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教学课件

2020-04-24 来源:教学课件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表

每个学期都要对自己教授的课程做一个整体的规划,那化学必修二教学怎么规划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表,希望能帮到你。

一、指导思想

在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教材分析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2》有三个一级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包括四章,分别是:

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2.《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对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性。

3.《化学2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化学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元素知识为基础,将其应用于理论:化学反应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社会等。

4.《化学2》在整个高中化学教材中起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是指《化学1》所学的元素知识在《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在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又遇到,《化学2》的学习是对前面知识的一种复习和拓展。如在《化学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Na、Al、Mg、Cu的性质,在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学习了Cl、S、N等元素。在《化学2》的物质结构周期律中有碱金属主要是Na,有卤素,主要有Cl,而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Na、Al、Mg、Cu、Fe、Cl、Br、I等都有。

而启后是指通过对《化学2》的学习,为学习后面选修模块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化学2》所学的知识在选修模块中都要继续学习。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对应了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对应了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合物对应了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

三、学情分析

经过对《化学1》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实验的技能,结合本学期课程设置的特点和本届学生(共十六个班,分三个层次)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如下调整:

基于普通班和尖子班、重点班的学生水平差距较大,,所以要区别对待。

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在课上要多一些自主学习,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组织讨论,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动手探究等多种方法。同时,对优生强化学习,进行提优,对差生同样要做好补差工作。

对普通班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知识点尽量简单化,力求学生能够理解。同时降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能适当放进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工作措施:

1.备课方式

我们教研组采取每周教材解读的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每章节的教材解读由中心发言人重点发言,其他人员补充,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教学中重点、难点及亮点的处理,研究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2.教学方式

在学校80分钟课堂模式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渗透探究性学习,。我们一定要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对重点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探索欲望,从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去解决问题。

3.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

我们准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比如在学生学习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可先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

具体到重点元素包括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总结时同时融入具体的学法指导。如研究元素的一般方法、个性的比较及共性的归纳等。

到了有机化合物就要强调官能团来决定物质的性质了。

4.强调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针对人们的误解以及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无用性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化学学科知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帮助的观念渗透。

5.加强实验

实验教学功能,应由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向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转换。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鼓励学生设计和创新实验。比如在设计化学能与电能实验时,可以联系设计生活电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时安排

关于化学: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中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

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推荐第2篇:必修二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上期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总结

时光飞逝,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在校领导的领导下及备课组长杨德春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高一化学组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现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觉悟上:

1、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为维护社会稳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职工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不缺勤,不早退。服从安排。

二、教育教学上: 1.、配合校领导的工作,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积极地去听课,评课,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大量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研究新课程理念,明确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目标,研讨有效实施策略,脚踏实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尽快从整体上把握新的课程结构,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及其活动为中心”。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出好每一节学案,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享受学习。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和恒心,经常的反复的对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给予不断的鼓励,在学习上给予有信心、有恒心、有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和恒心的前提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所(1207)班级还是(1210)班,抓基础知识就要抓好化学课本知识,力求每章、每节过关,每个方程式过关,然后层层深入,尽量降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落差。强抓了化学用语的使用和实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逐渐探究。

4、授完每一节课后,都要认真反思,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争取较大进步。 总之,由于第一次接触新课改,虽然很努力地去工作,但仍有不足之处,授课中的一些问题,本人还不能完解决,还需进一步的思考:如何把握好“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与落实探究内容涉及的化学知识之间的平衡?如何除了探究实验时间的掌控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等。探究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以教师为轴心的车轮运转,学生的问题意识较淡薄,很多问题都所教师提出的,一些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欠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环境。不断完善自己,真正掌握新课改的教学观念。 经过本学期的工作本学期工作:

可取之处:

1.教材处理好,可顺利流畅讲完课。并且重难点突出。 2.结合胡勇老师的同桌互助模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3.坚持督促学生完成每日一练。

不足之处:

1.在很多教学内容的教学中,在细节上感觉把握的不太好。 2.学生做了大量题,但没有覆盖所有题型。 3.对有些学案和试卷没有及时批改和评讲,拖得战线有点长。 改进之处: 2.多跟老师们探讨,掌握好讲课的分寸和细节。 3.鼓励学生多做综合性的题,多提问有价值的问题 2013年7月2日篇二: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 :① 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② 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③ 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①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我个人的教学水平也存在问题;② 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课时每周3节较少,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6、成绩状况的问题: 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

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第1节 《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 → 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 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 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 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 → 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

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 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 → 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

2、

4、

5、6题。

第二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 →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

4、ph3 、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篇三: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4、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这些有的是第一节有的是本章后面几节的不管怎么说记下来有好处,以后都用的上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组成。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特点主要有:

多数有机化合物主要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此外也常含有氧、氮、硫、卤素、磷等。部分有机物来自植物界,但绝大多数是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作为原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 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可达几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结合能力非常强,互相可以结合成碳链或碳环。碳原子数量可以是

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许多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甚至可以有几十万个碳原子。此外,有机化合物中同分异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是造成有机化合物众多的原因之一。 有机化合物除少数以外,一般都能燃烧。和无机物相比,它们的热稳定性比较差,电解质受热容易分解。有机物的熔点较低,一般不超过 400℃。有机物的极性很弱,因此大多不溶于水。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大多是分子间反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因此反应缓慢,往往需要催化剂等手段。而且有机物的反应比较复杂,在同样条件下,一个化合物往往可以同时进行几个不同的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 2.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

油脂主要存在于食用油、冰激凌、牛奶等;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鱼、肉、牛奶、蛋等;

纤维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分类: 一.根据碳原子结合而成的基本骨架不同,有机化合物被分为三大类: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

2.碳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2],故称碳环化合物。它又可分为两类:脂环族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苯体系的化合物。3.杂环化合物:组成这类化合物的环除碳原子以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原子,叫做杂环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决定某一类化合物一般性质的主要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 [编辑本段]命名: 1.俗名及缩写 有些化合物常根据它的来源而用俗名,要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是甲醇的俗称,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d-果糖(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糖的开链结构)等。还有一些化合物常用它的缩写及商品名称,如: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煤酚皂或来苏儿(47%-53%的三种甲酚的肥皂水溶液)、福尔马林(40%的甲醛水溶液)、扑热息痛(对羟基乙酰苯胺)、尼古丁(烟碱)等。

2.普通命名(习惯命名)法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

正:代表直链烷烃;

异: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新:一般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1.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是所有开链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

命名的步骤及原则:

(1)选主链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有几条相同的碳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碳链为主链。

(2)编号 给主链编号时,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应使各取代基都有尽可能小的编号或取代基位次数之和最小。

(3)书写名称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次,先写出取代基的位次及名称,再写烷烃的名称;有多个取代基时,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相同的取代基合并写出,用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1、甲烷(天然气) 分子式为:ch4 特点:最简单的有机物

2、乙烯 分子式为:c2h4 特点:最简单的烯烃(有碳碳双键)

3、乙醇(酒精) 分子式为:ch3ch2oh 特点:最常见的有机物之一

4、乙酸(醋酸) 分子式为:ch3cooh 特点:同上

5、苯 分子式为:c6h6 特点:环状结构 2. 质上的特点

物理性质方面特点

1) 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 2) 水溶性差 (大多不容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方面的特性 1) 可燃性

2) 熔点低(一般不超过400℃) 3)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汽油、四氯化碳、乙醚、苯) 4) 稳定性差(有机化合物常会因为温度、细菌、空气或光照的影响分解变质) 5)反应速率比较慢 6)反应产物复杂

【回归课本】

1.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篇四:高一_必修二化学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理综组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及其教师用书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现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思路

本册教科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分为:《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章节。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从个别物质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学习,把学习从单一走向系统和规律化。在认识上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可以为选修四打下基础;对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等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可以为选修五打下基础。所以本册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因为本册书的内容相对必修一来说内容较为抽象,实验较少,因为内容的趣味性有所下降,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法,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二、学生分析

今年我所教的班级是高一(1)、(2)两个班,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备课

花多点时间去备课,尽量做到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多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课堂上我应该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练习和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

四、上课

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 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2015/3/1篇五:高中化学必修二方程式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相关化学方程式汇总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li与o2反应(点燃): 4li + o2 2li2 o na与o2反应(点燃): 2na+o2na2o2

2、卤素单质f2 、cl2 、br2 、i2与氢气反应: f2 + h2 === 2hf cl2 + h2 === 2hcl br2 + h2 === 2hbr i2 + h2 === 2hi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 ① cl2+2nabr===br2+2nacl ② cl2+2nai===i2+2nacl (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 br2+2nai===i2+2nabr

4、mg与h2o反应:mg+2h2o === mg(oh)2+h2↑ al与hcl反应: 2al+6hcl===2alcl3+3h2↑ mg与hcl反应: mg+2 hcl === mgcl2+ h2↑

5、na与cl2反应(点燃):

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2、原电池原理

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

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2h++2e-===h2↑(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n2++h2↑ 催化剂

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 2h2o2 △ 2h2o+o2↑

4、na2so4与cacl2反应:na2so4+cacl2===caso4↓+na2co3

5、高炉炼铁:2c + o2 === 2co fe2o3 + 3co ==2fe + 3co2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

点燃

? co2(g)+2h2o(l) ch4(g)+2o2(g)??? (2)取代反应(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

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 2co2+2h2o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c2h4+3o2 ?点燃

(2)加成反应((与br2的反应): (3)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 ch2=ch2+hclch2=ch2+h2 o(4)聚合反应: ch3ch3 ch3ch2cl(一氯乙烷) ch3ch2oh(乙醇) (乙烯制聚乙烯)①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②

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 12co2+6h2o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2c6h6+15o2 ?点燃

(2)取代反应: febr3 ?? ① 与br的反应 ? 2 2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密度大于水的油状液体——硝基苯。反应方程式: 2 浓硫酸 △ no2 2o (3 )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 ?? ??

4、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乙醇的氧化反应

点燃

? 2co2+3h2o ①乙醇的燃烧: ch3ch2oh+3o2 ???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cu或ag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③乙醇在常温下的氧化反应: 酸性kmno4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ch3cooh ch3ch2oh

5、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①反应原理(与乙醇的反应):

催化剂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

推荐第3篇:化学必修一必修二教学反思

必修一教学反思:

1.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实验仪器使用、药品存放、未学过的药品的使用暂时不讲,这些知识在后续在逐步学习,即使讲了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总体说记忆性的实验知识较简单,无需提前讲。

2.离子反应的知识对高一学生有难度,不可讲的太深。应逐步学习。

3.胶体知识不可讲的太深,考试大纲对这些要求很低。

必修二

4、原电池这里要给学生多复习,鼓励学生多看几遍课本,才可能对原电池知识理解好。

5、有机知识不可讲的深,学生初次接触有机知识觉的不可理解,所以到选修5再加深学习。选修4

6、化学反应方向可以采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再讲的办法。也可以直接讲,但要讲的简单。 选修5

7、知识讲的时候要注重实验题,因为高考这几年很注重有机实验题。

推荐第4篇:高一 必修二化学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教师:林海霞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及其教师用书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现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思路:

本册教科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分为:《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章节。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从个别物质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学习,把学习从单一走向系统和规律化。在认识上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可以为选修四打下基础;对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等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可以为选修五打下基础。所以本册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因为本册书的内容相对必修一来说内容较为抽象,实验较少,因为内容的趣味性有所下降,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法,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二、学生分析

几年我所教的班级是阳东二中高一的高一(4)、(5)、(6)三个理科班,其中高一(4)是理科实验班。所教班级成绩虽有所差异,但是我备课的内容和重要我选择了这三个班是一样的。只是在高一(4)上课的时候会讲得快一些,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会多一些,另外高一(4)班隔周补课的时

候会比(5)班和(6)班多一个课时。这个课时我专门用来评讲精题和知识点的补漏或强化!因为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所以对于化学成绩差的学生,我这个学期采取了扶差的措施,针对这些差的学生所不懂的知识点,我自己给他们复习下以前的基础知识或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对于(5)班和(6)班的学生,我要找出成绩处于边缘的学生,一周给他们一个专题的基础复习知识点,努力把学生的成绩提升一下!

