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

2021-07-11 来源:社会实践报告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目的意义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作为21世纪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应当积极参加劳动。八荣八耻中明确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

为了弘扬我国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培养了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此次我院校分党委分团委号召的 “关注家乡发展服务家乡建设”服务活动,根据学校有关精神和安排,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势,以分散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则,我们组织了“进社区”活动小组,并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认真工作,热情奉献,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群众中去。

思路、内容、方法、时间安排

寒假之前,我队积极响应 ,认真落实,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这个二十多天的活动期间,我时刻以社区工作站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恪尽职守,守时敬业。以人民公仆的姿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1.

这期间,我主要是为市民办理保障性住房有关申请,包括解答前来咨询的市民,向他们详细的说明申请条件和需要准备的资料;如果符合条件,才会发放申请表,这一环节我和其他工作人员都严格审核申请人的资料,条件,这也是对申请人和对审批保障房的政府部门负责任,因为如果随便将申请表派发出去,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会为了找需提供的资料而奔波但最终也无法受理申请,同时也会增加审批保障房的政府部门的工作量;之后就是受理申请,审核递交的申请表和材料,认真严格审核材料是否齐全和与原件一样;录入资料和打印回执;受理申请后就要进行一次录入,二次录入等等,最后就要提交给有关部门初审。 2.

我还会做录入信息的工作,为了尽快完成上级安排的统计工作,我在社区人员指导下,尽快熟悉工作要求,帮助社区人员进行户口登记整理,不怕苦、不怕累。同时也是自己对户籍信息的各方面有所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打字水平。

3.

维修电脑,为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讲解日常维护电脑的小细节。电脑用久了,难免会有许多问题出现,帮忙处理电脑出现的小问题,重装系统,修复数据。这些功夫在我专业实训课上都有学过,大大提高了专业的应用能力。

4.

除此之外,主动积极配合社区人员的工作。帮忙宣传社区开展的活动,派发老人证,为有特殊情况的写紧急补助金申请书、打扫社区卫生等等工作。

相关过程

这一次我参加的是最普通的打扫任务,因为我们这个社区条件比较差打扫的人员很少,也没有组织此类活动,并且这的邻里之间并不打招呼也不知道各家情况,随意我便挑了一个最简单的来做。

此次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也让我认识到了很多,我认识到的是人们的品德问题。这几天我总是上午去打扫,第一天我在想这几天正是放炮的佳时那炮屑定是不少,但没想到地上竟干干净净,我想定是清洁人员打扫,于是我便简简单单的把剩下的清扫干净。到了第二天我便来的早一点,但没想到原来除了清洁人员在打扫外还有一些和我一样的人在打扫,他们都是一大清早来这在打扫上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再走,然后下午再来拾一下纸屑。我倒是相形见绌了,于是后两天我便向他们学习,虽然累那么一点,但心里边却舒服多了。

但仍有一些让人难过的事,有些不懂事的小孩,总是不停的制造垃圾,最烦人的事那些人还总是随便撇,并且还踢着玩,除此之外,什么吃的喝的东西可真不少,过一个春节我看最累的还是那些清洁工了。我还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事,西安市的好多地方的垃圾总是焚烧处理,这可与生活的理念完全对着干,望有关部门能够进行改善。

实践报告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 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只是,我觉得个别惭愧,都怪自己不够争气,不珍惜这好的时间和机会去好好读书,整天都无所事事,在家里一点事也不会做。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后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工作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人是在不断前进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会有很多坎坷,但总是会有办法解决的。做人不怕失败,最怕失败后永远不能站起来。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我总是对自己说“勇敢点,挫折?怕什么,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的”。

于是,我便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自己在成长中的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我相信,自己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推荐第2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报告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 调查方法:通过网上发帖、提问同学、发放问卷等形式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

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校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其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大学生兼职与学业的协调、人身安全、权益保护等问题。文章论述了在校大学生兼职的现状、所遇到问题及其影响,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兼职;权益保护;学校教育和引导;增强维权意识

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深入,大学生的经济意识在增强。他们不再自命清高和孤芳自赏,而是更为积极、主动地着眼于现实,不再“等”(等分配)和“靠”(靠父母),而是主动出击。因此,走出大学校园传统的学习观念,步入社会,在学校与社会的二元结构中实现自我价值是大学兼职生的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活的新趋势。

一、大学生兼职的成因分析

一份在大学生中进行的调查表明,33.9%的人从事过校内勤工助学工作。从事多种校外经济活动的人则达到59.2%,其中以从事家教(37.2%)和打工(29.7%)所占的比例最高,还有3.9%的人充当经济中介,3.4%的人业余编写书籍,2.2%的人充当考试枪手,1.5%的大学生从事股票和证券业务。

