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课件

2020-07-20 来源:教学课件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系统设计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系统设计

Make By group one (小组成员:邓荣 刘薇 孙晓梅 牛牧越 刘彬彬 周雨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多媒体课件的具体含义

2.了解多媒体课件的来源以及发展历程

3.多媒体课件设计方面所注意的问题

4.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范围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中的重难点

1.设计多媒体课件所需要注意问题(重难点)

2.多媒体课件在高校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重点) 三.教学准备

1.收集并整理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

2.对多媒体课件在高校中的应用进行问卷调查(以兰州大学为例)

3.对介绍多媒体课件方面的书籍进行查阅并记录相关资料

4.相关文档以及PPT课件的准备 四.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

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环节的具体操作:

- 1

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老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从而制作出各种精彩纷呈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产品。

谈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历史起源,首先要谈教学媒体的发展,教育史学家认为,教育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教育技术革命,现在是第四次革命,这四次革命也去确立了教学媒体的四个发展历史阶段:语言媒体阶段、文字媒体阶段、印刷媒体阶段、电子传播媒体阶段。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就是处在第四阶段,19世纪末以来至今天,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以电子技术新成果为主发展起来的新传播媒体,例如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

(过渡到多媒体课件的发展)

③讲述多媒体课件在将来的发展形式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2.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

3.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

4.多媒体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

多媒体课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设计思想上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它绝不是万能的。很多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困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之后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多少?学生对课件内容的感知度有多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课件?对全体学生的错误知识的整体分布又是怎样的情况?以上这些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课件本身反映出来?是的,这样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位课件制作者和使用者非常关注的。多媒体课件应该倾向于能够直接的反映出这些问题,这就是课件的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可以设想 根据学生认知模型提供的信息,通过智能化的运算与推理,动态生成因人而异的教学的内容与策略;通过智能诊断机制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向学生提出更改建议,以及下一步学习内容的建议;通过对全体学生出现的错误分布统计,智能诊断机制将向教师提供教学重点、方式,测试重点、题型的建议等。相信这样的设想不是空想,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 , 加之正确按照课件制作原则、熟练使用制作软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理论,智能型的人性化的多媒体课件必将成为教师教学、学生自学的最有效的好帮手。

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 何克抗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过渡到介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④介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

powerpoint为例)

- 3

课件的色彩搭配以及艺术性设计的问题:

配色计划

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按照教学设计的目的和要求来规划色彩搭配的方案,称为配色计划。配色计划中包括两方面内容,通过处理画面的色调来控制整个画面的色彩效果;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来选择搭配色。因此在配色计划中运用配色的技巧,主要体现在色调和搭配色的选择和搭配上。

画面色调是画面颜色基调的简称,是指对画面色彩结构的整体印象,在配色前必须要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确定整体色调,使画面主色调与教学主题相适应。除主色调外,搭配色的作用可以烘托主色调,也可与主色调形成反差。烘托主色调的色彩应与主色调处于弱对比状态,追求色彩关系的协调感;与主色调形成反差的色彩,则应与主色调产生强对比,以获得强调。

多媒体画面艺术是基于运动画面的艺术范畴。

画面设计要主调突出。

课件是为了教学的辅助,切不可喧宾夺主,定好基调,画面应注重简洁明快,色彩搭配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文字不可太多,但主题鲜明,重点突出;配音合理,声音应考虑教学情境的需要和学生年龄特征而不是胡乱配音。

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

文字和背景颜色搭配的原则一是醒目、易读,二是长时间看了以后不累。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

课件制作中色彩搭配的误区

许多教师由于对色彩搭配不了解,课件中的配色不科学,缺乏美感,在使用中容易造成学生心情压抑、注意力不集中、易形成视觉疲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归纳起来一般容易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五彩的画面,但背景色和字体颜色反差大。色彩纯度过高,如绿色背景红色字体。这样的搭配会扰乱学生的视线,画面文字看不清,让学生感到刺眼,产生心理波动。

第二,单调的画面,背景色和字体颜色反差小,色彩明度差过低,如白色背景黄色字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十分模糊的画面,字体和背景混在一起,这时已经为教师的授课设置了障碍。

第三,忽视课件的营造课堂气氛的作用,随心所欲地选择色彩搭配。这是最严重的误区,课件是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共同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应该把二者分开。

- 5

课件制作中色彩搭配的方法

第一,它不应使课堂沉闷、乏味,使学生感觉沉闷压抑;同时又不过分热烈,使学生过度兴奋而导致注意力分散、视觉疲劳和心理恐慌。

第二,应充分考虑文字的明暗程度和清晰可读性,使距屏幕较远的学生也能看清屏幕上的内容。

利用色彩搭配创设教学氛围

色彩能唤起各种情绪,借以表达情感,甚至可以影响人们正常的生理感受,可以根据教学氛围的需要来进行色彩搭配。

1、欢乐与裴伤教学氛围的创设

红、黄、粉红、粉蓝、浅紫等纯色或浅色系色彩明快鲜艳,纯度、明度高,使人产生快乐、身心愉悦的情感。组合色调明快鲜艳,富有朝气。这类搭配的适用面较广,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偏向的教学环境都可以用这种搭配来创设活泼、有激情的教学氛围。如:英语、计算机课等。

与欢快的色彩相反,灰色、冷色、暗色会使人感到悲伤,或是痛彻心扉或是淡淡忧伤,或唤起记忆,或引发联想。组合色调色彩对比弱、低调。如:小学语文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类似的文章就适用这种色彩搭配。

2、兴奋与安静教学氛围的创设

橙、黄等艳丽、纯度高的色彩容易刺激人的视觉神经,引起激动、兴奋的情感。组合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明艳,醒目突出。这类搭配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创造力,可以在美术课中使用。但却不能用于数学、物理等要求用冷静的头脑学习的学科,否则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蓝、绿等一些中性色易使人安静,情绪平缓。这类搭配就比较适用于在数学、物理等理科教学环境中使用。它可以让学生冷静地进行思考。

在课件设计中对色彩的选择应该是设计一开始就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个课件应该有一种主色调,其他的色调只起补充陪衬作用。一个课件所具有的统一色调,对于统一课件的整体风格,保持学习者一致的稳定的学习情绪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个课件中或某一页面中,应将课件色彩选择控制在三到四种色彩之内,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颜色。使用过多的颜色有时会适得其反,给人以纷繁杂乱的感觉。

其他相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的问题:

对于相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以依据制作PPT的一些必要原则进行对比,在总体设计以及修饰方面进行设计就可以根据本身软件的特点进行设计,课件的制作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与PPT大同小异。

- 78910 -

推荐第2篇:设计教学课件

设计教学课件 AuthorWare动画设计技巧几则

动画在多媒体软件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多媒体对象,动画是多媒体软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动画使用得好,会给自己的多媒体程序增色不少,而且多媒体课件一般具有动感、立体、交互性强和全方位等特点,因而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媒体对象的动感设计还是比较重要的。笔者在平时的课件制作中除了运用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和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动画文件供AuthorWare调用外,还尝试过使用AuthorWare本身自带的一些功能进行动感课件的设计,基本上满足了课堂教学的需要,并从中发现了不少关于AuthorWare动画设计的技巧,同时还大大减轻了动画的设计量和时间消耗。觉得不敢独享,想写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以提高制作课件的效率和水平。

1、利用效果展示设计动感

AuthorWare是一个十分适合于普通教师使用的多媒体创作软件。在它的每一个显示图标中都可以设置相应的过渡效果,充分利用这些过渡效果就可以制作出动感比较强的课件,如在制作小学生的写字课件时,我们要动态地演示在田字格中写一个汉字的过程,如果用二维动画来制作必须分成好几段来制作,非常麻烦。其实,我们只要将几个笔画用PhotoShop抠下来存为底色为纯白的图形,然后将它们分别引入到不同的显示图标中,再设置它们为透明模式,并将向左写的笔画过渡效果设置为“Reveal Down-Left”,向右写的笔画过渡效果设置为“Reveal Down-Right”,向下写的笔画过渡效果设置为“Reveal Down”即可实现动态写字的效果。

AuthorWare中的过渡的效果很多,而且在网上还有它的插件下载,在课件制作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设置和改变相应的效果,从而通过最为便捷的功能就达到我们的要求。

2、利用连续显示图标设计动感

也许很少有人会想到利用连续显示设计动感。实际上,这就需要我们来变换思维方式,而且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笔者在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要依次出现十个小正方形,而且中间必须有明显的显示效果出现(即不允许突然出现),如果我们利用Animator Pro制作二维动画,必须每到下一帧就得复制粘贴上一帧的内容,是非常麻烦的。而这时候,我们只要多放几个显示图标(可复制),并多增加几个等待按钮延时(不可太长)就可以了(按钮可以复制);再如,我们要制作出一个从傍晚到黑夜的动画,如果用一般的动画的制作方法,必须设置灯光,然后让灯光一点一点地弱下去,这样制作起来时间长,制作出来的文件大。其实,我们可以取几个关键帧,然后将它们放入PhotoShop中调整一下亮度,亮度一点儿一点儿地变暗,再将它们存盘,然后将这些处理过的文件分别引入到几个显示图标中,设置它们的出现效果为“Diolve Pattern”,并将它们的时间设置得短一点儿即可实现傍晚到黑夜的动画效果,非常简单、实用。

3、利用擦除图标设计动感

正如利用连续显示图标设计动感一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连续显示/擦除图标设计动感。如,笔者在给学校的教师设计低年级的数学课《凑十法》,一般情况下是用数小棒的方法表示几加几等于十,这就涉及到小棒的移动,利用擦除法就可以实现这个功能,先在屏幕上显示两捆小棒,然后将这些小棒铺开放在一起,闪烁5次,捆成一捆,表示这里正好是十根。这里的闪烁,实际上就是利用了擦除图标的功能,在这十根小棒的中间,间隔一次插入一个空白的图形,重复5次,每次显示时间为0.1秒左右,由于时间非常短,所以看起来如同真的捆在一起一样,而且动画效果非常明显,当然了,如果您对AuthorWare玩得比较精通的话,也可以通过循环语句或决策图标的设置来自由控制上面的循环次数。

4、利用运动图标来实现动感

我们有时候可以将一个影像当成可移动的对象,再利用运动图标制作出特殊的动画效果。如要制作一只展翅的鸟从屏幕左端飞到屏幕右端的动画,如果用Animator Pro制作,我们必须先制作出几帧鸟儿飞翔的动画,然后将它变为Cel,再通过移动的方法来制作在FLC动画,但是这样制作一比较麻烦,二不具有通用性,如果我要改变它飞的路径就又必须去重新制作(不具有通用性!)!其实,我们可以将鸟儿飞翔的几帧图存为一个动,然后在AuthorWare中引入,设置它的运动方式为永久,再下挂一个运动图标,将这个动画作为对象,设置运动图标属性为“Path to End”,这样只要设置好鸟儿运动的路径,就可以让它自由地飞翔了!如果对路径不满意,只需要修改运动图标的路径即可,非常方便!

5、利用决策图标来实现动感

尽管在AuthorWare的工具栏上仅仅有十三个图标,但是它们的组合却是千变万化的,这也为我们制作出复杂的多媒体程序提供了可能。其中AuthorWare中的决策图标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控制能力,利用其中的循环变量重复这一功能,我们也可以实现动感课件的设计。

如,在小学的自然课中,要求制作出一个正在燃烧的酒精灯,这时候,一般我们只能够使用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出其中的几个关键帧,然后利用动画图标输入到AuthorWare中并设置它为循环播放,现在利用决策图标也能够实现这个功能,而且使用上更为简单。将酒精灯(不带火焰)放在一个显示图标中,再将几帧不同状态表示一个燃烧周期的火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图标中,最后将它们全部放置在一决策图标中,设定循环方式和次数,运行程序就可以看到不停燃烧的酒精灯了。

6、利用内部变量制作动感

AuthorWare在提供给我们的强大的媒体组合能力外,还为我们设计了许多函数和变量,这就使得它的功能得到了大大增强。合理地使用AuthorWare的变量和函数,也能够起到动画的效果,而且程序将更为清晰(您的AuthorWare编程能力又得到了增强)。如有时候我们需要将动画静止在某一帧上,这时候可以通过设置动画图标中的Begin和End值都为某一帧,且将动画设置为永久播放即可,另外,我们还可以交Begin和End值设为两个变量Startframe和Endframe,然后在程序设置它们的值,达到对动画的动态控制。这比一段一段地制作动画工作量要小得多了!