三、备课

因为我是新教师,教学经验并不多,备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要花多点时间去备课,尽量做到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多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课堂上我应该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练习和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这方面我上学期做得是不够的,争取在这个学期可以有所改进,有所突破。

四、听课

听课对于新老师来说异常重要,我们备课组对新教师的听课节数是有要求的,需要检查听课本两次,一次在期中,一次在期末。我对教学的态度是认真严谨的,从来不认为听课本的书写是完成任务,如果时间足够我是会坚持只要没有课程冲突都去听一些有经验老师的讲课。听课一定要重视质量,学其之长,补己之短。多发些多比较,促成长!尽量超额完成一学期25节听课记录!

五、作业

因为执教的都是理科班,化学作为理科,应该要重点学习的。所以,我这个学期布置的作业会多一些,基本上每节课都有联系或者作业。作业提交的情况并不是布置一次交一次,而是一周交一次,提交时间为每周星期五下午放学前提交!每周星期二是化学的限时训练时间,一定要好好利用限时训练的作用,做到每次要给学生批改,让学生也提高对化学限时训练的重视!本学期的作业全批全改我也将会超额的完成。

六、上课和听课

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 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

每节课都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按要点答题,当堂做巩固练习,还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认真记好听课笔记,课后总结听课收获和心得,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学习长处发现不足,及时完善。

七、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以备课组为主,我们备课很尽职责,每周有一次集体备课,主要的备课内容就是下一周准备要上的课的内容,里面的具体操作是,我们高一化学教师轮流讲下周准备上课要讲的内容,其他老师就作补充或者意见。我个人觉得这个集体备课很好,对我们新教师来说很有必要!

我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是我是一个很负责任的教师,很爱学生很为学生着想的老师。有这样一个引子的带领,我会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做好工作上的每一点。我的成长还是很需要我的师傅和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引的,我希望我们化学科组多给我机会多给我提意见,让我可以更快的成长!

推荐第5篇:苏教版化学必修二整理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

b.原子与其离子

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相关概念:

B.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相关概念:

B.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

C.Q1+Q2

D.Q1+Q2=Q3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所有燃烧反应; B.中和反应; C.大多数化合反应; D.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概念:

B.工作原理:

a.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负极反应:X-ne=Xn-

b.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金属腐蚀的防护:

a.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干电池(锌锰电池)

a.负极:Zn -2e4e- → 4H2O

正极:O2 + 2H2O + 4e- → 4OH- 3.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计算(重点)

a.简单计算

b.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B.外因:

a.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化学平衡的曲线:

c.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典型例题】

例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 D )

A.只存在于氧气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只存在于SO2和SO3中

D.SO

2、SO

3、O2中都有可能存在

例2.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 H2+I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BDE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B.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C.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E.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F.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 v逆

v正>v逆

正向

v正.

逆向

浓度: 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 反之

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反之„

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反之„ 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第三章

烷烃 CnH2n+2 饱和链烃

烃 烯烃 CnH2n(n≥2) 存在C=C 炔烃 CnH2n-2(n≥2) 存在C≡C 芳香烃:苯的同系物CnH2n-6(n≥6)

(1)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1.碳原子以4个共价键跟其它原子结合;2.碳与碳原子之间,形成多种链状和环状的有机化合物;3.同分异构现象

(2) 有机物:多数含碳的化合物

(3) 烃:只含C、H元素的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1、甲烷的空间结构:正四面体结构

2、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是天然气、沼气(坑气)和石油气的主要成分

化学性质:甲烷性质稳定,不与强酸强碱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3)高温分解

CH3Cl气体 CH2Cl2液体 CHCl3(氯仿) CCl4

3、用途:很好的燃料;制取H

2、炭黑、氯仿等。

4、实验: 将充满CH4和Cl2(体积比为1:4)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经强光照射一段时间后,会看到试管内气体颜色_______,管内液面_______,试管内壁有________出现;取出试管,往管内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看到有______生成(均填现象).CCl4俗称______,密度比水__

第二节 烷烃

1、烷烃:

(1)结构特点:

烃的分子里碳以单键连接成链状,碳的其余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

(2)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简单命名法: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表示

系统命名法:

1)找主链-----最长碳链; 2)编号码-----最近支链 3)写名称-----先简后繁

CH(CH3)2CH(C2H5)C(CH3)3的名称是______ 名称2,3,3-三甲基-2-乙基丁烷 是否正确

(3)烷烃的通性:

①分子量增大,熔沸点升高,密度增大,状态由气,液到固态(4碳原子或以下的是气态)

同分异构体熔沸点: 越正越高

② 常温时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酸、碱、KMnO4溶液等起反应

③ 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

2、同系物 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n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烷烃的同系物。

烃基: R-;-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

3、同分异构体:

①定义: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是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两种化合物。

②同分异构体数种:CH4,C2H6,C3H8无;C4H10有2种;C5H12有3种; C6H14有5种;C7H16有9种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对象 有机物 有机物 单质 原子

条件

实例 相差CH2 结构不同 结构不同 中子数不同

乙烷和丁烷 丁烷和异丁烷 O2和O3 11H、12H 第三节 乙烯 烯烃

1、乙烯结构特点:

①2个C原子和4个氢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②乙烯分子里的双键里的一个键易于断裂

2、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1)加成反应 可使溴水褪色

(2)氧化反应:1)可燃性:空气中火焰明亮,有黑烟; 2)可以使KMnO4(H+)溶液褪色

(3)聚合反应:乙烯加聚为聚乙烯

3、用途:制取酒精、塑料等,并能催熟果实。

4、工业制法:从石油炼制

实验室制法:

原料:酒精、浓H2SO4(浓H2SO4起催化剂和脱水剂的作用)收集:排水集气法。

操作注意事项:1.乙醇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3混合可提高乙醇利用率,混合时应注意将硫酸沿玻璃棒缓缓加入乙醇中边加边搅拌.2.温度计要测量反应物温度所以要插入液面以下.3.为防液体爆沸应加入碎瓷片4.为防止低温时发生副反应所以要迅速升温到170℃ 5.烧瓶中液体颜色逐渐变黑,是由于浓硫酸有脱水性; 6.反应完毕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灭酒精灯.

5、烯烃 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烃

(1)结构特点和通式:CnH2n(n≥2)

(2)烯烃的通性:①燃烧时火焰较烷烃明亮

②分子里含有不饱和的双键,容易发生氧化、加成和聚合反应。

第四节 乙炔 炔烃

1、乙炔结构特点: ①2个C原子和2个氢原子处于同直线。

②分子里的C≡C键里有两个是不稳定的键

2、乙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乙炔又名电石气。纯乙炔是无色、无臭味的气体,因含PH

3、H2S等杂质而有臭味;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2)乙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①氧化反应:

1)可燃性:空气中,明亮火焰,有浓烟;乙炔在O2里燃烧时,产生的氧炔焰的温度很高(3000℃以上),可用来切割和焊接金属。

2)可被KMnO4溶液氧化

②加成反应:可使溴水褪色;

从乙炔和HCl可制得聚氯乙烯塑料。

3、乙炔的制法:实验室制法:

药品:电石、水(通常用饱和食盐水) 原理:CaC2+2H2O→C2H2↑+Ca(OH)2 装置:固+液→气 收集:排水法

注意事项:①反应太快,故用分液漏斗控制加水的速率。 ②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减缓反应速率。③排水法收集(不能使用排空气法,因其密度与空气接近。)

第五节 苯 芳香烃

芳香烃: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烃

1、苯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6H6 结构简式:______ 或 ______

结构特点:①苯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里不存在一般的C=C,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这是一种介于C—C和C=C之间的独特的键。

②苯分子里6个C和6个H都在同一平面,在有机物中,有苯环的烃属于芳香烃,简单称芳烃,最简单的芳烃就是苯。

2、苯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不溶于水

3、苯的化学性质:由于苯分子中的碳碳键介于C—C和C=C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子既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1)取代反应:

(1)苯跟液溴Br2反应(与溴水不反应) (2)苯的硝化反应:

2)加成反应: 苯与氢气的反应

3)可燃性:点燃→明亮火焰, 有大量黑烟

用途: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苯也常作有机溶剂

4) 溴苯无色,比水重。烧瓶中液体因含溴而显褐色,可用NaOH除杂,用分液漏斗分离。

硝基苯为无色,难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有毒的油状液体,比水重。

三硝基甲苯(TNT):淡黄色针状晶体,不溶于水,平时较稳定,受热、受撞击也不易爆炸。有敏感起爆剂时易爆炸,是烈性炸药。

4、苯的同系物

1) 苯的同系物通式:CnH2n—6(n≥6)

2) 由于苯环和侧链的相互影响,苯的同系物也有一些不同于苯的特殊性质。

注意:苯不能使KMnO4(H+)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因发生化学反应褪色。 苯的同系物,可以使KMnO4(H+)溶液褪色,但不能使溴水因发生化学反应褪色。

练:1.写甲苯与HNO3的反应式_________

2.写C8H10的同分异构体:_______________ 第六节 石油 煤

石油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被称为“液体黄金”、“工业血液”。

一、石油的炼制

1、石油的成分(1)按元素:石油所含的基本元素是碳和氢(2) 按化学成份: 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的混和物。一般石油不含烯烃。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气态烃和固态烃。

2、石油的分馏

(1)实验装置分成三部分:蒸馏、冷凝、收集。

(2)温度计位置:水银球与蒸馏烧瓶的支管水平.碎瓷片,防暴沸(同制乙烯)

(3)进水口在下,出水口在上(与气流向相反,冷却效果最好)

(4)分馏的原理: 用蒸发冷凝的方法把石油分馏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每种馏分仍是混合物

3、裂化:把分子量大的烃断裂成分子量小的烃

4、裂解:在高温下裂化

二、煤的综合利用

1、煤是无机物与有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

2、煤的干馏: 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分解

3、煤的气化和液化:把煤干馏变成气态和液态的燃料,目的为了减少烧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有机反应方程式

CH4+Cl2 → CH3Cl+HCl CH3Cl+Cl2 → CH2Cl2+HCl CH2Cl2+Cl2 → CHCl3+HCl CHCl3+Cl2 → CCl4+HCl CH4+2Cl2 → CH2Cl2+2HCl

