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试卷及答案

2020-12-05 来源:教学试卷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电大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复习题

电大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基本特征的是( 精确性 )。

2.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严谨性)。 3.下列不属于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而概括出的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解题能力 )。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学会解题阶段)。 9.不属于小学空间几何特征的是(证明几何)。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甄别价值 )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客观性 )。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 图形分解的思路 )。 3.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 概率知识 )。 6.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 需要原则 )。 7.以下不属于学习评价的目的地是( 依据学业对学生排序 )。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注重逻辑推理 )。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 教学活动的手段 )。 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特点的是( 注重命题 )。

8.不属于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的是( 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 10.下列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方法的是( 探索-发现法 )。

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质性取向的评价)。 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 经验符号 )。

1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 测量 )。 1.“算法化”是以(功利 )为价值取向的。 5.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 7.“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属种)关系。

8.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运算方法)等一些内容。

10.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 执行方案 )和“评价结果” 。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 发现学习)两类。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 认知参与 )。

8.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 认数 )学习为起点的。

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 水平2 )。

10.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 状态 )等。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 大众化 )。 3.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等四个领域。

4.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 )。 6.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 发展性

1 原则 )。

8.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 表象 )。

10.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等。 1.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价值追求可以称之为( 算法化 )。 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具有的特征包括“学术中心的课程开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螺旋式的课程结构”以及( 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 )。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 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有“分析型”、“几何型”和(调和型 )。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数学化 )。 6.现代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 建构 )的过程。

7.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 叙述式讲解法 )。

9.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称之为( 口算 )。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 )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 )。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反馈环节 )。 9.空间定位不包括( 空间形式 )。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 实践与综合应用 )等四个领域。

6.由教师是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就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 探索-发现式策略)。

7.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 量化的评价 )。 8.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 简化 )等三个环节。 4.以语言为媒介的知识(概念)的间接的、动态的建构过程可以称之为( 知识学习)。

6.不属于情感参与要素的是( 认知 )。 7.“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

简单对话型策略 )。 9.不属于良好数感特征的是( 能很快的求出运算的结果 )。 10.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主要是( 生活经验 )

1.所谓对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以及(现实数学观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 一般性目标 )。

4.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 心智技能 )两类。

6.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组织策略的基本要素的两个方面分别是“过程”以及( 行为 )。

7.下列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 数学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 )。 8.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 公理化定义 )。

2 9.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 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 )。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逼近法)

11.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规则”)等三类。12.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

13.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交互主体)的关系。14.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算理)。

15.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调和型)三种。

16.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在头脑中的映象。

17.主要通过学生的尝试操作来概括出典型本质特征的一种数学方法称之为(实验法)。

18.从三角形抽象出直角三角形的过程称之为(强抽象)。19.接受型教学组织的具体的行为主要包含“讲解”、“示范”、“呈现”以及(演示)。 20.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是(数学问题)。 21.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空间)。

二、填空题

1.课程就是由教师、学生、教材 以及 环境 等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2.按照学习的对象的特征以及学习目标的不同,认知学习可以分为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以及 问题解决学习等三类。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任务来驱动的 以及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关注儿童队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及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等。 1.对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包含着 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现实数学观 等这样三个数学观。

2.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 社会的进步、数学自身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观 等。

3.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方位、距离 以及 大小 等的识别。 4.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 试误法、逆推法 以及 逼近法 等三种。 1.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 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策略性知识 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2.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心理特征主要包含着 是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 以及 是发展情感的过程 等三个方面。

3.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括 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以及 交叉(关系)等三种不同的情况。

4.发展儿童的数感包括 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以及 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等三个方面。 1.推理通常可以分为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等三种不同的形式。

2.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

3 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等三类。

3.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由 起始状态、目标状态 以及 中间状态 等三个成分所组成。

4.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强化“概率与统计”的学习,至少含有 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些价

1.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是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以及总结运用等。 2.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兴趣、动机、自信心以及态度等因素。 3.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 改变参算数的位置、改变运算顺序 以及 参算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等几类。

4.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等。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有操作材料、辅助学具、电化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

2.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

基本性、基础性和 范例性 这三个特征。

3.问题的客观状态包括 .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

以及

中间状态

等三个部分。 4.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 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以及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等这样一些特征。

1.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

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的形成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 2.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抉择主要取决的变量包括

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以及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等三个方面。 3.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含着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以及 交叉(关系)等三类。

4.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数学问题主要由 条件(信息)、目标(信息)、以及

运算(信息) 等三个成分所组成。

1.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

逻辑性、精确性、以及 系统性 等方面。 2.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 语言表述(阶段)、理解结构(阶段)、多级推理(能力形成)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 3.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主要包含

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以及

依赖(性策略)

等几种状态。 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以及 多样化(策略) 等策略。

5.数学客观性知识主要包括 数学概念、数学规则、数学思想方法。

6.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 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

三、判断题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 (√ )

2.学习中表现出对材料有整体性的知觉能力,但常常在分析中会忽视细节的数

4 学能力类型可以称之为“综合—概括型” (√ ) 3.好的教学方法应当能刺激学生的参与 (√ ) 4.儿童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 ) 1.儿童的数学认知思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 ) 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 ) 4.儿童的统计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 )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 (√ ) 2.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生活常识 (√ )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不是现代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之一(√ ) 1.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影响数学课程目标变革的最大因素 (√ ) 2.以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为主的学习活动称之为“知识学习” (√ ) 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 (√ ) 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 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 ) 1.数学素养具有过程性这一特征。(√ )

2.注重问题解决实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 ) 3.评价就是对测量的数据的一个解释的过程。(√ )

4.统计的本质就从局部观察到的资料的统计特征来推断整个系统的状态。√ 2.教学活动的手段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 ) 3.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映像。(√ ) 4.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 ) 5.“概率与统计”学习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儿童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6.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 8.操作时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9.师生是课堂活动的“学习共同体”。 √

×3.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

×4.在概念的引入教学阶段通常较多的是运用表象语言。(× ) ×2.学习方式就是指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行为方式。(× ) ×1.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 )

×2.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 )

×4.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 (× ) ×3.目标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 (× ) ×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 ×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 )

3.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4.“操作性策略”是建立概念阶段主要的教学组织策略。 ×7.作为儿童生活的数学是一种完全形式化的教学。

四、简答题

1.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5 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①操作材料;②辅助学具;③电化设备;④计算机技术; 3.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例比较(策略);②表象过渡(策略);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④表述交流(策略);

⑤多次归纳(策略);⑥操作分类(策略);⑦导读自悟(策略); 1.简述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②突破学科中心;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④评价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⑤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2.简述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

①创设情境;②提出假设;③检验假设;④总结运用;„ 3.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②活动导入;③问题导入;

1.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变革。

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 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

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 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 3.简述儿童的数学技能发展有哪些基本的规律?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1.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2.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3.简述小学几何教学中“强化动手操作”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①搭建活动 ②剪拼与折叠活动 ③实物操作活动 ④测量活动 ⑤作图活动 1.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应)用;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6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感念地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3.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重点、应用、中) ①生活化策略 主题词句:多样化的和丰富的情境;激发探求欲;唤起有的经验; ②操作性策略 主题词句:儿童数学学习;直观方式;操作;

③情境激疑策略 主题词句:丰富的情境;有利于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知识迁移策略 主题词句:有的稳固和清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化;„

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2.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 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 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

3.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核心词句: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②活动导入 核心词句: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尝试;探究;

③问题导入 核心词句: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认知冲突;主动探究;„

1.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①懂得数学的价值;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③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数学交流;⑤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2.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例比较策略 核心词句:数学概念的标志;内涵;正、反例子;

②表象过度策略 核心词句:表象是直观到抽象桥梁;表象鲜明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 核心词句:定义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素); ④表述交流策略 核心词句:内部的思维常常需要一定的外部语言给予某些支撑; ⑤多次归纳的策略 核心词句:儿童观察的不精细,常常归纳的不全面或不确切; ⑥操作分类策略 核心词句: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 ⑦导读自悟策略 核心词句:自主学习;„ 3.简述口算与笔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①规则制约运算的效果不同。核心词句:口算主要是依靠心智活动为主; ②间接联系的作用不同。核心词句:口算主要依靠间接联系起作用; ③运用技能的性质不同 核心词句:口算不容易进行思维的逆推;

④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相互关系不同。核心词句:口算可以选择运算方式推; ⑤间接联系与直接联系的转变过程不同。核心词句:口算常常会由一直联系转化为另一种联系;⑥智力要求的不同。核心词句:注意力;记忆力;„

1.简述当今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

7 程体验”(的价值取向);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2.简述空间想象力的基本要素有那些? 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④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 3.简述在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组织中可以运用那些基本的策略。 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19.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培养儿童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一)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二)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20.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章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2 1.简述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情境的剌激模式。

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二)问题的表征。(三)定势。(四)经验。(五)认知策略。(六)个性心理特征。 19.简述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由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基本矛盾? 要素: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②教学活动的对象 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基本矛盾: 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③儿章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 20.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倒比较策略②表象过渡策略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z ④表述交流策略z⑤多次归纳策略z⑥操作分类策略;⑦导读自悟策略。 2 1.简述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p②学会深度表征。 19.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①操作材料;②辅助学具;③电化设备;④计算机技术。 20.简述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

8 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 ③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⑤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 21.简述在概念引人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②操作性策略;③情境激疑策略;④知识迁移策略。

五、论述题

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一〉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童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①必须是一个关于"可能性事件"的数学认识活动;②必须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 ③必须是一个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游戏活动;④游戏最终必须通过提问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事件的发生有可能性"或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1.尝试论述从“数学是属于所有的人”的概念之下的“大众数学”价值观,来审视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数学学科,至少应该具有哪些性质特征? ①生活性 关键词: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于儿童的生活;数学学习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

②现实性 关键词:儿童的数学应该是他们的现实数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沟通抽象数学与现实数学的联系; ③体验性 关键词:改变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组织策略、评价模式;体验数学;„ 2.请做一个采用“例-规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基本环节:①感知例证 ②观察发现;③形成表象;;④逐步抽象;⑤概括规则;„ 1.举例论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实现“转变儿童学习方式”?。

①变单一形式为多样化形式; ②变单纯接受为探索发现与引导接受相结合; ③变概念获得活动为概念获得活动与问题解决活动相结合; ④变个体学习为独立探索与团队合作相结合;„ 2.请从以下案例中尝试分析,如下三种数学概念的学习,分别属于概念同化中的哪一种方式?(要能说明主要依据)

①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除法、除尽、商、余数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整除的知识;②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梯形的知识;③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表内除法、一位数除法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多

9 位数除法的知识;

①下位学习理由: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是新概念中的属概念。 ②并列学习理由:两种概念不构成属种关系,却具有相似性。 ③上位学习理由:新概念是原有认知结构中概念的属概念。„

1.请做一个“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基本流程:①情境呈现 ②尝试操作与探究

关键组织行为:①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 ②是否有探索性的实验活动; 2.请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 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关键词: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类型的题目;检索; ②问题的呈现方式;关键词:问题的陈述方式;知觉图式的呈现方式;模式辨识;„ 1.分别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概念的巩固和运用阶段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变式训练策略;②精细加工策略;③概念结构化策略;④强化运用策略;„ 2.请用实例说明应当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 策略:按基本成分分解问题情境;抓住关键语句(信息);注意整体与部分关系; ②学会深度表征 策略:模型尝试;原理联想;„

1.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①创设情景环节;②尝试探究与问题解决环节;③共同概况结论(讨论、评析或总结等)环节;„

2.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①水平0阶段(前认知阶段);核心观点: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直观特征的某一部分;思维特征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或自己的触觉的刺激;建立在“形状相同”这样的等级之上;

②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核心观点:已经开始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注意到不同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1.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

核心词句:学习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因此,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的物体,即平面几何的思考中对直观物体的依赖性 ②中年段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 核心词句: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经开始不再将图形与相应的直观物体去对应,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 ③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 核心词句:摆脱了对象的直观特征,思考的是对象的性质特征。

2.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10 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

②活动要求:第一,具有游戏的特点;第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举例并简要说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核心词句: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 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核心词句:日常经验;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核心词句:直观;性质认识;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核心词句:注重形状特征;忽视性质特征; ⑤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核心词句:例如长方形与正方形;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核心词句:参照系依靠现实空间;

⑦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核心词句:透视能力;想象能力;2.运用“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统计知识的课堂学习活动。

基本过程:①呈现情境;②转化为活动;③学生开展充分的活动;④学生交流活动的体验;

核心要素;①活动要适合儿童经验与兴趣;②回答要紧紧围绕统计观念的形成; 1.请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间的关系。 ①情感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度来显现的(但是,有时参与度与情感参与之间也会分离,这就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因素相关);②行为参与的方式则是影响认知参与的主要因素;③认知参与策略与参与度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2.请用实例分别说明小学数学的概念引入阶段的主要教学组织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②操作性策略(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③情境激疑策略(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④知识迁移策略(强抽象或者弱抽象);

22.请做一个采用"规一例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 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一)必须是规则(计算)教学的内容;(二)必须是教师先给出规则(法则或者公式等) ; (三)至少包含的步骤: ①教师先出示(呈现)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②教师解释(说明、帮助理解)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③用实例进行验证; 23.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 可以如何落实"强化动手操作"这个策略。

①搭建活动;②剪拼与折叠活动;④实物操作活动;④测量活动;⑤作图活动。 22.说明在小学数学引人概念阶段教学组织中分别运用哪些教学策略? 儿章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概念的引人"。 ①生活化策略;②操作性策略;③情境激疑策略;④知识 .移策略。 23.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①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②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③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推荐第2篇: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1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C )。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3.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 B )。 A.代数初步知识 B.概率知识

C.几何初步知识 D.量与计量知识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A )两类。 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C 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 C.认知参与 D.评价参与

6.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 D )。 A.准备原则 B.活动原则

C.个别适应的原则 D.需要原则

7.以下不属于学习评价的目的地是( C )。 A.师生活动质量的判断 B.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C.依据学业对学生排序 D.为师生活动提供反馈

8.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B )学习为起点的。 A.方法 B.认数 C.概念 D.性质

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 )。 A.水平O B.水平1 C.水平2 D.水平

10.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 A )等。 A.状态 B.运算 C.问题 D.方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基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对小学数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包含着-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现实数学观等这样三个数学观。

