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总结范文

2022-11-30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高中物理教学总结

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金钥匙——课后反思

泸溪县第一中学王福龙

【摘要】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物理课程的标准,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共识共勉、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学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尝试做了如下初步探究:

一、教师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早在上世纪初,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

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

二、物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个称职的教师,决不能像“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

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三、物理教师反思的方法与策略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物理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及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1、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虽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很重要,但是仅仅靠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理论、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才能搞好物理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首先是转变物理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

维的能力。

其次是丰富物理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能掌握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2、对教学基本策略方面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首先是分析、研究物理课案例。“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其次是大力开展物理课的听、评、说课活动。听、评、说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执教者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课堂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课堂评语,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

最后是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我们要处处留意,随时记录,这种小结、反思的效果非常理想的。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推荐第2篇:高中物理教学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物理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执行物理规定的教学工作计划,努力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一、课程标准给我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的教学理念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怎样教物理,《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让我的教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我加强了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深知我们每位物理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查找资料,和同行探讨,力争写出最优的适应我们学生的教案。课后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记下教学中得与失,写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地方,得到了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

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我在总结自己教学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把仍在困惑着我的许多问题,逐个得到解决。努力处理好物理教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创新评价,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教学无定法,学习无止境。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牢记创新的思想,扎实的工作,做一个适应新形势下的好老师。

总结人:吴爱新

2013.1.29

推荐第3篇:高中物理教学总结(版)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

高一力学中有关运动、力、功、能量、动量、振动和波等概念和规律,以及力学的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是后续的热学、电学、光学学习的必要基础,学生在高一打下的物理基础将影响其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高一物理就是高中物理之春。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 初、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对比

对比项目 初中

高中

知识内容

最常用的、基础的、学生

能接受的物理知识

比较全面的物理学知识及其世纪应用 适当渗透近代物理知识与观点

知识掌握层次要求

了解物理学的初步知识,

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含义, 能够说出它的要点; 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

知道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建立

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

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 理解规律的适用条件 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应用要求

能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应用

能力要求

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

简单问题的能力 观察和实验能力 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运用数学分析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初、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知识掌握层次要求、对知识应用的要求和能力要求各方面,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都要迈上一个高高的“台阶”。

2.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与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3.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所以高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

另外,由于受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和物理知识的限制,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推荐第4篇:高中物理总结

六(2)班毕业典礼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同学们:

大家好!

抚今思昔,我们过往的六年如流水般悄然逝去,我们便如在洪山小学这片沃土上发芽的小苗,经历了无数风雨,不舍、依恋在此时涌上心头,恰似波澜隐隐涌动。

曾几何时,我们刚刚踏入小学,我们害怕、恐惧,可是,在老师的帮助、教导下,我们却又由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孩子长成如今朝气蓬勃、懂事的我们。

柳絮纷飞,月明星稀。湖面掠起的涟漪,当初青春燃烧的痕迹。转过头凝望母校,泪水浸湿眼眶。

每一滴晶莹剔透的泪都映着童年在母校时的成长片段。依稀记得,我刚踏入母校时同学与我交朋友握手时手心的温热,依稀记得,操场上同学们如风如影的欢快身影,依稀记得,集体打扫卫生时同学们额上那晶莹的汗珠和满足有成就感的笑脸。六年,我们用辛勤的汗水,用顽强的毅力书写我们辉煌的成长史,这六年,我们也不曾忘记社会各界教育人士的关心、老师的呕心沥血、家长那无言深沉的眸、同学们的鼓励与支持,更忘不了学校为了使我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建造的整洁新校,同时更住满了我们奋勇攀登的汗水。在一个充满关爱,充满和谐的大家庭中,我们从幼年到少年,从稚嫩到成熟。

往事如歌,六年的忙碌身影在时光的流逝中消失于无形。忘不了老师与我们朝夕相处所形成的深厚师生情谊,忘不了早读时同学们最响亮整齐的声音,忘不了课堂上老师急切盼望我们成长的眼神,忘不了同学们在课下围住老师提问时孜孜以求的神情,忘不了母校这片青青校园,同学们洒下的奋斗的青春。

无法忘记李立轩的勤奋用功,无法忘记周明涵、文文朗诵时激昂的声音,胡文宣的恬静沉稳,贾志坤的大胆奋勇,李萌那侵入人心的甜美微笑,夏苗在比赛时矫健的身影……每一个同学都深深感染了我,此刻,才感到离别太突然,我们的心依旧眷恋母校的老师还有几颗要擦肩而过的同学,但是,泰戈尔说过: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无论你走得多远,我的心总是和你连在一起。

回忆过去种种,我们思绪万千,转过头却见明媚阳光。

外面的世界会留下我们的脚印,天空如此之大,我们各自追逐心之所想以及崇高的志向,常遥望天边感叹夕阳无限美好,却留不住他一丝倩影;常留恋昙花惊现的绝美瞬间,却留不住她纯白如雪;常感叹流水的清澈透明,却留不住她的婀娜身姿。

走过童年的母校,我们留下了快乐…… 走过未完的青春,我们留下了奋斗……

天下无不散宴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母校——洪山小学,你是一支歌,是一支童真的歌,在未来的以后,我们将在新的起点,谱写新的华章。

母校的歌送走一个个音符,迎来高潮,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仍会记得母校这一首温暖缠绵的歌,荡涤心扉。

最后,我们在此衷心祝福母校蓬勃发展,老师健康快乐,同学学有所成。 谢谢大家!

推荐第5篇:高中物理3总结

物理教学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期末。为了在以后的工作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有必要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工作。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三(1)一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已顺利完成高考和会考的复习,在工作中坚持出全勤,干满点,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积极参加各类政治和业务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学工作者。现总结如下:

1. 认真分析和研究近三年的考试说明,研究三至五年的高考、会考试题以及各地的模拟试卷。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地把握高考、会考的特点,使复习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点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功夫,避免平均使用力量。

2.注意解题格式的训练。很多学生格式混乱,方程不规范,满篇数学符号等,这些问题都及时纠正,否则造成会做而丢分的现象。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有深度,一环套一环,逐渐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即有深度又有广度,充分利用学生对因果关系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率。不完全放弃教材,注意回归教材,特别是热、原部分要强调学生看书。加强多媒体的运用,对于难以理解的物理过程要编成动画,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难度。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不满堂灌。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题目的分析和训练。现在高考越来越重视理论联系实验能力的考查。每一章节都有这样的题目,本人注意挖掘,特别是电学部分,这样的题目较多,高考考查的比率也较高。

4.特别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对知识及其运用的考核来鉴别学生能力的高低。考试说明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考查学生五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5.注意物理学特殊方法的训练,如:对称法、守恒法,可逆思想,整体与隔离,矢量三角形法,图像法,等效法等训练。强调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从中体会不同方法,处理不同问题的优劣。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高考会考都已结束,不管结果如何,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想尽了办法,竭尽了全力!

推荐第6篇:高中物理教研总结

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物理教研组工作总结

曲塘中学物理组

本学期,本组积极响应学校倡导的“任务驱动,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改程改革的要求组织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努力将“教师的教”为主转化为“学生主动的学”为主,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在所承接的校本课程方面,我组教师精心准备,细心指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现将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研组平台,提高物理老师专业素养

1、组织全组老师,积极参加市教育局和学校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科研活动,认真学习,通过学习,明确当前的教学改革方向,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分析学生的相异构想,提高物理组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一学期来,物理组全体成员积极参加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从中学习到当前教学研究的方面和教学形式与手段的更新;并请教研员来校指导,及时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和调整。

2、开展组内讲座,为相互学习经验和交流思想提供平台。本学期中,组织了几位老师在组内开设讲座,讲座涉及了 “计算机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制作”、教科研成果介绍等多个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使老师们可以学习到组内其他成员的特长,了解彼此的技能和理想理论,达到了增进团队意识和情感的目的。

3、以组内研讨课的形式,提供教师间相互交流课堂教学经验和思想的平台。本学期中,在教研组内开设了3次公开课。通过这种形式,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习惯,也使各同事间相互学习彼些的长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理念。每次开课后都开展组内评课活动,进而进行二次备课与二次上课, 在“磨课”中,教师的业务能力取得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发挥教学“五认真”的督促作用。

为了督促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备课、上课和作业的各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教学低负担高效率。教研组长和各备课组长配合校长室、教务处组织的各项教学常规检查,及时了解组内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帮助组内老师规范教学行为,使得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学期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得到任教班级学生的认可与好评。

三、加强了与外部学校和教师的交流,了解当前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走出去,请进来,是我校一直推行的作法。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教师们才能及时把握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学期,我组接授学校相关部门的安排,选派部分老师外出观摩了 “南通中学开放日”、“启东中学开放日活动”;我组的徐仁吉老师外出参加教学交流活动。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教师们得到很多启发和感触,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背后的付出和集体的力量是多么的重要。

四、承接的校本课程顺利开展,教科研工作坚持不懈。

本学期,我组继续承接了两个校本课程——“无线电测向”和“航模”。自开始实施以来,两个课程一直都在按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有序地开展着。两个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于本学科的特点,安排了部分教师组织实施。其中,“航模”课程的开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力学知识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动力、动脑能力,将所学的力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即在区航模比赛中还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又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认可意识,可谓一举多得;“无线电测向”课程在教给学生相关的无线电知识的基础上,也使学习在日常训练中得到体能的煅练。

另外,我组成员在教科研方面的工作持续进行。刘春慧老师有两篇论文在区级评选中获奖,顾小伟老师一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中发表了一篇论文。

总之,过去的一学期,即有成绩,也有不足。而这些不足之处,希望能在下学期中得到弥补。

推荐第7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大全,很实用!

1、长度的测量

会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掌握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隔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 (其中T=5×0.02s=0.1s) ⑵利用“逐差法”求a:

⑶利用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事项:

1、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2、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实验

利用右图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填入表中。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的图象,从而发确定F-x间的函数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该实验要注意区分弹簧总长度和弹簧伸长量。对探索性实验,要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这一点和验证性实验不同。)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目的:实验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秤(2个)、直尺和三角板、细线

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

1、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实验时应该保证在同一水平面内

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

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因此只需验证:m1OM+m2OP=m1OM'+m2OP '。由于v

1、v1'、v2'均为水平方向,且它们的竖直下落高度都相等,所以它们飞行时间相等,若以该时间为时间单位,那么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数值就等于它们的水平速度。在右图中分别用OP、OM表示。

注意事项:

⑴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前运动)。要知道为什么? ⑵入射小球每次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3)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4)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

6、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用描迹法)

目的:进上步明确,平抛是水平方向和竖直两个方向运动的合成运动,会用轨迹计算物体的初速度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两个分运动的合成:

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利用有孔的卡片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运动时的若干不同位置,然后描出运动轨迹, 测出曲线任一点的坐标x和y,就可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此实验关健:如何得到物体的轨迹(讨论) 该试验的注意事项有:

⑴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⑵用重锤线检验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⑶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

(4)每次小球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5)如果是用白纸,则应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在斜槽末端悬挂重锤线,先以重锤线方向确定y轴方向,再用直角三角板画出水平线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验证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纸带的左端是用夹子夹重物的一端。

⑴要多做几次实验,选点迹清楚,且第

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mm的纸带进行测量。

⑵用刻度尺量出从0点到

1、

2、

3、

4、5各点的距离h

1、h

2、h

3、h

4、h5,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算出

2、

3、4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2、v

3、v4,验证与

2、

3、4各点对应的重力势能减少量mgh和动能增加量是否相等。⑶由于摩擦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总是使

⑷本实验不需要在打下的点中取计数点。也不需要测重物的质量。 注意事项:

1、先通电源,侍打点计时器正掌工作后才放纸带

2、保证打出的第一个占是清晰的点

3、测量下落高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算

4、由于有阻力,所以稍小于

5、此实验不用测物体的质量(无须天平)

8、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可以与各种运动相结合考查

本实验用到刻度尺、卡尺、秒表的读数(生物表脉膊),1米长的单摆称秒摆,周期为2秒。 摆长的测量: 让单摆自由下垂,用米尺量出摆线长L/(读到0.1mm),用游标卡尺量出摆球直径(读到0.1mm)算出半径r,则摆长L=L/+r 开始摆动时需注意:摆角要小于5°(保证做简谐运动); 摆动时悬点要固定,不要使摆动成为圆锥摆。

必须从摆球通过最低点(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倒数法), 测出单摆做30至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算出周期的平均值T。

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计算每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再求这些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若没有足够长的刻度尺测摆长,可否靠改变摆长的方法求得加速度。

9、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①实验前应预先计算出每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实际体积:先了解配好的油酸溶液的浓度,再用量筒和滴管测出每滴溶液的体积,由此算出每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②油膜面积的测量:油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25px边长的正方形为单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数出油膜面。 10.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等势线

目的:用恒定电流场(直流电源接在圆柱形电极板上)模拟静电场(等量异种电荷)描绘等势线方法.实验所用的电流表是零刻度在中央的电流表,在实验前应先测定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将电流表、电池、电阻、导线按图1或图2 连接,其中R是阻值大的电阻,r是阻值小的电阻,用导线的a端试触电流表另一端,就可判定电流方向和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该实验是用恒定电流的电流场模拟静电场。与电池正极相连的A电极相当于正点电荷,与电池负极相连的B相当于负点电荷。白纸应放在最下面,导电纸应放在最上面(涂有导电物质的一面必须向上),复写纸则放在中间。

电源6v:两极相距250px并分为6等分,选好基准点,并找出与基准点电势相等的点。(电流表不偏转时这两点的电势相等)

注意事项:

1、电极与导电纸接触应良好,实验过程中电极位置不能变运动。

2、导电纸中的导电物质应均匀,不能折叠。

3、若用电压表来确定电势的基准点时,要选高内阻电压表

1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被测电阻丝的电阻(一般为几欧)较小,所以选用电流表外接法;可确定电源电压、电流表、电压表量程均不宜太大。本实验不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可选用限流电路。因此选用下面左图的电路。开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应该在右端。本实验通过的电流不宜太大,通电时间不能太长,以免电阻丝发热后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 实验步骤:

1、用刻度尺测出金属丝长度

2、螺旋测微器测出直径(也可用积累法测),并算出横截面积。

3、用外接、限流测出金属丝电阻

4、设计实验表格计录数据(难点)注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12、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器材:电源(4-6v)、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4v,0.6A 3.8V,0.3A)灯座、单刀开关,导线若干。 注意事项:

