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总结

2020-04-19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关于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学院: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迎接审核性评估,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学院、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安徽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学院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尽快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各学院建设和规划的重点、特色学科应具体到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学科建设现状:主要指本学院学科建设的现有情况,包括现状和差距等。

2、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求言简意赅。

3、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包括总体建设目标,并围绕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工作、硕士点申报等方面阐述具体建设目标,要讲清学科发展的规模与布局,体现重点和特色。

4、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即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主要举措,要求明确、具体。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分“现状分析、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保障措施”四部分撰写。

3、请各学院分别制定两份学科建设规划,具体时间为:2009年-2011年;2012年-2015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1)》;《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2—2015)》。

5、请各学院务必于10月10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技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xshjl@wxc.edu.cn。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 人:陈慧

联系电话:3307053

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二O一二年九月十八日

关于制定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的通知(2014-2016)

[日期:2013-10-17] 阅读:561 次

各系(部):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系(部)、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广东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系(部)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系(部)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现有基础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三)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

1、学位点建设目标

2、重点学科建设目标

3、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

4、科学研究

5、教学

6、学科队伍建设

7、人才培养

(四)学科建设的措施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具体情况见附件)。

3、请各系(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间为:2014年-2016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惠州学院XX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16)》。

5、请各系(部)于10月25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研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cxyk@hzu.edu.cn。

各系(部)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人:胡松

联系电话:0752-2529062 附件: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科研处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二日

附1:中长期(2005—2010)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提纲(返回)

一、学科名称

二、本学科发展概况

1、本学科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2、所在领域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

3、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三、本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目标

四、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两个以上)及其特色

五、本学科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规划

1、学术队伍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2、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3、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编写教材实际情况、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4、人才培养状况分析(层次、数量及培养能力等情况)与发展目标

5、工作条件(实验基地建设、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

推荐第2篇:医院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打造“仁术”经典品牌

――省人民医院发展战略浅析

医院的发展,时刻都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当中,一家医院要长盛不衰,就必须具备一些其它医院所不具备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由于短期内不能被模仿,因而成为医院保持长期领先优势的有力武器。但是核心竞争力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都是医院长期发展的历史沉淀。只有通过有效的战略管理,通过预先的谋划,通过树立牢固的目标,通过长时间的悉心积累,才能最终形成和发展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战略管理正是基于对医院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对全局范围的筹划和指导,那么湖南省人民医院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呢?我认为首先要通过战略管理的思维过程仔细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我院现在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我院有何优势与劣势?长沙市、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医疗行业竞争环境?我院与湘雅系统比较有何可取之处与不足?我院要在未来5-10年能与湘雅医院媲美,最有可能的途径是什么,哪些方面工作最有待加强?我们希望未来我院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医院?经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是我院打造核心竞争力,全面赶超,成为省内医疗行业领头羊的现实选择。

一、为什么要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发展战略?

(一)医院的功能与定位决定;

医院要发展,必然首先解决好医院整体定位问题。医院首先是治病救人的场所,医疗工作是医院的基本职能之一,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根本生存之道。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从我们国家卫生事业的组织来看,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同时也担负着医学教育与医学科研的任务。做为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湖南省属唯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省人民医院应该定位为湖南省的综合医疗中心、湖南省疑难复杂疾病诊疗中心、新诊断治疗方法创新基地、湖南省的医学科研中心、湖南省医学人才的培训基地。坚持医教研全面发展成为政府和社会赋予省人民医院的职能与职责所在,“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医院科教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1 我院在省内医疗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对手是湘雅系统三家医院,与湘雅系统比较,我院在近100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优势,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将我院与湘雅系统医院进行简单的比较,不难发现我院在整体规模和科教实力方面的不足。

1、整体规模小,学科不能细分,发展空间受限;

图1 省人医与湘雅系统床位数比较

图2 省人医与湘雅系统2005年门急诊人次比较 2 图3 省人医与湘雅系统2005年出院人次比较

2、科教实力弱,学科不能做强,发展后劲不足;

图4 省人医与湘雅三医院厅以上科研课题比较 医院规模方面的差距,主要是床位等硬件的建设与投入要加强,近来在全院职工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进展,急救外科大楼正在紧张施工,床位规模等问题在数年之内就将得到解决。但是体现医院发展内涵的科教工作却是我院与湘雅系统医院差距的核心所在,体现在新技术开展、学位点、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科 3 研立项、论文发表等诸多方面,这一些反映医院软实力的指标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予以足够重视,通过长期坚持“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才能够获得。

(三)学科兴院,科教强院的积极意义

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是我院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医院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成为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源泉。通过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医院可根据自身的技术力量、经济实力和设备条件,积极研发、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业务,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技术优势,抢占并控制医疗技术制高点。

在全院职工积极配合下,我院近两年强化科研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图5 省人医2000~2007年核心期刊论文情况 4 图6 省人医2000~2007年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情况

图7 省人医2000~2007年国家级、省级继教项目情况 5 篇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总结汇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汇报会议日程

时间:2011年 8月19日9:00——17:50 2011年 8月20日8:20——12:25 ******医院2012年科教工作总结 2012年,医院科教工作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坚持贯彻实施“科教兴医”的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兴院”步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科研水平,落实科研、教学、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临床带教、理论教学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认真落实各项教学管理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顺利完成了各项科研教学工作任务,现将2012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方面

(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我院教学制度化建设

今年,科教部紧紧围绕“***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创建工作,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重新下发了《教学工作考核与奖惩制度》,修订了《教研室工作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学专家督导制度》等,进一步规范了医院教学管理制度,推进了医院教学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加强实习学生管理,不断提高临床教学水平

医院实习生管理工作在全院带教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严格按照年度教学工作计划,认真组织落实,各项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教学管理日益规范,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开展规范化岗前培训,促进实习学生角色转变

今年,医院共接收*****等各医学院校专业实习学生共计**人,其中临床专业**人、护理专业**人、药学专业*人、检验专业**人,影像专业*人,口腔专业**人,中医康复专业**人。全部纳入为期* 天的岗前培训。通过规范化的岗前培训,使实习学生快速转变角色,较好的保证了实习质量和医疗安全。 2.加强实习生理论学习,促进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 医院定期组织院、科两级的理论教学讲座,加强实习学生日常理论学习,促进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今年共承办全院性理论大讲座8次。同时,各教研室根据教学工作安排,制定了详细小讲座安排计划并严格组织落实,每周定期开展1次小讲座,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3.加强临床带教管理,不断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

(1)制定实习轮转表,将临床实习带教任务落实到科室,分解到人头,每科固定专职带教老师进行带教,切实确保了带教质量。 (2)制定《带教目标责任书》,从带教计划、入科登记和入科宣教、学生考勤、基本操作技术、教学运行记录、教学实施任务、出科考试和集体评议出科鉴定、教学小结及总结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和要求,并分别与各科室负责人、带教老师签订责任书,以明确带教任务和目标,确保圆满完成带教任务。

(3)加强实习生临床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技能操作、沟通能力、小讲座、教学查房等的训练,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4)认真落实学生入科教育、出科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 4.加强日常教学质量督查,确保各项教学工作落实到位

(1)为不断提高科室教学工作质量,教学督导组专家深入临床科室进行教学质量督导5次,及时发现科室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整改措施,限期予以落实整改。

(2)为不断规范科室日常教学工作,根据教学工作要求,每月对科室日常教学工作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督查,确保各项日常教学工作落实到位。 5.积极组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组织教学工作会议3次,布臵各项教学工作任务,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安排,解决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积极举办各项教学活动,如“示范性临床教学查房竞赛”“实习学生理论知识竞赛”等,丰富了日常教学活动,使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院校合作,使理论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共接收院校结合班学生**人,院内聘用授课教师**名,共完成15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并根据院校结合合作学校要求及教学工作要点,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使理论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1.严格教师资格准入,保证教学质量

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组织教师试讲活动,从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学历及资历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来选拔优秀的教师。 2.强化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采取院内、院外多种形式培训,组织各科教学骨干参加***理论培训及上岗前培训,不断提高了教师理论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3.积极组织各种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如“集体备课”、“优秀教师评选”等,使教师进一步树立教学相长理念,促进教师互相交流学习,互相帮助提高,特别是带动年轻教师成长和进步。 4.加强教学实施环节质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为了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在学期前、学期中、学期末对教师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检查,确保教学计划得到全面落实,使学生系统学习各科知识。

(2)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为切入点,防止重知识轻德育、教师上课随意性太强的现象,抓任课教师备课、上课等环节,由班主任和分管院长随机抽查课堂情况记录,并填写《教学检查记录表》;同时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

(3)坚持听课制度,制定听课计划,教学督导、教研室、科教部、授课老师组成的听课小组,进行常规和不定期抽查听课,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及教学质量评价表》,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动态,做好听课意见的反馈与改进工作。

(4)组织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探讨教学、学生及管理等方面问题,制定相应改进措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做好教学双评工作,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匿名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测评;二是任课教师对所在班级进行《学风测评表》,并对学生进行分析。 5.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突出院校联合的优势和特点

(1)严格按教学大纲及计划的要求,严密组织、统筹安排学生的临床实训和见习,实行床旁教学,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作好“实训记录”。 (2)除常规的见习安排以外,,每周还分别安排不同的临床科室见习。各科室选派有丰富带教经验的老师带教。在见习过程中,为了督促见习带教工作高质量的完成,要求学生每天填写“见习情况记录表”、“每日小结”,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开展院校结合班学生临床实践责任护士的比赛活动,各科派出优秀的责任护士进行带教指导,从责任护士的工作模式、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学习,并从两个方面进行评比,强化学生“以病人的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为学习和临床实习打好了基础。

(四)加强学生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实习及人身安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严格执行《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学生考勤制度》、《学生请假制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加强学生管理,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医院规章管理制度、学生守则规定的内容等。

2.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学生班主任及安全员工作制度,促进学生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 3.院校结合班设臵专职班主任,加强学生的各项管理和教学安排联络,并制定《班主任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提高班主任的服务意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4.继续落实实施学生问题解决绿色通道及学生宿舍夜查房制度。每周至少1次对学生宿舍归寝情况、安全情况及清洁卫生进行夜查房学生宿舍进行夜查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作书面登记。篇四:2014年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总结 2014年度消化内科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总结 2013年9月衢江区人民医院医院消化内科被衢州市卫生局评为

【2013】125号文件公布的第四批市级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在衢州市卫生局,衢江区卫生局及衢江区人民医院党委正确领导下,在医院领导班子的重视下,经过1年的学科建设,消化内科在学科建设的各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现总结如下:

一 单位支持措施和经费使用情况

消化内科为医院重点学科,获得医院大力支持。2014年度正值医院新院区搬迁,在新院区有了全新的消化内科住院病房及消化内镜中心,医院为消化内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本年度医院为消化内镜中心添置了新的国际一流的奥林帕斯hd260结肠镜1条,耗资约40余万元,同时更新了内镜光源耗资1万元,添置了尿素呼气试验,耗资5万元左右。本年度医院在消化内科硬件投入约50余万元人民币。

二 学科管理制度建立和规范

消化内科是我院较年轻的科成立于2011年10月,在学科管理制度和规范方面有待完善。在医院领导支持下,消化内科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1 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无非卫技人员参加诊疗活动,消化内科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均已注册,无超范围执业,无收红包和回扣现象。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

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处方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交接班制度等。 3本科室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4制定消化内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医疗救援任务。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6消化内科门诊制度。 三 专科人才培养

在职人员2014年度内2名医(护)师进修1次;学历提升,2名在职医师职硕士研究生继续教育在读。

四 科研与教学开展情况 本年度消化内科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在进行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论文1篇。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4名学员在本科室的培训任务。带教实习医生4名,进修医生2名。

五 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改进措施 1 加强科室内部管理,调整医疗结构

科室严格执行浙江省物价局制定的收费标准,积极调整医疗结构,采取有效措施,想方设法降低医疗费用,取得显著效果。一是抓合理用药,控制药占比;二控制总费用;三是抓一次性材料的使用;

四是加快病床周转。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保证了科室今年圆满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费用指标,在科室业务增长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使各项费用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切实减轻群众的负担。

2 加强医疗质量检查,提高服务质量

今年我科积极响应院方精神,狠抓医疗质量,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医疗文书及软件资料等方面进行检查,同时为加强医疗安全,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参加会议,就科室存在或出现的弊端及医疗安全隐患加以讨论,商量下一步的工作及防患措施。强化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教育是全科人员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重要任务,强化责任感,真真切切地在每个工作人员中树立视患者为亲人,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思想。采取各种形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护操作用语、告知程序和沟通技巧,不断促进全科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篇五:医院2014年工作总结 2014年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院在区委、区政府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优化诊疗环境,加快建设发展,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两个效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洁的医疗服务”的总体工作方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医院行风建设民主评议活动,优质护理示范区活动、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创建无烟单位等活动,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思想教育,提高整体素质,务求工作实效。

1、团结带领全院党员干部和职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

自年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院领导班子按照区委和区活动办第三督导组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xxx卫生局党委要求和医院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始终抓住解决“四风”问题这个重点,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工作。建立健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取信于民,较好地完成了党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达到了区委、区卫生局党委及医院领导班子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征求查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汇总,院领导班子在“四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0条:其中形式主义方面的共性问题3条,主要表现为: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不透彻、不系统,学习主动性不足;在工作上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问题,对工作安排布臵多,检查、指导、落实少;班子成员下科室访民情不足。官僚主义方面的共性问题2条,主要表现在:与群众交流较少,对基层的所思所想、群众的所需所求了解不够;对新知识新问题学习研究不够,习惯用老经验办事,按部就班,凡事以稳妥为主,创新不够。享乐主义方面的共性问题3条,主要表现在:在工作中,有小进即安的思想,缺少动力和激情;管理制度执行起来有紧一阵松一阵现象,对出现问题的同志有迁就照顾、得过且过的思想;勤俭节约思想淡化,有公车使用频繁的现象。奢靡之风方面的共性问题2条,主要表现在:对吃请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吃苦精神不够,有羡慕奢靡之风的心态。

在整改落实阶段,医院坚持把“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在整改落实,把问题解决到位”作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以群众为镜、拜群众为师,通过医院“两方案一计划”,细化了领导班子个人的整改落实方案和整改清单。其中,立行立改事项7项,已整改落实并长期坚持7项;专项整治事项5项,已落实整改4项,今年11月底完成整改事项1项;近中期及远期整改事项5项,已整改落实2项,今年年底完成整改事项2项,2015年年底前完成整改事项1项。

在建章立制阶段,根据区委对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第三环节的开展要求,医院把建章立制作为解决问题,保障落实到位的重要武器。在本次环节中,坚持边查找问题,边整改落实,边完善制

度,共修订制度3项,新建制度2项。如:在公车管理方面,修订完善了《医院公车管理制度》,院领导班子带头执行,节假日公车一律封存,按照规定停放。新制度的颁布执行有效地杜绝了公车私用的现象。在人员管理方面,医院新建了《医院考勤制度》、《医院请销假制度》和《医院会议制度》,规范了工作人员请销假的审批,进一步严肃了工作纪律。在员工福利方面,根据医院实际,建立新的《医院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通过新的方案,各级员工福利均有所上涨,在试行期间不断获得一些群众的好评和赞扬。在公章管理方面,医院实行新的公章管理制度,通过新的制度,有效地保障公章使用的安全性,间接的维护了医院的集体利益。

