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说课稿范文十分钟

2022-12-21 来源:教学课件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长城》说课稿

《长城》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一课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全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理解了本课生字生词,对整篇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分析

在教法上采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笔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引导学生品读、讨论、领悟,让学生用眼睛去接触文本,用大脑去思考和体验文本,用朗读去转换、表现文本,用语言去表达体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勾画、批注,在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语言文字的训练、表达方法的渗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形成自己读懂课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配乐播放《世界遗产景观》课件。),引出所学内容,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长城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样读会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想,边读边划作批注,更是要求学生要读有所感,读有所悟。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深入品读,感受长城的魅力。

这个教学环节就围绕“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怎样理解这句话展开的。我因势利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长城,感受长城的魅力。

1、从远处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姿。我先是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描写长城长的,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犹如一条巨龙。接着我便追问,长城的确犹如一条巨龙,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峭的山岭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作者用了一个词描写它的这一姿态,是什么?继而带领学生理解蜿蜒盘旋,并指导学生读出蜿蜒盘旋的姿态,气魄雄伟的气势。

在学习第二句话,了解长城具体长度时。我先列举一个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一万三千多里”, 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再为学生展示一张长城行径路线图,使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到长城蜿蜒盘旋,横向贯穿全国的气势。这样学生也会由衷的发出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远看长城就像是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都会令人胸襟开阔、思绪万千。难怪,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这气魄雄伟的景象,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近处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近看长城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就顺势追问,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他们要来做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长城有怎样的结构,能够起到防御外敌侵略的作用。接着在问,除了近看长城设计巧妙外,长城还有怎样的特点?继续板书 高大坚固。

总结,近看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之巧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因此当世人当上长城后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登上长城产生联想,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这一部分我将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想象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感情充沛地读,淋漓尽致地读,在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万里长城时的艰辛。

一默读。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个字或哪个词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新课标指出,各个阶段都要重视默读。默读是用眼看,用心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安安静静的去思考、揣摩、品味。这样,学生在思考中才会变得自信而睿智,浮躁的心境由此才能变得安静,思维也将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入。在这一段中,几乎每字、每词,字里行间都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从沉重的山石、陡峭的山峰中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步履艰难。从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时代背景中可以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时的艰辛。从数不清、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可以想象到修筑长城的时间之长,克服的困难之多。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只有通过默读这种方式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把刚才所体会到的情感都带回到这段话中,看看谁能读出劳动人民的艰辛。

三想象读。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场景,思考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领学生在一段段遐想后再去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通过一遍遍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为他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感到自豪,最终从心底里发出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至此,学生就分别通过远看长城蜿蜒盘旋、近看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三个方面全面的、深刻的体会到长城的伟大,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

(四)拓展延伸,赞美长城

出示名人登上长城后说的话,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声。

(五)结语:

长城已被列入世界遗产文物,长城的故事说不完,长城的历史道不尽,如果你还想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课后搜集长城相关的更多资料,你们定会了解到更多的奇迹。

(六)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从学生的交流体会中提炼重点词语,体现作者的观察方法,体现长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将三维目标有效确立,采用了科学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我运用语言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节课的缺憾是学生由于时间、环境的限制,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没得到充分的调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困难,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推荐第2篇:《长城》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指导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大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体现教材“渗透思想教育”的特点。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略)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课中解疑。“教”与“学”的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联想、赞美。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这一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四、教法选择

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五、学法指导

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教无定法,大家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因材施教才行。本文由竹林桥www.daodoc.com提供,仅供参考使用!

推荐第3篇:《长城》说课稿

《长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城》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

五、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展示长城的视频短片,并让学生谈谈对长城的印象,然后揭题,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长城)。【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以教师自身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刺激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想学”的冲动。

(二)检查生词,通读课文,指导书写。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通过抓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这几个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弯、大的特点。并渗透了写作方法:列数字和打比方。其间穿插长城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使学生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

学习长城的近景时,出示给学生的是整段课文,这样做,主要是针对中年级学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

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高大坚固”一词,其中,通过句子的比较,体会长城——大,这一特点。向学生渗透写作中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具体,写生动。然后再利用形象的图示来理解长城的另一个特点:坚固,主要采用让学生到前面来进行批注的方法。这一部分教学始终遵循引导学生从整段文字的研读中入手,去体会长城的特点。

3、“联想”教学

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并延伸: “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你现在还是站在这长城上,请你闭上眼睛,(播放音乐)你想到了些什么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借助想象再次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后,请学生把自己刚才想象到的直接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整段的教学就形成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一个模式,同时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就突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然后再让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且再一次地齐读课题,这一次读课题是把刚才前面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都融进去并且读出来,达到对课文更加透彻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也使后面的写话练习变得容易一些。

4、升华情感。

最后,使用聚光灯将画面定格在长城上,(配上音乐)老师深情的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设计意图:这样,带给学生一种前后呼应的感觉,让学生一看到长城便会想起长城的样子,便会联想起古时候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的伟大,那么,作为龙的传人,他自己又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这样一来,课文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东正春 20

17、11

推荐第4篇:长城说课稿

《长城》说课稿

杨柳中心小学

张君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我将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展示。

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呈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为此,我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内容和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字词。

2、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3、理解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4、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运用有关长城的视频歌曲、图片,等信息,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基本掌握“读-悟-感”三步学习法。

另外我还采用情境教学法和鼓励教学法。做到讲与读理解与感悟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体会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形象准确性。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课堂教学我分为六个环节:

(一)、课前师生做知识抢答小游戏。

教师出示一些国家著名的建筑物图片,请同学们迅速说出建筑物的名称和所在的国家。通过做知识抢答小游戏,明确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和象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提出问题:那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师多媒体出示长城图片,导入新课。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出示教学目标,请同学们票据教学目标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3.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作者的观察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三)、通过朗读感悟长城的远、近各有什么特点? 师出示图片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板书:一万三千多里)

(多媒体出示图片感受长城的长,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 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通过图片,和事例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 请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惊叹。(指导读“一万三千多里”→齐读)感受长城的确很(长)。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通过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长城的长。

近看长城还“奇”在什么地方呢? 读一读找一找,生交流抓住关键词“高大坚固”师相机板书:高大坚固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高大坚固? 多媒体出示:“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感受长城的设计巧妙

1、现在让我们再走近些,把目光投到城墙顶上,你看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相关语句。(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出长城的宽、平整)

2、除了看到又宽又平整的城墙顶,你还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关键。

通过圈划词语,找出长城特点,结合课件,直观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

⑴出示图片,生上台按顺序指出具体位置,并说出它的作用。垛子用于__瞭望口用于__射口用于__

⑵那城台又是怎样的呢?请用“——”划出相关句 出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了解城台的作用。

由此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__。板书:设计巧妙

3、目睹如此高大坚固的长城,面对如此巧妙的设计,我们不得不赞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要想读好这句话,你们觉得哪些词很关键?(气魄雄伟、伟大的奇迹)相机板书:伟大的奇迹

随机指名朗读→齐读,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教师相机指导

(五)、我是“小导游”,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班准备爬长城的“游客”真多呀,哪位同学愿意当“小导游”带着大家逛一次长城?

