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案例分析试卷

2020-05-31 来源:教学试卷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品德教学案例

地球怎么了

小学品德课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生态学的知识,初步知道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认识环境。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资料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产生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产生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理解环保应从自身做起。

教学难点:分析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即让学生获得生态知识,初步知道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制作漫画; 学生准备:搜集环境污染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我们应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她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和地球上的 一切生灵,看着她的儿女们幸福快乐地生活,她是多么的高兴啊!可是有一天,地球妈妈却变了,(出示漫画),你仔细看这四幅图,你发现地球妈妈有什么变化?

导入:我想,此时同学们的内心一定也和老师一样,会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那就是——地球到底怎么了?(板书课题:地球?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阅读感知:

1、奇怪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汇报:(板书:环境污染)

(1)师点: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活动舞台。

(2)那你知道什么是环境污染吗?(出示小黑板“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是废气、废水和废渣,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危害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发展。)

三、交流明理:

1、通过看书,并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理解的环境污染有哪些? (1)生自由汇报资料。

(2)(示分类)根据想睡觉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环境污染进行分类。

2、请你联系实际说说,这些污染会有什么害处?

(1)学生自由汇报,(板书:生态失衡,危害健康) (2)出示补充资料:(各类污染的图片资料)

推荐第2篇:小学五年级品德试卷分析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试题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质量分析: (1)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本套试题内容丰富,侧重对生活知识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合理,试题比较简单,层次性较好,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

(2)知识点涵盖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分析:

本份试题的知识点能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出题,对社会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考查,既全面又有侧重,试题既重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考查,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考查则渗透在整个试题中。

本套试题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品德养成,对生活事件是非判断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品德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试题质量评价:

本试题为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试题,满分为50分,该试题由判断、选择、填空、简答四大部分组成。题型新颖,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出题,试题难度不大,侧重对学生是否能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感悟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能力,以及品德习惯的好与否,试题中还处处渗透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三)试题自身的特点:

(1)改变了试题偏、难和以“背”为主要特征的题型,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为考查内容,对试题的考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通过生活故事去反映所学知识。

(2)离开了课本,走进生活,用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去应用课本知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体验和创造能力。

(4)注重了对学生生活常识的指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生活。 (5)注重了地方性特征。

(四)对今后命题的建议:

(1)命题继续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课本知识巧妙地渗透到实践生活中。

(2)试题注重对学生品德的考查与培养,试题或具有考查性质,或具有指导性质。

(3)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对生活事例的理解与考查。

二、试卷分析 (一)成绩分析

从成绩上优秀率与及格率低比较高,除试题比较容易外,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学生对本册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内容已基本掌握,尤其是试题与现实生活结合甚密,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常识。因此,做起题目来比较得心应手。从做题情况来看,除部分学生因做题习惯比较差、审题不清,或因为平时资料收集较欠缺而失分外,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完成题目,得分率比较高。

(二)学生答卷中反映的问题与分析

(1)个别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的不认真与毛糙。 (2)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做的还不是很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还没有很全面,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

(3)由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错别字多,如简答题中答案的组织太简、语句不通顺等造成失分。

(三)今后教学建议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或联系生活。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4、教师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5、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深刻领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着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7、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使其会学。

8、加强过程性规范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料,规范训练,培养学生审题细心,思考严密,做题认真,答案规范的良好学风。

推荐第3篇:品德试卷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成绩分析 年级:七年级

学科:思想品德

姓名:王荣国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质量分析: (1)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本套试题内容丰富,侧重对生活知识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合理,试题比较简单,层次性较好,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学生的特点。

(2)知识点涵盖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分析:

本份试题的知识点能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出题,对社会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考查,既全面又有侧重,试题既重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考查,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考查则渗透在整个试题中。

本套试题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品德养成,对生活事件是非判断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品德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试题质量评价:

本试题为,满分为70分,时间为60分钟,该试题由判断、材料题两大部分组成。题型新颖,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出题,试题难度不大,侧重对学生是否能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感悟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能力,以及品德习惯的好与否,试题中还处处渗透着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

(三)试题自身的特点:

(1)改变了试题偏、难和以“背”为主要特征的题型,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为考查内容,对试题的考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通过生活故事去反映所学知识。

(2)离开了课本,走进生活,用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去应用课本知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体验和创造能力。

(4)注重了对学生生活常识的指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生活。 (5)注重了时事政治的关注。

