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2020-04-06 来源:活动方案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对孩子都是百依百顺,从而形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那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必须从小做起,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加强自我保健的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保育和教育则有利于幼儿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根据本学期指定的工作计划,现将总结如下:

一、制定周详的计划,作为实施集体健康教育的有利前提条件。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例如: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并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身体发展方面:通过户外体育区域活动、远足活动、户外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达到肌体的有效锻炼:幼儿能较协调地走,跑、跳,学会了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圈,学会了做模仿操等。由于我班是小班年龄的孩子,小肌肉动作方面,多数幼儿小肌肉发展不够灵活,表现为有的幼儿不会系纽扣,还有的幼儿串珠、撕纸等不够灵活自如等。本学期我们也将多制定些自我服务方面的要求,让幼儿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就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培养,对于这些片面的认识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防范。我们尽量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还重视到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

从而使幼儿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疾病能力的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季节变化,不懂得自行增减衣。在生活能力方面,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低。穿衣、整理床上

用品较为困难,饭后漱口、擦嘴的常规有时仍需老师不断地提醒。在心理健康方面,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开设各种游戏区域活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由于季节的变化,我们也增强了户外体育运动量,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物,小班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他们又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这也有利于幼儿培养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

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近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

推荐第2篇:中班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教案

中班幼儿心理健康活动《甜甜的糖果》

一、活动目标

1、体验“馋”的感受,引导幼儿克制糖果的诱惑,体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

2、初步建立幼儿自我控制意识。

二、活动准备

糖果数粒,礼品盒,盘子,小熊头饰若干,透明的玻璃小瓶若干,多媒体课件,装饰挂满糖果的大树,扮演大象伯伯的老师。

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甜甜的糖果)体验“馋”的心理

1、教师以熊妈妈的身份导入。

师:亲爱的熊宝宝们,大家好,妈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猜猜看会是什么呢?

2、教师倒出糖果,放在鼻子上闻一闻,引起幼儿馋的欲望。师:啊,好多甜甜的的糖果啊,熊宝宝们,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糖果,你们有什么感觉呢?(辅助提问:嘴巴怎么样?有没有流口水的感觉?)

师小结:妈妈告诉你们,这种感觉叫做“馋”。

3、把糖果分给幼儿,让幼儿感知糖果五颜六色的包装,请幼儿放到鼻子上闻闻,好香啊,激起幼儿想吃的欲望。

师:宝宝们的嘴巴馋了吗?妈妈送给每位宝宝一颗糖果,好不好?

(二)、了解、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

(1)、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后,观察幼儿第一次延迟满足情况,了解幼儿原有心理,引导幼儿初步抵制诱惑。

1、师:糖果好吃吗?你们还想不想吃?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呢,教师把糖果放在盘子里,每位熊宝宝都可以来拿一颗。妈妈告诉宝宝们一个秘密:拿到后你可以吃掉它,也可以不吃。如果你不吃的话,等一会儿妈妈就再送给你一颗,可如果你吃掉了,妈妈就不能再送给你了。宝宝们听懂了吗?快去拿一颗吧!

2、师:你吃掉了吗?你真是个小馋猫;你没有吃掉,为什么?(先让孩子回答没有吃掉的原因,不要着急告诉答案)——你想到妈妈还要给你一颗就忍住馋,不让自己的嘴巴吃。这是个好办法!(同伴经验分享)

3、激励:给忍住的小朋友一颗糖果。师:现在宝宝们可以吃掉手中的糖果了。

(2)情景表演。通过情景渲染,培养幼儿有意识克制“馋”的行为,再次抵制诱惑。

1、让小朋友们带上小熊的头饰,再请出扮演大象伯伯的老师。

师 :大象伯伯来家里做客了,熊宝宝们想把糖果送给大象伯伯吗?妈妈再分给你们几颗,我们一起送给大象伯伯吧!

2、教师和大象伯伯来到幼儿当中,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颗糖果,认识糖果包装的颜色。与幼儿交流“你为什么不吃呀”,让幼儿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让每个幼儿学习同伴达到克制自己的目的。对能始终克制自己的幼儿,教师可用夸张的语言说:“哇,你真不错!”“多可爱的孩子呀,把自己的糖果留给大象伯伯吃,大象伯伯肯定会喜欢你的!”对克制不住自己的个别幼儿,可婉转地说:“大象伯伯也会喜欢你的,请你下次把糖果带给他好吗?”

3、分发透明玻璃小瓶,享受延迟满足的收获。

师:妈妈准备了许多小瓶子,我们把五颜六色的糖果都放进瓶子里,再送给大象伯伯好吗?

4、组织幼儿把瓶子里的糖果送给大象伯伯。

(三)、讲故事(内容附后)

师:宝宝们,现在妈妈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糖果树的故事,想不想听?

出示多媒体课件,听故事《糖果树》。

提问:

1、小咩咩有没有把糖果吃掉?

2、那小咩咩是怎样忍住馋,让心里的小鸟变乖的?它是怎样对小鸟说的?(学学小羊的话)

3、故事里的小咩咩可真棒呀!宝宝们,你们能不能和她一样忍住馋,让心里的小鸟变得很乖呢?那我再送你一颗糖果,你能不能把它吃掉呢?分发糖果。你想把它怎么样?

四、活动延伸

表扬鼓励,出示结满糖果的糖果树,引导幼儿享受延迟满足的收获。

师:宝宝们都忍住了馋,真是一群有耐心的好孩子!现在请大家关上小门(两手蒙住眼睛),变变变,原来我们忍住了馋,一颗糖果真的长成糖果树了!树上结出了这么多的糖果啊,我们带上这些好吃的糖果去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附故事: 糖 果 树

山羊妈妈有个女儿叫小咩咩。小咩咩很馋,最爱流口水。 “妈妈,馋是什么?”小咩咩问。妈妈说:“馋是一只小鸟,住在你心里。”小咩咩说:“小鸟不乖,老想吃东西!”妈妈说:“你应该让它乖起来!”小咩咩问妈妈:“我能吗?”妈妈说:“试试看!”

有一天,妈妈带她去散步,拾到了一颗糖果。小咩咩非常想嚼这颗糖果,口水流出来了。但是她拍着肚子说:“小鸟,小鸟,乖一些!咱们把糖果种上吧!”

小咩咩忍着馋,把糖果种在土里了。

过了几天,土里钻出一棵绿芽,又肥又嫩。小咩咩又馋得流口水,她多么想吃绿芽哟!可是她忍着馋,拍着肚子说:“小鸟,小鸟,乖一些,咱们让绿芽长成糖果树吧!”

不久,绿芽长成了糖果树,青枝绿叶,美丽极了。小咩咩想吃树枝树叶,可她拍着肚子说:“小鸟,小鸟,乖一些,咱们让糖果树结果吧!”

小雨滴滴嗒,糖果树开花啦。阳光照亮亮,糖果树结果啦。

秋风吹来,糖果树的果子成熟啦,小咩咩数了数,糖果有很多很多呢。

妈妈问小咩咩:“宝贝儿,你心里的小鸟乖不乖呀?” 小咩咩说:“乖!乖!小鸟听我的话!它不让我流口水啦,妈妈!”

糖果树,多好的一棵糖果树啊!

推荐第3篇:幼儿心理健康学习活动总结

幼儿心理健康学习活动总结

幼儿心理健康学习活动总结

有关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并不是了解得太多,也没有太深入的研究。不过我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幼儿一辈子的人生呢!

这次有幸去**幼儿园观摩了**市优秀的幼儿教师开展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主题活动,真是大开眼界啊,才发现原来心理健康的活动内容是这么丰富的,活动中的切入点要恰当好处,每个环节还要紧紧相扣,循序渐进。另外还有专家点评和讲座活动,这样大量的信息和深刻的内涵分析,让我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之一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专门关注 “健康” 与“不健康”的教育,而主要是关注幼儿的成长教育,是以促进人的正常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教育的对象不是专指有心理障碍的孩子,而是全体成长中的、正常的、健康的孩子。这些理念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几点:一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发展中的孩子,不是我们脑子中想象的几个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二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其根本的宗旨是要促进人的正常发展。三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采用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并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

总之,经过本次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学习活动,使我对幼儿心理健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我会尽量把我学到的专业知识用到日常教学中去,发展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推荐第4篇:游戏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

游戏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从理论上来说就是指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我们国家在心理健康这一领域起步比较晚,相对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对这个领域我们需要从认识、了解到关注、重视的转变过程。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更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相对要比呆在家里的时间长得多,因此在幼儿园生活中教师应更多的关注、调节孩子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一日生活包括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其中游戏活动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在幼儿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不论是教育活动还是生活活动都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活动不仅能帮助幼儿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还反映了幼儿各个方面的的发展现况。游戏活动在调节幼儿心理健康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将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我们可以在这些游戏中调节幼儿的心理健康。前苏联教育学家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现代社会家长和教师不管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何观察、发现幼儿的心理出现异常并及时的进行调解指导,游戏活动是教师发现幼儿心理问题、调整幼儿心理健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游戏活动比起说教、家访、调查、问卷等形式更为方便快捷。因为游戏活动幼儿每天都在进行,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活动进行长期有效地观察、干预来调节幼儿的心理。

今年是自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带小班,相对大班孩子来说,小班孩子年龄小、自我反思能力相对大班孩子差很多、表达能力更是有限。心理有了问题以后没办法像大班孩子那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能很好的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游戏对小班孩子来说是最好表达心理需求、排解心理问题的媒介。孩子通过游戏来自我疏导、

环节焦虑、失落,获得欲望的满足。孩子通过游戏不自觉地将心理的问题表现在老师面前,老师可以通过细心观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游戏引导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创设的游戏活动、采用专业的游戏手段(区角游戏)、亲子游戏等多种引导方式。

案例一:我们三月份来了一个新小朋友,他刚来时一句话也不说,老师说什么他都能按照去做,但他从不主动说话,时间一长我发现他一个朋友也没有,自己一个人玩玩具,从不跟小朋友打招呼;每天都会因为不告诉老师而尿湿裤子、洗湿袖子。多次的说教、叮嘱他都还在一次次的尿湿、洗湿;后来通过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他其实有时想说话,可是不知道该怎么说甚至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交流。根据他的这种情况我组织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他参与其中,孩子们在音乐找朋友的歌声中自由的舞蹈,找到朋友后必须和好朋友打招呼拥抱一下,刚开始小朋友走到他面前,他头都不敢抬,小朋友和他拉手拥抱他也是红着脸不说话,我走到他面前和他拉手边唱边带着他跳,慢慢的放松下来后,他跟我说了一声“你好”我表扬了他,让他在游戏中向其他小朋友打招呼,渐渐地他开始向一个、两个小朋友问好,融入了游戏当中,融入了集体。慢慢的早上来了他开始问好,洗手不会挽袖子会找老师帮忙了,上厕所知道告诉老师了,游戏活动是会主动找小朋友玩,与小朋友分享他的小粘贴、玩具。

案例二:角区活动中一个小男孩总被小朋友告状“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老师,他抓我、拽我”问他半天他也说不出来。后来在角区活动中,我观察他原来他希望和向朋友分享他的作品,可是没人理他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一幕幕,于是我组织了一个“作品大比拼”的游戏当孩子们玩出了作品,就请他向小朋友们介绍并教会其他小朋友,这个游戏在满足他表达欲望的同时还教会了孩子们许多玩具的新玩法,真是一举两得。

