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2022-04-1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条形统计图侧重于数量的大小,折线统计图侧重于变化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条形统计图转变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体会到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学生正确读取折线统计图上的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明确了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用折线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如在例2的教学中,陈东0~10岁的身高统计图绘制后,让学生预测陈东10岁的身高情况,学生会知道陈东的身高会呈上升趋势,到成年时不变,到老年时回下降一些的变化趋势。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这节课最后的实践作业设计是:让学生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并制作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这一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搜索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预测。

本节课我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理想之处,主要原因是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没站在学生的位置上了解好他们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回应没做好预设。我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更高的角度出发,不是只看到眼前的效果,而是从学生长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 篇2: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周我进行了了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教材是以2003年发生在我国部分地区的“非典”这一令世人关注的事件来引入的。统计图都记录了4月26日至5月31日每5天新增病人人数的统计数据,在比较中说明了条形统计图更能形象、直观地看出某一时段新增病人的人数,但“非典”病人人数在未来的时间究竟呈增加还是减少的趋势从条形统计图上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了折线统计图,她这样安排不但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还使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有了需求,成了必然。进而引导学生知道横向和纵向的数据代表什么,横向和纵向数据的单位长度各表示多少,将各个日期与对应人数的相交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折线统计图。

在课堂活动一①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叶数量的变化。②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估计,用手势比划出题目涉及的数量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这些学生十分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形象描述数量的上升、下降以及变化的平缓程度,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进一步形象地感知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和程度,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会很有兴趣来参与。

课堂活动二的内容,某商场7月—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折线统计图上升或下降趋势判断哪一件是毛衣销售统计图,哪一张是衬衣销售统计图。在描述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时,重点要对最高点、最低点以及折线变化过程中倾斜度大的部分、最平缓的部分进行认识,并结合天气变化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按不同的时间考虑衬衣和毛衣哪种多进一些,哪种少进些;作为消费者,又可以考虑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会有比较大的选择,在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可能会比较便宜等。这样的处理是很成功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把数学还给了生活,从而使整节课显得充实又灵活。 篇3: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共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总之,教师不惜花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是为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推荐第2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四(2)数学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推荐第3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数量和最低数量,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我继续追问,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推荐第4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陈素微

统计教学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折线统计图》是北师大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对统计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画折线统计图,并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得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画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并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呢?围绕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凸显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和对比

有效落实学习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迁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比如,在导入阶段,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学习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二、注重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的,思维也是由浅如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了解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分析的需要,正确选择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能,将书本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内容,为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本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看线段升降的几种不同情况变化看出统计图的变化情况,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将升降中的5种不同情况突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折线越陡,变化越大”,突出了教学难点,化解了教学重点,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业,必须让学生运用真实的材料,从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引入,再用孩子们熟悉的身高以及体温最后分析学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整节课采用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材料,让孩子们经历统计活动,体会数学的价值,并从中有机的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当然,课堂是动态的,教师事先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课堂掌控和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5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太平中心校新形式集体备课教学反思

太平中心校立志小学教师吕文良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关注每位学生,捕捉课堂资源

为了形成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需要从原来封闭的控制式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换,开放的教学核心是对教学中“人”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敏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计图画的居中。

2、沟通两个世界,延伸学生思维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统计的教育价值。我让学生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事先让每个学生去收集资料,制作成一张统计表。学生收集的内容是丰富的,有的走进花店,统计了花的出售情况;有的统计了自己的身高、体重,有的统计了家里的水、电、煤的使用情况,有的借助父母的力量统计了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比如手机、苹果等。通过调查,让学生学会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并能制成图表。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并能把学到的新知识加以运用,通过图表反映收集到的数据,从中获取信息,并做初步的分析。比如:有的学生通过调查花店的销售情况,对花店的老板提出自己的建议;有的学生通过调查自己的身高,预测出自己

一、二年后的身高大概是多少。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统计的教育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预测的能力。

二、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和重建: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

推荐第6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新教材四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了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

