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2021-01-18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万以内的减法

(二)》教学反思

姓名: 年级:三年级 时间:2017.10.16

《万以内的减法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节课内容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在三年级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同本位上的数加在一起再减。这节课是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从现实中收集瓶子的引小事故入,让学生依据表格中中去发现数学信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它是在不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连续退位的减法并没有很多新的知识,一部分孩子已经在课前接受并掌握了笔算万以内数的退位减法;一部分学生正处于跟着老师走,思维正逐步发展的阶段;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开小差、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而个别孩子对万以内的不连续退位减法掌握得还不够熟练。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活动设计体现了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练习尝试自己做练习,然后同学们一起发现问题,并集体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更容易掌握竖式具体的计算方法。

计算题教学最终是要落实到训练上。一是量要足。二是在训练过程中,要将方法和算理相融合。三是要做到人人到位,每个人都需要练习。四是计算要分层次。简单的计算要做到全班人人过关,复杂的计算可以进一步发挥好生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在练习中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一点也不高,错误的类型大致是: 1.20以内退位减法做得不够熟练; 2.连续退位时要忘记已经借掉1个十了; 3.漏写、抄错数字。

计算题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注意,就是要特别注意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包括:

1.要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目,列竖式的时候不把题目给抄错。 2.要提醒学生摆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3.要教育学生计算完要及时检查一下,即使怕费事,也要看一看计算的过程有没有明显的错误。学生对这些道理都懂,但要落到实处还需要一定的监督力度。

4、通过分工让部分学生负责出题、部分学生负责练习、另一部分学生负责扮演老师进行题目讲解,这样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竖式,进而更好的掌握解题方法。

推荐第2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学年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在三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现象反思一下:

1、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三年级数学教材采用的是青岛版,没有可以用来借鉴的现成的教案,课后我就认真钻研教材,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定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不仅缩短了导入新课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比较容易的获得知识,从而简化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自身的厌学情绪,我通过与学生聊天来获得具体学生的信息,对症下药,效果比较明显。

2、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我接过这个级部以后就针对这个现象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定期在数学活动课上交流总结。

3、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写字风格和写字速度,课堂上有老师监督字写的还比较正规,但是家庭作业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字迹比较潦草。这与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关,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于是采取家庭作业上交化,这样有效的控制了学生字迹潦草的现象。

4、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

对于一步的计算题,教师要求用竖式计算,学生就用计算,可是对于教师没有要求的计算题学生不习惯在演算纸上计算,而喜欢口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想了许多的办法都不能很好的纠正这个问题,没办法只好采取了每节课、每次测试检查演算纸的措施。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对于我所遇到的上述问题不知哪位老师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推荐第3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过去的一年,我担任三年级数学的教学,回顾一下,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现象反思一下: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究其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既有主观、也有客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它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三年级数学教材第一次采用的人教版,没有可以用来借鉴的现成的教案,课前我就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根据教材内容,利用网上资源来选定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不仅缩短了导入新课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比较容易的获得知识,从而简化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自身的厌学情绪,我通过与学生聊天来获得具体学生的信息,对症下药,效果比较明显。

2、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我接过这个级以后就针对这个现象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教师定期进行抽查。并对学困生的进步作出肯定,对乐意帮助学困生的上层生大力表扬。

(2)每节课都及时辅导好学困生,减少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定期在数学活动课上交流总结。

(4)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一起运动。如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运动的过程中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或学习上的问题,这样拉近了师生关系的差距,为更好地辅导他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学生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课堂上有老师监督字写的还比较正规,但是家庭作业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字迹比较潦草。这与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关,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于是采取家庭作业上交化,这样有效的控制了学生字迹潦草的现象。

4、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要求用竖式计算。但很多学生因为懒就用口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想了许多的办法都不能很好的纠正这个问题,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我设立了奖励机制,对每次计算全对的学生都奖一朵小红花,累积到20朵就能获得物质奖励。这一招果然灵验,学生都能按老师要求做,列竖式计算,学生计算准确率大大地提高了。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虽然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但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推荐第4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学年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在三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现象反思一下:

1、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三年级数学教材采用的是青岛版,没有可以用来借鉴的现成的教案,课后我就认真钻研教材,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定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不仅缩短了导入新课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比较容易的获得知识,从而简化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自身的厌学情绪,我通过与学生聊天来获得具体学生的信息,对症下药,效果比较明显。

2、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我接过这个级部以后就针对这个现象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定期在数学活动课上交流总结。

3、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写字风格和写字速度,课堂上有老师监督字写的还比较正规,但是家庭作业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字迹比较潦草。这与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关,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于是采取家庭作业上交化,这样有效的控制了学生字迹潦草的现象。

4、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

对于一步的计算题,教师要求用竖式计算,学生就用计算,可是对于教师没有要求的计算题学生不习惯在演算纸上计算,而喜欢口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想了许多的办法都不能很好的纠正这个问题,没办法只好采取了每节课、每次测试检查演算纸的措施。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对于我所遇到的上述问题不知哪位老师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转折点。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

1 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商末尾有0的除法”案例与反思

三年级办公室 朱淑云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被除数个位上除以除数,应在个位上写0。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为什么商的个位上要写0的道理。

教学目标

l、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并用乘法来验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片段一:

情景导入

小朋友,中国羽毛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奥运会上多次夺得冠军,领奖台上一次又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为祖国争光。我们小朋友喜欢打羽毛球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礼物。(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一、探索计算方法

l、一个学生读题:老师带来了62 个羽毛球,要分给三个班级,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羽毛球呢?还剩几个?

学生根据题目列式,教师板书出算式。

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个别同学交流答案及方法。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用学具帮忙,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通过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板书。

(1)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说说遇到什么疑惑,同桌研究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怎么办?

