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岗位职责

2020-12-20 来源:岗位职责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BYD反应技术员岗位职责

BDO车间BYD反应技术员岗位职责

一、正确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和公司有关化工工艺生产规定。

二、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国家的相关产品标准及公司化工工艺生产制度。

三、熟悉并能正确理解行业以及公司安全环保规定、制度。

四、负责BDO车间BYD反应岗位的生产技术管理和资料管理工作。

五、编制乙炔供给、乙炔循环、BYD反应、BYD反应催化剂配制、再生催化剂开车、废催化剂处理和BYD精制安全技术规程和各种预试车方案,编制各种异常操作工况预案。

六、负责组织实施BYD反应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和考核,建立BYD反应岗位人员培训教育台帐。

七、参与项目建设BYD反应装置的安全管理工作。

八、在公司和车间领导下,负责组织乙炔供给、乙炔循环、BYD反应、BYD反应催化剂配制、再生催化剂开车、废催化剂处理和BYD精制原始开车和正常日常维护,收集各种原始资料。

九、负责BYD反应岗位的各种操作优化,对岗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优化。

十、完成车间交予的其他任务。

审核: 编制:

岗位职责编制要求:

1.字体、间距、页边距等格式不变动,按照本文档直接编制。2.以部门职责为参考,岗位职责控制在10条左右(最多不超过15条),要求内容完整、简练、可执行。

3.各部门、车间、中心各岗位职责于2015年5月11日13:00前交企业管理部(电子版及签字纸质版),对在调度会议上通报。

内容不合格、未上交、上交不齐全的部门

推荐第2篇: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与护理措施

(一)发热反应

是输液中常见的一种反应

1.原因

由于输入致热物质所致,见于输液器灭菌不彻底或再次被污染,有效期已过;输入的液体或药物制剂不纯、消毒灭菌不彻底或已经过期、变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等。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l小时,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及发热,轻症病人体温在38℃左右,可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严重病人寒战后,体温可高达41℃,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全身不适症状。

3.护理措施

(1)预防: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的标签、有效期、外包装及药液质量;严格检查输液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及外包装是否完好、不漏气。

(2)反应轻的病人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严重的病人应立即停止输液,立即与医生联系。 (3)密切观察病情及体温变化。

(4)对症处理:如有寒战应注意保暖,可适当增加棉被或给热水袋;对高热的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 (5)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6)保留剩余药液及输液器,以便进行检测,查找原因。

(二)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 1.原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量过多,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2.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感到胸闷、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快、心律不齐。

3.护理措施

(1)预防: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对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年老体弱的病人和婴幼儿更应慎重,并密切观察。

(2)发现肺水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3)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4)给予高流量吸氧,使肺泡内压力增高,从而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可将湿化瓶内放人20%~30%乙醇,再进行氧气吸人,因为乙醇可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以此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遵医嘱给予扩血管药、平喘药、强心剂、利尿剂等。

(6)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即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给四肢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动脉血流保持通畅),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要求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当症状缓解后,再逐渐解除止血带。

(7)做好心理护理:支持安慰病人,以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空气栓塞

1.原因由于输液前管内空气未排尽,输液导管连接不紧密或有裂隙;连续输液过程中,未及时添加药液或添加后未及时排尽空气;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专人在旁看守,均可导致空气进入静脉,发生空气栓塞。 空气进入静脉,可随血流先进入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随着心脏的收缩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因而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机体严重缺氧.甚至导致病人死亡。

2.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伴濒死感,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可表现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3.护理措施

(1)预防:输液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并将输液管内的空气排尽;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以便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液,发现药液输完及时拔针;当加压输液、输血时,应安排专人看守,并严密观察,不得擅自离开病人。

(2)发生空气栓塞,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抢救,立即使病人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因为头低足高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腔内压力,而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使气泡向上飘移至右心室尖部,以避开肺动脉人口,并随着心脏的舒缩,空气被混成泡沫,使较大的气泡破碎,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4)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四)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留置管,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炎症反应;也可困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护理措施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感染;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输液前应充分稀释,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物溢出静脉外;静脉使用应有计划,经常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选择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导管,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2)立即停止局部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可在局部用95的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4)超短波理疗。

(5)如同时合并感染,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推荐第3篇: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发热反应发生的早晚,视致热源进入机体内的量、致热源的性质及患者的个体耐受性而异。 一·输液反应及预防

(一)发热反应

1. 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2. 症状 :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 防治方法:(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二)心力衰竭、肺水肿

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防治方法:(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2)当出现 肺水肿 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 张力 ,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三)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防治方法: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外敷灵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4)超短波理疗,用 TDP治疗器 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四)空气栓塞

1.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

2.症状: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3.防治方法:(1)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4)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更换水枪时,应在病人呼气时或嘱病人屏气时进行,以防空气吸入,保留硅管或换液体时的任何操作环节,均不能让硅管腔与大气相通。

二·常见的输液反应类型

(一)热原反应: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临床症状是高热、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 ;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以至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二)热原样反应:由于输液中不溶性 微粒 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及输液环境等污染。

(三)过敏反应: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 皮疹 等一般过敏反应外,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四)细胞污染引起:被细胞或 真菌 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 细菌性感染 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 败血症 。

三·输液反应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药物

(1) 大输液:大输液若在贮存、搬运、使用中发生玻璃碰撞出现的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会造成漏气而致微生物污染大输液。所以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输液瓶口松动、瓶壁有细微裂纹及澄明度不合格,则不得使用。

(2) 添加药物:①添加的药物质量不合格,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必须使用合格的药物。②添加药物剂量过大,浓度过高,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应降低药物浓度。③添加药物与输液发生物理变化或分解、聚合等,从而导致疗效下降,引发输液反应。应避免药物配伍禁忌。④药物致热停用后,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⑤大容量注射液选择不当,中草药针剂应与 葡萄糖注射液 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不宜与生理盐水混配。原因为中草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3) 热原累加:静脉给药时,当进入体内热原质细菌内毒素达到一定量,患者即发生热原反应。静脉滴注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配伍药物品种。

(4) 微粒累加:配液顺序不当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标。配药受空气污染,尘埃微粒较多,配药针头过大,致使输液胶塞橡皮进入输液中,导致输液微粒增加。应改变配液顺序,配药间要设净化设施,使用小针头配液,可减少输液中微粒。

推荐第4篇: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发热反应发生的早晚,视致热源进入机体内的量、致热源的性质及患者的个体耐受性而异。

中文名 输液反应 具体表现 发热反应 所属学科 医学 体

温 41~42℃

发热反应

1.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2.症状 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防治方法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

(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心力衰竭、肺水肿

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防治方法

(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防治方法 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可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外敷灵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4)超短波理疗,用TDP治疗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空气栓塞 输液 输液(20张) 1.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

2.症状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3.防治方法 (1)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

(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 (3)氧气吸入

(4)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更换水枪时,应在病人呼气时或嘱病人屏气时进行,以防空气吸入,保留硅管或换液体时的任何操作环节,均不能让硅管腔与大气相通。 常见类型编辑 热原反应

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临床症状是高热、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头痛以至于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热原样反应

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及输液环境等污染。 过敏反应

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等一般过敏反应外,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细胞污染引起

被细胞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原因注意事项编辑 药物

(1)大输液:大输液若在贮存、搬运、使用中发生玻璃碰撞出现的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会造成漏气而致微生物污染大输液。所以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输液瓶口松动、瓶壁有细微裂纹及澄明度不合格,则不得使用。

(2)添加药物:①添加的药物质量不合格,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必须使用合格的药物。②添加药物剂量过大,浓度过高,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应降低药物浓度。③添加药物与输液发生物理变化或分解、聚合等,从而导致疗效下降,引发输液反应。应避免药物配伍禁忌。④药物致热停用后,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⑤大容量注射液选择不当,中草药针剂应与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不宜与生理盐水混配。原因为中草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3)热原累加:静脉给药时,当进入体内热原质细菌内毒素达到一定量,患者即发生热原反应。静脉滴注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配伍药物品种。

(4)微粒累加:配液顺序不当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标。配药受空气污染,尘埃微粒较多,配药针头过大,致使输液胶塞橡皮进入输液中,导致输液微粒增加。应改变配液顺序,配药间要设净化设施,使用小针头配液,可减少输液中微粒。 输液器材质量

不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输液器也是造成热原污染的途径,临床上必须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 输液速度

静滴含K +、Ca 2+、Mg 2+ 等离子的药物时,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 输液环境

一般在夏季气温炎热,空气湿度偏高时,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也可引发输液反应。输液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 患者因素

(1)疾病:病人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免疫力失调等患者,可使反应率升高。排除药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后,判断为病情发展变化所致。 (2)患者年龄:老年患者、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输液反应发生比例偏高,输液时应注意年老体弱和幼儿患者。

(3)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所以对敏感体质患者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病例分析编辑

输液反应是输液不良反应的简称,系输液引起或与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总称,,有时临床上也称之为“热原反应”。但严格地说,“热原反应”只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一个部分。临床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是热原反应和类热原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等,其他尚有菌(细菌、芽胞、真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等[1]。本文报道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69例输液反应,并就原因和预防措施做一探讨。 临床资料

69例中,男 48例,女 21例;年龄19-74岁,平均 50.5±15.5岁;其中单纯静脉滴注大液体13例,大液体+西药制剂24例,大液体+中药制剂16例,大液体+中药制剂+西药制剂16例;大液体中加药种类1-8种,平均3.7±1.2种,其中加药1-3种31例,加药4-5种15例,加药6-8种10例;加药安瓿数1-20支,平均 6.6±2.2支。发生反应时输液量75-500mL,平均203±35mL;发生时间最早在输液后 15分钟,最迟 80分钟,平均35±8分钟。输液反应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1]:在输液后 15分钟至 1小时内,发生冷感、寒战,发热 38℃以上,于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腰部及四肢关节剧痛,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原因分析

把发生输液反应的因素分为四种,药物因素:经检测发现药物外观变化(包括透明度、颜色、絮状物、瓶口松动、安培裂缝等)或发现热原及微粒超标;输液器具因素:经检测发现输液瓶、输液器、注射器热原及微粒超标;操作因素:经检测同一批号的其它药品和输液器具热原及微粒均不超标且无其他质量问题。病人因素:经检测无其他原因可循。经分析本组属药物因素29例(42%),属输液器具因素7例(10.1%),属操作因素27例(39.1),属病人因素6例(8.7%)。 讨论

3.1发生机制 热原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原包括了细菌性热原、内原性高分子热原及其化学热原等,药剂学上的热原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现已证明热原主要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它是由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微粒异物也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异物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配伍用药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以及输液过程中空气没经滤过而进入输液的致病菌或灰尘等,可引起类热原样反应、静脉炎,血管肉芽肿、肺水肿、栓塞、过敏反应等 。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1,2]。 3.2 预防

3.2.1 严把药物及输液器具关 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有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2,3]。

3.2.2 改善治疗室环境 治疗室按常规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晚1小时,每周用2%过氧乙酸8ml/m3煮沸熏蒸30min。每日用0.2%漂白粉或1%84消毒液进行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湿式擦拭2次。每月治疗室空气细菌监测1次。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流动,避免扫地、扫床,以减少空气中的尘粒。目前采用的净化技术是提高输液环境空气的洁净度保证大输液质量的最有效途径,如安装净化间,层流罩或使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配药。 3.2.3 严格操作规程 静脉输入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前有效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改进安瓿的割锯与消毒,采用安瓿锯痕后用0.5%强力碘或75%酒精棉签一次消毒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则可能引发输液反应,因此,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

3.2.4 合理用药,注意配伍 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配液加入粉针时,加药后应让药物必须充分溶解,必要时增加灯检,符合输液要求方可输注;药液宜现配现用,尤其是在高温潮湿季节或外部环境较差时。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由于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复方丹参、双黄连等中草药针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而不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氏注射液等含离子成分较多的输液作为稀释剂。 预防和处理编辑

输液时尽量减少药物配伍品种 多种药物配伍易造成微粒、热原叠加引起输液反应。由于中草药注射剂既易带入微粒,又易与其他药品发生反应,因此使用中草药注射剂时尽量不要与其他药物配伍。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仔细检查液体有无混浊,瓶口是否松动,瓶身有无裂缝。消毒、操作按规定执行,并选择质量保证的输液器具。紫外线定时消毒,保持空气清洁,防止污染。

选择适宜的稀释剂和输液速度 药液应现用现配,选用药品说明书上的稀释剂,并查看好配伍禁忌。输液速度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及药物性质进行调整。

输液反应的处理 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及液体(保留备查),做好抢救治疗准备。但不能拔针,因为再次静脉穿刺可能有困难,导致抢救治疗延误。