1、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特点,在设计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在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护士阿姨每隔六小时给弟弟量一次体温,芳芳和爸爸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了弟弟的体温变化情况:芳芳正读四年级,画的是条形统计图;爸爸画的是折线统计图。两幅统计图一给出,学生便饶有兴致地比较起它们的异同来。学生从横轴、纵轴表示什么、各部分名称、表示数据方法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逐步深入的比较,充分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比较多,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进行主动探索的、体验感悟的素材,如体温变化、股票、商品销售情况等,学生充分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和统计意识。

2、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充分利用课堂学习资源,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各时刻所显示的体温数据、最高体温最低体温、哪一时段体温升高或降低多少摄氏度等表面的信息。但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便发现了芳芳弟弟的病情在好转这一总体趋势,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此外,在“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芳芳弟弟这三天的体温一共是多少摄氏度”这样的问题,我及时恰当地将它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来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提出数学问题应该有价值。

推荐第7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教师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现有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于对比中体会折线统计图

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学生自然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 最后,让学生继续交流自己课前调查的信息,并讨论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推荐第8篇:折线统计图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 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接着让学生讨论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讨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再通过一些信息,并讨论怎么用更准确的数据来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当然这节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事先的预设并不能完全反映课堂的变化,在一些环节,我没有预先考虑到学生会从一些角度思考回答,此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这些在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好好反思与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掌控与应变的能力,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这节课,我对学生应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和理解。

推荐第9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李轩

在预设时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于: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转化,在思考、观察、操作、讨论、对比等环节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态课件的演示等,很轻松地解决了“怎样能更方便的比较?”这一难点问题,由此体验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以下是本节课个人的一点感受: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教学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深化了理解,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操作以及整理和分析数据等能力。

二、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第二道练习题的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学生的预测结果有根有据,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关键处给予及时点拨。

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全过程有易于帮助学生掌握统计方法,但学生扎实掌握各种统计方法也需要经过尝试--领会--巩固的过程,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给予适当及时的点拨很重要。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虽然和单式差不多,但又有其易错之处,如看不清图例,便迫不及待地尝试制作;由于牵扯两种事物,容易混淆数据等。当学生产生疑惑时,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利于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

四、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五、课堂中需关注每位学生,善于捕捉课堂资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的发展趋势,从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位交流、自己的静思等多种教学形式,但在汇报交流时,形式仍然非常单一,一个学生在前面汇报,其他学生只能做忠实的听众。但是班里学生很多,不可能让每位同学都上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怎样处理这种矛盾,是今后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例如今天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适当的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六、使学生知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性的看待问题。

本节课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发展趋势比较明显,学生预测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虽然统计图可以帮助人们作出预测,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如“做一做”的练习题,虽然同学们根据统计图对两名参加比赛的同学的成绩进行了合理地预测,但是比赛的结果并不一定和我们预测的一样,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

推荐第10篇: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一)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成功之处:

1.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提出了可以用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2.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不足之处:

从学生的作业上看,对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说出哪些信息时,并没有说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内容,譬如比较优势等。 再教设计:

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多次分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从而掌握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并会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有关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并进行评价。

第11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2013-11-14 08:12:58)转载▼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同时,让学生在简单的方格纸上进行简单的描点、连线,学会制作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对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更为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家与学校距离”的数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简单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和熟悉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2、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倍数,谁能说几个2的倍数?(只要是对,学生们随便说)谁能说几个5的倍数呢?

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如果随机给你一个数,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

2、5的倍数呢?有,如果这节课认真听,你肯定能掌握其中的奥秘。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学号,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我安排了“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不足之处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开展探索规律时,我先组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和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3的倍数特征。

但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按照我想的思路去进行,一个学生在我没有预想的前提下说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所以我准备让四人小组去合作交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也没有进行。只是让学生两人去再说一说刚才那个学生的发现,加以理解,巩固。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以下方面做得不好:

1、备课不充分。自己在备课时没有好好的去备学生,没有做好多方面的预设;

2、在观察百数表到后面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都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老师不要着急,学生能说出的尽量让学生说,多放手,相信学生。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因数和倍数以及能被

