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课件

2021-03-21 来源:教学课件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生理学课件

第一章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

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命有机体生命过程和功能(function)的科学。 人体及高等动物机体的各种机能。 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层次): 细胞、分子水平组织和器官水平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1)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主要是研究机体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功能活动,以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尤其是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变化(包括基因表达)过程

2)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研究

主要研究各种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合而成的组织,以及由相关组织构成的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作用机理。 3)系统水平的研究

主要是研究机体各种系统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以及它们对整体水平的生理功能有何作用和意义等。

4)整体水平的研究

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各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正常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维持相对平衡的生理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的方法 动物实验法

急性实验:离体 (in vitro) (细胞、组织、器官)实验和活体 (in vivo)解剖实验。

慢性实验:指的是在完整而且清醒的动物身上,并在机体保持内、外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动物进行各种实验研究的方法(在体)。 根据研究水平分 细胞生理学

器官生理学:神经肌肉、感官、心血管、消化、呼吸、生殖、内分泌等 整体生理学 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

《内经》——经络

C.Galen (130-200)(古罗马): 从人体解剖知识推论生理机能

2、近代 W.Harvey (1578-1657)(英国):《心血运动论》(1628)一书。生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奠定了现代实验生理学基础

M.Malpighi (1628-1694)(意大利): 运用显微镜观察微循环,证实Harvey对循环系统结构的推论

L.Galvani (1737-1798)(意大利):发现生物组织的电活动

C.Bernard (1813-1878)(法国): 首先提出“内环境”的概念

Павлов(1849-1936)(俄国): 关于循环、消化和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中国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已有80年历史。林可胜教授发起创建中国生理学会(1926)。

《中国生理学杂志》、《生理学报》、《中国应用生理杂志》、《生理科学进展》

二、内环境稳定是细胞功能活动的基本条件

(一)内环境与稳态

外环境 (External environment):

人体生活的外部环境(如大气环境) 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是高等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Cannon WB,1926年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

(二)体液调节 (Hormonal regulation)

(三)自身调节 (Self-regulation)

(一)神经调节 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reflex) 反 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可分为(Павлов提出):

非条件反射 (Unconditioned reflex):先天的,其反射弧较为固定,其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由种族遗传因素所决定

条件反射 (Conditioned reflex):后天获得的,它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根据所处的生活条件“建立”起来的,其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固定的、灵活可变,且具有预见性 神经调节的特点

传导迅速,作用准确,表现自动化 (二)体液调节 (Hormonal regulation) 定义: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该器官组织的某些特殊反应。

体液调节往往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因而成为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中传出通路的延伸部分,因而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的特点

传导缓慢,作用较持久,影响面较大

(三)自身调节 (Self-regulation) 定义: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器

官、组织、细胞可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范围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

(二)反馈控制系统

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Feedback) 闭合回路(Closed-loop System) 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根据反馈信息的作用效果分为

1)负反馈 (Nega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能使控制中枢的原始信息减弱。可逆,维持系统稳定 (如体温调节等);缺点:滞后,波动大 2)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一致,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不可逆,破坏系统稳定 生理情况下,血液凝固、排尿反射、分娩以及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细胞膜钠离子通道的开放和钠离子的内流过程;病理情况下,大失血和心脏活动。

第二章

细胞(膜)生理

—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一、细胞膜的结构 质膜 单位膜

化学组成:脂质 蛋白质 糖

液态镶嵌模型

基本内容:膜的结构特征是以液态的类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各种蛋白质分子。 脂质以双分子层形式存在 :

磷脂:>70% 亲水性的极性基团(磷酸和碱基) 疏水性的非极性基团(脂肪酸侧链) 胆固醇:<30% 鞘脂:少量

脂质的性质:液态,脂溶性,柔软性和一定的流动性。 其流动性大小与某些成分的含量有关。 脂质的作用:屏障

蛋白质

a-螺旋或球形结构 整合蛋白质或内在蛋白质

周围蛋白质或表面蛋白质

细胞膜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物质、能量、信息的跨膜转运或转换 载体

通道

离子泵

受体

免疫

细胞膜的糖类

寡糖或多糖链 形成糖脂和糖蛋白 糖被或细胞外衣

主要功能:①细胞的“标记”,如作为抗原决定簇②膜受体的“识别”部分

二、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

转运形式包括: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一)单纯扩散

扩散是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净移动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或气体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转运。如O

2、CO

2、乙醇、脂肪酸。

离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通量决定于

离子的浓度差(浓度梯度)

离子所受的电场力(电位梯度) 跨膜物质转运的扩散通量决定于

电化学梯度

膜的通透性 (permeability)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1.易化扩散

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细胞膜上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形式称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特点:

高度结构特异性 (specificity) 饱和现象 (saturation) 竞争性抑制 (competition) 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通道:与离子扩散有关的膜蛋白质

跨膜电流 (transmembrane current):当通道开放引起带电离子跨膜移动形成的电流

被动转运的特点:顺浓度梯度移动,无需细胞额外供能 2.原发性主动转运

定义: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经细胞膜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特点:逆浓度梯度进行,消耗能量 钠-钾泵

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一种具有ATP酶活性 的特殊蛋白质,可被细胞膜内的Na+增加或细胞外K+的增加所激活,受Mg2+浓度的影响,分解ATP释放能量,进行Na+、K+逆浓度和电位梯度的转运。 ATP:Na+:K+=1:3:2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维持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

维持细胞外高Na+,使得Na+不易进入细胞,也阻止了与之相伴随的水的进入,对维持正常细胞的渗透压与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势能贮备,是神经、肌肉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基础,也是一些非离子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 3.继发性主动转运

一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势梯度时,所需能量不直接来源于ATP分解,而是利用某种离子浓度梯度作为能量来源,而后者是由钠泵分解ATP获得的能量建立的。

间接利用ATP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三)胞吞和胞吐胞吞:指某些物质团块或分子与细胞膜接触,接触部位的质膜内陷,向内卷曲将该物质包被,然后出现膜结构的融合和断裂,使物质团块或分子连同包被它的质膜一起进入胞质的过程。吞噬 (Phagocytosis) 吞饮 (Pinocytosis)

胞吮、包膜窖胞吮(小面积膜内陷)、受体介导式入胞 (网格蛋白-有被小窝)(现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入胞形式)

胞吞是细胞的一种主动活动过程,任何形式的胞吞都需要ATP供能 胞吐(出胞):指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分泌)入胞和出胞均要消耗能量 第二节 细胞间通讯和信号转导 信号到达细胞的三种方式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或细胞间连接在胞质间的直接传递

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神经调质进行的局部化学通讯 使用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相结合的长距离通讯方式

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分子选择性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间接引起细胞膜的电变化或细胞内其他功能的改变。

——跨膜信号传递

受体:镶嵌在细胞膜表面或存在于细胞内的特异蛋白,可与化学信号分子(配体)发生特异结合。

(一)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递 通道由镶嵌在细胞膜中的特异蛋白质组成

可与特异化学分子结合,导致通道蛋白变构,引起通道开放 感受膜电压变化,引起变构及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通道转运离子的机制

─门控 (Gate control)化学门控通道 (兴奋收缩耦联)

nAChR:α

1、α

2、β、γ、δ

Glu、Asp、GABA、Gly、ATP、5-HT受体 电压门控通道 (神经、心肌) 3种Na+、5种K+、3种Ca2+ 机械门控通道(平滑肌细胞、内耳毛细胞

(二)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特征:膜表面受体是与膜内侧的一种称为鸟核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相偶联启动通路

1、G蛋白耦联的受体:mAChR、多巴胺、5-HT、P物质、K物质、组胺受体等(7次跨膜α螺旋)

2、G蛋白又称鸟苷酸结合蛋白(GTP-binding Proteins) G蛋白: α、β、γ(多种)

(三)激酶相关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1、激酶受体:一次跨膜

胞外:结合配体的部位

胞内:激酶的催化部位

配体-受体结合后,激活受体的蛋白激酶活性,引起一系列磷酸化级联反应,引起细胞生物学效应。

酪氨酸激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2、JAK相关激酶受体

激酶活性不位于受体本身,而是位于与受体直接作用的一类包内激酶家族

推荐第2篇:病理生理学课件_心力衰竭_

胞外Ca2+内流障碍

钙通道:膜电压依赖性,受体操纵性钙通道 钠钙交换 电压门控钙通道减少 肌浆网钙释放通道减少 SR钙ATPase基因下调 外钙内流、

内钙释放减少

SR摄

取钙减少

[Ca2+]i 10-7―10-5mol/L 瞬变峰值降低

活化横桥减少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缺血

缺氧 ATP 减少 代谢性

酸中毒 SR摄Ca2+ SR储Ca2+

SRCa2+释放障碍 H+增加 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与钙

结合能力下降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减少

外钙内

流减少

(四)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交感神经分布密度下降

冠脉微循环障碍

心肌表面/心肌重量比值下降

心肌线粒体数增加不足

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 细胞膜、肌浆网上钙泵 细胞膜Na-K ATPase

(一)钙离子复位延缓 (能量不足/数量相对减少) 细胞膜钠钙交换体对

钙离子亲合力下降

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是一耗能主动过程,在ATP的参与下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才能解离为肌球蛋白-ATP和肌动蛋白

任何造成心肌能量缺乏的因素都可致使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发生障碍

(二)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收缩末期心室的几何构形的状况是影响心室复位的关键因素,即舒张势能。

冠脉在舒张期的充盈、灌流也是构成心室舒张的另一因素,冠脉供血障碍、心室壁张力增加均影响心室舒张。

(三)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心肌肥大、炎症、纤维化? 心室压力 一 容积(p-V)曲线

(四)心室顺应性降低 心室顺应性是指在单位压力变化下所致容积改变

(dv/dp),其倒数(dp/dv)即为心室僵硬度。 c.顺应性增高 b.顺应性正常

a.顺应性降低 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心脏代偿反应 心率加快

心输出量下降

心交感神经兴奋

容量感受器

心脏扩张

紧张源性扩张

肌源性扩张

心肌肥大

压力

负荷 心肌纤维

并联增生

纤维增粗 室壁厚度

增加腔扩

大不明显 腔径/壁厚 容量

负荷 心肌纤维

串联增生

纤维增长 室壁厚度

增加腔扩

大更明显 腔径/壁厚 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心肌肥大

Concentric hypertrophy Eccentric hypertrophy 心外代偿反应 血容量增加

血流重分布

红细胞增多

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心脏负荷增大

心肌耗氧量增加

心率失常

细胞因子的损伤作用

氧化应激

心肌重构

水钠潴留 慢性心衰过程: 从代偿走向失代偿

全身感染

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心率失常

妊娠及分娩

诱 因 交感神经兴奋,心脏负荷增加

内毒素抑制心肌收缩? 心率加快,耗氧增加? 呼吸道感染加重右心负荷? H+竞争抑制钙与肌球蛋白的结合? H+抑制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 微循环灌多流少,回心血量减少? 血钾增高,抑制钙内流,心肌收缩下降,单向传导阻滞,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可分为

肺循环充血

体循环淤血

心输出量不足

*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大

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第五节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六节 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心

剖 心功能的决定因素 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 心脏前负荷 心肌收缩性 心肌后负荷 心率 心 衰 定 义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心力衰竭. 休克

心包炎

病例:女,66岁

主诉:高血压病史30年,活动后气短半年。现病史:30年前即诊断为高血压,不规则应用降压药。近半年来,活动后有呼吸困难。体检:T 36.6 ℃,R20次/分P 78次/分,,BP 130/80mmHg(口服降压药后)。心脏检查:心界扩大,心率90次/分,律绝对不齐,强弱不等,无杂音。ECG:房颤。心B超:符合高血压型心脏病改变。 病

(一) 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二) 心脏负荷过度

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 压力负荷

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

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容量负荷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动力循环状态

根据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分为:

轻度心力衰竭

中度心力衰竭

重度心力衰竭

按心力衰竭起病及病程发展速度分为:

急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分

类 按心输出量的高低分为:

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按心力衰竭的发病部位分为:

左心衰竭

右心衰竭

全心衰竭

按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的障碍:

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指心衰发生时心输出量较发病前有所下降,但其值仍属正常,甚或高于正常。

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疾病。

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Cardiac

Muscle 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收缩蛋白

肌球蛋白(myosin)

肌动蛋白(actin)

调节蛋白

向肌球蛋白(tropomysin)

肌钙蛋白(tropnin) 钙离子

ATP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二、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心肌收缩性减弱 收缩功能障碍 收缩力↓ 收缩速度↓ 心肌收缩性减弱

(一)收缩相关蛋白的破坏

(二)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三)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四)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心肌细胞坏死

细胞肿胀,破裂

Centrolobular necrosis(LHF) 心肌细胞凋亡

细胞固缩,形成凋亡小体

凋亡指数可数可达 35.5%

氧化应激

细胞因子

钙稳态失衡

线粒体功能异常

(二)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ATPase 酶 产能 用能 底物 O2 ATP 功 + 能量生成障碍

缺血15min, ATP下降65% 肌球蛋白头部的ATP酶提供的机械能减少 肌浆网和胞膜对钙的转运障碍,钙超载

钙进入线粒体,能量生成减少

收缩蛋白和调节蛋白的更新、合成需要ATP α α

+++ β β

+ αβ

+ + 正常心肌细胞 肥大心肌细胞 O2 能量利用障碍

肌球蛋白ATP酶肽链比例改变

(三)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myosin横桥结合Actin Ca2+内流 SR Ca2+→[Ca2+]i↑ 受磷蛋白 phospholamban 结合肌钙蛋白 收缩 H+ 释 肌浆网Ca2+处理功能障碍

肌浆网Ca2+摄取能力减弱

肌浆网Ca2+储存量减少

肌浆网Ca2+释放量减少

* * *

推荐第3篇:病理生理学习题——缺氧课件

缺氧

单5选1 (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1分]关于缺氧的描述,下项最为贴切的是 A: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B: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

C:组织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 D:血液氧含量过低 E:血液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C

2.[1分]低张性缺氧主要血气特点是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C: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E: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标准答案:E

3.[1分]等张性缺氧时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血氧饱和度降低 D: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 E:血氧含量正常 标准答案:A

4.[1分]低氧血症是指 A:血液氧分压低于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 C:血液氧含量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E:血液氧容量低于正常 标准答案:B

5.[1分]动脉血氧分压是指

A: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O2的毫升数 B:溶解在动脉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C:血红蛋白和氧结合力的大小

D: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E: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 标准答案:B

6.[1分]血氧饱和度一般是指

A:血液中溶解的O2量和总O2量的比值

B:Hb结合的O2量和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的比值 C:HbO2和未结合O2的Hb的比值 D:HbO2和Hb总量的比值

E:未结合O2的Hb量和Hb总量的比值 标准答案:B

7.[1分]决定血氧饱和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A:血液pH值 B:血液温度 C:血氧分压 D:血液CO2分压

E:红细胞内2,3-DPG的含量 标准答案:C

8.[1分]缺氧时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内2,3-DPG浓度升高 B:血液H+浓度升高 C:血液CO2分压升高 D:血液温度升高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A

9.[1分]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血氧容量决定于血液中Hb的浓度及Hb和O2的结合力 B:血氧饱和度的高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无关 C: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中氧分压的高低

D:血氧含量是指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O2的毫升数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动脉血氧含量及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标准答案:C

10.[1分]P50 是指

A:氧含量50%时氧分压值 B:氧容量50%时氧分压值 C:氧饱和度50%时氧分压值 D:溶解氧量50%时氧分压值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50%时氧分压 标准答案:C

11.[1分]缺氧性细胞膜电位改变主要是由于 A:脱氧酶活性下降导致线粒体呼吸功能降低 B:溶酶体肿胀、破裂 C:细胞内ATP含量降低

D: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增高,钠、钙内流,钾外流 E:胞浆内缺氧诱导因子活性增高 标准答案:D

12.[1分]低张性缺氧引起组织缺氧其动脉血氧分压须低于 A:12.0 kPa (90mmHg) B:10.7 kPa (80mmHg) C:9.3 kPa (70mmHg) D:8.0 kPa (60mmHg) E:6.7 kPa (50mmHg) 标准答案:D

13.[1分]下列关于低张性缺氧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血氧容量正常

B: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降低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 E: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标准答案:C

14.[1分]氧疗对下述哪类病人效果最好? A:室间隔缺损伴有肺动脉狭窄 B:外呼吸功能障碍 C:一氧化碳中毒 D:心力衰竭 E:氰化物中毒 标准答案:B

15.[1分]大叶性肺炎患者引起低张性缺氧时血氧改变是 A:血氧容量下降 B: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E:动静脉氧差增大 标准答案:B

16.[1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发生缺氧的始动因素是 A:吸入气的氧分压过低 B:肺泡气的氧分压降低 C: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B

17.[1分]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B: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C: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加 标准答案:D

18.[1分]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不适宜? A:CO和Hb结合生成的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B:CO抑制RBC内糖酵解,使2,3-DPG减少,氧离曲线左移

C:吸入气中CO浓度为0.1%时,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难以恢复的损伤 D:呼吸加深变快,肺通气量增加 E: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标准答案:D

19.[1分]一氧化碳中毒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 A:O2与脱氧(还原)Hb结合速率变慢 B:HbO2解离速度减慢 C:HbCO无携O2能力

D:CO使RBC内2,3-DPG减少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C

20.[1分]引起肠源性发绀的原因是 A:一氧化碳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肠系膜血管痉挛 E:肠道淤血水肿 标准答案:B

21.[1分]某患者血氧检查为:血氧容量12ml%,动脉血氧含量11.4ml%,氧分压13.3 kPa (100mmHg),动-静脉氧差3.5ml%,患下列哪一种疾病的可能性最大? A:慢性支气管炎 B:慢性贫血 C:矽肺

D:严重维生素B2缺乏 E: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标准答案:B

22.[1分]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特征性的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 D: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标准答案:E

23.[1分]最能反映组织性缺氧的指标是 A:血氧容量降低 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D:血氧饱和度增加

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 标准答案:E

24.[1分]氰化物抑制生物氧化使组织利用氧能力减弱的机制是 A:与氧化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B: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 C:增高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 D:抑制ATP合成酶的活性 E:造成氧化磷酸化脱耦联 标准答案:A

25.[1分]下列哪一种疾病发生的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可明显下降? A:脑血栓形成 B:冠状动脉痉挛 C:肾小动脉硬化 D:肺栓塞

E:食管静脉曲张 标准答案:D

26.[1分]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见于 A: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B: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C:一氧化碳中毒 D:氰化物中毒 E:亚硝酸盐中毒 标准答案:A

27.[1分]下列哪一种物质导致的缺氧不属于组织性缺氧? A:H2S B:NH4CN C:NaCl D:As2O3 E:P 标准答案:C

28.[1分]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高于正常见于 A:心力衰竭 B:呼吸衰竭 C:失血性休克 D:氰化钠中毒 E:慢性贫血 标准答案:D

29.[1分]支气管哮喘引起的缺氧中下列哪一项血氧指标的变化不存在?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静脉氧差正常或下降 E:静脉血氧分压降低 标准答案:C

30.[1分]造成组织缺氧的主要机制是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血氧含量降低 C: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D:单位时间内流过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E:细胞组织与血液之间氧分压梯度变小 标准答案:E

31.[1分]常用下列哪项指标反映内呼吸情况? A:动脉血氧分压 B:P50 C:静脉血氧分压 D:动脉血氧饱和度 E:动脉血氧含量 标准答案:C

32.[1分]低张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静脉氧分压降低

B:静脉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C:毛细血管平均氧分压降低 D: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E:血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C

33.[1分]血液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氧分压降低

B:单位时间内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C:血氧容量降低

D:静脉血氧含量增高 E:细胞内呼吸障碍 标准答案:C

34.[1分]循环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氧分压降低

B:单位时间内毛细血管血量减少 C:血氧容量降低 D: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E:P50 降低 标准答案:B 35.[1分]组织性缺氧导致细胞缺氧的机制是 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B: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C:组织利用氧障碍 D:毛细血管血液量减少 E:血液氧容量降低 标准答案:C

36.[1分]急性缺氧引起下列哪一类变化?

