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氨岗位职责

2021-02-16 来源:岗位职责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液氨使用规定

热电厂液氨使用及存贮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液氨使用及存贮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液氨泄露、中毒、着火、爆炸等事故的发生,避免和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保障职工生命和财产安全,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齐鲁石化分公司热电厂对液氨及其所属设备的运行操作、设备检修及液氨分析化验的单位,以下简称各相关单位。

第二章 液氨的使用及存贮

第三条 各相关单位要建立液氨使用及存贮安全管理制度,必须明确和落实液氨岗位安全责任,制订完善的液氨使用及存贮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检修规程,做好风险识别和防范工作

第四条 从事液氨使用及存贮的岗位人员,除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外,还必须经过专门岗位培训,接受有关预防液氨泄露、着火、爆炸、中毒等知识培训,学习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生产原理、安全生产要点(包括熟悉预防事故和发生不正常情况时紧急处理的方法,以及发生事故的自身防护、抢救知识等),经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液氨操作人员必须遵循巡检制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和处置。

第五条 各相关单位应制定液氨泄露、中毒、着火、爆炸等应急预案,并组织职工定期进行事故演练。应配置液氨事故应急处理相应的器材和装备,在必要时提供应急处理和救援。

第六条 脱硫车间必须在液氨操作岗位设置液氨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签及液氨泄露、中毒、爆炸的应急预案;在液氨区域必须设立醒目的安全警示牌、职业卫生危害因素告知卡等警示(内容包括:液氨的理化性质,危害性,防护和抢救措施、报警电话等),液氨罐区必须装设风向标,其位置和高度应符合安全要求,罐区地面上应按照规范划定表示区域范围及逃生的路线等。 第七条 液氨罐区及氨管线区域的用火作业,需按照热电厂《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办理“用火作业许可证”,用火前必须切除运行设备及管线并加装盲板,并经过氮气吹扫、置换、可燃及有毒气体化验分析合格,落实用火安全措施,进行危害识别后,方可用火。涉及进入受限空间、高处、放射等作业时,应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第八条 液氨罐区入口应设置静电消除装置,进入液氨罐区必须穿防止产生静电的工作服、工作鞋,消除静电后方可进入液氨罐区。

第九条 在进行液氨操作、取样、液氨卸车或进行液氨系统检修作业时必须穿戴好防护服,戴防化手套(防液氨)、防毒口罩、防护目镜等,必须一人操作一人监护,每项检维修作业必须有专人进行监护。

第十条 脱硫车间应建立液氨接卸车安全管理规定。在进行液氨卸车时要落实好防静电、防止泄露等安全措施,严禁卸车时操作人员擅自离岗。卸车期间操作人员需经常检查液氨罐的压力、液位等,以保证卸车安全进行。液氨罐的液位必须控制在设计值以下,严禁超限装载,避免发生液氨满罐事故。液氨罐车必须有持证押送员和驾驶员,并为押送员和驾驶员配备专用的防护用具和工作服,专门检修工具和必要的备品、备件等。在装卸作业时,押送员和驾驶员不得离开现场,不得随意启动车辆。罐车卸氨不得完全排净,罐内氨气余压应≥0.3Ma(依据《山东省液氨储存与装卸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试行)》)。装卸液氨时要采取有效消除静电危害的措施,装卸液氨设备和管线应有定期检验制度;装卸管道有可靠的连接方式;装卸软管材料的设计强度不得低于装卸系统正常工作压力的4倍。

第十一条 液氨装置的电气设计和设备选型必须遵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技术规范》GB50058-92,以及《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装置电力设计技术规范》SH3038-2000和《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3097-2000等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脱硫车间液氨操作岗位必须配备数量充足、完好、有效的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护手套、防护目镜,配备能够满足应急救援所需的专用防化服及空气呼吸器、并定期检查,以防失效。液氨操作岗位应设立专门的气防室,将各种防护器具都应定点存放在气防室内,并设专人保管,定期检查、校验和维护,每次校验后应记录和铅封,同时建立防护用品和器具的领用登记制度。液氨贮存、装卸场所应设置卫生间、洗眼器、淋洗器等安全卫生防护设施。车间应定期组织岗位人员进行空气呼吸器、防护服等应急器材的使用培训。

第十三条 脱硫车间在液氨储存、装卸场所应建立健全岗位防火责任制,配备经过培训的兼职或专职的消防人员,设置完善的消防水系统,配置相应的消防设备、设施和灭火器材;岗位应配置通讯和报警装置。液氨罐区应设明显的防火警示标志,通道、出入口和通向消防设施的道路应保持畅通。岗位(场所)人员,应具有一般的消防知识,会正确使用岗位消防器材,熟悉液氨的特性,掌握液氨的特性,掌握储存、装卸装置的事故处理程序及方法,具有应急处理能力并定期组织事故演练。

第十四条 检

三、电气、仪表等设备检维修车间必须做好液氨存储及使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对液氨所属设备应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做好记录。做好隐患排查工作,发现老化、渗漏等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腐蚀严重的应及时联系更新。仪表车间要做好各报警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

第十五条 机械动力部和脱硫车间应建立液氨罐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安全附件的设备管理档案。机械动力部负责办理相关设备的使用许可证,组织联系有检验资质的部门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安全附件进行定期检验,保存检验资料;机械动力部负责监督车间规范使用液氨系统内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安全附件。

第十六条 物质采购部门应选择具有危化品经营、运输合格资质的液氨供应商,保障装置使用的液氨安全。

第十七条 生产技术部门及相关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建立相应的技术规程、操作规程、检维修规程、液氨设备技术档案(设备和管线布置图,工艺流程图,仪表控制图,设备清单,设备使用剑维修记录等)

第十八条 液氨储罐、球罐安全充装量不得超过贮罐容积的85%(依据《山东省液氨储存与装卸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试行)》),正常生产时液氨储罐宜控制在较低的液位。新安装或检修后首次使用的贮罐,应作抽真空或充氮置换处理,严禁直接充装,罐内氧含量不大于3%(依据《山东省液氨储存与装卸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试行)》)。日常的液氨系统置换倒空生产操作及检维修作业应依据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检维修规程。

第十九条 液氨作业场所中氨含量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为30mg/M3。

第二十条 液氨罐区必须设置能满足事故抢险要求的事故应急水泵和水管。脱硫车间应配备充足的应急抢险装备、器材和工具。液氨操作岗位应配备紧急报警电话。

第二十一条 发生液氨泄露、着火、爆炸、中毒事故时,有关单位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抢修救援,按规定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启动液氨事故应急预案。在作业过程中发生中毒事故,现场救援者必须佩带专业防护器材实施抢救,坚决制止不具备条件的盲目施救,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同时要立即向医疗机构报告,寻求专业救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第三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解释权归热电厂安全环保部,如与国家及上级部门有关规定、标准相抵触,以国家及上级部门法律、法规和标准为准。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录 液氨应急处置指南

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的液体。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为运输和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氨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氢氧化铵的碱性溶液。氨在20℃水中溶解度为34%。

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而且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相当高。为了促进对液氨危害和处置措施的了解,本文特介绍液氨的理化特性、中毒处置、泄露处置和燃烧爆炸处置4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一、氨的理化性质:

分子式:NH3 气氨相对密度(空气=1):0.59 分子量:17.04 液氨相对密度(水=1):0.7067(25℃) CAS编号:7664-41-7 自然点:651.11℃ 熔点(℃):-77.7 爆炸极限:16%-25% 沸点(℃):-33.4 1%水溶液PH值:11.7 蒸汽压:882kpa(20℃)

二、中毒处理

(一)毒性及中毒机理:

液氨人类经口TDLo:0.15ml/kg 液氨人类吸入TDLo:5000ppm/5m 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致使脑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高浓度氨可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

(二)接触途径及中毒症状:

1、吸入:

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1) 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患者有咽痛、咳嗽、咳痰或咳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2) 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黏膜刺激和烧伤。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

(3) 严重吸入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吸入高浓度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的肺水肿。

2、皮肤和眼睛接触:

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烧伤。

皮肤接触可引起严重疼痛和烧伤,并能发生咖啡样着色。被腐蚀部位呈胶状并发软,可发生深度组织破坏。

高浓度蒸汽对眼睛有强刺激性,可引起疼痛和烧伤,导致明显的炎症并可能发生水肿、上皮组织破坏、角膜混浊和虹膜发炎。轻度病例可能会长期持续,并发生持续性水肿、疤痕、永久性混浊、眼睛膨出、白内、眼睑和眼球粘连及失明等并发症。多次或持续接触氨会导致结膜炎。

(三)急救措施:

1、清除污染:

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接触氨气,并且没有皮肤和眼的刺激症状,则不需要清除污染。假如接触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应将衣服脱下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

如果眼睛接触或眼睛有刺激感,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0分钟以上。如在冲洗时发生眼睑痉挛,应慢慢滴入1-2滴0.4%奥布卡因,继续充分冲洗。如患者戴有隐形眼镜,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应取下隐形眼镜。应对接触的皮肤和头发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冲洗皮肤和头发时要注意保护眼睛。

2、病人复苏:

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出污染区,对病人进行复苏三步法(气道、呼吸、循环): 气道:保证气道不被舌头或异物阻塞。

呼吸:检查病人是否呼吸,如无呼吸可用袖珍面罩等提供通气。 循环:检查脉搏,如没有脉搏应施行心肺复苏。

3、初步治疗:

氨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应采用支持治疗。

如果接触浓度≥500ppm,并出现眼刺激、肺水肿的症状,则推荐采取以下措施:先喷5次塞米松(用定量吸入器),然后每5分钟喷两次,直至到达医院急症室为止。如果接触浓度≥1500ppm,应建立静脉通路,并静脉注射1.0g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或等量类固醇。(注意:在临床对照研究中,皮质类固醇的作用尚未证实。)对氨吸入者,应给湿化空气或氧气。如有缺氧症状,应给湿化氧气。如果呼吸窘迫,应考虑进行气管插管。当病人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如条件许可,应实行环骨状软骨切开术。对有支气管痉挛的病人,可给支气管扩张剂喷雾,如叔丁喘宁。如皮肤接触氨,会引起化学烧伤,可按热烧伤处理:适当补液,给止痛剂,维持体温,用消毒垫或清洁床单覆盖伤面。如果皮肤接触高压液氨,要注意冻伤

三、泄露处置:

1、少量泄露: 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防止吸入蒸汽,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泄露的容器应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且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露物。收集的泄露物应放在贴有相应标签的密闭容器中,以便废弃处理。

2、大量泄露:

疏散场所内所有未防护人员,并向上风向转移。泄露处置人员应穿全身防护服,戴呼吸设备。消除附近火源。向当地政府和“119”及当地环保部门、公安交警部门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露量、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禁止接触或跨越泄露的液氨,防止泄露物进入阴沟和排水道,增强通风。场所内禁止吸烟和明火。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堵漏或翻转泄露的容器以避免液氨的漏出。要喷雾状水,以抑制蒸汽或改变蒸汽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露的液氨和泄露源。防止泄露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受限空间。清洗以后,在储存和再使用前要将所有的保护性服装和设备洗消。

四、燃烧爆炸处置:

1、燃烧爆炸特性:

常温下氨是一种可燃气体,但较难点燃。爆炸极限为16%-25%,最具引燃浓度为17%。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时的浓度为22.5%。

2、火灾处理措施:

在贮存及运输使用过程中,如发生火灾应采取以下措施:

(1)报警:迅速向当地119消防、政府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露量、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

(2)隔离、疏散、转移遇险人员到安全区域,建立500米左右警戒线,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并迅速撤离无关人员。

(3)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前,应穿着防化服,佩戴正压式呼吸器。氨气易穿透衣物,且易溶于水,消防人员要注意对人体排汗量大的部位,如生殖器官、腋下等部位的防护。

(4)小火灾时用干粉或CO2灭火器,大火灾时用水幕、雾状水或常规泡沫。 (5)储罐火灾时,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6)切勿直接对泄露口或安全阀门冲洗,防止产生冻结。 (7)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变色时应尽快撤离,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推荐第2篇:液氨汇报(上网)

市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情况的汇报

去年6月份以来,我市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工作按照□□市安委会《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安委[2014]10号)要求和市领导的批示精神,认真开展了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治,通过检查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了一批事故隐患,促进了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的安全生产。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涉氨制冷企业概况

我市有涉氨制冷企业□家,其中□家,□□区□□家,□□区□□家。主要是在□□县和□□等沿海码头。

二、高度重视,精心部署

自去年6月份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工作相当重视,市长和副市长针对吉林省长春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通报,亲自批示并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开展非化工企业使用液氨安全检查工作。市长多次在市长例会强调重点加强对涉氨制冷企业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行动,并尽快按照相关生产标准治理和改造液氨制冷设施设备,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市安委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相关活动方案,部署开展全市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活动。

三、2013年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专项治理情况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使用液氨专项整治工作。2013年

9月18日,市长带领相关部门检查了我市的部分涉氨水产冷冻企业,□□副市长带领市安监、消防、质监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和有关辖区政府的领导对我市部分使用液氨的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进行了检查,指导、督促相关企业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2、相关部门专项整治工作行动迅速,效果明显。2013年

□月,市安监局举办了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安全管理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有全市涉氨制冷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培训班按要求对《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10)、《冷库安全规范》(GB28009-2011)和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特种设备、消防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培训教育。

2013年11月21日,市安监局主持召开了开展全市液氨

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部署工作会议,会议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由市安监局、质监局和公安消防支队三个部门牵头的督查组,分别对县、区的涉氨制冷企业开展液氨使用专项治理行动进行督查。督查组在同年11月前完成了对各县、区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工作进行检查督查。

3、县区政府部署液氨使用专项治理专项整治工作。

□□县安委会于2013年6月在县政府会议室召开全县冷

冻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共组织检查组□□个,派出检查人员□□人次,检查单位数□□家次,发现安全隐患□□项,督促整改安全隐患□□项。

□□区安委会组织安监、市质监、环保、工信、水产、工

商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涉氨企业安全专项整治,从2013年□□月至9月底,先后对□□镇镇□□家冷冻企业开展安全大检查。共检查辖区涉氨企业□□多家(次),检查出安全隐患□□处,对发现的事故隐患和设备缺陷,责令限期整改。

四、2014年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情况

2014年,我市认真贯彻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

氨使用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成立继续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市政府副市长□□任组长,市安监局、市质监局、市公安消防支队分管组长,由市规划局、安监局、水产畜牧局、工信委、工商局等相关部门人员任成员。市安委会结合涉氨企业实际,制定《北海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

理的实施方案》,发到各安委成员单位和县区政府。我市在上

年液氨使用专整治初见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深化专项整治工作。

2014年液氨使用专整治工作重点:

1、检查企业液氨使用

企业的包装间、分割间、产品整理间等人员较多生产场所理否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的空调系统,必须整改为载冷剂间接制冷系统或其他安全的制冷方式。

2、使用快速冻结装置的企业,

应参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技术指导书(试行)》(管四函„2013‟28号)等文件有关技

术要求,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控措施。

3、推进液氨制冷进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登记、备案工作。

今年初,市安监局举办了全市危险化学品和涉氨制冷企业

安全监管工作培训班,各县(区)安监局、园区安监局等部门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股室负责人,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及有储存设施的经营企业和涉氨制冷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共□□人参加了培训班。会议对全年涉氨企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

至今年8月中旬,我市大部份液氨生产企业已完成如下

整改:

1、液氨管线严禁通过有人员办公、休息和居住的建筑

物;

2、氨制冷机房存储器等重要部位要安装氨气浓度检测报

警器,并与事故排风机自动开启联动;

3、库区及氨制冷机房

和设备间(靠近储氨器处)门外应按有关规定设置消防栓,

应急通道保持畅通;

4、氨制冷机房储氨器上方应设置水喷淋

系统,并用开式喷头;

5、在厂区内显著位置设风向标;

6、

压力容器、非专业操作人员免进区域、关键操作部位等应设

置安全标识;

7、作业现场应配置空气呼吸器、橡胶手套等防

护用具和急救药品,配备洗眼器和淋浴装备;

8、氨制冷机房

应设置防爆的应急照明系统,事故排风机和应急照明灯等均

采用防爆电器。通过整改,安全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基本符合安全条件。

五、存在问题

我市是区内涉氨企业较多的城市,涉氨水产冷冻行业安

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监管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1、部份业主思想不够重视。一是大部分经营者安全意

识不强,侥幸思想和等待观望思想仍然存在,部份企业职工的素质和涉氨安全生产知识有待提高;二是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涉氨企业是多年前已建成的,由于历史欠帐,从规划布局和设备设施上按新国标改造存在难度;三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

体制性的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给安全监管和协调造成一定的困难。以上这些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2.部分企业没有为储罐设置围堰,喷淋装置还不够达

标;部分企业没有设置事故排风设施,仍有部分液氨储存场所未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部分企业没有设置安全周知牌和悬挂安全警示标志;

3.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企业没有按照国家的

相关规定配备有关监控和自动化控制设施和备案。

4.部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没有开展全员三

级培训教育;安全管理档案不完善等。

四、下一步工作

1、贯彻□□安委办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

氨使用专项治理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继续深化专项治理工作。

2、全力推进推进液氨制冷进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辨识、登记、备案工作;液氨使用企业装有毒气体报警,事故排风联锁及水喷淋装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涉氨企业按有关规定,配备温度、压力、液位等信息的不间采集和视频监控和监测系统,并具备紧急停车功能。

3、按集中开展以“六打六治”为重点的“打非治违”

专项行动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实现安全培训全覆盖、隐患排查治理全覆盖、治理检查全覆盖,治理整改液氨使用存在安全隐

患的企业,努力促进使用液氨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推荐第3篇:液氨演练总结

XX公司

液氨泄露事故演练总结

为了在发生液氨泄露时得到快速救援,我公司于2011年2月20日,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进行了一次急救演练,通过急救演练使公司相关人员对事故应急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检验和锻炼了队伍,通过演练救援的方式来提高职工正确、快捷处理液氨泄露事故的能力,从演练中发现了存在的不少问题,为今后应对紧急事故积累了经验。

在此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在演练过程中参加人员严肃性不够,未体现出事故救援的真实性,时效性。

二、是在使用空气呼吸器抢救时佩戴过程时间太长(不能在一分钟内完成)

三、佩戴的面罩有漏气现象和背带未扣紧现象。

四、转移“伤员”过程中部分救援人员不注意“伤员”抬运姿势,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通过对演练的总结,为了在发生事故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援救,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尽量减少事故的损失,使事故得到有效的遏止,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纠正:

一、对液氨操作、管理、检维修相关人员进行呼吸器、氨报警仪正确使用的知识培训,使之能够对救援器材各个部件的功能熟悉;

二、通过对液氨泄露救援事故的开展,使脱硫供氨区域操作、管理、检维修相关岗位人员能够在短时间之内之内穿戴好空气呼吸器真正做到“急救”;通过对预案的不断练习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XX公司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推荐第4篇:冷库液氨知识

冷库用液氨制冷剂应用风险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营运后的废气主要来源于由于采用液氨作为制冷剂而可能导致的氨外逸和燃油锅炉废气、食堂液化石油气燃烧废气及油烟。

一、氨的性质简介氨,制冷剂代号R717,是一种理想的制冷工质,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质。在限制和禁止使用CFC物质的形势下,氨由于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使用较广泛。氨(NH3)为无色、有剌激性辛辣味恶臭的气体,分子量17.03。比重0.597。沸点―33.33℃。溶点―77.7℃。爆炸极限为15.7%~27%(容积)。急性毒性:LD50350mg/kg(大鼠经口);LC501390mg/m3,4小时,(大鼠吸入)。氨在常温下加压易液化,称为液氨,接触液氨可引起严重冻伤。与水形成氨水(NH3+H2O=NH3·H2O),呈弱碱性。氨水极不稳定,遇热后分解,1%水溶液PH值为11.7。浓氨水含氨28%~29%。氨在常态下呈气体,比空气轻,易逸出,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故易造成急性中毒和灼伤。

