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教学工作总结

2021-02-15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政治必修三

国家的做法

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们的利益与呼声的,为人民

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3.奏响主旋律: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

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作用: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加

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发展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四有,三个面向,三个的)

6.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必要性or 怎么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8.中国共产党已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有,两个素质”(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10.坚持吧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11.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个人做法:

1.都设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贡献,做

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2.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企业:

增强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传播优秀健康的文化

推荐第2篇:政治必修三主观题总结

政治必修三主观题总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概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核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政治经济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与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否定政治经济的作用)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地位必答)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措施选答)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1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文化塑造人生”分析问题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表现: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世界文化最典型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一)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二)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二、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关系: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细化三点)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三、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4)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二、大众传媒

1、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为什么

(1)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外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中外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外进行文化交流,是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意义: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②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③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2、怎样做: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表现

3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

(1)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根据题意加入为什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三、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意义(为什么继承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作用(必要性)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重要性)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四、怎样继承传统文化(

1、2为第四课,

3、4加入为整个单元)

1、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2、继承与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如何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4、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

4 方向。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重要因素。 (2)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3、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4、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与教育相关知识点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3、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二、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一)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二)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地位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要求(怎么做)

(1)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2)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5 *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纳入怎样建设文化强国)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2)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2)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5、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特征

(一)源远流长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二)博大精深

1、独特性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地域性

(1)形成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2)关系即发展态势: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

二、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一)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6 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的文化关系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因此,要复兴中华文化。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创造新的辉煌的原因

(1)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中华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因此,要复兴中华文化。

(3)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4)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如何再创新的辉煌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7

2、团结统一。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3、爱好和平。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

5、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运用“爱国主义”分析问题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3、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可不加材料)

二、为什么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分开分析)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修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

8 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6、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

1、影响: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措施

(1)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

(3)个人: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二、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的内涵: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2、封建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二、为什么会有落后、腐朽文化

1、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政治并不是亦步亦趋的。

2、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历史原因)

3、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外部原因)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诱发拜金主义,滋生唯利是图现象。(内部原因)

三、怎么应对落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2、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

9 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如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国家

1、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3、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落后文化,通过不断的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人民

1、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辨别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2、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为什么是目标

1、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2、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

3、与我国丰富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为什么

1、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2、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3、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意愿决定的;

4、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10 怎样做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5、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6、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7、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什么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1、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2、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二、怎样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文化自觉

(1)认清文化的地位作用。(第一单元)

(2)处理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3)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第四单元)

3、文化自信

(1)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作 (2)发展民族文化 (3)继承传统文化

4、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根本任务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二、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

11 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1)文化产业、事业

①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人民群众

①大力发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4、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2、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

3、有利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

材料:广州某古镇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镇的过程中,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自身悠久的传统民间文化,并兼收其他区域的岭南特色文化,发展本镇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业,形成了以特色民俗文化为内容、以传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原计原味为亮点的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圈。古镇因此获得了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现阶段,该镇政府和居民更加积极投入到自觉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实践中去,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结合《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简要阐述古镇的做法是如何体现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

(1)注重对本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兼收并蓄,发展富有特色的民俗旅游业,体现了该镇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特色民俗文化,扩大了本地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创造活力,提高了该镇发展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强镇建设,更加自觉、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重要语句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2 社会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二、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个人 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一)要求

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3、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4、社会主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地位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两者区别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国家层面

2、社会层面

13

3、个人层面

二、两者联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三、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地位)

2、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意义)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区别

1、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

2、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二)联系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3、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总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4

一、国家

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3、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7、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8、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1、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13、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人民

1、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2、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3、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

5、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6、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5

推荐第3篇:政治必修三知识总结

《文化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2)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每个人都具有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出来的。(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精神力量(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腐朽落后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与综合国力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的无形影响(≠虚无飘渺);人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潜移默化≠消积被动)。 ②深远持久:“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三观” 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影响深远持久。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3.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

1、世界文化(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和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

(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怎么办)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②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①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②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重要途径。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三、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①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为什么正确对待传统文化?A地位: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B作用: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

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四、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五、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新)

(2)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有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④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 “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

一、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特点

①源远流长(A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博大精深,表现在: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2)必要性: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①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要借鉴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

3 势力的西化分化。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总之,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为什么要坚持爱国主义精神呢?

(1)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第四单元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文化选择多样化的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活的喜和忧: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4.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为什么):

(1)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原因。(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化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3)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等现象。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4 内涵: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要求: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4.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原因)

(1)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和特征:(3)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4.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8.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5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9.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综合探究)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推荐第4篇:【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答:尊重文化多样性。(第

4、

5、6点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4)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继承

(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

6、

7、8点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②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2)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表现)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灵活表现方式,传播文化知识;接受正确观念,提高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的忧虑现象。

(表现)低俗趣味、新闻炒作、绯闻逸事;(态度)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当代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

(1)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2)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3)措施和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应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地位:在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作用。

7.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样做?

