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学试卷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初中生物教师招聘面试教案总结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面试教案:细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 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 作用。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 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 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 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讨论题“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 新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 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

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观察法,结合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试验,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从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这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成功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

本部分通过观察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三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细菌个体的大小。通过和老师一起绘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细菌的生殖: 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四个小时后100个细菌将繁殖成25600个通过这一活生生的数字引起学生注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了解细菌的 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强调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体,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从而认识细菌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五)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了细菌相关知识,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后P61的技能训练和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最后让学生绘制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面试教案:开花和结果

一、教材分析

有关开花和结果的知识,在教材中,占一节课的内容,知识高度浓缩,突出了花与果的关系以及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 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开花和结果现象比较熟悉,但对花的基本结构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并不多,尤其是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比较复杂抽象,如果单凭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另外由于季节原因,找不到正在盛开的桃花,一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见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让每生准备一支康乃馨,三是结合教科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彩图进行联想和观察。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具模型、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实物教具指各类果实种子等。(学生自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 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 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我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从花到果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果实和种子由什么发育而成?”这些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学习。

在课文第一个知识点“花的结构”中有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学生活动,其中要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 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 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

1、子房发育成果实。

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 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 识。

六、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导入

1、多媒体展示几种美丽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后枝满桃的情形,并同时提出问题,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这些花很美丽,只是为 了赏心悦目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植物开花到结果必须经历哪些过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精呢? 说明:首先学生被那些美丽的图片吸引住了,从开花到结果非常感性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很自然联想到花开的美丽更重要是为了吸引昆虫为 它传粉,这又为传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同时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精呢?这为后面的学习传粉的方 式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问题: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结构么? 说明:采用问题的形式给出知识点,使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1、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知识点的要求,并展示桃花的模型。

观察和思考

对照图观察桃花的模型,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讨论:(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的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

2、指导学生观察花的顺序,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

3、、赛一赛: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花的各种结构,比赛辨认花的基本结构,并利用可拆开的桃花模型重点认识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4、讨论:四人一组,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提出的两个问题。

说明: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 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

1、子房发育成果实。

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 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识。

5、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从花到果实要经历哪些过程? 说明:通过标题让学生思考,花到果实必经的途径——传粉和受精

1、多媒体展示雌蕊的放大结构,并出示阅读提纲。

2、讨论交流阅读结果,在总结传粉方式时,用多媒体展示玉米用风传粉(即风媒花)和桃花用昆虫传粉(虫媒花),使学生对自然界中花的传粉方式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3、受精过程十分抽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受精的过程更易理解。

4、小结: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实和种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1、多媒体展示花到果实的过程。

2、讨论后总结果实和种子的由来。

3、拿出自备材料,区分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

3、小结: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们吃的玉米,常会看到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怎样预防? 说明:不仅可以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而且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让他们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讨论并总结: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主要是传粉不足造成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人们常给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归纳为主,老师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为下一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四个环节:检测反馈 Ⅰ.判断

1、花冠是花最明显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因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况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个胚珠。( )

4、受精完成后,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说明:让学生区分明确易错、易混淆点。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六个种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个 B、6个 C、3个 D、12个

2、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 ) A、外果皮、内果皮和果实 B、外层种皮、内层种 皮、种子 C、果皮、种皮和胚 D、果皮、种皮、种子

3、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别罩起来,扎好袋口。其结果是( ) A、甲不结实,乙结实 B、甲能结实,乙不结实 C、甲、乙都结实 D、甲、乙都不能结实

七、课后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我认为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在讲解“传粉和受精”时,请“小老师” 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 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书本的充分运用,媒体不能滥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的,就给时间他们阅读自学,在书中寻 找答案。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 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过程,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实的形成”视频时,有一段话教育学生 “在品尝美味的果时,别忘了说声感谢你,花朵”;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 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初中生物教案: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PPT展示: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像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 2.演示实验:观察草履虫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通过观察你能确定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吗?

问题2: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3: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4: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同时补充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最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草履虫是一种由一个细胞所构成的生物,它可以进行与多细胞动物相同的生命活动,比如:运动靠纤毛来进行,取食及消化由口 沟、食物泡来完成。呼吸通过表膜、排泄由伸缩泡及胞肛完成。这一切显示:草履虫这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多细胞动物的生物体。)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研究这么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呢?) Ppt展示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总结:单细胞动物个体虽小,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细胞动物的特征以此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进行习题当堂巩固。 1.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 )。

A.口沟

B.细胞质

C.食物泡

D.伸缩泡 答案:C 2.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 )。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 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

D.与草履虫比大小 答案:B 3.草履虫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是通过( )。 A.收集管 B.伸缩泡

C.表膜 D.胞肛 答案:D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食物泡 B.伸缩泡

C.胞肛 D.口沟 答案:B 5.草履虫借着__________的摆动,在水中__________前进。 答案:纤毛、旋转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初中生物教案:植株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

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幼根的生长

(1)小组展示,交流探究:课外小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 录、结果分析等。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指导其他学生认真观察,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互相质疑,针对有疑惑的地方后期展开讨论。

讨论: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 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2)观察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充分讨论,对本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出示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多 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对比之前讨论的探究实验的结果,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学生最后对于根尖的总结认识是:根尖有分区,可以有4部分的划分,每一部 分职责不同。

(3)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在学生对于根尖的生长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出示根尖的静态结构挂图,指导学生观察根尖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大小,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开此部分的学习。最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得出根尖四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的不同及关系。再次观察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 抽拉活动教具,由学生操作和最后总结出: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来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4)角色扮演根尖4部分,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扮演根尖4部分,并向其他人介绍“自己”,同时游戏结束后,邀请未参加游戏者对参加者做评价、谈感受。

(三)课外思考、探索

植株的生长需要哪些营养物质?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 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六、教学反思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 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 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 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 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 “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a、你所 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 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 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 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 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教材分析

1、综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大纲教学还是新课标教学都要求教授的内容。在前面 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生理现象------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点和难点为一体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理 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2、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此内容的知识要求是:“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隶属于了解的水平,能够达到识别、回忆、举出实例即可。

即:“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阐明有机物对于植物体的作用”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的类比能力。

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引导合作意识。

3、知识主线: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偏离以下主线。

4、难点、重点分析:

实验设计。 呼吸的概念和实质。

光合与呼吸的关系。 实际应用的理论依据。

由表象呼吸的过渡到概念和实质。 实验中涵盖的基本思想。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定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视教学的达成度要以学生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论教学的时效性也应以学生为主要的验证尺码。如不能真正认 识和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范围和性情趋向,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失去方向而变得徒劳,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准确、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析是教师 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和必要过程。

2、知识基础:虽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安排到7年级上册讲述。学习的群体是刚刚跨入初中的学生,小学只是通过实例,较表浅的了解到植物的呼吸现象,前期的知识储备有限。

3、能力定位:观察力可以,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实质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尤其是同类知识的类比能力,内在关系等的分析还需借助教师的指引和帮助。

4、性情特点:性情趋向活泼、热情、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学习中的障碍击退,学习中的依赖情绪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度,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学生热衷的层面这些都应是教师课前了解的方面。

5、教师自身分析:由于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能较好的驾御开放式的课堂。

三、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改的理论依据,将本节课基本定位为:开放性、实践性强、具备一定知识容量的课堂,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学生会做的、能做到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决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关键。

2、基本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引发争论,互助学习。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生生互平,组祖互评,师生互评。

3、难、重点的突破: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突破难点,层层深入。由表象引发推测,借助已有经验思考推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探讨实

重点以不同的呈现形式多次重复,加以巩固。

4、几个关键: (1)、{导入} 的创设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维量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氛围} 的创设要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全体积极参与、轻松和谐的气氛。尽量给学生减少压力,用评价激励学生。

(3)、{师生交流} 要真正的平等、教师对学生态度要充分的尊重。教师和蔼、机智、民主的情愫要感染学生。

5、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装置准备好。

(一)导入:用一生活实例---------“夜晚,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不科学的原因,逐渐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与人一样,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设计实验:渗透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这个环节要充分放给学生,包括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要充分、时间要充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实验方案设计稿,强调合作意识,注重集体的智慧。结合学生的特 点,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画示意图,使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为了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每小组自选一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即可。这时教师要真正深入 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也可以与他们共同设计,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展示、交流、观察、提升、延伸:

1、依据两个不同的研究内容,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展示实验方案设计稿,体现生生互动,其他学生就实验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预测:学生也许会在以下三个方面遇到困难,而不能考虑周全。 (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 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进行对照实验、结果的验证方式。

2、由生物兴趣小组展示他们课前设计的实验,当场操作,演示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存在以下疑问:

(1)为什么用“活种子”和“死种子”? (2)为什么用四个保温瓶? (3)这时学生遇到了学习障碍,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到位。

3、及时渗透实验基本思想-----“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的变量?四个装置研究了三个问题,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由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4、关于植物呼吸释放热量是学生不易注意到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新鲜的绿叶蔬菜,放入黑色塑料袋中密封,课上让学生将手伸到塑料袋中,感觉到微热。为进一步引申实验和理解呼吸的含义打下基础。

5、让学生总结植物呼吸现象,教师用板书汇总,为下一步出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公式打下基础。切忌在教学中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的总结,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 同等重要。再回归到导入的实例中,使学生真正明确,夜晚卧室内的植物呼吸会与人争夺氧气,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因为以上问题的研究,是由导入的实例引发而来 的,所以要前后呼应。

6、提升、引申-:假如用绿色植物的叶做为实验材料应怎样进行?并且注意什么?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四)引出概念:

1、由表象过渡到实质是个难点,虽然初一的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的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透彻,但是如果利用前面光合作用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就可以降 低难度。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公式入手,分析呼吸释放的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来自于有机物。

2、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要在氧的参与下,有机物释放能量后,要产生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五)引出实质:教师设问:植物为什么呼吸?学生讨论? 预测: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热量; 教师指导:用实验室的材料“活种子”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是生命的特征。生命活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初呼吸的实质。进而学生就容易明白了是“活细胞呼吸”,呼吸是每时每刻都进行的。 这样难点就突破了。

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完成,但是学生是否能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还要通过运用来验证和巩固。 因此题目的选择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际应用从“促进呼吸和抑制呼吸”两个角度去分析。

“促进呼吸强调旺盛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提供,促能够呼吸要为其提供利于呼吸的条件”。

“抑制呼吸要强调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必要的环境条件”。(六)知识内在联系:重点就是理解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还是应从实质入手,从能量进行分析。教学方式以学生分析为主,也许学生只是从浅层面分析,但是教 师不要替代,可以逐步的引导,使学生最终理解光合与呼吸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植物获取生命活动的动力不可缺少的两个密切象过渡过程。也许此部分的 内容在本节课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思考。第二课是在进行探讨。 (七)巩固提升:

1、设计可行的小实践活动--------选择同样成熟的水果两个,一直只放入冰箱储存,另一只在室温下保存(注意防止****)。几天后感受水果的口味变化。

2、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多层面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但是对于一般的学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宗旨。

由于受教材的限制,一节课完成教学流程的七个过程,相对来说容量较大,往往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在衔接上不太从容,感觉较仓促。但是教学的目的 性体现较明确,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从而进一步感悟和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式,通过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探讨和分析,同类知识的类比和从新组合,使学 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一节课的效果不是太明显,但是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最终会达到理想的结果。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阐述各自的设计方案,显示了极大的探究热情,智慧的火花随处可见。但是,在实验原理的领悟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方 面暴露出许多的漏洞,表现出初一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与思维的局限性并存,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养,对实验结果预测的科学性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启发 引导下,完善设计。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实验设计水平,一次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既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更应注重学生获去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能力培养。

注重生生参与、师生交流、平等和谐,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智慧是本节课的重要培养目标。虽然师生间较陌生,由于教学过程较合理的设计,所以学生和教师很快的进入了状态,形成了融洽的课堂分为,但是还是有些学生放不开,较为拘谨,也许与平时缺少此方面的训练有关。

本节课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对教材也进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后隐含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虽然学生对于实验的 设计较幼稚、分析能力较浮浅,但是教师的教学尝试,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最重要的。教学永远是件遗憾的事情,绝对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会有不断创新的课堂,这 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观察动物细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 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 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 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 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 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2)清水生理盐水(3)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绿体(4)稀碘液(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液泡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本节课的导课环节。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 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 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 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 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 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吸收作用

1 教材分析

1、1 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吸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进一步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原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贯彻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以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学习各种生物的作用,是整个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 作用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一起,构成了绿色植物生活对物质和能量需要的全部内容,这对学生全面理解植物生活方式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教材还安排了“探究植 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活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而在教材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3 教学目标

1、

3、1 知识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2) 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3) 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及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4) 说出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5) 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1、

3、2 能力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析,尝试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问题,锻炼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掌握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 (3) 通过对无土栽培资料的收集和学习,锻炼参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3、3 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4、1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因为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这一节的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七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如何形象简明地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成为教学难点。

1、

4、2.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浓度大和小的生活体验,精心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1、5 课程资源整合

1、

5、1 利用相关的图片、实物等课程资源,特别是“小孩拔河”的Flash动画的加入,直观、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1、

5、2在课外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1、

5、3 本节课涉及的活动较多,教师必须事先制作相关的课件,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提供素材。

2 学法分析

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小学的自然课中,已对“根的吸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将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根的吸收作用”这个问题。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初 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且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溶液浓度大 和小的生活体验,先讲清“溶液”“浓度”的含义,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 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

此外,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同学们已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科学方法和过程,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进行自主探究,设计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方案来。 由于我校具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所以,这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展开,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升华。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设计真实、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本节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 设教学情景,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 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设计适于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教学程序

4、1看物激趣

在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前,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烧杯里水的味道,向学生提出“植物组织吸水是细胞吸水还是细胞间隙吸水”“植物细胞在什么 条件下失水”等问题,引起学生争论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启发学生用实验取证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为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4、2 合作探究

本活动为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以保证实验方案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时,要提醒学生设置实验对照。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准确 阐述本组的观点(假设),实验设计计划要有利于检验本组的假设。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引导学生树立定量实验的意识,想办法获得实验的具体数据,通过实验数据来检验假设。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提供多种实验材料:萝卜、胡萝卜、马铃薯等。

在学生执行实验计划的全过程中,要提醒他们关注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使学生总是处在探究的欲望中。

实验完成后,要启发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并准确地表述本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4、3自主探究

进行“观察根毛”的实验时,首先诱导学生思考:植物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水功能?进而举例说出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然后,引导学生将“根毛是植物吸水的结构 基础”作为假设来进行验证,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根毛与吸水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课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根毛数目、形态、结构与其 吸收水分的适应特征,以及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

4 、4知识迁移 在“无机盐的吸收”部分,结合“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幼苗的不同生长状况说明了什么”“如何探究某种无机盐对植物的生理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无机盐的生理作用。

“无土栽培”是植物生理方面的应用性知识,植物为什么可以“无土”栽培?这个问题不仅激发学生探究无土栽培原理的兴趣,而且使他们产生参观或尝试进行水培、沙培或砾培的实践活动的欲望。

4、5拓展深化

多媒体的应用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如: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以“小孩拔河”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在愉悦、轻松、诙谐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细胞 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而影片《焦裕禄》片段的播放,则把学生带入与该课知识相关的特定历史背景中,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盐碱地不宜种庄稼) 中,而且使学生看到一个为改变环境(改良土壤、治风、治沙)、造福人民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焦裕禄精神”的教育,这充分体现 了新课程中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5、板书设计

6、教学小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 课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因而教师对问题的预设、生成 与对策要准备充分。

