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数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2020-04-18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不足:

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推荐第2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否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关注让现实的教育资源成为我们优质的教学素材?是否将问题情境镶嵌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当中,而催生对学生终生发展、更有价值的新思维、新思路?是否关注每节课的生命课堂与教学效果?这就是我对这节课深刻体会与反思。

1.先“数”后“形”, 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2.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例1中可以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4.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推荐第3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湖北省仙桃市新生街小学 胡春萍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新课标》在原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体现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性。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数与形的思想就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说过去数形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①体会数与形的联系,进一步积累数形结合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意识。②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价值,激发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积累活动经验,体验思想方法的价值,激发兴趣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2、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3个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个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1 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这个环节,通过将数转化为形,探究出了新的计算,引导学生体验图形可以帮助计算的优越性。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P108做一做第2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有的图形中蕴含数的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可以很清晰地解决图形问题,体验计算解决图形问题的优越性。

第三个环节,数形结合,突显有趣。

在这一环节中,有练习二十二第2题的教学,还有对例题1的回顾,借助三角形数、正方形数,借助这些特殊的数与特殊的形让学生进一步看到数与形之间有趣的联系,感受到数形之间结合与变化的魅力。

3、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1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在做一做2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满足于答案的获得,而是进一步追问:是怎么想的?说一说其中的道理?在这里红色图形的规律及计算方法较为复杂,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交流和讨论,学生不仅发现了红色正方形两个两个相加的排列规律,更发现了红色正方形与蓝色正方形的数量关系,那就是红色正方形的数量=蓝色正方形的数量×2+6,有时孩子们还能发现红色正方形的数量=(蓝色正方形的数量×3+6)-蓝色正方形数量,这就构建了求红色正方形数量的模型,正因为我们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学生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表现。

在练习二十二第2题的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学生画和填写第

4、

5、6个图和数,然后让他们在画图和填数的过程中,体验三角形数每排列的三角形个数之间的规律。

4、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唤醒学生的活动经验,强化活动体验。

本单元《数与形》的教学建立在学生过去学习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习经验中数形结合的例子。如:利用实物图理解计算,利用平面图形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理解问题解决的数量关系等,有意唤醒学生相关活动经验的记忆,沟通本节课与过去学习经验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原来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不陌生,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强化了对数形结合思想价值的体验。

5、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之不如乐知者。”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处理,那么长的算式却能很快算出得数,老师是怎么算的?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探索新算法的欲望。在中间环节,每个小节结束教师都引导学生回顾,“是谁帮了我们?”唤发学生对数形结合优势的感悟。课的结束部分,拓展升化,将趣与情推向高潮。本节课的例题是以正方形数为素材,而练习二十二第2题是以三角形数进行练习。课末我还对这两题进行了拓展,介绍“正方形数”,“三角形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引用了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让孩子们与数学家产生共鸣,更强化了数形结合的意识。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知识的教学固然重要,但知识一旦形成结构就能产生新的知识,比知识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课虽止,意未尽„„

推荐第4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思维的需要。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量的变化等都是以符号加以表示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数形结合”在教学中的地位。“数形结合”是小学教育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数学思想。

一、把数学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数与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了教学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新、求异意识。

二、把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领悟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把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理解了计算算理。

三、将问题显性化,缓解学生解题坡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各种图,使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讲问题化难为易,能调动学会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0分钟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效果很好。实现了将“苦学”变为“乐学”,“被动”变为“主动”,“负担”变为“享受”,真正将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遗憾:在练习题的设计时题目较多,不能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全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设计中重视了“以数辅形”而淡化了“以形辅数”;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说的过多,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在以后的教学中,题目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恰当设计题组,完善题形了改进设计,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去激发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更广的展示舞台,诱发学生探索创新,从而充分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文章来 源

推荐第5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新增的课程,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次新的学习。初看教材中本节课的例题与习题,让我顿感吃力。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这部分知识原来不是安排在奥数里的吗?要让全班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我觉得实属不易。 随后我阅读了大量和数形有关的资料,以及别人的教学设计,明白了要向上好这节课,必须得定好位。于是我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 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 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在教学设计时,尽量简单,不要给学生更多的思想压力,力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棒的观察员,思考者,自己能行,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时我安排了两次合作,一次同桌合作,一次小组合作。尽量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一起积极思考,避免上成优等生自己的课堂。

课堂上我觉得有几点做的不错:

一、学生从刚上课的无人应答到后来积极发言,我感受到了学 生因为数和形的魅力而转变,对自己的发现而自豪,积极性越来越高。

二、学生在探索正方形个数与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的和 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发现数与形的规律, 比如生1:第几幅图里正方形的个数=几的平方; 生2: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数量的平方; 生3:不是奇数是偶数时是不成立的

三、在解决完例一时,我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运用到练习题 中。学生在一定的方法指引下有序有目标的研究。如小组合作解决三角形数问题时,大部分组都会运用上课老师教的方法进行研究,很多组在不同的方面都有所收获。

同时也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

一、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借助形 理解数的运算,运用数解决形中的问题,在讲解例一方面做得还好,学生基本都理解了数和形的联系,练习中三角形数形与数的关系,很多学生没有通过图感受到,引导的不到位。