二、风险识别

1、本项目所用制冷剂氨不属于剧毒物质和一般毒物(属低毒类),氨属火灾、爆炸危险物质。根据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0)中规定,项目全部冷库使用氨的数量约35t,不超过临界量,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2、制冷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制冷工质在系统中藉助压缩机械能输送流动,完成制冷循环。对照《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规范标准,氨制冷系统属于第二级释放源,制冷装置在正常运行时不会释放易燃物质。即使释放也是在压缩机、氨泵的轴封处和阀门、法蓝、管件接头等密封处偶尔的、短时的发生。第二级释放源存在的区域,可划为2区。2区的概念是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正常运行是指正常的开车、运转、停车,易燃物质产品的装卸,密闭容器盖的开闭,安全阀、排放阀、以及所有工厂设备都在其设计参数范围内工作的状态。

3、但规范第2.2.5条又说:“当通风良好时,应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规范第2.2.2条还同时规定:“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高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的10%”,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根据《冷库设计规范》(GBJ72-84)第8.0.2条规定“氨压缩机房应设事故排风装置,换气次数应取8次/小时,排风机宜选用防爆型”。据此,氨压缩机房可视为通风良好,应按降低区域等级处理;从上述分析中得知,出现最高浓度能超过爆炸下限10%的概率近似为零。同时氨的比重很轻,在标准状态下,氨的比重是0.59kg/m3。仅为空气的0.546,而且其扩散能力较强,扩散系数为17×10-2cm2/s,仅次于氢、氧。因此,它难以聚集到爆炸极限的浓度,可以将氨制冷系统作为非爆炸危险区看待。同时,冷库氨在正常工况下的自然损耗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4、发生氨泄漏的常见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工人违章操作以及设备、容器陈旧,管道破裂,阀门损漏,钢瓶或贮槽、贮罐爆炸或运输不当,贮罐暴晒等导致生产性事故或意外事故所造成。

综上所述,本项目冷库环境风险来源于氨泄漏。氨泄漏因素主要有: (1)管路系统泄漏(包括管道、阀门、连接法兰、泵的密封等设备及部位); (2)储气罐泄漏;

(3)自然因素,如地震、雷击等。根据类比资料,冷库氨泄漏一般产生自储气罐泄漏,本项目每座冷库氨储罐液氨储量为5~6吨,根据统计资料,该类容器失效允许概率1.0×10—5。本次评价考虑当且仅当有一座冷库氨储罐发生事故时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4)源强分析液氨泄漏速度QL用柏努利方程计算:式中:QL——液体泄漏速度,kg/s;Cd——液体泄漏系数,此值常用0.6-0.64。A——裂口面积,m2;P——容器内介质压力,Pa;P0——环境压力,Pa;g——重力加速度。h——裂口之上液位高度,m。本次评价考虑当氨储罐出现一个1cm2裂口时,此时容器内压力为1.4兆Pa,环境压力设定为1个标准大气压,由于氨储罐一般为卧式,考虑底部出现裂口,高度取1m。将上述数据代入得出此时的氨泄漏速度是0.075kg/s。

(5)后果计算本项目氨泄漏属瞬时或短时间事故,采用烟团模式:式中:C--下风向地面坐标处的空气中污染物浓度(mg.m-3);--烟团中心坐标;Q--事故期间烟团的排放量;σX、、σy、σz——为X、Y、Z方向的扩散参数(m)。常取σX=σy本次评价考虑泄漏时间为30min,预测时间为发生氨泄漏后10min。假设发生泄漏时风速为3m/s。 地面轴线最大浓度点:最大落地浓度点的下风向距离:Xm=328.9997(m)最大落地浓度:Cm=6.294097(mg/m3)根据*县气象资料,冬春盛行偏北风,夏秋盛行偏南风,根据上表可看出,当发生假设条件的环境风险时,氨的最大落地浓度是下风向约330m处,冬春季将对*县火车站一侧,夏秋季将对雍渡村造成一定的影响。氨侵入途径为吸入,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根据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限值(TJ36-79)0.20mg/m3(一次值),本项目发生假设条件氨泄漏时,将对下风向700m范围内造成污染影响。按照《冷库设计规范》QBJ72—84第3.1.3条之规定,库房与厂内建(构)筑物的卫生防护距离至少为30m。项目应加强制冷设备管理维护,严防氨泄漏的发生。

(6)氨泄漏事故预防措施氨是乙类易燃气体,在适当压力下液化成液氨,一般储存于钢瓶或储罐中,在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应当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防止发生泄漏爆炸事故。首先储存氨的容器为压力容器,必须定期检验,钢瓶或储罐应放在阴凉通风的库棚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日光直射,与性质相抵触的氟、氯及酸类等危险物品分开储存。其次是在搬运时轻拿轻放,防止钢瓶及瓶阀受损,运输槽车运送时要灌装适量,不能超压超量运输,运输车辆应避开高温时段,防止曝晒,同时要保护好附件阀门及液位表。另外在氨制冷工序中,应当注意氨压缩机房的防火要求,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将氨压缩机房列为乙类火灾危险的厂房,应采用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冷库系统设计规范》中对氨压缩机房也有专门的设计要求,应当有足够的泄压面积,电气设备要按Q-2(1区)级防爆要求考虑,并设有紧急泄压装置及可供抢救时喷洒水雾的消火栓。配备必要的防毒面具,有条件的可配备空气呼吸器。

(7)液氨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措施要注意做好五个方面:

一是根据现场情况划分警戒区,处置车辆和人员一般停靠在较高地势和上风(或侧上风)方向。

二是处置人员的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在处置泄漏或有关设备时,应穿着隔绝式防化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直接接触液氨时,应穿着防寒服装。紧急时也可穿棉衣棉裤,扎紧裤袖管,并用浸湿口罩捂住口鼻。

三是应迅速清除泄漏区的所有火源和易燃物,并加强通风。如是钢瓶泄漏,处置时应用无火花工具,尽量使泄漏口朝上,以防液化气体大量流淌。关阀和堵漏措施无效时,可考虑将钢瓶浸入水或稀酸溶液中,或转移至空旷地带洗消处理。

四是对泄漏的液氨应使用雾状水、开花水流驱散。处置时应尽量防止泄漏物进入水流、下水道或一些控制区。

五是如发生火灾时应用雾状水、开花水流、抗溶性泡沫、砂土或CO2进行扑救,同时注意用大量的直射水流冷却容器壁。若有可能,应尽快将可移动的物品转移出火场。若出现容器通风孔声音变大或容器壁变色等危险征兆,则应立即撤退。

(8)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蓝格冷库软件网站提供大量食品冷冻冷藏知识,每日更新,尽请留意~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营运后的废气主要来源于由于采用液氨作为制冷剂而可能导致的氨外逸和燃油锅炉废气、食堂液化石油气燃烧废气及油烟。

(1)氨的性质简介氨,制冷剂代号R717,是一种理想的制冷工质,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质。在限制和禁止使用CFC物质的形势下,氨由于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使用较广泛。氨(NH3)为无色、有剌激性辛辣味恶臭的气体,分子量17.03。比重0.597。沸点―33.33℃。溶点―77.7℃。爆炸极限为15.7%~27%(容积)。急性毒性:LD50350mg/kg(大鼠经口);LC501390mg/m3,4小时,(大鼠吸入)。氨在常温下加压易液化,称为液氨,接触液氨可引起严重冻伤。与水形成氨水(NH3+H2O=NH3·H2O),呈弱碱性。氨水极不稳定,遇热后分解,1%水溶液PH值为11.7。浓氨水含氨28%~29%。氨在常态下呈气体,比空气轻,易逸出,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故易造成急性中毒和灼伤。 (2)风险识别

本项目所用制冷剂氨不属于剧毒物质和一般毒物(属低毒类);氨属火灾、爆炸危险物质;根据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0)中规定,项目全部冷库使用氨的数量约35t,不超过临界量,不构成重大危险源。制冷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制冷工质在系统中藉助压缩机械能输送流动,完成制冷循环。对照《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规范标准,氨制冷系统属于第二级释放源,制冷装置在正常运行时不会释放易燃物质;即使释放也是在压缩机、氨泵的轴封处和阀门、法蓝、管件接头等密封处偶尔的、短时的发生。第二级释放源存在的区域,可划为2区。2区的概念是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正常运行是指正常的开车、运转、停车,易燃物质产品的装卸,密闭容器盖的开闭,安全阀、排放阀、以及所有工厂设备都在其设计参数范围内工作的状态。但规范第2.2.5条又说:“当通风良好时,应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规范第2.2.2条还同时规定:“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高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的10%”,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根据《冷库设计规范》(GBJ72-84)第8.0.2条规定“液氨压缩机房应设事故排风装置,换气次数应取8次/小时,排风机宜选用防爆型”。据此,氨压缩机房可视为通风良好,应按降低区域等级处理;从上述分析中得知,出现最高浓度能超过爆炸下限10%的概率近似为零。同时氨的比重很轻,在标准状态下,氨的比重是0.59kg/m3。仅为空气的0.546,而且其扩散能力较强,扩散系数为17×10-2cm2/s,仅次于氢、氧。因此,它难以聚集到爆炸极限的浓度。因此,可以将氨制冷系统作为非爆炸危险区看待。同时,冷库氨在正常工况下的自然损耗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发生液氨泄漏的常见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工人违章操作以及设备、容器陈旧,管道破裂,阀门损漏,钢瓶或贮槽、贮罐爆炸或运输不当,贮罐暴晒等导致生产性事故或意外事故所造成。

综上所述,本项目冷库环境风险来源于氨泄漏。氨泄漏因素主要有: (1)管路系统泄漏(包括管道、阀门、连接法兰、泵的密封等设备及部位); (2)储气罐泄漏; (3)自然因素,如地震、雷击等。根据类比资料,冷库氨泄漏一般产生自储气罐泄漏,本项目每座冷库氨储罐液氨储量为5~6吨,根据统计资料,该类容器失效允许概率1.0×10—5。本次评价考虑当且仅当有一座冷库氨储罐发生事故时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3)源强分析液氨泄漏速度QL用柏努利方程计算:式中:QL——液体泄漏速度,kg/s;Cd——液体泄漏系数,此值常用0.6-0.64。A——裂口面积,m2;P——容器内介质压力,Pa;P0——环境压力,Pa;g——重力加速度。h——裂口之上液位高度,m。本次评价考虑当氨储罐出现一个1cm2裂口时,此时容器内压力为1.4兆Pa,环境压力设定为1个标准大气压,由于氨储罐一般为卧式,考虑底部出现裂口,高度取1m。将上述数据代入得出此时的氨泄漏速度是0.075kg/s。 (4)后果计算本项目氨泄漏属瞬时或短时间事故,采用烟团模式:式中:C--下风向地面坐标处的空气中污染物浓度(mg.m-3);--烟团中心坐标;Q--事故期间烟团的排放量;σX、、σy、σz——为X、Y、Z方向的扩散参数(m)。常取σX=σy本次评价考虑泄漏时间为30min,预测时间为发生氨泄漏后10min。假设发生泄漏时风速为3m/s。

表7-6最大落地浓度和距离表距离(m)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浓度(mg/m3)0.06193.82466.20805.98715.11984.25913.54202.9702 距离(m)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 浓度(mg/m3)2.51752.14631.75191.19050.61790.24800.08150.0233 距离(m)17001800190020002100250028003000 浓度(mg/m3)0.00610.00150.00040.00010000 地面轴线最大浓度点:最大落地浓度点的下风向距离:Xm=328.9997(m)最大落地浓度:Cm=6.294097(mg/m3)根据*县气象资料,冬春盛行偏北风,夏秋盛行偏南风,根据上表可看出,当发生假设条件的环境风险时,氨的最大落地浓度是下风向约330m处,冬春季将对*县火车站一侧,夏秋季将对雍渡村造成一定的影响。氨侵入途径为吸入,低浓度氨水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根据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限值(TJ36-79)0.20mg/m3(一次值),本项目发生假设条件氨泄漏时,将对下风向700m范围内造成污染影响。按照《冷库设计规范》QBJ72—84第3.1.3条之规定,库房与厂内建(构)筑物的卫生防护距离至少为30m。项目应加强制冷设备管理维护,严防氨泄漏的发生。 (5)氨泄漏事故预防措施氨是乙类易燃气体,在适当压力下液化成液氨,一般储存于钢瓶或储罐中,在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应当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防止发生泄漏爆炸事故。首先储存氨的容器为压力容器,必须定期检验,钢瓶或储罐应放在阴凉通风的库棚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日光直射,与性质相抵触的氟、氯及酸类等危险物品分开储存。其次是在搬运时轻拿轻放,防止钢瓶及瓶阀受损,运输槽车运送时要灌装适量,不能超压超量运输,运输车辆应避开高温时段,防止曝晒,同时要保护好附件阀门及液位表。另外在氨制冷工序中,应当注意氨压缩机房的防火要求,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将氨压缩机房列为乙类火灾危险的厂房,应采用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冷库设计规范》中对氨压缩机房也有专门的设计要求,应当有足够的泄压面积,电气设备要按Q-2(1区)级防爆要求考虑,并设有紧急泄压装置及可供抢救时喷洒水雾的消火栓。配备必要的防毒面具,有条件的可配备空气呼吸器。

(6)液氨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措施要注意做好五个方面:一是根据现场情况划分警戒区,处置车辆和人员一般停靠在较高地势和上风(或侧上风)方向。二是处置人员的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在处置泄漏或有关设备时,应穿着隔绝式防化服,佩戴空气呼吸器。直接接触液氨时,应穿着防寒服装。紧急时也可穿棉衣棉裤,扎紧裤袖管,并用浸湿口罩捂住口鼻。三是应迅速清除泄漏区的所有火源和易燃物,并加强通风。如是钢瓶泄漏,处置时应用无火花工具,尽量使泄漏口朝上,以防液化气体大量流淌。关阀和堵漏措施无效时,可考虑将钢瓶浸入水或稀酸溶液中,或转移至空旷地带洗消处理。四是对泄漏的液氨应使用雾状水、开花水流驱散。处置时应尽量防止泄漏物进入水流、下水道或一些控制区。五是如发生火灾时应用雾状水、开花水流、抗溶性泡沫、砂土或CO2进行扑救,同时注意用大量的直射水流冷却容器壁。若有可能,应尽快将可移动的物品转移出火场。若出现容器通风孔声音变大或容器壁变色等危险征兆,则应立即撤退。 (7)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DY 冷 庫 是 采 用 DY 制 冷 系 統 的 大 型 冷 庫 。

DY 冷 庫 的 制 冷 系 統 , 無 氟 節 能 ; 結 构 簡 單 , 沒 有 運 動 部 件 ,因 而 維 修 量 小 , 使 用 壽 命 長 。

DY 冷 庫 采 用 的 DY 制 冷 系 統 与 目 前 傳 統 的 氨 壓 縮 制 冷 系 統 相 比 优 勢十 分 明 顯 :

1、總 投 資 要 減 少 三 分 之 一 以 上 ;

2、氨 壓 縮 制 冷 系 統 存 在 嚴 重 的 安 全 問 題 , 而 DY 制 冷 系 統 几 乎 不 存 在 安 全 問 題 ;

3、目 前 冷 庫 制 冷 耗 能 大 , 而 DY 制 冷 耗 能 小 ; 4、目 前 冷 庫 磨 損 嚴 重 , 維 修 頻 繁 , 而 DY 制 冷 維 修 量 小 。( 這 是 因 為 目 前 冷 庫 大 量 采 用 的 氨 壓 縮 制 冷 設 備 , 主 要 是 通 過 机 械 運 動 使 制 冷 劑 氨 發 生 相 變 ,有 運 動 件 , 而 DY 制 冷 是 通 過 加 熱 達 到 上 述 目 的 , 無 運 動 件 。)( 按 此 處 可 閱 讀 專 家 人 士 對 D Y 冷 庫 的 綜 合 評 价 )

DY 冷 庫 發 生 器 ( 相 當 于 常 規 冷 庫 壓 縮 机 )主 要 技 術 指 標 發 生 器 制 冷 量 ( 單 個 ) : 100000 kcal/h

飽 和 蒸 汽 (T>120℃) 熱 源 :

DY 吸 附 劑 吸 附 劑 :

氨 (NH3) 制 冷 劑 :

水 冷

冷 卻 方 式 :

系 統 壓 力 : 1.2 MPa

-18 ℃

工 作 溫 度 :

發 生 器 体 積 : φ1600×3350 mm

發 生 器 重 量 ( 單 個 ) : 8000kg

理 論 耗 蒸 汽 量 : 834 kg/h

全 自 動 控 制 控 制 型 式 :

¥200,000 全 套 設 備 中 國 出 厂 价 格 ( 單 個 ) :

現 有 冷 庫 設 備 狀 況 :

全 世 界 的 食 品 行 業 , 均 采 用 壓 縮 制 冷 ( 多 為 氨 壓 縮 机 ) 來 實 現 食 品 的 冷 凍、貯 存、保 鮮 。例 如 500T 冷 庫 氨 壓 縮 制 冷 机 組 , 它 共 需 要 液 氨 5-6T ,氨 壓 縮 制 冷 机 在 机 組 不 運 行 時 , 整 個 系 統 儲 存 有 5-6T 液 氨 , 這 些 液 氨 是 安 全 隱 患 點 。 目 前 氨 壓 縮 制 冷 設 備 維 修 量 大 , 有 法 定 維 修 制 度 , 費 用 很 高 。制 冷 壓 縮 机 , 是 靠 气 缸 , 汽 閥 和 在 汽 缸 中 作 往 复 運 動 的 活 塞 所 构 成 的 可 變 工 作 容 積 來 完 成 工 作 蒸 汽 的 吸 入、壓 縮 和 排 出 過 程 。 因 此 机 器 內 部 的 不 少 易 損 零 件 , 容 易 磨 損 , 需 經 常 進 行 清 洗、修 正、更 換 。

DY 冷 庫 制 冷 系 統 設 備:

DY 制 冷 是 通 過 加 熱 達 到 制 冷 目 的 ,無 運 動 件,這 從 根 本 上 決 定 了 氨 壓 縮 制 冷 設 備 复 雜 程 度 大 大 高 于 DY 制 冷 設 備 。 DY 制 冷 系 統 雖 亦 屬 壓 力 容 器 , 工 作 壓 力 在 10Kg/cm2 左 右 , 但 由 于 加 熱 介 質 為 水 飽 和 蒸 汽 , 水 對 氨 有 強 烈 的 可 溶 性 , 從 而 增 加 設 備 本 身 的 安 全 性 。 特 別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當 DY 制 冷 系 統 不 運 行 時 , 整 個 系 統 沒 有 液 氨 , 系 統 壓 力 為 零 , 不 存 在 任 何 安 全 問 題 , 由 于 沒 有 運 動 部 件,DY 發 生 器 十 年 不 用 維 修 ,這 是 氨 壓 縮 制 冷 机 的 主 机 無 法 比 擬 的 。

推荐第5篇:液氨制冷检查表

1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1.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2.应建立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单位)管理、职业健康管理、个体防护装备管理、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安全绩效评定管理等规章制度。

3.制冷系统运行应建立交接班制度、巡检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等;建立配电间停送电操作规程、电气安全操作规程、交接班制度、巡检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等;建立压力容器操作规程、压力管道操作规程、制冷压缩机操作规程、制冷系统充氨操作规程、制冷系统除霜操作规程制、冷库内商品堆码操作规程、救护设施操作规程等。

2安全生产投入

1.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

2.应当安排用于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经费。3.应当安排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

3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

1.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2.根据有关规定和企业实际,设立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如安委会)。

4安全教育培训

1.应定期识别安全培训教育需求,制定全员安全培训教育计划。2.按计划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安全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建立培训档案。

3.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取得有效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4.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5.新员工应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6.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六个月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岗位操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5隐患排查治理

1.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2.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并做好记录。

3.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4.按规定向政府有关监管部门上报隐患排查治理信息。

6职业健康

1.应向地方安监部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2.建立健全职业健康档案和员工健康监护档案。

3.定期对职业危害场所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公布、存入档案。4.应以合同、教育培训等方式向员工进行职业危害告知。 5.在涉氨操作岗位及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警示说明。

7重大危险源管理

1.按规定对本企业的生产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估,确定重大危险源(储氨量≥10吨)。

2.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

3.对重大危险源采取措施进行监控,包括技术措施(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检查、检验等)和组织措施(职责明确、人员培训、防护器具配置、作业要求等)。

4.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形成报告,报地方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8事故与应急管理

1.制定液氨泄漏等事故应急预案,重点作业岗位应有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2.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

