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2021-07-28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河盘桥小学

周倩

一、《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作品,通过描绘燕子的外形、飞行和停歇,赞美了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这篇文章应该说中国散文的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写的“神”了。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定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我在教《燕子》一课时,是这样解题开讲的—— 师:我知道咱们班上有几位女同学名字中有“燕”字。 (学生在底下高兴地报出了名字) 师:大家知道她们为何用“燕”作名字吗? 生:我想是因为燕子很美丽。 生:因为燕子非常活泼可爱。

生:因为燕子是一种益鸟,也是人类的朋友,大家都很喜欢燕子。

师:由此可见,人们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燕子》这篇课文,看看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燕子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说到底,教学设计毕竟只是教师在课前的一种单向预测与规划,无法绝对符合实际进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施教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而必须灵活自如地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做到在随意之中显现匠心,既使师生水乳交融,也令课堂情意浓浓。

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是一篇状物写景的散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我在教学时围绕“初闻花香──再赏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我在课中,力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里,怎么读出荷叶的美来,写荷叶与写荷花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虽然也调动了起来,可就是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因此,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引导缺乏技巧,还是学生的语言显得贫乏?与大师于永正老先生的课堂比起来,我的学生感悟总是的浅了许多。我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现在有了一点收获,学生的积累显得贫乏,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就显得贫乏。而且学生的积累有了,但是学生的迁移不够。因而要将阅读充盈于整个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积累和学会运用。

四、《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特点: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 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这时我设计了: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句。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顺理成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

五、《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在一次校本课活动中,我抽签执教了《可贵的沉默》一课。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感受人间真情”编排的,《可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令人深思的故事。结束这节课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冷静地思考,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整堂课都是在读文和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学生的反映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李想,这个平日里从不写作业的孩子,在和妈妈说自己的心理话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我听到孩子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

六、《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在这节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在学生大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时顺利地进入文本。“针对阮恒的这些表现你有什么问题吗?”让他们自己深入研读文本,在思想上、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

这是一篇特别感人的文章,我将纯真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让学生通过对朗读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来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体会和理解。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默读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淡到感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入理解”的过程。

七、《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丰富,课堂气氛活跃。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最有兴趣,学生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种情景之中,此时学生都知道,便不约而同地说:“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些什么?”我用亲切的评价语去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于是,我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生非常乐意。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八、《妈妈的帐单》教学反思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学生从彼得给妈妈的帐单入手,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彼得是个能干的孩子这一结论。出示妈妈的帐单后,又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体会妈妈给彼得的十年幸福生活所付出的那份辛苦,填写妈妈应向彼得索取多少报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学生联系自己的妈妈平时是如何关心照顾后,请他们再填写妈妈那份不完整的帐单时,有许多学生已在情感上受到了感染,不约而同地填写了0芬尼。当学完课文,反复朗读了妈妈那份无价的、无私的、无声的帐单后,学生已体会到了母爱的那份真诚。因此,有的学生激动地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您!”“妈妈,我因您而骄傲!”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就是教材中能体现的“语文教学的情感性”的魅力所在。

九、《太阳是大家的》教学反思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因为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在这节课上,读是重点,可就在读这一方面,由于我的评价语的模糊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读上没有一点进步;朗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只是少数同学在读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结果在后半节课时,有少数同学觉得无所事事,有些散了。学生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感觉了事情的变化,可不知道怎么挽回。这可能是经验不够吧,或者是我没有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理念贯彻到脑海里吧。

而且学生和我预想的也有差距,当我在出示卡片“彤” 和“红彤彤”让学生读,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时,(因为朝读课时我指导过预习范读过课文)居然学生都说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释了半天。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锻炼自己。备课时不光备课本,更要备学生。备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十、《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看运动员获奖,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 “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十一、《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本课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对美丽的大瀑布风光一带而过,而是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我觉得这篇课文对三年级孩子而言,课文里的时代背景还是有必要再和孩子介绍.于是一上课,我就和同学介绍了赞坦铁路的建设,我们中国当时对非洲的援助.孩子们听了都非常感兴趣.接着进入课文学习,从复习入手,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南非.在那个地方有什么著名的东西呢?读课文,让孩子开始读前面四段.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并让孩子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等四字词语,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有名的,把孩子们说的\"选木雕\"写在黑板上.接下来的文章内容就是让孩子自由读了,抓少年言行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交流,想想那少年心里可能在想什么.然后全班交流,同学说了再请全班读,读后说说那少年可能在想什么.孩子读少年的话,我读中国夫人的话,这么反复读了,再一起读读划出来的关于少年言行的句子.根据孩子们说的,我在黑板上继续写\"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然后思考,读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怎么一个人?你感受到什么?思考后同桌讨论说说,全班交流.孩子都能够说出这少年是个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的孩子

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借助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学生生活阅历少,存在许多认知上的空白,为此,教师十分重视借助媒体、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体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中国国际救援队这种组织离孩子们太远,他们无法体验他们工作的艰难和伟大,因此,首先借助图片资料让学生先了解这种工作的性质,然后再通过他们工作时的一些图片及当地受灾后的一些场面介绍极大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了救援队的了不起。最后,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融入情境,尽情释放自己的心情,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体验中感悟文本丰富的主题。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料的使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补充学生的认知空白,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老师们,就让我们如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老师所说: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十三、《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十四、《西门豹》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做到了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环节简练明快。课堂伊始,以学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联系,明白人物之间是通过破除迷信这件事联系起来的,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能启发学生从西门豹对巫婆、官绅头子、众官绅说的话中体会将计就计办法之巧妙。还让学生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是以客气的话为理由惩治恶人,而且还懂得了“将计就计”的真正含义,此环节的设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在探究过程中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时间比例的分配比较恰当。

教学中设计的板书起到了多种作用,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十

五、《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在上第一课时.读课题之后,我问他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说知道了主要是写女娲的,知道写女娲补天的故事。我请学生说了关于女娲的其他故事,学生津津乐道,说了女娲造人的故事。然后再读课题,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就是围绕着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来问,这也就是我们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主要内容。请了四个同学读课文,请别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下去巡视了一圈,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勾出问题的答案。但也有几个学生什么也没勾出来。

开始解决第一个问题,在请学生读了这一部分之后,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还有的孩子说:“我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动物惊慌的尖叫声。”在体会之下我们充满感情地读了“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然后我问他们这两天热吗?孩子们点头,我说:“如果这时身边有熊熊大火,你有什么感觉?”“热啊,热死了!”“会被烧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有的还用手不停地扇风,仿佛真的被火围住了一样。我们再感情朗读“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上”。在体会“地被震裂了,田野里出现一道道深沟”时我启发他们结合地震的灾难来体会。然后再请学生读,两个学生读得很有感情,仿佛真的看到了那种灾难。然后全班再读,感觉学生的读上了一个台阶。

推荐第2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1、燕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向孩子展现了一个真、善、美的画卷。如何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平静的湖面,淡绿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红的桃花,新绿的稻田。远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依着水,水绕着山。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同样的,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

2、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在教学时,我抓住“春”这一主题,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

一、多方整合,营造浓浓春意。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

二、抓住诗眼,巧设切入口 。 在分步解读《咏柳》和《春日》时,我分别抓住了“裁”和 “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

三、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体会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

3、荷花教学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应佳玉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肖彩诗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高波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珍珠泉教学反思

在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虽然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很值得借鉴指导学生写景色。文中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有不少生动优美的语句,是学生学习的佳作。我可是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带着他们学习领会文章的精华。在引导学生学习体会的过程中,我发现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吸收和内化书本中的语言,起着重要作用。为什么一些学生写不出生动优美的语句,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话,有的学生能口头模仿即兴说出类似的句式,有的学生却无动于衷?我猜想:对于精美的语言片段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理解吸收,久而久之,好的语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会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多尝试。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教学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提前记一记,并了解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上课时,我

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背词,自己随即写词,当写到“姹紫嫣红”这个词中的“嫣”字时,我的笔停了一会,当时我还真记不清这个字,总觉得右边像个“丐”加什么的。于是,我准备去看课本,并诚实地说:“这个字很难记,老师都记不清了。”我的话音刚落,没想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记,右边就是一个‘正’字加个‘与’字,再把‘与’字的最后一横变成四点就行了。”

听了学生的分析,我既高兴又难为情,忍不住埋怨自己,天天教学生学会记字,学会拆字,自己却记不住字。埋怨自己的同时,我又连声赞扬孩子们:“你们真棒!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教我记住了‘嫣’字。看来,把复杂的字拆分成简单的字真是一种好的记字方法。老师没有白教你们,你们都能教老师了。”在我的赞扬声中,孩子们越说越带劲,一连说出了后面的“缤、郁、旭、皓、崇、峻、悬、峭”等生字的记法。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仔细地看着字后自信地说着每个生字的组成时,我庆幸,我赶上了教改这辆新型列车,使我知道师生要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自豪,我没有被“师道尊严”所左右,我的诚实换来了学生的自信;我高兴,我的学生有了主动识字的兴趣;我幸福,我的学生也能教我了。我相信,我和孩子们的“互助”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翠鸟》教学反思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

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

2、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反思《燕子专列》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

二、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

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

四、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

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密度比较大,课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较快,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不够落实,我觉得上课是应关注是学生学习的状况,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指导学生阅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把这段意思画出来(树林减少,裸露土地扩大,树桩遍地皆是,树林成了房子,家具、工具柴烟)不出所料,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便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简笔画。

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就显得水到渠成、轻松自然了。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教参》中也明确强调,略读课文,在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学生对前几课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也能有个准确的了解,同时能检测出我们在前几课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教学中一定还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一、绿色环保意识在对比中燃起

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直接播放第二组“环境恶劣”的画面,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环境被破坏现象。这样做,很难让学生入情入境、心神合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在课前,我精心剪辑了两段不同的画面—“美丽风光”与“环境恶劣”,为学生精心打造交际氛围。两次的观看,让学生喜与忧的情感强烈的交织在一起。学生的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强烈的表达欲望已被激发,浓浓的绿色环保意识已初见端倪。

二、让交际在绿意盎然中进行 我认为:“绿意盎然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师生平等的课堂。在此环节中,我轻轻坐进小组中,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师生实行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氛围迅速弥漫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们怎不会尽情交流尽情表达呢?其次,“绿意盎然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互动合作的课堂。口语交际不仅要求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我在这里变小课堂为大天地,让地球妈妈招聘环保小卫士,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实践人,在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中,随着环保小卫士的环保奇招宣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种子已扎根心底,学生的心中早已像课堂一般绿意盎然。

三、绿色家园在畅想中构建

我认为,学生有了环保意识还不够,还应该要看我们已经取得的环保成果,为构建绿色家园献计献策。我抓住“我市是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这一话题,让学生在心中构建自己的绿色家园。

9寓言二则 教学反思

今天,我给学生讲了《寓言二则》,分别是《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感觉很是失败,觉得很有必要反思一下,总结一下。

首先,教学目标不太准确,没给学生以明确提示本节课的任务到底是一则寓言还是两则?没让学生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其次,也是最失败的一点,就是教师讲得过多,以至于学生没有充足的的时间来独立思考。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燃。通过与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注重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

11画杨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自己认为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值得注意和反思: 1.抓不住重点,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对词语讲解不够.2.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应加强,师引导的还是不够,应引导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并能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读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在上课时,研究和探讨环节气氛不够活跃,和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环节做的不够。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 《语文园地三》 教学反思

1.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而这种口语交际的能力要靠丰富的语言实践去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开放性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我们要允许学生说得不完整,通过补充提问,把事情说清楚说完整;允许说得不生动,甚至允许出错,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敢于交际,乐于表达。

2.习作练习要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降低习作的门槛,给学生以自信。引导学生将平时的积累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体现学用结合。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与学习的空间,并将展示与评价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丰富的语文积累,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集中表现,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带领学生品位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口语交际的话题,凸显地域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口语交际的话题要丰富而开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说身

边的事,说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鼓励学生敢说,教给学生会说,逐步引导学生说得生动精彩。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习作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要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到习作的乐趣,体验习作的成功感,从而喜欢习作,乐于表达,顺利地完成习作开篇的过渡。

词语的积累 对子歌 词语搭配及绕口令的学习,要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展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将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以下几点仍需努力:

1、由于我对该课的定位(感悟)问题,听者感觉有“工具性”不足之嫌。是否能够兼顾值得反思。

2、学生默读了,心里有了,但总觉得有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是否因为有声朗读少了,值得思量。

3、学生有声朗读时,情感还差点火候,悟与读的转化在平时要加强。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这是我的追求。这节课上,孩子们有收获,但我希望自己在教学之路不断求索,希望有我的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步履会更坚实。 《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一课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任务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争吵 教学反思:

围绕“我”和克莱谛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我”受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领导加深理解和体会,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学生通过读一读、讲一讲、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体会课文中所赞扬的宽容、友爱的美好品质。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的趣事。课文中,作者把小柱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这么说,他代表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尊,好强,不服输。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次要内容略读,对于重点内容才重点精读。《绝招》这篇课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易懂,无需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我在教学《绝招》时,大胆放手,只是充当学生的学习伙伴,为他们加油,给他们鼓劲,在

适当的时候略加引导。

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语文园地四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要付出爱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1)首先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这一片沉默的背后孩子们在想什么?”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沉默的语气。

(3)让学生当堂积累摘录表现沉默的词语、句子。通过以上环节孩子们领悟出最为可贵的东西: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快乐。但很大的缺憾是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课堂作业中反映出来)如果能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小事,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的教学重点除生字词的掌握外,另一点便是要求着力于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从而分析人物性格!但是这并不是把这些重点词句都拿出来给学生分析,而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读句子,画词语,从个性化的读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先是理解第一自然段,想象体会水的重要,关键词语:干涸、干枯、焦渴而死。同时指导看图理解,大地也干枯得裂开了缝。

接着,是画出课文描写:水罐一次一次神奇的地方。

重点感悟的句子: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最后感情升华:三次的关心他人——关心妈妈,关心小狗,关心过路人。孩子们的可贵就是真实:如果是我,我一定不给过路人喝水,因为我自己都没有水喝。我抓住这话就说:这正正是小姑娘难得的地方,所以才能感动上天,送来神来之水,所以文章很多神奇的事情发生。

《妈妈的帐单》教学反思

《妈妈的帐单》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通过学习,让同学们认识到母爱的无私,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多,父母亲都把自个的儿子当成宝,一直在默默地付出

自己无私的爱,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爱、母爱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也该回报一下父母亲。

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

本设计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如习作、展示台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悟到了生命的精神世界,拨动了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理想的语文课堂,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教材在呈现时出于某种考虑,留下一定的空白,这就为学生驰骋想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来点拨学生思维的方向,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补充。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突破重点难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太阳 教学反思

《太阳》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 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识字游戏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小狗跳楼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识字;讨论喜不喜欢太阳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即使我看了他们好几次,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学生的话使我感到尴尬,也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课文中所写的月球之谜,是本文的重点。

这是一篇科普文,学生对于月球的了解不是很多,书中提及的宇航员等月都是没有听说过的,针对学生的情况,我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非常内容丰富的资料,如月亮诗句的收集,登月录像和资料的收集,月球其他相关知识的整理和提问,人类对未来月球的计划,使学生在交流与扩展时最快速地进入。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声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课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看动画故事吗?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随后我就播放录像并说:“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样,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网上时大开眼界时神奇经历。

二、在读书中理解,激发情感,在读书中表达情感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啦”的喜悦之情。开始我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理解课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的讨论情况来看,学生读书没有感情是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密切相关的。

