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规章制度

2020-06-14 来源:章程规章制度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章制度

东莞粤能科技工业城开发有限公司 ========================================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章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明确公司领导班子对党风廉政建设应负的责任,保证上级党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决策和部署的贯彻落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规定》和广业公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实施办法》的精神。结合本公司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保证广业公司和粤能集团公司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的贯彻执行,

第三条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坚持党支部全面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依靠职工群众支持和参与。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目标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第四条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要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学习;立足教育,着眼防范;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誰主管,誰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格落实问责制。

第五条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基本内容:

1(一)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布置和要求,结合本公司的工作实际,提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阶段性目标和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根据党风廉政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度,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强化警示教育和监督制约,保证党的各项政令畅通,规范行为落到实处。

(三)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重点抓好部门分管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廉洁自律工作。

(四)狠抓违纪违法情况的查处工作,切实保证党纪政纪的严肃性。

(五)按照纠建并举方针,切实抓好纠正部门不正之风工作。

(六)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警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自觉性,增强法制观念。

第二章 具体责任分工

第六条 公司党支部对公司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支部书记对公司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支部组织委员主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支部宣传委员分管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指导工作。

(一)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制定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意见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加强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三)支持和配合上级纪检监察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三章 责任考核

第八条 公司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实行分级考试核,党支部书记负责考核支部成员和公司分管领导,分管领导负责考核所分管工作的工作人员。

第九条 各部门分管领导要各负其责,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纳入工作目标,实行目标管理,支部班子成员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应列为支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内容。

第十条 考核工作每年一次,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第十一条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应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 支部成员和部门分管领导不履行和不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所规定的领导责任,情节较轻的,责令写出书面检查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追究直接领导责任和主管人员责任。第十三条 公司各部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本单位廉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不认真解决,致使党风廉政建设明显达不到上级要求的。

(二)对分管范围内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不查不报、包庇、纵容、

袒护的。

(三)对上级交办的重大事项,在规定期限内不办理的。

(四)分管范围内发生重大案件或事故,致使公司财产受到重大损失的。

第十四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东莞粤能科技工业城开发有限公司 2009年1月1日

推荐第2篇:章制度完善国有企业规章制度

3 , .s , , ,

完善国有企业规章制度

陈志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什么单位,国企也好,外企也罢,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制度和规章来规范员工们的行为。对于企业而言,规章制度有如国家的法律一样承担着神圣的使命,是规范化企业管理的载体,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管理出效益”人所共知,而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规章制度的执行,有人曾把制度喻为降低成本的关键工序、安全生产的保障。

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名员工,你对现在公司的各项制度满意吗?你最爱的公司制度是什么?最恨的公司制度是什么?最难以理解的公司制度是什么?现实中许多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全面,墙上挂的、纸上写的,比比皆是,然而有章不循、半途而废、形同虚设、装潢门面,实际操作起来熟视无睹的,却屡见不鲜。这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有多么复杂,也不在于建立制度文本化的过程有多么高的技术含量,而是在制度推广以及执行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事实阻力较大,为什么呢?

这就是首先要探讨的问题,究其原因,乃规章制度本身之弊端所致。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存在的弊端

1、企业制度的系统性不够

规章制度是每个企业实施科学和有效管理的基础。在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许多大型企业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法则。而国有企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很少有一套系统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对一些已经形成的制度也缺乏科学总结和动态完善,唯以保证制度的连续性、操作性和科学性。

企业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不仅可以折射出企业发展的步伐,而且可以让人了解企业的人文、社会等历史面貌。同时,它的生成和发展,必然经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白沙集团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国有企业、湖南省利税首户,其实施“简单管理”就是由繁到简的较高境界,而许多国有企业连“繁”的水平还未达到。

2、企业制度的民主性不足

其主要表现是国有企业中多数规章制度的制定、出台长官意志起着决定性作用,只要通过几个部门

- 1企业内部的许多规章制度之所以不能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制度在执行落实中原则性不够。在本应按企业制度规定事项执行或需对违反制度者进行处理时,因顾虑各种因素或关系,出现“放一码”或打折扣现象的屡见不鲜。比如,许多企业都会存在着一部分特殊群体,他们违规了,可以酌“情”合理地从轻发落,甚至是免予处罚;对于他们的这些特殊豁免权,员工们看在心里,先是反感,接着是羡慕,最后就会“联手”这部分人共同违规,造成谁能违规而不受处罚就是身份高的现象,其结果是导致企业制度“流产”或削弱了制度效力,导致规章制度如同一纸空文,久而久之,许多规章制度的落实也成为空谈。

6、制度的建设没有与企业文化的建设齐抓共管

不应抱有规章制度涵盖一切,一切都由规章制度约束的观点。如同一个国家民众的行为不能全部由法律去约束一样,相当数量的行为必须且只能靠道德来约束。那么落实到企业建设中,这种道德的约束具体体现就是一种企业文化。

有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搞不搞无所谓,只有制度建设才是实的,才是铁的。其实这是对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曲解,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把员工看作“经济人”的基础上得来的。这样的领导者认为:只要工资给得高高的,再加上严明的规章制度就能把员工队伍建设好。然而,违纪现象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因为人是活的,而制度是死的,制度制定得再严密,如果人在主观上不去积极遵守,而是千方百计地去钻制度的空子,那么还是不可能杜绝违纪行为的发生的。所以,制度得以坚决贯彻执行的基础是,员工在主观上有积极遵守的意识,只有这种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做到日常的行为不超出规章制度允许的范畴。培养这种意识的关键途径在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培养员工的遵章守纪的意识。

一种文化的培养要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公司高层到每一个员工做起。海尔集团敞开大门让数不清的参观团参观学习,但是回去以后有多少能得以收获呢?目前还未见报道。这就是说,自己的企业文化是有着自己的特定“土壤”的,是不能移植的。海尔在兼并每一个企业时,总是先把自己的干部队伍带去被兼并的企业进行文化的“渗透”。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规章制度的推行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的。

只有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齐抓共管,才能依靠企业文化的推动使规章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对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建议

1、不要忽视企业规章制度

就国有企业来讲,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现代企业精细管理的重要因素。所以,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制度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要成为企业管理者认真对待,并贯穿于企业管理中的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 3

推荐第3篇:行政事业、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编 辑 说 明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中央各有关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建章立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使从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领导和同志们能系统地了解目前中央、地方已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更好地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我们对2010年部领导以及行政政法司、教科文司司领导关于资产管理的讲话,近年来印发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等进行了整理和汇编。

为方便查询,本汇编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领导讲话;第二部分,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第三部分,中央部门和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目录。本汇编共收录领导讲话8篇,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50篇,50个中央部门、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本汇编是内部资料,请妥善保管。

编者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 录

第一部分:领导讲话

1.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谢旭人部长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2010年12月27日)

2.加强管理 深化改革 做好2011年中央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廖晓军副部长在2011年中央部门预算编制布置会上的讲话节选

3.齐心协力 扎实进取 开创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新局面——张少春副部长在全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加大投入 强化管理 推动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李勇副部长在全国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5.齐心协力 真抓实干 全面做好新时期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李林池司长在全国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节选

6.在全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教科文司司长 赵路

7.财政部教科文司赵路司长在全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培训班上的讲话(2010年8月24日)

8.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事业资产管理水平——教科文司副司长 孙光奇 第二部分: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

(一)综合类

1.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 2.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 第36号)

3.财政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财政部令第35号第36号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办[2006]34号) 4.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财办[2009]37号) 5.财政部关于启用财政部中央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专用章和财政部中央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专用章的通知(财办[2010]43号)

6.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8]13号) 7.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财教[2010]200号) 8.财政部 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政协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财行[2007]545号)

9.财政部关于印发《驻外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财行[2007]559号) 10.财政部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人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财行[2007]632号)

11.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垂直管理系统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财行[2007]647号)

2 12.财政部、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行[2008]4号)

13.财政部关于正式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办[2009]39号)

14.财政部关于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办[2009]43号)

15.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行[2009]400号)

16.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行[2009]567号)

17.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9]192号)

18.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通知(财教[2009]495号)

19.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8]495号)

20.财政部关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归口管理的通知(财办[2010]35号)

21.财政部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试点的通知(财教[2011]18号)

(二)企业产权管理类

22.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192号)

23.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财管字[2000]116号)

24.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 国资委令第3号)25.财政部关于企业国有资产办理无偿划转手续的规定(财管字[1999]301号)

26.关于印发《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 27.财政部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管字[2000]200号) 28.财政部 国资委 证监会 社保基金会关于印发《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的通知(财企[2009]94号)

(三)企业改制类

29.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

3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

3 31.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企[2002]313号)

32.财政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财教[2008]256号)

33.财政部关于中央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和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教[2009]126号)

(四)资产清查和清产核资类

34.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1号)

35.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办[2006]52号) 36.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办[2007]19号) 37.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有关问题解答的通知(财办行[2007]7号) 38.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的通知(国资评价[2003]73号)

(五)资产评估类

39.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

4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改革国有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102号)

41.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令第14号) 42.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第12号令)

43.财政部关于印发《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2001]801号) 44.财政部关于印发《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2001]802号) 45.财政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财企[2006]109号)

(六)其他类

4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29号)

47.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

48.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10]88号) 49.财政部关于将中央单位土地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综[2006]63号)

50.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财库[2007]3号) 第三部分:中央部门和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一)中央部门

1.外交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2.国家物资储备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 3.商务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国防科技工业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5.中共中央组织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7.农业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8.卫生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9.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10.文化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1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12.科学技术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13.教育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14.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15.国家体育总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16.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17.水利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18.中国气象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19.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20.国家知识产权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21.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22.国家海洋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23.国家税务总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2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25.中国民用航空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26.中国地震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27.海关总署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28.国家外汇管理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29.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30.新华通讯社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31.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32.共青团中央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33.全国总工会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34.中国法学会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36.中国科学院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5 3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38.国土资源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39.铁道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0.中共中央宣传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3.交通运输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4.工业和信息化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5.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6.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7.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49.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50.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二)地方

51.北京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52.天津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53.河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54.山西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55.内蒙古自治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56.辽宁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57.大连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58.吉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59.黑龙江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0.上海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1.江苏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2.浙江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3.安徽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4.福建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5.厦门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6.江西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7.山东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8.青岛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9.河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6 70.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71.湖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72.广东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73.深圳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74.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75.海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76.重庆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77.云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78.西藏自治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79.陕西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80.甘肃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81.青海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82.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8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8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目录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资料选编

第一部分

领导讲话

9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010年2月27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的财政工作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级财政部门开拓进取,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全年预算任务圆满完成。财政赤字在全国人大批准的数额之内。各方面财政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

(六)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

预算法、车船税法、注册会计师法修订工作都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减少代编预算规模,预算年初到位率有所提高。积极开展重大项目预算评审,增强项目支出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上级财政提前通知对下数额相对固定的转移支付数,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明显增强。狠抓预算执行工作,在各级财政、各部门以及预算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财政支出进度明显加快。制定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具体实施方案,完善相关政策,组织清理核实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机制进一步健全。“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不断深入。组织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推动了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对外公开的中央财政预算表格增加到12张,部分支出预算表细化到了款级科目。74个中央预算部门公开了部门预算。地方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加强“两基”建设。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继续完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加快。项目库建设得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平稳运行,修订发布审计准则,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会计行业人才建设成效显著。乡镇财政管理不断规范,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逐步显现。应用支撑平台在绝大部分省级财政部门推广实施并上线运行,8个省份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顺利实施,财政核心业务系统应用继续深化。

„„

三、2011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安排好2011年预算,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全面部署了2011年的经济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2011年的财政工作,为全面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服务。

10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2011年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依法理财和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

(五)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

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加快地方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步伐。试编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制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健全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完善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预算安排时要确定绩效目标,预算执行过程中要监控实施情况,预算执行结束后要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并反馈应用到下一年度预算安排中。

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支持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基础产品价格机制改革。

(六)着力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

加强“两基”建设。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各类数据的动态管理。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推进实物费用定额试点工作。健全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和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完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对本级和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其他渠道下达的财政性资金,实行全面监管。通过建立档案备案、不定期巡查抽查等形式,加强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与跟踪问效。推进财政部门内部基层单位建设,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

„„

加强管理 深化改革

做好2011年中央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廖晓军副部长在2011年中央部门预算编制布置会上的讲话节选

(2010年6月4日)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2011年中央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即将开始,很高兴与大家再次见面。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经济财政形势,总结2010年部门预算管理和改革工作,研究目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部署2011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

二、2010年部门预算管理和改革情况

2010年,中央部门和财政部一道,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财政改革的总体部署,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部门预算管理和改革的各项工作,预算管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

(二)细化预算,统筹管理,加强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等环节的有机结合,推进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2010年,中央部门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明确了预算编报范围,继续要求每项支出都落实到具体承担单位,使各单位的预算与其履行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据统计,2010年“二上”预算基本支出数据条目达41万条,与上年基本持平;项目支出数据条目达7.9万条,比上年增长6.8%。

2010年预算编制还体现了“三个结合”:一是与预算执行相结合。对2009年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慢的,按比例相应核减2010年项目支出预算。二是与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要求部门优先动用延续项目结转资金;对部门截至2008年底累计结余资金,在编制预算时尚未动用的原则上全部统筹用于2010年预算支出,作为预算安排的首要来源。三是与资产管理及政府采购相结合。扩大了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报范围,完善了审核机制和流程,加强了对资产配置支出预算安排情况的审核。同时,按照政府采购管理要求,细化了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全面反映政府采购的规模、内容和结构。

(三)扩大试点,完善标准,深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改革,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化、标准化水平

„„

另一方面,加强项目库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在组织开展项目清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项目库建设和项目预算滚动编制研究工作。启动了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出台了《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12 等规范性文件,开展了项目支出定额标准清理工作。2009年以来,共启动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大中修等10项通用定额标准,以及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配置标准等2项资产管理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

四、2011年部门预算管理和改革工作重点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之年。2011年预算编制,要继续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统筹兼顾、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方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严控一般性支出,推进综合预算编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努力提升预算编制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下面,我强调几项重点工作:

„„

(二)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加大公共资源统筹使用力度,推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和结余资金、资产管理等的有机结合

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公开等工作密切相关,是各项工作的基础。预算编制不细,往往造成年度预算不实,进而影响预算执行进度和预算透明度。因此,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做细、做实、做准预算,为预算执行和预算公开打好基础。

„„

要继续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及政府采购相结合的机制。一是与预算执行相结合。按照2011年部门预算报表设计,“一上”、“二上”预算中,各部门要同时报送2010年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我们在审核项目支出预算时,将进一步完善办法,对执行进度慢的,严格按比例核减下年预算。二是与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各部门在编制2011年预算时,要主动动用财政拨款结转资金,并将尚未动用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全部统筹用于预算编制。对结转和结余资金规模大、多年居高不下的部门,我们将适当压缩其财政拨款预算。三是与资产管理及政府采购相结合。要重视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制,注重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与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政府采购预算之间的衔接;要规范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执行管理,强化新增资产配置与政府采购等环节的衔接,未经财政部批准的资产配置事项,不得进行政府采购。同时,要规范资产收支管理,严格按照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将有关收入上缴中央财政。要进一步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如实编报政府采购预算,提高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

(三)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健全财政支出标准体系,推动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

科学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是准确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保证,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和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又是公共资源配置机制的主要内容。目前,中央部门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已初步建 13 立,但覆盖面还不够广;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2011年,要继续推进这两个标准体系建设。

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要注重与实物资产管理、事业单位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继续改进基本支出测算方式,完善实物费用定额标准,推进人员、资产、预算更加紧密地结合;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探索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基本支出经费保障模式;结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适时调整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按照通用定额标准与专用定额标准并进的原则,在已启动部分通用定额标准编制工作基础上,启动一批专用定额标准建设,大力推进内部标准编制和应用工作;切实推进资产管理标准建设,分析清理现行资产管理标准,提出资产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步骤。

„„

齐心协力 扎实进取 开创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新局面

——张少春副部长在全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11月20日)

同志们:

全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后,财政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财政部党组十分重视事业资产管理工作。2007年10月8日,谢旭人部长主持召开部长办公会议,专门听取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汇报,对三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三年来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新形势下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思路,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事业单位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事业资产是其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是政府公共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营性资产相比,我国事业资产管理相对滞后。财政部门如何发挥好事业资产管理职能,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新课题。三年来,大家边思考,边工作,团结奋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认识逐步统一,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根据《中国会计年鉴》数字,截至2005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量为13万亿元,事业资产总量为3.13万亿元,占全部国有资产的24%,规模庞大。事业资产增速快的特点也比较明显,2003年全国事业资产为2.39万亿元,2004年为2.72万亿元,2005年为3.13万亿元,年均增幅14%。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等的监管制度”。

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加强事业资产管理工作逐步成为各方面的共识,社会关注度明显提高。一是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36号部长令出台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财政部门户网和内网开辟了《事业资产管理》专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还对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采访和跟踪报道。二是全国人大和许多政府部门对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也很关注。在《国有资产法》起草过程中,全国人大多次征求财政部门的意见,并要求提供国外公共财产管理的有关情况。一些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为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也相继开展了关于事业资产管理的政策研究。三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对我国事业资产管理改革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二)多方沟通协调,进一步理顺了事业资产管理体制

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部职责中明确:财政部是政府负责财政、财务、会计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政府公共财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由于历史沿革和机构改革等原因,我国事业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对此,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逐步理顺管理体制,效果比较明显。截至目前,全国3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已经有34个省明确了由财政部门负责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其中25个省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中央部门也成立了资产管理机构,或明确了负责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

(三)基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制度建设实现里程碑式突破,相应配套制度逐步完善。2006年5月30日,财政部公布了36号部长令,出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这是财政部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等改革后,进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举措,标志着我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为配套制度的制定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各地和中央各部门根据36号部长令,也抓紧开展制度建设工作。河南省以省人民政府令公布了《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山东省财政厅将2007年作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年”。目前,黑龙江、内蒙古、海南等十几个地方已出台或修订了事业资产管理有关办法和规章制度。交通部、国家广电总局等20多个部门分别出台或修订了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办法,中国地震局还专门印发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全面摸清了“家底”。现在事业资产管理所用数据,大都引自统计报告或会计年鉴,没有自己的数据库,加之多少年来对事业资产没有进行系统的清查,到底有多少事业资产,其构成如何,我们并不十分清楚。摸清“家底”,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基础工作。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07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要求,财政部决定,从2006年12月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开展以来,财政部先后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等十几个文件,开发了资产清查和资产核实软件,并在天津等地方和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进行了试点,免费培训和发放材料,编写了140余万字的工作资料,免费发放6万多套材料。各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周密部署,认真开展自查。

为确保清查工作的质量,各级财政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和专员办开展专项审计。财政部通过公开招标选择50家社会中介机构对117个中央级非涉密部门的自查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指派26个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30多个中央级行政事业涉密单位自查结果进行了专项审核。目前,清查工作已经全部结束。据初步汇总统计,2006年末,全国事业资产总量 16 达3.9万亿元,比《中国会计年鉴》2005年底的事业资产多出近8000亿元!此次资产清查工作,目标明确、程序规范、组织有力,全面摸清了“家底”,为建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财政部党组的要求,我们拟对资产清查结果进一步分析后,将适时予以公布。对在清查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表彰。

(四)立足改革,勇于创新,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工作思路

一是确立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各地和各部门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中,将资产配置作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点,合理安排预算,有效降低了政府运行成本。广东省在编制2006年部门预算时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出台了《2008年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编制方案》,规定只有经自治区财政厅事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单位购置资产计划才能列入部门预算,国家林业局等部门要求所属单位每年编制上报新增资产的需求预算,等等。二是树立了事业资源整合共享的观念。一些地方和中央部门突破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和地方利益格局的限制,建立事业资产共享、共用的机制,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一些地方和中央部门还借助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了大型科研设备的共享、共用,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节约利用。三是创新事业资产动态监管的方式、方法,提高监管效率。结合“金财工程”,财政部利用资产清查获取的初始数据,建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监管。北京市加快事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全程监管,新华社等部门借助网络技术,组织研发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资产动态化管理。四是增强了事业资产绩效管理意识。一些地方和中央部门通过开展事业资产绩效考核与评价工作,增强了资产的成本意识和绩效责任意识。湖北等省要求把绩效评价作为资产监管的一项重要措施,积极研究探索。国家电网公司所属事业单位将固定资产“投入产出”纳入公司绩效管理,成本管理“关口”前移,收效明显。

(五)事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理论研究工作不断强化

做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三年来,我们结合实际,着力打造一支业务全面、技术过硬的事业资产管理队伍。财政部编辑出版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问答》一书,供学习和培训之用。为贯彻落实36号部长令和推动全国行政事业资产清查工作,财政部先后举办四期培训班,培训近千人次。各地方、各部门也十分重视业务培训和队伍建设工作,中纪委、中组部等一些中央部委,山西、厦门等地方,都先后举办了相关的学习讲座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业务培训班,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