(1)(国家角度)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公民角度)作为中学生,在文化中选择,需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

(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5.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否则相反。

(2)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即: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措施:

①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重要途径);

②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根本途径)。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4.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联系是怎样的?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推荐第5篇:政治必修三答题

1.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作用”或“文化意义”知识进行论述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材料中„„

(2)文化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材料中„„ (3)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材料中„„

(4)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材料中„„ (5)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材料中„„(结合材料而定) (6)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材料中„„(结合材料而定)

(7)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结合材料而定) 例1:(2011安徽)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加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了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

(3)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4)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给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或者“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知识进行论述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材料中„„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要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材料中„„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材料中„„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材料中„„

(5)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6)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例

1、(2010广东)

材料: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诵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 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3.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传承”等知识进行论述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材料中„„ 例:(2012安徽)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近年来,安徽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告关注的“安徽现象”。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是网友们的共同心声。

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 答案:

(1)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2)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领社会风尚。

(3)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10分)

4.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含义----看材料而写)

(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材料中„„

(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材料中„„

(5)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材料中„„ 5.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涉及“文化遗产的意义”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址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材料中„„ 例:(2009辽宁、宁夏)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 :“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化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12分) 答案: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②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③文化遗产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遗产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6.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包容性”知识进行回答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材料中„„

(3)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材料中„„ (2011福建)

材料: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以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7.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知识进行回答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材料中„„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材料中„„ 例:(2012浙江)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10分) 答案:

(l)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W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荐自评、互荐互评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8.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知识进行回答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①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材料中„„

②世界各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材料中„„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例:(2010山东)材料: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5分)

答案:①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9.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回答“民族精神”的意义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三精一魂”)

(3)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4)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例(2009江苏)

材料: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某校高三(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有同学跟帖认为,“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

(2)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3)因此,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10.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涉及“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合理化建议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3)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主体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立足本省改革开放实践,继承本省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省份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

(5)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例题:(2008山东)山东文化底蕴深厚。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7分) 答案:

①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省,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 ②继承山东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立足山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促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文化强省的积极性。 (若答出“不断融入时代精神”、“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人才”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最高不超过分

11.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回答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 (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态度) (3)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有利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意义)

12.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回答文化活动的意义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3)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例题:(2012山东)

材料: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灯环保意识,学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8分) 答案:①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培育“四有”公民; ②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2分)

③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分)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思想道德建设。(2分

13.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回答文化的措施或意义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要巩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要用(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4)用(有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推荐第6篇:政治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秋政治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江山中学 刘丽

时光如梭,转眼间已到学期末。本学期,本人担任初

一、二年级两个班的政治学科工作教学。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政治学科教学人员,我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

—1— 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一学期努力,教学效果显著,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2013年12月29日

—2—

推荐第7篇:政治必修三文化创新知识点总结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需要和灵感来自社会实践。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无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标准。

(4)文化创新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文化创新的作用: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1).文化创新会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时代呼唤文化创新(必要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呼唤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基本需要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途径:(1)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性继承传动文化,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3)以我为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学习和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相互借鉴,融汇多种文化特质。

2.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应坚持的原则:(1)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2)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3)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的方向,克制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防止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怎样推进文化创新:(1)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积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立足社会实践,批判性继承传动文化,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学习和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相互借鉴,融汇多种文化特质。 (4)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②强化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聪明才智。③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5)坚持正确的方向,克制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防止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6)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7)善于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抓住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机。)

1、(2010.广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祀、家庭追思、鲜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1) 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3)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 (4) 坚持正确的方向,克制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推荐第8篇:高二地理必修三教学工作计划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教师:xxx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

3、4班的地理教学,学生基础都较差,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三,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地理环境知识,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区域、以及如何再出现问题之后积极寻求出路,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区域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五、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精心选择教法学法,优化教学设计。要有详细的教学进度和计划,认真挖掘教材。 2.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改进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能使学生会学、学会就是好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倡导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善于反思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学释疑、知识整理、训练矫正、迁移延伸四个环节。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网络是目前最大的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地,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网络收集有用信息,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法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能力培养。地理学法的设计必须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在知识的运用上要有适当的提高,以适应高三的教学和高考的需要

四、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

教学活动

课时 1

向学生介绍本期必修3教材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

1课时

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

2课时 2—3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4—6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时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单元检测及评讲

2课时 7—8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9—11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单元检测及评讲

2课时

12—13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14—15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三角为例

3课时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15—17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3课时

作业处理和训练辅导

2课时 单元检测及评讲

2课时

18—19

全面进入期末总复习

8课时

推荐第9篇:政治 必修三 大题要点

一、公民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2、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

3、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表现:1)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2)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3)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①在我国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②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④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实现。2)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①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为什么?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2)怎样做?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4、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

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有序的进行政治参与。

5、民主决策方式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座谈会)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

6、民主决策意义

①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

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7、民主监督方式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 ④新方法: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论会、网上评议政府

8、民主监督意义

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9、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二、政府

1、性质:我国的政府是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2、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管③社会管理④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4、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政府的权利来自人民

