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2020-04-18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五年级探索与发现教学工作总结

2011-2012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材分析

1、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1) 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2)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 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4)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教材既授之以鱼更重视授之以渔。(1)在知识与方法上更重视方法的传授;(2)在结论与过程上更重视过程的研究;(3)在验证知识与探索知织上更重视探索知识。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2)设置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节。(3)安排面向全体学生的各项教学活动。

2.教材的基本架构模式: (1)课题提出 (2)提出假说 (3)进行研究 (4)获得结论 (5)讨论延伸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性的科学实验研究,学习收集信息,培养科学精神,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措施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室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第2篇:五年级探索与发现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探索与发现教学工作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探索与发现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六年级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本学期我力争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推荐第3篇:三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2010-2011第二学期《发现与探索》

教 学 总 结

年级:三年级

时间:2011-7

2010-2011第二学期《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材分析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由:“物理实验”、“身边科学”、“科学减灾”等三个单元,30个实验活动组成。各单元在内容类别上相联但各自成课,与其它科教材在编排上有所不同。

1、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1) 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2)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 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4)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教材既授之以鱼更重视授之以渔。(1)在知识与方法上更重视方法的传授;(2)在结论与过程上更重视过程的研究;(3)在验证知识与探索知织上更重视探索知识。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2)设置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节。(3)安排面向全体学生的各项教学活动。

2.教材的基本架构模式:

(1)课题提出

(2)提出假说

(3)进行研究

(4)获得结论

(5)讨论延伸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性的科学实验研究,学习收集信息,培养科学精神,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措施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

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我班的某同学刚开学的一个月里不安心学习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说话,下课就往外跑不打铃不回班,经常被正教扣分,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我了解到孟宪男同学在他家住,就安排他俩一座,并同其家长联系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他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现在邓子千同学学习成绩大副度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室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第4篇: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实践出真章

——记2017年衢江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活动

缘起: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衢江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安排,我区精心组织开展了多期2017年小学科学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活动。实践培训由衢江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任桂良老师主持,吸引来自全区50多位科学教师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培训老师的喜爱。 遇见:

Part 1——李锡珍老师与《班组织的建构与管理》 鸡蛋,

从外面打破是食物, 从里面打破是生命。 “生”亦如此!

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面打破,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 如果你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每一次的打破都相当于一次重生。 What???

是的,你没走错。这热火朝天的场面确实是我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李锡珍老师为大家进行《班组织的建构与管理》的讲座现场。李老师组织的班级“破冰活动”让学员们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趣味分组,角色认领”

“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讲座现场,学员们自由组合成五个大组,并根据自身特长,从“组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等小组角色中进行了分工,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团队合作,创意无限”

新成立的五个大组成员经过角色认领后,就全情投入到自己所在团队的文化建设中。组员们认真设计了最符合本团队气质的队名、口号、队歌、队徽等。瞧!“银河战队”、“越众队”、“未来之星队”、“娃哈哈队”、“N环战队”新鲜出炉了! “你的力量,超乎想象”

通过班组织文化建设,使学员重新认识自己,深刻领悟“学会付出,懂得负责”的真谛。 Part 2——邂逅·百人千场

浙江省“百人千场”小学科学名师送教活动走进衢州衢江。来自金华教师教育学院的楼大伟副教授、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张文杰校长、省教坛新秀滕俊玲老师和区骨干教师周超俏老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和新课堂展示。活动中,与会教师与省派专家、名师进行深入交流,引发思维碰撞的火花。这对推进我区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学课堂改革起到了积极影响。 创新:

为推动衢江区小学科学更快更好地发展,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为学员们积极搭建多种学习交流平台,多次带领区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小

学科学活动,并将新课堂、新技术、新思路等带给我区小学科学教师。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任桂良老师在培训中特意安排区骨干教师吴思怡和刘琦为学员们展示了《敲拓染》和《曹冲称象》两节拓展课,这同时也是这两位老师参加省优质课观摩后的汇报课。通过拓展课的观摩与评课,学员们充分认识到科学拓展课是师生走向科学探究的另一扇大门。在评课环节,学员们就“拓展了哪些知识或方法”、“怎样完善这节课”、“是否还有可挖掘的相关选题”等问题进行了“头脑风暴”。最后,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在总结中指出:不论基础课还是拓展课,都应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课的项目设计应更加开放,多鼓励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让学生经历“遇到哪些科学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知道了什么→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小组或个人经验分享”的科学实践过程,从而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 实践:

近年来,衢江区在小学科学教研方面非常注重培养教师专业素养,优质课、学科论文、一师一优课、三笔字、实验教学说课、实验技能、创新实验等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吸引了每一位科学老师参与其中,且硕果累累。

2017年6月,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能力,也为迎接“2017年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考查”, 我区兼职教研员徐利红老师专门针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为学员们进行详细解读。

科学学习应重视实践,科学老师的培训更不例外。为完善此次的实验操作评分标准,避免纸上谈兵,在徐利红老师进行评分标准的解读后,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又组织学员们对各相关实验进行了模拟考查。瞧!学员们有的当考官,有的做考生,边操作边交流边记录,认真地对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标注。

关于实验操作的评分标准,任桂良老师认真听取并采纳了学员们的合理建议,修正后实验操作评分标准得到了每一位学员的认可。6月15日~16日,学员们将作为我区的实验监考老师用这份《实验操作评分标准》对我区小学六年级毕业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 展望:

纵观2017年衢江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打破了常规的培训模式、大胆地推陈出新,使学员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大大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激情,极大地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如果用学员们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此次培训趣味无限,我为此点赞!”

2017衢江区小学科学90学时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欲知后续如何,敬请期待“衢江区小学科学90学时理论培训(浙师大专场)”。 让我们相约暑假,不见不散!

推荐第5篇: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初步形成猜想-验证-归纳的意识。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且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出示课件两个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锐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它们在争论什么?通过观察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它们争论谁的内角和大?那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揭示课题:探究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 环节二:提出猜想。

先让大家看看自己平常用的三角板的内角和是多少?再接着利用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沿长方形对角线剪开得到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这样的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提出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

环节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操作感知。

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自制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写在三角形对应的角上,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时直接让学生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有可能大于180°或小于180°甚至等于180°,只要相对合理(允许一点误差)都给与肯定。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强调在排除测量误差的前提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小组合作。

针对探究过程中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得出结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思考新的方法,对于无法下手的学生,要启发他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可以把角合起来看是多少?能用什么方法将三个角合起来。在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探究,尽可能用多种合理的方法,验证结论。

3、交流反馈,得出结论。

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之后,在有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方法的代表,在展示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的方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通过观察对比各组所用的三角形,是不同类型的而且大小不同的,发现这一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对于任意三角形都是适用。在学生探究之后,我用课件重新演示了这几种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四环节:巩固延伸。

1、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在三角形内已知两个角,求第三个角。指导学生注意一题多解。

2、提高练习。如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的度数,求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3、拓展练习。针对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要求学生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求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安排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测——验证——结论——应用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推荐第6篇: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计划

2011-2012第二学期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任课老师:殷建荣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中的教材,教材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所以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学生探索的主动性。教材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既活跃了课堂教学,又可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索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4、初步形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提出本棵的研究问题,明确研究方向,训练学生活动,完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素质结构,展示学生的创造小年性。

三教学时间:每周一课时。

四、改进措施

1、使用教材时要做到开放,教师应是科学知识的传授着,活动过成的辅导着,科学方法及创新思维的引导着。

2、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真正使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探究内容的设计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师生活经验适当细化。

3、在教学中要形成能力,习得方法,形成价值观的载体,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方法和科学素养。

目前从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来看,他们都比较爱学这门课,觉得这门课非常有意思,也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有了好教材,学生爱学,老师也有了动力;老师在课堂上既要组织教学,驾御课堂,又要大胆地对学生放手,指导他们看书、动手完成“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的全过程,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和辅导者的角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大量的科学内容,我们做老师的也要不断充实自己,课下要精心准备,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预备多媒体教学软件、自制教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等等。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观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推荐第7篇:发现与探索教案

钢珠“变”乒乓球

王永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什么叫“同体积”

2、难点: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出现“流动”。一激趣导入

1、播放一段魔术视频

2、师:你们说这个魔术神奇吗?魔术之所以称为魔术就是有他的神奇性,但在神奇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老师也学了一个魔术,给大家表演一下。

我这里有一盆干沙子,一颗钢珠,请一位同学上来验证一下。东西没有问题吧,现在我把钢珠放进盆里,盖上一块布,现在见证奇迹的时刻来到了。这就是钢珠变乒乓球(板书课题)

师:钢珠怎么变成了乒乓球呢?钢珠哪里去了呢?

二、亲身实验,探索奥秘

1、师:钢珠能变成乒乓球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呢?那就赶快来亲身实验吧!请各组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取实验材料。

温馨提示:(1)通过老师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感悟,以组为单位研究、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操作。

(2)要求每个同学都做一次,体会钢珠变乒乓球的奥秘。

(3)实验结束后,说一说刚才自己是怎么做的?

(4)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把沙子弄进眼里。

(5)填好实验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实验成果。

4、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把钢珠和乒乓球同时埋到沙子里面,拍动盆子,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乒乓球到了沙子上面,而钢珠怎么震动还是在沙子的下面。主要证明乒乓球轻。)

4、用沙球和乒乓球做比较,用以解释“同体积”的概念。

5、小组讨论:是什么原因使钢珠到了沙子下面?乒乓球到了沙子上面?并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6、成果展示:(组长汇报)

(1)钢珠重,当拍动盆边、使盆中的沙子产生运动时,钢珠就沉入沙中。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后强调:必须是同体积的钢珠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

(2)同体积的乒乓球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乒乓球轻,当拍动盆边使盆中沙子产生运动时,乒乓球旁边的沙子会沉入乒乓球底部,乒乓球就慢慢的浮出沙面。

7、湿沙子实验

师:现在请同学们还按照刚才的实验过程,用湿沙子做一次实验,看看两次实验有区别吗?

学生动手实验。

8、分组汇报

实验结果:在湿沙子中乒乓球上来慢.师:你们知道为什么慢吗?(教师实验证明干沙子流动性强) 湿沙子不如干沙子流动性强.

三、拓展延伸

1、师:我们不要小看流沙,他会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请看视频。(流沙是大自然所设计出的最巧妙机关,它可能藏在河滨海岸甚至邻家后院,静静地等待人们靠近,让人进退两难。在公元1692年时,牙买加的罗伊尔港口就曾发生过因地震导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后造成三分之一的城市消失、两千人丧生的惨剧。看似平静的英国北部海、美丽而危险的阿拉斯加峡湾等地也曾发生过流沙陷人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往往都没见过流沙,更没有亲眼目睹别人掉进流沙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们对于流沙的印象主要基于各种影片,在电影塑造的场景中,流沙是一个能把人吸入无底洞的大怪物。一旦人们深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困者顷刻间被沙子吞噬。

2、师:虽然流沙很可怕,但逃脱流沙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受困者要轻柔地移动两脚,让水和沙尽量参入挤出来的真空区域,这样就能缓解受困者身体所受的压力,同时让沙子慢慢变得松散。受困者还要努力让四肢尽量分开,因为只有身体接触沙子的表面积越大,得到的浮力就会越大。只要受困者有足够的耐心、动作足够轻缓,就能慢慢地脱困。

四、板书设计:

2、钢珠“变”乒乓球

发现:钢珠沉入沙子底下,乒乓球到了沙子的上面。 探索:沙子的运动。

推荐第8篇:探索与发现案例

探索与发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案例

数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练习题,如果仅是“拿来主义”,“就题论题”,尽管也能取得较高的“双基”达成率,但在许多情况下,过于直白的问题,相对简约的过程,往往使学生获得的除了知识经验的简单叠加外,数学思想、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深层目标很难企及。教学中,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吃透教材本意的基础上对习题进行合理的教学法加工,更加充分地发挥习题的作用,使之更高效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这一教学内容提升学习价值,我们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也要反复揣摩发现规律最简单、直观的一面;这一课时内容一直以来停留在老师心中的是实际运用价值不大,所以一笔带过,然而教师适当的拓展题目的难度,教会学生运用规律计算数字较大的计算,使规律具有普遍性,实用价值绽放迷人的芳香。

案例:人教2011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在学生学会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之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一个内容。在《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时教材设计了探索商的规律,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11=0.0909 „ 2÷11=0.1818„ 3÷11=0.2727„ 4÷11= 5÷11= 学生观察发现——商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被除数的9倍。学生通过这个规律能够很快的写出6~9除以11的得数。 6÷11= 7÷11= 8÷11= 9÷11= 教材在“做一做”中出现探索积得规律的题目: 3×7= 21 3.3×6.7=22.11 3.33×66.7=222.111 3.333×666.7=2222.1111

3.3333×6666.7= 3.33333×66666.7= 如果,教学仅仅止步于教材的安排,留给课堂的就只有遗憾。只有进行适当的拓展,设计自然数除以9的规律探索;设计6×7= 42,6.6×6.7=44.22,6,66×66.7=222.111, 9×7= 63,9.9×6.7=66.33,9.99×66.7=666.33„„课堂教学就能在教师的精妙的设计中变得丰富多彩。教材出示了下面的一组算式,并给出了前三题的答案。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先观察前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找出规律,然后利用规律直接填出后两个算式的答案。

适当的拓展题目的难度,教会学生运用规律计算数字较大的计算,使规律具有普遍性,提升学习的实用价值。在探索商的规律时,教材的设计都止步于较小数——1~8除以9,1~10除以11。教学止步于让学生通过规律快速记住1~8除以

9、1~10除以11的商。真正实现为计算服务需要设计拓展练习,比如:不借助计算器怎样快速的计算出46÷11= ,46÷9=的商。学生通过尝试很快发现:46÷11=(44+2)÷11=44÷11+2÷11=4+0.1818„=4.1818„

同理,46÷9=(45+1)÷9=45÷9+1÷9=5.111„。这样就实现了规律为提高计算的速度服务的目的,教学目的到此时才真正实现。

不拘泥于教材,设计实用的教学设计;教学不止步于总结规律,而是在运用中升华;把数学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就是真正的高效,使之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学习课堂。当我们精心的设计教学,倾心于课堂,我们就能从简单的数学教学中延伸课堂的生命力,使之成为一种文化,成为教师创造力的展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教学,即先让学生观察、发现前三题的算式和答案,找出规律,再根据规律填出后两题的答案,学生应该不成问题。但如此教学,计算器的作用更多地是去验证后两题的答案是否与猜想一致,目标比较单一。而且,学生由于对自己刚才发现的规律深信不疑,往往缺乏再用计算器验证答案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用计算器算完了所有的题目发现,学生在反复通过计算器计算后,在汇报交流中形成矛盾冲突,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并随之产生疑问:计算器不同,屏幕上显示的位数不同,答案究竟是多少呢?用什么办法能找出结果来呢?这时,教师适时地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引导:可以从简单的数计算起,看看是否能发现什么规律?根据规律写出后面题目的答案,这样,学生不仅感受了从简单的情况开始探索数学规律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也深刻地体验到计算器不是万能的,有时使用计算器并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当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后,他们会更自信: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不能被计算器束缚。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推荐第9篇: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导报手抄报作品

类 别:

手抄报获奖作品 学 校:

五莲县槎河乡高阁庄小学 版

面设计:

陈卓见 黄重庆 尺 寸:

369x516 像素

班 级:

一年级(6)班

文字编辑: 陈卓见

大 小: 78KB(79551 Bytes)

指导老师: 侯文菊

美术编辑:

黄重庆 探索导报手抄报作品简介:本作品尺寸为369x516像素,由五莲县槎河乡高阁庄小学一年级(6)班陈卓见和黄重庆共同制作,手抄报版面设计过程在侯文菊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站推荐恭贺新禧手

抄报图片,历史故事手抄报:三国演义,三年级读书手抄报作品,书是人类的朋友手抄报图片,国庆手抄报内容_国旗的由来,创建卫生城市手抄报,环保天空手抄报_健康与植树,希望你喜欢。探索发现之

经过两天一夜在电脑前的辛苦奋战,顶着黑眼圈终于拿到了神雕内测的激活码,很幸运有木有,以发出最快最准确攻略为目标的楼主,首测是必须要进去一睹为快的,而攻略也必须是要第一时间发出来最吸人眼球的。

开服第一天的热闹盛况已经有不少帖子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这次将要介绍些新玩意儿——十大不能错过之名胜,来给大家先睹为快。

十大名胜介绍以及获得攻略。

开始介绍之前需要先说明一下,所谓名胜,其实就是游戏世界中一些漂亮、有趣、有故事的风景拿来提供给玩家去探索,而探索成功后也会得到一张卡片

作为纪念,收集这些卡片是游戏的乐趣之一。而且,名胜是必须真正的到达之后才可以获得的,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离得很近,所以,发现它们本身很容易。

但是想要接近的话就必须要想办法了,就像现实中的许多风景名胜一样,光在电视里看看是不够的,真正的驴友是一定要亲身到过才能算数的。经过xx的实际体验,很多名胜所在的地方都需要用轻功才能走近或者飞上去,否则就只能远远的望洋兴叹了。好,话不多说,接下来就是游戏奇景展览啦。

寒玉床

用北极终年冰封的陨石做成的石床,是王重阳送给林朝英的礼物,能辅助内功修炼的神器,一直存放在古墓里。说起这个寒玉床,这可是xx心中的第一个名胜哎,也是出于偶然,本着对终南山活死人墓的强烈好奇心,xx进游戏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古墓派去一探究竟,然后就发现了这张床……不愧是古墓派的明星家具,啧啧。

地点 古墓派

雷峰夕照

西湖十景之一,人尽皆知的一处旅游胜地,传说是吴越国王为了庆祝自己的妃子生了儿子,建造了这座塔。发现了寒玉床之后,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每一个未发现的名胜都会有一些线索性的文字介绍,给你各种明示暗示猜谜打趣,以挑动你的眼球,压迫你的神经为乐,看得出这个设置线索的人确实是个变态。不过雷峰夕照还是被我不费吹灰之力的找到了,哈哈。

地点 临安的雷峰塔二层

摩崖石刻

佛教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种建筑物。在四大佛教石窟中到处可见这种佛像。个人觉得这个比较容易找到,xx在雁门关抓宠物做师门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发现了,它在地图上设置也算巧妙,不过佛似乎是弥勒佛,长的有点太欢乐啦。

地点 雁门关北边的一块石壁上

弹指阁

是桃花岛上的一个亭子,黄药师以自己的一门绝学武功为其命名,叫做弹指阁。不愧是东邪,桃花岛的东西就是不好找啊,xx从线索上知道这座名胜是黄老邪闲得无聊在岛上玩的时候给一个漂亮的亭子起了个跟自己有关的名,于是屁颠的跑去桃花岛野外以为此次旅程轻松加愉快,结果是,xx在整座桃花岛兜兜转转了十来圈儿,最后靠着过人的眼力找到了这货。当xx看到它的时候终于明白它为什么叫“弹指阁”而不是叫“落英神剑阁”或者“碧海潮生阁”什么的了,尼玛黄老邪真是个变态有木有啊。具体为什么,容我卖个关子,有兴趣的到时候可以去游戏里一探究竟吧。

地点 桃花岛野外的亭子附近

情花坳

绝情谷里最出名的地方了,因为长满了情花所以看上去很美,而情花又是一种剧毒之花稍不留神碰上了便会终生受到折磨,情花在小说里是被赋予了寓意的,毫无疑问,情花坳是个绝对不能

错过的地方。但遗憾的很,xx没能激活这个名胜,至于原因,是因为xx的轻功还没有修炼到家,不能跳进情花丛里去,只能远远的看到它,看得见吃不到的感觉……不过话说回来,小说里不是说落到情花丛里的都要中毒咩,搞不好进去之后会中个情花毒之类的,抑或者是触发了个什么事件再来个梦境剧情也说不定。

地点 绝情谷中的情花丛

玉女峰顶

华山的玉女峰,属于华山三峰中的东峰,出了名的难以攀爬,山岗如削出的一面坡,高达数十丈,仅仅凿了几个足窝。这个玉女峰顶可谓是相当巧合了,当时xx只是想要去华山之巅找几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拍点照片留个纪念,想不到刚一踏上这片悬崖,就“唰”的一下点亮了名胜,而且还得了个称号——云中掠影。哈哈,这个称号真是大爱,xx玉树临风的潇洒背影被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了,xx经常顶着这个称号在临安招摇过

市,回头率很高有木有!