3.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并做好记录。4.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较大涉险事故,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信息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上报告地方安监部门。

5.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

9相关方管理

1.建立有关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的管理制度,对相关方资质进行审查,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

2.应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职责。

3.应对相关方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监督管理。

10建设项目“三同时”

1.2010年7月后建设的冷库应由具备冷库工程设计、压力管道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相关标准设计。2010年7月前建设的冷库,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相关标准复核。

2.冷库应使用具有相关生产资质企业制造的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应具有合格证。

3.冷库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施工资质,竣工应办理验收手续。4.冷库投产运行应办理相关手续。

11制冷设备

1.企业应建立设备管理运行档案,并妥善保存。

2.制冷压缩机应按制造商的要求定期进行大、中、小修和日常维修保养。其它制冷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

3.冷凝器的运行压力不得超过系统设计允许值,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4.气液分离器的存液量不应超过容器容积的2/3,液位高度不得超过高液位报警线。

5.高压贮液器液面应相对稳定,存液量不应超过容器容积的2/3。多台高压贮液器并联使用时,均液阀和均压阀应处于开启状态。

6.低压循环贮液器的存液量不应超过容器容积的2/3,液位高度不得超过高液位报警线。

7.排液桶桶内液面不得超过80%。

8.蒸发器表面霜层及管内油污等应定时清除。冷风机、冻结装置等蒸发器融霜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9.制冷系统进行管路、设备更换维修后,应进行排污及强度试验或进行环向、纵向以及螺旋焊焊接接头100%射线检测或100%超声波检测和气密试验。气密性试验应使用氮气或干燥清洁的空气进行,严禁使用氧气。

10.制冷系统长期停止运行时,应切断电源,并应妥善处理系统中的制冷剂。11.包装间、分割间、产品整理间等人员较多房间的空调系统严禁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系统。

12.设于室外的冷凝器、油分离器、贮氨器等设备,应有防止非操作人员进入的围栏。设于室外的制冷压缩机组、贮氨器除应设围栏外,还应有通风良好的遮阳设施。

12安全设备设施

1.制冷压缩机安全保护装置除应由制造厂依照相应的行业标准要求进行配置外,还应设置下列安全部件:活塞压缩机排出口处设止逆阀;螺杆压缩机吸气管、排气管处设止逆阀。压缩机冷却水出水管上应设断水停机保护装置。应设事故紧急停机按钮。

2.冷凝器应设冷凝压力超压报警装置,水冷冷凝器应设断水报警装置,蒸发式冷凝器应增设压力表、安全阀及风机故障报警装置。

3.制冷剂泵应设置液泵断液自动停泵装置;泵的排液管上应装设压力表、止逆阀;泵的排液总管上应加设旁通泄压阀。

4.所有制冷容器、系统加液站集管、以及制冷剂液、气体分配站集管上和不凝性气体分离器的回气管上,均应设压力表或真空压力表。

5.制冷系统的采用的压力表或真空压力表均应采用制冷剂专用表。高压侧不低于1.5级,低压侧不低于2.5级,量程不得小于工作压力的1.5倍。

6.贮氨器、低压循环桶、气液分离器和中间冷却器均应设超高液位报警装置。并应设有维持其正常液位的供液装置。

7.贮氨器、低压循环桶、气液分离器、中间冷却器、排液桶和集油器等均应设液位指示器,其液位指示器两端连接件应有自动关闭装置。

8.安全阀应设置泄压管。

9.液氨储罐上方应设喷淋装置。10.制冷系统应设置监控报警系统、氨气浓度报警器、事故排风机连锁装置、紧急泄放装置等。

13特种设备 电瓶车、锅炉、氧气瓶、乙炔气瓶、贮液器、低压循环桶、气液分离器、中间冷却器、排液桶和集油器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天车、起重机械设备等特种设备:

1.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包括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技术资料)。

2.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3.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4.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定期检测检验。

14管线

1.管道应无裂纹和渗漏,管道应保持畅通,密封良好,无跑、冒、滴、漏现象。管线外保温层无结霜现象。重点应检查热氨除霜集管。

2.管道上的阀门应启闭灵活,关闭严密不漏。自动旁通阀、恒压阀、安全阀等均应完好,无泄漏现象。

3.架空管线应有限高警示标识设置。

4.管线表面应有介质名称和流向等标识设置。

5.管线及设备所涂敷色漆的色标应符合规定。制冷高低压液体管,淡黄;制冷吸气管,天酞蓝;制冷高压气管、安全管、均压管,大红;放油管,黄;放空气器,乳白;油分离器,大红;冷凝器,银灰;贮液器,淡黄;气液分离器、低压循环贮液器、低压桶、中间冷却器、排液桶,天酞蓝;集油器,黄;各种阀体,黑色;截止阀手轮,淡黄;节流阀手轮,大红。

6.凡制冷管道和设备能导致冷损失的部位、能产生凝露的部位和易形成冷桥的部位,均应进行保冷。

7.穿过墙体、楼板等处的保冷管道,应采取不使管道保冷结构中断的技术措施。

8.液氨管线严禁通过有人员办公、休息和居住的建筑物。

9.安全阀应设置泄压管。氨制冷系统的安全总泄压管出口应高于周围50m内最高建筑物(冷库除外)的屋脊5m,并应采取防止雷击、防止雨水、杂物落入泄压管内的措施。

15电气系统

1.氨制冷机房的控制室和操作人员值班室应与机器间隔开,并应设固定密闭观察窗。

2.变配电所与氨压缩机房贴邻共用的隔墙必须采用防火墙,该墙上应只穿过与配电室有关的管道、沟道,穿过部位周围应采用不燃材料严密封塞。

3.变配电所的门应采用平开门并向外开启。

4.氨制冷机房、变配电所和控制室之间连通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5.穿过库房隔热层的电气线路,应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 6.低于0℃的库房内动力及照明线路,应采用适合库房温度的耐低温绝缘电缆。

7.库房内应采用防潮型照明灯具和开关。

8.冷间内照明支路宜采用AC220V单相配电,照明灯具的金属外壳应接专用保护线(PE线),各照明支路应设置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9.应定期检查备用电源的可用性。

10.应详细填写运行值班记录,运行值班记录应至少保存5年。

16作业场所

1.库区内所有应急通道保持畅通。

2.机房内外应保持整齐、清洁、通道平坦、畅通。3.进、出口外应根据机房通道情况和作业区域情况设置安全标识。压力容器、非专业操作人员免进区域、关键操作部位等应设置安全标识。

4.作业区的场地应整齐、防滑,无凹陷、凸起和严重油污现象。5.机房内不准搭建简易建筑物,如果情况特殊必须搭建,应经有关部门批准,并规定使用期限,用完后立即拆除。

6.机房内主要操作通道的宽度应不大于1.3米,制冷压缩机突出部位到其他设备或分配站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米。制冷机与墙壁以及非主要通道不小于0.8米,并留有足够的检维修操作空间。

7.设备间内的主要通道的宽度应为1.2米,非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0.8米。

8.机房、设备间内应设置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事故照明,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9.冷库外应设置氨警示标识。

10.在厂区内显著位置应设风向标。

11.液氨车间、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液氨厂房与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

17消防设施与应急设施

1.采用氨制冷系统的机房、速冻加工车间内应安装氨气体浓度报警仪。氨气体浓度报警仪应由法定计量鉴定机构或厂家每年进行复检,确保安全有效。

2.冷库库区及氨制冷机房和设备间门外应按有关规定设置消火栓。

3.氨制冷机房、设备间及采用速冻装置的房间(靠近速冻装置)门外应配备移动式喷雾水枪。

4.消防灭火器、防毒器具和抢救药品等应急物品应放在危险事故发生时易于安全取用的位置,并由专人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淋洗器、洗眼器等卫生防护设施,其服务半径应小于15m。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液氨场所应配备长管式防毒面具、重型防护服。

5.库区应设有消防安全疏散等指示标识,严禁关闭、遮挡或覆盖安全疏散指示标识。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严禁将安全出口封闭、上锁。

6.应保持应急照明、机械通风、事故报警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并定期检测、维护保养。

7.氨制冷机房应设置防爆型照明设施及开关;氨制冷机房和配电室及采用速冻装置的房间应设置防爆型应急照明灯具,应急照明持续时间不应小于30min。 8.在正常照明因故障熄灭后,在易引起工伤事故或通行时易发生危险的场所,应装设人员疏散用的事故照明。

9.在正常照明因故障熄灭后,事故照明电源应自动投入,在有专人值班时,可采用手动切换。

10.消防设备设施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维修保养和定期检测。11.库区视频监控系统应设立专管员负责安防监控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运行、视频质量清晰。视频资料应至少保存3个月。

12.消防设施日常使用管理应由专职管理员负责。专职管理员应每日检查消防设施的状况,确保设施完好、整洁、卫生。

18污水处理

1.应设置污水收配备提升水泵。

2.应制定污水池清理等有限空间作业规程。

3.有限空间作业应当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19作业安全

1.应建立检维修作业、危险区域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2.制冷设备操作应执行制冷压缩机、压力容器等相应操作规程。3.热氨除霜、水除霜作业应执行制冷系统除霜操作规程。 4.系统加氨应执行制冷系统充氨操作规程。 5.库房降温应遵循制冷系统运行操作规程。

推荐第6篇:液氨回收报告

液氨回收报告

因呈贡鹏达冷冻厂关停,故请我公司(昆明市氨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将库内液氨进行回收处置,经双方多次对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探讨并制定了安全回收方案,于2016年7月5日,按预定方案实施,成功的把鹏达冷冻厂库内液氨安安全回收处置完毕。

此致

昆明氨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2016年7月5日

推荐第7篇:液氨使用安全管理制度

液氨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氨是一种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的危险化学品,因其独特的性质,所以对其使用要严格安全管理。

1、液氨在常压下是气体,因此对其储存由于量较大,所以要用密闭的压力容器,管道要用压力管道。

2、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齐全,包括:安全阀、压力表、液面计、温度计要灵敏可靠,并定期检测,作好记录。

3、机房要有良好的避雷设施,并定期有防雷检测中心检测,作好记录。

4、液氨属易燃物品,机房内、设备周围严禁烟火及电气焊操作。

5、机房内电器线路布置合理,所有线路必须走穿线管;照明用具、电机接线为防爆型;防静电装置符合规定。

6、所有电线架设必须与液氨系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严禁设备上方有架空线。

7、操作过程中加强巡检,杜绝跑冒滴漏现象;机房内加强通风,确保室内氨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

8、操作岗位应配置相应的劳保用品,在处置泄露、维修设备时,劳保用品穿戴齐全。

9、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0、操作岗位配置8Kg干粉灭火器4个,设消防栓及消防带一套,以防液氨泄露时紧急处理。

推荐第8篇:液氨充装操作规程

液氨充装操作规程

一、充装液氨前必须检查下列事项:

1、磅秤是否在校验期内,称重是否准确。

2、充装用压力表是否在校验期内,指示是否准确。

3、防晒设施,安全设施是否完好有效。

4、充装事故处理办法是否完善。

二、气瓶入站后,充装前检查应完成下列内容:

1、气瓶是否属本站自有气瓶。

2、漆色、字样是否准确。

3、防震圈、瓶阀、瓶帽、易熔塞是否安好。

4、气瓶外观有无凹陷、鼓包、严重腐蚀、划伤、加热和电弧焊痕以及其它疑问。

5、气瓶制造、检验钢印、内容是否准确、清晰、完整,是否在检验期内。

6、确认气瓶原始重量和公称容积及允许充装量。

7、确认气瓶有无余压,瓶内介质是否为氨。

8、检查气瓶警示标签是否完好,不完好时重贴一张。

9、充装前检查有疑问,报质保技术负责人安排处理,并有详细记录。

三、充装前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气瓶,应先进行处理,否则严禁充装:

1、钢印标记,颜色标记不符合规定,对瓶内介质未确认的。

2、附件损坏、不全和不符合规定的。

3、瓶内无剩余压力的。

4、超过检验期限的。

5、经外观检查,存在明显损伤,需进一步检验的。

6、首次充装或检验后首次充装未置换的。

7、气瓶附件泄漏或有损伤不能确保安全的。

8、气瓶制造厂是否具有“气瓶制造许可证”。

9、气瓶瓶阀出口螺纹是否为右旋。

10、是否为报废气瓶。

11、气瓶瓶体或附件材质是否与液氨相容。

12、不属本站自有气瓶,需报质保技术负责人、站长,签订气瓶产权转让协议,并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充装。

四、液氨充装中需注意下列事项:

1、必须由有充装资格证的充装员负责充装。

2、气瓶、磅秤需稳固,防止气瓶滚动、滑动,磅秤移动。

3、充装中随时检查气瓶外观有无鼓包、泄漏、温度急剧变化及其它异常现象。

4、充装中严禁曝晒、对气瓶加热。

5、气瓶充装液氨的充装系数为0.53;严禁过量充装(气瓶充装量≦0.53×气瓶容积)。

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

1、质量方针和管理目标;

2、有关部门、人员的岗位质量责任制;

3、质量否决制度;

4、采购管理制度(包括首营企业,首营品种资质的审核制度;

5、质量检验(验收)管理制度;

6、仓库保管、养护出库复核制度;

7、销售管理制度;

8、质量跟踪管理制度;

9、效期产品管理制度;

10、不合格品的管理、退货商品管理制度;

11、公司经营过程中购销记录和凭证管理制度;

12、公司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3、公司售后服务管理制度;

14、质量验收、质量投诉管理制度;

15、公司职工相关培训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

一. 库存现金管理

1.公司财务部库存现金控制在核定限额内,不得超限额存放现金。

2.严格执行现金盘点制度,做到日清日结,保证现金的安全。现金遇有短款,应及时查明原因,报告单位领导,并要追究责任者的责任。

3.不准用“白条”入帐。

4.不准私人挪用、占用和借用公款现金。

5.到公司以外金融机构提取或送存现金(限额1万元以上)时,需由两名人员乘坐公司汽车前往。

6.现金出纳员必须严格和妥善保管金库密码和钥匙。

7.现金出纳员要妥善保管金库内存放的现金和有价证券;私人财物不得存放入内。

8.现金出纳员必须随时接受开户银行和本单位领导的检查监督。

9.出纳员必须严格遵守执行上述各条规定. 二.银行存款管理

1.公司必须遵守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办理银行基本帐户和辅助帐户的开户和公司各种银行结算业务。

2.公司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等相关的结算管理制度。

3.作废的银行支票由出纳员加盖作废戳记,妥善保存。

4.银行结算方式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采取如下几种方式:支票(现金支票、转帐支票)、银行汇票、电汇、信汇、银行承兑汇票、委托收款(仅限于水费、电费、电话费结算),除上述结算方式外,其他不予使用。

5 从银行取回的各种结算凭证,要及时入帐。

6 公司应按每个银行开户帐号建立一本银行存款明细帐,出纳员应及时将公司银行存款明细帐与银行对帐单逐笔进行核对。于每季度末做出银行核对余额调节明细表。

7 银行出纳员对银行调节明细表所记载的帐项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对出现的差错通知责任人进行更正,对未达帐项要及时予以清理。造成的帐帐不一致, 应尽快解决。

8 空白银行支票与预留印鉴必须实行分管。由出纳员逐笔登记,记录所签发支票的用途、使用单位、金额、支票号码等。

三.往来帐款的管理

1 应收帐款的管理:公司各销售部门根据形成收入的确定标准及时开据发货票后,由财务部作好帐务处理,编制会计记账凭证,登记有关收入和与客户应收账款往来的会计账簿,同时要定期与销售部门进行核对,保证双方账账核对一致。

2.其他应收款的管理:公司各部门形成的出差借款、采购借款、各部门备用金应于业务发生后及时报销,每年12月中旬进行清理。各部门备用金于每年12月份中旬清理,进行还旧借新。

3.应付帐款的管理:公司各部门因采购形成的应付票据应及时进行帐务处理,登记相应的帐簿,定期与相关部门对帐,保证双方账账核对一致。

四.内部牵制:

1.公司实行银行支票与银行预留印鉴分管制度 2.非出纳人员不能办理现金、银行收付业务。

3.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每季抽查一次。

4.现金出纳员不得担当制证工作,只能由财务部指定的制单人制单。

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安 全 管 理 办 法

第一章 安全目标

第一条:公司安全目标:杜绝职工因工及非因公死亡事故;杜绝外部劳务用工因工死亡事故;无机械设备或火灾等造成一次经济损失5万元(含)以上事故;年重伤率控制在0.5‰以下;年负伤率控制在3‰以下。确保无因安全的原因引起地方安监部门通报批评或业主投拆。

第二章 安全责任制

第二条:公司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公司领导和各级各类人员对安全工作应负的岗位责任,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公司经理对公司安全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领导对公司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安全质量监察部在分管领导的领导下管理好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项目经理是本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公司各级人员主要职责:

公司经理: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地方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规和制度。负责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人员等资源的配备,并保证其正常实施安全管理工作。

2、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施工生产时,把安全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正确处理安全、效益、工期、进度的关系,做到齐抓并进。

3、组织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分管领导/总工程师: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地方、行业及业主和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和制度。

2、熟悉了解各项目施工任务概况,掌握工程的重、难点项目,负责组织审查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和各种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并检查落实情况。

3、组织定期或专项的安全生产检查,研究解决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

4、组织调查、处理重大伤亡事故,制定改进措施,并督促执行。

项目经理:

1、建立健全项目部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依据工程合同,合理组织生产。

2、确定本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合理配置人力、物资、设备、资金等生产要素,组织开展标准化工地建设。

3、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及时解决施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消除事故隐患。

4、制定和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和劳动保护措施,搞好安全防护,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5、经常向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的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

6、按照外部劳务安全管理的规定,严格外部劳务安全管理。

7、组织事故抢险,分析事故原因,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安全监督员

1、服从上级对安全工作的要求,掌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和各种安全技术规范,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责。

2、负责对施工现场区域内一切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及警告牌的设置进行检查、管理,对《劳动安全监察通知书》及隐患通知单组织落实改进。

3、落实“三工”(工前有交待、工中有检查、工后有总结)制度,杜绝“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4、积极开展各项安全活动,认真搞好每周一次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

5、发生工伤事故要详细记录及时上报,并组织人员认真分析,提出防范措施,重大伤亡事故要做好保护抢救工作并及时上报。

安全质量监察部

1、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并抓好工作落实。

2、制订、修订、颁发公司安全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

3、制订公司安全生产计划,及时分析安全工作形势,提出预防事故的措施和建议,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深入施工现场检查、督促安全生产与管理,组织综合性的安全检查,制定整改措施,监督消除事故隐患。

5、组织公司开展安全工作竞赛、评比活动,实施安全奖惩事宜,大力宣传安全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安排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确保特殊工种工人持证上岗。

6、组织施工事故的抢救、抢险与调查,制定处理意见和制订防止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

第三章 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

第四条:建立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制度

1、公司根据特殊工种工人持证上岗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培训计划,安排有关人员参加培训。

2、开展“三级安全”教育,特种作业教育,特殊条件下作业教育和经常性安全教育,并做好教育记录,公司所属项目部在施工前,组织不少于三次的安全技术知识学习,使施工人员熟悉掌握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3、教育的内容以安全思想、安全管理知识、安全技术知识,典型经验和事故教训为主,还应进行安全新知识教育,高温防暑、冬季取暖安全、节假日安全的各项教育。

4、对新工人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及调换工种的人员,应当先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第五条:坚持安全检查制度

1、公司每月、项目部每周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坚持“三工”制度,杜绝“三违”,实行“三不放过”的原则。

2、安全检查的内容:查思想、查管理、查制度、查现场、查隐患、查整改、查重点部位和重大危险源,依据法规,严肃处理各类违章行为。

3、安全检查的形式:安全质量监察部组织,各项目部负责人、安全员、施工员参加。公司安全质量监察部还将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及上级检查开展安全活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

第四章 现场安全管理

第六条:建立施工安全准备工作验收制度。工程开工前,公司安全质量监察部组织检查验收安全准备工作,确认合格后方能开工。验收的内容包括:施工组织是否有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内容设计;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否建立;安全目标是否确定;进场施工机械设备是否经过验收并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到位并符合要求;施工方案是否进行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各种工序是否制订相应安全措施;特种作业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是否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施工安全标志是否按规定设置等。

