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科学说课稿范文

2022-12-16 来源:教学课件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说课稿

引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是教科版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的

①第一课的内容,(实验探究型的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的相关知识,学会了×,学生们才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完成接下来章节的学习。

②第×课内容,(实验探究型的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观察、学习、研究)的课。

《×》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让学生通过×,认识×的慨念。本课题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是学好×课题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二是×。第一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活动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和深化。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要帮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也有两个:一是×,二是×。在探究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能充分运用实验数据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

①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建构×的概念。

②本课面临的是×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它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的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了解×,知道×,掌握×的方法,培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观察)的过程,观察和描述×的现象,能×。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3)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4)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5)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6)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物质世界)的浓厚乐趣。

(2)培养用实验证据证实猜想的态度,树立起认真细致、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3)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实验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5) 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6)通过了解×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7)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8)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9) 体验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的重要性。 (10) 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困难的积极态度。 (11)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2)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13)激发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确立的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

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五、说教法和学法

①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并结合本科的特点,我讲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我将通过创设情境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谈话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至于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对生命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于是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总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②1.教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而不断变化。针对×的概念这种事实性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采用的是讲述法。而学习×时,我采用的是观察法(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③《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材料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谈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亲历探索发现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补充: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上课一开始给学生出示一个谜语(“两个柱子一般长,光夹菜,不喝汤”打一生活用品)以此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接着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各式各样的×。等学生看完这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屏幕上呈现的×?相信学生可以说出这些×,趁此提出本课的主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本部分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一)直接导入,明确课题 板书课题,并交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这样的直接导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性,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来学习。以此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

③因为是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我先通过谈话了解一下学生对于×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然后提出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的秘密。

紧接着,我因势利导,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 ①

(二)实验探究,认识新知

本部分是本节科学课的重点,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亲历探索发现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安排了3个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第一个环节:认识材料

本环节一开始先让学生认识实验桌上的实验材料,相信学生会说出这些材料。先让学生思考2分钟,×,独立学习让学生有思考余地,知道自己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哪些不能。接着组织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预测×

这个环节一开始便要求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对×进行预测:×?把预测的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预测不但检验了学生们的已有经验,还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做接下来的实验。(而且不同的猜测会引起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过程与方法活动就开始了。)

接着让学生对小组的预测进行汇报,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之后我提出“你们的猜测对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要得出一个正确的科学结论经过实验验证是唯一的办法。基于×年级的学生对正确判断×还有困难,我向学生演示×并讨论得出×标准,即×。接着提醒学生×

第三个环节: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等学生们明白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便要求他们开始实验。这时我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这样一方面便于评价学生,另一方面对不了解实验要点的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有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引导那些早早做完实验的学生知道要有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也是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验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成果的展示“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时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从实验成果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听取做不同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接着是实验结果与学生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我在这一环节的最后以问题的方式结束:×?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媒体演示,拓展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提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举例说说在×?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接着我向学生展示多幅×的图片,在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提出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材料。他们对×比较了解,但×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所以我在学生说×时给予他们一些提示,以引导他们正确说出×。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出示一篇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珍惜×、保护×的情感。

虽然×是有限的,但是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做为人类的我们已经开始×。你们还知道×?学生讨论后我及时总结,以升华情感目标。

(二)师生互动,新课传授

本部分是本节科学课的重点,亦是难点,我将次部分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此环节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样鲜明的图片,学生能够感到×,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

在学生强烈的探究中得出×,那么,×?问题一抛,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活动:×。简单的找3—5名同学说说,可能说×。老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接下来根据调查表,小组讨论研究填写报告单。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平台(网址),让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关注以后的×。让学生回归课本,提高兴趣,积累更多的×知识。

这样的设计做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思维与亲身感受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科学课堂! 补充:

2、观察好后,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我再适当补充讲完整。

3、×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所以由我和学生共同小结认识,使他们对×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6、把×和生活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和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体现了“生活中有科学,科学中有生活”的深刻内涵。

8、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我再加以指导和帮助。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

9、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实验,关键是×。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撰写实验计划。通过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条件的公平性。引导学生撰写出比较规范的实验计划。

10、实验要至少两个组同时进行这是为什么?这对学生理解科学实验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是十分必要的。

11、此环节由×到学生真实的体验,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把第一个活动推向高潮。

六、板书设计(见下页)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一、立足课标,说教材和学情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已有教丰富的直观感受。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自主的探究性思考,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基于这样的思考,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课一开始,我便在“熟悉”两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本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二、围绕目标,说教法与学法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音叉、装水的水槽、课件。 学生分小组准备:鼓、豆子、钢尺、皮筋、小木架。 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激趣法:以“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声音文件、图片文件进行直观演示,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声音的产生。

层层推进法: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探索性实验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宜采用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法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主动获取信息。

(2)小组合作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3)交流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交流讨论探究声音的本质。

三、抓住主线,说板块与环节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的心理特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你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播放声音)生听后,汇报听到的声音:汽车声、火车声、风声、雷声、雨声等。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接着谈话:“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从而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实验,步步引导。 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如何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提出猜想并逐步验证猜想呢?我设计如下环节 (1)明确目标和要求 (2)分组实验,完成表格 (3)反馈交流,评价点拨 (4)提出质疑,产生冲突

(5)观察实验,初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概念。

在第一环节,我会和学生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寻找答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好了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下面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实验前请大家共同来看看实验目的和要求。(课件出示)

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之后,便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活动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巡视指导。这个环节可能会出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制造声音的响度上,这时我会提醒学生:“老师不是看哪组同学制造的声音响,而是看哪组同学想到的让物体发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之后,进入“反馈交流,评价点拨”环节 ,我提出本课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学生的回答还是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做出的。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或 “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 。当然,这些猜想并没有探究到声音的本质。但只要是建立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所见所思的回答我都会给予肯定,并让学生相互评价补充。此段教学中,我并不急于马上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下一环节的“质疑”,让学生的猜想与事实之间的产生强烈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所以,在第四环节,我会向学生提出质疑:“如果声音的产生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是因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或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那为什么对物体用力按压时、弯曲时、拉伸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呢?”这个质疑会让学生动摇之前的猜想,当学生困惑之时,教师抛出新的任务:“再做刚刚的实验,并仔细观察:不同物体发出声音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再做实验并观察实验之后,进行交流汇报。多数学生可能都发现“尺子和橡皮筋在发出声音时都会动”,有可能会说是颤动,这时我会告诉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更为准确,并对“振动”一词进行板书。(板书 振动 声音)

随后,我进一步追问: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橡皮筋在振动,那么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呢?你能想办法看到鼓面是否振动?学生可能会提出用手摸等办法,教师给予肯定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借豆子来观察鼓发声时鼓面是否在振动。当学生看到发声的鼓的鼓面的豆子在跳动时,教师乘热打铁,以提问的形式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三部分——观察实验,形成概念。

(三)观察实验,形成概念 活动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教师出示音叉并击打,问学生:音叉被击打后发出了声音,你能想一个办法让眼睛看到音叉是否在振动吗?在听取学生的方法之时,适时引导学生用借水来观察——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从而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2、让学生自由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教师适时总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概念,教师完善板书。

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趣味小实验:怎样使鼓声立即消失?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当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随即消失。至此学生已认识并理解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科学概念。 (四)拓展设疑,铺垫后续学习

“音乐家能利用琴弦的振动,演绎出许多美妙动听的曲子,请听!”(课件播放音乐),听后我们问:听了刚刚这一段曲子,关于声音,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可能会提出“声音是如何让我们听到的?” “声音为什么有高有低”等问题,这时我会告诉学生,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接下去将逐步学习的内容,引导可以先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最后,我会以这句话结束本节课:关于声音的奥秘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探究,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节科学课吧!

