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ppt课件

2022-04-17 来源:教学课件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最终背诵默写诗歌。

2.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描写或描绘诗歌的意境。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及默写诗歌。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事”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我们知道王维是因为《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1.走近王维—诗佛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2.写作背景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3.诵读指导 读诗,划分节拍

首联221,221 颔联221,221 颈联212,212 尾联221,212

三、整体感知,具体赏析

(一) 解题:山居秋暝

1.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1)“山居”: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2)“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3)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所以这是一首写景诗,山水田园诗。 2.诗歌知识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分为写景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和咏怀诗五类。(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特征: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的生活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谢眺、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等。

(二) 赏画面之美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与其说是读《山居秋暝》,不如说是欣赏一幅《秋山晚景图》可吟诵,也可入画。根据本诗请同学们通过创造性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尽可能描写细致,语言优美。

1.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1)首联交代了什么?描写了哪些意象?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季节)

空山新雨、晚天秋气 空幽宁静、清新明净、气清神爽 秋山图

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泉图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1)颔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颔联景物写生。描写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营造了幽清明净、空明雅洁、宁静的意境。 月泉图 (2)诗人为什么要选取“松”、“清泉”、这些意象来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分析:这些物象象征诗人高洁的人格,体现了诗人追求高洁理想的境界。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松——挺拔,傲霜凌雪,坚强不屈。 咏 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意象:清泉——洁净,高洁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泉。 ——王维赞贤士语

(3)颔联它美在哪里?(表现手法上分析)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结合,视听并用,俯仰结合,融为一体,构成动人的意境。 3.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1)颈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竹林、浣女、莲塘、渔舟,营造了勤劳淳朴、平和安乐的意境。 山居图 (2)意象:竹——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意象:莲——是清白、坚贞纯洁、高雅的象征。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3)此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诗人用“竹喧”反衬山静,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是所闻,用“莲动” 衬托水幽,是所见。视听交错,动静互衬,颇具感染力。写人,只闻其声,侧面描写。

(4)颈联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在首联中说“空山新雨后”,说是“空山”呢? 联想王维其他的诗歌中含有“空”字(鹿柴、鸟鸣涧)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

“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心的空明与纯净,所以空山不是空荡荡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环境:无人(达官贵人) 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5)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 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 女”“下渔舟”?

有五个作用:①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

③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⑤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6)中间两联同是写景,有什么异同?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突出自然美,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突出生活美,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三)找出本诗的主旨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卒章显志) 经春的花草,任凭它们凋谢枯萎,我却要留下享受这大自然无限的风光。 尾联中的“王孙”指谁?化用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王孙”指的是诗人自己。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四)山水田园诗鉴赏口诀

看清诗题与作者,注释背景要明了, 划分节奏多吟诵,找全意象细推敲,

想象联想来组装,填补空白意境妙, 揣摩议论抒情句,诗人与你把心交。

五、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秋日傍晚幽静、明净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语言清新明丽,饶有情致,富有生气。把画面、声响、动作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推荐第2篇:山居秋暝教案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本首诗歌,等会儿请两位代表起来朗读,朗读之后请学生评价,(字音、停顿、语速、语气、语调、语重) 顺势引出:

(1)注意字词:秋暝(míng) 竹喧(xuān) 浣女(huàn) 歇息(xiē)

(2)本首诗歌究竟该如何停顿,我们首先要了解下本首诗歌的体裁。

诗歌发展概况,而以五四运动为界限,诗歌又可分为旧体诗与新诗。旧体诗歌又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三类,近体诗又有 “律诗”、“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在格律上要求十分严格(具体内容ppt,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而五言律诗朗诵的一般节奏为221 / 212 ,再请同学朗读。

通过刚刚的朗读,同学们把握了诗歌朗读的停顿、语气,但是,语调、语速和重音把握的还不是很好。下面,我们听一遍名家朗诵,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

三、再读课文,掌握大意

通过刚刚的反复朗读,相信大家应该对诗歌的大致内容有了了解,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阅读诗歌,思考《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题目来得出答案: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四、三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意象。

答案:山,雨,空气,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意象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意象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先给时间让学生按小组讨论,讨论之后请代表发言,老师适当补充点拨) 答案:

A 首联:山、雨、空气,(插入本句翻译)特点是空旷、清新、宁静。(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我们可以说它是一副秋山图。

板书:空山、雨、空气——空旷、清新、宁静

B 颔联:月、松、泉(插入本句翻译)特点是明净,清幽、欢快。(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谜底,影响) 板书: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我们可以说它是一幅月泉图。

C

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平和安乐。(学生讨论品读)我们可以说它是一幅山居图。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2)通过感受,再次朗读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配乐与朗读,在一起体验诗歌意境)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插入王维小故事1

五、四读课文,深入探究

1、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 “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六根清静,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2、问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3、问题: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好处 ?

有五个好处:

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

③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⑤这样写先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见其行,未见其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4、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早晨的鸟叫声,夏夜的虫鸣声)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5、问题: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义而为“可留”。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wǎng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我们可以说它是一幅归隐图。

补充:王维生平(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六、总结意境,升华主旨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王维笔下欢快明丽,充满生机和活力。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七、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 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名言故事】: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八、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

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 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

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 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

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

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 “再要百年美貂裘。” “„陈皮‟也有。” “还要夫妇偕白头。” “„百合‟是新进的。” ……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

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紫云展开一看——哪是什么药方?原来是一首谜诗:

二者缺一真可叹,书房偏又无石砚, 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

紫云斟字酌句,原来是个四字成语:一见钟(钟)情。不禁两腮飞红,连忙假装取药转过脸去,问书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么呢?”

书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呀!”

啊?原来他就是王维!其实,紫云姑娘也对那个英俊潇洒、才华不凡的买药书生产生了爱意,一听那人就是王维,心中更加欢喜,低头一想,便对书童谎称王维所买之药本店已经不全,让他明日再来。说罢也给王维回了首谜诗,然后叠好,让书童带了回去。

王维接到紫云的回信,急忙展开看去——

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人无踪。

王维乍一看,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地笑了。

这是王维相关的:明天等君

一日一月是个明字,二人结缘是个天字,竹下边一个寺是个等字,伊子去掉人加口是个君字

推荐第3篇:山居秋暝 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

(1) 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

(2) 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

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

(2) 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参考:

(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2、让学生找出意象

(意象:暗含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意象--------(空)山、雨、松、月、泉、竹、浣女、渔舟

请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比较喜欢的意象,答案不定。

A、山的美

就像大海吸引普希金一样,王维对山也有着一种特别空灵的爱。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人都迷路了,一下子让人感觉出山的辽阔和荒远,就如本诗第一句的“空”字,一下子让人想到山的空旷、静谧。写来都极为精彩,不像我们有些同学写文章,只能说:啊!山真美啊!

B、雨的美

雨是我们生命中很特殊的一个情结,极易呼唤出深埋在我们内心的情感。也许是你有一次被雨淋得特别惨,因此你永远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你曾经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雨中,同撑一把伞,度过一个美丽的黄昏,因此每逢下雨,你就柔情满怀;或者下雨让你想起你爱的人的流泪,惆怅不已。

而诗中的雨给了诗人什么感觉呢?

雨后的山-------更一尘不染

雨后的松-------更苍翠

雨后的泉-------更动人

雨后的月-------更亮晶

那是一种朦胧又清新的感觉,有机会到山中,同学不妨也去感受一番。

C、明月

提问:这里的明月有什么妙处呢?

月亮通常能带来一种神秘的力量,之所以称之为神秘,是因为这种力量我们不可捉摸,但确实又存在。因为月光的皎洁柔美,情侣通常会选择在花前月下,对心爱之人表达爱慕之情,想象一下一个人顶着炎炎烈日向别人表白那其中的感觉少了多少味啊?呵呵,多半表白不成功。如果有人在月下对你深情的低语,那种感觉一定很难忘。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里的月光:

雨后的明月

明月下的雨滴------------交织在一起

明月下的松

明月下的泉

D、松、清泉

(1)、月光铺洒松林的景况美吗?月光从疏疏朗朗的松叶之间倾泻下来,似乎月光可以用心去数一数,而这些能让你想起哪部电影的哪个镜头?

(2)、在月光下,清泉从石上流过,你首先看到一条白练,还不仅于此,“嘘-------”等悄无声息的时候,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淙淙之声,并且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使他能比一般的诗人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的各种声响。

E、竹与浣女

浣女:洗衣服的女人,让人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刚出浴的美人”,都写出一种纤尘不染的美。而且这些浣女是隔着竹林来看的,因此更具一种美学效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地瓜。 F、渔舟

生活之美,劳动之美

3、诗人理想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这里一草一木,一泉一石,是如此的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此的美,因此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这里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4、鉴赏要点:

A.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B.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品味,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四、作业:完成企业创意书。

——公司形象:本公司的“假日闲居”旨在让游客在紧张工作之后的周末或假日,走进自然,走进农家,找到轻松、闲适而又不乏文化品位的感觉。

——景区设置:新雨村、陋室、故人庄、山居、田园居、南山。

——日程安排:新雨村(第一天上午及午餐),陋室(第一天下午),故人庄(第一天晚餐),山居(第一天晚),田园居、南山(第二天)。

——具体景点设计:以“山居”为例:

①松林散步,倾听天籁,体味自然。倘有月亮,会有“明月窥人”或“月亮走我也走”的美景出现。②清泉漂流,体会“清泉皮筏石上流”的趣味。③溪中泛舟采莲,时有“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再现。④泉边浣衣、竹林篝火。

——经营方式:与广东省电视台合作开发,或与其他影视机构合资开发,既作旅游景点,又作影视剧外景基地

推荐第4篇:《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侯集中学《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师:好,上课! 一学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放幻灯片)上节课上老师要求大家以“记得王维是因为„„”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文字,请钟尚琦同学来展示她的写作成果。(师生掌声热烈„„) 钟尚琦:(钟尚琦同学上台,带着日记本)《想起王维》,手中握着那颗南国的红豆,我就想起了他。你说你古信佛,连名字都出自佛教,名维,字魔诘,维魔诘,是佛经里的人物,通达甚深,褩若智能;你说“中年颇好道,万事不关心”,看惯了功名利禄,官场纷争,你更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气时”。于是,“竹里馆”里清越的琴音飘然,穿枝拂叶,萦绕耳畔。你披散长发,独坐林间,弹琴赴长啸,风卷长袍,清瘦而潇洒。这穿越千年的琴音激起我心中涟漪层层,我想问他,“无数的静夜在你的春山是否总有迷途的鸟儿鸣在你的春涧?”,我想问他“贵生广寒,秋露拃上,你是否依旧衣衫单薄,但又心却空房,不能回家?”我想问他,“全宴微食,日冷轻松,寒琢梅花,你能否闻到那阵阵幽香,你能否看见那素淡背后的春色满园?”谢谢!