地点 华山之巅东面的山峰上。

断肠崖

小龙女在断肠崖的山壁上留下十六年之约,十六年后痴情杨过在这里跳崖自杀殉情。发生过这些事情的断肠崖绝对算得上十大名场景了。当然作为名场景,想要找到它也是不难的,我猜开发组也觉得它太有名了,玩家照相必选之地,怎么能藏起来呢,哈哈,果然不出我所料,到了绝情谷野外,在小地图上就能看到这座标志性建筑物的缩影,直奔目的地去,轻松加愉快哦。

地点 绝情谷野外北面的悬崖

终南草屋

杨过小龙女第一次离开古墓,练习玉女素心剑法的时候就暂住在这里,两人在这段时期可是真正开始产生情愫了哟。不过这里也疑似是尹志平对小龙女伸出罪恶之手的地方,你懂的。这里不太容易找到,茅屋倒是很容易就看到了,目标很大。茅屋顶上放了三坛酒,哎,

可怜的杨过,被NTR之后就开始酗酒度日了么……

地点 终南山的茅草屋

洗墨池

大文豪王羲之在这里练过字,勤奋到把一池清水都染成黑的了,故事真假且先不去追究,这名字跟它本身的故事结合起来还是挺有文艺青年范儿的。这个名胜感觉就是专门为那些喜欢在各个地图的边角上逛游的人以及专门去找名胜的人准备的,xx来到这边上时,已经有这种感觉,这里肯定有名堂,用轻功跳一跳,果不其然。不过还是想吐个槽,这池水在全真教的边上,教中弟子少说也得有个百来号人吧,虽说这池水有个这么儒雅的名字跟儒雅的传说,但实际上只是全真教用来排放生活用水的吧……黑色的,难以想象啊。

地点 终南山东面,水池子,比较隐蔽的地点

独孤旧居

剑魔独孤求败住的地方,养有雕兄

一枚,后来杨过无意中闯入,在这里获得神器玄铁剑后,每天在这里和雕兄切磋,武功大有增进。xx表示我也想去这里得到这种奇遇啊喂,雕兄乃不能这样,看杨过长得帅就教他绝世武功,你看看xx每天都在剑冢转一圈儿什么的,难道你都不为所动么……

地点 独孤剑冢南面的屋子

综述 十大不可错过之名胜终于完结了,码了这茫茫多的字,顺带了不少xx的吐槽,总的来说,游戏很漂亮,名胜的设置也满巧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耳熟能详的名胜稍加努力就能够得到,喜欢探索的玩家则可以略微感受到被虐的乐趣以及虐完之后的巨大爽快感。每个人玩游戏的目的都不同,每天看着人们在世界频道喊着各种任务,忙碌之余,放下手头的日常,背起行囊,独自去神雕世界中旅行,也是别样的游戏人生。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乘法分配律

目的要求: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规律,体会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育难点: 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体会探索的乐趣,从而乐于探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5×4= 125×8 = 25×9×4= 18×25×4=

125×16= 75+25= 89×100= 268×56+256×44= 要求学生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简算过程;最后一题,学生不会,师快速口算结果,形成悬念。

2、谈话导入

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能否发现乘法还有没有其它规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这是工人师傅,为立新幼儿园厨房的某一墙面镶嵌的瓷砖。

引导:

先估算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验证估算的结果。

回报验证的方法和结果。

比较算式及结果的异同。

2、师举例让学生验证是不是也有其特征。×25和40×25+4×25)

3、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计算后,观察比较:

师提问:这两个算式的左边、右边有什么共同特点?每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两边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能回答:

两个算式 :左边都是三个数,并且是两个数先加,再和另一个数相成;

右边都是两边相乘,中间相加,并且都乘以同一个乘数。 每个算式 :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是这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结果:左右两边的结果相同

4、学生举例验证。举例后交流,注意:举例是否符合要求;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5、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c = a×c + b×c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寻找简算原因: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能否简便,比较上面两个算式,看哪边的计算简便,为什么?

7、试一试

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25 34×72+34×28

三、课堂总结

谈收获。这节课,通过探索你发现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计算简便?比较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的异同

四、练一练

1、判断

×25 =20 ×4 + 4

35×=35×2×20

×125 = 80×125 + 4×125

2、填一填

×6=□×6+ □ ×6 8×=8× □ +8×□

7×48+7×52=□× 25× =□× □+□×□

五、思考、讨论:

68×101= 98×99 + 98 = 189×98 - 89×98=

板书:

探索与发现

——乘法分配律

×9

6×9 + 4×9

= 10×9

= 54 + 36

= 90

= 9

×9 = 6×9 + 4×9

学生举例:

字母表示:×c = a×c + b ×c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探索与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目的要求: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规律,体会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育难点: 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体会探索的乐趣,从而乐于探索。

教学思路:

本活动的探索过程与上节课基本相同,也是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

本课首先出示口算题,为新授作准备,最后一题,形成悬念,激发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出示情景图后,先让学生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使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也是对前面所学估算的巩固和应用,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估算的结果,学生通过验证过程,从中发现不同的方法可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不同的数据呢?接着再师生举例验证。验证时,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学生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示的方法。

练习题的设计:

试一试、练一练这两题是基本练习,目的是为了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拓展题

是内容的加深,也是下节课研究的内容。以书本练习为主,尽量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

—读《跟着炒年糕的人体去旅行》有感

读了《跟着炒年糕的人体去旅行》这本书后,我感叹万千。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既普通又神奇的小动物,它们自由自在的生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它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奇妙而有趣的故事……

我跟着书中的彭博士环游了人体,原来我们的身体从头到脚都藏着千奇百怪的秘密。

例如:头发为什么会不断地长长?鼻子里为什么会有鼻屎?人为什么会放屁?睡觉时为什么会做梦?……

读完了之后,我明白了:“哈哈!很久很久以前,人的身上全都是毛,但是经过进化,人身上的毛大部分都退化了。仍有部分毛发,保留着自己的功能。比如头发保护着头皮,所以头发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呼吸时吸进鼻子里的空气中有灰尘,他和鼻腔里的粘液混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大家都觉得恶心的东西‘鼻屎’。还有经常让人们情不自禁发出尴尬的声响,也没什么大不了,其实它就是大肠吸收水分发出的声音。是自然的生理反应。”

通过彭博士图文并茂的解说,让我感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生物的身

体会像人体那样神奇,富有奇妙的生命。我们人类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生命。同时,我们会经历生老病死,所以活着才异常珍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天,认真努力的生活。

如果,你有兴趣,就一起跟着炒年糕来一次愉快的身体旅行吧!探索与发现论文

徐州工程学院 15旅管3徐晶晶 20161507321

探索与发现之时空穿越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人类在空间与时间上获得的自由度是很不相同的。我们可以沿空间各方向自由地运动,却无法随意地驾驭时间。时间就像一条漫漫长河,世间万物仿佛是河里的漂浮物,只能随波逐流。我们知道,在牛顿的时空观里,时间虽是空间各分量的函数,但是它与参照系的运动无关,不受参照系运动的影响,即所谓“绝对时间”。很明显,在这样的绝对时空观里,时间旅行不具有理论基础,它的存在只是一种

幻想。

但是狭义相对论的提出,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产生了一次重大变革。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还是作为参照系与空间的3维正交的另外1维,而与参照系的运动密切有关。时间不再是绝对的概念,这已经被物理实验所证实。但是,由此却产生了认为在运动的参照系中时间的流逝会变慢——这个著名的时间延缓效应的误解,将狭义相对论的这种新结果,误认为给时间旅行开启了一种具有理论依据的可能性。

在狭义相对论诞生10年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不仅如狭义相对论中一样与参照系的选择密切相关,而且还有赖于物质的分布与运动。由此产生的一个不同于狭义相对论的重要结果是:它表明时空在某种意义上就会像流体一样,在引力的作用下,受到运动物质的拖曳,而弯曲、改变。我们的“未来”还会受到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的影响。在

不同时刻、不同地点,“未来”有可能指向不同的方向,这是一个奇妙的结果。

广义相对论的“三大验证”(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光子在引力场中的频率红移和偏折)等事实已经证实: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在非惯性牵引运动系之间,相应的时空的确会产生相应的弯曲特性。xx年10月,由各国科学家和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观察了绕地球旋转的两颗卫星后,首次发现了地球自转时拖曳周围时空、“地球在旋转时确实在拖曳时空,离地球越近,扭曲的幅度就越大”,从而得到了地球引力引起时空的弯曲特性的直接证据。

时空旅行的实质是穿越四维空间。物理学一直在思考“时光隧道”是否存在于自然规律中。霍金指出,要进入未来可以透过虫洞通道。虫洞是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预测的连接时空中两个不同地点的假想“隧道”或捷径,负能量将时间和空间拖入一条隧道入口,并在另一个宇宙出现。虫洞无处不在,只是因为太

小,肉眼看不到罢了。

任何物质都不是平整无暇和实心的,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上面都存在小孔和裂缝,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原理,同样适用于时间。即便是像台球一样的东西,上面也有裂缝、褶皱或空洞。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第四维。时间也存在许多微小的裂缝、褶皱和空洞。在最小的刻度下——比分子甚至原子都小,来到一

个称为量子泡沫的地方,这是虫洞存在之处。

时空中的微小隧道或捷径不停地在这个量子世界中形成、消失和重新形成。它们可以连接两个隔离的空间以及两个不同的时间。不幸的是,这种时光隧道非常狭小,即使发现了它们,我们也不能从这个缝隙穿过——可这正是“虫洞时间机器”前进方向。霍金认为,有一天捕捉到一个虫洞,将它无限放大,能让人甚至飞船进入。如果拥有足够的能量和先进的技术,甚至能在太空中建

造一个巨型虫洞。

据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5月8日报道,霍金确定了可以进行时空旅行的方式。他在英国《每日邮报》上发表文章称,时光之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人类可以打开回到过去的大门和通向未来的捷径。霍金在文章中提出了三种理论上可行的时空旅行方式。

为了实现时光旅行,霍金首先建议人们接纳时间作为第四维的观念。他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人们驾驶汽车时,向前直行和向后倒车是第一维,向左或向右转弯是第二维,在山路上爬坡和下坡是第三维,那么时间就是第四维。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在第四维前行或后退的路径呢?

方法一:虫洞:在科幻电影中,奇形怪状的时间机器借助巨大的能量打开一条穿越时光的隧道,时光旅行者勇敢地走进隧道,去无法确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冒险„„霍金表示,现实的操作可能并非如此,但这种想法其实并不疯狂。

对于物理学家来说,时光隧道也许就是虫洞。霍金说,虫洞就在我们周围,只是小到肉眼无法看见。宇宙万物都会出现小孔或裂缝,这种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时间。时间也有细微的裂缝和空隙,比分子、原子还要小的空隙被称作“量子泡沫”,而虫洞就存在于“量子泡沫”中。有朝一日,人类也许能够捕获某一个虫洞,将它放大到足以使人类甚至宇宙飞船从中穿过。但霍金警告说,不要利用时间机器回到过去,因为这将导致违反基本的因果论。

方法二:黑洞:霍金在文章中说,时间就像是一条河流,在不同的地段会有不同的流速,而这正是实现通往未来之旅的关键。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时间在有些地方会过得更慢,而在另一些地方会过得更快。当飞船在太空中加速时,对飞船的宇航员来说,时间的流逝速度会有所放慢。比整个银河系还要重的超大黑洞可以更为明显地降低时间流逝的速度。霍金说,这种超大黑洞就像

是一部天然的时间机器。如果一艘宇宙飞船进入超大黑洞,并按照地球指挥中心的要求完成了16分钟绕轨道一周的飞行,而对于宇航员来说,时间只过去了8分钟。如果他们在超大黑洞内执行5年任务,返回地球时会发现已过去了10年。这种时光旅行方式的问题在于,接近超大黑洞的危险太大。

方法三: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霍金指出,另一种方法是设法达到比避免被黑洞吸入所需速度更快的速度。如果能够建造出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那么宇宙飞船必然会因为不能违反光速最快的法则,而致使舱内的时间放慢。宇航员以这种方式飞行一个星期,地球上的时间就过去了100年,从而实现通往未来

之旅。

十多年前,霍金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时间旅行是可能的,为什么在我们周围至今尚未充斥着来自未来世界的时间旅行者呢?这个问题的潜台词

是:时间旅行者没有来到我们周围,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时间旅行在整个时间长河中——也就是永远——都没有实现过。当然,霍金并没有把这样的问题当作是对时间机器的一个认真的理论诘难。不过,他的这个问题还是引起了一些物理学家的思考,并且他们找到了一种可能的回答:即我们目前所知的有可能实现时间旅行的理论模型,有一个很可能具有普适性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不允许时间旅行者回到时间机器存在之前的年代。因此,假如公元2500年有人建造出了时间机器,那么时间旅行者只能访问公元2500年之后的年代,他们永远无法来到我们周围,更无法像一些科幻小说描绘的那样,回到史前时代去捕捉恐龙——那些历史已经或将要无可挽回地被时间长河所吞没,就像美国物理学家格林所说的:在时间机器建造成功之前的每一个年代,都将成为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无法触及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时间旅行是

可能的话,早一天建造出时间机器就是多拯救一天历史。探索与发现三

课题 学习目 标

探索与发现 三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分析 难点分析 资料链接

课 型

新授课

学 具

课时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课本《阅读与思考》

学习流程

导学评价 激发学习兴趣

导 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谁来说一说, 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今天我们在一起去探索,寻找新的发现。

预习板 块

复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导 学 板 块

动手操作,按要求摆学具 每行摆 5 个红圆片,3 个白圆片,摆了 2 行,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得出以下两种解法: ×2 或 5×2+3×2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说明这 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 师:算式,看看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 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

~ 26 ~

那怎么办?好, 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 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 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 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 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 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在探究乘法分配 律的过程中,让 学生经历了一次 严密的科学发现 过程:猜想—— 验证——结论。 为学生的可持续 学习奠定了基 础。 】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定律吗? 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 代表爸爸、b 代表妈妈、×代表爱、c 代表我。即: ×c=a×c+b×c 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

~ 27 ~

爸爱我,妈妈也爱我。 或 c×(a+b)=c×a+c×b,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接下

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 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 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 什么呢? 合 作 探 究 展 示 点 拨 练习拓 展 小组内计算并总结 ×25 36× 40×25+8×25 36×100+36×50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 配律” 如果老师用 a、c 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 b、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c=a×c+b×c 小组讨论总结。

~ 28 ~

类型一:

先自己做,然后

×25 125×

36×

组内、组间讨论 24× 86× 15× 部分难题。 类型二: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

78× 102 69× 102 56× 101 52× 102 125× 81 25× 41 类型四:

31× 99 42× 9 29× 99 85× 98 125× 79 25× 39 类型五:

83+83×99 56+56×99 99×99+99 第 周

组长签字: 反思

~ 29 ~

推荐第10篇:《探索与发现》观后感

《探索与发现》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索与发现》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观看了《探索与发现》节目,节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奇迹。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奇的是恒山上的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庙宇。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修缮。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唐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经历千年依然几近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向我们以及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我想我们在感慨之余,多少也应该有所思考。思考为什么在1400多年前建筑的庙宇在风吹雨打、烈日骄阳,甚至山崩地裂中依旧能够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筑却脆弱到经不起一丝考验?不是今天的技术比不上魏朝,我想,或许是因为面对今天的喧嚣,我们太多地关注背后的东西,却独独忽略了眼前的责任。或许我们在研究古人的建筑方法,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伟大的文化骄傲之余,也应该继承他们朴素、纯净、认真、踏实的心态。

悬空寺集自然美和人工美为一体,又将美学、力学和宗教融合为一处,不愧于东方瑰宝的美称。诚若明代诗人王湛初游悬空寺发出的感慨万分的诗句:“谁凿高山石?凌虚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设云中。”

第11篇: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工作总结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强调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主要是让了解学生身边的生活或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课题,引导学生亲手实验,了解身边科学现象的科学道理;用家庭生活中的事例,揭示生活事例中的科学道理;用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揭示其中的数学规律;利用环境问题,探究环境与人的关系;通过学生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创新技法方面,提高了创新能力。

二、探究教材扩展学生知识面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探索的过程,使学生既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又能对实验内容较容易地上手实验,每课内容根据序言、探索主题、探索活动、探索发现、探索延伸、等几个过程,在探究问题时按照:认真观察事物——明确探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实验规律——应用实验规律下教学。