四、紧扣课题,说板书和小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

以上是我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的教材认识和教学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深化,既习得了科学知识,又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推荐第2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食物中的营养》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因此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四、教学重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以游戏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并能通过实验加以鉴别。

六、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七、教具学具准备

脂肪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棉签、水。

学生准备:白纸、肥肉、花生。

淀粉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滴管、试管、碘酒。

学生准备:熟蛋白、米饭、淀粉。

蛋白质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镊子、酒精灯。

学生准备:鸡蛋白、瘦肉。

八、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达到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的目的。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蹲萝卜》”,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累,那老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但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用时5分钟)

师讲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里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板书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可能有的学生回答的还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总结或指出。反而,为他们刚才精彩的回答“奖励”他们一些丰富的食物。“同学们刚才总结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出示几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想对于这些食物他们还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们回答的时候,我会着重抓住“营养”二字进行教学。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实验共用时30分钟)

实验

1、检验“蛋白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吗?我们又该怎样鉴别它们呢?请各小组讨论并制定检验蛋白质的方案。”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各位同学用镊子夹起一块瘦肉或鸡蛋白,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闻闻有什么气味?(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4)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实验

2、检验脂肪

师:“刚才呀,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但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营养成分都不同,那你们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营养成分呢?”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 请同学将花生米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 (可能有的学生认不清这是水还是油?所以我会让学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我们把花生米放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

3、检验淀粉 师:“同学们非常的棒,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检验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两种营养,那么下面请你们再试着去检验食物中含有淀粉的营养成分,好吗?”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将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所以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3)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发现,馒头、米饭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蓝黑色。而鸡蛋遇到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让学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实验的目的。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理解营养成份的名称并牢固掌握实验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让学生先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要求他们说清楚方案设计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法,实验观察法,交流讨论法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始终处于引导地位,

三.提问巩固,加深理解

师提问:

1、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九.说教学板书 营养成分检验方法

蛋白质 ---- 燃烧

淀粉 ---- 滴碘酒

糖类

脂肪 ---- 挤压

维生素

矿物质

纤维素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推荐第3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铁生锈了》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而铁生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课首先介绍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但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最后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了。

说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本课训练的重点。

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合理完整的实验论证自己的假设,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两人一组):铁片、铁锈片、磁铁、铁锤、毛巾、电流检测器、铁钉

教师准备:课件、铁锈粉、餐巾纸、表格等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锈图片引入。

1、课前布置找找身边铁生锈现象。很多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2、揭题。

(二)观察铁锈,与铁进行对比实验。

1、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片、铁锈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的不同。(出示比较记录表一)

3、引导思考: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表面现象的不同以外,谁还有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呢?铁还具有哪些特性?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3、我们在做这些对比实验时,应该怎么做?指导敲击和导电的实验方法。

4、(出示比较记录表二)强调注意事项。

[怎样看待又一个实验设计?科学实验的设计、实验、记录、分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重复不断地进行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才能培养科学的实证思想;研究影响铁生锈的速度原因,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5、领取实验工具,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6、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

7、从以上的实验,可以证明什么?得出结论。

(三)探索铁生锈原因。

1、引导: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也就是铁锈的形成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出示实验方案)提出要求。(填写1-4项)

4、学生分组讨论,填写实验方案。

5、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并指导记录方法。

6、根据本组需要领取相应的实验材料。[为使学生的课外实验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这承接第7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课外延伸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样的探究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多数内容具有寓教于乐的性质。孩子们在不断思考,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科学探究的本质得到了充分体验,促进了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形成。科学教学就应该以课堂探究为前奏,以课外探究为后续,开展跨时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动,把课内课外当作一个完整的课来作通盘考虑,重视课内外的协调发展、有机整合,把“课外”的内容有力的融入科学课程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总结延伸。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也许我们还可以找到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说板书: 化学变化

铁→铁锈

因素:水、空气……

推荐第4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

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几个方面来阐述。理

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年级册第单元第课,在学生学习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观察、学习、研究)的课。《》一课主要让学生

了解,让学生通过

认识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认

识和理性基础。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

能力,对比试验的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

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试验,尤其对试验的细节还是有困难,需要

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

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科学猜想意识,培养科学探究兴趣。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

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共性、重要价值的内容)

难点:(不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内容)

五、教法和学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

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的

一个系统模式。

1、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

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

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

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

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

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

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

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

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

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

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小组器材

演示器材

七、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

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选用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

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手学习,而

后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__________与社会的关系、体验__________科学的发展。

实验一:

1、教师提出如何解决问题学生答:(实验)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4、反复做几次。

5、分发记录单小组交流。

实验二: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实验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抽查

学生,讲述他们思路和答案,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之

后我再对习题进行详细讲解,并适当引申题目, 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

串联、累积、加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得

到提高。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

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首先是我向大家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

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如下作业: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

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

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

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

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

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

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

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总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使自己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将新的教学理

念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说课。

推荐第5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

引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的说课内容是

年级

册,第

单元第

课的《

》。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

之后,进而发展为对

(观察、学习、研究)的课。《

》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

,让学生通过

认识

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

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学习了解

,知道

,掌握

的方法,培养

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

的过程,观察和描述

的现象,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

的乐趣,激发

的兴趣,意识到

,培养

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共性、重要价值的内容) 难点:(不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内容)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1、小组器材

2、演示器材

五、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对于

的认识,在学习本课之前经历了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敢于

,乐于

学生的困难在于

。本课期望学生通过学习

发展对

的理解与认识。

2、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

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a、探究研讨法

b、分组讨论实验法

c、观察实验法 d、多媒体辅助法

3、学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计、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六、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我指导,以培养能力为方向,

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师生互动,新课传授

3、课堂练习,巩固新课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5、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 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说教学反思

推荐第6篇:小学五年科学说课稿

《动与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小学五年科学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的这一焦点,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VCD进行师生对话。

(三)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二、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多媒体VCD《汽车的运动》(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看完VCD,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己来讲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己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我又播放VCD《汽车的运动》,让学生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播放多媒体VCD《奔跑中的狗》,让学生判断VCD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学生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推荐第7篇:小学科学的说课稿的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下面是小学科学的说课稿的范文,请参考!

小学科学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果实累累的季节》。下面我分七部分将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

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水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强化了学生对各种水果名称的认识,随即引出后续探究活动】

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拿出果篮,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在\"感知果实\"的游戏中,教师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气氛,还达到了师生互动。这个游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舌尝等方式来辨认果实。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发现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来指导学生。】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教师导趣、学生生疑——教师导思、学生质疑的渐变过程。教学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自主去生疑、质疑,然后通过找星星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想,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还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与喜悦,更好地激发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七、板书设计

果实累累的季节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推荐第8篇: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 汇编

《磁铁的磁性》说课稿(小学)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学生 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 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 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 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 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 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 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 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 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 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 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 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 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及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 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 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 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 个环节。下面, 我具体说一下这6 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 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 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学生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 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及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学生可能说: 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学生会说: 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 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 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三)、学生猜测并验证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设疑: 桌上有很多物体, 你们猜一猜,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 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 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 “表示出来。 瓷汤匙 瓷汤匙 瓷汤匙 大头针 铁钉 牙签 橡皮 塑料尺 铁尺 纸片 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材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材料区,放置如:铁夹、玻 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学生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让学生填写从实验材料区选取实验 材料的物体名称。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 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 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 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 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 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老师继续引导: 像刚才老师表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 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学生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 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按照 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 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摆弄磁铁。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摆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 请同学们自己摆弄磁铁,如果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摆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及“摆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学 生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

2、3 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6?7?6?7在摆弄磁铁的过 程中,可能有的学生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学生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 象,还有的学生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 4 个而是 2 个,?6?7?6?7学生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的 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块磁铁断 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 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 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 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 告、

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 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 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 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 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五、说板书设计: 形状:条形 蹄形 环形 磁铁 磁性: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 磁极: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 (两个) 《水与生命》说课稿 《水与生命》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本课在 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了“观察水”、“水与生命”、“榨果汁”等三项活 动。目的是将学生各自已有的认识作较为科学的梳理,引导学生知道水是什么样的,水与生 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水问题的兴趣。我选择的是这个内容的第二课时“水与 生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 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 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 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 2.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关系的不同看法。 ●大胆想象没有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3)情感目标: ●意识到水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养成节约用水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 ●能意识到水与动植物和人的密切关系,并能以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

二、说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水与生命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调查研究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 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三、说教法 根据《水与生命》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 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法有别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 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 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四、说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 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 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 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播放一幅优美的山水景,屏幕上美丽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诗歌朗 诵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然后让学生猜猜诗中赞美的是谁?接着 提问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当学生畅谈感想后,教 师归纳:水是生命之源。

2、交流反馈,体验汇报。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来进行,但绝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 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在上节课“观察水”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图片和询问家长等形式做一 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要求每人说10 个

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讨论生命离不 开水,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这里就 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 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利用多媒体 课件展示有关水与生命的精美图片,使学生获得视觉体验。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 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最后,师生小结:水对 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 要水。

3、主体参与,动手实践。怎样利用科学教育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 究”呢?我的体会是:实施开放教学,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质疑、观察、想象、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 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我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 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 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接着我趁热打铁:“ 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证 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 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 进行讨论。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比例图,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让学生在比例图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 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动、植物成长离不开水,我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证明并提前准备了“植 物喝水”的活动。方法如下: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 的试管里,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同时将装水的试管里滴几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记号,观察 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在几天甚至十几天内进行观察,围 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 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恒心和毅力。

