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承诺书

2020-04-05 来源:承诺书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09廉洁自律、不做黑恶势力“保护伞”承诺书

廉洁自律、不做黑恶势力“保护伞”

承 诺 书

为推动教育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开展,我就廉洁自律、不做黑恶势力“保护伞”承诺如下:

1、本人及家庭成员不参与黑恶组织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2、如以前有充当“保护伞”的行为,要主动向组织说明并及时整改。

3、如有涉及涉黑涉恶线索举报,要积极配合组织调查。

4、一旦发现黑恶组织的犯罪活动,及时向公安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举报。

5、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黑恶势力的排查摸底工作,提供真实情况。

6、对黑恶势力的打击要勇于担当负责,敢于旗帜鲜明的作坚决斗争。

7、不打听案情,不为涉黑涉恶人员说情、打招呼、递条子,不过问、插手、干扰涉黑涉恶案件。

8、积极宣传有关“扫黑除恶”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为营造“扫黑除恶、人人参与”的专项斗争氛围贡献力量。

9、对黑恶势力的打击要勇于担当负责,敢于旗帜鲜明的作坚决斗争。

以上承诺本人自觉践行,如有违反自愿接受相关纪律处分。

承诺人:

2018年 5月

推荐第2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

──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 陶维林

我是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师大附中工作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了。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南京师大(当时是师院)的毕业生在未分配前,附中有挑选毕业生的优先权,因此,附中积累了不少人才,各科教学力量都很强,教学研究的风气也很浓。当年,给我们年轻教师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这句口号。

要“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就必须开展教学研究。

每年学校都举办“学科论文报告会”,至今已坚持30年。这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开展。每次报告会之前,各人撰写的论文都必须先在学科组内交流。这一要求加深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风气的形成。学校召开大会交流,并宣布获奖情况。全校一等奖仅评出两、三篇,

二、三等奖多一些,因此,要想获得一等奖很难。那时,缺乏教学经验,文笔也差,基本上都是拿二等奖,很少获一等奖。但是,每年的报告会我都会坚持撰写文章,参加交流,至今也已经坚持27年了,似乎成了习惯。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分教研组办公(现在又恢复了)。同行整天在一起,要探讨教学问题十分方便。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有什么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向老教师请教,因此,进步就比较快一些。教师间的听课也比较频繁,不邀不请,自觉参加。在附中听课,很少提前告知、专门准备,更不上“表演课”,这样的课保持原生态,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听了课自然就要议论、评课,年轻教师可以及时把老教师对评课的意见、介绍的教学经验记录在备课笔记上,以便下次上课时吸收进来,纠正教学中的失误,使课越上越好。

那时候,数学组办有小报《数学爱好者》。主要刊登学生的文章,也刊登少量老师的文章。主编是葛家覃老师。不象现在,可以用电脑编辑、排版,那时主要靠葛老师手工刻制钢板。但是,葛老师特别认真,字也写得漂亮,令我们年轻教师敬佩不已。记得我当时负责“数学问题征解”这个栏目。我的工作就是挑选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审阅来自同学们的解答,挑选优秀的刊登在下一期上。这一做法培养了一批数学爱好者,也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这个小报至今仍有收藏。

那时候,课时不象现在安排得这么紧。下午的

七、八节课经常有讲座举办,主要是面向学生的。但是,只要有老师开讲座,其他老师都积极参加听讲座。马明老师给学生开的“等周问题”讲座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听课笔记还留着。

应该说,我开展教学研究,与附中这个环境,与附中教学研究的氛围、风气是分不开的。我享受了这个氛围,从中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因此,也应该为延续这样的氛围作出自己的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使得薪火相传。开展教学研究应该形成一个团队,而不能搞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团队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可以互相促进。

不应该把撰写文章与上好课,搞好课堂教学对立起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作为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不应该对撰写(或者发表)论文有什么要求。我以为,这个说法欠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要把课上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怎样才能把课上好呢?很少学习,缺乏思考,不善总结,能说把课上好了吗?恐怕不能。即便如此,也还是个“教书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争当教育家”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应该善于总结,撰写文章,甚至把教学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的理论。

把学习当习惯,你才可能成功。要搞教学研究,就必须认真学习,并且抓住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自2001年起,我先后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两套教材的编写工作。一套是《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这是我国第一套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材。另一套是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A版)。我有幸与国内顶尖的一些数学教育的专家在一起讨论、研究教材的编写,我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每次参加会议,我都认真记录每一个人的发言,会后研究,虚心学习。经历了教材编写的过程,聆听了教育专家的指点,使我对数学课程、数学教育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认识,教育规律究竟是什么也逐渐清晰起来。由于经常到各地去讲教材,也促使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听众——我的同行、一线老师欢迎的报告者,我认真准备每一次报告,这又必须认真学习。

要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成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许多教师并不缺乏教学经验,但是缺少理论学习、理论指导。我也这样告戒自己。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关注教育改革前沿的动态,并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先后发表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等文章,就是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后,指导教学实践写出来的。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经常看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书籍,比如《数学教学认识论》、《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等,以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我在大学学习时就订有《数学通报》,关注着中学数学的教学研究。我相信,厚积才能薄发。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几何画板?”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家伙就是几何画板玩得好。这是一个误解。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中学数学教师,一切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方法都应该努力拿来使用。我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我的屁股是坐在数学教学这把椅子上的,我是站在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几何画板的。我有幸比较早地接触到几何画板这个软件。我相信,几何画板一定会受到中学数学教师的欢迎;我相信,许多中学数学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于是,我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写成《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可以说是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想,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急。2001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选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审查时被选中。现在已经被确定为“21世纪师范院校计算机技术规划教材”。被许多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选为教育技术的教材,有的院校指定为“专升本”必考用书。

搞教学研究有时要敢于挑战自我。手持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数学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借助图形计算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享受成功的乐趣。我有幸得到一个卡西欧ClaPad330图形计算器,但是,菜单是全英文,看起来极不方便,操作也比较复杂。我想,其他老师也会有同样的感觉。面对1340页的英文说明书,我提出了挑战自我的任务——把它翻译出来,并且结合教学写出案例。我英文水平很差,但是,我周围有英文水平高的年轻教师,有的还在英国教过一段时间的数学。我虚心向他们请教,并借助网络、查《英汉数学词典》,写成《卡西欧ClaPad330图形计算器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后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把它作为本科生教育技术选修课的教材。

扬长避短,打自己的牌。中学教师从事着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室里摸爬滚打,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们的长处。因此,我撰写的文章,大多围绕着数学教学这个话题,因为我熟悉它。写自己怎么干的,还要写自己为什么这么干,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提升。既有观点,又有论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血有肉”。给读者有一定参考作用,可以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文章,比较容易被录用。有一次,我同时向《数学通报》投了《学习几何画板,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两篇文章。前一篇,有观点,有我的做法介绍,有技术介绍;后一篇对正确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没想到,《数学通报》杂志社通知我,两篇文章全录用。成果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当然很高兴。

写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发自内心。有一次,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是讲求函数最大值的应用题。他上得很好,但是,数学思想缺少挖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我当时就思绪万千,把怎样利用来自学生的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材料,及时实施思维教学的感受写了出来。《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听课有感》一文投给《数学通报》杂志社,很快被发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而许多教师对后者关注不够。

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任何事情总是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回顾我撰写文章投稿的过程,也是开始写一些小文章,解题类的,给学生看的,发表在诸如《中学生数理化》、《现在中学生》等杂志上。一方面没有能力写大文章,另一方面也练练笔。写着写着,就会感觉到不是那么难写了。如果一直不写,那就很难做到会写。所以,笔要勤快,不能“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不能太功利。为评职称当然要写文章,必须面对。这也说明,评职称要求写文章对教学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不为评职称,那是唱高调、说假话,应该说,是但不全是。我在评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之后仍然发表了不少文章,这肯定不是为评职称的了。有两个老先生,我很佩服他们。一个是上海的陈振宣先生,已经90岁了,今年还发表了数学教学研究的文章。另一个是我们南京市教研室原来的主任王永健先生,80多岁了,还在关注着教育改革,在《数学通报》上发表文章。他们为了什么?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真的让我们可敬可佩。

教师的任何努力、任何进步,最大的受益者是他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学生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推荐第3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做什么?管建刚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一书中做了如下的阐述:“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细细想来,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称职的老师……充其量也就是“教书匠”而已!管老师在书中,和我们谈人生,谈教育,字字珠玑,宛如一波波涟漪,荡涤明澈着我们混沌的心灵;又像一声声响鼓,催动我们犹豫乃至一度停息的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工作,我想“用心工作”最重要,一个用心工作的老师即使一辈子也成不了名师,但他可以当学生心目中的贵人,而非匠人。

左拉说过:“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老师们,如果你想成为物质上的大亨,千万不要当教师。从我们选择教育那一天起,可能有过彷徨与怀疑,也有过忧虑和退缩,但是当你的脚步坚定下来,当你的内心安静下来,用心投入工作时,你会发现,比起其他工作,教育有着更多的乐趣和幸福。你感受着自身的成长,你的教研成果获得了肯定,你上的课受到大家的好评,你指导学生参赛获得了大奖,你的工作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肯定,你会感到快乐,感到幸福!你还感受着学生的成长,相处几年,孩子们长大了,学问增长了,人也越来越懂事。济济一堂,那么多学生,时不时有学生发表习作,比赛获奖,看着他们个头一天天长高,精神一天天丰满,你一样会感到快乐和幸福。岁月老去,将来,各行各业都有学生,双鬓染霜的你走到哪里,都有学生亲切的问候。这种幸福,是其他任何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当然,要发现这种快乐与幸福,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你用心投入地去做教育,你才会发现,教育原来也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你在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享受着事业的美丽,感悟人生的幸福!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的:“教师这个工作除了工资回报,另有三重收获,即“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情感”“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

教育,值得你做!