①因为小电珠(即小灯泡)的电阻较小(10Ω左右)所以应该选用安培表外接法。

②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着电压的升高,灯丝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在低电压时温度随电压变化比较明显,因此在低电压区域内,电压电流应多取几组,所以得出的U-I曲线不是直线。 为了反映这一变化过程,

③灯泡两端的电压应该由零逐渐增大到额定电压(电压变化范围大)。所以滑动变阻器必须选用调压接法。 在上面实物图中应该选用上面右面的那个图,

④开始时滑动触头应该位于最小分压端(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零)。 由实验数据作出的I-U曲线如图,

⑤说明灯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也就说明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若用U-I曲线,则曲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⑥若选用的是标有“3.8V 0.3A”的小灯泡,电流表应选用0-0.6A量程;电压表开始时应选用0-3V量程,当电压调到接近3V时,再改用0-15V量程。

13、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微安表改装成各种表:关健在于原理

首先要知:微安表的内阻Rg、满偏电流Ig、满偏电压Ug。 步骤:

(1)半偏法先测出表的内阻Rg;最后要对改装表进行较对。 (2) 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串联电阻分压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3)弄清改装后表盘的读数

(Ig为满偏电流,I为表盘电流的刻度值,U为改装表的最大量程,为改装表对应的刻度) (4)改装电压表的较准(电路图?) (5)改为A表:串联电阻分流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6)改为欧姆表的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14、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为电动势E

U=E 原理: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 (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①单一组数据计算,误差较大

②应该测出多组(u,I)值,最后算出平均值

③作图法处理数据,(u,I)值列表,在u--I图中描点,最后由u--I图线求出较精确的E和r。 本实验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是准确的,电流表的示数比通过电源的实际电流小,所以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是由电压表的分流引起的。为了减小这个系统误差,电阻R的取值应该小一些,所选用的电压表的内阻应该大一些。为了减小偶然误差,要多做几次实验,多取几组数据,然后利用U-I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将点描好后,用直尺画一条直线,使尽量多的点在这条直线上,而且在直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等。这条直线代表的U-I关系的误差是很小的。

它在U轴上的截距就是电动势E(对应的I=0),它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内阻r。 (特别要注意:有时纵坐标的起始点不是0,求内阻的一般式应该是。

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选用使用过一段时间的1号电池)

15、用多用电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 熟悉表盘和旋钮

理解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的结构原理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和大小与指针的偏转关系

红笔插“+”; 黑笔插“一”且接内部电源的正极

理解:半导体元件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电阻很小,反向电阻无穷大。 步骤:

①用直流电压档(并选适当量程)将两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上第二条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测量每两点间的电压,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②用欧姆档(并选适当量程)将红、黑表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的欧姆标尺的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任两点间的正反电阻都要测量,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16、练习使用示波器

(多看课本)

17、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传感器担负采集信息的任务,在自动控制、信息处理技术都有很重要的应用。 如:自动报警器、电视摇控接收器、红外探测仪等都离不开传感器

传感器是将所感受到的物理量(力热声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一般是电学量)的一类元件。 工作过程: 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将感受到的物理量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利用的信号,转换后的信号经过相应的仪器进行处理,就可以达到自动控制等各种目的。热敏电阻,升温时阻值迅速减小.光敏电阻,光照时阻值减小,

导致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变化来达到自动控制 光电计数器

集成电路

将晶体管,电阻,电容器等电子元件及相应的元件制作在一块面积很小的半导体晶片上,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这就是集成电路。

18、测定玻璃折射率 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由空气射入玻璃砖,经OO1后由O1B方向射出。作出法线NN1, 则由折射定律

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是光在波璃中的折射角的大小。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减小误差:

1、采用宽度适当大些的玻璃砖,以上。

2、入射角在15至75范围内取值。

3、在纸上画的两直线尽量准确,与两平行折射面重合,为了更好地定出入、出射点的位置。

4、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移动玻璃砖。注意事项:

手拿玻璃砖时,不准触摸光洁的光学面,只能接触毛面或棱,

严禁把玻璃砖当尺画玻璃砖的界面;

实验过程中,玻璃砖与白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

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白纸上,且玻璃砖每一侧的两个大头针距离应大一些,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造成的误差; 入射角应适当大一些,以减少测量角度的误差。

19、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器材:

光具座、光源、学生电源、导线、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刻度尺、相邻两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用测量头测出a

1、a2(用积累法)测出n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a, 求出双缝干涉: 条件f相同,相位差恒定(即是两光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当其反相时又如何? 亮条纹位置: ΔS=nλ;

暗条纹位置: (n=0,1,2,3,、、、);条纹间距: (ΔS :路程差(光程差);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测出n条亮条纹间的距离a。 补充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有a、b两种接法,a叫(安培计)外接法,b叫(安培计)内接法。 ①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来判断内外接法:

外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压表的分流引起的,测量值总小于真实值,小电阻应采用外接法;内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流表的分压引起的,测量值总大于真实值,大电阻应采用内接法。 ②如果无法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可以利用试触法:

如图将电压表的左端接a点,而将右端第一次接b点,第二次接c点,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 若电流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大电阻,应该用内接法测量; 若电压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小电阻,应该用外接法测量。

(这里所说的变化大,是指相对变化,即ΔI/I和U/U)。

(1)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也有a、b两种常用的接法:a叫限流接法,b叫分压接法。 分压接法:被测电阻上电压的调节范围大。

当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调节,或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尽量大时应该用分压接法。 用分压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小的;“以小控大” 用限流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和被测电阻接近的。 (2)实物图连线技术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 对限流电路:

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对分压电路, 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

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

20、α粒子散射实验

全部装置放在真空中。荧光屏可以沿着图中虚线转动,用来统计向不同方向散射的粒子的数目。观察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推荐第8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1.长度的测量

会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掌握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

1、游标卡尺的两种读数方法: 法一:加法

先读主尺读数:读出游标尺零刻度线对应的主尺位置

再读游标读数:找出游标尺上的第几条刻度线与主尺上某一刻度线对齐 两次数值相加得出被测工件的尺寸

法二:减法

先读主尺读数:读出主尺上与游标尺对齐的主尺刻度线的读数 再算游标长度:算出游标上与主尺对齐的游标刻度线前端的长度 两次数值相减得出被测工件的尺寸

2、螺旋测微计(千分尺) 读数公式:

测量值=固定刻度值+固定刻度的中心水平线与可动刻度对齐的位置的读数×0.01mm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实验目的:

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2.利用纸带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不同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

1、v

2、v

3、v

4、„,若v2-v1=v3-v2=v4-v3=„,则说明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等,由此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即

(2)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3,x4„,若Δx=x2-x1=x3-x2=x4-x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

三、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四、实验步骤 1.仪器安装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图3所示,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

2.测量与记录

(1)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2)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一些比较密集的点,从后边便于测量的点开始确定计数点,为了计算 方便和减小误差,通常用连续打点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0.1 s.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并填入设计的表格中

(3)利用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4)增减所挂钩码数,再重复实验两次.

3.数据处理及实验结论

(1)由实验数据得出v-t图象 ①根据表格中的v、t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仔细描点,如图: 所示可以看到,对于每次实验,描出的几个点都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 ②作一条直线,使同一次实验得到的各点尽量落到这条直线上,落不到直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这条直线就是本次实验的v-t图象,它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由实验得出的v-t图象进一步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有两条途径进行分析 ①分析图象的特点得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5所示,当时间增加相同的值Δt时,速度也会增加相同的值Δv,由此得出结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②通过函数关系进一步得出:既然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那么v随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v=kt+b,显然v与t成“线性关系”,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五、注意事项

1.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要符合要求.

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调节振针的高度和更换复写纸.

3.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4.先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5.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四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 s=0.1 s.6.小车另一端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因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者速度太小,使纸带上的点过于密集.

7.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开头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相邻计数点间所选的时间间隔T.8.测x时不要分段测量,读数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要求,计算a时要注意用逐差法,以减小误差.

考点一 完善实验步骤 考点二 纸带数据的处理

答题技巧:实验原理迁移创新

高考实验题一般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即所谓情境新 而知识旧.因此做实验题应注重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用 教材中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处理新问题. 纸带的处理、游标卡尺的读数、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以及 牛顿第二定律等,都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只要熟练掌握, 就不难解答。

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实验 实验目的:

1、探究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定量关系。

2、学会利用图象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实验原理:

1、如图所示,弹簧在下端悬挂钩码时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在不同的钩码拉力下的伸长量x,建立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线,就可探知弹力大小与伸长量间的关系。实验器材:

轻质弹簧(一根),钩码(一盒),刻度尺,铁架台,重垂线,坐标纸,三角板。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将铁架台放于桌面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在挨近弹簧处将刻度尺(最小分度为mm)固定于铁架台上,并用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

2、记下弹簧下端不挂钩码时所对应的刻度L0;

3、在弹簧下端挂上一个钩码,待钩码静止后,记下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Ll;

4、用上面方法,记下弹簧下端挂2个、3个、4个 „„钩码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L

2、L

3、L4„„,并将所得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用xn=Ln-L0计算出弹簧挂1个、2个、3个„„钩码时弹簧的伸长量,并根据当地重力加速度值g,计算出所挂钩码的总重力,这个总重力就等于弹簧弹力的大小,将所得数据填入表格。

数据处理:

1、建立坐标系,标明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

2、标度:标度要适当,让所得到的图线布满整个坐标系;

3、描点:描点时要留下痕迹;

4、连线: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同一直线上,让其余的点落在直线的两侧,误差较大的点舍弃;

5、根据图象做出结论。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目的:实验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秤(2个)、直尺和三角板、细线 原理: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步骤:

1、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

2、用两条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伸长到O点(如图);

3、用铅笔记下O点的位置,画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并记下两个测力计的读数;

4、在纸上按比例作出两个力F

1、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5、只用一个测力计,通过细绳把橡皮条上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O点,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的比例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比较合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同;

6、改变F1和F2的夹角和大小,再做两次。注意事项:

1、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实验时应该保证在同一水平面内

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

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

研究在弹性碰撞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动量守恒。 实验原理:

一个质量较大的小球从斜槽滚下来,跟放在斜槽前边小支柱上另一质量较小的球发生碰撞后两小球都做平抛运动。由于两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所以它们的飞行时间相等,这样如果用小球的飞行时间作时间单位,那么小球飞出的水平距离在数值上就等于它的水平速度。因此,只要分别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

1、m2,和不放被碰小球时入射小球在空中飞出的水平距离s1,以及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碰撞后在空中飞出的水平距离s1\'和s2\',若m1s1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与m1s1\'+m2s2\'相等,就验证了两小球碰撞前后总动量守恒。实验器材:

碰撞实验器(斜槽、重锤线),两个半径相等而质量不等的小球;白纸;复写纸;天平和砝码;刻度尺,游标卡尺(选用),圆规。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

1、m2。

2、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固定在桌边,并使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

3、在水平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

4、在白纸上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它表示入射球m1碰前的位置。

5、先不放被碰小球,让入射球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作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圆心就是入射球不碰时的落地点的平均位置P。

6、把被碰球放在小支柱上,调节装置使两小球相碰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确保入射球运动到轨道出口端时恰好与靶球接触而发生正碰。

7、再让入射小球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滚下,使两球发生正碰,重复10次,仿步骤(5)求出入射小球的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8、过O、N作一直线,取OO\'=2r(可用游标卡尺测出一个小球的直径,也可用刻度尺测出紧靠在一起的两小球球心间的距离),O\'就是被碰小球碰撞时的球心竖直投影位置。

9、用刻度尺量出线段OM、OP、O\'N的长度。

10、分别算出m1·与m1·

+m2·

的值,看m1·

与m1·

+m2·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注意事项: (1)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前运动)。要知道为什么? (2)入射小球每次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3)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4)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

6.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用描迹法)

(1)实验目的:

1、用实验方法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2、从实验轨迹求平抛物体的初速度。(2)实验原理:

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令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即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曲线,建立坐标系,测出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坐标x和y,根据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利用公式y=gt2求出小球的飞行时间t,再利用公式x=vt,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3)实验器材:

斜槽,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的木板,白纸,图钉,小球,有孔的卡片,刻度尺,重锤线。 (4)实验步骤:

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可用平衡法调整斜槽,即将小球轻放在斜槽平直部分的末端处,能使小球在平直轨道上的任意位置静止,就表明水平已调好;

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重锤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然后把重锤线方向记录到钉在木板的白纸上,固定木板,使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木板与斜槽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3、确定坐标原点O: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球在槽口时球心在图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

4、描绘运动轨迹: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孔的一面保持水平,调整卡片的位置,使从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而不擦碰孔的边缘,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缺口上点个黑点,这就在白纸上记下了小球穿过孔时球心所对应的位置。保证小球每次从槽上开始滚下的位置都相同,用同样的方法,可找出小球平抛轨迹上的一系列位置。取下白纸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位置连接起来即得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5、计算初速度:以O点为原点画出竖直向下的y轴和水平向右的x轴,并在曲线上选取A、B、C、D、E、F六个不同的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和y,用公式x=v0t和y=gt2计算出小球的初速度v0,最后计算出v0的平均值,并将有关数据记入表格内。(5)注意事项:

1、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2、用重锤线检验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3、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

4、每次小球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5、如果是用白纸,则应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在斜槽末端悬挂重锤线,先以重锤线方向确定y轴方向,再用直角三角板画出水平线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 当物体自由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若某一时刻物体下落的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应有:,借助打点计时器,测出重物某时刻的下落高度h和该时刻的瞬时速度v,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测定第n点的瞬时速度的方法是:测出第n点的相邻前、后两段相等时间T内下落的距离sn和sn+1,由公式vn=,或由vn=算出,如图所示。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带铁夹的重缍,纸带,米尺。 实验步骤:

1、按如图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把打点计时器与学生电源连接好。

2、把纸带的一端在重锤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计时器限位孔,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3、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

4、重复几次,得到3~5条打好点的纸带。

5、在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第

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一条纸带,在起始点标上0,以后各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

1、h

2、h3„„。

6、应用公式vn=计算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1、v

2、v3„„。

7、计算各点对应的势能减少量mghn和动能的增加量,进行比较。注意项事:

1、打点计时器安装时,必须使两纸带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

2、选用纸带时应尽量挑第

一、二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

3、因不需要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

8.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 单摆在摆角小于5°时的振动是简谐运动,其固有周期为T=2π,由此可得g=。据此,只要测出摆长l和周期T,即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中心有孔的金属小球,约1m长的细线,米尺,游标卡尺(选用),秒表。 实验步骤:

1、在细线的一端打一个比小球上的孔径稍大些的结,将细线穿过球上的小孔,制成一个单摆;

2、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把做好的单摆固定在铁夹上,使摆球自由下垂;

3、测量单摆的摆长l:用米尺测出悬点到球心间的距离;或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直径2r,再用米尺测出从悬点至小球上端的悬线长l\',则摆长l=l\'+r;

4、把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不大于5°),使单摆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用秒表测量单摆完成全振动30至50次所用的时间,求出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平均时间,这就是单摆的周期T;

5、将测出的摆长l和周期T代入公式g=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

6、变更摆长重做两次,并求出三次所得的g的平均值。注意事项:

1、选择材料时应选择细、轻又不易伸长的线,长度一般在1m左右,小球应选用密度较大的金属球,直径应较小,最好不超过2cm。

2、单摆悬线的上端不可随意卷在铁夹的杆上,应夹紧在铁夹中,以免摆动时发生摆线下滑、摆长改变的现象。

3、注意摆动时控制摆线偏离竖直方向不超过5°,可通过估算振幅的办法掌握。

4、摆球摆动时,要使之保持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不要形成圆锥摆。

5、计算单摆的振动次数时,应以摆球通过最低位置时开始计时,以后摆球从同一方向通过最低位置时,进行计数,且在数“零”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计数。此实验可以与各种运动相结合考查

9.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实验前应预先计算出每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实际体积:先了解配好的油酸溶液的浓度,再用量筒和滴管测出每滴溶液的体积,由此算出每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2)、油膜面积的测量:油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1cm边长的正方形为单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数出油膜面积的数值S(以cm2为单位)。

(3)、由d=V/S算出油膜的厚度,即分子直径的大小。

10.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等势线 实验目的:

利用电场中电势差及等势面的知识,练习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一个平面上的等势线。 实验原理:

用导电纸上形成的稳恒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当两探针与导电纸上电势相等的两点接触时,与探针相连的灵敏电流计中通过的电流为零,指针不偏转,从而可以利用灵敏电流计找出导电纸上的等势点,并依据等势点描绘出等势线。 实验器材:

学生电源或电池组(电压约为6V),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电纸,复写纸,白纸,圆柱形金属电极两个,探针两支,导线若干,木板一块,图钉,刻度尺。 实验步骤:

1、在平整的木板上,由下而上依次铺放白纸、复写纸、导电纸各一张,导电纸有导电物质的一面要向上,用图钉把白纸、复写纸、和导电纸一起固定在木板上。

2、在导电纸上平放两个跟它接触良好的圆柱形电极,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约为10cm,将两个电极分别与电压约为6V的直流电源的正负极相接,作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再把两根探针分别接到灵敏电流计的“+”、“-”接线柱上(如图所示)。

3、在导电纸上画出两个电极的连线,在连线上取间距大致相等的五个点作基准点,并用探针把它们的位置复印在白纸上。

4、接通电源,将一探针跟某一基准点接触,然后在这一基准点的一侧距此基准点约1cm处再选一点,在此点将另一探计跟导电纸接触,这时一般会看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左右移动探针位置,可以找到一点使电流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用探针把这一点位置复印在白纸上。

5、按步骤(4)的方法,在这个基准点的两侧逐步由近及远地各探测出五个等势点,相邻两个等势点之间的距离约为1cm。

6、用同样的方法,探测出另外四个基准点的等势点。

7、断开电源,取出白纸,根据五个基准点的等势点,画出五条平滑的曲线,这就是五条等势线。注意事项:

1、电极与导电纸接触要良好,且与导电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

2、寻找等势点时,应从基准点附近由近及远地逐渐推移,不可冒然进行大跨度的移动,以免电势差过大,发生电流计过载现象。

3、导电纸上所涂导电物质相当薄,故在寻找等势点时,不能用探针在导电纸上反复划动,而应采用点接触法。

4、探测等势点不要太靠近导电纸的边缘,因为实验是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导电纸边缘的电流方向与边界平行,并不与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的电场线相似。

1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目的:

用伏安法间接测定某种金属导体的电阻率;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原理:

根据电阻定律公式,只要测量出金属导线的长度l和它的直径d,计算出导线的横截面积S,并用伏安法测出金属导线的电阻R,即可计算出金属导线的电阻率。 实验器材:

被测金属导线,直流电源(4V),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滑动变阻器(50Ω),电键,导线若干,螺旋测微器,米尺。 实验步骤:

1、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金属导线上的三个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求出其平均值d,计算出导线的横截面积S。

2、按如图所示的原理电路图连接好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

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3次,求出其平均值l。

4、把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调节到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最大的位置,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电键S。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片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和U的值,断开电键S,求出导线电阻R的平均值。

5、将测得的R、l、d值,代入电阻率计算公式中,计算出金属导线的电阻率。

6、拆去实验线路,整理好实验器材。注意事项:

1、测量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是指测量待测导线接入电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亦即电压表两并入点间的部分待测导线长度,测量时应将导线拉直。

2、本实验中被测金属导线的电阻值较小,因此实验电路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3、实验连线时,应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将电源、电键、电流表、待测金属导线、滑动变阻器连成主干线路(闭合电路),然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金属导线的两端。

4、闭合电键S之前,一定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处在有效电阻值最大的位置。

5、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通过待测导线的电流强度I的值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0.6A量程),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金属导线的温度明显升高,造成其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

螺旋测微器:

固定刻度上的最小刻度为0.5mm(在中线的上侧);可动刻度每旋转一圈前进(或后退)0.5mm。在可动刻度的一周上平均刻有50条刻线,所以相邻两条刻线间代表0.01mm。读数时,从固定刻度上读取整、半毫米数,然后从可动刻度上读取剩余部分(因为是10分度,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应再估读一位),再把两部分读数相加,得测量值。如图中的读数应该是6.702mm。

使用螺旋测微器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测量时,在测微螺杆快靠近被测物体时应停止使用旋钮,而改用微调旋钮,避免产生过大的压力,既可使测量结果精确,又能保护螺旋测微器。

(2)在读数时,要注意固定刻度尺上表示半毫米的刻线是否已经露出。

(3)读数时,千分位有一位估读数字,不能随便扔掉,即使固定刻度上的水平刻线正好与可动刻度的某一刻度线对齐,千分位上也应读取为“0”.如下图所示。

12.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目的:

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2、理解并检验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掌握仪器的选择和电路连接。实验原理:

1、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一纯电阻R两端电压U与电流I总有U=I?R,若R为定值时,U—I图线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电阻也就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通过小灯泡灯丝的电流越大,灯丝的温度也越高,故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U—I曲线)应为曲线。

2、小灯泡(3.8V,0.3A)电阻很小,当它与电流表(0.6A)串联时,电流表的分压影响很大,为了准确测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即U、I的值,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为使小灯泡上的电压能从0开始连续变化,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分压式连接。

3、实验电路如图所示,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的位置,从电压表和电流表中读出几组I、U值, 在坐标纸上以I为横坐标,U为纵坐标,用测出的几组I、U值画出U-I图象。

实验器材:

小灯泡(3.8V,0.3A),电压表(0-3V-15V),电流表(0-0.6A-3A),滑动变阻器(20Ω),学生低压直流电源,电键,导线若干,坐标纸、铅笔。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结电路安培表外接,滑线变阻器接成分压式。电流表采用0.6A量程,电压表先用0~3V的量程,当电压超过3V时采用15V量程。

2、把变阻器的滑动片移动到一端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零

3、移动滑动变阻触头位置,测出15组不同的电压值u和电流值I,并将测量数据填入表格。

4、在坐标纸上以u为横轴,以I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在坐标纸上描出各组数据所对应的点。(坐标系纵轴和横轴的标度要适中,以所描图线充分占据整个坐标纸为宜。)将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结起来,就得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4、拆除电路、整理仪器。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电压表量程要变更:U3V时采用0—15V量程。

2、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力求读数准确。

3、实验中在图线拐弯处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U/I值发生明显变化处,即曲线拐弯处。此时小灯泡开始发红,也可以先由测绘出的U—I图线,电压为多大时发生拐弯,然后再在这一范围加测几组数据)。

4、在电压接近灯泡额定电压值时,一定要慢慢移动滑动触头。当电压指在额定电压处时,测出电流电压值后,要马上断开电键。

5、画u—I曲线时不要画成折线,而应画成平滑的曲线,对误差较大的点应当舍弃。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13.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1.实验目的:加深对电压表构造的理解,学会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的方法。

2.实验原理:电流表G(表头),由欧姆定律满偏电压Ug=IgRg,如图所示。 电流表的满偏电流Ig满偏电压Ug一般都很小,测量较大电压时,要串联一个电阻, UAB=I(Rg+R),即UAB∝I,(至于电表刻度盘,只需要把原来的电流表刻度盘的每一刻度数值扩大为原来的(Rg+R)倍,即得到改装后电压表的表盘。)

3.实验器材:电流表、电阻箱、电源、电键2个,滑动变阻器两个(总阻值一个很大或换做电位器,另一个很小),标准电压表,开关导线。 4.实验步骤

⑴用半偏法测电阻

①按图方式连结电路②先将变阻器R1触头位置移至最右端,使其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大,然后闭合电键S1断开S2,移动触头位置,使电流表指针指在满偏刻度处,再闭合S2,改变电阻箱R2阻值,使电流表指针在 2Ig刻度处,记下此时电阻箱的阻值Rˊ,则Rg =Rˊ。 ⑵改装电流表为电压表

①计算分压电阻R的值:将量程U量,满偏电流Ig,电流表内阻Rg代入Ug=Ig(Rg+R)即可求出电阻R的值。②将分压电阻R与电流表串联,引出二个接线柱,并将电流表刻度盘改为电压表刻度盘。 ⑶校对电压表

①按图所示电路连接。②先将触头移动到最左端,然后闭合电键,移动触头位置,使改装后电压表的示数从零逐渐增大到量程值,每移动一次记下改装的电压表和标准电压表示数,并计算中心满刻度时的百分数误差=

U量−U准U准

1×100%。

5.注意事项:⑴半偏法测电流表电阻时,应选择阻值R远大于电流表内阻的变阻器。⑵闭合电键前应检查变阻器触头位置是否正确。⑶校对改装后电压表时,应采用分压式电路,且变阻器阻值应较小。

6.误差分析:利用半偏法测电阻Rg时,由于闭合电键S2后,电路的总阻减小,使干路电流大于电流表的满偏电流Ig,故当电流表半偏时,流过电阻箱的电流大于Ig,此时,电阻

21箱阻值小于Rg,故Rg测

14.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实验目的: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改变R的阻值,从电压表和电流表中读出几组I、U值,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求出几组ε、r值,最后分别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此外,还可以用作图法来处理数据。即在坐标纸上以I为横坐标,U为纵坐标,用测出的几组I、U值画出U-I图象(如图2)所得直线跟纵轴的交点即为电动势值,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内电阻r的值。

实验器材:

待测电池,电压表(0-3V),电流表(0-0.6A),滑动变阻器(10Ω),电键,导线。 实验步骤:

1.电流表用0.6A量程,电压表用3V量程,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2.把变阻器的滑动片移到一端使阻值最大。

3.闭合电键,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记录一组数据(I

1、U1),用同样方法测量几组I、U的值。

4.打开电键,整理好器材。

5.处理数据,用公式法和作图法两种方法求出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值。 注意事项:

1、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可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1号干电池。

2、干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电动势ε会明显下降,内阻r会明显增大,故长时间放电不宜超过0.3A,短时间放电不宜超过0.5A。因此,实验中不要将I调得过大,读电表要快,每次读完立即断电。

3、要测出不少于6组I、U数据,且变化范围要大些,用方程组求解时,要将测出的I、U数据中,第1和第4为一组,第2和第5为一组,第3和第6为一组,分别解出ε、r值再平均。

4、在画U-I图线时,要使较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或使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偏离直线太远的点可舍去不予考虑。这样,就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的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5、干电池内阻较小时路端电压U的变化也较小,即不会比电动势小很多,这时,在画U-I图线时,纵轴的刻度可以不从零开始,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从某一恰当值开始(横坐标I必须从零开始)。但这时图线和横轴的交点不再是短路电流。不过直线斜率的绝对值照样还是电源的内阻。

15.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 熟悉表盘和旋钮

理解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的结构原理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和大小与指针的偏转关系 红笔插“+”;

黑笔插“一”且接内部电源的正极

理解:半导体元件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电阻很小,反向电阻无穷大 步骤:

①、用直流电压档(并选适当量程)将两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上第二条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测量每两点间的电压,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②、用欧姆档(并选适当量程)将红、黑表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的欧姆标尺的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任两点间的正反电阻都要测量,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16.练习使用示波器 (多看课本)

17.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传感器担负采集信息的任务,在自动控制、信息处理技术都有很重要的应用。 如:自动报警器、电视摇控接收器、红外探测仪等都离不开传感器

传感器是将所感受到的物理量(力热声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一般是电学量)的一类元件。 工作过程:

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将感受到的物理量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利用的信号,转换后的信号经过相应的仪器进行处理,就可以达到自动控制等各种目的。热敏电阻,升温时阻值迅速减小.光敏电阻,光照时阻值减小,

导致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变化来达到自动控制 光电计数器

集成电路

将晶体管,电阻,电容器等电子元件及相应的元件制作在一块面积很小的半导体晶片上,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这就是集成电路。

18.测定玻璃折射率 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由空气射入玻璃砖,经OO1后由O1B方向射出。作出法线NN1, 则由折射定律

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是光在波璃中的折射角的大小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减小误差:

1、采用宽度适当大些的玻璃砖,以上。

2、入射角在15至75范围内取值。

3、在纸上画的两直线尽量准确,与两平行折射面重合,为了更好地定出入、出射点的位置。

4、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移动玻璃砖。注意事项:

手拿玻璃砖时,不准触摸光洁的光学面,只能接触毛面或棱,

严禁把玻璃砖当尺画玻璃砖的界面;

实验过程中,玻璃砖与白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 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白纸上,且玻璃砖每一侧的两个大头针距离应大一些,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造成的误差;

入射角应适当大一些,以减少测量角度的误差。

19.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器材:

光具座、光源、学生电源、导线、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刻度尺、相邻两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用测量头测出a