(六)、总结全文 长城的长、高大坚固以及设计巧妙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奇迹所在,伟大奇迹还会“奇”在哪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和直观性原则,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我以课文两个中心句为主线,紧扣关键词板书设计如下:

17 长城

远看一万三千多里

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伟大奇迹

推荐第5篇:《长城》说课稿

《长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法:根据以上教学方法,我将引导学生采用朗读、勾画、批注、交流、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学生:了解长城的有关资料。

七、说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继续带领大家去游览中国古代最伟大建筑之一——长城(板书课题),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而世界各国总统游览完长城之后也留下了这样的感言:

2、出示各题词: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这样的情境导入设计能使学生在直观中,充分感受长城的气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进入

2、这时学生浏览课文,交流。相机引出

句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8、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再读这句话。

句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一个句子,我让学生通过不同要求,反复朗读,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学生通过一读、二读、三读、四读,甚至五次读、六次读时候,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时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它已不单是城砖、条石所堆砌而成的一道城墙,更是一座具有血有肉,历经沧桑、饱含情感、永不言败的世纪老人。)

(引读句一以后,最后带领学生理解最后一段,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我这样说到:同学们,现在你到了长城;你看了长城;游了长城。你再读课文这一句话!学生齐读句二:

出示句二——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抓住气魄雄伟引导学生读出自豪和骄傲之情。

1、师:同学们,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感受也以题词的方式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长城的题词。

2、(生写作业纸

结构精致,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合理,教学成果明显,教学的重、难点自然而然得以突破。

推荐第6篇:长城说课稿

《长城》说课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三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观。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由远及近地观察长城,并由此产生联想。依据这一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及表达方法。

2 能力目标:学会搜集,整理,利用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长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3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

5教学难点:理解长城的特点与古人修筑长城所包含的智慧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备课。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小镇,对于长城大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是微乎其微,同时,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 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手段,缩 小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心目中遥远的长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并加工的心理倾向。

四 教学流程:

1、有效引导 广泛交流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我通过和学生交流和学生一起了解长城。在这一过程中,既使学生产生了主动,积极,愉悦的情绪,又顺利巧妙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2、信息整合 直观感受

(1)有效提问,提炼语言

在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交流长城知识的同时,把握提问的有效性,抓住这一兴趣点提问:“你们知道文中是怎样评价和赞美长城的吗?”

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的学习,自主读文找到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下面由此展开教学,反复朗读,层层深入地感受长城的特点。

(2)图文结合,直观感受

大屏幕出示长城远景图,直观感受长城的长,抓住反映这一特点的两处“一条长龙”和“一万三千多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理解长城的气势,如计算,打比方,举例子等。用激情的朗诵进一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无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现中心句,学生激情朗读,情感得以升华。 (3)合作学习,动手动脑

大屏幕拉近长城的画面,学习作者由远及进观察事物的方法。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我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用笔标出你知道的名称,同时把描写长城结构和特点的语句区分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最后为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再读中心句,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

3、课内外结合,激发想象

在作者联想的这部分教学中,重点体会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是朗读的重点,也是学文的难点。我设计了“知长城,小小展示台”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也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做好了铺垫。同学们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北齐王朝修筑长城调用的民工人数等,从而体会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这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和作者产生共鸣,再让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想像当时的画面,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4、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也成为研究者。”

(1)介绍三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进一步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长城的基础上,对长城进行赞美,连成小诗,与小诗人笔下的长城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体现长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将三维目标有效确立,采用了科学有效的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得到了调动。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教师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节课的缺憾是个别学生由于受时间,家庭条件的限制,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今后应该多考虑个体差异,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我不期待这节课的完美,也不期待它的精彩,但求它的充实与真实,更希望学生能有所收益,我将不遗余力地勇于探索,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再创佳绩。

推荐第7篇:《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

全诗篇幅较短,共三节。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

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节诗、整首诗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 其中第○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但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 1 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朗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阶段

第一步:我设计的导入语是七年级下册音乐书中的歌曲《长城谣》,八年级的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学生一听到这首歌,心目中的长城形象便浮现在脑中,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同时,用歌曲导入的形式比较新奇,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都容易被调动起来。

第二步:文学批评中理解作品主题时有一重要原则——知人论世,从了解一个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来理解一部作品的主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八年级的学生都不太熟悉。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其中主要应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祖籍、故乡是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诗人现在却身在海峡的另一头。因此,我特地在讲义中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尤其强调了作者的故乡和现居地。了解这一点后,对引导学生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大有裨益。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2 第三步: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应该有了一个模糊的把握,这时再让学生细读全诗,以便更确切的把握诗歌感情,明确诗歌的朗诵基调。

(二)引导感知阶段 (1)师生朗读——交流对比环节

在这个环节,首先,我设计让学生先听老师朗诵全诗。一则,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朗诵基调和理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二则,为师生朗读的对比提供参照。

接着,我让学生认真对比分析师生的朗读,以引起注意朗读中的重音,激发学生思考重音对表达感情的重要作用。进而,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认真思索后的感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检验学生领悟能力与领悟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重音技巧内部的差异,以体会不同的感情和意象,我采用边示范边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重音重读与轻读的具体差异。

(2)文意理解环节——分析与引导相结合。

通过对重音读法差异的深层次感悟,学生对诗歌的一些重要意象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老师在对一些关键词语加以点拨,便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这个环节,在点拨几个比较隐晦的意象之后,我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诗歌的几个重要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为重心。

经过多次朗读和感知,加以朗读技巧的点拨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领会到内容运用到朗读过程中去,检验学习效果。