二、试卷分析 (一)成绩分析

从成绩上优秀率较低,但及格率较高,85%成绩计算均分为48.73分,为县名次第四名,除试题比较容易外,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学生对本册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内容已基本掌握,尤其是试题与现实生活结合甚密,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常识。因此,做起题目来比较得心应手。从做题情况来看,除部分学生因做题习惯比较差、审题不清,或因为平时资料收集较欠缺而失分外,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完成题目,得分率比较高。

(二)学生答卷中反映的问题与分析

(1)个别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的不认真与毛糙。 (2)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做的还不是很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还没有很全面,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

(3)由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错别字多,如简答题中答案的组织太简、语句不通顺等造成失分。

(三)今后教学建议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或联系生活。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4、教师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5、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深刻领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着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7、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使其会学。

8、加强过程性规范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料,规范训练,培养学生审题细心,思考严密,做题认真,答案规范的良好学风。

推荐第4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六年年级一部许海燕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 “ 你真聪明 ”、“ 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 ” „„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 “ 知识 ”、“ 教学任务 ” ,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 “ 格 ” ,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多彩的世界》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案例1】《多彩的世界》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图片,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性建筑。

2、让学生相互讨论一下自己知道的古国特点引出《多彩的世界》。

3、出示个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进行解说。

4、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回忆这些教学片断,我主要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的四大文明古国当时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古代文明古国家吗? 他们的文明成就有哪些,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 “生成性资源”。 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虽然我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比如,再讲金字塔的神秘之处,有些同学就会问,老师他到底有多神奇,他的水真的能治疗伤口吗等问题,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 “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 ” 每六年年级一部许海燕

个教师都 “ 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 “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推荐第5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 “ 你真聪明 ”、“ 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 ” „„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 “ 知识 ”、“ 教学任务 ” ,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 “ 格 ” ,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 “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 而动态生成式教学 “ 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着火了》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设计 —— 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设计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 “ 动态生成 ” 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 ” 和 “ 生成 ” 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 “ 精心 ” 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站前小学程袁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案例1】《着火了》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火灾现场的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然后引出课题《着火了》。

3、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火灾实例,教师补充相关的内容。

4、用警察叔叔的话,规范学生的言行。

5、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回忆这些教学片断,不难看出袁老师所进行教学设计的 “ 精心 ” ,主要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 “ 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 ” 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在课后你们还想做哪些事件? 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 “生成性资源 ” 。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 “ 教师怎样教 ” 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 “ 学生怎样学 ” 的设计)上,即从 “ 以教定学 ” 转到 “ 以学定教 ” 这一新理念上来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锐反馈 —— 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 “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 ” 每个教师都 “ 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 “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三、有效建构 —— 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追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 而对生成性的课堂,教师的预设不可能襄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要凭借教学机智去生成新的教学思路;而这种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教师的引导必须注重基础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必经蕴含着深层的价值追求。案例4中的教学动态生成就是在价值引导下的有效建构。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从而打乱了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这个案例原来的预设目标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班级是新的家,没想到中途出现了这段意外的插曲。但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并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这一教学资源的属性仍与本课的预设目标有关,及时把它转换城一个具有更深层次价值意义的 “ 生成性的教学目标 ” ----初步体验班级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深厚感情。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通过引导学生对话,围绕 “ 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 ” 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主动建构 “ 班级是新家,家人要互相关爱” 的道德内化机制,使生成的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没有巧妙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但如果过分地强调预设,课堂教学进程也一味地遵循预设,课堂就会缺乏生机和乐趣,缺少生活的气息,缺乏生命的色彩。只有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动态生存知识,动态生成方法,动态生成的资源,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让课堂显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课堂显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推荐第6篇:二年级品德试卷分析

二年级品德试卷分析

辛勤耕耘。丰硕累累。xx乡小学在乡中心校的正确领导和全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圆满顺利地完成了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水平测试作个简析。

一.基本情况

2010年至2011学年上学期期末二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测试中共有23个教学班.应考497人,实考488人。

全乡总分37227,平均分76.28,最高分100,最低分13,80分以上102人,优秀率53%,及格人数379,及格率78%

全乡总体成绩良好。

二.卷面分析

本试卷题目较新颖,考试内容丰富.题型灵活多样.初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试卷整体分为四大块,即选择、判断、连线和简述题。分数分配合理.科学。试题内容真实、难易适中,无偏题、怪题出现。符合新教材理念及课改的要求,此份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在生活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记及理解程度

第一大题、选择题(30分)共10个小题考查了学生的群体生活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正确处理好与同学间的关系及其他临时性的事件、是否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安全意识感悟程度,关心他人的品行。多数获得满分,少数学生选错的原因是:无法读通题目和不理解题意,导致乱选的结果。