(教师指出: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

(3)小组内说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个别交流、同桌互说。

(4)接着完成题目,完成板书。

2、巩固计算方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自己做一做。交流答案。说说个位上为什么写0。

(2)展示图中同学做的,为他批改。

3、学习验算。

(1)展示另一个同学做的(“想想做做”第3题:改错题)

(2)学生检查,说说找到错误之处,逐一改正。

(3)怎样才能知道是对还是错呢?

(4)学生写出验算过程,一人板演。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分组练习、6人板演。

集体交流后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的答案进行分类(商末尾有0的;没有余数的;有余数的)(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分组)让学生说说91÷3个位上为什么有0。

5、“想想做做”第2题。

2 学生分组练习,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第6题:天渐渐暗了,同学们准备搭帐篷了。(展示搭帐篷情景)一学生说:“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至少需要多少顶帐篷?”

学生同桌讨论;个别交流想法;同桌再说说为什么要多搭一顶帐篷。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五、课堂作业。

反思:

1、通过复习题的练习,不仅复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而且也巩固了等分除法的解题方法,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新授中先让学生列出算式,再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了形象支撑,学生便于理解。

2、新授前先让学生计算商末尾没有0且整除的除法,而后让学生试算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新旧知识产生了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当得出商的个位上写0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商的个位上写0。整个新授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

3、注意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4、改错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有利学生在实际计算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达到了防患未然的作用。由图中一个同学向同学求助怎样才能自我检查自己的题目做得是对是错来让学生为他想办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进一步养成进行验算的好习惯。通过练习计算并验算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得数分分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理解为什么商的末尾会有0。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片段评价与反思

海门市通源小学

林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作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将本人对《长方形的周长》这课内容的三次试上教学片段与反思整理如下:

教学片段一:

(出示一个长为13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图形)

师: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几厘米?

生:长是13厘米,宽是8厘米。

师:周长指的是什么?

(让一个学生在图中指出)

师:你会求它的周长吗?小组内讨论后求一求。

(小组间讨论,教师适当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1) 13+8+13+8=42(厘米)

(2) 13+13+8+8=42(厘米)

(3) 13×2+8×2=42(厘米)

(4) (13+8)×2=42(厘米)

师:哪种方法计算最简便?为什么?

生:第4种。因为这种方法的计算步骤最少。

虽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的形式,自主探索地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汇报的方法也很多样化,教师引导也很自然,应该来说这个教学过程是成功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通过仔细反思后恍然大悟,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全是依据书本来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死”,也很抽象,不够直观。不少教育专家早就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

3 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替换,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取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我对这一教学片段作了如下改动:

教学片段二:

(出示一段铁丝正好围成一个长13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师:要求铁丝长多少厘米,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现在请4人小组合作寻找求周长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最多,又最简便。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相应的解法。

(1) 13+8+13+8=42(厘米)

(2) 13+13+8+8=42(厘米)

(3) 13×2+8×2=42(厘米)

(4) (13+8)×2=42(厘米)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结合这个铁丝模型(教师事先将该铁丝模型

的一个长和宽用红色涂好,另一个长和宽用黄色涂好),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能够这样算?

生:这个铁丝的周长等于红色部分的铁丝或者是黄色部分的铁丝的长

度乘2,也就是一条长边加上一条宽边的和的2倍。

(再请2至3名学生上讲台说。同桌互说)

师: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

师:以上四种解法你觉得哪种最简便?

生:第4种。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做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吧。+

通过色彩对比鲜明的铁丝模型进行教学,学生一看便能马上明白: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计算方法。初步做到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但这与《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这一要求也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于是我又对这一教学片段作了第三次改动:

教学片段三: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照片,今天,我就请同学们来当一回

小小的设计师,小组可以合作,帮这张照片设计一张木制相框,看需要多长的木条才能做成这个相框。其实就是求照片的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讨论操作,教师适当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方法:

(1)12+8+12+8=40 (2)12×2+8×2=40 (3)(12+8)×2=40

师:刚才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求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条才能做成这个木制相框。

师:这几种计算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这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

师:说得真好,你们猜老师喜欢用哪一种吗?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用这种方法吗?今天就让我们用这种好办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荣誉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了兴趣,就会有执著追求。这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相框,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具体、形象的事情,不再是一种抽象的

4 数学知识。这个教学过程充分地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了,是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使得数学更贴近生活,学生也从中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教学反思:

在这三个教学片段的一次次的改动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生活纷呈繁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有时要靠我们去发现,只有教师头脑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把数学的理性知识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并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关注学生的心灵 海门市通源小学 沈燕

我不是班主任,但走近学生,试着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是我对教学执著的追求,因为那份爱,在走进班级时,我有点不苟言笑,但在数学课堂上,我一直喜欢和学生一起探究,尽量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故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笑的比较多。

我不知道学生是怎样看待我的,但从和他们的交往中,我感觉到他们有点喜欢我,但更多的是怕我。为了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我决定和他们来一次"书面沟通",于是,我利用了一节课让他们完成下面的一张调查问卷:

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应该是平等的,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有了不懂的问题不敢前来问(只有少数学生会主动请教),有些学生不懂装懂,有时还看看别人的答案,偷偷地在作业本上改一下,你们这样做,老师很为你们担心!!同学们,老师其实很想与大家交朋友!当你们有困难、有迷惑、有想法、有难题时,老师很想帮助你们!今天,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真实想法,请你们如实填写下列问题,好吗?让我们以今天的交流活动作为起点,相互改正自己的缺点(因为老师觉得自己也肯定有缺点),一起真诚的交流,共同在这个"大家庭"中进步,好吗?

问题一: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点?你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有不足?你认为自己的这些缺点能改正吗?在改正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提供怎样的帮助?

