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必须教给学生合作的能力,探索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竞争的能力。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健康的人格,都有强健的体魄。

教学中,薛老师坚持培养学生的毅力,采用带着学生经常读“我能行”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心中发出积极向上的声音。

●要让每个学生有成功感

薛老师经常让他的学生在课堂上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朗读完后,让全班给予一分钟的掌声。

他更有心的是,给教科所出题的教研员们打招呼,要他们把期末考试的卷子出成两张,即我们常说的A、B卷。A卷上只出特别基础的东西,让很多孩子都能轻松考个九十几分甚至一百分。B卷才出阅读题和作文题,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享用。

而最后只发A卷给孩子带回家拿给家长看。这样一来,再差的孩子也能考好几十分。会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薛老师稍显得意地告诉我们,这样一来,他班上那个从未及格的孩子,这学期也及格了。让这孩子找到了幸福的感觉。

●一分钟的掌声

薛老师的独特发明,给孩子一分钟的掌声。他说,你别小看这一分钟的掌声,足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他举了个例。他班孩子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当读完后,老师让他别动,就站在讲台上。然后让大家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掌声。当这一分钟的掌声持续完后,台上这孩子早已成了泪人,被感动得声泪俱下。薛老师还说,不光得到这一分钟掌声的孩子心灵会受到大大的震动,就是下面鼓掌的孩子,当他在坚持鼓掌,持续这一分钟的时间里,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每一个孩子都多么盼望这一分钟的掌声是送给自己的呀!

所以薛老师经常在他班上用一分钟的掌声来鼓励那些优秀的孩子进步的孩子,让他们尽情扬起前进的风帆!

推荐第8篇:薛法根作文教学实录

薛法根《人物素描》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那用你的眼睛看看今天来的老师有什么不同?要善于观察,发现不同了吗?发现三个不同说明你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比如:长相,言谈举止,不管是美的还是丑的,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用自己的眼睛看,实话实说。 生:老师的牙齿有点奇怪,是兔板牙。 师:嗯,有缺点的人才可爱。(生笑) 生:我从看到你,你就一直在笑。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可爱。 生:老师人比较高。 师:你猜猜我有多高? 生:1.75米。

师:差不多,我1.77米。稍稍有点驼,看上去矮了一点。(生笑) 生:老师的手动作很多。 师:能说具体点吗? 生:手一直动来动去。

师:这就是特点,说明还活着。(生大笑) 生:老师脸上有酒窝。

生:老师很幽默,每说一句话都让我们笑。

师:老师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师做抬眼镜的动作) 生:老师心地非常善良。 师:你怎么看出来? 生:我感觉出来的。

师:对,要有独特的感受、感觉。现在还能发现特点的同学是了不起的。 生:像猴子。(生大笑) 师:我哪里像猴子?(生大笑) 生:尖嘴猴腮。(生大笑)

师:我听出来了,说我的脑袋小。我脑袋小,但是智慧多。(生笑)你说的很准,我属猴,有点像不奇怪。(生大笑) 生:你像湖南卫视的大兵。(生笑)

师:来,握握手,好多人这么说。应该说大兵像我。(生大笑)这位同学很会联想。

生:老师很会反驳,说牙齿是龅牙是可爱,说脑袋小就是智慧多。 师:说明老师怎么样? 生:自信。

师:对,这是性格特点。还有什么特点? 生:老师戴眼镜。 师:刚看出来呀?(生笑) 生:老师很有分析力。 师:举个例子。

生:老师穿西装,戴领带,有绅士风度。 师:来,握握手,第一次有人这么说。 生:老师握着拳头。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人都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现在从头到脚再看看老师,对老师有什么整体印象?还有什么联想?用几个词概括一下。 生:身材修长,有学问,文质彬彬。

师:我姓薛,名字叫法根,(板书:薛法根)是不是不像老师,像出家人的名字啊?(全班同学大笑)

师:现在看看你还能不能有一双会描述的手。用

三、五句话把对老师的印象写出来,老师只有一个要求“真实”。(师板书:真实)大家写五分钟。 生:开始写作。(五分钟)

师:(巡视点拨)老师说的话也可以写进去,语句要连贯,注意语句间的内在联系,写完了还可以自己改一改。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

三、五句话真实地写出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呢?谁愿意第一个来交流?其他同学要善于听,他是怎么写的?有哪些优美的词句?你可以“偷偷”地用在你的作文里。

生:(读习作)薛老师长得又高又瘦,就是背有点儿驼,1米77的个子看上去顶多只有1米75。他居然说自己是“单峰骆驼”,真有点阿Q精神。(生大笑)他脸上有一副眼镜„„

师:(插话)他很简洁地概括了老师身材的特点,这里可以改一个字,什么叫“脸上有一副眼镜”?这眼镜是长在脸上的吗?(生笑) 生:(插话)戴着一副眼镜。

生: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很斯文,也很有学问。 师:这个“架”字很贴切,也很斯文。(生笑)

生:(继续读)他长着一双龅牙,但他觉得很可爱,说“有缺点的人才可爱”,可真自信呀!

师:“一双”改成“两颗”,很多词用得很恰当。

生:他逢人就笑,一笑就露出个小酒窝,给我有种很慈祥的感觉。 师:越说越夸张了。(哄堂大笑)改得简练些。

生:(接着读)就像小朋友和小朋友玩一样,多亲切啊!(掌声) 师:这种感觉多好呀!他很善于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

生:(接着读)别看他长得高,却一点也没有架子。他的穿着也很体面,笔挺的西装,黑亮的皮鞋,还打着一条领带,很像绅士。有人说他像猴子,尖嘴猴腮;可是我觉得他像相声演员大兵„„

师:(插话)好好读,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善于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联系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好。

生:(继续读)他风趣幽默的语言常常引得我们哈哈大笑,紧张的情绪顿消„„这样的老师,谁不喜欢呢?(掌声)听他上课就像听相声一样,感觉„„好极了!(掌声)

师:谢谢你的鼓励,我将沿着你们的期望继续努力。(生大笑,掌声)他重点写的是老师哪个特点? 生:(齐答)幽默。

师:抓住一个特点一个侧面描写,这个眼光就是独特的,这种写法也是独到的。谁还愿意来交流?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交流,略)

师:你们刚才写的是老师的――基本印象。要想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有哪些方式?

生:查户口簿。(生笑) 生:上网输入名字,搜索资料 生:可以提问。

师:嗯,这是最直接的方式了。 生:通过语言的沟通。 生:询问他的朋友。 师:侧面了解也很好。

生: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就了解了。(掌声) 生:看他对一般人,对自己的亲人怎么样?

师:刚才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现在如果你想深入地了解我,最简单的方式是——(生齐答:提问)对,那么问些什么?从哪些方面提问?每个同学自己先设计几个问题,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问?你最想了解什么就问什么。 师:谁想第一个提问? 生:你几岁,爱吃什么?

师:年龄可以观察猜测,“爱吃什么”是爱好方面。 生:你教的学生成绩怎么样?

师:对呀!在工作上的成绩、贡献,这是一方面。 生:血型,星座? 生:家庭住址,电话号码?

师:这些问题重要吗?是不是问些有价值的问题? 生:你的全名?家里几口人?多少岁?(生大笑)

师:我把资料全告诉你们,你们记一下,不麻烦你们再问了。(生大笑)薛法根,男,39岁,江苏人„„你们真的记呀?你们不会是警察吧?(生大笑)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有没有遇到挫折?帮助你的人?你最自豪,痛苦,遗憾的事?这些多有价值呀?问要问得准,才能对这个人真正有所了解!列出你最想问的三个问题。

生:(列出想问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看问什么问题,问得有价值我就直接回答,那么可以把一些真实的材料及时记录下来。

生:你的工资多少?家里几口人?是谁?

师:工资可以不说吗?(生笑)这是我的隐私哦!(生大笑)家里有妈妈,爱人和儿子。

生:你喜欢什么运动? 师:薛老师喜静不喜动,喜欢静静的看书,写作,思考问题。我觉得大脑的运动比身体的运动重要。 生:你有痛苦吗?

师:我们都有刻骨铭心的事,每个人有成功有失败,想不想听老师失败的事? 生:想。

师:老师读师范的时候,有一次音乐考试,老师让我们选一支唱得最好的歌参加考试。我选了最流行的《军港之夜》,整整练了一个星期,自以为唱得很投入。考完试,音乐老师对我说你:“很爱音乐,也很努力,但老师劝你不要再学唱歌了。”因为全班只有一个不及格,那就是我。自以为唱得很投入,却不知道一开始就跑了调。尽管很伤心,但是我毅然放弃了音乐,选择学美术。我觉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大智慧。(掌声) 生:你一生中最快乐的是什么? 师:你快乐的是什么?

生:我快乐的是有一双能看到世界的眼睛,一双能劳动的手„„ 师:对,这就是平常心。 生:你最敬佩的人是谁?

师:这个问题,我最敬佩的是能超过老师的学生。 生:你小时候的趣事?

师:老师长在农村,门口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夏天的傍晚,一放学,我就和小伙伴们到小河里游泳。河里有许多小鱼,都被我们扑腾的水花惊动,纷纷跃出水面,我们尽情地游啊喊啊,常常要到筋疲力尽在回家。每次回想那时候的情景,我都觉得这是我童年时最快乐的时刻,也最令人向往的。(掌声) 生:你有什么职业成就?

师:不能说有什么“成就”。我送走一批批学生,看着他们能继续深造,或者踏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看到他们能幸福地生活,我感到无比幸福,也很有成就感吧。

生:你成为特级教师,有什么挫折?怎样克服过去的?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我很高兴回答你。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也遭受过挫折。那是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领导让我上一节大型的公开课。我精心准备了三天,自己以为准备得很充分了。但是一看到有那么多领导、老师来听课,我就很紧张,学生比我更紧张。课堂上我们是大眼瞪小眼,一个个紧张得说不话来。课自然上失败了,我难过了好几天。但我想从哪里跌倒的就该从哪里爬起来。后来,我又上了很多次公开课,一次比一次上得成功。我真正体会到了失败最能锻炼人,最能让一个人成熟,也自然能让一个人成长。所以,当你遇到困难,遭受失败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因为,走过失败,你就能获得成功!(掌声) 生:(继续提问,略)

师:好,提问到此结束。现在大家概括一下,通过交流对老师有了哪些深入的了解?梳理一下,现在对老师的印象更全面了,哪些事例留在了你的脑海里?选择

一、二个方面写写你对老师的印象。要用事例来写,写一二段话,每段话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写出你对老师新的印象和感受。能不能写得栩栩如生,把我写活了?每个人写十分钟。 生:(练笔,教师巡视)

师:(10分钟后)写好的同学请举手。(很多学生都举手)谁愿意来交流一下,让我们一起分享。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发现她写得精彩的地方,还要善于借鉴别人的好词好句。

生:(一女生朗读自己的习作)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师插话:引用俗话,很有特点。)别看薛老师长相有点难看,(生笑,师插话:这是实话。)很真有学问,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呢。其实,薛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过挫折,遭受过失败。那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薛老师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下子就承担了重要的上课任务。(师插话:这句话写得生动。)他精心准备了足足三天,连吃饭都在思考问题,(师插话:这句话写的形象。)自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是,一上课就不行了,大眼瞪小眼,都紧张得不说话了。(师插话:不是不说话,是紧张得说不出话。)都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了。你看,这样的课肯定上坏了。薛老师很难过,足足三天没吃饭,(生笑,师插话:吃了。生大笑。师插话:可是吃不下。生又大笑。)足足三天茶饭不思。(师插话:这就有水平!)但是,薛老师不亏是老师,他决定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一点也不气馁。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经过薛老师的不懈努力,他终于上出了精彩的课,让人刮目相看。他说,走过失败,就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说的多好啊,失败就是成功之母啊!(掌声) 师:这位同学围绕哪一个方面来写的? 生:围绕老师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来写的。 师:写得真实、鲜活、准确。集中笔墨写一方面,给人的印象就深刻了。她不但将听到的写下来了,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要写出你心中的薛老师。 生:(再次整理作文,写出自己的感悟。) 师:现在谁愿意交流?

生:(继续交流,教师点评。略)

师:同学们通过描述写出了对老师的第二层次的印象。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就是对一个人完整的印象。不管写谁,都要写出哪两个方面? 生:外貌、内心。

师:对,会总结的同学就是有智慧的。写外在,也要写内在,写外在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写作材料,要抓住特征来写。内在的东西可以通过提问、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相关的习作素材。总之,通过全面的了解,才能把一个人写活。我们作为高年级学生,不但要会以貌写人,还要学会以事写人,也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脾气。同学们回去把两段话连起来修改一下。好,今天的作文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推荐第9篇:薛法根教学实录—《雪儿》

薛法根教学实录——《雪儿》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我的名字叫“薛法根”(书写在黑板上)。念念老师的名字,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很拗口。

生:好象很生硬

生:不太好听。

……

师:看起来,大家都不太喜欢我的名字。但我却感到很自豪,因为这个名字寄寓了我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刘诗颖。

师:一个悦耳的名字。

生:金阳。

师:多么响亮的名字!

生:晏阳天。

师:“艳阳天”?充满诗意的名字!你的生活天天都是“艳阳天”!

……

师:其实,每个名字后面都饱含着父母、亲人对你们殷切的期望、美好的祝福、无限的关爱。再来念念这个名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雪儿)

生:很美。

生:很好听。

生:像雪白雪白的雪花一样。

师: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生:这个名字很温柔。

师:(惊喜地)感觉真好!

生:谁会这么白呀?

师:你呀!(众大笑)。

生: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

师:这是一只鸟的名字(众笑),是“我”为一只信鸽取的名字。“雪儿”是在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雪儿是在我的腿跌伤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这一点大家都能看出来。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地方吗?

生:雪儿是在我一个人在家,十分孤独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生:雪儿是在我非常寂寞的情况下来到我的生活里的。

生:雪儿是在我向往到外面去却又不能去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这真是无奈!

生:雪儿是在我单刀有点无聊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

师:没事可做,无聊至极!

生:雪儿是在我忧愁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的确有那么一点点儿忧伤。

师: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写自己内心的这些感受,而是通过哪些词、哪些句子表达出来的?

生:作者是通过“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师:一个“只剩下”,一个“多么向往”,用得多么贴切、传情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这种心情表 1 达出来。

生:(读得都很有感情)

师:在与我相依相伴的日子里,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请你往下读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

生:(认真阅读课文)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

生:我给雪儿洗澡、在它的伤口上敷药。

师:那是给雪儿疗伤。(板书:疗伤)

生:我是这样对待雪儿的:在雪儿受伤的时候,我给它疗伤。

师:(高兴地)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来,他这次的回答与刚才有什么不同?

生:用上了“疗伤”。

生:加了“在……的时候”,我是怎样对待雪儿的。

师:这样说,就更加具体、明白了。谁还能这样概括下面的内容?

生:在雪儿变得雪白雪白的时候,我给它取名字。(板书:取名)

生:在我知道雪儿是“蓝天信使”的时候,我更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板书:期盼)

生:。(板书:欢呼)

生:在雪儿又飞回阳台,舍不得离去的时候,我把雪儿轻轻捧起。

师:干什么?

生:祝福雪儿重返蓝天。(板书:祝福)

生:在雪儿飞回蓝天的时候,我为雪儿感到高兴。

……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说明同学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谁能将这些内容连起来,完整地概括一下?

生:我给雪儿疗伤、取名;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为雪儿欢呼;祝福雪儿重返蓝天。

师:很概括!但不美了。

生:在雪儿受伤的时候,我给它疗伤、取名;在知道雪儿是“蓝天信使”的时候,我更盼望着它的伤快点儿好起来;当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的时候,我为雪儿欢呼;在雪儿舍不得离去的时候,我祝福雪儿重返蓝天,为雪儿感到高兴。

师:这样概括!听起来又明白又舒服!

师:有人说:一句话一颗心。我们读书,还要从那些含情脉脉的句子里读到作者的那颗跳动的心!比如这个句子:“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你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能体会到那颗心吗?

生:我感受到作者对雪儿的爱心。把自己的家当作雪儿的家了。

生:我读出了作者有一颗同情心。

生:我感觉到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有善良的人才会为一只鸽子疗伤,待它这么好。

师:你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生:他有一颗良心(众笑)。

师:对啊!我们从这句话中能读到那颗善良的心,简称良心(众又笑),那才算真正的阅读。

师:还有人说:一件事一片情。我们更要从“我”为雪儿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感受到“我”对雪儿的一片深情。比如这样一件事:(出示句子,学生朗读)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你会一个人去看蓝天白云吗?会天天去看吗?而作者却和雪儿天天去看蓝天白云,他又有什么样的独特的感受呢?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自由读书品味)

生:我一个人看蓝天白云是很孤单的,而和雪儿一起看就不孤单了。

师:有伙伴了!

生:我的腿受了伤,雪儿的翅膀也受了伤,两个都只能去看蓝天白云了。

师:同病相怜啊!

生:我和雪儿一起去看白云,心情是很愉快的,不再是忧伤的。雪儿也是很愉快的。

生:我和雪儿都向往外面美好的春光。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你们再留意一下,作者不写去看蓝天、白云,而要写成“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这里面又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飘飘悠悠的白云”是动的,看起来很美,很好看。

师:是变化的,飘动的!

生: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许多多的白云的样子,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师:你能注意省略号中蕴涵的内容,了不起!

生:看“飘飘悠悠的白云”,心情是很舒畅的、轻松的。

生:看这样的白云蓝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伤痛和忧愁。

生:这样“飘飘悠悠的白云”似乎带走了我们所有的烦恼,心情也和白云一样“飘飘悠悠”了!