4、拓展活动,反面例证。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水与生命的关 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没有水,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在他 们的讨论过程中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缺水给大自然和生命世界带来的灾难。然后通过 VCD 观察小狗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并在 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珍惜每一滴水。使学生知道:滴水汇成河流,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做起- -节约用水。讨论结束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 象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5、续写小诗,激情导行。最后,出示本课开头的优美景色。“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6?7?6?7” 未写完的小诗道出了生物对水的依赖,明快的诗句展现出大自然因水才有的美丽。孩子们争 先恐后地用诗句来赞美水,感受水对自然的恩惠,在经历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将在孩子们心 里构筑起对水的美好情感。 “因为有你,鸟儿才唱得很动听。因为有你,鲜花才开得漂亮。 因为有你,天空才有美丽 的白云?6?7?6?7如果没你,鱼儿会死掉。如果没你,花儿将不再盛开。如果没你,校园将不再可 爱?6?7?6?7”用编小诗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命离不开水的知识的理解,学生乐于接受;小诗形式 和内容的双重要求,使学生在回忆相关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在浓浓的诗情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自己提出“如果没你”的创新话题,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同时,在 潜移默化中学生懂得在平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

(三)教学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 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 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小学科学《观察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 单元第2 课《观察水》。 教材简析,本课与《生命离不开水》、《家乡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 共同组成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 观 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的观察,让学生描述水,并能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 学生观察方塘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水中纸巾变化和硬 币上杯口上水表面的变化,从而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课时安排二课时,根据实际 情况,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体作为另外一深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中点是我定位为:让学生 经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探究过程,并体验乐趣;难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 表面张力。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从情感、知识、等方 面制订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方面,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区分什么是假改,什么是事实。 情感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能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 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知识方面,了解水能产生细水现象,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二、说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 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 已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作如下思考: 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 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 (实物展示)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 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 究活动,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学 生进行参与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行获取信息,让学生自已找水喝。 继续运用观察分析,总结等方法。

三、说教程序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喷水实验器材,各 种液体、硬币、餐巾纸、滴管、回形针等。本课堂的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 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并以探究为 主的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等回来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情尔寻入,利用喷水实验,刺激学生 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 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对水的探究欲望。 交流已有储备,出示一杯水提问“水是一种怎样的一种物体?”唤醒学 生对水的已有认识;通过“找水游戏 ”,让学生从六种液体中鉴别出水,这是对已有的知 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并且辨析找水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建立科学的鉴别液体的方法“看闻 尝”。通“过让学生说一些生活 中关于水的一些有趣现象”这一设计,让学生从已有的储 备中检索并提取出生活中的有关水的现象,渗透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一样事物, 关察生活这一思想,并且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现象,进入了另一个环节,体现 了新课程探究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思想。 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学生 想办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学生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学 生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下子 被唤醒,办法有了,都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列给学生,体现给学生的思维和自由。 这一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 ,鼓励学生分析与交流,并且 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学生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么办, (结合课)这里就牵涉到“对一个问题探索到什么程度才停止?”的问题,我们都希望学生 能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进行螺旋式的、顺畅的探究,最终找到原因,圆满完成, 但有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认为不必急于让学生强行记住这一 概念,日后适当的时候,学生会明白这一道理的,我认为只要学生根据 现象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学生留下痕迹就可以了;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师:自学教材;

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学生留下痕迹就可以了。 其次是对“水”表面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学 生通过小组合作 的探究活动,并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分让学生进行猜测,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 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关于水的表面张力在脑中刻下永久的 痕迹,水的表面张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学知识方面我认为是次要的,只要学生能观察到水面发生了 变化,水面鼓了起来就可以了,至于表面张力这一概念我认为不一定要揭示。我认为“一节 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这也是一种“留白艺术”,希望所课 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4 归纳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也主要是侧重于情 感态度价观方面,再让学生提出观察研究的关于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 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当然,这只不 过是我的单相思,课例没出好,只会与这里,说课以及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 不保留地给我指出来。 《我们吃什么》说课稿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 课。 教材的设计 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 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 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 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 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 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 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 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 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 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 观 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 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 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 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 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 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 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 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 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 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 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

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 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 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 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 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 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 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 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 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 44 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 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 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 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 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 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 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 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 生活 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 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 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 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 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 我不喜欢吃的。 生: 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 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 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 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 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 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 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 它们都是水果。 生: 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 长在树上。 生: 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 的。 生: 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 通过今天 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 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 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 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 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 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 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 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 通过阅读和

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 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 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 生: 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 所不 可缺少的食物。 师: 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 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 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 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 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 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 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 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 少点挑剔;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 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 子的特点;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 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 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 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 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 课程资源,师 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 高。 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 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 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 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推荐第9篇:湘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

湘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1

[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说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说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湘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课与《生命离不开水》、《家乡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一起组成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本课在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同学观察水的一些性质。首先通过对一杯水的观察,让同学描述水,并能鉴别六种液体;然后引导同学观察方塘在水中的变化,发现水能溶解一些物体;最后引导同学观察水中纸巾变化和硬币上杯口上水外表的变化,从而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外表张力。课时布置二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体作为另外一深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中点是我定位为:让同学经历水的毛细现象,外表张力的探究过程,并体验乐趣;难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外表张力。要根据科学课程规范要求,以和同学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从情感、知识、等方面制订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能力方面,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区分什么是假改,什么是事实。

情感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能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知识方面,了解水能发生细水现象,了解水的外表张力。

二、说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同学伙伴的协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已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本课的说课稿和学法指导作如下考虑:

直观教学,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同学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和(实物展示)让同学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沛重视同学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

情境教学从儿童身边自然事物,生活中关于水一些有趣的现象,开始探究活动,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倡议让同学经历科学探究拓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进行参与或探究活动,促使同学自行获取信息,让同学自已找水喝。

继续运用观察分析,总结等方法。

三、说教程序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喷水实验器材,各种液体、硬币、餐巾纸、滴管、回形针等。本课堂的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并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等回来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情尔寻入,利用喷水实验,刺激同学感官,集中同学的注意力,迅速让同学进入角色,激发同学对水的探究欲望。

交流已有储藏,出示一杯水提问“水是一种怎样的一种物体?”唤醒同学对水的已有认识;通过“找水游戏”,让同学从六种液体中鉴别出水,这是对已有的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并且辨析找水的过程与方法,让同学建立科学的鉴别液体的方法“看闻尝”。通“过让同学说一些生活中关于水的一些有趣现象”这一设计,让同学从已有的储藏中检索并提取出生活中的有关水的现象,渗透了让同学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关察生活这一思想,并且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现象,进入了另一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探究从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思想。

探究交流,首先是对毛细现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红墨水的水,让同学想方法让水往高爬,一来是发散同学的思维,二来是为毛细现象的特征出现,作铺垫,当同学一时想不到让水自已往上爬时,教师适时出示餐巾纸,有了抓手,同学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被唤醒,方法有了,都并没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陈设给同学,体现给同学的思维和自由。这一实验结束后,同学提出“水为什么会往上爬”这一问题,鼓励同学分析与交流,并且辩析一此原因,尽量让同学能找到餐巾纸中有小孔和缝隙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么办,(结合课)这里就牵涉到“对一个问题探索到什么程度才停止?”的问题,我们都希望同学能针对某一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进行螺旋式的、顺畅的探究,最终找到原因,圆满完成,但有时在教师引导下,同学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认为不必急于让同学强行记住这一概念,日后适当的时候,同学会明白这一道理的,我认为只要同学根据现象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这一探究过程能给同学留下痕迹就可以了。其次是对“水”外表张力的探究,共两个实验,硬币装水和满的水杯中加回形针,都是让同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并由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然后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这两个实验之前充沛让同学进行猜想,作出假设,通过列数字的方式,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同学的心灵,关于水的外表张力在脑中刻下永久的痕迹,水的外表张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同学体验探究的过程、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学知识方面我认为是次要的,只要同学能观察到水面发生了变化,水面鼓了起来就可以了,至于外表张力这一概念我认为不一定要揭示。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同学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这也是一种“留白艺术”,希望所课堂上引发的科学学习延伸到课外。4归纳总结,让同学谈收获,谈感受,也主要是偏重于情感态度价观方面,再让同学提出观察研究的关于水的问题,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同学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成为同学新的探索的起点。当然,这只不过是我的单相思,课例没出好,只会与这里,说课以和课堂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存地给我指出来。

湘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教材分为三部分:(一)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二)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三)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这三部分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进行的。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学概念:

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对人体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但有时也可能有害。

过程与方法:

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选择食物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学难点:

探究怎样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三、说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在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四、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1、说教法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我除了采用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作适当的点拨,还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

2、说学法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主题,学生们依据这个主题,从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入手,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等形式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 一 )、我觉得这节课材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课前的材料准备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板块。

在上课的前一个星期,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内吃过的食品包装袋。课前,我对小组间所拥有的包装袋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和补充,确保每个小组都具有不同类型的包装袋,如,有装流质食物的包装袋,有盒装的包装袋,有罐装的包装袋等等。由于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构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过的,这些研究起来,应该是更真实,更迫切,更得心应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设计师