7、利用位图文件制作动感

一段动画播放其实就是连续静态的图片的展示,利用人的视觉暂留而形成了动画感觉。我们同样也可以利用AuthorWare中的电影图标制作动画。如制作持续运动的箭头、不停地游的鸭子等等,我们只要根据它们运动的特点,制作出一个循环周期的几人位图,然后将它存为256色(由于这些图形比较简单,故256色足亦)位图,名称要统一(文件名统一用8个字符,前4个字符要相同,后4个答案是一个连续的数值,这可以用ACDSee的批量重命名功能来制作)。然后,在AuthorWare中新建一个文件,放置一个电影图标到流程线上,双击之,打开对话框,单击“Import”,找到上面位图所在的文件夹,双击第一帧动画所对应的位图文件,AuthorWare就会自动地将同一文件夹下的连续的几幅位图文件调入到电影图标中,形成一个内部动画文件了。

推荐第3篇:课件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课件

《江南春》课件

黑龙江省海伦市逸夫小学韩冰

《江南春》是小学一篇古诗,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江南的美景。《江南春》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古诗。文章里描写的景物清新优美;抒发的感情真挚而又醇厚;行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整篇文章溢满了童心童趣。正如作者所说:“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走进山林,那‘山中的众朋友’就会一个个向你走来,把你带到如诗如画的世界中去。在这样世界里,我们能充分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习这样充满童心童趣的古诗,小学生学习时有热情,积极性高,从他们自身角度而言:他们好想像,易模仿,能够勇于探索,积极思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感情的共鸣。但低年级的学生年纪小,他们单纯而又复杂,幼稚而又成熟,在学习上更多的是在感性的世界里流连,走上理性的台阶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从接触古诗来讲,学生在以前的生活学习里已经接触了一定量的古诗,因此学习这样体裁的文章并不陌生,他们可以简单的处理朗读,初步的感知古诗文内容,能够进行语言浅层次的品析。就文本而言,学生学习中在达到情感的共鸣上有一定障碍。

基于以上对文情学情的分析,确立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真心感受,人于自然和谐共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知识与能力目标为: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引领学生朗读,体味文章真情美景;精心品析,探寻文章精妙笔法;用心描绘,

揣摩运用积累提高。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通过示范引导,合作探究,自主发现,运用积累,一步一步扎实有效开展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化难为易,引领学生深入的感受课文,达到感情上的共鸣,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在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回归朗读本色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回归本色的一条路径。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理念中把“美读吟诵”作为回归语文教育之本的重要手段.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强调朗读这一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在“做朗诵家”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示范引导,让学生学习朗读;然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在进入环节二精心品析的过程中,由男女生分别集体扮演朗诵家进行朗读;在结尾全体同学朗读最后一段,告别山里的众朋友。在朗读中力争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寻觅真情体验。朗读方式上也多种多样:有示范读,有个体读,有男生女生分读,有集体合读。朗读贯穿课堂,尽量在学生精彩的朗读中回归语文本色,激发学生自信。

二 训练品析能力

单元提示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在朗读、整体感知基础上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江南春》一文诗文优美,许多美点都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精心品析,领略其中的妙趣,为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心灵构建沟通的桥梁。在教学设

计中分为两个步骤:共同赏美,自主寻美。共同赏美中与学生共同欣赏古坊、树林画面,进行方法示范,探究叙述人称的变化,丰富的想像。再组织学生分小组自主寻美,发现文章其他精彩的地方,着重与语言与情感,简述理由。以此来探寻文章精妙的笔法。

三 深化描绘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语文基础。”学习《江南春》这样优美的诗文,朗读品味是前提,积累学习才是根本,在设计中,尽量强化积累这一学生收益的根本,设计了用心描绘这一环节,首先播放一段优美的山水风光视频,然后让学生模仿或者自己创造用文字来展现片子里优美动人的风光。然后交流。在这种实践练习中增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课堂收获既有思想,又落实处。

四 创设情境氛围

《江南春》一文中,作者用动情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诗情画意的画面,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山中的朋友立体鲜活起来呢,多媒体成为本课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设计中我通过多媒体把朋友请到学生面前,让学生如临其境,朗读以图片作为背景,描绘时播放视频风光,再现美景,努力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五 诗意行文主线

诗文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在《江南春》的童话的世界中,朋友与作者亲如一家,它的背后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设计中:我带领学生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课堂开始,我与学生画心引

入,课中通过朗读品析描绘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中引起共鸣走向心与心的融合,课的结尾课件模拟心心融合。最终让读者,诗人,大自然交融为一体,让课堂主线与散文的“形散神聚”交相辉映。

走进《江南春》,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走进诗人的心,这是一曲自然的颂歌,这是一幅优美的画卷,这是一首和谐的乐章,我由衷的希望通过我的教学,我们的学生会真心爱护自然,我们的世界会更好!

推荐第4篇:教学课件设计

《英语》(选修 6)(人教版)Unit 4 Global warming 教学课件设计

旬阳县 蜀河中学

吉明哲

一、内容介绍

Unit 4 Global warming的中心话题是“全球变暖”,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以下内容:什么是“全 球变暖”;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不同专家对于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何使全球变暖的危害最小化;杂志期刊类文章的题材特点。本节课是该单元的阅读课,它与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学习(词汇和语法)和语言技能运用(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介绍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切实遭受到的危害)构成了本单元的结构主体。本节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全球变暖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并理解专家对这一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做出的不同断;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输出环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言技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分析 :

1.通过阅读课文复习巩固本单元新学词汇;锻炼学生克服生词困难、根据上下文推测句意、理解语篇内容的能力。

2.通过使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机会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3.指导学生从题目和首段内容中理解文章的题材,并预测文章内容;对细节信息点进行推理判断。

4.为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概念: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而事件本身的结果也确实具有不确定性,不要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本节课围绕文章信息点设计了五个覆盖文章主旨要义的问题,从设计策略的角度讲,遵循了由易到难的流程,尽量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与理解。另外,在授课前,安排学生查找和整理关于“全球变暖的解决方案”的资料,在输出环节进行交流展示。

二、课件具体说明

本课件共有 31张,具体内容如下:

1.第 1张为学习目标和任务呈现,2—7张为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故事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全球变暖所给人类带来的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第 8—13张为预读部分,旨在帮学生构建一种认知图式;

3.第14—17为浏览阅读任务:学生快速扫读全篇,训练基本阅读技能,完成两道难度较低的问题;

4.第18—19张为跳读任务: 旨在培养学生搜寻关键句子的能力,从而快速理清文章主旨要义和结构脉络; 5.第20—25张,为精读任务:(1)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第

三、五段,了解Janice Foster与George Hambley的不同观点;(2)信息加工处理,判断、推理选择; 5.第26—27 张为讨论活动:(1)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解释地球变暖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2)讨论地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后果;

6.第 28—29 张,为阅读总结归纳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文字信息,对照课文填出关键词组,总结复述全文; 7.第 30张为课后作业任务,按照相关性和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布置了两项任务:(1)听读并复述改写课文,下一节课做口头汇报;(2)预习语言应用部分学习内容;

8.第31张,结束课堂,再现格林兰岛屿画面,引人留恋深思,激发保护环境和地球意识。

三、教学反思

1.《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在七级语言技能目标中提出,学生应该能“理解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事实和细节),作出判断和推 理,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本课设计专门的活动,在体验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相应的阅读技能和认知策略。

根据《阅读试题的设计原则》中所指出的:“设计阅读测试的考点时一定要以信息为目标围绕信息设计考点。并且要尽量覆盖文章的内容。”本课指导学生从文章首段开始,关注其杂志性质的文体形式;对细节信息点进行推理判断;并围绕文章信息点设计了五个覆盖文章主旨要义的问题;最后以两次对全球变暖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的讨论来结束本节课,对整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和延伸。本节课的设计策略遵循了由易到难的流程,尽量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与理解。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

3.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教育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把归纳总结的过程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从而展开活动。比如,本课在设计环节中引导学生最终总结出全球变暖原因的流程图,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设计课时可以设计两个难点,这样可以更好地显示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聪明才智,比如,在讨论环节,要求根据所给图片和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全球变暖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气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 4.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中提到:“要使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加宽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本节课是一个关于环保的话题,并且是站在国外科学家的高度来看待全球变暖,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全球变暖也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课堂上学生了解了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且探讨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感,提高了学生自发性质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升华了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这也是英语教学的理想目标。 日 期:2016-12-25 地址:725721旬阳县蜀河中学

信箱:936755914@qq.com

推荐第5篇:窑系统课件

、入窑生料喂量如何稳定 ⑴入窑斗提的收尘微负压要保证

⑵入窑分格轮漏风处理以及分格轮锁风效果和间隙不能过大 ⑶倒库用的二通阀要用手动闸板来控制

⑷保证入窑斗提运行稳定不跑偏,斗提底部无积灰要保证跑偏装置真实可靠

⑸入入窑斗提斜槽要定期检查透气帆布磨损情况风机进风口要安装防护网

⑹冲板流量计落机点直管道尽量延长成坡面角度下料减缓冲击波下料

⑺冲板流量计密封加固好后,小袋收尘对冲板流量计的收尘只要做到不冒灰微负压即可,常期保证称刀兴,传感器无积灰、无杂物、小管收尘一定要定期检查,维护好非常重要。

⑻气动流量二合一阀建议更换史密斯(进口)流量阀。

⑼仓重和仓压的正常范围控制、仓重、仓压流速成正比例关系,减少正弦波或负弦波影响流量阀的开度波动,2500生产线仓重设计55-60T按40 T控制实际量库空1.2米左右,3200T以上生产线按仓重设计量70~80%*控制实际量库空1.5米左右,小仓底部仓压控制在40~45Kpa ⑽出小仓(称重仓)短斜糟冲刷,磨损快,一定要在透气层上方加薄钢板做成盲板孔覆盖,减少短斜槽故障率

⑾小仓(称重仓)要定期清理(只要有停窑的机会)充气箱斜糟透气层情况低于出料口的生料水份大是垫层料一定要清干净,有损坏、磨损、透气布一定要更换

⑿下料小区要定期检查、电磁阀(改用进口)堵塞不下料,确保换区畅通具备兴义西南均化下料料条件就一定要在程序上去摸索。 ⒀小仓(称重仓)仓重一定要做到自动进料保证仓重稳控在正负1T范围

⒁流量阀开度大于70%就说明小仓出料口,短斜糟流量阀处有杂物堵塞现象,上述现象没有就是仓重、仓压过低

⒂库底罗茨风机不允许打开放风阀,对气流产生扰动影响气压不稳,连通并联切换阀门不能串风相互干扰。

、窑系统重要温度和压力的范围控别

⑴窑头罩负压(双向负压)要求在窑头罩上中侧面取三个点的环向取压才能综合体现真正的微负压-20~-50Pa以内,实际观察窑头密封不冒灰即可为实际看标准。

⑵作为窑焊负压尽量是高温风机抽风形成的负压这样使火焰很顺畅烧进窑内,窑头排风过大形成的窑头罩负压严重时会让火焰反卷,窑前很亮,但窑电流会慢慢下滑,火焰没有烧进去。

⑶当窑内还原气氛严重时,窑头煤燃烧严重缺氧时,要放空窑头罩负压-50~-100Pa让篦冷机利于空气量补充窑头煤供氧燃烧。 ⑷二次风温控制在1100℃~1200℃较为合理,三次风温在二次风温的合理温差在150℃以内超过150℃要检查三次风管保温、漏风、三次风管内积料飞砂过多,三次风门过小都会影响温差过大。

⑸窑尾烟室温度正常范围2500、3200窑型,烧烟煤在1100℃以内(1050℃~1100℃)无烟煤在1150℃以内,正确的温度显示低于正常范围值,说明窑的温度和热还不够,超过正常范围就综合判断头焊过多,后燃,分解炉温度控制过高,饱合比发生变化易燃性变好,结皮包裹热电偶,窑内通风过大,结圈造成窑内风速过快,窑尾烟室温升突变,说明窑头窑尾跑煤立即检查头、尾送煤压力及分解炉温度,C5温度变化来综合判断。

⑹分解炉及C5温度控制正常范围,分解炉中温度850~900℃分解炉出口850~900℃ C5下料温度850~880℃常规故障只分解炉与C5温度倒挂,首先要观察炉内、烟室C5下料管道内无明显火星炉内必须是暗焰燃烧,不能出现明火和局部高温,系统抽风过大煤质太差,细度太粗,分解炉喷煤点布局不合理有可能选煤管单边堵塞,送煤压力不稳定,送煤能力不够滞留,造成煤粉爆燃C5翻板阀和分解炉缩口,烟室漏风严重,三次风门开度过小造成炉内缺氧都会导到分解炉与C5温度分布不合理,C4下料、洒料不均匀,洒料台损坏造成煤料的入窑生料混合不均匀,上述现象都会造成倒挂现象关键是要学会综合分析,逐一排查来解决问题,工艺故障很少有单一问题出现,都是连锁反映。