3.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利运用的好,可以造福人民,权力一旦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4.意义

①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②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③保证清正廉洁,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④保证真正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民,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建立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6、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7、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8、树立政府权威。

三、党

1、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性质: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5、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6、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7、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8、①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四、人大代表

1、人大权利: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2、人大代表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3、人大代表的义务

①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推荐第10篇: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者辉煌的文化发展史。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

③秦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中的“强势文化”

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解析:选D此题主要考查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时期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体会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和源远流长,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①说法错误,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萌芽时期,不是形成时期,故不选,其余说法均符合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

2.在海内外使用最广泛的现代通行本中国史书典籍《点校本“二十四史”》于2007年开始了其问世以来的第一次“大修”。记者从2010年6月10日召开的修订工程第三次修纂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修订工程目前进展顺利,新版《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预计于3年后陆续面世。我国高度重视史书典籍的整理修订工作,是因为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史书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修订史书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史书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弘扬中华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3.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解析:选D。钱伟长先生这句话说明了汉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汉字只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B错误;C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包容性B.阶级性C.民族性D.地域性

解析:选A。本题以孔子的思想为例,说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意思是说意见可以不同但要和睦相处,要善于求同存异。从文化关系的意义上看,这就是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5.“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

解析:选D。本题以流行歌曲《青花瓷》为题材,考查了中华文化的特点。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A是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与题意不符;B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C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另一特点,均与题意不符。

6.(2010·济南高二检测)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但在近代,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

A.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冲击

B.中华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C.八国联军的入侵D.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解析:选A本题考查了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选A;B说法错误;CD与题意不符。

7.“文明圣火,千古未绝唱,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发展没有波折B.中华文化优越无双

C.中华文化已发展到顶峰D.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解析:选D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A错误;世界各国文字各有特色,故B错误;C本身说法错误;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中华文化要与时俱进,故选D。

8.一位英国学者在对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一结论说明 ①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②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④中华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A英国学者得出的结论强调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示了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的特点,故选A;④与题意不符。

9.(2010·日照高二检测)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B.具有包容性C.具有民族性D.具有地域性

解析:选D方言产生的原因在于,语言因地域、政治等原因被分化或统一,进而发展不平衡而逐渐形成的,故选D;ABC与题意不符。

10.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解析:选D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

11.下列能够体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是

①古代中国的蚕丝织物为当时的欧洲人所钟爱,带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

②中国的瓷器名扬四海,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还贵

③中国的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

④中国医学自成一家,为世界瞩目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12.(2010·济南高二检测)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

解析:选A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3.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这说明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B.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C.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D.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

解析:选C材料强调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A强调各族人民的文化各有特点,B说明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D强调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都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

14.2010年9月8日,第九届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活动在深圳举行,海峡两岸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文化像氧气,融化在血液中,使两岸人民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健康有益的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④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B。①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优秀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健康有益的。从“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中可以看出②④均符合题意,③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选B。

15.(2010·济宁高二检测)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C。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故①正确;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是因为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故②④正确;③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16.(2010·南京高二检测)辨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解题时,首先要指出题目的合理性,即: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其次,还要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参考答案:(1)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因此,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有一定的合理性。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此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仅仅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归结为汉字和史书典籍是片面的。

17.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惊奇的同时,很多人羡慕、赞扬,也有个别西方评论家本能地感到担心甚至恐惧,这些人普遍认为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增加是一种现实的“中国文化威胁”。

假如你有机会与这些西方评论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让对方相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的孔子学院不是“威胁”。

解析:本题以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为背景材料,以反驳西方个别评论家的言论为设问角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作答时主要从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积极意义展开论述。在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实际上是中外文化交流,故答题的角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同时还要注意我国的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对于维护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重要的意义。

(2)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以此来推动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而且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的孔子学院绝不是“威胁”。

第11篇:政治必修三简答题(定稿)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国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④奏响主旋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⑵企业(媒体):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合法经营,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

⑶个人(公民):提高眼力,拒绝污染。①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②树立科学的三观;③提高辨别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增强抵御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⑵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⑶有利于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⑵发展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挥中特文化的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⑶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深入基层实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⑷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②树立正确的“三观”;③增强法制观念,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⑵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奏响主旋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国家角度)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⑶文化传媒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法经营,遵守职业道德和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⑴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⑵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⑷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

⑴必要性(现状):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在当今文化生活中,先进健康的文化是主流,但还存在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现象。 ⑵中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⑶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⑷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

⑸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作用,可以提高两个素质。

⑵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⑶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⑸基本要求: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一“统一”、三“更加(好)”。

⑹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产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 1 -刘利柯整理

(8)发展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新。(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⑼手段:大众传媒

⑵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的发展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⑶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有力抑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⑴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⑵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⑴指导思想: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特理论体系指导。

⑵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两个”素质。

⑶主要内容:积极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⑷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⑸根本途径: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⑵建设和谐文化的的要求:①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②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培育文明社会风尚,③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④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⑵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⑴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⑶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提高我国公民的民主素养,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抵御腐朽文化的渗透,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⑷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可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

