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工作总结

2020-06-24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篇1:生物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新) 2014年―2015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生物工作计划 时间:2014.9.2

一、指导思想: 1.坚持“学品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三、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模块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教差。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模块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

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有:有丝分裂、细胞的分化、衰老、癌变、凋亡、遗传和进化、遗传因子、孟德尔实验、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基因、染色体、伴性遗传、基因本质、dna、指纹技术、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密码破译、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人类遗传病、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及应用、生物产业人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基因频率变化与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化石标本的制作与产业、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共分为必修一的第六章和必修二的七章内容。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继续以探讨导学案做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导学案让学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本学期的所有知识点。通过布置查找相关主题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尝试讨论、合作式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加强作业及学习方法指导。 导学案编写要以学生为主,适合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根据上学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导学案编写发生一些小的变化,那就是在每一个知识点的下面附带一个典型例题,自测题里面要有几道近几年的高考例题。 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和谐高效”型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原理等知识体系的教学,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接受,轻创新”等传统教学弊病的重演;既要重视让学生全面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要重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继承与衔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准。

精选试题,提高做题的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六、教学进度表

篇2: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 港城中学 张玉玲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高中历史必修2模块选取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必修模块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模块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通过布置查找相关主题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尝试讨论、合作式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加强作业及学习方法指导。

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提出的简单要求: 1.上课认真听课,勤做笔记。

2.多做练习,独立思考,不抄作业。3.注意归纳,多提问题。

4.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六、教学进度: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过程,有可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2014年2月22日篇3: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怀集二中 郑国华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基础,同时又为三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基础,适时提示学生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从已有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又要考虑学习选修模块的需要,在本模块教学中夯实基础。此外,还应注意“到位而不越位”,有些本应在选修模块中学习的内容,在本模块就不宜过多扩展。比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内容,本模块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都设有专门章节或专题,在本模块讲清楚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其应用即可,不要过多涉及技术细节,对应用范围的介绍也不求全面。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必修模块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高中生物的一般方法,部分学生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模块中的热点问题应该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通过布置查找相关主题资料的作业,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尝试讨论、合作式教学;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式教学;加强作业及学习方法指导。

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提出的简单要求: 1.上课认真听课,勤做笔记。

2.多做练习,独立思考,不抄作业。

3.注意归纳,多提问题。4.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六、教学进度:注: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过程,有可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2013年2月18日

推荐第2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

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完善版)

(共七章19节,课堂实验2个,课后实验2个,探究实验2个,模型建构2个)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课堂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课堂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 伴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建构:制作DNA双螺旋模型) 第3节 DNA的复制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探究实验: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 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 染色体变异(课后实验:低温诱导植物体细胞数目的变化)

1 第3节 人类遗传病(课后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探究实验: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推荐第3篇:教学计划高中生物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郭玉梅

2013/2/21

新学期伊始,我继续担任

4、

5、

6、7四个班级生物教学任务 ,根据半年来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特点的了解,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在这学期使四个班的学生对生物学科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喜爱这个学科,学好这个学科,现拟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五、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经组内讨论现对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做如下安排;

第1、2周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

3、4周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5周

复习检测、第

6、7周

基因的本质 第

8、9周

基因的表达

第10周

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

11、

12、13周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4、

15、16周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复习检测

17、

18、19周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20、21周

期末复习备考

推荐第4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2.3 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现象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 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运用分析资料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规律 利用伴性遗传规律解释人类遗传病概率练习解题 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题 情感目标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精神的教育渗透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教学过程] 一记忆改变学习活动复习2.2记忆节节清内容 二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幻灯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抗维生素D佝偻病图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

1、学生活动情景剧《道尔顿的礼物》

2、填写色觉基因型女性 男性 基因型表现型 正常 携带者 色 盲 正 常 色 盲

3、填图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P36(1) 红绿色盲基因的特点 ①色盲基因是只位于______(X、Y)染色体上的_________(显、隐)性基因②男性只要在______(X、Y)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就表现为患病。 (2)总结红绿色盲症遗传的规律: X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 ①色盲患者中_____(男、女)性多于_____(男、女)性女性只有_________才表现为色盲XBXb不表现色盲是____________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_____基因就表现为色盲; ②交叉遗传(父传女母传子)一般是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_________。当然也有可能是女性携带者或女性患者通过她的儿子传给孙女。一般具有隔代遗传现象。 ③女性色盲患者其父肯定________(患、不患)色盲其儿子肯定________(患、不患)色盲。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X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 患者基因型患病女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病男性__________。 遗传特点①______(X、Y)染色体上______(显、隐)性致病基因②女性的发病率________(高于、低于)男性③具有世代连续性④男性患者的_________(父亲、母亲)和___________(儿子、女儿)一定患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1、性别决定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在家禽饲养时根据伴性遗传规律多养母鸡多产蛋提高经济收入。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 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过程 导入 第一章和第二章所涉及到的四位科学家______→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______→提出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______→把遗传因子改为基因______→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通过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染色体在遗传上有重要的作用染色体主要由哪两种物质组成呢和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思考与讨论 科学家要通过实验来确定哪个是遗传物质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材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生物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一般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比较合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 1.实验材料

肺炎双球菌小鼠菌落光滑、粗糙 有无荚膜 有无毒性 S型细菌R型细菌2.

实验过程①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②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④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混

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现象是。思考

1、对比分析第

一、二组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三组中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有没有毒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

比分析第

二、三组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四组中是谁导致小鼠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组小鼠体内能分离

出S型活细菌它是开始注射进去的还是混合后重新出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比分析第

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先进行第

一、二组与第

三、四组相比起________作用。

8、该实验能否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 在肺炎双球菌中有蛋白质、DNA、荚膜

多糖等物质你可以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证明哪一种成分是转化因子。

①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预期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实验现象的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分析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

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1.T2噬菌体的介绍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体内的

病毒它的外壳是蛋白质头部内含有DNA它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

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增殖。 2.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 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

 因为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

实验结论表示怀疑。①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一部分噬菌体 ②被标记的

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放射性测

试。 思考与讨论 ①噬菌体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哪一种组分用14C和18O等同位素可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离心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离心后沉淀物与上清液各有什么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果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

由实验结果可知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的作用下完成的。思考是

不是所有生物都含有DNA 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例说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3.2DNA分子的结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能力目标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空间思维能力

2、对科学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推荐第5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邵文武 时光飞逝,转眼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就要结束了。今年我担任高一(

3、

4、

10、

11、

15、

18、20、22)班班的生物教学工作。这一年以来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 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今年是第二次教高中必修一的内容,在有了第一学期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不断修改教案和教学方法,争取把课上好,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上努力做到:

一、上课情况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修改教案和课件。有了第一学期的教学经验,我进一步掌握了重难点知识,学会在课堂上突出重难点,灵活处理拓展知识。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上好课,除了老师要备课以外,学生的预习也非常重要。在这一年中,我注重发挥好科代表的重要作用。

二、以后工作工作要求

1在将来迎来的一年中,我会继续努力,将我的工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我会尽我所能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2、新的一年里,要继续认真学习文件精神,以它思想指导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新的努力。

3、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理论知识水平还比较低,现代办公技能还不强。今后,我一定认真克服缺点,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4、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我们将在总结过去得失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5、总之,这一年以来,我们有得也有失,有苦也有甜,但是不论欢笑或泪水,都将会是我们每个人在爱心社弥足珍贵的珍藏。相信爱心社的明天会更好!

6、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的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努力的,尽量不会出现任何的差错,这对我是必须要要求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最严格的,一定要做到为公司的事业尽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推荐第6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5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B.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发生的

C.基因突变可以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

D.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并且都是有害的

解析: A项说明了基因突变的本质,B项阐明了基因突变的原因,C项说明了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一般都是有害的,但不全是有害的,有一些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还有少数突变是有利的,且突变的有利、有害是相对于生物所处的环境而言的。

答案: D

2.下列变化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玉米籽粒播于肥沃土壤,植株穗大粒饱;播于贫瘠土壤,植株穗小粒瘪

B.黄色饱满粒与白色凹陷粒玉米杂交,F2中出现黄色凹陷粒与白色饱满粒

C.在野外的棕色猕猴种群中偶尔出现了白色猕猴

D.小麦经减数分裂产生花粉

解析: 选项A是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选项B属于基因重组;选项D是减数分裂;选项C是基因突变。

答案: C 3.基因A,它可以突变为a1,也可以突变为a2,a3??一系列等位基因,如图不能说明的是( )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B.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正常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这些基因的转化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 图中表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或等位基因),此等位基因对生物体有可能是有害的,也有可能是有利的;这些基因的转化既不符合分离定律,也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D

4.有性生殖生物的后代性状差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下列过程中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

推荐第7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示范教案

http://www.daodoc.com 或http://www.daodoc.com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首先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故事首先出场的是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晶体衍射专家维尔金斯和年轻的女科学家弗兰克林。他们拍摄出来非常清晰的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照片,为分析DNA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证据。这些证据的展示,就是要学生总结这两位科学家所应用的多种研究方法,明白一个道理:科学研究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于沃森和克里克来说,两人的组合就是一个黄金搭档。物理学家克里克是毕业于伦敦大学,他曾参加过用X射线研究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在研究X射线衍射照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沃森是年轻有为的分子生物学家,他对生物学中的大分子非常熟悉。两人的合作就是一个强强联手。在借鉴了许多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很多种双螺旋和三螺旋模型,但很快就知道是错误的。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再一次给了他们成功的启示。查哥夫发现:(1)在DNA样本中,A的数目总是和T的数目相等,C的数目总是和G的数目相等。即:(A+G)∶(T+C)=1。(2)(A+T)∶(C+G)的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沃森和克里克吸收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经过深入的思考,终于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把这个模型用金属材料制成之后与拍摄的X射线衍射照片比较,发现二者完全相符。这个成果的探究历史,蕴含着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对培养他们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大有好处。

