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岗位职责

2020-07-06 来源:岗位职责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农村特色产业

关于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但是一系列变化发展是以生产发展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种植由于大型机械的广泛运用使农村产生了更多资金和劳动力,农民已不满足传统种植带来的收益所以产生了许多依托土地的特色产业,以此来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以XXX为例,目前成规模收益显著的有以下特色农业:

蔬菜产业。以XXX村为中心的温室蔬菜种植现有大棚占地200多亩,人均年收入逾两万元。 12年积极争取了XXX市450吨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改造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40栋,总占地面积110亩,该项目投产使用后,年产值可达660万元,可带动180人就业,辐射周边360户通过种植设施蔬菜达到致富目的。

草莓种植:种植区位于XXX村,由农艺师XXX承建,已建成X个高标准日光温室,每栋占地面积1500平米。品种为红袖添香、章姬等,产品销往北京等大中城市,每棚年利润5—8万元,发展潜力巨大。

莲藕种植产业:位于XXX占地2X0亩,品种为泰国花奇莲,采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即依托肉鸭鸭粪经沼气池发酵,供莲藕生长用肥,藕池内饲养泥鳅,既增加了收入,莲藕的种植又为肉鸭养殖提供了环境,形成生态种养的良性循环产业链。

肉鸭养殖产业:占地面积120亩,已建肉鸭养殖大棚20个,每棚每年出栏6茬。与六和公司签订长期回收合同,保证了养殖链顺畅,也奠定了养殖园的利润基础。

除以上之外,还有观赏苗木种植,错季水果等特色农业,效益好,发展前景乐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知名品牌、区域品牌稀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抗御市场风险;产业规模过小,经济效益低下;市场信息不灵、产销不协调等。针对以上情况我个人建议:

1、加强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指导。围绕特色产业开发,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班,充分利用村电教设备,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平台,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进步程度。凭借科技信息网站,制作发布名、优、希、特农副产品销售网页,及时收发致富信息,宣传销售农产品,搞好信息服务。

2、积极发展农业保险。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特色产业抗风险能力。

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公司和经纪人联结农户和基地,从事加工销售,延伸产业链,开拓大市场。

推荐第2篇:打造特色产业

打造特色产业,服务党建品牌,创建微型企业示范村 太和镇亭子村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围绕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建设服务型“支部堡垒”、“典型引路”带动、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干部作风建设等五大主题行动,着力打造产业党建示范带和服务党建特色品牌,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建设市级微型企业示范村。

亭子村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服务党建品牌,建立太和亭子黄桃产业党支部、蔬菜产业党支部、莲藕产业党支部、微型企业协会党支部。创新设置了“党建—科技—人才—合作社—项目 ”五位一体模式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企业+种养殖户”产业党建模式,形成了“特色产业党建示范带工程”,发挥了“典型引路”的积极作用,成为亭子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目前,通过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三级服务模式,做到党员上门为群众提供“代办式”服务,入户为群众提供“点题式”服务,结合项目、新农村、微型企业示范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和群众重大需求,为群众提供“主题式”服务的“民情会所”,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目前建立种养殖微型企业56户,带动群众110户发展黄桃、蔬菜、莲藕种植、泥鳅养殖等,带动全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展望

2012年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在市工商局上报《工商要情专报》(2012年第11期)上作出重要批示:“总结经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农村微型企业作为太和镇特色产业示范镇建设及产业升级、旅游升档的发展重点,是太和镇经济发展工作的中心之一。太和镇将以“激活民间资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为目的,狠抓“1+3+3”政策落实,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方向,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及组长村旅游产业。同时,强化微企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产业导向,以务实创新的举措,深入扎实抓好后续帮扶,增强微企发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强化管理服务,提升微型企业存活率和成长率。进一步加大微企融资服务力度,推动扩大微企金融服务机构范围,提高微企扶持贷款额度,发挥微企协会的作用,引导微型企业诚信经营,提升微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成长能力。

通过深入调研,对微型企业村的发展制定详细的五年规划。在未来五年内,将继续开展“三级联姻”,强化行政帮扶,通过微型企业发展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专业行业协会发展相结合、与企业规范化建设相结合“三个结合”的形式,以微型企业示范村为依托向周边辐射带动,深入开发养殖种植,充分延伸产业链,对微型企业进行整体打造,实

现微型企业抱团发展。一是深入开展黄桃种植产业,从太和镇木莲岔公路口至大佛寺路段全面推广黄桃种植,打造万亩桃花林的恢弘格局。二是充分进行立体开发,大力推广林下经济,发展家禽养殖业。三是进行桃花酒、桃花宴、黄桃宴、土家菜宴等特色品牌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打造1-2个集餐饮、娱乐、观光、会展、度假、农耕体验为一体的4星级休闲山庄,形成5-10个上规模、有档次的特色农家乐,并发展打造出千亩荷塘、万亩黄桃林。

以亭子村为旅游资源,辅以报恩巨峰葡萄园、富金坝航电枢纽、恐龙湖、佛盐森林公园,形成太和旅游资源整体升级提质,大力推动全镇旅游商贸发展。

推荐第3篇:镇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特色富民 助农增收

镇位于珙县南部,辖20个农业村,151个农业社,耕地面积25153亩,其中田6336亩,山地18817亩,林地面积28122亩,有农户7005户,总人口31500人,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940元。

为了进一步抓好我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一个走廊、打造两个基地(沿河村蚕桑生态走廊;优质烤烟基地;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工作思路,想办法,添措施,扎实抓好我镇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措施办法

1、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镇党政办、财政所、经发办、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我镇特色农业的领导,抽调专人建立了特色农业办公室,为抓好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根据全镇各村自然资源、群众的种植习惯、现有的基础条件,镇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村、社、农户进行调查,在征求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镇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一个走廊、打造两个基地(沿河村蚕桑生态走廊;优质烤烟基地;高山

1 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并确定了分年度实施计划,为我镇特色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宣传教育,转变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在转变干部群众观念落后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把宣传教育作为基础工作来抓,通过“五事”机制的建立完善,切实抓好干部作风整顿,解决了密切干群关系,做群众贴心人的问题,解决了镇村干部“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问题。在深入群众问民事活动中,把先进的发展观念,典型示范经验宣传给群众,让他们进一步树立了只有抓产业才是出路的信心,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实施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强化技术,科技兴农

始终把科技兴农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来抓,在公司、烟草公司、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分村社、分段举办各种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人员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让广大群众真正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尝到科技兴农的甜头,发展三高农业,提高农业效益。

5、狠抓示范,力促全面

结合我镇实际,经党委、政府研究并与相关村社进行座谈,确定了打造 “省级蚕桑科技示范园”;建设五个蚕桑生产“百万元村”;在三个村建设烤烟生产百万元村;在四个村实施1000亩朝天椒高产示范。通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

2 2007年新建室外蚕棚120间,新修共育室11间,发展“一步成园”栽桑880亩,实现发种1776.5盒,比06年增加285盒,产茧 1295.87担,增加221担,人均产茧53公斤,单产达36.5公斤,产值115万元,人均产值940元。以点促面,带动了全镇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效果显著

一年来全镇补助特色农业发展资金140余万元,促进了特色农业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品种改良、发展规模的状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蚕桑生产:全镇新发展“一步成园”栽桑3500亩,桑园总面积达11000亩,实现发种9150盒,产茧6026担,蚕茧产值467.66万元,比去年增加67万元。全镇实现100万元以上的村1个,50万元以上的村2个,20万元以上的村6个,10万元以上的社13个,涌现了万元户33户。

2、烤烟发展:全镇落实烤烟面积2306亩,实际移栽面积2316亩,比06年增加517亩,增长30%,其中地膜覆盖占60%以上,因黑茎病和青枯病死亡525亩。已收购烟叶3600担,其中中上等烟叶占60%以上,实现产值200万元,比去年增加50万元,烟水工程新建烟水池167口,容量11780立方米,已全面峻工投入使用,并通过省、市、县烟水工程验收组进行了初步验收。

3、高山无公害蔬菜:继续抓好1000亩朝天椒高产示范,全

3 镇实现朝天椒种植面积2000亩。落实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3200亩,实现产值270万元。

三、下一步打算

1、蚕桑生产:今后镇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以市场为向导、以科技作支撑、以基地为依托、以效益为目的,以打造沿河的蚕桑绿色生态走廊为抓手,计划在2至3年时间内再新发展“一步成园”栽桑3000亩,建成五个蚕桑百万元村,实现全镇产茧上万担,产值1000万元以上,带动全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2、烤烟发展:为进一步抓好烤烟生产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镇政府提出了今后三年内烤烟生产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镇实现烤烟种植面积4000亩以上,实现产烟上万担。

3、高山无公害蔬菜:引进新品种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高山无公害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推荐第4篇:临夏县特色产业异军突起

