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课件

2020-04-18 来源:教学课件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岳阳楼记》教学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节选)

执教者:欧阳代娜 辽宁鞍山十五中学

预习提纲

一、查阅工具书弄懂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全文。

二、熟读并口译文章的

一、二自然段。

三、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文章标题是“岳阳楼记”,这是什么体裁?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还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第二,文章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线索句,你能找出来吗?它是如何贯穿全文并引发出作者的伟大抱负的?

第三,文章为什么要详写洞庭湖的风光?这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吗?

说明:本文采用两课时来讲授。在这里选录的是第二课时,以便能更集中地体现“从整体入手,重在思路点拨”和“文道统一地讲述语文课”的原则,以供大家研究。为了两节课的上下衔接,我把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部分先作一简介。

第一课时(节选)

(在引导学生朗读、串解第

一、二自然段落之后,重点抓住“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来作启发引导)

生:第二自然段的第五句是:“(既然)这样,那么(岳阳楼这个地方)向北可以直达巫峡,向南可以直到潇水、湘水,被贬迁的官员和(来往的)文人墨客,都汇集到这里来,这些人目睹洞庭湖的景色而产生的情感,怎么能够相同呢?”

师:很好。大家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十分关键,可以说是全篇文章的文眼(也叫题眼),全文由此而思路顿开,文思如涌,一气呵成地完成这篇宏伟杰作。大家找一找是哪个字?[课堂活跃,大家争论]

生:“异”字。

师:十分正确。请把这个词加上着重号,整句话下面画上波浪线。这一个“异”字,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导出新的思路,最后抒发出伟大的抱负,十分重要。以后大家看书,要学会把握这些关键的字词句。现在大家来研究下面的文章,作者接着写什么?请看下面第

三、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内容?

生:这两段写洞庭湖的风光。

师:那么作者写出来“异”样的内容了吗? [生有争议]

师:大家讨论一下,哦,同意“没有”的是少数,不过,我也觉得他没有写出新异的东西来,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先翻译出这两段的意思来。大家先默读第三段。

(接着引导学生口译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悲”字 „„

师:很好,大家注意“去”“国”字的用法。请大家在这段后加上批注:“览物之情——( )”是什么感触?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生:“悲”字。

师:很对,请大家填上。这样的触景生情,有没有新意?“异”字写出来没有?

生:没有。因为看到这种情景,大家都会有这种感受的。

师:很好,我们再往下看,看看作者还写什么?通过什么方法引出“新”和“异”来?

(接着引导学生口译第四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喜”字) „„

师:后一句译出了作者的心情,很好。注意“偕”字的读音“xié”,一起。整体的第四段有不少短语,我们今天还常用,大家找找看,都有哪些,并用横线在短语下,以引起注意。

生:有“春和景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师:找得很对,还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大家给第四自然段作个批注:“览物之情——( )”从课文中选出一个字来概括。

师:“喜”字。 师:很对,以上是第二部分,段意是“览物之情”。现在第一课时结束前,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的“异域”在哪里呢?作者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写出洞庭湖四时不同风光,其作用是什么?

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我们在上一节课已阅读并口译了第

一、二部分,但作者的“异”还没有看到。难道这篇文章也只是一般地描写洞庭湖风光吗?作者定有他的深刻思想安排在巧妙的构思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的观点体现在哪个句子中?我们一齐来朗读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后]体现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句中。 师:找得很对。这句话中哪个词对前面的文章作了照应,使文章顺利地从 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生:“异”字。

师:很正确。“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一句把话题引过来,为下文的写作铺平道路。“求”字当“研究探求”讲,古代的贤者圣人,唐尧虞舜这些高尚的人物的心境,一定会有不同于“二者”的想法,这“二者”指谁?大家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是指以上的览物之情的两种人之常情的心境:“悲”“喜”。 师:很对。大家研究一下,范伸淹同意不同意这两种心境呢?是不是认为应有第三种心境呢?

生:[活跃]不同意这两种。

师:既然不同意,那为什么还要写出它们来? 生:为了作对比衬托。

师:正确。先作铺垫,引出第三种心境与主张。大家在第二部分后面加上评点:“铺垫”。“过渡自然,结论引出,水到渠成”。第三种心境是由哪个句子表达出来的?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很好。大家用波浪线画在句下。“以”字,作因为讲。全句应译为不因为客观环境好(坏)就沾沾自喜,趾高气扬(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也不因为个人境遇顿挫(顺利)就悲观失望,怨天尤人(盛气凌人,妄自尊大)。以上“二者”中的前者是“以己悲”,后者是“以物喜”,都是作者所不取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生:[口译]“处在高官的地位上要时刻为老百姓担忧;如果不做官了,就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朝廷的政策。”

师:“忧其君”一句理解得好。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有忠君思想这是不足为奇的,这当然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这位同学翻译时作了些改动,说明他注意到这点,是很好的。可不可以这样译:就要时刻关心君主的活动(也就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朝廷的政策)。

生:“进”,指做官,“退”,指在野。与前面的“喜”和“悲”相呼应。 师:很好,请大家批注在书上。那么,作者认为到底该怎样做?他的伟大抱负在哪里?

生:[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很好,这个结论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个句子请大家加上波浪线,在“先”“后”两字下加个小注,这是什么句式?

生:[讨论]原句应是“天下之忧而先忧,天下之乐而后乐”。“先”“后”两字提前了。

师:很好,正确。这叫做句子成分前置,目的是为了突出与强调它们的作用,大家作出批注。这一先一后,就写出了人物心灵的高尚,抱负的伟大。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还很欣赏并效法范仲淹的这种伟大的抱负,说明在近千年前,我们古代的仁人志士就具有这种伟大的胸怀,的确是令人钦佩和引以为民族自豪的。所以这篇文章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教育和启发了千百万后来人去为祖国的发达、民族的兴盛不遗余力地去拼搏,奋不顾身地去斗争,不惜流血牺牲,使后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我们从小也要立志做这样的人,为祖国为民族去拼搏,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文章到此,是否可以结束了?“微斯人”一句是不是多余的? 生:不是多余的。

师:为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大家再回到文章的第一段,看与哪句话有关? 生:[研究片刻]与前面“属予作文以记之”有关。 师:基本上是对的。但与“谪守巴陵郡”一句更密切。因为朋友被贬,心情不舒畅,范仲淹作此文来劝慰勉励滕子京不必“以己悲”,应振作起来,为国为民奋斗。并表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因此这句话,不但不多余,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句,其作用是“全文扣题”(请大家批注)。这样一来,本文作者的思路,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了。

这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段意是“伟大的抱负”。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课文:1.整理出作者的思路脉络;2.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大家一齐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生:[齐读全文并讨论][教师指导总结] 1.整理文章思路脉络:

谪守巴陵郡一属予作文一前人之述备矣一得无异乎一或异二者之为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一吾谁与归。

师:归纳中心思想不必全班同学在文字表述上完全一样,把中心思想的主要观点概括出来即可,具体文字,自己去整理。

2.本文中心思想应包括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通过对岳阳楼不同景色与游客登楼览物后不同心情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第二,进而引发出“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伟大抱负。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文章是什么体裁?