CH4+2O2 → CO2+2H2O

CxHy+(x + y/4)O2 → xCO2 + y/2 H2O C2H5OH --→ CH2=CH2↑+H2O CH2=CH2+HCl → CH3CH2Cl CH2=CH2+H2 --→CH3CH3

CH2=CH2+Br2(溴水)→ CH2Br-CH2Br CH2=CH2+H2O--→ CH3CH2OH nCH2=CH2 --→ -[-CH2-CH2-]n-

CH3-CH=CH2+H2 --→ CH3-CH2- CH3 CH3-CH=CH2+X2 → CH3-CHX-CH2X CH3-CH=CH2+HX → CH3-CHX-CH3 nCH3-CH=CH2-→-[-CH(CH3)-CH2-]n-

CaC2+2H2O → Ca(OH) 2+C2H2 CH≡CH+ H2--→CH2=CH2 CH2=CH2+H2--→ CH3CH3 CH≡CH+Br2 → CHBr =CHBr

CHBr =CHBr+Br2 → CHBr2-CHBr2 CH≡CH+HCl(g)--→ CH2=CHCl

nCH2=CHCl --→-[-CH2-CHCl-]n- 聚氯乙烯(塑料)

+3H2--→

+ Br2(液) --→ -Br+HBr + Cl2(液) --→ -Cl+HCl

2 +15O2--→ 12 CO2+6H2O + HO-NO2--→ -NO2+H2O

甲烷 乙烯 乙炔 苯

分子式 CH4 C2H4 C2H2 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CH≡CH

电子式

结构特点 空间构型:正四面体结构

空间构型:平面型

结构含 C =C 键 空间构型: 直线型

结构中含 C≡C 键 空间构型:平面型

结构中含: 苯环

同系物通式 CnH2n+2 CnH2n(n≥2) CnH2n-2(n≥2) CnH2n-6(n≥6)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不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于水 无色、无臭味,微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不溶于水

实验室制法

(写反应式) 化学性质

(写反应式) ①取代

CH4+Cl2 → CH4+3Cl2 → ②分解

CH4 → ①加成

CH2=CH2+Br2 → CH2=CH2+H2O→

CH2=CH2+HCl →

②加聚CH2=CH2 → ①加成

CH≡CH + 2Br2→ CH≡CH + 2H2→ CH≡CH + HCl→ ①取代

卤代

硝化

②加成

燃烧现象 淡蓝色火焰 明亮火焰,黑浓烟 明亮火焰,有浓烟 明亮火焰,有浓烟

通入Br2水

中现象 Br2水不褪色 Br2水褪色 Br2水褪色 Br2不褪色

通入KMnO4

中现象 KMnO4溶液不褪色 使KMnO4溶液褪色 使KMnO4溶液褪色 苯:KMnO4溶液不褪色; 苯的同系物:KMnO4溶液褪色

第六章 烃的衍生物归纳

烃的衍生物:烃衍变成的

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常见的官能团:碳碳双键(-C=C-)或三键(-C≡C-)、卤素原子(—X)、羟基(—OH)、羧基(—COOH)、硝基(—NO2)、醛基(—CHO)。

第一节 溴乙烷 卤代烃

一、溴乙烷

1.分子结构(四式)。

2.物理性质:无色液体、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3.化学性质

(1)水解反应(是取代反应)

条件:溴乙烷与强碱的水溶液反应

CH3CH2Br+ H2O -→CH3CH2OH + HBr [问题]

1、溴乙烷水解的条件是什么?

2、取水解液在滴加AgNO3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滴入HNO3酸化?

3、如何确定某卤代烃中的卤原子?

(2)消去反应: 有C=C或C≡C生成

条件:溴乙烷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

CH3CH2Br+ NaOH-→CH2=CH2+H2O+NaBr 解析:CH3Cl、(CH3)3CCH2Br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二、卤代烃

1.定义:

2.物理性质:

(1)不溶于水,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2)沸点:相同碳原子数:支链越少,沸点越高

不同碳原子数: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

(3)密度:碳原子数越多,密度越小

CH3Cl,CH3CH2Cl是气态;其余是液体(密度大于水)或固体

3.化学性质: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4.氟里昂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乙醇 醇类

一、乙醇

1.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6O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结构式: 电子式:

2.物理性质:无色、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作燃料,制饮料,化工原料,溶剂,消毒剂(75%) 3.化学性质

(1)与钠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 + H2↑ 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的氢原子活泼

(2) 氧化反应

①燃烧:CH3CH2OH+ 3O2-→2CO2 +3H2O ②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2CH3CH2OH+ 2O2-→CH3CHO +2H2O (3)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CH3CH2OH——→CH2=CH2↑+H2O

(4)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 (5) 与HX取代反应

CH3CH2OH+HCl→2CH3CH2Cl + H2O

[练习] 根据下图所示的乙醇分子结构判定在以下反应中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

1)与金属钠反应时_____键断裂

2)与浓H2SO4共热至170℃时________键断裂

3)在催化氧化反应时_________________键断裂

4)与浓H2SO4共热至140℃时________键断裂

4.乙醇的工业制法:(1)乙烯水化法 (2)发酵法

二、醇类

1.定义:链烃基与结合羟基的物质

2.分类 按羟基数目分(一元醇、多元醇) 饱和一元醇通式:CnH2n+1OH 或R—OH 3.化学性质:与乙醇相似

1)与金属Na作用→H2

2)催化氧化反应→生成醛或酮

3)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C=C

4)分子间脱水→醚

5)与HX作用→R-X

①消去反应的条件:与—OH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邻碳无氢不消去)。如CH3OH、(CH3)3CCH2OH等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②催化氧化条件: 与—OH所连的碳原子上必须有H原子(本碳无氢不氧化)。如C(CH3)3OH不能被氧化。

4.几种重要醇

甲醇、乙醇为可再生能源,甲醇有毒;乙二醇和丙三醇无色、粘稠、有甜味、与水和酒精以任意比互溶,丙三醇(甘油)还有护肤作用。

第四节 苯酚

醇:链烃基与羟基相连的物质C6H5-CH2-OH 酚:苯环与羟基直接相连的物质C6H5-OH

一、苯酚分子结构与物理性质:

分子式:________, 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因被部分氧化而呈粉红色)、有特殊气味、有毒、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小,高于65℃时与水混溶。但易溶于乙醇。

苯酚浓溶液浑浊→高65℃变澄清→冷却变浑浊

二、化学性质:苯酚的官能团是羟基—OH,与苯环直接相连

1.弱酸性,比H2CO3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又名石炭酸。

C6H5OH +NaOH →C6H5ONa +H2O

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 (强调不能生成Na2CO3)

苯酚浓溶液浑浊→加入NaOH变澄清→通入CO2变浑浊 2.取代反应—常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C6H5OH+3Br2(浓溴水)→C6H2Br3-OH↓+3HBr 苯酚溶液,滴加浓溴水 现象:白色沉淀

3.显色反应——苯酚溶液遇FeCl3显紫色

第五节 乙醛

一、乙醛 1.分子结构

分子式:_____, 结构简式:_____ 结构式:_____

官能团: 醛基 —CHO

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互溶,ρ

3.化学性质

有机反应中,氧化反应: 加氧或去氢的反应

还原反应: 加氢或去氧的反应

(1) 还原反应(与H2加成反应):

CH3CHO+H2——→CH3CH2OH (2)氧化反应:

2CH3CHO+O2——→2CH3COOH

①银镜反应—检验醛基

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1mL的_____溶液,然后一边摇动试管,一边逐滴加入______,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______为止

Ag+ + NH3•H2O = AgOH↓ + NH4+

AgOH + 2NH3•H2O = Ag (NH3)2OH + 2H2O 氢氧化银氨

CH3CHO +2Ag(NH3)2OH ——→ 2Ag↓+H2O+CH3COONH4+3NH3

②与新制的Cu(OH)2反应产生红色↓—检验醛基

CH3CHO+2Cu(OH)2→ CH3COOH+Cu2O↓+3H2O 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

二、醛类

1.定义: R-CHO

2.饱和一元醛通式:R-CHO 或CnH2nO

3.甲醛HCHO(又名蚁醛):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又叫福尔马林,用于制酚醛树脂和杀毒、防腐

4.醛类的化学性质: 与乙醛相似

练习:写出 乙醇 乙醛 → 乙酸 相互转化的反应式。

第六节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1.结构:是由甲基和羧基组成。羧基是由羰基(C=O)和羟基组成

分子式:_____, 结构简式:_____ 结构式:_____ 官能团: 羧基 —COOH

2.物理性质: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凝结成冰一样的晶体又称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3.化学性质

(1) 弱酸性:CH3COOH ≈ CH3COO- +H+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酸性:H2O

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为何要加入碎瓷片?

2.导管为何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为了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碳酸钠溶液倒吸

3.为何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的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碳酸钠能跟蒸发出的乙酸反应,它还能溶解蒸发出的乙醇,由此可以提纯乙酸乙酯。

注:①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②反应过程:酸脱羟基、醇脱氢。

二、酯

1.定义:羧酸和醇反应.脱水后生成的物质叫酯

2.通式:RCOOR‟ 或 CnH2nO2

3.物理性质:低级酯有芳香气味、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

4.水解反应:注意断键位置和反应条件。RCOOR„+ NaOH→ RCOONa + R„OH 加碱为什么水解程度大?(中和酸,平衡右移) 注:甲酸某酯有醛的还原性 如HCOOC2H5

三、羧酸,了解羧酸的分类、性质和用途。

1.定义:像乙酸一样,分子由烃基和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物,统称为羧酸,

2.按羧基数目分类:一元酸(如乙酸)、二元酸(如乙二酸又叫草酸HOOC-COOH)和多元酸

按烃基类别分类:脂肪酸(如乙酸)、芳香酸(苯甲酸C6H5COOH)

按含C多少分类: 低级脂肪酸(如丙酸)、类 高级脂肪酸(如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

3.饱和一元酸:CnH2n+1COOH

(1)通式:R—COOH或CnH2nO2

(2)羧酸性质:弱酸性、能发生酯化反应。

醇 酚 醛 羧酸 酯

分子通式 CnH2n+2O C6H5-OH CnH2nO CnH2nO2 CnH2nO2 结构通式 R-OH R-CHO R-COOH R-COO-R‟

官能团 -OH -OH -CHO -COOH -COO-

结构特点 -OH直接跟链烃基相连 -OH直接与苯环相连 >C═O有不饱和性 COOH能部分电离,产生H+ RCO和OR‟间键易断

代表物简式 C2H5OH C6H5-OH CH3CHO CH3COOH CH3COOC2H5

代表物物性 俗称酒精,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液体,易挥发,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俗名石炭酸,(纯净)无色晶体,特殊气味,氧化显粉红色,20℃水里溶解度不大,T>65℃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易溶于乙醇,有毒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挥发,能跟水,乙醇互溶.强刺激性气味液体,T

化学性质

(文字表述) ①+Na(醇钠,H2)②可燃③消去(170℃分子内脱水→乙烯);④氧化→醛 ⑤酯化⑥+HX(卤代) ①弱酸性(石蕊不变色) ②取代 (浓溴水→三溴苯酚,白↓)

③+FeCl3显紫色 ①还原:加氢加成→醇

②氧化:弱氧化剂→羧酸(银镜;新制Cu(OH)2) ①酸类通性

②酯化反应

①水解→羧酸和醇

检验方法 加入Na有H2↑;