对发热及血清样反应立即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0.3~0.5mg/kg、异丙嗪0.5~1mg/kg肌注,同时给予保暖、吸氧、物理降温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治疗。如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唇紫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症状时,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01~0.03mg/kg,并每隔15~30分钟反复用药。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5mg/kg,24小时内可达3~4次。血压过低时快速补充胶体及晶体液,并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多巴胺、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分别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滴。对气管持续痉挛并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静注、喷雾吸入布地奈德、0.5%沙丁胺醇并配合吸氧。喉头水肿引起呼吸道梗阻时应紧急行气管切开。对急性肺水肿者立即停止输液,取坐位或半坐位,减少静脉回流;给予经20%~30% 酒精湿化的氧气,必要时给予氨茶碱5mg/kg缓慢静滴或速尿1mg/kg缓慢静注,甚至可用西地兰等强心治疗、甘露醇治疗脑水肿等。

推荐第5篇:输液反应

输液如同用药一样,人体有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即输液反应。据统计,最常见的输液反应为发热反应,约占80%以上。一般认为,输液反应基本特征如下:

(1)在输液的过程中,病儿突然畏寒或出现寒战,数分钟后发热,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或更高;

(2)一般多发生在输液开始后30~60分钟内,滴入液体100~250毫升时;

(3)通常在停止输液后数小时,或使用镇静、脱敏药后,病儿畏寒或寒战现象消失,体温能较快地恢复正常。

一旦发现病儿出现输液反应,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若病儿的病情还需要输液,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药物及液体;注射非那根,严重者(发生休克)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并予以吸氧及抗休克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原则。孩子生病后尤其是普通感冒合并发热,一般不必输液,也不必随意静滴抗生素。理由有:

(1)这类患儿用些对症治疗药23天后多能退热而逐渐痊愈;

(2)在气候炎热的夏季,高热患儿易出现输液反应,重者可引起高热惊厥进而危及生命;

(3)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输液都有严格的规定,很多孩子有病发烧都是吃药治疗,这样做可以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

http://zhidao.baidu.com/

输液反应的紧急处理

静脉输液不仅可以达到静脉给药见效快的目的,还可以进行营养补充,不失为一种治病救人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液体制备过程中以及应用到病人机体要经过各种环节,因而输液反应时有发生,尤其在夏季发生率较高,轻者给患者增加痛苦,重者危及生命。

输液反应多是由外致热原经静脉输入体内激活产生致热原细胞,使后者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再通过某种方式引起发热等一系列症状。通常可分为局部和全身反应。轻者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体温常在38.5℃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严重时体温可高达40℃以上;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昏迷、低血压休克,甚至出现多种脏器功能衰竭。一旦出现严重输液反应,预后往往较差,非残即死。

出现输液反应时,要迅速拔掉输液器停止输液,目的是阻止致热原继续进入机体,出现发冷、寒战时注意保温、及时应用非那根、氟美松等抗过敏药物、高热时及时应用药物降温。严重输液反应时多有脑损伤,要带冰帽减轻脑水肿,要及时应用脱水、抗癫痫、改善脑细胞代谢的药物。出现循环衰竭、低氧血症时要持续高流量吸氧以提高氧分压。要适当应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止出现急性肾

功能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关键在于操作者严格无菌操作,输液器具必须合格

小儿输液反应27例分析与防治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5年6月 第2卷 第6期

关键词:静脉给药

静脉给药是儿科临床最常用、最可靠的给药方法,然而因输液所致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其中以输液发热反应最为常见。现将我科3年来27例输液反应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患儿为我科2001年1月~2004年9月门诊或住院患儿,年龄在4个月~12岁,男16例,女11例。原发病:肺炎、毛细支气管炎、肠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的表现外,多数患儿均于输液后15~60min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发绀、呼吸困难、呕吐、皮肤发花、四肢冰冷,儿童自述头痛、心慌,随之体温骤升至39℃以上,最高可达42℃。其中有1例重症除按输液反应处理外并静推654-

2、吸氧、积极降温等措施抢救,于6h内缓解。

1.2 方法 输液反应一旦出现,立即停止输液或更换液体及注射器,同时肌注非那根1mg/kg,地塞米松0.3~0.5mg/kg静脉推注,呼吸困难者吸氧,烦躁不安者给予鲁米那或水合氯醛,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可以头枕冰袋以防治脑水肿,有循环衰竭者按休克处理。

2 原因分析

27例患儿中,有1例患儿因家长嫌病室闷热带孩子去室外输液,因室外空气干燥,加之日光照射,使药液加速分解,引起输液反应,另有3例发现5%葡萄糖液有少许絮状物。还有1例患儿因腹泻,高热致中重度脱水,短期内输液速度过快可能是反应原因,其余未查明病因。

3 防范措施 〔1〕

输液反应是多方面的,若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可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防治应注意:(1)严把药品、输液用品的质量关,对生物类制剂药品应冷藏存放,防止药品变质或被污染;(2)改善病区环境,空气清洁消毒,护士在输液全过程

中必须正规,科学无菌操作,严防药液污染,药物尽量现配现用,缩短存放时间;(3)搞好整体护理加强巡视,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并尽早发现输液反应;(4)输液反应的发生一般有15~90min的潜伏期,嘱咐输液患儿不要随便离开病房,杜绝院外输液反应发生;(5)发现输液反应立即停输可疑液体,及时静推地塞米松、肌注非那根,对持续寒战、皮肤苍白的重型反应患儿,可以给予654-2每次0.3~0.5mg/kg静推。654-2能缩短寒战时间,减少超高热的发生,可能因654-2可解除血管平滑肌的过度痉挛和收缩扩张外围血管,改善微循环,消除组织缺氧,抵制寒战反应,减少产热,达到治疗输液反应的目的。

http://www.daodoc.com/

推荐第6篇:反应书

反应书

反应人:***,男,务农,系***村人,我是在2000年经村两委审批所得宅基地一段,当时就把办宅基地使用证钱交于原村支部书记**,让他给我办证,之后,催过多次,每次回答都说上边不给证,证拿不回来,如果想盖,也可以盖,结果动工之后被镇土管部门卡住不准盖,就此情况,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同顶一片天,同顶一个地,同住一个村,同占一段地,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在共产党领导下别人在我宅基地东西两侧,有批早,有批晚,都能盖,而我在他们中间就不能盖?据了解,西邻有证,但是,我是他的东邻,未经我知晓,一没签名,二没盖章,他的证是不是合法有效,更别说别户就根本没证,我想,这是不是某个村干部或镇干部,土管部门得到什么好处,徇私舞弊,从中作梗,让他们把房子盖起来,而我不能盖,这公平吗?在青天白日之下,到底公理在哪?尊严何在?为此我特向上级领导部门讨个说法,敬请上级领导调查研究,给个答复。

反应人:***

年月日

推荐第7篇:输液反应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十三章 静脉输液与输血

第一节 静脉输液

五、输液速度与时间的计算

点滴系数(gtt/ml):输液过程中,每毫升溶液的滴数。

10、

15、20

1、已知每分钟滴数与输液总量,计算输液所需用的时间 输液时间(小时)=液体总量(ml)×点滴系数/每分钟滴数×60

2、已知输入液体总量与计划所用的输液时间,计算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液体总量(ml)×点滴系数/输液时间(分)

六、常见输液故障及排除方法

(一)溶液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疼痛 处理方法:拔出针头,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妨碍液体顺利滴入血管,不疼、不滴、局部无肿胀疼痛 处理方法: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或在头皮针层部垫棉签等,直至点滴通畅

3、针头阻塞:检测方法为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 感觉感有阻力,松手后无回血,表示针头已阻塞 处理方法:更换针头,重新选择静脉穿刺

4、压力过低:由于输液瓶位置过低或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或患者周围循环不良所致。处理方法:适当调高输液瓶或放低肢体位置

5、静脉痉挛:穿刺肢体暴露在温度过低环境中过长或输入的液体过凉 处理方法:局部热敷缓解痉挛

(二)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1、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夹住滴管上端的输液管,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体降至露出液面见到点滴时再关闭调节孔,松开上端即可

2、侧壁无调节孔的滴管:取下输液瓶,倾斜输液瓶,保持针头露出液面,待液体降至露出液面时再将液体挂回到输液架上继续输液

(三)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

1、侧壁有调节孔的滴管:先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面上升至1/2-2/3水平高度时再关闭调节孔,打开滴管下端输液管

2、侧壁无调节孔的滴管:可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力挤压滴管,待液面升至适当水平高度时,松开滴管下端输液管即可

(四)输液过程中,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衔接是否紧密,滴管有无漏气或缝隙,必要时更换输液管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由于长时间大量或输入的液体不纯,输液管不洁以及多次反复穿刺等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由于输液本身造成的反应,称为输液反应。

(一)发热反应(fever reaction)(常见的输液反应)

1、原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引起。

输液瓶清洁消毒灭菌不彻底或再次被污染; 输入液体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管不善变质; 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

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引起

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周身不适等症状。

3、护理

(1)预防:①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必须保证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处理:①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及时通知医生。

②反应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作细菌培养,以查明原发热反应原因。 ③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circulatory overload reaction),即肺水肿

1、原因: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或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多见于左心功能不全者。

2、临床表现: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感到胸闷、气短、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布满湿罗音,心率快且心律不齐。

3、护理

(1)预防: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注意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尤须注意,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和输液量。

(2)处理:①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紧急处理。病情允许时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安慰病人减轻心理紧张。 ②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6-8L/min,以提高肺泡内压力、减少肺泡内CAP渗出液的产生;同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③按医嘱给以镇静剂、平喘药,强心、利尿、扩血管,以稳定患者情绪,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液体排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④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四肢,但动脉血流仍可通过,每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⑤慎用静脉放血200-300ml,贫血者禁忌采用。

(三)静脉炎(phlebitis)

1、原因: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护理

(1)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药物如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充分稀释后应用,放慢点滴速度,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处理:①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②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用TDP治疗器照射,。

③中药治疗:用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2次,能够清热、止痛、消肿。 ④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air embolism)

1、原因:①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②拔出较粗、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穿刺点封闭不严密。

③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 机理:进入静脉的空气,随血流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随血液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被吸收,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右心室内血液不能进入肺动脉内,使从机体组织回流的静脉血不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

2、临床表现: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并伴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3、护理

(1)预防:①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质量,排尽输液到管内空气。

②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及时添加药物或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针,以防液体走空。加压输液时应安排专人在旁守护。

③拔出较粗的、近胸腔的深静脉导管后,必须立即严密封闭穿刺点。

(2)处理:①如出现上述表现,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收缩,空气被血液打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被逐渐吸收。

②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患者血氧浓度,纠正患者缺氧状态。 ③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④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异常时及时对症处理。

八、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infusion particle)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微米,少数加大微粒可达50-300微米。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一)输液微粒的来源

1、药液生产制作工艺不完善,混入异物与微粒,如水、空气、原材料的污染。

2、溶液瓶、橡胶塞不洁净,液体存放时间过长,玻璃瓶内壁和橡胶塞被药液浸泡时间过久,腐蚀剥脱形成输液微粒。

3、输液器与注射器不洁净。

4、输液环境不洁净,切割安瓿、开瓶塞、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导致橡胶塞撕裂等,均可致微粒进入液体内,产生输液微粒污染。

(二)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微粒污染对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微粒堵塞血管的部位、血流阻断的程度及人体对微粒的反应等。 肺、脑、肝、肾脏等

1、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2、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5、微粒刺激组织产生炎症和形成肿块。

(三)防止和消除微粒污染的措施

1、制剂生产方面:严把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环境卫生条件、制剂生产操作规程、选用优质材料、采用先进工艺、提高检验技术等

2、输液操作方面

①采用密闭式一次性医用输液器以减少污染机会 ②输液前做好查对工作

③净化治疗室内空气,如超净工作台 ④在通气针头或通气管内放置空气过滤器 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守操作规程,药液现用现配防止污染 ⑥净化病室内空气:空气净化装置

九、输液泵的应用

输液泵(infusion pump)是指机械或电子的输液控制装置,通过作用于输液导管达到控制输液速度的目的。

适应症:用于需要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和药量的情况。如升压药物、抗律失常药物、脱水剂、静脉麻醉、婴幼儿输液等。需严格控制滴速的病人,用输液泵是安全输液的一个重大进展。

(一)输液泵的分类及特点

1、活塞型注射泵

输注药液流速平稳、均衡、精确,体积小、充电系统好、便于携带,便于急救中使用。 多用于危重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患儿的治疗和抢救,也用于注入需避光的或半衰期极短的药物。

2、蠕动滚压型输液泵

(1)容积控制型输液泵:只测定实际输入的液体量,不受溶液的浓度、粘度及导管内径的影响,输注剂量准确。

(2)滴数控制型输液泵:利用控制输液的滴数调整输入的液体量,可准确计算滴数。 ①可携式或半携式。适用于家庭、小儿及化疗病人等,带泵注射器即属此类型。

②固定式输液泵。目前多采用第三代计算机控制导管挤压定容量输液泵。有多功能监护及监测系统,体积较大,适用于医院,输液容量范围为1-499ml/小时,还有自动报警装置。

(二)输液泵的使用方法

1、将输液泵固定在输液架上

2、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

3、按常规排出输液管的空气

4、打开泵门,将输液管“S”形放置在输液泵的管道槽内,关闭“泵门”