三年来,财政部组织开展了《非经营性资产管理问题研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在《财政研究》、《国有资产管理》等刊物组织发表多篇理论研究文章。各地方、各部门根据财政部事业资产管理的总体思路,也积极开展相关政策的研究工作。江苏省财政厅联合省委研究室、省政府 17 研究室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了“江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创新”的课题研究,为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农业部根据农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农业无形资产管理的课题研究。水利部针对水利国有资产的特点,积极开展了绩效评价研究,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

二、三年来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领导重视是推进工作的前提

党中央、国务院对事业资产的管理历来十分重视。200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纪委等六部委《关于做好清理规范津补贴工作的意见》,从规范事业单位津补贴发放工作的角度,要求财政部门切实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其收入管理。2006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印发的《关于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问题的通知》再次强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财政部门实行统一管理。财政部公布36号部长令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专门指示北京市财政局要抓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明确指出要把改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投入、管理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财政部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三位部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中央部门和地方,也都分别成立了由部门领导或省领导任组长的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成立了由资产、财务、纪检、审计、人事、后勤、基建等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开展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职责明确是推进工作的保证

三年来,全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的一项重要成绩,就是进一步理顺了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明确了各级资产管理机构及其相应职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得到了地方和中央部门的广泛认可和积极支持,绝大多数地方和中央部门自觉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权限、落实专职人员,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为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三)制度建设是推进工作的基础

构筑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建立事业资产管理长效机制的基础。三年来,财政部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从2004年开始,财政部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起草和调研工作,历时两年多,数易其稿,于2006年以财政部长令的形式公布实施。36号部长令公布实施,对解决制度建设不到位、管理行为不规范、管理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绝大多数地方和中央部门也都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工作。

(四)开拓创新是推进工作的动力

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开拓创新是推动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不竭动力,是事业资产管理取得突破的最活跃因素。比如,通过灵活把握资产存量和增量的相互关系,推进资产管理与预 18 算管理相结合,提高了资产配置的科学性;通过事业资源共享、共用平台的构筑,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了事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开展绩效管理,探索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三者职责分工,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回顾三年来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总的来看,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初步构建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了改革的总体思路,在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基础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成绩的取得,是全国广大从事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财政部对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成绩面前,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加强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中央本级和个别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的现象。二是法规体系不健全,从国家层面看,没有国家法律和相关条例,资产监管法规支撑不足。三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有待加强,事业资产存量与增量管理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四是管理手段有待改进,许多单位资产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或半手工的操作方式,差错率高、时效性差、工作效率低下。五是监管工作尚待加强,一些单位资产处置随意,没有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程度不同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体制、机制上的原因,也有制度和管理上的原因。这些问题都属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要靠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

三、新时期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今后五年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财政部谢旭人部长明确指出,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财政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管好近4万亿的事业资产,是新时期财政管理和改革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我国国情特点,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新时期我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思路是:统筹推动改革、完善法规体系、坚持科学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一)统筹推动改革

事业资产管理改革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结合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统筹推动事业资产管理改革。一是加强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逐步研究制定事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进一步推进事业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强化与政府采购的衔接,对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必须通过政府采购的渠道进行购置,防止违规操作,铲除滋生腐败行为的土壤。三是推动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相衔接,事业资产收入是单位津补贴违规发放的重要资金来源,为配合清理规范津补贴工作,今后要进一步研究事业资产管理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等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

(二)完善法规体系

法制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资产管理的必然趋势。构建完整的事业资产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是新时期工作的重点。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适时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立法层次。要从配套制度的制订入手,加强制度创新,循序渐进地制定不同层次的事业资产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事业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

(三)坚持科学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政策制度制定、监督检查和重大事项的审批等工作,并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将日常管理工作授权主管部门负责。创新管理手段,建立信息系统。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为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初始数据,“金财工程”也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纳入其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要积极开展信息系统的建设、试点以及推广工作,尽早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创新事业资产管理方式,既有政策支持,又有技术支撑。

(四)加强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综合管理和监督管理的职能,通过监督检查,了解和掌握事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指导事业单位及时改正;二是加强对重大事项的监督检查工作,对重大资产管理事项,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分别加强对过程环节的控制,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按照以上工作思路,今后一段时期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

资金管理是价值形态的管理,资产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财政管理和财务管理中,历来都包括资产管理的内容。事业资产主要是由财政性资金投入形成的,财政资金的分配、部门预算的审核,离不开对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的监控;事业单位实物资产的新增需求,也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新的增量来调控和盘活存量,是资产管理最有效手段之一。因此,资产管理必须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这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健全财政职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今后要逐步完善资产配置标准,细化资产购置预算。通过严格的资产购置审核程序,杜绝超编制、超标准配置现象,实现资产公平合理配置。要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事业资产处置收入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并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目前,2007年部门决算格式和要求已经下发,并对地方财政部门和中央各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决算报表中专门增加了“资产情况表”和“国有资产收益情况表”,主要是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状况。中央本级拟在编制2009年预算时实现两者的初步结合,探索在部门预算表中增加“新增资产配置表”,结合存量资产状况,从需求角度提出资产配置的建议。各地和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总结、相互交流,建 20 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事业资产管理职能

各地和中央各部门要切实落实36号部长令关于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方面的要求,逐步改变个别地方和部门事业资产管理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的状况。财政部将积极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进一步理顺中央级事业资产管理体制。地方财政部门也要增强主动沟通、加强协调的意识,与各有关部门一道为理顺体制、强化管理职能做出努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事业资产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

财政部36号部长令的公布实施,为促进事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依据,但部长令属于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公布实施,对加强事业资产管理,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要在总结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完善,以更加有效地规范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此外,配套制度建设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要坚持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公正的管理模式,逐步完善事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为建立事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使用管理办法、产权登记办法、产权纠纷处理办法、评估监管办法,以及统计报告制度等,抓紧完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争取尽快颁布实施。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也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制定事业资产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四)狠抓基础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

一是充分利用资产清查结果,建立事业资产数据库。对此次资产清查结果,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形成系统、翔实的分析资料,为领导决策服务,为事业发展与改革服务,为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服务。财政部将建立事业资产数据库,储备事业资产的总量、结构和分布等信息,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初始数据,也为今后事业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置等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是加快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快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政务公开的客观要求,也是创新事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家底”系统摸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动态管理,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按照工作计划,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今年年底开发完成后,将选择部分地方和中央部门试点,明年开始试运行,2009年全部建成。

地方和中央部门目前还没有开展信息系统建设的,建议不要再组织开发,届时统一使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工作的统一协调和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

三是研究绩效评价等工作。目前,财政部门正在对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探索, 21 逐步研究建立事业资产绩效管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提高事业资产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另外,还要加强事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有偿使用管理,确保国家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是扎实推进事业资源整合与共享、共用工作。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推进事业单位的资源整合工作,这是事业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一方面,加强事业资源整合与共享共用工作可以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资产的闲置浪费。目前我国事业资产规模庞大,资产总体短缺与局部过剩的现象并存。从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实践来看,实现事业资产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推进资源整合和资产共享共用工作。

五是抓好队伍建设工作。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需要什么学习什么,缺什么培训什么,要把岗位培训做为一件大事来抓。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为事业发展提供快捷、周到、安全的服务,为资产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志们,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正处于崭新的历史时期,任重道远,前景光明。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抓住机遇、乘势前进,为推进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新成绩!

谢谢大家!

22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加大投入 强化管理 推动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李勇副部长在全国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2010年10月13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今年7月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精神,总结交流2008年以来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新形势下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

下面,我就会议的主要议题讲几点意见,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一、近几年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2007年全国行政政法财务工作会议以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行政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既算经济账又算政治账,按照保障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较好地保证了各级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和中心工作的完成;深化财政改革,强化支出管理,行政政法支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各级财政部门相继建立了管理机构,理顺了职能,完善了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行政资产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

(三)全面推进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质量不断提高。

1.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一是各级财政行财部门积极配合预算部门不断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逐步扩大基本支出定额标准试点范围,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还积极推进国税系统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和海关系统、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截至2009年底,财政部会同国家税务总局分五批完成了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税局基本支出定员定额试点改革,初步建立起海关系统、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以人员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夯实了预算管理的基础。二是积极做好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为做好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工作,从2009年起,财政部开始着手研究制定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按照部里分工,行政政法司承担了《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大中修经费支出定额标准》、《中央国家机关房租费标准》、《外事接待费标准》、《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等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其中一些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期即将出台。地方各级财政行财部门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制定工作。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在预算编制阶段对部门资产购置需求按规定严格进行审核,提高了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和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四是加强了 23 部门结转和结余资金统计、分析和统筹使用的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

4.加强“两基”建设,夯实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的基础。近年来,各级财政行财和资产部门高度重视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工作,在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的同时,积极做好有关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推进财务和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加强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

„„

(六)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近年来,各级财政资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抓住行政资产管理的重点环节,完善制度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推动行政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行政资产管理工作基本步入了正常轨道。

1.基本理顺了管理体制。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的财政部“三定”方案规定,财政部负责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按规定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与1998年的财政部“三定”方案相比,财政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职责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进一步理顺了本地区行政资产管理体制。截至目前,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已经有35个明确由财政部门负责行政资产管理工作,其中31个成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单位”的行政资产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

2.加快推进制度建设。近年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针对行政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逐步建立健全了配套制度体系。财政部先后出台了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驻外机构、中央垂直管理系统的行政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着力加强了本地区行政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出台了本地区行政资产管理办法和一系列配套制度。河南、安徽、甘肃等省以省政府令的形式下发了本省的资产管理办法,云南、湖南、内蒙古等省(区)以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资产管理办法,黑龙江省以省政府令的形式下发了本省的资产经营使用管理办法。

3.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近年来,各级财政资产部门紧紧抓住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入等重点环节,细化管理,基本实现了对行政资产的全过程监管。一是规范资产配置管理,把住了资产的“入口”,推进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辽宁省对省直单位车辆购置、房屋维修等实行了专项审批管理。二是强化资产使用管理,尤其是规范了资产出租出借管理,既有效地防止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又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三是完善资产处置管理,把住资产的“出口”,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四是加强资产收入管理,配合“小金库”治理 24 和清理规范津补贴工作,对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自2011年起,中央行政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将全部缴入国库,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湖北等地因地制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有效地规范了资产收入管理。

4.积极创新管理方式。一是借助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提高了资产监管质量。山东省建立了社会中介机构资源库,并实行了财政部门委托、财政部门付费的管理模式。吉林省要求在有产权交易市场的地方,行政资产处置应按规定程序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交易。二是对拟处置资产、闲置资产、临时购置资产等实行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对资产进行统一调剂使用,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节约了财政开支。厦门市以公物仓为基础,由财政部门对资产统一进行调剂,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三是积极与交警、国土和房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增强了资产管理的约束力。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立了联动监管机制,行政单位车辆、房产、土地等资产,未经财政部门批准,相关部门不予办理过户、销户等手续。四是有的地方还就行政资产产权集中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

5.不断夯实管理基础。一是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财政部组织研发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经过试点、完善后,于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地方各级财政资产部门根据财政部的部署,积极组织做好系统实施相关工作。河南、山东等省及时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有力地保证了系统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资产管理理论研究。近年来,财政部组织对行政资产管理所涉及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立法、收入管理、绩效管理,以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工作思路。各地财政资产部门也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若干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三是修订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财政部主动配合国家标准委,组织教育、科技、地震、气象等近30个行业和部门,共同研究提出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的修订意见。新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将在进一步修订后颁布。四是通过编印简报、召开会议、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搭建起了业务学习和交流平台,提高了行政资产管理干部队伍业务素质,有效地推动了行政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五是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资产统计报告制度,开展资产清查等工作。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与各级财政行财和资产部门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和勤奋工作分不开的。我代表财政部党组对各级财政行财和资产部门的广大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化。国际国内形势也对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国际上看,2009年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的新阶段,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 25 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各主要力量竞相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大国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互动期;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有新发展,牵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作用和影响备受各方关注,同时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有些国家还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积极借助联合国等国际舞台大力宣传我国的外交政策,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对我国的外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国内看,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已步入关键期,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等重要责任,统筹规划和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利益分配的调整,导致利益格局多元化趋势加剧,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有些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不少利益矛盾存在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如果处理不当,一旦激化,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进而诱发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保稳定、促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信访、司法行政等部门处理群众上访、协调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任务,政法部门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反恐处突的任务,以及工商、质检、海关等行政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经营行为的任务也将越来越重。

从经济财政形势看。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回升向好势头更加巩固,但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仍然极为复杂。外部环境仍然存在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不均衡,复苏内生动力不足,欧洲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凸显,干扰复苏的因素较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稳产增产的不确定性较大;节能减排和治理环境污染任务艰巨;管理通胀预期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经营环境趋紧;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等等。

今年我国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月财政收入6.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4%,全年财政收入有望达到8万亿元。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各方面对支出的需求也在加大,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以及发展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刚才讲到,近年来,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通过以上的形势分析,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

26

4.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一是行政资产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理顺。中央和个别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产管理职责分工不清问题。二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推进较为缓慢。三是行政资产使用存在风险。一些地方将行政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用于抵押贷款,甚至全部划转到融资平台,以此为依托进行投融资活动,对行政单位正常运转和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构成了威胁。

总之,今后一个时期,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任务十分艰巨。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行政政法经费保障水平将不断提高的有利因素,同时也应看到行政政法经费供需矛盾等问题仍将长期存在等不利因素,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充分发挥有利因素,尽可能地化解不利因素,科学分配资金,优先保障行政执法、维稳处突、对外交往等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强化财务和资产管理,切实提高资金和资产使用效益。

三、今后一个时期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行政政法经费保障水平,为党政机关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政权建设提供财力保障;以“两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升管理水平;以降低行政成本和促进行政效率提高为目标,强化支出管理,推动节约型政府创建;深入推进行政资产管理工作,重点要在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三者有机结合方面实现新突破。具体讲,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

(三)以全面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为目标,推进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各级财政行财和资产部门要按照推进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积极配合预算、国库等部门,完善行政政法单位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完善定员定额管理,提高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强项目库建设,推进项目支出精细化管理,完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进一步推进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加强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加大统筹使用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强化综合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的完整性。高度重视预算执行工作,明确预算执行的责任主体,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

„„

(五)以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为中心,深入推进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行政资产管理工作要实现从启动、创建阶段向进一步深化、优化管理阶段转变。各级财政资产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各类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全面推进行政资产管 27 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重点推进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1.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尽快彻底解决个别地方和部门行政资产管理“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的问题,理顺管理体制。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行政资产管理职能,尽快理顺财政部门内部、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内部的工作关系和运行机制。各级财政资产部门应重点做好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并强化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充分调动主管部门和行政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其在资产日常管理中的作用。要适应行政资产管理改革的需要,逐步健全管理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为行政资产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全面加强监管。要适应形势需要,及时对35号令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加强立法研究,提升资产管理的法律层次。要研究制定涵盖行政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办法,完善配套制度体系。要切实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全面加强行政资产各环节的管理。要推动行政单位所属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应当脱钩的要及时脱钩,不需脱钩的,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对其产权、收益分配等的监管职责。

3.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夯实管理基础。要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做好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研究建立资产统计报告制度,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和资产配置等提供决策支持。要加强行政资产的产权管理,进一步规范资产评估管理。要加强行政资产的绩效管理,研究建立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评价机制、评价方法,探索实现资产绩效考核结果与资产配置挂钩。要采取措施,努力强化基层单位资产购建审批、采购入库、保管清查、领用交回、账卡登记、管理责任等基础管理工作。

4.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实现有机结合。要按照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要严格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未按要求编报预算的,财政部门不安排资产配置预算、不批准进行政府采购,单位不得进行新增资产购置。要采用实物费用定额编制相关经费预算,根据实物配备标准和按实物量平均计算的费用定额标准,计算、考核这部分公用经费。要严格执行行政资产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应收尽收,并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安排使用。要根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要求,积极规范国家与行政单位未脱钩企业间的分配关系,在这部分企业未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范围之前,要按照规定做好相关收益监管工作。

28

齐心协力 真抓实干

全面做好新时期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

―李林池司长在全国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节选

(2010年10月14日)

同志们:

全国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今天就要结束了。两天来,会议听取李勇副部长的讲话、召开了厅局长座谈会和处长座谈会,进行了大会发发言,交流了经验,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下面我对会议作一个小结。

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李勇副部长的讲话总结了近年来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全面系统、重点突出,任务明确,措施具体。

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开得很成功,总结工作鼓舞了士气,提出任务明确了目标。而会议形式新颖,议程紧凑,紧张有序,也是以往所没有的。这次会议将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会议合并召开,体现了精简会议次数的精神;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分开讨论和交流,提高了效果;会议只安排专题发言,提高了交流的针对性;内容会议材料分别发放,体现了绿色环保精神。

会议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大家对进一步做好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仅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

(三)关于做好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问题。

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李勇副部长在13日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行政资产管理工作要实现从启动、创建阶段,向进一步深化、优化管理阶段转变的要求,并要求重点在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三者有机结合方面实现新突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要认真贯彻执行。针对大家在座谈中关注的问题,我再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立足实际,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近年来全国行政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不少成绩。这些成绩有许多是在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座谈中不少同志谈到了管理体制不顺对于我们工作的不利影响。对于管理体制不顺问题,我们也有深刻的体会。正如李勇副部长讲话中提到的,我们要把行政资产管理工作任务“看重”、“看难”。从目前情况看,在部分地区和部门,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彻底解决。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使命光荣”。当前我们主要应立足实际,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于存在管理体制不顺问题的地方,我们认为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尽量争取早日理顺本地区行政资产管理体制。二要在管理体制暂时难以理顺的情况下,也应坚持“不等不靠”。 29 “有为才能有位”,发挥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先把各项工作做起来,为理顺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也将从部里的角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视情况推进行政资产管理立法工作,提高立法级次和制度约束力,推动理顺管理体制。

二是大力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是行政资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当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这项工作:(1)积极探索、认真总结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基本经验,及时就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途径、工作环节和具体操作方法等,研究提出指导意见,加强对下指导。(2)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尚未制定配置标准的,要抓紧研究制定;已经出台的配置标准,要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并及时进行修订。(3)加强资产数据的分析利用,为资产配置预算审核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4)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细化财政部门内部的审核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从地方工作实践来看,财政部门内部管理职责分工,对于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影响很大。各级财政部门,都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三是严格规范行政资产的使用用途。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单位履行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当前,有的地方利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进行投融资活动,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筹集资金,这对行政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构成了威胁。对于这一问题,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也已在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工作部署中明确了政策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明确要求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机构,均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或其他任何形式为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四部委《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事项的通知》(财预[2010]402号)进一步明确,党政机关办公楼等资产不得作为资本注入融资平台。上述规定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的基础上,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用途,作了更为严格的界定。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好国务院有关要求,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要结合清理地方政府性债务工作,对利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进行投融资的行为进行摸底调查,并及时进行清理、纠正。

四是加强未脱钩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行政单位未脱钩企业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延伸。近日,财政部明确了中央行政单位所属未脱钩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职责由行政政法司承担。下一步,我们将努力采取措施,重点从产权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推进这项工作。也希望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协调、推动理顺行政单位未脱钩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将行政单位未脱钩企业全部纳入国有资产监管范围,并明确监管政策。对于纳入财政部门监管范围的行政单位未脱钩企业,要及时进行清查摸底,保证国有权益的安全和完整;要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等国家有关规定,研 30 究建立行政单位未脱钩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明确各监管主体的职责权限;要尽快研究清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单位未脱钩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要切实履行好对其产权、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监管职责。本次会议,我们为大家提交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若干意见》的研讨材料,希望大家会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并于月底前送给我们。

五是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是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于在讨论中反映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并会同财政部教科文司、信息网络中心,进一步明确有关政策要求,及时组织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与软件开发商协调,尽量为大家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也希望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提高对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应用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做好下一阶段的系统实施应用工作。

此外,根据《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0]15号)“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的要求,我们会同教科文司研究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计报告制度》(讨论稿),并作为会议研讨材料发给了大家。会议期间,与会同志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会后,欢迎大家进一步提出意见并及时反馈给我们。

„„

总的看,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大家纷纷表示,会后将及时向财政厅(局)领导汇报,并认真组织学习传达,领会精神,贯彻落实。这里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再提几点要求。

(一)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这次会议十分重要,在总结近年来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提出了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的思路,即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提高行政政法经费保障水平,为党政机关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政权建设提供财力保障;以“两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升管理水平;以降低行政成本和促进行政效率提高为目标,强化支出管理,建设节约型政府;深入推进行政资产管理工作,重点要在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三者有机结合方面实现新突破。这是本次会议核心所在。各级财政行财和资产部门会后要及时向财政厅(局)领导汇报,必要时向主管财政工作的政府领导汇报。认真组织学习,领会精神,采取适当的方式在财政系统内传达。

(二)突出重点。今后一个时期,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十分任务繁重。为此,各级财政行财和资产部门既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又要集中力量、抓重点工作,围绕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三)因地制宜。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在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方面,应坚持因地制 31 宜。各地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管理,推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推进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各级财政行财和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面临的新形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分析情况,解决问题,创新支出管理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和丰富加强行政政法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的措施。

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是与各地区的支持、配合分不开的。会前,各地区提供了会议交流材料,并在6月份太原筹备会上对部领导的报告提出了很多好的修改意见,在会议中,各地区代表认真参会和发言。特别是广西自治区财政厅为本次会议提供了优美环境、精良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对此,向大家表示感谢,向广西财政厅的同志表示感谢!