(三)思想主题感知与理解环节

对于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在多次朗读之后,一般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把握,因此我让学生来回答各自的感受,检验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主题升华这个层次,初二的学生一般很难想到,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提问,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形象直观。为了体现这一原则,在设计此板书时,我简明地将授课内容的关键词板书出来,清晰直观, 同时也便于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推荐第8篇:《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2、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学习朗读诗歌是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是难点。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朗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长城谣》,并配以长城的图片,营造深沉的氛围。八年级的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学生一听到这首歌,心目中的长城形象便浮现在脑中,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

(二)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八年级的学生都不太熟悉。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其中主要应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祖籍、故乡是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诗人现在却身在海峡的另一头。因此,我特地在讲义中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尤其强调了作者的故乡和现居地。了解这一点后,对引导学生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大有好处。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三)、播放《思乡曲》,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四)、播放舒缓的、略带哀愁的音乐,学生自由朗读,大屏幕出示重点字词及字音,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五)、明确《长城谣》的体裁及意像

经探讨后明确:本首诗是借物抒情诗,意象主要是(长城)、黄河、

(六)、诗人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经探讨后明确:长城——诉说了华夏各族互相征战、杀伐的历史,以及诗人自己对长城难以言表的激情。

请同学再深入一层思考,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特殊的建筑?思考后,填空。 第一节:长城是(华夏各族之间战争、灾难)的见证。

第二节:长城是(故乡、祖国、民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七)、朗读第三节诗试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诗的内容。(提示:用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经探讨后明确:借黄河入“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八)、如何理解“(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

乡愁使我难以入眠,“梦”就是思念和想象,是了解故乡的强烈愿望。

(九)课堂小结

2 第一节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第三节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相思。

(十)拓展延伸

听录音朗读《乡愁》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形象直观。 长城谣

席慕蓉

第一节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第三节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相思。

六、说作业布置

1、古往今来乡思乡愁被人们反复咏唱,你还知道哪些乡愁诗,把它们搜集整理出来。

2、课外阅读席慕容诗,说说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推荐第9篇:《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

第一民族学校 李军萍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

全诗篇幅较短,共三节。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蹲踞”“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

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节诗、整首诗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 其中第○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城乡结合部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但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

1 河我的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朗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阶段

第一步: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张明敏的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八年级的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学生一听到这首歌,心目中的长城形象便浮现在脑中,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同时,用歌曲导入的形式比较新奇,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都容易被调动起来。

第二步:文学批评中理解作品主题时有一重要原则——知人论世,从了解一个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来理解一部作品的主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八年级的学生都不太熟悉。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其中主要应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祖籍、故乡是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诗人现在却身在海峡的另一头。因此,我特地在讲义中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尤其强调了作者的故乡和现居地。了解这一点后,对引导学生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大有裨益。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 2 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第三步: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应该有了一个模糊的把握,这时再让学生细读全诗,以便更确切的把握诗歌感情,明确诗歌的朗诵基调。

(二)引导感知阶段 (1)师生朗读——交流对比环节

在这个环节,首先,我设计让学生先听老师朗诵全诗。一则,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朗诵基调和理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二则,为师生朗读的对比提供参照。

接着,我让学生认真对比分析师生的朗读,以引起注意朗读中的重音,激发学生思考重音对表达感情的重要作用。进而,让学生来讲述自己认真思索后的感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检验学生领悟能力与领悟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重音技巧内部的差异,以体会不同的感情和意象,我采用边示范边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重音重读与轻读的具体差异。

(2)文意理解环节——分析与引导相结合。

通过对重音读法差异的深层次感悟,学生对诗歌的一些重要意象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老师在对一些关键词语加以点拨,便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这个环节,在点拨几个比较隐晦的意象之后,我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诗歌的几个重要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为重心。

经过多次朗读和感知,加以朗读技巧的点拨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领会到内容运用到朗读过程中去,检验学习效果。

(三)思想主题感知与理解环节

对于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在多次朗读之后,一般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把握,因此我让学生来回答各自的感受,检验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主题升华这个层次,初二的学生一般很难想到,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提问,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形象直观。为了体现这一原则,在设计此板书时,我简明地将授课内容的关键词板书出来,清晰直观, 同时也便于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推荐第10篇:《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

杨梅

一、说教材

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方法。

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本次课上主要是把

一、二节作为课时二的讲解内容。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 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4、掌握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方法。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在学本课时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 1 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诗歌,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朗读能力和托物言志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分组朗读,熟悉了整片诗歌,了解了作者的背景,感受诗歌带来的不同情感,对诗歌这一文体的有了相应的了解,在第二课时我将着重让学生带有情感的去朗读,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同时,用歌曲导入的形式比较新奇,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都容易被调动起来。

(二)讲解

一、二节内容,感知托物言志、借物情的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2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三)举例分析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这一小段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

对于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在多次朗读之后,一般的学生都能够准确把握,对于主题升华这个层次,初二的学生一般很难想到,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提问,步步引导、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知道伟大壮丽的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保护中华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它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民族精神。表现诗人的一种爱国情怀。

五、说板书设计

第11篇:《长城谣》说课稿

《长城谣》说课稿

边村中学 章丽敏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是冀少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第一首歌。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歌曲。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

整首歌曲较短,共三节。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

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首歌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歌曲的特点和对,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演唱技巧——重音(重读、长音,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演唱歌曲,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感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歌曲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 其中第○

二、说教法和学法

《长城谣》作为一首现代歌曲,对以后的外国诗歌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歌曲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歌曲演唱的重要学习方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演唱、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歌曲鉴赏和演唱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

1 是农村七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但他们对歌曲演唱并不陌生,而却非常喜欢。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演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学过程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学唱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演唱,自我感知歌曲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并配以长城的图片,歌词用文字打出,营造深沉的氛围。

透过这首歌,我们仿佛看到了演唱者那颗炽热的中国心,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其实,苦苦思恋着祖国的还有许多人,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台湾作家——席慕蓉,走进她的《长城谣》。

(二)、背景资料: 席慕蓉:女诗人。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出生于四川,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后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播放诗歌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四)、播放舒缓的、略带哀愁的音乐,学生自由朗读,大屏幕出示重点字词及字音,进一步了解歌曲内容和情感。

(五)、明确《长城谣》的体裁。根据歌曲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

(六)、抒情的主要特征:咏物抒怀。

其中的“物”——意象(即用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情)。 歌曲中主要意象有哪些?