二、两次合作,其实一次就可以了。第一次的同桌两人合作, 通过课堂,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三、对于本节课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前松后紧。

本节课它虽然是新课,可是这种隐藏在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生 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感受过,领悟过,本节课再次把这类知识整合,加深学生的印象,加深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魅力感。

上完这节课,我也感受到了数学美,没有绚丽的语言,没有多彩的外衣,它简简单单,却又深刻难忘。

推荐第6篇:教学反思九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教学反思九。近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九》。 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推荐第7篇:《读数与写数》教学反思

《读数与写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上了《读数与写数》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教学设计过程合理,同时能突出学生对数位的理解,如一个数十位是几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表示几个一,学生掌握得很好。教学过程能注重学生的表叙。在整节课中,要求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条理清楚地回答,对有错误的学生面对面给予指出、及时更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效果良好,但也体会到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一、课堂提问方面

1.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向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和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提问的语言要准确、简练,使学生听后能明确提问的要求,迅速投入思维活动,难以进入问题情境,例如:我在做贴数游戏时,请学生在相应的数位下面贴出数字后,问:十位和个位上是几?学生回答:十位是2表示2个十,个位是9表示9个一。学生没有回答出十位和个位上是几,就在十位和个位写几。这是问题不明确所造成的。

2.本节课有多次拨珠操作,在操作时没有把让学生做什么事情先说明确,结果有的同学盲目操作。并且教师没有涉及到对拨珠方法的示范,同时应放手让学生拨,例如:在教学例4,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24,我先问“2”在计数器上的哪位,“4”在计数器的哪位,才让学生拨。

3.在反馈学习信息方面,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对预设的教学内容、程序和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对学生掌握信息没及时做出反馈。

二、忽视学生合作学习

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在学生的交流合作中完成的,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放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合作交流中享受成功,享受快乐。本节课有许多知识可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例5,个位一个也没有应用0表示,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对十进制出现满十进一的两种拨法,也可让学生思考、讨论、再总结。

推荐第8篇:读数与写数教学反思

在例题4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铅笔)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

在例题5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辩”字。通过开展整十数写法的辩论,在“辩”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并且在读、写、辩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

在例题6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逼”字。通过给学生一个只有个位和十位的计数器,请他们表示100,学生们发现仅有原来的两个数位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逼”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就闪亮登场了!百位的出现满足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和渴望,这从孩子们兴奋地给计数器上的百位插上小棒的样子就可以感受到了!他们更自主地学习,理解数位意义及数位的排列顺序。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一

十、10个一十是一百的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推荐第9篇:数独教学总结与反思

数独教学总结与反思

刘新寿

我们的活动是这样开展的,先由老师介绍一下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根据学生的自己情况,把握学习的进度:比如在讲直观法的时候由于刚接触到数独,对数独的游戏规则,数独的分类情况和数独的难易程度都不了解,所以专门拿出了三节课来讲数独的历史和数独的分类及其游戏难以程度,从而使得同学们对数独这种古老又有魅力的游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后面到了最难的候选发,候选发的主要是对耐心和信心的考验,不少同学在信心上产生了动摇,这时候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入为主的方法。对于直观法能不能有候选发呢?最熟悉的直观法的基础上采用候选法,同学们对于直观法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对于候选发这种最难的方法采取了先入为主的方法,同学们从而慢慢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应用中非常熟悉的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骨灰级的数独时这才发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现在有五名同学能够很快的应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骨灰级别的数独,他们的速度让老师大为感慨。

由于学生的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同学除了在活动时间完成一些规定的人任务,平时的课余时间,学生随时可以来老师的办公室和老师交流,每一次完成的作业都会得到一个奖励。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突出的有龙锦朝,马辉德,朱可,邱粤龙,郝荣韬,陈博瑜,房志健,颜瑞伟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提高的非常快,不少人升到了骨灰三级。对于这样的成绩在以前的数独比赛中从来没有学生能够达到这个水准,这些同学是老师的骄傲。

活动的不足之处:每次活动我们都采取竞争比赛的方法,谁完成的快,谁的质量好就能够得到额外的回报,比如说提前五分钟下课,奖励一个更高难度的数独等等。但是采取这种方法的不好的地方:对于从来也没有玩过数独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些同学的基础本来就不好,而做数独的速度和你的熟练程度是有关系的,熟练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练习和一定的时间。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最大的发挥,于是在最后的骨灰级水平的解法中部分同学选择了放弃,只是对于这些比较简单的题目或者稍微难一点的谜题做了解答,只能勉强的得到了及格分数。

总之,半年来老师和学生兴趣所在,以学助玩,从玩中得到提升,从玩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抽象思维。

推荐第10篇:数与形的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其重点是让学生探索规律并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设计过程中我调整了顺序,先让学生探索“从1开始n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是多少”规律,突显出数的抽象性,然后借助形来理解,让学生感受形的直观性。接着用一个图形问题来体现形的局限性,需要用数来解决。相辅相成的两个问题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数形结合的优势。在教学的学生过程中我通过小组合作,算一算,摆一摆,让所有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感受数形思想的在数学中的充分运用。

不足之处也有不少。首先是自己的备课还不充足,临场反应慢,急不可待的只想听到想到的答案,没让学生体会到答案的多样性,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作用。在摆一摆的环节,首先摆出的第一个正方形,应强调说一说这是表示算式1也可以表示一行一列1²。这样在后面的第二个,第三个算式的摆放时学生会去有意识的摆成正方形。但是这样其实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会导致学生一律只考虑摆成正方形而不再去探索其他的图形是否也能有次结论。最后是在教学的设计中还可以加入“正方形数”“三角数”拓展教学,在小结还可以加入这样的问题”在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哪些是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的?”