1、a2(用积累法)测出n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a, 求出双缝干涉: 条件f相同,相位差恒定(即是两光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当其反相时又如何? 亮条纹位置: ΔS=nλ;

暗条纹位置: (n=0,1,2,3,、、、);条纹间距: (ΔS :路程差(光程差);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测出n条亮条纹间的距离a 补充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有a、b两种接法,a叫(安培计)外接法,b叫(安培计)内接法。 ①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来判断内外接法:

外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压表的分流引起的,测量值总小于真实值,小电阻应采用外接法;内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流表的分压引起的,测量值总大于真实值,大电阻应采用内接法。 ②如果无法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可以利用试触法:

如图将电压表的左端接a点,而将右端第一次接b点,第二次接c点,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

若电流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大电阻,应该用内接法测量; 若电压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小电阻,应该用外接法测量。 (这里所说的变化大,是指相对变化,即ΔI/I和U/U)。

(1)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也有a、b两种常用的接法:a叫限流接法,b叫分压接法。 分压接法:被测电阻上电压的调节范围大。

当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调节,或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尽量大时应该用分压接法。 用分压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小的;“以小控大” 用限流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和被测电阻接近的。 (2)实物图连线技术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 对限流电路:

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对分压电路, 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 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

20.α粒子散射实验 全部装置放在真空中。荧光屏可以沿着图中虚线转动,用来统计向不同方向散射的粒子的数目。观察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推荐第9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力学实验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4-6v交流电,电火花220v交流电,它

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源频率是50Hz)。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2T (其中T=5×0.02s=0.1s)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1)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2 (2)用“逐差法”求加速度:(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  nv;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 时速度,再求出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即加速度。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

不少于6个(即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

位。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5.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6.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7.电压若增大,打点更清晰;频率若增加,打点周期更短; 8.若打出短线,增加振针与复写纸的距离; 9.若初速度为0,则选1,2点距离为2mm为宜;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注意事项]1.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过弹簧弹性限度. 2.尽量多测几组: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3.使用数据时应采用0LLX即弹簧长度变化量.4.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

平行的同一平面内。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 4.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60°~100°为宜. 5.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尽量大,细绳套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 6.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标度要相同,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原理]1.如图所示装置,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从而改变细线对小车的牵引力,

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外力成正比。 2.保持小桶和砂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

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 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等。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下来。

2.按如图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

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判断)。

4.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把砝码和砂的质量m和m\'记录下来.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

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写上编号。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的质量(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再做5次实验。 6.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

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作用力,即砂和桶的总重力(M\'+m\')g,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

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质量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所受作用力成正比。

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并做好记录,求出相应的加速度,

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总质量的倒数,在坐标平面上根据实验结果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所受作用力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注意事项]1.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不要超过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

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轻轻地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

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是均匀的,则表示平衡完毕,加砝码后不需再平衡; 3.只要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那么可近似认为重物所受重力大小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的大小。 4.作图时应该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对称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

如遇个别特别偏离的点可舍去。

5.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

放开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 当物体自由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若某一时刻物体下落的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应有:mgh= 1mv,借助打点计时器,测出重物某时刻的下

落高度h和该时刻的瞬时速度v,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测定第n点的瞬时速度的方法是:测出第n点的相邻前、后两段相等时间T内下落的距离sn和sn+1,由公式vn=dn+1-dn-1 2T 算出,如图所示。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带铁夹的重缍,纸带,米尺。

推荐第10篇:高中物理题型总结

第一章 质点的直线

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匀速直线运动 主题1 物体能否简化为质点的判断(*)(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2 参考系的选取和运动的描述(*)(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3 较复杂的相对运动(*)(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4 时间和时刻(**)(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5 位移和路程的计算(**)(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6 移位和路程的关系(**)(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7平均速度的计算(***)(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8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9 对加速度的理解和计算(****)(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10 物理量v、v、a之间的关系(*****)(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11 物体做加速直线和减速直线运动的判断(****)(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12平均速度(****)(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3 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4 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关系的理解(****)(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主题15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主题16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主题17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 主题18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 主题19 汽车刹车类问题(*****) 主题20 中间时刻瞬时速度vtv2v0vt的应用(*****) 22v0vt2主题21 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x的应用(***)

22主题22 xat2的应用(*****)

主题23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

主题24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5 单个物体多过程的运动(****)

主题26 汽车行驶过程中安全车距的计算(****)(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27 汽车刹车类问题(*****) 第三节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主题28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主题29 对基本实验的考察(***) 主题30 对本试验的变式的考察(***)

主题31 对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的考察(***)(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2 较复杂的实验变式考察(**)(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四节 运动图像及追击相遇问题 主题33 位移—时间图像(****) 主题34 速度—时间图像(*****) 主题35 追及和相遇问题(****)

主题36 vt图像在追击和相遇问题中的应用(*****) 主题37 xt图像(***)(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8 vt图像(*****)

主题39 利用图像比较两物体的运动(*****) 主题40 vt、xt图像的综合应用(*****)(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41 追及和相遇问题(***)

第五节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主题42 对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的理解(*) 主题43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主题44 应用比例问题解决自由落体运动问题(****) 主题45 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主题46 测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47 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48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49 竖直上抛运动中的追及和相遇问题(***)(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二章 相互作用

第一节 重力、弹力、摩擦力 主题50 对重力的理解(*)(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51 弹力的产生(**)(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52 弹力的大小和方向(**)(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53 弹力有无的判断(***)(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54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计算(***)(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55 两物体间有无静摩擦力的判断(***)(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56 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57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58 摩擦力与物体的平衡(*****)(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59 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处理摩擦力问题(*****)(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60 动摩擦因数的测量(***)(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61 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62 胡克定律的应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63 物体受力情况分析(*****)(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64 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65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二节 里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 主题66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67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68 正交分解求合力(*****)(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69 三角形法则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70 静态的三力平衡问题(*****)(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71 用相似三角形法出处理三力平衡问题(****)(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72 动态平衡问题(****)(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73 静态的三力平衡(*****)(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74 共点力平衡的动态问题(****)(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75 整体法和隔离法结合处理共点力平衡问题(*****)(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76 共点力平衡的综合分析(*****)(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77 整体法和隔离法综合应用(*****)(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三节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主题78 根据F-x图像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主题79 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主题80 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

主题81 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伸长的关系(****)(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82 探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的关系(****)(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四节 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主题83 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84 实验步骤(*****)(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85 作图法求合力(****)(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86 用橡皮筋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主题87 运动和力的关系(****)(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88 对惯性的理解(****)(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89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90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对比(*****)(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91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92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93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94 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处理实验问题(****)(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95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二节 牛顿第二定律

主题96 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97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瞬时加速度(*****)(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98 力学单位制(***)(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99 超重和失重现象(*****)(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100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101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102 牛顿运动定律与动力学的综合(*****)(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03 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综合应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04 关于超重、失重的综合分析(*****)(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105 整体法和隔离法处理板块模型(***)(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三节 牛顿运动定律和图像

主题106 牛顿运动定律和F—t图像(*****)(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107 牛顿运动定律和v—t图像(*****)(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108 已知F—t图像判断物体运动状态(*****)(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09 牛顿运动定律和v-t图像(*****)(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10 牛顿运动定律和F-t、v-t图像的综合(*****)(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四节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主题111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a与F和m的关系(*****)(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112 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A 必考必刷题组) 主题113 对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原理和实验条件(*****)(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14 对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关系的综合考察(*****)(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一节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主题115 对曲线运动性质的考察(****)

主题116 曲线运动的速度、受力与运动轨迹的关系(*****) 主题117 一般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主题118 小船过河问题(*****)

主题119 绳子末端速度的分解(*****) 主题120 对曲线运动的考察(*****)(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21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主题122 小船过河问题(*****)

主题123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二节平抛运动

主题124 对平抛运动的基本理解(***) 主题125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主题126平抛运动的推论(*****)

主题127 与斜面相关的平抛运动问题(*****) 主题128 与平抛运动相关的相遇问题(*****) 主题129平抛运动的实验问题(***) 主题130平抛运动的求解方法(*****)(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31 对平抛运动规律的考察(***)(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三节 圆周运动

主题132 圆周运动各参量之间的关系(*****) 主题133 圆锥摆问题(****) 主题134 火车转弯问题(*****)

主题135 火车过拱桥问题分析(*****) 主题136 离心运动(***)

主题137 轻绳模型与轻杆模型(***) 主题138 临界问题(*****)

主题139 圆周运动物体不侧滑的条件(*****)(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40 轻绳模型和轻杆模型(*****)(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41 圆周运动与其他知识的综合(*****)(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42 圆周运动中的临界与周期问题(*****)(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四节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主题143 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应用(***) 主题144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

主题145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主题146 与重力加速度有关的计算(*****)

主题147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主题148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密度(*****) 主题149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50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重力加速度(*****) 主题151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质量和密度(*****) 主题152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双星问题(****)(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153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

主题154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天体质量(*****) 主题155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天体密度(*****) 第五节 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主题156 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半径的关系(***) 主题157 天体的第一宇宙速度(****) 主题158 同步卫星问题(*****) 主题159 卫星变轨问题(*****)

主题160 人造卫星环绕速度的计算(*****)(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61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同步卫星问题(*****) 主题162 天体的宇宙速度的计算(*****)

主题163 人造卫星的速度、加速度和周期的关系(***)(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164 天体的宇宙速度的计算(***) 主题165 与几何知识相关的问题(***) 第五章 功和能 第一节 功和功率

主题166 功(*****) 主题167 功率(*****) 主题168 机车启动(***) 主题169 功(*****)(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70 功率(*****) 主题171 机车启动(*****) 主题172 变力做功的计算(***)(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173 功率的计算(****)(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二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主题174 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主题175 对弹性势能的理解(***)

主题176 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主题177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主题178 用动能定理解决变力做功问题(***) 主题179 动能定理的应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80 多过程动态分析问题(***) 主题181 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182 动能定理的应用(*****)(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三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主题183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 主题184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主题185 系统机械能守恒(***)

主题186 机械能守恒条件的考察(***)(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87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主题188 较复杂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189 机械能守恒与其他知识的综合(***) 第四节 功能关系

主题190 功能关系(*****)

主题191 传送带的能量问题(***) 主题192 功能关系(*****)(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93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五节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主题194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主题195 对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的考察(***)(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196 对实验设计的变式考察(*****)(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六节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主题197 实验步骤(****)

主题198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主题199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00 对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变式考察(*****)(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六章 静电场

第一节 电荷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主题201 三种起电方式(*)

主题202 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主题203 对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主题204 库仑定律与电荷的平衡(***) 主题205 库仑力与力学的结合(***) 主题206 电荷守恒定律(**)(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07 库仑定律的应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08 起电方式与电荷守恒定律(***)(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209 库仑定律与力学综合(***) 第二节 电场强度 电场线

主题210 对电场强度定义的理解(*) 主题211 点电荷的场强公式(***) 主题212 对电场线的理解(***)

主题213 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

主题214 等效法和叠加法求电场强度(*****)(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15 电场强度与运动轨迹的综合(*****)(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16 电场强度的叠加(***)(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三节 电势 电势差

主题217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 主题218 对电势的理解(***)

主题219 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主题220 根据等势面和粒子运动轨迹进行有关判断(*****) 主题221 对电势差的理解(***)

主题222 根据电场线、等势面和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判断有关的物理量(***)(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23 等量同种、异种电荷电场的有关物理量的判断(*****) 主题224 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主题225 电势差的大小(*****)

主题226 能量守恒定律在静电场中的应用(****)(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227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四节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主题228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主题229 非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

主题230 根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图像判断电场强度和电势高低(*****) 主题231 根据图像判断电场强度的变化(****)(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32 根据匀强电场中几个点的电势值确定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233 非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的变化规律(***) 第五节 电容器 电容

主题234 对电容器的理解(**)

主题235 电容的定义式和决定式(****) 主题236平行板电容器的两类问题(*****)

主题237 带电粒子在平行板电容器中的平衡问题(****) 主题238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变化(****)(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39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主题240 电容器的充电、放电(**)(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六节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主题241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

主题242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 主题243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44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 主题245 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七章 恒定电流

第一节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主题246 对电流的形成和大小的计算(**) 主题247 伏安特性曲线的理解(***) 主题248 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主题249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50 电阻定律和电流的微观表达式(***)(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二节 电路的串、并联

电功率

焦耳定律 主题251 电路的串、并联(***)

主题252 电功、电功率的计算(****)

主题253 非纯电阻电路的有关计算(****) 主题254 混联电路(***)(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55 实际问题中电功的计算(****) 主题256 电功和电热(*****)(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三节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主题257 对电动势的理解(**)

主题258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主题259 外电路特性曲线的应用(****) 主题260 电路的动态分析(****) 主题261 电路中功率的计算(****)

主题262 闭合电路中动态分析问题(*****)(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63 外电路特性曲线和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的综合应用(*****)(B 高考高频题组)

第四节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主题264 对实验原理和电路设计的考察(***)

主题265 对仪器的选取、图像描绘及数据处理的考察(***)

主题266 电源的U-I图像与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的综合考察(*****) 主题267 实验电路和数据处理(*****)(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68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综合考察(*****)(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五节 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

主题269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主题270 实验原理(***) 主题271 实物连接(****)

主题272 实验器材的选择(****) 主题273 伏安法测电阻(*****)(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74 安安法测电阻(****)

主题275 对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的综合考察(****)(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六节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主题276 公式法求电动势和内阻(***) 主题277 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主题278 对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综合考察(*****)(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79 用一只电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七节 电学实验专题

主题280 仪器的选择(****) 主题281 实验数据的读取(***) 主题282 伏安法测电阻(*****) 主题283 电表的改装(****)

主题284 滑动变阻器的选择与接法(***) 主题285 伏安法测电阻(*****)(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86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87 测定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88 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89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290 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八章 磁场

第一节 磁场的描述

主题291 磁现象的电本质(*)

主题292 对电磁感应强度定义的理解(**) 主题293 安培定则(****) 主题294 磁通量(***) 主题295 磁感线(****)

主题296 磁感应强度的叠加(*****)(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97 磁通量的变化(****)(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298 磁场和磁化(***)(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二节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主题299 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主题300 安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主题301 安培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主题302 磁感应强度B的测量(****) 主题303 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04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运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05 等效法求安培力(****)(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三节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主题306 洛伦兹力的大小和方向(****)

主题307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 主题308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09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四节 洛伦兹力相关仪器 主题310 速度选择器(****)