推荐第4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黄龙小学

李童

去年参加重庆市打造《卓越课堂》学习培训时,青年作家管建刚老师对他的教书经历跟我们做了一个很深的交流,让我们对他的教育人生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看过他的作品《不做教书匠》之后感触颇深。

《不做教书匠》这部书,管建刚老师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将道理寓于故事,针对教育现状及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以响鼓开篇,令人振奋;以悠扬的乐曲结尾,让人回味无穷。《不做教书匠》分了许多节,或讲述、或引用、或故事,还有唯美的插图组成了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的书。读这本有很深的感受:

一、选择教育,深爱教育

在第一章节提到做老师要有方向感,管老师提到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故事,帕瓦罗蒂在毕业时,他问他父亲是从事教育还是向歌唱方面努力,他的父亲回答他,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最终你只会掉到两个椅子之间的地板上。最终帕瓦罗蒂选择了唱歌,并付出艰辛的努力,终于成为著名的歌唱家。我们当时在选毕业方向的时候,可能都碰到过帕瓦罗蒂的情况,但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当时想这个行业风不吹,雨不淋;工资虽少,但还算稳定;尤其对女孩子来说还算是很体面很安全的行业。但真正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行业真的很不容易,早起晚睡不说,心里要处处想着工作上的事,何况工资少的可怜,生活不能说拮据,但也不宽裕。看看一块毕业的同学、朋友心理多少还是有些不平衡。但是,这种想法只会让自己变的不开心。所以,干脆抛开这些想法,全身心投入地工作,反而很快乐。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对我们来说才更重要。我们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爱教育。

或许我有很多的缺点,很多的不足,但只要心中装着教育,我就会为此改进。

二、爱教育就智慧教育

仅仅有方向还是不够的,有爱还是不够的,我觉得还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教学才能有所获。在这部书的第八章,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中,管老师提到:不管做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出成绩来,机械的结果只是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绩来,请用上你的智慧。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小学离海很远,校长带学生到海边玩。他自己站在水深处,以他为界,学生只准在界内玩。终于,孩子们玩尽兴了,纷纷上岸。一群低年级女生上岸后,觉得衣服湿了不舒服,便当众把衣服脱了,在那里拧起水来。光天化日之下,他们竟然„„校长惊的目瞪口呆,第一念头就是冲上去大声喝止。但凭着他教育家的知觉,他等了几秒钟。这一等,太好拉,他发现四周并没有人投异样的目光,包括高年级同学。一会儿小女生们把衣服拧干了,重新穿上,又欢快地和小伙伴们玩到一块了,一切过去什么都没发生。真正的教育事业世界里,教师付出的全是智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配得上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如果那天校长大喝一声,那么,也许那些大孩子从此学会了鄙视、学会了嘲笑。教育者应该有第三只眼睛,那只眼睛叫学生。有了学生的眼睛,教育就充满了智慧。 这个小故事让我很有感触,校长只是略略等了几秒钟,却换回了平静的结局。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当时校长大喝一声制止,或者说一句“这么大了,怎么不知害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小女孩当时的窘迫。这对她以后在心理上造成多大的伤害。教育有时就需要等待。都说“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谁也不愿意用漫长的等待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如果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学会等待,等待你的努力浇灌在学生身上绽放。从生活的每个细小处让学生感受教师的良苦用心,终于等到了孩子的转变。因为有一条真理告诉我们:不管物质以何种形态存在于世,必定会由量变到质变。书中有一个小故事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说有一高三学生整天吊儿郎当,不好好学习。一天,班主任当着全班的面羞辱他:“如果你能考上大学,我就跪在操场上趴一圈。”男生大受羞辱,发奋图强,一年后,那个学生考上了大学。一天,他正好和女友在路上散步,遇到高三时的同学,他们聊起了班主任,他狠狠的说起了那件事,说我没叫他跪操场上趴一圈已是对他最大的宽恕了。同学惊讶极了,说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老师使用的激将法吗?他想了想后全明白了,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一想起这个故事,心不由得颤抖。教师的爱表现形式有很多种,舆论更多的是宣扬那种“甜”爱,而这种“苦”爱更加震撼我的心灵。这位班主任真的象一位高明的医生,会在药中用毒。药轻了不起效;药重了会出人命。正是这位班主任恰到好处的用“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潜力以及性格中的叛逆与不服输,都清清楚楚的,他用了大家看来一副很危险的药,他却胸有成竹。这种爱看似残酷的,却是富有智慧的。 在体育运动上,杨影做特邀主持人时说过一句话:“一个运动员,修来修去,到最后,修炼的是一颗心。”张德培身处绝境,改变人们相当然的惯用策略,他不是胜在球技上,而是胜在智慧上。他不只是用手在打球,也在用智慧打球。我想上课就像是烹调,是清蒸,是煮,是爆炒,还是红烧?油、盐、酱、醋、味精、鸡精、葱、姜、蒜,学生说怎么好吃,我就应该怎么加。从平常的设计中发掘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细节来。每天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的话,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轻松愉快吗?更适合学生们的发展吗?

不仅我们教学中需要智慧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智慧。,例如讲述“放弃的智慧”这一篇文章中,作者是从看张艺谋的《英雄》中获得“放弃”和“追求”这两个执着的信念启发的。残剑的智慧是“放弃”,在放弃中获得更高的人生境界。作者被“放弃”所演绎出的智慧折服。正如人们常说,人要有所追求,追求强调得到和拥有,但有的时候,追求越急迫,离真正的境界反而越远。所以对我们教师而言,我们也需要一种放弃的智慧。人生路途遥远,如果一味地想着得到和拥有,身上的累赘和负担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人生要追求,要拥有,但也要学会放弃,就像整理零乱的屋子,总要把过时的、淘汰的东西丢掉,这样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深、更远。放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上个世纪50年代,爱因斯坦收到拉一封信,信中邀请他去当以色列的总统。出乎人们意料的的是,爱因斯坦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与客观世界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的高官重任。爱因斯坦如果当时步入政界会是什么样?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说的好:“当官最实惠,我们的制度就是吸引人才去做官。做了官就有人请客,拍马屁,车子,房子都会跟上,造成大家都挤”“ 独木桥”。现在重视,关心,爱护人才的办法就是给个官级,给顶官帽,这种做法不知害了多少科学家!科学家不会说假话。所以爱因斯坦是明智的,不然,我们将会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学会放弃,放弃是一种智慧。

这本书像一个知己、一个老朋友,他慢慢给你阐述一些道理,让你从阐述中明白那个浅显的道理,通俗易懂,而且很容易被同行们所接受。这本书给我们带来心智的启迪和美的陶冶,读这本书真的一件幸福的事情。感谢来自乡间、来自教育一线的管老师,让我们年轻的老师对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明确的方向。

许可证

推荐第5篇:不做作业

学生不做作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我想无非就是这几种:

1、速度慢。做作业时常左顾右盼,爱打岔。作业一多就完成不了。

2、不会做。由于智力或其它一些原因,造成学习障碍。可是又不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遇到困难绕着走,绕不过去就不走”。

3、懒惰性在作祟。天性爱玩,管不住自己。不能做到“做好作业再玩”。

4、教师布置作业一味从自身需要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造成学生敷衍了事。同时,由于教师不能及时批改作业,不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有些学生就成了“拖拉机”。

5、家庭缺乏应有的监督。不少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爷爷奶奶围着转,管教不力。或因父母都是打工仔,下班迟。放学后无人管束。

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学生不做作业。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学生充分信任老师,能与老师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他们的烦恼和困难才会向老师诉说,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老师要积极地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点燃学生心中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如我班有一男生,长得人高马大,较聪明,看问题比较敏锐。因其发育早,已有成人意识,渐渐地无端生出一些烦恼。近来不知怎么回事,有了急剧变化。最明显的是,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总找理由推托。我不是粗暴地训斥,而是与其促膝谈心,采用暗喻式点拨他。说他以前在老师眼里,是一只香喷喷的红苹果,现在所犯的错误就像是红苹果里钻进了一条毛毛虫。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红苹果就会慢慢变成烂苹果。该生深受触动,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的关爱和信任。

2、构建家校联络网。

不做作业的学生,并不是天生的。他们在改正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这时,我们非常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协同作战”。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合力,让不做作业的学生“无处藏身”。

因此,学校与家庭应经常联系,我每天都写一张“家校联系卡”,使双方对学生的一举一动皆能了如指掌,及时扼制不做作业现象的抬头,不留坏习惯滋生的时间和空间。一天,我差点儿给一位不做作业的学生气死。这位同学,上星期有一篇抄写课文的作业没完成,我让他星期天在家里把他完成。星期一一到校,我就让他把作业拿出来让我检查。他磨蹭了半天,才嘟囔着说:“作业本掉在家里了。”由于前几次也常出现类似的情况,这一次,我马上决定骑摩托车带他回家拿作业本。初春的早上,春寒料峭。当我顶着呼呼的寒风来到他家时,他竟又说家中没有本子,夹在书包里了。当时,我气得说不出话来,狠狠地批评了他这种说谎的错误。他的父亲也跟我说,他也拿这个儿子没办法,星期天就曾狠狠地揍了他一顿。我也对他说,你这个孩子脑子其实不笨,你又对孩子的学习这样关心,我真担心教不好你这孩子。我知道,光靠打骂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和他父亲协商,以后每天要完成的作业都写在本子上,待完成后由他签字。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帮他慢慢去掉“懒劲”。

3、用您的魅力和能力以及真情来打动这个孩子吧 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他最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他不会说出来,但他会用行动去表达,感化这个孩子就是在感化您自己的心。

4、最好与家长配合,准备一本记录,每天要求他记好作业,第二天检查时,标明完成或没完成,不需写更多的语言,因为我们没时间.我们班的几个懒汉我就是这么改变的.

5、做教师的如果换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你布置的作业;了解学生不做作业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以解决。首先要考虑你的作业学生喜不喜欢?作业的量是否合适?再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调整作业的量和要求。不做作业的学生多数是调皮贪玩的,和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他们多数没有做作业的习惯,要慢慢培养做作业的习惯。那么你的作业要能吸引他们,作业量要合适。最后加上老师的耐心和细心,孩子们会改过来的。相信他们!

教师对不做作业的同学决不能放弃,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应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是真心为学生的发展负责,总有一天,学生会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

推荐第6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你行,你可以

人生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我们都知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基础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实际呢,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 请记住一个成语:勇者无敌。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勇敢面对;请你开课,你勇敢地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交给你一个所谓的乱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告诉你,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是啊,没有压力,怎么会有动力。我们教师太爱按部就班了,逐渐就养成了一种惰性。)

请从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懒惰中走出来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将来;你现在怕吃苦,到头来吃一辈子苦。

年轻的老师们,我还要告诉你,从现在开始“起飞”,还不算晚。从现在“起飞”,你的教育人生一定能够精彩美好。“十年磨一剑”,成就一个人生辉煌所需要的周期,不过十年。十年后,你才多少岁?常有青年教师,听说要开课,连吃饭都没有味道了;听说要交论文,苦恼得仿佛进了旧社会。勉勉强强上了课,交了论文,顿时觉得光明就在眼前。然而,下一次呢?这样做一辈子教师,这样走完一个人生,有什么意思呢?更为糟糕的是,在这种心态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又给学生带去怎样的负面效应?