第二大题、判断题(30分)共10个小题,主要考查学生明辨是明非的能力。多数学生能正确作答,答错的少数学生是平时不注意听讲和难于识忆所学知识的差生,故考时只能乱判断。如节五小题;放学了小红看见教室的窗子还在开着。心想不是我值日,我才不关呢?从学生做错中,就可断出这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理解能力差等造成错误的判断。

第三题、连线(16分),考查学生1.对一些节日的识忆,2.对环境变化的观察,3.对有关词语搭配的判断等。多数学生得到满分,仅有少数学生误把“农历八月十五“与“重阳节”连接。连错的原因是识忆不住所学知识和没过“中秋节的一些家庭子女。

第四大题、能说又能写(24分),有2个小题,考查了学生的表达写作及对事物变化的观察能力,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清楚地把自己的优点写出来,同时也能把月亮会变脸的形状,较美观地画了出来,这就说明学生表达能力及观察能力已逐步得到培养。

三.今后教学的建议

1.充分利用优质课程资源,让农村的学生能更多地享受

优质课件,直观地感悟知识。

2.课堂练习应灵活性、多样性、以便使学生见多识广。

3.再加强对学生的辅导。

推荐第7篇:五年级品德试卷分析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期末教学质量分析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在注重了学生基本社会知识的考查之外,还注重了对学生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等与实际生活相关问题的考查,让学生体验生活,并思考生活,理解生活。

本次试题内容都能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答题方式,体现单元中的主要内容,设计格式合理。通过本次考试,学生对本册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掌握、理解水平都有了明显的体现,对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处理重、难点,如何创新性地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对本次考试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总体情况有多进步,学生能力得到培养。

本年级共有81名学生,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的成绩有所进步,优秀人数不多,但也存在一部分较差学生。根据本科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生 活和社会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来看,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视野不断开阔,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判断和处理实际问题,较以前有了较大进步。

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良好,个别细节问题出现错误较多。

第一题选择题是对学生社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查。试题灵活,对课本内容高度概括和总结。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对课外知识了解较少,例如什么是“国粹”不清楚,大多学生答错。

第二题,学生的得分率较高,个别学生出现错误,大多学生不了解孙中山提出三峡工程建设。

第三题学生不了解旧中国人们使用了那些日常用品,课本也没有着重强调,老师没有当做教学重点来分析讲解,大多学生没有写对。

问题主要出现在:

1、部分学生语言表达不清楚,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法模糊或过于简单。

2、部分学生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欠妥,对问题的理解、反思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错误。

3、个别同学出现空题现象。出现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问题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来将问题拓展开来,这应该是我在以后教学中需要及时弥补的。

四、总结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1、继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对基本能力进行拓展。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身边的事,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多让儿童去发现,多思考,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要多钻研教材,把握出题方向,提高概括能力,争取下次考好。

推荐第8篇:三年级品德试卷分析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

2017-2018上学期期中

本次考试三年级有29人参加,平均分为29及格率分别为:一班:92.53%,二班:91.81%。优秀率为90%,

为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特作试卷分析如下:

一、对本次试题的整体分析:

本套试题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品德养成,

对生活事件是非判断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品德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填空题除去第一和最后一小题,其余题均属理解性试题。

判断题这一部分绝大部分小题都是课本上现有的内容,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内容记得很熟了,由于学生从内心里对这门课不够重视,很大程度上影响力考试成绩。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选择题这部分内容错的较少,如果仔细读题,我想都能够做对。

简答题这道题失分的地方主要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答题太简单,该说清楚的说不清楚,也不够全面。 以后要加强简答题的训练。

画图题问题不大。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继续加强生活常识教育。

2017年11月16日

推荐第9篇:品德社会试卷分析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

崔解明德小学孔现洋 2010年1月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三年级品德

与社会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及特点

整个试卷各部分比例适当,由:我知道、我来选、我判断、我来答、四种题型。知识覆盖面广,题型多样,内容丰富,难易度适中。

二、学生答题情况:

从分析的数据来看,成绩是不够可喜。可以看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临场发挥水平是及待于提高的,他们自身具有的知识结构合理,不能够巧妙的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任务相联系。试题既要做到了不偏、不难、不怪,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灵活性,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一)整体成绩统计与分析:

本次检测参考人数119人,三(1)40人,三(2)41人,三(3)38人,优秀人数8人,优秀率6.7%,及格人数56人,及格率47.05%

(二)具体情况分析:

(1)我知道:本题学生解答较好,只有少数学生对第

1、

3、8小题解答错误,原因是学生学习掌握不够牢固或者是答案难以把握。

(2)我来选:本次选择题主要是单项选择,学生选的较好,只有少数学生对第

2、6小题选择错误,主要原因是理解不够正确。

(3)我判断:多数学生均能够准确判断,正确率较高。

(4)我来答:第一小题部分学生解答基本符合要求,答题来源与课本

中的文字叙述,学生掌握较好,学生基本上能依据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实践能力解答完整。第二小题回答不理想,学生不能从文字当中读出与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差,有的则根本就不做。第4小题,大部分学生则根本不会做。原因在于,老师没有做过这样的练习加上学生不会学以致用,这题基本不得分。

三、问题归类总结:

教师在平时没有注意对学生理解能力培养。再则只是让学生掌握了理论性的知识,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面做的还不够。

四、教学建议:

1、教师要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亲历、体验学习探究过程。

2、教师要加强《课标》的学习,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

3、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抓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

推荐第10篇:品德教学案例

《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江滨学校

马福荣

一、教材分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主题下的一个活动。这一活动又分“中华民族大家庭”“说说自己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节日”“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和“民族习俗与礼仪”六个小的活动。根据教材安排,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第一个活动:“中华民族大家庭”。 教材一开始安排的是一张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和各民族人民穿着民族服装的团结照。民族地区分布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能在地图中找出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穿着民族服装的团结照展现了“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欢乐祥和的愉快场景,使学生明白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我知道的民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掌握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各民族都是心心相印的兄弟姐妹。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简单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能在地图中找出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3、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

4、活动过程中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教育,感受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教育,感受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MTV《爱我中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民族团结照片和体现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2、学生简单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并搜集民族团结方面的资料(图片、文字、音像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MTV《爱我中华》) 师生一起边拍手边跟着唱(一段)。

2、师:看得出来,欢快的乐曲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每一个人,孩子们,大声说出歌曲的名字吧!(学生大声说:爱我中华)

3、师:是的,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板书: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活动一:我知道的民族

1、师:同学们,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都要建学籍,你见过自己的学籍卡片吗?能简单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学籍卡片(学籍卡片部分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看一看,你会填吗?谁想试一试?勇敢的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学生说怎么填,教师及时评价)

2、同学们,老师听到刚才这些同学在填学籍卡片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认真听的同学也一定发现了!(让学生说共同的地方)

是的,刚才这些同学在民族一览中填的都是“汉族”,同学们,是汉族的,请把手高高举起来。(老师跟学生一起举手)

3、老师发现我们班同学都是汉族的,老师也是汉族的。汉族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而其他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同学们,你知道在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吗?(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民族,对说的较多的及时表扬鼓励。)

(三)活动二:民族区域自治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一共生活着56族兄弟姐妹,为了保障各民族的权利,国家制定出台了一项民族政策,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民族区域自治),那么,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找学生说一说,教师补充强调)

2、师: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机关,我国共设立了5大自治区,你知道哪些自治区?(找学生说五大自治区)

3、在地图上找找我国的五大民族自治区,并请学生到前面指出来。

4、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民族分布图,说说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民族居住。联系我们坊子、潍坊实际,让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知道除汉族外,这里还有哪些民族。)

(四)活动三:民族大团结

1、师:在我国许多地方各民族相互交错居住,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记得老舍先生的《草原》吗?“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正是民族团结的体现。

2、师:体现民族团结的故事何止这一个,同学们,老师相信,课前你一定也搜集了许多有关民族团结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学生分组交流,组长主持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交流的非常热烈,课前搜集的资料形式多样,图片、文字、光盘各种各样,下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组织指导)

4、小结:刚才,各个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展现了民族大团结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很深。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围绕“民族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新风尚”教师适时引导。)

(五)齐唱歌曲,深化感受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如同兄弟姐妹,亲如一家。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齐唱《爱我中华》(MTV《爱我中华》)。

(六)课后探究

我国各民族的服饰、民居、民俗文化、节日习俗等都是丰富多彩的,课下请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组成小组,一起探究。

教学反思:

《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创设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习得知识。尤其是“民歌服饰、舞族”的教学环节,创设“歌舞大看台”,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民族学生的哈族、维族舞蹈表演,激发了学生的表演热情,大方自然的歌舞表演,加深了民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并结合新疆的特殊地理环境,及时进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自然升华学生的“民族团结”情感。 在学习壮族相关知识后,全班模拟壮族竞技运动项目“多人板鞋”,游戏中,每个小组商量不同的方案,相互补充、认同,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不足之处:在收集民族服饰环节,意在通过收集活动,激发学生对不同民族的认识了解和认同,但个别学生不够积极主动,收集的民族服饰不够多,图片也较少,使展示交流活动不够丰富。