主题311 质谱仪的原理和应用(***) 主题312 等离子体发电机(**) 主题313 回旋加速器(*****) 主题314 电磁流量计(***)

主题315 对磁谱仪的考查(****)(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16 回旋加速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17 电磁流量计(**)(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18 质谱仪(***)(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319 速度选择器、等离子发电机、电磁流量计(****)(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320 回旋加速器(***)(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五节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主题321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主题322 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 主题323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24 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九章 电磁感应

第一节 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 主题325 磁通量及其变化(**)

主题326 由磁通量变化判断感应电流有无(**) 主题327 楞次定律的应用(*****)

主题328 楞次定律与右手定则的比较(****) 主题329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主题330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31 楞次定律的应用(*****)

主题332 利用楞次定律、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判断方向的综合题(***)(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二节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主题333 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 主题334 电磁感应与电路的结合(*****) 主题335 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问题(*****) 主题336 感生电动势的计算(*****)

主题337 电磁感应问题的综合应用(*****)(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38 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共存的问题(****)(C 能力提升题组) 主题339 电磁感应与力、运动的综合(*****)(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三节 互感、自感、涡流、电磁驱动 主题340 对自感现象的考察(***) 主题341 对涡流的考察(**) 主题342 对电磁驱动的考察(**)

主题343 自感现象中的图像问题(***)(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44 自感现象和互感现象(***)(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四节 电磁感应的图像问题

主题345 根据感应电流判断原电流或原磁场的变化(*****) 主题346 判断感应电流的变化规律(*****) 主题347 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48 电磁感应有关图像的综合问题(*****)(C 能力提升题组) 第五节 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

主题349 等效电源两端的电压—路端电压的计算(*****) 主题350 电磁感应中的功率和能量问题(*****) 主题351 电磁感应与电路的综合问题(*****)(B 高考高频题组) 主题352 动生电动势与电路的综合问题(*****)(C 能力提升题组) 第十章 交变电流

第一节 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其描述 主题353 对交流电的理解(**)

主题354 交变电流的产生及变化规律(***) 主题355 交变电流有效值的计算(***) 主题356 交流电中的图像问题(*****)

主题357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主题358 交变电流与电路的综合分析(*****) 主题359 对交变电流产生过程的理解(****)( B ) 主题360 对描述交变电流物理量的认识(****)( B ) 主题361 感抗和容抗对交流电的影响(**)( C ) 主题362 电磁感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C ) 第二节 变压器和远距离输电

主题363 变压器原理的解释(**) 主题364 变压器的动态分析(*****) 主题365 变压器的综合计算(*****) 主题366 远距离输电的功率损失(****) 主题367 远距离输电的有关计算(*****) 主题368 变压器的特点(*****)( B )

主题369 远距离输电和交流电的综合考察(*****) 主题370 变压器中的动态分析问题(*****) 主题371 理想变压器特点的综合应用(***)( C ) 第三节 传感器及其应用

主题372 光敏电阻的特性(****) 主题373 热敏电阻的特性(****) 主题374 霍尔元件的问题(****) 主题375 力传感器(****)

主题376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主题377 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主题378 有关传感器的原理问题(****)( B ) 主题379 自动控制电路的设计(***)( C )

第11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一)

通过本周一周的教学技能训练,其中有同学们的欢笑细语,也有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很多同学为之付出了努力,下面将我的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

要讲好实验,必须要我们每一位同学亲自上台讲解,因为上课一是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本身在实验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只有了解自我存在的问题,才能想办法去解决。二是可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只有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才能把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把实验方面的知识扩展开来,才能把实验讲得更好。但是随着和老教师们的不断交流,发现这种想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讲好实验同样可以了解本身在实验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把课本上的知识较系统的联系起来。首先,准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就要先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只有先熟悉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才能讲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其次在学生做分组实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发现我们在讲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要想准备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必须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理解透彻,同样能把知识扩展开来。

二、改进自身不足的实验教学模式

对于讲解不好的同学应该借鉴那些讲得好的同学身上的优点,扬长避短,而且要更加努力做好讲解的过程,对我我们这些即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是是我们立马要解决的问题,平时要多加锻炼,有机会讲解都应该要抓住机会,同时对于讲解好的同学也可以考虑把机会留给其他的同学,让更多的人得到锻炼。我们还可以从网上调出那些优秀老师的讲解视频,经常观看模仿,与此同时也要思考那些优秀老师是怎么讲解这些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并进行总结。

三、利用周末的开放实验室

对于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甚至最基本的也不会操作。周末应该经常去开放实验室进行操作,熟悉实验仪器及其操作,对理论知识加强巩固练习,同时加强实验的讲解,要懂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行组织教学技能训练,加强自身的语言表述,语言逻辑表达。也可以多看看关于文学的知识,扩展自身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语言词汇量,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助于语言逻辑的表达。

四、在实验教学训练过程中纪律问题

对于纪律我们大家都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了,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有自律的能力,不应该要老师经常强调纪律的问题。我们都要从自我做起,要养成遵守校纪校规的行为习惯,讲对我们以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将是我们的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五、利用实验室资源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基本上都是用学校采购的实验仪器来完成的,很少有自己做的教具。这样不但浪费了我们身边的实验资源,而且也不能达到把物理和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的目的。所以教师要结合我们本地的地情、校情和民情,善于留心,多长心眼,积极发现身边和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实验资源,并以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理念,开发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随堂小实验,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消除对物理实验的距离感、陌生感、恐惧感,更给他们创造了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

通过本周实验我收获不少,也明白我们即将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每一个人必须加强知识的巩固与学习,教学技能的训练。为自己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二)

本学年,物理实验室在校行政领导下,在全体老师的支持下,严格遵守实验工作基本制度,积极协助各年级教师积极开展物理教学工作及教研工作,并积极协助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实验室管理井然有序,取得较好成效。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做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本学年开展的实验数量能达到《物理实验》的要求。

2、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在现有条件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3、积极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加强实验室财产仪器的管理、使用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每次实验都能要求有关教师填写好《实验通知单》。

4、做好仪器的清理、放置和造册登记,做到整洁、规范,项目清楚。在实验前后对仪器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做完实验仪器及时收回、上架归位。

5、熟悉仪器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

6、做好易耗品和仪器破损登记。对易耗品及时补充,对仪器破损及时登记,填写好《仪器损坏丢失报废单》并按赔偿规定进行处理。

7 、配合课任教师准备各演示实验及学生探究性分组实验,积极为实验教学提供方便,协助教师进行仪器调配、改进工作,努力适应实验需要,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8、做好安全、卫生清洁工作, 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发现有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并锁好门窗。以确保实验教学正常进行。

9、准备好各项待查材料,填写好各项报表,做到有据可查,条理清楚,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检查。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室管理工作。

10、认真完成好学校分配给我的其它工作。实验室在改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历史悠久,实验室存在的老旧仪器过多,导致仪器可利用率不高。

2、在新课程标准下,急需引进设备,完成新旧更替。

3、电学实验室的操作台电源不同,给学生实验带来不便。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准备作如下工作:

1、分批报损废旧仪器。

2、参照新课标引进仪器。

3、利用探究实验室的资源设备辅助电学教学。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途径,这一年来,我积极主动的为物理教师和学生服务,开展好实验教学,为学生学好物理创造前提条件。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三)

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世界的现象,结构,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更要重视物理学。因此小编准备了这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重难点知识解析,欢迎阅读。 知识点总结

电火花计时器的纸带安装方法:

使用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安装纸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一条纸带从墨粉盘下穿过,打点时墨粉盘不随纸带转动,电火花只将墨粉盘上某一位置的墨粉蒸发到纸带上,打出的点迹颜色较淡,打过一条纸带后要将墨粉盘转一角度再打另一条纸带。学生实验时可采用这一方法。另一种是用两条纸带,将墨粉盘夹在中间,拖动纸带时由于两条纸带的摩擦作用,墨粉盘会随纸带转动,电火花将墨粉盘上不同位置的墨粉蒸发到纸带上,所以打出的点迹颜色较重。墨粉盘上面的一条纸带没有点迹,可重复使用。用一条纸带打点时,纸带与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用两条纸带打点时摩擦阻力较大。不管用哪种方法,打完纸带后应立即切断电源。 常见考点考法

打点计时器原理及使用 1.电磁打点计时器

教师布置学生对照仪器看说明书,引导学生注意其重点:观察打点计时器并阅读其使用说明书,明确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如图1所示。工作电压为4V~6V。当电源的频率是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通电以前,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再把套在轴上的复写纸片压在纸带的上面。当接通电源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使振动片(由弹簧钢制成)磁化,振动片的一端位于永久磁铁的磁场中。由于振动片的磁极随着电流方向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在永久磁铁的磁场作用下,振动片将上下振动,其振动周期与线圈中的电流变化周期一致,即为 0.02s。位于振片一端的振针就跟着上下振动起来。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

2.处理纸带时,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个点。如果数出n个点,这些点划分出来的时间间隔数是多少? T为相邻两个字母之间的时间间隔。用这个平均速度代表纸带经过E点时的瞬时速度vE =vDF。 可以大致表示E点的瞬时速度,D、F两点离E点越近,算出的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然而D、F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根据粗略表示某点瞬时速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计数点,测量包含这个点的一段时间内的位移Δx,同时记录对应的时间Δt,填入教材第23页中设计好的表1中。

算出刚填完的表1中各点附近的平均速度,把它当作计时器打下这些点时的瞬时速度,抄入教材表2中。从该表中能粗略看出手拉纸带运动的速度变化情况。 常见误区提醒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1)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系统误差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因此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后,可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或消除它。

(2)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

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

(2)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特别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从仪器上读出来的数值,经常有一位数是估计出来的,或多或少存在着误差。例如米尺的最小刻度是mm(0.001m),那么用米尺测量长度可读到十分之一毫米(0.0001m)。0.001m这一位可以从米尺上读出来,是可靠的,0.001m位前面的数都是可靠数,0.0001m这一位是测量者估读出来的,估读的数字因人而异,因此是有疑问的,称为存疑数。由于0.0001m位已存疑,在它以后各位数的估读已无必要。我们把可靠数加上最后一位存疑数,一起记录下来,统称为有效数字。

第12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篇一:高中物理实验总结【最新完整版】

高中生资料大全网: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最新完整版】

(一共有55页,物理实验总结大全,包括高中所有必考的实验啦!

是目前最完整的啦!!)

★知识结构: 

方法指导:



一、基本实验的复习

要应对各类实验试题,包括高层次的实验试题,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把要求必做的学生实验真正做懂、做会,特别是在实验原理上要认真钻研,对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问个为什么,即不但要记住怎样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基本的实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实验原理

中学要求必做的实验可以分为4个类型:练习型、测量型、验证型、探索型.对每一种类型都要把原理弄清楚.

应特别注意的问题: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不需要选择第一个间距等于2mm的纸带.这个实验的正确实验步骤是先闭合电源开关,启动打点计时器,待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稳定后,再释放重锤,使它自由落下,同时纸带打出一系列点迹.按这种方法操作,在未释放纸带前,打点计时器已经在纸带上打出点迹,但都打在同一点上,这就是第一点.由于开始释放的时刻是不确定的,从开始释放到打第二个点的时间一定小于0.02s,但具体时间不确定,因此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距离只能知道一定小于2mm(如果这段时间恰等于0.02s,则这段位移s=gt2/2=(10×0.022/2)m=2×10-3m=2mm),但不能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也不需要知道它的确切数值.不论第一点与第二点的间距是否等于2mm,它都是从打第一点处开始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大家网,大家的! 更多精品在大家!

大家网 3 / 41 因此只要测量出第一点o与后面某一点p间的距离h,再测出打p点时的速度v,如果: gh≈ ( ),

就算验证了这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2)实验仪器

要求掌握的实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天平、停表(秒表)、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仪)、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对于使用新教材的省市,还要加上示波器等。对这些仪器,都要弄清其原理、会正确使用它们,包括测量仪器的正确读数。

(3)实验装置

对电学实验主要指电路图。

下面几个是应特别注意的:

①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如何平衡摩擦力是关键。

②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及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要使用斜槽轨道,让小球从轨道上端无初速滚下,然后平抛出去,在安装装置时要注意保证轨道末端必须水平,如果实验要进行多次,每次③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这样在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重锤前,能保证打出的点迹在同一点上,若像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图那样,用手握住纸带,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纸带前,会由于手的抖动而打出一“堆”点,从而无法准确找出第一个点(即自由落体运动起始位置)。 ④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在安装单摆时要注意悬点的固定,随便拴一个结系在铁架台的横梁上是不可取的,因为悬点不确定,就不是单摆,并且摆长值也无法准确测量。

⑤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要注意安培表的外接与内接,制流与分压电路的选择,电表内阻的影响,等等。

(4)实验步骤

复习实验步骤时不能靠死背结论,而要与实验原理联系起来,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步骤操作?把某些实验步骤交换一下是否可以?省掉某个步骤行不行?等等。

(5)实验数据的处理

重要的有打点计时器纸带的处理方法(如分析是不是匀速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是匀变速运动,如何求某时刻的速度、如何求加速度等);解方程求解未知量、用图像处理数据(把原来应该是曲线关系的通过改变坐标轴的量或单位而变成线性关系,即变成直线,是重要的实验能力)。

(6)实验误差的定性分析

中学阶段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误差分析,但对主要误差的产生原因、系统误差是偏大还是偏小等,应能更多精品在大家! 大家网,大家的!