师:真是诗一样的语言、诗人一样的心灵!是啊,正是作者和雪儿在一起时的心情是美丽的,那蓝天上飘飘悠悠的白云才显得那么美丽、舒服!是心情改变了蓝天白云,而又是谁改变了我的心情?

生:雪儿!是雪儿的到来使我的心情变得开朗、美丽了。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的感受会和刚才不一样。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我们就这样去读课文,就能读出课文中丰富的情感,就会发现别人读不到的东西。自己用心读读下面的几段话,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生:(很投入地朗读课文)

师: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流利但没有激情。)

师:听得出来,你很努力,读得很流畅。但对“蓝天信使”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想一想:雪儿是怎样一只信鸽?

生:(再读课文,语气加重,很有力量。)

师:(高兴地)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信鸽了吗?

生:勇敢、忠诚的信鸽。

师:对这样的信鸽,“我”内心的感情呢?

生:非常喜欢的。

生:还有敬意!

生:为雪儿感到骄傲、自豪!

生:对雪儿寄予了希望,希望它能为人们传递更多的信息。

师:这样一体会,再读课文,感觉就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读得很有激情!)

生:(朗读其他自然段,略。)

师:老师想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你听得出我的心情吗?

生:十分快慰!

生:快乐的、欣慰的、高兴的。

师:与雪儿在一起的时候,我是快慰的;雪儿飞走了,我不是又孤单、寂寞了吗?

生:我是为雪儿的伤好了,能重返蓝天而感到高兴。

生:我是为能养好雪儿的伤而感到欣慰。

生:我和雪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心里十分高兴。

生:我以后还能常常回忆这段和雪儿生活的美好时光,心里就不空虚了。

师:一段美好的生活,一个难忘的回忆!

生:我的伤也会和雪儿的伤一样,会很快好起来的,所以我就感到很快慰。

……

师:读到这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雪儿的到来,使我原本寂寞、孤独、忧伤、无聊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变得更加充实了。

生:变得更加有意义了。

师:即使是天天看蓝天白云这样单调的生活也有滋有味了!

生:也使我更加珍惜每天的生活。

生:即使雪儿走了,我也会自己充实自己的生活的。

师:深刻!

生:变得更加快活、不单调了!

……

师: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遇到这只受伤的信鸽都会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的日子?

生:不会!只有爱信鸽的人才会这样与雪儿一起生活。

生:有些人只会伤害信鸽,根本不会有那种美好的生活的。

生:善良的人才有美好的生活。

师: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才会有价值、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祝愿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美好的生活、拥有美好的回忆!

师:当我伤好之后,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是否又会想起与雪儿相依相伴的日子?是否又会勾起我对雪儿、对那段美好日子的回忆呢?假如是你,你会对雪儿说些什么?请用你的笔,把想对学说的话写下来,容春风带给雪儿,好吗?

生:(自由写话)

师:谁来交流?

生:雪儿: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又想起与你相依相伴的日子。记得你刚刚来到我家时,你的翅膀受了伤,浑身黑糊糊的。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了忧伤,看到了仇恨,看到了无奈。(师插话:你真会看,看到心底去了。三个看到了,充满深情、语句优美!)雪儿,当时我和你一样,也受了伤,我们真是同病相怜啊!有了你的陪伴,我的生活似乎变得快活了,变得充实了,变得有滋有味了。(师插话:又是一个充满感情的排比!)即使是与你天天到阳台上看蓝天白云的日子,也显得那样舒服、开心。望着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与你常常会发呆。(师插话:发呆?建议改为“产生无限的遐想”或者“露出甜蜜的微笑”)雪儿,现在你又在哪里为人们忠实地传递着信息?虽然看不见你,但是我会为你永远祝福的!、

师:情真意切!

生:雪儿:漫步在明媚的春光里,望着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我又想起与你相依相伴的日子。雪儿,是你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在受伤的时候,整天感到孤单、寂寞,感到无聊、忧愁。你来到了我的身边,我立刻变得忙碌起来,为你洗澡、敷药,为你取名,陪你看蓝天白云。当你伤好之后,我为你欢呼,为你祝福。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意,分别的时候,谁都依依不舍。雪儿,谢谢你给了我美好的一段生活,谢谢你给了我一个美好的回忆。

师:其实,雪儿也会从心底感谢你,感谢你对它的悉心照料、感谢你对它的关心爱护、感谢你给它六下的美好的生活回忆!

……

师:在与同学们相依相伴的两堂课里,你们也给了老师一段美好的生活,给老师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谢谢同学们!

4 如何让“提问”成为学生发展的引擎

——《花瓣飘香》案例分析

苴镇德耀小学 张永红

教学片段:

师: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生: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 生: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生: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下面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解决,行吗?就请大家对照问题去读读相应的课文段落,圈圈画画,同桌还可以进行讨论。 师: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在哪一节?(出示段落,指名读)把描写小姑娘摘花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俯在、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

师:谁来把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表演一下?(学生上台表演小女孩摘花瓣的情形) (学生评价)

师:(请表演学生自己说说)你摘花瓣时动作那么轻,为什么? 生:要小心,只摘一片,怕碰伤别的花瓣。 师:小小的一片花瓣你为什么要“双手捧着”? (生答不出来)

师:什么东西会让你“捧”着跑呢? 生:很贵重的东西。

师:小女孩把花瓣看成是很贵重的东西了。小女孩把花瓣看得这么重要,说明了什么?

生:花瓣是送给妈妈的,说明她很爱妈妈。

生:一片小小的花瓣包含了小女孩对妈妈的一份真情。 师:从小女孩摘花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她爱花,更爱妈妈。

师: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放进课文,好好读一读。把小女孩摘花的情境再现在我们的面前。(指名读,齐读) 师:为什么只摘花瓣呢?请你把3-5段连起来读读。

5 生:舍不得摘整朵花。

师:从小女孩的“舍不得”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小女孩很爱花。

师:小女孩为什么“低着头不好意思”? 生:她知道花是人家的,摘花是不对的。

师:知道摘花瓣是不对的,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

生:“不知所措的”、“惶恐地望着我”。 (分角色读好3-5段) 师: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指名读6-9段。) 生:送给生病的妈妈。 生:为了让妈妈高兴。

师: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花瓣柔软舒服散发出淡淡清香,会有些什么感觉? (生想象说话)

师:原来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 (指名读,齐读) ……

师:现在你们再来读一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为什么叫“花瓣飘香”?这“花瓣”仅仅是花瓣吗?

生:这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一片浓浓的亲情! 师: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 生:是孩子的一片孝心!一份真情!

师:现在谁来读读课题——花瓣飘香。花瓣飘香——花瓣飘香——闻到了,淡淡的香味!感受到了,女儿对妈妈的深情!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花瓣飘香——…… 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活动离开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无法进行的,而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中介是问题。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解读文本内容,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

6 须掌握课堂提问这一技巧,努力让“提问”成为学生发展的引擎。上面《花瓣飘香》的教学片段,在课堂提问时具有鲜明的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一、目标明确

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培养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花瓣飘香》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对妈妈的一片孝心,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美德,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现在你们再来读一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为什么叫„花瓣飘香‟?这„花瓣‟仅仅是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心,紧扣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的,给学生指明阅读思考的路径,提高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时机恰当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只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学生才能动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继而张开思维的翅膀,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若不然,效果必然不佳。如果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爆出一个冷炮:“课题为什么叫„花瓣飘香‟?”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势必无动于衷,一时难以做出回答。在这个片段中教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小女孩的孝心之后再提出这个问题,教者再稍作铺垫:“这„花瓣‟仅仅是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学生此时就理解了“花瓣飘香“的含义。教者提问题选择了适当的时机,及时抓住学生“愤”“悱”之际,就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过易或过难,都不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问过易,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对答如流,这样的提问既无意义,又空耗时间;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只能望“问”兴叹。要掌握好提问的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三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不高,不能提过难的问题。“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这三个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读读、圈圈、画画、想想,能获得正确的答案的。学生在学习时就兴趣盎然,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总结升华,体验情感时又提问:“现在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为什么叫„花瓣飘香‟?这„花瓣‟仅仅是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

7 香味吗?”这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由易到难,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与提升,懂得我们手中没有花瓣,但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一片花瓣,那就是我们的孝心;我们能用我们的心,让爸爸妈妈每天也能闻到淡淡的清香。

四、张弛有度

本片段中教师提问的总量合适,需要问才问,能不问就不问。教师没有不停地问,满堂问,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教者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己去发现,再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的分配也比较合理,起始阶段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些什么?”中间阶段提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进行阅读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结尾时提问,总结升华,体验情感。提问使得整个课堂有张有弛,非常和谐,既紧张又轻松。

五、启迪思维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本教学片段中,教者运用问题“围绕小女孩„摘花瓣‟这件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些什么?”,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学生经过积极思维,提出了三个价值很高的问题:“小女孩怎么摘花瓣的?”“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这三个问题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凸显了小女孩对妈妈的一片孝心。而后教者又启发学生:“那下面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书解决行吗?就请大家对照问题去读读相应的课文段落,圈圈画画,同桌还可以进行讨论。”这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教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方法。

六、层次有序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规律。在教学中,教者设计了—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小女孩摘花瓣做什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体会到小女孩的一片孝心后,再追问:“课题中„花瓣飘香‟,这„花瓣‟仅仅是花瓣吗?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提问既有严谨的衔接,又有一定的坡度,有利于本课三维目标的达成。

七、灵活调控

8 教者在教学中能灵活控制所提问题,也就是说教者发出信号(提问)后,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能迅速做出分析、判断。当发现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不理解时,将问题另换一个角度提出;当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将原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一个一个提出,逐步达到最终目的。教者在提出“小小的一片花瓣小女孩为什么要„双手捧着‟?”这一问题后,发现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为减缓坡度,将原问题分解成以下问题:“什么东西会让你„捧‟着跑呢?”“小女孩把花瓣看成是很贵重的东西了。小女孩把花瓣看得这么重要,说明了什么?”这几个小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逐步达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促进了学生理智与情感的同步发展。

推荐第10篇: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

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可能都不认识我,我姓薛。有同学姓这个姓吗?(无人举手)这个姓很少,所以很珍贵。

(生笑)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 课 读题——

生: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你在预习过程中都预习了什么?

生:我把课文读了三遍。

师:你很自觉,没有要求,你能自觉地读3遍。不错。

生:我先看了预习提示,然后根据预习提示中的问题,去读课文。

师:能够根据预习提示有针对性地预习,很好。

生: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想好了。

师:(笑)了不起,答案都想好了,能透露一个给我吗?

(生笑)

生:不能。

师:还保密呢!你能带着思考进入课堂,收获就要比一般同学多。

生:我借助工字典解决了预习中不认识的问题。

师:能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是会学习的同学。

生:我边读边想有什么问题,想了每一段的段意思。

师:一边读一边想,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师:好像还有很多同学搜集了许多名人名言,是你吧。

生:高尔基曾说了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师:这句话记得吗?能背出来吗?

生:“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师:小结:大部分同学都认真读了课文,有的根据预习提示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有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的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你们在预习时自觉做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这个习惯,你必定受益终生。

师:课文读了三遍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读了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生无一人举手)

师:(笑)你们都统一要求读三遍啊?

师:读得怎么样,你来选择其中一段读,我们看看你读得三遍与他人读得三遍有什么不同。

师: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

师:读得不错,很流利。这第二个句子很长,“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得很流利,不错。谁再来读给我听听,也能像他读得那么流畅吗?

生读

师:别急着坐下,考一考,你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想些什么?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略停一下)这一段中有问句,感情要深厚一些。

师:你注意了这段中有4个问句,感情不同,他注意到了,两位同学这一段都读得很好,边读边思考,说明他们读得很专心投入。

师:谁来读读其他的自然段,是不是都像他们一样认真?

生读第四小节(强调“呢”)

众师笑

师:他读得很投入,(笑了)因为他的得很沉重。内容可能很沉重,但有些词语可以读得比较轻快。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依然强调“呢”)

师:比较轻快,很好!但是,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呢”呢?

生:因为作者好像是有问题在问我。

师:谁能不通过强调“呢”来体现这是问句。

生读得很好。

师:美吗?想她一样读,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全新的感受。

生:我来读最后一小节。

师:为什么?

生:一来是这一节很短,二来是这一节也很重要。

师:我们就请你来读读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生读。

师:他虽只读了一句话,这却是课文的灵魂,这个问句的答案文中没有。正是因为这个问句,使这篇文章成为千古名篇。

生读第二小节。

师:你有点忧伤的语调,不错。

师:你们看第三小节最长,谁有勇气来读读第三小节?

生读

师:这么长的段落,读得这么流利,看来是真的下了一番工夫。

师:看课题,“匆匆”就是“急急忙忙”的意思,脚步匆匆,吃饭匆匆,洗脸匆匆„„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

生齐:时间。

师:先别急着告诉我,请你大声朗读全文,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是什么匆匆。

生大声读文

师:读好的请举手

师:课文有一个词,写出了什么“匆匆”?

生:课文写的是“日子”匆匆。

师:“日子”就是时间,就是时光,意思是一样的。

师:我们每天都在过日子,往往就这最普通的事情,就容易被忽视。在作者眼中,日子有什么特点?到底是怎样的?请你们再认认真真地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日子有什么特点?好吗?

生读文

生:我觉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这是日子最大的一个特点(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你再看一看,这段话中还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木然

师:(强调这句话: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从这句话中又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不入题)

师:日子能偷吗?能藏吗?又到哪里去了呢?不知道,日子无影无踪(板书:无影无踪)

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听我来读。„„一起再来读。

生齐读

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这样排列,你能看出什么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排比句。

师:你注意了句式的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都是讲了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

师:你讲得很好。无论是燕子,杨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那叫失而复得。

你来读一读。

„„

师:你注意到了这三样事物去了可以再来,他们都会在时间上留下痕迹。

师:日子去了也应该是可以回来的啊?

生:不可以

师:日子与桃花、燕子、杨柳比有什么不同?

生: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作者为什么还这样写?

生:作者为了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他很渴望时间回来。

师:是啊,他很留恋。(板书:留恋)

生:他很无奈

师板书:无奈

师:读书后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蕴涵了怎样的感情,这叫会读书。

请大家把那种留恋、无奈、怅然若失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我相信,此刻你再来读这一段,感觉就不一样了。

指名读

师:不错,体会到、感受到的都包含在读书中,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课文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也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无影无踪的。但在作者笔下,日子是匆匆的,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觉得到的。日子的影子是怎样的?

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日子的样子。

„„

师:日子是有样子的,找到了吗?

生:没有

师:再读读,找找日子的样子。

师:找不到没有关系,你去读读第三自然段,日子是什么形象?找找。

日子的影子在哪里?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日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摇头

师:找不到没关系,请你接着读第4自然段,(众师笑)读了这一段如果再找不到,那就真得糟糕了。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段中,你找到的日子的样子是怎样的?

众生举手

师:把你找到的句子画下来。

师:请画出来的举手。

师:请你往上看,第

2、3自然段中,日子的影子在哪里?请你画下来,一定能找得到?

„„

师:现在都找到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大家读读

3、4自然段,发现在作者笔下,日子、时间、光阴是能看得见的,是形象的。

谁来读一读。

生: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有影子吗?

生再读

„„

师:现在你能看到八千多日子的影子吗?

生: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有多大?

生:一点点

师:也就是说,八千多日子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你经历了只不过半滴水都不到。你有什么感觉?

生:„„

师:你们算算,八千多日子相当于多少年?

生:24年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24岁。你读到这个句子时(板书:八千多日子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你能感觉到、能摸得到吗?你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体会?

生:日子太容易被人忽视了。

生:时间太短暂了。

师:时间很珍贵,你一生有几个八千多日子?那仅仅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有什么感受?

生:时间太珍贵了

师:因为少,所以珍贵,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话。

生齐读

师: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是有限的,人一生只有几个八千多日子,只有几滴水一样短暂,(板书:短暂)属于你的时间就像一滴水,你现在连一滴水都不够。人的生命在时光的大海

里,可以忽略不记,是那样的渺小,想到这里,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明白吗?

生: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时间是用不完的,没想到,你的生命是短暂的,是有结束的那一天的,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还怎么认为?

生:他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二十几年里,他没有做什么有成就的事情,所以他“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是啊,当他突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时,很难受,你有过这种感受吗?作者蓦然地发现八千多个日子已经过去了,你们13年已经过去了,我们齐读„„

生读„„

师: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听不见。有影子吗?看得见吗?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忽视了时间

„„

师:读到这里,你不要急于回答,读第四自然段,你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生读

师:八千多日像针尖上的一滴水,那每一个日子也是看得见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他是什么样子的?

生:飞快的

师:读得好,但是还抓不住,我要让你抓住。

生:太阳有脚„„

师:是啊,太阳有脚,像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我们读这句话。

出示:„„

师:你有没有看到他的脚步?

生读„„

师:这都是时间的脚步在那儿移。怎样地挪移?

生读:轻轻地„„

师:快吗?慢吗?所以吃饭时„„

生读

师:时间都是慢慢地悄悄地挪移,我们一起俩读

生齐读

师:开始是挪移,后来从哪里看到他的脚步匆匆而过?

生:跨过、飞过、闪过、溜走(板书)

师:时间的脚步是怎样匆匆的呢?„„

师:你从这些词语感觉到什么?或是有什么发现?

生„„

师:所以,日子是有形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有脚,我可以让他停下来,可是他与人有什么不同?

生:人的脚步可以快可以慢,可以自由停下来,而时间的脚步一去不复返

师:他的脚步只能匆匆而过,你想留也留不住,挡也挡不住,读第一句。

生„„

师:„„表达作者对时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无奈

师:你能留住吗?那种对日子的无奈表现得非常清楚。(板书:无奈)

师:第四自然段中,你找到日子的形象了吗?