A:肺小动脉收缩,肺血流阻力增大,肺动脉压升高

B: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脑血管收缩,出现精神症状 C:心肌活动加强,代谢旺盛,腺苷产生增多,使冠状动脉收缩 D:交感神经兴奋,小动脉收缩,心输出量减少

E:使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 标准答案:A

37.[1分]氧中毒发生主要取决于 A:氧的湿化程度 B:氧分压 C:氧流量 D:给氧时间 E:给氧方式 标准答案:B

38.[1分]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E:腹腔内脏血流量减少 标准答案:C

39.[1分]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B: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D:刺激肺牵张感受器 E:以上都不是 标准答案:B

40.[1分]肺通气量增加是下述哪种缺氧最重要的代偿反应? A:血液性缺氧 B:组织性缺氧

C:单纯性循环性缺氧 D:急性低张性缺氧

E:长期、慢性低张性缺氧 标准答案:D

41.[1分]急性缺氧引起下列的血管效应是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标准答案:D

42.[1分]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明显的器官为 A:肝脏 B:肾脏 C:肺 D:胃肠道 E:胰腺

标准答案:B

43.[1分]心肌缺氧的主要代偿方式是 A:提高摄氧率 B:降低耗氧量 C:释放储备氧

D: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E:增加血流携氧能力 标准答案:D

44.[1分]心肌缺氧引起冠状血管扩张的最重要的局部代谢物质是 A:腺苷

B:前列环素 C:K+ D:CO2 E:H+

标准答案:A

45.[1分]最易引起肺动脉高压的病因是 A:CO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慢性贫血 D:高热

E:慢性阻塞性肺病 标准答案:E

46.[1分]急性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主要机制是 A:右心输出量增加 B:肺小动脉收缩 C:左心功能不全 D:肺小静脉淤血 E:肺血流量增加 标准答案:B

47.[1分]慢性缺氧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肝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增加 B: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C:抑制脾和肝对红细胞的破坏

D:刺激肾脏近球细胞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形成与释放 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标准答案:D

48.[1分]以下哪一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绀? A:呼吸功能不全 B: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 D:静脉血掺杂 E:窒息

标准答案:B

49.[1分]关于发绀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缺氧不一定有发绀

B: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g/dl便可发生发绀

C: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7kPa(50mmHg)、血氧饱和度低于80%时易出现发绀 D:严重贫血引起的缺氧,其发绀一般较明显

E:发绀是否明确,还和皮肤、粘膜血管中的血量有关 标准答案:D

50.[1分]以下哪一种病因导致缺氧时,红细胞内2,3-DPG不增加? A:阻塞性肺气肿 B:肺水肿

C:严重维生素B2缺乏 D:肺纤维化 E:心力衰竭 标准答案:C

51.[1分]严重缺氧致细胞损伤时,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变化为 A:细胞内Na+增多 B:细胞外K+ 减少 C:细胞内Ca2+减少 D:细胞外H+减少 E:细胞内H+减少 标准答案:A

52.[1分]循环性缺氧患者进行氧疗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PAO2 B:提高PaO2 C:提高SaO2 D:增加血浆中溶解的氧 E:促使CO2的排出 标准答案:D

串5选1 (每组>2题共用题干,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 男性,14岁,被人发现在浴室昏迷(使用燃气热水器),该患者血液的碳氧血红蛋白为60%.诊断为CO中毒。

53.[1.5分]CO中毒通常引起哪种类型的缺氧 A:组织性缺氧 B:循环性缺氧 C:血液性缺氧 D:乏氧性缺氧 E:失氧性缺氧 标准答案:C

54.[1.5分]该患者的皮肤黏膜颜色应为 A:青紫色 B:樱桃红色 C:咖啡色 D:玫瑰红色 E:苍白色 标准答案:B

55.[1.5分]关于该患者血气指标改变正确的是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B: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C:血氧饱和度增加 D:动静脉氧差增加 E:动脉血CO2分压增高 标准答案:B

56.[1.5分]CO中毒引起该患者缺氧昏迷其机制包括 A: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的能力 B:2,3-DPG生成减少,氧解离曲线左移

C:CO与血红蛋白分子中某个血红素结合后,将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氧的亲和力 D:急性CO中毒使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E:A+B+C 标准答案:E

57.[1.5分]吸氧是治疗缺氧的基本方法,但根据缺氧类型不同,氧疗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请问常规吸氧对下列哪种患者效果最明显? 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B:右向左分流的先心病患者 C:亚硝酸盐中毒患者 D:氰化物中毒患者 E: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标准答案:A

患者男性,33岁,因进洞穴探险后感到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半小时而入院。入院查体:T36℃ R26次/分P112次/分 BP90/50mmHg 神志淡漠,口唇紫绀,肺部听诊未闻及啰音。心率112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血气检查示: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血氧含量下降而血氧容量正常。

58.[1.5分]根据上述血气检查结果,该患者发生的缺氧类型为 A:血液性缺氧

B:低张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等张性缺氧 标准答案:B

59.[1.5分]该患者皮肤粘膜出现紫绀是由于 A: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B:氧合血红蛋白增多

C:碳氧血红蛋白增多

D:高铁血红蛋白增多 E:血红蛋白减少 标准答案:A

60.[1.5分]患者出现缺氧的原因是 A:外呼吸功能障碍 B:吸入气氧分压低下

C:静脉血流入动脉血

D:CO中毒

E: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标准答案:B

组5选1 (每组试题与5个共用备选项配对,可重复选用,但每题仅一个正确) 61.[1分]硫化氢中毒时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静脉血氧分压高于正常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正常 标准答案:B

62.[1分]矽肺时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静脉血氧分压高于正常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正常 标准答案:A

63.[1分]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瓣狭窄时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 B:静脉血氧分压高于正常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 D:血氧容量降低

E: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正常 标准答案:A

64.[1分]乘飞机升入大气压为21.3 kPa (160mmHg)的高空,吸入相同压力的纯氧时 A: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B:肺泡动脉氧差增多 C:动静脉氧含量差不多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E: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标准答案:A

65.[1分]严重左心衰竭患者吸入25%氧时 A: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B:肺泡动脉氧差增多 C:动静脉氧含量差不多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E: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标准答案:B

66.[1分]慢性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60g/L)间断吸入202.6kPa (2个大气压)的高压时 A: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B:肺泡动脉氧差增多 C:动静脉氧含量差不多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E:静脉血氧含量升高 标准答案:D

67.[1分]CO中毒时皮肤颜色为 A:发绀 B:苍白 C:樱桃红色 D:玫瑰红色 E:咖啡色 标准答案:C

68.[1分]严重贫血皮肤颜色为 A:发绀 B:苍白 C:樱桃红色 D:玫瑰红色 E:咖啡色 标准答案:B

69.[1分]亚硝酸钠中毒时皮肤颜色为 A:发绀 B:苍白 C:樱桃红色 D:玫瑰红色 E:咖啡色 标准答案:E

5选多 (每题可有一项或多项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70.[2分]吸入气氧分压大小取决于 A:吸入气氧浓度(FiO2) B:吸入气压力(PB) C:血氧饱和度(SaO2) D:水蒸气压力

E:PACO2 (肺泡气二氧化碳分压) 标准答案:ABD

71.[2分]决定组织供氧量的因素为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氧含量 C:血氧容量 D:组织血流量

E:PaC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标准答案:ABCD

72.[2分]计算组织耗氧量的指标有 A:动脉血氧分压 B:动脉血氧饱和度 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D:组织血流量 E:血氧容量 标准答案:CD

73.[2分]严重慢性贫血患者在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血氧指标检查结果可有 A: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B:血氧容量降低

C:静脉血氧分压下降 D: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E:吸入气体氧分在降低 标准答案:ABCD 74.[2分]大失血引起休克持续较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可有哪些类型缺氧? A:呼吸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肠源性发绀 标准答案:ABC

75.[2分]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显著增加的代偿意义在于 A:提高肺泡气氧分压有利于氧弥散入血 B:增加肺血流量有利于氧的摄取 C:增加心输出量有利于氧的运送 D:使氧离曲线右移有利于血液释放氧 E:呼吸肌耗氧量增加 标准答案:ABC

76.[2分]急性轻、中度缺氧使心率增快的机制有 A: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刺激 B:肺牵张反射增强 C:交感神经兴奋

D:呼吸运动过深的反射刺激 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刺激 标准答案:BC

77.[2分]缺氧初期心输出量增加的机制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力增强 C:静脉回流增加 D:呼吸运动增强 E:心肌耗氧量增加 标准答案:ABCD

78.[2分]急性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反应是 A:肺通气量增加 B:心脏活动增强 C:氧离曲线右移 D:血液携氧增加 E:组织用氧加强 标准答案:AB

79.[2分]急性低张性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心血管反应表现在 A:心输出量增加 B:血流分布改变 C:肺血管收缩 D:毛细血管增生 E:骨髓造血增强 标准答案:ABC

80.[2分]严重持续缺氧时心脏的变化有 A:心动过速

B: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心肌收缩性减弱 D:心输出量减少 E:期前收缩 标准答案:CDE

81.[2分]缺氧时肺组织内增加释放的缩血管物质有 A:白三烯(LTs) B:内皮素(ET) C:血栓素A2(TXA2) D:前列环素(PGI2) E:一氧化氮(NO) 标准答案:ABC

82.[2分]缺氧时,肺组织内增加释放的舒血管物质有 A:内皮素(ET) B:前列环素(PGI2) C:前列腺素F2α(PGF2α) D:血栓素A2(TXA2) E:一氧化氮(NO) 标准答案:BE

83.[2分]缺氧时血液系统的代偿反应有 A:红蛋白结合氧亲和力增加 B:红细胞内2,3-DPG减少 C:骨髓造血功能增强 D:氧离曲线右移

E: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标准答案:CDE

84.[2分]下列哪些病因引起的缺氧使红细胞中2,3-DPG增加? A:氰化物中毒

B:热射病引起机体过热 C: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D:心肌梗死伴发休克 E:硫化物中毒 标准答案:CD

85.[2分]低张性缺氧时红细胞内2,3-DPG增多的机制是 A:脱氧血红蛋白增加

B:氧合血红蛋白构型异常 C:红细胞内pH升高 D:2,3-DPG透出红细胞减少 E:内皮素(ET)增多 标准答案:AC

86.[2分]严重缺氧出现心功能障碍的机制是 A:心肌能量产生障碍 B:代谢性酸中毒

C:心肌细胞内外K+、、Na+分布异常 D:直接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E:细胞内Ca2+外流增加 标准答案:ABCD

87.[2分]慢性缺氧时组织细胞具有代偿意义的变化有 A: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B:线粒体数目增加 C:肌红蛋白量增加 D:溶酶体膜通透性增高

E:细胞钠、钙内流、钾外流 标准答案:ABC

88.[2分]缺氧时代谢变化有 A:有氧氧化减弱 B:糖酶解增强 C:代谢性碱中毒

D:细胞内Na+增加、K+减少 E:机体耗氧率增多 标准答案:ABD

89.[2分]严重低张性缺氧引起的细胞损伤主要包括 A:细胞内缺K+而Na+浓度增高 B:线粒体的脱氢酶活性升高

C:磷脂酶活性升高使溶酶体膜被分解 D:细胞自溶、坏死 E:胞浆游离Ca2+下降 标准答案:ACD

90.[2分]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十分敏感的原因有

A:仅占体重2.2%的脑组织耗氧量为全身总耗氧量的23% B:觉醒和睡眠状态都持续耗氧

C:脑组织所需能量的85%~95%来自葡萄糖的糖酵解

D:脑内氧储备少,脑血流中断10~15s,储备的氧即耗尽 E:脑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30% 标准答案:ABD

91.[2分]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包括 A:神经介质合成减少 B:细胞内游离Ca2+减少 C:ATP生成不足 D:溶酶体酶释放

E:神经细胞膜电位升高 标准答案:ACD

92.[2分]有关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心肺疾病可引起缺氧耐受性降低

B: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耐受性降低 C:机体代谢率增高,耐受性降低 D:适应性锻炼可提高耐受性

E:某些呼吸酶活性降低可提高机体对缺氧耐受性 标准答案:ABCD

93.[2分]氧中毒主要损伤 A:中枢神经系统 B:血液系统 C:呼吸系统 D:消化系统 E:泌尿系统 标准答案:AC

94.[2分]急性缺氧时机体产生的代偿反应有 A:呼吸加快加深

B:组织利用氧能力增强 C:心输出量增多 D:氧饱和度正常 E:血液重分布 标准答案:ACE

95.[2分]贫血患者引起组织缺氧机制是 A:毛细血管床中平均氧分压降低 B:血氧含量减少 C:血氧容量降低 D:组织血流量减少 E:PaO2正常 标准答案:ABC

96.[2分]CO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产生缺氧的相同之处有 A:典型发绀

B:氧合血红蛋白减少 C:呼吸兴奋剂疗效佳 D:氧离曲线左移 E: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标准答案:BE 97.[2分]某患者血氧指标检查为:PaO2 12.6kPa(95mmHg),PVO2 6.3kPa(55mmHg),血氧容量10.8ml%,动脉血氧饱和度95%,动静脉氧含量差2.8ml%,此患者可有哪些类型缺氧?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淤血性缺氧 标准答案:BD

98.[2分]左心衰竭伴咳泡沫样痰,存在的缺氧类型有 A:低张性缺氧 B:等张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氰化物中毒 标准答案:AC

推荐第4篇: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课件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运动生理学可出问答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

重点章节

1、

3、10 非重点章节

6、

8、

9、

12、

13、16(

9、12见论述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 ,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因其接头后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2、肌丝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 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 ,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7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膜内钾离子多于膜外,在静息膜钾通道开放时由膜内向膜外运动,达到钾的平衡电位,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产生原理:膜外钠离子多于膜内,在受刺激时膜钠通道开放,钠由膜外向膜内运动,达到钠的平衡电位,在此过程中,经过去极化形成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反极化(锋电位,绝对不应期)状态,继而复极化(后电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恢复到极化状态。 9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及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肌肉收缩时,可表现为肌丝滑动引起的肌小节缩短,也可表现为无肌小节缩短的肌肉张力增加。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等张(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一)等张(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

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是动力性运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等张收缩的情况下肌肉作功。功=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的乘积。

顶点: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在整个关节活动的范围内,肌肉收缩的用力程度随关节角度的变化(力矩)而不同。在此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为顶点。顶点状态下肌肉收缩的杠杆效率最差,故此时肌肉可达到最大收缩。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的肌肉力量。

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

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三)离心收缩

概念:肌肉在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

特点: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退让工作;制动——防止运动损伤。 例:下蹲——股四头肌;搬运放下重物——上臂、前臂肌;高处跳下——股四头肌、臀大肌

(四)等动收缩

概念:在整个肌肉活动的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始终与阻力相等的力量收缩。

特点:收缩过程中收缩力量恒定;肌肉在整个运动范围内均可产生最大张力;为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需配备等动练习器。 例:自由泳划水

(2)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力量:离心收缩>向心收缩>等长收缩。

肌电:在负荷相同的情况下,向心收缩的积分肌电>离心收缩

代谢:输出功率相同时,心率、肺通气量、消耗能量等生理指标,向心>离心

肌肉酸痛: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

11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应用及意义

1 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整体情况下,一个人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与体重有关,体重越大,也大;绝对力量被体重相除即该人的相对力量,每公斤体重的力量,相对力量更好的评价运动院的力量素质

2 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爆发力—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训练时发展哪项爆发力与运动项目要求的素质有关。

1 短跑、跳跃项目运动员要保持较轻体重,提高肌肉相对力量,又要通过训练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2 需要提高绝对爆发力的运动员,如投掷、相扑等,应增加肌肉体积,提高绝对爆发力,加速度的下降不应引起绝对爆发力下降,应是加速度与绝对爆发力有机结合达到最佳运动能力。 12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机能及代谢特点:

一、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肌只网发达。慢肌纤维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含有较多肌红蛋白,

较多线立体且体积大。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原支配,运动神 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慢。快肌纤维由较大运动神经原支配,传导快)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

2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3肌纤维类型与疲劳:容易疲劳。慢肌纤维抵抗疲劳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因为:线立体体积大,数目多,有氧代谢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丰富,毛细血管网发达。)

三、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系统活性高于快肌纤维。慢肌纤维氧化反应场所—线立体体积大且多,快肌中少。快肌中与无氧代谢有关的酶火星高。) 14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

是否能导致转变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至少从两方面对其有较大影响

1 肌纤维选择性肥大;a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b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2 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地训练的适应也表现在肌肉中有关酶活性有选择性的增强。a 长跑运动员肌肉中,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与氧化供能有关的的SDH活性较高,而与糖酵解及磷酸化供能有关LDH及PHOSP活性最低;短跑运动员相反;中跑运动员居短跑和长跑之间。 15 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意义

肌电:骨骼肌兴奋,肌纤维动作电位传导和扩布,发生电位变化,这种 肌电图:用适当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得到的图形 1 利用肌电图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神经和肌肉的传导速度可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机能状态,是体育科研常用的电生理指标。方法是 2 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肌肉疲劳时机电活动也会发生变化,可用肌电的肌电幅质和频谱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3 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当肌肉以不同的负荷收缩时,其肌电积分值同肌力成正比关系,即肌肉产生张力越大肌电积分值越大 4 进行技术动作分析

运动中可用多导肌电记录仪将运动中的肌电记录下来。然后据每块肌肉的放电顺序和肌电幅值,结合高速摄像等技术对运动员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诊断

第三章循环系统

3、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静脉回流即指血液的回心,单位时间内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液的阻力,故凡能影响这三者的因素均可影响静脉回心血量。(1)体循环平均压。体循环平均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反之则减少。

(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增强时,由于其收缩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心舒期室内压较低,静脉回心血量加大,反之则减少。

(3)体位改变。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由于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因此静脉扩张,容量扩大,回心血量减少;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也减少;长期处于卧位而突然站立时,因静脉管壁紧张性降低,腹壁和下肢肌肉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少,回心血量也会出现减少。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作收缩活动时,位于肌肉内或肌肉间的静脉受挤压,加之静脉内有瓣膜,使静脉血流加速回心,即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但若肌肉长时间维持在紧张状态,静脉持续受压,静脉回心血量反而减少。

(5)呼吸运动。胸腔内压随呼吸运动而有起伏,当吸气时,胸腔容积增大,胸内压降低,胸腔内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扩张,有利于外周静脉回流;反之,在呼气时,胸内负压值减少,静脉回流至右心房的血量也会相应减少。但在肺循环情况则正好相反,吸气时,由于肺处于扩张状态,肺血管容量显著加大,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血量减少,呼气时则相反。 4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率和每搏出量;心输出量=心率x每搏出量

2心肌收缩力;一般来说,心肌收缩力越强,每搏输出量就越多,心输出量增加。 3静脉回流量;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的前提。 5 肌肉运动时,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变化与引起原因

运动—耗氧增加—循环系统适应—心输出量增加—提高血流供应满足组织氧需---运走代谢产物,主要功能变化为:

1心输出量变化;a 运动开始时,急剧增加,1分钟达到高峰,维持该水平。运动时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成正比 b 运动时,肌肉节律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增,保证心输出量增加,另外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有助静脉回流

2 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运动时各器官的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即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

运动开始时,皮肤血流也减少,但以后由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

3 动脉血压变化

多种因素,主要心输出量和外周之间的关系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6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可使心血管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提高工作能力

1 窦性心律徐缓

2运动性心脏增大

3 心血管机能改善 8测定脉搏和血压的意义

脉搏:动脉血管壁随心脏的收缩而产生的规律性搏动,正常下与心率一致,实践中可用测量脉搏代替心率测定,意义:

a 安静时一般人和运动员心脏机能差异不明显,只有在,才表现。通过定量或大强度负荷试验比较负荷前后心率变化和运动后心率恢复过程可对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给于恰当判断

b 心率测定还可检查运动员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对判断其训练水平有意义

c 运动中的摄氧量是运动负荷对机体刺激的综合反映,生理学中常用其来表示运动强度 血压:也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运动实践中广泛应用,测定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a 通过测量可以对训练程度和疲劳的判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b 根据定量负荷前后血压及心率升降幅度及恢复状况判断心血管机能,

c 根据运动时血压变化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适应情况:运动后合理反映是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适当下降。一般,收缩压随强度加大而上升。 9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一次性运动中红细胞数量暂时性增加,在运动后1~2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 长期运动训练时,运动员红细胞总量较一般人有明显增加。

2、对红细胞压积影响

与训练水平有关,优秀运动员运动前后红细胞压积没有明显变化,训练水平低者运动后即刻明显增加。

3、对红细胞流变性影响

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10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运动员经过系统训练,血红蛋白的变化与红细胞的变化是一致的。 11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构成心脏的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和机械特性保证心脏不断自动的、协调的、舒缩交替的“全或无”的同步收缩,完成心脏的泵血功能。 评价

1、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2、心脏作功,血液在循环系统内流动所消耗的能量是由心脏作功得到补充的。

3、心力储备

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7有训练人和一般人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不同

1 安静状态下和从事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变化区别是安静时两者的每分输出量相等,但运动员的心率低,故每搏输出量大最大运动时,两者心率都可达到一样高度,但运动员的每搏出量和每分搏出量提高的幅度远大于无训练者运动员心脏对训练的良好适应

2经过训练心肌细微结构会发生改变,ATP酶活性增高,肌浆网对钙离子的储存、释放、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加快;冠脉供血良好,心肌收缩力增加

3运动不仅使心脏形态与机能产生好的适应,也可使调节机能改善。有训练者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8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常用的方法(高、乳 、持、间)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1持续训练法:强度低、持续时间长、不间歇;目的是提高心肺,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由于机能惰性大,后3分钟最高,因此发展有氧耐力训练,5分20-30 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标志之一。由可训练性大,有提高后,强,新个阈定 一般,50%VO2max,长时间,而血乳酸变化不大;经良达60-70%,优85% 3间歇训练法:两次,适当,间歇间低强度练习,不。总量大;心肺影响大

4高原训练法:高原与运动两种缺氧负荷,缺氧刺激比平原更深刻,大大,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作用:研究表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增加,并使呼吸和循环系统工作能力增强,从而提高有氧耐力

9 无氧工作能力生理基础(能储备、代谢过调和后恢复过代、最大氧亏积累) 1 能源物质的储备(ATP和CP含量;糖元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2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3 最大氧亏积累:氧亏、最大氧亏积累、衡量机体无氧功能能力的重要标志 极限强度运动(2-3分)--完成时 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

10 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方法(最大乳酸训练、乳酸耐受能力)

1 最大乳酸训练:血乳酸在12-20mmol/L是最大无氧代谢训练所敏感的范围。采用一次一分钟左右超级量负荷不可能达到这一高水平的血乳酸。而采用一分钟超级量强度跑,间歇4分钟共重复5次的间歇训练,血乳酸浓度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最高可达31.1mmol/L),表明一分钟超级量强度间歇4分钟运动可以使身体获得最大的乳酸刺激,是提高最大乳酸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