理解。在电路的实验中,粗略地看,认为电流表是短路、电压表是断路,但精确一点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的影响都不能忽略,定性地讨论电表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是我们应该掌握。

二、几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下面几种实验方法是我们中学阶段物理实验中用过的,从方法的角度整理、复习一下,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

(1)累积法: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测周期时我们用的是累积法,即我们不直接测一个周期的时间,而是测30~50个周期的总时间,再除以周期数即得周期t的值.用累积法的好处是:①相当于进行多次测量而后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偶然误差;②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以测单摆的周期为例,我们实验时单摆的摆长大约是1m或不到1m,用停表(最小分度值是0.1s)直接测1个周期的值,只能读出两位有效数字(机械停表的指针是跳跃式前进的,因此不能估读),如1.8s、2.0s等,而测30个周期总时间,则可读出至少3位有效数字。

用累积法的实验还有很多,如测一张纸的厚度、用刻度尺测金属丝的直径„

(2)替代法:在“互成角度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我们就用到了替代法,第一次我们用两个弹簧秤成角度地拉橡皮筋,把结点拉到某一位置,再换成一个弹簧秤,同样拉这个橡皮筋,也把结点拉到同样位置,这说明后一个弹簧秤的拉力与前面两个弹簧秤的拉力效果相等因此右以互相替代.对于“等效” 用替代法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用天平称物物体的质量,电阻测量等都可以用替代法,我们古代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替代法的典型实例。

(3)测量量的转换:例如在“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把测物体的速度转换为测物体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即把测速度转换为测长度。

又如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本应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再根据折射率n=sini/si求出折射率,但角度不容易测准确(一般所用的量角器的最小分度是1°,并且测角度时顶点很难对得特别准确),而通过做辅助线的方法可以把测角度转换为测线段的长度,从而增加了有效数字的位数,即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

(4)比较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就是把物体与砝码进行比较,砝码的质量是标准的,把被测量与标准的量进行比较,就是比较法.天平是等臂杠杆,因此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不用再进行计算,而是直接读出砝码的质量,它就等于物体的质量。一般情况下,被测物跟标准量并不相等,而是要根据某种关系进行计算,最常用的是二者间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通过一定的比例计算即可得出结果,因此常常称为比例法。用比例法测电阻是常见的,当两个电阻串联时,通过的电流相等,因此两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们的电阻成正比,如果其中的一个电阻是标准电阻,另一个电阻的阻值就可测出.同样,两电阻并联时,由大家网,大家的! 更多精品在大家!

大家网 5 / 41 于两端电压相等,通过两支路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只要一个是标准电阻,另一个电阻的阻可测出。

一、误差和有效数字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⑴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⑵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 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⑴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⑵只能带有一位不

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二、基本测量仪器及读数

高考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 1.刻度尺、秒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使用以上仪器时,凡是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要求读到最小刻度后再往下估读一位(估读的这位是不可靠数字,但是是有效数字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最小刻度不是10分度的,只要求读到最小刻度所在的这

位,不再往下估读。

例如

更多精品在大家! 0 v 凡是一 大家网,大家的! 篇二:高中物理实验归类总结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力学实验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4-6v交流电,电火花220v交流电,它

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源频率是50hz)。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vn?v? sn?s(n?1) 2t ;如v2? s2?s3 2t (其中t=5×0.02s=0.1s)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1)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a ?s3?s2t 2 (2)用“逐差法”求加速度:(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 a1? s4-s13t 2 ;a2? s5-s23t 2 ;a3? s6-s33t 2 ?a? a1?a2?a3 3 ? a? ?s4?s5?s6???s1?s2?s3? 9t 2 sn?s(n?1) 2t (3)用v-t图法:即先根据vn? ;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

时速度,再求出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即加速度。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

不少于6个(即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

位。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5.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6.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7.电压若增大,打点更清晰;频率若增加,打点周期更短; 8.若打出短线,增加振针与复写纸的距离; 9.若初速度为0,则选1,2点距离为2mm为宜;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注意事项]1.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过弹簧弹性限度. 2.尽量多测几组: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3.使用数据时应采用lx?l0即弹簧长度变化量. 4.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

平行的同一平面内。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 4.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60°~100°为宜. 5.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尽量大,细绳套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 6.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标度要相同,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原理]1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外力成正比。

2.保持小桶和砂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

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作出加速度和质量倒数的关系图线,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

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托盘天平及砝码,米尺等。 [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下来。

2.按如图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

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判断)。 4.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把砝码和砂的质量m和m记录下来.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

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写上编号。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的质量(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再做5次实验。 6.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

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作用力,即砂和桶的总重力(m+m)g,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

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质量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所受作用力成正比。

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并做好记录,求出相应的加速度,

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总质量的倒数,在坐标平面上根据实验结果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证明了研究对象所受作用力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注意事项]1.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不要超过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

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轻轻地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

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是均匀的,则表示平衡完毕,加砝码后不需再平衡; 3.只要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那么可近似认为重物所受重力大小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的大小。 4.作图时应该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对称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

如遇个别特别偏离的点可舍去。

5.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

放开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 当物体自由下落时,只有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若某一时刻物体下落的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应有:mgh= 12 mv,借助打点计时器,测出重物某时刻的下 2 落高度h和该时刻的瞬时速度v,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测定第n点的瞬时速度的方法是:测出第n点的相邻前、后两段相等时间t内下落的距离sn和sn+1,dn+1-dn-1 由公式vn 算出,如图所示。 2t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带铁夹的重缍,纸带,米尺。 [实验步骤]1.按如图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把打点计时器与学生电源连接好。 2.把纸带的一端在重锤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计时器限位孔,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3.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 4.重复几次,得到3~5条打好点的纸带。 5.在打好点的纸带中挑选第

一、二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且点迹清晰一条纸带,在起始点标上0,以后各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

1、h

2、h3„„。6.应用公式计算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1、v

2、v3„„。

7.计算各点对应的势能减少量mghn和动能的增加量2mvn,进行比较。 1 2 [注意项事] 1.打点计时器安装时,必须使两纸带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 2.保证打出的第一个点是清晰的点,选用纸带时应尽量挑第

一、二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3.因不需要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具体数值,所以不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 4.先通电源,侍打点计时器正掌工作后才放纸带

5.测量下落高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算6.由于有阻力,所以?ek稍小于?ep 7.此实验不用测物体的质量

(无须天平)8.重物密度要大:重物应选用质量大、体积小、密度大的材料. 2.选点测速:测小车速度时,

纸带上的点应选均匀部分的,也就是选小车做匀速运动状态的. 3.规格相同:橡皮筋规格相同时,力对小车做的功以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单位即可,不必计算出具体数值.

实验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研究在弹性碰撞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动量守恒。 [实验原理]一个质量较大的小球从斜槽滚下来,跟放在斜槽前边小支柱上另一质量较小的球发生碰撞后两小球都做平抛运动。由于两小球下落的高度相同,所以它们的飞行时间相等,这样如果用小球的飞行时间作时间单位,那么小球飞出的水平距离在数值上就等于它的水平速度。因此,只要分别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

1、m2,和不放被碰小球时入射小球在空中飞出的水平距离s1,以及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碰撞后在空中飞出的水平距离s1和s2,若m1s1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与m1s1+m2s2相等,就验证了两小球碰撞前后总动量守恒。 [实验器材]碰撞实验器(斜槽、重锤线),两个半径相等而质量不等的小球;白纸;复写纸;天平和砝码;刻度尺,游标卡尺(选用),圆规等。 [注意事项] 1.应使入射小球的质量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 2.要调节好实验装置,使固定在桌边的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小支柱与槽口间距离使其等于小球直径,而且两球相碰时处在同一高度,碰撞后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3.每次入射小球从槽上相同位置由静止滚下,可在斜槽上适当高度处固定一档板,使小球靠着档板,然后释放小球。4.白纸铺好后不能移动。 5.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

位置。

6若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而不用支柱,那么两小球将不再同时落地,但两个小球都将从斜槽末端开始做平抛运动,于是验证式就变为:m1?op=m1?om+m2?on,两个小球的直径也不需测量了。 方案2: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

(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

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

(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运动,小车b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

运动.

δx (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

δt (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电学实验

实验八: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原理]:根据电阻定律公式r=? ls ,只要测量出金属导线的长度l和它的直径d,计算出导线的横截面

积s,并用伏安法测出金属导线的电阻r,即可计算出金属导线的电阻率。 ui ?r?? ls?? ld2 ???) 2 u?d4 i l 2 ?( [实验器材]:被测金属导线,直流电源(4v),电流表(0-0.6a),电压表(0-3v),滑动变阻器(50ω),电键,导线若干,螺旋测微器,米尺等。 篇三:高中物理实验总结【最新完整版】

高中生资料大全网:

★知识结构:

方法指导:

一、基本实验的复习

要应对各类实验试题,包括高层次的实验试题,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把要求必做的学生实验真正做懂、做会,特别是在实验原理上要认真钻研,对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问个为什么,即不但要记住怎样做,更应该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基本的实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实验原理

中学要求必做的实验可以分为4个类型:练习型、测量型、验证型、探索型.对每一种类型都要把原理弄清楚.

大家网 3 / 14 因此只要测量出第一点o与后面某一点p间的距离h,再测出打p点时的速度v,如果:gh≈ ( (2)实验仪器 ),就算验证了这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要求掌握的实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天平、停表(秒表)、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仪)、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对于使用新教材的省市,还要加上示波器等。对这些仪器,都要弄清其原理、会正确使用它们,包括测量仪器的正确读数。

(3)实验装置

对电学实验主要指电路图。

下面几个是应特别注意的:

①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如何平衡摩擦力是关键。

②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及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要使用斜槽轨道,让小球从轨道上端无初速滚下,然后平抛出去,在安装装置时要注意保证轨道末端必须水平,如果实验要进行多次,每次③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这样在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重锤前,能保证打出的点迹在同一点上,若像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图那样,用手握住纸带,开启打点计时器而未释放纸带前,会由于手的抖动而打出一“堆”点,从而无法准确找出第一个点(即自由落体运动起始位置)。

④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在安装单摆时要注意悬点的固定,随便拴一个结系在铁架台的横梁上是不可取的,因为悬点不确定,就不是单摆,并且摆长值也无法准确测量。

⑤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要注意安培表的外接与内接,制流与分压电路的选择,电表内阻的影响,等等。

(4)实验步骤

复习实验步骤时不能靠死背结论,而要与实验原理联系起来,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按这样的步骤操作?把某些实验步骤交换一下是否可以?省掉某个步骤行不行?等等。

(5)实验数据的处理

重要的有打点计时器纸带的处理方法(如分析是不是匀速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是匀变速运动,如何求某时刻的速度、如何求加速度等);解方程求解未知量、用图像处理数据(把原来应该是曲线关系的通过改变坐标轴的量或单位而变成线性关系,即变成直线,是重要的实验能力)。

(6)实验误差的定性分析

中学阶段不要求进行定量的误差分析,但对主要误差的产生原因、系统误差是偏大还是偏小等,应能更多精品在大家! 大家网,大家的!

理解。在电路的实验中,粗略地看,认为电流表是短路、电压表是断路,但精确一点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的影响都不能忽略,定性地讨论电表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是我们应该掌握。

一、误差和有效数字 1.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种。

⑴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地偏大或偏小。

⑵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量的数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比某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2.有效数字 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⑴有效数字是指近似数字而言。⑵只能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不是位数越多越好。 凡是用测量仪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读数一般要求在读出仪器最小刻度所在位的数值(可靠数字)后,再向下估读一位(不可靠数字),这里不受有效数字位数的限制。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运算结果一般可用2~3位有效数字表示。

二、基本测量仪器及读数

高考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 1.的读数

使用以上仪器时,凡是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

最小刻度后再往下估读一位(估读的这位是不可靠数字,

但是是有效数字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凡是最小刻度

不是10分度的,只要求读到最小刻度所在的这一位,不

再往下估读。

例如

⑴读出上左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

⑵上右图用3v量程时电压表读数为多少?用15v量程时电压表度数又为多少?

⑶右图中秒表的示数是多少分多少秒?

凡仪器的最小刻度是10分度的,在读到最小刻度后还要再往下估读一位。⑴6.50cm。⑵1.14v。15v大家网,大家的! 更多精品在大家!

大家网 5 / 14 量程时最小刻度为0.5v,只读到0.1v这一位,应为5.7v。⑶秒表的读数分两部分:小圈内表示分,每小格表示0.5分钟;大圈内表示秒,最小刻度为0.1秒。当分针在前0.5分内时,秒针在0~30秒内读数;当分针在后0.5分内时,秒针在30~60秒内读数。因此图中秒表读数应为3分48.75秒(这个5是估读出来的)。 2.游标卡尺

⑴10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1mm。米数和毫米数,然后用游 0.1刻线跟主尺上某一条刻线

读数准确到 0.1mm。

⑵20分度的游标卡尺。游标上相邻两个刻度间的距离为0.95mm,比主尺上相邻两个刻度间距离小0.02mm2.250cm。

要注意:游标卡尺都是根据刻线对齐来读数的, 所以都不再往下一位估读。 3.螺旋测微器

固定刻度上的最小刻度为0.5mm(在中线的上侧);可动刻

转一圈前进(或后退)0.5mm。在可动刻度的一周上平均刻有 10分标读出对齐,某)。其度每旋50条刻度,所以在最小刻度后应再估读一位) 4.打点计时器 器,电源用50hz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13篇: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原创]

摘编:天天向上家教网原创 禁止转载 推荐星级 ★★★★★ 2006-2-5

------------------------------

从事过高中物理的教学实习,虽然比较短暂,但是自己也是学物理科班出身,也经历过高考物理的折磨,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希望对ddmm们有点帮助。

1.首先是定义概念规律以及公式的记忆: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因为任何一个物理定律和公式都是来源于试验,如果能把这个实验过程和推导演绎过程都理解了,那么规律公式也就记住了。当然,熟能生巧,还需要在接下来的解题运用的过程中将这些规律公式在应用中熟记。所以:记忆=理解+运用。

2.其次是解题:解题的关键是一定先要看清楚题干。解题的正确次序应该是:首先要明确给出的条件包括隐含的条件,明确题目要求解的问题,然后再看能够应用到哪方面的知识,在记忆里搜索相关的公式定律和结论,最后,根据已知条件套用相应结论或者公式或者推导出来的二级三级结论等等,整理解题思路,再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3.然后是提高解题能力:不提倡题海战术,重点在培养自己的多种解题思路。每次做完一道题目之后,不要就认为就结束了,如果有时间,可以考虑下是否有其他更加便捷的解题方法,这样可以举一反三,以后一个类型的题目都可以迎刃而解。

4.最后是积极复习和整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隔段时间的复习和资料整理是相当必要的。在复习和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将容易混淆和有相互联系的概念定律以及公式等等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对比,加深巩固印象。此外,总结归纳经典和难点的例题也是提高自己解题能力的一条好途径。

第14篇:高中物理交流电总结

高中物理交流电总结

知识要点:

公式交流电的产生和变化规律图象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

1、交流电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周期、频率交流电能的传输——变压器——远距离送电

2、基本要求:

(1)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及变化规律

①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从中性面开始旋转,在已知B、L、情况下,会写

出正弦交流电的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它的图象。

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相互转换。

(2)识记交流电的物理量,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周期、频率、角频率;

(3)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初级,次级线圈电压,电流匝数的关系。理解远距离输电的特点。

(4)了解三相交流电的产生。

一、交流电的产生及变化规律:

1、产生:强度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交流电。

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匀强磁场的线圈的对称轴作匀速转动时,如图5—1所示,产生正弦(或余弦)交流电动势。当外电路闭合时形成正弦(或余弦)交流电流。

图5—1

2、变化规律:

(1)中性面:与磁力线垂直的平面叫中性面。

线圈平面位于中性面位置时,如图5—2(A)所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

但磁通量变化率为零。因此,感应电动势为零 。

图5—2 当线圈平面匀速转到垂直于中性面的位置时(即线圈平面与磁力线平行时)如图5—2(C)所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虽然为零,但线圈平面内磁通量变化率最大。因此,感应电动势值最大。

m2·N·B·l·vN·B··S(伏)

(N为匝数)

(2)感应电动势瞬时值表达式:

若从中性面开始,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eIm·sintm·sint(伏)如图5—2(B)所示。

感应电流瞬时值表达式:i

e(安)

若从线圈平面与磁力线平行开始计时,则感应电动势瞬时值表达式为:m·cost(伏)如图5—2(D)所示。 感应电流瞬时值表达式:iIm·cost

(安)

3、交流电的图象:

em·sint图象如图5—3所示。 em·cost图象如图5—4所示。

想一想:横坐标用t如何画。

4、发电机:

发电机的基本组成:线圈(电枢)、磁极

旋转电枢式发电机种类旋转磁极式发电机转子——电枢定子——磁极转子——磁极定子——电枢

旋转磁极式发电机能产生高电压和较大电流。输出功率可达几十万千瓦,所以大多数发电机都是旋转磁极式的。

二、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

1、瞬时值、最大值和有效值:

交流电在任一时刻的值叫瞬时值。

瞬时值中最大的值叫最大值又称峰值。

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规定的:让交流电和恒定直流分别通过同样阻值的电阻,如果二者热效应相等(即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相等的热量)则此等效的直流电压,电流值叫做该交流电的电压,电流有效值。

正弦(或余弦)交流电电动势的有效值和最大值m的关系为:

m0.7072m

交流电压有效值U0.707Um; 交流电流有效值I0.707Im。

注意:通常交流电表测出的值就是交流电的有效值。用电器上标明的额定值等都是指有效值。用电器上说明的耐压值是指最大值。

2、周期、频率和角频率

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叫周期。以T表示,单位是秒。

交流电在1秒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频率。以f表示,单位是赫兹。

周期和频率互为倒数,即T1f。

我国市电频率为50赫兹,周期为0.02秒。 角频率:2T2f

单位:弧度/秒

三、三相交流电:

1、三个互成120的三个相同线圈,固定在同一转轴上,在同一匀强磁场中作匀速转动,将产生三个交变电动势,所产生的电流叫做三相交流电。

由于这三个线圈是相同的,因此,它们将产生三个依次达到最大值的交变电动势。相当于三个最大值和周期都相同的独立电源。

2、每个独立电源称作“一相”,虽然每相的电动势的最大值和周期都相同,但是它们不能同时为零或者同时达到最大值。由于三个线圈的平面依次相差120角,它们到达零值和最大值的时间依次落后周

31期。如图5—5所示。

3、在实际应用中,三相发电机和负载并不用六条导线相连接,而是采用“Y”和“”两种接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阅必修本P116*部分内容。

四、变压器:

1、变压器是可以用来改变交流电压和电流的大小的设备。

理想变压器的效率为1,即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对于原、副线圈各一组的变压器来说(如图5—6),原、副线圈上的电压与它们的匝数成正。

即 UU12n1n2

U2·I2,因而通过因为有U1·I1原、副线圈的电流强度与它们的匝数成反比。 即 I1I2n2n1

注意:①对于副线圈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变压器来说,原、副线圈上的电压与它们的匝数成正比的规律仍然成立,但各副线圈的电流则应根据功率关系P入P出,去计算各线圈的电流强度,即U1·I1U2·I2U3·I3„„。 ②当副线圈不接负载(外电路断开时)I2=0,P出0,因此P入0,I10。

③当副线圈所接负载增多时,由于通常负载多是并联使用,因此,总电阻减少,使I2增大,输出功率增大,所以输入功率变大。

④因为P入P出,即U1·I1U2·I2,所以变压器中高压线圈电流小,绕制的导线较细,低电压的线圈电流大,绕制的导线较粗。

⑤上述各公式中的I、U、P均指有效值,不能用瞬时值。

2、远距离送电:

由于送电的导线有电阻,远距离送电时,线路上损失电能较多。

在输送的电功率和送电导线电阻一定的条件下,提高送电电压,减小送电电流强度可以达到减少线路上电能损失的目的。

线路中电流强度I和损失电功率计算式如下:

IP输U出P损I·R线U2

2出 注意:送电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不能用P损R线求,因为U出不是全部降落在导线上。

第15篇:高中物理电学总结

沪江高中资料

电学要分请拿走,高中物理电学总结大全

一、电场基本规律

2、库仑定律

(1)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k=9.0×109N?m2/C2——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1)三种带电方式: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2)元电荷:最小的带电单元,任何带电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e=1.6×10-19C——密立根测得e的值。

二、电场能的性质

1、电场能的基本性质: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要对电荷做功。

2、电势φ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Ep与电荷量的比值。

(2)定义式:φ——单位:伏(V)——带正负号计算

(3)特点:

沪江高中资料

○1电势具有相对性,相对参考点而言。但电势之差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2电势一个标量,但是它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该点电势比参考点电势高,还是低。

○3电势的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Ep和q无关。

○4电势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零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4)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电场线判断: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φA>φB

○2根据电势能判断:

正电荷:电势能大,电势高;电势能小,电势低。

负电荷:电势能大,电势低;电势能小,电势高。

结论:只在电场力作用下,静止的电荷从电势能高的地方向电势能低的地方运动。

3、电势能Ep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由于电场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由位置决定的能量。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把电荷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所做的功。

(2)定义式:——带正负号计算

(3)特点:

○1电势能具有相对性,相对零势能面而言,通常选大地或无穷远处为零势能面。

○2电势能的变化量△Ep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无关。

沪江高中资料

4、电势差UAB

(1)定义: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之差。也叫电压。

(2)定义式:UAB=φA-φB

(3)特点:

○1电势差是标量,但是却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起点和终点的电势谁高谁低。若UAB>0,则UBA

○2单位:伏

○3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是确定的,与零势面的选择无关

○4U=Ed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计算公式。——电势差与电场强度之间的关系。

5、静电平衡状态

(1)定义:导体内不再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稳定状态

(2)特点

○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2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任何位置产生的电场都等于外电场在该处场强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导体表面是个等势面。

○4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在导体表面的分布与导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有关,越弯曲,电荷分布越多。

6、电场力做功WAB

(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即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

沪江高中资料

(2)表达式:WAB=UABq—带正负号计算(适用于任何电场)

WAB=Eqd—d沿电场方向的距离。——匀强电场

(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WAB=-△Ep=EpA-EPB 结论: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7、等势面:

(1)定义: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2)特点:

○1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与电场线垂直

○3两等势面不相交

○4等势面的密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疏弱密强。

○5画等势面时,相邻等势面间的电势差相等。

(3)判断电场线上两点间的电势差的大小:靠近场源(场强大)的两间的电势差大于远离场源(场强小)相等距离两点间的电势差。

三、电场力的性质

1、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E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F与电荷的带电量q的比值,就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2)定义式:E与F、q无关,只由电场本身决定。

(3)电场强度是矢量:大小:单位电荷受到的电场力。

方向:规定正电荷受力方向,负电荷受力与E的方向相反。

沪江高中资料

(4)单位:N/C,V/m1N/C=1V/m

(5)其他的电场强度公式

○1点电荷的场强公式:——Q场源电荷

○2匀强电场场强公式:——d沿电场方向两点间距离

(6)场强的叠加: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电场线

(1)意义:形象直观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理性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起于正(无穷远),止于(无穷远)负电荷

○2不封闭,不相交,不相切

○3沿电场线电势降低,且电势降低最快。一条电场线无法判断场强大小,可以判断电势高低。

○4电场线垂直于等势面,静电平衡导体,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

(3)几种特殊电场的电场线

四、应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平衡问题,加速问题,偏转问题)

1、基本粒子不计重力,但不是不计质量,如质子,电子,α粒子,氕,氘,氚

带电微粒、带电油滴、带电小球一般情况下都要计算重力。

2、平衡问题:电场力与重力的平衡问题。

mg=Eq

3、加速问题

(1)由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运动(不计重力),只受电场力Eq,粒子的加速度为a=Eq/m,若两板间距离为d,则

沪江高中资料

(2)由动能定理解释,

可见加速的末速度与两板间的距离d无关,只与两板间的电压有关,但是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不一样,d越大,飞行时间越长。

3、偏转问题——类平抛运动

在垂直电场线的方向:粒子做速度为v0匀速直线运动。

在平行电场线的方向:粒子做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带电粒子若不计重力,则在竖直方向粒子的加速度

带电粒子做类平抛的水平距离,若能飞出电场水平距离为L,若不能飞出电场则水平距离为x 带电粒子飞行的时间:t=x/v0=L/v0——————○

1粒子要能飞出电场则:y≤d/2————————○

2粒子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运动:———○

3粒子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

4粒子出电场的速度偏角:——————○

5由○1○2○3○4○5可得:

飞行时间:t=L/vO竖直分速度:

侧向偏移量:偏向角:

飞行时间:t=L/vO 侧向偏移量:y’=

偏向角:

在这种情况下,一束粒子中各种不同的粒子的运动轨迹相同。即不同粒子的侧移量,偏向角都相同,但它们飞越偏转电场的时间不同,此时间与加速电压、粒子电量、质量有关。

如果在上述例子中粒子的重力不能忽略时,只要将加速度a重新求出即可,具体计算过程相同

五、电容器及其应用

1、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电源给电容器充电)

充电过程S-A:电源的电能转化为电容器的电场能 放电过程S-B:电容器的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沪江高中资料

2、电容

(1)物理意义: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2)定义:电容器所带电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U的比值就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3)定义式:——是定义式不是决定式

——是电容的决定式(平行板电容器)

(4)单位:法拉F,微法μF,皮法pF

1pF=10-6μF=10-12F

(5)特点

○1电容器的带电量Q是指一个极板带电量的绝对值。

○2电容器的电容C与Q和U无关,只由电容器本身决定。

○3在有关电容器问题的讨论中,经常要用到以下三个公式和○3的结论联合使用进行判断

○4电容器始终与电源相连,则电容器的电压不变。电容器充电完毕,再与电源断开,则电容器的带电量不变。的平方和)

第16篇:高中物理史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资料的总结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褰;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褰;创立了把一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察;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察;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寨;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寨;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22、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察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一伦琴射线。

23、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一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1)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2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寨,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2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2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27、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28、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29、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30、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31、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32、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三、热学

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9、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2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四、波动学

22、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23、1690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24、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五、光学

25、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26、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27、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28、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9、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30、1894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1、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32、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六、波粒二象性

3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E=hν,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

受其启发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3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35、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37、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1927年美、英两国物理学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七、相对论

38、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

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39、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40、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

②相对论速度叠加:光速不变,与光源速度无关;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③相对论质量: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41、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

八、原子物理学

42、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吕克尔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43、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4、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 -15 m 。

45、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46、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47、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48、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9、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50、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51、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52、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53、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

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

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

54、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所组成,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

第17篇: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捷登一站式解析

面对繁琐且难懂的物理知识点,学生们如何梳理高中物理知识点?怎样找到学好高中物理的快捷方法?学习效率低,成绩停滞不前怎么办?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快速提分有保障,详细咨询热线55903851。郑州捷登教育1对1专业辅导帮你暑期吃透物理知识点,快速提升物理成绩!

捷登1对1物理精辅,梳理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快速补救知识短板,预科领先新学期!

1、通过知识测评、学习方法测评、学习习惯测评,帮助孩子诊断知识点薄弱环节,找到物理知识短板。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梳理物理知识体系,量身定制个性化提升方案,家长和孩子挑选适合自己和满意的老师,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灵活上课,提升学员学习兴趣!

3、捷登1对1物理精辅,通过专业的研发团队,完备的备考方案,合理的时间规划,科学的教学方法,为高中生打造专业的暑期物理学习课程,针对学生时间安排上课,做到对高中物理知识点的不遗漏,帮助学员在暑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夯实基础,快乐提分!

4、为保障学员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效果,捷登为每位学员配备专属的1对1教师,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捷登为每位学员免费开放作业吧,由专门的陪读老师进行答疑解惑,学习管理师全程呵护监督,提高作业质量,此外,郑州捷登教育还为学子合理安排预习、复习,进行针对性教学!