2、

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作为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 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

回顾教学一节课教学,感觉整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非常愉悦的学习状态,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倾听、积极动脑筋,踊跃发言。同学们整节课都用渴望得到知识的眼神在盯着我、注视着我。反思这节课,我自感这是一节体现学生主动挖掘、主动探索、乐于攀登的一节数学课。

在教学新知这一环节, 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这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而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适当点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归纳,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互动发展。

在课堂中,我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你观察数的因数情况,有什么发现与想法可以与同学交流”。丝毫没有把学生生硬拉到分析因数的个数上来的痕迹,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差异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果然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偶数的因数比奇数的因数多),但错误却可以成为一种其资源,让学生大胆的说,成了我面对学生在发现交流中出现问题时的良策,我没有回避和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发表意见,还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遇到挑战,并不断在这些挑战中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学习乐趣,包括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在倾听——辨析——归纳中进一步发现了因数个数的三种情况,教师在旁适当引导,让学生对自然数因数个数的特点达成共识,对概念的总结归纳水到渠成,成功地帮助学生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建构。

课后,我抽查了几个学困生,他们对《质数和合数》的知识掌握的情况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一部分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考虑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切入口在哪里?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兴趣来。放手让优秀学生带动中下游学生展开学习?并能使自己更加提升。这些问题仍然在困扰我。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因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而新教材主题图中出现的是一幅优美的剪纸画面,要把一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这样安排,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便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学生更能体会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实际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这样安排,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在这节课上,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思考原因——想象延伸——讨论思辨——明确意义,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学生思考

1、

2、

3、6这些数和

24、

18、有什么关系。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接着,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

例2怎样求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又一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平台,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了各种求“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充分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调控学生的能力。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能够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公倍数” 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意义,教师能够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恰当地指导,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比较、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学生发现了新知识的特点,又在不断的比较中,知道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就这样,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堂课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1、在出示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能否铺满边长为6厘米和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的时候,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这种简单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这一环节的尝试也是成功的。通过这一环节教学,即了解了公倍数,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公倍数的必要性。

2、教学如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时,我只是让学生“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倍数,然后再找共有的倍数”,没有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是直接给出了第2种方法,这样的话就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

3、整节课在时间的安排基本合理,后面的提高练习也达到了预设要求

三、存在不足

教学如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时,我只是让学生“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倍数,然后再找共有的倍数”,没有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是直接给出了第2种方法,这样的话就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我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概念的形成采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的分数的产生让学生举实例,以感性材料为依据,认识到分数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发展史,数学课中适当的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注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然后再动手操作与交流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当学生对老师的概念产生质疑时,顺学而导,引出单位“1”,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怎样表示出“三张饼的3/4”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探究不出结果也没关系,因为再此基础上,配合老师的讲解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接受得更好,教学才有实效。同时,学生也会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我精选了三道练习题。一是练习十一的第四题,动手、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二是

6、7题,都是与生活实际练习紧密的题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但由于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差异,及本人驾驭课堂能力的不足,一定出现了很多可以避免或值得斟酌的问题,敬请大家多多指导!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学习的。在这节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直观的位置关系,还要从分数意义中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让学生在小组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得出不同数量的饼分得的结果,得出相应的除法式子,从而使学生感到,分数与除法确实有联系。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分数结果和除法式子,归纳出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各部分的名称,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公式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以分数意义的探究为主线,深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数与除法的最根本联系就在于分数的意义。所以在设计上以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基础,在此之上先联系整数除法,逐步深入,在深入中慢慢体会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从根本意义上接纳二者的联系。

二、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课始我先设计了几道整数除法的题,帮助学生回忆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接着出示1÷4的问题,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意义出发感受到,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探讨3÷4,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就相对简单了也好理解了。学生在积极的讨论、合作、交流、辨析中,互相激发灵感,探索分数的意义,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我自己的数学语言不够规范、简练;