生:„„

师:青烟、薄雾,看得见吗?你看多形象,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朝阳蒸融的样子,你看过吗?

作者说八千多日子„„

为什么把时间比作青烟、薄雾?而不是比作一滴水?

生:因为被微风吹散的青烟、被蒸融的薄雾都无影无踪了。

师:说得多好啊。八千多日子就想青烟薄雾无影无踪、没有痕迹。主要告诉我们八千多日子没有在生命中留下任何痕迹。我们来读„„

生读„„

师:你看到过这样的痕迹吗?

生:没有

师:要急促些,听老师来读

生再读

师:这里有两个问句一样吗?为什么要反问一个问题?

生:强调了没有留下一点点的东西

师:对,这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为什么?

往前看,读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生读

师:八千多日子„„留下两样东西,一是徘徊,一是匆匆,他没有做什么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东西。八千多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有怎样的感情在里面?

生:后悔

生:惭愧,因为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

师:„„

生读

师:这个“平”是什么意思?我不能理解

生:我觉得来得时候、去的时候不能一样平凡,应该做点什么

师:有点懂了

生:不能平静地、白白地走这一遭

师: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丝痕迹,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它告诉我们,一生要有所作为。人生短暂,生命有限,岁月无情,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走这一遭呢?怎样有所作为呢?所以作者留下这样一个疑问,齐读最后一节。

师:在作者眼里及笔下,日子匆匆过去,是有形象的,八千多日子„„(指着板书总结)

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一句话。

生读

师: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

他为什么这样写?

生: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师:是啊,一个需要用一生思考的问题,人生一去不复返,人生该留下一个怎样的痕迹,今天留一个作业:为这个问题写一个答案,想想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

师:把这句名言送给大家,我们共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师:看看现代人是如何看待时间的„„

将时间用于工作,那是成功的代价。

将时间用于思考,那是智慧的来源。

将时间用于运动,那是青春的奥秘。

将时间用于阅读,那是知识的源泉。

将时间用于爱人,那是幸福的所在

将时间用于奉献,那是人生的真谛

将时间用于空想,那是生命的浪费

将时间用于微笑,那是减负的良方。

将时间用于计划,那是你能做好上述一切秘诀。

师:相信大家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对时间会有自己的理解,会有自己珍惜的方式!下课。

第11篇:识字8(薛法根)

识字教学设计教育——《识字8》教学设计

薛法根

设计理念:

汉字起源于生活实践,从汉字的“六书”可以发现,每个汉字都与生活中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握汉字与生活的内在关联,就把握了识字的基本规律,即将汉字与生活建立起丰富而又密切的联系,实现“识字与识世”的统一。如此,识字教学便是引导学生通过认读汉字来认识世界,真正体现识字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如此,汉字不再是印在书本上静态的冰冷的文字,而成为活在学生生活中带有温度的事物。

本课借助“转盘识字”的方式,旨在让学生获得对形声字的构字方式及认读方法的直观经验,并通过师生间的适度对话,将汉字融于生活化的语境中,使之活起来,以此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识记与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内在动力,进而逐步走向独立识字的自由境界。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转盘识字,了解形声字的基本特点及认读方法,认识竖心旁和眼目旁;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在具体生活语境中识别生字,积累并丰富语汇;

3.继续练习按笔顺描红和仿写。

教学活动及意图:

板块一:转盘识字

1.教师出示本册教材中的《识字4》,帮助学生回顾“转盘识字”的基本方法:先识“基本字”,再转换“偏旁”识新字,最后根据新字读新词。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转盘识字”法,自学《识字8》。

提示学生:借助“转盘”,认识新字字形;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正确认读新字字音。

在学生自学之后,教师运用“转盘”检测学生正确认读的程度。认读范例:清,清洁的清。

提示学生:“眼睛”、“事情”的后一个字要读轻声。

【设计意图】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知”及“已有”的基础上,而不是从零开始。学生已经学习过“转盘识字”,就应该帮助学生总结以往的学习经验,提炼出其中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教师仅仅在学生易忽视、易出错的地方,加以指导点拨。这样的教学,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识字、独立学习。

3.教师在学生认读生字的过程中,就生字及生词的生活语境展开适度对话:

(1)清,清洁。我们哪些地方要保持清洁呢?“清”字与“水”有关,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清水,清澈,清楚,清洗„„

(2)晴,晴天。今天太阳有没有露脸啊?天气预报中出现的天气类型有哪些?晴天,阴天,雨天,雪天„„

(3)睛,眼睛。教师板画“眼睛”的样子——板书象形文字“目”——板书“目”字,展示“目”字的演化过程,认识“眼目旁”。教师讲解:“眼”,又称“目”,通称“眼睛”;而“睛”,是指“眼珠”。有一个成语叫“目不转睛”,是形容看得很专注,连眼珠都一动不动。

(4)请,请坐。“请”是个礼貌用语,除了说“请坐”,我们还可以礼貌地对别人说“请„„”?请问,请讲,请用茶,请帮我„„

(5)情,事情。教师板画“心”的样子——板书象形文字“心”——板书“心”字——板书竖起来的“心”字(竖心旁),展示“心”字的演化过程,认识“竖心旁”。教师讲解:“情”与“心”有关,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感情,友情,亲情,爱情,心情„„

(6)蜻,蜻蜓。教师引导学生看插图,出示诗句并诵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设计意图】“转盘识字”属于归类识字,这么多字形相似的生字堆积在一起,一个一个分开认读,不难记忆;一旦堆放在一起,极易产生混淆。因此,仅仅依靠多读几遍是不够的,对于那些缺乏识别能力的学生来说,更易成为一种记忆的负担。记忆心理学表明,当一个陌生的知识与自己熟知的生活建立密切而多维的联系时,记忆就变得清晰而且牢固。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这些生字,展开生活语境中的对话,就促使学生在对话中将这些生字与他们的生活建立起丰富而紧密的联系,识记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当然,这种生活化的对话不宜过度展开,否则就滑向了泛语文的泥沼,失去了识字课的特质。

4.教师让学生转动“转盘”,快速认读生字。认读后追问: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归纳总结:(1)都是左右结构的字;(2)都含有基本字“青”;(3)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青”这个基本字表读音。汉字中有80%左右的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除了左右结构,还有上下结构,比如“菁”;半包围或全包围结构,比如“圊”。

【设计意图】形声字的概念已经在《识字4》中出现过,但学生对这样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因此,本课教学中再次强调形声字的基本特点及认读规律,是符合学习规律的。重要的是,这里突出了形声字的结构不局限于左右结构,还有其他类型的结构,拓宽了学生对形声字“声旁与形旁”空间结构关系的认识,认读形声字的思维方式就变得灵活起来。语文教学既要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识字能力)的发展,也要促进学生一般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板块二:语境诵读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图上有什么?是哪个季节?

提示词语:绿色的荷叶,红色的荷花,嫩黄的莲蓬,清澈的池水,展翅的蜻蜓,蹦跳的青蛙,飞舞的蚊虫„„所画的季节是夏天。

2.学生自由朗读韵文。

提示学生: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

在学生充分自由朗读之后,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3.出示选字填空题,并练习诵读。

清,晴,睛,请,情,蜻,青

(1)天气(),池水()。荷花红,荷叶()。()蛙()蜓大眼(),飞来蹦去捉蚊蝇。

(2)星期天,妈妈()全家人一起帮忙()洗衣物。我们做完了事(),心()像天空一样()朗。

【设计意图】插图与韵文一致,便于学生对照阅读、背诵。而韵文所创造的夏天的语境,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将汉字所组成的词语与相应的事物、生活情境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加以识记。这样的记忆方式称为“组块识记”。而选字填空,是检测学生识记的清晰度。正确地选字填空,表明学生对相近汉字的清晰识别,尤其是在新的生活语境中(练习2),面对陌生的词句组合,锻炼的正是学生正确运用汉字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能运用所学(汉字),解决生活问题(表达),就获得了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便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要知道,学生恰恰是有了学习的成功感,而后才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相反。可见,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生活化问题语境,考查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激发的却是他们的学习愿望。

板块三:描红仿写

1.指导描红偏旁“忄”及“目”。提示“忄”的笔顺:先两边,再中间。

2.指导描红并仿写“情、睛、晴”。

教师出示在田字格中放大的“情、睛、晴”,引导学生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要求整体记忆字形。

教师点拨: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才显得美观。

学生描红,并仿写。教师巡视并点评,作个别书写辅导。

3.指导“事”的书写。

教师将“事”字放大数倍示范书写,学生描红并仿写。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宜粗不宜细,宜感性体验不宜理性讲解,那些书写时强调哪一横要长点,哪一横要短点,竖要竖在竖中线等所谓的书写要领,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书写指导的秘诀之一,要让学生像“看画”一样地对一个字作“整体观察”。要观察得入眼入心,就需要将汉字放大数倍,直至学生能将汉字的“整体模样”印刻在脑海里,此谓“读帖”。秘诀之二,重点导在汉字书写的笔顺上,尤其是偏旁部首和基本字的笔顺,必须写得“顺手”。秘诀之三,遵循先描红再仿写后独立书写的原则,练好“典型字”的间架结构就能处理好“一般字”的间架结构,并非每个字都需要大量练习书写。

板块四:创作转盘

1.教师出示“转盘”,删去“青”及偏旁,更换成“可”字,鼓励学生更换偏旁,转成新字并组词。

例如:何,何处;呵,笑呵呵;河,河水;苛,苛求;坷,坎坷„„

2.引导学生自己更换基本字及偏旁,创作新的转盘识字,在游戏中互教互学。

【设计意图】“转盘识字”是一种识字的形式,也是一种识字游戏。而学生是最喜欢在游戏中学习的,因为这样的学习是不知不觉的。这样的识字游戏不能紧紧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走进生活中。引导学生自己创作识字的转盘,并作为相互之间的游戏项目,互教互学,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而识字,自然就变得更有挑战性与游戏性,变苦为乐,或许就能实现学生“主动识字、乐学活记”的美好愿望。

第12篇:《卧薪尝胆》课堂实录——薛法根

[《卧薪尝胆》课堂实录——薛法根]

《卧薪尝胆》

薛法根

师:看看黑板上的生词,哪个小朋友会读,《卧薪尝胆》课堂实录——薛法根。

生:转弱为强

卧薪尝胆

受尽屈辱

兵败会稽

师:其他小朋友会听,会听的一定会读。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朋友现在看看这四个词,从下往上看,有什么联系吗?

生:从下往上看,是课文的内容,这几个词把课文连起来了。

师:是的,每一个词都表示了课文中的意思。现在老师请大家用上这四个词,用几句话简要地把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先练练。

学生自练。

生:两千多年前,。。。。。

师:能用几句话,就简洁地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了,非常好。谁再来说,这次,请每个同学认真听。

生:两千多年前,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向吴国求和。。。

师:说得很好,每个同学学了课文之后,都要用非常简洁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会读书的标志。这篇课文讲的是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后,到吴国去做奴仆,奴仆你们见过吗?

生:就是服侍别人的。

生:就像现在的保姆。

生:奴仆的意思就是帮大王养马的。

生:就是侍候大王。

生:大王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生:就是帮有钱的家主做事。

师:两千多年前的奴仆和我们现在的保姆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老师把它画出来。

师画。

师:低着头,哈着腰,看见别人来就这样。(动作)

生:守门人。

师:老师告诉大家,这是女人,虽然很听话,可是还有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你觉得这样的人日子过得怎么样?

生:过得很苦。

生:从来没有好日子过。

师:这样的女人在古代被称为奴。所以奴在古代指女人,日子过得很悲惨。

师:再看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和女人过的日子又不一样。

师画。 师:这种人头上要戴着刑具,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犯罪的人,或者是战俘,这种人,后面还要插一根毛,像长着尾巴。这样的人像什么?

生:像动物。

师:如果别人给你放了根尾巴,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别人看不起我。

生:我会怒气冲天。

师:这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不把人当人看。

齐读侮辱。

师:就是欺负别人,也叫欺侮。

师:这样的人委屈吗?这对他来说就是屈辱。

齐读屈辱。

师:这样的人,被人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这样的人就叫什么?

生读“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卧薪尝胆》课堂实录——薛法根》

师:这样的人在古时候是非常悲惨的,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勾践是在兵败会稽后,去吴国做奴仆,他会被怎么样地侮辱,受到怎样的屈辱呢?读课文。

师:谁来读。

生读“勾践夫妇。。。。。。。。才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师:读得真好,正确,流利,想读吗?

生:想。

师:想读就不读了。现在想想,越王受到了哪些屈辱,他认为是做奴仆的事情?

生:他们在吴国养马驾车,舂米推磨。 师:什么叫舂米推磨。

生:拿米放在里面磨,拿棒戳。

师画图。石臼。

师:看图,就这是舂米。

师:推磨见过吗?

生:见过。

师:在哪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生:我在家里见过。

生:我在乡下见过。

师:都见过,推磨的活你们见过吗?累吗?

师:非常累,人都干不动,所以让驴干。

师:一起读读。

师:小朋友也去舂米推磨,是屈辱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勾践是的?

生:因为他本来是很大的,现在是很小的。

师:说说清楚。

生:本来是国王,现在是奴仆。

生:他是无奈干的。

师:是的,被逼无奈。

生:一个国君,去舂米推磨,所以是屈辱。 师:课文中其实还没写完越王受的屈辱,谁知道其他的事。谁在课外书上见过?

师:没有吧,老师告诉大家,有一次国王生病,医生要验大便,国王让谁尝大便呢,就是勾践。

师:像这样的屈辱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受尽屈辱”这几个字的分量。一起读。

生读。

师:这样的屈辱整整受了三年。

师:这句话如果这样说: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说有什么不同?

---------------------------

生:如果这样说,就说明他干得时间很短。

师:为什么这样说时间就显得短了。

生:如果说才干了三年,说明他们还想干。

师:如果这样,他们干得快乐吗?

生:快乐。

师:可是,如果是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说明什么。

生:很苦。 师:是啊,受尽屈辱,一起读读。

生读。

师:整整三年,越王勾践都这样过下来了,他所受的侮辱,屈辱,耻辱,他都忍下来了,他了不起,就了不起在,他能做到一个字,忍,他忍的是什么?辱。因为他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要报仇,这叫忍辱负重。

生齐读忍辱负重。

师:三年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做国君,回国后,他是怎么做的?请自读第四自然段。

指读。

生:白天。他。。。

师:先停一停,就这叫—

生齐:卧薪。

生接着读。

师:这就叫—

生齐:尝胆。

师:现在谁来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齐读。

师:如果勾践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苦胆,这样做

第13篇:薛法根执教《燕子》

薛法根执教《燕子》课堂实录

师:(课前板书课题:燕子)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读! 生:(齐读)燕子

师:课文中一些生字词(出示第一组词),谁会读? 师:好,不会读的请认真听同学读。 生1:微风 掠过 稻子 翼翅 荡漾

师:很了不起,课文没有教,他已经会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说明你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请坐!现在谁会读了?认真听的同学都会读。 生2再读

师:不错。现在会读的举手!

(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 师:好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师范读,生整体跟读)

师:好,再看这一组词(出示第二组词),谁会读? 生1: 沾 小圆晕 电线杆 几痕细线

师:不错,四个词里面读对了三个。有一个字音要纠正一下。小圆晕(yùn),念第四声,再读一下。 生1再读

师:不错,请坐!现在会读的请举手。 (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 师:哈,真好,你来读。 生2读

师:不错,会读的举手!

(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 师:好的,我们一起读,起! 生齐读

师: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课前可以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根据课文后的生字表上的注音来预习,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这些生字当中有两个字是多音字,我们看一下第一个(出示“晕”及相关词语)这个“晕”还有一个音念“yūn”,看一下后面组成的几个词语,你读读看,到底念“yùn”还是念“yūn”。 来,读读看!指名读

生1:晕 晕(yūn)倒 晕(yūn)头转向 师:两个都读对了,下面两个词 生:月晕(yùn) 晕(yūn)车

师:“月晕”读对了。我们一般都说是“晕(yūn)车”,其实啊有的同学坐在车上感到头晕目眩,不叫“晕(yūn)车”念“晕(yùn)车”。

“晕(yùn)车”、“晕(yùn)船”,念“yùn”。读一读。 生:晕(yùn)车 师:再读。 生:晕(yùn)车

师:很好,请坐。把这四个词读一下。 生齐读

师:“月晕”和“小圆晕”一样,都念“yùn”。

师:看第二个多音字(出示“杆”及相关词语)“几根电线杆”,它还有一个音念“gǎn”。看看后面的三个词,当中的字是念“gān”还是念“gǎn”呢?

生:杆(gān)旗杆(gān)一杆(gǎn)枪枪杆(gǎn)

师:枪杆(gǎn),真好,对了。都读对了。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如果我们在读到的课文中遇到一些多音字的时候,你拿不准念什么音,该怎么办?有什么办法吗? 生1:查字典。

师:很好,查字典。请坐。 生2:问老师。

师:问老师,问家长。如果没有字典,可以请教别人。好的,请坐。

师:课文中的生字,课文中的生词,要会读,要念正确。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还有这样一些词组(出示词组)会读吗?能不能读好?谁来试试? (生有点犹豫)

师:刚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

生1:乌黑光亮的羽毛 俊俏轻快的翅膀

师:读对了。但不够好。想一想怎样的羽毛,怎样的翅膀?羽毛美吗? 生1:美。 师:翅膀美吗? 生1:美。

师:体悟到了就能读得好。读。

生1再读,师范读正音:“俊俏轻快的翅膀”,“俊俏”

师:对了。多美的羽毛,多美的翅膀,要读得轻快。明白吗?再读。 生1再读 师:嗯,不错!