三、抓住学生的不同理解,引发学生的辩论

课文的

三、

四、五自然段写的是作者亲身感受网络的神奇功能。在理解时一部分认为是写网络功能的,一部分同学认为是写体验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从同学们的回答情况来看大家都同意是在写网络的神奇功能的,但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谁的更准确呢?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两点引导学生各据一方进行辩论。在斌论中学生终于能够准确地理解表达内容了。

《果园机器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科普文章,适合学生阅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你认为哪些语句很有意思。自读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没电了,机器人就会饿倒”很有趣,因为把机器人写得就像人一样会饿肚子,而不是写它电量不足,这样的写法很有趣。有的说机器人捡水果吃很有趣等,每个学生都在大胆地诉说着自己的发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这种拟人的手法。

语文园地六 教学反思 教是为了不用教。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自己会学。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像能力,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悟感、想像、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语文终究姓“语”,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形象不能是课本的翻版,而是充满个性思辩和众人智慧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空间的知识框架。活动的开展首先要考虑的是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认知的欢乐,让学生在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活动方式中不断将知识积累、储存。因此,本设计意在搭建一个活动平台,老师和和学生一起开动“知识快车”,教学活动中学生先将自己的收获装入“小成果袋”内,然后再有选择地“买票上车”。这样的活动,貌似无序,但却会有很多内在的规则支持着有序的运作,学生会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人。《语文园地》的教学设计更应如此。

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反思

本课词语非常丰富,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积累熟记,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我主要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找词语。可以先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四字词语(不一定是成语),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理解时我不是不让学生记词语注释,也不是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而是引导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3)运用词语。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教师还可以利用本课的语境,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

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我在指导前,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教学反思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表现中非两国友好的文章。因为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时给了他们帮助。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从他们速度很快中体会出来,有的人说在那样危险,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救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我让他们想象当时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当时的环境可能有恶劣。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理解技术高超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也快下课,我并没有让学生多说。所以感觉这点上做的不够到位。

语文园地七 教学反思:

“读读背背”中的八个字组成的成语,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理解成语的含义,所以总是背不熟。习作有很多的同学所写的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力丰富。但是仍有许多学生,不能写出完整通顺的句子。还有的不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文,故事交待的不清楚。错别字较多是普遍现象,部分学生缺乏想象力,故事写得单调乏味。今后要多训练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积累好词佳句。

29《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借助多媒体,感受具体形象〗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

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西门豹》教学反思

分析内容时,没有逐段分析,而是挑几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你在漳河边看到了什么?(人多)听到了什么?(自由想像)新娘命运如何?谁救了她?怎么救的?(出示句子,读一读,议一议,当时你听到西门豹这样说,怎么想?后来怎么明白了?)那些害人的巫婆和官绅有没有受到惩罚?(出示句子,读一读,演一演,议一议。在表演巫婆落水时,要求加上语言、动作。学生很有想象力,嘴里大喊着:“救命,救命!河里没有河伯,那是我骗你们的。快把我拉上来!”然后让其他同学饰演群众,会怎样说,怎样做?学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觉。)

最后,你看了整个事件,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请你评价一下西门豹大人的做法。整个过程生动而又重点突出。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西门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实施教学时,没有大胆放手,甩开臂膀,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没有很好地贯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在概括主要内容时不够放手。在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一开始我就出示提示,学生只要简单地填一填,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的提高。我应该让学生们先试着说一说,并从中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等学生说的不好或者说不出来时,再做提示,这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语文园地八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围绕“假如我会变”,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要求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在故事里,可以自由表达,大胆想象,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知道什么是想象作文,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因此在本次作文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联系,敢于质疑,在想象作文的过程中,对有突破性见解的学生要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表扬。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还是非常欠缺。在交流修改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是想象不合理,而是语句表达不通顺,或表达的时候翻来覆去。于是我给学生读了范文,让他们听听人家写作的时候是怎样组织语言的,争取字一次次的习作训练中锻炼他们,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推荐第3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

1、关于习惯

本册教材在前五册的基础上,安排了“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这两个主题,配有5页插图。教学时要让学生在逐幅弄懂图画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习明确有关要求并身体力行。

2、关于课文

全册共安排课文26篇,其中韵文2篇。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又有展示当代人物精神面貌的;既有赞颂革命英雄人物的,也有表现儿童日常生活的;有介绍风景名胜的,有介绍自然科学常识的等等。这样安排,不仅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与前五册相比,本册课文后的作业题略有变化:一是增加了联系语境理解词句、学习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意在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二是增加了“小练笔”,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关于习作

本册共安排了8课:看图写一篇作文,为别人画像后写一篇作文,写写自己的新发现,看图写一段对话,写一篇板报稿,写一篇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的文章,学写日记,编童话故事。从这8课的内容可看出,本册习作教材能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实践、体验,注重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由自在地练习写作。

4、关于练习

全册共安排8个,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字词句练习、成语和古今诗文的朗读背诵、写字练习、口语交际等,意在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生字教学: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词句教学: 能够完成语文天地中读一读,仿照课文写一写——学习具体地表达。 指导学生能够在叙述过程的时候,加上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具体地叙述、描写,学会有条理地表达。

读一读,背一背——加强积累,在自读自悟中培养语感。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帮助理解诗词的大意,使学生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3、语言交际: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创设了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学会倾听。可和单元主题、主体课文或自读课文结合,自然引入。

让学生愿意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在交流中锻炼表达能力,培养自信,逐渐学会交际、沟通,学会聆听,学会换位思考。

4、小练笔:

语文天地“笔下生花”作为习作栏目,促进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习惯:继续掌握正确的读书、朗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学习写钢笔字、毛笔字并养成习惯。

2、汉语拼音:继续巩固并利用它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准确认读生字,掌握生字。

4、听话、说话: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讲述课文故事,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通顺,有礼貌,讨论问题能说清意思。

5、阅读: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默读课文,会预习课文。

6、作文:学会有次序的、比较细致的观察图画,写出内容较具体的片段,开始学写简单的记叙文。

二、班级学情分析:

入学三学年来,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情况如下:本班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能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识记字形,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通过二年级的学习已学会按部首查字典,能确定部首,检索汉字,看懂意思,并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学会打电话、问路等应对用语。已掌握“留言条”、“请假条”的格式和用处。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距离感情朗读还有一段差距。认识冒号、引号,但是一部分学生还不能正确运用。初步使用钢笔写钢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在书写方面有的学生习惯不够好,易错、易涂擦,还需长久的训练。在阅读兴趣方面,女生的兴趣较浓厚,下课随处可见坐在教室里认真看书的同学,但有一部分男生的阅读兴趣较低,只喜欢看图画故事,不喜欢看长篇文字的书籍,他们的阅读兴趣还需我们教师的大力培养。本班中有七八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写作方面比较吃力,语句不够通顺,表达的意思不明确,有待这一学期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

3.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陪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习的个体差异,鼓励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4.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基本素养。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习惯(2) 《长城和运河》(2) 《美丽的南沙群岛》(2) 2、《庐山的云雾》(2)习作1(2) 练习1(3)

3、《翻越远方的大山》(2)《雪儿》(2)《花瓣飘香》(2)习作(1) 4、习作2(1) 练习2(3) 阶段检测(2)《菩萨兵》(1) 5、《菩萨兵》(2) 《李广射虎》(2) 《少年王勃》(2)

6、《大作家的小老师》(2) 习作3(2) 练习3(3)《赶海》(1) 7、《赶海》(1) 《荷花》(2) 《古诗两首》(2)习作4(2) 8、练习4(3) 阶段检测(2) 9~

10、期中复习期中检测(2)

11、《少年王勃》(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3) 《水上飞机》(1)

12、《水上飞机》(1) 《跟踪台风的卫星》(3)习作5(2)练习5(3)

13、练习5(1)《“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3)《狼和鹿》(3)《放飞蜻蜓》(1)

14、《放飞蜻蜓》(1)习作6(2) 练习6(3)

15、《恐龙》(2) 《槐乡五月》(3) 《海底世界》(1)

16、《海底世界》(2)《日月潭的传说》(2) 习作7 (2)

17、《练习7》(3)寓言两则》(2) 《争论的故事》(2)

18、《剪枝的学问》(2)习作8 (2) 练习8 (3) 19~

21、全册复习

22、学期检测

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特点,是承上启下,就是从一二年级的认识字教学为重点,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翻苏版国标本第六册,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有“五新”:题材新、立意新、角度新、结构新、语言新。 本单元共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寻找美”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单元目的

1、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透过课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享受审美愉悦。

3、引导享受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单元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的课文。

3、通过学习,感受文章语言的美,激发想象力,享受审美愉悦,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学建议

将“习惯篇”中的预习习惯的培养纳入到本单元的训练之中。到了中年级,应加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落实预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将“预习作业”设计为《我的课前研究报告》,报告可以从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探究解疑,搜集处理相关等方面,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时分配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2)

《长城和运河》(2) 《美丽的南沙群岛》(2) 《庐山的云雾》(2)习作1(2) 练习1(3)

反思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火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反思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从三个方面先概括后分述的向读者展示了南沙的美。在执教这课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读好书,读并不是一遍一遍没有层次,没有目标的行为。在朗读中,我从学生整体感官入手,先教师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愿望,然后学生初读,这篇课文生字较多,有一些较绕口的词,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我采取了个别读、个别指导的方式。我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教学第三段,通过学生品味读和教师的指导读,再加上争当导游的比赛读,是学生领悟到海岛景色迷人这一特色。第二段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太理解的海洋动力,我做了适当注解。然后采用对口方式,如()的海洋生物()的海洋动力„„学生兴趣十足,这样很快的了解了海岛是个资源丰富之所。然后通过考验记忆力的游戏,帮助学生背诵

2、3段。在教学中我弱化了第一段,因为的一段是对海岛的整体概况,学生在进行导游介绍时不可避免的就会重视这一段,这样的弱化的处理,使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一段的意识。果然,在后来的导游介绍中,学生较好的掌握了这一段。 遗憾:

教学本课,在总分的段式上是个重点,因为我怕学生掌握不了,所以在这课教学时,我只是讲了“总起句”的概念,没有清楚的讲总分段式。因为这课没有讲。学生在后一课的学习中,就没有一个巩固的迂回,所以在指导用总分段式写片段时,效果不是非常好。

反思

本课意境十分美好,在段落构成和语句表达上比较独到,非常值得学生模仿写作。

于是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概括的说说自己对庐山云雾的感受,然后以学生为中心,随着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射点,扩散到全文。在本课教学时,我加强了读中感悟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从哪些词中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划出来,细细品,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在读时就有地放矢了。 遗憾:

积累时候,我没有注意指导孩子积累本课中变化较多,出现较多的比喻句。

第二单元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由课文三篇组成:《翻越远方的大山》、《雪儿》、《花瓣飘香》。《翻越远方的大山》讲的是跨栏王刘翔的心理历程,蕴含了“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有超越梦想的可能”的道理。《雪儿》讲了一个腿跌伤了的女孩,收养了一只受伤的信鸽,最后让它重返蓝天的故事。《花瓣飘香》讲了一个小女孩摘了一片带着露水的美丽花瓣送给病中的***故事。

这三篇课文的特点:

1、都是叙事文。

2、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学目标

1、关于叙事文。

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年段,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淡化段落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课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要求,以往是在四年级下学期完成,它的基本方法是,先给文章分段,然后概括段落大意,最后将段落大意串联起来。现在淡化了段落教学,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呢?如何使学生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呢?叙事文在这里起桥梁作用。首先,叙事文故事性强,便于学生抓主要情节;其次,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的故事形象,沉浸于其中,利于达到课标的要求。当然,这两点也正是我们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关于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的要求正是时代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的时代呼唤爱心、孝心、同情心,呼唤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给孩子以正确的导向,教会他们面对挫折,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熏陶,这就成了教材选文的取向。

从课文的特色上来看: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语言很平实,都是将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艰深、晦涩之处,学生一看就知道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然而,这平实的背后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款款的深情!我们如何让这平时的语言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去打动学生、去实现人文浸染呢?这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难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本单元课文。

3、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导向,使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建议

1、以“读”为中心,渗透听、说、写各种技能的训练平台,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怎样以“读”为中心?湖北省教研室的晏渝生老师曾经总结过“四读”,即读对、读顺、读懂、读美。初读主要追求读对和读顺,精读主要追求读懂和读美。如果我们每一课的教学都像这样进行,就便于学生发现和总结学习规律。怎样渗透听、说、写的训练呢?听和说的训练无处不在:听别人读书,说他们是否读得正确和流利;听别人发言,说他们是否想得有理;听别人有感情地朗读,评价他们是否读得恰当„„

2、创建新型学习方式平台,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夯实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不只是这一组教材的教学要体现,全册的教学乃至各个学段都要体现。

3、建立新型评价方式平台,目标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里,我指的不是终极性评价,而是在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要改变评价方式,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杠杆之一。 课时分配

《翻越远方的大山》(2) 《雪儿》(2) 《花瓣飘香》(2)习作2(2) 练习2(3) 阶段检测(2)

推荐第4篇: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学反思

八里关中小

田国强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盛开的情形,以及“我”沉浸其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朗读感受、想象感悟等手段使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闻着荷香,走进课文

课前,我布置学生们去了解荷花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课上,出示荷花的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视觉享受,苍翠欲滴的荷叶、含苞待放的荷花„„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感受时,心情也是非常愉快的,仿佛已经闻到了那一阵阵淡淡的荷叶香,悠悠的荷花味。

但是,由于农村的孩子课外知识比较贫乏,也没有电脑网络等途径去了解信息,因此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资料的收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是,在配乐欣赏完荷花之后,学生们似乎进入了状态,也缓解了之前的尴尬。

二、赏着荷花,心灵旅行

叶圣陶笔下的荷花千姿百态,各有各有的风采。当讲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由于已经理解了荷叶碧绿如圆盘,因此,对于“冒”字的理解,学生们各抒已见:“冒”字把荷花当作人来写了,真形象;在那么多荷叶中白荷花“冒”出来,真是特别„„一个“冒”字,学生们已经读出了荷花的美丽,读出了自己的味道。

文中描写各种荷花开放时的姿态采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使学生体会到了不同荷花绽放时的状态,既形象又生动。但是,一池荷花又怎么会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于是,我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们也学着课文的写法来说一说还会有哪些荷花开放的姿态,由于欣赏图片时有了一定的印象,因此交流的时候,学生们也有内容可说。

三、想着荷花,流连忘返

我们说,语文学习能够让心灵旅行,应该说,本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们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但是,一堂如此美好的语文课又怎么能够以一节课的结束为终点呢?