⑸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使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基本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答案二

⑴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可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⑵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基本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⑶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⑷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可以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⑵引领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观。

⑶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两个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⑷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⑸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⑹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发展大众文化。

⑺手段: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⑵道德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⑶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实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⑷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精神文明的先进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促进全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才能在全国人民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17、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⑴基本内容:核心、原则、重点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⑶利用优秀传统美德资源⑷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榜样作用

⑸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⑹利用网络、传媒等手段

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⑶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⑷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⑸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19、公民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⑴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⑵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⑶要立足于实践,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⑸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⑹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 20、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⑴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重要性)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⑵必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和重要保证;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⑶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⑴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⑵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⑶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⑷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⑸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⑹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⑵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⑶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⑷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⑸主体: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 ⑹手段:发挥大众传媒沟通、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⑺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的创新。 ⑴具有历史继承性。

⑵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的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⑶具有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⑶引导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发挥其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⑷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倾向。 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⑵积极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⑶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徒、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播。

⑷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⑸态度及要求: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6、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

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⑵文化既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节个性和特征;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节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⑶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增进各国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27、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⑴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⑵必要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节个性和特征;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节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⑶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⑷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8、怎样(对待)尊重文化多样性?

⑴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⑵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⑶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⑷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⑸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12篇: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政治必修三整理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

中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

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6、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7、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8、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9、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

动力。

10、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推广为标志的。

11、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2、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

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1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

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两者是同一

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

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着社会变革。

16、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17、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18、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

在动力。

19、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

20、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2、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

途径。

23、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

务之一,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24、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5、推动教育信息化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

要求。

26、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7、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28、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一个民

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0、中华文化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

优秀传统文化中。

3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

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3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3、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4、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

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5、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

展现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3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7、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38、党的先进性要求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党自身的

要求。

39、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0、区域文化≠民族文化

4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2、①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精

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③“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④在新世纪新阶段,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检验和衡量文化工作成果。

43、“毛、邓、

三、科”四大理论成果是党保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

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和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45、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不是用理论。

44、在新时期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

45、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要求。

4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最根本要求。

47、政治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48、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

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50、发展教育事业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

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大计。

51、文化的源头是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

5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5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

则。

5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55、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56、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

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57、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

环节。

5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

体主义为原则。

第13篇:政治总结必修二。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2)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而且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

(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转正式民主的保障。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5.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义务的内容:(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7.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8、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何结合?怎样结合?原因: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要求:(1)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2)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9、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要求?本质:崇尚民主与法制

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0、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11.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一时不强的表现。

(2)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的神圣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透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1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哪些方式?

社情民意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3.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

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决策。

意义:(1)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族,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2)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3)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第14篇: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年度,政治学科在“引领学科发展,服务教育决策,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宗旨指导下,比较顺利地开展了各项工作,按时完成了济南市教研室及局党委、教研室下达的各项教研任务。在把握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准确解读高考改革动态、组织有针对性的高考专题教研活动、研究考试发展方向,提升服务决策和宣传、推广“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和实施措施的过程中,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任务:

一、常规教研活动 高中学段:

1、制定传达本学科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2011年教学工作要点,制定了2011年高考教学策略和复习计划。

2、传达学习省学科教学调整意见

3、宣传、推广和实施了“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与措施。制定编写了本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

4、开展了“345的及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活动。开展了6节分年级的公开课和交流课的教学研讨工作。

5、深入到学校研讨、指导学科工作10次。

6、组织章丘市教学能手评选,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育教学理论考试确定5名教学能手。

7、深化学科网络教研活动,利用教研网组织教师进行学科交流。

8、组织教师参加济南教育学会优秀教师的选拔和推荐。

9、参加章丘市学校发展性综合评价的学校评价工作,作为课程实施部分的主要负责人查验了全市5处高中学校的课程实施的相关资料,对每所学校的教学情况写出全面的书面评价意见和建议。

10、组织学科迎接高中示范学校验收。初中学段:

1、制定传达本学科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2011年教学工作要点。章丘市片区教研活动实施意见,确定五个片区每月的活动主题、协调各片区学科教研活动,参加活动较少(8次)。

2、组织章丘市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承担济南市优质课评选任务。择优推荐参加济南市优质课评选,1人或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3、举行初中有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2次,6位教师提供课例,全市教师进行了现场评课,之后进行了网络研讨,网络研讨发言达260多人次。

4、及时组织教师参加济南市城乡交流活动6次。

5、参加章丘市学校发展性综合评价的学校评价工作,作为课程实施部分的主要负责人查验了全市24处初中学校的课程实施的相关资料,对每所学校写出书面评价意见和建议。

6、参加章丘市初中师范学校的检查、验收工作,对11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常规教学部分写出书面评价。

7、深入到学校研讨、指导学科工作6次。

8、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学出版社、济南市教研室组织的教师教学论文和学生论文的评选、优秀教学课件的评选、优秀教学设计的评选。审查、修订文字稿件100多份。