2、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活动,落实党员作风教育活动。

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年年都是医院工作的重点,今年医院结合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创建平安医院和创建无烟单位等工作,在行风评议工作上重点突出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以民主评议为手段,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构建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民主评议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自查自纠、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医院中层领导以上公开承诺书;医院中层领导以上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等。

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先后通过自评、自查、整改落实等环节,历时半年,全院职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在整改提高阶段边学习边整改边提高,建立完善各种治理商业贿赂规章制度,建立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行风教育、法制教育、警示教育、正反典型教育,提高职工抵制不正之风的自觉性。继续

强化行风查巡工作,继续抓好医院的各项工作,规范医疗行为,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我院行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年初,根据市卫生局文件精神,医院结合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先后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和“党员廉风教育”活动。在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阶段,医院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开展党性党纪教育的同时,也加强全院医护人员医德医风教育,例如:学习先进榜样事迹、学习省市卫生部门的文件精神等内容。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医院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 医院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文件要求,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开展了清退会员卡工作。全院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签订党员干部清退娱乐场所会员卡承诺书。同时,院委会结合医院实际,在医院中层领导干部中向全院职工和患者进行公开承诺并签订公开承诺书。

二、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加强医院管理效能。

1、加强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建立健全医院各项管理制度。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医院实际,年初医院实行新的《考勤制度》、《会议制度》等。新制度在施行最初几个月内,院领导为检验各项制度的实施情况,在院内进行调研活动,公开征求意见16条,其中制度建设建议5条,医院管理建议6条,医院发展建议5条。经院委会的研究决定医院在9-10月份,修订了《xxxx精神病院考勤制度》、《xxxx精神病院绩效分配方案》、《xxxx精神病院公车管理制度》、《xxxx精神病院请销假制度》等。

2、加强群众监督力量,畅通民主监督渠道。

听取民声,加强群众监督这是每一年医院工作计划制定和落实的重要方式。今年医院结合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在听取民声,加强群众监督上重点要求。为保障民声及时有效地传达,医院在各科室配备意见箱8余个,要求院办、质控科每天对各科室意见箱进行开箱汇总。同时医院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向全院职工、患者进行公开承诺并签字。

今年是医院发展改革的一年。新制度的施行,旧制度的废立,每一项项都是院领导班子在深入调研和听取职工、患者意见上进行的。例如:新绩效工资的分配,这是历经两个月,在听取各科室职工意见基础上,经财务科对前两年各科室材料费用的细致核算,在医院年收益核算基础上,经院委会再三研究最终制订并被全院绝大多数职工同意的基础上实施的。

三、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支持学科创新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加强。

(一)、强化全员医疗全院意识,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 4月24日,五部委联合公布了《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医疗秩序的意见》,该意见的出台,将成为遏制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5月份,医院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组织全院工作人员开展学习该意见。在学习课程上,院领导对全院工作人员,尤其是医疗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做了几点要求:在正常工作的时候,不要因为医闹等问题有所畏惧;不要因为医闹等问题影响工作;遇见突发事件,及时联系科室,联系院办公室,保护自身和医院财产安全。

2、提高护理质量,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区活动。

推荐第3篇:医院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医院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打造“仁术”经典品牌 ――省人民医院发展战略浅析 医院的发展,时刻都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当中,一家医院要长盛不衰,就必须具备一些其它医院所不具备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由于短期内不能被模仿,因而成为医院保持长期领先优势的有力武器。但是核心竞争力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都是医院长期发展的历史沉淀。只有通过有效的战略管理,通过预先的谋划,通过树立牢固的目标,通过长时间的悉心积累,才能最终形成和发展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医院战略管理正是基于对医院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对全局范围的筹划和指导,那么湖南省人民医院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呢?

我认为首先要通过战略管理的思维过程仔细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我院现在处在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我院有何优势与劣势?长沙市、湖南省乃至中南地区医疗行业竞争环境?我院与湘雅系统比较有何可取之处与不足?我院要在未来5-10年能与湘雅医院媲美,最有可能的途径是什么,哪些方面工作最有待加强?我们希望未来我院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医院?经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是我院打造核心竞争力,全面赶超,成为省内医疗行业领头羊的现实选择。

一、为什么要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发展战略?

(一)医院的功能与定位决定;医院要发展,必然首先解决好医院整体定位问题。医院首先是治病救人的场所,医疗工作是医院的基本职能之一,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根本生存之道。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从我们国家卫生事业的组织来看,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同时也担负着医学教育与医学科研的任务。做为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湖南省属唯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省人民医院应该定位为湖南省的综合医疗中心、湖南省疑难复杂疾病诊疗中心、新诊断治疗方法创新基地、湖南省的医学科研中心、湖南省医学人才的培训基地。坚持医教研全面发展成为政府和社会赋予省人民医院的职能与职责所在,“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医院科教发展水平相对滞后;1我院在省内医疗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对手是湘雅系统三家医院,与湘雅系统比较,我院在近100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优势,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将我院与湘雅系统医院进行简单的比较,不难发现我院在整体规模和科教实力方面的不足。

1、整体规模小,学科不能细分,发展空间受限;图1省人医与湘雅系统床位数比较图2省人医与湘雅系统2005年门急诊人次比较 2图3省人医与湘雅系统2005年出院人次比较

2、科教实力弱,学科不能做强,发展后劲不足;图4省人医与湘雅三医院厅以上科研课题比较医院规模方面的差距,主要是床位等硬件的建设与投入要加强,近来在全院职工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进展,急救外科大楼正在紧张施工,床位规模等问题在数年之内就将得到解决。

但是体现医院发展内涵的科教工作却是我院与湘雅系统医院差距的核心所在,体现在新技术开展、学位点、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科 3研立项、论文发表等诸多方面,这一些反映医院软实力的指标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予以足够重视,通过长期坚持“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才能够获得。

(三)学科兴院,科教强院的积极意义 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是我院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医院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成为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源泉。通过实施学科兴院,科教强院战略,医院可根据自身的技术力量、经济实力和设备条件,积极研发、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业务,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技术优势,抢占并控制医疗技术制高点。 在全院职工积极配合下,我院近两年强化科研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推荐第4篇:薄弱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多措并举,加强薄弱学科建设

宽坪小学校长

姜旭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听课、评课、座谈、检测等手段发现:不同学段往往都会出现学科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的学科在不同年级教学成绩都落后;有的学科在有些年级教学成绩落后,而在有些年级反而教学成绩很优秀。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大量学生偏科,从而产生弱科现象,直接影响到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产生弱科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教师素质问题。针对这个现象,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加强教师备课,用心进行教学。各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深入挖掘,将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分析透彻并形成详案,教师必须使用详案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感悟或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即时性的交流,每位教师所讲的每节课都要以构建高效课堂、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首要目标,围绕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用讲授时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来思考组织教学的有效性,怎样让学生自主、互动、合作学习?教师怎样做到精讲多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怎样预测学生的疑点和易混点?把高效落实在备课中,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 第

二、追踪听评课,解剖分析薄弱课堂。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听评课领导小组,专门对薄弱学科进行追踪听评课。以随堂听课的形式,每周听评2-3节课,即听即评。授课教师一般在2-3天前接到听课通知,提前做好准备。讲课结束,先由讲课教师谈一谈所讲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自己本节课教学感受,主要说明自己是在哪些问题的引领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然后评课小组成员进行评课,主要评价高校课堂的落实情况,开诚布公的指出课堂教学中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授课教师根据评课小组的评课意见,进行自我改进完善,等候评课组的追踪听评。评课小组对不过关课堂的追踪直到达标为止。

第三、追踪成绩分析,检测弱科发展状况,强化教师自修与培训。薄弱学科的强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我校在抓备课、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对薄弱学科进行追踪检测和成绩分析。对薄弱学科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纵向、横向分析,肯定成绩,发现问题,这样薄弱学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状况就能了如指掌,从而鞭策老师们积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鼓励和强化薄弱学科教师自修与培训。

第四、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作用,力促薄弱学科的转变。我们让班主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协调:首先,开好分析会,让每个学生找出自己的弱科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听课、练习、兴趣等方面。其次,树标、传经、请导师,让薄弱学科的优秀学生获优秀教师做学法介绍,从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勤奋刻苦、自我调节等方面改进。再次,利用与家长交流这一契机来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引导家长牵手学校、牵手孩子。班主任经常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薄弱科学生和学生的弱科,从生活上温馨体贴,从心理上及时解困,从学法上追踪辅导,从练习上适度强化。最后一点,协调直接相关的各学科教师,人人手中都有几个重点学生名单,关注他们的听、说、练,及时进行交流谈心,面对面、心对心的进行辅导。实践告诉我们,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巧妙发挥班主任的影响力,尽快提高家长家教素养,挖掘家长的教育潜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一条发展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第五,想名师学习,发挥名师效应。我们组织教师向名师学习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到学校内学。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注意积累优秀教师平日在教学过程中精选的试题、自拟的优秀试题和购买的有价值的教辅资料,每学期末以学科为单位,由教研组长负责,收齐交到辅助教学资料库。教师每周必须拿出

2、3课时到辅助教学资料库进行签名阅览,并可以随时借阅,不让有价值的资料在辅助教学资料库里睡觉,真正地实现教学优质资源的共享。二是到课堂中去听。我们每学期都举行骨干教师公开课,弱科教师研究课。先听骨干教师讲的公开课,感知、学习名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等,再举行本学科的研究课,做到学用结合,突出重点,逐步提高。三是按时参加教研活动,写好活动记录与听课反思,定时交流,借鉴外校名师教育教学经验,改进不足,提高自己。

第六,对弱学科教师采取鼓励家奖励的办法。为了鼓励弱科教师,我们无论是召开全体教师会或者弱科教师会时都注意在“弱科”前加一个定语“暂时”或“目前”,称做“暂时薄弱学科”或“相对薄弱学科”。只要有进步就表扬、鼓励,不仅经常拿起表扬的武器,还要经常拿起奖励的武器,不仅与常规绩效挂钩,还要在各种待遇上体现。

学校领导特别注重关心帮助弱科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服务到位,千方百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心理环境,真正做到抓在要点上,管在情理上,帮在境界上。让尊重与呵护成为习惯,让学习与创新蔚然成风气,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内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为打造一支和谐高效的教师团队、建设一所理想的人文校园而努力。

推荐第5篇: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基于为教学和培训工作服务的理念有效的开展活动,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整体队伍能力;充分应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师网络研修教育科研工作,以教育技术层面为切入点,整体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网络研修水平,形成以信息素养为特质的现代教师专业素质。

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

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

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工作,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 ,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发布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在吉林省教育论坛发布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

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发布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

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发布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

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 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

在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组织教师参加吉林省教育社区开展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有奖征文”活

动。桦树中学组织了全员教师43人参加活动,大湖中学组织全体专任教师参加征文活动。征文以真情实感的原创作品,从多侧面、多角度反映了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从细微之处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亲身体验进行了描绘,真情抒发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共享和谐社会美好情感。

在这次国庆征文活动中,我市教师获得一等奖2 人,二等奖2 人,三等奖6 人,获优秀组织者奖6人,获优秀组织单位奖2 个。对桦树中学奖励免自助建站三年,对大湖中学、大栗子小学、闹枝镇中心小学奖励免自助建站二年,对大湖小学、蚂蚁河乡中心学校、河南小学、临城小学、市一中、立新小学奖励免自助建站一年。

推荐第6篇: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本学科贯彻“法学与经济学连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清晰,理论视野开阔,成果实效突出”,在吉林省乃至全国财经高校法学领域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在2012年度上半年,本学科在遵循学校“提升质量、凸显特色”的发展规划下,深化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开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本学科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尚需解决的问题,在从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全省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视野下来看,下一步工作思路应将重点置于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强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工作上。

一、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

1、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体来看,一是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12年1月以来,有1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另有1名青年教师考取法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本学科继续巩固与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合作关系,提高了法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通过主办或协办全国性法学论坛等形式,为教师获取学术信息,掌握法学理论前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本学科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运行良好,以规范的管理方法确保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学研究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研究上,截止目前,本学科在上半年度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部省级科研项目申报上均有突破,获得2项教育部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项目(部级)、7项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青苗计划项目以及其他级别项目多项,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达到20万元;在论文成果上,共计发表论文21篇。整体来看,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在2012年上半年度有大幅度提升,且在科研项目工作上有质的突破。

3、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精法律,通财经,懂管理”的具有多学科素养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1年,应届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率在10%以上,居吉林省省属高校第一位;201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的申报

在2012年7月由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发起的全国“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申报中,本学科依托民商法、税法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入选首批60所“实用性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库。这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奠定了本学科在财经类法学科中的优势地位,更进一步的开拓了未来发展的空间。

5、主办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 在本年度的学科建设发展中,不仅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商法学、经济法学、证券法学、保险法学等领域的年会,更于2012年7月成功主办全国第一届地方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贵州省社科院、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全国各地的财经类高校和社科院所的领导及知名专家近百人,就“地方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为期两天的会议,对于本学科的长远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在全国财经类法学院校中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民法方向师资力量薄弱

本学科在民法方向的师资建设上仍显力量薄弱,亟需通过外部人才引进的方式充实优秀的青年学者。财经法是本学科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和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根基,民法作为财经法的基础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来看,本学科民法方向的青年博士处于空白,需要尽快从外部引入1或2名具有学术潜质的优秀的民法方向博士,继而为民法及财经法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后备性基础。

2、“双师”型教师仍然匮乏

本学科的“双师”型教师仍显匮乏,从当下的学科建设和长远发展来看均需要大力充实“双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端财经法律人才是本学科培养体系的目标,而“双师”型教师是这一培养模式的核心所在。目前,除法院、检察院之外,更需要从政法委、公安机关、司法局、证监局、商业银行、大型律师、企业等单位聘请实务型专家任“双师”型教师,以拓展和完善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3、硬件环境亟需改进

本学科软件环境的建设正在逐步更新,同样,硬件环境更需要同学科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从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模式、科研工作目标等工作来看,需要建设出一流的现代化集法学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

4、资金支持力度仍显匮乏

本学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目前资金的支持力度仍显匮乏。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需要在引进优秀教师、激励科研工作、改善硬件环境、提供教师出国或国内进修机会、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和国外学术会议、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参加模拟法庭竞赛等多个方面投入资金。本学科应更进一步从学校、社会和相关领域筹集资金以支持本学科的高速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

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设核心,学科的发展规划路径和具体方式均应配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需求。将从卓越法律人才基地中法律人才的选拔、培养模式的规划、多元化课程的设计、师资队伍的配备、法律学生就业的推荐和跟踪等方面来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2、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 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的建设,是回应和配合“双师型教师、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的要求和需求。目前,本学科已经拟定在辽源政法委、XX市法学会联合主导下设立XX市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未来将在全省范围内有所选择建设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

3、强力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的强力提高不仅是建设高水平法学科的基础和衡量标准,更是使本学科跻身全国财经法学科前列的重要支撑。在遵循学校“学科水平提升年”规划的前提下,细化分析和落实学校所下达的2012年度科研任务,力争按时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

