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岗位职责认识企业文化

2020-09-18 来源:企业文化建设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企业文化认识

浅谈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根本,是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体现,总之,企业发展,文化先行。

重新梳理和提炼的企业文化,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企业领导人审时度势,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的重大决策性调整,朴实而大气,全面而精细,给人更多的是信心和期待。

一:对公司使命的认识

单从字面意思上讲,连续3个做,很好地诠释了企业领导人的决心与魄力;社会、顾客、员工是我们经营所面对的对象和客体,非常准确地找准了点、定好了位;3个需要充分体现了我们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不同经营对象的实际需求;创新、养生、平台是我们经营所要走的道路、方式方法;良企、美食、平台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高度,体现了骄龙的责任。

从整句话分析,层次错落有致,感觉极佳。创新良企——不管是业态、消费模式、菜品结构、服务、管理等多维角度,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革新,是对创新最充分的诠释;诚信经营,做良心买卖、健康食品,我们骄龙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做;同时也体现了企业追求的是良性循环的发展之道,前期加盟业务的停止到后续经营模式的不断完善调整,都一一得到了印证;养生美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顾客的消费理念和倾向在不断变化,由原来的吃饱/好,单方面追求菜品的色、香、味、型、器,到现在的吃营养、健康、养生,而我们骄龙从套餐结构、搭配、融合、研发、化验等诸多环节,都很好迎合

了顾客的需求;创业平台——企业领导人,一再强调和重申,骄龙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事业,是大家全员共同的事业,通过全员持股、管理岗位激励分红等举措,为大家实现目标和个人价值创造了各种有力条件。

二:对公司愿景的理解

企业愿景是企业的梦想和目标,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一种结果,而让骄龙开遍全球,是企业领导人精心设计的宏伟蓝图,不单单局限于中国,而是放眼于世界;让骄龙家人都有一家店,真正让员工当家作主,使勤奋上进、做出贡献的员工体现了个人价值,同时也收获了物质、精神财富,提高了个人的社会地位。

三:对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以人为本——是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概括和解读,真正体现企业要全力满足顾客、员工、合作商等群体的不同需求的决心;共同发展——强调重在合作,实现共赢;财富共享——通过岗位分红、全员持股、加盟连锁等方式,分享了骄龙事业带来的巨大财富;回报社会——诠释了骄龙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

四:经营理念的理解

科学发展的理念,显示了企业的进步,而合理充分的利用科学,用科学来武装企业、提速企业,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基朋

推荐第2篇:企业文化的认识

企业文化的认识 什么是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有很多,它不是企业具体的某一部分,它是企业的全部。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竞争力的某个构成要素,不是企业价值的某个组成部分,不是企业运作链条中的某个环节,不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应关注的推进器和治病药方,也不是指企业的这样或那样的文化活动,更不是指这样或那样的企业文化宣传口号。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起点也是企业的终结,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的局部,而是全部。正如“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全部现实,“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全部实在。正如“文化”是人的根本属性,“企业文化”也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属性。衡量企业文化的标准,只有优劣、大小、高低和现实性,而不是有或无。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企业文化标语,企业文化,不能被看成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而是品牌价值的发动机;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的包装,而是品牌的助燃剂。因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品牌间的竞争,因为消费者不为企业而消费,而是为品牌而消费。企业文化如果不是为了提升品牌价值,如果不是以品牌为导向,企业文化就无异于原始人的部落文化。企业文化不能脱离品牌而存在,如果不是以联结消费行为的品牌价值为皈依,企业文化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企业文化标语的形态和发展方向需要以品牌价值为指引,通过品牌的战略发展规划来建立适应于品牌发展的企业文化形态。品牌是企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共同产物,也是生产与消费的核心中介。企业文化建设必然应该围绕品牌价值而展开,任何不以创造、提升品牌形象与价值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不切实际的人文装饰。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其核心意义并不是人尽皆知。在当前的主流意识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这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为什么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具体执行的不力,更核心的关键就在于人们并没有为企业文化建设找到一个核心的行为目标和判断指标。事实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品牌来推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力来自于品牌而不是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品牌价值而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造和提升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才反过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持续发展”并不能为企业文化形态提供明确的指引和实践指标,只有品牌价值才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明确可见的目标,从而确立现实有效的形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想象和愿望,“品牌价值”却是一个可以建构和解构的实在体系,包括建立在产品或服务意义上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品牌意义上的消费价值。我们说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品牌为核心,实际上也就是以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消费价值为核心来建构,所有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应该以创造和提升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消费价值为战略指引和目标。

以创造、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消费价值)为目标,企业文化建设就在于创造企业三个同体异质的企业能力:有形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行为的规划和管理能力、无形的信念和创意能力。这三种能力就是创造和提升品牌价值的根本力量,而所有围绕着培养、促进、提升、保障这三种能力的企业组织行为就是“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现。

核心观点: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才是。企业文化致力于创造、提升品牌价值,并通过品牌价值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推荐第3篇:如何认识企业文化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其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具体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联的、并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讲通俗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特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也可认为,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认识企业文化: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游戏规则,所以始终会以“解决问题”做为自己的宗旨。 第二,企业文化是被大家认为有效的而共享,并共同遵循并自觉维护的; 第三,企业文化是习得的;第四,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持续发展的;第五,企业文化集中反映了企业的关键价值。

推荐第4篇:企业文化专员岗位职责

企业文化专员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

1、负责全面推动企业文化系统的建设工作。

2、负责MI、VI、BI系统的组织设计、优化和推广应用工作。

3、负责企业文化活动方案的制订与组织实施。

4、负责组织公司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的设计、维护及优化,并负责执行情况的检查、落实和反馈。

5、负责公司报告、总结、会议纪要等行政公文的拟订。

6、根据领导安排完成相关文件和文字资料的起草工作。

7、负责公司发展史资料的收集、整理。

8、负责公司公文的印发及相关通知信息的发送工作。

9、负责公司级会议的落实工作。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任职条件:

1、统招本科学历、专业不限、男女不限、30岁以下;

2、两年以上企业管理或企业文化建设相关工作经验;

3、工作踏实认真、勤于思考、擅长公文写作和企业文化活动策划、熟练运用办公软件;

4、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推荐第5篇:从公共关系解析企业文化

从公共关系解析企业文化

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东西,它给人类带来底蕴,带来发展,他的存在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理所当然,企业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是由于企业市场竞争而逐渐形成的。我认为,我们无法追逐企业文化的起源,因为当人类有思想,对事物有认知,开始进行商业性交易的时候企业文化就已初步形成。但是,当初的人类并未意识到,并把精力投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企业文化热潮的兴起源于日本对美国的挑战。日本经济的冲击引起美日比较管理学的研究热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取得了飞跃的突破,创造了经济连续增长的奇迹。于是,各国学者针对日本取得突破的原因进行了各方面的调查。而,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各国企业家的重视。那么,企业文化的概念是什么?他为什么回得到各国企业家的青睐?企业文化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化经过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发展到商业文化的产物,是商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对人们精神方面的影响,对内激励员工,约束负面效应的产生,给企业带来一个长远的发展前景;对外,可以引进投资商,提高自身在社会上的低位形象并以此间接影响各方面的经济效益。正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样,竟然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那么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必需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感受到。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来自于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间接的说,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引领,而这种力量恰恰能给企业带来很多预想不到的利益。

公共关系发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979年11届三中全会以后传入我国。1984年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率先在国营企业中设立公共关系部,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4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到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 。 公共关系是研究社会组织与气所面临的社会关系的学问,关系分析是公共关系研究的出发点;努力协调与内外公众之间的关系,创造“人和”的社会公众环境,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公共关系的运作过程是:社会组织(如:企业)通过传播沟通手段影响公众。因此,社会组织、传播沟通、公众,构成了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公共关系的首要任务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即企业文化对外可以造成良好的宣传作用一样。

松下公司的崛起就与良好的公共关系密不可分。松下公司创建于1918年,创建之初是一个3人小作坊,而今松下公司成为世界50家最大公司之一。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海内外誉为“经营之神”,因出版《松下的秘密》一书而扬名全球。松下公司对内部员工就有很高的精神方面的要求,被称之为“松下七精神”:

产业报国——造福社会,胸怀民族;

光明正大——为人处事,纯真无私;

和亲一致——团结互爱,休戚与共;

力斗向上——坚定信念,顽强努力;

理解谦让——谦虚自信,察纳雅言;

顺应同化——与时俱进,同步发展;

感谢报恩——永远感激,回报无限。

同时,松下公司不仅是创造人的,还制造产品。因此,有“松下人”与三级火箭的说法:

1、

企业精神与思考能力;

2、

理论知识与专业技巧;

3、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松下公司除了有自己的传统理念外,还把这些传统理念与现实实际相结合针对客户需求有不同的新闻策划等一系列企业文化宣传,在这里我们就不细说了。

根据松下公司的初步简介,我认为企业文化和公共关系并没有谁主谁从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美的表现,而当这种内在美散发出来的时候,他会起到正面的影响,而公共关系就是其中的一个渠道。同时,加强公共关系的方法有很多,而企业文化这是最能对外进行“自我介绍”的一种方法。

的确,很多人寻找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盈利。但是,当我们从根本上接受、实施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这些好处不仅仅只限于一个企业的盈利,更多的在于我们每个和这个企业有接触的人的内心情感的升华,一个企业对外界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课本、公共关系与社交艺术的课件;

推荐第6篇:从企业文化看执行力

从企业文化看执行力

是一群人的共同的。是一个漫步在企业内外每个角落

的、自觉不自觉都要吸取的空气。企业文化的产生除了要有相同的目的、愿景以外,对做事的原则和方式也必须相同。企业文化绝对不是一个挂在墙上的口号,而应该是每一个员工日常的实际行动,口号只是企业文化的沟通工具,有效的沟通有助于达成共识。

有这样一家外资企业,对内对外的都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可是在行业里面相比,其薪资水平偏低,欣喜的是上门“自讨苦吃”的员工依然众多,之所以颇受“自讨苦吃者”青睐,就是因为该企业已经树起了“姜太公钓鱼”的姿态和独特的培训文化,客户看好也是它的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真可谓“周瑜打黄盖”!我曾花了12个月的时间在神州大地拜访了500家企业,所到之处都认真请教和听取CEO的思想、主张和高端愿望,也关注其具体行动;都和中层管理干部详尽沟通,据此判断他们是否领会CEO的想法,是否把CEO高端愿望具体诠释和解码为可供执行的具体细节,是否能够通俗易懂地传达给一线员工;都亲临一线与企业数量最多、每天都在接触客户的基层员工沟通,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期望,以及对于主管们的要求及愿望接受了多少,是否在与客户沟通和服务顾客的过程中体现为具体行动。

通过与不同处境不同阶层的人员详尽沟通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许多企业的文化尽然都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实际行动很少甚至没有,许多主管告诉我员工执行力不好,原来他们自己都没有及时负起责任,甚至出现互相推诿的严重情况,例如:我在一家国营企业担任顾问的时候发现公司主张“无烟办公”,可是每次在总经理的办公室里总能见到这位最高决策者一支连一支地点烟!