2.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的进步、数学自身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观等。

3.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方位、距离 以及大小等的识别。

4.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试误法、逆推法以及逼近法 等三种。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四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

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儿童的数学认知思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 ) 2.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 ) 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 4.儿童的统计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②突破学科中心

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评价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⑤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2.简述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

①创设情境

②提出假设

③检验假设

④总结运用

3.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人

②活动导入

③问题导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论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实现“转变儿童学习方式”。 1.举例论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实现“转变儿童学习方式”。

①变单一形式为多样化形式

②变单纯接受为探索发现与引导接受相结合

③变概念获得活动为概念获得活动与问题解决活动相结合

④变个体学习为独立探索与团队合作相结合

2.请从以下案例中尝试分析,如下三种数学概念的学习,分别属于概念同化中的哪一种方式?(要能说明主要依据)

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除法、除尽、商、余数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整除的知识;

②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梯形的知识;

③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表内除法、一位数除法等知识,继续学习关于多位数除法的知识;

答:①下位学习

理由: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是新概念中的属概念。

②并列学习

理由:两种概念不构成属种关系,却具有相似性。

③上位学习

理由:新概念是原有认知结构中概念的属概念。

推荐第3篇: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A)。

A.大众化B.公理化C.逻辑化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

A.注重问题解决B.注重数学应用C.注重逻辑推理D.注重数学交流

3.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C)、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领域。

A.应用题B.运算

C.空间与图形D.量与计量

4.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B )。

A.行为主义B.建构主义

C.格式塔理论D.“数学化”理论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D)。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B.教学活动的对象

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D.教学活动的手段

6.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A)。

A.发展性原则B.主体性原则

C结果性原则D.甄别性原则

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方式的特点是(D)。

A.淡化证明B.逐步深化C.合情推理D.注重命题

8.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D)。

A.概念B.图像C.性质D.表象

9.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A)等。

A.状态B.运算C.问题D.方法

10.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B)等。

A.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B.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C.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D.通过日常活动来引导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策略性知识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2.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心理特征主要包含着_是建构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 以及是发展情感的过程等三个方面。

3.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等三种不同的情况。

4.发展儿童的数感包括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以及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等三个方面。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四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

2.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生活常识。(√)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不是现代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之一。(×)

4.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变革。

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学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

3.简述儿童数学技能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推荐第4篇: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4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未考试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开卷)

一、筒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 10分,共 40分} 1.怎样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 z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 (2分)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 ; (3分)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 z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 z自我教育的功能 F创新功能。 ( 5分) 2.为什么小学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写字教学? 答:(1)写字教学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写字对学生 的身心发展有 积极影响 。 (3) 写字有利于养成学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 。 (4) 写字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 。 (5)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有效手段 。 以上五点各 2分。

3.简述构建 口 语交际教学序列 的依据 。

答: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是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 ( 5分)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辅线是语意教学和语境教学,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重要依据。 ( 5分〉 4.关于事实的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哪些类别? 答:主要包括语文教学观察报告、语文教学调查报告、语文教学测量报告、语文教学实验报告、语文教学经验总结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以上第一点、第二点各 2分,其余四点各1.5分。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 1 8分,共 36分} 5.结合实际具体论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 主要任务 。

答: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内容 E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4分) 第一,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把让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切人口,极大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它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内外阅读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 (2分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性学习必需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活动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或班级,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与实践,共同完成一项活动,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掏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2分)其三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恰当地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分)

第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包括:增强思想教育的形象性;(2 分)增强文化教育的广博性和亲和力;(2 分) 增 强情感教青 的渗透性;(2 分〉 增 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性。 ( 2分)

6.举例论述在小学作文教学 中应该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

答 z开发创造潜能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如主动、好奇、自信心、独立性、变通性、独创性等).(3 分)

首先,培育创造力的要求应贯穿在作文教学序列之中。比如低年级作文教学着重发展学生初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中年级作文教学着重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高年级作文教学则着重发展学生个别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慨念思维能力。 (5 分)

第二,培育创造力的要求应贯穿在作文教学过程之中,和命题、取材、指导、评价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包括 z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自由命题,半命题,假想性命题,过渡性命题,作文指导要求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写作中选材求异、体裁求异、立意求异、结构求异、遣词造句求异。作文评改要求以鼓励为主,并引导学生自我修改或互改。 (5 分)

举例论述 5分。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共 24分} 分析下面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四季〉教学案例

7.根据语文课程新理念 ,举例分析这堂阅读课的主要教学特色 .06 分)

答 z①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人课堂,建立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用自己的画办画展 E画自己喜欢的季节 z说喜欢的原因 z给自己的画创作诗歌等。〉 (3 分) ②善于利用多种形式激发阅读热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加深对语言形式和内容的感悟.(齐读 z指名读 s分别读 F汇报读 z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s背读等)(3分) ③重视心理需要的驱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愉悦和满足.("要是能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画该多好啊飞自己选择读课文的方式 z学习课文后自己创作诗歌等)(3分〉

④较成功地尝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欣赏别人 s晶读课文语言 z发现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发现和表现自己的感悟等 .)(3分〉 每个小点能举例分析各加 1分,共加 4分.8.具体分析这位教师在教学中 是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评价的? (8 分〉

答 z教师综合运用不同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4 分〉 如 z 教师 的 口 头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 0分〉引导学生正面评议同学的朗读;(1分〉让学生自我奖励"金话筒";0 分〉送小书签等.0 分〉

注 z答出 大致要点 即可 ,不必要求表述完全一致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 10分,共 40分} 1."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请简要回 答。

答:这→理念基于现代阅读学中的对话理论。对话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 5分)将"对话理论"延伸到语文教学之中,主要意义在于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教学应该成为师生思想感情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5分) 2.我 国语文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 哪些主要 的识字教学策略? 答:主要的识字教学策略包括六种 z根据音形义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 ; ( 2分〉简化字形记忆的心理过程 ; (2分)调动多种器官识记生字; 0.5 分) 字 义教学 以 了 解课文 中 的意思 为重 ;(1.5 分) 引 导学生发现汉字 的规律 ; (1.5 分〉 寓识字于游戏之中 。0.5 分)

3.国 外 口 语交际教学策略有 哪些主要特征?

答:国外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主要特色有 z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关注口语交际的社会性内涵,重视学生口语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 ; (4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重视媒体运用及学习的综合性;(3分)在教学评价上,重视过程评价。 ( 3分) 4.做一份研究计划应包括哪些 内 容?

答:第一,研究什么,主要指研究的内容、范围、对象和方法,研究的问题与假设,研究变量及操作性定义;第二,为什么研究,主要指研究的意义、动机和研究目标;第三,如何研究,主要指研究的方法、程序和资源配置 F第四,有何成效,主要指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以上四点各 2.5 分 。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 1 8分,共 36分}

5.联系建国 以来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 的争论 ,论述你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 答:在建国后对语文的性质和任务的长期争论中,主要观点有工具性说,工具性与思想性说,人文性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说。无论哪种观点,都集中反映了当时对语文基本性质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历程。 ( 4分〉发展到现在,在多年的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性质。 (6分)

首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从内涵着,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 z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 z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 (4分〉 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够表情达意,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掏通的作用 z语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 F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授。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影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4分)

6.联 系 自 身教学实践 , 论述你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加强语言实践"的认识 。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元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强调的是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而不是靠讲解和接受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语文实践主要是多读,以及在多读的基础上的的感悟、积累、运用。 (6分) 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的课堂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读思结合。多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2分〉

阅读教学要让小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象、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2 分〉

从重理解到重积累,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语文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很难立竿见影,一瞰而就。重积累,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影句段,多读多背,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另外,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复述、组织形式多样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练习,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2分) 运用语言的实践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扩展阅读是阅读能力的运用。要加强读写结合和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综合运用训练。 (2分) 联系实际 4 分。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案例进行具体分析。24分) 分析下面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人物素描"作文教学实录z 7.这位老师的作文教学设计了什么样的活动 ? 这活动 的教学 目 的是什么 ? (1 6 分〉

答:教师设计的两个教学活动是:一,说说老师的长相 F二,问问老师的经历。 (6分〉 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来获得写作素材。要能说出长相,就得会观察;要说得准确,就得能发现特征;要说得生动,就得会进行描述,这三个层次逐层递进,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观察逐步深入,得到了描写外貌的素材。 (5分〉

第二个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通过提问交流来获得写作素材。要问一个人的经历,就得想出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提得好,就了解了老师成长路上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也就自然成了人物描写的典型事例。 (5分)

8.教师在指导 习作的过程 中提出 了 哪些作文要求? 这种要求有什么特点 ? (8 分)

答:教师提出的作文要求只有两点:第一个活动"说长相",要求是"真实"。这个要求打消了学生写作的思想顾虑,让学生能够做到实话实说 E第二个活动"问经历",要求是"写事例",学生了解到什么就写什么,一段话围绕一个事例来写。 (5分〉这样的两个要求具有追求实效、训练扎实的特点。看似不高,却是人物素描作文的基本要求:要求不多,却能使学生专注地将要求落实在笔尖。两个要求合在一起,就是对人物素描习作的完整指导。这种教学要求符合小学生学作文的心理规律,落实了基础训练,使得作文训练扎实而有序。 (3分)

注:对于论述题和分析题,答出大致要点即可,不必要求表述完全一致。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4 年秋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开卷) (供参考)

一、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1.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2015 年 1 月

答: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朱嘉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 以上五点各 2 分。

2.简述小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内容。

答:掌握识字的三套工具 ;(3 分)能运用识字工具独立识字 ;(3 分)有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和良好的独立识字的习惯。 (4 分)

3.近年来我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有哪些主要形态? 答:开发教材内容,组织综合性学习;进行学科整合,组织综合性学习;选择合适的主题,组织综合性学习;结合社团活动,组织综合性学习。 以上四点各 2.5 分。

4.语文教学研究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进行语文教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内容:教学理念问题; (1 .5 分)课程问题 ;(2 分)教学组织形式问题; (1.5 分)教学方法问题; (2 分)教学评价问题; (1.5 分)师生的发展问题。 (1.5 分〉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 5.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实际对其中的一种进行具体论述。 答: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教材设计、动机激发、情境创设和教学途径几方面。 口语交际的教材结构采用课本和辅助教材相结合的"双线式设计"并且注意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两类知识并重。 (4 分) 动机激发通过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活动情境,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选择开放的口语交际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z设计挑战性任务,满足学生的启智需要;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4 分) 情境创设指提供真实的言语交际环境,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言语交际活动,促使言语主体形成言语积淀。要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活动情境,就需要将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口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 (4 分) 教学途径包括独立口语交际课教学、其他课型中的口语交际教学、作文课型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课型中的口语交际教学等。 (4 分) 联系实际 2 分。

6.根据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联系实际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注重人文熏陶"的教学

策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 (1)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熏陶是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一献而就。(3 分)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同时也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社会所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其中。 (3 分) (3)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使学生在接触文本的过程,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提升。 (3 分) (4)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3 分) (5)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 (3 分) 联系实际论述 3 分。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共 24 分}

分析下面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习作训练〈农贸市场〉的教学

7.这堂习作训练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什么精神? (8 分)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求学生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次的习作教学,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习作内容来自学生到农贸市场实地观察和实践的生活经验,根据个人的体验写自己想写的事物,有自由的表达空间,有话可说,所以习作成为愉快的表达。 (8 分) 8.在此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有什么鲜明特色'! (10 分)

答:这次习作训练的开放性,是教师教学最大的特色。教师不是代替学生确定中心,选定内容,指定体裁,而是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习作指导中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写作的灵感。让学生自定目标,自选内容,自主拟题,摆脱了目标、中心、方法等写作技巧的束缚,学生的情绪更愉悦,表达更自由,语言更生动,思维更灵活。(10 分)

9.从这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6 分)

答:敢于向教材、教参挑战,而不是奉教材、教参为"圣经",体现了教师在新的课程观下可喜的创造性,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导致教学效果的完全不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以及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开展学习的能力。 (6 分) 注:答出大致要点即可,不必要求表述完全一致。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3一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4 年1 月

一、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 10分,共 40分) 1.为什么说在语文课程中,表达形式的学习是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 答 z语文课程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重要内涵。 (2分〉语文包涵两个方面 z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 (4分)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 (2分〉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2分〉 2.语文教材有哪些主要功 能? 答 z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 ; (4分〉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 ; (3分〉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分) 3.简答语言和亘语的区别和联系 。

答 z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 ( 5分〉而言语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5分〉

4.应该如何编制双向 细 目 表? 答 z首先,按知识要点进行纵向设计;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 1 8分,共 36分} 5.中 年级学生应该采用什么 样 的作文形式来进行思维能力训 练并发展语言功 能? 为什么? 答 E在中年级应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发展儿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 (4分) (1)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趋向平衡。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他们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年级,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都有较大的增长。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琪儿童思维符合此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5分〉

(2)对中年级学生进行观察作文训练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需要 。 首先 ,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儿童"虚构",而且要教会他们表达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当儿童已经初步具备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和安排表象结构的心理机制,其观察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根据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教会他们通过观察去准确地摄取周围世界各种真实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这些形象产生的表象和真实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其次,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用文字概括和交流周围世界比较复杂的

信息,即掌握"构段"的基本思路。学生通过写观察作文能比较顺利地掌握"构段"的基本功。因为语言的条理性是观察的周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的具体体现,边观察边思考,有助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6分〉 举例恰当 3分。

6.结合实际深入谈谈你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理解 。

答 z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特征及个人的兴趣、动机和要求上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新精神。 (5分〉在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中,应该特别注意采用专题作业的方法,即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专题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智力类型和特征。通过展示、交流,使学生逐渐获得进行专题作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能力等。 (5分)由于专题活动常常是跨学科性的,在它的实施过程中能涉及较多的智力活动类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 ( 5分〉 结合实际论述 3分。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共 24分) 分析下面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多彩的夏天〉教学实录

7.分析该教学案例有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 各教学环节达到 了什么 教学 目 的 。(9 分)

答:(1)重点指导,教给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 , 培养 自 主学习能力 。 3,写话训练,读写结合,培养写作意识和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 0 4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开卷) (供参考) 2014

一、筒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 0分,共 0分} 1.怎样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z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 2分)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 3分)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 z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 z自我教育的功能 F创新功能。 5分) 2.学语 课程应该 字教