为使运动中产生高浓度的乳酸,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短,练习时间一般应大于30秒,以1-2分为宜。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能最大限度的动用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 2乳酸耐受能力:可通过提高乳酸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而获得。训练时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一般认为乳酸耐受能力训练时以血乳酸在12mmol/L左右为宜。然后重复训练时维持该水平,以刺激身体对这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乳酸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3最大摄氧量常用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与简介推算法

1直接测定法:

1 方法:实验室条件下,一定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定其摄氧量,常用的运动方式有跑台跑步、蹬踏功率自行车或一定高度台阶试验 2 判定受试者到达最大摄氧量的标准有: a 心率180次/分(少儿200) b 呼吸商达到或接近1.15 c 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或下降

d 受试者发挥最大能力并无力保持规定负荷即精疲力竭

2 间接推算法:受试者进行亚极限量运动时,根据心率、摄氧量或达到某一定量心率做功量等数值推算或预测Vo2max。优点:简易、经济、快速;但应考虑到误差因素

4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氧运输、肌组织、其他:遗传、年龄性别、训练)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影响:

肺通气和肺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养的供给提供了先决条件。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有密切关系。血液运氧的能力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循环系统的运输效率,即心输出量的大小,它受每搏出量和心率所制约。因此心脏的泵血机能和每搏输出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

2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对VO2max影响

当毛细血管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肌组织从血液中摄氧和利用氧能力是影响VO2max重要因素。一般用氧利用率来衡量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每100ml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组织所利用氧的百分率称为氧利用率。其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代谢特点有关。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被认定是决定VO2max的外周机制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A 遗传因素:与关系密切b 年龄、性别因素:少儿期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于青春发育其出现性别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差异 c 长期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以提高VO2max水平,训练初期的VO2max增长主要依赖与心输出量的增大;后期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的增大

5 VO2max与有氧耐力关系及运动中的意义(评定指标、选材、制定运动强度)

1 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是反映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许多研究两者关系表明,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与VO2max有密切的相关

2 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VO2max有较高的遗传度,可作为选材指标之一

3 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将VO2max强度作为100%VO2max强度,依据VO2max强度,按训练计划制定不同百分比强度,使运动负荷更客观、适用为运动训练服务 6 乳酸阈常用的测定方法(乳酸阈的测定、通气阈测定)

常在实验条件下进行渐增负荷的运动试验,连续测得乳酸浓度的变化确定乳酸阈或测得运动中呼出气体参数的变化来无损伤测定乳酸阈

1 乳酸阈测定: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负荷时的血样测得其乳酸值,运动负荷时做功量为横坐标,血乳酸浓度为纵坐标,将乳酸急剧增加的拐点对应的血乳酸浓度确定为乳酸阈,此时的运动强度为乳酸阈强度

2 通气阈测定:渐增负荷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常用指标。 研究表明,渐增负荷运动中,气体代谢的各项指标随运动负荷增加而相应的变化,乳酸急剧增加时肺通气量、二氧化碳等指标也明显变化,可据此判定乳酸阈。

具体方法:自行车功率计或跑台上渐增负荷运动,用气体分析仪记录运动中肺通气量、摄氧量、二氧化碳呼出量等生理参数,以运动负荷时做功量为横坐标,肺通气量等指标为纵坐标作图,将肺通气量等指标出现急剧增加的拐点确定为通气阈

7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运用(评定有氧工作能力、制定有氧耐力训练适宜强度)

1 受遗传因素影响小,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个体乳酸阈,因此其值的提高是评定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2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理论依据是,用个体乳酸阈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功能,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

8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区别

1 运动过程中,机体所摄取的氧量不能满足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2 运动后恢复期为偿还运动中的氧亏和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3 运动后恢复期的摄氧量与运动中的氧亏并不相等,而是大于氧亏。

运动后恢复期的过量氧耗不仅用于运动中所欠的氧,而且还要用于使处于较高代谢水平的机体逐渐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 9 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原因

1 体温升高:运动使体温升高,运动后升高的体温不会立刻降到安静水平,肌肉代谢和肌肉温度仍继续维持在一较高水平,经一定时间逐渐恢复 2 儿荼酚胺的影响:运动使儿荼酚胺增加,运动后仍保持较高水平。去甲肾上腺素促进细胞膜上K,Na泵活动加强,消耗一定氧

3 磷酸肌酸的再合成:运动中,磷酸肌酸逐渐减少以致排空,运动后CP需要再合成,运动后恢复期CP的再合成消耗一定氧 4 钙离子的作用:运动使肌肉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运动后恢复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需一定时间,Ca+有刺激线粒体呼吸作用,增加额外耗氧

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也有加强细胞膜Na K 泵活动作用。 运动后一定时间内,两者水平仍然较高,因而刺激使N K泵活动加强,消耗

第四章 呼吸机能

1 氧离曲线的特征及生理意义,影响因素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概念与特征:是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和氧结合的关系或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反映了血红蛋白和氧结合量随氧分压的高低而变化的,呈S形曲线非直线相关

1 特征与生理意义:S 形上段显示氧分压在60-100mmhb时曲线坡度不大即使氧分压从100mmHb降到80mmHb时,血氧饱和度仅降低了2%,该特点对高原适应及轻度技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保持动脉血中的氧分压在60mmHb以上,血样饱和度仍有90%,不会造成供氧不足,上升段对肺换气有利。

下段显示氧分压在60mmHb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说明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浓度明显下降,氧分压为40-10mmHb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浓度会大幅度下降,释放更多的氧供组织换气。该特点对保证代谢旺盛的组织需更多的氧有利。因此,曲线下段对人体组织换气大为有利。

2影响因素: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和解离受多种因素影响,会使曲线位置偏移

a 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增多都会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曲线右移,血液释放更多的氧

b 反之二氧化碳分压降低、体温降低、PH值升高及产物减少,曲线左移,结合 2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1外呼吸。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运输。血液在肺部获得O2,经循环将O2运输到组织毛细血管;

组织代谢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经循环将CO2运输到肺部。 3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的气体交换。

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连续肺活量:连续测5次肺活量,根据5次所测数值的变化趋势,来表示呼吸肌的机能能力。若肺活量后一次的比前一次的大或一致,表示呼吸机能力强,可看做身体机能状况良好。用测定五次肺活量的结果,可以简单、快速地判断呼吸肌的疲劳及身体的机能状况。

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正常人3秒钟内基本上可以呼出全部肺活量的气量,其中第一秒的时间肺活量的百分比最有意义。时间肺活量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反映肺的弹性是否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 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可以用来评价受试者的通气储备能力。

4运动时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呼吸

呼吸的形式、时项、节奏应与动作技术变换相适应,随技术动作进行自如的调整,这既有利于提高动作质量、配合完成高难动作也可推迟疲劳产生

1 呼吸形式与配合, 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

2呼吸时项与技术动作配合,呼气与吸气与动作配合

3呼吸节奏与其配合:周期性运动采用有节奏的、混合性呼吸,使运动更加轻

松、协调,有利于创造好的运动成绩

5合理的使用憋气 正确的憋气方法:

1 憋气前吸气不要太深

2 结束憋气时 为避免胸内压骤减,使其有一个缓冲、逐渐减少过程,呼出气体应逐步少许地,有节制地从声门挤出,即采用微启声门,喉咙发出 “嗨” 声的呼气

3憋气用于决胜关键时刻,不必每个动作与过程都作憋气,如杠铃举起 6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变化,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在前一时相升高的基础上,出现持续的缓慢上升;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运动结束时,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缓慢地恢复到安静的水平。 运动时呼吸的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作用,体液和其他调节起辅助调节作用。 神经调节:条件反射、大脑皮层运动区对呼吸中枢的刺激、本体感受性反射。 体液调节:CO2增加,缺氧、[H+]增加。 7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在颈动脉)、中枢化学感受器

2吸入气体中CO2浓度适宜增加、动脉血中[H+]浓度增加、氧气浓度降低,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第五章 能量代谢

三大能源系统的特点

(1)磷酸原系统:又称ATP—CP系统,该系统主要是有结构中带有磷酸基因的ATP、CP构成,由于在新陈代谢中均发生磷酸基因的转移,故称为磷酸原。

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量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等类中间产生物 运动项目:短跑、投掷、跳跃、举重

(2)酵解能系统:又称乳酸能系统,是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

特点:功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长,功能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运动项目:400—100米游泳

(3)氧化能系统:又称有氧能系统,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充分时,可以氧化分解提供大量能量

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单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加,终产物是H2O和CO2,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第六章肾脏

1、试述肾的泌尿过程。

答:肾的泌尿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

⑴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是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较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都可滤入事囊腔内而形成滤液;

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电解质也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代谢尾产物仅小部分被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

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是指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总之,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液,经过重吸收和分泌与排泄处理后,就成了终尿,并排出体外。 2运动性尿蛋白成因及影响因素

正常人在运动以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公认产生的原因是因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影响因素如下:

1 运动项目:

2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3个体差异

4机能状况

5年龄与环境

3运动性血尿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正常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看的间的血尿称为------

1可能是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造成肾血管收缩、肾血量减少,出现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和血管壁的营养障碍,而使肾的通透性增高,使原来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也发生外

体育专业考研运动生理学总结

溢形成运动性血尿。

2 运动时肾脏受挤压、打击,肾脏下垂造成肾静脉压力增高,也能导致红细胞渗出产生血尿。因此运动性血可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影响因素:受运动项目、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环境和身体适应能力等因素影

a 跑步、跳跃、拳击,球类运动后血尿发生率较多b 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加的过快时如冬训、比赛开始阶段,血尿也多 c 身体适应能力下降,如过度训练也会有大量的血尿产生 d 严寒(冬泳)和高原条件下训练,也容易造成运动血尿

第十五章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1、生理指标的检查

脉搏、呼吸、血压等,高级神经活动的变化(反应速度)

运动心电图、最大通气量、尿的成分、气体代谢、体温变化等

2、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

第十六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1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 1.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2.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 3.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或增快期。 4.各项身体素质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

推荐第5篇:病理生理学习题——呼吸衰竭课件

呼衰

单5选1 (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1分]平静呼吸时呼吸运动的特点是 A: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B:呼气是主动的,吸气是被动的 C:吸气和呼气都是被动的

D: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E:吸气由吸气肌收缩所致,呼气由呼气肌收缩所致 标准答案:D

2.[1分]下列关于人工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通过周期性升高和降低外界气压的方式进行 B:可通过周期性升高和降低肺内压的方式进行 C:口对口式人工呼吸为负压人工呼吸 D:节律性地举臂压背为负压人工呼吸 E:节律性挤压胸廓为负压人工呼吸 标准答案:B

3.[1分]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之一是 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B:胸膜腔的密闭状态 C: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D:吸气肌收缩 E:呼气肌收缩 标准答案:B

4.[1分]下列哪种情况下,胸膜腔内压可高于大气压 A: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力吸气 B: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力呼气 C:关闭声门并用力吸气 D:关闭声门并用力呼气 E:正常呼吸时,用力呼吸 标准答案:B

5.[1分]以下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生理意义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降低吸气阻力

B: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C: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D:降低表面张力 E:降低肺顺应性 标准答案:E

6.[1分]在肺部,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哪个因素成反比关系 A:气体分压差 B:气体扩散面积 C:该气体在血浆的溶解度 D:气体扩散距离 E:温度

标准答案:D

7.[1分]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安静时正常值为0.84 B:通气/血流比值下降,意味着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C: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 D:直立位时,肺尖部的通气/血流比值大于肺下部

E:通气/血流比值小于0.84,不利于肺换气,大于0.84时,则利于肺换气 标准答案:E

8.[1分]完整的呼吸过程是指 A:肺通气功能 B:肺换气功能 C:细胞呼吸功能 D:内、外呼吸功能

E:内、外呼吸功能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标准答案:E

9.[1分]关于呼吸衰竭说法最合适的是 A:通气障碍所致 B:换气障碍所致 C:V/Q比例失调所致 D:外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E:内呼吸严重障碍所致 标准答案:D

10.[1分]成人在吸入气氧含量(FiO2)不足20%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1kPa=7.5mmHg) B:PaO2>6.67 kPa C:PaO2<9.3 kPa D:RFI(呼吸衰竭指数)≤300 E:PaO2<8.0 kPa伴有PaCO2>6.67 kPa 标准答案:D

11.[1分]在海平面条件下,诊断成年人有呼吸衰竭的根据之一是PaO2值 A:<5.3 kPa (40mmHg) B:<6.7 kPa (50mmHg) C:<8.0 kPa (60mmHg) D:<9.3 kPa (70mmHg) E:<10.6 kPa (80mmHg) 标准答案:C

12.[1分]以PaO2

B:此时外周感受器方可被缺氧刺激兴奋 C:此时会引起酸中毒

D:此时中枢神经系统开始出现不可逆性变化

E:氧离曲线特性,在此时SaO2显著下降,组织将严重缺氧 标准答案:E

13.[1分]海平面条件下,I型呼吸衰竭血气诊断标准一般为 A:PaO2<4.0kPa (30mmHg) B:PaO2<5.3 kPa (40mmHg) C:PaO2<6.7kPa (50mmHg) D:PaO2<8.0kPa (60mmHg) E:PaO2<8.0 kPa (60mmHg),PaCO2>6.7 kPa (50mmHg) 标准答案:D

14.[1分]海平面条件下,Ⅱ型呼吸功能不全诊断指标是 A:PaO2<8.0kPa (60mmHg) B:PAO2<8.0kPa (60mmHg) C:PACO2>6.7 kPa (50mmHg) D:PaO2<6.7kpa, PaCO2>8.0kPa E:PaO2<8.0 kPa (60mmHg),PaCO2>6.7 kPa (50mmHg) 标准答案:E

15.[1分]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是 A:上呼吸道急性感染

B:炎症使中央气道狭窄、阻塞 C:过量麻醉药、镇静药应用 D:肺栓塞

E: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标准答案:E

16.[1分]引起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原因之一是 A:白喉

B:支气管哮喘 C:气管异物

D:多发性肋骨骨折 E:肺泡水肿 标准答案:D

17.[1分]限制性通气不足引发呼衰的机制 A:中央气道阻塞 B:外周气道阻塞 C:肺泡膜面积减小,膜厚度增加 D:肺泡扩张受限制

E: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标准答案:D

18.[1分]阻塞性通气不足引发呼衰的机制 A:肺顺应性降低

B:气道狭窄或被压迫 C:非弹性阻力增加 D:肺泡扩张受限制 E:气流形式 标准答案:B

19.[1分]下列哪种情况会造成阻塞性通气不足? A:肋间神经炎-呼吸肌活动障碍 B:结核性胸膜炎-胸廓顺应性降低 C:肺纤维化-肺顺应性降低

D:支气管炎症分泌物增多-气道阻力增加 E:肺水肿-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D

20.[1分]影响气道阻力增加最主要因素是 A:气道内径

B:气道长度和形态 C:气体密度和粘度 D:气流速度 E:气流形式 标准答案:A

21.[1分]外周气道阻塞是指气道内径小于多少的小支气管阻塞? A:

22.[1分]胸内中央型气道阻塞可发生 A:呼气性呼吸困难 B:吸气性呼吸困难 C:呼气吸气同等困难 D:呼气吸气均无困难 E:阵发性呼吸困难 标准答案:A

23.[1分]喉部发生炎症、水肿时,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主要机制是 A:吸气时气道内压低于大气压 B:吸气时胸内压降低

C:吸气时肺泡扩张压迫胸内气道 D:小气道闭合

E:等压点上移至小气道 标准答案:A

24.[1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产生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机制是 A:中央性气道阻塞

B:呼气时气道内压大于大气压

C:胸内压升高压迫气道,气道狭窄加重 D:肺泡扩张,小气道口径变大,管道伸长 E:小气道病变阻力增加,等压点移向小气道 标准答案:E

25.[1分]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是 A:肺潮气量 B:PaO2值 C:PaCO2值 D:PAO2值

E:肺泡氧分压与动脉血氧分压差值 标准答案:C

26.[1分]通气功能障碍时,血气变化的特点为 A:PaO2下降

B:PaO2下降,PaCO2下降 C:PaO2下降,PaCO2升高 D:PaO2正常,PaCO2升高 E:PaO2下降,PaCO2正常 标准答案:C

27.[1分]胸膜广泛增厚的病人可发生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气体弥散障碍 D:功能分流增加 E:真性分流增加 标准答案:C

28.[1分]肺水肿病人仅在运动时产生低氧血症,是由于 A:肺泡膜呼吸面积减少 B:肺泡膜增厚

C:肺泡膜两侧分压差减小

D: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过于缩短 E:等压点向小气道侧移动 标准答案:D

29.[1分]肺内功能性分流是指 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 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E:肺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标准答案:C

30.[1分] 死腔样通气是指 A: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B: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C: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 D: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 E:生理死腔扩大 标准答案:D

31.[1分]真性分流是指 A: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B: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C:肺泡完全不通气但仍有血流 D:部分肺泡完全无血流但仍有通气 E:肺泡通气和血流都不足 标准答案:C

32.[1分]正常人PAO2略高于PaO2的主要原因是 A:生理性通气/血流比例不协调 B:功能性死腔增多 C:功能性分流增多 D:解剖分流增多

E:正常静息时仅部分肺泡参与气体交换 标准答案:A

33.[1分]因部分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大于0.8而发生呼吸衰竭可见于 A:肺不张 B:肺水肿 C:肺动脉栓塞

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E:支气管肺炎 标准答案:C

34.[1分]为了解患者肺泡换气功能,给予100%氧,吸入15min,观察吸纯氧前后的PaO2,如变化不大,属下列何种异常? A:功能性分流 B:解剖性分流 C:弥散障碍 D:死腔样通气 E:通气障碍 标准答案:B

35.[1分]呼吸衰竭伴发右心衰竭的机制主要是 A: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静脉回流量增加 B:慢性缺氧所致血量增多 C:血液粘滞性增高

D: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 E: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 标准答案:E

36.[1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中下列何种细胞在呼吸膜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A:肺胞Ⅰ型上皮细胞 B:肺胞Ⅱ型上皮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巨噬细胞 标准答案:C

37.[1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致病因子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B:致病因子损伤肺泡上皮细胞 C:致病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D: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

E:中性粒细胞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 标准答案:E

38.[1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呼吸衰竭的中心环节是 A:肺顺应性下降 B:支气管粘膜水肿 C:有效肺泡通气量减少 D:小气道阻塞 E:肺组织弹性下降 标准答案:C

39.[1分]呼吸衰竭引起的缺氧类型是 A:循环性缺氧 B:低张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 D:血液性缺氧

E:组织性缺氧+血液性缺氧 标准答案:B

40.[1分]不能引起呼吸衰竭而致机体缺氧的是 A:气道阻塞 B:支气管哮喘 C:贫血

D:胸膜纤维化 E:严重胸廓畸形 标准答案:C

41.[1分]呼吸衰竭时最常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是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酸碱紊乱 标准答案:E

42.[1分]某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血pH 7.02,PaCO260mmHg,PaO237.5mmHg,HCO3-15mmol/L ,问并发何种酸碱平衡紊乱? A: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B: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酸中毒

E: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标准答案:C

43.[1分]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性损害的PaO2值为 A:PaO2<8.0kPa(60mmHg) B:PaO2<6.7kPa(50mmHg) C:PaO2<5.3kPa(40mmHg) D:PaO2<4.0kPa(30mmHg) E:PaO2<2.7kPa(20mmHg) 标准答案:E

44.[1分]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发生的最关键的是 A:缺氧使脑血管扩张

B:缺氧使细胞内ATP生成减少 C:缺氧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D:缺氧使细胞内酸中毒

E:CO2分压升高使脑血流量增加和脑细胞酸中毒+缺氧 标准答案:E

45.[1分]呼吸衰竭发生肾功能不全的最重要机制是 A:缺氧直接损伤肾脏功能 B:反射性肾血管收缩 C:并发心功能不全 D:并发DIC E:并发休克 标准答案:B

46.[1分]肺原性心脏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用力呼气使胸内压升高,影响心脏舒张功能

B:用力吸气使胸内压降低,使心脏外负压增加,增加右心收缩负荷 C:缺氧、酸中毒导致肺小动脉收缩 D:血液粘度增加

E:肺毛细血管床大量破坏 标准答案:C

47.[1分]肺动脉栓塞患者发生呼衰是由于 A:功能性分流 B:死腔样通气 C:弥散障碍 D:通气功能障碍 E:肺内真性分流增加 标准答案:A

48.[1分]氧疗对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病变无效 A:通气障碍 B:气体弥散障碍 C:功能性分流 D:死腔样通气 E:肺动-静脉瘘 标准答案:E

49.[1分]下列哪一项不是弥散障碍的特点 A:可因肺泡膜面积减少引起 B:可因肺泡膜厚度增加引起

C:常在静息时就可引起明显的PaO2降低 D:PaCO2正常甚至低于正常

E:严重时尤其在肺血流加快时可引起PaO2降低 标准答案:C

50.[1分]有关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可以是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B:可以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C:是肺部病变引起呼吸衰竭的最重要机制,此时肺总通气量可以不减少 D:常引起PaO2降低,而PaCO2不增加