1、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教学是成功的。

3、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了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 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 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 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 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 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 论结果。(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 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 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 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 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 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包括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尤其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方面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 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 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种子的萌发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 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 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 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 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 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 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 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 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 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 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种子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1、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种子的结构》安排在学习了植物体的基本结构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对学好其它各章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2、本节教材的编写是以“学习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归纳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为线索。按此线索授 课,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较易地掌握本节的知识。

3、本节是本章的重点节。本节内容分三部分: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② 玉米种子的结构;③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比较。本节的教学重点是:①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②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概念。教学难点为:① 玉米种子的子叶观察; ②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的识别与观察。因为观察玉米种子的子叶以及区分果皮与种皮均较难。

4、本节教学目标可确定是:① 理解有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的基础知识;② 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③通过不同类型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④ 通过对比与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5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法构想

采用目标教学法模式,通过讲、练、自学、实验及讨论相结合形式实施。 通过前提测评,诊断同学们对有关种子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认定目标,使同学们明确本节课的要求与努力方向。

导学达标过程中,介绍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因为种子各部分的名称虽然较多,但学生平时已接触过种子,围绕思考题纲阅读课文与尝 试解剖观察显得不难。在学生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基础上,组织观看“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电脑动画,从声、色、画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刺激 学生的各种感官,再进行解剖方法、识别子叶,区分果皮和种皮的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作巡视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在学生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已有较深刻的了解后,可采用分组讨论法来认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在学生知道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后,老师可引导学生用比较归纳法讲授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通过达标测试,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巩固新知识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遗漏问题。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已阅读课文,尝试观察、解剖种子,围绕提纲思考与回答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如指导学生解剖菜豆种子时,可问:如何观察菜豆种子呢?如何解剖菜豆种子呢?通过学生思考与老师点拔,使学生认识从外到内的观察方法和从上到下的纵剖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如学生 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比较两类种子的异同点。

4、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如指导学生抓住种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具有二片子叶的这一关键。

四、教学安排

1、组织前提测评;认定学习目标。(用投影展示)

2、进行导学达标

下面就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提出的处理思路与程序:(1)让学生围绕思考题,自学菜豆种子(或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老师提问 中下层生回答,加以鼓励性评价。(2) 组织观看“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的电脑动画。(3)利用模型配合手势进行解剖演示。(4)指导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5)组织同学分组讨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异同点,并指定小组 代表回答。(6)为使学生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特别强调此分类是根据种子中子叶数目的不同来划分的,且通过思考题:①如何识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②列举几个分别属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例 子,来加深对这二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3、组织达标测试,进行课堂小结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环境对生物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目前人类关注的热点,大家都知道:全球变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关注环境,造福于人类自身,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认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树立环保观念。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 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教师应通过灵活设计,使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思想, 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基于这节课的设计目的,本节课的重点是(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虽然这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但它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总结实验的条件,并尝试设计实验。所以实验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经深入研究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点列为三个:(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3)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情感目标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在能力上

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教材后我又分析了学情:初学生物,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及时指导。他们好奇心强,形象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和表现自我。

因此本节课实施以实验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多媒体教学为辅助的多种教学方法。在学法指导上 :

1、使学生初步掌握自学的方式;

2、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生物科学的一般学法。教学过程为五步:课前准备、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学生小结、反馈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让学生 (一)预习本节课内容并查阅资料;(二)根据书上内容分组做实验;我(一)课下做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对照实验的条件;(二)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授课直观、形象。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首先打出四副图片,在轻松的气氛中引导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这四种生物分别是……?学生说:“羊、毛毛虫、螳螂、蛙。”我指着螳 螂和蛙说:“这两种生物和我们这儿的就不一样,可以看出生物是多种多样的,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生物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请学生再看图片, 问: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一样吗?对!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理解概念;认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课文一开始就给出“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这些生物术语,学生不易理解, 我从直观图片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抽象概念。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讲的:请大家看这个图片,这是个什么生态系统?学生刚复习过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立刻答出:草原生态系统。“咱们来找找其中的影响羊的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纷纷回答:“有阳光、空气、土壤、湿度、狼、羊、草、水分、温度 等。”这些因素哪些具有生物的特征?哪些没有?学生把它们分列出来。我总结:这些因素没有生物的特征,叫非生物特征,这些因素具有生物的特征,叫生物因 素,它们都属于生态因素。然后请学生们在书上找出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读读。(定义)板书列出,加深记忆。对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学习,因为书上 列举的例子比较常见,让学生阅读书上16页第一段,自学通过。为了加深理解程度,我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认识,学生根据以上学习说 出:“没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羊不能生存,大部分生物也是如此。生物的生活依赖于非生物因素。”这样使知识贴近生活,得到“消化”和迁移。同时让学生 形成这种观点,为下一节的“生物要适应环境”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是探究实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对对照实验的作用、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条件都很迷惑。我想通过三个实验、两个对比,促进 学生理解。这三个实验中一个是让学生按书上的实验步骤分小组提前三天做的,这个实验容易操作。另两个是我提前做的。两个对比是(1)把变量不同的两个对照 实验作对比,让学生认识对照实验的条件;(2)把以上两个对照实验和有两个变量的实验作对比,让学生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的作用。这部分是这样讲的:“刚才 我们学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是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请把你们小组的实验展示出来,我来看 看”。首先表扬各小组都积极做了。然后对学生做的实验做了简单的评价。再选择实验现象很明显的小组,请他们的代表说说实验分工、过程和结论。一个小组代表 介绍:“把松软的馍片分两组,使它们温度不同,其它因素一样,三天后,30℃的馍片长满了霉菌。我们得出结论:30℃的条件适合霉菌的生长”。我置疑:你 们做的实验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那么湿度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正是我的探究实验。我来介绍介绍:松软的馍片分两组,使它们湿度不同,一组馍片在塑 料袋中,一组馍片露在外面,温度都在30℃,其它因素也一样,三天后湿度大的馍片长满了霉菌。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湿度大的条件适合霉菌的生长。我 引导提问:你们的实验和我的实验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讨论后说:“都只有一个不同的因素,其它因素相同,现象明显”。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让两组馍 片的温度和湿度都不同,馍片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大家看我三天前做的另一组实验;把相同的馍片分成两个实验组,使它们分别在30℃干燥条件和0℃潮湿条件 中放三天,发现这两组馍片都没有长出很多霉菌。这个实验中一组馍片有30度的条件,一组有潮湿的条件,却没有出现前面实验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后让学生对比讨论,我引导分析,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最后总结归纳出: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都适合霉菌的生长,但要研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时,必须象前两个实验一样,分开来研究。要么只研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要么只研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如果在实验中设置两个不同的因素,将得不到科 学结论。在研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应设置两个实验组,让其它因素一样,温度不同,观察哪种温度更适合霉菌的生长。就会得出“30℃适合霉菌生长”的 科学结论。我立即强调:这样的实验就是对照实验,其中的温度是变量,0℃是30℃的对照条件。通过三个实验的分析对比,学生理解了对照实验。并总结出对照 实验的条件。

因为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本节就应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因此我提出要求:反思你们做过的实验,总结一下一个实验方案应包括 哪些内容?学生预习过本节内容,又经自己做实验,很快回答出设计实验方案的内容。为了继续锻炼学生能力,预计课堂时间紧张,因此我布置课下练习:让学生以 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记录下来,下节课说说。这样通过学生做一个 难度不大的实验,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老师引导对比分析,总结出对照实验的条件;再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得以突破。

本节的第三个知识点是生物因素。为了让学生对书上的“种内互助、种间互惠互利”等术语有直观印象,理解记忆,先让学生看四段录像,要求学生讨论其中的生物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播放蝗虫啃食庄稼的录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后果是什么。四段录像让学生看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及时回答了问题:录像中有蚂蚁的 互助关系和大象、棕熊的争斗关系,还有蝗虫和植物、狮子和角马的捕食关系;大批蝗虫过后,绿色植物所剩无几,庄稼颗粒无收,直接了破坏环境。蝗虫的录像为 下一节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学习埋好伏笔。第二步:让学生观察书上16页的四个彩图,说说其中的生物关系分别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有海葵和蟹 的互惠互利关系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书上内容,总结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学生总结出(板书内容)。通过活生生动态的录像和形象的图片,书上的概念 不用老师解释学生就理解了。本节全部内容讲完后,我让学生自己小结。这是一组学生的小结:全面、直观而形象。说明他们经过做实验、对比分析、看录像,自学 印证,把直观感性的知识提炼成抽象概念,充分理解了本节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至此已圆满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湿度 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方案;预习下节课内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影响和改变作用;

2、课下分组做书上17页的实验,要求认真记录数据。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反馈练习题。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详细清晰,便于记忆。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是:复习旧知用4分钟;第一个知识点约用8分钟;第二个知识点约用16分钟;第三个知识点约用8分钟,小结5分钟;反馈练习4分。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是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认识规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使知识由直观到抽象,深入浅出。

上完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得失:这节课根据以往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局限于书上的一个实验,通过大家做的三个实验的对比,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解决了以 往学生对对照实验的迷惑。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效果较好。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使学生懂得学习理论是求知的途径,通过探究也能获得知识。最后我鼓励学生: 只要你执着探究,也许将来你会有意外发现,解决人类的重大问题,永载史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科学 七年级 下册》中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三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在教材中介绍了反射、反射弧、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等基础知识。文章内图文并茂的举了一个“望梅止渴”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人由语言刺激而产生复杂反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 渗透了语文学科。在本节课中没有出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这一专有名词,而是以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来表述,这正是以课标为依据,体现了课标中的要求——是 “概述了解”这一层次。

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任何 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 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事例来引出相关知识的。而且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们容易理解。本节课以课标为依据减少了一些名词术语。例举了“望梅止 渴”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的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我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 握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能够举例说出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3、简单说出反射弧的构成。(二)技能性目标:本节课推出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这更加丰富了课堂内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来理解知识,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此,确定能力目标如下:

1、模仿教师的演示,学习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小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有限,通过学习、做实验和参与探究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确定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预设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参考书的要求,我将本课课时预定为2课时。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活动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

以小实验活动进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实验:一名学生被蒙住眼睛,教师用一个牙签刺其手指,其他学生观察该学生做出的反应。只是该名学生感受到了,为了 让其他学生也亲身经历、亲自去感受,我又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去完成一个小活动——打手板:甲学生去打乙学生的手掌,乙学生迅速躲避。每位学生进行十次,看 看谁被打到的次数是最少的。

学生做完小活动之后,给学生设立一个问题:这两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继续设疑: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展示出本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课。

由亲身感受实验和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反射的概念。 师说“面对课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该实验是医学上常用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 的情况的,这就是——膝跳反射”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请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演示。由两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去 进行该实验。实验后请学生分别来谈谈感受,并继续又举出排尿反射和课上的缩手反射,请学生们以前后两人为一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这几个活动都称之为“反 射”,那么反射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出反射的定义,最后由教师用计 算机展示出反射的定义,这样使得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二)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到 了一些知识,而不能将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遗憾。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理归纳的能力。

运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些人的活动,从而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反射的定义,那么谁还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事例是属于反射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不但是学以致用,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质上的区别,识别出哪些是简单的反射,哪些是复杂的反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对方才大家所举出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类生来就会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呢?哪些又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反射呢?”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又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科整合的教育机制,使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所举出的例子都是人类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动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动呢?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教师设问“人和动物都具有反射活动,哪些 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进而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一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教师又用计 算机展示出“画饼充饥”和“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例子,让学生来进行翻译和分析。又加进了“听口令,做相反动作”的小游戏。

(四)以问题的形式,为下一课留下伏笔,设置铺垫。

“方才我们在做听口令的游戏的时候,,有的同学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学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确,有的做得有些失误,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发表各自 的看法后,教师“有的同学说到反应速度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大家在课下阅读104页的探究活动方案,复习一下探究活动的 一般过程是什么?你能否将书中的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计划呢?如果有的同学认为你的小组还有其它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 “测定反应速度”的快慢,请你写出你的探究计划,在下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后并去实施。”

(五)表达交流,畅谈心得

“在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说教材: 教材特点:

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 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3、从学生的认知水 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 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 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 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 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 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 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 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 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 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 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 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 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 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

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 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

2、观看课件 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

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 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内容。这章的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第8章、10章、11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节复习课就是针对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已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必须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三部分。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 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

(2)掌握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 (2)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五)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相关的素材。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景引入复习课,再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回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管,心脏 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最后通过习题巩固知识,从而解决本章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目 的。

三、学法引领

学生已具有了一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选用的学法指导是分析法、迁移法。

四、教学流程

(一)课的导入 多媒体展示并讲述:“最近万州的天气变化得特别快,一会儿艳阳高照天气热得不得了,过了几天又下起大雨来,温度又随之降低。你瞧,这一不小心小明生病了, 痛苦的小明又是咳嗽又是流鼻涕,更要命的是让小明英俊的形象都没有了,没有办法的小明只有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再了解了小明的情况后,先让小明去做个血液化 验,看看小明的血液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

学生在听到这件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和看到这些有趣的图片时,个个脸上露出想知道小明血液化验的结果,这时我适时提出质疑:“那大家知道,在进行血液化验的时候要化验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吗?还能回忆起血液的组成吗?”学生略加思考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样的设计,开端引趣,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到课堂上来,为他们创设教学情景。

(1)知识重现,合作复习复习一:血液的组成

1、小明生病看医生,医生要其做血液化验的事情引入血液组成的复习。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生活中的病例引起学生的关注,进一步唤起学生对血液成分的记忆(注重生物学源于生活,生物学教学要贴近生活)。

2、对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与学生进行合作复习。

3、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复习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1、课件展示小明的血液化验单并出示男士血液成分的正常值范围,同时讲述:“这是小明的血液化验单,看看小明的各项指标和正常值比较起来哪一项不符合标准?你 来做做医生小明可能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数值的比较后快速做出回答:“白细胞数量大于正常值,小明身体可能出现炎症。”此时我继续讲述:“这个 时候护士小姐就出来,对小明说你有炎症需要进行输液治疗。一般的输液采用的是静脉输液,那同学们知道输液时针头是插在哪里的吗?”同学们积极做答:“手臂 的青筋。”“手臂的青筋是静脉血管,血管其实除了静脉之外还有…..”“还有动脉和毛细血管”“那现在我们就来对血管进行一下复习。”

在这里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1、对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壁、管腔及其血流速度和功能与学生合作复习。

2、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复习三:心脏与血液循环

1、教师设问:输液时,药物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被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学生会通过已学知识作出通过血液循环,我继续追问那血液循环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呢?(血管和心脏构成的管道系统和在其中流动的血液三个部分组成)。血液、心脏和血管是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把三个零散的知识点串 起来,让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个清楚的认识。

2、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进行复习。

3、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途径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 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 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

1.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教 学 难 点 :

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 教 学 目 标】 (一)知 识 目 标 :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

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 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一)说教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学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四、【教 学过 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 入 新 课 :(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 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 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 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 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 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课 外 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四、【板 书 设 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 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 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 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人体的血液循环》学案

一、请你填一填:

1、你的心率:( )次/分.