9、组织教师参加济南教育学会优秀教师的选拔和推荐。

10、强化教科研工作的指导力度,指导绣惠中学、辛锐中学、官庄中学、曹范中学完成课题

实验工作。全市推行说课标、说教材活动。

三、毕业班工作

1、组织教师进行2010年济南市中考试卷分析、潍坊市中考试题分析及初中教学教学研讨会。学习传达济南市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

2、组织章丘市初中水平测试集体备课、研讨会2次。

3、组织备课组长参加济南市各轮复习研讨会,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潍坊的一轮、二轮复习研讨会。

4、组织一轮、二轮复习观摩课3次,分别对复习课、讲评课进行分析研讨。

5、参加了6所学校的16次集体调研,进行了多次个别调研。

6、举行集体备课3次。组织骨干教师举行专题讲座、编制11月、3月、5月高考模拟试题4套,编写考前指导。

7、对历次高三质量检测试题做出分析,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第15篇:高三政治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政治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紫金县中山高级中学政治科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三(18)(19)(22)三个文科班的政治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来的表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措施

1、认真准备,备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资料,深入研究高考,保证备课质量,同时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实行有效教法,保证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动。

2、教学中,上好每一节课,讲练结合,精选习题,准确定位。每堂课争取留10到15钟让学生做练习,习题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时代特点和热点,增强高考实战功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对于基础知识,要求每个学生过关,并对过关情况作出登记。

3、做好课后辅导。课后必要的辅导是加强学生知识的重要方法,接受学生的提问,认真给他们讲解。对于一些上课不用心,下课却来问的同学,我也不介意,让学生掌握他眼前的难题其实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要求其主动找老师面批作业和试卷;

4、理论联系实际,努力结合时事背景进行教学。这样既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又能让学生熟悉时事材料,还促进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收集网上信息,充实课堂信息量。

5、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对于文科学生,记忆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记忆方法很必要。让学生懂得遗忘规律,及时和不定时的复习。加强对答题在指导,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方式方法。尤其是主观题,要求:审好题;表述科学;善于用专业术语;格式规范;言简意赅;善于回归教材等。

6、做好培优补差工作。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培优补差计划,如果学生出现心理不稳定,上课不专心的现象,我都会主动找他谈话,和他交流,让他们有效的放松自己的心情,专心投入到学习上来。对于差生,我一直特殊的关注,经常在下课时分和他们随便聊聊,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有必要的时候,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二、教学体会

1、扎实做事,精湛业务,提升素养。

2、要结合教学实际,敢于创新,敢于探索。

3、不断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风格。

4、关爱自己和他人,尊重学生。不要怕学生基础差,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从实际出发,用真诚感动学生,用激情激励学生,用方法指导学生,用知识充实学生,用毅力推动学生,用创造改变学生。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1、第一次担任高三的政治教学,对教材的研究还要深入。很多内容,没有充分挖掘其应有的思想性,不能根据社会热点和难点,找到高考的切入点。从题目设置上看,有些题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发挥,不能很好的进行知识迁移。

2、教法已形成定势思维,一些课教学效率不高,效果比较差。

3、辅导效果要提高。无论是作业或试卷面批,还是对一般同学的答疑,似乎效果不是很明显。一方面是辅导的学生比较多,一方面是没有找到更科学合理的辅导方法

4、难以做到因人而教。对于上课,一部分成绩好的的同学,觉得复习课效率不高,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觉得内容深且多,没有把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很好的协调起来。

第16篇: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年度政治学科在“引领学科发展服务教育决策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宗旨指导下。比较顺利地开展了各项工作按时完成了学校领导及年级部下达的各项教研任务。在把握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准确解读考试动态、组织有针对性的专题教研活动、研究考试发展方向提升服务决策和宣传、推广“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理念和实施措施的过程中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任务

一、常规教研活动

1、制定传达本学科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2011年教学工作要点制定了2011年高考教学策 略和复习计划。

2、传达学习省学科教学调整意见

3、宣传、推广和实施了“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与措施。制定编写了本学科“有效课堂”教 学评价表。

4、开展了“345的及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活动。开展了6节分年级的公开课和交流课的教 学研讨工作。

5、深入到学校研讨、指导学科工作10次。

6、组织章丘市教学能手评选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育教学理论考试确定5名教学能手。

7、深化学科网络教研活动利用教研网组织教师进行学科交流。

8、组织教师参加济南教育学会优秀教师的选拔和推荐。

9、参加章丘市学校发展性综合评价的学校评价工作作为课程实施部分的主要负责人查验

了全市5处高中学校的课程实施的相关资料对每所学校的教学情况写出全面的书面评价意见和 建议。

10、组织学科迎接高中示范学校验收。

初中学段

1、制定传达本学科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2011年教学工作要点。章丘市片区教研活动实施 意见确定五个片区每月的活动主题、协调各片区学科教研活动参加活动较少8次。