5、设定每毫升滴数和输液量限制

6、按常规穿刺静脉后,将输液泵和输液针连接

7、确定无误后,按“开始/停止”键,启动输液

8、当输液量接近预先设定的“输液量限制”时,“输液量显示”键闪烁,提示输液结束

9、终止输液:再次按压“开始/停止”键

10、按压“开关”键,关闭输液泵,打开泵门,取出输液管

(三)使用输液泵的注意事项

1、护士应了解输液泵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

2、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的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

3、对患者进行正确指导

①一旦输液泵出现报警,应及时打信号灯求助护士以便及时处理问题。 ②不能随意搬动输液泵,防止电源线因牵拉而脱落。 ③患者输液肢体不能剧烈活动,防止输液管道被牵拉脱出。

④输液泵内有蓄电池,患者如需入厕,可打信号灯请护士帮忙暂时拔掉电源线,返回后再重新插好。

推荐第8篇:反应计划

反应计划

一、目的 规定当公司内部或外部出现不合格、过程能力不足或过程能力不稳定时,需 要采取的措施和办法。

二、适应范围 1)公司内部出现不合格或过程不稳定时 2)供方产品质量达不到采购规范要求时

三、工作程序 1)对于在生产、采购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首先进行隔离,然后按《不 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2)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不合格时,操作者应分析出现不合格的原因,在排除 导致不合格的因素后才可以继续生产;如不能判断,则应立即停机,报 告车间管理人员,由车间主任组织有关人员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加以消除。 3)关键、特殊过程出现不合格和过程不稳定时,操作者应立即停机,并报 告车间主任,由车间主任组织人员进行分析,排除不合格原因。如车间 无法查明原因,应通知生产、技术、检查等有关部门,共同分析解决, 直至排除不稳定因素。恢复生产时,应重新进行验证、确认。 4)如不稳定原因一时无法排除,因供货急需不能停机时,需由生产科、技 术科,检查科论证,生产厂长批准后,方可继续生产。在此期间,必须 进行 100%检验。 5)如确认因原材料原因导致发生不合格,需立即停止使用该批材料生产, 并对该批材料进行封存。已生产的零部件,需由检查科、技术科、生产 科根据该不合格对产品性能、可靠性的影响做出判断,并报总工程师批 准,以决定是否回用。 6)对于生产过程或采购过程中出现的批量不合格、必须经 100%检验后方可 投入使用。 7)当控制计划中反应计划不能解决过程能力不足和过程不稳定的问题时, 应由技术科制定新的反应计划。 编制: 审核: 批准:

推荐第9篇:反应快慢

反应快慢是公务员考试的决定性因素

素有“中国第一考”美称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历来都是“考碗族”狂热的对象,当然我也不例外。我是一名应届生,08年第一次参加国考,笔试中我考的成绩是:行测75,申论80,总分155,在报考本职位考生中名列第三;面试中表现也相当的不错,在所有A类考生中我还是第三名。接着经过体检,单位考察,人事部公示,现在我在教育部工作已经快一年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在这里写下自己对笔试的一点心得,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先说《行政能力测验》,行测是个综合性的科目,它考题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逻辑、人文等各方面的知识,知识错综复杂,这门考试说白了就是考快速反应能力。对于行测备考来说,首先要熟悉题型,公考总共有5种大题型,数字推理,阅读理解,常识,图形解析,推理。下面说一下各种题型的具体复习方法。

数字推理:因为我是工科出身,对数字本来就很敏感,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部分积累很重要,积累题型,积累方法,循序渐进,每天保证做一定量的题,到时候你的数字题量简直大的可以,这样在考场上就能应对自如。

阅读理解:公务员考试中阅读理解一般出现在第一或者第二种题型位置上,如果刚开始做卷子就得心应手,后面信心会越来越强,我个人认为这个是最重要的,要知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在行测考试时间紧,题量大的情况下。阅读理解其实就考你的快速阅读,快速记忆和快速理解的能力。当然如果平时不阅读很多,理解也不可能那么快,功夫还是靠平时的积累。至于具体的方法,很多英语阅读的方法可以借鉴过来,像是关键字法,关键词法,选项排除法等。

常识:这个部分主要靠积累知识与技巧取胜。这个部分知识面宽,平时要多注意看各类新闻公考资料,社科,人文类的书。每天积累一点点,时间一长,你的大脑就是个知识库,在以后的备考中就能信手拈来,不再提到任何地方都觉得是个盲点。

图形解析:这种题型计算比较复杂,做这种题需要思维缜密和临危不乱,虽然一般都是最后一种题,但这种题分值巨大,决定着你最终成功与否,因此要格外重视。对待这种题型,一步计算的数字是不科学的,所以在做题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数字的关系,别掉进陷阱。平时多看各类公考新闻资料,对各种数据尽可能多的了解。 推理:图画类型的,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多做多积累了。

各种题型的具体方法说完了,大家也可以看出来,行测备考需要记忆的东西多而杂,全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一般我们是从三月份开始备考,十一月份考试。时间短,如何高效地复习记忆成了个困扰大家的关键问题。我又是工科出身,不擅长大量记忆,当时可是难坏了我,自己摸索很长时间没有任何起色。后来我向一个考上公务员的师兄请教,师兄针对我的情况建议我提高自己的速读能力,还说速读不单纯要求阅读速度快,而且要求理解率高、记忆效果好,即“快速理解 + 快速记忆”。它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下展开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目十行,触目即懂,过目不忘”的效果,对于公考来说速读觉得是个制胜法宝。还推荐我下载个精英特速读训练软件学,后来我用这个软件训练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阅读的速度提高了,以前要一天才能看完的书,现在不到两小时就可以搞定。在备考阶段里,速读帮我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记忆力也跟着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备考时间一下子充裕起来,其间我

大量的阅读文摘,看参考书,研习题库,模拟,做真题,有了可靠的时间保证,我的知识面拓宽了,脑子中储备的知识多了,能力也就自然得到了飞速提升!

在考场上,行测135-140道题120分钟,平均每道题7200秒÷140题=51.4秒,题量大,时间短,如果脑袋中储备的知识多了,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因为,一看到题目就马上就知道要回答的是什么 ,不需要抓耳挠腮的思考:“这个题怎么做?选A还是B,我不确定呀?咋办?”上面我们已经计算过,行测平均做每道题的时间是51.4秒,这还不算涂答题卡,要是我们用600秒÷140题=4.2秒来涂答题卡,那我们就只有47.1秒来做每一道题目了,这个是你把题做完的平均速度。刚开始做题的时候我要三个钟头才能把一套题完整地做完,但自从我练了速读之后,我一小时四十分钟就可以把题全部搞定。考试是残酷的,你死我活,也许仅仅是0.1秒的差距,但结局绝对是冰火两重天,各位考友可要注意了,速读可是你制胜的法宝!还有,我现在发现,速读不仅看书上节省时间,考试时节省时间,就连我现在工作中也让我受益良多 ,现在在单位除了每天审批大量的文件,还要给领导做汇报,事情多还杂,我的速度快,记忆力好,领导安排的任务都能高效完成,工作出色,升职加薪肯定少不了。 还有重头戏《申论》,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说白了也就是考察你的写作水平。这个短时间内很难提高,所以大家在平时要注重积累,一开始就要熟悉时事及社会热点问题,并且能够科学分析,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可以读书看报看新闻来提高,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当时看的是《半月谈》,它是公考备考中不错的参考资料,其中“半月评论”的文体风格非常值得借鉴;《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日常的积累过程中,最好能背诵几篇优秀的范文,熟悉申论行文的文风和结构,结构框架的特点尤其重要,首先、其次、第

一、第二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同时还要注意精彩词汇的收集——这些是你文章拿高分的亮点。我当时还喜欢把自己需要大量记忆,大量阅读的东西导入到精英特速读训练软件里学,这样既做了速读训练,又可以复习功课,一举两得。最妙的是我还把自己喜欢的音乐添加到软件里,作为训练时的背景音乐。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一下子有了生气,你说我的效率能不高吗?看完一篇文章,像这样的套路扫几眼立马就能看出来:****是***的大事,是****的重要体现。当前,****正处于****时期,但是*****仍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建设,逐步形成****的体系,抓紧做好****工作,研究制定****,充分利用*****,实现*****

还有就是我当时平均三天模拟一套卷子,坚持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在语言表达上、字数控制上、逻辑组织上、观点表达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写的多了,感觉自己牛叉的跟评论员一样。这个在申论考试中很重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了。

各位考友,无论是《行测》,还是《申论》速读记忆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公考!毕竟不是一个人的奋斗,在这个什么都讲求时效的年代里,也让速读记忆助跑我们的公考吧!就跟《头文字D》里周杰伦那飘移的速度一样,咱兄弟们也可以哈!呵呵,最后再赠送一首诗和大家共勉吧:

学海茫茫潜巨龙,书山处处育青松。 春风可助千帆竞,甘露能滋万木荣。 探骊寻珠凭胆识,惠民济世须贞忠。

欲争金榜扬名日,还赖寒窗磨杵功!

推荐第10篇:反应工程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通常简称为反应工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与分析。

2、传递现象包括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再加上化学反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传一反。

3、反应组分的反应量与其化学计量系数之比的值为定值,ξ叫做反应进度且恒为正值。、本书规定反应物的化学计量系数一律取负值,而反应产物则取正值。

8、工业反应器有三种操作方式: ① 间歇操作;② 连续操作;③半间歇(或半连续)操作

9、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1)选择合适的反应型式 ;2)确定最佳操作条件 ;3)根据操作负荷和规定的转化程度,确定反应器的体积和尺寸 。 10.反应器按结构原理的特点可分的类型: 管式,釜式 ,塔式,固定床,流化床,移动床,滴流床反应器。 第二章

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如果反应速率方程可以表示为:r=f1 (T)f2(c ),f1(T)是温度的影响。当温度一定时,其值一定。通常用阿累尼乌斯方程(Arrhenius‘ law)表示反应速度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即,为指前因子,其因次与k相同;E为反应的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两边取对数,则有 :lnk=lnA0-E/RT,lnk对 1/T作图,可得-直线,直线的斜率=-E/RT 。

注意:不是在所有的温度范围内上面均为直线关系,不能外推。

其原因包括:(1)速率方程不合适; (2)反应过程中反应机理发生变化;(3)传质的影响;(4)指前因子A0与温度有关。

速率极大点处有:对应于极大点的温度叫做最佳温度Top。速率为零点处有:rA=0

6、多相催化与吸附 1)、催化剂的用途:①加快反应速度②定向作用(提高选择性)-化学吸附作用结果 2)、催化剂的组成:主催化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用于提供反应所需的活性中心。 助催化剂-提高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助催化剂可以是 ①结构性的;② 调变性的。 载体-用于 ① 增大接触表面积;②改善物理性能。如机械强度、导热性质、抗毒能力等。

3、多相催化反应是由吸附,表面反应,和脱附等步骤组成。理想吸附-Langemiur 模型, 假设①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 ②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 ③单层吸附。朗格缪尔模型

4、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化学吸附在高温下进行,因为高温下物理吸附非常微弱,化学吸附占优势,所以化学吸附对催化反应有贡献。

5、、速率控制步骤假设:在构成反应机理的各个基元反应中,如果有一 个基元反应慢得多,则它就构成整个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它的速率即代表反应的速率。

6、定常近似假设:若反应过程达到定态,则中间化合物的浓度就不随时间而变化,在整个反应中维持恒定,即dCi/dt=0。(若达到定态,则串联进行的各反应步骤速度相等)

7、建立速率方程的步骤 :1)、设想各种反应机理,导出不同的速率方程; 2)、进行反应动力学实验,测定所需要的动力学数据; 3)、根据所得的实验数据对所导出的可能的速率方程进行筛选和参数估计,确定合适的速率方程。

第三章 釜式反应器

1、间歇反应器特点

1)分批装料和卸料;2)适用于不同品种和规格的产品的生产,广泛用于医药、试剂、助剂等生产;3)整个操作时间=反应时间+辅助时间(装料+卸料+清洗);4)设计间歇反应器的关键是确定每批所需时间,反应时间确定最为重要,辅助时间根据经验估计。]

间歇釜式反应器:各参数随时间变化,一次装卸料;连续釜式反应器:基本在定态下操作,有进有出。 连续釜式反应器的特点:1)反应器的参数不随时间变化;2)不存在时间自变量,也没有空间自变量;3)多用于液相反应,恒容操作; 4)出口处的C, T= 反应器内的C, T

6、连续釜式反应器的串联与并联

对于正常动力学,多釜串联有利;对于反常动力学,则使用单釜有利,如使用多釜,采用并联的方式。rα

对于 级反应,

釜排列最优;α=1,釜体积相等时最优;AkCA,得到的结论为:α>1,从小釜→大釜排列最优;0

α=0,rA与CA无关,多釜串联没有必要;α2、1 >2,此时A、B的浓度越高,选择性越大。属于XA↑时,S↓的情形。 结论:间歇釜优于多个连续釜串联(如果体积不等,从小到大排列)优于单一连续釜操作。这是因为间歇釜中CA 和CB高于多釜串联高于单釜连续操作,因此有利于反应选择性提高。

(2) 若1

(3) 若1 >2、1

(5)串联操作的连续釜效果要优于空时相同的单个连续釜,且串联釜数越多,效果越佳。但对于反常动力学则情况相反。串联的各釜反应体积之间存在最佳比例,对于一级反应以各釜反应体积相等为最好。并联操作的连续釜保持各釜空时相同,效果最好。

第四章 管式反应器(理想流动模型:活塞流和全混流)

1、活塞流:假定其径向流速分布均匀,即所有流体粒子均以相同速度从进口向出口运动,就像一个活塞一样有序的向前移动。

2、另外还假定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任何横截面上,浓度、温度均匀,即径向混合均匀,并假设在流体流动方向即轴向上不存在流体的混合,这种混合叫做轴向混合,又称逆向混合,简称返混。

3、假定反应区内反应物料浓度均一正是另一种流动模型的必然结果,这种流动模型叫做完全混合流模型,简称全混流模型。

4、对多相催化反应,如果两相间的传质和传热的速率很大,则两者的浓度及温度的差异将很小,可忽略,此时动力学表征上与均相反应相同。此简化模型称为拟均相模型.