调查结果表明“近六成大学生参与各类经济活动”。他们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需要赚钱求学的,也有的是为了锻炼才能和专业知识的,而大多数人是为了体验社会的。总结起来,大学生兼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1) 大学生主观意识:大学生要在打工中成熟。

对于家境窘迫的学生而言,打工的机会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这些学生便想通过打工的方式在社会中认识自我,解决困难。他们选择工作也尽可能与专业学习和职业定位相联系。当然,打工还有一个直接作用是丰富个人的简历。现在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通常都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在上学期间有辉煌的一笔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法码。

(2) 社会客观条件:

1.学校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各高校都出台了有关支持学生勤工俭学的政策和措施,希望一方面能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教委同时也对各高校勤工助学组织提出要求,尽可能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机会。实际上,高校勤工助学组织也正在摆脱作为简单中介的作用,通过设臵新岗位,开辟新领域引导学生打工从“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

2.大多数家长放心又支持

大学生的兼职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大多数家长也认为,通过做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可以逐渐成熟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胆量和能力,走向独立。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们将更容易放开投身于兼职大军。

3.市场经济为大学生兼职带来了机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将或迟或早地被推向市场,在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个体只有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市场中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把握发展机遇。在校的大学生,对适应社会易于产生焦虑,很容易会踏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到社会兼职,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社会动向,平定自己对未来迷惘的心境。

市场经济带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和白热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导致就业市场上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学历的优势将为高素质、高水平的优势所取代。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大,通过兼职增强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锻炼能力的同时,积累经验,以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为未来的竞争作好准备。

4.知识经济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主体性是人们的基础素质,每个人都要主动去适应社会,经常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且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通过实践,化为自己掌握的东西,才会是真才实学。通过兼职活动,往往也能化知识为现实生产力,提高操作能力,主导自我,并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主体的本质力量。

二、大学生兼职中所遇到的问题

3.避免轻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大学生找兼职,一定要认真选择,既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习,也不要轻易相信路边的小广告。一定要找信誉好、有实力的中介,对任何中介机构,寻找兼职工作机会的大学生都有权查看其营业执照等有效合法的证件,如果是代理公司,还要看其有没有产品的代理权。如果大学生在学校受骗应立即到保卫部门报案,如果在校外受骗,则应立即拨打110;也可以拨打当地工商部门的投诉电话。

4.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兼职

一些女同学特别喜欢到一些酒吧和娱乐场所中做推销酒水这样的兼职,往往要干到深夜才收工。其实她们并不是缺钱花,也并非为了增加社会阅历。之所以热衷于此,在于她们喜欢消遣,喜欢流连于酒吧氛围的心态;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而兼职,这样往往“贪多嚼不烂”。因此,做什么样的兼职与个人的爱好、性格和心态有很大关系。但要想让兼职对自己的将来产生良性的影响,要靠自我调节,保持心态平衡。

(2)高校:应当有所作为

兼职出现在大学生这类特殊的群体身上,出现在大学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为了正确引导和管理兼职的大学生,学校应当采取相关的措施,确保兼职学生不出问题、确保他们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立足于学校、适应社会而又不脱离学校。

1.将兼职作为学生管理的一部分,加强指导。

大学生兼职等现象是市场经济深化发展中在校园的必然结果。但是,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在确保国家教育任务有序、按质、按量得到实现,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将兼职纳入学校管理职责范畴,主动引导大学生合理、合法、适当的从事兼职活动,提供兼职信息、保护大学生的兼职合法权益等应当成为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达到强化实践教学工作效果。

2.扩大“勤工助学”的职能。

将“勤工俭学”纳入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范畴,应全方位向全体学生开放勤工助学岗位,竞争上岗,形成某种长效机制。允许学生以平等身份谈判方式或公开招标方式参与勤工助学岗位的竞争,还要扩大勤工俭学岗位的数量和范围。另外,也可以把学校部分管理工作,及学生可以自主管理的事交由大学生承担,定职责、定目标、定时间、定报酬、定效能,应当充分相信大学生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3.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教育

大学生兼职易出问题与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意识有一定关系,因此学校应当利用自身充分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能更好的去适应社会,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国家:提供保障,健全法制

大学生是一个最具潜力的群体,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的高低、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未来建设祖国的质量和力量。因此国家有义务也有必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1. 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兼职的权益 2. 整顿社会秩序、加强管理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综上所述,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当大量的在校大学生涌入社会之时,由于各项体制不够健全,其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兼职必然会在时间、精力、思想上与之冲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每个兼职大学生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和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其身心能否健康的发展、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证,也是学生自身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关注和建设的问题;