孩子们在选择食品时更多的是受到广告宣传和精致包装外表的影响,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怎么办?在让学生收集食品袋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仔细观察,询问家长或是上网查一查等。待到上课时,首先开一个“汇报成果庆功会”。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全面。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信息的观察、收集、整理、汇报,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装上有: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份、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内容。注意:净含量、方便撕开口、条形码、环保标志、质量合格标志等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师可做有意识的引导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装的米粉,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为这包米粉设计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创意的包装说明。在设计过程中,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亲身设计,更加有效地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问题了,提高了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三)、我是最聪明的研究生

(1) 研究什么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要求小组内选择五种不同的食品包装进行调查,重点比较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且完成老师给的统计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填表、讨论、比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装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请孩子们品尝美味可口的达能饼干,然后,再请同学们依然是分小组来共同探讨,并把探讨内容记录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们在向纵深方向的观察讨论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不熟悉的配料对人体有没有害处呢?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费者

首先,通过电脑脑播放一段摆满了各种各样食品超市动画。让学生有一种亲临超市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购买欲。然后,让学生运用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知识来清除这个超市中的不合格产品,当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无产品名称、厂址及已经过了期的食品放在购物架上,以此提高学生签别伪劣食品的能力及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最后,我又要求学生根据下列情况来模拟购物:

1、一天,爸爸让小敏随自己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两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顺平去看望奶奶,给 奶奶买些食物。

3、王先生到国外探亲,想带一些国外不易买到的食物带给亲戚。

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高学生选择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结合各板块的学习,通过对内容与方法的归纳,教师的点拨,最后形成了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儿歌式的板书,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包装上,信息多,同项归类整理好。 生产期,保质期,列表收集要记牢。 细观察,善比较,食用有效身体棒。 大胆猜测勤研讨,关注科学真奇妙!

湘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4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内容,本课指导学生 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 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 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 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 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 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 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 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 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

强”。在探究 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 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 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 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二)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及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 、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 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

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 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 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 个环节。下面, 我具体说一下这6 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 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学生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 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及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学生可能说: 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学生会说: 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 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 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三)、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首先教师设疑: 桌上有很多物体, 你们猜一猜,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 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 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 “表示出来。 瓷汤匙 瓷汤匙 瓷汤匙 大头针 铁钉 牙签 橡皮 塑料尺 铁尺 纸片 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材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材料区,放置如:铁夹、玻 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学生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让学生填写从实验材料区选取实验 材料的物体名称。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 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 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 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

整理、汇报,得出了“磁 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 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老师继续引导: 像刚才老师表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 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学生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 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按照 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 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摆弄磁铁。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摆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 请同学们自己摆弄磁铁,如果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摆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及“摆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学 生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 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可能有的学生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学生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 象,还有的学生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 4 个而是 2 个,学生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的 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块磁铁断 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 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 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 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 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 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 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 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 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推荐第10篇:《火山》小学科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火山》,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火山》选自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第二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火山的成因;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变化;本课重点主要通过实验来解决。了解火山的利与弊,生活中的辩证法,教给学生去感知。

过程与方法:能用简单器材设计火山形成的模拟实验;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有困难的学生,我会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方案。会查阅书刊和网络以及其他信息源;

情感与态度: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

三、说教学重点:认识火山的成因;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变化。

四、说教学难点:能用简单器材设计火山形成的模拟实验。

五、说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酒精灯、水槽、冷水、热水、课件等。学生准备:土豆泥、番茄酱、红墨水。

六、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自主设计实验,由此推断火山成因。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法: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法:学生对火山的事例,需要教师的讲解并补充材料,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3课件展示法:用视频形象的展示火山发生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地球内部的力量;

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1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师抓住课堂生成点,指导学生合理假设。2动手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加深对火山相关知识的认识;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实验。3本课继续运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我安排的教学过程有四部分: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组图片,观察一下。(投示ppt2,生观看内容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2、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风景,你们觉得怎么样?(很美)你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些美景都是自然的造化,是自然的力量造就了这样的美景,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美景呢?(生答:火山;教师展示ppt3,刚才景色美丽、画面平静;现在怎样的情景呢?)

3、欣赏完了惊心动魄的火山视频,思考几个小问题。(投示ppt4)

4、揭题:(板书课题:火山)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火山的成因。

二、小组学习主题探究

导入:要认识火山的形成,我们先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出示ppt5)

预设活动推测火山的成因

1、认识地球的构造

(1)、第1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可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的厚度平均为80千米左右并且大部分为岩石层;而地球的

径达6000千米,地壳只有薄薄的一层)

(2)、讲解(ppt5):在地壳下地幔的温度很高达1600摄氏度,地核处的温度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达2000-3000摄氏度,其中地心处的温度达4700摄氏度。在高温高压下,由于特殊的作用地壳下有一种温度达1600摄氏度左右的液体状物质,这就是岩浆,岩浆其实就是熔融了的岩石,象烧融的玻璃一样。这些岩浆由于特殊的原因,就穿过岩石层冲出了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出示ppt6)

(3)、提问:同学们,地球的这种结构,大家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和地球的结构相近的物体呢?

(4)、生答:鸡蛋、气球、花生、苹果┄┄

2、模拟火山形成的预设实验:

吹气球

(1)、师:想玩吹气球吗?(想)那,老师提个要求,你们要拼命吹。(吹破气球)

(2)、预设学生活动:分小组进行吹气球

(3)交流:好了,真不忍心叫大家停下来,假如有时间,等会儿我们再来吹,好吗?刚才我们有的组真的把气球吹破了,你们又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害怕,吹吹好象没力气了,吹破它要用很多力┄┄)你们又有没有想过,气球是怎样破的呢?(学生猜测薄的地方先破)破的时候有什么从气球里冲出来了?(空气)有的组有破气球,你们发现什么没有?(空气从破洞里面冲出来)

3、汇报交流推测成因

(1)、师:吹气球与火山的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提问:其实刚才老师让大家吹气球是有目的的,你们有没有想过,实验跟火山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个醒,空气冲出来,蛋白蛋黄吹出来了,就如岩浆从地球内部冲出来。)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见过家里烧饭烧水开锅时锅盖被顶起时的情景吗?地球内部的结构我们知道了,它的温度更高,达到了3000---4000摄氏度,它内部的压力会有多大呢?(学生根据地球内部结构所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能够说出里面的热气压力也是很大的,进而体会岩浆喷出形成火山的道理。道理理解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4小结:(投示ppt7)在岩层下,由于地壳的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层就产生了裂缝,岩浆由于高压的作用,就会拼命地想从里面冲出来,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在上升的过程中,会把周围的岩层也熔融,这样岩层的裂缝会变大,岩层变薄了,岩浆就容易从里面冲出来,这样火山就形成了。(这里老师的总结、引导很重要,它将学生对火山成因的认识与刚才所做实验和第一课所学地球内部的结构紧紧相连。)

三、小组探究

导语: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火山就喷发了。你们见过火山喷发吗?想亲眼见一见吗?我们就来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吧!

模拟火山的成因实验

(1)、教师提问: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可以做一个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那么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呢?

(2)、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设计实验方案。

(3)、班内交流各组设计的思路。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使设计更加完善。

(4)、投影展示实验操作的整体思路ppt8。同时提醒学生细心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做好记录。)

(5)、分组实验,注意观察,做好记录。

(6)、汇报交流

(7)、小结:(展示ppt9)我知道了火山的成因,火山喷发是岩浆释放能量的强烈显示方式,即当地球内部的岩浆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现象。(此时,学生对火山成因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本课的目标。思维得到了理性的提升。)

四、火山利弊

(一)、认识火山的危害

BR>

1、导入:是啊,真正的火山喷发更可怕,因为它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你认火山喷发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投示ppt10)

2、学生交流:谈自己的认识(展示收集整理的资料,有了展示,才会印象深刻,参与其中,才能在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形成科学素养。)

3、小结:请大家再来回顾一下,看看火山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

1、污染空气

2、烧毁森林

3、毁坏农田

4、覆盖城市和村庄。

4、引入:火山喷发虽然可怕,难道只给我们带来灾难吗?它会不会带来好处呢?

(二)、认识火山的贡献

1、导入:是啊,火山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2、学生交流谈自己的认识(展示收集整理的资料)

3、讲解: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看看,(出示课件)虽然火山喷发十分危险,可是生活在火山旁的人还是不忍离开,就因为火山灰是最肥沃的土壤,人们不仅可以用它种庄稼,还用它种出了最美的花,最最甜美的水果。另外,火山还是个地下加工厂,每次火山喷发可以形成很多矿产,大家请看。同时火山地区,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你们认为有什么用呢?(先交流,后相机投示ppt12--15)

五、拓展延伸(投示ppt16---26)

1、激趣:该是揭示秘密的时候了,看看老师在有关火山的其它知识里藏了些什么呢?