公司要求员工准

时上班打卡,可是高级主管却享有迟到的“特权”,而员工们尽管怨声载道也是“苟且偷生”“贪生怕死”,最终大家“当面好人,背后小人”!

有一家上市公司,由于机构庞大成立了下属的事业部,除了财务权限和大型项目决策权归属总公司以外,部门总经理全权独立运行,甚至包括建立事业部文化在内,总经理也就顺理成章做“老板”了!在各种场合都能听到总经理“关心员工”“坦诚沟通”“信任员工”“勤俭节约”“一视同仁、以身作则”“建立学习型组织,共享外出培训的机会”的呼声,可是在我观察诊断的半年时间里面却有这样的体会“雷声大,雨点小”“老板混员工的时间,员工混老板的薪水”“老板假装关心员工,员工假装忠诚企业”。

问题出在哪里?

部分员工由于工作必须而申请购买可移动磁盘,总经理说“没有这样的先例,就自己出钱买吧!”可更遗憾的是总经理却公费购买了可移动磁盘,这哪儿是“一视同仁、以身作则”?总经理曾在一次员工会议上讲“不准聘用亲属”,可是细心的员工都知道事业部行政和财务经理是总经理夫人,负责商务工作的干部则是夫人的表弟,大家“敢怒不敢言”!一位员工在快要离职前依然认真与同事们沟通,依然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维护自己爱岗敬业的一贯作风,可是却被总经理大骂“想要利用公司,引起了骚乱!”这是哪儿跟哪儿呀?“信任员工”“坦诚沟通”何在呢?这位快要离职的员工在最后在岗的几天时间里为了保证工作的圆满完成,夜晚搭乘无坐长途火车,累病了身体,可是总经理却无动于衷地讲那句老掉牙的话“注意身体”!这是“关心员工”吗?总经理常常讲要送员工外出参加学习,可是安排自己到各地学习、参会,而一年又一年就没有见到任何员工外出参加过学习,有员工自动申请参加外出培训时,总经理会讲:“那个没用!如果你去,请假了,自费了!”听听,不但没有机会还要扣请假工资的!这哪里又是“建立学习型组织,

共享外出培训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留守的员工们就在将总经理的表现在自己的身上“触类旁通”了很久,那么总经理是否真的得不偿失呢?总经理平日对员工的关心是否会蒙上“伪善”的阴影呢?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才能体现领导的自信、远见、心胸和领导力!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薪资发放的问题,在前面提到的总经理常常对待离职的员工讲“争取把工资和奖金在离职手续办理结束后发放!”看起来“冠冕堂皇,确实人性化”可是那位员工离职快三个月的时候依然尚未领到自己该拿的奖金,问之“为什么?”答曰“公司的规定!”这不是霸王规定吗?企业文化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必须亲身力行,也不是单靠几次精神讲话就可以做到的,应该贯穿在公司各个阶层,随时随地紧密相系,薪火相传。

其实一个企业的形象应该是多方面共同维护的,有始有终的。全球三大品牌之一摩托罗拉公司对于每一个离职的员工都会进行“离职面试”,主管会认真倾听离职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员工的特长和技能帮助离职人员推荐新的工作,也欢迎离职员工“重返家园”,甚至承诺三个月内返回公司的员工,以前的工龄继续认可,这真正体现摩托罗拉公司尊重人才、尊重员工的文化,也让在职员工更加认同公司,更加努力地创造价值,因为大家认为摩托罗拉公司会对员工负责到底,是值得信赖的公司!而非那位总经理所营造的“人走茶凉”!

另外,企业文化的建立还要充分,要相信员工能够做好工作,也要有允许犯错的胸襟,这样做,各阶层的主管就能够用自己的方法,随时随地诠释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真正富于生命力,而不会沦为口号和教条。

在企业的执行方面,每次到企业、诊断或演讲的时候,都被问及“如何提升员工的执行力?”如前所述,我在神州大地拜访500家各种企业的时候,都是从三个阶层去发现和研究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看看有关执行之前应该是战略定

位,而战略定位之前应该是选择合适的人员组建团队,而真正要使得企业目标实现,凝聚力提升,战斗力加强,业绩倍增,我们应该知道从CEO开始营造执行力的文化,第一组建领导班子,解决人的问题;第二提出核心理念,解决战略方向的问题;第三制定运营流程的问题。在人的方面CEO应该要求自己和每一位员工按照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质量和工作数量要求完成任务,凡事从自我开始检讨,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阿里巴巴CEO先生在总结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讲到原因有三:第一不懂技术。所以充分尊重技术人员,也不用“瞎指挥”,要充分授权。但有一条,所开发的产品必须适合大众使用;第二没有钱。因为没有钱,所以每次得到自己和股东的集资或者风险投资资金,都非常慎重地开支;第三从不做计划。1995年的时候互联网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讲都是非常新奇而又未知的领域,谁能把计划做得非常好,谁死的更难看。但马先生要求阿里巴巴的员工必须做计划。这些年以来阿里巴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马先生在《赢在中国》里面对108好汉讲:“创业和执行都要坚持,只要方向对了就永不放弃,别人放弃了,你再坚持一步,你就获得成功!”马云有一句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也很残酷,太阳会在第三天早上升起来,但是许多人都死在了第二天晚上!”可见成功有时只是一步之遥!从企业文化看执行力,只有代代相传,充分授权,不能集权,要在随时随地检视自己的行为,有制度就按制度办事,灵活变通地执行制度,没有制度可循时按照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去思考找出最佳办法执行!企业文化应该在每次行动中执行,而不应该是大家朗朗上口,倒背如流,如果这样就是大问题所在!想想看,从小到大我们熟背过多少“守则”,奉行不渝的又有多少?

在任何企业对员工的信任的文化都会有倍增的回收,我们来看看台湾集团震惊政界高官的“3.18事件”:1984年3月18日公司厂房失窃4000万元的IC

(集成电路)。企业失窃IC在台湾并不是头一遭,但遭窃厂房都不敢让消息走漏,因为担心如此一来,银行将马上紧缩银根,供货商会上门追讨货款,最麻烦的是海关会马上要求补税(因为是外销保税货物)。然而宏碁却一反企业失窃案不愿张扬的作风,立刻召集记者会坦诚说明,并呼吁各界提供线索。当时,外界纷纷谣传宏碁自导自演,谎称失窃,实则想套领保险金;更有人认为是宏碁管理不周,出了内贼,警方也针对有前科的员工展开调查。然而董事长施正荣先生却在记者会上坚定地强调:“我相信不是内贼,而且宏碁人性本善的基本理念绝不因此而改变。”由于宏碁采取了公开的态度,这个案子引起了高官的关注,他们提出紧急质询,警方不但封锁了渔港,还在机场海关特别加强查缉。而真正感动的是就在这样案情未明、耳语四处散播之际,许多员工家属给公司写信支持打气。一个月后,案情水落石出,宏碁不但追回85%的IC,也证实了的确不是宏碁员工所为。公司对员工的信任终于得到了回馈,员工的士气比从前更高昂,那些有前科的员工之后都有极佳的表现。

事实上,要选几句响亮地口号作为企业文化并不难;但在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企业文化算不算数就是关键所在。

“学而时习之”我们都耳熟能详,可是如果理解为“学习了要复习”,那还有什么意义?本身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烦躁”还要让他“复习”,能做到吗?可否把它理解为“学习了变成行动习惯”呢?如果我们把企业文化培养成为像漫步在企业内外的一种空气,一种价值观,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行为习惯,那该多好呀!一个企业要有强大的执行力,应该有三大核心流程:第一是人员流程,这是战略和运营之间建立联系的流程,它可以为公司提供完善的领导层培养渠道,还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实际效益结合在一起!

第二是战略流程,这是将人员与运营结合起来的流程,首先战略方向必须明确,所谓做正确的事!

第三是运营流程,这是将战略和人员之间建立联系的流程,所谓把事做正确!如果把人员、战略和运营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再形成标准,每个员工都充满自信、,坦诚地实行无障碍沟通,充满勇气和责任感,并且都下定决心执行到底呢,这个企业的执行力就会非常出色!

推荐第7篇:企业文化从哪里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企业文化从哪里来

作者:李 想

来源:《职业》2007年第02期

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一样,是很多人挂在嘴边上不断讲来讲去的,很多大学毕业生特别喜欢谈企业战略,论企业文化。可当今这个社会没有实践,哪儿来的战略和文化。没有任何企业文化是为了文化而文化的,这样只会照猫画虎。

企业文化对一个成长的企业而言,就是一个管理团队的文化。一个企业如果只有一个老板,其余的清一色是打工的,那么这个企业就很难有真正的企业文化存在。

企业文化是一个高层管理团队的文化,体现出他们对于人和事的态度和价值观,并随着团队的成长而成长。我们的公司商业化了5年多的时间,最开始确立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就是要去“掌握自己的主动权,掌握自己的命运”。从我开始,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很清楚,我们没有什么集团背景、没有什么资源,有的只是我们这一群年轻人,只有比别人更加努力,踏踏实实地去做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其余的就不用去乱想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上至下,踏踏实实做事情的大团队,每一个人都一样,我们鼓励认真做事情、鼓励努力的人,而耍小聪明和混日子的就很容易被团队所抛弃。

慢慢地,管理团队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成长,企业文化也会有所成长。最开始,我们就想着做好工作,其余的就都不管了,创业团队都容易这样去思考。接着,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加入了团队,我们对员工多做一些工作,员工就会把工作做得更好,人性化的关怀就会辅助最开始的价值观使之变得更好。

企业文化需要不断添加新的内容,总结过去做的好的。除了事情要做好,人变得更好同样的重要一个企业长远发展必须“人”与“事”两手抓。

我们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老人带新人可以很快上手,我们还需要建设培训机制,让员工有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甚至做到通过培训,让这些过分依赖计算机沟通的年轻人学会更好地面对面沟通。

给员工提供更多的福利,除了“四险一金”,公司每年还定期的体检,大假日帮助员工订票,春节负责报销员工的车票。每个员工过生日大家一起庆祝,特殊的节日在公司内举办庆祝活动……

“掌握自己的主动权,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帮助员工减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干扰。这个可能就是泡泡网和汽车之家那还没有成型的企业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如果一个员工留在这里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那么这个企业还不算做到位,如果一个员工留在这里是因为喜欢这份工作和这个团队,那么这个企业一定会很棒。

推荐第8篇:从接待工作看企业文化

任何一个企业,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举办大型外事活动,都有一个接待工作,而接待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形象。博主儿子罗兵这次参加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劳模事迹宣讲团的活动,回来后我们父子聊到了同一个话题,接待工作折射出企业文化。

儿子这次参加中电投劳模事迹宣讲团活动,从北京总部出发,半个多月时间先后到了江西分公司贵溪发电厂,湖南五凌公司黔东发电厂,贵州金元集团公司纳雍发电厂,重庆九龙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青海西宁黄河公司和宁夏能源铝业等单位。