三、大学生兼职所遇到的不公平待遇及其他权利保障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四、大量学生与社会的频繁接触,必将使社会的许多不良气息或者其他思潮带入求学治道的大学,从而冲击学习、学术氛围,于教育不利,因此学校也应当采取适当措施把问题处理得恰到好处。

推荐第3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报告

大学生兼职问题

调查目的:

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高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通过网上发帖、提问同学、发放问卷等形式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

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

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

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深入,大学生的经济意识在增强。他们不再自命清高和孤芳自赏,而是更为积极、主动地着眼于现实,不再“等”(等分配)和“靠”(靠父母),而是主动出击。因此,走出大学校园传统的学习观念,步入社会,在学校与社会的二元结构中实现自我价值是大学兼职生的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活的新趋势。

一、大学生兼职的成因分析

一份在大学生中进行的调查表明,33.9%的人从事过校内勤工助学工作。从事多种校外经济活动的人则达到59.2%,其中以从事家教(37.2%)和打工(29.7%)所占的比例最高,还有3.9%的人充当经济中介,3.4%的人业余编写书籍,2.2%的人充当考试枪手,1.5%的大学生从事股票和证券业务。

调查结果表明“近六成大学生参与各类经济活动”。他们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需要赚钱求学的,也有的是为了锻炼才能和专业知识的,而大多数人是为了体验社会的。总结起来,大学生兼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主观意识:

对于家境窘迫的学生而言,打工的机会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这些学生便想通过打工的方式在社会中认识自我,解决困难。他们选择工作也尽可能与专业学习和职业定位相联系。当然,打工还有一个直接作用是丰富个人的简历。现在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通常都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在上学期间有辉煌的一笔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法码。

(2) 社会客观条件:

1.学校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各高校都出台了有关支持学生勤工俭学的政策和措施,希望一方面能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教委同时也对各高校勤工助学组织提出要求,尽可能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机会。实际上,高校勤工助学组织也正在摆脱作为简单中介的作用,通过设置新岗位,开辟新领域引导学生打工从“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化。

2.大多数家长放心又支持

大学生的兼职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大多数家长也认为,通过做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可以逐渐成熟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胆量和能力,走向独立。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们将更容易放开投身于兼职大军。

3.市场经济为大学生兼职带来了机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将或迟或早地被推向市场,在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个体只有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市场中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把握发展机遇。在校的大学生,对适应社会易于产生焦虑,很容易会踏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到社会兼职,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社会动向,平定自己对未来迷惘的心境。

市场经济带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和白热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导致就业市场上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学历的优势将为高素质、高水平的优势所取代。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大,通过兼职增强与社会接触,开阔眼界,锻炼能力的同时,积累经验,以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为未来的竞争作好准备。

4.知识经济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主体性是人们的基础素质,每个人都要主动去适应社会,经常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且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通过实践,化为自己掌握的东西,才会是真才实学。通过兼职活动,往往也能化知识为现实生产力,提高操作能力,主导自我,并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主体的本质力量。

二、大学生兼职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自身

1.避免轻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大学生找兼职,一定要认真选择,既不能影响自己的学习,也不要轻易相信路边的小广告。一定要找信誉好、有实力的中介,对任何中介机构,寻找兼职工作机会的大学生都有权查看其营业执照等有效合法的证件,如果是代理公司,还要看其有没有产品的代理权。如果大学生在学校受骗应立即到保卫部门报案,如果在校外受骗,则应立即拨打110;也可以拨打当地工商部门的投诉电话。

2.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兼职

一些女同学特别喜欢到一些酒吧和娱乐场所中做推销酒水这样的兼职,往往要干到深夜才收工。其实她们并不是缺钱花,也并非为了增加社会阅历。之所以热衷于此,在于她们喜欢消遣,喜欢流连于酒吧氛围的心态;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而兼职,这样往往“贪多嚼不烂”。因此,做什么样的兼职与个人的爱好、性格和心态有很大关系。但要想让兼职对自己的将来产生良性的影响,要靠自我调节,保持心态平衡。(2)高校:

高校应当有所作为,兼职出现在大学生这类特殊的群体身上,出现在大学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为了正确引导和管理兼职的大学生,学校应当采取相关的措施,确保兼职学生不出问题、确保他们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立足于学校、适应社会而又不脱离学校。

1. 将兼职作为学生管理的一部分,加强指导

大学生兼职等现象是市场经济深化发展中在校园的必然结果。但是,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在确保国家教育任务有序、按质、按量