经探讨后明确:“你”(长城)、黄河、敕勒川、阴山。

(七)、歌曲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经探讨后明确:长城——诉说了华夏各族互相征战、杀伐的历史,以及诗人自己对长城难以言表的激情。

2 请同学再深入一层思考,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特殊的建筑?思考后,填空。 第一节:长城是(华夏各族之间战争、灾难)的见证。

第二节:长城是(故乡、祖国、民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八)、演唱第三段,试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提示:用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经探讨后明确:借黄河入“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九)、如何理解“(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

乡愁使我难以入眠,“梦”就是思念和想象,是了解故乡的强烈愿望。

(十)、探究歌曲的抒情线索抒情重点。贯穿线索: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 第一节:追溯历史,凸现沧桑感 第二节:依恋赞美长城 第三节: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用音乐和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描述祖国统一的flash动画作为结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这首诗的学习更加深入,由乡思、乡愁上升到对祖国统一问题的探究的高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蓉

第一节:追溯历史,凸现沧桑感 第二节:依恋赞美长城 第三节: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第12篇:长城教案,说课稿

《长城》教案

林川乡中心学校 保广秀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长城》,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第八册第1单元第2课的第2课时的教学。这是一篇看图学文。文章通过具体描述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2、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

为了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和鼓励教学法。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在导入这个环节,我播放《长城长》这首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

这个环节我是以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组织学生。我创设了“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师生合作,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自由组成“导游小组”上台介绍,以一名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搜集的传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

3.自主探究

1)在小导游介绍完长城之后,我会出示课件,显示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片。为了能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长”、“高大坚固”、“气魄雄伟”这一教学目标,我把学生分成A、B两个学习小组。A组从第一段中找问题,B组从第二段中找问题。

A组同学讨论后合作完成以下任务,①出示远景图②将问题通过大屏幕显示。

B组学生根据问题整理答案,作出回答。

然后,B组学生合作提出问题,出示近景图片,并将问题通过大屏幕展示。

A组同学整理、讨论,回答问题。这样一问一答后,我再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鼓励、表扬。

2)为了实现“使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这一教学重点,我制作了课件: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学生再读课文,看图片,发挥想象。学生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并根据课件中的图片,试着在电脑上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并利用大屏幕展示给大家看,同时说说长城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我会进行表扬,并奖励一朵小红花。

3)课文的第

三、四自然段使学生深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理解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这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采用竞赛形式的教学,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时我引导学生要结合整篇课文内容从多方面感受长城的伟大。

设置抢答题在大屏幕上展示:

(1)站在长城上会想到什么?

(2)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

(3)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4)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5)这一段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抢答,教师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小组,授予流动红旗。

4、激发情感

最后这一个环节,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播放有关长城的纪录影片,展现如织的中外游人游览长城的情景,或出示游客特别是名人、伟人的留言或题词。

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等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想法,可以登录长城的专题网站,BBS论坛,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长城》说课稿 林川中心学校

保广秀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长城》,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第八册第1单元第2课的第2课时的教学。这是一篇看图学文。文章通过具体描述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2、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

为了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和鼓励教学法。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在导入这个环节,我播放《长城长》这首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

这个环节我是以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组织学生。我创设了“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师生合作,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自由组成“导游小组”上台介绍,以一名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搜集的传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

3.自主探究

1)在小导游介绍完长城之后,我会出示课件,显示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片。为了能使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长”、“高大坚固”、“气魄雄伟”这一教学目标,我把学生分成A、B两个学习小组。A组从第一段中找问题,B组从第二段中找问题。

A组同学讨论后合作完成以下任务,①出示远景图②将问题通过大屏幕显示。

B组学生根据问题整理答案,作出回答。

然后,B组学生合作提出问题,出示近景图片,并将问题通过大屏幕展示。

A组同学整理、讨论,回答问题。这样一问一答后,我再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鼓励、表扬。

2)为了实现“使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这一教学重点,我制作了课件: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学生再读课文,看图片,发挥想象。学生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并根据课件中的图片,试着在电脑上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并利用大屏幕展示给大家看,同时说说长城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我会进行表扬,并奖励一朵小红花。

3)课文的第

三、四自然段使学生深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理解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这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采用竞赛形式的教学,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时我引导学生要结合整篇课文内容从多方面感受长城的伟大。

设置抢答题在大屏幕上展示:

(1)站在长城上会想到什么?

(2)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

(3)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4)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5)这一段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抢答,教师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小组,授予流动红旗。

4、激发情感

最后这一个环节,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播放有关长城的纪录影片,展现如织的中外游人游览长城的情景,或出示游客特别是名人、伟人的留言或题词。

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等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想法,可以登录长城的专题网站,BBS论坛,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第13篇:17长城说课稿

17、《长城》说课稿

说教材《长城》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2、

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

说教学过程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始,展示长城的视频短片,[链接]之后用富有深情的导语进行过渡,如: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那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是什么。(长城)【板书: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请全体起立!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看——(生齐:长城);一起去游——(生齐: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长城)。【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以教师自身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刺激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想学”的冲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2、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孩子们,其实作者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是有一定顺序的。你们发现了吗?”来理清文章的脉络。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长城远景”教学: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通过抓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这几个重点词语【批注】来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弯、大的特点。并渗透了写作方法:列数字和打比方【批注】。其间穿插长城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使学生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学习长城的近景时,出示给学生的是整段课文,这样做,主要是针对中年级学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高大坚固”一词,其中,通过句子的比较,【出示句子】体会长城——大,这一特点。向学生渗透写作中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具体,写生动。然后再利用形象的图示来理解长城的另一个特点:坚固,主要采用让学生到前面来进行批注的方法。这一部分教学始终遵循引导学生从整段文字的研读中入手,去体会长城的特点。

3、“联想”教学: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并延伸:“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你现在还是站在这长城上,请你闭上眼睛,(播放音乐)你想到了些什么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借助想象再次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后,请学生把自己刚才想象到的直接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整段的教学就形成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一个模式,同时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就突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朗读,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然后再让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且再一次地齐读课题,这一次读课题是把刚才前面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都融进去并且读出来,达到对课文更加透彻的理解。

5写话寄情:有了前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情感的共鸣,此刻学生的心里会有好多好多话要说,于是设计了写话寄情的环节,让学生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的流露出来,其实这样做,目的也是想体现中年级读写结合这个训练点,提高课堂效率。