2、出示课件:火山的类型、火山的分布、科学家对火山的研究。

3、讲解:(按课件)火山类型

4、讲解:(按课件)火山的分布

5、激励拓展:关于火山的知识,你也许还有很多问题想继续研究,其实科学家们也还在不断探索,你们课后有没想过怎样去研究呢?(学生交流)老师有个建议,把你们课上没解决的,或者又有了的新问题,到课外象科学家探究一样,到网上、电视、课外书等一些媒体去寻找答案,好吗?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小科学家!

六、随堂检测

一、我来填一填:

1.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上升的岩浆有的会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则可能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2.火山是由火山喷发时落下的火山灰石块和涌出地面的岩浆冷却而成的岩石堆成的锥形山。

3.有的火山喷发后一直没有再喷发,这样的火山叫做死火山,有的火山喷发后隔一段时间还会喷发,这样的火山叫做活火山,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火山叫做休眠火山。

4.火山喷发给我们造成灾难,也给我们带来益处,如在岩浆向上移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铁、铜等矿藏。

二、当好小法官:

1.我国现已发现的600多座火山,全部是死火山。(√)

2.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火山活动的星体。(×)

3.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

4.地壳越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5.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使用说明】:

1、亮点:本科教学没有按照一般版本教学设计,直接让学生做教材上设计的模拟实验。而是先用吹气球让学生体会空气压力的存在;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大气压力的存在,还体会到了空气在气球的薄弱地方冲出来。然后提出的生活知识使学生将先前压力的存在与地球内部压力的存在形成了类比对接。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降低了难度,提高了科学学习的兴趣。

2、反思:关于学生对火山信息的收集有一定难度,因为网络上的资源新闻报道类不少,缺的是直观演示性

过程资料。所以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利用了教师用书附带的5年级教学资料库光盘。另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过程及结果的表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准确性的练习。

3、指导建议:本课教具学具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过程中最好严密关注在前两个预设体验实验中学生的主体感受,因为这是达成教学目标链条的重要一节。

4、要规避的问题:要注意对火山的分布让学生了解大致是地壳不稳定的两大地带即可,不要将分布讲得过多。只作为了解进行处理,也是为了留有“余香”,让学生保持探究的积极兴趣。

5、破解难题:对于火山的知识学生了解少,是否今后将学校科普书籍进入图书室,并安排即专门的教师管理,以正常使用。使学生真正能在读科学书籍中爱上科学,探究科学。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课堂上展示课下收集资料的积极性。

第11篇:小学写字课说课稿

小学写字课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书写能力来看,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虽说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因为书法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学生正确书写的姿势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书写必须要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结构,汉字属于方块字,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不同的笔画构成,特别使用率比较高的合体字。因此,要使学生写好汉字,首先得让他们学会识别每个汉字的结构特点。所以在学习本节课的9个汉字书写前,我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总结字体结构,如: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等。再出示小黑板中本节课要学习的9个汉字,让学生来回答,检验学生对字体结构掌握的情况。要想写好一个汉字,不仅要掌握字体结构,还得把握在书写过程中,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分配好每一部分的间架比例。如本节课中,“驳、缸、肘”属于左右相等型;“斑”属于左右宽中间窄型;“孙”属于左窄右宽型;“替、剪”属于上宽下窄型;“玄”属于上窄下宽型,在讲解汉字书写要领时,我还在黑板进行示范书写,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书写要领。

在课堂的巩固阶段,我要求学生打开字帖,按要求对9个汉字结构先观察再临摹,老师在这个时候下到学生群中进行巡视辅导,对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完成后,我把前后每四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要求他们互相交换作品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指出其优缺点。通过这一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书写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学习能力。在学生讨论完成后,老师巡视抽取书写优秀的作品,在全班同学前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是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有成就感,他们就愿意去写字,写好字。 在课堂最后再进行小结书写要领,并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

各位领导、老师,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设计安排,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第12篇:小学武术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体育项目,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学生通过这套武术操的演练得到美育熏陶。小学阶段是学生由启蒙教育向正规教育转型的开始,因此这套武术操应当把姿态教育和培养武术操的兴趣放在目标的首位,为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简单武术奠定初步基础。这套操虽简单易学,但对从没接触过武术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套体操应注重发展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逐步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培养学生的武术操兴趣,同时注重学生的武德教育,学操应从“抱拳礼”开始,抱拳礼结束。上下课要有礼;表演前后要有礼;互相学习要有礼;师生之间要有礼。使学生真正做到“以礼始,以礼终”,规范其行为方式,从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1、小学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年龄特征是: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

2、学生运动参与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则会无所顾忌地表现自我。因此,一些带有武术基本动作的练习,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套武术操雏鹰展翅恰恰是一项刚、柔兼备的项目,既能表现出男生的刚强,又能体现出女生的柔美。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武术操-雏鹰展翅动作名称和顺序,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发展协调性、力量等素质,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尝试练习,使学生领会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做到路线清楚,身形、步形、掌形、拳形正确到位。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动作、手形、步形正确到位。教学难点:动作路线清晰,正确到位。

四、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大胆运用创新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线。首先采用情绪激励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采用示范法、镜面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

2、学法武术操-雏鹰展翅,学生主要采用: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自我揣摩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含义。最后通过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相结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3、重点让学生练习步法中的踢腿、侧踢腿、马步、弓步、虚步和手形中的上下对称左右抻拉等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以及手形步形的节奏感,逐步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

第13篇:小学心理课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小编整理的小学心理课说课稿,供参考!

小学心理课说课稿

1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集中我的注意力”,

一、活动设计说明:

曾有专家这样说:注意是学习的窗口,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注意对整个智力活动有着指向和维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孩子上课老是走神,倾听能力差,因此我设计了这节《集中我的注意力》的心理健康课,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有良好的注意品质。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将本课的活动目标定为:情感、知识和行为三个方面。

二、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学会在学习生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在课前,我和学生做了如下准备:

三、活动准备

接下来,我重点说一下活动过程:我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

第一个环节:

(一)游戏热身,激趣导入

听口令,做反动作。向左转——

这个游戏设计的目的是: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在充满趣味性的游戏中初步体验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同时为下面活动的展开做了铺垫。

(二)畅所欲言,分辨利弊

游戏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老是转错方向引起同学的哈哈大笑于是我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学习中有没有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给自己带来困扰的情况,有的孩子说老师我抄题的时候没有仔细看,把身高1.4米抄成了14米。再启发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情况出现。有的孩子说我边看动画片边缝毽子,结果被针扎伤了手。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渲染:注意力不集中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小烦恼,有时候还会给我们带来大问题。同学们你们看,(点击课件,出示图片)驾驶员在飞机快要着陆的时候走神了把飞机开错了跑道撞上了边上的石头造成29名乘客死亡,314名乘客受伤;这是一场赛车事故,赛车手在比赛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想看看时间,结果3车相撞,3名赛车手当场死亡。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层层递进式的谈话,使学生更加明确注意力不集中不但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麻烦,更会对我们的生命造成危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活动竞赛,训练注意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注意力的重要性,于是我带领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注意力训练营。以竞赛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小游戏闯关活动。

第一关:一看到底

给学生出示一张迷宫图,不让学生动手,只用眼睛看,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3个出口。游戏之后,引导学生总结:你觉得集中注意力应该做到什么呢?孩子根据亲身体验基本都能回答得与预设大致相同。教师适时用课件出示:注意力集中的窍门之一:眼到。

第二关:一拍不错

看来啊,这一关难不倒大家,我们进入第二关——一拍不错!同学们请起立!老师这里有3组节奏型,看谁一拍不错!拍完后,引导学生说说闯关的秘诀——耳到。

第三关:听音传话做动作

经过两关的游戏,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带领学生进入最后一个闯关游戏:听音传话做动作。我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请每一组的第一个孩子下来小声的告诉他们,把绿球放到黄杯子里。学生进行传话,最后一个孩子按传话要求进行操作。这一关,有1组出现了问题!我引导他们分析总结,得到集中注意力的窍门三:口到 心到

对呀,在学习生活中,只要做到口到、心到、耳到、眼到,你就会变成一个聪明的孩子!

