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园导游词

2020-04-05 来源:导游词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个园导游词

个园导游词

个园北门入口(致欢迎词) 2分钟 竹林 5分钟 竹西佳处 2分钟 丛书楼 2分钟 南部住宅 20分钟 春山 5分钟 夏山 5分钟 秋山 5分钟 冬山 5分钟 宜雨轩5分钟 出口(致欢送词) (全程约1小时)

【欢迎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导游XX,很高兴今天为各位导游讲解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个园。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主人生性爱竹,在园中修竹万竿,大家可记得园门两边的楹联“春夏秋冬山光意趣,风情雨露竹影多姿”。由此可见竹子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同时“个”字是“竹”字的一半,而且形状酷似竹叶,故取名个园。1998年个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竹林】进入个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是各种各样的竹子。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1300多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约500多种。在我们扬州地区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

注释:1.黄至筠(1770年-1838年),又称黄应泰,字韵芬,又字个园。原籍浙江,因经营两淮盐业,而著籍扬州府甘泉县,清嘉道年间为八大盐商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珍贵的龟甲竹、佛肚竹、孝顺竹等。我们都知道竹子是四君子之一,所以竹子代表了君子,君子有谦虚、正直等特点,竹子都一一具备,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爱竹如命。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对竹子十分喜爱,而园主人黄至筠也和大多数爱竹之人一样,时常借以言志,抒发清高脱俗的精神追求。

【竹西佳处】走过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我们在前面看到了题着“竹西佳处”的匾额。“竹

西”是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就用“竹西佳处”来指扬州了。 “竹西佳处”的过道两边栽植的是桂花树,这里种植的主要是花色偏白的银桂,不是因为主人是盐商,喜欢白花花的银子才种植白色的银桂,而是“银”和“迎”的读音差不多,表示“夹道桂花,迎接贵宾”的意思。所以这条道也被称为是迎宾大道。

【丛书楼】走过迎宾大道,我们眼前的这个两层楼建筑就是黄至筠书房,叫丛书楼。这座丛书楼是由当时马氏兄弟所建,他们收藏了大量书籍,供文人赏读。 这个楼有两层,有楼必然有楼梯,那这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呢?大家不妨进去找一下,找不到不要紧,在这边我们留一个悬念,答案到后面自然会揭晓。

注释:1.竹西佳处:取词于姜夔的《扬州慢》。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2.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3.马氏兄弟: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侨居扬州,经营盐业,为当地徽商巨富,捐资开扬州

沟渠,筑渔亭孔道,设义渡,造救生船,造福一方百姓,其慷慨好义的名声远为传播,人称“扬州二马”。

【住宅】往前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个园的南部住宅部分,它完全依照坐北朝南、三纵三进的传统形式建成。个园住宅的三路建筑各有吉祥主题,分别为“福”、“禄”、“寿”。

大家眼前的是一个两面青砖的夹墙过道,这个过道叫“火巷”,它是一个消防通道。我们的左手边是东部住宅,右手边是中路建筑,再向西还有一个西纵,每纵有三进,是三横三纵九宫格的住宅格局。东纵最北面的一间是伙房,在伙房的前面,是楠木厅,是主人一家团聚用餐的地方,因其梁柱取材楠木得名,厅内桌子是圆的,凳子也是圆的,寓意团团圆圆。楠木厅的南面是清美堂,清美即高洁,美好的意思,就是以清为美,做人要清清白白,做官要清正廉洁。这里原来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管家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东路建筑檐口瓦头上是篆字“禄”,滴水全部是“鹿”的图案。这条轴线的主题是“禄”,“禄”者,俸禄也,指古代官吏的俸给,俗话说“高官厚禄”,主人是希望它能保佑黄家世世代代官运亨通。

进入仪门,我们就来到住宅中纵了。这一纵的主题是“福”, 檐口瓦头均是倒挂着的蝙蝠。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汉学堂,由于黄至筠二儿子黄奭推崇汉学所以命名汉学堂。它的接待规格要高于“清美堂”,梁柱全部取材柏木,是扬州最大的柏木厅。 中轴的中进是黄奭夫妇的起居所,中轴的后进是黄至筠四公子黄锡禧的起居场所,在黄家四兄弟中,他是最后一个离开个园的,可以说历经了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晚年寄居泰州。

现在我们又来到了一条火巷,火巷把两边的建筑隔开,一是为了阻止起火时火势漫延,另一点是古代等级制度比较森严,仆人进出,宾客至后花园都不能穿堂入室,只能从火巷走。

这条火巷和刚才我们走过的那条有点不一样,这条巷子一头宽,一头窄,这么设置不仅从视觉上让人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同时这条巷子也被称为是棺材巷,棺材棺材升官发财的意思。

走过火巷,我们来到的是住宅的西路建筑,西纵的主题和前面两纵不一样。它的主题是“寿”。大家看屋檐滴水上是寿桃图案,西纵第一边是清颂堂,因主人晚年清誉有佳而得名。这间厅内没有梁柱,相当于现在的吊顶天花,是黄家祭祀的场所。西纵第二进,第三进是当年内眷生活的场所,内眷住的地方除了有楼房,柱子见方,还有女儿墙,是封建性很强的绣楼。

【四季假山】看完住宅部分,最后就是个园成就最高的,最值得人称道的后花园的“四季假山”。

我们现在从火巷走出来,正对面是一个漏窗而不是一堵墙,我们从这里能看到半个漏窗,显得很富于变化,漏窗里的假山造型很独特,您仔细看看您就会发现这些造型很眼熟。没错了,您看,这是个狮子的造型。其实,这些造型除了趣味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告诉我们,园子里的假山是象形的,我们要从这些象形的寓意角度去读园。

未入园门,只见小小花台之上,数杆刚竹修直挺拔,石绿班驳的石笋插栽其中,园主人以粉墙为纸,竹石为绘,点画出一幅生动的“雨后春笋”图,让人充分地感受到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竹”。

春景是四季假山中占地最小、用石最少的一个,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稍纵即逝,它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此时的你一定对园门之上“个园”的横匾心存疑虑,“个”字是建国以后才有的简体字,而建于清代的个园怎么会有此字呢?要知道此“个”非彼“个”也。园主人虽然爱竹,并在北园建了竹园,但是他很自谦,认为自己只拥有了竹中一叶;而清代诗人袁牧的一句“月映竹成千个字”更破解了此“个”之谜,竹叶被月光影映在粉墙之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个”字,原来这是一块极为罕见的字画一体的匾额,一支竹叶一个园,微风飘拂, 疏叶生姿, 阳光下修笙弄影

之态现于粉墙之上,再抬头观看园门横匾上的“个园” 二字, 不仅显示出园名与春意融合在竹石图中的微妙之机,同时也暗示了个园的园景特色在于竹, 在于石。

如果说园门外是初春之景, 那么跟着春天的脚步迈过园门你看见的则是仲春的繁荣。随着惊蛰的来临,万物又恢复了灵性,园主人在这里用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刻画出了一幅生动的十二生肖闹春图。那潜龙游蛇、勤劳的耕牛、英俊的白马、长啸山林的猛虎、聪明的小狗、可爱的绵羊、调皮的猴子、温顺的玉兔、报晓的雄鸡、无不惟妙惟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走过春天的路面,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的脚下出现了鹅卵石,中国园林用鹅卵石铺设路面代表了水波纹。其实,我们已来到了夏天,因为夏天高温多雨,地面自然一片水意了,水上还有朵朵莲花的图案,这里用多水和夏天开的荷花点题表示夏天。景的主题是:夏云翻腾,苍翠欲滴。夏景中种植的植物,都是枝叶厚重,冬天不落叶,能够营造夏天绿荫如盖的树种,有女贞,广玉兰等。这些植物为夏景立意打了一个铺垫,其实真正反映夏天的还是眼前的这座假山。主人独具匠心地运用太湖石这种外形不规则变化的线条,叠造成暴风雨来临之前在天空翻卷堆叠的雷积云,所以,这座假山就叫做夏云。我们站在脚下的水波纹上,头顶蔽日浓荫,看到满眼的雷积云时,就会感到浓浓的夏意。当然,最精彩的是楼房前方一段,云头涌动,遮挡住楼的三分之一,一看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把盛夏雷雨来临之前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以在我们左手边,也就是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为点,曲折凹凸,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其最婀娜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池中那修长飘逸的湖石,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遮去下面的孔洞,极像汉字中的“丑”字,“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家可以在这边拍照留影。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湖石,又颇像汉字中的“月”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点明了扬州是个“月亮城”。在那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口摆尾,生动逼真,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另有一番景象。

现在我们就一起登夏山,夏山从外面看是一朵云的形状,所以我们游夏景还有“平步青云”的意思。登上夏山,我们看到上面种着石榴、竹子、枇杷,还有一些灌木,尽管长着很多植物,减一种多一种没什么本质差异,但这个紫藤却是不能少的,所以想要平步青云,就要在山上对云进行一次改良,上面种了一株紫藤,云顶上有紫气,那叫紫气东来,是老子出函谷关的景象,这就是植物与建筑的一种契合关系。

夏云顶上置一鹤亭,传说为养鹤之地,寓以“鹤舞云霄,神仙福地”之意,对联“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描写的正是仙鹤。松柏常青,仙鹤长寿,组合起来又寓意为“松鹤延年”。

个园的游览是按顺针按时序变化游览的,连接夏秋两景的建筑叫抱山楼,是一幢七开间的楼房,它是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我们脚下的这条长廊被誉为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您可能有点疑惑,人们这么说是因为从长廊这头走到尽头是从夏天走到秋天,从夏到秋得三个月,可不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下面我们就看看眼前的这座秋山。

秋山又称为小黄山,造园者把黄山的景色在此做了高度的浓缩,当然,浓缩的都是精华。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说过:秋山气势有如徽之黄山,试想一下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能堆出黄山的气势,叠石水平是多么的高超。这位叠石高手是谁呢?相传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石涛和尚。

既然是秋山,那么造园者又是如何来营造秋的意境呢?咱们一起从三个角度来欣赏一下。

第一从石材选用上来说,黄灿灿的稻谷是秋天丰收的象征,枯黄的落叶是秋风萧瑟的象征,所以黄色是秋天的色彩。造园者选用这种褐黄色的黄石就为假山抹上了的秋的色彩,给人以以秋的绚烂辉煌之感。

第二从植物的选择上来说,火红的枫叶是秋的象征,所以,造园者在秋山上种的最多的就是枫树。秋霜之后,枫叶尽红,那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您千万不要觉得遗憾,您看,那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啊无论您哪个季节来看秋山您都会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觉。

第三从假山的高度上来说,扬州是平原地区,久居平原人们容易产生郁结之气,登高望远可以让人们放开眼界开阔胸襟。古代也有九九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那么秋山究竟有多高呢?造园者又是如何来表现秋山高度的呢?画家作画,欲显山之高必云锁其腰,大家请看这

亭中的匾额,上书拂云二字,似乎此处伸手就可以拂到天上云彩,可想而知秋山有多高了。在这儿大家不妨放松心情、触摸一下您身边白云,感受一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的意境吧。

好,让我们回过神来,回顾一下,造园者是如何来体现秋的意境的。归纳起来说造园者就是通过黄石丹枫、登高拂云来营造了秋的意境。

与拂云亭相对的是咱们扬州建在假山上最大的建筑住秋阁,园主人为什么要在此修建这样一个建筑呢?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生活非常艰辛,后来到扬州经营盐业,经过多年奋斗,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人生的秋天对他来讲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有谁愿意这样的日子匆匆溜走呢,他建住秋阁就不足为奇了。住秋点出了秋的魅力,也是秋山的点睛之笔。

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留下的疑问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我们眼前的这条石径就是丛书楼的楼梯,曲折的石径不仅表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时主人把楼梯设置在书房的后面也是希望子孙后代在书房读书时不被打扰,可谓是用心良苦!

各位游客,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一年中最后的一个季节——冬天。

园主人是如何做出了冬天的效果呢?首先,我们从色彩角度来看,冬景大幅采用的都是

白色、灰色把冬天寂静萧瑟的格调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们来看四周的墙面是灰白色的犹如一张宣纸把冬天的画面慢慢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冬景主要是用白色的宣石堆叠而成,宣石又称雪石,由于里面含有石英颗粒,所以在光线的照射下,含有石英的地方会闪现出白色的光芒,背光的地方泛白,给人的感觉像是刚刚下过一场雪。园主人将每一块宣石都打造成一只只小狮子,而小狮子们姿态各不一样,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跳着,有的躺着,可爱极了,这群可爱的小狮子们,打破了冬天单调、沉闷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了无限的生机。再请大家来看这地面,它用白帆石冰裂纹铺地,仿佛冬日里结上的一层薄薄的冰块,这也给我们呈现出了扬州冬天路面结冰路滑的情景.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植物的配置,首先咱们看这株植物,它把冬天花的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当万物凋零,唯有它们不畏严寒,傲然怒放,正是有了它们,让这冬景在整个冬天都是暗香浮动。这就是梅花。再看这棵参天老榆树,扬州人也习惯称它“榆钱”树,“榆

钱”谐音“余钱”,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说实在的,它一点都不漂亮,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子的婆娑,更谈不上干的俊美,然而在冬景里却成了神来之笔,因为冬日残雪中,它最能表现出老树昏鸦的萧条景象。

最为神奇、最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南墙上的这二十四个圆洞,这些圆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大家不妨来猜猜看。您说是借景用的,您说是透风用的,还有人说是看景的,其实这就是冬景的第三大特色了,请大家来看这堵墙,它设置在这片小角落里,高大的墙面与墙外的住宅之间是一条狭窄的巷子,风从巷子吹进来,受到两边高墙的阻挡,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穿堂风”,当风穿过这孔洞的时候,就会呼呼作响,恰似北风呼啸。哦~~原来这是为了制造音响效果用的,我们称它为“风音洞”。如此构景,让我们感觉到了,外面北风呼啸,山上是雪,脚下还有冰,它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听觉,视觉,来共同营造一个冬天的氛围。

与风音洞有紧紧相连的就是西墙上,这并列的两个大圆洞,各位游客请靠近一些,透过大圆洞咱们可以看到什么?对,可以看到春景,这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句“我的冬天已经来了,我的春天还会远吗?” 【宜雨轩】穿过这个宝瓶门,也祝福大家一年四季都平平安安。最后我们来看看个园最中心的这个建筑——宜雨轩。宜雨轩在花园里起了一个挡景的作用,如果没有宜雨轩,整个园子的景色就一览无余了,这样就少了游玩的兴致。坐在宜雨轩里面四周都是漏窗,景色透窗而来,尤其是江南多雨的时候。 廊上抱柱楹联上联写有“朝宜调琴暮宜鼓瑟”这是指景色宜人,可抒发情怀,而琴瑟和鸣又指夫妻和谐、家庭和睦;下联“旧雨适至今雨初来”,雨是出自于杜甫的典故,下雨天是留客天,后人就把雨代指朋友,旧雨就是指老朋友,新雨指新朋友。所以老朋友依旧,新朋友更多,说明交往的广泛。可见主人特别讲究情谊,最关键的是“旧雨”二字,扬州人不称老而称旧,这是一种谦恭!轩内的对联是由林则徐撰句的“世无

注释:1。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讲得是隐士高人在世间不留痕迹,但有高山仙草名木为友的隐逸境界。匾额上宜雨轩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刘海粟所提。透过宜雨轩抱山楼前的壶天自春 又映入我们的眼帘。“壶天”是道教用语,取自刘凤诰的《个园记》,意为仙境,在这里主人

自谦地把个园比作是一个小壶,但是从壶口望进去确是内有乾坤。

【欢送词】扬州是一本书,道尽繁华与沧桑,个园便是其中的一篇散文,细品满读才能回味无穷。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感谢您游览个园,希望您再次光临!

(作者:

【小贴士】

票 价:个园门票旺季45元,半价票22元

个园门票淡季30元,半价票15元

开放时间:旺季7:15——18:00,淡季:7:15-17:30 公 交:扬州旅游专线

游客服务中心咨询电话:0514-87361638 地 址:扬州市盐阜东路10号 网 址:www.ge-garden.net

注释:刘凤诰:[清](一七六O年至一八三0年)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官至吏部右侍郎,以罪戍齐齐哈尔。释回,给编修。道光元年,因病回籍。道光十年,病逝于扬州。凤诰工古文,著有《存悔斋集》、《个园记》传于世。

推荐第2篇:个园导游词

个园

主要游览路线:

万竹园 —— 南部住宅 —— 四季假山 【万竹园】

中国的园林数不胜数,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它们分别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和我们今天要一同欣赏的扬州个园。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也就是1818最终修建定型的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可以算得上是扬州乃至中国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

大家看见“个园”二字,肯定比较奇怪,这个“个”字一般用来作量词,怎么能作园林的名字呢?其实,“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您看,走进个园首先迎接我们的就是万杆翠竹,个园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多竿。

我们面前的这几株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自然变异,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您看,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老年朋友们可以在此合影,借着这几株珍贵的龟甲竹我也祝大家身体健康。 这些丛生的竹子叫做孝顺竹,也叫慈孝竹,新笋紧靠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一样。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杆为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布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

中国文人对竹子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不仅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因其具有“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张九龄就评价它“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更是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扬州八怪郑板桥最擅长画竹子,他“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著名理论对美学、文艺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园主人黄至筠也是个爱竹之人,“筠”的古意本来就是“竹皮”,后来就代指竹子,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别号,人园合一,意味深长。黄至筠出生于河北赵州一个知府家庭,有着优越的生活和良好的教养。不幸的是他14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家产也落到了旁人的手里,小小年龄就流离失所,19岁的时候,他拿着一封父亲朋友写的推荐信,独自骑驴上京城去拜见主管两淮盐业的两淮盐政。两淮盐政大人见他颇有才气,为人机敏,心里很喜欢,就委任他作了两淮盐总,到扬州去经营盐业,黄至筠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50多年,家财万贯、炙手可热,上至盐政,下到盐商都得看他的动静行事。

穿过这条桂花小径,我们眼前的这座小楼就是“丛书楼”了。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小小的丛书楼,它原来的主人是扬州著名的马氏兄弟“马曰琯、马曰璐”,马氏兄弟一生“独以古书、朋友、山水为癖”,丛书楼中曾经藏书10万余卷,而且有很多的孤本、善本。乾隆年间修订《四库全书》的时候,马家是南方藏书家中献书最多的,乾隆皇帝在《上谕》中对他们褒奖有加。而今虽然历史沧桑,物是人非,但楼下这幅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仿佛还在告诉着我们这里曾是书香之地,名士往来之所啊!

【南部住宅】

由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园主人黄至筠一家日常起居之所。住宅部分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而设定。据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 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分别有着“福、禄、寿”的主题,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我们首先进入东路建筑,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一路住宅檐口瓦头的滴水及门窗阁扇都刻着梅花鹿的图案,以鹿喻禄,所以这一路的主题就是“禄”。 “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们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燕窝,参汤自不用说,就是这两只鸡蛋您也不要小视,据说有一天,黄至筠空闲无事,随手翻看记事薄,看到“鸡卵二枚”下面注着“每枚纹银一两”,非常诧异,因为按照当时的市价,一两纹银可以买到150斤的大米,就算鸡蛋价格昂贵,可也不至于到二个鸡蛋就等同于300斤大米的地步啊。他立刻叫人把厨子喊来,斥责他弄虚作假。谁知那厨子说:“我每天送来的鸡蛋,不是市面上的鸡蛋能比的,每个一两银子的价钱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个人来吧,请你好好品尝分辨一下”。说完就请辞走了。黄至筠重选了一个人来代替他,鸡蛋的价格是下来了,可是味道却大不如从前。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子,都是这样。最后只好又要原来的厨子来做,结果第二天鸡蛋的味道又和从前一样了。黄至筠大惑不解,就问那厨子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鸡蛋的味道如此鲜美呢?厨子说:“我的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美味的,你差个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黄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说,自此再不提换厨子的事了。鸡蛋都如此珍贵,黄家生活的奢华就可见一斑了。

刚才大家看到的主人的厨房,那么这里自然就是餐厅了。餐厅梁柱取材为楠木,称为楠木厅,您看此厅架构是圆柱、圆梁、圆椽,厅内又设圆桌、圆凳,吃饭的时候当然要一家人“团团圆圆”了!纵观此厅堂,规整宽敞,雍容大度。我们再来看立柱上的楹联“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此联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又指出“读书”的重要,放在餐厅里是再合适不过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黄家人追求的境界。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与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还有一副悬于屏门之上,上联是:“竹宜着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如果说雨雪增添了竹的韵致和松的姿态,那么花和酒则可以让人获得远离红尘的淡然心境。耕读传家表达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传递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怀、脱俗境界。巧妙地诠释了黄至筠既是商人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所以又称之为柏木厅。地面的柱础上圆下方,屋顶的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应该是明代的遗构。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瓷帽筒、石插屏和花瓶,谐音“平平安安”。两边抱柱为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漆书“三千余年上下古,七十一家文字奇。”大家不妨猜一猜这一路的主题是什么?对了,是“福”,因为滴水和门窗阁扇上都刻着“蝙蝠”的图案呢!

中路中进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最后一进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居住的地方。黄家初到扬州的时候,扬州的文人名流因为他是个商人,大多不屑与他为伍,黄至筠也不和他们往来,但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安徽的知名人士来家教导儿子,并且天天晚上亲自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发现有不精确的地方,就会立即派仆人陪着到书房,重新请老师讲解,必须完全领悟才可以去睡觉,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严格的要求,优秀的老师再加上自身的努力,黄至筠的四个儿子都有了很深的文学造诣,而且都有著作流传于世。据说,有一次,扬州的一位名士到黄家和孩子们的老师谈话,偶然涉及到《汉书》中的一个问题不甚明了,老师就让仅仅十来岁的大公子黄锡庆来回答,锡庆背诵如流,解释详尽,这位名士尴尬的出来后逢人就说“黄氏有佳儿,不可轻视之”。其实扬州盐商们绝不是一群没有文化的生意人,而大多是“儒商”,在文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否则这一座座优美的园林又怎会在他们的手中诞生呢!

到西路之前,我们先驻足看看这条火巷。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条火巷前宽后窄呢?也正是这种建筑格局给了人们“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让我们感觉到大宅门的幽深和神秘。我们再来看这口井,黄家的用水就取自这里,井边的墙壁很独特下半部分成拱形,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由于长期用水,水珠溅在墙上,容易造成墙体的塌方,用拱形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效果,而且定期拆换圆拱以下的砖石以保证墙基的稳固也方便的多了。 西路住宅前后三进,主题是“寿”,所以门窗上刻着吉祥的“仙鹤、寿桃”图案。这一路的厅堂叫作清颂堂,为杉木构架,极为考究,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为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厅内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再一次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

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称之绣楼。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为明三暗五的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将里间作为了套房。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平民只能建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房间前置小天井,筑花坛。非常雅静,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之用。

【四季假山】

四季假山是个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用一种石头加上一种植物,体现一种季节,表现一种意境,这就是四季假山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春景”,雪白的粉墙正中开一月洞门,门上白额,阴刻“个园”两字,竹青填色。门外两侧各有一个方形花坛,花坛内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斑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真竹假笋,寥寥数笔,点出了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微风中,月光下,修篁弄影,疏叶生姿尽现于粉墙之上令人遐想,颇有板桥遗韵。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园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过月洞门,卵石湾道两侧有百年桂花树十余株,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用形态别致的太湖石,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顺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大家不妨找找自己的生肖吧!春山宜游,不在游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就像我们身后的“宜雨轩”,占地不大,却是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建的恰到好处,小的精巧可人!

中国画里有“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因为夏日天空中变幻万千的巧云多像奇异的山峰,所以我们个园的夏山便是利用太湖石柔美曲线以掇山手法,垒石为停云之势,来模拟夏日天空中的云朵。山前有一池碧水,绿树的浓荫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着水墨的意蕴。池水的波光中又变幻着山石树木迷离的倒影。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你看蛙背上还有一只石乌龟在往池水里爬呢!湖中央有一块鱼骨石,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贾平凹曾说过:“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之宝”也不为过。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嘴摆尾,神态生动,形成了鲤鱼跳龙门的意境。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亭前还有一棵古柏,枝条虬曲,伸出涯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气氛,立于山颠,还增加了山体的高度,真可谓匠心独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一起上山看看吧,石阶陡峭请大家注意脚下。

我们现在走的是全中国最长的一条长廊,朋友们一定很奇怪,最长的长廊不是在北京颐和园吗?您看,这条长廊沟通了夏山和秋山,走完一条长廊就要贯穿夏秋两季,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不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长的长廊吗?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植物配置以枫树为主,间杂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据说它还是石涛大师叠石的作品呢!不知不觉间,我们遇到岔路了,这儿有三个石洞,哪一个可以下山呢?告诉您一个口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一起试试吧!

经过了一路弯弯曲曲的山中小径,我们终于进入了秋山的腹部了,相信大家对这个下山的口诀已经深有体会了吧,其实,这句口诀不也正是人生的一句真谛吗?秋山的腹部真可谓别有洞天啊,我们前面有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别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所以亦称之为秋山石屋,而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有小小的花坛上植罗汉松一株。不过可不要小瞧这棵罗汉松哦,它在这里却打破了两个僵局呢,第一,如果没有这个花坛,从石屋出来时,岂不是出门就碰壁吗?有了它,我们不仅不会碰壁,还有了两条大路可走;第二,如果没有它,人在院中,四面皆壁,岂不成了 “囚”。中国古人造屋非常讲究风水,就算是建石屋也不能不有所避讳啊。秋山的植物以枫树为最多,而且这株枫树是四季常红的,所以无论你哪个季节来看秋山都会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秋山位于园东,每当夕阳西下,黄石丹枫,倍增秋色,人行其间也真的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中了。秋山上还有一处“驻秋阁”,人人都是爱春恐秋的,个园主人为何要在此“驻秋”呢?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对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但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驻秋”在这里不仅再度点出了秋的魅力,也一语道破了园主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从不同角度,来极力渲染秋的主题,更是秋山最精彩的总结。

冬山是占地最小却最为精妙的一处景点。它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宣石亦称雪石,来自安徽的宣城,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所以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冬日是萧条而寂寥的,所以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可是谁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这样的景象呢?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又被人称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

哦!我们光顾着说话不经意间把脚下的冰面给踩碎了,您看,冬山的地面用白矾石铺成了冰裂纹,真是匠心独具啊!我们眼前的这棵老榆树也是园主人独具匠心的表现,榆树含糖分多,容易造成虫蛀,但斑斑的蛀痕不正是岁月沧桑的表现吗?再加上“榆”同音于“鱼”,放在年底的冬季,正有着“年年有鱼”的美好寓意。“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呢?您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每个孔洞直径约一尺,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如果说这个时候可以给我们的个园打上90分的话,那么剩下的10分在哪呢?就在冬山旁的这两个圆形的漏窗上,您通过漏窗可以看到什么呢?对,正是那边的“春景”,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再严寒的冬天毕竟会过去,美好的春天必将到来,这处小小的设计实在堪称点睛之笔,相信您也忍不住为它喝彩了吧!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过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不就意味着我们增长了一岁了吗?那可太不划算了,可是没关系,我们再倒过来走一遍,不就补回来了吗?您要是愿意多倒走几遍的话,也许还能够达到“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的功效呢!