得到实现,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将兼职纳入学校管理职责范畴,主动引导大学生合理、合法、适当的从事兼职活动,提供兼职信息、保护大学生的兼职合法权益等应当成为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达到强化实践教学工作效果。

2. 扩大“勤工助学”的职能

将“勤工俭学”纳入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范畴,应全方位向全体学生开放勤工助学岗位,竞争上岗,形成某种长效机制。允许学生以平等身份谈判方式或公开招标方式参与勤工助学岗位的竞争,还要扩大勤工俭学岗位的数量和范围。另外,也可以把学校部分管理工作,及学生可以自主管理的事交由大学生承担,定职责、定目标、定时间、定报酬、定效能,应当充分相信大学生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3.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教育

大学生兼职易出问题与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意识有一定关系,因此学校应当利用自身充分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能更好的去适应社会,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3)国家:提供保障,健全法制

大学生是一个最具潜力的群体,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的高低、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未来建设祖国的质量和力量。因此国家有义务也有必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1. 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兼职的权益

2. 整顿社会秩序、加强管理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综上所述,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当大量的在校大学生涌入社会之时,由于各项体制不够健全,其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兼职必然会在时间、精力、思想上与之冲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每个兼职大学生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和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其身心能否健康的发展、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证,也是学生自身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关注和建设的问题;

三、大学生兼职所遇到的不公平待遇及其他权利保障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四、大量学生与社会的频繁接触,必将使社会的许多不良气息或者其他思潮带入求学治道的大学,从而冲击学习、学术氛围,于教育不利,因此学校也应当采取适当措施把问题处理得恰到好处。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生兼职问题所做的调查以及分析研究,目前许多大学生希望并正在做兼职,对他们而言,目的有的是赚钱,也有的是把他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并且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希望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并对大学生兼职有所帮助。

推荐第4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

青 岛 滨 海 学 院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实践教学学生记录册

姓 名: 学 号:

院 系:机电工程学院 班 级: 任课教师:

青岛滨海学院思政部制

“保护环境,从垃圾分类做起”

1.考察目的: 随着当今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多日,且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关于环境的问题也日益尖锐。面对迫在眉睫的环境恶化现状,全球人类都在关注和拯救地球,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主题不断充斥着21世纪的生活。我们现在从国情入手,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入手,将其紧密联系,深入剖析,提出符合国情的措施活动内容

2.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外部空间,人类对自身、社会的改造必将会影响环境,导致环境问题,因而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人类文明的进程历经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由于生产力的不同,导致处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具有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展开,全球面临了严峻的生态危机:空气污染、核威胁、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等困扰着世界各国。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西方一些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也就把生态学问题纳入自己研究之列,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关于生态危机的激进主义结合起来,创立和发展了一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与一般的生态主义者局限于描述生态危机的现象,并将之归因于科技进步或人性弱点的做法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把生态危机的产生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考察。认为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大部分国家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生产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运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了对自然的破坏。

按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自然界并不是没有抵抗的客体,自然界并不服从所有人的需要。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的界限,同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不能追求征伐自然,统治自然。否则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追求利润,掠夺性地去开发自然资源,结果造成了危及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3.活动内容:

1.作为大学生,在能力、知识水平和经验条件都不充足的情况下,本着事实就是的原则,我们选定了实践课题“保护环境,从垃圾分类做起”。

城市垃圾是指为维持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产生的,相对于占有者来说不具有原有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液态、固态和半固态形式存在的废弃物。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垃圾的年产量日益增多,垃圾成份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加上历年来堆存在城市周边尚未处理的60多亿吨陈腐垃圾,使得垃圾的处理难度增加。城市垃圾现象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也已成为人类现代文明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就城市垃圾现象的相关知识宣传,我们小组选择了更为贴合社区居民生活的内容——垃圾分类。然而垃圾分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

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一百至几百元不等。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生产着垃圾。后果将不可设想。

2.分配任务:本小组就“城市居民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意识薄弱”这一问题展开了社会实践。确定了收集整理资料的人,准备物资的人,还有联系社区,策划行动的人等等。确定了这些我们的小组就算是正式开始行动了。

3.前期准备:我们小组将收集的资料整合成传单的形式,大概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垃圾分类的概念、②垃圾分类的意义、③垃圾分类的误区、④垃圾分类的具体方法。通过这次的资料收集我们确实懂得了许多之前一直忽视的知识,也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这在我们以后的实际生活应用中确实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下面是传单部分内容的摘抄:

1.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等等,但是要注意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玻璃:主要包括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金属物:主要包括易拉罐、罐头盒等。布料:主要包括废弃衣服、桌布、洗脸巾、书包、鞋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2.餐厨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

3.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4.医疗废物包括带血的棉签、手术刀等含病毒垃圾。这种垃圾需要特殊处理,消毒后才可以进行填埋。

4.活动路线:首先是5月1号上午的活动,全体成员9:00在北校门口集合之后出发去鲁迅公园,向在公园散步的人们分发传单并讲解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

在正式活动那天,天气有些许闷热,手拿一摞传单,兴致勃勃地走向鲁迅公园开始了我们的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刚走进花园就有一位母亲领着孩子走过来问我们是来宣传东西的吗?在得到我们肯定的回答之后她非常热情地向我们要了一张传单并说想拿给小孩子看普及一下知识,我们都十分高兴在活动未开始前就收到附近居民的欢迎。所以接下来我们的一位组员就很热心地向小朋友讲解了垃圾分类的意思、详细做法等,小朋友听得很认真。

接着我们继续向鲁迅公园进发,公园里来休息的男女老少很多,有些是带着孩子过来野餐,有些是老爷爷老奶奶过来纳凉散步,又或是一些大妈大叔在跳舞健身。我们立刻开始了我们的发传单行动,每个人拿着一叠传单对着各位居民进行宣传讲解。组长还特意去找了一张KT板,希望支持我们活动的人可以在上面签上他们的名字来作为这次活动的见证。在经过了一个上午的努力奋斗,我们的签名板上终于挤满了来自各个年龄阶层的名字,甚至包括老人和小孩,当那些刚学会拿起铅笔写自己的名字的小孩在听完我们的介绍之后都拿着我们的马克笔一字一笔地在板上签下他们的名字时,我真的觉得我们这次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在他们心里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4.考察后的思考:

根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自然界并不是没有抵抗的客体,自然界并不服从非人的需要。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自然,同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而不能盲目地谋求征伐自然,统治自然,如果人类的活动超越了生态规律的界限,人类势必要遭受自然界的惩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是否和谐统一,如果没有生态文明,人类也势必会陷入生存危机,进而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也势必衰落。当今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为了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生产,掠夺性地去开发自然资源,结果造成了危及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人类不加遏制地向自然汲取、不顾后果的开发利用,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现状警示我们,人类劳动生产力的增长不能超越某一极限,同时以谋利为宗旨的无限的商品生产一定要结束。此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地破坏着自然,使得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而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全人类要求生存要谋发展,也只有学会尊重生态规律,善待自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以小见大,在这次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

1.市民们虽然十分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活动,也表示之前接触过的类似宣传也不少,但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对他们来说仍然不足够。更多的实际学习操作可能更能让他们接受。 2.条件限制。许多小区内对垃圾分类问题仍旧不够重视,相关的设施仍不够完善,市民们也是有心无力。比如一位女士向我们描述到的:她们家每次用废了的电池都会积攒下来,按照垃圾分类原则应对其进行单独处理,但是她却苦于小区没有专门的处理地方,足见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 3.不可避免的,还是有部分市民不是很能理解我们的活动,对此类知识仍不够重视。

5.对活动的评价

这次实践活动已经在部分市民的心中埋下了启蒙的种子,很多之前没有方面相关知识的市民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小孩子和年长的老人——都是在人群中较缺乏此类知识的群体。相信我们派发的虽然只是一张小小的传单和几句简单的介绍,但都会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相关的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应用。

附:考察照片

推荐第5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农民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农民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一、导言

2008年起,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企业出现了歇业和倒闭的结果,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农民工就业面临近更大的挑战,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农民工转移难,就业难的状况,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困扰农民收入增加,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大难题。针对此问题,我们在本校针对来自农村的学生,采用一对一谈话的方式对其当地农民就业问题展开调查。 调查对象:本校来自农村的学生

调查地点:

调查经过:我们通过询问方式对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对一谈话,询问有关问题

二、正文

经过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1、从农民工的返乡情况看,一是农民工群体庞大。二是农民工返乡后大量滞留。三是返乡时间提前。

2、从返乡农民工的结构看,一是返乡农民工男性多于女性。二是高年龄段的返乡农民工成主体,29岁以下占总数的27.6%,30到40岁占31.2%,40岁以上占总数的41.2%。三是低文化程度的返乡农民工明显较多,返乡农民工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7.3%,初中40.9%,高中文秘杂烩网及以上占21.8%。