第11篇:九上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气质三方面,介绍了白杨树的独特魅力,作者借白杨树抒发了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以及对民族解放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的赞美。我在教本课时,引导学生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以及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品读比较到位,使教学重点比较突出,教学难点得以突破。作为散文名篇,尤其是抒情味道较为浓厚,应该以朗读为主,但在教学中,学生的朗读不够充分,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习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味文本。那样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

《囚绿记》教学反思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草莓》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采用了以写促读的方法。布置学生写散文,提示可以借鉴模仿《草莓》的写法,让学生从中发现可以借鉴的有哪些东西。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了没用而不用心,从而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他们不仅体会到本文的语言之美,还体会到修辞之美以及结构之美,而且对文章的优点有了一些内化,用在了自己的文章中。做到了学以致用。很欣慰!

《孔乙己》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厘米》教学反思

小说教学的重点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关于本文的主人公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开始,学生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用的认为他爱占便宜;有的认为她爱较真儿;有的认为她宽容、有爱心。而且他们都能紧扣故事情节加以分析。我首先承认他们说的有道理,接着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抓住词句,看作者主要想表现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质。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身份。这样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发现作者在为陶影逃票找借口,而她较真儿是为了维护她的尊严,是为了维护她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从而让学生理解小说是反映生活的。生活中的人本身就不是完美的,因此毕淑敏笔下的陶影也不是高大上类的人物。

《差半车麦秸》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我感到满意的是让学生研读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如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且以此为触发点让学生联系学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回忆还有那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反思

教授本课前,我提前告诉学生本周的作文题目是《清兵卫与绘画》,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续写。因为要写作文,不懂课文怎么续写?如果不了解人物性格,怎么续写?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仅用心的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文章主旨,还认真研究作者如何选材,如何组材,如何展开,如何照应,如何突出中心等。他们学习的从来没有如此深入过。 教学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本文在九年级上册课本中不算太重要,它又是驳论文,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的良好习惯。这堂课,老师有意识地把课文注释整合成背景资料,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借助注释读书的良好习惯。

2.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把握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

3.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悟。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4.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这堂课,既有同位两人之间的探讨,也有前后四人为小组的探讨,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力度,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出思考,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

5.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的多,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的少,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吴汉何尝杀妻》教学反思

本课我采用一课双教,首先让学生作为驳论文来读,找批驳的论点及作者所采用的论据和批驳方法。然后让学生作为立论文来读,找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学生感到新颖,而且加深了对立论与驳论的感性认识。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反思

这一课及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都是书信,是一种实用文体。因此,教授本课时,我依然采用以写促读的方法,让学生自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了解书信的格式,以感恩为主题,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关于信的内容,则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书信的格式掌握的并不好。反思课堂教学,还是强调的不够,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够灵活。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写一写或让学生找格式上的错误并修改,学生的印象应该会深刻些。

《茶馆》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学习,我采用了以演促读的方法。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话剧,首先带领大家一起通过人物的台词分析人物性格,然后分析舞台提示在文中的作用,即对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心理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戏剧的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话剧的感知。

《诗词六首》教学反思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我一改以往直接告诉他们其中的名句及其赏析,然后让他们背诵的方法,而是以其中的一首为例,教授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然后从剩下的古诗中任选其中一首分组讨论,进行赏析。通过交流、评价、指导修正,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我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理解文意的学习内容交给了学生,并且要落实在学案上,这样能夯实基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论语》十则的字面意思并不难,但要解读出深意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所以我让学生看了一段于丹教授解读《论语》的视频。在于丹教授的启发下,我又结合学生的生活适时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慢慢活跃了,思路开阔了。囿于学生的阅历,虽然谈得不够深刻,但已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平时生活中有哪些是自己应该追求的,追求的时候,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等,谈得真实而又具体。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我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这些都属于学生应掌握的。教学中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真抓扎实、抓落实了,就会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运用了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小组合作探究...其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马说》教学反思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在预习环节中,我依旧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遗憾。那就是由于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较差,花了比较多的时间疏通文意,这节课安排的背诵时间明显不够,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诵读,尤其是对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没有能够同时进行。而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托物言志”,我也觉得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最重要的是得教会学生不能做等机会,被动接受伯乐发现,内容的深入研讨,学生扩展思维的体现在这个环节可以生成,明确如果是人才应该怎样才不会被埋没。学生讨论时课堂表现比较积极但没有形成讨论的氛围,归纳出的点需要互相补充,教师也要完善内容,值得欣慰的一点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还是明白了只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才能拥有真本领,并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诗词五首》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依然放手让学生自选其中一首,用老师教过的方法进行赏析,学生明显有了进步,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进行赏析了。知道了炼字、修辞、写法、情感等角度以及赏析的基本套路。很欣慰。其实就像教孩子走路一样,一开始他走不好,有点踉踉跄跄,大人可以从旁扶一把,但总要放手,孩子才能学会自己走路。