(掌声热烈„„)

师:(走上讲台)哎呦!太美了!钟尚琦同学以优美的语言,展示了王维在她心中的美好记忆。咱们今天再次走进“诗佛”王维,走进他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山居秋暝》。(切换幻灯片)请同学们读学习目标。 生:(看幻灯片,齐读学习目标)通过诵读进入诗境,理解山水田园诗中诗人所寄托的情感。抓住意象,品读诗歌,把握本诗写景抒情的表现技巧。

师:咱们组内推选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山居秋暝》好不好?(看学生做手势,请学生朗读诗) 生1:学习目标,(师生笑,生1拿起书本读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掌声起,生甲坐下)

师:周婷婷,你来给我们点评一下 周婷婷:点评法的五要素„„

师:咱们点评的时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呢?字音,节奏,感情

周婷婷:首先我觉得这首诗不应该读得那么高亢,我感觉这首诗应该是,既然是山居秋暝,应该是晚上这个时间王维在山林间游行的时候,应该是很幽静的那种。

师:那首先咱们来关于一下题目,像周婷婷说的,那是傍晚时分,诗人留宿于山中所得的解惑,那他看他描摹的景物,从第几联到第几联都在写景? 周婷婷:从第一联到第三联。

师:到第三联都在写景,那大家来看他选择的是什么样的意象来写景呢?好,你请坐,哪位同学起来回答?刘潇

刘潇:他选择的那个山,还有新雨后的山。 师:选择的新雨后的山。 刘潇:明月,是在松间的„„

师:松间,松间是不是意象?明月还写的什么?青松,你接着谈 刘潇:然后是清泉在石上流的清泉 师:嗯,清泉,白石 刘潇:还有是在竹林间喧闹的浣女 师:嗯,浣女,翠竹

刘潇:还有是在莲叶下流动的渔舟

师:嗯,有莲叶下流动的渔舟,好,你请坐。那咱们来看一下,王维选择这些意象,当时王维的心情应该怎么样?杨晓蝶

杨晓蝶:啊„我认为当时王维正是一种平静的心态去看待这万物。 师: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他当时对万物是一种什么样感知? 杨晓蝶:好像焕然一新,非常清新。

师:非常清新,这种景物非常清新,那王维喜不喜欢? 杨晓蝶:应该说很喜欢。

师:那如果你喜欢某一景物,你在读出来的时候,调子应该怎么读? 杨晓蝶:我认为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那种喜欢的那种感情。

师:嗯,流露出喜悦的感情,好,你请坐。咱们同位之间也互相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喜悦的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读诗)

师:好,咱们同学推荐一位,你认为读的非常好的同学。(巡视一番)要鼓起你的勇气来啊。 生2:山居秋„„ 师:女士优先啊。 生3:(有感情地朗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掌声起,生3坐下) 师:好,有请那位男孩。 生2:《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掌声起,生2坐下)

师:嗯,好,你请坐。真的这些同学投入了感情对吧?那咱们来关注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大家看这一联,老师这样读,你认为这样读的原因是什么?王银萍 王银萍:是因为他很自信而且是表达自己那种心志,自己非常希望留在这。 师:嗯,表达了自己的心志,非常想留在这,那他留在这该表达了王维当时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银萍:远离黑暗的官场。

师:嗯,好,你请坐,远离黑暗的官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读书最忌太空忙,含用功夫意味长,咱们先来听一下范读。(切换幻灯片,播放朗诵) 师:(朗诵播放完毕)请同学们在听完范读之后再读诗歌,要求大家尽量的读出感情来,好,放声读。

(学生大声朗读)

师:通过初步感知,咱们似乎已经感受到了空山雨后的清凉,看到了松间明月的清亮,听到了浣纱女银铃般的笑声,那咱们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大家来看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作者为什么谈到是空山?(放幻灯片“空山如何理解”,学生思考)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1:我是这样认为的,王夫之在谈到心学的时候,他说到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我觉得这一个“空”字就体现了王维心中的寂静,他以虚幻的佛家理念,就是通过这个“空”字表现了出来。

师:嗯,你语速放慢一点啊,再说一下,然后让大家能听清。

生1:在王夫之谈„„不,王守仁,王守仁谈到心学的时候,他提出一种观念,是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我觉着王维通过这一个“空”字,也表达了他的一种佛教理念,那就是虚幻。 师:嗯,提出来的是跟咱们王维这个“诗佛”这个称呼相关的佛道理念,一种内心的寂静,对吧?好,请坐,回答的非常好。(师生同鼓掌„„)那咱们再来思考思考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地方?

生4:我觉得有三个方面,一是空山新雨后,它是新雨过后,秋雨将一切的尘埃和那种污浊都洗涤的干净,这是空之一,而是王维在下面都写了明月松间照,明月清泉和浣女之声都为这些,他是先写空,然后将景物一点点地填充进去,我觉得这是他的更妙之处,还有我们知道王维是,他向往着隐逸生活,他在远离官场之后心情也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空。(生4坐)

师:嗯,好请坐,然后补充了一点就是由于空山雨后清洗之后那种空灵寂静,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5:我认为是这样的,在秋天的傍晚,王维一个人行走在山林中,山高大巍峨,树木非常的茂密,而他一个人行走在山间,显得一个人特别渺小,而感觉是他所在的空间特别大。 师:就是说由于自己已于这种山林之时这种特别渺小的感觉来体现当时整个山林的空旷,是吧?好请坐,非常好。

(生5坐下)

师:还有没有?

生6:我觉得空山并不是说这个山很荒凉,不宜人,而是因为这个山上面树木广茂,分密的比较多,而人的活动不能被看到了,所以说是空山。 师:广茂的树林掩盖了人的活动,对吧?好,你请坐。

(生6坐下)

师:同学已经回答的相当的好了,那大家抬头来关注一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这个,看看,仅作参考。

(学生看幻灯片上老师总结的答案)

师:首联呢,王维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雨后出继图,咱们接着来看颔联,王维又选取了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等意象,(切换幻灯片至“有人说明月、青松、清泉既是意象有时王维的心象,你如何理解?”)有人说这些意象是王维心象的一种象征,你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片刻)

生7:因为那个清泉、明月和青松这三个意象都是比较高洁的,而且象征着诗人他的品德比较高尚。

师:嗯,高洁的意象来象征诗人品格的高尚,那你具体来谈。

生7:比如说青松,明月松间照,他用明月来说松间照,青松它比较高大挺拔,也说明了诗人他这个人比较清高。而且清泉石上流,他用清泉来说明诗人他比较纯洁洁净淳朴。 师:嗯,好请坐,这位同学提到了当时王维的一种纯洁洁净淳朴,其他同学有没有认为需要再补充的?

生8: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其实王维他在政治上还是有远大抱负的,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为人民服务,但是说当时的环境官场非常的灰暗,于是他选择了放弃,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操守人生志向,归隐田园,皎洁的月光、青松、清泉都是他一种所思的表现。 师:好请坐,由于当时整个社会黑暗这个大背景使王维自觉的归隐园田,寄情山水,还有没有?还有没有同学要阐发自己观点的啊?

生9:我觉得这个意象他居于深山之中,远离城市,表达了作者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师: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好你请坐,非常好。这夜下青松,石上清泉,都恰恰是王维那种纯净澄澈高洁的精神心境的一种象征。以物方为志杰,古代诗人善于选用明月青松等意象来展示自己心境,咱们抬头朗读这几句话。 生:(抬头,看幻灯片)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明月随良缘,春潮夜夜深。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师:咱们来看哈,连李白啊都渴望自己在白云弥漫了,松枝间结一处郡巢,而明月青松还跟其他美好的事物,比如说琴弦、良缘、美人相伴而生。那首联、颔联王维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非常静谧的景,咱们继续欣赏王维为我们带来的一份灵动,大家放声的读第三联。

(学生大声朗读第三联)

师:好,咱们来思考以下问题

(放幻灯片,“颈联的词序似乎还可以做这样的调整‘竹渲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或者‘浣女归竹渲,渔舟下莲动’,请问作者为什么做如此安排?讨论”,学生看幻灯片,思考问题)

师:请同学们自主地思考

(学生讨论)

师:好,请注意哈,是自主地思考,你不要跟你同桌交流,先自己思考

(学生思考一分多钟)

师:好,和你的同位之间,同位之间议一议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老师在同学之间走动,查看讨论情况,大约三四分钟)

师:(回到讲台前)好了,哪位同学愿意给咱们阐释一下?

生10:我认为他这样写就是有三点好处,一个是他的韵律来说,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要比浣女归竹渲,渔舟下莲动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师:押韵的需要。 生10:押韵。 师:韵律的需要。

生10:嗯,还有就是竹渲归浣女,他先介绍竹渲和莲动最后再说归浣女和下渔舟,给人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面的介绍王熙凤出场的那个情景,还有那个白居易写琵琶女的时候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里就是我觉得他写的很奇妙。还有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浓浓的感觉,他这里先设置悬念,然后再揭开悬念,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意象,读起来更清新,更向往。

师:嗯,好请坐哈,很好。

(掌声起,生10坐下)

师:这位同学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个是律诗句法特点允许这种跳跃和颠倒,而其次引经据典,引《红楼梦》,引白居易的《琵琶行》,然后来证明这种颠倒更有生活情趣,而第三点可以产生那种朦胧的效果,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11:我觉得这一处和那个王熙凤出场它有一些区别,他说,竹渲归浣女,归浣女我觉得他应该是听到竹渲,浣女他没有看到,他看到没有看到浣女是另一回事情,他通过这个竹渲来想象生发,然后引出浣女的,然后那个莲动下渔舟也是这一个意味,我觉得这一句通过对景物的,就是对身边景物的描写,那个变化的描写,来突出他身后产生的东西,与那个第一句空山的一个“空”字应该说是照应的。

师:嗯,怎么照应的?你具体来谈一谈。

生11:他没有看到,他没有说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只是通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就是阐明他身后所隐藏的东西。他通过想象,然后再说明这人类的一些活动,也就是,我觉得应该,和那个“空”字,树茂密,然后挡住了一些东西,应该是相对应的。

师:好你请坐。(生11坐下)这位同学上升到了一种理论的高度,而且跟首联中的“空”字相对应,言词非常妙。还有没有?