32 在全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教科文司司长 赵 路 (2007年11月20日)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虽然是工作会,但也是一次交流会,学习会,培训会。上午张少春副部长做了非常重要的讲话。还有10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同志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会上我们还给代表印发了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资产管理的经验材料。相信大家听了他们的发言、看了他们的材料后,都会对各自的工作起到学习、交流、借鉴的作用。根据张少春副部长的讲话精神,结合大会发言和交流的情况,简单地对这次会议做一个小结。主要谈三个问题:

一、会议的总体情况

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我们就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作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会的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对我们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给予了多方面的大力支持。许多地方、部门和单位非常认真地准备了经验交流材料。这些材料的质量都比较高,我也听到一些同志反映,听了他们的经验介绍、看了他们的材料确实很有启发;这次会议的规模也比较大,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150多个中央部门、单位的同志参加了会议,财政部也有16个司局的同志参加了会议。我代表财政部教科文司对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为开好这次会议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午张副部长的讲话非常重要,不仅全面、客观地总结了过去三年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深刻透彻地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也明确了下一步事业资产管理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为我们做好今后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会上有10个地方和部门做了经验交流,我们还印发了14个地方、15个部门的经验交流材料。所以说这次会议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对促进今后事业资产的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着重强调几项重要工作

(一)继续做好全国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后续工作

2006年底开始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财政部对各地方、各部门报来的清查数据进行了汇总整理和分析,近期将形成报告报送国务院。虽然整个面上的工作已基本结束,但后续工作我们仍要抓紧抓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做好资产的核实和损益认定批复工作。就这项工作,财政部在中央本级下发了两个文件,中央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按照这两个文件的有关要求,对本级事业单位资产损失、资产盘盈按照规定权限及时核实认定和批复。对规定权限以上的,主管部门要及时上报,财政部将尽早批复。同时,希望地方财政部门也要及时出台相关文件,把这项工作抓好,确保资产清查工作的完整、彻底和圆满。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后续工作。二是共同做好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工 33 作。这次资产清查,应该说是建国以来历次资产清查中比较全面、彻底的一次。各级财政部门还专门委托了社会中介机构,对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的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对涉密部门,财政部委托财政专员办进行了专项审核。我们用了这么长时间,经过全国上下艰苦的努力,获取了大量宝贵的事业单位资产数据。这些数据来之不易,是今后进一步加强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张部长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事业资产的数据库系统,要储备事业资产的总量、结构和分布等信息,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所以说,今后要在这项工作上,从全局出发,着眼于今后事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动态化管理,上下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抓好。三是做好资产清查数据的分析和披露工作。这次资产清查所上报汇总的数据,目的是要分析和应用,为管理服务,为事业发展服务,为今后事业资产的研究工作服务。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的问题,财政部正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这次资产清查各方面都很关注,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布和披露。当然,在披露前,我们对一些资产的数据,比如说一些地方、部门或者单位人均资产占有的指标等等,我们还会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核实。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资产管理中确实有许多需要加强完善的工作。一些部门和单位剔除一些不可比的因素外,人均资产的占有量差距很大。那么,这些资产是如何形成、如何布局的,今后在管理上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措施,这都是下一步在管理中要研究的问题。当然,在披露这些数据之前,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核实,以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进一步加强事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资产管理中,领导是关键、体制是保障、制度是基础。做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要十分重视基础工作。这个基础就是建章建制,使我们的资产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是促进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一个基本保障。目前,财政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都有一套比较完备、比较系统的制度体系。如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最高层次的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层次是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比如高等院校的、中小学的、科研单位的、文化单位的、广电单位的,等等;第三个层次是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办法。另外我们还有一整套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事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今后应该怎么做,是需要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又要认真研究,还要下大力气做好的一项工作。今后要在财政部36号部长令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争取把它上升为行政法规,提高其法律制度层次,增强其法律执行的效力。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问题,就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研究探索事业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框架、包含哪些内容、包含哪些层次、解决什么问题。全国、中央、地方、行业、部门、单位、专项工作等,可以从很多角度看待制度建设问题。所以说要抓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要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要体现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否则,将来很可能在制度体系的架构上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产生矛盾。当然,在目前36号部长令颁布不久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探索、可以摸索,但一定要考虑未来。希望各地方、各部门在制度化建设上多 34 动脑子,多做文章,一起把这项基础性工作抓好。今后也可以围绕这个问题形式多样地开小型研讨会、座谈会,深入探讨。例如,如何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在制度体系上与预算的制度、与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如何融合等等。我们不能一般性的、原则性的说一说,口号式的提一提,要落到制度上,是实打实的问题,是要执行和实际操作的问题。

(三)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是金财工程的重要方面。金财工程既是对财政管理的强有力的技术性支撑,同时也是财政管理的一场革命。它会带来预算管理方式、财务管理方式等发生很多变化。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应当也有这方面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支撑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也是我们规范管理、科学化管理的问题。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站在这样一个层次上看待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这项工作。

(四)高度重视事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问题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既是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的要求,也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财政部在编制200

7、2008年部门预算的有关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问题,我们在2007年决算报表中增加了“资产情况表”和“国有资产收益情况表”两张表。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操作的一些规程问题,并拟在编制2009年部门预算时增加“规定限额新增资产配置表”。事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相结合问题将作为工作任务提出来。下一步,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还十分艰巨、繁重。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以下几方面需要考虑:一是事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前提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扎扎实实、花大力气把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做不好就谈不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基础性工作包括前面讲到的事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到每个部门、每个单位,一定要有健全的资产管理内部制度,要有通畅合理的内部机制和工作流程,要有明确的资产管理责任制度,严格的资产清查盘点制度,要有严格的资产管理账卡制度,等等。否则资产管理就是糊涂账,很多问题说不清,就无法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二是要深入研究探索事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联系,揭示其规律性的东西。当然也要体现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都有自身的特点,也都有其共性的规律。作为实物的资产与预算这种价值形态的有机联系的结合点究竟是什么,举个具体的例子比较容易,但作为一个系统,作为整个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制度的一项系统的改革工作来审视,我们就会感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涉及到如何核定预算,要用资产说话。资产在核定预算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多大程度的作用,它的准确性如何,操作性如何,这要有一套非常严密的设计。要做好这种设计我们一定要揭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联系,寻找它的规律。这是一项新的任务,也是一个课题。我们可以进行探索,但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不能简单化。三是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上,建议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可以以点带面,先易后难,稳步推进。例如广东,找了三项资产作为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探索,先做了起来。四是 35 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要逐步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资产管理模式。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谢部长提出的一项要求,不仅财政预算管理要科学化、精细化,资产管理也要科学化、精细化。近几年的部门预算改革,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细化预算编制。预算编制要落实到基层的预算单位,落实到具体的预算项目。尽量减少代编预算、打捆预算、二次分配,基本支出的预算要逐步实现定员、定额管理,而且要实行实物定额管理。部门预算的改革与传统的功能预算相比,是一种细化的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要与细化的预算管理相结合,也应该是精细化的资产管理,否则达不到预算管理的要求,二者也结合不好。五是抓紧进行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工作。今后资产如何配置,不同行业、类型、层次的事业单位要区别考虑,否则就会出现诸如资产清查中发现的,规模、性质相似的单位人均资产占有量相去甚远的情况。没有合理的配置标准,资产管理就无法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五)大力促进事业资产的共建共享共用

我国的资产总量庞大,有将近6万亿的事业资产,但资产配置的结构在有些方面并不合理。有的短缺,有的过剩,有的闲置,有的利用率不高。例如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西方国家一般为150-170%,我国只有30%,利用率相差悬殊。这样的资产管理,财政越拨款就越浪费,效率越低。近年来,很多地方和部门都在积极探索资产的共享共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里特别强调我们建立资产的共享共用,应着重在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在搭建共享共用的平台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存量资产上下功夫。当然增量资产也是重要的,但现有的一部分存量资产利用率低,已经形成了浪费和闲置。这部分资产首先要激活,要提高利用率。不要简单地认为建立共享共用平台就要投入什么,投入是必要的,但存量资产必须要盘活,要提高其利用效率,要搭建资产共享共用的新机制,这才是根本。

(六)积极推进资产的绩效评价工作

对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实行绩效考评,近年来财政部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在实物资产上怎样搞绩效考评,与财政资金投入的绩效考评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点,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在工作中有些需要分开考评,有些也需要结合起来。绩效考评不能仅仅讲讲原则、讲讲方向,要从落实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操作性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积极进行探索。一些地方,如江苏、湖北等地先后开展了资产绩效管理的研究工作,先从政策研究开始,把政策研究透,再着手制定办法,在实践中探索,这些做法很好。

(七)进一步加强事业资产收入的管理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在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中都对这项工作提出了严格、明确的要求。今后,财政部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我们还准备研究出台“关于加强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对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进行原则性规定,包括收入的处置问题。

(八)进一步加强资产的政策理论研究

36 摆在我们面前的目标、任务明确,问题、矛盾也很多,大量领域需要探索实践。要在探索中不走偏方向、少走弯路,就要加强政策理论研究。今后,财政部、各部门、各地方要结合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展一些灵活多样、形式多样的理论研究活动,召开一些研讨会、座谈会,就一些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财政部今后也将在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尽量为整个事业资产的政策理论研究工作搭建平台,促进各方面的沟通。各地方、各部门也要加强联系,相互学习,共同探索。这方面有很多灵活多样的工作可以做。

三、几点要求

(一)深刻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党的十七大对资产管理提出了要求,要把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提到更重要的位置考虑。它既是促进我们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内容。要上升到这个高度认识。广大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者,要深刻意识到做好新时期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完善财政职能、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既面临着好的发展形势,也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各位代表回去后,要抓紧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张少春副部长的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领导重视是加强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请大家回去后向有关领导汇报,要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将这次会议的精神落到实处,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分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职能的要求,结合“十七大”提出的“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三)转变观念,锐意创新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事业资产管理的模式不能完全走老路子。过去好的方面我们要继承,但一定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要探索适应事业发展规律、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的事业资产管理模式,促进事业发展。近年来,财政部36号部长令颁布后,虽然各地方、各部门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很多。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群策群力,共同研究探索,走出一条新路来。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应该说在事业资产管理上我们锻炼出了一支队伍。大家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勤于奉献、成绩显著。为了适应今后新的形势对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这支队伍的素质一定要提上去。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应只是了解财务会计知识,也应该懂政策、懂管理,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财务人员的标准。我们 37 资产管理的同志也应该有一个这样的标准和要求,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了这样的标准和要求,资产管理的感觉就不一样,位置就不一样,锻炼干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五)增强服务意识,促进事业发展

资产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各项事业的改革服务。所以说我们做资产管理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有服务意识,要有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将我们的工作推向前进。

38

财政部教科文司赵路司长在全国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培训班上的讲话

(二O一O年八月二十四日)

同志们:

按照财政部2010年培训计划,今天,教科文司和干部教育中心在河北涿州联合举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培训班”。这是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针对全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举办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培训班。参加这次培训班的有中央100多个部门和地方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位市财政厅局的负责资产管理工作的同志。教科文司非常重视这次培训,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期望把这次培训班办好。

建国以来,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一直在开展,但是应当说,系统的制度建设、体制规范等工作主要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后才逐步做起来的。大家都知道,1988年成立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局下设行政事业资源司,是专司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机构。当时财政部的文教行政司,主要是与国资局行政事业资源司打交道,两家合作得很好。90年代,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比较系统、规范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

后来,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国资局撤销了,相关的工作通过“三定”逐步得到了明确,各级财政部门仍然是履行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1998年以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加强这项工作,财政部成立了两个专司资产管理的处,一个是行政资产处,一个是事业资产处。这些年,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财政部颁发了一系列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从36号令到各种专门的办法,各个地方也结合自己的实际颁发了一系列事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

从我们整个国家事业资产管理的历史上来看,这个时期是我们对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的时期,是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也十分艰巨的时期,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建设条件下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时期。许多的观念需要在新时期得到更新,许多的体制、机制需要在新时期进行改革,许多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我们的队伍建设、基础工作等方方面面,都要在新的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更大的力度向前推进。

所以说,我们这次培训班既要培训,也要交流,更要思考。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把一些思考、想法、情况向大家做一个报告。

根据这次培训日程安排,今天上午让我讲解财政部最近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昨天晚上我想了一下,今天上午不讲这个《通知》了,因为《通知》里边的内容、要求、规定写的非常明确,没有太复杂的东西,就是怎么贯彻好、落实好、执行好的问题,但是大家有什么意见、建议尽管提,我们热烈欢迎。

今天上午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想回顾总结一下,这些年事业资产管理工 39 作的基本情况。第二个问题,想谈一谈对做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第三个问题,我想专门就文化资产管理的问题给大家通报点情况。

一、近年来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些年是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进展很快、成效很大的几年,因为这些年的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是在一个新的形势下开展的工作,这个新的形势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几条:第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第二是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背景;第三是我们各项事业大发展、大改革的背景。这几大背景对我们事业资产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以百倍的努力,以改革的精神,以全新的理念去做好这项工作。

那么,回顾这几年的工作,可以基本概括为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项工作,事业资产管理的体制基本得到了理顺。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36号令,在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应当说事业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得到了理顺。特别是2008年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的“三定”工作。国务院对财政部的“三定”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部在事业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

在“三定”方案中,财政部的主要职责归纳为14个方面,其中第7个方面就是资产管理的职责:“(财政部)负责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按规定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制定需要全国统一规定的开支标准和支出政策。”这一条非常重要,因为财政的管理,无论是预算的管理还是资产的管理,首先是制度,依法理财,依法行政,规矩就在制度上。所以说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行政事业资产的规章制度,这是一个源头上的职责,是一个基础性的职责,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职责。没有规定就没有章法,没有制度就会各行其是,没有制度就会政出多门,没有制度行为就没有规矩。所以各级财政部门要履行好我们的工作职责,首先是要制定好规章制度、制定规矩,依法理财,依法管理资产。

再有就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36号令,它明确了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性的一些具体内容。36号令第6条讲“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第7条规定“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第8条规定“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同时,36号令还明确事业资产的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模式。所以说36号令的规定,就是刚才讲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这三层管理的架构,共同构成了我们新时期的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框架。

所以说,这几年一个基本判断,就是我们事业资产管理的体制,基本上、大致上得到了理顺。

第二项工作,事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我讲的是初步建立,还不完善,我后面还要专门讲制度的问题。因为以财政部36号令为龙头,财政部又颁布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若干个专门办法,各个地方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40 目前,我们的制度体系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了。按照36号部令的规定,财政部主要负责制订全国和中央本级的相关制度,地方根据财政部的有关制度规定,结合地方的实际制定地方的资产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各有各的功能和作用,当然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办法基本的理念和精神都是一致的。

再一个层面,就是各个主管部门,因为很多部门下面都有事业单位,有些部门下面的事业单位还非常多,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需要按照财政部的制度规定制定部门内部的资产管理办法,这项工作很多部门也都做了。

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基层事业单位,基层事业单位是国有资产的具体的占用者、使用者,也是具体的管理者,更应该做好事业资产的管理工作,所以我们要求各个事业单位要按照财政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制定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办法。

目前,这个制度体系框架大致上就是这么一个架构。事业资产要加强制度建设,都知道有必要,很重要,很有意义,但是这个制度体系的架构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第三项工作,就是管理基础得到加强。可以说,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最具有基础性工作特点的业务工作。我举过这样的例子,家庭理财和国家理财在某些方面是一样的,一个国家要置办这样那样的资产,一个家庭也要置办这样那样的资产。比如,我们买的房子,买的家具,买的各种电器、设备、图书等等,你总得心中有数、摆放得当、妥善使用、注意保养,谁家也不会不维护、不保养,乱拿、乱放、乱用。一个家庭是否善于当家理财,一进门就能看出来。作为国有资产,更需要我们有一种责任的意识,用一种负责的精神把它管好、用好,虽然它不是你的私人财产,但作为公职人员,你有责任和义务管好公有财产。

基础性工作的第一条,就是你的家底得清楚。你家底不清楚,就没办法进行管理,心中无数。就像一个家庭一样,春夏秋冬穿的衣服都不知道有几件,你这个家是怎么管理的?作为一个国家的资产管理,更复杂。前些年,资产管理工作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家底不清,不知道我们这个家有多少家底,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它资产占有的状况是什么,使用的情况是什么,都不清楚。所以前几年财政部组织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清查工作,初步摸清了家底。当然,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我们的家底也不断地厚实,按照财政部的统计数据,现在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额比上次资产清查又有了新的增加。到2008年底,我们全国事业资产总额达到了6.61万亿,上次资产清查,是5.9万亿,这就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第二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我们事业资产的管理手段有了加强,这个管理手段就是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我们开发了全国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统计报告制度。

这几项工作说起来容易,但是每一项工作都很费时费力,都不那么容易,都需要在座的各位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这些工作。当然,这些基础性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这 41 几项工作太基础、太基本了,是一些起码应该开展的工作。基础性工作的含义非常丰富,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

第四项工作,就是管理改革逐步深入。大家可以回顾一下,特别是工作资历比较老的同志可以回顾一下,过去几十年里,不要说计划经济的年代,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历史时期,我们的管理部门,从财政部门也好,还是到各个主管部门也好,事业单位也好,我们对资产的管理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

当时管资产,主要是要“管住”,建卡、设账,要账卡相符,要盘点,出入库要记录登记,大致上是这样的一些东西。这个当然很重要。但是我们如何用好、用活资产,把这些资产用出效益来,这方面的工作就远远不够了。因为我们过去没有这些理念。那么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建设公共财政体系的这样一个新形势下,再完全按照过去那种传统的理念和方式管理资产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说这些年,财政部陆续提出了一系列资产管理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举一个例子,我们提出了资产管理要与预算管理实现有机结合,这是我们资产管理上的一大课题,也是一大任务,更是一大突破。过去的资产管理很少与预算挂钩,但是实际上预算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在资产管理上。家底不清楚,配置无标准,运行维护费用不知多少,你怎么能科学合理地核定预算呢?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例子,我就不详细讲了。

另外,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社会各界对资产管理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过去所没有过的。过去往往对企业的国有资产关注比较多,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在80年代是以企业为中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国企改革的一大要求就是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国企改革还涉及到资产重组、产权界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会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那么,为什么这些年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会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呢?第一,这些年社会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社会事业要大发展、大繁荣。第二,随着公共财政的建设,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行了历史性的调整,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成倍增长。这个领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这个领域投入大、发展快,这样一个形势下,大家当然会关注你。特别是这个领域主要是依靠财政投入,资产主要是国有资产,你的投入多、家底厚,人家自然会问,你投入的效益怎么样,你资产管理的效果怎么样,用纳税人的钱购买配置的资产合理不合理,应该不应该,有效、低效还是无效?