培养学生的课外收集资料能力,是综合学科必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今天信息化时代、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之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详细的指导和强化。

2015-12-31

第11篇:中学生品德案例分析

中学生品德案例分析

时光飞逝,转眼间顶岗实习已经步入尾声,经历这半年的实习生活,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在实习过程中,我因学生的进步感到喜悦;因学生不听话,顶撞自己感到苦恼;也因为前辈们对自己的呵护与帮助而感动。正是因为这些,我用四个月的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而这些经验也将是我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下面我就实习中中小学生品德问题展开自己的分析与见解。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应试教育的重要性,以分数来对学生进行好、中、差三级等分却忽视了学生品德质的培养,影响着学生对品德重要性的认知。从他们懂事起,应试教育就为他们的未来描绘了一个无比“光明”的前景。从幼儿园起,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几乎都是被动地接受正面的灌输。这种教育体制让学生成为学习机器,逐渐失去个性,忘却追求一种有主题的生活。然而,青年期是青少年品德形成定型时期,又是有较大可塑性时期。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方面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实习期间我所教的班级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叫刘伟,上任何课他都不会认认真真听一分钟,甚至钻到桌子地下玩,或者走出座位去打扰其他同学。至于作业,他更是不会动笔去做,考试宁可教白卷。下课后,他还要欺负同学,做恶心的动作,比如吐口水。一直以来,刘伟已然成为全校“出名”的问题生,而我在实习期间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他,教育他,可是根本不起作用。

根据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刘伟身上存在明显的品德缺陷问题,以一个“问题生”的存在而自豪,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叛逆性。这样的孩子,教育他如果单看他眼前的表现,只会莫名其妙,义愤填膺,哭笑不得。但是孩子还小,问题是有可能得到解决的,如何解决他的问题,先要搞清楚原因,搞活原因,教师先要展开自己的思路。

横向展开。看他在其他学科、其他老师面前的表现,看他在上课之外的活动中的表现,看他在小伙伴中、在家庭中的表现。如果其表现都差不多,那是一回事,如果有时表现不一致,那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纵向展开。看他在初中时的表现如何,在幼儿园期的表现如何,婴儿期表现如何,如果那是也都是差不多现在的样子,那就是一回事;如果那时表现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或者不完全是这个样子,那就是另一种或者另外几种情况了。根据他在各年龄段表现出来的特征,分析他形成如此习惯的来源是家庭,同学,还是学校,然后对症下药。

情况不同,证明原因不同,当然解决的方法也就各异。而我作为一个年轻老师就犯了一个教师常犯的毛病,遇到问题不去探究原因,就想直接通常的管理方法上解决它。在很多孩子身上这是行不通的。

教师面对问题有诊断意识和诊断能力,否则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因为如今的学生需要诊断的的人正在逐年增加。一般化的、大拨轰式的管理过去还能应付,以后恐怕就不行了。形式在迫使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变成名副其实的教育专业人员

中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据有关调查报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青少年道德素质薄弱,人格扭曲。由此,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显而易见,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中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

从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出发,中华传统道德特别强调要从青少年起,就注意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就是所谓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重视道德品格的传统教育思想。我们的前辈在青少年时期,差不不同程度的传统道德的教育和熏陶,不少人正是从忧国忧民,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建设大同社会等思想的基础上接受了共产主义学说,走向革命道路的。今天,我们对一代新人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在弘扬传统美德与倡导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平时的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的实践,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以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心灵,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总之,教师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是神圣的。在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的培养,让他们先做好人,再做事。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要掌握学生的优、缺点,体贴学生,宽容为怀,师生双方才能关系融洽,才能使思想教育从消极防范转向积极引导,工作也能做到学生心中,从而使学生“思而后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第12篇:案例分析试卷

【案例三】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丹东市第九中学教师技能大赛初赛

案例分析

【案例一】[案例5]“不是果敢,是残忍。”

一个青年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第三层写秋天猎人猎熊的果敢,但一名学生没有按要求归纳猎人果敢的特点,而是说猎人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原本课文中这一段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这位教师并不因为学生当着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气恼或逃避,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

【案例二】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二)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请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请你回家后把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动物的表现吗?回家叫爸爸妈妈告诉你。第二天,学生就围住她汇报作业的情况。到后来,孩子们说:“老师您 再给我们布置新的作业吧!”