答:(1)写字教学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写字对学 积极

(3) 字有利 于养成习习(4) 一种

(5) 写字 识字 有效 以上五点各 2分。 3.依据

答: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是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 5分)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辅线是语意教学和语境教学,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重要依据。 5分〉 4.事实 研究报告 些类

答:主要包括语文教学观察报告、语文教学调查报告、语文教学测量报告、语文教学实验报告、语文教学经验总结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以上第一点、第二点各 2分,其余四点各1.5分。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 8分,共 6分} 5.具体论述语 性学 主要

答: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内容 E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4分) 第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把让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切人口,极大

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它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内外阅读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 2分)

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性学习必需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活动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或班级,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与实践,共同完成一项活动,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掏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2分)

其三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恰当地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分)

第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包括:增强思想教育的形象性;(2 强文化教育 博性和亲 力;(2 情感教 性;(2会责任性。 2分) 6.述在小学作文

z开发创造潜能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如主动、好奇、自信心、独立性、变通性、独创性等).(3

首先,培育创造力的要求应贯穿在作文教学序列之中。比如低年级作文教学着重发展学生初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中年级作文教学着重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高年级作文教学则着重发展学生个别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慨念思维能力。

第二,培育创造力的要求应贯穿在作文教学过程之中,和命题、取材、指导、评价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包括 z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自由命题,半命题,假想性命题,过渡性命题,作文指导要求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写作中选材求异、体裁求异、立意求异、结构求异、遣词造句求异。作文评改要求以鼓励为主,并引导学生自我修改或互改。 (5

举例论述 5分。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共 4分} 分析下面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7.根据语文课程新理念,举例分析这堂阅读课的主要教学特色 06 z①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人课堂,建立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用自己的画办画展 E画自己喜欢的季节 z说喜欢的原因 z给自己的画创作诗歌等。〉

②善于利用多种形式激发阅读热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加深对语言形式和内容的感悟.(齐读 z指名读 s分别读 F汇报读 z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s背读等 )( 3分) ③重视心理需要的驱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愉悦和满足.("要是能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画该多好啊飞自己选择读课文的方式 z学习课文后自己创作诗歌等)( 3分〉

④较成功地尝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欣赏别人 s晶读课文语言 z发现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发现和表现自己的感悟等 )( 3分〉 每个小点能举例分析各加 1分,共加 4分.8.分析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评价的 (8 z教师综合运用不同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4 如教师的口头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引导学生正面评议同学的朗读;(1分〉让学生自我奖励"金话筒,送小书签等。

、简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 0分,共 0分} 1."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请简要回 答。

答:这→理念基于现代阅读学中的对话理论。对话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5分)将"对话理论"延伸到语文教学之中,主要意义在于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教学应该成为师生思想感情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5分) 2.我国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哪些主要的识字教学策略?

答:主要的识字教学策略包括六种 z根据音形义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 2分〉简化字形记忆的心理过程 2分)调动多种器官识记生字; 0.5 字义教学 以了解课文中的 意 思为重(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 (1.寓识字于游戏之中。0.5 3.国外口语交际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国外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主要特色有 z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关注口语交际的社会性内涵,重视学生口语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 4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重视媒体运用及学习的综合性;(3分)在教学评价上,重视过程评价。 3分) 4.做一份研究计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第一,研究什么,主要指研究的内容、范围、对象和方法,研究的问题与假设,研究变量及操作性定义;

第二,为什么研究,主要指研究的意义、动机和研究目标; 第三,如何研究,主要指研究的方法、程序和资源配置 F 第四,有何成效,主要指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以上四点各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 8分,共 6分}

5.联系建国 以来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的争论,论述你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答:在建国后对语文的性质和任务的长期争论中,主要观点有工具性说,工具性与思想性说,人文性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说。无论哪种观点,都集中反映了当时对语文基本性质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历程。 4分〉发展到现在,在多年的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性质。 6分)

首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从内涵着,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 z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 z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 4分〉 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够表情达意,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掏通的作用 z语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 F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授。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影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4分)

6.联系自身教学实践,论述你对 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加强语言实践”的认识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元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强调的是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而不是靠讲解和接受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语文实践主要是多读,以及在多读的基础上的的感悟、积累、运用。 6分) 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的课堂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读思结合。多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2分〉

阅读教学要让小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象、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2 从重理解到重积累,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语文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很难立竿见影,一瞰而就。重积累,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影句段,多读多背,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另外,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复述、组织形式多样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练习,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2分) 运用语言的实践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扩展阅读是阅读能力的运用。要加强读写结合和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综合运用训练。 2分) 联系实际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案例进行具体分析。4分) 分析下面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7.这位老师 的作文教学设计了什么样的活动? 这活动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1 答:教师设计的两个教学活动是:一,说说老师的长相 F二,问问老师的经历。 6分〉 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来获得写作素材。要能说出长相,就得会观

察;要说得准确,就得能发现特征;要说得生动,就得会进行描述,这三个层次逐层递进,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观察逐步深入,得到了描写外貌的素材。 5分〉

第二个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通过提问交流来获得写作素材。要问一个人的经历,就得

想出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提得好,就了解了老师成长路上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也就自然成了人物描写的典型事例。 5分) 8.教师在指导习作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作文要求?这种要求有什么特点? (8

答:教师提出的作文要求只有两点:第一个活动"说长相",要求是"真实"。这个要求打消

了学生写作的思想顾虑,让学生能够做到实话实说 E第二个活动"问经历",要求是"写事例",学生了解到什么就写什么,一段话围绕一个事例来写。 5分〉这样的两个要求具有追求实效、训练扎实的特点。看似不高,却是人物素描作文的基本要求:要求不多,却能使学生专注地将要求落实在笔尖。两个要求合在一起,就是对人物素描习作的完整指导。这种教学要求符合小学生学作文的心理规律,落实了基础训练,使得作文训练扎实而有序。 3分)

注:对于论述题和分析题,答出大致要点即可,不必要求表述完全一致。

推荐第5篇:《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研究》试卷及答案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研究》试卷

_江苏教育学院 高校 级 县(市区) 层次 专业 姓名 得分

一:填空 30% 1.舞蹈是人类最早的一种艺术活动,以 和 为主要手段,来表现人的生活和 的一种艺术形式。 2.舞蹈的表现形式必须要 ,具有时代气息。

3.舞蹈的基本训练是培养正确身体姿态和 的形体训练,发展身体的、及与舞蹈相关的 的训练。 4.幼师必须掌握幼儿舞蹈的、、不同年龄班级、不同形式和特点的幼儿舞蹈。

5.舞蹈是与多学科相融合的艺术,与体育课、

、文学素材等关系密切。 是舞蹈的基本要素,没有 就没有舞蹈。

6.藏族舞蹈常用的手臂动作有、、掏甩袖、、献哈达、等动作。二.简答题:30% 1.确定舞蹈教学内容的原则?

1

2.舞蹈教学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

3.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有哪些?

三.问答题20% 谈谈你是怎样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

四.实践题20% 写一篇幼儿舞蹈教学教案(两课时)。

2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研究》答案

一. 填空题 1.人体造型 节奏动作 思想感情 2.改革、创新

3.身体姿态 健美体型 协调性柔韧

4.基本舞步 基本动作与组合 不同形式和特点 5.音乐课、美术课 音乐 音乐 6.摆袖、掏甩袖、晃袖 敬礼

二.简答题1.思想性和教育性原则 民族性和时代性原则 统一性和灵活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2.舞蹈的特点是情感的表现,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初步懂得舞蹈的基本知识时,强调他们学以致用,多练习,发挥创造才能,在熟练基础上掌握技巧,并有所发挥。

3.地面动作 小组合 1.头部(前后左右) 2.脚背(勾绷、绕环内 绕环外) 3.踢腿(左右交替,勾绷脚各一次) 4.踢腿(平躺、侧踢腿) 5.胸腰(起身 完)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法试卷》及答案

盐城师范学院考试试卷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学法》试卷

函授点

年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著作是(

) A.《周髀算经》 B.《孙子算经》 C.《九章算术》 D.《几何原本》 2.目前许多国家都允许并鼓励小学哪个年级的学生使用计算器(

) A.低年级 B.中年级 C.低、中年级 D.中、高年级 3.我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

) A.《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B.《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C.《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D.《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4.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是整数教学中哪一个循环圈的教学重点(

) A.20以内的数 B.100以内的数 C.10000以内的数 D.多位数

5.强调"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 A.布鲁纳 B.皮亚杰 C.奥苏贝尔 D.杜威 6.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

) A.能动的主体 B.被动的主体 C.能动的客体 D.被动的客体

7.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依靠的中介环节是(

) A.观察 B.操作 C.表象 D.想象 8.录像是一种(

) A.光学教学媒体 B.音响教学媒体 C.声像教学媒体 D.综合性教学媒体 9.新授课最常用的一种课型是(

) A.探究研讨课 B.讲练课 C.自学辅导课 D.引导发现课 10.教学评价的数量化原则主张评价应尽可能(

) A.定量 B.定性C.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1.从产生根源上,可把学习动机分为(

) A.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B.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C.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 D.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12.11~15岁的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 A.感觉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3.把数学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依据是(

) A.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阶段 B.数学思维活动的总体规律 C.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向

D.数学思维品质 14.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应是 (

) A.教育学知识

B.教育心理学知识 C.教学论知识

D.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15.用一根拉紧了的线绳来表示"直线",这种概念的表示法是(

) A.规定外延的方式 B.发生式定义 C.原始概念描述法 D.属差式定义

16.质数与合数这两个概念从外延上看是(

) A.并列关系 B.交叉关系 C.矛盾关系 D.对立关系

17.能够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解、巩固和简单应用的题型是(

) A.匹配题 B.是非题 C.序列题 D.填空题

18.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的几何教学内容增加了(

) A.平行线 B.圆柱 C.圆锥 D.扇形

19.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是(

) A.讲解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操作实验法

20.视线能完全沿着图形轮廓不断地积极活动,这是几岁孩子观察图形时的特点(

)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1.数学学科的特点是(

)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发展性D.思想性 E.应用的广泛性 22.对小学生初步的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

) A.正确的四则计算能力 B.辩证思维能力 C.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D.初步的空间观念 E.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广义的教材包括(

) A.教科书 B.教学挂图 C.教学软件D.教学指导书 E.练习册 24.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材应兼顾(

) A.当今与未来 B."幼小"与"小中"的衔接C.必要与可能 D.统一与灵活E.发展与提高 25.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应遵循的原则有(

) A.暴露认知建构过程的原则 B.信息交流多向性原则 C.信息反馈调控的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E.知情交融的原则 26.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包括(

) A.弄清问题 B.寻求解法 C.进行解题D.巩固练习E.回顾评价 27.按其使用功能可把直观手段分为(

) A.教具 B.学具 C.实物直观D.模象直观 E.语言直观 28.教学评价的功能有(

) A.导向功能 B.反馈功能 C.选择功能D.激励功能 E.改进功能 29.小学生解析应用题的方法有(

) A.分析法与综合法 B.假设法 C.类比法D.转化法 E.代数方法 30.根据数学思维活动的总体规律可把数学思维分为(

) A.逻辑思维 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D.直觉思维 E.集中思维 31.属于数学书面语言的有(

) A.数学符号 B.扩大 C.缩小D.图式 E.倍 32.数学思维品质主要包括(

) A.思维的深刻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敏捷性D.思维的批判性 E.思维的独创性 33.非智力因素在认知活动中具有(

) A.始动作用 B.定向作用 C.加工作用D.维持作用 E.调节作用 34.学生理解应用题题意的途径有(

) A.演示 B.模拟 C.图示D.图解 E.复述题意

35.小学生对几何图形进行操作实验的方式主要有(

) A.划分 B.剪拼 C.折叠 D.画图 E.测量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数学学习

37.演示法

38.形象思维

39.数学灵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小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特点是什么?

41.简述探究研讨课的基本结构。

42.影响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43.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以"9+5"的教学为例说明数学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

45.造成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46.老师:"什么是质数?"学生:"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请你诊断学生的错误所在及错误原因,并提出补救措施。

盐城师范学院考试试卷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数学教学法》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2.D 3.C 4.B 5.C 6.A 7.C 8.C 9.B 10.C 11.A 12.D 13.D 14.D 15.C 16.D 17.D 18.D 19.B 2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21.ABE 22.ACDE 23.ABCDE 24.ABCD 25.ABCE 26.ABCE 27.AB 28.ABDE 29.ABDE 30.ACD 31.AC 32.ABCDE 33.ABDE 34.ABCDE 35.ABCDE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37.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的实物、教具等,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38.形象思维是依托于对形象材料的意会,从而对事物作出有关理解的思维。 39.数学灵感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关系的一种突发性的领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1)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较易。 (2)实现数学思考方法的迁移较难。 (3)易受狭隘的思维定势的干扰。 41.(1)明确教学任务,准备操作材料。 (2)探究。 (3)研讨。 (4)得出结论。 (5)阅读课本。 (6)巩固练习。

42.(1)认知结构。(2)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 (3)抽象概括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 43.(1)职业道德素质; (2)文化科学素质; (3)业务能力素质; (4)心理素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45.(1)感知比较粗略。 (2)情感比较脆弱。 (3)注意不够稳定。 (4)思维定势干扰。 (5)短时记忆较弱。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46.(1)错误所在及原因:

质数的定义应为: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与它自身外,再没有其它的正约数了,这样的自然数叫做质数。 学生回答的错误在于:

①没有指明质数是大于1的自然数; ②没有说出正约数只能有1和其本身。 对于质数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表达不严密。 (2)补救措施:

应帮助学生理解或澄清概念,可利用讲解、提问、练习等方式

推荐第7篇: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开卷)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试卷代号:1180 2011年7月

一、筒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在语文课程中,表达形式的学习是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

答:语文课程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重要内涵。(2分)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4分)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2分)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2分) 2.语文教材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4分)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3分)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3分) 3.简述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口头语言及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5分) 它体现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认知能力及情感态度的融合。(5分) 4.当前小学语文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答:当前小学语文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应最大限度避免将分数功能绝对化,(2分)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2分)强化评价的诊断功能,(2分)充分利用语文评价的反馈信息,(2分)调节语文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分)

二、论述题(颦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8分,共36分) 1.结合实际论述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

答: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3分)

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笋F题意识。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把让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切人口,极大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它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内外阅读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2分)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性学习必需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活动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或班级,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与实践,共同完成一项活动,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2分)其三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恰当地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分)

第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3分)

具体包括:增强思想教育的形象性;增强文化教育的广博性和亲和力;增强情感教育的渗透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分)

论述具体2分。

2.举例论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答: 开发创造潜能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如主动、好奇、自信心、独立性、变通性、独创性等)。(3分)

首先,培育创造力的要求应贯穿在作文教学序列之中。比如低年级作文教学着重发展学生初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中年级作文教学着重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高年级作文教学则着重发展学生个别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能力。(5分).