4、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重要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一定程度上以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而展开,由此可见,教学质量的提高位置极为重要。对此,本学科将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类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积极学习外部经验以审视自身教学环节尚待完善之处,以更进一步的服务于培养财经法律特色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

5、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

司法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和印证本学科培育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务性标准。在继2011年本学科司法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的基础上,积极联结校外司法考试辅导班,并引导教师在授课模式中加入司法考试知识,以更近一步从学生校内授课、校外辅导两个层面来提高通过司法考试通过率。

推荐第7篇: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上半年工作总结

随着全国高校定位与发展研究不断深入,加强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工作将成为我校今后的工作重中之重,在两者相辅相成并不断协调发展与完善进程中,我校“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应运而生。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的成立,标志着我校在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方面创立了一个新的起点,不仅更好地促进我校各学科协调发展、实验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开启了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的新格局。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从4月份才正式开展工作,两个月来全面展开了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主要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工作交接,职能明确

自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3月份成立以来,很快完成了工作交接,制定了“务实、敬业、高效、优质”的工作方针。根据学校职能的划分,落实了有关岗位职责,虽然在编人员仅3人(其中返聘人员1人),所有人员签订了工作承诺书。4月16日,设备处办公室迁至天朗气清三楼,迅速全面展开了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该处工作人员加强了与计财处、审计处、监察处、教务处、研究生处、国资处等部门的工作交流与合作,将实际调研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

二、了解现状,着眼全局

结合我校“XX年校经费开支计划”,深入到生科学院、化学学院、资环学院、计科学院、文学院、草堂校区等各部门实验室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学院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进一步交流,初步了解各学院实验室基本现状与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与各学院深入交换意见,并努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受到各单位的好评。在各学院实验室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了“教学必需、基础优先、全局协调、联合共享、量化目标、重点建设”的规划思路,在实验室具体建设方面,提出“学科-设备-队伍-目标-管理”各环节紧密相扣的系统性建设思路,得到了各学院领导的共识。通过实际调研,初步了解了我校实验室现状,完成了“关于实验室现状初步调研的报告”,为进一步规范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实际,积极应对

面对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设备的不同需求,在经过充分的实际调研后,对于日常教学必需设备,积极开展有关工作,追求效率与质量。在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配合下,设备处仅用了1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由政府需多半年才能完成的一批电脑采购工作,快速建立了崭新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由于西部信息建设网计划合同的多种约束,使得我校一批网络服务器设备不能如愿采购,经多方洽谈,节省经费近4万元,迅速完成该项工作。另外,资环学院学生实习所急需的水准仪,经部门人员的加班加点不懈努力,迅速、及时地将其从上海运回,保证了实习的顺利进行,并为我校节省了设备经费两万余元。突出了“高效、优质”的工作理念。

四、网络管理,突出高效

在部门经费和人员条件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克服一切困难创建了自己的网站(http//xk.sicnu.edu.cn), 搭建了网络管理软硬件平台,部分仪器设备及管理功能初步实现网络管理。同时,该部门积极申报了题为“实验室仪器设备网络管理与效益评估体系”省级教改项目,推进实验室仪器网络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五、借鉴学习、加强合作

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已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在学科建设与实验室管理方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实验设备管理,评估等方面借鉴了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为推进我校实验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数字网络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我处人员配备不齐,在学科建设工作方面开展甚少。3月下旬,在昆明参加了“全国高校定位与发展研讨会”,了解了全国高校发展形式,结合我校特色,展开了调研工作。对怎样进行我校学科发展和规划工作,有了初步的思路。在校内,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好申报博士、硕士点工作;在校外,为学科发展牵线搭桥,引人四川聚龙软件外包装公司同计算机学院联合专业建设,引入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同我校省级计算机软件重点实验室技术合作,意向性签订了共同发展计划,加强了我校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六、面临困难,迎接挑战

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是负责协调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和实验室建设规划,负责全校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材料的采购、验收、评估、维护等实验室建设工作,并协调管理各学科、各级实验室工作的职能部门。以“务实、敬业、高效、优质”的工作作风,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服务精神,竭诚为各院系、研究所创造良好的实验室建设环境,全面推动学科发展,是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的最终目标。要完成这一重要的职能,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面临着人员少、业务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将保持良好的开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学校委托的各项任务。我们诚请全校师生员工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开创四川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新局面.

推荐第8篇:合肥工业大学学位与学科建设处工作总结

合肥工业大学学位与学科建设处工作总结

在校党政领导和分管校长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校党委和行政工作要点的部署和要求,全处同志努力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面向未来,科学规划,注重建设,继续关注和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1、继续做好我校人才引进和选拔培养专项经费的管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的资助力度。2003年共投入经费101万元,用于资助来校或留校工作的博士人员工作启动经费,共资助博士人员35名;继续进行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专项项目的开展,共立项4项,资助经费共计300万元,对培育新的学科、新的研究方向,稳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完成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罗建平教授“名贵珍稀野生药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 项目的验收,及仪器仪表学院卢荣胜教授 “机器视觉在线检测技术研究”项目的中期检查。

2、与人事处合作完成了《合肥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及师资培养规划》。

二、积极组织各类申报和开展评估工作

1、积极组织了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的申报工作,经批准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仪器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材料加工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结构工程),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食品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科学技术哲学、会计学)。

2、积极组织申报了专业学位授权点。我校又新增工商管理硕士

-1- (MBA)、公共管理硕士(MPA)2个专业学位授权。至此,我校专业学位授权点已达到4个。

3、积极组织申报了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003年地质工程、食品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2004年继续组织申报了化学工程、制药工程、物流管理、项目管理等4个工程领域并均获批准。至此我校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已达19个。

4、开展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批准,我校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

5、组织申报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我校2003年新增地质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6、积极申报“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首批试点单位,可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材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科开始招生。

7、组织完成了王宽诚教育基金会项目的汇报及申报工作。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罗建平教授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的变更和延期,管理学院刘心报教授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的申报工作。

8、组织地质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4个一级学科参加了国家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此次自愿参加国家组织的评估工作是我校具体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进”,实施学科建设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步骤。

-2-

9、完成了精密仪器及机械“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范光照到岗工作履职(包括教学、科研及实验室建设、学科学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自检自查工作,并上报,得到了教育部长江办的认可。

三、“两会”换届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复审、遴选

1、完成了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换届工作。第六届学位委员会由20人组成,徐枞巍任主席,杨善林任副主席,王群京任秘书长;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由46人组成,陈心昭任主任,徐惠鹏、杨善林、朱功勤、刘全坤任副主任,刘全坤任秘书长(兼)。

2、完成了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复审和遴选工作。2003年新增16名博士生导师、82名硕士生导师;42名博士生导师、73名硕士生导师通过指导教师的资格复审。2004年新增21名博士生导师、43名硕士生导师;56名在岗博士生导师、79名硕士生导师通过指导教师的资格复审。

四、博士后招收与管理

1、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崔博文等7人进站,董玉德、刘明周博士后顺利出站,目前我校在站博士后为10人。

2、按期检查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开展学术交流。

3、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博士后工作的开展,着手修订了《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

五、认真做好三级学位的受理与审查工作

认真组织我校三级学位(学士、硕士、博士)的受理、审查工作,2003年共授予各类学位4758人。学士学位3261人、硕士学位474人、博士学位23人。2004年学位的申请和受理工作正在进行中。

-3-

六、完善学位授予制度,进一步提高学位授予质量

1、完成了2003年度校内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王秀峰、黄康、牛漫兰等3人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给予作者及导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颁发了证书。推荐王秀峰博士的论文(一等奖)参加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

2、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上架阅览。收集了自1999年起每年评选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58篇,其中:复制论文422篇,订购论文36篇。研究生院建成了阅览室,这些论文已全部上架,可提供给我校研究生阅览。

3、为适应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全面提高我校学位授予质量,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收集了部分资料,为进一步修订《合肥工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实施细则》做好前期准备,进一步促进我校学位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程。

七、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我校学术水平和地位

1、根据《合肥工业大学关于授聘兼职学术职务的暂行管理办法》,共聘请校外37位知名专家为我校的兼职学术职务(其中:顾问教授4人,客座教授2人,兼职教授31人),加强了学校的对外联系及合作交流。

2、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会74次,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气氛,促进了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与科研处合作完成了200

2、2003年度科技学术论文的统计工作。2002年度我校发表国内、外论文1002篇,出版著作23部;2003年度被SCI收录71篇、被EI收录26篇。

八、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

-4-

1、以岗位任期责任制为依据,加强政治学习,强化我处内部管理,明确处内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分工,紧密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2、及时完整地将2003年度的学位论文寄送国家信息中心和北京图书馆,并向国家报送了学位授予软盘。

3、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努力使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4、加强我处信息的全校共享及对外宣传,在我处的网页上,及时公布我校学科学位建设的新气象、新举措、新成果。

九、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承担并高质量完成其委托的工作 完成了2003年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成人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全省外语统一考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工作。由于学校重视,组织周密,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得到省教育厅、省学位办领导的高度评价。

总之,我处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学术梯队的建设与管理、积极组织学位点的申报和评估、注重优先发展新兴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积极扶持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严格学位授予程序、强化内部管理,并与全校各学院和有关部门共同为学校的学科学位建设与发展不懈努力,为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争先进位快发展”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5-

推荐第9篇: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上半年工作总结

随着全国高校定位与发展研究不断深入,加强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工作将成为我校今后的工作重中之重,在两者相辅相成并不断协调发展与完善进程中,我校“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应运而生。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的成立,标志着我校在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方面创立了一个新的起点,不仅更好地促进我校各学科协调发展、实验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开启了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的新格局。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从4月份才正式开展工作,两个月来全面展开了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主要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工作交接,职能明确

自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3月份成立以来,很快完成了工作交接,制定了“务实、敬业、高效、优质”的工作方针。根据学校职能的划分,落实了有关岗位职责,虽然在编人员仅xxxx(其中返聘人员xxxx),所有人员签订了工作承诺书。4月16日,设备处办公室迁至天朗气清三楼,迅速全面展开了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该处工作人员加强了与计财处、审计处、监察处、教务处、研究生处、国资处等部门的工作交流与合作,将实际调研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

二、了解现状,着眼全局

结合我校“2005年校经费开支计划”,深入到生科学院、化学学院、资环学院、计科学院、文学院、草堂校区等各部门实验室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学院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进一步交流,初步了解各学院实验室基本现状与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与各学院深入交换意见,并努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受到各单位的好评。在各学院实验室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了“教学必需、基础优先、全局协调、联合共享、量化目标、重点建设”的规划思路,在实验室具体建设方面,提出“学科-设备-队伍-目标-管理”各环节紧密相扣的系统性建设思路,得到了各学院领导的共识。通过实际调研,初步了解了我校实验室现状,完成了“关于实验室现状初步调研的报告”,为进一步规范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实际,积极应对

面对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设备的不同需求,在经过充分的实际调研后,对于日常教学必需设备,积极开展有关工作,追求效率与质量。在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配合下,设备处仅用了xxxx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由政府需多半年才能完成的一批电脑采购工作,快速建立了崭新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由于西部信息建设网计划合同的多种约束,使得我校一批网络服务器设备不能如愿采购,经多方洽谈,节省经费近xxxx元,迅速完成该项工作。另外,资环学院学生实习所急需的水准仪,经部门人员的加班加点不懈努力,迅速、及时地将其从上海运回,保证了实习的顺利进行,并为我校节省了设备经费两万余元。突出了“高效、优质”的工作理念。

四、网络管理,突出高效

五、借鉴学习、加强合作

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已同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在学科建设与实验室管理方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实验设备管理,评估等方面借鉴了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为推进我校实验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数字网络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我处人员配备不齐,在学科建设工作方面开展甚少。3月下旬,在昆明参加了“全国高校定位与发展研讨会”,了解了全国高校发展形式,结合我校特色,展开了调研工作。对怎样进行我校学科发展和规划工作,有了初步的思路。在校内,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好申报博士、硕士点工作;在校外,为学科发展牵线搭桥,引人四川聚龙软件外包装公司同计算机学院联合专业建设,引入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同我校省级计算机软件重点实验室技术合作,意向性签订了共同发展计划,加强了我校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六、面临困难,迎接挑战 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是负责协调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和实验室建设规划,负责全校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材料的采购、验收、评估、维护等实验室建设工作,并协调管理各学科、各级实验室工作的职能部门。以“务实、敬业、高效、优质”的工作作风,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服务精神,竭诚为各院系、研究所创造良好的实验室建设环境,全面推动学科发展,是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的最终目标。要完成这一重要的职能,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面临着人员少、业务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将保持良好的开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学校委托的各项任务。

推荐第10篇: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上半年工作总结

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上半年工作总结随着全国高校定位与发展研究不断深入,加强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工作将成为我校今后的工作重中之重,在两者相辅相成并不断协调发展与完善进程中,我校“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应运而生。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的成立,标志着我校在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方面创立了一个新的起点,不仅更好地促进我校各学科协调发展、实验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开启了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的新格局。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从4月份才正式开展工作,两个月来全面展开了系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主要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工作交接,职能明确

自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3月份成立以来,很快完成了工作交接,制定了“务实、敬业、高效、优质”的工作方针。根据学校职能的划分,落实了有关岗位职责,虽然在编人员仅3人,所有人员签订了工作承诺书。4月16日,设备处办公室迁至天朗气清三楼,迅速全面展开了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该处工作人员加强了与计财处、审计处、监察处、教务处、研究生处、国资处等部门的工作交流与合作,将实际调研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

二、了解现状,着眼全局

结合我校“xx年校经费开支计划”,深入到生科学院、化学学院、资环学院、计科学院、文学院、草堂校区等各部门实验室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学院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进一步交流,初步了解各学院实验室基本现状与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与各学院深入交换意见,并努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受到各 1 单位的好评。在各学院实验室建设规划方面,提出了“教学必需、基础优先、全局协调、联合共享、量化目标、重点建设”的规划思路,在实验室具体建设方面,提出“学科-设备-队伍-目标-管理”各环节紧密相扣的系统性建设思路,得到了各学院领导的共识。通过实际调研,初步了解了我校实验室现状,完成了“关于实验室现状初步调研的报告”,为进一步规范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实际,积极应对

面对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科研设备的不同需求,在经过充分的实际调研后,对于日常教学必需设备,积极开展有关工作,追求效率与质量。在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配合下,设备处仅用了1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由政府需多半年才能完成的一批电脑采购工作,快速建立了崭新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由于西部信息建设网计划合同的多种约束,使得我校一批网络服务器设备不能如愿采购,经多方洽谈,节省经费近4万元,迅速完成该项工作。另外,资环学院学生实习所急需的水准仪,经部门人员的加班加点不懈努力,迅速、及时地将其从上海运回,保证了实习的顺利进行,并为我校节省了设备经费两万余元。突出了“高效、优质”的工作理念。

四、网络管理,突出高效

在部门经费和人员条件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克服一切困难创建了自己的网站, 搭建了网络管理软硬件平台,部分仪器设备及管理功能初步实现网络管理。同时,该部门积极申报了题为“实验室仪器设备网络管理与 2 效益评估体系”省级教改项目,推进实验室仪器网络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五、借鉴学习、加强合作