锻造农民增收的“桥头堡”

——临夏县特色优势产业异军突起

临夏县委、县政府按照州委“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立足县情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真正在农民增收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目前以先锋乡为主的高效日光温室建设及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以恒丰养殖厂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和北塬、安家坡为主的奶牛产业发展迅速,以花椒、啤特果为主的林果业渐入佳境,砖雕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推进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蔬菜产业:一个棚十亩田

临夏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建设北塬生态循环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为目标,全力打造北塬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现已形成了以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反季节蔬菜、简易拱棚和露地蔬菜全面发展的生产格局。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6.3万亩,番瓜、番茄、辣椒、黄瓜、韭菜、大葱6个产品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投资2012万元,新建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006座,累计建成3296座,建成简易拱棚1038亩,种植露地蔬菜1.58万亩,生产各类蔬菜3.6万吨,产值达9300多万元。先锋乡是临夏县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建设的重点乡,已建成高效日光节能温室1789座,占到全县的一半以上。该乡何堡村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建设高效日光温室233座,每座棚年收

入达2万元左右。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0元,是全县的1.8倍,全乡的1.5倍。先后引进了美国红王西红柿、樱桃西红柿、冬玉番瓜、航茄3号、陇椒5号、非洲菊等温室蔬菜和花卉新品种,今年试种的高原夏菜更成为市场的抢手货,使温室蔬菜产业日趋成为引领乡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建一个棚,顶十亩田”,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

畜牧产业:养头奶牛赛个干部

临夏县紧紧抓住被列为全省民族地区养羊大县和奶牛养殖重点县的机遇,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已建成畜牧龙头企业14户,标准化养殖小区56个。初步形成了以西南部山区为主的二十万头(只)肉牛、肉羊产业带,以北部塬区为主的万头奶牛产业带,以中部干旱半干旱区为主的十万口瘦肉型猪产业带和以众博公司为龙头的百万只鸡产业带。引进甘肃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庄园公司投资7000万元,在黄泥湾、北塬、安家坡乡分别建设庄园、瑞园和瑞安3个奶牛养殖园区。目前,公司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引进了意大利全混合饲喂系统、国内先进的挤奶设备和园区管理软件,建成了1万立方米的大型青贮池2座,青贮玉米秸秆8000吨,建成标准化奶牛圈舍13栋,引进良种奶牛437头,日产奶3.1吨,有力地带动了奶牛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牛存栏5.71万头,羊存栏17.81万只、出栏4.32万只,猪存栏7.79万口,鸡存栏68.13万只。畜牧业已从传统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临夏县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令人

刮目相看。“养头奶牛,赛过干部”,这句口头禅在广大农户中已是不争的事实。

砖雕产业:小产品大市场

全力打造“临夏砖雕”这张名片。以神韵、能成砖雕公司为代表的砖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品畅销新疆、宁夏、西藏等地,能成砖雕公司被省上命名为砖雕艺术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神韵砖雕公司生产的工艺品作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六项民间工艺品之一,代表甘肃省在上海世博会甘肃馆展出,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好评。截至目前,全县已实现砖雕产值7882万元,砖雕产业已成为该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县上还着力扶持和培育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全县现已形成肉制品、糖果类、乳制品、豆制品、面点等五大类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培育发展清真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28户。截至9月底,已实现产值3500多万元。

林果产业 :鼓起钱袋赚足票子

今年,在北塬片完成花椒基地15230亩,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到30.2万亩,种植面积占到全州花椒总面积的60%以上,创产值4800万元,北塬片10乡镇花椒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8%以上。以漫路、榆林、尹集、刁祁、马集、坡头等乡镇为重点,全力发展啤特果产业。截止目前,全县啤特果面积达5.09万亩,挂果0.71万亩,产量达到3500吨,创产值350万元。同时,扶持五山池黄酒厂上马了啤特果饮料生产线,并投产使用。在全力

抓好现有花椒、啤特果基地建设的同时,以庭院和家庭小果园为主,2010年完成核桃基地2008亩,全县李、杏、桃等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1.8万亩,李、杏、桃等特色林果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2%。其中河西乡有李、杏935亩,亩均产值2000元,南塬乡张河西村油桃面积达到25亩,亩产值在8000元以上。

推荐第5篇:发展特色产业(定稿)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步脱贫

潮安县凤凰镇位于潮州市北部山区,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交界,面积232平方公里,辖27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其中8个村在扶贫开发中被定为贫困村,有贫困户522户,1946人。自2009年扶贫“双到”开展以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立足产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该镇扶贫“双到”成效显著,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实际,依靠特色,确立一个“总体工作思路”,做到“四个坚持”、“四个着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主要做法如下:

一、因地制宜,确立特色扶贫工作思路。

该镇多为山地,海拔在310--1498米之间,其中山地面积30多万亩,属亚热带海洋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约2200毫米,山高雾多,峡谷纵横,岩泉渗流和深山密林形成独特的环境,具备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条件。茶叶栽制历史悠久,始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凤凰单丛茶的原产地,也是广东省最古老的茶区,具备了茶叶生产和制作的人文历史条件。凤凰茶香馥高爽、味美甘醇、韵至

1

清远、爽口宜人,享誉海内外,该镇在1995年5月被定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2003年被中国科学院定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被省定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2008年被定为中国名茶之乡。由于自然资源独特,产业优势明显,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坚信只有紧紧依靠特色茶叶产业优势,帮助和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和长远上实现脱贫致富。

二、坚持宣传教育,着力提高贫困户脱贫信心。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有了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前提和首要条件。该镇和各帮扶单位深入调研,下乡驻村,分析各贫困户致贫原因,找准脱贫关键点,制订了“依靠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劳动力转移为辅”的脱贫工作思路。一是组织贫困户集中学习,分析近十几年来凤凰单丛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总体趋势,要求贫困户要坚定信心,下大决心加大茶叶种植,紧紧依靠特色茶叶种植脱贫致富。二是宣传教育,彻底改变贫困户“等、靠、要”落后思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批,树立勤劳致富的典型、亮点、进村入户与贫困户沟心、谈心等等方法方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贫困户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取得扶贫效果。

2

三、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带动,着力提高贫困户的 “造血”功能。

该镇坚持抓好扶贫工作,不仅要切实抓好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发展生产,培育特色产业,提高造血功能,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工作思路,积极寻求贫困户脱贫的长效机制。一是开设茶叶种植、嫁接、田间管理和制作等多期技术培训班,组织贫困户开展学习,提高了其种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使贫困户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增加收入。二是通过开设评茶师、高级评茶员培训班,培训一批贫困人员成为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既为该镇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充实了人才,又为贫困户依靠专业技术脱贫创造条件。三是通过扶贫专项资金和多方筹资,购买优质茶苗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充实生产资料,使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造血”,为稳步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坚持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着力拓宽贫困户的茶叶销路。

该镇紧紧抓住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和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等多块金字招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使特色产业扶贫之路不断延伸,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龙头企业通过自身的品牌建设和科研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凤凰

3

茶的特色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政府通过穿针引线,鼓励企业和贫困户长远合作,定期向贫困户收购茶叶,解决贫困户的茶叶销路,获取双赢效益,为贫困户的脱贫提供了稳定保障。

五、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推进整村脱贫。

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该镇紧紧抓住各种机遇,积极申报项目、狠抓项目落实,发动贫困户积极性,参与扶贫开发,使各扶贫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针对贫困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各项基层设施建设,较好的解决了各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等实际问题,为贫困村的整村脱贫打下了基础。

推荐第6篇: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汇报

南五十家子镇

2012年农业特色产业工作落实情况

汇报

按照县农工委关于对半年来农业特色产业工作落实进行督导检查的通知精神,现将我镇上半年农业产业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2年农业产业工作的目标任务

1、食用菌:2012年我镇食用菌生产的目标任务要求实现新增200万盘(袋),总量达到1800万盘(袋)。

2、设施园艺暖棚要求新增200亩,其中设施菜和设施花卉各100亩。

3、大田作物调整要求落实3000亩。

4、设施农业园区要求新增面积500亩。

二、任务落实情况

1、食用菌:生产总量已落实 1963.76万袋,其中新增349.76万袋,新增数量中架式香菇占12.1万,地载香菇占291.12万,滑子菇占43.94万,草腐菌占2.6万。

2、设施园艺暖棚:目前已完成130.99亩,主要以马杖子和西南沟建设的蔬菜园区为主。正在计划筹建的还有102亩,主要地点集中在杨杖子和南五十家子村。

3、大田作物调整:目前已完成6036亩,其中杨杖子品牌红薯2046亩,露地花卉1627 亩,出口蔬菜1200 亩,苗

木698 亩,谷子、草莓、药材、西瓜465亩。

4、设施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完成824.2亩,其中包括食用菌、设施园艺和畜禽养殖园区(68亩)。