3、从返乡农民工的影响看,一是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其次,影响

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第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工失去工作、收入减少,这本身就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少农民工在心理上已经认同了城市工人的身份,返回家乡后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技能和无法重新适应农村生活而产生失落情绪、出现各种问题,进而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而制约农民工就业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国际上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下降,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员,被解雇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返乡。长期以来,中国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而从事加工制造的劳动力供给中以农民工为主。中国大多数企业是加工制造业,因此,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压力,这也是导致我国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的原因。

第二,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选择工地等需要体力活的工作,然而受楼市低迷影响,建筑业、搬运业等务工的民工大都失业返乡。

第三,现代企业对当代农民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现代化大潮中,随着社会对经济发展要求的逐步提高,传统那种只靠力气吃饭的“旧式农民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技术要求和管理理念。由于农民工大部分文化素质偏低,技术能力较差,无法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出现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尴尬局面。所以,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成为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内在因素。

第四,受自身能力及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少农民工的工资较为低下,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

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除去生活开支后,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受待遇低下的打击,不少民工在城里居无定所,职业稳定性差,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生活压力加大,萌发回乡念头。

第五,受惠农支农政策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农民工选择返乡从事农业。还有一些农民工经过数年拼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资金,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重返家乡进行二次创业。

第六,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朋友或熟人介绍,很少参加招聘会或者上网搜索有关招工信息。但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大量用人单位要么在网上发布人才需求信息,要么在大中型城市组织专场招聘会。这种招聘途径和农村的现实状况很不对称,以至出现了有些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而大量待业农民工却无法获知相关的招聘信息。

第七,政府及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水平。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中介人才机构中介服务,诸如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供需见面会等,多聚焦于本地本市居民,或者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以,大量高中以下学历的外籍农民工群体,其就业指导问题一直被忽略。

第八,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乏。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农民工就业促进组织,达到就业供求平衡机制。城镇人员失业以后可以在社会保险机构或相关的部门进行登记,也可以找工会等组织寻求再就业;大学生群体就业中也有相关的学校、教育机构等部门进行就业促进;而农民工失业以后不但享受不了各种保障,即使再就业也是十分困难的。

2、政府做好“红娘”,促进农民工就业。政府以其特殊地位组织有关用人单位直接到劳务输出大的地区进行面对面的招聘,直接挑选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劳动力;另外,各级政府或民政部门可以带领农民工参与到县、市乃至区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为农民工就业牵线搭桥。

3、健全人才中介服务平台 。进一步健全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信息披露机制,形成企业与当地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的强制报送,将岗位需求信息统一梳理至各区县就业服务机构,并及时发布,供择业农民工参考。

4、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力流出地政府要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渠道,免费为外出就业的农民发放相关资料,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劳动力流入地政府就业服务机构要普遍向农民工开放,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收集岗位信息,开发针对农民工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5、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完善工会组织,使农民工可以通过集体谈判以及组织化的渠道表达意愿、维护合法权益;要建立

面向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制度,并严格执行《劳动法》;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为幌子骗取农民工钱财的违法犯罪活动。

四、结语

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的问题,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的原则,把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就业共同谋划,纳入各级政府保增长、促就业、保稳定的工作大局。经济上同报酬,政治上同权同责,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益。清理整理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切实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既定方针不动摇,既要积极引导农民工进城务工,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城经济,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近转移就业,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短期内应依靠国家和地方经济刺激计划,长远主要通过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进城,让大量的农民彻底脱离土地,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才是治本之策。

推荐第6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学 生 姓 名

业 学

号 学

年 日

长春市公交及出租车普遍问题

摘 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状况,作为市民普遍出行必备的交通工具,公交汽车和出租车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两类交通工具并没有扮演人们所满意的角色,相反,它们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烦扰,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困难。针对长春市公交车及出租车存在的普遍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它们的服务质量,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

关键词:公交车 出租车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长春市公交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公交车站重名不重地

城市公交是人们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对于许多熟悉公交线路的人,站名是什么可能都习以为常了。不过同是一个名称的公交站点却并不在一起,这可能会让很多外地人或者不熟悉该线路的人找不到头绪。

以人民大街为例:近20公里的长街上,叫“人民大街”站名的有25路、161路、238路、253路、270路、271路、277路、282路、286路、292路,其中最近两个线路的站点在277路和282路之间,大概有200米左右;而最远的,在161路和253路的“人民大街”站点之间,有7.6公里。

可以说,只要是稍微长一点儿的街道,都存在这个问题。如果是本地人,要去某个地方,可能比较了解如何坐车、如何倒车,但是如果外地人来长春办事或者旅游,到“人民大街”倒车,就有可能在“人民大街”下车后,须要走上几公里才能找到应该乘坐的另一路经过“人民大街”的公交车。