师:记,本是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古代散文体裁,可以记事,亦可以议论,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本文记叙的篇幅虽然不少,但这只是一种铺垫,为了烘托中心思想而写。它的主体部分在第四部分之中,是用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师:通过预习,对照课堂评点,我们基本上弄懂了课文的意思。文言文的自学方法又有了初步的训练,大家看,我们这课的学习任务完成没有?

生:完成了。

师:很好。语文课不可能一次就学会并且掌握读写能力,它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要坚持语文能力训练,不断学习语文知识,不断进行知识宝库的大门——它就是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今天只讲了一点方法,重在实践,祝愿大家成功。

——选自葛维春主编《中学语文名师经典课例研究》

推荐第2篇:岳阳楼记教学

《岳阳楼记》教学范例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四、教学课时:两到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出示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三)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2、岳阳楼位于今湖南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岳阳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许多文人学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3、解题: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四)朗读课文

1、看画面听读课文。

2、自己朗读课文。

3、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4、词语小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虚词。

5、练习1:朗读节奏划分、骈句的分辨。

(五)研讨释疑

1、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内容,思考讨论: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领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

2 “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5)第3段描写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6)第4段描写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7)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9)“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10)“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11)“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3、内容小结、要点勾勒、结构图示;

4、练习2;

(六)归纳总结

1、速读课文,找出成语。

2、分析鉴赏文章写作特色。

3、找出本文的名言警句,重点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小结: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劝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七)课堂练习

1、练习3;

2、练习4。

推荐第3篇:《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宁安农场中学

《岳阳楼记》它是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古代优秀作品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经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思考了很多内容,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讲这一课的感受: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

二、朗读与品味意境相结合

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诵读,以读促悟,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课上我虽然注意了努力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具体学法的指导,如:翻译时,对于句子中省略的成份、词序的调整等,没给学生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推荐第4篇:《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汝南县南余店初级中学

姚自强

汝南课改已走入第四个年头,在我们教师熟练运用三主六环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师生共同成长为主线;六环是指揭题示标、学习指导、自研共探、学情展示、归纳总结、巩固提升六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我在对古文学习上又有所创新,现将学习《岳阳楼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课前重朗读预习,时间利用早读

1、第一遍学生边读边勾画重点字词,把握不准读音的字词需用笔勾画做出标记。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笔勾画出的生字词马上对子交流,解决不了的赶紧查阅工具书或是上升小组解决。所有的学生都会动起来,交流,补记,快速解决自己的疑难。然后听录音朗读,听教师范读,初步把握节奏停顿和感情。

2、练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不一样的精彩在这里上演:学生自己练读,为的是读通顺;对组练读,一个读,一个听,为的是读正确,读流畅;小组轮读,求的是读熟,熟读。多次的读,不同层次的读,学生很快就会读流畅,读熟,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二、课堂上依照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步步为营,扎实有效。

译文环节采用结合注释、工具书自主译文。教师巡回指导、督促。生译文时有疑难可用横线加问号标识出来。勾画出的疑难问题依然是对组解决,还有疑难上升小小组,继而上升大组,最后小组存在的疑难组长统计交全班解决。此环节至关重要,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是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积累释疑的环节,中等偏差的学生此时好溜号,需给以明示,督促学生完成学习内容。这种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疑难同伴互助的学习,省时快效,收获多多。

独立完成导学案,总结重点词汇和重点句翻译。第一步,不许看课本、查阅资料,独立完成,用笔标记疑难。第二步,自己查阅资料,用笔写出答案。第三步,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加三角标识。对学、群学解决。

三、学情展示环节,循序渐进,重朗读、重文言词汇积累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或是学习中小组存在的疑难,或是本课的重点、易错点、考点,也是积累重点知识、查缺补漏的关键环节。

1、读文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抽签确定学生读文,留有准备时间,学生很激动,准备的一分钟还忍不住在组内读了一遍,同组同学还有的就个别句子示范给他读。读文效果很好,即使是较差的学生,文章读的很流畅,几乎没有错读现象。有的同学晃动着脑袋,好似随着句中的忧、乐而自得其乐,那神态,那语气,学生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2、积累字词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展示个人积累的字词含义,其他组员听记补充。学生知道需积累的重点内容是本课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重点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几种类型。这是以小展示为主的展示,即小组内的展示。这是充分发挥小组长职责的重要一环,组长领着组员按顺序说说每个人找到的需积累的重点词。先说通假字,再说本课的古今异义次,在第几段,哪句话,哪个词,含义是什么。这样以组为单位分类积累,因为每个同学都有可能会上台展示,所以都很认真,真正做学生面向全体。而且由组长领着学习、整理、补充,效果非常好。(导学案明确给出本课通假字几个,重点的一词多义几个,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

3、译文、理解展示。学生翻译课文,留有准备时间,上台展示不许带参考资料,只能借助课本下注释。对于展示不准确的及时跟进评价,或生评或师评。对于重点语句的翻译,让学生重复译,让生重点记忆。如本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这是互文的翻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很多学生起初都会翻译成:“不因外物好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纠错之后学生大声翻译,教师点名翻译,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导学案出现的重点语句重点找学生说。

让学生概括各段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谈学习的收获。如本文学生在理解“古仁人”的思想境界时,不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抱负也不能理解,经过引导、讲解,学生才明白:作者和朋友处于封建社会,都遭贬官正处在边远的山野之际,而作者却不因此而郁郁寡欢,没有破罐破摔(学生语),难能可贵的就是作者在劝勉友人的同时,也在抒发自己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就这样,学生在学习着知识,在提升着能力,他们投入的学着,快乐的讨论着、整理着、补记着,这是孩子学习的殿堂,这是知识飞扬舞台。学生动起来了,知识就活起来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县的三主六环模式。

推荐第5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顺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凝练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互评。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节奏鲜明、凝练优美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 (请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江南三大名楼: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去闻名天下的风景胜地——湖南省的岳阳楼,尽情游览大自然优美的风光。(板书课题)谈话导入,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解题,简介作者

1.文体介绍: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2.作者简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内容,教师补充)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幼年家贫,十岁辞母,到外地求学,昼夜苦读,五年中没有脱过衣服睡觉,有时夜间困倦,就以冷水洗脸。几年苦读,于1015年中举进士。为官以后,关心人民疾苦,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范仲淹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主张坚决抗击西夏的侵略。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号令严明,爱护士卒,采取合理的方针,戍边多年,敌人望而生畏,不敢侵犯。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副宰相,上书改革,提出“减徭役、修武备”等十项改革措施,受到阻挠而未能实行。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的路途中病死。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结合《渔家傲 秋思》

滕子京,范仲淹的朋友,政绩斐然,后因事被贬岳州,上任后兴复学校,在

1 / 9 岳阳楼附近修筑虹堤,以利舟楫商旅的往来。庆历五年重修岳阳楼,写信给范仲淹求记。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