E:可见于气管阻塞,总肺泡通气量下降而肺血流量未减少时 标准答案:E

51.[1分]下列哪一项与“功能性分流”不符 A:又称静脉血掺杂

B:是部分肺泡通气明显降低而血流未相应减少所致 C:正常人肺也有功能性分流 D:肺不张时也引起功能性分流 E:功能性分流部分的静脉血不能充分动脉化而PaO2降低, PaCO2增加 标准答案:D

52.[1分]下列哪一项与“死腔样通气”不符 A:明显增多时可引起呼吸衰竭

B: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未相应减少所致 C:正常人肺没有死腔样通气 D:可见于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

E:是因大量肺泡为死腔样通气,其余肺泡的血流多而通气少,因此PaO2降低 标准答案:C

53.[1分]慢性II型呼吸衰竭病人输氧原则是 A:慢速输入高浓度纯氧 B:间歇输入低浓度氧 C:正压输入低浓度氧 D: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 E:持续高流量高浓度给氧 标准答案:D

54.[1分]呼吸衰竭引起肺动脉高压的最主要机制是

A:血液粘滞性增高 B:缺氧所致血量增多

C: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引起肺血管收缩 D:外周血管扩张血液回流增加 E:肺小动脉壁增厚 标准答案:C

55.[1分]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宜低浓度氧疗这是由于

A:PaO2低于60mmHg(1mmHg=0.133kPa)对化学感受器作用才明显 B:PaO2为30mmHg时肺通气量最大

C:PaCO2超过80mmHg时呼吸运动主要靠低氧刺激 D:缺氧对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大于反射兴奋作用 E:低浓度氧疗能增强呼吸动力 标准答案:C

56.[1分]呼吸衰竭产生胃溃疡、胃出血的基本机制错误的是 A:胃粘膜屏障作用降低

B:减弱胃壁细胞碳酸酐酶活性 C:胃酸分泌增多 D:使胃壁血管收缩 E:合并DIC 标准答案:B

57.[1分]患者部分肺泡血流不足时造成全肺产生PaO

2、CaO2显著降低,而PaCO2变化可正常、降低或升高,关于其机制论述不正确的是 A:病变区肺泡VA/Q可低至0.1以下 B:病变区肺泡VA/Q可高达10以上

C:病变区PaO2,但氧含量没有显著升高 D:健肺区VA/Q低于正常

E:氧离曲线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特性 标准答案:A

串5选1 (每组>2题共用题干,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 患者,女,65岁。支气管炎病史21年,近1周咳嗽、咳黄痰加重伴呼吸困难2天,口唇发绀。血气分析:pH 7.35,PaO256mmHg,PaCO2 为 46mmHg。 58.[2分]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该患者呼吸衰竭类型应为 A:Ⅰ型呼吸衰竭 B:Ⅱ型呼吸衰竭 C:Ⅲ型呼吸衰竭 D:中枢性呼吸衰竭 E:慢性呼吸衰竭 标准答案:B

59.[2分]患者口唇发绀,因为体内 A:氧合血红蛋白增多 B: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C:高铁血红蛋白增多 D:肌红蛋白增多 E:高铁血红蛋白增多 标准答案:B

60.[2分]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其最主要原因在于 A:气管痉挛、管壁肿胀导致的通气不足 B:中枢呼吸抑制 C:肺泡膜面积减少 D:解剖分流增加 E:肺泡损伤 标准答案:A

61.[2分]关于该患者因肺部病变可能引起的机体代谢功能改变,错误的 A:缺氧—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加深加快—呼吸性酸中毒 C:肺部病变,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 D:神经中枢缺氧—肺性脑病

E:缺氧损伤肾脏—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标准答案:E

62.[2分]如果给患者吸氧,下列哪种方案最为合适 A:吸入纯氧

B:高浓度高流量吸氧 C:高浓度低流量吸氧 D:低浓度低流量吸氧 E:高压氧治疗 标准答案:D

患者男性,77岁,因咳嗽、咳痰、喘憋加重伴发热3天入院。患者20年前开始反复发作咳嗽、咳痰并有时伴喘憋,冬季加重。体格检查:体温38.9℃,脉搏109次/分,呼吸26次/分,口唇、指尖部皮肤发绀,胸廓略呈桶状,肋间隙稍增宽,双肺呼吸音粗并可闻及大量痰鸣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白细胞13.9×109/L,红细胞6.0×1012/L;pH 7.14, PaO2 42mmHg,PaCO2 80mmHg;胸透提示双肺纹理加重,右下肺片絮状阴影;超声显示右心扩大。

63.[2分]根据上述该患者出现了缺氧,其缺氧类型应为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 D:等张性缺氧

E:A+B 标准答案:A

64.[2分]该患者出现缺氧的主要原因是 A:吸入气氧分压下降

B:严重贫血

C:静脉血直接流入动脉血

D:肺换气障碍 E:肺通气障碍 标准答案:E

65.[2分]患者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主要是由于 A:长期肺部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长期肺部病变导致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多 C:长期肺部病变影响到心脏功能而引起 D:长期肺部病变导致远曲小管重吸收增多 E:长期肺部病变导致淋陈巴回流障碍 标准答案:C

66.[2分]根据上述患者出现的呼吸衰竭应为 A:Ⅰ型呼吸衰竭

B:Ⅱ型呼吸衰竭

C:Ⅲ型呼吸衰竭

D:低氧血症 E:以上均错 标准答案:B

67.[2分]根据上述患者已出现心力衰竭,其类型应为 A:轻度心力衰竭

B: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C:右心衰竭

D:左心衰竭 E:全心衰竭 标准答案:C

组5选1 (每组试题与5个共用备选项配对,可重复选用,但每题仅一个正确) 68.[1分]Ⅰ型呼吸衰竭的血气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60mmHg) B:PaO2<6.7kPa(50mmHg) C:PaO2<8.0kPa(60mmHg),PaCO2>6.7kPa(50mmHg) D:PaCO2>8.0kPa(60mmHg) E:PaCO2>6.7kPa(50mmHg) 标准答案:A

69.[1分]Ⅱ型呼吸衰竭的血气诊断标准是 A:PaO2<8.0kPa(60mmHg) B:PaO2<6.7kPa(50mmHg) C:PaO2<8.0kPa(60mmHg),PaCO2>6.7kPa(50mmHg) D:PaCO2>8.0kPa(60mmHg) E:PaCO2>6.7kPa(50mmHg) 标准答案:C

70.[1分]通气障碍的血气变化主要是 A:PaO2下降

B:PaCO2升高

C:PaO2下降,PaCO2升高 D:PaO2正常,PaCO2升高 E:PaO2下降,PaCO2正常 标准答案:C

71.[1分]换气障碍的血气变化主要是 A:PaO2下降

B:PaCO2升高

C:PaO2下降,PaCO2升高 D:PaO2正常,PaCO2升高 E:PaO2下降,PaCO2正常 标准答案:A

72.[1分]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智力和视力轻度减退的PaO2 值是 A:PaO28.0kPa(60mmHg) B:PaO26.7kPa(50mmHg) C:PaO25.3kPa(40mmHg) D:PaO24.0kPa(30mmHg) E:PaO22.70kPa(20mmHg) 标准答案:A 73.[1分]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性损害的PaO2值是 A:PaO28.0kPa(60mmHg) B:PaO26.7kPa(50mmHg) C:PaO25.3kPa(40mmHg) D:PaO24.0kPa(30mmHg) E:PaO22.70kPa(20mmHg) 标准答案:E

74.[1分]可引起呼气性呼吸困难 A:过量麻醉药使用 B:COPD患者 C:肺血管病变 D:ARDS E:肺实变 标准答案:B

75.[1分]因急性肺泡毛细血管膜受损而致呼吸衰竭 A:过量麻醉药使用 B:COPD患者 C:肺血管病变 D:ARDS E:肺实变 标准答案:D

76.[1分]支气管异物可引起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B

77.[1分]麻醉药过量可引起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A

78.[1分]大叶性肺炎(早期)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C

79.[1分]大量胸腔积液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A

80.[1分]肺内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D

81.[1分]肺水肿可引起 A:限制性通气不足 B:阻塞性通气不足 C:功能性分流增加 D:解剖分流增加 E:弥散障碍 标准答案:E

推荐第6篇:生理学

1.氢化可的松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2.同时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是——血浆胶体渗透压

3.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AB型 4.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 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增强时——肾脏排钠量减少 6.最重要的消化液是——胰液

7.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8.切除狗的肾上腺皮质,出现——血容量、血钠、血钾 均减少 9.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与何激素有关——孕激素 10.机体保钠的主要激素是——醛固酮

11.下列哪种属于类固醇激素——氢化可的松 12.觉得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清蛋白

13.用已知B型人的血液与待测者血液做交叉合血,若主反应凝集,次反应不凝集,待测血型是——O型 14.心室肌的前负荷是——心室舒张末期压

15.人体安静状态下,哪种器官的动脉血和静脉血含氧量差值最大——心脏 16.下述钾的生理功能中错误的是——高钾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17.胃泌素的生理作用中错误的是——刺激幽门括约肌收缩 18.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强度

19.使重症肌无力病人的肌肉活动恢复正常可给予——新斯的明 20.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21.下列哪项不是评定心功能的指标——循环血量 22.下列哪项是左心室的后负荷——主动脉压 23.甘露醇利尿的基本原理是——渗透性利尿

24.对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胰液 25.心脏正常起搏点是——窦房结

26.下列哪项可引起心率减缓——迷走神经活动增强 B型题

1.肌肉松弛剂箭毒的作用机制是——与乙酰胆碱争夺N型受体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2.测得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是——时间肺活量

……肺换气效率……………..是——通气/血流比值 3.甲状腺素由哪个腺体产生——甲状腺

降钙素由哪个腺体产生——甲状腺C细胞

4.重度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原因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心衰时水肿原因是——毛细血管压升高

变态反应时组织水肿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微静脉管壁通透性增加 5.血液中CO2的主要运输形式是——碳酸氢盐

……….O2…………………….是——氧合血红蛋白 6.给高人病人用冰帽降温是通过增加——传导散热

穿棉衣御寒主要是降低——对流散热

给高人病人酒精擦浴是为了增加——蒸发散热 吹电扇可增加——对流散热 7.鼓膜穿孔可导致——传音性耳聋

耳蜗底部病变可导致——高倾听力受损 8.黄体生成素来源于——腺垂体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源于——下丘脑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来源于——胎盘

9.甲状腺手术中误切除甲状旁腺时——两者都有(高磷低钙)

维生素D3代谢障碍时——低钙

10.使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使醛固酮分泌增多………………——血K浓度升高和血钠浓度降低 X型题

1.增强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AB A.Ca+ B新斯的明

C K+

D.胆碱酯酶

E.箭毒 2.胃次全切除的病人贫血与何有关 CE AFe2+

B.维生素B2 C. 维生素B12

D.维生素E

E.内因子

3.用已知A型血与待测血交叉配血,若主反应凝集,次反应不凝集,待测血型为 BE A AB

B. O

C. A1

D.B

E.A2 4.影响血钙水平的激素是 ABE A.降钙素

B.1,25(OH)2D3

C. 胰岛素

D.11-去氧皮质酮

E.甲状旁腺激素 5.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ABCDE A促进蛋白质分解 B使淋巴细胞减少

C 升高血糖

D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增加

E刺激11型肺泡细胞产生二软脂酰卵磷脂

6.孕激素的生理作用ACDE A助孕

B促进排卵

C安胎

D促进乳房腺泡发育

E产热 7.内脏痛的特点是BE A定位精确

B有牵涉痛

C对牵拉烧伤敏感

D对炎症、切割敏感

E对缺血敏感 8.哪些是胆碱能神经纤维ABCDE A交感节前纤维

B支配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

C副交感节后纤维

D交感舒血管纤维

E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9.感受器有哪些共同生理特征ABDE A需适宜刺激

B有感觉阈值

C容易疲劳

D有适应现象

E有换能作用 10.使瞳孔缩小的因素是BCE A肾上腺素

B视近物

C副交感神经兴奋

D阿托品

E有机磷农药 11.突触传递有何特征ABDE A单向传递

B总和

C相对不易疲劳

D中枢延搁

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12.肾脏 内分泌功能ABCE A分泌肾素

B分泌前列腺素

C分手活性维生素D3

D分泌肾上腺素

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13.M样作用DE A心跳加快、增强

B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C血压升高

D缩瞳肌受损

E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14.瞳孔反射BDE A强光时瞳孔缩小,弱光时瞳孔变化不大

B光照一侧瞳孔时,两侧瞳孔都缩小

C看近物时,瞳孔扩大 D看近物时晶状体前凸

E看近物时副交感神经兴奋

1.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是指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与理化性质经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 2.体重50公斤的正常人的血液总量为3.5-4.0L 3.由于胆汁中含有脂肪酶,所以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4.血液运输CO2的主要物质是血红蛋白× 5.呆小病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互不干扰,且不易疲劳× 7.甲状旁腺分泌的降钙素,有使血钙降低的作用× 8.睾丸不能分泌雌激素,卵巢不能分泌雄激素× 9.孕激素有助孕、促进排卵和抑制子宫收缩的作用× 10.内脏痛的特点是有牵涉痛,定位准确× 11.躯体运动神经属胆碱能神经×

12.呼吸的频率与深浅对肺通气量影响很大

13.人体只有心肌才有自动节律性×

14.胆囊炎病人吃油腻蛋白食物可诱发胆绞痛×

15.ABO血型是根据血清中所含抗体的不同而命名× 16.Ca2+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17.心肌的有效不应期很长,0.3-0.4s 18.促胰液素可抑制胃液分泌

19.基础代谢率不是机体最低水平的代谢率

20.妇女月经流出的血不易形成凝块是因为流出的血液中血小板含量低× 21.使血沉加快的决定性因素在红细胞本身,而不在血浆的变化×

填空题

1.晶体渗透压影响红细胞内外水的移动;胶体渗透压主要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的移动。 2.缺铁可使血红素形成减少,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影响DNA合成 3.蚕豆病是儿童先天性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所致 4.血凝过程中,内源性途径的始动因子是X11 5.无ABO标准血清时,可将B型交叉配血

6.父亲AB型,母为O型,其子女血型可能为A或B 7.心动周期为0.5s,左心室搏出量40mL,左室心输出量为4800 mL 8.人胎盘分泌的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生乳素(或人绒毛膜生长素)、雌激素、孕激素 9.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是心排血量

外周阻力

10.抗利尿激素(ADH)释放增加的有效刺激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血容量降低 11.微循环的三条通路是: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 12.眼的调节反应包括:晶状体前凸、瞳孔缩小、视轴会聚

13.肺泡11型细胞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或二软脂酰卵磷脂) 14.测定24小时尿中17-羟类固醇的含量,可了解糖皮质激素的代谢

15.调节肾小管Na、K交换的激素是醛固酮,调节肾小管水重吸收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16.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血中胆固醇水平升高;甲亢是,血中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

推荐第7篇:病理生理学教学反思

病理生理学教学反思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基础学科, 又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本人认为青年教师需要把握住以下三个环节:课前准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后反思, 从而提高病理生理学课堂授课效果。 1 课前准备

只有非常充分细致的准备才能确保课堂的顺利展示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以教师的角色去准备, 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综合来说, 课前准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能够熟练驾驭教材是认真备课的前提条件。《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性较强, 涉及到的机制多而复杂, 尤其是正常生理机制比较抽象。教师必须做到对所讲内容烂熟于心, 机制推理严密合理。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教材,凡是涉及到授课的内容, 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内容, 一定要反复钻研, 精雕细琢, 抓住本质, 弄清含义。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制作高质量课件。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搬家。制作课件时尽量避免大段的文字说明, 多用箭头示意图或者图表。否则学生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影响教学质量。比如在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章节加入简图, 表示细胞内外的液体分布与移动, 细胞膜上的离子交换等。或者加入动画效果来演示离子的交换, 分泌与排出、重吸收的现象, 生动形象。另外要注意对概念中的关键词做出特殊标记, 便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 也能加深印象, 便于记忆。还可以适当介绍与本章节有关的前沿的研究成果, 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提高科研兴趣。

2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很多学生反映《病理生理学》的知识又多又乱, 对讲授的基本机制和机能变化既不能充分理解又无法相互联系, 死记硬背只求考试过关, 考试之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些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就体现在以熟悉的事物、内容去理解认识那些陌生的事物和内容。涉及到病理生理学复杂抽象机制的讲解一定要深入浅出, 易于理解。比如:失血性休克时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喻成水龙头阀门调节来解释。对于某些在临床上常见的病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式教学法。比如高渗性、低渗性脱水,本质都是脱水, 为什么后者没有口渴反应? 为什么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不同?因课时有限, 不易实现纯粹的案例式教学。可以在完成相应的理论授课之后适当穿插难度适中的病案分析, 提示思考线索,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与教师进行讨论。也可布置病例分组讨论, 选派同学代表发言。在此分析过程中强调推理正确论证严密, 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具体。适时提问也是提供给学生思考机会、活跃气氛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提问基础知识, 能够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可用临床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介绍水中毒的概念时, 强调水对于生命是不可缺少的物质, 是否越多越好? 讲述国外喝水比赛致死的事件提问喝水过多会对机体造成哪些损伤? 章节小结时的简单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章节主要知识点, 有利于回顾复习。 3 课后反思 授课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无论教师在课前做了多么细致的准备工作, 仍然难免会在课堂上遇到新问题、新情况, 即便是已经重复多次授课的内容也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因此,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与配合表现对此次授课的效果进行回顾分析。这种反思是很有效的反馈机制, 能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突破和提高。青年教师授课结束后, 应了解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生理解时是否仍有困难。如未实现预期效果就要找出原因, 制定补救措施。另外青年教师也应该尝试适当改革教学方法, 思考是否还有比预设更好的方法手段。比如酸碱平衡紊乱中的肾脏排酸保碱的调节机制较为复杂, 往往需要较多的学时来详细介绍, 授课之后发现单纯讲解理论较为枯燥而且学生反映抽象难懂。以后可以用示意图进行辅助说明, 因为“一幅好的插图能够使理性问题感性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深奥问题通俗化”。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掌握情况。教与学是双向交流的过程, 同时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以便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在课后与学生一起讨论课堂接受效果, 关注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必要时可召开师生座谈会, 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在下节课之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上节课所重点精讲的内容, 不仅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而且能够督促学生课后复习, 及时解决遗留问题。

综上, 青年教师可通过实施充分的课前准备及课后思考反馈以便进行顺利流畅的课堂讲解。同时青年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习, 通过多环节、多途径提高《病理生理学》课堂授课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推荐第8篇:生理学教学反思(推荐)

生理学实验教学反思

本学期担任生理学实验教学工作,也是第一次带此门课程。回顾这一学期教学工作,通过认真学习其他教师的宝贵经验和自我摸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了一些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前做好充足准备

作为新教师,我深知自己教学经验不足,理论知识不牢,实验操作不熟练,在新学期开始就着手准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利用时间仔细研究理论教材,吃透本次实验课所涉及的所有知识认真备课,以便在给学生讲解时做到思路清析、游刃有余;在实验操作上,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反复训练,以做到操作熟练、规范;授课前听取其他教师的授课,总结他们授课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己,此外,请有经验的老师听课,对教学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学生方面,提前发给他们实验操作视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熟悉操作流程。

二、教学时认真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其探索

因本次生理实验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动物实验,学生存在极大兴趣的同时,也展现出动手能力差,小组合作不密切等问题。在授课时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有利于学生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在示教过程中,做到边是叫边解说,同时维持好秩序,避免学生围观导致后面学生看不见操作。在巡视学生操作时,积极发现问题,纠正不规范操作,对其不懂的地方再次示范讲解。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探索,增大他们学习兴趣。

三、教学后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总结反思 认真批阅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实验效果,发现问题并记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改进参考。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听取学生对此次实验课的想法,制定今后改进的措施。另外充分利用实验室这一优质资源努力探索,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在此次的教授生理学实验课程中,我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加之自己在教学方法、方式的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当然发现一些问题:

1.小组人数较多,不能每个人都动手操作。

2.部分实验器材数量少,学生等待时间长造成大量时间浪费。3.部分学生对实验室纪律、规范不熟悉。 建议改进措施:

1.细化分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适当增加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效率 3.建议重新学习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

推荐第9篇:教学课件

第一章 水工艺设备常用材料(四学时)(第五周周

二、周四)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

2)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能及使用条件 3)熟悉耐蚀金属材料及性能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金属材料的分类、基本性能,耐蚀金属材料及性能(1学时)

2)无机非金属材料分类及基本性能,耐蚀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性能(1学时) 3)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常用塑料和橡胶介绍(1学时) 4)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水工艺设备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能与特点

2)难点:如何根据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水工艺设备要求,确定不同材料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你认为水工艺设备对金属材料的哪些性能要求更高?怎样才能满足这些要求? 2)影响钢材性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合金钢有哪些类型?何谓耐蚀低合金钢?耐大气腐蚀、海水腐蚀的低合金钢中各含哪些主要合金元素?

4)不锈钢有哪些类型?在酸性介质、碱性介质及中性水溶液中是否可以选用同一种不锈钢?简述理由。

5)铝、铜及其合金的主要性能特点是什么?主要用于什么场合? 6)钛及钛合金最突出的性能特点是什么?

