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心得体会

2021-08-2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奥尔夫教学法心得体会(新)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学体系之一,它具有原本性、综合性参与性,创造性等特点,它将音乐融于诗词、儿歌、律动、游戏、欣赏之中,启迪学生音乐潜能,充分感觉艺术魅力。

奥尔夫音乐教学起源于德国,它创始人是德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奥尔夫先生。他所创立的这套儿童艺术基础教学体系己打破了音乐范畴,广泛采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孩子打下坚实的艺术基础。

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法可激发孩子们浓厚的学习音乐的兴趣,而兴趣就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从一开始的父母老师逼着学,到后来自己主动要求学,我认为这就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真谛,真正的把孩子钢琴凳子上解放下来,让他们快乐开心的去主动接受音乐知识,真正的做到享受学习音乐的过程,而老师带给孩子们的只是一个学习的方法,只是这个方法不同于常规的枯燥学习法,而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在玩中,使他们快乐的掌握所要学习的要领,并且记忆深刻。

奥尔夫教学法是将音乐,语言,舞蹈,美术,戏剧等表现手段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人们不是要作为观众,而是要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

奥尔夫教学法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音乐来自于自然,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甚至我们自身也可以作为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比如跺脚,拍手,捻指等,配上各种各样的节奏就可以发出美妙的音乐。身边最简单的一样东西就可以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一张最普通的报纸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就可以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不同力度的抖动,摩擦,撕碎,拍击等等就可以制造出刮风,下雨,小河淌水,放鞭炮,点礼花等各式各样的声音,让我不得不感叹奥尔夫音乐的奇妙,报纸一直都存在,却又有谁想用它就可以制造出奇妙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一幅奇幻的画面。奥尔夫教学法真正的让我感受到了音乐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能刻意的走进音乐,而是应该让音乐自然而然的走向我们。

奥尔夫教育法是循序渐进的,课例《马勒第一交响曲》中,我印象比较深刻,我们从儿童熟悉的歌曲《两只老虎》入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先从两只老虎节奏入手,用手拍出节奏,让学生猜出他们所熟悉的儿歌,在稳定节奏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旋律,在熟悉了旋律的基础上,分组进行经典的卡农式训练,后来,我们又在此儿歌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曲调不变,改变歌词,加深学生对曲调的理解与熟悉度,从《马勒第一交响曲》中提炼曲调元素,再次强调主旋律,最后进行完整音乐赏析,这样是将动作,语言,音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降低音乐欣赏难度,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律动培养孩子的参与性,社会性,和互动性,使孩子体验到奥尔夫原本性的教学理念。这节奥尔夫教学法课我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如何循序渐进地学会欣赏音乐,我还用卡农的形式进行音乐歌曲的排练,并将这种方式运用到给某单位的合唱排练中,并获得良好的效果,给他们排练的曲目是《青春舞曲》,开始的时候以卡农形式进入,中间加入奥尔夫经典的身势动作,加上单独分出来的声部——人声伴唱(咚次大次),效果还是挺好的,可以使人眼前一亮,我觉得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社会实践。

《集中精力听指挥》的训练,也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老师拍出的节奏,学生要集中全部注意力不断的跟随,我觉得这个训练放在一节音乐课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效果,放在课前,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把心从刚刚结束的下课活动中收回来。放在课中,可把孩子们从疲惫走神的状态中拉回来。放在课末,可稳定孩子急于下课的心。无论放在一节课的任何阶段,我认为共同的作用就是可以使孩子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加强节奏感。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运用过此方法,每次学生还完上节课的内容,就要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但是,学习新的知识已经在课末的阶段,孩子的注意力已经不是很集中了,所以教起来也是非常费力,有次,带学生进行前附点的学习,孩子表现出来的状态已是不太配合,我当时运用了《集中精力听指挥》这一教学方法,在钢琴上从最简单的平稳节奏开始,让他不断跟上我的节奏,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加入了前附点节奏,是孩子在轻松愉悦的节奏中很快的掌握了知识点,并且掌握的比较牢固。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老师的话很少,只是提出关键性的问题,给孩子充分发挥的空间。在课例《彩带舞》中,孩子们闭上眼睛,老师发给每位孩子一件礼物(绸带),让孩子通过触觉来猜是什么,然后逐个请每个孩子用动作表现绸带的用途和可以怎样舞动,要求每个人都不同。接下来放一首非常舒缓轻柔的慢板音乐,请孩子用绸带来表现音乐,然后是两个人合作用绸带来表现,最后发展到集体的创作,成为一个很丰满的作品。活动中所有的环节都是即兴的创作,通过一种简单的道具\"绸带\",让孩子自由组合自由创作。奥尔夫的教学实践正是通过这种即兴性的创造活动开启了儿童想象力的闸门,把他们放入想象、幻想的自由天际去翱翔、驰骋。

在奥尔夫课上,老师还会经常给学生一些即兴创编的机会,这不仅仅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团体协作精神,而且也是对学生们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加深,也是对音乐教学的一个探索。在每次创编结束的自评,互评,师评,都是多自身的一种提高。1自评,也就是自己评价自己,我认为创编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自己要看清自己,自己要能够清楚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自己认识到的问题,往往也是可以记忆最深刻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同学间互评,我认为这种互评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方就像一面镜子,也许我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但从这面镜子里发现的问题,往往也许是我们经常犯得,却又是自己不易发现的。对方的优点优势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要相互学习优点,改正自身的不足,帮助对方找出问题,并且改正问题;帮助对方发现,并且发扬他们的有点优势。3最后一步师评,由老师总结双方的的优点与不足,全方位的对我们进行系统分析,从创编到大家相互间的评价,做出最细致客观的评价,是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尺度与标准,对于老师的肯定与建议我们也是积极的吸取改正。自评,他评,师评,我认为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使学生全方位的认识到自己长处与不足,从而进行改正于发扬。

通过对奥尔夫教学法课程的学习,我认为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限于书本与课堂,要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到社会实践中,也就是教育学中的田野工作。在教学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课本上的东西是死的,我们要灵活的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发现,我们所学的东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我们的实践中是可以进行改变与创新,只有走进孩子,走进社会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么,社会需要的是什么,你才能够知道你自己到底要去做什么,需要怎样做,无论是书本还是老师给予我们的只是知识,真正的经验还是要靠自己去实践中积累,我认为知识的积累与社会实践是同样重要的。 奥尔夫课的学习教会给了我们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还需要我们自己将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真正的做到把孩子从钢琴凳上解放出来,让更多的孩子快乐轻松的学习音乐。

推荐第2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心得体会

参加省幼儿、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心得

2014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省教厅组织的奥尔夫教学法培训。认真听取来自台冰岛南娜老师的授课。通过5天的学习和训练,使我从不懂、不了解奥尔夫教学法,到开始初步了解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及它的基本思想观念,并逐步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法,并使用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所学知识达到从理性到感性的过度。此次学习自己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以下谈谈自己的体会。

此次培训主要内容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介绍、云南民族音乐赏析、云南民族音乐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奥尔夫教学基础理念。

许明勇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当代世界著名的3大音乐教育体系,以及奥尔夫教学法在欧洲应用现状和其教学法的基础理念。通过学习我认识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为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赞誉,以及为何能在50多个国家广泛流传的原因。黄凌飞老师上的“云南民族音乐赏析”,让我知道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音乐素材和民族音乐文化。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劳动中。

而我们的主讲教师是来自冰岛的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大学奥尔夫学院南娜教授,培训内容包括:

(一)音乐与律动

(二)音乐与舞蹈

(三)音乐与歌唱

(四)音乐与乐器的配合及运用,培训的形式主要以游戏的形式渗透,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如何激发帮助孩子练习建立信任感、与人交流和对音乐的兴趣;

2、如何激发孩子肢体伴随音乐积极表达和表现的能力,增强孩子的韵律感和在团队中演奏或演唱时对集体韵律感的把握;

3、如何让孩子们保持住稳定的气息感受乐曲中的节奏,从而提高对节奏的把握能力;

4、通过4—8岁孩子对音乐内容或活动主题结合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欣赏音乐中多元素整合,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理解音乐无处不在、就在身边。只要动起来(肢体、五官、乐器)、就可以创造不同的音乐、不同的“乐队”等等。

南娜老师和示范团队做了一些“游戏”,比如:名字游戏、吹气球律动、方言儿歌等,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律动、唱歌、即兴创作,乐器合奏和音乐剧表演。虽然听不懂南娜老师的语言,但在做游戏期间南娜老师用了很多的手势、乐器、小道具和一些很夸张表情,整个过程我很享受。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音乐课还可以这样上。

在听南娜老师的奥尔夫音乐培训活动中可以看到,她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而平时我们的活动就只有一个目标,让孩子唱会歌,填鸭式的教孩子唱歌。聆听这次活动,使我有机会领略到:作为音乐而言,它的材料也应是多样的,画面中有节奏,节奏中有律动,律动中有欣赏,在有机整合中,让儿童在音乐中记忆、感知、注意、体验等,这将会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奥尔夫教学非常的生活化,让人有一种轻松、快乐的感觉。我越来越觉得这种教学可以把比较枯燥的音乐知识,通过精心的设计运用舞蹈,游戏、情景教学等方式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这些音乐知识。

音乐是审美和育人的教育。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情景小剧、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但对于教师而言,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教师要具有更高的音乐教育素质和扎实的音乐功底。在今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把奥尔夫教学法逐步运用到课堂中去。带领孩子结合本土文化和自身情况,在音乐课上去探索和实践奥尔夫教学。

推荐第3篇:奥尔夫教学法

一、奥尔夫生平、理论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出名的教育体系之一,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被称为从钢琴登上(教师)座位上(孩子)解放出来的艺术。

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奥尔夫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 “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他均报有极大热诚去关注、去研究。