推荐第3篇:个园导游词

个园导游词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全园占地面积2.4公顷(合约36亩地)。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来到个园我们要三观:观竹、观石、观豪宅。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个园的万竹园部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个园中最珍贵的一种竹子——龟甲竹。龟甲竹是个园中最奇特的竹子,他是楠竹自然变异的品种,极为稀少。它的节片即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在龟甲竹的边上我们接着看到的是罗汉竹。它的竹节突出的部分像弥勒佛的大肚子一样,所以也可以称为佛肚竹。

在介绍下面竹子前,跟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个园当年主人为“正二品顶戴”,亦官亦商。建园耗资600万两纹银,大约是当年江苏省一年的财政收入。园林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模式:前宅后园。(南面住宅,北面花园)

个园的竹子有60多种,今天不可能为大家一一讲解,只能挑选最有特色的来说。请大家顺我手的方向看左前方一片黄色的竹子。乍一看以为是枯死,但走近看叶子还是绿色的,它的名字叫做黄杆乌哺鸡竹,俗称黄皮竹。

竹子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散生竹、一类是丛生竹。扬州属江淮地区,天气干燥,不太适合丛生竹的生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丛生竹——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中间粗的是老竹,外面细的是新竹,新竹紧靠着老竹,像是遵从了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刚刚我们提到个园主人黄至筠,在古代,像这样的私家园林一般都是男主人的姓氏命名,但个园为什么不叫黄园而叫个园呢?其实请大家抬头看,三片竹叶子拼在一起不就是一个“个”字吗?因此,个园曾有一段时间也被称为“半竹园”。

大家请抬头看“竹西佳处”,这四个字最早出自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现在不管是淮左名都还是竹西佳处指的都是扬州这座城市。大家请回头看,曲径通幽就是这么来的。

走过竹西佳处,现在我们来到的林荫小道,这些都是银桂。为什么主任要种银桂呢?以为,银桂取其谐音就是迎接贵宾的意思,据说这条路是当年主人迎接贵客时必走之路,大家来到个园都是园主人的贵客。

这是一幅鹅卵石铺成的图案。两枚铜钱上花瓶一只,里面放的是古代的兵器——戟,寓意“平升三级”。大家可以走一走,踏一踏。

您请这边走,现在映入眼帘的是丛书楼,从字面上可知这里是园主人藏书的地方,我们知道,书怕湿,所以放二楼。看一下门前抱柱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园主人希望子孙像竹子兰花有节气,刻苦读书,才华出众,仕途通达。大家找一找这座楼的楼梯在哪?我们先留下悬念,随着讲解最后揭示谜底。

大家看这里,五只蝙蝠,中间一个圆形寿字,寓意“五福同寿”,走过时祝你长命百岁,身体安康。

个园最早建园时有五路建筑,分别以福、禄、寿、财、喜为主题。因为历史原因只保留了禄、福、寿三路。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黄家厨房。

进入厨房,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灶台,俗称老虎灶。普通老百姓家只有一个灶眼,而这个灶台有五个灶眼,足以说明黄家人口之多。这边小的灶眼是用来烧水用的,饭好了。水也跟着烧开了,一举两得。边上一个小的灶台,是用来煲汤熬药的,俗称小灶。

现在我们来看看黄家餐厅,也叫楠木厅,抬头看两根大梁都是上等的金丝楠木,千年不腐,万年不朽。中堂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意思是:喝酒不可烂醉如泥,应该是似醉非醉时才飘飘乎如神仙。这幅字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漆书,那么什么叫漆书呢?大家请看字体横粗竖细就像是漆刷子刷出来的一样。正厅中央为餐桌,中间有条缝,可分可合。男主人不在家时女人只能坐半边桌子,撤去半边,突出古时男尊女卑的理念。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家务的地方“清美堂”,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的意思。我来看抱柱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体现了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传统思想和生活态度。条案上摆设是东面花瓶一只,西面座插镜,中间一块钟乳石,寓意平平静静,是来运转。

走到天井里,大家请抬头看檐口瓦上分别雕刻着“禄”字和梅花鹿图案,以“鹿”喻“禄”,这路主题为“禄”。

接下来我们到达中路建筑“福”路,大家请看屋檐四周都是蝙蝠和福字。地面上是中间高四角低,雨天无积水,肥水不流外人田。门前是两口吉祥缸,这是古时候防火器具。

走进“汉学堂”,这是黄家正式接待场所。取名叫做汉学堂是因为黄家二公子推崇汉学,主人引以为傲。请抬头看大梁为柏木,俗话说:“千年松万年柏”,松柏都是栋梁之才,为什么要做成方的呢?因为主人希望子孙后代方方正正。再请看中堂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上联是主人希望孩子们要学会读书,读好书,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下联是说希望孩子们像新生的竹子一样节节高升,正直有气节。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建筑格局是前厅后寝。这里就是黄家二公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是主人最有出息的二子,他当时的工作是“辑佚”,也就是考古学家,非常了不起。请看中堂悬挂“勤博”二字,这是清代大学者阮元送给二公子的,勤字少一横,博字少一点,书家笔下无错字。阮元希望黄奭治学,勤奋多一些,博学才会多一点,人无完人,也鼓励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至筠小公子的住所。黄锡喜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就像是大观园里的贾宝玉,经历了家业由盛而衰的整个过程,晚年寄居泰州。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过道,在北京叫“胡同”,在上海叫“弄堂”,扬州称为“巷子”。是古时候的消防通道,也叫火巷。这里南面宽北面窄,就像是一艘船,主人从事盐运生意,当然是希望自己一帆风顺,财源广进。两边墙上大家可以看到“铁钯锔”,这是古代专门用来巩固墙体的。火巷最南端有口水井,有船的地方自然要有水嘛,实际上这也是主人家的消防井。井边有桥,大家请看还是拱桥,实际上这是将桥梁作用运用到墙体中,防止墙体下沉。站在巷子的最南端请朝背面看,是不是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呢?这都体现出古人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们来到的是建筑西路“寿”路,同样屋檐瓦片上都是寿桃和寿字。这是个园现存三路建筑里最高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现遗存最高的厅堂。取名“清颂堂”,因为主人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值得颂扬。抱柱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突出积善传家,书香门第。此厅无梁无柱,因为逢年过节这里也是家族听堂会,看戏的地方。黄家曾畜养家庭戏班子二三百人,可见相当有钱,家财万贯。不用担心这里的门会挡住视线,这里的门都是活门,两人一抬就可以拿下来了。

下面我们来到的是老爷自己住的地方,这里呢,我们只讲一点,大家看看,数一数有几间房?这里采用的是明三暗五的格局,表面看是三间房,实际上走进来看,两边都有隔间,合起来是五间,楼上楼下总共十间。这建筑模式体现主人不显露身份,为官从商都比较低调。

这个门槛叫做二门,后面就叫做绣楼了,也是小姐们住的地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的就是这道二门。小姐是十三盘头,十四上楼,十五十六抛绣球。我们知道二楼住小姐,那一楼呢?过去住长辈,那小姐上下楼都必须征得长辈的同意。

讲到这里,住宅区到此结束。我们接下来看个园的精华区——四季假山。四季假山是由不同的石头,运用不同的叠石方法,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气候。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分为两部分,早春和晚春。首先看到的是早春图景,门前两个方形小花坛,里面种植的是四季常青的刚竹,与之相配的是笋石,右边是白果石,左边是乌峰石。一动一静,一“寸石生情”竹,状出“雨后春笋”之意。地面碎裂白矾石则寓意气温回升,大地回暖,冰雪融化,春天到来。门楣上“个园”二字,园主人亲笔题写,这还可以看出主人文人的身份。

踏过月洞门就是晚春图景了,这里是由太湖石组成的百兽闹春图。太湖石是“三分神似,七分想象”,找准角度很重要,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个龙头了,俗话说:“神龙现首不现尾”,所以只能看到龙头了。这边仰天长啸的就是老虎了,龙和虎组成龙腾虎跃。这里趴着的就是一只小哈巴狗。都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所以你看右边花坛里站在最高处的就是美猴王了。再看那月洞门口,矗立着的就是一只眼镜蛇,活灵活现。近处靠近大家的是月宫中温顺的那只小白兔,不远处大家还能看到大水牛,本来它是有牛角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修复了,有点可惜。那边脸最长的就是马,一马当先。马与猴组合成“马上封侯”。这边还有两只动物,左边是羊,右边是鸡,与其谐音“吉祥如意”。

身边这座建筑叫做“宜雨轩”,大家先看台阶,像祥云一样,寓意平步青云。抱柱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鼔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雨在古代有朋友的意思,所谓:下雨天,留客天。看这个雨字,多了几点,主人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多一点,再多一点。看四周都是玻璃装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东西两块蓝色玻璃,都是从法国进口而来,当时玻璃珍贵“一寸玻璃一寸金”。

看过宜雨轩我们就来到了夏天,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两棵广玉兰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就是夏山,夏山是个园的精华,藏着个园的镇园之宝。我先说说太湖石的特点,大家根据我说的特点猜猜是哪块石头。太湖石的特点是:瘦、皱、漏、透。瘦是指其线条的妩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头的玲珑多孔,皱则是指它沧桑的纹理。大家猜到了吧,就是正中的那块石头。它有两个名字:一个叫丑石,贾平凹先生曾说:石以丑为美,丑到了极致就是美到了极致。物极必反嘛!另一个名字就是月亮石,扬州自古就有月亮城之称。徐凝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月亮石后面大家可以在曲桥边上看到的是鲤鱼,上方则用石头垒叠成门状,寓意鲤鱼跃龙门。大家再请顺我手指方向看,一只青蛙蹲在一只乌龟的背上,“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一派夏天的景象。山顶上有一个四角亭叫做“鹤亭”,古代人写字都是从左往右写,为什么这两个字是从右往左写的呢?因为旁边种的是一棵柏树,松柏同宗,连起来就是“松鹤亭”。取其松鹤延年之意。据说当年黄至筠养鹤的地方,真是人间仙境啊!鹤亭东面有百年紫藤一株,寓意紫气东来,是祥瑞之意。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个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用来宴请宾客的地方“抱山楼”。门前被称为天下第一长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夏天走到了对面的秋天,一走就是三个月,一个季度,您说长不?

迎面而来的就是秋山了,他是由安徽黄石组成的,与之配对的是一年长红的枫树,主人希望来的人能感受到“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条之美,都说九九登高,我们现在就来登一下秋山。这里就是秋山山顶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其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中最高的建筑,人站在这里,各种美景尽收眼底。早些时候这里可以看到平山堂,古运河,瘦西湖的美景,但是现在城市长高了,已经无法借来这些美景了。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如何下山。这有三个路口,我给大家念几句口诀:“直不通曲通,大不通小通,明不通暗通”。这同样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所以我们就走中间这一条道路。下山道路黑暗,请大家注意头上脚下安全第一。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秋山石屋”,是主人避暑纳凉的地方,四面通风,非常阴凉,像是天然的空调房。这是石桌,上面有采光口,主人可以在这里下下棋喝喝酒,走两步就是石床可以休息,旁边还可以临窗抚琴,好不惬意。所以也叫仙人洞。

走出来大家可以看到汉白玉做成的小桥,有句诗说“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人家有了,那这流水呢?大家看,桥下的这块黄石就像是水波纹一样,其实这里用的是绘画中的一个技巧——旱山水意。如果下雨天,桥边留有的空洞还会形成小瀑布,非常有意境。

站在这里我们抬头看到的是“住秋阁”,世人都害怕秋天的萧瑟,想留住春天,为什么主任要留住秋天呢?因为园主人少年时境遇坎坷,中年才是园主人得意之时,所以对主人来说,春华不如秋实,他是想留住自己的辉煌时刻。

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丛书楼的楼梯了,之所以用石头而不用木头建楼梯,是因为木质楼梯踩上去会有声音,会打扰到公子们读书,于秋山上筑石台阶上楼,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意思了。

最后我们来到的就是冬山了,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座假山,但也是构思最精巧的。它是由宣石组成的。宣石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现的是皑皑白雪的光泽,像是残雪未消的样子。大家看这些石头像不像一个个圆滚滚的小狮子呢?所以这也是一幅生动的百狮戏雪图。后面是风音洞,有24个,象征二十四节气。当风吹过的时候会形成副压,传出北风呼呼之声。画坛里种植的是腊梅,腊梅花开,香气弥漫。冬景从声、形、味,全方位体现出来。高大的百年老榆树和地上同样的白矾石冰裂纹,组成“年年有余,岁岁平安”的吉祥含义。大家看,西面的墙中有两个漏窗,隔窗可以看到早春的图景。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山建筑是“透风漏月”,是主人冬天环绕火炉赏冬景的建筑。现在是“中华书法走名城”活动现场,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不知不觉,绕园一周,我们走过了一年四季。个园是本耐人寻味的书,期待着您下次的到来!本次讲解就到这结束了,谢谢!

推荐第4篇:个园导游词

个园导游词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全园占地2.4公顷,南部住宅占4000平方米,北部品种竹观赏区占1.2公顷,中部叠石区占8000平方米。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个”通常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

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黄杆乌哺鸡竹 大家再看我身边这种竹子,乍一看,会不会以为它生病或者枯死了呢,其实啊,它就是天生的黄皮竹,就像中国人天生的黄皮肤一样,所以它叫黄杆乌哺鸡竹

竹西佳处

大家抬头请看,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后来就借指扬州了。

银宾大道

走过竹西佳处,我们便来到一条林荫小道,这里种的是桂花树,桂花的花期在中秋前后,可持续20天,但是它的盛花期也就一周的样子,每到桂花盛开,满园都是桂花的香味。桂花的品种很多,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等。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也就是迎接贵客的意思。

丛书楼

个园分为三个布局,分别是万竹园,住宅部分,还有后花园,也就是,最有名的四季假山。刚刚我们走过了万竹园,接下来我们看看住宅部分。首先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其实藏书楼的原主人不是园主人黄至筠,而是清代盐商马曰广和马曰璐两兄弟的,当时的藏书量是“前后2楼,藏书百厨”。藏书楼最辉煌的一页,就是清代朝廷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成为南方藏书家中献书最多的一家,乾隆皇帝因此还表彰了马家兄弟。大家有没有发现,丛书楼虽然2层楼,但是却找不到它的楼梯。这里给大家留一个悬念,一会再告诉大家。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据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 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路建筑:(禄

现在随我进入东路建筑,大家抬头看屋子上的檐口瓦片上面刻着“禄”,门上也有梅花鹿的图案,皆喻禄。

厨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

黄至筠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更美味和营养。

这个过道是传菜用的,把菜从厨房传到餐厅,接下来我们看看主人家的餐厅。

楠木厅

这个餐厅厅梁柱取材为楠木,也称楠木厅。大家请看屏门由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的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追求一种半醉半醒的朦胧美,所以我们现代人也要这样哦。屏门下面的条案上的摆设是徽派风格,西边是倒插镜,东边是花瓶,寓意平平静静。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大家再看这个圆桌,中间有条缝,它是可以分开的。据说,主人常年在外经商,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女眷吃饭只能用半张桌子,也体现了男足女卑的观念,等男主人回来才能拼桌子吃饭,大家再看,厅内设圆桌、圆凳, “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

清美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

东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们先驻足来看看火巷。火巷是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

鸳鸯墙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中路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大家都知道现在居家是把水往外排的,但是古人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您看,中间的第十比四周高,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从四个角落的地漏流到自家地里了。这门口有2个大缸,也叫“门海”,它一能消防,二为了聚财。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西边倒插镜插屏和东边花瓶,但是中间多了一口西洋钟,谐音“终生平静”。

中路中进

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相当于考古考证一类的事情,他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

中路后进

穿下面再开看看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火巷

此巷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升官发财的意思。又因为它男宽北窄,也寓意官运恒通,路越来越好走。巷的南首置一口井,井旁墙下端发砖拱着一道。若发生火灾取水灭火及时。旁边墙上砌成拱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

西路建筑(寿)清颂堂

这里是最后一路建筑,大家偶没有感觉,这里比前两路建筑要高得多。

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我们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寓意高高在上。这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畜养

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

西路中进

下面,我们来看看黄只筠的住宅,大家看着楼下是不是只有三间厢房呢,其实啊,它是有五间厢房的。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

西路后进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大家闺秀通常高墙深院,与世隔绝,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一般“十三岁上楼,十四岁盘头,十五六岁抛绣球”,平时只能去后花园游玩。

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个园的精华部分---四季假山:春夏秋冬四景

真正的个园由此开始,门上的个园二字是园主人在190多年前亲题的 这里花坛内种的是刚竹,因为刚竹四季常青,什么时候看起来都有春天的感觉,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为了突出春的意境。状出“雨后春笋”之意。

春山百兽闹春图

过月洞门,这里利用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这些石头都是三分形似,七分神似,您看他是什么就是什么。 夏 山

走过春景,来到宜雨轩门前有一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 宜雨轩的西北,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这就是夏山。 湖石山景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湖石来掇叠。

荷塘蛙鸣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像不像一只青蛙呢。俗称“荷塘蛙鸣”。

鱼骨石

大家看湖中这竖着的石头,这可是个园的镇园之宝,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贾平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大家再看,着石头的形状,是不是很像汉字“月”,而扬州素有月亮城之称。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之宝”当为不过。

鹤亭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扬州人对鹤更有特殊的情感,“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紫藤

鹤亭东有一紫藤,所以有紫气东来的说法。这颗紫藤有200多年的历史。

抱山楼

这是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是他们家当时的宴会厅,楼上楼下各7间。大家请到这边,楼下有一块空地,这里是他们家戏班拍戏练戏的地方,由于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特别在这里修建了蝙蝠形状的池塘,靠水来传音。

秋山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 拂云亭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可以看到古运河的瘦西湖,现在城市涨高,已经看不见了。

秋山石屋

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诀,就是中间那个洞。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

住秋阁

石屋窗下,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 成功的喜悦。

冬 山

从住秋阁下山,南行数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它分别 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宣石山景

宣石亦称雪石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 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 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 人成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

冬树

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那株老榆树了,一般来说,榆树是很少入园造景的,此树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的婆娑、干的俊美。但植于此地,却是神来之笔,因为残雪冬景要的就是这种老树昏鸦的萧条。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了。

风音洞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漏窗望春

再看这墙上有2个大的孔洞,透过它,可以看到刚刚走过的美景。所以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

壶天自春、抱山楼

北边的抱山楼因着树木山石的掩映竟让人感觉有些缥缈,不过楼前的匾额上“壶天自春”四个大字还是清晰可见的。“

宜雨轩

走了一圈,我们又大地回春了,最后还有一处景点建筑,宜雨轩。他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致的安排全是围绕宜雨轩次第展开的。

宜雨轩门前有一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用“今雨”“旧雨”借指新朋老友。今雨的雨还多了好几点,是说主人希望朋友越多越好,这门口的石阶叫浮云阶,它有一个寓意,登上浮云阶便平步青云了,所以这个只能上不能下的哦,等会我们从旁边下去。四周是玻璃制的,所以人说“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当时中国还没有开始生产玻璃,这些都是欧洲进口的,所以也有一寸玻璃一寸金的说法,现在仅存的一块蓝色玻璃还是原物,是从法国进口的兰波。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黄至筠,不仅是一个精通盐业生财之道的大商人,还是一个富有才情,擅长丹青的风雅名士,抱山楼下廊壁上的石刻,和挂在汉学堂内的花鸟题材扇面拓片,都是他的手笔。不过,黄至筠真正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还是他的个园,花了600多万两银子,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财政收入。真正是“盐商豪府第 竹石雅乾坤”。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好书不厌百回读,个园妙处须细品!欢迎您再次游览个园!谢谢!

推荐第5篇:扬州个园导游词

分峰造石当为扬州叠石的一大特色。个园是这方面的代表。该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于明寿芝园旧址重建。清时为马曰璐兄弟二人别墅,小玲珑山馆,二马是安徽祁门人,虽经营盐业,但雅好书画,尤其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清史列传.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江南北”。家中有丛书楼,觅句廊、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至今旧制尚存,故名仍袭。全祖望曾写《丛书楼记》,称:“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过之。”可见其藏书之丰。可贵者马氏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诗人卢雅雨,学者惠栋,藏书家赵昱都曾借抄马氏秘籍,而全祖望、厉鹗都曾长期寓此写成了学术专著。如惠栋所赞:“玲珑山馆群疆俦,邱索搜较苦未休。”

黄虽为巨商,但也喜爱文化,人称主人“**竹”,自号“个园”,以号作为园名。

该园据说出自石涛的手笔,他一生多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之在个园设计中取材自然,却又敢破常格,因而以四季假山汇于一园的独特叠石艺术闻名遐迩。

未入园门,只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两旁花台上石笋如春笋破土,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微风乍起,枝叶摇曳,只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换,“月映竹成千个字”(袁枚),你会不自觉地叹出“活了”!

过春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夏山,全是用太湖石叠成,秀石剔透,夭矫玲珑。步入曲桥,两旁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雀登梅,笑迎远客;远处眺,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过曲桥入洞谷,洞谷如屋,深邃幽静,左登右攀,境界各殊。山涧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窗前阶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人行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是眉须皆碧了。

秋山最富画意,山由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堆就,其石有的颜色赭黄,有的赤红如染,其势如刀劈斧削,险峻摩空,山隙间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势浑然天成;山顶翼然飞亭,登峰远眺,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隐其中,虽是咫尺之图却有百千里之景的磅礴气势。

如果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犷豪放的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一具北方山岭之雄,一兼南方山水之秀,峻美、秀美风格迥异,却又在咫尺之内巧以楼前立体长廊相连,浑然一体而不突兀,和谐统一极富画意诗情。

从黄石东峰步石而下,过“透风漏月”厅,是用宣石堆起的冬景。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无论近看远观,假山上似覆盖一层未消的残雪,散发着逼人的寒气。山畔池旁,冬梅点点,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真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有人说景石四标准:“透、漏、险、瘦”,似乎已成定论。不!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已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你看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路随景转,景随路换,叠山之外,园中又因势散散落落布置一些厅馆楼台、石桥小院,配上联对匾额,更有鸟啭莺啼、蜂舞蝶恋,恰到好处,点到人心,构成美的和谐。

推荐第6篇:扬州个园导游词

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扬州个园导游词模板,让我们在文字中感悟扬州个园的美丽吧。

个园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占地30余亩,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

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中国汉字“个”字;中国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近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 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平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小楼叫“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个园主人的饮食很讲究,据说吃的鸡蛋,是专门用人参、白术等名贵的中药材喂大的鸡生的,每个蛋的成本价要“一两纹银”。当时一石大米的售价才一两多“纹银”,园主人每天早上要吃“两枚”鸡蛋,相当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粮的费用。厨师每天早上还要为主人蒸出十几种点心来招待客人,荤素营养搭配,南北风味俱全。淮扬菜之所以能把中国普通的菜肴发扬到极致,扬州众多的盐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所到达的就是黄家的餐厅了,餐厅的横梁上采用的是金丝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楠木千年不朽,万年不腐。采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丰厚家资的真实写照。我们再来看看正前方条案上摆放的物件,东边是一只花瓶,西边是座插镜,东瓶西镜,我们这里取其谐音“平平静静”的意思。中间这张圆桌是由两个半圆的桌子拼起来的,当时男主人不在家,桌子两边分开靠墙摆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圆形,寓意“团团圆圆”。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我们来看抱柱上的这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裕后”的意思是造福后辈。此副楹联说:传家没有别的方法不是耕种就是读书;造福后辈,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劳和俭朴。表达了主人对治家、传家的深切体会。“耕读传家”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走到天井中我们来看一下门上的图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头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图案,以鹿寓禄,指高官厚禄的意思,此路住宅点出了“禄”字主题。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风口,黄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称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砖木结构的房屋就不怕火灾了。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风水学的。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水在风水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临水而居就有财运。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

汉学堂的楹联文字,所彰显的不是高踞盐商总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黄氏家族的权势与财富,而是一个地道书香门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为郑板桥旧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意思是: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叫人废寝忘食,栽种几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儿孙一样讨喜。此联原为板桥的自画像,以生动风趣的笔触,传神刻画了一介书生甘苦自尝的简单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来挂在汉学堂内便有了更多的含义,为黄氏耕读传家、好学重教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鲜活成分。

厅堂是一个家庭的脸面,堂名以汉学标榜,高古的建筑格调和渊雅的文风相映成趣,彰显出古朴雄浑的台阁气象。不以富贵骄人,反觉书香袭人。

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

现在大家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中堂是《四时读书歌》,配以篆书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用竹林的露珠磨墨,专心圈点着唐诗,细品着梅花之清香,静心研读着《晋书》。竹露、梅花,让寒窗苦读多了份静逸与从容。用漫研竹露、细嚼梅花来形容读书,有滋有味。

黄奭是清代的辑佚大家,他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主要著作有《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五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黄锡禧是清代词人,著有《栖云山馆词存》。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所写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禧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

火巷是房屋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而预留的狭长通道。这条火巷南宽北窄,俗称“船巷”。园主人是盐商,主要的生意都通过水路运输,在此主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能够一帆风顺。火巷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火巷的南面有一口水井,寓意船行水上。旁边墙上砌成拱形,运用力的分散原理,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由此可见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的场所。前进为正式接待礼仪场所,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寓意“寿”。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廊墙上有两对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

此厅从建筑形式上称方厅,俗称“花厅”,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是园主人举行黄氏宗族聚会、议事、祭祀等盛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主人家里上百人的家庭戏班就经常在此演戏。

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请看清颂堂抱柱上的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积善”、“读书”,可以说是立家的根本。这是中华传统,更是教化子孙后代的需要。

个园史料馆(二选一)