人物简介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宽阔胸襟与雄伟抱负打下基础。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也可放朗读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明学生分段朗读,教师正音。 易读错的地方,教师提示正音。(多媒体展示)

浩浩汤汤(shānɡ)

谪守(zhé)

霪雨(yín) 皓月(hào) ....岸芷汀兰(zhǐ)(tīng)

属予作文(zhǔ)

樯倾(qiáng) ....3.教师指导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要求学生在文中 划出朗读节奏。)

如: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

前人之述/备矣; 吾/谁与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四、再读课文

1.指名学生当众朗读,教师指正、评价。 2.全班集体朗读,校正读音和节奏。

五、学生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小组合作,教师补充注释)

重点词语:

【乃】于是;

【旧制】原来的规模;

【作文】写文章; 【夫】那;

【胜景】优美的景象;

【气象】景象; 【衔】包含;

【际涯】边际;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大观】雄伟的景象;

重点语句: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 / 9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代贤人名士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洞庭湖包含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六、课堂小结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生字词的正确读音; 3.朗读节奏的划分。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

一、二段 板书设计:

岳 阳 楼 记

范仲淹

节奏明快

音韵和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检查复习

提问第一教时的基本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继续疏通文意

(学生先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学生都不能解释的,教师再讲解。)

重点词语: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排空】冲向空中;

【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

3 / 9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 【而或】有时; 【何极】哪里有穷尽,无穷无尽;

【古仁人之心】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微】如果没有;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的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 或喜或悲。

重点语句: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译: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滩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译:有时湖面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波澜荡漾,浮动的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上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下去的白璧。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译:这时登上这座岳阳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要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要为国君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

4 / 9 候才能快乐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译: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快乐”吧!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课堂小结 总结文言现象: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2.教师明确文中的古今词义:

去国怀乡

古:离开;

今:往

春和景明

古:日光;

今:景物,景色 是进亦忧

古:这

今:判断词 微斯人

古:如果没有 今:微小

越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3.师生共同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欣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 然:然则北通巫峡:这样;

满目萧然:„„的样子 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者 极:南极潇湘:至,到;

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4.教师指出词类活用现象:

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日星隐耀:动词作名词,光辉;

5 / 9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心情,想法;

四、布置作业

1.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要求能比较准确地翻译;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掌握一些文言虚词实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归纳小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并学习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指定几名同学口头翻译几个句子。 (同学交流,订正,教师补充)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本文的写作背景、重修岳阳楼的盛况和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作记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重修岳阳楼的盛况: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写作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2.第一节文字显示作者对滕子京的什么态度?

明确:赞赏滕子京积极从政的政绩,支持重修岳阳楼的盛举,反映了作者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应该奋发而有所作为,而不能消沉下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第二节:概括洞庭湖的美景。

6 / 9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1.空间上写出洞庭湖广阔无边的句子是: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时间上写出景象千变万化的句子是: 明确: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三、四节:“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同不?为何不同?

物暗己悲,景明则喜。过分关注个人的得失与荣辱。 总结第二部分:

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物:一暗一明;

情:一悲一喜;

这些都是古代文人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过渡到下文关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议论。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以及在现实中的积极意义。

这一千古名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表达了作者向古仁人学习的决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古人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天下为已任,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为祖国与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第四部分:交代写作本记的时间。

三、回顾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答: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 (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2.古仁人为什么会“异二者之为”?

7 / 9 答:迁客骚人的情绪受不同天气的影响,而古仁人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忧民,所以面对不同的天气景色,既不会“感极而悲”,也不会“喜洋洋”。 3.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4.“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与朋友滕子京的志同道合;(2)希望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3)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4)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5.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的含义。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传诵千古的警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

四、教师总结

1.本文表达了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2.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结合文中具体语段分析)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迁客骚人:物暗己悲,景明则喜。

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8 / 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 / 9

推荐第6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2012年9月14日下午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朱苏兰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的词句,借助想象和联想来理解文意。

2.能理解文章的主题,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岳阳楼所承载的精神内涵。3.能通过朗读感受全文的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

理解岳阳楼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

学生要熟悉本文,扫清文言词语的障碍。

【教学环节】

一、史书中的两段记载给人的启发(3分钟)

宋代《过庭录》记载: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滕子京给范仲淹的信(摘录):

“古今诸公于篇咏外,率无文字称记。所谓岳阳楼者,徒见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贞,轩然而竦,伛然而顾,曾不异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

结合这两段材料,我们发现滕子京要求范仲淹通过写《岳阳楼记》而写出什么来? 范仲淹正想借写《岳阳楼记》的机会为滕子京做点什么?

出示本课的探究内容——范仲淹长岳阳楼之精神

二、范仲淹长岳阳楼之精神

探究第1步:范仲淹认为,岳阳楼重建后,“大观”有无明显变化?(3分钟) 要求: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并准备作口头回答。

推理并小结:新岳阳楼雄风依旧,但精神依然难见。精神是思想层面的东西,只有人才这精神。新岳阳楼的内在精神,来往的登楼者以及重建岳阳楼的人,他们的内在精神是关键。

作者先从岳阳楼登楼者来研究。

探究第2步:(思考3分钟,小组交流4分钟,全班交流8分钟,共15分钟)

迁客骚人看到

(填两三句文中的原句)的景,就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

的情景,因此产生了

的情感。

要求:

先独立思考。阅读文章第

3、4两段,先在文中用曲线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某些写景的句子,然后按照探究第2步的要求思考横线上的内容。

接着在小组交流并完善自己的思考,准备在全班交流。

小结:

迁客骚人遭遇挫折,意志消沉,情绪消极,这种颓废能长流与天地之间么?

迁客骚人时来运转,取得功名利禄,他们春风得意,忘乎所以,这种得意忘形能长留于天地之间么?

滕子京算迁客么?是骚人么?难道他就没有在岳阳楼上伤感过么?现在,他政绩辉煌,说不定马上就能得到重用,他登岳阳楼,怎么不会把酒临风,重现昔日将帅的风采呢? 由此可见,作者说什么迁客骚人,其实就是暗点滕子京啊。 既然迁客骚人不能赋予岳阳楼真正的精神,那么谁能赋予岳阳楼真正的精神气质呢?这样的人,在哪里呢?

探究第3步:范仲淹的偶像是谁?他为什么把他们作偶像?(3分钟)

要求:用红线画出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准备全班交流。

偶像具有的品德:不求功名利禄,具有豁达的胸怀;始终忧国忧民,怀抱远大的政治抱负。

关于偶像的遐思(5分钟)

• 这样的古仁人在范仲淹之前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呢?

• 假如这样的古仁人登上岳阳楼,他们会使岳阳楼显现精神吗? • 要求:举一个历史人物,根据他的事迹或诗文来谈。

小结:岳阳楼雄伟壮观,远眺洞庭,豁达是它的内在精神;它在洞庭湖边顶天立地,那么为民而忧,为国而忧,这种为民为国顶天立地就是它的内在精神啊。登楼的人位卑未敢忘忧国,重新修建此楼的人,为国为民,为人所称诵,岳阳楼的浩然之气将万古长青啊!