7)简要说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主要用于哪些场合。

8)高分子材料主要有哪些类型?常用于水工程及水工艺设备中的高分子材料有哪些?耐蚀有机高分子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9)复合材料主要有哪些性能特点?你认为在水工艺设备中复合材料最突出的性能特点是什么?请列举在水工业领域应用复合材料的几个事例。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二章 材料设备的腐蚀、防护及保温(三学时)(第五周周

五、第六周周二)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材料设备的腐蚀的危害以及腐蚀与防护科学的发展状况 2)掌握腐蚀与防护基本原理 3)熟悉各种设备腐蚀防护技术

4)能运用腐蚀与防护原理进行材料的选用 5)了解设备保温的目的

6)熟悉常用保温材料,保温结构与施工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 材料设备的腐蚀与防护概述,腐蚀与防护基本原理,设备腐蚀防护技术,材料的选用(2学时)

2) 设备保温的目的,保温材料,保温结构与施工。(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水工艺设备及常用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难点:设备、材料的腐蚀原理与方法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 什么叫氢蚀?它对钢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2) 什么叫极化?极化对金属腐蚀有什么影响?

3) 什么叫阴极去极化?阴极去极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阴极去极化反应是什么?

4) 什么是金属的全面腐蚀、局部腐蚀?局部腐蚀包括哪些类型?

5) 试从腐蚀发生的条件、机理、影响的因素和控制的途径等方面比较小孔腐蚀和缝隙腐蚀的异同。

6) 什么叫应力腐蚀?它具有什么特点?是不是介质的腐蚀性越强,材料的应力腐蚀敏感性就越高?为什么?

7) 微生物为什么会影响金属的腐蚀?试例举最常遇到的微生物腐蚀。 8) 高分子材料物理腐蚀过程是怎样进行的?高分子材料耐溶剂性能的优劣可由哪些原则进行判断?

9) 什么叫高分子材料的应力腐蚀?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0) 在设计金属设备结构时应注意什么才能避免或减少损失?

11) 有哪几种阴极保护形式?各有什么特点?阴极保护时,被保护设备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12) 阳极保护适用于什么样的金属-介质体系?

13) 若一体系在阳极极化过程中,极化电流很低并几乎维持不变,对该体系可否用阳极保护法进行保护?为么?

14) 玻璃钢衬里层的结构及作用是什么? 15) 缓蚀剂的类型有哪些?

16) 选材的原则是什么,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17) 设备保温的目的是什么?在哪些情况下需要保温?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三章 水工艺设备理论基础(十学时)(第六周周二至第七周周五)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容器的结构与分类以及容器设计的基本要求

2)掌握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的计算、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计算

3)熟悉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平板的变曲应力,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内压封头设计

4)掌握机械传动的主要方式

5)掌握铸造、压力加工、焊接、金属切削加工等机械制造工艺

6)掌握热量传递与交换理论,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凝结换热、辐射换热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 容器应力理论,包括容器概述,回转曲面与回转薄壳,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环向薄膜应力,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平板的变曲应力,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内压封头设计等;(3学时) 2) 机械传动理论,包括机械传动概述,机械传动的主要方式;(2学时) 3) 机械制造工艺,包括铸造、压力加工、焊接、金属切削加工等;(2学时) 4) 热量传递与交换理论,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凝结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传热过程的增强与削弱。(3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与水工艺设备设计、制造有关的容器应力理论、机械传动方式与特点以及设备制造工艺方法与适用条件 2)难点:容器应力理论与热量交换理论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何谓回转薄壳的薄膜应力?简述壳体平衡方程和微体平衡方程的推导过程。2.圆柱壳、球壳、椭球壳和锥形壳的薄膜应力各有哪些特点?如何计算它们的薄膜应力σω和环向应力σθ?

3.如何确定圆筒壁的计算厚度δ、设计厚度δd、名义厚度δn、有效厚度δe和最小厚度δmin?

4.平板的弯曲应力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平板封头和矩形压力容器?

5.什么叫压力容器的二次应力?它对封头和筒体的设计有哪些影响? 6.容器的封头分为哪几类?如何进行各类封头的强度计算?

7.机械传动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在水工艺设备中最常用的有哪几种?

8.渐开线标准齿轮有几部分组成?基本参数是什么?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几种?

9.带传动和链传动各有哪些特点?带的截面形式对带的传动效率有什么影响?根据结构的不同,传动链主要有哪些形式?各自适用于什么条件?链传动的失效形式有哪些? 10.机械制造中的基本工艺方法有哪些?

11.金属的压力加工主要包括哪些方式?简要说明各种加工方式的加工过程。12.简要说明各种焊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13.金属切削加工主要有哪些方式?简述不同切削方式的作用特点和适用条件。14.试从微观角度阐述导热机理。

15.什么是导热系数?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6.试述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定义和内容。 17.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有哪些?在水工艺设备中如何体现? 18.什么是受迫紊流换热?试述受迫紊流换热的两种类型。

19.什么是凝结换热?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强凝结换热? 20.什么是辐射换热?热辐射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增强吸收太阳能的措施有哪些? 21.什么是传热过程?常见的传热过程有哪些?如何增强或削弱传热过程? 22.用实例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现象。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四章 水工艺设备的分类(一学时)(第七周五讲)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全面了解水工艺设备的分类及基本特点; 2)本章为了解内容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 设备分类:通用机械设备与专用设备

2) 容器设备:压力容器法兰、管法兰、支座、安全泄放装置、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

3) 搅拌设备: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机械搅拌设备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以及水处理工艺中常用的机械搅拌设备

4) 换热设备: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换热器的适用条件和选型以及换热器计算。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介绍水工艺与工程中常用的结构较简单的容器、搅拌及换热设备 2)难点:无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无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五章 容器(塔)设备(二学时)(第八周周二)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 了解压力容器法兰的类型

2) 掌握容器法兰密封面的型式、密封垫片

3) 了解管法兰的类型及密封垫片

4) 了解容器支座的型式

5) 掌握安全泄放装置的原理与适用场所

6) 自学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压力容器法兰密封面的型式、容器法兰的类型、法兰的密封垫片,管法兰的类型及密封垫片,卧式容器的支座、立式容器的支座,(1学时) 2)安全阀、爆破片的工作原理,填料及其支承装置,布(气、汽)装置。(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工艺与工程中常用的结构较简单的容器、搅拌及换热设备,学生应结合这些设备的工艺特点(专业课中内容),着重熟悉和掌握设备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适用条件等

2)难点:如何对上述设备的选型、设计等提出选择材料、结构、传动与加工方式、腐蚀防护等方面的要求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压力容器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分别有哪些形式?如何正确选用压力容器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

2.管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各有哪些形式?如何选用管法兰及其密封面和密封垫片?

3.卧式容器和立式容器的制作分别有哪些形式?卧式容器为什么一般采用双支座? 4.安全阀的作用是什么?各类安全阀分别有哪些特点?怎样选用安全阀? 5.爆破片分为哪几类?常用的爆破片有哪些?

6.水工艺填料设备对填料有哪些要求?常用的填料有哪几类?

7.对布(气、汽)装置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水工艺设备中常用的布水(气、汽)装置有哪些形式?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六章 搅拌设备 (二学时)(第八周周四)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 了解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

2) 掌握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掌握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

4) 熟悉传动装置、搅拌轴、联轴器及轴承作用及结构特点

5) 自学常用搅拌设备简介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搅拌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1学时)

2)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传动装置、搅拌轴、联轴器及轴承,常用搅拌设备简介(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机械搅拌设备组成及其工作原理,机械搅拌器的型式与结构 2)难点:搅拌设备选型及工艺参数确定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拌设备的功能是什么?在水处理工艺中,搅拌器主要作用是什么?简述其工作原理。

2.常用机械搅拌器有哪几种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3.搅拌轴工作时受力状况如何?设计计算时需考虑哪些因素?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七章 换热设备 (二学时)(第八周周五)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 2)掌握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

3)掌握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

4)自学换热器的适用条件,换热器的选型,换热器计算。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换热设备的功能和分类,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包括容积式换热器、半容积式换热器、快速式换热器、半即热式换热器、混合式换热器等;(1学时)

2)换热器性能评价,换热器的适用条件,换热器的选型,换热器计算。(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换热器的构造和特点,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 2)难点:换热器选型及工艺参数计算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换热设备的分类方法有哪些?每种方法又将换热设备分为哪些常用类型? 2.试述容积式换热设备的类型和特点。 3.试述半容积式换热设备的构造和特点。

4.常用的快速式换热设备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5.如何选用换热设备?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八章 分离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二)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分离设备的用途及分类。

2)熟悉气浮分离设备的功能与种类

3)掌握几种常用气浮设备的工作原理

4)了解筛滤设备,砂滤设备

5)掌握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

6)掌握几种膜分离装置的结构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分离设备的用途及分类,气浮分离设备的功能与种类,微孔布气气浮设备,加压溶气气浮设备,溶气真空气浮设备,电解气浮设备;(1学时)

2)筛滤设备,砂滤设备,膜分离设备,膜分离设备分类及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气浮设备的工作原理,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的结构。 2)难点:膜分离设备的分离原理,膜分离装置的结构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分离设备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2.气浮分离设备有哪几种?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格栅与滤网的作用是什么?谈谈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4.简述真空过滤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离子交换膜与反渗透膜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渗透机理是什么? 6.常用的膜分离设备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九章 污泥处置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四)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排泥设备的分类

2)掌握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3)了解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的用途与类型

4)掌握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排泥设备的分类,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1学时)

2)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的用途与类型,几种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用排泥设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常用污泥浓缩与脱水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 2)难点:设备选型及参数设置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 行车式吸泥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吸泥方式有哪几种?它们之间有何差别?

2. 污泥在脱水之前为什么还需要进行浓缩?

3. 带式压滤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何特点?影响带式压滤机脱水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4. 真空过滤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何特点?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第十章 投药设备(二学时)(第九周周五) 1.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认识各种常用计量和投加设备

2)掌握几种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

3)课外查阅相关设备资料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常用计量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 2)常用投加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1学时) 3.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 2)难点:计量和投加设备的工作原理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课后思考:

1.试述常用计量设备的类型、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2.目前水工艺工程中最常用的投药计量设备有哪几种?

3.简要说明电磁流量计、超声流量计、涡街流量计、质量流量计、涡轮流量计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水工艺与水工程中主要适用于哪些流体的计量,适用条件有何差别。4.药剂投加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方式(手段):多媒体教学 2)注意:

推荐第10篇:教学课件

2008-04-14 08:42:03 董晓慧

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教师要能够进行教学反思,即要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要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并及时地把思想变为行动。像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一样,教师也要能够在反思中“学会教学”。 其中,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好老师。通过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教学反思的方法和过程其实也很简单:教师在每日教学结束后,进行简单的反思日记记载;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观摩,并描述教学情境、交换意见;最重要的也是最能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一步是,教师要对他们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反过来再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我们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行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限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英语本来就是一种快乐的事,因为他们都对外国语很好奇,很感兴趣,可是要让他们持久保持这种兴趣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所以我就谈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并从中感受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下面简单地回顾一下开学以来所做的一些英语教学工作。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友好、民主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作为老师应努力使自己全身心融入于教材、融于课堂、融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和谐气氛之中,以真情教书、以真情待生、以真情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偕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而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尊重每个学生 ,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情感、动机能够得到充分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就能充分发挥。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反思及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或采用测验及非测验形式,平时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回答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改进的诚绩,及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某方面进行及时的评价,如有口头评价、等级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法,充分发觉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测验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侧重于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英语教学反思实验中学 王姣枝教师要充当教育他人的角色,接受他人教育则有一定难度。为此,我们在教师思想工作中尝试“自我反思策略”,通过反思自我达

一、强化课堂教学交际化运用

⑴几分钟会话。每堂安排几分钟左右时间进行会话:有值日生汇报、自我介绍、家庭情况、谈论天气以及熟悉的歌星、影星和运动员等。让学生自由用英语交谈,允许学生模仿课文内容适当增减,自由发挥。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问答形式作简要的复述。由单一的讨论内容过渡到综合内容,把几个不同内容的话题串联起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特别注意,轮到中差生会话时,鼓励他们大胆实践,有点滴进步就给予表扬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⑵注重语感教学。加强听说训练,努力做到视、听、说同步,培养语学习兴趣。每篇课文的生词、句型和文章都是朗读的好材料。要注意创造情景,让学生懂得不同句子的重音有不同的语感,显示不同的语言心理。同样,语调的不同,重音的移动,也体现了说话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经过训练,学生在以后朗读中也就注意了正确使用语音、语调和重读、弱读及升调,朗读也会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了,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⑶对话使用,角色表演。结合课文内容,每教一个情景句型,让学生用当天所学的,到讲台前来表演。如学到 Family Tree这课,我告诉学生都带一张\"全家福\"照片,根据自己的全家福来用英语介绍。有能力的学生在根据实际情况在黑板上画出图表。整个课堂就是欢乐的海洋,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们学会并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提高了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⑷运用直观教具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图表及实物、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教具,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和交际活动。利用实物和图片教单词,学生能更好地记住词义,并能反复利用它们复习,其趣味性、直观性较强。例如, 在Unit 3学习颜色一单元,我利用多媒体将多彩的鲜花和颜色相结合,一朵朵漂亮的鲜花怒放,多彩的颜色随着一朵朵鲜花开放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们惊奇得连声欢呼着,雀跃着的同时自己就记住了不同的颜色的单词。同时将颜色和现实生活中的广泛使用的实际例子相结合,例如,说出学生们喜欢的颜色,朋友和父母喜欢的颜色等等。What colour do you like? What colour dose your father /mother /friend ? I like ….the best.He likes …the best.同时让学生明白颜色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学习英语的趣味和身边的点点滴滴和英语的紧密相关,让学生们有了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要为祖国和自己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勤奋学习。又如教Unit 7.The weather Forecast 时,我准备了中央电视台7:30新闻后的天气预报实况展示给同学们。优美的音乐,宋英杰那独有的中音,娓娓道来的天气预报的全文,变化的屏幕。学生们兴奋极了。七嘴八牙的纷纷参与,抢着举手说出自己知道的天气预报知识。然后,我又在屏幕上打出一张表格,根据课文将各种不同的人物需要知道天气预报的理由让生们一一列举出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填到表格内,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高科技的发展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对于天气预报的兴趣油然而生。快乐的学习又使我的教学达到了教会知识的目的。一堂课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又在快乐中结束了。学生们经常会说,怎么时间这么快呀。

二、狠抓基础,注意容量

一方面突出知识重点,狠抓基础,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容量,把握节奏,备课先备人,平时注意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防矢,合理安排好40分钟教学内容和进程,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实践面较广并在同一水平基础上对内容从多视角理解,多角度开展操练运用,即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展开,在教学\"时态\"这个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时,自始至终利用多媒体的引导,设置不同的情景,在情景中进行教学,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知识,突出了时间状态和不同的谓语动词,让学生练习理解运用,并设疑释疑、解惑,让学生积极思考,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状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走出一支粉笔盒满黑板的例句的教学模式。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彩色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走向希望。

三、温故知新,克服遗忘

注意在课堂上经常复现旧知识,让学生反复操练,由易而顺利地完成一个个学习目标。具体方法是:学习—复习—再复习。复习时做到系统性、针对性、综合性。用以前学过的词语操练新句型或已学过的句式学习新单词。国际音标是初中学生教学的基础知识,学生感到拼读困难,针对这一个问题,我将英语的音标知识动画片每一堂课前都放上几分钟,既有趣又反复的复习了音标,效果很好。

四、当堂巩固,注重反馈

教学时要处处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评价的得失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尺度,所以,在学生经过一段学习活动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分析,然后教师以鼓励表扬为主,满腔热情帮助学生,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当堂巩固,如果时间许可的话,还可引导学生对一些易出错的地方,如人称变化,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某些习惯表达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注意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我重视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⑴早读课,每天两名学生领着同学们坚持听课文录音,加强听力训练,让学生模仿地地道的英美人语音、语调。

⑵指导学生订出学习英语长期计划和短期安排,每天坚持搞好课前预习,我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一封信,讲明我的想法和做法,发动家长帮助督促实施。

⑶搞好课外阅读,对一些有自学能力的学生,给一些课外读物来扩展他们的指示视野。 每周两遍日记,给他们面批一次,持之以恒。

⑷强调作业的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学生认识到,做作业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的运用过程,一定要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⑸培养学生认真听课,初步运用英语思维和理解。

⑹从音、形、意几方面培养观察力和记忆力,打好语音基础。

⑺用联想对比,归纳演绎等记单词和语法知识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 课堂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检讨得失、权衡利弊、系统总结,以期新一轮教学取得更大进步。

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的“扬弃”。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真正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罕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途径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教师应多思考“我为什么做我所做的”。教师要根据整节课的教学实践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思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该节课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可行,要做到: (1)反思是否以总体课程目标为指导,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全面综合设计教学目标。如:教师制定的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热爱学校的思想品德。学生学习完学校专用室的名称后,学会爱护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学校的一草一木,这就是爱集体、爱学校的充分表现。 (2)反思是否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阐述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的要求,学会了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学校。 (3)反思是否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任教的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能力存在差异。比如,一个学生比较遵守纪律,学习方法比较灵活的班级,教师按教学目标上课,学生学习起来会较顺利。可是一日换上一个学生特别活跃,反应很快,但纪律难于控制的班级,教师就要以纪律竞赛的形式先调控好学生的情绪。若学生脑瓜特别灵,接受能力特别强,可在课本知识基础上学习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尽量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等。以教学《Our school》为例,教师可以立足新教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学生从最熟悉的自己的学校着手,很自然地过渡到专用室clinic、library、canteen等的名称及其方位的学习。语言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当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简到繁。学生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反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例如:在教学There be句型中可挑选一首学生熟悉的儿歌“Bingo”,先给学生热身,然后进行猜物的游戏。通过游戏和歌曲,学生兴趣浓厚,求知欲很强。学生借助多媒体,带着问题参观学校。引人入胜的画面,生动的对话,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都踊跃就课文内容相互提问并解答,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迅速理解并掌握课文。 (3)反思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方面领略成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满足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方面的成就感。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应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对他们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 (4)反思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中,我原本的设计是利用CAI呈现课文,让学生感知。可是那天上完一个班后,紧接着上另外一个班时,恰好停电了,无法使用计算机。我立即调整教学,运用己做好的人物头饰,以不同的语调,配合一定的肢体动作,表演课文中的多个角色,使教学顺利开展。部分较好的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也跃跃欲试,努力把课文的情景再现出来, 3.对教学结构的反思 (1)反思教学结构是否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划分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根据教学过程中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各阶段有其独特的功能,既紧密联系,又互相渗透。在学习中,学生从运用there be句型进行猜物逐渐迁移到谈论学校里有什么这一话题,逐步掌握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听、说、读的训练,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根据提示背课文;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表演课文并仿照课文编对话。 (2)反思教学结构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 两种学习形态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为一个认识与发展的过程。部分学生运用己学的语言知识,探讨式地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层层深入,学习用英语介绍学校。其他学生在他们的带动下,积极举手、尽量回答一此简单的问题。 (3)反思是否结合教学实践选择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 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具体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识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使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学生建立起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审美观,能客观地向教师提出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有效指导的地方,利于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 4.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1)反思是否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依据以下几方面: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规律和原则,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水平,教师本身的素养和学校提供的条件等。如在教《COUNTRIES》国家的第一课时后,教师意识到学生对各国名称和对课文的学习颇感困难。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很活跃,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提议。然后,教师把单元教学改为学生收集各国标志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并查阅相关资料,以导游的身份做一份最有价值旅游热点报告。每个学生在全班的范围内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完成旅游热点报告的任务。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师生单通道授受关系的局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其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反思能否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通过反思,能有机地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效用,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英语学习能力。 (3)反思教法与学法是否统一,是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学中,教师可引导个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分别扮演对话中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增强真情实感。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找朋友”,合作学习,以竞赛的形式表演课文、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由选择空间扩大了,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5.对教学媒体配置与使用的反思 (1)反思教学媒体是否合理配置,每一种媒体均有其长处和短处,关键是使用者能否扬长避短。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一切取决于教学的需要,切忌为用媒体而选用媒体。 (2)反思教学媒体是否合理使用。一节课中不必同时使用许多种教学媒体,但所选用的媒体,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功能,做到用足用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6.对教学管理的反思 (1)反思是否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可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情景。例如:教授单词时:教师可采用实物、图画、简笔画创设情景。还有,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开展游戏、唱歌竞赛等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熟悉和巩固语言知识,并在竞赛中得到红星奖励,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2)反思课堂教学管理手段是否得当,是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机制要努力创设成功的阶梯目标,要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为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成功体验的机会,采取小步走、高密度,多变化、勤鼓励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用中学,学中用,在反复的实践中稳步提高,把学与用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反思后的调控 1.反思以后如何再上好这节课 例如,自己在完成《Our school》这节课后进行反思。从整体而言,是符合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较成功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如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学校,介绍学校的专用室,培养学生爱老师、爱集体、爱学校的思想情感。但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时间的把握不好,精神紧张,生怕不能够上完自己准备的内容而提前讲课,而在感觉时间有余时又没有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还是快速地讲完内容,这对整节课影响很大。以后再上这节课,让学生仿照课文自编对话,时间即可控制得当。或在备课时就要预防出现时间多的情况出现,准备音乐或短片,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让学生欣赏,既让学生放松了身心,缓解了孩子的疲劳,又将时间把握得分寸有度。 2.反思下一节课怎么做 下一节课教师首先要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接着创设情景,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学校设计的最佳方案;最后,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听力和笔头的练习。 3.反思个人的教学技能在哪几个方面需要提高 (1)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2)要用良好的爱心去感化学生。 (3)要不断完善个性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 (4)积累经验,使经验不断得到丰富。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目:

1、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广州市教研室

3、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叶澜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沈德立等《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1篇:【大学课件】《人体级动物生理学》血型的测定

ABO血型测定

实验目的

学会用玻片法测定ABO血型,并说明注意事项;根据测定结果确定血型。 试验原理

A 抗原与抗A抗体相遇或B抗原与抗B抗体相遇时要发生红细胞凝聚反应。用已知的标准血清的抗体, 即A型标准血清含抗B,B型标准血清含抗A ,去测定受检者红细胞膜上未知抗原,根据是否发生凝集来确定血型。

实验用品

显微镜

采血针

A型和B型标准血清 双玻片 小试管

试管架

吸管

竹签

生理盐水 75%酒精棉球

玻璃蜡笔

10ml量筒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1取干净双凹玻片一块,用玻璃蜡笔在两端分别注明A、B字样。

2在A端、B端凹面中央分别滴A型和B型标准血清各一滴,注意不可混淆。

3消毒耳垂或指端后,用消毒针刺破皮肤,滴1∽2滴血于盛有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混匀,制成红细胞悬浮液。

4用吸管吸红细胞悬浮液在双凹玻片的A、B标准血清中各加一滴,分别用竹签使其充分混匀。放置10∽15分钟后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者用低倍镜观察。 5根据有无凝集现象判断血型。 注意事项: 1采血针和采血时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制备红细胞悬浮液不能过浓或过稀,以免造成假结果。 3滴标准血清的滴管和作混匀的竹签各两只,专用,两

种标准血清绝不能混淆

4注意区别凝集现象与红细胞叠连,发生红细胞凝集时,

肉眼观察呈朱红颗粒,液体变得清亮。 实验结果: 思考题: 在ABO血型系统中,人类的四种血型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它们各含的凝集原、凝集素是什么?