DNA分子的结构部分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这部分要利用现成的模型教具,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分步解剖这些结构的组成,就形成了从空间结构→平面结构→单链结构→基本单位的教学顺序,这样使学生对DNA的认识层层细化,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DNA是如何由四种基本组成单位构成,以及碱基、磷酸分别与脱氧核糖的相连,让学生动手来制作DNA模型,让学生在动手中对前面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同时掌握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模型建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观察DNA结构模型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DNA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daodoc.com 或http://www.daodoc.com

●教学难点

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教具准备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需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第2课时

DNA的结构及模型的制作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的简介;收集有关DNA研究过程的资料。 [情境创设]

有同学去过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吗?那里有个独特形状的雕塑,那是以何为蓝本制作的呢?(展示雕塑图)那是一个DNA雕塑。DNA结构模型的创立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它的结构创立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过程。

[师生互动]

DNA作为遗传物质已经不容置疑,但是它怎样决定生物的性状,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弄清DNA的结构。

在DNA结构的研究过程中,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成果,让世人终于认清了这个生命现象决定者的真面目——DNA双螺旋结构。

请1~2位同学根据自己找的资料来介绍一下这两位科学家的重要成果。如不全面可补充,主要介绍的内容应包括: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的沃森(J.Watson,1928~)和英国的克里克(F.H.C.Crick,1916~2004)在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伦敦皇家学院)三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问:这一成果为何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答:它第一次揭示了生命本质的决定者的真面目——双螺旋结构,使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水平步入了分子水平。

问:它的研究是不是一帆风顺的? 答:不是。

介绍研究过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这两位科学家却比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得还要早。1951年,威尔金斯在DNA结构的研究中,采用了X射线衍射法,得到了一张非常清楚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问:沃森和克里克从DNA的衍射图谱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从这个图谱中,这两位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分析有关数据得出结论:DNA是螺旋的。

问:从方法上有何变化?

答:开辟了一种新的研究DNA的方法,就是从研究组成为主,转为研究结构为主。 问:是不是从此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了呢?

答:没有。做了不同的螺旋模型,但结果很快被否定了。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daodoc.com 或http://www.daodoc.com

介绍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1952年,查哥夫(E.Chargaff)在已进行多年的对各种DNA样品的组分研究中发现,DNA中四种核苷酸的量并不一定是相等的。但是,在各种DNA中嘌呤的量和嘧啶的量总相等,而且腺嘌呤的量和胸嘧啶的量相等;鸟嘌呤的量和胞嘧啶的量相等。沃森在开始研究碱基之间连接的方式时,先将同样的碱基成对地安排在两条链上。例如,使腺嘌呤和腺嘌呤配对,胸腺嘧啶和胸腺嘧啶配对等。他认为这样还可以说明DNA的模板作用。这个模型被晶体学家J·多诺休(Donohue)否定。多诺休根据他对类似的小分子化合物所作的晶体衍射研究,主张碱基是以酮式结构存在的,而不是沃森在建立模型时所用的烯醇式。于是沃森只好继续寻找各种配对的可能性。就在这时,沃森发现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以及鸟嘌呤和胞嘧啶各自成对后,两类碱基对具有相似的形状,而且发现这样的配对恰恰可以解释查哥夫测定的DNA碱基比例的数据。

问:通过吸取查哥夫的成果,两位科学家做出了模型,是不是就能说明模型是正确的? 答:不能。只能从化学成分上说明正确。 问:如何证明这个模型的正确性?

答:做出的模型与X射线衍射照片相比较,完全相符。不但从成分上证明正确,还从结构上证明模型的正确性。

问:从沃森和克里克建立DNA模型的过程中,你觉得他们和其他科学家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相互配合。沃森和克里克的合作本身就意味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结合。 问:从他们的研究历程看对你有何启示?

答: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取对方之长,补自己之短的过程。 问:从这个研究过程你能不能得出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答:发现问题(DNA的结构是怎样的?)→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模型)→验证(可以的模型不正确)→吸取最新知识,再解决问题(提出双螺旋模型)→验证(和X射线衍射图比较)→结论(DNA是双螺旋结构)。

[教师精讲]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阐明是生物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这门新学科的诞生。1962年,颁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同时授予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因弗兰克林已于1958年逝世而未被授予,但弗兰克林功不可没。

[评价反馈]

1.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每个基本单位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答案:脱氧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含氮碱基

一分子磷酸

2.组成DNA的碱基有__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脱氧核苷酸有_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 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

4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课堂小结]

DNA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家密切合作的过程。沃森和克里克吸取了许多科学家当时最新的科研成果,所以可以说它是科学家精诚合作探究自然奥秘的典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科学家在研究中应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它应用了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以及生物学方法,这也反映出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多学科交叉,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布置作业] 根据提供的资料,从下列五个方面选取一个作为主题,来介绍遗传物质研究的过程及成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daodoc.com 或http://www.daodoc.com

果。(1)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研究;(2)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模型的制作;(3)基因结构及基因表达调控;(4)基因工程技术;(5)应用。

可以以两人或三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资料组织,再以班级大组为单位,把五方面的内容组成一个整体,整理出最后的报告。

[课后拓展]

推荐书籍,供学生阅读。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刘望夷等译。

此书是沃森写的一本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印象记。书中不仅有科学知识,亦有科学工作方法。此书最早分期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后出单行本。1980年出版的英文新版本中,作者又加进了一些新内容。另外,在附录中收进了四篇文章,即沃森和克里克的两篇原始论文,以及斯坦特写的介绍DNA双螺旋与分子生物学的崛起和《双螺旋》一书作者及出版概况的两篇文章。

可到http://www.daodoc.com 或http://www.daodoc.com

和内侧的碱基相连,磷酸只和脱氧核糖相连。脱氧核糖和磷酸位于DNA分子的外侧。

(3)DNA中的碱基配对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即A和T,G和C配对。它们位于分子的内侧。

2.主要涉及物理学(如衍射图谱)、生物化学(碱基数目的对应相等关系)等。涉及的方法有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方法;建构模型的方法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是在应用多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多学科的交叉运用,诞生了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

3.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要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要善于与人合作。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推荐第8篇: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全套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隐性遗传因子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杂合子 相对性状 显性遗传因子 显性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

(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 高茎 DD X 矮茎dd 互交 反交

F1(子一代) 高茎 Dd 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

1 : 2 :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 F1) Dd X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高 1 : 1 矮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

(二)

1. 黄圆 YYRR X 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 9 : 3 : 3 :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后代性状分离比 说明

3 : 1 杂合子 X 杂合子

1 : 1 杂合子 X 隐性纯合子

1 : 0 纯合子 X 纯合子 ;纯合子 X 显性杂合子

1.

2.

n对基因杂交 F1形成配子数 F1配子可能的结合数 F2的基因型数 F2的表现型数 F2的表型分离比 1 2 ......2 4 ......4 16 ......3 9 ......2 4 ......3:1 9:3:3:1 ......2n 2n 4n 3n 2n (3+1)n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A a Bb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

二、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XWXW X 白眼XwY XW Y 红眼 XWXw 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 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四、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

A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

B1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常染色体

B2 与性别有关

C1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

C2男多于女.......................................X染色体

A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显性基因

D1与性别无关.......................................常染色体

D2与性别有关

E1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 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 ...............X染色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证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

双螺旋 DNA的结构 本质 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 DNA的复制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 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无毒 活小鼠

② 活S,有毒 小鼠 死小鼠;分离出活S

③ △杀死的S,无毒 活小鼠

④ 活R + △杀死的S,无毒 死小鼠;分离出活S 转化因子是什么?

(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 R型

活S DNA + R型 培养基 R型 + S型 DNA水解物 R型 转化因子是DNA 。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 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RNA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的分子结构

1.核酸 核苷酸 核苷 含氮碱基:A、T、G、C、U

磷酸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2.1950年鲍林 1951年威尔金斯 + 富兰克林 1952年查哥夫

3.DNA的结构

①(右手)双螺旋 ② 骨架

③ 配对:A = T/U G = C

4.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

③特异性:每个DNA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1.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DNA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

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 ①联系:编码区+非编码区

②区别 原核: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真核: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故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有遗传效应 控制 mRNA 蛋白质

的DNA片段 基 蛋白质结构 性状 影响 环境 是控制生物 因 酶的合成 控制代谢 的基本单位 中心法则

一、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1)在细胞核中,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摸板合成mRNA的过程。

(2) ① 信使(mRN A),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上,是链状的; RNA ② 转运RNA(tRNA),三叶草结构,识别遗传密码和运载特定的氨基酸; (单链) ③ 核糖体RNA(rRNA),是核糖体中的RNA。 (3)过程 (场所、摸板、条件、原料、产物、去向等)

2.翻译

(1)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氨基酸以mRNA为摸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实质: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3)(64个)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其中AUG,这是起始密码;UAG、UAA、AGA为终止密码。

(4)遗传信息

① 狭: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

②广:子代从亲代获得的控制遗传性状的讯号,以染色体上DNA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为代表。 ③ 中心法则:

(5)翻译过程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DNA RNA 蛋白质(性状)

脱氧核苷酸序列 核糖核苷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 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不可遗传的

变异 基因突变 物、化、生 诱变育种 可遗传的 基因重组 杂交育种 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单倍体育种

一、基因突变

1.定义: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

3.外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可变性

4.特点:①普遍性 ②随机,无方向性 ③频率低 ④有害性

5.意义:①产生新基因 ②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进化的原始材料

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

二、基因重组

1.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

2.意义:①产生新的基因型 ②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③对进化有意义

三、染色体变异

1. 缺失 1917年 猫叫综合症 果蝇的缺刻翅

结构的变异 重复 1919年 果蝇的棒状翅

易位 1923年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倒位

数目结构的变异 : 个别染色体;染色体组的增加与减少

2.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如:人的为22常+X或22常+Y

△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种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如:人的核型:

46、XX或XY

3.