关于偶像的追问(3分钟)

• “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问题是抛给谁思考的?表达了范仲淹怎样的愿望? • 要求:根据课堂所学,作合理的猜测。

三、诵读全文3分钟

附注: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题岳阳楼(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推荐第7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了解文章大意。 2导入新课:

我国的许多名胜古迹,是因为作家的文章而驰名古今的。

岳阳楼,如果没有范仲淹的一篇“记”,恐怕不会这样声名赫赫,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在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又改嫁。他后来辞别母亲,到长白山读书,日食冷粥,常攻读到深夜,如此三年。他从小就有大志,做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1015年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仕途。

西夏元昊造反,西部边事紧急时,他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镇守西部边疆,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区人民对他十分佩服,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兵士也惧怕他,说:“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由于声望日高,后被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行世。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1 / 5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要认真、忘我地读;能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准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同学认读下列字、词语。

谪守 属 浩浩汤汤 朝晖 潇湘 霪雨霏霏 隐曜 樯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噫 3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例如: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登/斯楼也。

⑥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练习朗读。 (四)自学质疑

1请同学自读第一段,借助注释进行翻译,准备背诵。

学生活动要求与策略:

明确实词含义,落实虚词用法。先齐读,再请同学试背。 2小结第一段。

简介作者写作的大背景:范仲淹和滕子京为同乡同榜进士,范因为实行政治改革而遭到排斥,被贬邓州。滕子京在范的举荐下,先知泾州,后知庆州。在庆州任上,滕被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被朝廷贬谪到岳州当知府。滕心里有些愤慨,范担心他惹出大祸,早就想找机会劝劝他。恰好滕重修岳阳楼,请范“作文记之”,范便借题发挥,一来表达自己为人处世、仕途进退的原则,二来也是勉励滕要心怀天下,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先忧后乐。因为当时

2 / 5

范的处境和滕并无二致,其实此文也是范的自勉。

3请同学自读第二段,借助注释进行翻译,准备背诵。

学生活动要求与策略:同上。 4小结第二段。

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妙在承转自然——写洞庭湖全景,承上文“重修岳阳楼”;用“然则”转入写“迁客骚人”,而后发问,自然将读者引入新境,由景入情,领出下面两段文字。 5齐背第

一、二两段。 (五)读文欣赏

1请同学朗读并体会第

三、四段的感情基调。

明确:第三段,全用虚笔,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第四段,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2指导朗读第

三、四段。

第三段以“悲”为基本的感情基调,所以,在朗诵时,宜放慢语速,加重关键词语的语气,突出重点词语所蕴涵的意味。

第四段以“喜”为基本的感情基调,所以,在朗诵时,宜用轻快的语速语调,突出奇景其情。

三、四段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余按意义划分节奏,如“衔/远山,吞/长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稍长的停顿,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3准备背诵。

4请四个大组的同学推荐代表表演朗读或背诵,师生评价。 (六)课堂小结

3 / 5

(七)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熟记第

一、二段词语解释或用法。 2背默第

一、二段。 3预习:试译第

三、四段。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齐背

一、二两段、表演背诵第

三、四段。 2复习提问,温故知新。 (二)诵读、交流活动

1请同学提出在翻译第

三、四段过程中的疑问。师生答疑。 2小结第

三、四段。

3请同学朗读第

五、六段,借助注释进行翻译,准备背诵。

学生活动要求与策略:

明确实词含义,落实虚词用法。先齐读,再请同学试背。 4小结第

五、六段。

明确:

①这两段抒发了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上文的叙事、写景、抒情均系为此而设。

②先从消极方面说,后从积极方面说,突出一个“忧”字。

③“进”照应“居庙堂”;“退”照应“处江湖”。 (三)探究、提高、升华

1作者写这篇文章,重点不在描写景物,而在表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见解。说说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引出他的见解来的,对这种见解应当怎样评价。 2课文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地融为一体。试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的部分,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4作者用哪些语言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 / 5

5细读第五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把一些警句放在最显著的位置上的。

6结合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的事迹,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四)小结全文

或构思布局,或思想内容,或景物描写,或语言特色。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五)课后作业

1背默

三、

四、

五、六段。

2片断:想象并描述洞庭湖之大观或洞庭湖的阴晴景象。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叙事:重修岳阳楼

写景:巴陵胜状

由景入情: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由情入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 / 5

推荐第8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2013-12-06 19:03:33| 分类: 九上教学实录|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荆门初中语文《王君:《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咬文嚼字,从“大美”中悟大爱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是一种大美。(特别记忆: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向她敬礼。)

……

师:同学们真有洞察力!《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

师: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 生:“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 生:为什么有气魄呢?还要深入。

生: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应该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不好。“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

师:很有见解!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

师: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是。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生(吴语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

生(周子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

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 师:请咬文嚼字。 生:“浊浪”很有气势。 生:“排”字非常有力量。 师: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

师: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 生(冉雪立):“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师: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 生:“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师:这里没有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一种大美。就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

生:而不言。

师: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师: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生: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有见解!(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

师: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多”字很重要。这一类人很“多”,范仲淹这样写,用“多”来反衬出了像他们这样心忧天下的人很少。

师: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后感叹到:微斯人,吾谁与归?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人生的寂寞感,其实这里边也有大。 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围就很空旷。 师: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伟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的可贵。 师:少与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到了鲁迅的《自序》中的名句: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篇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积累时间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这些诗句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推荐第9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古诗外,其余四课均足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痴情。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两个(1):了解作者范仲淹及写作背景,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2):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记” 为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特色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本文语言内涵深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应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已经具备 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本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五、设计思路:

作为千古名篇,本文不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读讲解的地方。但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设计上面面俱到。因此,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斟酌取舍,做到“长文短教”,这是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课文的立意美为中心,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显志”的写作思路,设计了学生数遍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深意,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实际生活,通过想、辩、写的过程重点体会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情境导入:

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让人回味无穷;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下

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也。”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湖南)

黄鹤楼 (湖北) 鹳雀楼(山西) 滕王阁(江西) 登鹳鹊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1015年(皇佑三年)以户部侍郎知青州27岁中进士,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4.文体简介: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二)根据指导,朗读课文。

1、一读,正字音

谪守(

)衔(

)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浊浪(

)潜形(

)樯倾楫摧(

)(

)薄暮冥冥(

)虎啸(

)谗(

)岸芷汀兰(

)(

)皓月(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嗟夫(

)噫(

2、二读,揣其意

范仲淹为什么要写《岳阳楼记》?(用原文回答)

提示写作背景:

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3、三读,用对情

教师提示: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色的文字,应读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平缓,“然则”一句引出新意境,语调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学生揣摩: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写景文字,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4、四读,品其人

文中刻画了哪两类人?两者有何“异”?你属于哪种人?