第12篇:初中生物教学反思九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生物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学反思

广宁第一中学江椿成

开些第一节课是实验课,经过一假期的休息,学生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在上课前,首先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然后和学生一起观察鲫鱼的外形,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在水中生活的?仔细观察鱼在游泳时各种鳍的动作。它在向前、上浮、下潜、转弯以及停留在一定水层时,胸鳍、腹鳍和尾鳍分别是怎样摆动?学生对鲫鱼的体表覆盖鳞片、呈梭形,适于水中生活的结构特点理解较好,对于鲫鱼的5中鳍的作用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分析 ,尤其是躯干部和尾鳍能提供前进的动力这一知识点需要老师的精讲。

而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时,学生依据刚才观察鲫鱼的5种鳍的作用时,认为鲫鱼的尾鳍相对好研究,所以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探究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尾鳍在游泳中有决定运动方向的作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取一个气球,往里灌进少量的水,将饮料吸管插进气球口,用橡皮筋扎紧气球颈部,将吸管折过来,用硬塑料剪成尾鳍的形状,模拟尾鳍在游泳。,当“鱼”游起来时,学生们都很高兴,实验成功了。尾鳍的确有决定运动方向的作用。

第13篇:奥数教学反思

0.00„„045÷0.00„„09=(

100个0

101个0

思维训练反思

学习奥数,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我们班的情况是这样,

在家长方面:跟他们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家长挺支持学生学奥数的,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考中学。要是为了考中学学奥数的话,强加给学生,效果不大。

在学生方面:在第3周学习的过桥问题,第4周讲得是差倍问题,第6周讲得是和倍问题。从这几周的学习中发现学生5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比6班要高一些, 5班有几个男孩子对奥数还是比较喜欢的,不管是平时的课本教学还是讲思维训练题,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反应能力都明显比其他孩子快一此。在考试试卷中也发现5班的孩子比6班的孩子做得好。但是如果让所有孩子全都掌握,在6班几个孩子好像有点困难,这样强加于学生的话会不会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我现在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学生学习了一节课后,但是练习的时间比较少。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别注意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在解决问题中不能只问学生要答案,要让孩子养成,说题意,说思路,说算式(说出列出的每一步算式的意思)的习惯,逐步培养孩子能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的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 我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奥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个人认为学习奥数一个就是兴趣很重要。在5班讲奥数题还稍微好一些,有几个男孩就是对奥数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在6班

2、成功是学习奥数的持久动力。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3、理解题意也很关键。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待加强,得养成读题的好习惯。光一个过桥问题,讲了又讲,有些同学就是不会,我认为这跟他理解题意有关。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别注意要求学生在解题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在解决问题中不能只问学生要答案,要让孩子养成,说题意,说思路,说算式(说出列出的每一步算式的意思)的习惯,逐步培养孩子能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的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 我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第14篇: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教学反思

近似数的学习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体验。但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猜测和交流,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它的含义和作用。 教材没有给出近似数的概念,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通过对比两个人对参赛人数的不同看法(即准确人数与近似人数),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中结合实际认识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相关知识,以及让学生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以便于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由于现阶段不宜给学生教“四舍五入”法,因而让学生把准确数改写成近似数,学生往往出现估计离谱的现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虽然一个数的近似数有很多个,但最恰当的答案应该是那个更接近准确数且更容易记住的数。要引导学生多结合实际情境,得出易学易记的方法就是对那些不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我们要把它看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就方便多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准确数与近似数 的特点,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充分交流,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比较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抽取出事物普遍存在的规律、区分出个体独有的特征。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把自己个性化的想法说出来,才能使直观感受到的经验得以提升,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篇2: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数》课后反思

武京娟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 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 二移的步骤.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

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课后反思

武京娟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而关键在于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159.9÷13=12.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直接写出15.99÷1.3、1.599÷0.

13、0.1599÷0.013的商。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这个飞跃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商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和易出错的地方,我采取了针对性的练习,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如设计练习:不计算,只要学生把转化过程写出来,并且把商的小数点提前定好。篇3: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积的近似数》 《积的近似数》这一新课是在学生四年级已掌握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和前面几课时学习了小数乘法之后进行的,因此这节课的重点不是如何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是让学生在求出积之后,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或者现实需要,把积保留若干位小数,所以这节课我想应该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结合数学情景,明白“求积的近似数”是生活实际的需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教学中我先复习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帮助学生回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然后创设了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计算应付的钱数,学生顺利地计算出了得数,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话告诉我两个人各应付多少钱,学生说到分的时候再往后就不知道怎么说了,此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比分还小的人民币吗,学生都说没见过,到此已水到渠成,我因势利导,引出这就需要求积的近似数。同时强调求积的近似数要根据题目要求或者现实需要,把积保留若干位小数,并且要求学生做到有关钱数的题目要自觉保留两位小数。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之后,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一个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的警犬抓小偷的故事情境。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读题、读图,并用自己的话讲述题意、图意,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算出积,并从中了解到狗的嗅觉很敏锐。再让学生运用自己以往的知识基础根据题目要求,独立的求出,并解释取近似数的过程和理由。这样,学生便在交流互动中,自主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篇4:《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韩凤阁

