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教学评语

2021-04-26 来源:教学评语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洛阳中心小学

徐春华

教学目标:

1.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出示一幅三峡工程的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师:是啊,三峡不但有这个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而且那里的景色也十分优美。

你能说说你对三峡有哪些了解吗?(学生介绍完后,出示有关三峡的资料)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有关三峡的资料。(课件播放三峡的美丽图片,最后一张幻灯片是三峡的简介)

师:长江三峡就像一幅壮丽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之秋去领略三峡秋天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写三峡的秋天?三峡的秋天一定和我们这的秋天不同。

二、学习新课

师:好带着你们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学生读课文) 指名汇报。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朗读情况。(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橘柚树

陡峭

闪烁

呼啸

累累的果实 (léi)

波光荡漾

光晕(yùn)

摇曳

狭小

宛若

清冽

凌空

消逝 说说哪些字比较难记或在书写的时候容易写错。

师:字词方面都掌握得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对课文的了解。 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各写了三峡秋天的什么特点?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青色

透明

夜晚

宁静

神秘

师:说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三峡秋天的美。请同学大声朗读课文2-6自然段,读完后,用“△”标出每一段所写的景物,用“ ”划出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再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然后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学生边读边画。 学习汇报

生一:我喜欢早晨的三峡,因为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写出了三峡秋天的早晨露水闪耀,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的美。

生二:我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它波涛汹涌,像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写出了长江的气势和生机。 生三:…… 生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我们感受了三峡秋天的美,三峡的景物在不同时间里有着不同的特点。)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洛阳中心小学

徐春华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让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认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

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精读课文时,我安排了一读、二读、三读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三峡的美。一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谈谈对三峡之秋最初的印象;二读让学生说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出了一天当中景物的哪些特点;三读课文,具体深入地感知文中的一词一句,从优美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三峡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但在教学处理时,我不应该把三峡在一天中不同景色的特点在二读中出示,这样使得老师讲得太多,而学生在三读课文时自己的体会就少了。每个时间段的特点应该在细读课文时,由学生根据不同景色的描写、自己的体会,自己概括出来。

其次,在这堂课中对学生朗读感悟的训练较少,也使得学生没能把文章读到位,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是表面的。一堂课上下来,我的感受很深:语感是一种顿悟(言说者的人生经验同语言形式的融合),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育,悟性、灵性也就生在其中。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我们老师应倍加珍视,并加以强化、疏导;而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则要创造条件令他们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这堂课才会上得精彩。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峡秋天的很美。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三峡秋天的美。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欣赏了三峡的早午晚风光,在文章3.4.5自然段中各有一句描写长江的句子,你能快速的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画)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三句话。(课件出示这三句话)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请同学们轻声读这三句话,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了前两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后面一句是拟人。 师:是呀,这位同学是从修辞的角度感悟的。你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长江中午热烈,下午平静而轻缓,而夜里去十分的宁静。 师:是呀,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此时长江的夜终于来了。长江的夜晚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4.5自然段,画一画作者写了三峡之夜的哪些典型景物? 生汇报:有渔火,灯标,驳船,月亮 师:那什么是长江的眼睛呢? 生:渔火和灯标 师:是呀,夜晚来临了,长江这亮了那也亮了,一切变得那么寂静,你能读读这句话,读出静的感觉。 生读,师生互评

师:在这静静的夜里,突然传来了驳船的汽笛声,划破了夜得沉静。这是什么写法呢,(学生答不上来),有句古诗也用了这种写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动的事物把环境显得更静了。生答:以动衬静的写法 女同学齐读这一段

师:在这美丽的三峡秋夜,有一种景物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生齐答:月亮

师配乐范读第六自然段描写月,同学们边听边想,三峡的月亮与别的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 生汇报:三峡的月亮来的迟。 师为什么来得迟? 生:因为峡谷太深

师:月亮是怎样升起来的呢,有这样三个词连接了整个月亮升起的过程:起初…不知什么时候…就在这时…,谁能读一读? 生读,师指导

师:我们回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学生汇报:成熟 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课文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叶子和果实)

二、课堂小结

1、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结尾为什么要说这一天,正是中秋?

课文前面告诉我们时令是秋天,结尾在具体点明是中秋,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从对三峡月夜的流连忘返中走到课文中来,(师指板书,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文章脉络十分清晰,并用上了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借鉴这种写法使你的文中也绘声绘色。如果我们能配上音乐朗读就更加入情入境了。

生配乐轮流每人读一段

四、感情升华

师总结:“百里峡江诗万首”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歌颂三峡的篇章。(课件出示:毛泽东的《游泳》,古诗《早发白帝城》,神女峰的传说,长江三峡水电站,边播放以上图片边播放《长江之歌》。希望同学们有空也到三峡游览,或者也用这种写作方法写一些家乡的秋天。

推荐第2篇: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说课稿 茂兴镇当权小学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具体描述了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青色而透明、夜的宁静,表达作者了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四单元,该单元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制订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如下: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方法】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设计理念】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 说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看VCD、看电视、请教到过三峡旅游的人、上网等途径去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实现了“大课堂、中课堂、小课堂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一定要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主动的获取知识能力得到养成,使他终身受用。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学伊始,我让学生交流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到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接着我便播放三峡风光片,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知了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迫切想跟作者去游览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自学 (1)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交流讨论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将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上教学环节,我没有繁琐的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语感。整节课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深入理解、美读课文,体会情感”三个层次,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放手让学生默读、齐读、美读、示范读、配乐读等,体现朗读的指导层次性;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朗读氛围,增强了朗读的效果。】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为《三峡之秋》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在“背景音乐的选择、图片的编排、解说的训练”中,达成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

五、课外实践

1) 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 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 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 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 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7) 兴趣广泛的你,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画报。 „„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等七种智能,而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独特的,这样就形成了发展的迥异。因此,我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方式等的不同特点,设计了分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盎然地完成活动。从而促进了每个学生全面充分的发展。】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即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网络教学能充分利用网上浩瀚的语文资源,构建课内课外的联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语文学习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学习、发展。】

附板书设计:

三 峡 之 秋 时间 景物 特点 早晨 露水(橘树、柚树) 明丽 中午 长江 热烈

下午 雾(长江) 青色而透明 夜晚 长江、峡谷 宁静而神秘

推荐第3篇:《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教案

执教者 李美丽

教学目标

1、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一、导语:

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03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三峡神韵。

二、领略美景

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

用你喜欢的、习惯的方式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绘三峡之秋的?请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

(2)请各用文中的一个形容词、用“ 的三峡之秋”的形式为每幅画面配一个标题。

2、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三、品析美点

1、布置任务(投影):

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同桌之间相互说给对方听,并认真听取对方的建议。 (3)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朗读美文

1、布置任务(投影):

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2、学生活动:

(1)各自放声朗读。

(2)学习小组内相互朗读、评价,并推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作出评价。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片段,再次感受文章的美。

五、畅所欲言

1、布置任务(投影)

对比今昔,你更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风光,为什么?