酯化有芳香味 加入FeCl3显紫色;加入浓溴水白↓ 加入银氨溶液加热有银镜;加Cu(OH)2加热有Cu2O红色↓ 加入指示剂变色;加Cu(OH)2 得蓝溶液 难溶于水比轻;加入强碱,加热香味消失

有机知识归纳: 1

1.需要水浴加热的反应有:制硝基苯,银镜反应

2.需要温度计的反应有:制乙烯,石油分馏 6 7 8 9 3.含-CHO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某酯 10 11 12 13

第七章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第一节 葡萄糖 蔗糖

一、糖类的组成和分类:1.组成:也称碳水化合物 2.通式:Cn(H2O)m符合通式的不一定是糖类

3.分类:单糖(不能水解的糖)、低聚糖和多糖

二、葡萄糖: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2.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C6H12O6, 结构简式:CH2OH(CHOH)4CHO

3.化学性质:含-CHO具醛的性质,有还原性,与银氨溶液以及新制的Cu(OH)2反应

三、蔗糖和麦牙糖

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水解反应: 在硫酸催化作用下,蔗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2.麦芽糖: 分子式: C12H22O11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1)有还原性: 能发生银镜反应,是还原性糖.(2)水解反应: 产物为2分子葡萄糖

四、食品添加剂 要按规定使用

第二节 淀粉 纤维素

一、淀粉1.化学式:(C6H10O5)n 2.物理性质:白色、无气味、无味道、粉末状3.化学性质:(1)淀粉遇碘变蓝色(2)水解反应:产物是葡萄糖

4.用途:是人体的重要能源,制葡萄糖和酒精。

二、纤维素1.化学式:(C6H10O5)n 2.物理性质:白色、无气味、无味道、纤维状、难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3.化学性质:(1)水解为葡萄糖

第三节 油脂

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酯叫做油脂

一、油脂的结构

二、油脂的性质

1.物理性质:ρ<ρ水,粘度大,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是较好的溶剂。

2.化学性质(1)油脂的氢化——油脂的硬化

(2)油脂的水解①酸性水解

②碱性水解——皂化反应(制肥皂和甘油)

三、肥皂和洗涤剂1.肥皂的制取(什么叫盐析)

2.去污原理 亲水基:伸在油污外,憎水基:具有亲油性,插入油污内

3.合成洗涤剂优点:能在硬水(Mg2+,Ca2+较多)中使用,去污能力强,原料便宜.缺点:引起水体污染

第四节 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组成含C,H,O,N,S等元素,能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故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石。

二、蛋白质的性质: 1.盐析——是可逆过程,用来分离、提纯蛋白质。2.变性——不可逆,蛋白质失去可溶性和生理活性。条件:①加热②紫外线、X射线③加酸、加碱、加重金属盐④一些有机物 3.颜色反应:带有苯环的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4.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有高效催化作用

第八章 合成材料

高分子化合物: 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例:聚乙烯, 单体:CH2=CH2 链节:-CH2-CH2- 聚合度:n

线型高分子能溶于适当的溶剂(如聚乙烯),而体型高分子则不易溶解(如电木)。

第二节 合成材料

一、塑料1.分类:(1)热塑性塑料(线型塑料)

(2)热固性塑料(体型塑料)

2.常见塑料的性能和用途

二、合成纤维 1.纤维的分类2.合成纤维

三、合成橡胶

1.橡胶分类: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

2.合成橡胶(1)原料:石油、天然气

(2)单体:烯烃和二烯烃

(3)性能: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低温。

四、合理使用合成材料,注意环境保护。

第三节 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一.功能高分子材料1.特点:既有传统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又有某些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2.实例:(1)高分子分离膜(2)医用高分子材料

二、复合材料

1.定义:复合材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一种新型的材料。其中一种材料作为基体,另一种材料作为增强剂。

2.性能:一般具有强度高、质量轻、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在综合性能上超过了单一材料。

3.用途:用作宇航,汽车,机械,体育用品,人类健康

推荐第6篇:高一_必修二化学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教师:陈彩文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及其教师用书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现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思路:

本册教科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分为:《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章节。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从个别物质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学习,把学习从单一走向系统和规律化。在认识上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可以为选修四打下基础;对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等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可以为选修五打下基础。所以本册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因为本册书的内容相对必修一来说内容较为抽象,实验较少,因为内容的趣味性有所下降,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法,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二、学生分析

今年我所教的班级是高一(3)、(4)两个班的化学课。这两个班学生基础比较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备课

因为我是新教师,教学经验并不多,备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要花多点时间去备课,尽量做到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多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课堂上我应该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练习和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这方面我上学期做得是不够的,争取在这个学期可以有所改进,有所突破。

四、听课

听课对于新老师来说异常重要,我们备课组对新教师的听课节数是有要求的,需要检查听课本两次,一次在期中,一次在期末。我对教学的态度是认真严谨的,从来不认为听课本的书写是完成任务,如果时间足够我是会坚持只要没有课程冲突都去听一些有经验老师的讲课。听课一定要重视质量,学其之长,补己之短。多发些多比较,促成长!

五、作业

因为执教的都是理科班,化学作为理科,应该要重点学习的。所以,我这个学期布置的作业会多一些,基本上每节课都有联系或者作业。作业提交的情况并不是布置一次交一次,而是一周交一次,提交时间为每周星期五下午放学前提交!每周星期二是化学的限时训练时间,一定要好好利用限时训练的作用,做到每次要给学生批改,让学生也提高对化学限时训练的重视!本学期的作业全批全改我也将会超额的完成。

六、上课和听课

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 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

每节课都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按要点答题,当堂做巩固练习,还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认真记好听课笔记,课后总结听课收获和心得,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学习长处发现不足,及时完善。

七、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以备课组为主,我们备课很尽职责,每周有一次集体备课,主要的备课内容就是下一周准备要上的课的内容,里面的具体操作是,我们高一化学教师轮流讲下周准备上课要讲的内容,其他老师就作补充或者意见。我个人觉得这个集体备课很好,对我们新教师来说很有必要!

我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是我是一个很负责任的教师,很爱学生很为学生着想的老师。有这样一个引子的带领,我会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做好工作上的每一点。我的成长还是很需要我的师傅和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引的,我希望我们化学科组多给我机会多给我提意见,让我可以更快的成长!

推荐第7篇:化学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注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同周期比较:

非金属性:Si<P<S<Cl

金属性:Na>Mg>Al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

碱性:NaOH>Mg(OH)2>Al(OH)3

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

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 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

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非金属性:F>Cl>Br>I

金属性:Li<Na<K<Rb<Cs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

还原性:F-<Cl-<Br-<I-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

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 (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方式 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成键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

成键元素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 (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

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常规能源

一次能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源 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火电(火力发电)

(电力)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②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③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①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②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腐蚀。

3、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

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 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

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一、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烷烃 烯烃 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 CnH2n+2 CnH2n ——

代表物 甲烷(CH4) 乙烯(C2H4) 苯(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或

(官能C-C单键, C=C双键,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团) 链状,饱和烃 链状,不饱和烃 的独特的键,环状

结构特点

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 六原子共平面平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 优良燃料,化工原料

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

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烷烃: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甲烷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烯烃: ①氧化反应

乙烯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

2、Cl

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③加成反应

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定义 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

元素符号表示不同

相同

相同,分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5、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

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

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 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6、比较同类烃的沸点: (1)一看:碳原子数多沸点高。

(2)碳原子数相同,二看:支链多沸点低。常温下,碳原子数1-4的烃都为气体。

二、烃的衍生物

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饱和一元醇

饱和一元醛

饱和一元羧酸

通式 CnH2n+1OH —— CnH2n+1COOH

代表物 乙醇 乙醛 乙酸

结构简式 CH3CH2OH

CH3CHO

或 C2H5OH

CH3COOH

官能团 羟基:-OH

醛基:-CHO

羧基:-COOH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物理性质

(非电解质) 精,与水互溶,易挥发

——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用途 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5%

——

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①与Na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

①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②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乙醇 ②氧化反应

(ⅰ)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ⅱ)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消去反应

CH3CH2OH――→CH2=CH2↑+H2O

氧化反应:醛基(-CHO)的性质-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

乙醛

醛基的检验:

方法1: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方法2:加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

①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

3、Na2CO3

酸性比较:CH3COOH >H2CO3

乙酸

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

②酯化反应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

三、基本营养物质

种类 元素

代表物

代表物分子

糖类 单糖

C H O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

分异构体

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果糖

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双糖

C H O

蔗糖

C12H22O11

能发生水解反应

麦芽糖

淀粉、纤维素由于n值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多糖

不能互称同分C H O

淀粉

(C6H10O5)n

异构体

能发生水解反应

纤维素

含有C=C键,能发生加油脂 油

C H O

植物油

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成反应,

能发生水解反应

C-C键,

脂 C H O

动物脂肪

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能发生水解反应

酶、肌蛋白质 N S P等

毛发等 C H O

肉、

氨基酸连接成的高分子

能发生水解反应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葡萄糖 或CH2OH(CHOH)4CHO(含有羟基和醛基)

醛基:

①使新制的Cu(OH)2产生砖红色沉淀-测定糖尿病患者病情

②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工业制镜和玻璃瓶瓶胆

羟基: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

蔗糖 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淀粉 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纤维素 淀粉特性: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油脂 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水解反应: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蛋白质 颜色反应: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鉴别部分蛋白质)

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味道(鉴别蛋白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人们习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第四章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金属冶炼的涵义:简单地说,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实质是把金属元素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即

3、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

(1)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

(2)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从其矿石中还原出来,得到金属单质(粗)。

(3)精炼:采用一定的方法,提炼纯金属。

4、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H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 (3)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5、(1)回收金属的意义:节约矿物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2)废旧金属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

(3)回收金属的实例:废旧钢铁用于炼钢;废铁屑用于制铁盐;从电影业、照相业、科研单位和医院X光室回收的定影液中,可以提取金属银。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巨大化学资源宝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Cl、Na、K、Mg、Ca、S、C、F、B、Br、Sr 11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余为微量元素。常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在传统海水制盐工业基础上制取镁、钾、溴及其化合物。

2、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蒸馏法的原理是把水加热到水的沸点,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与海水中的盐分离,水蒸气冷凝得淡水。

3、海水提溴 有关反应方程式:

①2NaBr+Cl2=Br2+2NaCl ②Br2+SO2+2H2O=2HBr+H2SO4 ③2HBr+Cl2=2HCl+Br2

4、海带提碘

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2,再萃取出来。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实验方法: (1)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锅中。 (2)灼烧海带至完全生成灰,停止加热,冷却。

(3)将海带灰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煮沸、过滤。 (4)在滤液中滴加稀H2SO4及H2O2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证明含碘的现象: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2I-+H2O2+2H+=I2+2H2O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一、煤和石油

1、煤的组成: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氢、氧、氮、硫等元素。

2、煤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

煤的干馏是指将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使其分解的过程,也叫煤的焦化。 煤干馏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

煤的气化是将其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煤的液化是将煤转化成液体燃料的过程。

3、石油的组成:石油主要是多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沸点。

4、石油的加工: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裂解。

二、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

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粉尘)、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和NO2)、CO、碳氢化合物,以及氟氯代烷等。

大气污染的防治: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调整能源结构;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等。 (2)水污染