⑺C3下料温度的正常范围控制在680℃以内C3下料温度超过680~700℃以上说明C3锥部漏风严重、或者低量时间过长最容易造成C3锥部堵塞。 ⑻C1出口温度的正常范围300℃~330℃ O2 含量在2%左右超出正常温度压力压力范围,说明系统总风量偏大,能耗上升。

⑼窑尾烟室负正常2500T、3200T生产线压力范围在-150~250pa范围内,超过-250pa说明窑内阻力过大有结皮、结圈现象,三次风负压在-500pa到-800pa左右,超过-800pa表示阻力过大,三次风门开度过小。

⑽C1出口压力超过-6000Pa以上,都视为系统阻力偏大,都要按照西南成都降本手册来制定下一步降阻的方案。

推荐第6篇:如何设计教学课件

如何设计教学课件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设计一词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间,国家有五年、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规划,建筑师要对建筑物进行设计,小到人们出行计划自己的行程等,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设计类型。设计是指在人们进行某项活动之前,根据一定的思想(或理论)、目的和要求,预先对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安排或策划.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某阶段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

传统教学中,很少用到“教学设计”这样的概念。实际上,“教学设计”在传统的教学中也一直在使用,但是它更多的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具体准备工作。包括制定一个学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即学期计划;也包括一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质量监测(单元测验)的制定,即单元计划;而更多的是用于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使用、教学过程的安排等等,即每节课的具体教案。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设计”含义,而更习惯地称之为“备课”。但是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只是教师一方面的准备工作,即凭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教师的经验和主观意愿来制定教学方案。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由学生的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主动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学生主动建构形成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假设某一旅游者要去某地旅游,旅游者事先没有到过该城市,他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有关情况。一般来讲有两种途径,一是完全依靠自己通过阅读有关材料获取信息,二是向到过该城市或生活在该城市中的人请教。我们可以将旅游者想像成为一个学生,被请教者为教师。

第一种情况:该旅游者买回地理、地图、旅游景点介绍、游记等书籍,或通过网络了解该城市的情况,经过努力他对目的地有一定的了解。但当他真正走进旅游地之后,发现有许多的事情与他事先了解的情况不完全相同,虽然前期的准备是有成效的,但对城市的了解存在不足。经过这一次旅游后,他对这座城市有了较之以前更深入的了解,对该城市的印象可能会发生改变。再次光临时部分人完全不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可以独自旧地重游,但也有相当部分的人不能。

如果将这种旅游过程比喻为教学的话,旅游者是学生,他的自学过程就像旅游者前期的准备工作,有少数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达到该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尽管过程中有些偏差,但他们在学习中会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结构达到目的;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自学后存在不同的困难,他们需要别人的指引。

第二种情况:该旅游者决定在依靠自身的了解的同时咨询去过该城市的人或居住在该城市的人。被咨询的人也热心帮助他,但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咨询者能清楚地描述相关的内容,或许他还会运用图表、实物照片等辅助手段详细地介绍。在别人的帮助下,部分人理解了介绍者所描述的情况,但也有部分人因为多种原因仍然不能理解;还有一种是被咨询者讲解不太清楚,导致旅游者不能达到了解的目的。这两种情况下,旅游者头脑中对旅游地的印象都是模糊的,只有当旅游者来到目的地对城市进行实地旅游后,他头脑中旅游地的形象才会慢慢清晰起来,因为得到别人的帮助在旅游过程中会少走许多弯路,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无论多么优秀,他仍然如同被咨询者的描述一样,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是肯定的,但学生(旅游者)最终将学习的结果与自己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完全融合在一起还得依靠自己去建构。

这个比喻并不一定真正说明建构主义的观点,亲身经历过程后得到的结果与依靠别人的介绍建构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尽管目前对教学设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对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却能够达成一些共识:

(l)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和设计观为指导,探索解决教学设计的有效方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学设计是以关于教和学的物理理论为基础的,它综合考虑教学理论和学习心理的思想,目的是从学生的有效学习出发设计教学。

(3)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将学生的实践经验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进行有效教学的物理过程。 (4)教学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每一个教学设计都适应不同的对象,每一个设计都是创造性的劳动。

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它将有利于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习。

1.物理教学设计必须有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学习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因而,教学设计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学习课程标准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通读课程标准的字词语句,重要的是着重在领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要求的内涵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体会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2)分析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载体。分析与钻研教材是对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教师钻研教材大致经过通读、精读两步。

通读教材是基础。通读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体系与结构。也就是教材章节的安排顺序,各章节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的选择与阐述方式,以及物理学的方法等。

精读是关键。教师在精读教材中应反复推敲、深入考虑以下问题,以便做到透彻理解,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①教材各章节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及其来龙去脉、推导过程,适用范围是否清楚?还有哪些不理解或疑难之处?

②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准备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学习的障碍是什么?

③教材对科学探究是如何安排和设计的?有没有不妥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④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哪些演示实验,何时做实验?要求学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等? ⑤教材中的插图、图表的物理意义及作用以及教材中设置的每个栏目都应该考虑好。 ⑥如何处理例题、习题和实践性作业?

⑦如何掌握前后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相互对照,前呼后应? ⑧教材中联系生活、技术、社会和其他学科的内容等。

⑨认真准备每一个实验;演算每一道习题;广泛阅读一些参考资料或其他一些教材;了解一些动态。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3)教学资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不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教学设计之中,可以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提供保证。 ①重视文字资源的利用,如各种科技图书报纸和各种科技期刊。

②加快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幻灯投影片、挂图、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电视和广播、网络资源。

③开发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等。

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应进入物理实验室。如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 ⑤开发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

2.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的安排,以达到最优结合。教学活动是由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设计只有将教学诸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序的安排,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教学设计仅是对教学系统的分析与决策,是一个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而非教学实施,但它是教学实施必不可少的依据。

4.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学经验。教学设计是教师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成功的教学方案凝聚着教师的个体理念、智慧、经验和风格。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是宝贵的,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之一。经验与理论的恰当结合,才能使教学设计既有共性,又富有个性,体现出教学的艺术性。

推荐第7篇:《课件十分钟》教学设计

《课间十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在课间活动中要按顺序、守规则。

2.能用正反事例说明课间活动要守秩序,安全第一。3.懂得课间活动要守秩序,大家才能愉快又安全。 教学重点:

合理地安排课间十分钟。 教学难点:

积极开展有益的活动,懂得活动中要遵守秩序和规则。 活动准备:

1.歌曲《哦,课间十分钟》、下课铃声录音。

2.学生制作写有“上厕所”“喝水”“做游戏”“先拿出下节课的书”等内容的卡片。

3.学生把桌椅摆开,空出一块场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下课铃声的音乐) 1.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2.下课铃声告诉我们什么?课间十分钟到了。3.板书课题。

二、快乐游戏(玩个课间小游戏)

1.提问:同学们,你们课间最喜欢干什么呀?你们经常玩哪些游戏呢?(跳绳、踢毽子、玩球等)

2.谈话: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游戏,一起玩的时候怎样才会玩得很开心呢?(少数服从多数;先玩一种游戏,再玩另一种游戏,相互兼顾;遵守游戏规则……)

3.小组活动:下面每一组(或者和喜欢的小伙伴)选择一个喜欢的游戏,小组商量这个游戏该遵守哪些游戏规则?

4.学生玩游戏,老师留心观察游戏中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状况。

(播放音频:哦!十分钟])

5.活动反馈:同学们玩得高兴吗?老师来采访几个同学。

(1)采访遵守规则的小组:老师发现你们刚才玩得特别高兴,说说你们为什么能玩得这样快乐?

(2)采访玩得不高兴或者发生矛盾的同学或小组:老师看到你开始挺高兴,后来怎么不和他们玩了呢?还有什么原因玩得不快乐呢?

(3)游戏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

6.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吗?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呢?

学生自主地根据自己游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看怎样才能快乐又安全地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7.总结:我们在玩游戏时不能光顾着自己,要和小伙伴和睦相处,还要遵守游戏规则,注意安全。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三、讨论交流(课间还要做什么)

课间十分钟,我们要做很多事情,那么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呢?为什么?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或平时的做法选择相应的写有“上厕所”“喝水”“做游戏”“先拿出下节课的书”等内容的卡片。

2.讨论:为什么在课间先做这些事而不是那件事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1)小组讨论。 (2)班级交流。

3.小结要点:课间休息时间不是很长,下课后,我们首先解决上厕所、喝水等生理需求问题。

4.板书:合理安排

三、铁面判官(这样做好吗)

1.谈话:瞧,老师这儿有几张照片,照片中的同学们是这样度过课间十分钟的。

(出示图片:课间休息图)

(1)提问:你觉得哪些同学做得好,哪些同学做得不好?为什么? (2)提问:课间我们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板书: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了解课间十分钟是休息和准备用具的时间,要使眼睛和精神适度放松,可以到教室外休息游戏,不能拥挤打闹,不要猛跑,要注意安全,保证下节课上课时能有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2.小结:课间十分钟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它能使我们放松身心,做到劳逸结合,所以要特别珍惜。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不同的感受可以做出不同的安排。只要我们能合理安排,注意安全,就能拥有轻松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五、拓展延伸 1.学儿歌,加深印象

2.学唱歌曲《哦,课间十分钟》 板书设计:

课间十分钟 合理安排 注意安全

推荐第8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5B Unit4 An English friend(PartA)设计内容

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 苏丽琴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动对话内容,并能朗读、初步表演对话。

2.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an-email, busy, a town, usually, well, from等。

3.能听懂、会说和会读日常交际用语I’m busy.I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4.能听得懂、会说、会读、会拼写句型Does he/she …?Yes, he/she does.No, he/she doesn’t.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He/She usually … .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动对话内容,并能朗读、初步表演对话。

2.能听得懂、会说、会读、会拼写句型Does he/she …?Yes, he/she does.No, he/she doesn’t.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He/She usually … .

三、教学过程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科学运用与呈现策略

1、动画导入,师生互动了解。

本节课学习的是A部分的对话。由于是借班上课,在导入时,笔者说自己是同学们的新朋友,我们还有五个老朋友(五个手指thumbkin, pointer,tall man, ring man and pinky),引出歌曲Where’s thumbkin?接着师生互动了解, 引出文中的重点句型Does he/she …?Yes, he/she does.No, he/she doesn’t.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He/She usually … .和短语write an e-mail,surf the Internet等。

2、设计五个task学习课文内容,拓展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呈现了一张自己与英国朋友Mary的合影,PPT呈现我收到Mary的邮件的页面,Mary要我和同学一起解决她邮件中的五个任务。这五个任务是这样的:Task1观看课文动画,完成三个判断题。Task2自己轻声读课文,找出文中Gaoshan提问的句子,并读一读。Task3精读课文,找出文中Liu Tao的答句,并读一读。Task4根据图示,完成对课文的复述。Task5Mary的儿子Danny想交一位中国朋友,请同学们给Danny写一封邮件,介绍自己。这五个任务的设计由易到难,Task1到Task3逐步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课文,Task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大难度,要求学生能复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Task5要求学生阅读Danny的邮件并给他回复一封,侧重于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这五个任务的设计环环相扣,过渡巧妙自然。

四、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1、通过观看Flash “Where’s thumbkin?”,边看边唱,为学生营造轻松诙谐的语言学习环境,他们会很快地进入英语学习的情境中来,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由Flash引出以下free talk的话题An English friend,自然导入, 引出本课重点句型。

2、师生互动了解环节,既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又可以铺垫渗透本课的重点难点短语和句型,还巧妙地导入本课的主题。

3、以多媒体课件作载体,将本课要解决的五个任务利用邮件的形式呈现出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直观的环境中带着任务学习,过渡自然。

Task1观看课文动画,三个难度适中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大致理清课文对话的脉络。

Task2找出课文中高山如何提问的句子这一任务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复朗读,加深学生的印象,也为Task3的解决降低了难度。

Task3与Task2的结合,实际上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课文呈现于学生面前了。老师只是一位看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Task4根据图示复述课文,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文掌握的情况,又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概括的能力。