博主2005年也曾代表中电投集团公司到下属的二

(三)级单位去选调文艺节目,对各单位的接待工作同样也有一个比较。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时任霍林河煤业集团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郑燕飞的一句话,大意是,接待工作也是企业文化的范畴。

儿子回来后,把他所到单位的《接待手册》给我看了看,我对“接待工作也是企业文化的范畴”这句话领悟更深了。儿子所到的六个单位,都印发了接待手册或工作指南或会议指南。仔细一阅读,差距还比较大。这种差距,绝不是在招待标准上,而是在接待工作的流程中。

单从《接待手册》的编印上就可以折射出一个企业的文化。这当中,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是中电投贵州金元集团公司纳雍发电总厂的接待手册。我们首先从手册中来获取一组数据,组建于2003年秋的纳雍电厂,到2009年底,已上缴各项税金约

14、37亿元。我们知道,缴税是和一个企业的效益利润成正比的。截止2010年8月1日,该厂已完成发电量72亿千瓦时,完成年度计划的百分之六十三,同比增长11亿千瓦时。企业讲效益呀!效益离不开企业文化。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编印的《接待手册》。从厂长致辞开始,接下去是,宣讲活动领导小组,行程安排,宣讲团成员,金元集团参会嘉宾,纳雍电厂参会人员,宣讲报告会会议议程,座谈会参会人员,座谈会会议议程,座谈会座位图,接待服务人员,住宿安排,就餐安排,菜谱,金元集团简介,贵州省简介,纳雍县简介,一直到宣讲团在纳雍期间的天气预报和宣讲报告会座位图安排。尽管有19项,但简洁明了,非常正规,值得珍藏。尤其是行程安排细化到几点几分(以半小时为基数),完全是一种军事化的管理手段。

我们经常在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魂,是企业的根,是企业的精神,这些都对。但博主认为,企业文化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来不得半点空虚,更不可高谈阔论。从纳雍电厂的《接待手册》中我们深切地领悟到,企业文化要从细节抓起。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推荐第9篇: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杨晓宇 20133539 汉语言文学一班

在企业中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三流的企业靠生产,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企业文化”。既然企业文化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层层深入地理解。

国家的富强靠经济

21世纪的今天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主要的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在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温饱的解决,到小康的到来,再到今天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没有哪一步离得开经济实力的提升。

不管是欧洲国家的富强,还是东亚四小龙的崛起,都离不开经济实力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会把经济的一系列指标列为国家发展的衡量标准,例如GDP、GNP、CPI等。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2002年中国的GDP总量就已经达到10万亿人民币以上,2004年则达到16万亿人民币,折合成美元将近2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同期的六分之一,实际上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应该更高一些;2004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突破了2.6万亿人民币,2005更是超过3万亿人民币,比建国初期增加了近100倍,比改革开放初期也增加了将近30倍。看着这些宏观的数字,再回想这些年来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改善,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确实在崛起,确实在迅速地走向富强。这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福祉,不容否认。

所以说国家的富强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落后意味着国家的挨打。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带来人民的幸福,才能带来祖国的繁荣和昌盛。

经济的繁荣靠企业

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以及后来的混合企业都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贡献,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的富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型企业的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税收收入总额中有53%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

不只我国,美国的中小企业可以说是美国经济的反映。2 300 万的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推动力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006年,全美技术创新成果的55%是小企业提供的,在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占93%,其中70%的企业雇员少于20 人。一批科技型小企业现已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美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全国研发支出的18.7%。

美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很注重与其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合作,同时美国政府鼓励小企业与小企业之间进行联盟,引导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合作,甚至从属或依附于大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得到大企业的支持。美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并没有什么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企业只是大企业众多零部件提供商之一,但是大型企业会给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美国是世界上比较成功运用产学研结合的国家之一,其中小企业也广泛地与各个大学合作。美国政府为了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帮助中小企业获取外部技术创新资源:财政政策,直接投资,建立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机构。

中小企业即使在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企业总数中,小型企业约占98%,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小企业的就业人数也占全国就业总数的50%以上。1997年,美国有2000多万个中小企业,占企业数量的95%,他们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GN的39%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占新创造就业机会2/3,技术创新占全部技术创新的50%以上。

中小企业在世界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之,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一个资金短缺、劳动力充足、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国家中,更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兴旺靠管理

企业的发展推动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的是管理的发展。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今天的文化管理。每一次都诠释着这句话:“企业的兴旺靠管理。”

管理其实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的触角涉及到每个岗位、每件事、每个动作,总之而言,将认为不重要的事管起来,将简单的制度长期执行下去并用心去做就是好的管理,企业的竞争是资本竞争、产品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管理竞争,但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管理,管理决定企业的成败。

企业管理使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增强,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而且恰当的管理可以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投融资恰当并向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

不管是苹果公司、海尔集团、通用电气、还是丰田公司都有一个优秀的CEO,以及一个完善的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每一个公司的每一天都面临着激励的竞争,每一天都有新的公司产生,同时也有旧的公司破产。华尔街风暴,东南亚经济危机,日本危机每一次都会导致管理不善的企业破产,每一次危机后也有一批企业蓬勃发展,不仅国家的富强需要好的管理,所以企业的兴旺更需要管理。

管理的灵魂靠企业文化

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成就一个企业,失败的企业文化也可以毁灭一个企业,企业文化绝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992年,约翰·科特教授和同事詹姆斯·核斯克特教授出版了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观点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感性层次上,我们对企业文化并不陌生。我国曾经报到过的一个企业,该企业上万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企业在宿舍区建了一个报廊,在报廊里从黑龙江日报、四川日报、海南日报到浙江日报,全国各大省区的主要报刊在报廊里都有,而且天天更新,那些背井离乡在珠三角打工的打工仔打工妹们每天都能获知家乡当天的信息。也许报廊和报纸不是企业文化,而每天更新各大省区的报纸的举动就是企业文化。事实上,在中国企业悄悄将脑袋伸出国门的时候,企业文化也已经在优秀的企业中扎下了根。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在这个新世纪里,对企业文化重新做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诠释。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不仅代表了企业的精神风貌,更应该蕴涵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 因此,除了企业形象外,它还代表了企业的价值标准、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文化建设。较为超前的企业,能够将企业文化扩展到“以人为本”的育人层次,如海尔,不仅对人进行物质上的关怀,更立足培养员工“自我实现”的文化理 念,从高层次上实现“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的落后比企业技术的落后更可怕。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高精尖的设备可以买来,而企业文化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东西,表现在企业成员的日常行为中,有着经久的规范力和影响力。毫不夸张地说,不具有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先进的技术可能成为参观的展品,高精尖的设备可能沦为一堆废铁。

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灵魂靠文化。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推荐第10篇:企业文化之我认识

企业文化之我认识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为实现企业目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被该企业广大职工群众所接受的共同的行为准则,以及企业形象、经营理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等。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起来,并且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

对二十一世纪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自从我国引进国外“企业文化”开始,不少企业家就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然而因企业性质、规模及起步不同使得这些企业的文化各有千秋。 企业文化并不是外国公司的专利,在国内一些发展的有历史的企业都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的传承,这个传承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前身,这个企业文化是指引企业发展和传承的一个重要的参考的指标。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有集体荣誉感,并热爱着企业。企业文化可以使一个企业败落,也可以使一个企业兴盛或者持续发展。企业文化能够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活动中的一个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指南。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它具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它一定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相反,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那些失败的企业,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文化注重人的因素,更注重一种精神的力量,因此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围绕企业的目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所以企业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炼企业精神、树立企业管理风格、塑造好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良好发展的文化基础,发展的导向和企业的精神,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其发展精髓的企业文化。

第11篇:跨越企业文化认识误区

跨越企业文化认识误区

文/郭剑(北大纵横)

“文化”正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不少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存在着认识误区。企业应学会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内容,并发挥出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来。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不少企业开始了“以文化管企业”的实践,“文化”正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重形式、轻内涵,存在着认识误区。如,有些管理者误将企业文化视为企业精神,误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传统文化,混淆了企业文化的本质等。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是管理的生命线,因此,企业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内容,避免陷入认识误区,并发挥出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来。

误区一: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形象识别(CI)

现阶段国内不少企业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形象识别。基于这一认识,这些企业将建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看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这也正是它们在言及企业文化时必谈“MI、BI、VI”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企业文化包含了企业在社会上作为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信仰等等内容。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企业员工所共同认同的价值理念和受此价值理念指导的行为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于CI.CI仅仅是表象,是初始,是局部。企业文化建设从CI入手是可以的,但如果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CI设计,则设计出来的企业文化难免会成为一种对外对内的摆设。但是企业文化不是秀给别人看的,有哪个优秀企业的文化是作秀做出来的呢?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在过去28年里连续赢利的航空公司。尽管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只有一个理念:“以爱构建的航空公司”,但难得的是这一理念得到公司数十年如一日

的坚持,并且从CEO到普通员工都对这一理念身体力行,从而使消费者更充分地感受到这家公司“爱的氛围和爱的行动”。

误区二:企业文化是全员文化

企业文化最终应成为被全体员工共同接受和遵守的价值理念、行为机制和行为模式。然而,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全体员工,而是企业的核心领导人。可以说,企业文化便是企业家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背后总有一位或几位优秀的企业领导人。

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文化的形成呈现出由核心领导人向核心管理层、中坚力量、普通员工逐层推进的特点,这点在创业型企业中尤为明显。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核心领导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为核心领导人所大力倡导,而普通员工更大程度上是对这个核心企业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以及在既有基础上对它的延续和发展。

柳传志、张瑞敏、王石、李东生在各自行业被看做是教父级的人物,联想、海尔、万科、TCL的企业文化都被深深刻上各自领导人的印记。柳传志的“拐弯理论”、“屋体理论”等成为联想文化的精髓;张瑞敏的“球体爬坡论”、“出海理论”、“赛马机制”等哲理性思考成为海尔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文化;王石的职业经理人理念造就了万科令业界瞩目的职业经理人文化;李东生的“大道无术”成为TCL不事张扬之中节节取胜的法宝。

误区三:就企业文化论企业文化,将文化孤立于战略、组织、团队之外

一个公司由优秀到伟大,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组成要素便是公司文化,而使公司文化能有效发挥价值的关键在于公司战略、组织、团队的有效支持。孤立地谈论企业文化,将其脱离于公司其他管理元素之外;大而统之地认为文化无所不包,不需要其他管理元素的支持;在不明确企业战略的情况下便可以完成企业文化设计,在管理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便可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等都是眼下我们见怪不怪的现状。

成功的企业无不是战略、组织、团队、文化四个要素的有机融合与互动。其中,文化是公司的价值核心和理念精髓,是制定公司战略、构建公司架构、指导团队建设的理念基础。文化必须落地,而文化落地需要一整套的战略和制度支持,需要被团队真正地理解、接受、认同和实践。战略、组