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达尔克罗兹的学生)—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如新的节奏教学和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试验。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他为了使学生们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奥尔夫为了实现“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为动作伴奏”,他从本土及外国的民俗音乐中找到了编写教材的源泉。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的教材初版第一卷发表了。这本教材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由于其演奏和舞蹈的性质,使外行很容易学会。接着,又陆续出版了许多其他的小册子,为奥尔夫乐器的练习编配了大量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奥尔夫的学生—也是后来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古丽特·凯特曼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军特学校”的实验由于在国内外的旅行演出和在各种国际会议上进行的教学法示范性演出受到许多教育家们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有关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1932年,一部意味音乐教育革命的作品—《奥尔夫教材——为儿童的音乐,由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民歌》已准备出版,但是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这个出版计划搁浅了。奥尔夫决定离开音乐教育去从事专门作曲。1937年以一部十四世纪诗集手抄本创作的音乐剧《卡尔米娜·布拉纳》实现了他的突破,四十二岁的他此前已有许多探索性的作品问世,但他称这种突破为他的“全集”的开端。从1935年至1942年,奥尔夫的三部成名作问世:《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相继问世。奥尔夫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追求的“完全戏剧”——一种通向人本的、寻找最初的、原始的、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那种艺术,在这三部作品中得到体现,使他在“完全戏剧”(或称整体艺术)的创作上已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这里同样体现了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所体现的那种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1948年到1949年完成《安蒂戈尼》,这部作品综合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而在伴奏乐队的配器上采用4架钢琴、59种打击乐器与人声的大胆结合,以体现最古老的神话——太阳神与月亮神的结合,刚与柔、健与美的天然合一。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世界上作为大师级的作曲家的声望。他在专业作曲上所采用的技法与他在音乐教育上一样,都是突出节奏性因素,以某种固定音型不断反复作音乐发展动力,在旋律中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和声让位到更次要的位置,总之无论旋律、伴奏都以古朴、简洁为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的象征性都是体现他原本性的“完整艺术”的理念。奥尔夫一生耕耘不息,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和音乐戏剧,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

1950年—1960年奥尔夫曾任慕尼黑音乐学院作曲大师班教授和负责人,他的教学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这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仍贯穿他一生的教育思想。奥尔夫从1948年开始为巴伐利亚电台编写“学校音乐教育”,连续播了五年,受到学校的热烈欢迎。1950—1954年出版了五卷本《学校音乐》(《Orff- Schulwerck》),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大事。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在日本掀起研究和实践奥尔夫教法热潮。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开始了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1982年奥尔夫在慕尼黑他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二、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有六大原理: 一)、综合性:

指音乐、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强调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极大程度的提升人的听觉与艺术感受程度, 二)、即兴性:

所有的音乐教学都应从游戏入手,而通过即兴达到目的。从即兴开始的教学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声音,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 三)、亲自参与,宿主感性,回归人本: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从亲身实践中找出那些知识(概念),对于音乐的学习首要的是感觉与体验,哪怕是最简单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必须在音乐活动中通过亲自参与去体验,去做,也可以用身体的动作把体验声音的高低反映出来。通过活动活的学习的经验,是所有人学习音乐的最主要的途径。这种活动它是先于智力的。

四)、适宜开端的: 指这是一切儿童容易进入的一个天地。我想到的不是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的教学,而是最广泛基础上的教学,哪怕是中等和才能较差的儿童也能参加。 五)、从本土文化出发,多元化的教育:

运用古老的童谣、歌谣用他们来进行工作,用孩子们自己的东西来娱乐自己,运用它他们熟悉的语言、文化、环境出发开始的基础教育。 六)、为全体学生的:

原本的音乐是使人人都可以学会的。

推荐第4篇: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

卡尔·奥尔夫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理念

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 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国音乐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单纯地教唱歌 —— 教材也 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后来有了少量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一点器乐技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教师呢,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果”,严厉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由于在音乐方面人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对此,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原则

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奥尔夫乐器(注),是一组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同时,他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应该指出,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过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育思想

奥尔夫不满于当时的音乐创作,受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产生了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具有原始风格、富于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的想法。随后,他又设计“奥尔夫乐器”和“元素性音乐教育体系”,对其教学法的 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

A节奏、旋律练习,包括: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

B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包括:反应训练;体操练习;动作训练;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即兴练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基本原则

三大原则,包括

A 一切从儿童出发时奥尔夫教学法的首要原则;

B 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又一个基本原则;

C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第三个基本原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归结点。 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及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同时强调创造精神的塑造,在课堂上,孩子用蛙鸣筒摩仿秋夜的蛙声,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用语言与拍打肢体来演绎节奏,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在孩子们中诞生了。奥尔夫音乐给孩子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集体表演中给了孩子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华夏爱婴还让家长参与课程,父母与孩子一道学习、表演,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

华夏爱婴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真正的“本土化”。让学员在充分理解奥尔夫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真正掌握亲子教育的实质内涵。在掌握教育实质的基础上,思考婴幼儿的本质、教师本身的要求、如何进行亲子教育环境布置及其课程设置、开发等问题,并通过“练课”的方式进行实际操作。 补充内容: 卡尔.奥尔夫的前言

(致于每一部《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某国)》的片头)

我们对原本性的音乐所进行的许多种各不相同的尝试,半个世纪以来,基本上并未过时。

原本性始终是一个基础,它是没有时间性的。

原本性的东西永远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

在一切工作中,但凡赶时髦所做的和所能做的,都必然会衰落。

一切摩登的东西都通过时间,而必然无条件地变成不摩登而原本性的东西,都会由于它的没有时间性。在全世界上一切人中间得到理解。

因此,我为了记录一种理念所写下的和《学校音乐教材》走向世界的不是它,而是那个理念本身。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978年7月 卡尔?奥尔夫

1924 舞蹈家军特(Dororee Gunthen)与奥尔夫在慕尼黑创建“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

1925 舞蹈家列克斯(main Lex)进入军特学校

1926 音乐家凯特曼(Gwnild Keetman)(日后成为奥尔夫的助手《学校音乐教材的合编者》)进入军特学校

1928 乐器制造家梅恩特勒(Kan Maendler)为军特学校制造第一架木琴

1930 军特学校的舞蹈队首次演出,并在国内外举行多次演出

1931 奥尔夫与凯特曼合著

1932 奥尔夫与德国音乐教育家普雷斯纳(Eberhard Preuner)及德国音乐教育第二次改革的领导者凯斯腾贝格(Leo Kestenberg)首次相遇

1933 军特学校在柏林建立分校

1936 奥尔夫与凯特曼为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林匹亚运动节的“奥林匹亚青年”节庆演出创作及表演

1944 军特学校在纳粹压制下被迫关闭

1945 军特学校被轰炸

1948 开始在幕尼黑的“拜耶广播电台”播放儿童音乐节目,由儿童自己演奏演唱,由凯特曼指导

1949 在凯特曼指导下,在奥地利托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院举办儿童音乐班

1950 开始出版

1953 在扎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院举办国际高等音乐院校校长会议上,举行学校音乐教材的表演,首次与国外建立联系。在莫扎特音乐院举办“学校音乐教材学习班”

1954

1956—57 (为儿童的音乐)首次灌制唱片(Columbia—E1ectr01a)

1956—58 在拜耶电视台播放“学校音乐教材”的系列(凯特曼与奥尔夫的女儿主持)

1958 在国外(比利时、瑞士、意大利)举办讲习班(凯特曼)

1961 在莫扎特音乐院建立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教学中心,在萨尔茨堡近郊弗龙堡(Frohnburg)举办第一届国际暑期班

1962 在萨尔茨堡建立“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促进协会”奥尔夫学院教材首次在国外(加拿大多伦多)举办讲习班,奥尔夫与凯特曼均出席并讲演。日本国家广播电视协会(NHK)邀请奥尔夫与凯特曼赴日本四国进行讲演及示范。在慕尼黑建立“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促进协会”德国分会,开始出版

1963 在莫扎特音乐院举行“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在学校中”的工作会议,开始灌制

1970 奥尔夫学院扩建完工

1973 在奥尔夫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与社会教育部”,由凯勒(Withelm keller)领导

1975 在奥尔夫学院开始举办五年一届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

1981 奥尔夫音乐教育首次引进进中国大陆

1982 奥尔夫逝世

1990 凯特曼逝世

2000.11.7-12 由奥尔夫基金会与美国奥尔夫学会合办“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在美国洛切斯特(Rochester)举行。会议标题为“反省过去,展望将来”,“终生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本届“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先后在劳兰Orivesi,德国的Traurn walchen与Minchen以及美国的Rochester分别举行,内容均不相同,以后者规模最大)。

1。启发法

就是教师在幼儿听了音乐以后,诱发,引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用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舞蹈表现力。 2。示范法

就是教师先把舞蹈教材最准确,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根据教材和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完整的示范或部分难点动作的示范。在示范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示范的重点。

3。练习法

就是让幼儿自己做动作,练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恰当的要求,采用全班练,分组练,个别等多样的练习方法,并加以指导。

4。分解,组合法

就是把舞蹈动作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基本动作,先进行分解,然后再组合起来。例如教动作先脚后手,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等。

5。观察,模仿法

就是舞蹈中有些难于分解组合的动作如跑跳步,跑马步等,让幼儿观察模仿。即由教师或动作的幼儿作示范,大家跟着边看边做动作。这种方法在排练完整的舞蹈时,或简单的歌表演时常常使用。

6。游戏法

就是用游戏的口吻和形式进行舞蹈教学。年龄幼小班级用的最多,它可增强幼儿学习舞蹈兴趣。能力

7。个别教学法

就是教师对能力强,基础好或能力弱,基础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教练因材施教。

8。讲解,提示,口令法

就是用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感受,掌握和表达舞蹈的内容,感情和动作。这是舞蹈教学的辅助方法。这种方法不能用的太多。而且使用时语言要简明,形象,具体,总之要少讲多看多练。

推荐第5篇: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转)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培养儿童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使儿童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热爱音乐。

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一位卓有成绩的德国作曲家,音乐作品在全世界经常上演。他同时也是位音乐教育改革先驱。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教材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他认为,传统音乐教学法舍本求末,过度强调技巧,却忽略了音乐的生命、创造和表达。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使儿童能迅速在乐器上表述音乐的构想,享受创作的乐趣。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本土化。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能与当地文化遗产完美结合,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能迅速传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进行奥尔夫教学的同时使儿童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设想有美好的前景。

幼儿手指小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此时最需要发展的不是技巧,而是乐感的培养和对音乐的热爱。奥尔夫教学法恰能满足这一需要。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