【案例四】

丹东市第九中学教师技能大赛初赛

案例分析 (答案)

【案例一】[参考答案]当学生的观点与课本、教师有不同之处时,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或辨别,达到意见的统一,或者并不统一意见,留着悬念让学生课后进一步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惟课本是准、惟教参是准的传统教学观念,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案例二】[参考答案]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主要为转化后进生方面的知识: 后进生的特点:(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 (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洋思中学的经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

(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即该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 (1)“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

(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 (4)“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要全面、辨证地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

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6)抓反复,反复抓。(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 【案例三】[参考答案]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是新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相同的权力和共同的责任)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进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交往是全方位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①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异质分组的形式)

②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开展。小组内的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③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小五年级的七字诀: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同思考;求助别人心要诚,注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从学着做。)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1)“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不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 (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

(小组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讲就有“你说—我听”这一典型的策略) (3) “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 “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角色要轮换担任); (5) “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案例四】[参考答案]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第13篇: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试卷分析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试卷分析

红光学校吴水萍

一、试卷分析:

1、基础知识方面:

通过这部分题的检测不难看出,孩子对基础知识下了不少功夫,而且初见成效,不过仍有部分孩子尽管努力,但还是有些不尽人意,其中判断题不排除,孩子没有认真读题的可能。

2、卷面整洁方面:

大部分学生卷面整洁,书写工整。说明我们的学生语文书写基本功比较过关,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得益于长期的训练。

3、答题方面:

孩子不知道怎么写,这是老师的疏忽,其一,这样的题目形式没练过,孩子不知道怎么写:其二,在平时训练时过于死板,致使孩子答题的思路单一。其三,由于孩子识字有限,许多字孩子不会写。

二、发现问题:

1、个别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的不认真。

2、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做的还不是很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还没有很全面,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

3、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偏小,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错别字多,如简答题中答案的组织太简单、语句不通顺等造成失分。

4、品生课程与生活联系紧密。有时需要走上社会,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因此,必定不能关门上课,有些内容的学习也很难用课时来划分。

三、改进措施: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联系生活。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4、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14篇: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试卷分析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试卷分析

红光学校杜万成

一、试卷分析:

1、基础知识方面:

通过这部分题的检测不难看出,孩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成效,不过仍有部分孩子不够努力,其中填空题出错率比较高,判断题、选择题、连一连等题做得较好,难度最大的题是画一画,写一写,学生做的不够理想。孩子应该是没有认真审题。

2、卷面整洁方面:

大部分学生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只有少数学生书写不认真。

二、发现问题:

1、个别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的不认真。

2、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做的还不是很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还没有很全面,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

3、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如写一写题中答案的组织太简单、语句不通顺等造成失分。

4、品生课程与生活联系紧密。有时需要走上社会,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因此,必定不能关门上课,有些内容的学习也很难用课时来划分。

三、改进措施: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生活。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4、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15篇: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1)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本套试题内容丰富,侧重对生活知识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合理,试题稍难,不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2)知识点涵盖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分析: 本份试题的知识点能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出题,对社会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考查,既全面又有侧重,试题既重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考查,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考查则渗透在整个试题中。 本套试题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品德养成,对生活事件是非判断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品德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试题分析 试题设计具体全面,新颖科学,对社会上的知识面广,有利于学生动脑思维和观察。考察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使学生思想行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指导他们怎样做人,使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三、试卷分析 本试题共五个大题, (1)题:明辨是非,有的来自课本,有的来自对生活的认识,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所掌握,对生活知识认识深刻。

(2)填空,对学生行为准则及生活中购物方式的测试,生活态度的测试,由于学生认识深刻很少出错。

(3)题:择优录取,大部分来自课本,学生能结合课本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选择,学生掌握较好,出错较少。

(4)题:辩析明理,从对时间的感受,合理利用和搭配时间,现代购物方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学生能够按要求去做题,但答得不是很全面。从学生大的情况看,基本达标,是从勤俭节约、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安全常识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

(5)实践活动,此题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灵活填写“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事例,知道该怎么做,并能谈出爱的感受。

四、改进措施

1、教师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贴近生活,把学生带入生活情景中让他们去体会,去反思。

2、在教学中,注重实践,给学生提问题,让他们去辩解,使他们进入生活情景。

3、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能力的培养,在理解中掌握知识。

第16篇:小学三年级品德试卷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21分)

1、我们的班集体由()和()组成,老师关

2、我了解的家乡风情有哪些?(10分) 心我们的(),指导我们的(),同学们()、(),就象兄弟姐妹一样。大家共同维护集体的荣誉。

2、健康快乐的()能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还能够开阔视野,陶冶(),增长(),培养创造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3、每个人都有优点和(),只有不断(),补己之短,才能更快的进步。

4、我的家乡在()省()县()镇。

5、地图上一般用(),来确定方向。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说明叫做()。

6、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

7、“世界水日”是()月()日。

二、判断。(10分)