生12:我认为这句话有两个方面,就像那位同学说的,其次呢它也符合了逻辑和物理常识,先闻竹渲,后见浣女是因为林之密,先见莲动后见渔舟是因为莲之盛,这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美景,与首联之中空山相对应,其次它更加体现出秋日之山的宁和静,突出了作者洁身自好的这样一种精神取向。

师:嗯,好你请坐,回答的非常好。那首先提出了一个诗家语,再次强调这个律诗的句法特点,然后其次那种赋比的效果对吧?“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好,那咱们来看这一联的静是一个非常动美的景对吧?可以说是一个动景,那跟整首诗的和谐,那种静谧的氛围矛不矛盾?思考思考啊。

(学生思考片刻)

师:好,哪位同学起来回答?

生13:我觉得这一个和本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不矛盾的,在这里说竹渲归浣女,远远地可以听到浣纱的女孩轻笑声,这得在一个很幽静的环境下才可以听得见的,如果是那个很吵杂的地方,他就不会听的这么仔细,还可以从这个声音寻找出这个人,还有莲动下渔舟,之所以能看出莲动也是因为四周比较寂静,环境都是比较安静,才能看出这个莲动,同样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下也看不出莲动,所以他这应该是以动衬静。

师:嗯,好你请坐。(生13坐下)说的非常好,这是因为整个氛围的寂静,然后咱们才可以听到浣纱女的笑声,然后看得到莲叶风披产生的一个效果,那以动衬静可以衬托出当时环境的一种什么?清幽寂静,那王维完全沉醉在这清幽寂静中,于是他情不自禁的发出呼唤,“我要留在这山中”,苏轼曾经说啊“观魔诘之诗,诗中有画”,咱们来看一下王维给我们营造的画景,拿出大家已经做好的,再现画面的题目,拿出来。 师:讨论组举荐哈,讨论组举荐,看哪位同学创作的最好?

(学生讨论)

师:好了,哪位同学愿意?咱们组内找一位哈,上来展示他的写作成果,上来,上台来展示啊。然后其他同学注意了哈。

(掌声起,生14上台)

师:同学们注意了啊,咱们这位同学展示了,等会其他同学要点评啊。点评的时候抬头看啊,有两条要求,因为你看她写的是否和诗境相和?然后第二点要看她有无创见。

生14:一场新雨过后,天地间焕然一新,树叶经过一番洗面,似乎又年轻了,路边铺天盖地的野菊吸足了养分后更加恣意了,一切都孕育着新生与丰收,空气中飞来泥土淡淡的清香,抬头望,用心悟,这空阔灵静的山,在无边的天空下也有了秋的味道。漫步林间,用宁静的心感受自然,享受皎洁无暇的月光,将乳白泻于松间,让松林也成了新娘,在朦胧如雾的面纱下,似乎也可看到那蒙娜丽莎似的微笑,仿佛一切都有了仙气。女人是水做的,想到流水就想起了江南水乡流不完的缠绵情愁,只听那叮咚的水声,心中已升起了万种情丝,更何况用眼睛去看那些有灵魂的,从天池里流下的温润而清澈的泉流,看着他们在圆润的石块上一跃而过,那激起的浪花在月色的包装下成了最美的明珠,而岸边的小草是那么的温顺,它们任泉水抚摸,像温顺的孩子。“此声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那不是银铃,因为它比银铃更清脆,那不是百灵,因为它比百灵的歌唱更有灵性,将月光穿过那青翠欲滴的竹林,哦,原来是妙龄的女子,她们用那双在柔波里浸泡过的玉手,端着刚刚出水的衣服,面带桃花,在回家的路上相互打闹嬉戏,留下窈窕的背影和不灭的歌声,是谁将那翠如绿的磨盘推动,惊坏了水里偷情的鱼儿,吓坏了林上热恋的鸟儿,细一看,竟是归来的渔船,碧波中一方小舟,惊起一滩鸥鹭。谁说只有春光才明媚?谁说只有春景才动人,秋风也一样温柔,秋色也一样灿烂,面对如此美景怎忍离去,何不住留,远离那污浊的官场,与纯净的自然永相守。

(掌声起,生14回到座位上) 师:其他同学点评点评。

生15:我觉得她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大胆的运用了联想与想象,她从每一个景物都生发成类,将自己的思维无限的拓展,想到江南,以及其他的一些景物,我觉得着也是在寂静的情况下新生的一种状态。

师:嗯,强调了就是,突出了这位同学的一个优点,在本首诗的基础之上联想想象,非常好,好你请坐。还有没有同学要点评的?

生16:我觉得这位同学的写作谈到了老师的两个要求,第一是符合诗意,淅淅沥沥,咚咚叮叮,点点滴滴,她的作品与王维诗的意境相符,第二层次她充分利用了联想,并且运用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我想这充分显示了她在文学上的造诣非常深厚。

师:嗯,好,请坐,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文学上的造诣非常深厚,咱们来看一下她的语言,尤其是这几句哈,让松林也成了新娘,在朦胧如雾的面纱下,似乎也可看到那蒙娜丽莎似的微笑,仿佛一切都有了仙气。语言功底非常深厚。咱们再请一位同学来展示展示。组内再选一位同学上来。有没有敢挑战的啊,要拿出自己的勇气自己的胆量来。好,掌声有请。

(掌声起,生17上台)

生17:山居秋暝,四面大山,一望无际,山上除了树木其余皆是空,寂寂秋夕。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以新,独自在山上享受秋雨后的景色,清新、幽静、怡然,无忧无虑,内心舒畅,回忆的足迹和雨丝交织在一起,随波消失,用心的吮吸这山间的空气,用心的观看这初秋的傍晚的美景,却忘了时光,只觉得有些凉意,凉意似隐私现,似大似小,每一丝都透着秋天的气息。天色已暗,月亮却耐不住寂寞,释放自己的皎洁,从松树间倾泻而下,清新的空气在光柱里来回穿梭,夹着淡淡的泥土和清风的香味,万籁中寂静,唯有清泉音,透彻的泉水淙淙流泻于山水之上,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拍打着卵石,击出独特的洞,给这寂静的傍晚,添上情调的流动。竹林见满载生命的快乐,不时的传出一阵喧笑,像是驼铃的清脆,又像琴弦的纯美,像是欲笑还羞的甜美,起起伏伏,似近似远,那是月光般温暖的洗衣女结伴而来的欢声笑语,溪中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船,打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伫立在山间,虽没有春天的百花争艳,更没有万紫千红的馨香迷人,但是秋景却毫不逊色,有皓月泻林间,寂静充云天,万语歌婷美,渔舟破莲颈,诗人在山中久待,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

(掌声起,生17走下讲台,老师走上讲台)

师:两组不是特别一样风格对吧?好,请点评。

生18:我觉得这篇文章真正地体现到了诗人的情感,她将每一个事物都染上了那种高洁安静的气氛,然后真正做到了予情于景,而且还有描写的非常的美,其实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还是相当好的。

师:然后这位同学强调一下杂若望为的情感范畴,使整个景物朦胧在一种非常空静、空宁的氛围中,下面还有没有要补充的?李旭,你来谈谈。 李旭:我认为她虽然没有上一篇想象和联想,但是这一篇它的出彩的地方就是在于她用很细腻的笔调来描绘王维在山中所见的景物,尤其是她所用的细节描写,将王维所见的景物的特点及他展现的那种美,自然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师:嗯,好请坐。认为这个文笔非常的细腻是吧?大家比如看这一段哈,像是驼铃的清脆,又像琴弦的纯美,像是欲说还羞的甜美,起起伏伏,似近似远,整个的文字都朦胧在一种宁静空灵的一种氛围中。那咱们来试着,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下。 师:空山新雨后,一二 生:(齐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纵观全诗,王维以诗人的语言描绘了新雨后空山的空灵,以画家的彩笔点染大自然富于个性的色彩,以音乐家的敏感捕捉了生命的律动,王维总是能巧妙的捕捉善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东西意象,咱们再来看一首他的《竹里馆》,来进一步体会山水田园诗的魅力,来放声的读一下这首诗。 生:(齐读)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师:来思考这个问题了。(放幻灯片上的问题“请结合你对王维其人其诗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您欣赏这类人吗?”)

(学生思考片刻)

生19:我觉得这首诗吧,它写的是独坐,还有弹琴,还有长啸,总的来说这首诗它虽然没有直接的景物描写,但是也能表达出诗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但是从句子的内容和感情来看,它却处处表达出了诗人的一些心理描写,那么就它的意境来说,它不仅是清诗朴华,而且是空明澄清,就诗的意境来说,它从诗的描写来看,它写出了想《山居秋暝》一样,明月、山林,然后表现出一种清幽澄清的境界,然后也表达了他自己内心的那种向往自然的心情。

师:嗯,好请坐,这位同学侧重点放在营造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那关键咱们的问题看是什么?形象,那这种清幽宁静的氛围折射出王维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生20:我认为这首诗它折射出王维他一种洁身自好的精神取向,我认为王维这个人是矛盾的,有人说“承业孔明,败绩怨明”,我认为王维就属于后面那种人吧,他一心向往佛道,佛道主张万事宁静,但是如此浑浊的官场和社会,令他只得隐身山中,只能在他出仕,不如不求功名,他披散着长发在空中长吟,但我想他的情中,他的声中以及他的诗中也许更寄托了他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能想为人民付出的理想。

师:嗯,好,请坐。这位同学关注了一点就是王维想出仕,然后想服务于人民大众,可是当时社会环境不允许,这种矛盾的心情。

生21:我就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我们结合那个王维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在刚开始的时候仕途是比较坎坷的,但是到后来王维当了右丞相,所以说他在,有人说“大隐隐于市”,就是王维他在官场上的成就还是很大的,然后在王维的晚年,他过的是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也就是说他没有完全脱离官场,我觉得王维之所以写这首诗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他以明月为自己的好友,为伴,说深林人不知,也就是说他在官场上虽然有这么多的坎坷,也是有这么多的黑暗,有人戏说最高的禅佛的境界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间”,王维也是一直把,我认为他是一直把持这种观念的,所以他才能一边在官场上为人民做一些事情,然后内心还依然保持着对佛祖这种澄澈心情,也就是说他写这首诗,是来表达一个人在寂静的时候内心的一种高洁。

师:嗯,这位同学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就像陶渊明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就是说在这种环境下,然后来保持一种心境的高洁。还有没有要说的啊?