在培养幼儿音乐素质中,我们学习和借鉴了卡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实践证明,这对于 节奏感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被广泛采用 ,自1961年起专门成立了“奥尔夫研究所”,通过他们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使奥尔夫教学流传世界各国,在国际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人类最本能的音乐,它是人类本能性自然、直接、即兴的流露。原始的 “节奏”是人类脉搏跳动、呼吸及内心情绪起伏的体现。由此可见,奥尔夫是力图通过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即兴演奏,通过与动作、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节奏,以唤起几乎一切人(特别是儿童)身上潜存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人们自然、自发的要求。他根据音乐的始源和发展规律即音乐生理——心理法则,建立起来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是合理、科学、有效的。

他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我们现在从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归纳出以下几种节奏练习方法:

一、语言节奏练习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如何通过民谣、儿歌,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这里就不细叙述。但必须强调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

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孩子在边朗诵(或唱),边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如:

(附图 {图})

这是一首通过说儿歌,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的练习。加上拍手、拍腿、跺腿三种不同节奏型的伴奏方式,使这首儿歌的节奏练习具有音乐性,不是纯机械性地打拍子,而是在流畅、自如、有力度的变化,富有表现力的伴奏过程中,掌握节奏。

二、声势练习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幼儿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根据幼儿认识具体形象的基本特点,我们采取用红、绿、黑三种不同颜色,分别表示是拍手的节奏,拍腿的节奏,跺脚的节奏。幼儿可自己看着谱而动作;也可由教师边指导幼儿看谱来做节奏练习;还可以不看谱, 而由教师先拍一种节奏型,让幼儿模仿,反复再现。从而使幼儿听觉快速反映得到培养,同时得到了节奏的练习。这种学习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声势练习。

以下提供几组练习作为参考:

1.拍手声势练习

(附图 {图})

2.拍腿声势练习

符杆向下表示左手拍左腿。 符杆向上表示右手拍右腿。 符杆同拍向上下,表示双手同时拍双腿。

(附图 {图})

3.跺脚声势练习

符杆向下表示左脚跺地。

符杆向上表示右脚跺地。

(附图 {图})

4.综合声势练习

每一种节奏型,包括二至三种声势练习,拍节奏时从左至右看节奏谱,按节奏进行三个声势的节奏练习:

(附图 {图})

三、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

在拍手、拍腿、跺脚的声势训练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对于儿童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儿歌式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 声部的节奏音乐了。

拍手、拍腿、跺脚三组为歌曲伴奏:

(附图 {图})

四、轮说节奏练习

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儿歌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将幼儿分成两组或

三组进行轮说,这不仅能加强幼儿的 节奏记忆能力,同时为今后学习轮唱奠定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例如:

(附图 {图})

请第一组小朋友按节奏拍手说歌词,第二组小朋友从☆记号(比一组晚一拍)按节奏拍手说歌词,当第一 组说到“敲呀敲锣”时再反复一遍“敲呀敲锣”,最后说“鼓”时两组找齐。

五、变奏节奏练习

同一首儿歌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节奏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例如:

(附图 {图})

以上我们介绍了五种节奏练习的方法,它不仅要求幼儿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 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沉闷地、一 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从各方面来说,这种学习节奏 的方法,均寓学习于游戏之中。真正实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这完全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一套完整的音乐教学方法,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案:声势——拍腿 教学目的:

1.节奏训练

2.学乐器的准备练习

3.读谱入门:节奏谱视奏

4.听力训练

5.即兴演奏

6.声势(拍腿)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教具准备:

声势谱、慢四拍乐曲音带、打击乐器、音条乐器、键盘乐器、小瓷酒盅。

附拍腿声势谱。 教学建议:

——教师带领学生,做各种拍腿声势节奏(每种样式要反复做几次一一至少四次)。

——由学生带着做。

——看声势谱视谱拍腿,(每小节的速度和次数根据学生水平掌握)。 ——放慢四拍速度的歌曲或乐曲,边听音乐边看谱拍腿(每小节四遍)。 ——每人一件打击乐,放刚才的录音,请拿双响筒的看谱敲(每小节四遍),其他乐器即兴轻声伴奏。

——选一小节做固定音型,为童谣或已学过的歌曲伴奏。

——放一段蒙族歌曲(如《蒙古人》、《草原恋》、《雕花的马鞍》等)。用小瓷酒盅做道具,学蒙古盅碗午,即兴打节奏伴奏(如加简单的动作更好)。

——拍腿声势加十六分音符练习。

——换音条乐器(取下F.B),节奏照谱(可反复数遍),音高即兴,其他同学拍腿(双响筒保留)。

——分组, 每组选一首童谣或儿歌编一个伴奏谱,每架音条琴选一个固定音型,节奏乐器选一个固定节奏型,。并记录下自己小组的谱子。 ——这种方法也可移植到键盘乐器上(同样去掉F.B音,或在黑键上)即兴,可2一3人同时弹奏,其余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提示

音乐教学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训练,要有操作。如何使这些内容的教学有乐趣、有创造性,并真正具有音乐性,是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课题。这个教案提供了一种可能。

推荐第6篇: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本着奥尔夫教育的指导思想,十几年来,一直学习和运用奥尔夫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参于年月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教学法明确指出:“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莫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我就是本着这种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高低年级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让孩子都参于到音乐中去。

1.游戏教学: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动,做不住的特点,选择的内容以游戏为主。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小袋鼠》,歌曲描写了小袋鼠去摘果子,把果子装进大袋子里,挺着一个大肚子的可爱形象。在教学过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那位小朋友知道小袋鼠是什么样的?”“那位小朋友上来模仿小袋鼠呢?”。启发其他小朋友也上来模仿小袋鼠走路,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动起来。接下来老师把提前准备好的气球当果子,小朋友过来摘。教师可以象变魔术一样让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摘果子。小朋友把摘到的果子装进大袋子里(可以用书包代替袋子),然后模仿小袋鼠挺着大肚子走路的形象。这时老师可以先用打击乐伴奏,强音步子重,轻音步子轻。然后老师弹旋律,小朋友们可以踏着琴的旋律和节奏来进行表演,在小朋友们表演兴奋时老师把歌词朗读出来,同学们很快就可以记住。老师加上旋律,这样一首歌就在同学们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了。同学们在游戏的快乐中学习了音乐,加强了对音乐的兴趣。

2.节奏教学:是什么把音乐,舞蹈,语言等联系到一起来呢?那就是节奏。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学习音乐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节奏。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在一年级的第一堂音乐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节奏教学的。在低年级的节奏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小同学刚入学互相还不熟悉,老师也记不住名字的特点在第一节课时,老师首先让他们进行自我介绍。如:[我 叫 郑世 红]按节奏:[走 走 跑跑 走],让小朋友也象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名字,并分成两部分,叫两个字的站在左边,叫三个字的站在右边,按节奏[ 走 走 走 走] 和[ 走 走 跑跑 走]。然后在每个同学按节奏介绍完自己的名字后,在记住对面一个同学的名字。例如:[我 叫 王 鹏]、[你 叫 张小 宁]。这时老师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写在黑板上,在让同学们按‘走’和‘跑’读出来。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两个节奏型加深印象,(1)让他们用手,脚做动作练习。(2)用小动物的名字作游戏来巩固练习。如:小猫,小猫,大老虎,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用声音的强弱,来让小朋友们体会节奏有强弱。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会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这节课给小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声势训练:高年级的教学和低年级的教学有所不同,高年级不爱动,有时表演起来也会难为情,根据这些特点,我选择一些活动范围小,动一点脑筋的活动,目的是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在声势训练中,高年级同学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一节课之前或中间,选一些声势训练让高年级的同学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就会高起来。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如:让学生左手匀速的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画圈,右手上下直线拍,便会感觉两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牵制和干扰。这说明各自独立活动,互相协调的双手活动平衡能力的获得也要经过一定的锻炼,也使学生们懂得双手活动平衡的练习,在音乐中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无论是演奏,合唱还是合奏,重唱等活动,常会遇到声部间多种不同比值的节奏关系。个人双手操作方式与他人合作都需要具备这种既能各自独立,又能互相协调的能力。通过这个教学内容使同学们不仅学会音乐也懂得了集体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宗旨。“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

在这十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对奥尔夫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音乐教学采用奥尔夫教学法是十分适用的。坚持此种音乐教学方法,学生们的音乐素质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奥尔夫教学法内容及原理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

1、听力训练。

2、节奏训练:打击乐器奏法及应用。

3、律动训练: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

4、语言学习:作为音乐语言教学训练及应用。

5、创造性能力培养。

6、奥尔夫器乐的练习:节奏、音条乐器、竖笛、键盘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原理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与成果

通过说、唱、跳、奏、戏剧表演、绘画等音乐舞蹈艺术形式;专心于音乐或戏剧,表演的进程,正确地担当自已的角色,养成专心致志的良好品格;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快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发现自我,培养人的创造力、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反应能力及全人格发展。

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习,内向的宝宝开朗了;胆怯的宝宝勇敢了;孤僻的宝宝合群了;腼腆的宝宝大方了;

当他们听到音乐时,那怕是在陌生人面前,也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而且是那样地合拍;

当他们听完歌曲前奏时,会准确无误地唱起这首学过的儿歌,并伴有即兴歌表演; 当他们听到不同节奏的鼓点时,会合着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进行演奏,并且是那么的和谐;

当他们听到不同风格的音乐时,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扭秧歌或跳迪斯科; 他们能很顺利地融合到集体生活中,而且是班上学习进步最快的孩子;

有些宝宝开始学习钢琴和电子琴等乐器,专业老师对他们良好的节奏感、音乐感和接受能力表示惊奇;

有些的宝宝加入了各级幼儿艺术团,其音乐感受能力、情感表现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完成排演能力都比较突出。

奥尔夫音乐最适合儿童的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从儿童出发

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专利品,在七种智能学说里面,提到可以通过艺术渠道对人进行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音乐细胞,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

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声带发育还不成熟,如让孩子唱一个长音,他还唱不下来,有时出现唱歌唱不准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但是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是成熟的,因此奥尔夫最适于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 奥尔夫音乐的局限性