本节课值得自我褒奖的地方:

1、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呈现中,我先让学生自我尝试,再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最后进行对比、归纳讲解总结。在自我检测后当堂训练练习中,将知识点化解在这些练习中,让学生能够学以所用,学以致用。

2、在做一做环节中,由于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的强弱差别较大,他们的速度出现断层,快的学生早已经完成,让他们去帮助较慢的学生后,存在问题的学生大多数能够接受本节的新知识即明白求商的近似数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

3、在本节课结束时,适时总结知识点并板书,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并通过板书对本节课进行快速的回顾,还可让学生结合知识点思考自己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比较流畅,但个别环节处理欠妥。如在让学生自学时,自学指导设计太简单,笼统,指令不明确,对学生来说要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比较模糊,以至于此处教学中学生没有紧张的学,有的学生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将书浏览了一遍;另外在自我检测环节,让学生直接算出保留三位小数的方法会更好,这样还能巧妙的把该题目简单化,让学生容易自我完成。还有有的学生计算能力特别差,老师在后教时过于强调计算的错误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应引导学生把教学重 点放在研究取商近似数的方法上来,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

2、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本节课的练习题我有意识的设计为计算题、填空题、判断题,力求通过多角度使学生掌握求商近似数的方法,但是学生做题的速度相差甚远,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而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最终没有使课堂达到高效、最优化。

3、课堂中随机问题处理欠佳。如学生计算较慢的特点,发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给予有效处理,致使后面的拓展练习当堂训练没有完成。再者,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促进、组织和在必要时帮助学生,但是在授课时没有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无效问题应可稍加引导或者告诉学生我们这节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方法会灵活应用就行,而不应纠结于计算之中。

4、板书布局欠合理、美观。我授课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很多时候会模仿或学习教师的言行特点,而此阶段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巩固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将美观、大方、简练、整齐的板书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习惯和书写格式的重要性。篇5: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数”这一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本节课我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策略多样。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我讲述生活中的实例,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桌的。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我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经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了策略的多样性。

二、创设了轻松,自由探索的课堂氛围。

举出生活实例后,我出示例7 :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自学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自学完毕,我

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尝到自学的成果。

三、设计了贴近生活,学以致用的练习。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点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拓展练习中,我安排了两道现实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题目。学生练习后,我揭示:这两种方法叫“进一法”和“去尾法”。这样,一个个充满激情个性独到的见解就喷泉而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因真实的生活变得丰富多样,让学生拓展思维得到发展。

回顾这一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做到“细心精准”。

第15篇:近似数教学反思

《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卢龙镇张毛庄小学

马国尧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把不是整万或整亿得数改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即: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

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反思内容: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掌握较好,基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今天所学的是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

第二:前面刚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错把改写当成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针对以上情况,解决办法:一方面给学生讲清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求近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大小的改变数的大小;第三,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悟。

第16篇:数墙教学反思

数墙

教学目标:

1.认识标有数学的墙。

2.探索数墙的构造以及数墙的规律,会根据规律解答问题。 3.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4.发展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5.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发现数墙的规律。

2.运用规律将数墙填完整。

教学难点:按照规律自创数墙。

教学准备:ppt课件、小练习纸、可粘贴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小朋友们,知道“三只小猪”的故事吗?(出示课件)

师:猪小弟用砖造墙,造了最牢固的墙,保护了所有的小猪。猪小弟除了勤劳,还很好学呢!你们瞧,他又要劳动了。这次他要干什么呢?

(小猪:我要用这些标有数字的砖头造一面数字的墙)

师:仔细看他是怎样造数墙的?

二、新课教授:

师:(播放媒体)(先拿几块砖造第一层,再造第二层,拿这两块砖,再造第三层,拿这一块,嗯,造好了!)

师:谁能描述一下小猪造的墙是什么样的?有几层?每层有几块?

生:墙是从下往上砌的,一共有三层。第一层由三块砖组成、第二层由两块砖组成、第三层(顶层)只有一块砖。

师:请大家找找这面数墙上的数字有规律吗?

生:从下往上,数字越来越大。

第一层的3+5=第二层的8,5+6=第二层的11,第二层的8+11=顶层的19。 师:我们从下往上看,用的是加法。

生:„„

师:那哪位小朋友能说说,数墙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

小结:上面每一块数砖必须是它底下两块数砖的和。

师:原来,小猪是按这个规律造墙的。(揭示课题:数墙)我们也来学小猪造数墙吧!

三、巩固强化: 1.试一试:

(1) ( ) 3 4 1 2 2 师:这面数墙的造法和小猪的一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一层„„,第二层„„师:小朋友都找到了数墙的规律了,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了,看看这面数墙,有一块砖上没有数字,请问这里该填几?

生:7。

师:是怎么来的呢?

生:3+4=7 (2) ( ) ( ) 4 2 3 1 师:这一题有2块砖没有填上数字,请大家看看应该先填哪一块? s:第二层的。填5。2+3=5 师:最高层是几? s:9。

师:9是怎么来的?