生2:乌黑光亮的羽毛 俊俏轻快的翅膀

师:听到了吗?读得多好啊!你再读一遍,同学们要仔细地听。 生2再读

师:好的,这叫读得轻快。一起读。 生齐读

师:跟着老师读 (师范读,生跟读)

师:你读的时候,这些词组重音落在哪一个字,落在哪一个词,要体会。再听一遍。 (师范读,生聆听后跟读) 师:读得真好。 师:(出示词组)会读吗?你来试试看。 生1:剪刀似的尾巴 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这样的尾巴,这样的小燕子美吗? 生1:美。

师:好,那你要美美地读。怎么读呢? (师范读 生跟读)

师:把两个字读得再快一些,节奏再快一些。 生1再读:剪刀似的尾巴 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你看,这样读就读好了。明白了吗?请坐。一起读。 生齐读

师:“似的”(生跟读)对,念翘舌音,“剪刀似的尾巴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生跟读) 师:(出示)这个词会读吗?要读好! 生1:鹅黄色的嫩叶 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想一想,体会一下再读这个词。 生1再读:鹅黄色的嫩叶 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好的,第二遍读得比第一遍要好。 生2:鹅黄色的嫩叶 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好,请坐。“烂漫无比的春天”,把这两个词组读一下。 生齐读: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前面的也要读

生齐读::鹅黄色的嫩叶 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课文中,出现了很多像这样清新的优美的词组。这篇课文,用词用句就是这样清新优美的。下面我们打开课文,大声地读一读,感受一下《燕子》这篇清新优美的文章。打开课本,自己大声地读一遍课文。

(生自读课文,师巡视:老师要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

师:同学们读书非常专心,这是一个好的习惯。《燕子》这篇课文,它围绕着燕子,写了它的哪些方面呢?我们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燕子的哪一个方面?(板书:1 2 3 4)

默读课文,读完一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的是燕子的哪一个方面?你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一下,写在这个自然段的后面。会吗? 生:会。

师:拿出笔,默读课文,概括每一个自然段写了燕子的哪个方面。 (生默读概括段落大意)

(师巡视指导:看看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燕子那个方面?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哪个方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每一个自然段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一下内容;) (指名生1上黑板写下概括好的各段段意) 师:第二自然段有点难,好好想一想 (指名生2上黑板写下概括好的各段段意) 师:每个同学用不同的词来概括。好了的请举手。 (指名生3上黑板写下概括好的各段段意)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一看我们同学都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看黑板,这里有三位同学概括的词语。看第一自然段,第一位同学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外形

师:第二位同学用了什么词?一起读。 生:燕子的长象

师:“长相”的“相”不是这样写的。(圈出“象”)不是“大象”的“象”,是“相貌”的“相”。 师:第三位同学用了什么词? 生:模样

师:三位同学用了不同的词语,但是都概括出来了燕子它长的样子,是吗?老师告诉你,长相、模样、外形、样子都可以。我们形容鸟,它的样子,用一个恰当的词,叫?读! 生:外形

师:对,这个词最恰当。那么如果写一个人他的样子,用一个什么词? 生1:长相

师:可以。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2:模样 生3:相貌

师:好的,和“外形”对应起来还有一个词叫“外貌”。好的,第一自然段写的就是燕子的外形。你看,尾巴,羽毛,翅膀,写的都是它的外形。写对的举手! (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 师:真了不起,会概括。请放下。

师:第二自然段用了三个词,(对照板书)读一下

生齐读:赶来春天的景色回来师:下面同学还有没有别的词了? 生1:飞回来

生2:我写的是燕子的习性 师:什么叫习性啊? 生:就是生活的习惯

师:就是生活的规律,是吧?恩,他用了“习性”这个词,不错。 (板书:习性)

师:那么这个自然段到底是写赶来呢,还是春天的景色呢,还是写回来呢,还是写习性呢?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好吗? (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请你轻声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读,每一句话写的是什么事物?读第一句,读! 生齐读第一句

师:写了哪两个事物? 生:微风 细雨

师:好的。第二句呢?读! 生齐读第二句 师:写了哪些事物? 生:柔柳 嫩叶 师:第三句,读! 生齐读第三句

师:它写了哪些事物呢?青的草,简称? 生:青草

(以此引导:嫩芽,鲜花,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注意这一句里面有一个词语读一下(出示词语)读! 生齐读:赶集

师:什么叫赶集?你赶过集吗? 生1:上街

师:上街叫赶集?我今天去上街了我去赶集了?怎样的上街才叫赶集?你一个人上街叫不叫赶集? 生1:急匆匆地上街

师:急匆匆的?哪个字的解释是这个意思? 生1:赶

师:赶是急匆匆。那一个人急匆匆地上街叫赶集吗?想一想。 生1:很多人

师:对了,很多人,大家在约定的时间急匆匆地往集市上去,这样的情景叫?(赶集)一起读! 生齐读:赶集 师:你有补充的吗? 生2:上学要迟到了。 师:什么意思啊?

生2:上学马上就要迟到了也叫赶集。

师:那不叫赶集叫赶学。但是他有一个意思,他生怕迟到,所以他用一个什么字? 生:赶。

师:赶啊有担心迟到的意思,有争先恐后的意思,明白了吗?想象一下赶集的时候集市上的情景是什么样的?

生1:热热闹闹的,还有许多讨价还价的声音。 师:好的,人声鼎沸。 生2:是热闹非凡的。 生3:人山人海的。

师:是这样的情景:大家在集市上买卖货物。课文当中啊,它这样说(出示句子)读。 生齐读: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师:课文当中讲谁去赶集?(生没找到思路)自己再读一读。 生再读。

师:谁去赶集啊?好,一起说。 生:青草,绿芽,鲜花。 师:它们像人一样跑着去的吗? 生:不是

师: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它和人们去赶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很多

生2:都很急

生3:都是赶出来的,赶到那边去了。

师:赶到哪边去了?(生一时答不上来)赶到该赶的地方去了。(生笑)

师:它长出来了,它就像人赶集一样,到哪个地方去了呢?到了春天里。草长出来了,芽发出来了,鲜花盛开了,这样的情景叫“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出示句子)前面三句话读一读写了哪些事物?读! 生齐读:微风,细雨,柔柳,嫩叶,青草,嫩芽,鲜花,春天。 师:前面的事物跟春天有关系?这些事物都是写? 生:春天。

师:(对照板书)前面三句写的是,用这个同学的概括就是? 生:春天的景色

师:但是这一小节这三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最后一句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这句话写的是小燕子怎么样? 生:赶来

师补充:从南方赶来

师:对了,燕子是冬天去了南方,到了春天又从南方回来,你看,这里写出了一个?(对照板书) 生:回来

师:冬去春来,这是燕子的生活习惯,也叫习性。因为它属于候鸟,所以用“习性”,用“回来”,用“赶来”都说明燕子是一种候鸟。

师:它在什么时间从南方赶来的? 生:春天

师:所以要准确地概括这一小节的主要意思,(对照板书)写的是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应该写两个关键词:春天和赶来。

师:下面同学有没有这样概括的? (没有学生举手)

师:很遗憾。注意,像这样的段落,写了两层意思,我们要把两层意思归纳在一起,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明白吗? 生:明白

师:好的。下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对照板书)用了那些词? 生齐读:飞行(声音较轻) 师:大声地读 生:飞行,燕子的飞行样子习惯(声音响亮)

师:我们看,这一小节写的是燕子在天空中飞行。这位同学用“飞行”概括得非常正确。(板书标出)这位同学说“飞行的样子”。注意,燕子的外形也叫样子,飞行的时候我们也叫样子,能不能把样子换个词?(圈出“样子”)用个什么词最恰当? 生1:姿态

师:这个词好。(板书“姿态”)

师:最后一位同学说是习惯。燕子它不飞它还叫燕子吗?(圈出“习惯”)所以这个词概括得不是很准确。 师:好了,第三自然段概括为“飞行”或“飞行的样子”或“姿态的同学”举举手看! (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

师:好的,说明你们概括的是正确的。放下。第四自然段?读! 生齐读:休息

师:落在电线杆的样子,它就是在休息,也就是休息的样子。这个“样子”我们也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概括? (生一下子答不上来)

师:这个样子也是一种姿态(板书:姿态)它休息时的姿态,它停在电线杆上的姿态

师:同学们,我们读一篇课文,要读懂它就是要学会概括。用准确的词语,用准确的句子来概括。下面我们看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师加以引导)(写了燕子的?)外形(写了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还写了燕子?)飞行的姿态(和它?)休息的姿态

师:谁能看着板书,用一句话连起来概括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你行吗?试试看!

生1:写了燕子的外形,然后春天来了小燕子就从南方赶来了,它在赶来的路上飞行的样子和它飞倦了休息的样子。

师:清楚了吗?好,如果老师就像她刚才一样说,写了这样一句话作为一篇文章给你看,你要看吗?喜欢看吗? 生1: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1:太少了

师:不能用“少”,你觉得这篇文章字数太少了。 生2:不喜欢。因为太简单了。

生3:不喜欢。因为不生动。小燕子飞行很生动的。 师:这样写看不出它生动的样子。说得真好。 生4:没有一点有趣的意味 生5:太单调了。

师:是啊,所以这篇课文,它把燕子的外形,春天的景色,飞行及停歇时的姿态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很有情趣。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读一读,感受一下。拿起课文,自己读课文写的燕子的外形,春天的景色,飞行及停歇时具体的描写。自己读。

(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用心地读,才能感受得真切。”)

师:读好了吗?来说说看,你们感觉到燕子的外形怎么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生1:乌黑光亮 师:小燕子整个的外形给你一种感觉,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最恰当? 生1:黑

师:你觉得它黑得美吗? 生1:好像有点美

师:你还不肯定。好,你说。 生2:活泼机灵

师:用一个字概括,我们可以说它外形?美!春天的景色呢?用一个词。 生2:迷人 师:一个字? 生2:美

师:飞行的样子,飞行的姿态?一个字? 生2:美

师:停歇时的姿态?一个字? 生2:美

师:你心里的滋味? 生2:美

师:你看,多美啊!外形美的,春光美的,飞行姿态美的,休息时的姿态也是美的。如果就用一个“美”来概括,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的,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具体生动形象的呢?我们来读课文。作者是怎么写的?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写外形之美。(出示)他写了这样一句话。一起读。 生齐读: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你能不能发现一下,作者是怎么写出燕子的外形之美的?有点难,你要用眼睛去发现他是怎么写的?我们平时只注意写了什么,很少注意它是怎么写的,这是要靠你去发现的。 (师范读)

师:好,有更多同学发现了。你来说。

生1:用了“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还有“活泼机灵”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的特点。 师:好,他注意了这些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词语。用得特别的美。请坐。 生2:他写燕子身上每一样东西都是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都各不相同。 师:燕子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写了吗?

生2:它写了燕子的羽毛、写了燕子的翅膀,还写了燕子的尾巴,然后再是整体。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一只燕子它有头,由眼睛,有爪子,对吗?为什么它只写了羽毛、翅膀、尾巴,其他地方不写了呢?

生3:它是抓住特点来写的,所以不是每样都写,只抓住特点写。

师:好,这就是抓住特点。(板书:抓住特点)不是样样都要写,样样都要写这只燕子就写得很啰嗦。一啰嗦还美吗? 生:不美了 师:所以我们说,写一个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比如说薛老师,你看看,我的外貌能抓住哪些特点来写啊?是不是从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到嘴巴一样一样写啊? 生:不是

师:你看看能抓住哪几样特点来写?要会观察,要会抓住特点。你说对吗? (生笑不语)

师:你们会吗?不会是吧?我有一个同学他是这样写的,用了四个词,你们看是不是很形象,抓住了特点。说“瘦高个,骆驼背,小脑袋,大板牙”。 (生笑)

师:抓住了几个特点啊? 生:四个 师:形象吗? 生:形象 师:美吗? 生:不美

师:怎么就不美呢? 生1:写得很有趣

师:不美但是很有趣。谢谢。(生笑)这叫抓住特点。写外形时写出来了它的特点,而且写出了它的美。美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那些形容的词语。我们来读读,怎么形容它的羽毛啊,翅膀啊,尾巴啊。好读一下

(师出示词组,生跟读)

生: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你看,它的羽毛用了“乌黑光亮的”,它的尾巴是“剪刀似的”。如果用这个词,你看还美吗?说“黑乎乎的羽毛”,还美吗? 生:(摇头)不美了

师:同样写黑,但这个词不美。“剪刀似的尾巴”美的,“树杈似的尾巴”美吗? 生:(笑)不美

师:所以你要抓住特点,还要用优美的词语来写(板书:用词优美)读一下 生:用词优美

师:同样写薛老师,如果这样改一改,你觉得美不美?“高高瘦瘦的个子,微微有点驼的后背,小小的脑袋,两颗兔牙总想出人头地。” (生笑) 师:形象吗?

生1:不形象(生笑) 师:还不形象啊?形象吗? 生:形象

师:所以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来描写非常重要。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它抓住特点,用词优美写出的燕子的外形之美。一起读。

生齐读: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你还注意,它这些词语啊,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字数都是差不多相等,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你看(师范读),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也便于背诵。你能背吗? 生:能

师:好,自己练习背背看。 (生练习背诵,师巡视) 师:能背的同学举举手看。

(生举手,师面带微笑以赞许的目光环视)

师:好,还不少呢。老师也能背。听好,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看看老师能不能背下来,好吗? (师示范背诵,故意漏了“小”字) 生:是“小燕子”

师:还漏了一个“小”。漏了这个“小”,要紧吗? 生:要紧

师:真的要紧吗? 生:要紧

师:谁说要紧的?

生1:因为漏了那个“小”就不可爱了

师:有没有发现,用了一个“小”,这只燕子就变得更加? 生1:可爱了

师:“小家伙”可爱吗? 生:“家伙”可爱吗? 生:(笑)不可爱 师:“小鬼”可爱吗? 生:可爱

师:“鬼”可爱吗? 生:(大笑)不可爱 师:“宝贝”可爱吗? 生:可爱

师:“小宝贝”可爱吗? 生:更可爱

师:这个“小”字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什么感情啊? 生:喜爱

师:好。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背一背可爱的小燕子。一身,起!

生齐背: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师:你看,课文抓住燕子的特点,用了优美的词语来写燕子的外形之美的。课文当中还有这样的特点,还有这样优美的词语,请你用发现的眼睛,自己轻轻地读一读第

二、第

三、第四自然段,你感觉到哪一个词,哪一个句子,它描写的美是很独特的,看看它是怎么写的,可以用笔把它画下来,好吗? (生轻声读课文,师巡视指导:它怎么写的?有什么特点?它怎么把特点写出来的?)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交流的时候,你先读一读你觉得写得非常特别的句子,然后从怎么写的角度说说你的想法,你发现了什么,好吗?谁愿意来? (生稍显胆怯)

师:以前没有说过,是不是啊?你说一个字也行,说一句话也行。它怎么写的?谁愿意第一个来试试? 生1:“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毛毛细雨从天上洒下来”抓住了春雨的特点 师:虽然你声音很轻,但是你说得很好。春雨的什么特点? 生1:细

师:多准确呀。抓住春雨的特点:毛毛细雨。多好呀,这叫会发现,这叫用词优美。哗啦啦的大雨美不美啊?就不美了。请坐。

生2:“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我觉得这个句子是一句比喻句,把燕子比喻成了音符,我觉得在这个音符里面,它好像会唱歌,在赞美春天。然后作者就流露出了对春天和燕子的爱和赞美之情。

师:发现了吗,它用来什么句?比喻句。用比喻句描写它停歇时的姿态,那种样子。如果你眼前有一只燕子,你会把它比喻成音符吗? 生2:不会

师:什么情况下,看这燕子就像是一个一个的音符?

生2:电线杆上的那几痕电线就像五线谱一样,然后燕子停在上面就像一个个音符。远处看就像是音符似的。

师:放在眼前看,这是一个音符,会吗?不会。放在远处,就像一个一个小黑点,就像音符了。但是如果我心里很郁闷,很痛苦,然后抬头一看,嫩蓝的天空有几痕细线,有几个小黑点,我感到这几个小黑点像什么?

生2:就不一定像音符了。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心情不好就不会喜欢燕子了。

师:是啊,这与作者对燕子的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你把它读一读,带着喜爱的感情,喜爱的心情。 生2: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师:最后一自然段 生2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比喻句优美。还有其他的吗?

生3:“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写得很有意思 师: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哪一个? 生3:“赶”

师:用赶写出急切之感。好。

生4:燕子从稻田上飞到柳树下了,就是说 师:你把句子读完整

生4:“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前面的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后面赶来的只是掠过湖面。“掠”讲它们速度很快 师:这个发现好。燕子就是飞,这里用来什么字? 生:掠 师:掠,圈出来。这个掠,刚才你说? 生4:就是说它飞行速度非常快

师:对,“掠”形容速度很快。这里写了几种掠的姿态?

生4:写了两种。一种是斜着身子,一种是横掠过湖面。写的飞行姿态各不相同。

师:对,你看,两种不同的姿态,速度非常快。你从这个“掠”字还能看出什么?不但快,而且这个姿态怎么样?

生4:非常的优美。

师:它的姿态很优美。斜着掠过,横着掠过,姿态优美。这句还有写得特别好的:它不直接说它飞得很快,它的快没有告诉你快,有没有说它飞得快?