一倍体 雌性配子 二倍体

单倍体 直接发育 合子 生物体

多单倍体 雄性配子 多倍体(秋水仙素)

四、人类遗传病 1.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隐性基因 镰刀型贫血、白化病、先天聋哑 红绿色盲

单基因遗传病 显性基因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抗V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 :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 :21三体综合症 2. 危害 婚前检测与预防 遗传咨询

监测与预防 产前诊断 :羊水、B超、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①提出:1986年美国的生物学家杜尔贝利

②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③1990年10月启动

④1999年7月中国参与,解读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个碱基,占1%。

⑤2000年6月20日,初步完成工作草图

⑥2001年2月,草图公开发表 ⑥2003年圆满完成

△直系血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 △旁系血亲是指与(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 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六章 育种方法

单倍体

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 转基因

一、比较四中育种

常规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处理 P F1 F2 在F2中选育 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 用秋水仙素处理

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 基因重组, 组合优良性状 人工诱发基因 突变 破坏纺锤体的形成,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诱导花粉直接发育, 再用秋水仙素 优 缺

点 方法简单, 可预见强,

但周期长 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器官大,营养物质 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缩短育种年限, 但方法复杂,

成活率较低 例子 水稻的育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无籽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二、基因工程 提取目的基因 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质粒、噬菌体、病毒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细胞等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的性状

第七章 进化论

拉马克 :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学说) 基本单位:种群 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 原材料:突变与重组

现代进化理论 形成物种 决定方向:自然选择 必要条件:隔离

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协同论(残酷竞争VS协同进化) 中性学说(偶然VS必然) 补充 间断平衡(渐进VS突进) 灾变论(渐灭VS突灭)

一、生物进化

研究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如 ① 生物界的产生与发展:生命、物种、人类起源 ② 进化机制与理论:遗传、变异、方向、速率 ③ 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④ 进化论的历史:流派与论点

二、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

1.神创论 + 物种不变论(上帝造物说)

2. 法国 拉马克 1809年《动物哲学》

①生物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3.英国 达尔文 1859年《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与群体的恒定性 + 有限的生活条件 生存斗争 + 遗传和变异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 获得性遗传 新类型生物

4.现代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内容

三、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

突变 等位基因 有性生殖 基因重组 不定向变异 选择 微小有利变异 多次选择、遗传积累 显著有利变异 基因频率的改变 新物种 定向进化

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 小种群(产生许多变异) 新物种

全书小结

一、从亚显微结构水平到分子水平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

[例] 间要论述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有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一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100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二、以人类遗传病为例分析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 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 X 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是图 ;

(2)可判断为 X 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的是图 ;

(3)可判断为 Y 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

[解析] 按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顺序进行假设求证。

D图属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传子,子传孙,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

B图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只要父亲有病,所有的女儿都是患病者。 C和E图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C图中,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E图中,男性将病症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A和F图是常染色体遗传,首先通过父母无病而子女有患病者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再根据父母无病,而两个家系中都有女儿患病而判断出是常染色体遗传。

[例] 下图为某家族性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若Ⅲ1与Ⅲ5近亲婚配,他们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 (基因符号用A、a)表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和简单概率计算能力,解题关键为运用多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去分析人手。

(1)在该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比较高,占子代的1/2,且子代之中有患者,则双亲之中必定有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必定是患者,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该病的遗传为显性伴性遗传。

(2)Ⅲ1个体的父亲表现型正常,是隐性个体,基因型为XaY,他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必定遗传给他女儿Ⅲ1个体,Ⅲ1个体又表现为患者,所以Ⅲ1个体的基因为XAXa,Ⅲ5个体为隐性个体,基因型XaY。 (3)画遗传图解(略),Ⅲl与Ⅲ5婚配,他们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三、以染色体概念系统为例,分析染色体与遗传变异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 下图是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等培育出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过程图。

(1)A、B、D、R四个字母代表 。

(2)Fl之所以不育,是因为 。

(3)F1人工诱变成多倍体的常用方法是 。

(4)八倍体小黑麦的优点是 。

(5)试从进化角度,谈谈培育成功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异的原理,联系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远缘杂交、秋水仙素作用机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众多相应知识点综合分析解答。阐明有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人工选择加快培育新物种的进程这一观点。

答案 (1)4个染色体组 (2)F1产生配子时,染色体不能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3)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生长点,使其染色体加倍 (4)耐土地贫瘠、耐寒冷、面粉白、蛋白含量高 (5)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教授培育成功的小黑麦品种,是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很成功的实例。小黑麦本来是自然界没有的物种,科学家利用远缘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创造出这个新物种。若靠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自然选择形成高等植物的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可见,人工选择大大地加快了物种的进化。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细胞质遗传

①主要特点: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②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

③物质基础: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这种影响是通过性激素起作用。

推荐第9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

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

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 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四、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 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五、生物的变异

(1 )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 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七、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推荐第10篇:高中生物必修二期末复习题

广西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

生物 必修二 复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绵羊的白毛和黑毛 2.要判断一株高茎豌豆是否是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

) A.测交

B.自交

C.与杂合体高茎杂交 D.与纯合体高茎杂交

3.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含W的花粉遇碘变蓝,含w的花粉遇碘不变蓝,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F1种子播下去,长大开花后取出一个成熟的花药,取其中的全部花粉,滴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花粉(

A.全部变蓝

B.全不变蓝

C.变蓝

D.变蓝

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4.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

) A.3:2:1

B.1:2:

C.3:5:1

D.4:4:

5.遗传的基本规律不适用于(

①噬菌体

②乳酸菌

③酵母菌

④蓝藻

⑤豌豆.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的个体,Aabb:AAbb=1:1,且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A. B. C. D.

7.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MM、mm、Mm分开,分别发生在(

)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

④精子细胞形成精子. A.①②③ B.③③② C.②②②

D.②③④

8.下列几个家系谱中,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可能是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

B.肯定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7-2018 高二下学期 期末复习

1 C.家系甲中,这对夫妇再生一男孩患病的几率为

D.家系丙中,女儿一定是杂合子 9.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

②四分体就是四条染色单体 ③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四分体

④只有减Ⅰ时期形成四分体

⑤四分体时期可发生交叉互换现象进一步丰富了配子类型

⑥四分体时期的下一个时期是联会 ⑦细胞中有几个四分体,就有几对同源染色体.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④⑤⑥⑦ D.③④⑤⑦

10.如图中的甲、乙、丙、丁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对此图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丁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11.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配子是(

) A.雌:雄=1:1 B.雌:雄=1:4

C.A:a=1:1

D.AA:aa=1:1 12.为了鉴定如图中男孩8与本家族的亲缘关系,下列方案最科学的是(

) A.比较8与1的常染色体DNA序列

B.比较8与3的X染色体DNA序列 C.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

D.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13.一个男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孙女的概率是(

) A. B. C. D.0 14.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全部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

15.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6.如图是某种生物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情况示意图,则该种生物的基因型以及染色体组数可表示为(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7-2018 高二下学期 期末复习

2 A.ABCd

B.Aaaa

D.BBBbDDdd

4 C.AaBbCcDd

8 17.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

3235①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S标记的细菌; 15③用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 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沉淀、上清液、沉淀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18.有一种蛋白质由两条肽链构成,翻译成此蛋白质时共脱去126个水分子.在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游离的磷酸数目和脱氧核苷酸的最少数目分别是(

) A.4,762

B.4,768

C.762,762

D.768,768 19.图为中心法则中部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

1、2一般可发生于RNA病毒的体内

B.过程

1、

3、5一般发生于肿瘤病毒的体内 C.过程

2、

3、4发生于具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

D.过程1﹣5不可能同时发生于同一个细胞内

20.将猪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入鲇鱼的受精卵中,在鲇鱼的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了生长激素,使鲇鱼比同种正常鱼增大3~4倍.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理是(

) A.DNA→RNA→蛋白质

B.DNA⇌RNA→蛋白质 C.

D.

21.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A.含有15N的DNA分子占

B.含有14N的DNA分子占 C.复制过程中需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 22.下列关于遗传密码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GTA肯定不是遗传密码子

B.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相对应的密码子 C.每种密码子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氨基

D.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23.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7-2018 高二下学期 期末复习

A.白:粉:红,3:10:3 B.白:粉:红,3:12:1 C.白:粉:红,4:9:3 D.白:粉:红,6:9:1 24.遗传学检测两个人的体细胞中两种基因组成,发现甲为AaB,乙为AABb.对于甲缺少一个基因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数目变异

C.基因突变 D.可能是男性

25.基因工程中不能作为运载体的是(

) A.质粒

B.动植物病毒 C.细菌

D.噬菌体

26.大肠杆菌可发生以下何种变异(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结构变异

C.染色体数目变异 D.基因重组 27.能打破物种起源,定向地改造生物遗传性状的高新技术是(

) A.诱变育种 B.基因工程 C.杂交育种 D.单倍体育种

28.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29.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30.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7-2018 高二下学期 期末复习

二、非选择题

31许多病毒会使人体致病,下图是一种病毒的基本结构和该病毒进入细胞后复制繁殖的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病毒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2)分析图2,病毒在生命活动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______. (3)①表示的是______过程,通过④过程形成的是______的RNA.

(4)图3表示的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 (5)请在图中选择①~⑦中恰当的序号填人图3的括号中.______.

32.某地区生长的野生植物类群中出现了许多变异植株.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植株的可遗传变异类型中,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______.

(2)部分变异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原因是环境因素影响了这些植株有丝分裂中______的形成,导致了______成倍地增加而引起的.

(3)某种植物有甲、乙两株突变体,对它们同一基因形成的信使RNA进行检测,发现甲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C变为U,乙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U,则与正常植株相比______的性状变化大. 33.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染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图所示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_____,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_____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______组,原因是______.