2、组织章丘市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承担济南市优质课评选任务。择优推荐参加济南 市优质课评选1人或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3、举行初中有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2次6位教师提供课例全市教师进行了现场评课 之后进行了网络研讨网络研讨发言达260多人次。

4、及时组织教师参加济南市城乡交流活动6次。

5、参加章丘市学校发展性综合评价的学校评价工作作为课程实施部分的主要负责人查验 了全市24处初中学校的课程实施的相关资料对每所学校写出书面评价意见和建议。

6、参加章丘市初中师范学校的检查、验收工作对11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常规教学部分写 出书面评价。

7、深入到学校研讨、指导学科工作6次。

8、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学出版社、济南市教研室组织的教师教学论文和学生论文的评选、优 秀教学课件的评选、优秀教学设计的评选。审查、修订文字稿件100多份。

9、组织教师参加济南教育学会优秀教师的选拔和推荐。

10、强化教科研工作的指导力度指导绣惠中学、辛锐中学、官庄中学、曹范中学完成课题实验工作。全市推行说课标、说教材活动。

三、毕业班工作

1、组织教师进行2010年济南市中考试卷分析、潍坊市中考试题分析及初中教学教学研讨会。学习传达济南市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

2、组织章丘市初中水平测试集体备课、研讨会2次。

3、组织备课组长参加济南市各轮复习研讨会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潍坊的一轮、二轮复习研讨会。

4、组织一轮、二轮复习观摩课3次分别对复习课、讲评课进行分析研讨。

5、参加了6所学校的16次集体调研进行了多次个别调研。

6、举行集体备课3次。组织骨干教师举行专题讲座、编制11月、3月、5月高考模拟试题4 套编写考前指导。

7、对历次高三质量检测试题做出分析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第17篇:必修三政治 文化生活 要点提纲

整理: 陈丽萍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先有人再有文化。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 每个人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

★ 人类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概念 ★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重大影响

★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不同步发展

★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 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形成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教育,劳动者素质,文化生产力) ★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制,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 科技,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是重要组成部分

★ 文化建设必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注意:只能影响) ★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深远持久(乡音无改鬓毛衰)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注意:必须是优秀文化)

★ 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贴春联等) ★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体现文化多样性: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对待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是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人) ★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闯关东) ★ 教育是文化交流的又一途径。(学习)

★ 亲朋聚会,外出旅游等等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 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等):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 传媒真正开始出现,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 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4/13/2013 1

整理: 陈丽萍

★ 传统文化是在才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指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的继承,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 传统建筑(古代建筑)的继承,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传统思想(学术思想,道德理念)的继承,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 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 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的变化(外因),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内因) ★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文化创新的作用: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 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 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针对本民族文化,基本途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针对外来文化) ★ 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 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体现时代精神 ★ 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多样性

★ 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 守旧主义:拒绝接受新文化

封闭主义: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源远流长中华文化:

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深刻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的雏形 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 隋唐——高度发展,进入全盛时代

4/13/2013 2

整理: 陈丽萍

宋元明时期(宋明理学)——延续辉煌

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人,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

★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史书——《春秋》

★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代司马迁《史记》

★ 我国第一部通史——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 中华文化在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下——衰微 ★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中华文化的性质: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区域性,民族性

★ 文学艺术(民族精神的火炬),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占有重要位置。(文学艺术的特点: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共性,又是各民族的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各族民族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注意: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之和)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注意:先认同再理解)

★ 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永泯不灭) ★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eg.世纪宝鼎),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反映自强不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夸父追日。

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抒发爱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井冈山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长征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的革命英雄主义),延安精神(艰苦奋斗),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斗,贡献),西柏坡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改革开放新时期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

4/13/2013 3

整理: 陈丽萍

合素质的有机组成成分和集中体现)

★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开始算起》)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文化生产„„)

★ 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和传媒的商业性(eg,有些部门肆意生产,销售品味地下的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新闻”炒作,不负责任传播“绯闻轶事”„„)————不能放任自由,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 大众文化——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面向广大群众,反映人民呼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 落后文化(改造,剔除):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

Eg,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 ★ 腐朽文化(抵制,取缔):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 我国仍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封建思想残余,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 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 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精神创新的重要体现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

4/13/2013 4

整理: 陈丽萍

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算起)

★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文化事业(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科学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加强——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脱离低级趣味) ★ 思想道德修养:人们同个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 加强思想道德素质 能够促进 科学文化修养

★ 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4/13/2013 5

第18篇:政治必修三高考真题

第一部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来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获得艺术的伟大。可见优秀的文化

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C.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D.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

2.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建设提供有利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D.改造腐朽文化取缔落后文化

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档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些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

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学琴的人以为把手指练得飞快就会变成第二个郎朗,其实5-10年之后,只不过是一了一批“光彩的手指”而已这与成为艺术家的境界相去甚远。这种学琴的方式问题在于

① 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②轻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③ 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④违背了人才成才的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作委等部门将15000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一股“信念”与“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