在给公交站点命名时,应该按照几个原则进行,第一就是以街路命名。对于一条新开通的公交线路,管理部门在给线路命名时,如果该车的走向是纵向的,那么在给其对应站点命名时就应该以交叉的横向街路命名。比如6路车沿着人民大街行驶,所设置的站点“解放大路”“自由大路”等都是遵循的这个原则,让市民一目了然。命名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以标志性建筑命名,如长春站、胜利公园等。这些名称都是人们熟悉的,所以相对来说也是科学、合理的。

(二)公交车上不报站名播广告

目前,长春市安装带有广告内容的报站器的公交车大约有200余辆。公交公司通过在车内播放广告所得来支付报站器的安装维护费用。报站器的主要功能是播报站名,为了播发广告而忘了播报站名的做法未免显得有些本末倒置。按照规定每次到站前必须播报站名,报站名的前后则可以用来播发广告,但是一些公交司机只记住了播放广告这项工作内容,忘记了更重要的报站工作。乘客作为消费者买票乘车,具有对“到站情况”的知情权,如果司机在打开报站器时偷懒,是对乘客“知情权”的一种侵害,同时还会给乘客特别是外地乘客带来不小的麻烦。

(三)公交车拒载且车次少

对于一些交通并不拥堵的时段,部分公交线路车次依旧很少,这使许多乘客在公交站点等候的时间非常长,甚至有时候会出现空车却没有在站点停靠的意思,都是疾驰而过,而在马路对面的去程或返程车却有许多辆,并且可以载客。尽管具有这种状况的公交车不是很多,但针对现在长春市内多处道路施工的情况,这种现象也极有可能扩大化,乘客的出行也将面临更多的障碍。

二、长春市出租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出租车揽客和拒载

在许多大学的校门前,停着许多打着“空车”标志的出租车,这些司机拉客有这样几个“原则”:近道不拉,打表不拉,多人合乘也不拉;打车必须拼车。尽管执法人员对这些违规出租车司机的行为进行了处罚,暗访调查、突击检查,这些出租车司机违规的情况还是有,虽然停靠在路边的出租车数量明显地减少了,但违规现象仍然存在。而在长春站站前广场周围,虽然一直都会停靠着大量的出租车,但是绝大多数也会要求拼车,对于许多外地人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样,对于一些道路状况不好的地点或路段,出租车司机也大多选择拒载,这也使许多乘客难以出行以致时间被耽误。一般对于许多出租车来说,都喜欢让乘客拼车,不顺路就拒载,使出租车俨然成为了为司机服务的交通工具。

(二)出租车司机素质不高

对于许多乘坐过出租车的乘客来说,都会对出租车司机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素质不高。一方面,对于那些超车,岔路口拐出的车或者是中途减速挡住出租车的那些机动车,司机一般会爆粗口以表示对其驾驶路径的影响,并且通常态度恶劣;另一方面,司机自身的驾驶方式也十分危险,不肯让车,行驶速度过快等行为都对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三、公交及出租车问题产生的原因

客运经营的个体性和营运路线的垄断性是这一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出租车和公交车主要的经营模式是挂靠,车辆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体的,它和企业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松散型的。因此,经营者在追求投资最快回报和利益最大化时,有关的文明经营制度在营运过程中就很难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授予出租车、公交车经营者的经营权又是长期不变的,实际上是变相的垄断,以致于驾驶人员不法、违规、不文明等行为在经营过程中长期无法纠正。

国家对出租车、公交车的政策导向不明确是问题产生的第二个原因。出租车、公交车是在改革开放中疾速发展起来的,具有先天不足的特性。同为客运行业,大型城市的公交车定为公益型,享受国家很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而小型城市的公交车定为经营型,是属于完全的市场行为。一个行业,两种政策,导致公交车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无法找到平衡点,致使客运经营者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客运市场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于文明创建的混乱现象。

从业者队伍的不稳定是产生问题的另一原因。绝大多数客运产权所有者并不是实际上的从业者,而真正的从业人员一般处在动态中。同时,营运客车又经常更换业主,导致整个行业的生产工具和劳动者都处在不停地变化中,使在岗人员难以进行专业培训,导致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业水准、文明素质过低。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改善、优化客运发展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行业政策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客运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应该制定各个线路公交同行业、同标准、同政策的客运一体化发展方针,对一些客流量较小的路线,政府应该酌情给予财政补贴。