2、学生活动:

(1)或说或写。 (2)个别发言。

3、教师总结:(投影) 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六、布置作业

1、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

七、课后反思: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让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认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精读课文时,我安排了一读、二读、三读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三峡的美。一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谈谈对三峡之秋最初的印象;二读让学生说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出了一天当中景物的哪些特点;三读课文,具体深入地感知文中的一词一句,从优美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三峡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

一堂课上下来,我的感受很深:语感是一种顿悟(言说者的人生经验同语言形式的融合),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育,悟性、灵性也就生在其中。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我们老师应倍加珍视,并加以强化、疏导;而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则要创造条件令他们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这堂课才会上得精彩。

推荐第4篇:三峡之秋

北师大版第十一册语文第三单元 母亲河

《三峡之秋》导学案

主备人:黄 霞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橘柚树、陡峭、绿叶金实、荡漾、金鳞巨蟒、驳船、谷壑、凌空飞降、素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背诵重点段落。

3、理清文章描写的顺序,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导学

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自学

1、读课文,读通读熟,勾出词语,给生字做音并组词。(批注在书上)

2、我理解的词:(在书中做好批注)我不理解的词:(在书上做上符号)

3、再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写在标题上)

4、了解三峡。(积累在课文中)

三、共学

1、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

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诵读。

2、让我们跟随作家,继续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自学

1、自读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三峡秋景总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主体部分重点描写了三峡哪几个时间段的哪些主要景物?分别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三、共学

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a.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b.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c.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2、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a.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b.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a.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b.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4、总结全文:文章的作者方纪先生在中秋这天带着我们欣赏了三峡之秋的美景:早晨,露水闪耀,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中午,群山披甲,江水奔腾,三峡充满了热烈的气息;下午,三峡笼罩着青色的雾,江水平静而轻缓;夜晚,灯光在江面上摇曳,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犹如瀑布、素锦,凌空飞降。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河长江的气势、生机与灵性。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默写。

推荐第5篇: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大名县金滩镇娘娘庙小学:贾鑫英

教学内容分析: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母亲 河”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描写了长江三峡中秋一天之中明丽、热烈静寂的独特美景,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母亲的赞美之情。与前面孕育文明的长江之美,后面写黄河的雄伟共同构成一组美景图。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然而对文本的内涵还不能深刻领悟。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使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体会情感,真正做到“以读文本,关注文本”。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现在欣赏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吗?生:长江三峡 师:对,这是长江三峡,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或许想说些什么? 生:(1)三峡的山真美。(2)三峡的景色真美呀! 师,是啊,看到这美丽的景色老师想到了一首古诗:

出示3《早发白帝城》 师:我们一起读读李白的这首诗。 生:读诗。

师:是啊,三峡群峰耸立,雄奇壮观,,就像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面。但你们可曾想到,区区一个三峡,却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发感慨。三峡到底有何魅力?你对三峡又知多少呢?请把课下收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生)说完,师:(出示课件5)介绍三峡

师: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顺江而下,走进著名作家方纪先生,领略他笔下美妙迷人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师:你能带着喜爱之情唤它一声吗?这一声充满激情的呼唤使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2)我想知道三峡到底美在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多呀,看来你们都是探求知识的小能手,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借助工具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都通句子,不加字,不减字,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生:读课文

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师: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观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三峡的秋天,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三峡的秋天,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老师,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是热烈的,明丽的,宁静的,我感觉三峡秋天真美。(板书:成熟)

三、细读课文,深情感悟。

(一)导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成熟。

师:是啊,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让你感受到了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秋的气息呢? 生:第一自然段

师:同学们,快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又从哪句感受到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生:说句子(多找几名)

师:是啊,大江两岸的橘柚树的叶子,绿得发黑,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怎能不让人感受到成熟的秋天的气息呢? 师:那你想不想通过朗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成熟的气息呢? 生:想:

师:那我们练习读一读,(生练习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真的感受到了成熟的秋的气息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那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 生:配合画面读。

(二)学习第

五、六自然段,感受三峡之夜,体会宁静。

师:三峡的秋天真的来了,那作者是按什么的顺序来写这种成熟之美呢?快速读2到6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生读课文)

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早晨、中午、下午、夜

师:你们真会读书,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师:.那么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什么时间的三峡? 生:夜

师:是啊!夜终于来了。(课件出示)

师:那么作者眼中的三峡之夜,蕴含着怎样一种成熟之美呢?谁来读一下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想,课文都描写了三峡夜晚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三峡的夜晚都有哪些景物,景物又有什么特点。 生:渔火、灯标、长江、驳船,

生:渔火、灯标是亮的,长江是沉沉欲睡的、驳船是动的。

师:是啊!岸边的渔火是亮的,江心的灯标是亮的,但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长江是欲睡的,这种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衬托的写法使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三峡之夜呢?

生:我感受到了夜的宁静、和谐、安祥、祥和。(板书: 师:那么作者写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拟人

这样写更生动、更形象、更能突出夜的宁静 师:那谁能通过朗读让老师感受一下夜的宁静呢?先试着读一读。 师:指名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非常流利

师:是啊,通过他的朗读,老师真的感受到了夜的宁静。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也是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色,而三峡的月亮更有魅力,它千呼万唤不出来,给你无限的向往,它要在你不知不觉中忽然出现,给你特别的惊喜,它与其合二为一,让你无比惊喜,它异常美丽,让你赞叹不已。

此时的月亮和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默读第6自然段。 生:默读第六自然段

师:这时的月亮和山是什么样的? 生:这时的月亮和山„„ 师:谷壑指的是什么? 生:

师:同学们仔细读这句话,看在书上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山高而陡,月光清澈)

师:同学们看这句话: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比喻) 师:谁能用“„„像„„又像„„”说一句话。 生:练习说

师:说得真好,想象力可真丰富,那么山和月亮为什么会对比这么明显? 师:这段话中还有一个比喻句,你找到了吗?

生: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长出来,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师:那么今天的月亮同于往常吗? 生:不同于往常,因为今天,正是中秋。

师:是啊,三峡之秋的夜晚给人一种宁静、和谐之美,而这一天正是中秋,中秋的月是那么的亮,难怪会和山的阴影对比得这么明显,那么,沉浸在这样的月色中,你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呢? 生:想,

师:那我们先练习读一读吧。

(三)小组学习二到四自然段

A 第二自然段、感悟早晨,体会明丽。 B 第三自然段,感悟中午、体会热烈。 C第四自然段,感悟下午,体会平静。

师:是啊,清冽的月光美得令人神往,让人遐想连篇,让人感受到它的神秘莫测,使人陶醉,那么早晨、中午、下午的三峡之秋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段,再和你同桌读一读,说一说。(返回) 学生汇报:

A 师:谁来说一说你喜欢什么时间的三峡 生:我喜欢早晨的三峡。

师:为什么?(读第二自然段,早晨这段) 师:是啊,每当早晨„„出示课件配乐读 师:这时的三峡又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生:这时的三峡是明丽的秋天。板书:明丽 B师:谁还喜欢什么时间的三峡》 生:老师,我喜欢中午的三峡。

师:为什么?(读第三自然段,中午这段) 师: 这时的三峡又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生: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一种热烈的气氛。(板书:热烈) 师:你是通过哪句话感受到的?