案例三:一次角区活动时,孩子在娃娃家和搭建区里声音很大而且不好好进行搭建和表演,反而,模仿老师弹琴,上课、做操,有的孩子还在模仿动画片里的对白,使得其它角区的孩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于是我将娃娃家改成了“苹果剧场”孩子们可以在里面表演自己想要表演的角色自由组织内容表演,这样是游戏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而且也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案例四:角区游戏苹果剧场游戏孩子们都喜欢玩,可是有的孩子却总争着抢着都想演爸爸、妈妈不愿扮演孩子,为此经常会争吵起来,

而且互不相让,后来通过老师的调节孩子们学会了轮流表演,原来孩子想要当爸爸妈妈是因为他们经常约束孩子他们通过这个游戏进行自我发泄,

游戏活动是老师了解孩子、关注孩子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活动中表现的并不是那么显眼,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在游戏活动中老师对孩子的掌控度低,教师相对而言面对的是单一的个体,老师可以对某个幼儿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获得最直接最及时的资料,在游戏戏中分析孩子的心理问题。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调节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也称为游戏疗法,游戏疗法可以分为:团体游戏治疗、单独游戏治疗、音乐游戏治疗。游戏活动能够缓解幼儿紧张的情绪促进幼儿意志力的发展,它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幼儿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游戏中慢慢的表现自我,从而排解孩子心理问题。

游戏满足了幼儿社会交往的需要,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健康的精神赋予健康的身体,二者缺一不可;游戏恰恰为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案例二中通过游戏活动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望,使他想要表现自我的想法得到展示,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在游戏中他们有机会获得满足,从而达到孩子情感、语言与交往上的平衡。其实在幼儿独自游戏中,他们常会边想边玩边说,这些语言中有模仿,也有了孩子自己的经验,需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空间。缓解了掌握了与他人沟通的技能,学会了交往的能力是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更符合社会的规范性,

案例三则告诉我们老师要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善于发现他们想的做的,并提供游戏平台让他们进行换位思考。

弗洛伊德曾经这样描述游戏的特点: “每一个游戏时的儿童就像一位想象力丰富的作家,在那里他创造了他自己的世界,更准确的说,他安排了那个世界的事物并按照他更加喜欢的方式去指挥它。”案例四则反映了孩子们渴望自由自在,不想总受约束,想要在游戏中进行一种宣泄,排解,在游戏中表达了他们平时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感受;或者是害怕遭到教师或家长的批评的感受。因此老师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调节了消极情感也培养了规则意识。

游戏活动通过它自身的感染力能培养大胆活泼的性格,能够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提供社会交往机会,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的现象,形成规则意识,发展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游戏活动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让游戏起到作用的是我们的老师,因此老师们要做有心人。

推荐第5篇: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简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常德市汉寿县蒋家嘴镇红旗幼儿园李娜

内容摘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幼儿阶段年龄在3-7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危机和生活压力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隐患也就如影随形。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和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简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个人案例分析:

乐乐,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记忆力,学知识很快。他从小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对孩子百依百顺,老人没有文化。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心理脆弱。

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奶奶不来接他,他也哭。

2、自理能力差。

老师让小朋友学着穿衣服,他不会就哭;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遗传因素。

据元元的奶奶讲,他的妈妈小时侯也是这样胆小,很怕羞,长大后就该掉了原来的毛病。

2、后天的教育环境。老人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奶奶帮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2、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

3、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他的记忆力好,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慢慢地、他主动积极性的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

4、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他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穿衣服,洗手、大小便等,自理进一步提高。 5.用音乐活动进行心理调控,如:进行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积极愉悦的情绪。

六、教育效果。

两个多月以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穿衣服,能心情愉快的来幼儿园,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有许多的朋友了。

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看到孩子进步这么大,他的奶奶无比感激,我们也倍感欣慰,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进步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了。每个幼儿都是我们祖国灿烂的小花朵,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大怀抱里成长就需要有足够身体关怀和心理指导,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一、如何实施对幼儿健康心理教育:

1.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以萌发幼儿喜欢集体生活的情感。使孩子们在良好的生活环境里,越来越喜欢集体生活了,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中,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越来越提高了。孩子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愉悦了情绪,在愉悦中健康了自己的心理。

2.在游戏中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 游戏和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实践活动,为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健康的游戏和有兴趣的劳动,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幼儿的积极性是需要成人激励和保护的。一旦孩子们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孩子们的情绪就会饱满,接受教育就会有效果。

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若能积极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大力的支持, 合作和引导,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坚韧的性格和有“主见”的个性。敢抓捕“坏蛋”的行为,就是孩子们良好个性逐渐形成的最好证明。

3.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中,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工作中,是幼儿的个性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幼儿虽然单纯幼稚,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幼儿虽然体单力薄,但是,他们也有渴望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我们把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手段融入到了对她的教育中,引导她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克制与忍耐,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学会了分享,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尊水平。逐渐规范了她的行为。家长感动得逢人便说:“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里接受教育就是好。用这么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的身、心一定是健康的......”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学》 高月梅/张泓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2、《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高志方 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月

推荐第6篇:幼儿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幼儿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是不能适应社会的重负。21世纪是身心愉悦发展的世纪,只有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得到成功。心理医生强调,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家长应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室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中有16%~25%的人有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在中学生中反映出来。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果不从小抓起,到了大学生和成人时期心理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就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虽然幼儿的心理障碍还不足以引起社会问题,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各界的重视,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据了解,国外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幼儿园和小学都设有心理咨询室。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幼儿园和小学没有这一设置。心理医生强调,孩子的许多心理问题就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家长应提高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通过我们对本园幼儿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从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咨询室就显得十分迫切。

下面就建立幼儿心理咨询室的设想陈述如下。

一、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定义及要求

幼儿心理咨询室,即向幼儿进行心理辅导的场所,也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真诚相谈和辅导幼儿短程游戏心理治疗的地方。开展幼儿心理咨询首先要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坚持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感受和体验,对幼儿进行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便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整体优化,尤其是人格的健全与社会适应力的提高。

二、幼儿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1.是幼儿生活辅导、游戏的活动室

开展心理咨询应了解心理评估的原则及必要的手段和技术,搞清幼儿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把握幼儿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向幼儿提供游戏、情绪、生活、人际交往、幼儿园适应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同时,这里备有各种有关幼儿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案的资料,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具,心理咨询教师对幼儿现阶段的心理动向掌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幼儿生活辅导和短程游戏的活动室,利用心理咨询室的现有资源,设计辅导方案。

2.对幼儿个体进行辅导的研究室

采用对话、游戏等方法不仅要解除幼儿烦恼,还应进行各种测试和观察,了解孩子的能力、兴趣、个性特长等,让其成为个体辅导的研究室。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按照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和咨询人员的现有能力,对幼儿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进行力所能及的干预和治疗,以便帮助幼儿排除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实现自立自强。

3.建立幼儿健康咨询档案

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对全园幼儿进行普查,及时大量地收集个体方方面面的情况,对初查有问题的幼儿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进行跟踪、复查和治疗。详细了解幼儿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性,建立个人档案,并分类保管,以便于查阅、了解和追踪研究。

4.成为教研、培训一体化的基地

当前,我国幼教工作者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常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并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能力,幼儿园应该有效利用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心理咨询室可定期给教师办讲座,提供典型案例分析,与老师们共同探讨辅导方案,研究咨询技巧及辅导艺术。平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各种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同时通过园内局域网络建立相应的页面,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案例交流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等。对幼儿进行心理咨询,既是幼儿园全体教师的职责,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每位幼儿教师,都应学习一点幼儿心理咨询的知识,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中,实现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幼儿的全员辅导,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总之,心理咨询室应该成为教师研讨、提高教育技能和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基地。

5.联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

对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比幼儿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完全推到幼儿园。有的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把孩子喜欢咬指甲、吮吸手指的习惯认为无所谓,尤其是老人溺爱、袒护幼儿,认为“孩子手上有二两蜜糖”,吸一吸没关系。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就好,另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例如,有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幼儿园中表现得十分“顽皮”,他常常趁老师不注意,打这个小朋友一拳,踢那个小朋友一脚,有时还故意将玩具弄坏。特别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经常以折磨小动物来取乐,抓住小蚂蚁或是蚂蚱,他总是将这些小动物的脚一只一只扯掉,然后看它们爬不动、跳不起的样子。因此,班上的小朋友都不喜欢他,不愿意跟他玩。从这一现象看,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问题,它的影响不仅是幼儿时期,而且会延续到成人时期。现代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普遍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但许多家长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把孩子的身体和学习看得过重,期望值过高。许多孩子被父母从幼儿园接回后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被送往学习班学绘画、学钢琴,小小年纪就背负了父母过多的期望,很容易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障碍(如恐惧、焦急、易怒等)、遗尿、多动和抽动(如挤眼等)。许多家长喜怒无常,使幼儿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表现出冷淡、自卑、执拗、吝啬、孤僻、胆怯等心理特征。为了有效地指导幼儿,心理咨询室还应成为联接幼儿园与家庭的桥梁。通过不定期地办宣传专栏、为家长办知识讲座、发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小册子和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们理解幼儿,了解幼儿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方法,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良好的身心健康是不能适应社会的重负。21世纪是身心愉悦发展的世纪,只有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能真正得到成功。

推荐第7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环境适应教育

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逐渐走出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广阔。当然外面的环境与家庭小环境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的,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环境适应教育,让他们逐渐适应幼儿园、培优班、青少年宫、图书馆、公园、商场等环境。

二、人际关系教育

随着幼儿生活环境的扩大,他们面临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复杂。相应地要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包括:亲子关系教育、师幼关系教育、同伴关系教育等等。

三、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入园之后,学习就是幼儿的一大任务了。有些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因此,必须加强针对性教育。

四、情绪情感教育

3-6岁的幼儿,情绪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如何发展积极情感,避免消极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幼儿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困难与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

推荐第8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佛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成年期许多心理健康源于他的儿童早期,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发展。而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着他的生理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实施:

一、幼儿园方面

1、设立心理角:针对不同年龄心理教育的目标,创设、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有利于心理品质优化的环境与材料,如:某幼儿园的“快乐心情小屋”,教师将小朋友带来的有趣的玩具与图书,放进去,让孩子在游戏时间进去分享,交流快乐的事情。

2、幼儿园设立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分控制自我。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引进的问题较为有效。

3、建立幼儿心情日记:为每位幼儿准备一本心情日记,在每天适当的时间请小朋友记下自己今天的心情,并与老师、同伴分享、交流,学会面对不同的心情,丰富幼儿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方面

1、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三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组织听课。

