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岗位职责

2020-09-27 来源:岗位职责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原子吸收背景校正技术评述

原子吸收背景校正技术评述

与发射光谱仪相比,原子吸收具有选择性强及灵敏度高的优点,但由于其复杂的反应环境,将产生背景干扰。背景吸收信号一般是来自样品基体组分在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的分子吸收和石墨管中的微粒对特征辐射光的散射,目前校正背景干扰的主要手段是氘灯与塞曼效应。火焰法的背景影响相对较低,所以都用氘灯来校正;石墨炉原子化器中的自由原子浓度高,停留时间长,同时基体成分的浓度也高,因此石墨炉的背景影响很严重,需要氘灯与塞曼等多种技术。

1、氘灯

氘灯背景校正是火焰法和石墨炉法用得最普遍的一种。它主要解决由于分子吸收而产生的背景。石墨炉原子吸收中,最常见的分子吸收光谱是金属卤化物的光解离光谱,如锂、钠、钾的卤化物,它是具有连续波长的分子吸收光谱,随着待分析元素的波长减小它所引起的干扰越强。

分子吸收是宽带(带光谱)吸收,而原子吸收是窄带(线光谱)吸收,因此当被测元素的发射线进入石墨炉原子化器时,石墨管中的基态分子和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都将对它进行吸收。这样,通过石墨炉原子化器以后输出的是原子吸收和分子吸收(即背景吸收)的总和。当氘灯信号进入石墨炉原子化器后,宽带的背景吸收要比窄带的原子吸收大许多倍,原子吸收可忽略不计,所以可认为输出的只有背景吸收,最后两种输出结果差减,就得到了扣除背景吸收以后的分析结果。

氘灯的优点:氘灯扣背景对灵敏度的影响很小,扣背景能力强,特别是在远紫外区域,如测定As193.7nm,灵敏度高,并可有效地扣除2A以上的背景,而且分析的动态线性范围较宽,可以适用于90%的应用。

氘灯的局限性:(1)由于氘灯扣除的是仪器光谱通带内的平均背景吸收值,而不是分析波长处的背景值,因此不能用于校正通带内共存元素的光谱线干扰及结构化背景。例如,于196.0nm波长处测定铁基中的硒时,在196.0±1nm的波长范围内有若干条铁的吸收线,大量的铁基体将对连续光源辐射产生吸收而使背景过校。(2)氘灯的辐射波长范围在400

nm以下,而最佳的工作范围在350nm以下。

2、塞曼效应背景校正

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是利用样品中被测元素的吸收线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发生磁致裂变来进行背景校正。它比较多地适用于复杂的基体分析,如地质、冶金、农产品等样品的分析。 - 组分,平行于磁场的+、和交流塞曼效应扣背景,电流在磁场内部调制,促使磁场交替地开和关。当磁场关闭时,没有塞曼效应,原子吸收线不分裂,测量的是原子吸收信号加背景吸收信号。当磁场开启时,高能量强磁场使原子吸收线裂变为 -组分(λ0±Δλ处)不产生或产生微弱的原子吸收,而背景吸收不管磁场开与关,始终不分裂,+和组分在中心波长λ0处的原子吸收被偏振器档住,在垂直于磁场的 在中心波长λ0处仍产生背景吸收。二者相减即得到校正后的原子吸收信号。

塞曼效应的优点:在分析波长处扣背景,因此可扣除共存元素的光谱干扰及结构化背景,并适用于波长400nm以上分析线的背景校正。

塞曼效应的缺点:(1)降低分析灵敏度,特别是Cu、Bi、Ag、Li、In元素与氘灯。(2)减小分析的动态线性范围。

推荐第2篇:AA3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

AA-3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PE公司)

一 .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仪具备能产生被测元素特征光谱的光源,能将样品中的被测元素转变成基态原子蒸气的原子化器;能分辨出被测元素所需的特征谱线的光学系统;以及能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并以多种方式输出这一信息的检测系统。其波长范围为190900nm。

二.仪器的使用方法(火焰法)

1.开机:

依次打开空气压缩机,排气扇,稳压电源,计算机,AA主机电源, C2H2气瓶(出口压力为0.8Mpa)(注:点火前打开)。

2.AA软件设置及操作:

(1) 双击计算机桌面上的Reconfigure图标,单击两次next。IEEE为联机操作;Simulator为模拟状态。单击next;

(2) 进入IEEE,双击AA WinLab Analyst图标,选择Flame方式,点击Menus and Toolbar图标进入AA操作界面。

(3)测定方法设置及样品测定(手动进样):

WK Space:打开manual.flm,即打开了Manual Analysis, Results, Flame Control和Calibration四个窗口。

MethEd:New Element选择测定元素,设置air/C2H2 的最低流量,元素灯参数,测定重复的次数及标准系列的浓度等。保存方法;

Lamps:元素名称前setup点灯,能量要大于50;

Tools:Continuous Graphics,选择Auto Zero基线调平稳;

Flame Control:点击Bleed Gases排气三次,点击On点火;(注:操作此步前才开C2H2钢瓶) Manual Analysis:毛细管插入二次水进行冲洗,再分别插入空白及标准系列和样品中,分别点击Analyze Blank\\Standard\\Sample进行空白校正、标准系列和样品测定同时记录测定结果。(样品测定前要用水冲洗)。

3.关机:

(1) 测量完毕后点击Rotate关灯,用5%HNO3冲洗,再用二次水冲洗,最后点击Flame Control Off关火,关闭乙炔钢瓶,点击Bleed Gases放气三次,关闭AA WinLab Analyst,及AA主机电源。

(2)关闭空压机,关闭计算机、稳压器和排气扇。

推荐第3篇:怎样选购二手原子吸收仪

怎样选购二手原子吸收仪

(中南大学 陈贡文 2012.5)

原子吸收仪是产品质量检测的国家标准指定设备,也是矿产、冶金、化工、材料、医药、食品等企业申请生产许可证,环保监控,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必购仪器。由于原子吸收仪属大型精密贵重测试仪器,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对人员素质、工作环境都有较高要求。因此企业上该项目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而意购二手仪器的大多是在资金、人员水平、工作条件等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的中小企业,对此更须慎重。考虑的范围包括:

1.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选择机型

(1) 了解火焰型和石墨炉型可测的元素及范围。一般火焰型可满足大多数中小

企业的需要;石墨炉主要测超微量及一些特殊元素,由于故障率高,技术难度大,二手机问题更多,最好不要。有些元素可用氢化法、分光光度法或外检互补解决,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

(2) 是购自动型高档机还是普通手动机; 是购进口的还是国产的。自动机与手

动机的核心部分一样,只是调节波长、狭缝、换灯、能量调节、数据处理等自动化,而价格贵了一倍。数十年来,国产手动型仪器一直使用良好,准确地提供了大量数据,仪器若保养良好持续寿命可达十几年以上。自动仪器由于使用大量传感器和执行传动机械,受环境影响,因传感器失效、机械磨损锈蚀失灵引起的仪器找错波长、死机等故障不断出现。国产机质量较差,有使用数年就无法修复而报废的。进口仪器材质较好,寿命较长但价格昂贵。对于石墨炉型仪器,则必须靠自动进样才能保证准确度,目前进口仪器可靠性较高。

考虑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工作环境及今后的维护,购置经济实用的国产手动机是首选。.

2.仪器主要技术指标是否达国标

原子吸收仪属精密计量测试仪器,误差大不合格的仪器再便宜也没用。重要指标包括:

(1) 波长准确度 ≤0.5nm(主要反映光学机械传动系统的精度)

对于手动机, 在200nm—800nm范围内测Zn213.9、Cu324.

8、Na589.0、K766.5合格,Zn、K略超差问题不大。只要谱线找对,测标准液正常即可,对分析结果无影响。而对于自动机,自动波长扫描是关键指标。由于二手机大多使用数年或久置未用,扫描系统故障率最高,以至经常找错波长或不能重现,必须重点考核。

(2) 分辨率 Mn0.2nm通带下,279.5/279.8 ≤40% (主要反映仪器光栅的质量)在狭缝0.2nm通带下,用Mn灯选279.5谱线峰顶,调能量为100%,

向279.8方向缓慢扫描,记录扫描峰谷值≤40%合格。若接近或超过说明光栅已霉变损坏,仪器已无价值。

(3) 静态稳定性 Cu≤0.006A/30分钟 (主要反映电子系统的稳定性)仪器外接稳压电源下,预热合格Cu灯半小时以上。仪器调零,记录

30分钟零点漂移应≤0.006A.若有明显波动及大漂移,在排除灯的质量(换一个灯)及外电源干扰影响后,可初步确定为仪器电子系统有问题。

但若发现仪器能量明显下降,狭缝0.4nm下Cu灯电流大于4mA, 负

高压大于350V才能调到100%,Zn灯更差。则是光学系统的反射镜、光栅霉变能量损失严重,造成信噪比变差影响零点稳定性(很多仪器因久置未用受潮造成光学系统损坏)。

(4) 特征浓度 Cu ≤0.05ppm (主要反映原子化器的性能)

用Cu 1ug/ml标准液测吸收值>0.100A合格。 用玻璃雾化器的仪器

都大大优于此指标。 若不达标, 大多为雾化器有问题或燃烧器位置未调好。 该指标除对某些灵敏度低的元素特别需要外, 一般不过份追求高灵敏度,而更关心仪器测试的动态稳定性和重现性。

(5) 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火焰原子化器使用乙炔等危险气体,检查有关保护装置是否工作可

靠;气路有无泄漏十分重要。对于自动机,自动喷火点火、自动调乙炔流量等带有安全隐患的功能都是重点对象,特别是久置生锈机械失灵的仪器。

仪器外观,特别是原子化器的腐蚀情况可以反映该机的维护保养。长

期放置楼下潮湿环境及与化学品混放的仪器要特别注意。

3.售后服务问题

二手机最大的问题是售后服务没保障。一般原机主是没有能力维修的。而原厂家也因过保修期、停产缺元件图纸资料或倒闭而无人负责。特别是进口机淘汰快,连配件都找不到,若有也十分昂贵,有没有人能修还是个问题。原本购二手机是为了省钱,而仪器维护反成一个包袱,这些都是要有思想准备的。