第七条:施工现场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实行挂牌施工,明确安全责任人,施工料具堆放整齐,电力线架设符合安全要求,各种安全防护设施齐全可靠,道路畅通,现场整洁,并做到定期检查维修。

第十五条:加强设备管理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容易对人体发生伤害的部位,必须安装有效的安全防护装置,建立管理使用、运行、修理制度,不带故障工作,防止机械设备故障伤人事故的发生。

第十六条:现场配电室、电缆线必须有安全防护,指挥必须制定防护方案,报安监站、监理审批后实施,高空作业安全设施齐全,外墙脚手架有详细的施工方案。

第十七条:严格执行对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保管、运输和使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防护和紧急避险措施。

第七章 外部劳务安全管理

第十五条:对外部劳务必须实行安全合同管理。

一、对分承包方进行评价时,对其安全管理水平同时进行评价,选用合格分承包方。在与其签订的施工合同中必须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安全奖罚的条款。

二、公司对招用的零散劳务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明确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劳动纪律、违约责任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条款,对其纳入全员安全管理。

第十六条:工程指挥部应根据《建筑法》关于施工现场安全由建筑施工企业负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的规定,加强对外部劳务的安全管理。

一、指挥部应对工程分承包方的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

二、督促分承包方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尤其要监督检查分承包方的各级领导、安全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工人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必须坚持先培训,后持证上岗。

三、监督检查分承包方积极推行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活动,执行“三工”安全制度,与公司同步开展“安全月”、劳动竞赛和安全标准工地建设等活动。

四、监督检查分承包方安全生产的内业资料管理,审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在施工生产中认真抓好落实。

第八章 事故报告与处理

第十八条:事故报告。凡发生一次2人及以上负伤事故;一次1人及以上重伤事故或各类死亡事故;由我方负主要责任的企业外伤亡事故及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事故,发生事故单位应立即用各种快报方法报公司。原因及责任一时难以查清的,也要将事故的简要情况报公司,待查清原因责任后,重新补报。

第十九条: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后,公司安全管理人员配合上级部门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确定故责任;提出 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二十条:事故处理。凡发生的各类事故,各单位在上报调查报告时,要提出对有关人员的处理意见,附单位主管领导的检查书及事故现场的照片、事故现场图。发生交通事故和工程施工造成企业外部人员伤亡事故,除按上述规定办理外,再附上地方公安交警部门的事故裁决书和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因忽视安全、违章作业、玩忽职守造成事故的,按照国家、上级和集团公司有关规定,对事故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者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伤亡事故处理结案一般在15日内处理完毕。特殊情况按上级指定的时间结案。

第二十一条:严格事故报告和事故统计纪律。指挥部严格按上级有关事故报告、事故统计的规定办理,按程序及时准确的报告,做好事故统计报表。

第九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三条:奖励。①获济南市标准化工地、局“安全标准工地先进单位”,指挥部一次性奖励安全管理人员人均1000元,施工队4000元;②全部实现指挥部安全工作目标,指挥部年底对安全管理人员实行人均1500元的奖励,施工队奖励5000元;③获总公司及以上安全标准工地先进单位,指挥部一次性奖励安全管理人员人均1800元,施工队6000元。

第二十四条:指挥部发生事故,按下列标准实施经济处罚。

1、发生一次因工负伤3人以上的事故,每负伤1人罚施工队5000元,另一次性处罚指挥部安全责任人500元,其他安全管理人员人均300元。

2、发生一次因工重伤事故,每重伤1人罚施工队10000元,另一次性处罚指挥部安全责任人600元,其他安全管理人员人均400元。

3、发生一次因工1至2人死亡事故的,每死亡1人罚施工队20000元,另一次性处罚指挥部安全责任人800元,其他安全管理人员人均500元。

4、发生一次因工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死亡事故,每死亡1人罚施工队40000元,另一次性处罚指挥部安全责任人1000元,其他安全管理人员人均600元。

5、重大经济损失事故经济处罚。发生机械设备、火灾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由责任队赔偿,并一次性处罚施工队10000—20000元,处罚安全责任人500—1000元,其他安全管理人员人均500元。

6、对各类事故的责任人的处罚比照安全责任人处罚金额的2倍处罚。

7、以上奖励和处罚,由指挥部安全领导小组下发通知,主管领导鉴字确认后由财务部负责执行。

第十章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二○○二年四月一日执行,安全监察部负责解释。

推荐第9篇:液氨转运安全协议书

液氨转运安全协议书

甲方:德阳罗江德文仓储服务部 乙方:

为了确保液氨转运的安全施工和甲方的正常安全生产,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环保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甲方的实际情况,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属于德阳市安监局监控的危险企业,主要危险物质是氨。氨的主要特性: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氨的毒害对人体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轻度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光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光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者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如发生氨泄漏时,应就近取水将手巾或毛巾打湿捂住口鼻,迅速从逆风向方向逃离现场。甲方生产特点是易燃易爆、低温负压、工艺管线复杂。

二、乙方在进入施工场地前,管理人员必须接受甲方安全教育。乙方的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讲清甲方有毒有害物质的特性和防护逃生知识。让每一个施工人员了解甲方生产特点,掌握好安全防护和正确逃生的方法。乙方必须为施工人员配备足够的安全防护用品并督促施工人员正确佩带和使用,以确保安全施工。

三、甲方为乙方划定施工区域,乙方施工所需的水、电等设施由甲方负责按规范铺设和管理。

四、乙方从进入施工现场起至施工结束止,应严格按照国家建筑施工工程安全规程作业,加强安全管理,设置安全管理机构,负责施工区域内人员的安全教育,现场管理和发生的各类事故的处理。由甲方生产过程中突发事故对乙方人员造成伤害的,由甲方负责处理。

五、乙方应按甲方所划定的区域内封闭谨慎施工,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及施工公告。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避免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场内动火,必须办理动火申请,获得批准后方能动火。如遇甲方生产情况有异或排放易燃、易爆气体时,需要临时停止作业时要积极配合。

六、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应遵守甲方以下内部安全规定,违者按甲方员工同等考核,考核金额由乙方负责收交,如未及时收交,根据违规情况,甲方可采取停止作业或在工程款中考核进行监督。

1. 进入厂区(包括动火作业现场),禁止吸烟(由甲方指定地点除外),违者每人次按50-100元考核,区域内出现烟头,按每个30-100元考核。

2. 动火作业现场应有相应的消防措施和消防器材,禁火区内动火现场严禁吸烟,动火完成后应清理和检查现场,确认无火灾隐患后方可离开,违者每次按50-100元考核。造成火灾事故的由乙方负责赔偿事故损失和承担消防设施、器材的使用消耗费用,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和法律责任。

3. 作业时禁止赤脚、赤膊,做到文明施工,违者每人次按20元考核。

4. 氧气瓶、乙炔瓶间距10米以上,动火点与两瓶间距10米以上,违者每人次按20元考核。

七、乙方应服从甲方安全环保监督人员的监管,以确保各自的生产和转运液氨的安全。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因自己的过失或违反本协议和甲方管理制度造成的一切损失和人员伤亡均由乙方承担。

以上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双方单位、安全负责人签章生效。

甲方:德阳罗江德文仓储服务部

安全负责人

乙方:

安全负责人

2014年6月21日

推荐第10篇:液氨使用现场(青岛)

关于印发《青岛市液氨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管理技术方案(试行)》的通知

青岛政务网发布日期:2008-12-01来源:青岛市安监局

各区、市安监局,质监局,环保分局,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加强液氨使用单位的现场安全管理,现将《青岛市液氨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管理技术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贯彻执行。

青岛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青岛市环境保护局

二○○八年九月二十二日

青岛市液氨使用单位现场安全管理技术方案(试行)

为了规范液氨使用环节的安全管理,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依据《青岛市液氨使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编制本方案。

一、液氨的使用场所

1.1 卫生防护距离

新建液氨的生产使用装置(设施)与居住区的卫生防护距离应按有关部门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结论确定。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得建常年固定居住的房屋,并应绿化。

1.2使用液氨场地

1、在进行区域规划时,应根据液氨及其相邻的工厂或设施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合理布置。

2、液氨的生产使用区,宜位于邻近城镇或居住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3、使用液氨的企业属于化工企业的必须遵守GB50160-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1999年版)》,属于制冷行业的必须遵守GB50072-2001《冷库设计规范》。

4、消防车道和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有关规定。

1.3使用液氨厂房

1、液氨的火灾危险性为乙类。其厂房的防火要求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火灾危险性乙类建筑的有关规定。

2、液氨生产场所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液氨仓库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

3、液氨厂房内严禁设置员工宿舍。办公室、休息室等不应设置在厂房内,当必须与本厂房贴邻建造时,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不燃烧体防爆墙隔开和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液氨仓库内严禁设置员工宿舍,液氨仓库内严禁设置办公室、休息室等,并不应贴邻建造。

4、氨压缩机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应设事故排风装置,换气次数不应小于8次/h。排风机应选用防爆型。氨压缩机房的事故排风机的供电:当制冷系统发生意外事故而被切断供电电源时,应能保证事故排风机的可靠供电。事故排风机的控制按钮箱应在氨压缩机房门外侧的墙内暗装。

5、氨压缩机房的自动控制室或操作人员值班室应与机器间隔开,并应设固定密封观察窗。

6、氨压缩机和变配电室的门应向外开启,并采用手开门。

7、氨压缩机房内严禁明火采暖。

8、制冷设备的氨压缩机房和设备间应保证充分的照明,照明设施及开关应为防爆型。

9、液氨设备的布置应便于操作、通风排毒和事故处理,同时必须留有足够宽度的操作面和安全疏散通道。

10、在正常运行中会产生火花的氨压缩机启动控制设备、氨泵及空气冷却器(冷风机)等动力的启动控制设备不应布置在氨压缩机房中。库房温度遥测、记录仪表等不宜布置在氨压缩机房中。

11、液氨厂房(仓库)内不应设置铁路线。

12、使用液氨的厂房(仓库)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2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 。厂房的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

13、厂房内任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下表的规定。厂房内任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m)

生产类别 耐火等级 单层厂房 多层厂房 高层厂房 地下、半地下厂房或厂房地下室、半地下室乙

一、二级 75 50 30 —

14、厂房内的疏散、楼梯、走道、门的各自总净宽度等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有关规定。

二、设备设施

1.1设备和管道

1、液氨贮罐(槽)、管道、阀门应符合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各项要求。

2、操作人员必须认真进行充装操作,控制充装量不得超过贮罐(槽)总容积的70%。液氨的装卸应有安全措施和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

3、液氨、氨气管道严禁穿过生活间、办公室、控制室及与其无关的房间。用氨设备和氨的输送管道应标出明显的颜色,并对管内介质流向作出明显标志,以利操作和事故处理。

4、氨制冷设备和管道的刷漆颜色应符合《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的有关规定。

5、液氨的金属管道除需要采用法兰连接外,均应采用焊接并对焊缝按国家规范要求进行探伤。液氨、氨气管道、阀门、法兰、垫片及紧固件等材质、压力等级应符合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的要求。

6、液氨介质管道、阀门的材质,当其公称压力大于1.0Mpa、使用温度低于-10℃时,不得使用灰铸铁材料。如阀门在室外或室内无采暖,应考虑选用适于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下不易冷脆的材质。

7、制冷管道系统应采用氨专用阀门和配件,其密封面形式应为凹凸面。制冷系统的管子应采用无缝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流体输送用无缝钢管》GB8163的要求。应根据管内的最低工作温度选用钢号;管道的设计压力应采用2.5Mpa(表压)。

8、压力容器及安全附件应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进行检验、检测,对不合格项,应立即整改。

9、液氨管道属于GC2级压力管道,应按《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进行检验、检测,对不合格项,应立即整改。

10、制冷系统的严密性应符合《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的有关规定。1.2安全保护和自动控制

1、制冷设备的安全保护和自动控制应按GB50072-2001《冷库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应满足《青岛市液氨使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

2、所有设备、容器、加氨站集管及有管道与冷却设备相连的(液体的、气体的、融霜的)氨分配站集管上和不凝性气体分离器的回气管上,均应设压力表或真空压力表。

3、低压循环贮液器、氨液分离器和中间冷却器应设超高液位报警装置及正常液位自控装置。低压贮液器应设超高液位报警装置。报警信号应引至控制室(操作间)。

4、贮液器、中间冷却器、氨液分离器、低压循环贮液器、排液桶、集油器等均应设氨用液位指示器或防霜液位计

(0℃以下的容器用防霜液位计)。玻璃板(管)液位指示器两端连接件应有自动关闭装置,采用玻璃管应有防护设施。

5、各种压力容器(设备)应按产品标准要求设安全阀。安全阀应设置泄压管并接到室外安全位置。

6、设在室外的冷凝器、油分离器等设备,应有防止非操作人员进入的围栏。贮液器设在室外时,应有遮阳棚。

三、安全监控

1、日常监控:液氨使用单位应建立日常安全监控管理体系,使《青岛市液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确定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法规规定得到有效的执行。

2、在液氨使用场所,包括液氨储罐区、压缩机房、氨蒸发器、氨冷却器、液氨钢瓶储存区、钢瓶使用区和使用液氨的厂房均应设置氨泄漏检测报警仪,并将信号接至控制室(操作间)。

3、安全监控与事故预警:液氨使用单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应按《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的要求,建立在线安全监控和事故预警系统,系统包括以下内容:液氨使用场所关键操作参数安全监控;液氨使用场所周边环境浓度变化监控与事故预警;现场设施风险评价与管理平台;基于事故影响范围和级别科学估计的企业应急救援系统;企业的安全监控与事故预警系统应和青岛市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平台建立网络连接。

四、安全管理

1、使用液氨的单位,应根据生产规模,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现场安全巡回检查制度,并应满足《青岛市液氨使用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

2、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从事液氨使用岗位的新工人,除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外,还必须经过岗位培训,学习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生产原理、安全生产要点(包括熟悉预防事故和发生不正常情况时紧急处理的方法,以及发生事故的自身防护、抢救知识等),经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3、液氨使用单位应建立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管理档案并办理使用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在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日内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登记,并定期联系有检验资质的部门对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进行检验,保存检验资料,按照检验结果保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规范使用。

4、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书面告知手续。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5、液氨使用单位应规范防护器材、灭火器材、劳保用品的安全管理。对国家明确规定更换日期的滤毒罐、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需在发放台帐中明确注明领用日期、生产日期及更换日期。灭火器材、防护器材、劳保用品台账:应包括存放地点、更换时间、有效期、使用方法说明、员工使用记录等。

6、操作间必须配备两个以上的完好有效的氨用防护面具、滤毒罐。并根据厂家提供使用资料定期进行更换,保证完好有效。液氨使用单位应配置两套以上空气呼吸器、防护服等氨泄漏应急抢险器材,并保证相关器材完好有效。

7、建立设备管理档案:应包括设备图纸、供应厂家、合格证、压力容器检测、检验报告、安全附件检测、检验报告、维护、检修情况记录等。

8、有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安全预防措施和紧急救护方法等;并定期组织演练。

9、氨压机房、氨贮罐区应设置有毒有害、噪声等警示标志。并对现有作业环境中的噪声、氨气浓度定期进行检测,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五、应急救援

1、在液氨贮罐间应设置水雾喷淋和收集系统。一旦发生事故时,可快速开启,用大量雾状水进行喷淋吸收氨气,以保证人身安全。收集的事故废水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收集系统应包括收集围堰、事故废水池、预处理(中和)池、然后排至污水处理场,处理后达标排放。

2、液氨使用单位应设置紧急泄氨器,当发生重大紧急事故时能快速将系统内的氨放出,溶于水中(每1kg/min的氨至少应提供17L/min的水)排至经有关部门批准的贮罐、水池或事故废水池、中和池,经污水处理场,处理后达标排放。

3、事故警报:液氨使用单位内必须安设风向标,其位置应设在本厂职工和附近范围(500m)内居民容易看到的高处。液氨使用单位应设置事故警报系统,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向周边500米内存在的居民发出报警,通过该系统能及时向企业内部和周边群众进行紧急疏散,避免大量人员伤亡。

4、应急设施:必须配备数套防氨专用防毒面具(空气式呼吸器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防氨专用防毒面具应根据情况分别设置在几个不同方向的地点中,以确保及时处理突发事故时使用。空气呼吸器配备数量依据定员按规定配备。操作人员应每人配备一套防氨专用防毒面具,并定期检查、更换,以防失效。并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常用防护用品;液氨使用场所应设现场人身冲洗设施和洗眼器。所有应急设施应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有专人负责,要保证紧急状态下,能够完好使用。

5、应急救援:应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的要求编制企业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应急预案应包括场外应急的启动和展开程序与方法,事故上报程序和内容符合青岛市城市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附表:常用防护用品

名称

种类

常用数

备用数

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

与作业人数相同

2个以上

氨用滤毒罐

空气呼吸器

正压式

2个以上

防护服

全密闭式

2个以上

防护手套

橡胶式乙烯材料

与作业人数相同

2个以上

防护靴

第11篇:液氨泄漏事故处理方案

液氨泄漏事故处理方案

1、液氨少量泄漏

1-1立冷下筒体泄漏

立即将泄漏设备与系统隔离,关闭进口阀、出口阀、平衡阀,打开放油阀,从集油器抽净泄漏设备内的液氨。处置人员应视具体情况使用全封闭防化服和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

1-2液氨贮罐泄漏

立即将泄漏立冷与系统隔离,关闭进口阀、平衡阀,抽净设备内液氨,同时,组织人员穿戴好封闭防化服和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对泄漏点进行堵漏处理。处理时禁止一切产生明火及火花的操作。

撤退区域内所有无关人员。防止吸入氨气,防止接触液氨。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

2、液氨大量泄漏

处置原则:迅速疏散场所内所有未防护人员,并向上风向转移。泄漏处置人员应穿全封闭防化服和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消除附近火源。

当操作工发现液氨泄漏时,应立即佩戴空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并及时向当班调度和车间领导汇报。

操作工视泄漏情况,如果是罐体泄漏,则可能是由于腐蚀造成,迅速切断进口阀门,如果是贮罐进出口管线泄漏,则切断泄漏管线两端阀门,将之与系统隔离。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的液氨,防止泄漏物进入阴沟和排水道,增强通风。场所内禁止吸烟和明火。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堵漏或翻转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要喷雾状水,以抑制氨气或改变氨气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受限空间。处理完毕,在储存和再使用前要将所有的保护性服装和设备洗消。

第12篇:液氨泄漏应急演练总结报告

液氨泄漏应急演练总结报告

为了切实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杜绝事故发生,公司于2013年11月6日9时18分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了单项液氨泄漏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了全员应对突发事故综合素质,锻炼了队伍。现将这次演练工作总结如下:

一、演练工作的基本特点

从这次演练的效果看,主要体现以下方面的特点: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公司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为了加强演练组织领导,确保演练工作顺利进行,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总指挥,车间主任为副总指挥,各部门的主管为救援小组组长的演练筹备工作小组,负责演练的策划、协调、保障等工作。

2、准备有序,启动快速

公司安全生产部提前拟定了“预案”方案,并组织参演队员认真学习。各救援分队提前将救援的器材和物质准备到位,报警启动,立即从四面八方全副着装跑步到事故现场,迅速开展工作。

3、现场逼真,重点推进

当班的员工闻之警报,从不同的通道跑步到上风口安全地带;消防队员在不到3分钟时间就水送到了事故现场,实施了喷水稀释氨气;事故抢险队在有效的措施保护下,立即派一人到事故发生地查明了泄漏原因,采出了应急措施,完成了演练计划。整个救援工作形象逼真,重点突出。

二、取得的具体效果

1、这次演练贯彻实施了统一指挥,统一领导,行动协调,全员参与,分级负责的演练原则。场景逼真,演练有序,行动快速,对公司日后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故能力。

3、增长了安全知识,促使了员工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

三、存在问题

1、演练内容不全面,没有触及到的地方很多;

2、防护设施不齐

3、个别人员在演练中表现不佳。

四、整改措施

1、强化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2、增加演练频次,使员工在实践中积累安全知识;

3、增加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安全防护设施到位。

珲春东扬实业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6日

第13篇:液氨泄漏事故扩散模拟

液氨泄漏事故扩散模拟

摘 要:系统对比了高斯多烟团模式与SLAB模型模拟液氨储罐泄漏后的氨气扩散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存在较为明显差异。在模拟设定条件下,事故发生点下风向60~2000 m范围内,SLAB模型得到的最高浓度高于多烟团模式,前者是后者的1.01~35.2倍,且差别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事故发生点下风向600 m以内,SLAB模型模拟得到的横向影响距离大于多烟团模式;而在下风向600 m以外,多烟团模式模拟得到的横向距离大于SLAB模型,差距随下风向距离增加而增大。下风向同一地点,SLAB模型得到的氨气最高浓度出现时间较多烟团模式较早,SLAB模型计算得到的氨气烟团出现到消散时间也较多烟团模式更短。上述结果可为化学品泄漏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急中模型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液氨 泄漏 扩散模拟 多烟团模型 SLAB模型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024-05

Diffusion Simulation of Liquid Ammonia Leakage

Comparison of the Multi-puff Model and SLAB Model

Wu Weinan1 Yang Ping2

(1.Solid waste Management Center in Liaoning Provine, Shenyang Liaoning, 110161, China; 2.Panjin Liaoning Fried Dough Sticks as for as sludge Treatment and Utillzation co., LTD,Panjing Liaoing,124218,China)

Abstract:Simulation results of diffusion after liquid ammonia leakage calculated by the Gauian multi-puff model and SLAB model were systematically compar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odels.Under the setting conditions, the round maximum ammonia concentrations simulated by the SLAB mode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y the multi-puff model within 60 to 2000 m downstream the resource.And the former was 1.01 to 35.2 times that of the latter, and the differenc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Higher cro-affected distances were found by SLAB model within 600 m downstream the resource, while cro-affected distances simulated by the multi-puff model were higher outside 600 m downstream,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odels increases with the distances.In the same location downwin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came earlier in SLAB model, while the time period from appearance and diipation was shorter in multi-puff model.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a reference on diffusion model selection for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caused by chemical releases.