人生就是这样,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见到的庐山面目也就不一样,优点和缺点,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同视角的庐山。

抱着缺点的人,容易有意无意地放大自己的缺点,从而失去正确认识自我的机会,自己把自己打垮。

有人说,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有特点。年轻的老师们,不要在比较中消磨自己的特点,这世上,你就是你,你独一无二。

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真诚的,只要我们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心底的,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热烈而持久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态度不缺乏努力和勤奋,即便有缺点,我们也能将缺点化为自己的特点,成为教育的亮点。

有个年轻人问苏格拉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苏格拉底让年轻人陪着他向河中心走去,河水没到他们的脖子时,苏格拉底趁年轻人没防备,一下子把他的头按入水中。之后,苏格拉底说:“当你渴望成功的欲望,就像你刚才需要空气的愿望那样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是的,当渴望成功的欲望,像渴望延续生命一样迫切是,工作就不是一种被动,而是自动自发。

一个人想要做出点事业来并不难。难的是集中自己的精力来做好这件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今朝把力气花在这儿,明日把气力花在那儿;今朝在这儿挖一个坑,明日向那儿掘一个洞,到最后,始终没有挖出一口属于自己的、能源源不断冒出清泉的井来。

“十年磨一剑”,一个人能守住自己的事业之锅,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煮上十年,那么不管锅里的是铁水,还是铜水,都能沸腾。

哪怕我们自身微不足道,但是当我们专注地工作,专注地教书育人,时光会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我们的重量和力量。我愿意相信,当你专注地做教育的时候,教育不只回报你丰厚的精神生活,也会回报你不错的物质生活。

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年轻的老师们,守住教育的方向,你行!你可以!

推荐第7篇:不做作业

小学生不做作业办法

小学生是这样的,尤其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我认为关键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心态,我们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如果我们觉得他们每天上课不守纪律,课后又不认真做作业,站队也不整齐,那我们就会越来越认为他们难管,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去爱他们,其实你会慢慢的发现他们真的很可爱,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切忌急躁,试试看,也许会改变你的一些想法。

针对作业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认识还不够,因此首先是提高家长的意识,让他们知道作业的重要性,能尽量在家中陪同孩子做作业,就是没有时间,至少也要检查孩子的作业是否完成。

第二:可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在充分了解学生不做作业的原因后,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贪玩,不做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就要与家长合作,严格要求,必要时,可以罚他们多写一些;另一个是情况是也许有些学生并不是不想做,只是他们做题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这样的学生,在布置作业时,可适当的让他们做一些基础题,先让他们养成习惯,再进一步提高难度。

第三:采取一些刺激性手段。在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后,我们可以进行表扬,比如进步章或是以表扬条的形式通知家长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强化取得的效果。

以上只是些粗略的想法,希望能帮助你!

推荐第8篇:不做短板

不 做 短 板

我们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培训课上老师留下了一个问题:“100减1等于多少?”在课后引发了同事们的热烈讨论。众说纷纭:说100减1等于99的有,说等于100的有,说大于100的也有。从数学理论的角度等于99的正确,从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等于或大于100也对。

而我想问的是:100象征着圆满,为什么要减1?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木桶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盛水。一个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木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真正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木板,而是其最短的木板。对于一只桶壁参差不齐的木桶来说,其中的某一块木板或者几块木板再高都没有用,突出的木板一样不能盛水,反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制约着木桶的盛水量。这块短板本身是有用的,只是因为“发展”得没有其他木板那么好,个体的落后就影响了整体的实力。

大家都有购物的经验,不管是现在的的塑料桶还是以前的木桶,都是大的比小的贵。箍桶匠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只有两个选择:

一、以最短的板为基础,把长出的部分锯短。

二、把最短的那块板子抽掉,换一样长的来用。他会选哪一种?如果是我们,我们选哪一种?箍桶匠人可能会选后一种,把短板抽掉换长的来用。

我们哪种都不选。因为我们是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个团队! 任何一个组织或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但劣势部分却往往决定着整个组织的水平。问题是“最短的部分”也是组织中一个有用的部分,可能是企业中的某些机构或人

员,这些是万物之灵的人,不是已经定型的木板,不能把它当成短板扔掉,而他们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得到成长的。

在团队中,如何能做到“不做短板”呢?我的理解只有一句话:严于律己,逼自己不断地学习。

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职场上也是如此。你可以说:本人胸无大志,不求升官发财,也没什么上进心,只要安安稳稳领工资就行了。是啊,之前我们的工作环境稳定,人员稳定,工资不高但稳中有升。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当我们转到东站以后,只依靠现有的人员肯定不够,必定会招聘新的员工。根据国家“逢进必考”的政策招聘来的那些高素质人员,我们拿什么和他们比?

我们只有经常“逼”着自己照“镜子”,看自己哪方面有欠缺,缺什么就要及时补什么。首先要多读书、看报、听新闻,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更要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其次是“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见多识广嘛!单位今后还会组织相关人员到其他成功的客运站参观学习,我们到实地看看、问问、听听、想想、感受一番,回来经营好我们的东站。最后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从手中的工作做起,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我们有多年的客运站场管理经验,我们了解最新的交通行业国家政策,我们不断学习更新相关知识,我们多年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我们不做车站的短板,我们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推荐第9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

当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就想这辈子我要干好“教书、育人”这事。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做人的道理。然而,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后,深深感到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要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教师。《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是值得慢慢品味的好书。

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上每天要注意孩子的衣服穿得是否适当,是否整洁,哪个孩子拉在裤子上,还要立刻通知家长送来干净的裤子,还得帮他脱掉换上。还得教育他们,你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吃饭,一日三餐还要注意营养均衡,才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长大了才能报效祖国。在学习上要从细小的教起,比如读书的姿势,写字的姿势,文具的摆放等,在课间活动是也要引导学生玩什么样的游戏,应该注意什么„„。还要常常教育孩子,要时时讲平安、处处讲平安、事事讲平安、一生才平安。每个教师只要投入地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小事做做好,做到位。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因为微笑是可以传染的,微笑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奖励,微笑可以让一个孩子高兴一整天,微笑可以让老化思维放松心情,也可以让学生放下警惕,敞开自己的心扉,微笑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种剂催化剂。每天我在与班上的每个孩子的交流中,一个爱的目光,一个爱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爱的拥抱,都能去感染孩子,去发展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目光、鼓励、拥抱和微笑,教师的亲切,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真正地爱孩子,才能真正地亲近孩子;关心孩子,才能激发学生的追求。在教育中还要有一颗宽容心,要有博大的胸怀,允许学生犯错误,错是学生的天性和权利,不犯错误的是圣人。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尊重不是什么都听学生的,什么都随学生所想,而是蹲下来,眼睛和学生能够平视,和学生交流;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质量第

一、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践,做诚实守信的文明育才人”。让每一位学生从捡起一片树叶、一块废纸做起,从身边的没每一点每一滴的有意义的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切实改变我们的校容校貌,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因为教育是面向心灵的工作,惟有用心“做教育”,才能心心相印,焕发出教育的人文精神来。正如管校长所说的:把“用心”工作说得细碎一点的话,那就是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和上进心。一个真正的教师,一个真正的人,面对工作和人生,是随时带着这四颗心的。虽然教师有着更多的烦恼与痛苦,但我现在感到只要你是用心做教育,你还是能够享受到无比的快乐。

打开《不做教书匠》,就像打开一扇思想之门。读书的时候,心灵仿佛逃脱了尘世的羁绊,不再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肝肠寸断,不再为世人的误解和中伤而烦恼无边,云水悠悠,体味出人淡如菊的境界。让书香溢满我的心田;让书香释放我的情感;让书香提升我的境界。每天不间断的读书,潺潺的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我把这篇文章看作人生的导航灯,它让我明确了目标,知道该朝哪个方面努力。也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教师,如果不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将愧对“太阳下最崇高的职业”这一赞誉。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学会厚道,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学会赞赏,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学会友爱,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学会自珍,如果孩子生活在赏识中,他学会立志,如果孩子生活在共享中,他学会慷慨„„。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一定不是个“教书匠”了。

推荐第10篇:不做“倒霉熊”

中班语言动:不做“倒霉熊”

实验幼儿园 粟靖尧

设计思路:

最近几个男孩迷上了角色扮演的游戏,他们用雪花片作手枪,自己扮警察,在教室里开始他们的“追捕”行动。后越来参与的幼儿越来多,游戏角色设置和情节发展更加丰富,动作幅度越来越大,对活动区域的要求也越来越宽。于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幼儿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不但干扰了其他幼儿正常的活动,还忘记了老师的嘱咐,在教室里追闹、推挤,使危险系数大大上升。要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怎样既不能粗暴地阻止他们的游戏又能对他们的游戏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且这种方式是幼儿们能接受、理解和喜爱的,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我想到了“倒霉熊”。《倒霉熊》是一部深受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其憨厚可掬的可通形象,和巧妙逗趣的情节设置,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我选择了《倒霉熊》的一些经典片段,引导幼儿观看后向他们提问:为什么它要叫“倒霉熊”?它都遇到了那些倒霉的事?怎样才能不做“倒霉熊”?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在集体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2.理解动画内容,意识到不注意安全,不遵守秩序可能会引起意外。能根据教学内容总结出能让“倒霉熊”不再“倒霉”的办法。

3.在活动过程中认真观看视频,学会安静倾听他人的发言。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听过,见过或经历过由于不小心而造成的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知道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

2.材料准备:倒霉熊图片,倒霉熊动画PPT。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出示倒霉熊图片,吸引幼儿注意。

师:“宝贝们能告诉我它是谁吗?”

幼儿:“倒霉熊。”

2.由“倒霉”引出话题。

师:“为什么要叫他倒霉熊呀,谁能告诉老师?”

幼儿:“它老是受伤,挺倒霉的”

师:“那今天我们在来看看,倒霉熊都在哪些地方受过伤,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它,我们能帮助倒霉熊让他不再倒霉吗?”