第二,培育创造力的要求应贯穿在作文教学过程之中,和命题、取材、指导、评价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包括: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自由命题,半命题,假想性命题,过渡性命题,作文指导要求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写作中选材求异、体裁求异、立意求异、结构求异、遣词造句求异。作文评改要求以鼓励为主,并引导学生自我修改或互改。

(5分)

举例论述5分。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具体分析。24分)

《鸟的天堂》课堂教学设计

1.上课伊始,教师运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人特定的游览情境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随巴金爷爷去鸟的天堂看看。我们漫步来到小河边,跳上一只小船,向河中心移去。小船儿平静地在水面移动,船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呀划,那声音就像一支轻快而美妙的乐曲„„” 2.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前教师提出要求:

(1)认真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

(2)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以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3.变序教学,由作者最后一句话:“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作为切人点、突破点开展学习活动。

(1)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在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出示句子(课文最后一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悟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惊叹。 4.研读一:品味“天堂”静景

(1)播放CAI课件(秀丽的“天堂”静景),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感受大榕树的大和茂盛。 (2)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5-9自然段,思考这株大榕树大得、茂盛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画上记号,做好旁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并以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3)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在汇报过程中,一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大榕树的大和茂盛,读出各自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熟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重点点拨以下句段:

①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感悟枝上生根的奇特景象,理解“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②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着重引导体会用词的准确,并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叶“绿”,感悟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③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将原文与下列句子比较:“这是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南国的树是美丽的。”揣摩作者发自内心的惊叹,进一步体会树美,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研读二:领悟“天堂”动景

(1)播放CAI课件(众鸟纷飞的热闹景象),感知“天堂”之欢。

(2)自由读10 -13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重点交流“到处都是鸟声„„有的在扑翅膀”一节,感悟清晨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天堂”的热闹情形,体会作者心情的愉快。

(4)畅谈感受:众鸟纷飞,画眉鸣唱,多么热闹的景象!置身于这样一个鸟的世界,大家被深深陶醉了。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想做什么? 5.(1)回顾全文,思考: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引导学生细读全文,找出“傍晚”、“早晨”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结合自然规律来理解傍晚沉寂、早晨热闹的原因。

(2)理解重点句。再次出示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珂!”有感情地练读,结合前文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指大榕树,第二个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幽静、美丽、安全,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3)默读全文并思考:“为什么这株大椿树会成为‘鸟的天堂’?”联系文中“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们不许人去捉它们”,体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示

6. 播放音乐风光片《江边晨景》(所摄景物可为远山、草滩、树林、过往船只、飞鸟、江边牧童、晨雾等),首先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然后讨论交流各事物有哪些特点,鼓励学生当场口头描述,教师随机点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取1-2样事物作片段练习,写后集体评议

1.分析下面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中每个教学流程的设计意图。(12分)

答:(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3)再读全文,真切感受 (4)深入研读,感悟积累 (5)回归整体,深化情感 (6)领悟写法,习作练笔

以上6点各2分。

2.从母语学习和语文素养的角度看,该案例在教学中有什么鲜明特点?(12分)

答:(1)尊重母语学习规律,紧紧凭借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在层层深入又重点突出的阅 读中具体落实对母语的感悟、积累和运用。(6分)

(2)教学设计重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能力的提高,追求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6分)

推荐第8篇:最新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最新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共有5个任务,任务

1、任务

2、任务3是主观题,任务4和任务5是客观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作品题(共 2 道试题,共 100 分。) 1.说明: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80分)

①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 ②临床学习:临床观察(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800字临床观察报告)。 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 答案:

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所对应的是理论数学观;生活数学观所对应的是科学数学观。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运用广泛性三个主要的性质特征。

小学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先生,即数学学习活动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数学学习应当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去仔细地观察,粗略地发现和简单地证明。

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和丰富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辨析、操作等活动,逐步从对象中抽取本质属性,建立数学概念。在本例中,教师设计了实际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观察、辨析并实验、操作,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变为在问题情境的尝试操作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这种融生活化策略和操作性策略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体现了现实数学观和生活数学观。但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上不同的。“平均数”作为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指的是一种词汇的认识;“平均数”作为一个数学概念,是对一组数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的本质认识。掌握了单个词汇并不一定就是理解了概念。本例中,在采用“常规方法”来组织学习“平均数”知识的班级中,虽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设计了生活化情境,可在跟进活动中学生仍然不能将问题与习得知识建立联系甚至不能理解真实情境问题本身的意义,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作为数学概念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在平均数这一概念教学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是一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是对两中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概念主要以词的形式来标志;概念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同时也是对经验的加工。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它们具有反向对应的关系,当内涵扩大了,外延会缩小;反之外延扩大了,内涵会缩小。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孩子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

论述题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设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等的理解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如对股市中的各类“趋势统计图表”掌握与理解。

最后,生活中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报纸、杂志中随处可见的统计图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符号的理解、识别与阅读。

二、数学自身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随着经典数学的繁荣和统一,许多数学应用方法的产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必然对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课程目标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体会观察、尝试、合情推理、猜想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与解题技能的培养目标削弱,判断、优化的能力目标需要加强。

三、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新的儿童发展观关注儿童的发展,从关注精英数学转向关注大众数学,强调学习适合每一个个体的数学,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升公民的素质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02任务

一、作品题(共 2 道试题,共 100 分。) 1.说明:下面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80分)

①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设计报告。 答案:

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几何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掌握必要的形体知识,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认识、改造人类生存空间的需要。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下面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开展好立体几何图形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圆锥的教学:我在复习准备时选用粮囤做感知材料,形象地展现了由粮囤(圆柱)变为粮堆(圆锥)的过程。展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是重视学生的操作观察,把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具体的感知动作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立体图形的表象。

三是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就不只局限于书上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是重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亲身体验,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完成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例如在认识圆柱的侧面时,采用了让学生把圆柱包起来,再展开看一看的方式进行亲身体验,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应十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如:高的平移、圆柱、圆锥侧面展开等难以讲述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起以下作用: (1)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传授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调整,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评价来定位和激励学生,以达到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的目的。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受个人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基础的心理特点等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并通过教师有效设计的活动和评价方式来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能力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03任务

一、作品题(共 2 道试题,共 100 分。) 1.说明:以下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80分)

①案例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巡视与评价(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②临床学习:临床评析。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评析报告。 答案: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个性特征明晰可见,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与之紧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时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非常重要。但如果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虚假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学生很平常的行为,教师都大加赞赏,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差异。让课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

当然,我在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方面探索得还很不够,今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我希望自己通过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述题

发展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发展儿童数学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儿童先天就有的,也是无法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只能在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和提高。

一、要重视表象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渡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在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二是在学生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的语言运用;三是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二、要加强数学交流

学会数学交流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有效的数学交流就依赖于准确的数学概念。因此,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必须引导学生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二是要给学生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三是要让学生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三、需促进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保证数学思维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概念构建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所以发展儿童数学概念的构建能力,必须充分重视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04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 )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 )。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等一些内容。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 )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 )和“评价结果” 。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 )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 )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 )。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 )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 )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 )。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 )。 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 )。 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 )等。 A.练习导入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入 D.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 )。 A.水平0 B.水平1 C.水平2 D.水平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 )。

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二、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文本论述:要求学生在学习完第十章至第十一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20分)

第十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十一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注意儿童生活经验的策略。

答案:

小学数学规则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形成运算的技能,它还与发展儿童数学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

数感代表着个人使数、数字系统和运算具有意义的观念,更准确的说,数感实际上代表着不同个体因自己的经验、学习和能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数”的良好的智力结构。良好的数感是形成数量概念和数理推理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的条件,是形成运算技能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可以从多方面发展儿童的数感。 1在实际的情景中形成数的意义

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数的,学习中,要使儿童能形成良好的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应该将学习活动置于儿童具有生活经验的实际情境中,让他们体验,感悟,理解。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例如,他们认识“5”,开始时带有物质和能量性质的,知道5个苹果,5支铅笔,5个人等,当对这些具有这种相同元素个数特征的“物体的集合”多次的感知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去关注这一类“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形成对“5”的意义的理解。

(2)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例如:小明有3本书,小芳有4本书,一共有几本书?这样的问题,假如学生采用“在第一加数基础上的逐一加”的方式,就支持了他们对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2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1)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数的位置感首先表现在对一个具体数在某个集合中的位置有敏锐的感觉,同时对于这个数与相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有一个敏锐的感觉。例如学生能较快反映,65这个数在100以内的序列中大致占中间的位置,65比100的一半要大些等。

(2)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例如学习8时,学生知道8是由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儿童对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敏锐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数的多种理解。 3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在开始学习加减法时,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应当对数和数的实际意义有所理解。例如,图示有3辆小车和4辆小车,并将他们和起来,学生在解答3+4=7后,应该能意识到,这是3个元素和4个元素的合并,结果是7个元素。

05任务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46 分。) 1.填空题(每空1分,共46分),说明:学生将下面的16道填空题的答案写到答题框中。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 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以及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以及 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以及 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以及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以及 等的识别。

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以及 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反思评价等。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以及 等。 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及 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以及 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及 等三个阶段;

答案:

1.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2. (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 (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 5.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6.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7. 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8.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9.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策略(能力) 10.(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11. 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

12.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语言能力 13.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4.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 15. 认知、联结、自动化

二、判断题(共 17 道试题,共 34 分。) 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A.错误 B.正确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A.错误 B.正确

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A.错误 B.正确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A.错误 B.正确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A.错误

B.正确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A.错误 B.正确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 A.错误

B.正确

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错误 B.正确

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A.错误 B.正确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A.错误 B.正确

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错误 B.正确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错误

B.正确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 A.错误 B.正确

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A.错误 B.正确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 A.错误

B.正确 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A.错误 B.正确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错误 B.正确

三、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文本论述:要求学生在学习完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20分)

第十二章文本论述主题: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

答案: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 ⑵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 ⑶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

⑷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②□□□□□

△△△△△△△ ③□|||||

○||||

△||||||| ④□√√√√√

○√√√√

△√√√√√ ⑸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 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 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学生把表格填完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推荐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答案

01任务

1.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指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具有自然性、生成性、发展性等特点。自然性是指学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都会毫无阻拦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当然这种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但却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生成性是指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调用、调整、提升或者重新确立的过程,也存在着对活动中新的认识不断接受、理解和内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的经验建立和生成的过程。发展性是指经验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又会导致经验系统的变化,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小学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先生,即数学学习活动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数学学习应当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去仔细地观察,粗略地发现和简单地证明。

在本例中,教师设计了实际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观察、辨析并实验、操作,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变为在问题情境的尝试操作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这种融生活化策略和操作性策略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体现了现实数学观和生活数学观。但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上不同的。“平均数”作为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指的是一种词汇的认识;“平均数”作为一个数学概念,是对一组数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的本质认识。掌握了单个词汇并不一定就是理解了概念。本例中,在采用“常规方法”来组织学习“平均数”知识的班级中,虽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设计了生活化情境,可在跟进活动中学生仍然不能将问题与习得知识建立联系甚至不能理解真实情境问题本身的意义,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作为数学概念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孩子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

2.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设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等的理解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如对股市中的各类“趋势统计图表”掌握与理解。

最后,生活中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报纸、杂志中随处可见的统计图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符号的理解、识别与阅读。

二、数学自身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随着经典数学的繁荣和统一,许多数学应用方法的产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必然对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课程目标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体会观察、尝试、合情推理、猜想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与解题技能的培养目标削弱,判断、优化的能力目标需要加强。

三、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新的儿童发展观关注儿童的发展,从关注精英数学转向关注大众数学,强调学习适合每一个个体的数学,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升公民的素质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02任务

1、

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

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

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2、

答:生活是个大课堂,让孩子在生活中学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学好数学的起点。平时,我善于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指导孩子学数学。记得有一次,我指着6岁儿子自己画的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图形问儿子,如果让你按形状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呢?儿子马上就说:“可以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还有就是乱七八糟的形(也就是我们说的不规则图形)。”我再让儿子仔细观察,他说还可以按颜色来分,比如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灰色的四类。我不停地夸儿子聪明,是个注意观察的孩子。接着我又鼓励孩子,能不能再观察发现还可以怎么分类呢?只见他一边看,比边比,突然眼睛一亮,说:“妈妈,还可以按它们的大小来分呢。”通过引导,儿子发现了生活中事物的多中属性,既提高了数学水平,有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了。你看,现在我带着儿子健身公园,他还就会说,这个高树和这个高建筑是一类,灌木和矮小的是一类„„在家里还会边摆鞋子别分类呢。真是有趣极了。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再比如用生活中的买东西来学习数学中的加减法,孩子不仅学得快,记得住,而且是非常的感兴趣,说完了一个还叫你再说一个,会不厌其烦地想与数学接触。我想这就是我们说的“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吧。

03任务

1 .临床评价

运用“交流访谈法”(预设型或非预设型的均可)对一堂小学数学课做一个评价。要求是主题突出,过程完整,分析清晰。

答:我将运用“交流访谈法”(非预设型),对一堂小学数学课做一个评价。

访谈主题:备课者的关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思路 参加者:观察者(暂称为G),执教的老师(一位中年的女教师,暂称为A),两位参与听课者(一位是年轻的高级女教师,暂称为B,一位是老年的高级女教师,暂称为C)

说明:访谈由观察者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提出,事先并没有这个计划,因此,这三位教师都没有准备。 主题:访谈的主题是由观察者在听课的观察中想到的,并随手记在了听课本上,没有一定的逻辑性。 访谈摘录:

G:非常感谢三位老师,尤其要谢谢A老师,给我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形成了几个问题,想和三位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C:说说吧。

G:A老师您设计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A:教授学生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G:那您考虑到了没有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做导入? A:开头的练习就是。

G:您的意思是说开始的分配糖果的练习么? B:还有果园运送水果的练习和种树的练习。

G:那为什么要做三个练习呢?一个不就行了么? C:A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尽快的进入课堂情境。

G:A老师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是什么?