(4)通过矮杆抗病Ⅱ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__.获得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7-2018 高二下学期 期末复习

5 34.图1表示某动物精巢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与细胞内DNA数量变化的关系,图2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只表示出部分染色体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1中b→c、f→g阶段形成的原因是 ,i点表示 。

(2)图2中,A图细胞内含有 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 ,其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

(3)图2中,C图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F图发生在图1中的_____阶段。 (4)图2中发生在图1中a→e过程的图像为________,进行的是___________分裂过程。

35.下面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①过程合成mRNA,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

(2)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①过程的mRNA通过____________进入到细胞质中,与_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3)②过程称为________,需要的物质和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玉米的叶肉细胞中,能够进行过程①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白化病是由于缺乏合成黑色素的酶所致,这属于基因对性状的________(直接/间接)控制。

(6)从图中可以分析得知,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如图是有关生物变异来源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7-2018 高二下学期 期末复习

6 (1)图中③的含义包括________________;④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时期。 (2)将①的原理应用在育种中,常利用物理因素如______________或化学因素如________________来处理生物。 (3)番茄体内的蛋白酶抑制剂对害虫的消化酶有抑制作用,导致害虫无法消化食物而被杀死,人们成功地将番茄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导入玉米体内。玉米获得了与番茄相似的抗虫性状,玉米新品种的这种变异的来源是图中[

]________________。传统的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一种生物中进行,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1)为研究某病毒的致病过程,在实验室中做了如图所示的模拟实验。

①从病毒中分离得到物质A。已知A是单链的生物大分子,其部分碱基序列为—GAACAUGUU—。将物质 A加入试管甲中,反应后得到产物X。经测定产物X的部分碱基序列是—CTTGTACAA—,则试管甲中模拟的是________过程。

②将提纯的产物X加入试管乙,反应后得到产物Y。产物Y是能与核糖体结合的单链大分子,则产物Y是________,试管乙中模拟的是________过程。

③将提纯的产物Y加入试管丙中,反应后得到产物Z。产物Z是组成该病毒外壳的化合物,则产物Z是______________。

(2)若该病毒感染了小鼠上皮细胞,则组成子代病毒外壳的化合物的原料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而决定该化合物合成的遗传信息来自________________。若该病毒除感染小鼠外,还能感染其他哺乳动物,则说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________。该病毒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农业上常用的育种方法如下:

a.甲品种×乙品种→F1→F1自交→F2→人工选择→自交→F3→人工选择→自交……→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b.甲品种×乙品种→F1→F1花粉离体培养得到许多小苗→秋水仙素处理→若干植株→F2→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c.正常幼苗→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d.种子搭载人造卫星到太空→返回地面种植→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e.获取甲种生物的某基因→通过某种载体将该基因导入乙种生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1)a方法属于常规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中的个体还需要经过若干代的自交、鉴别,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这是因为新品种一定要是____________。 (2)b方法与a方法相比,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F1有n对杂合的基因(分别位于n对染色体上),则利用其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小苗理论上应有________种类型。

(3)通过c途径获得的新品种应属于________体,它们往往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7-2018 高二下学期 期末复习

7 特点;育种中使用的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方法中搭载的种子应当是____________(填“干燥的”、“萌发的”或“休眠的”);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其变异________________(填“全是对人类有益的”、“不全是对人类有益的”或“全是对人类有害的”),所以要对其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e方法培育出的新类型生物可以表达出甲种生物的某基因控制的性状,该表达过程应包括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过程。

39.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下图)。

(1)图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另选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F1和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与图中结果相同,推断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在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的比例为________;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40.下图是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注:图中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 (1)图中代表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0~8时期表示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分裂过程。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8~13表示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分裂过程。

(3)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在1~4时期为____个。 (5)着丝点分裂分别在横坐标数字的________、______处进行。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7-2018 高二下学期 期末复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BCAD 6-10 BBBAB 11-15CCDBC

16-20 BBBCD

21-25 BCCCC

26-30 ABBAC

二、解答题

31.答案:(1)蛋白质、核酸(2)寄生性 (3)逆转录

病毒(4)中心法则

(5)④⑦ 32.答案:(1)基因重组(2)纺锤体

染色体数目(3)乙 33.答案:(1)自交

加倍

100% 34.答案:(1)DNA的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2)8 1∶2 初级精母细胞 (3)精细胞

i~j

(4)B、E 有丝 (2)Ⅱ(3)C

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4)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35.答案:.(1)转录 (2)核孔 核糖体 (3)翻译 mRNA、氨基酸、tRNA、酶、ATP、核糖体 (4)细胞核 叶绿体 线粒体 (5)间接 (6)蛋白质的多样性 DNA的多样性

36.1)替换、增添、缺失 交叉互换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 (2)X射线(或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 亚硝酸(或碱基类似物等) (3)② 基因重组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37.(1)①逆转录 ②mRNA 转录 ③多肽(或蛋白质) (2)小鼠上皮细胞 病毒RNA 密码子 RNA→DNA→RNA→蛋白质

38.(1)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纯种 (2)缩短育种年限,较快获得纯系植株 2n (3)多倍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增加,但结实率低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4)萌动的 不全是对人类有益的 人工选择 (5)转录 翻译

39.(1)AABB和aabb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三角形:卵圆形=3:1 AAbb和aaBB (2)7/15 AaBb .Aabb 和aaBb 40.(1)曲线A(2)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有丝分裂 (3)0—4 8—13 (4)40 (5)

6、11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17-2018 高二下学期 期末复习

第11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梳理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

语句: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6、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附:遗传学基本规律解题方法综述

一、仔细审题: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

1、基因的分离规律:A、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B、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C、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3、伴性遗传: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B、♀♂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C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X-显)、佝偻病(X-显)等

二、掌握基本方法:

1、最基础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①RR×RR②RR×Rr③RR×rr④Rr×Rr⑤Rr×rr⑥rr×rr★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C、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首先要知道:一对基因杂交,后代有几种子代基因型?必须熟练掌握

二、1)例:AaCc×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Aa×aaF是Aa和aa共2种[参

二、1⑤]Cc×CcF是CC、Cc、cc共3种[参

二、1④]∴答案=2×3=6种(请写图解验证)

4、计算表现型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的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表现型数目的乘积[只问一对基因,如二1①②③⑥类的杂交,任何条件下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子代有多少基因型就有多少表现型]例:bbDd×BBDd,子代表现型=1×2=2种,bbDdCc×BbDdCc,子代表现型=2×2×2=8种。

三基因的分离规律(具体题目解法类型)

1、正推类型:已知亲代(基因型或纯种表现型)求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等),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

2、逆推类型:已知子代求亲代(基因型),分四步①判断出显隐关系②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如aa),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③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④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

四、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小结:总原则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规律上的,所以应采取“化繁为简、集简为繁”的方法,即:分别计算每对性状(基因),再把结果相乘。

1、正推类型:要注意写清♀♂配子类型(等位基因要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配子“组合”成子代时不能♀♀相连或♂♂相连。

2、逆推类型:(方法与三2相似,也分四步)条件是:已知亲本性状、已知显隐性关系(1)先找亲本中表现的隐性性状的个体,即可写出其纯合的隐性基因型(2)把亲本基因写成填空式,如A?B?×aaB?(3)从隐性纯合体入手,先做此对基因,再根据分离比分析另一对基因(4)验证: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若无以上两个已知条件,就据子代每对相对性状及其分离比分别推知亲代基因型

五、伴性遗传:(也分正推、逆推两大类型)有以下一些规律性现象要熟悉:常染色体遗传: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相等。伴性遗传: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不等(男女平等);女性不患病——可能是伴Y遗传(男子王国);非上述——可能是伴X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重女轻男);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重男轻女);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

六、综合题:需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主要是自由组合。

所有的遗传学应用题在解题之后都可以把结果代如原题中验证,合则对,不合则误。若是选择题且较难,可用提供的A—D等选项代入题中,即试探法;分析填空类题,可适当进行猜测,但要验证!

2、测交原理及应用:①隐性纯合体只产生含隐性基因的配子,这种配子与杂合体产生的配子受精,能够让杂合体产生的配子所携带的基因表达出来(表达为性状),所以,测交能反映出杂合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从而推知被测杂合体的基因型。即:测交后代的类型和数量比=未知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数量比。②鉴定某一物种(在某个性状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方法: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有两种及以上表现型),则它是杂合体;后代只有一个性状,则它是纯合体。

七、遗传病的系谱图分析(必考):

1、首先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的显性还是隐性遗传:①只要有一双亲都正常,其子代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②只要有一双亲都有病,其子代有表现正常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

2、其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①在已经确定的隐性遗传病中:双亲都正常,有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②在已经确定的显性遗传病中:双亲都有病,有女儿表现正常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③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2.反证法可应用于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的判断(步骤:假设——代入题目——符合,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名词: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

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语句:

1、基因突变①类型: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②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突变率低;多数有害;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⑦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各种射线(辐射诱变),激光(激光诱变);化学因素—秋水仙素等b、优点:提高突变率,变异性状稳定快,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c、缺点: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的个体往往不多,需处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霉素的生产。

2、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3、基因重组: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②意义:非常丰富(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减数分裂)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二、染色体变异

名词:

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4、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5、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6、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6n,4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21条染色体。),

7、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

8、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9、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

语句: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数目变异。

2、多倍体育种:a、成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染色体已经复制后,由于外界条件的剧变,使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当细胞有丝分裂进行到后期时破坏纺锤体,细胞就可以不经过末期而返回间期,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b、特点: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c、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八倍体小黑麦。

3、单倍体育种:形成原因:由生殖细胞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而成。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特点:生长发育弱,高度不孕。单倍体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常用方法:花药离体培养法。意义:大大缩短育种年龄。单倍体的优点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速度快,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人工加倍后,即为纯合二倍体,后代不再分离,很快成为稳定的新品种,所培育的种子为绝对纯种。

4、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5、生物育种的方法总结如下:①诱变育种: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诱导基因突变,提高突变频率,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②杂交育种:利用生物杂交产生的基因重组,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实例---用高杆抗锈病的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出矮杆抗锈病的新类型。③单倍体育种: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迅速获得纯合体。单倍体

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④多倍体育种:用人工方法获得多倍体植物,再利用其变异来选育新品种的方法。(通常使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获得多倍体植物。)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6n普通小麦与2n黑麦杂交得4n后代,再经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至8n,这就是8倍体小黑麦)。

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名词:

1、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2、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例如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5、优生学: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6、直系血亲”指由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等。

7、“旁系血亲”指由兄弟姐妹关系形成的亲属。

8、“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有共同父母的亲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

语句:

1、单基因遗传病:a、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b、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c、常染色体显性:多指、并指、短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d、伴X显性遗传:抗VD性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唇裂、无脑儿。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常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细胞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b、性染色体遗传病。

4、优生及优生措施:a、禁止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b、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C、提倡“适龄生育”:女子生育的最适年龄为24到29岁。d、产前诊断。

5、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

6、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

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

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

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

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

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

16、1/16;重组类型比例 各占3/

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 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 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

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

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

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

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 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

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

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

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

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

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

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

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

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

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

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四、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 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

艾滋病

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

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

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

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

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

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

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

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

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

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

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 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 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

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

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

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

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五、生物的变异 (1 )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

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 物的性状。

(2) 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

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 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

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

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

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

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

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

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 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 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

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

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

重要差别。

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

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

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

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

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

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七、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

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

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

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

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

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

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

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 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

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

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

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

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

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

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 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

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 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

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 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

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 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

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 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

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 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

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

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

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

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

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

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

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

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 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

在特定的时

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第12篇: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受精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过程

(2)解释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3)阐明简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有性生殖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包括两部分“精子和卵细胞向输卵管的转运”和“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对于这两大内容我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讨论、阅读教材等方式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我们已经学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同卵双胞胎、三胞胎,他们是怎样形成的,是一个卵细胞和多个精子结合而成的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受精作用

1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二)、学习新知(观看课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受精作用的场所?