生:第二层的5+4=9。

(3) ( ) ( ) ( ) 师:先填哪块砖?填几?再填哪块砖?

(当数墙只告诉我们最底下一层数时,我们要一层层从下往上用合的方法计算。) 填好后,将“5”隐掉?问可以怎么想?还可以怎么想?

再将“2”隐掉,说想法。

(如果我们就从下往上的方法不能填出,就可以从上往下试一试。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就可以填写出第三个数。) 2.独立完成p47/2。

校对答案。

3.师:刚才我们学会了造3层的墙,4层的数墙的规律是一样的。谁来试试? ( )

( )( )

( )( )( ) 0 2 1 3 4.独立完成p47/3 校对答案 5.比赛造数墙好不好?看哪个小朋友造得又快又高。(挑战3层、4层、5层)比一比,谁造的数墙又快有高?

挑2个同学的作品展示,并集体检查有没有错。

(在填数砖墙时,有的题目可以从下往上用合的方法,有的题目可以从上往下用分的方法。)

四、拓展练习: 1.补数墙。

师:刚才小朋友的练习都做得非常好,现在小猪有几面数墙缺了几块数砖,可它不知道该先填哪一块?小朋友能不能帮助他啊? a题: 18 b题: 11 ( ) 8 ( ) 9 7 ( )( ) ( )1( )

师:该先填哪一块?还有别的填法吗? 2.符号分别代表数字几? 3.师:在小猪的数墙最下面加一排数砖行吗?请你们小组合作,看看可以造几种不同的数砖墙?

4.造顶层是20的数墙。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生:填数墙。

师:怎么样填呢?有什么规律?

生:上面每一块数砖必须是它底下两块数砖的和。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课后,我们还可以自己拟定规则,造墙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试一试。

板书: 数墙

方向 块数 数

上少 大

下多 小

教学反思

在执教《数墙》一课之前学生已能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的教学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而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低年级的孩子机体正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神经系统不够成熟,容易疲劳,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等情况。鉴于上述原因,本课“数砖墙”以“动物造房子大赛”导入,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过程的本质特点,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第二层次中,教师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组组数砖墙关卡,由难到易,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并由学生概括总结出数砖墙的规则,同时对于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给予肯定。(从下往上填写,从上往下填写,两者结合起来算)

在“运用规则,计算数墙”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且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展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的体现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在第四层次中,学生在自己进行造数墙时,充分展示他们的创造才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展开自评与互评,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进步。篇2: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数墙1 篇3:数一数教学反思

一、《数一数》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是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学生会出现紧张情绪.于是,我轻松的说:“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此处安排数手指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放松,并且让学生了解点数的方法,做好参与数数活动的准。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挂图,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按数量的多少数,并从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在认读1~10各数环节,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此处建议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在数身边的实物环节,安排学生数身边事物的数量,“你有几枝铅笔?几把尺子?第一组有几位同学?班里有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墙上贴了几个字?”??将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堂课的设计还是吸引了这些刚刚走入课堂的孩子,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高高举起的小手,“还有,还有”的声音,于是临时决定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在脑子里数数自己家里的事物,然后在小组里说给同学听,课堂气氛活跃,看似学生都能数数了,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随后出示练习题,学生的学习情绪很不错,但数的结果让我吃了一惊,有1/3的答案是错的。这个教学结果使我要进行反思了。

许多学生没入学前就会数数,这里学生需要的是掌握数数的正确方法,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达到不重复、不遗漏的目的。这节课看似轻松、愉悦,但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是否真正提高了数数的能力呢? 很可能这节课有许多学生只是当游戏玩了一通,这节课看似以学生的需求出发了,实质是我还是被学生牵着盲目地走。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适时地给与引导,把学生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提升有机的结合,才会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二、《比多少》教学反思

《比多少》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一个内容,课前,我根据刚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孩子们身边的事例,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提供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我重点利用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情境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欣喜的地方,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观察教材图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或说说书上什么意思,学生积极发言,说出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另外在学习“同样多”时,学生的观察能力真令人佩服,课上学生除了说“小兔和萝卜同样多,小猪和苹果同样多„„”还观察到“两棵大树和水中的鱼儿同样多,桥和房子同样多。接着学习“比多少”,学生观察图画说出小猪比木头少,也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当我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的问题时,学生活跃起来了,个个等着发言,“苹果比萝卜少,椅子比苹果多,小兔比苹果多„„。”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学了 “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时把“什么和什么同样多”说成“谁比谁同样多”, 数量一样多的图片,头和尾一般对齐,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动手画一画什么比什么少时,如:什么比什么少2个,有些学生就画2个,什么比什么少3个就画3个,少1个就画1个。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加强语言的正确运用,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1—5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新授知识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摆一摆,采用同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并且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拨一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知道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写一写,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说一说”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课学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不足。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还要突出生活性。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找“生活中的数”和“用喜欢的数说一句话”的练习,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通过表述,把知识形象化,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练习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摆圆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轻轻松松巩固了1---5的数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反思 1.整节课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在分类过程中,各小组的学生都把自己带来的物体先集中再分类,他们合作定标准,合作分类,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按大小、形状、颜色的不同标准给物体分类,体现了分类的多样性。 3.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动口说一说,多感官的参与,充分锻炼学生观察、表达、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有关的数学知识。 4.让学生摸自己喜欢的物体,搭自己熟悉的东西,这些都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给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时间。