生: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师:看“中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长江――巨蟒)

师:是啊,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能突出三峡那种热烈气氛。

师:我们今天在写文章时,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为文章争光添色。 C师:三峡之秋的下午又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呢?谁来说一说。 生:(读第四自然段,下午这段)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段好吗? 生:读下午这段

师:下午的三峡又给人一种什么感受? 生:平静(板书)

四、品读课文,感情升华。

师:三峡这明丽的早晨,热烈的中午,平静而轻缓的中午,宁静的夜晚,使人留流忘返。面对这么美丽的三峡之秋,你们想说什么?

生:三峡的秋天太美了,太迷人了,如果我去三峡就在秋天去,…… 师:是啊!老师也感受到了三峡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壮观。 (板书美丽、壮观)

师:面对这美丽的景色,老师真想说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绿的叶,黄的果,还有那迷人的清香,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师:你打算为这美丽的景观做点什么呢? 生:(引导说“保护环境”) 师:那就让我们快行动起来„„ 师:今天的作业 师: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板书:

三峡之秋

早晨—— 橘树

明丽

成熟

中午—— 长江

热烈

中秋

下午—— 雾

平静 夜晚—— 月

宁静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写景的文章很难上好公开课,这是很多老师的共识。因为受公开课气场的影响,学生很难真正能体会到景物的诗情画意,也就很难有师生的共鸣。因此,当我选择《三峡之秋》作为赛课题目时,曾顾虑重重,难于下手。但是本着锻炼、挑战的出发点,我还是最终上了这节课。

之所以最终能满怀信心地上了这节课,那是长期的教学经验让我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教法中牢牢地抓住了一个核心,那就是“读”,曾经有一位语文教学的前辈告诉我,小学语文课堂的最基本的秘诀是:“书声琅琅。”我想,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一定能够对词语、对意境产生自己的感想。于是,我在备课的时候简化了很多看似华丽,但却占用学生朗读时间的程序。我设置了很多“读”的方法,比如个人朗读、齐读、小组读,齐读等等。我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以读攻读,以读促讲

回顾整个课堂,我觉得能让我比较自信就是朗读这个环节,但在很多方面则乏善可陈。比如在学生的课堂巩固练习方面,因为学生回答较活跃,所以后来设计的练习没来得及叫学生当堂训练;在字词的赏析方面,似乎还可以让学生当堂造句;我的引导性语言还显得较快,再加上自己的普通话太糟糕,造成了学生的理解障碍;学生的批注可以在小组讨论和赏析中得到引导和强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推荐第6篇: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方纪笔下的《三峡之秋》。介绍作者。峡”是什么意思?(峡:两山夹着的水道。)“三峡”在哪儿呢?

2.关于三峡你还知道些什么?介绍资料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

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1.初读课文

(1)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成熟、美丽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

(3)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对了,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

2.深入精读

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1)早晨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

说峡风有些凉意。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秋天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有点凉,要是风大一些,我想橘柚树上沉甸甸的果实会随风摇晃,可能还会掉下来。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做什么?

师: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 生:明丽。

师:的确,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 师: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听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师: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仿佛置身于峡谷,感受到一股凉风。 生:我好像看到了满山的橘柚树,好诱人啊! 师:大家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共同读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师: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小组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一会儿进行汇报。

(2)中午

师:好,我们先学到这儿,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3)下午

师: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

师: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师:对,“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4)夜

师: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

师:岸边的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形象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

师: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

师:在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 师:谁还读懂了不同的?

师: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师:这么美的月夜,老师也想读给大家听,行吗?

师: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结尾点题,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师: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 生: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特征。 生:作者喜欢三峡。

师总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把这句话写在书上。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再去找一些描写三峡的诗篇进行补充阅读,我相信大家还会有别样的感受;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如果将来你有幸亲眼目睹三峡的风光,还会有更深的领悟。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四、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让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认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

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精读课文时,我安排了一读、二读、三读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三峡的美。一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谈谈对三峡之秋最初的印象;二读让学生说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出了一天当中景物的哪些特点;三读课文,具体深入地感知文中的一词一句,从优美的景物描写中体会三峡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但在教学处理时,我不应该把三峡在一天中不同景色的特点在二读中出示,这样使得老师讲得太多,而学生在三读课文时自己的体会就少了。每个时间段的特点应该在细读课文时,由学生根据不同景色的描写、自己的体会,自己概括出来。

其次,在这堂课中对学生朗读感悟的训练较少,也使得学生没能把文章读到位,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是表面的。一堂课上下来,我的感受很深:语感是一种顿悟(言说者的人生经验同语言形式的融合),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育,悟性、灵性也就生在其中。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我们老师应倍加珍视,并加以强化、疏导;而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则要创造条件令他们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这堂课才会上得精彩。

推荐第7篇:三峡之秋

北师大版六年级《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母亲河”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描绘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早晨,露水闪烁,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中午,金色的群山,奔腾的江水,温暖而热烈;下午,黄昏是青色的、透明的,明亮的江水,平静而轻缓;夜晚,灯光摇曳,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犹如瀑布、素锦,凌空而下。特别是文章的结尾:“这一天,正是中秋。”借景抒情,升华主题,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脉络清晰,语言优美大气,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让人不由得对家乡、对亲人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即使去过那里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无细心深入观察,缺乏深层次的体验。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读法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领略三峡秋景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

3、学习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和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读法有感情朗读课文,领略三峡秋景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导入课题伴着这首熟悉的《长江之歌》,我们再次走近“母亲河”——长江,领略长江三峡秋天的风光。(板书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

2、给题目换种说法:“三峡的秋天”

3、学生交流信息(出示地图)“三峡”是哪三峡?(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三峡全长二百零四公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那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和著名作家方纪一起到三峡走一走、看一看。

二、交流预习,理清条理

1、学生提出课文预习中难读、易读错的字词,如“累”(lěi)等

2、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读后正音,交流写作顺序)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3、在阅读中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

三、自主阅读,欣赏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作者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1)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每一部分的景物和特点。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A、学生结合自己所画的句子,交流自己的体会,讨论要点: 时间主要景物特点

早晨露水闪烁绿叶金实(明丽) 中午群峰披金江水奔腾(热烈) 下午青雾缭绕倒影清晰(平静) 夜晚灯火闪耀月光如瀑(宁静)

B、在讨论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课文的意境美,体会语言文字美,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配乐美读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 (2)配乐读片断

(3)配乐读全文(师生合作)

四、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在美读课文中,我们尽情的陶醉在三峡之秋的美景之中,流连忘返。那么作者在字里行间向我们传递着怎样的感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齐读课文的结尾,想一想这一段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有不同观点但要说明理由。

3、拓展:

通过《三峡之秋》我们欣赏了现代作家方纪大气优美的文字,感受到了作家真挚热烈的情感。其实,自古以来长江三峡就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风景名胜,如:

(1)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2)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许多诗圣文豪,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章。

(3)“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五、课后拓展,积累语言

1、搜集关于三峡的美文或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上午

热烈

热爱祖国 下午

平静 夜晚

宁静

推荐第8篇:三峡之秋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1、早晨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

说峡风有些凉意。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秋天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有点凉,要是风大一些,我想橘柚树上沉甸甸的果实会随风摇晃,可能还会掉下来。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做什么?