3、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

4、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注重培养孩子 (1)生活活动

孩子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时有流露,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培养,这种培养要既有群体性又有个别性。如在生活角里开展系鞋带、扣纽扣、叠手帕;午睡起床后两人互叠被子等,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又感受到了相互合作的快乐感。如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从而教育幼儿尊敬老人。开展亲子活动,体会父母爱自己的情感,从而教育幼儿爱自己的父母。鼓励孩子周日串门,既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又培养幼儿热情、开朗、以及合群性。 (2)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幼儿的生成性活动和预设性活动的有机结合,它为幼儿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在活动中,老师要有目的地渗透一些心理健康的内容,并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如:小班计算教学活动中的图形分类。活动中,老师将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孩子分在一起,他们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将同类图形归在一起,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5、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同伴引导法

教师尽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与同伴交往,使他们从小养成大方、合群、热情开朗、团结友爱的心理。在游戏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老师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和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体育活动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抬桌子、整理玩具、收拾积木、互叠被子等必须共同商量,才能顺利进行。

2、角色互换法

在一定的情景中,或在感受一定的情绪体验后,进行角色互换来体验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如:小班孩子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很喜欢扮演大人的角色玩娃娃家的游戏来照顾娃娃,于是,组织孩子们一起做“喂娃娃吃饭的游戏”,通过角色互换,将吃饭这一生活行为,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行为和语言而牢记在心。通过儿歌“小宝宝,来来来,张开嘴,吃一口,一调羹,一勺饭,嚼一嚼,往下咽”不断地引导和鼓励,教会小班孩子们逐步学会了用小调羹自己吃饭了。

3、情境表演法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观看,在情境中让幼儿感受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情绪体验。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玩具被抢的问题,于是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玩具被抢的情境表演让幼儿观看。通过观看,孩子们知道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并让幼儿明白长时间哭闹不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也解决不了问题。通过观看和讨论,孩子们掌握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

4、游戏法

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有助于驱除“自我中心”,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使幼儿良好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家长方面

与家长多沟通,利用幼儿园的家园之窗、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教信息,从而家园同步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针对部分家长组织一些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游戏案例简介

一、幼儿园中班心理健康活动:我来帮助你 活动目标:帮助幼儿学会分享。 活动准备:录像机、木偶表演。 活动过程: 1 演一演

(1)小熊正在草地上放风筝,一不小心风筝挂在树上了,怎么也拉不下来,急得小熊都快哭了。正在这时,小羊走过来了,它对小熊说:\"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只见它从草地上捡起了一根很长的树枝,对着风筝用力往上一顶。哈哈!风筝飞起来了,小熊真高兴,对小羊说:\"谢谢你,你真棒!\"小羊说:\"不用谢,上次我的风筝也挂在树上了,是爸爸教我这样做的? \"哈哈!原来是这样!\"他们高兴地笑了。 讨论:小羊用什么方法帮助了小熊?它为什么会成功呢? (2)元元正在认真地看图书,可能是画中的故事太精彩了,他高兴的又蹦又跳,一不小心把图书撕破了。他很着急。旁边的小刚看见了,对元元说:\"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只见小刚从小筐中取出了方便胶和小剪刀,又找来了一张白纸。他用剪刀剪了一小块纸,抹上了方便胶,小心翼翼地把图书粘贴好。元元对小刚说:\"你真能干,谢谢你!\"小刚说:\"不用谢!你下次也可以这样做。\" 讨论:小刚用什么方法帮助元元的?元元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2、说一说

(1) 小红不爱吃青菜,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她吗? (2) 洋洋不会拍皮球,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吗? (3) 涛涛爱打架,别人都不愿理他,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吗? (4) 有个小朋友不爱睡午觉。你会怎么帮他?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活动:让自己高兴 活动目标:

1、懂得情绪愉快有利与身体健康。初步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2、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动准备:4个木偶、一个开心枕 活动过程:

(一)拍手入场,进行开心碰碰碰的游戏。

(二)说一说

1、刚才玩的真开心,你们想想平时你还遇到过什么开心的事?

2、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

3、除了开心的事,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谁来说一说你都遇到一些什么不开心的事?

4、不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

5、你喜欢开心的自己还是不开心的自己?

小结:不开心就是生气,生气不仅不让人喜欢,还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坏的影响。生气的时候,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尽量不让自己生气,把生气这个坏习惯消灭掉。

推荐第9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必须重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首先,儿童的发育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育,这两个方面都有可能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问题,导致疾病,因此,儿童心理保健与身体保健一样重要。如果说身体上的疾病会给儿童本人带来痛苦,威胁生命安全,那么心理疾病不但会破坏儿童的社会适应力、阻碍儿童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危害到家庭、他人及社会。

其次,儿童时期特殊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往往会影响到甚至决定着成年期心理是否健康。心理理论认为,大量的成人心理疾病,如抑郁、强迫等都与儿童期心理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后,儿童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人格是否健全的关键期,成人时期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为基础的。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

——蒙台梭利 “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

——陈鹤琴

“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三十到8岁时完成,其余百分之二十到17岁完成。”

——美国布鲁纳

“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二天了。” —— 前苏联巴甫洛夫 心理的产生: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儿童早期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

脑的发育和外界环境、教育密切相关。 早期教育,家长和老师该做什么?

“一个人不懂小孩儿的心理,小孩儿的问题、小孩儿的困难,小孩儿的愿望,小孩儿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儿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何能让小孩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陶行知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

1.定义: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2.标志: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自我意识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定义:使幼儿懂得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

2.含义:强调预防、着重促进、系统(多学科综合、多方面合作)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

促进全体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其幸福感,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

1)使幼儿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坚持性。

2)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3)培养幼儿的初步交往能力和关爱他人的品格。既要学会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也要同情他人,关心帮助他人,特别是亲人、老师和同伴。

4、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创造精神。

5、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和他人想法、情感的能力,通过游戏锻炼控制自己的能力,保持愉快情绪,克服胆怯心理,勇于表现自我,培养诚实、勇敢、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质。

6、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早进行心理教育,防止问题的发生。

7、促进家长和教师保持良好心态,促使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内容:爱自己、家人、同伴、老师 2.探索周围世界 3.交往教育

2 4.自主自理教育

5.积极自我意识和主观幸福感教育

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客观因素;2.主观因素

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幼儿心理健康的特点与表现

 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的、稳定的  求知欲强  合群  诚实不说谎

 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

2.幼儿心理与行为品质的判断和评价

 自尊心  自信心  主动性  独立性

 自制力与坚持性  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  责任感  交往能力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教育

一、为什么不能吓唬孩子?

吓唬,是一些教师和家长经常用来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为了制止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就说:“别去,那有熊瞎子会吃你!”晚上,孩子没有很快入睡,母亲往往会说:“快睡吧,再不睡,大灰狼就会把你带走了!”孩子哭了,老师或家长就会说:“不许哭,再哭就叫警察把你抓走!”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常用一些可怕的事物,或制造恐怖的气氛把孩子“镇住”。这种办法虽然有时候会奏效,但对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不利。

在这种恐吓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至少会表现出一下弱点: 1.吓唬会使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错误的观念。

由于成人的吓唬,一些正常的自然现象,如刮风、打雷、闪电,都会使孩子感到异常恐惧;而一些可亲可敬的叔叔阿姨,如大夫、警察等,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恐惧感。

3 2.吓唬会使对周围的世界失去安全感,变得胆小怯懦。

3.孩子的神经系统脆弱,吓唬会使孩子精神持续处于紧张不安状态,惊恐不定。如夜间睡觉会突然惊醒,做噩梦,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4.吓唬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可怜虫,这种自卑心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使他丧失自信心。 5.会损害成人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使孩子对成人产生不信任感。

父母吓唬孩子的话,大多是顺口说出来的,兑现不了。久而久之,孩子便把大人的话看成是骗人的谎话,再也不相信了。

二、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谎时,家长往往会非常痛心和愤怒。天真的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 1.想象与现实混淆。

这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他们常常会将想象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却说得像真的一样。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例如,明明听了孙悟空的故事,会告诉妈妈他跟孙悟空一起玩,并一起打妖怪。又如,珍珍告诉老师:‚我们家有汽车,是红颜色的。‛其实,孩子不是在有意撒谎,而是他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想像。

2.希望得到长辈的奖励或者逃避惩罚。

孩子做事时不仅想做好,很大程度上也想让父母、老师高兴,从而得到更多奖励。

例如,姥姥问3岁的青青:‚你喜欢姥姥,还是喜欢妈妈?‛青青说:‚喜欢妈妈。‛这时,姥姥板起脸孔,教训她:‚好没良心的东西,从小我就带着你,给你买吃的,买穿的,你却喜欢妈妈!‛青青一看这势头,马上改口说:‚我喜欢姥姥,姥姥好!‛于是,姥姥笑得嘴都咧开了,又是抱又是亲。从此,青青学会了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当着妈妈说妈妈好,当着姥姥说姥姥好!

还有,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特别是家里刚买来的东西,非要用手拿一拿、仔细看看,往往一不小心就弄坏了东西,这时孩子紧张而恐惧,害怕父母训斥、打骂,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

当孩子说实话受到惩罚时,他就会用撒谎来自卫。例如,爸爸发现自己的钱少了,问到孩子,孩子承认是他拿了,爸爸不由分说,一顿饱拳,还大声骂道:‚你这么小,就会偷钱了,今天,我要好好教训你!‛孩子对这种教训记忆犹新,每遇到犯错误或不中爸爸意时,说话就要动脑筋了,要不就会受惩罚的。

其实孩子并非生来就会说谎,他们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探索,他们是诚实的人。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他们就

4 开始学会了说谎。父母虽然很多的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父母表现出的往往是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诚实的品质。

3.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撒谎。

有些孩子习惯于把一切的玩具、食品等都归自己所有。再加上有些父母不注意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导致孩子有时会把自己喜欢的幼儿园的或者小朋友的玩具放入自己的口袋。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孩子经常会编造一些谎言,如小朋友送的,或者是自己拾到的等。这种属于行为性撒谎。其表现比较严重,常常伴随偷拿和破坏等不良行为,对孩子自身成长的危害性比较大。这种类型的儿童与前面两种类型的儿童不同,他们的撒谎有明显的目的性,并且是事先想好的,在他们看来撒谎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或满足。这种类型的撒谎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性非常大。

三、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1.要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

孩子说谎并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龄小,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孩子更容易进行想象型撒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想象的,让孩子逐渐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来,并告诉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象,如用“我想„„”“我希望„„”等等。当孩子无意的撒谎给别人带来伤害时,一定要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2.要做孩子言行一致的榜样。

父母、老师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要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

3.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

家长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孩子撒谎,还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兴趣和特点进行施教。只要孩子每天都有进步、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父母就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和骄傲。

4.要学会信任孩子。

不能因为孩子一次撒谎,就认定孩子永远撒谎,否则就易“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信任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父母的充分信任会使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5.要及时制止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撒谎的行为。

信任孩子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当孩子撒谎时,父母要及时明确地指出孩子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但要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有些家长明明知道孩子在撒谎,却因为是一些小事儿不制止,反而觉得有趣,家长要切忌如此,因为这种态度会强化孩子的撒谎行为。

6.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不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方式易使孩子产生撒谎等不良行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孩子取得的成果,更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并对孩子努力的过程给予表扬,尽量不要使孩子从撒谎中得到好处。对孩子进行惩罚时,要明确告诉孩子,之所以要惩罚他是因为他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犯错是难免的,犯错时应该如何去做;当孩子犯错后主动承认错误时,首先要表扬孩子勇于认错的行为,再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做好。

‚斧头和樱桃树‛的故事:‚年幼的华盛顿为了要试试手中的斧头是否锋利,把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砍坏了。这件事使得家中的佣工乱成一团,都说今天老爷回家定要大发雷霆。众佣工正在发愁研究对策时,忽听到从未有过的皮鞋敲击地板咚咚作响的脚步声,果然是老爷回来了。当华盛顿的父亲气呼呼地追查时,华盛顿诚实地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父亲顿时怒气平息,亲昵地拍拍华盛顿的小脑袋,赞扬他勇敢承认错误是一种英雄行为,说:‘这要比一千棵樱桃树更有价值。’‛

四、孩子胆小、性格脆弱怎么办?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面对小孩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亲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说话,胆小脆弱,该怎么办呢?