二、活动过程:

1.幼儿观看第一段动画视频:倒霉熊在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结果被车撞了。

师:“这是在哪里呀,倒霉熊怎么了?”

幼儿:“倒霉熊在马路上被车撞伤了。”

师:“为什么它会被撞伤?”

幼儿:“因为它没有看红绿灯,它不遵守交通规则。”

师:“那让我们来告诉倒霉熊吧,过马路的时候应该怎么做,让它不再这么倒霉了。”

幼儿和老师一起讨论得出:在过马路时,应该遵守交通规则。除了留意红绿灯,我们还应该走人行道。在马路上不能乱跑,小朋友过马路要牵着大人的手。倒霉熊要想不倒霉就得遵守交通规则。

2.幼儿观看第二段动画视频:倒霉熊在超市里乱扔东西,弄乱货架,妨碍他人正常购物。最后由于它不按要求去拿货物,使货架倒塌砸伤自己。

师:“这是在哪里呀?倒霉熊怎么了?”

幼儿:“倒霉熊在超市里边被货架砸伤了?”

师:“为什么受伤的又是它呀?”

幼儿:“这次它乱拿东西,结果货架倒了它就被砸伤了。”

师:“这种乱拿乱扔东西的行为对吗吗?在超市里我们应该怎么做?”

幼儿和老师一起讨论得出:在超市里乱扔东西是不对的,对于不想买的货物一定要放回原处,保持货架整洁,才能方便大家购物。如果超市里购物的人很多,一定不能推挤,要学会等待和排队,并有秩序的购物结账,良好的购物秩序有助于我们安全愉快的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延伸:在其他公共场合需要遵守的秩序:在图书馆不能大声喧哗,要爱护书籍并正确取拿图书;在公园不能乱扔垃圾,不能踩草坪摘小花;在动物园不能给小动物乱扔食物等。

3.幼儿观看第三段动画视频:在家里,倒霉熊拿过的东西、玩过的玩具从来不知道放好,结果家里总是乱糟糟的。一次它居然把游戏机放在衣橱的上面。于是它搬来了椅子站在上面去拿。哪知椅子上也堆放了太多的衣物和玩具,踩上去就觉得摇摇晃晃的,终于“扑腾”一声由于重心不稳,从椅子上摔了下来。

师:“这是在哪里呀?倒霉熊怎么了?”

幼儿:“倒霉熊在家里,它又被摔伤又被砸伤了。”

师:“为什么在家里它也会受伤呀?”

幼儿:“它乱放东西,家里太乱了。”

幼儿:“它踩着椅子去拿游戏机,太危险了。”

师:“我们来帮帮倒霉熊吧,让它不这么倒霉了,谁来说说倒霉熊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伤害?”

幼儿和老师一起讨论得出:首先东西不能乱放,玩具不玩了从哪儿拿的要放回哪儿去。学习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服务意识。还有,一些危险的动作小孩子不能去做。在必要时我们可以请家长帮助,或者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完成。

延伸:家里不能乱糟糟的,那在我们的幼儿园呢?是不是每一次我们都收好了玩过的玩具?是不是每一次游戏前我们都认真的听了老师的嘱咐:危险的动作不能做,危险的地区不去玩?

三、活动结束

讨论活动:不做“倒霉熊”

师:“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守秩序,乱扔东西,不够仔细,使得这只小熊常常受伤,最后变成了一只倒霉熊。你们犯过类似的错误吗?有谁当过倒霉熊呀?你学到了什么可以不做倒霉熊的方法吗?”

幼儿回忆已有经历,意识到一些不好的行为很习惯可能会使我们是到伤害。充分理解好习惯的养成和对公共秩序的维护是我们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活动延伸:

幼儿和老师一起制定《班级安全守则》,对可能会带来伤害和引起麻烦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监督。营造一个安全、快乐的游戏环境。

第11篇:不做好参谋

一、思想上要具有配角意识

副职是相对于正职而言的,是因正职而存在的,没有正职也就没有所谓的副职。也就是说正职是副职的上级、是副职的领导。作为副职在思想上必须有配角意识。没有这个意识,就找不到扮演配角的感觉,没有这种感觉就当不好配角、当不好助手。副职的配角意识大致包含:维护核心的思想、有限权利的意识、鼎力相助的诚心、甘为人梯的精神。

二、摆正位置、到位不越位

摆正位置、到位而不越位是副职履行职责必须做到的。副职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和正职交办的各项任务,应该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并完成,将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副职的工作到位包括四个方面。即,掌握政策要到位,决策预案要到位,工作落实要到位,摸索规律要到位。

三、要有全局观念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城;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副职分管的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全局的一部分,必须纳入整体目标之中。只有清楚分管的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科学合理安排分管的工作。所以说,是否具有全局观念,是衡量副职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对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

四、在行动上要尽职尽责

就是要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在自己的岗位上当好主将,干好本职工作。一是要善于领会正职的意图,与正职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二是要努力做好分管工作,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怎么管、管什么;三是要当好助手,做好参谋,不断换位思考,尽可能站在正职的角度和单位全局利益的角度出主意,提出富有创造性、实效性的独特见解。

五、要讲究策略、妥善处事

副职工作中同样有鲜花和掌声,荆棘和坎坷。要想走出一条顺畅的从业之路,必须娴熟地掌握从业艺术。一是要灵活而不固执,根据正职的性格特点选择交流的最佳方式,态度要诚恳,表达要恰当,工作中遇到僵持局面,可暂时放下不提,待工作进展中暴露出不妥之处,再抓住时机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二是要理智不偏激,特别要注意不要感情冲动,义气用事,更不要公开顶撞,同时要注意不要认死理,抱住局部利益不放,使大家产生反感情绪;三是要“用权”而不“弄权”,主要是处理好建议权与决定权的关系、指挥权与协调权的关系;三是要“建功”而不“揽功”。特殊位置决定副职必须有特殊的心理质量,要把政绩藏在集体荣誉之中,要揽事,多分压力。要揽难,遇到难题不等不靠,不躲不避。要揽过,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上推下卸。

第12篇:不做教书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

王林

当我拿到这本书,它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首先书的名字给了我一种新鲜感,这个名字真奇怪,为什么叫不做教书匠呢?我们现在不就在教书育人吗?好奇的我就随意翻了翻,霎时,里面的语言和句子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个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我决定一定要好好拜读一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感受颇深。《不做教书匠》共分了八章,分别从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及智慧感八个方面指出了想做一名出色老师的要求。每一章又分了许多节,或讲述、或引用、或故事,还有唯美的插图组成了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的书。 管建刚 老师用一种让读者欣然接受的语言语气来书写此书。与我们站在统一的“地平线”上,很真诚地向我们娓娓道来。不是命令式的语气,不是高一级的指导,就是自己的实践经验之谈,向同行敞开心扉,让我们在他的经验中增长见识,在他的乐园中采摘果实,在他的真诚告诫中少走弯路。在这种娓娓的诉说中我们明确做一个人首先要选定一种职业,围绕这种职业应具有一些人性的美好品德:自我约束、责任心、亲和感、上进与努力等,同时要有相关知识与能力,并且不断学习,使自己专业化的东西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各方面的阅历要加强,知识面要广一些,知识能够增长智慧。

还有让我特别欣赏的是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一书中精选了许多的小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帕瓦罗蒂的选

择”展现了选择与放弃的艰难争夺、“生命永不贬值”用一张20元面值的钱币很艺术的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平等帮助下的教育”一个宽容智慧的年轻妈妈激励一个乞丐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妙龄的洗厕女工通过努力成为国家的邮政大臣、„„合上书、闭上眼这些小故事便在脑海中跳跃。在这一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许多经典的小故事,而作者不知道读过多少书才精选出这些励志小故事。丛书中看出 管建刚 老师广泛的阅读面:天文地理、名著名作、小的故事、名人名言、唯美画面等等累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激励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及时充电,积极掌握各方面知识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备战。

最后,这是一本写给青年教师的书,但读了之后就会发现:书所蕴含的哲理绝不仅仅是属于青年人要去努力的。对于所有的老师、或者说对于其他行业的人同样适用,有一定的借鉴性。因为在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写的“人”字怎样去书写!找准目标,向着目标去努力,自律、自强、自尊自爱,不断付出、同时有所收获,在付出与收获中强化自身。有方向感、纪律性、专业化的知识与能力,并不断努力与拼搏,人生的收获定然丰满。这就是属于人生的真谛吧!

第13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

《不做教书匠》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立刻被他吸引了。“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这一行有动感的字首先映入了我的眼帘。

很多人,常会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我们,在踏入教师工作岗位后,要去喜欢它,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具备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回顾这段时间的教书生活,此时我才顿悟:什么是真正的教师。

一、最有责任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当好这个工程师,就得充实自己——多读书。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系统的阅读学术著作,多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修养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滋生出来的,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打开书,就像打开一扇思想之门。读书的时候,心灵仿佛逃脱了尘世的羁绊,不再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肝肠寸断,不再为世人的误解和中伤而烦恼无边,云水悠悠,体味出人淡如菊的境界。让书香溢满我的心田;让书香释放我的情感;让书香提升我的境界。每天不间断的读书,潺潺的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我把这篇文章看作人生的导航灯,它让我明确了目标,知道

该朝哪个方面努力。也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教师,如果不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将愧对“太阳下最崇高的职业”这一赞誉。

我们或许改变不了多少学生,但我们一定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的亮点。这每一个亮点都会让老师们感到小有成就,不为别的,单单是有了教育激情,并且能够延长的话,我们就已经很满足了。

二、最幸福的人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时常荡漾起一股轻柔充盈的暖流,有了这股暖流,不管是阳光灿烂或是阴霾满天,我们始终能荡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我们始终能荡漾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我们都不卑不亢,保持内心的祥和与平静:有了这股暖流,我们便能抵抗一切寒冷与饥饿,风再大,浪再猛,我们腰不弯,齿不乱,目光穿越喧嚣与浮躁,清澈依旧。是啊,这就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幸福。我们整天面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天长日久,和他们之间已经产生了纯洁深厚的情感!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受,大大超出了的付出。

当节日里你收到孩子的祝福时,当你生病时你收到孩子们的关怀时,当你走进校园,听到一声声真诚的问候,当岁月老去,将来各行各业都您的学生,双鬓染霜的您走到哪里都有学生亲切的问候时,你才真正体会到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件多么快乐、有意