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已同XX大学、电子科技大学、XX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在学科建设与实验室管理方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实验设备管理,评估等方面借鉴了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为推进我校实验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数字网络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我处人员配备不齐,在学科建设工作方面开展甚少。3月下旬,在昆明参加了“全国高校定位与发展研讨会”,了解了全国高校发展形式,结合我校特色,展开了调研工作。对怎样进行我校学科发展和规划工作,有了初步的思路。在校内,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好申报博士、硕士点工作;在校外,为学科发展牵线搭桥,引人XX聚龙软件外包装公司同计算机学院联合专业建设,引入XX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同我校省级计算机软件重点实验室技术合作,意向性签订了共同发展计划,加强了我校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和相关学科的发展。

六、面临困难,迎接挑战

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是负责协调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和实验室建设规划,负责全校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材料的采购、验收、评估、维护等实验室建设工作,并协调管理各学科、各级实验室工作的职能部门。以“务实、敬业、高效、优质”的工作作风,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服务精神,竭诚为各院系、研究所创造良好的实验室建设环境,全面推动学科发展,是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的最终目标。要完成这一重要的职能,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面临着人员少、业务 3 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学科建设与实验设备处将保持良好的开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学校委托的各项任务。我们诚请全校师生员工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开创XX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新局面.关键词搜索:实验,上半年工作总结,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您还可以返回 半年工作总结 栏目浏览更多相关范文。

第11篇:科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科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相结合,促进两者的不断发展,是我们在争创一流大学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科研是学科建设的\"本钱\",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要把科研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要克服科研选题的分散和盲目性,加强研究课题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院、系、所、中心的学科带头人应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本学科的科研需求,以及本学科的国际研究现状有一个宏观而又清晰的把握;明确本学科在国际学术界中的地位,从而制定出某一时期本学科的科研方向,并通过有效、切实、能动的组织设计,引导教师选择具有一定前瞻性、现实性、既能充分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 趋势,又能反映学科发展高水平的课题。克服科研选题与学科建设脱节的现象。事实上,一个学科的发展,只有通过若干个重大科研项目的连续集中攻关,才能实现。如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人类学\"学科,就是在费孝通教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文化人类学思潮研究\"、\"中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等若干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九五\"重点规划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攻关研究,使得这门外来的课程,脱胎换骨,有了新貌,开创了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先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极大的关注,使人类学学科建设呈现出新的气象。

其次,搞好教学是学科建设的中心,因此要重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的接轨。一项好的科研,它的进展与成果应首先在教学内容中得以体现,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对在教学中能否及时反映最新科研信息及成果要有明确的要求,要把教学中能否反映最新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活跃的科研活动,促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在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中,融进最新的科研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信息含量,开阔学生思路,同时还可就科研中的某些难点,发动学生讨论、思考,既可培养他们的科研攻关能力,也可以教学相长,为教师的科研提供新的思路。此外,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这也是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一流大学的教师既要是教育家,更要是科学家,这是一流大学的学术地位所决定的。科研是最好的创新活动,一个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让他的教学哪怕是最基础、最抽象的课程,充满活力,而决不会是东拼西凑、照本宣科,让一本讲义\"久经不衰\"。因此,要把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主要问题来抓,提倡青年教师多参加科研活动,只有有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把科研与学科建设真正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和互动。(筱 瑜)

第12篇:生态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生态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8–2012)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它既是高校办学的基础建设、学校良好形象的代表,也是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基石,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工程。根据《吉首大学科学建设与发展规划》以及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制订和修订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我校生态学科创建于1992年,1995年获得湖南省教委立项资助,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被确立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进入吉首大学博士点计划学科。经过10余年的建设,在学科方向、队伍、平台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好成绩,为未来发展和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学科方向得到进一步凝练

通过最近几年的调整,目前生态学科主要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建设和发展:

1、植物生态学方向

本学科方向立足武陵山地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资源,在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相关领域,重点开展武陵山地区植物资源调查、评价与种质采集整理;重要濒危植物的保育生态学研究以及特色资源植物产业化应用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工作,为进一步验证、充实和完善植物生态学相关理论,为该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已在濒危苔藓植物保护生态学、武陵山区种质资源和区系以及资源植物的发育与应用生态学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2、动物生态学方向

本学科方向从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觅食行为、食物营养组成、动植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动物粪便的光谱特征等相关领域,重点开展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动物营养生态学研究以及动物应用生态学研究工作,为进一步验证、充实和完善动物营养生态学相关理论,以及为武陵山地区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植食性小哺乳动物东方田鼠、家禽营养生态以及动物粪便的光谱学特征等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

3、微生物生态学方向

本学科方向以环境微生物、污染微生物以及畜禽病源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微生物类群多样性、适应机制、生理生化特征、遗传和进化特点,以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揭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主要开展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污染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以及畜禽病源生态学研究,已在极端环境的微生物区系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以及病源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开始形成特色。

(二)学科条件进一步改善

通过争取各方支援、资源整合等方式,目前本学科拥有“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湖南老爹农科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湖南省产学研基合作示范基地、与湖南湘西群博公司合作共建“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在中科院会同国家生态试验站建有教学与科研基地,拥有省部共建基础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生物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另有合作企业4家、野外研究基地3个。队伍方面,已汇集从事本学科研究工作的人员2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0人,有博士学位者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专家3人、青年骨干教师6人。

(三)已取得一批有影响成果 学科瞄准武陵山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围绕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生态学主题,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科特点,一方面加强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则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余部。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及鉴定成果9项,并有4项成果进行了转让和技术推广。基础研究领域的植物光合作用、苔藓植物保护生物学等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应用研究领域的猕猴桃等研究也已取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主要不足和差距

面对新世纪对地方高校的新要求,本学科较之省内一流水平学科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平台层次尚低,学科资源整合力不够,优势发挥不显著;争取研究经费渠道不广,研究经费相对不足,高级别项目难以有较大突破;学科队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科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尤其是高级别研究成果,研究奖项、论文等数量明显不足等,尚有待今后加以改善。

二、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省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吉首大学关于学科建设的规划定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为根本出发点,按照“立足区域、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提升水平”的基本原则,坚持科研与培养人才并举、基础与应用并重的方针,通过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和吉首大学博士点计划学科建设,将我校生态学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省级重点学科。

(二)总体目标

经过四年左右的时间,将我校生态学科建设成以解决区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学问题为主要目标,省内一流,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科。

(三)具体任务

1、学科方向:本学科立足武陵山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水平深入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该区生物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巩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向污染生态学、资源与生态系统管理方向适当扩展,同时注意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促进成果转化,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研究队伍:学科队伍稳定在30人左右,其中教授和博士超过50%,省级学科学术带头人3-5人,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20-25人。达到我省高水平研究团队的总体势力。

3、研究条件: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5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30-50台(件)。新建学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3-5处、与企业共建技术工程中心2-3个。新增图书资料2000-3000册。增订外文期刊5-10种。

4、学科平台:本生态学科由现在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晋升为省级重点学科,并实现博士点的突破;学科平台“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在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获得“优秀”的基础上,获得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支持“植物学”、“动物学”获得硕士点;试办《生态科学论丛》交流期刊。

5、科学研究:获得国家级课题10-15项;研究经费500-800万元;鉴定成果6-8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6项,发明专利10-15项;出版著作8-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300篇,其中三大索引20-30篇,国内核心期刊100-150篇。

6、人才培养:培养硕士50名,联合培养博士3-5名,支持本校有关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和科研技能训练。

7、学术交流: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3-4次,每年有一定数量人员出席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有一定量专家来校讲学。建立与包括中科院、中山大学等国内外有关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所)及企业的交流、合作机制。

8、管理服务:优化资源结构配制,建立健全学科管理规章体系,建立生态学重点学科网页。

(四)发展思路

未来四年内,生态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湖南省高等学校“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及省重点学科评估验收指标为指南,以建设高水平特色学科为目标,以硕士生教育为依托,以(博士点以及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申报为契机,瞄准生态学发展前沿趋势和地方经济主战场,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科基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促进学科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建设内容

1、学科团队建设

科研队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因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尽管本学科是我校师资力量最强和办学条件交好的重点学科之一,但由于学科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加之高级别研究成果、成果奖项、论文等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是本学科未来四年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生态学为我校正式遴选博士点计划学科,对学科带头人将有更高的要求。现有带头人李菁教授是国际苔藓植物学家联合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121”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已连续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苔藓植物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直接承担植物生态学方向带头人,并与动物生态学方向带头人李俊年教授、微生物生态学方向带头人恩特马克教授共同组成了本学科带头人团队。未来几年,我们将努力创造条件,支持学科带头人的访问交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使充分发挥其带头人的作用。

(2)学科队伍的组建与优化:虽然生态学科现有人员共24人,但具有生态学背景以及直接从事生态学研究者大约只占1/2,这种情况对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极为不利。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开放思想,通过学科政策支持、方向引领、专家评估、考核等手段,使更多基础扎实、水平较高而有志于从事生态学事业的学者能够加入本学科团队,实现学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而切实发挥其在生态学科中的作用。

(3)学科团队的培植与提升: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未来几年将按照以下三种方式:培训(重点是参加与中科院以及国内外重点大学学科交流性的业务培训)、教学(重点是承担精品课程任务,指导研究生等)、科研(重点是组织全学科协同的纵向项目和服务地方的横向项目),来训练和提升学科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步达到省级学科团队的总体水平。为进一步支持本学科建设,将聘请3-5名国内外生态学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以指导、参与本学科工作。

2、学科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科目标的重要保证。未来几年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1)按照省重点(建设)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内涵,逐一落实各项建设任务,确保建设期满评估“优秀”,顺利进入重点学科行业;(2)按照学校博士点计划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稳步推进,力争在2012年获得博士点;(3)支持“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按期建成、运转,并获得优秀的验收评估结论,顺利进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行业;(4)支持植物学、动物学在2009年申报和新增为新的硕士点;(5)支持“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基地在人才培养和产业开发方面的功能。

3、人才培养

科技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力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科的发展。在建设规划期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人才培养问题。

(1)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生源(特别是发挥导师的作用),改进招生方式(放开考生提前跟读、实行按导师招生)和提高研究生待遇(加大研究生生活补贴最低标准)等,吸引更多更优秀学生报考我院,达到年招收20人左右的目标。

(2)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在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完善有关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育各环节,从制度上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灵活研究生选课和英语过级规定、开辟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展研究生科技竞赛、建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论文答辩条件等。

(3)提高研究生指导水平:优化指导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指导整体水平。最基本的要求:一是不能偏离生态学培养方向,二是要有充足的培养条件(课题、经费等)。在指导方式方面,将根据实际情况,改“合作带”的指导模式为“合作带和隔年招生”相结合的指导模式。根据需要,探讨与其他高校导师合作指导的新模式。

4、科学研究

(1)科研立项:四年期间,争取获得国家级课题10-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8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7项;省级课题15-20项,其中省自科基金7-9项,省科技计划项目8-12项;地厅级项目20项;学科自立项目12-15项;横向合作项目10-15项。

(2)研究经费:四年期间,争取经费500-800万元,其中国家级自科基金项目经费100-150万元、国家部委项目80-150万元,省科技计划项目30-50万元;地厅级项目100-130万元;配套及其他横向经费150-200万元。

(3)成果、专利:获得省级鉴定成果6-8项(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省级科技进步奖4-6项(其中二等奖1-2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励4-6项;申请发明专利10-15项(获得授权10项)。

(4)著作论文:出版科研著作6-8部、教材8-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300篇,其中三大索引20-30篇,国内核心期刊100-150篇。

5、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检验科学成果的舞台,是启迪思维、掌握新知、纠正谬误的最佳场所。通过举办与参与学术交流会,发表论文和热情讨论,目的在于得到同行专家的评价和认可。在科研成果进入科学交流体系的过程中,能提高学者的名望,其科研成果亦容易在刊物上发表,并迅速引起同行的注意。另外,举办单位通过介绍其研究成果、科研条件、科研队伍和日前承担的科研项目,能极大地提升其知名度,为未来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学术交流有关机制。

(1)学科成员学术报告制度:各学科方向(尤其是学科带头人)每年均应积极参与或举办相关专业的国家级或省级学术交流会,提交学术论文并做学术报告;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或在职研究生导师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报告会,报告最新研究工作及其进展。

(2)著名专家讲学制度:每年邀请3-5名专家来校讲学,一方面报告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另一方面指导本学科建设,促进本学科水平的提升。

(3)学术会议举(承)办制度:每年举办一次省级以上国家级或国际性学术交流会,通过承担学术会议开阔视野、扩大影响和寻求合作与支持。

(4)由学科方向带头人组织,各学科方向组与该研究方向研究生每2周举办一次学术交流会,主要由研究生介绍其工作进展,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6、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生态学科依托的专业为生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及环境科学四个本科专业,目前学科依托的实验室主要有(省部共建)生物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基础生物学实验室以及(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建立)“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上述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部分实验室正处于建设实施阶段,因此在规划期内,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1)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建立省级重点课程1-2门,校级重点课程3-4门;建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4门校级精品课程,逐步开展网上教学;出版教材和教学辅导用书6部;实现学科基础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生态学双语教学;尽快落实和完成(部省共建)生物专业实验室、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建设任务。

(2)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统一要求,加快对“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省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使尽快建设到位和发挥作用,同时新建立3-5个教学科研合作示范基地和研究基地。另一方面,也须挖掘内部潜力,通过资源重组、优化,探讨集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的模式。所有实验室均对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开放,为科研创新和快出成果搭建平台。

7、对省内同类学科和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

(1)对省内同类学科的带动作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生物学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诸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存死亡。人类居住环境的的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枯竭以及加速的城市化和资源开发模式的不断增长,迅速改变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对生态学的兴趣与关心。近几十年来,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探讨和解决,现代生态学科得到了迅猛发展,其研究范围逐步扩展,研究层次正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日新月异,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而决定了它是一门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

就省内来看,尽管已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5个,但生态学只有我校一个。建设好我校生态学科,无疑是抢占先机,不仅对我校服务地域产生巨大影响,对我省同类学科建设产生辐射作用,建设和发展生态学对提升我省在全国生态学科领域学术地位作用重大。同时也为该学科的进一步扩充、提升、发展,最终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以及新增列为博士点学科,提高我省生态学人才培养能力奠定基础。

(2)对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在生命科学与环境专业和学科群中,生态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园林等专业的直接支撑学科,决定着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建设好生态学科无疑对我校上述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产生重要作用。生态学又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交*学科,是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经济)、生态人类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旅游等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以及新的生长点,建设好生态学,对环境科学、民族学、经济学、旅游管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态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都将直接应用到农、林、牧、渔、环保、旅游等诸多领域,建设和发展生态学对提升我校服务地方能力至关重要。

(二)年度安排

1、2008年12月~2009年11月

(1)修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聘请学科指导顾问和客座教授3-5人;(2)组建生态学创新团队,选送学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3)“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到位,并顺利运行;(4)支持植物学、动物学申报硕士点,创办《生态科学论丛》学术交流期刊;(5)协助共建单位制订好“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配合基地开展有关工作;(6)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3-4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2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20-150万元;(7)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3项、获授权1-2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2-3项,获得省级奖励1-2项;(8)发表学术论文50-8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30篇,国外5-8篇(SCI收录),出版著作2-3部、教材2-3部;(9)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2-3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1-2人次。