生4:有。就是“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说明它刚刚叫了一声就从这边到那边了,速度非常快。 师:叫一声 生4:唧 师:再叫一声 生4:唧 师:响一点 生4:唧

师:这样不够美。“唧”,飞走了!再叫一声 生4:唧

师:飞走了。再来! 生4:唧

师:飞走了。快吗?“唧”不但写它的叫声,更是写它飞行的? 生4:速度,还有飞行的优美

师:速度之快和美。还有一个地方写它快的,不直接说它快,但是也在写快的。你发现了吗?

生4:“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刚刚沾一下就飞走了,小圆晕才会那么快荡漾开来。 师:它不写它快,它写小圆晕。小圆晕见过吗? 生:见过(没见过)

师:你把一粒小石子扔在湖面,它就会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燕子飞走了,什么留下了? 生4:小圆晕留下了

师:看到小圆晕就马上想到? 生4:它飞行的速度快

师:飞走了!你看,小圆晕给人留下了韵味无穷的美感。这里不但写出来燕子飞得快,而且写出它飞得是那么美。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快与美。请坐。 (生自读段落)

师:好,我请个同学来读一读,读出那种飞行之美,谁愿意来读?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好美啊。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写燕子就是抓住了特点和优美的词语来描述,也表达了作者一种喜爱的感情。这样优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朗读、背诵,留在自己的心里。要记住,读优美的文章,就像给自己美容,给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美容。课后好好地读一读这篇课文,把它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课外啊,再去看一看这篇课文的作者叫谁? 生:郑振铎

师:它选自郑振铎的一篇散文,叫《海燕》。你去读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

第14篇: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薛法根作文课堂实录

推荐:寻找梦的羽翼

网址:http://blog.eduol.cn/

素描作文【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薛法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学生:上海建平实验学校六年级 听课地点:上海海事大学二楼礼堂

听课时间:2007年4月7日上午8:50-10:20 记录整理:秦克波(杏花江南)

一、闲聊导入,指导观察:

师:大家认识我吗?不认识好好看看。 【冷场】

师:觉得我丑是吗?不要紧,实话实说。 生1:你牙丑,凸板牙。 师:有缺点的人才可爱。 生2:你喜欢笑。 师:爱笑的人才可爱。 生3:你比较高。 师:猜猜有多高? 生3:1米75。

师:差不多,我1米77,因为驼背,所以看起来矮一点。 生4:老师手的动作多,手一直动来动去。 师:人活着就要动,动,说明我还活着。 生5:你笑的时候有酒窝。 师:几个酒窝? 生5:一个。

生6:老师幽默,说话让人发笑。 生7:老师心地善良。 师:哇,这也能看出来,不简单。 师:看看老师外貌上有什么特点? 生8(鼓足勇气):你长得像猴子。 【全场哗然】

师(亲切地):哪点像? 生8:尖嘴猴腮。

师:哦,他的意思我明白,是说我脑袋小。可我脑袋小智慧多啊。 生9:你像湖南卫视的支持人大兵。 师(幽默地):应该说大兵像我! 生10:你会反驳。

师:我很自信,自信的人就善于反驳。 (作推眼镜状)还有谁发现了我的特点? 生11:你戴眼镜。 师:现在才看见啊。 生12:你有学问。

师(打趣地):戴眼镜的人一定有学问吗? 生13:你穿西装戴领带,有绅士风度。

师:哈哈,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夸我有绅士风度。 师:可以说优点,也可以说缺点呀。

生14:你的手一直在握成拳头,是不是想打人啊?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人都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

师:下面请大家说说对老师的初步印象,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 生15:身材修长,有学问,文质彬彬。 师:知道我姓什么?叫什么名字吗?

【板书:薛】名字叫法根,是不是不像老师,像出家人的名字啊? 【全班同学笑】

二、由说到写,大胆练笔:

师:用三五句话把你对薛老师的初步印象写下来,一个要求:真实。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给大家5分钟时间。 【生自由练笔,师巡视。】

三、启发点拨,感悟写法: 生读习作片段,师相机口头点评。 (共有四人朗读)

生1读后,师评价:一段文字中那么一两句很优美,就很不错了。

生2读后,师评价:写得好,但读得不太好,要珍惜你的劳动成果,再读一遍,好吗? 生3读后,师评价:修改时能把别人的好词好句加进自己的文字中,很棒。 生4读后,师评价:抓住一个特点,从多个侧面来写我,很好。

四、现场提问,开拓选材:

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有哪些方式? 生16:看户口簿。 师:可以啊。 生17:网上搜索。

师:那必须有一点名气的人才能用这个办法。 生18:直接提问。 师:干脆利落。 生19:私下交流。 生20:询问朋友。

师:了解我,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21:直接提问。 师:从哪些方面来提问? 【冷场】

师(提示):比如可以问问老师的兴趣爱好。 生22:还可以问年龄。 生23:喜欢吃什么。 师:瞧,思路不是打开了吗? 生24:问老师教学生的成绩怎么样?

师:了解一个人的职业、成绩、贡献,可以啊。 生25:还能问姓名、星座、血型。 生26:还能问家庭住址、电话号码。 师:问重要的。

生27:你几岁了?你平时讨厌什么?喜欢什么? 师:这样吧,我把我的基本资料告诉大家吧。 【生埋头速记】

师(微笑地):真的要记吗?听听就可以了。

师:了解一个人,关键要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最喜欢什么?最自豪的是什么?最遗憾的又是什么? 师:下面每人用两分钟时间设计三个问题,要问得准,问对路。 【两分钟后】

生28:你每个月工资多少?

师(笑眯眯地):怎么总问这个呀?我可以不回答吗? 生29:你家的四口人是谁?

师: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我妈妈、我、我爱人、我儿子。 生30:你喜欢什么运动?

师:我喜欢静。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静静地写作,静静地思考问题。我认为做大脑的运动比身体的运动更有价值。

师(和蔼地面对全班):大家记下刚才的问题和我的回答了吗?下面请继续提问。 生31:你有什么痛苦?

师(娓娓叙述):我讲一件失败经历的事。我读师范时,一次音乐考试,老师让我们每人准备一首歌曲参加考试。 我选的是当时流行的一首《军港之夜》。辛辛苦苦练了一个星期,考试时,老师弹琴,我唱歌。唱完后,老师说,你以后不要再学音乐了。我说这件事是想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专长,也有自己的弱点。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大智慧。 好,下面谁来问?

生32:这一生中你最快乐的什么? 师(反问):你最快乐的是什么?

生32:我希望拥有一双手、一个大脑、一双眼睛。

师(赞许地):要求不高,其实你希望拥有的是一颗平常心。我也一样。 生33:你最敬佩的人是谁?

师:我敬佩能超过老师的学生。将来你如果能超过我,我也敬佩你。 生33:你是高级教师吗?

师:我不但是高级教师,还是特级教师。 生33:你的手机号码是多少?

师(压低声音):你的问题问得好,我偷偷告诉你,你别告诉别人。 【众生笑】

生34:你小时候有什么趣事?

师:我小时候住在农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最快活的是和小伙伴在河里游泳,惊动了鱼儿,却又抓不住它们。那时候我最快乐。

【薛老师的叙述声情并茂,语言流畅,我的笔实在跟不上,只记下大概内容。】 生35:你有什么职业上的成就?

师:“成就”不敢当,只能说取得了一点成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把一批批学生送到了高一级的学校,让他们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35:你当了老师后遇到了哪些挫折?是怎样克服的?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我很高兴回答你。那是在我参加工作刚满一年后,学校领导让我上一节大型的公开课。我精心准备了三天,上课时我很紧张,学生比我更紧张,课堂上我们是大眼瞪小眼,一个个紧张得说不话来。课自然上失败了,但我想从哪里跌倒的就该从哪里爬起来。后来,我又上了很多次公开课,一次比一次上得成功。 好,提问到此结束。

五、组织材料,动笔成文:

师:通过刚才的提问交流,你对薛老师有了哪些更多的了解?把刚才获得的信息在脑海中梳理一下,请同学们用一两段话写出你对老师的印象或感觉。想想,能不能把老师写像了、写活了、写得栩栩如生?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限时10分钟。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六、习作交流,反馈点评:

10分钟后,指名一女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师仔细倾听,发现有不妥之处,随机纠正,评改。】

女生读完后,教师鼓励她连起来再读一读,这次流利而且有感情。

师总评:真实、鲜活、准确。

七、总结写法,举一反三:

师:写一个人,要写出哪两个方面?

生36:外貌、内心。

师:对了。写外在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写作材料,要抓住特征来写。内在的东西可以通过提问、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相关的习作素材。总之,通过全面的了解,才能把一个人写活。我们作为高年级同学,不但要会以貌写人,还要学会以事写人,也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脾气。

好,今天的作文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完】

点评:(秦克波)

这是“新思路”全国小学作文教学观摩课的第一节公开课,由著名青年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

薛法根的名字在我心目中一直如雷贯耳,他年仅39岁【仅比我大两岁】,已经是名闻遐迩的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知名校长。《小学语文教师》曾发过对他的个人专访,并在封二刊登了几张照片。在我印象中,薛老师身材颀长,脊背微驼,戴一副细腿眼镜,脸上始终浮动着一层和蔼的微笑,酷似乡野田间一株饱满而谦逊的谷穗。

薛老师一直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以前多次在教育刊物上拜读过他的课堂教学实录,观摩过他的教学录像,不过都是阅读课,的确是“大道至简”,教学效果扎实而高效。这回是首次欣赏到薛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原来同样精彩。以下是我的几点随感:

1、课前交流和导入新课巧妙融合在一起,大雪无痕。

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有一个和学生熟悉的过程,通常都是采取聊天的方式。薛老师也不例外,可是他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在聊天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他的外貌,为下一步描写对老师的初步印象累积素材。

2、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洒脱。

纵观薛老师的这节指导课,启迪学生由说到写,写后简评,而后模拟记者提问,进一步打开思路,丰富选材,再练笔后交流,即兴评改,既果断地指出不足,又热情地鼓励修改,最后言简意赅地归纳出写作知识点。不仅帮助学生感悟到“找米”的途径,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掌握把“米”【素材】煮成“饭”【习作】的方法,可谓是“授之以渔”,终身受用。

3、无处不在的教育机智,挥洒自如的节奏调整。

上课不久,有个学生在口述薛老师的长相时,突兀来了一句“你长得像猴子”。按说这样形容老师是很不礼貌的,但是这个孩子有勇气把心里话说出来,而且不能不说他完全胡说八道。这种尴尬的情况薛老师如何处理呢?他一如既往地含笑追问:“哪点像?”当学生说出“尖嘴猴腮”的“不恭敬”之语后,薛老师以自我调侃的方式很轻松地化解了矛盾:“哦,他的意思我明白,是说我脑袋小。可我脑袋小智慧多啊。”

当学生说他像名主持人大兵,薛老师随机应变,自信地反驳道:“应该说大兵像我。”

当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时,薛老师巧妙提醒大家:“要问得准,问对路,问关键性的问题。”这实际是帮助启发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习作素材时,如何学会取舍,也就是要学会围绕要表达的中心组织材料,优化文章结构。同时,这样的提醒点拨,也节约了课堂时间,调整了课堂节奏,避免因为浅薄无关的问题干扰了下面的教学流程。

4、稳重朴实的教学风格,诙谐得体的语言谈吐。

课堂上没有教师的激情渲染,没有刻意的写作技巧传授,在看似平淡如水的师生对话中,却处处流淌着智慧和灵感,课堂上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孩子们学得轻松,写得愉悦,读得自信,改得高效。

薛老师自始至终面带谦和的笑容和同学们交流,回答提问,评价练笔,那份笑容驱散了孩子们的紧张心理,赶走了作文的神秘面纱,连我这个听课者心里也贮满了温馨,贮满了对薛老师的亲近和好感。亲其师,信其道,真理也!薛老师的教学语言也十分简练,风趣,没有枝枝蔓蔓,有的是四两拨千斤一般的点睛之语。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当上课的学生列队走下舞台,主持人在介绍下一个要上课的老师时,我发现我敬佩的薛法根老师,拿着黑板擦,在一丝不苟地擦着黑板上的板书。他不时推一推金丝眼镜,直到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才收拾教案,从舞台侧面走下来。

我赶紧拿出我的傻瓜相机,向安全门走去,因为薛老师正站在门口稍事休息。我简要说明了想和薛老师合影的要求,他爽快地答应了我,一点名师的架子都没有。我赶紧请靠安全门边坐的一位老师帮我按快门。

在四月明媚的阳光下,我和薛法根老师的剪影定格在上海浦东!薛老师在各地上大型公开课不止一次,也许慕名找他签名合影的教师不止一个,他大概习以为常了。可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幸福的时刻

——2007年4月7日上午10点25分!

责任编辑:士心得意

第15篇:薛法根:议论文教学例谈

薛法根:议论文教学例谈

——议论文教学例谈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说勤奋》(第7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9册)、《谈礼貌》(第10册)、《学与问》(第11册))、《学会合作》(第12册)5篇简单的议论文,属于说理性文章。教学这类课文容易滑入“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纠缠于“为何要勤奋?如何勤奋?还有哪些勤奋的人和事?”诸如此类的问题,异化成了“思品课”,或者直接成了“说教课”,与语文课渐行渐远。说理性文章的教学,不仅仅要关注“说什么理”,更重要的要关注“如何说理”,要思考“为何这样说而不那样说”。正如王晓春先生所说:语文课要求你听人家谈生意,想的是“他是如何谈生意的”,听人家谈家常,研究的是“他为何用这种方式谈论家常”。简而言之,语文课天生就有一种研究气质,一种独立视角,无论你说什么,我都要带着语文眼镜,从语文角度揣摩一番。

教学议论文,当然要教“论点、论证及结论”,要教学生准确地把握每篇课文的“三要素”。但议论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教会学生“看别人如何说理”、“如何以理服人”,从中揣摩具体的说理方法和内隐的表达规律。就上述5篇课文而言,都运用了例证法,即用事例来议论说理。在一般人看来,例证法无非就是选择恰当的事例,一个事例加一个事例地证明观点而已,把“议论文”变成了“证明文”。再典型、再恰当的事例,如果变成了单纯的举例,就削弱了事例内在的“说服力”,而教学正是要让学生发现课文是如何“就事说理”并“以理服人”的。

以《谈礼貌》为例,文中引用了三个故事:牛皋与岳飞向老者问路;小朋友脚踩女青年的裙子;朱师傅理发时刮破周总理的脸。故事内容一读就懂,所讲道理也一看就明白,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教的。然细细推敲,我们会发现:(1)三个故事在叙述上都聚焦在当事双方的对话上,其他的情节则省略不写。这样有侧重的叙事正是暗含着“礼貌用语”的意义和价值,切合“谈礼貌”说理意图;(2)每个故事叙述之后,都用一句话概述其中的道理,点明讲礼貌及使用礼貌用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了故事的说服力。这种“叙事+议论”的段落结构有别于一般的叙事性文章,因而具有教学的价值,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

板块一:比较读,异中求同。让学生读通三个故事之后,用心发现三个不同内容的故事,有何相同之处?提示学生尤其要关注段落“怎么写”的秘密。经过比较之后,学生不难发现三个故事中隐含的“侧重对话”的叙事方法及“先叙事后议论”的说理方式。这样的比较阅读实质上是用解读的方式,从沉浸文本思想内容转移到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是在学语文,而不仅仅在讲课文。

2 板块二:比较读,同中求异。让学生将三个故事中的三句议论语作比较阅读,同是议论却有何不同?