5.循环反应器:对于很多反应过程,如合成氨、合成甲醇等过程,由于化学平衡的限制,单程转化率并不高,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将出口(含有大量的反应物)的物料进行循环。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流动模型

1、寿命分布和年龄分布区别在于:前者指反应器出口流出流体的年龄分布,而后者是反应器中流体的年龄分布。

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定义:停留时间小于某一时刻的流体在总流体中所占的分率,可表示为:

3、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常见的示踪响应法包括:脉冲、阶跃和周期输入法等。

4、选择示踪剂时,应该注意保证以下几点原则:1)不与研究的流体发生化学反应;2)易溶于流体中;3)其浓度低时容易检测;4)其浓度与待检测的物理量成线性关系;5)对于多相系统,示踪剂不发生从一个相到另一个相的转移。

5、数学期望:代表均值(统计量的平均值),这里是平均停留时间。方差:代表统计量的分散程度,这里是停留时间对均值的偏离程度。

6、非理想流动模型有:(1)离析流模型;(2)多釜串模型;(3)扩散模型。

7、完全离析:流体粒子之间不发生混合,这种状态称为完全离析;相应的流体称为宏观流体。微观混合:流体粒子之间发生混合,且混合是分子尺度的,则这种混合成为微观混合;相应的流体称为微观流体。

8、轴向扩散模型假定:1)流体以恒定的流速通过系统;2)在垂直与流体运动方向的横截面上径向浓度分布均一,即径向混合达到最大;3)由于湍流混合,分子扩散以及流速分布等传递机理二产生的扩散,仅发生在流动方向,并以轴向扩散系数Da表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且用费克定律加以描述。

11、离析流模型:假设反应器内的流体粒子之间不发生微观混合,那么流体粒子就像一个有边界的个体,从反应器的进口向出口运动,这样的流动叫做离析流。

第六章 多相系统中的化学反应与传递现象

1、固体催化剂的宏观结构及性质

① 多孔结构:即颗粒内部是由许许多多形态不规则互相连通的孔道组成,形成了几何形状复杂的网络结构。 ② 孔的大小对比表面积Sg有影响,孔的大小存在一个分布,可以用压汞仪来测定孔的大小。孔容用Vg表示(cm3/g)Sg的单位为m2/g。

2、气固相催化反应的7个步骤、3个过程:1)、反应物由气流主体扩散到催化剂外表面;2)、反应物由催化剂外表面扩散到内表面;3)、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上吸附;4)、吸附在活性中心的反应物进行化学反应;5)、产物在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上脱附;6)、产物由催化剂内表面扩散到外表面;7)、产物由催化剂外表面扩散到气流主体。(1,7为外扩散过程,2,6为内扩散过程,3,4,5为化学动力学过程)

3、自由程是指一个分子与其它分子相继两次碰撞之间,经过的直线路程。对个别分子而言,自由程时长时短,但大量分子的自由程具有确定的统计规律。大量分子自由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自由程。第七章多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

1、静止状态:固定床反应器,滴流床反应器。运动状态:流化床反应器,移动床反应器,浆状反应器。

2、同一横截面上空隙率是不均匀的,在距离壁面上约1~2倍粒直径处最大,床中心最小称为壁效应。空隙率的不均匀会使流速分布不均匀,为减少壁面的影响,可增加床径和粒径的比,一般要求比值要大于8。 应

3、进行放热反应时,床层内存在一个温度最高点,称为热点,而进行吸热反应时,床层内存在一个温度最低点,称为冷点.

4、单段绝热反应器适用于下列场合:1)热效应较小的反应,2)温度对目的产物收率影响不大的反应, 3)虽然反应热效应大,但单程转化率低的反应或者有大量惰性物料存在,使反应过程中温升小的反应。

5、多段绝热固定床反应器:间接换热式,原料器冷激式,非原料器冷激式。

第八章 多相反应器

1、气液反应器主要有两类:塔式反应器、机械搅拌式反应器。塔式又可分为填料塔、板式塔、鼓泡塔及喷雾塔四种。

2、同时存在气、液、固三种不同相态的反应过程,称之为气液固反应。气固相催化反应器主要有两种:滴流床反应器和浆态反应器。

3、

K粒内部的扩散阻力以及化学阻力。0G的倒数为过程阻力,它包括:气液相界面的气侧及液侧阻力,液固相界面的液侧阻力,催化剂颗

第九章生化反应工程基础

1、生化工程全称是生物化学工程是为生物技术服务的化学工程。它是利用化学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实验室所取得的生物技术成果加以开发,使之成为生物反应过程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化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2、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其中基因工程处于主导地位。生物催化剂可概括为两大类:(1)游离酶或固定化酶;(2)游离细胞或固定化细胞。

3、一般的生化过程可概括为三大部分:(1)原料的处理;(2)生物催化剂制备及生化反应;(3)产品的分离与纯化。

4生化反应过程的特点:(1)使用的生物催化剂,除单酶体系外,一般微生物细胞的多酶体系复杂,细胞的种类繁多,形态和生理特点差异大。(2)生化反应具有反应条件缓和、催化专一性强和反应选择性高的特点;(3)生化反应物系比较复杂,即便是游离的微生物细胞发酵,也常为气-液-固多相系统;(4)生物催化剂易受环境和杂菌污染的影响,甚至失活;(5)虽然酶催化效率远高于化学催化,但生化反应速率往往受到底物和产物浓度的限制,常需在低浓度下操作,且又在常温和常压下反应,反应速率低,停留时间长,所需反应器体积较大。

5、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选择性的特殊蛋白质。

化学催化相比较,酶催化有以下特点:(1)酶催化效率高,通常比非酶催化高107~1013倍;(2)酶催化反应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它包括酶对反应的专一性和酶对底物的专一性;(3)酶催化反应的反应条件温和,无需高温高压,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4)酶催化反应有其适宜的温度、pH值、溶剂的介电常数和离子强度。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很多,分别是酶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和抑制剂。

6、酶催化反应中,某些物质的存在使得反应速率下降,这些物质称为抑制剂,其效应称为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分为两大类:可逆抑制与不可逆抑制。可逆抑制又可分为三类: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

7、酶和细胞的固定化(1)吸附法(2)包埋法: ① 凝胶包埋法② 微胶囊包埋法③ 纤维包埋法(3)共价结合法(4)交联法

第十章 聚合反应工程基础

1、聚合反应和聚合物生产特点:1)动力学关系复杂;2)反应过程随机性;3)多数聚合物系高粘度;4)聚合反应高速率、强放热。

2、双模理论;1)气液两相接触时,两相间存在稳定的相界面,且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达到平衡。2)相界面两处各有一层停止膜,膜内的传质方式为分子扩散。3)传质阻力全部集中在停滞膜内,膜外流体的流动为高度湍流,即两相主体的物质的浓度均匀,传质阻力为零。

3、简述固定床和流化床操作的优缺点: 固定床优点:1 催化不易磨损而且可以长期使用。2它的反应速率较快,可用较少的催化剂和较小容积的反应器获得较大的生产能力。3 停留时间可以控制,温度分布可以调节,有利于达到较高的转化率和高的选择性。 缺点:1固定床中传热较差。2 更换催化剂时必须停止生产,而且经济上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而且更换时劳动强度大,粉尘量大。要求催化剂必须有足够长的使用寿命。 流化床的优点:1.流体和颗粒的运动使床层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床内及床层与传热面),径,轴向温度分布均匀,适用热效应大的反应。2易实现固体物料的连续输入和输出3.可以使用粒度小的催化剂或固体物料(内扩散阻力小)缺点:1.气体以气泡形式通过床层,气固接触严重不均匀,导致气体的停留时间小,反应不完全,转化率低,不宜进行高转化率的反应2.固体粒子运动接近全混流,停留时间相差较大, 对固体加工过程会造成固体转化率不均匀; 固体粒子的混合会挟带部分气体,造成气体的返混,影响气体的转化率,当存在串联反应时,会使选择性下降 3.粒子磨损造成催化剂损失,污染,要有高效粒子回收装置4.流化床放大设计较固定床困难得多.

4、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测定方法;留时间分布是指物料质点从进入反应器开始,到离开为止,在反应器中总共停留的时间。示踪法:在反应器物料进口处给系统输入一个讯号,然后在反应器的物料出口处测定输出讯号的变化。根据输入讯号的方式及讯号变化的规律来确定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规律。 示踪法常用 阶跃输入法和脉冲输入法。

5、述等温恒容平推流反应器空时、反应时间、停留时间三者关系?

空时是反应器的有效容积与进料流体的容积流速之比。反应时间是反应物料进入反应器后从实际发生反应的时刻起到反应达某一程度所需的反应时间。停留时间是指反应物进入反应器的时刻算起到离开反应器内共停留了多少时间。由于平推流反应器内物料不发生返混,具有相同的停留时间且等于反应时间,恒容时的空时等于体积流速之比,所以三者相等。

6、阶跃示踪法测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及其对应曲线?

阶跃示踪法是对于定常态的连续流动系统,在某瞬间t=0将流入系统的流体切换为含有示踪剂A且浓度为同时保持系统内流动模式不变,并在切换的同时,在出口处测出出口流体中示踪剂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对应的曲线为F(t),。

7、可逆放热反应如何选择操作温度?1)对于放热反应,要使反应速率尽可能保持最大,必须随转化率的提高,按最优温度曲线相应降低温度;2)这是由于可逆放热反应,由于逆反应速率也随反应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净反应速率出现一极大值;3)而温度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而达到化学平衡。

8、寻求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及其分类?通过物理示踪法来测反应器物料的停留时间的分布曲线。所谓物理示踪是指采用一种易检测的无化学反应活性的物质按一定的输入方式加入稳定的流动系统,通过观测该示踪物质在系统出口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系统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根据示踪剂输入方式的不同大致分为四种:脉冲法、阶跃法、周期示踪法和随机输入法。

第11篇:全身反应法

论文

The application of TPR to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题 目: school 系 别: 英语 专 业: 英语 班 级: 专接本四班 姓 名: 周莹 学 号: 13

2013年12月20日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the current,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s are in full swing.Man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that have been playing a huge role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The TPR is just on of the methods.This article aims to introduce the TPR for amore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majority of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from the TPR brief introductions、the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the advantage and limitation、the Proce and characteristics、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etc.If we can do an effective use of the TPR in our real claroom teaching,it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ing by edutainment and achieve a multiplier effect.

Key words:TPR; Claroom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English;Scence-response.