总之,由于原子吸收仪是一种复杂精密仪器,其中光学系统又特别贵重,购二手机时须特别谨慎。除要有经验的人参与验收外,还需就近落实(至少在省内)可维修该型号仪器的人员。要知道远水救不了近火,很多大型贵重仪器就是因为没有就近的维护力量支持而最终报废的。

笔者研究原子吸收仪数十年,近十余年致力于帮助中小企业在资金短缺情况下解决原子吸收问题。其中包括老仪器升级改型;提供经济实用仪器等方案。考虑目前国家对产品质量控制、环保监测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中小企业大多面临生存危机的挑战,为帮助克服这些困难,在此愿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成果。 (欢迎咨询,索取资料请提供电子邮箱或传真号,来电:13627486933 陈工)

推荐第4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及其优缺点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概述

来源:分析行业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AAS)是一种测量特定气态原子对光辐射的吸收的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我们以前在分析化学中学过的吸光光度法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里将通过对比的方式,在简单的复习一般吸光光度法的基础上引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概念。

1.1 原子吸收光谱研究的历史

人们对光吸收现象的研究始于18世纪初叶。光吸收现象是指光辐射在通过晶体或液体介质后,其辐射的强度和方式会发生变化的现象。通过研究这种光辐射吸收现象,人们注意到:原始的光辐射在经过吸收介质后,能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散射的,(2)被吸收的,(3)发射的辐射。根据粒子从基态到激发态对辐射的吸收原理可以建立各种吸收光谱法,如分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相反,根据粒子从激发态到基态的光能辐射可以建立各种荧光发射光谱分析,只是在测量方向上和光路垂直。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展经历了这样的几个发展阶段: 1.1.1 对原子吸收现象的初步认识

因为太阳光是最普通的光源,所以光谱学和吸收光谱法的历史,与对太阳光的观察是紧密相联的。

文献中有记载最早的对原子吸收光谱现象的发现是在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曾指出在太阳连续光谱中存在着许多条的暗线。几年以后,弗兰霍夫(Fraunhofer)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又独立地再次观察到了这些暗线,并详细地研究了这种现象,所以人们称这些暗线为弗兰霍夫线,但在当时还没有人能阐明产生这种暗线的原因。1832年,研究其它现象的英国人布鲁斯特(D.Brewster) 首先对弗兰霍夫线产生的原因作了基本上是正确的解释。在对白光通过一氧化氮时的谱线吸收现象进行了观察后,他认为弗兰霍夫线是由于太阳外围大气圈中比光源温度低的气体吸收了从光源发出的光的缘故。然而真正对这种吸收现象作出确切解释的还是本生(R.Bunsen)和克希荷夫(G.Kirchhoff)。1860年他们在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光谱的火焰光谱,以及在这些光谱中所伴生的谱线自蚀现象作系统研究后,证实了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比该蒸气温度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谱线的吸收。根据钠发射线和弗兰霍夫线在光谱中位置相同这一事实,证明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D线,正是太阳外围大气圈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的钠辐射吸收的结果,建立了这种吸收的基本原理。。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历史上用原子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分析的第一个例证。这种现象可用来测定火焰的温度。 下图是该经典实验的装置图。

图 1 R.Bunsen和G.Kirchhoff研究钠光谱中谱线自蚀的实验装置。连续光源发射的光经透镜L聚焦后通过Bunsen燃烧器B的火焰,并将一小勺氯化钠引入到火焰,光束被棱镜P色散后在屏幕S上进行观察,钠D线以一黑色不连续光谱形式出现在连续光谱的另一端。

这个实验证明:把钠盐送入火焰而发射出的黄色的钠线,相当于太阳光谱的暗D线。这样,D线可能是由于在太阳的气圈中有钠原子存在。他们还得出结论说,观察太阳和某些其他行星的光谱线,可以了解其大气成分。发射和吸收光谱之间的关系已由G.Kirchhoff精确地列出公式。按照克希霍夫定律,所有物质都吸收与其发射光波长相等的光。这个定律具有普遍的正确性,阐明了发射和吸收之间的关系,并说明任何能够发射给定波长辐射的物质都能吸收同一波长的辐射。然而在实际上。它通常只应用于气态物质。 1902年,R..Woodson将钠D2线通过钠蒸气,发现了只辐射D2线的这种共振辐射现象。后来,他又利用从水银电弧发出的波长为253.7nm谱线被水银蒸气吸收这一现象,对空气中的水银进行了测定,为工业上对空气中汞浓度的测定奠定了基础。

在G.Kirchhoff工作及其它一些观测的基础上,1900年Planck建立了光的吸收和发射的量子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原子只能吸收某一确定波长(频率)的辐射,即原子只能吸收和释放某一确定的能量? ?、?和?的特征值视原子而异。

继G.Kirchhoff的工作之后,到1920年左右,原子吸收光谱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确定了吸收值和某些原子常数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谱线变宽效应以及在这些效应下谱线的形状,制定了原子吸收测定方法。但是原子吸收的原理仍然主要被天文学家用来测定星球大气中金属的浓度。这种测定方法,需要有热电离理论(萨哈,Saha,1929年提出)和线吸收系数理论。定量估价原子浓度的一个重要概念称为原子的“振子强度”。测定谱线吸收的实验基础,在于测量不同元素和不同谱线的振子强度。要做到这点,需确切了解吸收介质中自由原子的浓度,这样一来实验方法就比较复杂,以致这些方法不适宜用作化学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找到一种解决测量原子吸收系数的实用方法。

唯一例外是空气中汞浓度的测定。

汞元素广泛用于工业生产,毒性很强,而且在大气中测量它很困难。但由于它的特性,即使在室温下汞也具有足够高的蒸气压,这样,利用它的共振线吸收,AAS很易用于汞的测定。基于此种原理而设计的第一台仪器,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已经问世。直到1950左右,AAS在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还只限于测定大气中的汞蒸气,它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如上所述,虽然G.Kirchhoff早已在1860年就认识了原子吸收的原理,并且此理论基础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又不断有所发展,但这一方法的实际意义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1.1.2 技术突破和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作为一个样品成分分析方法出现以后,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其中用火焰作吸收介质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早期发展的主要原子化方法。 1.1.2.1 空心阴极灯的发明

由于产生气态自由原子的困难,妨碍了原子吸收在测定其他元素上的应用。随着发射火焰光度法的发展,发现把细散的试样投入火焰,即可获得一个相当简单的和具重现性的方法。在火焰温度下,大部分的化合物蒸发和解离,致使火焰气体含有很多元素的自由原子。尽管有这样众所周知的事实,使用这种火焰于吸收测量的可能性仍未引起重视。 原子吸收的带宽仅有百分之几埃的数量级。要在如此窄的带宽中,准确测定随频率急剧变化的积分吸收系数,在商品仪器中是难以实现的,也无法保障足够的信噪比。1953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沃尔什(A.Walsh) 建议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化学分析法 。但是,原子吸收光谱法实际上正式诞生于1955年,Walsh发表了一篇论文“The application of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a to chemical analysis”, 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可以用简单的仪器作原子吸收分析,提出了峰值吸收测量原理——通过测量峰值吸收系数来代替积分吸收系数的测定。峰值吸收系数与待测原子浓度存在线性关系。他还提出,采用锐线光源是可以准确测定峰值吸收系数的。空心阴极灯是一种实用的锐线光源。这就解决了实际测量的困难。人们很早就对空心阴极灯辉光放电现象进行了光谱研究,为空心阴极灯作为一种稳定的锐线光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原子吸收分析的蜂值吸收测量,有了实际可能。

在文章中,他还强调指出这个方法的优点: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发射法不同,它具有与跃迁激发电压无关,很少受温度变化及其它辐射线或原子间能量交换的影响等优点。这一论文奠定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开拓了它广泛应用的前景。

另外,在这一年中,阿尔克马德(A1kemade)和米拉兹(Milatz )也独立地发表了几篇文章,建议将原子吸收光谱法作为常规的分析方法。这些文献促使火焰光谱学的分析应用得到人们的重视。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主要是Walsh和他在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机构的合作者们将原子吸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定量分析技术,并命名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Walsh不仅在发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方面享有声誉,并在实际应用和仪器原理方面也做出了贡献。1960年,在他的文章“Hollow-cathode discharge---the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aled-off tubes for use as spectroscopic light source.”中提出使用空心阴极灯作为AAS测定的灯光源,解决了原子吸收光谱的光源问题。与此同时,荷兰的J.T.J.A1kemade也报道了采用火焰的吸收实验。自此以后,不少作者对这一方法的理论和实验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并且研制出各种型号性能优良的仪器和元素灯,加速了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分析测试手段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与飞跃发展,还是1955年以后的事情。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仅从以下的数字就可以看出来。自1954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物理研究所展览会上展览出第一台简单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到50年代末 PE 和 Varian公司推出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商品仪器,促使原子吸收分析趋于实用,并迅速发展起来。例如,1958年,发表了首篇应用于农业化学分析的文章。在1962年,世界上只有少数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仪器,1964年只有400台,1966年2000台,1968年达到5000台,而到1972年估计全世界已有20000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使用。空心阴极灯光源的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商品仪器的大量生产,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推广提供了实际的可能性。从1967年开始,每隔二年就召开一次国际原子吸收光谱会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得到日益迅速的发展。 1.1.2.2近代常用技术的出现

1959年里沃夫提出电加热石墨管原子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子吸收的灵敏度。1968年,马斯曼(Maman)对该装置作了重大改进,发展成为今天应用于商品仪器的高温石墨炉装置。无焰原子化装置为原子吸收分析开拓了新的途径。