生22:我觉得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隐士的形象,我觉得我的重点是放在对这类人的欣赏上,我不欣赏这类人,我觉得恨世,不如去能动的改造这个世界,就像在狼群中生活,除了把自己变成狼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去改变狼群,我觉得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思维,社会和人类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下发展的,所以我觉得他应该出仕,改变这个他不满意的世界成为一个他满意的世界。

(掌声起,生22坐下)

师:嗯,这位同学对王维的做法不是特别欣赏,认为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生23:其实那位同学说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王维他当时面临的处境是非常难的,如果他能改变,他也尽力了,他之所以去隐归,去追求那种比较高洁的生活,就是因为他弄明白,他不能改变当时的现状,所以归隐,如果他能够改变的话,他不会隐归。

师:嗯,他努力了没效果,对吧?还有没有?

生24:我比较同意王维的做法,隐居对他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出路,你像李白,他当御用文人,廷上虽然上了一个御用文人,但实际上却多了一个诗仙,历代王朝不也是那么多诗人,陶渊明啦不也是隐居了,如果他不隐居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表达自己身心的感情的那么多诗了。

师:嗯,好你请坐,正是因为王维的隐居才造就了那么多优秀的山水田园诗篇,对不对?还有没有不同的观点?那你到底喜不喜欢这个? 生:喜欢。

师:还是不喜欢? 生:喜欢。

师:喜欢既然,大家起来说说看。

师:你如果不喜欢他呢?为什么不喜欢他呢?

生25:我并不喜欢王维这类人,以前我在山居笔记上读到一篇写阮籍的文章,阮籍他在拜访完荪灯大师以后,也是长笑一声,然后那种笑声里面我觉得是一种狂放,一种超凡脱世,而读过王维的诗之后,王维从做官到不做官或者是半隐半居,他经历的是一种挫折的过程,是一种无奈的过程,我觉得此诗《竹里馆》里他独自长啸,也有一种无奈,世人把孟浩然和王维并称为“王孟”,我研究过孟浩然的诗,(学生笑)这话说的有点大,不过我觉得孟浩然他也自称是隐士,我觉得孟浩然应该是一种假隐士,许多文人都是通过隐士来争取入仕,着是一种途径,虽然王维没有把它当作一种途径,但也包含着一种无奈与苦涩。

师:嗯,好请坐,认为“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仕”那实际上人们对王维这首诗是见者见智,那咱们通过对王维的诗歌总能看出他那种情性无我的心性,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贾平凹在品评《山居秋暝》的时候所说的一段话“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我无所栖息之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起做一个明亮的人,来寻觅自己内心的那一份清泉明月。好,下课。 一学生:起立。

姓名:郝茹茹

学号:06011093

推荐第5篇:山居秋暝课堂实录

《山居秋暝》教学实录

张正耀

(课堂导入)

教师多媒体出示两首唐诗:《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读或背诵。

1、《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两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唐代诗人王维。

师:我们还读过他的哪些诗句?能背出来吗?

生(七嘴八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大家读得真不少啊!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王维的基本情况好吗?

生(自告奋勇):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唐开元九年中进士。他做的官较多,最大做到尚书右丞,世人称他为“王右丞”。晚年闲居在蓝田辋川。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被人们称为“王孟”。

师:不错。有哪位同学有补充的?

生:他主要写的是山水田园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的是一种隐士生活;他的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师:我注意到你刚才的介绍中有一句:“宣扬的是一种隐士生活”,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我读过他的不少诗,比如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首《山居秋暝》,诗的最后有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

师:看来你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这一句中的“王孙”是指谁呀?

生:王维自己,课文注释中有。《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

师:“王孙”是一个不定指名词,《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指的是贵族及其后代,而《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的“王孙”则是对年轻人的一种敬称,本诗中的“王孙”是诗人自己,因为他曾属“王孙”,历经仕宦。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抒发出来的呢?我们还是来读诗。我们读诗有一个基本要求,首先要分清诗句的节拍,读出节奏感来。对诗句的朗读节奏要把握得好,理解才能准确到位。怎样朗读好诗歌,里面的学问可不小。根据刚才的朗读节拍划分,大家自由地读两遍,并用斜线在诗句上标注出来。

生(自由朗读,划分节拍)

师:刚才那位同学提到的两句怎么读呀?

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生:后一句读得不对,应为“王孙/自/可留”。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自”字所要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对“山居”的领悟,诗人对美好的秋韵之图充满了喜爱之情,所以要停顿。

师:很好。你说的其实还有朗读时所要考虑的重音问题,通过对重音的把握达到对内容和情感的把握。我们看其它的诗句怎么读。

生(自由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生:刚才他第三联读得不对,应读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这样读可以突出“归”和“下”这两个动词,显示出一种动感。

师:这两句在语序上有些特殊,按照我们的习惯应该怎么说?

生:浣女/归/竹喧,渔舟 /下/莲动。

师:明明是先有“浣女”的晚归而后才有“竹喧”,先有“渔舟”的穿行莲中而后才有“莲动”,可作者为何先写“竹喧”与“莲动”呢?

生(议论纷纷,交流):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密密的竹林之中,小小的渔舟也被田田的莲叶所遮蔽,起初是看不到的,等到听到竹林里有了喧声,看到莲叶纷纷地动了起来,才发现浣女、渔舟。

师: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我们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曾经接触过这种写法,当时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为?

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同学们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生(摇头)。

师: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小时候跟大人一起到河里采摘菱角,船还没到前面,但由于有了水流的波动,几米开外的菱叶就开始动起来了;还有冬天河里结了冰,农民伯伯在船上“摇冻(指结的冰)”,船一动起来,好远好远的冰都传来开裂的声音。由此可见,王维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是非常仔细的,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我们在平时也要有这样的习惯,只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细致,写得生动。

师:这两句还写出了山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同学们来体会一下。

生: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悠闲,非常幸福,非常自由。

生:他们生活的环境优美,有翠竹青莲。

生:他们无忧无虑、勤劳善良。

师:作者描写的生活景象与他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

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师:你说得很对。那位同学提到了诗人所描写的环境,诗的前两联也写了环境,我们一起来看这两联中写到了组成环境的哪些元素?

(生自由读诗,思考,讨论。)

生:写到了这样一些元素:山,雨,天气,暮色,秋,月,青松,泉水,岩石。

师:如果给这两联所描写的美好画面命名的话,你将如何表达呢?请大家拿起笔来,用“××××图”的形式写一写,注意句式的整齐、简练、准确。写好后我们来交流。

(生思考,写句式,私下讨论,师在行间巡视,不时俯身参与学生的小声讨论。)

生(推荐写得好的同学交流):秋暝雨霁图,月照青松图,石泉流泻图。

师:我们把刚才所学过的第三联也来概括一下。

生:浣女晚归图,舟行莲中图。

师:我注意到刚才有同学把“新雨后”概括为“新雨”,把“晚来秋”概括为“晚秋”,能这样说吗?

生:不能。“新雨”是在下的雨,而“后”则是说雨已停了。再说“新雨”的“新”主要是说山上下了雨之后空气很新鲜。

生:“晚来秋”是说秋天的傍晚,诗题已明确说是“秋暝”,而“晚秋”说的是深秋或暮秋,从诗中的景物特点看,诗人所写的是初秋时的景象。

师:通过这样的概括,大家有没有发现王维诗歌的一大特点?

生:诗中有画。

师:对。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诗的第三联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山”呢?

生(思考后交流):“空”是空旷的意思,山很大,虽然有人也感觉不出来。

生:从诗中看出,山中树木很繁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生:山也很空灵,特别是下了雨之后,空气非常清新;山上的一切也显得那么“新”“美”。

生:作者所“居”的是一座深山,人迹罕至,不是长期生活在山中的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师:我来补充一点,王维在《桃源行》一诗中有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的诗句可作佐证。“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师:诗人在第二联中又对这里的美好景象进行了具体描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描述,这两句怎么说?

生: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师:还很有点诗味。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明月”写的是色彩,泉水流动写的是声音。

生:“松”应该是青色的,泉水因为有了月亮的映照,显得很清澈,这都是写色彩。

生:“明月”是静景,“清泉”是动静。

生:写静的“明月”,但却用“照”写出它的动感;写流动的“清泉”却又突出它在静止的石头上,所以有动有静,以静显动,以动显静,动静结合。

师:我们还可以把首联连起来理解。

生: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师:王维在他的《济上四贤咏》中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说他们“息阴无恶水,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在《献始兴公》一诗中明确地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师:诗人在颔联和颈联中各自所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何联系?

生: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生:二者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师: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了。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美好的秋韵之图与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师:请大家把诗自由地读两遍,然后我们一起来背诵。

(生自由读,并背诵。)

师:有谁能用一句话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概括吗?

生(思考后交流):这首《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师:很好。刚才我们在讨论“动静结合”的问题时,我注意到有一位同学说“以静显动”,这样来理解全诗的描写特点对吗?