6、升华情感。最后,使用聚光灯将画面定格在长城上,(配上音乐)老师深情的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第14篇:17《长城》说课稿

17、《长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

五、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展示长城的视频短片,[链接]之后用富有深情的导语进行过渡,如: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那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是什么。(长城)【板书: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请全体起立!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看——(生齐:长城);一起去游——(生齐: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长城)。【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以教师自身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刺激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想学”的冲动。

(二)检查生词,突破字词关,为学文做好充分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2、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孩子们,其实作者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是有一定顺序的。你们发现了吗?”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通过抓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这几个重点词语【批注】来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弯、大的特点。并渗透了写作方法:列数字和打比方【批注】。其间穿插长城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使学生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

学习长城的近景时,出示给学生的是整段课文,这样做,主要是针对中年级学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

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高大坚固”一词,其中,通过句子的比较,【出示句子】体会长城——大,这一特点。向学生渗透写作中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具体,写生动。然后再利用形象的图示来理解长城的另一个特点:坚固,主要采用让学生到前面来进行批注的方法。这一部分教学始终遵循引导学生从整段文字的研读中入手,去体会长城的特点。

3、“联想”教学

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灵”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并延伸:“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你现在还是站在这长城上,请你闭上眼睛,(播放音乐)你想到了些什么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让学生借助想象再次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后,请学生把自己刚才想象到的直接用朗读表现出来。这样,整段的教学就形成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情”的一个模式,同时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就突破了“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然后再让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且再一次地齐读课题,这一次读课题是把刚才前面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都融进去并且读出来,达到对课文更加透彻的理解。

4、资料补充。

其实,同学们,像长城这样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出示灯片)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就向我们介绍了许多中国的世界遗产。请把课文翻到85页,自己阅读。当学生读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书上的这些资料,你还想说什么呢?”相信孩子们会发出慨叹:“哇,这么多世界遗产呀!”之后出示美国前总统的赞誉(出示灯片)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也使后面的写话练习变得容易一些。

5、写话寄情

有了前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学生情感的共鸣,此刻学生的心里会有好多好多话要说,于是设计了写话寄情的环节,让学生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的流露出来,其实这样做,目的也是想体现中年级读写结合这个训练点,提高课堂效率。

6、升华情感。

最后,使用聚光灯将画面定格在长城上,(配上音乐)老师深情的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设计意图:这样,带给学生一种前后呼应的感觉,让学生一看到长城便会想起长城的样子,便会联想起古时候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的伟大,那么,作为龙的传人,他自己又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这样一来,课文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第15篇:课文《长城》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在阅读中理解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方法。这篇课文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课件,创设情景。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学习第二自然段后,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

2、学法

我设计的学法是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课件,引导观察,悟出方法。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始,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出示课件)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由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你对长城有什么印象,请你把知道了解的和大家分享。”这样,对于课文的大概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

3、细读品位,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的教学难点设计的,通过初读课文,突破了课文难点。

4、感情朗读,突出重点

因此,这一环节安排了自由读、汇报读、竞赛读和齐读。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法,每个学生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你的朗读让我陶醉”这样的评价和激励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喜悦。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发挥了学生的不同个性。

5、结尾题词,拓展延伸

《长城》一课,我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课终,我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

第16篇:《哦十分钟》音乐说课稿

《哦,十分钟》曲调欢快、活泼,语言形象生动。歌曲通过对孩子平日课间十分钟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后,自由欢乐的心情。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哦十分钟》音乐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您。《哦十分钟》音乐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小学音乐教材第7册,第4课,歌曲《哦,十分钟》,这首歌是一首2/4拍,两段体结构的儿童歌曲。歌曲曲调情绪欢快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歌曲通过对孩子平日课间十分钟活动的描写,抒发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后自由欢乐的心情。根据我对教材和音乐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四二拍的音乐知识,感受歌曲二拍子的特点,认识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

(2)、能力目标:能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哦,十分钟》,并能用有力度对比声音,表现歌曲两个乐段不同的情绪,表达快乐的心情并鼓励学生尝试乐器伴奏。

(3)、情感目标:能加入动作表现歌曲,感受音乐表现的课余生活的放松、愉快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良好情趣和品质。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轻盈、舒展的声音歌唱,掌握歌曲的节奏并充分表现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两段的结尾句歌唱(弱起乐句的准确歌唱)

二、说教法

这首歌曲情绪欢快,活泼,表现了孩子们在课间十分钟活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的主旨就是让学生在动中感受歌曲、学习歌曲、表现歌曲,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谈话法:(设置情境)我通过欣赏图片后提问:“你们平时课间活动都玩些什么?”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很快就能回答。学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自己课间十分钟活动的情景。为学习歌曲打下基础。从而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音乐欣赏法:通过学生认真听音乐活动,体会到歌曲的情绪,节奏和旋律特点,体会课间活动的快乐与乐趣。

3、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平时课间活动游戏。

4、律动教学法:师生一起随音乐拍手和“跳格子”律动,在律动的时候感受音乐情绪。

5、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法:对子学习歌词,小组讨论,师生接龙歌唱等增进同伴之间的友好交流,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

三、说学法

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在学习中,我注意去引导和激励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及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充分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孩子们进行了对子学习,小组讨论和相互合作。

四、说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组织教学,师生用歌声相互问好的同时强调了歌唱的声音要求。

(二)第二个环节是游戏律动导入

观看照片谈话导入课间进行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兴趣浓厚的随着音乐在教室里随着音乐的节奏玩着游戏,之后,我让学生们猜我的动作在表现什么游戏?孩子们很快能看出打花巴掌和跳格子游戏,身为教师也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随着歌声律动,其实这个律动是我根据四二拍的强弱特点和歌曲的结构特点设计的,此时的背景音乐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歌。孩子们在游戏律动是已经聆听了3遍了,使学生们熟悉了歌曲旋律,有利于孩子们更好地感受歌曲的情绪。孩子高兴地参与完游戏,这个时候我会马上抓住学生的情绪绪,告诉他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课间10分钟的歌曲,名字就叫做《哦,十分钟》从而引出课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唱新歌

1、首先,播放教学光盘,让学生看歌词听歌曲范唱,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2、认识四二拍和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再次聆听找出有休止符的乐句。