Key Words:Liquid ammonia;Leakage;Diffusion simulation;Multi-plume model;SLAB model

近年来,突发性环境事件频发。以液氨等有毒气体泄漏为代表的突发性环境事件往往导致严重后果,易形成大面积的危险区域,对周围的环境和人员造成严重的危害。液氨是一种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化工原料,有腐蚀性并极易挥发。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1]。氨气泄漏和爆炸事故往往会导致众多人员中毒或死亡,给公众的生命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2013年6月3日,吉林省德惠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因氨气泄漏爆炸,导致121人死亡,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2013年8月31日,上海市宝山区上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发生液氨泄漏,造成15人死亡,25人不同程度受伤[2]。因此,对有毒气体发生泄漏后的扩散范围、泄漏物质空气中含量的时空分布、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区域进行模拟预测和环境风险分析,对于突发环境事故预防和应急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广泛应用的气体扩散模型包括高斯模型[3]、SLAB模型[4]、SUTTON模型[5]、ALOHA模型[6]等。国内外学者针对上述模型开展了应用性研究。莫秀忠等[7]基于MATLAB?算平台高斯烟团模型建立了液氨泄漏后的浓度分布模型。邹旭东等利用SLAB模型模拟了氯气泄漏后氯气扩散的时间、范围和对周围环境的危害[8]。王爽和王志荣以某化工厂的氯化氢泄漏事故为背景,利用ALOHA重气扩散模型对该事故进行模拟,分析了敏感点浓度和人体接触剂量随时间的变化[6]。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模型的应用、浓度模拟、影响条件分析、风险区域划分等方面,缺少不同模型的结果的横向对比。该研究以液氨泄漏事故为例,对比分析高斯多烟团模式和SLAB模型模拟结果的差异,以期为环境应急管理过程中扩散模型选择提供参考。

1 模型及模拟条件

1.1 多烟团模式

多烟团模式基于高斯模型,是我国《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2004)的推荐模型[3],适用于瞬时泄漏扩散。该模式把风险源烟团输送时间分割为若干时段,假定每个时段发射一个烟团,计算每个烟团在各时刻对关心点的贡献[9]。

第i个烟团在时刻、在点(x,y,0)产生的浓度为:

(1)

式中,为烟团排放量,mg,;为释放率,mg/s;为时段长度,s;,,为烟团在w时段沿x、y、z方向的等效扩散参数,m,可按照式(2)、(3)估算;、分别为第w时段结束时第i烟团质心的x、y坐标,按照式(4)、(5)计算。

(j = x, y, z) (2)

(3)

(4)

(5)

各烟团对某关心点t时刻的贡献浓度,按照式(6)计算。

(6)

式中,n为需要跟踪的烟团数,由式(7)确定。

(7)

式中,f为小于1的系数,根据计算要求确定。

1.2 SLAB模型

SLAB模型由美国能源部的Lawrence Livermore国家实验室开发,用于比空气稠密气体泄放的大气扩散模拟[4],是美国EPA推荐危险化学品意外泄放事故模拟的应急模型。SLAB模型的模拟源可以是持续的,有限持续时间的,或者瞬间泄放。持续和有限持续时间泄放应用于蒸发池、水平射流和垂直射流泄放源。瞬间泄放则假设为瞬间体源进行模拟。模型可以处理的泄放类型包括:地平面蒸发池、有高度的水平射流或垂直射流、瞬间泄放以及液体溢漏。SLAB模型可用于稠密气体释放或者液体溢漏而蒸发出的稠密气体扩散。尽管氨气密度低于空气,但由于氨气经常以液氨形式储存,液氨泄漏后因气化时大量吸热而具有重气体的特点,属于SLAB适用类型的后者。

SLAB模型假设事件发生在没有障碍物的平坦区域,模型没有考虑有坡度的地形条件。泄放物质的大气扩散由守恒方程来计算,包括质量、动量、能量和组分守恒。持续泄放作为稳态烟羽处理。有限持续时间泄放的起始烟云扩散用稳态烟羽模式来解释,一直持续到泄放源停止泄放。当泄放源被切断时,烟云作为烟团处理,其随后的扩散使用瞬变烟团模式进行计算。在预测浓度随时间变化方面,SLAB模型在稳定、中度稳定及不稳定的大气环境下均能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8, 10]。

1.3 模拟条件

研究模拟一存有6 000 kg液氨储罐泄漏事故后的液氨扩散情景。储罐内压力为250 kPa,裂口面积为0.0004 m2,裂口之上液位高度为2 m,持续时间为10 min,环境温度为25℃。经计算得到泄漏持续时间内,泄漏量为4.43 kg/s。假设事故发生时大气稳定度为D,风速为2.0 m/s。对于多烟团模式,假定10 s一个烟团;对于SLAB模型,选用水平射流模式。模拟时间为20 min,模拟范围为事故源下风向纵向2 000 m,横向1000 m。

2 结果与讨论

设定条件下,多烟团模式和SLAB模型得到的模拟结果分别如图

1、图2所示。2中模型都能得到氨气地面浓度随时间、位置的变化。可以看出,多烟团模式模拟烟团移动较SLAB模型更快。本设定液氨的泄漏时间为10 min,多烟团模式认为泄漏停止后,氨气烟团将立即离开事故发生点,向下风向迁移;而SLAB模型假设液氨泄漏至地面,形成液池,尽管在液氨储罐停止泄漏后,液池中的液氨将继续挥发并持续一段时间。因此,SLAB模型模拟事故发生13 min后,仍有氨气从事故发生点挥发。这种假设上的差异也导致了SLAB模型模拟的烟团跨度较多烟团模式更大。

2种模型得到的氨气轴线(沿x轴方向)地面最大浓度与不同下风向距离关系如图3所示。SLAB模型结果表明距储罐1~2 m范围内的最高氨气体积百分比达到100%,而多烟团模式结果表明距储罐13~14 m最高氨气体积百分比均到100%。60~2 000 m范围,SLAB模型得到的最高浓度是多烟团模式得到的最高浓度的1.01~35.2倍;且随着下风向距离增加,SLAB与多烟团模式最高浓度差距加大。若以最高氨气浓度达到1 390 mg/m3(半致死浓度)的地点为疏散区域,多烟团模式模拟得到的疏散半径约为360 m,而SLAB模型模拟得到的疏散半径约为550 m。

在与下风向垂直的横向(y轴方向)方面,分析下风向纵向2 000 m、横向1 000 m范围内(即x=0~2 000 m,y=-1 000~1 000 m),0~20 min时刻内,氨气在各点的最高浓度,下风向各点横向位置浓度与轴线浓度之比超过10%的范围定义为横向影响距离。横向影响距离与下风向距离关系如图4所示。在设定的模拟条件下,下风向600 m以内,SLAB模型模拟得到的横向影响距离大于多烟团模式;而在下风向600 m以外,多烟团模式模拟得到的横向距离大于SLAB模型,并随下风向距离增加,差距增大。从前述分析可知,2种模型得到的疏散半径均在600 m以内,因而考虑到横向的影响范围,SLAB模型模拟得到的疏散面积也大于多烟团模式,分别约为6.63万m2和1.72万m2。

分析下风向某处在事故发生后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多烟团模式和SLAB模型模拟结果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越靠近事故源的地点2种模型得到的模拟结果相似度越高。下?L向100 m以后,2种模型结果差异逐渐明显。第一,如前所述,SLAB模型给出的最高浓度高于多烟团模式;第二,SLAB模型给出的氨气最高浓度出现时间较高斯模式较早,且差异随下风向距离增加而增大;第三,同一地点SLAB模型计算得到的氨气烟团出现到消散时间也较多烟团模式更短。

孙召宾[11]使用Burro现场实验数据,对国内多烟团模式、SLAB模型和ALOHA模型计算的液化气泄漏模拟结果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高斯模型较不适用于稠重气云扩散的数值模拟,SLAB模型、ALOHA模型和高斯模型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排序为SLAB模型>ALOHA模型>高斯模型。高凌[12]将SLAB模型与液氯模拟泄漏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事故下风向300~1 000 m范围内,SLAB模型模拟结果是实测结果的约4~6倍。国内尚缺少针对液氨泄漏的模型模拟与实测结果的对比研究,因而无法判断“导则”推荐的多烟团模式和SLAB模型更为准确。该研究结果表明液氨泄漏后,SLAB模型模拟的地面氨气浓度高于多烟团模式,得到的致死区域也高于多烟团模式。

3 结语

该研究系统对比了多烟团模式与SLAB模型模拟液氨储罐泄漏后的氨气扩散。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能模拟液氨泄漏后地面氨气浓度的时空分布,但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在模拟设定条件下,事故发生点下风向60~2 000 m范围内,SLAB模型得到的最高浓度是多烟团模式得到的最高浓度的1.01~35.2倍。事故发生点下风向600 m以内,SLAB模型模拟得到的横向影响距离大于多烟团模式;而在下风向600 m以外,多烟团模式模拟得到的横向距离大于SLAB模型,并随下风向距离增加,差距增大。以最高氨气浓度达到半致死浓度为疏散区域,SLAB模型模拟得到的疏散半径和疏散范围分别是多烟团模式的1.5和3.9倍。下风向同一地点,SLAB模型得到的氨气最高浓度出现时间较多烟团模式较早,SLAB模型计算得到的氨气烟团出现到消散时间也较多烟团模式更短。

化学品泄漏等环境突发事件的风险防控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多地构建了基于扩散模型的环境风险应急支持系统。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得到的模拟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可为液氨泄漏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应急中模型选择提供参考。模型给出的浓度过高,将增大救援、疏散的范围,可能会影响到安全区域内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而模型给出的浓度过低,则将使受影响人群不能及时疏散,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在未来,针对环境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化学品的扩散开展试验研究,对模型进行筛选和优化,才能更有效地指导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杰,赵明.液氨泄漏事故的定量风险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1):69-72.

[2] 夏登友,钱新明,黄金印,等.液氨泄漏扩散模拟及危害评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3):22-27.

[3] HJ/T 169-2004,建?O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

[4] Donald L.Ermak.User\'s Manual For SLAB:An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 For Denser-Than-Air Releases[R].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90.

[5] 孙莉, 赵颖,曹飞,等.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模型的研究现状分析与比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1):37-42.

[6] 王爽,王志荣.利用ALOHA软件对一起氯化氢泄漏事故的模拟分析[J].灭火指挥与救援,2010,29(8):698-700.

[7] 莫秀忠,吴欣甜,谢飞,等.基于MATLAB的液氨瞬时泄漏模拟及应急措施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7(4):1-5.

[8] 邹旭东,杨洪斌,汪宏,等.SLAB在突发大气污染事件应急模拟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2F): 588-590.

[9] 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方法和案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10] 瞿子晶,钟圣俊.WebGIS和SLAB模型的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模拟和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5): 107-111.

[11] 孙召宾.危险化学品泄放事故后果计算模型的研究及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12] 高凌.SLAB View在化学泄漏事故应急救援中的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9):833-836.

第14篇:福耀玻璃厂突发液氨

福耀玻璃厂突发液氨“泄漏” 消防成功排险

时间:2008-07-03 出处:中国消防在线 点击率:711 字号:小 大

“119吗,我们这里是福耀玻璃厂,车间内发生液氨罐泄漏事故,还有人被困在里面„„”7月1日下午,重庆经开区福耀玻璃厂内发生液氨泄露事故,接警后,经开区消防支队迅速出动抢险救援车、泡沫车,东风水罐车、现场指挥车,30名消防官兵赶赴事故现场进行救援。

到场后,消防队员立即队现场进行封锁,并疏散围观群众,指挥员派出由特勤班3名官兵组成的侦察小组佩戴空气呼吸器着防化服进入重危区进行侦察,并做好出水枪灭火和救人准备。

经侦察和询问知情人得知有一名职工中毒昏倒在重危区内。指挥部短暂讨论后立即决定:必须要立即组织力量将被困人员救至安全地区,并且全力阻止泄漏气体向四周的进一步扩散。整个行动将兵分三路展开,一组为稀释小组,利用氨气与水溶解后会转化为没有危害的氨水的特性,利用屏障水枪对事故现场有毒气体进行稀释,将泄漏出来的氨气浓度降低,阻止气体的进一步扩散;一组为堵漏小组,携带堵漏器材进入现场,寻找泄漏点并进行堵漏;一组为警戒小组,设置出入口和洗消帐篷,随时对出入人员登记和对从内部出来的人员进行洗消,并安排记录员负责记录。

时间就是生命,命令下达后,救援战斗随即打响,消防官兵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在开花水枪的掩护下,深入液氨泄漏的房间内,成功将受伤人员救出,并送至洗消站洗消。随后,堵漏小组携带堵漏器材从入口进入现场,进行堵漏。十分钟后,堵漏小组在水枪掩护下将泄漏部位成功封堵。水枪手继续对泄露氨气稀释,经侦检小组进行现场检测,泄漏氨气浓度达到正常范围,警戒小组对处置人员和装备进行洗消。最终,一场险情被成功处置。

原来,这是经开区支队针对化危品泄露的处置与辖区内重点单位福耀玻璃联合开展的一次实战演习。 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商——福耀玻璃,在西南市场份额已达到60%以上,在重庆北部新区经开园投资5个亿建立的汽车玻璃生产厂占地160亩,年生产能力高达100万辆汽车玻璃配套。此次演习紧密结合当前经开区化工单位实际和化学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形势,立足于经开区消防支队现有技术装备,从处置化学灾害事故的规范程序出发,利用救人与排险同步进行的战术方法,成功完成了有毒物质泄漏处置任务,切实提高了处置化学灾害泄漏事故的攻坚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支队灭火抢险救援的现场分析判断能力、运筹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临

第15篇:液氨泄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氨基本知识

一、氨的特性

氨又称氨气(液氨),分子式为NH3,无色透明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具有毒性。在标准状态下,其密度为0.771kg/m3,常压下的沸点为—33.41℃,临界温度为132.5℃,临界压力为11.48MPa。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900体积氨,溶有氨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弱碱性。氨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能形成爆鸣性气体,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爆炸下限为15.7%,爆炸上限为27.4%,引燃温度为651℃。

二、氨的危害

氨挥发性大,刺激性强烈。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氨可造成溶解性组织坏死。轻度中毒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因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急迫、谵妄、昏迷、休克等。皮肤接触液氨会引起化学性灼伤,使皮肤生疮糜烂。液氨溅入眼内可引起冻伤、冻僵,并变为苍白色。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性安全事故能力,及时、有序、科学、有效地组织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企业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本着“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根据单位实际,制订本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内生产过程中突发液氨泄漏安全事故的处理。 2组织机构

2.1车间应急指挥部小组人员组成:

长:企业负责人

副组长: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值班负责人 组

员:当班负责人和当班员工组成。 2.2主要职责 2.2.1组长

(1)指挥事故应急处理,确定在场员工每人职责,担负营救、抢修、维持秩序、后勤服务等工作。

(2)组织营救受害人员,转移、撤离、疏散可能受到事故危害的人员和重要财产。

(3)划定事故现场的警戒范围,防止事故危害扩大。

(4)必要时,向119报警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应急救援,并协助有关部门应急救援工作。

(5)决定其它重大应急救援事项。 2.2.2副组长 (1)协助组长开展工作。

(2)当组长不在时,代行组长职责。 2.2.3当班负责人

(1)事故发生后,查明原因,营救受害人员、控制事故等处理可处理的事项。 (2)迅速向组长或副组长报告。 (3)接受组长指令。 2.2.4当班员工

(1)事故发生后,营救受害人员、控制事故等处理可处理的事项。 (2)迅速向当班负责人或副组长或组长报告。 (3)服从分配、积极负责、不得逃避。 3事故报警

企业内任何人一旦掌握安全事故征兆或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应迅速向上一级或最高负责人报告;必要时,企业负责人向119报警,并应通过电话等形式向当地政府、安监、公安、质监、环保等有关部门报告。

安全事故发生后,必须在第一时间上报事件的基本情况。报告内容:发生事故的企业名称、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发生事故的地点和时间(年、月、日、时、分);发生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以及涉及范围;发生事故的设备名称、类别、性质、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 5应急处置 4.1自行处置

4.1.1根据发生事故的具体情况,当班员工、当班负责人、企业负责人按照制定的不同事故处理方案组织开展自救,防止事故蔓延,消除事故,并及时报告和报警。

4.1.2因抢救人员、控制事故、消除事故、恢复生产而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应当作好标志,采取拍照、摄像、绘图等方法详细记录事故现场原貌,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4.2救助处置

难以控制和消除事故,由外部单位、政府部门赶到并组织开展处理时,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应积极配合;报告事故发生情况、自行处置情况、目前情况等。 5保障措施 5.1通讯保障 当班员工、当班负责人、值班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单位应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并确保通讯设备完好和联络通畅。当联系电话号码发生变更时,应互相通报。公示报警电话和应报告部门名称。 5.2器材保障

配备必要人员救治、防毒、堵漏、灭火等事故用品和器材。 5.3知识保障

接受和自行经常性地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演练,提高人员救治和事故处置能力。 应急实施方案:

⑴、现场一旦发生泄漏时,立刻报告,同时进行紧急工艺处理,消除泄漏。 ⑵、如果泄漏情况比较严重,当班人员应立即报告生产科、工程科等部门。车间应急小组参与各部门组成的救援指挥小组的工作。

⑶、应立即隔离现场危险区域,切断一切火源,停止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视情况迅速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员至上风处。

⑷、组织经验丰富的工艺人员和检修人员,正确配带好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后到现场切断泄漏源(在使用时一定注意呼吸器完好性)。必要时制冷机紧急停车,并向泄漏点喷洒大量的清水稀释泄露出的氨气。 ⑸、如果现场有人中毒昏倒,要首先抬出来就医。

人员救治办法

一、现场逃生:

1、氨发生泄漏时应及时戴好防毒面具。

2、氨比空气轻,逃生时应先看准风向,沿上风或侧风方向逃生。

3、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生。

二、现场营救

1、救护者应做好个人防护,进入事故区营救人员时,首先要做好个人呼吸系统和皮肤的防护,佩戴好氧气呼吸器或防毒面具、防护衣、橡皮手套。

2、将被氨熏倒者迅速移至温暖通风处,注意伤员身体安全,不能强拖硬拉,防止给中毒人员造成外伤。

三、中毒急救:

迅速将中毒者移至上风或侧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处,解开衣扣并注意保暖和安静,保持中毒者呼吸畅通,注意中毒者神态,呼吸状况,循环系统的功能及心跳变化,同时用2%硼酸水给中毒者漱口,少喝一些柠檬酸汁或3%的乳酸溶液,对中毒严重不能自理的伤员,应让其吸入1-2%柠檬酸溶液的蒸汽,对中毒休克者应迅速解开衣服进行人工呼吸,并给中毒者饮用较浓的食醋。严禁饮水。经过以上处治的中毒人员应迅速送往医院诊治。

四、沾氨处理

1、眼:切勿揉搓,可翻开眼皮用流动水或2%硼酸水冲洗眼并迅速开闭眼睛,使水充满全眼。

2、对于鼻腔、咽喉部位,向鼻内滴入2%硼酸水,并用硼酸水漱口,可以喝大量的0.5%柠檬酸水或食醋,以免助长氨在体内扩散。

3、对于皮肤,应脱掉沾有氨的衣、裤,用水和2%硼酸水冲洗受影响的部位,被烧伤的皮肤应暴露在空气中并涂上药物。经过以上处治的人员应迅速送往医院诊治。

五、人工呼吸方法

最好采用口对口呼吸式,其方法是抢救者用手捏住中毒者的鼻孔,以每分钟12-16次的速度向中毒者口中吹气,同时可以用针灸扎穴进行配合,其穴位有人中、涌泉、太冲。 人工复苏胸外挤压法:将患者放平仰卧在硬地或木板上,抢救者在中毒者一侧或骑跨在中毒者身上,面向中毒者头部,用双手的冲击式挤压中毒胸腔下部部位,每分钟60-70次,挤压时应注意不可用力过大防止中毒者肋骨骨折。 事故处理方案

一、氨压缩机发生漏氨事故

1、氨压缩机发生漏氨事故后,先切断压缩机电源,马上关闭排气阀,吸气阀(双级氨压缩机应同时关闭二级排气阀及二级吸气阀)如正在加油,应及时关闭加油阀。

2、应将机房运行的机器全部停止,操作人员发现压缩机漏氨时立即停机并根据自己所处位置,在关闭事故机时顺便将就近运行的机器断电。

3、如漏氨事故较大,无法靠近事故机,应到室外停机,停机后立即关闭所有油氨分离器进气阀及与事故机吸气相连的低压桶出气阀。

4、迅速开启氨压缩机机房所有的事故排风扇。

5、在处理事故时,用水管喷浇漏氨部位,使氨与水溶解,注意压缩机电机的防水保护。

二、压力容器漏氨事故

处理此类事故,原则是首先采取控制,使事故不再扩大,然后采取措施将事故容器与系统断开,关闭设备所有阀门,漏氨严重不能贴近设备时要采取关闭与该设备相联接串通的其它设备阀门,用水淋浇漏氨部位,容器里氨液及时排空处理。属于此类设备有:液氨分离器、冷凝器、集油器等。

(一)氨分离器漏氨

液氨分离器漏氨后,如压缩机正在运行工作中,应立即切断压缩机电源,迅速关闭该分离器的出气阀、进气阀、供液阀、放油阀及关闭冷凝器进气阀,压缩机至液氨分离器的排气阀。

(二)冷凝器漏氨

冷凝器漏氨后,如压缩机处于运行状态,应立即切断压缩机电源,迅速关闭所有高压桶均压阀和其它所有冷凝器均压、放空气器阀,然后关闭冷凝器的进气阀、出液阀。工艺允许时可以对事故冷凝器进行减压。

(三)集油器漏氨

集油器漏氨时,或在放油过程中,都应立即关闭集油器的进油和减压阀。

三、蒸发器漏氨

蒸发器漏氨,处理原则:应立即关闭蒸发器供液阀、回气阀、热氨阀、排液阀、并及时将蒸发器内氨液排空。

确定漏氨部位,可做临时性处理,能打管卡的采取管卡紧固,减少氨的外泄量。

四、阀门漏氨

发现氨阀门漏氨后,应迅速关闭事故阀门两边最近的控制阀。

如容器上的阀门漏氨,应关闭泄漏阀前最近的阀门,关闭容器的进液、进气等阀门。在条件、环境允许时,应迅速开启有关阀门,向低压系统进行减压排液。 在处理泄漏事故时,应进行通风换气。

五、管道漏氨

如发现管道漏氨后,应迅速关闭事故管道两边最近的控制阀门,切断氨液的来源。并采取临时打管卡的办法,封堵漏口和裂纹,然后对事故部位抽空。

六、处理漏氨事故时氨的排放 如容器设备漏氨,在容器内氨液较多的情况下,必须将容器内的氨液排放到其它容器内或排放掉。氨液的排放分为系统内排放和向系统外排放。 向系统内的排放:一般应采取设备的排液管排放,将漏氨容器的氨液排至其它压力较低的容器内。

向系统外的排放,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减少事故设备的氨液外泄,避免伤亡事故发生,将氨液通过串联设备耐压胶皮管放入水池中,以保证安全。在向外界排放氨液或氨气时,要注意阀门不要开的过大、过猛、防止胶管连接处脱落,造成意外事故发生。

配备医疗、事故处理用品和器材

一、配备医疗用品

2%硼酸水、1-2%柠檬酸溶液、0.5%柠檬酸水或食醋等

二、配备事故处理器材

防毒面具(自给正压式呼吸器、过滤式)、橡皮手套、防护靴、防静电服装; 竹签、木塞、铅塞、铁丝、专用管卡、专用堵阀漏器具、橡胶垫、密封用具等; 手锤、钳子、扳手等。

灭火器、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等灭火器材。 附表:常用防护用品

名称 种类 常用数 备用数

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 与作业人数相同 2个以上

氨用滤毒罐

空气呼吸器 正压式 2个以上

防护服 全密闭式 2个以上

防护手套 橡胶式乙烯材料 与作业人数相同 2个以上

第16篇:液氨罐区危险源管理制度

液氨罐区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的规定,我公司液氨罐区为重大危险源,为保证安全特作规定如下:

1、从事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必须掌握防护、防火应急知识,净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特殊情况必须经安全科批准。

9、重要危险源区域内的静电接地及防雷设施,按期进行检测,发现不合格应及时进行整改。

10、保证罐区的压力表、安全阀、液位

2、针对罐区车间必须建立应急预案,落实好应急人员并定期组织演练。

3、罐区内非操作人员严禁入内,外来人员必须经车间管理人员书面同意。

4、加强罐区巡检,操作人员每半小时一次,车间管理人员每天不少于两次,公司安全部门每天不少于一,发生泄漏、着火及时上报,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5、严格票证办理,罐区内所有作业必须办理作业证,并落实好安全措施。

6、罐区应确保有足够的防爆照明、消防、应急水源充足,周围消防通道确保畅通。

7、罐区附近十米内为禁火区,应关闭手机等无线电通讯设备,严禁穿化纤类等易产生静电的服装。

8、充(卸)危险化学品,必须持有危险化学品装车检查、核准登记表,车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下班之后禁止充卸危险化学品,

计、避雷接地、消防、防护、喷淋等设施的完好并搞好日常维护保养。

11、罐区储存量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得超过容积的80%。

12、液氨罐区由复合肥车间负责管理,第一负责人:复合肥车间主任。

应急处理:

1、中毒吸入者应迅速脱离事故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维持呼吸功能,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分钟,皮肤污染时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发现人员NH3中毒情况,请及时拨打市人民医院急救电话:5298120.

2、发现泄漏及时开启喷淋装置,及时报警启动应急预案。生产调度室电话:8014或2238396;保卫科:2238210

寿光市联盟磷复肥有限公司

第17篇:液氨储罐轮换检修方案

液氨储罐轮换检修方案

根据夷陵区安监局2016年5月13日下达的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磷铵厂现场存在的隐患为“氨罐储槽安全阀各仅一只,且到期未检验,紧急切断阀前装有底阀,监控设施不完善(正在做)”。

根据整改要求,我厂于近期将检验到期的安全阀进行更换,监控设施督促相关部门完善到位;而对于氨储槽增加安全阀和紧急切断阀更换位置两项整改,现申请将两个液氨储罐轮换使用,逐个完成整改,整改计划如下(以先将液氨A罐使用完为例):

1、将A罐内的液氨使用完。具体实施为:停止进液氨,关闭B罐的底部液氨出口阀和紧急切断阀,关闭B罐顶部的液氨进口阀和紧急切断阀,关闭氨加热器进入B罐的气氨进口阀(两个),关闭B罐气氨出口阀(两个)。关闭上述八个阀门口后,单独使用A罐内的氨,可将A罐内的液氨使用完毕。

2、将使用完毕的液氨储罐完全隔离。具体实施为:当A罐内液氨使用完毕后,磷铵车间停车,然后关闭A罐底部液氨出口阀和紧急切断阀,关闭A罐顶部液氨进口阀和紧急切断阀,关闭氨加热器进入A罐的气氨进口阀(两个),关闭A罐气氨出口阀(两个)。此时,所有A、B罐的进出口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先将A罐底部紧急切断阀出口、顶部紧急切断阀进口、顶部气氨阀门与管道之间拆开,并使用盲板隔离,使之与B罐彻底隔离,然后打开A罐的底部排污阀,将A罐内残余的气氨排掉,待A罐内压力降至0后,可开启顶部盲板注水置换。

3、置换完毕并经检测合格后,可进行A罐增加安全阀和紧急切断阀更换位置整改。

4、整改完毕后使用氮气置换A罐内空气,充氮气并打开排污阀,排出罐内氧气和残余水,经化验室对含氧量测定达标,方可卸液氨。

5、当A罐注入液氨后,可重复上述步骤对B罐进行整改。注意:

1、液氨储罐各个阀门已长期使用,现不能确保阀门关闭后不发生内漏,因此,在拆卸阀门安装盲板时,可能发生氨泄漏事故;

2、在整改过程中,需要动火作业(加装安全阀排空管道并管),氨站正常生产时进行动火作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3、整改过程中,精制厂工业一铵需停车。

磷 铵 厂

2016年6月3日

第18篇:液氨充装安全管理制度

江苏双多化工有限公司液氨充装安全管理制度

1、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结合本企业实际,制定本制度。

2、与本制度相关的文件、制度主要有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公司产品销售发货管理规定等。

3、液氨储槽属密半中压容器,操作压力应小于1.6Ma,充装量不得超过被充装容器的80%或0.52吨/米3。

4、液氨充装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检修器材,防护器具,以及足够的消防器材。

5、液氨充装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必须熟悉充装安全技术规程和各种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处理应急事故。

6、运氨槽车到达现场后,充装人员首先进行下列工作:

6.1看运输车是否按销售发货有关规定,由本公司销售人员引领到充装点;灌装手续是否符合公司关于液体化工产品销售规定的要求;

6.2查看运输车的危险化学品准运证明是否完备;

6.3查看车上搭载的物品,静电接地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装好阻火器;

6.4检查液氨充装胶管。必须是有合格证的耐压胶管。 在以上问题无疑问后方可开始充装。

8、充装时必须注意:胶管和进料管接头处必须有倒牙,并装有

紧箍铁板,并用螺栓将其紧固。

7、充装过程中,充装人员不得离开充装现场,槽车内的气氨不得向大气中排放,要严格控制充装流速的流量,周围严禁明火作业。

8、雨、雾、雷电天气不得灌装。

9、充装过程中如发生跑料等意外情况,充装人员要立即关闭紧急切断阀停止充装,进行安全处置,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安全处理。

10、充装完毕后,充装人员要立即封口,详细检查,确认无误后,将运输车与系统断开。此时车辆方可启动离开充装点。

11、充装人员按照有关规定随车复称,填写充装记录,主要内容包括购货单位、车牌号、危险化学品准运证书号、充装日期、允许充装量、实际充装量等,并有充装人员、复核人员、押运人员、安全检查人员的签字。充装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

12、充装岗位人员要定期检查充装系统的安全装置、消防器材、静电接地、报警装置、专用工具、防护器具等装备的情况,使其始终保持在完好状态。发现问题应及时向上一级领导或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报告。

13、充装岗位人员因违反本制度造成事故,公司将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江苏双多化工有限公司充装站充装管理

规定

一、罐装地点和灌区周围严禁烟火,非专职工作人员不得在罐装地点与灌区周围逗留、玩耍、歇凉。

二、液氨、甲醇充装必须经销售科检查所有证件及相关手续,填写核准登记表,交充装员复审。

三、液氨、甲醇充装前,本公司充装员对采购单位资质、车辆进行复核登记,不符合条件的拒绝充装,符合条件的充装完毕后,可根据公司经营管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和复验、核准登记。

四、采购液氨、甲醇单位必须持有以下资质和要求:

1、购货单位的资质。具备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经营许可证》。

2、运输车辆所在运输企业的资质。具备《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许可证》。

3、运输车辆的资质。具备:(1)机动车辆行驶证;(2)与核准经营范围相一致的《道路运输证》;(3)运输车辆及罐体与行驶证照片一致;(4)《道路运输证》核定载质量与行驶证标注的载质量一致;(5)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证(承压罐车)最大充装量应不大于行驶证核定载质量。

4、驾驶员和押运员的资质。具备:(1)驾驶员驾驶证、《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2)押运员《道路危险

货物运输操作证》。

5、安全警示标志、标识。运输车辆、罐体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安装告示牌和喷涂“毒”、“爆”等文字及道路运输危险货物标志。

6、槽车或钢瓶内剩有液氨时,充装前应准确计量,否则应排至余压0.05MPa,再行充装。

7、充装系数铭牌积数不得超过0.52t/m3。

8、液氨充装必须执行重量复验制度,磅秤最大称重值应为常用秤量的1.5-3倍。

9、液氨、甲醇贮运工具必须专用,不得混装。

10、灌装时,充装点不得少于两人,一人在灌装充装点现场,一人在充装现场监控,控制室内应留有一名应急人员。充装现场待装车与装载车间距不小于30米。

11、甲醇充装尽量使用西车位,液氨充装尽量使用东车位,尽可能保持充装距离。两辆车同时充装时应间隔充装车位。

12、甲醇槽车灌装时应留有余量<95%(容量),以保证槽车行驶中不造成外溢

13、甲醇槽车灌装时在车顶上不允许使用铁质、金属工具从事任何活动。

14、灌装时对车辆采取防滑措施,驾驶室控制措施(谁负责拆除连接管谁负责控制驾驶室或车启动钥匙)。

15、充装现场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16、采购液氨、甲醇车辆的必须佩戴防火帽,防火帽无效视为无防火帽处理。

17、液氨、甲醇槽车充装时必须挂接地线装置。

18、液氨、甲醇充装时充装员和押运员、司机,必须坚守岗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离开工作现场,必须停止液氨、甲醇充装。

19、未经本公司充装员许可任何人不得私自充装。

20、违犯上述规定的一旦查出罚款200元。

江苏双多化工有限公司2011年1月16日

第19篇:液氨卸车辆检查规定

液氨罐车的危险隐患

液氨罐车进厂时检查其阻火器是否合格,到达装卸场所后装卸操作工对罐车做以下检查:

1、罐车贮罐的安全附件是否齐全,有无校验日期是否已失效;

2、罐车罐体上压力表是否校验、液位计是否失灵、温度表是否破损;

3、罐车贮罐上的快速切断阀是否失效;

4、罐车罐体上是否表明压力容器上次检验日期或下次检验日期;

5、罐车有无防静电拖链;

6、罐车配置的阻火器是否合格;

7、罐车配置的防毒器材是否过期;

8、罐车配置的消防器材是否过期;

9、罐车有无化学品运输资质证(道路危险物运输营运证、汽车驾驶员证、押运员证);

10、罐车压力容器检验合格证是否齐全;

11、罐车快速接口是否连接严密。

若操作工发现罐车附件不合格,有权拒绝为其装卸氨,劝其将附件补齐后在进行装卸氨;若发现氨车安全附件不齐全扔进行装卸氨的,对车间安全主任、装卸工每人考核20元/车次。

第20篇:液氨制冷企业安全操作规程

涉氨制冷企业安全操作规程

目录

一、制冷压缩机操作规程 ...............................................................................................1

二、中间冷却器操作规程 ...............................................................................................5

三、油氨分离器操作规程 ...............................................................................................6

四、贮氨器操作规程 .......................................................................................................7

五、排液桶操作规程 .......................................................................................................8

六、低压循环桶操作规程 ...............................................................................................9

七、氨泵操作规程 .........................................................................................................10

八、集油器操作规程 .....................................................................................................11

九、放空气器操作规程 .................................................................................................12

十、制冷系统加氨操作规程 .........................................................................................13 十

一、冷风机操作规程 .................................................................................................14 十

二、蒸发式冷凝器操作规程 .....................................................................................15 十

三、冷库氨系统融霜操作规程 .................................................................................16 十

四、电值班运行操作规程 .........................................................................................18

一、制冷压缩机操作规程

压缩机开启前的准备工作:

一、检查记录,弄清该机、该系统停止运转的原因和时间。如果是事故或大修后停车,要搞清是否交付使用,交付使用手续是否齐全。

二、检查系统中有关阀门是否处于待工作状态。压缩机到油分离器、冷凝器、高压储液桶管路上的阀门均开启。 蒸发器到低压储液桶、压缩机之间管路上的阀门均开启。 使用双级压缩机,中间冷却器上的进汽阀门、蛇形冷却盘管的进出液阀门均开启。 机器吸、排汽阀门均关闭。 各种使用设备上的压力表控制阀、安全阀控制阀、指示器控制阀均开启。各设备的放油阀关闭。 调节站的调节阀关闭。

三、检查设备

1.高压储液桶的液位不得高于80%,不得低于30%。

2.重力供液方式:系统中氨液分离器的液位不得超过40%;氨泵供液方式:低压循环储液桶液位保持在30%~60%之间。

3.双级压缩系统,中间冷却器的液位低于浮球阀中心线,中间冷却器的压力不超过0.49MPa。

4.待用氨泵周围无障碍物。

四、开启循环水泵向冷凝器、机器水套供水,观察水流情况。

五、检查压缩机

1.应确保压缩机的保护罩完好,压缩机运转部位无障碍物。2.曲轴箱压力应低于0.20MPa,超出此压力时,须查明原因,减压到规定数值内。 3.曲轴箱单视孔油位不低于视油孔1/2部位,曲轴箱双视孔油位在上视孔1/3部位。

4.机器加油三通阀在“运转”或“工作”位置上,能量调节装置手柄拨至零位。5.确定机器压力表阀均开启,油压、高低压继电器自动保护装置指针在调定数值上。

6.检查水套供水是否畅通。

六、在值班班长的指挥下进行开、停车。压缩机开启程序:

系列单级压缩机的开车程序:

1.转动油过滤器手柄,保证油过滤器的畅通,盘机器联轴器应轻松。如盘不动,找出原因。

2.打开机器的排汽阀。3.接通电源,启动压缩机。

4.缓慢开启机器的吸汽阀,并注意电流表电流稳定。在开启吸汽阀时,若发现有液击声,立即关小吸汽阀,然后再缓缓开启,直到没有液击声,将吸汽阀完全打开。在开启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油压变化情况。

5.调整油压,使油压比吸汽压力高0.15~0.29MPa。6.观看油压表,缓慢逐档拨卸载装置手柄。

7.压缩机正常运转后,开启氨泵或有关节流阀,向低压系统供液。8.填写有关表格和开车记录。 系列双级压缩机的开车程序:

1.转动油过滤器手柄,以保证油过滤器的畅通。

2.开启机器

一、二级排汽阀门,活动

一、二级吸汽阀。3.接通电源,启动压缩机。

1 4.调整油压,油压应比吸汽压力高0.15~0.29MPa。 5.待电流、电压平稳后,加一组载荷(高压载荷)。缓慢开启压缩机二级吸汽阀,此时电流平稳上升。若有液击声,立即关小吸汽阀,而后再缓缓开启,直至没有液击声,完全开启吸汽阀。

6.缓慢开启二级吸汽阀时,随时观察中间冷却器的压力变化。待压力小于0.39MPa时,缓慢开启压缩机一级吸汽阀(吸汽压力不高于0.04MPa)。随时观察各种仪表运行情况。若发现压缩机有敲击声,应迅速关小吸汽阀,待声音消除后继续开启,直至完全开启。观察油压表,缓慢逐档拨卸载装置手柄,直至压缩机全负荷运行。 7.机器运转正常后,开启氨泵或有关节流阀向低压系统供液。 8.填写有关记录表和开车记录。 压缩机运转中的调整与操作: 机器正常运转的标志:

1.机器运行的声音:压缩机运行中,汽缸、曲轴箱及安全盖等部位都不应有异常声音,只有吸、排汽阀片发出清晰的上下起落声。

2.机器运行的电流:压缩机运行中,机器的电流表指针在吸、排汽压力无变化时处于平稳状态,不应有大摆动。

3.机器运行中的油压:平稳保持在规定数值之间,曲轴箱油面保持在要求范围内,且不能有泡沫。

4.机器运行中的温度:各部位温度保持在规定数值内;油温最高不得超过70℃,最低不得低于5℃;压缩机机体不应有局部非正常温升现象,轴承温度不应过高;密封器温度不应超过70℃。

5.机器冷却水进出水温差为3~5℃。6.机器密封器正常滴油量为1~2滴/分。

7.机器运行与整个系统的工作协调一致。即机器的吸汽温度比蒸发温度高5~15℃,机器的排汽温度不超过150℃。机器的排汽压力不超过1.47MPa,机器的吸排汽压力比不得大于8。

压缩机运行时的调整操作:

1.当压缩机进出水温差大于机器规定冷却水进出水温差时,应缓慢加大冷却水量(严禁突然加大冷却水量,以防止事故发生)。

2.当压缩机油面过低,机器需要加油时,应通知设备间人员开启加油泵,然后将压缩机的加油三通阀拨至“加油”位置即可。如果曲轴箱压力较高,可适当关小吸汽阀降低曲轴箱压力,待加油完毕后再打开吸汽阀。加油工作完成后,通知设备间停加油泵,同时将加油三通阀拨至“工作”或“运转”位置,关闭加油阀。

3.当压缩机吸汽压力过低或过高时,须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措施,给予调整,必要时停车。

4.双级压缩机排汽温度过高时,判断是否是中冷供液不足,若是,应及时向中冷供液。

5.通过调整机器的运行状态,机器仍无法正常运行时,须立即停车,查明原因。单级压缩机的正常停车操作:

1.逐档减少压缩机的工作缸数至“0”位,关闭吸汽阀。

2.切断电源,在压缩机停止运转的同时,关闭压缩机的排汽阀。3.停车5~10分钟后,关闭水套供水阀。 4.填好有关表格,做好停车记录。 双级压缩机的正常停车操作:

1.逐档减少低压缸的工作缸数,关闭一级吸汽阀,当中间压力降至0.20MPa时,关闭二级吸汽阀。

2 2.切断电源,同时关闭

一、二级排汽阀。3.停车5~10分钟后,关闭水套供水阀。

4.若长期停车,须将中间冷却器中的氨液排尽。

5.填好有关表格,做好停车记录。如整个系统停止工作,须在停压缩机前关闭调节站上的总供液阀和系统供液阀,停止氨泵的运行(停泵前必须先停止向低压循环桶供液)。在压缩机停止运转10分钟后,停水泵。冬季停车、停泵时,必须将机器水套等设备和管道内的余水放尽,以防冻裂设备。 压缩机特殊运转的操作: 压缩机发生湿冲程的调整

1.压缩机运转中发现以下情况,操作人员须及时采取措施。(1)机器吸汽温度迅速下降。 (2)机器排汽温度迅速下降。

(3)机器运行声音发重或有敲击声。

(4)机器吸汽口迅速结霜,严重时汽缸壁结霜,再严重时,曲轴箱及排汽管出现霜层。

2.单级压缩机湿冲程的处理。

(1)压缩机运行中如发生湿冲程,应立即关小机器吸汽阀(严重时关闭吸汽阀),同时关闭供液阀。

(2)立即卸载,只留一组缸工作,利用机器运行中产生的热量将汽缸壁的霜融化。 (3)当排汽温度上升到70~80℃时,缓慢打开吸汽阀,若排汽温度下降,应再次关闭吸汽阀,重新进行上述过程(

1、2项)。

(4)吸排汽温度逐渐趋向正常时,再增加工作缸数,开足吸汽阀,恢复机器正常运行。

(5)在调整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机器油压的变化,不得造成机器在无油压的状态下运转。

(6)湿冲程严重时,必须停车,但不得关掉机器冷却水,以防机器冷却系统被冻裂,并加大水套供水量。

3.双级压缩机湿冲程的处理 低压级的湿冲程与单级压缩机湿冲程处理方法相同。 高压级湿冲程多因中间冷却器液位过高造成,按以下程序操作:

(1)关闭中间冷却器供液阀。 (2)关小低压级吸汽阀。

(3)将低压级工作缸全部卸载,只留高压缸工作,同时关小高压吸汽阀。 (4)当中间冷却器液位降到正常时,再将机器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

(5)在调整过程中,时刻注意机器油压的变化,不得造成机器在无油压的状态下运转。

(6)湿冲程过程中或湿冲程严重停车后,应加大水套供水量。 压缩机倒打反抽操作规程:

1.关闭机器吸汽阀、排汽阀。2.开启反抽吸汽阀、排汽阀。 3.开启机器排汽阀。

4.接通电源,启动机器,缓慢开启机器吸汽阀,进行反抽工作。

5.反抽工作完成后,关闭机器吸汽阀。切断电源,同时关闭机器排汽阀。 6.关闭反抽吸汽阀、排汽阀。

7.开启机器吸汽阀、排汽阀,恢复系统正常状态。压缩机非正常停车:

1.突然停电,可按正常停车操作。待查明停电原因,处理完毕后再开启机器。

3 2.设备一般故障停车:仔细观察分析,确定故障的部位和性质,按正常停车程序停车。检修完毕后,再开启机器。

3.设备严重故障停车:当设备、管道发生严重跑氨(特别是高中压系统);机器发出异常声响,来不及判断出故障的部位,为防止事故蔓延扩大,须马上切断电源停车,关闭所有阀门,组织人员抢修处理。检修完毕后,填写有关表格,做好记录,再开启机器。

二、中间冷却器操作规程

一、在使用中,要开启中间冷却器的进汽阀、出汽阀、浮球供液阀(或电磁阀控制阀)、指示器阀、蛇形盘管进出液阀和安全阀,关闭放油阀及排液阀。

二、中间冷却器的供液采用浮球或液位计,自动调节供液量,液体控制在指示器高度50%处。自动供液阀发生故障改为手动控制时,操作人员根据指示器所示的液位高度和压缩机高压级吸汽温度,严格掌握供液量,避免造成高压级的湿冲程。

三、中间冷却器在使用中,操作人员应根据机器的耗油量,每天放油一次。

四、中间冷却器停止工作时,压力不得超过0.39MPa,若超过上述压力时,须及时减压。如中间冷却器较长时间不用时,须将中间冷却器内的液体排空。

三、油氨分离器操作规程

一、在使用油氨分离器时,应开启进汽阀、出汽阀、压力表控制阀。不放油时关闭放油阀。

二、油氨分离器在使用中,须及时放油。

三、操作人员判断油氨分离器需要放油的方法。1.根据压缩机耗油量的多少判断是否需要放油。 2.根据指示器油位的高低判断是否需要放油。

3.若无指示器装置可用手摸油氨分离器的底部,温差明显部位为汽分离面,由此确定是否需要放油。

四、放油时,放油阀不要打开过大,开1/3左右即可,防止放出大量氨。

四、贮氨器操作规程

一、在使用贮氨器的过程中,应开启其进液阀、出液阀、汽体均压阀、液体均压阀、压力表阀、安全阀、混合气体阀、液位指示器,关闭放油阀。

二、贮氨器在使用中,须保持液面相对稳定,将液位控制在30~80%之间。

三、保持贮氨器压力与冷凝器压力一致,不得超过1.47MPa。

四、贮氨器应每月放油一次。放油时,放油阀微开,待放油管结霜时,停止放油,关闭放油阀。

7

五、排液桶操作规程

一、排液桶在使用前,操作人员必须检查的事项。1.检查桶内有无液体,如有,须先将液体排入系统。

2.检查排液桶压力表阀、安全阀、指示器阀、减压阀是否呈开启状态。3.检查排液桶加压阀、放油阀、进液阀、排液阀是否关闭。

二、冲霜操作 1.开启减压阀。 2.开启冲霜回液阀。

3.排液桶压力控制在0.39MPa。

4.冲霜完毕,关闭冲霜回液阀和减压阀。5.待排液桶内液体稳定后,进行放油操作。

三、放油操作

1.排液桶若无压力需加压。加压时需关闭减压阀,开启加压阀,加压不得超过0.59MPa。加压后待桶内液体稳定后再进行放油操作。

2.开启集油器有关阀门。

3.微开排液桶放油阀门,观察集油器指示器和油管结霜情况。4.油管结霜时关闭放油阀,放油完毕。

四、排液操作 1.正常排液操作

(1)排液前须关闭回液阀,进液阀、减压阀、放油阀,桶内压力保持在0.39MPa左右。

(2)关闭总调节站供液阀。 (3)开启调节站的有关阀门。 (4)开启排液桶上的排液阀。

(5)观察排液桶指示器或排液桶结霜线,当看不见指示器液位或听到排液管道内有汽体流动声时,表示排液完毕。

2.倒排液操作

(1)跑库人员开、关存液或需存液库有关阀门。 (2)打开排液桶倒排液阀。

3)存液或需存液库回汽阀微开。 (4)其他操作同正常排液。

3.低压循环桶向排液桶放液的操作。

(1)开减压阀,使排液桶内压力与系统压力持平。

(2)开启排液桶进液阀,使进液管内压力与系统压力持平。 (3)开启需放液的循环贮液桶放液阀。

(4)放液完毕,关闭循环桶贮液放液阀,关闭排液桶进液阀。 4.排液桶加压操作。

(1)排液桶内液体排出时,须加压后排出。

(2)加压前应关闭排液桶减压阀、进液阀、放油阀、排液阀。 (3)开启热氨调节站的有关阀门。

(4)开启排液桶加压阀缓慢加压,桶内压力不得超过0.59MPa。

(5)加压完毕,关闭热氨调节站有关阀门和排液桶加压阀。 5.排液桶最高液位不得超过80%。

六、低压循环桶操作规程

一、在使用低压循环桶时,应开启进汽阀、出汽阀、出液阀、指示器阀、压力表阀、安全阀;关闭放油阀、排液阀、加压阀;由液位控制器控制供液阀的开关。

二、在使用低压循环桶时,严格控制液位,最高液位不得超过60%,最低液位不得低于20%。

三、低压循环桶在使用中须及时放油,以保证氨泵的正常上液和提高蒸发器的传热效果。

四、开启低压循环桶回汽阀时,须缓慢开启。若汽声过大,须断断续续开启阀门。若需加压排液时,先关闭贮液桶进、出汽阀,进、出液阀。缓慢打开加压阀,缓慢加压。压力不得超过0.59MPa。

七、氨泵操作规程

一、开泵前的检查事项: 1.检查停泵原因。

2.检查氨泵周围是否有障碍物。

二、开启氨泵操作:

1.开启氨泵抽汽阀、进液阀、出液阀。

2.接通电源,启动氨泵,待电流表和压力表指针稳定后,关闭抽汽阀,氨泵投入正常运行。

三、停泵操作:

1.关闭循环贮液桶的供液阀和氨泵的进液阀。2.切断电源。

3.关闭进液阀、出液阀,开启氨泵抽汽阀,待压力降低后,关闭抽汽阀。

四、开、停氨泵,做好记录。

五、氨泵操作注意事项:

1.氨泵的出液压力不得超过0.59MPa,压力表指针稳定,电流表指针单级泵应在6A左右,双级泵应在13A左右。

2.氨泵运转时发出比较沉重、有负荷的声音,没有杂音出现。3.为保证氨泵的正常上液,低压循环桶保持规定液位。

4.压差继电器在工作状态下,如氨泵不上液,可间隔一分钟再开启一到两次。

八、集油器操作规程

一、将集油器排空减压,使其处于待工作状态。

二、开启集油器进油阀,由所需放油设备向集油器放油。

三、待放油设备放油完毕,关闭集油器进油阀,开启集油器减压阀。对集油器淋水,以促使混在油中氨的蒸发。

四、当集油器中油的溶氨基本蒸发完时,关闭抽汽阀。

五、开启集油器放油阀,将油放入贮油器中。

六、放油完毕,关闭放油阀,开启抽汽阀。

九、放空气器操作规程

一、开启混合汽体阀,使混合汽体进入放空气器内。

二、开启回汽阀,微开供液膨胀阀。

三、将放空气器管口插入流动水容器内,微开放空气阀。

四、当放空气器底部由于沉液过多而发凉或结露、结霜时,应关闭供液阀,打开旁通管膨胀阀。

五、当放空气器温度上升后,应关闭旁通膨胀阀,重开供液膨胀阀。

六、当系统高压压力明显降低,排汽温度下降,机器排汽压力表指针不剧烈跳动,放空气流动水呈乳白色,水温上升,放空气器口有噼啪声时,表示放空气结束。

七、停止放空气时,依次关闭供液阀、混合汽体阀、放空气阀,开启旁通管膨胀阀,抽净器内液体后关闭旁通管膨胀阀。

八、放空气时注意膨胀阀不能开得过大,其液量以回汽管结霜长度1.5米为宜;停止放空气时,应在关闭混合汽体阀后,立即关闭放空气阀,间隔时间不能过长。间隔时间过长会造成器内压力降低,将水吸入放空气器内。

十、制冷系统加氨操作规程

一、加氨工作由熟练技工进行。

二、做好加氨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加氨工具及防护用品。 2.操作人员必须戴上胶皮手套。

3.操作人员必须和运转班人员密切配合,使贮氨器液面保持在60%以下。4.加氨站接上加氨管和压力表,加氨槽车与加氨管连接牢固。

三、加氨操作:

1.关闭总调节站上的总供液阀。

2.关闭总调节站上的无关阀,打开有关的阀门及三个加氨阀。

3.打开加氨站上的加氨阀,开启加氨槽车上的出液阀,进行加氨。操作人员须背对槽车的出液口,以防氨液喷出伤人。

四、当加氨管上压力表的压力,降到与系统的蒸发压力相等时,加氨槽车上及接连管上结霜,且开始融化,发出震动罐声时,氨已加完。关闭槽车上出液阀,同时关闭加氨管组上的总阀及氨站加氨阀。

五、加氨完毕,关闭加氨管上各阀和加氨站的加氨阀、总调节站上的加氨阀。

六、开启总供液阀,恢复正常运转。

七、加氨完毕后,打开室外加氨阀,将加氨管与大气相通排空后再关闭室外加氨阀,将备用管管口包好留存。

八、将加氨站各阀门铅封,管口包好。

十一、冷风机操作规程

一、启动前的检查:

1.检查风机及电机固定螺栓有无松动。2.如蒸发器霜厚达0.5厘米,须立即除霜。

二、冷风机启动及运转中应注意的问题:

1.风机启动时,操作人员须一人在库外接通电源启动,另一人在库内观察风机的运转情况,如有问题,应立即切断电源,查找原因并及时排除。

2.风机运转时,应无杂音或异常现象。3.电流表指针稳定保持在额定范围之内。 4.冷风机蒸发器结霜要均匀。

14 十

二、蒸发式冷凝器操作规程

一、使用蒸发式冷凝器时,要开启其进汽阀、出汽阀、压力表阀、混合气体阀、出液阀、安全阀。

二、在使用蒸发式冷凝器的过程中,冷凝压力不得超过1.47MPa,如超过此数值,必须查明原因,待解决问题后方可使用。

三、在使用蒸发式冷凝器的过程中,应按规定先向冷凝器水盘中加水,使水深度在203~250毫米之间。

四、接通电源,启动冷凝器风机及水泵,在设备运转过程中,要观察风机及水泵的电流是否在额定范围内,并做好记录。

五、开停风机和水泵的周期最大值为每小时6次,因尽量减少开停次数,以免因风机及水泵的电机过热而造成损坏。

六、操作人员须注意观察冷凝器是否有不正常的噪音、摆动以及集水盘中的使用水位,如有异常,应及时排除。

七、冬季,在使用蒸发式冷凝器时,须关闭补水管路的水阀,彻底排净所有户外补水管、集水盘及水泵内的余水,注意防冻。

八、水盘保养:每半月检查并清洁一次水盘中的滤网,每月清洗一次水盘,如运行环境恶劣,水盘内污物较多,应缩短清洗周期。

九、若长期停用机组或停开水泵时,务必要放空水盘中的水,并清洗水盘,同时打开水泵底侧丝堵排空水泵中的余水。

十、风扇和循环水泵,每使用三个月需加一次油。

一、由专业人员对循环水进行专门处理。

二、应定期清理蒸发式冷凝器的布水器及脱水器,以保证水量充足,风量畅通。

1、热氨融霜 热氨融霜是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制冷剂气体引入蒸发器内,利用过热蒸汽冷凝所放出热量

15 十

三、冷库氨系统融霜操作规程

来融化蒸发器外表面的霜层,同时蒸发器内原有的积油在压差的作用下排走。这种方法融霜时间短,劳动强度低,除霜效果好,但操作比较复杂,能量损失大,对库温有较大影响。

(1)、检查低压循环桶的液面和压力,必要时进行降压、排液处理,使低压循环桶处于准备工作状态。提前关闭或关小供液阀门,使其液面不超过40%,以备容纳融霜排液。

(2)、关闭液体调节站上需冲霜库房的供液阀,保持对蒸发器的抽气状态。 (3)、待蒸发器中液氨大部分蒸发后(15~30分钟),关闭其风机,关闭气体调站上需冲霜库房的回气阀。(注意:对于蒸发温度低于-40℃、氨泵供液的制冷系统,融霜前的抽气过程尤为重要,否则,蒸发器集管或回气集管极易发生“液爆”现象。)

(4)、开启液体调节站需冲霜库房的排液阀、总排液阀和稍微开启低压循环储液桶的冲霜进液阀(节流阀)。(注意:热氨融霜过程中,低压循环桶进液阀要间歇开、关,不能常开也不能开启过大,尤其到冲霜排液行将结束时更不能开启过 大。)

(5)、开启气体调节站的热氨总阀、需冲霜库房的热氨阀,注意冲霜时热氨压力不应超过0.6MPa。

(6)、低压循环桶的液面不得达到报警液位。 (7)、热氨冲霜完毕,关闭气体调节站的冲霜库房的热氨阀、总热氨阀;关闭液体调节站上冲霜库房的排液阀、总排液阀和低压循环桶的冲霜进液阀(节流阀)。

(8)、缓慢开启气体调节站的回气阀,当蒸发器的回气压力降低到系统蒸发压力时,适当开启液体调节站的有关供液阀,恢复蒸发器的工作状态。

2、冷风机水冲霜操作 (1)、关闭液体调节站上需冲霜库房的供液阀,保持对冷风机蒸发器的抽气 状态。

(2)、待蒸发器中液氨大部分蒸发后(15~30分钟),关小气体调站上需冲霜库房的回气阀。

(3)、停止冷风机的风机。 (4)、检查并启动冲霜水泵,开启冲霜水阀门,向冷风机蒸发器淋水,注意蒸发器淋水情况,避免局部水量不足而结冰。

(5)、注意检查冲霜排水情况,防止下水道堵塞,冲霜水溢出水盘。 (6)、冷风机水冲霜过程中,不得关闭气体调节站的回气阀,以防蒸发排管内压力过高。回气阀开启的大小应该以维持蒸发器内的压力为0.5~0.6MPa。

(7)、冲霜完毕,关闭冲霜水系统。 (8)、待冷风机蒸发器上的水滴净后,稍微开大吸气阀门降低回气压力,根椐库房负荷情况适当开启有关供液阀门,恢复冷风机正常制冷状态。

3、冷风机热氨与水结合除霜操作 (1)、检查低压循环桶的液面和压力,必要时进行降压、排液处理,使低压循环桶处于准备工作状态。提前关闭或关小供液阀门,使其液面不超过40%,以备容纳融霜排液。

(2)、关闭液体调节站上需冲霜库房的供液阀,保持对蒸发器的抽气状态。 (3)、待蒸发器中液氨大部分蒸发后(15~30分钟),关闭冷风机的风机, 关闭气体调站上需冲霜库房的回气阀。(注意:对于蒸发温度低于-40℃、氨泵供液的制冷系统,融霜前的抽气过程尤为重要,否则,蒸发器集管或回气管道极易发生“液爆”现象。)