生:不对。诗歌中虽然写了“动”,但诗人要写的是幽静的景象。

生:从表面上看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生: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师:同学们的体会很到位。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他用繁复的语言不是为了写热闹的场景,而是要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所谓的“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师投影出示下列诗句:

1、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生自由朗读,体会,比较,讨论)

生(交流阅读印象):这些诗句中所描写的画面上虽充满了动态,甚至还有些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师:同学们的体会是准确的。《栾家濑》用了宁中有静、以静见宁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辛夷坞》则在宁静淡泊中抒发了自己的寂寞感;《鸟鸣涧》通过对春山、明月、落花、鸟鸣的描写,体现了夜晚的静谧和由此显示出来的空寂。画面上虽密布各种景物,但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是幽静的,与诗人的归隐山林的心情相协和一致。只有知道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故意描写枯寂冰冷的话),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而统一,相反而又相成的道理,才不难理解王维的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居秋暝》这首诗,大家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学习诗歌的?

生:节奏,情境(有同学说“画面”),情感(有同学说“主题”或“主旨”),表达技巧。

师:我们来形成对诗歌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这就是: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意境,鉴赏表达技巧。(教师同时作板书)

师:最后我们再一起来把这首诗背一下。

(下课铃声在学生的背诵声中响起。)

推荐第6篇:山居秋暝(王维)

山居秋暝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王维田园诗歌的诗情画意。

2、理解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旨。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景中含情,言外有意的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2、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介绍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山水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三、多形式朗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

1、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意象?

明确:

山、雨、秋风、明月、松林、清泉

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

2、根据诗歌,请用失意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这些景?明确:

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带寒意的秋风,皎洁的月光星星点点洒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动;听见竹林中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是渔人乘着月夜去捕鱼。

3、诗人用这些景物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

勾勒出一幅清新、静谧、空寂而生机勃勃的山间秋景图。(诗中有画)

4、赏析中间两联写作手法?明确:

动静结合(明确手法并分析)

5、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确:

这两句的意思: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诗人希望忘情于山水,寄情于山水的理想以及洁身自好的志趣。

6、再次朗诵全诗

五、作业布置:背诵全诗

推荐第7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míng]

一、导入新课

《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xié],此物最相思。”引出作者王维。

二、介绍诗人

(1)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音乐家,大画家。(2)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王维是我国古代受佛教与禅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4)有人评价: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三、解释题目

诗歌的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学生诵读:山居秋暝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有请贝蒂把这首诗读一遍,,男生女生个来一遍。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

[fáng]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五、鉴赏诗歌

与其说是读《山居秋暝》,不如说是欣赏一幅《秋山晚景图》,可吟诵,也可入画,便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短短的四句诗,其中蕴涵的内容却是无限宽阔。

推荐第8篇:说课稿《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唐宋诗词选读单元第十六课唐诗六首。这首山水田园诗是王维的代表作品之一,充分体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它描绘了初秋时节,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村民的淳朴生活。这首山水名篇让我们看到了山村美景之自然美,人性淳朴之社会美,景与人、诗与画高度融合之艺术美。学习它,如同为学生打开一扇璀璨的美的世界的大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动漫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好胜心强,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熟悉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学生对古诗不陌生,有古诗学习经历。而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融大美与大雅于一体,而以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得很多学生始终没有走近古诗深入了解过它。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结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品味诗歌,体会古诗音韵、节奏之美;

2.能力目标:掌握诗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感受生活升华为思考生活,实现对审美情趣和心灵的塑造。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感受诗歌音韵、节奏美。

教学难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鉴赏诗歌意境,体会王维的诗歌风格。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展现古典诗歌优美而深邃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运用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和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引导学生从感受生活升华为思考生活,实现对审美情趣和心灵的塑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布置“拍摄秋景”的课前任务,并发送给教师。课上,以电子相册方式展示学生作品,直观可感的秋景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哪幅作品构图最唯美?谁的作品传达了秋的意境?小组品评中完成秋之初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为我们描绘的钟南山下、莲花池边、竹林深处的秋天。

(二)讲授新课

1.“诗佛”王维

各组选代表介绍王维及其诗歌作品,教师总结其诗歌特点。

2.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于诗歌的学习至关重要,配乐诵读更容易将我们带入到诗的意境之中。所以共安排三次诵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感知韵脚、节奏。

②学生配乐试读,体会古诗音韵节奏之美。

③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诵读比赛,评选最佳男(女)声,在竞争中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鼓励性点评,完成教学重点。

3.解读诗意

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诗歌大意的解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全诗通过对傍晚山林中的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何种心情呢?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全诗主旨——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正是所谓“画中含情”! 4.鉴赏品味

播放诗歌《山居秋暝》的水墨动画,唯美的动画将诗、画、情高度融合,展现了清新、旷达、宁静的艺术之美,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特色。

通过小组讨论,鉴赏诗境:残荷营造了秋之萧索的意境;缀满果实的枝条,营造了秋之丰硕的意境;湛蓝的天空营造了秋之高远的意境„„借水墨动画,顺利完成教学难点的学习。

(三)拓展迁移(思考练习环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意境不但属于诗,也属于生活。从生活中感受秋景走进诗歌,再从诗中回到生活中去,是对学习的意义的最好诠释。

请学生思考2个问题,将学生从诗中带回生活。

(1)我们为什么在公园里漫步,而不在菜市场里?

(2)如果你在专业课上被要求以“秋”为主题进行漫画设计,简述你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各组组长分别就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对教学方式提出建议或意见。

(五)作业布置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布置学生“画诗”,配合文字说明,发布到班级博客,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此环节用于课后说课环节)

剖析教学实践中的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

推荐第9篇: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导语:《山居秋暝》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山居秋暝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山居秋暝教案设计1

教学设想:

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近体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要求。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教师在黑板上手绘一幅横幅卷轴的图形。)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6、、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8、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

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

还缺什么?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2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

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傍晚喧:xuan;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

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B、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板书:月——明净

松——清幽

泉水——清澈,欢快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C、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板书:浣女——纯真、活泼

渔夫——勤劳、朴实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最后不行时老师读或者放录音机纠正读法。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闹声传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4)总结这首诗的意境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静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读这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四、归纳(为什么写)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本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五、拓展

你对王维这种既希望归隐,又想领俸禄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角度进行拓展。

六、作业

1、背诵《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归隐诗,请大家比较一下《山居秋暝》与《江雪》的异同。

推荐第10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 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11.留:居。

12.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

1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1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15.全文中心: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赏析一

幽静的山刚刚下过雨,天气像晚来的秋天。 一缕缕明亮的月光从松树枝叶缝隙过,远方若隐若现清泉击石之声。 竹林中不时传来一阵阵喧笑,那是浣衣的女子结伴而归。 溪中的莲叶摇曳,是渔船沿水下行。

春天的芳菲虽已消歇,但秋景亦佳,王孙自可留连山中。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被后人称为“诗佛”,官至尚书右丞,祖籍祁州(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崇信佛教,早年王维积极入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寻味。他的诗句常常是看上去自然流畅,毫无雕饰,待细细品来愈觉其笔触凝练精到,用心良苦。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也!这首《山居秋暝》选自《王右丞集》。他还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王维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即二十岁中进士第,为大乐丞。累迁至给市中,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可仕途坎坷,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

此诗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相关习题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艺术画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4、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5、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思想感情)?

通过诗句对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6、山居秋暝有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列举并进行分析。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7、诵读《山居秋暝》,诗人是如何从视听.动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

视听、动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光透过松竹枝照下来,清澈的泉水在山石间流淌。通过视觉、听觉写出了山间景色的静谧。另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通过声响,表现人隐在景后,视觉上带来画面感,写出在山中静谧之中的动景。

8、

明确:D项与作者诗的意境和表现的心情愿望矛盾。

明确:B(A反衬出环境的静。B突出环境的幽静。C描写夏日之景的深邃广阔而又色彩缤纷。D显示出一种恬静美。)答案:

1.

2.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

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烘托。 5.

表达了诗人决心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志向。

6.

这一联一静一动,一光一色。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7.唐 《王右丞集笺注》(1分,正确一处0.5分) 8.D(1分)

9.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3分,能扣住画面,抓住人物活动的情景即可)

10.这里的“空”应作静解释,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的寂静,因此,才听到山泉流动声,浣女欢笑声,荷叶摆动声;另外,由于山中林木的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所以作者说是“空山”。

11.明月的清晖,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

第11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

王维

一、导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按诗歌的分类学习了羁旅诗、边塞诗和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山水田园诗。大家想到了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学习了他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今天我们学习盛唐诗人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板书课题)。

二、出示山水田园诗的简介

三、交代学习目标

四、朗读诗歌

1、齐声读

2、提问背诵。并提问标题中含有哪些信息?时间:秋天的黄昏。地点:山中

3、梳理诗歌大意。

2、3组)

寂静的群山刚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的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姣姣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林喧闹知是洗衣姑娘归来了,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的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散,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久留。

五、问题探究

1、苏轼有句评价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从首联、颔联、颈联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描述,并且说说喜欢的理由。(

5、

6、7组)

答:首联画面欣赏: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②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幽雅,清新宜人的环境。

③这句中的景既照应了标题,又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插入】教你一招:描绘画面时最好使用四字词语进行。 颔联:①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清泉凛冽,淙淙流淌。 ②这一联中,“照”和“流”,一动一静、一上一下、一光一声,动静、俯仰、视听结合

③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世界,是“诗中有画”的典范。 颈联:①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写出了浣衣少女,结伴归来,(她们)嬉戏玩闹,笑逐颜开;渔舟点点,顺流而下,(他们)满载星辉,尽兴而归的画面。

②展示了山村生活之美,为尾联做铺垫。

2、尾联一句诗人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愿望?(8组)

答:诗人巧用典故,含蓄表达了作者想要“远离尘世,归隐山林,抛弃纷扰,洁身自好”的强烈愿望。

六、深入探究

1、山中明明有松竹清泉浣女渔舟等景与人,为何诗人首联却说是“空山”呢?(1组)

答:①首联中的“空” 应为寂静。只因山中数目繁茂,遮盖了人们的活动,并非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②“空”渲染出了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③“空山”可见此处的人们犹如在桃花源一样,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2、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首联创造的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4组)

明确:和谐。诗人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一样。这里的景美,人也勤劳朴素开朗,过着是一种和平恬静的生活,更能传达出作者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