结合板书孩子们很快就认识了四二拍及休止符,聆听时很快就找出了有休止符的句子。

3、解决难点

找出有八分休止符和四分休止符的句子,结合课件反复练习。

4.哼唱旋律

首先我结合板书“55 34|50”并示范唱谱,让孩子们找出歌曲中这句旋律出现了几次,试唱歌谱。

接着教师弹奏钢琴,师生一起用“LA”哼唱旋律(要求孩子们喉咙打开,弱声哼唱)。

5、歌词填唱

首先对子练习填唱歌词,然后教师钢琴伴奏师生一起唱歌词,及时纠错,为了更好地掌握歌曲旋律和节奏进行了接龙唱练习。

(四)、表现歌曲

1、在孩子们熟悉歌词和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处理。

我组织了学生们小组讨论歌曲的段落和和每段不同的情绪,选择什么力度歌唱每个段落,孩子们能很好的回答这两个问题,然后引导孩子们有感情的歌唱,有力度变化的歌唱,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情绪变化。

2、拓展

(1)用打击乐器伴奏。

(2)小组讨论如何展示并确定展示方案,互相练习。

3、学生展示。

展示一:

根据对歌曲的风格理解分组进行展示,齐唱和对唱舞蹈等等形式不限,看哪组表演的最好,最能体现戏歌的魅力。(个人、男女pk小组pk齐唱)鼓励创新的展示方式!

展示二:

自己编创伴奏型,自己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同时演唱。

(五)、评价并小结

先提问学生师学习了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和感悟,请你评价一下这节课?孩子们评价完我进行了鼓励性的小结。

“同学们今天都唱的很好,也表演的不错,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音乐也很喜欢课间十分钟,老师希望大家课堂上认真学习,课间活动好好放松,参加运动,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们都很棒,现在下课铃声响了,属于你们的十分钟到来了,让欢快的旋律伴着你们去享受快乐的十分钟吧”。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首先根据教学环节的设计和难点的分析,把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进行区分和对比,这样孩子们在歌谱中很快很准确的能找到含有休止符的乐句。

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预设,很多环节可能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各种问题产生,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和调整。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谢谢!

五、板书设计

《哦,十分钟》

2/4:读作四二拍,表示: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

《哦十分钟》音乐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应聘小学音乐教师的x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哦,十分钟》,请问可以开始我的说课了吗?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哦,十分钟》是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的一首学唱歌曲,这是一首D大调2/4拍的歌曲,运用了引申的发展手法,描绘了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嬉戏打闹的场景。通过学习演唱这首歌曲,不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欢快轻松的情绪,并且能够更好地学会运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休息调整,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进行学情分析很有必要。

二、说学情:

针对这首歌曲,学生学习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感知音乐主题,用欢快的情绪来表达歌曲内容。

2、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为本节课四度音程的构唱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首歌曲对本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存在以下问题:歌曲中的二段体曲式结构为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他们对于音乐情感的把握,进而更好地区分歌曲结构。并且,部分学生即将进入变声期,加强学生保护嗓音的意识,多聆听,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音乐教育应首先作用于人的情感,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处于音乐教学第一位的核心目标,通过对于这首歌曲的学习,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于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由音乐本身的表现性、实践性、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所决定的,因此,在演唱、表演过程中体会歌曲的内涵,运用体验、模仿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3、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是要淡化、舍弃和割裂,而是要以一条既符合音乐本体特征,又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设定为:掌握2/4拍的强弱规律,用响板、三角铁等乐器为歌曲伴奏,并用不同的情绪演唱歌曲。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唱歌曲,用活泼的情绪以及自然而委婉的声音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并能达到背唱的效果。

本节课的难点主要是:掌握歌曲二段体的曲式结构以及大切分的节奏。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中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参与、活动、探究、实践,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要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所以我在选择学法指导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动静结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说认清教材、学情,设计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前做的工作,那么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正面接触的活动,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直接途径。下面我将从激趣导入、新课教授、巩固练习、音乐活动、小结拓展这几个环节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精彩的导入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游戏导入的方式,将准备好的滚铁环、跳绳、踢毽子等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播放《哦,十分钟》的伴奏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做出该图片上的动作,感受音乐中欢快自由的情绪。

设计理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切入新课。

二)、新课教授环节

(一)初步聆听,完整感受

播放歌曲《哦,十分钟》,在聆听之前,提出问题: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有发生什么变化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这首作品的情绪:第一段欢快自由,第二段:委婉抒情;速度:中速稍快。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聆听,以便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二)歌曲学习——节奏

由于这首歌曲欢快的情绪,我将首先进行节奏教学,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律动,来引导学生感受2/4拍子的强弱规律特点。拍手表示强拍、拍腿表示弱拍。

而在第二段中的切分节奏,可以运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的节奏时值读法,引导学生用“ti—ta—ti”的方式来进行演唱。运用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节奏,为歌曲增添童趣的色彩。

(三)歌曲学习——旋律

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旋律。

首先,我会先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请学生和我一起做“打哈欠状”,这样做会使学生的喉咙打开,放松声带,用”a”音进行发声练习,在科学合理的方式下学唱歌曲。

第二步:我会用钢琴伴奏,让学生跟随琴声视唱乐谱。并且运用柯尔文手势教学法,将旋律中出现纯四度音程单独挑出来进行练习。分别用手掌心朝脸表示“sol”以及握拳置于头顶表示“do”的方式进行构唱。

第三步:播放整首歌曲,运用画旋律线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音的高低起伏。经过反复练习后,能够完整演唱歌曲旋律。

通过这个环节,完成本课重点及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及对音乐的领悟和感受能力。

(四)带入情绪,完整演唱

在学习完旋律,节奏之后,我将为学生声情并茂的范唱一遍,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然后我会借助多媒体播放伴奏音乐的方法,请学生跟着音乐自主演唱,并且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分段演唱,表现歌曲中不同的情绪特征。

三)、音乐活动,自主编创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重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学唱歌曲后,请学生运用响板、三角铁等乐器编创节奏为乐器伴奏,并且上台表演加深印象,提高歌曲的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小结拓展

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由我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表现并深化音乐主题。通过以上评价方式,明确自身学习的程度及改进方向。

第17篇:我的十分钟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结合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3、诵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章行文思路。

4、了解坐着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设置要求,我将主要运用诵读法、问答法和点拨教学 法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以筝曲《渔舟唱晚》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回答在欣赏这首古筝曲时讲述了一种安逸闲适没有世俗纷扰的生活。接着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陶渊明所做的定位来引入,回顾学过的田园诗文代表作(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题目,介绍“辞”的文学知识。

3、诵读课文,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停顿。 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共同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4、划分段落,思考问题,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言知识点。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及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品味作品之美。 (1)陶渊明为什么要归去?