1、班级活动与我没关系,我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2、我喜欢集体活动,比如体操比赛,它可以锻炼我们的一致性。()

3、我应该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家乡做贡献。()

4、让缺水的地方节约用水就行了,我们这里不缺水,我们不用节约用水。()

5、人人都不乱仍垃圾,会减少环境污染。()

6、优美的生活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工作愉快。()

7、不要和生活有困难的同学交朋友,免得受拖累。()

8、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应该及时化解。()

9、参加集体活动要遵守纪律。()

10、当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有冲突时,应先参加集体活动。()

四、实话实说展示台

1、生活中,同学之间是否发生过矛盾呢?你是怎样解决的?(12分)

3、你为班级争得过哪些荣誉?今后有什么打算?( 11 分)

五、金点子乐园。

1、环境问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办呢?(12分)

2、生活中的垃圾越来越多,我们应该怎么办呢?(12分)

3、生活中,我的科学用水的好办法。(12分)。

第17篇:一年级品德试卷分析(定稿)

院头学区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一年级品德试卷分析

一、考试情况概述:

试卷是小学一年级品德上册期末考试,考核对象是全学区一年级学生,考试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统一笔试形式。本次参加考试人数为379人,最高分为满分40分。

二、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试题是由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连线题组成。这次考试既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也有道德行为方面的,试题难易适中。

(一)填空

主要考查学生对过马路时红绿灯知识、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以及平时良好习惯养成的掌握。考查结果,前两个知识点学生掌握较好,最后一小题有部分学生出现错别字,将“近视”写错。

(二)判断

这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又考查到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丢分原因是多数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够。不会审题,无法理解题目意思,以致丢分。

(三)选择

本题考查了“一月一日是元旦”和“学校所升旗帜是五星红旗”这两个知识点,其他小题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道题相对较简单,出错较少。

(四)连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己祖国的认识,考到我国的国名、国旗和首都等知识点。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点掌握较好,因此很少出现错误。

总体水平较好,但分差很大,成绩落差大的主要原因有;

1、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时的基础就不同,有的识字特别少,现在语文课要求识字多,进度快,识字少的学生很吃力,品德考试时认字慢,识字量不够,无法理解题目意思,以致丢分。

2、有些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看问题不全面。

三、改进措施:

1、多关注基础差的学生。今后教学中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制定计划,可以采取一带一等方法来解决两极分化现象。

2、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时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每节课要有计划地定人,定时进行复习。

第18篇:四年级科学品德试卷分析

四年级科学品德试卷分析

本次科学试题结构合理、题型全面、题量适中,同时侧重双基,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联系的新课标要求。本套试题共分为三大题。第一题,选择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所学内容,正确剔除那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做出自己的选择每空2分,共30分;第二题,给物体分类,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判断能力,共8分;第三题,用图形符号表示几种天气,要求学生对相对应的天气符号能画出来。 学生整体答题情况不错,给物体分类和画图形符号正确率达到百分之九十,选择题正确率也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存在问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相关问题似是而非、张冠李戴。希望今后让学生夯实基础,加大平时的检查、指导力度,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学习。

本次品德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5个题,正确率为百分之八十以上,失误原因是学生学过的知识记忆模糊,选不准第二部分是统计损坏交通设施的情况和自己平时是怎样做的,这部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还不错,整体答题情况很好。.选择题失误原因一是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二是粗心,丢三落四。教师平常对学生的记忆与练习太少,对粗心的学生要求严。今后,对粗心学生严要求,使其养成认真的习惯。平时讲课要细.,加强对落后生的辅导,.加强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19篇:六年级品德试卷分析(优秀)

2017-2018学年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本学期小六品德与社会期末考试已经结束,现将本次考试情况做出分析,以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对试题的认识

今年的品德与社会试题能严格执行课标要求,渗透新课改理念,从品德与社 会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际出发,稳中有变,深化了品德 与社会考试改革。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了基础性和实践性。所有的试题都从书本中加工或变化而来,要求 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说明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2、课程重点照顾了多方面。试题的设计开放,新颖。注重实用、理解、运 用和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事实表明, 试题较好的发挥了评价教学作用的同时,在促进教师教学思想,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统观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趋向于实践性,学生在答题中无疑受到了 一次能力的考验、思想的教育和情感的陶冶。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班应考33,实考33人。从观本张试卷现将试卷具体分析如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试题灵活,代表性强。学生对于第 一大题的第 1、7个空上答的不理想,体现出平常学习时不注重总结,对学生要求 不严。

(二)填空题,本大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大部分同学的错别字不多,因此失分较多。