1961年卢沃夫(俄B.V.L` Vov)发表了非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研究工作论文,提出了电热原子化原子吸收分析,用L`vov炉作原子化器,此法比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要高得多,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 克,使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1961年卢沃夫(俄B.V.L` Vov)发表了非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研究工作论文,提出了电热原子化原子吸收分析,用L`vov炉作原子化器,此法比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要高得多,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 克,使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1964年,文尼弗德那(Winefordner)和维克斯(Vickers) 在火焰原子吸收的背景信号降低和检测限的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使原子荧光光谱在分析中得到应用。 1965年,威立斯(J.B.Willis)成功地将氧化亚氮—乙炔火焰用于火焰原子吸收法中,使许多高温元素的金属氧化物原子化,把火焰法所能测定元素的范围扩大到近70个。然而,有一些元素,化学火焰不足以使其产生自由原子。因此,试验了各种装置,其中有以前用于振子强度测量的改进型金(King)氏炉(1959)。但是所有这些产生原子蒸气的方法均比火焰法复杂,因此很少应用。

以后在整个六十年代中解决和发展了许多应用技术上的问题,例如六十年代后期发展了“间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使许多过去难以用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的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有了可能,或者有了明显的改善。近年来,磁光光谱学在分析中应用,引起人们的重视。1974年,出现了采用塞曼效应原子吸收分析的商品仪器,在解决高背景低含量元素测定上,更是别具一格。此外,国外还报道了“共振辐射相干前散射”的分析应用原理,或谓CFS(Coherent Forward of Scattering 或Forward Scattering of Resonaoce Radiation)技术, 也引起了不少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这些都大大地丰富了火焰光谱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缺点

原子吸收光谱法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是它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相比,其优点概括起来有: 1 选择性强

这是因为原子吸收带宽很窄的缘故。因此,测定比较快速简便,并有条件实现自动化操作。

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共存元素的辐射线或分子辐射线不能和待测元素的辐射线相分离时,会引起表观强度的变化。

而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来说:谱线干扰的几率小,由于谱线仅发生在主线系,而且谱线很窄,线重叠几率较发射光谱要小得多,所以光谱干扰较小。即便是和邻近线分离得不完全,由于空心阴极灯不发射那种波长的辐射线,所以辐射线干扰少,容易克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产生干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有时甚至可以用纯标准溶液制作的校正曲线来分析不同试样。 2 灵敏度高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是目前最灵敏的方法之一。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是ppm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10-14克。常规分析中大多数元素均能达到ppm数量级。如果采用特殊手段,例如预富集,还可进行ppb数量级浓度范围测定。由于该方法的灵敏度高,使分析手续简化可直接测定,缩短分析周期加快测量进程;由于灵敏度高,需要进样量少。无火焰原子吸收分析的试样用量仅需试液5~100?l。固体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仅需0.05~30mg,这对于试样来源困难的分析是极为有利的。譬如,测定小儿血清中的铅,取样只需10?l即可。 3 分析范围广

发射光谱分析和元素的激发能有关,故对发射谱线处在短波区域的元素难以进行测定。另外,火焰发射光度分析仅能对元素的一部分加以测定。例如,钠只有1%左右的原子被激发,其余的原子则以非激发态存在。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只要使化合物离解成原子就行了,不必激发,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目前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的元素达73种。就含量而言,既可测定低含量和主量元素,又可测定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元素;就元素的性质而言,既可测定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又可间接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也可间接测定有机物;就样品的状态而言,既可测定液态样品,也可测定气态样品,甚至可以直接测定某些固态样品,这是其他分析技术所不能及的。 4 抗干扰能力强

第三组分的存在,等离子体温度的变动,对原子发射谱线强度影响比较严重。

而原子吸收谱线的强度受温度影响相对说来要小得多。和发射光谱法不同,不是测定相对于背景的信号强度,所以背景影响小。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待测元素只需从它的化合物中离解出来,而不必激发,故化学干扰也比发射光谱法少得多。 5 精密度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较好。在日常的一般低含量测定中,精密度为1~3%。如果仪器性能好,采用高精度测量方法,精密度为<1%。无火焰原子吸收法较火焰法的精密度低,目前一般可控制在15%之内。若采用自动进样技术,则可改善测定的精密度。火焰法:RSD

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也有如下缺点:

原则上讲,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测定元素不同,必须更换光源灯,这是它的不便之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难熔元素的灵敏度还不怎么令人满意。在可以进行测定的七十多个元素中,比较常用的仅三十多个。

当采用将试样溶液喷雾到火焰的方法实现原子化时,会产生一些变化因素,因此精密度比分光光度法差。

现在还不能测定共振线处于真空紫外区域的元素,如磷、硫等。

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窄(一般在一个数量级范围),这给实际分析工作带来不便。 对于某些基体复杂的样品分析,尚存某些干扰问题需要解决。在高背景低含量样品测定任务中,精密度下降。

如何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和降低干扰,仍是当前和今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5近年研究展望

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致力于研究激光在原子吸收分析方面的应用:(1)用可调谐激光代替空心阴极灯光源,(2)用激光使样品原子化。它将为微区和薄膜分析提供新手段、为难熔元素的原子化提供了新方法。塞曼效应的应用,使得能在很高的背景下也能顺利地实现测定。连续光源、中阶梯光栅单色器、波长调制原子吸收法(简称CEWM-AA法)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背景校正新技术。它的主要优点是仅用一个连续光源能在紫外区到可见区全波段工作,具有二维空间色散能力的高分辨本领的中阶梯光栅单色器将光谱线在二维空间色散,不仅能扣除散射光和分子吸收光谱带背景,而且还能校正与分折线直接重叠的其他原子吸收线的干扰。使用电视型光电器件做多元素分析鉴定器,结合中阶梯光栅单色器和可调谐激光器代替元素空心阴极灯光源,设计出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测定多元素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将为解决同时测定多元素问题开辟新的途径。高效分离技术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的引入,实现分离仪器和测定仪器联用,将会使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微量进样技术和固体直接原子吸收分析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固体直接原子吸收分析的显著优点是:省去了分解试样步骤,不加试剂,不经任何分离、富集手续,减少了污染和损失的可能性,这对生物、医药、环境、化学等这类只有少量样品供分析的领域将是特别有意义的。所有这些新的发展动向,都很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近年来,微型电子计算机应用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后,使仪器的整机性能和自动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原子吸收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工业、农业、医药卫生、教学科研等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推荐第5篇:原子吸收应用技术高级研讨班邀请函回执

回执

姓名:平洁职务: 疾控中心主任助理,实验室质量负责人

电话/手机:13992872310传真:029-87207461工作单位及部门:西安市新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址:西 安市案板街

邮编:710004

E-mail:545417641@qq.com

√□ 我希望参加此次研讨班 18号吉庆大厦C座1-1

由于基层单位经费紧张,希望贵公司能资助往来交通费和住宿费。

请于9月 30日前将以上回执采用电子邮件、传真或邮寄形式发送到: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浦西分公司

地址: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红坊E楼邮编: 200052

会议联系人: 严嬿媛18616823861

电话:021-22484083传真:021-22484100

E-mail: hyanyy@shimadzu.com.cn

推荐第6篇:原子吸收法测定自来水中镁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自来水中镁含量

摘要:在文介绍了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测定自来水水中镁含量的方法。采用两种方法测定:1.标准曲线法,先测定已知浓度镁离子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成吸光度-浓度标准曲线。再于同样条件下测定水样中各待测离子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即可查出水样中各待测离子的含量。该方法测得自来水中镁含量为14.39gmL1。2.标准加入法,在各浓度梯度中都加入5mL水样,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加入曲线,延长曲线,与x轴交点即为水样中镁含量。该方法测得自来水中镁含量为16.90gmL1 比较两种方法,计算回收率为 RE74.03%。

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

自来水

镁含量测定

标准加入法

标准曲线法

前言:

镁是一种参与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及新陈代谢过程必不可少的元素。镁影响细胞的多种生物功能,同时,镁属于人体营养素——矿物质元素中的一种,属于矿物质的常量元素类。人体中的镁60~65%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27%存在于软组织中,细胞内镁离子仅占1%,多以活性形式Mg2+ -ATP形式存在。因此,镁对于人体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测定自来水中镁含量主要有两种方法:

1、使用EDTA滴定,但该方法很难排除水中其它离子如铁、锰离子的干扰,共存离子对指示剂的指示终点也有影响 。特别是对于南方水样中水质硬度比较小的地区,往往难以使用滴定法得到准确的浓度 。2.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或ICP检测。

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基于从光源发出的被测元素的特征辐射,通过试样蒸气时,被同种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的减弱程度求得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在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即锐线光源)的条件下,光源发射线通过一定厚度的原子蒸气,并被基态原子所吸收,吸光度与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间的关系,遵循朗伯-比尔定律:

Alg(I0/I)K\'N0L

1.实验部分 1.1仪器设备

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空气压缩机、乙炔钢瓶、Ca空心阴极灯、容量瓶

药品:金属镁或MgCO3(G.R.)、HCl溶液(6mol·L-1)、HCl溶液(1mol·L-1)、去离子水、Sr溶液 2+1.2实验方法

1.2.1 标准溶液的配置

1) 镁标准储备液(1000μg·ml-1) 准确称取金属镁0.2500g于100mL烧杯中,盖上表面皿,从烧杯嘴滴加5ml 6mol·lHCl溶液,使之溶解。然后定量地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定容,摇匀。

2) 镁标准溶液(50μg·mL) 准确吸取上述镁标准储备液5.0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定容,摇匀。 1.2.2 标准曲线法

1)镁标准溶液系列配置 准确吸取0mL、1.00mL、2.00mL、3.00mL、4.00mL、5.00mL镁标准溶液(50μg·mL),分别置于6只50mL容量瓶中,加入Sr溶液2mL防止Mg被氧化,用与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该标准溶液镁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μg·mL、2μg·mL、4μg·mL、6μg·mL、8μg·mL、10μg·mL。 配制自来水样:

准确吸取6mL自来水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Sr溶液2mL,用去离子水稀释定容,摇匀。

1.2.2 标准加入工作曲线法

取6只50mL容量瓶,各加5mL水样,加入0mL、1.00mL、2.00mL、3.00mL、4.00mL、5.00mL镁标准溶液(50μg·mL),加入Sr溶液2mL,用与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1.2.3 原子吸收测定

以去离子水为参比,然后依次对两种方法的标准系列和水样进行测定。

分别以Mg元素的浓度为横坐标,所测得的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从对应的标准曲线上查得各自的浓度,然后根据水样的稀释倍数计算水样中的镁的含量,并计算回收率。

-

12+

2+-1-1

-1

-1

-1

-1-1

2+

2+

-1

-1 2.结果与讨论

2.1 原子吸收光谱条件

WL:

285.2nm 狭缝宽 点灯方式 灯电流低 灯电流高 燃烧器高度 燃烧器角度 火焰类型

0.7nm BGC-D2 8mA 0mA 7mm 0度 Air-C2H2 1.8L/min 15.0L/min 燃气

阻燃气

2.2 标准曲线法

表1 Mg质量浓度-吸光度表

Mg质量浓度/ μg·mL -10.00 0

1.00 0.5574

2.00 0.971

3.00 1.355

4.00 1.6591

5.00 1.8058

水样 0.8099 A

根据数据,做出散点图如下:

图1 标准曲线图

观察数据,可知道当Mg质量浓度为8.00、10.00μg·mL-1时,吸光度值明显偏离直线,所以舍去这两个浓度过大的点,作图如下:

图2 标准曲线图

求得:

y0.4689x R20.9885

实验测得水样的吸光度A=0.8099,带入拟合公式得:

y0.4689x0.8099

x=1.727

即稀释后水样中Mg的质量浓度为1.727μg·mL-1

所以自来水中Mg的质量浓度为

1.72750=14.39gmL1 62.3 标准加入工作曲线法

表2 Mg质量浓度-吸光度表

Mg质量浓度/ μg·mL-1

x 1.00+x 2.00+x 3.00+x 4.00+x 5.00+x A 0.6955 1.1400 1.5281 1.7112 1.8611 1.9274 根据数据,做出散点图如下:

图3 标准加入曲线图

同样,可观察到,最后三个点严重偏离直线,舍去后,作图:

图4 标准加入曲线图

求得:

y0.4163x0.7049R0.9985 当y0,x1.690。

即稀释后水样中Mg的质量浓度为1.690μg·mL-1

所以自来水中Mg的质量浓度为

1.69050=16.90gmL1 52.3 回收率计算

按照公式

RE计算回收率,

C加-CX100% C当加标量为1gmL1的Mg标准溶液时,回收率为71.12% 当加标量为2gmL1的Mg标准溶液时,回收率为76.95% 所以,该方法的回收率

RE74.03%

2.3 实验总结

1.观察两种方法制作的标准曲线,可发现,当镁离子标准溶液浓度过大时,作出的标准曲线不在不为直线,说明可缩小镁离子标准溶液的浓度。

2.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自来水镁离子浓度,标准曲线法测得自来水中镁含量为14.39gmL1,标准加入法测得自来水中镁含量为16.90gmL1,两者有较大差别,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一定误差,由于离子标准溶液的浓度过大造成的曲线绘制不准确也有一定影响。

3.计算的回收率较小,没有达到标准,说明实验方法还需改进,可缩小镁离子标准溶液的浓度再进行测量。

参考文献

[1] 苏克曼,张济新.仪器分析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5-77 [2] 朱明华,胡坪.仪器分析(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推荐第7篇: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铁的含量(实验报告)

实验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样中铁的含量

—标准曲线法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3)掌握应用标准曲线法测水中铁的含量。

二、基本原理

标准曲线法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中最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该法是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系列,在一定的仪器条件下,依次测出它们的吸光度,以加入的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试样经适当处理后,在与测量标准曲线吸光度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量其吸光度,根据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即可查出试样溶液中被测元素的含量,再换算成原始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标准曲线法常用于分析共存的基体成分较为简单的试样。如果溶液中共存基体成分比较复杂,则应在标准溶液中加入相同类型和浓度的基体成分,以消除或减少基体效应带来的干扰,必要时须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

三、仪器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AA-6300(岛津)

2、空心阴极灯 铁空心阴极灯

3、无油空气压缩机

4、乙炔钢瓶

5、通风设备

四、试剂

1、金属铁

优级纯

2、浓盐酸 优级纯

3、浓硝酸 优级纯

4、蒸馏水

5、标准溶液配制 (1)1000ppm铁标准贮备液:1.000g 的纯铁加热溶解于20ml 的王水,冷却后准确地稀释到 1000ml。 (2)铁标准使用液(12.5ppm)

准确吸取12.5mL上述铁标准贮备液于1000mL容量瓶中,用2%HNO3稀至1000mL。

五、仪器操作条件

波长

248.3nm

燃烧器高度

9mm 狭缝

0.2nm

乙炔流量

2.2升/分 灯电流

12mA

空气流量

15.0升/分

六、实验步骤

1、配制标准溶液系列

准确移取0、1.00、2.00、3.00、4.00mL上述12.5ppm铁标准使用液,分别置于5只25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5mL1%HNO3,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该标准溶液系列铁的浓度分别为0、0.5、1.0、1.

5、2.0ppm。

2、配制水样溶液 准确吸取水样10.00mL于25mL容量瓶中,加5mL1% HNO3,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备用。

3、分别测定上述铁标准系列及试样溶液的吸光度。

4、求出水样中Fe的浓度(ppm) Fe(ppm)25.00仪器示值

10.00

最终Fe的含量为:0.19mg/L即0.19ppm.

推荐第8篇:第五章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教案格式及内容

第五章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教学时数:7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1.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积分吸收,锐线光源,原子吸收测量用锐线光源的原因;

2.掌握基态原子数与温度的关系、原子吸收线--谱线轮廓与谱线宽度、谱线宽度变宽的原因。

二、理解

1.理解电离干扰及消除、物理干扰及消除、化学干扰及消除、光谱干扰及消除。

三、了解

1.了解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范围、测量条件的选择、定量分析方法及方法评价;

2.了解原子荧光的产生与类型、待测原子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积分吸收,锐线光源,原子吸收测量用锐线光源的原因;

2.基态原子数与温度的关系、原子吸收线--谱线轮廓与谱线宽度、谱线宽度变宽的原因。

教学难点

1.电离干扰及消除、物理干扰及消除、化学干扰及消除、光谱干扰及消除;

2.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量条件的选择、定量分析方法及方法评价。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线索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积分吸收,锐线光源,原子吸收测量用锐线光源的原因——基态原子数与温度的关系、原子吸收线--谱线轮廓与谱线宽度、谱线宽度变宽的原因——电离干扰及消除、物理干扰及消除、化学干扰及消除、光谱干扰及消除——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范围、测量条件的选择、定量分析方法及方法评价——原子吸收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量条件的选择、定量分析方法及方法评价——原子荧光的产生与类型、待测原子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

2.制作幻灯片和投影片,尽可能结合实际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讲授。3.选择典型例题和习题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利用实验室设备及条件式学生实际感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对比使学生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和分类,通过课堂讲练结合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仪器分析》,武汉大学编,高教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 2.《21世纪分析化学》,汪尔康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

3.《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化学系仪器分析教学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仪器分析原理》,方惠群,史坚,倪君蒂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5.《仪器分析》,赵藻藩,周性尧,张悟铭,赵文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6.《仪器分析》,邓勃,宁永成,刘密新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 7.《仪器分析》,朱明华编,高教出版社,2001年,第三版。 8.《仪器分析实验》,张剑荣等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 9.《仪器分析实验》,赵文宽等编,高教出版社,1997年。

推荐第9篇:原子物理学

原子物理学(专业基础课)

Atomic Physics

以下部分标题填写用黑体五号字体,具体填写内容字体为宋体五号)

【课程编号】BJ2622

5【学分数】3.5

【学时数】66 = 62 + 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编写日期】2010.3.30 【先修课程】高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

【适用专业】物理学

一、教学目的、任务

原子物理是高等院校物理等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运动规律,了解可无限分割的物质世界中三个递深的结构层次,为学习量子力学和有关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从实验事实出发,以阐述原子结构为中心,联系物理学发展史和科研前沿,讨论原子和原子核这一物质结构层次的基本内容。引进量子化概念,探讨原子、原子核与基本粒子的结构和某些运动规律,解释它们的表现性质。强调物理实验的分析,物理概念和物理图象的建立。理解原子壳式结构,了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和学习方法。掌握原子能量级概念和光谱的一般情况。理解氢原子的波尔理论,了解伏兰克-赫兹实验。了解氢原子能量的相对论效应。了解盖拉赫实验,理解原子的空间取向量子化,理解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了解不确定原则。理解波函数及其物理意义和薛定谔方程。了解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电子自旋轨道的相互作用。理解两个价电子的原子态,了解泡利原理。理解原子磁矩及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了解顺磁共振和塞曼效应,掌握原子的壳层结构和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了解康普顿效应,理解X射线的衍射及原子核物理。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1+ 3 + 10 + 10 + 6 + 3 + 8 + 8 + 10 + 3 + 4 = 66

(一)理论教学内容及时数(62)

绪论 (1学时)

1、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发展简史

2、原子物理学与其它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关系

3、原子物理学在物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4、学习注意事项和常用参数介绍

第一章原子的基本状况(3学时)

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1.2 原子的核式结构

1.3 同位素

第一章小结和习题课

第二章原子的能级和辐射(10学时)

2.1 光谱——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2.2 氢原子的光谱和原子光谱的一般情况