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乐的起步。

总之,奥尔夫打破了科学的系统性,摆脱了科学对

推荐第7篇: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心得体会

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心得体会

——平罗二幼

曹新芳

早就听说了“奥尔夫音乐”,可对它却很陌生,这一次,我有幸参加了首届石嘴山市幼儿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培训,有机会与幼教的姐妹们一起学习、感受“奥尔夫音乐”。虽然,培训的时间很短暂,但形式多样,有理论学习、有教学观摩、有亲身体验,使我对“奥尔夫音乐”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通过这次培训使我简单了解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内涵与方法,但是一种好的教学理念要真正在孩子们身上体现那就需要我们长期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因此这次学习不但给了我科学、先进的理念,也给了我无形的压力,因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这种好的东西给孩子们,这需要更大精力去付出,是一个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奥尔夫音乐的教学方法是非常贴近幼儿的,它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同,是一种大众式、体艺式的教训方法,集舞、音、美、语于一体用音乐这一主线来贯穿,孩子们通过肢体动作的模仿和创造来想象音乐,表现音乐,即兴创作是该教学的核心和精髓。音乐、语言和舞蹈是人类最原本的表达。每一个人,包括幼儿、少年、成人的身上都存在着艺术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和愿望。奥尔夫音乐强调互动教学活动,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去领悟、感悟奥尔夫音乐,体验奥尔夫教学带来的无穷乐趣。培训中,郝谢妮老师带领着我们一起做互动练习,通过语言的节奏练习、分声部朗诵,到乐器演奏、乐器的分声部演奏,由易到难,逐层递进,活动气氛活跃,效果相当的自然、和谐。 而市幼儿园的王老师、姜老师展示的奥尔夫教学活动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丰。它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奥尔夫音乐与我们一般的音乐教学活动的不同,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注重交流与放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幼儿关注音乐,在不断的娱乐中学习新技巧和内容,活动宽松、自然、丰富、有意义。活动时间虽然长,但整个活动可以由执教老师依据儿童的实际自由调控,并不用一样画葫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认识到,奥尔夫音乐的开放性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也是很有效的一种途径。即兴是培养创造力与反应的能力,即兴创作与创造力是合为一体的,让幼儿更深入地观察、猜测、任意想象与表现。这次参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涵括了奥尔夫音乐的理论学习、教法中音乐与舞蹈、语言和节奏等方面的内容。如果仅仅依靠这一周的学习来实现自己对音乐教学活动的提升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消化和内化所学,逐渐从培训中提炼出适合本园本班幼儿实际的内容或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幼儿发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能在音乐活动中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奥尔夫音乐不是程序、不是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带着这种理念,做到不盲目运用,有效提炼,使自己的音乐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有益。

另外,通过看教材上小中大班奥尔夫音乐活动课例,让我感触很深,在我们的教学中,活动的设计比较注重的是,对孩子一对一的传授知识,为的是让孩子一定要学会什么。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的过程,让每个孩子都去动脑筋,去思考。把这个学知识的主动权,教给了孩子。而且教师组织教学轻松自然。每个活动设计中都有节奏练习、创编、演奏,而将这些环节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达到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目的,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我对奥尔夫教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认识到了其突出的特点。我相信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

推荐第8篇:学习奥尔夫教学法心得体会(推荐)

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通过几年的音乐教学使我对奥尔夫教学法有了新的认识。奥尔夫教育方法是一种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方法,通过节奏让儿童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亲身参与使我对奥尔夫教学法有了感性的认识,也使我了解了奥尔夫教学的理念:他所追求的是人性中自然、原本的东西,注重人对音乐的基本的感受而不是依靠复杂的理论先分门别类的掌握具体的知识,通过参与来自发的、自然的获得。

一、从感知入手

奥尔夫教学法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不是采用使学生感到烦厌的纯理论的学习,它采用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元素性的)、以感知入手的教学法。奥尔夫的教育观念就是从古老的源头出发,去革新音乐教育。它主要不是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什么,而是启迪发掘学生(特别是儿童)生来所具有的那种习性(把音乐和语言、唱歌和舞蹈结合起来),通过游戏式,即兴性地演奏,通过自然地、音乐地表露自己的感受、情感,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面结合,去学会音乐,掌握音乐。换句话说,奥尔夫教学法不是把理论做先导,先讲“为什么”,而是从感知入手,让儿童直接去感知音乐,首先学会“怎样做”,然后再去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儿童在快乐教育中变“要你学”为“我要学”。

二、即兴性原则

即兴的通过身体动作或声音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共享,这是人的本能,是人人皆有的。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观念最核心的要点之一,就是即兴创作。奥尔夫强调:通过让学生自由的、亲自设计自己的音乐活动,是培养人的至关重要的大事。他说:“正如要有自然界中的腐殖质,才有可能使万物生长一样,靠原始的音乐方能发挥出儿童身上的力量„„”。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关于“即兴”的观念,也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其内容贯穿在所有语言、动作、音乐教学领域中.奥尔夫教学法提倡参与意识,“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期间”。在参与音乐活动中特别强调即兴性,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她经常对学生们说:“你想怎么做?”, 而从不对学生说:“你做错了”。

这样,无疑地保护了儿童们创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大胆地无忧无虑地在音乐的天地中表现自己。这不仅增加了儿童们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创作欲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开拓性的人材。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一点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做。”因此它选择的教学内容也是适合儿童特点,难度不大,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跟得上。使孩子们觉得始终只是在做游戏,在跟音乐进行愉快的合作。它所强调的即兴性,是更主动更有效的学习音乐的方法。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在不曾真正接触奥尔夫教学法之前,我不敢想像在一堂音乐课上老师把音乐、语言、表演、舞蹈、美术、戏剧完美融合在一起是怎样的情景。是奥尔夫教学法向我展示了这一切,它有丰富的课堂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多样的教学形式富有意义的相互融为一体,每一个教学过程对老师和同学们来说都是一个充满着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一课中,我们用哼鸣表现着宁静安逸、充满阳光的早晨,用各地不同的方言来表达人们劳动时那热火朝天、欢快喜悦的心情,用嗓音模仿凄惨的风声、惨烈的哭声、震耳欲聋的枪炮声,用自己的歌声和肢体语言表达着对爱人的不舍之情„„,所有这些让我们的作品变得生动鲜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一种很快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首先使他们喜爱音乐,通过音乐使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我们的音乐教育,应当首先把“教育人”放在首要的位置,把它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育人的内容也不应只限于音乐学科的本身,也不只限于智力因素的开发,而是注重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结构感、美感、敏感的反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大多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训练,这些都是音乐教育特别擅长和非常胜任、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

推荐第9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心得体会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心得体会1

暑假参加了中国奥尔音乐教学法的培训,这也是我自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参加这种教育性质的培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两年来,自认为在音乐教育这条路上才迈开我的第一步。从我第一次上讲台,不知音乐课从何讲起,胡乱的东拼西凑完成一节课,到拿到优质课的第二名。感觉自己已渐渐步入正轨了,初步了解音乐课的模式。然而,这次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后,却发现音乐课的模式远不像我想像的那样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老师稳站讲台,学生端正坐好就算是一节音乐课,这仍然是在传统音乐课的模式中徘徊,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创始人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二十世纪流传甚广,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在教育行为上是将语言、动作、音乐三元素融为一体,而将三元素紧密连接的核心要素便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但很多音乐教师认识到这点却不知如何去上好这节课,以至于一讲到音乐理论的东西,学生就会感觉音乐课没有趣味,老师讲得没劲,学生也不愿意听。但是这次培训后,让我从中感受了许多新鲜的东西,从而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声势

身体原本就是一件乐器。我们知道嗓子可以用来唱歌,然而除嗓子外,人的手、脚、腿、头等都可以做乐器,不但如此,还有高低音的区别。如,捻指可以是高音,因为声音集中,响亮;跺脚可以是低音,声音厚实,还有拍手拍腿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这些声势加进来,没有太多的技巧,或理论性的东西,确给教学增添了许多色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没有难度的可以做到,并且还能凑成一个多声部出来。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声势用得非常多,如:节奏训练,用声势伴奏——做固定音型,为奏乐的准备,为学习曲式结构的练习。声势的练习也是学习打击乐器的铺垫,基础。当教师开始用声势引导学生时,那他也开始了节奏的训练,无形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我们强调将理论的东西淡化,转为实际操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高音乐兴趣。

二、即兴创编

奥尔夫音乐教育强调让学生自主参加音乐活动,而不是一味地观看或听。通过学生自由的,自主的设计音乐活动才能真正体验、感受音乐,才会从中有效地达到音乐的'教学目的。如在探索声音课堂上,安吉丽娅老师风趣的表演了一段声音戏剧,让我们开怀大笑了一阵,但是我们从中很快知道了声音的魅力,接着她从中选五个人到台上盘腿坐下,每人心中想一个声音,如嗡嗡,喵喵,哎呀,哦,啊等等,但是声音不能与别人相同,而安吉丽娅则当起了乐手,每拍一个人的头时,就会发出一个声响,连续的按节奏拍的话,就成了一曲美妙的乐曲。

这个游戏让大家都想跃跃欲试,老师说光只有声音不行,还要有情节。于是大家七八个人一组,自己分工,一些人做声响,一些人表演。展示时,每一组都表现的超乎想像。三打白骨精,嫦娥玉兔,腊笔小星都搬上了舞台,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表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故事。在这堂课中,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如用声音,这个声音应该表现什么,如何适当的加入声音,全是学生自己去想像去创编。得到的效果却极佳。

三、打击乐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打击乐器是一大特点,因为它强调了节奏,所以打击乐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打击乐器分为鼓类,木质类,金属类,散响类。这四种打击乐器构成了奥尔夫打击乐合奏的基本编制,一般与身势对等的是跺脚——皮革;拍腿——金属或木质;拍手——木质或散响类;捻指——散响类或金属类,构成四个基本声部。在《春节序曲》、《鸭子拌嘴》中,李妲娜老师把这些打击乐器运用的淋漓尽致,前一曲突出了喜庆,热闹,所以尽量将鼓和锣来烘托气氛,而在第二曲中则把原曲改成了回旋曲式,加入了ABC三个插部——引子、嬉戏、尾声,A+B+A+C+A+D+A,而这三个部分都用小镲表现出来,同学们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一阵阵掌声和笑声。当然,这些对于小孩子来说会有点难,但是这种教育方法确实能将音乐课变得灵活,形式多样。

当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现状来说不能说全盘吸收,有些东西运用起来很困难,就像打击乐器,如多学校考虑到经费问题,不能提供相应的条件,但是其中许多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训心得体会2

上周有幸参加为期2天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专项培训,使我对奥尔夫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培训中,尚永娜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各种课例,新颖的形式、轻松的氛围,深深吸引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奥尔夫的魅力,体验到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更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和启迪。