于是,在学完了荷花的各种姿态之后,我以这样的一段话作为小结:“是啊,今天我们领略的是荷花的别样美,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池中的一朵荷花,你是怎么样的心情呢?下节课,就请你来谈谈你的感受吧!”让学生们带着一种对下节课的期待走出课堂,走出这一池荷花,但是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那淡淡的荷香,以及难以忘怀的荷花。

另外,在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语言较为贫乏,而我也没有做到及时点评,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而且没有把握好时间。

推荐第5篇: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1课的课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体会女娲勇敢的精神,顽强的毅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3。复述故事。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本课的内容,也进行了适当的语言训练。但在时间的掌控上仍有不足,另外板书设计也略显单调。

整体来看,本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进行了先读后说的训练,循序而渐进。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以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使学生对于整篇课文有了较为细致的把握。接着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从中体会女娲补天的艰难,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打下一定基础。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后,朗读感情更加充沛了,能够以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另外,在具体讲解女娲炼五彩石的部分,结合作者的写作特点,抓住几个重点动词,让学生结合大屏幕上的提示,边说边做,使学生一是体会了女娲补天的艰难,二是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具体,学习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本节课的课后题中,提到:让我来讲讲这个故事。这无疑是要锻炼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将此环节设计为进行班级故事会,获得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具体操作是:先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形式,在组内练习讲故事;而后推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也参与其中,讲述故事的背景部分。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为学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二是交代故事背景,丰富故事内涵,把之前未曾提到的另一个相关传说,以背景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更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但在时间的分配上,此处仍不够精细,由于怕学生说不好,放给学生准备的时间过长,挤占了后面的评价时间。后续环节本设计为交流评价,让台下学生依照教师给出的评价建议,学会评价他人的故事,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部分没能很好地完成,今后在时间的掌控上仍要多加注意。

另外,板书的设计也可以再更精巧一些,使板书成为PPT课件的有效而精彩的补充和总结。

总的来说,课的本意达到了。立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本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课上也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开放的、有活力的,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故事描述的绘声绘色。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这提示我:今后,在时间的掌控上要合理把握,准确分配时间,保证课堂的完整性,使语文课堂活泼之中更加严谨,开放之余也不失协调。

推荐第6篇:三年级语文下册《太阳》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太阳》一课,我把这节课备的很详细。因为这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一定要开个好头。记得前几年面试时我抽的课就是说明文《鲸》,再加上外出学习听了这节课,校公开课也听过这节课,对这篇课文想不注意都难。

我觉得这篇课文比较简单,说明文无非就是告诉我们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等。我们的目的是读懂课文、学会知识。教学目标除了字词外,还有以下两点:

1、了解太阳的特点。

2、知道太阳与地球的内在联系。明白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教学说明方法。

开篇先找学生读第一段,后汇报知道了什么。生“太阳离我们很远。”一个字概括“远”板书“远”字。你从哪里看出离我们远呢?生继续说“太阳离我们1.5亿……。”提到说明文、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知识了。这一句中有一个说明方法,谁知道?生沉默。师引导的“1.5亿,3500年。”生开始激动“数字、列数字。”板书第一个说明方法“列数字”“对啦,其实他还隐藏着另一种说明方法呢!举例子。这一系列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证明?”生“证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以此方法,教学第

2、3段。先让生读文,在汇报出太阳特点,远、大、热。再板书特点。再说说你从哪句话中发现这个特点的,抓关键句子。接着找说明方法。本文一共运用了四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而在第3段中都有体现。目的是巩固发现说明方法,让孩子在具体、通俗、明了的理解课文。生依次进行了汇报“太阳像火球就是打比方。”“钢铁碰他变成汽就是举例子。”“6000摄氏度,2500倍是列数字。”“表面温度、中心温度的对比就是在作比较。”生易把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搞混,师需反复强调、纠正。

板书“远、大、热”形成一个圆。太阳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生“温暖。”太阳大呢?师开关灯提示。生“光明。”那太阳热我们为什么没有被烤焦?生“因为太阳离我们远。”太阳那么大,为什么没晃得我们睁不开眼?生“因为太阳远。”你可以看出太阳的特点与地球有什么?生:“有联系。”

第四段第一句是过渡句,让学生自己发现,作用是承上启下。

单元预习课上,学生说过“太阳和地球有关系。”4-8段就讲了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让学生挨段汇报。因为有太阳所以有花草树木,有吃的穿的,有风雨雷电,有美好生活。反之,没有太阳、没有一切,还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应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

我自觉教学设计的条理还算清晰,虽没有太大创新。但学生的听课状态给我一种感觉:会积极回答的孩子会,闷头不在状态的孩子依旧不会。有点两极分化的感觉,貌似教学上有点东西达不成共识。我再慢慢探索吧。时间控制的刚刚好,该落实的都落实了。有一点进步。

推荐第7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恐龙》教学反思

刚上完20课《恐龙》,对这种近乎神话里才有的动物,学生太有兴趣了。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画画,就是选一种你最喜欢、最熟悉的恐龙,画出它的形态,在环境中体现它的生活习性。二是根据自己的画,写出该恐龙的生活习性,并在学习小组中展示自己的画,同时向全组同学口述该恐龙的生活习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意想不到的是,刺激了一些绘画功底差的学生努力去学绘画。《恐龙》教学反思二

这个学期,我把功夫下在课前。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每个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把课文流利地读下来,基本弄清课文大意。在教学《恐龙》时,我也这样要求。养成习惯了,只要一提到预习,学生都会这样做。很好的。一上课,我就叫学生齐读课文,再完成一张表,即写出恐龙的名称、形态、特点。由于学生对课文已经很熟悉,完成这个作业得心应手。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的内容,叙述自己的观点。多让几个学生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老师不费吹灰之力,一堂精彩的课就结束了。

推荐第8篇:三年级语文下册夸父追日教学反思

《夸父追日》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力的丰富。

教学这篇课文,我设计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动宾短语“迈开长腿、举起手臂、伏下身子、抛出手杖”、表示江河湖海的词语“虞渊、渭河、大泽、瀚海”、拟声词“咕嘟咕嘟”,联系上下文理解“颓然”的意思。

2。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夸父为追求光明,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感受夸父的精神。教学难点为: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感受夸父身上的精神。

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的开始,通过激趣导入让学生们回顾以前学过的神话故事,从而揭示课题,从学生们的反应来看,由于学生对这几个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比较了解,所以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有的学生甚至没等老师说完,就已经猜出了神话人物。成功导入新课之后,通过自读提示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词语积累以及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但是,可能是由于教师准备的尚不充分,因此这些环节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顺畅效果。进入到第三部分,感受神奇,体会精神。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找出感受神奇的句子,由词入句,体会神奇,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很可惜,课堂效果似乎并没有预想中那么热烈,可能是因为教师状态不佳,或者是学生体会还不够深入。在指导朗读部分,很感谢部分朗读不错的同学,基本读出了一些神奇之处,如果教师能更具深情,或许学生能发挥的更好一些。最后的拓展升华部分,让学生练笔,续写神奇,看到部分学生发挥了想象,写的不错,可仍有部分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写得不够精彩。这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生成,也是学生平时积累的展现。在课的最后,由于还剩了些许时间,教师公布了课前准备的《夸父逐日》的真实背景,意在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夸父逐日这个故事,无论是真实的,还是神话中的,希望能够提高孩子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推荐第9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自己是唱着《小燕子》长大的,《燕子》这篇课文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经过了这么多改革,它还是被留了下来,证明还是一篇经典课文,怎么教呢?当年我的老师是怎么教我的已经没有印象了!我又会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感受呢?对于开学的第一节课我自己很重视,想给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从字词到标点,从表达方式到生字书写我都作乐精心的准备,万事俱备只东风了。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1、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

在本课教学中,能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如:在观赏了春天美景以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学的方式,从文中找到反映春天烂漫的词句,通过朗读来感悟到春天的美丽和充满的勃勃生机。在学生学习第二段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燕子飞行的轻快的?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灵活地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

2、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如:在理解 “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课文重点段落是写燕子飞行和憩息的两段文字,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唤起情感的共鸣,最后一自然段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蔚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远远望去这多像五线谱啊。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了„„

师:你们看,它们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正做着快乐的梦呢。你们猜猜看,它们梦到了什么呢?

学生1:它们梦到了美丽的春天,柳树绿了,桃花红了„„

学生2:它们梦到了自己从南方飞到这儿时所经历的困难„„

学生3:燕子宝宝梦到了,妈妈刚才是怎样教自己捉虫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唤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并不抹杀学生个性化的见解,而是让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让学生想像落在电线上休息的燕子会做怎样的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像是伟大智慧不缺少的属性。”在人的智力的活动中,想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前,我在教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往往想像燕子谱的就是赞美春天的歌。而这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多次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已学知识、联系已学课文,充分发挥想像。不难看出,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学生有书写障碍怎么办?

在我们的认知里,不会写的是能力问题,而不写作业的绝对是态度问题。而对这一类学生我们是怒其不争的同时又有些厌恶的,偶尔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懒呢?”

也许,有一部分学生真的很懒,但很多学生都有一些学习障碍,并不能让我们以一个“懒”字遮盖住我们的无能。是的,我得承认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我甚至无法发现他们究竟是怎样的学习障碍,我只能以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帮助他们。至于最后的结果,谁知道呢?但,我相信只要他们在进步,最终会离开我自己也能努力前行吧!

小苗,一个山区的孩子,虎头虎脑的,有些憨实,问起他什么总会眯着眼羞涩地一笑。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在外卖保险,算是村子里的能人,写了一手漂亮的字。我从一年级起教小苗的。拼音部分写的作业不多,我没有在意。渐渐地,我就发现他的作业总有些慢吞吞,于是我有意识地减少他的作业量,偶尔我会在教室等他写完作业再放他离开。我想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掉队吧。在我的严密监督之下,小苗的一年级险险地过关了,成绩不算很好,也不算很差。写作业慢的原因,我思考了一下,认为是他注意力不集中,有段时间还查了查感统失调综合症。但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确定他是哪种原因。

二年级,要学的字成倍增加,学生们很吃力,当然也锻炼了他们。而我们两班合为一班,班级人数的增多让我也很吃力,当然也锻炼了我。但是,对小苗或者还有几个学生我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看着他们完成作业了。后来,他们的作业有时是没完成的,我有些担心,但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折腾他们,也实在不忍心把他们的休息时间也占用了。毕竟,快乐的童年回忆是那些知识所无法填满的。我纵容了自己,也纵容了他。于是,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他原本就很难掌握的字崩溃了,提写20个字能对4个还算是很努力的结果了。说实话,我很吃惊,他就算反应较慢,这也太离谱了。何况,数学老师说他的成绩还可以,不算太好但也不错。而他写的字很显然是不太协调的,与他爸爸的字简直没法比。我想他的家人看到他这样的字也有些不能接受吧。

我自然不想他的字再如此错下去,老师们不是常说吗“字都不会写还会做什么?”我该怎样帮助他呢?他的症结到底在哪呢?注意力不集中?手眼不协调?感统失调?我不知道,但我会最笨但有效的办法。事实上字的记忆书写也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一点一点来记。这也是有些学生,尤其是所谓的“懒”学生语文学不会尤其是字写不好的原因吧。我在他每天上自习课的时候,单独给他提写,每课一次,每次错误的他再写,我再提,直到这一课他全部能听写正确。就这样,我给他提了十几课,他逐渐地能够对的多一些,一课的字词他能在两次后全部记住了。看着他的羞涩的笑,我想他是高兴的吧。但是,这样挤时间,

真的会有用吗?还是很累的,因为我毕竟不是只有他一个学生。他现在对字的畏难情绪减少了些,但学习的动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自己学习。于是,我找了个学生来做我这份任务,算是让自己喘口气。

后来,我又检查了他前面提过的字。大家猜猜结果?我有些欣慰又有些难过。这么说吧,20个字他现在能对6个左右,比原来是进步了,但我给他提字时可都过关了啊。我郁闷极了!!不是没想过遗忘规律,可人家写字他也写了啊,怎么就不储存呢?说实在的挺老实的一个孩子,原来虽然慢但他从来不少作业除非我说了。但现在他不想写了,谁都可以理解看不到希望的努力太难坚持,何况他只是个孩子。但我该怎么办呢?继续下去吗?我尝试给他家里人发信息让他们也在家里给他提写,还试着让他们做做感统失调的康复训练。但回音却很少,或者家里人也很忙,还很宠他,拗不过他吧。

面对这种情况,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够坚持多久,我很想不放弃不抛弃,但我的精力也很有限,另外五十多个也需要我去关注。他的字依然很脏,我依然会努力去尝试,但我也看不到前方到达的会有多远,尽管我会微笑着告诉他每学一点都是进步,离目标更近一步。或者,这也是我的心理支撑点吧!

正视学生,真正平等对话

见过很皮的学生吧,没见过这样皮的。小常同学实在是很颠覆我对学生的印象。他又偷吃别人东西了,我有点愤怒了。为什么呢?班主任找他谈话的印象还在昨天,他答应得很好啊!这才一天不到,重犯了?我是多想说些难听话啊,那些话到了嘴边又憋了回去。

我在课堂上没有多说,心里想:“下课再与你算账。”

下课了,我带着他找了个安静的地方,我坐在他的旁边准备跟他谈谈心。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改正,暴风骤雨自然需要,和风细雨也一定得有。关键是要把握着度的问题。我看着他的眼睛说:“我很讨厌你这样做。”开门见山,表达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很多老师爱先表扬再批评,有个心理学家却说先批评再表扬心理的接受会更容易。我相信了这种说法。或者说我愿意让他知道我重视他,关注他。也在另一本书上看过大人和孩子之间天生会有隔阂,所以要告诉孩子你真正的看法。这样他们才会觉得你与他们站在同一条线看问题,而不是在指点。

我继续说:“你很聪明,那你分析一下得失吧。”他把头低下不肯抬起,我只好自己分析了:“你得到了你想要的食品,你失去的是同学们的信任,以后再有人丢东西会赖在你头上。你失去了朋友,同学们会因为你老是犯错而疏远你的。就连老师都讨厌你的话,你觉得吃那么点东西划算吗?”他摇了摇头还是不肯抬头。

我继续说教:“抬起头看着我,我希望你不要让我讨厌你,因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能改的是吗?何况老师觉得你很勤快,学习也不错,不要把自己的优点丢掉哦!可别缺点还没改,优点也没了,那不是赔大了吗?”他看看我,略有些羞涩地笑了。最近,他的学习兴趣很低,我要给他甜枣吃夸他学习不错,也要告诉他别让自己变得一个优点也没有会更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觉得自己有优点被老师看到,会努力保持。而我们可以从这个优点出发再延伸到他的缺点的改造上。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立地成佛的事毕竟只是个传说,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只凭你三言两语就改得彻底。不过,在面对他们的错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的立场,并且明白的告诉他们。同时与他们一起去分析,引导他们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导致的后果。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有点漠视老师,所以我们在真心真意的同时,也要有一点老师的架势。就算我们在与他们闲聊,也要有意识地穿插自己的意见。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绝对不能过于随意地与学生聊天,更不要随意承诺学生。小心学生抓住你的小辫子,你可就得不偿失了。

现在,他的毛病依然不少,但我想他应该在那次谈话中分析了利弊,犯错显然少了。

于永正老师课堂节选欣赏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这是我从心底里赞同的。至于我们能够学习多少,能够把多少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中就要看个人的理解和运用了。 现将于老师的一些课堂实录节选下来与大家共赏。

一、巧妙的开头

于老师给人的感觉是大气而平实的。课堂的开始是抓住学生的一个关键,看他是如何在平实中迅速抓住学生的心的。 《狐狸和乌鸦》

师:小朋友,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大脑不但会思考还会想象。说完,板书:狐狸。读读这两个字。生齐读。你 读了这两个字脑子里立刻出现了什么? 生:我立刻想到了狐狸的样子。

师:你想到的狐狸是什么样子?众生答。

生:我想到的是这只狐狸正跟在老虎后面吓唬兔子斑马和小鹿呢! 师:你听过《狐假虎威》的故事吗? 生:我看过。

师:小朋友你们说的这些就是想象。 转身板书:乌鸦

师:看到乌鸦二字,你脑子里出现了乌鸦的样子吗/ 生:它叫得很难听,一身乌黑的羽毛。

师:它叫的声音很难听,那是天生的,是嗓子不好,不是感冒造成的。(笑声) 生:看到乌鸦,我想起了奶奶说的:乌鸦叫没好声,不是下雨就刮风。 师:乌鸦还会预报天气?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什么来着? 生:我马上想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乌鸦多聪明啊,多会动脑筋啊!

(至此狐狸与乌鸦的形象已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乌鸦喝水的故事是一个点睛之笔,为了反衬后面乌鸦的虚荣做了很好的铺垫。)

师转身在“狐狸”、“乌鸦”之间加了一个和字。

二、扎实的字词教学

于老师的字词教学是以身作则的。他说备课要备字。事实上我们又有哪个老师能够做到字字入心呢?有时我们只是想到却没做到,也许这就是我们与教育家的区别吧!