解读第一段:“心为形役”,注意本段文言知识点(胡、奚、是、非等)。

——归去的原因: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2)归去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解读

二、三段:分组思考,合作学习。

每组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辞句,将辞句内容设想成为一幅画面,用形象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画面,展现陶渊明的生活情趣。

——归去的生活:闲适宁静,悠然自得。 (3)作者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

解读第四段:由木欣欣以向荣,作者心生悲叹,抒发的人生感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的感悟: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让学生探讨“聊乘化„„复奚疑”如何理解)

最后让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印象。

五、完成课后练习并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归去的原因: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归去来兮辞 归去的生活:闲适宁静,悠然自得 自由

归去的感悟:顺应自然,乐夫天命

第18篇:十分钟小学语文说课稿

十分钟小学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十分钟小学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鞠躬)

我是报考小学数学教师的11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轴对称图形》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图形的旋转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掌握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方程,对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培养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考问题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所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正确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主要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实际操作法和点拨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炼问题(复习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件,观察轴对称图形(剪纸工艺品、建筑平面图、交通图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直观感受,引出课题。

(2)引导探究、构建新知(走进新课)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探讨长方形的对称性,学生通过对折的方式,发现长方形也具有“对折后的图形完全重合”这一特征,从而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接着我提问,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得出了“观察对折后,所得图形是否完全重合来判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这样教学设计,使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反馈提高、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我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是轴对称图形的例子,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踊跃发言后,我从旁点评;再对学生进行分组,三人为一组,合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进行小组作品展评。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点评。

五、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轴对称图形

1、含义:对折,完全重合

2、对称轴:一条直线

3、举例

4、作品展示: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层次清晰,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结束语: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鞠躬)

请问可以擦黑板了吗?(擦黑板、退场)

第19篇:小学音乐《哦,十分钟》说课稿

小学音乐《哦,十分钟》说课稿

小学音乐《哦,十分钟》说课稿

这是引领我踏入教师行列的一篇说课稿,由本人撰稿,经数位专家老师的精心指点后的精华之作,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小学1—12册音乐教材中的表演曲目均可套用此说课稿,只需将里面的教学重难点稍加改动即可。若有朋友需要,可拿去分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 号。小学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我对小学音乐的理解,现在我来说一下人音版第7册第4课《快乐的课间》中的表演曲目《哦,十分钟》。

《哦,十分钟》是一首2/4拍的歌曲,情绪欢快活泼,旋律清新流畅,节奏简练明快,描绘了学生在课间活动中的各种情景,抒发了学生自由欢乐的心情。

根据我对教材和音乐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用自信的歌声演唱歌曲《哦,十分钟》

2、通过演唱歌曲,感受自由欢乐的情绪。

3、能为歌曲进行简单的打击乐伴奏和舞蹈创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自由欢快的情绪,掌握2/4拍。

难点为:掌握×××后十六音符和0××带休止的切分节奏。

为了实现本课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我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努力创设轻松欢快的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2、音乐教学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本课的两个难节奏的解决中,我努力体现了这一规律。

3、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中,我努力做到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共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在音乐声中律动进教室。

我将采用《哦,十分钟》的伴奏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律动,学生可以按节奏做各种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欢快自由的情绪。

我这样设计的理念是:

1、音乐课堂应该有一个美的开始,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共同听音乐律动,能有效的将师生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

2、律动为歌曲后面的编舞部分做了一定的铺垫。

3、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学习、体会音乐的最基本途径。当学生进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我今天要学的歌曲《哦,十分钟》的伴奏音乐,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我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聆听

第二个环节,学唱歌曲《哦,十分钟》

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信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其中我将以示范和对比来解决歌曲中“×××后十六音符”和“0××带休止的切分节奏”这两个难点,用谈话法来落实“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自由欢快的情绪,掌握2/4拍”的重点。我的具体流程是这样的:

1、借用多媒体,我将用幻灯片播放学生在课间活动的各种场景,视听结合,聆听歌曲范唱。在观赏和聆听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内容、速度,确定基本曲调和节拍。

2、学习2/4拍。我会问学生:一个小节里有几拍?通过讨论,我会告诉学生2/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并作出(示范)。

3、按照歌曲节奏边划2/4拍图势边读歌词。由于这首歌曲节奏简单,歌词优美,比较适合朗读,通过读歌词找出本课的学习难点为“×××后十六音符”和“0××带休止的切分节奏”。我将用边击鼓边念两种不同的节奏的方式来示范,第一种是×××,第二种是×× ×0 ,通过让学生听、比较和多次练习,掌握×××后十六音符这个节奏,突破此难点。第二个难点我将指导学生划2/4拍指挥图势,从念空大大到默念空 来突破这个带休止的切分节奏(示范)。

4、以师生接龙的形式跟钢琴简单的学唱歌谱。由于在读歌词时已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这样对曲调的演唱,学生能很快的掌握,在唱的过程中,我会做适当的示范,如(示范),并用手势提示。在学生唱的过程中,我会视情况及时指导。

5、学唱歌词。这个环节,我会注意对学生的情绪的引导,表达出歌曲的欢快活泼轻松自由的感情。此时我会问学生:你们在课间都会玩什么游戏啊?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能体会到歌曲的情绪,达到“用自信的歌声演唱歌曲,感受轻松自由欢乐的情绪”的教学目标。

我这样设计缘于:

1、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引导和动力。我在教学设计中借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手段,创设轻松欢快自由的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歌曲的意境,从而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快乐的课间生活的主题。

2、学生从看、听、念、唱等活动中,感受到歌曲轻松愉快自由的情绪,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这一理念。

第三个环节,创编活动,学生为歌曲进行即兴的打击乐伴奏和舞蹈创编。

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加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我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选择合适的节奏型和打击乐器,如三角铁、铃鼓等,为歌曲作伴奏。同时我会适当提示几个舞蹈动作,如(示范 ),让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情绪等要素去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3-5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分组表演,最后抽出几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来台前随着音乐表演,此时台下的学生可以和着音乐演唱。同时我会考虑到有些学生的舞蹈能力薄弱,可能不太愿意积极的做舞蹈表演,我会安排这些孩子演唱歌曲,用歌声为其他学生的表演做伴奏。

这体现了新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同时,新课标指出“教学应体现学科综合”的理念,我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此环节中我会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一步强调2/4拍和×××后十六音符和0××带休止的切分节奏,突破重难点。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去课外寻找和学习跟本课的内容相关,或节奏相同的歌曲和音乐知识。

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音乐教学的功能绝不仅仅只体现在一堂课上,我鼓励孩子们去寻找和学习课外资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预设,很多环节可能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各种问题产生,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和调整。

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谢谢!