2、通过操作活动得出“1个饼的3/4也就是3/4张饼”、“3张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的结论,只是老师口头说出的,没有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领会,我认为这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3、在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只是让学生一起读了一遍,对学生来说记忆肯定不牢固,在此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加深理解。

4、对于练习题的第

1、2只是让学生说了说,后来我想应该让学生写一写,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后领导评课的时候也说了这一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应该注意学生的书写问题。

作为年轻的我经验不足,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加的需要领导的指点。同时自己也要多加学习来充实自己。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实质上是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倍比的结果,它既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数学问题的自然拓展,又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有着一定关联。因此,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例4中相关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再由此引导学生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方法,符合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强调“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先要确定作为单位‘1’的数量”,而这样的考虑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理解相关问题的数学实质,也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在一致性,因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同样也要先确定作为比较的那个数量。这就为学生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三、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不只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考虑方法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假分数的实际意义和其应用价值。例5先让学生画图表示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从中体会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结果的基本考虑方法,这样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相关数量关系的数学实质。通过改变绿彩带所占的份数,并让学生用不同的假分数或整数继续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既体现了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又突出了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和发展线索,有利于学生把新的数学内容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反思三:

这一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老教材,新思路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新课程标准》全新地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愈来愈受到重视。所以在设计“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课时,我力图把研究带入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

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首先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让学生叙述自己表示出的分数、分数的意义,回答分数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分数单位等内容,为学生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奠定基础。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合作探究;然后依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分类,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分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自己得出应用的判断和结论。

最后通过观察数轴上各点所表示的分数,引导学生将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作比较,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了真分数和假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以后学习约分和通分打基础,在教学中我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结合,“创设情境与创新精神”的结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再通过拓展外延,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事物的内在规律,这一环节重点在掌握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基础上,强调知识的来源,让学生自己挖掘规律,掌握数学知识产生的内在规律,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通过小组的合作以及教师的引导,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促进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发挥了讨论交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新知的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技巧。

教学一开始,我以唐僧给三个徒弟分饼而引出谁分得多与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生成单,生成单的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而设置的。通过预习对于第五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总结出来。而中间三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独立做后我让学生分成大的小组去探讨、去交流生成单的重点三个问题。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和展示的时候教师在中间加以重点强调,来凸显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以学生的主体行为实践了整个学习活动。从师生交流活动中体现了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在认识,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获得了大丰收。通过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本节课所设计的三单比较全面能突破教学重难点,具有阶梯性,教学过程及环节符合一案三单的教学,尤其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出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还有,课堂中对小组评价及个人评价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保证小组学习的积极、高效和彰显学生的个性.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题太笼统,没有体现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在重难点的处理上没有对学生重点强调。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在备课的过程中没有吃透教材。还有,数学强调的是学练结合,在本节课对学生没有进行练习。当然,以上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实验中努力改进,我相信有同志的帮助,和领导的支持,我的教学会更加出色。

——《约分》教学反思

我昨天讲授了《约分》,孩子们掌握得不是很理想,讲完从头脑的接收,到理解消化,需要一个过程。在讲授约分概念的时候,学生对“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约分”等数学专业字眼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就举例,“语文课上,你们学会缩写句子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学过。“在数学上,约分就好比一个缩写句子的过程,去掉修饰,剩下的主干再不能缩了,就叫最简分数。再比如,你们吃过花生吗?是不是先剥去外壳,然后再搓去红皮,最后剩下白仁,还能再剥吗?这就相当于最简分数。明白吗?”这时,孩子们才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脸上表情中看出刚才的困惑释放了不少,我才稍稍放下心来。

在随后的练习中,我巡视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约分不能到最简分数,只是除以其中一两个公因数而已。针对以上情况,我抛出一个问题“最简分数分哪几种情况?”,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我们共同总结出三种情况,一是分子和分母是相邻的关系,它们的公因数是1,是最简分数;二是分子和分子是不同的质数的情况下,它们的公因数也是1,是最简分数;三是分子是一的分数,它们的公因数也是1,是最简分数。有了以上总结这三点,学生不仅节约了判断的时间,还有了检验是否化到最简分数的标准,有效降低了出错率。