《狐狸和乌鸦》

出示生字:洞、肉、叼、站、流、亲、漂、麻雀、极 老师要求大家边观察边书空,记住每个字怎么写。

请大家把“站、亲、雀”在书上描红,再在方框里临帖,要求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 师:写字,要认真“读帖、描红、仿影、临帖”。刚才,我们也读了描了临了,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写这三个字。 生写字。

师:这三个字都写对了,但都不大规范。站字右边的口要写小一点。因此,口上边的竖必须写长,不给口字留很大的空。“亲”字上边是个立,最后一笔横要写长,这个字有三横,他最长。雀字要注意两点,第五笔竖要像下拉长,这一竖上边要稍出一点头。大家看字帖。 生看字帖,看于老师的板书。

师:请全班同学把这个字认真写一写,先看字帖,观察好了再写,写完了再对照字帖,看写得规范不规范。如果你自己不满意,就再写一遍。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 学生写,师巡视表扬。

(于老师不断地告诉学生要一看二写三对照,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只要我们也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告诉学生,认真地指导。慢工出细活,相信学生一定能掌握好字的。)

三、朗读指导的真功夫

语文教学多半是读出来的。而于老师在他的课堂中把朗读指导得入木三分。有的课堂是入情入境的表演读,有的课堂是老师充满感情的范读,有的课堂是热烈的比赛读。不过,最佩服的是于老师那充满感情的范读,当学生还未背会时,于老师那流利感情充沛的背诵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教导和激励。 《梅兰芳学艺》

请大家再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这次要求高了,看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师范读第一句,要慢一些。 生自由练读。

谁能把第一段的意思通过表情和读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这个要求更高了。 生练读。

师:我发现一位小朋友的表情特别好,请他到前面来读 生皱眉晃脑读出了师傅对梅兰芳的瞧不起。

师:看他的表情,听她的声音就知道他对师傅的话完全理解了。谁愿意和他比赛? 一生读得更好,师肯定奖励。

师:第一段会背的举手。背的时候能不能加上动作?要求更高了。 生站起来加动作背。 师:真好,老师也背背吧! 师背完,生再次加动作背。

(这样的朗读指导不光是学生不断地在提高,老师更是通过朗读在让学生去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朗读。于老师的背诵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使不会背的同学也受到感染。这就是功力!)

四、板画,高效的理解

于老师的板画经常会出现在他的课堂中。通过板画学生可能更直观地学习一些词语,理解课文。对于农村的我们,多媒体并不常用,所以板画会成为我们教学中有效的一项手段。印象最深的就是《草》这一课。

师:1岁就是一年,这不懂了吗?哎,一年有几个季节呀?

生: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刚发芽的小草。)

师: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

生1: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

生2: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发芽了。

生3: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师:说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老师又画了一棵长得茂盛的草。)

生:夏天到了,天气很热,雨水很多,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在黑板上画了一棵老叶发黄的草。)

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

师:“慢慢”一词用得好,小草变黄有个过程。冬天呢(接着又画了一棵枯黄的草。)

生1: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生2: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于教师用图画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岁一枯荣”的情境,使学生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 于老师的课堂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学习,希望我们都可以在这些大家的风范里找到自己能够走的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

校本研修,真心真意最好

校本培训我更愿意叫它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从字面意义上解释“校本”可以解释为以校为本,“研”即研究,“修”又有修改修行之意。综合解释是我们在学校里面自己进行的研究,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修改润饰,进而修行出自己的专业气度来。 结合自己的实践,我想大胆地谈一谈。

一、听课

听课,无疑是所有教师提高本身专业素养的最直接的也是最廉价的培训。但不管是时间的安排还是同事之间的不信任感,都阻碍了我们坦然听课的路。尽管,这不是一条通途,但却是一条实实在在的好路。所以,在学校里的研修最好还是用用这把双刃剑。集体备课,是个不错的招数。最好的备课是主备教师自己能够用心,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的资料,好的担忧的都摆在同事们的面前。只有这样,那些对课不是很熟悉的同事们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因为是大家一起参与的课所以听起来才津津有味。听完课之后的集体议课自然就顺理成章不会有太多尴尬,有什么不足也是大家出谋划策的结果不是。自此,听课就不再是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刑罚”了。久而为之,任谁都可以在同伴的三言两语中获得自己有用的知识为己所用。这不是操作简单很划算的一条路吗?但,听推门课却是需要慎为的一门学问。相熟的同事互相切磋还行,若是领导检查就是互相折磨了。

二、读书

任谁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教师来说不读书显然是不行的,但怎样读,读什么却是个问题。在如今网络横行于世的情况下,能够静心读书并不容易,尤其还是没什么趣味的专业书籍。学校要做的是尽量为老师们创设这种氛围,例如在学校建立一个小型的教育书籍图书馆。或者不要开例会,抽出时间大家坐在一起看书也不错。就像我们在费心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氛围一样,学校如果出面老师们也绝不是顽劣不爱读书的嘎孩子。问题是现在大家读书基本自费,热情自然减退,因为现在这书实在是贵。不过,如果自费的情况下,学校能做的也许只有交流经验这一项,或者叫好书漂流。老师们在交流时可以说说自己看哪本书觉得不错,倒未必有多正式,闲话家常最真实。只有真实真心才能真正提高自己,推己及人。

三、网络

网络虽然让我们肤浅,但却是我们不得不依赖的工具。只要我们不把它当做玩具,它还是很有用的。而现在网络培训正款款而来,我们在学校里也可以接受来自北京的专家的培训倒是以前想不到的。只是,任何培训都应该以人为本,网络培训要让老师们在上好课批好作业的前提下完美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是挺难的一件事。美好的愿望如果就这样被摧毁

在忙碌之中不是很令人难过吗?谁说的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了谁的都不好。所以,学校要组织,要给出固定的时间去做。否则,形式永远只是形式,深入不了人心。

网络上还有博客,也是我们在学校里就能提高的捷径。就算没有多么高深的学术思维,也没有多么高明的教育策略,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己的路上一点一点地进步。

校本研修的路还有很多,但看你愿不愿意走,是否真心真意在做。也许我们站的起点不够高,也许我们努力了也只是达到某些人到过的地方看看,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的学生老师在努力,老师在努力地学习······

吟它千遍也不厌倦

——听戴建荣《静夜思》有感

周日,去听了两节课。戴建荣老师的古诗吟唱十分有特色,让人耳目一新。但往往这些特色的东西是最不好学的,因为那里面有他自身所具备的我们不具备的特点。但不管怎样,学习新事物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戴老师讲的是李白的《静夜思》。在课上戴老师很努力地在酝酿着学生的思乡情绪,尽管对三年级的小孩子来说实在是难了点。看看戴老师是怎么做的吧!

在开篇对题目的理解,“思”读“sì”你知道吗?从这个字可以看出他备课备得很深入,值得学习。“思”在这里表示心情,由此引出下面对诗中情感的推测。学生会背了,于是引出“思”故乡的声调是一声表示思念。再由此引出四声调,古诗的平仄,简单介绍之后让学生在课题上标平仄。根据平长仄短的基本调式来指导学生读好“静夜思”三个字。环环相扣! 在古诗的吟诵时,首先让学生标上了平仄。学生练读,戴老师的手势给学生很大的指挥,但很遗憾学生放不开。或者这种读法与我们平常的读法差别太大才令学生放不开吧。后来,戴老师有在黑板上画了图示,学生反复地练读又好一些。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戴老师那丰富的体态语言。

读完了平仄又教吟,在问学生在哪听过吟这个字时出现了个小插曲,有个学生说了个方言“卫爷”,戴老师可难住了。所谓吟就是半读半唱,读中带唱。这样的吟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不过挺难!

之后介绍李白的故乡资料,与诗呼应说明很久没回家的李白多么想念家乡。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次吟诵,反复吟诵。

又在《古朗月行》这首诗的“小时不识月”与“举头望明月”的对比中让学生明白此时李白的心境。再次回到了那幅表示起伏的曲线图,让学生分析哪个字在最低谷,是“霜”。心冷似霜!“疑”之一字在李白的诗中常见,戴老师由这些诗句解释了这个字。让学生再次去读,去安慰诗人。

之后戴老师简单带着我们学习了一些古诗的读与吟,但很遗憾那些功夫显然只在诗外。尽管阅读是个性化的东西,但有些技巧还是要学习的。不管吟诵是否就是古诗教学的正解,还是应该让古诗回溯到它最原始的状态,吟它千遍也不厌倦!但在这之前,我们却首先需要学习!

内容还是形式?

作文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头疼学生也痛苦的事。面对作文,我们要求学生正确地书写,准确地用词,真实地表达自己。表面看起来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做到这些却是最难的。哪怕仅仅是学生端正的书写都够我们琢磨些日子了。也许这些只是外在的形式,但正所谓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我们是不是可以先试试在形式上找到突破口呢?

听了赵春战老师的一节作文课,是对扫墓活动的描写。

课的初始,赵老师对学生的感受进行了归因,即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要学生继承先烈的遗志,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但是,赵老师也说我的最大感受是累。大家的感受也应不一样才对。其实,老师的目的大概对作文的最终结果和经过有了规划。最后的感受和升华大致方向是不变的,但过程中大家的心情是多种多样的。

赵老师在接下来的指导中问学生怎么写?学生茫然。也许这时候学生对过程不是很会概括或者是学生不明白老师要什么吧。在写这件事的过程中,赵老师带着学生总结了几步:出发前、路上、到达、扫墓、回来。这也是我们指导学生写此类作文的基本步骤,关键是其中什么才是重点描写的对象,这是需要思考的。

赵老师让学生说说可以写些什么。回答很多:风景、心情、联想、事迹、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等。赵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心情上。

有一句很有趣的话,写作文时,要写出我们当时该有的心情。

在扫墓这件仅仅是形式化的活动的描写上,心情的变化很值得记录。但问题是学生已经很难从中感受到先烈的崇高,都是些口号而已。所以在学生回答仅仅是开心高兴累的时候,真的是最真实的吧。但这样写下去真的好吗?只能是我们的孩子被圈养的太久,向往外界的心令他们无暇去顾及牺牲的先烈了。也许在先前对学生多些资料的灌输会好些?活动的教育的失败是不是拿来做写作素材的好材料,应不应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心情,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写作课上要不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再教育,还是应该忠实原生态任其真实记录呢?真的难平衡啊!

最后,赵老师提示学生怀念的是所有的烈士,不要总纠结在某一个烈士身上。还有扫墓才应是重点,所以详写这一部分,其余路上的内容可以略写。

课毕,我们又去参观了他们学生的作文。作文装饰得很美,书写很干净。内容多数是生活,但学生写得头头是道是最难得。老师不改作文,学生改。看着学生那满满的一张评语很羡慕。也许我们学不走的是赵老师对学生那每一次作文的指导,因为在细致指导学生时,老师的水平也相应会被要求拔高。我们现在能做到的也许还是对某些形式的学习,从而从形式到内容。不是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吗?慢慢来!

《荷花》教学反思

以“荷花”入文,应该说古今诗歌散文中是非常多的,爱“莲”之人多如牛毛。关于“荷花”的文章也有好几篇,比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文人爱莲,世人也爱莲。而叶圣陶的《荷花》应该说是名篇了,短短三百余字,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荷花之美。叶先生的荷花既不是“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冷战。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也不是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是给人一种独特的陶醉。

《荷花》应该说是传统篇目,我们小的时候就学过,而这篇文章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不是前三段的,而是“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想到这里,我问自己是不是我的学生学习这课,这一段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永恒?我又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段在我的头脑中留下这么年没有忘记?

思考之中,我感觉到这是因为“陶醉”会让人终身难忘。何为陶醉?词典中说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感受之中就是陶醉。叶先生的确沉浸在荷花之中了,否则写不出这么美的文章。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如何让他们也陶醉呢?记得教我的老师是这样做的:

大声读,反复读,人人都能够高声背诵。老师弹着琴,让我们轻声背,反复练,并且参加学校朗诵比赛。看来,我以前的语文老师是花了代价的,从内心上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让美文走进了我的世界。现在看到荷花,我还会吟诵,因为童年的记忆没有消失。

今天,也应该让学生这样享受式的读,因为只有读,才能产生最佳的感受。

继续思考着这一课,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把陶醉这个词还给孩子,让孩子明白陶醉是多好的事。人的一生,所看的景一定很多,所经历的事一定不少,让自己陶醉与其中的事肯定不是一件。陶醉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最美的,也最值得回忆的。陶醉的故事对于他人来说,其实同样是美的。如何把自己的陶醉奉献给世界?最佳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陶醉用笔记下来,写成文章。所以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明白写作的价值,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因为收获的是陶醉,所以最幸福!因为收获着陶醉,所以最美!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节课,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诸如泉水的“绿”、“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斓”、“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写“绿”、如何写“深”、如何写“清”,如何写泉水冒水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1、泉水的特点。泉水的特点是:绿、深、清。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读书能力教好的学生读原文,其他生想象画面,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让学生充分谈感受,又重点指导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水泡的颜色多从哪看出来的?怎么读?从读中品味水泡的美感。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这是因为我设计了:假如让你介绍珍珠泉,你会用什么语气介绍,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会以作者的身份读出自己的感受,全文的朗读一气呵成.

4、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本课的课后给了一个资料袋,里面介绍了我国各具特点的泉,为了扩充知识,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到介绍的泉水及特点,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又及时补充图片加深视觉上的印象。同时,补充了我国的五大名泉。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利用课件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给翠鸟上色和模仿课文介绍插图中翠鸟的外形的教学环节。这样做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外形描写这部分,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不过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挥,教师讲得太细,占用时间较多。

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翠鸟的机灵、敏捷读出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鱼儿跑走了”等语句鼓励学生再练读。同学们通过练读,体会到“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蹬”、“叼”、“刹那间”应该如何变化读。再进行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爱心是人天生应该具备的,学生心中更是充满了爱。本组的主题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在课文结束时,我故意问学生:“这么可爱的翠鸟你想不想拥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想”“怎么不喜欢?”“不是,是因为太爱,不能让它失去自由。”还有的同学提到了倡议大家关爱小鸟,为无处觅食的小鸟送一把米的活动。多好的孩子,关爱小动物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在体会作者喜欢翠鸟的感情时,从字里行间,无论是写外形,还是写活动,还是从保护它的角度去体会都充满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激情引趣 合作探究-

-----《燕子专列》导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句,我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以重点问题引入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板书“燕子专列”这一课题后,我便引导学生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心中出现了什么疑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很快提出:为什么会有“燕子专列”?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等诸多问题。我以“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为突破口,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平台, 确立了探究的方向。

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形成互补,达成共识,然后全班汇报展示。在小组充分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汇报展示,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派任务,汇报时,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个同学都有了展示的机会,都得到了锻炼,一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感悟理解,注重朗读

《课标》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注重读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面临什么样的危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抓住“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进行品度理解。对课文第三段——“人们不畏严寒四处寻找燕子” 对重点句子“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抓住带点的词语进行体会。第四自然段——“小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危险,只在乎燕子”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对这几部分内容的教学采用了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引读、多次合作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达到了语言积累,升华情感的目的。而且在朗读中,我保证了学生充足的读的时间,重视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学生的心、作者的心、教者的心三者合为一体的效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感悟能力。而且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每一次读

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

四、形式单一 , 缺乏反驳

本学期构建高效课堂,进行小组建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还在起步阶段,处在摸索之中,所以在教学中,注意了小组合作学习,却没有注意到形式单一,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采取对子互学的方式进行。在指导小组汇报展示的过程中,注意了小组成员的发言,却忽视了其他小组成员的补充意见,反驳意见。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都应该予以改进,不断地完善课堂。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是一篇环保教育很好的题材, 在课中我问学生:“这么美的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读文的兴趣就浓了,读书的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读了之后,通过画一画,引导孩子感受小村庄先前的美丽,然后与课文后部分形成对比。

接着让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与画中体会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引: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板书“美丽” 。再引导孩子看图进行语言训练,“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瞧,( ) 有的说“瞧,这里空气清新,树木郁郁葱葱。”有的说“瞧,这里的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小河清澈见底。”这时再让孩子想象“如果这时你就站在清澈的小河边,你闻到了什么?”“闻到了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气息。”借助插图和表达,孩子已经理解了“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等词语,感觉比画图理解的更准确。

又引导孩子理解小村庄的变化。先让孩子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孩子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勾画出来。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时孩子们理解得很好。我抓住“谁家”问孩子,“你家想干什么?”孩子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两个“谁家”,孩子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这时冰悦站起来还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 最后理解“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时,继续追问刚才回答“你家想干什么”时的孩子们,“你家的新房子呢?”“你家的家具呢?”“你家的工具呢?”“你家的柴火呢?”“你家的木棚呢?”这样的追问,孩子们很形象地理解了“一切”。

最后一个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虽然在引导孩子理解前面的内容时,孩子已经认识到了要保护树木,不能乱砍乱伐,不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但是让学生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几句话,进而去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去体验村民的心情,并让学生提环保建议,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就没有感受的。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以读为本,感悟词句

——《惊弓之鸟》教学片段与反思

片段:

师: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瑰宝。它具有言简意骇,形象生动的特点。一些需要用一大段叙述文字来说明的事物、现象,却以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加以概括,使文章生动凝练。成语故事就是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解释成语意义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惊弓只鸟》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生:自由的试读一遍。

师:喜欢读这篇文章吗?