二、请绘制血液循环图

三、知识拓展 课堂拓展:

心脏自身的营养由( )循环供应,这个循环受阻时,容易引起( )病和( )梗塞。

课外拓展: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制定探究方案----作出假设----设置对照组-----统计-------验证假设)

2、关爱家人活动:你的血型————( ), 你家人的血型————( ),( ),( ) 班 级 ———————————— 自我评价 ———————— 课堂评价 ———————————— 课外评价 ————————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真菌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 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特点,真菌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 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教学理念

营造开放的课堂教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转变。

四、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B、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霉菌和新鲜蘑菇及蘑菇的营养菌丝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霉菌的形态结构。

重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3、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4、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CAI:通过长毛的水果和各种蘑菇引入主题欣赏图片创设情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巧妙的导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常见真菌在已有生活经验上,辨认真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达到知识的顺向迁移和正迁移。

用“问题广角”形式激发学生提问,达到要教学生认识真菌的目的。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转变。营造开放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

梳理问题,从认识真菌结构方面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结合“观察指导”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表达、合作能力。体现自主合作的精神。

适时引导,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有关真菌的营养方式的问题。观察发霉食品里的营养菌丝和蘑菇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想到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由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解决问题。

步步深入,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真菌繁殖方式的问题。观察思考,想到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自己的,说出孢子适于繁殖的种种好处。通过多媒体展示,观察孢子的释放过程,确认蘑菇的繁殖过程。畅想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知识回归生活。 生活帖士,结合学生提出有关真菌联系生活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总结知识,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做屏幕上的选择题 对知识回顾和整理

以真菌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效益为由,鼓励学生学以至用,为社会多做贡献。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

【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本着这一理念,我打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广角”的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 生做课堂的主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 和发展过程。本节课注重探究性学习,将探究精神贯穿课的始终。

本节课我认为我的亮点之一在于新课的引入方式,用新鲜水果和长霉的水果形成鲜明对比,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亮点之二在于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的价值,感受到了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不足之处,对学生认知程度估计过高,课堂预设内容没有充分展开,下课时间提前了一点点。如能在问题预设方面再做些改进,课堂效果会更好。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绿色植物对有机物利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学习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绿色植物如何利 用有机物。这两节知识是连贯的,顺接起来也非常自然。内容上本节主要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新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里有三个演示实验, 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上分析有三个方面内容:

一、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

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目标设定

依据新课标,紧扣单元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强化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落实动手实验并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推荐第2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试行)

(面试部分)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试中心 二零一一年七月

一、测试性质

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

二、测试目标

面试主要考查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保教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3.有一定的技能技巧,能够恰当地达成保教目标。

三、测试内容与要求

(一)职业道德

1.爱幼儿,尊重幼儿。

2.对幼教工作有热情、有责任心。

(二)心理素质

1.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

2.乐观开朗、有自信心。

(三)仪表仪态

1.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有礼貌。

2.服饰得体,符合幼儿教师职业特点。

(四)交流沟通

1.有较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宜、表达比较准确、简洁、流畅、有条理、有一定的感染力。

2.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

(五)思维品质

1.能正确地理解问题,条理清晰地分析思考问题。

2.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在教育教学上表现出一定新意。

(六)了解幼儿

1.具有了解幼儿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个体差异的意识。

2.能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

(七)技能技巧

1.熟悉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和故事。

2.具有弹、唱、画、跳、手工制作等基本技能。

(八)评价与反思

1.能对录像或资料中的教育活动、教育行为进行较客观的评价;或能对自己的面试表现进行评价。

2.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进一步改善的意见。

四、测试方法

采取结构化面试和展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观察、提问、展示、材料分析、陈述等方式进行。

考生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准备,回答考官提问。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

五、试题示例

例一:

某小班有些新入园的幼儿哭闹不止,不停地哭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问题:你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例二:

请你给小班幼儿讲一个故事

(故事自选。如考生没有故事,可提供)。

相关了解: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一、测试性质

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

二、测试目标

面试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3.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测试内容与要求

(一)职业道德

1.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知,能清楚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职责。

2.关爱学生,具备从事教师职业应有的责任心。

(二)心理素质

1.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有自信心。

2.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不偏激,不固执。

3.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三)仪表仪态

1.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有亲和力。

2.衣饰得体,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

(四)言语表达

1.教学语言规范,口齿清楚,语速适宜。

2.表达准确、简洁、流畅,语言具有感染力。

3.善于倾听,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五)思维品质

1.思维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2.能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抓住要点,并作出及时反应。

3.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独到之处。

(六)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处理教学材料,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2.能够基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合理设计教师活动。

3.学生活动设计有效,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七)教学实施

1.教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节奏。

2.知识讲授准确,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3.能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教学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能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教具、学具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5.板书工整规范、布局合理。

(八)教学评价

1.能够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反馈。

2.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四、测试方法

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

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行试讲,回答考官提问。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

五、试题示例

例一:《荷花》试讲教学设计

荷花

作者:叶圣陶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试讲时要体现师生互动。

例二:“分一分”试讲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认识分数》)

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试讲时要体现师生互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一、测试性质

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

二、测试目标

面试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3.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测试内容与要求

(一)职业道德

1.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正确认识、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师德问题。

2.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二)心理素质

1.积极、开朗,有自信心

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主动热情工作

具有坚定顽强的精神,不怕困难

2.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能够有条不紊地工作,不急不躁

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有应变能力

能公正地看待问题,不偏激,不固执

(三)仪表仪态

1.仪表整洁,符合教育职业和场景要求。

2.举止大方,符合教师礼仪要求。

3.肢体语言得体,符合教学内容要求。

(四)言语表达

1.语言清晰,语速适宜,表达准确

口齿清楚,讲话流利,发音标准,声音洪亮,语速适宜。

讲话中心明确,层次分明,表达完整,有感染力。

2.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

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够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交流中尊重对方、态度和蔼。

(五)思维品质

1.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陈述问题,有较强的逻辑性。

3.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思维灵活,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4.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教学设计

1.了解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所教的教学内容﹑理解本课(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七)教学实施

1.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与学生交流的意识。

2.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和呈现教学内容。

3.能够适当地运用板书,板书工整、美观、适量。

4.能够较好地控制教学时间和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教与学的时间,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八)教学评价

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

2.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

四、测试方法

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

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行试讲,回答考官提问。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

五、试题示例

例一:正比例函数试讲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一章一次函数的11.2一次函数。)

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教学中应有过程性评价。

(4)当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错误,你该怎么办?

例二:根据《荷塘月色》课文,设计试讲教学设计

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教学中应有过程性评价。

(4)当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错误,你该怎么办?

一、考生必须按照准考证上标明的时间参加考试。考生入场时必须主动出示《准考证》及身份证,接受考试工作人员的核验。

二、考生应在规定时间进入候考室,在截止进入候考室时间15分钟之后迟到的考生,禁止进入候考室,面试成绩按照缺考处置。

三、考生要携带必要文具(签字笔等)进入候考室。禁止考生携带各种无线通信工具、个人电脑等参加考试。

四、考生进入候考室后,要遵守秩序,保持安静。

五、考生在得到监考教师的点名后,迅速前往面试考场。

六、备课时,将本人准考证、身份证放在课桌上,以便核验。

七、面试结束后,考生应立即离开面试考场,不得向面试教师询问面试结果和分数,不得在考场附近大声喧哗。

八、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对于违反考场规定、不服从监考人员管理和舞弊者,按违反考场规定处理,取消其本次考试成绩。

九、考生应自觉服从监考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人员进行正常工作。对扰乱考点秩序、恐吓、威胁监考人员的考生将交公安机关追究其责任,并通知其所在单位。

面试形式与程序

(一)面试形式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备课(或活动设计)、试讲(或演示)、答辩(或陈述)等环节进行。

(二)面试程序

面试统一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考生经过候考、抽题、备课、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等环节完成面试。原则上备课时间20分钟,面试时间20分钟。报考中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老师的考生面试时,需加试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面试题目,面试时间20分钟。

面试实施程序如下:

第一步:候考。考生持面试准考证、身份证,按时到达考点,进入候考室候考。

第二步:抽题。按考点安排,登陆“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抽取一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道试题,经考生确认后,计算机打印试题清单。

第三步:备课。考生持试题清单进入备课室,领取备课纸,撰写教案(或活动演示活动方案),准备时间20分钟。

第四步:回答规定问题。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2个规定问题,要求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左右。

第五步:试讲/演示。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演示活动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10分钟。

第六步: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左右。

第七步:评分。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通过面试测评软件系统提交评分。小组评分情况应抄录于《面试评分表》,经组长签字确认备查。

推荐第3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核内容

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核内容

一、面试科目

幼儿园面试学科不分科,考试时在五大领域抽取两道,自选一道进行考核;五大领域--语言、体育、科学、健康、艺术。

小学面试学科分为:语文、英语、社会、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8个学科;

初级中学学科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

高级中学学科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14个学科。

二、面试考核内容

通过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技能,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面试流程

考生持准考证及身份证,按规定时间到达面试地点,进入候考室候考,按规定程序参加面试。

第一步:抽题。按考点安排,登陆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幼儿园类别考生从抽取的2道试题中任选1道,其中类别只抽取1道试题),经考生确认后,计算机打印试题清单。

第二步:备课。考生持试题清单、备课纸,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活动演示方案)。准备时间20分钟。

第三步:回答规定问题。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规定问题,要求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左右。

第四步:试讲/演示。考生按照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10分钟。

第五步: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左右。

第六步:评分。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填写《面试评分表》,经组长签字确认,同时通过面试软件系统提交评分。

推荐第4篇:海南教师资格面试初中生物教案

海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导语】海南教师资格考试:http://hi.zgjsks.com/。 在海南教师资格教师资格面试考试中,面试知识点的复习向来是考生复习备考阶段的一大重点,其中中公教师考试网为面试知识点的复习为考生提供知识点梳理,帮助考生备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

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气管 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 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 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 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 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 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以上是中公教师考试网为考生备考教师资格面试提供知识点集锦,供大家参考借鉴!

推荐第5篇:初中生物教师资格证面试所有教案汇总(优秀)

教师资格证中学生物试讲:《生物圈》面试

同学好,首先呢,问大家你们的家中都有哪些人呢?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们叫家庭成员,而我们的家庭成员及一起居住的房子我们就叫做家。那如果我们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看成是我们的家人,那么一切生物所居住的这个家是什么呢?它就是生物圈,下面呢我们一起回到生命之初,跟随老师走进一场奇妙的太空之旅。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请大家思考一下,与太空中其他星球相比,为什么只有地球才有生命的存在?

视频看完了,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只有地球才有生命的存在?好,坐在前排的这位女生,你来说一说,嗯,你看得很认真,请坐,她说到了地球上有空气,阳光,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答案呢?班长来说一下。补充的很好,他说到了还有氧气,水。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因为只有地球为我们提供了这些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条件,而其他星球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共有的家园——生物圈。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这幅图,大致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在这个图中大家都看到了什么?对,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洋、山川、河流、草原平地和沙漠等。

那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幅画有生机吗?如果没有,它还缺少了什么呢?对,动物、植物这些有生命的东西,那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动植物的纸片,就请同学们来给他们找到他们的家,并送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中。哪位同学想上来?同学们想上台的欲望都很强烈,我们先请第三排穿红颜色衣服的同学和黄颜色衣服的同学上来。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是否就充满了生气呢?对,这些生物都回到了自己的家。生物们共同生活的这个环境就是我们要说的生物圈。从同学们给这些生物找的家来看,都没有任何一个生物在放在很深的地底下吧。那我们就都知道了:地球上不是任何的角落都有生物的,比如在地壳内部是没有生物存在的。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态圈。

生物圈的一个具体范围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短片。从短片上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课代表你来回答。嗯,回答的非常正确,记录的也很好,请坐。短片告诉了我们: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10千米左右的深处,是一个20千米左右厚度的圈层。生物圈又分成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分别来阅读书12页得第

一、

二、三段文字,之后我请每小组的代表来向大家介绍他们小组代表的圈层。

好,每组介绍的都很不错,同学们对圈层有了认识,那么我们想一想,各个圈层是否是独立的呢?不是,对吧,各个圈层是相互联系的。向日葵生长需要的条件除了阳光、水、营养物质(无机盐),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活空间。对吧。想一想他们都属于哪些圈层呢?好,坐在最后一排角落的同学来回答。嗯,回答的很完整,请坐。大家想一想向日葵生活在相对湿润的环境中,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缺水的荒漠,但它们都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等生活条件。综合来看我们就不难得,动物、植物等所有的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第二排戴眼镜的同学你来回答。嗯,她说到了需要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大家思考一下,嗯,对,我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啊。

所以,请同学们从现在起向热爱自己的小家一样更加热爱我们的生物圈从一点一滴去爱护她。各小组在课下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生物圈模型,下节课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面试教案:细菌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 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 作用。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 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

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标:

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

(一)学情分析:

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 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 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讨论题“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 新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细菌是如何度 过恶劣环境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完成练习第

一、二题的讨论和交流,然后,让学生回忆人的呼吸等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第三题,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观察法,结合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以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导入新课:日本人用抓来的中国人来做细菌试验,使无数的中国军民惨遭毒害;从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书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这段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成功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

本部分通过观察挂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细菌的三型,通过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细菌个体的大小。通过和老师一起绘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细菌的比较来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细菌的生殖:

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之快,四个小时后100个细菌将繁殖成25600个通过这一活生生的数字引起学生注意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并了解细菌的 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强调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体,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从而认识细菌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五)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了细菌相关知识,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后P61的技能训练和练习进行知识巩固。最后让学生绘制细菌结构图,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教师资格证初中生物面试教案:开花和结果

一、教材分析

有关开花和结果的知识,在教材中,占一节课的内容,知识高度浓缩,突出了花与果的关系以及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 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开花和结果现象比较熟悉,但对花的基本结构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并不多,尤其是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比较复杂抽象,如果单凭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模型、多媒体课件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另外由于季节原因,找不到正在盛开的桃花,一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见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让每生准备一支康乃馨,三是结合教科书以及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彩图进行联想和观察。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教具模型、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实物教具指各类果实种子等。(学生自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 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若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 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我把每个小标题改为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从花到果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果实和种子由什么发育而成?”这些问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学习。

在课文第一个知识点“花的结构”中有一个“观察与思考”的学生活动,其中要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 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 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

1、子房发育成果实。

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 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 识。

六、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导入

1、多媒体展示几种美丽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后枝满桃的情形,并同时提出问题,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这些花很美丽,只是为 了赏心悦目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植物开花到结果必须经历哪些过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精呢? 说明:首先学生被那些美丽的图片吸引住了,从开花到结果非常感性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很自然联想到花开的美丽更重要是为了吸引昆虫为 它传粉,这又为传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同时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并不漂亮,并不能吸引昆虫,那么这些花怎样传粉和受精呢?这为后面的学习传粉的方 式打下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问题: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结构么? 说明:采用问题的形式给出知识点,使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1、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知识点的要求,并展示桃花的模型。

观察和思考

对照图观察桃花的模型,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讨论:(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的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

2、指导学生观察花的顺序,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

3、、赛一赛: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花的各种结构,比赛辨认花的基本结构,并利用可拆开的桃花模型重点认识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4、讨论:四人一组,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提出的两个问题。

说明:这两个问题在学习了花的结构之后,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确回答。此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 学习,在学完后面两个知识点后,再次讨论这两个问题。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确答案:

1、子房发育成果实。

2、对于繁衍后代来说,花的雄蕊和雌蕊都 重要。我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粉和受精的知识。

5、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从花到果实要经历哪些过程? 说明:通过标题让学生思考,花到果实必经的途径——传粉和受精

1、多媒体展示雌蕊的放大结构,并出示阅读提纲。

2、讨论交流阅读结果,在总结传粉方式时,用多媒体展示玉米用风传粉(即风媒花)和桃花用昆虫传粉(虫媒花),使学生对自然界中花的传粉方式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3、受精过程十分抽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受精的过程更易理解。

4、小结: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实和种子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1、多媒体展示花到果实的过程。