“黄氏家史”展厅

现在来到的是个园史料馆“黄氏家史”展厅。个园黄氏家族因为年代久远,文献史料不足的关系而显得神秘。但随着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搜寻与研究,完整地还原了以黄至筠为中心的黄家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黄家谱系图。这份谱系,自黄家汉代始祖黄香起始。黄香即著名《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三字经》所录:“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说的就是他。这是黄至筠父亲黄凝,这一排是黄至筠的五个儿子,最下一排是黄至筠的孙辈。

黄至筠父亲黄凝,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直隶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知州,后任江西抚州知府,因政绩突出被乾隆皇帝亲自接见,最后在抚州任上病逝。

这是《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1卷——黄凝履历

这是《黄稼堂太守传》

二份重要硃卷:上面的是黄至筠堂侄黄锡钧参加同治癸酉科(1873年)乡试硃卷,下面的则是黄至筠嫡孙黄赞清光绪戊子科(1888年)中“拔贡”硃卷。

“硃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为防止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而由专人重新誊抄过的考卷。因为是用朱笔(红笔)誊抄,故名“硃卷”。硃卷最前有考生履历一栏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园主黄至筠字韵芬,一字个园,扬州甘泉人,原籍浙江仁和。正二品顶戴,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即选道加十四级,诰授资政大夫。因屡次捐资朝廷赈灾及军费开支,曾两次获得进京祝寿,入圆明园听戏的待遇。黄至筠曾三度起落,期间都凭借他过人的毅力和高超的经商能力坐稳了两淮盐商首总,即使在道光年间盐政改制,两淮盐业趋于没落的背景下,依然能力挽狂澜将扬州盐业局面维持了一段时间。黄至筠作为一名经商奇才,同时也是个有文化修养的儒商,在书画艺术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现个园抱山楼下的嵌壁石刻上,还存有他画的一幅扇面。

这是黄至筠二品顶戴的官服、官补、顶戴、官帽、花翎。两边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黄家故事。

这一面墙是介绍黄家五位公子的生平,他们都是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的才子,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尤为突出的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载入史册。大家可以自由观看一下。

“名人名园”展厅

下面我们进入个园史料馆“名人名园”展厅。

这边是个园历年重大接待展示照片有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澳门特首崔世安、原*国*党主席**等。

这边展示的是曾到过个园的文化名人以及在个园取景拍摄的影视剧。

这份珍贵的1993年《人民日*》海外版正是个园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由来。

2013年,由个园投资拍摄的风光宣传片《梦里个园》,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唯美画面斩获第46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旅游片金奖。

西路中进为主人的起居室,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楼上下共10间。楼下东边为主人书房,西边是茶室;东西两边里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卧室。

现在我们眼前是小姐绣楼,高墙深院与世隔绝,以前大户人家的女儿是13岁上楼、14岁盘头,

15、16岁出阁,俗话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闺人未识”。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个园最负盛名的花园四季假山,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中国园林谈到叠石艺术必定会提到个园的四季假山。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说过:“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在建造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春山”。正中的月洞门,门额上刻着园主人所书“个园”二字。门外两侧各有一个方形花坛,花坛内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青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之意。

园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变幻,是在你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过月洞门,卵石湾道两侧有百年桂花树,植于湖石围点的花坛内。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 “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稳稳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顺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来到四面空灵的“宜雨轩”,轩面南而筑,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致的安排全是围绕宜雨轩次第展开的。

宜雨轩门前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上联里的琴和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说明园主人非常风雅,在古代的时候,琴和瑟也是寓意夫妻家庭和睦的意思。下联中的“雨”指朋友,旧雨指老朋友,今雨指新朋友,下联中的第二个“雨”字多了两点,寓意新朋友能够多一点多一点。此联可谓“宜雨轩”的破题导读,显然,这里曾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朋老友欢聚的场所,

我们看到脚下的台阶是用不规则的太湖石堆叠而成的,模拟天空中云朵的形状,踏上台阶,有“平步青云”之意。

进入轩中,可见一堂橄榄文饰的老家具,暗红的色泽传递着旧时的典雅,精制的雕工也在诉说曾经的奢华。宜雨轩是四面厅,南面设落地长窗,其他三面半窗,四面有环廊,廊前雕栏,东西两边设美人靠坐凳。四季景物都绕厅而置,此时此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大家看到两侧蓝色的玻璃,这是园主人从国外引进的,有着一寸玻璃一寸金的说法。

长廊墙壁上镶嵌有园主人亲笔所绘的扇面石刻,以及清代文士刘凤诰为园主人所撰写的《个园记》石刻,观其书法,结体肥硕,大气磅礴。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但最为精妙的还是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涯,变化莫测。游秋山石洞还有个口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记住口诀,定会让你平添许多乐趣。

来到秋山山洞之中,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以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最为叫绝的是石桌之上的这个方型天窗,每到晚上,月光从方洞中倾泻而入,洒满了整个屋子,大家再仔细瞧瞧,这天窗方洞之上还种了棵什么树,桂树!中秋时节,桂花从映着月光的天窗中缓缓飘落,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每到这里,我们不禁深深地佩服园主无边的浪漫主义想象。

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这石屋里别有洞天,真可谓是神仙洞府。

而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在石屋外可见两座汉白玉栏杆的小桥,高出我们的头顶。人立桥上,则上对绝壁,下临深潭,而我们此时人在桥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一勺真水,但又无处不具水的意境。这种造景手法,园林上称“旱山水意”。这时候我们身临其境,虽在平地,却仿佛置身于黄山之中,这就是古代人叠石的最高境界。

秋山是四季假山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山,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西、南两峰为辅。三者之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这是叠石者大量使用“挑飘”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块石从山体中横向当空伸出,“飘” 是在伸出的块石顶端竖石的手法。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

秋山的植物以枫为最多。一经秋霜,叶尽深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枫叶都要经秋才红的,住秋阁前的这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无论你哪个季节来看秋山都会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秋山位于园东,每当夕阳西下,黄石丹枫,倍增秋色。人行其间也真的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

关于黄石假山扬州民间一直流传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清人汪全泰写给园主次子黄奭的诗词中有“若年少,怀故里,甚牢骚。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之语(大涤子为石涛别号),自家人言自家事,这算不算“可靠的证据”呢?

秋山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题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然而最美的时光也总是走的最急,无论他对秋有着怎样的不舍,时间也不会作片刻的停留。

再看阁前板桥所撰的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巧妙的道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幻和时光的流转。

之前我们所留下的丛书楼楼梯的悬念,在这我们就要解释了。丛书楼在冬山的东面,秋山的最南,山与楼结合巧妙,楼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此处非常清幽,最适合公子读书。楼前没有楼梯,公子要从楼后石阶至楼上,真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

南行数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它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宣石亦称雪石,来自安徽的宣城,体态圆浑,其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的形状来加深寒冬气象。

冬日是萧条而寂寥的,所以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可是谁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这样的景象呢?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人称为“群狮戏雪图”。

冬山栽植三株腊梅和一棵老榆树,三株腊梅都是扬州名品,其中一株是“冬前素”,花期最早,在冬至前后就开花了,是我们扬州开花最早的。另一株为“扬州黄”,花瓣短圆,色泽也比一般腊梅更深,花期较冬前素稍晚,还有一株是素心腊梅,立春前后才开花的,所以从冬至到立春,整整一个冬季都是暗香浮动,梅雪相映。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这株老榆树了,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可谓是神来之笔。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计二十四个。冬为岁尾,你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不过在这里它可不仅仅传达了岁月的变迁,而是设计者最为独特也最有想像力的安排。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冬,是四季的终篇,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春山的石笋重又映入了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止”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会在心里轻轻的叹一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是园主人借造园艺术表达他对人生与世界的深邃认识。使人随着游园的不断深入而顿悟到“春夏秋冬,如人一生,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的哲学境界。

“透风漏月” 位于冬山之北,据说园主人最喜在此厅围炉赏雪。

各位朋友,个园的空间并不大,但却有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感觉。正如刘凤诰在《个园记》中所说“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造园者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赋予了自然山水另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个园四季假山概括了画家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画理。山水可游可看,可登可居,是奢华与宁静的完美结合,是铺张与精致的浑然天成,她不愧为中国名园。

走过这道连接着从冬到春、保佑着一年四季平平安安的宝瓶门,我的讲解就结束了。出个园东门,可以继续游览花局里休闲文化街区至北门停车场。个园还在东关街谢馥春馥园打造了一台以美女文化为主题的扬州传统演艺——“千秋粉黛”。祝各位朋友扬州之旅平安、快乐。再见!

推荐第7篇:扬州个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园、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筠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游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游客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推荐第8篇:扬州个园导游词

扬州个园导游词3篇

\"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下面是扬州个园导游词,仅供参考。

扬州个园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

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扬州个园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扬州个园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

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推荐第9篇:扬州个园简介导游词

州园林是北方皇家园林与南方私家园林之间的一种介体,其原因一是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通;二是南北园林匠师技术交流的结果。扬州园林既具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壮丽的特色,又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自成一种风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扬州个园简介导游词,然后我们一起走进扬州个园。

扬州个园简介导游词

1各位朋友: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扬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分峰造石当为扬州叠石的一大特色。个园是这方面的代表。该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于明寿芝园旧址重建。清时为马曰璐兄弟二人别墅,小玲珑山馆,二马是安徽祁门人,虽经营盐业,但雅好书画,尤其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清史列传。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江南北”。家中有丛书楼,觅句廊、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至今旧制尚存,故名仍袭。全祖望曾写《丛书楼记》,称:“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过之。”可见其藏书之丰。可贵者马氏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诗人卢雅雨,学者惠栋,藏书家赵昱都曾借抄马氏秘籍,而全祖望、厉鹗都曾长期寓此写成了学术专著。如惠栋所赞:“玲珑山馆群疆俦,邱索搜较苦未休。”

黄虽为巨商,但也喜爱文化,人称主人“生态竹”,自号“个园”,以号作为园名。

该园据说出自石涛的手笔,他一生多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之在个园设计中取材自然,却又敢破常格,因而以四季假山汇于一园的独特叠石艺术闻名遐迩。

未入园门,只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两旁花台上石笋如春笋破土,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微风乍起,枝叶摇曳,只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换,“月映竹成千个字”(袁枚),你会不自觉地叹出“活了”!

过春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夏山,全是用太湖石叠成,秀石剔透,夭矫玲珑。步入曲桥,两旁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雀登梅,笑迎远客;远处眺,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过曲桥入洞谷,洞谷如屋,深邃幽静,左登右攀,境界各殊。山涧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窗前阶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人行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是眉须皆碧了。

秋山最富画意,山由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堆就,其石有的颜色赭黄,有的赤红如染,其势如刀劈斧削,险峻摩空,山隙间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势浑然天成;山顶翼然飞亭,登峰远眺,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隐其中,虽是咫尺之图却有百千里之景的磅礴气势。

如果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犷豪放的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一具北方山岭之雄,一兼南方山水之秀,峻美、秀美风格迥异,却又在咫尺之内巧以楼前立体长廊相连,浑然一体而不突兀,和谐统一极富画意诗情。

从黄石东峰步石而下,过“透风漏月”厅,是用宣石堆起的冬景。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无论近看远观,假山上似覆盖一层未消的残雪,散发着逼人的寒气。山畔池旁,冬梅点点,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真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有人说景石四标准:“透、漏、险、瘦”,似乎已成定论。不!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已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你看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路随景转,景随路换,叠山之外,园中又因势散散落落布置一些厅馆楼台、石桥小院,配上联对匾额,更有鸟啭莺啼、蜂舞蝶恋,恰到好处,点到人心,构成美的和谐。

扬州个园简介导游词

2各位朋友,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园、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源】

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筠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朋友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朋友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多姿多彩,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朋友: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朋友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朋友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朋友: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朋友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推荐第10篇:扬州个园的导游词

中国的园林数不胜数,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它们分别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和我们今天要一同欣赏的扬州个园。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扬州个园的导游词范文,希望能帮到你!

扬州个园的导游词范文(1)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碧玉间黄金

黄金间碧玉: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 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竹西佳处(竹径)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续20天左右,不过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这时,你若是来游园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甜蜜的幽香。微风拂过的时候,细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纷纷扬扬,落满你的发稍和衣襟。你现在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传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 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路建筑:(禄)

现在随我进入东路建筑,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以鹿喻禄。厨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格局为三间两相,从屋脊到檐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立帖式),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之一。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而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一两纹银一只蛋

有一天,黄至筠空闲无事,随手翻看记事薄,看到“卵二枚”下面注着“每枚纹银一两”,非常诧异说:“就算现在鸡蛋价格昂贵,可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阿”。立刻叫人把厨子喊来,斥责他弄虚作假。谁知那厨子说:“我每天送来的鸡蛋,不是市面上的鸡蛋能比的,每个一两银子的价钱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个人来吧,请你好好品尝分辨一下”。说完就请辞走了。黄至筠重选了一个人来代替他,鸡蛋的价格是下来了,可是味道却大不如从前。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子,都是这样。最后只好又要原来的厨子来做,结果第二天鸡蛋的味道又和从前一样了。黄至筠大惑不解,就问那厨子:“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鸡蛋的味道如此鲜美呢?”厨子说:“我的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美味的,你差个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黄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说,自此再不提换厨子的事了。

担挑肉炖黄山笋

黄至筠爱竹成性,他不仅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在家园里植竹,以竹意题园名,而且还有一个与竹有关的奢好:喜欢吃竹笋。当然,个园里的竹皆为观赏竹,笋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黄至筠最爱吃黄山笋,还要趁着刚挖出土的新鲜劲儿吃。但黄山离扬州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吃到新鲜出土的鲜笋子呢?这在寻常人家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嘛,可对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完全不必作苏东坡等穷文人的痛苦选择。这不,早有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火炉,在黄山采到竹笋后立刻洗净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锅里焖上。然后让脚夫挑着火炉向扬州赶,等人到了扬州,竹笋和肉也煨好了。一盘竹笋肉竟然如此费周折,期间花费的银两就不用说了。

楠木厅:

刚才你看到的主人的厨房,那么这里自然就餐厅了。这是三间两披廊的格局,构造堪为考究。此厅梁柱取材为楠木,称楠木厅。构架圆作、抬梁式,用料肥硕。梁两端略作“卷杀”刻弧线,前后施轩,厅堂装修前置木雕阁扇,后置屏门。两次间是木雕落地罩,周围墙壁置合墙板,厅内直柱粗挺,柱下白矾石柱磉“天圆地方”,线脚简洁,造型洗练。厅内中间是三个大理石镶面的圆形大桌和圆形矮凳。纵观此厅堂,规整宽敞,庸容大度。 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立柱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楹联抱柱又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很显然这里是个宴请聚会的场所,“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

清美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厅前三面置廊拱卫,厅堂构架造型特征为抬梁式,形制虽简朴,但做工较考究。加之厅堂低于南首门外地坪60公分,更见历史久远,可推为明代遗构。,梁两端下口带园势曲线,匠人称之“剥思”亦称“拔亥”。条端处垫木木雕如意云式,此垫木称之“水浪机”。前后施轩,因状如船蓬,南方一般称之为船蓬轩,北方则称为卷蓬。厅堂明间后步架置屏门,两次间置木雕落地罩。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不过现在已经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还有一副悬于屏门之上,上联是:“竹宜着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如果说雨雪增添了竹的韵致和松的姿态,那么花和酒则可以让人获得远离红尘的淡然心境。耕读传家表达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传递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怀,脱俗境界。也最好的诠释了黄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

东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们先驻足来看看扬州的火巷。火巷是封建社会大富人家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狭长通道。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黄氏火巷比寻常人家宽敞许多,两侧高墙大屋,高低错落。青砖青灰丝缝砌筑,墙体厚实,不加粉饰、清水本色、质朴古拙。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别于江南墙体单薄、白灰粉刷,黑烟刷色。扬州人所说的火巷,江南苏州地区称之备(避)弄。但扬州火巷比江南苏州地区民居备弄开朗。上见天、见阳、透光、透气。通常在巷内两对门之间加盖敞开披屋盖。称之瓦。而江南备弄相对狭小,上盖几乎全封闭,采光较暗。

鸳鸯墙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这是从前有钱的大户人家砌墙讲究的一种作法。在砌墙时,墙内放顺墙木(横木),同时,墙内壁置木排山。顺墙木连着木排山。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中路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体量较大,是大七架梁构架,旁设四间厢房。这是扬州从前大户人家传统格局形式之一。格扇、短窗、棂条木雕“龟背锦”。槛墙、天井青石板,堂屋方砖地,卧室木地板,墙壁置合墙板。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亦称之为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瓷帽筒、石插屏和花瓶,谐音“平平安安”。中堂盈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为板桥所撰。楹联中间所悬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作品。从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主人对竹的崇尚和挚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向竹一样正直、虚心、有节。再看两边抱柱为:“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过屏门(太师壁)可见磨砖罩面腰门连着朝北的“到座”三间,到座通常是为接待礼仪服务备事之用。

中路中进

出到座就可看到一个三间两相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有子如此当然自豪。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看来黄家不仅是富商大贾也还有书香满屋的。中进室内太师壁挂“四时读书歌”一幅,楹联一副,楹联字体为大篆,上联是: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东边卧房和西边书房的家具陈设都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精巧奢华。书房悬有条屏一幅内容是:“扬子江头吹白萍,年年愁杀雨淋淋,春风不识离亭苦,先遣长条向客清。”此诗作者刘琴宰是黄奭的夫人,她是当时两淮盐运史的女儿。也是扬州有名的才女,黄奭夫妇二人可谓夫唱妇随。从室内悬挂的书画内容和陈设的家具,我们可以大略知道黄奭在此静心做学问的生活场景。黄奭在学术上的造诣让他得以青史留名,他学术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是得宜于他的“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他曾以重礼请“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江潘,“馆其家四年”。也就是说江潘做了黄奭四年的家庭教师。江潘死后,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他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

中路后进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相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锡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芜城怀旧录》中写到;“锡喜尚风雅,长于诗词文字。”他有《栖云山馆词抄》存留于世。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喜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吧。左右两间和中进一样仍为书房卧室。中路三进打开门可前后贯穿,关上门又自成一体,由厢房前的耳门即可出入。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路建筑(寿)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前进为厅堂,称之花要。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称之绣楼,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将稍间作套房。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稍间前前置小天井,筑花坛。非常雅静,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之用。

清颂堂

此厅堂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厅前置三面回廊,廊宽达2米。天井白矾石(汉白玉)铺地,四面见方。与高峻方柱、古拙方石磉对应。阶沿石,取材一整块花岗石,长度达4.8米,宽度有0。6米,厚度为0。2米,檐桁不但粗实,而且是一根整木横陈三间,长度达12.3米。厅檐、廊檐净高度达5.2米,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厅内家俱八仙文饰古朴精致,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畜养

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廊墙上有两对1.5×2.5米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透过海棠锦、龟背锦文饰,东边可见小天井的几竿疏竹,西边可见一株腊梅,清雅之极。

黄氏有佳儿

从清颂堂抱柱的楹联上,我们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关于黄至筠教子成才的事,时人有着这样的描述,就算现在感觉很值得借鉴。黄至筠初到扬州时,扬州的文人、名流因为他是个商人,大多不屑与他为伍。黄至筠亦不与他们往来。但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安徽的名宿来家教子,并且天天晚上亲自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还有不精之处,就会立刻派仆人陪着到书房,重新请老师讲解,必须完全领悟才可以去睡觉。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扬州的一位名士在黄家与锡庆(长子)的老师谈话,偶然涉及到《汉书》,这位名士有些不解的地方。老师指着锡庆对他说:“伊尚熟悉”。要锡庆回答,锡庆起立,背诵如流,解释详尽。这位名士出来后对人说:“黄氏有佳儿,勿轻之也!”严格的要求,优秀的老师,加上自身的努力,黄至筠的四个儿子:黄锡庆、黄奭、黄锡麒、黄锡禧都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尤为突出的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载入史册。

西路中进

此为三面明三暗五楼宅 楼上下共10间。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室内有藏宝洞;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廊墙不设花窗,套间与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可避暑气,冬日可拒寒风,居之适,读书雅。

西路后进

仍然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是正房卧室;从屏门后楼梯可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家的卧房、书房、娱乐室、沐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难怪从前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现在每到烟花三月,个园都会和扬州工艺厂联办办“扬州剪纸艺术节”,是目前唯一集中展示扬州剪纸艺术的地方。扬州剪纸以宣纸为原料,以黑色硬纸作村,画面黑白分明。题材丰富,有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等,尤以四时花卉、百蝶为长。极具地方特色,也是中国剪纸出类拔萃者之一。过去扬州人民间剪纸主要用作鞋花,枕花,台布花和床单花等刺绣底样。现在,由于社会习俗改变,创作题材扩大,扬州剪纸从实用性逐渐转向欣赏性为主。堂屋屏门后原有腰门直抵后花园。是太太小姐们进入后花园赏景之门。

西火巷

此巷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巷的南首置一口井,井旁墙下端发砖拱着一道,水井置巷南端,紧邻两侧住房及前面门楼排房,便于前面住宅平时用方便。若发生火灾取水灭火及时。旁边墙上砌成拱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井旁历史上原有百年以上老紫藤树一株。今浓荫不存。旧日外客来访,皆由此巷入园,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孤品叠石四季山

出西火巷向左数步可见一段有花窗的粉墙,正中开一月洞门,门上白额,阴刻“个园”。竹青填色。门外两侧各有一个方形花坛,花坛内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竹是新成石旧栽,寥寥数笔,点出了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微风中,阳光下,修篁弄影,疏叶生姿尽现于粉墙之上令人遐想,颇有板桥遗韵。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春 山

春景由笋石(白果峰石、乌峰石)、太湖石和修竹、桂花共同组成,布局处理精巧独特,门外的竹石图“惜墨如金”以及其洗练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春的向往和珍惜,点破“竹石”主题。墙内的“闹春图”不仅婉转的传达了人们在春日的喜悦心情,含蓄地道出中国园林发展的开端。春山宜游,不在游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立于此地,向西看,可见一段曲廊连两间层楼,楼下悬一匾“觅句廊”。园中旧有复道楼廊绕园一周,可以“晴则径。雨则廊”。陈含光也在《个园行》中说:“高楼四合干星辰”。现只余此残楼。楼下廊柱楹联书袁枚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再看看园门横额上的“个园”和粉墙上摇动的竹影真令人叫绝,此语为“个”做了最精彩的注释

十二生肖闹春图;过月洞门,卵石湾道两侧有百年桂花树十余株,植于湖石围点的花坛内。东南有以“透风漏月”厅西墙为依托用湖石贴成龙形小山,余势与花坛绵延相连,花坛内亦有数米高的湖石耸立。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顺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过在此我们可不能只看“热闹”哦,此景在热闹之余,还另有一番深意的。翻开中国园林发展史就可以知道了,园林最早雏形为园囿,《诗经》毛享传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也就是说,最早的园林是以散养各种动物为主的。原来这些神态各异的动物不仅为我们传达了春的信息,还悄悄地提醒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要忘了中国园林的渊源。

园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变幻,是在你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

夏 山

宜雨轩的西北,修竹依依,绿树成荫,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湖石色泽青灰,飘逸俊秀,形姿多变,状若天上带雨的云朵。这就是夏山。中国画里有“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因为夏日天空中变幻万千的巧云多像奇异的山峰,个园夏山便是利用太湖石柔美曲线以掇山手法,垒石为停云之势,来模拟夏日天空中的云朵。山前有一池碧水,绿树的浓荫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着水墨的意蕴。池水的波光中又变幻着山石树木迷离的倒影,如云一般在水底的天空聚散流动着。

湖石山景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湖石来掇叠。瘦、透、漏、皱是我国传统的赏石标准,瘦,是指其线条的妩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的多孔和玲珑,皱则是形容其沧桑的纹理。夏山不仅用石讲究,在掇叠时又充分运用了“垒石为山,一石有一石的脉络,虽千万石而亦合成一脉络”的山水画理。所以夏山虽然变化万端,却气韵流畅。整个山势平缓柔和,分东西两峰,山顶有古柏如盖,有小亭翼然,山下临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无比。夏山主要采用掇山为主的叠石技艺,以湖石的玲珑剔透和高超的叠石技艺表达了江南山水的婉约柔美。也是叠石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荷塘蛙鸣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围点,曲折凸凹。池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最轻盈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俗称“荷塘蛙鸣”。水上架曲桥一道,青石板的桥面,三折后直达洞口又延伸隐没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给人有无限幽深的感觉。

鱼骨石

曲桥侧立一湖石,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宋代的苏东坡虽然做过扬州的太守,还一上任就废了扰民的“万花会”,可是他肯定没有见过几百年后才现身扬州的这块“丑石”。不过他:“石文而丑,一丑字而石之千态万状备也”却好像是转为此石而说。石不能言最可人,亦或是此石感遇知音,转为印证此语才静默的伫立在这城市山林。贾平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之宝”当为不过。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嘴摆尾,神态生动,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石鱼右上方,湖石山上有云南黄馨一株,倒垂枝条已近水面,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仿佛绿色飞瀑挂于山前,平增了许多生意。

夏山石屋

渡曲桥,入夏山石屋,起初会感到黯淡不适,片刻后,就会发现有丝丝光亮从石隙中透入,假山内部的立面也就在眼前逐渐的清晰起来了,洞壁变化多端,层次分明,沿山临水处多孔洞,从里向外看,每个洞孔都似画框一般为我们取舍着洞外的景色。夏景的池水、山石、花木就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出现了,随着脚步的移动景物也变换着,这就是造园上的“框景”和“移步换景”的手法,江南私家园林因为空间有限,这种手法采用较多。是利用美学上分割的原理把空间延伸扩大了,所以园林上有“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说法。每当夏日,古木生风,拂水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鹤亭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鹤亭东南角处是夏山石室透入光亮的石隙,亭角恰好为石室庇护了风雨,细节的处理也如此周到。亭前有一古柏,枝条虬曲, 伸出涯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气氛。立于山颠,环顾四周可见湖石围点成的“栏杆”,不仅确保了游人的安全 ,还增加了山体的高度,可谓匠心独运。

紫藤

鹤亭东有一紫藤,立于夏山山道的出口处的山石边,枝叶交错如盖,藤条相互缠绕,根径已经融为一体,仿佛历经了沧桑。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绿阴藤本植物,每到暮春时节,就会开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穗,长约盈尺,轻轻低垂,散发出阵阵芳香,在初夏的阳光下,随风飘动,格外媚人。

时空隧道

夏山柔美秀丽,绿树青波,一派江南风情。由夏山向东,可转至一气势不凡的长楼之上,这是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楼上楼下各7间,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个园假山的精华黄石假山-秋山。黄石苍劲有力,刀辟斧砍一般,尽显北方的雄浑气概,如何衔接过渡这两座风格迥异的假山,到是要颇费一番心思的,夏秋两山在衔接处理上手法极为高妙。首先两山都是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连接两山,长廊亦如手臂抱两山于胸前,这也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其次秋山和夏山的两山脚在衔接处是以压缩体量的围点做法来协调过渡,夏山湖石延伸为花台驳岸,如云之弥散,秋山黄石则尽量选用圆厚纵纹者来围点花坛,尽量缩小差异。抱山楼廊为复道廊,游人无论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浑然不觉中从夏就走到了秋,所以此廊亦被戏称为“时空隧道”呢。

立于楼上长廊,可见楼前水池东边,有一六角小亭,飞檐翘角,清丽挺拔。和抱山楼的壮观,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释名》中对亭的解释是“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所以道边多设亭。亭在空间上独立自在,布局上灵活多变。在建筑艺术上,亭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富民族形式的精华。园林中的亭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此亭的周围似乎是随意点置了一些湖石,但是因为池水的环绕使这些湖石便成了破浪前行的船头。亭面西悬一匾“清漪”,有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淡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月明之夜,立于亭中,微风徐来,碧水荡漾,在隐约的箫声中沉淀自己的心情,到也算不辜负了这明月春风、老树幽亭.秋 山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黄石假山――秋山。

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植物配置以枫树为主,间杂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但最为精妙的还是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涯,变化莫测。不过 游秋山前你若能事先知道:“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诀,定会平添许多乐趣。关于黄石假山扬州民间一直流传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我国著名古建史专家在他的《园林丛谈》中也说:“寿芝园原来叠石,相传为石涛所叠,但没有可靠的根据,或许因园中的假山,气势有似安徽的黄山,石涛喜画黄山景,就附会是他的作品了”。不过清人汪全泰写给园主次子黄奭的诗词中有“若年少,怀故里,甚牢骚。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之语(大涤子为石涛别号),自家人言自家事,这算不算“可靠的证据”呢?