1.让孩子学会自信,自己做主。

自信是孩子开启独立自主大门的钥匙,它有时比能力更重要。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心底认为“我能行”;要从兴趣出发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要信任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做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

2.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盒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当然,父母对小孩子的管教要分情况处理,尽量避免一味禁止,否则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3.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让孩子感觉没有面子,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4.让孩子大胆地说话,引导孩子理智思考。

首先,父母、老师应该戒骄戒躁,不能当众打骂、责备、逼迫孩子说话;

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成人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

6 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

最后,成人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按理做事,而不是凭感觉。

五、孩子任性怎么办?

任性是孩子性格中最容易发生的不良倾向,表现为高度的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听劝告。

产生任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受孩子认知水平限制,不善于从其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3~4岁的孩子,由于活动能力比三岁前大有进步,于是在活动中追求自主,力图表达自己的意志,进入了所谓“第一反抗”时期,常常不肯按成人的意图办事。

二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一旦有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直到家长让步为止。孩子很快发现,只要自己坚持,家长总会让步。于是养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

因此,从一开始,家长就应该坚持热爱但不溺爱,遇事要与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懂得办事要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对已经形成任性性格的孩子,要善于调控和引导。

1.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痛、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办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这种“冷处理”的办法往往比较有效。

2.转移注意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3.提示在先。

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前“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以在出门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再走,不然就不带你出去了。”

4.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5.适当惩罚。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父母不要多费口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

7 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

六、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

“你这孩子怎么又不听话了?”

“宝贝听话,妈妈买一辆大玩具汽车给你。” “你什么时候才能听话,让老爸省心点!”

“这孩子怎么这么犟!”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成人教育孩子的话。

我们传统文化总是教育小孩子要“听话”,不要淘气。结果,我们的孩子不是“独立性差”,就是“胆小怕事”“缺乏社交能力”。 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气的孩子也不等于就是坏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过于听话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个“问题儿童”。

为什么说听话的孩子是问题儿童呢?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最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是胆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不说出来不等于没有不同看法,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更甚于压抑自己,即使心里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议。有的孩子表现为在幼儿园是个特别听话、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反抗父母,听惯了周围人的表扬和夸奖,但他们往往最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心理脆弱。

要求孩子听话并没有错,但关键是听什么话和怎么听。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凡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更不能片面强调让孩子听话,也应该多听听孩子的话。家长面对孩子不听话时,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家长要允许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犯错,而且家长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话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大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也不乏片面、错误的认识。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多思考一下,孩子是否有他自己的道理,不能简单地通过责骂、体罚或者随意允诺给予孩子好处等让孩子变得听话,要给孩子思考和说话的机会,要让孩子心服口服。

不听话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大脑思维活跃,对任何人或事情不随便屈服,自信心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但若是放任自流,时间一长,就会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可能:过度调皮和蛮横,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礼貌。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和健全心智的形成也是不利的。

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

第一, 真正地爱孩子,理解孩子,做到因势利导。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爱心,平等的爱心。爱他,理解他,让他自由的呼吸,成长,做他自己,而不是任何您希望他成为的什么样的人,慢慢地他会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被爱,什么是付出,什么是获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孩子的眼光和角度细心观察和感受孩子的表现和内心感受。

家长不能随便给孩子冠以“太皮了”“太不听话”等负面心理暗示,长久下去,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弄出一些事来引起大人的注意。

第三,在保护孩子个性和主见的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和纪律性。

听不听话,与守不守纪,本质是是两码事。我们既要教育孩子敢于质疑、善于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又要教育孩子养成尊重他人、严守纪律的好习惯。尊重别人同样也得到相对的尊重,让他明白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七、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自信?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父母认为年幼的孩子不懂得照顾自己,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包括喂食、穿衣等。孩子整天的任务就是吃、睡和学习,不用为自己做什么,也不需要学习照顾自己,长期养成了被父母、家人、保姆照顾服侍的习惯。一但自己动手就出错和失败,因此不会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顾自己。一个生活都不能够自我照顾的人,又怎能建立起自信呢?

2.父母为孩子做决定。

父母认为年幼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自己好的,什么东西是对自己不好的。所以,无论大小事情,他们都会为孩子选择。如,孩子没有机会自己选择喝果汁还是牛奶,吃饼干还是蛋糕,玩布娃娃还是橡皮泥。当这些小事都不能自决时,那么在其他事情上孩子自己做决断的机会就更少了,从而养成依赖家长拿主意的习惯,一旦要自己拿主意时就犹豫不决了。一个犹豫不决的孩子又怎么会自信呢?

3.父母否定孩子的独特个性。

成人喜欢孩子听话,孩子只要事事顺从,便是父母心目中的乖孩子。孩子不遵从父母的意思,就是不听话、不乖的孩子。然而,父母忽略了孩子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会跟自己的期望值不同。如,性急的妈妈会时常催促动作较慢的孩子,事事细心的爸爸会嫌孩子粗心大意。孩子会因为父母不满意自己的行为表现而感到自卑,继而缺乏自信。

4.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总是喜欢把孩子与那些最优秀的孩子比较,或者与具有很大成就的自己比较,而孩子在客观上没有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标准,这样,父母往往就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无论孩子怎么做都看不顺眼,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努力都觉得做得不好,长久下来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自信心全无。

5.父母过去催促孩子成长,而忽视儿童发展规律。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终日就是想着孩子要做得怎样好,当孩子还没有达到学习某种知识技能的年龄时便过早地要求孩子学习。如,3岁时要孩子写字,没有想过孩子还没有足够的手部肌肉力量和足够的手指灵活性来完成这项任务。有些家长期望孩子讲外语的能力很高,孩子母语还表达困难就要求孩子背诵英语句子。过早的教育,让孩子去做那些比大些的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做到、甚至还做不到的时情,是严重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的现象,必定导致孩子经常受挫折,习惯放弃,从而逐渐丧失自

9 信心。孩子只要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够成功的事情时才有自信。

6.父母过于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信心,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现在许多父母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制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着意为孩子铺好人生路,并按照自己的设计领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但是一些父母在努力这样做时,过于理性,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从不去考虑这是孩子喜欢的吗?很多3~6岁的孩子会顺着父母,心里不喜欢也不会表达,而是把真正感受都压下去了,严重时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孩子的感情需要没有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尊重,习惯性地做父母认为对的事,而不去满足自己的喜好,他们当然难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八、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儿童自信心的建立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是否得当。下面是一些建议:

1.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提供给他们成功的经验。

幼儿能够做的或愿意尝试做的,成人都要提供机会给他们做,他们就会有成功感,自信就能建立起来了。如初生婴儿需要在饥饿的时候被喂饱。一岁至一岁半的孩子需要学习自己控制大小便,过早或太迟的训练都不适宜。3岁的孩子喜欢自己主动做事,父母应当提供给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机会。

2.建立亲密互信的亲子关系。

个体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感。只有与父母建立起了亲密关系的儿童,才具有安全感。在父母的照顾中,孩子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对人的信任就能建立。自信心的建立首先是基于对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在人际相处中得到正面的经历,才会对自己有正面的感觉而建立起自信。

3.关注孩子的强项,通过优势提升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能力,父母要从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出发,如跟社交型的孩子多沟通,跟运动型的孩子多做运动。孩子的强项被肯定,自信心就增加了,就会更大胆地向难度挑战,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提升自己的整体能力。虽然和别人相比,孩子可能不存在过人之处,但是与自己相比总有强项和闪光点,这就是父母要发现和进行重点关注的地方。

4.给予孩子时间,不要急于求成。

孩子从不够自信到建立自信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父母需要耐心陪伴孩子,按部就班地把自信心建立起来。父母要对孩子的努力和动机多加欣赏和肯定,不要把着眼点放在结果上。要以无条件的爱,鼓励孩子坚持,相信孩子的能力。

推荐第10篇:幼儿心理健康计划

醴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要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孩子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集体备课工作;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以心理健康工作室、各班班主任为主的以广大家长、全体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三、具体实施 教师方面 1.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两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孩子方面

1.教会孩子掌握几种放松心情的好方法。

2.设立师生互动交流版面。让孩子随时有表达和宣泄自己情感的地方。

家长方面

3.与家长多沟通;针对部分家长组织一些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第11篇:幼儿心理健康读后感

幼儿心理健康读后感

作为一名幼儿园保健医生本学期认真仔细学习《幼儿心理健康》,书籍中全面阐述了儿童心理学和儿童保健资料的统计等等。所以在工作中要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学习,才能把幼儿园的保健工作做得更好!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庭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和照顾,幼儿园只有依靠家长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让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家长都知道关心孩子的健康,但孩子健康成长不能只是身体强壮,真正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要促进心理健康,就必须讲究儿童心理卫生,心理卫生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而且能降低身体疾病的易感状态,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对培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等不良个性特征,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及为重要。

例如,我在晨检和班级巡视过程中,曾有一个孩子性格非常孤僻,平时很少说话,而且自理能力较差,不合群,有一次我与孩子母亲交谈中,了解到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常常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平时很少与孩子交流,忽视孩子心灵沟通,也很少带她外出游玩,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就不愿与其他人讲话,更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使她逐步形成孤独性格,据国内统计有5%的儿童都有这种孤独性格。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家长平时很少与幼儿交流、沟通,还有些幼儿缺少家庭的温暖,使孩子缺乏语言交流能力,长期养成孤僻心理。

所以我们平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热爱集体,锻炼孩子性格,防止孤独羞怯心理的产生,家长发现孩子不太合群,喜欢单独行动就要引导孩子多参加儿童引导孩子多参加儿童的集体活动,不要干涉孩子的活动,家长要正确理解对孩子的爱,爱和爱心是每位做父母的天性,不能让孩子在家庭中有任何特权和特殊地位,要让她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家中行事要公平、民主。同时注意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克服“以我为中心”的骄横观念和自私心理。在家庭里孩子应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而不是处于“小王子”的支配地位。不能以迁就宠爱代替教育。对祖辈来说更应该如此。要从小培养孩子讲道理,理解他人的习惯。

家长要循循善诱地教育儿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父母和社会都要热爱、关心,教育孩子,使他们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形成愉快的心情感,孩子才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育和指导,并将自己的思想,要求告诉父母,不至于把苦闷、烦恼、忧郁的感情压抑在心里,形成暴躁、怪癖的不良性格。