2、卵细胞向输卵管转运的动力?

3、精子转运的途径?

思考:结婚多年的夫妇不能生育,经医生检查,女性双侧输卵管堵塞,你能分析一下他们不孕的原因吗?如果你是医生,应如何治疗?

以上问题通过观看课件、阅读教材、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精子和卵细胞向输卵管转运的动力和途径,精子在转运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让学生明白生命诞生的曲折过程。

4、受精作用包括哪几个阶段?

5、形成受精卵后染色体数目有何变化?一个卵细胞能和多个精子结合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明白生命产生的独特性和曲折性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情感。根据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联系减数分裂,引导学生总结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意义。

反思:本节课基本上是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能够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且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生物必修

第13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清单(苏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清单

1、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___________性状。

2、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

3、F1(杂合子)与_______________进行的杂交,叫测交。

4、在_______对_______染色体的______位置上的,控制 ______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一对等位基因通常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写表示,如D与______可看作一对等位基因。

5、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6、生物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共同作用的结果。

7、减数分裂进行_________生殖的生物,在产生_________________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__________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______次,而细胞分裂_____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_______ 。

8、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______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产生_____个卵细胞。

9、一对同源染色体的______和_______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_____方,一条来自______方。

10、一个四分体包含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个DNA分子。

11、_______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_________。

12、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3、一条染色体上有________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________排列。

14、人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___。

男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性精子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性卵细胞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红绿色盲是由________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Y染色体上_______这种基因.

16、正常色觉男性的基因型写作:_______,红绿色盲男性的基因型写作:_____;正常色觉女性的基因型写作:_______;红绿色盲女性的基因型写作:_________。

17、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患者中____性多于_____性;多有________现象。 女性若患病,其______、______必患病。

18、凡由细胞组成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_______;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也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

19、DNA分子的空间结构呈______________。其中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20、DNA分子中碱基的对应关系遵循_______________原则,即A与_____配对,G与_____配对。互补配对的碱基间以_________相连。

2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_______注入细菌体内,而__________留在外面,不进入细菌体内。

22、DNA复制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制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基本条件。

23、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片段。基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遗传信息。

24、DNA分子的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5、基因表达是指基因控制___________合成的过程,它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步骤。

26、转录是指在__________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模板,合成_____________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遵循的碱基配对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翻译是指在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上,以游离的___________为原料,以___________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___________顺序的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8、密码子是由存在于_________上的3个相邻碱基组成的,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_______个。在翻译过程中,它们可与tRNA上的____________互补配对。

29、基因表达过程中,基因上脱氧核苷酸数目:mRNA碱基数目:氨基酸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中心法则图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基因对生物体性状的控制有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两种方式。间接方式是指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的合成来控制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直接方式是指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33、基因突变若发生在_______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若发生在_______中,可传递给后代。

34、反密码子为AGU的tRNA,其运载的氨基酸是_________。

35、基因突变易于发生在细胞分裂________期___________过程中。

基因突变具有以下特点:_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性。

36、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______来源,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能产生新的___________。

37、可遗传的变异有三个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猫叫综合征是由_______________改变引起的;21三体综合征是_____________改变引起的。

39、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是一组___________染色体,它们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上各不相同,但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40、由____________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41、由___________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42、由____________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

43、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是用____________来处理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4、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理是:抑制细胞________分裂_______期形成___________,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_________。

45、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育种上常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用____________进行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__________,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_________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___________。

48、三倍体无籽西瓜是根据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培育而成的。

49、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三大类,如苯丙酮尿症属于______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属于__________遗传病,先天性愚型属于_____________传染病。

50、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________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人类基因组由大约_______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_____________个。

51、根据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回答:

(1)该果蝇为_____性果蝇,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细胞中有_____对同源染色体,有_____个染色体组。

52、基因工程是在_____上进行的分子水平的设计施工,需要有专门的工具。被称为\"基因剪刀\"的是______,被称为\"基因针线\"的是__________,常被用作基因运载体的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53、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经历四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抗虫基因作物的使用,不仅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减少了农药对______的污染。

55、诱变育种就是利用________因素或________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__________。这种方法可以提高_________,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_______________。

56、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种生物的________个体叫做种群。

57、一个种群中________个体所含有的________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5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____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____________的作用下,种群的__________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4)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9、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________并且产生_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60、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叫做隔离。隔离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61、马和驴属于不同的物种,因为它们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6

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_________。通过漫长的__________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63、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______ _多样性、_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______多样性。

第14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1、变异包括不可遗传变异(环境改变引起)和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2、基因突变的内因: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其中替换的影响范围要小于增添和缺失。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3、突变不一定都可以遗传给后代,若发生于配子则可以。若发生于体细胞,一般不可以,但植物体细胞可以通过无性生殖传递。

4、基因突变可以分为自然突变、诱发突变。也可以分为显性突变、隐形突变。

5、基因突变特点:不定向性、普遍性、低频性、随机性、多害少利性。

6、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性状改变,情况有: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和内含子;隐性突变;突变后决定的氨基酸不变。

7、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会产生新性状,但会产生新性状组合。

8、病毒和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9、基因突变为分子水平的变异,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体变异为细胞水平的变异,可以直接观察到。

10染色体变异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数目变异包括: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11、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为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为染色体变异。

12、一个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13、人的一个染色体组有23条染色体,一个基因组包含24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大多数植物)染色体组和基因组所包括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14、如果一个生物含有多个染色体组不一定是多倍体,单倍体也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关键是看发育起点,如果起点是配子,都是单倍体(所以单倍体基因型就是配子基因型);如果起点是受精卵,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15、多倍体指的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人工诱导多倍体产生的方法:低温诱导、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16、蜂王和工蜂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都是雌蜂,都是二倍体。雄蜂的发育起点是卵细胞,是单倍体。

17、白菜和甘蓝都是二倍体,体细胞杂交得到的杂种植株为异源四倍体。

18、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也有可育的,如四倍体马铃薯(AAaa)的单倍体(AA、Aa、aa)。单倍体植株加倍后一般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如马铃薯的单倍体(Aa)加倍后。

19、植物的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花粉诱导或秋水仙素处理。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是前者,五子番茄培育为后者。果皮和种皮的基因型于母体相同。

20、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是两个物种。四倍体西瓜接受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可以结出三倍体的种子,得到三倍体植株后,再接受二倍体细胞的花粉,得到无籽西瓜。

21、线粒体病为细胞质遗传,母患病,子女必患病;母正常,子女均正常,与父方无关。

22、遗传病就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第1页

23、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引起的,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常隐: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聋哑、镰刀形贫血症;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隐:红绿色盲、血友病。

24、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发病率高,易受环境影响,有家族聚集现象。

25、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有染色体数目异常(21-三体综合征)、染色体结构异常(猫叫综合征)。

26、遗传病监测和预防手段: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是预防遗传病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27、先天性疾病(出生前就有)、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不一定不是遗传病。

28、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一般是调查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第2页

第15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伴性遗传》教学实录

“五步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伴性遗传》课堂实录

【摘要】本文根据生物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以《伴性遗传》一节的课堂实录为例从自主学习、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探究过程、延伸拓展五步浅谈了“五步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 伴性遗传 自主学习smart notebook

生物新课标要求: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堂教学永远是贯彻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的主阵地,而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之所在。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并借鉴同行的一些有益做法,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下面就以《伴性遗传》一节的课堂实录为例谈一下“五步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实录】

一.自主预习在上一节课下课时,发导学案,要求学生课下根据导学案预习并做好记录

二.温故知新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这是谁的染色体?(使用smart中的遮盖功能先把题目挡住,再呈现)

生:果蝇。

师:它有几条染色体?可以分成几类?你能写出这个果蝇的基因型吗? 生:八条,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基因型是AaXWXw(教学意图:通过复习以一道书写基因型的题目告诉学生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写法的区别,为本节课正确书写红绿色盲基因型打下基础)

三.导入新课

师:你能看出这两张图上是什么吗?(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生:骆驼,58。

师:看来大家都不是色盲。(学生笑了)我们在课前应该已经看到了有关色盲的一个故事,大家知道是谁第一个发现色盲的吗?(教学意图: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回答分析引入红绿色盲症的发现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使学生认识到认真的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生:道尔顿。

师:请同学通过道尔顿的家庭情况大胆猜测一下红绿色盲有什么特点吧! 生:只有男性患病,和性别有关……(学生思维很活跃) 师:是的,红绿色盲是和性别有关的,但是不是只有男性患病呢?下面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伴性遗传。让我们再来看一些图片吧(展示外耳道多毛症和抗维生素佝偻病的图片并简单介绍)