A:主要就是学生在做有关“0”的除法时容易做错。比如10除5,200除5,3000除5。 G: 那您有没有在教学中关注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呢?

A: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G:那您是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呢? A:主要是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G: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呢?

A: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我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G:还有没有?

C:还要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 G:比如说呢?

C: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所以在教学时,A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

G:再一次谢谢三位老师! 临床评价: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角度看,这堂数学课关注了这样一些视角。 首先,这堂数学课注重了目标达成的原则。

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在陈述上完全达成了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部要求。比如说教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十分的清楚,说出了教学目标是“教授学生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紧接着又说出了本次教学的重点“主要就是学生在做有关“0”的除法时容易做错。”而且还做出了解释“比如10除5,200除5,3000除5”。

同时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预设的目标而组织。比如课堂中的“导入、启发、归纳、练习”这四个教学环节设置的都十分合理、有效。

“导入”环节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后出示了3个不同的练习题,从而使学生更快的进入了课堂的情景之中。

“启发”环节是在做了几个简单练习后,不断引导不同的学生,让所有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 “归纳”环节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后,引导个别学生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主要方向。同时教师对学生归纳不到位的知识点,或者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再次的补充和小结。

“练习”环节是在学生学到本节课的知识点后,所进行的一个巩固与练习的环节。 其次,这堂数学课注重了行为表现的原则。

教师的行为表现,包括教师的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等等都比较鲜明、突出。例如在课堂中,分别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组织形式,有“练习法、归纳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还有创设的各种教学环境都比较鲜明。

而且学生的行为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方式等等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等,所以设计的课堂环节十分合理,创设的情景也十分有趣,因此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的效果比较明显。可以说课堂的教师表现很优秀,学生的反应很积极。

最后,这堂数学课注重了全面的原则。

教师十分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比如教师在与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后,还在黑板上分别出了3次每次20道题,要求学生“开火车”来解题,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照顾到了全部的学生。之后还要求学生独立出3道题并且解题。

同时教师还关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与多向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获得了数学体验,经历了探究过程,最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出题、解题后再与同桌之间相互出题、解题。这样做就增加了学生的数学体验和探究的过程,更加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这是一节注重了教学目标,注重了教师的交和学生的学习,注重了全面发展全部学生的高效的数学课。

2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发展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也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只能在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逐步提高。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构建概念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1.重视表象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直观思维为主)向形式运算阶段(以呈现思维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表象就是对对象的一个整体的“映象”,而在这个“映象”,包含着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所有属性,包含着对对象的外在认识,也包含着对对象的内在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并在语言(更多的是外部语言)支持下,通过对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等思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对具体对象的依赖,但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第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第二,在学生在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第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2.加强数学交流

准确地运用数学概j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1)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2)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

(3)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3.促进数学思维 (1)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数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形式化知觉的能力。其中“形式化”是指把对象所共有的数学关系和联系用一般的形式结构表示出来。感知一些数学材料,好像具体数据,具体材料都消失了,剩下的仅仅是标志数学关系和联系的骨架。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

分析是比较的基础:为了确定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就需要把其中每一个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分别研究其特征。比较是分析的继续和发

(3)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能力表现为善于归纳,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看作一类,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开表面上的差异性,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共同特征的能力;概括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从特殊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推演到同类粤物中,并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二是从特殊和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与某已知概念的关系,把个别特例纳入一个已知概念的能力

推荐第10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A.抽象性 )。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注重解题能力 )。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 D.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纬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学会解题阶段 )。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问题空间 )。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甄别价值 )。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B.运算方法 )等一些内容。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 C.视觉知觉障碍 )等两个方面。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 B.执行方案 )和“评价结果” 。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 A.探究启发式 )等。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 B.动作式阶段 )阶段。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图形分解的思路 )。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等这样三个特征。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 C.调和型 )三种。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音像资料 )。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生活化策略 )。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问题导入 )等。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 C.水平2 )。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 A.问题表征阶段 )。

二、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章至第十一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注意儿童生活经验的策略 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

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

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三、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5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46 分。) 1.填空题(每空1分,共46分),说明:学生将下面的16道填空题的答案写到答题框中。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以及 总结运用 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以及(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及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以及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 空间大小 等的识别。

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策略(能力)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

获得结论 以及反思评价等。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 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 认知(参与 等。

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 以及数学的语言能力 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

以及问题(导入)等策略 。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 认知、联结、以及 自动化 等三个阶段;

二、判断题(共 17 道试题,共 34 分。)

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A.错误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B.正确 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A.错误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B.正确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B.正确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A.错误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B.正确 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B.正确 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A.错误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A.错误 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B.正确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B.正确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 B.正确 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A.错误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B.正确

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错误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B.正确

三、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二章文本论述主题: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

答:在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策略1

对孩子而言,「熟练原则」相当重要,但不是要让孩子在不会的部分一再重复写、重复练习,这样孩子会很快感到厌烦,也会相当挫折。身为老师、家长的我们,应该以不同的游戏教学形态及策略,来引导孩子进行同一个学习目的,在做中学习,会比较快达到学习的成效。

例如统计教学中: 长短、高矮、多少比一比

练习「长、短」,可以找铅笔或是长短绳,让孩子帮忙排队,长的排在一起,短的排在一起,再依照长短做排列;也可以运用蒙特梭利教具的圆柱体,做高矮、粗细的比较练习。要练习「多、少」,先在篮子内放置孩子喜欢的物品,并分置在两边,让孩子选择最多或是最少的一边。在练习中,也请孩子一边说出「长的」、「短的」、「高的」…… 序列游戏

在游戏中,让孩子随机认知谁是第一名、第二名……;或是当孩子排列成一排时,可以请小班长发号施令,「拿给第四个小朋友三颗糖果……」序列游戏还包含了时间先后顺序、大小、多少、高矮等概念。 钱币游戏

先让孩子分辨硬币及纸钞,在分辨硬币时,可同时进行硬币的拓印游戏,再将不同的硬币及纸钞做分类。在大略认识不同的硬币及纸钞时,也要确认孩子是否具有了解币值的概念,如果孩子还不了解,则先以一块钱的硬币为单位进行配对,像是一个十元硬币可以兑换十个一元硬币等,以此类推。

熟悉钱币之后就可以进行商店游戏,让孩子将自己的物品、玩具标上金额,开商店当老板、当收银员,或是当顾客购买物品,也可以进行大家熟悉的大富翁游戏。

上述提到的活动都可以互为运用,像是钓鱼游戏就不一定只有在数量概念中才可以进行,大小、形状、数字、分合等活动中也都可以进行;同样的,骰子游戏也可以运用在不同的活动中,只要在骰子上稍作改变就可以进行了。

提供了这么多数学游戏,希望您可以将数学灵活运用成好玩的游戏,与孩子轻轻松松的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从游戏中达到学习数学的效果。 通过丰富的实例,如向学生提供“一名身高1.4米的学生在一个水深1.2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这样一个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平均数的意义,继而引导学生求简单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如提供一个统计图表,上面提供有喜欢吃苹果的人数和喜欢吃香蕉的人数。首先让学生通过统计图判断哪种水果该买多,哪种水果该买少;然后引导其判断统计表中是否还能显示其它信息。如“喜欢吃苹果的人有多少?”“喜欢吃苹果的人比喜欢吃香蕉的人多还是少?如果多,多几个?”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主动交流读图表的心得,比如提问“通过统计发现喜欢吃香蕉的人比喜欢吃苹果的人少,那应该作出什么决策呢?”这样循环渐进的教学策略,促进了教学目的的有效达成。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客观世界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如可以让学生讨论下列现象哪些是确定的:一只老虎将在1小时后“访问”我们的教室;太阳正在升起;下周球赛我们会赢……并要求学生用“是”或“不是”回答,鼓励学生用“可能”或“不可能”来描述和表达。

①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

1、生活经验的再现

首先,学生的几何知识来自丰富的显示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例如三角形稳定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称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画家、建筑师、飞机制造工程师) 其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发展其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也可以从生活中熟悉的实物中选材,通过观察、触摸、分类,找出这些实物的主要的外形特征,形成对一些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认识图形打下基础。联系生活中实际事物的过程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相应的几何概念。

2、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几何学习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观察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辨认图形活动(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对实验的观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一般来说,观察活动要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儿童在四五岁时,已经能正确认识简单的图形,进入小学后,视觉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视线已能在一个物体上持续观察一会儿,能沿着图形轮廓不断地积极活动。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在观察图形的目的性、精确性和有序性方面都将进入高一级的水平。

3、操作活动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根据实验研究结果,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分析器共同活动,空间观念便易于形成与巩固。在直观认识长方形时,通过动手对折正方形纸片,就认识到正方形“四边相等”这一特征。又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撕角、拼角把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又如,围者教室走一圈,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实践证明,操作实践是发展学生几何认识的重要方法。

4、想象活动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发展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想象往往是和观察实验等活动结合起来的,几何学习中的想象要有实际依据。通过想象,学生直接和有效地发展了关于图形方位的表象。

同时,想象能力也是重要的思维能力。学生在通过对图形想象的过程中,发展了形象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想象,可以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案”这样一个操作性目标,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第一能拼出最常见的图案。第二能拼出多个图形。第三能拼出有新意、美感、充分利用几何特征的图案。这其中表现了学生有不同的想象能力。

5、交流活动

几何语言是在探索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力为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而不应简单地、机械地让学生模仿教师和书本上的语言。

6、几何推理

小学几何的推理主要是在图形的转化中得到发展的,而并不主要是符号的推理。在传统的小学几何教学中,人们往往只停留于静态地观察图形。目前,图形的变化成为重要的内容。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后,学生可以利用自制的由四根小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框架进行演示,把宽边漫漫往里移,成了正方形,再往里移又成了长方形,从而使学生悟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然后又把长方形的宽固定,用手拉住长方形木框的两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无论怎么拉都是平行四边形,只有当对角是90度时,才是长方形,又得知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不同的地方在于角。这样,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逻辑关系就十分清楚地被学生掌握了。几何中的分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几何形体进行分类和归类。

7、创作活动

在几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创作对发展空间思维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平移和旋转制作一个美丽的花边图案。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完成这个图案。这样的问题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的,让学生从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图形出发形成一个图案。学生说明自己所做的图案的特点,相互欣赏所做的图案,从而感受图形的美和在实际中的作用。

第四章文本论述主题:为什么说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他们认识数学的起点往往并不是由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此,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学习,就需要在他们的生活常识、经验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构建一座桥梁,让他们从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探索和反思,达到“普通常识”的数学化。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捕捉,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联系生活探究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很多教师将其概括成: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这个看似十分精练的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却不好理解,要想在计算过程中运用自如就更难了,我想,这主要跟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有关吧。在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内容时,他将例题和生活中的购物情景作了巧妙的联系。 “妈妈带了169元钱,给小红买了一双球鞋用去98元,妈妈还剩多少钱?怎样列式?”(169-98)“结果是多少呢?”然后请四人为一小组模拟妈妈是如何付钱的。于是,学生得出先付100元,找回2元,再和剩下的69元合起来,还剩71元。“你能用算式描述这个过程吗?”(169-98=169-100+2=71)这样,学生不但通过生活经验探索出简便算法,而且体会了“先算整,再调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1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客观性网上自测: 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80分。本大题机上批阅,可多次做)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

A 抽象性

B 严谨性

C 客观性

D 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C

)。

A 注重问题解决

B 注重数学应用

C 注重解题能力

D 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

D

)等四个纬度。

A 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 空间观念

D 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

)。 A 语言表述阶段

B 理解结构阶段 C 学会解题阶段

D 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B )。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 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

A 导向价值

B 甄别价值

C 反馈价值

D 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B

)等一些内容。A 数的认识

B 运算方法

C 简便运算

D 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

C

)等两个方面。

A 空间想象障碍

B 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 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

B

)和“评价结果” 。

A 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 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 )等。

A探究启发式

B 尝试错误法

C 逆推法

D 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 )阶段。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 符号式阶段

D 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

A 运算规则

B 数的概念

C 图形分解的思路

D 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

C

)等这样三个特征。

A 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 以计算为主线

C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 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 (

C

)三种。A 计算型

B 具体型

C 调和型

D 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

D

)。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 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 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A 操作材料

B 辅助学具

C 音像资料

D 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 )。

A 多例比较策略

B 生活化策略

C 操作分类策略

D 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

)等。A 练习导入

B 问题导入

C 经验导入

D 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

C

)。 A 水平0

B 水平1

C 水平2

D 水平3

1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 )。

A 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 感觉阶段

D 理解联想阶段

一、判断题:(判断题17道,每题2分,共34分。本大题机上阅卷,可多次做)。 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 (

×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 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

)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 )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 √

)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

×

)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

) 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

) 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

)。 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

)。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 )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 (

) 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

×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

√ ) 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二、填空题:(填空题15道,每空1分,共46分。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以及(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及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以及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 空间大小 等的识别。 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

(策略能力)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以及反思评价等。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 等。 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

以及(数学的语言能力)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 以及

问题(导入)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认知 )、(联结 )以及(自动化 )等三个阶段。

2 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二章文本论述主题: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

⑵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

⑶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

⑷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 ②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⑸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 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

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学生把表格填完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 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C

)。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 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C )。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3. 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 D )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 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

)。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 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

)。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4 6. 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

)。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7. 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B)等一些内容。A.数的认识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D.理解算理 8. 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

C )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9. 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 B)和“评价结果” 。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 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 )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11.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 B )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 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 )。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 C)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14. 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 C )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15. 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 D )。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构

5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 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 )。

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17. 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 B )。

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18. 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

B )等。A.练习导入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入

D.算理导入

19. 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 C )。 A.水平0

B.水平1

C.水平2

D.水平

20. 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

A )。

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数学的性质

简单考察数学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发展存在两个起点:

1、以实际问题为起点,为了适应人类了解客观存在的内部性质并用以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如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对一些对象进行集合意义上的合并与分解于是四则运算就产生了„„

2、以理论问题为起点,即为了适应人类了解思想存在的内部性质,用以解决理论上的问题的需要。

当然,数学的最初起点还是现实世界,超越现实世界的数学的产生的最终目的还是未了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更合理、更准确的最一般反映。