家长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通过不同的教育,训练措施,以及家庭幼儿园的良好影响,来培植他们健康的心理,完好的性格,较强的适应能力,并根据孩子的特点指导孩子安排好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如起床、吃饭、学习、玩耍、活动、睡眠等等,做到劳逸结合,从而保证身心健康,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通过阅读心理保健知识的学习,使我对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探索,我认为孩子的心理疏导和教育,首先要缓解孩子紧张情绪,采取适当的办法让孩子消极情绪得到宣泄,多陪孩子做一些有趣而有愉快的事情,情绪得到转移降低孩子的焦虑。还要注意家长自身的形象,家长是孩子第一个老师,言传身教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与幼儿园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家长必须掌握幼儿身心健康的基本知识,平时发现孩子有心理困扰应及时帮助解决,遇到心理障碍可以找心理专家咨询。让您的孩子在欢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方庄一幼

刘妍

第12篇:幼儿心理健康案例

幼儿心理健康案例

分析对象:葛昶

年龄:5岁 性别:男

好动,不怕人。在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上课乱跑,不能很好参加集体活动。但学东西还可以,挺聪明。但在家一个人时挺好,能安静的看书,玩玩具,看动画片,而且坚持时间挺长,至少在半小时以上。在幼儿园的表现有点像多动症,但在家的表现又不像,因为他对感兴趣的东西能坚持较长时间,比如听故事,看动画片等,做作业做的也挺好的。

个案分析及指导策略:

任性的形成原因: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做出有利于他人(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那么,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教育策略:

1、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2、家长教育孩子的要求、观点应保持一致。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幼儿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从而使他们更任性。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负强化”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第13篇:幼儿心理健康教案

幼儿心理健康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他人生气、伤心的原因,了解帮助和安慰别人的方式、方法,表达自己的爱心。 2.知道能用多种方法让自己不再生气,不再难过,变得快乐。

具体分析活动过程 : 本次活动我一共安排了三个环节,简单朴素,来源于生活。活动的开始,我以老师自身的不开心导入,引起幼儿的共鸣,在平时孩子们也觉察到了我的“难言之隐”,都会主动来关心我,于是我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入不愉快的情绪中,接着由老师转入幼儿这一主体,我抓取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个别活动掠影,看看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的情景,使幼儿有一种切身的感受,感知自己不开心的情绪体验,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与同伴共同商量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开心或伤心的事情,学习调节情绪,寻找快乐。最后,分组自由游戏,通过多种渠道发泄不愉快的情绪,把活动推入高潮,在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教师之间传递快乐、享受快乐,放飞快乐中自然结束。

(一)情境导入,引起幼儿的情绪共鸣。

1、(教师捂着脸,痛苦的表情)引起幼儿的好奇。(幼儿有些骚动,还没有稳定好情绪。)

2、老师最近牙齿好痛,今天脸都肿起来了,怎么办呀?(幼儿都有生活经验,知道牙痛应该看医生去,因此孩子们都建议我去看医生。)

3、现在我好痛,心里很不开心,你们快来帮我想想办法吧!(引导幼儿来帮助我,我想以此来打开幼儿的思路。)

分析:这是以老师的亲身感受来感染幼儿,引起幼儿的情绪共鸣。幼儿相对很兴奋,我在还没有稳定好幼儿情绪的前提下开始了活动,因此一开始幼儿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到我身上,他们想出来的办法也很单一,看医生是最多的,只有个别孩子想到可以帮我揉一揉,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上来亲手帮我揉揉,想以此机会来打开幼儿的思路,想想看除了请医生帮忙以外,我们小朋友还有什么办法让老师开心起来?由于我的引导语不够明确,幼儿的办法很局限。

(二)排解不开心情绪,寻找快乐。

1、由老师的不开心引出幼儿的不开心。

老师遇到了不开心的事,你们有吗?我们小朋友会遇到哪些不开心的事情呢?

2、(播放幻灯片)看看谁遇到了不开心的事?为什么?(将幼儿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屏幕上,他们在看到自己和同伴在活动中的掠影时,都显得很激动,情绪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3、让幻灯片里的主人公来讲讲自己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请小朋友想办法让他(她)变开心起来。

4、幼儿自由讨论,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想出来的好办法。(以一日活动中的幼儿为主角,让他们上来讲述当时的情景,请小朋友来帮忙。真正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情,幼儿就比较有经验,想出的办法也多起来了。)

5、我们还会遇到哪些不开心的事,你是怎样使自己变得开心起来的?

6、教师引导幼儿把生活中的不开心变成开心。(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引导幼儿将不开心转化为开心,将这个不开心的孩子呈现到大家面前,看看幼儿该怎样解决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7、小结: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告诉老师,小朋友,让大家一起来帮助你,把你的不开心变成开心,其实呀,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围绕幼儿在园的活动,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幼儿自己找到排解不开心情绪的方法。引导幼儿将自己不开心的事说出来,大家一起帮忙解决,使大家都变得开心起来。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幼儿能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适合的方法,这种突发事件比预设来得真实、鲜活,幼儿也便于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多种渠道发泄情绪,放飞心情。

1、我们小朋友很能干,自己就能把不开心赶跑,你有哪些赶走不开心的好方法呢?

2、向孩子们介绍并尝试几种赶走不开心的好方法(深呼吸、大喊一声、出气包、传染快乐等),一起来试试。(教师介绍的发泄方法,幼儿很感兴趣,从幼儿的表现就能看出,积极性很高,全都投入到了活动中。)

3、分组发泄情绪:

●民间游戏区: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

●小舞台:跟着音乐唱歌、跳舞。

●心情话吧:打电话聊天。

●美工区:让孩子们把不开心的事画在纸上,折成飞机,让不开心飞出去。

●深呼吸等(可根据幼儿的回答适当增加项目)

(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去发泄不开心的情绪,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4、幼儿自由选择区域,放飞快乐,让开心永远伴随你、我、他(自然结束活动)。

分析:幼儿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和探索,才能加深他们对健康快乐心理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设计了此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这些活动区域,在我们平时的一日生活中也经常接触,但此时去玩,带有了更明确的目的,怎样将不开心发泄掉,转化为不开心。而且这些发泄的方法也是有一定心理学理论的,幼儿在操作时,脸上的表情就可以折射出他们心里的变化。而刚才突发的小插曲,我发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开心地和同伴一起手拿彩带,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时才真正让她开心起来。峰回路转,我的活动目的也达到了。

小结:通过设定情景,引导幼儿来认识情绪,提出不同问题,提升幼儿积极性,让他们去解决关于情绪带来的影响,或伤心,不快乐......最后,和幼儿玩游戏,让他们知道好的情绪和不好的,并且能保持好的情绪,开心过每一天。出现负面情绪时,自己也能通过其他途径释放,达到心理的健康。

第14篇:幼儿心理健康计划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计划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幼儿心理健康计划(一)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促进幼儿健康视为直接目的的幼儿健康教育,切实贯彻《纲要》的幼儿健康教育思想。儿童正处于迅速的生长发育时期,由于身心发育和发展尚未完善,对于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弱,因此,对他们施行保育和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现时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对他们一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持续的影响。保证儿童身体正常地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全地发展,是保护和增进儿童健康的重要方面。托班幼儿抵抗力弱、易生病,自我服务能力差,针对托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为幼儿创设宽松、舒适的环境,将幼儿生理与心理保健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积极做好消毒预防工作和保育工作。

一、上学期发展情况:

上学期我班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初步掌握了一些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有一定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自理能力方面还较弱,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自己穿脱衣裤,生活习惯也有了规律,爱清洁。但本学期又新增了15名幼儿,所以对他们还要进行引导与培养。

二、教师的消毒预防工作和保育工作:

1、每天来园后及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每周清洗玩具一次,晒图书一次。

3、有太阳的日子为孩子晒衣服、被子、鞋子等,减少交叉感染。.做到屎尿裤子、床单及时更换,半月清洗床单一次。

4、吃饭前用消毒水擦抹桌子。吃饭时给孩子们喂饭,帮助幼儿剥虾壳等。

5、增加户外活动的次数,以确保两小时户外活动时间。

6、要求幼儿运动前后喝水。及时为孩子擦汗。

7、加强午睡管理,注意随时纠正幼儿的不良睡姿。

8、注意观察幼儿情绪,发现幼儿身体不适,及时通知家长并配合保健医生做好疾病处理工作。.加强早晚接送儿童工作,不得将儿童交陌生人,防止错接。随时清点人数,坚持每天检查幼儿是否带有异物入园,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

三、幼儿健康目标:

1、让幼儿愉快入园,能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喜欢幼儿园。

2、能亲近老师、阿姨、能随老师、同伴一起活动。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3、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和身体的主要部分,并能听从成人有关安全的和卫生的提示。了解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4、能随意活动身体,并愿意跟随老师参加体育活动,初步知道要遵守集体规则。

5、乐意接受洗手、洗脸、洗澡、理发、剪指甲等日常清洁要求。

6、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独立喝水、进餐、洗手、入厕、自然入睡。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逐步养成不剩饭菜、不偏食,能配合成人穿脱衣、裤、鞋,并尝试学习穿、脱衣服的方法。

7、乐意参加走、爬、钻等基本动作,能坚持走完力所能及的短途路程。

8、尝试借助各种简单的器械和玩具来运动自己的身体,乐意参与收拾小型体育用具。

9、学习简单的模仿动作。

幼儿心理健康计划(二)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目标,以卫生科学、体育科学为内容的教育,也是向幼儿进行保护自己身体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他们又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这有利于幼儿培养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保育和教育则有利于幼儿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

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

其次: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

结合日常生活进行

日常生活每一个环节都有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例如:怎样上厕所,就可以随机进行;又例如: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可通过户外游戏时进行渗透。体格锻炼通过早操、体游、运动器材等进行……

2、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

使其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例如:将健康知识用儿歌形式传授等……

最后: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全面的健康教育。

在制定本计划的最后,还要考虑到幼儿健康教育必须得到家庭的积极配合,才能使幼儿健康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健康教育内容如下:

一、体能

1、能运用各项基本动作做游戏

指定范围内走和跑;四散走和跑;在直线、曲线上走和跑;双脚向上跳、投掷、爬行等。

2、基本体操

会听音乐做模仿操;会一个跟一个排队;会一个跟一个走圈。

3、体育器械的运用及操作

会玩滑梯、荡椅、攀登架等大型体育体育器材;会滚球、传球;会骑三轮车等。

4、愿意参加三浴

5、愿意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及游戏

幼儿心理健康计划(三)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对孩子都是百依百顺,从而形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那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必须从小做起,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加强自我保健的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保育和教育则有利于幼儿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

其次: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

例如: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并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

最后: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

经过两年半的幼儿园生活,幼儿大致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因此制定以下计划:

(一)总目标:

1、会听信号变速跑或改变方向跑,在20至30米距离内快跑,在200至300米距离内走跑交替,跑时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曲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前脚掌着地。