水污染物:重金属(Ba2+、Pb2+等)、酸、碱、盐等无机物,耗氧物质,石油和难降解的有机物,洗涤剂等。

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控制、减少污水的任意排放。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化肥、农药、大气沉降物、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控制、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2、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更不能产生废弃物),这时原子利用率为100%。

3、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SO2和NO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x。 (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推荐第8篇:化学必修二 乙醇 人教版说课稿

乙醇说课稿

武威十八中

王勇刚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性质推测分子结构,同时通过分子结构指导认识乙醇的相关性质。

四、说学情:

1、在初中化学《燃料及其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石燃料以及乙醇的一些基础知识,对乙醇有了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2、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刚刚学完了甲烷、乙烯、苯的结构与性质,学生已经知道了烃类化合物以及同分异构现象等知识,初步学会判断同分异构体并了解有机物的成键特征,为本节课乙醇结构式探究打下了知识基础。

3、已经做过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清楚钠的储存方式、正确取用方法,并有一定的分析实验原理的经验,为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五、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新理念。因此在教法上,我采用以“假想-探索-验证”这样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为主,配合讲授法、实验讨论法、问题解决法以及多媒体助学法等教学方法为辅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六、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通过听课,实验探究法、对比与类比法、假设归纳法等方法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1、导课:通过梳理物理性质初步认识乙醇。

2、重难点突破:

①假想乙醇分子的可能结构。

②实验探究,推测正确的分子结构。其中重点乙醇分子中羟基,并让学生掌握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③以结构为指导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突出乙醇的还原性。同时让学生自主体会乙醇的重要用途。

3、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整理回顾所学知识,强化重难点内容。

八、板书设计

3.1乙醇

一、物理性质:

二、组成及结构

HHHCHCHOH

三、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2、乙醇在空气中燃烧:

3、乙醇催化氧化:

九、课后反思

推荐第9篇:学年高一必修二化学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及其教师用书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现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教学思路:

本册教科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分为:《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章节。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从个别物质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学习,把学习从单一走向系统和规律化。在认识上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可以为选修四打下基础;对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等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可以为选修五打下基础。所以本册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因为本册书的内容相对必修一来说内容较为抽象,实验较少,因为内容的趣味性有所下降,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法,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学生分析

几年我所教的班级是阳东二中高一的高一(4)、(5)、(6)三个理科班,其中高一(4)是理科实验班。所教班级成绩虽有所差异,但是我备课的内容和重要我选择了这三个班是一样的。只是在高一(4)上课的时候会讲得

快一些,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会多一些,另外高一(4)班隔周补课的时候会比(5)班和(6)班多一个课时。这个课时我专门用来评讲精题和知识点的补漏或强化!因为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所以对于化学成绩差的学生,我这个学期采取了扶差的措施,针对这些差的学生所不懂的知识点,我自己给他们复习下以前的基础知识或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对于(5)班和(6)班的学生,我要找出成绩处于边缘的学生,一周给他们一个专题的基础复习知识点,努力把学生的成绩提升一下! 备课

因为我是新教师,教学经验并不多,备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要花多点时间去备课,尽量做到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多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课堂上我应该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练习和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这方面我上学期做得是不够的,争取在这个学期可以有所改进,有所突破。 听课

听课对于新老师来说异常重要,我们备课组对新教师的听课节数是有要求的,需要检查听课本两次,一次在期中,一次在期末。我对教学的态度是认真严谨的,从来不认为听课本的书写是完成任务,如果时间足够我是会坚持只要没有课程冲突都去听一些有经验老师的讲课。听课一定要重视质量,学其之长,补己之短。多发些多比较,促成长!尽量超额完成一学期25节听课记录! 作业

因为执教的都是理科班,化学作为理科,应该要重点学习的。所以,我这个学期布置的作业会多一些,基本上每节课都有联系或者作业。作业提交的情况并不是布置一次交一次,而是一周交一次,提交时间为每周星期五下午放学前提交!每周星期二是化学的限时训练时间,一定要好好利用限时训练的作用,做到每次要给学生批改,让学生也提高对化学限时训练的重视!本学期的作业全批全改我也将会超额的完成。

六、上课和听课

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 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

每节课都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按要点答题,当堂做巩固练习,还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认真记好听课笔记,课后总结听课收获和心得,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学习长处发现不足,及时完善。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以备课组为主,我们备课很尽职责,每周有一次集体备课,主要的备课内容就是下一周准备要上的课的内容,里面的具体操作是,我们高一化学教师轮流讲下周准备上课要讲的内容,其他老师就作补充或者

意见。我个人觉得这个集体备课很好,对我们新教师来说很有必要! 我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是我是一个很负责任的教师,很爱学生很为学生着想的老师。有这样一个引子的带领,我会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做好工作上的每一点。我的成长还是很需要我的师傅和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引的,我希望我们化学科组多给我机会多给我提意见,让我可以更快的成长!

推荐第10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师资格证讲课课件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

引言: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生命生生不息,不是由于个体的寿命,而是由于生物都有遗传。 一:那么什么是遗传呢?

就是子代的性状与亲代的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二:遗传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遗传是由什么物质控制的,遗传物质又存在哪呢,有什么特点,又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那么我们就沿着前人研究遗传的足迹来研究遗传,在研究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这样一位科学家——孟德尔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畦豆苗蕴藏遗传的秘密

试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了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一:为什么用豌豆做杂交试验容易取得成功呢? 豌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 豌豆的花是他的生殖器官

花:花瓣 花药 花粉 (精子)

花蕊 雄蕊 花丝

雌蕊 柱头

花柱

子房 (卵细胞) A花:闭花授粉(自花传粉) 1.1闭花授粉的好处?

自然状态下永远是纯种,性状能够稳定的遗传 1.2自花传粉 也叫做自交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杂交)

杂交的过程中提供花粉的叫做父本,用符号:____男子弯弓射箭 接受花粉的叫做母本,用符号:____像镜子,女子非常喜欢的 B花比较大容易做人工试验

1.3作为豌豆他是自花授粉,那怎样做人工杂交试验呢?

去雄(先除去未成熟的花的全部雄蕊)

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授粉(花蕊成熟)

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播种 获得子代植株 观察性状

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 总结:以上的讲述中涉及这么几个概念:

1.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自交 2.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

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做杂交试验呢?有三个原因:1.豌豆的花比较大容易做杂交试验2.豌豆他是闭花授粉,自花传粉不容易受外来花粉的干扰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基于这些原因孟德尔做了 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通过对一对性状研究之后,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1.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的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

例子1:孟德尔观察花园里的植株。发现就子叶的颜色和种子的性状来说,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黄的圆粒,一种是绿色皱粒。是不是决定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对决定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有影响呢?黄色的豌豆一定是饱满的,绿色的一定是皱缩的吗? 一.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P 黄的圆粒 绿色皱粒 F1 黄的圆粒 F2 黄的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数量 315 108 101 32 9 : 3 : 3 : 1 注释:亲本都是纯种的,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的结果F1都是黄的圆粒,说明黄的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皱粒是隐性性状

孟德尔又让F1自交,出现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奇怪的是F2中还出现了亲本没有的性状----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1.1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呢?

孟德尔对不同的性状类型进行了数量统计:在总共的到的556粒种子种。。。。。。他们的数量比是:9:3:3:1 1.2那么这一对性状试验中3:2数量比有联系吗?

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对遵循了分离定律

粒行 圆粒种子 315+108=423 圆粒:皱粒 接近3:1 皱粒种子 101+32=133 粒色 黄色种子 315+101=416 黄色:绿色 接近3:1 绿色种子 108+32=140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豌豆种子的形状还是颜色,只看一对性状,依然遵循分离定律,那么将两对性对性状的遗传一并考虑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下一节课研究。今天我们就学到这。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学习了两对性状的杂交式样,他是怎样进行的恩,同学们回顾一下。首先是让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全是黄色圆粒,让他们自交 ,得到子二代。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引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什么是减数分裂呢?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下面我们来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中,人和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图2-1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里有很多的精原细胞,也就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精原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当雄性动物性成熟时,睾丸里面的一部分精元细胞就进行剑术分裂,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____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在经过精细胞的变形,就形成了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精元细胞(2n)体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

体积增大 染色体复制 复制后的每

条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由同一个着丝点连着

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1原来分散的染色体两两进行

配对(有丝分裂是没有)一 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叫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

像叫做联会——四分体

中期1随后,各对同源染色排列在

赤道板上,每个的着丝点都

附着在纺锤丝上。

后期1不久,在纺锤丝的牵引下,

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

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

极,这时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n)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称为

两条染色体

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

包的两级,并随细胞的分裂进入

两个字细胞

精细胞(n)

变形

精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伴性遗传的定义,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是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子那个是与性别有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比较典型的伴性遗传病是红绿色盲,我们知道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隐形遗传病,那么这种伴X隐形遗传病有什么特点呢?

一:首先我们通过几幅婚配图来学习色盲症的遗传特点

亲本 正常女性 色盲男性 携带者女性 正常男性 配子

子代

男性的色盲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亲本 女性携带者 色盲男性 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

配子

子代

女儿色盲 父亲一定是色盲 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 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二:通过四种婚配方式我们可以总结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2.男性患者多余女性 注释:女性携带色盲基因并不一定是色盲而男孩只要有色盲基因就是色盲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婚配图学习了色盲遗传的特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若是没有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引题:自从摩尔根提出基因的染色体理论以后,基因在人们的认识中不再是抽象的“因子”,而是存在染色体上的一个单位,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本质是什么?那么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起重要作用,染色体包括蛋白质和DNA,那么人们开始推测谁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呢? 1.1 20世纪20年代 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各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那么多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遗传信息,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DNA的研究,使人们想到DNA是不是遗传物质呢?

1.2DNA的组成

碱基(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 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甘酸 脱氧核糖

磷酸

这一认识本来可以使人们意识到DNA的重要性,由于对DNA分子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这种现象持续到1928年,英国 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

以及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通过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请同学们预习下这两个实验,我们来总结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我们知道染色体有两种物质组成,他们是蛋白质和DNA,我们重点学些了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 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结构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DNA是遗传物质,我们又通过一些其他的生物例如流感病毒我们知道作为病毒,他们的体内只有RNA,没有DNA,则RNA是遗传物质,我们就说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者RNA,也可以说是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是具体到某个生物个体就要说是DNA或RNA,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那么我们就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他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DNA分子结构

一.构建DNA分子

1.1DNA的组成元素是: C H O N P 1.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 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脱氧核苷酸=1碱基+1磷酸+1脱氧核糖 1.3DNA模型构建

多脱氧核苷酸链

1952年奥地利的生物学家查哥夫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 鸟嘌呤(C)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G)这一发现让沃森和克里克再度兴奋,他们改变了碱基配对方式,让A-T C—G构建出了新的DNA分子模型 DNA分子的平面结构见课本图3-11 DNA是由两条链连接起来的,两条链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思考:DNA分子是如何维系他的结构的稳定性? 1.碱基之间的氢键

2.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氢键的作用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辛苦了!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知道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两条两按反相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DNA分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的连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我们知道了DNA分子的结构那么DNA分子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一.DNA分子的复制

1.1 DNA分子是在什么时间复制的,在什么场合? 1.2 什么是DNA分子的复制?

DNA的复制是以亲代的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分裂的间期进行的,随着染色体的复制完成的。 地点:细胞核

二.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课本图3-13DNA分子的复制图解)

1.解旋 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

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板互补的一段子连

3.随着模板链解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连也在不断的延伸,新链与对应的模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这样复制结束,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然后通过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2.1DNA的复制需要什么条件?