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引用俗语议论;阐述礼貌待人的作用;论述礼貌对于个人的意义。一层深入一层,是递进式的议论说理。学生据此就能真正把握三个故事如此排序的内在规律。

板块三:学改编,活用结构。教师提供学生三个故事《千里送鹅毛》、《约翰逊访泰》、《外交官的尴尬》,让学生区分哪一个故事与本文的论点相合,并说明理由;而后请学生将这个讲礼貌的故事缩写成百字文,并写上一句切合故事的议论;最后请学生比较这个改编的语段,可以置换文中的哪一个语段,说说理由。这样的改编活动融阅读理解、概括表达、深度思维于一体,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构共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习得了议论文中事例叙述的详略方法及“一事一议”的文本结构,对于今后阅读相似的文本就能结构化解读,而不再逐句阅读了。

相对于《谈礼貌》的“一事一议”,《滴水穿石的启示》在引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事例后,以“你看”一词为导引,总括了一段解说,阐明了“滴水穿石”的精神。有别于《谈礼貌》的“简单议论”,《学与问》中在叙述哥白尼的事例后,用了整整一个段落加以深度阐释:从“学会发现问题”到“随时请教别人”,最后点明“能者为师”的道理。在叙述沈括的事例后,也用了整整一个段落加以深入解释,阐明了“学与问”的内在关系及对于我们学习成长的启迪。其严密的逻辑论述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读来让人信服。

遗憾的是,5篇议论文中的事例都是正例,且叙事后的议论都是从正面来阐述的,这样的议论就局限在单向度的思考中。如果能引用反例,或者就正例从反面作“假设性”的阐述,或许就更加具有辩证性,也更具有说服力。以《谈礼貌》中“踩裙”一事为例,不妨引导学生作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对不起”与“没关系”,就有可能从一件踩裙子的生活琐事演变成一场唇枪舌剑的口角,乃至引发更大范围的争吵,冲动之下的无礼与失态,会酿成人身的伤害,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都会刻下累累的伤痕。而这一切,源于那几个寻常的礼貌用语,源于礼让三分的处事态度。而后,再说“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辩证地揭示出礼貌待人与避免冲突、减少矛盾的因果关系,让人更为信服。可见,对事例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思考,论述时可以正例反解,反例正解。如此,便突破了一般人的顺向思维,起到新奇的说理效果。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姚家祥老师创造性地概括了例证法中“就事说理”的具体方法:假言因果法、论据引申法、例后解说法、正反对比法等。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对事例作具体而深入的分析,找到那一个有“理”的点,才能让议论折射出理性的光辉。

当然,例证法是众多说理方法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其他还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反驳法等,而每一种方法在运用中又可以衍生出多种形态的表达样式,呈现丰富

3 多彩的说理文本。阅读这样的文本,就要寻根问源,作逆向思考,从如何说理的写作角度来发现隐藏其中的表达方法及规律。如此,议论文的阅读及教学便充满了理性思考的无限乐趣。

议论文教学关注“如何说理”,着力于文本的表达形式及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的“独当之任”。然,议论文所议之“理”从何而来?所言之“理”是否充分?自圆其说的“理”有否破绽?由此“理”还可能产生哪些更有价值的“理”?这些问题关乎学生对事理的认识,关乎学生能否独立思考,进而产生属于自己的思想,确立自己的“理”,即关乎学生“产生思想的能力”。教学不是让人学会相信,而是让人学会思考,议论文教学尤其如此。

上述5篇课文所论之“理”,耳熟能详,或引用古训揭示,或借用景观引发,或由常识追问,提出观点的方式纵有不同,但几乎都是众所周知的“常理”。这些“常理”往往以名言、警句、格言、妙语等形式出现,常常让人奉为“经典”。阅读这样的说理性文章,惯有的思维定势造成学生的“相信”,而少有独立的思考,更缺乏怀疑精神与批判意识。于是,学生就难以从中获得新的认识,更难产生新的见解和思想。即使文中出现武断的结论,或者失之偏颇的定论,也不会主动质疑,批判思考。

比如《说勤奋》一文的结尾下了这样一个结论:“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纵观全文,生活和学习条件与勤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中也未曾体现条件的好坏对他们勤奋的影响。其实,勤奋是一种意志力,勤奋学习、勤奋工作都需要一个人具备顽强、持久的毅力。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好坏似乎与“勤俭”关系更加密切些。

再如《谈礼貌》一文的结尾说:“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句话中的“就”字暗示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是“只要„„就„„”的充分条件关系,而事实应该是“只有„„才„„”的必要条件关系。因此,这样的结论似乎有待商榷。这就给教学、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空间。

新的思想和观点来自于阅读过程中对文本观点及论述的批判性思考,而更多的是来自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深度分析思考。就同一个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思想,得出不同的“理”来。比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齐白石晚年仍“不教一日闲过”的事例,既可以说明他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以说明他的一生勤奋,可以用来《说勤奋》,还可以从他晚年的艺术成就启示“大器晚成”的可贵,从他的一生正气和傲骨谈做人、谈艺术与人生等。视角的转换和思考的深度,可以让一件寻常的事例折射出多彩的理性光辉。所以说,学生在说理论述时,其实不缺事例,缺的是对事例、对材料的独到分析,有人戏称现在的学生是“端着金饭碗要饭吃”。议论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找到自己的“金饭碗”,从事实材料中产生属于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精神的发育和智慧的生长。

看别人如何“说理”,的确是一门学问。

第16篇:《小露珠》教学设计薛法根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设计理念]

语言是在言语活动中习得的。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灵性。 [设计特色]

在语言运用活动中内化课文语言,实现整体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引发话题,鼓励交流。

1、谁见过小露珠?

要点: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提示学生围绕“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感受?”这些方面说得具体些、清楚些。

2、导入课题:夜幕降临了,神秘的小露珠悄悄地出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夜幕,去寻找小露珠的踪迹吧

二、充分朗读,概述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要点:提示学生遇到生字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出示生词,教师不教,先让学生认读,对其中读错的字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学生再读课文。

3、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争取读好它。读完后想想这段的意思。 要点:学生读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

板书: 夜幕降临 出现了

小动物们 喜欢它 (因为它________。)

花草树木 感谢它 (因为它________。)

太阳出来 飞走了

4、谁能根据板书,简要地、连贯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创设情境,运用实践。

1、小露珠是那样可爱,小动物们都喜欢它。请你自己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假如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会怎么向小露珠问好呢?

要点: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指导读好“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样透明,像珍珠那么美丽”这三个词组,体会赞美之情。

2、创设对话情境: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小动物,老师是小露珠,你们见了我,会怎么向我问早?

要点:教师随机走到学生中间,先主动向学生问早,如:“勤劳的小青蛙,你早哇!”“漂亮的小蝴蝶,你早啊!”等;然后启发学生应像文中的小动物一样,主动向“小露珠”(教师)问早,从而形成相互主动问早的生活场景。

3、概述: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因为它________。(板书)

要点:引导学生体会小露珠“闪亮、透明、美丽”三个外形特点,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概述。

4、小露珠来到花草树木中间,又给它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请你读读课文,细细地体会一下。

要点: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指导读好“格外精神、显出生机、俊俏”等词句,体会花草树木的变化

5、创设写话情境: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植物,你会在心里怎么感谢小露珠呢?请你写一段感谢的话。

要点: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句和句式。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读出感谢的语气,师生共同评点。

6、概述:花草树木都感谢小露珠,因为它__________。(板书)

要点:引导学生体会小露珠对花草树木的作用:变得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变得更加美丽等。

7、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露珠飞走了。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汇报自己学习的结果。

要点:提示学生可以运用朗读、背诵、写感想、绘画、唱歌、舞蹈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感情诵读,设计练习。

1、请根据新的板书,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你认为课文学到这儿,还应该做哪些练习。

要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课文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如:积累词句;研究小露珠形成的科学原理;扩展阅读等。

[评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围绕“发展学生语言”这条主线,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一是充分、自由的感情朗读,从语言中感悟到小露珠的特点和作用,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二是有层次的概述课文,从而积累、内化课文的语言;三是在情境对话、写话中,运用课文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真正提高了语言表现力;四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地学习,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第17篇: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诀窍

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诀窍

薛法根老师是特级教师,是全国小语界的名师,是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的校长。 因为他的名气,在全国各地巡回做课、作报告是常有的事。因为他的资深,每日络绎来学校采访考察学习他的领导、记者、老师大有人在。因为他的职务,每天等待着他处理的事务千头万绪。因为他对语文的热爱,每个时段他对语文的研究从未停止。用薛老师自己的话说,他最缺的就是时间。有时觉得睡觉都是一种奢侈。 可就是这样缺失时间的薛法根老师,因为对语文教学的孜孜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探索与挚爱,他硬是要主动去承担一个毕业班的语文教学。

而他所任班级却是同年级最差的一个班(原因在《聆听薛法根老师的讲座》一文中提及)。有一名学生考试从未及格过。

大凡在一线从过教的老师都知道,质量多靠“时间+汗水”凝结而成。可这样一个班级,交给薛法根这样一个大忙人,他即便有洒不完的汗水,可他哪里有额外的时间给孩子加餐。还别说额外,就是能把每一节该上的语文课上下来,把每一次该改的作业批改好,估计薛老师也常感力不从心。薛老师说,他只能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他要把他的教学和对孩子的训练尽可能地圈定在课堂四十分钟以内。听薛老师这样一说,最大程度地激发了我的兴趣。因为这也正是我孜孜追求的境界和一直在摸索的方向。毕竟我是一个不太“勤快”的老师。靠占用课间、午休甚至周末给学生加压而让考试分数上去的老师,我也是不大喜欢的。 他,能有些什么“高招”呢? ●内容精要

因为课堂只有40分钟。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无穷大”的,而40分钟却是一个常数。这就要求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通盘考究,精耕文本。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讲在文本的出彩处,讲在目标的达成处,讲在学生的疑惑处。 ●关注最末5名孩子

薛老师说因为他的时间有限,他不可能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自己的教学必须要有一个反馈,对孩子要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充分的了解。

他的做法是,每个知识点讲完以后,当即请全班最后5名孩子复述。一堂课上下来,要想检测大家搞懂没有,也请最后5名孩子起来汇报。 ●生字首次放大书写 在教学生字的时候,老师们的常规做法是让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反复书写生字以达巩固的目的。有的老师让学生反复抄5遍,有的老师让学生反复抄10遍。并且课堂上抄了回家还得抄。

薛老师说一是他的时间不允许他这样做,更主要的是他认为将一个东西在一定程度内放大,对我们的认识和记忆很有帮助。生字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对第一次接触的课文中的生字,薛老师板书后总让孩子们在笔记本上放大书写一遍。放好大?他说一般是四个格子的位置,即如小字本的四个格子组成的一个大格子。学生这样写一遍后,对生字的结构,对字体的内外特征,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在记忆上也很有帮助,一般不容易遗忘。 ●课前听写

薛老师说他几乎每堂课的开头几分钟都拿来听写。并且听写的内容还比较多。听写在学生的笔记本上。

他上课不喊“起立”。而是一走进教室就开始听写。即便教室里还闹哄哄的他也不管,只管自己开始念自己的。他说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几次下来,学生都知道了你的习惯。课前,他们就会作好充分的准备,不再拖沓。你无须课前还去做什么“收心”工作或组织教学。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特别紧凑。孩子们也能一开始就静心投入到课堂。

另外,我们的听写还可以分组。比如《詹天佑》一课,描写环境恶劣的一组,歌颂詹天佑品质的一组等。对某些课文也可以表示名称的一组,描写动作的一组等。这样经常性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知识形成板块,形成体系。对了解课文也有一定的帮助。 薛老师在听写优美句段的时候,要念出标点符号,他说这样可以纠正学生不用标点和乱用标点的现象。

●用好一个笔记本

薛老师的课堂里,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是一个大杂烩。听写在里面,生字抄写在里面,造句在里面,片段练习在里面,回答问题在里面,老师讲的笔记在里面,思考的痕迹也在里面。

薛老师要求学生思考必动笔。面对每一个问题,你只要一有思考,就得首先把你思考的要点记在笔记本上,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如果你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你就得首先在笔记本上写出三个词语概括要点。薛老师说这叫“用核心词提炼思维”。 ●重视小片段训练 在薛老师的课堂里,小片段的训练是一大特色。几乎每节课都有。训练的范围很广,有仿写,有用好关联词,有用词语造句,有对课后问题的阐述,有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片段训练等。 他戏称:“比如我喊学生用某个词语造句,字数在150字以上。哈哈,其实就是一种小片段的练习。”再比如在教学的某个特殊环节,就文本细节进行仿写或引发开去写,字数也在150字左右。每一次片段练习都要限时。时间一到,就抽一两名写得好的孩子读一读。如果有实在写不出来的学生,就让他照着誊抄一遍。薛老师笑道:“就算再不会写的孩子,一学期下来,誊抄了

五、六十个片段,也自然会写了。

薛老师还调侃道,他几乎不上作文课,他就注重了孩子片段的训练。他说每学期都写了这么

五、六十个片段,何愁学生写不好作文。他班的孩子都是写作的高手。 ●作业要少

谈到这个问题,我更是兴趣倍增。

从上而下,一再呼吁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当下的实际情况却是,孩子们的负担越减越重,书包越背越沉,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打“题海战术”的老师有增无减。 薛老师说他校的老师也喜欢打“题海战术”。就他班上的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就是打题海战术的典范。因为他到班上的时间有限,他去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绝对没有。所以他班的学生都是首先完成数学作业和英语作业,然后才做他的语文作业。而更多的情况却是,孩子回家等把数学作业和英语作业做完,已经到了睡觉时间。而几乎没有时间做语文作业。如果你硬是布置很多作业,要么孩子就拖沓,要么就鬼画。无论哪种情况,都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所以薛老师就将全班孩子分成了A、B、C三等。A等学生只要笔记本和练习册上的作业全对,就可以不做其他作业了。B等学生基础稍欠,就适当布置点基础题。C等学生最特殊,一般为班上最顽皮的几个孩子,他们是从不主动做作业的家伙。所以这等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必须放学后留下来做,做完检查了才准回家。

这三等学生随时都在互相转换。对学生而言是个很大的激励。如果能不做家庭作业,对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快事。所以大家都争着当A等学生。这样一来,薛老师说他的语文作业就很少很少。因为作业一少,孩子们都喜欢他,进而喜欢他的课。日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作文批改只划红线

对作文的精批细改,俨然一副镣铐罩住了语文老师的手脚。工作之繁重,效果之低廉。 薛老师说他批改作文,从不改错别字,从不改语病,更不写评语。他只勾作文中的好词佳句。一道道红色的波浪线,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与褒奖。 他给每个孩子的等级都是“优”。唯一不同的是根据红线的多少,在“优”后面加上一颗两颗三颗不等的星星。他说他班有个孩子一学期下来,得到了最多的星星,有52颗,把那孩子高兴惨了。

●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教书育人。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必须教给学生合作的能力,探索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竞争的能力。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健康的人格,都有强健的体魄。

教学中,薛老师坚持培养学生的毅力,采用带着学生经常读“我能行”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心中发出积极向上的声音。 ●要让每个学生有成功感

薛老师经常让他的学生在课堂上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朗读完后,让全班给予一分钟的掌声。 他更有心的是,给教科所出题的教研员们打招呼,要他们把期末考试的卷子出成两张,即我们常说的A、B卷。A卷上只出特别基础的东西,让很多孩子都能轻松考个九十几分甚至一百分。B卷才出阅读题和作文题,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享用。

而最后只发A卷给孩子带回家拿给家长看。这样一来,再差的孩子也能考好几十分。会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薛老师稍显得意地告诉我们,这样一来,他班上那个从未及格的孩子,这学期也及格了。让这孩子找到了幸福的感觉。 ●一分钟的掌声

薛老师的独特发明:给孩子一分钟的掌声。他说,你别小看这一分钟的掌声,足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他举了个例子。他班孩子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当读完后,老师让他别动,就站在讲台上。然后让大家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掌声。当这一分钟的掌声持续完后,台上这孩子早已成了泪人,被感动得声泪俱下。薛老师还说,不光得到这一分钟掌声的孩子心灵会受到大大的震动,就是下面鼓掌的孩子,当他在坚持鼓掌,持续这一分钟的时间里,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每一个孩子都多么盼望这一分钟的掌声是送给自己的呀!

所以薛老师经常在他班上用一分钟的掌声来鼓励那些优秀的孩子进步的孩子,让他们尽情扬起前进的风帆!

第18篇:薛法根教学设计《半截蜡烛》

薛法根教学设计《半截蜡烛》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24

设计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 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 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 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瑙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的时候,他(她)(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端走——夺回;重新点燃——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 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 确。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雅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瑙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3.组织学生交流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以此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可以让学生表演一 下,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两场戏,分别关注“从容”、“默默地”、“娇声”、“镇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问:“此时此刻,它仿佛 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人们的机智与勇气。

板块四:人物评价l

1.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师总结、点拨。

第19篇:薛法根《我选我》教学设计

·用儿童的方式教语文 0 推荐

用儿童的方式教语文 薛法根

《我选我》教学实录 一

(2013-5-24 13:29:00)薛法根

师:黑板上有两组词语,谁会念?

生:(读第一组)补选 愣住 亲切 掌声

师:老师没教,你都念对了!掌声!(生鼓掌)小朋友,老师没有教,你怎么就会念了?

生:是宋老师让我们自己读的。

师:你们宋老师真好!这位小朋友有个好习惯,在上课前就预先读了课文,把生字词都读正确了。这样的习惯叫预习!预习过的小朋友请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非常好!再看这一组词语,谁会读?

生:(读第二组)委员 集体(“班级”不会念)

师:哦,没关系。(对同桌学生)请你接着读。

生:(接读)班级 教室

师:好!掌声!(生鼓掌。师对不会念的学生)现在请你读。

生:委员 集体 班级 教室

师:读对了,掌声!(生鼓掌)你认为最应该感谢谁?

生:最应该感谢蒋心怡。

师:蒋心怡是谁?

生:蒋心怡是我的同桌。

师:给他们掌声。(生鼓掌)如果自己不会读,可以请同桌帮忙。

生:(熟读两组词语)

师: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都要读熟,读熟了我们才能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里有个词,“委员”,我们班级有哪些委员啊?

生:体育委员。

生:劳动委员。

生:文艺委员。

生:学习委员。

生:语文委员,数学委员。(众笑)

师:这叫“课代表”。

师:这些课代表都归哪个委员领导?

生:学习委员。

师:现在啊,谁来介绍一下我们班的这些委员分别是谁?介绍时要声音响亮,落落大方。

生: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是蔡子文。

生:我们班的文艺委员是丁毅。

生:我们班的学习委员是唐玉文。

生: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蒋心怡。

师:现在谁能把这四个委员一口气介绍下来?

生: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是蔡子文。我们班„„

师:这个“我们班”就不要了,大家都知道是我们班的。

生:劳动委员是蒋心怡,体育委员是蔡子文,学习委员是唐玉文。

师:掌声!(生鼓掌)

生:他刚才漏了一个,我们班还有一个体育委员是沈晨杰。

师:两个体育委员是不是啊?

生:一个是中午放学的,一个是晚上的。

师:你把话讲清楚。

生:沈晨杰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他是负责中午放学排队的;蔡子文也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他是负责晚上放学排队的。

师:放学一般都是在傍晚,晚上就太晚了。这样就把话说清楚了!

生: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时候,体育委员后面漏了一个我。

师:哦,漏了一个你吗?那你给大家做个自我介绍,来!

生:我是我们班的文艺委员,叫丁毅。

师:掌声!(生鼓掌)怎么能把丁毅忘掉了呢?小朋友,刚才我们学习的方法,叫介绍;丁毅小朋友自己介绍自己,叫“自我介绍”。现在,小朋友们给老师介绍一下你的同桌、朋友吧!