资产这个东西是要招摇过市的,因为你盖的大楼、买的汽车、配的设备,大家都是看得见的。我们如果管理不好,人家自然会问,你这个单位为什么这么有钱,盖这么豪华的办公楼,建这么豪华的学校,买这么多豪华的车辆,购置这么多豪华的设备?你的资产是怎么管理的,有没有原则,有没有规矩?那么在今后,我们逐步推进政务公开、预算公开,实际上资产管理一样也应该公开。这样,社会对这项工作会更加关注。社会关注,是好事,是对我们工作的重视、监督,更是促进。

这里还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几年我们在事业资产管理方面所开展的这些工作,所取得 42 的这些成绩得益于各个中央部门、各个地方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大家的探索,大家的付出,大家的心血,所以在这里我也代表财政部教科文司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进一步做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们今天这个会不是工作会,是培训班,也是一个学习交流的会,所以我想结合这些年从事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一些体会、一些想法,和大家沟通交流一下心得。

前面我们谈到了这些年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多进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应当说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整个的管理还比较薄弱,很多工作还没有跟上,很多问题还没有研究清楚。所以我前面讲了,这项工作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任重道远,责任重大,当然使命也光荣。下面,我想结合当前事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很不成熟,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感觉现在事业资产管理大致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一)关于思想认识问题

虽然这些年各个地方、部门、事业单位对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感到还是有一些问题。从思想认识角度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感觉重视还是不够。当然不是普遍的,在一些地方、部门,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对事业资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的是无意识的,有的是长期传统所形成的,有的是我们现在的体制机制所造成的。比如说在我们一些同志的脑子里、行动上是“重预算、轻资产,重业务、轻资产”。有的部门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构、队伍、基础工作的建设上都比较薄弱。对资产管理工作重视不重视,到位没到位,你和管预算、管业务的比一比,就看出来了。当然很多部门、单位做的不错,但是有些部门、单位,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提升到应有的位置,而是把资产管理工作看成是一项二级、三级的工作,一项附带的工作,一项抓一抓也行、放一放也无所谓的工作。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二,我觉得还有一个管理理念的问题。在我们一些同志的脑子里,资产管理理念相对比较陈旧。不重视资产管理当然不对,可即便是重视,你理念跟不上,资产同样也管不好。比如说仅仅是停留在记记账,建建卡,点点数的工作层次上,显然是不够的。

我觉得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事业资产管理在理念上要注意做好四个衔接:

第一个衔接,就是要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理念相衔接。改革开放是决定我们中国命运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抉择,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了我们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其中第一条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所以我们国家取得了这么辉煌的伟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形成了一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理念。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

第二个衔接,就是要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念相衔接。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以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们告别了计划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理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理念 43 是截然不同的。随着我们经济体制的转型,随着我们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理念决不能依旧停留在计划经济那样一个时代。

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各个行业、各项事业改革的进程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改革首先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之一就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社会事业虽然也在改革,也在发展,但是远不如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因为当时我们国家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相对而言,在事业发展上,包括我们事业资产的管理上,改革的进程和理念相对滞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进程,这些年社会事业的改革明显加快,如科技体制的改革,文化体制的改革,卫生体制的改革等。今年7月13日,中央又颁布了《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这个纲要的核心也是改革。这样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才是协调的、完整的,既有经济,又有事业;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

第三个衔接,就是要与事业发展改革的理念相衔接。近几年,我国社会事业发展很快,改革的力度很大。社会事业要在新的形势下健康发展,必须用改革的精神去发展,怎么用改革的精神去发展,就是要更新观念,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改革和发展。

第四个衔接,就是要与公共财政建设的理念相衔接。1998年中央提出建设公共财政这个目标以来,国家财政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过去的建设型财政转变到今天的公共财政。大幅加大对公益事业投入的力度,调整支出的结构,完善财政的政策,建立一系列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管理制度,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等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作为公共财政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资产管理,也必须适应公共财政建设的这样一个大趋势。

那么对比来看,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结合我们的调查研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就会发现,在事业资产管理当中,我们的理念怎么样,是不是有一些滞后的东西,有一些陈旧的东西,有一些不符合我们时代和改革开放要求的东西。

前不久,我在中央级教科文部门培训班上讲了一课,其中讲到思想观念问题。比如说我们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为什么是历史性的?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那种经济模式是想把所有的需求都给你计划得清清楚楚,通过计划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但是实际上是做不到的,那种模式只能是一种僵化的模式、短缺的模式。那时候什么事都是政府包办,没有一项不是政府包办的,因为不允许私人经济,农村弄个自留地都不行,都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说实话,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觉悟、革命干劲、责任心都很不差,拼命工作,付出很多。但是怎么样?干了半天,供不应求,什么都短缺,买什么东西都要本、要证,限量。

改革开放以后怎么样了?政府不大包大揽了,不搞那种计划了,让市场机制、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去调节。我们现在的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商品供给十分丰富,厂家还要搞促销,东西多得了不得。政府没有直接管,没有办那么多的企业,没有做那么多的计划,为什 44 么?从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引发我们一个思考,就是我们各项社会事业虽然是公益性的,但是我们在思想观念上绝不能认为公益性就等于政府包办,公益性就等于公共财政全额供给,肯定不是这么回事。必须坚持多种形式来发展社会事业,多条渠道筹措资金发展社会事业。社会事业完全让政府包、财政包,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

有的同志讲了,这个事业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那个事业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不可能足啊,因为供需矛盾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供给总是有限的,而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限的。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需求,也就是说你那个“需求”不能是“主观需求”,只能是“客观需求”,即与现实经济条件和财力状况相适应的需求,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非常快,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国家需要综合平衡,既要保证重点,还要兼顾一般。所以说仅靠财政包,可能的结果反倒是影响了事业的发展。有些事业是完全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去发展的。

通过这个例子反思我们事业的改革,事业的财务管理,事业的资产管理,就是在体制转型的这个时期,我们的理念要跟得上时代,要思考新问题,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

(二)关于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我们总在说,事业资产管理体制如何如何,管理机制如何如何。那么,首先我要问一个问题,什么叫事业资产管理的体制?什么叫事业资产管理的机制?要先搞清体制是什么、机制是什么,然后才能谈怎样建立健全体制,怎样去创新机制。

我个人理解,事业资产管理体制应当讲的是事业资产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中央各个部门之间的一种组织制度。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职责权限关系,各个部门是干什么事的,权限有多大?要通过体制的规范来讲清楚,在这个事业资产组织体系里边,财政部门也好,主管部门也好,事业单位也好,中央也好,地方也好,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各自的定位是什么,功能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要通过体制的架构把它说清楚,这叫事业资产管理体制问题。

什么叫事业资产管理的机制?管理机制应当是事业资产管理运行的一种机理或者原理。你按什么道理、什么规律、什么方式去运行?体制机制有很多的联系,但是又不大相同。

事业资产管理的体制问题,我前面也讲了,一个基本判断,就是通过这几年我们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事业资产管理的体制基本得到了理顺,比前些年要明确得多、规范得多。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那么当前我认为在事业资产管理体制上,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财政部要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和财政部36号令的规定,履行好我们自身的工作职责。

怎么履行好我们自身的工作职责呢?第一,职责要到位,不能缺位。该做的事你不做,你没尽职尽责。第二,依法行政,各司其职。不该我做的事,我不能越位。我们共同的目标都是要把国家的资产管理好、使用好,用出效益来,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职责各有不同,各有侧重,需要我们大家共同配合,共同协作,形成合力,不要内耗,要共同做好工作,以国家的大局为重,以六万多亿的事业资产管理为重,我觉得这既是依法行政的一个要 45 求,也是我们应该有的一种境界。

现在我们还有一条要求,要求各部门要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也要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但在工作中发现有些部门搞的制度超越了职责权限,做了一些不恰当的规定。我想只要我们思想认识统一,这些问题都好解决,也希望我们各个部门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按照“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工作。这是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想强调的一个问题。

体制机制还想讲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事业资产管理的体制机制上,有没有改革的问题?或者说怎么看待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这里我想也给大家提供一个情况,就是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一个重要的文件,就是《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虽然主要讲的是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对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提出了要求。比如讲要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怎么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呢?中央提出了三句话十二个字的改革原则,哪三句话呢?第一句话叫政事分开,第二句话叫事企分开,第三句话叫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这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本原则。

这几句话含义很深,从中我也联想到我们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制问题。比如说政事公开,如何理解政事分开?过去我们常听到的概念是政企分开,政企必须分开,党政机关不能经商办企业,过去办的企业都要脱钩,你的所属事业单位如果要转企也要脱钩,反正你就是不能沾企业,不能经商办企业。什么是政事分开?政事分开字面理解,似乎是政府和事业单位分开。在国外没有事业单位的概念,事业单位的概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独有的概念。在我们的《民法通则》里面,事业法人是与机关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并列的四大法人之一。国外不是这样的系列,它的社会的组织架构一个是政府组织,第二个是企业,第三个是非政府组织,或者叫非盈利组织,既不是政府举办,又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活动。政府组织里面包括政府机关,也包括我们所说的事业单位,都是政府部门。有的国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是国家公务员,尤其是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特点,表明了它是政府职能的一种延伸。按照公共财政的理论,社会上的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私人产品通过市场去调控,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去提供,那么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除了国防、国家的行政管理以外,还包括为公民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如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等,这也是政府的职责范围,那么这个政事分开在下一步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应当如何实践,如何把握,对我们现在的体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需要认真研究。

事企分开,在这里不讲了,我后面还会专门讲到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管理问题。 第三句话叫管办分离。所谓管办分离,就是举办者和管理者要分开。我记得管办分离的概念第一次提出是在上世纪90年代工商改革过程当中,那时候的农贸市场,地方的一些工商管理部门,既管市场,又办市场,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体制上的弊端很多,所以工商的体制要进行改革,要实行管办分离,工商局是监管市场的,不能到一线去办市场,办市场要通过市场的机制。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如何理解和实践管办分离?这里面我觉得也有 46 很多需要研究的东西。我们国家有的地方也在探索管办分离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这里边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一个课题,如果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来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肯定会对我们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体制提出课题、提出任务,这是一个体制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情况下,你的资产怎么管,预算怎么管,都是新问题。

那么体制性的改革非常复杂,也很难轻易动手,那么机制上的改革,我感觉相对容易一些。有些工作需要开展,有些问题需要解决,要光等着体制变化,等到你退休可能也等不上,但是通过机制的改革、机制的建设,很多工作却可以开展起来。比如说,现在常讲,事业资源重复建设、交叉配置、低效运行,我们现在一些事业资源不是按照事业发展的规律、事业发展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来配置的,基本上是按照行政的模式和计划经济的模式来配置的。所以为什么我前面讲思想观念的问题,原因也是在这里。

按行政隶属关系、行政区划来配置事业资源,有些是需要的。比如说学校就得按行政区划,哪个社区配几个学校。但是有些事业资源不是这样,你有我也得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像我们的科技,卫星地面接收系统,这种系统发达国家基本上一个国家一套,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一个国家有一套,美国多一点,好像是十几套,我们国家前几年就干了八十多套,都愿意自成系统,因为现在的体制是这样的。中央、地方、各个部门,改体制谈何容易。那怎么办?就要改机制。怎么改机制?就是在我们事业资产的管理上一定要确定共建、共享、共用的这样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这就是机制改革。

通过机制改革和创新去解决体制上的一些问题,去解决在体制难改情况下,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通过机制的创新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事业发展的规律,更加符合公共资源配置的原则,使有限的事业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效益。

(三)关于事业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问题

说实话,目前事业资产管理水平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我们现在对资产的管理模式基本上还是一种粗放的模式、低效的模式,还存在着许多管理的漏洞和问题。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本届财政部党组提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去年专门印发了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文件。为什么这么强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因为这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改革的客观要求。现在我们的财政实力在逐步增强,财政投入在逐步加大,那么提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用好、如何管理好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最近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的目标。这个目标是1993年上一个教育纲要提出来的,当时提出到2000年实现占GDP的4%,但是一直没实现。为什么没有实现?有很多原因,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太低,九十年代占比只有百分之十几,现在也只占20.4%,也就是说在这20.4%里面拿出五分之一的钱来用于教育。全世界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是39.9%,发达国家高的都40%多,发展中国家平均是25%,而中国只有20%。这种情况下, 47 我们实现4%自然就会面临很多困难。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国家转型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资金需求量都很大,现在财政支出预算里,有法律规定、有政策要求、需要重点保障的支出占2/3以上,有的还有增幅的要求,所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难度就比较大。这次中央确定2012年实现4%的目标,是下了很大决心的,需要各级政府下大决心,既要壮大财政实力,又要大力调整支出结构,把教育放到优先保障的位置,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讲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说现在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是空前的,特别是一些重点的社会事业,如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社保等等,经费增长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怎么用好钱、怎么管好钱的问题。否则就无法向人民群众交代。因此,就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做好财政财务管理工作。要做好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大力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抓“两基”的工作,也就是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工作。

事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包括什么呢?我觉得包括三个内容:

第一,就是基础数据的收集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前面讲了,我们搞了资产清查,开发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统计报表,但是这个还远远不够。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基础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不仅要系统、全面,而且要精确、实用,应当能够汇集各个部门、各个事业单位的各类资产数据。资产管理需要这样一套数据,我们的数据信息化管理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怎么样完善这套信息化数据的系统,还需要深入研究。

第二,就是事业资产配置标准。制定事业资产配置标准,应该说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因为资产配置的标准,既是我们财政管理、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资产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政府公共服务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没有标准就不知道怎么配置资产,就不知道怎么安排预算。上次资产清查结果就反映出这样的问题,资源在不同部门配置差异很大,不公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这些基础工作没跟上,没有标准,没有制度,没有约束。

像国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比如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有非常明确、非常严格的标准,一个社区建几所学校,学校是什么标准,老师的办公用房面积是多少,教具、操场、图书馆等等,都有很严格的标准,建学校不能低于这个标准,但也不能高于这个标准,必须严格按照这套标准来执行。我们现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缺少的就是这个东西。当然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也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制定事业资产配置标准又是一个非常难的工作,虽然财政部提出了工作原则和要求,通用资产标准、专用资产标准等等,但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要制定通用资产的配置标准,我们首先要把通用资产的范围界定清楚,学校、科研院所、医院、文化体育单位的通用资产是什么?分行业制订标准还是打通行业界限制订标准?再比如,专用资产的标准就更复杂了。拿大学来说,有“985”大学,有“211”大学;有中央所属大学,有地方 48 所属大学;各个学校的学科设置又很不一样。由此带来的就是财政投入及其他相关渠道的经费投入在各大学的不同。“985”、“211”大学和非“985”、“211”大学的财政投入是不同的;在接受社会捐赠方面,有的大学一年几个亿,而有些大学甚至是零。许多投入是要形成资产的,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学的资产配置会呈现很大的差异,你又该如何制定标准呢?所以说,资产配置标准专业性强,非常复杂,行业、区域、个体差异大,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把一些问题研究透、想明白,才好动手。现在我们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先从科研单位的通用资产入手,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班子,这是基础管理工作的第二项内容。

第三,就是基础管理制度。目前我们的事业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事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上,怎么解决好条条块块的关系,还需要填充什么内容,整个制度体系是怎样一个构架?资产管理制度很复杂,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一样。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三层架构:最顶层是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以财政部第8号令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二层架构是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比如大学、中小学、科研单位、医院等的财务制度,这是由财政部和主管部门制定的,是管全国的,一个条条下去的。比如,高等学校的财务制度,全国所有的高校都要执行,医院财务制度,全国所有的医院都要执行;第三层架构就是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办法。这就是我们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那么事业单位的制度资产管理体系是什么样子呢,怎么处理好条条块块的关系?需要我们梳理清楚,才好动手,制度建设和我们其它很多工作一定要搞好顶层设计,宏观的问题先想清楚,再去解决微观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现在已有的制度执行力不够。有的部门制定的办法超越了自己的职责权限,没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来履行职责。包括现在正在上报的2011年预算,有的部门不报资产配置预算,明年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频繁追加。现在我们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刚刚建立没几年,但是越是在开始的时候越是要立好规矩,加大执行力度,这样才能使资产管理的制度、政策、措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第三个问题,就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制度建设缺位。没有把制度建设工作做起来,希望各个部门回去以后,认真地梳理一下这些工作,对所属的事业单位提出工作要求,指导帮助他们把内部具体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起来。

事业资产管理的基层建设重点抓什么呢?我认为,应当重点抓好全国120多万个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事业资产管理的组织建设。因为,事业单位是事业资产的具体占有者和使用者,其主管部门负有领导、指导、组织、协调、监督等重要职责,这是做好事业资产管理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障。虽然,各个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职责不同、情况各异,但在事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上是一样的。首先,要加强领导。虽然各部门、各单位都有领导同志负责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但我想强调的是,各级领导同志要把资产管理工作摆在与业务工作、预算工作、财务工作一样重要的位置来看待,不能厚此薄彼,这既是领导的重视,更是领导的责任。其次,要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队伍建设的第一条就是要有人,各部门、各单位 49 都应当有专司资产管理的专业化人员;而且,资产管理的人员应当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要懂得多方面的知识,既要懂资产,还要懂得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我们特别要清楚搞资产管理的同志需要学好哪些知识,怎样去组织进行学习,怎样去提高学习效果,怎样能够学以致用。第三,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制度。我这里讲的“内部制度”,指的是工作制度,也就是要明确资产管理的职责关系、工作流程、协调机制、监督评价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职责明确、流程顺畅、监督有序、讲求实效的工作机制。第四,要发挥作用。各部门、各单位是事业资产管理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事业资产管得怎么样,主要靠大家。因此,希望各部门、各单位认真按照财政部36号令和各自职责的要求,高度重视,真抓实干,锐意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做好服务,充分发挥好作用,把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有声有色地抓起来。

(四)关于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管理问题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事业单位创收也好,经商办企业也好,目前在政策上是允许的,党政机关不允许,事业单位允许。事业单位经商办企业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因为在改革开放前,并没有事业单位经商办企业的提法。比如说学校,大家都知道以前学校都有校办工厂,也算企业,但是那时候校办工厂不是为赚钱的,主要是学生生产实习的基地。毛主席讲了,学生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校办工厂是学生的生产实习基地。还有一些单位,比如说医院,就是要收费,门诊要收费,拿药要收费,住院也要收费。

事业单位大规模地开展经营活动,实际上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我们在政策上鼓励事业单位创收,弥补事业经费不足。那么到了90年代,搞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不光是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办企业也是热火朝天,后来党政机关、军队都不允许了,但是事业单位目前在政策上依然是允许的。

这个问题存在着许多我认为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事业发展到今天,主要依靠财政的投入,强调公益的性质、社会的效益、社会的责任,那么怎么对待事业单位经商办企业的问题呢?怎么规范管理事业单位经商办企业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工作任务。我感觉事业单位办企业有几个问题不太清楚,不清楚就不知道怎么去管,你用什么理念去管,用什么原则去管。

第一个问题,我感觉现在的事业单位行为属性不清楚。什么叫行为属性不清楚?就是事业单位应当是什么性质,应该发生什么行为?这是一个源头的问题,一个基本概念的问题。事业单位的很多问题,恰恰是发生在这些源头、基本的问题上。比如说现在的事业单位,实际上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有履行政府职责的事业单位,搞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具有社团性质的事业单位,还有就是本来意义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像学校、医院、科研、文化单位等等。人家就问,你这个事业单位到底是什么性质?为什么又有履行政府职责的,又有经商赚钱的,又有社团性质的,还有从事公益活动的呢?事业单位概念、性质上的混乱就导致了事业单位在政策、管理和行为上的混乱。似乎有了“事业单位”这顶帽子就什么都能 50

推荐第4篇:鼎力推荐完善国有企业规章制度

11

1完善国有企业规章制度

陈志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什么单位,国企也好,外企也罢,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制度和规章来规范员工们的行为。对于企业而言,规章制度有如国家的法律一样承担着神圣的使命,是规范化企业管理的载体,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管理出效益”人所共知,而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规章制度的执行,有人曾把制度喻为降低成本的关键工序、安全生产的保障。

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名员工,你对现在公司的各项制度满意吗?你最爱的公司制度是什么?最恨的公司制度是什么?最难以理解的公司制度是什么?现实中许多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可谓不全面,墙上挂的、纸上写的,比比皆是,然而有章不循、半途而废、形同虚设、装潢门面,实际操作起来熟视无睹的,却屡见不鲜。这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有多么复杂,也不在于建立制度文本化的过程有多么高的技术含量,而是在制度推广以及执行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事实阻力较大,为什么呢?