迁客骚人

古仁人

出示今人图片:

郭德纲和郭麒麟

鹰爸何烈胜和多多

点评:丁肇中就这么说过:“考试能拿第一名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我所认识的20世纪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拿诺贝尔奖的,几乎没有在学校考第一名的,考最后一名的倒有几位。但这些人都能挑一个题目,根据客观情况,认定这是自己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这个,其余的东西都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5、齐读,悟深意

让我们重回经典,再次感受范仲淹高尚的气节,齐读《岳阳楼记

第二课时

研讨课文

(一):检测预习,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多媒体出示: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另外,也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闻的联系。 (二)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结构。设计意图: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 (三)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1.岳阳楼的美景“前人之述备矣”,作者侧重于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人手刻画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说说三四两段

所描绘的两幅画面魅力在何处?教师指导:美读课文三四两段。先找出原文读一读,再探究思考。可以从内容、感受和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研究。设计意图:这两段是全文中写景最为精彩的部分。或阴冷或晴朗的画面,一暗一明,一悲一喜,情景交融,对比强烈,人生境界由此而出。这样的佳段就要引导学生品读、美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2.如此或阴或晴的画面,免不了或悲或喜的情感,但我们从文中分明读出了另外一种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古仁人之心的?请分析感受作者的理想追求。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设计意图: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感受作者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理解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理想追求。这样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对比、卒章显志的写法,从而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探究作品,联系实际

教师创设情境,延伸迁移: “同学们,父母不理解你时痛苦过吗?与同学发生不愉快时悲伤过吗?学了本文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呢?请你以“⋯⋯时,我想对自己说⋯⋯”写一段话,要求结合本文的学习来写。设计意图:为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感情,更准确的把握范仲淹的忧乐观。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说说学习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出示板书。 (六)课外作业

1.根据本文“先叙事后写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又因情生发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背诵课文。2.课外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并与本文比较,从内容、结构、情感

等角度对比阅读。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作业。设计第二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写作特色,也进行能力的迁移培养。

第三课时

巩固检测

一、找出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解释古今异义词

1.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今义:

2.微斯人(微

古义:

今义:

3.增其旧制(制

古义:

今义:

4.前人之述备矣(备

古义:

今义:

5.至若春和景明(景

古义:

今义: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古义:

今义:

7.越明年(明年

古义:

今义:

三、解释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四、名句积累

1.点明主旨,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 2.表现古仁人于天下为己任的句子:

。 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

。 4.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

5.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境界相似的句子:

6.古仁人和作者的旷达胸襟的句子:

7.父亲叮嘱刚创业的儿子,今后无论事业成败,都应拥有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

”的旷达胸襟与良好心态,不因外部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高兴或忧伤。

8.《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

;“退亦忧”指的是:

9.滕子京的政绩是:

。 10.前人之述备矣照应前文哪一句?

。 11.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

12.从空间上形容湖面广阔浩渺的句子:

。 13.从时间上表现洞庭湖景色千变万化的句子:

。 14.总写洞庭湖气势之大,景色变化之多的句子:

。 15.借鸟欢鱼跃描绘清明之景的句子:

推荐第10篇:岳阳楼记 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花了4课时,终于讲完;额《岳阳楼记》。它是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古代优秀作品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经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思考了很多内容,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讲这一课的感受: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让孩子们先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难解的字词做上记号,带着问题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然后带着问题或学习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互相探讨,力求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字词句加以提示,学生就能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朗读与品味意境相结合

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诵读,以读促悟,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课堂上,我抓了几个重点句进行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检测了学习效果,又品味了文章的意境。

三、理解内容与体会感悟相结合 简介作者时,作者的被贬遭遇与其崇高远大的政治抱负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文章主旨,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探讨的重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完文章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上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便进一步巩固德育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课上我虽然注意了努力放手让学生去尝 试,但缺少具体学法的指导,如:翻译时,对于句子中省略的成份、词序的调整等,没给学生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强调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习、领会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对于语言品味,尤其是三四两段的景色描写这一块有所忽略,《岳阳楼记》不仅思想性很强,也是一篇写景美文,而我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会,减弱了这一名篇的欣赏价值。

第11篇:《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一、

设计思想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吟味,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7课的一篇文言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三、学情分析

我们班现有学生72人,但语言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语言组织能力欠缺。根据学生的现状,我在对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把知识直接展示给学生,还通过我们生活中最浅显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对他们来说深奥的道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五、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内涵。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述法 图文对照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学生作品

岳阳楼记视频片段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掌握了重点字词,初步了解了 课文内容。并探讨了课文的

一、二段。本节课我们要分享交流的内容,请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

三、

四、五段,领会文章的主旨。

2、联系个人实际,谈谈你对文章名言警句的理解。(二)、回顾课文

请一名学生背诵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老师:(评价)虽然有小瑕疵,但整体背的不错,很有激情,带着这份激情 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的第

三、

四、五自然段。

(三)、指导朗读(配乐朗读)

1、朗读课文第

三、

四、五自然段。

2、提醒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四)、合作探究

1、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根据第

三、四段景物描写创作两幅画)

老师: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就是根据课文中三四段的景物

描写来创作两幅画,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甲:举手

学生乙:举手

两名学生上台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2、学生简单介绍创作过程,教师点评。

学生甲:我是根据课文中三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画出来的,也有我自己的想象在里面。

老师:第一幅画天气如何?

学生甲:是一种阴霾的天气,又伴有大风大浪,船只都无法前行。

老师:那第二幅画呢?

学生甲:天气非常晴朗,阳光明媚,水鸟在自由自在的飞翔。

老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你把湖面画成金色的?

学生甲:因为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句是“浮光跃金”即皎洁的月光照在湖面上,使湖面泛着金光,所以我就把湖面画成了金色的。

老师:那你的创作过程如何呢?

学生乙:第一幅画天气非常的凄凉,阴云密布,太阳和月亮都隐去了它的光芒,狂风四起。第二幅画中的天气却非常好,阳光明媚,湖面一片平静,海鸥自由自在的飞翔,岸边还有野草和兰花。

老师总结:两位同学画的都非常好,虽然都是根据三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创作出来的,但风格却完全不同。

3、欣赏两段视频,再次感受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景物描写。老师:这两段分别写了怎样的景物? 学生: 阴

老师:(请学生乙再次上台来)请问你在创作这两幅画的过程中心情如何呢?老师这里有两个表情符号(笑脸)(哭脸),用这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学生乙:(在第一幅画的后面用了哭脸;在第二幅画的后面用了笑脸。)画第一幅画的时候心情非常郁闷,因为天气凄凉。而第二幅画中天气很好,让我的心情很是愉快。

4、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迁客骚人欣赏完两种景物的感受。结合迁客骚人的遭遇引出“以物喜,以己悲。”(学生板书)

5、讨论:“以物喜,以己悲。”你对此怎么看,赞同还是反对?