2、跳跃姿势正确:曲膝摆臂,四肢协调,用力蹬地轻轻落地,保持平衡。

3、能保持自身动作平衡,会两臂侧平举,单腿站立5至10秒钟,能在有间隔的物体上行走。

4、喜欢投掷。会两人相距2至4米抛接球,原地变换形式的拍球。边走边拍球,边跑边拍球,能肩上挥臂投掷,投准(3米左右)。

5、能协调灵敏地钻爬和攀登障碍物。

6、会听口令立正,稍息,看齐,向左(右)转、原地踏步,立定,便步走,齐步走,跑部走,左(右)转弯走,会听信号左右分队走。

(二)具体措施:

1、动作与行为练习,让幼儿对已经学过的基本动作与基本技能,健康行为与生活技能等进行反复练习。

2、见解示范。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粗浅的健康知识,并结合身体动作或实物、模型加以示范。

3、情境表演。就特定的生活情景加以表现,然后让幼儿思考分析情境中所涉及的健康教育问题。

(三)逐月目标:

二月、三月:

1、发展幼儿侧步走的能力及动作的协调性。

2、进行球的各种玩法。

四月:

1、学习助跑跨跳。

2、练习头顶沙袋走平行线。发展平衡能力。

五月:练习侧身向右传球,发展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及合作能力。

六月:

1、学习侧身钻过直径60厘米的竹圈。

2、练习立定跳远的动作。

3、继续教幼儿上挥臂投掷的动作,提高幼儿投掷的准确性。

(四)课程安排:

详见各主题安排。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儿童期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幼儿早期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儿时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一生的幸福和成就。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因此,本学期我们在加强幼儿身体锻炼的同时,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总目标:心理健康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坚强,敢于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培养:

二、三月:

1、培养幼儿的愉快的情绪。

2、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月: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

五月:培养幼儿自信心。

六月: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心理健康计划(四)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治思想性、科学性、群众性、艺术性的健康教育基本原则,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和手段,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1、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幼儿们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培养幼儿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让幼儿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

3、围绕重点疾病防治,进一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满足师生不断的自我保健需求的健康教育体系,提高维护健康的意识,掌握维护健康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师生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三、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办事处的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同时开发园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实质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

这种课上传授的不是心理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而是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化为幼儿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更自觉的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2、专题的心理讲座

结合幼儿园的教育主题以及幼儿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题心理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试的方法的运用,增进幼儿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幼儿不仅要成材而且要成人。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加快心理档案建立

通过观察和一系列地心理测试,帮助幼儿建立心理档案,这不仅有助于班主任地班级管理工作以及各科教师根据幼儿地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还有助于家长的家庭教育。

为幼儿提供一个化解心理疑惑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要鼓励幼儿有问题和困惑的要向心理老师请求帮助,要知道走进‘心理咨询室’不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4、各班级选择心理委员配合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委员要求有较好地人际关系、有进取心等特点地幼儿来承担,一班选两名(男女生各一名),这些幼儿要观察实际情况并且及时地向幼儿园地心理教育人员反映这些情况,有助于班级心理教育个别进行和集体进行,是心理工作人员和幼儿保持密切地联系,更有利于心理教育工作地更好地实施和顺利发展。

5、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地设立和全面开放

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地设立和全面开放,这为幼儿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供有利地场所,也是扩大幼儿地阅读范围和增强幼儿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

(二)加强生理健康教育

1、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及时把上级对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及文件精神向全体师生传达,做到人人皆知;动员全体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双创工作宣传栏、黑板报、健康教育专栏的资料收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对广大老百姓进行双创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以及健康知识的教育。

2、继续开展卫生创建与检查评比活动

开展各类卫生创建活动,组织德育处每天对各班级的卫生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做到天天检查、周周评比,月月奖惩,不断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做好总结材料。

3、持续加强健康教育工

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爱国卫生月等时机,组织开展不同专题的爱国卫生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卫生创建及卫生防病常识和保健知识等,提高广大观大师生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组织好爱国卫生月活动,掀起爱国卫生运动的高潮,使爱国卫生工作深入民心、家喻户晓。

4、加强反吸烟宣传活动。

积极开展吸烟危害宣传,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进行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宣传。积极开展无烟家庭、无烟单位创建评选活动,张贴禁烟标志。

5、加强对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狂犬病、麻疹、脊灰、流感、甲肝、乙脑、疟疾等疾病的健康宣传。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6、开设健康教育课,注重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

幼儿健康知识知晓率≥90%,健康行为形成率≥80%。要结合幼儿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健教活动,设立卫生监督岗,实行卫生流动红旗评比等,促进幼儿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意识行为、习惯。

幼儿心理健康计划(五)

一、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班幼儿感知觉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教师应保护好孩子生理器官,有意识的训练幼儿视觉、触摸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1)可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幼儿的听力,平时要定期测量幼儿听力情况,及早治疗和防范。

(2)让孩子逐步辨认:红、黄、橙、绿、天蓝、蓝、紫等色,并逐步按名称选色及按色讲名称。

(3)教孩子用手摸,辨别物体的粗细、软硬、轻重、粗糙、光滑。

(4)用捉迷藏或找物的游戏培养孩子逐渐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如用同类物体摆成不同的空间位置,让幼儿指出方位。又如用物体摆成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等。

(5)可以通过带领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知觉。如带孩子观察母鸡→生蛋→孵小鸡→母鸡带小鸡的图片,并讲出先后顺序。还可以通过故事、童话等帮助幼儿掌握“从前”、“很久很久”、“后来”、“开始”、“结束”等词汇。

2,对中班幼儿注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对周围事物极感兴趣,到处看、听、闻、说。因此,活动能力、生活范围、知识量都增长、扩大、增多了。中班孩子有意注意得以发展,如果我们做到使幼儿明确观察任务,选材又适合幼儿知识水平,利用有趣的声音、动作、鲜明的颜色,必定能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预定的观察目标上。

3,对中班幼儿记忆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有意记忆逐步增长,能记住情节和有关词句,复述故事,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他们的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即记忆自己所熟悉的、所理解的比不熟悉的不理解的内容效果好,理解对幼儿有很大作用。

4,对中班幼儿思维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很高,他们可边动作边说边记,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逻辑思维水平差,处于萌芽状态。他们掌握实物概念时能概括出实物主要特征,特别是功用特征。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玩“找错”的游戏,如家长讲“马是拉车的”幼儿讲“对,马是拉车的”,“水果是扔掉的”,“错,水果是吃的”。中班的数概念可掌握到“10”,词汇的掌握也随着年龄增加,这为幼儿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让幼儿学书法、学绘画、学语言。

5,对中班幼儿想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想象的对象和内容深广得多了,特别是对贴近幼儿生活的想象显得具体而细致,甚至大人忽视的细节,他们也想象到了。他们会幻想着与星星、月亮做游戏、乘坐火箭在太空中的运动会上夺金牌,其中也许包含着想象的创造性成份,这是很可贵的,应予以启迪保护。

二,对幼儿情感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情感仍带有明显的外露,易冲动及易变的特点,但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情感也会向着稳定而深刻的方向发展。幼儿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评价都有些发展,家长应帮助他热爱幼儿园的班级群体与朋友建立良好的联系,互相报出电话号码,鼓励他们在平时晚上或双体日互通电话。

三,对幼儿意志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意志品质发展很不成熟,所以家长要让幼儿自我控制时,一定要幼儿明白行动的目的,因为只有当行动的目的为幼儿理解而感兴趣时,才会出现较好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另外家长在家中不妨采取一些游戏的方式让幼儿遵守某些规则。

第15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读后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深圳福田区童歌博尔幼儿园 张艳丽

摘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所谓“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就是这个道理。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策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近些年来,各个中小学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基本配有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员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做出辅导。但是,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我们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针对以上的问题做以下的探讨

一、什么心理健康?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健康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其个人任职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达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反应适度、自我体验愉悦、社会环境适应良好、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①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什么?

1 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情感的方式

2 学习锻炼社会交往能力的能力

3 学习锻炼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4养成良好的习惯

5 进行合适的性教育

6 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榜样示范。幼儿年龄小,需要家长和老师做到言传身教的楷模,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 2、情景演示。教师和家长更多使用情景演示的手段,使孩子在故事中受益。

3、讲解说理,无论在家或在幼儿园,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蹲下来观察孩子并试图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能及时进行随机教育。耐心的疏导孩子,为孩子讲解说理。

4、谈论评议,可将班级或家里的片段拿出来,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和评论事例中的是非观,并随时进行换位思考。

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学生、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

余小鸣曾在全国26省市采用2阶段整群抽样调查。在学生、教师、家长对待现有学校健康教育的态度方面,9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学习健康知识;大多数(超过90%)的中小学生都认为学习健康知识很重要。99。7%的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持肯定态度;97。7%的家长认为学校/幼儿园有必要为孩子提供健康教育。②

(二)家长、老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认识不够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对这种高速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追求基本的生活素求,而忘记了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加忽略了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培养。 同时,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焦虑等心理问题。经过调查,我国80%以上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有认识的也因为生活节奏快,没有真正履行教育者的身份。

(三) 受升学压力影响,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合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我国当前因为家庭结构的问题,很多孩子和隔带父母相处的时间较长,父母对孩子情感教育及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四)师资问题(专业师资缺乏,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似乎成了制约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全面、有效实施的“瓶颈”。

除了家长、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受升学压力影响这两个主要因素之外,学校呼唤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呼唤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呼唤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如果成人能积极地鼓励儿童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和勇气。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把通往健康的钥匙交给了他们,对他们一生有重要的影响。④

五、针对以上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建议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以下策略:

(一)建议加强在职人员培训⑤,建成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局作为各幼儿园的直接管理部门,拥有很强的行政执行力。幼儿园老师在师范学院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如果教育部门能聘任专业的教师团队,将培训纳入“幼儿园师训计划”,我想教育部门会向幼儿园输送更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

(二)不断完善人员资格管理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的考证、认证进行规范化管理⑥。借助行政手段,促进各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设定从业人员的门槛,为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建议各幼儿园收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点子等,研发相关的教材,使其形成完整的课程。

建议业界更多的人能开发相关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给更多的老师提供规范的教育课程。比如,以前我曾参与“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后来在短短的几个月后我收到了出版的样书,样书里除了我设计的活动,还有很多其他老师设计的活动。这类的教材对于幼教工作者更加实用、更加便捷。

(四)呼吁大专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大中专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重视度。作为人才输出的摇篮,应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大力推行“专业院校”和幼儿园对接的工作,比如,院校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各幼儿园实习,然后返校后再根据实践经验进行研讨。这样做出一个“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总结能力。以便踏入工作岗位就能很好的发挥他们的专业性

(五)进行课题研究,重视科研成果展示,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

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的两条腿走路,并找到了结合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具体化、科研课题化、管理规范化、责任指标化四个操作层面上展开每位教师参与科研⑦,密切地与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音乐活动与幼儿合群性研究”、“美术活动中的交往、合作”等课题,将教科研融合起来⑧。同时,培养了一批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群体。

(六)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业中来,借助各行业力量为孩子出版适合他们的读物,呼吁各位专家人士进行各种公益讲座等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我们深知问题表现在儿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们依托社区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导水平。

1、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

2、开展亲子活动

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

4、周日串门活动

5、对有问题儿童的家庭上门治疗、送教

6、开展学习化家庭建设活动

7、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决独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闭、不和群的问题。

8、实现时空开放,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议幼儿园能从实际出发,培养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者,投身于更广阔的教育事业平台中!