这就是首先要探讨的问题,究其原因,乃规章制度本身之弊端所致。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存在的弊端

1、企业制度的系统性不够

规章制度是每个企业实施科学和有效管理的基础。在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许多大型企业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法则。而国有企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很少有一套系统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对一些已经形成的制度也缺乏科学总结和动态完善,唯以保证制度的连续性、操作性和科学性。

企业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不仅可以折射出企业发展的步伐,而且可以让人了解企业的人文、社会等历史面貌。同时,它的生成和发展,必然经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白沙集团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国有企业、湖南省利税首户,其实施“简单管理”就是由繁到简的较高境界,而许多国有企业连“繁”的水平还未达到。

2、企业制度的民主性不足

其主要表现是国有企业中多数规章制度的制定、出台长官意志起着决定性作用,只要通过几个部门甚至是某个部门的风暴会议形成,经领导象征性会签后即可成文,很少是经过员工或职代会的充分讨论、

- 1 -

修改后形成的,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在多数国有企业中流于形式、口号化,没有形成真正重视员

工、关心员工和激励员工的生产工作氛围,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表现为民主性不足,所以国有企业中员

工对制度的认同度较差、对执行制度的主观自律意识低,仍属必然 。

每个企业的规章制度应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工作行为规范,其制定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得

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可,所以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员工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让

员工积极投入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来,积极参与到企业生产管理中,这是员工认识企业问题、提高执行

自觉性的过程,也是检验企业制度“内化”程度的关键所在。

3、制度的操作性不强

许多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甚至连各岗位说明书,大多是在某先进单位或者同行的“原

版”基础上,再结合各自企业的实际稍加改进,便为己用;另外,有—些制度内容空虚、过于笼统,原

则性制度、概括性、方向性规定多,官话套话废话多,对工作责任、管理流程、生产要求、实施细则和

保障措施等具体的规定少。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步伐突飞猛进,WTO的加入,知识经济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在随时随地发生着变化,而企业中一些旧的制度内容却恒久不变,明显落后于企

业实际,没有与时俱进,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加以维护、充实完善。可想而知,它所能发挥的作用不

再是规范自身工作程序和员工行为,而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领导视察和显示其外在的工作规范性。

4、制度执行的连续性不足

其突出表现为“半途而废”的现象,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现了某种不良现象时,迅速出台了针对

性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刚执行时也十分严厉,但是,很多制度都不能始终如

一、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作了这样的总结:“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六遍

桌子,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会擦六遍,慢慢觉得擦四遍、五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很多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就是不认真、不到位。

在国有企业中,管理者不可能对企业实施长久管理,中层管理者也不可能在一个部门或者基层单位

长任管理职位。所以,一些企业管理者就在其“大刀阔斧”式的继任中猛烧其略具个性的“三把火”,

在显示其雄才大略的同时,也烧掉了前任合理的、应继承的东西,突出表现就是在制度管理上“另起炉

灶”,另行一套,使企业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然而,反映在企业管理上,制度执行的连续性不足不仅仅是管理脱节和不到位的问题,而且涉及到

企业管理意识、监督机制等深层次的问题,其所造成的后果是内部管理涣散,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中的随意性较强,并使员工的“惰性”恶性膨胀。

5、制度落实的原则性不够

企业内部的许多规章制度之所以不能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流于形式,其根本原

因就是企业制度在执行落实中原则性不够。在本应按企业制度规定事项执行或需对违反制度者进行处理

时,因顾虑各种因素或关系,出现“放一码”或打折扣现象的屡见不鲜。比如,许多企业都会存在着一

部分特殊群体,他们违规了,可以酌“情”合理地从轻发落,甚至是免予处罚;对于他们的这些特殊豁

免权,员工们看在心里,先是反感,接着是羡慕,最后就会“联手”这部分人共同违规,造成谁能违规

而不受处罚就是身份高的现象,其结果是导致企业制度“流产”或削弱了制度效力,导致规章制度如同

一纸空文,久而久之,许多规章制度的落实也成为空谈。

6、制度的建设没有与企业文化的建设齐抓共管

不应抱有规章制度涵盖一切,一切都由规章制度约束的观点。如同一个国家民众的行为不能全部由

法律去约束一样,相当数量的行为必须且只能靠道德来约束。那么落实到企业建设中,这种道德的约束

具体体现就是一种企业文化。

有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搞不搞无所谓,只有制度建设才是

实的,才是铁的。其实这是对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曲解,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把员工看作“经济人”的

基础上得来的。这样的领导者认为:只要工资给得高高的,再加上严明的规章制度就能把员工队伍建设

好。然而,违纪现象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因为人是活的,而制度是死的,制度制定得再严密,如果人在

主观上不去积极遵守,而是千方百计地去钻制度的空子,那么还是不可能杜绝违纪行为的发生的。所以,制度得以坚决贯彻执行的基础是,员工在主观上有积极遵守的意识,只有这种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做到

日常的行为不超出规章制度允许的范畴。培养这种意识的关键途径在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

化的渗透,培养员工的遵章守纪的意识。

一种文化的培养要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公司高层到每一个员工做起。海尔集团敞开大门让数

不清的参观团参观学习,但是回去以后有多少能得以收获呢?目前还未见报道。这就是说,自己的企业

文化是有着自己的特定“土壤”的,是不能移植的。海尔在兼并每一个企业时,总是先把自己的干部队

伍带去被兼并的企业进行文化的“渗透”。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规章制度的推行是有着举

足轻重的意义的。

只有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齐抓共管,才能依靠企业文化的推动使规章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对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建议

1、不要忽视企业规章制度

就国有企业来讲,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而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现代企业精细管理的重要因素。所以,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制度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要成为企业管理者认真对待,并贯穿于企

业管理中的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2、规章制度建设要立足于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内化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的目的就是规范企业管理程序,约束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贯

彻执行的主体是全体员工。所以,要使各项规章制度付诸落实,首先制度要建立在让绝大多数员工都认

可的基础上,并通过提高认识,内化为自觉执行,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律意识。

3、要完善规章制度的监督机制

随着国内经济国际化、国际经济国内化和市场竞争白热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以标准化为特征的企业

管理将逐步渗透到各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被一些国有企业所运用,规章制

度建设在过程管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而落实制度的关键就是完善的监督机制体现在管理的每一环节、

每一过程。否则,即使再完善、再科学的制度都是一纸空文,起不到任何作用。

4、规章制度管理要形成一套科学规章制度管理体系

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管理是发挥企业整体效能的保证,也是检验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

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不仅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厦门水务集团企管部)

推荐第5篇:国有企业

东阳市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

相关材料参考模板

参考样式1:关于报请审批《东阳市**有限公司公务用车制

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请示

**局(委、办):

根据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改革领导小组印发的《东阳市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东车改〔2018〕*号)精神,结合我公司及下属子企业实际,制定了《东阳市**有限公司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会议)集体研究同意并公示。现将方案报上,请予以审核。

附件:《东阳市**有限公司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

案》

东阳市**有限公司

2018年 月

附件:

参考样式2:东阳市**有限公司公务用车制度

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东阳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东阳市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要求,结合本公司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实际,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如下:

一、**公司基本情况

企业规格、行业性质、工作所在地等,公司总部及子企业构成情况、人员总体数量和结构比例,司勤人员结构、性质、数量、公务车辆(含企业负责人保障公务用车、生产经营和业务用车、

其他公务用车)总体规模、数量、类别,及车辆日常主要用途、使用频度、管理模式。 二、**公司公车改革方案

1.人员参改情况。纳入车改的人员范围、数量。 对原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岗位、个别特定岗位的人员情况作具体说明。

2.车辆保留和取消情况。拟保留的业务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车辆的数量、主要用途以及特种专业用车的固定设备安装或改装情况说明;拟取消的车辆情况等。

3.司勤人员安置情况。简要说明拟分流安置的司勤人员数量、安置方式、安置计划等。

4. 节支率测算。简要说明测算过程,包括改革前公务交通总支出,分项说明车辆更新购置费、车辆运行费、司勤人员支出、租车等其他相关支出等;改革后公务交通总支出,分项说明公务交通报销预计支出、保留车辆更新购置和车辆运行费预计支出、保留司勤人员预计支出;改革完成后预计达到的节支率。

5.车辆社会化保障改革计划和阶段性目标。总体的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要逐步社会化、市场化改革, 企业需要制定经营业务活动用车社会化改革计划和阶段目标,分阶段减少经营和业务活动保障用车数量,用3-5年的时间将由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替代的经营和业务活动出行,全部转由企业公务出行社会化用车平台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机构保障。 6.管理措施。简要说明改革后保留车辆、“实报实销”公务交通费用的管理使用方法。

7.组织领导及进度安排。车改工作小组成立情况(组长原则上由单位负责人担任);车改工作进度安排;车改工作具体负责人和经办人的联系方式。

三、对二级及二级以下子企业车改实施要求

1.二级及二级以下子企业参改人员范围要求,及参改方式。

2.二级子企业车辆保留和取消情况,及保留车辆的管理要求。3.二级子企业司勤人员安置情况。

4.二级子企业公车改革的起止时间、基本流程和要求。5.对二级及二级以下子企业车改总体“节支率”的预期要求。 附件:

1.**公司公车改革基本信息表

2.**公司人员参政信息表 3.**公司拟取消车辆汇总统计表 4.**公司拟保留车辆汇总统计表 5.**公司节支率测算表

6.**公司车辆及公务交通费用使用管理办法

推荐第6篇: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谁承担?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三条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

推荐第7篇:国有企业

上海巴士电车有限公司

信访稳定工作责任书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5号文件”)和国务院《信访条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公司改革发展、运营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与各基层签订《上海巴士电车有限公司信访稳定工作责任书》。

一、责任人的职责

(一)各基层党政主要领导是本单位信访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信访稳定工作负总责,并督促班子其他成员在各自分管的范围内履行信访稳定工作职责;信访维稳工作责任人员负直接责任,认真落实信访维稳工作措施,确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要做到运营生产与矛盾预防化解工作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二)层层落实信访维稳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信访稳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实到基层、线路和班组。

(三)建立健全各级处置突发时间的组织机制,明确分管领导、责任人员,集中精力,人力。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确保实发事件和处置有力有效及时。

(四)把信访稳定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程,每周进行一次终点稳定对象的排摸,每月进行一次信访维稳工作的排队分析,确保

信访维稳工作措施的落实推进。信访维稳工作是企业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与生产经营评先和其他工作目标同检查、同总结、同考评。

(五)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上,要根据“五项评估指标”(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性、连续性、影响性)的内容,开展内部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严格执行“五个同步”“五个不出台”的要求规范运行。即调整方案与稳定工作方案同步制定、同步报批、同步推进、同步完善、同步考评;对法规和程序上有障碍、领导力量和工作队伍落实、改革和稳定工作方案不完善,职工思想状况不清楚,配套资金和政策未落实的调整措施不出台或缓出台。

(六)按照“三清一方案”(即信访人基本情况清、真实诉求清、解决矛盾相应的政策清,形成统一的处理方案和答复口径)的要求,及时排摸分析不稳定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化解初信初访矛盾和稳控重复矛盾,不上交和激化矛盾,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

(七)建立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如发生职工到市政府、久事公司和集团公司集访,闹访等情况,各基层要确定一名领导干部专门负责,一包到底直到问题解决。

二、责任人的工作目标

(一)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落实信访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信访维稳工作签约率、考核率均达到100%。

(二)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世博安保维稳反恐“四个坚决防止发生”和“四个确保”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妥善化解、处置不稳定因

素,不发生进京集访,不发生越级集访,不发生三次以上到市和进京的重复上访,不发生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

(三)世博会期间,在世博会场及其他涉世博场所不发生因信访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

(四)强化初信初访的督查和考核,切实做到按时转送交办率、受理告知率、按时办结率100%,重要交办信访事项的解决率达80%以上。按时上报每周信访维稳重点对象排摸表,认真落实工作措施,重点对象得到有效控制。

三、责任人的考核

(一)在责任书约定的责任事项纳入基层党政领导的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同步实施考核与奖惩。

(二)责任人在责任期内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实现信访稳定工作目标且成绩突出的,予以表扬奖励。责任人未认真履责,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和企业声誉的重大事件,予以批评处罚,后果严重的实施问责处理。

四、考核期限

同基层党政年度目标责任书约定期限。

五、附则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基层责任人与公司各执一份。

甲方:中共上海巴士电车有限公司委员会

党委书记:

乙方:中共上海巴士电车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

责任人:

二○一○年四月二日

上海巴士公交(集团)有限公司

信访稳定工作

上海巴士公交(集团)有限公司

2010年4月

推荐第8篇:烟台国有企业

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

·烟台冰轮集团有限公司

·烟台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烟台交运集团有限公司

·烟台东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烟台百大集团有限公司

·烟台北极星国有控股有限公司·烟台医药国有控股有限公司·山东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

·烟台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责任公司·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

·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

·烟台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市电力开发有限公司

·烟台氨纶集团有限公司

推荐第9篇:国有企业党支部书记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找准自身位置 促进企业发展

南湾街道瑞记手袋厂是一个港资企业,现有员工3000多人。2003年成立党支部。任党支部书记三年来,我的体会是,只要遵循“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的思路开展工作,就能真正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多尊重,多协商,争取老板对企业党组织工作的支持

作为一名外资企业党支部书记,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我的体会是,不摆架子不争权,多协商,多沟通,争取老板对支部工作的支持。党支部成立之初,在一次全厂管理人员大会上,老板试探着让我谈谈做好企业党建工作的设想。我把上级有关部门对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方法原则向老板和管理层作了通报,并表示企业党组织的建立,不会与老板分权,党组织开展活动,不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我们与老板之间建立了真诚的沟通关系。每逢上级党组织开会,我都会把有关精神和要求,一一给老板传达,支部开展工作遇到困难都一一告知老板,同时就如何抓好工厂的管理和员工思想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使老板从内心感到,我这个支部书记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在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老板对党组织开展工作也更加支持。先后投入60多万元,帮助支部建起党团员学习中心和活动室、图书室、歌舞厅、体育场等,购买了十多台电脑、一万多册图书。

二、关心员工利益,架起企业与员工沟通的桥梁

关心员工疾苦,体察员工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支部书记,我站在维护员工正当利益的立场上,积极向厂方和老板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得到老板认可,从而焕发了员工参与瑞记建设和发展的热情。

一是关心员工生活。2004年,老板采纳了支部的意见,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一栋12层共有250套夫妻房的大楼,在厂工作一年以上分居的夫妻,交少量的租金就可以享受“夫妻楼”待遇。同时,还兴建了榨油作坊和豆腐作坊,全部对内供应,生活饮用水实现了自给,很好地改善了员工的生活条件。支部还积极与当地学校、公交公司、电信公司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解决了员工子女上学难、员工出行难、对外通讯难等问题。

二是关心员工的福利。2004年之前,因老板不够重视、员工不太配合,企业为员工购买社保的工作相对滞后。我和支部一班人通过广播、板报等作了一个多月的宣传,与企业主、厂长进行商讨,按国家规定为员工购买社保,取得了企业主和员工的理解和支持。目前,我厂由200多人参保扩展到现在的3000多人,劳务工医疗保险率达100%。2004年下半年,在支部与工会积极努力参与下,公司又为所有员工购买了不记名的意外人身险。

三是关心员工疾苦。为了给员工在患病或遭遇不幸时提供援助,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一个职工互助基金会,由我兼任理事长。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一是每位员工每月出资3元,二是公司定期下拨专款。近年来,“基金会”共救助困难员工100多名,捐助金额达80多万元。

三、带领广大党员和员工为企业的经济发展作贡献

我们在开展党组织活动中,紧紧围绕企业的主要任务来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开展“与企业和衷共济渡难关”活动,在企业生产呈淡季、经济指数下滑的情况下,党支部组织党员向企业高层提出合理化建议,重新整合销售、技术资源,使企业平稳渡过了难关。 企业遇到缺工等困难时,党支部成员发动员工联系亲朋好友,到企业参与瑞记的发展,很快解决了部分岗位缺工的燃眉之急。开展“我是瑞记人,争做生产标兵多贡献”的劳动竞赛,我与党员带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带动广大员工高标准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作者为深圳市龙岗区瑞记手袋厂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在非公企业大有可为 ■文新龙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天基电气(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英国的跨国公司,现有员工3500余人,2003年7月成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作为支部书记,我的感受是:党支部在非公企业同样大有可为。 以作为求地位,赢得老板支持

我带领支部一班人,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在公司生产经营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在公司文化建设上发挥排头兵作用,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老板的信任和大力支持。

2004年,公司结构调整之际,党支部向全体党员发出了“共产党员无次品”倡议,并组织开展了“党员岗位责任制”活动。凡是有党员的车间和岗位都能做到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完成任务最快,这次活动共为公司创收180万元。

为丰富公司文体活动,党支部主动请缨,接管了公司文艺小组工作,组织党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开办了舞蹈、时装秀、乐器等四个培训项目。两年多来,举办培训班50场次,共培训人员达1650人次,并在重大节日中承办文艺晚会,组织党员演出,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公司文化氛围。

支部根据公司保安90%是党员的特点,组织12名保安成立“共产党员保卫组”。除了正常值班外,节假日和公司有重大活动的日子,保卫组主动加班加点,维护公司的安宁。

因为党支部的作用突出,赢得了公司老板的信任和支持。公司规定,中层管理人员会议,党支部书记必须参加;公司董事会议,党支部书记可以列席;各部门召开会议或有重大活动,部门党员必须参加。同时,对党支部的活动给予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抓建设增活力,办实事树形象

党支部狠抓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积极争取区、街道、社区和公司的支持,共投资8万余元,在新厂区兴建了一个200平方米高标准党员活动室。活动室集学习、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成为党员学习活动的平台。同时,活动室还吸引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开展活动,共享资源。在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中,不仅在党内进行互相评议,还将党员置于广大员工的监督之下,以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支部将党内各项制度与公司员工守则相结合,使党的组织生活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党支部积极主动为广大员工办实事、办好事。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双联”活动,8名党员联系各车间困难职工24人。八车间职工陈秀琴患病住院,经济比较困难,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主动联系该职工,并发动党员捐款800余元,解决了燃眉之急。支部组织了“共产党员义工队”,经常在职工饭堂和职工宿舍区义务维护秩序和清扫卫生,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党支部经常带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通过简报、编印手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向广大职工宣传《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广大员工的法律意识。同时,及时将职工的意见向公司老板和管理层反映。比如,为了让员工吃到可口的饭菜,党支部建议公司在食堂设置川菜、湘菜、粤菜、赣菜四大菜系档口,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口味员工的就餐需求。

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党支部拉近了与员工的距离,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作者为天基电气(深圳)有限公司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 让党员“游子”有个家 ■戈学怡

我是来自武汉一家国有粮食企业的职工。1999年国企改革后,我开始了人生的打工历程,有幸加盟中山市古镇一家专业生产金融机具的中型民营企业,即广东百佳百特实业有限公司,担当一名基层管理人员。

2001年7月,当党的生日来临时,我总觉得就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似的,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于是,我内心萌发出一种找“家”的念头。抱着这个想法,我开始留心对公司外来员工中的党员进行调查和走访,经动员,12名外来工党员一致赞同成立一个党支部。大伙的心愿迅速得到了企业老板的大力支持。2002年1月22日,报经古镇党委批准,外来工临时党支部成立,我被选为支部书记。2004年11月23日,又经镇党委批准为正式支部,公司全体党员终于有了“家”。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富有“百佳”特色的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公司党支部曾被中山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还被指定为中山市非公企业先进性教育示范单位和非公党建示范企业。

一、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促进企业发展。党支部成立后,我们一班人很快达成了共识,民营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所有制形式和领导体制,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不能变。三年多来,百佳公司党支部,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和骨干作用,激励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主动进入角色,在企业重大生产经营决策上,主动当好参谋和助手。比如,在企业机构改革、新产品开发等重大问题上,支部带领全体党员积极参与研究,而且一些关键性任务直接由支部牵头抓。在选贤用人上,由党组织把关定向,协助企业对现职中高层管理人员坚持经常考核,对不称职干部及时向总经理提出调整建议和意见。2003年4月,在党支部的积极参与和建议下,总公司新一轮的组织架构出台,设置了技术开发、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产品制造等12大“中心”和10个分支单位。新的组织架构运作后,使得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变得有章可循,工作办事效率提高了,团队合作的风气好了,组织纪律加强了。

二、发挥党员作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公司现有21名党员,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奋战在公司不同的岗位上。有担任公司中高层管理工作的,有担任产品研发工作的,还有当司机,当保安的。大家都坚信是金子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他们平时能“看出来”,需要时能“站出来”,关键时刻能“豁出来”,处处彰显着共产党员的本色。

例如,外来工中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杜在勇高工,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经常加班加点,为新产品的研发竭尽全力,从不计较报酬和得失。特别让大家刻骨铭心的是去年的“10·11”那场火灾,支委文荣、党员彭云飞等,建档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蔡永福、谭南祥等同志,把生死置之度外,带领员工们一次又一次地冲进火海,奋不顾身抢救公司财产。那一幕幕感人的场面,始终萦绕在我们的眼前,让人难以忘怀。□

--------------------------精品

文档-------

推荐第10篇:国有企业青年工作

浅谈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漆江月

青年,是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后备力量。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企业活力逐渐增强,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着全方位、多层次的变化,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企业党组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明确青年工作的方向。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宝贵的、潜在的无形资产和财富。作为企业推进战略管理和加强团队建设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在教育和引导企业青年职工的价值观、思想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文化创新、带动青年职工的观念更新是当前党团组织强化思想观念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有效手段。要做好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党中央明确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明确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企业党团组织必须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以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要求,通过持续不断的工作,使企业

1文化得到广大青年职工的认可,其中要着重建立广大青年“以企业为家,以企业员工为兄弟姐妹”的良性思想观念,培养广大青年职工“把自己交给企业,以企业茁壮发展为荣”的强烈集体荣誉感,进而深化其“把企业扛在肩上,以企业日益壮大为己任”的顽强团队精神以及高度责任感。最终使企业文化成为青年职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判断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企业在青年职工心目中的归属感,明确广大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最终锻造出国有企业广大青年职工的强烈主人翁精神,达成企业文化与青年职工价值观相互和谐,相互促进从而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主人翁意识,夯实青年工作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和培养人的工作,它以融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共同繁荣和谐发展为基础,以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前提,以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平稳壮大中心,以提高职工精神水准为取向。但国有企业细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并非构建空中楼阁,提高青年职工思想水平,树立其正确价值观也绝不是空谷余音而已,我们更应该将其落在实处,在确立了国有企业广大青年职工以企业为家的主人翁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青年职工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端正其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夯实其脚踏实地的工作基础。将树立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作为思

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青年职工投身到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等活动中,消除青年职工在理论上的混乱、思想上的疑虑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充分调动青年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强化企业青年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要想将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位,必须结合企业自己的特点,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教育,在落实党的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行为规范,激发青年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对青年职工提出的问题,应开展群众性的民主讨论,在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通过启发诱导,让青年职工自己去思考问题、分清因果、明辨是非,使青年职工的思想更活跃,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和职工队伍的建设。

三、提高工作积极性,促进青年工作的创新。

做好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针对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特点,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尊重、平等、宽容的心态开展工作,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在尊重青年职工的前提下,倾听青年职工的呼声,反映青年职工的意愿,代表青年职工的利益,充分调动青年职工的积极性,发挥青年职工的智慧与力量,为更好地加快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

想保证。

其次,坚持与时俱进。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单一灌输式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被多数青年职工所接受,在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以善于理解人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方法,将工作做深、做细,才能使青年职工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第三,通过开展评选“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在企业青年职工中重视树立榜样、典型示范,正面鼓励和引导青年职工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以激励广大青年职工奋发向上,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第11篇:国有企业人才流失