问题二:你觉得老师有哪些优点?老师有缺点吗?你希望她怎样改正?

问题三:你敢和老师沟通交流吗?你想和老师多进行交流吗?除了学习,你还想和老师交流些什么?

附:你还有什么话想和老师说?

学生都很纯真,他们都如实填写了问卷,从他们端端正正的态度与书写工整的字体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真挚,捧着这一张张的问卷,我仔仔细细地读了四遍,我被他们的真诚打动,更感动于他们对老师的信任,同时,看到他们对老师优点与缺点的概括,我更多的是自责,我后悔自己与他们沟通的太少,我庆幸自己还没有被"师道尊严"束缚。

在学生自己评价优缺点时,我发现他们都很率直,他们有的爱劳动,有的尊敬老人,有的关心他人,有的会乐器,有的喜欢看书......特别是说自己的缺点,他们其实都已意识到了,有的说自己做事太毛草、不细心,有的说自己没有恒心、毅力不够,有的说自己太胆小、不感举手发言,有的说自己脑子不灵活,上课时有些问题听不懂,有的说依赖思想太重,有的说自己太懒,早晨一直要父母催好几遍才起床,还有的说自己学习不好但垒球投的很远......

在学生评价老师的问题中,很多学生都说老师对我们很严格,上课思路清楚,还常常让我们自己去发现一些规律,有的同学说老师对学生很有耐心,非常关心我们......在讲到老师的缺点时,十多位学生写到:沈老师,您幽默的时候很可爱,您对我们很严,但您有时也太"凶"了点,我们有点怕您,我们很想和你交流做朋友但我们不敢;有的同学说:老师,你下课时能和我们一起跳牛皮筋吗?有的同学说:老师,您在生气时也不要发火,更不要说我们笨,我们很有自尊的;更有同学说,老师,您能对某某再好一点吗?虽然他上课一直开小差,但他有多动症,自己也管不住啊!......

当然我也毫不掩饰的向学生说了自己的缺点,并告诉他们,其实老师已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我正在努力改正,大家感觉到了吗?于是他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说这个星期老师没有发过一次火,即使他们有时表现很不好;有的说老师这些天一直微笑着进教室,还常常鼓励我们多问;有的说老师课间常和同学一起交流谈心......

看来,我的改变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我听着他们热烈的讨论很是欣慰,等他们说够后,我清了清嗓门对他们说,最后,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小小的要求,怎样?我主要讲了三点:

一、上课专心一点,(偶尔开一次小差也可,但不能多)不懂下课马上来问,切不可偷看别人的答案;

二、关心环境,做一个讲卫生的人;

三、和同学友好相处,想和老师交朋友的多和老师交流。

在同学们响亮的回答中,下课的铃声响了,走出教室,我步履轻盈......

在谈到是否敢和老师交流时,有一半的同学说敢的;在讲到是否想和老师交流做朋友时,全班48位同学都说很想,很多同学都说,除了学习,他们更愿意和老

5 师交流生活中的趣事,听老师说小时侯的故事,说家里的事......

对问卷我仔细的看了,也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一个星期后,我又花了一节课给学生总结了很多同学的观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

教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

2、每个小组一个信封,内有各种形状的纸片。

3、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方格纸。

4、教师准备放有一张长方形彩纸的大信封。

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曾认识过哪些图形?(学生回答)

师:长方形、正方形是什么样子的?用手比划一下。

师:老师每个小组发了一个信封,里面装有各种形状的纸片,你能从这些纸片中找出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吗?(举给大家看)

师:你们很快找出了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老师这里也有一张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教师贴在黑板上),你已经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哪些知识?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

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在哪里?

同桌相互指一指,再指名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做一做。

1、学生分小组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动手做一做,小组内共同探讨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探讨。先讨论一下你想用什么方法研究,再动手操作。

2.小组活动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探讨。先讨论一下你想用什么方法研究,再动手操作。

(小组活动)

3.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① 师:你们发现长方形还有什么特点?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小组汇报,其它同学注意倾听,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根据回答,教师小结:师:同学们,你们都非常聪明,你们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又学到了不少知识。知道了长方形两条较短的边相等,两条较长的边相等。

师:长方形两条较短的边和两条较长的边分别是相对的两条边,我们也可以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在长方形中两条较短的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板书),两条较长的叫做长方形的长(板书),

②师:正方形又有什么特点呢?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根据回答。教师小节: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没有长短之分,每一条边都叫正方形的边长(板书)。

4.比较:从刚才这段过程和小朋友的交流中,你们有没有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听。

(只要说到都是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就可)

三、应用拓展:

㈠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动手创造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⒈围:钉子板上围一围。(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汇报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⒉拼: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同桌凑出一两副。⑵ 自己拼一拼。汇报时问:你是怎么拼的? 说拼的方法。)

⒊剪:长方形折后剪成正方形。(学生操作,汇报:方法一:照书本折一折,剪出正方形。方法二:量出长方形宽边的长度,再在长边上截下宽边的长。)

⒋画:格子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汇报时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

你能用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再来做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㈡师:做一个拼图游戏(先自己拼一拼,再和同桌交流)

⒈你能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⒉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⒊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新的认识?如果你是老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你想布置什么作业?

板书: 长 边长

边 四条边 四条边

对边相等 都相等

角 四个角 四个角 《认识千克》教后反思

平山中心小学 许丽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6个苹果、10个橘子、2包食盐、书包等,对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认识千克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操作实践活动课! 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6个苹果,猜想、验证1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千克的实际轻重。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口交流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感悟物体的重量,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探究的兴趣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 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24时记时法》教学反思

平山中心小学 许丽华

讲授完《24时记时法》一课,看到同学们的表现,觉得效果不够理想,我觉得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从备课的角度看,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

就拿第一环节“导入谈话”来说,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你们都喜欢看什么节目呀?这个节目几点开始啊”?