自己第一次接触奥尔夫是在大学的时候,当时就非常喜欢奥尔夫,喜欢上奥尔夫课。我认为,奥尔夫教学把枯燥的音乐知识通过不同的游戏、舞蹈、情境表演等方式展现出来,让人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下牢固的掌握这些音乐知识,并学会运用。这样的方式是不同于死记硬背的,是孩子、大人、甚至是老人都乐意接受的,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中学习。

通过尚老师的专项培训,我了解到奥尔夫音乐的材料应该是多样性的,学习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画面中有节奏、节奏中有律动、律动中有欣赏,各种多样性的结合,形成了奥尔夫音乐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不但培养孩子的感受、欣赏、表现能力,而且还综合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加入奥尔夫的元素,尚老师对《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进行教学时,采用情景教学以小矮人的故事代入音乐,使孩子们更形象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图谱的欣赏以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式感受音乐;在与舞曲对比时,分别从情绪、色彩、旋律线来分析音乐。这些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在今后的欣赏课中都是可以借鉴的。

在音乐课中是可以通过语言、声势、律动、旋律、打击乐器、舞蹈、情景表演等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我认为,奥尔夫教学是一种过程性的教学,是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你学会了不一定会教好学生,它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以及深厚音乐功底,才能通过崭新的教充理念和教学方法给孩子们全面有效的、生动有趣的音乐教育。因此,今后我在音乐教学上要不断去实践,不断去探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使孩子们感受音乐的魅力并热爱音乐。

推荐第10篇:奥尔夫教学法基本内容

①说白。内容取自本民族、本地区的儿歌、童谣等。在实际教学中常把所学歌词以说白的形式教给学生,并配以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等。

②唱歌。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奥尔夫教学法并不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读谱。它选择的歌曲多为五声调式,并采用听唱法教学,从感知入手使学生摆脱纯理论的识谱、视唱、乐理知识等的学习。这种方法对于从幼儿园刚走进小学校门的低年级学生更为合适。

③声势。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

④打击乐器。这里所指打击乐器包括两种。即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沙球、三角铁、双响筒、手鼓、西斯特等和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音条乐器(钟琴、钢板琴、木琴等)、定音鼓等。奥尔夫乐器具有简单易奏的特点,以五声音阶为主,通常是为主旋律伴奏。以一个低音或一个五度“波尔动”(通常为调式的主音与属音)或将几个音按固定节奏型组成“固定音型”反复使用于全曲,是奥尔夫乐器伴奏中常用的方式。

⑤舞蹈。这里指的舞蹈包括律动、表演等。同时,又都不能等同于有关艺术门类的专业概念,而具有“元素性”的含义。奥尔夫教学法所设计的舞蹈对于任何没有学过舞蹈的人也能学会。它所要求的是按音乐的节奏跳、按音乐的形象去想象,最重要的是即兴,学生们可以自由设计,自由编排自己理想的动作。

⑥音乐与美术。奥尔夫教学法经常把一首乐曲用美术图形表示。根据乐曲的旋律、力度、速度、重复等设计几种不同的符号把乐曲的结构明确地显示出来,形成一个极易看懂的图形谱。根据这个图形谱或说白或运用打击乐就能极方便而有效地为所学乐曲伴奏了。此方法多用于欣赏音乐。

⑦游戏。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每一节课都是游戏。当然这种游戏不是单纯地玩,而是通过游戏学习音乐知识。它所设计的游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都和音乐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⑧创作。奥尔夫教学法让每个儿童把机器开动起来,积极参与创作。这里指的是“元素性”的创作,如一个节奏型、一个舞蹈动作、一个简单的固定音型,虽然总是比较简单、粗糙,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是“我们自己的” 。

⑨戏剧。奥尔夫教学法把本民族的民谣、童话、民间故事等编成音乐舞蹈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歌舞剧。当然,这里一切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欢乐和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发展。

⑩欣赏。奥尔夫教学法欣赏音乐的原则是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它有时用不同的节奏乐或不同的声势表现音乐中某一特定乐句,有时则采用图形谱分析出乐曲的结构,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它提倡的欣赏是主动地欣赏,而不是被动地听,然后逐一地分析。

第11篇:奥尔夫教学法读后感

奥尔夫教学法读后感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净化人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

说起中学音乐教学,歌唱仍占有其主控位置,一节唱歌课很容易上成枯燥的重复,刻板的学唱模式, 今天接触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使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寻到了依靠,教学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要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

传统的音乐教育总把学习歌唱,学习相关的音乐能力作为活动目标,所以活动过程中很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这无疑给老师和孩子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就会受到阻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的学生合作参与性,这也正切合音乐学习是享受快乐的过程,音乐的学习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是需要心理和环境的宽松自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老师不会要求学生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学生跟着做,而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在活动中寻求各自的满足感。

奥尔夫教学法是灵活变化的,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无忧的享受音乐营造了自由的空间,同时也给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让我们在优秀教学思想指引下,审视自身找差距,逐步提高教学能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

2017/2/17

第12篇:奥尔夫教学法小议

引 言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卡尔·奥尔夫(1895~1982)于20世纪30年代所创,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演奏,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并喜爱音乐。要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幻想融入到音乐中去,和教师一起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奥尔夫教学法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对音乐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美几所著名音乐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纷纷开设奥尔夫学院,以培养专业的奥尔夫教育人才。

在欧洲,奥尔夫教学法被广泛运用到儿童和成人的音乐教育当中。奥尔夫课堂上轻松幽默,学生与老师一同探索发现,并解决新问题。课堂形式内容多种多样,要求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即兴舞蹈、即兴节奏、即兴故事的创编等等,深受学生的喜爱。

中央音乐学院奥尔夫教学法培训教授冯向青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州一所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她表示在美国俄勒冈州,奥尔夫教学法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几乎当地中小学都运用此教学法作为音乐课程的一部分。奥尔夫教学法在世界发达地区的广泛应用足以表明其广大的影响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外多种著名音乐教学法被介绍到国内,其中就包括奥尔夫教学法。这些教学法都重视教学的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强调教学必须以激发兴趣和培养良好态度为基点并视之为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等等。

奥尔夫教学法自引进中国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基础教育者的关注。中央音乐学院的奥尔夫师资认证班日益火爆,武汉市各大幼儿园纷纷把奥尔夫教学法作为特色教育,各式各样的奥尔夫音乐启蒙培训逐渐占领了幼儿培训的主流地位,不难看出奥尔夫教学法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

在教学实践方面,国内参加过奥尔夫音乐教育培训的音乐教师做过许多尝试,尤其是在节奏教学,乐器教学和声势教学等方面。国内一些奥尔夫研究专家也在不断地运用一些我们熟悉的童谣、儿歌、歌曲创编出新的课例,进行奥尔夫教学的本土化实践。

本文力图通过奥尔夫教学法中即兴节奏的环节,来强调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主要研究即兴节奏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即兴性

一、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即兴概念

1、即兴的概念

即兴,英文为“extemporaneous”,指事先毫无准备,依据当时的感受进行创作、表演或演讲。

2、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即兴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i]”。在我国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总是先向学生传授,讲解“为什么”或者“怎样做”。

奥尔夫教学法却不把理论作为先导,不是先讲“为什么”,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去探索、去尝试,让学生直接去感知音乐,首先学会“怎样做”,然后再解释“为什么”。

注重即兴性也是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奥尔夫说过:“就其整个范围来说,教学从即兴出发,而即兴应用节奏形式作为支柱,接着才是音的固定和记谱作为结果[ii]”。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己音乐实践所获取的经验等进行即兴演奏,教师完全从即兴出发的自由教学都是很好的出发点。

即兴不是无序和无内容的表现,它是最自然的表现形式。音乐最开始诞生也许就是即兴的,人们在自然的劳动中即兴地产生了音乐,它不但能表达心灵中最深刻的情感,还流露着外在的形式美。奥尔夫教学法正是以即兴为手段来实施回归自然的理念。因此,即兴性是其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在即兴的活动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精确的节奏感。实际上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学生音乐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即兴性的意义

在奥尔夫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原理归纳为以下几点:即兴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民族性、大众性。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在奥尔夫的课堂教学中,提倡即兴的演奏、伴奏、合奏和作曲,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也便于让教师“因材施教”。这与刻板地“赶进度”相比更切合实际。奥尔夫音乐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即兴创造力,充分挖掘和培养每一个孩子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习惯与创造能力。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iii]”。

三、即兴的表现形式 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音乐启蒙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节奏的训练又会使幼儿更快地掌握歌曲的唱法。因此,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进行节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因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和生理条件的限制,决定了我们要运用幼儿身体动作进行奥尔夫节奏训练来培养他们的歌唱能力。身体动作的参与是帮助幼儿感知、表现节奏的最直接手段。伴随着歌唱活动进行的节奏训练是按幼儿的年龄和动作难易程度,以递增顺序排列。

1、语言节奏

语言学习是一种听辨、记忆、再现声音符号的学习。它和音乐一样,都有节奏、句子,也有音调起伏和重音,还有韵和重复。语言节奏训练是幼儿歌唱的基础,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节奏训练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实践的重要内容。其中按照节奏或节拍来念儿歌,可以变化节奏。

例1a: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万小眼睛。

这首法国童谣《小星星》由老师先教唱,待小朋友们都会了后就可以开始即兴的环节了。首先可以简单点,一个发音点拍一下,然后逐步过渡到复杂点的节奏,老师可以给出示范,让小朋友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2、即兴节奏创作

自由节奏是让幼儿自由地运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如:拍手、拍腿、点头、跺脚等)表现歌曲的节奏。教师可随机对动作与歌曲节奏不协调的幼儿进行暗示,如看着他做示范,以引导幼儿正确地感受节奏。均匀节奏是让幼儿按教师要求,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均匀地表现歌曲的节奏。还是以《小星星》为例,如:

例1b:

简单的身体动作为歌曲进行伴奏。

进入这个阶段,节奏层次变得多起来,全身都可以参与到节奏的拍打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身体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声响。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

4、即兴律动与舞蹈

在这一环节,笔者在律动的实践过程中融入了听力训练。例如:首先弹一段旋律,让孩子们跟着所听到的音乐自由的舞蹈,然后在旋律当中插入两个音程度数相差较远的音,(比如说do和la)当孩子听到do的时候表演开汽车,当孩子听到la的时候表演蝴蝶飞等等。