1、利用序言部分,概括课题的概貌,引出本课研究的内容,说明研究此问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此课内容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此课内容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部分,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明确研究方向。“探索活动”此部分是学生实验活动的主体,依据实验活动过程,探索活动内容又分 活动准备、活动设计、活动过程、安全提示等几个环节。其中“活动准备”是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文字和器具的准备、学生人员和心理活动的准备。“活动设计”应包含在准备工作中,教材为了训练学生的活动之前的设计能力,特将活动设计单独列出,其用意是提高个体学生对活动的计划性,学习活动过程所用方法,帮助学生完善实验前的计划,培养学生的筹划能力。“活动过程”是学生在对实验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基础上,动手进行实验。根据活动设计进行实验程序和步骤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实验过程,同时,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活动过程的逻辑性。

3、“探索发现”根据需要,或设计 “实验过程回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中关键的内容;或设计“实验结论”内容,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实验内容中的结论和规律;或设计“实验过程反思”内容,引导学生针对探索过程进行针对性的反思,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活动的理性升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索态度。通过经常性的反思活动,进一步完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素质结构。

4、探索延伸部分是为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内容是应用本课实验所揭示的结论或规律研究生活中的实例,学生采用我的联想、我的设计、我的研究、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研究,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动手要为动脑服务,以活动课教材或科技制作类教材为内容,重视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培养,重视科学技能的训练,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第12篇:小学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1.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以“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为内容的制作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使他们体验科学实验是探寻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意义。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3.初步了解长竿好顶的道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在探寻知识、验证知识上的重要作用。实验三的道理是全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是纸棒的制作及实验操作,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认为高比矮的棒要难顶。对于 “问题”可以让学生发表意见,这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② 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自行设计视频课件,使教学效果更明显更具有趣味性。

教师提前准备一套纸棒,也可制作一个 1米多长的纸棒供课上演示。老师也要进行一些练习。

③ 进行实验的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是制作实验器材。有两点要注意:其一是报纸的剪裁,要用大张整版报纸。其二是注意提示:纸捧搓卷得要紧些,根纸棒粗细要基本一样。教育学生要多动脑筋,不要着急。

搓纸棒的要领是先从纸边上折叠三折,再卷起搓成,再用胶水粘好纸边。 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推广学生中搓纸棒的好的技法。 第二步是实验前的练习。

为了做好实验,请按图进行用手指顶纸棒的练习,要多练习几次。 第三步是正式进行实验 共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顶长纸棒实验,小组内可以由3---4个同学进行实验,记录平均时间。也可以其它方法进行。

实验二,顶短纸棒实验,应注意与实验一形式要一致,人员也要一致。 在此基础上组织同学讨论思考题,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

实验三,长纸棒倾倒实验,可以根据小组人员情况多做几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体验。

最后要花一些时间采用适当方法解决好“讨论题”,这是本课重点内容。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实验的结论: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保持纸棒的平衡动作,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

第三段是学生的体会。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谈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在本课实验所得到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 即:“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这里除了物理知识外,也渗透一定生活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如太长过重的竿,人拿着都困难,怎么顶?……。

2.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主要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以提高学习兴趣。

2.有趣的“毛细管”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毛细管”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严谨踏实学习和探索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能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毛细管作用方面的知识。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有细微管道的物体可以使水自动向上移动。2.物体中管道的粗细与水上升的关系。 3.生活中的毛细管的作用。

三、指导策略 1.本课有四个实验,

实验一:面巾纸的细小的纤维之间有极细的管道,能使水上升。 实验二:粗、中、细三种吸管,最细的吸管红色水上升的高。从“小知识”栏目中,知道什么叫做“毛细管”。

实验三:植物(芹菜)的茎依靠茎中的毛细管吸收水分和养料。 实验四:“四瓣简易花”放在水中,能慢慢地向外开放。是因为打印纸的纤维间有极细的毛细管道。遇水后,水沿着毛细管道向四周扩散,促使纸花“开花”。

这几个实验学生都能亲自操作,每个实验都需认真仔细观察与分析。建议以这四个实验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并从中学到科学知识。

2.“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会观察才会创造。”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

3.实验一中的④,请老师要组织好学生自备器材的实验,用已掌握的知识,先猜想后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这也是探索知识的一种方法。

4.“探索延伸”栏目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拓展一下,说说周边事物的毛细管作用广泛存在。

3.标准化的研究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标准化的研究”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事物的关心及探究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学习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3.使学生初步了解标准化方面的有关知识。体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掌握标准化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关于标准化 “规格”的理解更较为困难些,教师要认真做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主要是通过插图与导言使学生初步理解标准化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标准化问题对学生是生疏的事物,如何带领学生进入这个学习领域,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课题:探索“标准化的内容”,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铅笔:2H、1H、HB、1B、2B、3B……等型号, 不同品牌的味精袋、A4和B5纸等, 一把50cm长直尺, 实验三的有关器材。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标准化内容,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观察、分折,进行探讨: 实验一

是研究产品的质量标准。

重点引导学生实验研究铅笔标准化内容之一,质量标准即铅笔的浓度。 然后通过味精含谷氨酸钠所占的百分比,进一步理解产品质量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实验二

是研究产品的规格标准。

通过对A4纸和B5纸的研究实验让学生感知产品规格标准。进一步用两种教材的页面大小及版权页所标识的内容体会产品的规格标准意义和作用。

实验三

是研究产品的通用性标准。

通过对用三个同一规挌螺母做旋紧实验。让学生感知产品的通用性标准。认真安排好“思考问题”的讨论,理解产品的通用性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四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

二、

三、四段内容对实验的结论进行的表述。

教师可以用启发式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实用事例。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注意标准化内容还很多,本课只是比较简单的向学生作一基本介绍。

四、背景资料

1.关于“探索延伸”的问题的答案: 反映了非标准化带来的不方便等问题。 一般从两方面思考。

一是有标准化要求,但执行者不按要求去办,尤其是当前质量标准执行的欠缺问题,更为突出。

二是还没有制定标准化的要求,需要完善。鞋的问题主要是前者。 2.关于标准化的概念: 提供以下三种参考答案

(1)“标准化”的含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标准化法)

(2)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叫做标准化。

(3)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3.标准化是我国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生产上技术上实现集中统

一、协调和互换的保证,是组织和管理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实行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标准化的重要作用

(1)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各种科学管理制度的形式,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 (2)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 (3)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前提条件。

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才能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使生产得以正常运行。

(4)标准化是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推动力。

标准化应用于科学研究,可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应用于产品设计,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应用于生产,可使生产在科学的和有秩序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于管理,可促进统

一、协调、提高效率等。

(5)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6)标准化是保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力武器。

(7)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社会的利益。 (8)经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

(9)在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10)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有重大的作用。

4.一纸托“千斤”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一纸托千斤”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形变的思考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纸的变形与强度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力学和建筑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有两个:

1.实验一:单张纸承重①②③动手实验活动。2.实验二:圆筒空心纸管,变形的承重实验。

三、指导策略

1.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一中的三个小实验,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纸承受的重量与它的形状有关系”的初步结论。

2.指导学生精心制作圆筒空心纸管,从卷纸管、剪裁纸管、粘牢纸管、用纸裹纸管、到承重实验,每个环节都要求认真制作,逐步改变“物件的结构”,体验“改变物体的形状就能改变它的承重能力”。

3.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各组的“构件”进行承重计量,看哪些承重量最大。4.请优胜组总结成功经验,以共同提高动手能力。并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想出改形状,使纸承受更多重物的办法。

例如:用几张纸叠成宽约8厘米的纸条,再用胶水粘在一起,盘成一个圆墩,如图“”状,一人单足踏上,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5.课后还可以搞一个社会调查,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周围的学校、街道、住宅、工厂、商店、车站等,有哪些地方用上了变了形状的钢铁或铝合金构件,要仔细观察,并且记录下来。

6.课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小组成员研讨并制作“纸桥”模型,组织学生进行纸桥结构、承重等方面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5.空气的压力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空气的压力”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空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以及了解空气压力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引言部分建议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手上放一本书,会有什么感觉?由此进入课题研究。

关于题图是通过挑报纸证明空气有压力的实验,把直尺放在桌上,让直尺的三分之一伸出桌面。再把报纸平盖在直尺上。在伸出的直尺上施力,挑起报纸,设法让报纸飞起来。施力的时候,不要太用力,否则容易损坏物品。可以在适当时候,演示给学生。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空气的压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教师要收集相关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 ②教师课前要为各小组配备以下活动器材:

③不漏气的厚塑料袋1个、广口塑料瓶1个、橡皮筋圈2个、塑料吸盘衣钩1个。

实验一和实验三实验装臵各一套。 ④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多种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概括的方法研究“空气的压力”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证明“空气的压力”。教学活动中可以请学生代表到前面参与实验,在教师指导下演示给大家看,并让学生说出实验结论。

课文中的提示“注射器的活塞两端都有空气”这一点很重要,要反复强化。 实验二

是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证明“空气的压力”,并让学生亲自体验 空气有压力。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实验三

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证明空气压力的方向。

该项实验有一是难度,教师在课前也要多进行些练习,掌握实验要领,课上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实验四

是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证明空气压力的方向。并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来至四面八方的空气压力。

该项实验不易组织,教师要下些功夫做好安排,才能有满意的实验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第二段内容是第一个实验结论:空气有压力。第三段是第二个实验结论,空气的压力在四面八方都是存在的。这些内容,教学中最好先让学生归钠概括后,并在小组内总结出结论再看课文。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做好演示实验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如果课上实验失败,就会达不到实验目的,而出现相反效果。

四、背景资料

1.空气的压力广泛存在,我们身体内部也有压力,但由于身体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空气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又相互抵消,因此我们不易感觉。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压力的存在及其应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

2.大气圈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人类就居住在这层大气的底部。 大气圈里的空气虽然看不见,但质量大得惊人。据科学家估算,整个地球周围有5000多亿吨重的空气。住在地球上的人,如果没有人体内向外的压力,会被压得粉身碎骨。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质量的十分之九都集中在近地面的16千米以内的大气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就越稀薄。

3.马德堡半球实验

早时,先人们以为空气没有重量,不会产生压力。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存在压力。

为了证实大气压力的存在,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学者奥托〃冯〃葛利克做了一个震动世界的实验。他做了两个铜质的空心半球,直径都是37厘米,能够互相吻合。为了防止漏气,又在两半球的吻合处加上浸透蜡和松节油的皮圈,并在一个半球上装了活栓,通过活栓抽掉球里的空气。实验时用抽气机把球内空气抽出,然后用两队马往相反的方向各拉一个半球,结果八对马也拉得十分吃力,没有把它们拉开,再用劲拉,才把两个半球拉开。

但是只要把活栓转动——下,使空气流进球里,就能毫不费力地把两个半球分开。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生动地告诉人们,大气压强不但存在,而且大得惊人。

4.1971年6月,苏联载人航天器“联盟号”返回以后,打开舱门发现三名穿着普通衣服的宇航员都死了,他们的面部没有表现出任何痛苦的表情。经过调查,原来“联盟号”返回前,有一个密封插头在座舱与轨道分离时漏了气,舱内空气猛然从那里泄了出去,座舱里人工建立的大气压猛然减低,因“爆炸性失压”使三位宇航员牺牲了。

人类要飞出地球,首先要克服失掉大气压的难题。人体内的水分、气体都保持着一定的压力,和大气压相平衡,例如,体内有血压,血压高就会生病。一旦外界失压,人体内的压力过高,气体马上膨胀,体内空腔扩张,像升入高空的气球爆破一样。接着就是大量的水分变成了蒸汽,皮下形成大量水汽,把皮肤胀得鼓鼓的。幸亏另外三位宇航员很快返回了大气层,舱内又有了大气压,否则,不幸者将是惨不忍睹的。

6.哪个滑梯快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两种不同滑梯哪一个下滑快?”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对不同曲线运动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科学实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方面的科学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活动,达到对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提高和训练。 3.通过学习活动,了解曲线运动方面的简单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制作实验,体验到曲线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和有趣的现象,知道这些现象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通过对曲线的研究,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曲线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对两架滑梯的高度及长度把握上要严格和细致,尽量减少制作过程中的误差,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教师要根据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3.学生对于普通滑梯比较熟悉,但对于曲线结构的滑梯并不熟悉,另外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像**房顶的曲线不陌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见到的曲线来引导学生,学生在课前也可以对生活中的曲线物体进行搜集整理,积累知识。

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1.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减少两架滑梯的误差,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2.实验过程中要选用一些比较光滑的物品,滑梯表面也要保证光滑、平整,释放物品动作要轻些,尽量做到两手同时释放重物。

3.这一课主体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调整试验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并且通过实验让学生推翻已有的“直线距离短物体下滑快”的固有经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探索延伸部分是要让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四、背景资料

实验中的这架弯滑梯,它的滑面是根据旋轮线来做的。我们知道,小朋友能沿着滑梯自由下滑,是由于受了重力的作用,也就是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滑速度的快慢,决定于在下滑方向上重力分力的大小。按着旋轮线下滑可以得到最大的分力,也就是得到最大的速度。因此,滑旋轮线滑梯的总是先到底。

在我国古建筑中,有一种“大屋顶”的房子。北京故宫的房子,差不多都是大屋顶。从侧面看,这种房子的屋顶不是三角形,而是两条曲线,房檐还高高地往上翘起来。大屋顶上的曲线也是旋轮线。旋轮线是最速降线,把房顶修成旋轮线,可以让降落在房顶上的雨水,以最快的速度流走,这对保护房屋是很有利的。

把大屋顶修成旋轮线,还有一个重要的平衡作用。大屋顶比较重,支撑房顶重量的,主要是下面的八根大柱子,这种建筑,柱子一般都修在墙里,位臵靠外,房顶不仅给柱子一个垂直向下的压力,还给柱子一个向外的推力,这个向外的推力,对柱子的直立稳定性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把房顶修成旋轮线形,再把房檐修的翘起来,房檐就会给柱子一个向里的推力。大屋顶是巧用旋轮线的典范,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干。

7.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

一、目的要求

1.通过“鱼缸里水能自动流出来吗”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科学求证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并提高归纳概括能力。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虹吸现象的存在,并能初步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情况下才能发生“虹吸现象”。 教学难点是提高归纳概括能力,顺畅地推导出实验结论。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看图引出生活中的话题,读文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鱼缸里的水自动流出的研究”,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采取设疑办法进行引导。如:“什么情况水能自动流出来呢?”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小塑料水盆1个、透明塑料管1根、水杯1个。 教师要注意收集有关虹吸现象的各种信息。 制作配合教学的课件。 注意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水自动排出的方法,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实验与观察,证明水不会自动排出的。 教学中抓住“水不会自动往高处流的”这个关键点。

要学生明白哪一段塑料管中水是往高处流的,这点很重要。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明白这个实验的研究方向,如果有办法让水流过这一段,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

实验二

是通过管中保留部分空气的实验,研究水自动排出的问题。

要抓住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一教学关键点,并引导研究它的道理,关于道理的描述,可让学生按小组自行总结,教师适当点拨,不追求必须完美的答案。

实验三

是通过管中不留一点空气的实验,研究水自动排出的问题。

实验前教师可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提出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质疑。让学生在争论中想办法进入实验三。实验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往塑料管中注满水的方法。 实验四

是实验的进一步深化,抬高出水口,达到缸中水面同等高度时水不再流出。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体会水自动流出的又一条件。

可让学生按小组自行总结,教师适当点拨,并提示学生要先讲你看到的现象,再解释你的想法。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导出“虹吸现象”。 第二部分内容实验的结论: “虹吸现象”必须达到三点要求 ① 开始排水前,塑料管里要注满了水。 ② 塑料管的进水口要完全浸在水中。 ③ 塑料管的出水口要低于鱼缸里的水面。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步归纳总结出这三点结论。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四、背景资料

1.中国古代虹吸原理的应用:

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称“注子”、“偏提”、“渴鸟”或“过山龙”。

2.虹吸管的应用在我国始于汉代,在有电力灌溉设备之前,它与龙骨水车为我国古代两种主要灌溉器械。对于用来灌溉的大型虹吸管来说,我们的祖先还巧妙地采用下述灌水排气法产生虹吸。

在虹吸管的最高部位设臵如图所示的装臵,乙、丙两口连人虹吸管。使用时,先关闭乙、丙两处阀门,从甲口处灌水,到该装臵中灌满水后,封闭甲口(不能漏气),然后打开乙、丙两处阀门,借助灌水排气法使虹吸管工作。

3.虹吸现象的实际应用:

昆明市建造了长达97.72千米的倒虹吸工程,在线路中有四个口径达2.2米的大型虹吸管道,其中岔河倒虹吸工程使用钢材处9000吨。长度达9192.5米。

8.数三角形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数三角形”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找规律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利用“分解图形”及“综合判断”的方法,研究数三角形的规律。2.在找规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三、指导策略 1.指导学生学会“分解图形”的方法,以右图为例: 第一步:画出1个最大的三角形; 第二步:画出2个中三角形; 第三步:画出3个小三角形。

它有1个大三角形,2个中三角形,3个小三角形组成,共有6个不同的三角形。

它的规律是1+2+3=6(个)

2.由此导出数三角形的规律,则:三角形总个数=1+2+3+…+N。3.建议老师自制学生爱看的课件,或用透明胶片制成复合式幻灯片。请老师在形式和方法上多动脑筋,以利于活动顺利进行。

4.“探索延伸”栏目中,答案是: AB是三角形ACB和三角形ADB的共用边。 上图三角形ACB,共含有不同的三角形: 1+2+3+4+5=15(个)

下图三角形ADB,共含有不同的三角形: 1+2+3+4+5=15(个)

上图中共含有15+15=30(个)不同的三角形。 所运用的规律是:1+2+3+…+N。

9.记忆力训练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提高记忆力”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提高记忆力方法的学习研究兴趣,探讨提高记忆力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科学记忆方法的乐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正确使用记忆方法的能力。

3.通过探讨与体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提高记忆力方法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探讨提高记忆力方法的过程为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的难点是掌握提高记忆力方法的活动。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主要是通过提出提高记忆力问题的意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提高记忆力”方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从“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这一重要的科学观点,导入新课。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结合教学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对记忆方法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提高记忆力方法,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对分类记忆方法的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认识分类记忆的方法。

关键要注意实验的程序,严肃认真实验,才有效果。 教师也可用视频课件进行全班共同实验,往往效果会更好。 实验二

是对多通道记忆方法的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认识多通道记忆的方法。

此项实验的组织工作十分重要,如果是小班教学完全可以全班统一进行。一定要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实验三

是对口诀记忆方法的研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认识口诀记忆的方法。

此项实验是全班统一的教学活动。如果课堂时间较紧,可以只背部分内容进行研究。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以教师讲解为好,可以再介绍几种方法,使学生明白记忆方法很多,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忆。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由两组内容组成:

一是介绍一种谐音记忆方法,可让学生体验一下。二是又介绍了三种记忆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单介绍。 2.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教材中介绍的科学记忆方法仅是学生便于理解的点滴方法,实际提高记忆力方法据统计有百种之多,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应用的原则:

一是要选择那些适合个人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要为我所用,不要生搬硬套,否则会事与愿违。

四、背景资料 2.记忆方法六种二说 (1)明确近期记忆目标 (2)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3)利用直观形象进行记忆 (4)联想法记忆 (5)分类记忆法 (6)形象记忆法

3.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

4.编口诀的方法可以根据情况加以运用。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口诀很不容易编,记忆的对象又并不常用或都很简单,用其他方法记忆很方便,那就用别的方法。否则为了编口诀就花去很多时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10.生日“魔术”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有趣的“生日魔术”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独立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掌握“生日魔术”的“玩”法。

2.通过积极思考与分析,懂得这个“魔术”是数学游戏,是有科学道理的,它是数学的“逆运算”

三、指导策略

1.“生日魔术”游戏,“变”的准的关键有三点: (1)让同学们掌握计算的顺序。

(2)计算后的结果,除以20的商是生日,余数是月份。

(3)计算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无论哪一过程若计算结果失误,这个“魔术”就演“砸”了。

2.通过逐步推导,让学生知道: (1)它不是魔术,也不是迷信。

(2)这个“魔术”是数学游戏,是有科学道理的。它是数学的“逆算法”。 3.“探索延伸”:

7进制的数学游戏,通过揭秘让学生知道是特定条件下的加法速算法。

11.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

一、目的要求

1.通过“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的实验与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磁铁的磁性隔着金属材料——铁受到明显的影响,而隔着非金属材料受到的影响不明显的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体会“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

教学难点是每个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对于四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指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动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按图组装的实验装臵,各种薄片状小物品。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到影响的程度,并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研究磁铁隔着非金属材料,如布片、塑料片等物品磁性是否受影响的问题。

首先要指导学生熟悉实验装臵,明确实验操作方法。可以教师演示、学生表演等方法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实验操作方法以后,再开始进行以下三项实验。也可以课前对各小组组长进行培训,使课上各组实验活动取得满意效果。

其次要提醒学生要小心操作,才可以使实验成功。

在“思考问题”栏目内有意提醒学生用“受到影响程度不明显”来表述,不用“没有影响”来表述,这样更科学。

实验二

是研究磁铁隔着金属材料,如铝片、铜片等物品磁性是否受影响的问题。 提醒学生掌握验证方法,判定磁性是不是受到影响。 实验三

是研究磁铁隔着金属材料---铁片,磁性是否受影响的问题。 这个实验特别要强调铁片不要碰到磁铁和曲别针。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分别是三个实验的回顾与实验的结论。 教学活动时,可以用小组讨论方法,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工作。 (5)探索延伸 2.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12.缩减发明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对小发明技法之一缩减法为内容的实验研究活动,激起 学生对小发明活动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通过实验和探讨活动,体验小发明技法缩减法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创新技能。

3.初步了解小发明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解小发明的科学方法。 教学的难点是小发明方案的设计活动。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领学生研究图中每一件物品的 “昨天与今天”,从而让学生感知缩减发明法的内涵。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缩减发明技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活动设计:

本节课是通过研究身边许多缩一缩或者减一减而发明的新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实践缩减发明法的一次发明研究活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研究活动 实验一

是分析事例,探索“缩减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

教材通过四组事例让学生在研究思考中体会“缩减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 教学中让学生逐步感悟什么是缩减发明技法。不要让学生疏理概念,让他们有所体会,能大致理解什么是缩减法就可以了。缩减法可以形象的称为“减一减”的方法。

教学中最好能展示实物,讲解新物品的特点,功能的变化。这是问题的关键。

实验二

是尝试缩减发明技法,找出发明的新物品的实践活动。

是小发明活动的具体操作,每一项都做了提示性引导,首先让学生对提示性引导有较好的理解再往下深入。这些都属于定向发明, 要让学生多方位去思考,有意的引导学生实施扩散思维。采用讨论形式其效果更好。学生既可以用现有己知物品做为答案,又可以说出想象中的物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缩减发明技法的规律。

实验三

是自主发明的尝试。

组织活动时可以渗透从我们的需要出发来思考发明物品的方向,仍然是定向发明。

教师要注意所有的探讨都是“纸上谈兵”,不进行实际操作。关键是体验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是活动的回顾与总结,给出结论----缩减发明技法的规律。 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或启发式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创造性活动中,提醒学生,不要对其他同学的想法提反对意见, 只能加以补充、完善。

第13篇: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和发现

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和发现

【内容提要】

为了和国际教育接轨,提高我国教育教学水平,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就是因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教师不应该注重表面上变化,思想上的“课改”才是本质,这就需要通过深入实践教学中去探索和发现。

关键词:教学反省

探索 发现 课堂幽默化 建立平台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去探索,在学术交流中去发现,在解放教学思想的前提下,得出新的教学理念,运用符合科学而客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数学教学,我将课堂看作一种学术交流,我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实践验证,得出大家共识的结论。我们在民主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学习,学生接受能力快,我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也不断得到更新,具体如下:

一、在教学中寻求反省

1、给教学“充电”

教学实践是教师自身价值观的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应该应用和推广,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且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就应该在摸索中改进。其次,不断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教学更加完善,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再次,着眼学习国际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保持自己教学思想的先进性。另外多听观摩课,多与有经验的教学能手进行交流,进而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突破。

2、“爱”在教学中

有一种爱叫“弯下身子与花朵对话”,有一种尊重叫“给学生一片放飞的天空”,有一种开放叫“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有一种教师叫“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达到上面境界,我们教育才体现和谐,我们校园才能充满和谐,爱的阳光才能洒满天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师德建设从来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爱既是体现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和谐校园重要因素。教师的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打开学生闭锁的心灵钥匙。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对学生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我们常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教师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将对学生的恨汇编成“爱”,将体罚学生演变成“希望他们成才”;将伤害学生人格狡辩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最终取得相反的结果,那么这些教师也将会为自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而买单。

二、幽默化课堂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如何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创建幽默化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幽默化课堂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方面。老师在课堂上的幽默化表现实际上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零距离”接触,学生存在的问题容易浮出水面,课堂幽默化也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心里上对数学产生依赖性,他们会无意识的感觉到对数学的学习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出一些比较幽默性的习题,激发他们善于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

如 :小王比小李大3岁,问小李几年就可以赶上小王的年龄?

如果学生没有将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很快说出:3年就能赶上。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李的年龄在增长过程时小王的年龄也在增长,这即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应变能力。

再如:学生进行植树活动,每隔1米植一棵树,问:10米可以植多少棵?

如果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转变就很容易得出10棵树的结论,但实际动手画一画线段图就不难发现:10+1=11棵。

这样的题型看似简单,却容易出错,这就是数学的幽默性,如此的陷阱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探索欲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逐渐地提高了学生审题能力。幽默化课堂不局限于习题,可以是老师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师生之间各种互动,它们均能使学生在幽默化环境中掌握新的知识。

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培养

我认为,创新就是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数学教学上的创新就是一题多解。课堂上我大力提倡一题多解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奶糖每千克20元,巧克力糖每千克25元,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百分之几?

方法1: (25-20)÷ 25=20% 先求出奶糖比巧克力糖少的数量,在求少的那部分数量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

方法2:20÷25=80%

100%-80%=20% 将巧克力糖看作单位“1(”100%),先求出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再用100%减去它即可。

方法3: 应用方程

设:每千克奶糖比巧克力糖便宜的百分数为X,依据题意得,25×(1-X)=20,解之得X=20%。

另外,发散思维还包括对现有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并作出解答。所以对上题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

如:

(1)奶糖是巧克力糖的百分之几?

20÷25=80% (2)巧克力糖是奶糖的百分之几?

25÷20=125% 通过一题多解及一题多问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可以得到充分训练,他们对所学知识将会更透彻地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加强,他们寻求探索问题的兴趣将更加浓厚。

对学生聚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过程。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延伸和扩张,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收缩和总结,它通过发散思维训练的这个载体得到的最终结果。我们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应该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统一,它们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

如:(1)

2名教育专家和8名教师进行座谈,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则一共握了多少次手?

(1)

12名同学进行中国象棋比赛,如果每两

人赛一场,一共要赛多少场?

(3)

有红、黄、蓝、绿、白5种颜色的铅笔,请你把两种不同颜色的铅笔分成一组 ,最多可以搭配几组?

以上三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在计算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1+2+3+…+(n-1)=正确答案(n表示总数量)。因此(1)的答案就是2+8=10,1+2+3+4+5+6+7+8+9=45次,(2)的答案就是1+2+3+4+5+6+7+8+9+10+11=66场 ,(3)的答案就是1+2+3+4=10组。

再如:(1) 有12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进行,一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

(2) 学校六年级有6个班参加友好杯羽毛球比赛,如果采用单场淘汰制比赛决出冠军和亚军,一共需要多少场比赛?

以上两道题也可以通过列表或者画图的方式得出答案,但是我们在得出答案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正确答案=n-1(n表示总数量),故(1)的答案为12-1=11场,(2)的答案为6-1=5场。

四、构建展示学生表现的平台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在课堂上总想表现自己,从而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学生的羡慕,他们人小心大,想象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是极为宽广的,如果老师能给他们建立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蓝天下自由飞翔,他们的智慧才能达到更好的发挥,惊人的奇迹才能不断涌现。

1、改革提问教学

为了保证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应该为学生自身着想,提问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典范。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提问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桥梁,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一致的,那么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者举例的方式进行验证。学生向老师提问非常关键,它是消除学生心理谜团的重要途径,老师可以自己向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给学生解释,当然学生对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讲解的效果将会更好。老师和学生的互相提问是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的,这样才能显示出课堂的科学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开拓和提高。老师的提问方式应该覆盖全班学生,提问内容应该多样化。让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回答,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应该是寻求知识的最大化,老师就应该作出合理答复。老师和学生在交流中提问,同时也在探讨中回答。

2、广开言路

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多发言就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心声,改变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的倾向。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他们萌发出的新观点就会被埋没掉,思想就会被束缚,主观能动性就会退化,“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只有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达到“门庭若市”的效果。要体现课堂的民主性就是老师应该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都应该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考证,有的时候,学生的观点胜过老师,在我的身上就发生过。

如:我国国旗的标准长宽比为3:2,如果我国国旗的长为42厘米,那么宽应该是多少?

此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当时只学到比的化简,很多方法还不能使用,所以我只能根据比的化简对此题做了这样解答:长:宽=3:2,长是42厘米,就相当于比的前项3扩大14倍得到的,要保持比值不变,那么比的后项2也应该扩大也扩大14倍就得到宽的长度:2×14=28厘米。当我讲完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一种方法:42×2=28厘米,他解释是这样的:将国旗的长看作单位3“1”,那么比中的前项3就相当于将单位“1”平均分成3份,比的后项2就相当于国旗的宽占了其中的2份,42×2就

3相当于标准长度乘以宽所占的分数,所得结果就应该是宽的长度。这位学生的算式还引用“宽是长的2”进行解释,

3但是这位学生的解释新颖、独特,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及老师的肯定和认可,他灵活地应用以学过的单位“1”知识进行解释是老师和其他学生都没有想到的,通过他的解释同学们也掌握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以上的这些论述归结为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如果将学生看作地球,那么教师就是始终围绕地球运转卫星,教师离不开学生,学生也抛不开教师。无论是加强教师自身建设,还是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是为“教”与“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环境,并在环境中探索并寻求进步,学生也在学习中适应环境,并在环境中提高并获得硕果。教师和学生都在探索和学习,共同推动教学创新。

第14篇: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张 士 宾

2015年1月

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2、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3、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室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15篇: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连通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

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

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

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

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3、实验

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四)、探索延伸

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

一、教学目的:

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牙膏空盒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拿出纸盒:纸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积?我们只要知道纸盒底部的长和宽就行了。如果想要知道纸盒占了多大空间?我们就必须计算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1、观察与实验。

①、平方纸盒,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的视线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个面。

②、在思考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三个面,这就是空进想象。

2、空间想象训练

①、教师用教具正方体,提出以下问题: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块?

思考建议:

①、想一想,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小正方体组成?

②、看到三面,是不是还有三面?

③、利用空间想象,把视线看不到的三种方块也考虑到。

说一说:结果8+12+6+1=27(块)

3、练一练空间想象力

学生看书7页,

①、图3中的

1、

2、

3、

4、按虚线向一个方向折叠后,是A、B、C、D 哪个图?

②、找出图4中A、B、C三个立方体相应的平面展开图。

③、翻动立方体。

④、填数字练习。

(三)、探索发现

生活中许多物品是立体图形,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需要具备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训练,人的空进想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本8页作业1题、2题。

第三课:有趣的离心现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玻璃球在盆壁的旋转和水的旋转的实验,了解离心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玻璃球、塑料盆、塑料勺、水碗、塑料水瓶、圆片、硬币、绳子、胶带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演员舞水瓶吗?在一根绳子的两端,各拴有一个装有水的小水桶,杂技演员手抓绳子中间,用力甩动水桶,使水桶在空中转圈,并不断的加快速度。两桶中的水在空中甩来甩去,水却乖乖留在桶里,竟然没有洒出一滴水!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飞球走壁

①把一个玻璃球放在塑料盆里。

②手端盆边轻轻的晃动,使小球在盆内作圆周运动,逐渐加快晃动速度,使小球恰好在盆壁上飞快的转动。

③、当晃动速度减慢时,小球由盆壁高处慢慢的转到盆底。

④、当晃动塑料盆过快时,小球会从盆壁飞出落地。

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球上升到盆壁运动,而不是在盆底运动?如何解释小球从盆壁飞出落地现象?

二、实验二,旋转的水。

1、把碗放入塑料盆中。

2、向碗里倒入约二分之一的水。

3、把勺伸到碗的水中,由慢到快的搅动碗中的水,使水旋转。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升起来,随着转动速度加快,一部分的水甩到水盆壁上。当水旋转速度越来越慢时,碗里的水会沿着碗壁回到碗底。

4、把盒内粘硬币的一侧放在桌上,向外移动,此时,你发现牙膏盒平稳的停在桌边保持了平衡。思考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碗中的水会向外运动?

2、碗里旋转地水与实验一中旋转地玻璃球有相同的道理吗?试着说一说。

三、实验三制作一台简易离心仪

1、在透明大塑料瓶中装满水,把5枚1分硬币和5个小塑料圆片放进瓶中,拧紧瓶口,轻轻摇动瓶子,是硬币和塑料片在水中分布均匀。

2、用一根绳子缠绕在瓶子中间并系紧,提起绳子使水平保持平衡,用胶带固定好线绳。

3、手提绳子,提起瓶子,用手拨动瓶子,使瓶子旋转起来。当瓶子慢慢停下来时,注意观察。

4、认真观察,硬币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小塑料片都停留在瓶子什么地方?

三、探索发现

1、杂技演员表演的节目叫水流星,由于小桶和水在空中快速旋转,桶中的水会产生离心现象。

2、飞球走壁实验中,小球在旋转时产生了离心现象,使小球在盆壁上快速旋转,不会掉到盆底。

四、探索延伸

想一想,生活中使用的洗衣机,其中的甩干机是利用什么道理把湿衣服中的水甩出去的?

第四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酸碱性测试小实验,认识生活中常见液体的酸性和碱性。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PH试纸、塑料吸管、白醋、橘汁、牛奶、汽水、肥皂水、洗发液、护发素。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对酸性物质肯定不陌生,食醋和一些水果含有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对大家来说可能不如酸性物质那样熟悉,其实大家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如肥皂和清洁剂都含有碱性物质。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几个小实验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二)学习新课:

1、实验过程一:学习PH试纸的使用

①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边观察边记忆实验的方法。

②实验程序是: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

③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白醋,将白醋滴到PH试纸上。

④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白醋的酸碱性。

观察思考:白醋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

总结PH试纸的使用方法。

2、实验过程二:

①、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

②、用一支塑料吸管吸取少量待测液体,把它滴到PH试纸上。

③、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到被测液体的酸碱性。

④、重复上面各项操作。分小组进行测试各种液体。

将测定的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PH 酸性

PH碱性 橘汁 牛奶 汽水 肥皂水 护发素 洗发液

思考问题:试着说一说,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3、分组讨论:

①、人的胃里含有适量的胃酸,他可以帮助消化。如果饮食过量,胃就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造成胃部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建议这个人少食用哪些食物?

②、大家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蚊虫叮咬后,叮咬处会红肿。这是蚊虫在人体的皮肤内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使皮肤痛痒。此时,人们涂抹一些花露水来止痒。如果涂抹一些肥皂水是不是也可以减轻痛痒呢?

③、正常人的头皮及毛发呈酸性,如果使用碱性过大的洗发液时,会引起头皮干燥,头屑增多及毛发变脆、开叉等现象。我们如何正确选择洗发液及护发素呢?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酸碱性,学会了用PH试纸测定液体的酸碱性。

2、明白了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对正确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有帮助。

(四)、探索延伸

洗鱼时不小心把鱼胆弄破了,利用厨房内的哪种物质清洗,可以除去鱼胆苦味?(苦味的来源是鱼胆中含有的一种中酸性物质)

第五课:不敲自鸣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共鸣现象及应用。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音叉、收音机、空盒子、玻璃杯、竹筷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音乐会上,优美动听的乐器演奏令人陶醉,有人说,这是很好的利用了声音共鸣的结果。共鸣,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我们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教师讲故事(被磬声吓病的和尚)我们做一个实验研究一下。

①、按课本中的图摆好两个相同的音叉。

②、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使其振动发声,然后用手握住音叉使它停止振动。

③、实验观察:听另一个音叉B是否发声。

思考问题:我们并没有敲击音叉B而他发出了声音,这是为什么?

2、活动二,观察共鸣现象

①打开收音机播放歌曲,放在地面上听一听。

②再把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听一听。

实验观察:收音机放在地面上和放在空盒子上,其声音有变化吗?

思考问题:收音机放在空盒子上,声音比放在地面上响亮。这是不是说明了收音机的音乐声引起空盒子里的空气振动使声音加强了,盒子成了收音机的共鸣箱?

3、活动三,共鸣箱

①、用自己的饮水器具作为实验器材。

②、用耳朵贴在茶杯口细听声音。

③、实验观察:听到了些什么声音?

④、思考问题:听到的声音,有的是嗡嗡声,有的是鸣鸣声,有的是沙沙声,这说明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弱的声音,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茶杯、瓶子等容器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三)探索发现

1、通过三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共鸣现象。

2、共鸣现象与共振现象是一个道理。

(四)探索延伸

很多乐器都有共鸣箱,说说下面这些乐器的共鸣箱在哪里?