结果学生说出了很多不同的时间,而我就没有考虑到《大风车》节目电视台会重播很多次,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不同的时间。而我所准备的时间就只有一个下午6:30。我还没有考虑到如果这时候学生用了24时记时法来说,我应做如何处理呢?而课堂上就恰恰出现了这个情况。

二、从上课的过程来看,我觉得我对本节课的重点把握的不够。

最主要是体现在用挂图结合钟面来演示一天的24小时是怎样匆匆走过的这一环节,从钟表上的时间怎样就转换成了24时记时法,我讲得不够清楚,学生更是听的糊里糊涂,看来这一环节的内容还要再好好思考思考,究竟怎样设计才能作到简单明了。

三、从新课标的角度看,我觉得本课联系生活不够。

24时记时法本来就来自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本课在联系生活上不够,只停留在报纸、电视节目单上,应多给孩子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如邮电、通讯、运输等。

四、从板书设计上看,板书设计的不是很合理。

原来,我的板书是横着写的。上面是普通记时法,下面是24时记时法。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这样的板书不便于学生对比,不易找出区别。现在想一想,不如竖着用,左边普通记时法,右边24是记时法。

趣味计算案例反思

平山中心小学 陈波

上次集体备课后,我们增加了一部分数学补充课。趣味计算就是其中的一课。

例:请仔细观察一下,下面的减法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差有什么规律。

342-243=99 583-358=198 764-467=297 652-256=396

8 702-207=495 892-298=594 841-148=693 931-139=792

可以说这个题的规律还是明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没特别强调观察的要点,在第一班教学时,我如此指导:观察这些式子中数字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生1:我发现都是退位减法。

生2:我发现答案中第一位开始1到7 ……

总之,学生的回答都是细枝末节,就是说不到点子上,引导了老半天才发现了式子的特点和规律。在第二个班教学时,进行了调整,提问具体些了:发现之些式子,你发现被减数和减数的数字有什么特点?观察这组答案,他们之间有联系吗?都是几的倍数?结果学生的观察有了方向,回答时明显对路了。

反思:两个班不同的反应让我明白,学生的视角很特别,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猜度学生的思维。虽然本课教学前已经将讲义发给学生,讲义上有很明白的思路点拨,但不要对学生会仔细看点拨抱很大的希望,三年级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有限,没有教师指导他

一、不一定会认真看,

二、看了,也不一定能看懂。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认真考虑学情,以学生的角度(思维、习惯)出发认真的设计提问,不能太高估了学生,把“能回答出”的荣誉留给少数几个聪明的孩子,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应该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层,让大多数的同学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想明白。

这课是好几天前上的,现在才理出来,所以过程记得不太清楚了。不过绝对原创哦。请各位同行指正啊。转岗好几年,今年又重教数学,有点生了。

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难点:理解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学校准备组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小华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出示情境图)谁来说说他们准备了那些食品?

2、把苹果和矿泉水分给他们,怎样分才能使他们满意呢?

3、为什么?

4、数学上把每份分得一样多叫什么?(板书:平均分)

5、那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得到多少呢?(半个)

6、半个在我们数学上应该怎么说?(板书:二分之一)

7、象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板书: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我们认识了1/2这个朋友,你想学会写它吗?

2、我们先写一条“-”,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再在“-”的下面写2,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最后在“-”的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

3、你能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4、这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另外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

)。

5、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分数怎么读,怎么写了,你想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打开书本98爷,自己找一找,读一读。

9 6、提问:中间的横线叫做什么?(分数线)

横线下面的叫做什么?(分母)

横线上面的几做什么?(分子)

7、读读、写写这个分数。

8、认识了1/2,自己想不想创造一个1/2?并涂上颜色。

9、展示作品。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10、强调: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它的1/2。

11、分数王国里还有哪些分数?用自己的材料创造一个几分之一?

12、交流、展示。

13、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题。

三 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小狐狸的一家,一天,妈妈从外面找回了一个饼,对小狐狸说:“聪聪,我把这个饼的1/2给你,另外的1/2给你爸爸,行吗?”聪聪一听,可不高兴了,他撅起了嘴说:“这1/2实在是太少了,要是能给我1/4,该有多好啊?”小朋友,对于聪聪的想法,你是怎样认为的?

2、到底谁大谁小呢?我们用圆片代替饼,分一分,看一看好吗?

3、汇报。(板书1/2﹥1/4)还可以怎么说?(1/4﹤1/2)

4、再用一张圆片折出它的1/8,涂上颜色,与前面的分数比较一下,哪一个大小?

四、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3、5、6题

五、延伸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找找我们生活中的分数。 评课意见

因为“分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理解起来比较难。我就根据小学生的思维规律,运用知识迁移的能力。先设计由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个?再由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瓶?使学生的头脑中已形成“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这样层层深入,学生感到自然、易懂。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出发,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情境,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这种形式来学习分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认识分数片段 请学生用长方形折1/2

生1:把一个圆对折(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生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2。(上下对折) 师: 谁还有不同的折法? 生3:展示(长方形左右对折图) 师: 为什么这样折也行呢?