2、讨论后总结果实和种子的由来。

3、拿出自备材料,区分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

3、小结: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子房发育成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们吃的玉米,常会看到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怎样预防? 说明:不仅可以引出人工辅助授粉,而且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让他们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讨论并总结:玉米穗缺粒现象,向日葵子粒也会出现空瘪的现象,主要是传粉不足造成的,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人们常给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归纳为主,老师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为下一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四个环节:检测反馈 Ⅰ.判断

1、花冠是花最明显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结出果实和种子,因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况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个胚珠。( )

4、受精完成后,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说明:让学生区分明确易错、易混淆点。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六个种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个 B、6个 C、3个 D、12个

2、有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 ) A、外果皮、内果皮和果实 B、外层种皮、内层种 皮、种子 C、果皮、种皮和胚 D、果皮、种皮、种子

3、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别罩起来,扎好袋口。其结果是( ) A、甲不结实,乙结实 B、甲能结实,乙不结实 C、甲、乙都结实 D、甲、乙都不能结实

七、课后反思: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我认为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在讲解“传粉和受精”时,请“小老师” 上台讲解,使学生有新鲜感;在讲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 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书本的充分运用,媒体不能滥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自学的,就给时间他们阅读自学,在书中寻 找答案。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 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照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花开的过程,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实的形成”视频时,有一段话教育学生 “在品尝美味的果时,别忘了说声感谢你,花朵”;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 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初中生物教案: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PPT展示: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像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 2.演示实验:观察草履虫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通过观察你能确定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吗? 问题2: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3: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4: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同时补充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最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草履虫是一种由一个细胞所构成的生物,它可以进行与多细胞动物相同的生命活动,比如:运动靠纤毛来进行,取食及消化由口 沟、食物泡来完成。呼吸通过表膜、排泄由伸缩泡及胞肛完成。这一切显示:草履虫这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多细胞动物的生物体。)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研究这么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呢?) Ppt展示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总结:单细胞动物个体虽小,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细胞动物的特征以此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进行习题当堂巩固。 1.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 )。

A.口沟

B.细胞质

C.食物泡

D.伸缩泡

答案:C 2.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 )。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

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 D.与草履虫比大小 答案:B 3.草履虫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是通过( )。 A.收集管 B.伸缩泡

C.表膜 D.胞肛

答案:D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食物泡 B.伸缩泡

C.胞肛 D.口沟 答案:B 5.草履虫借着__________的摆动,在水中__________前进。 答案:纤毛、旋转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初中生物教案:植株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

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幼根的生长 (1)小组展示,交流探究:课外小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 录、结果分析等。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指导其他学生认真观察,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互相质疑,针对有疑惑的地方后期展开讨论。

讨论: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

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2)观察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多媒体课件:在学生充分讨论,对本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出示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多 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对比之前讨论的探究实验的结果,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学生最后对于根尖的总结认识是:根尖有分区,可以有4部分的划分,每一部 分职责不同。

(3)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在学生对于根尖的生长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出示根尖的静态结构挂图,指导学生观察根尖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大小, 通过提问的形式展开此部分的学习。最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得出根尖四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的不同及关系。再次观察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 抽拉活动教具,由学生操作和最后总结出: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来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4)角色扮演根尖4部分,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扮演根尖4部分,并向其他人介绍“自己”,同时游戏结束后,邀请未参加游戏者对参加者做评价、谈感受。

(三)课外思考、探索

植株的生长需要哪些营养物质?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

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六、教学反思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 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 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 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 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 “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a、你所 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 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 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 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 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教材分析

1、综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传统内容,集合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大纲教学还是新课标教学都要求教授的内容。在前面 学习了“绿色植物的生理现象------光合作用”之后,又一植物体生理知识,同时也是集重点和难点为一体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理 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提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实质性的认识。

2、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此内容的知识要求是:“能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隶属于了解的水平,能够达到识别、回忆、举出实例即可。

即:“说明呼吸作用的过程。” “阐明有机物对于植物体的作用”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的类比能力。

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引导合作意识。

3、知识主线: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偏离以下主线。

4、难点、重点分析:

实验设计。 呼吸的概念和实质。

光合与呼吸的关系。 实际应用的理论依据。

由表象呼吸的过渡到概念和实质。 实验中涵盖的基本思想。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定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视教学的达成度要以学生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论教学的时效性也应以学生为主要的验证尺码。如不能真正认 识和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范围和性情趋向,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失去方向而变得徒劳,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准确、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析是教师 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和必要过程。

2、知识基础:虽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安排到7年级上册讲述。学习的群体是刚刚跨入初中的学生,小学只是通过实例,较表浅的了解到植物的呼吸现象,前期的知识储备有限。

3、能力定位:观察力可以,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实质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尤其是同类知识的类比能力,内在关系等的分析还需借助教师的指引和帮助。

4、性情特点:性情趋向活泼、热情、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学习中的障碍击退,学习中的依赖情绪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度,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学生热衷的层面这些都应是教师课前了解的方面。

5、教师自身分析:由于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能较好的驾御开放式的课堂。

三、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改的理论依据,将本节课基本定位为:开放性、实践性强、具备一定知识容量的课堂,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学生会做的、能做到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决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关键。

2、基本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引发争论,互助学习。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生生互平,组祖互评,师生互评。

3、难、重点的突破: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突破难点,层层深入。由表象引发推测,借助已有经验思考推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探讨实

重点以不同的呈现形式多次重复,加以巩固。

4、几个关键: (1)、{导入} 的创设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维量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氛围} 的创设要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全体积极参与、轻松和谐的气氛。尽量给学生减少压力,用评价激励学生。 (3)、{师生交流} 要真正的平等、教师对学生态度要充分的尊重。教师和蔼、机智、民主的情愫要感染学生。

5、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装置准备好。

(一)导入:用一生活实例---------“夜晚,把花草放入卧室内是否科学?”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生活经验或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不科学的原因,逐渐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现象,引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与人一样,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设计实验:渗透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这个环节要充分放给学生,包括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要充分、时间要充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实验方案设计稿,强调合作意识,注重集体的智慧。结合学生的特 点,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画示意图,使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为了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每小组自选一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即可。这时教师要真正深入 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也可以与他们共同设计,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展示、交流、观察、提升、延伸:

1、依据两个不同的研究内容,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展示实验方案设计稿,体现生生互动,其他学生就实验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预测:学生也许会在以下三个方面遇到困难,而不能考虑周全。 (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 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进行对照实验、结果的验证方式。

2、由生物兴趣小组展示他们课前设计的实验,当场操作,演示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存在以下疑问:

(1)为什么用“活种子”和“死种子”? (2)为什么用四个保温瓶? (3)这时学生遇到了学习障碍,教师的点拨要及时到位。

3、及时渗透实验基本思想-----“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的变量?四个装置研究了三个问题,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由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4、关于植物呼吸释放热量是学生不易注意到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新鲜的绿叶蔬菜,放入黑色塑料袋中密封,课上让学生将手伸到塑料袋中,感觉到微热。为进一步引申实验和理解呼吸的含义打下基础。

5、让学生总结植物呼吸现象,教师用板书汇总,为下一步出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公式打下基础。切忌在教学中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的总结,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 同等重要。再回归到导入的实例中,使学生真正明确,夜晚卧室内的植物呼吸会与人争夺氧气,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因为以上问题的研究,是由导入的实例引发而来 的,所以要前后呼应。

6、提升、引申-:假如用绿色植物的叶做为实验材料应怎样进行?并且注意什么?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四)引出概念:

1、由表象过渡到实质是个难点,虽然初一的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的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透彻,但是如果利用前面光合作用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就可以降 低难度。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公式入手,分析呼吸释放的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能量来自于有机物。

2、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要在氧的参与下,有机物释放能量后,要产生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

(五)引出实质:教师设问:植物为什么呼吸?学生讨论? 预测: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是为了释放热量; 教师指导:用实验室的材料“活种子”引导学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动的具体表现,是生命的特征。生命活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初呼吸的实质。进而学生就容易明白了是“活细胞呼吸”,呼吸是每时每刻都进行的。 这样难点就突破了。

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完成,但是学生是否能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还要通过运用来验证和巩固。 因此题目的选择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际应用从“促进呼吸和抑制呼吸”两个角度去分析。

“促进呼吸强调旺盛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的提供,促能够呼吸要为其提供利于呼吸的条件”。

“抑制呼吸要强调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必要的环境条件”。(六)知识内在联系:重点就是理解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还是应从实质入手,从能量进行分析。教学方式以学生分析为主,也许学生只是从浅层面分析,但是教 师不要替代,可以逐步的引导,使学生最终理解光合与呼吸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植物获取生命活动的动力不可缺少的两个密切象过渡过程。也许此部分的 内容在本节课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思考。第二课是在进行探讨。

(七)巩固提升:

1、设计可行的小实践活动--------选择同样成熟的水果两个,一直只放入冰箱储存,另一只在室温下保存(注意防止****)。几天后感受水果的口味变化。

2、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多层面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但是对于一般的学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宗旨。 由于受教材的限制,一节课完成教学流程的七个过程,相对来说容量较大,往往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在衔接上不太从容,感觉较仓促。但是教学的目的 性体现较明确,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从而进一步感悟和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式,通过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探讨和分析,同类知识的类比和从新组合,使学 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但是由于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一节课的效果不是太明显,但是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最终会达到理想的结果。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阐述各自的设计方案,显示了极大的探究热情,智慧的火花随处可见。但是,在实验原理的领悟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方 面暴露出许多的漏洞,表现出初一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与思维的局限性并存,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养,对实验结果预测的科学性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启发 引导下,完善设计。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实验设计水平,一次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既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更应注重学生获去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能力培养。

注重生生参与、师生交流、平等和谐,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智慧是本节课的重要培养目标。虽然师生间较陌生,由于教学过程较合理的设计,所以学生和教师很快的进入了状态,形成了融洽的课堂分为,但是还是有些学生放不开,较为拘谨,也许与平时缺少此方面的训练有关。

本节课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对教材也进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后隐含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虽然学生对于实验的 设计较幼稚、分析能力较浮浅,但是教师的教学尝试,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最重要的。教学永远是件遗憾的事情,绝对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会有不断创新的课堂,这 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观察动物细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 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 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 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 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 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2)清水生理盐水(3)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绿体(4)稀碘液(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液泡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本节课的导课环节。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 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 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 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 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 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吸收作用

1 教材分析

1、1 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吸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一知识点,进一步解释根吸水、失水的原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1、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贯彻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以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学习各种生物的作用,是整个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 作用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一起,构成了绿色植物生活对物质和能量需要的全部内容,这对学生全面理解植物生活方式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教材还安排了“探究植 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活动,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而在教材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3 教学目标

1、

3、1 知识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2) 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3) 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及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4) 说出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5) 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1、

3、2 能力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析,尝试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问题,锻炼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掌握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 (3) 通过对无土栽培资料的收集和学习,锻炼参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3、3 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4、1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因为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这一节的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七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如何形象简明地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成为教学难点。

1、

4、2.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浓度大和小的生活体验,精心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1、5 课程资源整合

1、

5、1 利用相关的图片、实物等课程资源,特别是“小孩拔河”的Flash动画的加入,直观、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1、

5、2在课外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1、

5、3 本节课涉及的活动较多,教师必须事先制作相关的课件,为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提供素材。

2 学法分析 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小学的自然课中,已对“根的吸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将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根的吸收作用”这个问题。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初 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且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溶液浓度大 和小的生活体验,先讲清“溶液”“浓度”的含义,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 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

此外,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同学们已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科学方法和过程,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进行自主探究,设计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方案来。

由于我校具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所以,这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展开,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升华。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设计真实、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本节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 设教学情景,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 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设计适于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教学程序

4、1看物激趣

在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前,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烧杯里水的味道,向学生提出“植物组织吸水是细胞吸水还是细胞间隙吸水”“植物细胞在什么 条件下失水”等问题,引起学生争论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启发学生用实验取证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为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4、2 合作探究

本活动为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设计,以保证实验方案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时,要提醒学生设置实验对照。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准确 阐述本组的观点(假设),实验设计计划要有利于检验本组的假设。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引导学生树立定量实验的意识,想办法获得实验的具体数据,通过实验数据来检验假设。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提供多种实验材料:萝卜、胡萝卜、马铃薯等。 在学生执行实验计划的全过程中,要提醒他们关注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使学生总是处在探究的欲望中。 实验完成后,要启发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并准确地表述本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4、3自主探究

进行“观察根毛”的实验时,首先诱导学生思考:植物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水功能?进而举例说出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然后,引导学生将“根毛是植物吸水的结构 基础”作为假设来进行验证,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根毛与吸水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课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根毛数目、形态、结构与其 吸收水分的适应特征,以及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

4、4知识迁移 在“无机盐的吸收”部分,结合“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幼苗的不同生长状况说明了什么”“如何探究某种无机盐对植物的生理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无机盐的生理作用。

“无土栽培”是植物生理方面的应用性知识,植物为什么可以“无土”栽培?这个问题不仅激发学生探究无土栽培原理的兴趣,而且使他们产生参观或尝试进行水培、沙培或砾培的实践活动的欲望。

4、5拓展深化

多媒体的应用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如: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以“小孩拔河”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在愉悦、轻松、诙谐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细胞 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而影片《焦裕禄》片段的播放,则把学生带入与该课知识相关的特定历史背景中,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盐碱地不宜种庄稼) 中,而且使学生看到一个为改变环境(改良土壤、治风、治沙)、造福人民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焦裕禄精神”的教育,这充分体现 了新课程中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5、板书设计

6、教学小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 课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因而教师对问题的预设、生成 与对策要准备充分。

1、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教学是成功的。

3、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了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 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 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 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 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 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 论结果。(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 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 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 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 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 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包括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尤其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方面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 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 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种子的萌发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第二个内容 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 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 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 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 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 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 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 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 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4、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 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种子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1、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种子的结构》安排在学习了植物体的基本结构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对学好其它各章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2、本节教材的编写是以“学习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归纳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为线索。按此线索授 课,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较易地掌握本节的知识。

3、本节是本章的重点节。本节内容分三部分: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② 玉米种子的结构;③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比较。本节的教学重点是:①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②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概念。教学难点为:① 玉米种子的子叶观察; ②玉米种子的果皮和种皮的识别与观察。因为观察玉米种子的子叶以及区分果皮与种皮均较难。

4、本节教学目标可确定是:① 理解有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的基础知识;② 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③通过不同类型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④ 通过对比与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5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法构想

采用目标教学法模式,通过讲、练、自学、实验及讨论相结合形式实施。 通过前提测评,诊断同学们对有关种子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认定目标,使同学们明确本节课的要求与努力方向。

导学达标过程中,介绍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因为种子各部分的名称虽然较多,但学生平时已接触过种子,围绕思考题纲阅读课文与尝 试解剖观察显得不难。在学生了解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基础上,组织观看“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电脑动画,从声、色、画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刺激 学生的各种感官,再进行解剖方法、识别子叶,区分果皮和种皮的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作巡视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在学生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已有较深刻的了解后,可采用分组讨论法来认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在学生知道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后,老师可引导学生用比较归纳法讲授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通过达标测试,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巩固新知识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遗漏问题。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已阅读课文,尝试观察、解剖种子,围绕提纲思考与回答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如指导学生解剖菜豆种子时,可问:如何观察菜豆种子呢?如何解剖菜豆种子呢?通过学生思考与老师点拔,使学生认识从外到内的观察方法和从上到下的纵剖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如学生 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比较两类种子的异同点。

4、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如指导学生抓住种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具有二片子叶的这一关键。

四、教学安排

1、组织前提测评;认定学习目标。(用投影展示)