生:(感慨)。

师:这些病都属于伴性遗传,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伴性遗传的概念。 生: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往往与性别相关联,这就是伴性遗传。 师: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呢? 四.探究过程

师:我们可以用调查法获得信息(展示有关红绿色盲的数据)

生: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证实了自己开始只有男性患病的猜测是错误的)

师:究竟是这样吗?让我们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一下。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4的色盲患者家系图,分析出色盲症的遗传类型。

生:这是遗传系谱图。ⅠⅡ Ⅲ代表世代,

1、

2、3代表世代的位置,□代表男性正常,■代表男性患病,○代表女性正常●代表女性患病。“无中生有为隐性”

师:通过smart展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形态图,引导学生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用smart上的笔标上色盲致病基因b。

师:哪位同学能填写下表

生:(学生正确填出,同学们给他鼓掌)

师:他填的很好,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红绿色盲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呢?(老师适当提示)

生:因为男性只需一条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就患病,女性则需要两条X染色体上都有才患病。

师:看来我们刚才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是正确的。好,让我们接着来探究红绿色盲的特点吧。(教师展示出六种婚配方式并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患病情况,并要求学生把分析的结果写在白板上)

生:通过我们的计算,又一次证明了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师:刚才每一组同学的分析过程都写了什么呢? 生:遗传图解。

师:对!遗传图解的书写特别重要,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在白板上写出一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生:(在白板上书写遗传图解)。

师:这位同学写完了,我们一起给他挑挑毛病吧(学生很兴奋,争先恐后挑起了毛病)

师:这是我写的,请同学们再对比一下。看了正确的书写遗传图解是我们分析遗传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请大家认真对待。

师: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是第一个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吗?请同学们根据下面四种婚配方式组成的家庭来分析红绿色盲的其他特点。

生1:伴X隐性遗传中,父亲患病,母亲表现正常时,女儿一定患病,儿子一定正常。因为,父亲只能将患病基因传给女儿,而不能传给儿子。

生2:不对!请大家看这个实例(边说边指给大家)。父亲患病,母亲表现正常,且不携带致病基因。此时,父亲传给女儿的是致病基因,而母亲传给女儿的是正常基因。由于致病基因是隐性,所以,女儿不患病。因此,父亲患病,女儿不一定患病。再看这个例子:父亲是患者,母亲表现正常,但是携带者。此时,父亲虽然不能将致病基因传给儿子,但母亲传给儿子的既可以是正常基因,也可以是致病基因。所以,儿子患病和正常的概率各是二分之一。

生3:……

师:刚才我听了每小组的讨论,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师:男传女女传男,这就是交叉遗传;不是代代都患病,这是隔代遗传。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这类遗传病的特点有三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②交叉遗传③隔代遗传。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分析其它类型的遗传病,课下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特点。接下来我们来扮演一下遗传咨询师。有一对健康的夫妇,他们了解到血友病和色盲都是伴X隐性遗传病,现在他们想要生一个孩子,但担心自己将来的小孩会遗传到血友病,不知如何是好,因而特地来咨询医生的意见。假如你是遗传咨询医生,你会怎么做?

生: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是否有遗传病患者?)→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常染色体遗传病?性染色体遗传病?显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推算后代发病率(用遗传图解进行分析。)→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和建议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或到医院、医学院咨询相关的医生、老师,给那对夫妇提出合理的建议。(请把实践过程和结果写成小论文)(教学意图:学以致用,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五.延伸拓展

师:你能设计一个杂交实验,对其子代在早期时,就根据羽毛来区分鸡的雌雄吗?你能设计一个果蝇的杂交实验,使其子代根据眼色就能判断雌雄吗?

生:(课后完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有益于新课标的实施,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都应遵循教学规律。“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优点明显。但不是万能模式,需要采用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编著.《探究教学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9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130

[3] 徐光福.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 崔学梅.探究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当代教育科学,2003(6)

第16篇: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伴性遗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案例设计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最熟悉的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和抛硬币入手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及各抒己见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随机受精活动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班一共有56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7人,男女生比例为29:27≈1:1。现在我把这枚硬币抛出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有两种可能性,或者是国徽面向上,或者是字面向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一想,老师抛的硬币出现国徽面和字面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生:各占二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五十。

师:对了。如果我们听说某某人生了小孩,大家很想知道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婴儿是男孩还是女孩,那么生男孩、女孩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呢? 生:也各是二分之一,各是百分之五十。

师:那生男孩生女孩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有关男女染色体的情况。

板书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异。生:阅读课本P37的观察与思考。

师:通过阅读、观察、大家看出男女染色体的不同之处吗?

生:第1-22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第23号染色体的差异较大,通过阅读,我们知道第23号染色体确实与人的性别的决定有关,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分别表示为男性:xy,女性:xx。 师:那么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我们得出 xy (男性) xx(女性) x.y (精子) x(卵细胞)

1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xx(女孩) xy(男孩)

也就是说,当男性提供含x染色体的精子时,它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xx,发育为女孩;当男性提供含y染色体的精子时,它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xy,发育成男孩,因为女性只能提供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而男性可提供含x染色体或含y染色体的精子。由此我们知道,生男生女主要由谁决定? 生:男性。

师:回答正确。但不仅是在古时候,就是在现在边远的农村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并且把生不到男孩都怪罪到女性身上。有些长辈还煽动一些过激行为:离婚、把老婆赶出家门、把女婴抛弃、把女胎打掉,照此下去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思考、交流、勇跃举手回答。(略) 师:多么可怕呀!但是现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基本能认可生男生女都一样了,加之现在规定胎检性别要保密,据统计,大范围的男女比例接近1:1。 所以

板书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生:进一步理解生男生女图解,从理论上得出男女比例接近1:1的道理。

师:开动你们的脑筋,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自已设计方案,模拟随机受精的过程,验证生男生女的机会是相等的。

生: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略) 师:课后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有些人想生个男孩或女孩,去求神拜佛,吃所谓的“转胎药”,他们能如愿吗?

2、我们平时知道的通过动手术而成的“变性人”或“人妖”,他们体内的性染色体改变了吗?

3、男同学以后生不到自己想要的男孩或女孩,能怪自己的老婆吗?

三、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内的染色体有23对,人的性别是由其中的那对性染色体决定的,并且是可以遗传的,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四、课下作业:课本P39

1、

2、

3、4 学习指导:P32-35 教学后记:

1、设计意图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具有环保意识,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最熟悉的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和抛硬币入手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及各抒己见获得新的知识。

2、成功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生男生女主要是由男性决定的,并且性别是可以遗传的,破除他们自身可能存留的封建思想,了解重男轻女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又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这是这节课的闪光点。

2 生物必修

第17篇:人教版教学素材届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

2011届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梳理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

语句:

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6、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臵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1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附:遗传学基本规律解题方法综述

一、仔细审题: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

1、基因的分离规律:A、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B、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C、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3、伴性遗传: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B、♀♂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C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X-显)、佝偻病(X-显)等

二、掌握基本方法:

1、最基础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①RR×RR②RR×Rr③RR×rr④Rr×Rr⑤Rr×rr⑥rr×rr★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Dd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C、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

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首先要知道:一对基因杂交,后代有几种子代基因型?必须熟练掌握

二、1)例:AaCc×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Aa×aaF是Aa和aa共2种[参

二、1⑤]Cc×CcF是CC、Cc、cc共3种[参

二、1④]∴答案=2×3=6种(请写图解验证)

4、计算表现型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的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表现型数目的乘积[只问一对基因,如二1①②③⑥类的杂交,任何条件下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子代有多少基因型就有多少表现型]例:bbDd×BBDd,子代表现型=1×2=2种,bbDdCc×BbDdCc,子代表现型=2×2×2=8种。

三基因的分离规律(具体题目解法类型)

1、正推类型:已知亲代(基因型或纯种表现型)求子代(基因型、表现型等),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

2、逆推类型:已知子代求亲代(基因型),分四步①判断出显隐关系②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如aa),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③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④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

四、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小结:总原则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规律上的,所以应采取“化繁为简、集简为繁”的方法,即:分别计算每对性状(基因),再把结果相乘。

1、正推类型:要注意写清♀♂配子类型(等位基因要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配子“组合”成子代时不能♀♀相连或♂♂相连。

2、逆推类型:(方法与三2相似,也分四步)条件是:已知亲本性状、已知显隐性关系(1)先找亲本中表现的隐性性状的个体,即可写出其纯合的隐性基因型(2)把亲本基因写成填空式,如A?B?×aaB?(3)从隐性纯合体入手,先做此对基因,再根据分离比分析另一对基因(4)验证: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若无以上两个已知条件,就据子代每对相对性状及其分离比分别推知亲代基因型

五、伴性遗传:(也分正推、逆推两大类型)有以下一些规律性现象要熟悉:常染色体遗传: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相等。伴性遗传:男女得病(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不等(男女平等);女性不患病——可能是伴Y遗传(男子王国);非上述——可能是伴X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重女轻男);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重男轻女);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

2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六、综合题:需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主要是自由组合。

所有的遗传学应用题在解题之后都可以把结果代如原题中验证,合则对,不合则误。若是选择题且较难,可用提供的A—D等选项代入题中,即试探法;分析填空类题,可适当进行猜测,但要验证!