Task5设置了一项拓展延伸的学习活动——Write an e-mail to Danny。此时的课堂已经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本环节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单词句型,又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4、小学生喜欢欢快活泼的音乐和动画,也热爱这样的课堂,本节课是由动画开始,由动画结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有一种愉悦的体验,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但总体看来,这一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选择的是对话,采用的是任务型的教学方法,笔者把重点放在了五个任务的解决上,难免给人急于解决任务,赶时间的感觉。另外,在设计教案时,设计的教学环节看起来很顺畅,一环套一环,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确实很遗憾。这说明笔者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还不够,对学生的整体水平了解不够深入,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笔者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改进。

推荐第9篇:抗干扰教学课件设计

抗干扰学习20课课件设计

新乐市协神学校 连云霞

一、手操训练

智慧在指尖,手脑开发左右脑。在这一部分在,先让学生观看手操训练视频,跟着视频学习手操动作。学会后,在幻灯片中,插入背景音乐,学生进行练习,训练过程持续4分钟。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最后指导学生评价。

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

在这一部分中,出示幻灯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写字姿势,链接图片加以说明,强调一尺、一拳、一寸。讲解正确握笔姿势,强调重点,链接幻灯片进行说明。同学根据两幅图进行模仿。再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讨论错误握笔姿势,联系自己实际加以改正。最后指导学生评价。

三、大脑开发趣味训练

在这一部分中,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该部分训练学生的视觉追踪能力,协调手动眼动的能力。学生自己连线,教师巡查。

在圈一圈部分,让学生根据出示的幻灯片找出所给数字。这一环节是对视觉单调耐受性的考验,必须提醒学生进入到全神贯注状态。出示幻灯片与学生订正答案。进行总结。

串联记忆部分,幻灯片出示词语,学生读词语。对学生进行说明:把互不关联的一系列词语前后进行联想,进行串联记忆。在编故事中,要简洁、中心词突出、有趣。通过幻灯片倒计时对学生进行时间提醒,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完成。学生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最后指导学生对这一板块评价。

四、国学经典

在这一板块中,出示幻灯片《咏柳》,教师领读,引导学生找核心词语,出示译文,共同了解诗句大意。再插入幻灯片中图片,让学生回忆每一句诗。最后指导学生利用串联记忆把核心词语放入诗句中,朗读并背诵。板块最后进行评价。

五、作业布置

最后出示幻灯片布置家庭作业。

在整节课中,利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幻灯片模板为学生喜爱的汤姆猫为底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字号设计大,容易看清。字体颜色为亮色,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推荐第10篇:教学设计带课件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的建立(课件下载) 新疆克拉玛依第一中学 郭瑛 8340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和掌握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基本史实;

⑵.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拉近历史,展示历史画面。突出历史的演进过程,历史的前后对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发挥的积极作用。

⑵.怎样评价文天祥抗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⑶.行省制度对后者的影响很大,结合现实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唯物史观和爱国的精神。 ⑷.元朝的统一,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民族融合,中外交往等都表明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以肯定。

⑸.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重点难点的分析突破

1、蒙古族的兴起: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的重要民族,成吉思汗是其杰出的领袖。通过提问: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使学生了解蒙古族,并形成对成吉思汗的正确评价。

2、元朝的建立:

通过怱必烈建立元朝,迁都,统一中国的学习,以及元朝的经济,中外交往,行省制度,民族融合的知识串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认识元统一的重大意义。

3、行省制度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对唐、元之疆域作对比,对古今行政区域作对比。同时思考:通过对比,元的行政统治有什么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作用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4、民族融合是本课又一重点: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亮点,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学归纳民族融合的表现,并进一步认识民族融合与元的统一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对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元朝的历史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的交叉使用。 教具准备:制作多媒体幻灯片若干

1、《成吉思汗》电视剧主题曲画面片断。

2、教材P62动脑筋。

3、成吉思汗──一代天娇。

4、元朝统一示意图。

5、唐、元运河对比图。

6、唐、元疆域对比图。

7、思考题:假如当年文天祥投降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提示、说明

导入新课:

〈教师〉放幻灯片1《成吉思汗》

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是哪个民族? 对这个民族你有多少了解? 〈学生回答,小结〉

蒙古族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带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曾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做出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先放视频后提问。 语言简洁

〈板书〉课题 统一蒙古

〈教师〉学习教材P61—P62的内容,结合刚才放的视频,给学生提问出下列学习要求:

1、本目中的重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视频中的征伐混战的场面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请你用史实证明。〈教师〉幻灯片帮助学生完成上面学习任务

在完成上面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下面问题:

3、你认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都具备了哪些条件?(客观,主观或外部和内因)。

4、“一代天骄”出自毛泽东的词《泌园春·雪》,你认为这样评价成吉思汗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第3问〉

客观:

1、当时蒙古各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深重,渴望统一,安定

2、一支强大的军队。

主观:童年的困苦,磨难练就了铁木真坚强的个人意志和坚强机敏的个人胆识。 〈教师小结第4问〉

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统一的蒙古给世界和中国以巨大的影响。

1、蒙古帝国三次而征,席卷延伸至欧洲,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空前帝国,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通行无阻的商道,使当时的人对世界有了更新的了解。⑵、统一蒙古草原,又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蒙古族本身来讲,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蒙古族由民族部落向奴隶制转变,这是历史的进步。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板书和幻灯片内容不能重复,否则多此一举。 本人认为不能用幻灯片取代板书。

这四个问题前二个,以达到指导阅读的目的,后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最好师生共同分析,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紧凑。 完成任务注意循序渐进。

〈导入下一子目〉出示幻灯片,显示元朝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以图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政权,然而在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他的宏图大业就由他的孙子来完成。 〈板书〉元的建立和统一 〈教师〉

〈学生〉归纳出元朝建立和统一过程的线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幻灯片演示出这一过程。 蒙古建立灭西夏、金怱必烈继(1206)年承汗位 建立元朝定都大都(1271年) 南宋灭亡,统一全国。(1276年)

〈教师〉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分裂的大统一时期?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幻灯片出示答案。 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导入下一个子目〉元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历史时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首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怱必烈建立元朝后,在经济方面很有建树。

〈板书〉元朝的社会经济: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元朝经济发展的表现。谁能归纳出元朝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幻灯片帮助归纳。

〈生答〉

1、重视发展农业。

2、开凿新运河和海运。

3、商业繁荣,大都繁荣。

4、中外交往频繁。进一步细化每个内容。

〈师问〉

1、元世祖采取了哪些发展农业的措施? 〈生答〉⑴禁止圈占农场作牧场 ⑵治理黄河 ⑶推广棉花种植 〈师问〉

2、(展示隋、元运河对比图幻灯片)请同学们注意对比元朝运河与隋运河相比有哪些变化?

〈生答〉⑴、隋运河通过洛阳,呈大弯曲状,元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道取直,抵达大都。

⑵、新开两段运河,从山东到临清的是全通河,由通州到大都的是通惠河。 〈师问〉

3、谁能谈谈有关马可波罗的故事。〈导入下一目〉

〈出示幻灯片〉唐,元疆域对比图。让学生对比那个大。

〈师讲述〉元朝建立后,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其版图“有汉唐之地而加大”,从漠北到海南,从东北到新疆东部,南部,尤其把今蒙古、西藏,新疆东部及南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北边远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

面对如此空前辽阔的疆土,元统治者如何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呢? (板书)行省制度

〈出示幻灯片〉元朝疆域图,一边学习一边演示。

〈师〉指导学生在P64页教材中对照幻灯片显示完成下面的学习。 ⑴、请在P64图中找出元的都城──大都。

〈师〉大都及其附近地区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山西、山东、内蒙的地区,元政府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⑵、大都以外的其他地区设置的机构是什么?在书中划出最北的行省是什么?台湾当时叫什么?

〈生答〉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北行省是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台湾当时叫琉球。 ⑶、今天西藏地区元政府设置什么机构?说明什么?

〈生答〉今西藏地区,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这说明,西藏自元朝后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区。

〈师问〉通过前面对行省制度的了解,你认为有哪些特点? 〈生答,师归纳〉

⑴、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地方统一纳入中央管辖。避免出现唐朝藩镇割据称雄危协中央的局面。

⑵、特别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尤其是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师小结〉行省制度,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尤其是把今蒙古、西藏、新疆东部及南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北边远地区纳入中央的管辖范围之内,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其影响深远。

幻灯片显示,统一的过程清晰地展示给了学生,可以省去繁琐的语言描述。

这部分内容教师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着重梳理线索,并强调三个重要时间。

强调迁都大都后,元朝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中原,大都成为元朝政治,文化中心。以后,明清两代的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都城。一直持续到今天,影响深远。 此目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并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 动态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演示幻灯片。 不能忽视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基础知识落实在书上 论从史出,这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的原则和方法之一,初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导入下一子目〉元朝的统一,还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板书〉:民族融合

为什么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指导学生阅读P64进行归纳) 〈生答〉⑴汉族开发边疆。

⑵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 ⑶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已经汉化。 ⑷回族开始形成。

〈师提示〉P65元朝的诗歌反映民族融合的现象。

P66看图分析,蒙族官员的生活。

〈师小结〉元朝民族融合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三国以来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它促进了各民族互相学习,交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从而也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是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历史的学科特点学科资源,对学生进行大中华民族的意识的培养。

〈转入下一目〉谁能归纳出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小结〉出示幻灯片

⑴统一全国,结束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 ⑵社会经济发展。

⑶中外交往频繁,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

⑷实行行省制度,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⑸促进民族融合,边疆地区的开发。

〈师进一步归纳〉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元朝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指导学生在板书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转入下一问题〉可是我们知道在元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位让后世敬仰的顽强抗元的英雄,知道他是谁吗?谁能讲讲他的故事? 〈出示幻灯片〉文天祥

〈师问〉我们从文天祥身上感受到什么精神? 〈生答〉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 〈设疑〉〈出示幻灯片〉 有人说: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进步意义,那么文天祥抗元就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因此,不应赞扬,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

〈教师小节〉

1、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不争的事实。

2、但是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的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

3、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4、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再设疑:出示幻灯片,假如当年文天祥投降了„„ 课后讨论,写一篇小短文。 设疑激趣。把文天祥抗元内容从元的统一改在最后讲,主要是想让学生对元统一的重大贡献有一个完全的认识后提出疑问,目的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巨大的矛盾冲突,从而进一步激发其探究答案。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比较感性,难免片面,教师适时的引导,分析不仅能帮助其得到答案,而且还教给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巩固联系:出示幻灯片

板书设计

2006-03-21 人教网

第11篇:教学课件设计理念

大气运动的教学课件设计理念 赤峰市敖汉旗新惠中学 卢青松

【教学设计理念】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因此,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地理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学习环流图埋下伏笔。

2.观看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3.案例的拓展探究。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热力环流案例——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4.运用 flash动画的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热力环流,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还考察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5.热力环流这部份内容,我们要求学生根据活动,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然后应用此原理的基础上来解释,海陆风、城市的热

1 岛效应等。这样既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达到完成课标的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归纳应用能力,真正完成“地理教学中的学习终身有用的知识”。

6.对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采用研究性学习。对这部分内容,在以前传统教学,是应用版图进行讲述教学,不少同学学习后,依然模糊不清,不能准确地判断实际大气的风向。作为新课程,我采用研究性学习,设计了一个课题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让学生对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下风向的变化进行探究,然后得出结论。虽然不能准确,但基本达到预想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探究能力,更可以增强对这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作业设计理念】

1.分层次设计作业

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针对这些个体,不能一刀切、整齐划一地布置作业。我有意识地分层次设计一些多样化的作业题,把完成作业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作业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

2 投入到完成作业这一活动中来,从而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提高和发展。在分层次设计作业时,还要考虑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面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从过程与方法上设计作业

从过程与方法上设计作业,可以体现知识的过程性,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实际操作为问题设计作业

以海陆风为例,我设计了学生的亲自动手的能力。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篇:台湾教学设计课件

台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居民及地形特点

2.记住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东海、南海、太平洋、台湾山脉、玉山、日月潭、浊水溪

3.知道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及其分布

4.理解台湾省“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征,记住主要城市:台北、基隆、高雄、新竹

能力、技能目标: 1.通过读台湾省图、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填图的能力。 2.通过分析台湾省自然条件与各种资源的关系、台湾工业的布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台湾省的学习,使学生坚定不移地树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通过台湾自然环境与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台湾省的自然环境——“海岛”的位置,“多山” 的地形 台湾岛丰富的资源——森林、水能、矿产、农产、海洋水产、气候、旅游等 “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与资源分布的关系

课 型: 综合型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讲述、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课本插图“台湾省”“台湾山脉森林的垂直分布”“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和景观图片

学法指导: 读:通过读课本中“台湾省”图,“台湾山脉森林垂直的分布”图,掌握台湾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特点、主要岛屿、山脉、城市及森林资源 议:通过讨论分析台湾岛各种资源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岛是什么岛? (学生读图:中国政区图,找出台湾岛并观察其位置) 提问:台湾所在地区?(学生回答) 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 ,位于华南地区,是由一系列岛屿组成。

板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宝岛台湾

1.地理位置和范围 (学生读图:85页“台湾省”图,完成读图要求1) 提问:台湾省由哪些岛屿组成? (画板图:台湾岛。边讲边填主要岛屿)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80多个岛屿,总面积36000平方千米,其中台湾岛面积35759千米,是我国第一大岛。 台湾省由一系列岛屿组成,因此地理位置有它的独特性。前边我们讲过学习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回答)对,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入手。 (请学生上前画出北回归线,并说明纬度位置特点)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省的南部,台湾属于热带、亚热带 (请学生上前填出太平洋、台湾海峡、东海、南海、福建省) 你给大家说说填出的

这些地理事物说明了什么位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鼓励)台湾四面环海,突出了“海岛”的地理位置。 (学生分组讨论:台湾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投影:“台湾省”图,小结台湾位置特点) 台湾从纬度位置看,位于热带、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台湾岛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临东海,西南为南海,与日本隔海相望。台湾是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交通位置),也是我国海防的重要屏障(战略位置)。特别是台湾海峡它是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 (学生动手量算高雄到厦门的距离:306千米)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 (投影:台湾地形图。了解台湾岛多山的地形特征) 提问:台湾有什么山脉?最高峰是什么?