2、2009年12月~2010年11月

(1)申报生态学省级创新团队,选送方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2)迎接省教育厅专家对“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验收,创办《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术交流期刊,新增合作研究基地1个;(3)协助制订植物学、动物学建设与发展规划及硕士生培养方案;(4)与共建单位密切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5)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3-4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2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40-180万元;(6)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5项、获授权2-3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2-3项,获得省级奖励1-2项;(8)发表学术论文50-8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40篇,国外5-8篇(SCI收录),出版著作3-4部、教材3-5部;(9)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3-4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2-3人次。

3、2010年12月-2011年11月

(1)制订创新团队建设方案,选送方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人;(2)迎接省教育厅专家对本学科的评估验收,确保达到“优秀”水平,正式进入省重点学科行业;(3)以“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正式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平台的提升;(4)启动“生态学”博士点申报工作,支持植物学、动物学硕士点招生,落实硕士生培养方案;(5)协助共建单位做好“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迎接省教育厅评估验收工作;(6)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4-5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2-3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60-200万元;(7)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5项、获授权2-3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3-4项,获得省级奖励2-3项;(8)发表学术论文60-9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50篇,国外8-10篇(SCI收录),出版著作3-4部、教材3-5部;(9)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4-5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2-3人次。

4、2011年12月-2012年11月

(1)迎接创新团队建设中期评估,选送方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人;(2)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组织工作班子,正式申报“生态学”博士点;(3)制订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落实有关建设任务;(4)支持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申报新的硕士点;(5)协助共建单位继续做好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有关工作,对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进行评估、验收;(6)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4-5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2-3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80-220万元;(7)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8项、获授权3-5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4-5项,获得省级奖励2-3项;(8)发表学术论文80-10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60篇,国外8-10篇(SCI收录),出版著作4-5部、教材5-6部;(9)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或者重要工作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4-5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2-3人次;(10)迎接学校对本学科建设的评估验收。

(三)保障措施

1、进一步更新观念

通过学科依托单位组织管理,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主导意识,明确学科建设的特色意识(领先意识)和全局意识,认真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科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形成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合力。

2、进一步强化学科工作的组织管理

(1)建立学科组织管理体系,通过理顺管理关系,明确责、权、利,使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充分发挥各系和研究所在学科建设中的基础和实施作用。同时还将建立学科咨询专家顾问机构,健全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度,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与权利,使学科由行政负责制逐步转变为行政领导、专家指导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不断增强学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建立学科工作考核制度:通过修订学科建设与科研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发挥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科建设有章可循、规范发展。特别是要建立以定性和定量为依据的学科和科研考核办法,启动调节杠杆。对于特别优秀的方向将予以上浮奖励,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下浮、停止支持直至调整带头人和重组队伍。

(3)加强对学科的指导和监督:按年度给学科各方向下达相应的建设指标(培养计划、科研等),相应地也要下达经费使用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年底考核并实行一定程度地滚动,使学科建设经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加强对科研的组织支持力度:加大对科研项目申报的组织力度,尤其是高级别纵向课题和大经费横向课题,使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等方面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加大对在研课题的支持力度,根据立项课题份量在资产配置、人员配备、指标分配上给予优先考虑。加强对课题结题的关注和监督,特别是要在成果鉴定、成果奖励申报、专利申请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新的突破,使“两条腿都能站立”,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研究生和本科生学术交流的机制,促使“本科生—研究生”、“学生—导师”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的形成。争取承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要使学术交流成为全校科研人员的自觉行为。支持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交流和发表学术论文,获得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寻求国内外合作,特别是要用好中山大学对我们的对口支持,搞好与我们有良好基础的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的合作关系,努力开拓合作领域,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逐步扩大本学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在省内的竞争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通过稳定(关键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共享(社会人才)等方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学科队伍,发挥人才应有作用,其中特别注重将带头人建设纳入到战略的高度,着力培养“有匠心无匠气”的名师,极力营造团结合作的和谐氛围。

4、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大学灵魂,学科建设更应强调学风建设。要改变少数将重科研轻教学与重教学轻科研的极端状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人轻团队、重利益轻道义、重名誉轻责任、重索取轻奉献、重公关轻工作等不良风气。加强学风建设,必须(1)靠正面宣传、教育,强化意识;(2)靠开展活动,比如学术报告活动、科技节活动、学科优秀成果评选等,营造氛围。(3)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改进方法;(4)倡导学科成员发扬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优良传统,树立榜样。

四、建设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意向

(一)本学科建设资金的来源与依据 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由省教育厅拨款的学科建设项目费用(每年10万元);二是学校按不低于1:1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每年10万元);三是省部共建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及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四是学校博士点建设专项。

(二)基金使用意向安排

1、各项资金均按立项单位经费使用有关规定,实行学科带头人(或者带头人委托学院负责人)责任制。

2、省拨学科经费按省教育厅文件要求执行。学校配套经费及其他途径筹集经费中,科研费用(实验材料费、分析测试费等)占总经费的40%;专利申请、成果鉴定及出版等费占总经费的20%;学科管理、图书资料、文印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差旅等费占总经费的20%;举办或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专家教学等费用占总经费的20%。各项经费主要用于: (1)学科发展必需的学术图书资料、计算机软件、仪器设备购置; (2)(学科正式立项的)课题科研测试、实验材料消耗等;

(3)实验室和研究场所改造、装修、添置办公用品及学科基地建设等; (4)与学科建设有关的申报、评审咨询、材料打印、网站维护等费用; (5)举办生态学专业学术会议,参加生态学学术交流活动及短期培训等;

(6)专利申请、成果鉴定与发表出版费用,重点资助著作(需纳入计划)以及在《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Oikos》、《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论文的出版费;

(7)与学科建设有关的其它开支。

五 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经过四年的建设,我校生态学科研究方向特色进一步彰显,学科平台得到进一步巩固,学科队伍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增强,达到省一流学科的总体水平。

1、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以深入的科学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经过四年建设,学科的科研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每年将获得3-5国家级科研课题,发表80-120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出版学术著作3-5部。在开展科研的同时,技术研发能力也将得到提升,预计每年可将鉴定成果3-5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5-8项,并逐步实现成果转化,切实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人才培养功能

经过四年的建设,学科人才培养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科所依托的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吉首大学创办最早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学科和科研平台较高。由生态学直接支撑的本科专业主要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旅游管理等,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学科特色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旅游专业的行业特色也十分明显。生态学科建设与发展,无疑可为上述本科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以及硕士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除了培养本学科梯队人员提升水平以外,预计每年还可为200多名学生提供研究技能训练,培养“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5名左右,接受一定数量非学历培训,并与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5名。

3、社会服务功能

作为建在湘西地区及我校唯一的自然科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研究团队和学科平台集群可直接向行业和社会开放、服务。同时,由于目前省内其他地(市),就是在整个武陵山地区,都还没有省级以上的生态学重点(建设)学科,就是整个华中地区省级以上生态学重点学科也极为罕见。依托我校建立的生态学重点学科,无疑可抢占先机,对这些地区产生辐射作用。同时,也为本学科的进一步扩充、提升、发展,最终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学科奠定长远的基础。

第13篇: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总结

2014年度消化内科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总结

2013年9月衢江区人民医院医院消化内科被衢州市卫生局评为【2013】125号文件公布的第四批市级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在衢州市卫生局,衢江区卫生局及衢江区人民医院党委正确领导下,在医院领导班子的重视下,经过1年的学科建设,消化内科在学科建设的各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现总结如下:

一 单位支持措施和经费使用情况

消化内科为医院重点学科,获得医院大力支持。2014年度正值医院新院区搬迁,在新院区有了全新的消化内科住院病房及消化内镜中心,医院为消化内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本年度医院为消化内镜中心添置了新的国际一流的奥林帕斯HD260结肠镜1条,耗资约40余万元,同时更新了内镜光源耗资1万元,添置了尿素呼气试验,耗资5万元左右。本年度医院在消化内科硬件投入约50余万元人民币。

二 学科管理制度建立和规范

消化内科是我院较年轻的科成立于2011年10月,在学科管理制度和规范方面有待完善。在医院领导支持下,消化内科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1 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无非卫技人员参加诊疗活动,消化内科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均已注册,无超范围执业,无收红包和回扣现象。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处方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交接班制度等。

3本科室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4制定消化内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医疗救援任务。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6消化内科门诊制度。 三 专科人才培养

在职人员2014年度内2名医(护)师进修1次;学历提升,2名在职医师职硕士研究生继续教育在读。

四 科研与教学开展情况

本年度消化内科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在进行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论文1篇。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4名学员在本科室的培训任务。带教实习医生4名,进修医生2名。

五 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改进措施 1 加强科室内部管理,调整医疗结构

科室严格执行浙江省物价局制定的收费标准,积极调整医疗结构,采取有效措施,想方设法降低医疗费用,取得显著效果。一是抓合理用药,控制药占比;二控制总费用;三是抓一次性材料的使用;四是加快病床周转。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保证了科室今年圆满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费用指标,在科室业务增长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使各项费用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切实减轻群众的负担。

2 加强医疗质量检查,提高服务质量

今年我科积极响应院方精神,狠抓医疗质量,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医疗文书及软件资料等方面进行检查,同时为加强医疗安全,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参加会议,就科室存在或出现的弊端及医疗安全隐患加以讨论,商量下一步的工作及防患措施。强化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教育是全科人员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重要任务,强化责任感,真真切切地在每个工作人员中树立视患者为亲人,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思想。采取各种形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护操作用语、告知程序和沟通技巧,不断促进全科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14篇: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总结

2017年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总结

2017年度消化内科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总结 2017年9月衢江区人民医院医院消化内科被衢州市卫生局评为【2017】125号文件公布的第四批市级医学重点建设学科,在衢州市卫生局,衢江区卫生局及衢江区人民医院党委正确领导下,在医院领导班子的重视下,经过1年的学科建设,消化内科在学科建设的各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现总结如下:

一 单位支持措施和经费使用情况消化内科为医院重点学科,获得医院大力支持。2017年度正值医院新院区搬迁,在新院区有了全新的消化内科住院病房及消化内镜中心,医院为消化内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本年度医院为消化内镜中心添置了新的国际一流的奥林帕斯hd260结肠镜1条,耗资约40余万元,同时更新了内镜光源耗资1万元,添置了尿素呼气试验,耗资5万元左右。本年度医院在消化内科硬件投入约50余万元人民币。

二 学科管理制度建立和规范 消化内科是我院较年轻的科成立于2017年10月,在学科管理制度和规范方面有待完善。

在医院领导支持下,消化内科建立了一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1 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无非卫技人员参加诊疗活动,消化内科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均已注册,无超范围执业,无收红包和回扣现象。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处方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交接班制度等。

3本科室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4制定消化内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医疗救援任务。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6消化内科门诊制度。 三 专科人才培养

在职人员2017年度内2名医(护)师进修1次;学历提升,2名在职医师职硕士研究生继续教育在读。

四 科研与教学开展情况 本年度消化内科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在进行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表论文1篇。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4名学员在本科室的培训任务。带教实习医生4名,进修医生2名。

五 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改进措施1 加强科室内部管理,调整医疗结构 科室严格执行浙江省物价局制定的收费标准,积极调整医疗结构,采取有效措施,想方设法降低医疗费用,取得显著效果。一是抓合理用药,控制药占比;二控制总费用;三是抓一次性材料的使用; 四是加快病床周转。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保证了科室今年圆满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费用指标,在科室业务增长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使各项费用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切实减轻群众的负担。

2 加强医疗质量检查,提高服务质量 今年我科积极响应院方精神,狠抓医疗质量,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医疗文书及软件资料等方面进行检查,同时为加强医疗安全,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参加会议,就科室存在或出现的弊端及医疗安全隐患加以讨论,商量下一步的工作及防患措施。强化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教育是全科人员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重要任务,强化责任感,真真切切地在每个工作人员中树立视患者为亲人,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思想。采取各种形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护操作用语、告知程序和沟通技巧,不断促进全科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15篇:小学语文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学科建设工作总结

一年来,XX市小学语文学科建设以XX省义务教学学科建设为指导,以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搭建学科教学活动为平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以组建工作室和学科QQ群为媒介,丰富学科交流资源;以读书活动为举措,构建学生阅读课程体系等,不断地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形成适合我市特色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文化和课程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服务。

一、深入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XX年4月,我市全面启动了“全国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验与研究”课题实验,力图通过对本课题大单元整体教学“单元导读”、“整体识字”、“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自主阅读”、“基础训练”、“分享展示”七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一主(教材)两翼(《主题读写》、《经典诵读》)教材为抓手,推动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我市朴素、多读、自悟的课堂教学文化和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主题阅读课题实验的开展,要求教师充分研读每个单元的教材,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统整一主两翼教材,以一课一得为核心教学目标,以“自学导航主问题设计”为目标导向,以学生批注式阅读和交流展示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教师以读代讲,读中引导点拨,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和展示分享为主要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做到少提问,多让学生读书感悟,少讲解,多让学生分享展示,少做题,多让学生做阅读批注,完成由传统一个单元14个课时学习4篇课文到现在14课时学习25篇的学习,拓展和丰富单元主题的学习。这对教师的理念,解读教材和课堂教学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一,培训指导,全面了解课题。4月份,我市主题阅读课题在河津市第四实验小学开题,并邀请全国课题组的刘宪华和刘俊祥两位专家对课题的理念和实施策略进行培训和重点课型课堂示范引领,让实验教师了解课题理念和七种课型的课堂操作模式。

第二,网络教研,引领课题开展。开题培训之后,各实验区、实验校结合本校实际,有重点地研究课型的教学流程,对课型的认识只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层面,如何操作,无从下手。总课题组通过网络备课教研,让实验教师从课型的各个环节入手,研读教材,确定目标,选择策略,理解和运用课型的基本流程,通过“主题阅读研讨群”和“XX市主题阅读工作室群”的平台交流,答疑解惑,分享课型成功案例,使课题顺利开展。

第三,观课议课,形成课型基本流程。课题实施一年来,课题工作室老师深入课题实验校,从课型的基本流程、教材单元的训练重点,自学导航主问题的设计,教师的以读代讲,学生的交流展示等细节入手,通过观课议课,和实验教师交流,跟踪实验教师课堂,开展教研活动,使各个课型教学流程基本成型,并通过观课议课,培养课题实验骨干教师,打造课题实验先进校,引领课题实施和课堂教学方向。

第四,跨区域课题实验校联片教研,推进课题健康实施。根据市级课题组三年行动规划和课题校联片教研工作安排,我们将13个县(市、区)就近区域划分成五个片区,进行主题阅读课题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推出比较成型的课型,引领示范,并通过“XX主题阅读工作室群”分享课题实验和课型研究的策略方法,使课题健康实施。

二、搭建活动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一是搭建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平台。以“厚积薄发,五项技能提升教师素养;聚贤汇才,一身技艺尽显杏坛风采”为主题,开展每年一届的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全市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新绛县西街小学举办,历时3天,从流程设计、环节安排、选手展示、素养答辩、评委点评、现场插转直播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比赛的即时性和实效性,水准高,上档次,效果好,影响深远。去年11月份,XX小学王XX老师代表XX市参加教育部“七彩语文杯”语文教师素养大赛XX省选拔赛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并代表XX省参加XX年11月份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二是搭建校际之间的交流平台。首先是每学期定期定主题开展市直6所小学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一是我们组织市直六所学校的一年级语文老师,在运师附小进行了拼音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教学策略。二是组织6所市直小学在人民路学校进行主题阅读课题课题教学研讨活动,推进课题实施。其次是每学期一次课题实验校跨区域消极联合体课题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成果,解决困惑,提出要求,明确方向,使课题实验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三、落实读书活动,构建学生阅读课程体系。