二、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试图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数学是什么?数学除了寻在于客观的外部世界外,还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恩格斯曾对数学的属性作过如下描述:数学就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科学。它有一整套理论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的科学。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数学是一门撇开内容而只研究形式和关系的科学,并且主要研究数量的和空间的关系极其形式。数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客观现实中的形式或关系。因此,数学可以定义为逻辑上可能的纯粹的(抽去了内容的)形式科学,或者是关于关系系统的科学。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数学是研究存在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现实世界的研究;同时还研究思想的形式或关系的科学,即对思想世界的研究。

从数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数学还具有这样几个性质:①由人类发明或创造②数学的创造源于对现实世界和思想世界研究的需要③数学的性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确定性④数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

三、数学的基本特征

1、知识的抽象性

2、逻辑的严谨性

3、运用的广泛性

第九章文本论述主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发展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也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只能在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逐步提高。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构建概念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1.重视表象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直观思维为主)向形式运算阶段(以呈现思维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表象就是对对象的一个整体的“映象”,而在这个“映象”,包含着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所有属性,包含着对对象的外在认识,也包含着对对象的内在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并在语言(更多的是外部语言)支持下,通过对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等思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对具体对象的依赖,但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第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第二,在学生在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第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2.加强数学交流

准确地运用数学概j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1)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2)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3)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3.促进数学思维

(1)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数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形式化知觉的能力。其中“形式化”是指把对象所共有的数学关系和联系用一般的形式结构表示出来。感知一些数学材料,好像具体数据,具体材料都消失了,剩下的仅仅是标志数学关系和联系的骨架。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

分析是比较的基础:为了确定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就需要把其中每一个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分别研究其特征。比较是分析的继续和发 (3)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能力表现为善于归纳,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看作一类,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开表面上的差异性,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共同特征的能力;概括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从特殊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推演到同类粤物中,并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二是从特殊和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与某已知概念的关系,把个别特例纳入一个已知概念的能力 ①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 ②临床学习:临床观察。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800字临床观察报告。 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 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

7 生活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作为生活的数学,往往是一种经验符号的数学,更多运用的是语言和直觉。作为生活的数学,就是指存在于生活实践中的那些非形式的数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交流和理解的数学。”可是,我更多地将它理解为孩子们原本已获取的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将儿童日常的生活或经验与书本上的数学结合起来的最好的桥梁,也正是张兴华老师等数学特级教师理论中所提倡的“关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这里的“迁移”的“已有的经验”,就是将孩子们已经获得的生活数学。“迁移”,就是对生活数学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书本上数学知识。现实数学观,书上的概念如是说:“现实数学是依靠‘局部组织’来支撑的,它往往是依赖于人的经验的,是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他们加强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和交互,从而获得高质量生存并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因为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他们对现实数学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在小学数学学习的组织过程中,如果想要体现出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这样的学科性质特征,我们就一定要正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数学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儿童需要直观操作的心理特征,让我们的数学课考虑到每个学生经验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实引导。具体来说,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回归儿童生活。我们既然已经关注到,儿童诗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我们就应当让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创设情境时首先考虑,儿童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比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中,可以先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将大象替换成了什么解决了难题?这样替换有什么好处?这样,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中迅速唤起了学生经验中关于替换的已有认知。

其次,关注个体认识差异,正确引导现实数学。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沟通抽象的数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强化数学的产生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现实。 再次,提供可供操作的素材,经历完整思考过程。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的,因此,不应简单地将这个直观过程理解为就是教师的呈现和演示过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应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就是学生自己的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这两点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教学《搭配规律》时,“商店里有两种帽子和三个不同的木偶娃娃,小明想买一个木偶娃娃配一顶帽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依据实际经验利用实物进行搭配,从而发现有序搭配是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关键,可以用第一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有三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顶帽子配三种木偶娃娃,又有三种搭配方法。还有的学生先选木偶,用第一种木偶配两种帽子,有两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种木偶,三种木偶„„这样的过程,就是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操作。

然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符号、数字、字母代替木偶和帽子,进行简化的搭配。甚至最终学生总结出,不论是先选帽子,还是先选木偶,都可以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计算出所有的搭配方法:2×3=6或3×2=6。让学生由实物操作,甚至是从个人经验出发不同的操作,进而寻求抽象的符号的搭配,最终归纳出乘法计算方法,这便是在学生经历了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对现实数学的“图式化”,将现实数学引导成为理论数学,沟通了抽象数学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才会更加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呢!

8 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一章至第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文本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一章文本论述主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去积极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请举例说明。

第二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学习文本论述:请用实例分析我国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的基本要求。 (1)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另一方面,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应当体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要使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更好的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2)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考虑儿童的发展因素,不只是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儿童的发展,包括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数学情感和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3)数学科学发展的影响。现代数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再也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①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 ②临床学习:临床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设计报告。 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 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 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9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三、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来。

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四章至第六章之后完成。每位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四章文本论述主题:为什么说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第五章文本论述主题: 请具体分析再创造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缺点。 第六章文本论述主题: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与作用?

10 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随时对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认识,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今天对于教师作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至少在如下几方面趋向于共识:

1、教师字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的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呢感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修正或协调,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教学评价来定向和激励学生的持久学习。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是由于他们经验、认知水平等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①案例分析:教学活动中的巡视与评价。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 ②临床学习:临床评析。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1000字临床评析报告。 说明:以上案例分析和临床学习要求任选其一完成。 学生下载对应的附件完成作业,上传提交任务。

教师在数学讲授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说话必定学生的前进和尽力。学生个别千差万别,个性特征了了可见,学生的思维成长程度存在差别,而与之慎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临如许的近况,教师必需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虑的空间,许可表达不清楚不流利的学生有反复和悔改的时候,更主要的是许可学生有失落误和改正失落误的机遇。一时语塞或背道而驰,当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负心和自决定信念,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极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协调,让学生和教师扳谈时感应心理平安,心理自由,即使回覆问题有错误,也能获得教师的指点和鼓动鼓励,学生处处可赐教师光辉的笑脸,亲热的笑脸,处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斗胆些,教员相信你必然能行”等鼓动鼓励赏识的讲授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愉。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修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决定信念,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喷鼻”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的问题

小学数学讲堂上,教师得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负心,加强学生的进修热情与乐趣很是主要。但若是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子虚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万万不成滥用。若是学生很泛泛的行为,教师都年夜加赞赏,如许的评价就失落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奖励会让学出发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落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必然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存眷学生数学进修的个性差别。让讲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如许才能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长。

11 当然,我在学生讲堂进修评价方面摸索得还很不敷,此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切磋。我但愿本身经由过程这方面的进修和思虑,在数学讲堂讲授中,能充实阐扬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学生学数学的自傲,最终促进学生周全成长。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 A )。

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 2.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 C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 D )等四个领域。 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 A )两类。 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 C )。

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 C.认知参与D.评价参与

6.由教师是先创设一个能刺激学生探究的就有现实性的情境,学生则是通过自己(小组合作的或独立的)探究,发现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教学策略称之为( B )。B.探索一发现式策略 C.Hands on活动策略 7.以科学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 B )。

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C.表现性评价 D.质的评价

8.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 C )等三个环节。 A.表征B.描述 C.简化 D.思考

9.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求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称之为( B )。 A.笔算 B.口算 C.估算 D.速算 10.不属于描述空间对象量的方面概念的是( D )。

A.长度 B.体积 C.面积 D.测量

1.所谓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儿童数学观”、“生活数学观”以及( B )。 A.科学数学观 B.现实数学观C.形式数学观 D.抽象数学观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 D )。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般性目标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 C )。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B.以计算为主线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4.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 A )两类。

A.心智技能 B.解题技能C.学习技能 D.制作技能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 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 D )。

12 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6.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组织策略的基本要素的两个方面分别是“过程”以及( B )。 A.方法 B.行为 C.情境 D.任务 7.下列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 D )。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 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D.数学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 8.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 C )。

A.发生定义B.外延定义 C.公理化定义.D.枚举 9.不属于运算心理活动过程特征的是( A )。

A.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结合B.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协作 C.外部操作和内部思维同步D.形象感知和抽象思维统和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 D )。 A.算法化 B.顿悟 C.探究启发式 D.逼近法

1.“算法化”是以( A )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 C )。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 D )。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 A )。 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 D )。 A.感受环节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D.反馈环节 6.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常见教学方法的是( B )。

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D.演示法 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 B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8.“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 A )关系。 A.属种 B.交叉 C.对立 D.同一 9.空间定位不包括( A)。

A.空间大小 B.空间方位 C.空间形式 D.空间距离 10.下列不属于儿童形成统计思想过程特征的是( A )。

A.基本概念是帮助理解的基础 B.观念是伴随着操作活动逐步形成的 C.对数据理解是逐步发展的D.数据的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形成是渐进的 L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是数学的( A )。 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社会的进步”、“数学的发展”以及( D )等。 A.学生的需要 B.国家的需要 C.生活的需要 D.儿童的发展观 3.下列不属于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有( B )。

A.代数初步知识 B.概率知识 C.几何初步知识 D.量与计量知识

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 C )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5.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 B )。

13 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 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6.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儿童的参与主要是指“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 C ) A.探究参与 B.问题参与C.认知参与 D.评价参与

7.主要通过学生的尝试操作来概括出典型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 ( B ) A.叙述式讲解法 B.实验法 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不属于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是( D )。

A.对数学的价值的了解 B.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获得C.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D-数学解题的速度 9.从三角形抽象出直角三角形的过程称之为( A )。 A.强抽象 B.概括C.弱抽象 D.分离

10.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学习是以( B )学习为起点的。 A.方法 B.认数 C.概念D.性质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基本特征的是( A )。 A.精确性 B.发展 C.过程性 D.实践性

2.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与( D )四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A.目标 B.内容 C.学具 D.环境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 D )。A.解决问题 B.符号感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数学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认知”、“操作”与( D )等三类。 A.逆运算 B.数量关系 C.解题思路 D.策略

5.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理论C.人本主义 D.“数学化”理论 6.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 C )的关系。 A.传递与接受 B.控制与被控制 C.交互主体 D.知与不知

7.通过教师的口述和示范,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或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之为( A )。A.叙述式讲解法 B.探索一发现法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8.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 B )。

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质性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9.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 C )。 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10.空间定位不包括( A )。

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D.空间距离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 A )。 A.大众化 B。公理化 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C )。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 B )。 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14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接受学习”和( A )。 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5.下列不属于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特点的是( B )。 A.客体性 B.思考性 C.单一性 D.接受性 6.“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称之为( B )。

A.照本宣科型策略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型策略D.思维交互型策略 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B )。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8.概念与词汇的关系是( C )关系。

A.一一对应B.内涵与外延C.内容与形式D.抽象与概括 9.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 D )。 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10.问题的客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的( A )。

A.课题范围 B.问题空间C.目标状态 D.起始状态 1.下列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A )。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客观性 D.唯一性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 D )。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C.技能性目标 D.总体目标 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是( C )。 A.空间几何 B.统计与概率 C.数学问题 D.数学概念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知 识”、“程序性知识”以及( A )。 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 D )。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 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接受型教学组织的具体的行为主要包含“讲解”、“示范”、“呈现”以及( D )。 A.对话 B.操作C.讨论 D.演示

7.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 A )。 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8.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B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9.从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这两个概念是属于( A )。 A.属种关系 B.交叉关系C.对立关系 D.同一关系 10.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B )。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15 1.以数学素养为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就是( A )。 A.大众化 B.公理化C.逻辑化 D.算法化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C )。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 C )、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领域。A.应用题 B.运算C.空间与图形 D.量与计量

4.从指向上看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是( B )。 A.行为主义 B.建构主义C.格式塔理论 D.“数学化”理论

5.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 D )。

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6.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原则包括“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 A )。 A.发展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C结果性原则 D.甄别性原则 7.不属于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方式的特点是( D )。 A.淡化证明 B.逐步深化C.合情推理 D.注重命题 8.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 D )。 A.概念 B.图像C.性质 D.表象 9.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 A )等。 A.状态 B.运算C.问题 D.方法

10.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 B )等。

A.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 B.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C.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 D.通过日常活动来引导

二、判断题11.数学素养具有过程性这一特征。( √ ) 12.注重问题解决实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 ) 13.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 ) 14.在概念的引入教学阶段通常较多的是运用表象语言。(× ) 11.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 × ) 12.教学活动的手段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 √ ) 13.空间观念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映像。( √ ) 14.低年段的儿童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是以直观的活动为主的。(√ ) 1.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 ) 1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 ) 13.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 ) 1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 √ ) 11.作为儿童生活的数学,是一种完全形式化的数学。( X ) 12.师生是课堂活动的“学习共同体”。( √ ) 13.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 ) 14.统计的本质就是从局部观察到的资料的统计特征来推断整个系统的状态。( √ ) 11.将学习的全部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皇现给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称为接受学习。(√ ) 12.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 13.“操作性策略”是建立概念阶段主要的教学组织策略。( × ) 14.“概率与统计”学习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儿童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 1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 ) 1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 )

16 13.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 ) 14.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 × ) 1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组织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 √ ) 12.儿童的数学概念获得方式是逐渐由“概念同化”为主发展到“概念形成”为主的。 ( × ) 13.“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 14.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过程。( √ )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科取向”的特征。( √ ) 2.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生活常识。(√ )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不是现代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特点之一。(× ) 4.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绝对评价。(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1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手段有---------、-----------、------以及计算机技术等。 16.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____、—— 和—— 这三个特征。 17.问题的客观状态包括____、---------—以及_ ___等三个部分。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 以及------------ 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操作材料 辅助学具 电化设备 16.基本性 基础性 范例性

17.起始状态 目标状态 中间状态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数学的严谨性特征体现在它的____、____ 以及_ _—等方面。

16.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大致要经历________、__—、以及符号运算阶段等这样一个过程。17.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主要包含____、____以及____等几种状态。 18.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____、以及 等策略。

答案;15.逻辑性 精确性 系统性 16.语言表述(阶段) 理解结构(阶段) 多级推理(能力形成) 17.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性策略)18.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 多样化(策略) 15.发现学习的基本流程是____、____、--------- 及总结运用等。

16.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 以及态度 等因素。 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 ___ _、_ ___ 以及------等几类。 18.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等。 答案:15.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6.兴趣 动机 自信心