2.3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和关于原子的普遍规律

2.4 类氢离子和光谱

2.5 夫兰克-赫兹实验与原子能源

2.6 量子化通则

2.7 电子的椭园轨道和氢原子能量的相对论效应

2.8 史特思-盖拉赫实验与原子空间取向的量子化

2.9 对应原理和玻尔理论的地位

第二章小结和习题课

第三章 碱金属原子和电子自旋(10学时)

3.1 碱金属原子的光谱

3.2 原子实的极化和轨道贯穿

3.3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3.4 电子自旋同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

3.5 单电子辐射跃迁的选择定则

3.6 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第三章小结和习题课

第四章多电子原子(6学时)

4.1 氦及周期系第二族元素的光谱和能源

4.2 具有二个价电子的原子态

4.3 泡利原理

4.4 复杂原子光谱的一般规律

4.5 辐射跃迁的普用选择定则

第四章小结和习题课

第五章原子的壳层结构(3学时)

5.1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5.2 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

5.3 原子基态的电子组态

第五章小结和习题课

第六章在磁场中的原子(8学时)

6.1 原子的磁矩

6.2 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

6.3 史特思-盖拉赫实验的结果

6.4 顺磁共振

6.5 塞曼效应

第六章小结和习题课

第七章X射线(8学时)

7.1 X射线的产生及波长和强度的测量

7.2 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

7.3 X射线的发射谱

7.4 同X射线有关的原子能源

7.5 X射线的吸收

7.6 康普顿效应

第七章小结和习题课

第八章原子核(10学时)

8.1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8.2 原子核的放射衰变

8.3 射线同实物的相互作用和放射性作用

8.4 核力

8.5 原子核结构模型

8.6 原子核反应

第八章小结和习题课

※第九章基本粒子(3学时)

9.1 基本粒子和粒子的相互作用

9.2 粒子的观测

9.3 宇称定律和对称原理

9.4 共振态

9.5 强子分类和层子模型

9.6 关于电磁相互作用

9.7 弱相互作用

(二)研究教学内容及时数(4)

1、原子物理学方面的前沿介绍

2、原子物理学有关问题的讨论

※--机动章节,可以按照实际情况适当调节。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

重点和难点:对微观科学的描述不能按宏观规律。了解在原子领域中经典物理遇到的主要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而引入的一些全新的分析方法和推理方法,一些与经典物理不同的新概念:原子的壳式结构,原子能级,空间取向量子化,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泡利不相容原理,磁场对原子的作用,原子壳层结构及原子的电子组态,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

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题讲解、详细分析、归纳各种题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抓紧严格的习题作业训练,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融会贯通;适当增加原子物理学研究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考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

褚圣麟编.原子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主要参考书:

[1] 顾建中编.原子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 杨福家著.原子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神承复.原子物理学(大学物理学自习丛书).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

[4] 苟清泉.原子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5] 褚圣麟.原子核物理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6] 周邵森.原子物理学学习指导.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

[7] 赵信.原子物理学习指导.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修(制)订人:审核人:

2010年 3 月30日

推荐第10篇:GB_T 164151996_煤中硒的测定方法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

GB/T 16415-1996 煤中硒的测定方法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Determination of selenium in coal―Hydride generation-atomic absorption method 【标准状态】被代替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1996/6/14 【实施日期】1997/2/1 【修订日期】1996/6/14 【中国标准分类号】D21 【国际标准分类号】75.160.1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GB/T 16415-2008 【引用标准】GB 212,GB 6682

适用范围&文摘

暂无

第11篇:原子、分子、离子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粒子构成的。请列举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常见物质名称,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原子、分子的概念。

答案:原子 分子 Fe Hg W Au CO2 H2O HCl O2 P4

2.湿衣服晒一定时间就干了,这说明____________;水银温度计受热,水银柱上升,这说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原子间也有一定的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水分子挥发,衣服变干;水银受热,原子间距离变大,水银膨胀;说明组成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间存在距离。

答案:水分子是运动的 空隙

3.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_____可分,而____________却不可分。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____________发生变化,只是____________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了____________。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____种类没变____________,数目没有增减,____________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只是____________重新组合。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____________。 认识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

(1)纯净物、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认识原子

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不是最小的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分子、原子的相互关系:

5、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

1、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是分层运动的,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

三、

四、

五、

六、七层(也可分别叫KLMNOPQ层)。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1~20号元素,第一层最多能排2个,其它层最多能排8个,不足的,是几个就排几个。各层电子数之和等于质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一般为8个(氦为2),为相对稳定的结构。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4)金属元素最外层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从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kg。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阳离子:Na+ Mg2+ Al3+、H+ NH4+、Fe2+ Fe3+ Ca2+

阴离子:O2-、OH- S2-、F- Cl- SO4 2- CO32- NO3- MnO4- PO43- MnO42- ClO3-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CO32-NO3-OH-MnO4-MnO42-ClO3-PO43-HCO3-NH4+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

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2.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O、Si、Al ②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O和Ca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1、水结成冰,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由水的分子变成冰分子的;B、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C、水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D、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2、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子没有改变的变化;B、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

C、无色气体变为淡蓝色液体的变化;D、分子间间隔发生改变的变化。

3、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也可以分解成原子;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1、下面有关分子的正确说法是 ( )

①分子由原子构成;②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③分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④分子构成了所有物质;⑤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A.①②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⑤

2、1995年东京地铁发生沙林毒气事件,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微粒( )

A.可以再分 B.在不停运动 C.很少 D.之间有间隔

3、对于CO

2、CO、O

2、HgO 四种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元素 B.都含氧分子 C.都是氧化物 D.受热分解都放出氧气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 )

A.体积大小不同 B.质量不同

C.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申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5、在一个原子的原子核里必定含有的微粒是

( )

A、质子和中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和中子

6、有一种病是\"缺铁性贫血症\",这里缺铁指的是--------(

A.铁单质 B.铁元素 C.铁原子 D.铁分子

第12篇:《原子晶体说课稿》

说课稿

自我介绍、报出课题以及本课题是那个年级使用的哪个版本的教材,在教材中哪章、哪节、哪课时。整个说课将分为如下六个部分。

(一)

教材(说教材)、学情(说学生)分析

(二)

重点难点 (说教材) 教学目标(说教材)

(三)

教法(说教学手段)与学法(说学生)分析

(四)

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教学程序)

一) 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感受新知

三)挑战自我

小试牛刀

四)归纳总结

长话短说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学反思

各位专家评委早上好。我是08级化教(1)班xxx,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原子晶体》,本课题是鲁科版高中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中学化学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在复习化学键等知识的基础上引 入晶体结构、化学键间相互作用力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运用化学键理论和晶体结构理论分析晶体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本节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

二、教学目标

我将其归为以下三个小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使学生

理解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善于运用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

法来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晶体的认识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进一步

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的客观规律。

三、

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节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之前学过的原子空间构型、化学键、

杂化轨道等理论为基础,引进并分析了原子晶体的概念、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等重要理论 知识。因此,本节的重点将放在“原子晶体概念、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上。本节难点为 “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院子的空间结构是微观抽象不可感知的。对于老师来说,如何引 导学生较易认识原子空间结构是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在老师的引导讲解下掌握学习原子晶体空间构型也是一个难点。

四、教法

本节知识与物质内部结构性质联系紧密,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易于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我这节课将采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相结合的一条线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金刚石结构模型、剖析模型,再以金刚石与SiO2晶体相比较,归纳总结原子晶体的特征及规律,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的客观规律。

五、学法

通过观察模型,将宏观可感知的实物与微观不可感知的结构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意识 里对原子晶体概念、结构有个大概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相互交流讨论分析。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发现规律,在师生的共同作用下,归纳总结规律,学习新知。

六、教学过程

我将整节课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联想质疑

展示一组图片,向学生讲解图中所展 示的物质,引出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些物质有怎样的结构使得它们具有如此特性呢? ②它们有属于怎样的物质类型呢? 并引出今天所要讲的内容为原子晶体。准备用时5min。 (2)引出原子晶体概念

让学生仔细观察金刚石模型,边观察边思考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总结金刚石结构特征,并引出原子晶体概念,指出常见的原子晶体。准备用时10min。

(3)比较学习,总结特点

结合书上“SiO2的空间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自成小组讨论思考老师所提问题,在老师的引导讲解下,对比学习金刚石与SiO2的空间结构,并师生一起完成“金刚石与SiO2异同点”比较表,以此类推出原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准备用时15min。 (4)引出原子晶体的特征及熔沸点变化规律

师生通过分析对比挂图“原子晶体的键长熔点和硬度”数据表。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原子晶体特征及其熔沸点变化规律,老师并给与总结。准备用时10min。 (5)迁移应用

在学完新知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做到善于学以致用。准备用时2min。 (6)回顾反馈,布置作业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当堂所学重难点,有随堂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所留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去自己做“SiO2结构模型”。在今天课堂上观察了金刚石的结构模型,可以对比去做SiO2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回顾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准备用时5min。

七、

【教学媒体】

利用图片、模型、挂图来展开今天的讲课。

八、

【板书设计】

请看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整个板书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上写原子晶体的定义及常见的原子晶体;第二块上写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熔沸点变化规律;最后一块上方写原子晶体的物理特点,下方用作副板。

九、

【布置作业】

我所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自己回去做一个“SiO2结构模型”。在今天课堂上观察了金刚石的结构模型,可以对比去做SiO2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回顾复习当天所学内容。

十、

【教学评价】

本节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展示图片、模型这种可观可感的实物来联系微观存在的结构,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一步便于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由感知过渡到理论,而且设置了随堂练习,可以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可以很好的做到学以致用。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做到了“以老师引导未辅,以学生为主体”的相互统一,更加切合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这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请各位专家给与宝贵意见,谢谢。

第13篇:原子物理学教学大纲

原子物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原子物理学 所属专业:物理学专业 课程性质:基础课 学