第二章

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与即兴节奏的表现形式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突出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对比我国的音乐教育,从目标上更加突出人的创造精神的培养,从内容和方法上,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1、

创造性是灵魂

奥尔夫的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要求全身心地投入,每次成功的创作则会带来自豪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奥尔夫教学法要求从小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2、

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始终

奥尔夫的每节课没有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做什么,接下来就是实践排练与即兴创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节课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这里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多年来,音乐教育一直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有了明确、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实践活动,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去怎样做。

3、综合性与音乐文化是奥尔夫的又一教学特色 课例的内容和形式是十分丰富的,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表演于一体,所有的内容又仅仅与音乐文化相联系,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拓宽了学习者的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4、从感知到认知,提高科学理论认识水平

奥尔夫的教学理论贯穿在所有的课例中,老师在每一节课例后要去做总结,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时大家将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提高到的科学理论上认识,并很自信的、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提高了个人归纳总结的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即兴节奏在儿童教育中的表现形式

儿童好动,想象力丰富,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根据儿童身心特点,以及笔者实践经验,即兴节奏可在如下几个方面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1、图形

儿童喜爱鲜艳多彩的颜色,热衷于用图画来表达自己。在即兴节奏的训练上,笔者采用“画图”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把自己听到的声音“画”出来。例如,在钢琴上弹一个跳音,有些小朋友就画的是蝴蝶,有些画的是太阳,有些就画了一个点。再如弹颤音,有些孩子就画了几条波浪线,有些孩子画了一个狮子等等。用图形来表达所听到的音乐受到孩子们的喜爱,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孩子们平常所接触的事物,从而更好的了解他们。

在节奏型的训练上,首先,笔者会要求孩子们听一段节奏组合,跟着节奏画一条直线,直到我弹完再放下笔。或者弹一段旋律,跟着旋律的起伏画上波浪线

3、即兴故事与游戏

在课堂上,给出几个关键词,(如长颈鹿,下雨,微笑等)让孩子进行即兴故事创作,然后运用伴奏节奏型进行歌唱就是让幼儿用有规律的固定节奏型配上简单的身体动作为歌曲进行伴奏。

进入这个阶段,节奏层次变得多起来,全身都可以参与到节奏的拍打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身体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声响。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

4、即兴律动与舞蹈

在这一环节,笔者在律动的实践过程中融入了听力训练。例如:首先弹一段旋律,让孩子们跟着所听到的音乐自由的舞蹈,然后在旋律当中插入两个音程度数相差较远的音,(比如说do和la)当孩子听到do的时候表演开汽车,当孩子听到la的时候表演蝴蝶飞等等。

第二章 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与即兴节奏的表现形式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突出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对比我国的音乐教育,从目标上更加突出人的创造精神的培养,从内容和方法上,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1、

创造性是灵魂

奥尔夫的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要求全身心地投入,每次成功的创作则会带来自豪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奥尔夫教学法要求从小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2、

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始终 奥尔夫的每节课没有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做什么,接下来就是实践排练与即兴创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节课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这里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多年来,音乐教育一直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有了明确、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实践活动,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去怎样做。

3、综合性与音乐文化是奥尔夫的又一教学特色 课例的内容和形式是十分丰富的,集演唱、演奏、舞蹈、朗诵、表演于一体,所有的内容又仅仅与音乐文化相联系,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拓宽了学习者的思路,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4、从感知到认知,提高科学理论认识水平

奥尔夫的教学理论贯穿在所有的课例中,老师在每一节课例后要去做总结,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时大家将把自己的切身体验提高到的科学理论上认识,并很自信的、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但提高了个人归纳总结的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即兴节奏在儿童教育中的表现形式

儿童好动,想象力丰富,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根据儿童身心特点,以及笔者实践经验,即兴节奏可在如下几个方面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1、图形

儿童喜爱鲜艳多彩的颜色,热衷于用图画来表达自己。在即兴节奏的训练上,笔者采用“画图”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把自己听到的声音“画”出来。例如,在钢琴上弹一个跳音,有些小朋友就画的是蝴蝶,有些画的是太阳,有些就画了一个点。再如弹颤音,有些孩子就画了几条波浪线,有些孩子画了一个狮子等等。用图形来表达所听到的音乐受到孩子们的喜爱,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孩子们平常所接触的事物,从而更好的了解他们。

在节奏型的训练上,首先,笔者会要求孩子们听一段节奏组合,跟着节奏画一条直线,直到我弹完再放下笔。或者弹一段旋律,跟着旋律的起伏画上波浪线条。这样,整个音乐的形象就由听觉变成了视觉。孩子们可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即兴发挥。

2、语言

学习新的节奏型,通过模仿老师的声音来让孩子们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困难的。这个时候必须借助孩子们所熟悉的语言。例如,在学习“四十六”节奏的时候,笔者编了一首念谣,加上了舞蹈。在有“四十六”的时候我用了跺脚,拍腿等易于表现此节奏特点的动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孩子们把“四十六”的感觉记在心里。当孩子们熟悉这首念谣后,他们也对“四十六”非常熟悉了。

3、乐器

奥尔夫教学法有意识的将各样音色不同的乐器加入课堂的即兴节奏环节中,为的是提高学员的兴趣。例如三角铁,钢片琴等。还可以制作发明一些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乐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乐器都是没有偏音的。通过使用这些乐器可以很好的进行课堂即兴节奏环节。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乐器,甚至能很容易的发挥出一些课堂上所没有提及到的节奏。例如“五连音”等。通过乐器的合奏进行即兴节奏创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4、声势 奥尔夫教学法常用声势有拍手,拍肩,拍腿,捻指,跺脚等。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节奏型(例如二八)之后就能通过以上方式组合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节奏舞蹈”。尽管有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出节奏型特点,但这种学习方式大大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授孩子如何把声势方式组合在一起是重中之重。通常在刚开始接触声势的时候,孩子们只能用一个方法来表达一个指定的节奏(例如用跺脚表达“四十六”,用拍手表达“二八”),在他们能够准确表达出所学节奏型之后再在声势上加以变化,例如“二八”可以拍一下手,拍一下腿。能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节奏型特点记在脑中,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三章 奥尔夫教学法节奏训练实践

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应始于动作。动作是儿童表达和再现音乐的一种最直接而自然的手段[i]”,对学前儿童来说,韵律活动既能满足儿童对音乐参与、探究的需要,获得表现和交流的快乐体验;更能够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发展以及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总结了即兴节奏的实践原则。

一、注重个性发展与气质的培养

笔者有心观察了两位性格大不相同的孩子。一个天真活泼,一个敏感倔强。说话的音调和节奏也相差甚远。在经过大概两个月同样的节奏训练后,他们在读

节奏时表现出的速度,姿态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性格,气质与节奏感,身体运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将儿童的节奏能力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完全没有节奏感的儿童。任何音响对他们来说都是噪音。他们的耳朵甚至对说话声音的差别(尖锐,刺耳或温和)都没有太大反应。第二是节奏感发展较好的儿童。能自如的按照节拍行走和做动作。但往往不能唱准和听辨旋律的节奏。第三是具有良好节奏感的儿童。起初,他们能听辨有节奏的音调,但往往不能识别简单的非节奏的音响。这些儿童一旦经过节奏的训练,会很快获得良好的感知节奏能力。第四是天生具有好的音乐耳朵和节奏感的儿童。但也有不同的音乐感觉能力。

这两个孩子在节奏学习时表现出来的相同点有: A、好动,不够沉着(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 B、注意力不够集中

C、从众(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D、重复一个动作时难以准确的表现 表现出来的不同点有: A、过度自信和缺乏自信 B、肌肉松软和肌肉僵硬

通过以上关于儿童节奏能力的研究,揭示了音乐学习的一个基本原理,音乐感,特别是节奏能力的获得,取决于生理器官和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发展的水平。在音乐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气质培养,使他们在音乐操作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运动练习—音乐学习—节奏律动

当孩子还不能控制一支铅笔的时候,教师不会去教他画不熟悉的东西。也不会在他学会走路之前,教他打手势和体态律动。同样,在同一时间内,学习所有的音乐要素也是不可能的。

肌肉系统对节奏的意识,是通过日常的重复练习来获得肌肉感觉的记忆。进而引导清晰、准确地演示节奏。听觉对于节奏的意识,是通过日常的重复练习来获得音响的记忆。显然,音乐的学习应该是操作练习在听觉感知之前的。在笔者的课堂上,会要求孩子们熟练掌握一系列基本动作。比如跟着节奏拍手,跺脚等;音乐节奏感的基本保证是熟练的掌握动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将所学节奏记在了脑海里,以适当的动作速度和持续时间,动作幅度和线条的变化,动作自发力和控制力来完善身体的运动。

三、视唱练耳与内心听觉的发展

视唱练耳是手段,发展内心听觉是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集中注意力和记忆能力。比如,在对节奏要素进行身体运动中,穿插以想象和默唱,以便先前的节奏要素在脑海中再现或继续:

例如,老师给出节奏(下例),引导学生联想,或给出相同节奏,不同音色的声音让孩子去判断,以此方式强化记忆。

这些练习着重于拍的匀速和重音变化的感觉记忆。将他们储存于大脑,是体验和表现音乐节拍,节奏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在练习中,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临时变换拍子重音的指令,以身体运动,嗓音或乐器重复进行若干小节的表演,然后回忆小节数和变化重音。最后再通过表演准确的重复,这些练习的最终目的同样是为了培养内心听觉,练习的关键是对即时表演过的音乐要素进行回忆。

结 语

节奏是音乐中的要素,从小掌握好节奏,会用节奏,即兴创作节奏,是音乐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查阅文献以及实践等方式提出了关于奥尔夫即兴节奏教学上的一些方法,通过三个章节级级深入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在中国,奥尔夫教学法仍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还有很多学习和提升的空间,在奥尔夫即兴节奏这一块的教学上,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鲜少有相似或相同的课题研究。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即兴节奏的教学来达到掌握节奏型和即兴创作、提高内心听觉的能力,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接触了很多学龄前儿童,深知儿童教学的特殊性。必须从他们固有的特点出发,积极引导,不可强迫式地教学。对于奥尔夫教学前辈们所提出来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大都用在了平时的实践当中,受益匪浅;但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学生情绪低落长时间不配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也是值得笔者进一步做研究的。