五、分类教学反思

“分类”这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普遍应用,但低年级学生没有接触到。但把它归纳成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掌握。整节课我以游戏情节贯穿始终,向学生提供了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探索中去发现,明确探索的方向,从而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掌握分类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个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让学生感悟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对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本节课我的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六、《10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着这一思想,在教学认识10的这节课上,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并对该课做一个简单的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学生在广场上数出鸽子的数量和学生老师的数量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与10有关的例子,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让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门锁,举出意想不到的好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左边5个脚趾加右边5个脚趾就是10个脚趾,10个同学可以组成一组,一桌酒席坐满刚好是10人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以“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民主和谐的气氛加上分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各种各样,教师可以创造性的把游戏移植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长知识、长智慧。如在教学10的组成的时候,设计了“给鸽子找家”的游戏,改变了以往的数字的组成的教学方法,而是采取了将知识溶入到游戏中,因为我认为学生在学习2—9的认识时,已经对数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对于10的教学我就尝试的开放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新授中,有如在练习中设计了给鸽子找朋友的游戏。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得到了学习和练习,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3、重视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新课程下提倡多样化的,现实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有价值的、终身受用的知识。

综观全课的教学,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的培养。

七、11——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认识,他们会数会写这些数,也知道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数的概念和数的组成未必都清楚。让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以及数感的发展,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意识。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11—20各数意义的理解及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1.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为此,我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新课引入时,我就先带领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数,接着让学生用我们学过的这些数来数一数我们今天来上课的有多少小朋友。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同桌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以及在出示主题图时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2.抓住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十”和数位“个位”、“十位”。在学生用小棒摆出11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摆的是11根小棒?此问题为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作了铺垫。在学生认识了

11、会写11后,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11里面的两个数字1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学篇4: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赵张村小学 王金随

数的认识在学生学习数学时都已接触到,但六年级要对各种数进行分类和区分,在人教实验版教材中并没有对数的认识进行系统的分类,在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进行复习时,对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及大小比较、数的性质、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分四个课时进行复习。

在复习数的意义时,学生对数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自然数、整数、计数单位和数位、分率和量的问题容易混淆。教学时让学生知道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计数单位和数位学生易理解。复习时,分率和量的问题作为重点,如: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我在复习时,让学生先弄清题意,再选择方法。此题是对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的考察。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1”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一段。本题要区分开“率”和“量”的问题,求率是把“3米”看作单位“1”;求量是指“3米”平均分成5份。本题是求率。对此题进行分析以后,再进行规律总结。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用“1”除以段数;求每段长多少, 用“1”的具体长度除以段数。

在复习数的读、写法及大小比较时,重点复习数的改写和小数、

分数、百分数的互化。特别是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如:把 10.333 ,0.34,33.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此题是对小数、分数、1百分数的互化及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点的考察查。先把3 和33.3%化

成小数,再按照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并把其中的较大数依 1次放在左侧,中间用“﹥”连接。本题中把3 化成小数时是无限小数,

在书写小数点后面3的个数要比0.33和33.3%中的3个数多,否则容易混淆。在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大小时,通常是把分数和百分数化成小数,把各小数的相同数位上下对齐进行比较,最后的排序结 9( )果一定要排列原数。( ) =20 =0.25=21:( )=( )%,

这是一道基础题,考查的是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的基础知识。先从已知数0.25入手,将每个数都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求解。 总之,复习学生已学知识,像是“炒现饭”枯燥无味,怎么样在复习期间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我们必须正确面对的问题。篇5:《读数 写数》教学反思

执教者:谭爱珍

《读数 写数》这一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为今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打下基础,更能为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好准备

教学时,我先复习数的组成,紧接着又复习了口算和20以内的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看课件用铅笔摆数,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没有了死记硬背,而且学生的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学时我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在例5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直接看图写数。体会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

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 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在讲解读数写数和练习题的设计上都特别突出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地方,从而加深如何读数、写数的理解。 当然在这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学环节之间需要进一步联系密切,过度要自然,并且每一个知识点要充分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数位的顺序。另外,由于一年级年龄较小,注意力好分散,在课堂上的纪律不好,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以后要注意改善。还有在合作学习中合作效果不理想,学生参与程度不 好,这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研究改善的地方。

《读数与写数》这节课,内容比较多,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计数器,紧接着又复习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用小棒摆数,其中让学生两人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一个“学”字。我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课堂上通过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换位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在例5的教学中,通过开展整十数写法的练习,学生明确了,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并且在读、写、中,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在例6的教学中,我 先让学生一个一个拨到10,再十个十个的拨到100,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教学设计过程合理,同时能突出学生对数位的理解,如一个数十位是几,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表示几个一,学生掌握得很好。在整节课中,要求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条理清楚地回答,对有错误的学生面对面给予指出及时更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掌握的也较好(从学生完成的练习题中体现出来)。但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多鼓励和表扬一些学生,学生学习情绪一定会高涨。