1、多山的地形 ◆岛上东部2/3是山地,西部是平原 ◆地势东高西低 (台湾岛地形剖面图,了解台湾岛地势特征) (学生读图:86页“台湾山脉森林的垂直分布”图)

小结: 台湾岛上约2/3是山地,是由几条平行山脉所组成的南北纵贯全岛的台湾山脉,山势巍峨,群峰挺秀,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东部山岭直抵太平洋岸,西部是较宽阔的平原,地势东高西低。 (学生看图分析台湾气候特点) 提问:台湾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2、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0℃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 (太平洋吹来的风,在山脉迎风坡降水)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南部,台湾属

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从太平洋上吹来的季风,首先从这里登陆,给全岛尤其是迎风坡带来丰富的降水,全岛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东部降水多于西部,东北部的火烧寮年降水量6557.8毫米,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澎湖列岛雨量较少1000毫米左右。台湾是我国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每年6—10月是热带风暴和台风活动频繁的季节。台湾水热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生读图:85页“台湾省”图) 提问:台湾岛上有什么河流?这些河流有什么特点?

3.众多河流,短而急 台湾岛上有150多条河流,大多发源于中央山脉,向四周入海,河流短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全长186千米,浊水溪上游的日月潭是最大的天然,既是发电能力很强的水电站,又是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

4、多火山、地震 台湾省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岛上多火山地震,99年台湾发生的大地震同学们都知道。火山地震能造成破坏,但也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岩浆矿物。 提问:台湾被称为“宝岛” ,“宝”体现在什么方面? (台湾资源分布图)

三、资源丰富的“宝岛” (学生分组讨论:台湾有什么资源?各种资源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选出代表发言) 森林资源: 台湾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山地森林资源丰富,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的森林,树种很多。山地多松、杉木,平地多樟树、楠树。台湾的樟树世界闻名,樟脑产量世界第一。 丰富的

农产:台西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谷和甘蔗。台湾岛四季鲜果不断蕉、菠箩驰名中外。 矿产丰富: 金、铜、煤、硫磺、石油、天然气台湾的地下矿藏多种多样,台湾山脉是金、铜等金属 矿的重要产地;西部是煤、石油等的主要分布区;北部的火山区有丰富的天然硫磺;岛的周围蕴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 旅游资源: 日月潭、水能资源: 海产资源: 鱼、虾、海盐 台湾周围海域有宽广的大陆架和浅海海区海产资源十分丰富,台湾海峡的鱼类特别多,是我国优良的渔场。西海岸日照充足,沙滩广布,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区,享有“祖国东海盐仓”的美称。 (学生讨论:以下雅号的由来) “亚洲天然植物园”、“木材之乡”、“东方甜岛”、“森林宝库”“粮仓”、“水果之乡”“蝶岛” 由于岛的地理环境,市场狭小,原材料品种不齐全,因而60年代后,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口原料和原料配件,加工出口,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且发展迅速。

四、“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学生读图:87页“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图)

1.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台湾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在出口产品中农矿产品占90%以上。六十年代以来,台湾采取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利用海岛的优势,重点发展电器装配、服装、纺织、食品、玩具等轻工业,出口商品中,工业品比重上升。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工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过度,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并建设新竹科技园区。 (学生读图:87页,“新竹科技工业园

区” ) (主要城市、环岛铁路)

2、工业集中分布在以台北、台中、高雄为中心的西部平原 台湾省的工业主要分布在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西部弧形地带。从基窿到高雄的铁路和高速公路贯穿整个弧形地带。连接着三个工业中心。 台北是台湾最大的城市 高雄是台湾最大的海港、第二大城市

五、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台湾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省区之一,全省人口2160万,汉族约占人口总数的98,其中大部分人的祖籍是福建、广东两省,语言和风俗习惯与大陆相近。少数民族中主要是高山族,约占人口的2%,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和东部沿海。 提问:对台湾问题我们的一贯主张是什么?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多年来经过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岸人民的往来、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按照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尽早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复习小结:

1、越的海岛位置和自然条件

2、丰富的资源

3、“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4、祖国统

一、“一国两制” · 课堂练习: 空白图上填注主要岛屿,所临海洋,台湾山脉,玉山,主要城市

板书设计

宝岛台湾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

三、资源丰富的“宝岛” 森林资源:樟树、樟脑 多山的地形

丰富的农产:稻谷、甘蔗、香蕉、菠箩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矿产资源:金、铜、煤、石油、硫磺 众多河流短而急 水能资源: 多火山地震 海产资源:鱼、虾、海盐 旅游资源:日月潭

四、“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1.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

2.工业集中分布在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西部平原

五、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课堂练习在空白图中填出: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海、南海、太平洋、台湾海峡、福建省 台湾山脉、玉山 台北、台中、高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学生汇报为主要形式,通过课前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去课下收集关于台湾的风土人情和相关的信息,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信息交流中,收获新知,体验情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中利求做到以下几点:

1、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让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的课堂,成为学生合作探索的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的课堂。

2、课前师生的信息搜集,充分开发、利用了多种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3、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台湾的风光、物产,学生直观感受到祖国宝岛的美丽富饶,让学生介绍有关台湾的传统习俗,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望大陆》,如泣如诉,“我对台湾的寄语”似深情的呼唤,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思念亲人、企盼统一的思想感情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课程标

准。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技能相结合,通过信息交流,使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台湾与大陆根脉相连,两岸人民共同盼望早日团圆。

5、本课教学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品德等多方面教育内容,较好的体现了课程综合性。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以学生的交流为主,也使课堂中出现大量的相关信息,如果教师在听汇报的过程中,再去帮助学生对年获得的资料进行一下梳理会更好一些。再有,学生对台湾政治、历史内容了解有限,对于抗击外族侵略及国民党时期的了解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教师如能从图片对比方面进行引导会更好一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又有一个新的感知,将会有助于我今后的思品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

七、课堂检测

1、读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 ⑴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区域名称

A.

B.

C.

D.

⑵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气候高寒,人口最稀少的是

“山清水秀”“鱼米之乡”的景观普遍出现于 ;我国最主要的牧业基地是

(填字母)

⑶四大地理区域中,属于季风区的是 ;属于非季风区的是

⑷图中C地区和D地区的分界线是

,这条线同时与我国1月0摄氏度等温线大体一致,与

毫米年等

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2.读台湾省地图,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⑴台湾岛为我国第

大岛,与祖国大陆的省隔海相望。 ⑵图中数码②代表的岛屿是

。 ⑶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海域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A.

B.

C.

D.

⑷台湾岛西部地区的地形以为 主,盛产稻谷和甘蔗; 而东部以为

主。

⑸图中E为我国十大旅游名胜之一的

第13篇:《长城》课件、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学习文章作者表达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学习文章作者表达的方法,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听说如果站在太空中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研读课文 出示长城的图片

1、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2、面对着这么高大坚固、雄伟壮丽的长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啊,这么令人惊叹的奇迹,我们读的时候语气应该更强烈一些,再读。)

3、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并试着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

一、二自然段) 作者的观察角度是哪里?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说明方法?

师:有个年轻人徒步走了508天才走完全程,可见长城是多么长啊!

师:可见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不仅形似,更是神似。 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长城如龙一般的气势读出来。

(出示课件生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过渡语)师:这是从远处看长城。那来到长城脚下,从近处看,长城又是怎样的?

高大坚固:

1、生:是用巨大的条石和方砖筑成的。(你看到了一座什么样的长城?)

2、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2 (出示课件: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师:这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城墙的宽?

生: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让我们很容易的了解长城的宽。 师:继续说你看到的

3、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出示图片,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生:为了更好的抵御外来敌人。

师:这真是一座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工程,让人们不得不赞叹: 生齐读,出示[作者的感叹]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继续游览,这时我们已经来到了长城上,当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想到什么?

师:这种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方法就叫“联想手法”。(板书)

出示课件 (生读)“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师:你能找出这句话中的动词吗?

(指导学生理解从站、踏、扶、想说明已经来到长城上,与第

一、第二段中的远看长城,站在长城脚下相衔接,想起劳动人民又引出下文,这就是咱们以前学过的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出示课件: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步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出示课件: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从“多少......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师: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这么雄伟的工程竟然只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来完成,这简直就是个奇迹,让人们不由自主地赞叹

生齐读,出示课件[作者的感叹]

三、小结

师:同学们,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运用了列数字、比喻、联想等表达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与高大坚固,并赞叹他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阅读主题丛书三《长城赞》,了解对联的主要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熟练朗读,会背部分文字

2、你从中对联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练习读理解对联意思 交流:你从中对联中体会到了什么?

(2)欣赏歌曲《长城长》,你感受到了什么?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长城》、这篇课文,一起感受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并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长城的诗词、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第14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21 从现在开始

吴红花

教学目标:

1.认识“之”等9个生字,会写“之、轮、第”3个字。

2.在情境中理解“万兽之王、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词语的意思,在角色体验中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二自然段。

3.初步体会文中蕴涵的情趣和道理,懂得彼此相互尊重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感悟文意。 教学难点:识字写字,感悟文意。 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

1.自制的录音带、摘苹果的挂图和词语卡片。2.学生制作的生字卡片和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诱发探究欲望。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狮子大王听说我们班小朋友特别聪明,所以从现在开始它要带我们到大森林里去玩。(板书课题)出发之前,我们先听听狮子大王说了些什么?

(放录音带--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森林王国。今天我们这里正在竞选万兽之王呢!如果你们能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你们也可以参加竞选。我的问题是:每次学习一篇新课文,你们最先做什么?)

二、自学感悟,渗透识字方法。

1.学生用以前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记住。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共同做“摘果子”的游戏,教师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之:我国古代有个大书法家他的名字中就有这个字,你知道吗?如果不知道教师就告诉学生他叫王羲之,并建议学生课后问爸爸妈妈或查资料了解他的情况。(“郑”也可以这样进行。) 惯:你有哪些好习惯?我们小朋友从小就应该养成各种好习惯。

任:它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我们班有姓“任”的吗?如果没有教师建议学生课后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人,然后你再和他交个朋友。

期:扩词训练。今天星期几?今天星期„„音的重点是“之、式、郑” 4.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描红体会哪个字不好写? (2)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3)教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同学及时奖励”小红花”,并让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展示。 5.指名熟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指导。

三、角色体验,进行表情朗读。

1.申请竞选:生字我们学会了,课文也已经读熟了,这回我们能不能参加竞选了呢?听听狮子大王的建议吧。(放录音--小朋友们,你们真了不起!用聪明和智慧买到了门票。这回在课文找一找自己吧,如果找到了就请你带上动物头饰来参加我们的竞选。) 2.师生共同带上动物头饰,进行角色体验。

(1)请狮子大王上场,问:你知道什么是万兽之王吗?(齐读词语:万兽之王)既然你是我们的大王了,就请你来发布命令吧!指导学生评读出威风的语气。

(2)请猫头鹰上场,问:你当上了万兽之王,心情如何?(神气)做个神气的表情,指导读出神气的语气。指名读、范读、练读。

a.猫头鹰大王让我们小动物白天休息晚上做事,行不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表现相机理解“议论纷纷”。

b.你们都在议论什么?小动物结合自己的特点发表见解,相机指导理解\"叫苦连天\"。指名读一读小动物表现的句子。

c.学生自由找伙伴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延伸总结,提出积累建议。

1.第二个星期谁竞选万兽之王了?它又是怎样竞选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2.教师建议:

把“兽之王、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词语作成词语卡片积累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生字新词认读 2.指名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感悟文意

1.自读课文,找学习伙伴交流你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2.狮子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宣布了两个决定,仔细读读狮子的话,看看狮子的两个决定有什么联系。

3.自选一段话,仔细体会角色的特点,把角色说的话读好。比如读猫头鹰的话,要读出他的神气。个别准备读之后,在四人小组里轮流读。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小猴子的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5.熟读课文之后,进行讲故事表演。

三、实践活动

1.假如让你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你准备怎样做? 2.假如让你当班长,你准备怎样做?