黄石山景

秋山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西、南两峰为辅。三者之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 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这是叠石者大量使用“挑飘”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块石从山体中横向当空伸出,“飘” 是在伸出的块石顶端竖石的手法。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若从山顶寻道下来,你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整个山体内部都是“空”的,这就是假山的虚实手法了,相对来说,湖石假山要比黄石假山容易堆叠的,因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灵感;但是黄石质地厚重,形态单一,很难做“空”。不过若有高手妙成,则更能显示出山的嵯峨气势。个园的秋山,实而不闷,高峻而又奇险。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变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黄石假山中是巅峰之作。

拂云亭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此时此境园西的夏山真仿佛一片举步可至的云海,这就是夏山另外一个名字“秋云” 的由来了。早些时候从这里向北远 眺,瘦西湖、平山堂、观音山诸景都一一可见,可惜现在由于城市的“长高”,此亭已经无 法“借”来那些美景了。我国古代有秋日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在这里造园者巧妙的以“高可拂云”的小亭渲染了秋的主题。拂云亭是位于中峰山颠的,但是亭南黄石山峰还是依亭而上,高出亭檐,峰顶平台小到只能一人立足,不过若是沿石阶蹬上此处,那种居高临下,红尘已远的舒畅,会让你难以忘怀的。尽管此处及其险峻,人在其上也绝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因为有亭在人身后,给人以心理的依托,悄悄的平息了你的恐慌,这就是拂云亭设计的又一妙处了。

秋山石屋

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诀,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而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中央设一极小花台 ,有罗汉松一株。不过可不要小瞧这个仅能植树一株的小花坛哦,它虽小在这里却打破了两个僵局呢,第一,如果没有这个花坛,从石屋出来时,岂不是出门就碰壁吗?有了它,我们不仅不会碰壁,还有了两条大路可走;第二,如果没有它,人在院中,四面皆壁,岂不成了 “囚”。中国古人造屋非常讲究风水,就算是建石屋也不能不有所避讳。园主次子黄奭“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果然在此!有如此妙景,扬州人“八月秋声,不看广 陵潮”也就不奇怪了。

旱山水意

在石屋外可见两座汉白玉栏杆的小桥,高出我们的头顶,前后呈“之”字排列,如果我们刚才下山时,到中途平折西出,过一线天,就可立于此桥之上了。桥面是一块条形黄石,不过此石全无同类的苍劲有力,到仿佛在流水中浸润了千百万年似的,波纹剥蚀,石苔点点。人若立桥上,则上对绝壁,下临深潭,而我们此时人在桥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一勺真水,但 又无处不具水的意境。这种造景手法,园林上称“旱山水意”,亦称“枯水”。

黄石丹枫

秋山的植物以枫为最多。江南凡树叶有叉岐者,多呼为枫。一经秋霜,叶尽深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枫叶都要经秋才红的,住秋阁前的这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无论你那个季节来看秋山都会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秋山位于园东,每当夕阳西下,黄石丹枫,倍增秋色。人行其间也真的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

住秋阁

石屋窗下,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或向西出庭院右折也可盘旋而上,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住秋”在这里不仅再度点出了秋的魅力,也一语道破了园主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从不同角度,来极力渲染秋的主题。更是秋山最精彩的总结。然而最美的时光的也总是走的最急,无论他对秋有着怎样的不舍,怎样的想留住这金色的季节,时间也不会作片刻的停留。再看门前板桥所撰的 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巧妙的道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幻和 时光的流转。

冬 山

从住秋阁下山,南行数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它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宣石山景

宣石亦称雪石来自安徽的宣城,体态圆浑,《园冶》中说它“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其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这里将宣石置于透风漏月厅北的南墙之下,三面有粉墙花窗,一面有厅堂,取背光之下,积雪未消的意境,其高出墙头的山顶虽因阳光的照射闪闪发光,却并未违背此处赏雪的主题,反而突出了冬山的山峰,增加了假山积雪的质感,叠石者在这里对色彩的观察运用可谓细 致入薇。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的形状来加深寒冬气象。 冬日是萧条而寂寥的,所以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可是谁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这样的景象呢?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人成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

冬树

冬山掇叠以贴壁为主,山脉余势延伸为花台,分植三株腊梅,几丛天竺和一棵老榆树,三株腊梅都是扬州名品,其中一株是“冬前素”,花期最早,在冬至前后就开花了,另一株为“扬州黄”,花瓣短圆,色泽也比一般腊梅更深 ,花期较冬前素稍晚,还有一株是素心腊梅,立春前后才开花的,所以从冬至到立春,整整一个冬季都是暗香浮动,梅雪相映;而天竺在入冬后,叶与果实都转为红色,和山的雪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那株老榆树了,一般来说,榆树是很少入园造景的,此树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的婆娑、干的俊美。但植于此地,却是神来之笔,因为残雪冬景要的就是这种老树昏鸦的萧条。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了。

风音洞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每个孔洞直径约一尺,分布均匀,排列整齐。冬为岁尾,你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不过在这里它可不仅仅传达了岁月的变迁,而是设计者最为独特也最有想像力的安排。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风音洞所在的位置按常规做法应该设置花窗,但宣石体态浑圆,形似雪堆,又间以杂色,如果用传统的磨砖花窗作为背景,会消弱宣石的质感,淡化雪意,如果只用一段粉墙又未免显的过于单调,在这里造园者非常有创意的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圆”造成孔洞,即代替了花窗,又借来了“寒”风,真可谓匠心独运。

漏窗望春

冬,是四季的终篇,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春山的修篁石笋重又映入了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止”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会在心里轻轻的叹一 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

抱山宜雨好搂台

个园的园林建筑景观颇有《园冶》中“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从;层阁重楼,迥出云宵之上”的意味.丛书楼

丛书楼在冬山的东面,秋山的最南,山与楼结合巧妙,楼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从山间石阶可直至楼上,此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它避开园林中主要游览路线,建筑式样也较简朴。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东边粉墙设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几枝纵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边的水磨砖花窗是园中最大的一个漏窗,透过它,整个冬山的宣石、腊梅都尽收眼底,更为绝妙的是,它和冬景西墙的圆形漏窗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们的视线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计成《园冶》中说:“取景在借”。在这里院落虽小,仅有梧桐一株。但通过花窗巧妙的“借”来隔墙的芭蕉、腊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营造了一种清静、淡泊的情趣。

透风漏月

“透风漏月”位于冬山之北,南北两边通透,单檐硬山顶,阔11.6 米,深7.15米。此厅从其构架形式上来说是方厅,抬梁式的构架是方的、椽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是方的、地面是方砖铺的、连木雕窗子也是方的。从“透风漏月”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里曾经的风雅。厅内的家具纹饰为竹叶形,陈设的花卉是兰花,东西的墙壁上悬挂着昆曲知识介绍的资料以及经典昆曲演出的剧照。据说黄至筠最喜在此厅围炉赏雪,虽然我们无法揣摩他当初在风清月明之夜的心境了,但可以想像的是这里一定荡漾着丝竹悠扬的曲调。因为园主黄至筠当年蓄养的家庭戏班,规模大、设施精,在清代曾名闻遐迩。他家蓄养的私人戏班多达二三百人,服装行头价值白银二三十万,个园作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佳构,和昆曲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是昆曲的知音了。

壶天自春、抱山楼

出透风漏月,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花木重重迭迭,幽深无比。北边的抱山楼因着树木山石的掩映竟让人感觉有些缥缈,不过楼前的匾额上“壶天自春”四个大字还是清晰可见的。“壶天自春”是取《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其意是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意。“壶天”最早是道教用语,出自《后汉书》:“费长房者,汲南人也,这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华,旨酒甘肴,盈衍具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上候长房日: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不过私家园林多为壶状结构,有狭长的通道进入,里面豁然开阔,美不胜收,也算是人间仙境了。漫步在抱山楼上凭栏赏景,可见宜雨轩的屋面坡度平缓,但出檐深远,翼角柔顺,比北方舒展,较南方低平,这就是扬州本地建筑风格形式之一。全国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特别欣赏扬州个园住宅与园林。他评价“扬州的住宅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借用文学上的一句话来说,真所谓“健笔写柔情”了。而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而个园是扬州遗存住宅园林之最,也是此语最好注脚。

宜雨轩

透风漏月向西数步即可见四面空灵的“宜雨轩”,面南而筑。单檐歇山式,东西三楹,歇山有磨砖深浮雕,嵌如意卷草,线条舒卷自然流畅。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致的安排全是围绕宜雨轩次第展开的。宜雨轩门前有一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旧雨、今雨源出杜甫《秋述》一文:“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人情冷暖令诗人感慨万分。后人由此便用“今雨”“旧雨”借指新朋老友。此联可谓“宜雨轩”的破题导读,显然,这里曾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朋老友欢聚的场所,不过现在也许只有这轩中的梁柱还记得当初的琴声悠悠了。门前是春景的十余株桂花,也因着这个缘故,扬州人又把宜雨轩称为“桂花厅”了。进入轩中,可见一堂橄榄文饰的老家具,暗红的色泽还传递着旧时的典雅,精制的雕工也在诉说曾经的奢华。花几之上的陈设和透风漏月的一样,也是“不因无人而不芳”的幽兰。宜雨轩是四面厅,南面设落地长窗,其他三面半窗,四面有环廊,廊前雕栏,东西两边设美人靠坐凳。四季景物都绕厅而置,此时此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春、夏、秋、冬竟一起隔着窗儿到了眼前。时光象是停留了脚步,四季也没有了更迭。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感慨,在这里是再也说不出了。走在轩外的环廊上,脚步也就有了任意穿越时空的轻灵。仿佛那静默的四季山真的替我们留住了似水的年华。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黄至筠,不仅是一个精通盐业生财之道的大商人,还是一个富有才情,擅长丹青的风雅名士,抱山楼下廊壁上的石刻,和挂在汉学堂内的花鸟题材扇面拓片,都是他的手笔。不过,黄至筠真正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还是他的个园。如果说苏州园林精美如诗中的绝句,词里的小令,扬州个园就是一篇环环相扣,首尾相衔的精妙散文,让人细读慢品回味无穷。个园的假山、叠石、建筑、花木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时空,任人留连沉迷。同时也在解译着主人传递给我们的某种信息密码,在这里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凝聚在民族文化深处的那样一种审美情结和人生理想。真正是“盐商豪府第 竹石雅乾坤”。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

好书不厌百回读,个园妙处须细品!

扬州个园的导游词范文(2)

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游玩景点:

个字园门,门外两边修竹劲挺,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同时还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提醒游园的人们,春景虽好,短暂易逝,需要用心品赏加倍珍惜,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春山宜游,原不在流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

夏景位于园之西北,东与抱山楼相接。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山上古柏,山下有池塘,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夏山宜看,远近高低都是景,让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

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园之东部便是气势雄伟的秋景,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满园佳境尽收眼底。秋山宜登,游走腾挪于尺幅之间,如历千山万壑,尽得攀登险趣。

造园者将冬景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铺成。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叠,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冬山宜居,不过,最好的当然是仨俩知己,聚在这座面山而筑的透风漏月厅里,围炉赏雪、夜话。

第11篇:江苏扬州个园导游词

江苏扬州个园导游词3篇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下面是江苏扬州个园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篇1:江苏扬州个园导游词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占地30余亩,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

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中国汉字\"个\"字;中国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近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 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平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小楼叫\"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个园主人的饮食很讲究,据说吃的鸡蛋,是专门用人参、白术等名贵的中药材喂大的鸡生的,每个蛋的成本价要\"一两纹银\"。当时一石大米的售价才一两多\"纹银\",园主人每天早上要吃\"两枚\"鸡蛋,相当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粮的费用。厨师每天早上还要为主人蒸出十几种点心来招待客人,荤素营养搭配,南北风味俱全。淮扬菜之所以能把中国普通的菜肴发扬到极致,扬州众多的盐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所到达的就是黄家的餐厅了,餐厅的横梁上采用的是金丝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楠木千年不朽,万年不腐。采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丰厚家资的真实写照。我们再来看看正前方条案上摆放的物件,东边是一只花瓶,西边是座插镜,东瓶西镜,我们这里取其谐音\"平平静静\"的意思。中间这张圆桌是由两个半圆的桌子拼起来的,当时男主人不在家,桌子两边分开靠墙摆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圆形,寓意\"团团圆圆\"。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我们来看抱柱上的这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裕后\"的意思是造福后辈。此副楹联说:传家没有别的方法不是耕种就是读书;造福后辈,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劳和俭朴。表达了主人对治家、传家的深切体会。\"耕读传家\"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走到天井中我们来看一下门上的图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头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图案,以鹿寓禄,指高官厚禄的意思,此路住宅点出了\"禄\"字主题。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风口,黄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称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砖木结构的房屋就不怕火灾了。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风水学的。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水在风水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临水而居就有财运。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

汉学堂的楹联文字,所彰显的不是高踞盐商总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黄氏家族的权势与财富,而是一个地道书香门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为郑板桥旧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意思是: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叫人废寝忘食,栽种几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儿孙一样讨喜。此联原为板桥的自画像,以生动风趣的笔触,传神刻画了一介书生甘苦自尝的简单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来挂在汉学堂内便有了更多的含义,为黄氏耕读传家、好学重教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鲜活成分。

厅堂是一个家庭的脸面,堂名以汉学标榜,高古的建筑格调和渊雅的文风相映成趣,彰显出古朴雄浑的台阁气象。不以富贵骄人,反觉书香袭人。

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

现在大家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中堂是《四时读书歌》,配以篆书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用竹林的露珠磨墨,专心圈点着唐诗,细品着梅花之清香,静心研读着《晋书》。竹露、梅花,让寒窗苦读多了份静逸与从容。用漫研竹露、细嚼梅花来形容读书,有滋有味。

黄奭是清代的辑佚大家,他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主要著作有《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五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黄锡禧是清代词人,著有《栖云山馆词存》。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所写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禧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

火巷是房屋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而预留的狭长通道。这条火巷南宽北窄,俗称\"船巷\"。园主人是盐商,主要的生意都通过水路运输,在此主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能够一帆风顺。火巷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火巷的南面有一口水井,寓意船行水上。旁边墙上砌成拱形,运用力的分散原理,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由此可见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的场所。前进为正式接待礼仪场所,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寓意\"寿\"。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廊墙上有两对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

此厅从建筑形式上称方厅,俗称\"花厅\",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是园主人举行黄氏宗族聚会、议事、祭祀等盛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主人家里上百人的家庭戏班就经常在此演戏。

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请看清颂堂抱柱上的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积善\"、\"读书\",可以说是立家的根本。这是中华传统,更是教化子孙后代的需要。

篇2:江苏扬州个园导游词

十月一日,为了使欢乐的国庆节更有意义,我们一家特地来到扬州的个园游玩。

来到个园,四处遍布着一片片翠绿的竹林。远远望去,那青翠欲滴的竹林好似一朵朵绿黄色的彩霞飘落在一片碧绿的草地上。竹子的种类很多,有龟甲竹、凤尾竹、毛竹、箭竹等,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粉的\"翠竹图\"。

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泉水丁冬,瀑布飞流。只见眼前呈现出一座由色彩斑斓的太湖石搭建而成的夏景假山。在那假山下,有一个清澈见底的鱼戏池,池上流着一道只有一米宽的小瀑布。池下,浮萍齐开,在透着半紫色的浮萍下,隐藏着一条条可爱的小鲤鱼,有红的,黄的,白的,白中带红的,多得数不胜数。

向右一看,在一棵有一百八十年悠久历史的老杉树后,露出一座金黄的山峰。它是由黄山那高大的山石堆积而成,好似一座闪闪发光的金山。在那黄中带红的假山中,有一道神秘的山洞,可它不是每一个山洞都通往山下的,它有一个秘诀,叫做\"大洞不通,小洞通\"。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大的山洞入口不能直接下山。只有小的山洞入口才能直接下山。可小洞山路 十风狭窄、陡峭。很少有人能正着身子走进去的。

在夏景假山和秋景假山之间,横着一座宽大的楼阁,它全长五十米左右,因为它横抱夏、秋两山,所以人们称它\"抱山楼\"。在抱山楼上,由一支有老年人组织的音乐队,正入情的拉着二胡、弹着吉他,吹着喇叭••••••组成了一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

向后一看,在一座由红木搭建的茶室前,呈现出一块块形状各一异的太湖石,形成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形状,十分逗人喜爱!

最后,我们又参观了杨州大盐商的住宅,十分富裕。表现了那时的黄家在扬州的声誉很大。

啊!个园!它那一片片翠绿的竹林,一座座高大的假山,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头,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篇3:江苏扬州个园导游词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好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是个园春景。再往前,一座人工的假山出现了,它便是形态奇特的\"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建成,造型不同一般,给人一种大胆泼辣的感觉。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着夕照,山势巍峨,有红枫、石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山\"。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第12篇:江苏扬州个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1 2 3

第13篇:江苏扬州个园导游词

1、唐三彩是一种低温彩陶,因为主要有黄、绿、赭三色。

2、唐朝帝王陵大多以大山为陵,要的就是一种理想境界、一种恢弘气势,达到自然地形与人文精神的“天人合一”。

3、文房四宝为:笔、墨、纸、砚。

4、美术的主要门类有 绘画、雕塑、书法、设计、篆刻、园林、工艺美术、建筑 等。

5、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 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国画 等主要画种。

6、中国画按技法的工细和粗放,分为 工笔画、写意画。按题材分为人物、山水、花鸟。

7、版画是使用刀和笔等工具在木版、石板、铜板等上面进行刻画,版画可分为 凹版、凸版、平版、和漏版等。

8、雕塑是 雕、塑、刻 三种制作方法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总称。 雕塑按形象的展示方法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雕塑按材质分为:石材雕塑、金属雕塑、玻璃材及塑料、水泥。 .

9、绘画按描绘对象的不同,分为 历史画,风俗画、人物画。

10、三原色是指 黄色、红色、蓝色;三间色是指 绿色、橙色、紫色。

11、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呈现明暗变化五种,明部、暗部、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我们把它称为明暗五调子。

12、《向日葵》是荷兰画家凡高的作品。

13、青铜是 红铜 加 锡 的合金,具有 熔点低 和 硬度高 的优点。

14、宋代瓷器有驰名中外的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定窑、哥窑、官窑。

15、历史上有名瓷都之称的是 江西景德镇 ,有陶都之称的是 江苏宜兴。

16、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前最著名的石刻为

昭陵六骏 ,它是唐代现存最有价值的纪念性石雕,是唐代时代风格和民族气概的体现。

17、秦代兵俑主要艺术特点是表现手法 写实 而严谨、形象塑造古朴而生动。并注重表现形象的性格 特征。

18、中国享誉世界的四大石窟是 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新疆天水麦积山石窟。

19、天津杨柳青 是我国盛产木版年画的地方,在我国北方地区影响很大。民间美术的种类有剪纸、年画、风筝、玩具、编织、绣品等。 20、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是 董希文,《父亲》的作者是 罗中立。

2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有

篆、隶、楷、行、草 等书体。

22、王羲之,生活年代是 东晋,行书力作《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 的行书

《祭侄文稿》被名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苏东坡的行书《黄州寒食帖》被名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23、“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

24、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是 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

25、标志着盛期文艺复兴来临的是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三位大师的出现。

26、著名雕塑《思想者》是十九世纪法国雕塑家 罗丹 的代表作之一。

27、立体画派的创始人是 西班牙的毕加索,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28、《大卫》的作者是 米开朗基罗,他是 意大利 人。

29、油画名作《蒙娜丽莎》的作者是 达.芬奇 所做,他是 意大利 人。 30、欧洲的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二.选择题:

以下是中国画家的请打“√”

罗丹、罗中立√、李可染√、董希文√、徐渭√、潘天寿√ 以下色彩中属于间色的请打“√”

黄、橙√、灰、白、绿√、紫√、红、蓝

3、以下色彩组合中属于对比色的组合请打“√”;红与绿√、黄与绿、黄与紫√、红与橙、蓝与橙√ 以下属于美术种类的请打“√”

服装设计√、中国画√、艺术、图形、木刻√、色彩、雕塑√、比例

4、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请打√:

李可染、阎立本、罗中立、徐悲鸿、董希文√

下画和作者: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蒙娜丽莎》

达芬奇月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关山 《格尔尼卡》

毕加索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思想者》

罗丹 《溪山行旅图》

范宽

第14篇:◆最全的个园导游词◆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

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

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 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 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碧玉间黄金

黄金间碧玉: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 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竹西佳处(竹径)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续20天左右,不过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这时,你若是来游园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甜蜜的幽香。微风拂过的时候,细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纷纷扬扬,落满你的发稍和衣襟。

你现在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传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 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路建筑:(禄)

现在随我进入东路建筑,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以鹿喻禄。 厨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格局为三间两相,从屋脊到檐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立帖式),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之一。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而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

有一天,黄至筠空闲无事,随手翻看记事薄,看到“卵二枚”下面注着“每枚纹银一两”,非常诧异说:“就算现在鸡蛋价格昂贵,可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阿”。立刻叫人把厨子喊来,斥责他弄虚作假。谁知那厨子说:“我每天送来的鸡蛋,不是市面上的鸡蛋能比的,每个一两银子的价钱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个人来吧,请你好好品尝分辨一下”。说完就请辞走了。黄至筠重选了一个人来代替他,鸡蛋的价格是下来了,可是味道却大不如从前。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子,都是这样。最后只好又要原来的厨子来做,结果第二天鸡蛋的味道又和从前一样了。黄至筠大惑不解,就问那厨子:“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鸡蛋的味道如此鲜美呢?”厨子说:“我的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美味的,你差个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黄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说,自此再不提换厨子的事了。

担挑肉炖黄山笋

黄至筠爱竹成性,他不仅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在家园里植竹,以竹意题园名,而且还有一个与竹有关的奢好:喜欢吃竹笋。当然,个园里的竹皆为观赏竹,笋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黄至筠最爱吃黄山笋,还要趁着刚挖出土的新鲜劲儿吃。但黄山离扬州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吃到新鲜出土的鲜笋子呢?这在寻常人家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嘛,可对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完全不必作苏东坡等穷文人的痛苦选择。这不,早有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火炉,在黄山采到竹笋后立刻洗净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锅里焖上。然后让脚夫挑着火炉向扬州赶,等人到了扬州,竹笋和肉也煨好了。一盘竹笋肉竟然如此费周折,期间花费的银两就不用说了。

楠木厅:

刚才你看到的主人的厨房,那么这里自然就餐厅了。这是三间两披廊的格局,构造堪为考究。此厅梁柱取材为楠木,称楠木厅。构架圆作、抬梁式,用料肥硕。梁两端略作“卷杀”刻弧线,前后施轩,厅堂装修前置木雕阁扇,后置屏门。两次间是木雕落地罩,周围墙壁置合墙板,厅内直柱粗挺,柱下白矾石柱磉“天圆地方”,线脚简洁,造型洗练。厅内中间是三个大理石镶面的圆形大桌和圆形矮凳。纵观此厅堂,规整宽敞,庸容大度。 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立柱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楹联抱柱又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很显然这里是个宴请聚会的场所,“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 清美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厅前三面置廊拱卫,厅堂构架造型特征为抬梁式,形制虽简朴,但做工较考究。加之厅堂低于南首门外地坪60公分,更见历史久远,可推为明代遗构。,梁两端下口带园势曲线,匠人称之“剥思”亦称“拔亥”。条端处垫木木雕如意云式,此垫木称之“水浪机”。前后施轩,因状如船蓬,南方一般称之为船蓬轩,北方则称为卷蓬。厅堂明间后步架置屏门,两次间置木雕落地罩。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不过现在已经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还有一副悬于屏门之上,上联是:“竹宜着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如果说雨雪增添了竹的韵致和松的姿态,那么花和酒则可以让人获得远离红尘的淡然心境。耕读传家表达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传递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怀,脱俗境界。也最好的诠释了黄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 东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们先驻足来看看扬州的火巷。火巷是封建社会大富人家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狭长通道。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黄氏火巷比寻常人家宽敞许多,两侧高墙大屋,高低错落。青砖青灰丝缝砌筑,墙体厚实,不加粉饰、清水本色、质朴古拙。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别于江南墙体单薄、白灰粉刷,黑烟刷色。扬州人所说的火巷,江南苏州地区称之备(避)弄。但扬州火巷比江南苏州地区民居备弄开朗。上见天、见阳、透光、透气。通常在巷内两对门之间加盖敞开披屋盖。称之瓦 。而江南备弄相对狭小,上盖几乎全封闭,采光较暗。 鸳鸯墙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这是从前有钱的大户人家砌墙讲究的一种作法。在砌墙时,墙内放顺墙木(横木),同时,墙内壁置木排山。顺墙木连着木排山。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中路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体量较大,是大七架梁构架,旁设四间厢房。这是扬州从前大户人家传统格局形式之一。格扇、短窗、棂条木雕“龟背锦”。槛墙、天井青石板,堂屋方砖地,卧室木地板,墙壁置合墙板。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亦称之为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瓷帽筒、石插屏和花瓶,谐音“平平安安”。中堂盈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为板桥所撰。楹联中间所悬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作品。从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主人对竹的崇尚和挚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向竹一样正直、虚心、有节。再看两边抱柱为:“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过屏门(太师壁)可见磨砖罩面腰门连着朝北的“到座”三间,到座通常是为接待礼仪服务备事之用。

中路中进

出到座就可看到一个三间两相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有子如此当然自豪。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看来黄家不仅是富商大贾也还有书香满屋的。 中进室内太师壁挂“四时读书歌”一幅,楹联一副,楹联字体为大篆,上联是: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东边卧房和西边书房的家具陈设都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精巧奢华。书房悬有条屏一幅内容是:“扬子江头吹白萍,年年愁杀雨淋淋,春风不识离亭苦,先遣长条向客清。”此诗作者刘琴宰是黄奭的夫人,她是当时两淮盐运史的女儿。也是扬州有名的才女,黄奭夫妇二人可谓夫唱妇随。从室内悬挂的书画内容和陈设的家具,我们可以大略知道黄奭在此静心做学问的生活场景。

黄奭在学术上的造诣让他得以青史留名,他学术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是得宜于他的“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他曾以重礼请“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江潘,“馆其家四年”。也就是说江潘做了黄奭四年的家庭教师。江潘死后,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他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

中路后进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相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锡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芜城怀旧录》中写到;“锡喜尚风雅,长于诗词文字。”他有《栖云山馆词抄》存留于世。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喜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吧。左右两间和中进一样仍为书房卧室。中路三进打开门可前后贯穿,关上门又自成一体,由厢房前的耳门即可出入。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路建筑(寿)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前进为厅堂,称之花要。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称之绣楼,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将稍间作套房。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稍间前前置小天井,筑花坛。非常雅静,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之用。

清颂堂

此厅堂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厅前置三面回廊,廊宽达2米。天井白矾石(汉白玉)铺地,四面见方。与高峻方柱、古拙方石磉对应。阶沿石,取材一整块花岗石,长度达4.8米,宽度有0。6米,厚度为0。2米,檐桁不但粗实,而且是一根整木横陈三间,长度达12.3米。厅檐、廊檐净高度达5.2米,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厅内家俱八仙文饰古朴精致,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畜养

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廊墙上有两对1.5×2.5米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透过海棠锦、龟背锦文饰,东边可见小天井的几竿疏竹,西边可见一株腊梅,清雅之极。

黄氏有佳儿

从清颂堂抱柱的楹联上,我们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关于黄至筠教子成才的事,时人有着这样的描述,就算现在感觉很值得借鉴。

黄至筠初到扬州时,扬州的文人、名流因为他是个商人,大多不屑与他为伍。黄至筠亦不与他们往来。但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安徽的名宿来家教子,并且天天晚上亲自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还有不精之处,就会立刻派仆人陪着到书房,重新请老师讲解,必须完全领悟才可以去睡觉。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扬州的一位名士在黄家与锡庆(长子)的老师谈话,偶然涉及到《汉书》,这位名士有些不解的地方。老师指着锡庆对他说:“伊尚熟悉”。要锡庆回答,锡庆起立,背诵如流,解释详尽。这位名士出来后对人说:“黄氏有佳儿,勿轻之也!”