三、存在问题

1、受南城区总体规划的限制,我镇下片基础条件较好的几个村发展设施农业产业直接受到制约。

2、上片各村虽然能避开南城区规划限制,但地理条件受限,水源不足,发展潜力不大。

3、农业方面的项目太少,缺乏必要的项目支撑。

南五十家子镇人民政府2012年6月6日

推荐第7篇: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新乡的总体规划,我就新安村在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面临的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新安村基本概况:

新安村位于木头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470户,1267人,劳力190人,其中党员54人。全村耕地面积13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稻谷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00亩,稻谷种植面积4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5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是我乡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新安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新安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区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臵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安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新安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油菜、乌梅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够好,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4年到2013年,油菜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油菜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2008年至今,玉米、稻谷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乌梅、油菜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油菜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传统油菜生产中播种量大、田间管理成本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低、亟待提升种植油菜的补贴水平,如何科学种田、精心管理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乌梅,提升油菜,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新安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乌梅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乌梅产业,抓住乌梅发展的机遇,切实加强新安村乌梅产业在全区乌梅产业中的比重,我们对该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乌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乌梅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乌梅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乌梅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乌梅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乌梅发展比好的乡镇学习参观通过乌梅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乌梅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乌梅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乌梅建园示范户以及乌梅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乌梅商品化。依托我区在全国乌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乌梅产业,使乌梅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乌梅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10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区知名的乌梅产业基地。

(二)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发挥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油菜种植经济效益。

1、选择品质优良的油菜品种,对提高种植效益十分重要。种植的品种都是经过多方考察论证,适宜当地土壤、气候及种植水平的优良品种,主要品种有“2-4-3”、“花油5号”、“花油7号”、“花油8号”。

2、加强管理,提高产量,病虫害防治要做到及时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喷药时注意用量,防止漏喷,尽量避免重喷。

3、力争实现最大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千方百计降低油菜种植的生产成本 技术指导过程中,指导示范户合理种植,尽量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村和“实用+实效”的原则,尽可能节约种植投入资金;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村的产业经济,让老百姓能够过上更幸福美满的生活,为“实现三大战略,五区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第8篇:狠抓林业特色产业

狠抓林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秀山自治县林业局 (2012年2月)

近年来,我县始终立足于资源优势,以现代农业和效益农业的理念,用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始终把金银花作为林业产业的举旗来抓,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1年,全县林下经济实现产值18.4亿元,依托森林工程建设,新建以金银花、猕猴桃、油茶、茶叶等为主的产业基地42.7万亩,其中,金银花种植面积达30.1万亩,年鲜花产量达3万吨,花农收入3亿多元。2011年10月的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秀山作为三个区县之一代表重庆市参会并作典型发言。

一、金银花产业发展成效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产业效益开始凸显 目前,全县金银花基地面积已达30.1万亩,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基地面积达3万亩以上的乡镇就有3个,以太阳山、平阳盖、川河盖、牛角山为中心的“两山两盖”四大优势产区已经形成。2011年,全县22个种植金银花的乡镇(街道)有19个乡镇(街道)的金银花进入产花期,全县鲜花总产量达2.98万吨,花农总收入实现3亿元。

1 比较突出的是大环路金银花示范基地,引进重庆市秀山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户用土地入股,种植盛达公司自主选育的灰毡毛忍冬优良品种“渝蕾1号”金银花。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基地面积已达2200余亩,并安装了机械干燥设备2台,鲜花产量达到了600吨,收购鲜花400吨,培育种苗400万株,年总产值达到了23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4000余户,共16000余人,为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龙头带动逐渐增强,品牌创建卓有成效 目前,全县金银花龙头企业已达26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达到7家;金银花专业合作社达到36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力的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带动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2010年,经过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国道地药材文化建设工程组织委员会的专家组评定,秀山县被认定为中国山银花药材产业之乡。2011年12月,秀山金银花通过了国家GAP认证中心的现场检查认证,并正式公告通过。2009年2011年成功举办“重庆〃秀山金银花节”后,秀山金银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2011年11月,红星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的“妙泉峰”牌金银花获得第二届中国林博会林博会金奖;秀山钟灵茶业有限公司的钟灵毛尖和信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猕猴桃获得了优质林产品奖。

(三)产品开发取得突破,投入机制基本建立

2 一是淘汰了传统加工采用硫磺熏蒸后晒干的方法,研制、推广了金银花机械化干燥设备,通过蒸汽杀青热风干燥,解决了初产品加工费时费力和硫磺残留等问题,全县金银花全部通过机械干燥加工,提高了金银花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二是中间体提取取得突破,200吨绿原酸提取厂已建成投产,300吨绿源酸及茶多酚提取项目已破土动工;三是金太阳公司金银花饮料厂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红星公司与西南大学药学院签订了银天颗粒产品专利转让协议。

2011年,我县金银花的扶持政策由过去重点扶持基地发展转移到重点扶持产品研发、加工和市场品牌建设上来。一是继续开展了金银花干燥加工设备购置补贴和肥料补贴,并把金银花干燥设备补贴由往年的补贴40%提高到补贴50%。2011年,种苗、肥料、设备三项补贴达909万元。二是鼓励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培育,对新开发的精深加工产品进行规模生产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补贴。三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庆市金银花工程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建设,并对企业开展产品开发给予项目资金扶持。

二、主要经验措施

(一)抓技术,推进基地标准化建设。为了加强金银花基地的标准化管理,近年来,我县加快了GAP认证的步伐,通过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GAP认证企业紧密联系,细化分解了秀山金银花GAP工作实施方案,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头,

3 实行专人负责,于2011年通过了国家GAP认证中心的现场检查认证,并正式公告通过。全县各重点基地村按500亩配备1名技术服务人员,共落实金银花重点村技术员132名,并以网络窗口、技术培训会、现场指导、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技术服务。

(二)抓研发,促进产业上档升级。为了提升金银花产业的科技支撑力,促进产业上档升级,2011年,我县继续与西南大学、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广州汉方等科研单位进行研发合作。西南大学药学院继续进行了秀山金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安全性等基础性研究,银天颗粒冲剂、双花颗粒冲剂、双花凉茶、火锅伴侣等产品的资料整理基本完成,银天颗粒获重庆市重点新产品证书,并与红星公司完成了技术转让,同时进行了双花含片和忍冬芽综合利用的研究;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作为秀山金银花GAP认证的技术支撑单位完成了秀山金银花品种、生产管理、初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和资料整理,研究开发了口香糖、金银花袋泡茶等新产品和泄痢宝、清热饮等动物保健品;广州汉方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红星公司绿原酸提取设备安装和生产工艺调试进行了技术指导。

(三)抓市场,建设营销网络体系。今年以来,我们创造性地推进市场营销和宣传,拓展了产品的市场空间。一是秀山金银花于2011年在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共

4 计成交786932手,交易金额5.19亿元。二是与中药材天地网合作,建立了金银花基地面积、品种、产量、需求量、价格、走动情况、库存数据库,构建了金银花生产发展预见平台。同时,与中药材天地网达成了合作协议,结合我县物流园区建设,共同打造武陵山中药材仓储物流交割中心,商务信息中心、电子交易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三是2011年6月成功举办了“重庆〃秀山金银花节”, 还积极参加各种展会、制作专题宣传片、建立秀山银花网,提高了秀山金银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强领导,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011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继续把金银花产业作为全县的举旗产业来抓,调整了金银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充实了金银花产业发展办公室力量,强化了对乡镇的督促、检查,落实了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队伍,并把金银花产业发展作为乡镇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部门的通力配合和乡镇的艰苦努力,金银花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未来五年,我县将通过进一步实施森林工程,不断提高30万亩金银花的质量和效益,建成30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茶叶基地、4万亩猕猴桃基地,努力建成武陵山区林业特

5 色产业示范县。

针对目前银花价格大幅回落可能带来的冲击影响,我们的工作重点将由扩大基地规模转移到加大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条和原产品市场营销上来。一是加快产品研发,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加快重庆市银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步伐,整合官、学、商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结合市科委区县重大科技支撑项目,推进2—3个重点项目的实施。着眼于提取物、银花饮料等产品的全面达产增效,有针对性地解决一批技术瓶颈问题。二是逐步构建秀山银花现代物流体系。以中药材天地网入驻秀山为契机,逐步建立以秀山银花、白术为主的武陵山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形成线上、线下和全国主要药材市场联动态势,着力打造秀山银花销售渠道。三是全面提高银花基地生产管理水平。以平阳盖金银花市级标准化建设示范区为重点,为全县银花基地生产管理提供示范,同时制定秀山银花GAP生产管理实用手册,加大宣传力度,扎实推进全县银花基地除草施肥、修枝整型、病虫防治等生产管理。