2、进行导学达标

下面就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提出的处理思路与程序:(1)让学生围绕思考题,自学菜豆种子(或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老师提问 中下层生回答,加以鼓励性评价。(2) 组织观看“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的电脑动画。(3)利用模型配合手势进行解剖演示。(4)指导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5)组织同学分组讨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异同点,并指定小组 代表回答。(6)为使学生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特别强调此分类是根据种子中子叶数目的不同来划分的,且通过思考题:①如何识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②列举几个分别属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例 子,来加深对这二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3、组织达标测试,进行课堂小结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环境对生物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目前人类关注的热点,大家都知道:全球变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关注环境,造福于人类自身,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认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树立环保观念。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 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教师应通过灵活设计,使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思想, 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基于这节课的设计目的,本节课的重点是(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虽然这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但它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总结实验的条件,并尝试设计实验。所以实验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经深入研究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点列为三个:(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3)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情感目标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在能力上

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教材后我又分析了学情:初学生物,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及时指导。他们好奇心强,形象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和表现自我。

因此本节课实施以实验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多媒体教学为辅助的多种教学方法。在学法指导上 :

1、使学生初步掌握自学的方式;

2、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生物科学的一般学法。教学过程为五步:课前准备、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学生小结、反馈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让学生 (一)预习本节课内容并查阅资料;(二)根据书上内容分组做实验;我(一)课下做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对照实验的条件;(二)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授课直观、形象。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首先打出四副图片,在轻松的气氛中引导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这四种生物分别是……?学生说:“羊、毛毛虫、螳螂、蛙。”我指着螳 螂和蛙说:“这两种生物和我们这儿的就不一样,可以看出生物是多种多样的,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生物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请学生再看图片, 问: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一样吗?对!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理解概念;认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课文一开始就给出“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这些生物术语,学生不易理解, 我从直观图片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抽象概念。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讲的:请大家看这个图片,这是个什么生态系统?学生刚复习过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立刻答出:草原生态系统。“咱们来找找其中的影响羊的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纷纷回答:“有阳光、空气、土壤、湿度、狼、羊、草、水分、温度 等。”这些因素哪些具有生物的特征?哪些没有?学生把它们分列出来。我总结:这些因素没有生物的特征,叫非生物特征,这些因素具有生物的特征,叫生物因 素,它们都属于生态因素。然后请学生们在书上找出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读读。(定义)板书列出,加深记忆。对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学习,因为书上 列举的例子比较常见,让学生阅读书上16页第一段,自学通过。为了加深理解程度,我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认识,学生根据以上学习说 出:“没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羊不能生存,大部分生物也是如此。生物的生活依赖于非生物因素。”这样使知识贴近生活,得到“消化”和迁移。同时让学生 形成这种观点,为下一节的“生物要适应环境”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是探究实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对对照实验的作用、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条件都很迷惑。我想通过三个实验、两个对比,促进 学生理解。这三个实验中一个是让学生按书上的实验步骤分小组提前三天做的,这个实验容易操作。另两个是我提前做的。两个对比是(1)把变量不同的两个对照 实验作对比,让学生认识对照实验的条件;(2)把以上两个对照实验和有两个变量的实验作对比,让学生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的作用。这部分是这样讲的:“刚才 我们学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是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请把你们小组的实验展示出来,我来看 看”。首先表扬各小组都积极做了。然后对学生做的实验做了简单的评价。再选择实验现象很明显的小组,请他们的代表说说实验分工、过程和结论。一个小组代表 介绍:“把松软的馍片分两组,使它们温度不同,其它因素一样,三天后,30℃的馍片长满了霉菌。我们得出结论:30℃的条件适合霉菌的生长”。我置疑:你 们做的实验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那么湿度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正是我的探究实验。我来介绍介绍:松软的馍片分两组,使它们湿度不同,一组馍片在塑 料袋中,一组馍片露在外面,温度都在30℃,其它因素也一样,三天后湿度大的馍片长满了霉菌。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湿度大的条件适合霉菌的生长。我 引导提问:你们的实验和我的实验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讨论后说:“都只有一个不同的因素,其它因素相同,现象明显”。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让两组馍 片的温度和湿度都不同,馍片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大家看我三天前做的另一组实验;把相同的馍片分成两个实验组,使它们分别在30℃干燥条件和0℃潮湿条件 中放三天,发现这两组馍片都没有长出很多霉菌。这个实验中一组馍片有30度的条件,一组有潮湿的条件,却没有出现前面实验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后让学生对比讨论,我引导分析,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最后总结归纳出: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都适合霉菌的生长,但要研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时,必须象前两个实验一样,分开来研究。要么只研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要么只研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如果在实验中设置两个不同的因素,将得不到科 学结论。在研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应设置两个实验组,让其它因素一样,温度不同,观察哪种温度更适合霉菌的生长。就会得出“30℃适合霉菌生长”的 科学结论。我立即强调:这样的实验就是对照实验,其中的温度是变量,0℃是30℃的对照条件。通过三个实验的分析对比,学生理解了对照实验。并总结出对照 实验的条件。

因为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本节就应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因此我提出要求:反思你们做过的实验,总结一下一个实验方案应包括 哪些内容?学生预习过本节内容,又经自己做实验,很快回答出设计实验方案的内容。为了继续锻炼学生能力,预计课堂时间紧张,因此我布置课下练习:让学生以 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记录下来,下节课说说。这样通过学生做一个 难度不大的实验,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老师引导对比分析,总结出对照实验的条件;再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得以突破。

本节的第三个知识点是生物因素。为了让学生对书上的“种内互助、种间互惠互利”等术语有直观印象,理解记忆,先让学生看四段录像,要求学生讨论其中的生物 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播放蝗虫啃食庄稼的录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后果是什么。四段录像让学生看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及时回答了问题:录像中有蚂蚁的 互助关系和大象、棕熊的争斗关系,还有蝗虫和植物、狮子和角马的捕食关系;大批蝗虫过后,绿色植物所剩无几,庄稼颗粒无收,直接了破坏环境。蝗虫的录像为 下一节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学习埋好伏笔。第二步:让学生观察书上16页的四个彩图,说说其中的生物关系分别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有海葵和蟹 的互惠互利关系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书上内容,总结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学生总结出(板书内容)。通过活生生动态的录像和形象的图片,书上的概念 不用老师解释学生就理解了。本节全部内容讲完后,我让学生自己小结。这是一组学生的小结:全面、直观而形象。说明他们经过做实验、对比分析、看录像,自学 印证,把直观感性的知识提炼成抽象概念,充分理解了本节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至此已圆满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湿度 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方案;预习下节课内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影响和改变作用;

2、课下分组做书上17页的实验,要求认真记录数据。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反馈练习题。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详细清晰,便于记忆。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是:复习旧知用4分钟;第一个知识点约用8分钟;第二个知识点约用16分钟;第三个知识点约用8分钟,小结5分钟;反馈练习4分。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是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认识规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使知识由直观到抽象,深入浅出。 上完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得失:这节课根据以往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局限于书上的一个实验,通过大家做的三个实验的对比,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解决了以 往学生对对照实验的迷惑。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效果较好。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使学生懂得学习理论是求知的途径,通过探究也能获得知识。最后我鼓励学生: 只要你执着探究,也许将来你会有意外发现,解决人类的重大问题,永载史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科学 七年级 下册》中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三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刻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作用。在教材中介绍了反射、反射弧、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等基础知识。文章内图文并茂的举了一个“望梅止渴”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人由语言刺激而产生复杂反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 渗透了语文学科。在本节课中没有出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这一专有名词,而是以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来表述,这正是以课标为依据,体现了课标中的要求——是 “概述了解”这一层次。

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任何 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 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事例来引出相关知识的。而且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们容易理解。本节课以课标为依据减少了一些名词术语。例举了“望梅止 渴”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的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我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 握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能够举例说出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3、简单说出反射弧的构成。(二)技能性目标:本节课推出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这更加丰富了课堂内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来理解知识,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此,确定能力目标如下:

1、模仿教师的演示,学习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小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有限,通过学习、做实验和参与探究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确定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预设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参考书的要求,我将本课课时预定为2课时。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活动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

以小实验活动进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实验:一名学生被蒙住眼睛,教师用一个牙签刺其手指,其他学生观察该学生做出的反应。只是该名学生感受到了,为了 让其他学生也亲身经历、亲自去感受,我又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去完成一个小活动——打手板:甲学生去打乙学生的手掌,乙学生迅速躲避。每位学生进行十次,看 看谁被打到的次数是最少的。

学生做完小活动之后,给学生设立一个问题:这两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继续设疑: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展示出本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课。

由亲身感受实验和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反射的概念。 师说“面对课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该实验是医学上常用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 的情况的,这就是——膝跳反射”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请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演示。由两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去 进行该实验。实验后请学生分别来谈谈感受,并继续又举出排尿反射和课上的缩手反射,请学生们以前后两人为一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这几个活动都称之为“反 射”,那么反射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出反射的定义,最后由教师用计 算机展示出反射的定义,这样使得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二)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到 了一些知识,而不能将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遗憾。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理归纳的能力。

运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些人的活动,从而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反射的定义,那么谁还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事例是属于反射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不但是学以致用,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质上的区别,识别出哪些是简单的反射,哪些是复杂的反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对方才大家所举出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类生来就会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呢?哪些又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反射呢?”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又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科整合的教育机制,使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所举出的例子都是人类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动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动呢?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教师设问“人和动物都具有反射活动,哪些 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进而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一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教师又用计 算机展示出“画饼充饥”和“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例子,让学生来进行翻译和分析。又加进了“听口令,做相反动作”的小游戏。

(四)以问题的形式,为下一课留下伏笔,设置铺垫。

“方才我们在做听口令的游戏的时候,,有的同学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学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确,有的做得有些失误,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发表各自 的看法后,教师“有的同学说到反应速度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大家在课下阅读104页的探究活动方案,复习一下探究活动的 一般过程是什么?你能否将书中的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计划呢?如果有的同学认为你的小组还有其它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 “测定反应速度”的快慢,请你写出你的探究计划,在下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后并去实施。”

(五)表达交流,畅谈心得

“在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说教材:

教材特点:

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 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3、从学生的认知水 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 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 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 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 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 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 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 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 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 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 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 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 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 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

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 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

2、观看课件 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

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 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的内容。这章的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第8章、10章、11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节复习课就是针对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已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必须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三部分。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 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

(2)掌握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 (2)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五)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相关的素材。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景引入复习课,再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回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管,心脏 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最后通过习题巩固知识,从而解决本章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目 的。

三、学法引领

学生已具有了一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选用的学法指导是分析法、迁移法。

四、教学流程

(一)课的导入

多媒体展示并讲述:“最近万州的天气变化得特别快,一会儿艳阳高照天气热得不得了,过了几天又下起大雨来,温度又随之降低。你瞧,这一不小心小明生病了, 痛苦的小明又是咳嗽又是流鼻涕,更要命的是让小明英俊的形象都没有了,没有办法的小明只有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再了解了小明的情况后,先让小明去做个血液化 验,看看小明的血液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

学生在听到这件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和看到这些有趣的图片时,个个脸上露出想知道小明血液化验的结果,这时我适时提出质疑:“那大家知道,在进行血液化验的时候要化验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吗?还能回忆起血液的组成吗?”学生略加思考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样的设计,开端引趣,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到课堂上来,为他们创设教学情景。

(1)知识重现,合作复习复习一:血液的组成

1、小明生病看医生,医生要其做血液化验的事情引入血液组成的复习。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生活中的病例引起学生的关注,进一步唤起学生对血液成分的记忆(注重生物学源于生活,生物学教学要贴近生活)。

2、对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与学生进行合作复习。

3、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复习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1、课件展示小明的血液化验单并出示男士血液成分的正常值范围,同时讲述:“这是小明的血液化验单,看看小明的各项指标和正常值比较起来哪一项不符合标准?你 来做做医生小明可能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数值的比较后快速做出回答:“白细胞数量大于正常值,小明身体可能出现炎症。”此时我继续讲述:“这个 时候护士小姐就出来,对小明说你有炎症需要进行输液治疗。一般的输液采用的是静脉输液,那同学们知道输液时针头是插在哪里的吗?”同学们积极做答:“手臂 的青筋。”“手臂的青筋是静脉血管,血管其实除了静脉之外还有…..”“还有动脉和毛细血管”“那现在我们就来对血管进行一下复习。” 在这里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1、对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壁、管腔及其血流速度和功能与学生合作复习。

2、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复习三:心脏与血液循环

1、教师设问:输液时,药物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被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学生会通过已学知识作出通过血液循环,我继续追问那血液循环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呢?(血管和心脏构成的管道系统和在其中流动的血液三个部分组成)。血液、心脏和血管是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把三个零散的知识点串 起来,让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个清楚的认识。

2、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进行复习。

3、通过列举相关习题巩固知识,达到复习的目的。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途径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 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 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

1.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

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 教 学 目 标】 (一)知 识 目 标 :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

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 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一)说教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学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四、【教 学过 程】 (一)课前准备 :

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 入 新 课 :(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 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 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 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 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 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课 外 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四、【板 书 设 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 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 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 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人体的血液循环》学案

一、请你填一填:

1、你的心率:( )次/分.

二、请绘制血液循环图

三、知识拓展

课堂拓展:

心脏自身的营养由( )循环供应,这个循环受阻时,容易引起( )病和( )梗塞。

课外拓展: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制定探究方案----作出假设----设置对照组-----统计-------验证假设)

2、关爱家人活动:你的血型————( ), 你家人的血型————( ),( ),( ) 班 级 ———————————— 自我评价 ———————— 课堂评价 ———————————— 课外评价 ————————

教师资格统考面试初中生物教案:真菌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 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特点,真菌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 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教学理念

营造开放的课堂教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转变。

四、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B、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霉菌和新鲜蘑菇及蘑菇的营养菌丝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霉菌的形态结构。 重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3、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4、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CAI:通过长毛的水果和各种蘑菇引入主题欣赏图片创设情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巧妙的导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常见真菌在已有生活经验上,辨认真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达到知识的顺向迁移和正迁移。

用“问题广角”形式激发学生提问,达到要教学生认识真菌的目的。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转变。营造开放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

推荐第6篇:天津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案撰写策略

点击下载更多天津教师招聘真题

2016天津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案撰写策略

欢迎来到天津教师资格招聘考试网,中公天津教师招聘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

一、教案组成

一篇完整的教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块部分。当然有的教材里还有教具、课前准备等等,这些也是可以的。但是鉴于面试备课时间只有20分钟,而教具在试讲过程中是可以呈现出来的,所以中公讲师吕琴建议大家保留五部分内容就已经足够了。其中教学目标又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块。教学重点包括教学的重点和教学难点,有时重难点可以是一个知识点。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一般包括“四部曲”,分别是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板书设计是试讲知识点的总体呈现。教学反思一般只需要写上这四个字就可以,因为具体的反思内容需要等到教学结束以后才能写。

二、教案难写部分

一般来讲,一次比较成功的试讲主要是完成了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清晰的呈现出来了。那么对于教案中比较难写的这几块内容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是教学目标。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不能少写;二是书写规范,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主体为学生也可以省去,行为动词如“背诵、了解、书写„„”,行为条件是指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如“学生能在三分钟内对全班同学演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词全文,语气的停顿和语调的变化应与该演说风格一致。” 这里表达的意识是让学生背诵课文,但是它包含了上面的所有书写要素。在这里提醒考生:四个维度是相对原则,由于备课时间短,所以教学目标不要太多。所以行为主体、行为动词不要省。后两者可以不要太详细。 其次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考虑,一是试讲标题就是试讲的主要知识点可设为重点,二是看试题清单中的要求;教学难点一般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或者对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还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识点,例如提升学生价值观目标就可以定为教学难点。最后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是注意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二是导入新课注意新颖性,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一分半钟。新授教学内容要注意知识点的层次性,逻辑性不能混乱,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完后要注意及时的巩固提高。最后是小结作业部分,这部分要体现新课标理念,切记不要让学生多读多算,要体现开发学生的创新性。