织、团队、文化形成企业的四个支点,它们有效构建起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且相互之间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匹配。离开战略、组织、团队三个维度的有效支持与协同,文化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被尊为中国企业界教父的联想集团(3.57,0.01,0.28%)总裁柳传志将管理的核心要素归纳为“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其中“带队伍”的核心便在于以文化塑造团队,足见战略、团队、文化相互配合、有机统一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误区四: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设计

许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请人设计出来的,设计的语言越漂亮越好。基于这种思想,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将设计作为核心,追求语言的华丽,追求口号的响亮,这也正是为什么十个企业中有六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雷同的的原因。

其实,企业文化是对企业领导人和企业员工价值理念的深层发掘和提炼,而非不着边际的空洞设计;是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积累而成,并由企业核心层向外围逐渐延伸、扩展,最终为企业员工所接受;企业文化并非语言越漂亮越好,越拔高越好,企业文化不仅要叫得响,而且更要用得着、分得出、立得住;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设计环节的重要性远远低于实施环节,不能有效实施的设计必然是失败的设计,具体的设计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始终不辍地、持续一贯地对企业文化加以坚持和实践,要反反复复地、不厌其烦地对员工进行宣导和贯彻。

以联想和万科为例。联想文化中“撒上一层土,夯实了,再撒上一层土,再夯实了”、“办企业就是办人”、“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等看似有点“乡土”的语言却是联想文化的特色,是联想文化的精髓,是联想人所津津乐道的文化。同样,万科远远超脱于企业自身之外,在房地产业大谈利润、空谈品牌、奢谈文化的背景下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倡导“健康丰盛人生”的理念,最终造就了万科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尽管并非有独特企业文化的企业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企业一定有文化。在这些成功企业的文化中,既找不出设计的痕迹和华丽的语言来,也找不出与他人雷同的地方。这些企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成为了它们独特的象征。

误区五:企业文化建设是职能部门的事情,领导人不必过多关心

多数企业的领导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与自己关系不大,只需将其作为一项工作分派下去即可。但事实上,离开了领导人的核心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

领导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码发挥着三个核心作用:

一是领导人所认可的企业的价值理念、目标设定、战略思考、经营动机、管理方针等是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基础。领导人应当成为企业真正的精神领袖和形象代言人,就像我们谈到联想必然想到柳传志,谈到万科必然想到王石一样。

二是领导人应当身体力行地向员工宣导企业文化的精髓,推动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实践。企业应当通过高层—中层—基层的顺序逐层感染和影响员工,使企业文化的根基越来越牢靠。三是领导人应当亲自推动建立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体系。

杰克-韦尔奇为我们提供了以文化认同为依据,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的绝好例子。根据他的理论和实践,我们按照对公司文化的认同程度、实现目标和取得业绩两个维度将人才分为四类,根据类别确定四类人才的不同去向。第一类人才对公司文化认同程度高,并且能够完满地实现工作目标和取得优秀业绩,毫无疑义属于公司的明星类人才,应当放手使用和给以充分激励。第二类人才虽然能够完满地实现工作目标和取得优秀业绩,但由于对公司文化不认同,应当毫不犹豫地及时放弃。第三类人才既对公司文化不认同,又不能有效实现目标和取得业绩,毫无疑义应当放弃。第四类人才虽然不能有效实现目标和取得业绩,但对公司文化认同程度高,应当加以培养,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促使其向第一类人才转化。

误区六:企业文化的“唯变论”与“不变论”

在企业文化“变”与“不变”的问题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误区:一是将企业文化奉为圭臬,认为企业文化的各项内容甚至每一个理念、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不应当被改变。二是认为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企业的一切都应当不断改变,企业文化当然也不例外。

在誉满全球的企业研究力作《基业长青》中,对企业文化的变化与否总结出了八字真言“保存核心,刺激进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当始终保持不变,该书所研究的18家著名企业中都虔诚地保持着它们的核心理念,它们的核心价值基础坚如磐石、始终不变。部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历百年而一成不变。同时,这些企业在稳保核心理念之余,也展现出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不断改变却不会有损于其所珍视的核心理念。

例如:惠普核心理念中的“尊重和关心每个员工”、沃尔玛核心理念中的“超出顾客的期望”、波音核心理念中的“领导航空工业,永为先驱”、默克核心理念中“我们从事保存和改善生命的事业”、3M核心理念中“尊重个人的首创精神”等均是这些企业恒久不变的部分,但是所有这些基于核心理念指导下的非核心做法却是不断改变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当保持不变,而除了核心价值观外,其他的一切都是可变并必须改变的。

第12篇: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摘要:企业文化它代表着公司存在的意识,企业是一个信念、传统、风气等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企业文化”概念有很大的弹性,其内涵与外延可以非常广泛,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含有价值观,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企业文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复杂工程,不是一时的经验总结或靠几个文人编写出来的,而是企业经过长期的实践提炼而成。

关键词:企业文化的认识;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企业文化组织实践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鉴定与认识过程

“企业文化”究竟是指什么?我们先从企业和文化的定义谈起。 企业------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合,如,南齐王融《曲水诗续》称:“没神礼以景俗,敖文化以柔运”。狭义的文化是与社会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而发展。做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

企业------从事生产经验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我们有时称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体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总和,对企业人员有感召力,凝聚力,能巴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生产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建设的反映。其内容大体分为:1劳动文化,2生产文化3经营文化。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育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的经验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使领导更替,但企业文化不会改变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之中,有其目标的一致性。人们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认识深度,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又是经济力量的抗衡,竞争,较量的变化结果。然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理性定义向非理性定义发展的产物。所以说,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表述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有认认为,企业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包含一整套象征,议事和神话,它们巴公司的价值观格外信念灌输给员工。有人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包含以下多个基本原则,它代表着公司的存在意识。而普遍的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以个信念,传统,风气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作出贡献。

在我国,许多学者的认识也大有差异。一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个复合概念,它由“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部分组成。外显的文化指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活动等;内隐的文化是总目标的倡导,要求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趋向和生活观念,由这些内容融会而成的风貌和企业精神。第二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精神风貌;第三种看法认为,企业文化不是一种纯粹的企业性概念,更多的是体现它的社会性,不仅包括传统观念,认为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行为文化三部分而组成,这和企业文化分为“硬件”和“软件”或“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没有太大的区别。可见“企业文化”的概念有很大的弹性,

其内涵与外延的应用有时可以非常广泛。

上述“企业文化”的概念几乎都是从表面现象特征所表现出来。回答的是“是什么”,而应用主义却认为,这还不够,必须回答“干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巴企业文化的定义描述如下: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养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的统一员工的行为,集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有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功能,在理性上的认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要对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要有刻骨铭心的认识,除了经历实践和品味它的历史,再没有别的方法。“文化”在战争中有推拉的功能。抗战时期,日寇以强大的阵势掠我中华,一曲《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数以万计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小米加步枪终于战胜了军备完善的敌寇。作为民族文化的雷峰精神培育了新中国几代新人。作为创业文化的铁人王进喜,应当是新中国艰苦创业的典范。作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中重要体现形式,中国或外国,现在还是将来,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管理作用。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绳理工学院和一批经营管理咨询公司等研究机构都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研究的出结论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经营业绩产生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市场竞争激烈的的时候更是如此,企业组织结

构,企业管理体制,企业财务分析手段以及企业管理领导艺术等。美国,日本企业界的最优秀的总经理们总是不惜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营造,维护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他们从企业文化实践中得到不少好处,对企业文化情有独钟。如日立公司奉行的哲学“和,诚,开拓”精神。“和”既强调全体员工以和为贵,主张开展非正式讨论在内部形成风气,公司在意念内就收到建议421万条;“诚”对用户要以诚相待;“开拓”要求勇于创新争取更大成果的一种旺盛斗志。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优秀发展,优秀的企业必定有自己优秀的文化,它们与普通企业一线之隔。普通企业的文化处于一般或更低状态,员工们编造借口,委推责任,鱼目混珠而不知所措。优秀企业则是实事求是,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工作生产,勇于解决问题。

三 中国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文化”在中国古代指的是“人文化成”和“以事教化”是以文为形式,以教为手段,达到化的目的。这与西方语言中“文化”所指的培养,教育,改变,发展的意思大致相同。

综观企业文化,概括起来说,除了一般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之外,还有其他特性: 1 区间性

文化活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针对的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实施者,文化的使用范围指的是该文化的区间性。 2 依附性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认为“人者,王行之秀气也”(《小载礼记》),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记载,说的是尊重人性,主张认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西方古典学派的人本管理理论更为深刻,有独到之处。企业文化产生的条件具有共同性。企业成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互交往,并且无论从事那些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可获得一定的成就。在人际关系中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相联系,不断发生矛盾和碰撞,又不端的得以调和,达到统一。企业文化就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行为活动,不断进化积聚而成。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依附于企业,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离开人去谈企业就是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 目的性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紧紧围绕企业自身为其终极目标服务。唯此, 别无其他选择。这是因为:第一,企业文化同企业的生死密切相关;第二,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实践的主题是该企业的员工,其中决策的主导性意见占有很高的地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赢利程度息息相关,不利与企业发展的文化,在企业无处立足,纵使外来文化的干扰影响,也没有太多的市场。 4 社会性

企业根植于社会,属于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细胞。细胞依附肌体而生存。企业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其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相互产生影响。企业文化有独特的个性,但是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脱离社会文化的企业文化必

然遭到社会的遗弃。 5 普遍性与差异性

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企业作为法人,具有拟人性,不仅表现为承担民事权利义务与责任,还表现为自己的经营思想,组织形成,管理制度等。企业文化的这些内容对于企业具有应用的普遍性,但对于具体企业之间来说,又具有差异性。差异在于,针对各自存在的薄弱环节;差异在于企业都处于不同行业,生产不同产品,提供不同的服务等。 6 可塑性

企业文化既是长期传统的产物,又是现代文明影响的产物。它不是企业纯自然产生的,而是继承上的扬弃,是不断挖掘的产物。企业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社会运行机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和企业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总是稳定在一定水平上。但总体看来,企业文化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生产关系调整过程中不断前进。 四 企业文化的组织实践

企业文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复杂工程,不是一时的经验总结,而是企业的长期实践提炼而成。从我国目前企业的现实出发,要使企业文化产生更大更好的效益,在企业文化组织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企业文化建设应与社会两个文明建设相一致,不应脱离实践乱提口号

企业生存在社会大环境中,承接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企业文化只能在独立给定的舞台上发挥能力,非此,绝无企业文化的生

存空间。

2 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群众性,吸引广大员工参与,决不是少数人的事情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的形成与导致的统一行为,因此它的成果必须是全体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 3 企业文化必须倡导团队精神,凝聚合理,为总目标服务。

企业文化具有为企业总目标服务的特征,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组织,指挥,协调来构成,因而企业文化必须为良好的管理提供舆论支持,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各项管理得以顺利实施。

4 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也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来保障,仅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

企业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彩球,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装饰,它扎根于企业员工,融合全体员工的思想,活动不可缺少,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可缺少,少花钱办好事是值得提倡的。

5 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在于实施过程中,重点不在于研究部署,而在于去做和检查。

考察现有企业文化活动,成功的例子不少,他们事先有计划有部署,按计划进行活动,更重要的是督察活动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和提高。

6 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和不可缺少的激励机制

企业网络是企业进行文化宣传教育沟通联络,包括在一定的成效中。企业文化的推行结果,要为企业发展,员工利益和社会带来物和

精神利益,这是检验其成效的标准。为此,企业文化在实施中,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包含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通过激励,推动员工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企业文化开展的生动活波,并且富有成效。

第13篇: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元路5号8楼西座,欧芮儿女装(收) 电话:020-84263767退换货请填好售后卡(或者用白纸填写):您的旺旺名、电话、订单编号、退/换货说明(如换货请注明换货码数颜色)。凡属于质量问题的,如破洞、大面积赃物,左右严重不对称等,我们承担来回运费给您退换。如因主观的因素,如色差、款式不喜欢,穿着不合适,大小调换等,亲需要自己承担来回运费退换货。无论何种原因的退换货,请您先垫付寄来的邮费,我们拒收所有我们付邮费的快递包裹。质量问题退换货,我们只承担15元以下邮费,您可以发申通、中通、圆通、韵达等快递费用,拒绝承担顺丰、EMS、联邦快递等费用。请不要发到付件,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拒收到付(到付:我们付邮费)包裹!谢谢亲的体谅与支持!