我市小学语文以学生“读书和写字”为抓手,构建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学生读书结合主题阅读实验的两翼教材,以速读速记为策略,要求各县课题实验校每节课前5分钟为学生速读速记进行经典积累,每两周进行一次班级读书积累分享展示,每学期一次有主题的大型经典诵读分享展示;以自主阅读课为抓手,由阅读跟主题相关的系列到整本书的阅读使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课程化。

四、坚持语文能力分项测查,促进课程规范实施

我们坚持每学期对市直六所小学学生的识字、写字、课文朗读和背诵、习作、阅读等语文能力进行分项测查,落实学生四个一“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一肚子古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小学语文课程规范实施。

第16篇: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调研报告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调研报告

为更全面掌握学校学科专业与科研工作情况,了解各学院对学科与科研平台、团队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和内涵建设,科研处、学科建设办于本学期的第2周在分管校领导的带领下走访调研了各学院(系)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目前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整体认识

各学院对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不少学院都强调,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是本科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们既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和获取更多资源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所本科院校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美誉度、增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调研中,各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对本院的师资队伍、科研情况、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详细地汇报,提出了学科建设、科研推进工作等方面的设想。总体上说,各学院对所在学院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都比较到位,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工作思路比较清晰。人文学院表示要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学科,争取1-2年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申报状况得到切实改变,每年在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篇以上。数理学院表示下一个五年力争发表SCI收录论文30篇以上,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以上,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自然科学奖4项以上,确保通过2018年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评审,为申报硕士点授权打下坚实基础。计算机科学学院表示成立科研指导小组,开展学术交流,加强校企合作,拓宽科研渠道。启动“135”学科建设工程,打造1个重点实验室,主攻3个研究方向,设置5个本科专业。大部分学院制定了本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的五年计划和具体措施。

1 / 6

二、各学院(系)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相关动向

通过此次调研访谈,我们看到不少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科建设意识不断增强

不少学院表示,我校“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作为教师、作为学院,需进一步强化学科专业意识,通过学科意识的建立,寻找学科归属,凝练学术方向,培养教师队伍。同时,由于学科建设毕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级各层机构都需要进行认真的谋划,既要重视政策、体制改革,加大经费投入等,又需要进一步转变学科专业观念,拿出具体措施,使学校真正在本科院校的轨道上运转。

2.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学校层面科研量化考核和科研奖励等办法颁布后,不少学院都对政策进行了宣讲,同时,各学院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论文发表、项目获奖等也进行了配套,能主动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调动并保护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意识到科研工作对学院及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各学院也正努力结合本单位的特长、优势,主动寻求科研工作的突破口、增长点。

3.部分学院科研团队初步形成

各学院都意识到,单打独斗式搞科研已不适应本科院校科研要求,必须树立学科意识,组建科研团队,集中大家的科研能力和智慧,才能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比如,人文学院形成了现当代文学、写作学、儿童文学、古汉语等科研团队,数理学院形成了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数学教育等科研团队,计算机科学学院形成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科研团队,教育科学学院形成了教育哲学、学前教育、认知心理、应用心理等科研团队。各学院的科研团队在帮助和带领教师共同开展科研工作中发挥了

2 / 6

积极作用,促进了所在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三、我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成果少、含金量低

现有师资队伍很难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很难获得重大的科研项目,原因有三点,一是师资队伍科研基础、科研意识比较薄弱,不知科研怎么搞,想申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又基础不够。二是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高水平科研型人才匮乏,大家都卯足了劲,但就是缺少真正的领军式高端人才带领大家在科研上有效突破。三是科研时间少,不少学院反映教师教学任务都比较重,专任教师的平均周课时数都在11节以上,教学任务重,难以挤出更多时间搞科研。

2.科研软硬件设施差、图书资料少

学校大部分软硬件设施处于原先高职院校的水平,缺少专业的、高端的实验室,教师的科研成果无法通过精密设备测定、增加成果的可信度。缺少相关的专业图书资料、代表科技前沿技术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学校没有外文数据库,制约了教师科研信息的查询、科研资料的查找、科研成果的质量。

3.科研积极性不高

搞科研要靠中青年教师,最佳年龄在25-45岁,但部分学院的教师科研积极性不够高,搞科研一靠兴趣(随意),二靠利益(评职称)、三靠政策(指标奖励),没有把搞科研作为本职工作,而是为应付完成任务,这样的后果是所出的科研成果少,并且质量不高。

4.学科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学科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有的学院教师整体比较年轻,有的学院教师偏向老年化。二是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人数偏少,缺少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三是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偏少,缺少新鲜的血液,无法获得学科的前沿知识,

3 / 6

科研也就找不到突破口,也就出不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四是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有的学院兼职教师偏多,影响学院的科研工作。

5.学科科研经费不足

有的学院反映学校投入经费不足,学院自筹经费能力又较弱,还要解决教师的福利问题,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学科科研建设,并因此导致科研保障不力、资源开发不足,许多教师只能闭门造车,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循环,也很难争取到更多的外部资源。

6.学科结构还没有到位

有的学院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学科结构,缺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已形成的学科研究方向数量也偏少,学科团队组建不到位,有的学科研究方向上人员寥寥无几,不能充分发挥学科团队的作用。

四、各学院希望学校给予的支持

调研中,各学院充分肯定了学校层面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重视,对自己所在学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由于学校高层领导重视、专项资金到位、顶层规划科学、实施步骤具体等都影响着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整体效果,所以为了进一步有效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各学校衷心希望学校能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上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或倾斜,能给予更多、更有力的指导、支持。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加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以新鲜血液充实学科科研建设的前沿阵地,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速度,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学科团队的整体水平。

2.给教师留有足够的科研工作时间

要防止教师课务过重导致教学、科研两头都要忙,两头都不扎实,互相牵制,难以真正静下心来做好科研工作。建议学校结合定岗定编工作将

4 / 6

教师分成科研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各有侧重,让喜欢搞科研、能搞科研的教师安下心来搞好科研工作。

3.增加教师与外界学习交流的机会

积极为教师创造与外界学习交流的机会,定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省及国家级课题组专家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技术指导,提高教师申报课题的水平。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对学术会议论文给予重视。为教师创造更多的业务学习和学历进修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接触新的知识,提高科研活力。

4.适度提高科研奖励力度

在原有科研奖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科研奖励的力度、加大科研奖励的范围,充分调动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对作出重大科研贡献的教师进行荣誉上、物质上、时间上的多重奖励,让优秀人才搞科研时,心情上愉悦、生活上无忧、时间上充裕,在全校营造一个更加浓郁的科研气氛。

5.增加软硬件设施的投入

希望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与本科院校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及软件环境。比如机电学院希望学校组建教学实验室;计算机科学学院急需外文数据库和组建云计算机实验室;化工学院需要补充教学、科研仪器,需要一些检测数据有说服力的精密仪器用于科研及对外合作。

五、对学科科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调研不拘形式,不走过场,各学院(系)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反映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一线情况,为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集思广益,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不要贪多图快,集中精力建好几个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一个学科建好了,可以带动多个学科建设。

2.综合考虑社会需要和校情实际,真正靠发展特色学科来确立我校的地位。

5 / 6

3.增强科研机构的服务意识,积极营造重科研、搞科研的良好氛围。 4.加强政策的连贯性和可执行度,在政策制定时应考虑多激励、少约束,多服务、少干涉,多沟通、少命令。

5.建立数字化网络科研管理平台,既便于科研项目管理,也便于科研成果统计,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建议由计算机科学学院与科研处合作进行科研管理软件系统开发。

学校对本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调研相当重视,走访了各学院(系),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气氛热烈,既反映了一线教师的呼声,也传达了学校的政策动向。各学院(系)都表示本次调研工作很接“地气”,反映了学校新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把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管理模式,完全改成了自下而上式的服务交流管理模式,为学校今后的学科、科研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2012/9/24

6 / 6

第17篇:苏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

苏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

一、总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规范和加强我校各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学科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对我校构建国家和地方自主创新体系,增强江苏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两个率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条 我校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是:努力建成若干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最前列、部分达到国际水平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一批总体水平处于行业或省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达到国内领先的部省重点学科,同时积极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学科,提升我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力争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条 我校的重点学科分为国家重点学科、部省重点学科(含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校级重点学科三个层次。

二、重点学科的建设

第五条 各级重点学科应根据《苏州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强科研支撑作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加强学科基地和优质资源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落实各项建设措施。

第六条 各级重点学科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领域的合作。

第七条 对于立项建设的各级重点学科,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与其订立相应的《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目标、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经费筹措、预期成效等方面。

第八条 学校根据《任务书》的有关规定组织领导各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并在人、财、物、环境条件等方面切实保证重点学科建设需要,确保各级重点学科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各项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建设水平。

第九条 《任务书》是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据,应严格执行。《任务书》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一般不作大的调整,如确需对建设内容进行调整,须经学校组织专家论证或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三、重点学科的管理

第十条 学校是各级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学校各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

2、组建本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批准组建有关院(部)或单位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3、聘任各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4、落实有关重点学科的建设经费,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需要。

5、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国家重点学科和部省重点学科的遴选、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6、组织领导校级重点学科的遴选、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第十一条 各级重点学科所在的院(部)或单位是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指导本院(部)或单位的重点学科制定与实施建设规划与计划。

2、提出本院(部)或单位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报学校批准。

3、推荐重点学科带头人。

4、落实本院(部)或单位的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各项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需要。

5、配合学校做好各级重点学科的遴选、年度报告、中期检查和验收考核等工作。

第十二条 重点学科带头人是各级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

1、提出本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与计划的建议。

2、根据本重点学科建设需要,提出学科团队组成及其成员的培养与引进计划,提出经费使用和资源配置计划。

3、具体组织实施本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与计划。

4、组织以本重点学科名义进行的各项活动。

第十三条 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并由有关分管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为学科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本校重点学科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院(部)或单位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长(部主任、所长)任组长,有关分管领导和相关重点学科带头人参加。院(部)或单位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应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第十四条 学科带头人在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在重点学科的方向确定与调整、团队组织与建设、经费安排与使用、资源配置与管理等方面,将充分听取学科带头人的意见。

第十五条 各级重点学科应聘请本领域知名专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本学科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咨询。

第十六条 各级重点学科应加强知识产权产出、管理、实施与保护。重点学科团队成员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应标示本重点学科名称。

第十七条 各级重点学科应加强学风建设,积极营造浓郁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氛围,坚决抵制学术不正之风。

第十八条 有关院(部)应健全和规范各级重点学科的信息管理,建立重点学科网页,做好重点学科建设相关信息资料的积累、整理、交流和利用工作,不断提高重点学科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十九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包括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和校财政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学术带头人引进与培养、学科团队建设、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和维护、学科基础研究、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如无特殊情况,省级财政年度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须在当年年内全部用完。

第二十条 学校积极鼓励各重点学科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供社会服务、与社会广泛合作、接受捐赠等多种途径,多渠道筹措经费,用于学科发展。

第二十一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由学校、院(部)或单位、学科三级管理,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学科带头人对经费的规划、筹措、调节和使用负有直接责任,同时在规定范围内享有自主权;所在院(部)或单位负责人对经费的使用有权利并有义务进行审核和监督,同时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学科建设办公室有权对重点学科的经费使用计划等进行终审,重大事项提交校学科建设领导进行裁决。

第二十二条 各级重点学科要根据学科建设规划与计划,统筹安排资金使用,在制订发展规划时,同时制订经费使用计划。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是重点学科的重点建设范围,各级重点学科要做好具体的计划。

第二十三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除了对引进人员、有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安排少量的科研启动费外,不得用于为学科成员安排课题经费。

第二十四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根据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单独建帐管理,严格审批,并进行审计监督。各级重点学科应严格按预算使用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第二十五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的范围与标准:

1、院(部)从所属国家重点学科、部省重点学科所获得的上级财政专项资金中提取10%单独建卡,由院长(部主任)具体负责,用于所在院(部)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

2、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建设。主要用于引进优秀人才或有潜力青年骨干的科研启动费,梯队成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所需的培养费(按照校人事处的有关规定执行)。

3、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主要用于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学科所需的专业图书资料等。

4、学科基础研究。主要用于适当资助确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学术著作的出版(须由院(部)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讨论)、学术论文的发表等。

5、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资助确有重大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所需的国内、国外差旅费(做分会场口头报告以上级别,资助标准参照学校财务处现行标准);资助主(承)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资助标准参照学校财务处现行标准;国内外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关费用。

6、重点学科建设必须的其他开支。必须符合学校的财务制度,由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把关。

7、学校提取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2%作为管理费,主要用于重点学科的申报、中期评估和验收等建设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及使用程序:

1、各级重点学科根据年度经费投入计划和本学科建设的需要,向学校或主管部门提出专项资金的使用预算计划,经批准后方可下达该年度的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

2、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须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用款应由学科带头人签字。学科带头人本人用款,由单位(学院/部/部门)领导签字,任何人不得随意变更经费预算及用途。

3、仪器设备的购置参照苏州大学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审核、登记办法办理审批手续。重大仪器设备的采购按照苏州大学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办法进行。凡需购置单台价格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成套价格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应按照《江苏省省级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苏财教[2005]86号)的规定,另行履行申报、评议程序。

4、用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批量购置图书资料,事前须将购置计划报图书馆审定,避免重复购置,然后按规定程序(验收、登记、编号、注册),加盖公章,填写“图书资料验收凭单存根”。报销人须凭“存根二联”及发票报学校审核。

5、资助学术著作出版的经费须列入年度经费使用预算计划。国家项目或重大课题可优先考虑资助。申请者需事先提交申请报告,并填写《苏州大学重点学科经费资助出版学术著作申请表》,由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签署意见,并附出版合同复印件交学科建设办公室审核。

四、重点学科的考核验收

第二十七条 学校将根据有关规定,统一组织领导有关重点学科的年度报告、中期检查、期末验收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 国家重点学科、部级重点学科的考核验收工作将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文件的要求进行。

第二十九条 省重点学科在建设期内实行年度报告、中期检查、期末验收制度。

第三十条 学校在每年年底对各省重点学科进行年度检查,组织填报《江苏省重点学科年度报告》、提交本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报告》和下一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并按相关要求报送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对省重点学科进行年度绩效考评,根据考评情况,确定下一年度省财政专项资金安排。

第三十一条 省重点学科的中期检查在学校自查的基础上,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建设任务进展情况、标志性成果的阶段目标完成情况以及经费的使用和绩效、配套或自筹经费的到位情况等。省教育厅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滚动调整。对没有达到建设要求的学科,将减少或停止经费资助、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其称号。

第三十二条 省重点学科期末验收在学校自查的基础上,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验收内容包括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标志性成果的实现情况以及项目总体绩效等。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对建设绩效显著、贡献突出的优秀学科,给予表彰奖励,并优先确定为下一轮省重点学科,并可优先申报下一轮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对验收不合格的学科,取消省重点学科名称,并同时取消下一轮省重点学科的申报资格。