第12篇:【生物课件】南京大学:生理学期中考试试卷(20032004)无答案

2003~2004学年生命科学院、医学院生理学期中考试试卷

姓 名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

一、是非题(判断下列题目的是与非,并在题目后的括号内打上“”或“×”。每题1分)

1.凡具有兴奋性的组织,一旦接受刺激后必定会产生兴奋。

) 2.就锋电位的产生而言,是不需要钠泵的主动转运机制的。

3.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保持了绝对的平衡状态。(

4.前负荷一定时,逐渐增大后负荷,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也随之增大。 (

) 5.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 6.见到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而发生唾液分泌是一种非条件反射。

) 7.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

) 8.嗜酸性粒细胞激活时可产生吸引嗜碱性粒细胞的嗜碱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 9.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10.终板电位的特点包括:无不应期、具“全或无”特性、有总和现象等。

) 11.心脏浦肯野细胞是一种快反应自律细胞。

) 12.引起窦房结P细胞0期除极的外向电流是由Ca2+负载的。

) 13.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强。

) 14.人体内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单一神经支配。

) 15.延髓、大脑和小脑中的心血管神经元群共同构成了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 16.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

17.通过控制呼吸进行唱歌或说话的神经中枢在脑桥。

) 18.“通道型受体”和“促离子受体”指的都是可兴奋细胞膜上的配体门控通道蛋白。

19.平静呼吸时的呼气动作是由肋间内肌的收缩引起的。

) 20.胃蛋白酶原的激活有赖于胃泌素的作用。

二、选择题(每题中的四个选择项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题1.5分)

1.可兴奋细胞的共有生理学特征是产生:

A.分泌

B.神经活动

C.反射活动

D.膜电位变化

2.关于局部兴奋的特征,正确的是:

A.全或无的

B.可延细胞膜传导

C.有总和

D.是一种物理现象

+ 3.可以选择性阻断Na通道的物质是:

A.河豚毒素

B.四乙基铵

C.阿托品

D.异博定

4.某人的红细胞与A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A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其血型为: (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5.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A.8%

B.14%

C.20%

D.2% 6.嗜硷性粒细胞中不含:

A.肝素

B.组织胺

C.水解酶

D.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7.下列关于心肌传导性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动作电位幅度大,传导速度快

B.心肌细胞的直径大,传导速度快

C.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率慢,传导速度慢

D.临近的心肌细胞处于超常期内,传导速度快

8.心肌收缩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这是因为:

A.动脉血压升高

B.静脉压增高

C.舒张期心室内压低

D.心输出量增加

9.一个心动周期中,主动脉血压最高值出现在:

A.快速射血期

B.心房收缩期之末

C.等容收缩期末

D.减慢射血期之末

10.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血液的粘滞性

B.外周阻力血管的口径

C.心输出量

D.大动脉的弹性

11.心房的作用在于:

A.起初级泵的作用

B.对心室的充盈起关键作用

C.形成房-室压力梯度

D.形成心房-大静脉压力梯度

12.肺泡通气量是指:

A.每分钟进出肺的空气量

B.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C.无效腔气体量

D.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3.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气体的溶解度

B.气体分子量的大小

C.呼吸膜的通透性

D.气体的分压差

14.氧解离曲线反映的是:

A.PO2与Hb氧饱和度的关系

B.Hb氧含量与Hb氧容量的关系

C.PO2与血液中物理溶解氧量的关系

D.以上都不对

15.下列关于CO2对呼吸影响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O2主要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B.C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C.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

D.CO2也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16.下列关于胰液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胰液是一种弱酸性的消化液

B.胰液中只含有水解脂肪的酶

C.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一种消化液

D.交感神经可使胰液分泌增加

17.慢波电位:

A.是消化道平滑肌的动作电位

B.又称基本电节律

C.能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

D.在去除平滑肌的神经支配后消失

18.胆囊收缩素:

A.可以促进胆囊平滑肌的收缩

B.可以促进胰酶的分泌

C.以上都对

D.以上都不对

19.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变化是:

A.呼吸频率加快

B.呼吸幅度减小

C.吸气时相缩短

D.呼吸变深变慢

20.以下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壁细胞分泌盐酸

B.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C.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粘液

D.壁细胞分泌内因子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

1.生理性止血 2.Rh因子

3.慢反应自律细胞 4.继发性主动转运 5.通气/血流比值

四、问答题(每题10分)

1.试述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2.胃粘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为什么不被消化? 3.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第13篇:生理学 教案

(一)自我介绍~中文名、英文名,是理论课老师,询问大家是否有英文名,没有呢,就是第一个作业,给自己一个英文名,要有由来,有代表意义,说一下自己英文名的由来

询问知识背景及相关从业背景。让大家想象一下学科的样子,给出一些词描述学科。强调学科的特点,及如何学习。生理学是一门很大的学科设计人体方方面面,运动生理是其中的一个板块。是不是我们学过这两天的课程就可以完全了解呢,不是,但是针对于我们教练日常的工作,是基本够用的。

(二)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PT为何要学习~(互动)制定方案、处理运动中发生的突发情况、更快达到客户要求的理论基础,使教练回答问题时在更有说服力、透彻。直接关系销售课程的成功与否和课时量。想要有清晰的思路,扎实的基础去解决客户的问题,那我们了解人体,这个精密的整体,就从以下五个系统了解 @、@、@、@、@。

(三)人得以生存的每天不停歇的做的事情,没有呼吸就会死掉。当然,在潜水时候,也会暂时的暂停呼吸。所以注意我们考虑事情要全面。学习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自己的思想,对事情的全面、正确的看待和认知。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开始学习呼吸系统,从结构、功能、与生活和训练的联系来了解。

(四)首先说结构。闭眼,深呼吸,感受气流进入身体的感觉,感受他经过的身体的什么部位 @、@、@、@、@、@、@。想象一下嚼薄荷口香糖的感觉,互动提问。肺有几页?气管中有很多倒长的纤毛,摆动,把脏的东西运动出去,通过咳嗽和痰的方式,排出体外。复述结构包含内容

(五)在呼吸这个简单的动作,我们身体的内部发生什么反应和变化。原本简单的环节,包含了什么?引出肺泡和毛细动脉静脉血管,肺泡,完成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具体怎么做呢?

(六)包括三个环节@、@、@。首先~~,然后~~,最后~~。看似简单的过程,并不简单哦。回顾之前的结构、功能、三环节。肺泡数量是一定的,堵塞就会死掉,不会重生长。举例抽烟的人。

(七)问,之前有没有剧烈咳嗽到自己胸痛的经历或者描述自己如此经历。大家在之前已经学过解剖,知道是肌肉牵动骨骼做出动作,提问:自己做一次呼吸的动作,看看我们都用到来我们的哪些肌肉?复述@、@、@、@。其实咳嗽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加强版的呼吸,肌肉短时间内,大量的运动,会有痛感。注意和解剖的链接。

(八)回到课程,我们说呼吸,是把气体吸入肺和排出去,那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样的原理,来让我们可以这样做呢?来看图。比如针管,抽动活塞,吸气,出气。很相似

(九)具体人体适怎么做呢?吸气步骤@、@、@、@、@。结合图去讲。

(十)呼气步骤@、@、@、@、@。回顾内容~提问+复述

(十一)“通气量”名词提问。介绍ppt内容。

(十二)“肺活量”名提问。介绍ppt。举例:菲尔普斯15000ml、孙杨7000ml、宁泽涛可以油100m不换气。自己肺活量巅峰5800ml。与大家互动肺活量提问。对比通气量讲。

(十三)胸式呼吸,介绍ppt,演示胸式呼吸,互动一起做

(十四)腹式呼吸,介绍ppt,演示腹式呼吸,互动。联系实际:客人在一开始训练时候,找身体稳定位置时,收腹就是用到此,在训练中强调把腹部收紧,也是此。区别收肚子与吸肚子的区别。再举例卷腹,吸肚子,没法做动作。所以强调呼吸在训练中的重要性。

(十五)回顾。思考题:互动提问有没有跑步时腹痛,降低强度一会就好了,排出病理,是什么原因?给出答案。

(十六)想象一下地贴系统,线路纵横交错,但是有条不紊,用车把我们送到我们想去的地方。就像我们的心血管系统,把血液和血液中的营养喝废弃物送到该去的地方,让人这个整体,可以有条不紊的正常运转。地铁有时会遇到人流郁积,人同样也是。但是一旦在血管中发生郁积,就叫做血栓了,后续我们会有提到。现在我们先看这个系统的组成。

(十七)顾名思义,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是密闭的~和地铁系统最大的区别。如果不密闭会怎么样?~栓塞。流血,有伤口的时候,手术的时候,还可不可以叫密闭?可以去查,然后了解下。 (十八)心脏的功能,就像地铁的车厢,是我们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失去动力后人的血液将无法流动,比如心脏停搏或者休克。血管,就是地铁的线路,为我们的血液流通提供通路,会复杂,会看起来很凌乱,但是混沌中自有秩序,所有人才能正常运转,如果心血管疾病就会失衡紊乱,比如:心肌梗塞、静脉曲张。 (十九)心肌构成,是不随意肌,解释不随意肌。分为两个房和两个室。心房心室有瓣膜。心房心室对比楼房格局几室几厅,瓣膜对比屋的门,是有方向打开的。着重分清左右。互动问有没有不分左右的同学。复述结构,叫同学上来写房,室名称。教具心脏模型 (二十)教具大白,互动,叫同学上来比划心脏所处位置。呼应呼吸系统,膈肌,肺,胸腔,肺有5页。心脏边会少一页。 (二十一)心脏每次跳动会产生压力,把血液送到每一个部分,细枝末节都不会落。提问,手脚冰凉?痛经?血液循环不畅。如何解决呢?留下一个疑问,之后解答。

(二十二)刚刚有提到,瓣膜,就像房子里的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门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结构@、@。功能@、@。如果出现问题~缺失或者闭合不严,就会出现血液反流或者循环障碍~瓣膜性性脏病:头晕,气短,加大心脏负荷,疲劳。严重则采取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解决。 回顾

第一天上午结束

(二十三)地贴的轨道有双方向的车,同样我们的血管也有不同的方向与分工,有@、@、@。每一个都有会有它自己的作用 (二十四)现在来说动脉,功能就是@、@。但是有一个例外的地方~@。这趟列车的设立的思路就是把人从住宅区送到工业区干活。列车员会一直在车上,跟随回到原来的地方。教具 (二十五)静脉呢,作用就是@、@。但也有一个例外的地方~@。思路是把劳动完的人,送回到住宅,补充能量和休息。教具 (二十六)毛细血管作用@、@。联系呼吸肺泡和内呼吸讲解作用。有用的拿进来,没有用的推出去。回顾

(二十七)血管,心脏,肺,与呼吸结合,讲循环的方式~上下腔动静脉,肺动静脉。集合图,讲解ppt。留作业让学生画。 (二十八)介绍心率,静态心率如何测量,一般坐办公室的人群心率男、女各多少下。静态心率是定数,谁先跳完谁先over。 (二十九)解释ppt,运动中会上升,但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变。

(三十)1L血液中有900g左右水,解释ppt内容,组成由@、@、@。联系献血,200~400cc血液,或者献血小板。一般都会给补充水,鸡蛋等,但实际上,人体的恢复能力很快,正常情况不用补充。红细胞恢复最慢,但是半个月也会ok。

(三十一)动脉壁承受的压力。联系之前血管堵塞时候讲血压,会升高。

(三十二)血压如何测得~安静状态下15分钟后,左臂等。测血压方法,水银,电子,动脉壁内植入。

(三十三)提问肥胖为什么血压高~挤压血管,动力提高才能正常循环,所以血压高。之前说的血栓,如果实老年人在脑部会中风。运动中憋气血压会上升,所以用力时候呼气。给出数值,判断是否高血压。回顾 (三十四)最大心率,目标心率如何计算,给案例,让学生计算。 (三十五)每次心室收缩排出的血量70ml,一只针管,吸水的程度,就是身体状态,吸满则为最大。

(三十六)联系运动中的状态,心跳加快,排量增加

(三十七)跑步时候的分部,潜水时超过8分钟会保证重要器官优先使用氧气。吃饭完后会困也是。

(三十八)长期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举例长跑运动员,耐力自行车运动员的心室体积和心跳。

(三十九)代谢速度会加快,酶活性高参与的就快,线粒体多,燃烧脂肪的工厂就会多,毛细血管增加,循环变好,所以长期有氧减脂会快解,决之前所说的手教凉的问题可能。

(四十)台阶测试,运动队用专业设备测量,结合其他数据,改良运动方法,提高运动表现。回顾

(四十一)支配全身,指挥官和传达命令。中枢神经~指挥官。神经线~电线,传递信号,在他的调节下相互配合。 (四十二)颅腔~结合解剖平面,提问。教具

(四十三)结合解剖,提问腰椎几节,如果受伤或者椎间盘突出,会造成什么结果。

第一天下午结束

(四十四)恐龙的反射弧很长,踩到尾巴,需要2个小时以后才会觉得痛 (四十五)举例:看到,想,做动作。听枪,起跑。看到吃的,想吃,买来吃。看到好看衣服,买,穿~买家秀,卖家秀。 (四十六)缩手,手心打手背,互动 (四十七)库里,肌肉记忆,郎朗弹琴。回顾 (四十八)枝杈像树~树突,辫子~轴突,细胞体

(四十九)指导整个细胞有条不紊的工作,发出并接受命令的部分。像是一个细胞的大脑。

(五十)树根吸收水分与养分~接受信号

(五十一)末端有膨大的部分,像章鱼触角的吸盘。这个部分会将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传递下去,像我们的手机,把声音变成无线电信号,传给接通的人。回顾

(五十二)游戏,一个比划,中间人猜,然后向下传递,最后一个人说出来是什么。但是误差几乎为零。抽筋是例外

(五十三)接受外界的刺激,热,冷,痛等,然后将信号传给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做出反应。

(五十四)中枢神经做出反应后,将信号传递给运动神经元,它将控制的肌肉做出相应的动作或者反应。

(五十五)是一个接线员的角色,老式打电话的总机,需要接转给其他的神经元,以完成不同神经元的信号传递。神经元在收到刺激的时候会形记忆,树突,轴突会不断的扩张,与其他相对的神经元连接变多。反应变快,说能生巧,脱口而出就是从此而来。

(五十六)能量是身体工作的动力来源,没有能量,每个系统都没办法工作,而且会出现不良症状,头晕,眼黑,无力感等。闹我们来看,身体是怎么提供能量的呢?分以下两大类,三个系统。结合我们运动来看,先体几个问题,让大家想一下。百米跑、举重、5000m跑、15分钟中等重量,每组12次,组间休息30s的平板卧推。分别都是用到了什么能量系统主要供能。

(五十七)能量的代谢有@、@、@、@。电厂发电,血糖~电线转移,组织、肌肉等~用户家里的电器利用,消化运动~在利用中释放能量。肝糖原,肌糖原,atp~电池储存。

(五十八)分成两个部分。摄取,分解。呼吸、吃东西、产热维持体温。像汽车发动机。然后进来,燃烧,释放能量,推动汽车前进。 (五十九)A代表腺嘌呤,t代表3个,p代表磷分子。 (六十)段一个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变成adp,而后在身体内代谢,重新合称为atp。

(六十一)不是我们喝的酸奶中的乳酸菌。是糖类无氧代谢的产物,长时间不锻炼或者突然大强度锻炼,会使得肌肉酸痛,影响肌肉收缩动作。需要身体代谢走,才会恢复正常。回顾。

(六十二)联系一开始问的训练项目和运动实际情况,讲解图表。(六十三)联系功能讲解如何进行减脂锻炼, (六十四)讲解训练的方法,并互动

(六十五)互动,算出一个学生的60%运动强度心率,然后按照训练的方法进行互动。强调无规律,类似游戏,以主观的感觉强度为主。 (六十六)联系功能特点,讲解。提问怎么设计训练与休息时间 (六十七)设计并执行互动

(六十八)提问,到底是刚刚的间歇有氧快,还是连续中低强度减脂快?循环训练?Hiit?考虑总能量的消耗和消耗的速率。回顾

第二天上午结束

(六十九)结合街跑和之前的课程,肌肉牵动骨骼,在神经支和有能量供应的情况下,做出肢体动作和维持内脏等正常工作。(七十)若没有,肌肉划分则会有里脊,后腿,中腰?不是。而是平滑肌~内脏~不随意肌、心肌~心脏~ 不随意肌,缓慢而又节奏的收缩,不易疲劳,不随人的控制而收缩。骨骼肌~肢体肌肉~随意肌,意识控制收缩

(七十一)组成像军队~班,连,排对应骨骼肌组成部分 (七十二)按照肌原纤维划分,按照收缩性和代谢划分, (七十三)结合图,放松时张开,用力时收缩,活动重叠。互动,找同学当模特,一遍说边做示范 (七十四)讲解表格

(七十五)不对集合打仗,同一兵种不同人数,不同兵种。肌纤维,募集,整体力量

(七十六)举例:一名司令可以命令多个士兵去做同一件事或者不同士兵协同做一件事,但是一个司令不能被多个司令领导否则会错乱不会执行任务。(七十七)拿铅笔,举哑铃,杀鸡用牛刀。色彩有浅到深越来越不容易激活,说明蕴含的能量越来越高,跆拳道白带到黑带 (七十八)讲解

(七十九)联系训练,6~8次,发展肌力,8~12次发展肌肉,~高于12次,发展肌肉耐力,结合之前的快慢机讲解。回顾 (八十)结合客人训练的需求,结合刚刚讲过的肌肉募集,训练每组的次数,在训练中可以达到三种目的。运动员的骨壁会比普通人粗,运动中适当补钙可以促进骨骼。募集能力变强所以会获得力量。肌肉纤维变粗,收缩时迸发更多能力,所以会力量变强。

(八十一)举例:单价*数量=总价。募集能力增强,所以数量增加,数量到达极限还无法达到负载,则肌丝会有轻微撕裂破损,机体自我修复增生,肌肉纤维变粗,所以力量进一步增大。需要时间的积累。互动。有没有感觉是如此

(八十二)互动有没有在约会时候,之前先练一下,会感觉穿衬衣更好看更有型?充血,使肌肉膨胀,维度暂时变大,可能在还没有约会完就已经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慢性肥大是不断的微损伤然后进行自我修复,修复过后会慢慢肌丝增生变粗,联系之前的训练部分说。 (八十三)在进行训练时候,有没有感觉到有肌肉酸痛,有的是当下就有感觉,有的则是在训练过后一段时间会有?