16 (4)、开启液体调节站需冲霜库房的排液阀、总排液阀和稍微开启低压循环储液桶的冲霜进液阀(节流阀)。注意排液桶的液面不得超过80%。(注意:热氨融霜过程中,低压循环桶进液阀要间歇开、关,不能常开也不能开启过大,尤其到冲霜排液行将结束时更不能开启过大。)

(5)、开启气体调节站的热氨总阀、需冲霜库房的热氨阀,注意冲霜时热氨压力不应超过0.6MPa。

(6)、热氨融霜5分钟以后,检查并启动冲霜水泵,开启冲霜水阀门,向冷风机蒸发器淋水,注意蒸发器淋水情况,防止冲霜水溢出水盘。

(7)、蒸发器的霜全部除去后,关闭冲霜水系统。 (8)、待冷风机蒸发器上的水滴净后,关闭气体调节站的冲霜库房的热氨阀、总热氨阀;关闭液体调节站上冲霜库房的排液阀、总排液阀和低压循环储液桶的冲霜进液阀(节流阀)。

(9)、缓慢开启气体调节站的回气阀,当蒸发器的回气压力降低到系统蒸发压力时,适当开启液体调节站的有关供液阀,恢复冷风机的工作状态。

注意:

1.无论采用何种融霜操作,严禁一边冲霜一边打冷,否则,蒸发器集管或回气管道易发生“液爆”现象;

2.冲霜过程中要保证冲霜水压力,避免局部水量不足而结冰,造成冰堵;3.注意检查冲霜排水情况,防止下水道堵塞,冲霜水溢出水盘淋坏货物; 4.冲霜完后一定要关好相关阀门,低温库要放掉冲霜水管内的积水;

5.高温库采用停机融霜的方法:即停止压缩机运转,打开冲霜水冲霜即可;6.高、低温库冲霜时要控制好各库的连接时间,尽量节省冲霜时间;

7.合理安排各库的冲霜顺序。对库温要求较高的库房留到最后再冲,以免该库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造成货物不可预见的损坏。

17 十

四、电值班运行操作规程

第一章:总则

一、本规程使用于本变电班每个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

二、值班班长必须经常组织本班同志学习规程,以免违反规程发生事故。

三、在工作中要互相监督,每个值班同志都有权制止任何违反规程的行为。

第二章:巡视检查

四、巡视高压设备时,禁止移开或越过遮拦,禁止触摸高压电器设备,不得在其上进行工作,必须距离高压带电部分0.8米以上的安全距离。严禁打开开关柜门。

五、巡视设备时,要仔细观察各种仪表,研究分析是否正常或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严禁触动各设备。

六、在巡视时,如发现问题,应按照事故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七、每日夜班时高压设备做一次熄灯检查,看有无放电现象。

八、高低压配电设备每两小时巡视一次,并做好记录,雷雨时提高警惕,多巡视。

九、在巡视检查中,发现设备缺陷,应报班长研究消除,对威胁设备安全运行的情况,并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必须立即向负责人报告,并提出适当的处理意见,并做好记录,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迅速采取必要措施。

第三章:变压器的运行和事故处理

十、变压器运行时,变压器的高压侧的电压不得大于额定电压的5%,否则应通知负责人联系解决。

十一、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运行中的允许温度,应按上层油温来检查,上层油温的允许值应遵守制造厂规定,但最高不得超过85℃。

十二、变压器并列运行应检查负荷分配情况,投入台数应按负载情况,从安全、经济原则出发,合理安排,使损耗最小。

十三、变压器可以在短时间内,正常过负荷和事故过负荷的情况下运行,但应注意冷却介质的温度及过负荷前变压器所带负荷情况等来确定。事故过负荷只允许在事故情况下使用。

十四、变压器过负荷状态时,值班员每半小时巡视检查一次,油温、油面是否在规定范围内。

十五、对大修后或新装变压器投入运行时,72小时内应加强巡视。

十六、正常运行应按巡视规程检查,天气恶劣时,值班员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

七、变压器日常巡视检查项目如下:

(1)检查油色应清澈,油温和温度计应正常,油位与温度相对应。各部位无渗油、漏油现象;

(2)检查变压器套管是否清洁、有无破损、裂纹、放电痕迹及其现象; (3)检查变压器的声音应正常;

(4)检查电缆和母线引线接头应无发热现象;

(5)检查变压器放油阀门有无破裂及渗油和漏油现象; (6)检查变压器箱盖、衬垫有无突出和渗油现象; (7)检查变压器外壳接地是否可靠。

十八、值班人员在变压器运行中发现有任何不正常现象时(如漏油、油面高度不够、发热、声音不正常等)应设法消除,并报告有关负责人,检查的经过情况应记录在运行记录本内。

十九、变压器油温上升到许可限度时,值班员应判断原因,采取措施,使其降低,可进行下列检查:

18 (1)检查变压器的负荷和变压器的温度,与相应的负荷和冷却效应是否核对; (2)检查变压器的通风道是否堵塞,强制通风风扇是否停止。 二

十、变压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停止运行,并报告负责人进行检查修理: (1)变压器声音明显增大,内部有暴烈声;

(2)严重漏油或喷油,使油面下降到低于油位计的指示限度; (3)套管有严重的破裂和放电现象; (4)运行温度急剧上升; (5)变压器冒烟着火。

二十一、当发生危及变压器安全的故障,而变压器的有关保护装置拒动时,值班人员应立即将变压器停运。

二十二、当变压器附近的设备着火、爆炸或发生其它情况,对变压器构成严重威胁时,值班人员应立即将变压器停运。

二十三、变压器油温升高,超过制造厂规定时,值班人员应按以下步骤检查处理: (1)检查变压器的负载和冷却介质的温度,并与在同一负载和冷却介质温度下正常的温度核对;

(2)核对温度测量装置;

(3)检查变压器冷却装置或变压器室的通风情况。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应检测变压器温升,必要时采取措施。 若温度升高的原因是由于冷却系统的故障,且在运行中无法修理者,应将变压器停运修理。若不能立即停运修理,则值班人员应按现场规程的规定,调整变压器的负载至允许运行温度下的相应容量。 在正常负载和冷却条件下,变压器温度不正常并不断上升,且经检查证明温度指示正确,则认为变压器已发生内部故障,应立即将变压器停运。 变压器在各种超额定电流方式下运行,若顶层油温超过95℃时,应立即降低负载。

二十四、当发现变压器的油面较当时油温所应有的油位显着降低时,应查明原因。禁止从变压器下部补油,所补的新油应与原牌号油一致,如牌号不一致,应做混油试验。

二十五、变压器油位因温度上升有可能高出油位指示极限,经查明不是假油所致时,则应放油,使油位降至与当时油温相对应的高度,以免溢油。

二十六、变压器着火采取如下措施:

(1)立即拉开

一、二侧电源,拉开负荷开关,并报告值班负责人;(2)灭火时,应采用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 (3)火势较大时,非自立能抢救时,应急速报告上级,并通知消防队(火警119)。 二十

七、配电装置巡视一般检查如下:

(1)注油设备的油面应在标准范围之内,充油套管的油面应在监视线内,注油设备外皮应清洁无渗油现象;

(2)导线应无松股、断股、过紧、过松等异常,接头、刀闸、插头应有示温腊片,并无发热现象;

(3)瓷质部分应清洁,无破损、裂纹、打火、放电、闪络和严重电晕等异常现象;

(4)配电盘、二次线、仪表、继电保护、遥控、自动装置和音响信号,运行指示正常,试验时应动作正确。

二十八、变压器跳闸和着火的处理如下:

(1)变压器跳闸后,应立即查明原因,如综合判断证明,变压器跳闸不是由于内部故障引起的,可重新投入运行。若变压器有内部故障的症状时,应做近一步检查;

(2)变压器着火时,应立即断开电源并迅速采取灭火措施,防止火势蔓延。

第四章 高压配电装置的巡视检查

19 二十

九、每班巡视一次,遇到恶劣天气(大风、暴雨)时,对室内跌落保险及避雷器加强巡视,新投入运行或大修后投入运行的电器设备,应在72小时内加强巡视。

(1)各种充油设备的油面位置合格,油色正常,无渗、漏油现象; (2)所有瓷绝缘部分应无裂纹、掉瓷及闪络痕迹; (3)各部位连接点无腐蚀及过热现象; (4)无异常声响及异常气味;

(5)断路器合闸指示器位置正确并与指示灯相一致;

(6)隔离开关动、静触头接触良好,操作机构和传动装置完整,无断裂,操作杆无松动、脱落现象;

(7)PT二次侧电压表指示应正常(PT:电压互感器); (8)CT电流表指示与实际负荷相符(CT:电流互感器)。

第五章 油断路器的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

十、油断路器的正常投入:

(1)送电时应合上断路器的上下隔离开关,再合上弹簧机构的储能电动机电源开关,电动机开始运行转动停止时,关闭电动机电源开关,拨动分、合开关手柄,断路器负荷开关显示“合”的位置,此时断路器开始运行,指示红灯亮;

(2)停电时,拨动分、合的开关手柄,油断路器停止运行,断路器负荷开关显示“分”的位置,指示绿灯亮。拉开断路器的上下隔离开关。

三十

一、油断路器巡视检查项目:

(1)断路器的分、合位置指示正确,并与当时实际运行工况相符; (2)主触头接触良好不过热,内部无异常声响;

(3)本体套管的油位在正常范围内,油色透明无碳黑悬浮物; (4)无渗、漏油痕迹,放油阀关闭紧密; (5)套管、瓷瓶无裂痕,无放电声和电晕; (6)引线的连接部位接触良好,无过热; (7)排气装置完好,隔栅完整; (8)保护接地装置完好。

三十

二、油断路器的特殊巡视:

(1)新装投入运行后,应相对缩短巡视周期,投入运行72小时后,可转入正常巡视检查;

(2)值班人员应根据设备具体情况安排夜间巡视,夜间巡视应闭灯进行; (3)气温突变和高温季节应加强巡视检查; (4)雷雨季节雷电活动后应进行巡视检查;

(5)有重要活动或高峰负荷期间应加强巡视检查。 三十

三、弹簧机构断路器的巡视检查项目:

(1)断路器在运行状态,储能电动机的电源开关在闭合位置;

(2)检查储能电动机、行程开关接点无卡住和变形,分、合闸线圈无冒烟、异味;

(3)断路器在分闸备用状态时,分闸连杆应复归,分闸锁扣到位,合闸弹簧应储能。

三十

四、油断路器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申请立即停电处理: (1)套管有严重破损和放电现象;

(2)油断路器灭弧室冒烟或内部有异常声响; (3)油断路器严重漏油,油位器中见不到油面。

第六章 隔离开关、负荷开关的运行和事故处理

三十

五、隔离开关不能带负荷操作,应遵守下列操作顺序:

20 (1)送电时,应先合隔离开关,后合断路器,停电时,拉开顺序与此相反。严禁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

(2)断路器两侧的隔离开关的操作顺序规定为:送电时,先合电源侧隔离开关,后合负荷侧隔离开关。停电时,先拉负荷侧隔离开关,后拉电源侧隔离开关;

(3)变压器两侧断路器的操作顺序为:停电时,先停负荷断路器,后停电源侧断路器。送电时顺序与此相反;

(4)变压器发电时,先合电源侧,后合负荷侧,停电时相反。 三十

六、隔离开关可以拉、合如下电器设备: (1)可以拉、合电压互感器、避雷器;

(2)可以拉、合母线通电电流和开关旁路电源; (3)可以拉、合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点;

(4)隔离开关可以拉、合的空载变压器以及空载架空和电缆线路。

三十

七、操作隔离开关前,必须认真操作设备,编号油断路器应在分闸位置,然后拉出销子进行操作。

三十

八、操作后,应详细检查接触是否紧密,销子应锁紧,不得自动跳开。自动合闸的电动机开关应在“分”的位置。

三十

九、当母线隔离开关、油断路器、各接触部位发热,不能继续运行时,应报告班长及负责人,采取下列措施:

(1)减轻负荷,可停电进行检查处理; (2)在未消除故障前,应加强巡视; (3)值班员应将故障处理经过详细记录。

第七章 电压、电流互感器的运行

十、互感器的一般要求:

(1)互感器必须满足仪表、保护装置对容量和精确等级的要求,电压互感器二次应满足带额定负荷,不允许过负荷运行,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载不得超过铭牌规定值;

(2)互感器运行中一次电压、电流不得超过额定值的20%;

(3)运行中电压互感器二次侧不得短路,电流互感器二次侧不得开路; (4)电压互感器一次侧必须装有合格的熔断器,二次侧安装熔断器或空气断路器;

(5)当电压互感器停电时,应断开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以免从二次侧反充电,危机人身及设备安全。电压互感器送电时,在电压互感器二次侧无电压情况下,可先投二次侧,后投一次侧。停电时,可先停一次侧,后停二次侧。

(6)更换互感器和变更二次回路时,与继电器保护和计量有关时,应通知专业人员,经试验和传动无误后方可投入运行。

四十

一、互感器正常运行巡视检查内容如下: (1)瓷瓶、套管应完好,无裂纹及放电痕迹; (2)电流互感器一次侧接头应无过热;

(3)互感器投入运行后应检查表计指示是否正常; (4)互感器本身无异音,无严重渗漏油。

四十

二、电流互感器发生下列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有关负责人: (1)内部有异音或放电声;

(2)套管破裂或闪络放电,有异味和跑油、冒烟; (3)电压互感器二次输出异常。

四十

三、发现电流互感器有异常声音或二次回路有打火现象,应进行分析,判定为二次侧开路时,应减少一次负荷,原则上安排停电处理,退出有关保护,或设法将开路点短接。

21 四十

四、当发现仪表有明显异常指示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判断是否为互感器故障引起,迅速处理。

第八章 低压电容器运行与故障处理

四十

五、电容器组正常巡视检查内容如下: (1)观察电容器外壳有无膨胀(鼓肚现象); (2)电容器油箱是否漏油;

(3)观察各相电流是否正常,有无不稳定及激增现象; (4)有无异常的声响和火花;

(5)套管的瓷质部分有无闪络痕迹; (6)母线电压的变化情况;

(7)电容器组电流值的情况(当每投入一组电容器组时,原运行电容器组的电流变化幅度值不应大于电容器组额定电流的5%);

(8)自动投切装置动作正确。

四十

六、当电容器组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退出运行: (1)电容器发生喷油、爆炸或起火;

(2)电容器瓷套管发生严重的放电闪络;

(3)电容器内部或放电设备有严重的异常响声; (4)连接点严重过热或熔化; (5)电容器外壳有异常膨胀。

四十

七、电容器组的开关掉闸后,不准强送。保护电容器的熔丝熔断后,允许更换熔丝试发一次,再次熔断未查明原因前,不准更换熔丝送电,电容器有击穿现象应更换电容器。 电容器组因内部组件故障掉闸后,在未拆除故障电容器前,禁止重新合闸送电。

四十

八、电容器组发生故障拆除(无备品替换)时,各相应均衡拆除,以保持三相平衡。拆除容量最多不能超过电容器总容量的20%,且有串联电抗器时不能拆。

四十

九、电容器组发生事故进行处理时,应先对全组电容器进行人工放电,其次对每台电容器进行逐个放电,然后再开始排除故障工作。

十、装有功率因数自动补偿控制器的电容器组,当自动装置发生故障时,应立即退出运行,并应将电容器组的自动投切改为手动,避免电容器组因自动装置故障,频繁投切。

第九章 低压配电装置的巡视检查

五十

一、经常检查巡视低压配电柜各分路开关有无过负荷现象。五十

二、检查低压各配电柜、电压、电流表指示是否正常,合乎各分路负荷规定。五十

三、每中班做一次熄灯检查,配电柜后侧开关,刀闸回路每排各螺丝接点有无松动变色、放电现象。

五十

四、做好每班日常工作设备情况记录,摘好高低压间的设备环境卫生。五十

五、执行值班员岗位责任制。

第十章 电气操作规程

五十

六、停电操作

(1)停电操作时,应接到车间的通知方可进行。首先填写停电操作票,在模拟板上进行,确定无误后再实际操作,并要有人监护;

(2)停止电容器组的运行;

(3)拉开低压配电盘所属的各分路刀闸和空气开关(站在绝缘垫上); (4)拉开联络柜的负荷断路器和隔离开关;

(5)拉开各变压器低压侧的负荷断路器和隔离开关;

(6)拉开使用变压器柜的油断路器(戴绝缘手套,蹬在绝缘垫上);

22 (7)拉开使用变压器的上下隔离开关(同上); (8)拉开高压主进线柜的油断路器(同上); (9)拉开高压主进线柜的隔离开关(同上);

(10)拉开高压跌落保险(戴绝缘手套、使用合格的拉闸杆、蹬在绝缘垫或人字梯上);

(11)用高压试点笔验电,确认三相无电后,挂上地线,方可进行其他工作。 五十

七、送电操作

(1)工作完毕后,接到工作负责人的命令放可进行送电操作;

(2)操作时,首先填写送电操作票,要先在模拟板进行,确认无误后再实际操作,操作中要有监护人;

(3)撤掉接地线后,合上高压跌落保险(戴绝缘手套、使用合格的拉闸杆、蹬在绝缘垫或人字梯上);

(4)合上高压主进线柜的隔离开关(戴绝缘手套、蹬在绝缘垫上); (5)合上高压主进线柜的油断路器(同上); (6)检查高压三相电压是否平衡;

(7)合上使用变压器高压柜的上下隔离开关(戴绝缘手套、蹬在绝缘垫上); (8)合上使用变压器的油断路器(同上); (9)检查变压器的声音及各部位是否正常;

(10)合上变压器低压侧的隔离开关及负荷开关,并检查三相电压是否平衡; (11)合上低压联络开关柜的隔离开关和负荷开关; (12)合上低压配电柜所属的各分路空气开关。 五十

八、部分送电操作

(1)检查变压器有无忘掉的工具和棉丝等物,螺丝是否紧固; (2)撤除变压器二次桩头上端的接地线; (3)撤除高压开关柜的接地线和警告牌;

(4)撤除变压器低压侧总隔离开关上的警告牌; (5)部分送点变压器所属盘面的分路开关都拉开; (6)拉开联络柜的负荷开关或隔离开关;

(7)合上该变压器高压开关柜的上下隔离开关; (8)合上高压开关柜的油断路器; (9)听变压器的声音是否正常;

(10)合上变压器低压侧的总隔离开关和负荷开关; (11)检查变压器的三相电压是否平衡;

(12)合上低压联络柜的隔离开关和负荷开关;

(13)合上该部分的低压盘各分路隔离开关和空气开关; 五十

九、特殊停电操作规程

(1)变压器油断路器突然跳闸应按以下顺序操作: ①记录跳闸时间;

②拉开该变压器的低压侧负荷开关和总隔离开关(在并列的前提下); ③检查跳闸原因,如系本厂电器设备短路或接地,应及时排除故障;

④如高压电压表指示三相不平衡,在电器负责人和电工班长的指导下可做试发,合闸后立即跳闸就不许复合,应详细检查; ⑤将跳闸原因做好详细记录;

⑥事故处理完毕送电程序与送电操作部分相同。

(2)联络负荷开关及变压器负荷开关突然跳闸应按以下顺序操作: ①记录跳闸时间;

23 ②检查跳闸原因,低压系统是否有短路或接地现象;

③如低压侧电压表的指示三相平衡,可试投变压器和联络柜的负荷开关,由58 合闸后立即跳闸就不许复合,应详细检查;

④事故处理完毕送电程序与送电操作部分相同; ⑤将跳闸原因做好详细记录。 (3)变压器并列和解列运行

①变压器的投入台数应按负荷情况,从安全、经济原则出发,合理安排变压器并列和解列运行;

②变压器并列和解列之前,不允许带负荷操作; ③并列时先合变压器低压侧的隔离开关和负荷开关;

④在解列时,先拉开联络柜的负荷开关和隔离开关,后拉开变压器低压侧的负荷开关和隔离开关;

⑤做好详细记录。

24

《液氨岗位职责.doc》
液氨岗位职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公司工作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章程规章制度公司文案公司简介岗位职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