四、资料袋

1.猫头鹰鸱号鸟科各种鸟的俗称。喙和爪子都弯曲呈钩状,锐利。两眼位于头部正前方,眼四周的羽毛呈放射状。周身羽毛大多为黑色。夜间或黄昏活动,主食鼠类,对农林有益。 2.袋鼠哺乳动物,产于澳大利亚。前肢较短小,后肢发达,适合跳跃。以植物为食。雌鼠腹部有一个育儿袋。

教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趣和道理,并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第15篇:课件及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6 Unit 3 A healthy life 阅读课教学设计 Topic:Unit 3 A healthy life Warming up and reading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阅读课,课文内容分为两部分:一封信(Advice from grandad)和一个网页(How can you stop smoking?)阅读量比较大。

二、学生分析

学生来自高二文科平行班,英语基础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相对薄弱,存在发音不准,阅读速度相对较慢等问题。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问题设计难度不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并思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通过阅读使学生熟悉并运用本课重点词汇。2.通过多种阅读策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3.使学生了解吸烟成瘾的原因、危害及如何戒烟。 本课的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对话、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训练自己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并熟悉本单元一些重点词汇。

四、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社会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本课所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主要围绕如何摒弃吸烟恶习、怎样成为健康的人而展开。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熟悉并运用本课重点词汇;了解吸烟成瘾的原因、危害及如何戒烟。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健康的重要性,要摒弃坏习惯,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三.教学方法

(Teaching methods) 四.设计思路 Step 1 Lead-in

通过一小段视频来引出本课的主题:a healthy life.Step 2 Pre-reading 联系实际提出两个问题:1.Have you ever smoked? 2.Can you list any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设计意图:一方面贴切学生自身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了解学生关于这个话题已具备哪些知识。另一方面,为引入课文内容做铺垫。 Step 3 Reading 1.Gueing 读课文之前让学生猜测爷爷会在信里告诉孙子哪些内容,锻炼学生看标题预测文章内容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生想更多地了解哪方面的知识。 2.Skimming 这部分共设计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让学生迅速扫一遍课文,了解这篇文章的结构,并找出写这封信的目的。第二个任务是浏览全文,把每一段的主旨大意找出来。这两个任务的目的都是锻炼学生略读的能力,提高阅读速度。 3.Listening and scanning 本环节设计了两个选择题。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做题,训练学生的查读能力。 4.Listening and careful reading 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本文的重点,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填空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仔细阅读,掌握其中的要点和重要词汇。 5.Quiz 我设计了true or false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二是训练学生的改错能力。

6.第二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有哪些戒烟的建议。这个环节我呈现三张图片,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进行描述,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到此输入知识阶段基本完成,接下来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演练来实现输出的过程。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吸烟的危害以及戒烟的建议运用到对话中,再一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自我评价

我设计了几个一问一答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最后分享一句谚语来结束本节课,让学生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只有身心健康,一切才有希望。

Homework 我布置了一封建议信,目的是:复习建议信的写作步骤;其次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第16篇: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地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者就教材而言,指个体源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奥苏贝尔)。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奥苏贝尔分的四类学习类型: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教学方法:通常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 系统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方法;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思想、观点来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势下加以考察的方法。 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以达到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确定最好的教学策略,是一种规定性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就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简约形式。 教学组织策略:是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该如何排列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的策略。 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在教学组织策略和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已经能够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的策略。 认知发展: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条件下,选出一种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媒体。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教学媒体: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主要依据,制定科学的指标,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学习资源:广义的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依据表现形态的不同可把学习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1)机构层次的系统(2)管理层次的系统(3)教学层次的系统(4)学习层次的系统 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2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研究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和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他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已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地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的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系统。 系统的本质特征:保持动态稳定性和开放性 系统方法采用的步骤: (1)系统地分析要解决问题的目标、背景、约束条件和假设,其目标是系统要求实现的功能;(2)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3)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权衡利弊,宣传其中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4)具体设计出能体现最优化方案的系统;(5)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分析是否达到与预期效果,发现不足之处即使纠正,知道实现或接近理想设计为止;(6)应用与推广。 教学系统设计的本质

1、设计的含义 设计是为了构想和实现某种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活动,这是一个由目标指引的过程,该过程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某种新东西。

2、设计的活动特征 (1)设计活动具有普遍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认识活动;(2)是一种后理性认识活动,是实践活动的方案、蓝图;(3)设计者是主体,客体是“理论”本身;(4)是一种理论的应用活动。

3、设计的基本过程

4、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和创造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一门连接学科。任何设计活动过程都包括设想和计划两个基本阶段 理论:由一系列的命题组成的,主要用以解释和说明事件为什么以它们所采取的方式产生和发展,命题则由与事件有关的概念及其互相之间的关系构成。理论可分为规定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 描述性理论: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用“条件-结果”来表示。规定性理论:以描述性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关注达到理想结果所采用的最优策略与方法,可用“条件-策略”来表示。 梅瑞儿认为所有教学系统设计理论都是由三个要素组成:一个是关于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描述性理论,一个是关于促进这种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和一个关于把学习结果和策略联系起来的规定性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的规定性理论是最主要的,也是研究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目地。 几种主要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加涅的“九五矩阵”教学系统设论、瑞格卢斯等人的精细加工理论(ET)、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和教学处理理论(ITT)、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郑永柏的教学处方理论。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核心思想:为学习设计教学,认为教学应该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加涅提出了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九段教学模式的九个步骤:引起注意;简述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价体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外部刺激——接收器——感觉登记——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反应发生器——反应器——外部环境。其中,工作记忆可以直接指向反应发生器,且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有相互作用。 信息加工模型:加工系或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 执行控制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1)对感觉系统调节,使之选择适当的信息予以注意;(2)指导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加工方式的选择(3)对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表征形式的选择;(4)对长时记忆中的知识提取线索的选择;(5)对解决任务的计划的执行予以监督。 加工系统主要由信息的接收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 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细化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瑞格卢斯,该理论的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 瑞格卢斯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规定性的教学理论;他还提出了建立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知识库的构想。他把教学理论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策略细分为:教学组织c、教学管理和教学传输策略 教学媒体选择的四个基本依据:① 依据教学目标②依据教学内容③依据学习者特征④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组织策略进一步可分成:宏策略和微策略两类。宏策略教学组织的原则是要揭示学科知识内容中的结构性关系,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微策略则强调按单一主题组织教学,其策略部件包括定义、例题和练习等。实际教学中,宏策略是从全局来考虑学科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其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微策略则为如何教特定的学科内容提供处方,他考虑的是一个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 细化理论的内容:“一二四七”。一个目标:是指ET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按照认知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而有效的组织。两个过程:是指ET主要通过两个设计过程来实现上述目标,这两个设计过程一是概要设计,二是一系列细化等级设计。四个环节:是指为保证细化过程的一致性和系统性。这四个环节是选择、定序、综合、总结。七种策略:是指为保证细化过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在细化过程中适当运用的有关教学内容组织的七种宏策略:宏策略1用于确定课程内容的细化顺序。宏策略2用于确定每一堂课的内容顺序。宏策略3用于确定总结的内容及总结的方式。宏策略4用于确定综合的内容及综合的方式。宏策略5用于建立当前所学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间的联系,宏策略6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认知策略。宏策略7用于实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控制。

(三)梅瑞尔成分显示理论 梅瑞儿首先了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发现;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原理。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通过一个“目标——内容“二维模型来说明。横轴代表教学内容类型四种。纵轴代表教学目标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记忆、运用和发现三级。图中显示出每一种教学活动成分和学生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正是成分显示理论的由来。 细化理论与成分理论之间的关系:瑞格卢斯等人的细化理论与梅瑞儿的成显示是理论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前者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宏观展开,他揭示学科内容结构性关系,可用来指导学科知识内容的组织和知识点顺序的安排;后者则考虑教学组织的微策略,即能提供微观水平的教学处方——给出每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一种教学处理一旦设计完成并形式化以后,就能重复运用于相同类型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ITT把知识分为三种:实体、活动和过程。

(四)史密斯雷-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学习结果包括:陈述性知识、概念、规则、问题解决、任职策略、态度和心因动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般都包括四个阶段:导入阶段、主体部分、结论部分和评定阶段。15个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建立教学目标;唤起兴趣和动机;课的概述。回忆先前学过的知识;处理信息和例子;集中注意;运用学习策略;练习;评价反馈。总结和复习;知识迁移;进一步激励和完成教学。评定作业;评价反馈和完成教学。

(五)郑永柏教学处方理论主要包括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和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六个基本概念是:教学条件、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处理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处方。两个知识库:规定性教学内容处理模式库和规定性教学模式库。三条基本原理:原理1认为,有不同的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原理2认为,对教学条件和教学结果分析得越详细,并对存在的问题都进行教学处理理,则教学越有效。原理3认为,教学条件、教学结果和教学方法是不断发展的,要不断探索适合新情况的教学处方,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处方知识库。 一般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包含三个要点:(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是对教学系统设计实践的再现(2)他是理论性的,代表着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内容(3)他是简约的形式,是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简约形式。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功能:(1)作为相互交流的有效手段(2)作为管理教学系统设计活动的指南(3)作为设计过程决策的依据。

(一)ID1和ID2的划分原则 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在学习理论方面它是以行为主义联结学习(即刺激-反应)为其理论指导,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学习理论(尤其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统论,在ID1与ID2的四种理论基础中,除学习理论不一样外,其他三种(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差别不大。 第一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性模式:肯普模式。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三个主要问题:(1)学生必须学到什么(2)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教学(3)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十个教学环节:(1)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地(2)选择课题与任务(3)分析学习者特征(4)分析学科内容(5)阐明教学目标(6)实施教学活动(7)利用教学资源(8)提供辅助性服务(9)进行教学评价(10)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ID2的代表性模式——史密斯-雷根式 瑞格卢斯的四种教学策略是: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 描述性理论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定性理论是以描述性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关注达到理想结果所采用的最优策略与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归纳为三个层次:(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为传统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的主导作用,强调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该模式包含学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等诸多因素。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以上)。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斯滕博格认知结构有三种成分组成: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凯斯认知发展机制个体心理区域分成储存空间和操作空间。 .关于认识发展的阶段每一个体在不同领域的认知表现具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个体认知的非协调性发展。 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条件 现代认知心理学更强调教育和训练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有促进作用。元认知三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特征及其培养 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预备能力的分析.测题、目标技能的分析、学习态度分析.态度量表问卷调、观察、会谈等 三个主要认知结构变量:(1)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2)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3)认知结构的稳固性 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

1、类属关系(新观念在下)

2、总括关系(新观念在上)

3、并列组合关系(两者具有某种共同或相关属性时) 威特金关于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和场独立 格雷戈克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为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和抽象—随机四种类型。

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

1、内控和外控

2、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 内部控制: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做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 外部控制: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控制,是这些外部的,且难以预料的因素主宰着自己的行为结果。

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者的动机可以从三个内驱力来解释: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模型 A即注意力(Attention),R即关联性(Relevance),C即自信心(Confidence),S即满足感( Satisfaction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者应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人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2)注重教学效率;(3)实践经验丰富;(4)自律性和独立性强;(5)参与教学决策。 学习需要分析其核心是发现问题,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学中是否存在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分析存在问题的性质,以判断教学系统设计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途径;三是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

进行学习者需要分析时,要特别注意:(1)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需要,更不是对教学过程、手段的具体需要。(2)获得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的反映学习者和有关人员的情况,它包括现在和将来应该达到的状况,切忌仅凭主观想象或感觉来处理学习需要问题(3)注意协调参加学习需要分析的所有合作者的价值观念,以取得对期望值和差距尽可能接近的看法。(4)要以学习行为结果来描述差距,而不是用过程,要避免用方法或手段找问题,避免确定问题之前就急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5)学习需要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在实践中要经常对学习需要的有效性提出疑问和进行检验。 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1)规划:包括确定分析对象,选择分析方法,确定收集数据的技术,选择参与学习需要分析的人员(2)收集数据(3)分析数据(4)写出分析报告 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方法:(1)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解决问题可行性分析: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设计课题的认证、阐明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布鲁姆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辛普森动作技能(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

克拉斯伍情感学习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和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言语信息:作为一类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和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 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国内教学目标的研究:认知领域学习水平分类,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见..2、动作技能领域学习水平分类,模仿;对模仿的理解;动作组合协调;动作评价;新动作的创见..