第20篇:《哦_十分钟》的说课稿hu

《哦,十分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第7册第4课《快乐的课间》中的表演曲目《哦,十分钟》。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音乐课堂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本课色设计时我从音乐的审美角度出发,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学唱中体验、发现、创造、表演音乐美和享受音乐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模唱表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一起走进教材:《哦,十分钟》是一首2/4拍的歌曲,情绪欢快活泼,旋律清新流畅,节奏简练明快,描绘了学生在课间活动中的各种情景,抒发了学生自由欢乐的心情。第一段节奏紧凑,鲜明的表现了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在课间轻松、快乐的形象和喜悦的神情。第二段舒展。“哦,十分钟”唱出了孩子们对课间十分钟的由衷欢迎。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本课的第2和第3课教

学中已经掌握了上行和下行这两个知识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也会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巩固。

四、教学目标:

根据歌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感受歌曲两段曲式的特点,体会不同乐句所表现得不同情绪以及歌曲表现得喜悦心情。

2、知道学生体验歌曲塑造的音乐形象,能够用轻盈舒展的声音准确有感情的表现歌曲《哦,十分钟》,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3、能够加入动作表现歌曲,充分表现孩子们对课间十分钟由衷欢迎的愉快心情。

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根据《课标》的要求,我将这首歌曲的重点设置为:能用轻盈、舒展的声音充分的表达歌曲。

难点是:

1、用手势带动解决第

3、第4句的音准“眼睛”、“大脑”

2、用手势带动解决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以及两结尾的音准。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创造行思维的探究过程,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合作能力,思维创造能力放在首位。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等等。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准确的表现和创造音乐,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在潜移

默化中获得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采用实践法学习歌曲,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音乐,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 我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努力创设轻松欢快的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六、教学流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针对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学唱歌曲、歌表演。

一、组织教学

首先学生在《哦,十分钟》的伴奏音乐中进教室,让学生在音乐中律动,学生可以按节奏做各种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欢快自由的情绪。 我这样设计的理念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学习、体会音乐的最基本途径。当学生进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我今天要学的歌曲《哦,十分钟》的伴奏音乐,能有效的将师生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同时通过律动为歌曲后面的编舞部分做了一定的铺垫。并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我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聆听。

二、创设情境,看老师猜一猜

在听完歌曲之后我创设情境,让学生看仔细老师在干什么跳绳、

跑步、跳远、踢毽子、踢足球等,并引导学生一到下课,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假如现在下课十分钟到了,你能听着音乐有节奏的做一做自己的课间十分钟的动作?师播放音乐。生听音乐做动作,之后出示课题。

这部分的设计我借用学生在课间活动的各种场景动作,视听结合,聆听歌曲范唱。在观赏和聆听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内容、速度,确定基本曲调和节拍。

三、学唱歌曲

在前面做了这么多的铺垫后就进入了歌曲的学唱,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手势引导示范和学生模仿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信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其中我将以手势带动来解决歌曲中带休止的切分节奏、第

3、4句这两个难点,以及两结尾的音准。用谈话法来落实“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自由欢快的情绪,具体我是分成5个部分去完成初听、再听、解决歌谱、填词练唱,解决难点、情感处理。

首先初听歌曲:我会问学生: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歌曲是几拍子?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确的告诉你欢快的。再听歌曲,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歌曲由几个段落组成,通过学生的聆听能听出歌曲有两段组成,第一乐段:情绪活泼,第二乐段:优美抒情。聆听歌曲两遍,但每一遍的要求都不同,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和感受能力。由于这首歌曲节奏简单,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看谱子找一找55345这个短句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不

同?通过这简单的找节奏,让学生能很快的了解歌曲的节奏型。然后进行师生接龙演唱形式(老师唱一句生唱一句)跟钢琴简单的学唱歌谱。利用手势带动解决空拍切分节奏。而在学生填词时我会用手势带动音的高低来解决51,42,115,这几个难点。具体是这样引导的:(示范)对于这首歌曲的情感处理,我会注意对学生的情绪的引导,表达出歌曲的欢快活泼轻松自由的感情。此时我会问学生:你能根据歌曲的节奏、情绪来给歌曲分几个部分?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感受歌曲的走向,上行和下行。让学生能体会到歌曲的情绪,达到“用自信的歌声演唱歌曲,感受轻松自由欢乐的情绪”的教学目标。

整个学唱部分我这样设计是缘于:新课标提出的“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同时也提出音乐应以审美为核心,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引导和动力。因此我通过反复的聆听,看、念、唱等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歌曲轻松愉快自由的情绪,创设轻松欢快自由的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歌曲的意境,从而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快乐的课间生活的主题。

四、歌表演

为了让学生更加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我设计了歌表演,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除了用歌声来表达歌曲课间十分钟欢快的情绪,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找同学到前台表演,另一部分同学领唱,其他同学齐唱。或选择合适的节奏型和打击乐器,如三角铁、铃鼓等,为歌曲作伴奏。同时我会适当提示几个舞蹈动作,如(示范 ),

让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情绪等要素去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3-5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分组表演,最后抽出几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来台前随着音乐表演,此时台下的学生可以和着音乐演唱。同时我会考虑到有些学生的舞蹈能力薄弱,可能不太愿意积极的做舞蹈表演,我会安排这些孩子演唱歌曲,用歌声为其他学生的表演做伴奏。 这样设计主要考虑新课标中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我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起来,符合了新课标指出“教学应体现学科综合”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课堂小结

在歌表演活动中学生玩的很进行,所以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我只是简单的说:同学们,现在属于你们的快乐的真正课间十分钟到了,我希望你们在十分钟玩的开心、快乐!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不当之处还请专家给予多多指教!谢谢!

《长城说课稿范文十分钟.doc》
长城说课稿范文十分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