Introduction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完全肢体反应教学法,是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在1966年所提出的。它的精髓即为:以口头发号施令,给予指示,并辅以肢体动作示范帮助了解指令的意义,等学习者充分了解语句的意义时,再以肢体动作做出正确的回应.在小学教育中TPR教学法不但可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增强记忆,学生根据动作记忆会更加牢固。

Chapter One全身反应法理论

1.1定义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James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全身反应法他主要是根据大脑两半球的不同的功能,右脑主要是形象思维,左脑主要是逻辑思维,强调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它强调要在真正的情景里面来进行教学。根据学语言本身的规律,从小孩学语言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要学习听的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成说的能力,再发展成读和写的能力。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强调首先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大量听一段时间以后,听到一定的基础了,到小孩子愿意说了,就水到渠成地开始说了。这样学生说的不紧张,说的很自然,是要在熟了的基础上再来输出(production)。 1.2主要特点

1) 听力理解领先。首先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

2) 学生应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力。这种身体反应应该由教师用有计划的指令来控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感知并理解掌握语言。

3) 允许学生在预先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发言。教师不强迫学生发言。 4) 教学应强调教学的意义而不是形式,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

1.3主要优点

1) 它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中学习英语。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不用害怕挫败的环境中学习。

2) 它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会英语。

3) 协调学生的左、右脑,有助于学生的左脑发展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学生通过听觉来吸收信息,是由左脑来完成的,而将这些信息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是通过右脑来完成的。

5)全身反应法这一教学方法,验证了“快乐”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们喜欢活动给他们提供生理的、认知的、心理的快乐。

4) 主张以句子为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重视语言内容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5) 采用大量挂图、小纸条等教具,创设语言情境。

1.4主要缺点

比较抽象的单词和句子很难用TPR来表述,教师在向学生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的时候会比较困难。

该法只适用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其动作及言语大都是简单的动作,不可能单靠它学习较深的内容,必须同别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2.TPR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游戏活动、角色表演、小组竞赛等,而孩子一开心就手舞足蹈,没有好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再好的教学方法,再丰富的教学活动,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就接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而论,他们各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例如,在接受外部信息方面,有的学生使用听觉通道,学习效果较好,一听就懂;有的学生的视觉通道胜过听觉,凡事过目不忘;在表达方面,学生们同样存在各种差异。所以,全身反应教学法重视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多种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很有道理的。全身反应法很适合英语教学,可以很容易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配以适当的阅读训练,可以使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其水平并进。全身反应法作为一种简单、操作性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是值得尝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较抽象的单词和句子是很难利用全身反应法来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将全身反应法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hapter Two小学英语课堂的现状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全身反应法,是美国教育家Asher(1972)最早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也是许多小学英语教师所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据《中国教育网》调查显示: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五十多名小学英语教师,90%的认为自己在课堂中使用过TPR教学法,70%的教师认为自己经常使用并对这种教学法很熟悉。但在通过对大部份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很多教师在运用这种教学法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将全身反应法更好的运用到小学英语的课堂中,就是我要探讨的问题。

2.1 TPR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

1、在呈现或操练新内容时,许多教师抓住一切可能的训练“说”的机会,忽视了学生听和理解新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silent period和TPR活动的情景性。如,老师在给出指令的同时,仅仅要求学生做出口头和动作的反应。这种活动是TPR吗?

2、现在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动起来了就是TPR。忽视了语言操练的目的。如,教师在教授气球这这个英语单词时,教师会拿来一个真实的气球帮助学生进行记忆,这对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帮助。是后来只是进行机械重复的操练,真正的学生会很容易失去兴趣。

3、有些教师认为TPR活动只是使用于听、说的操练,很难运用在读、写的技能操练上。因此,很多教师只是将TPR运用到听、说的练习上,很少用在读、写上。但其实TPR的活动是可以灵活多变的,要我们采用“adapt”而不是“adpot”的精神,只要稍稍的改动,就可以创造出许多适合自己的教学。

2.2 TPR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必要性

1、新《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中TPR的要求 1.1 教学目标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感受成功。”它所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过程。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其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2实现全身反应法与新《课标》整合的途径

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倡导体验参与。在少儿活动范围内借助动作去解释语义,让身体活动反复出现在课堂上从而使课堂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乐于参与。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以情忧教。还要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扩大全身反应法的使用范围。

2、TPR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的重要性

2.1中国教育研究者几英语教师对TPR的研究

全身反应法被介绍到我国后,引起了我国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最初,学者们对这一教学法采取谨慎的态度,如1977年黑河老师解景的文章《试论在中国推广TPR教学法的可能性》,认为只能在儿童中试用。二十世纪初学者们已经接受了TPR,他们认真研究这一理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活动形式和教学步骤之后,结合我国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在课堂上应用全身反应法,效果显著。如2000年胡秋在中国科技翻译杂志上发表的《TPR————一中值得推广的新型外语教学法》。此后几年的文章中大部分都是论述全面认识TPR及其如何在小学、中学中使用。如2001年魏宏在教育人杂志上的《TPR教学法————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新型有效手段》。2005年王春芬的《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初中英语中的运用》,2006年张琴的《TPR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等。有些学者将全身反应法称为‘让语言动起来’的教学法,在情感方面吸引了许多学生,课堂气氛热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尝试他们的技能。但全身反应法作为众多教学法中的一种,应配合其他有效的教学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Chapter Three全身反应法在课堂中的实施

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如何实施

3.1全身反应法在课堂的实施

3.1.1呈现活动

呈现活动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在表达时语言要清楚,教学活动要灵活多样,下面几种方式效果较好。

(1)直观呈现。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利用实物、卡片等呈现生词。运用图画、幻灯活其他电教设备介绍新的语言项目。

(2)身势语呈现。我认为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身势语言,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教学语言的效果。 (3)情景呈现。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切实可行的、恰如其分的语言环境,把学生置于切实的语言情景中,为学生的全身反应法提供场所。 (4)儿歌呈现。教师在课堂教授时,可以通过儿歌的形式来表达全身反映法。通过音乐、手势将所要呈现的内容更加流利的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灵活,记忆更加深刻。 3.1.2、练习活动

练习活动是指新语言项目呈现后所进行的旨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活动。此时的练习与呈现阶段的练习与呈现的练习区别在于:练习内容不是单项,而是新的语言项目的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语篇层次上的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形式各异的身体活动和循序渐进的练习,不断地重复,模仿教师的语言进行练习。

(1)控制练习。控制练习是指学生所说的话语都完全受到教师的控制。这层的练习典型的形式有模仿、重复、替换、简单问答等。凡是向学生第一次呈现某一语言项目后,尤其是新的语言结构,紧接着就应向学生提供这一层次的练习。

(2)半控制练习。

小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是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进行自由交流、表达思想。因此,要摆脱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模式,是全身反应法由只“听”“说”为主,提高到“理解”“意义”并重,这一练习的形式叫半控制练习阶段,半控制练习典型形式有改变句子的练习(缩短、扩展)根据课堂情景或阅读短文进行问与答、复述短语等。

3.1.3、运用活动

(1)全身游戏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把学生置于一种游戏式的情景中。全身反应游戏的活动多种多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通过游戏可以学生能更好的将全身反应法直接运用到课堂,是学生更好的掌握。

(2)TPR表演活动:学生通过形象的表演,即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口中语言信息。例如在教:“jump”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生围成圆圈一会跳、一会跑动,从而通过身体的活动来记忆单词。

(3)TPR绘画和图片展示的活动:儿童通常对具体而直观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少儿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在黑板上展示出所讲内容,用逼真而夸张的实物图片代替简单的文字。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看到国旗的图片,在黑板上摆出各个国家的国旗在黑板上,并让学生选择喜欢国旗的图片并亲手画出来。最后在通过多媒体将各个国家的国歌进行播放,让他们更好的记住。

(4)语言交际的活动:小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小学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将TPR教学法更多的运用到“读”和“写”上,我们可以稍稍改变一下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写简单的英语小故事,并几个人一组将这个故事表演出来,通过小故事,小话剧等我们可以在一定水平上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通过上述的方法我认为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就是要经过呈现阶段、练习阶段、运用阶段。这三个阶段由低到高层层递进,呈现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理解语言结构和词汇,练习活动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和巩固语言学习的方法和模式,运用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达到为交际而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一种着重表达意义的练习。在这几个不同阶段,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因素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3.2、TPR让课堂充满活力

3.2.1 有利于增进师生闻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让微笑的目光洒落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不仅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自己,而且能感受到自己是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环境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新标准英语Book2 Module5 Unit l这一课时时,用“TPR”活动导入新课:

Come on,boys and girls. Stand up,please! Sit down,please! open your books.

Look at the blackboard.(手指黑板) Watch TV.(新知识,用手势提示。)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手势挺示下,完成动作。学习语言.既复习旧知,使导入新课自然流畅,又加强了师生问的情感交流. 3.2.2有利于增强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研究证明,按全身反应法结合动作记忆对儿童来说,成功率最大,没有全身动作,一个新的语言现象即使重复多次也依然是一连串的噪音. 如,在教学新标准英语B00k1 Modulel0 Unit l时,并不是采用机械的操练来学习人体各部分的名称,而是通过发指令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 Point to your head. Point to your nose.Point to your mouse.Point to your finger. Point to your„„

指令速度由慢到快,要求学生做出快速反应。这样,通过一小段时间的练习,不少学生就已经会模仿教师发指令了。学生通过观察和自身的演示来学习语言,避免了死记硬背,不但记住了单词的读音,而且对单词的意思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3.2.3 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全身反应法就是让学生在听中学、说中学,傲中学、玩中学,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如,新标准英语B00k1 Module9 Unit l这一课时,在教学“father,mother,grandpa,grandma„„”等词时,教师带领学生用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一边模仿,一边学说单词。让学生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氛围中学习新的语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全身反应法(TPR)作为一种简单、操作性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是值得尝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抽象的词汇是很难利用全身反应法(TPR)来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将全身反应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3.1、课堂中的角色 3.1.1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听者、表演者。教学中应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开发个体的学习潜能。在全身反应法中,他们的任务是将听到的用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对整个教学影响力很小,因为教师已将内容确定。

3.1.2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导演、设计者。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即坚实的英语基础,标准流畅的语音语调,同时教师还应懂得语言学、儿童心理学及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如此,才能保证“TPR”儿童英语教学课堂的生动性、活泼性、才能寓教于乐,提高儿童英语的教学质量。全身反应法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师的作用积极和直接,(Asher 1977)指出:“ 指示者的作用就象是一出舞台剧的导演,而学生则成了演员)教师可以决定教什么,展示什么新内容,选择什么辅助材料”。Asher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应体现在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3.1.3教学材料的角色

全身反应法中没有特定的教材,因为老师的语音,行为和手势为课堂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课堂基础, 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例如书本,笔,杯子或是课桌椅等作为辅助工具。

(以下是一个全身反应教学的实例)介绍新动词 Wash your hands your cup your face your hair comb your hair / Maria ` s hair brush your teeth / show your teeth to Dolves Dolves, point to Ediardo ` s teeth slowly walk slowly to the window and jump slowly, stand up slowly, walk tome and hit me on the arm 教师下一步将问一些问题,让学生用行动回答

T: Where s the towel? S:(action) point to the towel Where s the toothbrush? point to the toothbrush 全身反应法不仅仅只适用于初学英语的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也有同样良好的启示 。

2、TPR课堂对小学英语教师技能的要求

(1)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教师要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 (3)使用全身反应法的教师要灵活多变,化整为零。 (4)教师要有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

总结

此次论文,我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将全身反应法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小学英语的课堂中。该教学方法 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但基于小学生心理的特点,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英语时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说对了及时表扬以增强其自信,说错了也要给孩子一个微笑, 告诉他敢于开口说就很棒了,通过全身反应法创作出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要注重精听和泛听相结合,提高听力能力,要给学生创作多听、多说、多练英语的机会。让全身反应法真正的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中发挥起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琳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盛德仁 英语教与学新模式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 【3】 J.H.弗拉维尔 P.H.米勒 S.A.米勒著 认知发展第四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12篇:输液反应脚本

输液反应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一、演练场景安排

1、演练时间:2017 年01 月 26日 16 时 30分

2、演练场所 :血液病区

3、演练人员:现场指挥------周薇薇护士长

现场记录------周丹

现场拍照-------邵丽

物资准备-------梁娟

护士-------由护士吴颖扮演

病人------由病人刘XX扮演

4、现场布置:病人,抢救物品,氧气装置,照相人员、医护人员

5、演练结束:撤离现场,点评结束。

6、清理演练现场

二、演练场景开始:

现场指挥:我科参加输液反应应急演练的人员及各自准备的相关保障物质准备就绪,演练按既定计划进行,开始! 场景一:血液病区

2016年10月30号下午16:30,科值班医生、护士乙正在紧张的工作中,护士甲在巡视病房中„„

场景二:护士甲巡视到5床患者丁时,发现正在输液的丁寒战,靠近丁耐心询问:

你怎么了,丁?

患者 丁:护士,我好冷,抖的厉害!

护士甲急忙关闭输液夹,停止正在输入的液体,看了一下时间,按呼叫器:护士乙快来,5床丁可能出现了输液反应。 护士乙急忙喊值班医生,推着抢救车就往5床去。

场景三:值班医生同时也到达5床。值班医生触摸了一下患者丁的额头,看看已经停止的输液瓶贴,

医生甲:什么时候开始抖的?