(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谈看法)

赞同:①我遇到顺心的事情,比如妈妈给我买一件新衣服我就高兴,反之我的东西丢了我自然就不高兴了。

②如果我考试成绩理想我就很高兴,但考得不好,爸爸妈妈就会批评我,我肯定会很伤心的。(个人情感的发泄)

③如果不管外物的好坏,你都无动于衷,感觉就像个机器人。

④我们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灵活。 ⑤如果外物的环境都影响不了你,就不能融入社会。还是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⑥人有悲欢离合,这是人之常情。

反对:①虽然以物喜,以己悲是个人情感的发泄,但遇到高兴的事就高兴,遇到逆境,困难就难受,这样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的。

②我觉得我们做事情还是要理智,不要因一时冲动而去做事情。

③我小时候因为生病而导致耳聋,听不到声音了,如果因此而一直悲伤,一直难过,就什么时候也干不成了,我要向邰丽华、海伦凯勒学习,虽然遭遇挫折,但却坚强的面对。

6、教师总结: “以物喜,以己悲。”是人之常情,但不是人生的最高境。 引出古仁人之心。

7、挑选一名学生领读第五段。(对学生领读情况进行评价)

8、分析理解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内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回答。)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不以为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9、引出文章的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板书)

10、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回答,老师总结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学生:爱国思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学生:忧国忧民

学生:先忧后乐

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老师:课文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呢?

学生:微斯人,吾谁与归? 老师:斯人,是指什么人? 学生:是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要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范仲淹也被贬官,所以这句即是对滕子京的劝慰,也是自勉。

11、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我国还有哪些人是忧国忧民的楷模。(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课文回答)

学生:鲁迅(为了挽救国民而弃医从文)

学生:屈原(以死报国)

学生:陶渊明(隐退山林依然担心国事) 老师补充解释:杜甫、文天祥等。 (幻灯片补充展示)

(五)、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

叙缘由事

写阴晴二景

抒悲喜两般情

论古今忧乐情怀

老师:本文是范仲淹应自己的好友滕子京邀请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文,但范仲淹却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六)、启示

(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悟。) ①在学习上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②作为班长,我觉得我一定要让我们的班级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这样我才会高兴。

③我们要爱国、爱家、爱学校、爱自己。

④不管我们国家是贫穷还是富裕,我们都应该爱自己的国家。

⑤因为我们是聋哑人,我们得到了亲人、朋友、和社会上爱心人的关心。等我考

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我一定要回报我的亲人,朋友、更要回报关心过我的社会上的爱心人,我要帮助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我要将这种爱心传递下去。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老师总结: 无论职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也无论你有没有经过人生的挫折,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同学当中也会距离古仁人那样的人越来越近,最后让我们用响亮的回答来表示我们的决心,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作业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实际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感悟。

九、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学生作品(阴) 学生作品(阴) 以物喜

以己悲

学生作品(晴) 学生作品(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学评价

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老师互动,掌握了文中的名言警句。从学生今天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能够紧跟老师的引导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风气异常浓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我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与教师教学的合理运用,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的帮助。但本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能结合我们今天的时代,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了他们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的理解。学生的交流和发言出乎我的意料,很有自己的想法,特别谈到了:他们也许不能对国家有多大的贡献,但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家庭、对关心过自己的朋友,对关心过他们的社会中的爱心人士尽以及比他们更需要关心的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这种爱心,这种责任更好的传递下去,这正好也体现了我们今天的主题“传递爱与责任”。使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不足之处:我应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更加完美地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由于自己年轻,教学过程还缺乏淡定,有一定的口误。如果有下次,我会让教学少点遗憾。

第12篇:《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岳阳楼记》。它是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古代优秀作品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经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思考了很多内容,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讲这一课的感受: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让孩子们先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难解的字词做上记号,带着问题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然后带着问题或学习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互相探讨,力求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字词句加以提示,学生就能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朗读与品味意境相结合

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诵读,以读促悟,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课堂上,我抓了几个重点句进行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检测了学习效果,又品味了文章的意境。

三、理解内容与体会感悟相结合 简介作者时,作者的被贬遭遇与其崇高远大的政治抱负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文章主旨,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探讨的重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完文章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上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便进一步巩固德育效果。

四、教后反思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课上我虽然注意了努力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具体学法的指导,如:翻译时,对于句子中省略的成份、词序的调整等,没给学生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强调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习、领会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对于语言品味,尤其是三四两段的景色描写这一块有所忽略,《岳阳楼记》不仅思想性很强,也是一篇写景美文,而我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会,减弱了这一名篇的欣赏价值。

第13篇: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几百年来传诵不衰,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更是我们中学语文积累的必诵之篇。挑战这篇耳熟能详的传统篇目,有压力,也有乐趣,挑战中有成功之处,也有败笔。每每回味,感慨颇多。

《岳阳楼记》是一篇美文,如何让这篇“美”文,在我的课堂中“美”起来呢?我在心中不断的构思、演练,最终决定以“读”促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大胆的预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整堂课的设计流程以循序渐进的推进进行:导入——配乐范读——指导读顺、读通、读懂——品读——齐诵名句。教学的步骤环环相扣,注重对学生的点拨,从而使指导的内容不断深化和条理化。

预设的环节充满和谐之美,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情况还是有变化的,有让我深感意外之处,也有惊喜的地方。

导课的环节,我写了精彩大气的导入语和声情并茂的朗诵加之,希望借此把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也许是环境的关系(听公开课),也许真的被我的语言吸引,学生很入神,很用心的听,留下了一片安静。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我来了个逗趣“你们是被老师的语言吸引了,还是被美伦美幻的画面吸引了”学生此时方回过神,情绪平和了许多。

由于学生对课文不熟悉,我采用先自由读,再师生合作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文张章的语言美。在教师范读基础上在读,学生还真能模仿几分,根据自己的理解绘生绘色的朗读了课文,学生表现语言的能力还是让我暗叹,平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太少了。

最让我捏一把汗的是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景美、情美、理美这一开放的环节,学生究竟能悟几分,能欣赏几分呢?我为这一环节的展开叫焦虑、紧张,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短短几分钟的自渎欣赏之后,我询问学生自渎后的理解感悟。很多学生用亮闪闪的眼睛望着我,语言又止的样子,片刻的沉寂后,终于有学生打破了沉默,我认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这个句子写的好,写出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气势!短短几句话虽不够精美,但给课堂投入了一粒石子。不爱发言的吴振都敢于亮相,其他同学不甘示弱纷纷举手,品美文的过程在同学们虽稚嫩、肤浅,但积极踊跃的赏读下活跃起来,时而精彩的解读让人赞叹。美点在同学们的一赏再赏之下清晰了,我也就水到渠成的对文章的结构、立意进行小结:前文的写景,抒情都是为后文的议论蓄势张本。范仲淹以他的文采、真情,尤其是其博大的胸襟与远大的抱负,让岳阳楼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踏着他的足迹吟唱名垂千古的佳句„„。在由这个小结自然过渡到齐颂名句的环节,学生诵读这些有震撼力的名句,聆听历史的回音,声音不觉高昂,感情振奋激动,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诵读激荡着。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能够自觉的品味语言,投入的学习,用自己的才能为课堂增色,与其说学生想表现,不如说学生更想让我们的课堂成功。听着学生语无伦次的分析,我被感动,听学生的妙语连珠我被感动,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让课堂充满诱人的力量,他们让课堂熠熠生辉,一次次的感动中深深自责,平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太少太少,我应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使自己的思维灵动起来,给他们一个更完美的课堂。

课下学生一路追问“我表现得怎么样”?我笑而不语心中默默对自己说,要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无愧这些生命。

刁红梅

2009-8-12

第14篇: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永吉二中 侯雪松

一、背景及说明

语文知识教学替代能力培养,一直为有识之士所诟病。现在我们的共识是知识学习不能取代能力习得,这本没有错,可实践中我们却又多少有些矫枉过正了--对知识教学的批判累及知识,以至于形成一种反感甚至排斥知识的倾向。我们的教学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反智\"倾向--一味地读,一味地\"悟\",好像一借助概念进行分析就意味着对学生主体性的剥夺。

诚如很多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的问题的讨论,我们远还没有深入。任何能力的养成都是以相应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适宜的知识才能建构成一定的能力。就现状而言,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一套语文知识对我们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没有帮助?科学不科学?若不行,那么,怎样的体系的知识才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我们应当引进、建构哪些知识?