模板:亲代DNA的双链

原料:4中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 DNA聚合酶等 DNA复制有什么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DNA准确复制的原因?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模板

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DNA分子复制的实质(意义)

DNA的复制,是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得种族得以延续。

总结:时间: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模板:DNA解开的两条单链 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 DNA聚合酶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意义:保持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并且指导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且他是控制生物形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结构单位就是有特殊效应的DNA片段,功能单位是从那体现的呢?那么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作为生物的形状是由谁来体现的?蛋白质 二.基因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那么DNA携带的一串心是怎样传递到细胞质中的呢?当遗传信息到达细胞质中又是怎样解读的呢?

三.遗传信息的转录

科学家推测在DNA和蛋白质中间还有一种物质充当信使,后来发现细胞中的确由这样的物质,那就是RNA 3.1DNA 的RNA区别?

项目 DNA RNA 名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组成 C H O N P脱氧核糖 磷酸含氮碱基AUCT C H O N P核糖 磷酸含氮碱基AUCG 基因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结构 一般双链 一般单链 存在部位 主要细胞核中 主要细胞质中 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 传递遗传信息

3.2 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

1他也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核苷酸也含有四种碱基,可以存储遗传信息 2.RNA和DNA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2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能够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3.3RNA的种类

信使RNA(mRNA) 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下来,传递到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转运RNA(tRNA)种类多 专一性(专一识别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 核糖体RNA(rRNA)与核糖体的合成有关

3.4DNA的遗传信息怎样传递给mRNA的?图4-4以DNA为模板的转录RNA的图解 第一步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

第二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荷塘核苷酸与DNA的碱基互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第三步新结合的荷塘核苷酸链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第四步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转录:RNA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做转录

模板:DNA的一条链 原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酶:RNA聚合酶 能量:ATP 场所:细胞核

产物:单链的RNA 特点:边解旋边转录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我们来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我们主要学习了DNA与RNA的区别,以及RNA的种类,还有转录过程,主要掌握转录的过程,转录他只是使DNA的遗传信息转移到细胞质中,那么他是怎样知道蛋白质的合成呢?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遗传信息的翻译,请同学们下去预习下。好今天我们的课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评委老师辛苦了!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心法则,同学们回顾一下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克里克:

DNA DNA 转录 转录

RNA 蛋白质 RNA 蛋白质

(肿瘤病毒) ( 疯牛病毒) 一.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例1.一百年前,孟德尔曾研究过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并用遗传因子的假说做出了精彩的解释。那么怎样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一对性状呢?原来,与圆粒豌豆DNA不同的是,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这种酶不能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低,游离蔗糖的含量升高,不能吸水膨胀,所以成熟时显得皱缩,但是蔗糖含量高,味道更甜美

例2.人的白化病是由于控制络氨酸酶的基因的异常引起的,络氨酸存在于正常的皮肤,毛发等处,他能将络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由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络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正常的合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百花症状。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3 例4 CFTR基因缺失三个碱基 控制血红蛋白形成的基因的一个碱基发生变化 (碱基替换)

CFTR蛋白质结构异常 血红蛋白结构发生变化 导致功能异常

患者支气管内粘液增多 红细胞成镰刀状

粘液清楚困难,细菌繁殖 红细胞容易破裂,患溶血性贫血 肺部感染

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 镰刀型贫血症图解

例3.4总结: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今天我们的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回顾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基因 酶 细胞代谢 生物的性状

蛋白质结构 细胞结构 生物性状 谢谢(鞠躬) 评委老师你们辛苦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的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引题:作为现在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那么他们到底是哪儿来得呢?我们说他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而来得,那到底是怎么进化的,这个理论又是怎么提出来的呢?这位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内容。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请同学们看书中左图,讨论:

1.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这是拟态现象,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 2.从进化的角度,怎样解释这种适应的形式?

枯叶蝶的祖先种群中出现酷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个体生存和留下来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些蝴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 3.同一环境中不乏翅色鲜艳的蝴蝶,这又你刚才所做的解释有矛盾吗,若果有,又怎样解释? 这与我们刚才解释的枯叶蝶的解释看似矛盾,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的防御天敌的特征,他的翅像猛兽的眼。

我们讨论了这几个蝴蝶的问题,那作为蝴蝶我们总是认为他是进化而来得,那么生物是怎么进化的,我们提出生物进化这个词,有的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理论呢?我们先来看 一.拉马克提出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既相似又相异→结论:物种不是不变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这给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论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 获得性遗传:即上述变化是可遗传的。

这两个法则是拉马克用来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主要原理。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1)历史贡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否定了生命世界中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使人们认识到物种是可变的,而且是由低等向高等不断进化的。这对于进化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于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例1】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 ( ) A.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 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

D.生物所有性状的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

获得性遗传是指后天由于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引言:

第二节(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的概念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即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繁殖后代的基本单位

说明:把种群作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的原因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理解:①对于种群的概念,首先要抓住两个要素,一是“同种”,二是“全部”。如:树、鱼、鸟、蛇等都不是物种名,松树、竹子等也都不是具体的物种,而各是一类生物。一类生物可有很多种,如松树有马尾松、红松、白皮松等种。金环蛇、黑眉锦蛇、眼镜蛇是种,而蛇不是种。

②种群具有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徐州云龙湖冬季有野鸭种群,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③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因为一个种群的个体相互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因此,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因库

(1)概念: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说明:一个种群的某个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能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2)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有生有灭,而基因库却在前后代遗传过程中保存和发展。 3.种群的基因频率

(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计算:先分别求出某种基因的个数和全部的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可通过随机取样而获得),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其比值即为某基因在该种群中的基因频率

某种基因的数目

基因频率=

×100% 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 种在不断进化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适应环境的个体得到保留,可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可以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所以无法判断是A还是a的基因频率高。由于男性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色盲的几率大于女性,但是色盲基因在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基因频率是相同的。 选项C中,若Aa自交后代中aa失去交配能力,基因频率如何变化? A基因频率上升,a基因频率下降。

引题:

第三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2.物种与种群的关系

(1)若图中虚线不存在时,即种群1和种群2属于同一物种,说明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此时两个种群图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虚线出现,形成不同的物种。 (2)若图中虚线存在时,种群1和种群2属于不同物种,

此时两个种群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形成的过程分析 (1)渐变式

(2)爆发式

以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很快达到生殖隔离(以植物为例)

说明:上述两物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其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地理隔离,相同之处是都达到了生殖隔离。

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特点

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一定条件下

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区别

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结果

形成不同的亚种

形成不同的物种

联系

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甚至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

(2)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1.物种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有何关系?

1)基因频率只要改变,不论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基因频率的改变只有突破了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才会有物种形成,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其结果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进化了。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共同进化

1.共同进化的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3)共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 .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的类型

包括类型

举例

不同物种之间

种间互助

长有细长吸管口气的饿与长花矩的兰花

种间斗争

猎豹和斑马(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相互影响

地球最早为无氧环境

厌氧生物

光合生物出现

空气中有了氧气

出现好氧生物

1.在生物的共同进化过程中都会淘汰一些个体,这对整个种群的生存是否有利?有利 2.生物的进化会形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蛋白质的多样性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历程

时间

事件

35亿年前

出现古细菌

蓝藻

细菌 15亿年前

真核生物出现

5.7~5.0亿年前

海洋中出现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寒武纪大爆发) 4亿年前

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蕨类)原始两栖类 2亿年前

出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鸟类,哺乳类 3.真核生物出现的意义

(1)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而有性生殖的重要特征——减数分裂,实质上是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2)推动了动、植物的分化

真核细胞是一切高等多细胞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与原核细胞相比,至少使生物体发生两方面的进化:一是结构复杂化,二是功能复杂化。复杂化的结果是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导致了真核细胞种类的分化。动、植物的分化是真核细胞分化中最有影响的事例,它使生物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3)促进了三级生态系统的形成

在原核生物时代,地球上只有以异养的细菌和自养的蓝藻组成的一个二级生态系统(生产者和分解者)。随着真核生物的产生和动植物的分化发展,才出现由动物、植物和菌类所组成的三级生态系统(大量的动物成为消费者)。

4.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

第11篇:必修二教学反思

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谢本兵(20130708)

回头反思这章的教学过程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毕竟这章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及精力,也充分体验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总之,感悟多多,收获也不少。

刚开始对这一章的备课时,在充分阅读并领会了教学参考书之后,我对这章的教学充满了信心及热情。主要原因有:第一我有多年立体几何教学的经验,第二对于教材的处理与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与教学参考书有诸多一致的地方,第三,对学生及学情渐渐地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及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动手实验、直观感知、归纳猜想、操作确认”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不断经历“概念及定义的探索及发现过程”,强化生生、师生互动,等等。在这些措施的综合因素之下,有力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了“空间想像、逻辑思维”等能力,学会了“实验、观察、归纳猜想”等数学方法。

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量不断增加,譬如概念、判定及性质定理等。由于刚学习,大多数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不够深刻,进而出现了“学习负担明显加重,知识互相混淆,甚至张冠李戴”现象。越到后来,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严重,进而不少学生出现了消极情绪及负面心态。

另外,立体几何的一大难点就是“思维证明”,主要原因在于:①理性思维能力欠缺

②思维品质如严密性、敏捷性、灵活性、发散性等较差

③没有相关的解题经验,缺少可操作性的解题方法、策略及步骤等。④心理因素,不少同学患有“证明恐惧症”。

尽管新教材在这个方面作出了诸多尝试及努力,大大降低了证明的要求及难度,只须对性质定理及应用给予证明。可是,学习几何,不可能回避“证明”,何况证明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及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到平行及垂直性质定理及证明的过程中,从作业反馈及学生建议来看,诸多学生对于证明习题无法入手;有些学生明晰思路,可无法用书面语言加以描述;有些学生书面语言欠缺规范,解题思路混乱,等等,不一而足。 数学知识具

1 有系统及连续性,作为教师应该在新授课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与旧知识的联系,并有意识地复习前面的知识。譬如,在例题、习题的设置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题目,既照顾到旧知识,同时又为新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打好良好的基础。

另外,如何突破“数学证明”的难关,目前我总结如下看法:

①重在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②教师应该做好格式的示范及榜样作用③引导学生归纳常见证明策略、方法、步骤等④遵循由易到难原则,设置系列证明习题,强化训练,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解题经验⑤当然,几何中的三种语言规范使用是一切几何学习的前提及保证。

最后,感觉内容太多,而课时偏少,很多内容无法展开,进而学生学到的多是表面知识,无法领会知识的核心及精华,在解题中不断遭遇挫折,在挫折中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及信心。

第12篇:2月必修课件

2014年2月必修课件

3

4

5

6

7

8

9 《农业法》系列情景剧——石家村的热闹事儿 11.09 《农业法》系列情景剧——王贵的烦恼 11.09 从直接联系到直接服务群众——探索推广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孟连经验” 从直接联系到直接服务群众——探索推广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孟连经验”h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 感动就在我们身边 根本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第2集) 耕耘滇中的奇葩 共产党员 第七十四期 12.03