分: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原子物理学是物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以物质结构的第一个微观层次(原子)为研究对象,是联接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在理论方法上,该课程揭露经典理论在原子这一微观层次遭遇到的困难,并且为了解决这些困难而引入量子力学,学生将在本课程中较为系统地学习到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应用实践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性地了解和掌握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获得有关原子的电子结构、性质及其与外场相互作用的系统性知识,为以后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生产应用和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力学》、《理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

关系:《高等数学》和《数学物理方法》是学习原子物理学的数学基础。《力学》、《理论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包含了学生在学习原子物理学之前需要掌握的必要的经典物理知识。有了这些准备知识才能理解为何不能用经典理论来研究原子体系,从而必须引入量子力学。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杨福家, 《原子物理学》 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主要参考书: 1, C.J.Foot, 《Atomic Phy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 2005 2, H.Friedrich, 《Theoretical Atomic Physics》, Springer, 2006 3, 褚圣麟, 《原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4, 曾谨言, 《量子力学》, 科学出版社, 2000 5, 卢希庭, 《原子核物理》, 原子能出版社, 198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绪 论 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史(2学时)【了解】

第一章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5学时)

第一节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掌握】 第二节 电子的发现【了解】 第三节 原子结构模型【了解】

第四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卢瑟福散理论【重点掌握】【难点】 第五节 卢瑟福理论的成功和不足【掌握】

第二章 原子的量子态,玻尔理论(8学时)

第一节 背景知识: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氢原子光谱【掌握】 第二节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重点掌握】【难点】 第三节 玻尔理论的实验验证【掌握】

第四节 玻尔理论的推广:椭圆轨道理论和碱金属原子光谱【重点掌握】 第五节 玻尔理论的成功与缺陷【掌握】

第三章 量子力学导论(18学时)【重点掌握】【难点】

第一节 波粒二象性 第二节 不确定关系 第三节 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第四节 态叠加原理 第五节 薛定谔方程 第六节 薛定谔方程应用举例 第七节平均值和算符 第八节 量子力学总结

第九节 氢原子/类氢离子的量子力学解法 第十节 爱因斯坦关于辐射和吸收的唯象理论 第十一节 量子跃迁理论,含时微扰论 第四章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自旋(14学时)【重点掌握】【难点】

第一节 电子的轨道磁矩 第二节 施特恩-盖拉赫实验 第三节 电子的自旋和自旋磁矩

第四节 相对论量子力学初步,狄拉克方程 第五节 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原子的精细结构 第六节 外场对原子的作用,定态微扰论

第七节 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塞曼效应,帕邢-巴克效应 第八节 外电场对原子的作用,斯塔克效应,运动电场

第五章 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10学时)【重点掌握】【难点】

第一节 多电子的耦合 第二节 氦原子的光谱和能级 第三节 泡利不相容原理

第四节 量子多体理论初步,平均场近似 第五节 原子的壳层结构,元素周期表 第六节 原子基态,洪特定则,朗德间隔定则 第七节 氦原子/类氦离子的量子力学解法

第六章 X射线(5学时)

第一节 X射线的发现和波动性【了解】 第二节 X射线的产生机制【掌握】 第三节 康普顿散射【重点掌握】 第四节 X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了解】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10学时)

第一节 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史【了解】 第二节 核的基态性质一:核质量,结合能【掌握】 第三节 核力的介子理论【了解】 第四节 核的基态性质二:核矩【掌握】 第五节 原子核多体问题的困难【了解】

第六节 核结构模型:费米气体模型、液滴模型、壳模型、集体运动模型【了解】 第七节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掌握】

第八节 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和伽玛衰变【掌握】 第九节 穆斯堡尔效应【掌握】 第十节 核反应,Q方程【掌握】

第十一节 核反应模型:复合核模型、光学模型、黑核模型、蒸发模型【了解】 教学方法:教学中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的规划和建设,按照课程体系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发展脉络和做科研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达到从会学到好学;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较强的主动思考习惯,注重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布置课后作业,必要时进行习题讲解;将科研前沿引入课堂,使学生了解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和量子多体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开发并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程的教学实施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之上。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堂提问、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

制定人:房铁峰审定人: 批准人: 日 期:

司明苏

第14篇:原子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学片段 ————原子的构成

1、教师:

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

学生1: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2、教师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3、教师提问: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

4、教师: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 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

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小组汇报:

学生1:原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它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学生2:在原子内部一些小的微粒在围绕一个大微粒运动,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微粒是什么? „„

5、教师:学生 2的问题问得好,那么这些微粒究竟是什么呢?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6、教师:用投影播放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学生1: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a粒子没有受到阻挡,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学生2: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反弹了回去,我们可以想象到a粒子碰到了坚硬的东西,原子内部可能有一个实心的核,就象我们家乡的杏子中有一个“核”一样。 „„

7、教师小结:大家猜测得很对!

教师适时地点击动画中心的“球体”,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字样,点击“微粒”出现了渐放的“电子”字样。

学生观看动画印证自己的猜想。

8、教师:原子核是否和大家的猜想一样可能是一个实心的核呢?请大家看动画

师点击“原子核”屏幕上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结构示意图。 学生1:原子核不是一个实心球,它也是由许多微粒构成的。 学生2:从图示上看,应该说它是由一些带正电的微粒和不带电的微粒构成。

9、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对原子的构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系统观看“原子结构”的动画,并试着用文字简述原子的构成。

10、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的结构 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阅读课本表4-

1、表4-2,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学生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个部分构成。 学生2: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学生3:我认为应该加“一般”两个字。

学生4: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学生5: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学生6: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我的理由是„„

11、练习: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篇科普习作,并向其他班的同学们介绍原子的构成。

本人认为,《原子的构成》这一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解决“原子构成”的问题中,教师采用了设想、讨论交流、动画启示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整个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

第15篇:分子原子教案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霍山二中化学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逐步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和药品。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3、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多媒体投影:同学们能解释下列生活中的实例吗?

①为什么从讲台经过会闻到花露水的香味呢?(打开装有花露水瓶的瓶塞) ②为什么湿衣服在室外会慢慢变干?

从以上事实让我们感知到什么?(小组合作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8页内容,并思考

这些微小的粒子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真实的存在吗?

多媒体投影:科学事实图片(苯分子图像和硅原子摆成的“中国”二字),要求学生仔细察,并想一想从上述图片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抢答,应该含有分子性质的相关内容)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分子的基本性质。

多媒体投影: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 个水分子;(如果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大概要用3万年才能数完。)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小组合作,并指定学生回答)

思考:微小的粉笔灰是一个分子吗?

多媒体投影:图片“墙内开花墙外香”引入分子扩散实验。 合作探究一:分子扩散实验。

教师做演示实验并投影,学生仔细观察并完成下列相关的问题: ①实验现象 ②猜想:是什么物质使A中的酚酞变红? ③分析:A烧杯和B烧杯周围各有什么物质? ④思考:B烧杯的作用是什么?

⑤对现象进行分析 ⑥实验结论 多媒体投影:演示实验----品红的扩散

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观察,并完成下列问题①现象

②结论

合作探究二:①酒精与水混合实验,②学生操作,并描述现象。

③思考:为什么酒精和水混合体积会减少?

多媒体投影: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减少的模拟图

小组合作,选派代表回答酒精与水混合实验得出什么结论?(伙伴评价) 多媒体投影:①温度越高,间隔 (热胀冷缩) ②压强增大,间隔

③思考:气体、固体、液体中,哪种状态分子间的间隔最大?

五当堂小结:

六、当堂检测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3.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之间有间隔。

-2621

50+50=?

第16篇:第2章 原子

第二章

原子

(1)

在东方,黄河孕育了中国,在西方,多瑙河孕育了奥地利。

这两个国家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历史。但她们都大多数时候都如同熟睡的雄狮,这又如此相似。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或许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那么陌生。写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茨威格和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这些或许就代表了大部分中国人对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的所有的认识,这些同样也是这个城市的灵魂。其实单就音乐而言,奥地利还有天才钢琴家莫扎特。

乐谱是凝固在纸面上的优雅,但在傅里叶看来,乐谱是琴弦振动的频谱。或许这种理解方式没有那么的富有诗意,但傅里叶的内涵当然并非那么简单。因为这门振动的学问里还包含深刻的数学—帕塞瓦尔等式和泊松求和等式。

帕塞瓦尔等式告诉我们,一个弦的振动信号——波形——的能量,无论在时间上来看还是从频率上来看,应该是相等的。这是一个如此重要的等式,它暗示了波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守恒。虽然据说是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黑体辐射曲线的时候第一次使用了这个等式,但是瑞利没有给出任何数学上的证明,而把这个等式证明得很完善的另有其人。

而另一个公式,傅里叶变换里的泊松求和等式则更加优美。一个弦的振动的时间信号函数对全部整数时间求和,等于它傅里叶变换以后对应的频率函数对全部整数频率求和——这就是泊松求和等式的完整表达。这种表达方法似乎数学上很简明,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很拗口和难以理解。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一堆简单的图形——正三角形,正五角形,正方形等等,我们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总边数?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加下去,也可以把有相同形状(对应泊松求和等式中所说的频率)的图形分来开来计算然后再求和,这两种的结果必然是相等的。也许我们会在以后合适的时候再次详细介绍它的作用,总之它是一个优雅的数论公式,至少在物理学上可以用到配分函数的计算。

在傅里叶那个年代物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道路上,有些人能够沿着道路走得很远,有些人却一直在围城中打着转儿。仅仅有若干的几个人能够走出表面光鲜而地基脆弱的物理学的玻璃城堡,发现另一片天空。

奥地利是一个物理英雄辈出的国度。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上,有三个名字反复被提及。这三个人带领着早期年幼的量子力学蹒跚着向远方走去。

玻尔兹曼,薛定谔和泡利,他们是来自维也纳的三剑客,根据他们的秉性,我们可以分别称呼他们为忧郁剑客,多情剑客和犀利剑客。

1870年,走在最前面的那个大胡子,他的总是目光炯炯有神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就是玻尔兹曼,一个抑郁症患

者,同时也是一位统计物理学领域的天才人物,他成功地把微观世界的运动和宏观世界的现象

有机而严谨地联系起来,他成功处理了1023数量级的气体分子的集体运动并且用数学的形式给

出了直观和具体的表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常数直接地把大量气体分子的平均能量同体系的温

度联系起来。在他之前,人们不太搞得清楚能量和温度的关系。虽然同时期也有人在思考比热

的问题。比如说,同样在夏天,在太阳下的钢板和一杯水相比,钢板的温度升高的速度比水更

快,这背后其实有量子力学的东西,但玻尔兹曼那时代,他可以模糊地认为,能量是随着自由

度均匀分布的,这就是经典统计里的能量均分定理。

既然要品读原子,那么就有个关键的问题——

什么是原子?