【第三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过游戏,让学生了解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游戏中方法的揭示为下个环节的进行也做了铺垫。

本课的第四个环节是:

(四)自我剖析,扬长避短

注意力大比拼

课件快速出示12组4字词语,考考学生谁能在短短的30秒内记得又快又多。

在这一关中,我特别关注了几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的表现,根据他们的回答,对他们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哇,你太了不起了,短短的30秒你记住了8个词语,如果在上课中你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老师相信,你会更棒!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学生了解了集中注意力的几个窍门之后进行的一次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中,学生充分调集各种感官,真正体验到了集中注意力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五)升华主题,激励学生

在这个环节中,我再次强调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事事专心,事事认真。结合本节课的活动,我把注意力集中的窍门编了一首《注意力拍手歌》,让孩子拍手跟读,升华了主题。

拍手歌的设计编写让学生再次深刻的认识到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同时,在歌谣中对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再次回顾,升华了本次活动的主题。

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体。一看到底、一拍不错和听音传话做动作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成功地实现了预设的活动目标。在教学中,对自己预设之外的生成处理得还不够好,今后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

小学心理课说课稿

2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三年级下册《我为你喝彩》,属于交往心理范畴。

一、学情分析

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别人,这是儿童发展的目标,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妨碍了对别人的全面认识。因此,我们设计了“放大镜”、“放像室”、“优点总动员”等活动环节,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别人的优点。要求大家既从学习上,也从生活上,既学习习近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的优点,也学习习近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去欣赏他人。

二、活动目标

1.使生能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主动地向别人学习。

2.使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成功,并为他人的成功而感到高兴。

三、教法与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既要能交给学生基本的心理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兴趣,能快乐的学习。因此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而这四个环节主要是:“放像室”、“放大镜”、“优点总动员”、“教你几招”,非常符合学生的口味。

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本节课学生采取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多种方法,结合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四、活动过程

1.放像室

(1)教师激情描述,用改编的歌来导入新课:“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班级,兄弟姐妹手拉手,互帮互助真快乐……”这种方式能增强了课堂新鲜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2)以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互帮助的事很多,让学生回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大家关心、帮助的事例。

(3)学生把这些事写下来,再相互交流。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并以此来检查自己的行为,实现了从情感认识到情感行为的转变。

2.放大镜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尽量去发现每一个人的优点、长处。优点的定义是不论哪一方面,只要比自己强,哪怕不是很突出,对自己来说,都是优点。

(1)教师在课前用纸制作一个“放大镜”提示下面的学习内容:用“放大镜”找出别人的优点。

(2)出示准备好的各种称号,如小小书法家、勤劳的小蜜蜂、运动健将、会唱歌的小百灵等,请同学们再根据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其余的一些称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生之间互找优点,并将这些写着各种称号的标志送给相应的同学。使学生感受到被人欣赏的温馨和珍贵,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4)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找到了同学们的哪些优点。引导学生广泛发言,并请一部分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板书在黑板上。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升华了本课主题。

3.优点总动员

(1)组织学生去找个小伙伴,想想他的长处,夸夸对方。

(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向那些小伙伴表达自己要向他们学习的心愿。可以画一幅简单的画,写一首简洁的诗,也可以改词唱一首歌等。

4.教你几招

向学生提供几种欣赏别人,友好地与人相处的方法。

(1)学会关心他人,做到心中有他人。

(2)学会宽容别人所犯的错误。

(3)学会欣赏别人。

(4)当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学会向别人表达感谢。

(5)当与别人有不同意见时,要学会有礼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6)学会耐心地听别人把话说完。

五、活动延伸

1.班级中可开设“表扬园地”,请学生注意班上同学的表现,看哪一个同学的优点多,将他们每天表现的优点、取得的进步、做的好事写下来。一个月后总结,看哪个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多,在班级中掀起欣赏别人、学习先进的热潮。

2.在班级中要求每位同学制定一个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对象、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步骤。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活动中,我始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注重以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以积极的评价为手段,以真挚的情感为基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中感受欣赏他人和被人欣赏的喜悦,享受友情的温馨与美好。不足之处是有的学生课前准备不足,在小组交流中显得有些被动,还有个别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不够大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我们能细致入微地关注学生,给他们鼓励和信心,每一个孩子都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第14篇:小学信息课说课稿

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小学信息课说课稿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搜索网上资源》选自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章。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浏览网站操作基础上而设立的更深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会利用网络搜索收集信息。建立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生掌握在Internet上信息搜索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兴趣。

2、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的意义,了解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

(2)掌握简单的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和保存网页信息的简单操作,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3.教学内容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网上信息搜索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会使用关键词检索信息,以及能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学习成绩也可能存在差距,天才学生和一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三、教学思路:

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问问学生有哪些知道陶瓷的制造过程,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任务“做个小导游,给游客来介绍景德镇陶瓷的制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以查找“景德镇陶瓷的制造过程”为任务明线,搜索的技巧与方法为暗线,两条线路同时进行。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搜索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在网上搜索“景德镇陶瓷”的有关信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四、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协作学习法

3、分层教学法

4、赏识教育法

五、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任务驱动,自主学习3.综合运用,成果展示

4.分层教学、培养协作学习习惯 5.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6.课堂总结,再次深入展开 具体阐述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陶瓷的主要制作过程,最后展示景德镇的陶瓷图片。

通过多媒体播放的陶瓷的制造过程这一情境,利用学生对陶瓷的制造过程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介绍常用的搜索引擎网站

(百度、谷歌、网址之家、新浪、xxx等)

2、任务一:自学搜索信息的方法

(1)分类目录搜索信息

利用“xx”查找“新浪新闻”、“ 联合早报”等。(任务1)

(2)关键字搜索信息

进入“百度”,搜索“景德镇陶瓷的制造过程”信息。自主整理出陶瓷的制作过程的文字信息(任务2 )

3、任务二:保存网页或图片信息的方法

保存搜索的“景德镇陶瓷的制造过程”网页、视频及图片等信息。(任务3)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明确教学任务之后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一个个任务的抛出,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索之中。重难点部分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点拨、质疑,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突破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3.综合运用,成果展示

转播学生作品,并对学生作品进行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学生将搜集到的各类信息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以小组合作汇报或展开答辩会等形式。展示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与语文学科知识的结合,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地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4.分层教学、培养协作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一方面我在提供的课件中的辅导区里明确分类,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调控过程中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因为本节课的特点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在前一课学习过,因此本节课,教师讲解少,主要任务是适时适当对学生加以组织调控,所以我留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5.练习巩固、体验乐趣

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另外一个任务:利用百度搜索景德镇的由来

这环节中,有一部分同学可能先完成,让他们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6.课堂总结,再次深入展开

最后用1-2分钟的时间简单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内容,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并对学生在网络中产生的新问题到下一课再次展开研究,让研究再次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续发展。

7.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上课学到的知识在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代表的意思,并整理成一段话在下节课中请学生表达出来。

五、教学反思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就越显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到首位,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掌握了搜索信息和保存信息的操作方法及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精神。

第15篇:科学说课稿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 号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中大班科学活动《 》(板书课题) 本次活动,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活动方法、说活动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评委加以说明。

首先说教材:本次活动是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孩子有时会缺乏科学性,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中的道理。《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依据《指南》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年龄特点和本次活动的内容,我拟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在积极动手探索中,感知 现象 ,初步了解 原理。 2.能力目标:学习用图画或其它符号记录探索结果。 3.情感目标:萌发幼儿对 现象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使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活动,了解 现象。

活动难点是:幼儿能创造性地用图画或符号来表现自己的发现。

以上我说的是教材,下面我说说活动方法。

先说教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采用观察指导法、演示法、谈话法、记录法等方法开展本次活动。新《指南》提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以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还采取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再说学法:

在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指南》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操作法、记录法、体验交流法等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认知基础,我做了以下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记录卡、记号笔等

我解说的第三个方面是活动流程

根据本次的活动内容及中班幼儿的认知基础,围绕活动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新指南》精神,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猜测活动,引起兴趣。

刚开始,我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我先让幼儿自由讨论。幼儿在同伴中讨论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

理解与看法。同时也能够吸收到别人的知识,从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小朋友讨论完以后,我又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见解在集体中发表,并加以肯定和鼓励。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源泉,通过谈话,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望,进而顺利地进入下个活动环节。

二、自主探索,获得感性经验。

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因为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我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和了解 现象,完成重点目标。

三.再次探索,记录操作结果

由于我准备的记录表的形式是第一次使用,此时我会边出示记录卡边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然后我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 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通过记录,使幼儿对 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此环节我通过再次探索,并记录探索结果,让幼儿充分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快乐,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突破了难点目标。

四.交流结果,验证总结。

我这样给孩子提出要求:请你看着自己的记录表,说说你是如何操作的,又发现了什么呢?