师: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 生:明丽。

师:的确,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明丽) 师: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听(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仿佛置身于峡谷,感受到一股凉风。 生:我好像看到了满山的橘柚树,好诱人啊! 师:大家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共同读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生汇报学习方法。

师: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小组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一会儿进行汇报。出示

2、中午

师:好,我们先学到这儿,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师: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 师: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师:对,“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4、夜

师: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 师:岸边的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形象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女生齐读。

师: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 生读文。

师:在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 生读文,评价。 师:谁还读懂了不同的?

师: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生读文,互相评价。

师:这么美的月夜,老师也想读给大家听,行吗?范读 生齐读,配乐。

师: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结尾点题,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师: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 生: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特征。 生:作者喜欢三峡。 ……

师总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把这句话写在书上。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再去找一些描写三峡的诗篇进行补充阅读,我相信大家还会有别样的感受;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如果将来你有幸亲眼目睹三峡的风光,还会有更深的领悟。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小练笔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三峡吧?你对那里有哪些了解? 生:那里有三峡水利工程;那里景色很美。

师:老师也带来了三峡的资料。(课件播放三峡的美丽图片,最后一张幻灯片是三峡的简介:长江是我国最大的一条江,它起步于青藏高原,流经四川盆地,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是有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两岸景色雄伟壮观,全长191公里。) 师:长江三峡就像一幅壮丽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之秋去领会三峡秋天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生: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写三峡的秋天?三峡的秋天一定和我们这的秋天不同。 师:好带着你们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读课文) 指名汇报:三峡的秋天有美丽的橘柚树,:三峡的秋很美

师:作者之所以把三峡的秋天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恰当的运用了许多词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陌生或者喜欢的词语。 生汇报

师:老师也把这些词语总结出来,请大家读一读。:(橘柚,累累,显露,陡立,驳船,金鳞巨蟒)

师:三峡的秋天是从哪开始的呢? 生齐答:橘柚树

是呀,橘柚树的变化告诉我们三峡的秋天真的来了。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秋天来了橘柚树都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汇报。

是呀,当树叶由绿变黑时;当果实由青变黄时;当果实散发清香时我们知道三峡已是:“秋天了!”(生齐答) 师:此时,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生:成熟。师:在下面的每一段了有这样一个词概括了这一段的景色。

师:三峡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汇报:早晨,中午,下午,夜(师板书)

师:我们先看描写早晨,下午,中午的句子,一定有你喜欢的段落,请小组合作学习,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伙伴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在学习中大家完成如下的问题: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读给大家听。 学生学习汇报

生一:老师,我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它波涛汹涌,像金鳞巨蟒,学生读这句话,师生评价,读中感悟。

(用这种方法学习汇报下两个自然段)师随机板书 师:我们欣赏了三峡的早午晚风光,在文章3.4.5自然段中都有一句描写长江的句子,你能快速的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画)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三句话。(课件出示这三句话)请同学们轻声读这三句话,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了前两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后面一句是拟人。

师:是呀,这位同学是从修辞的角度感悟的。你还有什么发现呢?师启发回答:长江每个时段的变化很大。

师:是呀,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此时长江的夜终于来了。长江的夜晚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4.5自然段,画一画作者写了三峡之夜的哪些典型景物? 生汇报:有渔火,灯标,驳船,月亮 师:那什么是长江的眼睛呢? 生:渔火和灯标

师:是呀,夜晚来临了,长江这亮了那也亮了,一切变得那么寂静,你能读读这句话,读出静的感觉。 生读,师生互评

师:在这静静的夜里,突然传来了驳船的汽笛声,划破了夜得沉静。这是什么写法呢,(学生答不上来),有句古诗也用了这种写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动的事物把环境显得更静了。生答:以动衬静的写法 女同学齐读这一段

师:在这美丽的三峡秋夜,有一种景物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生齐答:月亮

师配乐范读第六自然段描写月,同学们边听边想,三峡的月亮与别的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

生汇报:三峡的月亮来的迟。 师为什么来得迟? 生:因为峡谷太深

师:月亮是怎样升起来的呢,有这样三个词连接了整个月亮升起的过程:起初…不知什么时候…就在这时…,谁能读一读? 生读,师指导,配乐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从对三峡月夜的流连忘返中走到课文中来,(师指板书,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文章脉络十分清晰,并用上了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借鉴这种写法使你的文中也绘声绘色。如果我们能配上音乐朗读就更加入情入境了。 生配乐轮流每人读一段 师总结:“百里峡江诗万首”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歌颂三峡的篇章。(课件出示:毛泽东的《游泳》,古诗《早发白帝城》,神女峰的传说,长江三峡水电站,边播放以上图片边播放《长江之歌》

师,希望同学们有空也到三峡游览,或者也用这种写作方法写一些家乡的秋天。

推荐第9篇: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盐湖区冯村乡中学

于少芳

教学要求:

知识——认识2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积累优美的句子。 能力——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边读边想象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峡的风光片及相关图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导学流程:

提问导入,激发兴趣——配乐朗诵,整体感知——指导自学,交流探讨——小结检测,拓展延伸

一、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全长193公里,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在山水画廊。

2、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那儿的美丽风光?(想)教师播放三峡风光片。

三、指导自学,交流探讨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作者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②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③作者分别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 ④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2、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组长注意做好记录,教师要随机指导。

3、集体讨论交流。

四、小结检测,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长江三峡由(

)、(

)、和(

)组成,作者写了(

)这一天三峡的秋景,赞美了(

)。 ②本文语文准确生动,色彩鲜明。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

),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

),写三峡黄昏特色时突出其(

),文中还写出了夜晚三峡(

)的情状。

2、中心思想

课文按___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从___、___、___到___的美丽景色,歌颂了三峡的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

3、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出示图片,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推荐第10篇:三峡之秋

的一幅画面?(预设:学生可能会看到满山的橘子树,树上结满金黄的橘子;可能会看到金黄的橘子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师: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呀!你们能说说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这部分的吗?(自由读文,找出体现早晨美的景物;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有感情朗读,想像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师:你们学得很用心,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去自学后面三个时间段的描写,一会儿进行汇报。(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中午

师:谁来读一读三峡中午的景色?指名读文。(课件出示句子和图片)

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重点让学生把中午的热烈气息读出来。(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3、下午

师: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太阳西斜已经是下午了,下午的三峡又有什么变化?(学生汇报。出示句子指名读。抓住“拥”字体会三峡下午的宁静。)

4、夜

师: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说一说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感受?出示句子和图片)岸边的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形象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指名读这句话)师:你还有什么发现?(这是个拟人句,“眨着眼睛” “沉沉欲睡”就像一个人一样。)

谁能试试,读出夜的宁静来。(生读文,互相评价。女生齐读。)

师: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岩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读文) 你有体会到了什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生读文,师生评价。 谁还有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师: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句,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学生说话练习。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的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你能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吗?(泻、飞降、挂)

师: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生读文,互相评价。

师;太美了!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读到这里,老师突然有个疑问:前面每段都描写三峡美景,而这一段没写景色,感觉与课文无关,可不可以删除?(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对,不能删除。结尾点题,使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 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师: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的这么没呢? (观察仔细,抓住了景物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作者喜欢三峡……)

四、感情朗读,升华美 师:纵然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你们愿不愿意把一幅幅流动的美留在课堂上。全体师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传递美

1、课后收集、阅读描写三峡的文章、图片,办一期“奇丽三峡”手抄报。

2、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之秋》。板书设计:

11、三峡之秋 早晨

橘柚树

明丽

中午

长江

热烈

成熟的美 下午

平静

夜晚

长江

宁静、神秘

反思: 《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天一天不同时段的美景,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围绕一个“美”字,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课伊始,播放多媒体课件,三峡美景尽收眼前,以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引子,将学生带进文本,学生的阅读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在学习早晨的段落,我注重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其余的三个自然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文。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主体作用。从课堂表现看,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了三峡秋天一天中不同的美。最后通过写作方法的总结、有感情朗读、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感受的美得以升华。

二、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由于我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学校没有图书馆,家中无计算机,他们知识面窄,又没有更多了解三峡的渠道,只靠文本很难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在每个环节上都设计了一些图片和重点句段,让文本与景色密切相连,为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在引导学生读文时能联系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如:在引导学生读出中午的热烈气息时,我让学生先回想运动会时的热烈场面,回想当时自己的心情,然后在试着读,效果果然不错。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还是说得太多,如果把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读文会不会更好呢?下节课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1篇: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通河县第六小学

李智慧

《三峡之秋》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2、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热爱长江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

2、体会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三峡吗?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方纪先生一起领略三峡金秋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三峡有哪些了解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了解学生课外资料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4、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大家用手势来告诉老师你们课前读了几遍课文。看来大家都预习得很认真,谁能汇报一下你预习的收获有哪些?

【通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会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意,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并画出相关语句,进行简单批注,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品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汇报收获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2、三峡的秋天很美,(板书“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板书:成熟)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3、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4、这一段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板书:早晨 中午 下午 夜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在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入手,珍视学生对三峡秋天的直觉感受。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了解三峡秋天的特点。】

三、学法指导,合作探究

1、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早晨哪样最突出的景物?(板书:露)写出了早晨的什么特点?(板书:明丽)明丽是什么意思?从哪里体现出了明净?从哪里体现出了美丽?

2、怎样理解“绿叶金实”(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又注意抓住早晨特有的露水变化的过程,结合对树和阳光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三峡秋天的早晨那份明媚与靓丽。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有感情的朗读。)

3、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丽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指名读)

4、刚才我们学习了描写早晨景色的这一段,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5、学生汇报: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写出了这个时段的什么特点。

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6、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后面三个时间段所描写的景色,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段落批注,小组里的同学都学习这一段,思考后交流你们的学习收获,一会儿在班上交流。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7、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点拨下总结出学习的方法,然后自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领悟其余段落,交流收获,精读探究。本环节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精彩句段。】

8、全班交流。

(1)中午的三峡作者主要抓住了什么景物?写出了山峡的什么特点?(板书:水 热烈)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

出示两句话,“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这两句话都是在写中午的热烈场面,你们觉得哪一段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老师小结:“翻滚、呼啸、奔腾”这些词语,突出了江水那豪壮的气势;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金色的铠甲应该披在威武的战士身上,跳跃应该是人的运动,这里用它们来写山峰和阳光,就赋予山峰战士威风凛凛的气势,赋予阳光人的欢快,烘托出这种热烈的气氛。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既写出了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又赋予长江巨蟒的翻滚呼啸的雄劲、热烈的气势,更具有生命力。可见用上好的词语和恰当的修辞方法,文章会更精彩。读中午的三峡,应该怎么读?(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指名读,评价。

(2)下午的三峡作者抓住了什么景物来写?写出的特点是什么?(板书:雾平静)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下午的平静?

在透明的薄雾中,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如果中午长江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那么下午时的长江就是秀美的少女?(语速平缓,体现温柔之感)女生读,男生读

(3)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在第一幅画面里先写了什么?(渔火、灯标、汽笛)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种写法叫做以静衬动。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

在这宁静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

师范读,生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是呀,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让我们仿佛进入了梦境,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示出来吗?(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自由读,指名读)

引读:“这一夜,正是中秋”。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啊!

【教师先集中指导一段,然后引导学生迁移学法,同时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及句子,把自己的感受以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欢之情,带领学生陶醉在三峡秋天的美妙与神奇之中。】

四、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诗一般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呀!都说三峡是“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句小诗,齐读:

三峡的秋天是迷人的,绿叶金实,硕果累累,散发着成熟的气息。

你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请你也动笔来写一写,要抓住某一时段三峡的特点,选择具体的景物像老师这样写一写,记在书中的空白处。

【设计意图:“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课末引入诗歌试写,旨在引导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五、课外延伸,感悟运用

1、秋天的三峡,有时热烈,有时平静;有时明丽,有时朦胧„„真是气象万千。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你想更多地了解三峡的奇异风光吗?我们可以读一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余秋雨的《三峡》。

六、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露—— 明丽

成熟之美

中午:水—— 热烈

下午:雾——平静

夜晚:月—— 宁静

【设计意图: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第2课时

一、激情导入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以其神奇的造化之功,在奔腾东流的沿途,造就了华夏大地上的惊世杰作——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美,就像是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来欣赏三峡之秋的风光吧!

二、通读全文,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按时 间 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从早 晨、中 午、下 午到夜 晚 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三、学习方法,拓展写话

1、作者将这么美的三峡景色写了下来,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描写长江的语句。

(中午,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下午: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晚: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2、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

4、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中午的热烈、黄昏的平静、夜晚的宁静。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5、下面就请同学们模仿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段:《校园秋色》或《小城秋韵》,也可自拟题目。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么拟题目呢?

6、交流习作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并将所学与习作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组内互教。

2、合作交流字的写法,你觉得哪一个字有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积累内化,练习背诵

从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六、布置作业,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一、文本解读

《三峡之秋》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具体描述了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平静、夜的宁静和神秘,表达作者了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后,阅读的方法、策略、习惯掌握得更多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更浓了。他们在阅读中尝试着运用五年来学到的阅读方法、策略、习惯。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节课我以“抓重点段落,深入理解课文”为主题,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以此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由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好词佳句,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3、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

4、初步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

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进入五年级后,在阅读中感受、理解、分析、鉴赏的能力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还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反复吟诵、领悟作者精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去自觉地学习使用。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通过谈话导入——明确任务——交流汇报——整合提升——拓展延伸五个环节进行。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认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重视读书,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我加强课本的研读,要想自己的课感染学生,首先自己要完全的融入到文本中。三峡秋天的美,体现在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景物描写很美,可是,我和学生都没去过,怎样才能让大家感受到美呢?就要在字里行间来感受,抓重点的词句来体会,再通过朗读来加强感受,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语感。有重点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放手让学生默读、齐读、美读、示范读等,体现朗读的指导层次性,增强了朗读的效果。我着重指导修辞句的理解,让学生带着体会朗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对修辞句的理解,对于文章中的比喻句、拟人句都让学生有体会地去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再让学生用“——像——”和“——像——又像——”来说句子,真正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同时我还关注了文中破折号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说出破折号在文中解释说明的作用,在结束时,让学生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与文章的第一句话,教会了他们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有所用。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使用的是提纲式板书,能便于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作者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也使文章结构脉络一目了然。

在拓展延伸中,我向学生推荐了两本关于描写长江三峡的书,刘白羽先生的

《长江三日》和余秋雨先生的《三峡》,当然,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我没有注意让学生进行想象,这是一种缺陷美,如何调控课堂,如何建