马头琴、二胡、柳琴、低音号、月琴、鼓、扬琴。

第六课:有趣的回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研究回声的产生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镜子、纸筒、手表、雨伞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人站在山顶上,冲着对面的山头大喊一声,喂,你好吗?远处就会有一个声音回应你,喂,你好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声音向外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像球撞到墙上

一样被弹回来,使声音再传到你的耳朵里。回声其实就是声音的反射。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回声现象的研究(1)

①将镜子放在桌子上,在桌面上用粉笔画一条跟镜面垂直的直线,直线的两边各平放一个纸筒。

②、将一侧纸筒作为送音纸筒,可在纸筒口里放一块机械手表。

③、在另一侧,拿着平放的听音纸筒并慢慢改变其位置收听机械表的声音。 ④、你听到的声音如何?

思考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而产生回声?

2、实验二:声音现象的研究(2) ①用两把雨伞按书图架好。

②在右侧伞把的横杆上挂一块机械手表。

③保持安静,把头慢慢凑近左侧伞把横杆位置,调整伞与头的远近位置,你听到了什么? 思考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说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声音反射了几次传到了你的耳朵里?

3、回声的应用。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利用回声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探测水下物体,石油勘探等等。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与信息交流,我们证明了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因此会产生回声。

2、声音反射原理可以有很多用途。

(四)、探索延伸

在新建的房子里说话可以听到回声,当搬进家具后,我们再说话就听不到回声了,说说其中的道理。

第七课:失重现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失重现象,了解一些有关在太空失重的有趣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体重计,大小螺母、橡皮筋、纸杯、绳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做过电梯吗?乘电梯从高楼上下行时,有些人感觉不舒服,这是因为在电梯下降的瞬间人们处于失重状态。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体验失重

①、站在体重计上,每个同学做一次。

②、看一下自己的体重,然后快速蹲下。

③、在快速蹲下的同时,观看体重计上的指针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问题:体重计指针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哪段过程有失重现象发生?

2、实验二,螺母的失重现象

①、把橡皮筋的中点拴上大螺母,橡皮筋的两端各拴上一个小螺母。将大螺母固定在纸杯

底部正中,小螺母挂在纸杯的边上,使橡皮筋绷紧。 ②、将纸杯从一米的高度放手,注意观察杯口螺母。 ③、实验观察:小落幕的运动情况?

思考问题:为什么纸杯下落时,小螺母会被拉入杯内?

3、实验三,太空中的玩具

①、玩杯子接球:把纸杯固定在直尺上,用胶带将乒乓球与线绳一端固定,线绳的另一端系在直尺上,一只手握住尺的一端,突然向上移动尺子,使乒乓球向上飞起,让球正好落杯中,体会短绳、长绳与球落入杯中的难易程度。

②、小组讨论:如果在宇宙飞船中做这个游戏,会出现什么现象?(带着各自的预测,课下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航天知识)

③、玩溜溜球:把线绳缠在溜溜球上,绳子另一端套在手指上,当松开溜溜球时,球会向下运动,当拿绳子的手猛然向上一拉,他又会向上运动。

④、思考: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中玩溜溜球,会是什么情景?设想一下。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物体在向地面突然落下时会产生失重现象。

2、在失重的状态下,地球上的许多事物会发生变化。

(四)探索延伸

1、研究一下,跳伞员背的伞包和武器很重,当跳下飞机后,伞包还没有打开时,伞兵这时并不感到伞包重,这是为什么?

2、在太空中生活,总是那么令人向往。讨论一下,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行走、吃饭、喝水等与地球上有什么不同?

第八课:统计规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橘子瓣数和人身高的研究,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寻找规律。

2、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橘子,果盘,健康卡片,记录表,统计图。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数一数,一个橘子有多少瓣?测一测,自己的身体有多高?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如果面对的橘子和人数量很多,如何回答:“多少个瓣的橘子占多数?”“身体多高的人占多数?” 解答这样的问题会不会有规律可循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活动过程:

1、实验一,橘子的瓣数

①、分小组实验(10人一组)每人剥一个橘子,保持橘子瓣的完整。

②、数一数橘子瓣的数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③、小组长统计组内相同橘子瓣的人数。

④、汇报本组统计情况,全班完成“全班橘子瓣数”统计图表。 人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瓣数

思考问题:全班的橘子中,多少瓣数的橘子多?你能说出大多数橘子里面是多少瓣吗?

2、实验二,人的身高

①、分小组测量每个人你的身高,记录下来。

②、完成下表填写。

身高 1.26以下 1.41 1.45 1.61 1.65

人数

身高

1.26 1.30 1.46 1.50 1.66 1.70 人数

身高 1.31 1.35

1.51 1.55 1.70以上 人数

③、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由教师描绘出一条曲线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描点、连线的方法,并观察曲线的特性。

④、思考:说一说,曲线像什么?曲线最高的部分代表什么?低处又代表什么?

(三)、探索发现

一个橘子或一个人的数据,无法表明橘子或人群的规律,随着统计的数据增加,就逐步显现出规律来。

(两头少,中间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于自然与社会现实中。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正态分布。)

(四)探索延伸

1、课余时间,统计一下全班同学的手长或脚长,看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正态分布规律。

2、服装厂生产裤子的时候,中号、大号、小号各做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第九课:远离香烟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烟雾环境生存实验,使学生目睹香烟中有有害物质的事实,增强自觉抵御香烟的诱惑而远离香烟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锥形瓶、胶塞、玻璃管、胶管、洗耳球、金鱼、香烟、火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香烟上的广告语,同学们,世界上每10秒就有1人因吸烟丧命!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自觉抵制香烟的诱惑,远离香烟!

(二)活动过程

1、小金鱼的对照试验

①、把两只小金鱼分别放入两个有水的锥形瓶里,

②、安装好实验装置。

③、在玻璃管上端接上胶管,胶管的另一端插入香烟。

④、在玻璃罐的另一端接入洗耳球。

⑤、用洗耳球代替人吸烟,连续吸两支香烟。

⑥、观察水中烟雾对小金鱼的影响。

⑦、吸完2支香烟后,小金鱼游动变得迟缓,濒临死亡。

⑧、迅速把濒临死亡的小金鱼捞出,放入另一瓶中,过一会儿你看到了什么?

2、了解香烟中的有害成分

①、烟草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中,已鉴定出来的化学成分就达4200多种。

②、煤焦油——含有多种致癌和促癌物质,它是威胁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③、烟碱——即尼古丁。尼古丁从吸入身体,到传至大脑仅需7—10秒钟,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④、一氧化碳——是烟草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当进入人体后,人就感到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全身不适,使心血管系统受损,使心脏病患者病情恶化。

3、惊人的数据

①、目前,世界上约有11亿吸烟者,每天还有8——10万年轻人成为长期烟民。

②、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全球吸烟者将达16亿。现在每年约有400万人死于烟草制品,到2020年,将增加到1000万人。

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我国烟民有3.2亿,占世界烟民的25%,比美国人口还多。

④、我国被动吸烟的人数也十分惊人,吸烟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害。

⑤、我们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期,更不应该沾染吸烟的坏习惯,若从小吸烟,将会损失大约22年的正常寿命。

4、从我做起,抵御香烟的诱惑,远离香烟。

1、随时警示自己,不要接触香烟,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

2、向周边的人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3、搜集有关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办一期板报。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吸烟的危害。

2、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要接触香烟,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

(四)探索延伸

搜集有关世界无烟日的资料,近一步了解世界无烟日。

第十课: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进行有关实验,计算,烟碱搜集数据的数学方法及应用。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

二、教学准备:搜集处理数据方面的资料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媛媛住的楼下有一排电线杆。他站在六层楼的窗口看电线杆的顶端,眼光要向下。站在五楼的窗口看电线杆的顶端,眼光要向上。每层楼大约有3米高,你帮他算一下电线杆有多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实验

一、计算数据的平均值(均数法)

日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温度19 20 22 18 17 19 18 15 12 13

要求:求出10月中旬上午10点的平均气温

①、将10天的气温数据相加,再除以10. ②、得数即为均数。

③、小结:均数就是平均数,即数值平均。均数等于所有项目中数据的总和除以项目总数。

2、实验二,估算数据的平均值(众数法)

①、有关数据,某汽车在行程中,烟碱人员每百公里测一次耗油量,随机选其中8 次数值如下表:

次序

8 耗油(升) 6.2 7

6.2

6.2

6.3

6.2

5.8

②、要求:不用计算,快速说出该汽车百公里耗油的平均值。 ③、观察:8个数值有什么特点?哪个数字反复出现?

(众数,在一系列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

3、实验三,估算数据的平均值(中数法)

①、花园的花开了,随机抽取其中9株,开花的朵数分别是: 株次1

9 花数25 23 28 24 26 27 20 22 21

要求:快速求出花园开花朵数的平均值。

②、将9个数值从小到大排列。20、

21、

22、

23、

24、

25、

26、

27、28 ③、找出中间位置数是24.。

小结:中数:就是指一系列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就叫中数(也称中位数)。

思考问题:练一练:有一列数据:8

7、8

2、7

4、90、8

9、7

5、8

8、86。它的中数和它的平均值各是多少?

(三)探索发现

我们进行了三项实验活动,知道了怎样计算平均值和估算平均值。

(四)探索延伸

1、有一群人,要估算一下有多少,你应用什么办法?

2、要估算一片森林有多少棵树,你有什么方法?

第十一课:你算的数字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在棋盘上放麦粒等活动,研究等比数列问题。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画好一张8X8=64格计数统计表、计算器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故事:相传古印度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游戏棋,棋盘共64格,玩起来新奇、有趣。他把这种棋献给了国王。国王十分高兴,便下令奖赏献棋人。这个人只要求在他的这个棋盘上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小麦,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小麦,第三个格子里放4粒小麦„„放满64个格子,你们猜,结果怎样?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探索活动一

①在一张纸上绘制一张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表格。

②、在表格里进行放麦粒模拟实验。(提示:随着数字的增大,可以使用计算器。)

思考问题:实验进行到第三行了,你有什么体会?

2、探索活动二 折纸的高度

①、一张A4的白纸(厚0.01厘米),将它对折、再对折、再对折„„一共对折30次,然后,你能测量它的高度吗?

②、几次就折不动了

③、你能换算出它的高度(千米)吗?

④、看一看,他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比较,谁高?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

2、查资料得知,有些病菌繁殖也是按等比数列进行的。如果病菌得不到及时控制,就对人类造成危害。

(四)探索延伸

读课本52页故事,想一想,这个协议能签吗?为什么?

第十二课:用平面图形做成球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粘合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纸片,了解有平面图形到拱形曲面的过程。

2、了解整个球体的缝制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剪刀、胶水、复印图

5、足球。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踢足球,但是你知道吗,缝制一个足球需要多少块正五边形的皮子?它又是怎样由平面的皮块缝制成球体的?黑皮块和白皮块各有多少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足球面上的知识。

①、认识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白皮块是正六边形,黑皮块是正五边形)

②、观察足球面上黑皮块与白块的关系。

③、每块黑皮块的五条边与白皮块相连,每块白皮块的三条边与黑皮块相连。

④、通过黑皮块计算足球上白皮块的数量。

⑤、拿足球验证计算结果。

2、活动二,怎样由平面的黑皮块缝制成一个球体?

①、用白纸描下课本图5的AB图形。

②、把A图的五个白色六边形的下端开口处粘接。

③、把B图五边形周长的白色粘连处向下折,涂抹胶水。

④、将黑色五边形对准A图的空口处,仔细粘好。

⑤、稍干后,整理成凸起的拱形曲面。

思考问题:

我们把一个由32 块黑白皮组成的足球,按图示将缝合的线拆开,展现在面前的是什么?如果足球皮块都是用正六边形,能缝合成球体吗?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两种正多边形图案。

2、了解了平面与曲面之间的关系。

(四)探索延伸

实际操作:用纸把课本57页的图描下来,试着做一做,能不能粘成一个12个面的立方体?

第十三课:地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减灾的信息资料,研究地震的成因和减灾的方法。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毛巾,地震模拟沙盘、一次性木筷2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地震给当地民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我们来看真些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画)

(二)学习新课, 活动过程

1、活动一学习信息小资料。

①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②、地壳:地球的固体外壳,平均厚度17千米,由一层层岩石构成。地壳越深,压力越大,温度越高。地壳是在不断运动的,地壳的猛烈运动就是地震。(提示:随着数字的增大,可以使用计算器。)

思考问题:实验进行到第三行了,你有什么体会?

2、探索活动二,

地震探讨(1)

①、把四条不同颜色的毛巾叠放在桌上,当做水平的岩层。两手按在岩层上,把它慢慢向中间挤压。

②、实验观察,毛巾出现了什么现象?

③、思考问题:这是不是证明了,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时会发生褶皱?

3、探索活动三

地震探讨(2)

①、教师用两手握住2支一次性木筷的两端,用力将木块压弯,继续用力,直到木筷被折断。

②、实验观察:当木筷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想一想,拿木筷的手有什么感觉?

③、思考问题:这是不是证明了岩层褶皱厉害了就可能断裂,断裂时产生振动,形成了地震?

4、探索活动三地震探讨(3)小组实验

①、布置沙盘。

②、用小木棍在扳子下敲击。

③、在板子下垫上几本书后,再用同样的力敲击几下板子底下的书。

实验观察:两次敲击,观察沙子上小玩具倾倒的程度,哪种敲击方式小玩具倾倒的程度大?说明什么问题?

思考问题:实验说明,地震震源越浅引起的危害越大。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发生褶皱、断裂而产生振动,形成了地震。

2、查资料得知,地震的产生还有陆地板块移动发生碰撞或火山喷发等原因。

(四)探索延伸

读课本62页图画,想一想,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谈谈这些做法的道理?

第十四课:希望发明法

一、教学目标:

1、研究身边的物品,分析发明它的过程并找出发明的特点。

2、实践希望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搜集运用希望发明技法相关物品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希望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传说鲁班的木工手艺非常好,很多人都请他做木工活。他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苦。他的妻子想:这样日晒雨淋的,生了病可怎么办?应该有一个遮阳避雨的东西才好。于是,鲁班的妻子发明了伞。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查阅信息,了解希望发明法。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帕斯卡的计算器;张衡发明地动仪。

②、思考问题:很多发明都是在希望的基础上萌发和实现的,应用希望法的发明活动,都是从无到有的发明,根本问题时要提出希望。对此,你有什么希望,说一说。

2、活动二,探索希望发明技法的发明规律

①、飞机的发明——希望“飞人”——希望“嫦娥奔月”——希望“扑翼机”。 ②、高压锅的发明——?——?

③、家用冰箱的发明——?——?

④、思考问题:希望法的发明规律是不是在于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你对身边哪些事物有新的追求?说说看。

3、活动三,希望发明活动的体验

①、对圆珠笔的希望:希望能写出多种颜色的字;希望能长期继续使用;希望写的字要粗就粗,要细就细;

②、请你从学习、生活中提出3个对某种物品的希望和设想。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希望是发明的萌芽,是实现发明的基础。

2、应用希望法的发明活动,都是从无到有的发明。

(四)探索延伸

希望发明技法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也要很好的应用。如果写一个课余读书计划,就需要我们将希望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内容列举出来。

第16篇: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

五年级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制作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观察、研究轮子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铅笔、绳子、硬皮书、硬板纸、大头针、胶水、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平时,我们见到的汽车、火车、飞机上都装有轮子,几乎所有的机器上,到处都有轮子。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轮子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轮子与省力。

①组装器材实验:把一摞书捆在一起,将捆书绳留出一段作为拉绳。 ②拉书实验:将捆好的书放在桌上拉动,感觉用力情况。 ③在书本下面垫上两支铅笔,再拉动书本感觉用力情况。

④思考:做了两个试验后,你体会在哪种情况下拉动书本省力?在省力的试验中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

2、实验二:轮子与转数变化。①指导制作齿轮,

②指导做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实验。

③思考:数一数,大齿轮有几个齿?小齿轮有几个齿?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转几圈?大小齿轮组合在一起起到什么作用?

3、轮子与转动方向。

①用实验二装置进一步实验。转动一个齿轮,另一个齿轮也同时转动,边转动边观察齿轮转动的方向。

②思考:这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除了转数发生变化外,两轮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

④小结: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三)、探索发现

1、轮子可以使运输物品时省力。

2、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3、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转动方向。

(四)、探索延伸

1、研究一下你的自行车,大小齿轮各是多少?大论转一圈,小轮在链条的带动下转几圈?

2、甲乙丙三个齿轮,若甲齿轮顺时针转动,乙齿轮也要顺时针转动,怎么办?

第二课:钢珠变乒乓球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钢珠、乒乓球两种物体在沙子中的活动,了解两种物体在沙土中的沉浮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塑料盆、沙子、乒乓球、钢珠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事先把乒乓球埋在沙土里,上面放一钢珠,叫学生看后,用一块布盖上,叫一同学拍动盆边后,看有什么发现?

(二)学习新课:钢珠变乒乓球的道理

1、实验一:让钢珠沉入沙中。

①、在盆中放入多半盆干燥的沙子。 ②、把钢珠放在沙面上。

③、两手敲击盆边,钢珠沉入沙子中。 思考:钢珠为什么会沉入沙子中?

2、实验二:让乒乓球在沙子中浮上来。①、把乒乓球埋入沙子中。

②、两手敲击盆边,乒乓球慢慢的从沙子里浮上来。 ③、思考:乒乓球为什么会从沙子中浮上来?

3、实验三:用湿沙子进行实验。

①将盆中的干沙子换成湿沙子,重复实验

一、实验二。观察钢珠和乒乓球下沉和上浮的情况。 ②思考:钢珠和乒乓球为什么在潮湿的沙子里与干燥的沙子里的效果不一样呢?

(三)、探索发现

1、同体积的钢珠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钢珠重,当拍动盆边使沙子产生运动时,钢珠就沉入沙子中了。

2、同体积的乒乓球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乒乓球轻,当拍动盆边使沙子产生运动时,乒乓球旁边沙子就会沉入乒乓球底部,乒乓球就慢慢的浮出来了。

(四)、探索延伸

想一想,如果有人一旦陷入沙坑中,应怎样做,才能使身体脱离沙坑?

第三课:保护鸟蛋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自己制作实验装置。

2、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打印纸、熟鸡蛋、胶带、胶水、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都知道、鸡蛋如果从高处落到坚硬的地面上会破裂,用什么方法可以是从高处落下的鸡蛋完好无损呢?我们来研究研究。

(二)学习新课:

一、设计实验方案:

①实验要求:选用恰当的填充物,设计以保护鸡蛋的装置,使鸡蛋从2-3米的高处落下不破。

②设计实验:在练习本上写出计划内容。

③思考:什么样的填充物最好?飞机空投物资时虽然已有减震措施,为什么还要用降落伞?