第三十三条 校级重点学科在建设期内实行中期检查、期末验收制度。

第三十四条 校级重点学科的中期检查由学校适时组织实施。

第三十五条 各级重点学科上报的年度报告、中期检查、期末验收材料和数据等必须真实、准确,相同材料不得在两个不同的学科中重复使用,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管理责任。

五、附

第三十六条 各有关院(部)或单位应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单位的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校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苏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废止。本办法与上级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有冲突的,以上级部门规定为准。

第18篇: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2007-20l0)

一、基本概况

1.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和水平

(1)学科方向

在药理学首席科学家周宏灏院士带头的、包括李元建教授、邓汉武教授、谢文教授、肖洲生教授、刘昭前教授和熊燕教授等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十五”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药理学学科总体水平目前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在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和心血管药理学方向某些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如药物代谢和效应的种族差异和个体差异及其遗传机制的系统研究;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和表型相关关系的规律的发现和应用;环境和遗传因素在调控药物代谢酶活性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药物基因多态性作为药物相互作用中的分子机制的阐明及临床意义:基因导向性个体化用药的临床研究和应用及相关诊断技术(基因芯片)的研制和开发;内源性心血管活性物质与心血管药物作用机制方面,首次提出和证明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一种内源性心肌保护作用物质,发现它参与缺血、热应激和药理性预适应心肌保护的调节,介导经典抗心绞痛药物硝酸甘油(临床应用已达120余年)的心血管效应,对硝酸甘油的作用机制提出新的理论依据;筛选出由CGRF,所介导的、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抗高血压新药一吴茱萸次碱,目前正按国家I类新药标准进行开发;率先报道了动脉粥样硬化动物血浆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升高,提出内源性ADMA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促进物,以ADMA/ADMA为靶点寻找新型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发现中草药川东獐芽菜的有效成分口山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学科队伍

十五期间,学科队伍建设有了质的飞跃。本学科首席科学家周宏灏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2005年),谢文教授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许多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1人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获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湖南省跨世纪121人才工程;1人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4人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养和引进了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青学术带头人。加大了博士生的培养力度,使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55%。已建立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稳定的学术梯队,学术队伍结构日趋完美。

(3)科学研究

在211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本学科科学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期问,本学科承担973项目2项,863计划九五课题l项,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29项和国际合作项目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及重点跟踪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湖南省重大专项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34项,总进校科研经费3889万元。一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8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其中IF值>5.0共12篇),EI收录3篇,ISTP收录5篇,中文数据库收录13l篇,科研论文被SCI期刊引用629次(其中他引506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教材(教学用书)16部;药理学荣获国家精品课程。

(4)人才培养

十五期间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49人、博士研究生6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6人;毕业硕士研究生56名、博士研究生36名;出站博士后4人,培养了药品临床研究高级人才1310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4篇,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9篇,10人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奖;4人获法国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2人获复旦大学谈家桢生命科学九源奖学金。所有硕、博士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均以英文发表于SCI杂志。

(5)条件建设

通过2ll重点学科建设,购置了一批用于科研和教学的重型仪器设备,使本学科无论是实验室条件还是科学研究的硬件、软件条件和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增加科研用房500M2,重点改造了原来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动物室,新建了2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2个细胞培养实验室,建立了“湖南省心血管研究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遗传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和“CMB一中南大学遗传药理亚洲示范实验室”,建立了创新药物研发平台;成立了全国首家“湖南省个体化药物治疗咨询指导中心”;通过了国家首批I期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的评估和建设。

2.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生命科学各学科问的渗透,极大地推动了药理学的发展。近年来,国际上药理学研究的发展出现两种趋势,一方面是向微观方面发展,如细胞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另一方面又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进一步分化为遗传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神经药理学、免疫药理学、肿瘤药理学、受体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个研究方向。目前国际上遗传药理学发展的趋势是研究:(1)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阐明更多潜在药物靶点及其作用机制,针对重大疾病的新型诊断和治疗手段的研发和应用;(2)基因重组技术、人源化动物模型、器官特异性基因敲除动物模型等新手段、新技术应用于药物作用机制的探索;(3)多基因、多位点结合环境因素对药物效应或毒性表型的综合作用以及多基因型、多表型信息采集的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4)基因导向性个体化药物治疗等新型治疗模式对临床重大疾病治疗的大样本临床验证,与传统治疗在疗效、毒副作用、药物经济学方面的优势研究;(5)天然药物或中药多成分体系的代谢网络、遗传药理学与中药现代化。

由于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等)是严重影响人类尤其是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长期以来,防治心血管疾病药物的开发和研究一直是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06年7月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收到的3000余篇学术论文中有16%集中在心血管药理学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心血管药理学研究已在两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心血管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不断深入,为心血管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例如,在内皮功能障碍与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现多种内源性心血管活性物质如CGRP、ADMA、Visfatin等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发挥作用,从而为将这些分子作为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心力衰竭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新型抗心衰药物钙增敏剂的开发和研究;对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深入研究为临床心肌缺血性疾病研究出新型治疗方法治疗性血管新生。二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药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很多具有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新物质和具有新作用机制的化合物(包括中草药和天然产物中发现的新的活性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目前尚处于前期研究阶段,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本学科与世界同类一流学科的差距

本学科与世界同类一流学科相比,在实验室规范、规模、资金投入和研究手段上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和规范性不够;(2)目前应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够先进;(3)引进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的力度不够;缺少大师级人物和创新、拔尖的和青年学科带头人,学科队伍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4)科学研究缺少原创性和开创性研究,尚无国家级成果奖,近些年没有New Eng J Med,Nature,Science等高端杂志论文;(5)学科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没有真正形成“勇于创新、鼓励竞争、有序淘汰”的创新环境;(6)资金投入不够,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经费还不能满足实际要求。

4.本学科的国家(含部门、地区)需求分析

药理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和百姓安全用药具有重要作用。新药从开发到上市销售平均耗时10年,耗资12亿美元。研究表明,药物代谢过程的优劣对于新药开发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改变及其基因多态性是造成诸多药物毒副反应甚至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前研究阶段获得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代谢产物、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可早期淘汰掉代谢性质不良的化合物,避免进入临床研究的高额费用,其经济社会效益难以估量。与之相伴随的是上市后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利用药物反应相关基因芯片对药物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可以实现上述疾病的个体化药物治疗,这已成为现代疾病诊断与治疗学的基本发展方向。我国目前拥有高血药患者1.6亿、糖尿病患者3000万、恶性肿瘤患者300万(每年新发病例200万)。从这些重大疾病的高发病率和患者寻求康复的迫切性出发,发展遗传药理学在重大疾病个体化诊疗方面的应用,开发用于快速高通量检测个体遗传信息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检测手段,将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是遗传药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载体,为实施基因导向个性化给药的新治疗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个性化给药模式的实施将确保药物更安全、有效、经济地用于患者,节约社会医疗成本,改善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人口的第一大死因。药物治疗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据调查,目前世界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市场的销售额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至20%,销售额居首位。深入开展心血管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药物,对促进我国民族医药工业的发展、降低由心血管疾病带来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意义重大。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加强中药药理学领域的研究,也符合我国中药现代化的研究的宏伟目标。

二、建设目标及发展思路

进一步增强遗传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领域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力争在基因导向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和中药遗传药理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广度和深度拓展心血管药理学和分子药理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着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抗高血压或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使药理学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使我学科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药理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心。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争取在“十一五”期间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各1人,力争每5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l篇;发表SCI科研论文130~50篇,其中IF>5文章10~15篇,力争IF>10的文章5~10篇,力争获国家级成果奖1~2项。

尽快将“湖南省心血管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遗传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建成为部级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力争使“药物基因组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使之成为我国和亚洲地区遗传药理学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类一流实验室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开发3~5个重大疾病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因诊断芯片,并获国际专利;继续进行抗心血管疾病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继续完成“高血压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因诊断芯片”I类诊断试剂和抗高血压I类新药一吴茱萸次碱的申报,发现2~3个有开发潜力的中药先导化合物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1.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原遗传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4个学科方向的基础上,拓宽研究范围,包括重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癌症等的药物基因组学、中草药诱导作用机制的遗传药理学、天然药物代谢与效应的个体差异、天然药物诱导预适应及机制研究、药物筛选的基因功能学和基因调控等。

(1)遗传药理学

继续深入和拓广药物作用相关蛋白基因多态性的功能意义与机制的研究,开展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阐明这些重大疾病的基因多态性与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与药物反应、毒副反应个体差异的分子机制,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阐明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与药物效应及毒性差异的规律。

(2)心血管药理学

紧跟心血管药理学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一步查明内源性心肌保护物质如CGRP介导缺血后适应与药理性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阐明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内皮祖细胞的变化情况及药物的干预作用;揭示内源性心血管活性物质对内皮祖细胞和心脏干细胞的调控作用;从免疫一炎症机制角度出发研究心肌缺血损伤的分子机制及药物的干预作用:从内源性心血管活性物质出发,寻找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药物新靶点,开发新型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物。

(3)分子药理学

进一步从分子水平阐明心肌细胞和血管细胞生存与凋亡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深入研究药物对基因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从分了水平阐明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规律,开发其新型治疗药物;从基因水平阐明间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的调控机制。

(4)临床药理学

从基因水平进一步阐明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和毒副反应的影响和规律,为新药临床评价和新药研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新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机制研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5)中药药理学

利用“人源化”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和天然药物对CYP诱导的分子机制,建立中药和天然药物有效成分一CYP450酶活性和蛋白质表达一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网络关系。同时阐明中药和天然药物及其单体化合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和作用机制;分离或合成2~3个先导化合物。

2.学术团队建设

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始终保持和建立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争取培养长江学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加大博士生的培养力度,使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60~70%。引进2~5名优秀留学生回国工作。

3.人才培养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竞争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扩大博士生、博士后和留学生的招收比例,注重博士生来源的质量。注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性和连续性,对于有潜质的博士研究生采取政策倾斜的方法着重培养,采取如提前攻博、加大资金投入、联合培养、承担课题、个别辅导等多种方法使之加快成长。继续要求所有硕、博士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均以英文发表于SCI杂志,5年期间获省优秀博士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15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1~2篇。

4.科学研究

力争在遗传药理学和心血管药理学研究领域获得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突破。通过多种渠道多方面获取科研基金,争取包括国家86

3、97

3、十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等项目。发表SCI科研论文130~150篇,其中IF>5文章10~20篇,力争IF>10的文章2~5篇,力争获国家级成果l项,省部级成果5~10项,发现2~3个有新药开发潜力的先导化合物,申请专利2~4项。

5.学术交流

充分利用本学科现有的国际影响及一些学科带头人在重要学术团体的任职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经常到国外去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以提高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和地位。每年举办1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2次国内学术会议,同时邀请更多的海外知名学者担任本学科客座教授,参与学科发展方向、重大科研课题的协作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6.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在现有6个专业实验室、4个教学实验室、1个资源共享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一个临床药理国家培训中心、一个国家临床药品研究基地和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继续争取扩大科研场地的面积,组建蛋白组学研究实验室,将2个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部级重点实验室,申报和建立“药物基因组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同时通过多渠道筹集自筹资金加大大型仪器设备,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素报告基因系统、切片机等的购置,努力创造一流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保证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7.对国内同类学科和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

药理学是与临床医学学科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我校遗传药理学和心血管药理学等强势学科的持续发展可带动和促进我校心血管、精神、内分泌、呼吸、肿瘤等临床学科的发展,并对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具有推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可望带动临床医学、检验医学、中医药学、药剂、药化、药物分析等学科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为省内兄弟院校如南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湘南学院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药理学教学和科研人才,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院校相关学科的发展。

四、建设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意向

1.本学科建设资金的来源和依据

(1)国家财政拨款:国家重点学科“十一五”建设经费600万元:985二期建设经费600万元、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筹款55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筹款500万元。

(2)地方财政拨款: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筹款280万元;湖南省科技项目(含院士基金)100万元。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30万元。

(3)横向经费资助2000万元:借助基因芯片市场运作和新药开发等方式筹集。

2.资金使用意向安排

资金主要用于进行实验室平台建设,购买各种科研和教学仪器设备。

五、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1.科学研究

(1)获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以及与药物反应、毒副反应个体差异相关的分子机制,获得3~5种个体化药物治疗诊断芯片专利,从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始在中国推广个体化治疗。

(2)运用遗传药理学研究方法和转基因动物模型阐明天然药物代谢与效应的个体差异、天然药物对CYP450的诱导与调控机制、天然药物相互作用的遗传机制;

(3)从分子水平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阐明一些主要的内源性活性物质对心血管疾病的调控规律。

(4)通过与校内相关学科进行交流和合作,带动校内相关学科的发展,培育出一批集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学和心血管内科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解决心脏和血管研究领域的一些重大的科技问题,如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干预作用,开发2~3个心血管系统作用新药。

(5)在上述研究领域可望取得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IF>5.0的高质量SCI论文多篇,争取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l项。

2.队伍建设

(1)建立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一批 270具有明显创新能力的青年学科带头人。

(2)引进大师级学术带头人1~2人;培养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

(3)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60~70%。引进2~5名优秀留学生回国工作。

3.人才培养

(1)继续扩大硕士生、博士生和留学生的招收比例,争取每年招收50~60名的药理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专业人才。

(2)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2篇、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10~15篇,全国博士点基金2~4项。

4.科研成果转化

(1)获得“高血压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诊断芯片”I类诊断试剂证书及生产批文。

(2)获得治疗高血压新药“吴茱萸次碱”的I类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

(3)力争获得多个重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因诊断芯片国家专利及新药证书。 (4)估计5年内“高血压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诊断芯片”可达到5000万的年销售额;产值可达1000万元。

5.科研平台建设

(1)扩大科研场地的面积,组建蛋白组学研究实验室。

(2)将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心血管研究实验室”和“湖南省遗传药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部级甚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3)申报和建立“药物基因组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4)通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创造一流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保证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第19篇: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

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湖南省重点学科(以下简称省重点学科)的管理,推进全省学科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重点学科是根据富民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湖南和教育强省的需要,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全省高等教育上质量、上水平的重要支撑。

第三条

省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与国家战略需要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优势特色明显的学科建设体系,提升湖南高等教育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推动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第二章 设 置

第四条

省重点学科分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两个层次建设,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设置。一级学科以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为依据,二级学科以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依据。

省级重点学科从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学校中择优确定,按照一级学科设置(临床医学学科除外,临床医学学科按照其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设置);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从尚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学校中择优确定,按照二级学科设置。

第五条

省重点学科的设置由省教育厅统一规划,并依照学校申报、省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评审推荐、公示、省教育厅审核批准的程序确定。

第六条

省重点学科的设置,必须根据全省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自主创新趋势和建设经费投入力度来综合考虑确定,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公平竞争、择优设置、重在建设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 第七条

省级重点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是校级重点学科,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学科研究方向优势特色明显,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3、学科队伍的结构合理、学风端正,团结协作;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善于教书育人、组织能力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4、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配置较为齐全,有较好的支撑本学科进行高水平教学、科研工作的物资条件和工作基础;有浓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氛围,学科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具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5、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在省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水平,在一些研究方向上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显著,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第八条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是校级重点学科,一般应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2、学科研究方向特色明显,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结合紧密,对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较大作用。