患者丁不出声,身体缩成一团。 医生甲:快,测个血压、脉搏、体温。更换0.9%NS250ml静滴,地塞米松5mg静 脉 推注,盐 酸 异

丙 嗪25mg,肌肉注射。

护士甲:0.9%NS250ml缓慢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

医生甲:是的。

护士甲在 复 诉 口头医嘱的同时,将原输液体及输液器取下,保留静脉通路。同时更换 新 输

,更

0.9%NS250ml,缓

注。抽

5mg慢

注,

25mg肌 肉注 射,并予氧气吸入。

在护士甲紧张的执行医嘱时,护士乙在给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

护士乙:体温37.5℃,

8

3次

/

130/80mmHg ,呼

21次/分。护士 乙

了生命体征。 医生甲:好的,生命体征还可以,再密切观察着生命体征。

护士甲:药物已经注射完,帮助患者盖紧被子保暖,耐心与患者丁说:你躺会,给你更换了液体,并给你打了 针 抗过 敏 的针,一会就好些了。患者丁点点头。

护 士乙

:我们先回去处理一下用 物,一会 还来看看她,若有情况,请及时按呼叫器。 护士乙推回抢救车,处理用物。

场景三: 护士甲在病历里记录下患者生命体征及抢救过程,在药物过敏登记本上做好登记。 场景四:护士甲向护士长汇报

护士甲:护士长,刚刚5床出现输液过敏,通知值班医生,并遵医用药,现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护士长:知道了,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随时巡视病房,做好心理护理。

护士甲:好的,护士长。

场景五:

保留输液器和药液送药剂科,同时取相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分别送检,并填写《药物不良反应上报表》上报。

现场指挥:我宣布血液内科输液反应应急演练就此结束,全体人员到护办室集合,进行演练讲评。

【演练讲评】周薇薇护士长:“今天的演练按照护理部颁发的《护理应急预案》进行,整体情况符合要求。通过此次培训,了医生及护士能正确处理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紧急状况,个别护士紧急状态表现不明显,护士,协作能力差我们将利用业余时间针对性的对这部分人进行再培训。”

第13篇:全身反应教学法

全身反应教学法

摘要:全身反应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James Asher提出的外语教学法,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James观察到移民儿童学会新的语言和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相似,移民儿童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有一个阶段只听不说,时间长了以后很容易学会新的语言。他认为,学习外语也应模仿这个过程,即先理解后表达。《新标准英语》强调的是“先输入,后输出”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要遵循先有一定量的输入才可输出的规律,以听的方式给儿童逐渐增加“输入”。TPR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发指令,学生以身体动作对教师发出的指令作出反应,在大量理解性听的输入基础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进而培养读写技能。

关键词:全身反应教学法;先输入,后输出;听说先行,进而读写

一、全身反应法与低年段英语教学

全身反应教学法即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阿舍(James Asher)以发展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的外语教学法,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James Asher观察到移民儿童学会新的语言和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相似,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已经会听懂大人的指令,移民儿童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有一个阶段只听不说,时间长了以后很容易学会新的语言。他认为,学习外语也应模仿这个过程,即先理解后表达。当听说获得的信息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儿童就能自然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新标准英语》强调的是“先输入,后输出”的教学模式。在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不直接学习语法或音标,而是将语法融于相关语境的语言活动中。我们教师要遵循先有一定量的输入才可输出的规律,以听的方式给儿童逐渐增加“输入”。 TPR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发指令,学生以身体动作对教师发出的指令作出反应,在大量理解性听的输入基础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进而培养读写技能。实践表明,TPR教学法是激活低年段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全身反应教学法的优点

1、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低年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直观性思维,但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强,爱说、爱唱、爱玩、爱表现。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变教学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低年段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要想让他们静坐40分钟学习英语基本是不可能的,而采用TPR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参与多种多样的活动,就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集中精力学习。

在小学低年段用全英语组织课堂难度很大,身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和身体语言关系最密切的教学法是TPR。低年段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其思维发展与动作密不可分,而动作作为语言载体,完全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TPR教学法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仿教师直观动作的机会,让无形的语言与动作有机结合,这可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

2、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阶段,而非传授英语语言知识阶段。因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听、说、读、唱、游等活动着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认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年级学习英语打好坚实的基础。

运用TPR教学法时,教师应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James Asher指出,“教师是舞台剧的导演,而学生是演员。”教师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James Asher又强调,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最佳接触语言的机会。教师通过自身丰富的肢体语言,把声音和意义结合起来,它是视觉、听觉和感觉的三者统一,从而加深学生记忆。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深有体会。一首歌曲,如果只是一味地在教学生唱,学生就会觉得很沉闷,呆坐着一动不动。而且缺乏动作,学生也不能领会他们所唱的内容。稍加一个简单有趣的动作,他们就会学得兴致勃勃,更好地理解所唱的歌曲内容。在教学numbers时,我采用TPR方式,带领学生活动起来,唤醒学生的多种感官:举起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把手指放在身后猜;或快速地以正确的手势表示;或根据数字有节奏地拍手;或站成一排迅速响亮地报数。我适时将美术引入英语课堂,学生时而画出自己能用英语说出来的动物、食物,时而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作品。正如美国的艾帕尔•柏拉别思所言: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十38%的音调十55%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这样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常常能够快速地掌握所学习的一切。TPR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听中学、说中学、做中学、玩中学,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再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现代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语言学习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官参与越多,效率越高。”

3、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微笑地关注着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牛津英语》1A Unit 1“Open the window.”时,我走到窗户前, 一边说:“Open the window.” 一边用手打开窗户,重复两三次后,问学生“:Do you understand?” 有部分学生会意地点点头答道:“Yes!”我说:“Li Yan,open the window.”该学生快速地走到窗前,打开窗户。之后,我又发指令让另外几位学生做同样的动作。接着学生跟着我边说:“Open the window.”边做动作。当他们基本熟悉这一句型后,我就请个别学生来发口令,我和其他学生做动作。我以同样的方式发指令“Close the door./Stand up./Sit down.”,引导学生“关门。/站立。/坐下。”。师生间、生生间的分层次互动练习,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这种愉快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TPR教学法体现了对儿童学习规律和能力的认识,强调在做中学,在活动中练。学生在动动手、动动口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会了知识,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我们把多媒体教学引进课堂,声情并茂的动态画面,将学习的单词或句子的外形与意义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激起视觉和听觉的愉悦,使孩子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模仿其语音语调、动作,进行角色表演,此时的课堂是轻松愉快的。TPR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英语,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不用恐惧挫败的环境中学习。TPR教学法就是“让语言动起来”的教学法,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中学习英语,整个教室充盈着热烈的学习氛围。

4、增强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James Asher认为,“记忆联系的追踪频率及强度越大,记忆联系就越强,所学习的东西也就越容易回忆起来。记忆方式有多种,有死记硬背,也有通过行为动作。根据研究证明,按全身反应法结合动作的记忆对儿童来说成功率最大。”没有动作,一个新的语言现象即使重复多次也毫无意义。在《牛津英语》1A Unit 4“My body”一课中,我并不是采用机械领读来教身体部位名称,而是发指令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Touch your head/mouth/ nose/ears/eyes… ”指令速度从慢到快,要求学生做出反应。这样,经过几分钟的练习后,部分学生就能模仿教师发指令,其他学生做出反应并跟着说。操练形式可以多样化:师 ― 生,生 ― 组,生 ― 生。学生通过观察以及自身的表演来学习语言,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单词的读音很快记牢了,对句子的涵义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说,TPR教学法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能令学生左右脑并用,加深记忆。

第14篇:中和反应教案

中和反应教案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如何表示溶液的酸碱度,但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H+和OH-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吗?这些问题既是学生头脑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又是很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节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的变化。

2、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 ,了解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反应酸碱中和实验的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词,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多媒体投影

六、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两种蜂蜇人,采取不同缓解疼痛的方法,引入酸碱反应的话题。

【提问】那么酸碱反应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中和反应

【实验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学生观察】无明显现象

【设疑】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酸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何证明呢 【讲述】溶液的酸碱性我们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指示,如果我们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上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再进行上述实验,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学生观察】红色褪去

【讲述】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现在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消失了,生成了其他物质。

【提问】同学们根据之前所学的酸和碱的知识,能否尝试写出方程式?

【板书】表达式:NaOH+HCl=NaCl+H2O 【讲述】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学生仿写以下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

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

【总结并板书】中和反应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那么酸和碱为什么就能发生反应呢?

【课件展示】演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

【总结】盐酸中的H+与NaOH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了H2O分子。盐酸中的Cl-与NaOH溶液中的Na+在反应前后不变 【板书】实质:H++OH-= H2O 【过渡】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课件展示】有关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系列图片 1.一块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作物的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2.做完实验后剩余的酸性或碱性非也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当怎么处理

3.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的主要成分是A1(0H)3,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减轻痒痛感 【板书】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4、用于日常生活 【课件展示】巩固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7.2.3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1.表达式:NaOH+HCl=NaCl+H2O 2.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 的反应。

3.实质:H++OH-= 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4、用于日常生活

第15篇:溶血反应预案

输血溶血反应的应急演练

时间:2013.4.11

参加人员:所有护理人员及值班医生 指挥:×××护士长 演练场景及记录

场景:12床患者发生输血反应 演练记录:

1、责任护士×××巡视观察12床患者输血时发现患者胸闷、恶心呕吐、头胀痛、四肢麻木、腰背剧疼等,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生理盐水维持输液通路,保留血袋及输血器。

2、值班护士×××立即通知×××护士长、值班医生。

3、值班医生查看病人。

4、责任护士×××立即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5mg静推、5%碳酸氢钠250ml静滴。同时责任护士王贺给患者心电监护及测量体温、责任护士刘冬艳给患者吸氧。

5、在抢救过程中,患者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同时伴有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责任护士鲍春花立即给予建第二路静脉通道,并遵医嘱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血压稳定时呋塞米60mg静推。

6、护士×××给予患者保暖及心理护理,关心患者及家属,稳定患者情绪。

7、护士×××做好抢救记录,核对、检查、封存血袋和输血管道,并抽取患者血样一同送输血科检验。填写溶血反应报告卡,报护士长、科主任、上报输血科。

8、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加强床边交接。

9、科内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总结本次演练总体反应及时、指挥有条不紊、各组人员能各就其位、分工明确、不混乱、各组人员配合较好。 存在问题

1、有些护士不严肃,与护士认为只是演练有关。

2、熟练程度稍有欠缺。

改进措施

1、将存在的问题立即反馈给个人,及时整改。

2、护士长将演练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在科室会议上反馈

3、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强化应急意识。

第16篇:氧化反应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理解成由两个半反应构成,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此类反应都遵守电荷守恒。

因为氧化还原反应中会发生电子转移,也就是元素的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可以得知: ①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②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和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③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④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有单质参与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石墨变成金刚石,氧气变臭氧)。复分解反应则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歧化反应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①氧化反应:还原剂(反应物)→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②还原反应:氧化剂(反应物)→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规律是:

①守衡律: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化合价升降总值守衡

②强弱律:反应中满足: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③价态律: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注意:最高价是具有氧化性,并不意味着最高价时的氧化性最强,例如,HCLO的氧化性比 HCLO4大)。

④转化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归中反应时,元素的化合价“只接近而不交叉”,最多只能达到同种价态。

⑤优先律: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遇多种还原剂时,先和最强还原剂反应 ⑥当某元素为最高价时,它只能做氧化剂。当某元素为最低价次时,它只能做还原剂。 ⑦当某元素为中间价次时,它既能做氧化剂,又能做还原剂。 ⑧还原剂的还原性一定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氧化剂的氧化性一定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四.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化学方程式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2.标出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3.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关系,注明得失电子数目;4.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总数相等(求得失电子数目的最小公倍数);5.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计量数。

五.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实质上是物质得失电子难易程度的比较。

氧化性指得电子的性质或能力,还原性指失电子的能力或性质 六.常用判断方法:

I.利用化合价,比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规律是:元素的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的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元素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3+2+3+例1.对铁元素组成的物质而言:氧化性:Fe<Fe<Fe

还原性:Fe>Fe>Fe

II.根据元素的活动性顺序:

例2.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而言: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活泼性(金属性)————→减弱 其单质还原性:K>Ca>Na>Mg>Al>Zn> Fe >Sn> Pb>Hg>Ag>Pt>Au +2++2+3+2+3+4+2+2++2++其离子氧化性:K<Ca<Na<Mg<Al<Zn<Fe<Sn<Pb<Hg<Ag<Pt<Au 例3.对非金属而言,其非金属越活泼(非金属性越强),其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F Cl Br I S

活泼性(非金属性)————→减弱

----2-其单质氧化性:F2>Cl2>Br2>I2>S;其阴离子还原性:F<Cl<Br<I<S

III.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强弱比较

例4.酸性:HCLO4 > H2SO4 > H3PO4 > H2CO3,可判断氧化性:CL2> S> P> C IV.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V.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来判断: 当含有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强弱。

例5.2Fe+3 CL2==(点燃)2FeCl3 ; Fe+S==(加热)FeS 氧化性:CL2>S VI.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当不同氧化剂分别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反应越容易,该氧化剂氧化性就强。 例6.16HCl(浓)+2KMnO4==2KCl+2MnCl2+8H2O+5Cl2(气)

4HCl(浓)+MnO2===(加热)MnCl2+2H2O+Cl2(气)

4HCl(浓)+O2==(加热,CuCl2催化剂)2H2O+2Cl2(气)

氧化性:KMnO4>MnO2>O2

VII.根据物质的浓度大小判断 :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浓度越大,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VIII.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判断: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 其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IX.对电解反应而言,同一电解质溶液中,电解时,在阳极越易放电(失电子)的阴离子,其还原性越强;阴极上越易放电(得到电子)的阳离子,其氧化性越强。