第17篇:《数花生》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宋琳 闽江路小学 二0一四年五月二十日

《数花生》教学反思

《数花生》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已经有了10个一是1个十的经验,但由于认识的数只是限于20以内,因此还没有建立起以“十”为单位按“群”计数的概念,所以在数数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遗漏和重复。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数珠子的情境,先给每人发一杯珠子(大约100颗),让学生分别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让学生对于100以内数的排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当数量很多时,用十个十个地数会更简便。

虽然上学期有数数的经验,但在本节课中也发现了较多的问题:

1、一个一个数时,当数到19,29,39,……时,有部分同学要思考很久才能数对。

2、两个两个地数对于有部分学生难度较大。

3、数出二十七后面的五个数,有少部分学生总会把二十七带上。解决措施:针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我觉得还是大部分学生对于数的顺序还不够熟悉,数感不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因为简单就以为学生应该都会,越是简单的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29后面为什么是30,可以结合计数器让学生再次加深印象,当学生对于数的排列顺序熟记于心时,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18篇:《数鸡》教学反思

第十二册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数鸡》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赞赏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农村经济发展快,农民生活富裕了。这篇课文的词句较简单,学生学习时没有难理解的字词,因此一教时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第二教时,我布置了一作文题,发挥想象,想一想如今外婆家的鸡。针对这一题目,学生讨论得甚是精彩。有学生说,外婆家的养鸡场现在应该是许多生产厂家的原料基地,每年外婆*高科技养鸡向市场出售成千上万的鸡和鸡蛋。有学生说,外婆家的养鸡场应发展成了观光旅游的好地方,用鸡粪养鱼、种菜、种果树、环境优美,又有各种无公害的水果和蔬菜,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城里人来购物物休闲。有学生说,外婆家的鸡已走出国门,远销欧美,超过肯德基的名气。……对于学生们的讨论,我非常肯定,并且也很佩服他们,学生们能结合我们如今的生活,表现出了他们自己对高科技的、现代化的、环保的向往。由此,我深深地觉得,教材确实是死的,改革开放初期的文章放到今天来分析已显得“老掉牙”,我们应该结合如今的生活,渗透时代思想,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中的人文因素,我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应该尽量的去发掘它,倾注我们饱满纯真的情感,作好教材与学生的中介,从而形成“教材——教师——学生”情感共鸣、情感共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19篇:《数水果》教学反思

要学习《数水果》一课,提前让孩子准备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带来。

本课将常见的水果的名称汇编成儿歌让学生集中识字,识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但在上课时我做了一些调整,看着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都按要求带来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临时决定,利用此机会上一节关于水果的小作文课。

首先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仔细观察你手中的水果,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再给同桌的水果进行比较。

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了认真观察,过了一会儿,有些同学举起了手。

韩佳辰第一个回答:“我的水果是香蕉,它是黄颜色的,弯弯的像月亮,像眉毛。”针对孩子的回答,我带头拍手称赞,这时全班同学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声说道:

\"我的苹果是红颜色的,像个皮球。”

“我的鸭梨是黄色的,像一个葫芦。”

任凭他们七嘴八舌的说着,任凭他们为了让我听见,不惜破换课堂常规站起来大声介绍着,看着他们因激动而涨红的脸,我心里在笑,孩子们,只要你们能说出

“ 我的桂圆是土黄色的,像一个弹子。”来,我就不相信你们写不出来?不是说,如果想写好作文,只要你能把心中想的完整的口述出来就成功了一大半吗?

接着引导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水果,能否告诉老师你是从哪些方面描述的呢?

机灵鬼韦少鹏脱口而出:“颜色和形状。”我随机板书出:颜色

形状

“同学们,除了你们说的从颜色和形状这两点来描写水果外,还可以从其它方面来描写水果,请同学们边听边看吧。”

于是借用韩佳辰的香蕉边操作边描述:“我最喜欢吃香蕉,小心的剥去皮,一股香气扑鼻而来,馋的我直流口水,我轻轻的咬一口,软软的,甜甜的。”我故作陶醉状,这时同学们张着小嘴,脸上带着微笑,馋的口水快流出来了。他们也不顾及是课堂了,竟然吃起来了,有的是慢慢品尝,有的是大口大口。看到时机已到,我问:“你的水果是什么味道?”

“酸的。”

“甜的。\"

“又酸又甜。\"

“那谁来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除了从颜色,形状来描写水果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表写呢?”

“味道。”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脸上充满了自信!我又随机板书上了 : 味道

然后鼓励同学们根据 颜色 形状 味道这三方面完整的描述自己手中的水果。

这是张佩怡同学口述描述的内容: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香蕉,它穿着黄色的衣服,弯弯的像天上的月牙,剥去皮,咬一口,面面的,甜甜的很好吃,听妈妈说,吃香蕉能美容呢,以后我要多吃各种水果。

好多家长,好多同学怕写作文,无处下手。其实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只要家长正确引导。写好作文并不是一件难事 。作为老师的我们,也要利用一定的有利条件随时随地的向同学们灌输这方面的内容,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让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点滴,最终不惧怕作文!

第20篇:近似数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近似数》教学反思

甘州区南关学校 韩建新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九数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doc》
九数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