3、有稳定的学科梯队,学术团队整体水平较高,学科带头人应具有正高职称,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学术组织能力;学术骨干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一定比例。

4、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的配置能较好地满足科学研究需要。

5、学科整体水平在省内同类学校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成效明显,能较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5年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成绩。

第三章

建 设

第九条

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周期为五年。各重点学科应根据国家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科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应包括设置意义、发展目标、主要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队伍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

第十条

省教育厅与学校、省重点学科签订《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作为省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南和检查验收的主要依据。建设期间,各学科一般不应对建设计划任务做大的调整,如确需调整的,需经所在高校同意,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十一条

省重点学科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提升;改革创新、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以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需求、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重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切实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突出学科优势特色,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引领和支撑湖南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十二条

凝炼学科方向是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各学科要密切掌握本学科领域前沿研究动态,紧密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根据学科自身特色与优势,科学确定本学科研究方向。

第十三条

汇聚学科队伍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关键。各学科及所在学校要建立灵活、高效、规范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培养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培育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创新团队。

第十四条

构筑学科基地是重点学科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各学科要切实加强仪器设备、现代化信息环境、图书文献等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多功能、广覆盖的学科创新平台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社科研究基地,不断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第十五条

培养创新人才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各学科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托重点学科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鼓励学生参与学科建设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一批适应湖南“四化两型”建设战略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第十六条

产学研结合是重点学科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各学科应坚持需求导向,增强服务意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四化两型”建设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实现学科与产业、学科群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对接,增强重点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 第十七条

省重点学科要培育学科优势特色,引领学科科学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加强目标管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切实保证建设成效,大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培育我省重点学科群的竞争优势,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和扶持一般学科发展,建设高水平学科集成发展平台,全面提升我省高校的学科实力与水平。

第十八条 省重点学科要建立学科网站,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促进信息交流;要切实加强资源共享与科研协作,积极参与“湖南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用网”的建设,实现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与科研协作,并逐步实现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 第四章

第十九条

省重点学科实行省校二级建设与管理体制。同时,成立省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指导全省重点学科建设。 第二十条

省教育厅是省重点学科建设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并组织实施省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宏观指导全省重点学科建设;

3、组建省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并负责专家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4、组织省重点学科的评选、评估、检查和验收。

5、筹措省重点学科建设资金。

第二十一条

省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省教育厅领导和有关高等学校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下设若干学科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受省教育厅委托,对省重点学科进行评选、评估、检查和验收,为省教育厅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全省重点学科建设;

3、向省教育厅提出加强和改进全省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十二条

省重点学科所在学校是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执行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并实施本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负责省重点学科的日常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和考核办法,并在科学研究、人员配备、财务开支、学术活动等方面对省重点学科给予支持和倾斜;

3、落实省重点学科建设配套投入经费;

4、配合省教育厅做好对省重点学科的评估、检查和验收工作;

5、及时向省教育厅报告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有关情况。第二十三条

省重点学科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由学科带头人具体落实本学科的各项建设任务。

第二十四条

省教育厅对省重点学科实施滚动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或学科布局调整需要,适时择优增补少量符合相应条件的学科为省重点学科。对建设情况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学科予以淘汰。

第二十五条 要深化学科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并建立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人事管理机制,有利于学术创新的科研管理机制,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有利于整合资源、突出优势的学科组织机制,有利于提高质量与推动创新的学术评价机制。

第二十六条

省重点学科中的国家重点学科,其管理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五章

经 费

第二十七条

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主要包括省教育厅重点学科专项经费和学科所在学校按规定比例配套的经费,学校配套经费与省教育厅专项经费比例为:省属高校不得低于2:1,部属高校不得低于4:1。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投入学科建设。

第二十八条

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

1、条件建设:主要用于购置学科建设所必需的关键仪器设备、重点图书资料及信息化设备。

2、学科梯队建设: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青年学术骨干所需要的进修、培训经费。

3、科学研究:主要用于设立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进入学科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开放经费,也可适当用于学科主要成员出版重要专著或在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所需经费的补贴。

4、学术交流:主要用于学科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举办重要的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第二十九条

重点学科必须科学控制经费使用比例,以内涵发展为目标,逐步实现学科经费投入重心由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主向以软实力建设和学术性建设为重转变,在保障条件建设投入的同时,合理提高学科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比例,提高学科建设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条 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不得用于基本建设(如土建、房屋装修等)、购买交通工具或大型通用设备,不得用于非学术性出国考察、个人补贴和劳务费等开支,不得用于各种罚款、还贷、捐赠赞助等支出。

第三十一条

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单独设立项目进行核算,并足额落实配套经费。

第三十二条

为加强省重点学科的管理,学校可在学校配套经费中按5%的比例安排部分管理费用,用于申报、检查、验收等管理环节的支出。

第三十三条

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由学科带头人负责,报学校重点学科管理部门审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履行指导、监督和服务职责,对经费的使用进行检查与审计,并对经费使用效益做出评估。

第三十四条

使用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所产生的科研成果、专著、论文以及购置的仪器设备,需统一注明为“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英文标注为:“Supported by the construct program of the key discipline in hunan province”。

第六章 检查验收

第三十五条

根据“分类评估、以评促建、动态管理”的原则,对省重点学科进行年度检查、中期检查和验收评估。

第三十六条

每年12月,各高校必须对本校省重点学科进行自查,主要内容包括年度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和经费开支情况等,并于次年1月将自查报告报送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将根据情况组织专家对部分学科进行抽查。

第三十七条

在建设中期,省教育厅对所有省重点学科进行中期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将通报表扬并适当给予奖励;对达不到学科建设计划要求或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建设计划的学科,将通报批评直至取消省重点学科资格。

第三十八条

五年建设期满,省教育厅将对省重点学科进行验收评估,主要内容是建设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验收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并将验收结果作为下一轮省重点学科立项的重要依据。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20篇:教学本质研究与中国新世纪教学论学科建设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本质的研究存在误区,教学论的科学化成为一种理想。在教学论科学化进程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新世纪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中,学术争鸣将是一种典型特征;对课堂教学规律的深化研究仍将是研究主题;新技术条件将是理论发展的新支点;中庸、开放、综合与分化是学科体系的发展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一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仅仅在教学本质观的探讨中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有研究表明:对教学本质的研究,出现过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982年前后;到1990年又出现了一个高峰;1997年以来的第三个高峰,则被称为是反思、综合和创新时期。在这几次高峰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教学本质观可以归为十大类:即认识说,发展说,层次类型说,传递说,学习说,统一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和价值增殖说等。到2004年,又有研究者提出一种“教学和谐”说。2005年,又有教学本质的“育人”说;而且这些观点的持有者不断展开辩论,成为教学论研究中的一大景观。

目前,虽然还不时有学者进行探讨,但从整体上看有所降温,甚至表现出一些冷清。教学论学科在整体上受到极大的挑战,还出现了“非教学论”的倾向,“使教学论面临着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困境”。对教学论的理论探讨,我们不时听到的是对“教学论的反思”或“教学论的重建”的声音。本文结合对教学本质的认识,透视教学论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我国新世纪教学论学科建设进行展望。

一、教学现象、教学本质与教学论

(一)教学现象的历史考察:稳定性和渐变性

教学现象是一种人类社会用以传承文明,促进种群和个体发展的独特的客观的复杂现象。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和揭示,应该是一个从教学现象到对其进行主观描述的过程。而教学现象本身则处于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变化之中。从短期而言,这种现象在其存在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等各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它决定于特定时期的教育思想。而这种教育思想又与当时的文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任时先在其《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列出表格,对西周以前、周代、春秋战国至清末、近代四个阶段,在其社会生活关系、文化反映和教育思想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相同时期的教育思想相对稳定,不同时期教育思想在变化。

教学现象产生或起源于人类的教学活动。最初,这种活动的形式是口耳相传、手把手的个别化行为。到封建社会,教学活动的对象、目的、内容、手段、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专门的系统的教学理论,如我国的《学记》。其“理论”都出于实践,“这构成了古代教学论”。到近代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拉特克、赫尔巴特等一大批教育家对当时新的教学形态进行了理论总结,“奠定了传统教学论的基础”。

到了现代社会,教学现象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学者指出,主动参与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特点,“因参与而改造了生活,从而在知识、技能、认识思维能力、控制经验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还出现了远程教学、函授教学、电视教学等多种形式,使教学现象更加丰富多彩。人们有必要对教学概念作现代的重新认识。

教学现象的变化又有其自身的规律。自从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加快,使教学现象也呈现出快速变化的特点。现代技术的发展曾使人幻想着对现行教学形式的超越,大工业革命时就有人幻想着使教学摆脱手工业(一间教室,一个教师,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形式,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设想,发明了教学机器。但这种设想最终失败了,因为教学是人与人的交往,人的特有的情感活动是机器所不能取代的。面对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电子技术,也有论者提出,这种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室中心,学习者孤独学习的状况,„„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资源,使得掌握知识不再是教学的首要任务„„”ⅲ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打破教室中心”能否成为基础教育教学的形式,尚需时间的检验,至少在现在还没有成功的例子。教学理论的建设要随着教学现象的变革而丰富和提高,我们需要在此过程中探索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般而言,理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是确立其概念体系。“教学”是教学论学科的一个基本概念,因而许多学者便致力于对教学现象的本质的研究,认为只要揭示出“教学”的本质,则教学价值、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教学本质的探索才不断丰富,并形成了众多的流派。 (二)客观抑或主观:教学本质的认识误区

什么是教学,这是教学论研究的出发点。但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因此不论是理解还是描述,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论是从哪种角度,对概念的描述都是一个主观认识的产物,是教学现象这个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的外在表达,这个表达本身不会反过来对相对客观的教学现象本身起多大的反作用。而我们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研究误区,认为这种“本质说”科学,会进而促进教学的发展,那种“本质说”不合理,就会对教学产生不良后果。有论者在分析了若干教学本质的特点之后,提出自己对教学本质的观点,指出,这种观点“有利于克服教学实践的偏颇„„”在评论“教学认识说”时,有论者指出:“„„无疑将导致教学过程的片面化、单一化及与此相应的教学结果对整体和谐发展目标的偏离。这已为实践所证实。”试问,是哪种教学实践给出了如此证明?又如,有论者指出:“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同样,如果给教学以不同的定义,或不同的本质观描述,这个客观现象就会变化吗?有论者提出:“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这样也反应了教学论理论研究者急切地想要解决现实教学中的问题,改善教学现状,“给予实践以更加有效的理论指导的强烈愿望”。那么,是否是专家振臂一呼,说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师生就会群起而响应,课堂就会发生改变?非也。就如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并不能改变客观事物本身一样,这种理想也只能是一种“强烈的愿望”而已。课堂教学的定义本身绝不可能成为改变课堂教学现状的良药。决定课堂教学变化的只能是课堂教学变化的自身规律。

(三)教学论的科学化梦想:概念体系中的若干问题

尽管凯洛夫很早就根据恩格斯对科学的分类提出,教育学是科学,但它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而与自然科学理论的不同是人们早已认识到的。对教学理论中有时出现的自相矛盾之处引起不少人的非议;教学论理论研究中概念相对混乱,缺乏规范性也是众所周知的。不论是完善学科建设,还是体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基本概念的界定都是很重要的。提升教学理论的科学性,一直是许多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梦想。

许多人认为: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应该走向科学化。而理论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内容的客观真理性,二是要求逻辑形式的严密性、完整性。“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研究同样应遵循这一基本思路”。人们期望教学理论与自然科学一样逻辑严谨,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形成体系。但是,教育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之处,是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而不是自然世界,研究的问题是关于人的发展问题而不是客观的物理现象。教学现象的发生不像自然科学现象一样可重复,因而定性的描述、理性的推断等都成为教学理论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方法。

然而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概念的描述和应用上都应该做到前后一致,符合相容性原理,在判断和推理上有基本的逻辑依据。另外,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教学论作为学科在这些方面有许多问题亟须解决。1.“教学”概念的所指所属问题教学,是教学理论的一个原始概念。这个概念的确定,对于建立教学理论是有重大意义的。巴拉诺夫曾指出:“确定教学的原始概念,是教育科学的任务。教学理论的对象,就是从这里发端的。”巴拉诺夫结合自己的分析,给出一个教学的定义:“教学,就是旨在加速个人的心理发展,加速掌握对周围世界已知的规律而精心组织的认识活动。”并设想在此基础上建立属于教学理论自身的“逻辑结构”。但到目前为止,关于教学本质的争论不断,在理论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许多教学理论所界定的“教学”概念,所描述的“教学的本质”,不是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而是特殊的“教学”;不是现实的教学,而是理想化的教学。多数情况下,对教学的不同水平和层次只出现了名词,没有界定,使人读来,只能靠想当然去理解,看不到内在的逻辑。许多理论对“教学”现象的界定是从其教学价值观出发,把符合其所持价值观特点的教学现象作为其教学本质界定的核心,按照理论逻辑,不符合其价值观的教学现象就不应该被称为“教学”,“教学”本身应无“好坏”之分。但这些理论也经常引用维果茨基的“好的教学应该是走在发展前面的„„”,如果仔细推敲,这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关于“教学”概念的所指所属问题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工作做起来似乎又是比较困难的,建立像自然科学一样严格的概念体系,对教学论来说,也许永远是一个梦想。但还有另一种途径,就是先不争论到底什么是“教学”,到底谁的教学本质观合理或谁的教学本质观不合理。而就人们普遍对“教学”的感觉和理解,先来建立其后继的理论体系(把教学看作原始概念),这在社会科学中也是可能的。如道德的概念至今尚无定论,但关于道德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很有进展,形成多种流派;又如美学,有许多理论流派,但到底什么是“美”,这个基本概念也一直没有定论。2.教学名词的沿用和更新问题理论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逻辑问题:就是一些论者在建立自己的理论或逻辑时,先由否定“传统教学”开始,好像论者是在搞“现代教学”的研究。试问“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到底各指什么?如果我们把传统教学理解为是“传统教育”中的教学,现代教学理解为在“现代教育”中的教学,似乎是可以说得通的。那么“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又指什么呢?黄济教授指出:传统教育,“是指从夸美纽斯以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代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都属于‘传统教育’派”;又说,“现代教育,也不是指我们当前所经常讲的现代化教育而言,而是指以杜威为代表的所谓‘进步教育’或实用主义教育流派而言。当代的改造主义也属于这一派”。杜威的教育观的提出以及在他的理论影响下的教育教学,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了。我们这么多年了还在批判如此遥远的“传统教学”,还没有进入“现代教学”,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如果论者所指就是这个意义下的“现代教学”,那这个现代教学观念也比较古老了。这个“传统教学”离我们如此遥远,二者没有比较的必要。如果传统教学不是指这个意思,那么它指称什么时候的教学?因此从时间和方法以及观念等各方面而言,我们今天应该重新界定“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可是这个工作还没有人做,在理论上出现混乱是显而易见的。

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则需要注意一些名词的时代意义,以使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楚的逻辑线索。

3.教学理论的合理继承问题

教学理论同样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在这种理论发展中,许多研究者都以“革命者”自居,提出教学理论要革命的口号。但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教学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极富历史继承性,其理论的不断发展是在积累的基础上丰富的,不是靠革命而更新的。

《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总结.doc》
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