总之,教案撰写要详略得当,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案难写的地方。

天津教师教育网提供天津教师资格真题、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点击下载更多天津教师招聘真题

更多2016天津教师招聘真题请访问天津教师考试网。

天津教师教育网提供天津教师资格真题、天津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推荐第7篇:考初中生物教师面试说课稿万能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生物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单元第

章第

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

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 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分组分工

我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选定组长,各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2、活动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活动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发放活动报告单(自己展示你设计的活动报告单)。 在这个时候我会强调课堂内完成报告单,下课前各组统一上交。这份活动报告单很好的反馈了本次活动的效果。

3、开展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各组展开活动。

活动结束,各组中心发言人根据讨论题,发表本组的观点,我做点评。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让大家相互评一评,相互比一比,选定最佳活动组。这个时候我会针对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对于出现错误的情况,及时的加以改正。对学生的发言积极地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活动总结

我会对本次活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四)、总结升华

总结本次教学的知识点,指出重点。学生做好笔记 接下来学生自疑、大家释疑、老师释疑。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我要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多指导、多鼓励、少批评、多实验、少说教。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四)、布置作业

(作业自己布置)这道题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又能。。。。。。。。。

六、板书设计

本次课我将采用。。。。。。。。。。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总之,在教学中,我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同时我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做到课堂教学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团队合作、共同进步。让学生在我的生物课堂中享受平等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敬礼)

《生态系统的概述 》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概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第一节的内容。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处于八年级下册,是在基于前面三册有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阐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本节内容即将学习第一个学习目标: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本套教材在第一册第一单元生命的世界中就讲述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接着又在分别在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的第十四章和第5单元中具体讲述了绿色植物、人、动物和微生物对生物圈的影响,本节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认识生态系统,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做好了铺垫。同时本节也属于命题性知识,其中的几个概念,应达到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近两年的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这为本节从宏观上去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具体作用起到了很了铺垫作用;同时,经过两年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说明、整理信息等能力都有相对提高,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打好基础。

另外,需要注意到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是15岁,其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太完善,理解能力大部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同时,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业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后进生,知识基础不太牢固,能力技能也不太突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必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具体材料,引导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从具体发展到一般,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推荐第8篇:考初中生物教师面试说课稿万能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生物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单元第

章第

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

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 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分组分工

我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选定组长,各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2、活动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活动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发放活动报告单(自己展示你设计的活动报告单)。 在这个时候我会强调课堂内完成报告单,下课前各组统一上交。这份活动报告单很好的反馈了本次活动的效果。

3、开展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各组展开活动。

活动结束,各组中心发言人根据讨论题,发表本组的观点,我做点评。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让大家相互评一评,相互比一比,选定最佳活动组。这个时候我会针对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对于出现错误的情况,及时的加以改正。对学生的发言积极地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活动总结

我会对本次活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四)、总结升华

总结本次教学的知识点,指出重点。学生做好笔记 接下来学生自疑、大家释疑、老师释疑。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我要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多指导、多鼓励、少批评、多实验、少说教。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四)、布置作业

(作业自己布置)这道题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又能。。。。。。。。。

六、板书设计

本次课我将采用。。。。。。。。。。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总之,在教学中,我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同时我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做到课堂教学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团队合作、共同进步。让学生在我的生物课堂中享受平等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敬礼)

推荐第9篇:中职专业课教师资格考试面试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国考-中职类加工制造技术类面试心得

本人第一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报考的是现代制造业的中职专业课老师,笔试咱们就不必再说了,现在着重说说面试。

1.考前准备,多看看《加工制造技术》一书,哪个出版社的不限,对于基础类的知识尤其要掌握,比如刀具,金属切削等。

2.正式考试时,首先你会进入候考室,然后有老师带你进入备课室,备课20分钟,试题是你随机抽的,都是专业方面的,好在一点,试题会有详细的解释,你可以根据试题内容进行备课,备课要注意新课导入环节,无生教学,想必大家都应该知道。3.进入面试室,首先考官会问你两个与专业无关的问题,时间是5分钟,我的题目是

:《如何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如何做好中职教师》 , 回答时不急不慢,把握好重点,即可。

正式讲课了,记住是讲课,不是说课,你要当成真正的一门课在讲,进入讲台,先用板书将自己的课题名称写在黑板上,板书要写好看一点,接下来不要看自己的教案,开始讲课,语速中等,声音略大,普通话标准,就把下面想象成是你的学生,进行虚拟互动,讲十分钟,老师会喊“停”,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讲了,然后回答老师两个专业课方面的问题,就结束了,专业课问题不是太难,结束后将黑板擦干净,礼貌大方的离开教室,面试结束

以上是本人的心得,希望对大家面试有帮助

推荐第10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复习材料

人际沟通类

1、如果你和同事整天嘻嘻哈哈,校长说你不要这样,要你加强纪律性,你怎么办? 【思路点拨】本题考察的是在面对领导批评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对领导的态度要尊重、服从,要汇报而不是告知。面对领导的批评,要主动承认错误,并且积极改正。 【参考答案】

(态度)在工作中,受到领导的批评是难免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到问题,进行换位思考,体谅领导的苦心,并且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

(原因、化解)首先,我会主动向校长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认真反思自身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我和同事整天嘻嘻哈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或者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同时,在和领导沟通中,我还会反思是否领导对我有什么误会,比如,领导只看到我的嘻嘻哈哈,认为我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没有看到我平时的努力和认真,如果是这样,我会向领导主动汇报工作,化解误会,同时也让校长对我有更多的了解,表明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谈一谈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好的想法,争取校长的理解。

(避免)最后,要付诸到实践行动中,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平时也要多向校长请教,争取一些好的建议,同时汇报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让校长对我有更多的了解,避免误会的发生。

2、作为一位老师你错误的批评了一位同学,你会怎么处理?

【思路点拨】这个题虽然考察的是师生关系,但要注意作为老师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敢于承认错误,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参考答案】

(态度)作为老师犯错误也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要正视错误,改正错误。如果我错误的批评了班上的同学,我会向这个同学道歉,努力消除影响。

(原因)同时我也会对造成这种现象进行反思。第一,在师生观上是否平等的对待学生。可能平时对学生太严格了,当老师错误的批评学生时,学生也不敢指出老师的错误。因此如果不能平等对待学生,经常对学生进行批评,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二,没有及时的了解情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可能是我由于没有想学生及时了解情况造成的。如果在事前及时的向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相关情况,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了。或者对该名学生产生了“刻板印象”,之前因为他老是犯错误于是只要有犯错误的就认定是他犯的,因此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对该名学生进行批评。

(化解)如果我当时是私底下错误的批评了这个同学,那么我也会私底下跟他表达歉意,并且希望他以后能勇敢的指出老师的错误。如果我当时是当众错误的批评了这个同学,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他澄清,消除影响。

(避免)最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细心和耐心,遇事先冷静,调查清楚再做决定。同时,发扬教育民主,多听取学生的意见,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3、“家长会后一名教师给家长打电话说:你家孩子成绩差、又打架。你看怎么办吧?”你怎么看待这个教师的做法,如果是你的话你怎么打这个电话?

【思路点拨】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注意这个题目是两问,一个是对这个教师做法进行评价,另一个就是你如何做。 【参考答案】

(态度)我认为这位老师的做法欠妥。

(分析)家长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合作者。身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很多时候都要和家长交流。与家长沟通好了,家长可以理解、支持老师的工作,可以取得家校协同教育的良好效果;反之,如果教师不善于和家长沟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费力不讨好。

(化解)要想与家长取得良好的沟通,首先,要尊重家长。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特别是要尊重“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要以表扬为主,接下来再委婉的提出问题。教师的称赞,会让家长感到高兴。作为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面对家长,多向家长透露孩子的优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教师,主动向教师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期望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帮助。

遵循以上家校交流原则,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会这样说:“某某妈妈好,某某在班里一直是表现不错的,但是最近成绩出现了波动,还出现了打架问题,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我,一同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管理类

1、你要去偏远山区支教你应该做什么?

【思路点拨】这个题目问的比较宽泛,不仅仅是问支教的准备,所以最好从目的意义、支教前的准备、支教中的工作安排以及支教后的反思总结来回答。 【参考答案】

(目的意义)去偏远山区支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丰富人生阅历,还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能给我去偏远山区支教的机会,是领导对我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期许,所以我会认真、积极的对待这次山区支教。

(支教前)我会了解山区的气候、文化风俗等风土人情,做好支教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如需要准备的衣物、鞋子、药品及食物等。同时我会向有支教经验的老师咨询支教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等。

(支教中)到达支教地点以后,我会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家庭情况,制定出适合当地情况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同时,与当地领导和教师多交流,积极配合同事完成工作任务,认真备课,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努力提高支教地区的学生成绩,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到支教地区,与其他老师共同探讨,共同成长。

(支教后)在支教结束后,我会记录在支教过程拍的各种照片,做个性的影集赠与山区学校;搜集遇到的各个案例,记录到教学日志里;同时我也会做好此次支教的总结,上报领导,并将个人的反思向本校同事汇报,为以后支教的老师提供经验借鉴。

2、假如你是新生班主任,如何召开第一次家长会?

【思路点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按照开会的一般模式进行,但要注意前提是新生班主任第一次召开,所以要考虑一些细节问题。 【参考答案】

(意义、价值)家长会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桥梁。作为新生班主任,第一次家长会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今后工作的开展,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会前准备)在召开家长会之前我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将家长会的时间订在周末或者放学后的晚上,方便家长参加。发放家长会邀请函,通过纸质回访或电访方式告知家长会的时间、地点,确定到会家长人数。另外准备好家长会上要讲的内容,做到有备无患。

(会中安排)在家长会当天,安排班长对参会的家长进行签到。家长会开始,根据先前制定的计划和流程,灵活的进行会议:向新生家长自我介绍、介绍学校及班级的规定和要求,邀请新生发言,向家长汇报本学期的计划安排。同时把家长会上家长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在会后与家长进行沟通与解决。在会议结束后,将会议内容告知未能到场的其他家长。 (会后总结)家长会结束后,送走家长,向学生们有选择的通报家长会的内容。并适时做好家长会的总结,将材料组织备案,以便以后更好地组织家长会。同时做好家长的回访,以及家长会遗留的问题继续跟进,并做好总结报告,作为以后的经验借鉴。

3、如果你是一位老师,要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你都要做什么准备?

【思路点拨】这个题目考察的是班会的组织准备,要注意要确定好班会的主题、时间、形式、流程、内容等。 【参考答案】

(意义)主题班会是老师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先进性、学习积极性、心理健康性的教育。一次好的主题班会可以提高学生对某问题的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能产生凝聚力,起到促进班级学生团结的作用,对形成团结、紧密的班集体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组织准备)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好班会主题。采用多样化形式,例如交流式、文艺式,竞赛式等多种相结合的方式。其次,确定班会的参与人数,地点和时间,安排好班会流程,做好主题班会的通知和召集,将会议时间,主题等通过各种形式,及时通知每一位参与者。最后认真准备班会内容,精心布置会场,确定主持人。

(总结提升)总之,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的召开必须事先做好周全的准备,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发动学生参与,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应急应变

1、如果教室里很吵闹,作为班主任你走进去后会怎么办?

【思路点拨】班主任除了对班级进行管理,还担负着上课的教学任务。因此,这道题要从作为上课教师及班主作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分析情况)中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精力比较旺盛,一般都比较活跃,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他们很多都会表现的比较积极,所以当班主任走进教室时,教室很吵闹的现象比较普遍。

(确定任务)首先,作为教师,我要沉着冷静,不能因为教室里很吵闹而影响我的情绪。接着,我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解决问题)如果我走进教室为了上课,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前提下,我会播放一段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安静下来,做好上课准备后,继续展开教学。如果这是自习课,那么我会将这节课顺势改为班会,与学生一起讨论纪律的重要性。

事后,我会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首先,每个小组设立一名纪律监督员,发现组员违纪就将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直到一天后再擦掉,并且让学生轮流担任这个职务,增强责任意识;其次,在课下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并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上课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从而使得学生对我的课堂感兴趣。

(总结提升)通过这次事件,以后我会加强班级管理,并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2、如果在你的课上,学生当面顶撞你,你怎么办?

【思路点拨】在课堂上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发生,但所有突发事件的前提都必须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后再解决问题,并反思提高。 【参考答案】

(分析情况)中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经常与老师的观点不一致,上课时,当面顶撞老师的现象也偶尔发生,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一问题。

(确定任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能因为学生对我顶撞而对他产生偏见。接着,我会跟这个学生说课下我们再处理这个问题,以便能够顺利的进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至于为什么会顶撞我,我会在课下去了解原因,并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问题)课下我会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了解原因。如果顶撞是针对我的教学内容,我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备课不够充分,知识点讲解的不够透彻,或者教学方式上需要改进;如果是学生对我有意见,我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平时对他关注不够,要同他多进行交谈、沟通,化解矛盾。

(总结提高)最后我还要以此为鉴,督促自己平时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量和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多关注班里同学,创设师生交流的平台,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3、你上课的时候两个同学突然打起来了,怎么处理? 【思路点拨】对于突发问题,一定要分析较重急缓,对影响课堂教学的事件,应立刻制止,但不作处理,在下课后再对问题进行了解和处理。 【参考答案】

(分析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任何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突然打起来的现象也偶尔发生,但无论什么原因,上课打架都是不对的。

(确定任务、解决问题)遇到这种事情,我要保持冷静、自制力和理智,不能带着恼怒、委屈、急躁的情绪去处理问题。首先,我会停止讲课,立刻制止学生的打架行为,将两人拉开,然后维护好课堂纪律继续讲课,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下课之后我会及时跟进,分别找两个同学单独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分别针对双方所犯的错误对其进行教育,力求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打架的不良后果和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然后将两名同学聚到一起,帮助他们进行良性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处理的过程中,我及时与本班级的班主任进行沟通和交流,让班主任也了解情况,同时在尊重两位同学的基础之上,与班主任一起处理好这次打架事情。

(总结提高)最后在以后课堂的教学中,融入同学友爱以及互帮互助的内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等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友爱,学会良性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

教育教学

1、对于小孩子上课时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部倒出来找上课所需书本等的做法,你觉得应该怎样教育?

【思路点拨】这个是关于习惯养成的问题,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家长的配合。 【参考答案】

(总体认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引申,对于未来生活和工作是非常有益的。中小学是儿童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需要老师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引导。 (具体措施)首先,在课堂上课前,通过观察或者举荐,对上课前提早拿出学习用具的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运用教育智慧对拖沓、遗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或者鼓励。通过多次的行为强化,学生会更好的养成课前做好准备的好习惯。

其次,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老师可与与学生讨论,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使学生感受到有了这些课前准备规则,他们的学习生活更有秩序更有品质。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整理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动手操作进行分类的游戏,然后对学习用具进行细分,以便更好更快的进行书包、书桌的整理。 再次,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做个合格的家长,紧抓孩子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在家卧室和书桌前面的东西,建议家长可以教给他们如何整理的办法,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不要代劳。可以在家长会上组织开展关于培养孩子习惯的讨论会,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家校合作,相信习惯成自然,以后倒翻书包找东西的现象可能很少出现了。

2、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如何对待班里的学习气氛、纪律?