生3: 因为这样折也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也是这个长方形的1/2。 师: 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4: 上台演示。(长方形对角线对折图 )

反思: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操作练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拓宽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大胆猜测、动手操作,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5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

秋去春来,短短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学期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一个反思。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许多使用过这套教材的教师都普遍认为:教材较难,不好把握。但这对于我来说,刚好是一个不错的挑战。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也非常繁重,其中知识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旋转与平移、方向与位置、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年、月、日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及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其中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本册的重点,年、月、日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又是本期的又一难点。

教学之前,我充分的备好课,同时我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备好课重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由于接手本班了解到学生的整体成绩较差,而且不平衡,因此,我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为优秀的学生作好“能量”的储备。

教学之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折,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待优生,我充分让他们吸饱、吃够;对待中等生,我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对待差生学习积极性不较高,我更加的重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教学之后,我基本做到每课后立即反思,每单元反思,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优点,克服不足,同时,积极学习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优秀经验,听他们的课,有什么教学中的困惑去请教他们。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所加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基本会积极主动的学习。

由于经验的缺乏,在教学工作中仍会有许多不足,感觉时间“少”、任务重,对待差生的辅导仍有待加深,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不够高,小组合作仍有待加强,没有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别差生缺乏与他人的合作的意识等。

在下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克服我的不足,关心每一位学生,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集体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数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

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任教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推荐第6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一班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在两班前列,但从口算到应用

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待及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待及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杨磊

2010年10月29日

推荐第7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这次考试有得也有失。从试卷上反映出学生的应变和基础能力还是比较差,基础题的失分较以前稍有进步,但是应用题的错误率还是较高。虽然在平时做的比较多, 讲的也比较多,但部分学生对概念掌握还不够扎实,对应用题的理解、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有的学生做题不能认真审题,不能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分析数量关系并正确列式。挑战题尽管在考试之前讲过,但还是失分较高的,这样就说明了上课给学生这类题的练习和思考及反馈的时间较少。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一班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在两班前列,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待及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待及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在平时上课的时候要狠抓基础知识,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

二、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教学之本,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那些自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关注过程,引导探究创新。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觉发现新知、发现规律的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的科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之中,要多下功夫准备,多从学生方面考虑问题,对知识的传授也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对于新知识的传授多放手让学生探索、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推荐第8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蒋东小学 韩秀芳

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要想抓住他们的思维给他留有悬念,而且还得不要让他们处在胜利之中。由于他们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们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习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培养、提高。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推荐第9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宗村小学

沈海燕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三年级数学教材采用的是苏教版,课前我钻研教材,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定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不仅缩短了导入新课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比较容易的获得知识,从而简化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自身的厌学情绪,我通过与学生聊天来获得具体学生的信息,对症下药,效果比较明显。

2、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也不算少,我针对这个现象也做了比较多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就是让成绩好点的同学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实现共同提高。

(2)作为数学教师每天都做好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并努力实现。

3、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写字风格和写字速度,课堂上有老师监督字写的还比较正规,但是家庭作业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字迹比较潦草。这与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关,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与家长交流反映是非常及时的,通过一段时间与家长沟通,学生字迹潦草的现象也有了一些改善。

4、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

现在几乎每个数学老师都在说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太差了,计算题失分太多,以至于成绩不够理想。我们班的学生也是一样,对于一步的计算题,老师要求用竖式计算,学生就用竖式计算,可是对于教师没有要求的计算题学生不习惯在演算纸上计算,而喜欢口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想了许多的办法都不能很好的纠正这个问题,没办法只好采取了做错一题要罚做五题的措施,不过效果也有一些,这次期末考试两个班的失分率降低了许多,值得欣慰。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时间可以使我们的经验不断增加,努力学习,不断反思,我相信我们的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推荐第10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大堰堤小学:陈爱华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如果是他胜利了,虽说有成功的感受,但往往会沾沾自喜,骄傲自大,会逐渐形成学习漫不经心。因此,悬念能让他永不知满足,积极去探索更深 更广泛的内容。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使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不够,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第11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大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

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而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在前列,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待及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待及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

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篇2: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

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

初步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

使学生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和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

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在教学中教我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

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3: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为了下一学期更好地工作,现作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

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中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多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加强转劣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

总之,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使学生因乐学而好学数学,使学生们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第12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一、在课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课的导入部分,由一些有趣的算式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合作探究学习

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俩个数的特点,理解体会到倒数的意义,并与学生一起剖析,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分数的倒数,整数的倒数,小数的倒数),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组合作讨论:0和1的倒数问题,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练习形式多样

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每人出题同桌互说”,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也在课堂上用,做到真正掌握。

二、课后思考: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0和1有没有倒数”环节,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为深入浅出的理解“互为”的含义,我举例“互为同桌”,“互为朋友”,让学生更好理解“互为”的意义,对于理解关键点,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练习中,紧紧围绕关键点设计了三条判断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明白成为倒数的条件,缺一不可。

3、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但有少数学生对于倒数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是不是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面形式上,忽略了两个数的乘积为1这一本质条件,于是他们错误的认为小数和带分数是没有倒数的。后来,虽然大部分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讨论,明白了小数和带分数也是有倒数的,但是在找倒数时还是出现了0.5的倒数是5.0, 3 的倒数是3 错误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感觉有些困惑,为什么教材仅在整数和真、假分数范围内教学倒数呢?后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面也涉及到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是否需要补上相关的内容呢?

第13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的计算的教学反思

一、二年级学习了整时、半时和几时几分和认识了时、分和秒的基础上,降低了学生学习时间的难度。学生在进行时与分、分与秒的简单换算方面掌握得比较好。在计算经过时间方面,学生对于几时----几时或者几分---几分的经过时间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特别是分不够减的情况比较容易出错,半数的学生一知半解。这的确是个难点,因为进率是60,换算时很容易出现错误。

对于时、分、秒中用“几时几分”和电子表两种表示方式,有些学生混淆了,出现了像4:45分的错误。通过学习时间,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并学会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反思