立有效的课堂激励机制都是值得我长久关注的课题。 以上是我对《三峡之秋》这节课的设计说明,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及同仁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促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12篇: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感悟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1、

1 / 7 三峡群山耸立,雄奇壮观,像一幅画卷,这节课让我们乘着语言文字的小

舟来游览三峡秋天迷人的风光。

板书:(三峡之秋) 齐读课题。(齐读),。

2、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成熟、美丽) 师: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

3、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你从哪些词语知道的? 生回答。

师:对,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的景色。

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品读欣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作者抓住什么事物来写的?(生回答:橘柚树) 师: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生: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二)学习第2-6自然段。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2—6自然段。

读完后,用“△”标出所写的景物,用“ ﹏ ”划出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再把自 2 / 7

己的感受写下来。

1、感受早晨的三峡明丽之美

师:在你琅琅的读书声中,在你的静思默想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三峡的独特魅力。首先来分享三峡秋天早晨的美丽多姿。

师:你找到的景物是什么?你划的语句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汇报

师:是呀,透明的露水绿叶金实,好一派明丽的三峡秋色呀。(板书:明丽 ) 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2、感受中午三峡热烈之美

(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 (2)课文哪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

(3).出示:“中午,群峰披上金甲…...三峡有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4).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请男同学读,要读出长江那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气势。

3:小结: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生机,是如此热烈,这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不正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吗?

4:感受下午平静之美和夜晚宁静之美。下午和夜晚的长江又是怎样的情景? (媒体出示)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3 / 7

师:小声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从三句话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点拨学生的发现:比如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了长江变化很大,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老师点拨:对啊,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作者第

一、二句用了比喻的手法,第三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长江的变化,此时教师点拨:是啊,巧用修辞手法,凸显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候的不同特点) (当学生讲到下午平静,夜晚宁静时教师相机板书:平静、宁静)

师:第二句谁来读。指读 预设:读得好评价: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长江的这份平静。读得不好评价:让长江流淌得再轻缓一些,你再来读读。你读出了长江的这份平静。 师:第三句谁来读? 指读。 师:长江的眼睛是什么? 生:渔火、灯标。

师:夜深了,这儿亮起来,那儿亮起来,人们睡了,长江睡了。一切都归与寂静。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把它读得轻些,慢些,不要打扰了这份宁静,好吗?一起试试。 师:长江睡了,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引读),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引读),

师:“摇曳”是什么意思?生:摇动、摇晃 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

师:同学们,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江面的宁静不是被打破了吗? 生:打破了(没有打破)

4 / 7

师:这就像王唯在《鹿柴》中写的那样,空荡荡的山谷非常寂静,人的声音更能衬托出山谷的空灵寂静。

师: 这中写法就叫“以动衬静”。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使用这样的方法。 师:长江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真是变幻莫测啊!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变化吗?(生练读,请读)。

5、再次感受夜晚月光下的三峡神秘之美

师:说到这宁静的三峡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闭眼边听边想象)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说,此时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我看到月亮慢慢地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三峡。 生:我看到起先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月光是突然间才有的。感觉到了月光,再抬头一看,圆圆的中秋月亮就已经挂在山头了。

生:我看到了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景,四周的景物,悬崖、树木仿佛一下子都变得温情而柔和了,我也好像陶醉了。

师:是啊,多么独特的三峡的月色啊!你还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月色吗? 生:神秘、神奇、美妙、迷人、皎洁、令人陶醉

师:(板书:神奇)是啊,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皎洁,如此迷人,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学生练读。 指名读

(媒体: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 5 / 7

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谁来读?(视学生的朗读进行点拨)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

师: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啊!。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 (生回答)

师:是啊,它不仅照应了开头,中秋是团圆之日,作者随地质队在长江工作采访,身在异乡,中秋来临,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总结升华

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师补充总结(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其实,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三峡的青山碧水,似一条斑斓的天然画廊;三峡的名胜古迹,象一座灿烂的历史迷宫;三峡的传说故事,是一部瑰丽的文学长卷。而今天顺利建成的三峡工程更将以它的宏伟壮丽,在光辉的历史篇章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将三峡珍藏在记忆中吧。

6 / 7

四、作业布置

1、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___________之秋》。

2、推荐阅读——

余秋雨《三峡》

刘白羽《长江三日》

魏靖宇《三峡的怀恋与见证》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平静 夜晚

宁静

7 / 7

神奇

第13篇:三峡之秋

三《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密山市逸夫小学

周丽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朗读入味入情,边读边想像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三峡之秋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想像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诗圣杜甫在《夔州歌十绝句》中有这样一句诗:“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你们知道,他赞美的是哪吗?(板书三峡) 三峡风光绮丽,四季迷人,那么三峡的秋天又会是一番怎样的胜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11课三峡之秋(补充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文脉。

1、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能简单汇报一下你的收获吗? 学生汇报交流,师随机评价鼓励。

通过预习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用笔画出表现这一顺序的词语。并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3、汇报: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三峡之秋的美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在悄悄变化着。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感悟三峡之秋的韵味。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那么首先来欣赏三峡之秋的早晨。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一画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重点词句进行汇报交流,师随机板书:明丽)

谁能读读这一自然段?(评价后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2、想想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三峡的早晨的?学生回顾。(课件出示:

一、默读课文,画一画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按这个学习思路自学中午和下午这两部分,同桌间交流。

4、自学完后,学生汇报交流,生生互评。师小结。

四、体会写法,感悟升华!

1、当江面上那一线发光的天空也渐渐暗下去时,夜,终于来了!我们一起看课文的

5、6自然段,快速浏览,看看这两个段落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轻声读一读,你更喜欢哪处描写,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第5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夜的特点(板书:宁静)引出一种写作方法:以动衬静。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继续汇报6自然段。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描写山和月光时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和以动写静的写作方法,增强了表达效果。鼓励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以圆月为主题,从以上写作方法中任意选一种方法描写。师随机评价。)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到此,戛然而止,说说这样的结尾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意犹未尽;突出主题;首尾呼应。)

5、三峡之秋在作者的笔下如诗如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描写的这样动人呢?(学生自由表达观点)

6、作者怀着对三峡的热爱之情,通过细致的观察,按照时间的顺序,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方法,把三峡之秋描写的瑰丽而神奇。课下把你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让三峡的美永远存留在你的记忆之中!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三峡的美让人意犹未尽。然而三峡中熠熠生辉的还有它的历史和文化!提到三峡,我们忘不了《早发白帝城》畅快;(学生读诗句)忘不了元稹《离思》中的情怀;忘不了毛主席《水调歌头》中的豪迈!其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源远流长。长江三峡仿佛在世人面前展开了一部民间文学的瑰丽长卷!感谢方纪先生的这篇《三峡之秋》,因为它激发了我们对三峡,对长江由衷的热爱!最后让我们满怀深情,再次齐读课题,结束今天难忘的旅程!(齐读)

《狐假虎威》说课材料

密山市逸夫小学

周丽萍

一、教材分析

《狐假虎威》是一则千古流传的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的动物,使自己逃脱危险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常常有些人会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根本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在文本中,狐狸成了狡猾的象征,成了仗势欺人现象的形象代言人。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根据课文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及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体会狐狸和老虎的角色特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寓言故事非常感兴趣,容易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打算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读后帮助学生分析人物特点。此外,还可以通过表演帮助学生理解部分词语,增强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学习词汇,明白寓言故事。