严格的要求,优秀的老师,加上自身的努力,黄至筠的四个儿子:黄锡庆、黄奭、黄锡麒、黄锡禧都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尤为突出的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载入史册。

西路中进

此为三面明三暗五楼宅 楼上下共10间。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室内有藏宝洞;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廊墙不设花窗,套间与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可避暑气,冬日可拒寒风,居之适,读书雅。

西路后进

仍然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是正房卧室;从屏门后楼梯可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家的卧房、书房、娱乐室、沐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难怪从前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现在每到烟花三月,个园都会和扬州工艺厂联办办“扬州剪纸艺术节”,是目前唯一集中展示扬州剪纸艺术的地方。扬州剪纸以宣纸为原料,以黑色硬纸作村,画面黑白分明。题材丰富,有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等,尤以四时花卉、百蝶为长。极具地方特色,也是中国剪纸出类拔萃者之一。过去扬州人民间剪纸主要用作鞋花,枕花,台布花和床单花等刺绣底样。现在,由于社会习俗改变,创作题材扩大,扬州剪纸从实用性逐渐转向欣赏性为主。堂屋屏门后原有腰门直抵后花园。是太太小姐们进入后花园赏景之门。

西火巷

此巷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巷的南首置一口井,井旁墙下端发砖拱着一道,水井置巷南端,紧邻两侧住房及前面门楼排房,便于前面住宅平时用方便。若发生火灾取水灭火及时。旁边墙上砌成拱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井旁历史上原有百年以上老紫藤树一株。今浓荫不存。

旧日外客来访,皆由此巷入园,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孤品叠石四季山

出西火巷向左数步可见一段有花窗的粉墙,正中开一月洞门,门上白额,阴刻“个园”。竹青填色。门外两侧各有一个方形花坛,花坛内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竹是新成石旧栽,寥寥数笔,点出了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微风中,阳光下,修篁弄影,疏叶生姿尽现于粉墙之上令人遐想,颇有板桥遗韵。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春 山

春景由笋石(白果峰石、乌峰石)、太湖石和修竹、桂花共同组成,布局处理精巧独特,门外的竹石图“惜墨如金”以及其洗练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春的向往和珍惜,点破“竹石”主题。墙内的“闹春图”不仅婉转的传达了人们在春日的喜悦心情,含蓄地道出中国园林发展的开端。春山宜游,不在游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

立于此地,向西看,可见一段曲廊连两间层楼,楼下悬一匾“觅句廊”。园中旧有复道楼廊绕园一周,可以“晴则径。雨则廊”。陈含光也在《个园行》中说:“高楼四合干星辰”。现只余此残楼。楼下廊柱楹联书袁枚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再看看园门横额上的“个园”和粉墙上摇动的竹影真令人叫绝,此语为“个”做了最精彩的注释 十二生肖闹春图

过月洞门,卵石湾道两侧有百年桂花树十余株,植于湖石围点的花坛内。东南有以“透风漏月”厅西墙为依托用湖石贴成龙形小山,余势与花坛绵延相连,花坛内亦有数米高的湖石耸立。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顺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过在此我们可不能只看“热闹”哦,此景在热闹之余,还另有一番深意的。翻开中国园林发展史就可以知道了,园林最早雏形为园囿,《诗经》毛享传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也就是说,最早的园林是以散养各种动物为主的。原来这些神态各异的动物不仅为我们传达了春的信息,还悄悄地提醒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要忘了中国园林的渊源。 园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变幻,是在你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 夏 山

宜雨轩的西北,修竹依依,绿树成荫,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湖石色泽青灰,飘逸俊秀,形姿多变,状若天上带雨的云朵。这就是夏山。中国画里有“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因为夏日天空中变幻万千的巧云多像奇异的山峰,个园夏山便是利用太湖石柔美曲线以掇山手法,垒石为停云之势,来模拟夏日天空中的云朵。山前有一池碧水,绿树的浓荫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着水墨的意蕴。池水的波光中又变幻着山石树木迷离的倒影,如云一般在水底的天空聚散流动着。

湖石山景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湖石来掇叠。瘦、透、漏、皱是我国传统的赏石标准,瘦,是指其线条的妩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的多孔和玲珑,皱则是形容其沧桑的纹理。夏山不仅用石讲究,在掇叠时又充分运用了“垒石为山,一石有一石的脉络,虽千万石而亦合成一脉络”的山水画理。所以夏山虽然变化万端,却气韵流畅。整个山势平缓柔和,分东西两峰,山顶有古柏如盖,有小亭翼然,山下临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无比。夏山主要采用掇山为主的叠石技艺,以湖石的玲珑剔透和高超的叠石技艺表达了江南山水的婉约柔美。也是叠石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荷塘蛙鸣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围点,曲折凸凹。池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最轻盈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俗称“荷塘蛙鸣”。水上架曲桥一道,青石板的桥面,三折后直达洞口又延伸隐没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给人有无限幽深的感觉。

鱼骨石

曲桥侧立一湖石,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宋代的苏东坡虽然做过扬州的太守,还一上任就废了扰民的“万花会”,可是他肯定没有见过几百年后才现身扬州的这块“丑石”。不过他:“石文而丑,一丑字而石之千态万状备也”却好像是转为此石而说。石不能言最可人,亦或是此石感遇知音,转为印证此语才静默的伫立在这城市山林。贾平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之宝”当为不过。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嘴摆尾,神态生动,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石鱼右上方,湖石山上有云南黄馨一株,倒垂枝条已近水面,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仿佛绿色飞瀑挂于山前,平增了许多生意。

夏山石屋

渡曲桥,入夏山石屋,起初会感到黯淡不适,片刻后,就会发现有丝丝光亮从石隙中透入,假山内部的立面也就在眼前逐渐的清晰起来了,洞壁变化多端,层次分明,沿山临水处多孔洞,从里向外看,每个洞孔都似画框一般为我们取舍着洞外的景色。夏景的池水、山石、花木就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出现了,随着脚步的移动景物也变换着,这就是造园上的“框景”和“移步换景”的手法,江南私家园林因为空间有限,这种手法采用较多。是利用美学上分割的原理把空间延伸扩大了,所以园林上有“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说法。每当夏日,古木生风,拂水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鹤亭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鹤亭东南角处是夏山石室透入光亮的石隙,亭角恰好为石室庇护了风雨,细节的处理也如此周到。亭前有一古柏,枝条虬曲 ,伸出涯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气氛。。立于山颠,环顾四周可见湖石围点成的“栏杆”,不仅确保了游人的安全 ,还增加了山体的高度,可谓匠心独运。

紫藤

鹤亭东有一紫藤,立于夏山山道的出口处的山石边,枝叶交错如盖,藤条相互缠绕,根径已经融为一体,仿佛历经了沧桑。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绿阴藤本植物,每到暮春时节,就会开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穗,长约盈尺,轻轻低垂,散发出阵阵芳香,在初夏的阳光下,随风飘动,格外媚人。

时空隧道

夏山柔美秀丽,绿树青波,一派江南风情。由夏山向东,可转至一气势不凡的长楼之上,这是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楼上楼下各7间,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个园假山的精华黄石假山-秋山。黄石苍劲有力,刀辟斧砍一般,尽显北方的雄浑气概,如何衔接过渡这两座风格迥异的假山,到是要颇费一番心思的,夏秋两山在衔接处理上手法极为高妙。首先两山都是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连接两山,长廊亦如手臂抱两山于胸前,这也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其次秋山和夏山的两山脚在衔接处是以压缩体量的围点做法来协调过渡,夏山湖石延伸为花台驳岸,如云之弥散,秋山黄石则尽量选用圆厚纵纹者来围点花坛,尽量缩小差异。抱山楼廊为复道廊,游人无论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浑然不觉中从夏就走到了秋,所以此廊亦被戏称为“时空隧道”呢。

立于楼上长廊,可见楼前水池东边,有一六角小亭,飞檐翘角,清丽挺拔。和抱山楼的壮观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释名》中对亭的解释是“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所以道边多设亭。亭在空间上独立自在,布局上灵活多变。在建筑艺术上,亭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富民族形式的精华。园林中的亭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此亭的周围似乎是随意点置了一些湖石,但是因为池水的环绕使这些湖石便成了破浪前行的船头。亭面西悬一匾“清漪”,有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淡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月明之夜,立于亭中,微风徐来,碧水荡漾,在隐约的箫声中沉淀自己的心情,到也算不辜负了这明月春风、老树幽亭。

秋 山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黄石假山――秋山。

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植物配置以枫树为主,间杂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但最为精妙的还是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涯,变化莫测。不过 游秋山前你若能事先知道:“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诀,定会平添许多乐趣。关于黄石假山扬州民间一直流传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我国著名古建史专家在他的《园林丛谈》中也说:“寿芝园原来叠石,相传为石涛所叠,但没有可靠的根据,或许因园中的假山,气势有似安徽的黄山,石涛喜画黄山景,就附会是他的作品了”。不过清人汪全泰写给园主次子黄奭的诗词中有“若年少,怀故里,甚牢骚。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之语(大涤子为石涛别号),自家人言自家事,这算不算“可靠的证据”呢?

黄石山景

秋山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西、南两峰为辅。三者之 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 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这是叠石者大量使用“挑飘”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块石从山体中横向当空伸出,“飘” 是在伸出的块石顶端竖石的手法。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

若从山顶寻道下来,你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整个山体内部都是“空”的,这就是假山的虚实手法了,相对来说,湖石假山要比黄石假山容易堆叠的,因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灵感;但是黄石质地厚重,形态单一,很难做“空”。不过若有高手妙成,则更能显示出山的嵯峨气势。个园的秋山,实而不闷,高峻而又奇险。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变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黄石假山中是巅峰之作。

拂云亭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此时此境园西的夏山真仿佛一片举步可至的云海,这就是夏山另外一个名字“秋云” 的由来了。早些时候从这里向北远 眺,瘦西湖、平山堂、观音山诸景都一一可见,可惜现在由于城市的“长高”,此亭已经无 法“借”来那些美景了。我国古代有秋日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在这里造园者巧妙的以“高可拂云”的小亭渲染了秋的主题。拂云亭是位于中峰山颠的,但是亭南黄石山峰还是依亭而上,高出亭檐,峰顶平台小到只能一人立足,不过若是沿石阶蹬上此处,那种居高临下,红尘已远的舒畅,会让你难以忘怀的。尽管此处及其险峻,人在其上也绝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因为有亭在人身后,给人以心理的依托,悄悄的平息了你的恐慌,这就是拂云亭设计的又一妙处了。

秋山石屋

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诀,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而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中央设一极小花台 ,有罗汉松一株。不过可不要小瞧这个仅能植树一株的小花坛哦,它虽小在这里却打破了两个僵局呢,第一,如果没有这个花坛,从石屋出来时,岂不是出门就碰壁吗?有了它,我们不仅不会碰壁,还有了两条大路可走;第二,如果没有它,人在院中,四面皆壁,岂不成了 “囚”。中国古人造屋非常讲究风水,就算是建石屋也不能不有所避讳。园主次子黄奭“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果然在此!有如此妙景,扬州人“八月秋声,不看广 陵潮”也就不奇怪了。

旱山水意

在石屋外可见两座汉白玉栏杆的小桥,高出我们的头顶,前后呈“之”字排列,如果我们刚才下山时,到中途平折西出,过一线天,就可立于此桥之上了。桥面是一块条形黄石,不过此石全无同类的苍劲有力,到仿佛在流水中浸润了千百万年似的,波纹剥蚀,石苔点点。人若立桥上,则上对绝壁,下临深潭,而我们此时人在桥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一勺真水,但 又无处不具水的意境。这种造景手法,园林上称“旱山水意”,亦称“枯水”。

黄石丹枫

秋山的植物以枫为最多。江南凡树叶有叉岐者,多呼为枫。一经秋霜,叶尽深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枫叶都要经秋才红的,住秋阁前的这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无论你那个季节来看秋山都会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秋山位于园东,每当夕阳西下,黄石丹枫,倍增秋色。人行其间也真的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

住秋阁

石屋窗下,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或向西出庭院右折也可盘旋而上,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 成功的喜悦。“住秋”在这里不仅再度点出了秋的魅力,也一语道破了园主为什么要不惜 “笔墨”从不同角度,来极力渲染秋的主题。更是秋山最精彩的总结。然而最美的时光的也总是走的最急,无论他对秋有着怎样的不舍,怎样的想留住这金色的季节,时间也不会作片刻的停留。再看门前板桥所撰的 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巧妙的道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幻和 时光的流转。

冬 山

从住秋阁下山,南行数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它分别 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宣石山景

宣石亦称雪石来自安徽的宣城,体态圆浑,《园冶》中说它“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其主要成分是石 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这里将宣石置于透风漏月厅北的南墙之下,三面有粉墙花窗,一面有厅堂,取背光之下,积雪未消的意境,其高出墙头的山顶虽因阳光的照射闪闪发光,却并未违背此处赏雪的主题 ,反而突出了冬山的山峰,增加了假山积雪的质感,叠石者在这里对色彩的观察运用可谓细 致入薇。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的形状来加深寒冬气象。

冬日是萧条而寂寥的,所以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可是谁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这样的景象呢?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 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 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 人成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

冬树

冬山掇叠以贴壁为主,山脉余势延伸为花台, 分植三株腊梅,几丛天竺和一棵老榆树,三株腊梅都是扬州名品,其中一株是“冬前素”, 花期最早,在冬至前后就开花了,另一株为“扬州黄”,花瓣短圆,色泽也比一般腊梅更深 ,花期较冬前素稍晚,还有一株是素心腊梅,立春前后才开花的,所以从冬至到立春,整整一个冬季都是暗香浮动,梅雪相映;而天竺在入冬后,叶与果实都转为红色,和山的雪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那株老榆树了,一般来说,榆树是很少入园造景的,此树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的婆娑、干的俊美。但植于此地,却是神来之笔,因为残雪冬景要的就是这种老树昏鸦的萧条。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了。

风音洞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每个孔洞直径约一尺,分布均匀,排列整齐。冬为岁尾,你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不过在这里它可不仅仅传达了岁月的变迁,而是设计者最为独特也最有想像力的安排。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风音洞所在的位置按常规做法应该设置花窗,但宣石体态浑圆,形似雪堆,又间以杂色,如果用传统的磨砖花窗作为背景,会消弱宣石的质感,淡化雪意,如果只用一段粉墙又未免显的过于单调,在这里造园者非常有创意的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圆”造成孔洞,即代替了花窗,又借来了“寒”风,真可谓匠心独运。

漏窗望春

冬,是四季的终篇,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春山的修篁石笋重又映入了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止”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会在心里轻轻的叹一 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

抱山宜雨好搂台

个园的园林建筑景观颇有《园冶》中“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从;层阁重楼,迥出云宵之上”的意味。

丛书楼

丛书楼在冬山的东面,秋山的最南,山与楼结合巧妙,楼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从山间石阶可直至楼上,此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它避开园林中主要游览路线,建筑式样也较简朴。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东边粉墙设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几枝纵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边的水磨砖花窗是园中最大的一个漏窗,透过它,整个冬山的宣石、腊梅都尽收眼底,更为绝妙的是,它和冬景西墙的圆形漏窗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们的视线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计成《园冶》中说:“取景在借”。在这里院落虽小,仅有梧桐一株。但通过花窗巧妙的“借”来隔墙的芭蕉、腊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营造了一种清静、淡泊的情趣。

透风漏月

“透风漏月” 位于冬山之北,南北两边通透,单檐硬山顶,阔11.6 米,深7.15米。此厅从其构架形式上来说是方厅,抬梁式的构架是方的、椽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是方的、地面是方砖铺的、连木雕窗子也是方的。从“透风漏月”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里曾经的风雅。厅内的家具纹饰为竹叶形,陈设的花卉是兰花,东西的墙壁上悬挂着昆曲知识介绍的资料以及经典昆曲演出的剧照。据说黄至筠最喜在此厅围炉赏雪,虽然我们无法揣摩他当初在风清月明之夜的心境了,但可以想像的是这里一定荡漾着丝竹悠扬的曲调。因为园主黄至筠当年蓄养的家庭戏班,规模大、设施精,在清代曾名闻遐迩。他家蓄养的私人戏班多达二三百人,服装行头价值白银二三十万,个园作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佳构,和昆曲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是昆曲的知音了。

壶天自春、抱山楼

出透风漏月,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花木重重迭迭,幽深无比。北边的抱山楼因着树木山石的掩映竟让人感觉有些缥缈,不过楼前的匾额上“壶天自春”四个大字还是清晰可见的。“壶天自春”是取《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其意是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意。“壶天”最早是道教用语,出自《后汉书》:“费长房者,汲南人也,这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华,旨酒甘肴,盈衍具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上候长房日: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不过私家园林多为壶状结构,有狭长的通道进入,里面豁然开阔,美不胜收,也算是人间仙境了。

漫步在抱山楼上凭栏赏景,可见宜雨轩的屋面坡度平缓,但出檐深远,翼角柔顺,比北方舒展,较南方低平,这就是扬州本地建筑风格形式之一。全国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特别欣赏扬州个园住宅与园林。他评价“扬州的住宅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借用文学上的一句话来说,真所谓“健笔写柔情”了。而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而个园是扬州遗存住宅园林之最,也是此语最好注脚。

宜雨轩

透风漏月向西数步即可见四面空灵的“宜雨轩”,面南而筑。单檐歇山式,东西三楹,歇山有磨砖深浮雕,嵌如意卷草,线条舒卷自然流畅。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致的安排全是围绕宜雨轩次第展开的。

宜雨轩门前有一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旧雨、今雨源出杜甫《秋述》一文:“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人情冷暖令诗人感慨万分。后人由此便用“今雨”“旧雨”借指新朋老友。此联可谓“宜雨轩”的破题导读,显然,这里曾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朋老友欢聚的场所,不过现在也许只有这轩中的梁柱还记得当初的琴声悠悠了。门前是春景的十余株桂花,也因着这个缘故,扬州人又把宜雨轩称为“桂花厅”了。

进入轩中,可见一堂橄榄文饰的老家具,暗红的色泽还传递着旧时的典雅,精制的雕工也在诉说曾经的奢华。花几之上的陈设和透风漏月的一样,也是“不因无人而不芳”的幽兰。宜雨轩是四面厅,南面设落地长窗,其他三面半窗,四面有环廊,廊前雕栏,东西两边设美人靠坐凳。四季景物都绕厅而置,此时此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春、夏、秋、冬竟一起隔着窗儿到了眼前。时光象是停留了脚步,四季也没有了更迭。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感慨,在这里是再也说不出了。走在轩外的环廊上,脚步也就有了任意穿越时空的轻灵。仿佛那静默的四季山真的替我们留住了似水的年华。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黄至筠,不仅是一个精通盐业生财之道的大商人,还是一个富有才情,擅长丹青的风雅名士,抱山楼下廊壁上的石刻,和挂在汉学堂内的花鸟题材扇面拓片,都是他的手笔。不过,黄至筠真正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还是他的个园。如果说苏州园林精美如诗中的绝句,词里的小令,扬州个园就是一篇环环相扣,首尾相衔的精妙散文,让人细读慢品回味无穷。个园的假山、叠石、建筑、花木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时空,任人留连沉迷。同时也在解译着主人传递给我们的某种信息密码,在这里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凝聚在民族文化深处的那样一种审美情结和人生理想。真正是“盐商豪府第 竹石雅乾坤”。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

好书不厌百回读,个园妙处须细品!欢迎您再次游览个园!谢谢!

第15篇:扬州个园简介导游词[材料]

“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扬州个园导游词,仅供参考。扬州个园导游词一:

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扬州个园导游词二: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扬州个园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

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第16篇:扬州个园的优秀导游词

扬州个园曾荣获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重点公园”称号。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扬州个园的优秀导游词,欢迎大家浏览。

扬州个园的优秀导游词【1】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扬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分峰造石当为扬州叠石的一大特色。扬州个园是这方面的代表。该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于明寿芝园旧址重建。清时为马曰璐兄弟二人别墅,小玲珑山馆,二马是安徽祁门人,虽经营盐业,但雅好书画,尤其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清史列传.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江南北”。家中有丛书楼,觅句廊、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至今旧制尚存,故名仍袭。全祖望曾写《丛书楼记》,称:“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过之。”可见其藏书之丰。可贵者马氏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诗人卢雅雨,学者惠栋,藏书家赵昱都曾借抄马氏秘籍,而全祖望、厉鹗都曾长期寓此写成了学术专著。如惠栋所赞:“玲珑山馆群疆俦,邱索搜较苦未休。”

黄虽为巨商,但也喜爱文化,人称主人“生态竹”,自号“个园”,以号作为园名。

该园据说出自石涛的手笔,他一生多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之在扬州个园设计中取材自然,却又敢破常格,因而以四季假山汇于一园的独特叠石艺术闻名遐迩。

未入园门,只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两旁花台上石笋如春笋破土,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微风乍起,枝叶摇曳,只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换,“月映竹成千个字”(袁枚),你会不自觉地叹出“活了”!