(八十四)例如在训练肱二头肌或者股四头肌时候有没有灼烧感和酸痛感,是因为...自己距离,7+7+7二头弯举时候尤其明显。互动交流 (八十五)由于肌肉会有一些小的损伤,发炎带来的痛感,由于乳酸堆积带来的痛感等会造成痛感,互动。自己距离,我实在第二天午饭后开始有感觉痛。

(八十六)提问互动,问问大家的办法给自己或者给别人做过的 (八十七)什么是离心收缩,如何进行正确的拉伸,强度~正金字塔训练,由易到难,有低到高。 (八十八)串讲回顾知识点复习

第14篇: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方法

掌握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操作技术,为此后有关的神经肌肉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

蛙或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及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近似,而且其离体组织需要的生活条件非常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因

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研究神经肌肉生理最常用的对象,经常用来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肌肉收缩的特点、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等。

三、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四、实验器材及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金属探针1根,粗剪刀、眼科剪刀各1把,圆头镊子、眼科镊子各1把,玻璃分针2根),蛙板和玻璃板各1块,培养皿,滴管,废物缸、锌铜弓,丝线,棉花;任氏液。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双毁髓:左手握蟾蜍,背部向上。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的背部,使头向前俯;右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中线向后方划触,触及两耳后腺之间的凹陷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枕骨大孔,然后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以毁脑组织。再将毁髓针退至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以捣毁脊髓。脊髓彻底捣毁时,可看到蟾蜍后肢突然蹬直,然后瘫软,此时的动物为双毁髓动物。

2、剥制后肢标本:左手持手术镊提起两前肢之间背部的皮肤,右手持手术剪横向剪断皮肤,然后往后肢方向撕剥皮肤。剪开腹壁肌肉,用手术镊提起内脏,翻向头部,在看清支配后肢的脊神经发出部位后,于其前方剪断脊柱。

3、分离两后肢:将去皮的后肢腹面向上置于解剖盘上,右手持

金冠剪纵向剪开脊柱,再剪开耻骨联合,使两后肢完全分离。

4、分离坐骨神经:将一侧后肢的脊柱端腹面向上,用玻璃分针沿脊神经向后分离坐骨神经,股部沿腓肠肌正前方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裂缝,找出坐骨神经,剪断盖在上方的梨状肌,完全暴露坐骨神经,剪去支配腓肠肌之外的分支,再剪去脊柱及肌肉,只保留坐骨神经发出部位的一小块脊柱骨。

5、分离股骨头:沿膝关节剪去股骨周围的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游离腓肠肌:在腓肠肌跟腱下穿线并结扎,提起结扎线,剪断肌腱与胫腓骨的联系,游离腓肠肌,剪去膝关节下部的后肢,保留腓肠肌与股骨的联系,制备出完整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应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股骨头和一段脊柱骨四部分。

7、检验标本:用任氏液沾湿的锌铜弓的两极接触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标本机能正常,把标本固定在肌槽上。

8、连接好装置,调节适宜的灵敏度及刺激强度,开动记录仪,走纸速度为10mm/s,用手控触发开关,以单脉冲刺激神经,记录肌肉的单收缩曲线。

9、分别用1 Hz、2 Hz、3 Hz、4 Hz、6 Hz、12 Hz、24 Hz、30Hz等频率去刺激坐骨神经,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

六、分析及讨论

七、思考题

• 1.剥去皮肤的后肢,能用自来水冲洗吗?为什么?

• 不能。自来水会对肌肉产生刺激。

• 2.金属器械碰压、触及或损伤神经及腓肠肌,可能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金属器械碰压神经与腓肠肌,会引起肌肉收缩,如果碰的较重,损伤部位及近端的神经就死亡了,以后刺激只能从损伤处向肌肉处之间的部分.另外容易使标本疲劳,失去活性.• 3.如何保持标本的机能正常?

金属器械不要碰及、损伤神经或腓肠肌,保持湿润,常加任氏液,最好先泡一会。

• 4 .锌铜弓刺激检测标本活性的原理是什么?

• Zn的金属电势比铜低,形成一定的电势差(就相当于有电压),锌铜弓是把一根锌棒和一根铜棒一端焊在一起,另一段分开,则接触样本(例如神经干)时,会引起样本局部去极化,引发动作电位。

• 何为复合动作电位,如何产生的?

• 3

• 什么是阈刺激,如何产生的,是多少?

• 什么是最适刺激,如何产生的,是多少?

• 何为双向动作电位,如何产生的,图像的每一部分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

• 何为单向动作电位,如何产生的,图像的每一部分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第15篇: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请按照以下格式书写,将实验结果(包括图表)填写在实验结果项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每次实验课结束后一周内提交有效,逾期将无法提交。(写作业时可将本报告格式模板复制粘贴,以方便书写) (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实验报告 第( 1 )次 【实验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实验目的】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技术,为以后实验打下基础。

【实验材料】两栖类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组织剪、眼科剪、组织镊、金属探针、玻璃分针、蛙板)、手术线、蛙尸缸、滴管、平皿、锌铜弓、脱脂棉、任氏液。 【实验步骤】

1· 手术

(1) 破坏脑和脊髓

取蟾蜍1只,用水冲洗干净。左手按住蟾蜍,用拇指按压背部,食指按压头部前端使其头部前俯,右手持刺蛙针在头前缘沿正中线向尾端刺划,所触划到的头部后端的凹陷处,即枕骨大孔。在此处将刺蛙针垂直刺入皮肤,有突破感后再将刺蛙针折向前经枕骨大孔刺入颅腔,左右搅动捣毁脑组织;再将刺蛙针刺入脊椎管,反复提插捣毁脊髓。此时若蟾蜍的四肢松软,呼吸运动消失,表示脑和脊髓已完全破坏,否则应按上法再行捣毁。

(2) 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

在骶髂关节位置用左手将蟾蜍提起,在骶髂关节水平以上0.5~1cm处用粗剪刀剪断脊柱,然后将粗剪刀向下深入体腔沿躯干两侧剪开皮肤,是蟾蜍头、上肢与内脏自然下垂,将其一并剪除弃去,仅留后肢、骶骨、脊柱及紧贴与脊柱两侧的坐骨神经。在整个剪除过程中注意误伤神经。

(3) 剥皮

左手用组织镊夹紧脊柱断端(注意:不要夹住或触碰神经),右手捏住其上的皮肤边缘,用力向下剥掉全部后肢皮肤,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平皿中。将手及用过的全部手术器械洗净,再进行下述步骤。

(4) 分离两腿

用镊子从背位夹住脊柱将标本提起,剪去向上突出的骶骨,然后沿正中线用粗剪刀将脊柱分为两半,并从耻骨联合中央剪开两侧大腿,然后将分离的两条腿浸于盛有任氏液的平皿中备用。

(5) 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①游离坐骨神经

取一腿放于蛙板上,用玻璃分针沿脊柱侧游离坐骨神经。将标本背侧向上放置,划开梨状肌群及其附近的结缔组织,循坐骨神经沟,找出坐骨神经的大腿部分,用玻璃分针小心剥离。用玻璃分针将坐骨神经轻轻提起,以眼科剪剪断其所有分支,并将神经一直游离至腘窝为止,再用粗剪刀剪下一小段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脊柱,并将游离干净的坐骨神经搭于腓肠肌上。

②去除大腿肌肉

在膝关节周围剪掉全部大腿肌肉并用组织剪将股骨刮干净,然后在股骨中部剪去上段股骨。

③完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用眼科剪剪开跟腱腱膜,在跟腱处穿针结扎,并于结扎线远端剪断跟腱。游离腓肠肌至膝关节处,然后沿膝关节将小腿其余部分全部剪掉,这样就制得一个具有附着在股骨上的腓肠肌并带有支配腓肠肌的坐骨神经的标本。 2.用锌铜弓检查标本

将锌铜弓在任氏液中沾湿后,迅速接触坐骨神经,如腓肠神经发生明显而灵敏的收缩,则表示标本的兴奋性良好。即刻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平皿中,以保持其兴奋性。

【实验结果】(图表粘贴处)

【结果讨论与分析】这次试验总体来说,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完整地观察了蟾蜍坐骨神经反射的全过程,还观察到了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通过串刺激观察到了蟾蜍的肌肉完成的强直性收缩过程,我们得到了清晰的数据图表。很好地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深刻理解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完成的不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尤其是强直收缩的生理意义:正常体内由运动神经传到骨骼肌的兴奋冲动都是快速连续的,体内骨骼肌收缩几乎都属于完全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显然可以产生更大的收缩效果,强直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可达单收缩的4倍左右。另外肌肉发生强直收缩时,结合课文所学,动作电位也不会发生融合,肌肉动作电位只出现频率加快,却始终各自分离而不会发生融合或叠加。这是由于肌肉的动作电位只持续1~2ms,即使刺激频率落于前一次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持续期间之内,组织又正好处于兴奋性的绝对不应期,这时新的刺激将无效,既不能引起新的动作电位,也不引起新的收缩。最后应注意,为了保证试验成功,用玻璃分针分离神经时,不可用金属器械碰触。及时用任氏液浸湿标本,保持其兴奋性。

第16篇:头皮生理学

>

(一) 造成脱发、白发的主要成因如下:

1、头发屑及皮脂 分泌过剩

2、荷尔蒙失调

3、血液循环不良

4、精神压力 的问题

5、营养障碍

6、身体其它疾病引起

7、其它原因如化学漂染

内在原因: 是人体内荷尔蒙分泌过多引起,生态区域的影响/染烫过度/机械伤害/用脑过度/化疗/老年性遗传性/饮食不当 .脱发根据原因的不同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永久 的,也可以暂时的,永久性脱发伴姑随着毛囊周围的胶发质的积累和硬化而发生.

二. 《脱发》

1.遗传性脱发

2.脂益性脱发。

3.真菌感染性脱发。

4.生理性脱发。

1.

遗传性脱发:

特征:一般为顶秃,额秃,年龄在30后,常见于男性。

原因:中医认为肾功能的不正常或不健全引起,西医却一直不知其原因。

治疗方法:需内调外治,重在内调,外治只起巩固已生长的头发只能预防作用。 2

脂益性脱发: 特征:

脱发处形成\"小米粒\"状斑秃,头皮为乳白色,头发细小,两天不洗头 头皮就很油,严重的头皮有痤疮和红肿。 原因:

油脂腺分泌过盛,造成毛囊口角化并堵塞毛囊产生炎症,使毛发不能正常生长。

治疗方法: 保持头皮清爽,两天清洗一次头皮,使用不含化学合成的药品,无刺激的天然洗发剂为最佳。每月四次头皮滋养护理,补充头皮营养,加弹并巩固头皮,头发的强健,使已长出的有效头发的生长,健康的再生。

保持头皮清洁 每月配合四次的头皮护理

(含鼠尾草类能刺激毛囊的生长和杀菌作用的精油)

注:注意个人营养的均衡,适度的有规则的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少食刺激性强的食品才能有效的配合治疗。 4.

生理性脱发: 特征:

每天脱落50-100根头发,头发为青灰色。

原因:

人类每天脱落50-200根头发

属于正常的情况,而每个人的生理要脱落100-200 根,造成的原因是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的更换。 治疗方法:

使用不含刺激性和化学成分的清洗剂,保持头皮的清爽,两天清洗一次,7天见效。

《头皮生理学》

头屑性头皮:

原因:皮脂腺分泌的功能不健全,造成头皮的油份和水分失衡,这就刺激大菌 生长,主要的细菌有芽孢菌花斑藓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形成了头屑头皮变干。

在总体上分为

1、油脂性头皮屑

2、真菌感染性头皮屑。

3、敏感性头皮屑

4、生理性头皮屑

1.

油脂性头皮屑:

(米粒状)特征:头皮为乳白色头屑形状为米粒状头皮易出油。 原因:

头皮分泌过多的油脂,使头皮不能正常的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和正常的角质脱落,不能正常的代谢,进而造成细菌的过量繁殖,形成头屑。 治疗方法:

保持头皮的清爽,隔一天清洗一次,不可使用含化学成份及复合性的洗发水

清洗,以免刺激油脂腺的分泌,不可以使碱性过高的洗发水,以免伤害自然皮脂膜。 2.

真菌感染性头皮屑:

(片状)特征:头皮痒,有痤疮,常发生在发际线及头顶。 原因:

空气的污染,化学环境,造成头皮细菌的过量繁殖,氧化头皮的角质层

,使头皮细胞大面积的死之,形成角质脱落,另一种原因是在清洗头皮的过程中抓破头皮即使用一些含化学药剂超标的洗发水等都会形成头皮感染,产生炎症而形成的角质脱落。 治疗方法:

长期保持头皮清洁,使用植物性去屑洗发水,每天清洗一次,持续一星期后每两天清洗一次,清洗过程中避免使用\"抓\",禁止使用复合性清洗剂,配合使用头皮清洁,杀菌并不伤害自然皮脂膜的头皮护理。

3.

敏感性头皮屑:

(块状)特征:头皮微红,痒,头皮屑 为块状,有出现浓水。 原因:

同真菌感染性头皮屑区别在于细菌进入到头皮的毛细血管,形成炎症。 治疗方法:

保持头皮清爽清洁,使用纯植物

的治疗性清洁剂清洗,采用非常轻柔的处理方法,禁止头部按摩以免炎症的扩散,必须配合防敏感的的头皮滋养护理,每周不少于两次,一个月后可改为每周一次直到炎症消失。两个月为一个疗程护理。

4.生理性头皮屑:(粉末状)特征:头皮为青灰色,不氧,没有其他的不适的症状。原因:

根据科学家的考证;人体的细胞在无污染的营养充足

的状态下,生理周期28天,脱落期为7天,人体细胞的代谢、从分裂

生长

死亡

脱落为1800次,也就是说人在这种状态下能活到150年,但是受到环境(污染)、营养(不均衡)、情绪(喜、怒、哀、乐)、氧化机等多方面的原因都会造成周期的缩短,而这些都是造成生理性头皮原因(细胞的角质脱落)。 治疗的方法:

保持头皮的清洁,以免脱落的细胞在头皮上形成堆积,给灰尘中的细菌形成繁殖的环境,而感染头皮建议顾客每月做一次,头皮放松理疗 ,保护头皮表面的自然皮脂膜,充足头皮营养。

1,油脂性头皮

特征;头皮为乳白色,头皮很油。

原因;睡眠不足、长时间的情绪急噪、精神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服用一些含有激素的药品及内分泌失调等多方面的原因,都会造成,脑下垂体促成油脂腺分泌过多的油脂 。

治疗的方法:保持头皮的清洁、两天清洗一次,严重的必须每月两次深层头皮护理,注意睡眠的质量,避免使用复合性洗发水,以免进一步的刺激油脂腺的分泌,而造成毛囊 深度角化,形成脂益性头皮、脂益性脱发,最终形成敏感性头皮。(注意:在处理、治疗此类头皮时按摩

的力度不可以过大,需要轻柔的处理,如果伴有头皮屑的需要配合去油脂的头皮滋养护理,保护头皮的自然皮脂膜)

2.敏感性头皮

特征:头皮为乳白色,有红肿,痤疮,奇痒 ,脱发,头皮痛,严重时流浓水,奇痒。

原因;机械性的,环境的,物理的或营养的影响,会令头发过度敏感,即:空气的污染,化学的工作环境,农场的甲烷等高污染环境中生活,工作,营养的失衡等原因,都会造成个人皮肤的免疫力下降,油脂腺的分泌过盛,造成头皮细菌的大量繁殖,感染头皮的毛细管

,淋巴而产生的炎症,囊肿,结节等皮肤问题。 治疗方法:极轻柔的清洁,建议顾客上医院治疗。

额头---多吃鲜红水果如萝卜、苹果、洋桃、西瓜、草莓

顶端---宜吃脂肪食物

后脑---常吃新鲜蔬果或烈酒、浓茶及咖啡

有些食品可使头发乌黑功能

黑芝麻---有养血、润燥及乌发 之功效

核桃------能补血气,乌黑毛发作用

鸡油------有生发 之功效

第17篇:生理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向各位进行《生理学》课程说课。我说课的对象是15级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的学生。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生理学即人体生理学的简称,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专业基础课,每个医学生进入学校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生理学属于医学B类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2. 课程地位:生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是护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以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物学为基础,它同时也是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课程的基础,所以说生理学是联系护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中枢课程,也护士资格证考试必考基础课。 3.课程目标

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设定为: a、理论目标: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能阐述并会解释重要器官的功能、代谢以及人体生理功能

b、实验目标:具备生理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一些简单的实验标本制作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

二.课程设计 1.教材与参考资料

按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我院培养学生的宗旨,选定由彭波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学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之《生理学》。 2.教学内容

生理学分成理论和实验两大模块。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及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结合生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分配如ppt所述,理论60课时,实验12课时,合计72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实验性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平台,注重实验课教学。 3.重点与难点

a、重点:基本概念、机体各系统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其功

能调节.b、难点:生物电、肌细胞的生物特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c、解决办法:结合前继课程的知识,由浅入深。投入较多的学时数,深入细致的讲解,重点讲清,难点讲透。借助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技术。 三.课程实施

1.学情分析:a、授课对象是15级专科护理专业的学生

b.优点:高中毕业,好奇心强,有求知欲,对学习有一定的主动性 。 c缺点:一年级新生;文科生占大部分,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2.教学方法: 采用的是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导入新课,课堂教学,课后总结。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因材施教,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三、课程实施

1、师资队伍:

主讲教师有6位, 学历均在本科及以上学科均为医学及相关专业, 其中有二位教师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老师们有优良的师德师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责任心强、治学严谨、从严执教,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团队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教学梯队合理,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2.教学环境、场所:生理是注重实验的理论课,所以教学环境分为理论环境和实验环境,理论课的学习场所主要是教室,每班50人左右。小班教学有利于老师了解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进度和教学方法。实验课的学习场所主要为实验室,采取分组实验方式,每组约6名学生。先由教师讲解实验操作方法或演示实验,再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其他资源:学校图书馆藏有大量生理学及相关书籍、练习题集,可供学生扩充知识,也设有电子阅览室,供学生上网查询、搜集生理学及相关知识。

四、课程评价

1.学生成绩评价:生理的总成绩由百分之十的平时成绩加上百分之十的作业成绩加上百分之二十的实验成绩最后再加上百分之六十的期末成绩得出来最后的成绩。

2.教师教学评价:学院通过网络培训、外出培训、校内培训、访问学者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的培训。生理学教学内容应符合职业教育学生需求,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五、课程特色

本身的教材具有连续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突出生理学趣味性、实用性 教学体现逻辑性强(加强理解记忆)

贴近学生:增加临床病例、生活小常识、结合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训练。

六、课程反思

1、生理学与临床联系密切,教师临床经验缺乏

2、作为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基础课,应加强实践技能教学

3、科研方面欠缺。

4、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加强。改进措施: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学习,到临床一线实践

2、增加实践课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设立科研课题研究(申报生理学精品课程)。通过科研与学习提升教师知识面和教学水平

4、保持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下,建立校内精品课程网站,不断开发微课、反转课堂教学模式。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专家、评委的聆听。请批评指正!

第18篇:生理学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

A.上午 8~10 时

B.下午 3~4 时

C.清晨 2~6时

D.夜间 10~12 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

A.行经期

B.排卵前

C.排卵后

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

A.环境温度

B.进食

C.精神、情绪

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

A.肝脏

B.脑

C.心脏

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发汗蒸发

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

)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0.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较多的部位在(

)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B.下丘脑后部

C.大脑皮层运动区

D.脑干网状结构

11.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

53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后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12.人体感受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刺激的主要感受器是(

) A.中枢冷敏神经元

B.皮肤热感受器

C.中枢热敏神经元

D.皮肤冷感受器

13.当环境温度高于 30℃时,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变化是(

A.降低

B.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变

1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物质是(

)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和食物

)

)

15.当下丘脑温度升高时,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是(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

16.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磷酸肌酸

D.葡萄糖

17.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来衡量,下述哪项不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A.体重

B.环境温度

C.蒸发散热

D.精神紧张程度

18.测定基础代谢率要求的基础条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空腹

B.无体力活动和精神紧张

C.环境温度 18~25℃

D.深睡状态

19.下列哪个部位不存在中枢温度感受器(

)

A.PO/AH

B.小脑

C.中脑

D.下丘脑

20.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

)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阿狄森综合征

D.甲状腺功能亢进

21.关于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只有将能量转移至 ATP,才能为组织活动所利用

B.人体在不作外功的情况下,所消耗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C.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相等

D.人体所需总能量的 70%以上来自糖的分解

22.关于体温生理性变异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A.幼儿高于成人,新生儿易波动

B.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 1~2℃

C.清晨 2~6时最低

D.女性一般高于男性,而且排卵之日最高

(二)多项选择

1.女性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有(

)

A.排卵前较高

B.排卵后降低 C.排卵前较低

54 D.排卵后升高

E.行经期高

2.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A.心脏

B.肾脏

C.肠

D.脑

E.肝脏

3.当蒸发成了唯一散热途径时,是因为(

)

A.环境温度低于体温

B.环境温度高于体温

C.环境温度等于体温

D.精神紧张时

E.与环境温度无关

4.某病人受到致热原的作用体温升至 39℃,在此情况下(

)

A.机体产热量一直大于散热量

B.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维持高热阶段时,产热量大致等于散热量

E.产热量与散热量变化不明显

5.中枢温度感受器的分布比例为(

)

A.热敏神经元多

B.热敏神经元少

C.冷敏神经元多

D.冷敏神经元少

E.冷、热敏神经元相等

6.近年来发现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

)

A.控制产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B.控制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C.控制产热和散热活动的中枢部位

D.对体温调节起整合作用的部位

E.只存在热敏神经元而不存在冷敏神经元

7.汗液与血浆成分相比较(

)

A.氯化钠浓度低于血浆

B.葡萄糖浓度几乎为零

C.脂类浓度相等

D.尿素氮高于血浆

E.蛋白质浓度为零

8.影响体温发生生理性变动的因素有(

)

A.环境温度

B.测量时间

C.性别

D.体重

E.年龄

9.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

)

A.肌肉活动

B.环境温度

C.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D.精神活动

E.体温

10.在环境温度低于 20℃时,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有(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不感蒸发

E.汗液蒸发

11.刺激下丘脑后部的产热中枢,可引起(

)

55 A.骨骼肌紧张性增强

B.发生寒战

C.交感神经兴奋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E.产热增加

12.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反应有(

)

A.皮肤血流量减少

B.皮肤温度降低

C.代谢降低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E.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13.引起出汗的因素有(

)

A.环境温度升高

B.情绪激动

C.交感神经兴奋

D.精神紧张

E.注射乙酰胆碱

14.使得汗液蒸发加快的因素有(

)

A.环境温度高

B.环境温度低

C.空气湿度大

D.空气湿度小

E.空气对流速度快

15.恒温动物生理性体温调节反应主要表现(

)

A.温热性发汗

B.寒颤

C.皮肤血流量增加或减少

D.寒冷时蜷曲身体

)

E.伸展肢体促进散热

1.B 2.C 3.D 4.A 5.D 6.D 7.C8.C 9.B 10.A 11.D 12.D 13.B 14.C15.C 16.B 17.A 18.D 19.B 20.D 21.C 22.D (二)多项选择

1.CD 2.DE 3.BC 4.CD5.AD 6.CD 7.ABE 8.ABCE9.ABCDE 10.ABCD 11.ABCDE 12.ABE13.ABCDE 14.ADE 15.ABCDE

五、简述题

1.人体体温临床上常用的测量部位有哪些?其正常值各是多少?