乐启蒙教研组

作者:歌罗利亚艺术中心音

第13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奥尔夫乐器(注),是一组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同时,他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应该指出,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过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及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同时强调创造精神的塑造,在课堂上,孩子用蛙鸣筒摩仿秋夜的蛙声,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用语言与拍打肢体来演绎节奏,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在孩子们中诞生了。奥尔夫音乐给孩子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集体表演中给了孩子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华夏爱婴还让家长参与课程,父母与孩子一道学习、表演,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 华夏爱婴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真正的“本土化”。让学员在充分理解奥尔夫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真正掌握亲子教育的实质内涵。在掌握教育实质的基础上,思考婴幼儿的本质、教师本身的要求、如何进行亲子教育环境布置及其课程设置、开发等问题,并通过“练课”的方式进行实际操作。

第14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110108199410154540 李静琳

近年来,随着艺术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小小的年纪就想把他们领进艺术的大门。通常情况下家长会让孩子进行一种或多种乐器的学习,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抵触的情绪,就是这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反而耽误了孩子的艺术教育,而并没有让孩子进入艺术的大门,而成为过客。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进行音乐教育?应当如何进行音乐教育?随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传入中国,越来越多的老师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找到了答案,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主动积极的越快的从中获得相关的艺术经验。

卡尔·奥尔夫——德国作曲家、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受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现代舞蹈的启迪,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出版《音乐教程》一书,力图“引导人民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同时,考虑把教学经验用于儿童音乐教育实验。在奥尔夫音乐课程中要求幼儿“动”起来,用“综合式、即兴式”的方法学习音乐,幼儿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我认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从根本上来看,他是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的,幼儿在学龄前时期只具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发育完全,无论是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很低,兴趣爱好和特长也不明显,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较低,日常幼儿在课堂中表现出非常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所以要求教师为幼儿传射的学习环境必须要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

举例来说,针对幼儿园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入园困难是幼儿、家长与教师最头痛的问题,为了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就可以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方法与幼儿进行音乐互动,以《小松鼠上学校》的故事带入,进行主题式的音乐活动。

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小班幼儿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第一节活动应当在进行音乐游戏前还需要通过故事带入。在幼儿进入请静候,教师可播放音乐带着幼儿一起进行律动,让幼儿在律动的过程中体验固定节拍,教师在律动的过程中可加入方向性的动作,引导幼儿感知方向。第二节活动应在第一节活动的基础上,由单人的方向性律动变为双人甚至班内幼儿一同进行的律动,如教师可引导“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坐小火车去上学吧!”,除了方向的感知外,同时用拍手或其他身体动作的方式感知乐句。第三节可通过不同小动物的模仿(利用纱巾来变换)让幼儿感应曲式,将AB段的动作变换固定,比如A段模仿小动物,B段模仿该小动物走路;再A段模仿另一种小动物„„如此循环,让幼儿感受AB段曲式的变换等等„„

我认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十分适合作幼儿,既能帮助幼儿在艺术技能上有所习得,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培养幼儿在艺术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不追求结果而更加注重过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使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15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法

奥尔夫音乐教法的内容很多,这里简要说出了其中的要点,有兴趣的同行可以看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特别是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因此,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系统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借鉴其精华,促进我们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思想。一种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法、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但证明了它的科学性,而且逐渐得以发展、成熟和完善。其教育体系包括它的音乐教育思想理论、元素性音乐教育观点、音乐教学育人目的等。

一、节奏为先导

节奏本身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从节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溶为一体。“节奏先导”不是一条原则或一个公式,而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对于基础音乐教育,节奏训练显然占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节奏活动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比较单纯,直感强,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仅用“肢体活动”来表现,易于着手,易于被感受和领会。使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技术难度降至最低的限度。节奏为先导,具体在每节音乐课,常以节奏开始,其内容大都是儿歌(如:“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梨……”等),或与该课主要内容相一致的节奏内容,作为其后教学的前引。一般先是进行朗读与拍手同节奏的类型,进一步发展为朗读与拍手,朗读与踏脚,拍手与踏脚节奏互补的二重声部节奏类型,最后可再发展为朗读、拍手与踏脚的三重声部节奏类型。节奏的训练,很少用谱,让学生直接随教师一起做声势动作,再配合接近人体的乐器(打击乐器)的使用,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中记住它。同时为了培养合作协调等“非音乐”的素质,或是为了使教学气氛轻松活泼,也使用一些不是直接为本课的后续教学作引导的节奏内容。

二、边玩边学

按照奥尔夫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首先是“育人”,要求在音乐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材中的内容不仅是简易的、易被孩子们所接受的,并且最好带游戏性,不能用成人性的,专业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根据这一特点,结合现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奥尔夫体系中大量的与培养音乐素质有关的游戏,如:“我是 集体的一部分”(进行包括空间感、协调性和听觉的多项训练)、“声音的传递” (由最初的声音模仿到多声部和声的合唱训练,以及高度的思想专注、反应敏捷性和集体协作等多项训练)、“老子与儿子散步”(通过左右手拍击不同的节奏,进行双手平衡、相互协调和二重节奏的多项训练)等,(具体的游戏内容和方法可参看秦德祥所著的《元素性音乐教育》一书),使音乐教学不限于音乐学科本身,也不限于只是智力因素的开发,而是注重于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结构感、美感、敏感反应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合理分散能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训练,特别明显的是由于把教材内容载入游戏之中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

三、课内器乐教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简单乐器的器乐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显著区别其它教学法的特点。

1、注重多声部的音乐:常以卡农,分组合奏,大合奏等形式,尽量不搞大齐奏,尤其要重视分组的练习和演奏。总体的演奏效果比较丰富和复杂,但其中每人的演奏都是比较简易的,这样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配合协调的习惯,同时掌握了常用的歌曲伴奏形式以及较复杂的打击乐合奏形式。

2、简而不陋:简单的乐器,简便的演奏,简朴的乐曲,但是,乐曲的结构,演奏的表现力等诸因素都得到了十分鲜明的体现。

3、由浅入深,融合贯通:由于奥尔夫器乐课堂教学是从最简单的肢体活动开始,逐步引伸到接近人体的乐器,再发展为竖笛吹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开始器乐学习时,接触的是最易感受和领会的形式,完全消除了学生的各种学习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且保证在其后所进行的每一项加深内容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完全熟练掌握前一项的基础上发展延续的,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力所能及的状况之下,使学生的参与面达到百分之一百。目前,学生无论在校内或校外,音乐的学习都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之一。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在一般教学形式(舞、奏、唱、律动、游戏)中的情感创造外,主要应用于音乐创作练习,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发展和增强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同时,使孩子们对音乐艺术的特性,基本表现手 法和基本结构原则,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在音乐创作练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多加鼓励,关键是要孩子们去“做”,至于“做”的怎样则是无关紧要的。先是由 朗读入手,让学生选出名词类二字词组、三字词组、四字词组和五字词组为节奏原形, 进行各种节奏创作练习,逐步加进小节、节拍、音调、旋律的创作练习,可以是标准的记谱法,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新的记谱形式。在音乐创作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创作有明确的出发点,教师应先提出若干的限制和要求。例如:“小节搬家” 的练习, 其中各方面的因素都是规定了的,只要求在小节调换这一点上去展开创造。这样,给创造留下了天地,这种创作余地的大小,对教学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艺术本身是灵活多样的,这正是创造能力自由翱翔的天地,在确定方向、任务、要求的情况下,要强调个性化,多样化,要学生各走各的路。避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顺向”和“单向集中性”思维,注意培养和启动学生的“逆向”和“多向发散性”思维。比如:学生一旦明白了记谱法只是记录声音的一种符号后,便创造出了许多具有各自特点的音乐记谱形式,他们用自己创造的乐谱形式,记下了生活中所听到的自己所喜欢的歌曲或音乐。

第16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法的内容很多,这里简要说出了其中的要点,有兴趣的同行可以看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特别是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因此,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系统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借鉴其精华,促进我们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思想。一种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法、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但证明了它的科学性,而且逐渐得以发展、成熟和完善。其教育体系包括它的音乐教育思想理论、元素性音乐教育观点、音乐教学育人目的等。

一、节奏为先导 节奏本身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从节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溶为一体。“节奏先导”不是一条原则或一个公式,而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对于基础音乐教育,节奏训练显然占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节奏活动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比较单纯,直感强,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仅用“肢体活动”来表现,易于着手,易于被感受和领会。使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技术难度降至最低的限度。节奏为先导,具体在每节音乐课,常以节奏开始,其内容大都是儿歌(如:“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梨„„”等),或与该课主要内容相一致的节奏内容,作为其后教学的前引。一般先是进行朗读与拍手同节奏的类型,进一步发展为朗读与拍手,朗读与踏脚,拍手与踏脚节奏互补的二重声部节奏类型,最后可再发展为朗读、拍手与踏脚的三重声部节奏类型。节奏的训练,很少用谱,让学生直接随教师一起做声势动作,再配合接近人体的乐器(打击乐器)的使用,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中记住它。同时为了培养合作协调等“非音乐”的素质,或是为了使教学气氛轻松活泼,也使用一些不是直接为本课的后续教学作引导的节奏内容。

第17篇:《奥尔夫教学法》总结

《奥尔夫教学法》总结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本书收录的论文反映了奥尔夫教学法和原本的音乐与动作教育在过去的70余年中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文化转型与断层的20世纪中一种智慧的形成历程。一种教学理念距其源头越是久远,人们对这种理念核心思想的探讨需求就越加迫切。就奥尔夫教学法而言,历史的变迁使之在无损其核心理念的前提下究竟走了多远?在奥尔夫教学的国际化进程中,此类问题屡屡提出。尤其到了心理学和教育学涉入原本的音乐与动作教育的20世纪70年代,这些领域的研究成为解决此类问题强大的创新与动力。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 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国音乐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单纯地教唱歌 —— 教材也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后来有了少量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一点器乐技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教师呢,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果”,严厉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由于在音乐方面人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对此,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 A节奏、旋律练习,包括: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 B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包括:反应训练;体操练习;动作训练;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即兴练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基本原则:

A 一切从儿童出发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首要原则;

B 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又一个基本原则;

C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第三个基本原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归结点。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及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同时强调创造精神的塑造,在课堂上,孩子用蛙鸣筒摩仿秋夜的蛙声,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用语言与拍打肢体来演绎节奏,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在孩子们中诞生了。奥尔夫音乐给孩子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集体表演中给了孩子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华夏爱婴还让家长参与课程,父母与孩子一道学习、表演,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