过春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夏山,全是用太湖石叠成,秀石剔透,夭矫玲珑。步入曲桥,两旁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雀登梅,笑迎远客;远处眺,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过曲桥入洞谷,洞谷如屋,深邃幽静,左登右攀,境界各殊。山涧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窗前阶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人行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是眉须皆碧了。

秋山最富画意,山由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堆就,其石有的颜色赭黄,有的赤红如染,其势如刀劈斧削,险峻摩空,山隙间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势浑然天成;山顶翼然飞亭,登峰远眺,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隐其中,虽是咫尺之图却有百千里之景的磅礴气势。

如果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犷豪放的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一具北方山岭之雄,一兼南方山水之秀,峻美、秀美风格迥异,却又在咫尺之内巧以楼前立体长廊相连,浑然一体而不突兀,和谐统一极富画意诗情。

从黄石东峰步石而下,过“透风漏月”厅,是用宣石堆起的冬景。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无论近看远观,假山上似覆盖一层未消的残雪,散发着逼人的寒气。山畔池旁,冬梅点点,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真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有人说景石四标准:“透、漏、险、瘦”,似乎已成定论。不!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扬州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已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你看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扬州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路随景转,景随路换,叠山之外,园中又因势散散落落布置一些厅馆楼台、石桥小院,配上联对匾额,更有鸟啭莺啼、蜂舞蝶恋,恰到好处,点到人心,构成美的和谐。

扬州个园的优秀导游词【2】

各位游客:

扬州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占地30余亩,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

扬州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扬州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扬州个园就花了20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中国汉字“个”字;中国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扬州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近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 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平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小楼叫“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扬州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扬州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扬州个园之中。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扬州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扬州个园主人的饮食很讲究,据说吃的鸡蛋,是专门用人参、白术等名贵的中药材喂大的鸡生的,每个蛋的成本价要“一两纹银”。当时一石大米的售价才一两多“纹银”,园主人每天早上要吃“两枚”鸡蛋,相当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粮的费用。厨师每天早上还要为主人蒸出十几种点心来招待客人,荤素营养搭配,南北风味俱全。淮扬菜之所以能把中国普通的菜肴发扬到极致,扬州众多的盐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所到达的就是黄家的餐厅了,餐厅的横梁上采用的是金丝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楠木千年不朽,万年不腐。采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丰厚家资的真实写照。我们再来看看正前方条案上摆放的物件,东边是一只花瓶,西边是座插镜,东瓶西镜,我们这里取其谐音“平平静静”的意思。中间这张圆桌是由两个半圆的桌子拼起来的,当时男主人不在家,桌子两边分开靠墙摆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圆形,寓意“团团圆圆”。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第17篇:关于扬州个园的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扬州个园的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各位旅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着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园、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旅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筠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旅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旅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着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旅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旅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旅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旅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旅客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第18篇:扬州个园导游词讲解词

扬州个园导游词讲解词

个园讲解词

☆概况 个园是扬州晚清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盐商的私家园林,而且是在盐商春风得意之时 建的,所以无论从用材、耗银和画意都是毫不吝惜的。它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 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修建,园主人叫黄至筠是当时的两淮 盐业商总,在位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是非常有钱的,那么他有钱到什么地步呢?他在 造这个园子的时候用了800 万两白银,800 万两白银什么概念?这就相当于当时整个江苏省 一年的财政收入了。那么这个黄至筠为什么这么有钱呢?当时盐运非常发达,而一半的盐运 都集中在江苏,江苏的盐运都集中在江淮一带,也就是咱扬州这,黄至筠是当时扬州的八大 盐商之首自然是非常有钱的。这是当时的一个大环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为什么其他人 做不到而他能够做到呢?这就和他自身的一些条件有关了,黄至筠是读书人出身,很懂得把 握时机,很有生意头脑,所以他能够做得到。总体来说黄至筠是个儒商,儒商与一般的商人 不同,他在造园子的时候除了要表现他的富有之外还要表现他的文化底蕴,所以个园以叠石 取胜,里面有很有名的四季假山,一会进去大家就可以体会这种“游园一周如过四季的感觉”。 我们个园的游览顺序跟一般园林的先住宅后花园的顺序是不同的,在这呢给大家讲一下,我 们个园的门原来不是开在这的,是开在一个小巷子里的,后来为了方便旅游车辆的停靠和游 客的进出在这开了个门,所以我们一会进去会先看到它的后花园然后再看到它的住宅。不知 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的私家园林都是以园主人的姓来命名的,像咱们扬州的何园,园主 人叫何芷舠,他的园子就叫何园,那我们刚刚说过园主人叫黄至筠,那他的园子为什么不叫 “黄园”而叫个园呢?先卖个关子,一会进去再给大家解释。 个园作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占地2.3 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 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 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 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 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 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 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 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 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 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 术魅力。 [万竿修竹] 进入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 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 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 “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 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 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 年, 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 余种,近20000 竿。设土山 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一进门放眼望去全是竹子,园主人为什么要在自己的花园里种这么多的竹子呢?“岁 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中都有竹子,古代那么多的诗人都那么爱竹。那么竹为什么这么受 欢迎呢?竹是象征君子的,大家看竹的干是笔直的,代表正直,同时又是一节一节的。代表 有气节,竹子中间是空的,代表虚心,这都是君子的特点。同时竹还有个特点根基扎实、柔 韧性比较好,竹的根基扎实体现在他的根须叫竹鞭,能伸展到很远,并且穿透能力很强,竹 的柔韧性很好,表现在把它弯下来压到地都不会断,而且松开之后能很快恢复,其实做生意 也是这样,做生意必须要有扎实的根基,做生意都是有赔有赚的,重要的是赔了之后能够很 快的恢复过来,这恐怕也是园主人喜欢竹的另一个原因吧。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 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 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 余属,1300 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 余属,500 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 内现有60 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 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 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 等则是欣赏秆色。 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 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等 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 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 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 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 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 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 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 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 人无限向往的。 [龟甲竹] 我们来看这竿竹子,这个叫龟甲竹,因为形状像龟甲而得名,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 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 珍稀观赏竹种。在整个扬州都没有,只有个园这是从南方移栽过来的,所以是非常珍贵的, 这一竿竹就值两万块钱。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 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 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映碧水榭] 大家转过来看一下这边的建筑,有亭、有廊、有轩、有榭,可以说是亭台楼阁都有了, 还有水有桥,非常有代表性,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有中国园林的模型,都是按照这样的规格造 的,可以说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我们这里也是仿建的,真正的模型在哪呢?在扬州的卷 石洞天里,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黄金间碧玉] 再过来看一下这黄竿的竹,这是一种优良的观赏竹种,是园内最多的竹子。这种黄竿 节间带有丝丝绿色条纹的叫黄金嵌碧玉,旁边还有绿竿节间嵌着丝丝黄线的叫碧玉嵌黄金, 都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像这种黄竿的竹刚性比绿竿的好,所以要用作编织一些东西就要用绿 竿的竹子。 [慈孝竹] 再看这种叫慈孝竹,竹子分为两类,一类是散生竹,一类是丛生竹,慈孝竹是典型的丛 生竹,笋期在夏季,这种竹子老竹子在中间新竹子都是围绕着老竹子长的,就像是晚辈对长 辈的一种环绕、一种关怀,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 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所 以这类竹子的名字都是与“孝”字有关的,像慈孝竹、孝顺竹、孝母竹等等。因为气候的关 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竹西佳处] 开始我们说到个园为什么叫个园,大家看一下这竹叶的形状像不像“一个”“两个”的 “个”字?就是因为竹叶的形状像“个”字所以叫个园。但是,我们这园子是清代的时候建 的,在清代的时候“个”字并不是这样写的,而是单人旁一个固,那为什么还叫个园呢?大 家抬头看一下这“竹西佳处”的“竹”字,它跟现在的写法不一样,是两个“个”字,所以 以前人们看到个园读不出来,半个竹字,所以人们叫它半竹园,而事实上它就叫半竹园,无 奈现代汉语中有这个字,所以人们习惯称它个园,正好与竹叶形状相似,更生动形象,容易 接受。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 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 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就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 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那为什么叫竹西佳处呢?很好理解 这里是看竹最佳的地方,那么怎么个“佳”法呢?大家转过来看我们刚才走过来的地方,是 不是有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宋代大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写到“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为什么叫淮左名都呢?在宋代的时候扬州是属淮南东路管辖的,在阴阳五行中南 为极阳,东为次阳,而左也是表阳的,所以叫淮左名都,那竹西佳处又怎么解释呢?咱们扬 州以前有个竹西村,那里种了很多的竹子,许多文人都喜欢去那里,而且去了之后都不舍得 离开,所以用竹西来指这样的地方。进入竹西佳处是两边种着桂花树的林荫小道,桂花八月 中秋左右开花,闻着桂花香走在林荫小道上是何等的舒服,那么这桂花小道为什么要做成这 样的拱形的呢?在中国儒教文化比较盛行,儒教文化讲究一个中庸思想,中庸思想讲究的是 保守、安逸,像这样拱形的小道人走在里面会有安全感,很舒服。 [丛书楼]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 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 华出众,仕途通达。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此建筑原来 是马曰官、马曰璐两兄弟藏书的地方,后来被黄至筠买下来做了读书楼,马家两兄弟特别喜 欢藏书,他们藏书数量之多真的是难以想像,清代纪晓岚在编《四库全书》的时候,马家兄 弟捐书十四万多册,比第二名多好几万册,因为他们贡献比较大,所以总共只有四套的《四 库全书》就留了一套在咱们扬州,就在天宁寺那附近。(北京、承德、杭州、扬州)。大家找 找看这个丛书楼的楼梯在哪里呢?等会儿我们到秋山就能见到了。[住宅]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人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 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 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 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 传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 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 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 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纵建筑:(禄) 现在随我进入东路建筑,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以鹿喻禄。 [厨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 格局为三间两相,从屋脊到檐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立帖式),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 单元形式之一。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这里按传统厨 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可以想象当初厨 子、仆人在此忙碌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求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 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而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 也可略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 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 有一天,黄至筠空闲无事,随手翻看记事薄,看到“卵二枚”下面注着“每枚纹银一 两”,非常诧异说:“就算现在鸡蛋价格昂贵,可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阿”。立刻叫人把厨 子喊来,斥责他弄虚作假。谁知那厨子说:“我每天送来的鸡蛋,不是市面上的鸡蛋能比的, 每个一两银子的价钱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个人来吧,请你好好品尝 分辨一下”。说完就请辞走了。黄至筠重选了一个人来代替他,鸡蛋的价格是下来了,可是 味道却大不如从前。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子,都是这样。最后只好又要原来的厨子来做,结果 第二天鸡蛋的味道又和从前一样了。黄至筠大惑不解,就问那厨子:“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 让鸡蛋的味道如此鲜美呢?”厨子说:“我的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美味的,你差个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 道了。”黄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说,自此再不提换厨子的事了。 ※担挑肉炖黄山笋 黄至筠爱竹成性,他不仅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在家园里植竹,以竹意题园名,而且还有 一个与竹有关的奢好:喜欢吃竹笋。当然,个园里的竹皆为观赏竹,笋子是不宜吃的,即便 吃,也有限。所以黄至筠最爱吃黄山笋,还要趁着刚挖出土的新鲜劲儿吃。但黄山离扬州路 途遥远,如何能够吃到新鲜出土的鲜笋子呢?这在寻常人家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嘛,可对 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完全不必作苏东坡等穷文人的痛苦选择。这不,早 有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火炉,在黄山采到竹笋后立刻洗净切好,和肉一起放到 锅里焖上。然后让脚夫挑着火炉向扬州赶,等人到了扬州,竹笋和肉也煨好了。一盘竹笋肉 竟然如此费周折,期间花费的银两就不用说了。 这厨房谁在这吃饭的呢?主人当然不可能在厨房吃饭了,这是仆人做饭也是仆人吃饭的 地方,那么主人在哪里吃饭呢?请跟我来,我们去到前面看一下。 [楠木厅] 刚才你看到的主人的厨房,那么这里自然就餐厅了。就是主人吃饭的地方,整个厅的级 别是非常高的,在一般私家园林中餐厅都是比较气派的,因为请客吃饭是中国传统的待客方式,所以餐厅自然是比较有特色的,而整个园子表现的就是富有,这个厅梁柱取材为楠木, 所以叫楠木厅,楠木是非常珍稀的一种材料,它千年不腐万年不烂,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 在当时是用来造船用的,是军用物资,所以很少,有“寸梁寸金”之说,在这里用这么粗这 么长的楠木做梁,可见黄至筠当时是何等的富有。这是三间两披廊的格局,构造堪为考究。 构架圆作、抬梁式,用料肥硕。建筑学上称之为“蝉翼抬梁造”,是民间建筑上级别很高的 一种建筑格式。看梁两端略作“卷杀”刻弧线,前后施轩,厅堂装修前置木雕阁扇,后置屏 门。两次间是木雕落地罩,周围墙壁置合墙板,厅内直柱粗挺,柱下白矾石柱磉“天圆地方”, 线脚简洁,造型洗练。厅内中间是三个大理石镶面的圆形大桌和圆形矮凳。纵观此厅堂,规 整宽敞,庸容大度。 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 怀乃游乎仙”。立柱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楹联抱柱又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很显然这里是个宴请聚会的 场所,“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 [清美堂]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 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同时他还是管家办 公的地方,在过去管家的地位是很高的,处理家里的大小事务,把它命名为清美堂也就是提 醒管家要清正、廉洁,作风正派。厅前三面置廊拱卫,厅堂构架造型特征为抬梁式,形制虽 简朴,但做工较考究。加之厅堂低于南首门外地坪60 公分,更见历史久远,可推为明代遗 构。梁两端下口带园势曲线,匠人称之“剥思”亦称“拔亥”。条端处垫木木雕如意云式, 此垫木称之“水浪机”。前后施轩,因状如船蓬,南方一般称之为船蓬轩,北方则称为卷蓬。 厅堂明间后步架置屏门,两次间置木雕落地罩。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 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 态度,不过现在已经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还有一副悬于屏门之上,上联是:“竹宜着 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如果说雨雪增添了竹的韵致和松的姿态,那么花和酒则可以 让人获得远离红尘的淡然心境。耕读传家表达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 传递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怀,脱俗境界。也最好的诠释了黄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 [东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们先来看看扬州的火巷。火巷是封建社会大富人家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 需的狭长通道,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 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黄氏火巷比寻常人家宽敞许多,两侧高墙大屋,高低错落。青砖青 灰丝缝砌筑,墙体厚实,不加粉饰、清水本色、质朴古拙。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别于江南 墙体单薄、白灰粉刷,黑烟刷色。扬州人所说的火巷,江南苏州地区称之备(避)弄。北方 地区叫胡同。但扬州火巷比江南苏州地区民居备弄开朗许多。上见天、见阳、透光、透气。 通常在巷内两对门之间加盖敞开披屋盖。称之瓦 。而江南备弄相对狭小,上盖几乎全封闭, 采光较暗。他们的理念是“暗室聚财” [鸳鸯墙]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 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这是从前有钱的大 户人家砌墙讲究的一种做法。在砌墙时,墙内放顺墙木(横木),同时,墙内壁置木排山。 顺墙木连着木排山。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 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 凝土圈梁加固作用。☆徽商建筑特点: 徽商非常节俭,所以在建筑上也处处体现出了这种风格。徽商建筑还有其自身特点:

1、廊在堂内:把本该属于走廊的部分都划入了主堂里面,这样就可以扩大室内空间,从而 节约正房的用料。

2、墙不单立:用两间或几间房共用一堵或几堵墙,这样可以节省下一堵或几堵墙,在徽商 建筑中就出现就着一堵墙两面建房的情况。

3、四水归一:这是徽商建筑的主要精神。具体表现在四面屋檐全部向内,让雨水全部流在 天井里面,天井地面都做成龟背状,水就会四散在四个角落,然后经刻成钱形状的下水孔流 入下水道,一般建筑这个水就会马上通到屋外流走,而徽商建筑会重新回到房屋的正中间, 然后从南到北的流动。水在阴阳五行里面代表生气和财气,所以水在古建筑中运用的非常多, 也非常讲究。整个意思就是:广纳四方财为我一人所用。徽商建房总是先挖好从南到北的下 水道,他们称之为财路,然后就以这个为中轴开始建房,所以在有些较大的徽商建筑中可以 看到堂屋内地面会有可以活动的地砖,那就是专门用来疏通下水道的,当然徽商会说那是用 来疏通财路的。

4、六面皆木:中国人从来就崇尚用木头来建房,他们认为木头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再加上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因,觉得人在其中会更好。鉴于这个传统理念和习俗,徽商往往把房 屋的内部六面都用木头包裹,就像一个木头箱子一样。顶棚叫天花,四周叫板壁,地面叫地 板。这样就形成了六面皆木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也只有徽商才有。 ☆中纵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体量 较大,是大七架梁构架,旁设四间厢房。这是扬州从前大户人家传统格局形式之一。格扇、短窗、棂条木雕“龟背锦”。槛墙、天井青石板,堂屋方砖地,卧室木地板,墙壁置合墙板。 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亦称之为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 公分,厚40 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 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 多变,当为明代遗构。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 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瓷帽筒、石插屏和花瓶,谐音“平平安 安”。中堂盈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为板桥所 撰。楹联中间所悬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作品。从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主人对竹的崇尚和挚 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向竹一样正直、虚心、有节。再看两边 抱柱为:“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 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过屏门(太 师壁)可见磨砖罩面腰门连着朝北的“到座”三间,到座通常是为接待礼仪服务备事之用。 [中路中进] 出到座就可看到一个三间两相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 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 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 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有子如此当然自豪。至此我们也就清 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看来黄家不仅是富商大贾也还有 书香满屋的。中进室内太师壁挂“四时读书歌”一幅,楹联一副,楹联字体为大篆,上联是:漫研竹 露裁唐句;下联:细嚼梅花读晋书。东边卧房和西边书房的家具陈设都为典型的清代风格, 精巧奢华。书房悬有条屏一幅内容是:“扬子江头吹白萍,年年愁杀雨淋淋,春风不识离亭 苦,先遣长条向客清。”此诗作者刘琴宰是黄奭的夫人,她是当时两淮盐运史的女儿。也是 扬州有名的才女,黄奭夫妇二人可谓夫唱妇随。从室内悬挂的书画内容和陈设的家具,我们 可以大略知道黄奭在此静心做学问的生活场景。 黄奭在学术上的造诣让他得以青史留名,他学术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 是得宜于他的“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 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他曾以重 礼请“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江潘,“馆其家四年”。也就是说江潘做了黄奭四年的家庭教 师。江潘死后,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他 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 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 足斋丛书》等等 [中路后进]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相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 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 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 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锡 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芜城怀旧录》中写到;“锡喜尚风雅,长于诗词文字。” 他有《栖云山馆词抄》存留于世。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 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 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喜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吧。左右两间和 中进一样仍为书房卧室。中路三进打开门可前后贯穿,关上门又自成一体,由厢房前的耳门 即可出入。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 “一指神针”之称。 [西火巷] 此巷在中路建筑和西路建筑中间,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 有升官发财的 意思,但是再怎么听着这个名字还是有点死气沉沉的感觉,所以在这里就专门设有口井,在 园林中我们把井称之为泉,泉就是源源不断的水,水是表财的,泉就是源源不断的财,给这 个死气沉沉的巷子增添了几分活力,而这个巷子也就成了一个招财纳财的漏斗了。既破了“死 气”又招了“财气”,很是巧妙呢。井旁墙下端发砖拱着一道,水井置巷南端,紧邻两侧住 房及前面门楼排房,便于前面住宅平时用方便。若发生火灾取水灭火及时。旁边墙上砌成拱 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这样设计主要是支撑上面墙体的重量,就算墙面下沉也便 于撤换下面一小部分的墙砖。井旁历史上原有百年以上老紫藤树一株。今浓荫不存。旧日外 客来访,皆由此巷入园,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 几许。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巷子呢?原来当时整个住宅设计有福、禄、寿、财、喜五纵, 而在当时这是违制的,意为犯上是要杀头的,于是院主人就把东面两纵向东偏,西边两纵向 西偏,这样势必会形成东西两个这样的火巷。而后来人们想到了用泉来破这中间的死气,这 样反而变的很好的意思了,你看整个建筑东西两个漏斗(两条这样的巷子)不断的招财纳财, 并且就整个建筑而言,东西两口泉还犹如两个“门海”。可谓气势博大啊。☆西纵建筑:(寿)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前进为厅堂,称之花 要。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称之绣楼,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 鹤图案。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将稍间 作套房。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 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稍间前前置小天井,筑花坛。 非常雅静,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之用。 [清颂堂] 清颂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得名。此厅堂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正厅 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厅前置三面回廊,廊宽达2 米。天井白矾石(汉白玉) 铺地,四面见方。与高峻方柱、古拙方石磉对应。阶沿石,取材一整块花岗石,长度达4.8 米,宽度有0.6 米,厚度为0.2 米,檐桁不但粗实,而且是一根整木横陈三间,长度达12.3 米。厅檐、廊檐净高度达5.2 米,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 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厅内家俱八仙文饰古朴精 致,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挂屏上的文字艰 深奥,是描述《易经》中卦象的,核心内容讨论的是“谦虚”的“谦”,主人一直把它作为 座佑铭,为人处事,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露锋芒,大智若愚。 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也是时而排戏 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蓄养

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正常演出雅部和花部,雅部指 的是昆剧,花部指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地方剧种,统称“乱 弹”。扬州戏剧史上有件轰动全国的大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乾隆皇帝为庆祝他 的八十寿辰,把原在扬州演出的徽班“三庆班”征集进京。这是进京演出的第一个徽班。此 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三个徽班先后进京,这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徽班的进京曾依靠盐商的鼎力相助才得以成功。黄至筠出生比较晚,没有赶上那个时候,但 扬州戏曲之盛一点不减当年。 廊墙上有两对1.5×2.5 米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透过海棠锦、龟背锦文饰, 东边可见小天井的几竿疏竹,西边可见一株腊梅,清雅之极。这个花墙除了装饰作用外,还 起到遮掩主厅实为五间的作用。 从清颂堂抱柱的楹联上,我们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 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关于黄至筠教子成才 的事,时人有着这样的描述,就算现在感觉很值得借鉴。 黄至筠初到扬州时,扬州的文人、名流因为他是个商人,大多不屑与他为伍。黄至筠亦 不与他们往来。但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安徽的名宿来家教子,并且天天晚上亲自检查孩子 的学习情况,发现还有不精之处,就会立刻派仆人陪着到书房,重新请老师讲解,必须完全 领悟才可以去睡觉。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扬州的一位名士在黄家与锡庆(长 子)的老师谈话,偶然涉及到《汉书》,这位名士有些不解的地方。老师指着锡庆对他说: “伊尚熟悉”。要锡庆回答,锡庆起立,背诵如流,解释详尽。这位名士出来后对人说:“黄 氏有佳儿,勿轻之也!” 严格的要求,优秀的老师,加上自身的努力,黄至筠的四个儿子:黄锡庆、黄奭、黄锡 麒、黄锡禧都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尤为突出的 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 载入史册。[西路中进] 此为三面明三暗五楼宅 楼上下共10 间。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室 内有藏宝洞;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 有绣房、儿童室等。廊墙不设花窗,套间与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可避暑气,冬日可拒寒风, 居之适,读书雅。 [西路后进] 仍然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 间。楼下是正房卧室;从屏门后楼梯可 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家的卧房、书房、娱乐室、沐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 难怪从前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现在每到烟花三月,个园都会和扬州 工艺厂联办办“扬州剪纸艺术节”,是目前唯一集中展示扬州剪纸艺术的地方。扬州剪纸以 宣纸为原料,以黑色硬纸作村,画面黑白分明。题材丰富,有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等,尤 以四时花卉、百蝶为长。极具地方特色,也是中国剪纸出类拔萃者之一。过去扬州人民间剪 纸主要用作鞋花,枕花,台布花和床单花等刺绣底样。现在,由于社会习俗改变,创作题材 扩大,扬州剪纸从实用性逐渐转向欣赏性为主。堂屋屏门后原有腰门直抵后花园。是太太小 姐们进入后花园赏景之门。 [四季假山] 游完住宅我们就去看看个园最著名的四季假山,这四季假山运用了不同的石头,采用“分 峰叠石”的手法来营造一年四季的不同感觉。这在国内乃至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按顺序 我们先来游春山。 [春山] 首先可见一段有花窗的粉墙,正中开一月洞门,门上白额,阴刻“个园”。竹青填色。 门外两侧各有一个方形花坛,花坛内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 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竹是新成石旧栽,寥寥 数笔,点出了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微风中,阳光下,修篁弄影,疏叶生姿尽现于粉墙 之上令人遐想,颇有板桥遗韵。竹笋是春天特有的,春雨过后竹笋开始露出尖尖角了,“雨 后春笋”就是春天特有的景色,充分说明了眼前的景致是春天。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点 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 的“惜春”理念。春山春景由笋石(白果峰石、乌峰石)、太湖石和修竹、桂花共同组成, 布局处理精巧独特,门外的竹石图“惜墨如金”以及其洗练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春的向往和 珍惜,点破“竹石”主题。墙内的“闹春图”不仅婉转的传达了人们在春日的喜悦心情,含 蓄地道出中国园林发展的开端。春山宜游,不在游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好一 幅“雨后春笋图”。 向西看,可见一段曲廊连两间层楼,楼下悬一匾“觅句廊”。园中旧有复道楼廊绕园一 周,可以“晴则径。雨则廊”。陈含光也在《个园行》中说:“高楼四合干星辰”。现只余 此残楼。楼下廊柱楹联书袁枚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再看看园门横额 上的“个园”和粉墙上摇动的竹影真令人叫绝,此语为“个”做了最精彩的注释 过月洞门,卵石湾道两侧有百年桂花树十余株,植于湖石围点的花坛内。东南有以“透 风漏月”厅西墙为依托用湖石贴成龙形小山,余势与花坛绵延相连,花坛内亦有数米高的湖 石耸立。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 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 因为惊蛰过后冬眠的动物都苏醒过来了,所以在这能看到一幅百兽闹春的景象。你看,最早 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 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 排的停停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顺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过在此我们可不能只看“热闹”哦,此景在热闹之余,还另有一番深意的。 翻开中国园林发展史就可以知道了,园林最早雏形为苑囿,《诗经》毛享传曰:“囿,所以 域养禽兽也”。也就是说,最早的园林是以散养各种动物为主的。原来这些神态各异的动物 不仅为我们传达了春的信息,还悄悄地提醒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要忘了中国园林的渊 源。眼前是好一幅“百兽闹春图”啊。两幅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春天。 月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 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变幻,是在你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 [夏 山] 我们再来看看夏山,夏山是用太湖石来堆砌的,太湖石在园林中是表水的,夏天正是多 水的季节,大家看这太湖石堆成的夏山周围,修竹依依,绿树成荫,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 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湖石色泽青灰,飘逸俊秀,形姿多变,状若天上带雨 的云朵。这就是夏山。中国画里有“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因为夏日天空中变幻万千的巧云 多像奇异的山峰,个园夏山便是利用太湖石柔美曲线以掇山手法,垒石为停云之势,来模拟 夏日天空中的云朵。就像是把天上一堆堆的云抓下来堆在这里的,而只有夏天要下雨之前才 会有这样一堆堆的乌云,这样构成了一幅“夏峰停云图”。夏天比较闷热,人们都喜欢在树 荫底下乘凉,在这体现了一种浓荫蔽日的氛围。我们脚下的地面都铺成了水的样子,这是旱 地水做的表现。山前有一池碧水,绿树的浓荫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着水墨的意蕴。池水的 波光中又变幻着山石树木迷离的倒影,如云一般在水底的天空聚散流动着。又恰似一幅“荷 塘浓荫图”。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 湖石来掇叠。瘦、透、漏、皱是我国传统的赏石标准,瘦,是指其线条的妩媚多姿;透和漏 是指石的多孔和玲珑,皱则是形容其沧桑的纹理。夏山不仅用石讲究,在掇叠时又充分运用 了“垒石为山,一石有一石的脉络,虽千万石而亦合成一脉络”的山水画理。所以夏山虽然 变化万端,却气韵流畅。整个山势平缓柔和,分东西两峰,山顶有古柏如盖,有小亭翼然, 山下临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无比。夏山主要采用掇山为主的叠石技艺,以湖石的玲 珑剔透和高超的叠石技艺表达了江南山水的婉约柔美。也是叠石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太 湖石在园林中还有一个妙用,就是用来模拟空灵剔透的云,塑造一个人间仙境;还用来象征 汹涌澎湃的浪,使人看着太湖石堆叠的假山犹如汹涌澎湃的浪花飞卷于眼前。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 “蛙石”,池岸以湖石围点,曲折凸凹。池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 在以最轻盈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夏天是热闹的季节,大家看一下池塘边上蹲着一只青 蛙在呱呱叫着,再看那边更有趣,一只大乌龟背着一只小乌龟,小乌龟背上还趴着一只癞蛤 蟆,好一幅热闹的场面。再看那还有个很形象的鲤鱼跳龙门,喜鹊枝头叫,就知道会有贵客 到,咱们在这看到鲤鱼跳龙门,那肯定是要升官发财的了。俗称“荷塘蛙鸣”。水上架曲桥 一道,青石板的桥面,三折后直达洞口又延伸隐没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给人有无限幽深的 感觉。 曲桥侧立一湖石,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 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宋代的苏东坡虽然做过扬州的太守,还一上任就废 了扰民的“万花会”,可是他肯定没有见过几百年后才现身扬州的这块“丑石”。不过他: “石文而丑,一丑字而石之千态万状备也”却好像是转为此石而说。石不能言最可人,亦或 是此石感遇知音,转为印证此语才静默的伫立在这城市山林。贾平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说: “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 之宝”当为不过。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就是那欲跳龙门的鲤鱼,张嘴摆尾,神态生动,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石鱼右上方,湖石山上有云南黄馨一株,倒垂枝条已近水面,微风过处摇 曳生姿,仿佛绿色飞瀑挂于山前,平增了许多生意。 渡曲桥,入夏山石屋,起初会感到黯淡不适,片刻后,就会发现有丝丝光亮从石隙中透 入,假山内部的立面也就在眼前逐渐的清晰起来了,洞壁变化多端,层次分明,沿山临水处 多孔洞,从里向外看,每个洞孔都似画框一般为我们取舍着洞外的景色。夏景的池水、山石、花木就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出现了,随着脚步的移动景物也变换着,这就是造园上的“框景” 和“移步换景”的手法,江南私家园林因为空间有限,这种手法采用较多。是利用美学上分 割的原理把空间延伸扩大了,所以园林上有“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说法。每当夏日,古 木生风,拂水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 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鹤亭东南角处是夏山石室透入光亮的石隙,亭角恰好为石室 庇护了风雨,细节的处理也如此周到。亭前有一古柏,枝条虬曲 ,伸出涯际,增添了夏山 的葱郁气氛。立于山颠,环顾四周可见湖石围点成的“栏杆”,不仅确保了游人的安全 , 还增加了山体的高度,可谓匠心独运。鹤亭 旁边有松树,代表松鹤延年之意。 再看鹤亭东有一紫藤,立于夏山山道的出口处的山石边,枝叶交错如盖,藤条相互缠 绕,根径已经融为一体,仿佛历经了沧桑。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绿阴藤本植物,每到暮春时 节,就会开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穗,长约盈尺,轻轻低垂,散发出阵阵芳香,在初夏的 阳光下,随风飘动,格外媚人。紫藤放在鹤亭东面,代表紫气东来,大家可以过来摸一摸把 福气带回家。 [抱山楼] 刚看完的夏山柔美秀丽,绿树青波,一派江南风情。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园中最大体量