④、小组合作:在小组内共同研究,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

二、制作实验装置。

1、外形美观实用。

2、装置体积不要过大。

3、填充物使用得当。

三、动手实验,验证成果。

1、在老师的指导下,各组选派一人进行表演。

2、各组依次打开实验装置,查验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填表)

组别 形状 大 中 小 填充物 创意 蛋完好 蛋破裂 1

……

四、交流研讨

各组选派一人,谈本小组设计、制作实验装置的构思机体验。

五、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发现,实验装置需要精心设计,合理使用防震填充物才能保护鸡蛋不受损坏。

2、探究的过程是: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成果验证——交流研讨

六、探索延伸

游戏——玩中学,摔不破的鸡蛋。

把布悬挂在支架上布的下部向上翻卷一部分,以挡住鸡蛋不落在地上。思考分析:鸡蛋扔向布屏后,为什么不会破裂?

第四课:金鱼游进鱼缸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有趣的实验,探究人眼睛看东西时的视觉暂留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铁丝、白卡纸、彩色笔、直尺、铅笔、双面胶。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老师演示金鱼游进鱼缸里。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二)学习新课:金鱼为什么会游进鱼缸里

1、老师指导学生器材制作

①折纸:将白卡纸对折一下,然后打开。

②画图:在白卡纸正面用彩笔画上金鱼,在另一旁画上鱼缸。 ③固定铁丝:(用双面胶固定,注意铁丝放在中间。)。

2、实验:

①教师指导实验,将准备好的铁丝放到两只手掌中间,由慢到快搓动。多做几次,进行观察。

②思考:实验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如果搓动的太慢有这种现象吗?

小结:人的眼睛看东西时,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而这个现象还能在头脑中保留一会儿。我们看到金鱼,又马上看到鱼缸,在金鱼、鱼缸的印象还没有消失,又看见了金鱼、与鱼缸,这是两种印象重叠在了一起。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分别进行由慢到快地搓动试验装置,我们研究了人眼睛的一个特性,即: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

2、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是有时间限制的,实验中纸板转动的太慢时,看上去还是两幅画,只有转动快了,金鱼才能游进鱼缸里。

(四)、探索延伸

1、打开电脑后,当快速移动鼠标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回想一下,夜里下大雨,当你看到路灯附近时,看到的不是一个一个的雨点,而是一条一条的雨线,这是什么现象?

第五课:水滴放大镜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利用卡片纸和水滴制作水滴放大镜,研究水滴的放大作用。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水、滴管、玻璃片、打有小孔的卡片纸。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用放大镜看过东西?你还知道用什么能够放大物体吗?老师今天教你们制作一个水滴放大镜.

(二)学习新课

1、实验器材制作

①取一张打好小孔的卡纸,在小孔的边缘处均匀的涂上一层蜡烛。 ②在小孔背面粘上一段透明胶带,翻过卡纸使透明胶带向上。

2、实验:水滴是否有放大作用

①用滴管小心地将1-2滴水滴到小孔上。

②把准备好的书本放在桌子上,用水滴放大镜对着书中的文字。

③透过水珠往下看,如果字体不清楚,可以调节水滴的高度,知道清楚为止。 ④思考:水滴放大镜的水滴是什么形状的?

3、实验二:水呈平面状态时对文字是否有放大作用?

①用滴管吸些水滴在玻璃片上,用另一块玻璃压在水滴上面,使玻璃中间的水滴成一个平面。

②将另一张带有小孔的卡纸放在玻璃片上。

③把准备好的书本放在桌子上,透过小孔向下看,书上的字是否被放大了?。 ④思考:通过观察,你发现书上的字大小有变化吗?

4、小结:通过几次试验说明,水滴有放大的作用。

(三)探索发现

1、两个实验:一个是透过水滴观察文字的试验;一个是透过平面水观察文字的实验。

2、水滴具有放大的作用;当水呈平面状态时,没有放大作用。

(四)探索延伸

1、如果将两个同样物体分别放入装有水的方杯和圆杯中,从杯的侧面观察两个杯中的物体,会发现什么现象?

2、从圆形鱼缸的外面观察鱼,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第六课:潜艇的沉与浮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利用气球带动小石块下沉与上浮实验,认识潜艇下沉与上浮的道理。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水槽、塑料管、线绳、小石块、气球、消毒纱布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潜艇是一种在水面下面进行作战活动的舰艇。谁知道,潜艇为什么会自由的下沉和上浮呢?他是依靠什么原理工作的呢?

(二)学习新课:潜艇为什么能潜入水下,又能浮出水面?

1、实验一:体验气球的上浮

①将气球吹大,并将气球口用绳扎紧。

②把气球按倒在水槽底部,感觉一下,压气球的手有什么感觉? ③松开手,气球会怎样?。

④把气球中的水放掉,松开手时,气球会怎样?。

⑤小结:实验说明充气气球在水中有上浮的力。人们是不是利用这个道理制造潜艇的呢?

2、实验二:小石块上浮与下沉的简易实验 ①将小石块、气球、塑料管绑扎好。

②将气球中的水排净,把装置沉入水底,塑料管的一端留在外面。 ③通过塑料管向气球吹气,观察小石块上升现象。

④当小石块上浮到水面时,用断续放气地方法,观察小石块下沉的情况。 思考:你能揭示潜水艇在水中上浮下沉的道理吗?

(三)、探索发现

1、潜艇能够下沉上浮和小石块上浮下沉的道理相似。潜艇两侧装有两个大水箱,通过控制水箱中水和空气的多少使潜艇下沉和上浮。

2、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大发现,其原理并不很复杂。

(四)、探索延伸 讨论

潜艇长时间在水下活动,你知道它还有哪些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吗?请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第七课:平面图形的拼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正多边形在平面上拼接的可能性。

2、知道在平面内拼接,正多边形边界之间即不留下空白,又不互相重叠。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各种颜色的卡片纸,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为了美化环境,我们常常会看到用各种图形拼接的图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些图案是怎样拼接的?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制作实验器材

①、按课本图样分别描下来。

②、把描下来的图样贴在卡片纸上,用剪刀剪下来,作为模板。 ③、用模板在硬卡纸上描9个同样的图形,并剪好。

1、实验一:拼接正四边形:

①、教师分小组指导实验,将10个正四边形图形按拼接要求进行拼接。

②、拼接后,检查正四边形图形边界之间是不是做到了既没有留下空白,又不互相重叠。

③、小结:实验证明,在平面内正四边形是可以拼接在一起的。

2、实验二:拼接正三边形

①、指导实验,动手做一做,将10个正三边形按拼接要求进行拼接。 ②、小组研究,用10个正三边形能拼出几种图案?

④、小结:正三边形是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那么,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是不是都能按要求拼接?

3、实验三,验证猜想

①用10个正五边形、10个正六边形图形分别进行拼接实验。 ②、你发现了什么?。

③、小结:通过实验说明,不是所有的正多边形都可以按要求拼接。有些正多边形可以按要求拼接,而有些不能拼接,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探索发现

1、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是可以按拼接要求拼接的。正五边形是不能按要求拼接的。

2、学会了公式,很容易判断哪种正多边形是可以在平面内按要求拼接的,那种不能。

2X正多边形边数÷正多边形边数-2

(四)探索延伸

小组研究,完成

1、2题

第八课:会唱歌的玻璃杯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调整杯中的水量,研究声音高低的变化规律。

2、通过比较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玻璃杯、筷子、清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老师演示,用筷子敲击玻璃杯,使杯子奏出悦耳的乐曲,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

①、用筷子敲击没有水的杯子,听听发出的声音。

②、向杯中倒入约2厘米深的水,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听听发出的声音。 ③、再向杯中倒入约2厘米的水,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听听发出的声音。

④、④第三次向杯中倒入约2厘米的水,用筷子敲击玻璃杯,听听发出的声音。 ⑤、提问:当杯子中的水量逐渐增多时,敲击时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2、实验二, ①、分别向杯中加水,当杯子发出的声音由低到高时,杯中装水的顺序是怎样的? ②、把四只同样的杯子画在笔记本上,再把实验结果画出来。

3、实验三,

1、把8只同样的玻璃杯分别倒入不同水量的水,将玻璃杯发出8个音符。

2、演奏乐曲。

(三)、探索发现

1、知道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去了解它,认识它。

2、通过调整玻璃杯中的水量,能使敲击玻璃杯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发生变化,杯中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越低,杯中的水越少声音越高。

(四)探索延伸

1、探讨,买瓷碗时,怎样辨别瓷碗又没有裂纹?

2、有经验的铁路工人,用锤子敲击火车的轮子,这是为什么?

第九课:人体上的尺寸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测身高及脚长,分析得出身高与脚长的关系。

2、通过测量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卷尺、直尺、硬纸板、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谁知道警察在破案时都是通过哪些手段进行的?你知道多少就和同学们说多少。

2、那么警察为什么凭一个脚印就能判断出罪犯的身高?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活动过程

1、实验一。测身高

①、以地面为零点向上用固定物把2米长的皮尺,固定在墙上或门框上。 ②、准备好硬纸板。

③、被测的同学靠着皮尺站直。

④、另一位同学用硬纸板紧贴在被测人的头顶上。 ⑤、记下纸板所指的皮尺的刻度。

2、测脚长。

①、用直尺量大脚趾到足跟的长度。 ②、把脚长的数据记录下来。

3、分析数据与填表。

1 2 3 4 5 …… 身高

脚长

身高÷脚长

4、思考讨论:通过对比分析,你发现什么规律?

5、、教师提示:儿童与成年人的身高与脚长的倍数关系不一样,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回家后收集成年人身高与脚长的倍数关系。

(三)分析案例

帮助侦查员计算犯罪嫌疑人的身高 (看书39页)

(四)实验二。测眼高、两臂平举长、坐高。

1、测眼高:(注意:测到眼眶边上)

2、侧上肢上举高:(注意:上肢上举,从中指尖到地面)

3、侧坐高:(平座椅子上,从头顶到地面)

4、用自己身体的有关尺寸,与上面的资料比较,看一看有差别吗?

5、分小组按下列算是分别计算:

眼高除以身高。 上肢上举高除以身高。 坐高除以身高。 思考:你发现了人体各部位尺寸之间的关系了吗?

(五)探索发现

1、少年儿童身高大约是脚长的6.8倍,成年人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

2、学会了用搜集、统计、计算、分析数据研究问题的方法。

(六)探索延伸

1、试着测量一下自己的脚长与拳头周长是什么关系?

2、调查一下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哪些方面与人的身高、眼高、坐高等有密切的关系。

第十课:排列中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分析图形排列的规律。

2、初步掌握一些研究的方法。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红、绿、黄纸各一张,曲别针、白纸、彩色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用到排列的知识,出示图:

(二)学习新课

1、小组实验:

①、选出3位同学,横着站一排,胸前分别戴红、绿、黄方块标志。 ②、选出1名记录员,记录3人站位排列的种类。 ③、3人交换站的位置,以3人站位不重复为准。 ④、记录3人站位排列。 1 5 2 6 3 7 4 8

⑤、统计找到几种站位排列?

2、分析研究: ★ ○ □ ○ □ ★ □ ★ ○ □ ○ ★ ○ ★ □ ?

①、分析上表填图方法。

②、以□打头排列的图形有。

□○★ □★○ ③、以○打头排列的图形有。

○□★ ○★□ ④、以★打头排列的图形有。

★□○ ★○□ 思考:小组人员站位的过程能否抽象为排图形的过程?这3种图形的不重复排列只有上面6种,前面图中少了哪一种?你填对了嘛?

3、找规律:

我们把上面的分析简化一下,用1代表★,2代表○,3代表□。 3个数的排列有:1打头有:123 132 1打头有:213 231 1打头有:312 321 3个数的排列只有6种方法。

(三)探索发现

1、找到了3种图形的排列规律。

2、探究活动的过程:

提出问题——活动设计——分组实验——分析研究——找出规律。

第十一课:感受大气压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玻璃瓶、熟鸡蛋、酒精棉球、火柴、气球、透明胶带、剪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气包围在地球表面,大气重量产生了大气压力。我们身边许多有趣的现象都和大气压力有关,让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瓶子吞蛋。①、将一只熟鸡蛋剥掉皮。

②、熟鸡蛋直立在玻璃瓶口,以熟鸡蛋不掉入瓶中为准。 ③、拿开鸡蛋,将酒精棉球点燃放入瓶中。 ④、马上将鸡蛋的小头轻轻塞在瓶口上。 ⑤、观察:鸡蛋被瓶子吸进的过程。

思考:测试鸡蛋略大于瓶口,为什么要用大头?点燃棉球后,为什么要用小头?试着说说瓶子吞鸡蛋的道理。

2、实验二:吹瓶中气球。

①、在透明矿泉水瓶底部,扎一小孔,然后用胶带将小孔粘上。 ②、把一只瘪气球塞进瓶子里。

③、把气球的口翻过来套在瓶口上。

④、往气球里吹气,能把气球吹得和瓶子一样大吗?

⑤、揭开瓶子小孔的胶带,再吹气,瓶中气球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思考:两次实验,有什么不同?说说理由。

(三)总结:

通过实验证明,将赌注小孔的胶带撕掉,吹气时,瓶中空气从小孔排出,气球便吹大了。

(四)探索发现

1、棉球燃烧加热瓶中空气,部分气体排出,瓶中空气变少。

2、棉球熄灭后,瓶内温度下降,鸡蛋与瓶口此时是密封的,这时瓶内气体压力不断减小,在外力作用下,将鸡蛋推入瓶中。

3、吹瓶中气球实验,第二次由于打开了小孔,使得瓶中空气可以从小孔排出,瓶内气体压力和瓶外气体压力相同,就可以把瓶中气球吹得和瓶子一样大了。探索延伸

难拔的热水瓶塞: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第十二课:转移发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身边采用转移技法发明的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

2、实践转移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收集并了解一些物品的特点与功能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故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转移发明技法

(二)学习新课

1、查阅信息,研究转移发明技法

小结:转移发明技法是把一种事物的方法、原理、特点等用在另一种事物上,从而发明一种新的物品的方法。

2、实验一。探索转移发明技法的规律

①、电视机拉杆天线——特点:可伸缩——可伸缩教鞭

②、面包——原理:使用发泡剂使面包发泡、松软——橡胶海绵

3、尝试转移发明技法活动

4、实验三。动脑动手尝试转移发明技法 ①、铅笔刨花的新用途——

②、揉搓成团的废纸的启示——

③、思考:你发现身边有运用转移发明技法的物品吗?与同学们说一说。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践,了解了转移发明技法。尝试了发明活动。

2、通过实践活动发明了用转移发明技法物品的规律。

(四)探索延伸

1、转移橡皮膏的特点,可以发明什么?

2、你能根据不倒翁的特点,发明一种新的物品吗?

第17篇: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

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视错觉是存在的,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2.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白科学实验室探索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

2、在实验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积极思考问题,求得正确答案。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白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看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用直尺量一量。

2、探索活动

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实验一:看图中德三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 实验三:哪个图形大。

实验四:颜色不同的三条线一样宽吗?

3、探索发现,总结。分组讨论结果:

实验一说明视错觉的存在。

实验二说明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六、布置作业:动手量一量,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七、课后小结:师生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为什么看错了!

视错觉是存在的

1、不适当的参照物

2、位置

3、经验

九、课后反思:

2 吹泡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泡液成分比例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让学生在吹泡泡的试验中感受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泡液成分与比例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1、各小组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2、1个水杯、2-3支粗细不同的吸管。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都喜欢吹泡泡,那么泡液是怎么配成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2、探索课题

研究泡液成分比例

3、探索活动

实验一:用清水能吹泡泡吗?

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1滴洗洁精能吹泡泡吗?

实验三:再向杯中滴入

2、

3、

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试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实验四:直接用浓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 实验五:用自己配置的泡液练习和体验4个问题

4、探索发现:

配制吹泡泡的泡液时,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洗洁精,经过多次配制,才能配出效果较好泡液。

5、探索延伸

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六、布置作业:从舞台两侧飞出很多很多的泡泡,在灯光的照耀下好看极了,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七、课后小结:我们做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地进行需要耐心和毅力。

八、板书设计:

2 吹泡泡

配制泡液:水、洗洁精

吹泡泡:

1、泡泡连泡泡

2、大泡套小泡

九、课后反思:

3照镜子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2、通过实验,研究非平面镜成像的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体验镜子成像现象带来的乐趣,探索其中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每组准备1-3面小镜子,一把不锈钢勺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穿衣镜,你知道吗?镜子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呢。

2、探索新知

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

3、探索活动

实验

一、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分清哪边是你的左眼,哪边是你的右眼。思考: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 实验

二、将小镜子按图3摆放好,眼睛看着镜中的图形再描画着个图形,看看好描画吗? 观察镜中笔画的运行方向与笔在纸上画圆时的运行方向。 实验

三、照凸凹面镜子的效果。

4、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非平面镜所成的像会产生奇妙的变化。

5、探索延伸

(1) 讨论汽车后视镜的作用。

(2) 与同桌合作做一个实验,找一面镜子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同学的眼睛,你的同学是否也能在镜中看到你的眼睛?

6、课后小结:平面镜所形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

7、作业布置:总结镜子成像现象的规律。

8、板书设计:

照镜子的发现

镜像

右 课后反思:

4 水轮转动的快与慢

一、教学目标:

根据水流的转动原理能带动轮子的原理让水冲击水轮,探索让水轮转动的更快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制作水轮

2、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小水轮、塑料盆、2个易拉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早在19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水轮带动的机械,异用来鼓风滔米,后来人们陆 续发明了许多结构更为复杂的水轮,水轮是怎么转动起来的呢?

2、探索课题

水轮转动快慢何什么因素有关系

3、探索活动

实验一 :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

思考:水流的大小与水轮转动的快慢是什么关系? 实验二:改变罐孔高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观察:哪种方法水轮转动的快?

实验三:改变冲击水轮的部位,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分别冲击远轴点和近轴点。 实验四:改变冲击水轮叶的角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观察:哪个角度水轮转动的更快。

4、探索发现:

分小组实验并总结,由一位同学记录水轮转动快慢的4个实验。

5、布置作业:

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修的很高这是什么道理?

6、课后小结:

实验不会一次成功,如果我们的实验结果与大多数同学实验的结果不一样,就要认真分析实验过程看看哪些有问题、

7、板书设计:

水轮转的快与慢

实验

课后反思:

5、人的反应能力

一、教学目标:

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

二、教学重点:

测试人的反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

总结实验结果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与教具:

每组配备两把学生用直尺

六、教学过程:

1、引言:

人在骑自行车的时候突然发生意外情况需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做出反应需多长时间?人的反应有快慢吗?