第14篇: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振奋斗志,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员工素质,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功能,对发展企业,造福员工具有重大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是企业在技术因素之外所具有的价值体系、行为方式、文化积累、文化传统,包括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行为规范和思想方法等。

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广大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产物,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人们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与经济力量竞争、抗衡的过程。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得到组织成员的广泛认同,并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实施实践活动,企业员工会产生使命感,员工对企业及企业形象也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优秀企业的员工实事求是,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工作实践,勇于解决问题。他们的领导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同时又让员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没有任何一种企业可以归结于某一个人,企业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群体,健全而稳固的组织结构要比实施的经营法则重要的多。只有员工们精诚合作,企业才能发挥最高效益,体现企业文化价值和员工个人价值。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研究表明,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企业的服务、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第二层面是制度层,包括各经营管理要素组成的结构平台、企业内外环境、资源关系、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第三层面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第一层面是表层的竞争力;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第三层面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从这一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第15篇: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现在我们公司正处于成长期的后期,呈现缓慢增长的事态,外部竞争环境不断恶化,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并且不断有竞争对手准备或正在加入竞争行列。这对我们公司来讲是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怎样才能使我们公司在逆境中生存,保持服务与业务领先,去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只能是所有员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公司保持高度一致,用积极的、高度责任心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去努力、去创新,使我们自己做大做强,在通信行业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这些,需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它可以潜移默化员工的价值取向、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使企业内的每一个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指引企业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坚持不断地抓企业文化,使员工能够做正确的事,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如果我们创造并保持住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的未来必定光明,在竞争中必定会取胜。

结合公司这次“向世界一流通信企业迈进的活动”,要让自己真正溶入到这次活动当中,从思想上和活动上真正参加进去,在价值观上和公司保持一致,做到一日四省吾身,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事事争创一流,以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们的企业就一定会成功。

第16篇:关于企业文化几点认识

企业文化作业

2010级文化产业管理

学生:曾海

学号:20101105780

老师:麻智龙

关于企业文化几点认识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确是相当重要,但是企业的核心发展动力是来自企业技术上的创新。一个企业要想真正有大的发展,必须要有企业技术上的创新。如果,微软没有不断地开发新的操作系统,它会有发展吗?如果苹果公司,不推出新的产品,它会有进步?企业文化只是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效率,有限度地降低成本。

虽然是这样说,但到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在一步步地增长,大企业更需要好的企业文化,因为大企业在规模上庞大,更需要凝聚力,所以企业文化成为大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小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并不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说还不能说“企业文化”,比如一个公司员工才几个人,你能说他们的企业文化叫“企业文化”吗?

企业文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就像老师说的:中国的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老板的文化。人是多变,老板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本身企业文化就是个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变化的。蒙牛企业在一开始的企业文化和如今肯定是不一样,企业的定位决定的企业文化不一样。小的企业和大的企业,企业文化必然存在差异。所以说,企业文化受如:领导者的决策,企业的定位,企业的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应该说任何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只有考虑了多种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我们才能真正地准确的分析一个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不单单是精神上的,也是具有物质属性的。不可否认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但其实企业文化也可以是物质的。比如:一面锦旗,一张证书。它们代表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企业的员工的劳动的见证,其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实际的物质价值。也就是说,企业文化还可以包括承载企业文化的物质,而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说企业文化也是物质的。

企业文化的建设重点是自身的,有特色的文化建设。

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总体上是不完善的,是落后的。中国人可以说是容易自满的,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不可否认,的确我们有海尔,联想,蒙牛这些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例子。但不要忘了,以偏概全这个词。中国的企业多的是呢,我们有很多企业根本不把企业文化当作一回事。而且,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还有区域不平衡,南方比北方要强一些,可能是南方的商业发达,

新思想进入快,吸收也快。

上面说到,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总体上是落后的。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我们的企业也正在发展,企业也不断进步,企业文化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只是我们也要注意一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一味借用别人的经验,特别是欧美的。因为我们和欧美的国情是不同的,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同的。

在此,我谢谢老师的教导,一学期过去了,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很多话,我依然记得。

第17篇:企业文化的初步认识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它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人通过和我们接触来了解我们的“性格”。不同的是,有的人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格”,有的人模模糊糊,有的人却一无所知。而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各种不同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企业对自己的“性格”有一个全面的客观地了解,有的企业却一直迷失在盲目的发展求利益阶段,对企业文化只是存在一种模棱两可的认知,导致企业问题漏洞百出,发展出现瓶颈,甚至会出现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

企业文化也影响着企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比如: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员工如何对待上下游客户,企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可以说,企业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员工、客户、社会都对企业有一个印象,这些印象的总和就是企业真实的文化,这些印象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以及企业能否不断发展。

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思想、行为的依据。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它的出

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的文化。首先,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有自己的共同目标、群体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它与无组织的个体文化、超组织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再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和企业职工在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离开企业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的形成,更谈不上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一系列核心价值观,该价值观影响和制约着组织行为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只有把企业文化落地深植,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变成企业组织的行为,才更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

以下是一汽解放企业文化的几点认识;

一汽解放的企业愿景是:建设新一汽,实现“三化”新一汽。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三化:“规模百万化”;建设百万辆级的现代化企业,形成以体系支撑的开发、采购、营销、制造规模效应。“管理数字化”:以 IT 为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及管理质量,形成集团管理数字化平台和管理积累。“经营国际化”:经营方式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重要资源的组合能力,建立海外营销体系。

一汽解放的企业价值观:第一汽车,第一伙伴。第一汽车奉行“用户第一”的经营理念。追求人、车、社会和谐发展。第一汽车与用户共享创新的快乐,牵手合作伙伴实现共赢,与用户一道创造幸福生活

和美好未来。

一汽解放的企业宗旨:永求第一。推行精益思想,追求产品尽善尽美。依托科技进步,提高性能,创造低成本优势。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作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汽车生产企业。

企业精神:学习、创新、抗争、自强。学习是一汽发展的源泉,不断培育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新技术保持同步。创新是一汽发展的精髓,全力支持创新的人们实现梦想。抗争是一汽发展的骨气,承载现实压力,顶着困难干。自强是一汽发展的根本,强化对资源的掌握能力,耐住寂寞、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质量理念:以质量制胜为战略。把握产品开发、生产准备、制造、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前采取措施,注重每一道工序工作质量,用优质的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经营理念:用户第一。用户是企业存在的唯一依据。满足用户需求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遵循用户第一,就是建立一个能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体系。

潘龙

2012.08.29

第18篇:从中华文化认识民族团结

从中华文化认识民族团结

一、认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中华文化传统由于具备丰厚的人文蕴含,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洋溢,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共性。五千年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历久弥鲜,毫无疑问,这种文化的共时性、民族性是其重要原因。

所谓中华民族,是现今由华夏族演变成来的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总称。不过在古代,“中华”一词却是“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的意思相对应,而“华”即有文化发达,光辉四方之义,表现出华夏族自我荣耀的心态。《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这种说法可谓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我文化的认同心态。

到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由于面对的是满清政府统治,所以传统文化的中的民族意识自觉体现在以章太炎等人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中。近代国学宗师章太炎有意识地用国粹激发人们爱国的心肠,推翻清朝的外族统治。章太炎在1907年第15期上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了一篇《中华民国解》,其中提出: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

章太炎这一段话值得我们关注,他注重从文化去定义“中华”一词的概念蕴涵,将中华民族的内在血脉定为文化传统,而外在的种族是变易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与变化。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得益于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为此他大力倡导国学,近代国学思潮正是缘此而振兴起来的。现在看来,太炎先生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中华民族文化成为一种高度成熟、相对独立的精神价值与物质形态的融合物,具有

超越时代与地域的强大凝聚力,迄今为止,华人文化成为海内外无分地域的精神纽带,也说明中华文化积数千年而成的共同民族心理的巨大能量与沉厚的潜质,这是任何民族的文化无法比拟的。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而对天灾人祸而发奋图强、乐观向上的根本原因。

二、从历史发展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1、远古时期:约五千年前,易经的阴阳交合变化的思想建立,这一思想影响中国文化至今。《易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燃照今天的火炬。(易经在春秋战国后又称周易,由周公补充,孔子做十翼进行注释,后为儒学经典)

2、早期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学说并行;皇帝一般尊崇黄老之学,采用无为而治思想。

3、西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原。佛教的传入方式,

1、从西域,代表人物鸠摩罗什(高僧、焉耆国王子),

2、现考古发现,还有一支从南方传入。

4、大唐是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最繁荣的时代。大唐时代宗教有来自波斯的景教(基督教的一支,西安大秦寺考古)、摩尼教,祆教。还有回教等。大唐全国信奉佛教,而皇室尊道教为国教(李姓王朝,尊老子李聃祖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体系开始建立。过去中国文人案头必备的书籍包含儒释道三教典籍,而非只有四书五经。《菜根谈》是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一本书。

5、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

以炎帝与黄帝为代表的两古族融合发展,延向四方,后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使中国境内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有特长的氏族、部落融为一个以中原族群为主体,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作

用。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亲,这已成为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三、中华文化是理性思想、包容发展的文化系统

1、源于中国人的宗教观

中华民族不是最虔诚的宗教徒,中国人尊崇自己的祖先而超神佛。儒释道三教,没有一家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宰。

A儒教:位列第一,中国诸子百家之一,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对孔子的崇拜,是思想崇拜。儒教讲究仁者爱人,兼爱天下,中庸,讲究人在社会中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文庙也只是读书人朝拜的地方。其宗教性质很弱。