当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可同样是事实的是,我们从小学教到高中的却依然是那么几个概念,因此,

知识的泛滥实质上是知识的匮乏。这些础兰了的知识,多数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本应当与教学有更加密切关系的,诸如文学批评之类的学科却长期以来与语文教学处于隔膜状态,以至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找不到一块\"基石\"(概念),教学游离恍惚,学习难以深入。笔者以往在教《岳阳楼记》时都遇到过这样的困难,这一次决心到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引入\"文气\"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运用\"美学\"进行讲解

二、案例描述

具体内容略

三、收获与反思

1、讲\"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不知有几回了,每次自己都感动不已,可学生往往不买账。这次主要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切入,课堂借助\"敛气蓄势\"理论运行,学生对这一经典作品的艺术成就及作者的思想境界有了深切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得益了传统文论知识(\"文气\"\"概念\"及\"敛气蓄势\"\"原理\")的引人。不论是深入地理解作品,还是最后鉴赏能力的形成,读者都应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2、语文教学鉴赏领域知识的贫乏与应有知识的长期缺席,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面临尴尬。一方面教师因此不能透彻地理解文本,备课缺少\"理\"数,而即使肚子里有

\"货\",也无法借助当下的语文知识来承载;另一方面,学生因此学习没有支撑点,不能深入,学力难以发展,可一旦老师向他们提供新知识时,却由于知识的长期缺席而感到突兀和陌生,由于知识是系统性的,尽管老师尽力地深入浅出和简化(由于没有可供教学的知识序列,这种努力可能是不科学的),他们还是感到有点\"费事\"。语文教学热切呼唤教育界对现有的语文知识进行厘清、扬弃,并或引入或创建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语文知识体系、新课程、新理念,可新理念靠什么来张本、诠释,旧的知识能当此任吗?因此,此番工作是当务之急,不容回避的。

3、对知识的掌握,教师与学生要有所区别,在广度与深度上教师都要优于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以能运用为最高准则,除了那些基本的概念、原理之外,其他的只要有所了解就行。我们也不能以掌握概念为最后目的进行教学。高明的老师是嘴上不出现知识,可每一个环节涉及的都是\"理路\"。就此而言,本案例好些地方缺乏课堂教学智慧,课堂上确实有\"过显\"的地方。有些教师认为,这堂课什么术语都不出现可能较好。对此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有概念性质的知识,是不能取消的,因为它是认识的本身与再深入的基础。当然,对于本案例那些知识拥有概念的待遇,这确实需要商榷。

4、课堂教学应该大胆而适度地运用分析的手段。古代

文论为分析提供了一条\"出路\"。古代的文学批评是\"美学\"的批评,是成熟个体借助经验、结合比喻等手法对文章进行理性而又不失情感、形象的阐释,这完全可以直接借鉴到语文教学中来。教师作为特殊的读者,用自己成熟的体验,通过形象的讲解,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5、古代文论的优缺点要一并正视。正是因为是\"美学\"的批评,古代文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严密与透彻,甚至,古代文论中的概念,如本案例引用的\"文气\",它们的意思也是\"游移笼统\"的(因此严格地说还称不上是概念),因此需要受众有较强的感受力与领悟力。本案例开始的时候部分同学觉得\"文气\"很玄乎,难以把握,除了鉴赏领域长期以来概念的缺席带来的负面影响外,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因此,我们若要到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汲取一些知识,还应该做一些相应的转化工作。

第15篇:《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甘南县巨宝中心学校郭宝珍

《岳阳楼记》是一篇人人皆知的散文,在初中语文中占有重要的的地位,需要背诵,很费力,效果不甚好,这里简单谈谈有关这篇文章的背诵要领。《岳阳楼记》作者以记为名,不记岳阳楼景色,却借题发挥谈一个人的政治抱负。这篇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最后议论,水到渠成的点明中心。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的初步尝试。现就本次教学活动的得失及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借助教学自我反思如下:

教学设计上的反思

《岳阳楼记》有很清楚的文脉。现在拿两篇文章进行分析,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清晰的写作思路,因此,我们必须找准抓住它的关键句子。

理清文章的脉络。这样才有助于快速和记诵。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注重学习中的情感教学,采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我确定本节课的知识学习目标是学生流利读课文。感悟文章意境。为了探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计算机自己设计制作了“课件”。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我设计了学生朗读课文、集体讨论、看动画感悟课文意境等学生活动。

1、对教学过程中能体现语文课标的理念意识。

2、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感情文章创设了情境(具体表现为多媒体动画的演播),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3、教学中做到了能对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和积极性。

4、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在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

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的古文基础差,使课堂教学开始时略显沉闷。

2、由于计算机软盘原因,使“课件”中动画有一小段没有放出来,不完整。

3、对课的容量掌握不好,内容有些多,所以自己感觉,第三自然段讲的有些快。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时间短,教师没有参与其中,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有此不适应,《岳阳楼记》有很清楚的文脉。

这节课的总体教学创意是: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采用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16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能够背诵课文; 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 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

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板书设计

第17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泰来县江桥中学 丁春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3、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2、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鉴赏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提高文化修养。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做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有关资料: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1)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2)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学生大声练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4、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酌情给予点拨指导。

五、理清行文思路,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教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各段大意并做简要概括。 各小组讨论后推荐一人发言展示,其余小组点评。 教师总结。

六、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讨论:本文写于庆历四年,也就是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她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字丛林中,你认为她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创见。《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奥秘就在于她的立意、构思、章法、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1)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胸怀,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还有借鉴和教育意义吗? 学生讨论交流

(2)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选三名同学展示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面。 (3)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小组合作,选取例句揣摩语言,鉴赏评析。

七、延伸拓展:

写出你所知道的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第18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宁安农场中学

杨威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生于北宋,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 他少年苦学,有志于天下; 他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却百折不挠;

他造福百姓,实行改革,遭到排挤却不改其志; 他捐资购买千亩良田,成立公偿金,扶贫助弱;

他去世后,朝廷给予他宋代文臣最高等级的谥号——文正,以褒奖他济世治国的功绩。)

他是谁?