义的事。

三、最有爱心的人

爱也体现为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劳动、隐私。可能你会觉得你尊重学生,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都尊重你,那么,你就要有思想准备,教育的艰难就在于用我们自身优秀的素质,天长地久地,以教育的智慧移植到学生身上。

爱也体现为耐心,书中谈到了耐心,就是对后进生是怎样的耐心教育、辅导。一个班上后进生是老师感到最头疼的事,这些学生,贪玩喜吵闹,学习不认真,或成绩一塌糊涂。老师总是要想转化他们,但这些学生顽皮得很,很多的老师会失去信心,但管校长能做到对后进生的转化有足够的信心。那么,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自己的学生,来对待学生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爱也体现为亲和感,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管校长一样“亲和感”地对待自己的学生,难!这份长达35页的关于“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的篇章,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

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被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已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难以让人想像。读管校长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同是为人师,所以我边读边在比对、反思着自己的教育行为,管校长的教育手记,让我看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关键——持之以恒,理解的微笑不只是瞬间,平等的交流不该是心血来潮,内心的宽容不只是套出真话的手段,真诚的关爱不只是语言的表达。爱是一首无字的歌,祝愿天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在教书育人中体会教育的真善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不做教书匠》 心 得 体 会

头寨小学 刘永靖

第14篇:不做教书匠

2012——2013年度秋季学期读书笔记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土地塘小学

梁洁

2012年12月23日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在同事的推荐下,我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读了以后本作者的新理论深深地震撼了,书中大胆地阐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状况事关教育事业的兴盛衰败。本文所谈论的青年教师成长的7个问题——

1、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2、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3、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4、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

5、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

6、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7、当前教师的专业性体现。针对性强、具体实在,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裨益。

其中,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三个问题“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约束”和“约束感”虽仅一字之差,那有着根本的差别。一个经常感觉被约束的人,心定觉得不自在,痛苦;一个拥有约束感的人,面对一些必须要约束的事,根本没有这种消极的情结,因为,这完全出自他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价值,他的内心是安定的,祥和的。约束来自于外界;约束感存在于内心。

一个人有了约束感,就知道这个社会上哪些事现在还不能做,什么时候做才行;哪些事不想做,但还是要去做好;哪些事是有意义的,需要争取,哪些事是没意义的,需要拒绝;哪些话不说不要紧,哪些话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不该在哪个场合说,哪些话需要通过什么途径去说„„

谈约束感,就必须谈到学校纪律。作者的阐述让我突然想到在我们的老师队伍中间,很多青年教师认为违反点学校的规章制度,没什么大还了,是小事。上班迟到一会,没什么;下班早走五分钟,没什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上放松自己,越放越松,到最后会一塌糊涂。比如说“迟到”,先是有事迟到,后来没事也迟到,到后来,知道要迟到,叫别人代签到。再比如说“中途离校”,先是有要事离校;后来有小事也离校,到最后,一些事本可以下班后做,但上班好像“空闲”得很,“无聊”得很,就中途离校去办了,以便下班后能更好更自由地“享受生活”。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个人或单位,如果处在一个无规则、无纪律、无秩序的社会环境中,看似最自由,实际上是最没有自由保障的地方,也就是最没有自由的地方。纪

律和自由是孪生兄弟。纪律越发达,自由越发达。自由思潮下的年轻人,很(同时是很自然)错误地把“自由主义”当成人生的美好追求,把不受任何约束看作是个性的解放与张扬,把我行我素看作特立独行和有个性的标志,把与学校与社会做无谓的对抗,看作是年轻人的英雄气概。不客气地讲,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在“纪律与自由”之间,做得恰到好处,因此它必须存在。存在不是威胁。对于每一个自觉遵守纪律的人来说,存在只是一种形式,存在是让管理者有依有据地肯定你的工作态度和价值。换个角度可以这么说,每一条纪律对于遵守纪律的人来说,是对他每一点态度和价值的肯定。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纪律是管理者有意与我们作对,以为所有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整人的。读了这本书以后才明白,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一个校长想要凭自己喜好来制定纪律的,已不大可能。管理者制定的纪律,出发点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就无可非议。

读了这本书,我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从自己身上去思考,去寻求答案。手术刀伸向自己身上是痛苦的。但是经历这种痛苦的人,将变得无比冷静和充满力量。纪律就像石头,如果你把它背在身上,会痛苦无比;如果你把它垫在脚下,它会帮助你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人,不可避免地有惰性,但因为有纪律,所以我们会强迫自己不朝着更懒惰的方向发展,不使自己成为一个纯粹的享乐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而是帮助自己朝着一个有纪律、有责任、有事业的“人”的方向发展。

作为教师,需要这种约束感。我们如果有了放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思想,就会有放任的不加约束的“自由”行为,最常见的“自由”行为就是对学生进行体罚、变相体罚和精神虐待。年轻人本来就冲动,学校教育又时时处处与学生打交道,学生不懂事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孩子少年老成,我们会觉得其乖巧;一群孩子少年老成,我们将觉得不对劲;整体性的少年老成,那将是一种可怕现象。如果我们不注意训练自己的约束感,容易在情急之下,做出这种不该做的事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体罚事件调查到最后,大家都觉得可惜,都觉得这个老师工作蛮认真的,蛮负责的,就是一刹那间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就是缺少约束感,由此酿成终身的遗憾的苦酒,也只能由自己躲起来悔恨地品尝。

人的约束感是在克制中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克制。知识都像人的衣服一样,会旧,会过时,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知识和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爆炸过。正像一位商业人士讲的,你必须时刻睁大商业的眼睛,因为你一不留心商业信息和情报,你就会被无情的商海淹没。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睁大眼睛,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就会被淘汰

第15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是管建刚写的一本书。本书探讨了教师如何发现和完善自我,如何才能更具有职业竞争力,如何才能顺应教育变革走一条少些坎坷的职业发展之路。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1

很荣幸又一次拜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每当读到“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这章节时,心中激情万分,感受颇深。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被日常教学常规,琐碎之事占满时间,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又不知道时间都去哪了?总是找不出时间来阅读一本完整的书。

我们都知道,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把课堂这块主阵地看好,教学质量也有保证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单单是把握好课堂上的时间,更重要的就是课余时间,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五个小时的“次阵地”时间。

课堂的主阵地要精彩,离不开课堂外的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打底。那么,只有把五个小时当主阵地的教师,才是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教师,才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教师。

一个注重自身发展的教师,一定不会让宝贵的五个小时在不经意中流失,除去必要的辅导学生时间,批改作业时间,处理学校大会,小会的时间外,还有很多这样零碎的时间,只有好好利用这样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把这些零碎的时间利用在读书上,读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的书,日积月累,你积累知识多了,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上展示你的魅力和才华。

一个老师只有把课堂之外的五个小时时间用好,一定能影响学生并实现教学相长。如果五个小时不够,那么不妨晚一点下班,或是早一点上班。对一个敬业的教师来说,下班的铃声响了,并不一定意味着工作的结束,那就晚一点下班。下班以外的时间做事,也许与报酬无关,与奖金无关,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能看出一个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教育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态度。

下班后的时间,一般都是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但若能利用好下班后的时间,终身学习,把工作和学习,当享受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如果想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那就像管老师那样,利用好五个小时,利用好课堂以外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2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读书习惯,才能让不年轻的自己智慧迸发,情怀豁达。自己的精神生活会天天充满阳光,并让其学生受益终生。

本学期按照学校要求,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书中的好些故事并不陌生,回顾自己从教二十多年的经历——认真备课、上课,对学生负责,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适当培养学生的人格。我以为做了一名不错的教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恍然大悟,我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什么是真正的教师。心灵的力量、情意的关怀、人格的熏染、文化的气质、智慧的实践。我,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到底能具有哪几条来完成这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呢?怎样才能做到“匠心非匠”呢?

一、在研题做题中不断深化自己对初中数学的热爱。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解题研题能力是基本能力。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题,首先自己应该兴趣盎然,利用已有数学知识解决,才能引导学生做数学题的兴趣。可以俯下身倾听学生的解题思路,向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也可以虚心向解题能力强的老师,学生学习。以学习的姿态面对数学教学中遇到的新题,难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做一个具有心灵力量的数学老师。

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每个学生都应在数学学习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要求上可以不同,但不能放弃学习,放弃进步。能鼓励表扬学生,更敢于管学生,批评学生,使学生能静下心学习。在现实的妥协中坚守教育的理想信念。`

三、做一个具有情意关怀的数学老师。

要做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每接一个班,每带一批学生,就力争和学生建立起初恋般的美好情感。真诚地表扬他们的进步,尽可能地鼓励,帮助他们。

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个更好的教师,做一个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教师。努力做到“匠心非匠”。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3

读完《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给了我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就如同在渺无天际的大海中找到了明灯,它让我对自身从事的职业和自我发展的方向,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定位,让我明白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将要从事一生的教育事业。

书中,用八个篇章为我们阐述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作者管建刚校长在文章的撰写中,可谓用心良苦,他将自己多年的教育感悟和盘托出,既有生动鲜活、原汁原味的教育轶事,又有意蕴丰赡、高度升华的教育思想,文章的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光芒,流淌着对青年教师的殷切期盼。

一、尽职尽责是为人师表的“第一要务”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是事业,教师的工作是个良心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承担好育人责任,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像一个人没有了家庭责任感,这个家庭就不会幸福;一个人对工作没有了责任感,他的人生就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成就一样。一个教师要想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就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时时刻刻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责任”。

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任,就是要学习。对自己有责任感,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学不可以已”。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人的身体的发育有年龄限制,人的精神发育却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到哪个年龄,精神就停止成长的事。教师应该走了一辈子精神发育的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抛在后面,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称为“老古董”。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读书,是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知识更新这么快,如果不学习或不善于学习就会被淘汰。当课堂上我们对学生口里说出来的新名词一无所知时,当我们不小心把知识讲错了又要更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好小学也并非易事,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既要系统地学习教育专著又要广泛地涉猎,我们既要做“专家”又要做“杂家”,所谓“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正是这个道理。书读多了,眼界开阔了,文化底蕴深厚了,你在课堂上就会游刃有余,你的教育之路也会随之宽广起来。