浅谈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姓 名: 冯 瑾 学

号:1161101206442 专 业: 行 政 管 理 所 在 电 大: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当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企业与企业、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人力资源逐渐发展成为组织的“第一要素”。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之一的国有企业也纷纷打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口号,然而,由国有企业固有的弊端及体制等问题而引起的人才流失严重成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最棘手的难题。人才流失在于企业缺乏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面对入世后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局面,国有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避免人才流失。

关键词:竞争;激励;人才流失;留住人才

前 言

企业告别了“商品短缺”、“资本圈钱”的时期,已走向人才竞争的时代,谁占有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中占有主动权。但综观我国国企人力资源使用现状,普遍面临着人才流失频繁的窘境。人才严重流失,必将成为制约国有企业顺利发展的瓶颈,认真研究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影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人才流失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分析,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主要是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人性的欲望和追求高于企业所能提供的范畴;客观上主要是企业自身发展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综合能力较低,与市场上其它类型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具体分析起来,人才流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1、薪酬水平低

国有企业的薪资水平普遍低于非国有企业,仅相当于非国有企业薪酬水平的50%或者更低,与同行业、专业相比缺乏竞争力。而且由于国有企业的冗余人员多,负担重,使得近几年的工资增长幅度很小,甚至还有降薪现象,大多数员工对薪资水平不满。

2、福利缺乏吸引力

伴随着住房改革、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国有企业的福利优势将逐渐缩小或消失。而且,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企业甚至取消了一些以前的福利政策。这样,使得福利可变换成收入的部分比较小,从而,缺乏吸引力。

3、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

首先表现在新员工引进后的安置上,新员工的见习期比较长,从事的工作杂,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大,对工作容易产生不满。

其次是培训,企业可提供的培训种类少,培训机会小,对培训后的归属问题控制得比较严格,在培训费用的支出上比一般企业少,而且很多培训都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与外界相比,容易产生落后感。

再者是晋升,在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的论资排辈、“唯亲、唯私、唯权”现象比较严重,晋升缺乏公开、公平、知人善任。

最后是学非所用,在国有企业里跨专业从事工作者比较多,受重视程度小,员工感觉压抑。

4、企业整体氛围差

首先是领导者素质及工作风格,在任的大部分领导都是

六、七十年代的思想和作风,管理思想和方法落后,对现代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态度怀有排斥甚至鄙视态度,工作难以在年轻人中展开。

其次是管理水平,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有90年代以前的作风,对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吸收得很少,陈旧的管理制度、工作考核的方法等令人难以接受。

5、企业发展前景

国有企业目前一般的状况比较差如:冗余人员多,待岗职工占到了总员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而且还剔除不出去;社会负担大,老职工多;大锅饭现象还比较严重;经济效益不容乐观;改革成果不明显,看上去前景黯淡,令人失去信心。

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失造成的影响往往都是负面的。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不仅仅包括招聘、培训和生产效率降低的显性成本,还包括企业声望降低、低落的员工士气、工作流程的中断、无形资产流失等隐性成本。

二、国有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对策

人力是一种资源,人才是一种贵重资源,人才的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不是能以简单的数字估价得了的。如何降低人才的流失率,将人才的流动率控制在良性范围内,保持企业活力的同时留住优秀的人才,已成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做好人才筛选第一关——严把招聘关

人员选聘是企业吸收新鲜血液的源泉,也是企业积累人力资本,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点。在人员选聘时从战略上考虑到人员在企业的持续发展性,为降低员工流失率起到了第一层过滤网的防范作用。

首先,在招聘人员之前,做好岗位空缺分析,确定要招聘到的人员的素质。在需要招聘人员数量的确定方面,可以根据职位空缺数量、企业因发展业务需要增加的人员数量及一定

的储备人员数量(储备人员占的百分比主要由人员的流失率确定)来决定。这样可以防止招聘到的人员学非所用,也可以防止出现人员大量富余的现象。

其次,在人员的招聘过程中,要对应聘者“坦诚相见”。招聘人员要给应聘者以真实、准确、完整的职位信息,这样才可能产生雇员与企业匹配的良好结果,从而使新雇员在一开始就对企业形成真实印象,不至于在以后的工作中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其作用也就相当于打“预防针”。

2、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薪资尽管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达到或者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是员工的保障,可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也是防止员工流失的必要条件之一。

首先,薪资水平必须具有外部竞争性。企业必须了解市场同行业的薪酬水平,可以采取调查的方式,也可以利用国家统计局现有的数据资源,根据获得的数据结果调整本企业的薪资水平。使企业的薪资水平等于或者略高于其他企业同岗位的薪资水平。

其次,企业内部的薪资水平具有竞争力。企业内部的薪酬可以依据职位级别的不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或岗位对企业的重要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杜绝“大锅饭”式的绝对公平情况,同时也必须防止因评估误差而产生的相对不公平。

3、设计员工需要的、有吸引力的福利

完善的福利系统对吸引和保留员工显得非常重要。福利项目设计得好,能给员工带来较大的方便和满意度,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还可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

国有企业在硬性福利方面(如: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做得比其他非国有企业好,但在软性福利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或者说,在软性福利这方面,国有企业还比较缺乏,如有关员工旅游、全额带薪休假、免费工作餐等生活方面的福利就涉及得比较少。关于这点,企业可以采取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员工在福利方面的偏好,依据企业实际支付能力部分或绝大部分的满足员工的要求,以自助餐式的福利,让员工可以自由选择,这样,福利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比较明显,员工的满意度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4、引入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时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砝码。“并非每个士兵都想当将军”,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根据人员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职业意向等情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就是对人员进行大概定向的问题。

首先,依据公司的经营发展、职位种类与特点等进行岗位序列设置(管理、技术等),以打开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其次,依据具体员工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的能力分析和评估,以决定员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计划。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队伍

部门及部门内各级主管的能力与领导风格也是影响员工去留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员工对上司的不满程度越强时,其流动倾向也越大。所以,建设一支具有高管理素质,高领导魅力的管理队伍,就显得很必要。

首先,对中高层管理者应进行定期的专业能力与管理技能分析。对能力不足但有培养潜力的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对能力不强,不具备领导素质的管理者进行降职或辞退;对在管理工作中挫伤大部分下属工作积极性,造成恶劣影响的管理者应该给予严肃的处理。

其次,对领导人多进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如增进对员工心理方面了解的知识培训;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形成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培训;如何在管理中贯入企业文化的培训;如何应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好自己的下属的培训等,让企业的每一个领导者都成为员工信服的好上级。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条件下,服务的竞争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企业文化在这一方面的重要性就更明显的凸现了出来。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塑造出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在基于物质竞争基础上的市场中,更能体现企业的强大竞争力,对吸引和留住人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离开“人”的企业文化是无法独立存在的,“以人为本”是形成良好文化的基础。企业应该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尊重人的思想,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在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形成良好的意识氛围。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一种氛围,塑造一种凝聚力。对内,员工能有家一样温馨和睦的感觉,能留住人才;对外,能形成一种魄力,让人们一接触到企业,就想到了企业是怎么样的形象,能吸引人才。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要留住人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建立完善的人才使用机制,解决公平竞争、报酬待遇和高层次培训等问题,营造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增强人才对国有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在人才已成为“第一资源”的今天,思考留人的思路和办法是多途径多方位的,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优势,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重视人才,用好人才,积极应对开放的国际化的人才挑战。 参考文献:

1、王立阳.人才流失成因分析.人力开发,2003,(6).

2、陈东升.员工激励金点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3、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第12篇:国有企业辞职信

辞职信

尊敬的公司领导:

首先感谢公司长期以来对我的信任和培养,给予了我一个发展的平台,使我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由于个人原因,无法继续为公司服务,现我正式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并将于本月末离职,请公司做好相应安排。在此期间我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交接工作。同时为公司带来的不便,我深感歉意。

望公司批准!谢谢!

最后感祝所有同事和朋友们在以后的工作和活动中取得更大的光荣与成绩!

此致

敬礼!

2014年6月20日

辞职申请员工:××

第13篇:安徽国有企业

1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2759924

2 安徽省电力公司 2307600

3 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16343

4 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 1518931

5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 1417325

6 中石化股份公司安庆分公司 1161230

7 中石化股份公司安徽石油分公司 1132880

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1025008

9 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37813

10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15674

11 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30000

12 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594498

13 合肥海尔工业园 514247

14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490670

15 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391612

16 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 362283

17 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356200

18 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289000

19 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 284017

20 蚌埠卷烟厂 277160

21 芜湖卷烟厂 267898

22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 2669

5423 合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39987

24 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 236871

25 安徽国风集团有限公司 235715

26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 232172

27 合肥卷烟厂 229907

28 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22424

330 合肥日立挖掘机有限公司 205798

31 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99242

32 大唐淮南洛河发电厂 194416

34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85185

37 安徽淮化集团有限公司 151055

40 铜陵精达铜材(集团)有限公司 138171

41 江西昌河汽车股份公司合肥分公 137135

45 安徽省合肥联合发电有限公司 130028

46 安徽古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28171

47 安徽山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123229

48 中国石化集团安庆石油化工总厂 117958

49 芜湖发电厂 115349

50 安徽国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03327

1 滁州市皖华人造板有限公司 16300 56.4 4232 安徽省琅琊山矿业总公司 15272 60.4 16713 安徽省滁州市热电厂 10796 73.7 2564 滁州市报社印刷厂 3766 18.3 362

5 滁州市新农源开发公司 62 66 20

6 来安县八仙水泥厂 2291 95.9 463

7 滁州市酱醋厂 195 61 46

8 安徽明光酒厂 28869 770.9 2362

9 来安县安达建材有限公司 482 81.4 207

二、商贸

10 滁州市农业机械公司 587 118.7 5211 滁州市林产品公司 220 59 48

12 滁州市木材公司 1369 64.6 282

13 滁州市种子公司 753 32.5 28

14 滁州市国家粮食储备中转库 23301 69.2 31315 滁州市粮油饲料工业公司 653 72.8 1316 滁州市粮油实业公司 435 56.5 1017 滁州市粮油贸易公司 303 17.4 2018 滁州市百货大楼 1781 107 444

19 滁州市第一百货公司 169 261.5 20820 滁州市第一食品公司 627 103.8 24421 滁州市餐饮服务公司 282 273 25522 滁州市第一糖酒公司 485 121.8 5023 滁州市第一蔬菜公司 274 151 7324 滁州市外贸仓库 233 36.4 28

25 滁州市进出口集团 2408 126.4 17526 滁州市进出口公司 150 174.6 7

27 全椒县粮食宾馆有限公司 906.8 62.8 7228 明光市外贸公司 155.2 626 84

29 明光市外贸商场

30 明光市外贸土畜产公司

31 明光市外贸轻纺公司

32 滁州市水产有限责任公司 66 181 3733 滁州市第二种子公司 1342.5 41.1 3334 滁州市农工商联合公司 44.9 73 27

三、建筑

35 明光市康厦水利建安公司 357.6 85.4 6536 明光市第二建筑安装公司 3836.8 49 189

四、交通

37 滁州市汽车运输公司 1305 65.5 11838 滁州市外运车队

第14篇:国有企业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调整优化省属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省属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提高省属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益和效率,指导和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实际,制定《浙江省省属国有企业“xxx”发展规划》。本规划所指的省属国有企业为省国资委监管的出资企业(以下简称省属企业)。

一、“十五”期间省属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为“xxx”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省是国有企业改革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要跳出就国有企业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框框,从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增强国有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十五”以来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我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格局。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级有关部门和各省属企业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了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省属企业改革的探索力度,积极推进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国有资产总量和运行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国有资产总量持续增长,规模和效益连创新高。到XX年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413.36亿元,净资产总额934.37亿元,国有资产总量643.03亿元,分别比XX年末增长88.92%、49.92%、39.99%,年均增长17.23%、10.65%、8.77%。XX年,省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8.55亿元,利润总额108.11亿元,分别比XX年末增长1.29倍、1.41倍,年均增长23.02%、25%;省属企业平均总资产报酬率6.2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56%,与XX年末的5.05%和3.79%相比,创利能力显著提高。从全国看,到XX年末,全省国有经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各省(区、市)前列。资产总额居全国第6位,净资产居全国第5位,所有者权益、年末国有资产总量和销售收入居全国第4位,利润总额居全国第3位,净利润和销售利润率居全国第2位。从全省看,省属企业的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已分别占全省国有经济总量的29.4%、45.8%和42.7%,体现出省属企业在全省国有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布局结构逐步优化,省属国有经济控制力不断增强。“十五”时期,省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呈现“两个集中”的趋势:一是逐步向基础性行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到XX年末,分布在基础性行业的国有资产达到了500亿元,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国有资产达到了320亿元,分别比XX年末增长60%以上和56%左右。分布在一般生产加工行业的国有资产逐步退出,到XX年末仅为25.86亿元,比XX年末下降了55.82%;二是逐步向省属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到XX年末,省能源集团、省交通集团、杭钢集团、杭州萧山机场等4家集团公司的国有资产占省属企业总量的71.07%,比上年提高了4.31个百分点。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方面,到XX年,省能源集团控股、管理的发电装机容量已占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容量的37.84%;省交通集团控股运营的高速公路里程已占全省的74%。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活力日益彰显。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改革目标,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在改革总体框架指导下,省属企业集团公司层面的改革全面铺开,下属子企业的改革进展较快。通过改革,进一步优化了产权结构和资源配置,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到XX年,已经有8家集团公司位居全国500强行列,在我省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领头羊作用。

——国资监管逐步到位,监管新体制初步形成。“十五”以来,我省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形式,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根据“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形成了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营运“三层次”框架体系。XX年,省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分开,实现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授权经营和绩效考核为重点,资产评估、转让、处置较为规范,企业改制政策、程序较为健全,财务监督管理较为完善的国资监管新体系。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正在以出资人产权管理为主导向更深层次推进,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省属企业“十五”取得的成就,为“xxx”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省属企业改革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一是表现为中小企业数量过多。XX年,省属企业下属的三级及以上企业多达946户。二是表现为国有资产分布过散、集中度偏低。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分布在10多个产业领域、30多个主要行业中。三是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资产所占比重仍然过大。XX年,省属企业国有资产中这一块资产分布仍达61.90%。四是业务趋同性大。如大多数省属企业都涉足了房地产业务,一些企业主营业务不够突出。

——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截止XX年底,省属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为96.5亿元,除了交通集团和能源集团资产总额超过500亿元,资产总额超百亿的也仅有杭钢集团和物产集团,其余的21家集团的资产总额均在100亿元以下,其中不到20亿元的有4家。从省属企业下属946户单户数据看,资产总额在1亿元以下的有610家,占64.5%,合计资产总额152亿元,仅占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的6.3%。较小的资产规模,导致国有经济应具备的规模效应、整体优势难以体现。同时,企业资产负债率总体偏高。截止XX年底,省属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1.3%,其中有9家集团资产负债率超过70%。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增长质量亟需提高。目前,省属企业整体效益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靠垄断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驱动的,特别是生产型企业,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同时,企业成本费用上升较快,应收款项和存货增幅较大。XX年省属企业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分别比销售收入增长率高出1.42和1.53个百分点,尤其是利息支出同比增长50.28%,是销售收入增长率3倍多,导致省属企业实现利润增长明显放缓。此外,企业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品牌效应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亟需进一步增强。

——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管理链条过长。绝大多数省属企业存在3级以上子企业,有的多达5级以上,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责权利没有统一,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母公司控制能力不强。二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缺乏长效激励机制,难以有效衡量经营者为企业长远利益所做的贡献。约束力度不够,风险与责任不对称。三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亟待完善。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建设都有待完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间缺乏有效制衡,各种兼职行为一定程度存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产生实效。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把握省属企业“xxx”发展方向

“xxx”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省属企业在我省“xxx”规划实施期中,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营造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的加快,为省属企业吸纳国际先进要素、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政治长期稳定,这些因素有利于省属企业抓住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等带来的机遇,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竞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将有利于企业多渠道融资,解决融资渠道单

一、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领先于全国,开始进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进程,调整优化资产和产业布局,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省属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加快推进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省属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资产质量和营运效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有效加强,综合竞争实力明显提高,为“xxx”时期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国资监管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企业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原油等能源和资源类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波动加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国际汇率和人民币汇率走势难以把握,给省属企业经营带来较大风险。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将带来较大影响,市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突出,掣肘了省属企业加快发展。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现因素增大,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各种利益格局调整的交叉碰撞摩擦加剧,大量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省属企业改革发展和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突出发展、增强活力”为总揽,以“改革、调整、监管”为抓手,全面完成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着力提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着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增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保持省属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人才强企。全面改善省属企业领导人员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领导水平。加快构建适应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层次结构分明、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配套的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人才、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形成省属企业人才高地。初步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培养、选用、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到2013年,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占在职职工人数的45%以上,力争高技能人才以年均15%以上的幅度增长。

——体制完善。到2013年,基本建立起国有资产出资人主体明确、权责到位、运转顺畅、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为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提供体制保障。基本建立起“产权关系清晰、管理规范科学、运行协调高效、治理结构健全”的省属企业母子公司体系,使省属企业真正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微观主体。

三、省属企业“xxx”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不断深化省属企业改革。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根据“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和三年基本完成省属企业改革阶段性目标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进程,建立激活资源、优化配置、开放产权、有序流动的国有资产运营机制,全面完成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优化布局,提高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分类分批推进省属企业改革重组。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行业的企业,如能源、交通、航空、铁路等,在保持国有独资,或在国有绝对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对国有经济具有较强优势的竞争性行业,如国内外贸易、钢铁、化工等,通过辅业分离、产业整合、同类合并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及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对处于一般竞争性行业且竞争优势不明显,或者国有资产存量较小、更适合分散经营的行业领域,要通过加快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实现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对于具有专业投资功能的企业,要以资本运作和战略持股为主要职能,实施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成为具有明显优势的投资类资产经营公司。

(二)以“三个集聚”为导向,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板块。

推动国有资本加快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向具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集聚,向企业的主营业务集聚。通过布局和结构调整,把国有资本集中到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完善投资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在重要领域发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的功能,提高国有资产的集中度和有效性,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板块。

能源产业板块。优化能源结构,坚持煤电气油并举,以掌控一次能源为保障,以保持二次能源供应为重点,完善一二次能源产业链。加快煤炭配送基地建设,保障发电用煤供应,增强液化天然气的保障能力;以增加大型高效先进机组为重点优化燃煤发电结构,在保护生态、帮扶致富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根据气源情况适时适度推进天然气发电,积极参与核电、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加快推进开发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稳步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的利用效率;适时组建地方石油公司,提高浙江石油供应的保障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从上游拓展能源项目,提高我省能源安全的保障度。

交通产业板块。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在构建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高综合运输效能中的核心作用,加大对效益良好的高速公路投资和优质高速公路的收购力度,进一步完善公路运输网络;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延伸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按照振兴浙江海洋经济的要求,积极参与港口、码头、岸线、航运等建设与开发业务;理顺全省铁路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加快铁路电气化改造和专线建设,推进铁路市场化改革进程,以浙江省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投资责任主体,到2013年,基本构建以杭州为中心、到省内各市3小时内的快速铁路运输圈;充分发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龙头作用,高质量完成二期扩建工程,通过与香港机场管理局的合作,提升整体运营管理水平,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进程,巩固大型航空枢纽中心地位,推动构建长三角南翼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板块。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产业,充分发挥和强化比较优势,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积极拓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提升商贸物流优势产业;按照市场经济和wto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对现有省属外贸企业进行重组整合,积极培育以实业为依托的大型外贸企业,加快推进科工贸结合,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努力探索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上控资源,下控网络,延伸产业链,做粗价值链,做强做大现代商贸业;着力创建物流枢纽和物流配送中心,找准自身定位,积极参与全球市场分工,建立便捷通畅高效优质的专业物流体系,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中高端化工产业板块。以氟化工为龙头,重点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和日用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实施“绿色化工”战略,加强安全环保,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资源综合利用,不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特钢铁产业板块。抓住钢铁行业大调整、大重组、大整合的关键时期,切实转变钢铁产业增长方式,逐步实现数量扩张向品种质量效益转变、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转变、传统管理手段向运用信息化等现代管理手段转变,努力把半山基地建设成为工艺技术装备先进、技术经济指标领先、生产环境优美、规模经济合理、低成本高附加值和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优特钢精品生产基地。适应我省临港重工业基地建设要求,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尽快将宁波钢铁项目建成能满足先进制造业需求的优质板材基地。

建筑产业板块。努力提高工程总承包水平,向产业链上端经营延伸。积极开拓符合国家建设投资方向和市场需求实际的专业领域,努力拓展市场空间,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各种运作方式,逐步形成以建筑工程承包、政府bt和bot工程为主体,海外项目经营、建机建材工业制造、相关产业多元投资相互带动发展的经营格局。努力培育负担与包袱轻、活力与实力强的全国建筑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增强我省建筑业的品牌优势和竞争能力。

对具有发展潜质,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要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和粮油贸易产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跟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努力打造一批高精尖、特优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加强与国际、省际间企业的合资合作,努力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佳的高科技产品。