通过出示大量生活中的物体图片,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同时为学生做“平行四边形”提供了模型。所以,学生在做“平行四边形”时比较得心应手,通过做“平行四边形”又让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表象得到了巩固。同样正因为“平行四边形”是学生自己做的,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的初步体验。然后在我的提示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很自然的再大脑中构建了新的知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在快结束时,学生思维已进入疲劳期,我没有推出大量的习题进行练习,而是让学生“玩”,在“玩”中比较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玩”中体会到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这一特性进行发明创造,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与课堂一开始生活情境的呼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既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先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通过复习,学生重温了当出现被减数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借1作10再进行减法计算。先教学三位数减两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再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对学生而言,三位数减三位数中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不是0的减法难度不大,学生掌握比较好。虽然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有点难度,但经过教学,学生普遍掌握得到。整百数减三位数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被减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不够减数减、连续退位后、十位上为什么剩下9的情况,中下生能理解但是计算时很容易出现错误,需要加强练习加深理解。

第14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我教过一个学生,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第15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竹园乡湾子小学

钱进祥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转折点。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人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较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2017年春季学期

第16篇: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为了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1.备课认真仔细,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

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

2.教学工作中,我立足于课堂,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独创性。

(2)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自制课件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来描述一下多长时间为一年、一月、一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起他们学数学的欲望。

3.加强作业完成的管理,每组设数学小组长一名,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本组同学完成作业。在每次作业批改中,均对存在问题进行记录,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对后进生进行单独辅导跟踪记录,发现有进步立即表扬。

4.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内外活动,从各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5.对自己的教学经常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均进行动态记录。

6.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端正教学态度,任劳任怨,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教、批、辅、各教学环节的规定,努力向课堂要质量。当然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和值得吸取的教训,应再接再厉!

第17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 李小平更新时间:2012-12-30 17:44:1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

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

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

2、1/

4、1/8,让学生读出各数。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

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

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上传: 360106000001110076 更新时间:

2013-7-29 21:18:58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昌北二小 周灵平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学习纸 “游戏”纸卡 多媒体课件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前质疑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写法,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

1.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几?生:1 师:这是一个整数

师: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引导学生发现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数会变大。

2.师把100变成10,10变成1, 引导学生发现在整数的末尾去掉0数会变小

3出示0.1 师:这个数你们认识吗?生:0.1 师:这是一个小数,

师:我们再来试一试。

依次出现0.10,0.100然后再在不断去掉末尾的0,让学生猜测数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还是大小没变呢?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了吗?(师:认为变大的举举手,认为变小的举举手,认为大小不变的举举手,到底谁猜对了呢?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一)教学例1 1.师: 0.1、0.

10、0.100,他们到底是变大了,变小了还是大小不变呢?我们先给他们带上统一的单位--米,请出米尺来帮帮咱们。(将0.1,0.10,0.100同时带上单位米)

(1)课件出示米尺(复习旧知)

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分米=( )厘米=( )毫米

师;那么0.1米,0.10米,0.100米之间的关系可不可以转化成这些单位来研究呢?咱们试试吧!

(2)课件出示直尺图 0.10米=( )米=( )分米

引导学生将0.1米先转化成1/10米,再转化成1分米,并说一说转化的理由。

师:一分米在米尺上是0到刻度几?课件出示一分米线段。

(3)课件依次出示 0.10米=( )米=( )厘米

0.100米=( )米=( )毫米 师;0.10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又等于多少厘米? 0.100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又等于多少毫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一号学习纸,小组讨论并合作完成。 比一比哪个组合作的又快又好. (4)生汇报,并说一说理由

课件依次出现10厘米,100毫米的线段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5)指导看黑板;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师:这几个数大小不变,那些同学猜对了,掌声鼓励。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什么地方多(少)0?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末尾添上“0”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小数 0.1= 0.10= 0.100 大小不变

末尾去掉“0”

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去掉0大小也不变。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个规律呢?我们还需再验证一下。

2.验证

师:刚才我们借助了米尺来研究,接着我们借助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来研究。

(1)出示课件: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师:0.3和0.30这两个小数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桌之间拿出印好的大小完全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涂色分别表示出0.30和0.3。再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导:想想0.30表示什么意思?0.3呢?应该涂多少格? 学生涂完色问:你为什么这样涂?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2)同桌商量比较,汇报结论。

师:谁涂的面积大?0.30和.0.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直观比较法:看上去都一样大;(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的30份和把它平均分成10分取了其中的3份是一样大的)

理论推导法: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

课件演示重合图形。(在原板书下再板书:0.30=0.3) 师:那0.4和0.40呢?0.8和0.80呢?

(3)观察思考

观察板书0.30=0.3 师: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再次验证我们的猜测。

3.讨论归纳,揭示课题

教师指着板书说:你能把上面的研究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4人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想想该怎么说才比较完整?

教师提问几个小组代表让其归纳,不够完整可以由其他小组代表补充。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课件展示并板书)

4、指导阅读。

生齐读小数的性质。

5、质疑问难:(判断)

师:你们对这句话理解的够不够透彻呢?这句话的关键词在哪呢?做完下一题,看能不能帮你们找到答案。(以下题目陆续出现)

(1)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的性质,红字强调“小数”。

(2)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说明后返回小数性质,红字强调“末尾”。

(3)10.50=10.5=10.500 判断后返回小数小性质强调“大小不变”。

三、巩固运用、交流反思

1.教学例2 师: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利用小数的性质,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体现数的简洁。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小数的化简。

出示例2:把0.70,105.0900和12.0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师: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4)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小数末尾的”0”)

师:同学们真棒,老师还没教,你们就会了,那下一题呢?课件出示12.000 (5)师:12.000该怎么化简

生回答后小数末尾的0红色闪现。

师:12.000去掉0后是多少?将小数化简成整数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强调:12去掉0后,小数部分没有数,可以把小数点也去掉。

2.教学例3 师:在今后的生活中或者今后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有时要将数转化成相应位数的小数,便于计算,接下来咱们利用小数的性质来学习数的改写 。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 4.08 = 8.1840= 3 =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 3能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注意小数的化简是将末尾的0去掉,而小数的改写可以根据需要添加0或去掉0.