3、情感领域学习水平分类,接受;思考;兴趣;热爱;品格形成

ABCD模式:A„对象:阐明教学对象B„行为: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C„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标准: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

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行为: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了解目标是否达到。(2)条件:说明学习者表现学习行为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因素。(3)标准: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 教学目标具体编写方法: 对象的表述、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基本部分与选择部分

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中,单元的选择与设计涉及三方面:范围、重点和序列。重点是确定内容的关键成分。 教学内容编排:对已选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组织编排,使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

几种有影响的教学内容组织编排理论:① 布鲁纳的螺旋式 ②加涅的直线编排教学理论;③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④梅里尔等人的最短路径序列。

教材编排的原则:

1、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2、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3、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排列

4、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内容分析法分为: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使用卡片法、解释结构模型法

归类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点。

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直观形式揭示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关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用于对知识类教学内容的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法。

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阶梯的结构形式。

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发、强化法

一般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方法选择程序的七大步骤:

第一步:决定选择有学生独立地学习该课题还是选择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材的方法。第二步:决定选择再现法还是选择探索发。第三步:决定选择归纳的教学法还是演绎的教学法。第四步:决定关于口述法、直观法和实际操作法三者如何结合的问题。第五部:决定关于激发学习活动的方法选择问题。第六步:决定关于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选择问题。第七步:认真考虑所选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时的不同方案。

所谓教学媒体,就是指直接加入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传输信息的手段。

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目标控制原则、内容符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教学条件适应原则

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算法式、矩阵式、流程式 教学材料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1、注意 选择性;新颖性;简洁性;适中性;期望性

2、知觉 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

3、记忆 组快性;有限性;

4、概念形成 掌握学习教学策略:由布鲁姆等人提出,志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 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5)个人的原有的只是结构式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并保持最重要的因素;(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的先行组织者。

主要步骤:

1、学生定向 教师向学生详细说明教学目标或课题,是学生了解掌握的界定标准,如何做才叫掌握

2、学习方法指导

3、实施教学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亦称暗示教学策略,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罗扎诺夫首创,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通过与他人的充分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以达到陶冶个性和培养人人格的目的,因此此法主要运用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亦应用于英语教学等认知了领域)。

步骤:

1、创设情境

2、自主活动

3、总结转化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主要用于动作技能类的教学内容。步骤:动作定向——参与性联系——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 教学评价的种类

1、按评价基准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自身评价

2、按评价的功能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相对评价:优点:可以了解学生的总体表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群体学生成绩的优劣。

缺点:基准会随着群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易使评价标准偏离教学目标,不能充分反映教学上的优缺点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绝对评价:优点:评价标准比较客观,如果使用恰当,可以是每个被评价者都能看到自己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以便不断向标准靠近;教学部门通过这种评价可以直接鉴别各项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

缺点:在制定和掌握评价标准时,容易受评价者的原有经验和主观意愿的影响,也不易分析出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 自身评价:优点:尊重个性特点,照顾个别差异,通过对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判断其学习的现状和趋势。 缺点:由于被评价者没有经过和具有相同条件的其他同学进行比较,难以判定他的实际水平和差距,鼓励功能不明显。在实际中常把自身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2)是一门设计学科(2)教学系统设计(3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4)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科学 教学系统设计成果的评价指标 1.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

1、与教师因素有关的指标,教学能力相关;教学方法相关;教学内容相关

2、与学生因素有关的指标

2.教学材料的评价指标:教育性 科学性 技术性 艺术性 经济性

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

(一)制定评价计划

1、确定评价目标、指标体系和标准

2、确定收集资料的类型和方法及处理统计数据的技术手段

3、选择被试并阐明使用成果的背景条件

(二)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

(三)归纳和分析资料

(四)报告评价结果

教学媒体选择工作程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

一、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媒体使用目标;创设情境、引发动机;反映事实、显示过程;示范演示,验证原理;提供练习,训练技能等。第

二、媒体类型的选择 可借助媒体选择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第

三、媒体内容的选择 媒体内容是指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刺激的符号成分。具体包括:画面资料、画面组合序列、教师的活动、语言的运用、刺激的强度等内容。媒体内容选择可通过选编、修改、新制三种途径进行。 教学目标的功能:(1)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2)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3)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4)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 教学评价功能:(1)诊断功能: 判断教学各方面的成效和缺陷、矛盾和问题。

(2)激励功能:促进和强化。(3)调控功能: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控。

(4)教学功能:促进教学和学习。(5)导向功能:评价目标是评价者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促进目前尚未成熟的、处于最近发展区地心理机能。 教师应该完成的三项任务:估、学习活动的选择、提供教学支持以帮助学习者成功的通过最近发展区。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原则: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③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④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⑤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⑥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正确的“意义建构”的做法是:在进行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

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自主学习策略的主线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 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教学策略“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步骤:(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2、抛锚式教学策略:由文特尔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此教学策略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 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步骤:(1)创设情境——是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这种理论的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呈现基本情境 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依据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4、启发式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例,孔子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他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八个字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上海的顾拎沉博士针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诱导一尝试一归纳一变式一回授一调节”的教学策略 。

5、自我反馈教学策略 6基于 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完整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包括了以下八个阶段:需求分析、课件需求说明书编写、课件结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脚本编写、课件开发、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集成与测试、评价和修改。

(1)需求分析。就是对网络课程的内容、用途、使用对象、课件类型、应用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分析,确保课程开发的目标和规模,并据此制定课程开发计划。①学习者分析。结合网络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进行分析。②课程教学大纲分析。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范围,它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课件的直接依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5种,而实际教学往往包含多种。 以学为主的ID误区: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忽视自主学习设计;忽视教学结构设计。 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等五种。 威尔森归纳的建构主义的三种学习环境:①计算机微观世界:②教室基础的学习环境;③开放的、虚拟的学习环境。 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获取有关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学习者的协作三阶段:分组、进行学习、最后评价 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六部分: 问题(包括疑问、项目、个案);②相关的个案或实例;③信息资源;④认知工具;⑤绘画与协作工具;⑥社会/背景支持。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原则:①造仿真世界的环境,运用与学习相关的情景;②重于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方法;③师成为教练和策略分析者;④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提供多种表示和观点;⑤学目标应该协商而不是加强;⑥估应该成为自我分析的工具;⑦供工具和环境帮助学生阐释世界的多种观点;⑧学活动应该由学生自我控制和协调。 研究性学习:广义上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之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它的特点有:注重学习的实践性;专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①贯彻人类认识论的完整过程,真正实现教学中知行的统一。②以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专题。③注重学习的实践性。④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⑤强调学习的自主性⑥强调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型学习实施分为三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4、成果展示与评价

5、总结与提高 以学为主得教学设计特点:①重视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及学习者的进步评价;②强调基于真实任务的背景驱动的评价;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③重视高层次学习目标的评价。 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①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的过程进行实施的监控;对运用教育技术实施智能教学以及对利用探索、发现、竞争、协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策略教学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②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控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③评价对象广泛,不仅仅对传统教学系统四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体进行评价,还对学习支持和服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④实现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与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的无缝结合,利用支撑系统的教学活动记录功能搜集评价信息,实现对网络教学的动态评价和动态调控;⑤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缩短了评价的周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于及时调整教育学,而且降低了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教师进行评价的技术要求,降低了费用;⑥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依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取不同类别的评价,因而需要制定适于网络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和要素,对学习和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充分的评价,以促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网络教学的评价要素: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以及对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评价。 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

教学媒体选择工作程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

一、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媒体使用目标;创设情境、引发动机;反映事实、显示过程;示范演示,验证原理;提供练习,训练技能等。 第

二、媒体类型的选择 可借助媒体选择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第

三、媒体内容的选择 媒体内容是指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刺激的符号成分。具体包括:画面资料、画面组合序列、教师的活动、语言的运用、刺激的强度等内容。媒体内容选择可通过选编、修改、新制三种途径进行。

据,包括说明和实施要求。③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是为了确定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序列。 (2)课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写。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设计目标、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运行环境分析)、采用的网络课件模式分析、网络课件结构设计(内容结构图、功能结构图、数据流程图)、网络课件学习环境设计(界面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工具设计、导航系统设计)等。

(3)网络课件的结构设计。①知识点的组织。对课件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策略性地组织,可以分为纵深型和平面型。②诊断测试与学习控制。是为了判定学生的准备知识是否满足新知识学习的需要和找出学生犯错误的原因而设计的教学环节。一般通过一个测试来实现,包括设计出能发现问题的提问(或测试题目)和对诊断结果的处理两个方面。诊断结果是各种可预期的问题或原因,通过教学控制转移到相应的补救材料或措施。诊断测试一般安排在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前或用于检测学习者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 (4)网络课件的学习环境设计。①界面设计。A、界面内容的设计。包括屏幕版面设计、显示次序设计、颜色搭配设计、字体形象设计、修饰美化设计。B、界面设计的规则。包括:屏幕显示要使观察者达到较大的注意范围;界面设计要注重感知效果;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要符合记忆策略。②学习环境设计。A、设计异步讨论的主题。讨论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讨论空间。B、设计同步讨论的主题。设计话题应该有一定的密集性,不能够过于分散。C、设计课程答疑库。D、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以良好结构的方式组织学习资源、丰富的信息量、丰富的表现形态、良好的多样性、资源之间有相对独立性和可重用性、有一定的涵盖面。)E、设计测验试题。遵循的原则:(网络题库要遵循经典测量理论的指导;试题组织与编写必须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依据;试题分布结构要均衡,核心属性有知识点、难度和认知分类;试题内容要科学,无歧义,符合客观实际。)③教学策略的设计。(抛锚策略、认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形策略、建模策略、教练策略、支架淡出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小组评价策略、反思策略) (5)网络课件脚本编写。①脚本的内容。包括:本帧的教学目标;本帧包含的知识元素内容及知识点的认知分类;如果本帧有对学习者特征分析,应给出如何分析的内容;本帧采用的教学策略;本帧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除文字外还采用了哪几种媒体;每一种媒体的具体内容及呈现方式等;备注栏用于说明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②网络课件脚本的类型。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文字脚本包括:使用对象与使用方式的说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描述;网络课件的总体结构;知识单元的教学结构。制作脚本也称B类脚本,包含着学习者将要在计算机的屏幕看到的细节。③脚本编写要求。应遵循的原则:明确教学目的和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学习理论的应用;应考虑计算机的输出和显示能力;使用的格式应规范。

(6)网络课件开发。包括四个环节:①多媒体素材的准备。(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②交互功能的编程。③导航和关键字链接的制作。④课件集成。

(7)与网络教学平台的集成与测试。开发完成的网络课程要集成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运行,为了尽快发现存在的问题。 (8)评价与修改。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修改

第17篇:教学系统设计

1.概述: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化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结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乌美娜,1995)

2.特征: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方法是应用系统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地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形成经过验证、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与学系统。教学系统设计必须关注教学中的任务或问题,是一个完成任务或问题解决的过程。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环境和条件,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斯金纳创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 “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4.程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分为具有联系的小步子,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及时的反馈和强化因人而宜自定步调,学生尽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降低错误率

5.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原则1)规定目标:将教学期望明确表示为学生所能显现的行为,—可观测的反应;2)经常检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复习和修正,保证能够适当地形成预期的行为;3)小步子和低错误率:将学习材料设计成一系列小单元,使单元间的难度变化比较小,达到较低的错误率;4)自定步调: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速度;5)显式反应与即时反馈:课程中通常包含频繁的交互活动,尽多地要求学生作出明显反应;当学生作出反应时应立即给予反馈;