由今天的发现延伸到数学课堂,我发现数学课不能只是刻板地复制教材,而是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找到与学生的交融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另外,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潜能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通分是学习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异分母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因此通分必需每个学生都掌握的知识,是每个学生都必需具备的技能。通分以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基础,引入的新概念。本节课我以学生自学为主,展开教与学的活动的。

自学,能了解通分的基本知识,但不会太深入。因此,我把理解的重点放在通分的意义上。通分的含义: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做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以理解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的意思为切入口,大小相等为重点来理解通分的含义。仅仅从文字上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够的,所以我利用例题1的素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通分的含义。

自学,有学生能掌握通分的方法,但也有学生不能掌握或者只是部分掌握通分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在班级中展开交流活动。学生在自学和自主练习时,我关注学生练一练的练习情况,只有一半的学生能理解课本上介绍的通分方法。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你是怎样通分的?”交流中,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公分母的概念,知道公分母是一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知道了得到新分数的过程,渐渐地形成技能。

改错,有助于学生通分技能的形成。会通分,不等于不会再错,只有形成技能后,学生的错误才会大大减少。练习十二中的第3题,目的是通过按要求判断,提高学生对通分方法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共安排了三组判断, 第一组:通分过程有错,公分母选用的是最小公倍数,说明公分母的确定是对的,改写时要注意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这一组没有;第二组:公分母不够简单,分数转换过程是正确的,可以用约分的方法验证。第三组:正确的。公分母正确、简单,转换过程正确,约分验证结果也正确。

学生经历了“自学---梳理----改错”的过程后,进行的自主作业,学生的作业准确率很高,全班53人,只有两人有错。“自学---梳理----改错”也是有效的教学流程。

第12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教学由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入手,问:谁能很快回答中国韩国在哪一届亚运会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哪一届金牌数相差最少?学生迟迟给不出答案,从而顺理成章引出课题。水到渠成地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介绍图例等名称。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不少学生出现了种种问题,(未看清图例,没有标明制图日期,图上未注明数据或将数据写在折线上等等)。我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怎样制作才完整,美观,正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利用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数字,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第13篇:《锯齿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初步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并能根据数据进行估测纵轴的第一格代表的数量,从第二格开始每一格的数量是多少。

成功之处:

1、把握好教学要求,正确绘制折线统计图。在本节课中不要求学生会绘制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做一做的题目,使学生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然后再过渡到尝试绘制完整统计图,使学生熟悉其绘制方法,但是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2、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便于对比用锯齿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练习十九中第5题,让学生灵活进行绘制,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锯齿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不足之处:

对于描点的方法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找不到要描的点的位置,特别是这个点是在这个格中的位置是偏在什么位置上。

再教设计:

注重数据的位置,让学生认真思考每个数据所在的位置。

第14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你们还记得暑假里那个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吗?)、激动人心的视频、回顾金牌数量情况等环节,在学生的回忆、复习、观察、对比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问题设计上注意层层递进。通过思考“是不是比较起来有困难?要想比较起来更方便,谁有好办法?”这些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另外,在练习时,出现陈亮的单元成绩,刚开始孩子仅仅根据一张简单折现统计图就得到陈亮在第三单元发挥有点失常的结论,可是面对接着出现班级平均成绩,孩子不由自主的开始议论纷纷,重新评价:原来第三单元的平均分这么低,陈亮还是考得不错的,因为他的成绩总在平均成绩之上,可能是考试内容考得有点难吧?„„通过二条折线的先后呈现,使学生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学生也在体验中学会了辩证的来思考、分析我们的所碰到的问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教学时有些拘谨不够放松;还欠缺教学激情,所以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不能及时的捕捉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学习,博采众长,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15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统计的知识源自于人们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些学生熟知的大事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通过观察时速的变化情况,交流了解到的信息等活动中,充分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将统计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做到了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二)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教学中, 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教学完例1时, 让学生大胆预测一下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前景;比较两个城市温度时,学生根据统计情况, 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学生绘制完统计图时 ,让学生预测08奥运会中国的排名情况。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学生的预测结果有根有据,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关键处给予及时点拨。