生:我们的小班主任是夏雨轩。

生:我们班还有一个小班主任是唐玉文。

生:我们班还有一个小班主任是沈真甜。

师:这么多小班主任?(众笑)他叫什么名字啊?

生:黄依晨。

师:黄依晨是谁?

生:黄依晨是我的同桌。

师:很好,再大声说一遍!

生:黄依晨是我的同桌。

师:很好,请坐!你介绍一下他。

生:顾沈叶是我的同桌。

生:他叫沈晨杰,是我的同桌。

师:(指另一个学生)他是谁?

生:他是新来的。(众笑)

师:叫什么名字?

生:不知道。(众笑)

师:你们两个坐在一起多长时间啦?

生:没几天。

师:哦,同桌几天了都没有作过介绍吧?来,你来给同桌自我介绍一下。

生:我叫蔡世燕,是你的同桌。

师:你愿意和他做朋友吗?

生:我愿意和你做朋友。

师:你愿不愿意啊?

生:愿意。蔡世燕是我的同桌,我愿意和她做朋友。

师:现在终于认识了,握握手。你看,介绍多重要啊!小朋友们要记住啊,既要学会自我介绍,也要学会把自己熟悉的同桌、同学、朋友向他人介绍。如果我们彼此之间谁也不关心谁,相处了几天也不知道对方的名字,那么我们学习的这个地方只能叫做——

生:教室。

师:如果知道对方就是你的同学,是你的同桌,我们学习的这个地方才称作——

生:班级。

师:如果我们把彼此当做朋友,甚至是好朋友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叫——

生:集体。

师:我们最爱的是——

生:集体。

师:我们也爱自己的——

生:班级。 二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我选我》,讲的是一个班级补选劳动委员的故事。想听老师读吗?

生:想。

师:(朗读课文)我选我。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前几天,他转(zhuàn)到别的学校上学了„„(生纷纷举手)干什么举手啊?

生:是转(zhuǎn),你读zhuàn了。

师:为什么一定要念转(zhuǎn)呢?

生:转(zhuǎn)的意思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了。

师:对了!从一所学校换到另一所学校读书,这叫“转学”。不是转(zhuàn),转来转去那就转错方向了。好,那么老师更正一下,再来读第一自然段: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前几天他转到别的学校上学了。(生鼓掌)

师:谢谢!老师继续往下读第二自然段:今天开班会,李老师让大家选一名劳动委员。„„(生纷纷举手)又怎么啦?

生:你忘了读“补选”的“补”。

师:“补选一名劳动委员”,“选一名劳动委员”。反正就是选出一名劳动委员么,意思差不多啊?

生:如果你没有添上“补”这个字的话,就没有“补”上一个劳动委员了。

师:什么意思?

生:因为前面少了一个劳动委员,所以有漏洞要补上去呗。这个也是,等于也是一个漏洞,所以要补上去。(众大笑)

师:劳动委员不是漏洞,叫缺额。缺了一个劳动委员,所以要“补上”。

生:因为李小青转到别的学校去了,他是劳动委员。他走了之后,没人当劳动委员了,所以要重新再选一位劳动委员。(众掌声)

师:她说的多明白啊!你叫什么名字啊?

生:蔡堂业。

师:我选你当学习委员。(众笑)

生:如果没有“替补”的话,就表示他是刚刚选到的。

师:用“替补”这个词,讲得更清楚了。看来,有没有“补”字,意思千差万别啊!读书一定要仔细。老师重新再读:今天开班会,李老师让大家补选一名劳动委员。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王明站起来说:“我选我。”(生掌声)

师:谢谢小朋友们!老师继续读第三自然段:大家都愣住了。李老师亲切地说:“王明,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生笑,迫不及待地举手。)

师:笑什么?

生:“亲切地说”,应该是“笑眯眯地说”,你这是“很凶地说”。

生:上面写的是“亲切地说”,但是您这样叫“恶狠狠地说”。

师:“亲切”和“恶狠狠”的语气不一样,语态也不一样。

生:“亲切”应该像花儿笑眯眯的,而“恶狠狠”就像老虎一样的。

师:小朋友看到这些词的时候,脑海里都有形象了,真好!

生:如果你不这样读的话就不亲切了。

师:我怎么读了?

生:你应该笑眯眯地读。

师:哦,好的。那请你示范一下好不好?

生:(笑眯眯的,亲切的)王明,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

师:不但亲切而且还很可爱。

师:哪个小朋友再来示范一下?

生:薛老师,这个李老师是女的吗?

师:李老师是男是女都没关系,反正他就“亲切地说”。(众笑)

生:(很投入地朗读)王明,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

师:李老师即使是男的也那么亲切。(众笑)好,老师接着往下读:大家都愣住了,李老师亲切地说:“王明,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王明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王明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生热烈鼓掌)

师:老师读错了三个地方:读错了一个字,漏掉一个字,还有一句话的语气语调读错了。小朋友,你们能不能读得比老师好?

生:能!

师:每个小朋友练习读两遍。第一遍要读得慢一点,看仔细读正确;第二遍可以读得快一点,读流利一些。

生:(自由朗读,略) 三

师:谁愿意来读课文?

生: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师:题目呢?

生:我选我。李小青„„

师:在题目和正文之间要有停顿,两个“滴答滴答”。

生:我选我。(停顿)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前几天,他转到别的学校上学了。今天„„

师:在小节与小节之间也要停顿,“滴答滴答”。

生:(继续朗读,师在自然段之间作“滴答滴答”的停顿提示,略)

师:掌声,掌声!(生鼓掌)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但要注意停顿,这样会读得更好,掌声会更热烈。谁还想读?

生:我选我。滴答滴答。(众大笑)

师:这个“滴答滴答”要放在心里数,知道吗?读出来就成挂钟了。(众大笑)

生:我选我。李小青„„(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略)

师:你读得真好!你叫什么名字啊?

生:我叫丁毅。

师:掌声!(生热烈鼓掌)课文读完了,你们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王明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师:对啊!刚才丁毅刚读完课文,教室里也响起一片掌声。你们想用掌声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他读得好。

生:(纷纷地)表扬他;鼓励他;肯定他;赞扬他„„

师:掌声代表了我们对某一个人的态度。王明的话刚说完,小朋友们都鼓掌了,这个掌声表明小朋友对王明的什么态度呀?

生:对王明的信任。

师:为什么信任呢?

生:因为王明说他很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师:有这样的好思想,所以大家都信任他。

生:大家都支持他当选劳动委员。

生:王明很勇敢,自己选自己。

生:很佩服王明,他很有自信。

生:要向他学习,爱劳动爱集体。

生:„„

师:劳动委员是班干部,王明选自己是不是想当个干部,光荣光荣啊?

生:不是的,他是要像李小青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师:对啊!劳动委员要——

生: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师:那么,学习委员呢?

生:热爱学习,关心集体。

师:体育委员呢?

生:热爱体育,关心集体。

师:班长呢?

生:热爱班级,关心集体。(众笑)

师:为了集体,我们每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有勇气说——

生:我选我!

【教学感言】

在我看来,学语文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简单才容易让人听得懂、学得会,进而产生学习的成功感、愉悦感。儿童往往是因成功而有兴趣,不是因有兴趣而获得成功。由此,低年级的阅读课文,大抵内容简单、语言朴素,儿童喜闻乐读。因而除了生字词,我们常常觉得没什么可教的,于是便无端地生发出许多自以为是的教学内容来。其实,低年段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识字学词、教儿童学习朗读、教儿童从课文中学习表达,如此而已。至于课文的深刻含义、丰富情感,大可留待以后慢慢体会内化,这恰似动物的“反刍”。《我选我》就是这样一篇简单得一读就懂的课文,我顺应儿童学习语文的天性,选用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教得简单明了,却让儿童学得丰富而趣味盎然。

一、在反复“介绍”中习得规范的句式。

课文中的生字词往往零散地分布着,教学中可以将这些生字词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个个的词串,既方便学生的理解记忆,又利于学生的学习运用。《我选我》这篇课文生字词较多,我便组成两个词串:补选、愣住、亲切、掌声;教室、班级、集体、委员。对于第二组词语,学生并不陌生,但却不胜了解。于是,我结合学生的班级,借用文中的规范句式“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及“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引导学生试着介绍自己班级的各个委员,进而介绍自己的同桌、同学、好朋友,鼓励学生作自我介绍。起初,学生对自己班级的委员不甚清楚,甚至对自己的同桌都不太了解;然在学习介绍中,从了解到熟悉,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意。而规范的句式也在这翻来覆去的介绍中,自然而然地化作了学生的语言,正可谓一举两得。

或许有人以为这样的重复训练只是“鹦鹉学舌”般的机械操作,未免单调而枯燥。然而儿童偏偏喜欢这样的简单重复,《西游记》的故事,几乎每一集都是雷同的情节和内容,看到开头就知道结果,然儿童就是对此着迷。秘密就在于,简单的重复让儿童觉得可以把握,容易理解,内心便有一种安全感。更何况,儿童的语言本来就是在反复的模仿中渐渐丰富起来的,一个孩子往往是重复了千百遍的“爸爸妈妈”,最终才开口说话。简单的课文,其教学价值正在于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模仿,渐渐习得规范的语言。理解儿童,才会懂得简单反复的教学意义。

二、在教师“故错”中学得朗读的方法。

低年段的朗读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然我们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学习朗读,更不知道朗读要教些什么。可以说教的糊涂,学的模糊。《我选我》并不是一篇难读的课文,然不认真教学生练习朗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难以读正确、读流利,更难读得有感情。教学中,尤其是公开教学时,我们切不可以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来掩盖所有学生的朗读真相。朗读教学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教师的范读、领读,而范读有“正读”与“误读”之分,我选用了后者,即教师“故意出错”,以此让学生从中发现应该关注的朗读要处。错读多音字、漏读关键字、误读提示语,三个“故错”,既让学生因发现教师之错而兴奋不已,又让学生自然领悟朗读的要求和要领,尤其是对于“提示语”的关注,通过想象说话者的神态、揣摩说话者的语言语调,进而读出那一种独有的情调。而战胜老师,读得比老师好,就成为学生练习朗读的直接动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朗读既不能讲名词术语,又不能不讲朗读知识。怎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得会又听得懂,实乃是一种教学的智慧。比如教学生停顿,怎么样处理段与段之间的长时停顿?仅仅说要停顿的时间长一些,学生很难记得住,把握得准。我用“嘀嗒嘀嗒”的形象语言,一下子就让学生学会了停顿。可见,“故错”也好,“嘀嗒”也罢,只要是适合儿童的话语方式,采用适合儿童的话语系统,就可以教得简单明了,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

三、在情境“迁移”中领悟思考的路径。

《我选我》的文本中插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王明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乍一看,这个问题挺简单。但是细一想,学生从何处入手思考解答呢?教学中一般都让学生自行思考,往往是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替代了其他学生的思考,答案出自优秀学生的头脑。教学的价值不在于学生有没有获得正确地答案,而在于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领悟如何思考问题的思维路径。没有正确地思考路径,学生只能凭直觉去猜测,这样的教学难以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教学中,我借用一个学生朗读后大家鼓掌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为什么给他掌声?你的掌声表示什么意思?有了这样一个具体的语境,学生从自身的课堂经历出发,选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掌声的含义:表扬、肯定、赞许„„由此,我再让学生回到课文的语境中,思考同学们为什么给王明以掌声,便不再是一件难事。因为学生已经领悟到了思考问题的路径:掌声表示什么态度?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结果,学生的答案异常精彩而准确:信任、佩服、支持„„学生更领会到了王明的自信与勇敢。

可见,由生活情境到课文语境的思考路径的“迁移”,促进了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了思考的路径就变得简单了,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寻找到思考问题的路径。这样的教学才是专业的,才会让学生越学越聪明。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看似很简单。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儿童,不熟知儿童的学习规律,就会造成人为的复杂和困难。用儿童的方式去教学,或许正谙了儿童的学习之道,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第20篇:名师薛法根谈作文教学

名师薛法根谈作文教学

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作文教学的思想与理念,少的是破解作文教学难题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好的教育是用50个办法教育1个孩子;坏的教育是用1个办法教育50个孩子。”同样的,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拥有足够多的方法与策略,以积极有效地应对层出不穷、各色各样的问题。否则,我们会在教学实践中陷入“黔驴技穷”的困境。而所有的策略,都应该建立在对儿童精神世界、儿童话语方式、儿童生长需要的基础上。任何背离或脱离儿童的作文教学,都是一种精神伤害。

1.命题激活

五年级期终考试,一位老师在监考巡视中发现一位学生基础题全是空白,问他:“你怎么没有做?”孩子瓮声瓮气地说:“不会!”再问:“看拼音写词语会吗?”仍然是瓮声瓮气地回答:“不会!”翻过卷子,却发现作文题却写得满满的。尽管错别字连篇,但依稀可以看出所写的大意:其实,我不想读书。我从一年级开始就读不出,课文背不出,词语默不出,数学算不出,考试也考不出。现在读五年级了,在学校里,老师骂,在家里,妈妈骂,爸爸打,连隔壁读二年级的小朋友都看不起我,说我笨死了。其实我不笨,就是读不出。我经常受罚,罚站(墙)角,罚做值日(卫生),罚抄,罚没饭吃。这样的日子真的猪狗不如,我受够了!其实,我真的不想读书了。„„一个连词语都默不出的孩子,怎么会写出这么一大段充满愤怒与无奈的作文呢?秘密在于这次考试的作文题《其实,我不想„„》,触动了孩子内心郁积多年的委屈与愤怒,如决堤的洪水倾泻而下,没有什么章法,没有什么技巧,纯粹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自然宣泄!一个平时连话都不说一句的孩子,却在考场上用笔表达了内心的痛苦与期望,字字句句都浸透着孩子内心的心酸与苦闷,读来让人震撼!假如没有这样一个作文题,或许,这个孩子就干坐在那儿,一个字都不会写,就会说:“我不会!”其实,不是他不会,而是孩子不想写,不愿写。

一直以来,我们总以为学生的生活很单调、很雷同,学生写不出作文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然而,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不是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也不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的作文题目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触及学生内心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积淀。如:观察一幅剪纸,写一篇作文。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剪纸压根就不感兴趣,缺少审美的眼光和想象的欲望,又怎么能激情澎湃地表达呢?于是,要么胡编乱造、虚情假意,要么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样的作文题目,没有出到学生的心里去,自然就觉得“难教、难写”了。再者,我们所命的作文题,往往过于笼统、过于平淡,学生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丝毫没有作文的激情。如写一段假期生活经历,三年级写,四年级写,到了六年级一开学,还要写,如此这般,学生已经产生了“审题疲劳”,厌倦了这样的作文题目,又怎么会有新鲜的作文呢?如果改成《暑假偷着乐》,学生一下子就精神起来:趁着父母外出,偷偷地玩了个痛快,居然没有穿帮!呵呵,偷着乐!抑或,作了一个小小的恶作剧,看着别人出洋相,居然没有人怀疑!呵呵,偷着乐!„„瞧,这样一改,不怕学生没有话写,不怕学生昏昏欲睡。好的作文题,犹如一个导火索,你点燃了这一头,就薛法根作文

1

很快会烧到学生的心里,炸开学生记忆的“火药桶”,不吐不快!与其挖空心思研究怎么教、怎么写,不如先琢磨一下写什么、怎么命题、命什么题吧。或许,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可以让作文教学事半功倍呢!要想命个好的作文题,你非得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不可!不了解孩子,不熟悉孩子,不摸透孩子,就很难会蹦出让孩子一看就有话可写的作文题来!