2、探索课题

人的反应能力

3、探索活动 实验一:“视觉”反应实验 实验二:“听觉”反应实验 实验三:“触觉”反应实验

4、课堂小结:

人的反应有快慢(视觉、听觉、触觉)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时可以提高的。

5、探索延伸

当汽车行驶到公路的人行道标志地方时,司机师傅都需要提前做好刹车的准备,这是为什么?

6、课后作业:

分小组讨论你对这几个实验的感受和改进意见。

7、板书设计:

5、人的反应能力

视觉反应

听觉反应

触觉反应 课后反思:

6、耳朵的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并进行实验,探索耳朵的功能。 教学重难点:

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

探索耳朵的功能

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与教具:

眼罩、小铃铛、秒表各一个,纸杯两个,约3米长的线绳一条及橡皮、铅笔等物品。 教学过程:

1、引言:耳朵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它不但使我们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和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探索课题:耳朵的功能

3、探索活动

(1)制作传声筒(合作制作)

(2)实验操作:

实验一:互相说话,你能听出使用纸杯和不使用纸杯声音的差异吗?你能辨别出不同同学发出的声音吗?

实验二:蒙上眼睛,去根据铃声找同学。蒙上眼睛的同学用手捂住自己的一只耳朵,重复刚才的实验,去寻找哪铃铛的俩同学。

实验三:闭上眼睛并捂住两个耳朵走路与平时走路

4、课堂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耳朵的功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发音无法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我们的耳朵不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还能区别它,我们的耳朵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保持身体平衡等方面是有重要作用的。

5、课后作业: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耳朵,收集相关的信息。

6、板书设计:

6、耳朵的功能

1、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能区别

2、辨别声音的方向

3、保持身体平衡

课后反思:

7、哪种方法倒水快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倒水快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索倒水快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倒水快的道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和教具:

一个塑料水盒,2个塑料水瓶(其中一个底部侧面扎一个大约与铅笔芯粗细的孔)

一个塑料漏斗、一个水杯。 教学过程:

1、序言:

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要把瓶子里的水倒出来的事情,有没有倒的快的方法呢?下面

我们做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下。

2、探索活动:

实验一:听声音,观察现象

将没有扎孔的水瓶装满水倒入盒中

思考:水是如何流出来的?在水流出来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实验二:观察现象,研究道理 用有孔的水瓶子倒水 实验三:哪种方法倒水快

在研究时用完整的水瓶倒水,每次实验做好计时,并填好实验数据统计表。

课堂小结:实验证明,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第二个实验证明,空气进入瓶中,水 很快倒了出来,空气进入瓶中的快与慢,决定了水倒出的快与慢。

课堂作业:有的酱油瓶子的内瓶盖上开了两个小孔,这有什么作用了,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吗? 板书设计:

7、哪种方法倒水快

1、空气进入瓶中水才能倒出来

2、空气进入瓶中的快与慢决定了水倒出来的快与慢

课后反思:

8、水浮硬币

教学目标:

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结合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硬币能浮在水面上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探索硬币能浮在水面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及教具:

1、按小组准备一个塑料小水盆。1支滴管。

2、1分、2分、5分的硬币各4枚,蜡笔一支,2张面巾纸,1-2枚曲别针。教学过程:

1、序言:

在一些旅游景点常看到人们往蓄水池水面上投一些硬币,有时,硬币会浮在水面上,过一会硬币会沉入水底,这是为什么呢?

2、探索过程

实验

一、对比实验

第一次:用不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 第二次:用涂蜡的硬币进行实验 实验二: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

1、把一枚曲别针横放在一块面巾纸上。

2、将方有曲别针的面巾纸轻轻放在水面上。

3、教学小结:

没有涂蜡的硬币,硬币表面上的油脂很少,放在水面后立即被水浸湿,在硬币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沉入盆底。如果硬币上有油污,不能马上被水浸湿,但过一会硬币被浸湿后,也会沉入盆底。硬币涂上一层蜡以后,硬币没有被水浸湿,能在水面上浮较长时间。

4、作业:

用一根针按照上面的实验程序做,针也能浮在水面上,你相信吗?做一做?

5、板书设计:

8 水浮硬币

课后反思:

第九课:动物给我们的启示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动物保护色及结构的研究,认识动物为人类发明创造提供的启示。通过对动物保护色及结构的研究,认识动物为人类发明创造提供的启示。

2、通过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观察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有关动物保护色和呈弧形的建筑图片及文字资料。鸡蛋壳、铅笔、小酒杯。

三、教学时间:2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人类模仿动物的颜色及结构,创造出许多运用于生产、学习、生活的仿生学技术。谁能给 运用于生产?大家举几个例子?

2、研究动物身体结构的功能和特点不仅能揭示出许多奥秘, 还能解决一些人类遇到的科学难题呢。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特征观察

1、教师指导观察图片。

2、思考问题:

①、动物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 ②、变色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③、动物的保护色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举例说说。

3、小结:动物身上的颜色和它栖息环境颜色相近,有隐蔽的作用,这种体色叫保护色。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就是靠着保护色躲避敌人,在生存竞争中保护自己的。

(三)思考交流 分小组讨论

1、军队的服装、武器是如何利用动物保护色的?你还知道哪些利用保护色的发明?

2、蝙蝠采用回声定位的方式探测目标,人类利用这一方式有哪些发明?

3、海豚的体型呈流线形,皮肤结构也很独特。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搞了哪些发明?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继续观察思考交流

一、思考交流

1、观察斑马图片,说说斑马的特征。①、观察斑马身体表面花纹,你发现了什么?

②、观察斑马身体特征,说说它的奔跑速度。提问: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究竟有什么用呢?

③、提问: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条纹究竟有什么用呢? ④、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对人类有哪些启示?

教师:有人说:黑色条纹是群体互相辨认识别的标志;黑色条纹是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保 辨认识别的标志保护色;黑色条纹是适应环境的一种隐身术;黑色条纹是防止刺刺蝇叮咬的一种手段。

二、探索发现

1、在对动物保护色的研究中,认识到仔细观察是研究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在对动物保护色的研究中,认识到仔细观察是研究的重要方法。习惯观察事物。习惯观察事物。

2、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给人类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启示,充分研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造出更多、更好的发明成果。 造出更多、更好的发明成果。

3、

①、把半个鸡蛋壳放在桌子上,凸面向上。 手拿铅笔从不同高处砸向鸡蛋壳,仔细观察研究记录。

②、手拿铅笔从不同高处砸向鸡蛋壳,仔细观察研究记录。

③、鸡蛋壳凹面向上,放在小酒杯上,用同样方法实验。 观察蛋壳被戳时,那种位置容易破损?

④、观察蛋壳被戳时,那种位置容易破损?

4、思考问题

①、为什么鸡蛋壳凸面向上时,鸡蛋壳不容易被戳破?

②、利用这一特点,人们都有哪些发明创造?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提示: 蛋壳凸面壳体表现出良好的抗压能力,人类仿照它设计了薄壳结构的屋顶。 ①、蛋壳凸面壳体表现出良好的抗压能力,人类仿照它设计了薄壳结构的屋顶。 蛋壳成凸面,能均匀的分散外力,结构牢固。

②、蛋壳成凸面,能均匀的分散外力,结构牢固。

③、你能举例说说人们根据这些特点发明了什么?

第十课:练练你的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位同学几张草稿纸

三、教学时间: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学会观察才会创造。我们每个同学都要 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种观察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方法训练一:

①、分小组观察、讨论活动。 分小组观察、讨论活动。 教师指导看图,建议:把每个人在拍照前与拍照后分别对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②、教师指导看图,建议:把每个人在拍照前与拍照后分别对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指名发言,说出不同处。

③、指名发言,说出不同处。 观察第二幅图,指导学生观察,提出建议:先找相同特征的钥匙柄,

④、观察第二幅图,指导学生观察,提出建议:先找相同特征的钥匙柄,然后在相同特征钥 匙柄的基础上再仔细看钥匙齿的特征。 匙柄的基础上再仔细看钥匙齿的特征。

⑤、指导观察第三幅图,建议:根据部位不同整体不同的道理,可以先找局部相同的图形。 指导观察第三幅图,建议:根据部位不同整体不同的道理,可以先找局部相同的图形。 观察第三幅图

3、观察方法训练二: 在下图中找出相同的图形。

①、在下图中找出相同的图形。

②、教师指导建议:可采用将图案旋转一个角度的方法来找。 教师指导建议:可采用将图案旋转一个角度的方法来找。 指名回答,是怎样找的?

③、指名回答,是怎样找的?

4、观察方法训练三:

指导观察: 黑 到 白 两方面有什么结果 两方面有什么结果?

①、指导观察:从“黑”到“白”两方面有什么结果?

②、建议:观察时,可采用以黑为主,排除白色干扰看是什么图形。再以白为主,排除黑色干扰看是什么图形。

小结:对比观察法,先找相同特征法,局部不同整体不同法,旋转图形法,以某色为主法。

(三)探索发现

1、我们的观察都是针对图形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的 在观察中, 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的。 在观察中, 头脑要有层次性,方向感,分清主次,抓住图形的特征进行综合观察,效果才会更好。

2、知道了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认识世界的起点,观察时我们要做到:细致、认真。

(四)探索延伸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本 47 页作业。

第十一课:小兔为什么能往前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利用纸的变形研究纸的弹力。

2、知道不同纸张的纸质弹性不一样。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硬纸板、薄白纸、浆糊、剪刀、彩色笔。

三、教学时间: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一纸折小青蛙,演示青蛙跳跃,提问:为什么一按它,青蛙就往前跳?今天我们研究 纸张的弹力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吹纸条,研究纸的弹力。10厘米的纸条,拿好向纸条断续吹气。

①、将复印纸剪一条长 8 厘米、宽 6 厘米的纸条,拿好向纸条断续吹气。 观察纸条形状变化情况。

观察纸条形状变化情况。 思考:停止吹气时纸条为什么能恢复原状? 思考:停止吹气时纸条为什么能恢复原状? 实验二:吹纸条,研究纸的弹力。

①、剪长 14 厘米、宽 7 厘米的硬纸板和复印纸各一条,放在桌上,两端压上字典,使中间凸 分别用手稍加用力向下按, 起,分别用手稍加用力向下按, 观察并感受两张纸条形状变化及按纸条用力大小的情况

③、观察并感受两张纸条形状变化及按纸条用力大小的情况。 思考:不同纸质的纸的弹性一样吗?它靠什么力量恢复原状?

③、思考:不同纸质的纸的弹性一样吗?它靠什么力量恢复原状?

3、做游戏,研究纸的弹力。、做游戏,研究纸的弹力。 ①、指导用纸折小兔或青蛙。 指导用纸折小兔或青蛙。 将做好的小兔或青蛙按一按,进行观察研究。 ②、将做好的小兔或青蛙按一按,进行观察研究。

(三)总结:

1、通过实验证明,纸质的弹性和掌握外力的适度是使小兔或青蛙跳得远的关键。

2、纸张是有弹性的,纸质不同弹性也不一样。

(四)探索延伸 种身边有弹性的物品,并将物品的名称记录在笔记本上。

1、说出 10 种身边有弹性的物品,并将物品的名称记录在笔记本上。继续用纸折小兔或青蛙观察研究。

第十二课:自组组合发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身边自组组合的物品,分析特点,找出规律。

2、实践自组组合发明技法的发明活动。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收集并了解一些物品的特点与功能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拿一把剪刀,教学生观察剪刀的组合,说说是由什么组合在一起的。教师指出: 教师拿一把剪刀,教学生观察剪刀的组合,说说是由什么组合在一起的。教师指出:这就是 发明技法之一——自组组合发明技法。 自组组合发明技法。 发明技法之一 自组组合发明技法

(二)学习新课

1、分析发明过程、

①、指导观察课本图形,说说发明前后物品功能的变化。 ②、观察思考:小木棍 小木棍,小刀 小刀能发明什么?

③、分小组议论:玻璃杯 玻璃杯,自行车 自行车能发明什么? ④、提问:发明前的物品与发明后的物品是什么关系?

3、尝试发明

①、汽车+汽车能发明什么?

②、单人床 单人床能发明什么?

③、剃须刀 剃须刀能发明什么?

4、自主发明。要求: 说明选择哪种物品。

①、说明选择哪种物品。

②、分析此种物品的重要功能。

④、准备将物品的什么功能进行组合。 ④、对发明后的物品进行描述。(或画出草图)

第18篇: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什么看错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吹泡泡

学习内容

①完成

三、四实验, 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

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

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

四、探索延伸

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 吹泡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

(二)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

1、实验一: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2、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

3、实验三:重点指导,

①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③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④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第二课时

一、探索发现: 活动设计:

1、分小组调制能够吹出泡泡的泡液

2、记录清楚泡液的比例

3、室外活动,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

4、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一次吹出很多泡泡。

5、小组总结,在吹泡泡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班内汇报:

1、配制泡液时,你经过多少次调配,才能配制出效果较好的泡液?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慢慢吹出泡泡你有什么体会?

3、快吹的时候是什么结果?

4、用粗管吹时你有什么体会?

5、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吹时是么结果?

(四)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1、吹:泡泡连泡泡

2、泡泡套泡泡

3、思考:舞台上有时飞出很多泡泡,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第19篇: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对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收集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 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 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 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 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

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 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 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

5、小实验,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运转正常后,剪掉一风叶,形成不对称状,再让它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前后对比,说明什么?

(三)、探索发现

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是使建筑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3、人们把很多物品制成对称形状,不仅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用。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后题,寻找对称图,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某些物质溶解的快与慢,。

2、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实验杯、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凿壁借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 ①、各小组分别装配实验器材。

②、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倒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③、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中,一块吊在水的表面,一块吊在水的中间一块放在杯底。 实验观察:3——5分钟后观察糖块溶解的情况,可以和同学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问题:你观察到那块糖溶解的快?你的结论与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的结论一样吗?

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

2、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①、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子里倒入多半杯同样温度的水。 ②、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 ③、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实验观察:花生油与醋在杯中水里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实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三)、探索发现

1、知道了溶解的一些知识,学会了用溶解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没有溶解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

(四)、探索延伸

1、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

2、阅读课本第10页文章。

第三课:静电小实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身边物品进行静电实验,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

2、初步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条、报纸、铅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秋冬季节,当我们脱下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麻麻的刺痛。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到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以猜到了,这时静电在作怪。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听话的塑料条 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

②一只手捏住两条塑料条的一端,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夹在两条塑料条之间,连续用力向下摩擦2——3次。。

③观察两条塑料条的状态。两条塑料条能否分开?

④、此时,把手掌放在分开的塑料条的中间,分开的塑料条向手掌靠拢,迅速抽出手掌,两条塑料条又分开了。

思考、观察:是什么使塑料条运动?用手指摩擦塑料条的作用是什么?

二、实验二,粘在双肩上的气球。

1、吹起两只气球,用线绳把气球口扎紧。

2、把气球用力在自己的毛衣上摩擦。用手牵着线绳使气球自然下垂,观察两只气球的相互状态。它们会互相排斥而分开吗?

3、把两只气球放在刚擦过气球的毛衣肩上,两只气球可以粘在毛衣上吗?

三、实验三,贴在墙上的报纸

1、展开A四纸大小的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开手,被掀起的报纸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总结思考: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气球和报纸粘在物体上?以你的经验,这种粘合剂是什么?

四、探索发现

当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摩擦,一个物体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带上了不同种类的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静电现象。 实验中,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五、探索延伸

说出以下几种做法,哪些做法是“防”静电,哪些是“放”静电?

1、选用纯棉衣料的衣服,

2、当看完电视或电脑以后,马上洗脸洗手;

3、用加湿器給室内加湿,或在室内养鱼、养水仙花;

4、脱衣前,先用手触摸一下墙壁或金属物品。

第四课:手上的触觉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体验手上的触觉,感受手上的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砂纸、曲别针、硬卡纸。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手的触觉会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它不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辨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区别。

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手上的触觉吧。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用手指、手掌体验触觉 ①把曲别针拉直成小棍状。

②把另一个曲别针拉直成U型。

③被测试同学闭上双眼,另一同学用之小棍的一头和U型的两头进行测试。

④每次触及被测试同学时,都要用另一只手指出触到的位置,并回答是几个触点,再有一位同学记录。

观察思考:如果你的视线被挡住,你靠什么判断手中是否有东西?如果手没有触觉的话,在生活和学习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实验二:辨别同一物体之间的差别

①、被测同学闭上双眼,用食指触摸砂纸、中砂、细沙3块砂纸,区别这3种砂纸。 ②、另一位同学颠倒砂纸顺序,让被测同学触摸判断。 ③、换用不同手指测试5次,记录测试正确率。 ④、互相交换角色,每人都来感觉一下。 思考问题:

①、在辨别砂纸的时候,是轻轻触摸,还是用力触摸容易判断。 ②、几个手指比较,哪个手指触摸感觉比较敏感?

3、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

①、拿出硬纸卡,将凸面朝上。

②、闭上双眼,把四块硬纸卡位置颠倒,用手触摸凸点,说出凸起点的排列样式,睁开眼后对比正确率。

③、思考问题:正常人靠什么阅读?盲人靠什么阅读?。

(三)、探索发现

我们手上的感觉是由身体中的感觉神经实现的。感觉神经的末端有一些特殊的小结构,叫感受器,它可以分辨不同的感觉。感受器能收到四个主要的感觉,分别是:触摸感、压力感、疼痛感、温度感。

(四)、探索延伸

课后用手触摸人民币的突起点,对照课文图表,认识人民币的盲文。。

第五课:小降落伞的实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小降落伞的制作与对比试验,研究小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正方形手帕、伞绳、重物、胶带、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述5.12大地震时,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为了解救人民群众,15位英雄从5千米高空成功跳下的故事。今天我们动手制作小降落伞,研究一下它的奥秘。

(二)学习新课

1、活动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制作好后,让她从高处自然降下。

思考:小降落伞的实验,在空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是不是证明了空气对小降落伞下降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实验一,伞面大小不同,降落伞下降的快与慢 ①在两面大小相同的降落伞上拴上不同的重物,从高处降落。观察两个降落伞哪个先落地? ②思考:是不是证明了小降落伞面大小相同,在携带不同重物时,重物越重,下降越快?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影响小降落伞下降快慢的一些因素。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如:风的影响、伞绳的长短、降落伞的形状等。

2、查阅资料我们知道,研究降落伞落的快与慢对空降兵、跳伞运动等有着重要意义。

(四)探索延伸

降落伞的用处很多,看书图画,说说它们有什么用处。

第六课:坦克的履带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做实验,研究坦克车轮外家装履带的原因。

2、用研究所得的道理,解释身边的相关事物。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铅笔、图钉、螺丝钉、小木板、橡皮、直尺、砝码、细沙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玩具小坦克,你还知道他的车轮吗?是怎样的?说一说。坦克为什么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呢?这与他那双铁脚板——履带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坦克的车轮外为什么加装履带”?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纸上扎孔

①、在大号橡皮上盖上一张白纸。

②、用削好的铅笔尖和未削的铅笔分别在垫有橡皮的白纸上扎孔。 ③、感觉一下,哪只铅笔比较容易的在纸上扎出孔来?