推荐第9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全力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2009年,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准国家促进就业政策与我县实际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坚持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推发展,实现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全面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大力创建就业园区,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力开创我县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服装园区蓬勃发展,就业空间不断扩大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利用丰富的畜牧资源发展羊(驼)绒絮片服装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服装产业逐步从自发的散户加工发展为龙头、骨干企业的大批生产,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协作;小企业,大就业”的产业格局,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有絮片生产厂家27家,服装生产厂家23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万多人。2009年全县加工羊(驼)绒絮片服装2300万件,实现产值12亿元。服装产品已发展到六个系列200多个品种300多个规格,远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和200多个县市。

2006年,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县服装产业做大做强,在新区规划建设了集产品研发、絮片生产、服装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新服装园区。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

筑面积5.6万平方米,服装园区分为服装生产区、絮片生产区、商业区及办公区四个区域。园区建设分期进行,政府无偿转让土地和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厂房、综合办公大楼由服装大户联合开发。政府已累计投资1500多万元,用于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服装园区综合大楼及门前硬化、亮化工程已完成并交付使用,园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已全部完工。集服装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展示、培训、管理、业务洽谈、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楼已投入使用,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园区入驻企业18家,个体工商户上百家,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年可生产服装1000万件以上。2010年,力争全县服装产量达到2500万件,实现产值1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

二、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我县将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列为为民办好八件实事之一,特别是县委推进“三减三增”战略(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非农人口比重,将3万农村青壮年劳力转移进城,从事服装加工等非农产业)、实施“123”(1即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户均向以服装为重点的非农产业转移1个劳动力)工程以来,这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铺平了道路。政府下发文件,明确了就业部门负责为进城农民工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劳动部门监督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教育部门提供“三免一补”,民政部门为困

难家庭办理最低生活保障,进城后继续享受原有的合作医疗、退耕补贴等,确保移得出、留得住、逐步能致富。

围绕“移民扩镇”工程的实施,整合扶贫移民等项目资金,积极推广无土移民安置经验,分期分批在新区规划建设移民小区。目前,建成移民住宅楼16栋,安置移民540户(1890人),并计划在八年内无土移民4800多户,可为服装企业提供劳动力近万名。这一举措将有效地缓解了进城农民就业和服装产业机工短缺问题,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推动了服装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转移就业培训,为服装产业培训人才

认真落实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适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主动联系服装企业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加强培训后续跟踪服务,建立进城农民求职档案,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装业,为农民进城开辟就业空间。

2009年,政府统筹协调服装产业管理局、就业局、农牧业局等多家单位,整合培训资源,新建年培训能力达1000人的新就业培训基地,添置各类先进实习设备,明确部门分工、职责和任务,继续面向缝纫、餐饮、住宿、修理和制造等用工量大的行业开展培训。全年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600人(缝纫工),培训合格后,按照联合培训协议,全部进入服装园区内雪绒制衣、瑞亨利服装、利琪制衣等大中型服装

企业。培训合格率、上岗就业率和合同签订率均达到100%。

四、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为服装加工户注入资金 2009年,我县及早开始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贷款受益群体,增加贷款额度。从3月份开始,启动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投入担保基金130万元,全年为从事服装生产和销售的个体经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648万元。

过去的一年,就业形势严峻,增加就业难度加大。按照中央“保民生、保就业”的精神,我们积极采取措施,结合我县实际,将“保就业就是保企业”作为就业工作的突破口,通过加大就业园区建设,并为入园商户发放小额贷款提供资金扶持;政府买单与服装企业联合开展技能培训,为企业培训技能人才;实施移民工程,为企业输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推荐第10篇: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材料

县工信局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材料

2014年5月21日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县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县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模式,其中三穗鸭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了亿元,工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到2013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4亿元,所属8个生产行业。其中,作为工业主导产业的依然是木材加工业,其产值达到4.3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9%,比2012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而作为特色工业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服装加工业增长较慢。其中,以三穗鸭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4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6%,比2012年上升了5.8个百分点,是我县发展速度第二位的行业;以羽绒制品加工为主的服装加工业产值达到

2.49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3%,比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发展速度略有上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县大部分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

1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比如发展比较好的以生产羽绒服饰为主的服装产业,仅有“贵康”、“勤穗〃美雅特”两个自主品牌,且都是原国有羽绒厂90年代的老品牌,其产品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产业还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除了三穗鸭产业(含一二三次产业)外,其他产业几乎没有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集群组织比较松散,没有形成行业协会(商会)。全县所有产业均没有建立自律组织,彼此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企业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一些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产品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县市特色产业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2个,但除“贵康”、“勤穗〃美雅特”、及三穗鸭系列产品等几个老品牌外,真正的品牌基本没有形成。许多特色产业产品知名度仅局限于省内、州内、县内。

(五)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从州到县都没有出台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目前我县正在建设三穗鸭专业特色市场,但依然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规模的扩张。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持续发展。加紧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扶持办法及配套措施,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把各项扶持资金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及服务平台机构倾斜,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及时为新创办民营企业办理相关税收奖励手续,为民营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

(二)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结合我县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三穗鸭

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加工业,科学发展以钒矿资源开发为主的矿产品深加工产业;二是依托交通便利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床垫生产等原材料制造业,快速发展服装、电子加工业。推进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以县城为中心,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逐步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汽车零部件、农机具、床垫弹簧、服装生产等传统产业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提升特色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等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产业。

(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协作配套水平。依托千里山等龙头企业,培育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特别应支持三穗鸭、汽车及零部件等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五)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全国知名品牌、全省知名牌等。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发展特色文化,营造良好氛围。按照“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思路,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在推动特色文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活特色产业。一是挖掘产业文化资源。积极搜集整理传统特色产业(如三穗鸭等)的发展历史和人文资料,培植特色产业的历史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二是搭建产业文化载体。通过兴建三穗鸭产业示范园、颇洞生态农业示范园、产业园区园中园、竹编产业示范村(斗街)等文化设施,逐步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区,在传播三穗鸭、蓝莓酒、羽绒服饰、竹编等特色产业文化的同时,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平台。通过举办“三穗鸭美食文化节”等主题活动,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知名度,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第11篇:乡村旅游特色产业1

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特色产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可自由支配闲暇时间的延长。旅游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以来,随着旅游消费方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回归自然、体验田园、放松身心的乡村旅游产品倍受市场推崇,呈现出无限生机和发展潜力。而随着我国农村人口日趋城市化,这种零距离感受自然气息的乡村旅游情愫也必然成为城市主流旅游消费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城乡经济文化生活交流,缩短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第12篇: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措施

东光县科技局

支持我县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关措施

塑料、化工、包装机械、棉花作为我县四大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都有了很快的发展,县科技局一直立足于本职工作,促进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为进一步加大对四大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我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本措施。

一、围绕特色产业,抓好重点项目。

1、化工产业

重点抓好东化公司和华戈化学集团两大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精细化工产品,主要是医药中间体、功能材料产品和生物基降解材料、尿素、尿基复合肥项目以及力科公司染织项目。依托华戈集团化工研究所,加大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2、塑料产业

重点抓好百力公司和沧州金龙塑料有限公司。抓好高阻隔高保鲜以及工程塑料柔版印刷等填补空白产品。抓好镀铝膜、肠衣膜、共挤膜、农用软管及系列塑料机械产品的名牌创优工作。搞好产学研相结合,帮助企业引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3、包装机械产业

重点抓好鑫田公司、胜利公司、冀星公司。依托包装机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包装机械研究所,研发全电脑程控纸箱机械、大型成套纸箱机械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导向性强的装备产品,加强开发高档纸箱机械项目,促使包装机械向自动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4、棉花产业

棉花产业是我县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撑。重点抓好棉花产业链 1

条的延伸。抓好富源精练油、油棉加工小区、力科纺织、浆粕公司、荣基布业和棉花加工行业新上纺纱扩展项目,突出发展棉花深加工,重点发展棉花种植、加工、纺纱、织布、制衣、延长产业链条,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增强棉花深加工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二、积极申报科研计划,引进资金。

在四大特色产业中,筛选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进行包装,申报国家、省、市科研计划,争取上级科技部门资金支持,并做好立项项目的管理、督导和跟踪服务工作,支持特色产业更快发展。

三、实施“借脑”工程,引进技术、人才。

(一)搞好校企对接活动。积极发挥靠近京津的地域优势,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依托,加强院校与有关企业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让企业带着课题与高校进行对接,引进技术、人才,解决技术难题,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通过对接,为我县有关企业与高校搭建技术合作交流的“桥梁”,促进高校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提高我县特色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二)抓好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围绕我县四大特色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企业科研机构,引进企业急需的新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使产品提档升级。重点抓好包装机械研究所与化工研究所建设,充分发挥两个科研所的龙头作用,带动同行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开展多渠道引进人才的同时,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培养本地人才,做好本地人才的培训、深造工作,发挥优势,使其成为