古希腊的观点认为原子是万物组成的最小单元,比如一块橡皮,和一把无比锋利的小刀。如果无限次的切割下去直到不能再分,剩下的就是原子。而苹果和橡皮的本质区别仅仅在于相同的原子的不同排列。

虽然在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无比简陋而且完全不严谨。现代科学也证明了原子是由更小的物质组成的——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了原子的内部结构。但是这种科学和哲学体系却沿用至今,而且“原子”的这种说法也沿用了下来。

现代的科技手段能够让我们通过仪器直接看到原子,这种神奇的“放大镜”就是扫描隧道显微镜。你如果去北京北四环保福桥下的中科院物理所,在那里你就可以亲眼见到原子。当然了,对于正在看书的您来说,左图可能就是你在那里看到的原子的“照片”中的两张。

但在19世纪,还是没有人直接看见原子。

19世纪正是量子力学情窦初开的世纪,也是物理

巨大变革的前夕。

1821年忙着在金属铂的表面上刻制光栅的弗朗

禾费忙得汗流浃背。验证之前提到的他发现的太阳光

的衍射花纹中藏有的暗线。

1822年写完了《热的解析理论》的傅里叶正穿着

棉衣,蜷缩在太阳底下。外界对他的书的热情程度没

有让他感觉到一丝的温暖,甚至有些寒冷。他用棉衣把自己裹得更加严实,默默地望着天空。

1833年英伦的哈密顿正在创造比牛顿力学更容易导致量子力学的新力学。

1870年挪威有一个叫李的人在这个时候也发展出来了李群(Lie group)——他一开始是为了拿这个东西去解决微分方程,因为在代数方程领域是存在求根公式和伽罗华的理论的,所以李老师转身问自己这个问题,对于微分方程存在不存在类似的方法。他在监狱里找到了这个方法。

这就是19世纪物理学的天空,这些人和他们的研究正是19世纪的物理学大拼图的若干小碎片,这些碎片其实并不能完整地拼成一副名画,因为里面还存在一个关键的片段——什么是原子?

19世纪的人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原子是否真的存在?那时代的科技水平导致原子就如同现代的夸克一般不可被直接观测到。

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被人相信时,人们称之为信仰。

玻尔兹曼相信原子存在——这成为他基本的人生信仰。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信仰,导致他一直都很忧郁(对应忧郁剑客)。那时的他在一个大学里做物理教授,就如同每个江湖故事中的主角都有一个对手一样。他的对手是马赫——他的同事,同时也是被青年时代爱因斯坦视为偶像和精神导师的著名教授。马赫认为,原子既然看不见,也不能用实验检测出来,那么所谓原子就根本不存在。

马赫的观点现在看来也是正确的。在现在的量子理论中,也非常重视可观察的物理量,不能被观测到的,那就不是物理量,如果是理论要求必须存在的,那就只能称之为“鬼量”或者“鬼场”,比如现在的探测的所谓赋予标准模型基本粒子质量的希格子场,就是不能观测的。单就马赫老师的观念——“一个不能被探测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这种说法无疑是非常符合现代的物理学理念的。在马赫的眼里,这个世界上没有鬼魂,也没有“鬼量”。虽然很多女人会说一些俏皮话,比如“宁愿相信世上有鬼,不相信男人的嘴”。女人们的逻辑其实也说明,这个世界上没有鬼魂。

马赫的观点得到了另外一个化学大师奥斯特瓦尔德的肯定,他是非常不相信原子存在的一个化学家。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是一个非常荒诞的事情,一个化学家不信仰原子论就如同一个医生不相信蛋白质分子的存在一样。不过那是在19世纪,奥斯特瓦尔德最精彩的论述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能量。”这被称为“唯能论”,激烈对抗玻尔兹曼的“原子论”

奥斯特瓦尔德的唯能论虽然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实际上他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的认识还是很独到的。

奥斯特瓦尔德也是著名教授,可以说在当时的地位一点也不比玻尔兹曼低,所以他们两人也是针尖对麦芒,谁也说服不了谁。

顺便插一句,后来,奥斯特瓦尔德和爱因斯坦也曾有一段“暗战”的经历,这事情算是爱因斯坦青年时成长的小插曲,当然那时候已经是1901年了。

刚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的爱因斯坦就尝到了社会的困苦,由于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也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他最终选择了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信。信中大意是:爱因斯坦拜读了您的大作,我对您的崇拜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恰似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云云。信的结尾问他需要不需要实验助手。但是奥斯特瓦尔德并没有给爱因斯坦回信,这让年轻的爱因斯坦当时觉得很受伤。作为一个渴求一份工作的年轻人,爱因斯坦忐忑地又写了一个信,信里说:“尊敬的教授,很抱歉的是,上次给您的那封信,我可能没有写清楚我的回信地址……”

奥斯特瓦尔德教授依旧没有理他,爱因斯坦感到了又一次打击而且还的萌生了去意,对人间已经万念俱灰。爱因斯坦的父亲也非常焦急。爱子心切的父亲为了让奥斯特瓦尔德鼓励一下自己的儿子,年迈的他也给奥斯特瓦尔德教授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尊敬的教授,很冒昧地给您写信……我的儿子爱因斯坦……为了不使他过分伤心,请您回信鼓励一下我这个绝望的儿子……万分感谢”。

最终爱因斯坦也没有获得这份工作。

言归正传,现在关于原子是否存在的争论那时已经开始。

玻尔兹曼对决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组合,明显力有不逮,单就辩论来说,以一对二的玻尔兹曼常常落得下风,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科技水平有限。“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原子”确实不容易被人们相信。另一方面不是玻尔兹曼技不如人,更不是“原子论”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玻尔兹曼本人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历史上的这场“原子论”和“唯能论”的这种因双方都缺乏决定性实验和证据而沦为“动嘴皮子”的科学争论最后却以玻尔兹曼的自杀离场而宣告终结。同事的抨击和生活的压力最终压垮了玻尔兹曼,他在一个旅游胜地自缢身亡。

在玻尔兹曼自杀后的一年,皮兰就通过布朗运动确定了分子原子论。

玻尔兹曼作为笃信“原子论”的忧郁剑客离开江湖争斗,其实也是厌倦了人生。他悄然隐退,但灵魂却壁立千仞。原子成为一个客观的实在,而我们的故事有了一个开始的基础。

为了下文的行文流畅,我们不妨在这里对原子做一个基本的了解。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的尺度大约是10-10米,这也是电子的活动半径,因为原子核的尺寸非常小,“如同棒球场中央的一只蚂蚁”。原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原子核产生强大的电场把电子拉住,使得电子不能飞离原子核。这个电场比人类能制造的最强电场要强10000倍左右——对于一个高中学生就可以估计出这个电场强度,只要你知道氢原子的电离能量是负13.6电子伏,而原子的半径是10-10米。

这个强电场的存在保证了电子总是在原子核周围运动。但是现在我们并不了解电子到底是怎么运动的。

第17篇:原子教学设计

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原子的概念是在分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是分子继续分解的微粒。因此原子的学习是分子概念的后继学习。同样也是在事物是无限可分的唯物辩证法基础上对物质的认识。

原子是一种微粒,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人们学习实体物质的基本模式是,先观察实体物质,认识到实物最具本质的特征,形成概念,然后再给概念一个名称。原子是一类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也是实体物质,其学习的过程应与实体物质学习过程一致。但学习原子所不同的是,原子是一种微粒,这种微粒人们无法观察,只能靠思维来感知。尽管原子是不能观察到的微粒,在学习过程中也一定要有对原子本质特征的了解,才能真正形成原子的概念。因此,原子的教学首先是凭思维“观察”到具体的原子,“观察”到多类原子的形状、大小、及在构成分子、物质中的意义,才能了解原子的本质特征,才能给原子下定义,然后进一步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给原子下定义。

原子是对物质进行分解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微粒,因此,“观察”原子实际上应贯穿于物质分解的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继续构建完善物质可分的科学哲学思维。

2.认识到物质可分解到分子,分子可分解为原子。

3.认识多种原子的形象,对原子有一定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大小,形状。 4.认识常见的原子,了解这些原子的大小,形状。 5.认识原子组成分子(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原子直接组成物质(金属晶体中原子的堆集),组成其他化合物。

6.了解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微粒。认识到化学反应实际是原子组合的改变,但原子本身不变。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上课时我们学习了分子,请问:

什么是分子?

什么是分子?分子有怎样的特征呢? 分子大小、质量有何特点?

我们可以闻到很多气味的原因是什么?