2.根据散热原理,如何给高热病人降温?

3.简述人体的散热器官和散热方式。

4.什么是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正常情况下三种营养物质的特殊动力效应各为多少?

六、论述题

1.试述人体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

2.为什么发热病人常伴有寒战反应?

1.腋下温度:36.0~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

2.①利用冰袋或冰帽给高热病人的降温(传导散热);②注意通风,降低室温(对流散热);③用乙醇擦身(蒸发散热);④降低室温,增加辐射散热。

3.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显性蒸发和发汗)。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4.进食后机体产热量比正常情况下额外有所增加,叫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其中蛋白质为30%,而糖和脂肪则为4%~6%。

六、论述题

1.①体温相对恒定有赖于体内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②产热主要来自体内食物分解代谢;③散热方式有四种,辐射、传导和对流是物理性散热方式,安静状态下以辐射散热为主,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则蒸发成为唯一散热途径;④体温调节是反射活动。感受器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与内脏,以冷感受器为主)和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以热敏神经元为主),当环境温度改变后通过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中枢(下丘脑),然后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产热和散热系统,使体温适应温度变化而恒定;⑤人类还存在有行为性调节来保持体温恒定。

2.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由于细菌生长和组织破坏所产生的致热原,可以使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与调定点有关的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而机体的温度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调定点水平,在此之间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由于调定点上移,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强,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收缩,并伴有寒冷感觉称为寒战。寒战开始后,产热过程明显加强,加上散热减弱,体温逐渐上升,直到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产热和散热出现新的平衡,寒战终止。

第19篇:病理生理学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12月考试《病理生理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I型呼吸衰竭血氧指标诊断标准为

A.PaO2低于30mmHg

B.PaO2低于40mmHg

C.PaO2低于50mmHg

D.PaO2低于60mmHg

E.PaO2低于70mmHg

正确答案:D

2.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不包括

A.中心静脉压降低

B.心输出量降低

C.动脉血压降低

D.肺动脉楔压增高

E.外周阻力增高

正确答案:D

3.肝性脑病病人血中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增多的毒性影响是

A.支链氨基酸浓度减少

B.引起酸中毒

C.能源物质减少

D.生成假性神经递质

E.对神经细胞膜有抑制作用 正确答案:D

4.肝硬化患者哪种饮食易诱发肝性脑病

A.高脂饮食

B.高钙饮食

C.高热量饮食

D.高蛋白饮食

E.高盐饮食

正确答案:D

5.碱中毒时出现手足搐搦是因为

A.血清钾离子减少

B.血清氯离子减少

C.血清钠离子减少

D.血清钙离子减少

E.血清镁离子减少

正确答案:D

6.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脆性增加

B.血小板数量减少

C.血小板功能异常

D.促红素生成减少

E.铁的再利用障碍

正确答案:C 7.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可能是

A.肾炎性水肿

B.肾病性水肿

C.心性水肿

D.肝性水肿

E.肺水肿

正确答案:C

8.体温每升高1°C,基础代谢率约增高

A.5%

B.10%

C.13%

D.20%

E.23%

正确答案:C

9.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

A.中脑

B.延脑

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D.桥脑

E.脊髓

正确答案:C

10.吸氧疗法改善下列何种病变引起的缺氧效果最佳 A.严重缺铁性贫血

B.先心病而致的右-左分流

C.肺间质纤维化

D.氰化物中毒

E.亚硝酸盐中毒

正确答案:C

11.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急性心衰

A.心肌梗死

B.高血压

C.肺动脉高压

D.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正确答案:A

12.下列哪种疾病能引起右心衰竭

A.主动脉瓣狭窄

B.二尖瓣关闭不全

C.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D.高血压

E.肺动脉瓣狭窄

正确答案:E

13.下列哪种情况导致的缺氧有发绀

A.休克 B.贫血

C.CO中毒

D.氰化物中毒

E.亚硝酸盐中毒

正确答案:A

14.下列哪种药物可降低心脏前负荷

A.ACEI

B.钙拮抗剂

C.利尿剂

D.β受体阻滞剂

E.地高辛

正确答案:C

15.休克初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

A.肾灌注不足

B.持续性肾缺血

C.肾毒素作用

D.急性肾小管坏死

E.输尿管阻塞

正确答案:A

16.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高于正常见于

A.心力衰竭

B.呼吸衰竭 C.失血性休克

D.氰化物中毒

E.慢性贫血

正确答案:D

17.引起肾后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汞中毒

C.急性间质性肾炎

D.输尿管结石

E.肾

结核

正确答案:D

18.影响体内外钾平衡调节的主要激素是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D.醛固酮

E.抗利尿激素

正确答案:D

19.应首选缩血管药治疗的休克类型是

A.心源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过敏性休克

D.失血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正确答案:C

20.与应激无关的疾病是

A.原发性高血压

B.应激性溃疡

C.冠心病

D.白化病

E.PTSD

正确答案:D

二、名词解释 (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发热

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

2.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HE)又称肝性昏迷,是指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有急性与慢性脑病之分。

3.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4.脑死亡

脑死亡(brain??death):是指全脑机能永久性丧失,即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5.心力衰竭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泵功能减弱,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三、主观填空题 (共 3 道试题,共 10 分)

1.ARF的病因可分为##,##和##。

肾前性 肾性 肾后性

2.肺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和##。

弥散障碍 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解剖分流增加

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和##四期。

肾功能代偿期 氮质血症期 肾功能肾衰竭期 尿毒症期

四、问答题 (共 5 道试题,共 50 分)

1.简述DIC患者的出血机制。

答:(1)各种凝血因子、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明显减少。

(2)纤溶系统同时被激活,纤溶酶增加,使得纤维蛋白凝块溶解,同时纤溶酶还可水解因子Ⅴ,Ⅶ,Ⅱ,Ⅻa等使之进一步减少。

(3)FDP形成:可抑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抗凝血酶作用。

2.简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机制。

答:①患者平卧后,胸腔容积减少,不利于肺通气:

②入睡后,迷走神经相对兴奋,使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大;

③入睡后,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对缺氧的神经反射敏感性降低。

3.简述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答:①胃粘膜缺血;

②胃腔内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

③酸中毒,胆汁逆流。

4.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1)先决条

件:昏迷原因明确,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如药物中毒、低温、内分泌 代谢性疾病等)。

(2)临床诊断: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暂停试验 阳性)。

(3)确认试验: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形,体感诱发电位P14以上 波形消失,以上3项中必须有一项阳性。

(4)脑死亡观察时间:具备以上条件,观察12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为脑死亡。

5.什么是发绀?缺氧患者都会出现发绀吗?

答:氧合血红蛋白颜色鲜红,而脱氧血红蛋白颜色暗红。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 g/dl时,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的体征称为发绀。

发绀是缺氧的表现,但不是所有缺氧患者都有发绀。低张性缺氧时,因患者动脉血氧含量减少,脱氧血红蛋白增加,较易出现发绀。

循环性缺氧时,因血流缓慢和淤滞,毛细血管和静脉血氧含量降低,亦可出现发绀。患者如合并肺循环障碍,发绀可更明显。

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患者皮肤和粘膜呈咖啡色或类似发绀。而严重贫血的患者因血红蛋白总量明显减少,脱氧血红蛋白不易达到5g/dl,所以不易出现发绀。

碳氧血红蛋白颜色鲜红,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组织性缺氧时,因毛细血管中氧合血红蛋白增加,患者皮肤可呈玫瑰红色。

第20篇:生理学教案

绪 论

第一章 第一节 一.内容:绪论 二.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2.熟悉生命的基本特征 3.掌握兴奋性、刺激的概念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兴奋性

2.难点:兴奋性;刺激三要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首要简要介绍生理学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2.从经典的和近代的两方面分析讲解兴奋性 3.介绍刺激、反应,及其与兴奋性间关系。

第一章 第二节

一.内容:生理功能的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原理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调节的概念、基本方式和特点,体液调节的概念、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和特点、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反馈和前馈概念 3.了解自身调节、局部体液调节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调节的控制原理 2.难点:正反负和负反馈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介绍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反射的种类,

2.介绍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神经-体液调节概念并分析其调节特点。3.分别以排尿反射和血压的调节为例着重介绍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二章 第一节

一.内容: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四种物质转运方式

2.了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在简要介绍细胞化学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图片建立单位膜的立体概念,然后结合膜的化学成分讲授各种物质转运方式,重点介绍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第二章 第二节

一.内容: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兴奋、兴奋性、可兴奋组织、阈值、阈刺激的概念;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2.了解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兴奋、兴奋的标志、阈值、阈刺激 2.难点:绝对不应期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复习已有的兴奋性概念基础上,以兴奋的电学本质为主线讲授兴奋、兴奋的标志、可兴奋组织等。结合生活实例介绍阈值和阈刺激概念,进透绝对不应期现象、本质和意义,最后介绍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第二章 第三节

一.内容: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目的要求:

1.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2.熟悉动作电位曲线的组成及其与兴奋性变化的时间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介绍生物电现象记录方式及结果,进而在胞内记录的基础上引入静息电位概念,借助物理学手段着重讲授极化、去极化等概念,然后讲授动作电位概念并分析证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第二章 第四节

一.内容: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二.目的要求:

掌握滑行理论的主要内容,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兴奋-收缩耦联,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肌丝滑行基本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前负荷、后负荷程肌肉收缩能力对收缩的影响。

2.难点: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强直收缩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简要介绍骨骼肌的结构,然后依次讲授滑行理论、滑行过程和兴奋-收缩耦联。重点讲解等张收缩、等长收缩,联系心肌的舒缩和生活实例讲深讲透。

第三章 第一节 一.内容:血液 二.目的要求:

1.掌握体液与内环境,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血量与血型。2 .熟悉生理止血。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环境与稳态,红细胞生理特性,血型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印发讲授提纲,自学约1.5学时,用0.5学时进行总结。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内容:心脏和泵血功能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左心室泵血过程,评价心脏泵功能指标,心脏泵功能的调节。2.熟悉血液循环的功能,心脏的功能。 3.了解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左室泵血功能,心指数,异长自身调节 2.难点:心室功能曲线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介绍血液循环功能和心脏的功能,然后讲授左室泵血过程。分析评定心脏泵功能的各项指标的优缺点。着重结合骨骼肌的长度-张力曲线讲解心肌初长度对收缩功能影响的特点。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内容:心脏泵功能的贮备、心音和心音图、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 生理特性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了解心功能贮备,心音和心音图。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 2.难点: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简要介绍心功能贮备和第

一、第二心音。深入分析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列表比较两种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特点,最后简要小结。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内容:心肌细胞分类,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熟悉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的条种因素。 3.了解心肌细胞的类型。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心肌电生理特性

2.难点: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膜反应曲线,Na+通道的效率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列表介绍心肌细胞的类型。深入讲授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特点,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窦房结所以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及特点。分析影响心肌生理特性的因素。

第四章 第二节

一.内容:动脉血压、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2.熟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3.了解动脉脉搏。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2.难点: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进一步深入分析讲授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讲透影响因素。2.简要介绍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3.自学动脉脉搏。 4.小结。

第四章 二节

一.内容: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微循环的三条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学会分析水肿形成的可能原因。2.熟悉微循环的组成、定义

3.了解血液和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微循环血流通路,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微循环的定义、组成、血流通路。

2.自学微循环血流动力学,血液与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3.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分析水肿的可能原因。 4.自学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5.小结。

第四章 第三节

一.内容:心血管功能的神经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减压反射,学会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与此有关的现象。2.熟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4.掌握心、血管的N支配和基本中枢。

5.熟悉分段切除法,使学生学会生理学分析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减压反射

2.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基本中枢

3.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的生理作用及意义。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上次课内容。

2.深入讲授减压反射的过程,特点并结合生活实例讲授其生理意义。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4.简介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5.小结(强调减压反射)。

第五章 第一节 一.内容:肺通气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肺通气的原理:动力和阻力,掌握肺内压、胸内压的概念。2.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及生理意义。 3.了解肺的基本容积及相关概念。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胸内负压的形成,肺的顺应性概念及变化的意义。 气道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均为重点内容。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讲解呼吸全过程,肺通气与换气是本章重要内容,理解胸内负压的重要意义用简单例子说明,胸膜腔的密闭及负压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第五章 第二节

一.内容:基本内容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呼吸气体的交换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肺容量及肺退气量的概念。

2.掌握气体交换的一般原理及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三.重点与难点: 1.肺容量及肺通气量。 2.气体产换的原理。 3.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肺容量很容易理解,重点解释肺活量及时间肺活量的概念、区别及意义。肺通气量的讲解中解释无效腔,在中间起的作用。讲气体交换,重点是讲清原理、气体的扩散,分压的作用、气体溶解度(结合O

2、CO2的不同)以及扩散速率,结合生活实际、病例等讲解影响因素。第五章 第三节 一.内容:呼吸的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中枢的概念,延髓及脑桥呼吸中枢的不同作用。2.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以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三.重点与难点: 1.呼吸中枢

2.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

3.化学感受器及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作用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不同阶段的呼吸中枢所具有不同作用一知识的来源,从而说明呼吸节律的产生部位,高位中枢在调节中的作用。重点讲解CO

2、[H+]以及缺O2对呼吸的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第六章 第一节

一.内容:消化概述、口腔内消化 二.目的要求: 1.消化生理概述。

2.掌握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三.重点与难点: 1.消化、吸收的概念;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3.胃肠激素的概念及几种常见的胃肠激素;4.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单纯)。 难点:生电钠泵概念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自学为主:提出重点掌握内容、列出提纲。最后总结:(1)讲消化道平滑肌电生理特性,中先电钠泵及慢波;(2)消化道神经支配特点;(3)胃肠激素;(4)唾液分泌调节为单纯性神经调节。 第六章 第二节

一.内容:胃液分泌及调节、胃运动及排空等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胃液性质、成分、作用、各期分泌调节及其特点 2.掌握胃排空的动力及影响因素 三.重点与难点: 1.胃分泌的调节

2.促进和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3.胃运动的形式难点:生电钠泵概念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用图表对比方式讲解头期、胃期、肠期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各期调节的特点及对胃液分泌量的影响,讲胃运动时,强调头期舒张的意义和其N支配,最后将胃液分泌调节和唾液分泌调节比较为下次课铺垫。 第六章 第三节

一.内容:小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及吸收 二.目的要求:

掌握肌液及胆汁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特点,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有利条件,大肠内消化一般了解,重点排便反射。 三.重点与难点:

1.肌液的成分、性质作用,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2.胆汁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

3.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条件,各种物质吸收途径,排便反射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重点掌握内容,据提纲及思考题进行自学。最后30分钟讲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讲解消化管的运动方式、特点、再讲排便反射及其反射弧,归纳消化道神经支配特点。 第七章 第一节 一.内容:能量代谢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能代的测定原理、方法、食物长价、氧热价及呼吸商 2.基础代谢的正常水平及影响因素 三.重点与难点: 1.测定原理

2.基础代谢的正常水平及影响因素。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2.直接测热法的原理及缺点。

3.间扫测热的原理及其三个条件,食物卡价、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吸商的测定,及临床测定法。4.基础代谢的标准:本章讲解时着重讲解研究内的思路及分析内方法。 第七章 第二节

一.内容:体温相对恒定及其调节 二.目的要求:

掌握体温概念、产热器官及其影响因素,散热的方式及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调定点学说),中枢及感受器特征。 三.重点与难点: 调定点学说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体温指体内平均温度,列出正常体温变动及测定时注意事项产热器官与机体的状态和基础代谢率有关,讲其调节反应。散热方式:强调幅射及蒸发散热形式,强调发汗的调节及作用。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从反射缴弧入手,讲感受的过程中把特征以调定点学说作全面总结。 第八章 第一节

一.内容:肾脏结构及功能概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二.目的要求:

掌握肾小球超滤过作用的动力,实验依据及影响因素 三.重点与难点:

1.肾小球的超滤过作用及实验依据。

2.滤过动力:入球端,出球端有效滤过压,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3.在肾脏结构特点中比较皮层肾单位与近髓紧单位的特点。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比较皮层肾单位及近髓肾单位的各种特点(如部位、出入球动脉口径、N支配,落脚在尿形成中的作用不同,为下一节尿的浓缩机理打一基础)。

肾小球滤过动力:由实验入手讲原尿,深尿差别,列出有效滤过压,用着重分析入球端与出球端的压力强调血浆胶渗压的改变为主要因素。 第八章 第二节

一.内容: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分泌与排泄;尿的稀积与浓缩 二.目的要求:

1.掌握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在泌尿中的作用及特点。2.尿的浓缩机制——逆流倍增说。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重吸收功能中,Na+、葡萄糖、K+及Cl-、H2O的重吸收排泄和分泌功能中K+、H+的分泌。 2.尿浓缩机制——渗透压形成原理

难点:Na+在主动重吸收的全过程,Cl-继发性主动再吸收尿浓缩的机制。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重点讲述Na+在肾小管各段简吸收的过程及机制,并加以归纳比较,便于对Cl-和葡萄糖的再吸收的理解。讲解HCO3-吸收时同时联系H+的分泌。

尿浓缩机理:a.在观中溶液的流动,b.逆流系统,c.逆流培增的原理,d.肾小结束结构与逆变倍增系统相像,e.外髓及内髓管腔液,组只液及血管中梯度形成。 第八章 第三节

一.内容:肾泌尿功能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肾脏对水、电介质平衡的调节,ADH的作用及其调节。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作用,K+、Na+调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抗利尿素的分泌及调节及其在维持体水中的作用,醛固酮系统在维持电介质平衡中的作用。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基本按讲义内容逐步理解,对重点内容做到条理清晰,归纳特点。 第八章 第四节

一.内容:肾清除率,尿的排放 二.目的要求:

1.掌握肾清除率的概念。2.掌握尿的排放。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排尿反射

难点: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临床应用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难点处理:以实验为例引出概念及公式。

从分析公式中因素入手讲清除率,与肾小球滤过率及血流量间的关系,简述临床的应用。 第九章 第一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总论

(一)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细胞的分类 2.了解神经纤维的分类 3.掌握神经传导兴奋的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神经传导兴奋的特点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简要复习神经系统的解剖知识,讲述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其中重点讲解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简要介绍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方法,最后简要介绍胶质细胞的功能。 第九章 第二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总论

(二)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经典突触的结构,突触传递过程。2.掌握突触后电位的种类、产生机制、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3.掌握突触传递的特点,了解突触的可塑性。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突触传递过程

2.突触后电位的种类、产生机制;突触的抑制 3.突触传递的特点 难点:1.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2.突触的可塑性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该部分多为重点内容,力求讲精、讲透,重点讲解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通过简图说明突触抑制的产生,种类,一般应能够理解。最后简介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第九章 第三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总论

(三)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递质、受体的定义。2.了解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3.掌握反射的概念和分类,基本过程。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神经递质、受体的定义;反射。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递质和受体系统内容较为繁杂,注意讲解的条理性,按照中枢递质系统和外周递质系统进行分类。反射的相关内容虽不是难点,但非常重要,通过图解说明反射弧的基本组成,反射的过程。 第九章 第四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二.目的要求: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了解感觉传导通路 3.了解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4.痛觉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痛觉的分类、内脏痛。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感觉传导通路知识,重点讲解感觉投射系统;对于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这部分内容,将时间重点放在痛觉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 第五节

一.内容: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 二.目的要求:

1.了解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 2.觉醒与睡眠的机制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皮层诱发电位

2.快波睡眠、慢波睡眠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皮层诱发电位的定义,组成和意义,在介绍脑电波的波形组成及形成机制,重点讲解觉醒与睡眠的机制,使学生对快波睡眠及慢波睡眠有较深的认识,了解慢波睡眠的意义。 第十章 第六节

一.内容: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牵张反射

2.了解运动调节系统和运动传导通路 3.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牵张反射

2.肌紧张,去大脑僵直,α僵直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重点讲解牵张反射;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重点讲解脊髓对运动的调节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功能;最后介绍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第十章 第七节

一.内容:自主神经系统 二.目的要求:

1.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2.脑的高级功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2.学习与记忆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其后重点介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结合已学过的内容讲解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第十一章

一.内容:内分泌系统 二.目的要求:

1.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及其机制 2.激素分泌的调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激素分泌的调节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及其机制,其后重点讲解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第十二章 一.内容:生殖 二.目的要求:

1.睾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2.女性卵巢周期与子宫周期的激素调节。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四.教具: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先介绍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然后重点讲解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妊娠与分娩。

《生理学教学课件.doc》
生理学教学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