(三)以打造“双千工程”为抓手,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企业自愿、政府推动”的原则,抓住省属企业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以打造“双千工程”为抓手,加大整合力度,在做强、做大、做优上下功夫。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省属企业战略性改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主营业务板块的投入和内部整合,做精、做强、做优主业。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则,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战略,善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优势行业和重点发展领域中,择优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善于自主创新、主营业务突出、管理运作规范、经营业绩优良、核心竞争力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全省经济具有明显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省属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我省产业发展的支柱和龙头企业,进而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

(四)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国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省属企业要积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成为推进我省技术进步,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的骨干力量。

努力提升省属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省属生产型集团公司要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依托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认真谋划一批工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项目,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步伐,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与一流企业对标,做强做大自有品牌,努力提升企业商誉。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经营,通过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在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注重发挥名牌的辐射作用,延伸经营触角,扩大名牌影响力。

大力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纳入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体系,着力形成一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群体。

(五)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责权统

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建立健全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的制衡机制。

以资产为纽带理顺母子公司关系,增强母公司的控制力。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建立母子公司责任制度和目标体系,加强子公司事前、事中资金支出的控制,逐步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保证整个集团资金的有序流动。加强企业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预算考核奖惩制度,确保预算的执行和全面实施。实行投资决策集中管理,合理划分投资权限,提高母子公司战略发展的协同性,实现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思路和战略目标。

强化集团公司对子企业财务监管,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探索财务负责人委派管理的途径和方式,实现会计政策和财务信息一体化管理。以财务管理为平台,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对下属企业的实时监督、控制和管理,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和传递速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完善管理和运作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xxx”期间,省属企业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大对三级以下企业的改革重组力度,压缩管理链条,原则上将等级链控制在三级以内,实现管理活动的扁平化,提高管理绩效。

四、省属企业“xxx”改革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加快出资人权责到位。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制定《浙江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修订《浙江省国有资产流失查处试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有效理顺国资监管机构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和所出资企业三方之间的权责关系,保证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完整和统一,健全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资监管体制。探索和初步建立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收益收缴制度,有效落实出资人资本收益权。根据出资人职责权限,按照出资比例或公司章程约定向省属企业派出董事、监事。建立职工董事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外部董事试点,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改革国有独资企业监事会管理体制,实现监事会对企业财务活动和企业负责人经营行为的监督。同时,在省属企业中建立党建督察员制度。制定有关理顺省属企业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对级次较多的企业,通过提升管理级次,整合内部资源,缩短管理链条,原则上不再新设4级及以下企业,严格控制新设3级企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流动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和鼓励国有资产加快从不具有竞争优势和非主业的领域中退出,支持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省属企业改革重组,推动国有资产向关键产业领域、优势企业和主业集聚。根据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实际需要,逐步搭建综合资产经营公司成为国有资本的运作平台。按照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的要求,合理调整集团公司所属子公司下属企业改制方案和产权转让的审批权限。加强国有产权交易体系规范化建设,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为重点,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做强做大浙江产权交易市场,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在流动中的保值增值能力。引导支持企业运用上市公司推进核心资产证券化,有效资源市场化,做强做大做优企业。

(三)进一步健全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完善国有资产运作绩效的考核机制,建立与多元产权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出台《省级国有独资和绝对控股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和《省级国有相对控股和参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非授权经营企业经营班子成员收入分配,对符合授权经营条件的非授权经营企业,逐步纳入授权经营范围。建立短效与长效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进一步完善年薪制的基础上,根据保全存量、搞活增量的原则,探索期权、模拟股权、管理要素入股等激励机制,实现企业经营者利益和企业中长期发展的有机结合。同时,进一步研究完善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和工效挂钩政策。

(四)进一步鼓励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把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国家和我省关于企业品牌建设、自主创新投入等财政、财务、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省属企业现有科技研发机构的作用,引导扶持有条件的省属企业建立高层次研发机构,集中优势力量搞好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努力在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鼓励和支持省属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协调好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各方面资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五)进一步运用各种资源,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申办财务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财务结算中心。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拓宽融资渠道,通过ipo、买壳等多种途径实现在境内外上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鼓励大企业大集团与银行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优先提供信贷、结算、现金收付、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争取大企业大集团有关政策扶持,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审批、运行及发展环境。

(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省属企业改革提供政治保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省属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努力做到党员队伍作用明显增强、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拓展、形成良好的企业党建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班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着力培养与提高国有产权代表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资源配置改革重组、增盈增效保值增值、自主创新拓展市场、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等五个方面的能力素质,为推进省属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根据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加强省属企业惩防体系建设和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建设,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协调、突出国有企业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党对稳定工作的领导,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按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高度重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妥善解决企业改制重组中职工安置和实际困难,重视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保障与管理服务工作。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努力构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通过和谐企业建设,为省属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15篇:国有企业级别

国有企业级别

国有企业属于国资委管,而国有企业有正部级、副部级、正厅副厅、正处副处、正科副科几个级别。

贵州国资委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的派出机构,是垂直管辖,而茅台直属于贵州国资委。国资委是正部级,贵州国资委是副部级,茅台是正厅级

茅台有三个主要领导,集团董事长、股份公司董事长和股份公司总经理,也就是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被抓的这个是三把手,应该是个正厅级,我看他十年前就是副厅级了。

级别不完全和职务挂钩,也不等同于企业级别

比如中石油,副部级企业,但老总是正部级。

但中信集团貌似是正部级企业,很厉害的。他下属的企业副部级的都有几个。

一般来说,国有企业正职领导和企业总法律顾问的人事关系都在所属国资委,不再企业,副职领导才在企业,但都要参照国家工作人员管理。比如,中粮的老总的人事关系就在国务院国资委,中粮的总法律顾问也在国资委,但中粮的副总就在中粮。

所以,大型国有企业的正职领导都是很牛的。

国资委管理的100多家大型国企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但并不代表级别就很高。还是正司局级的占多数,副部级是少数。几家通信巨头的老总既有副部级也有正司局级的。

中石油中石化还有前面的军工企业,核工业集团公司都是正部级的。

网通张春江 移动王建宙都是副部级别 石油的蒋洁敏是正部级别。

正部级企业(机构)名单: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信集团、中国商飞、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大家都知道,象中石油、中石化集团的总经理是部级;股份公司总裁是副部,集团的副总经理也是副部。那么股份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副总裁又分别是什么级别呢??是副部还是厅级中石油中石化的股份公司属于内部整体上市的形式,所以股份公司的级别完全由集团公司自己定的,可以派正部级干部任总裁,也可以是副部级或者厅级。通常来讲,集团公司其上市部分和集团公司本部应该是合署办公,通俗来讲也就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股份公司总裁通

常也由集团公司第一或者常务副总经理兼任。虽然从名义上来看副部级,但在集团内部可能是享受和集团总经理相同的待遇, 同理可得,股份公司副总裁不管在集团公司兼任什么职务,都可以享受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待遇。

原中石油总经理马富才去职后安排在国务院的能源部门任职,职务明确为副部长级。

国资委所属中央100多家企业里,老总大多数是正司局级。副部级的企业不多。如正部级别的中信集团还不是国资委所属。

事实上,现在的国有企业党组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正部级的很少,一般都是副部级和正司级,中信集团不清楚,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一把手都只是副部级,不能因为过去的某个正部级干部担任了一把手、或者前身是正部级机构就断定现在也在正部级!

个人以为很多特大型企业的老总都是副部级享受正部级待遇

因为很多企业的老总都是中管干部

中管干部中正厅级的不多

当然不是所有的国有企业都是国资委管的

那几个通信垄断企业是副部级应该问题不大

当然最终还是以文件为准

而且国有企业老总享受的经济待遇应该比部委的部级要高不少

国资委管理的100多家大型国企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但并不代表级别就很高。还是正司局级的占多数,副部级是少数。几家通信巨头的老总既有副部级也有正司局级的。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哪个更强大?

提问者: 74546546 - 一级

最佳答案

前者重武器(火炮、坦克、火箭炮、战车、导弹)比重高,政治地位高些;后者军品是轻武器(枪支),重武器比重小,但是民品占业务比重大、规模大产值高,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是其旗下第一大公司。产值嘛都还不到1500亿,后者07年产值超过前者目前比前者多5%。哪个强大?

8

回答者: 221.1

1序号 企业(集团)名称

1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2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4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5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6 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7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9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10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1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1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3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4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5 国家电网公司

16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17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18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19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20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21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22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23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4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5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

26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2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28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29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30 东风汽车公司

31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32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33 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

34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

35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36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37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38 中国铝业公司

39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40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41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42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43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44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45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46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47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48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49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50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51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52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53 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54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55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

1、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地址包头,兵器工业集团下属企业),简称北重集团、北方重工。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常规兵器重点保军企业,大中型火炮生产基地和动员中心,自治区20户重点大企业之一,公司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公司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资产总额70.9亿元,从业人员16330人,各类设备9300余台(套),共有21个职能部门和科研技术单位、40个成员单位。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具备特种钢冶炼、铸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和总装调试等能力,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手段完备、综合加工能力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第94号试验室。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2000版换版审核、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OHSAS18000国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近年来,公司在兵器工业集团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以提升发展能力,塑造“北方重工”品牌,打造百亿集团为目标;以谋求产品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以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人力结构持续调整为手段;以“目标责任、考核评价、监督执行、服务保障”四大体系为保证,坚持走“集团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之路,着力提高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形成了矿用车及工程机械、特种钢及延伸产品、煤矿综采设备、铁路配件、改装车五大板块产品。

2、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沈阳,沈阳重型集团公司和沈阳矿山集团公司合并),简称北方重工。

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方重工)是在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矿山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总部设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资产总额79亿元,有四个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员工总数12300人(其中专业工程技术人员1800人)。公司拥有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设计院,14个专业产品研究所。

3、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北京,前身北京重型电机厂), 简称北重公司。

创建于1958年)是以生产经营火力发电机组(包括电站汽轮机、汽轮发电机及其辅机)、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及交流电动机为主导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 北重公司注册资本7.4亿元;现有员工2600多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00多名;拥有以数控设备为主的加工设备700多台(套),装备水平精良,试验检测设施完备;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并在北京延庆、河北三河建有生产基地3万平方米。

第16篇:国有企业改制

国有企业改制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较大的进展,改制本实现了“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妥善安置到位、国有资本位”。但在改革进程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何实现国有资本有效退出和职工妥善安置,是一个事关我县国的重大问题。只有破难才能攻坚,下面在对我县国有企业的现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分析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和矛,就如何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提出一些意见。

一、我县国企改革现状

我县原有县办工商企业31户,其中国有企业19户,集体企。企业的基本情况是包袱重、债务大、问题多,大部分企业处和半停产状况。截止2010年底,已完成改制的企业9户(拍,破产1户,股份合作制2户,其它1户),其中国有企业8体企业1户。正在进行改制的企业6户,分别占企业总数的24%,改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他企业也正在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方式和出路。

二、我县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足之处。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障碍错综复杂,既有观念上的体制上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集中反映了国有企制转轨时期的不适应症和各种矛盾问题的交织。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第17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时下,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几经周折,却难达到预期效果,其中症结何在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市场经济不谐调。即缺乏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机制转换。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按国家指令性或指导性计划进行生产、销售,由于各营销环节有国家计划的保障,因而国有企业员工形成一个固定的认识与拘泥的思维模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条条框框被打破,国有企业被推动市场的最前沿。因此,国有企业的原有生产模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即国有企业文化更新,替代。

国有企业化其基础应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人类的一种本源文化,在漫长的岁月 ,各种思想、观点不断地经历着冲击,变革相互借鉴,沈淀出来的思想意识、文化体系反应了中华民族的聪明与智慧。以其主流儒家文化而言,不仅中国,在东亚其它国家,东南亚各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儒家文化圈。这些地区的许多着名企业,如松下公司、三星集团等,便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主体,造就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一种互相信任,互为依托,共同生存的关系,从而使企业在国际竞争能立于不败之地。儒家文化宣扬诚信,重义勤俭,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言必信,行必果”,“君子险而不争,群而不党”,在我国,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内心 ,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对这些理论重赋新义,将传统瑰宝,再植灵根,弘扬继承儒家文化精华,才能逐渐确立企业文化的根基。当然传统文化的其它分支文化,诸子百家,包括兵法、谋略等也应为企业文化有分别的吸收。商场与战场,现在,世界各国研究《老子》、《孙子兵法》、《三国》的热潮正方兴未艾,通过研究将理论成果引入企业决策,“知其力,用其势”,以加强其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敢于突破原有认识模式,将一切有用的传统文化都继承过来,去粗存精,全面利用。

国有企业文化应坚持吸收国外着名成功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做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补充。因企而宜,洋为中用,只要对自己有用的,不妨拿来,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将促进文化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西方的营销理念已被我国企业所接受。比如“顾客至上”、“产销统一”等,在西方企业文化中,“产品质量”与“销售服务”是企业营销的两个主要因素。企业遵循的原则就是为顾客提供最好质量的产品与最佳的服务,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承诺服务”制度也正是我国服务窗口行业对此的内涵延伸。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分为两部分:员工管理文化和生产营销文化建设。员工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对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进行规范教育的主体文化。生产营销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活动和产品销售活动中应具有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客体文化。

员工管理文化实质是员工的管理,即人的因素,也就是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企业与员工利益一致的思想,真正做到以企为家,从内心 回应、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责任感。

生产营销文化实质是员工管理文化的延伸,即强调物的因素,主要体现企业生产出品质、质量优良的产品,并拥有自己的良好品牌,同时经营、销售手段有深深的文化内涵,既不喧众取宠,但又讲究策略,去蠃得消费者的信赖。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两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有互相促进的作用,良好素质的员工可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优质的产品透过品牌等行销战略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这种良性回圈,从而使企业不断壮大。

诚然,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拥有良好企业形象与优秀企业文化无疑将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实现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省属国有企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山西国民经济发展命脉,在我省煤炭、冶金、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的重要骨干企业。这些企业是我省国有企业的排头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省属国有企业以文化建设促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省属国有企业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营理念,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培育企业精神、推动制度创新、塑造企业形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着力培育了“艰苦创业、勤俭办矿”的潞安石圪节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太钢李双良精神和“勇于奉献、争创一流”的大同煤矿精神,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振兴企业、产业报国的激情,体现了国有企业艰苦奋斗、敬业爱国的主人翁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我省工人阶级的崇高境界和精神风貌,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二是以创新经营理念为重点,各个企业精心提炼了具有现代气息和自身特色的文化理念,如:国际电力“选好一个总经理、用好一个年薪制、确定一套考核指标”的“三个一”经营理念,阳煤集团“基础为本、科学严谨,程序为先、集约为细”的管理理念,同煤集团“做强同煤、造福员工”的发展理念,晋煤集团“创新、创业”的核心理念,漳山发电“舒心工作、舒心生活”的行为理念,大同齿轮集团“经营品牌、创造市场”的市场理念,以及太原煤气化、山西焦煤、潞安集团等企业提炼的学习理念、质量理念、安全理念、营销理念,等等,极大地丰富了省属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的内涵,成为助推企业改革发展的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三是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基础,省属企业大力推行阳泉煤业集团的“6S”行为养成和“REM”精细管理模式,把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融于管理制度中,渗透到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建立和完善了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有效地规范了企业管理,推进了管理升级,提升了管理水平;四是以导入企业识别系统为契机,不断优化和提升企业形象。据不完全统计,由省国资委监管的36家企业中,已有20多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导入了CI企业识别系统,通过优化企业形象,打造了企业品牌,增强了企业的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成为推进实施品牌战略的有效手段;五是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创建学习型企业为载体,注重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员工,为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发展实力;六是以挖掘与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加强企业文化阵地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了和谐发展的企业环境和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极大地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七是坚持以文化育人、典型引路为方式,培养了李双良、马六孩、叶晋庆、栗俊平、顾翠云等一大批国家级劳动模范,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培育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勇于奉献的“四有”员工队伍,为我省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几年来,省属国有企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了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2005年,由省国资委监管的36户大型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到了294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76亿元,增加工业产值476.85亿元,上缴税金252.34亿元,实现利润86.8亿元,涌现出了像太钢集团、山西焦化、国际电力、太原重工、晋城煤业、潞安矿业、杏花村汾酒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市场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和大集团。据今年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全国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我省在全国各省市的排位是总资产第6位,净资产第5位,销售收入和利润为第6位,与2004年省国资委成立时全省经营性资产和总资产排在第17位比,有了很大进步。

近年来,省属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省属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并不平衡,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相比,与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我们自身的需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1)认识程度还不高。一些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文化管理的意识还不强,自觉参与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还没有将其真正整合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列入企业管理的议事日程,作为一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2)务实程度还不够。目前,我省的企业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缺乏总体规划,目标、措施还不明确,经费、人员仍需要进一步落实,企业文化建设政工化、部门化、项目化现象还比较突出,普遍缺乏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全员参与的管理互动机制,合力不足,力度不够;(3)内容还缺乏特色。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上,不少单位理念雷同,内容相近,共性成分多,个性成分少,缺乏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4)文化与管理脱节。一些单位就文化抓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与企业使命、愿景目标、发展战略等不相适应,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缺乏人本性和企业意识,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融合度小,关联性差,存在经济工作与文化管理“两张皮”现象;(5)检查考核力度不够。对企业文化建设,多数单位倡导布置的多,检查考核的少,缺乏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机制和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企业文化建设雷声大、雨点小、应付差事等形式主义现象;(6)宣传不够到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宣传力度小、教育培训差、基本知识普及率低等方面的问题,不少员工甚至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政治思想工作”加“文体活动”的阶段,也有人把“企业文化”当作一些大同小异的标语、口号或企业标识,并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也没有真正发挥其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就非常突出地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文化,是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强大思想基础,是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会促进企业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而所有创新的基础,必须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促使员工解放思想观念、主动参与改革,以合理调整企业内外的各种利益格局、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企业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举措。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我省榜上无名,进入中国500强的企业中,我省也仅有太钢集团、山西焦煤、山西建工、山西路桥、煤炭进出口、省煤运、潞安矿业、晋城煤业、同煤集团和阳泉煤业集团10户国有企业,这与我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很不相称,与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发展需要很不适应。在经济全球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跨国公司和国内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双重竞争压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的先进企业文化。三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党坚持对国有企业实行政治领导,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国有企业鲜明的政治优势。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更有利于发挥这种政治优势,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帮助员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为国有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四是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从本质上讲也是做人的工作的。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和人才辈出的人文环境,促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员工队伍建设和企业家队伍、经营管理者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等企业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员工与企业的互动双赢和和谐发展。

三、加强省属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省属国有企业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做强做大、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时机,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着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国有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以爱国奉献为追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坚持制度创新与观念创新相结合,着眼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立足于文化强省、产业报国,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反映山西文化发展和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全面推进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规范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和体制机制。文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为企业建立一套做人、处事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保证企业选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和人才保证。加强省属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管理的基本原理,扎实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精心提炼和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构筑引领企业发展之魂;二是在概括和总结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与管理经验,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宗旨、管理哲学、发展战略、企业道德等理念体系,全面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三是以人本管理为主线,寓文化理念于管理制度中,改革完善企业劳动、人事与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与奖惩激励机制,整合企业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开发人力资源,以科学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行为,以有效的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四是以塑造企业形象为目的,规范企业识别系统,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建设,优化企业环境,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实施。在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上,应按照省国资委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成立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确定相对专业的工作人员,建立工作制度与考评激励机制,真正做到领导重视、人员落实、制度保证、经费保障,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步入决策理性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推进省属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企业文化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管理科学。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省属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构与广大理论工作者,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我省企业的产业特点和加快新型能源与工业基地建设的实际,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系统、科学、实用的原则,加强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是从解决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围绕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集中精力在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企业兼并重组等一些重大问题上进行研究和探讨,制定省属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企业文化建设的机制、内容上入手,总结成功经验,为我省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具体、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三是从企业资产重组、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入手,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为省属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指导,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型与再造,为省属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剖析:“三刀”砍向国企

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家企业的成长、发展、壮大,都与其文化因素有关。尽管这些年来,中国市场环境在日臻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业集团经过一系列的持续改革,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这多是以国家政策为主导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并非完全出自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要求。客观地讲,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从中看到了很多与计划经济完全不同的东西,体悟到了不少市场经济道理,也实施了不少与市场接轨的内部改革举措。从量上看,国有企业与二十多年前相比确实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从质上来看,国有企业仍然不像“企业”,这种现象可以从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入剖析。

为什么国企不像“企”?我认为,企业文化是剖析国有企业的一把锋利的刀。我这把刀要砍三下,从外向里剥。第一刀砍向国企文化的表层,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第二刀砍向国企文化的中层,是真文化还是假文化;第三刀砍向国企文化的核心层,是活文化还是死文化。下面,我就按这个顺序依次将刀砍下去,剖析情况慢慢听我道来。

第一刀:国企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

几十年来,由于“先天”独有的基因,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格局中一直处于一种政策优势地位或者经济主导地位,经济上的雄厚助长了“国老大”的意识,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开放化的今天,这种意识一直还在滋长。这种滋长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一种“不甘示弱”的面子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像洪水猛兽般涌入,国内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竞争汇集到一个焦点上就是企业文化。那些具有百年文化底蕴的跨国公司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在中国市场上表现出一股强劲的势不可挡之势,而国内一批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广泛吸取中外企业的文化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绽放勃勃生机。