【1】李兰兰主编《幼儿心理健康标志》,2010期3,P.152

【2】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3】汝骅著《学校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19

【4】吉乔生著《科学咨询》2010,期27,P58

【5】施密特著 刘翔平译《心理健康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6】刘维良编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04-01-01,P.48---P.5

【7】王永刚《心理健康教育初探》《幼教新视野》2011期03,P15

【8】庞建平著《幼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策略》《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期10,P9—P1

2【9】陆讲、李浴峰主编《中国健康教育史略》P144—P165

第16篇:幼儿心理健康教案

情绪温度计

活动目标:

1. 对情绪有初步的认识,知道人的情绪会变化,会用情绪温度计记录自己的情绪。

2. 懂得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好处。 活动准备:

气温温度计一个、脸谱图:兴奋、高兴、伤心。

可调式情绪温度计若干、《快乐舞》、《小熊的葬礼》音乐 活动过程:

1. 提问:“气温的变化用什么表示?”教师出示气温温度计,让幼儿知道气温的变化可以用温度计来表示。

2. 认识情绪,知道人的情绪也会变化。

(1) 请幼儿分别欣赏《快乐舞》和《小熊的葬礼》的音乐,感受自己的情绪的变化。

(2) 出示不同的情绪脸谱并认识:兴奋、高兴、伤心,让幼儿说说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情绪。

(3) 认识情绪温度计:知道情绪同气温一样会变化,可以用情绪温度计来记录自己的情绪。

① 幼儿操作自己的情绪温度计,并同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情绪。

② 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情绪温度计给大家看,猜一猜他的情绪是怎样?使幼儿懂得情绪温度计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情绪,也可以了解别人现在的情绪。

3. 通过故事,了解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1) 提问:“你喜欢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什么样的情绪最让人舒服,对身体最有益。

(2) 讲故事《小兔过生日》、《长颈鹿丢了花帽子》,让幼儿懂得过分高兴和过分伤心对身体不利,最让人舒服、最利于健康的情绪就是“高兴”。

鼓励幼儿平时用情绪温度计记录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天天都有“高兴、开心”的情绪,这样本另会学得更好,身体会更健康。

心情播报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懂得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学会用各种方法让他人和自己保持高兴的心情。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大胆表述的能力。活动准备:

课件、小动物头饰和动物脸谱若干、用纸箱做的电视台,话筒一只,木偶一个,骰子一个(每面上画有一个小动物的心情图)、各种玩具、乐器、图书等实物。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孔雀老师带小动物们去参加“森林电视台”举行的节目主持人选拔赛激发幼儿兴趣,引出课题,组织幼儿听《快乐指南》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引出活动内容。小青蛙告诉小动物,电视台通过过三关的选拔赛选出最会动脑筋,回答问题声音宏亮,表演大方的小动物参加节目主持人决赛。

2、第一关“说心情”(理解他人的心情并帮助别人)

a、请小动物听一段心情播报(请一名教师手拿木偶播报森林电视台的心情播报)。

b、组织讨论 理解他人的心情:猴子今天的心情是雨天,说明猴子的心情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什么事让猴子的心情是雨天(播放课件——猴子躺有床上哭)。

帮助他人心情快乐的方法:想一想我们用什么办法让猴子高兴起来呢?(幼儿说说自己想的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都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猴子。(播放课件)我们帮助了猴子,心里高兴吗?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跳舞吧!猴子的心情由雨天变成了什么天?教育幼儿别人不高兴时要想办法让他高兴!

第17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切实抓好。

一、为什么要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认为,当前幼儿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偏重于身体健康,把身体的三项指标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现在不少幼儿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从幼儿园的管理者到教师乃至于家长,对此都十分重视。幼儿园的管理者为确保本园体检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医生对全园发病率、营养计算等非常关注;教师为了完成幼儿园的考核达标,在进餐、午睡、户外锻炼等方面下功夫;家长尤其看重幼儿体重或身高长了多少,幼儿园的膳食编配是否合理等等。这样做无疑是有必要的,但很显然,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摆在应有位置。

2、只重视发展好的幼儿,忽视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本班发展好的幼儿常常在各种活动中都给与更多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影响了这些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3、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略了功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家长到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英语、美术等特色班,家长们也热情极高的地送孩子到各种特色班学习,有的甚至每天指导课程排得满满的,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不太在乎。

4、只重视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略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有的幼儿园越来越重视用高档的材料布置优化活动环境,给幼儿提供的高结构材料过多,而忽视低结构材料的投放;幼儿园的管理者将环境创设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而对班级中教师之间,师幼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一般不作过高的要求。

5、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家庭中的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我国,较多的幼儿园仍只重视园内的教育,如何将教育延伸至家庭、社区的问题还未得到广泛的重视。

种种现象说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者都到教师、家长中普遍还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在有些方面走入误区,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健康的标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是什么?结合对新《纲要》的解读,使我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接受一次现代健康观的“冲击”和“震荡”。

二、新《纲要》关于“健康教育”的要义

1、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人们克服对幼儿健康的片面理解,对幼儿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指幼儿身体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健康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正确的健康观”强调一种健康的整体,这种健康观是与国际社会对健康的新认识相一致的。

2、新《纲要》明确把心理健康纳入幼儿健康范畴,科学揭示了幼儿健康的内涵,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健康会带来许多心理疾患;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酿成多种疾病,就象有人说的“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而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过程就是在儿童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成都日报》 2003 年 1 月 6 日曾报道“五岁幼儿患精神分裂症”。据报道, 1 名 5 岁的幼儿在园期间,因个 别 老师曾采取恐吓体罚等教育方式,使孩子身心受到极大伤害,而且在园情绪时有异常现象,教师没能注意观察,使幼儿错过最佳治疗期。经法院裁定,由于教育方法不当,未能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导致诉诸于法律。此案例对我们幼教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对此决不能再掉以轻心。

学习《新纲要》,我们对《纲要》中提出的“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非常赞同,并认为心理适应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认知发展是否正常,情绪反应是否适度,人际关系是否融洽,性格特征是否良好等。在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必须从幼儿年龄特点入手,把情绪,自信心,合作意识作为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重点突破口,融入幼儿园教育目标进行。

三、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构健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 --- 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如果教师身体离幼儿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幼儿得不到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就会逐渐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不安全感就会增加;如果讽刺、挖苦、嘲笑孩子,当众损伤孩子的人格,会使孩子失去自尊;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同时,为幼儿创设和谐的班级环境,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如在活动区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增

设新生入园亲子区、聊天室、娱乐天地等,给予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空间。使幼儿感到在安全、温馨的氛围中生活,有助于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因此,老师必须给予幼儿实践锻炼机会,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起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二)、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

如李洁、黄苦雪、王傅一等三名幼儿性格内向、不合群,早晨来园时很少主动 向 老师问“早”,不声不响地独坐在小椅子上,老师提醒他们去活动区玩也只是摇摇头,不吭声。平时从不举手发言,做事慢腾腾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活动与同伴游戏的机会,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如每天这几个小朋友一来园,老师就让一些主动、热情的同伴约他们,商量是玩“肯得基”还是“娃娃家”。久而久之,他们便由被动变成自觉地参与,并且有了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愿望。同时,在活动区玩时,教师还有意识地把这些小朋安排在活跃的孩子周围,让他们身临其境,获得直接交流和感受。餐前组织幼儿讲“我的悄悄话”时,最初,他们只是听别人讲,老师就鼓动爱表达的几个孩子和他们坐在一起交谈,对他们敢于开口的表现即时予以肯定和鼓励,渐渐地这些小朋友在同伴的影响下有了明显的时步。

(三)、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1、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智力游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造性游戏满足了幼儿的情绪、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譬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对“大风车”的主题很感兴趣。开始时,几个孩子为扮演自已喜欢的“金龟子”、“小鹿姐姐”等角色发生争执,而使表演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节目等内容。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2、在游戏中,注重对个别幼儿的教育。

游戏中,总有个别胆小,害羞,懦弱的幼儿,他们往往不敢与同伴交往,更不会主动投入游戏中去。为培养其自信心,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同伴的游戏中,可以用关心的语气询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去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老师跟你一起玩好吗?”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如在游戏刚开始时,有的幼儿不知玩什么,教师可通过扮演角色,用游戏口吻激发幼儿 和 老师所扮的角色一起玩,让幼儿逐渐克胆怯的心理。在幼

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愿望,投入到游戏中以后,教师应即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加入到同伴的集体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一次成功,胜过百次说教,幼儿的自信心就会有效地得到培养。

3、在游戏的趣味中感受规则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幼儿意志品质

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不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也较差,针对这一共性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转变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目标最终在愉快中完成。

例如,在“猴子与大石头人”的游戏中,将幼儿分为红队和绿队,再请几名幼儿扮“猴子”。游戏开始,“猴子”在前面玩耍, “石头人”在后面任意模仿,当听到口令时,“猴子”们猛一回头,这时,“石头人”最后不论什么动作,也决不能再变动,任凭“猴子们”随意骚扰,能坚持不动为胜者,胜者多为胜队。在游戏中,孩子们为了获胜,都努力地控制自己,一定要坚持到底。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本队的荣誉,增强了集体意识,懂得了如何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验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趣味中使幼儿愉快地接受了规则。同时,自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是在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期,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辩别力差,对成人依赖性强,教育的作用体现在生活中的人、事、物对幼儿的影响,也是幼儿生存环境直接作用于幼儿发展。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幼儿在园、在家、在社区环境中受到同样的教育,更使幼儿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需要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教育合力,共筑幼儿心理健康环境,以此促进心进健康发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为培养幼儿坚持品质的良好形成,增强家长的家园配合的主体地位,我们开展了“非问题性教育活动”和“问题性教育活动”,综合主体活动“我能做到”,教给幼儿在各种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让家长参与,同时又向家长宣传《儿童权利权公约》,使家长知道孩子是一天天变化的,发展的,是权利的主体,不能总以他们还小应给予保护。为让家长积极参与,可由教师每周发给家长“联系卡”,卡上有幼儿园管理的要求,有培养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要求等内容,通过联系卡增进了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在园的了解,使教师和家长得到信息后不断调整教育行为。这一措施使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和责任感大大加强,同时,让家长也有机会观察孩子,使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状态。同时,还可采用辩析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即教师在家教指导活动中创设一定情景,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方法上积极发表意见,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方案,逐步改变观念和行为。如针对“孩子小,什么事都做不好,等长大了再说”这一观点,与家长深入开展讨论,让家长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受到启发,达到家园配合的目的。并要求教师注意信息反馈。通过对联系卡,家长讨论会、家长开放日、家园小报、电话交流、亲子活动等信息的收集后,及时反馈和调整双方的教育行为,更好地保证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同时,利用社区文化背景,和谐民主的群体氛围,建立心理健康的教育格局。

根据社区文化背景,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综合的教育影响,将幼儿园教育和家教指导工作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去。利用社区环境优势,我们开展了以下一系列活动:

( 1 )由于我园地处军营,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环境,与连队联系,组织幼儿参观军营,了解解放军叔叔的生活、训练,并请他们中的代表来园讲“英雄解放军”的故事,帮助幼儿树立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从小立志保卫祖国的远大抱负,生成了活动“我是一个兵”等主题,得到部队和家长的一致配合,达到了教育效果。