生:(齐声响亮回答)喜欢!

师:好!大家共同的读一遍。

师:你还喜欢什么?

生:我特别喜欢更赢说的话。

师:更赢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喜欢?你能找出重点词语吗?

生:如第二自然段的“只要„„就„„”

师:哼,请读一遍。

生:“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谁能说说“只要„„就„„”在这一句中是什么意思。

生:说明更赢对看见的现象动脑分析后才说的话。

师:回答的完全正确。那么更赢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第四自然段中,更赢说“请让我试一下。”

师:“试”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生:“试”是做做看,试一下的意思。说明更赢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说的话。

师:说的对极了,你真会动脑筋。现在请找找更赢的分析是不是正确的。又是怎么说的。

(学生纷纷自读)

(教师指导学生用同样方法朗读课文的其他的词语,如:“①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如:②“它飞的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的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的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独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玄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就掉下来。”等)

师 :通过更赢的话,我们体会到,他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分析,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看的认真,听的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

思考。

反思:《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大雁掉了下来。故事言简意骇,形象、生动,意境清新、优美。文章生动凝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何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意境,感悟语言的内涵呢?在以前的初读文章、检查生字词的教学环节中,我只是单调地出示一个个生字词,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在后面指导读整篇课文时,容易出现指导面大,不易把握重点的现象。这次教学,我想何不从词语教学入手,在词语朗读中培养语感、感悟语言呢?因为重点词语和段落是课文的精华,读好了这些词语,对整篇课文的感悟、欣赏也可以水到渠成。

于是,在这次的教学中,出示词语时,我不是单调地呈现一个个生字,而是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让学生从感受语句,变抽象为形象,成功地创设了情境。从更赢的话中,体会每句话的意思。如:第一句: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它飞得慢”,听到——“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的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第

三、四两句说他进一步分析:这样一只受过伤,孤单失群的雁,听到弦响,以为又有危险,就拼命往高飞,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疼得不能飞,就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自由读,鼓励学生读出词语的内涵,读出词语的意境,直到读出自己的感情。从而较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读为本、感悟语言的新理念。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一篇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的文章,含义不深,学生可自悟自读。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我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较好。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

1.在通过讨论 “一生受用”的含义以后,没有引导学生谈一谈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画杨桃》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设置的问题过多,有些学生在回答提问时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弄懂。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提炼出最主要的问题直奔文章的中心,避免教师的归纳与重复啰嗦。

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课文讲了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比谁画得最多,结果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称赞不已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思路清晰,所以老师在教授时不能在内容上绕圈子,而应该挖课文中的训练点,让这堂课变得更有语文味。

首先,我紧紧抓住了单元的训练目标,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继续学习用学过的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教授第七小节时,让学生交流他们是怎样理解“连绵起伏”和“若隐若现”的,学生把词语的意思说出来以后,我还要追问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扎实有效地完成了单元训练目标。另外对“恍然大悟”这个词语也教授得非常到位。

另外,我还抓住了文章中的一对关联词语“虽然„„但„„”让学生练习说话,让他们在说话中同时明白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没有小徒弟好的原因在哪里,也就顺便完成了语言直播室的问题,即大徒弟和二徒弟他们悟出了什么?这样一来,可以使原本比较浅显的文章在教授过程中有语言训练点,也可以使这节课更具语文味。

接着,课文中三个徒弟各是怎么做的三个句子都比较简单,他们自己都能读懂,那么我该教些什么呢?对于大徒弟的做法,我是要求学生用圈圈画画的方法找出能体现大徒弟想画出最多骆驼的词语;教授二徒弟的做法时从作者的写作方法上入手,让学生先找到二徒弟是怎么想的并指导朗读,然后追问他还会想些什么?让学生想象说话,在这过程中理解词语“果然”;而对于小徒弟的做法我问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徒弟的画符合画师的要求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师的考题理解小徒弟的画不符合画师的要求,因为画师要求画最多的骆驼,他的画上只有两只骆驼,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用写一写的方法学习生字“截”。三个徒弟的做法,我在教授时各有侧重点:有找词语、有想象说话并理解词语、有带着问题读句思考学习生字。这样一来也能体现出这堂课的语文味,而不单单是在内容上打转。

最后是朗读方面的指导。因为朗读在任何一个年级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文中很多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等等都能够通过读体会出来,所以这节课我始终引导学生读。比如说在教学的一开始让他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他们默读课文,划出三个徒弟接到考题后各是怎么做的?教授过程中,也是无时不在指导他们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尤其在理解画师说的话的含义时,我用多种形式让他们读,先指名读,理解完词语后再指名读,然后师生配合读,最后同桌配合读,读着读着他们就明白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虽然这节课我很好地落实了目标,但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在最后的拓展说话这个环节就没有设计好,导致学生说得不好,我应该在提出问题以后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这样孩子的思维能够打开,教学的时间也能刚刚好。

推荐第10篇:三年级下册语文《燕子》教学反思

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燕子》一文,课文围绕燕子的外形、春天中的小燕子、燕子的飞行和停歇表现了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下面给大家分享《燕子》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燕子》教学反思1

《燕子》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作品,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赞美了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写得“神”了。

这课是要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感悟燕子的可爱,春景的美丽。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入情,关键在一个“悟”字,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我采取以下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课上,我先播放歌曲《小燕子》让学生欣赏,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这样学生们在优美的歌曲中引出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接着引导学生谈感受说出小燕子的特点。再问:“著名作家郑振铎笔下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学习课文非常认真。创设情趣盎然的课堂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生动形象的情境刺激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自主探究欲望强烈,既为教学活动的推进创设了条件,又为学习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联系生活想象,理解词语。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赶集”一词和想象当时的情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每逢过节街上超市里的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学生都说人们都去超市买东西购物,人特别多。接着我告诉学生人们这样向一个地方去进行买卖活动在以前就叫赶集。然后我就对学生说:“那么请大家想想春天来了,花草树木都来到一个地方,展示自己的风采,作者在这里把它们的行为比作是什么呢?”学生这样一联想,“赶集”一词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有的学生还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描述出来了。再就是燕子飞倦了停歇的情景,我让学生联系音乐课上的五线谱,再结合图观察,就能想明白作者为什么把燕子停的样子想成是音乐线谱拉。

3、结合课文描写燕子外形的写作特点,让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明白写动物外形只要抓特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写,不需要面面俱到。比如写鸭子:一身嫩黄的绒毛,一张扁扁的嘴,一对枫叶似的小脚,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鸭子。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笔法,不知不觉积累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

《燕子》教学反思2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成功之处: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本来以为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可是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文章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

不足之处:课堂中,总有几个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大部分孩子没有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是我要反思的。通过光彩夺目的春天气息,表达的情爱情节,没有体会出来。

改进措施:多点名,让大部分学生有参与能力。

《燕子》教学反思3

《燕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以及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燕子》教学反思4

《燕子》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可爱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有的正在湖上飞行,有的飞到柳枝间,还有的停留在远处的电线上歇息,它们给早春的湖光山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特征,了解燕子的外形及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再现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教学伊始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视频《小燕子》将孩子们带进美好的童年,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适时的插入课件,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写作方法。

二、教学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以读促感,彰显师生的风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抓住每一个可以展示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读、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的给与鼓励。在每一段的感情朗读时,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在学习拟人句的时候鼓励学生说出积累的或是自己创编的拟人句,并分析这句子的好处,让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集中汇报交流,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锻炼了语言能力,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丰富学生的想象,在课堂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春天的美好,借助具体语句来想像燕子的优美姿态,并把想象的内容,用自己语言来描述,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从而达到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燕子》教学反思5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为什么呢?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记得有一首歌唱到:“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而我想说的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

《燕子》教学反思6

《燕子》一课是郑振铎老先生的一篇佳作,课文篇幅短小,却将燕子写得十分逼真、传神。机敏、灵活的小燕子,给北国的春天增添了勃勃生气与灵性,让春天显得更加美丽、绚烂。整篇课文字字传神,无不表达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对绚烂春天的热爱与憧憬。

文章开头简洁明了,直奔主题,寥寥几笔就给同学们勾勒出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让同学们从颜色、外形、重量等方面感受到,小燕子的小巧、可爱。

接着,课文又通过一个自然段的篇幅,描写了小燕子飞行时的特点。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组内分工读文,孩子们进一步的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通过自主提问、交流,孩子们大部分将矛头指向“掠”,和“沾”这两个字,古诗文讲究一字传神,那么现代文亦如此。于是,我借机引导同学们抓住这两个字,掀起大讨论,看看这样两个字用的好在哪?可不可以换成别的字来代替,比如把“掠”换成“划”字。经过一阵激烈的组内交流,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觉得“掠”字能更加恰当的表现出小燕子的轻巧灵活,而“划”则力道大一些,在情感上更重一些,不能表现燕子轻的特点,而且“掠过”轻轻的,迅速的擦肩而过。所以“掠”字用的更准确、更恰当。“沾”字,通常是因为接触而被东西附着上面,燕子的尾巴沾一下水面,迅速而轻快的飞走,时间极短,所以燕子只能是轻轻沾,加入沾的时间久了,燕子也许会掉进水里……。听着同学们认真而细致的分析,我内心是无比的高兴的,也是无比的骄傲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地渗透习了写作教学的内容。因为这一单元《语文园地》的作文内容就是写写家乡的景色。《燕子》一文在描写燕子飞行的特点时,采用了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同样在描写家乡景色也可以采用多种的观察顺序,于是我向同学们介绍了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先中间后两边等等不同的观察顺序,为孩子们在写作本单元的作文练习奠定基础。

整篇课文,作者把春天美景与燕子联系起来,燕子因春色而雀跃飞翔,春色因燕子而灵动、活泼,燕子与春色构成了一个悦动,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让我和孩子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快乐!

第11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自己是唱着《小燕子》长大的,《燕子》这篇课文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经过了这么多改革,它还是被留了

下来,证明还是一篇经典课文,怎么教呢?当年我的老师是怎么教我的已经没有印象了!我又会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感受呢?对于开学的第一节课我自己很重视,想给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从字词到标点,从表达方式到生字书写我都作乐精心的准备,万事俱备只东风了。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

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荷花》

继续思考着这一课,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把陶醉这个词还给孩子,让孩子明白陶醉是多好的事。人的一生,所看的景一

定很多,所经历的事一定不少,让自己陶醉与其中的事肯定不是一件。陶醉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最美的,也最值得回忆的。陶醉的故事对于他人来说,其实同样是美的。如何把自己的陶醉奉献给世界?最佳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陶醉用笔记下来,写成文章。所以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明白写作的价值,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因为收获的是陶醉,所以最幸福!因为收获着陶醉,所以最美!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

美和喜爱之情。这节课,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诸如泉水的“绿”、“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斓”、“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写“绿”、如何写“深”、如何写“清”,如何写泉水冒水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

自由自在的生活。

-----《燕子专列》导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

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句,我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以重点问题引入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板书“燕子专列”这一课题后,我便引导学生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心中出现了什么疑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很快提出:为什么会有“燕子专列”?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等诸多问题。我以“燕

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为突破口,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平台,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是一篇环保教育很好的题材, 在课中我问学生:“这么美的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呢?”这一问激

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读文的兴趣就浓了,读书的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读了之后,通过画一画,引导孩子感受小村庄先前的美丽,然后与课文后部分形成对比。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

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

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惊弓之鸟》教学片段与反思

反思:《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大雁掉

了下来。故事言简意骇,形象、生动,意境清新、优美。文章生动凝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何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意境,感悟语言的内涵呢?在以前的初读文章、检查生字词的教学环节中,我只是单调地出示一个个生字词,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在后面指导读整篇课文时,容易出现指导面大,不易把握重点的现象。这次教学,我想何不从词语教学入手,在词语朗读中培养语感、感悟语言呢?因为重点词语和段落是课文的精华,读好了这些词语,对整篇课文的感悟、欣赏也可以水到渠成。

于是,在这次的教学中,出示词语时,我不是单调地呈现一个个生字,而是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让学生从感受语句,变抽象为形象,成功地创设了情境。从更赢的话中,体会每句话的意思。如:第一句: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它飞得慢”,听到——“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的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第三、四两句说他进一步分析:这样一只受过伤,孤单失群的雁,听到弦响,以为又有危险,就拼命往高飞,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疼得不能飞,就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自由读,鼓励学生读出词语的内涵,读出词语的意境,直到读出自己的感情。从而较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读为本、感悟语言的新理念。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一篇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的文章,含义不深,学生可自悟自读。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

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课文讲了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比谁画得最多,结果画师

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称赞不已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思路清晰,所以老师在教授时不能在内容上绕圈子,而应该挖课文中的训练点,让这堂课变得更有语文味。

第12篇: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总结反思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总结反思

在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上个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班上的纪律抓不好,有一小部分学生偶尔会扰乱课堂纪律,而影响了课堂的效率,导致教学效果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狠抓纪律。

2、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如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

3、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4、班上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有待继续加强。

5、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到位。今后还要改进教学态度,与学生和睦相处,争做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第13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检阅》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检阅》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检阅》透过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应该怎样维护自尊,怎样尊重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

课文的思路很清晰,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突出;课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从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鲜明的个性,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

由于“检阅”一词并不是生活中的常用词,所以同学们对这一词并不理解,我通过出示搜集到的我国大阅兵时的照片并辅以说明,是同学们理解了这一词的含义并引出课题。

通过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抓住两句重点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突破全文。在让学生体会“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分别棒在哪里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大胆想象、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心理,从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质,这点是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坚持的亮点。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

在理解“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们讨论时矛盾的心理。我就让学生研读儿童队员讨论的部分,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觉得为难呢?从哪里感受到做这个决定不容易?学生在反馈时,我主要抓住了“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在这里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儿童队员的矛盾心理“让博莱克去,就有可能丢儿童队员的脸;不让他去又会伤孩子的自尊心。到底该如何是好?”学生体会的不错,但是我在这里做得不是很到位,在孙正宇同学抓住了要点后,另一同学将要点偏离了,我没有及时地将同学们引导到位。