相比之下,我们的国有企业又怎样呢?正所谓“老大”难,难于上青天。这个难不是市场争夺的难,不是规模实力的难,也不是资源瓶颈的难,而是管理适应的难,是企业魅力的难,是形象品位的难,说到底,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难。不管怎样,“老大”还是老大,尽管企业文化不如人家,但企业面子还是要撑起来,表面上是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可骨子里还是“官老大”的习气不肯在市场经济面前低一下头。于是乎,众多国有企业不得不关起门来做文化,回过头去找文化,群策群力补文化。

不可否认,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国有企业亦不例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它们的文化存量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革命文化,国家建设初期烙下的创业文化,“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奉献文化,等等。当然,在这些存量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至今还用得上而且需要大力弘扬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敬业奉献的传统精神,但是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相比较,光有这些革命精神还不够,如果仅以这点文化存量来论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那只是杯水车薪,还只算万里长城的第一步。现在,对国有企业来说,要变革的东西,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令人可喜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现在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国有企业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官本位的思想比较浓厚,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的时间毕竟只有这么长,国有企业的转轨变型和脱胎换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缓冲过程。国有企业有文化,有自己积极的存量文化,而且值得深入地挖掘整理一下,但并不是说,我们有了这点文化底子就可以与人家走过百年时光的跨国公司论伯仲、比高低,现在我们真正要学的是百年老店的那种坚定执著精神,那种与“市”俱进精神,那种永无老气、充满青春活力的精神。不管我们的文化是寻根问祖找出来的,还是几个秀才整出来的,关键是我们的文化是不是符合企业战略的,是不是反映了企业做事处世的态度,是不是表现出企业里里外外的统一。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评价当今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我敢断言,能够合格的只怕为数寥寥。

我之所以用“有文化还是没文化”作为剖析国有企业的第一刀,就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以遵循路径依赖为前提的,路径依赖是什么?就是特定市场、用户价值、企业历史和文化背景。这里暂且不论特定市场和用户价值,就从企业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国有企业尽管有一些历史沉淀和文化基础,但并不足以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家麦当劳、可口可乐公开就讲,它们卖的是品牌,经营的是文化;现在我们的国有企业恐怕没有几家可以说,我们卖的也是品牌,经营的也是文化。为什么?在市场经济面前,国有企业缺的就是品牌,就是企业文化。

别看现在的国有企业上至国资委,下至一般的地方小国企,企业文化建设搞得那么火热,搞得似乎有板有眼,但我总认为这是“虚火”,缺少持续燃烧的后劲,终究烧不了多久。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是因企制宜打造企业百年的核心动力,而是靠行政在推动企业文化运动。不少国企老总或多或少在不同场合表现出这样的言论,“现在企业都在搞企业文化,我们不搞不行啊!”“与国外企业交流,人家都有成套的企业文化,我们比不过人家。”“国资委这几年对企业文化建设抓得很紧,上面要求这样做的。”“咱们上市公司按要求向股民披露情况,企业文化这块内容不能没有。”„„如此等等,也反映了现在大多数国企的文化建设是被动的,是上面要求的,是被逼无赖的,而不是企业发自内心,主动去做的。

所以,我这第一刀剖析国有企业的结果是,国企既有文化,有自己的存量文化,又没有文化,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增量文化,没有真正发自企业内心、符合企业长远发展要求的个性文化。

第二刀:国企是真文化还是假文化。

如果说,我的第一刀是砍向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表层,那么,这第二刀是砍向国企文化建设的中层。或许,我的第一刀分析得并不客观,有国企不服气,“凭什么说我们没有文化”,那好,我这第二刀就是砍给那些不服气人们看的。你不是有文化吗?再砍一刀看看,你的文化到底是真文化还是假文化!

我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是善于做文化的高手。为什么这么说?我看很多国有企业为了响应市场、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号召,正在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有的企业确定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不会找词汇,就到处寻章摘句,就捡最漂亮、最时髦、最能煽动人心的话往自己企业脸上贴,有的为了避抄袭之嫌,就改头换面,换一种说法,有的就干脆将这个任务转包给社会上的咨询公司。一夜间,就能将企业文化的种种要素完全补上来,看起来还真有那么一回事。我曾问过一家国企的同行,说他们的企业文化做得很有特色,而且可以与某某知名跨国公司媲美。这位同行暗地里给我吐露实情,说就是参照那家跨国公司的,我说你们企业也是很知名的,而且有自己的文化基础,为什么不按自己企业的路子来梳理文化,干嘛照搬别人?他说这样省时省力省钱,而且人家的文化已经市场检验了的,这样更具权威性。

还有一个例子,我在北京做企业文化的时候,一位在读研究生自称是某某知名企业文化教授的高足,听到某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正在做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就主动上门推销自己。为了证实自己的实力,他当场搬出厚厚的一个大部头,说是给河南某国有矿企业做的企业文化项目。这个部头看上去很气派,就像一本汉语大词典,我翻了翻,企业文化的内容比较全面,就是没有什么个性的东西,而且看得出,他们为这家企业做文化,并没有费多大工夫,因为里面的内容,无非是把这家企业已有的五花八门的制度、产品、技术、管理程序、形象识别等按时下流行的企业文化模子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再包装一下,内容看起来多,其实很简单,没什么特色。其中还有一个插曲,之前这个人来过我做文化的那家企业,当时还拿走了一份企业文化建设初稿,他这次来推销,领导一翻他带来的那个部头,竟然发现这家国有矿企业的企业文化纲要与他拿走的那份企业文化纲要初稿一模一样,而且没有改一个字,当时领导感到很惊讶,也很气愤,说:“你们做咨询的就这么拿我们的东西为他人作嫁衣!”

我举上面两个例子,也许只是几个特殊的案例,不能代表整个国有企业,但是,有一点可以证明,国有企业现在的企业文化来得都比较容易,甚至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俗话说:事非经过莫知难。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一辈子的大事,也是企业几代甚至千秋万代的基业。国有企业的文化如果自身不经历一番阵痛,怎么会有真正属于企业自己的文化。像上述两个例子,虽然表面上看企业很重视,但那是不负责任、极端草率的行为。人家跨国公司经历百年的文化积累和经营管理感悟,才有今天独特的企业个性和核心竞争力。我们看人家的企业文化往往表现出来的是最优秀的一面,说的本质一点,就是只看到了跨国公司百年之后形成的企业文化模式,但不能体会到它百年磨练的艰难历程。当然,我们学习人家好的经验和做法,尽可以大胆实施“拿来主义”。可以肯定地说,现在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成果是经过市场洗礼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之后形成的企业文化结晶。国企如果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为我所用,有助于我们迅速缩短与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差距。

我第一刀砍的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从上述例子可以得知,应该多数国企都有自己可以搬得出而且可以登堂亮相的文化了,所以,为了进一步解剖有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我不得不砍下第二刀,国企文化是真文化还是假文化。既然多数国企文化来得都比较容易,做得都比较痛快,正所谓来得容易去得快,这种作秀的文化终究不是企业自己的,终究维持不了多长时间,所以,我说是假文化,这个“假”并不完全是真假的意思,还有通假字的引申,就是借来的文化。

有的国企虽然有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但是“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

一、制度不定、人治代替法治,有制不行,有章不循,我说这只是执行力不强造成的,只要循序渐进,逐步治理改善,终究会走上文化管理的轨道。所以,像这类国企文化不能一概而论真假,而是要看企业文化是否真正落地了。

第三刀:国企是活文化还是死文化。

前面两刀,完成了对国企文化两个命题,即有和无、真和假的剖析。现在,我要挥舞第三刀砍向国企文化最致命的核心层,剖析国有企业的文化是活文化还是死文化。

在我看来,所谓活文化,就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能够使企业充满活力,青春永驻,能够管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企业文化。活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能够适应市场和环境变化,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充满创新精神和变革思想,不但与时俱进,而且与“市”俱进。所谓死文化,从状态上讲,这种文化像死水一潭,没有活力,不能应对各种挑战,在一定的稳定环境中,这种文化也许可以暂时维持企业的生存,但是不能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壮大,这种文化持续下去,只能加速企业的衰落,最终走向死亡。

当然,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的生死还不能完全由市场说了算,市场顶多还只是判断国企生死的一个预警指标,国企的生杀予夺权力很大程度上还操持在政府手中。正如要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一样,企业价值到底多大,按照评估操作程序,肯定要剔除一些非正常因素,就是把那些有失公正和非常因素排除掉,最后再对企业本身的进行价值评估。我这第三刀砍下来,也不考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左右权,完全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判断国企文化到底适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到底是活文化还是死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人们对搞好国有企业倾注了太多的精力、智慧和辛劳,但结果并不令人乐观。现在人们说,国企最大的难题是改革,最大的弱点是缺乏竞争力,缺乏核心竞争力。

拿改革来说,改革开放进行了多少年,中国国有企业就进行了多少年的改革。大的产权制度改革姑且不谈,就现在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分流改制、资产重组、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改革来说,效果并不很佳,由于国有企业自身承担着维持一方稳定的政治责任,有许多国企出现了走回头路的迹象。还有,企业内部管理上的改革,一旦遇到利益问题、人事问题,就会出现中梗阻,企业为了不影响全局的改革,总会在改革的局部问题上实施变通,尽量让当事人满意,从而导致改革走样、走形式的现象层出不穷。

国企改革是一场革命,但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这是由国有企业的文化特征决定的。国有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为什么缺乏竞争力?我认为,主要是国有企业投入的成本和付出的成本太高,投入成本高是因为人员多、负担重,而且国企管理机构庞大,内部损耗太大,导致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付出成本高是因为每推行一项管理上的变革,总要经历一个由阻止到不适应到磨合再到低效率起步的艰难过程,其中付出的管理成本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都是巨大的,应该说,这个付出的管理成本,就是国有企业在变革过程中造成效益流失的一个特大黑洞,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难,说明国有企业本身的文化就缺乏适应性,企业文化本身就应该变革,或者再造,或者重塑。

谈到国企的创新问题,前不久,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举办的有关论坛上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装备,小到服装、日化用品,国外品牌和国外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

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今,“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实,既表明我们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说明国企的文化缺乏活力,因而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胡锦涛总书记年初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国有企业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主战场,本身就承担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国企要实现真正自主创新的行为,首先要从企业文化建设上激发活力。如果文化还是一潭死水,创新就没有动力。

总的来讲,我这第三刀砍出来的结果是,当前国有企业文化中“死”的成分居多,活力不大。只有当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真正提升的时候,国企的企业文化才能是真正“活”了文化。

第18篇:国有企业改制

方案制订

(一)国有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包括转让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者通过增资扩股来提高非国有股的比例等,必须制订改制方案。

(二)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可由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主管部门制订,也可由其委托改制企业或者中介机构制订,但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的改制方案不得委托该改制企业制订。

(三)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企业概况及近三年资产和财务状况,改制的基本原则、目标和程序,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方案,改制后企业股权设置方案和企业发展规划等。

(四)国有企业改制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并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国资企改〔2004〕10号文件的规定报经批准。改制方案未经批准不得实施。

(五)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财政、税务、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及政府社会公共等相关审批事项的,应先报经市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报市深化办协调审批。

2资产清查

(一)国有企业改制必须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评估,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认真核实和界定国有产权,严禁隐匿国有资产。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对提交的清产核资的范围、资产及其财务会计报表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出具承诺书,并对其结果负责。在前一次清产核资有效期内的,经市国资委同意,可不再进行清产核资。凡改制为非国有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清理出来的不良资产,经中介机构经济鉴证后,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向企业主管部门申报,经企业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市国资委审批。按照审批权限,对申报核销不良资产在200万元(含200万元)以内的,由市国资委审批。200万元以上,由市国资委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在批准核销后,企业需建立“账销案存”管理制度,对“账销案存”收回的款项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国有企业改制,必须在清产核资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依照《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12号令)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评估。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必须纳入评估范围。经济责任审计和资产评估不得委托同一家中介机构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在出具正式报告前,必须由其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主管部门组织在改制企业内部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资产评估结果经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国资委核准或备案。涉及国有土地资产处置的,其评估结果应报市国土资源局确认。重大评估项目由市国资委组织专家评审。

(四)国有企业改制,由市国资委选聘和委托中介机构对改制企业实施清产核资、经济责任审计和资产评估。

(五)企业改制涉及资产剥离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3加强领导

(一)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从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合力,努力做到在稳定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改革中促进稳定和发展。要建立竞争机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形成股权多元化,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机制转换。要积极引入外部战略投资人,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和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制度。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重要事项通报制度和重大案件报告制度,及时

发现和严肃查处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违纪违法案件

4产权转让

方式(一)

改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要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第3号令),在具有国有产权交易资质的产权交易机构进行,并公开信息,竞价转让。转让方式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相关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或者经市国资委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实行协议转让的,对受让主体的基本情况、交易价格的确定、受让股权比例等进行公示。 方式(二)

向本企业管理层转让国有产权必须按《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5〕78号)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受让意向、参与人员、认购份额、参与形式等。经营管理者不得参与转让国有产权的决策、财务审计、离任审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底价确定等重大事项,严禁自卖自买国有产权。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营业绩下降负有责任的,不得参与收购本企业国有产权。

方式(三)

转让国有产权的价款原则上应一次性支付,如确有困难的,经转让和受让方协商,并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国资委批准,可分期支付,但不超过一年,并且首期付款不得低于转让价款的30%,其余价款应当由受让方提供合法担保,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向转让方支付延期付款期间利息。凡转让国有产权的,一律不得采取一定比例的优惠。

方式

(四)

国有企业采取产权转让方式改制的,涉及职工养老、医疗费用和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等,按规定核准后,经市国资委批准,从产权转让收入专户中支付。

5权益维护

(一)企业改制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职工安置方案需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改制企业理顺职工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及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支付等,按有关政策执行。

(二)国有企业改制经提取的理顺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和补贴,应以现金形式一次性支付或以资产形式建立职工保障基金。

(三)企业法定代表人应对原留在改制后企业按规定提取的经济补偿金的安全性负责,建立保障机制,并接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以确保职工合法权益不受损害。6相关信息

《中国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启示录》

第一集:《红色警戒线》

通过部分国有企业曾经发生的腐败案例,揭示少数企业经营管理者腐败的轨迹,反映了由于制度建设不完善、监管不到位、履职不规范而发生的腐败问题,以及效能监察在完善经营机制、促进企业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集:《崭新的轨道》

回顾和总结国有企业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历程,以及效能监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集:《绿色的航程》

介绍效能监察在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四集:《延伸的航线》

反映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效能监察在中外合资企业、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五集:《绚丽的乐章》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论述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地位、作用、特点,指导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更加有力、更加有效、更加科学地开展效能监察工作。

第19篇:国有企业弊端

国有企业弊端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最根本弊端在于以党政治企,让企业结构弄得跟机关一样,其习气和政府机关基本没有二致。

1、自上而下的统治、封建制阴影下的王朝。国有企业感觉就像以前的某种封建式管理,如领导像皇帝,管理人员像下臣,其它人就像一般的办事者了。皇帝一发话,中层人员唯命是从,而且容不得半点分辨,否则乌纱帽不保,甚至更惨,根本无法通路。

2.分配体系严重扭曲,领导与普通员工差距巨大

3、缺乏监督、管理不清,人治化严重,任人唯亲,拉帮结派,裙带关系严重。

4、制度太复杂,办事效率极低。在国企办事不论对内对外给人最大的感觉就办事效率极低,拖拖拉拉,没有一件事能轻易快捷的了却。

5、形式主义严重。国企里面从高层领导到中层干部直至员工,说实话办实事的人不多。多数人都是在跟风,喊口号,大搞特搞形式主义。

6、公司内部内耗严重。

7、机构臃肿。

8、国有企业太重视学历,不注重技术和能力。

9、奖惩、升迁制度不合理。

10、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人才匮乏,国企内部整体素质低下。

11、公司制度不健全,工作分配不清晰明确,各部门或者同事之间工作上相互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 其三:缺少一个长效的激励机制。每一年企业都要对一些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一次性的奖励,不管是年中的优秀党员评选还是年底的劳模先进评选,由于程序和人员的组成问题的制约,评比工作往往就是一个走过场的过程。真的下了苦、出了力的不见得就会被推荐。再因为名额的原因,也远不能满足表现好的就能得到荣誉的要求。许多工人就说:现在的工资还可以,可是精神上的鼓励太少了,人也觉得没有意思。

其四:对技术工人不重视。工厂里面曾经很流行的一句话是:紧车工慢钳工吊儿郎当是电工。这句话不能完全概括所有行当和工种,可是这三个工种的工作情况还真的和顺口溜中差不多。我们的企业是一个国有矿山企业,工种很全也很多。由于早期在制定岗位工资标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误区,单纯的从“下苦”的程度来衡量岗位的高低,导致一些技术工种岗位工资比较低,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造成了技术工人“这山望见那山高”,甘愿去生产一线做一些简单的操作工,也不愿意学习技术,加上一些有门路的人的进入,技术力量正在呈现其十分薄弱的可怕来。

还有很多比如像进货渠道把关不严等造成了大量设备资源浪费,部分领导水平差等现象,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人员的思想波动,凡此种种现象,使国有企业到了必须改制的紧迫关头,作为工人,都希望企业的效益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干活时越来越顺心,福利越来越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盛霖昨天在出席“公共服务部门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研讨会”时指出:我国的事业单位存在着两大弊端,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在分析我国事业单位时,李盛霖说,在130多万个事业单位中,部分事业单位占着国家资源、享受着财政支持,却没能有效和公正地提供相应的服务。这首先表现为:现行势管理体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浪费,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此外,大量事业单位分别附属于不同的政府机构,政事不分、企事不分,容易造成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导致宏观调控乏力,行政效率降低,政府机构膨胀和财政负担

增加。

李盛霖同时表示,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着手制定全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指导意见,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出台。

新闻背景:我国事业单位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共有130多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按照职责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承担政府行政职能,为政府服务,主要从事监管、资质认证等活动;另一类是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科教文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第三类是承担中介沟通职能、为市场和企业服务,主要从事咨询、协调等活动。

而在国外,类似于中国事业单位的这些组织和机构,要么与政府相比,称之为非政府组织,要么与企业相比称之为非赢利机构。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范恒山认为,一些事业职能繁杂、角色混乱,在实际运作中,更与其本身定位大相径庭,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第20篇:浅谈国有企业

浅谈国有企业“办社会”现状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被分为若干部分,每个小部分都是由一个国有企业支撑。国有企业在经营自己的主营业务的同时,要拿出一部分利润,为自己的员工及其家属建造住宅区、学校、医院、娱乐场所等等附属设施。同时,企业还要负责其员工和家属的社会福利及养老保障。当时,每个人工作固定,大学毕业生也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人这一职业更被称为铁饭碗,在上一代退休之后,下一代可以接替上一代的班。在这样一种劳动力几乎不流动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办社会”变成了一种必然,因为国企“办社会”更能够保证目前社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稳定性,使计划经济的操作性更强,劳动力更能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保障。

然而,国企“办社会”的弊端日益明显,它使原本效率低下人员膨胀的国有企业背上了一个大包袱。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势在必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在短时间内摆脱困境,得以在市场中存活。将国有企业与其所办社会分离,也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

据教育部统计, 截止1998 年底, 全国企事业单位办中小学1.9 万所, 在校生813 万人, 教职工69.5万人, 大体占全国学校的1/ 3。其中企业办学约占90%左右, 据此估算, 企业办中小学1.7 万所, 在校生731.7 万人, 教职工62.6 万人。据卫生部测算, 截止1997 年底, 全国工业及其它部门自办医疗卫生机构91081 个, 拥有病床位62 万张, 工作人员112 万人; 其中医院7297 个, 床位60 万张, 工作人员79 万人, 大体也占全社会医疗设施的1/ 3。这个是改革初期的数据,经过多年的改革,我们国家国企办社会的现象大为改观,基本实现了原有社会服务设施所有权多元化,实现了分离。

对于现状而言,国有企业还可以说是办社会么?我认为出于如下原因,这个是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难以清除界定什么样的程度可以划归为企业办社会,什么样的程度不属于。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企业为职工提供住房,企业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养老等福利行为都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并不能很清楚地以某种特定行为为分界线来划分国有企业是否在“办社会“。

其次,目前虽然已基本实现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但是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完全实现这种分离。目前,在很多农场,牧场依然存在严重的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行为,而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促使这种改革早日实现。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分离还未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仍可以说是国有企业办社会。

然而,正如某些学者所说,中国在计划经济的大趋势下,国有企业社会化的主体正在日趋多元化,很多地区的这种多元化已经走的很进,基本摆脱了国有企业办社会。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大力度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大多数学校和医院已经脱离企业,收归于国有。

社会保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摆脱国有企业为员工提供社保的模式,而是通过企业统一收缴,交由国家迚行操作,以保证劳动者社保的权利。

综上所述,我国虽然没有完完全全摆脱国有企业办社会,但我国以大体上实现了国企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行为基本消失。因此,我们已不可以说我国仍处于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状态。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doc》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公司工作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章程规章制度公司文案公司简介岗位职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