【思路点拨】结合教育学中的相关知识点——班主任如何组建良好班集体进行论述。、【参考答案】 (总体认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是学生生动活泼和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前提之一。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总设计师和管理者,创造性地构建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班级学习气氛,是其一项重要工作。 (具体措施)

如果我是班主任,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努力营造民主、积极、活泼的学习气氛: 首先,关爱学生、设立班级共同目标,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其次,组织班级学科知识竞赛等活动,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各种特长和优势,在班级形成活波、主动的学习气氛。

再次,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纪律做保障。1)根据本班情况,制定相应的班级规范为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证。2)对于学生的表现,奖惩分明。对于遵守纪律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违反纪律的行为要给予适当批评和惩罚。从而维护纪律的权威性。 (总结提升)学习气氛和班级纪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民主、活波的学习气氛势必会感染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遵守班级各项纪律。

3、班上有个同学独立性很差,你怎么办? 【思路点拨】从新课改对于学生独立性培养的要求入手,从自信心、自尊心入手阐述。 【参考答案】 (总体认识)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我们首先应关注的是人,是学生个性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独立性较差的学生,需要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全面培养他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能力。 (具体措施)

首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悦纳自己。要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首先要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要从多个角度欣赏学生的一切,要先弱化他的弱点,并将他身上的优点放大。先让他看到并认可自己的优势,认识到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很多事情,以培养他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 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坚信“我能行”,才会感想敢做。因此,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信赖,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先交给他一些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这也是激发他们表现欲、创造欲、发展独立人格的基础。 再次,尊重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人格,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来看待,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对于学生的意见应该给与充分的尊重,而不是挖苦、嘲讽。

最后,学会放手,让学生在磨练中成长。如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将答案过早地抛给他;时常给他安排一些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向他提一些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让他成长为具有独立性人格的创造型的人才。

4、一个学生别的学科成绩都好只有你这个学科成绩不好,你怎么办?

【思路点拨】看到题目后,可以从学生偏科这个角度入手,不过要注意一个限制条件“只有你这个学科成绩不好”,所以答案中要多联系自己。 【参考答案】

(态度认识)这种情况对每个老师来说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发生这种情况需要教师予以重视。多关注这个学生,反思自己,帮助他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

(原因分析+具体措施)首先,我会更加关注这位学生在我的课上的表现。他是否全程注意力集中,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有认真做好笔记等等。一旦在上课期间,发现他开小差,我会采用多种方式善意提醒他,比如提问等。另外,我会和这位学生一起制作本科目的学习计划安排表,争取在不耽误其他科目学习的前提下,在我这个科目多放些时间学习。 其次,我会在课后找这位学生谈心,和他一起找出成绩不好的原因:

1、如果因为对我的科目没兴趣,那么我会帮助他端正态度,同时对自己教学方式进行反思;

2、如果因为基础薄弱,那么我会在适当时间为他补缺补漏;

3、如果不习惯我的上课风格,那么我会鼓励他跟着我的教学方法走,尽量适应我的方法。同时自我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如果因为误会,不喜欢我而不喜欢上我的课,那么我会积极沟通,化解误会,应该道歉就真诚道歉。

第三,我会在批改作业时更加注意对他作业的修改,当面对他的作业进行订正。在订正的同时,及时帮助他解决不懂的知识点。一旦他进步了,无论大小,我都会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总结提升)别的学科成绩都好,说明这位学生的智力水平是不差的。相信在我的循循善诱,关心与尊重并举的方法下,他肯定能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优秀学生。

综合分析

1、对于减负越减越重问题你怎么看?

【思路点拨】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现象类问题,要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然后提出对策,最后再进行总结。 【参考答案】

(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为孩子减负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对其的研究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让社会认识到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但是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现在出现了越减越重的情形。原因很多。

(原因分析)最为主导的原因就是考试压力。虽然现在一直倡导素质教育,慢慢的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但是高考的指挥棒仍然存在,从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等都是围绕考试分数来划分学生能力等级或者作为择校标准等。

(对策)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要改变过去唯分数论的做法,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录取人才;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老师角度来说,要发扬教学民主,多布置开放式的作业;从家长角度来说,要多关心孩子身心和谐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考试成绩。

(总结)总之,减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学生作业太多你怎么看?

【思路点拨】这个题可以从作业的角度来回答,一方面不能否认作业对于巩固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布置作业要在合理的范围内。

【参考答案】(背景分析)学生业多、课业负担重,这已是见怪不怪的一个话题,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国家教育方针,但真正落实起来的时候,却困难重重。这其中有既与当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也有教育者本身的问题。

(分层论证)当前中国的升学主要与考试分数挂钩,高分就能到好学校读书学习,导致有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促使众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采用题海战术,其中难免有重复习题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作息,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但这不等于作业不重要,要取消作业。通过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缺陷,加以纠正,并作出评价,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设。另外,通过作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策+总结)针对作业太多这种现象,我认为老师应该注意不要布置重复性的作业,多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做个小调查、写个小短文,或是进行参观等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能力,又不会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

3、你怎么看中学生假期补课?

【思路点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应注意多角度看问题。 【参考答案】

(背景分析+观点表述)每逢假期,总有学校顶着不准补课的明令而冠冕堂皇地进行补课;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花着巨资送子女到各种培训机构补课。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它。

(原因分析)具体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需求旺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们认为分数提高了才是硬道理。假期不补课就会很轻易的放松自己,落后于别人。(2)利益驱动。学校、老师及培训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开展名目繁多的补习班。(3)现行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现在评价一个学校好与坏的标准是升学率的高低。在这样教育评价标准下,必然会出现补课现象。

(意义/后果)假期补课可以说是有利有弊。一方面,对于自愿补课的孩子而言,补课可以补缺补漏,温故而知新。同时可以充实假期,充分利用时间。另一方面,对于不是自愿的孩子来说,可能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变得愈发的不喜欢学习。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孩子情况,设置假期的计划,而非一味的按照父母的意愿而强制孩子补课,这样会适得其反。

4、你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看法?

【思路点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解释一下字面含义,然后解释一下引申意义,再阐明观点进行论述和提升。

(解释涵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字面意思是“送给别人一条鱼,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其在教育中的引申意思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一个好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观点表态+简要分析)对于这句话我们是非常赞同的,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一个好的老师来说,仅仅传递知识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生受益的。

(总结提升)那么该怎样“授之以渔呢”?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长于他人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才施教,还要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学习的方法教给了学生。

其次,我们要精心创设环境,要给他们一个学习的理想空间与氛围,不要指手画脚。要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空间,让他们自己“看”。不要过多地干涉他们,做到不教而教。让他们自由自在地阅读,让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在他们的脑海中翱翔。

第三,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多启发、多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既锻炼团队合作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观点总结)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及独立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自身各方面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5、对现在流行的男幼师现象你怎么看?

【思路点拨】这个问题的回答要注意全面性,既要看到优势,又要看到看到问题,当然总体来说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答案】

(背景分析)在我国长期以来,幼儿教育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女性的职业,因此幼儿教师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对于现在出现的男幼师现象,我认为应该辩证看待。

(分层论证)一方面,男幼儿教师有其职业优势:第一,其体力和精力优于女幼儿教师,能提高幼儿园的工作效率。第二,男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于女幼儿教师,能扩大幼儿的知识来源。第三,男幼儿教师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性格。 另一方面,虽然男幼师有很多优势,但是也有一些劣势,比如有些男幼师可能不像女幼师那样细心和耐心;由于幼儿教师的职业待遇和社会地位比较低,男幼师又常常不被世人理解和认可,从而导致在这个职业上的稳定性较差。

(观点归纳)总之,在当前学前教育中,儿童从出生到入幼儿园,一直被女性所包围,幼儿的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为弥补其不足所以当前幼儿园需要补充一批男幼师,从而促成了当前流行的男幼师现象,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幼师行列中。

6、过年后学生收到许多压岁钱,有的同学开始大吃大喝,对于这种浪费行为作为班主任的你会怎么办?

【思路点拨】怎样合理引导是这道题的答题关键。答题时可先阐述这种现象的背景和原因,然后重点阐述怎样进行合理引导。社会、家庭、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个重要因素。 【参考答案】

(背景+表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压岁钱也开始增多,有的同学开始大吃大喝,这种浪费行为的现象形成的暗流,正悄悄地改变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不得不令我们感到担忧。

(对策)针对这样的现象,班主任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并和家长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沟通,具体做法有:首先,在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之前,他的压岁钱可以暂时交给父母保管,或者父母用来给孩子买学习用品。其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或者对他进行吃苦教育,让他认识到钱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不能铺张浪费。 第三,可以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共同探讨“压岁钱应该怎样处理”,根据学生的发言,班主任最后进行总结引导,比如说可以把压岁钱分成几部分,一部分可以用来买自己需要的学习或是生活用品,另一部分用来捐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还有一部分先让父母帮忙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等等。

(总结)总之,压岁钱虽然事小,但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是有重要意义的,家长和老师都要重视起来,避免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

第11篇:安徽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条件?

推荐阅读:

芜湖教师考试交流群:92091184

2014年安徽教师资格笔试辅导简章【面授】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面试。 更多内容请查看:安徽教师考试网、芜湖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第12篇:中职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

http://www.daodoc.com

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 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 教师资格考试 面试大纲

一、测试性质 面试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 标准参照性考试。笔试科目

一、二均合格者,方可报名参加面试。

二、测试目标 面试主 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教 育教学实践能力等,主要包括:

(一)良好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二)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三)具备所教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测试内容与要求

(一)职业认知 1.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正确认识、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遵 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师德问题。 2.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 的成长。

(二)仪表仪态 1.仪表整洁,符合教育职业和场景要求。 2.举止大方,符合教师礼仪要求。 3.肢体语言得体,符合教学内容要求。

(三)思维品质 1.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陈述问题,有较强的逻辑性。 3.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思维灵活,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4.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言语表达 1.语言清晰,语速适宜,表达准确 口齿清楚,讲话流利,发音标准,声音洪亮,语速适宜。 讲话中心明确,层次分明,表达完整,有感染力。 2.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 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够较准确地表达自 己的观点。 在交流中尊重对方、态度和蔼。

(五)教学设计 1.了解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所教的教学内容、理解本课(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与其 他单元的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六)教学实施 1.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与学生交 流的意识。 2.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和呈现教学内容。 3.能够适当地运用板书,板书工整、美观、适量。 4.能够较好地控制教学时间和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教与学的时间,较好地 达成教学目标。

四、测试方法、程序 测试方法、

(一)基本方法 采取回答问题、讲课、答辩的方法。

(二)程序 考生按照面试有关规定, 以半天为一个时间单位到面试考点报到、参加考试。 1.抽取面试序号,决定面试先后次序。 2.抽题。 3.备课。 4.回答考官提问 5 分钟左右。 5.试讲时间 10 分钟左右。 6.答辩时间 5 分钟左右。

来源:中师教育 www.daodoc.com

第13篇: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面试

一、面试测试性质

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

二、测试目标

面试主要考查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保教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3.有一定的技能技巧,能够恰当地达成保教目标。

三、测试内容与要求

(一)职业道德

1.爱幼儿,尊重幼儿。

2.对幼教工作有热情、有责任心。

(二)心理素质

1.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

2.乐观开朗、有自信心。

(三)仪表仪态

1.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有礼貌。

2.服饰得体,符合幼儿教师职业特点。

(四)交流沟通

1.有较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宜、表达比较准确、简洁、流畅、有条理、有一定的感染力。

2.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

(五)思维品质

1.能正确地理解问题,条理清晰地分析思考问题。

2.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在教育教学上表现出一定新意。

(六)了解幼儿

1.具有了解幼儿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个体差异的意识。

2.能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

(七)技能技巧

1.熟悉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和故事。

2.具有弹、唱、画、跳、手工制作等基本技能。

(八)评价与反思

1.能对录像或资料中的教育活动、教育行为进行较客观的评价;或能对自己的面试表现进行评价。

2.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进一步改善的意见。

四、测试方法

采取结构化面试和展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观察、提问、展示、材料分析、陈述等方式进行。

考生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准备,回答考官提问。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

五、试题示例

例一:

某小班有些新入园的幼儿哭闹不止,不停地哭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问题:你如何面对这种情况?

例二:

请你给小班幼儿讲一个故事

(故事自选。如考生没有故事,可提供)。

第14篇:教师资格考试教案撰写

教师资格考试教案撰写

教案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教案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或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具的使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下面就将这几个因素具体说明一下:

1、教学目标:

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不便于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三维目标。

2、难重点分析:

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所针对的对象。

3、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

教过过程就是教师将一节课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所要进行的内容和目的,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等。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详细的说明。

5、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所展现的内容为教师板书的一个大致分类和描述,概括即可。

顺便在网上扒了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小学面试试讲:《光的来源和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

1.光的来源

(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

(3)谈话: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叫做光源。(板书)其实老师还能举出很多例子,我们看书上的图片,还有什么物体可以发光?(水母、乌贼、海胆)

2.活动:分一分

(1)谈话并提问: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光源,那么我们该如何分类?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上。

学生填写完毕后,进行谈话。我们把太阳、星星这样的光源叫做自然光源。那么对于水母、乌贼、海胆、萤火虫,大家打算叫它们什么光源呢?

学生回答。(动物光源、生物光源)板书。

那么对于蜡烛、电灯这样的光源,我们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学生回答。(人造光源)

谈话:哦,是这样,因为蜡烛和电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然中有的,我们人类可真厉害。板书:人造光源。

(2)教师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用其他的方式,分一分这些光源呢?

学生简单讨论两分钟,小组代表发言。(按亮度分,按发光物体的大小分,按发出光的颜色分等)对于不同的分类方式,老师予以引导和表扬。

3.活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

(1)提问:夜晚我们打开电灯,房间被照亮,光是怎么照亮整个房间的?学生试着写出猜测。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如何证明猜测呢?学生思考后,讨论两分钟,讨论结束后发言,描述实验方法。

(3)8人一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带有小孔的纸板和手电筒,按照课本中活动3的方式进行摆放。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打开手电筒,是否可以透过几个纸板的小孔看到光?