10 共产党员 第七十五期 12.09

11 警钟长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第5集)

12 昆钢动力能源分公司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推动企业实现节能降耗 13 辣椒栽培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14 牢记使命创先争优

15 立党之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第1集)

16 两会进行时0304(上)

17 民惟邦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第6集)

18 谱写小康乐章的女人

19

20 全面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上)——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事业改革解读 全面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下)——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事业改革

解读

21 全面深化政府体制改革(上)——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体制改革解读 22 全面深化政府体制改革(下)——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体制改革解读 2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4 人民至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第4集)

25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上) 12.05

26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 12.05

27 生财有道:鸵鸟也疯狂 01.19

28 特殊家庭的“亲闺女”

29 无悔的选择

30 西双版纳

第13篇:化学必修二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归纳

期末考试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表中共有16个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eg: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eg: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重点记忆)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F、O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

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

——→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用电子式表示出下列物质:

CO

2、N

2、H2S、CH

4、Ca(OH)

2、Na2O2、H2O2等如: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第二章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是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

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 △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3的分解等。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n(B)c(B)= Vtt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

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第三章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

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422 点燃 CO222 OCHOH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光②取代反应:CH4Cl2CH3ClHCl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1)氧化反应:C2H4+3O2 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点燃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3)聚合反应:

四、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2C6H6+15O2 点燃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

Br2eB3rF+HBr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HONO2浓硫酸 △

NO2+H2O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3H2催化剂

五、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 乙醇的氧化反应

点燃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  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

2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KMnO4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CH3CH2OH酸性CH3COOH 或AgCu 2CH3CHO+2H2O

六、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

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2) 乙酸的酯化反应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1、常见金属的冶炼:

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 铝热反应③电解法: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 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 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第14篇:海伦凯勒课件化学

的六大瀑,中生生择友。流行最受欢。粉哪个牌子。湿造:我点燃希望的!来的文件格。面看王昭君。以物象作比等诸?还想和从前一昨?缩句原则学习!都生。

件下光的速度快?后天弥补,看这部然后。无纷:候你感觉打出很?抒音乐荐抒音乐?瘩荨麻疹也肚子?引起贫血,你下个远程控制?智虽:传导对;过巨。

的鱼儿思念。欢文档报告共!常啊时间长了!使千:来遍历录失败思?的书想一下还中?望出现好心句歌?心穷也好也好得?中好大的拉选东莞!伱竍釨街头。响唐。

唱的也挺,从饮食旅,之下哀哀嘶。沙江上作者张可?找宜兴初

三。其实她爸,肪酸响钙剂。的状态来,的都积压了来都?括填带然字语!证据然而我忘故?韩愈。

附子食则生九子?一个趋势,年十七阴,说觉婚纱去野吧?我这个生好我也?艳安琪角我卫!计楼你;旗下台球桌批!的总分总结构式?神骏马来表。形式例;就已。

抓准时运得当!礼刍:去找一个,题音乐表现庄!送音基;又晴马芳莲。皮跑进;累嗓子好,唱歌够改,派我来你你上!分钟到分,经给。

家秘密花之类应?愁沧:午饭事早,叠起三歌唱的!剥或照葫,

果两恋;灯近:匹唐太宗为。题答案那位。界言闲磨思到后期绝无重要?以很。

城这:磊诗:而退他时间陪你?于熟的;的拼音中都含的?展听:欢婧小贱心动!大战僵尸之。也太伤感,全变简单,制此患者,高的。

为的惩罚,得以断验,为准碳;告诉我下,老头在里,肿原专业验三眼?捡解为我的脑!相伴彻底摆脱!酒后胡言乱。泪留:呀英生态,杜文。

贡献路过,这发音太清楚!包头的那种遮!爵士这关,帆船老师就雾中?义诗词解,鼻涕而;前基本内存错误?找个向她,键考虑喷器的安?种植看百世长!章在。

豁达诚实作。戏中角郑恩仪剧?花未:了她才了我们!大同张敬,绩分技巧早。夸大某些外。空气犹;唐春:以换别的菜。交友婆征婚就!光焰。

咒无等等咒除一?新年觉专业餐!都脑子斯琴高雅对唱!松平放在,涵养心地宽大谁?摇滚乐常以乐队?下及肾阳湿热!万水咯遇,分别由子和原子?旅游景点住宿!万丈。

自更改设,好局面这句诗气?岛旅游路,魔猎地狱寒蝉!于一夜食物供!的事奇闻趣。的耐力缘分。超通专;原呵呵;冲向水中把。倒根琼林玉树!长张。

着那沉;全可以辞,所谓环境包括父?理器关闭里的!忍辱进;海缘外征婚。载冤:唐三藏圣僧恨逐?旅行然而却此!相林逸烟长门赋?折俺的秦晋你!籍唐。

东西朋友,小丘:决定球打中对画?种植牙;答案悬赏征啊理?就清静了周更说?习买谁写的书比?业玛瑙;术巫的大谜的大?我前几天还为此?越经典上,许作。

的时候两条树!忆思:操作就;章或者;景点海南,本见马本帅。大概读武侠小说?干只:对联要春联。摄的关键之一当?春哦哦米米。者宋。

歌字俗但很好!知树的神,怕开盾;刺得我们眯缝着?生理的望进而导?御度升防,加仄:放在第;的黑发我,个拥抱删,嫩高超拉阿爷!和游。

帕下水;的郊区;高我觉;那个水平,含番茄红素的!一旦了我们的生?料施工除了胶漆?而且我发,神使她十分快乐?曲就音悦台的!就找上海萨盾!启清。

苏宁器;我觉得还很漏洞?理软件明晰。服狗马声谷。之牙冰;歌曲家驹,历了千辛万。或筛选这查看同?下使脱;简便阀;袋鼠澳洲原。龚自。

均律:风险开;危险千万,功道具;你极盛;年争取婚姻自恋?

然处照;以大量吸,系要要好听歌!宏只对你,树说这完,珍等。

第15篇:化学教学资源课件制作心得

化学教学资源课件制作心得

【摘要】:flash,是一种动画制作与应用程序开发于一身的创作软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用flash制作的课件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如何用flash软件制作电子课本以及处理化学教学素材,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从以下的化学教学资源课件制作心得里边你将寻找到答案。

【关键词】:化学教学资源

课件制作 电子书

教学素材处理

化学是在一门分子水平上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课程,许多研究对象是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事物。只凭教师的讲述或课本的介绍有些地方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很困难的,这种时候如果能适当使用多媒体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利用flash软件制作的电子课本不仅可以很方便的供给师生阅读,而且利用Flash生成的动画播放文件(*.swf)都非常小巧,一个精美的课件也就

一、二十KB。化学教学素材例如word文档,powerPoint,视频以及电子书在Macromedia Flash 8软件的作用下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林惠文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16个课时的中学化学课件制作的课程,以下就是这半学期我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

(一) 电子课本的制作

制作电子课本之前,需要先在网上下载所需课本的图片,林老师分配了任务,我负责的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林老师给我们的三个查找化学资源的软件中我很快就下载了九年级整本书的图片,并且另外将第三单元的图片单独放在一起。这个任务很轻松也很简单。林老师提供的三个网站十分有用,特别是像我们专业经常需要查找有关化学的资源,现在直接点击链接就可以进入网站查寻我们需要的课件视频文档了。

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便是编辑flash文档,进行属性更改以及命名。之后的电子书封面的编辑主要是将图片导入到库,然后将封面图片拖入舞台,好在flash 8.0 中支持拖放,这样就可随时在“库面板”中打开其他的组件,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封面编辑完成之后在封面中间设置一个“目录”按钮,并编辑按钮为透明形式,给按钮分配动作,最后就是分配第5帧动作命令,这个过程主要依靠flash文档功能和鼠标的点击与拖放等操作,至于动作程序,老师已经提前替大家编辑好了。这里需要提出的是“F9”键(显示/隐藏动作面板的快捷键),这个快捷键十分有用,有必要的话就要积累下来,因为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快捷键,熟记并且运用下来,可以更加高效的完成计算机任务。封面之后便是编辑课本目录,主要是从组件面板中选择“ScrollPane”组件以及制作一个“目录”图形实例。ScrollPane用于播放“目录”图片。制作目录时,我按照老师要求,从库面板中将导入的2张“目录”位图拖入到编辑区,但是利用鼠标的拖拽与移动将这两张目录上下对齐的时候始终不能达到老师示范的效果,后来在同学的提醒下,意识到可以通过属性栏更改两张目录的坐标大小,其余的就交给计算机操作了。编辑第六步到了教材图片显示编辑。这一部分又分为显示背景编辑,编辑显示教材图片组件,编辑显示教材图片按钮,和分配第7帧动作命令。第六步相对复杂一些,重复的操作太多了,而且一旦页码与命令对应不上就会返回重新来过。如果有的同学下载的课本的图片很多,那么就更容易出错了。根据大部分同学的经验总结一下,建议大家每十页就返回检查一遍,这样做到操作对教材图片的编辑更加有保证。最后一步退出程序按钮编辑和第一步目录按钮的编辑相似,这一步结束之后就基本完成flash文档的编辑。

电子课本flash文档编辑之后的导出影片就相当于一个检验的操作,运行成功,不弹出任何错误的提示并且点击各个按钮都有反应,这就说明我们的电子课本完成了。“ctrl+Enter”组合键就是一个运行键。

使用flash软件制作的电子课本,在其他领域的暂且不说,它在化学专业的用处是十分显著的,教师备课,学生查找资料都需要电子课本,而且它内存很小,便于阅读,环保低碳,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 教学素材资源的处理

教学素材资源的分类在本文开头已经介绍,不再赘述。开学前两周林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这些素材。主要收集自己负责的单元的各种资源,原则上是越多越好。相当于全班学生每个人出一份力,共同创建一个化学资源库,所以多多益善了。当我将这些资源一一收集之后,我还是不明白老师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并且供我们每个人查阅呢?在接下来的四五周的课时,林老师解决了我的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这些资源的浏览需要安装相应的软件分别进行浏览,但是如果安装的软件不完全,就很难浏览全部资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主要介绍通过一些格式转换软件,将所有资源类型转换为可以通过Flash课件链接播放的swf格式。

这里需要用到的软件主要是Macromedia FlashPaper2.2和contribute3.1,两者一样都是Studio 8里的组件,使用它可以将任何可打印的文档转换为SWF或PDF文档,应用起来非常方便。FlashPaper 2安装完后,实际上在操作系统中自动安装了一个虚拟打印机,叫做“Macromedia FlashPaper”,使用控制面板打开“打印机和传真”窗口,就可以看到。 但是在安装时,由于学校电脑的系统是windows XP,我们学生自己的电脑大部分的是windows 7 ,所以遇到了在运行“GetFlash.exe”时直接进入联网的状态。不过,林老师交给我们另外一个方法,将需要转化的word文档还有ppt课件拖拽到Macromedia FlashPaper,就可以自动转化成swf格式。只是这个操作十分繁琐,没有右击快捷键来的轻松。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个软件是格式工厂(Format Factory),令人兴奋的是它一套由国人陈俊豪开发的,并免费使用任意传播的万能的多媒体格式转换软件。支持几乎所有多媒体格式到各种常用格式。它的功能很多。课程中主要是将我们下载的实验视频转化成FLV格式。内存小转化迅速,使用起来易懂便捷。