( 用手蘸香水在黑板一个写一个“水”字),水字会逐渐消失,为什么?为什么会闻到香水的气味呢?白糖溶解在水里,为什么会不见了呢?这些生活中的现在体现了分子原子的什么特征?还有氨气分子扩散实验的回顾。

让学生再列举一些体现分子特征的生活中事例,进一步巩固分子的特征。

还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分子?(氧气、氢气、水、酒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在这里就不需要再问了,因为在讲分子特征的时候,基本上已经体现这个事实了,譬如氨分子的扩散,蔗糖分子,香水分子,酒精分子等。(设计意图:学生充分理解分子,在此基础上将分子分解成原子)

[教师]:以上分子还可以再分吗?请你回答,并说出你的回答问题的依据。(设计意图:强化学生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物质观。)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会在原子的概念提出时再提出来。我会从您说的那杯水引入? [PPT展示]

以上的分离是不借助于外力的分开,分到最后的时候就是一个水分子了。 分子的概念提出: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为什么最小呢?因为一个水分子如果再在一定条件下分下去,就不是水分子了。水的性质的保持者会不会是氧分子呢?(反问会让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

在一定条件下,分子可以再分吗?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继续分下去,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一旦分解,就不能保持原有物质的性质了。譬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氧气和氢气这个化学变化的微观变化过程是:

根据图告诉学生并强调哪些粒子是分子,原子

提问:在这个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有没有改变?

原子的种类有没有改变?

归纳:分子的种类改变了,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讨论:为什么是最小粒子呢?

归纳: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强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到原子之后,原子没有再继续分下去,在物理课里我们已经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原子还可以继续分下去:分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但是在化学变化中只是分到了原子。

接下来以熟悉的化学变化为前提,进一步强调这个实质,强调分子,原子 譬如:

氧化汞的分解,氢气的燃烧,氢气氯气的燃烧等

(我觉得这样安排更有整体感,宏观看现象,微观找本质,把宏观的化学现象,和微观的粒子分子原子特征以及分子原子的变化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因为通过前面短短一个月接触化学,学生大脑里累积的就是些生活经验和宏观看到的一些现象。在此基础上讲,学生可能会觉得亲切些。)

[学生]:讨论此问题。

[教师]:同学讨论得很好,也充分树立起了正确的物质观。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分子再往下

分,分出来的粒子是个什么样呢?

以下的内容有很多定量的科学数据,会让学生更加客观的意识到原子的特征。老师,我也不知道这样处理对不对:我会把这些数据放在化学变化这个前提下讲分离和结合。

我们先看氧气(Oxygen)分子的分解:科学研究发现,一个氧气分子可以分解成两个相同的微粒,这种微粒我们称为氧原子。也即是说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二个这样的氧原子微粒结合在一起的。

[板书]

二、原子 [PPT]

这种氧原子粒子的半径是73 pm, 质量为:2.657x10-23 g

氢气分子可以分解出两个微粒,我们称为氢原子。

水分子可分解出3个微粒,其中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

PPT:

以下这个部分作为学生知识拓展很有吸引力。

[讨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分子分解成的微粒,数量、形状,种类、大小、质量、类别,并与氧气、氢气、水等的分解图形放在一起。(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多种原子,包括大小、质量,对原子有个感性认识。) [小结]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认为什么是原子呢? [板书]:1 认识原子

1) 原子是一种直径很小,而且质量也很小的微粒。 2) 原子是一种球形的微粒。

3) 不同的原子,大小不同,质量不一样。

4)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微粒(PPT:列举其他分子模型)

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碳60分子结构模型

二氧化碳分子模型

5) 金属是由其金属的原子按一定方式堆集构成的(PPT:列举铁、铜等金属晶体模型)

6) 化合物也是由一些原子构成的(PPT:列举一些化合物结构模型)

(设计意图:学生感知多种原子,并感知它们的形状、质量,通过小结清晰地认识一些原子的本性,并从原子的粒子性质上给原子下定义)

老师是把这个部分放在后面的啊,我是以这个为前提再按着老师的思路讲原子概念的。 [教师]:现在我们从原子的角度来认识一些化学反应: 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氢气

+ 氧气

点燃

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1个氧气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所以一个氧气分子必须要2个氢气分子才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从上面的说明中,我们看到,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反应生水时,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都不存在了,但氧原子和氢原子在水中存在,没有变化,这个反应中变化了的是原子组成变化了,但原子没有变。 ② 氧气与碳

③氧化汞受热分解(讲解:略)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实例,说明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组合,而原子本身不变)

研究所有的反应,我们都可以知道,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但原子本身不变,而原子的组合发生变化。

[板书] 3 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对原子下个定义是什么呢? [板书]:

2 原子

是在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设计意图:从实际反应的例子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没变化,只是原子的组合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分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定义原子)

[讨论]:你们如何认识原子?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设计意图:沟通,了解学生是如何想的,学习的结果如何,还有什么问题。)

第18篇:马原子个人简介

个 人 简 介

马原子 男 35岁

系甘肃省定西人,现任定西市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国家武术裁判员,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中国武术六段,中国武术协会会员,高级气功格斗师,高级教练员,定西市双节棍协会会长,天马武道功夫特训总部、天马武道影视文武学校校长。

自幼跟随家父习武,先后习练过武学门拳法、梅花拳、武当八卦掌、少林拳、散手、柔道摔跤、擒拿格斗、截拳道、自由搏击、双节棍、无限制、气功等特种格斗功夫,经过多年的研习和创新,于二00六年独创“天马武道功夫”。

曾拜湖北南湖乾元武术馆武当全真龙门派陈斌学老师,湖南南北文武学院世界鹰王、亚洲猛虎称号的邹寿福先生,国际金刚力功传人于宪华教授,无限制创始人陈鹤皋先生为师。

后又多次拜访国内一些武术名家马贤达、马令达,郝心莲、马振邦、赵长军、郭瑞祥等前辈,对通备武艺、短兵、苗刀等加以研习。通过多年对双节棍的习练和研究在教学中颇有造诣。 馆

址: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关市场正门三楼(天马武道功夫特训总部)

招生电话:18215240422 (校长) 0932-8858599 (宅电)

18215209122(惠主任)0932-8314498(招生办) 邮编;743000 邮箱:tianmawudao@sian.comQQ:632706790

第19篇:分子原子教案

分子原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是继前面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后的,从宏观到微观过渡的第一课。同时,这节课也是为以后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衡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性质,理解其概念;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能用化学语言表述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分子原子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教学重点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二、教法分析

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教师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有关原子和分子的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大家的表扬和认可,同时注意力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用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思考;用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由于本节课位置靠前,学生实验要注意指导,提示观察角度,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表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身边事物创设情景

在你从操场回来的路上,有没有闻到月季花香?现在我们就学习和它有关的分子和原子。

问:在生物课上,我们知道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那么物质呢?是不是也可以把它分成很小很小的粒子?

事实证明这种微小粒子是存在的,我们把这种粒子叫分子。观察P50页苯分子、硅原子图像,分子是很小的,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大家看一下水分子自述,来感受一下分子。

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好,我是水分子„„) 通过阅读你能总结出,分子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思考、归纳分子特征:

1、分子的质量何体积都很小。师:自述中有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答:猜想分子是运动的,有空隙。 师:口说无凭,看我们做个小实验。 演示:品红扩散

问:大家看到什么现象?是不是重力作用才使品红下落的?我们可以再看下面的实验。 活动探究。

教师:在试管中加少量水,加酚酞,滴加浓氨水。 学生观察,回答现象。

师:刚才我将加酚酞的水和浓氨水放到一起,人为让他们接触,溶液变红了,那么不直接让它们接触会不会变色呢?想想你会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确定方案回答,其他做补充。 请一组同学上来做给大家看。

学生一起归纳分子特征:

2、分子是运动的。

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师:其实我们闻到花的香味不是我们的鼻子在运动就是花香分子运动的结果。(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知识)

分子是时刻运动的,在我们生活中你能再举出一些分子运动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问:湿衣服再阳光下容易干,还是再阴凉处容易干?说明分子运动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和温度有关。 演示实验:加热食醋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学生再举生活中的例子。

创设情景:冬天,水缸放在室外会被水涨破,是不是水分子变大了? 问:水的三态变化发生是化学变化吗?

相同质量时,体积为什么不相等呢?水分子自述中问到我们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你怎样认为?

比喻讲解:取满满一杯沙子,在里面加水,能加入吗?说明沙粒之间存在什么?那么分子呢?

演示: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学生量取)混合。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多媒体播放:分子之间空隙的相互占据,其实品红实验中也可以说品红分子进入了水分子之间的空隙。

(二)设疑:水分子和水通电都可以使水减少,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变化是否相同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物理变化,一个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液态水分子之间间隔增大变为气态。 化学变化是:水变成了氢气何氧气。

问:水变成氢气和氧气还是水吗?也就是水分子变成氢气、氧气分子还是水分子吗? 解释化学变化,实际就是分子的变化。而分子变了之后,就不再有原来的化学性质。所以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问:水分子是怎样变成氢气、氧气分子的呢? 观察课本P52页:水分解示意图

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打出水分子分解运动动画。

打出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及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比一比回答下列问题,看哪组答的多。 在化学变化中:

(1)一定不变的有: (2)一定变化的有: (3)可能变化的有:

思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讨论、总结:

物理变化:分子之间间隔变化、分子本身不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原子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出问题:分子概念中为什么只强调化学性质? 教师释疑:(如同一个人站不成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分子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到物理性质)

(三)练习巩固: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夏天架电线要松,冬天架电线要紧。

2、樟脑丸放一段时间消失了,衣橱中有樟脑的气味。

(四)总结:

学完本课你该知道: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4、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静止的水中水分子是静止的,沸腾的水中水分子是运动的。

3、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4、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五)作业:

布置科普小文章(二选一)

1、分子的自述

2、假设你是一个水分子在浩瀚的海洋里你会看到什么?

第20篇:GB_T 16415_煤中硒的测定方法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定稿)

GB/T 16415-2008 煤中硒的测定方法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Determination of selenium in coal―Hydride generation-atomic absorption method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1996/6/14 【实施日期】2009/5/1 【修订日期】2008/7/29 【中国标准分类号】D21 【国际标准分类号】73.04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GB/T 16415-1996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T 483,GB/T 6682

适用范围&文摘

本标准规定了煤中硒测定的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分析步骤、结果计算、方法精密度及试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meow

《原子吸收岗位职责.doc》
原子吸收岗位职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公司工作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章程规章制度公司文案公司简介岗位职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