B道教:中国诸子百家之一,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是对三清教主的崇拜,老子列为三清教主之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的是认识自然之道。他讲究无为而治,成仙得道,超脱社会,得精神享受。目的是认识自然的本来面目,精神自由,身心洒脱。

C佛教:来自古印度,代表人物;释迦牟尼,其教义讲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善有善报。宗教一词即来源于佛教名词——宗上教下(宗上讲的是顿悟,教下讲的是渐悟),现在我们用的许多名词都来源于佛教名词,如思想、境界、意识„„。学佛的最后境界是开悟成佛(佛,觉悟者,人人具有佛性)。佛教是一体系完备的思想体系,佛教认为一切作为都会对你的今生后世产生影响,包括思想(身、口、意),第八识阿赖耶识就象存储器,能存下自己的一切行为,自己做事自己承担,即自己种因,自己得果,没有他人可替代。佛菩萨只是给人们指示了无数解脱因果的道路,并不能替你解脱因果报应。《金刚经》云:“如筏喻者”,即说佛法是渡人到智慧彼岸的船,而非目的地。

D中国文化为什么只选儒释道三教为核心

因为中华文化是以易经思想为基础,儒释道三教文化思想基础是相通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包含了中华文化的理性思想全部,也包含了各宗

教真善美的基本思想,从哲学角度讲其他各宗教的理论深度和广度较三教弱,所以,在中华文化发展中自然形成了以儒释道三教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只选取三教教义的理性思想发扬光大,而非宗教崇拜。中国文化的本身是反迷信的,儒释道三教也认为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一切都要靠自己,就象国际歌中唱到的一样。纯粹的宗教思想并不能引起文化层次的共鸣。

因为有各种文化的融合,而非排斥,所以中华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内涵丰富,不断发展。外来宗教在中华大地上要发展,自然选择与中华文化融合的方式,佛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三、中华文化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由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她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几千年来形成了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体系,得到中华大地各地域、各民族的认同,也得到包括海内外华人华侨的认同。我们应该以中华文化为中华各民族团结的基石,宏扬中华文化,统一爱国思想,把各民族认同的中华文化的共性发扬光大。各民族、各地方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特性,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各宗教信众互相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谐发展,只有和谐发展才能创造繁荣的社会文化。

我们应努力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应该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只有中华大家庭繁荣富强、和谐发展了,每个小家才能幸福安康!加强民族团结就是为了要中华大家庭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第19篇:企业文化从管理学走向经济学

企业文化:从管理学走向经济学

对于管理学而言,企业文化是从实践中观察与总结而来的;对于经济学而言,研究企业文化则意味着需要打开企业这个“黑箱”,甚至要深入到企业家的“大脑”中探求其思维的规律。回顾企业文化这一现象从管理学进入经济学的过程可以发现,这既意味着组织激励理论的扩展,也表明了经济学解释能力的不断增强。

一、企业文化在管理学中的兴起

经济学研究不仅舍弃了人性中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的一面,也忽视了组织文化的存在。然而,“直面现实”的管理理论却能够研究更为真实的人和组织,从而发现了企业文化这一现象。

尽管早期的管理理论大都强调了今天激励理论中的“机制设计”方法,但这并不排除他们对人的社会性的重视.罗伯特·欧文正确地指出了人的因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古典管理理论的先驱泰勒时常为工人的低效率所震惊,他相信工人的产出只是可能产出的1/3.在他确立的4条管理原则中,不仅提出了要通过实行差别计件工资、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来刺激工人提供更多产量,也指出管理者要与工人热忱合作。此后,在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中同样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激励方式,在强调职权、纪律、统一指挥、集权、等级制的同时,他也认识到工人的公平性、主动性与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

主张“社会人”理论的突出代表是玛丽·派克·福莱特与切斯特·巴纳德,福莱特认为,组织应该建立在团体道德而不是个人主义的基础上,管理人员与工人应将对方视为合作伙伴,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协调群体努力。她的人本主义观点影响了今天我们看待激励、领导方式和职权的方式。巴纳德将组织视为需要人际合作的社会系统,他认为管理者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沟通,激励下属付出更大的努力。事实上,巴纳德对于货币形式的激励和非货币形式的激励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一个组织可以通过目标激励的方式或改变成员思想状况等形式确保成员努力工作。我将提供目标激励称之为“激励的手段”,而将改变成员思想和态度的过程称之为“说服的手段”。

人本主义的观点在行为学派时代得到了极大繁荣。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阐述了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工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一认识与科学管理中“经济人”的看法是有差别的。之后,行为科学特别是关于个体行为的研究获得了大量成果。例如,工作动机和激励理论包括了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综合型激励理等。这些激励理论显然与委托-代理理论为核心的激励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行为科学的激励从真实的个体出发,强调个体在组织中所追求的多层次性和多目标。事实上,两种激励理论是一种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了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方式。

上述激励理论更多地强调了企业组织中的另一面:认同、公平与合理。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些认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找到了相应的事实。1981年威廉·大内发表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这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提出美国式管理的转变核心是要信任和关心职工。理查德·帕斯卡和托尼·阿泰思在《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中,详尽地描述了日本企业如何重视“软性的”管理技能,而美国的企业则过分依赖“硬性的”管理技能。

随着上述著作和思想的蔓延,人们对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研究开始集中体现到一个论题上,即企业文化。一般认为,《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及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合著的《公司文化——企业在生活中的礼仪》、彼德斯·惠特曼合著的《追求经营臻境》四部书宣告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观点是:“强有力的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新„金科玉律‟。” 企业文化的研究立即获得了理论界与公众的关注。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的(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任务就在于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力量和成就。” 丹尼尔·雷恩(1986)在《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中也提出“管理思想不是在没有文化的真空中发展起来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发现,他们的工作总是受到当前文化的影响。”迈克尔·波特指出,“如果企业文化与竞争战略相适合,企业文化可以强有力地巩固一种基本战略以寻求建立竞争优势。企业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它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在法院的判决中,企业文化也被证实为可感知和明确的。 倡导“企业再造”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海默则强调了企业文化在再造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吸引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造成职工对企业的忠诚,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施再造工程,首先要营造一种完全不受旧思想束缚的文化观念。

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来看,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也与企业文化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韦尔奇与通用电器的“文化革命”、摩托罗拉的以人为本、戴尔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比尔盖茨与微软公司的个性文化、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以沃森原则为主的企业文化、沃尔玛的营销文化等。中国国内对于企业文化的案例也相当多,如对海尔集体、华为公司等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此外,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大量关于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企业文化同文化环境的差异不仅影响了跨国经营的成效,而且成为企业兼并、联合的重要障碍。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来塑造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特别是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因此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时代 .企业文化研究也开始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最有价值的深入研究集中体现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关系上,这方面的成果增强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最有代表的成果是由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作出的,他们从1978年8至1991年1月间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则为企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平台。这些研究结论集中体现在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他们揭示出以下事实:

(1)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具有重视所有关键管理要素(消费者要素、股东要素、企业员工要素),重视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考察期中,前者总收入平均增长682%,后者则仅达166%;企业员工增长前者为282%,后者为36%;公司股票价格增长901%,而后者为74%;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6%,而后者仅为1%。

(2)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经营业绩不佳的企业的文化会对企业采用必要的新型经营策略或经营战术的行为产生抵触。

(3)对企业丰润的长期经济业绩存在负面作用的企业文化并不罕见,这些企业文化容易孽延,即便在那些汇集了许多通情达理、知识程度高的人才的公司中也是如此。

(4)企业文化尽管不易改变,但它们完全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

上述结论无疑深化了人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也为经济解释提出了具体课题。

二、企业文化对激励理论的拓展

现代主流经济学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了市场交易上而不是在企业组织内部交易上。随着经济学发展至此,人们又回过头来思考那些被马歇尔舍弃的深刻问题了:供给和需求背后是什么?现在我们不能不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同样需要考虑到政治因素、利益集团,制度因素及文化因素。

事实上,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企业组织内部交易研究的浪潮就开始兴起,这一浪潮的潮头是以罗纳德·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切斯特·巴纳德的《经理的职能》为标志。前者提出了企业性质的问题,后者则强调了默契或个人知识的问题。先行者们对企业组织的重视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论题。

赫伯特·西蒙将这些论题总结为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何企业会存在。为何不是所有参与者均为独立订约人?为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会签订雇佣合同,为工资而出售他们的劳动力?是什么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或购买的决策,从而决定了它们和市场之间的界限?什么时候两种活动领域会位于单个企业内,而什么时候会由各自独立的订立合同的企业来处理?第二个问题则是企业的雇员如何被激励,以便为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工作,他们能从中得到什么?他们的效用函数如何企业的效用函数一致起来?在雇员的效用函数中,工作通常被假设为具有负效用,而闲暇(包括游荡和工作时偷懒)具有正效用。为何雇员常常会努力工作?” 围绕着这两大问题的讨论,引发了新制度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的兴起,使得经济学的解释力与应用领域获得了极大提升。

“雇员如何被激励”的问题与“企业的性质”问题同样引发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而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与以价格为主的市场激励相比,其内容更为复杂。这些研究思路主要包括“机会主义”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完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这些思路的共同思想是,“经济现象的恰当解释会简化为,给定交易的周边环境时订约所涉及的各方的最大化行为。合同的条约会受各方对信息的掌握、谈判成本和欺骗机会的影响。对信息的掌握、谈判成本和欺骗机会最常被处理为外生变量,其本身不需要解释。” 如威廉姆森认为人们“在事前和事后的一整套的撒谎、欺骗、偷窃、误导、遮掩、捏造、歪曲及混淆是非。” 基于这一人性假设,他认为:“从有限理性出发来设计合同结构和治理结构,就能实现节约的目标;同时还能保证交易不受投机的侵害。” 尽管以狭隘、自私、外生偏好和机会主义等观点来进行人性假设受到了质疑,威廉姆斯还是成功地解释了一部分组织激励问题。

从“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信息”及不完全合约的假设出发,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这些主题将雇佣合同处理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最优合同,研究契约安排如何处理偷懒和其他激励问题。 最近40年来,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内部激励的重要性并且成功地为不对称信息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研究者能够正确地理解不对称信息下资源配置效率的局限性。同时,激励理论所取得的成果表明,要为一项经济活动设计一个恰当的组织结构(机制)比原先预想得要复杂得多。一般而言,大量存在于企业中的激励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企业雇员的激励,二是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激励的问题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激励合同,诱使代理人在既定自然状态下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为。能够诱使代理人在既定自然状态下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行为的情况,被称之为激励相容。然而,上述激励理论的共同假设前提都是机会主义,忽视了人是具有道德伦理、价值观、信仰理念等方面的差别。