C.培养爱过情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D.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6.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达平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7.“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日消费。关于下图“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清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名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11..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2.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3.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点审美感受

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14.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创新决定这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15.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17.“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19..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 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二、主观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9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表3左列信息,将下列需要填写的内容,依次写在答题卡上。

23.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10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4分)

24.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

25.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情形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分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9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第19篇: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大题重点

一.为什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5)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6)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7)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8)个人提高眼力,增强能力。

三.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四.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怎样对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国家:①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展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②弘扬主旋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③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

3)消费者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反对文化复古主义。

六.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⑤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2)文化企业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讲究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反对全盘西化。

5)我们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七.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 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必要性:得到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增强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全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八.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利用好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道德)。

2)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树立社会会主义荣辱观。

4)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九.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修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多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马克思主义(灵魂)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引领风尚。

十一.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十二.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就应该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3)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适当展开) 1)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 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4)文化创新的途径①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 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推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 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 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 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十三.怎样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1)只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十四.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 族之灵魂。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5)当前,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要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 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十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我们人人都应 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3)最重要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6)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十六.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十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基本途径之二(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3)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会主义荣辱观。

4)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 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 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 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 尚科学、鼓 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十八.为什么、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 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1)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 理想。

2)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3)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坚持科文修养和思德修养的统一,不断提高,最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十九.为什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3)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3)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4)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4)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仍然在通过各种渠道侵蚀人们思想、败坏社会道德。 二十.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呢? (文化多样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

第20篇:政治必修三期中试卷复习题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这表明()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C.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D.当代社会人们都能享受到多彩的文化生活2.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辛勤劳动。志愿者通过参加世博会的服务和组织工作,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自身素质。这说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

①天生的,与生俱来的;②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

③通过接受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④通过参与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出来的;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美,也让我们感受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反映()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帐,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表明()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5.原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6.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

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A.②③B.①③C.②④D. ③④

首届大连旅游节暨婚庆博览会历时4天,于2010年3月29日在大连星海会展中心落下帷幕。回答7-8题。

7.据不完全统计,本届婚庆博览会期间现场成交超过1000万元,意向金额超过3000万元。这说明()

A.婚庆博览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B.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C.文化与经济相互决定;D.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8.近年来,各类“博览会经济”的兴起为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体现了()A.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B.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C.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D.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9.文化是一种社会力量,在受到政治力量影响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政治力量。下列选项能体现文化与政治这种关系的是()

①某省发行2000万元的文化消费券,以扩大内需;

②加强网络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③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

④国务院出台振兴文化产业的相关规定;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0.2010年4月24-28日,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举办此次图书交易博览会有利于()

①繁荣当地文化市场;②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④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1.2010年3月23日晚,习近平副主席与俄罗斯总理普京共同出席了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礼堂举行的“汉语年”活动开幕式。俄罗斯“汉语年”是2010年中俄双边关系的重要活动之一,“汉语年”的举办,将进一步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巩固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这表明()

A.文化高于政治;B.文化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

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D.政治合作主要表现为文化合作;

12.继2009年3月,中国“俄语年”在北京开幕,2010年俄罗斯“汉语年”活动又如期举行。举办“文化年”表明()

A.国家重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建设中的作用;B.文化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C.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强弱的唯一标志; D.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13.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③文化具有继承性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文化环境,它彰显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文化影响着人们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15.AA制植根于西方的文化土壤里,属于典型的西方文化产物。在中国,文化程度高的群体比文化低的群体对AA制更易于接受,但是总体上对于AA制的认同度并不高,这表明()A.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D.西方的交往方式优越于我国的交往方式

16.19世纪照相技术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电影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20世纪中叶电视机的发明,使得电视连续剧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品种;电脑的出现,使网络语言兴盛一时;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主要说明()

A.文化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B.科技进步决定了文化的发展

C.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D.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17.“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你可能不必离开你的书桌或扶手椅,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交朋友,逛附近的商场,向远方的亲戚展示照片。”这是比尔·盖茨对信息时代的形象描述。这种描述表明 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为迅速

②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技术成为“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网络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8.提起节日,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春节:春联、爆竹、团圆饭。而大多数西方人可能首先想到圣诞节:圣诞树、圣诞歌,企盼圣诞老人的礼物,从以上两个节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②民族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

③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④各民族的文化是不相容的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9.2009年9月7日,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孔子故里曲阜举行。儒学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和儒家文化传统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现在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儒学现在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从文化角度看,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说明()

①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③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说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又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D.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1.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和文化遗址已经遭到破坏、部分民间传统文化化为乌有,为此必须()A.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B.敢于否定一切传统

C.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D.在否定中发展,在抛弃中创新

22.针对目前台湾使用繁体字,大陆使用简体字的现状,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协议,两岸民间合编一本“中华大辞典”,把所有的字词、语汇都作一个比较陈列,以求两岸交流时有更多互动的基础。繁体、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都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都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这说明()