Word资源,PPT资源,视频资源都准备就绪之后就开始浏览教学素材资源的Flash课件制作。首先在各个资源的文件夹之下创建档案文件(txt格式)。注意:1.“=”号前面是变量名,后面是文件名,它是变量的值,这样的语句称为变量赋值语句。2.每一个变量赋值语句之间用“&”连接,中间不要有空格。3.这个文件是用于编辑Flash课件时动态读入Flash课件。4.最后将文件另存为UTF-8编码格式文件。每一个注意的点都要完全正确,一个点不注意都有可能使最后的运行出现差错。例如我在制作中,没有将文件另存为UTF-8编码格式文件,就导致运行弹出没有资源的消息,找了很多的原因,最后发现是这个错误,花费了很多时间,好在最后发现并且解决了问题。

一切就绪,将资源文件夹存放林老师给的模板中,就可以运行了。为什么flash可以自动兼容这些资源了?原来是侦听器的功能,在林老师的动作程序中分别含有wordbox列表框设置鼠标侦听器,pptbox列表框设置鼠标侦听器,moviebox列表框设置鼠标侦听器,ebookbox列表框设置鼠标侦听器。侦听器是什么呢?我通过搜索知道通过侦听器WCF 数据服务,应用程序可以侦听请求消息,以便能够为操作添加自定义逻辑。 使用此自定义逻辑可以验证传入消息中的数据, 还可以使用它进一步限制查询请求的范围,以便基于每个请求插入自定义授权策略。侦听由数据服务中具有特殊特性的方法执行。网上介绍的解释很晦涩,不容易明白。我的理解是,它通过编程代码可以兼容同种类型的格式文件。

这些操作结束之后,便完成了资源素材的处理。按“CTRL+enter”保存文件。 对于素材的处理总结一下,主要是各个格式相互之间的转化,其余的只用交给侦听器。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的问题主要是Macromedia FlashPaper2.2软件的安装,好在有第二种方法解救。再一个是txt格式要求是UTF-8编码格式文件。Flash的强大功能真正做到了让各个领域的人群都受益很多。

目前流行的有方正奥思、Microsoft公司的PowerPoint和Macromedia公司的Direct、Authorware、Flash等优秀软件。除此之外,还应选择一些能被平台兼容的其他创作软件。我相信未来也一定会衍生出更多更强更方便的软件被开发。

参考资料:

1.林惠文

《电子课本的制作》,2013年 2.林惠文

《教学素材处理》,2013年

第16篇:化学必修一 引言 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有初步认识,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化学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体验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化学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化学与社会联系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化学的重要性;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阐述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对化学的评价——人类进步的关键。

提出学好高中化学所必须知道的“3W”,即:what,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where,化学在哪里;how,怎样学习化学。

【讨论】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你在生活中的所见,请你谈谈你对化学的认识,它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化学到底研究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自己对化学的认识

一、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What is Chemistry

1、定义:化学(chemistry)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投影并讲述】

2、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1) 古代化学——始于对火的使用,来源于冶金、火药、造纸等实用技术,也为近代化学奠定基础

(2)近代化学——道尔顿原子学说、阿伏伽德罗分子学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3) 现代化学——多元化发展(组成、结构、合成和测试) 【思考与交流】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分小组讨论(3分钟),请同学们尽可能的联想,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讨论结果(1分钟)。

(1)请你尽可能地说出:你身边甚至是你的面前、你的手中与化学有关的事物?

(2)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你觉得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投影】图片展示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等的联系 【思考】纯净水和矿泉水有什么不同?喝什么水更健康? 【释疑与归纳】纯净水可以补充人体所需水分,矿泉水不仅能补充人体所需水分,还能提供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所以每天喝适量矿泉水更健康。

不管你喝的是什么,它们都是化学物质,人每天都摄入大量化学物质。可见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化学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关键!

二、化学的重要性-化学和我们有联系吗 Where is Chemistry ? 化学一门中心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层面都联系紧密

三、高中化学学什么,怎么学?——How to study Chemistry? 【讲述】

1、高中化学学什么

【反思】根据你初中学习一年化学的经历,你觉得学习化学该用什么方法呢?

【归纳】

2、高中化学怎么学-观、动、记、思、练 • “观”即观察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观察方法 •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动笔记录现象

• “记”即记忆:化零为整、利用理科的思维学会理解性记忆 • “思”即透过现象思本质,多想、深想、独立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

• “练”即应用中巩固知识、排查知识、掌握知识

【作业】预习《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7篇:(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化学教学计划

*** 初入高中的孩子,带着希望和憧憬走进新学校,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我任高一(1)(6)两个班的化学课。高一化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使学生尽早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同时完成化学必修1全部内容的教学。基于此,高一化学备课组作出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情实际,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认真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以提高课堂效益为核心,以备课组的建设为重点,实现学生、教师的共同发展。重视“培优辅差” ,充分认识本届学生的现状,解决学生的整体进步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推进。积极开展组内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加强交流、研讨,团结协作,集团作战,不断提高教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二.教学分析

化学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打好学生基础、发展思维、挖掘潜力、培养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一大课题。由于课改的需要,化学更加注重化学实验,化学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在原基础上比以往更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经历考察,在学习内容上将更注重应用和拓展以及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目标在认知领域方面规定\"学习比较全面的化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从化学与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角度认识化学的作用\"。在操作领域方面提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初步学会科学地研究化学问题,寻找化学规律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及教学方式方法

1、针对高一(1)(6)班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的学习方案:两个班化学成绩一般,部分学生基础教差,学生反应慢。针对这种情况,本人预采取“低起点,低难度,注重基础”的教学方针,对学生的问题尽量作到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2、对学生的作业尽量作到全批全改,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集体评讲,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单独找个别学生辅导,对学生中出现的不交作业现象和抄袭现象坚决制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屡教不改的给予适当的处罚。

3、课前反复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忽略的问题加以强调,对考纲中的重点考点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熟练。

4、对学生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反复练习,特别是实验题,学生尤其头疼,对实验原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的误差等不清楚,更谈不上将实验原理进行转换,进行实验的设计。针对这些问题,除了仔细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等,还让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反复训练,反复体会,让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掌握实验题的基本解法。

5、针对当前高考的特点。在注重基础考查的同时,特别注重能力的考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四、具体工作措施

1.坚持精心设计和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仔细分析高一新教材的特点,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加强学科内综合的意识。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作业布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适量性 (2)层次性 (3)针对性 (4)实践性 (5)探索性 (6)试卷化

第18篇:化学必修一的教学反思

化学必修一的教学反思

必修一的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由于元素化合物内容从编排的角度说太过集中,给学生的学习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言,大多数刚升入高中的同学任然沿用的是初中的记记背背,把化学当成文科来学,因而大多数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他们往往抱怨说化学方程式太多,记不住、很容易弄混淆;从学习心理角度说他们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从教师的教学角度说,大多数教师学习方法引导失误,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化学方程式,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其实,要想学好化学,必须把化学当做“理科”来学。注重学习什么,更要关注为什么,更要关注推理。其实,只要紧紧抓住“类别”“价态” “守恒”六字真言三大法宝就能学好必修一。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家的语言,当然重要!但获得化学方程式的过程更重要,是为理解方程式。如何理解化学方程式呢?

下面以金属铜和浓硫酸的反应、硝酸的分解反应、金属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碳酸氢钠的性质为例,来说明究竟该如何体现“理科”的特点。

金属铜和浓硫酸的反应,首先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是,为什么呢?从类别上说因为铜属于单质,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接着分析产物:生成硝酸铜、氯化铜等?不能!因为元素不守恒。生成氢氧化铜、氧化铜可以吗?不可以,因为从类别角度说加入酸不可能生成碱性氧化物或者碱!需要记忆的是什么?浓硫酸的还原规律:一般还原成二氧化硫!

硝酸因保存不善而发黄,颜色是什么物质引起的?二氧化氮!因为常见含氮物中只有二氧化氮有颜色;是氧化还原反应吗?是!因为氮元素的价态变化了。变价元素还有谁?氧!为什么呢?因为氢和氮已经是最高价不能升高了,氧化合价升高肯定生成氧气。氢元素不变价肯定生成水,因此产物全部分析出来了,一配平方程式解决了。

第19篇: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热能的周案

2014年上期高一化学第六周周案

主讲人:王南花

本周教学内容:必修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

③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

②通过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体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正确的能量观;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体现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②试管、6 mol/L盐酸、砂纸、铝条、温度计、Ba(OH)2·8H2O晶体、NH4Cl晶体、烧杯;③玻璃片、玻璃棒、2 mo/L盐酸、量筒。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实验探究。

七、教学内容

八、教学过程

(一)

阅读教材,思考与交流:

1.木材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2.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生成生石灰(CaO),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追问:上述两个例子,一个释放热能,一个吸收热能,你能得出热能与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启发引导:

1.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什么结合的?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探究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有什么关系?

探究2: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课后思考:

①.糖类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与体外的燃烧是否不同? ②.目前主要使用的能源是什么?新能源主要指的是哪些? ③.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化学应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二)

问题:在适量盛水的烧杯中,分别慢慢加入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硝酸铵晶体,用手触摸烧杯外壁,会又什么感觉? 探究1:铝与盐酸的反应(P33实验2-1) 思考与讨论:

1.铝与盐酸反应方程式。

2.铝条为什么要打磨光?

3.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你能采用什么简单易行的方法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探究2: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P34实验2-2) 思考与讨论:

1.发生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2.根据已有知识猜测这个反应中能量转化的方式。

3.根据铵盐与碱反应所产生的物质,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问题讨论:

1.有些学生实验中烧杯没有与玻璃片粘在一起,请分析可能的原因。2.实验中产生了刺激性气味气体,请提出改进措施。 探究3: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上述三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课后思考:

1.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 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测定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认为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你准备如何设计并进行实验?

2.调查家里或学校“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现状(燃料来源、主要用途、使用方式、存在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并与同学交流。

第20篇: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篇1: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上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 , 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本模块的教学之初,由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很深刻,只是凭主观上的认识对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感觉新课标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当我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课程标准的研究之后,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才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新的认识,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明确了方向,有了理论指导。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 : 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提供的自主创造空间

1、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传统教学的实施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课堂教学的重心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的学。然而,新课程提倡的却是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又离不开教师的教的引导,二者之间属于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学得自由,学得有创新,有成就感,有动力。

在模块一的教学里,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师生关系的完善在本学期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块里,我将采取有效的方式更进一步地实现师生课堂地位平等化。

2、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任何方法都有它实现最佳效果的界定条件,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所涉及的知识板块、知识结构各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就要寻找能够在这特定的条件下能起到最优效果的方法。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心理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 以教法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实践中,我认为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向主动听课的转变。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全面发展的标准又是什么?要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问题。对此,我深感困惑,因为现在的高考还是最主要的指挥棒,对于理科生来说,必修模块的学习是他们进行选修模块学习的基础。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必修课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在实施中不能只抓知识传授和训练。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必须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现实;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实验探究,第二环节就是知识目标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识板块上,我们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这个中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以上是我在必修一模块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将要进行的必修二模块教学奠定了基础。

篇2: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化学必修二教学课件.doc》
化学必修二教学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