这节课是我任教的第二堂课,第三个课时,经验也远远不足,除去上面提到的不足,还有许多值得我认真琢磨改进的地方:

1.教案没有熟练掌握,加上由于换背包忘记了带U盘,致使上课前有些手忙脚乱,还好课前补救好了,之后又出现了一些问题,于老师及时地拯救了我。

2.教师没有足够的热情,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够积极主动;

3.小组讨论时间设置过长,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致使在下课前有些慌乱,没有及时地使主题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

4.在让学生齐读课文某一段时,没有给学生开头,致使后来齐读变成了自由朗读。

5.语言不够简洁,应用简洁明了的话向学生表述问题。

不管怎样,这节课总算是顺利讲完了,虽然有些差强人意,但是也算是从中吸取了许多教训,愿以后自己在课堂上可以对于不足的地方逐渐改正。

第14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文中有许多描写生动的句子。例如:“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作者把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比喻成“赶集似的聚拢来”,充满热闹与欢快,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学生不一定理解“赶集”一词,想让学生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词意,然后引导你们赶过集吗?谁能说说赶集的盛况?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一个“掠”字,写出了燕子飞过水面时,飞得低,距离水面很近,简直就是从水面上拂了过去;一个“沾”字,写出了燕子身体并未完全触着水面,足见燕子的轻捷灵巧。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景,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写作方法,这一环节我放在了课尾,降低了难度,引导学生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是作者长期观察燕子从近处着手进行描写,飞行姿态和停歇的情景是从远处观察所得,让学生观看插图效果不错。学以致用,鼓励学生把掌握到的观察顺序运用到平时的观察写作中去。

不足之处是进行词句训练的时,没有让学生把所学的词句串起来写一段或者仿照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写一种小动物。尽管给学生布置了日记,但仍缺乏指导,是一个遗憾。

第15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检阅教学反思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教材分析

本课打算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一至九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十至十自然段。本次开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我就说说对这一课时的想法。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会认俱、拄等五个生字,理解“检阅、鸦雀无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

3、感受儿童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以直接的方式导入新课。由于对“检阅”一词较难理解,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放在学生的预习当中。这个学期我让学生借助词语手册进行预习,所以学生能说出检阅的大致意思。那么对检阅这个词语的意思我是这样想的,我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想应该让学生明白检阅是一件严肃的事,隆重的事。对下文儿童队员为什么感到为难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祭出自然段,同时大声地读一读词语。这篇课文的生字很少,而且三年级的生字大多数也是要求写的,所以对生字的教学放入词语,用红色标出。然后用各种形式计新词,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指名读时基本上叫比较优秀的学生,让学生正确感知新词的读法。

读完新词,我提示学生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学生能正确找出两部分,并让学生说说两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对这篇课文的框架也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是学习一至九段

了解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儿童队员们商量博莱克是否参加检阅的事,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怎么样的事是需要商量、讨论的?让学生知道商量的事都是比较重要或难办的事,为学生接下去体会儿童队员的心情作好准备。学习第一部分我又把它分成两部分,体会两部分的不同感受,形成一个对比。接着出示三至六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儿童愉员的为难和矛盾。这一部分的学习是随机的,因为是随机的,所以让我感觉到很难。这四段翻来复去,其实就是一句话:让博莱克去,担心队伍不整齐,不去,担心博莱克伤心。第一次试教时,我设计了很多小问题,我觉得这些小问题还是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生感悟得也比较好,但是老师的话显得太多。所以这次去了很多小问题,可是发现学生很难体会姪儿童队员们的复杂心情。

七、

八、九这三个自然段的讲解,我想要比三至六段要简单些,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们的另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是高兴的,兴奋的、激动的,与前面的为难、矛盾形成对比。但是由于对三至六段感悟的肤浅,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感悟也不深入。所以最后对“这些小伙子真棒!”中这个棒字的理解也不够到位。我上完课也在想把“这个小伙子真棒!”这句话放在这儿是否合适,因为这些小伙子真棒,包含了两点,一是整个队伍走得很整齐,二是对残疾人的关爱。

第一部分中儿童队员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虽然三至六每一段都是很简短的,但是内涵却是很丰富的。学生不能深刻感受儿童队员的内心感受,是因为学生还没有走进儿童队员的内心世界,而学生没有走进儿童队员的内心世界的最关键原因是我的引导还不够。所以我需要学习得还有很多。

第16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自己是唱着《小燕子》长大的,《燕子》这篇课文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经过了这么多改革,它还是被留了下来,证明还是一篇经典课文,怎么教呢?当年我的老师是怎么教我的已经没有印象了!我又会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感受呢?对于开学的第一节课我自己很重视,想给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从字词到标点,从表达方式到生字书写我都作乐精心的准备,万事俱备只东风了。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1、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

在本课教学中,能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如:在观赏了春天美景以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学的方式,从文中找到反映春天烂漫的词句,通过朗读来感悟到春天的美丽和充满的勃勃生机。在学生学习第二段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燕子飞行的轻快的?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灵活地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

2、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觉得透彻。如:在理解 “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课文重点段落是写燕子飞行和憩息的两段文字,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唤起情感的共鸣,最后一自然段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蔚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远远望去这多像五线谱啊。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了„„

师:你们看,它们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正做着快乐的梦呢。你们猜猜看,它们梦到了什么呢?

学生1:它们梦到了美丽的春天,柳树绿了,桃花红了„„

学生2:它们梦到了自己从南方飞到这儿时所经历的困难„„

学生3:燕子宝宝梦到了,妈妈刚才是怎样教自己捉虫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

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唤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并不抹杀学生个性化的见解,而是让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我让学生想像落在电线上休息的燕子会做怎样的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像是伟大智慧不缺少的属性。”在人的智力的活动中,想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前,我在教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往往想像燕子谱的就是赞美春天的歌。而这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多次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已学知识、联系已学课文,充分发挥想像。不难看出,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学生有书写障碍怎么办?

在我们的认知里,不会写的是能力问题,而不写作业的绝对是态度问题。而对这一类学生我们是怒其不争的同时又有些厌恶的,偶尔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懒呢?”

也许,有一部分学生真的很懒,但很多学生都有一些学习障碍,并不能让我们以一个“懒”字遮盖住我们的无能。是的,我得承认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我甚至无法发现他们究竟是怎样的学习障碍,我只能以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帮助他们。至于最后的结果,谁知道呢?但,我相信只要他们在进步,最终会离开我自己也能努力前行吧!

小苗,一个山区的孩子,虎头虎脑的,有些憨实,问起他什么总会眯着眼羞涩地一笑。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在外卖保险,算是村子里的能人,写了一手漂亮的字。我从一年级起教小苗的。拼音部分写的作业不多,我没有在意。渐渐地,我就发现他的作业总有些慢吞吞,于是我有意识地减少他的作业量,偶尔我会在教室等他写完作业再放他离开。我想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掉队吧。在我的严密监督之下,小苗的一年级险险地过关了,成绩不算很好,也不算很差。写作业慢的原因,我思考了一下,认为是他注意力不集中,有段时间还查了查感统失调综合症。但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确定他是哪种原因。

二年级,要学的字成倍增加,学生们很吃力,当然也锻炼了他们。而我们两班合为一班,班级人数的增多让我也很吃力,当然也锻炼了我。但是,对小苗或者还有几个学生我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看着他们完成作业了。后来,他们的作业有时是没完成的,我有些担心,但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折腾他们,也实在不忍心把他们的休息时间也占用了。毕竟,快乐的童年回忆是那些知识所无法填满的。我纵容了自己,也纵容了他。于是,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他原本就很难掌握的字崩溃了,提写20个字能对4个还算是很努力的结果了。说实话,我很吃惊,他就算反应较慢,这也太离谱了。何况,数学老师说他的成绩还可以,不算太好但也不错。而他写的字很显然是不太协调的,与他爸爸的字简直没法比。我想他的家人看到他这样的字也有些不能接受吧。

我自然不想他的字再如此错下去,老师们不是常说吗“字都不会写还会做什么?”我该怎样帮助他呢?他的症结到底在哪呢?注意力不集中?手眼不协调?感统失调?我不知道,但我会最笨但有效的办法。事实上字的记忆书写也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一点一点来记。这也是有些学生,尤其是所谓的“懒”学生语文学不会尤其是字写不好的原因吧。我在他每天上自习课的时候,单独给他提写,每课一次,每次错误的他再写,我再

提,直到这一课他全部能听写正确。就这样,我给他提了十几课,他逐渐地能够对的多一些,一课的字词他能在两次后全部记住了。看着他的羞涩的笑,我想他是高兴的吧。但是,这样挤时间,真的会有用吗?还是很累的,因为我毕竟不是只有他一个学生。他现在对字的畏难情绪减少了些,但学习的动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自己学习。于是,我找了个学生来做我这份任务,算是让自己喘口气。

后来,我又检查了他前面提过的字。大家猜猜结果?我有些欣慰又有些难过。这么说吧,20个字他现在能对6个左右,比原来是进步了,但我给他提字时可都过关了啊。我郁闷极了!!不是没想过遗忘规律,可人家写字他也写了啊,怎么就不储存呢?说实在的挺老实的一个孩子,原来虽然慢但他从来不少作业除非我说了。但现在他不想写了,谁都可以理解看不到希望的努力太难坚持,何况他只是个孩子。但我该怎么办呢?继续下去吗?我尝试给他家里人发信息让他们也在家里给他提写,还试着让他们做做感统失调的康复训练。但回音却很少,或者家里人也很忙,还很宠他,拗不过他吧。

面对这种情况,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够坚持多久,我很想不放弃不抛弃,但我的精力也很有限,另外五十多个也需要我去关注。他的字依然很脏,我依然会努力去尝试,但我也看不到前方到达的会有多远,尽管我会微笑着告诉他每学一点都是进步,离目标更近一步。或者,这也是我的心理支撑点吧!

《荷花》教学反思

以“荷花”入文,应该说古今诗歌散文中是非常多的,爱“莲”之人多如牛毛。关于“荷花”的文章也有好几篇,比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文人爱莲,世人也爱莲。而叶圣陶的《荷花》应该说是名篇了,短短三百余字,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荷花之美。叶先生的荷花既不是“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冷战。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也不是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是给人一种独特的陶醉。

《荷花》应该说是传统篇目,我们小的时候就学过,而这篇文章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不是前三段的,而是“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想到这里,我问自己是不是我的学生学习这课,这一段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永恒?我又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段在我的头脑中留下这么年没有忘记?

思考之中,我感觉到这是因为“陶醉”会让人终身难忘。何为陶醉?词典中说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感受之中就是陶醉。叶先生的确沉浸在荷花之中了,否则写不出这么美的文章。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如何让他们也陶醉呢?记得教我的老师是这样做的:

大声读,反复读,人人都能够高声背诵。老师弹着琴,让我们轻声背,反复练,并且参加学校朗诵比赛。看来,我以前的语文老师是花了代价的,从内心上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让美文走进了我的世界。现在看到荷花,我还会吟诵,因为童年的记忆没有消失。

今天,也应该让学生这样享受式的读,因为只有读,才能产生最佳的感受。

继续思考着这一课,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把陶醉这个词还给孩子,让孩子明白陶醉是多好的事。人的一生,所看的景一定很多,所经历的事一定不少,让自己陶醉与其中的事肯定不是一件。陶醉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最美的,也最值得回忆的。陶醉的故事对于他人来说,其实同样是美的。如何把自己的陶醉奉献给世界?最佳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陶醉用笔记下来,写成文章。所以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明白写作的价值,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因为收获的是陶醉,所以最幸福!因为收获着陶醉,所以最美!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节课,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诸如泉水的“绿”、“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斓”、“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写“绿”、如何写“深”、如何写“清”,如何写泉水冒水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1、泉水的特点。泉水的特点是:绿、深、清。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读书能力教好的学生读原文,其他生想象画面,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让学生充分谈感受,又重点指导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水泡的颜色多从哪看出来的?怎么读?从读中品味水泡的美感。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这是因为我设计了:假如让你介绍珍珠泉,你会用什么语气介绍,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会以作者的身份读出自己的感受,全文的朗读一气呵成.

4、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本课的课后给了一个资料袋,里面介绍了我国各具特点的泉,为了扩充知识,我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到介绍的泉水及特点,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又及时补充图片加深视觉上的印象。同时,补充了我国的五大名泉。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利用课件设计了让学生根据预习所得给翠鸟上色和模仿课文介绍插图中翠鸟的外形的教学环节。这样做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外形描写这部分,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不过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挥,教师讲得太细,占用时间较多。

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翠鸟的机灵、敏捷读出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鱼儿跑走了”等语句鼓励学生再练读。同学们通过练读,体会到“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蹬”、“叼”、“刹那间”应该如何变化读。再进行比赛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爱心是人天生应该具备的,学生心中更是充满了爱。本组的主题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在课文结束时,我故意问学生:“这么可爱的翠鸟你想不想拥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想”“怎么不喜欢?”“不是,是因为太爱,不能让它失去自由。”还有的同学提到了倡议大家关爱小鸟,为无处觅食的小鸟送一把米的活动。多好的孩子,关爱小动物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在体会作者喜欢翠鸟的感情时,从字里行间,无论是写外形,还是写活动,还是从保护它的角度去体会都充满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激情引趣 合作探究-

-----《燕子专列》导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句,我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以重点问题引入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板书“燕子专列”这一课题后,我便引导学生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心中出现了什么疑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很快提出:为什么会有“燕子专列”?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等诸多问题。我以“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为突破口,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平台,

确立了探究的方向。

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形成互补,达成共识,然后全班汇报展示。在小组充分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汇报展示,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派任务,汇报时,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个同学都有了展示的机会,都得到了锻炼,一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感悟理解,注重朗读

《课标》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注重读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学习第二自然段,

理解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面临什么样的危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抓住“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进行品度理解。对课文第三段——“人们不畏严寒四处寻找燕子” 对重点句子“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抓住带点的词语进行体会。第四自然段——“小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危险,只在乎燕子”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感受到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进一步感受了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对这几部分内容的教学采用了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引读、多次合作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达到了语言积累,升华情感的目的。而且在朗读中,我保证了学生充足的读的时间,重视了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学生的心、作者的心、教者的心三者合为一体的效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感悟能力。而且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

四、形式单一 , 缺乏反驳

本学期构建高效课堂,进行小组建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还在起步阶段,处在摸索之中,所以在教学中,注意了小组合作学习,却没有注意到形式单一,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采取对子互学的方式进行。在指导小组汇报展示的过程中,注意了小组成员的发言,却忽视了其他小组成员的补充意见,反驳意见。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都应该予以改进,不断地完善课堂。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是一篇环保教育很好的题材, 在课中我问学生:“这么美的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读文的兴趣就浓了,读书的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读了之后,通过画一画,引导孩子感受小村庄先前的美丽,然后与课文后部分形成对比。

接着让孩子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与画中体会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引: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板书“美丽” 。再引导孩子看图进行语言训练,“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瞧,( ) 有的说“瞧,这里空气清新,树木郁郁葱葱。”有的说“瞧,这里的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小河清澈见底。”这时再让孩子想象“如果这时你就站在清澈的小河边,你闻到了什么?”“闻到了新鲜的空气和泥土的气息。”借助插图和表达,孩子已经理解了“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等词语,感觉比画图理解的更准确。

又引导孩子理解小村庄的变化。先让孩子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孩子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勾画出来。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时孩子们理解得很好。我抓住“谁家”问孩子,“你家想干什么?”孩子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两个“谁家”,孩子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这时冰悦站起来还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 最后理解“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时,继续追问刚才回答“你家想干什么”时的孩子们,“你家的新房子呢?”“你家的家具呢?”“你家的工具呢?”“你家的柴

火呢?”“你家的木棚呢?”这样的追问,孩子们很形象地理解了“一切”。

最后一个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虽然在引导孩子理解前面的内容时,孩子已经认识到了要保护树木,不能乱砍乱伐,不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但是让学生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几句话,进而去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去体验村民的心情,并让学生提环保建议,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就没有感受的。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

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以读为本,感悟词句

——《惊弓之鸟》教学片段与反思

片段:

师: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瑰宝。它具有言简意骇,形象生动的特点。一些需要用一大段叙述文字来说明的事物、现象,却以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加以概括,使文章生动凝练。成语故事就是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解释成语意义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惊弓只鸟》就是一个成语故事。

生:自由的试读一遍。

师:喜欢读这篇文章吗?