七、主旨归纳(9组)

诗中通过对泉水、青松、翠竹等景物和浣女、船夫人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这些景物既是诗人高洁的情操写照,又是诗人理想的环境境界。

八、布置作业

王维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生活方式?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请就“隐居”这个话题,在摘抄本上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九、习作共赏

山居秋暝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股清澈的泉水,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的那头,归途中的洗衣女带着如水的笑声,踩着月光走来,声音随着风,越过颤动的竹林飘来,然后飞散在这一夜如画的幽谷中,飞扬,飞扬……

晚归的渔舟满载着一天的收获,一天的快乐与幸福,悠悠穿过那晃动的莲叶,和着“吱吱”的摇橹声,归来,归来……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第12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隋国林制作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和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培养初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

3.品味王维诗歌清新、澄澈的意境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理解诗歌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感。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过程与鉴赏

(一)引入新课

(二)方法指津 1.近体诗

唐人称出现在唐代的格律诗体为近体,称唐以前的非格律诗体为古体。近体诗论句数主要有律诗和绝句,论字数有五言和七言。律诗有八句,分四联,两句一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颔联、颈联要求对仗;偶句要求压韵,首句也可压韵,一般压平声韵,一韵到底;一句内部、上下句之间讲求平仄,

二、

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更改。绝句有四句,讲求平仄和压韵,不要求对仗。

2.古诗鉴赏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三)文本鉴赏 1.诗人小传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拜佛念经(佛教徒),弹琴赋诗,世称“诗佛”。其诗清幽恬静,朴素自然,达到“诗中有画”(苏轼语)的境界。其山水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著 有《王右丞集》。

传记史料: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

2.诵读指导

一、把握节奏

二、读准语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用叙述口吻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轻快语调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用轻快语调读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肯定语气缓缓读

三、读出意境

首联:紧扣题意,描绘出秋天雨后山村傍晚的大背景,要读出深远、幽静、清新之感。

颔联:月下秋山图。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具体渲染了山景的清幽。物芳乃为明志洁。要读出欢乐明快之感。

颈联:在“空山”背景上,点缀了人物活动的两幅优美画面。听到“竹喧”声,知道是“浣女”归来;看到“莲动”,知道是渔舟出去。一写听觉,一写视觉。要读出欢乐明快之感。

尾联:是面对景物发出的感慨,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应读出喜爱、宁静之情。

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幽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美点赏析

1、月下秋山图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情景交融: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动静结合,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画面,意境幽静清新。

2、这一联侧重写物,以物芳明志洁,明的什么志? 对极富情趣的隐逸生活的追求。

3、有人说这一联侧重写人,写山村居民淳厚、朴实风尚,以人和而望政通,你同意这说法吗?这一联采用什么手法写景?

①同意或者不同意,但要知人论世,持之有故。②以动写静,正因为山中一切都很幽静,所以竹林浣女的笑声,渔舟顺流而下的声音才如此清晰。

4、颔联、颈联所描绘的自然美趣中包含怎样的意蕴? 诗人洁身自好品格的折射,也是诗人高尚情操的折射 。

5、尾联用了什么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直抒胸臆、用典。前两联的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情趣和洁身自好的品格。“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追求极富情趣的隐逸生活的情绪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6、小结全诗的艺术手法。

以动写静、情景交融。通过对山水美景的描绘寄物言志,诗中有画,耐人寻味。

四、问题探究

问题:

苏轼曾说,王维诗“诗中有画”,一般视为定论,但也有人质疑此说,结合所学的王维诗歌,并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一: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上特有的风光,细细品味,这两句诗的确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其一,它有画一样巧妙的构思。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其二,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从整个画面背景看,那是无边无际的大沙漠;从景物的线条看,纵的有炊烟直上,横的有黄河蜿蜒,圆的有夕阳西下。

其三,它有画一样涂抹的色彩。黄色的是沙漠,橘红色的是夕阳,闪着白光的是黄河之水,还有缓缓上升的白烟。

参考资料二(网上可搜):

1、蒋寅《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 》(北大中文论坛)

2、钱文辉《说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

第13篇:山居秋暝教案

说明:

本部分为方便老师快速阅览该教案的思路和结构,特将授课线索整理如下。

授课线索

一、朗读

以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教会学生诗歌节奏。

二、诗歌分析

(一)景情两分。

将景物单独提出来,通过寻找景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构图能力。

(二)景情造境。

在对诗歌描写景物的品味基础之上,引入对诗人情感的关注,同时启发学生从景物中体味情感,从而将情感和景物融合起来,在更高的境界层面来回味情景交融的审美感悟。

(三)意蕴情思。

在对诗歌有了深入的品读之后,引进王维的生世经历,通过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加深对诗歌本身的理解。

三、语言鉴赏

重点是从词语怎样才能如此贴切生动地表达感情这一点出发,将中心放在透过词语来分析情感上。

本课对语言透析的重点是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三者在诗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对比讨论法。通过讨论找出相关景物,理解景物中所寄予的情感;通过对比动静意境,深入体味诗人那时那境的情绪和感悟

3、点拨法。教师针对境景、语言如何表现情感这一问题,选取适当语句进行点拨。

4、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其参与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朗诵方法,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传达诗歌情境体验,教会学生如何从诗歌意境中体味诗人的情思

3、分析诗歌语言,学习如何用诗歌语言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情景关系,学会从境景中品味情感

2、体会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对全诗进行审美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情绪感受中,传递审美体验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境景的感知,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思

2、词语是如何造就意境,带给人审美感受。学会用词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对比讨论法。通过讨论找出相关景物,理解景物中所寄予的情感;通过对比动静意境,深入体味诗人那时那境的情绪和感悟

3、点拨法。教师针对境景、语言如何表现情感这一问题,选取适当语句进行点拨。

4、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其参与感。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每一天,我们迎着初升的朝阳上学,伴着孤单的月亮回家;每一天,我们走过葱葱郁郁的绿化带,徜徉在叶落花开的美丽校园;每一天,我们穿梭在青春银铃般的笑声里,把年轻的烦恼走散在绿树成荫的操场上。那么,你注意了身边的它们吗?你发现它们的美丽了吗?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千古留传的诗歌名篇正是诗人王维如海边拾贝般把身边细小的美丽领悟于心,再娓娓道来。你将看到月亮在他凝望中的皎洁,松树在他轻抚下的安谧,清泉岩石在他俯身刹那的相映成趣,浣衣女子在他蓦然回首间的欢声笑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一千多年前王维的山水世界里,在穿越时光的旅行中体悟那些变与不变的体验与美丽。

二、朗读品味诗歌音韵之美

1、学生齐读诗歌

2、教师以节奏字音为重点点拨朗读诗歌技巧 该诗歌的句式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本诗节奏如下:

竹喧 归浣 女,莲动 下 渔舟

三、内容讲解和意境分析

(一)串讲全诗。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日落月出,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亭亭净植;松叶如针,清翠欲滴;树影斑驳,月光辉映,洒下一地的星星点点,有如细碎银子铺满山林,给人以如梦似幻,飘飘欲仙之感。山泉流淌,淙淙作响;月映溪流,素洁如练;流水空明,清澈见底;溪流弯弯,活泼机灵。

一群天真无邪的农家少女浣衣归来,结伴同行;她们嬉戏玩闹,笑逐颜开,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空旷幽深的竹林中。几艘小船满载星辉,尽兴而归,满眼荷叶纷纷倒向两边,掀翻了无数晶莹剔透的水珠。

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

(二)意境及情思讲解

该部分运用“对比讨论法”和“点拨法”,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境景的寻找和自我体味,达到对诗人情感的领悟。

其中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景情两分。将景物单独提出来,通过寻找景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构图能力。

第二,景情造境。在对诗歌描写景物的品味基础之上,引入对诗人情感的关注,同时启发学生从景物中体味情感,从而将情感和景物融合起来,在更高的境界层面来回味情景交融的审美感悟。

第三,意蕴情思。在对诗歌有了深入的品读之后,引进王维的生世经历,通过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加深对诗歌本身的理解。

详案如下:

1、景情两分

(1)学生找寻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 山中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 山中之人:浣女、渔人

(2)针对以上景象提问引起学生思考

A、从山中之景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景物连缀在一起,具有什么特点?其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宁静还是喧嚣?

回答:都是让人一读就感到宁静的景象。

B、上面已知山中之景都是写的静景,那么山林有四季之分,昼夜之别,为什么诗人不描写农人的耕作,猎人的捕猎,而单单把目光投向雨后秋夜,松林清泉,为什么诗人会在意这些景物呢?

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关注情感和景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下面情感景物的联系作铺垫

秋天的山格外静,夜晚也是静谧的。这恰好与后面所描写的松林清泉有共通性。至于诗人为何把目光投向这些物象,是因为这些景物触发了他的审美感觉,因为这些物象应和了他当时的心境。

C、那么,他当时的心境从这些物象中是否读得出来呢?

回答:读得出来。起码从这些景物中能够感受到王维当时闲适宁静的心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才会写出这样安静景物,也只有在这样的景物中才能深味这样的闲适与宁静。

2、景情造境

境是情景交融,通向意蕴之路

境与简单的景致不同,它是融合了情感在其中,能够引发人们深思沉醉的景致。我们可以从该首诗歌中发现,每一句都是一重让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神清气爽之感。何为“空山”?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

何为“新雨”?一场秋雨,“新”就新在它的凉、爽恰好带走了夏末的余暑的瘴气,给山林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明月松涧照,清泉石上流”

此番意境来得清丽幽宁。松林在月下薄雾缭绕,水涧倒映秋月光华,在山林深处的涧月相映,多少有些古林深意之幽窈。加上一个“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空灵美景,引起人们在如梦如幻,恍兮惚兮中对自我和自然的遐想。

清泉流水,本是雨后集水从山上往下而行的简单情形,在王维笔下却有了另一番感受。清泉石上流,不仅让人体会到清泉和岩石间相映成趣,石伴水去依依之情,而且不以泉水的水声为意,只写它行于石上,那水的叮咚在静谧的环境里也脱去了声响的外衣,成为潜伏在深林夜月之下的低吟。如此化动入静的妙笔,把深山老林,秋月清泉笼罩上一层薄薄的宁静的轻雾,王维悠闲空阔的心境也就消融其中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此两句由景及人,从刚才所见所及的山境夜境,突然地转到人境上来。将浣女的欢声笑语和渔人的尽兴而归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运用,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闻声而不见人,见动而不识舟,以浣女之嬉戏打破山林之沉寂,以渔舟之潜行重融人情于山林,可谓奇妙之至!