三、说教法、学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准,以读代讲。本篇课文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二年级儿童,他们在语文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还不是很高,还不能独立通过语言文字来切实感悟文章深意。因此本课采用诵读、辩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让学生在生动、形象、愉悦的情境中品读、感悟课文,体验课文情境,当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后,再通过交流、辩论、反复诵读,这样才能使学生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上,《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被无数次地演绎成这样一个结论: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里的动物,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借助强权哄骗欺诈人们的现象,勾画了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却仗着小聪明借势欺人者的狡猾嘴脸。然而,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它借老虎的威风是为了吓跑动物而满足它的虚荣心?还是别有其他的意图呢?文本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在茂密的森林里,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跑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抓住了。”这个极其普通的文本信息后面隐藏着什么?显而易见,狐狸作为一种食物被老虎捕获,它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大难临头,狐狸该怎么做?坐以待毙,还是自我拯救?狐狸面临着无可选择的选择——假虎威以自救!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闪烁着狐狸生存智慧的光辉!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对主人公形象的价值判断,均来自于文本。文本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提供给教师,其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复原文本情感思想进行道德教育,还是为学生构建思维发展的平台?教师也面临着一种选择。新课程告诉我,请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设计。

(一)、讲故事,谈角色

首先我在黑板上分别板书“狐”和“虎”,认读后请同学们讲述一下有关狐狸和老虎的故事,接着请同学们谈一谈狐狸和老虎在故事中是怎样的角色。然后总结:因为大家看的故事不同,所以对狐狸和老虎的看法也就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要评价一个人怎么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信口开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狐假虎威》这个故事,看看故事中的狐狸和老虎又是怎么样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是通过问题引领,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再现学生生活的经历,并以此为基础对角色形象进行初步的价值判断,使理性思维在学习伊始就融入到感性认知中。

(二)、读课文,识角色

这一环节,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试着用自己的话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请同学们发表意见,说一说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学生一旦接触故事,就会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价值判断,虽然此时的判断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却是最真实的。而这很可能形成矛盾的冲突点,比如一部分学生认为狐狸是狡猾的,一部分学生认为狐狸是聪明机智的,而这就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它为下面的辨论打下了基础。

(三)、找依据,亮观点

当同学们各执一词,都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时候,我告诉同学们:要说服别人,必须找到充分的依据,以理服人。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狐狸,请大家重新回到故事当中去,去寻找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依据。这样同学们就带着问题再一次走入到课文中,为自己寻找依据。然后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依据,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赛。认为狐狸狡猾的学生可能会找到这样句子:“狡猾的狐狸眼珠子一转”;“天帝派我来当兽王,你要是吃了我,天帝不会放过你的„„”;“你要是不信,就跟我到森林里走一走,动物一见到我就会吓跑的”„„认为狐狸机智的学生可能会抓住“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跑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抓住了”这一点,认可狐狸的逃生技巧。在辩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进行理性思辩的高潮所在。学生辩论的热点是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机智,用来进行辩论的依据基本是文本中狐狸的言语以及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辩论会逐步聚焦在“骗”这个字上。通过感性的述说,理性的思维,学生更进一步明白,评价一个人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据,不可空说无凭。

(四)、回现实,明常识

对寓言故事的寓意,传统意义上约定俗成的认识与学生阅读故事多样化的个性认识之间可能不会完全一致。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告诉同学们:寓言故事从远古流传到现在,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寓言故事的理解也往往不同。今天在《狐假虎威》这个故事中,有的同学看到的是一只机智聪明的狐狸,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们却通常用这个故事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人。

人都是要在现实中成长的,这个教学环节,把学生从辩论拉回到了现实。在故事中形成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要移植到现实中,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现实远比故事复杂,人们的认识往往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必须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五、板书设计

下面是我根据课文的教学内容和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的板书:

6、狐

虎 威

↘借着↗

神气活现

半信半疑

摇头摆尾

东张西望

吓跑

(动物)

这个板书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了重难点,对比鲜明,充分体现了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及老虎不动脑筋任由狐狸利用的憨样,是学生复述课文的拐杖。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课堂上还有好多处理不到位的地方,谨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

第14篇: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的明显的时间脉络,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细读课文部分,我在试教的时候,由于提问比较含糊,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不理解,变成自己讲得太多,太细,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指导思想相违背。在这次教学中,我注意改进了这个方面,提问明确,故此,学生在这次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独立阅读课文,我还是讲得比较多,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全部让学生讲,那这节课会更加好。

第15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目标】

1、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了解三峡:学生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3、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03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三峡神韵。

二、初读感知:

1、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名领读。强调多音字:累

3、指名读课文

4、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三、领略美景: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三峡秋天的早晨在你眼前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2)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去写三峡秋天的早晨? (3)指导朗读,读出三峡秋天早晨明丽的特点。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去写三峡秋天的早晨?

(2)三峡秋天的中午有什么特点?

(3)指导朗读,读出三峡秋天中午热烈的特点。

3、按照前面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4—6自然段。

4、全班交流。

三、品析美点

1、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学习小组内相互朗读、评价,并推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3)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按时间顺序的写法,写出自己家乡的秋色。

第16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 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 长江 下午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 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在本课重点的突破方面,我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一是学生自读;二是配乐指名读;三是说说你对这一段所描写的内容的整体感受;四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五是再读,深入体会。采用了这五步后,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第17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知道三峡景物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

3、我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我能背诵我喜欢的句子。教学重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五、拓展学习: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六、教师小结

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第18篇: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一夜的工作》主要讲了作者何其芳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态度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儿时烙在脑海中的印象让我读起这篇课文时内心涌动的是一种深深的敬意。经过单元整体备课和对这篇课文的自学、研究,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抓住文章细节,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的态度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感受他伟大的人格。

2.领悟文章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法。

在自己初读、自学的前提下,我先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接着参考教参书进行查缺补漏,下面就是对于本课的教授有一个初步的规划,还不放心再上网查一查资料。无意间,看到了特级教师王崧舟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仔细的品味特级教师的课堂,把能够借鉴的环节进行了再一次的品悟。最后,拿起笔来把教学设计写了下来,在写得过程中,遇到连贯不住、不满意或者有问题的地方在翻阅、查找资料。在不断地改,不断地想的过程中,自己对周总理的认识和感受更深了,以至于在做课件的时候,随着音乐和图片眼泪直往下流,这是一位伟大的人,作为老师,我应该让所有的孩子认识这样一个人,学习这样一个人,铭记这样一个人。

公开课的日子到了,我早早起床又一次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教案,审查各个环节。上课开始了,我带着孩子走进了课堂,走入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第一个环节的设计,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在,我能够把握课文的题眼,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体会周总理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但在课堂上自己过于关注教学设计,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其次学生对总理精神的体悟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第三,缺少整组课文的单元整合意识。