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虽然和单式差不多,但又有其易错之处,如看不清图例,便迫不及待地尝试制作;由于牵扯两种事物,容易混淆数据等。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些地方,在没有任何提示下,让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利于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

第16篇: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个信息窗

折线统计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图表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折线统计图,经历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过程,能够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各种活动,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由此,我确定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读懂折线统计图表达的含义,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和推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知识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于学法: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决定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我选择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到学习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一共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因此,课的开始我将用多媒体出示滨海市和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用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梳理信息,读懂图中的信息,然后教师引导根据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对统计表中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本环节通过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活动一:收集整理数据

针对滨海市2004-2012年人均公用绿地面积情况,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根据数据绘制图表,绘制完成后全班进行展示交流,老师相机引出折线统计图。

活动二: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是先描点再连线。

2.总结绘制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要找准数据点,并在连线时要依次连接。

3.引导学生学会初步阅读折线统计图

4.与条形统计图比较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是反映数量的多少的,但是条形统计图在表现数量的多少方面更明显;而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方面更明显。 活动三:解决问题

临江市2004-2012年人均公用绿地面积变化情况怎样呢?

1.学生独立分析,提问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 2.学生独立在教材上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描述取水量的变化情况吗。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必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这一环节是巩固内化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拓展数学思维,形成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感受能力的重要环节,因而我安排了完成自主练习1这样既深化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1.根据练习再次明确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相差不是很大,我们都可以看出数量的的多少和它们的变化情况,但折线统计图在变化趋势上会比条形更直观一些。折线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能更加清晰地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提醒学生在统计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进行选择。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数学。

最后,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角度进行总结,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让每一个学生养成归纳、自主提升的好习惯。 最后是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力求简明扼要,体现知识的重点和形成过程。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17篇: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

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里学习一些统计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对统计的意义和思想方面有个初步了解,教材加强了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并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几个相应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绘制统计图方面,本教材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吗,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帮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半独立完成的习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五、教学时数:3

单式折线统计图【1】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1~P22页例1及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

1、

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5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

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 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举例: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 20

三、完成练一练 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 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0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10

四、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

1、

3、4题

五、总结新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册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横轴

纵轴

描点连线

标注数据

填写日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2】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23 例

2、P24练一练,P25~P26练习四第

2、

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了解到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讨论讨论问题。 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完成练习四的第

2、5题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回答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0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1、阅读第27页

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3、练习册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蒜叶的生长 【3】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准备 记录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板书课题) 指名回答。 5

二、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出示28页例题图,提出问题:

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2.观察记录:

学生交流在家记录的生长情况,完成统计图

3.提出问题:

(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 (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 4.记录蒜叶的生长。

(1)学生根据记录的从第6天开始记录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5.提出问题:

(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统计图:了解各小组第3天和第6天的根须长度,分别计算出平均数。

30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5 板书设计

第18篇: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03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知道垃圾处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而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为例一起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么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全面。不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而且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况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可以整理成统计表,还可以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马上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马上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老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从竖条的高矮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老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况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么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习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么画呢?现在让你自己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可以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后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非常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么回事——数据大于2000,省略0-2000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03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希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对不对?

(4)现在知道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习得非常好。现在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但是大家通过学习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知道从多方面,综合来考虑问题,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况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理想,但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终于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后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数量的多少增减变化情况

描点标数连线

第19篇:折线统计图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

7、108页。

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怎样根据数据确定点,再画线段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师生谈话,由本班现在和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引出课本中学生戴眼镜人数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调查,数一数我们班戴眼镜的有多少同学。(全班数,教师统计下数据。)

师:我还想了解一下,一年级时,我们有几个人戴眼镜,请举手。 (数人数,教师板书出人数。)