其次,要对学生负责任,就是要博爱。最近,“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的名字已经传遍全国,她成为了影响一代教师的楷模。张丽莉老师在关键时刻舍生忘死救学生的壮举是一种正义的冲动,形成于长年累月的行为习惯,源于她内心深处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当然,现实中我们可能并不会有像张丽莉老师那样舍身救人的机会,但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她的精神、她对学生的博爱。如何爱学生呢?“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是书中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章节,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我们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不动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我对学生们微笑,学生们也对我会心的微笑。这样以来,课堂氛围轻松了,课还是这么上,作业还是这么布置,但是教育效益却提高了。

二、探索创新是专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加快专业成长是一个伴随教师职业终生的课题。一个真正的教师,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着极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要求,并且,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一是要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我们不做没有思想的教书匠。那思想从何而来?我认为思想是智慧的结晶,抑或说是智慧的积淀,而智慧的生成源于思考,所以你要想跳出教书匠的圈子,就必须学会反思,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不要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堆积如山的作业上,不要把高耗低效地重复强说成责任心强的表现。我们要时刻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课堂是否有改进的空间?作业怎样布置能够更加合理?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习快乐吗?他们做我的学生感到幸福吗?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出错?当你脑子里冒出这样一个个问号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迈步向前了,能走多远取决于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在管建刚老师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它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使人把观点的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这个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二是要做一个勇于探索的教师。教育实践是教师成长的沃土,是教师施展教育才华、汇集教育智慧的战场。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本学期,学校提出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的课题,对我来说,又迎来了自我成长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牢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我们班是最棒的班级,在班里,我是班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出了班,我就叫某某班,出了学校,我就叫某某学校,时刻记着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责任。这一点,每天中午都讲,强化学生集体荣誉感。其次,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班级管理,要淡化我管管别人的意识,强化我为班级服务意识。见到废纸杂物主动捡起,桌凳乱了主动摆齐,主动承担擦黑板擦玻璃等事务,见到班里不文明现象主动提醒……总之,做班级主人,操心班里的事。最后,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懂得欣赏别人。比如:每天在记事本上写两句话,今天我做了哪些不该做的事和明天我要做什么?或者今天哪个地方进步了和明天我要做什么?夸一夸自己的同桌,同组的同学,物品承包做得好的同学……从中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三、积极上进是自我成长的“第一状态”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说就代表了他这个人。”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就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无为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有着不愿虚度此生、想要获得人生价值体现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仰的。如何做一名积极上进的教师。

首先,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有位青年教师教两个班级,教下来发现,一个班学得快乐却扎实,一个班学得热闹却浮躁,原因在哪里呢?原来前一个班,班风比较沉稳,内敛,这位青年教师的教风比较活泼,于是学生激活了,学得开心有效。另一个班的班风比较活跃,再加老师又很开朗,整个课上热闹成一团,学生忘了自己是学生,必要的尊重老师,尊重课堂,尊重纪律,全丢了,热闹成浮躁,学习怎么可能扎实?教师应该是善变的,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班风,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总之,教师面对的第一天的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是新的,都处在发展变化中,因此,教师要想“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想“以一当十当百”,不仅不可能,而且会使自己陷入机械重复的困境,陷入没有灵气的平庸里。

其次,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比如备课,照着别人的抄一抄;比如上课,从来是一个模子,一个路子,没过上三招,学生都知道下一个环节是什么;比如教育学生,从来是采取最直接的、不经大脑思考的法子,至于这样做有没有成效,有怎样的成效,又会有怎样的负面效应,是从来不去思考的。如此做教师,怎么会有“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时常听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时代呼唤。而在这个时代之声的呼唤的背后,我相信,一定蕴藏着一场风雨,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应该为这呼唤后面的暴风雨做好积极的准备。

第三,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个性。我认为,教师的个性首先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上,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不是一般的交往,而是存在着教育教学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在我看来,教师存在的特征,首先是教育性,这种教育性无处不在,只不过是“显”与“隐”之分,有效与无效之分,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之分,但它确实存在,不管你是否承认它,注意它。一个教师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质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每一个教育教学的活动,都尽可能地策划出自己的个性的影子,让学生感觉新鲜,感觉这个老师身上有许多的意想不到的,许多的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这种教育个性是充满活力的,是张扬着一种智慧的,一个老师,就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

最后,我以管校长的一段话结束。“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向着不做教师匠的目标进军吧!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4

最近,我一直在读《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管建刚。起初是被它的书名说吸引。

本书作者管建刚是一位特殊的教师。他用对联来谈论他自己“病重一年,休养两年,经商三年,农村八年。七代耕田,八面无书,九九冬,十年板凳。”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使管老师成为一位独特的老师。

当然,我喜欢读这本书,不仅因为管老师这份与众不同,更因为这本书的内容给了我很多启发。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验,我有了更多的新见解。

举其中一个例子——“教育,从小做起”,我也有同感。它说:只有那些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那些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就是由无数小事结合而成的吗?

的确,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需要花很多时间做的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例如:早上到学校,进了班,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这里,如果没有人,是什么原因?谁没有完成作业?为什么?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吵架,不得不调解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这些小事是我们老师的日常工作,通过这些小事来教育学生,是我们的工作。

这本书还讲述了一个哲学家的故事,他让他的门徒去麦田里摘最大的麦穗,条件是没有人能回来。因此,当哲学家们说“时间到了”时,很多门徒都空手而归。

因为他们总是在比较,总是认为前方有很多的机会,没有必要过早的做出决定,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机会。直到那时,门徒们才突然意识到,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面前的那粒拿在手里。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想不想做,不管它离你的期望有多远,既然你已经在做了,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读到这里,我也有些庆幸,庆幸的是,我是一个牵着麦子的手,踏实的工作,踏实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现在才不会抱怨,才会感到幸福。

随着我阅读深入,我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要求老师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意味着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说,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更宽容,更爱他们。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要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要做教书匠,要做一个辛勤的园丁!我相信,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像一朵朵鲜花,即使经过风雨,也会有一天盛开,让我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5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管建刚著的《不做教书匠》,感慨颇多。这部书里的每一篇文章宛如一道道涟漪,荡涤着我们混沌的心灵;又像一声声响鼓,敲响着我们沉睡的心灵;如同一级级台阶,拾级而上,步入教育人生的精神顶峰。

初读《不做教书匠》之时,蓦然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彻彻底底的教书匠,读完此书,心中的很多困惑都烟消云散。面对以后的教育人生,眼前豁然开朗了,心中也有了方向,深刻领悟到了: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的真谛。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懂得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亲和感。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摘花的小女孩,不是批评教育,而是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送给谁?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回答说:给生病的奶奶看,看过之后,我就把花送回来。多么纯真的孩子啊!有的时候,面对犯错误的孩子,不要急于批评,耐心的了解真相,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如果我们用心去关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讲台上那一束束美丽的花,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与自豪。

书中说年轻的教师从事教育大致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之为包袱,能把事情应付过去就行了。第二种态度,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这类老师工作很辛苦,他们只知道干,干,干,但不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义在哪儿。第三种态度,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这类教师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活动、教育的意义。

他们的生活状态已经和教育密不可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美好明天。怎样成为第三类教师,书中给我们提了几点建议: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让我们朝着第三类教师努力奋斗吧!

一本书,就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徘徊时,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时,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让我们带着这种力量奋勇直前吧!

最后,我想用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里的一段话结束自己的感想。教育的幸福即人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是双向的。当学生感到幸福的时候,你将感到幸福;当学生感到幸福的时候,你的幸福将是几十个学生的幸福的总和。用心去做,教育原来可以这么有滋有味,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心体会,你会发现幸福就在我身边。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范文6

“教书匠”这个词是对教师的贬称,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上学的时候,有位老师向我们解释道:教书匠就是不读书,不思考,机械性的重复同样的教育工作的人,不能称为教师,只能是匠人。

在假期看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时,书中给青年教师的7条真诚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一、做有目标感的教师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的消耗。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机会和赏识也离你不远了,人生的精彩也离你不远了,即便你还是没有机会走向你梦想的那条道路,但那个时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非是无病呻吟的赞誉。

二、做有约束感的教师

作为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各方面要严格要求,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正是身教的作用。面对于学生犯的错,我们要约束自己的情绪,宽容他所犯的错,帮他分析犯错的原因,帮他改正错误,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而不是指责他的错误。

三、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青年教师要有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信赖的人。人,也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往往是那些有一股“傻劲”的人。这“傻劲”就是执着,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向理想和信念指引的方向排除万难,付出最大努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自己有责任感,最重要的行动是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对自己有责任感,就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

四、做有积极感的教师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说就代表了这个人。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就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无为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有着不愿虚度此生、想要获得人生价值体现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仰的。如果愿意奋斗,那么从此刻起你不妨这样积极地做教育:

1、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

2、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

3、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

4、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五、做有学力感的教师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了?”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方式。

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他们知道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个性化解读,他们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可是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人的身体的发育有年龄限制,人的精神发育却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到哪个年龄,精神就停止成长的事。教师应该走了一辈子精神发育的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抛在后面,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称为“老古董”。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读书,是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这个功不是靠给的,是靠自己修炼出来的。只有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滋生出来的、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那么,你的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是别人羡慕得想模仿和借鉴的方式方法。

六、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职业的专业形象不是由职业本身赋予,它是由一群具有专业水准的工作着的人赋予的。一个人,不是有了知识就能做好一名教师。一个真正的教师,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着极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要求,并且,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任何职业,只有首先被其从业者看重,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当所有的教师都把教育看得足够尊严的时候,当所有教师都把它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候的时候,别人就不能不对它肃然起敬。坚信,一个人只要理想之光不灭,就一定能朝着教育的理想境界前进。

第16篇:不做教书匠11

一本好书 一面镜子

——读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有感

金泽小学 马和秀

《不做教书匠》是管老师专门写给一线青年教师的一部作品。这部书,他深入浅出的向青年教师提出了八个建议:

1、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

2、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

3、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

4、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

5、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

6、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

7、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

8、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读他的书,就是在听一位成功者娓娓讲述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教学、生活心得,一切都是那么亲切、一切都是那么实在!