17.改变参算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 15.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____、____ 16.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以及 .,.__

一、____等的特点。

17.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____、、_ ___、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 18.常见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____、以及____ 一等三种。

答案 15.概念性(陈述性)知识 技能(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16.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17.形状 大小 位置 18.试误(法) 逆推(法) 逼近(法)(爬山法)

17 15.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主要有---------------------、-----------------、---------------- 等

16.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有----------------、----------- 以及 ------------ 等。 17.数学客观性知识主要包括 ---------、-------------、---------等。

18.问题的主观方面主要由 -----------、-----------以及 ----------等三个成分所组成。 答案:15.社会的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数学自身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16.对小学数学教育价值追求的基本认识 对儿童学习数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堂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诠释 17.数学概念 数学规则 数学思想方法

18.(问题解决的)起始状态 (问题解决的)中间状态 (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 15.无论哪一种程序教学模式,都具有 -------、-----、------- 这样相同的流程。 16.培养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主要可以从 ------、-------、----等三个方面人手。 17.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 以及------- 等几类 18.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以及--------等这样一些特征。

答案:15.解释 显示问题 解答(反应)与确认16.重视表象过渡 加强数学交流 促进数学思维 17.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的数的改变引起的运算结果的变化 18.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15.推理通常可以分为 -------、一---------、-------一等三种不同的形式;

16.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17.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一----------以及-------等的识别。

18.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一--------- 以及---------- 等。

答案:15.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16.创设情境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17.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

18.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9.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答案: 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答案: ①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一)核心词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

②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二)核心词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18 ③表现性评价(评价的策略之三) 核心词句:思维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数学情感。 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 ①情境导人核心词句:情境本身则蕴涵着某一个规则命题;情境刺激着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

②活动导人核心词句: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尝试;探究;

③问题导人核心词句:儿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认知冲突;主动探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案: 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3分)

核心词句:学习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因此,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的物体,即平面几何的思考中对直观物体的依赖性。

②中年段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 核心词句:在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特征时,已经开始不再将图形与相应的直观物体去对应,而只关注图形本身的性质特征。

③高年段的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 核心词句:摆脱了对象的直观特征,思考的是对象的性质特征。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答案: 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 ②活动要求 第

一、具有游戏的特点;第

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9.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培养儿童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儿童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一)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

①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 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二)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①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 ②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20.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章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21.简述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9

(一)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二)问题的表征。

(三)定势。

(四)经验。

(五)认知策略。

(六)个性心理特征。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答案:①注重问题解决;②注重数学运(应)用;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④注重信息处理;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的特征?

答案: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重点、应用、中)

答案:①生活化策略 主题词句:多样化的和丰富的情境;激发探求欲;唤起有的经验;

②操作性策略 主题词句:儿童数学学习;直观方式;操作;

③情境激疑策略 主题词句:丰富的情境;有利于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

④知识迁移策略 主题词句:有的稳固和清晰的数学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化。 19.简述当今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方面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案: 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

20.简述空间想象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案: ①依据实物建立模型的能力;②依据模型还原实物的能力;

③依据模型抽象出特征、大小和位置关系的能力;④能将模型或实物进行分解与组合的能力。 21.简述在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组织中可以运用哪些基本的策略?

答案: ①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②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③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具体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三种参与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情感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参与度来显现的(但是,有时参与度与情感参与之间也会 分离,这就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因素相关);

②行为参与的方式则是影响认知参与的主要因素; ③认知参与策略与参与度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23.请用实例分别说明小学数学的概念引入阶段的主要教学组织策略。

答案: ①生活化策略(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 ②操作性策略(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

22.请做一个“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答案:①创设情景环节;②尝试探究与问题解决环节;③共同概况结论(讨论、评析或总结等)环节;

23.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 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答案: ①水平O阶段(前认知阶段);核心观点:只能注意到对象的形状直观特征的某一部分;思维特征依赖对象的具体想象或

自己的触觉的刺激;建立在“形状相同”这样的等级之上;

②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 核心观点:已经开始能形成抽象的定义;区分概念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注意到不随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22.说明在小学数学引入概念阶段教学组织中分别运用哪些教学策略?

儿章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概念的引入”。

20 ①生活化策略; ②操作性策略;

③情境激疑策略;④知识迁移策略。

23.请分别举例说明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

答案: ①通过大量的活动来获得对事件可能性的体验;

②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③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9.简述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要素由哪些?这些因素构成了哪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 的基本矛盾?

要素:①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②教学活动的对象;③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基本矛盾:①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矛盾;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③儿章数学与成人数学之间的矛盾。 20.简述在建立概念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多例比较策略;②表象过渡策略;③概括关键要素策略;④表述交流策略;

⑤多次归纳策略;⑥操作分类策略;⑦导读自悟策略。 21.简述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 ②学会深度表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一)空间识别障碍。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①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②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二)视觉知觉障碍。

儿童在视觉知觉上表现出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在视觉观察中,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 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

23.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①必须是一个关于“可能性事件”的数学认识活动; ②必须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 ③必须是一个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游戏活动;

④游戏最终必须通过提问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事件的发生有可能性”或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9.简述常见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①操作材料; ②辅助学具; ③电化设备;④计算机技术。 20.简述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

①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质量判断,从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策略;

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和进步进行判断,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之中;

21 ③为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提供诸如行为方式、策略以及手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从而帮助他们随时修正或发展;

④使教师与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预期目标,并共同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⑤促进教师对儿童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的认识,改善儿童对数学的价值、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参与学习的情感。

21.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②操作性策略;③情境激疑策略; ④知识迁移策略。

19.简述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①注重问题解决; ②注重数学运用; ③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交流 ④注重信息处理 ⑤注重数学体验;⑥注重数学活动。

20.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角色。

①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③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21.简述在运算规则的导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情境导入; ②活动导人; ③问题导人。

五、论述题I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举例说明儿童数学技能的发展过程特征。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

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

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等方向的发展。

23.请用实例尝试分析儿童的儿童空间想象力发展的主要特点。①低年段的儿童,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还需要依附一定的直观物体的支持。

②中年段儿童,开始根据对象的性质特征,构造反映这个对象性质特征的模型,并以模型来思考。

③高年级段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已经开始更多的依赖模型的构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2.请做一个采用“规一例教学模式’,.来组织的小学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 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一)必须是规则(计算)教学的内容;

(二)必须是教师先给出规则(法则或者公式等);

(三)至少包含的步骤:

①教师先出示(呈现)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②教师解释(说明、帮助理解)规则(法则或者公式); ③用实例进行验证;

23.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强化动手操作”这个策略。

①搭建活动; ②剪拼与折叠活动; ④实物操作活动; ④测量活动;⑤作图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22 1.简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哪些变革。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教师通过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②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 基本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基本概念:学生的自我学习占主导的地位,教师的控制性减弱,学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

3.简述儿童数学技能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依赖结构完满的示范导向发展到依赖对内部意义的理解②从外部的展开的思维发展到内部的压缩的思维③数感和符号感的逐步提高,支持着运算向灵活性、简洁性与多样性的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请做一个“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的教学设计(只要求设计出教学环节并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基本流程:①情境呈现②尝试操作与探究

关键组织行为: ①是否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材料②是否有探索性的实验活动 幺请实例说明问题情境的刺激模式是如何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量的。①问题类型及其难度

关键词: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类型的问题;检索②问题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问题的陈述方式;知觉图式的呈现方式;模式辨识

23

第12篇:电大在线作业4: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4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4 04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满分:4 分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满分:4 分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 )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满分:4 分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 )。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满分:4 分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满分:4 分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满分:4 分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等一些内容。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满分:4 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 )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满分:4 分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 )和“评价结果” 。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满分:4 分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 )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满分:4 分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 )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满分:4 分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 )。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满分:4 分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 )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满分:4 分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 )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满分:4 分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 )。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满分:4 分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 )。 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满分:4 分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 )。 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满分:4 分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 )等。

A.练习导入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入 D.算理导入 满分:4 分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 )。 A.水平0 B.水平1 C.水平2 D.水平满分:4 分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 )。 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满分:4 分

二、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章至第十一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十一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注意儿童生活经验的策略

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

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

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三、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

第13篇:电大在线作业5: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5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5 05任务

简答题 判断题 作品题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46 分。) 1.填空题(每空1分,共46分),说明:学生将下面的16道填空题的答案写到答题框中。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以及

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

以及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以及

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以及

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

、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

以及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以及

等的识别。 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

、以及

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以及反思评价等。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以及

等。

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

以及

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

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以及

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

、以及 等三个阶段;

1、.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2. (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 (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 5.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6.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7. 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8.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9.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策略(能力)10.(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11. 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 12.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语言能力 13.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4.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 15. 认知、联结、自动化

二、判断题(共 17 道试题,共 34 分。) 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三、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二章文本论述主题: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 在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策略1

对孩子而言,「熟练原则」相当重要,但不是要让孩子在不会的部分一再重复写、重复练习,这样孩子会很快感到厌烦,也会相当挫折。身为老师、家长的我们,应该以不同的游戏教学形态及策略,来引导孩子进行同一个学习目的,在做中学习,会比较快达到学习的成效。

例如统计教学中: 长短、高矮、多少比一比

练习「长、短」,可以找铅笔或是长短绳,让孩子帮忙排队,长的排在一起,短的排在一起,再依照长短做排列;也可以运用蒙特梭利教具的圆柱体,做高矮、粗细的比较练习。要练习「多、少」,先在篮子内放置孩子喜欢的物品,并分置在两边,让孩子选择最多或是最少的一边。在练习中,也请孩子一边说出「长的」、「短的」、「高的」……

序列游戏

在游戏中,让孩子随机认知谁是第一名、第二名……;或是当孩子排列成一排时,可以请小班长发号施令,「拿给第四个小朋友三颗糖果……」序列游戏还包含了时间先后顺序、大小、多少、高矮等概念。

钱币游戏

先让孩子分辨硬币及纸钞,在分辨硬币时,可同时进行硬币的拓印游戏,再将不同的硬币及纸钞做分类。在大略认识不同的硬币及纸钞时,也要确认孩子是否具有了解币值的概念,如果孩子还不了解,则先以一块钱的硬币为单位进行配对,像是一个十元硬币可以兑换十个一元硬币等,以此类推。

熟悉钱币之后就可以进行商店游戏,让孩子将自己的物品、玩具标上金额,开商店当老板、当收银员,或是当顾客购买物品,也可以进行大家熟悉的大富翁游戏。

上述提到的活动都可以互为运用,像是钓鱼游戏就不一定只有在数量概念中才可以进行,大小、形状、数字、分合等活动中也都可以进行;同样的,骰子游戏也可以运用在不同的活动中,只要在骰子上稍作改变就可以进行了。

提供了这么多数学游戏,希望您可以将数学灵活运用成好玩的游戏,与孩子轻轻松松的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从游戏中达到学习数学的效果。 通过丰富的实例,如向学生提供“一名身高1.4米的学生在一个水深1.2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这样一个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平均数的意义,继而引导学生求简单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如提供一个统计图表,上面提供有喜欢吃苹果的人数和喜欢吃香蕉的人数。首先让学生通过统计图判断哪种水果该买多,哪种水果该买少;然后引导其判断统计表中是否还能显示其它信息。如“喜欢吃苹果的人有多少?”“喜欢吃苹果的人比喜欢吃香蕉的人多还是少?如果多,多几个?”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主动交流读图表的心得,比如提问“通过统计发现喜欢吃香蕉的人比喜欢吃苹果的人少,那应该作出什么决策呢?”这样循环渐进的教学策略,促进了教学目的的有效达成。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客观世界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如可以让学生讨论下列现象哪些是确定的:一只老虎将在1小时后“访问”我们的教室;太阳正在升起;下周球赛我们会赢……并要求学生用“是”或“不是”回答,鼓励学生用“可能”或“不可能”来描述和表达。

第14篇:小学三年级数学竞赛试卷及答案

2012年小学三年级数学竞赛试卷

一、想想、算算、填填。(21分)

(1)18乘516写作(

),还可以读作(

),表示(

)个(

)连加的和是多少。

(2)5□4×6≈3000,□里可以填(

)。 3□91÷5≈700,□里可以填(

)。

(3)从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了(

)个月。

(4)新华书店上午9∶00开始营业,下午5∶30停止营业,全天营业时间是(

)小时(

)分。

(5)小冬买了20米长的铁丝,20米指的是铁丝的(

)。一块三合板2平方米,2平方米指的是三合板的(

)。

(6)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

)的面积大。 (7)□×△=36,□÷△=4,□=(

),△=(

)。 (8)某年的9月有5个星期日,这一年的9月1日不是星期日,它是星期(

)。

(9)如果每人的步行速度相同,3个人一起从甲地走到乙地,要2小时,那么,6个人一起从甲地走到乙地要(

)小时。

(10)甲乙两队进行篮球比赛,结果两队总分之和是100分,现在知道甲队加上7分,就比乙队多1分,那么甲队原来得(

)分,乙队得(

)分。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8分)

三、巧添符号。(12分)

(1)6○6○6○6=1(2)6○6○6○6=2 (3)6○6○6○6=3(4)6○6○6○6=4

四、数一数,下图中共有(

)个三角形。(5分)

五、画一画,分一分,拼一拼。(10分)

(1)把一块地(如下图)分给5个种植小组,每组分得的土地形状和大小要相同。应该怎样分?(画图表示)

(2)有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拼才能使长方形的周长最长?(画图)

六、想一想,再列式解答。(44分)

(1)方方和圆圆用同一个数做除法,方方用12去除,圆圆用15去除,方方除得的商是32还余6。圆圆计算的结果应该是多少?(8分)

(2)小红家养了一些鸡,黄鸡比黑鸡多13只,比白鸡少18只。白鸡的只数是黄鸡的2倍。白鸡、黄鸡、黑鸡一共有多少只?(8分)

(3)三年级数学竞赛获奖的同学中,男同学获奖的人数比女同学多2人,女同学比男同学获奖人数的一半多2人。男、女同学各有几人获奖?(8分)

3 (4)庆祝“六一”儿童节,5个女同学做纸花,平均每人做5朵,已知每个同学做的数量各不相同,其中有一个人做得最快,她最多做多少朵?(简要说出算理)(10分)

(5)一串珠子,按照3颗黑珠、2棵白珠,3颗黑珠、2颗白珠……的顺序排列。问:①第14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的?②第199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的?(10分)