生:(齐声响亮回答)喜欢!

师:好!大家共同的读一遍。

师:你还喜欢什么?

生:我特别喜欢更赢说的话。

师:更赢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喜欢?你能找出重点词语吗?

生:如第二自然段的“只要„„就„„”

师:哼,请读一遍。

生:“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谁能说说“只要„„就„„”在这一句中是什么意思。

生:说明更赢对看见的现象动脑分析后才说的话。

师:回答的完全正确。那么更赢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第四自然段中,更赢说“请让我试一下。”

师:“试”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生:“试”是做做看,试一下的意思。说明更赢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说的话。

师:说的对极了,你真会动脑筋。现在请找找更赢的分析是不是正确的。又是怎么说的。

(学生纷纷自读)(教师指导学生用同样方法朗读课文的其他的词语,如:“①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如:②“它飞的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的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的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独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玄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就掉下来。”等)

师 :通过更赢的话,我们体会到,他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分析,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看的认真,听的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反思:《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大雁掉了下来。故事言简意骇,形象、生动,意境清新、优美。文章生动凝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何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意境,感悟语言的内涵呢?在以前的初读文章、检查生字词的教学环节中,我只是单调地出示一个个生字词,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在后面指导读整篇课文时,容易出现指导面大,不易把握重点的现象。这次教学,我想何不从词语教学入手,在词语朗读中培养语感、感悟语言呢?因为重点词语和段落是课文的精华,读好了这些词语,对整篇课文的感悟、欣赏也可以水到渠成。

于是,在这次的教学中,出示词语时,我不是单调地呈现一个个生字,而是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让学生从感受语句,变抽象为形象,成功地创设了情境。从更赢的话中,体会每句话的意思。如:第一句: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它飞得慢”,听到——“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的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第

三、四两句说他进一步分析:这样一只受过伤,孤单失群的雁,听到弦响,以为又有危险,就拼命往高飞,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疼得不能飞,就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自由读,鼓励学生读出词语的内涵,读出词语的意境,直到读出自己的感情。从而较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读为本、感悟语言的新理念。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一篇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的文章,含义不深,学生可自悟自读。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我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较好。

在这节上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

1.在通过讨论 “一生受用”的含义以后,没有引导学生谈一谈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类似《画杨桃》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没能有所感悟和思考,把思考引向更广泛的领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可以用在为人处事上。

2.设置的问题过多,有些学生在回答提问时滥竽充数,并没有真正弄懂。对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提炼出最主要的问题直奔文章的中心,避免教师的归纳与重复啰嗦。

还有就是我预想的那样,设计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紧,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致使最后的小结学生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 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课文讲了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比谁画得最多,结果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称赞不已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思路清晰,所以老师在教授时不能在内容上绕圈子,而应该挖课文中的训练点,让这堂课变得更有语文味。

首先,我紧紧抓住了单元的训练目标,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继续学习用学过的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教授第七小节时,让学生交流他们是怎样理解“连绵起伏”和“若隐若现”的,学生把词语的意思说出来以后,我还要追问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扎实有效地完成了单元训练目标。另外对“恍然大悟”这个词语也教授得非常到位。

另外,我还抓住了文章中的一对关联词语“虽然„„但„„”让学生练习说话,让他们在说话中同时明白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没有小徒弟好的原因在哪里,也就顺便完成了语言直播室的问题,即大徒弟和二徒弟他们悟出了什么?这样一来,可以使原本比较浅显的文章在教授过程中有语言训练点,也可以使这节课更具语文味。

接着,课文中三个徒弟各是怎么做的三个句子都比较简单,他们自己都能读懂,那么我该教些什么呢?对于大徒弟的做法,我是要求学生用圈圈画画的方法找出能体现大徒弟想画出最多骆驼的词语;教授二徒弟的做法时从作者的写作方法上入手,让学生先找到二徒弟是怎么想的并指导朗读,然后追问他还会想些什么?让学生想象说话,在这过程中理解词语“果然”;而对于小徒弟的做法我问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徒弟的画符合画师的要求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师的考题理解小徒弟的画不符合画师的要求,因为画师要求画最多的骆驼,他的画上只有两只骆驼,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用写一写的方法学习生字“截”。三个徒弟的做法,我在教授时各有侧重点:有找

词语、有想象说话并理解词语、有带着问题读句思考学习生字。这样一来也能体现出这堂课的语文味,而不单单是在内容上打转。

最后是朗读方面的指导。因为朗读在任何一个年级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文中很多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等等都能够通过读体会出来,所以这节课我始终引导学生读。比如说在教学的一开始让他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他们默读课文,划出三个徒弟接到考题后各是怎么做的?教授过程中,也是无时不在指导他们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尤其在理解画师说的话的含义时,我用多种形式让他们读,先指名读,理解完词语后再指名读,然后师生配合读,最后同桌配合读,读着读着他们就明白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虽然这节课我很好地落实了目标,但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在最后的拓展说话这个环节就没有设计好,导致学生说得不好,我应该在提出问题以后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这样孩子的思维能够打开,教学的时间也能刚刚好。

第17篇: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具有科学性,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这篇文章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接触、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在教学时,我比较注意让学生深入文本,来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学、教师导学等多种形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和文本接触。

一、成功之处:

1、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谈自己对太阳的了解。(结合农村教学实际,学生资料搜集途径少,但对太阳的认知还是有很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知也做了一个铺垫,比如:一位学生说出了这样一个句子:太阳像个大火球。我就及时提出了表扬,并说明这是一个比喻句。因为文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就运用了比喻说明的方法,即打比方。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画出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句子。然后再选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仔细研读。我深入小组指导,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由畅达地学习,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好处。学习效果较好。

3、结合课文内容自制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阳光下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直观形象。

二、存在问题;

1、在学生浏览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都了解到了太阳的哪些知识时,学生基本不动脑,就是照本宣科。因为这已经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了,我也未能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地说,耽误了太多时间,学生的能力未得到提升,知识收获也不大。

2、举例子说明的句子没有引导学生体会其好处,比如:“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还有“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些句子不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举例的说明方法。教师未能及时说明引导,属于知识遗漏。

3、学习第二部分时,已经不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了,而且内容较多,仍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目标不明晰,抓不住重点,教学效果很不好。

4、学习方法单一,时间把握不准,所以最后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而是教师一语带过,给人感觉课上得不扎实,有点儿浮。

5、整节课语文味不浓,比如体会用神话故事开头的好处,还有对设问句:“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的理解和设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的感悟,以及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关系非常密切。”的作用,都未能点到。

三、改进之处

1、在学生浏览完课文回答:“从文中了解了那些有关太阳的知识?”时就应引导学生概括地说。一是节省时间,二来能让学生锻炼概括能力。第一部分是重点教学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说说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这几种说明方法的好处,而不是教师代劳。虽然说顺学而导,但知识点教师应明晰,不可模糊,要及时做好引导。

2、让学生说说用神话故事开头有什么好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以后自己的习作中也能借鉴这种方法。

3.朗读指导和训练还可以再强化一些。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似乎忽视了这一点,指名读,齐读似乎多了点。其实,我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对比读,男女声对读,小组合作朗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课文的说明方法。

4、应做到读写结合,语文是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缺乏“写”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我们应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声情并茂的读,也要有扎扎实实的写。在学完第一部分时就可以增加个小练笔,比如可以指着教室窗外的那棵大树说:“这棵树很高!”然后让学生用刚刚学习的课文中的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写一写。

第18篇:三年级下册语文712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7—12课教学反思

7.蚂蚁的救助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蚂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相互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这一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以及作者是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句和词语,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是怎样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的,使学生明白:要懂得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在他人有难的时候能奋力相助。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 弄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是怎样发生的。要让学生弄清正是由于“我”主观上认为蚂蚁的“生命力极强”,没有对遇难的蚂蚁“实施救援”,才引起事情进一步发展。接着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读题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并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百花园二组成,这组课文的内容与动物有关,一方面说明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另一方面告诫人们要懂得关爱动物,关爱自然界的生命,学会和自然界的动物友好相处。

《翠鸟》生动地描写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表达了作者爱鸟的感情。课堂中,我让学生观察,在读中比较体会,感受、体验翠鸟外形美、捉鱼本领高。文中的教学重点是对翠鸟的外形特点的理解,通过对颜色的描写来感受翠鸟颜色鲜艳,并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要体现对翠鸟小巧玲珑的描写,学会抓住个别词语来体会感悟,发现表达时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这些特点,并结合板书将其进行整理和概括,渗透对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概括的方法的指导。对于难点的第二自然段翠鸟行动敏捷的理解,采取了学生围绕“从哪儿可以感受到翠鸟的行动很快?”这个问题,让学生自我展开学习,从而找到自己体会最深的词汇和语句来结合生活实际谈各自的体会,这样让学生独立的发现和感悟,教师再给予及时的知道和点拨,学生对于难点的理解比较到位。在理解

的基础上再来读书,自然就能声情并茂的读出语气了。学生也在模仿中学习着怎样抓住关键词句来深入理解感悟,能很好的在想象和换词中积累词汇、运用语言。

《飞吧,海鸥》讲了友人和海鸥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上课时我就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又见过海鸥呢?说说你见过的海鸥。见过海鸥的学生积极踊跃说个不停,没见过的同学认真地听着,既调动了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并想一 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通过反复读文,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讲出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再让学生们从外形上体会海鸥的可爱。如1.出示海鸥图片,说说海鸥是什么样子的。2.找出课文中描写海鸥外形的句子。3.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句子,可以读一读,也可以画一画。让学生对海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友人与海鸥的深厚情谊真令人感动。此时,你感受到什么?想给大家说什么?引导学生们自由畅谈。

《蚂蚁的救助》讲述了一个蚂蚁在遇到危难的时候相互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即事情的起因、经过,以及事后的感受。条理非常清晰。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第二部分的教学上,即蚂蚁的两次救助经过。我先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切入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通过师生的梳理整合,找出了相关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让学生明白:蚂蚁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这一种本能,令作者的心灵深受震撼,这种“人类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指的就是“生命之间要有关爱,人们应该懂得关爱他人,学会当别人有了困难甚至面临绝境时去奋力相助,甚至不惜牺牲一切”。在学习蚂蚁的救助过程中我让学生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自己动口说说,明白什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在每一次的救助中,从哪些词句体现出这种“令人感动”,如:用力、挣扎、衔咬、亲吻、触摸„„等等词语的挖掘,体会受难者的无助,需要帮助,而这时的施救者的举动是多么的温暖人心,让受助者、施助者、旁观者真正地感动,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大象保姆》讲述了大象加芝柏提,是怎样帮助人做事,保

护了主人的娃娃的故事,赞扬了大象对主人的忠诚和恪尽职守的精神。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情节描写也非常生动。所以教学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自己感动的地方,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时,同学们积极发言,都被大像那种救护孩子的精神感动了,我顺势引导他们,为什么大象这么忠诚,你想对大象说些什么,来进一步深化主题。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物都有这么深的感情,让我们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在现实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让你感动的人或事呢?你应该怎么去做呢?此时的孩子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了他们的老师,还有的孩子想到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陌生人,他们用自己真诚质朴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此处的拓展训练使学生心存感恩,明白了爱的存在。

9.张衡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写的是我国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不相信鬼神,认真思考,大胆研究,经过细心的考察和分析,终于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的故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育学生相信科学,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开课伊始,用张衡的图片和资料使学生认识张衡,感悟

他的出众,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杰出”。然后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整体感知“张衡是个杰出的科学家”。扣住文眼“杰出”,使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进入文本,为教学活动的开展作好铺垫。接着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感悟“杰出”,弄清写法。并出示地动仪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按一定的顺序来说一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什么样的。在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地动仪的?请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它的构造的?用小圆圈标出表示顺序的词语.这个地动仪构造十分精巧,设计特别科学,作用非常神奇,这足见它的设计者张衡真的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让我们怀着对他的无限敬佩来读一读这段话。最后请同学们按照课文介绍地动仪的方法去介绍一样我们熟悉的物品,如文具盒、书包、台灯等,可以先介绍它的构造,再说说它的用途。在介绍构造时,先整体说一说它大概的样子,再一部分一部分地介绍,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等把物品介绍清楚。

10.捞铁牛

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时所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和具体捞铁牛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从而懂得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利用。在教学重点部分,也就是捞铁牛的准备工作部分,我通过课件展示,学生理解和掌握较好,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小标题。最后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办法能捞出铁牛?同学们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竞相发言。有的说用大象拉,有的说用船拖,还有的说用飞机向上拉„„方法各有特色。

11.寓言两则

《刻舟求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有个人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批评他不按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教学《刻舟求剑》时,先谈话引出课题《刻舟求剑》让学生读课题,并对课题质疑。谁在“刻舟”?他为什么要“刻舟”?他是怎样“刻舟”的?求到剑了吗?这样使得课堂教学以”谁在“刻舟”?他为什么要“刻舟”?他是怎样“刻舟”的?求到剑了吗?”为主线,引领学生来分析理解寓言.质疑完课题后引导组织学生

进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紧扣“一不小心”,先换词理解词意,然后想象说话扩展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深化理解。教学第二自然段通过听、划、读、想、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品味“一点儿”和“船舷”等词的生动和准确。教学第三自然段则通过句式说话,进行理解句子的反馈检测,然后以读代讲,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培养语感。第四自然段教学,让学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思维过程,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难点。最后的续编故事结尾和劝导说话设计,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在本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

12.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

《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较长,课文写的是英国人布斯看到扫地机扫地时会扬起灰尘,想要发明一种不扬起灰尘的扫地机,回到家后经过反复试验也没有成功,后来受到他妈妈的启发,反过来试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吸尘器的事。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布斯刻苦钻研的精神。 并.理解“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的意思。 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视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百花园,四篇课文都是人物故事。《张衡》讲的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捞铁牛》讲的是我国宋代的工程技术专家怀丙巧妙地大捞铁牛的故事。《寓言两则》包含了《刻舟求剑》和《揠苗助长》两个故事,前者批评了那种不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人,后者告诉我们做事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按规律办事.《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是一片略读课文,这些故事集中在一起,承担着对学生的科学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科学,并培养认真、科学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的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以读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不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的讲解分析,而是在朗读、体验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把文本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逐步培养孩子“读出神,读出味”的良好阅读能力,加强感悟,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并且能够把自己的感情借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这单元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贯穿始终。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最后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第19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学练结合的反式,通过两年半的习惯篇学习,和平时习惯的培养,有些孩子已经养成了一些较好的学习、作业的习惯。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自己已经养成的习惯告诉他人,同时也是将方法告知他人,然后布置一个反馈作业,当堂检查他们的情况。

1 长城和运河 课后反思: 长城和运河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火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2 美丽的南沙群岛 课后反思: 今天,和孩子们一同去读了《美丽的南沙群岛》,两个孩子找到了相关资料,因次,孩子们基本上能对南沙的地点和大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朗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下大力气,因为孩子们普遍没有语感,即使能理解教材,但不能通过朗读来报答自己的感受。真的要慢慢来了,心急真的不可能吃着热汤圆。