2、测交原理及应用:①隐性纯合体只产生含隐性基因的配子,这种配子与杂合体产生的配子受精,能够让杂合体产生的配子所携带的基因表达出来(表达为性状),所以,测交能反映出杂合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从而推知被测杂合体的基因型。即:测交后代的类型和数量比=未知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数量比。②鉴定某一物种(在某个性状上)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方法: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有两种及以上表现型),则它是杂合体;后代只有一个性状,则它是纯合体。

七、遗传病的系谱图分析(必考):

1、首先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的显性还是隐性遗传:①只要有一双亲都正常,其子代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②只要有一双亲都有病,其子代有表现正常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

2、其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①在已经确定的隐性遗传病中:双亲都正常,有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②在已经确定的显性遗传病中:双亲都有病,有女儿表现正常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③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2.反证法可应用于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的判断(步骤:假设——代入题目——符合,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名词: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

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

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语句:

1、基因突变①类型: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②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突变率低;多数有害;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⑦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各种射线(辐射诱变),激光(激光诱变);化学因素—秋水仙素等b、优点:提高突变率,变异性状稳定快,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c、缺点: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的个体往往不多,需处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霉素的生产。

2、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3、基因重组: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②意义:非常丰富(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

3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减数分裂)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二、染色体变异

名词:

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4、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5、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6、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6n,4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21条染色体。),

7、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

8、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9、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

语句: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数目变异。

2、多倍体育种:a、成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染色体已经复制后,由于外界条件的剧变,使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当细胞有丝分裂进行到后期时破坏纺锤体,细胞就可以不经过末期而返回间期,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b、特点: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c、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八倍体小黑麦。

3、单倍体育种:形成原因:由生殖细胞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而成。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特点:生长发育弱,高度不孕。单倍体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常用方法:花药离体培养法。意义:大大缩短育种年龄。单倍体的优点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速度快,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人工加倍后,即为纯合二倍体,后代不再分离,很快成为稳定的新品种,所培育的种子为绝对纯种。

4、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5、生物育种的方法总结如下:①诱变育种: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诱导基因突变,提高突变频率,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②杂交育种:利用生物杂交产生的基因重组,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实例---用高杆抗锈病的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出矮杆抗锈病的新类型。③单倍体育种: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迅速获得纯合体。单倍体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④多倍体育种:用人工

4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方法获得多倍体植物,再利用其变异来选育新品种的方法。(通常使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获得多倍体植物。)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6n普通小麦与2n黑麦杂交得4n后代,再经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至8n,这就是8倍体小黑麦)。

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名词:

1、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2、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例如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5、优生学: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6、直系血亲”指由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等。

7、“旁系血亲”指由兄弟姐妹关系形成的亲属。

8、“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有共同父母的亲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

语句:

1、单基因遗传病:a、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b、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c、常染色体显性:多指、并指、短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d、伴X显性遗传:抗VD性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唇裂、无脑儿。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常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细胞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b、性染色体遗传病。

4、优生及优生措施:a、禁止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b、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C、提倡“适龄生育”:女子生育的最适年龄为24到29岁。d、产前诊断。

5、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

6、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 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 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 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 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 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 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

16、1/16;重组类型比例 各占3/

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

5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 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 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 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 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 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 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 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 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 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6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 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 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 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 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 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 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 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 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 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 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四、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 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 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

7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 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 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 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 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 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 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 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 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 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 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 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

8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 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 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 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五、生物的变异 (1 )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 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 物的性状。 (2) 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 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 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 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 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 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 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 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 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 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 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 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 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

9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 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 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 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 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 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七、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 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 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 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 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 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 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 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 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 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 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 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 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 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10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 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 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 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 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 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 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 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 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

11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 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 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 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 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 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 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 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 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 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 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 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 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12 生物必修

第18篇:必修二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上期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总结

时光飞逝,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在校领导的领导下及备课组长杨德春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高一化学组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现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觉悟上:

1、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为维护社会稳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职工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不缺勤,不早退。服从安排。

二、教育教学上: 1.、配合校领导的工作,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积极地去听课,评课,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大量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研究新课程理念,明确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目标,研讨有效实施策略,脚踏实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尽快从整体上把握新的课程结构,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及其活动为中心”。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出好每一节学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享受学习。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和恒心,经常的反复的对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给予不断的鼓励,在学习上给予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和恒心的前提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所(1207)班级还是(1210)班,抓基础知识就要抓好化学课本知识,力求每章、每节过关,每个方程式过关,然后层层深入,尽量降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落差。强抓了化学用语的使用和实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逐渐探究。

4、授完每一节课后,都要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争取较大进步。 总之,由于第一次接触新课改,虽然很努力地去工作,但仍有不足之处,授课中的一些问题,本人还不能完解决,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如何把握好“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与落实探究内容涉及的化学知识之间的平衡?如何除了探究实验时间的掌控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等。探究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以教师为轴心的车轮运转,学生的问题意识较淡薄,很多问题都所教师提出的,一些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欠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环境。不断完善自己,真正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观念。 经过本学期的工作本学期工作:

可取之处:

1.教材处理好,可顺利流畅讲完课。并且重难点突出。 2.结合胡勇老师的同桌互助模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3.坚持督促学生完成每日一练。

不足之处:

1.在很多教学内容的教学中,在细节上感觉把握的不太好。 2.学生做了大量题,但没有覆盖所有题型。 3.对有些学案和试卷没有及时批改和评讲,拖得战线有点长。 改进之处: 2.多跟老师们探讨,掌握好讲课的分寸和细节。 3.鼓励学生多做综合性的题,多提问有价值的问题 2013年7月2日篇二: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 :① 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② 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③ 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①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我个人的教学水平也存在问题;② 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课时每周3节较少,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6、成绩状况的问题: 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

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第1节 《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 → 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 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 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 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 → 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

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 → 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

2、

4、

5、6题。

第二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 →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

4、ph3 、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篇三: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 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

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 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比,它们的热稳定性比较差,电解质受热容易分解。有机物的熔点较低,一般不超过 400℃。有机物的极性很弱,因此大多不溶于水。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大多是分子间反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反应缓慢,往往需要催化剂等手段。而且有机物的反应比较复杂,在同样条件下,一个化合物往往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 2.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

油脂主要存在于食用油、冰激凌、牛奶等;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鱼、肉、牛奶、蛋等;

纤维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分类: 一.根据碳原子结合而成的基本骨架不同,有机化合物被分为三大类: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

2.碳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2],故称碳环化合物。它又可分为两类:脂环族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苯体系的化合物。3.杂环化合物:组成这类化合物的环除碳原子以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原子,叫做杂环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决定某一类化合物一般性质的主要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 [编辑本段]命名: 1.俗名及缩写 有些化合物常根据它的来源而用俗名,要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是甲醇的俗称,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d-果糖(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糖的开链结构)等。还有一些化合物常用它的缩写及商品名称,如: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煤酚皂或来苏儿(47%-53%的三种甲酚的肥皂水溶液)、福尔马林(40%的甲醛水溶液)、扑热息痛(对羟基乙酰苯胺)、尼古丁(烟碱)等。

2.普通命名(习惯命名)法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

正:代表直链烷烃;

异: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新:一般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1.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是所有开链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

命名的步骤及原则:

(1)选主链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有几条相同的碳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碳链为主链。

(2)编号 给主链编号时,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应使各取代基都有尽可能小的编号或取代基位次数之和最小。

(3)书写名称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次,先写出取代基的位次及名称,再写烷烃的名称;有多个取代基时,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相同的取代基合并写出,用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1、甲烷(天然气) 分子式为:ch4 特点:最简单的有机物

2、乙烯 分子式为:c2h4 特点:最简单的烯烃(有碳碳双键)

3、乙醇(酒精) 分子式为:ch3ch2oh 特点:最常见的有机物之一

4、乙酸(醋酸) 分子式为:ch3cooh 特点:同上

5、苯 分子式为:c6h6 特点:环状结构 2. 质上的特点

物理性质方面特点

1) 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 2) 水溶性差 (大多不容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方面的特性 1) 可燃性

2) 熔点低(一般不超过400℃) 3)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汽油、四氯化碳、乙醚、苯) 4) 稳定性差(有机化合物常会因为温度、细菌、空气或光照的影响分解变质) 5)反应速率比较慢 6)反应产物复杂

【回归课本】

1.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篇四:高一_必修二化学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理综组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及其教师用书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现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思路

本册教科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分为:《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章节。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从个别物质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学习,把学习从单一走向系统和规律化。在认识上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可以为选修四打下基础;对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等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可以为选修五打下基础。所以本册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因为本册书的内容相对必修一来说内容较为抽象,实验较少,因为内容的趣味性有所下降,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法,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二、学生分析

今年我所教的班级是高一(1)、(2)两个班,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备课

花多点时间去备课,尽量做到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多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课堂上我应该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练习和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

四、上课

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 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2015/3/1篇五:高中化学必修二方程式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相关化学方程式汇总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li与o2反应(点燃): 4li + o2 2li2 o na与o2反应(点燃): 2na+o2na2o2

2、卤素单质f2 、cl2 、br2 、i2与氢气反应: f2 + h2 === 2hf cl2 + h2 === 2hcl br2 + h2 === 2hbr i2 + h2 === 2hi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 ① cl2+2nabr===br2+2nacl ② cl2+2nai===i2+2nacl (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 br2+2nai===i2+2nabr

4、mg与h2o反应:mg+2h2o === mg(oh)2+h2↑ al与hcl反应: 2al+6hcl===2alcl3+3h2↑ mg与hcl反应: mg+2 hcl === mgcl2+ h2↑

5、na与cl2反应(点燃):

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2、原电池原理

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

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2h++2e-===h2↑(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n2++h2↑ 催化剂

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 2h2o2 △ 2h2o+o2↑

4、na2so4与cacl2反应:na2so4+cacl2===caso4↓+na2co3

5、高炉炼铁:2c + o2 === 2co fe2o3 + 3co ==2fe + 3co2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

点燃

? co2(g)+2h2o(l) ch4(g)+2o2(g)??? (2)取代反应(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

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 2co2+2h2o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c2h4+3o2 ?点燃

(2)加成反应((与br2的反应): (3)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 ch2=ch2+hclch2=ch2+h2 o(4)聚合反应: ch3ch3 ch3ch2cl(一氯乙烷) ch3ch2oh(乙醇) (乙烯制聚乙烯)①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②

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 12co2+6h2o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2c6h6+15o2 ?点燃

(2)取代反应: febr3 ?? ① 与br的反应 ? 2 2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密度大于水的油状液体——硝基苯。反应方程式: 2 浓硫酸 △ no2 2o (3 )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 ?? ??