如在一般浓度的电解质混合溶液中

2------2--①在阳极的各离子放电顺序一般有:S>I>Br>Cl>OH>F。则其还原性比较:S>I---->Br>Cl>OH>F

+2++2+2+++②在阴极的各离子放电顺序:Au>Pt>Ag>Hg>Cu>H>„。则其氧化性比较: Au>2++2+2++Pt>Ag>Hg>Cu>H>„

练习题

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以下方程式:

16HCl(浓)+2KMnO4==2KCl+2MnCl2+8H2O+5Cl2(气) 3Cu+8HNO3(浓)==3Cu(NO3)2+2NO(气)+4H2O KCLO3+6HCL==KCL+3CL2(气)+3H2O C+ 4HNO3(浓)==CO2(气)+4NO2(气)+2H2O 4Zn+10 HNO3==4 Zn(NO3)+N2O(气)+5H2O 3S+6KOH==2K2S+K2SO3+3 H2O 2Cu(IO3)2+24KI+12H2SO4==2CuI(沉淀)+13I2+12K2SO4+ 12H2O 2--+2+5C2O4+MnO4+8H==10CO2(气)+Mn+4 H2O 8HCNO+6NO2==7N2+8CO2+4 H2O xCuCO3·yCu(OH)2·z H2O+(x+y)H2===(加热)(x+y)Cu+xCO2(气)+(x+2y+z) H2O

万能配平法

英文字母表示数, 质电守恒方程组。 某项为一解方程, 若有分数去分母。

说明:这首诗介绍的是万能配平法的步骤。该方法的优点是:该法名副其实--万能!用它可以配平任何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如果你把这种方法熟练掌握了,那么你就可以自豪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不会配平。\";该法的弱点是: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比较多的化学方程式,用该法则配平速度受到影响。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其速度的快慢决定于你解多元一次方程组的能力,如果解方程组的技巧掌握的较好,那么用万能配平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速度也就很理想了。 解释:

1、英文字母表示数:\"数\"指需要配平的分子系数。这句的意思是说万能配平法的第一步是用英文字母表示各分子式前的系数。 举例:请用万能配平法配平下列反应式: Cu+HNO3(浓) -- Cu(NO3)2+NO2↑+H2O 根据诗意的要求用英文字母表示各分子前的系数,于是得到如下反应方程式: A?Cu+B?HNO3(浓) -- C?Cu(NO3)2+D?NO2↑+E?H2O......①

2、质电守恒方程组:该法的第二步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列多元一次方程组(若不是离子方程式,则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即可)。w.w.w.k.s.5.u.c.o.m 根据诗意的要求列出下列方程组: A = C B = 2E B = 2C + D 3B = 6C + 2D + E

3、某项为一解方程:意思是说该法的第三步是令方程组中某个未知数为\"1\",然后解方程组。根据诗意的要求,我们令B = 1,代入方程组得下列方程组: A = C 1 = 2E 1 = 2C + D 3 = 6C + 2D + E 解之得:A=1/4,C=1/4,D=1/2,E=1/2 将A、B、C、D、E的数值代入反应方程式①得:

1/4Cu+HNO3(浓) -- 1/4Cu(NO3)2+1/2NO2↑+1/2H2O......②

说明:在实际配平过程中,到底该令那一项为\"1\",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解方程组简便为准。一般是令分子式比较复杂的一项的系数为\"1\"。

4、若有分数去分母:意思是说该法的第四步是将第三部解方程组得到的方程组的解代入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若有的系数是分数,则要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各分母被去掉,使分数变为整数。 根据诗意的要求将方程②两边同乘以4得: Cu+4HNO3(浓) = Cu(NO3)2+2NO2↑+2H2O 练习题】配平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1. P+CuSO4+H2O─Cu3P+H3PO4+H2SO4 (提示:逆向配平) 2. Fe3C+HNO3─Fe(NO3)3+CO2↑+NO2↑+H2O(提示:可令C为+4价,则Fe为+8/3价)

3. CH≡CH+KMnO4+H2SO4─HCOOH+MnSO4+K2SO4+□

2--+2+2+4. RxO4+MnO4+H─RO+Mn+H2O (答案)

1.

11、

15、

24、

5、

6、15 2.

1、

22、

3、

1、

13、11 3.

5、

6、

9、

10、

6、

3、4H2O 4.

5、(4X-6)、(12X-8)、5X、(4X-6)、(6X-4) 5 配平KO2 + CO2 -- K2CO3 + O2

【解析】如果我们采用看化合价变化的方法,KO2中O为- 1/2价,产物中有-2价和0价两种价态,变化值都是分数,容易弄错。有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呢?观察法可以吗?结果发现,观察法很容易配平:先定K2CO3前计量数为1,则KO2为2,CO2 为1,O2 应为3/2,出现分数,所有计量数都乘以2,就是答案了。结果如下: 4KO2 + 2CO2 == 2K2CO3 +3O2 6 配平As2S3 + HNO3 +H2O -- H3AsO4 + H2SO4 + NO 【解析】这个化学方程式中,有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所幸的是As2S3中两元素的化合价都是升高,分析也不难,可以将它们加起来,确定As2S3 和 HNO3的计量数之比,然后根据原子守恒配平。

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观察法可以吗?我们发现,配平此方程式,关键是确定As2S3 和 HNO3的计量数之比,观察法显然难以实现。但可以设=x,然后再根据原子(As、S、N、O)守恒配平,得出下式:

As2S3 + x HNO3 +(20-2x)H2O --2H3AsO4 + 3H2SO4 + x NO 最后根据H守恒,列出方程x+2(20-2x)=2×3+3×2,解出x=28/3,出现分数,将所有计量数均乘以3,变成整数,得出最终答案如下: 3As2S3 +28HNO3 +4H2O == 6H3AsO4 + 9H2SO4 + 28NO↑

第17篇:高中化学电池反应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高中化学电池反应大全

1、伏打电池:(负极—Zn、正极—Cu、电解液—H2SO4)

负极:

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 2H++2e-==H2↑

(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

Zn + 2H+ == H2↑+ Zn2+

2、铁碳电池:(负极—Fe、正极—C、电解液H2CO3 弱酸性)

负极: Fe–2e-==Fe2+ (氧化反应)

正极:2H++2e-==H2↑

(还原反应) 离子方程式 Fe+2H+==H2↑+Fe2+ (析氢腐蚀)

3、铁碳电池:(负极—Fe、正极—C、电解液 中性或碱性) 负极: 2Fe–4e-==2Fe2+ (氧化反应)

正极:O2+2H2O+4e-==4 (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

2Fe+O2+2H2O==2Fe(OH)2 (吸氧腐蚀)

4Fe(OH)2+O2+2H2O==4Fe(OH)3 2Fe(OH)3==Fe2O3 +3 H2O (铁锈的生成过程) 4.铝镍电池:(负极—Al、正极—Ni 电解液 NaCl溶液、O2) 负极: 4Al–12e-==4Al3+ (氧化反应)

正极:3O2+6H2O+12e-==12 (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

4Al+3O2+6H2O==4Al(OH)3 (海洋灯标电池)

5、普通锌锰干电池:(负极—Zn、正极—C、电解液NH4Cl、MnO2的糊状物)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负极: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2MnO2+2H++2e-==Mn2O3+H2O (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

Zn+2NH4Cl+2MnO2=ZnCl2+Mn2O3+2NH3↑

6、碱性锌锰干电池:(负极—Zn、正极—C、电解液KOH、MnO2的糊状物)

负极: Zn + 2OH– 2e-== Zn(OH)2

(氧化反应) 正极:2MnO2 + 2H2O + 2e-==2MnOOH +2 OH- (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

Zn +2MnO2 +2H2O == Zn(OH)2 + MnOOH

7、银锌电池:(负极—Zn、正极--Ag2O、电解液NaOH ) 负极 :Zn+2OH––2e-== Zn(OH)2 (氧化反应) 正极 :Ag2O + H2O + 2e-== 2Ag + 2 OH-

(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

Zn + Ag2O + H2O == Zn(OH)2 + 2Ag

8、铝–空气–海水(负极--铝、正极--石墨、铂网等能导电的惰性材料、电解液--海水)

负极 :4Al-12e-==4Al3+

(氧化反应) 正极 :3O2+6H2O+12e-==12OH- (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为: 4Al+3O2+6H2O===4Al(OH)3 (铂网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

9、镁---铝电池

(负极--Al、正极--Mg 电解液KOH)

负极(Al): 2Al + 8 OH–2e- = Cu2+

(氧化反应)

4、电冶金

制取金属钠

: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钠。 2NaCl(熔融) = 2Na + Cl2 ↑

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金属腐蚀: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金属腐蚀的本质:金属原子

金属阳离子 金属腐蚀类型: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 电化腐蚀

条件 金属跟非金属单质直接接触

不纯金属或合金跟电解质溶液接触

现象

无电流产生

本质

金属被氧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有微弱电流产生

较活泼金属被氧化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联系

两者往往同时发生,电化腐蚀更普遍

4.钢铁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比较

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

条件

水膜呈酸性。

水膜呈中性或酸性很弱。

电极反应 负极Fe(- ) 正极C(+) 总反应: Fe-2e=Fe2+ 2H++2e-=H2 Fe + 2H+= Fe2+ H2↑

2Fe-4e=2Fe2+ O2+2H2O+4e=4OH-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Fe+2H2O+O2= 2 Fe(OH)2 4Fe(OH)2+2H2O+O2=4Fe(OH)3 Fe2O3 ? nH2O

通常两种腐蚀同时存在,但以后者更普遍。

二、金属的电化学保护

1、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

2、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

其它金属防腐蚀的方法:将金属制成合金,采用喷油漆,涂油脂,电镀,喷镀或表面钝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18篇:置换反应总结

置换反应总结

置换反应总结

一、按元素的性质划分:

(一)金属置换出金属

1、Zn+CuSO4=ZnSO4+Cu(说明:还原性强的把还原性弱的置换出来)

2、铝热反应:2Al+Fe2O3=Al2O3+2Fe (说明:Al元素的的还原性比Fe元素的还原性强。同理Al与V2O

5、CrO3等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也称为铝热剂。发生类似反应,说明Al比V、Cr等金属还原性强。)

3、工业上制取金属钾的原理:Na+KCl===NaCl+K↑。(说明:这个反应发生,不能说明Na的还原性比K强。其原因是,在熔融状态下,金属钾已经变为蒸汽,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说,及时将生成的钾蒸汽从平衡体系中抽走,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所以反应能进行到底。)

反应Mg+2RbCl=MgCl2+2Rb↑的原理相类似。

(二)金属置换出非金属

1、2Na+2H2O=2NaOH+H2↑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Fe+2HCl=FeCl2+H2↑Mg+2HCl=MgCl2+ H2↑2Al+6HCl=2AlCl3+3 H2↑

3、2Mg+CO2=2MgO+C

4、3Fe+4H2O(g)=Fe3O4+4 H2↑

(三)非金属置换出金属(在干态条件下反应)

H2+CuO=Cu+H2O;此反应不能说明H2的还原性比Cu强。

因为发生反应的条件比较特殊,在干态高温条件下,生成的H2O脱离了反应体系,从而使反应能进行到底。同理炼铁发生反应:3C+2Fe2O3=4Fe+3CO2

(四)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

1、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Cl2+2NaBr=2NaCl+Br2;说明Cl2的氧化性比Br2的氧化性强Br2+2KI=2KBr+I2;说明Br2的氧化性比I2的氧化性强

2、2F2+2H2O=4HF+O2;说明F2的氧化性比O2的氧化性强

3、2H2S+O2=2H2O+S↓;说明O2的氧化性比S的氧化性强

2H2S+Cl2=2HCl+S↓;说明Cl2的氧化性比S的氧化性强

4、C+H2O==CO+H2

5、2C+SiO2===Si+2CO(此反应产物一定是CO,而不是CO2)

二、按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划分,同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与不同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

(一)同主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

1、第I A 族元素:2Na+2H2O= 2NaOH+H2Na+KCl= NaCl+K

2、第IVA族元素: 2C+SiO2= Si+2CO

3、第VIA族元素:2H2S+O2 =2S+2H2O

4、第VIIA族元素:Cl2+2HI=2HCl+I2Cl2+2NaBr=2NaCl+Br2;Br2+2KI=2KBr+I2

(二)不同主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

1、Mg+2HCl= MgCl2+H22Al+6HCl= 2AlCl3+3H2

2、2Mg+CO2=2MgO+C

3、2F2+2H2O= 4HF+O2

4、C+H2O= CO+H2

5、H2S+Cl2 =S+2HCl

6、2H2+SiCl2= Si+4HCl4NH2+3O2=2N2+6H2O3Cl2+8NH3=6NH4Cl+N2

(三)主族元素单质置换副族元素的单质

H2+CuO= Cu+H2O2Al+Fe2O3=Al2O3+2Fe

C+CuO=Cu+CO2Al+3Hg2+ =2Al3++3Hg

Na+TiCl4 =4NaCl+Ti

(四)副族元素的单质置换主族元素单质

3Fe+4H2O(g)= Fe3O4+4H2Zn+2H+ =Zn2++H2

(五)副族元素的单质置换副族元素的单质

Fe+CuSO4 =FeSO4+Cu

三、按物质类别划分,单质与氧化物间的置换和单质与非氧化物间的置换。

1、单质与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2Na+2H2O=2NaOH+H22Mg+CO2=2MgO+C