特色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四、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东光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以“提高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为宗旨,为我县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高新技术孵化、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企业诊断及技术咨询、质量体系认证代理、审计代理、验资代理、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培训、国内外劳务输出输入及其培训、对外科技及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等多功能、综合性服务。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机制和体制,增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活力。提高特色服务功能,突出特色,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使其成为我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中小企业壮大的助手。

五、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优先支持特色产业中的有关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培育、申报和认定,以及科技成果的鉴定,增强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制定落实专利申请资助优惠政策,发挥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并积极帮助企业及个人进行专利申报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六、抓好农业星火专家大院建设。

东光县农业星火专家大院是以抓棉花产业为主的综合性专家大院。专家大院自成立以来,积极引进推广棉花新品种、新技术,举办棉花种植、管理培训班,通过组织技术人员赶科技大集、发放科技资料等形式,推进科技服务进村入户,已成为我县农业科技传播站。我们要以专家大院为平台,一是从棉花种子抓起,抓好棉花种植阶段,做到科学植棉,科学管理;二是抓好收购、加工阶段,做到分级收购,提高棉花加工水平,拉长棉花产业链;

三是加强棉花经纪人的培训管理,提高经纪人队伍水平,做好棉花销售。使专家大院具备服务一个优势产业,培养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科技“中介”亮点,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

2007年11月14日

第13篇:下大力培植县市特色产业

下大力培植县市特色产业

刘善桥

培植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在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县域经济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石。要继续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进一步完善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力争涌现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强县。”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下面,结合黄冈的工作实际,谈谈抓特色产业的情况和成效。

依托优势资源搞好产业定位

近几年,我们以各县市现有优势资源为依托,打造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有序竞争的格局。

一是依托优势山水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黄冈境内有巍巍大别山,浩荡大长江,山水资源优势明显。我们积极引导各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多层次、多领域推进资源开发。英山县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茶叶抓质效”思路,茶叶产业已成为该县特色产业和希望产业,目前,该县茶园面积达15.8万亩,茶叶产量1580万公斤,系列产值达3.75亿元,人均茶叶收入达1000多元,规模位居湖北第

一、全国第四,全县财政收入的2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均来自茶叶。罗田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90万亩,年创板栗生产系列产值5.5亿元,板栗产业已成为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武穴市长江沿线的石灰石储藏量达24亿吨,近年来,该市成功引进了华新水泥和亚东水泥

两大知名生产企业落户,拟投入32亿元,年生产水泥1200万吨。目前,华新水泥一期工程投产一年多来,共计上交税收6000万元,随着华新二期、三期工程和亚东一期工程相继建成投产,预计到2008年,武穴市水泥产业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3.5亿元,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

二是依托人文历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黄冈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名人辈出,在省内独一无二,在国内也属少见。各县市纷纷借名人效应,做经济文章,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红安县诞生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秦基伟等223名将军,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该县全力开发红色文化产业,目前已筹建了遍布全县的革命遗迹遗址,兴建了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和黄麻起义及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等重点工程,每年有30万人到红安参观瞻仰,形成了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游、军旅探密游、历史文人游相结合的特色旅游格局。蕲春县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里、闻名海内外的教授县,药材资源丰富,药物交易历史悠久,历为长江中下游及大别山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和集散地。目前,该县中草药种植面积已达22.8万亩,多处药材种植基地被列为国家重点药材生产基地和全省GAP同类药材示范基地,年实现药材贸易额1.21亿元。全县已建立李时珍医药集团等17家医药企业,形成了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医药、包装材料等医药工业产业集群,2006年,全县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21500万元,实现利税20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40%。今年,该县又成立了李时珍中药材股份公司,拟投资2亿元,系列开发李时珍人文资源,提升医药产业水平。

三是依托骨干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黄冈市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拉动产业上下游配套整合,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如市区饮料、麻城汽配、武穴医药化工、龙感湖纺织等都是以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初步成长为各具规模的产业集群。黄冈市区引进汇源果汁、湖南太子奶、伊利

牛奶等大企业,进一步网络知名饮料企业,做强饮料支柱产业。今年,随着汇源二期、太子奶二期、伊利牛奶项目的投产,市区饮料产业产值预计可达35亿元。武穴市以广济药业、祥云化工为龙头,大做医药化工文章,目前该市拥有规模以上医药化工企业15家,去年这15家企业共完成产值15.6亿元,医药化工已成为武穴市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依托特色产业抓好结构调整

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黄冈市已初步形成医药化工、汽车配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特色支柱产业,其中武穴的医药化工、麻城的汽车配件、蕲春的药材加工,已进入全省重点产业行列。各地围绕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推进结构调整。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促调整。据统计,近三年来,各县市共引进各类项目3800个,项目总投资达到570亿元,实际到资17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7个,总投资达到185亿元,招商引资项目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蕲春县近年来引进投资医药产业的客商30多家,其中投资过千万元的12家,年创产值10亿元,转化地产药材4300吨。罗田县狠抓板栗深加工,引进山东绿润、辽宁君澳、武汉惠涛等20多家企业,初步培育出拥有71家板栗加工企业的产业集群,研制开发出食品、饮料、食用菌、化工等四大板块系列15个产品,年加工产值近5亿元。

二是利用经济杠杆促调整。近几年,为了搞好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黄冈市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拿出2000余万元,鼓励、引导农产围绕主导产业调整结构。例如,市里在武穴、黄梅、浠水等沿江6县市,大力推广“虾稻连作”模式3.3万亩;为发展奶牛产

业,满足伊利、太子奶等龙头企业奶源需要,市里按每头奶牛财政补贴1000元的标准,鼓励、扶助全市农民养殖奶牛。

三是培植龙头企业促调整。近几年,我们突出农业招商引资,吸引汇源集团、太子奶集团、伊利集团、本草药材、娃哈哈食品、绿润集团、中百集团、莱克水产公司、大连天地人生物饲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商贸企业落户黄冈。目前全市共有22家省级和40家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基地520万亩,带动农产64.6万户,占农产总数的48%,年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72∶1。全市特色板块涉及全市95个乡镇、1998个村,年可为农民增收4.5亿元。全市4337个村中,种植、畜禽、建工、水产等农业产业专业村已发展到2241个,占总村数的51.7%。

依托特色产业打造精品名牌

品牌是特色经济成熟的表现。特色优势能否成为市场优势,关键取决于品牌。

一是积极营造创牌环境。2006年,市里出台了《黄冈市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对名牌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奖励,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争创名牌的主体作用。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0万元:获得湖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武穴市建立品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对争创品牌的单位给予2万元至10万元的奖励,2006年对11个获得品牌的企业给予22万元的奖励,近年来,该市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市政府筹措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安排科技三项经费支出达500万元。同时,各相关职能部门在融资、技术、信息服务和优惠政策方面,支持企业打造精品名牌。

二是努力打造自主品牌。到2006年底,全市有20种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6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获得专利41项,2家企业成为省级出口品牌企业,拥有核黄素、真空咖啡壶、磷铵、齿轮减速机、微型电机、精梳棉纱、三环气门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同时,全市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达24个,面积达67万亩,累计申报农业“三品”品牌68个,罗田县圣仁堂村和英山县乌云山茶叶公园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推介县域品牌名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全市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民营工业或科技园区、特色板块经济乡村不断涌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县市,如罗田县是全国板栗第一县,英山县是全国名茶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麻城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市,黄梅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红安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县等,这些产品逐渐成了县域品牌名片,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几镇一品的区域特色经济已渐成优势。■

(作者系中共黄冈市委书记)

第14篇: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

一、项目目标

通过项目扶持,引导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明显、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提升主导产品档次,壮大农村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项目安排坚持效益优先、突出重点、集中扶持、科学公正的原则。

二、项目内容

在全国扶持约200个行政村(项目实施村,下同)实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项目重点支持特色蔬菜、名优果品、名优茶叶、名优花卉、食用菌、地道中药材、蚕桑、特色畜禽、特色水产9大类产品。项目实施村选择主导产品应明确具体品种(如香菇、辣椒、獭兔、罗非鱼等),围绕1个主导产品申报1个项目。主导产品必须符合当地资源优势,大部分用于加工或销售,品牌影响力较强,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显著。

(一)申报条件

1.属于优势农产品或特色农产品布局规划区域。

2.生产区域集中连片,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龙头企业须经县级以上(含县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认定。

3.农民有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并执行统一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4.当地政府重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村级有技术服务能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

(二)资金使用范围和补助标准

每个项目补贴10~20万元。具体范围和标准如下:

A类:特色园艺

1.良种苗木。对苹果、梨、葡萄、柑橘、茶叶、蚕桑等良种苗木应用进行补贴,补贴标准200元/亩。

2.优质果袋。对苹果、柑橘、梨、葡萄、香蕉等使用优质套袋进行补贴,补贴标准200元/亩。

3.种植业生产设施设备。具体包括:

对蔬菜大棚、温室、小蚕共育室建设费用,补贴25%;占地4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大棚补贴上限1000元/个,占地1亩的节能日光温室补贴上限3000元/栋,占地100平方米的小蚕共育室补贴上限3000元/栋。 对苹果、柑橘、梨等滴灌、喷灌设备,补贴500元/亩。

对小型选果机械补贴5000元/台;对小型采茶机、修剪机等补贴30%,补贴上限1000元/台;对覆盖50亩的频振式杀虫灯,补贴300元/盏;对喷药机具补贴50%,补贴上限300元/台。

B类:特色畜禽

4.奶牛。对挤奶厅、青贮设施建设补贴20万元。

5.肉牛。对青贮设施补贴5万元。

6.肉羊。对购种公羊补贴300元/头,对青贮设施补贴5万元。

7.特种鸡、鸭、鹅。对购买苗种补贴1.5元/只,对规模养殖饲养设施补贴1.5元/只。

8.特种兔、水貂、狐狸、貉。对购买苗种补贴100元/只。

9.鹿。对母鹿配种补贴100元/头,对青贮设施补贴3万元。

10.蜂。对蜂群饲料补贴40元/箱蜂,用于购买冬季食用糖。

C类:特色水产

11.水产良种补贴。按操作规范核定每亩水面放养量后,按良种价格的10%~20%补贴。

12.优质配合渔用饲料补贴。按核定使用量的20%~30%补贴。

三、申报和实施程序

(一)省级一村一品主管部门根据本项目指南的要求,在充分征求种植、畜牧、水产等产业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各地产业发展情况,确定一村一品项目县。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村填制项目申报书。

(二)省级一村一品主管部门组织项目筛选,将申报文件、项目汇总表和项目申报书报送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2份。

(三)项目下达后,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要及时通知项目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和项目实施村,由其以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方式,将项目下达和资金到位情况通知项目实施村的村民。项目实施村村民委员会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定补贴计划,将补贴计划连同会议记录报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核准,并由其报省级一村一品主管部门备案。

(四)项目实施村要将核准后的补贴计划进行公示。购买农用生产资料时,应先签订合同;付款必须符合村级财务制度,并取得正式发票;按照核准并公示后的补贴计划,凭购货合同和正式发票到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报销。

(五)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审核项目村的购货合同和正式发票,与先前核准的补贴计划核对无误后,按照有关财务制度办理报销。当年项目资金如有结余,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转下年,继续按照上述范围、标准、程序使用。

(六)项目完成后,由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级一村一品主管部门在2个月内进行验收,并及时向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报送项目总结。

四、有关要求

(一)要将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纳入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范围,接受群众监督。要在坚持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二)要注重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和参与产业利润分配的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要积极指导农民建立特色产品生产记录,执行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促进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15篇: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申请报告

广西亿丰新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2010年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申请报告

——肉兔屠宰冷链加工项目

一、企业简介

广西亿丰新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是由亿丰贸易(香港)有限公司投资15000万元建立的外资企业,公司是以兔业产业化生产、兔肉深加工及有机水果种植为主。

广西亿丰新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第一家有条件建立兔业集约化、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化生产的企业。是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健康养殖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副会长单位;是目前广西唯一的省级种兔场,并被确定为广西区水产畜牧行业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现养殖繁育法国伊拉兔、新西兰兔、德国大白兔、豫丰黄兔等国内外名优种兔,公司配套研究所及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室设施可实施细菌病原检测、药敏试验、病毒确诊及血清分离、人工授精等技术。公司核心育种场由国内资深育种专家指导繁育国内外优质种兔,同时与中国健康养殖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兔业分会、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家兔育种专业委员会、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江苏农科院建立起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并组成专家组作为公司的技术后盾。

二、生产经营情况

公司在蒙山县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下,采用“公司+集约化生产基地+

1 养殖小区+农户+深加工”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产业化养兔,覆盖蒙山县78个村,平均每个村可带动养殖户105户,可直接带动2730户农民走上养兔致富的道路,同时还可带动其他农民养殖户5370多户。

几年来,公司大力发展产业化养兔,建成目前华南地区最大型的兔业产业化企业和广西唯一的省级种兔场,为发展肉兔健康养殖打下了坚定的基础。2009年公司资产总值达11497万元,销售收入6728万元,实现利税834万元。

公司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的发展路子。

三、项目技术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

1.引进的肉兔产品初加工技术和设备,在开展整只或分割兔技术研究和休闲功能性兔肉食品深加工产品的研究,与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相比,设备(产品)的主要技术特性(结构,造型,功能,效率,速度,强度,精度,纯度,自动化程度以及能源消耗,环保条件等)具有领先水平,所设计的工艺流程和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均符合卫生标准。

2.带动农户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加工”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合机制,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户的根本权益,带动和辐射大批农合养兔致富。项目建成后,带动养殖示范户2000户,受益人口6000多人,户均纯收入10000多元,明显提高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项目建成后,可直接安排200人就业,人均工资及福利2万元。同时,项目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肉兔、皮毛加工、贮藏、运输、销售、产前的物资供应及服务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进而为社会提供更

2 多的就业机会。

本项目每年新增营业收入45000万元,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为67%,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ī=8%)为10087.73万元,大于零;效益费用比为1.02,大于1。项目经济效益良好。

四、项目组织实施进度情况

第一阶段2009年4月至9月,项目策划,制订建设规划,工程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办理相关手续,完善厂房基础建设。

第二阶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完善厂房建设,厂房装修、设备引进及安装、调试、试产。

第三阶段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建成肉兔屠宰冷链加工厂一座,年加工肉兔1000万只,生产冰鲜肉兔15000吨,项目总结验收。

五、资金筹集落实及申请事项

项目总投资2895.1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300万元,企业自筹595.1万元, 向自治区财政厅申请贷款贴息200万元。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接初级农产品,一边直接面对最终需求。通过建设1000万只肉兔屠宰冷链加工项目,带动肉兔养殖业的发展,从而使蒙山及周边县所产鲜草和各类秸秆得到充分利用;对大力发展畜牧业,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当地农业结构起到调整作用。

特此申请。

广西亿丰新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二0一0年九月十五

第16篇: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情况调查的要求,我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当期我乡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乡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为推

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00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是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

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

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5、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6、希望县委协调金融等相关部门制定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第17篇:以人才支撑特色产业

全市“组工论坛”参赛材料 以人才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以产业引领人才工作创新 中共泌阳县委组织部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人才工作是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泌阳县委组织部把 “人才支撑特色产业工程”作为组织工作的一个品牌来来抓,取得了明显 的成效。现在我把泌阳县以人才支撑特色产业发展、以产业引领人才工作 创新的一些实践与探索向大家作一简要汇报。 泌阳县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区,伏牛山与大别山于境内交汇,长江与淮 河两大水系于此分流。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泌阳的特色产业,特别是畜牧、林果、食用菌、烟叶等产业的发展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些年来,泌 阳县以实施 “人才支撑特色产业工程” 为抓手, 以人才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以产业引领人才工作创新,有力推动了全县牧、林、菌、烟等特色产业的 迅速崛起:2006 年, “泌阳花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7 年,我国第一个肉牛新品种“夏南牛”在泌阳诞生; 2008 年,泌阳县被河南省命名为烤烟综合标准化示范县; 2009 年, “马谷田瓢梨”“老河板栗”“白云仙桃”等一批名优果品、、分别荣获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2010 年, “泌阳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立足特色产业,大力培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肥沃土壤” ,使得 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创业激情四溢,创造出了一大批特色产业新品种、新 技术。特色产业亮点频闪,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主要做 法是: 1

一、政治上关爱 县里多次下发文件,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凡 从事特色产业的,三年内保留原级别、工资待遇不变;成绩突出的,给予 重奖;符合条件的,优先提拔重用。 泌阳县真菌研究所所长禹宗本原是一名农民,因在食用菌发展中成绩 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县食用菌办副主任; 官庄乡农业服务中心干部吕付亭,通过创办草腐菌示范园区,带动周 围 1000 多户农民致富,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郭集乡副乡长李卿业因在烟叶生产中成绩显著,被提拔为正科级干 部; 县畜牧局副局长祁兴磊、王之保因培育夏南牛有功,被提拔为正科级 干部。 自 2005 年以来,我县先后有 20 多人因在创办特色产业方面贡献突出 被提拔重用。同时,县里优先推荐他们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 委员和各类表彰奖励对象。目前,在全县各类优秀人才中,市县党代表 44 名;人大代表 25 名,政协委员 13 名。近两年,有 41 名党员专业技术人 才获得了县“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二、事业上关怀 200