认真读过这本书的每个章节,使我受益匪浅,感触很深。想想自己,从教15年了,总觉得现在与学生的感情少了几分热情,甚至有些麻木。本学期刚开学时,我所教的班级比起上学期人数多了17位,加上插班生多,管理的确成问题。我情绪烦躁、整天板着面孔,教室内总是乱混混的,一进教室我不是小声批评就是大声指责。尤其令我头疼的是调皮男生多,常常惹事生非。我的声嘶力竭使自己身心疲惫、嗓子嘶哑。但班风好转不大。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在学校内外遇见我是冷淡、躲避。恰在此时,我从孩子手中接过《我要做个好孩子》这本书。其中一个片段使我开始反思自己。文中主人公六年级的金玲同学去给新老师送一个小东西,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还狠狠地批评了她。她加倍思念自己的旧老师,对现在的老师讨厌极了。她觉得现在的老师长相不好看、声音不好听、字写的没有她的同学好、反正一无是处,从而不喜欢上她的课。文中对小姑娘的内心世界写的那样细腻逼真。看到这儿,我的心像被揪住了,不禁想到:我在学生心目中是怎样的角色呢?在那个漆黑的夜晚,我辗转反侧,“我今日的教学状态像个十几年教龄的老师吗?这学期的班主任工作怎么这么吃力。自己整天有焦头烂额之感”。也正在这会,我拿到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细细读着,催人奋进。第七章“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使我更有拨云见日之感。这一章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尊重,教育的善、投入的教育吧”。在“教育是朵带笑的花’中,管老师首先强调,我们要学会微笑。人类拥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武器,那就是笑声。因为微笑是可以传染的,微笑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奖励,微笑可以让一个孩子高兴一整天,也可以让学生放下警惕,敞开自己的心扉。的确,我班有一名很特别的女孩——罗琼,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也许由于她的笑脸,我对她很喜爱,很和善。我敢保证从开学到现在,我从未批评过她,她的笑脸那么可爱,让人不忍心说她、不愿意说她。课间,唯有她会转到我跟前问长问短。一天,她将一个大大的苹果给我,我笑着说:“老师不是说过吗,老师不吃你的苹果,你自己吃。”“不,老师我今天肚子痛。”说着,她调皮的扮鬼脸,硬是将苹果塞给了我。其实,老师对她的好她知道。这让我感觉到微笑是拉近师生距离的催化剂。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微笑的老师,喜欢老师微笑的讲述知识,喜欢老师微笑的倾听,喜欢老师微笑着表扬。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快乐的不仅仅是学生,我们老师也会更轻松和幸福。让教育在欣赏中微笑。教师的亲切,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真正地爱孩子,才能真正地亲近孩子,走近孩子。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赏识。教育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尊重他们、欣赏他们,让他们从我们这里获得自信和尊严,自主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获得发展。

在“尊重,教育的善”这一节中,在管老师的眼里,“一个教师是否优秀,要看学生对他是否怀有依恋,怀着爱。倘若没有,他学历再高,论文在精彩,教学质量在高,也不过是高明的教书匠”。教育,就是让人有尊严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尊严源于人的自尊,学生的自尊最重要的一个来源,是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幕:一位优秀的白人老师在给一个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了两个。”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在此我和大家再分享一个案例:开学初一天早上,我班学生到齐了,教室门钥匙找不到,宗永峰同学和岳子裕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岳子裕说把钥匙给宗永峰了,宗永峰说他根本没见。此时的我,气急败坏,一把把宗永峰拉到跟前,厉声喝道:“怎么没见,你再给我说一声。”“老师,我真的没见。”我更加生气了,指头指着他的头恶狠狠地说:“滚回去,我不想和你说。”他流着泪回到了座位上。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做错,因为当时我觉得他是个插班生,比较调皮。岳子裕是班长,应该不会说谎。下午,岳子裕回到学校时告诉我,钥匙在他家里找到了。此时的我,愧疚充满了整个心,该怎么办呢?写字课上,我来到宗永峰身边,拍了一些他的肩,不好意思的笑了, “宗永峰,老师早上没做对,错怪你了。”他猛抬起头看着我,诚恳地说:“老师,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在那一刻,我被感动了,多好的孩子呀!一定要对他好。之后的日子里,我特别关注他、关爱他。他一定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用发奋来回报老师。在期中考试中,他从月考的17名一跃成为班级第1名。从这件事中,我发现学生进步时,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每当学生调皮违纪时,我都要告诉自己:对孩子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备,我班的陈彦泽同学,一位非常聪明的孩子。但她妈告诉我,她多次被孩子气哭,也曾把孩子装在麻袋里拉到洮河边吓唬过,他还是这样调皮。开学初他几乎每周惹点麻烦,打肿了同班同学的头,拿小刀欺负五2班的一名同学等。我想,这位同学在家里挨的打太多。应该多给孩子讲道理,对他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求。事实证明,老师的忍耐和尊重使他变了。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我们要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吝啬给孩子成功的机会,不要吝啬给孩子的鼓励、赞赏。当然,说起来容易,真正实践起来,极个别孩子的行为真的会让老师无奈、哭笑不得、甚至欲哭无泪。但是我们努力了,做好了,就会感受到一种为人师的幸福和自豪。 在“投入的教育吧”这一节中,管老师的观点是“享受工作是享受生活的大头,只有会享受工作乐趣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得到生活乐趣的人。”让我们做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的欣赏者。“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早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是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我们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的给孩子自信,及时的扶孩子一把,孩子就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

一本好书,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面镜子。当我们面对诱惑迷失方向的时候,不妨捧起来读读它;当我们在教育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不妨捧起来照照它。老师们,让我们以此为镜,不遗余力地去守护学生纯净的心灵,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投身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第17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我个人的习惯,是在读一本书之前先去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因此在拿到《不做教书匠》之后,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管建刚的信息。除去大量的读后感外,吸引我的首先是天涯社区的教育板块里看到的一篇描写管建刚这个人的文章:(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42663&PostID=10812606),对其形象的描述是“好像刚从家里睡完觉过来,穿着拖鞋,有点慵懒,有点随意,裤管一个长一个短”,此时他的身份是学校副校长。

而之后作者在四年后再见管时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他更冲淡了,手上戴着佛珠,一个板刷头,若是换成衲衣,定会以为是一个修行者。甚至,在吃东西的时候,也大多吃素菜,而且量很少”。按照书的扉页上对笔者的简介,此时管已经是苏州市的学术带头人了。

第一段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拘小节的单纯个人,一种洒脱、自由自在的感觉,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学校的领导者;第二段则变成了一个内敛、精湛且削去了锋芒枝干的苦修者。我知道这种描述在语文层面上是不规范的,不过还记得《不做教书匠》中对于专业感的描述吗?“把苦难当做锤炼自己的机会”,文字间足可以看出管的理论对他自己也是有效的,他在身体力行。

还是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获得了一些更加有趣的资料,例如下面一个地址(http://hi.baidu.com/%B9%DC%BD%A8%B8%D5/home)——管建刚建立在百度空间的博客:名字叫《我的作*命》。从博客中可以看出博客主人对空间的精心打造,其中大部分文章均与教育教学相关,也可以找到《不做教书匠》的点滴写作心得及观点节选,可谓管建刚教学理念的集大成之所,也是管老师身为教师所建立的自身教育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一种文字体现。如果与《不做教书匠》联系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管老师的这本著作,想来他也是欢迎大家访问的。

纵观《不做教书匠》全书,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八个建议——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和智慧感的教师——来要求青年教师完成“不做教书匠”的最终目的。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讲法,详细说来,如方向感、约束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智慧感等,都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修为和能力,也使得这本书初读起来就像一本市面上常见的成功学著作一般——如何成功地做一名教师——这是我个人的初步印象。不过马上,我就被他书中那种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教育理念所吸引,不论是引经据典,还是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些故事的讲述过程中,管对于自己理念的共享是毫无保留的,这种阅读感与之前作者的形象描述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共鸣——管应该是有着强大亲和力的人,也是一个强调个人意志、一直用相同的严格要求对待自己的人。同时我也知道了,这是不同于一般的成功学——其所谓的成功,必然是指教学过程中精神层面上的收获与所得。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上的大亨,那么我真诚地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返。”管在开篇第一章中用黑体字表面的这段话,其劝诫的真诚洋溢在字里行间——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卫道士和道德家,一边呼号着要求教师们多做奉献,少患得失,一边享受着朱门酒肉,夜夜笙箫,用充满矛盾的行为展示着社会最写实的可笑与龌龊;而管老师的一席话不但承认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而且还为年轻人们指点出了现今教育应该选择的人生态度——想做匠,那么别做教书匠,要教书就做要做大师。而对于觉得高要求了的后辈,则宽容地给出建议——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如不想做教师,请跳过以下文字。 先看匠是什么吧?字典的解释是“①有专门手艺的工人:如木匠、铁匠、能工巧匠。②在某个方面成就很高、修养很深的人:如艺术巨匠。”

如果教书匠是指前者,那么就是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人,如木匠、铁匠一样,他们的经验凭靠的是口齿间时代相传,很难有集大成的归纳与总结,工作容易流于形式,如果没有不世出的天才来支撑这个行业,技术和深度的衰败是必然的。

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必须坚持下去的工作,除了课堂的教授之外,更重要的是课堂外的工作,包括了课文的前处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严密设计和巧妙引入、课堂反馈的及时处理以及从中深入抽取一节课的核心本质。。。。。。更需要教师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不满足于一时的安逸和所得,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些都是一些很具体的工作,由此可见要脱离匠成为师,就必须从匠做起,锻炼业者的精神,充实自身的能力,没有坚定的方向、严格的约束,是做不到上进与奋斗,成不了专家与大师,获取不了大智慧的。这是一条必然的化蛹之路。

其实管著作中的很多道理,老师们并不是不知道,不论是谁,茶余饭后总是能高谈出几句“道理”来的,关键还是在于两点如化学可逆反应般的相互作用: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和自身实践的自信心。

管老师所举的野田圣子的例子我也有听说过,他书中没有提到的后文是:其实野田最开始洗厕所时是十分不情愿的,但是一个洗厕所的老工人告诉她自己的做法:每次洗完厕所后都会喝一口马桶中的水,如果自己喝得下去了,就说明已经将洗厕所这份工作做得足够好了。这种看似自虐的偏执做法说服了野田,她用同样的方式一遍遍每天清洗厕所之后,逐渐明白了——不管是什么工作,不管身处怎样的不利环境,首先要建立自信,如果自己都觉得无法做好这份工作,那还谈什么热爱和成功呢?圣子日后的成功(麻生内阁时期的消费者担当大臣)固然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但“喝马桶水”的经历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自信心的建立。