5、梳理知识,化繁为简。很多同学都说上课是感觉挺明白,公式定理也都会背,但是一做题就容易犯晕,不知道该怎么办,平时会做的也都不会做了。郑州捷登教育暑期物理1对1精辅通过调整思路,找到做题的突破口,并对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对物理知识点化繁为简,按照总结好的做题模型,不仅节约学员时间,还能保证较高的正确率。

6、省级优秀名师专业精辅,郑州捷登教育拥有千名郑州本土名师,多名省级优秀物理老师,多为物理学科带头人和物理教研组成员,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90%以上获得过中级教师荣誉称号,所辅导学员平均提升25分,最高提升60分!捷登1对1专业名师不仅仅教会孩子怎样学好物理,更多的是教会孩子学好物理

的一种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以上内容来自郑州捷登教育,郑州捷登教育河南本土中小学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专家,专业名师教学,夯实基础,补漏培优,学员提分100%,名校录取率98%以上。

第18篇: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物理实验室工作总结

本学年,物理实验室在校行政领导下,在全体老师的支持下,严格遵守实验工作基本制度,积极协助各年级教师积极开展物理教学工作及教研工作,并积极协助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实验室管理井然有序,取得较好成效。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做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本学年开展的实验数量能达到《物理实验》的要求。

2、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在现有条件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3、积极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加强实验室财产仪器的管理、使用等方面的规范管理。每次实验都能要求有关教师填写好《实验通知单》。

4、做好仪器的清理、放置和造册登记,做到整洁、规范,项目清楚。在实验前后对仪器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做完实验仪器及时收回、上架归位。

5、熟悉仪器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方法,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

6、做好易耗品和仪器破损登记。对易耗品及时补充,对仪器破损及时登记,填写好《仪器损坏丢失报废单》并按赔偿规定进行处理。

7 、配合课任教师准备各演示实验及学生探究性分组实验,积极为实验教学提供方便,协助教师进行仪器调配、改进工作,努力适应实验需要,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8、做好安全、卫生清洁工作, 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发现有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及时关闭电源开关并锁好门窗。以确保实验教学正常进行。

9、准备好各项待查材料,填写好各项报表,做到有据可查,条理清楚,并接受有关主管部门检查。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室管理工作。

10、认真完成好学校分配给我的其它工作。

实验室在改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历史悠久,实验室存在的老旧仪器过多,导致仪器可利用率不高。

2、在新课程标准下,急需引进设备,完成新旧更替。

3、电学实验室的操作台电源不同,给学生实验带来不便。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准备作如下工作:

1、分批报损废旧仪器。

2、参照新课标引进仪器。

3、利用探究实验室的资源设备辅助电学教学。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途径,这一年来,我积极主动的为物理教师和学生服务,开展好实验教学,为学生学好物理创造前提条件。

2010.1.31

第19篇:高中物理科组总结

2014年高中物理科组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物理科组能根据学校要求和结合本科组教学的实际做好了本学期的各项教学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下面简要将这学期的主要常规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1、重视科组教师的思想工作,营造\"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科组。物理科组能深刻领会学校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强校长在教学工作会议上的精神,关注科组教师的思想,关心老师们的身体健康,倡导客观、公正、有特色的健康的工作环境,严格劳动纪律,规范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注重落实教学常规,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积极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科组管理工作让我们深深体会到, 落实好教学常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研组多次在科组活动中组织教师重温学校教学工作的常规,及时传达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对落实教学常规的意见要求,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二次教学常规检查,及时通报检查信息并做好统计工作,在开学初和学期中实行推门听课和跟踪听课,及时了解组内教师对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扎实、高效。①认真抓好集体备课:本学期严格按照教务处“六个统一”的备课要求来备课。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先由中心发言人对自己所备的课的内容做一个全面的介绍,分析自己对该节的看法,结合教学大纲,备本节课的重点如何落实,备课的难点如何突破,大到一周内容,小到一题,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全体老师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尺度。同时各备课组的作用也发挥得非常到位,各备课组每天都保持浓厚的研讨气氛,老师之间毫无保留,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体备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刚走上讲台,有活力,干劲十足,虚心好学,上进心强,但是教学经验不足,考点不熟悉,课标不能透彻理解。因此给予这些老师帮扶和指导,对于他们的快速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3、教研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助推力,是科组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这一认识,在科组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学研究工作。

( 1)组织老师学习新课标、研讨新教材。每周由科组或备课组进行至少一次的对新教材的分析、研究,探讨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性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并做好相关记录。科组进行了三次关于新课标与新教材的理论学习,就新教材的结构特点、处理方法、教学思路等进行探讨、研究,使科组老师对新教材有较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对每一节教研课,在进行评课之前,先组织老师学习新课标对该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使评课更具有针对性 1 与实效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与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认真组织好科组内的公开课、教研课、示范课。本学期科组内教研课采用了科组与备课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组共组织了新高考下高三备考策略、如何提高物理探究实验室的使用效率、物理探究实验的开放性研究、如何提高物理习题课的效率等方面的教研课;高三注重新高考下的备考策略、实验复习方法、提高习题课教学效率等;高二注重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研究;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减小台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老师们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并结合学校的教研周,使科组的教研课题内容丰富、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克服了随意性。

(3)注重课题研究,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多年来,科组注重鼓励、支持、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新课改、新教材方面的研究。

物理科组非常重视和认真组织校本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本学期科组组织老师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拟定5个校本课程科目(如:现代物理知识讲座、科技创新小组等)让学生选修,扩充了学生的知识空间,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对研究性学习,采用老师推荐课题与学生自定课题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或学生组合)选定指导老师,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活动,本学期的研究课题达50多个,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写“生活与物理”方面的小论文,写金融危机对顺德家电业的影响的调查报告;高一备课组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三、重视对新教师的培养工作

新教师的培养是科组建设的头等大事,是学校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和后继有人的根本。为此,科组在学校的直接指导与部署下,认真制定培养计划,落实“结对子”老师,提出具体要求,科组长和指导老师经常听课交流,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年轻老师做到虚心好学,工作投入、认真。此外,科组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老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与学习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与兄弟学校交流教学心得,学习高考备考和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做法.一学期来,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要查找原因,采取措施,抓紧抓实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各班级的物理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第20篇:高中物理学习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总结

篇一: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很全面) 学习物理重要,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更重要。学好物理的“法宝”包括预习、听课、整理、应用(作业)、复习总结等。大量事实表明: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做好练习是巩固、深化、活化物理概念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善于复习、归纳和总结,能使所学知识触类旁通;适当阅读科普读物和参加科技活动,是学好物理的有益补充;树立远大的目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保证。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课前认真预习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 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的!

四、及时做作业 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根据题中陈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对照所学物理知识选择解题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经过冷静的思考或分析推理,建立数学关系式;借助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求解时要将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最后还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讨论,以检查所用的规律是否正确,在运算中出现的各物理的单位是否一致,答案是否正确、符合实际,物理意义是否明确,运算进程是否严密,是否还有别的解法,通过验证答案、回顾解题过程,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熟悉各种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五、复习总结提高 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练习,如果不及时复习,不会归纳总结,就容易出现知识之间的割裂而形成孤立地、呆板地学习物理知识的倾向。其结果必然是物理内容一大片,定律、公式一大堆,但对具体过程分析不清,对公式中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理解不深,不会纵观全局,前后联贯,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课后要及时的复习、总结。课后的复习除了每节课后的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外,还要进行章节的单元复习。要经常通过对比、鉴别,弄清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以及变化发展过程,并及时归纳总结以形成系统的知识。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便可以使知识前后贯通,纵横联系,并从物理量间的因果联系和发展变化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这样既能不断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做好思想准备,调整好学习心态 在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时,老师都会讲物理难学,在未学习物理之前就从高年级同学那里听说物理教难学。因此大部分同学在学习物理时都带有一些不正常的学习心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紧张、畏惧心理。物理难学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害怕上物理课,害怕做物理作业,害怕老师课堂提问,害怕老师的个别谈话,怕做实验、怕动手,千方百计地回避学习,胆怯的心弦一天到晚紧绷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久而久之,越怕越难学,越难越怕学。(2)“一口吃个胖子”的心理。想把成绩搞上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仍没有什么大的起色,随即产生“反正学不好了”和“我不是学习的料”的错误心理。(3)消极心理。学习松松垮垮、马马虎虎,懒惰思想较重,学习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上课时经常“开小差”,盼望着“快下课”,老师提问大都说“不会。” 诚然,物理是难学,但绝非学不好,只要按物理学科的特点去学习,按照前面谈到的去做,理解注重思考物理过程,不死记硬背,常动手,常开动脑筋思考,不要一碰到问题就问同学或老师。在学习中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学习中去寻找乐趣,就能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一个学生在学习力的图示时就编了这样的顺口溜:“四定即定作用点、定方向、定标度、定长度,两标即标箭头、标数值和单位。”现代社会的发展,物理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学们要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以学好物理报效祖国为内部动力,要认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从而自发地、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就一定能学好物理知识。 先把书本基础内容搞懂,要理解透彻。公式、定理都要滚瓜烂熟。还要把学过的知识点分类整理,做到心中有数。 看到题目时,首先分析考的是什么知识点,具体到什么公式,什么定理。然后根据已知和所求顺推、逆推求解。 还有,我的经验,改错本是一个很有用的东西哦!把自己的错题收集起来,改正,写明原因,心得,做了还需要经常看才会有效果。其实有时候也并不需要照搬照抄把整个题写下来,把知识点记下就行。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整理的有条理,避免重复劳动。

一、观察的几种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 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

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

3、要重视实验。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同类的个别对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更普遍性的,较大范围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概括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的结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这种概括称为概念概括;另一种是初级形式的、经验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 相似特征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舍弃它们不相同的特征,而对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这是知觉表象阶段的概括,结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级的。要转化为高级形式的概括,必须要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对各种事物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的属性。

六、归纳法 归纳方法是经典物理研究及其理论建构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因果联系,为认识物理规律作辅垫。第二透过现象抓本质,将一定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归入某个范畴,并找到支配的规律性。完成这一归纳任务的方法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审慎地考察各种事例,并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关系等一系列逻辑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说,然后再运用演绎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直至最后得到物理学的普遍性结论。比较法返回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辩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

七、类比法 类比是由一种物理现象,想象到另一种物理现象,并对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由已知物理现象的规律去推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规律,或解决另一种物理现象中的问题的思维方法,类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如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哲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

八、假设推理法 假设推理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针对研究对象,根据物理过程,灵活运用规律,大胆假设,突破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性,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内容:

1、物理过程假设

2、物理线路假设

3、推理过程假设

4、临界状态假设

5、矢量方向假设。兴趣决定成败。 对物理学可而言,兴趣至关重要。其实高中物理并不难学习。我认为在物理学科学习中只需把兴趣培养起来,例如多做些试验。对物理老师热情一些。多提问,背熟公式,计算仔细,并不需要做太多题,之后你就会成功的。 篇二: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有很多同学会问“学习物理有没有捷径呢”答案应该是没有,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来不得半分含糊。虽然没有捷径,但科学的学习方法确是有的。物理老师给大家介绍“6+2”学习法,所谓“6+2”学习法即在学习过程中严格贯彻“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质疑→小结”六个环节,另外对于每一章或一单元进行学习前后还应该有“计划”和“系统”两个环节。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分析。

1.预习

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在每次上课前,抽出一段时间将知识预先浏览一下,一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二则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我们应该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2.上课

上课是我们学习的中心环节。对此我准备强调三个问题:

(1)主动听课。

有人将听课分成了三种类型:即主动型、自觉型和强制型。主动型就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自觉型则是能对老师讲课的程序进行思考,能基本接受讲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对难点和重点一般不能进行自觉推理思维,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而强制型则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思维迟缓,推理滞留,必须在老师的不断指导启发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你属于哪一种类型呢我说,如果你属于强制型,那你要试着改变自己,由强制型变为自觉型;如果你是自觉型,那么你就要加强主动意识,努力变成主动型,毕竟“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总之,我们应该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讲,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

(2)注意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这主要是指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或条分缕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应培养自己善于去抓住这些。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专意,仔细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能“听出门道”。

(3)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

我们应认识清楚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听课是主要的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记笔记呢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老师的“课堂语录”,也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板书复印”。笔记中我们要记的内容应该有:记课堂重点、记课堂难点、记课堂疑点、记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记课堂“灵感”等等。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

我们在精华在线听课,因为可以反复听,所以笔记更是只需要记那些最为关键的地方。方便平时复习做题的。但是同样还是需要把老师讲的精髓部门记下来的。

3.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4.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5.质疑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善于针对所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这里,我建议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疑难、错题本”,专门记录收集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错误,这也可以为我们今后对知识进行复习提供有效的素材。

6.小结

学习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为系统。 篇三: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1选一本好的参考书,适合自己能力的,一本就够不要多买,否则绝对做不完 2上课跟着老师走,物理弱的话要更注重基础,而老师讲的基本上都是基础的东西 3认真看书,最好能把书都再给它过几遍,要有印象,尤其是实验部分和公式,对所有实验有个印象,重点实验用vcm仿真实验多做几次(成绩不错的,建议从实验领域拿高分,因为现在高考很注重考察实验能力的题);而公式在解答题时,就算你都不会只要列出对的式子最少一个有3分 4基础很重要,可以拿历年高考卷做,那里面的题目比较经典,尤其是选择题和实验题,不要随便挑战难题 5经常复习,回顾,力求知识点都记牢,一般来讲高中物理比较简单的是力学的相互作用,加速度,平抛运动,交变电流,万有引力,变压器,这几个点一定要很熟,较难的部分你也要有个理解,动量和带电粒子在复合场的运动一般都是难点,就算学不好也没关系,当然你自己要认真学 6高考基础题占60%以上,中等题有20%左右,全部对了你就有240分以上,这就是基础的重要!要有信心! 篇四:高中物理学习心得

今天我跟大家谈谈学好物理的心得体会。我认为首先要利用好课本,学习物理时最好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反复精读物理课本是最佳的锻炼方式。我一直对课本怀有敬畏之情,学习中不敢有所遗漏,必将每一个知识点都能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消化吸收。

我曾经将物理课本“前言“中概括的主要内容认真研读过多遍,如果某处有疑问或者整体思路混乱便像心中打了结,非解不能舒畅;我曾经用了三个晚自习时间,思考两个公式v=w·r 和a=v2/r,就是想把这两个抽象的公式转化成自己能理解的形象思维。学好物理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兴趣,喜欢动脑、喜欢琢磨,才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学习的关键。 学好物理要学会用知识解释现象。物理知识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性和普适性,因此接触物理知识会不自觉地建立一种感觉,是一种对物体运动原理的了解和掌握。我常常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解释并对物理习题进行正确解答。

解答习题时要和研读课本一样,务求真正理解。哪怕一道题有不解之处,也要彻底想明白,搞清楚。

我认为,学习物理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味贪多,反复练习习题却不求甚解则会误入歧途,无法全面透彻掌握物理知识。 篇五:高中物理学习心得 众所周知,高中物理概念多、难度大、题目灵活,很多同学在备考时感觉无从下手,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很多学生陷入了苦海,甚至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作为东南大学的一名工科的研究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有着自己的见解,现在简述于此,希望能给出在迷茫中的学生们一些帮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要重视实验。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尽可能多动手做实验。不会做实验就不能说学好了高中物理。认真思考物理实验的原理、牢记实验的条件、仔细分析实验结论。比如“纸袋”问题,用电子打点计时器在一条纸袋上打上一连串的点,然后用直尺量得每两点之间的距离,结合运动学的知识,思考:每相邻两段长度差反映那些物理量?每相邻三个点中间点的速度和两端点速度的关系?。。。只有学会分析,才能来之不拒! (2)要重在理解。学好物理,应该对所学的知识有确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获得知识,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不重视这个过程,头脑里只剩下一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条文,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思维也得不到训练。要重在理解,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3)要学会运用知识。学到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注意知识的运用,你得到的知识还是死的,不丰满的,而且不能在运用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做好练习。做练习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环节,是运用知识的一个方面。每做一题,务求真正弄懂,务求有所收获。下面是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的一段话,以此共勉! “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时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指导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范文.doc》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