师:通过这两个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现在戴眼镜的同学比一年级时多了) 2.让学生读书了解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也有一个关于戴眼镜的调查统计表,读一读,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全班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统计表统计的是六年级(1)班一到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一年级时有1人戴眼镜,二年级时有2人,三年级时有5人,四年级时有6人,五年级时有9人,到了六年级有7人戴眼镜。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少,五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多。„„)

(二)表示数据(课件出示未完成的统计图)

师: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图中圆点表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试着完成折线统计图。

生:图中的圆点表示六(1)班一到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自己试着完成这个统计图。 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让画的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师:谁把你完成的折线统计图让大家欣赏一下?说一说你是怎样画图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图,教师让画的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

(三)分析数据

1.提出“议一议”第(1)个问题,让学生描述6年中戴眼睛人数的变化。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6年中,戴眼镜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会说: ●在一年级时戴眼镜的人数最少,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人数越来越多,到了六年级有所下降。

●从二年级到三年级、四年级到五年级戴眼镜人数增长比较多。„„ 2.提出第(2)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只要说的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眼睛对人的重要性和保护眼睛的措施,使学生养成自觉爱护眼睛的意识。 生活实际,你能说一说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师:结合自己的(学生可能会说: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任务增大,有的同学只顾着学习,不注意休息,忽视了保护眼睛。到了五年级,能看的课外书有很多,有时候为了看喜欢的课外书,不注意让眼睛休息,导致视力下降。还有看书姿势不正确就会导致视力下降。写字姿势不正确也会造成视力下降。到了六年级,一些戴眼镜的同学做视力矫正,随时注意保护眼睛,他们的视力恢复了正常,所以在六年级戴眼镜的人数有所下降。„„)

学生的说法可能有很多,只要说的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如果学生只说到戴眼镜人数增加,没有说到六年级人数下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矫正视力。

师:看来眼睛对我们非常重要,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了眼睛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壮丽秀美的祖国。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扇“窗户”呢?

学生可能会说:(看电视时,不要坐得太近,时间不要太长。看书、写字姿势要正确,按照老师说的“三个一”去做。每天坚持按时做眼保健操。尽管现在戴上了眼镜,但是只要注意矫正,养成正确地用眼习惯,视力还是可以恢复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四、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时时处处要注意保护好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才能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

(一)(感受实惠)

1、要分析小明同学一个学期5个单元考试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应该选择( )比较合适。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2、要分析沙井天虹商场1-6月份某商品的销售额情况,你觉得应该选择 ( )比较合适。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3、练一练妞妞出生半年的身长、体重变化如下表,完成统计图

师:完成统计图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周围的同学互相欣赏一下,互相评价一下画得是否正确。学生互相欣赏,教师可让画得准确、美观的同学展示作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画的。

(二)分层式作业

请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能力,选做一题。

1、请把你家里近六个月来

1、电费统计出来,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如果你家里有电脑,你能用电脑来绘制这张图吗,请试一试。

3、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折线统计图》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请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

第20篇:折线统计图

第二单元 折线统计图 复备: 杜亚平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教学时数:3

第一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课本21-22页例1及练一练,练习四第

1、

3、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powerpoint演示文稿,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三、教学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完成小练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先主要复习了一下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从统计表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学生会说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然而做成条形统计图也可以看出某一年参加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有多少支,并且还可以清楚的看出最多或最少等,这主要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如果画成折线统计图又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交流发言,其实学生说的非常好,能看出增减变化的趋势,从2001到2010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总体呈上升趋势,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学生说的也很好。

然后有练习做一做,记录的陈东0到10岁的身高变化的统计表,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学生做的非常好。老师又提问了有关陈东身高增长快慢的问题,学生也回答的非常好。以及预测11岁陈东的身高大家也预测的比较合理,说明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理解的还是很好的。接着做练习二十六的第一题的练习1,把1到6年级的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学生都画得很对,只有个别同学用钢笔作图,老师再次强调一定要用铅笔作图,错了便于修改。后面的问题学生回答的也很好。并且学生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也很好。接着的练习也都做的很好。

总之,这节课学生学得还不错,自己动手画的也很多,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 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

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讨论问题。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四的第