2.贴近现场

一位六年级的学生早晨抄袭同学的回家作业,被老师逮了个正着,老师责令该生写一份深刻的检讨。磨蹭了半天,这位学生终于把400多字的检讨书交了上来。只见通篇都是“我以为„„我以为„„我以为„„”,不是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全然是一副辩解的姿态。你看这段:“我以为早上来得早,同学们都还没有来的时候,可以把昨天的回家作业补做完,所以就向**同学借了个作业本看看。我以为看看没什么的,平时做作业也经常看同学的,没想到今天被老师看见了。我以为老师会批评我没有完成回家作业的„„”你能从中读到对自己抄袭行为的深刻认识和反省吗?或许学生没有经历过写检讨书这样的作文训练,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也或许学生经常写这样似是而非的检讨书,老师却从不当真看,只是当作一种惩罚的手段而已。学生在学校里犯错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学生到了六年级还不知道什么是检讨,该怎么检讨。没有严格的书面检讨训练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没有口头的检讨吧?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的书面检讨、口头检讨都没有与表达训练结合起来,没有把这些检讨当作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时机。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作文是课堂内的事,犯错检讨是生活中的事,两者没有什么关联。于是,作文教学就成了学生“象牙塔”内的“高雅游戏”,而没有成为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作文的功能在于交际,作文只有在交际过程中才体现出它的价值与意义。学生学习作文,不是为了得个分数、评个等第,不应该成为摆设,而应该为他们的生活服务,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学生犯了错,他能运用作文写一个深刻的检讨,既剖析自己错误的思想根源,又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经历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得到了老师的谅解,可以更好地继续学习。如果他不会运用作文(书面的、口头的)进行检讨,那就会遇到大麻烦,或许会被老师找去进行长时间的谈话,甚至会遭到家长的惩罚。可见,一旦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必备品”,就会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需要的,才是重要的;重要的,才会去主动学习。

再翻翻那些优秀作文选,看到的学生作文大多是文采飞扬,写得很美,文学味很浓。而看看我们自己班级学生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文通句顺的作文,没有美妙的修辞,也没有巧妙的构思。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些,有时也很让人欣慰了。当然,总有几个文采好的学生,但那往往不是我们教出来的。可是,我们却常常以这几个不需要教的学生为目标,试图教出一个个有文采的学生来。“具体、生动、形象”是我们的口头禅、作文经,几乎天天念,似乎要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未来的作家、诗人。其实,谁都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却偏偏都在这样教学生作文。过于注重作文的文学化,必然拔高了对学生的作文学习要求,也必然会切断作文与生活的自然联系,变得不自然,不亲切,不可及。一旦作文成为一种薛法根作文

2

高不可及的东西,就会成为学习的负担。摆脱作文的文学化倾向,让作文更贴近生活的现场,才不至于异化作文的本来面目。因为,学生学习作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

3.虚实相生

一次,我给学生上《爱之链》。读着读着,一位学生冷不丁地提了个问题:“如果乔伊以前从没有人帮助过他,那么,当他看到那位老妇人的时候,还会主动地帮助她修车,而且还不要她的报酬吗?”的确,文中的乔伊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学生的假设和疑问不无道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其缘由,这种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极为可贵的。但问题是,这是一篇小说,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是作家刻意安排的,其一环接着一环的爱的传递故事,以及意外的结局,都是小说精巧构思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必然会有这样巧而又巧的事情。一旦你把小说当作真人真事来阅读和理解,那么就会产生无数个无法解答的问题,足以让你堵得发慌,无法进入真正的文学阅读与欣赏。好的文学作品,你明明知道是假的,是作家创作的虚构的故事和人物,但你仍然会信以为真,感动得无法自拔、潸然泪下。好作品假得往往比真的还要真,这才称之为“艺术”。

虚与实,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两极之美,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走向了两个极端。在低年级,我们把学生虚构的故事、人物当作“珍宝”,那是学生可贵的丰富想象力的体现;在高年级,我们把学生虚构的事件、虚拟的场景当作“假花”,认为那是学生无病呻吟、胡编乱造的行为,斥之为“说假话、空话、套话、大话”。因为学生拙劣的虚构、幼稚的想象,一眼就可以看穿,于是,假的就是假的,假得没有到真的那样的境地。不可否认,学作文,学做人,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实是作文教学的品质。但同样不可否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能力,缺乏想象与联想,就事记事,就人写人,是很难“入门”的。作文,就是要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笔如实地写下来。同样的真实事件,由于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偏差,观点的相左,所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不乏个人的见解,甚至掺入了个人的想象与虚构。但是,只要不违背学生自己的意愿,是发自他内心真实的声音,同样是珍贵的。虚构事实,是人品问题;而虚构故事,则是创作问题。在我们倡导写真实生活的同时,我们且不可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思想力。我们不能将作文的写虚与做人的真实混为一谈。因为,作文就是作文,虚实相生,才有两极之美。

4.指导具体

我们的作文指导几乎是一个套路:笼而统之。指导记事,写清起因、经过、结果;经过部分是重点,要写得具体些,怎么具体呢?就是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写出来。指导写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先写外貌特点,再写性格品质特点;重点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怎么写具体?就是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薛法根作文

3

心理变化写出来。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一遇到写人记事,差不多都是这样几点似是而非、指导了也没多大作用的要点,说的基本上是正确的“废话”。而针对一篇具体的作文,教师鲜有针对性的切实指导,没有就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令人茅塞顿开的分析讲解、修改示范,没有相机传授简明而实用的写作技巧或原理。学生听与不听没有什么差别,也已经习以为常,你说你的,我写我的。曾有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拿着自己四年级时写的同题作文“交差”,语文老师居然在班上作为范文朗读。这四年级的作文指导和六年级的作文指导有什么差异?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什么质的提高?几乎是一笔糊涂账。

根源在于我们语文教师缺少对作文教学的深入研究,尚未明晰写作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关于观察、选材、谋篇布局及描写、抒情、对比、衬托、照应等诸多具体的写作方法、策略。对写作的技能技巧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时点石成金、游刃有余,而胸无点墨必然会老生常谈、捉襟见肘,甚至黔驴技穷。因此,改变我们自己,才能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好的语文教师,常常用50种办法来指导1个孩子,而不是用1种办法来指导50个孩子。

有位老师说,作文指导难在每个孩子所写的内容不一样。同样记事,每个孩子记的事件不同,你的作文指导怎么能切中每个孩子的作文问题,满足每个孩子的作文需要呢?这看似一道难题。但我们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莫泊桑拜师》,福楼拜让莫泊桑站在自家门口观察路过的马车,并记录下来。连续看了三天,莫泊桑一无所获,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再次请教福楼拜。福楼拜说:“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的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让莫泊桑恍然大悟,经过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笔下自然写出了很有文采的文字。其实,我们何不像福楼拜那样,针对每个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提问的方式,一个接着一个地追问,让学生沿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逐层深入地思考作文的具体方式、方法。学生在这么多问题的引领下,就会逐渐养成和老师一样的观察、思考方式和习惯,就会像老师那样地去看、去想、去写。“问题指导”,将作文的具体方法、策略融化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串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完成从写不好到写得好、从不会写到会写的发展过程。

我曾经借用这个问题指导法,辅导过一个不会写作的学生,一连提了22个问题。那位学生按照我的问题,回答了22句话,而连起来的22句话,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当学生看到自己完成的作文,感到非常神奇。我告诉她:“作文,其实很简单,就像回答问题一样!”从此,这位学生就对自己不断地提问,作文越写越好。“问题指导”,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作文思维路径,思维的改变必然带来作文的飞跃。而针对每个学生的作文,不断地提出需要思考与修改的问题,我们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得到。与其把时间花在圈画学生的错别字和病句上,不如将精力集中在对学生作文思维路径的指点上。一个孩子,只要经历那么几次具体的“问题指导”,他就能从中悟到作文的一些窍门。这比那些作文指导的“花架子”要有益得多!更可能的是,我们将犯有同样问题的学生归类指导,就能通过研究一个薛法根作文

4

人,把握一类人,从而指导一批人。指导,只有为学生所需要,才产生真正的教学意义。

5.读写结合

有人说,学好语文的唯一秘诀是“多读多写”,仅此而已!此话指出了语文的读写能力是在读写实践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也遮蔽了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独特之处,与生活中的“读与写”的诸多不同。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说:我的书法好,是我在*中写大字报写多了的缘故。那是启功先生自谦的说法,切不可当作练习书法的唯一秘诀。因为真正要练书法,还得要学习书法课程,学习间架结构、落款章法等书法专业知识,切不能依葫芦画瓢般暗自摸索。尽管多练所花的时间就很漫长,而靠专业的指导、训练就能快速地入门。假如我们一味地让学生多读,而不讲读书的方法、要诀,那么学生很可能读了很多书,但依然只会注意那些紧张的情节,不会去深入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假如我们只顾让学生多写,而不讲写作的方法、要领,那么学生哪怕是天天写,也未必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被要求写日记,只写了三天,他就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也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每天就写早上起来干什么;上午上了什么课,下午上了什么课;回家吃饭、作业和睡觉。每天写的几乎是同样的话,成了流水帐。既失去了日记的意义,又失去了孩子对日记的兴趣、对作文的好感。可见,没有了“法”,多读、多写只具学习的形式,而无实质的意义。

那么,读与写的“法”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尤其是关乎怎么写的问题,都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么写?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焦在“写”上了。参悟到了文章那点点滴滴的写作方法和表达规律,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迁移、学会运用。比如学习了《月光曲》,作者用独特的联想将琴声的美妙描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联想法可以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将静止的场景写得有声有色。而学生作文中出现最多的毛病是不具体、不形象、不生动,选取一两篇典型的问题作文,让学生借鉴文中联想法进行修改,从中加深对联想的体会与运用,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阅读中的“写”,具有现场感:一是就文章中的核心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想。如对文章中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沿着文章的事件续写„„由文章的思想内容触发学生更多、更有个性的理解,这是培养学生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二是迁移文章中的独特写法,进行片段练笔。有简单的直接模仿,也有运用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这样的写作练习,由于有具体的范文和清晰的写法,学生模仿起来比较方便,可以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课一得,要注重综合、内化,避免落入套路而走向模式化。这是发展学生怎么写的能力问题。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读”就是“吸收”,“写”就是“倾吐”,其实,“读”与“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写状态。读中的写,更有薛法根作文

5

方法、更有目标,因而夯实的是学生的作文基本功;写中的读,更有目的性,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没有阅读的作文课与没有作文的阅读课一样,都是不完整的语文课。

6.及时反馈

游戏总让游戏者乐此不疲,为什么呢?其中的一个秘密就是及时反馈。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遭遇到失败,会马上得到失败原因的反馈,知道哪个地方有陷阱,哪个环节要加快速度,哪个时机要及时出击等。于是,他就能在第二次游戏时及时规避,改变战术,从而通关晋级。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会在反馈上严重滞后。周二作文课,学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一篇自以为还不错的作文,交给了老师;第二天,学生满怀期望,心想老师会怎么评价我的作文呢?我会得个什么分数呢?可是老师只字不讲,因为老师还没有开始批改呢;第三天,学生巴望着老师讲评他的作文,老师还是没有讲,因为老师还没有批完呢;第四天,老师仍然没有讲,因为一个班级有几十篇作文,怎么可能一天就批完呢?第

五、第六天,学生度过了一个愉快或不太愉快的周末,过了第七天,学生已经把上次作文的事也能找到一些书法的诀窍,也能写出一些好的作品来,但那纯粹靠自己的悟性,忘得差不多了。突然,老师说“今天我们讲评上周的作文„„”,这时学生已经丝毫没有什么激情了,草草看一眼分数或者等第,有的连老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都没有认真看一眼,更不用说老师所指出的问题和修改建议了。因为那个时候,学生作文的“火炉”已经熄火了,冰凉冰凉的了。于是,老师又重新开始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开始了又一次的作文征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都有一个期待期,过了期待期就失去了发自内心的好奇与向往,变得熟视无睹、漫不经心。学生刚写完作文,总是最想知道自己的作文成绩,最想知道老师的评价。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期望,就会降低学生的作文热情。

事实上,我们常常以最快的速度在赶批作文,把作文本带回家批改是语文教师的常事。可是一个班级

四、五十篇作文,甚至更多,没有

三、四天时间是批不完的,因为我们还要完成其他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一个比较简便的反馈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作文的期待与兴趣。学生完成作文的第二天,我随手挑一篇作文,在语文课上念上一段写得精彩的语句,作几句点评,然后让学生猜这是谁写的佳作。学生纷纷猜测,最后老师念出那个学生的名字,全班鼓掌祝贺一分钟。那位学生有如此经历,何愁没有作文的热情?其他学生期待着下节课老师念到他的作文,所以整个一天都处在期待之中。第三天,我还是念一两篇,还是让学生猜一猜;第四天,还是如此。如此这般,学生一直期待下一次的惊喜,所以对这次作文始终保有一种强烈的期待。等到讲评的时候,就分外认真,对老师的评价读得格外仔细。因为,他们都在相互比较,暗自较劲呢!改变一下评价的方式,保持学生对作文的“适当温度”,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情感支持。经常“生炉子”,学生对作文的热情忽冷忽热,最终会让作文远离孩子期待的视野。(摘自薛老师博客)

走向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薛法根) (2011-01-21 20:13:25)转载▼

薛法根作文

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题研究

教师难教、学生怕写的作文教学难题至今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教和不教没有多大差别:凡写事,无非是讲起因、经过、结果,高潮部分写具体;凡写人,也无非是以事写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写生动。三年级教到六年级,核心的作文知识就是那么几点,陈旧而又枯燥,缺乏针对性,翻来覆去地讲了许多正确的废话。写和不写没有多大差距:多写几篇作文,少写几篇作文,甚至更多一些,学生的作文水平几乎看不出有多大的长进,也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同一个学生就同一个作文题目,高年级时写的质量未必有中年级时的好。而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却花了260多课时,作文课堂教学的收效依然雾里看花,模模糊糊。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应该教得分明、学得清楚,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必须讲到点子上、练到实在处,每一堂作文课都能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长进。

一、因需而作,贵在“立诚”

作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的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教师组织学生春游,要求回来后写一篇有关春游的作文。有几位学生请假,不为别的,只是怕回来写作文。春游是学生喜欢的生活,但当春游变成了为作文服务,就不再是学生喜欢的生活,而成了累赘。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变成了目的,就失去了作文的生活意义和本质价值,也就失去了作文的乐趣和内在的需要,作文就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成了一种痛苦。假如我们组织学生先讨论到哪儿去春游,推荐最适合春游的地方,学生就会兴致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此时,你让学生将各自推荐的理由有条理地写下来,比一比谁写的理由最充分、最让大家认可,就采纳谁的提议。这时候,往往不让他们写都难。是什么让学生都乐意写作文了?是生活的需要!他们都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想争取自己的提议被采纳,不投入地写怎么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几乎感觉不到这是在作文,而是在生活,作文成了他们生活的需要,成了他们生活的手段和工具。于是,作文就像“玩”一样“好玩”起来。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感觉不到你是在教他作文,一如“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所表达的应该是学生的真情实感,“真实”乃是作文的生命之基。叶老认为,写作和说话一样,“立诚”是最要紧的。“写成的文字平凡一点,浅近一点,都不妨事;胸中只有这些平凡的经验和浅近的情思,如果硬要求其奇特深远,便是勉强了。最要问清楚的是,这经验和情思是不是自己胸中的?把它写出来是不是适应生活上的需要?如果是,那就做到了一个‘诚’字了。”简单地说,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学生的作文应该写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而不一定是有意义的;学生的作文可以用儿童自己的话语系统来表达,而不一定非得用成人的话语方式。如此,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才会流露真性情,表达真思想,才能真切地体认作文之于生活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使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薛法根作文

7

做人的过程。

二、降低重心,练实片段

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训练,否则就会出现句子不通顺、内容不具体、选材不恰当等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中的片段训练显得尤为关键,用词造句扩展开来,就是段落;段落结构扩展开来,就是篇章。写好段落,着实是打实学生作文基本功的重心所在。

1.阅读积累。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上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阅读教学不但要引领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情感,而且要指点学生领会表情达意的方法结构。而后者,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诵,甚至抄录、听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的片段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悟到什么叫具体、什么叫形象、什么叫总分、什么叫对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一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的。而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段落积累。

2.模仿迁移。读写结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形式。借鉴课文中典型片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如《桂林山水》中写漓江水的一个段落:“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个段落语言优美、结构典范。我在教学课文后,先端出一杯龙井茶,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品一品,学生在饶有情趣的品茗中感受到了龙井茶的绿、香、甜,再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个片段,学生自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总分结构写出了龙井茶绿、香、甜的特点,赞美之情洋溢其间。或许,学生模仿的片段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但都合乎规范,具体生动。其实,这样千“片”一律、千人一“面”的过程,是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如学生刚开始学习走路,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步子,歪歪扭扭,但都会自己走了,甚至会跑了,那又自然会是千姿百态,各显个性。

3.素描练习。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夫,对物体形状、比例、明暗、透视等的把握能力,都是在素描中练就的。而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夫,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而后作如实的描述。不求完整的篇章,只求具体的片段。如,学生回家看到爸爸吃完晚饭,就端着茶杯,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看报纸。那么,他只要把这个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如实地描述下来,就是一个极好的片段作文。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片段写得更生动些,我还常常按照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表演,写的学生作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薛法根作文

8

在“好玩”的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然就会自觉地弥补、完善,从而逐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大量的片段作文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能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作文自觉,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三、限时习作,当堂点评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却没几个喜欢写作文?游戏里面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游戏往往有非常严格的限定,必须竭尽全力才能赢得游戏,这让游戏者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会产生无限的高峰体验;游戏的取胜率哪怕只有体育彩票的中奖率那么渺小,可它依然让游戏者觉得有希望,让人愿意因此而再接再厉、跌倒重来;对游戏者来说,及时反馈可以得到及时的矫正,让人对游戏充满信心。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几个方面没有让学生有游戏时的那种感觉,自然也就难以吸引学生。

1.限时作文。课堂时间是个常数,学生当堂作文必定有时间的限定。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允许学生将没有写完的作文带到课后去完成,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刚开了个头,几乎整篇作文都是在课后完成的。且不说课堂作文异化成了课余作文,就学生的作文质量而言,课后作文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集中精力认真作文,尤其是作文基础差的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个别指导而放任自流。因此,我每次作文课都留给学生足够的当堂作文的时间,并且规定学生的作文时间,让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作文。事实上,学生往往会惊异地发现自己的作文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不断增强作文的信心。对作文困难生,我常常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个别指导,他们也听得格外专注。

2.当堂点评。我们对作文常常精改细批,眉批、总评写了一大堆。因此,批改的周期很长,一般要三四天的功夫,有时甚至要整整一周时间。而到进行作文讲评的时候,学生对那次作文早就淡忘了,没有什么兴致。对于教师辛辛苦苦的批语,也只是快速地浏览一下,关心的只是等第。这样的讲评,必然事倍功半。而有效的作文评点必须及时,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趁热打铁,选择典型的学生作文片段,当场组织学生朗读,教师在一旁点评。对于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点评时鼓励其他学生“偷偷地借用”;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通病,教师在点评时指明修改方向,作出修改示范,其他学生便“暗暗地修改”。这样的当堂点评,让每个学生得到了结果反馈和矫正,也增强了学生作文的动机和信心。当然,在评点时要坚持先求其“通”,后求其“好”。即先做到文通字顺,进一步的要求,才是具体生动,见解深刻,文采飞扬,个性突出。而且,每次点评,重点围绕一个作文训练重点,不面面俱到。这样的点评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也才能将作文的重点训练落到实处。

关于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亦如此!

薛法根作文 9

《学习薛法根教学心得体会.doc》
学习薛法根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