四、巩固运用,拓展升华

1、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咱们来看一个发生在马路上的小故事吧,看一下这里还有些什么数学知识?

课件演示小故事 (然后孩子按题目要求完成练习) 师;孩子们,我们还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生:乐于助人 尊老爱幼······

师 是啊,我们应该向小林和他妈妈学习,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挑战自我

师:孩子们学得还真不错,敢不敢接受下一个挑战?有没有信心?

课件出示,怎样才能使 600、60、6这三个数之间划上等号?

3、思维拓展

课件出示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1)所有“0”都不能去掉 (2)所有“0”都能去掉 (3)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0.1 = 0.10 = 0.10 0.3=0.30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上传: 杨绍华 更新时间:2013-1-2 15:06:33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课本P49—P5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或失败情感,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归纳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准备:前置性小研究、PPT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课前两分钟:

145×2 45×12 先估算再笔算。说说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笔算乘法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那你们知道一列普通火车的运行速度是多少吗?(145千米/时)

(2)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前置性学习中的自学指导,再次预习一下课本第49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分别做上记号。

PPT出示:

自学指导:

1、仔细读题。

2、认真分析:已知条件、问题、怎样做?

3、解决问题:列式计算、还有别的算法吗?

4、归纳总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验算?完成P49的做一做。

3、小组交流:

互相学习,互相配合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这次学习请大家这样做:

依据自学指导,分工合作,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4、全班展示: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和大家共同交流?

5、教师点拨:

听了刚才××小组的交流,你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谁能再说一说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PPT出示:

1、数位对齐;

2、分位相乘;

3、合并相加;

4、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有什么不同?

三、反馈练习:

1、出示课本P51页第7题。

小马虎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出错,错在哪里?帮他改正过来。

2、出示课本P51页第5题。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当回小会计,帮学校图书管理员算一算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出示课本P52页第9题。

图书管理员又遇到新麻烦了,你能继续帮他解决吗?说说可以怎样做?还有别的方法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积极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解决了许多相关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数我们如何来计算呢?213 1234×12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145×12=1740(千米)

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者:郑自光 发布日期:2012-03-23

× 31什么是周长(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及简析】

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

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

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A、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B、描一描光碟的边线,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

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1、量一量(44页实践活动)

(1)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

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2、围一围(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但是只能描一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

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实践训练,深化新知。

1、想一想

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算一算(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练一练(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层层深入,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板书】

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封闭平面图形

绕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边线 一

【反思】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

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

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面积)不一定相等;反之,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

)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 [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 (500字)

第18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

1、2题。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

2、1/

4、1/8,让学生读出各数。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

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

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80~8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一条高,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特性和画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三角板、四边形木条、三角形木条、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美丽的图画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优美的画面,找一找这几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在这些图片中都有三角形。 同学们真够厉害,了不起。

那么三角形究竟有哪些特点?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一画:你们喜欢画画吗?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比赛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看谁画得快? (2)同学们画得真快,现在你们思考一下: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生: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三条线段。 师:三条线段是不是构成了三角形的三条边。 板书:特征 三条边 三个角

三个顶点 (3)指一指,标一标

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画的三角形的特征标出来。

顶点

角 边 边

角 角

顶点 顶点

师:谁能把黑板上老师画的三角形的特征指出来? 活动:指一生上台指出三角形的特性

(4)找一找:老师在电脑上也画了几幅图,请同学们来看一下: 生1:第(1)幅图中出现了一条曲线。 生2:第(2)幅图中没有连接起来。 生3:第(3)幅图画的是角。 生4:第(4)幅图中画的太长了。 生5:第(5)幅图是一个三角形。

(5)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小组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现在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1: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生2: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生3:应该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现在摆一摆,围一围:学生用实物摆三角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在这个定义中你觉得那些词最重要? 生1:三条线段 生2:围成

师:你是怎么理解围成的?

生:围成的意思应该是三条线段连接起来,没有空隙,是一个封闭图形。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不错!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6)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师:只能用字母A、B、C表示吗?还可以用B、C、D或E、F、G等任意三个字母表示。

2、三角形的高。

(1)找相应的顶点和对边。

三个顶点读作:顶点A、顶点B、顶点C 三条边读作:AB边或BA边、AC边或CA边、BC边或CB边

师指图:请大家仔细观察,顶点A的对边是哪条?(BC边)顶点B的对边呢?(AC边)顶点C的对边呢?(AB边)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对口令游戏”,好吗?游戏是这样的,老师说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你们说这个顶点的对边;老师说三角形的一条边,你们就说出相应的顶点。比如老师说,顶点A,你们就说BC边;老师说BC边,你们就说顶点A。明白了吗?看谁反应快!(师生对口令) (2)三角形的高。 ①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现在有一只小蚂蚁想从A点向对边BC走,请同学们帮小蚂蚁想一想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师:谁来说一说小蚂蚁走哪条最近? 生„„

师:为什么你认为这条路最短? 生:垂直线段最短。

师: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师:这条垂直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的一条垂直线段,在这里它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 生„„

师指图中另外的两条线段追问:这条是三角形的高吗?为什么?这条呢? ②画三角形的高。

师:大家还记得怎样画“垂线”吗?那么三角形的高又该怎样画?想不想试一试?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 学生独立试着画高。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生„„

小组展示并演出作法: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放在三角形的底上,然后平移三角板把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移到底所对的顶点上,然后画虚线。 让学生评价学生的做法,把要点说明: 画高用虚线,画上垂直符号,标出底和高。 (3)延伸:认识三角形所有的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高?