当今世界,富于活力和动感的音乐成为表演的主流。今天的音乐文化,处处印刻着非裔美国音乐、摇滚乐和流行音乐、伊比利亚美洲以及黑非洲和东方文化的打击乐的痕迹。就文化的内容而论,奥尔夫教学法建立之初的先决条件与其在20世界50年代初的情况迥然不同。然而,它的人类学的规定性却一直没有改变。在,民族音乐学、表现主义舞蹈和改革派教育学的影响下,借助打击乐器的庞大组合和小组即兴的原则,他实现了音乐-言语-动作的统一。恰恰由于这个原因,奥尔夫的原本的音乐理念在国际的话语中,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第18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 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性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它是以节奏为纽带,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也就是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原本性的音乐是接近自然的、源于生活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原本性音乐形式简洁,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和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理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不仅仅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结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这恰恰又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源于生命开端的,是接近土壤的,是心灵最自然的表露。

2、创造性(或称即兴性)

即兴创造是每个人具有的本性,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当6岁以前儿童听到音乐时能随乐而舞,边舞边哼唱;当看到一幅画时,他们可以按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可通过简单的打击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没有乐器时,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发挥想像,用手、脚等或用其它物品代替进行表演。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人类认知是感性到理性,奥尔夫音乐教育就是通过感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去协调、发动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体验、去唱、去跳、去抒发与宣泄。因此获得这个经验过程是人类学习的最主要途径,是培养情商最重要的手段,是奠定智力的基石。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性的“条条框框”,他的整体内容和方法都鼓励和启发人们自己去创造和安排,他自身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不断地发展、前进。因而奥尔夫教育思想和教学法是充满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

5、自生命开端的

音乐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智能,音乐是人人需要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在挖掘人人俱有的音乐潜能,是在开发和培养、发展这个天性,使孩子健康成长,去感受和体验音乐语言、节奏、韵律。 很多爸爸妈妈都了解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的重要性,可是怎么样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却是一个让人迷惑的事情,于是,把孩子交给专业的早教机构,(比如带孩子上音乐亲子课)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现在的音乐早教领域有很多针对孩子的音乐教材,很多老师在介绍的时候,总是会说这么一句话:“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而在做具体讲解的时候则是众说纷纭,云山雾罩。作为家长,很多人大概只知道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目前国内最为流行的音乐教学法,而对其他,可能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实际上,因为我们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我们才更应该弄清楚这种教学法的理念,以及它为什么比较适合孩子,孩子能从中得到什么益处等等。

奥尔夫教学法特点

1、节奏„.奥尔夫认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应从其自然趋势出发。如四分音符为走步,八分音符是跑步的节奏等。他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单独存在。应当说奥尔夫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同时要结合语言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因此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要安排一些有节奏的语言朗诵练习。如:

小 老 鼠∣ 上 灯 台 ∣偷 油 吃∣ 下 不 来∣ 喵 喵 喵∣ ∣ 猫 来 了∣叽 里 咕 噜 叽 里 咕 噜∣ 滚 下 来‖

就这么一个小儿歌,你可以把他变成各种节奏来朗诵,然后再结合一定动作 或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孩子在边朗诵边跳或边拍掌,跺脚等过程中。培养对 节奏的敏感.这种基本节奏练习,应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进行。

2、奥尔夫教学第二个重要特点就是打击乐器。在奥尔夫的教学中一般不用钢琴,小提琴等这种乐器,而采用精制的打击乐器。有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和无固定音高而起节奏作用的两类。如三角铁,木质音条琴,鼓等等。利用打击乐器有一些目的性.因为打击乐器最易奏出节奏,这迎合奥尔夫以节奏为第一的目的。其次打击乐器音色鲜明,富于幻想性,这很适合小孩子的好奇心,再者打击乐器容易掌握,避免演奏者的技术负担。尤其对于孩子可以使它们尽心的演奏。打击乐器的运用非常广泛,他可以排练已经编好的歌曲和器乐曲,在排练过程中,可让孩子们交换乐器,以便他们能够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使用。在打击乐器的运用中常与朗诵,表演,舞蹈相结合起来运用。

3、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即兴演奏也是他的一大特点。由于打击乐器的演奏技术简易,和声思维单纯,而且伴奏的各个声部均以固定的节奏型为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让孩子一开始就作自由即兴性演奏。这对培养孩子奏乐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合作能力都极其有益,即兴演奏可以让儿童直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正好符合奥尔夫要求孩子“动”、“注重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孩子自己创造音乐,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的精神。 奥尔夫教学法正在以其独特、新颖,富于创造性的特点一步一步走进中国。让中国的儿童在早期的音乐教育中有了更好的教材和方法,也让我们这些从事音乐教育的人们受到很大的启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开辟了新天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五大优势

一、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活动,不仅能缓解心理的紧张压力,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真正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很大程度地减少幼儿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

二、有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1、动作

奥尔夫教学法之所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抓住了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这一年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的最多的就是身势动作,他的教学法理念是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个幼儿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将动作、舞蹈、语言联系起来。这也是孩子天生的表现形式。

2、游戏

如游戏“布谷鸟”,准备:地上到处撒落着乒乓球。音乐:布谷鸟。老师不需要任何的语言,示范玩一次游戏,孩子们就能自己总结出游戏规则:听到布谷鸟叫的时候就从地上捡一个乒乓球。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爱孩子们的喜爱。

3、其他

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老师像变魔术一样变换着各种形式,带我们在音乐的圣殿中遨游,让人叹为观止。时而是跟随打击乐器有节奏地念歌词或儿歌,时而是自己即兴创编简单的音乐,跟随音乐做动作表演,有乐器、可唱歌,可舞蹈,也可情境表演。

三、注重合作,注重各尽其能。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很受重视,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这一点恰恰是非常欠缺的。从开始的两两合作,摆一些简单的造型,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到后来非常多且越来越复杂的小组活动证明,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

四、把一些古老的童谣、民歌作为奥尔夫音乐的基本素材。如童谣《摇呀摇,摇到外婆桥》,绕口令《高高山上一根藤》,儿歌《小白兔》,《排排坐,分果果》,歌曲《小燕子》,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等等,它们来源于生活,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由代代人口耳相传,成为老少皆知、雅俗共赏的经典。

五、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动作

即兴性奥尔夫音乐的一大原则。即兴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

2、声音

如:先让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声音,然后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慢慢让幼儿模仿想像中的声音,如:“云飘动的声音是怎样的?”从模仿简单的声音开始,到模仿比较复杂的声音,再到创造性地模仿声音。这对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极其有益的。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尤其是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培养,对他们的毕生都具有很大作用。这个在本世纪初就出现的音乐教学法,竟能如此恰如其分地诠释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第19篇:奥尔夫教学法教案

>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用接唱和对唱得方式接龙.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2、尝试按节奏创编答案,玩接龙游戏。

3、体验有节奏地念名词的快乐,

在一次次的更高要求中感受

到挑战性,并勇于挑战困难。

4、训练节奏感和反应能力.

准备不同节奏型的卡片

1、请同学们横排坐在地上。

2、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拍打出的不同声音代表 不同强弱关系的拍子,

然后和同学们一起, 学习4/4拍子和3/4拍子的打法,

并熟练掌握.

3、同学们一起打着节奏,由老师提出问

题,大家分别打着4/4拍或3/4拍的

节奏有顺序的回答老师的问题。

4、由此联想到更多的节奏和问题,每位

同学都可以加入其中,享受不同节奏带来的乐趣。

教案分析:节奏型:4/4 ×

×

×

×|

×

-

-

强弱规律: 4/4 ×

×

×

×||

弱 次强 弱

3/4 ×

×

×

||

让同学们着重用明显的声音区分出强弱

关系,切记不可强弱反向。

教案人员:葛玉芳

刘雪莹

韩柳莎

张晗琪

方新丽

万红

编创人员:葛玉芳

刘雪莹

韩柳莎

张晗琪

方新丽

万红

8085803741@qq.com

09级音乐表演一班

2011年9月28日

第20篇:奥尔夫教学法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特点

1、节奏„.奥尔夫认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应从其自然趋势出发。如四分音符为走步,八分音符是跑步的节奏等。他还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单独存在。应当说奥尔夫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同时要结合语言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因此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要安排一些有节奏的语言朗诵练习。如: 小 老 鼠∣ 上 灯 台 ∣偷 油 吃∣ 下 不 来∣ 喵 喵 喵∣ ∣ 猫 来 了∣叽 里 咕 噜 叽 里 咕 噜∣ 滚 下 来‖

就这么一个小儿歌,你可以把他变成各种节奏来朗诵,然后再结合一定动作

或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孩子在边朗诵边跳或边拍掌,跺脚等过程中。培养对

节奏的敏感.这种基本节奏练习,应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进行。

2、奥尔夫教学第二个重要特点就是打击乐器。在奥尔夫的教学中一般不用钢琴,小提琴等这种乐器,而采用精制的打击乐器。有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和无固定音高而起节奏作用的两类。如三角铁,木

质音条琴,鼓等等。利用打击乐器有一些目的性.因为打击乐器最易奏出节奏,这迎合奥尔夫以节奏为第一的目的。其次打击乐器音色鲜明,富于幻想性,这很适合小孩子的好奇心,再者打击乐器容易掌握,避免演奏者的技术负担。尤其对于孩子可以使它们尽心的演奏。打击乐器的运用非常广泛,他可以排练已经编好的歌曲和器乐曲,在排练过程中,可让孩子们交换乐器,以便他们能够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使用。在打击乐器的运用中常与朗诵,表演,舞蹈相结合起来运用。

3、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即兴演奏也是他的一大特点。由于打击乐器的演奏技术简易,和声思维单纯,而且伴奏的各个声部均以固定的节奏型为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让孩子一开始就作自由即兴性演奏。这对培养孩子奏乐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合作能力都极其有益,即兴演奏可以让儿童直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正好符合奥尔夫要求孩子“动”、“注重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孩子自己创造音乐,发展个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奥尔夫教学法正在以其独特、新颖,富于创造性的特点一步一步走进中国。让中国的儿童在早期的音乐教育中有了更好的教材和方法,也让我们这些从事音乐教育的人们受到很大的启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开辟了新天地。

《奥尔夫教学法心得体会.doc》
奥尔夫教学法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