但是反观年轻教师的现状呢?清谈谁都会做,但是清谈误国之说从两晋时期便耳熟能详,因为没有坚持的实践行动在里面。身为时代动脉血液的年轻人为何会如此对待事业呢?原因何在?一位老教师曾经和我感叹过:“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在《不做教书匠》的第一章中也可见类似结论——人固然不能缺乏物质支持,但是年轻教师在主次追求上更体现为物质第

一、精神第二,甚至第三第四。。。。。。

年轻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好像房子没有支柱;如果没有正确的信念,就好像航行没有罗盘;其实年轻教师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缺乏坚定而正确的信念呢?诸多的近龄同事畅谈时都有叹过“现在不过是怎样怎样罢了”的消极话,但是他们如果回想一下大学刚毕业时的自己,何尝不是意气风发想要创立一番宏图大业?就算最低,也是想要能够成为一个家庭的有力支柱,而不是一个评不上职称、涨不了工资的穷老师。

是的,这种意向的落差好像很巨大,但是都是以物质为目标的前行方向,这是大多数人思考的惯性和认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建立是当今这个社会给予的,有着它丝丝缕缕的写实与褴褛,教师群体的庞大决定了大多数老师都是普通人,都受着这个普世价值观的深刻印象,并非一人一夕可简单蹴就,那么要想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美丽精神价值也同样要花费等长的时间,如果要超越书中所提的“吃良心饭”、“老黄牛”阶段,则甚至要更久。这点对于现今社会流行的价值观而言是必然的,也是可叹和让人感到悲哀的。

但是做出改变的主体毕竟是个人,而自信心则是做出改变的最大驱动力,在这种驱动力的作用下,任何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可以变成路边的杂草,倒伏到时代车轮的身后去。

而对于约束感、责任感和上进感等其他七项建议而言,在建立了自信的基础上,便都会落到行动论的范畴内了——都是可以通过实践和物质基础来实现的,例如管老师在书中曾经举出了日本人的约束力很强的例子,实际上日本人能够表现出这种工蜂文化或者蚁群文化的前提是复杂的(可参看本尼迪克特著(美),田伟华译的《菊与刀》),在战争年代体现为他们的“天皇情结”,客观层面上来说可以成为一种自信心的建立;战后则表现在政府对民众的集体约束工作的落实上,单从后者来讲,还是有现代化发展成就作为物质基础的。

那么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固然成功的教育需要新鲜血液,也即年轻教师保持对更高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这一点书中讲得很详细——但是同样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鼓励,选择完全的清修或许可以锻炼智慧、强调教师的奉献或许也可以树立良好的风气,不过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殷实的家庭肯定更能成为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优秀学生铸造与精神世界遨游的强大基石与后盾,包括战前强调精神胜利法的日本,其后教育的发展也是一直在物质支持的大前提下踏步前进的(例如70年代初期的学生营养早餐计划的大力实施)。德国人从俾斯麦时代就开始重视教育,他们有一句话十分经典:“没有一个国家会在财政投入上亏待自己的教育,否则就等于是在助长自己的敌人”。我们可以再看看近几年(2009年至2010年)我国的教育投入: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最高3.41%到2005年的2.16%,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美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其GDP的5-6%左右,其人口则仅为我国的20%。此时如果再回过头去看德国人在19世纪的跨时代点评,其穿透力可见一斑。也足可见中国教育的改革,不论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政府为主体,都仍任重而道远。当然这些感想都是在阅读之后的延伸,已经不在本书的叙述范围之内了。

教师付出的是智慧,付出不会没有回报,也不能没有回报。只是对于回报的态度,不论是教师还是社会,需要重新定位的尺度都太大太多。教师的确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与谅解,教育也的确迫切需要物质基础的铺垫来开花结果——且不是短期内。但是作为年轻教师,这一教育过程中的最大引导和实现主体,我们在享有物质基础的同时,也需要把教育人生的价值观更多地镌刻在教学过程和教育研究的享受上,开始做时或许存在多多少少的困难,但是只要有着“喝马桶水”的坚定信念,这种从自我强迫到自我救赎的成果就必定会得到体现。

以上是阅读《不做教书匠》一书的一些感想和体会,信手写下,权作荒芜精神家园的一丝浅浅绿色,聊以欣慰。

2011/11/07

洪澄源

第18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做教师十余年了,特别是做班主任的时候,感触特别多。也许是自己的思想幼稚和社会阅历不足的原因,所以总是感觉特别操心,特别矛盾。虽然读一些有思想的书的时候也感觉自己是个有思想的人,但是是一到工作岗位就开始将自己的目标定位:管好班级,学生别出事就好;提高成绩,通过考试就好。

一个假期读完了薛校长的赠书《不做教书匠》,收获很多。“不做教书匠”!————是的,不做机械教育的老师,不做遗忘学生需求的老师,这便是我今天最大的感受!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做一个把教育当成自己奋斗的事业来做的教师,做一个积极探索、常想一二的老师是我的追求!

一、“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用心做事的人必然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必然富有创造的活力。一个真正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深刻的,不只关注今天,更关注明天;不不知关注其智力,更关注情感;不只关注其基石,更关注其创造。思想源于对教育、对生命、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性实践和理性探索。没有深刻的思想就没有深刻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没有深刻的思想,往往就没有深刻的爱、睿智的爱。”

我以前往往认为只靠着年轻和热血沸腾就能把工作做好,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提高学生的成绩,现在看起来是错的,不管是当班主任还是教师都应该把思想的肤浅的劣根性挖去,要在做的过程去想,去思考,把教育这份神圣的工作做得更深刻,更长远。让把对教育这份爱变为深刻的、睿智的爱。

二、“我们的面子是建立在学生的痛苦之上的吗?我们的成就是建立在戕害学生的青春年华的基础上的吗?我们的荣誉是学生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换来的吗?真的让我们刮骨反思。学生是个未成年人,可有时我们却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弄得两半俱伤。我们班的李元胜因为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我帮助他,宽容他,可这朵冰山上的雪莲却迟迟不开花,没有再期待,最后和他冲突,让他在家反思,我也反思着。再来学校时,我已冷静了很多,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教育关怀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我们定下目标后,我悄悄地提醒他,也让同桌打电话提醒,有时还让同桌去他家写作业,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他没有在课堂说一句废话,没有再出现不交作业现象,月考的成绩虽然没有达到目标,但也进步了不少。我找了个台阶下,再次定目标,若完成目标后,让他做到最崇拜的子鑫身边,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最后如愿以偿。我解脱了不少,一个最顽固的刺让我拔掉了。”教育是一种超然的帮助,很感谢管建刚老师的妙招。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书,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提升思想,净化思想的书,是一本让生命永放光彩的书,是一本珍藏升值的书。我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它是我的精神世界再次被激励,使我的生活方向不在迷茫,更帮助我勇敢的迈出了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我现在印象最深是书中所说z;“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把握未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那么我们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握自己,从而获得一个充满自信,永远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用激情和思考点燃生命,放飞梦想的地方。每个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灵魂跟生命。

第19篇: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梁丽丽读后感

“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还是富贵立身?我们知道南辕北辙的故事,它告诉我们选择方向的重要性,方向错误,你越努力,离目标也就越远。人,只有在选择正确的情况下去努力,才能做出成就。人生路上的选择,第一位的,不是做什么职业,而是问一问自己,你选择“精神立身”还是“富贵立身”?”

上面这段话是我摘抄自《不做教书匠》中的句子。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似乎太深奥了,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才算活对了。我觉得人活着就要学会让自己满足,不要后悔,不要浪费宝贵的生命。

我自己从来没想过能踏入教育的行业,在我看来,老师这个行业颇具挑战性。而且,它非常的具有意义。

一个不爱孩子的人,那我觉得她可以放弃这个职业。孩子是什么?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他是单纯的,人生来并无善恶,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的塑造自己的性格。就像一块原始的石头,在河水中几经磨练才能安然的躺在河堤上晒着阳光,感受岁月静好带来的温暖。我觉得,老师可以是那涓涓细水反复淬炼石头使之化为美玉的人。 师之道,不先在高远,不先在深厚,而是先练就耐心。

耐心什么?耐心就是日复一日的劝导,日复一日的练习。日复一日的沉稳。

耐心让学生接近你,信任你,愿意敞开心门接纳你。而教育的根本就在学生。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当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你并不缺少爱,缺少感情。但是,你是否原意为别人花费你心中的爱,你心中的感情?你能象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学校吗?你能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吗?

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这是一种必须的耐心。

把耐心作为基石,用爱去感受教育,才是教育的立足之本。

第20篇:不做值日检讨书

尊敬的庄老师:

首先我怀着非常内疚和惭愧的心情,向你递交这封检讨书。关于我不做值日,提早离开,确实是犯了大错误。事情的经过如下:

20XX年3月5日,星期五是轮到我们小组打扫值日。下午5点半放学了,但我却没有留下来做值日,而是拿起书包就往家里跑。也不顾小组成员的阻扰,还把拦住我逃跑的赵同学推倒了,害的他手上被划伤了。然后今天早上上课,我被同学举报我还死活不承诺我当时犯的错误。

首先,此时此刻我已经深刻认识到了我不做值日,提前回家的错误,我不应该这么懒惰。然而我认识到我行为不仅仅是懒惰这么简单,而是一种逃避责任,无视集体的行为。其行径之严重,态度之恶劣,令老师和同学感到发指。我此时此刻感到无地自容,无奈这1米5的个头,实在钻不进地下。要是可以我是真拿块砖头拍自己一巴掌。

要说值日工作,是轮流进行的。大家都是为了教室和集体场所的一份清洁,为了营造一个干净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努力。我们小组是每周轮到星期五,而恰恰是这星期五的值周尤为关键,因为接下来的周六周日我们的教室都没有人打扫了,若教室在周五没有打扫。那么周一大家回来上课,就会极大影响学习环境,也影响老师、同学的上课心情。

以上的一些,我到现在才意识到,真是无可救药的我。好在,现在我已经意识到了,而且意识很深刻。希望老师给我一个重新改过的机会,让我能够为班级的集体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老师!尊敬的尊敬的庄老师!请你在今后的班级活动都叫上我吧,我可以参加学校的拔河比赛,可以参加学校的篮球比赛,可以参加等等比赛。请老师多多吩咐。我要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做承诺书.doc》
不做承诺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祝福语实习报告辞职报告策划书口号检讨书介绍信导游词社会实践报告求职信协议书委托书证明承诺书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自我鉴定广告词申请书活动方案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