6 年以来,泌阳县组织各种形式培训班 170 多期,培训人数达 5 万多人次,努力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此外,对突出贡献者,优先推荐为省、市优秀专家。县财政每年拿出 500 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特色产业。2007 年,由于鑫发公司 刚刚起步资金困难,县里帮助他们筹集资金 280 多万元建起了一座 11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一条年加工 3500 吨草腐菌产品的生产线。由于得 到了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我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 性空前高涨。目前,全县约 47%的示范园区由他们创办。 2 为了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县里陆续出台了各种财政扶持政策。 为扶持草腐菌产业,县财政拿出 100 万元,对草腐菌生产进行扶持; 为扶持林果产业,县里对下乡创办优质品种果园的,每亩给予 200 元 补助; 为把夏南牛产业做大做强,县里规定,每繁育一头母牛,县财政每年 补助 100 元; 为表彰培育夏南牛有功单位及人员,县财政奖励县畜牧局 50 万元, 奖励祁兴磊本人 10 万元。 此外, 县里积极争取上级各种项目资金, 大力扶持各类人才创业。 2006 年以来,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 6600 余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投身 特色产业的工作热情。

三、生活上关心 为了详细了解并掌握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情况,县人才办进 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登记,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起了一支 2300 人的优秀 实用人才、5900 人的骨干实用人才、23000 人的一般实用人才队伍。对做 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在日常生活上做到“三个优先”:即养老保险优先办 理、医疗保障优先考虑、技术交流优先安排。同时,对入库人员在技术培 训、项目申报、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特别优秀的选拔为专业技术拔 尖人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泌阳县实施“人才支撑特色产业”工程以来, 全县共有 2.3 万名各类人才以不同方式活跃在牧、林、菌、烟等特色产业 链上,全县发明专利 20 多个,发表论文 200 多篇,攻克技术难题 2000 多 个,催生特色产业园区 447 个,夏南牛、林果、香菇、烟叶等特色产业年 产值 20 多亿元。 3 胡锦涛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实现经济社 会的快速发展,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泌阳作为经济欠发 达地区,人才匮乏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我们要认 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确立人才优先发 展的理念,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 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紧

紧紧围绕全县特色产业,努力构 建与特色产业相适应、有利于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建设新机制,实现各类 专业人才队伍与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4

第18篇:上半年特色产业科工作总结

2011特色产业科

上半年工作总结、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围绕年初工作计划,认真做好特色产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到目前为止,年初制订的各项生产任务指标已完成大半。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4500亩,花卉种植面积800亩,设施果树面积1200亩,西瓜种植面积800亩。

2、4月8日,在宏发中药材专业种植合作社召开“绥中县中药材春播现场会”。

3、为促进我县特色产业发展,认真做好服务工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宏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协调银行贷款100万元;同时,积极协调国家及省果树研究所,为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我县传授特色产业生产技术。分别对网户乡的花卉生产、明水乡的大棚樱桃生产、西甸子镇的棚桃生产进行技术培训,共举办了3期培训班,使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学员们表示受益匪浅。

4、认真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结合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对西甸子镇、大王庙镇的适龄果农进行阳光工程培训,内容包括棚桃生产和生物肥料的使用等技术,现已培训学员200余人。

5、为我县西瓜生产、销售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联系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客商,帮助瓜农解决卖难问题。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继续做好特色产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年初指

定的各项任务指标。

2、计划10月份在宏发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召开中药材秋收现场会。

3、继续做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

特色产业科

2011年7月12日

第19篇:甘肃农业特色产业之路

甘肃农业特色产业之路

提起甘肃或甘肃的产业,人们容易同“劣势”、“欠发达”等概念相联系,细一梳理,则发现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甘肃还是培育了许多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具体分析,又发现有的产业有优势但缺乏特色,如石化、冶金、有色;有的产业有特色却无优势,如医药、旅游、文化产业;既有特色又有优势的产业就屈指可数了。总的思路和正确做法是:在劣势中找出特色,把特色发展成优势,用优势去占领市场。这是既适用于工业发展,也适用于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就甘肃农业发展而言,起点仍在特色,出路仍在市场,而把特色培育成优势离不开产业化路。甘肃农业的真正特色何在?在“有机”。有机农业以“纯自然、无污染、高安全、高品质、高营养”等为其核心内涵。发展有机农业在甘肃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其一,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高原交汇地带,多样化气候类型为多样化生态类型和生物种类创造了条件,发展有机农业潜力巨大;其二,四季分明、旱寒交替的气候,形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天然屏障和生产条件;同时,甘肃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和一定的有机耕作和种植基础,有机蔬菜、水果、杂粮、畜产品、良种、药材、茶叶等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这些都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

如何将特色农产品做成农业特色产业、做成知名品牌、做成区域产业优势,需要从内外两大方面创造产业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外部环境除了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外,甘肃省从“十五”期间就开始发展有机农业的研究、宣传、试点和推广,可以说政策环境日趋成熟。从产业内部来看,农户+公司+基地+协会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已不陌生,供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也逐步形成,现在的问题就是通过强化技术与管理,对产业成长的要素进行整合,使特色尽快转化成优势,使优势尽快变成在市场上知名度和美誉度俱佳的品牌和实力。例如,要充分利用省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专业机构的力量,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实用产品,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力争把甘肃省建设成为全国有名的有机农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作者:王河)

第20篇:新田县特色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新田县特色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详细阐述了新田富硒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富硒特色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新田富硒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字: 新田 富硒 产业

新田县是湖南省四大“温室县”之一,生态环境优良。县内拥有独特的富硒资源,总面积1022.4平方公里,其中,615平方公里土壤硒元素含量0.4mg/kg以上,属富硒土壤,占全县土地总面积60.18%。县内主要农产品含硒量均达国家最优标准,是湖南省首次发现的大面积天然无污染富硒区域。

近年来,新田县因地制宜地抓住富硒特色做文章,充分利用天然富硒优势,统领县域、企业、产品发展,富硒产业开发迈开大步,成为全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2011年,新田先后被省补硒办授予“原生态富硒食品基地县”,被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院确定为“富硒土壤开发利用研究基地”。2014年,第五届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协作组织大会在新田成功召开,新田被授予“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湖南省海外高层专家度假基地”,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发展富硒产业示范县,新田富硒农产品被评为“湖南省稀有养生农产品”。“陶岭三味辣椒”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田大豆”通过省级评审,宏旺菌业、富林食品获得QS认证,万家鹅业被列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湖北恩施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硒博会上,新田大豆、陶岭三味辣椒荣获“中国名优硒产品”称号,新田罗汉果、石羊醋水豆腐荣获“中国特色硒产品”称号。2015年11月在常德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湖南)富硒食品研讨暨博览会上,东升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恒丰粮油公司、湖南富林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富硒明星企业”,洪源罗汉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罗汉果、亨乐富硒姬松茸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的巴西菇、宏旺菌业开发合作社生产的云耳、东升富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的的蔬菜、恒丰粮油公司生产的大米分别获得“全国富硒名优产品”称号。2015年,全县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面积达30余万亩,完成富硒产业产值20余亿元,实现利润近10亿元。富硒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绿色主导产业。

一、富硒产业发展现状

新田县坚持实施富硒品牌战略,把加快富硒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作为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形成了富硒产业开发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1.培植基地,产业支撑力不断壮大。近年来,新田充分发挥产业基地的带动作用,出台 1 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促进了基地建设。目前,富硒大豆、富硒大米、富硒蔬菜、陶岭三味辣椒、富硒家禽等一批主导产业基地迅速成长,形成了陶玲、新隆万亩富硒玉米高产示范片,三井、枧头、金盆等乡镇连片万亩富硒大豆示范基地,龙泉、金陵、骥村等乡镇万亩富硒蔬菜示范基地等一批“万”字号核心生产基地,其中,陶岭玉米、三井大豆和早稻三个万亩示范片,全部通过省级评审验收。新引进并建成了以湖南儒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田恒丰米业公司、新田农丰水稻种植合作社等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一批上千亩有机富硒水稻生产示范区,带动了广大群众增收。广东东升农场总部落户新田,新屋场标准化蔬菜基地面积扩大到6000亩,年产优质蔬菜1.5万吨,产值近2亿元。湖南三箭公司在大坪塘留家田村建立了上千亩脱水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并将就地建厂大量收购新田富硒蔬菜,以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最先进工艺加工脱水蔬菜,将有力拓展久负盛名的新田富硒蔬菜市场空间。截至2015年底,全县通过龙头企业自建或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共建的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面积达8.2万亩。