参考答案和评分意见

一、第(1)小题3分,其余每小题2分,计21分。(1)516×18,516乘以18,18个516; (2)0、

1、

2、

3、4;

5、

6、

7、

8、9;

(3)339;(4)8小时30分;(5)长度,面积;((7)12,3;(8)六;(9)2;(10)47,53。

二、每小题4分,计8分。

三、每小题3分,计12分。(1)÷、×、÷;(2)÷、+、÷; (3)+、+、÷;(4)-、+、÷。

四、16个,填对得5分。

五、每小题5分,计10分。

六、

(1)解:(32×12+6)÷154分 =390÷155分 =667分

6)正方形;

答:圆圆计算的结果应是66。8分 (2)解:18÷(2-1) =18(只)黄鸡的只数2分 18×2=36(只)白鸡的只数4分 18-13=5(只)黑鸡的只数6分

18+36+5=59(只)三种鸡共有的只数8分 (3)解:(2+2×2)÷(2-1)5分 =6(人)女同学获奖人数6分 6+2=8(人)男同学获奖人数8分

(4)分析与解答:5人平均每人做5朵,共做 5×5=25(朵)2分

要求“最多做几朵”,其中一人要尽可能的多,另外4人必须尽可能的少,并且考虑到每人做的数量各不相同,因此,另外4人最小应分别为:

1、

2、

3、4朵。5分

故得:25-(1+2+3+4)=15(朵)8分 (5)解:①14÷(3+2)=2(组)4(颗)3分 所以,第14颗是白色的。5分

②1998÷(3+2)=399(组)3(颗)8分 所以,第1998颗珠子是黑色的。10分

第15篇:电大《劳动法学》试卷及答案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1—200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法学专业劳动法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的法律,一般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

A.限制工作日长度B.保护女工与童工

C.确立社会保险制度D.提高劳动报酬

2.国际劳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为()。

A.国际劳工局B.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

C.国际劳工大会D.国际劳动法协会

3.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为()。

A.劳动者与劳动行政部门B.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C.工会与企业行政D.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

4.根据我国劳动法律规定,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标准,应该()。

A.参考集体合同中的标准B.不需要考虑集体合同中的标准

C.相当于集体合同中的标准D.不得低于集体合同中的标准

5.我国《劳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的工资报酬”。

A.100%B.150%

C.200%D.300%

6.我国《劳动法》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A.第二级B.第三级

C.第四级D.第五级

7.()是实现职工全员培训的基本形式。

A.在岗业余培训B.离岗专门培训

C.就业前培训D.就业后培训

8.《劳动法》第72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A.可以B.应当

C.必须D.能够

9.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企业职工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治疗的,给予()的医疗期。

A.1至12个月B.12个月

C.3至18个月D.3至24个月

10.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或劳动英雄称号的,应经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推荐,由()授予。

A.中央人民政府B.国家主席

C.全国人大D.国务院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国际劳动立法主要来源于()。

A.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B.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诉书

C.联合国的有关文件

D.共域性有关文件

E.有关双边公约

2.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为:()。

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事件

C.劳动法律关系主体D.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E.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3.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具有()。

A.统一性B.对应性

C.单一性D.权益性

E.可能性

4.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情况包括()。

A.劳动合同因合同双方协商一致而解除

B.劳动合同因合同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而终止

C.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D.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确需裁减人员的

E.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5.缩短工作日主要适用于()工作。

A.有毒有害劳动B.条件艰苦劳动

C.过度紧张劳动D.特别繁重体力劳动

E.突击性工作

6.我国现行的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A.机器设备安全B.电气设备安全

C.建筑工程安全D.矿山安全

E.防盗安全

7.我国《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规定已怀孕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有()。

A.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

B.人力进行的土方作业

C.风钻作业

D.焊接作业

E.纺织接线作业

8.技术考核的种类有()。

A.录用考核B.转正定级考核

C.升级考核D.本等级考核

E.上岗、转岗考核

9.新《工会法》规定,工会发现企业行政方面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有权()。

A.提出解决的建议

B.要求企业予以纠正

C.向企业行政方面建议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

D.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E.要求重新处理

10.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法律文书送达制度,目前采用的方式有()。

A.直接送达B.留臵送达

C.委托送达D.邮寄送达

E.公告送达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合同可以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 2002年1月

2.“三结合”就业方针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就业、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3.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原则,实行。

4.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小时”。

5.天。

6标准,实行制度。

7保险,劳动者个人建立保险。

8月的数额发给。

9.《劳动法》第88,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

10.劳动争议的实质是基于劳动关系发生的,有关和方面的冲突。

11.仲裁程序包括、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劳动法律关系

2.集体协商

3.工作时间

4.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5.职工民主管理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2.劳动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有何区别?

3.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应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4.简述社会保险的特点。

5.简述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和程序。

六、论述题(10分)

试述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七、案例分析题(10分)

郭某1992年12月8日与某制药厂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合同自1992年12月10日起至1997年12月10日止。合同约定:任何一方提前解除合同,应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按每年500元累计计算。1995年7月28日,郭某以帮助其母工作为由向该厂提出书面辞职,并声明按合同约定赔偿厂方1000元,厂方不同意。郭某于8月30日要求该厂办理解除合同手续,并离厂而去。18天以后,郭某回厂办理解除合同手续时,该厂以郭某提出辞职未经批准擅自离岗旷工为由,对其作出除名决定。郭某不服,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仲裁委员会受理后,经调查,上述情况属实。

试分析:

1.该厂对郭某的除名决定是否合法?为什么?

2.此案应如何处理?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2.C3.B4.D5.B

6.C7.A8.C9.D10.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CDE2.CDE3.AB4.ADE5.ABED

6.ABED7.ABCD8.ABCDE9.AC10.ABCDE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约定6个月

2.劳动部门介绍自愿组织起来

3.按劳分配同工同酬

4.336

5.90

6.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7.补充储蓄性

8.2个

9.合法权益监督

10.劳动权利劳动义务

11.案件受理案件审理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3.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规定,在一昼夜之内或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4.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是指根据未成年工的身体发育尚未定型的特点,对未成年工在劳动过程中特殊权益的保护。

5.职工民主管理是指企业职工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企业行政领导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体现劳动者当家作主的企业管理制度。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答题要点: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指承担安臵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1分)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以安臵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为主的经济组织。(1分)

(2)它是由国家和社会扶持兴办的经济组织。(1分)

(3)它是劳动者生产经营自救的经济组织。(1分)

(4)它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1分)

2.答题要点:

(1)劳动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法律概念。当事人双方就劳动合同内容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即告成立。因此,劳动合同成立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确立劳动合同关系。(2分)

(2)但是,劳动合同成立并不意味着劳动合同一定生效。劳动合同生效是指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起始时间。(1分)

(3)劳动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对当事人双方都有约束力。因此,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其生效的时间始于合同签订之日。(1分)

(4)劳动合同签订后,需要鉴证或公证的,其生效时间始于鉴证或公证之日。(1分)

3.答题要点:

我国不实行全国统一最低工资标准,允许各地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根据《劳动法》第49条规定,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1分)

(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1分)(3)劳动生产率;(1分)

(4)就业状况;(1分)

(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1分)

4.答题要点:

社会保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保险标的是劳动者人身,排除非人身保险。(1分)

(2)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特定。(1分)

(3)职工的社会保险是强制性保险。(1分)

(4)社会保险的总体目标(或任务)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持续进行,不是单纯的经济支付。(1分)

(5)保险基金构成不同,主要由用工方缴纳和国家财政支持。(1分)

5.答题要点: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及人民法院。

(1)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在企业内部设立各级调解委员会。(1分)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规定,地方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它向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1分)

(3)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处理不服裁决的劳动争议案件。(1分)

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包括调解、仲裁、诉讼三个主要程序和特别处理程序。

(1)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分)

特别处理程序:对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应当由县级以上的仲裁委员会指定3名以上(应为单数)仲裁员组成特别仲裁庭,必要时亦可报送市级以上仲裁委员会处理。(1分)

六、论述题(10分)

答题要点:

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并且承担义务,是权利的行使者、义务承担者。没有主体就没有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也就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所以,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3分)

2.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联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媒介,也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没有内容的劳动法律关系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内容,把主体双方、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3分)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没有客体,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就无所指向,无法落实,既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也实现不了各自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客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4分)

七、案例分析题(10分)

答题要点:

1.该药厂对郭某的除名决定不合法。(1分)

(1)《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8条规定,对职工予以除名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职工经常无正当理由旷工;二是经批评教育无效。此案中,职工郭某没有这方面的原因。(2分)

(2)郭某提出与该药厂解除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2条对这一规定作了明确的解释,即: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超过30日,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提出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用人单位应予以办理。如果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可见,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既是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也是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无需征得用人单位的同意。本案中,郭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S提前30日用书面形式通知厂方,也表明了按照合同约定赔偿违约金的态度,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郭某依照法定程序和条件办事,离厂不属旷工行为,该厂不能对其按旷工予以除名。(5分)

2.此案的处理:根据上述分析,仲裁委员会应撤销该药厂对郭某作出的除名决定,裁定该厂为郭某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郭某应在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时向该厂缴付违约金1000元。(2分)

第16篇:电大在线作业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2论述题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2论述题1

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

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

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三、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2论述题2

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与作用?

答:在今天,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趋向于共识:

(1)教师任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和组织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修止或协调,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评价来定向和激励学生的持久学习。

(2)教师住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受经验、认知水平以及认知学习的心理特点等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并通过教师有效设汁的活动和评价方式来激励他们始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能力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予必要的引导是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基本作用。

第17篇:电大在线作业3: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3论述题

第九章文本论述主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发展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 答: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也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只能在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逐步提高。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构建概念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1.重视表象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直观思维为主)向形式运算阶段(以呈现思维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表象就是对对象的一个整体的“映象”,而在这个“映象”,包含着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所有属性,包含着对对象的外在认识,也包含着对对象的内在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并在语言(更多的是外部语言)支持下,通过对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等思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对具体对象的依赖,但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第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第二,在学生在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第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2.加强数学交流

准确地运用数学概j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1)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2)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 (3)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3.促进数学思维 (1)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数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形式化知觉的能力。其中“形式化”是指把对象所共有的数学关系和联系用一般的形式结构表示出来。感知一些数学材料,好像具体数据,具体材料都消失了,剩下的仅仅是标志数学关系和联系的骨架。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 分析是比较的基础:为了确定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就需要把其中每一个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分别研究其特征。比较是分析的继续和发展,把相应的部分(或方面)的特征经行对比,确定它们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3)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能力表现为善于归纳,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看作一类,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开表面上的差异性,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共同特征的能力;概括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从特殊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推演到同类粤物中,并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二是从特殊和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与某已知概念的关系,把个别特例纳入一个已知概念的能力。

第18篇:电大在线作业: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1论述题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1论述题2

请举例说明,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设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等的理解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如对股市中的各类“趋势统计图表”掌握与理解。

最后,生活中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报纸、杂志中随处可见的统计图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符号的理解、识别与阅读。

二、数学自身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随着经典数学的繁荣和统一,许多数学应用方法的产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必然对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课程目标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体会观察、尝试、合情推理、猜想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与解题技能的培养目标削弱,判断、优化的能力目标需要加强。

三、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新的儿童发展观关注儿童的发展,从关注精英数学转向关注大众数学,强调学习适合每一个个体的数学,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升公民的素质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第19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参考资料

第四次作业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C..客观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C.注重解题能力)。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 D .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纬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 C.学会解题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B.问题空间)。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B.甄别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B.运算方法

)等一些内容。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 C.视觉知觉障碍)等两个方面。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 B.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 。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 A.探究启发式

)等。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 B.动作式阶段)阶段。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 C.图形分解的思路)。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等这样三个特征。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 C.调和型)三种。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 C.音像资料)。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 B.生活化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 B.问题导入)等。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 C.水平

2)。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 A.问题表征阶段)。

第五次作业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创设情境、提出建设、检验假设、以及 总结运用

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

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意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以及 要注意适时地指导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以及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任务 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及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

反馈环节 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 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 以及 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 以及 空间大小 等的识别。 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以及 策略能力 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以及反思评价等。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

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 认知参与

等。 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

以及

数学的语言能力 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

以及 问题导入 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 认知、联结、以及 自动化 等三个阶段; 判断题:

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A.错误 B.正确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A.错误 B.正确

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A.错误 B.正确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A.错误 B.正确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A.错误 B.正确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A.错误 B.正确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 A.错误 B.正确

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错误 B.正确

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A.错误 B.正确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A.错误 B.正确

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错误 B.正确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错误 B.正确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 A.错误 B.正确

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A.错误 B.正确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 A.错误 B.正确

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A.错误 B.正确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错误 B.正确

第20篇:1825+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基于网络形成性考核参考题

考核说明:终结性考试内容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 考核题型形式:

(一)填空题:24分(每空4分)

(二)判断题:10分(五道)

(三)单项选择题:30分(十道)

(四)简答题:36分(三道) 占总成绩的50%。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 )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 )。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等一些内容。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 )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 )和“评价结果” 。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 )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 )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 )。

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 )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 )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 )。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 )。

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 )。

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 )等。

A.练习导入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入 D.算理导入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 )。

A.水平0 B.水平1 C.水平2 D.水平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 )。

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二、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章至第十一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十一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注意儿童生活经验的策略。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46 分。)

填空题(每空1分,共46分),说明:学生将下面的16道填空题的答案写到答题框中。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

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 、 以及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以及 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以及 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以及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以及 等的识别。

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以及 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以及反思评价等。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以及 等。

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及 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等三类。

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以及 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及 等三个阶段; 答案:1.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2.(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5.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6.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7.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8.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9.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策略(能力) 10.(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11.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 12.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语言能力 13.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4.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 15. 认知、联结、自动化。

二、判断题(共 17 道试题,共 34 分。) 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A.错误 B.正确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A.错误 B.正确

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A.错误 B.正确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A.错误 B.正确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A.错误 B.正确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

A.错误 B.正确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

A.错误 B.正确

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错误 B.正确

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

A.错误 B.正确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

A.错误 B.正确

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A.错误 B.正确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错误 B.正确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 A.错误 B.正确

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

A.错误 B.正确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

A.错误 B.正确

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A.错误 B.正确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

A.错误 B.正确

《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试卷及答案.doc》
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试卷及答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