在这里,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尽情表达交流,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五.引导归纳,拓展延伸。

利用开放式提问,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用比较清晰、准确的语言归纳自己所学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围绕活动重点和活动方法进行最后的归纳和总结 ,最后,在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 )这样使活动并没有完全结束,让他们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其目的是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自主创新能力。

本次活动我遵循了“玩中学,学中乐”的幼儿教育理念,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等身份,通过操作体验、启发式提问法、演示法、记录法等教学方法,为幼儿创设了自主探索、交流发现、感知体验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总之,在设计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我自觉运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幼儿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尊敬的专家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鞠躬,擦掉黑板。)

第16篇:小学科学说课稿整理 2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通过本单元第

三、四课《岩石会改变摸样吗》《土壤中有什么》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风化作用,以及风化作用对地表的影响,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单元第六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是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进而发展为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影响因素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雨如何影响土地”,第二部分是“影响侵蚀的因素”。对侵蚀现象的认识,一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模拟实验有目的的进行观察。通过这两部分活动,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应用——提出新的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方案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能充分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的能力。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关注大自然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

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他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降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虽然学生常看到降雨,但是不一定想到它会侵蚀土地,改变地形。此外学生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了解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收到侵蚀。  了解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确立的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而且我们教给学生的只是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并结合本科的特点,我讲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至于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亲历探索发现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于是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总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上课一开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以此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接着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各式各样的图片,如:一场暴雨后,村民家,积满淤泥。等学生看完这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屏幕上呈现的问题?趁此提出本课的主题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本部分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紧接着,我因势利导,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实验探究,认识新知

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亲历探索发现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安排模拟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第一个环节:认识材料

本环节一开始先让学生认识实验桌上的实验材料,相信学生会说出这些材料。先让学生思考2分钟,×,独立学习让学生有思考余地,知道自己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哪些不能。接着组织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预测各个物品的沉浮

这个环节一开始便要求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对×进行预测:×?把预测的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预测不但检验了学生们的已有经验,还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做接下来的实验。(而且不同的猜测会引起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过程与方法活动就开始了。)

接着让学生对小组的预测进行汇报,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之后我提出“你们的猜测对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要得出一个正确的科学结论经过实验验证是唯一的办法。基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正确判断×还有困难,我向学生演示×并讨论得出×标准,即×。接着提醒学生×

第三个环节: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等学生们明白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便要求他们开始实验。这时我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这样一方面便于评价学生,另一方面对不了解实验要点的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有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引导那些早早做完实验的学生知道要有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也是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验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成果的展示“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时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从实验成果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听取做不同实验小组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接着是实验结果与学生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师生共同得出×。我在这一环节的最后以问题的方式结束:×?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媒体演示,拓展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提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举例说说在×?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接着我向学生展示多幅×的图片,在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提出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材料。他们对×比较了解,但×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所以我在学生说×时给予他们一些提示,以引导他们正确说出×。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出示一篇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珍惜×、保护×的情感。

虽然×是有限的,但是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做为人类的我们已经开始×。你们还知道×?学生讨论后我及时总结,以升华情感目标。

(二)师生互动,新课传授

本部分是本节科学课的重点,亦是难点,我将次部分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此环节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样鲜明的图片,学生能够感到×,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

在学生强烈的探究中得出×,那么,×?问题一抛,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活动:×。简单的找3—5名同学说说,可能说×。老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接下来根据调查表,小组讨论研究填写报告单。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X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平台(网址),让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关注以后的×。让学生回归课本,提高兴趣,积累更多的×知识。

这样的设计做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思维与亲身感受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科学课堂! 补充:

1、我先通过问学生知道×的哪些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再介绍并展示不同种类的×。

2、观察好后,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

3、×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所以由师生共同小结认识,使他们对×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4、以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的概念。

5、一句“你还想知道哪些?”导语击起学生更多求知欲,然后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进入观察×,初步认识×。

6、把×和生活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和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体现了“生活中有科学,科学中有生活”的深刻内涵。

7、通过这几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分散了难点,达到了目的,课堂上学生三次合作学习大约用了25分钟左右,从而努力达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8、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

9、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实验,关键是×。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撰写实验计划。通过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条件的公平性。引导学生撰写出比较规范的实验计划。

10、实验要至少两个组同时进行这是为什么?这对学生理解科学实验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是十分必要的。

11、此环节由×到学生真实的体验,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把第一个活动推向高潮。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概念图的方式,利用气泡图,把“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写在中间的大气泡,然后把学生说出的影响因素分别写在小气泡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探究因素作出联想,记录下他们已经观察发现和了解到的内容。 以上是我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节课的说课。

八、结束语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17篇:小学科学《杠杆》说课稿(推荐)

《杠杆》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临川实验小学的万国奇,我说课的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杠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杠杆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是在学习了天平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下一步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本课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

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难点:找出科学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说教法:

那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呢?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杠杆概念以及应用。 说学法:

学生要学好这一课,我应该这样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安排相关情景与三个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机会。

2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六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一幅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但又感到罐盖很难打开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探讨打开罐盖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杠杆:

(一)初步认识杠杆

开展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先让学生直接动手试一试,在利用使用工具打开。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把盖子打开的最佳方案写下来。使学生体会使用杠杆的感受。

开展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讲台上放置俩个罐子,一个没凸起边缘,一个有凸起边缘,让学生比赛把盖子打开,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凸起的边缘即支点,尽管有一支螺丝刀也是不能打开的。对杠杆的结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结合资料卡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杠杆的科学定义,认识杠杆中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

(二)开展活动三,研究杠杆的作用

用杠杆做个起重机的活动,其实就是研究杠杆支点的活动。 小组总结交流实验结果,配合学生演示,共同总结我们的发现。得出结论。学生记录杠杆的秘密,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并发挥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规律揭示阿基米德为什么会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运用了 “猜想、实验、论证、交流”教学模式。

(三)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杆,哪里用到费力杠杆,哪里用到等臂杠杆,找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三、拓展活动:

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杆情况。理解杠杆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八)、板书设计:

第18篇:小学三年级科学《蜗牛》说课稿

《蜗 牛》说课稿

单 位 :胡集镇石槽朱小学

学 科:科 学 说课教师:孙兆艳

《蜗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蜗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反思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蜗牛》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的内容。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我所知道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运动,饲养蜗牛。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寻访、饲养、观察、记录和研究蜗牛,达到认识蜗牛的生活环境、身体构造、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的目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本课将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培养他们热爱小动物。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动物来说意义非常大。

3、教材的处理

本课内容学生在学习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有所了解,如果还按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根据农村学校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大胆地选择利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有效学习的能力。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蜗牛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观察蜗牛的过程,学会用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实践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小动物,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难点是学生观察活动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处理。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说学生

对学生来说,喜欢动物是与生俱来的。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了解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身体的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参与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蜗牛的特征。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方法。声情并茂的语言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合作法,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答困惑或疑惑。课堂上,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

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究,观察交流,

(三)、画蜗牛,加深认识,

(四)、课外延伸。

谜语导入 激发兴趣

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开课时我选择适合三年级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在猜谜语的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产生了了解蜗牛的欲望,从而揭示课题------探究《蜗牛》。

自主探究,观察交流

1、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这个环节,我首先出示一组蜗牛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提问:哪里能找到蜗牛?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通过观察得出: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2、观察蜗牛的身体

(1)首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观察蜗牛的方法。 (2)教师介绍放大镜的用法,并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按一定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观察时要有耐心,静静地观察,不要打扰它的活动。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教师提出问题,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次观察头部、腹部和尾部,让学生重点观察蜗牛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在观察时,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比较、补充。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到两个组中去,对小组提出的问题和优点给予帮助和表扬。这里比较好的体现了小组合作与师生合作的理念。

(4)让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3、观察蜗牛的运动

观看蜗牛爬行的视频。提问:蜗牛有脚吗?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呢?蜗牛没有腿、脚。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叫腹足。蜗牛在爬行的时候,会留下痕迹,让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作用。

4、饲养蜗牛

老师介绍饲养的方法、注意事项及蜗牛的食物。 画蜗牛,加深印象

让学生用简笔画出蜗牛的外形,并标注各部位名称。 课外延伸

让学生课外饲养蜗牛,观察蜗牛的活动并写观察日记

让学生观察研究动物从教室走向广阔的学习生活,从而使40分钟的科学课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跳板”。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说反思

这节课我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收集了大量的蜗牛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探究蜗牛生活环境与蜗牛的运动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在观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短缺的实物实验材料致使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不能锻炼学生的直接感官与动手能力,这时我采用视频的形式,来弥补它的不足。

总之,本课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让“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19篇:小学科学说课稿标准的

科学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___》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一些分析: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年级______教材第__单元课题____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

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①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建构×的概念。

②本课面临的是×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它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的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_______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情感目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

突破难点

四、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学法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

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_________________并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练习选用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手学习,而后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__________与社会的关系、体验__________科学的发展。

实验一:

1、教师提出如何解决问题 学生答:(实验)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4、反复做几次。

5、分发记录单小组交流。

实验二: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实验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抽查学生,讲述他们思路和答案,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之后我再对习题进行详细讲解,并适当引申题目, 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首先是我向大家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如下作业: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

以上是我对《

》这节课的说课。

科学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___》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一些分析:

《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年级______教材第__单元课题____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

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_______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情感目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 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

突破难点

四、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

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

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选用学生一方面进行知识回顾,另一方面进行思维发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手学习,而后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__________与社会的关系、体验__________科学的发展。

实验一:

1、教师提出如何解决问题 学生答:(实验)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4、反复做几次。

5、分发记录单小组交流。

实验二: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实验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抽查学生,讲述他们思路和答案,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之后我再对习题进行详细讲解,并适当引申题目, 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首先是我向大家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如下作业: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把知识的推导过程写在中间,实例应用写在右边。

以上是我对《 》这节课的说课。

第20篇:小学科学评课总结

印江自治县2007年小学科学(自然)优质课竞赛刀坝赛点

评 课 总 结

各位领导、老师,早晨好!