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地域特性②两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③汉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④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23.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24.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5.某学校开展“三名”活动,引导学生读名着、赏名画、听名曲。这一活动:()①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②能够激励学生有更高的追求和发展;③只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④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A.①③B.①②C. ③④D.②③

26.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

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究品牌、款式,饮食讲究营养搭配、绿色健康等。对此,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①经济生活水平是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②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是对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反映;③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同步发展提高;④没有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没有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7.2009年1月9日,中共广东省委召开常委会议提出,要大力提升文化传播能力,进一步提高广东省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广东省文化科学发展。下列对文化传播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传播的途径包括商贸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 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③我们既要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传播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28.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圣火从水中被点燃,打破了“水火不相容,”的传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思路再次打破“纸”与“火”难以共存的传统,从而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共荣共生的理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A.打破常规的思路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B.各民族文化在奥林匹克精神中逐渐消解差异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经过程

D.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奥林匹克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29.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统计资料表明,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戏曲艺术不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正在急剧消失。面对这种状况,要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艺术必须()A.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进行创新,促进传统戏曲艺术的现代化

B.用行政手段进行重点保护 C.遵循市场规律、优胜劣汰

D.加强对外交流,将其推向世界

2009年3月16新华网报道,由国内各领域百余名一流学者合着的《高端讲坛》丛书已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之一《大国软实力》通过讲述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与阙失,说明一个能够广泛影响世界的中国,一定是以中国精神建构的生命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理念,成就中国文化形象的整体高度和阔度--必须在整个人类文化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前进的文化力量。据此回答30-31题。

30.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大肆鼓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世界正在走向一体化,文化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消失②既要开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更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③对外开放的同时,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还要坚决抵御国外文化

④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 ②③

31.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的合理的做法是()①要抵制外来民族文化②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民族文化④要完全吸收各民族文化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3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①文学艺术②汉字③史学典籍④科学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3.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

①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②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的社会主义文化③带有娱乐性的庸俗文化

④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4.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的喝茶方式又有所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盖碗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辉煌灿烂③中华文化有共性④中华文化有多样性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35.在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怀,不畏强手、奋力拼搏的旺盛斗争力,奋力争光、勇于胜利的拼搏精神,团结合作、同心协力的集体意识,极大地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中表现出来的这些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②为我们提供了投身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③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精神.不具有普遍意义

④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008年12月21日下午在上海闭幕。据此回答第36题:36.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D.立足于社会实践

3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普遍,比:偏私)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B.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C.开拓进取、自强不息D.注重团结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38.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诗词的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近年来,全国政协高度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先后对闽南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进行调研,不断推动全国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此回答39~40题。

39.在我国,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着各具明显特征的不同区域文化,主要是因为()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②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③受各地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④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A.①②B.②③C. ②④D.①③

40.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A.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非选择题

41.简述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并说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方面。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发展的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4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有人说:“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答:(1)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2)优秀的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所以优秀的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3)文化有优秀的、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腐朽的。只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才能使人的精神健康向上。

43.2011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郑欣森提交了两份提案。期中有一份建议将鲁迅诞辰9月25日设定为“中国读书日”。现兼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的郑欣森认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可是我国目前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2009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识字国民中平均每人每年阅读图书5.2本,相对于日本的40本,美国的5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的64本,差距太明显。 思考作答:

(1)文化如何影响人的?

答: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坏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生的?

答:①优秀的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世界。

③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围绕政协委员有关“中国读书日”的提案出一期黑板报,现需要一些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请你协助完成。(至少写出三句)

44.31.互联网出现以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这表明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⑴传媒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⑵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答:依托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聚来自世界各地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45 背景材料: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着名社会学家塞缪·亨廷顿炮制了所谓“文明冲突论”。根据亨廷顿的理解,文明,是文化群体的最高形式,以宗教.历史.语言和传统划分。他认为,三个主要文明是西方的欧洲及美国文明.中国及东方的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他认为东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一种区域性文明,这两种文明存在着结构性冲突,而只有西方文明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因而这三种文明将在未来相互对抗和斗争。更甚之,亨廷顿相信,未来世界,伊斯兰国家和西方的军事对抗将会更为激烈,甚至导致暴力冲突。

问题: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亨廷顿的 “文明冲突论”进行评析。 答:(1)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特点,也各有其优点,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2)尊重其它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世界丰富多彩的生动体现。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必须尊重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同的文化应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4)文化霸权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夸大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鼓吹西方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否认其他文化的优点,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主张,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5)必须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坚持立足于本国优秀文化传统,汲取其他优秀文化精华,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6金融危机以来,温家宝总理在各地考察经济运行状况时多次强调促进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2009年4月20日上午,在广东考察工作的温家宝专程到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温家宝对大家说:“历史上,经济萧条的时候恰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人们需要提振信心,需要精神生活,需要温暖人心。现在我们把科技、文化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雄厚的根基。靠你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一定能够带来科技文化的大发展!” 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哪些?

答: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

⑵我们要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答: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政治必修三教学工作总结.doc》
政治必修三教学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