( 2 )培养关心帮助他人的品德。教师观察到幼儿对社区街道搞的为灾区人民损款物活动,引起了大部份幼儿的注意,不停地问“你们带这么多旧衣服给谁,幼儿园这几天怎么摆了一个红箱子,看见 许多 老师在里面放钱干什么呢”此时,老师不是如何尽快给孩子答案,而是围绕孩子关心的问题,开展谈话活动,生成了“献出我的爱”的活动主题。通过组织幼儿参与社会实践如组织大班幼儿到天府广场“卖报”,将卖报款集中统一,分送到“ SOS 儿童村”,与“ SOS ”儿童开展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从小树立关心帮助他人等优良品质,为他们提供活动的条件和创设相关的环境,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们需结合幼儿园实际,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所以在实施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能机械地一个一个照搬照套,而需结合实际进行培养。我们深深感到,作为幼教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儿的健康具有“身心并重”的整体性,并将此项工作放在首位,以此推动幼儿园全面工作不断迈上 新台阶

第18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Tag:分娩

来源:中国早教网2009-07-29

作者:刘维良编著

【作 者】:刘维良编著

【丛编项】:无

【装帧项】:平装 20cm / 242

【出版项】:华文出版社 / 2004-01-01

【ISBN号】:9787507515534 /

【主题词】:学前儿童-儿童心理学

【图书简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一)从社会发展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从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从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念的完整理解

(一)健康是人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健康是生理、心理与行为适应的统一体

(三)现代人健康的基本原则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连续谱和三态分布规律

(二)心理健康的区分尺度

(三)心理健康标准

(四)界定心理健康状态及其标准的几点说明

第三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遗传

(二)分娩与发育迟缓的影响

(三)生理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的影响

二、心理社会因素

(一)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二)应激和生活事件

(三)社会因素

三、个人因素

(一)人格特征

(二)躯体的机能状态

第四节 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遗传与重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保持人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原则

(三)适应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四)身心统一的原则

(五)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方面途径

(一)生理面途径

(二)心理面途径

(三)社会面途径

三、三种心理状态的心理卫生工作

(一)心理健康个体及其群体

(二)心理缺陷者及其群体

(三)心理疾病患者

第五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第二章 幼儿的心理特点

第三章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咨询及案例分析

第四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

第五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评价主要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第19篇:幼儿心理健康知识

幼儿心理健康知识(—)

尊敬的家长:

您好!藉“5·25心理健康日”与“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园特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本次活动的口号是“七彩世界、缤纷童年”,主题是“关注心灵、关爱自己”。

“5·25”是“我爱我”的谐音,选择这一天作为心理健康日是为了便于儿童记忆。“我爱我”寓意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样的人才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才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

这里是一些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资料。谢谢您对我园工作的一贯支持与配合!

祝愿您和孩子生活幸福!

幼儿园卫生保健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

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

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

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内容提要: 不管你的孩子现在是如何的优秀,但是如果你总是喜欢拿他去跟别的孩子比较,你总是能够发现还有别的孩子远比你的孩子更优秀。

关键词: 孩子 教育 比较 优秀

当伟伟一个半月大的时候,他的母亲惊讶地发现,儿子居然已经在拍打悬挂在婴儿床上面的玩具,而根据婴幼教育读物里的描述,小婴儿应该要到

二、三个月大时,才会出现这种拍打玩具的动作,因此伟伟的母亲兴奋的向左邻右舍宣布自己儿子的神奇表现。

当伟伟四个半月大的时候,他又出现另一项早熟的特征:他居然已经会坐起来,于是他的母亲又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的亲戚朋友。当伟伟一岁的时候,他告诉妈妈:“我长大以后要当医生。”伟伟的母亲再次骄傲的告诉别人:“我的儿子好会讲话。”

伟伟的母亲非常喜欢向别人吹嘘自己儿子的表现,直到有一天她到朋友家里作客时,无意间发现一件非常气馁的事情后,从此才停止这样的行为。伟伟母亲的朋友有个习惯,喜欢随手将孩子发育的情况以及值得回味的事情,随手记在挂在厨房的挂历上,当伟伟母亲在朋友家厨房里喝水时,她顺便瞄了挂历几眼,没想到无意间发现朋友的儿子早在几个星期以前,就已经告诉母亲他长大以后要开飞机,由于朋友的儿子比伟伟还要小四个月,因此伟伟的母亲稍微推算一下,这等于说朋友孩子的发育要比伟伟还快上四个多月,这个情况让伟伟母亲觉得非常沮丧,不过她也从此终于了解,作为父母实在没必要因为小孩的一点点进步而自我膨胀。

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荣,这种现象非常正常,但是有些父母往往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孩子更有成就,父母就非常得意。反过来,当别人在他们面前不断吹嘘自己孩子的成就时,就会让他们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在发育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其实,有的时候,别的父母很可能是在夸大其词地吹嘘,但是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新手父母来说,心情却很难不受到影响。还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过不断的吹嘘,来掩饰自己或者孩子的某些缺点,有些人往往喜欢夸大其词来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没有问题!所以如果碰见类似上述的情况时,你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一种父母天生就喜欢与人竞争,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是成功的人,就是失败的人。这种父母往往会不计任何代价,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跟别人的比较和竞争中获胜。因此当你遇上这种类型的父母时,最好的对策就是敬而远之,千万不要跟他们去比较。

那些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孩一较长短的父母,其实这样做只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如果因为和别人孩子比较,觉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孩子,而感觉沮丧,甚至对自己孩子开始失望,这样的比较除了让父母变的不开心之外,对于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又有什么作用呢?而如果你总是希望从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比较中来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无论怎么比永远都比不完的。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栋楼里住着两户要好的人家,两家各有一个同龄的儿子,从小一起玩耍,非常要好。打从两位小朋友还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已经开始激烈竞争到底是谁的孩子更聪明,对于每一次考试结果,两个母亲都要比较到底是谁的孩子成绩更好。长久下来让两个小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两位小朋友再也无法忍受每天都那么紧张日子,他们开始一起逃课,跑到游戏厅去打发时光,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一落千丈。好在经过这个教训之后,两位母亲及时醒悟,如今她们不再严格要求小孩考试的分数,只希望孩子能够正常的接受教育。

事实上,不管你的孩子现在是如何的优秀,但是如果你总是喜欢拿他去跟别的孩子比较,你总是能够发现还有别的孩子远比你的孩子更优秀。你的宝宝九个月时就会走路,但是隔壁邻居的儿子却在七个月大就开始走路。你的孩子在四岁时就已经会认识几十个汉字,但是有些孩子却在四岁时就已经会背几百首唐诗。你的孩子刚刚考进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但是邻居的小孩却考上了大学少年班......

是的,你的小孩这辈子很可能永远当不了总理、成不了大科学家,拿不了奥运金牌,但是一定有人可以完成这些成就,所以你还是停止那些比较吧。其实,只要你用心去爱你的孩子,你会发现,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他总有某个方面就是世界上最棒的!

第20篇:开放性泥塑活动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

开放性泥塑活动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而泥巴是大自然赋予孩子们的最原始最喜爱玩具,这一时期我们应该利用泥塑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情感,发挥幼儿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同时也是锻炼意志、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摔打、揉捏、雕刻泥的过程中,使幼儿的情绪得到宣泄,让幼儿在泥塑中身心得到愉悦。有这样一个例子:熊辰阳是班上一个非常好动的小男孩,上课是没有一下坐得住的,一会儿用手摸这摸那,一会儿又找别人说说话,老师对着他一筹莫展,可是这位幼儿一到陶泥室,却出奇地安静,做出来的作品总是与众不同。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泥塑作为美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视觉、触觉等知觉经验,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为幼儿所喜爱,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亦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实施开放性的泥塑活动,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泥塑活动中,开放性教学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怎样做呢?

一、呵护童真,接纳孩子――让幼儿在泥塑世界中自由创造

幼儿的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因为好奇就会产生要玩一玩,试一试的想法,把自己看到的、听到、喜欢的,用自己的稚嫩的小手,通过泥塑作品表现出来。他们的作品虽然简单,甚至有些笨拙,但想象丰富,感情很真实,而且他们会将有意思的、认为好玩的地方加以夸张,其他则简单化。捏塑“树”时。崔彬小朋友柳树枝塑得很长很长,笔者问他:“你为什么把柳树枝拉得那么长,而把树干捏得那么小?”他笑着说:“我最喜欢柳树枝,像妈妈的长头发,风一吹,柳枝就飘呀飘,漂亮极了。”他的这个泥塑作品,看起来很稚嫩甚至滑稽,却表现了柳树最基本的特征和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二、放飞情感,鼓励孩子――让幼儿在泥塑世界中充满自信

在日常的泥塑课中,经常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够大胆,很拘束;因此,教师在组织泥塑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多激励幼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幼儿创造信心。我们班组织幼儿泥塑“长颈鹿”。陈小显得很拘束,脖子捏得短短的,这时,笔者对他说:“长颈鹿的脖子长得太短了,它吃不到树上的叶子。”在笔者的鼓励下,他大胆地把长颈鹿的脖子拉得长长的,笔者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表扬他。从那以后他对泥塑有了很大的兴趣,自信心也增强了,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如此大变化,只缘于一句表扬。可见,鼓励作用之大。

2.允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幼儿之间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能力稍弱的幼儿,我们不能要求他(她)一定要做得和谁谁一个样,要降低要求和难度,帮助他们克服不敢动手的胆怯心理,即使做得不像、老师也能责怪,要允许孩子犯错,当他(她)做不成功时,帮助、引导,是老师应该做的,避免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三、聆听童声,关注孩子――让幼儿情感在泥塑中得以宣泄

幼儿玩泥塑是他们儿童思维和认知的表现、表达,是他们的自我展现,也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流露。在幼儿泥塑的过程中,很少有合理和不合理,更多的是他们的直觉表现和情感的表达。 我们应该蹲下来,听听幼儿对泥塑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他们美好心灵的呵护

四、鼓励合作,共同创作――让幼儿的人际关系通过泥塑更显融洽

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小组合作,这也是开放性泥塑活动有效尝试。《刺猬》这一作品时,擅长搓泥条的选择了做围栏,擅长手捏的设计制作苹果、梨、枣等水果的造型,擅长构图的负责摆放。在这次合作中,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增进了情感。

五、科学评价,赏识孩子――让孩子通过泥塑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会激发幼儿再创造的自信心。反之,则会产生消极作用。我们发挥评价激励的作用。首先尊重孩子。 评价泥塑作品并不是标准划一,应从幼儿的角度去评价作品,不能以“像不像,对不对,好不好”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听听他们的心声,接纳他们大胆想象和创造,肯定他们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赏识作品。 对幼儿的作品要表示认可、肯定。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给同伴看,给家长看,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注意言行。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举止,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都很喜欢自己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增强幼儿各方面的承受力,心理素质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开放性的泥塑活动,为幼儿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方案.doc》
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祝福语实习报告辞职报告策划书口号检讨书介绍信导游词社会实践报告求职信协议书委托书证明承诺书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自我鉴定广告词申请书活动方案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