印江自治县2007年小学(自然)优质课竞赛刀坝赛点,经过两天的赛程,各位老师已赛讲完毕,根据竞赛安排,今天早晨在这里进行这次活动作评课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次活动历时三天,全县十七个乡镇的十七名老师参加了本次优质课竞赛,本赛点共九名选手参赛,经过全体赛手的共同努力,每个选手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大家奉献上了一堂堂经过精心准备,具有较高水平的优质课,参与比赛的全过程,欣赏选手的精彩表现,本人获益非浅,深有感触。

二、竞赛目的

本次优质课竞赛的主要目的:为参赛教师搭建一个共同观摩,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这种形式,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我县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向更好更深入方向发展,比赛不是目的,能够让大家有所收获,通过交流、反思有所提高,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本次活动的亮点

(一)各乡镇教办、学校高度重视:为推荐选手,乡镇校通过各 种形式活动、精心组织,在过程中的备课,试讲,研讨等准备活动,达到了以赛促训的目的,同时保证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正在发生改变,课改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情景创设: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中的一个重要要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情景的创设,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兴趣,参赛教师们在这个环节上给予了充分注意,课堂上多有体现。如《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这节课,吴猛老师设计让学生想办法取出深罐子里的乒乓球游戏颇具新意,能够把学生带引入思考,想办法的情景状态中;《声音的 - 1 -

产生》这节课,吴霞老师说:“这节课由新老师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欢不欢迎,并马上开展活动:拍一拍手,跺一跺脚,唱一首同学们最喜欢的一首歌,一下把全班学生从下午闷热的气温中转为兴奋状态,梅正容老师课件中播放的西游记歌曲,配合拍手,把学生带到了美妙音乐的情景中,并及时进行感情价值观的教育:不要制造噪声。张坤老师用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引入新课,张英老师的课件最后播放《相逢是首歌》和师生同唱,把大家共同带进深深回忆状态中„„

2、注重体现科学课的探究思想:传统的自然教材,内容是陈述式的,以介绍小学自然知识为主,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而科学课,不再是讲科学、念科学、看科学,而是要做科学,提倡“做”,就是一种探究,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科学课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探究技能、探究意识、学会反思、合作和交流„„)纵观赛讲过程,教师们设计的活动,探究实验,学生猜想,提出问题等环节,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地位教传统教学得到明显改善。

3、注意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梅正容老师告诉不要学生不要在安静场所制造噪音,鼓励学生长大当科学家;吴猛老师在改变物体浮沉选择材料时,引导学生是选择砂子还是粮食(米),体现珍惜粮食思想,并且问学生:在家做饭吗?体现要热爱劳动的思想;张坤老师设计题目:夜深人静时应该调整电视机音量的原因是什么等。

4、注意体现过程和方法:这次竞赛,观察、对比、归纳、抽象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均有体现,传统的教师读一读、钩一钩、教学生背一背的方式没有出现。如:《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通过发现(浮沉跟大小、轻重有关)——否定(通过大小排列,轻重排列实验后得出与大小、轻重有关)——再否定(比较相同大小,不同物体轻重;比较相同轻重、不同大小的实验,得出飘浮还是跟物体大小、轻重有关,过程中插入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最后得出本节课结论:大小相等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上浮;轻重相等的物体,大的物体容易上浮。《毛细现象》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抽象得到产生毛细现象的共同点:有小孔或缝隙,孔隙越小水升得越高的结论。《声音的产生》学生听各种声音,感受各种声音产生(敲、弹、锤、吹)的具体形式,让学

生观察,找发声的共同点,再猜想,抽象出振动的共同点,再通过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这节课,张坤老师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后小组成员向小组长汇报,小组长再总汇报,还设计由师生共同演示实验的合作方式。

5、评价方式有改进:科学评价改过去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注意发挥激励、导向和促进功能,为学生发展服务,作为课堂上的及时评价,应该以鼓励和激励为主,不去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评价。这次竞赛,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些评语:“说得很详细,这个同学语言能力很强”,“答的非常仔细,掌声鼓励!”等。跟过去的:“很好。”,“你真棒!”等更具体。

(三)教材的处理有灵活的思考:一是把握教准确:在《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这节课,考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都没有直接给出“体积”的说法;二是时间和教学内容安排大部分合理;三是方法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代海芳老师设计的表

一、表二,显示物体从大到小,从重到轻物体的浮沉情况,有猜想栏目,有实验验证栏目,并在学生猜想过程中形象地用有色的“↑”、“↓”表示。吴猛老师用形象直观台阶式图将相同大小、不同轻重的球从重到轻,从下到上让学生排列在黑板上,吴霞婵安排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毛细现象。四是注意利用身边教学资源:饶霞老师利用课堂上课的铃声,张坤老师就利用学校操场的篮球声,还有轻划课桌,弹塑料尺等,体现了科学就在身边的思想。五是作业布置形式更灵活:任小勇布置学生制作一艘小潜水艇,张坤老师安排学生制作并研制土电话等。

(四)展示出参赛教师的教学特点:代海芳老师和蔼亲切,教学思路清晰;梅正容老师上课富有激情,安排紧密,饶霞老师课堂亲切、自然,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吴猛老师注意充分细节准备,任小勇老师表现出处理学生探究实验时的机智性,张坤老师的及时指导和归纳总结,显得环环相扣,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这次比赛,说明我县科学教师教学水平已经得到提高,课改理念正在深入课堂,教师教学行为正在发生改变。

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媒体的使用:本次竞赛在评分量化时是强调合理地使

用教学媒体。对于课件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且节约时间等方面的优点;但存在一些问题,如变师生对话交流为人机对话,不利于通过师生互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本次活动课件的使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只发挥课件的浅层作用,相当于电子黑板;二是重复,电子表格中已有的内容,教师还要在黑板上板书;三是课件制作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有些花稍,分散学生注意力,四是幻灯片选用模板欠佳,对比度不强等。对于一般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内容少,教师完全可以直接写,用不着打印纸条贴在黑板上,这样清晰度不高,又不能完全撕掉影响下节课使用。

(二)课堂处理:

一是课堂的收放,有的课处理出现内容和时间上的前松后紧,有的课出现前紧后松;二是教师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不到位,如:出现所有学生都不能得出结论,这时老师直接说出;沉浮实验学生是在水面做还是在水中做学生不统一;毛细现象学生的观察物在水中乱动等。三是过于急躁,学生的探究实验还没完成,而教师不作交待就进行下一个环节。课堂上应急处理;如:抽一个同学答问,而两名学生同时答问,时间不够和充足时的应变处理。四是提问指代不明;如:上节课我们学过物体在水中的浮和沉,请同学们答一下,那些物体在水中沉,哪些物体在水浮,我们的潜水艇是不是利用这些原理呢?五是课堂的收放,还是预设较多,没有生成较多的教学资源,表现在教案的设计上连教师说什么,学生说什么都写上,相当于课堂实录。

(三)教材处理

一是目标制定不合理;如:让学生学会做改变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实验,学生能正确掌握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利和弊等。 二是内容安排有些不合理,一些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恰当;如:对“死海不死”内容的处理时机,用毛细现象浇花,给病人降温,利用物体浮沉小孩帮老人用薄铁皮作穿等。三是实验处理不当;如: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没有明确观察方法;相同大小的乒乓球在水中的浮沉区别不明显,五个小球的轻重标注区分度不高;音叉在水中振动溅起的水波不明显,纸片在水中和在水面两种情况下的浮沉区分不明显,有些液体中的实验颜色对比不强,不利于观察,实验对实验报

告单的填写未作交待,或在最后下课后才布置填写,没有布置要求让学生及时整理仪器。探究实验处理不到位,不作明确交待,学生不知做什么,观察什么,放任学生自由探究,缺乏指导性;另一情况是放不开,生怕学生不会做,每一个环节都要作祥细交待,使学生失去探究空间,显得跟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差不多。

(四)知识上表达不准确

出现“一样轻重的物体,大的物体会浮,小的会沉”,“一样轻重的物体,体积增大就能上浮,体积减小就能下沉”;“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等。

五、几点建议

(一)努力学习:学习课程标准,提升理念;如科学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等。学习新的小学科学教材,理解它的编排结构,内容,呈现方式跟原来自然比较。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二)加强教学实践,相互交流,不断反思。

(三)科学教师努力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最后,由于本人经验不多,对教师们表现的优点没能全部挖掘出来,存在问题谈得更多,可能老师们还有不同看法,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吸收其有用部分。

谢谢大家!

《小学课科学说课稿范文.doc》
小学课科学说课稿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