2.培育企业,发展带动力不断增强。新田县把农产品加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专门规划了面积达650亩、投资100亿元的富硒农产品加工园。制定《新田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促进做大做强,增强了企业带动效应。生产速冻蔬菜及罐装饮料的明丰公司投资近1亿元顺利完成了

1、2期工程, 2015年上半年投产运营。县内生产的大量富硒农产品经公司敞开收购后,通过加工、策划、包装、营销,将真正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根本转变。万家鹅业公司通过扶持,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肉鹅加工厂,被列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年饲养种鹅1.5万羽,带动商品鹅养殖户600多户,年出笼富硒商品鹅150万羽,年加工生产富硒白条鹅100万羽,金波湖牌酱板、盐焗、香辣三大系列40余个产品4000吨,年产值过1亿元。目前,该公司正朝着打造全国第一美食的目标奋勇前行。恒丰粮油有限公司原是生产普通大米的企业,2011年通过引进优质大米品种,投资200万元建成优质米生产线,创办富硒有机大米基地1000亩,富硒香米基地200亩,正式进军高端富硒米市场,公司生产的富硒大米以每公斤56元的价格热销北京和广州,产品供不应求。湖南儒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有新田菌业有限公司、豆家旺食品有限公司、英乐生态农业等一大批企业正向富硒产业开发推进。

3.创优品牌,产业影响力不断扩大。2014年,新田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协作组织大会,新田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新田天然富硒农产品被湖南省养生协会授予湖南省“稀有养生农产品”。硒资源协作大会期间与13家企业成功签约,总投资额达57亿元。“陶玲三味辣椒”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田富硒大豆”已通过省级评定,2015年将参加国评终审。目前,“金波湖”牌富硒鹅熟食系列、“英乐”牌富硒胡须鸡、“湘将硒”牌富硒大米、“迎硒康”石羊醋水豆腐、“南有新田”牌富硒云耳、“回香”牌富硒大豆等都已经成为市场热销品牌。在2015年元月16日湖北恩施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硒博会上,新田参评的六个富硒产品中,有新田 2 大豆、陶岭三味辣椒荣获“中国名优硒产品” 称号,新田罗汉果、石羊醋水豆腐荣获“中国特色硒产品”称号,新田参评产品的获奖比例最高。

4.创优环境,发展吸引力不断强化。新田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任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的原生态富硒有机农产品开发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明确了主管部门,细化了责任分工。加强政策领导,制定和出台了《新田县原生态富硒有机农产品开发实施意见》,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校制定富硒有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阶段性重点建设项目,并将发展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资源调查、宣传策划、技术研究、专利申请和集体商标认证及富硒农产品开发的以奖代补。充分整合农业、水利、科技、国土部门项目资金,重点向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倾斜,为富硒产业开发创造条件,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新田是湖南省首个大规模开发天然富硒农产品的县市,在近几年富硒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急需努力攻坚克难。

1.全民补硒氛围尚未形成。硒具有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延缓衰老、防止癌变等功能,但大多数人对硒的认识还不够,各级各部门对硒与人类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不够,导致富硒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份额不足。

2.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够。目前,湖南省尚未制定出台“富硒农产品标准、标识”等标准体系,新田县开发富硒农产品生产无可参照标准,只能摸石头过河。此外,县一级缺乏高质量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仅能开展简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不利于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3.上级相关政策不多。省、市在富硒生态农业开发方面缺乏具体指导政策。各地富硒产业开发都是自选动作,力量单薄,无上级政策支持,形成不了合力。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协作组织至今为民间机构,缺乏官方或半官方身份,在指导、推动富硒产业发展方面动力不足。

4.富硒土壤地质调查不够详细。前几年新田县实施的1:50000多目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调查范本比较粗略,具体到各村组、田洞、丘块土壤硒资源分布状况不明,不利于根据田洞、丘块实际情况,科学规划、种植富硒农产品。

5.富硒农产品开发投入不足。新田属于国扶县,县级可支配资金十分有限,在上级政策支持不多的情况下,本县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

6.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欠缺。富硒农产品开发作为生态型农业,对高素质农业技术类人才有较强的需求,而新田作为后发地区,对此类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龙头企业、合作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不足。

三、富硒产业发展思路

硒是大自然对新田的恩赐,富硒是新田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后发 3 地区,新田县将继续找准定位、精准发力,擦亮“富硒”这张名片,将富硒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将富硒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田的经济实力,推动品质活力智慧新田建设。

1.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随着食品功能化和营养化时代的到来,富硒产业将是发展空间巨大的朝阳产业。新田相较于湖北恩施、陕西紫阳等地开发富硒产业起步较晚,但新田富硒土壤中植物必须的营养有益元素含量丰富,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具有“天然富硒”的独特优势,发展富硒产业空间巨大。产业的发展,规划先行。要抢占市场,就必须充分认识并挖掘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思路与措施,形成因地制宜、优势凸显、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实现富硒产业的长远发展。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政府重视和支持都是最大的驱动力。新田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富硒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强化富硒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职责,不断完善《新田县原生态富硒有机农产品开发实施意见》和《新田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借助“智慧新田”信息平台,开展富硒资源背景数据的调查与详查,制定富硒资源调查与详查工作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系统的对全县硒资源进行调查与详查,开展土壤、水体、水果、蔬菜、农作物、动植物、中药材等中硒自然分布情况的调查,开展地质、地理硒矿产资源的调查,查明硒分布的底数,创制出新田硒分布图,建立完整的硒资源分布、富硒产品、企业等信息档案,为富硒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提供有效指导,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要坚持科技引领,支持富硒新品种的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施科技攻关、产业示范、技术辐射,依靠科技力量提升富硒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推动富硒产业发展,确保富硒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值每年递增40%以上,争取在2018年实现富硒产业经济总产值30亿元以上,真正把富硒产业打造成占新田经济半壁江山的主导产业,把新田打造成中国富硒产业的“航母”。

2.进一步提升发展效益。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有新型工业的带动。富硒农产品加工是新田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应该作为全县招商的重点,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作为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特色产业。项目的开发、包装、策划等,都应围绕这个重点展开。招商要始终树立招大引强的决心和自信,只要是优质资源,就要有选商引资的魄力,不为眼前利益所动,不以低效益甚至牺牲环境和长远发展为代价。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富硒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大、影响大的富硒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富硒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示范园建设,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提升农业产出效益。要依托现有省级工业集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高水平管理、高效益运行,建设新田县富硒农产品加工园,吸引企业入驻,不断拉长产业链,丰富富硒内涵。同时,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服务等配套产业,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

3.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项成熟的产业背后,总有无形的推手。新田富硒产业是特色新兴产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总有一些思想上的顾虑,也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优化服务、强化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发展富硒产业,农产品基地是基础。作为湖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整县推进试点县,新田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产 4 权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快推广“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新型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富硒产业不断壮大。产品运输是市场运作的关键环节,产品运不出去,市场就难以开拓。要持续实施交通大会战,加快黔湘赣铁路、永郴高速、国道234的建设进度,加快与物流公司合作,建立现代电商物流园和冷链物流园,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交通和运输条件。资金是富硒企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要把握“湖南省富硒产业试点示范县”的机遇,用足用好相关政策,围绕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和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申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的扶持和帮助。同时,通过加大财政扶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等措施,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富硒产业发展。要积极发展富硒产业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把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有序发展,抗御风险”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提高企业在流通领域的谈判能力和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进行富硒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要注重富硒食品的市场运作,协助企业开拓市场,完善销售网络,建立销售总联络电话,培育富硒专业经纪人和营销组织。

4.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品牌是一个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后发地区要参与激励的市场竞争,就应当以特色塑造地域品牌。具体到新田,要当突出“绿色环保、天然富硒”的鲜明特色,深度挖掘,不断打响“富硒之乡•南有新田”品牌,使其成为吸引客户、推销产品、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要以富硒统领企业、产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产品走品牌带动市场路子,支持富硒企业或农村富硒专业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组织开展申请富硒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争取更多的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QS认证。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作用,利用超级卡车大赛、孝文化节等为载体,融入富硒产品、富硒美食、富硒文化等内容进行宣传,向世人传播推介新田富硒品牌。同时,积极搭建富硒食品产销对接平台,鼓励支持和组织企业开展各类促销活动,走出去参加各类展销活动,拓宽“金波湖”牌富硒鹅熟食系列、“英乐”牌富硒胡须鸡、“湘将硒”牌富硒大米、“迎硒康”石羊醋水豆腐等产品的销售市场,扩大富硒蔬菜等产品在东南亚、欧洲等高端市场的影响力。

《特色产业岗位职责.doc》
特色产业岗位职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公司工作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章程规章制度公司文案公司简介岗位职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