西蒙把管理实践中企业组织的激励提炼为四种,即权威、奖励、认同和协调。前两种激励实际上将人设想为机器或只会对利益作出反映的“行为主义者”,这一激励方式实际上是机会主义假设的必然结果。然而西蒙的分析表明,这两种激励方式的有效性是受到限制的。就权威而言,“为了使组织工作良好,雇员按字面接受命令还不够。事实上,字面上服从运作规则在劳资纠纷时是一种喜欢采用的拖延战术。雇主所需要的是雇员采取主动,将他们的所有技能和知识用来提升组织目标的达成程度。” 通过向雇员提供物质奖励、晋级等激励手段同样存在着缺陷,因为其条件是雇员对组织目标的贡献必须能得以合理的精度加以度量。“如果这种奖励是惟一可用的激励手段(或甚至是主要手段),那么组织会比它们的实际情况在系统有效性上差得多。事实上,对组织中行为的观察反映出,存在其他有力的激励来诱使雇员接受组织目标和权威作为他们行为的基准。”

西蒙所观察到的其他激励手段是组织认同与协调。西蒙发现工作上的自豪感和对组织的忠诚在组织里是很普遍的现象。他论述道:“对”我们“的认同允许个人从因此选择的单位的成功中获得满意(获得效用)。因此,组织认同成为雇员为组织目标主动工作的一种激励。” 西蒙还强调了组织内部协调的重要性,他指出:“在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协调机制的运作上存在一个重要的差异。组织间的协调几乎完全取决于经济激励和奖励,而只要出现不能用可强制合同安排来消除的重大外部性就会变得非常不完美。另一方面,在组织内部,认同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来抗击子目标分配产生的外部性,利用忠诚可以对整个系统的目标起作用。在一个部门中,如果它的成员认同最终产品的话,就不那么有可能在质量上节省以削减成本。特别地,认同是一种重要手段来消除或减少那些被贯名为术语”道德风险“或”投机主义“的无效率。”

西蒙的分析让我们注意到,在人性假设这半杯水里,有人看到的是“空杯”,有人看到的是“满杯”。看到“空杯”的人认为机会主义是组织的天敌,看到“满杯”的人则认为忠诚与奉献是组织的特征。从机会主义出发,对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必然是“条件反射式”的,是以“胡萝卜加大棒”为主要手段,以监督和斗争为主要形式的。而从忠诚奉献的一面出发,则强调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应该是基于认知模式,是以尊重与认同为手段,以共享与合作为主要形式。事实上,a·a·阿尔钦和h·德姆塞茨在强调队生产中的纪律约束与监督的同时,也承认“公司和商业企业都试图灌输一种忠诚精神。这不应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通过过度工作或误导雇员来增加利润的手段,也不应被视为一种为了亲属关系的青春期的激励。它促进了雇员潜在的生产与闲暇的替代率的更加接近,并能使每个队成员实现一个更好的境况。” 与此相似,让-雅克·拉丰和大卫·马赫蒂摩在《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一书的导言中也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必须注意到在社会文化演进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对社会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除了关注文化现象之外,我们必须更多地分析经济人更为本质的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激励问题。”他们还深刻地预言,“个人激励与文化规范的相互作用也许是下一个为提供制度设计的可行工具所需要研究的重要步骤。”

三、经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

在传统“经济学帝国”里是不考虑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的。但由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所具有的原生性的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的本质特征,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努力地开拓这一新的领地。一些学者认识到:“实际上,当我们研究竞争力问题,深入到企业核心能力的层面时,如果不把组织学习、知识、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之类的因素考虑进去,经济学就更难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解释了。 ” 事实上,企业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挑战经济学解释力的一个奇特现象。甚至在企业文化这一名词尚未提出时,阿罗 在论组织的书里就包含了后来被称之为企业文化的内容 ;还有人则追溯到凡勃伦等人提倡的旧制度经济学,将其看作是提出了当今企业文化的理念 .但是真正利用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试图对企业文化作出解释的却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的。由于统一分析范式的缺乏,这些研究表现出了不同的进路。

1、目标差异、价值观冲突与x低效率

尽管莱宾斯坦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x效率理论时并未将其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但深入分析却表明企业文化是x低效率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新古典理论假设,厂商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他们总是在既定的投入和技术水平下实现产量极大化和单位成本极小化的。然而,莱宾斯坦等人的观察结果却表明上述假设与现实不符,事实上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机会未被利用的低效率现象。莱宾斯坦发现,许多工厂即使在投入上不做任何变动也可以更有生产力地生产,而当时的一些报告也证实了在两个使用相同技术的工厂中生产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莱宾斯坦将原因赋予了一个新名词“x-效率”,这一效率取决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对于企业效率的激励。内部激励是与劳动供给合同的不完全相关,他提出了“惰性区域(inert areas)”概念来说明人们不愿为获得更高效用而改变现状的事实 .而个人的理性程度则受同事、上司的影响,个人还会受到过去发生的,现在已经成为企业传统和历史的事情的影响。

实际上,上述对x效率的争论正反映了研究者对包括企业文化等无形因素的忽视,虽然x效率并不完全由企业文化因素所造成,但企业文化的不同确实引起了企业内部效率的差异,对此,经济学必须超越传统理论而作出新的解释。

2、意识形态、心灵结构与制度公平

尽管新制度经济学没有专门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但由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范畴中通常包含了文化传统、习俗、禁忌等非正式规则,当应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对企业进行深入探索时,就不能不涉及到企业文化的问题。

诺思认识到了意识形态或文化的重要性,他说:“文化不仅是不同种知识的混合,还包含对行为标准的价值判定,行为标准(社会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被用来解决交换问题。在所有的社会里,都有一种非正式框架构建人类的相互作用。这种框架是基本的”资本存货“,被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文化提供了一个基于语言的概念框架,破译、理解和表达来自大脑感官的信息。因此,文化不仅扮演塑造正式规则的作用,而且也对作为制度构成部分的非正式制约起支持作用。 ”但诺思囿于制度的范畴,将文化看作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而难以深入下去,也没能提出可操作性的概念。诺思重点研究了文化对企业家决策的影响,他认为企业家所想象的“利润”大小取决于他对于新旧制度的了解和想象。后者又受到他所持“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给定了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观念的和知识的因素后,企业家们的决策受到他们“心灵结构(mental structure)”的影响 .这种“心灵结构”也就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内形成的一定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系,它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和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且保证企业发展的连贯性。如不会因为公司总裁的变迁而引起公司行为的起落。当然,也应注意到,企业文化可能显现出高度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使之在演进中受到自身的障碍,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有意识地塑造奋发有为的企业文化,并能不断再造,适时创新。

受诺思的启发,斯坦利·l·恩格曼对“文化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倾向和劳动制度变迁”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劳动力的供给有不同的形式,有自由劳动力制度、有奴隶制,还有其他形式的强制劳动力制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制度,产生这一制度的条件反映了文化背景和思想信念。可以说,文化观念在影响着经济行为。 ”劳动制度发展表明,劳动者如何看待劳动制度的公平性对劳动绩效产生重大的影响,劳动者的价值观念变迁推动着劳动制度的演变。例如,美国黑人奴隶在解放后,尽管庄园主以更高的报酬诱惑他们返回庄园也很难成功。这一看法启示我们,人不同于机器,人具有多样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感情,在现代企业中,劳动力同样受到特定文化观念的影响。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成员的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包含了对公平、合理与认同的看法,规定了企业中人们的行为选择。

3、行为指令、共同知识与决策焦点

较早地专门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企业文化本质的是kreps .他的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内容:(1)正式合约在许多场合是昂贵的或是失效的,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是不完全合约。(2)公司是重复博弈者,多次的合作会使博弈者考虑到将来的利益。(3)大多场合下,通过重复博弈引导合作要比通过合约引导合作更为廉价。例如,口头协议要比签订法律合同要便利的多。(4)无论是一次博弈还是重复博弈都会导致多重均衡的结果,博弈者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实现均衡。(5)广泛存在着取信双方和引导博弈者正确行事的看不见的要素。尽管前三个假设已成为当前企业理论的常识,但后两个假设却将企业文化因素引入分析。

在kreps的模型中,企业文化被看作是一种指令(directive)。这种指令提供了人们行动的依据。kreps使用了“焦点”假说(focal piont),即当参与人之间没有正式的信息交流时,他们存在于其中的“环境”往往可以提供某种暗示使得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各自的条件相称的策略(焦点),从而达到均衡。kreps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公司的经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大量情况下,企业作为人们合作的“场所”无法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明确地写到契约中。因此为了使增进福利的帕累托最优解更容易出现,公司需要形成某种“文化”即决策环境,使人们可以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容易地找到决策的“焦点”。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作为指令可以形成一种默契和一种微妙的暗示。反过来则意味着,“焦点”的存在减少了人们选择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倾向。这里的“焦点”很显然是一种“共享的价值观”(shared value),这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正是由于一个强有力的文化规范会约束人们选择特定的行为,在类似“性别博弈”的多重均衡中就可以通过引入“文化”来确定唯一均衡的存在。

事实上,kreps的企业文化理论包含两个理论,一个理论是将文化作为确保在博弈中合作的方式;另一个则是文化起到了维持合作博弈目的而对未来不确定性分类的作用。前者可以称之为“作为惯例的文化”的观点,从福利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达成合作,而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一般惯例节约了大量与清楚协调相关的成本。从其本质上来说,文化惯例基于人们能够意识到它们并且能够知道如何正确地应用它们。后者则与不确定性及人们的有限理性有关,而这一因素是很难模型化的。

上述分析进路将文化看作是复杂交流的一个替代,对于组织的成员而言,文化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给定指令。强调协调博弈会导向一个惯例方面的企业文化,拥有和理解了惯例则可以阻止协调的失败并能够节约使用其他确保协调的手段。重复可以保持博弈中的合作。在许多博弈中,合约能够很容易地被重复所代替。从此角度看,尽管个人带着特定偏好进入组织,但他选择遵从组织文化指令的行为是理性的。

4、偏好内化、观念分享与组织学习

在hodgson等人在分析中,文化通过改变个人的偏好来起作用。也就是说,文化是可以内化而改变人们行为的。这一进路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启示性的看法。

hodgson 认为境遇不仅通过提供信息和技能而改变行为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境遇使得行为者的偏好发生改变。他发现,契约与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关于完全自利的个人假设几乎没有经验证据。对仅应用交易成本来解释厂商的性质产生了疑问。他提出:即使交易成本解释可以被接受,如果交易成本概念忽视了真实世界中组织的某些基本特性,将解释的主要责任放在这一个概念上是否适当?组织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组织中各群体、个人的种类与学习速度各不相同——这表明,在比较市场和组织的协调模式时,个人不能被视为固化的投入。从解释厂商性质出发,hodgson注意到了企业文化,他认为,“公司文化不仅是分享信息:通过分享实践和思想习惯,它提供了学习的方法、氛围、价值观和语言,并推动了群体和个人能力的演进。”他论述说,“没有厂商能仅仅通过法律形式发挥其功能:与文化规范、已形成的常规、信任等相关的非正式关系对于组织的完整性也是极为必要的。与现代社会中其他形式的组织一样,厂商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关系的综合体。” hodgson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分析提出市场与企业的区别,“正是由于厂商能保障和强化群体、个人能力,解释了厂商为何存在。”具体说,相对市场而言,厂商作为持久组织所具有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具备了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在hodgson看来,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它塑造了个体行为者的偏好、态度和思维模式。但如果文化规范能够被内化,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内化规范呢?这一切发生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hodgson没有回答这些问题。

kandel,eugene and edward p.lazear 研究了规范约束的问题。作者区分了规范对行为者的内疚(guilt)和羞耻(shame)两种影响。前者是内化的,后者则需要他人来观察。这一认识可以使用两人合作博弈的模型来加以分析。虽然这些模型证明了公平、内疚和羞耻通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而能够被纳入经济分析。但是需要深究的是:为什么感到公平、内疚和羞耻会改变人们的行为?