(4)准备蜡烛、纸板、纸屏,按照课本的拓展活动在讲台上进行摆放,进行演示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观察,每次6-8人。

(5)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并试着作出解释。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包括猜想、现象、解释等。

2.小组讨论,学生评价:

(1)实验结果。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还有没有其他的探索光的传播方式的思路。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共同小结:光源、光源分类、光的传播方式、实验是验证猜测的很好的方式,合适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结论。

2.整理

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课桌,准备下课。

五、板书设计

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发光的物体

二、光源的分类

2015教师资格考试学习283167855 2015教师招聘考试交流 278099065 2015特岗教师交流群 253946008 2015北京教师招聘考试 144172044 2015北京教师资格考试 239138860

第15篇:初中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B.咽C.气管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C.胸部肌肉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B.血液C.细胞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呼气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呼气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B.细胞质C.叶绿体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16篇:四川教师招聘面试:初中生物说课稿(7.17)

2017四川教师招聘面试:初中生物说课稿范例(7.17)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包含的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与生态圈的水环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绿色植物与生态圈的水环境》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合理地研读与把握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1课时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要以已学的植物生长过程与植物的组成结构知识为基础,了解蒸腾作用现象及主要发生部位,自主思考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章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深了对营养物质运输和植物组织结构知识的理解,体现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之后绿色植物的碳循环和碳——氧平衡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内容,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地了解,这样才可以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性地教学。)

二、说学情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植物的组成器官,了解了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等知识,知道了根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细胞生命活动离不开水,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仍较弱,需要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并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循序渐进地学习本节内容。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过程;2.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及主要发生器官;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提高观察与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2.意识到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保护植物与生态环境的认识。(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与知识点难易程度,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过程;理解蒸腾作用的现象和主要部位。 【难点】

解释水分进出叶片的机制;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示范试验与多媒体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重难点内容,最后做系统性地归纳与总结。因此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具体阐述我的说课重点——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漫画,之后设疑: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为什么不会被高温灼伤?进而引出这些都是由于蒸腾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水分在植物体中的吸收和运输。

(二)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输【板书】

1.首先我会播放一个演示实验视频(将带叶的茎放于滴有红墨水的水中,光照一段时间后观察,之后将茎横切与纵切观察),在学生观察了实验现象之后提出思考性问题:为什么茎表面没有变红,而叶片变红了?将茎纵切,为什么红色部分看上去像一条长长的管子?我会结合多媒体放映烟草植株叶片中的导管,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0

9、P110内容,提问同学进行回答,教师给予鼓励性地评价,并引出对导管这个结构的探究。

2.我会再出示几张多角度的植物导管图片,提问:那么导管细胞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细胞有什么不一样呢?组织2人为一组讨论5分钟,看哪一组找到的不同点更多,之后随机提问小组代表,给予鼓励评价,并总结学生的回答,得出导管细胞是管状的,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导管细胞间细胞壁消失,形成中空的导管。最后总结并强调:植物中的水分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以上环节我沿着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补充资料—小组讨论—解释现象—归纳总结这样的思路进行,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水分的运输方式,加深记忆提高兴趣,之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最后我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更系统清晰地了解此知识点。

第二部分: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部分是本章重点。【板书】

1.通过演示实验视频,认识蒸腾作用:教师播放演示实验视频(取两株大小相同的小型阔叶植物,其中一株去掉所有的叶子,在植物外面紧罩一个塑料袋,放入液面上加入适量食物油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从实验现象中发现了什么?(2)塑料袋上的水珠是怎么来的?(3)为什么要加入食物油?(4)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与原因。

教师随机提问,并归纳总结,我们刚才看到的现象就是蒸腾作用,引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并指出植物的绝大多数水分就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上述实验还可以得出叶片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此时提出问题:那叶片有哪些特殊的结构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接下来学习的叶片的结构。

2.合作探究,认识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多媒体展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和气孔的电镜扫描图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10分钟,带着如下几个问题共同探究:

(1)叶片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叶片上哪些结构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 (3)这个结构有什么特点?它又是调节植物蒸腾作用的呢? (4)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有哪些呢? 小组讨论期间,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提问小组代表,并做出点评总结:叶片由叶肉、叶脉和表皮组成,表皮上的气孔可以调节蒸腾作用。教师设疑:那气孔什么时候张开,什么时候闭合呢?引导学生思考气孔根据昼夜进行张开与关闭。

通过以上小组讨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提高

指导学生画出叶片的结构,气孔结构的示意图。并组织学生扮演植物中的“水”,并向其他人介绍“自己”从土壤中被植物吸收到散失到大气的过程,同时游戏结束后,邀请未参加游戏者对参加者做评价、谈感受。

(四)小结作业

开放性小结作业: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植物吸收水分以及水分从植物体内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同学们下课后自己预习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下节课一起讨论。

七、板书设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17篇:安徽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需要多长时间?

推荐阅读:

芜湖教师考试交流群:92091184

2014年安徽教师资格笔试辅导简章【面授】

抽题备课准备20分钟(幼儿园活动准备20分钟),试讲(展示)、答辩20分钟。 更多内容请查看:安徽教师考试网、芜湖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第18篇:台州教师资格考试备考—面试注意事项

2014台州教师资格考试备考—面试注意事项

教师招聘面试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提前熟悉面试场地

考生在面试前一天要到面试地点熟悉一下路线,计算从居住处到面试地点的

时间,面试当天要在规定时间至少提前半小时到达。

2、面试的着装

参加面试的时候应该根据季节选择大方得体的服装,切忌穿过短或者暴露的

服装,也不宜过于休闲。女生最好选择适合自己气质的套装、裙装、男生可以穿

衬衫长裤,一般不用打领带。发型要清爽,切忌夸张的发型或者染成过于鲜艳的

颜色。女生最好化一下淡妆,但是不要佩戴过于明显的首饰,如长耳环、夸张的

项链、手链、脚链等。

3、准备的要点

抽题目以后有大概30分钟准备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考生要迅速熟悉一下讲

课的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写出讲课提纲和板书设计。最好预留大约10分钟在

心中试讲一下。虽然只有大约10分钟讲课时间,但是“引入新课、讲解知识、小

结”这几个教学基本环节不能缺少。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引入新课”这个

环节的设计很重要,新颖的引入会让评委精神振奋,分数自然就提高了。教育专

家建议考生最好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新课,比如初中生物学科面试的题目之一是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考生可以从现在正在全世界流行扩散的甲型

H1N1流感引入,或者从本市各学校幼儿园流行的手足口病引入,都是不错的设

计;还有的考生当天感冒,身体不适,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情况引入,也会让人

感觉很自然、灵活。

4、面试应该如何表现自己

首先要有礼貌,进入面试室先鞠躬向评委问好,然后用清晰的声音介绍自己

的序号和讲课题目。面试者一定要表现得很自信,开始讲课的时候就要让自己进

入课堂的情境,虽然下面没有学生,也要想象自己在和学生们交流,让自己的情

绪饱满,声音富有激情,教态亲切自然,语速恰当,语言生动流利,如果能幽默

一些就更好了。讲课中要做到思路清晰,过程完整,知识交代准确,能举出恰当

的事例说明问题。板书要做到设计新颖,字迹工整漂亮。一般的师范生都经过训

练,表达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板书却能看出很大的差别。有的考生讲得很好,

但是板书却很差,这就不能不让人感觉到遗憾了,即使你不能把粉笔字写得很漂

亮,但是也要尽可能做到工整大方,切忌出现错别字!另外考生还要注意避免出

现口头禅和一些习惯的和上课无关的小动作,比如边讲课边用手摆弄粉笔等,这

些小节之处都会影响你面试的分数。还有个很关键的是注意控制讲课时间,不要

超过规定的时间。你要设想一下评委一天面试几十个考生,坐在那里听同样的内

容,是很枯燥的,谁不希望快点结束啊,所以如果你超时了,会令人感觉很反感

的。

5、答辩的要点

讲课完毕以后要回答评委的一个相关于本节课知识的问题。我发现很多考生

由于精神过于紧张,甚至没有听清楚问题,回答得自然不能贴切!所以一定要听

清楚问题,回答问题的时候语速不要太快,要有条理,完整准确。

第19篇:下半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心得

2013年下半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心得

大学学的是非师范类,专业也不是语文,却鬼使神差的报了高中语文,又赶上今年山东实行全国统考,感觉难度还是挺大的,幸好,努力也有了回报,前一段时间查成绩竟然通过了,过一段时间就能领证了。现在把考试的一些情况写下来,给大家一些参考。

在考试之前,一定要先把教材看了一遍,因为山东是全国统考,而全国统考的教材多是人教版的,所以我只看了人教版。然后把每一篇课文的教案都准备了一下,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所以报考高中语文的考生要好好准备了。

下面说一下面试流程。按规定时间到达考点,抽签决定面试顺序,本人很不幸,抽到了1号,早晨五点多起床,还没缓过神来,就被带到了抽题室,前面的考生抽到了“再别康桥”,我抽的是“琵琶行”,然后,拿着抽题纸到备课室,这里要着重提醒一下,备课的时候是不允许带任何参考资料的,不管是教材还是教案,统统不能带进去,要讲的课文都打印在那张试题纸上,其他的资料只能靠考前准备情况了,当时还是挺紧张的,尽管每篇课文的教案都准备了,但五本书啊,脑子还是有点乱的,20分钟备课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心怦怦跳的节奏哇。最后,带着备课纸、试题纸进入面试室,有三位监考老师,先是问了两个问题,记不太清了,有一个貌似是:如果你在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恰好有同事经过,误认为你在说他的坏话,你该怎么办?类似于公务员面试题,五分钟回答。然后10分钟试讲,注意是试讲,就是把下面的老师当成学生,像上课一样,千万别弄成说课,试讲完后老师会根据你的讲课内容提几个问题,比如你是怎么突出重点的?考完之后感觉过不了,后来查成绩竟然过了,所以只要好好准备,都会成功的。

第20篇: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模拟试题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模拟试题 第一部分

1.某些学生告诉你,有些学生对你有不好的议论,你怎么看? 2.你的班上有一位学生经常迟到,如果你是班主任,你怎么办? 3.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谈谈你的看法 4.如何理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5.你最欣赏的什么样的班主任?为什么?

6.好的老师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随意对幼儿发脾气,你怎么看?

7.有人认为“社会复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无法与校外各种影响相抗衡”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8你为什么要当老师?

9你如何理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说法?

10某学生写作业总是很慢,常常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如果你是他的老师,你怎么办? 11如果学生厌学你怎么办?

12有的幼儿园老师偏爱漂亮、聪明的孩子。你怎么看? 13谈谈你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解? 14你最欣赏的一句教育名言?为什么? 15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谈谈你的看法。 16小朋友说“我不喜欢你,喜欢万老师”你怎么办?

17一个同学上课回答问题不当,受到同学的嘲笑,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18有人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19有的小班幼儿经常尿湿裤子,你怎么看?

20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学的关系而且也是朋友关系,你怎么看? 21如果有学生不喜欢上你的课,你怎么办?

22某学生给老师取绰号,老师非常生气并严厉的批评学生,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办?

第二部分

1.用普通话模拟对幼儿讲故事“彩色的鸭子”

2.题目:迎新年的墙饰“现场绘制一幅”(类型不限);回答问题:如何利用你的墙饰引导幼儿表达迎新年的快乐情感。

3.故事:下雨的时候。用普通话模拟对幼儿讲故事;如果故事讲到一半,有幼儿大声说“老师外面也下雨”你怎样回应?

4.玩纸盒

请说出三种纸盒的玩法

回答问题:你能利用废弃纸盒为有而制作什么样的教玩具,说出三种及大致制作法方。

5.折纸《啄木鸟》现场演示步骤折纸、回答问题;利用这个折纸作品和幼儿开展什么游戏?请说出两三种。

6.身体动作游戏:小青蛙

看图片:划啊划、荷叶上、晒太阳、动也不动、看见害虫、哈。 7.故事:逃家小兔

用普通话模拟给幼儿讲述故事;回答问题:讲述中如果有一个幼儿说“小兔是个坏孩子”,其他有而也嚷起来,你怎么办?

8.歌曲:五星红旗,我们爱你

完整的有表情的弹唱歌曲;展示音乐教学片段,听音乐拍节奏或者歌表演。

9.故事“浩浩与然然”用普通话模拟对幼儿讲故事:回答问题如何利用故事推进幼儿开展关心残疾人的主题活动。

10.题目:我们爱锻炼的墙饰

现场绘制一幅墙饰左右

回他问题如何利用作品去促进幼儿参加体育锻炼。

11.玩易拉罐

说出三种玩法

你能利用易拉罐制作什么样的玩具?请说出三种大致制作方法。

一、必答题:

1、你的性格适合当幼儿园教师吗?

2、幼儿教师职业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3、有人选择幼儿教师职业后发现工作很辛苦压力大,你怎么看?

4、你为什么要当幼儿园教师?

5、如果你的家人不同意你的职业选择你怎么办?

6、老师经常大声责骂呵斥犯错的幼儿你怎么看?

7、有人认为幼儿教师是“娃娃王”是一个没出息的工作,你怎么看?

8、有人说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你怎么看?

9、你觉得自己做幼儿园老师是大材小用吗?

10、你觉得幼儿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二、

1、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如何利用这个故事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爱。

2、故事《一起去避暑》开展有趣的动物,你如何通过这个故事进一步开展活动?2—3种

3、现场绘画《大树》,回答如何利用你的作品引导孩子大自然中观察树的特征

4、弹唱《小绵羊》设计教学片断

5、故事《小花籽找快乐》当你讲故事时发生意外或骚动,你如何处理?

说出1—2个帮助幼儿体验为大家服务带来快乐的活动

6、绘画《寻找夏天》如何利用你的作品上导幼儿关注季节变化到大自然中寻找夏天

7、绘画《草地真热闹》

你是如何启发孩子的

用什么方法得到情感体验

8、折纸 按图示进行折纸

9、利用皮球设计2-3种游戏方式

三、考官随意提问

1、你是如何布置区角的

2、你会用什么方式组织拍打节奏

3、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歌词大意

4、怎么组织评价?

5、音乐课主要培养哪方面的能力

6、有哪些延伸活动

7、故事是什么主题?如何挖掘故事内涵

8、专来技术很重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9、教学组织形式

10、动作示范用什么方式,利用这个可以和孩子进行什么样的游戏

11、这首歌的难点是什么

12、如何引题?

第一部分

1.某些学生告诉你,有些学生对你有不好的议论,你怎么看? 2.你的班上有一位学生经常迟到,如果你是班主任,你怎么办? 3.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谈谈你的看法 4.如何理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5.你最欣赏的什么样的班主任?为什么?

6.好的老师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随意对幼儿发脾气,你怎么看?

7.有人认为“社会复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无法与校外各种影响相抗衡”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8你为什么要当老师?

9你如何理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说法?

10某学生写作业总是很慢,常常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如果你是他的老师,你怎么办? 11如果学生厌学你怎么办?

12有的幼儿园老师偏爱漂亮、聪明的孩子。你怎么看? 13谈谈你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解? 14你最欣赏的一句教育名言?为什么? 15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谈谈你的看法。 16小朋友说“我不喜欢你,喜欢万老师”你怎么办?

17一个同学上课回答问题不当,受到同学的嘲笑,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18有人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19有的小班幼儿经常尿湿裤子,你怎么看?

20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学的关系而且也是朋友关系,你怎么看? 21如果有学生不喜欢上你的课,你怎么办?

22某学生给老师取绰号,老师非常生气并严厉的批评学生,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办?

第二部分

12.用普通话模拟对幼儿讲故事“彩色的鸭子”

13.题目:迎新年的墙饰“现场绘制一幅”(类型不限);回答问题:如何利用你的墙饰引导幼儿表达迎新年的快乐情感。

14.故事:下雨的时候。用普通话模拟对幼儿讲故事;如果故事讲到一半,有幼儿大声说“老师外面也下雨”你怎样回应?

15.玩纸盒

请说出三种纸盒的玩法

回答问题:你能利用废弃纸盒为有而制作什么样的教玩具,说出三种及大致制作法方。

16.折纸《啄木鸟》现场演示步骤折纸、回答问题;利用这个折纸作品和幼儿开展什么游戏?请说出两三种。

17.身体动作游戏:小青蛙

看图片:划啊划、荷叶上、晒太阳、动也不动、看见害虫、哈。 18.故事:逃家小兔

用普通话模拟给幼儿讲述故事;回答问题:讲述中如果有一个幼儿说“小兔是个坏孩子”,其他有而也嚷起来,你怎么办?

19.歌曲:五星红旗,我们爱你

完整的有表情的弹唱歌曲;展示音乐教学片段,听音乐拍节奏或者歌表演。

20.故事“浩浩与然然”用普通话模拟对幼儿讲故事:回答问题如何利用故事推进幼儿开展关心残疾人的主题活动。

21.题目:我们爱锻炼的墙饰

现场绘制一幅墙饰左右

回他问题如何利用作品去促进幼儿参加体育锻炼。

22.玩易拉罐

说出三种玩法

你能利用易拉罐制作什么样的玩具?请说出三种大致制作方法。

《初中生物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案模板.doc》
初中生物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