二、正课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从小勤奋好学,而且怀有远大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因常常遭贬。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向宋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庆历新政”。新政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范仲淹遭到排挤,贬官,出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在赴颍州的途中。

“文正”这个谥号在宋代是对一个文官极高的褒奖,范仲淹之所以被授予“文正”这个谥号,除了他的政绩之外,还因为他的一种思想,(在中国历史只有二个以文正称呼其名的:范仲淹范文正公,曾国藩曾文正公)而这种思想就写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你知道是哪一句道出了他的思想吗?

(二)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 (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四)学生朗读及分析

1、问:哪句话交代了本文写作缘由?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表明了作者写此文的缘由。

2、问:哪几句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原因和政绩?

答:“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问:哪些语句概括了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

答:“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于其上”概括了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他们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合称“江南三大名楼)

4、文章第一段写了岳阳楼的什么背景?说明了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了上段哪句话?

综合运用对比、对偶、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骈散结合,琅琅上口。

5、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第二段如何描写岳阳楼的全景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7、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8、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表现“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表明作者要与古仁人保持一样的思想情操的句子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12、表明迁客骚人的“悲”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3、表明迁客骚人的“喜”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4、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了什么样的感情。

(五)难点解析 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是受了谁的嘱托啊? 范仲淹为什么不能一开篇就直说,你从这里有没有发现?谁来说说看?

(出示背景链接,学生默读)

滕子京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很少)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范公偁《过庭录》)

(六)小结

孩子们,范仲淹在900年前发出了这一声呼唤,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想不想也做拥有这样崇高境界的人呢?

范仲淹在问:“谁和我一道?”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第19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制:吴帅梅

审核:赵开礼、刘辉、赵秀梅、于爱凤、贾丽芳

审批:田子成

日期:2012-4-23

编号:8102

27、《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3.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汇;

2、学习文章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士大夫在遭到政治上的贬谪失意时,借山水抒发孤独郁闷之情的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看看作者又向我们倡导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字词检查:

3、课文朗读:

4、疏通文意。

(1)跟学生一块明确导学案上的内容。 (2)质疑解疑

(3)教师归类强调: 一词多义。

A和:政通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 B通: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C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空: 浊浪排空(

长烟一空(

) E一: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F极: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

) G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H或: 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通假字。

A百废具兴(

B属予作文以记之(

(3)古今异义。

A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

今义: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制:吴帅梅

审核:赵开礼、刘辉、赵秀梅、于爱凤、贾丽芳

审批:田子成

日期:2012-4-23

编号:8102

B微斯人(微

古义:

今义:

(4)流传至今的成语。

A气象万千

B心旷神怡

C政通人和 翻译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每段所写的内容吗?

教师引领学生明确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四、合作探究

第一段: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能做到“重修岳阳楼”,表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段:

1、文中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是哪些?

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和下文是什么关系?

三、四段:

1、这两段中的画面有什么不一样?

2、“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异”在哪里?请从这两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第五段:

1、“迁客骚人”的心情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古仁人是怎样做的?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五、教师总结

1、表达方式梳理

2、主题思想归纳

六、课外延伸

七、学生整理导学案和本堂课所学内容。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制:吴帅梅

审核:赵开礼、刘辉、赵秀梅、于爱凤、贾丽芳

审批:田子成

日期:2012-4-23

编号:8102

第20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

则”“得无”的用法。

2、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让人回味无穷,引出文人骚客对黄鹤楼的吟诵;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有关知识简介:

1、岳阳楼简介: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湖南) 黄鹤楼 (湖北) 鹳雀鹊(山西) 滕王阁(江西)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也。”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16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3.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1015年(皇佑三年)以户部侍郎知青州27岁中进士,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4.文体简介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二、整体感知

(一) 教师播放录音,细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二)检查预习

滕(ténɡ)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浩浩汤汤(shānɡ) 淫雨(yín)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三)指导朗读--掌握正确的朗读骈句的方法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他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四)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三、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一)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二)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练习翻译

(三)用同样的的方法学习第二段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②衔远上,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广阔无边。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被降职远调的人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四作业: 背诵课文

一、二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

二、用学习上节课的方法学习第

三、

四、

五、六段

(一)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元/则忧其君。

(二)抽学生说出每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连月不晴(的时候),阴惨惨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辉,山岳隐藏起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长啸,猿啼叫。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他人的诽谤和讽刺的心情。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打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一切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迎着风举杯痛饮,大概是高兴到极点了。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少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个人之失,外物之劣而悲。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就为他的国君担忧。

7、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哎,(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积累词语:

(一)一词多义

1、属: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属(zhǔ)引凄异(连续)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ǔ,类

2、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3、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物、景象) 予观夫巴陵胜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走马观花/坐井观天(观看、观赏)

4、备: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德才兼备(具备、具有)

攻其不备(防备) 关怀备至(表示完全)

5、一:一碧万顷(一片) 长烟一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

一鼓作气(第一次)

6、微:微斯人(没有) 谨小慎微/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细小)

7、乃: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 乃悟前狼假寐(才)

8、异:或异二者之为(不同) 属引凄异(怪异)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9、或: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或王命急宣(有时)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10、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极端) 初极狭(很,非常)

11、景: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四时之景不同(风景)

12、胜:以少胜多(胜利)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优美)

13、通: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14、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精通书法(通晓)

15、其:其喜洋洋者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则忧其君

16、和:政通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17、何: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然则何时而乐耶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8、具:百废具兴(通“俱”,全,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尽)

19、归:吾谁与归(归依) 归根结底(归结)

20、薄:薄暮冥冥/日薄西山(迫近) 妄自菲薄/厚此薄彼(轻视、看不起)

21、国: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国都) 国家兴亡(国家)

22、为: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替,对,表对象)

23、开:连月不开(放晴) 开我东阁门(打开)

(二)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三)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一)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二)、学生根据提示,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做练习册第

一、二大题。

2、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赏析课文

(一)第一段

1、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

讨论并归纳: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予于其上”也概括了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二)第二段

1、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产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 讨论并归纳: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

讨论并归纳: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

5、第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

讨论并归纳: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

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

(三)第

三、四段

1、朗读第三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因己而悲。

2、朗读第四段,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因物而喜。

3、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4、第

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

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四)第五段

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

(古仁人, 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7、出自本文的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

三、合作探究

(一)学生总结本文写作方面的特点。

1、结构严谨,剪裁得当。

2、出色的景物描写。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散文辞赋化。(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首段叙事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用骈句,起、结句又为散句,洞庭湖上一阴一晴多为骈句,结句又为散句,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揣摩写作意图

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而作者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一)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讨论后明确:我们必须加强品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向历代英雄和志士仁人学习,汲取其精神滋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各种诱惑也接踵而来。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且慢行乐,切勿忘忧,更不能为一己之乐,而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

(二)有关岳阳楼的对联名句:

1、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3、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表,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而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4、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落

(大门)

5、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

6、杜甫的《登岳阳楼》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

7、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8、千古绝唱因楼而生

文化名楼因诗而名

五、作业 完成练习册

《岳阳楼记教学课件.doc》
岳阳楼记教学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