第19篇:个园马年官方最新导游词

个园导游词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占地30余亩,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

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中国汉字‚个‛字;中国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

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近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 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

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平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小楼叫‚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臵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

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个园主人的饮食很讲究,据说吃的鸡蛋,是专门用人参、白术等名贵的中药材喂大的鸡生的,每个蛋的成本价要‚一两纹银‛。当时一石大米的售价才一两多‚纹银‛,园主人每天早上要吃‚两枚‛鸡蛋,相当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粮的费用。厨师每天早上还要为主人蒸出十几种点心来招待客人,荤素营养搭配,南北风味俱全。淮扬菜之所以能把中国普通的菜肴发扬到极致,扬州众多的盐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所到达的就是黄家的餐厅了,餐厅的横梁上采用的是金丝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楠木千年不朽,万年不腐。采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丰厚家资的真实写照。我们再来看看正前方条案上摆放的物件,东边是一只花瓶,西边是座插镜,东瓶西镜,我们这里取其谐音‚平平静静‛的意思。中间这张圆桌是由两个半圆的桌子拼起来的,当时男主人不在家,桌子两边分开靠墙摆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圆形,寓意‚团团圆圆‛。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我们来看抱柱上的这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裕后‛的意思是造福后辈。此副楹联说:传家没有别的方法不是耕种就是读书;造福后辈,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劳和俭朴。表达了主人对治家、传家的深切体会。‚耕读传家‛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走到天井中我们来看一下门上的图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头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图案,以鹿寓禄,指高官厚禄的意思,此路住宅点出了‚禄‛字主题。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风口,黄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称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砖木结构的房屋就不怕火灾了。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风水学的。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水在风水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

临水而居就有财运。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

汉学堂的楹联文字,所彰显的不是高踞盐商总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黄氏家族的权势与财富,而是一个地道书香门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为郑板桥旧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意思是: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叫人废寝忘食,栽种几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儿孙一样讨喜。此联原为板桥的自画像,以生动风趣的笔触,传神刻画了一介书生甘苦自尝的简单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来挂在汉学堂内便有了更多的含义,为黄氏耕读传家、好学重教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鲜活成分。

厅堂是一个家庭的脸面,堂名以汉学标榜,高古的建筑格调和渊雅的文风相映成趣,彰显出古朴雄浑的台阁气象。不以富贵骄人,反觉书香袭人。

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

现在大家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

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中堂是《四时读书歌》,配以篆书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用竹林的露珠磨墨,专心圈点着唐诗,细品着梅花之清香,静心研读着《晋书》。竹露、梅花,让寒窗苦读多了份静逸与从容。用漫研竹露、细嚼梅花来形容读书,有滋有味。

黄奭是清代的辑佚大家,他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主要著作有《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臵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五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黄锡禧是清代词人,著有《栖云山馆词存》。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所写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

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禧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

火巷是房屋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而预留的狭长通道。这条火巷南宽北窄,俗称‚船巷‛。园主人是盐商,主要的生意都通过水路运输,在此主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能够一帆风顺。火巷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火巷的南面有一口水井,寓意船行水上。旁边墙上砌成拱形,运用力的分散原理,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由此可见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的场所。前进为正式接待礼仪场所,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寓意‚寿‛。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臵小天井。廊墙上有两对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

此厅从建筑形式上称方厅,俗称‚花厅‛,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是园主人举行黄氏宗族聚会、议事、祭祀等盛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主人家里上百人的家庭戏班就经常在此演戏。

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请看清颂堂抱柱上的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积

善‛、‚读书‛,可以说是立家的根本。这是中华传统,更是教化子孙后代的需要。 个园史料馆(二选一)

‚黄氏家史‛展厅

现在来到的是个园史料馆‚黄氏家史‛展厅。个园黄氏家族因为年代久远,文献史料不足的关系而显得神秘。但随着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搜寻与研究,完整地还原了以黄至筠为中心的黄家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黄家谱系图。这份谱系,自黄家汉代始祖黄香起始。黄香即著名《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三字经》所录:‚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说的就是他。这是黄至筠父亲黄凝,这一排是黄至筠的五个儿子,最下一排是黄至筠的孙辈。

黄至筠父亲黄凝,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直隶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知州,后任江西抚州知府,因政绩突出被乾隆皇帝亲自接见,最后在抚州任上病逝。

这是《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1卷——黄凝履历 这是《黄稼堂太守传》

二份重要硃卷:上面的是黄至筠堂侄黄锡钧参加同治癸酉科(1873年)乡试硃卷,下面的则是黄至筠嫡孙黄赞清光绪戊子科(1888年)中‚拔贡‛硃卷。

‚硃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为防止考官辨认考生笔迹,

而由专人重新誊抄过的考卷。因为是用朱笔(红笔)誊抄,故名‚硃卷‛。 硃卷最前有考生履历一栏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园主黄至筠字韵芬,一字个园,扬州甘泉人,原籍浙江仁和。正二品顶戴,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即选道加十四级,诰授资政大夫。因屡次捐资朝廷赈灾及军费开支,曾两次获得进京祝寿,入圆明园听戏的待遇。黄至筠曾三度起落,期间都凭借他过人的毅力和高超的经商能力坐稳了两淮盐商首总,即使在道光年间盐政改制,两淮盐业趋于没落的背景下,依然能力挽狂澜将扬州盐业局面维持了一段时间。黄至筠作为一名经商奇才,同时也是个有文化修养的儒商,在书画艺术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现个园抱山楼下的嵌壁石刻上,还存有他画的一幅扇面。

这是黄至筠二品顶戴的官服、官补、顶戴、官帽、花翎。两边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黄家故事。

这一面墙是介绍黄家五位公子的生平,他们都是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的才子,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尤为突出的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载入史册。大家可以自由观看一下。 ‚名人名园‛展厅

下面我们进入个园史料馆‚名人名园‛展厅。

这面墙展示的是江泽民、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在个园参观

留影的照片。。。

这边是个园历年重大接待展示照片有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澳门特首崔世安、原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等。

这边展示的是曾到过个园的文化名人以及在个园取景拍摄的影视剧。

这份珍贵的1993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正是个园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由来。

2013年,由个园投资拍摄的风光宣传片《梦里个园》,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唯美画面斩获第46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旅游片金奖。

西路中进为主人的起居室,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楼上下共10间。楼下东边为主人书房,西边是茶室;东西两边里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卧室。

现在我们眼前是小姐绣楼,高墙深院与世隔绝,以前大户人家的女儿是13岁上楼、14岁盘头,

15、16岁出阁,俗话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闺人未识‛。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个园最负盛名的花园四季假山,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中国园林谈到叠石艺术必定会提到个园的四季假山。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说过:‚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在建造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

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春山‛。正中的月洞门,门额上刻着园主人所书‚个园‛二字。门外两侧各有一个方形花坛,花坛内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青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之意 。

园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变幻,是在你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过月洞门,卵石湾道两侧有百年桂花树,植于湖石围点的花坛内。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 ‚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稳稳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顺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来到四面空灵的‚宜雨轩‛,轩面南而筑,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致的安排全是围绕宜雨轩次第展开的。

宜雨轩门前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上联里的琴和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说明园主人非常风雅,在古代的时候,琴和瑟也是寓意夫妻家庭和睦的意思。下联中的‚雨‛指朋友,旧雨指老朋友,今雨指新朋友,下联中的第二个‚雨‛字多了两点,寓意新朋友能够多一点多一点。此联可谓‚宜雨轩‛的破题导读,显然,这里曾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朋老友欢聚的场所,

我们看到脚下的台阶是用不规则的太湖石堆叠而成的,模拟天空中云朵的形状,踏上台阶,有‚平步青云‛之意。

进入轩中,可见一堂橄榄文饰的老家具,暗红的色泽传递着旧时的典雅,精制的雕工也在诉说曾经的奢华。宜雨轩是四面厅,南面设落地长窗,其他三面半窗,四面有环廊,廊前雕栏,东西两边设美人靠坐凳。四季景物都绕厅而臵,此时此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大家看到两侧蓝色的玻璃,这是园主人从国外引进的,有着一寸玻璃一寸金的说法。

走过春山,我们看到眼前绿树成荫,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湖石色泽青灰,飘逸俊秀,形姿多变,状若天上带雨的云朵。这就是夏山。中国画里有‚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因为夏日天空中变幻万千的巧云

多像奇异的山峰。夏山用石讲究,每一块石头都体现出‚瘦、皱、漏、透、秀、丑‛的赏石特点,在掇叠时又充分运用了‚虽千万石而亦合成一脉络‛的山水画理。所以夏山虽然变化万端,却气韵流畅。

曲桥侧立一湖石,这是个园的镇园之宝。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像是月亮的‚月‛字,扬州自古有月亮城之称,唐代徐凝曾作诗《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遮去下面的孔洞,此石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作家贾平凹曾就石之‚丑‛而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的。所以池西岸临水处臵一‚蛙石‛,池岸以湖石围点,曲折凸凹。池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最轻盈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营造出一种荷塘蛙鸣的意境。 (夏山至秋山,抱山楼楼上路线)

拾级而上,我们便登上了夏山,这座四角小亭,名为‚鹤亭‛,亭柱楹联:‚立如依岸雪,飞似向池泉‛。此联借无生命之鹤亭,写有生命之真鹤。以意象鲜明的比喻,状出了鹤之最优美的两种情态。可谓尽得鹤之精要。一栖一舞之间,鹤亭有了生命,山水有了灵性。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

亭前一株古柏,枝条虬曲 ,伸出涯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气氛。亭东有枝叶交错如盖的紫藤,藤条相互缠绕,根径已经融为一体,仿佛历经了百年沧桑。

由夏山向东,我们已登上了个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抱山楼楼上楼下各7间,南面为廊,全长45.8米。沿长廊东行,可直达秋山。夏山柔美秀丽,绿树轻波,一派江南风情。秋山黄石苍劲有力,刀劈斧砍一般,尽显北方的雄浑气概。抱山楼长廊为复道廊,游人无论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浑然不觉中从夏就走到了秋,所以此廊亦被戏称为‚时空隧道‛,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了,因为它从夏天出发,一直走到了秋天才走完,整整走了一个季度。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早些时候从这里向北远眺,瘦西湖、平山堂、观音山诸景都一一可见,可惜现在由于城市的‚长高‛,此亭已经无法‚借‛来那些美景了。 (夏山至秋山,抱山楼楼下线路)

我们来到个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楼前匾额上虬劲有力四个大字‚壶天自春‛取自《个园记》中‚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其意是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意。

沿长廊东行,可直达秋山。夏山柔美秀丽,绿树轻波,一派江南风情。秋山黄石苍劲有力,刀辟斧砍一般,尽显北方的雄浑气概。抱山楼长廊为复道廊,游人无论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浑然不觉中从夏就走到了秋,所以此廊亦被戏称为‚时空隧道‛,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了,因为它从夏天出发,一直走到了秋天才走完,整整走了一个季度。

长廊墙壁上镶嵌有园主人亲笔所绘的扇面石刻,以及清代文士刘凤诰为园主人所撰写的《个园记》石刻,观其书法,结体肥硕,大气磅礴。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但最为精妙的还是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涯,变化莫测。游秋山石洞还有个口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记住口诀,定会让你平添许多乐趣。

来到秋山山洞之中,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以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最为叫绝的是石桌之上的这个方型天窗,每到晚上,月光从方洞中倾泻而入,洒满了整个屋子,大家再仔细瞧瞧,这天窗方洞之上还种了棵什么树,桂树!中秋时节,桂花从映着月光的天窗中缓缓飘落,不

禁让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每到这里,我们不禁深深地佩服园主无边的浪漫主义想象。

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臵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这石屋里别有洞天,真可谓是神仙洞府。

而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在石屋外可见两座汉白玉栏杆的小桥,高出我们的头顶。人立桥上,则上对绝壁,下临深潭,而我们此时人在桥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一勺真水,但又无处不具水的意境。这种造景手法,园林上称‚旱山水意‛。这时候我们身临其境,虽在平地,却仿佛臵身于黄山之中,这就是古代人叠石的最高境界。

秋山是四季假山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山,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西、南两峰为辅。三者之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这是叠石者大量使用‚挑飘‛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块石从山体中横向当空伸出,‚飘‛ 是在伸出的块石顶端竖石的手法。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

秋山的植物以枫为最多。一经秋霜,叶尽深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枫叶都要经秋才红的,住秋阁前的这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无论你哪个季节来看秋山都会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秋山位于园东,每当夕阳西下,黄石丹枫,倍增秋色。人行其间也真的仿佛臵身于秋日山林。

关于黄石假山扬州民间一直流传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清人汪全泰写给园主次子黄奭的诗词中有‚若年少,怀故里,甚牢骚。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之语(大涤子为石涛别号),自家人言自家事,这算不算‚可靠的证据‛呢?

秋山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题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然而最美的时光也总是走的最急,无论他对秋有着怎样的不舍,时间也不会作片刻的停留。

再看阁前板桥所撰的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巧妙的道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幻和时光的流转。

之前我们所留下的丛书楼楼梯的悬念,在这我们就要解释了。丛书楼在冬山的东面,秋山的最南,山与楼结合巧妙,楼

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此处非常清幽,最适合公子读书。楼前没有楼梯,公子要从楼后石阶至楼上,真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

南行数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它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宣石亦称雪石,来自安徽的宣城,体态圆浑,其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的形状来加深寒冬气象。

冬日是萧条而寂寥的,所以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可是谁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这样的景象呢?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人称为‚群狮戏雪图‛。

冬山栽植三株腊梅和一棵老榆树,三株腊梅都是扬州名品,其中一株是‚冬前素‛, 花期最早,在冬至前后就开花了,是我们扬州开花最早的。另一株为‚扬州黄‛,花瓣短圆,色泽

也比一般腊梅更深 ,花期较冬前素稍晚,还有一株是素心腊梅,立春前后才开花的,所以从冬至到立春,整整一个冬季都是暗香浮动,梅雪相映。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这株老榆树了,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可谓是神来之笔。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计二十四个。冬为岁尾,你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不过在这里它可不仅仅传达了岁月的变迁,而是设计者最为独特也最有想像力的安排。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冬,是四季的终篇,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春山的石笋重又映入了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止‛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会在心里轻轻的叹一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臵堪称点睛之笔,是园主人借造园艺术表达他对人生与世界的深邃认识。使人随着游园的不断深

入而顿悟到‚春夏秋冬,如人一生,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的哲学境界。

‚透风漏月‛ 位于冬山之北,据说园主人最喜在此厅围炉赏雪。

各位朋友,个园的空间并不大,但却有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感觉。正如刘凤诰在《个园记》中所说‚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造园者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赋予了自然山水另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个园四季假山概括了画家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画理。山水可游可看,可登可居,是奢华与宁静的完美结合,是铺张与精致的浑然天成,她不愧为中国名园。 走过这道连接着从冬到春、保佑着一年四季平平安安的宝瓶门,我的讲解就结束了。出个园东门,可以继续游览花局里休闲文化街区至北门停车场。个园还在东关街谢馥春馥园打造了一台以美女文化为主题的扬州传统演艺——‚千秋粉黛‛。祝各位朋友扬州之旅平安、快乐。再见!

21

第20篇:个园导游词 景点逐一介绍

个园导游词 景点逐一介绍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000竿。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

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

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碧玉间黄金

黄金间碧玉

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 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竹西佳处(竹径)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续20天左右,不过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这时,你若是来游园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甜蜜的幽香。微风拂过的时候,细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纷纷扬扬,落满你的发稍和衣襟。 你现在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冠盖豪门盐商第

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传说个园鼎盛时期的住宅分别以“福、禄、寿、财、喜” 为主题,纵向排列,五路豪宅次第开,原有房屋二百多间。虽然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东、中、西三路,但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路建筑:(禄)

现在随我进入东路建筑,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以鹿喻禄。

厨房

“民以食为天”,所以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格局为三间两相,从屋脊到檐口有梁七架,排山有中柱(立帖式),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之一。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人能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立于其中可去细细揣摩当初厨子、仆从来往穿梭,细作羹汤,精制佳肴的场景。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至。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鸡蛋两只。而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关于黄至筠饮食的精制讲究,至今还有两则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逸事 一两纹银一只蛋

有一天,黄至筠空闲无事,随手翻看记事薄,看到“卵二枚”下面注着“每枚纹银一两”,非常诧异说:“就算现在鸡蛋价格昂贵,可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阿”。立刻叫人把厨子喊来,斥责他弄虚作假。谁知那厨子说:“我每天送来的鸡蛋,不是市面上的鸡蛋能比的,每个一两银子的价钱是很便宜的了,主人要是不相信,就重新找一个人来吧,请你好好品尝分辨一下”。说完就请辞走了。黄至筠重选了一个人来代替他,鸡蛋的价格是下来了,可是味道却大不如从前。一连换了好几个厨子,都是这样。最后只好又要原来的厨子来做,结果第二天鸡蛋的味道又和从前一样了。黄至筠大惑不解,就问那厨子:“你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鸡蛋的味道如此鲜美呢?”厨子说:“我的家里养了上百只母鸡,每天都用人参、白术、红枣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饲料中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美味的,你差个人到我家里看看,就知道了。”黄至筠派人去看,果然如他所说,自此再不提换厨子的事了。

担挑肉炖黄山笋

黄至筠爱竹成性,他不仅自己的名字里有竹,在家园里植竹,以竹意题园名,而且还有一个与竹有关的奢好:喜欢吃竹笋。当然,个园里的竹皆为观赏竹,笋子是不宜吃的,即便吃,也有限。所以黄至筠最爱吃黄山笋,还要趁着刚挖出土的新鲜劲儿吃。但黄山离扬州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吃到新鲜出土的鲜笋子呢?这在寻常人家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嘛,可对富甲一方的大盐商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完全不必作苏东坡等穷文人的痛苦选择。这不,早有人专门为他设计了一种可以移动的火炉,在黄山采到竹笋后立刻洗净切好,和肉一起放到锅里焖上。然后让脚夫挑着火炉向扬州赶,等人到了扬州,竹笋和肉也煨好了。一盘竹笋肉竟然如此费周折,期间花费的银两就不用说了。

楠木厅:刚才你看到的主人的厨房,那么这里自然就餐厅了。这是三间两披廊的格局,构造堪为考究。此厅梁柱取材为楠木,称楠木厅。构架圆作、抬梁式,用料肥硕。梁两端略作“卷杀”刻弧线,前后施轩,厅堂装修前置木雕阁扇,后置屏门。两次间是木雕落地罩,周围墙壁置合墙板,厅内直柱粗挺,柱下白矾石柱磉“天圆地方”,线脚简洁,造型洗练。厅内中间是三个大理石镶面的圆形大桌和圆形矮凳。纵观此厅堂,规整宽敞,庸容大度。 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楹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立柱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楹联抱柱又借论酒谈羹发人生感悟,很显然这里是宴请聚会的场所,“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

清美堂: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厅前三面置廊拱卫,厅堂构架造型特征为抬梁式,形制虽简朴,但做工较考究。加之厅堂低于南首门外地坪60公分,更见历史久远,可推为明代遗构。,梁两端下口带园势曲线,匠人称之“剥思”亦称“拔亥”。条端处垫木木雕如意云式,此垫木称之“水浪机”。前后施轩,因状如船蓬,南方一般称之为船蓬轩,北方则称为卷蓬。厅堂明间后步架置屏门,两次间置木雕落地罩。此厅有楹联两副,一副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不过现在已经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还有一副悬于屏门之上,上联是:“竹宜着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如果说雨雪增添了竹的

韵致和松的姿态,那么花和酒则可以让人获得远离红尘的淡然心境。耕读传家表达了主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竹、松、花、酒又传递了他的文人雅致情怀,脱俗境界。也最好的诠释了黄至筠即是商人又是文人的双重身份。 东火巷

在到中路前,我们先驻足来看看扬州的火巷。火巷是封建社会大富人家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狭长通道。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黄氏火巷比寻常人家宽敞许多,两侧高墙大屋,高低错落。青砖青灰丝缝砌筑,墙体厚实,不加粉饰、清水本色、质朴古拙。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别于江南墙体单薄、白灰粉刷,黑烟刷色。扬州所说的火巷,江南苏州地区称备(避)弄。但扬州火巷比江南苏州地区备弄开朗。上见天、见阳、透光、透气。通常在巷内两对门之间加盖敞开披屋盖,称之瓦 。而江南备弄相对狭小,上盖几乎全封闭,采光较暗。 鸳鸯墙

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称之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这是从前有钱的大户人家砌墙讲究的一种作法。在砌墙时,墙内放顺墙木(横木),同时,墙内壁置木排山。顺墙木连着木排山。此铁巴锔在墙面看是坚着一字形,实际是丁字形,另一端钉在顺墙木与排山上,起拉结作用,使墙与排山相互更牢固,不容易倒塌。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中路建筑(福)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体量较大,是大七架梁构架,旁设四间厢房。这是扬州从前大户人家传统格局形式之一。格扇、短窗、棂条木雕“龟背锦”。槛墙、天井青石板,堂屋方砖地,卧室木地板,墙壁置合墙板。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亦称之为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厅内家具陈设为扬州传统布置格局,桌椅所有文饰均为竹叶形状。迎面挂着对联和中堂画轴的叫“太师壁”,条案上摆着瓷帽筒、石插屏和花瓶,谐音“平平安安”。中堂盈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为板桥所撰。楹联中间所悬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作品。从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主人对竹的崇尚和挚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向竹一样正直、虚心、有节。再看两边抱柱为:“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过屏门(太师壁)可见磨砖罩面腰门连着朝北的“到座”三间,到座通常是为接待礼仪服务备事之用。

中路中进 出到座就可看到一个三间两相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有子如此当然自豪。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看来黄家不仅是富商大贾也还有书香满屋的。中进室内太师壁挂“四时读书歌”一幅,楹联一副,楹联字体为大篆,上联是: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东边卧房和西边书房的家具陈设都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精巧奢华。书房悬有条屏一幅内容是:“扬子江头吹白萍,年年愁杀雨淋淋,春风不识离亭苦,先遣长条向客清。”此诗作者刘琴宰是黄奭的夫人,她是当时两淮盐运史的女儿。也是扬州有名的才女,黄奭夫妇二人可谓夫唱妇随。从室内悬挂的书画内容和陈设的家具,我们可以大略知道黄奭在此静心做学问的生活场景。黄奭在学术上的造诣让他得以青史留名,他

学术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是得宜于他的“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他曾以重礼请“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江潘,“馆其家四年”。也就是说江潘做了黄奭四年的家庭教师。江潘死后,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他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主要著作有《近思录集说》、《胪云集》、《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等等。

中路后进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相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的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锡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芜城怀旧录》中写到;“锡喜尚风雅,长于诗词文字。”他有《栖云山馆词抄》存留于世。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喜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吧。左右两间和中进一样仍为书房卧室。中路三进打开门可前后贯穿,关上门又自成一体,由厢房前的耳门即可出入。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路建筑(寿)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前进为厅堂,称之花要。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称之绣楼,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将稍间作套房。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稍间前前置小天井,筑花坛。非常雅静,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之用。