(2)各个景物之间如何连缀营造境界

对比动静,以动景和静景的连缀来看三重审美境界。 该诗前四句写静景。此是对寂静空幽的审美阐释

其将“空山”“明月”“松林”“深涧”“清泉”“冷石”一连串的意象连缀起来,以“空山”“月夜”为大环境,摄取松林深涧、清泉冷石两个具有典型的能表现山夜幽静的景境来入笔,将深山月照清雾朦胧的飘渺,与清泉映石两相成趣的明丽融于一体。山,是秋月下的山;月,是深山里的月。山夜这个境象被山月、月山的相濡以沫所代替,营造出让人陶醉的深山夜境。

该诗颈联写动景。此是对人情物事和润的表达

此处的动是前面静的余音。好比舒缓的小夜曲中突然陡升的男女相遇的心跳。人的生机在欢笑和莲动中流溢出来,浣女的嬉戏中有着青春的美丽,渔舟的莲动中有着丰收的喜悦,人们最平常的生活在王维笔下生动而含蓄地表达出来。

动静结合的圆融审美境界。

没有前四句的静,便不会有柳暗花明的喜悦;没有后两句的动,就不会有人情如水深山有情的境界。如果说静境还只是自然给我们的美,只是上帝偶然遗失的美丽的话;那么动境的生机便是人自己的赋予自然的灵动和活力。静是自然,动是人情。没有静,动不会可贵,没有动,静只是死寂。所以在这里,王维将动静结合起来,既写出自然的美,又凸显出人情的美,既表达自己闲适恬淡的心境,又抒发对淳朴简单生活的向往和陶醉。在这里,王维的情和动静结合的景水乳交融成一个圆融的审美境域,它以深山月夜为背景,以松涧清泉为宁静的底色,以浣女的欢声笑语为绚丽的色彩,又以渔舟悄无声息的移动,将动再次化入静境之中。一切又合而为一。

这便是王维陶醉和感叹的美的世界。所以他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意蕴情思

从上面的意境中我们已经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王维的欣喜和陶醉。意蕴情思从这些意境中散发出来。最后两句王维化用《楚辞 招隐士》中的“王孙”,反其道而用,进一步表明了对秋天山野的身后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的首句奠定了闲适恬淡的情感基调

诗的中间两联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四、语言鉴赏

重点是从词语怎样才能如此贴切生动地表达感情这一点出发,将中心放在透过词语来分析情感上。

诗歌因为篇幅短小,所以其主要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组成。

1、对于名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选择意象的重要性。

比如该诗中所选取的名词性的意象,多是带有倾向性的物景。泉水、青松、翠竹、青莲,都可以看成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意象的选择,才能表达得恰到好处。

2、对于动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动词作为营造环境与境界的重要部分,其好坏关系到诗文的好坏

比如该诗中“照”字,既写出了月色动作性的感觉,又有深山之物对月华的映照之感。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空灵美景。

又比如“流”字,其避写泉水的叮咚之声,而是以静静流淌之意来写出山林中的静谧之感,化流水之动入山夜之静中,自然天成。

再比如“喧”字,此处一个喧,陡然打破前面宁静的气氛,来得突然,又来得如柳暗花明般的欣喜。它将浣女的嬉戏追逐和欢声笑语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3、对于形容词的运用,必须让学生清楚形容词在诗歌中具有的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的重要性

比如诗中的空山一词中的“空”。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花源记》),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银辉四射,天地生辉,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活力无限,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见,雨后空山带给人们的不是孤独、寂寞,不是沉寂、死灭,而是生机活力,妙趣横生。

所以形容词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美的感知。

五、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中,诗人用宁静和充满生机的意象,为我们营造出静谧而明快的意境。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悠闲淡泊而又轻快的思想情感。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对诗歌意境意象的分析,通过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对语言表达技巧的探讨,不仅深入地体味了诗歌的意境情思之美,还要学会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以后我们自己的写作中灵活地运用,生动地传神达意。

第14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

(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四)品味鉴赏,具体分析诗歌

1.品味鉴赏, 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清泉 竹林 莲 石

浣女 渔舟

(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秋雨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2.具体分析, 领悟诗歌主旨。

(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

明确:因为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显得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在王维诗中“空”字出现频率之高,如: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哭孟浩然》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酬张少府》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桃源行》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改了不如原来的好,因为一来是为押韵的需要,二来这样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的喧闹声才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3)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明确:和谐。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4)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王孙自可留”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五、作业布置

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附:板书设计:

《 山 居 秋 暝 》

王 维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自然美

清泉 竹林 莲 石 诗中画

浣女 渔舟 —— 生活美

第15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绵阳一中高瑾

〇教学目标:

1.品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清新、澄澈、淡远之境。 2.把握该诗以动衬静的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了解王维,理解其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感。 〇教学重点:

1.学习“造境”之方法,感悟“意境”之美妙。 〇教学难点:

1.活学活用,将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 〇课时安排:二课时 〇教学设计:

(序幕:播放歌曲——古诗新唱《山居秋暝》) 一. 王诗第一大特点——诗中有画 1.导入:(播放影片)

从影片《红梦楼》“香菱问诗”片断导出王维及其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鉴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讲)

香菱一句“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让我想起苏轼对王维山水诗的一句评语:“诗中有画。”那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如何与画相通的?

( 明确:

细细品味,这两句诗的确就是一幅完美的塞上图景。

其一,它有画一样巧妙的构思。天边的落日,无尽的黄沙,空中的烽烟,地上的河流,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其二,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有炊烟直上,横的有黄河蜿蜒,圆的有夕阳西下。

其三,它有油画一样浓烈的色彩。滚滚黄沙,正红的夕阳,闪亮的黄河,还有粗壮的白烟。)

这一切将抽象的语言转化成形象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为其壮美所震撼。 ) 3.鉴赏:《山居秋暝》 ①朗读

②用散文笔调描绘“秋景”:(选读学生预习作业) (参考: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 ③概括画面并展示相应图景:(学生发言,借助课件) 空山新雨图 清泉映月图 竹喧莲动图

④点出诗画相通的特色:(师点)

明确:整首诗更象一幕影片的动态画面。在光影上有明暗对比,在颜色上有红绿对比,在节奏上有动静对比。王维精通诗画,用语造境,其诗中山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光有影有动有静,诗画意境自然灵动。

4.实战演练:根据“诗中有画”的特点判别下面哪首诗是王维的作品?并做简要分析。(借助课件,学生诵读、发言)

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送韩侍卿之广德 昔日绣衣何足荣, 今宵贳酒与君倾。 暂就东山赊月色, 酣歌一夜送泉明。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演演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明淡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明确:

第一首乃杜甫的作品,画线处体现其沉郁顿挫之风;第二首乃李白之作,赊月畅饮大胆想象夸张,尽显其豪放飘逸之风。第三首画线处浮现图景,展现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标志性特征,当是王维晚年之作。 ) 二. 王诗第二大特点——以动衬静

1.赏析全诗写景上的第二大特色——动静结合。(师生共析并小结) (明确: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动静结合,使画面更为灵动;以动衬静,更显山之“空幽”、“明静”;为诗末自然引发“久隐不仕”之情作下铺垫。

鉴赏步骤:方法+内容分析+感情效果。 ) 2.背诵

2、3联。

3.能力提升:分小组鉴赏以下诗歌“以动衬静”的手法(借助课件,分小组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注意鉴赏步骤)

a.第一组鉴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确: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深更静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

b.第二组鉴赏:“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明确:

该诗采用以动衬静的写法。

正当鹭鸶全神贯注地等候游鱼的时候,急流猛然与坚石相击,溅起的水珠象小石子似的击在鹭鸶身上,吓得它“扑漉”一声,展翅惊飞。

诗人巧妙地以宁中有惊、以惊见宁的艺术手法,通过“白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来反衬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

在这里,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宁静生活。这正是此时走出政治漩涡的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

c.第三组鉴赏:“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明确:

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颜色。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花儿们纷纷开放后又片片洒落。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诗题为辛夷坞,但作者却没有写这里的风景,实际上是在咏物。诗借《楚辞·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句意起笔,描述辛夷花在寂静无人的山涧里,悄悄开放,又纷纷落去。以这典型的物象表现出一个极其幽静的自然环境,完全没有外界尘嚣的干扰,故前人认为此诗“幽极”。它似乎是诗人自己悠闲恬静的心境的写照,但是我们读完后,不难发现它隐隐有言外之意。它是以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自己才能被压抑埋没的感伤情绪,有一定现实意义。 ) 三. 王诗第三大特点——佛理禅趣 1.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后因唐朝政局变化无常在中年以后日益消沉,隐居终南、辋川,其后山水田园诗常常以佛理和山水寄托怀抱,因此后人称他为“诗佛”。(介绍,问答)

2.深入理解:请用四字填空,展现王维的佛心和《山居秋暝》的佛理禅意。(借助课件,理解填空)

①心空:全诗一开头,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一“空”字让人联想到佛理的“四大皆空”。月满则溢,水满则亏,只有虚怀若谷才能装下无限风光。 ②心清: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 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③心纯:以平和心入世,才能明白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即最本真的东西,所 以浣女们劳动归来时纯朴的欢笑声能打动诗人,所以渔舟划开水面触动荷叶的细微声能吸引诗人,因为心纯所以能和自然同歌。

④心静:此诗展现秋山之清新、澄澈、淡远之境,乃“乐秋”之作。坐在松林之中,作者已经和自然同化,所以他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用典的方法,意为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这里的秋景仍值得欣赏),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景的喜爱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

小结:“空、清、纯、静”正是一心向佛王维所追求的一颗佛心。他想借此看空名利,摆脱烦恼。诗渗禅意,流动空灵,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 3.听读、诵读、背诵。(借助课件,学生完成)