4、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乙醇的氧化反应

点燃

? 2co2+3h2o ①乙醇的燃烧: ch3ch2oh+3o2 ???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cu或ag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③乙醇在常温下的氧化反应: 酸性kmno4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ch3cooh ch3ch2oh

5、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①反应原理(与乙醇的反应):

催化剂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

第19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二章习题讲义

必修二第

一、二章检测题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2分)

1.下列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小麦的抗病和易感染疾病 D.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2.下面对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在相同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D、在相同生活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3.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 A.A与b B.Y与y

C.E与E

D.f与f 4.若某家庭已有4个孩子,3男1女,那么再生1个孩子是女孩的几率是( ) A.0 B.1/2 C.1/4 D.1/8 5.绵羊的白毛(W)为显性,黑毛(w)隐性,一只白羊与黑羊杂交,生了6只小羊,3白3黑,这2只亲本的基因型是( )

A.Ww×ww B.WW×ww C.Ww×Ww D.WW×Ww 6.一对杂合子的黑毛豚鼠交配,生出四只豚鼠。它们的性状及数量可能是( ) A.全部黑色或白色 B.三黑一白或一黑三白 C.二黑二白 D.以上任何一种都有可能 7.下列基因型中不是配子的是( )

A.YR B.Dd C.BV D.AB 8.下列哪项表示的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 ) A.Aa B.Aabb C.Ab D.AaBb 9.果蝇体细胞中含有四对染色体,若每对染色体上有一对杂合的基因,在果蝇产生的卵

细胞中,全部是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几率是( ) A.1/2 B.1/4 C.1/ 8 D.1/16 10.如果用皮毛黑色(D)光滑(r)的豚鼠与皮毛白色(d)粗毛(R)的豚鼠杂交,其杂交后代是黑色粗毛 18 只,黑色光滑 15 只,白色粗毛 16 只,白色光滑 19 只,则亲本最可能基因型是( )

A.DDrr × ddRr B.DDrr × ddRR C.Ddrr × DdRr D.Ddrr × ddRr 11.香豌豆中,当A、B两个显性基因都存在时,花色为红色(基因Aa、Bb独立遗传)。一株红花香豌豆与基因型为Aabb植株杂交,子代中有3/8的个体开红花,若让此株自花受粉,则后代红花香豌豆中纯合子占 ( ) A.1/4 B.1/9 C.1/2 D.3/4 12.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 两亲本杂交的F1的表现型如图。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 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A、2︰2︰1︰1 C、9︰3︰3︰1 B、1︰1︰1︰1 D、3︰1︰3︰1 13.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是( ) A、BbCc B、Bbcc

C、bbCc

D、bbcc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体细胞中只含有成对的常染色体 B.生殖细胞中只含有性染色体

C.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生殖细胞中含有成对的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15.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的变化是(

A.形成四分体 B.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同源染色体分离 D.着丝点一分为二 16.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源染色体来源相同,是来自父方或母方的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 B.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 C.减数分裂时能配对联会在一起的两条染色体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必须分离的两条染色体

17、动物卵细胞与精子形成不同之处是( ) A.次级卵母细胞进行的是普通的有丝分裂 B.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C.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复制时期不同 D.一个卵原细胞能形成两个次级卵母细胞

18.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8条染色体,它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该是( ) A.2对4条 B.4对8条 C.8条 D.4条 19.一男子把X染色体传给他的孙女的概率是( ) A.1

2B.

14

1C.

8 D.0 20.如图所示的细胞正处于( ) A.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有丝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中期

21.在某动物的卵细胞核中,DNA的质量为A g,那么在有丝分裂前期时,其体细胞细胞核中DNA质量为( )

A.4A g B.8A g C.A g D.2A g 22.下图表示某生物个体的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示意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图示( )

23.某同学总结了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知识点,其中错误的是( ) ..A.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B.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C.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DNA分子数目相同 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 24.下列关于果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雌果蝇体细胞含有两条X染色体

B.雄果蝇产生的精子中一定有Y染色体

C.雌果蝇产生的卵中有两条X染色体 D.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两条Y染色体 25.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

A.子二代不出现性状分离 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C.子二代性状分离比是 3∶1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1∶1

26、女性色盲,她的什么亲属一定患色盲?( ) A、父亲和母亲 B、儿子和女儿 C、母亲和女儿 D、父亲和儿子 27.人类精子染色体组成是( )

A、44条+XY B、22条+X或22条+Y C、11对+X或11对+Y D、22条+Y 28.人的性别决定是在( )

A、胎儿形成时 B、胎儿发育时 C、形成受精卵时 D、受精卵分裂时

29.假若某一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又从儿子直接传给孙子,那么这一性状是由

什么决定的( )。

A、由常染色体决定的 B、由X染色体决定的 C、由Y染色体决定的 D、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30.下列关于人红绿色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色盲遗传表现为交叉遗传 C.女性色盲所生的儿子必是色盲

D.外孙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外祖父

31.右图最有可能反映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图谱是(注:□○表示正常男女,■●表示患病男女)(

32.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位于X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3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其父亲均为色盲患者,他们所生的子女中,儿子患色盲的概率是(

A、25% B、50% C、75% D、100% 34.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儿子和一个正常的女儿,问女儿携带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 ) A.3/4 B.1/2

C.1/4

D.2/3 35.某人患血友病,他的岳父表现正常,岳母患血友病,对它的子女表现型的预测应当是( )

A.儿子、女儿全部正常 B.儿子患病,女儿正常 C.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儿子和女儿都有可能出现患者

36.对夫妇表现正常,生了两个患血友病和一个正常的孩子,这三个孩子的性别是( ) A.都是男孩或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B.都是女孩 C.两个女孩和一个男孩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7.下列遗传系谱图中,能确定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 )

38.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遗传病

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39.以下家系图中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依次是(

3○1○2○4 A、○1○4○2○3 C、○2○4○1○3 B、○1○4○3○2 D、○40.下面是遗传病系谱图。若图中Ⅲ3与一有病女性婚配, 则生育病孩的概率为( ) A.1/4 B.1/6 C.1/3 D.1/8

二、非选择题(20分)

41.番茄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显性性状,d控制隐性性状,如下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

(2)F1红果的基因型是_______,F2红果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___________。

(4)F1黄果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是___________,基因型是__________。 42.右图是某家族神经系统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基因用B、b表示)

⑴ 该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染色体上,_______性遗传。

⑵ 图中Ⅰ2和Ⅱ5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⑶ Ⅲ14和致病基因是由________遗传给________后再传给他的。 ⑷ Ⅳ16的致病基因是由________遗传给________后再传给他的。

⑸ Ⅲ8和Ⅲ9如再生小孩,生患病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生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所生男孩中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

1~5 DBBBA 6~10 DBCDD 11~15 BACDD 16~20 ABDDD 21~25 ABAAB 26~30 DBCCD 31~35 BDBBD 36~40 ABCCC 41.(1)红果 (2)Dd;1DD:2Dd (3)测交 (4)黄果;dd 42.⑴ X(或性);隐 ⑵ XX;XX ⑶ Ⅰ1(或Ⅰ2);Ⅱ7 ⑷ Ⅱ4;Ⅲ9 ⑸ 0;1/4;1/2

BbBb

第20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

1、

2、

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 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3.1、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内容的知识教育价值所做的高度概括,它明确指出了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这一认知目标的达成,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其独特的作用。

本模块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和变化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也可以说是从基因的角度来达成上述认知目标的。(如图1所示)

3.2、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

课程目标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而不同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模块在科学方法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本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一表述明确指出了本模块在科学方法上的侧重点。

假说一演绎法的内容主要安排在本模块中,特别是在教材《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两章。

模型方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子与细胞》模块侧重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构建,如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本模块侧重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构建,如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和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稳态与环境》模块则进一步练习各类模型的构建。

同其他两个模块一样,本模块的科学方法教育既有侧重点,又是全方位的。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学生可以在逻辑推理(如归纳、演绎、类比)的训练、数学方法的运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

本模块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十分丰富,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对立统一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本模块有助于学生“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此外,、本模块还涉及生物的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从遗传角度看,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从进化的角度看,所有生物都有着共同的起源。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对立统一的观点都是十分重要的。

3.3.2、生物进化的观点 本模块对学生进一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一些生物进化的知识,但由于遗传学知识基础的限制,不可能对生物进化的原理有深入的理解,生物进化观点的建立还处于初级水平,面对进化论领域的不同观点还缺乏鉴别能力。本模块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有关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较深入地介绍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巨大贡献和局限性也做了辩证的分析,这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确立生物进化的观点,提高对进化论领域的不同观点甚至伪科学论调的鉴别能力。

3.3.3、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本模块教材中介绍了许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比如孟德尔热爱科学、锲而不舍、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摩尔根尊重科学、勇于自我否定的精神,达尔文既能挑战传统观念,又能正视自己不足的精神,等等。这对于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有助益。

3.3.4、科学技术价值观 课程标准指出,本模块“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教材中介绍了DNA指纹技术在刑侦和亲子鉴定等方面的应用、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学原理在育种上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应用等内容。实际上,教材中有关反映科学技术价值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图(图2):

4.教学过程的建议(以第一章第一节为例)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教学建议

1.课时建议(共计7课时)

第1节 分离定律 3课时(含活动)

第2节 自由组合定律 3课时

复习与小结 1课时

2.教法建议

(1)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教学重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显性相对性。本节课的内容是按科学史的发展线索来安排的,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论方法,能深刻体会到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和推理,通过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通过讨论,明白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及相关概念,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结果。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突破显性相对性这一难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活动对学生理解掌握孟德尔定律有重要意义,能帮助学生理解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要相互分离,雌雄配子受精时是随机结合的。

(2)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的教学重点是: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教学难点是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在已掌握的分离定律知识基础上,可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涉及到的二对性状分别拆开,一对一地进行分析,得出他们之间的相关性,从数学角度分析并得出(9:3:3:1)是(3:1)2的展开式。由此推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结果,也是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结果。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不知道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情况,要理解好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有相当的难度,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尽量直观地展示多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的行为,并让学生充分讨论,理解孟德尔假说的意义,也为下章学习减数分裂打好一定的知识基础。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工作总结.doc》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学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