3Fe+4H2O(g)= Fe3O4+4H2H2+CuO=Cu+H2O

C+FeO=Fe+CO2F2+2H2O=4HF+O2

2C+SiO2=Si+2CO2Al+Fe2O3=Al2O3+2Fe

C+H2O=CO+H22H2+SiCl4=Si+4HCl

Si+2FeO=2Fe+SiO23H2+Fe2O3=2Fe+3H2O

2、单质与非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2H2+SiCl4=Si+4HClH2S+Cl2=S+2HCl

3Cl2+8NH3=6NH4Cl+N24NH3+3O2=2N2+6H2O

应用举例:

1、中学化学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推断并完成下列空白:

⑴当A为两种非金属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时,化合物A的电子式:_________化合物B的电子式:___________单质乙的同素异形体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当A为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时,化合物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单质甲少量时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质甲过量时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⑴CO

2、CO、O

3、CO2+2Mg=2MgO+C;

++-+-+-⑵FeBr

3、2Fe2+Cl2=2Fe3+2Cl;2Fe2+4Br+3Cl2=2Fe3+6Cl+2Br2;

2、已知A、B为单质,甲、乙为化合物,且A与甲的水溶液能发生如下反应:A+甲=B+乙,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若A是金属,则B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B)若A是非金属,则B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C)若甲是酸,则A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D)若甲是盐,则A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3、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

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解析: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短周期元素中所常见的单质有:H

2、C、N

2、O

2、F

2、Na、Mg、Al、Si、S、Cl2;金属之间的置换不可能发生(因Na、Mg、Al太活泼,一般采用电解法来制备) 则有金属→非金属,如2Mg+CO2=2MgO+C,2Na+2H2O=2NaOH+H2↑(但Na和H属同一主族元素而不符合题意),2Al+6HCl=2AlCl3+3H2↑

非金属→金属:适用于热还原法如H

2、C等还原CuO,Cu为过渡金属故不合题意。非金属→非金属:如2F2+2H2O=4HF+O2或Cl2+H2S=S+2HCl

第19篇: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设立和教材的变革,更是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它突出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合法决策权力,摆脱了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从这一点上看,能否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入教学过程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挑战。这不仅要求教师深刻地理解知识,理解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彻底地转变思想,将以前“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能够打破“重结论、轻过程”的局面,更注重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如此,“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普遍地恢复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从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层面去理解化学反应。但从教材内容安排来看,仅仅从概念上明确了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知道各个概念与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仅处于“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阶段。这和在教师引领下由物质分类到化学反应分类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出的强烈的探究兴趣,显然是不能成正比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笔者在认真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和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分成了三个阶段: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感受氧化还原反应;感悟氧化还原反应。前两个阶段安排在高一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教学时同步完成,第三阶段安排在选修课中完成。第一节课以化学反应分类为基础,结合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逐步引申到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上,使学生理清概念,从而达到“认识”的目的。而主要的合作、探究和创新就围绕“感受”展开。通过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应用和分析的一般方法,这不仅符合认识规律,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又为有理科倾向的学生在选修课中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运用其本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即感悟氧化还原反应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在体会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感受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准备

[1]1.对学生进行分组:2~3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按每小组设计):具支试管一支,试管二支,乳胶管,导管,止水夹、烧杯、磁铁、胶头滴管;

脱氧保鲜剂、水、84消毒液、FeSO4溶液、稀硫酸溶液。 3.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4.场地:有多媒体放映设备的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的主要呈现形式

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一般的做法是直接呈现规律,突出知识点的训练,这样一下将引燃的兴趣引入了枯燥的记忆和练习中,缺乏由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过程,容易使一些学生刚刚被激发的兴趣消失殆尽。有教育家说过:兴趣的延伸在于学习和生活的联系。要想将对一个事物的基本认识转化为较为深入的了解,必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创设合理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层递进地深入。

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中,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切合主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呢?可以考虑如下的解决途径。

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教学时正值中秋,我想到了月饼中的脱氧保鲜剂,并且将它安排在第一个实验,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来研究。实验在课前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不少学生课前主动地查阅了有关脱氧保鲜剂的资料,为课堂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课堂上教师首先给出月饼变质的原因,引发学生对脱氧保鲜剂作用的思考,然后设计实验证明它具有脱氧作用,再设计实验检测它的成分并思考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看,脱氧剂起到什么作用。这样通过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突出了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强化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认识。

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这里谈到两种分析方法:1.利用物质所含元素价态的变化,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2.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

对于第一点,设计的实验是“84消毒剂的氧化性检测”,但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对应关系来判断物质的性质,所以教师需要做一个铺垫。本来教师想用酒后驾车检测来铺垫,但考虑到重铬酸钾和酒精的性质学生都不熟悉,切入困难,最后选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高锰酸钾检测学生生活中常见但性质不熟悉的葡萄糖,从而为学生用Fe检测84消毒剂具有氧化性打下基础。

对于第二点,教师则是从学生初三复习中很熟悉的一个知识──汽车尾气的处理入手,通过CO和NOx反应生成CO2和N2的过程中化合价的变化,体会元素所处的价态和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的关系。

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由于这节课的定位是“感受”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对电子转移这个反应实质的呈现就很重要。那么在这里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广度呢?电子转移是肉眼看不到的,原电池外电路中电流的产生是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在这里如果讲授原电池原理就无谓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超过了“感受”的范畴。教学中首先展现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体验反应分为两个过程:锌失电子成为锌离子,氢离子得电子成为氢气。在明确了电流计指针的偏转与电子流动方向的关系后,再做铜锌原电池实验,使学生“看”到了电子的转移,这就足够了。而原电池的微观示意动画,只是让学生了解这个装置并没有改变反应,而是把电子引到了外电路形成电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二)合作探究的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是探究的常见组织形式。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内在需要与他的环境所组成的生活空间就是‘心理场’。行为不是由刺激—反应调节的,而是由‘场’制约的。”小组合作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提供互相切磋、互相启发的机会。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安排邻座的学生组成小组,由学生推荐小组长进行课堂探究活动的组织和汇报。这种安排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活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合作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安排

这节课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是脱氧保鲜剂的脱氧作用探究,一个是84消毒剂的氧化性探究。要知道学生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时,仅仅依靠教师讲授应用实例是不够的,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脱氧保鲜剂的脱氧作用并检验其成分,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看到脱氧保鲜剂的吸氧过程,理解吸氧反应原理,最终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而84消毒剂的氧化性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一个尝试,是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过程。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安排使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转变成主动地体验和研究。而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或失败正是体验和探究过程中必须有的一环。比如不少学生在振荡试管使脱氧保鲜剂和氧气反应后,打开止水夹并未看到水柱的上升,而是过了一段时间才看到明显的上升。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尝试发现原因是振荡时密封性不好,并不是反应速率的问题。这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又深入一步。在84消毒剂的氧化性探究中,学生提出的方案多种多样,有的方案甚至有点可笑,但正是在各种方案的比较中,学生最终发现了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这个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了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方法,达到的效果是演示实验无法比拟的。

六、教学实录 2+【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已经能从化合价和电子转移两个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本节课我们借用一些实例从三个方面来感受氧化还原反应,希望由此引领大家一起分析总结,为以后能感悟氧化还原反应做好准备。

【板书】

一、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教师】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里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生产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发言)

【教师】中秋刚过,吃月饼时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许多月饼中有一小包脱氧剂,为什么要放这么一包脱氧剂呢?

【板书】脱氧剂

【课件】月饼保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月饼中微生物指标超标。食品包装容器内的大量氧气,会引起好氧性细菌和霉菌的快速生长,导致食品霉变和腐败。

二是油脂酸败。月饼中的植物油脂在空气中能被氧气氧化,从而导致月饼的酸败,产生异味,影响月饼的品质。

【思考】能否设计实验证明脱氧剂具有脱氧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并巡视,学生提交方案,简述理由。)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思考】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看,脱氧剂起到什么作用?推测它可能含有的主要成分?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 【课件展示原理】 4Fe+ 3O2 +6H2O

4Fe(OH)3

(学生分析反应的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师】在刚才的分析中,大家体会了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分析方法。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独特的反应类型。如果能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肯定能得出一些有用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 【板书】

二、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

【教师】方法1:利用物质所含元素价态的变化,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 【教师】我们在进行化学研究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未知的物质,如何判断它具有的氧化还原性呢?这时我们往往从与它反应的物质入手,利用明显的化学现象所反映的价态变化,分析这个未知物质应具有的性质。(以把葡萄糖加入KMnO4酸性溶液的研究为例,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课件】84消毒液介绍

作用成分:为广谱杀菌类去污力很强的含氯消毒剂,主要含次氯酸钠等。

适用范围:对细菌芽孢、甲乙型肝炎病毒等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适用于饮食器具、瓜果蔬菜、家具、环境等的消毒。

注意事项:本品为外用洗消液,具有强氧化性,高浓度时对皮肤、金属器械和带色物有腐蚀和脱色作用。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84消毒液具有氧化性?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并巡视,学生提交方案,简述理由。) (学生实验,验证结论。)

(学生分析所发生反应的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件】汽车尾气材料是用于汽车尾气处理的催化剂。该催化剂是消除汽车尾气中 NOx(如NO)的催化剂,它利用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在不加任何其他物质的情况下,将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转化为无毒气体,达到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综合处理的目的。该催化剂对NOx的转化率最高可达55.6%,而且稳定性好、寿命长、有良好的抗中毒特性。

【思考】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它们在转化成无毒气体时,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看分别表现了什么性质。

【板书】(教师强调C、N所处价态和性质关系。) COCO2 NO

N2

Mn〕,说明:葡萄糖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葡萄糖

2+(还原性)(氧化性)

【教师】方法2:利用物质中元素所处的价态,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氧化还原性。 【课件】S元素的常见化合价

从硫元素价态的角度,分析下列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 H2S SO2 Na2SO3 S H2SO4

【教师】刚才主要从化合价入手,体验了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我们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它是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原因。这就是我们要感受的第三个方面。

【板书】

三、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学生分析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课件】反应原理示意图

Zn+2H+Zn+H2↑ 2+【教师】能否通过实验证明反应中存在电子转移? (演示实验)

【课件】展示原电池反应微观过程 【教师】微观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课件】

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电子转移的过程。 体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在外电路形成电流,可以制得各种电池。 【结束语】氧化还原反应的魅力是无穷的,仅靠我们这一堂课,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希望大家多收集、多分析、多研究,最终能认识它、领悟它。 【课后作业】

(1)已知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请设计实验证明。 (2)查阅资料,收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 (3)完成相关练习。

(4)有兴趣的学生可尝试制作水果电池,并分析其原理。

七、点评

本案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新课。它首先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使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在实践。在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意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培养集体意识,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其次,这样的课堂设计在化学原理教学上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不仅抓住了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各要点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可以让学生顺利地理清知识结构,萌发对新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另外,新课程的教学使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教师、学生角色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在化学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用好新教材,适当地自主开发延伸教材内容有了新的认识。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从结果看尝试是成功的,有益的。

第20篇:过度反应理论

过度反应理论

过度反应理论是西方投资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说明了市场总是会出现过度反应的现象,人们由于一系列的情绪与认知等心理因素,会在投资过程中表现出加强的投资心理,从而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经典的经济学和金融理论认为,个体在投资活动中是理性的。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进行理智的分析,当股票价格低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时,投资者开始买入股票;而当股票价格高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时,开始卖出股票。证券市场也由此形成了一种价值投资的氛围,但事实并非如此。投资领域中存在着价格长期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来的价值本身具有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投资者的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资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机形成了市场的暴涨和崩盘现象。投资者对于受损失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悲观,而对于获利的股票会变得越来越乐观,他们对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会表现出过度反应。当牛市(bull market)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上涨,涨到让人不敢相信,远远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而当熊市(bearmarket)来临时,股价会不断下跌,也会跌到大家无法接受的程度。除了从众心理(herd mentality)在其中起作用外,还有人类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偏差。当市场持续上涨时,投资者倾向于越来越乐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盈利,这种成功的投资行为会增强其乐观的情绪状态,在信息加工上将造成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好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空消息麻木。这种情绪和认知状态又会加强其行为上的买入操作,形成一种相互加强效应:当市场持续下跌时,情况刚好相反,投资者会越来越悲观。因为实际操作产生了亏损,这种失败的投资操作会加强其悲观情绪,同样也造成了选择性认知偏差,即投资者会对利空消息过于敏感,而对利好消息麻木。因而,市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过度反应现象。

《反应岗位职责.doc》
反应岗位职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公司工作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章程规章制度公司文案公司简介岗位职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