要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要读出深幽清新之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要读出明快怡爽之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用轻快语调读。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肯定语气缓缓读 四. 综合提升(学生完成)

王维被推荐参加文学大奖评比,请你为他写一段推荐词。要求:字数100-200字,写清推荐理由并注意文采。

( 提示:抓住王诗特点,贡献;可运用引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第16篇:山居秋暝教案

高二语文导学案

山居秋暝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

二、

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高二语文导学案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高二语文导学案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高二语文导学案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

高二语文导学案

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

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高二语文导学案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一、知人论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

二、口译诗文,体味滋味。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高二语文导学案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三、佳诗共赏――体味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与诸子登蚬山》,是孟浩然游岘山而作的诗。“诸子”是“诸君子”的省略,意思是“几个朋友”,不可解作“几个儿子”。岘山在襄阳城外汉水上,是一处与羊祜有关的古迹。我们必须先了解羊祜的故事,才能了解这首诗。(文后注⑥)

羊祜是晋朝人,做襄阳太守的时候,常到岘山上与同僚饮酒游玩。一天,他感慨地对朋友们说:“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山;自古以来,有过许多贤人名士在这里游玩,可是这些人都默默无闻地消灭了,真使人悲伤。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将留恋这个山呢。”后来,羊祜果然死在襄阳,百姓追悼他,在岘山上为他立了一块碑。来读这块碑文的人,都欷歔感慨,不觉下泪。因此,人们就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 解读: ㈠思想情感:

思考

1、结合诗人的遭际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

高二语文导学案

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

思考

2、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 诗的首联(开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神合。正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

思考

3、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

颔联(

三、四句)由虚入实。意思是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诗人登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一“复”字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这一联用了“流水对”,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

三、四句,后有

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 思考

4、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

颈联(

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杀,足见写景是衬托诗人的悲情。

高二语文导学案

思考

5、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 ㈡艺术特色:

思考: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 小结:

一二句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作者的浩瀚心事。第二联前句承古,后句承今,作者的伤感情绪来自今日的登临。一联初看突兀,结合二联又极自然。三联写登山所见,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第四联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羊公碑“尚在”,令人敬仰,其中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无所作为的自己与尚在的碑构成对比。诗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包含着作者的激情。语言通俗易懂。

高二语文导学案

五、板书设计: 解读一:

首联:凭空落笔 貌离神合 颔联:由虚入实 与上粘连 颈联:远近景物 一片萧条 尾联:自然用典 由人及己 补充: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燕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高二语文导学案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盛唐诗歌题材丰富,其中山水诗、边塞诗占的比重较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燕歌行》。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

高二语文导学案

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总体思路: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难点击破:

第一段: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对将军们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另一方面,又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②“横行”的由来见注释,“横行”一词有何妙处? 明确:意味着恃勇轻敌。

高二语文导学案

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小结: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表现了敌兵进攻的猛烈。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明确: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成为千古绝唱,不言而喻,正是将帅与士卒之间这种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从内部瓦解了官军的战斗力。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小结:写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既是全诗的中心,又是

高二语文导学案

前后转折的关键。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

①“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强调哪个词?

明确:强调“久”字,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由于边将的无能、边策失当造成的久戍不归。

“征夫” 与“少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从时间上着笔,写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②如何理解“岂顾勋”?

明确: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表明了士兵的勇敢、质朴;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③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提到李将军有何用意?

高二语文导学案

明确: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既紧扣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意义尤为深广。诗歌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小结: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特点: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韵律:《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

高二语文导学案

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诗。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设想: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

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战士精神。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天

高二语文导学案

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沧浪诗话》)

2.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二.赏析诗文: 出征的自然环境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1.前3句写景其实暗写了哪种边塞的代表事物?

“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

2.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出征的原因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高二语文导学案

1.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 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出征行军的情况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析。

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牌铡P绰淼亩贩绨裂┦俏顺耐姓绞康囊馄缁分景貉铩!澳恢胁菹馑保恢衅鸩菹氖保⑾至馑捕辰崃恕J饲擅畹刈プ姿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2.这部分细节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对于塑造唐军将士的形象有何

高二语文导学案

作用?

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预祝出征告捷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阐述诗人预祝胜利的理由。

唐军将士战胜严寒、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是胜利的原因。 三.艺术特色

1.艺术技巧:夸张、反衬和细节描写,以环境的艰苦反衬战士的斗志。

2.课后练习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色非常突出。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奇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杜甫在《溪陂行》中写道:“岑参兄弟皆好奇。”这种好奇的诗心使岑参发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美学意义,而且使他选择了“三句连韵”这种非常适宜军事题材的独特的诗歌样式。这样,诗句的内韵犹如音乐中的“三连音”,愈见急促和奇峭,使得作品通体散发出激越、酣畅的行军气势和战斗精神! 4.风格:雄浑豪壮。

第17篇:山居秋暝教案

内容名称:诵读《山居秋暝》 活动时间: 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欣赏他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就如同观赏具有艺术魅力的图画。

二、感知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三、初读并理解《山居秋暝》

指名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进行相应的评价。

自学《山居秋暝》的诗意,遇到不懂得地方可看注释、译文或小组讨论交流,共性问题师集体指导。

四、诵读《山居秋暝》

通过诵读深化理解。师范读一遍并点明“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子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白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让生模仿读,熟读成诵。

五、点化

山水诗人写山居之景是表层,写山居之人是深层,而贯穿其中起着统帅作用的是山居情味。只有从画面中悟出这种意味,理解古代文人在山光水色中力图摆脱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我们的心才能同诗人之心相撞,才能进入和把握诗的意境。

六、拓展总结:

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其实,王维作为“山水田园”派诗人,还有很多类似的诗,课下你能再搜集几首并背诵下来吗?

第18篇:山居秋暝教案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我们从教材里学了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平易的白居易诗,缠绵绮丽的李商隐诗。今天学习一首王维的诗《山居秋暝》。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那种宁静幽美的自然风光和和谐安乐的隐居生活。 板书:山居秋暝 二.明确教学目标: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体会诗人情感;掌握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三.诵读:

1、指名学生朗读。

2、指导诵读: 1)、朗读节奏(五律一般的节奏为221或者212拍): 2)诗的首联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结尾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学生齐读,注意停顿、语气

四、诗题解读:诗歌的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本诗写山中居所秋天傍晚景象。

五、鉴赏诗歌:

(一)把握意象:苏轼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这首诗诗人向人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首先看一下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描绘他的画? 明确: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

(二)体味意境:用这些意象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是什么意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树木繁茂 幽静、空旷 【新】新雨给人什么感觉啊? 清新。

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宁静清新的山雨初晴图。

点拨:用诗化的语言把这两句话的内容描绘出来: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境界? 描绘出来,我们再来体会看是不是更容易一点。 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带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 大家找到感觉了吗?)明净清幽雅洁的月照松泉图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启发:这里写出了一种怎么样的生活呢?) 和谐、安乐的“乡村晚归图”, 描绘: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少女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沐浴着这月色,飘荡在这荷塘。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明净雅洁、和谐安乐的雨后秋山晚景图。营造了雨后秋山恬静幽美清新安宁的意境。

(三)分析技巧:颔联和颈联写景意境宁静幽美,历来为人们称道,简要分析怎样表现这种 意境的?(从多角度写景的角度方面去思考。)

明确:以动衬静: 竹喧、莲动,十分热闹,是不是破坏了宁静?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视觉听觉结合、远近结合:明月照远-清泉流-近上下结合:明月-上,清泉-下

【总结】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层次分明、清幽宁静的秋山晚景图。

(四)体会感情:谈一谈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尾联抒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大家先看注解,抓住“随意”(任凭)这个词和王孙自可留这个典故。你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点拨:春芳已歇,诗人为什么还愿意留下来呢?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明确:山村的清新、宁静的自然美、村民和谐安乐的生活美吸引着诗人。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对平和安乐的生活美的向往以及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逸情怀。 (2)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宁静雅洁和平安乐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景不仅烘托了理想的环境,意象的选择也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趣。 明月:皎洁、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直,宁折不弯,—正直、气节坚贞,青莲。明月、松柏、清泉、翠竹、青莲,是诗人追求高尚情操的人格志向的写照。

空山:环境清幽,不是无人。无人:达官贵人。无声:尘世喧嚣。心境空灵,不掺杂念。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意的生活

(3)“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生平:四十岁为界限,早年有积极地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大事业的。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从政。但朝廷奸佞专权,政局变化无常。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思想逐渐消沉下来。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建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的生活,表现出隐逸情趣。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寄情于山水,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背景:本诗写于晚年隐居辋川时,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隐逸情怀。

五、总结归纳这首诗歌的主旨。

明确:这首诗通过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意象的描写,描绘了静谧、清幽、清新而又平和安乐的雨后山村晚景,表现了诗人对宁静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对平和安乐的生活美的向往以及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逸情怀。

六、诵读诗歌。

七、延伸拓展:归纳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1、把握意象的特征及寓意

2、体味意境:a概括特点(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b描会图景(忠实于作品,语言优美)

3、体会情感:情语、景语(注意情景关系)、知人论世

4、分析技巧:多角度写景等。

八、拓展练习: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鉴赏诗歌。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春日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这里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如茵的草地上点缀着各色的野花,空气中透着清香。小燕子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成双成对的鸳鸯,躺在暖暖的沙洲上,安然入睡。

注:背景,此诗写于诗人经过长期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第19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的

1、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①鉴赏诗歌。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 仕不碍隐,隐在仕林。”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 二识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六、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七明晰诗意: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下面我们通过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5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7、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八再次诵读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九深入鉴赏: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写此山为“空山”?

结合诗局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明确:“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明确: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4.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那他为什么又写了喧闹的浣女和下水的渔舟呢?

明确:浣女也好,渔舟也罢,还是在写山居的空明与纯静,写人心的宁静。诗人仅仅是以动写静,以闹写静而已。(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讨论: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明确: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6知人论世: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7读下列文字: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王维

结合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倒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明确: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以人和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十思考: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

第20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秋暝》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

二、

四、

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

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山居秋暝ppt课件.doc》
山居秋暝ppt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