6.认知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懂得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得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发生联系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的知识 元认知策略:关于如何“学会学习” 的高级认知策略,包括检查、督察、规划、预测等认知活动。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活动。

肯普模式以教为主(行为)

史密斯雷根以教为主(认知)

需要是当前结果和期望结果之间的差距。 考夫曼(Kaufman R);

需要是人们对“应该是什么”这个概念的信息里体验。 考菲(Coffing,R.T); 需要是某种偏离了标准情况的实际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 。

7.差距揭示了学习者在相关能力素质方面的不足(capacity)---学习需要---教学中实际存在和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总目标

8.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所面临的问题的性质,确定采用教学设计的方法能否解决该问题,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分析现有的资源条件及可能受到的限制,明确进行教学设计的可行性、重要性;形成总的设计目标。

9.学习需要的类型:标准的需要,比较的需要,感到的需要,表达的需要,预期的需要,批评事件的需要

10.教学目的是对学生接受教学后可以表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以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它们为所有后续教学设计活动奠定了基础。 11.学习准备:学习者在进行新的学习时,他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水平和心理发展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这里的适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二是学生的贮备应保证学习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消耗是经济而合理。

12.一般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生理及社会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水平、认知成熟度、智能、学习动机、生活经验等背景因素。

13.了解学生一般特征的方法:查阅有关文献问卷调查,查阅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及基本情况登记表,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观察、谈话

14.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15学习内容分析就是对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变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先决(从属)知识和技能、行为和经验及其上下、左右关系进行详细剖析的过程。 16.布鲁纳的螺旋结构:儿童的认知 的三个阶段:

动作把握阶段、映象把握阶段、符号把握阶段 一个基本的概念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上展示,且随着随着认知的发展逐渐深化。内容序列和教学序列都是与儿童的认知或智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 该序列围绕着学科的基本结构进行组织。

17.加涅的直线编排(学习层级论):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的层级分析

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 ,整个序列的顺序是“自下而上” 。 教授序列内的知识比教授序列外的预备知识更有利于高级技能的掌握。

一门学科中的技能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这种先决条件的关系,而且还有其它的关系 。

18.分析学习结果类型的原因:学习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如名称、定义、概念、实验技能、规则、方程式的求解etc 不同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内外部学习条件

有助于鉴别先决目标、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及评价方法

19.加涅的学习结果类型: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0.归类分析法(簇分析方法dick)主要研究对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确定分类方法,用图表、提纲等展示,各知识点不存在难度的层级关系

21.图解分析法:应用直观的形式,揭示学习内容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认知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步骤:(1) 列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事实、概念、原理等;(2)把所有内容按顺序排列;(3)用线条把各要素连接起来;(4)图解形成之后,全面核查;(5)补充实例,提出教学建议。 22.层级分析:法逆向分析过程:(1) 确定学习者必须获得的终点能力;(2)确定次一级的从属能力;(3)确定再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n)如此,直到学习者的起点能力为止。 23.信息加工分析: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或操作的过程揭示出来,并进行先决技能分析

信息加工分析法的步骤: 1)阅读、收集和熟悉教学总目标所包含的内容与任务信息 2)目标——转换为代表性任务或测试题——提交专家或教师完成——描述完成任务的思维过程 ——记录步骤 3)检查步骤

确定最短、最简便的路径 4)画出目标的信息加工分析结果 24.布卢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5.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加涅的认知学习结果分类比较:布鲁姆关于认知学习分类:评价,综合,分析,运用,领会,知道。加涅的认知学习结果分类:认知策略,高级规则,规则,概念,辨别,言语信息。相同点:均描述了学习结果,包含基本的心理过程(由简单事实学习向高智力水平的学习的累积发展过程)——教学要重视不同层次的目标!

不同点: 布——用可观察到的学生行为术语表示,不偏重揭示教学内在机制,偏重于评价,偏重与各种人员之间的沟通 ;(测量学)加——着重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的内在机制,每类目标伴随着特定的学习条件和评价。(认知心理学) 26.目标编写方法:认知的观点——描述内部心理过程,行为目标——说明要学生知道或能够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

27.内部 “教学目标”描述做法的优点:教学过程可以比较灵活,允许存在个别差异,利于高级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表现。局限性:比较笼统,比较空泛,往往重视描述教学内容、安排师生活动,不着重说明学习结果、行为能力的变化,以及学生的体验

28.行为目标编写法(ABCD法)A-对象(audience) 写明教学对象;B-行为(behavior) 学生能做些什么,可观察;C-条件(condition) 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标准(degree) 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 优点:比较容易观察和测量,教学效果可以预期。局限性:教学过程易丧失弹性,易忽视个别差异而机械划一,不太适合描述较高级的认知目标,更不适合描述情感领域的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心理过程无法行为化的问题。

29.表现性目标表述: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作为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种可能的补充)(限于情感目标和高级认知技能) 30.加涅的五成分目标:习得的能力动词(技能动词)——学习结果的类型,行为动词 ——外部行为变化,对象——学习者行为操作的具体内容,情境 ——学习者面临的刺激情境 ,工具、限制或特殊条件

31.赫尔巴特的四段(或五段)教学模式: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基础上作出概括和总结,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五段)

32.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33.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学习类型“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要实现“意义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

34.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选择媒体应该以教学需要为前提,站在教学过程的整体和系统的高度,进行选择。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对象依据教学条件 35.学习资源: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但资源并非仅指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资源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

36.教学评价的种类:以基准为依据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以内容为依据过程评价成果评价以功能为依据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方法为依据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37.形成性评价:

一、制定评价计划

二、选择评价方法

三、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

四、归纳和分析资料

五、报告评价结果。步骤:目的为什么实施评价目标人群谁是评价结果的受益者?问题评价的主要问题或目标是什么?资源实施评价所需的资源是什么?数据评价问题涉及的数据和信息是什么?数据收集方法需采用什么样的收集数据方法?分析如何分析数据?报告

38.九段:加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里过程的外部刺激因此教学程序应当与学习活动中学习着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

引起注意,阐述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第18篇:教学系统设计

2月28日:ADDIE ADDIE是指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

主要包含了:要学什么? (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 (学习策略的运用);以及如何判断学习者已到达学习成效? (学习评量的实施)。

在ADDIE五个阶段中,分析与设计属前提,发展与执行是核心,评估为保证,三者互为联系,密不可分。 ADDIE五个字母分别表示:

Analysis—分析。对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任务、受众、环境、绩效目标等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Design—设计。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设计。

Development—开发。针对已经设计好的课程框架、评估手段等,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撰写、页面设计、测试等。

Implement-实施。对已经开发的课程进行教学实施,同时进行实施支持。 Evaluation—评估。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课程及受众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3月7日: 抑制度: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成就感: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

觉。

满足感:个体通过自我满足达到某种精神或物质层面的需求后,大脑所给予下来的类似奖赏的终极美好感受。可以说它就是欲望的终点目的地。一个欲望的完成反馈一个满足感,它可以是附加产品 但也可以成为最终极的追求产品。而“成就感”的获得即是满足感质区较高层次的表现。

多元智能理论:学习能力上的诧异。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建构主义:(皮亚杰)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平衡循环不断地丰富、提高和发展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第19篇:教学系统设计

教育技术学导论

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教育技术?两者有什么关系?谈谈你的教育技术观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对于当今教育改革有哪些重要意义 请举出教育技术研究的六大热点领域?并就其中一个详细说明 教育技术在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谈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名词解释

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学习者通过认知活动后所掌握的的结果。包括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留个方面。

教学评价的定义:以教学目标为根据,建立相关的标准,对进行价值判断 元认知:关于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

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要素。

2.掌握学习: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特征联系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所的内容。

3.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时空相互分离,通过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教育技术等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4.量规:一种结构化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从评价目标相关的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由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5.学习媒体:用于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

6.先行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适当媒体表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方向。 现行组织者: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他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的包摄性和

教育技术是由三个不同的起源融合而成,它们是教育心理学, 媒体技术 和 系统方法 。 自主学习策略:

层级分析法: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法。

归纳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以此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

图解分析法:用直观形式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用于对认知类教学内容的分析。

信息加工分析法: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清楚的揭示达到终点目标所需要的心理操作过程或步骤。

解释结构模型法:用于分析和解释复杂结构关系的有效方式,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复杂的凌乱的关系分解成解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使用卡片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和各项内容的要点分别写在卡片上,对他们的关系进行安排,经过讨论修改后,再搬到纸上。特点灵活,便于修改调整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形象直观,便于讨论时交流思想。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智力过程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认知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

简答题

个别化教学有哪些优点?对于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而对什么样的学生不适合? 个别化教学适用于各种需求的学生,学生

你认为远距离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和在传统的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有哪些不同? 教学媒体选择不同,远距离教学中的教学媒体要求要更高的交互性和艺术性,以吸引学生学习,教学策略设计不同,远距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软件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区别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都是对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它们对认知领域的范畴是一致的,都把智力技能分为由低到高的层次,层次间是积累性的。每个层次都包含较低层次的内容,这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要注重言语信息和,还应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布鲁姆的情感领域目标是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态度,它们对动作技能的表述是一致的。

他们对认知领域内部的子分类的划分标准和目的不同。布鲁姆系统的划分标准是测量学的,无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都是围绕如何测量和操作提出的。有利于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但他并未涉及知识的本质,也为说明智力技能和是怎么习得的,因此对指导具体教育学不具有可操作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成果,他阐明了学习结果是怎么测量的,也将学习结果条件 ,既能测量学习结果,又对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 肯普模型的主要内容

两个对象

四个要素 10个环节

确定目标和条件

确定

告知教学目标 进行

紧耦合的文件共享方式,用户必须实名登陆才能共享文件。

ftp 松耦合文件共享,不能允许多用户同时打开文件。必须下载后才能打开。

第20篇:教学系统设计

1.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2.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教学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是一门规定性理论学科。

3.教学系统设计的不同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题”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4.教学目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5.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

6.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a言语信息: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学习和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b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c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d动作技能e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待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 7.完整教学目标四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对象 A(Audience)对象 B(Behavior)行为C(Condition)条件D(Degree)标准

8.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对象的表述、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基本部分和选择部分

9.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1)对象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中 应注明教学对象例如:“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2)行为的表述 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 例如 “操作”“说明”“例举”“比较”(3)条件的表述 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的因素(4)标准的表述 10.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智力的萌芽阶段,本能。(2)前运演阶段(2~7岁)a知觉的集中倾向性b不可逆性c自我中心主义。(2)具体运演阶段(7~11岁)(3)形式运演阶段(11岁以上)

11.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12.认知结构变量:(1)可利用性:即指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2)可分辨性:即指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3)稳固性:即指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因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越稳定,也越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13.概念图:一种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

14.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15.学习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 16.认知驱动力: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体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17.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18.附属内驱力:为了保持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

1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所有的总和 20.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式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21.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22.教学方法:通常是指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从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23.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具体步骤: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4.抛锚式教学策略: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要求这种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25.启发式教学策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6.常用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27.研究性学习主要步骤:1提出问题 2 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4成果展示与评价 5总结与提高

28.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 29.学习资源:包括支持教学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及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 30.教学媒体:已传递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31.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 32.制作脚本:是体现教学软件的系统结构和教学功能并作为软件制作的直接依据的一种形式 33.制作脚本包括:软件系统结构的说明,主要模块的分析,软件的屏幕设计,链接关系的描述等。

34.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5.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1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 2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 3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 4划分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 5编写脚本卡片,收集素材资料 6选择编著工具,建立片段模型 7开展教学试验,进行评价修改 8不断充实完善,登记上网发布

36.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

37.Blended learning 即混合学习,是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它给教学系统设计的启示是要认识到以教为主教 和 以教学为主教学系统 设计各自的优缺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模式的发展方向是:混合式的,即主导—主体 教学系统设计

38.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39.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1引起注意 2阐述教学目标 3刺激回忆 4呈现刺激资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诱发学习行为(反应)7提供反馈 8评价表现 9促进记忆与迁移 40.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师生间的充分的人际交往,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41.教学评价的定义及功能: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指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42.教学评价的分类:1按评价基准不同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2按评价功能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按分析方法不同分为:定向评价、定量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43.有人认为:将教学设计分为以教为中心的ID,以学为中心的ID和主导—主体ID三类并不合适,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将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融合在一起,就能够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导性,简评自己对此观点的看法

《教学系统设计课件.doc》
教学系统设计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