清颂堂

此厅堂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厅前置三面回廊,廊宽达2米。天井白矾石(汉白玉)铺地,四面见方。与高峻方柱、古拙方石磉对应。阶沿石,取材一整块花岗石,长度达4.8米,宽度有0。6米,厚度为0。2米,檐桁不但粗实,而且是一根整木横陈三间,长度达12.3米。厅檐、廊檐净高度达5.2米,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厅内家俱八仙文饰古朴精致,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此厅是黄氏家族聚会祭祀场所,厅后步架上有阁,曾安放列祖列宗牌位。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畜养

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廊墙上有两对1.5×2.5米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透过海棠锦、龟背锦文饰,东边可见小天井的几竿疏竹,西边可见一株腊梅,清雅之极。

黄氏有佳儿

从清颂堂抱柱的楹联上,我们可以知道黄至筠深受儒家影响,认为读书是天下的第一等好事,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不惜重金聘名师教子,每天还亲自督查。关于黄至筠教子成才的事,时人有着这样的描述,就算现在感觉很值得借鉴。

黄至筠初到扬州时,扬州的文人、名流因为他是个商人,大多不屑与他为伍。黄至筠亦不与他们往来。但他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请安徽的名宿来家教子,并且天天晚上亲自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还有不精之处,就会立刻派仆人陪着到书房,重新请老师讲解,必须完全领悟才可以去睡觉。二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扬州的一位名士在黄家与锡庆(长子)的老师谈话,偶然涉及到《汉书》,这位名士有些不解的地方。老师指着锡庆对他说:“伊尚熟悉”。要锡庆回答,锡庆起立,背诵如流,解释详尽。这位名士出来后对人说:“黄氏有佳儿,勿轻之也!”严格的要求,优秀的老师,加上自身的努力,黄至筠的四个儿子:黄锡庆、

黄奭、黄锡麒、黄锡禧都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尤为突出的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载入史册。

西路中进

此为三面明三暗五楼宅 楼上下共10间。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室内有藏宝洞;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廊墙不设花窗,套间与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可避暑气,冬日可拒寒风,居之适,读书雅。

西路后进

仍然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是正房卧室;从屏门后楼梯可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家的卧房、书房、娱乐室、沐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难怪从前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现在每到烟花三月,个园都会和扬州工艺厂联办办“扬州剪纸艺术节”,是目前唯一集中展示扬州剪纸艺术的地方。扬州剪纸以宣纸为原料,以黑色硬纸作村,画面黑白分明。题材丰富,有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等,尤以四时花卉、百蝶为长。极具地方特色,也是中国剪纸出类拔萃者之一。过去扬州人民间剪纸主要用作鞋花,枕花,台布花和床单花等刺绣底样。现在,由于社会习俗改变,创作题材扩大,扬州剪纸从实用性逐渐转向欣赏性为主。堂屋屏门后原有腰门直抵后花园。是太太小姐们进入后花园赏景之门。

西火巷

此巷南宽北窄,扬州人俗称“棺材巷”。巷的南首置一口井,井旁墙下端发砖拱着一道,水井置巷南端,紧邻两侧住房及前面门楼排房,便于前面住宅平时用方便。若发生火灾取水灭火及时。旁边墙上砌成拱形,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井旁历史上原有百年以上老紫藤树一株。今浓荫不存。

旧日外客来访,皆由此巷入园,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孤品叠石四季山

出西火巷向左可见一段有花窗的粉墙,正中开一月洞门,门上白额,阴刻“个园”。竹青填色。门外两侧各有一个方形花坛,花坛内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班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竹是新成石旧栽,寥寥数笔,点出了春日雨后山林的盎然生意,微风中,阳光下,修篁弄影,疏叶生姿尽现于粉墙之上令人遐想,颇有板桥遗韵。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点破“春山”主题,告诉你“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

春山

春景由笋石(白果峰石、乌峰石)、太湖石和修竹、桂花共同组成,布局处理精巧独特,门外的竹石图“惜墨如金”以及其洗练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春的向往和珍惜,点破“竹石”主题。墙内的“闹春图”不仅婉转的传达了人们在春日的喜悦心情,含蓄地道出中国园林发展的开端。春山宜游,不在游程长短,而在游有所得,游有所乐。立于此地,向西看,可见一段曲廊连两间层楼,楼下悬一匾“觅句廊”。园中旧有复道楼廊绕园一周,可以“晴则径。雨则廊”。陈含光也在《个园行》中说:“高楼四合干星辰”。现只余此残楼。楼下廊柱楹联书袁枚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再看看园门横额上的“个园”和粉墙上摇动的竹影真令人叫绝,此语为“个”做了最精彩的注释。十二生肖闹春图 过月洞门,卵石湾道两侧有百年桂花树十余株,植于湖石围点的花坛内。东南有以“透风漏月”厅西墙为依托用湖石贴成龙形小山,余势与花坛绵延相连,花坛内亦有数米高的湖石耸立。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以贴山,围山,点石等手法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亦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的停停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顺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

尽致。不过在此我们可不能只看“热闹”哦,此景在热闹之余,还另有一番深意的。翻开中国园林发展史就可以知道了,园林最早雏形为园囿,《诗经》毛享传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也就是说,最早的园林是以散养各种动物为主的。原来这些神态各异的动物不仅为我们传达了春的信息,还悄悄地提醒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要忘了中国园林的渊源。园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变幻,是在你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完成的。

夏 山

宜雨轩的西北,修竹依依,绿树成荫,数株高大的广玉兰和枫杨掩映着一座苍翠欲滴的太湖石假山,湖石色泽青灰,飘逸俊秀,形姿多变,状若天上带雨的云朵。这就是夏山。中国画里有“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因为夏日天空中变幻万千的巧云多像奇异的山峰,个园夏山便是利用太湖石柔美曲线以掇山手法,垒石为停云之势,来模拟夏日天空中的云朵。山前有一池碧水,绿树的浓荫在水面上、山石上渲染着水墨的意蕴。池水的波光中又变幻着山石树木迷离的倒影,如云一般在水底的天空聚散流动着。

湖石山景

为了更好的体现云之柔美,夏山在用石上精心选择备具瘦、透、漏、皱之形的上品太湖石来掇叠。瘦、透、漏、皱是我国传统的赏石标准,瘦,是指其线条的妩媚多姿;透和漏是指石的多孔和玲珑,皱则是形容其沧桑的纹理。夏山不仅用石讲究,在掇叠时又充分运用了“垒石为山,一石有一石的脉络,虽千万石而亦合成一脉络”的山水画理。所以夏山虽变化万端,却气韵流畅。整个山势平缓柔和,分东西两峰,山顶有古柏如盖,有小亭翼然,山下临水建有石屋,隔水而望,幽深无比。夏山主要采用掇山为主的叠石技艺,以湖石的玲珑剔透和高超的叠石技艺表达了江南山水的婉约柔美。也是叠石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荷塘蛙鸣

江南的夏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所以此处池西岸临水处置一“蛙石”,池岸以湖石围点,曲折凸凹。池中睡莲点点,无论是淡淡的红、还是淡淡的紫都在以最轻盈的身姿点缀着夏日的苍翠。俗称“荷塘蛙鸣”。水上架曲桥一道,青石板的桥面,三折后直达洞口又延伸隐没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给人有无限幽深的感觉。

鱼骨石

曲桥侧立一湖石,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宋代的苏东坡虽然做过扬州的太守,还一上任就废了扰民的“万花会”,可是他肯定没有见过几百年后才现身扬州的这块“丑石”。不过他:“石文而丑,一丑字而石之千态万状备也”却好像是专为此石而说。石不能言最可人,亦或是此石感遇知音,转为印证此语才静默的伫立在这城市山林。贾平凹也曾就石之“丑”而说:“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也就美到了极处。”这石中精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称它为“镇园之宝”当为不过。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嘴摆尾,神态生动,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石鱼右上方,湖石山上有云南黄馨一株,倒垂枝条已近水面,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仿佛绿色飞瀑挂于山前,平增了许多生意。

夏山石屋

渡曲桥,入夏山石屋,起初会感到黯淡不适,片刻后,就会发现有丝丝光亮从石隙中透入,假山内部的立面也就在眼前逐渐的清晰起来了,洞壁变化多端,层次分明,沿山临水处多孔洞,从里向外看,每个洞孔都似画框一般为我们取舍着洞外的景色。夏景的池水、山石、花木就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出现了,随着脚步的移动景物也变换着,这就是造园上的“框景”和“移步换景”的手法,江南私家园林因为空间有限,这种手法采用较多。是利用美学上分割的原理把空间延伸扩大了,所以园林上有“越拆越小,越隔越大“的说法。每当夏日,古木生风,拂水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鹤亭

夏山顶有一四角小亭,名为“鹤亭”。相传这里是主人养鹤的地方,夏山如云,若有鹤舞其间,那可真是神仙福地了。鹤亭东南角处是夏山石室透入光亮的石隙,亭角恰好为石室庇护了风雨,细节的处理也如此周到。亭前有一古柏,枝条虬曲 ,伸出涯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气氛。。立于山颠,环顾四周可见湖石围点成的“栏杆”,不仅确保了游人的安全 ,

还增加了山体的高度,可谓匠心独运。

紫藤 鹤亭东有一紫藤,立于夏山山道的出口处的山石边,枝叶交错如盖,藤条相互缠绕,根径已经融为一体,仿佛历经了沧桑。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绿阴藤本植物,每到暮春时节,就会开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穗,长约盈尺,轻轻低垂,散发出阵阵芳香,在初夏的阳光下,随风飘动,格外媚人。

时空隧道

夏山柔美秀丽,绿树青波,一派江南风情。由夏山向东,可转至一气势不凡的长楼之上,这是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抱山楼,,楼上楼下各7间,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个园假山的精华黄石假山-秋山。黄石苍劲有力,刀辟斧砍一般,尽显北方的雄浑气概,如何衔接过渡这两座风格迥异的假山,到是要颇费一番心思的,夏秋两山在衔接处理上手法极为高妙。首先两山都是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连接两山,长廊亦如手臂抱两山于胸前,这也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其次秋山和夏山的两山脚在衔接处是以压缩体量的围点做法来协调过渡,夏山湖石延伸为花台驳岸,如云之弥散,秋山黄石则尽量选用圆厚纵纹者来围点花坛,尽量缩小差异。抱山楼廊为复道廊,游人无论在上或在下都可漫步廊道,在浑然不觉中从夏就走到了秋,所以此廊亦被戏称为“时空隧道”。

立于楼上长廊,可见楼前水池东边,有一六角小亭,飞檐翘角,清丽挺拔。和抱山楼的壮观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释名》中对亭的解释是“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所以道边多设亭。亭在空间上独立自在,布局上灵活多变。在建筑艺术上,亭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富民族形式的精华。园林中的亭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此亭的周围似乎是随意点置了一些湖石,但是因为池水的环绕使这些湖石便成了破浪前行的船头。亭面西悬一匾“清漪”,有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淡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月明之夜,立于亭中,微风徐来,碧水荡漾,在隐约的箫声中沉淀自己的心情,到也算不辜负了这明月春风、老树幽亭。

秋 山

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沿楼廊东行,越过架空的复道廊,可直达于黄石假山――秋山。

秋山用黄石叠成,用石泼辣,气势磅礴,植物配置以枫树为主,间杂松柏,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但最为精妙的还是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和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涯,变化莫测。不过 游秋山前你若能事先知道:“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诀,定会平添许多乐趣。关于黄石假山扬州民间一直流传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我国著名古建史专家在他的《园林丛谈》中也说:“寿芝园原来叠石,相传为石涛所叠,但没有可靠的根据,或许因园中的假山,气势有似安徽的黄山,石涛喜画黄山景,就附会是他的作品了”。不过清人汪全泰写给园主次子黄奭的诗词中有“若年少,怀故里,甚牢骚。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之语(大涤子为石涛别号),自家人言自家事,这算不算“可靠的证据”呢?

黄石山景

秋山外形峻峭依云,绵延不绝,分西,中,南三峰,中为主峰,西、南两峰为辅。三者之 间宾主照应,参差掩映,形成起伏绵延的山势。中锋最为险峻,突兀惊人,峰顶叠石仿佛 余工未了,更是耐人寻味。这是叠石者大量使用“挑飘”技法形成的效果。“挑”是块石从山体中横向当空伸出,“飘” 是在伸出的块石顶端竖石的手法。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

若从山顶寻道下来,你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整个山体内部都是“空”的,这就是假山的虚实手法了,相对来说,湖石假山要比黄石假山容易堆叠的,因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灵感;但是黄石质地厚重,形态单一,很难做“空”。不过若有高手妙成,则更能显示出山的嵯峨气势。个园的秋山,实而不闷,高峻而又奇险。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变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黄石假山中是巅峰之作。

拂云亭

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颠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此时此境园西的夏山真仿佛一片举步可至的云海,这就是夏山另外一个名字“秋云” 的由来了。早些时候从这里向北远 眺,瘦西湖、平山堂、观音山诸景都一一可见,可惜现在由于城市的“长高”,此亭已经无 法“借”来那些美景了。我国古代有秋日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在这里造园者巧妙的以“高可拂云”的小亭渲染了秋的主题。拂云亭是位于中峰山颠的,但是亭南黄石山峰还是依亭而上,高出亭檐,峰顶平台小到只能一人立足,不过若是沿石阶蹬上此处,那种居高临下,红尘已远的舒畅,会让你难以忘怀的。尽管此处及其险峻,人在其上也绝不会有丝毫的恐惧,因为有亭在人身后,给人以心理的依托,悄悄的平息了你的恐慌,这就是拂云亭设计的又一妙处了。

秋山石屋

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 的口诀,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做,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有桌、有床、有窗、有几还有凳,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而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四壁皆山,中央设一极小花台 ,有罗汉松一株。不过可不要小瞧这个仅能植树一株的小花坛哦,它虽小在这里却打破了两个僵局呢,第一,如果没有这个花坛,从石屋出来时,岂不是出门就碰壁吗?有了它,我们不仅不会碰壁,还有了两条大路可走;第二,如果没有它,人在院中,四面皆壁,岂不成了 “囚”。中国古人造屋非常讲究风水,就算是建石屋也不能不有所避讳。园主次子黄奭“自言家居,大涤石屋洞天高”,果然在此!有如此妙景,扬州人“八月秋声,不看广陵潮”也就不奇怪了。

旱山水意

在石屋外可见两座汉白玉栏杆的小桥,高出我们的头顶,前后呈“之”字排列,如果我们刚才下山时,到中途平折西出,过一线天,就可立于此桥之上了。桥面是一块条形黄石,不过此石全无同类的苍劲有力,到仿佛在流水中浸润了千百万年似的,波纹剥蚀,石苔点点。人若立桥上,则上对绝壁,下临深潭,而我们此时人在桥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一勺真水,但 又无处不具水的意境。这种造景手法,园林上称“旱山水意”,亦称“枯水”。

黄石丹枫

秋山的植物以枫为最多。江南凡树叶有叉岐者,多呼为枫。一经秋霜,叶尽深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枫叶都要经秋才红的,住秋阁前的这株红枫就是四季长红的。所以无论你那个季节来看秋山都会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感觉。秋山位于园东,每当夕阳西下,黄石丹枫,倍增秋色。人行其间也真的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

住秋阁

石屋窗下,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或向西出庭院右折也可盘旋而上,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的体会到 成功的喜悦。“住秋”在这里不仅再度点出了秋的魅力,也一语道破了园主为什么要不惜 “笔墨”从不同角度,来极力渲染秋的主题。更是秋山最精彩的总结。然而最美的时光的也总是走的最急,无论他对秋有着怎样的不舍,怎样的想留住这金色的季节,时间也不会作片刻的停留。再看门前板桥所撰的 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巧妙的道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幻和 时光的流转。

冬 山

从住秋阁下山,南行数步就是冬山。用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它分别 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哪怕是酷暑盛夏,流连其间,也觉得寒气逼人呢。

宣石山景

宣石亦称雪石来自安徽的宣城,体态圆浑,《园冶》中说它“逾旧逾白,俨如雪山也”。其主要成分是石 英,石英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闪光,但在背光之下却是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这里将宣石置于透风漏月厅北的南墙之下,三面有粉墙花窗,一面有厅堂,取背光之下,积雪未消的意境,其高出墙头的山顶虽因阳光的照射闪闪发光,却并未违背此处赏雪的主题 ,反而突出了冬山的山峰,增加了假山积雪的质感,叠石者在这里对色彩的观察运用可谓细 致入薇。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的形状来加深寒冬气象。

冬日是萧条而寂寥的,所以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可是谁又希望自己的庭院是这样的景象呢?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在掇叠时又 非常注意因势制宜,使整个冬山高低、疏密、大小相互呼应,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 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 人成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

冬树

冬山掇叠以贴壁为主,山脉余势延伸为花台, 分植三株腊梅,几丛天竺和一棵老榆树,三株腊梅都是扬州名品,其中一株是“冬前素”, 花期最早,在冬至前后就开花了,另一株为“扬州黄”,花瓣短圆,色泽也比一般腊梅更深 ,花期较冬前素稍晚,还有一株是素心腊梅,立春前后才开花的,所以从冬至到立春,整整一个冬季都是暗香浮动,梅雪相映;而天竺在入冬后,叶与果实都转为红色,和山的雪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冬山唯一的乔木就是那株老榆树了,一般来说,榆树是很少入园造景的,此树既无花的芬芳,也无叶的婆娑、干的俊美。但植于此地,却是神来之笔,因为残雪冬景要的就是这种老树昏鸦的萧条。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取“年年有余(榆)”的意思了。

风音洞

“形”和“色”都是可以看到的,也是造园者惯用的表现手法。但怎么才能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看到了吗?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每个孔洞直径约一尺,分布均匀,排列整齐。冬为岁尾,你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不过在这里它可不仅仅传达了岁月的变迁,而是设计者最为独特也最有想像力的安排。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以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料峭的感觉。

风音洞所在的位置按常规做法应该设置花窗,但宣石体态浑圆,形似雪堆,又间以杂色,如果用传统的磨砖花窗作为背景,会消弱宣石的质感,淡化雪意,如果只用一段粉墙又未免显的过于单调,在这里造园者非常有创意的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圆”造成孔洞,即代替了花窗,又借来了“寒”风,真可谓匠心独运。

漏窗望春

冬,是四季的终篇,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春山的修篁石笋重又映入了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止”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会在心里轻轻的叹一 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

抱山宜雨好搂台

个园的园林建筑景观颇有《园冶》中“奇亭巧榭,构分红紫之从;层阁重楼,迥出云宵之上”的意味。 丛书楼

丛书楼在冬山的东面,秋山的最南,山与楼结合巧妙,楼也成了秋山最优雅的收尾。从山间石阶可直至楼上,此楼背依秋山,面南而立,三开间,楼上下共六间。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它避开园林中主要游览路线,建筑式样也较简朴。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东边粉墙设海棠花形大漏窗,隔窗是几枝纵不雨也簌簌的芭蕉,西边的水磨砖花窗是园中最大的一个漏窗,透过它,整个冬山的宣石、腊梅都尽收眼底,更为绝妙的是,它和冬景西墙的圆形漏窗处于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们的视线竟可以穿越冬景看到春景的修竹。计成《园冶》中说:

“取景在借”。在这里院落虽小,仅有梧桐一株。但通过花窗巧妙的“借”来隔墙的芭蕉、腊梅和院中的梧桐一起营造了一种清静、淡泊的情趣。

透风漏月

“透风漏月” 位于冬山之北,南北两边通透,单檐硬山顶,阔11.6 米,深7.15米。此厅从其构架形式上来说是方厅,抬梁式的构架是方的、椽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是方的、地面是方砖铺的、连木雕窗子也是方的。从“透风漏月”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里曾经的风雅。厅内的家具纹饰为竹叶形,陈设的花卉是兰花,东西的墙壁上悬挂着昆曲知识介绍的资料以及经典昆曲演出的剧照。据说黄至筠最喜在此厅围炉赏雪,虽然我们无法揣摩他当初在风清月明之夜的心境了,但可以想像的是这里一定荡漾着丝竹悠扬的曲调。因为园主黄至筠当年蓄养的家庭戏班,规模大、设施精,在清代曾名闻遐迩。他家蓄养的私人戏班多达二三百人,服装行头价值白银二三十万,个园作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佳构,和昆曲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是昆曲的知音了。

壶天自春、抱山楼

出透风漏月,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花木重重迭迭,幽深无比。北边的抱山楼因着树木山石的掩映竟让人感觉有些缥缈,不过楼前的匾额上“壶天自春”四个大字还是清晰可见的。“壶天自春”是取《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其意是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意。“壶天”最早是道教用语,出自《后汉书》:“费长房者,汲南人也,这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华,旨酒甘肴,盈衍具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上候长房日: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不过私家园林多为壶状结构,有狭长的通道进入,里面豁然开阔,美不胜收,也算是人间仙境了。

漫步在抱山楼上凭栏赏景,可见宜雨轩的屋面坡度平缓,但出檐深远,翼角柔顺,比北方舒展,较南方低平,这就是扬州本地建筑风格形式之一。全国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特别欣赏扬州个园住宅与园林。他评价“扬州的住宅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借用文学上的一句话来说,真所谓“健笔写柔情”了。而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而个园是扬州遗存住宅园林之最,也是此语最好注脚。

宜雨轩风漏月向西数步即可见四面空灵的“宜雨轩”,面南而筑。单檐歇山式,东西三楹,歇山有磨砖深浮雕,嵌如意卷草,线条舒卷自然流畅。是全园谋篇构局的中心,山水花木等景致的安排全是围绕宜雨轩次第展开的。 宜雨轩门前有一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今雨初来”。旧雨、今雨源出杜甫《秋述》一文:“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人情冷暖令诗人感慨万分。后人由此便用“今雨”“旧雨”借指新朋老友。此联可谓“宜雨轩”的破题导读,显然,这里曾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朋老友欢聚的场所,不过现在也许只有这轩中的梁柱还记得当初的琴声悠悠了。门前是春景的十余株桂花,也因着这个缘故,扬州人又把宜雨轩称为“桂花厅”了。进入轩中,可见一堂橄榄文饰的老家具,暗红的色泽还传递着旧时的典雅,精制的雕工也在诉说曾经的奢华。花几之上的陈设和透风漏月的一样,也是“不因无人而不芳”的幽兰。宜雨轩是四面厅,南面设落地长窗,其他三面半窗,四面有环廊,廊前雕栏,东西两边设美人靠坐凳。四季景物都绕厅而置,此时此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春、夏、秋、冬竟一起隔着窗儿到了眼前。时光象是停留了脚步,四季也没有了更迭。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感慨,在这里是再也说不出了。走在轩外的环廊上,脚步也就有了任意穿越时空的轻灵。仿佛那静默的四季山真的替我们留住了似水的年华。

出身于仕宦家庭的黄至筠,不仅是一个精通盐业生财之道的大商人,还是一个富有才情,擅长丹青的风雅名士,抱山楼下廊壁上的石刻,和挂在汉学堂内的花鸟题材扇面拓片,都是他的手笔。不过,黄至筠真正精心打造的传世之作,还是他的个园。如果说苏州园林精

美如诗中的绝句,词里的小令,扬州个园就是一篇环环相扣,首尾相衔的精妙散文,让人细读慢品回味无穷。个园的假山、叠石、建筑、花木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时空,任人留连沉迷。同时也在解译着主人传递给我们的某种信息密码,在这里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凝聚在民族文化深处的那样一种审美情结和人生理想。真正是“盐商豪府第 竹石雅乾坤”。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好书不厌百回读,个园妙处须细品!欢迎您再次游览个园!谢谢!

扬州个园园林导游词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筠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园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入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笋”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园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西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

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园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

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游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游客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_______________

扬州个园

分峰造石当为扬州叠石的一大特色。个园是这方面的代表。该园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于明寿芝园旧址重建。清时为马曰璐兄弟二人别墅,小玲珑山馆,二马是安徽祁门人,虽经营盐业,但雅好书画,尤其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清史列传.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江南北”。家中有丛书楼,觅句廊、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至今旧制尚存,故名仍袭。全祖望曾写《丛书楼记》,称:“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昆弟所有,几过之。”可见其藏书之丰。可贵者马氏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诗人卢雅雨,学者惠栋,藏书家赵昱都曾借抄马氏秘籍,而全祖望、厉鹗都曾长期寓此写成了学术专著。如惠栋所赞:“玲珑山馆群疆俦,邱索搜较苦未休。”

黄虽为巨商,但也喜爱文化,人称主人“**竹”,自号“个园”,以号作为园名。

该园据说出自石涛的手笔,他一生多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之在个园设计中取材自然,却又敢破常格,因而以四季假山汇于一园的独特叠石艺术闻名遐迩。

未入园门,只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两旁花台上石笋如春笋破土,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微风乍起,枝叶摇曳,只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换,“月映竹成千个字”(袁枚),你会不自觉地叹出“活了”!

过春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夏山,全是用太湖石叠成,秀石剔透,夭矫玲珑。步入曲桥,两旁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雀登梅,笑迎远客;远处眺,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过曲桥入洞谷,洞谷如屋,深邃幽静,左登右攀,境界各殊。山涧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窗前阶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人行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是眉须皆碧了。

秋山最富画意,山由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堆就,其石有的颜色赭黄,有的赤红如染,其势如刀劈斧削,险峻摩空,山隙间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势浑然天成;山顶翼然飞亭,登峰远眺,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隐其中,虽是咫尺之图却有百千里之景的磅礴气势。

如果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犷豪放的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一具北方山岭之雄,一兼南方山水之秀,峻美、秀美风格迥异,却又在咫尺之内巧以楼前立体长廊相连,浑然一体而不突兀,和谐统一极富画意诗情。

从黄石东峰步石而下,过“透风漏月”厅,是用宣石堆起的冬景。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无论近看远观,假山上似覆盖一层未消的残雪,散发着逼人的寒气。山畔池旁,冬梅点点,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真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有人说景石四标准:“透、漏、险、瘦”,似乎已成定论。不!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已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你看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路随景转,景随路换,叠山之外,园中又因势散散落落布置一些厅馆楼台、石桥小院,配上联对匾额,更有鸟啭莺啼、蜂舞蝶恋,恰到好处,点到人心,构成美的和谐。

《个园导游词.doc》
个园导游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祝福语实习报告辞职报告策划书口号检讨书介绍信导游词社会实践报告求职信协议书委托书证明承诺书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自我鉴定广告词申请书活动方案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