(三)判断题 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课内外知识的灵活应用,贴近学生。这部分只有对个别 学生对于判断审题不清,出现失误。

(四)连线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把握

(五)简答题本题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照顾了好、中、差学生。但部分学生或多或 少的丢了分。

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再严格要求,对于生活常识部分加强训练指导。 以上只是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发现的问题所做的试卷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了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重 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索的愿望。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并解决问题。

三、今后改进措施

1、要求学生记牢一些概念类知识;

2、平时经常训练填空、判断题,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3、平时的教学中要督促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的好习惯,并能在试卷上反映其成果。

4、对学困生要多辅导让其掌握典型的简答题的解答方法。

张甜甜 2018.2.2

第20篇:品德与社会试卷分析

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试题能仅仅围绕课程标准综合考察学生的素养而命题,具有科学性、灵活性。试题基本上出自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能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出题。本试题共三大题,由填空、判断、问答三大部分组成,题型新颖、题量适中,难度不大,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

二、答题总体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答卷情况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比较理想,正常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从学生的答卷来看,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做的不是太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不全面,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二是错别字太多,简答题概括不到位。

三、典型错例分析 填空题:

1、我们生活在一个(),每天人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个别孩子混淆,填反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信()和通信()受法律的保护。秘密一词写反了 问答题:

过去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现在呢?回答不完整,概括不到位。

四、补教补学措施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试题能仅仅围绕课程标准综合考察学生的素养而命题,具有科学性、灵活性。试题基本上出自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能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出题。本试题共三大题,由填空、判断、问答三大部分组成,题型新颖、题量适中,难度不大,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特点。

二、学生答题情况

由于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是

一、二单元中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检测完成较好,书写认真,题目做得准确,只有个别学生由于日常不努力刚达及格。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失分较少。出错多的地方是错别字较多

三、典型错题错例原因分析:

1、填空题中,个别空填写不正确,错别字较多。如:惩罚、诺言、完善规范等词语。

一是学生掌握的不够牢固,二是混淆现象严重。

2、判断题第二题出错较多,审题不够认真,思考不到位。

3、问答题,大部分学生做得还可以,个别学生回答的不够全面。

4、个别学生不够认真,书写潦草。

三、补教补学措施:

1、加强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

2、多找一些辨析题,加强训练。

3、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记忆。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5、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命题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考核学生对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尤其是把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综合能力。全面了解本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成绩与不足,了解学生品德形成与行为习惯的现状。

二、成绩与不足:

本次考试总的看,成绩是主要的,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生活性、社会性、综合性及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

(一)主要成绩

1、学生对填空题掌握的较好,正确率也较高,共七个题基本没出现错误。

2、学生对是非及行为判断题正确率几乎为100%学生掌握的很好,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正确判断是非,能选择正确的行为。

3、第三题简答题,共分两个大题。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的很好。

4、每一份试卷都能保证卷面整洁,书写认真,工整。

(二)存在的不足

尽管成绩是主要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填空题,学生知道内容,但有部分同学错别字多。

2、第三题是简答题题。有个别同学胡乱编造,与提高的问题毫不相干,甚至一字不写。对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常识,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是实践的少,以后应注重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三、今后的改进方面:

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应认真上好每一节品德课,要钻研教材,要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研究学生学习方法,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要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体会、感悟来接受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真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重视直接经验,重视过程,淡化结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及辨别是非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要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命题情况:

本次命题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考核学生对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尤其是把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综合能力。全面了解本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成绩与不足,了解学生品德形成与行为习惯的现状。

二、成绩与不足:

本次考试总的看,成绩是主要的,在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生活性、社会性、综合性及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

(一)主要成绩

1、本次测试题学生最突出的表现是书写,大多数同学书写工整、认真,卷面整洁,没有出现一个乱涂乱画的现象。

2、学生对选择题正确率几乎为100%学生掌握的很好,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正确判断是非,能选择正确的行为。

3、第三题简答题,共分5个大题。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的很好。清晰有条理。

(二)存在的不足

尽管成绩是主要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填空题,学生知道内容,但有部分同学错别字多。

2、第三题是简答题题。有个别同学胡乱编造,与提出的问题毫不相干,甚至一字不写。对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常识,学生掌握不好的原因是实践的少,以后应注重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3、班级之间部分同学差距大,同一个问题不同班级学生的答题有差异。

三、今后的改进方面:

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认真上好每一节品德课,钻研教材,要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研究学生学习方法,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要注重让学生从自身的体会、感悟来接受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真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重视直接经验,重视过程,淡化结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及辨别是非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要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学品德教学案例分析试卷.doc》
小学品德教学案例分析试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