虽然这篇课文执教已不下三次,但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教学也是“常教常新”的。

第19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文化小学

李楠楠

一.激趣导入,发现美。

师:春天来了,又到了旅游的好季节,同学们一定和自己的家人出去过,你都去过哪些地方?看到过哪些美景?请你来说一说。(指2至3名学生说说)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地方都很美。现在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些旅游胜地。(课件出示长城,趵突泉,桂林的图片,教师简单介绍。) 师: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因长度逾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趵突泉是以泉为主的5A级特色景区,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一说到桂林每个人都会想起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不得不使人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师:像这样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我们祖国还有很多,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和家人一起去旅游观光,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多姿!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画面。(课件出示三峡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生可能答知道)

师:对!这就是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全长193千米,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四季景色迥异,其秋季的景色最为迷人。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三峡的秋天。(板书:三峡之秋)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寻找美。

1.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1课,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文的同时把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2.师: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我们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读的好,我们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读。(生读) 3.师:看来同学们字词掌握得很好,字词障碍扫除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领略三峡秋季的美丽景色。 三.品读课文,领悟美。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师:通过阅读同学们对三峡的秋天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一种美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谁来读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认真听。(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2.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一种美呢?(随着生答课件出示图片:秋天——成熟的美)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橘柚树 叶子 果实 香味)

(二)学习第2至5自然段。

1.师:作者重点抓住橘柚树的特征突出了三峡秋天成熟的美,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具体描写这种美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瞎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

2师:谁能说一说?(随着生答教师板书:早晨 中午 下午 夜晚) 3师:三峡的秋天在每个时间段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你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呢?这个时间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看问题。(课件出示问题,指名读) 4师:开始吧!(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5学习第2自然段。

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探讨得很认真,小组成员合作得很默契。哪个小组同学喜欢早晨的三峡?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说出病板书:明丽。)

师:作者重点抓住了什么景物来描写早晨的三峡的?(橘柚树,露水。)

师:你最喜欢哪个好词?(新鲜明净,绿叶金实) 6.学习第3自然段。

师:早晨的三峡新鲜明净,绿叶金实,给人一种明丽的美。那么中午的三峡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出病板书:热烈)

师:这段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群峰,长江,峭壁。)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生动形象) 师:你还能把它比喻成什么?(一条巨龙。)

师:哪些词最能表现三峡此时的状态?(跳跃,翻滚,呼啸,奔腾,激荡,荡漾。) 7.学习第4自然段。 师: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衬托出此时三峡的热烈气氛,那么下午的三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哪个小组学习的是这部分内容?谁来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病板书:平静。)

师:哪个句子最能体现此时三峡平静的美(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为什么这样比喻?(中午的长江是奔腾着的,而小溪都是缓缓流淌,这样能突出长江平静的状态)

师:你对“拥”这个字有什么看法?用的恰当吗?(传神地写出影子的动态,准确表达峭壁的高耸) 8学习第5自然段。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也不得不感叹三峡的美丽多姿。那么作者眼中夜晚的三峡又会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呢?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做精彩的发言?(引导学生说出:沉沉欲睡,宁静的特点。)

师:作者又着重描写了什么景物?(长江。)

师:你能把描写长江那句话读一读吗?(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来;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师: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表现夜晚的宁静和谐。)

10师:三峡不只是四季景色迥异,就连一天中的景色都是各有千秋啊!现在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再来欣赏一遍三峡一天里不同时间的美景,注意每个时段景色的不同特点。(课件播放配有音乐的三峡景色)

(三)学习第6至7自然段。

1.师:同学们已经感受了三峡不同时间独特的美,那么月光下的三峡又有着怎样的风味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6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配乐朗诵)

2.师:现在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能说一说?(指2到3名学生回答) 3.师:是啊!多么迷人的三峡月色啊!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此时的三峡吗?(生答:神秘,美妙,令人陶醉......)

4师:为这么这一天的三峡月夜别有一番风味呢?(生齐答:因为这一天,正是中秋。)

5师:是啊,中秋的月亮是最圆的,因此月夜里的三峡也格外的美丽迷人。课文的结尾即点明了时间,又与前文互相呼应。 四.拓展延伸,升华美。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喜欢上了三峡的秋天吗?(生答:喜欢)你还想再欣赏一遍吗?那我们就带着这种喜爱之情随着音乐再游一遍三峡,同学可以跟着一起朗读。(课件播放配有三峡图片的配乐朗诵。)

2.师:不但我们现代的人喜欢三峡,就连古人也非常的喜欢呢!他们写了很多赞美三峡的诗篇,老师摘录了两首,我们一起来赏读吧!(生配乐读诗文)

五.点睛之笔,热爱美。 师:古人把对三峡的喜爱之情都倾注在了这些诗文当中,本文的作者也是因为对三峡的秋景非常地喜爱,又经历了亲身的游览体验,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美妙的篇章,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老师希望同学们利用假期多出去走走,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多姿!

第20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北师大-六年上

一、教学内容: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教学图片、歌曲《三峡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七、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秋天的脚步,继续学习课文《三峡之秋》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抓住了文章的结构, 下面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第一部分:三峡之晨

师:请大家细细地读一读“三峡之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种事物,它有什么特点?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自由读,然后汇报。

生: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

(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正确,就肯定。然后再请学生汇报,不需要教师重复多遍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三峡早晨的橘树和柚树很美。你看太阳还没出来,露水闪耀白色的光,给橘树和柚树撒下一层洁白的霜,好漂亮。

生:其实露水是变化的,开始像一层洁白的霜,后来太阳出来了,露水就消逝了。 师:你读懂了橘树和柚树上的露水在发生变化,真能干! 生:我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露水啊!

师:哦,橘树和柚树的叶子是绿色的,果实是黄色的,现在被露水一洗,就„„ 生:绿色的被洗得更绿,黄色的洗干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色的了。 师:所以课文中有词在描写这种景色,是哪个? 生:明净 生:绿叶金实

师:那么,三峡之晨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师:三峡之晨美不美啊?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

生:我想一收歌曲。 师:好啊!你们听„„

师:我们都被这美妙的歌声陶醉了!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学生自读 指名读,评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三峡之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些什么? 生: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 生: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生: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秋天的特点。 生:我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课文。 第二部分:三峡之午、三峡之夜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同学们就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后面三个自然段。 学习自学,然后汇报。在汇报的同时,把音乐素养与语文感悟充分融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中午:

生:这段主要描写的景物是长江,文中把长江比作金鳞巨蟒。 生:我从“翻滚着、呼啸着”想到了龙。

生:我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生:我想起了老师教过我们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下午:

生:黄昏到了,一切静下来了,我觉得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就像课文中那句“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

生:刚才听他读这一段,我有一种感觉,我好像在听吹箫,那么轻,那么悠扬。 生:我听过葫芦丝,也挺像这种味道的。

生:我想起了老师教我们的那首《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们能举一反三,这是学习语文的窍门,恭喜你们找到了这把钥匙。这段确实是有点舒缓而轻柔,但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在课文中去看看!

生:老师你说得对,长江在黄昏时候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夜: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是那么宁静,我好想抱着长江,给他唱首《摇篮曲》。

师: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让他休息了。可是长江生命力又是那么活泼,它是不甘于平庸,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的,你听,夜里„„

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读生字:橘(橘树) 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⑴ 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⑵ 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⑶ 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⑷ 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三峡之秋教学评语.doc》
三峡之秋教学评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