师:三角形另外两条高是怎样画的。(多媒体动态演示画三角形3条高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3条高。)

(4)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3条高呢?(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A、大胆的猜测一下第一个三角形“它有几条高?” B、根据学生回答,请他们画一画,并对找到的高加以说明。 ① BD是AC底边上的高。 ② BC底边上的高是AB。 ③ AB为底,它的高是BC。 (课件演示证明)

C、那这个三角形的高和前一个比较,一样吗?(前一个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的里面;这个三角形有两条高和三角形的边重合了。) D、提问:

① 猜猜看这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② 在哪儿呢,请你们先画一画。

③ 指名交流,课件演示。(延长BC,从顶点A作BC延长边上的垂线;延长AC,从B点出发作 AC延长边上的垂线;从C点作AB底边上的垂线)

④ 这个三角形的高和前面两个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角形的高有些在三角形的外面。

3、三角形的特性。

(1)引入:观察画面,发现问题。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那么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画面(PPT播放电线杆、自行车、篮球架等三角形应用的图片)

师: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提问3位学生) 师:真的吗?我们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我们先看活动要求(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

1、每位同学轮流用手拉一拉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3、小组同学操作完毕,请小组长收拾好四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师:每位同学都轮流用手拉一拉,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四边形虽然四条边长短固定,但形状不能固定,容易变形;而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一旦固定了,那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 (3)师:怎样使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固定住? 生:在对角线处加上一根木条。 学生操作,并拉一拉,体验到拉不动。

师:为什么在四边形的对角线处加上一根木条后四边形就固定住了? 生:因为变成了两个三角形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回应“特性”的引入。

师:聪明的人类正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创造出这些牢固、美观的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希望同学们长大后,也当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更牢固、更美观的物体。 (5)解决生活问题。

师:谁能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故事引入: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猴在围篱笆,小兔子坚持这样围,而小猴子坚持这样围。你们同意谁的做法,为什么?

生:我同意小猴的做法,因为围成三角形稳定。 师:我们怎么帮助小兔子使它的篱笆牢固? 生:在对角线出加一条木条。

三、总结全课,小结学习方法。

1、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说一说你对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角形的特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80-82例

1、例2。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课本的例1,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例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含义;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一条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合作、表达和交流中,增强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观察←→讨论←→操作←→观察”的循环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节课属于几何知识概念课,因此在设计中我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每个概念都是让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课把学生的观察、操作、演示、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研究、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观察和操作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方法作结论,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获取知识。

三、指导学法,自主探索。

合作能力是人不断发展的社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团队观念,促进交往能力。同时,把动手、动口和动脑相结合,遵循从发现新知到概括新知再到获取方法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学生欣赏老师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有关三角形的图案和画片。

2、揭示课题。(板书:三角形)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请同学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课件出示一组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师生一边倾听,一边评价,主要看是否抓住了三角形的特点: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进行描述的。 (3)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的意义。

教师用三条线段的教具在黑板上摆放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4)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为了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举一反三,若三个顶点的旁边分别写的是M、N、D,那这个三角形又可以怎样用字母表示呢。并教学顶点和边的读法。

2、三角形的底和高 (1)找相应的顶点和对边。

三个顶点读作:顶点A、顶点B、顶点C 三条边读作:AB边或BA边、AC边或CA边、BC边或CB边

师指图:请大家仔细观察,顶点A的对边是哪条?(BC边)顶点B的对边呢?(AC边)顶点C的对边呢?(AB边) (2)三角形的高。

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引入学过的垂直概念,让学生再次分组探讨三角形的底和高。其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总结时我再边说明边操作: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3)延伸:认识三角形所有的高

推广验证,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相对应的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并要求画出另外两条边所对应的高,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对应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4)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3条高呢?(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三角形的稳定性。

再次多媒体出示课本情境图: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呢?它具有什么特性?其实这是知识的拓展,因为有之前的认识,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难想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但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我用实验来验证。

(1)出示一个由四根木条钉成的平行四边形,问:动手拉一拉,会发生什么情况?让个别学生动手试一试。学生上台试拉后会发现很容易拉动。

(2)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平行四边形变得稳定一些呢?学生兴奋起来积极想办法。 (3)指名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进行实验验证。学生会想到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钉上一根木条,结果平行四边形就不易拉动了,道理是什么呢?(得到了两个三角形)。这个实验也就充分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全课,小结学习方法。

1、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说一说你对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第19篇: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通过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三、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总之第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第20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防止学生成绩下降,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自己反思总结如下: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1、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示一个相框,老师想把这个相框进行装饰——用彩带镶上边,那么到底需要多长的彩带呢?多了浪费,少了又不好看,怎么办呢?学生纷纷想办法,先测知边长,再剪材料,量哪好呢?指名演示,这里要强调:看清从哪开始,绕边一周,回到起点,头尾相接,手指要紧贴图形边缘。通过这样的情境,很自然的引出周长这一概念,

1 不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课堂上高度集中,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

二、从直观教学入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三年级学生内心充满好奇,求知欲较强,为了促进他们拥有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作为教师,应及时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引起他们兴趣的手段,建立一个好的课堂开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具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对较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直观教学,使其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这一节时,我制作了一个动态的钟面课件,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钟面上的三根针都是什么样的?他们都是怎么运动的?秒针走一圈的时候,分针走了几个小格?通过观察,学生很快的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也能充分的理解1分=60秒的道理。这样直观的手段,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引领学生从实际问题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三、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三年级的知识主要是多位数运算,出色的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重要基础。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的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

一、二年级运算的掌握情况。但我们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别知识差异,重新复习

一、二年级所学的所有知识,只能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时间,做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

在学生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引起了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变化,如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先练,教师再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等。

四、做好课后小结,加强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课后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应阐明。充满情趣的课后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

3 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doc》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