2、5题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三)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1、阅读第27页 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3、练习册配套练习。教学反思

一、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本意是想通过导入,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画法,通过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凸显出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趋势,为新课做准备。可是这对于解决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只能是浪费了有限的课上时间。

本课在教学时有两个核心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的优势是便于比较。如果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出示一名学生七天练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后,再出示第二名学生的七天练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然后教师提问:我应该派哪一名学生参加学校的比赛呢?从而引发学生讨论,意识到要比较两个人的成绩才能做出选择。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才能直接为解决第一个核心问题服务,不兜圈子。

再比如本节课在解决第二个核心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三乱”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带着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这样处理的方式给学生的空间较小,老师引领的痕迹过重。如果能在学生找到“三乱”问题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更好。

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是:

1、备课时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精准,没能找到教学的核心问题,没能把主要时间放在解决核心问题上;

2、对于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够自如,何时该放,何时该收,还欠缺一定的火候。

(二)教师提问的指向性不强

比如导入环节的提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你们想看哪个袋子里的成绩,为什么?”“两个同学成绩相差最少的是哪天?最多的是哪天?”“除了重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把两幅图和并成一幅图呢?”

我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1、提问的目的性不够强;

2、提问的方式有待提高;

3、总想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该点拨、该直接明白地提问时,也不敢清楚直接的表达。

二、对自己今后教学的思考

通过这节课发现的问题,我想自己在今后的备课和上课时应着重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1、充分把握教材意图,理解、运用教材,找准核心问题;

2、运用最有效,最简洁的教学方式来上课;

3、着重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

第三课时 蒜叶的生长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出示28页例题图,提出问题:

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2.观察记录: 学生交流在家记 录的生长情况,完成统计图 3.提出问题:

(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 (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了解各小组第3天和第6天的根须长度,分别计算出平均数。

4.记录蒜叶的生长。(1)学生根据

记录的从第6天开始记录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5.提出问题:

(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1:]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教学反思2:]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看书。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教师适当进行了指导。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把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没有拿一些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的作品,而是让他们也尝试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美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 计图画的美观好看。

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没有时间,学生中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几个学生还是出现了制图不完整,有的忘记了标明数据,还有的把折线的起点连到了0刻度上。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所表达的语言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其实学生的表达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该过程的掌握还是不太稳固。

【教学反思3:】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 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

1、从生活中引出 折线统计图。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 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在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折线统计图很多,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因 此,课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虽然有些学生可能有一些这方面的知 识,但是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并且学生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前应该布置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了解一些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这样,学生通 过课前的实践活动,就会使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学成为“有源之活水”,由枯燥变生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比教师在课堂 传授的知识感受要深得多,而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2、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班中很多家长在茶余饭后有意无意中谈 论到股市的涨跌,孩子耳濡目染,对股市行情也非常熟悉,这为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以及制作都有好处,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 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 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制作的折线统计图纵轴数据分配不合理,折线只占了整个图的一小部分,缺乏美观性;也有的学生横轴上的项目名称没 有等距离等。

3、在实践中体会折线统计图。“数学实用化,让学生学习应用的数学”也是数学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本节课课后实践作业的布置, 能鼓励学生走入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向生活延伸,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课前,我还抛出一个这样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将数学知识与 生活经验融为一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了折线统计图,你们知道它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吗?”生1:“医生用折线统计图反映病人的体温变化情 况”。生2:“我们可以用折线统计图反映自己的身高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情况”。生3:“要反映某个同学的学习成绩是进步还是退步,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我想要充分发挥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于是将全班的平均成绩作为原始数据画出一条折线,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画出自己成绩的折线,还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折线统计图 ------这些统计图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针对性,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超越自我。

4、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学生认识事物是由 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教学观察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分了二个层次让学生思考。第一,让学生观察统计 图,能得到哪些直接信息。学生能看出图上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这是表面的信息。第二,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 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月到几月?降得最快呢?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能明白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 别,分清这一点很重要;另外,让学生切实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所特有的特征这一点也是举足轻重,起决定作用的。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doc》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