针对为何文化偏好会内化的问题。lazear 试图去形式化文化内化的过程。他采取了一个演进的进路,将文化同基因进行类比,而偏好更象是一个遗传的天赋。假设t时刻企业内的个体与其他个体相遇,在下一时期,相遇的个体的偏好就是t时刻他们各自偏好的混合。经过高层管理者的操作,一些偏好得到赏识,他们的携带者更容易在企业内生存并继续进行配对。高层管理象一个园艺师选择所中意的花朵一样。因此,他的模型被看作是一个人工选择而不是自然选择。frank 则分析了遵从特定感情所提供的演进利益。在适当的假设下,一个具有良心的群体能够抵挡住无内疚感“突变”的威胁,相反,在一个缺乏良心的群体内往往会服从于有内疚感“突变”的侵蚀。用演进博弈理论分析的均衡结果是人们会选择具有良心。这些分析证明了经济学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企业内文化的扩散和蔓延过程。

企业文化研究的指令进路与内化进路并不完全是对抗的,实际上,两者相互补充,深化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因为内化可以产生博弈理论的预期;相反,博弈理论的预期也许能够导致内化的发生。

5、文化投资、企业战略与领导行为

应用产业组织方法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是较新的一种思路。这一研究思路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个企业的选择变量,一个企业的文化的标准或密度取决该企业文化的成本和收益。成本可以通过考察单个企业而理解,而收益则取决于竞争环境,需要通过检验竞争环境的状况和企业的战略来分析文化。

hermalin 将文化看作是企业决定十分投资于培育和保持的结果。如果i是投资的成本,企业文化的收益就是它所降低的边际成本。当企业y采取文化投资而企业x不采取文化投资时,二者在寡头市场竞争中可以实现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当公司x不采取投资于企业文化时,公司y投资于企业文化;公司x投资于企业文化时,公司y则采取不投资。当投资企业文化的成本很低时,会形成单个纳什均衡,两个公司都会采取强力企业文化,而当投资成本过高时,两个公司都不采取。通过假设文化的边际收益随规模而增长而成本则是固定成本。则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强文化总是出现在大公司中。强文化更多是流行于那些单个企业产量更高的产业而不是那些产量更低的产业。这个模型意味着公司文化的强度是它预期达到均衡规模的函数。粗略地说,规模决定了文化。

不仅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组织内部权威的形成也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hermalin 进一步研究了企业中的领导形成问题。他认为领导的核心问题是领导者如何引导其他人追随他。作为追随者,他们相信领导人具有比他们自己更好的信息优势。而作为领导者,则要努力使下属相信他确实具有正确的信息而不是误导他们。在一个队生产的模型中,领导者具有特定的私人信息,获得更高回报的能力使得员工愿意听从领导者的召唤。企业文化具有增强共鸣的作用,员工也将观察领导者如何遵循规范的程度。

四、评论与展望

上述五种进路虽然并没有囊括全部的企业文化经济分析论点,但也显示出了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困难所在与希望所在。正如hermalin 所评论的那样:企业文化经济尚远未建立,更不用说去发展了。这还是一篇待开垦的领地,期望那些收获的人去努力工作。在这样一个开拓过程中依据和发展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必要的,经济学家应当将企业文化现象纳入理性选择的框架中去解释,对有形资源的一些分析工具同样也对无形资源有启示作用。另一方面,借助于心理学、生理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哲学等学科也将会深化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而真正需要下功夫去做的,则是对现实的深入调查和理解,不仅理解企业组织内人们的文化价值观,也要剖析其他组织中的文化现象。

在《竞争力经济学》一书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的绩效更取决于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所发展起来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由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等不可测因素决定的,这大大减少了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如果对竞争力的追根求源,就会一直追溯到能力、知识、创新、学习等心理和文化的因素,而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中,这些因素是很难纳入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的,因此,在回答是什么因素最终决定了企业的持久竞争力这个问题上,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力是十分有限的。”

科斯曾指出:“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还人类以本来面目,即人们只能在现实体制所规定的条件下行事。只有这样,现代制度经济学才能称之为”现代制度经济学“。” 就目前为止,经济学中人类的面目仍然是模糊的,至少缺乏了文化价值观念的人是不全面的。对此,西蒙提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经济可以更合适地标为组织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因此,即便是市场驱动的资本主义经济也需要组织理论,和它们需要市场理论的程度一样。新制度经济学试图完全根据代理、不对称信息、交易成本、机会主义和从新古典经济学中抽出的其他概念来解释组织行为,这忽视了类似权威、认同和协调的关键组织机制,从而是严重不完全的。” 可以相信,引入企业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克服新制度经济学在对真实世界探索上的缺陷,也为经济学“帝国”的拓宽指出了新的领域。企业文化进入经济学的过程也启示我们,将现象与事实归因于非理性和低效率是无助于人类认识进步的,探求选择背后的原因会让我们理解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存在是多种约束条件作用的结果。

第20篇:从日常管理培养企业文化

从日常管理培养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竞争,而是体现在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企业文化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要作到最优秀,最具有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上下工夫,塑造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未来很可能决定企业的兴衰,我们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我们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特别是在我国与国际市场高度融合的情况下,使企业充满活力,处于不败之地。但是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设完成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贯彻和落实,让企业文化深入企业的每一个员工。

员工的责任心,是企业的防火墙、是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最主要条件之一。提高员工责任心从以下几点入手:

1、建立严格的工作流程

为保证员工尽职尽责,首先从每一个环节、细节入手,把员工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到工作结束后的最后一步,都应做出严格细致的规定,制定出详细的工作工艺流程,不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工作都有可能出错,这就要求员工必须按规定完成所有工作。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按照此工作流程,就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员工自然就可以尽职尽责,管理也就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流程化。

2、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

制度是条文性、没有生命的东西,没人监督的制度就形同虚设。实行内外监督两手抓的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部门内有专人监督,各部门之间互相监督;在企业外部,也要发挥监督的作用,让员工的责任心在工作期间时刻处于警惕状态,不敢出现丝毫松懈,让员工真正理解到“客户至上,精益求精”的深刻内涵。另外,公司的各级管理、监督人员更应该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古人曰“正人先正己”,管理人员如果都对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不能以身作则的遵守,那就谈不上去监督管理员工了。因此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考核管理

制度,以保证公司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管理到位。让公司的监管制度成为有血有肉的有机生命体。

3、思想教育,教化人心

员工的责任心是处于对工作的热爱和忠诚。一个员工热爱忠于他的本职工作,就会尽心尽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投入到工作中,会把工作当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同时也需要公司的文化、理念、制度深入人心、贴近员工,这样才能与广大员工达成共识,还需要向员工宣传,使之在员工心中扎根,让每位员工都对公司产生信心,坚信公司的明天会更好。 因此我们在员工招聘时不仅考虑个人的经验、技能、学历,而且还考虑其个性、态度、沟通技能及其他与公司相匹配的行为特性,招聘的人员除了要胜任其工作岗位外更要能容入公司团体,保证公司发展的和谐与稳定。其次管理者做到合理解决公司内部冲突,做到先调查后处理,公平、公正,及时公布公司处理结果,以达到防止冲突扩大及教育员工的目的。在公司新酬福利上进行层次阶段划分并公开划分标准,公司按照公平的原则,根据员工个人技能水平进行新酬分配,让员工树立自己的目标不断提升,不断创新,和公司发展共同进步。公司注重对职工技能及素质的培养,在生产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轮流安排职工进行技术培训,现在公司大部分员工已经成为多岗位职能的全能人才,这也为公司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10年进行的产品质量月活动中让员工彻底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及质量过程控制的必要行,让产品质量意识铭刻于每个员工心中。

4、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

人是应该生活在希望里,有目标才有动力。企业让每位员工都看到希望,工作中感到温暖。公司通过内部培训或外部学习,使员工认识到公司在为我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我在公司工作一天,不只是为公司创造了一天的效益,也是自己向人生目标又靠近了一步。

综上所述员工的责任感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是需要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员工的责任感才可能提高,企业才可能发展壮大!

员工拥归属感是由公司极力营造的,其中包含了员工待遇、个人的未来、个人的兴趣、宽松的环境和个人的重要感等。

公司本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注重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身体健康和个人安全,各项劳动保护措施及安全措施均考虑落实到实处,劳动保护用品均按制度规定按时发放,公司每年都不惜成本定时安排全体职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让员工切身体会到公司对员工的重视,充分肯定员工在公司工作的特定性和重要性,从而建立起员工对公司的信任,提升员工的归属感,维持职工队伍的稳定性,确保企业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公司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公司设立技能等级体系,鼓励员工求知上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营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气氛,提高企业员工整体水平让员工对未来充满希望。从思想上、事业上关心员工,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与尊重,感觉到事业上的发展前途。关心企业员工生活,尽力为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公司除了安排工作餐以外,晚餐及周末考虑到员工就餐的实际困难,公司划出资金安排专人为职工烧饭,并进行餐费补贴,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由于条件的局限性,职工宿舍是公司租房,条件相对较差,公司为每个宿舍配备空调,改善职工居住环境。尊重职工人格的独立性,疏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员工乐观积极的工作。真正做到让职工吃的放心,住的安心,工作开心,为员工找到心的归属,使员工把公司视做家庭一样去维护和爱戴,让员工与公司间形成和谐发展的有机结合体。

一个没有荣誉感的团队是没有希望的团队,一个没有荣誉感的员工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我们要求每一位职工必须牢记厂徽章和企业宗旨,记住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因为一个优秀的员工是不能不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所效力的企业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的。一个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荣誉感,对自己的工作引以为荣,对自己的公司引以为荣,他必定会焕发出无比的工作热情。一个员工没有荣誉感,即使有千万种规章制度或要求,他也不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也会对某些要求不理解,或认为是多余而觉得厌倦、麻烦。可以说,荣誉感是企业团队的灵魂。

我们正在建立一个拥有自己文化的企业,扩展文化对品牌的影响力和扩张力,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从而获得竞争的主动权和制胜力量。将企业的文化理念落实到行为上。塑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文化执行力,使其成为强有力的核心竞争武器。

《从岗位职责认识企业文化.doc》
从岗位职责认识企业文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公司工作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章程规章制度公司文案公司简介岗位职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