④、思考问题:两支铅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尖铅笔容易把孔扎好?

2、实验二:手按图钉与螺丝钉

①分小组,放一块木板,用同样的力讲图钉与螺丝钉向木板按下去。 ②图钉与螺丝钉哪个按到木板里比较深?

③思考问题:图钉与螺丝钉有什么不同?图钉比螺丝钉容易按入木板中说明什么?。

3、实验三:沙盘上直尺的作用

①在沙盘上方好一层厚而干燥的细黄沙。

②在黄沙上放一个砝码,轻微晃动几下盘子,观察法玛进入沙子中的深度。

③将直尺放在黄沙上,在直尺上放一个砝码,同样晃动几下盘子,观察法玛进入沙子中的深度。

④小组讨论:现在我们能不能解释坦克为什么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说说你的看法,可参考课文后的小资料。 思考:两个沙盘实验,物品进入沙子中的深度有什么不同?你能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道理解释这一现象吗?

提示:

1、这与坦克那两幅宽宽的履带有关系。

2、履带要比车轮接触地面面积大很多,所以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而不被陷入泥土中。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压向另一个物体,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小,越容易压进去。

(四)、探索延伸

讨论:

1、骆驼善于在沙漠上行走,为什么蹄子不容易陷进去?

2、书包带做的宽一些有什么好处?

3、滑雪板有什么作用?

第七课:叶子能吸尘增湿吗

一、教学目的:

1、进行植物叶子的蒸腾现象和吸附现象进行实验观察。

2、研究植物叶子对改善空气质量所具有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盆叶片比较大的植物、透明大塑料袋、粉笔灰、白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植物多的地方空气质量比较好,这是为什么呢?植物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空气质量呢?今天我们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叶片的蒸腾现象:

①、将套有塑料袋的花盆移到桌上。 ②、观察塑料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③、打开塑料袋,仔细观察塑料上的液体,判断液体是什么?

思考问题:袋子上出现了水珠,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袋子中植物叶片上是否也有水珠? 提示:叶片会产生水珠,这种现象叫蒸腾。植物的蒸腾现象可以給空气补充水分,让空气变得湿润。

2、实验二:植物叶片可以吸滞尘埃吗?

①、每组一盆绿色植物,将一张白纸套在植物茎上,另一张白纸平放在花盆上面。 ②、将两包同样多的粉笔灰分别从两个花盆上方相同的高度撒下。

③、比较两张纸上粉笔灰的多少,观察纸上少的一部分粉笔灰落在哪里了? ④、思考问题:职物的叶片是否有细致尘埃的作用呢?室外的树叶是否也有这样的作用呢? ⑤、观察室外树叶的叶片。用放大镜观察,是否有灰尘?

思考问题:树叶上有灰尘吗?谈谈你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感想。。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说明植物的叶子可以使空气变得更湿润。同时植物的叶子可以阻滞尘埃落下来,减少浮沉对空气的污染。 我们发现大量种植花草树木,可以使空气变得更加湿润清洁。

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如此往复,植物叶片能起到拦阻和吸附尘埃的作用。是空气净化。

(四)探索延伸

1、观察家中的盆花,研究哪种植物起到吸尘增湿的作用大些?

2、在树林中散步,你有什么感觉?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第八课:测量的技巧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参与实验,研究特殊情况下测量的技巧。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尼龙线绳、圆铅笔、直尺、三角板、硬币等 。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测量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我们要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往往需要测量。测量中,很多仪器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各样的测量任务,但有些测量,现有工具不能直接测量。下面我们做几个小实验,学习一些测量的技巧。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的技术准备

①、看书,判断左、中、右三种观察尺的方法哪种正确?。

②、提示:做每个实验都要思考一下,注意减少测量中的误差。每个实验都要多做几次。

1、实验一,借用线绳测量(测量铅笔杆的周长) ①、用尼龙线绕铅笔1圈,在测量线的长度。

②、用尼龙线绕铅笔5圈,在测量线的长度,将5圈的长度数除以5。.③、思考:这两种方法哪个准确一些?

2、测量地图上一段河流的长度

①、可用尼龙线沿河流走向放好线,在测量线的长度。 ②、思考:这个方法能估量出这段河流的长度吗?

3、实验二,测量圆杆铅笔的直径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两个三角板和一个直尺测量。 ②、思考问题:哪种方法准确一些?

4、实验三,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

用直尺测量一枚硬币好测量吗?想一想,测量一摞硬币,再除以硬币的枚数,行不行?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发现,在不好测量的情况下,只要多动脑筋,就会想出好方法。

(四)探索延伸

想一想,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第九课:反冲作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气体和液体实验,研究气体和液体的反冲作用。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气球、打气泵、吸管、喷嘴、皮筋、胶带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宇宙飞船是靠什么力量飞向太空的?喷气式飞机是靠什么力量飞向蓝天的?气垫船是靠什么力量在水面上遨游的?我们现在研究一下。

(二)活动过程

1、实验一。气体的反冲作用

①、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住气球喷嘴。 ②、松开手指放飞气球。

③、观察气球,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思考:气球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到处乱窜,直到里面的空气放完?是什么力量使气球到处乱窜?

2、带定向纸条的气球运动试验: ①、安装喷嘴,用皮筋捆紧。

②、用胶带将纸条粘在喷嘴上,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紧。

③、捏气球的手靠近地面,气球向上,喷嘴向下,把手松开,观察气球,有什么现象发生?

3、有轨道的气球运动试验

①、把吸管穿在绳子上,把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物上,把绳子绷紧。 ②、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住气球喷嘴。 ③、用胶带把气球粘在吸管上。

④、把气球拉到气球口方向的一端,松开手指,观察气球运动的状态。 ⑤、思考:气球是否会向气流喷出相反的方向飞去?

小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气球在这个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

4、实验二,液体的反冲作用

①、将液体反冲实验器材准备好,用手提着大饮料瓶,下面放好接水盆。 ②、向瓶内注水,

③、观察大饮料瓶的运动情况。

④、思考观察:饮料瓶运动的方向与水流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三)探索发现

1、通过气体的三个实验,证实了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喷出的气体有反冲作用。

2、通过液体实验,证实了液体喷出时也有反冲作用。

3、人们常常利用气体和液体的反冲作用来为我们服务。

(四)探索延伸

1、宇宙飞船靠什么飞向天空?

2、气垫船靠什么力量浮在水面上飞快的前进?

第十课:王莲与牛蒡子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植物的形态及结构的研究,探究其对人类发明创造的启示。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

二、教学准备:

搜集书刊、报纸、图片、打印纸、尼龙搭扣、放大镜、剪刀、胶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种种形态,人类借鉴植物的种种形态及结构,创造出许多发明。

(二)学习新课

1、阅读课文(王莲):

2、动手仿制王莲叶片 ①、用打印纸剪成圆形。

②、将另一张纸按书中图示剪成长条(叶脉)。 ③、用剩余的纸,剪成小纸条(横筋) ④、把叶脉和横筋安图所示粘好。

3、动手试一试,叶片的称重量。

实验观察:人们利用王莲的结构,可以有哪些发明创造? 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对于烟雾你有什么看法?如果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呢?你有什么看法?

4、牛蒡子

①、阅读课文了解牛蒡子。

②、用放大镜观察尼龙搭扣的结构。 ③、仔细观察尼龙搭扣开合的工作原理。 ④、实验观察:尼龙搭扣还有哪些应用? 思考问题:牛蒡子表面长满了无数小钩刺的作用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几个有这样结构的实例吗?

(三)探索发现

在对王莲、牛蒡子的研究中,发现许多植物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状态和结构,给人类的发明提供了启示。人类利用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创造出许多性能优越的新技术,新发明。

(四)探索延伸

研究:模仿植物的某种形态和结构,搞一些小发明。如:锯子的发明。

第十一课:缓冲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信息的交流,研究缓冲现象的存在。

2、探讨一些事物应用缓冲的道理。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粉笔、报纸、塑料薄膜小降落伞等。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足球运动员见足球飞过来,不管从多远的地方飞过来,都用头去顶。但是,对面飞来的是一块小砖头,他却不敢用头去顶,为什么呢?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粉笔的投放实验

①、站在地面上,手持一支粉笔,高举过头顶,松手使粉笔自然落下。 观察:粉笔怎样?什么原因造成粉笔断裂? ②、将粉笔用报纸包好,重复上面实验。 观察:粉笔怎样?为什么没断?

③、将粉笔绑在小降落伞上,从高处扔下。 观察:粉笔怎样?

小结:粉笔与地面没有直接碰撞,报纸起到了减缓冲力的作用;小降落伞起到了减小碰撞粉笔的力量。

2、实验二:橡皮筋的作用。

①、用细线将重物悬挂在铁架台上。 ②、在重物下方放一个有厚毛巾的托盘。

③、将重物举到一定高度,突然松手释放重物,拴重物的细线会出现什么现象? 思考?

1、细线会被拉断码?

2、是不是重物下降时的冲力将细线拉断的? ④、将细线换成橡皮筋,再重复上面的实验。

⑤、试验中,认真观察重物上下运动的状态,了解橡皮筋的伸长、缩短与重物上下运动的关系。

思考:橡皮筋的弹性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一些物品能对运动物品起到缓冲作用。缓冲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四)探索延伸

1、试着分析,球场上的草地对运动员有什么保护作用?

2、包装盒及包装盒内的填充物对所包装物品有什么好处?

第十二课:死海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制作,验证液体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2、探讨死海不沉的秘密。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水杯、胶圈、曲别针、吸管、食盐、鸡蛋、水盆、烧杯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课题:(死海不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让鸡蛋扶起来

①、把鸡蛋放入清水杯中,鸡蛋沉入水底。 ②、向水杯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动。

③、实验观察:鸡蛋会怎样?出现了什么现象?

思考:

1、鸡蛋浮起来了,这是不是说明盐水的浓度逐渐增大,鸡蛋受到的浮力也在不断变大,当浮力大于鸡蛋的重量时,鸡蛋就浮起来了?

2、是不是说明液体的浓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2、实验二,制作小浓度计 ①、将吸管的一端折过来。

②、在吸管折处放两个曲别针,再用橡胶圈绕好。 ③、在吸管上均匀的标好刻度。

④、将吸管浓度计放在水中调试,让它恰好竖立着浮在水中。

3、实验,

①、取两个玻璃杯,一个盛淡的食盐水,一个盛浓的食盐水。 ②、先把小浓度计放在淡的杯中,观察到什么刻度。 ③、再把小浓度计放到浓的杯中,观察到什么刻度。

思考问题:通过实验,是不是说明小浓度计可以测量液体的浓度?

4、实验三,检测食盐水的浓度

将课前制作好的三种不同浓度的食盐水放入三个杯中,用小浓度计监测,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你能分辨出哪杯浓度高些?哪杯浓度低些? 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死海的秘密了吗?

(三)探索发现

1、通过研究,我们证明了盐水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2、证明了盐水浓度越高,浮力越大的道理。

3、弄清了死海不死的秘密。

(四)探索延伸

读一读课后小知识,考虑:装满货物的大轮船在大海中航行,要不要考虑含盐浓度问题?

第20篇:三、四、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果香峪中心小学

刘全利 2014.07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我终于圆满的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工作,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材分析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由:“物理实验”、“身边科学”、“科学减灾”等三个单元,30个实验活动组成。各单元在内容类别上相联但各自成课,与其它科教材在编排上有所不同。

1、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1) 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2)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 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4)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教材既授之以鱼更重视授之以渔。(1)在知识与方法上更重视方法的传授;(2)在结论与过程上更重视过程的研究;(3)在验证知识与探索知织上更重视探索知识。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2)设置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节。(3)安排面向全体学生的各项教学活动。

2. 教材的基本架构模式: (1)课题提出

(2)提出假说

(3)进行研究 (4)获得结论 (5)讨论延伸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性的科学实验研究,学习收集信息,培养科学精神,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措施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尖子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我班的桂林同学刚开学的一个月里不安心学习上课睡觉、搞小动作、说话,下课就往外跑不打铃不回班,经常被政教教处扣分,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其原因,我了解到刘帅同学在他家住,就安排他俩一座,并同其家长联系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他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现在桂林同学学习成绩大副度提高,其他的毛病相对就减少了。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室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果香峪中心小学

刘全利 2014.07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教学即将结束,我圆满完成了对《发现与探索》的教学,为了在下学期更出色的搞好教学,特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做一下总结。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科学知识,掌握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技能。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引发了学生思考与研究问题的兴趣。我在教学中旨在传授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使其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和基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满足,能力品质相应得到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通过学生亲身探索和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升华。

一、教材特点

1.教材的设计是遵循人在探究问题时的一般认识规律而设计的:

即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事物现象,提出相应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方法与过程,发现问题中的新知(对学生而言),用新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设计具有开放性。

如,提出问题的开放,旨在指导学生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开放,旨在培养学生探索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拓展”(举一反三)一栏中设计的开放性内容,则是为了引导学生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3.教材中“动脑动手”部分的设计思路,不单独设置此部分内容,而是放在教材中的各部分中。要求每课都有“动手动脑”的内容与过程的设计,并要求“动手”是手段,“动脑”是目的,动手要为动脑服务,防止教材内容简单技能训练化。

4.教材内容陈述改变了科普读物式的“介绍”形式,而是在不同的栏目采用不同语气和方式。如,“背景”采用陈述语言,要求语言内容是为了提出问题做准备;“活动天地” 则多采用引导性语言,引导学生较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等等。

5.教材中的学生探究活动,采用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材中的“探索”内容均设计出步骤、方法和活动的内容,有些设计内容如实验、调查等活动需在课外完成后由学生填写。

二、教学要求

1.教材内容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

天津市课程计划中规定《发现与探索》教学时间是每周一课时,每学期有效教学时间为16课时,

一、二年级12课、

三、四年级14课、

五、六年级15课。

2.每一课内容在编写的过程中,都力求体现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这个问题的把握。尤其是在“活动天地” 和“举一反三”部分。教材由于篇幅所限,探究内容不会设计的过于详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细化探究的活动。

3.低年级教材内容比较多的使用连环图、卡通画、照片等,以图和简短语言体现教材内容。在低年级的教学时,我围绕着教学目的多安排趣味性的活动,少一些讲解。高年级教材增加了文字量,图文并茂,我多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4.教材中,每课均有学生活动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有较大的活动记录和书写空间,教材按16开本设计内容,编写内容给学生留出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部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

5.教学中,虽然教参光盘提供了部分影像资料,但数量不足,我收集了有关的影像资料,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补充。 6.由于新教材的目的和内容都具有开放性,我在使用教材时,首先转变了“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内容处理和教法都要开放,定位为: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活动过程的辅导者,科学方法及创新思维的引导者。

三、教师教学行为转变

《发现与探索》教材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目前教学要求虽然也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普遍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也习惯于听老师讲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的行为发生了如下变化: 1.角色的转变。

即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促进者的关键是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上下功夫,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 作为促进者,我努力做到:

①我平时做到观察、引导,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②我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学生自主了,也相对自由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当学生有不正当行为时,我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行为的转变。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教学形式上:我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我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应由单向或双向的信息交流向立体式信息交流转变,要把学生的个体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体信息交流网络。 3.观念的转变。

我转变了角色和行为,前提是转变观念。我做到在以下几方面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 (1)课程。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大纲、教科书),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课程的内容),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

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会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会话”。“会话”即体验。

(2)教学。

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

(3)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不满足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四、具体做法: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引起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并能自主地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活动,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增强文化底蕴,并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低年级为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并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激发对科学与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新教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提高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假设,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获得对问题的思考与感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在《发现与探索》的学习中,学生应初步形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养成凡事要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在探索中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意识,逐步形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4.初步形成保护自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发现与探索》教材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主要包括: 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后果;初步形成关注社会进步的意识,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等。

总之,本学期圆满完成了对《发现与探索》的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同事的认可,家长的爱戴,我将在下学期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总结(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刘全利

果香峪中心小学

20

14、07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工作总结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强调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中主要是让了解学生身边的生活或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课题,引导学生亲手实验,了解身边科学现象的科学道理;用家庭生活中的事例,揭示生活事例中的科学道理;用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揭示其中的数学规律;利用环境问题,探究环境与人的关系;通过学生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创新技法方面,提高了创新能力。

二、探究教材扩展学生知识面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探索的过程,使学生既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又能对实验内容较容易地上手实验,每课内容根据序言、探索主题、探索活动、探索发现、探索延伸、等几个过程,在探究问题时按照:认真观察事物——明确探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实验规律——应用实验规律下教学。

1、利用序言部分,概括课题的概貌,引出本课研究的内容,说明研究此问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此课内容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此课内容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部分,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明确研究方向。“探索活动”此部分是学生实验活动的主体,依据实验活动过程,探索活动内容又分 活动准备、活动设计、活动过程、安全提示等几个环节。其中“活动准备”是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文字和器具的准备、学生人员和心理活动的准备。“活动设计”应包含在准备工作中,教材为了训练学生的活动之前的设计能力,特将活动设计单独列出,其用意是提高个体学生对活动的计划性,学习活动过程所用方法,帮助学生完善实验前的计划,培养学生的筹划能力。“活动过程”是学生在对实验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基础上,动手进行实验。根据活动设计进行实验程序和步骤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实验过程,同时,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活动过程的逻辑性。

3、“探索发现”根据需要,或设计 “实验过程回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中关键的内容;或设计“实验结论”内容,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实验内容中的结论和规律;或设计“实验过程反思”内容,引导学生针对探索过程进行针对性的反思,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活动的理性升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索态度。通过经常性的反思活动,进一步完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素质结构。

4、探索延伸部分是为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内容是应用本课实验所揭示的结论或规律研究生活中的实例,学生采用我的联想、我的设计、我的研究、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研究,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动手要为动脑服务,以活动课教材或科技制作类教材为内容,重视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培养,重视科学技能的训练,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小学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doc》
小学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