执教《美丽的南沙群岛》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从三个方面先概括后分述的向读者展示了南沙的美。在执教这课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读好书,读并不是一遍一遍没有层次,没有目标的行为。在朗读中,我从学生整体感官入手,先教师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愿望,然后学生初读,这篇课文生字较多,有一些较绕口的词,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我采取了个别读、个别指导的方式。我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教学第三段,通过学生品味读和教师的指导读,再加上争当导游的比赛读,是学生领悟到海岛景色迷人这一特色。第二段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太理解的海洋动力,我做了适当注解。然后采用对口方式,如()的海洋生物()的海洋动力……学生兴趣十足,这样很快的了解了海岛是个资源丰富之所。然后通过考验记忆力的游戏,帮助学生背诵

2、3段。在教学中我弱化了第一段,因为的一段是对海岛的整体概况,学生在进行导游介绍时不可避免的就会重视这一段,这样的弱化的处理,使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一段的意识。果然,在后来的导游介绍中,学生较好的掌握了这一段。

遗憾:

教学本课,在总分的段式上是个重点,因为我怕学生掌握不了,所以在这课教学时,我只是讲了“总起句”的概念,没有清楚的讲总分段式。因为这课没有讲。学生在后一课的学习中,就没有一个巩固的迂回,所以在指导用总分段式写片段时,效果不是非常好。

3庐山的云雾

课后反思:

本课意境十分美好,在段落构成和语句表达上比较独到,非常值得学生模仿写作。

于是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概括的说说自己对庐山云雾的感受,然后以学生为中心,随着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射点,扩散到全文。在本课教学时,我加强了读中感悟方法的指导,也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从哪些词中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划出来,细细品,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有清晰的了解,在读时就有地放矢了。

遗憾:积累时候,我没有注意指导孩子积累本课中变化较多,出现较多的比喻句。

习作一 看图作文 课后反思:

教学中确立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图上没有画出的环境和行动,并且指导学生学会分段,按图分段。

练习1

4、《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反思

课文选自刘翔自传《我是刘翔》,以第一人称口吻记录了刘翔从“不敢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到战胜跨栏王阿兰?约翰逊的经过。刘翔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学生本身对他就有兴趣,这篇课文叙事性也强,对孩子本身就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课题环节,我就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入题。

细读课文,两条线索十分清晰。第一条是时间线索,第二条是心理线索。时间线索书中有明确的表述:“很早”“刚练跨栏那会儿”“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5月8日”,这条线学生寻找起来非常简单。但第二条线是需要老师引导的:很早知道对方的大名、刚练跨栏时觉得到山脚下都遥不可及、后来在遗憾中一步步接近、站在大山脚下、最终翻阅远方的大山。我在黑板上画一座大山,让学生根据刘翔梦想一步步的实现,让学生填出刘翔离大山越来越近,直至登山的位置。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究竟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刘翔?学生要感悟一种怎样的精神?我提炼的结果是:勇于挑战、执着追求、不断超越。“勇于挑战”是前提,而且是跟高手挑战,其实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高的奋斗目标;“执着追求”是关键,有了目标还必须要由付出,在前进途中一定少不了艰辛与困难,只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可以不断向目标迈进;“不断超越”也很重要,如果翻阅一座大山就停下攀登的脚步,那将如逆水行舟,阿兰?约翰逊只是刘翔运动生涯中要翻越的无数“大山”中的一座,只有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断挑战、超越自我,才能有继续前进的可能。

我想,这个自传入选教材一定跟他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有关,但我备课时提醒自己,这是语文课。于是,我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 1.关注重点词句。对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关注信息提炼。对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表达刘翔内心活动的句子,引导学生从大篇幅文字里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发现写作顺序。 3.关注读中感悟。

4.关注课文的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使用恰当的语调等。

但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学生大都读得不理想,其中还有几个同学读得太生疏,总是出现错别字,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不是读错了就是不认识,还有的把句子也读破了,根本不要说是读正确流利了。从这点来看,不让学生预习是不行的,预习不充分也是不行的。何况这册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部分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课文,看来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并且能培养成好习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雪儿 课后反思:

与学生共读《雪儿》,那只小小的鸽子,将我和孩子们带到了渴望健康,渴望交流,渴望自由的心境中去了。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我”的孤独寂寞,我着重将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做为指导地重点,通过猜想春天的窗外有什么?来了解“我”不能享受这美好的一切,又没有人陪伴的心理。

然后引出“雪儿”受伤时的样子,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会不会收留它,引起学生对“雪儿”的怜爱,同时沟通了学生与“我”的思想共同。

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了解了“我”对雪儿的情感在日益增强,到最后体会激疑:如果雪儿飞走了,伤还没有好的我还会怎样呢?学生自己不觉思考,为什么“我”要放雪儿走?当学生在“我为雪儿欢呼!”中了解到“我”对雪儿,对自由,对健康的热爱,不解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情感进一步提高。

6、花瓣飘香

课后反思: 当晨雾中的女孩带着心灵的清香,款款步入月季花丛,俯下身子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多美的境呀,多美的情呀。课文涤荡着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沁人心脾。

“美文美教”!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抄录中深蕴,在美的对话中感动,在美的情感中流泪。

围绕着女孩是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展开朗读,读中找到根据,读中悟出情感。

当学生在“我不舍得摘下整朵花……”省略处填空,“但我太爱妈妈了,我想看到她的微笑”“但我想让爸爸不担心,让妈妈开心”“我知道这样不对,可是我希望妈妈的病快点好呀!”一声声孩子们的心声,在我的心中震颤。

当孩子们表演着我和“母亲”的对话时,浓浓的真情尽情流淌。

当今天孩子们的“爱母”小报摆在我的桌上,一张张和母亲的合影,一张张展开的笑颜……

习作二

课后反思习作二是写一个自己熟悉或者想象中的人物,先画后写。 教学中,我先游戏引入,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班上最熟悉的人的样子,然后,全班猜,并说明猜测的理由。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很快的就明白了,描写一个人外貌时,要做到有特点,不能千人一面。

然后,让学生画自己熟悉或者想象中人物的全身像,要求表现其性格或者爱好特点。学生画好后,展示出来让大家猜性格或者爱好。

最后,小组中说说这个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讲出具体事例。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例文,看看别人是如何将自己熟悉的人描绘出来的。

上课时,学生表现积极,我沾沾自喜,认为此次习作必将精品叠出。可是习作收上来一看,我顿时头晕,孩子们写的熟人都是根据例文套搬,只是在其间改动字句。唉,孩子的“自鸣天籁”如何能呀?

练习2 课后反思: 学生对春游的建议很有兴趣,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游历经历说出来,并且讲出去春游的原由,去活动地点的原由。

7菩 萨 兵

课后反思:

本以为这节课不会有多少孩子喜欢,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恰恰不是这样。孩子们还是很有兴趣的。本课我放弃针对课题提问的环节,因为孩子们只要是预习了的,就会对课文有些了解,而针对课题提问,问题都较浅显。因此,在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指导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提出了

1、藏民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

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什么?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军是菩萨兵?

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学生自读2-5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

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1没有粮食。生2生病没有办法治。生3有野兽。生4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有学生插嘴说今年不种明年种呗,我指导学生在读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了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在阅读

7、8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

课尾拓展:朱德和藏胞们各说了什么?试着在小组中演演。

8李 广 射 虎

课后反思:

本文教学中,先通过闭书回顾预习,说说课文讲的事件,然后引出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根据古诗和故事,在文中质疑,有个别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不理解,提出“李广不是神箭手,因为他没有射中老虎,而射中了石头。”以这个问题作为引发点,我指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李广的神力,了解了李广的英武。然后在由这个问题引导到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射箭时的背景,明白“林暗草惊风”的环境,在朗读中深化了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明了了本文中的故事和诗歌都是为了赞颂飞将军的。

本文的“文包诗”形式,可以借鉴用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所以在教学的结尾处,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本文的结构,了解了第一段中写了古诗作者和古诗内容,第二段中写了诗中人物的背景。第三段和第四段通过故事讲述了古诗的意思。

我准备在几天后布置学生写自己的古诗故事,也就自学13课古诗两首

9、少年王勃

课后反思:

执教本课,开课时由南方三大名楼入手,让学生说说“南方三大名楼是哪几座楼?”然后用学生熟悉的黄鹤楼作为引,引出崔浩的《黄鹤楼》,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每座名楼都有和它同样辉煌的文章。有学生主动背诵了《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从而引到了《藤王阁记》。质疑:《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会是什么呢?学生初读,划出名句,加强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断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在文中找到第三段,品读体会,教师指导学生看书上插图,体会景色的美,以及名句的意境。

在教师的配古筝乐朗读中,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配古筝乐),

轮读检查课文后,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王勃。学生有的填才智过人的,有填文思如泉的,有填胸有成竹的,有填奇才的,有填笔走如飞的……然后请学生再读课文,讲你认为他是这样的人的原由找到,并大声读读,读出王勃的形象。

学生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的四段。指导学生读好第四段。教师此时引导学生请二生分别读

二、四段,说说有什么发现?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学生体会到他人的不愿和王勃的才华成了对比。

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的结构,在故事中告诉读者《藤王阁记》中的名句以及意思,并表现了诗人的才华。 指导学生可以按照这中方式自己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13古诗两首的故事编写。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课后反思

执教了这一课,在教学中为了弥补习作二中的遗憾,我在这一课中,抓住了文中对小姑娘外貌描写的句子,首先在学生读了描写小姑娘外貌句子后,请他们说说自己感受到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指导了写外貌反映人物个性的方法:从整体入手,再抓住引人注意的细节,最后加上自己对他的整体评价。这样写一个人的外貌就会真实、形象、具体。

关于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一点想法:

我们在教学中都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在本课中,我也请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对课文萧伯纳说的话的理解。学生们都只能说到,要谦虚。我想这就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他达不到明了人与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个层次上来。本来我想教师可以站得高一些,这样指导学生即使不明了这些道理,也没有关系。但是,我总觉的不吐不快。最终还是自说自话的将这个内容说了出来。看见学生的一脸茫然,真是心生悔意。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将自己的理解端出来。

习作三

课后反思:

习作三的教学,我吸取了习作二的教训,没有先指导学生读例文,这样避免用例文的框框将学生牢牢套住。而是和学生共同走到了室外,在春天的校园中,和孩子们去共同发现。整整一节课,孩子们在垂桃的花香中,观察层叠的花瓣。在泥土的芬芳中,逗弄着“西瓜虫”(一种甲虫)。在他们的观察中,我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引领者。 生:老师,我抓住了一只“西瓜虫”。 师: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就在那!

师:能具体说明白吗? 生:就在假山边的泥土中。

生:我也发现了,就在花坛的边上。

生:草地上也有,老师,你看就在这些岩石的下面。 师:这可不能称作岩石,还是叫做石块更形象。 生:我知道“西瓜虫”因为怕太阳所以住在泥土和石块下。就像蜈蚣和蚂蚁。

师:蚂蚁是住在石块下吗?想想。 生:噢,不是,是在窝里。呵呵 师:对,“西瓜虫”有窝吗? 生:没有看见,可能它不修窝。

生:老师,这有个洞,他是不是就住在这里? 师:你仔细看看。

生:不是的,我将“西瓜虫”放到洞里,它又爬了出来。 师:“西瓜虫”有几只脚呀? 生:不知道 师:仔细看看。

生将“西瓜虫”翻到过来,仔细的数着。

生:哈哈,我知道了,有十二只,还有两个触须 生:老师,你快来看,“西瓜虫”会爬墙。

师:它这爬墙的姿势,多像一个动画片中的人物呀 生:我知道,是蜘蛛侠 生:它和蚂蚁一样 生:它和壁虎一样

师:所以你可以猜想它脚上可能有什么? 生:吸盘

生:老师你看这两只“西瓜虫”见了面还是不理睬,各走个的。

师:为什么它们没有撞到一起?仔细看看相遇后的情况。 生:他们像蚂蚁一样,对着触须。哈哈…… 生: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叫它”西瓜虫“。因为我们一逗它,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圆圆的,身上还有一些条纹和西瓜上的一样。

师:你观察仔细,联想贴切。但是“它就弯成了一个西瓜样”的“弯”,能不能换个更合适的词?

生:缩

练习3 练习的烦恼

我以前很喜欢上练习课,因为这样的课上学生积极性较高,因为大多是他们学过知识的总汇和回顾,但同时又有新的知识。

可是最近我很讨厌练习课,老是感觉自己设计不出新意来,有时候自己设计的新意东西,在学生那没有什么反响。

口语交际的失望 练习三的口语交际是“学会商量”,在教学前,我设想这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内容,于是,我设定了交际环境,开展了交际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交际,可我明显的发现孩子们不会商量,这正是我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于是我抓住交际中精彩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商量的语气,商量的技巧。

然后开展小组交际活动,可是当他们基本完成活动后,上来展示的小组却仍旧没有掌握交际方式和语气。更有甚者,竟然说:不给我买滑板车,我就自杀。

在这,这孩子的商量的技巧就不用说了,他的心理反应的是怎样的呀。

11.赶海

课后反思:

---梦中花落知多少 “海”一直都是我的梦中情结,我身处内地,长江之畔,能长年看到海的机会等于零,只能在假期中如滔滔江水般“东去到海不想回”。

《赶海》一文那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深深吸引这我,我没有过任何赶海的机会,我所教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如何使文中的“海趣”找到共鸣呢?

我的做法如下:

由学生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引入,引发对大海美的印象。

教师导语:

大海不仅美丽,而且他有着博大的胸怀,每天都准备了丰富的馈赠给那些赶海的人们。

生:什么是赶海?

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你问题的答案。

生初读课文,教师提醒,注意书上插图。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1、开火车读词

2、“拔萝卜”读课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是赶海了吗?倘若是你到了海边,你会去赶海吗? 文中的“我”也去赶海了,但是是现在发生的事吗?你从哪里看出的?(每当……便想起……)你生活中有这样难忘的是吗,能用“每当……便想起……”这种句式说说吗?

师:呀!你们脑子中记忆深刻的事还真不少呢,赶海的趣呀,也在“我”的脑海中真是深深的扎下了根呀,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再默读课文,找找原因吧,并用笔划出来,做上眉批。

在朗读中学生交流着“我”的赶海之趣。

在评价中帮助学生体会“我”的 赶海之趣, 捉虾之趣, 观景之趣……

在句式比较中体会“嘿,我抓住了一只海星!”等语气组词开头句中的情趣。

12荷 花

课后反思:

《荷花》一文,我这样设计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二 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 《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后记:本课执教后,有一点遗憾,就是在教学地过程中,重视积累,但是学生读书不到位的现象还是存在,这可能是我班学生底子较薄造成的,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重视备学生。

13、古诗两首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第20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我们三年级二班全体师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在各科任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功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针对本班学生好胜心强

的特点,我运用竞争机制,每星期评选一次,给予星星奖励。一个月后评选语文学习积极分子,这样促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每日组织一位“小老师”领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上课热情高涨,自我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正式开始。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作文的选题入手,以写童话、想象文为主,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积累大量的语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并且每天推荐一首古诗和成语丰富学生知识面。

(三)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三年级的写字教学往往被老师忽略,本学期,我重视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培养,课堂中注意提醒,利用文化餐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课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 ,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三、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四、积极参加学校及各类教研活动,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认真撰写了教学反思。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我还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作记录,写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学信息,获得最新的教学理念,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

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大林和小林》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去郊外走一走,寻找大自然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风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但离领导的要求尚差甚远,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doc》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