加大、增强行业管理要素。有关主管部门和文明创建部门要针对客运市场存在的那些不文明问题,结合有关规定制定公路客运文明经营管理方针,把好客运市场准入关,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特别是对一些长期制造客运秩序混乱,只顾赚钱,不讲社会公德,不讲行业文明道德的不法、违规经营者,取消其经营资格,坚决清除出出租车、公交车行业队伍。同时对客运路线进行定期招标经营。

调整、改变客运经营模式。自改革开发以来,个体业主挂靠企业经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但是随着客运市场的成熟和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原来的经营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城市文明创建的需要,从而逐渐地暴露出很多不利于城市文明创建工作开展的难题。城市客运总体应该坚持公司化经营方向,为了不重蹈过去公有制公司经营的覆辙,按照管理公司化、产权租赁化、经营合同化的要求,明确各营运过程中的责任。要加强社会和各职能部门对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监督机制,完善企业文明创建的考核制度。对于那些违反文明经营合同的业者,即时给予处罚。

加大从业人员对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的专业培训。公路客运业是社会文明窗口行业,行业风气好坏对社会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因此,对于选择从业人员的要求,首先是思想行为、道德品质要端正,其次需要有较高的文明服务意识、专业技术。同时,上岗之前要进行文明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要严格实行考试上岗制度。对发现有不良文明行为者而又拒绝改正的人员即时辞退,决不姑息迁就。

城市开展文明驾驶员活动。动员每一位乘客都来参加评选文明驾驶员,让广大乘客都有权利来监督和管理出租车、公交车的文明创建活动。对于那些优秀驾驶员要给于奖励,而对于多数乘客反映极不文明的驾驶员要取消其经营资格。

城市客运业是个点多面广,流动分散的行业,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文明创建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

目前长春市部分公交车辆确实比较破旧,不准班准点的现象也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我相信如果能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城市公交状况会有大幅度地改善:

一是落实公交发展政策。加快制定出台我市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事业的实施意见。 二是尽快修订、完善城市公交发展规划,包括站点建设专项规划。 三是加快车辆更新步伐,每年计划更新一定的公交车辆,包括空调大巴。 四是出台政府扶持公交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政策性亏损、公益性亏损补贴,加快车辆更新的补助,公交站点等基础设施与城市道路、开发小区、大型购物中心等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五是积极推行IC卡。在方便市民乘车的同时,进一步让利于民。

六是进一步优化线路质量,提高公交路网的科学性和覆盖率。对公交线路进行较大范围和幅度的调整、完善,并且对现有线路进行调研,并结合市民的意见,进一步进行调整和完善,更加方便市民出行。

七是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把公交服务质量作为对公交行业监督的重点,通过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对公交车准班准点率进行明查暗访,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等方式,强化对公交服务质量的考核和查处。通过文明线路、文明车辆、文明驾驶员的评比,进一步促进公交行业文明服务质量的提高,不断提高公交行业的市民满意度。

我相信如果能够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城市出租车的状况也会有大幅度地改善: 一是加快出租汽车行业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出租汽车市场管理法规体系,提高出租汽车市场管理法治化水平。

二是调整出租汽车运价结构。研究制定出租汽车时距并计的运价调整方案和建立油价与运价联动机制。 三是大力规范出租汽车市场营运行为。完善出租汽车服务规范,教育引导从业人员依法运营、安全驾驶、文明服务;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恶意拒载、索要高价等严重违法行为,除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数额上限罚款外,所在企业要责令停车学习;情节特别严重的,依法吊销准驾证,两年内不得从事出租汽车运营。

推荐第7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看法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人:

社会实践调查地点:

社会实践调查时间:

社会实践内容:我对于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看法,我采取的方法是通过口头问答的方法调查安徽三联学院同学,主要集中调查的对象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从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分析,最后做出总结。经过分析我了解到目前同学们有以下几种想法:

一:对于大学生活十分的迷茫。由于刚刚进入大学,从高中忙碌的学习生活转变到轻松愉悦的大学生活,他们感到不知所措,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认为大学十分的无聊,沉醉在以往的怀念之中。每天重复着上学放学,也没有什么业余的爱好。无非就是上网聊天等等。二:认为大学就是一个玩乐的地方。他们认为在大学中学习不到什么,没有了高中的忙碌也没有了高中那样紧张的学习氛围,所以上了大学就应该好好的玩乐,大学生活就是一个放纵自我的生活态度。他们平时一般除了上课的时间以外基本上就是玩网络游戏,或者成群结队的郊游,逛街等,日夜笙歌。以此来打发自己的业余生活。

三:认为大学生活就应该摒弃书本与教学。大学生是离社会最近的一个职业,也是从学生过度到社会人的一个缓冲阶段,所以他们认为,所谓的大学生活就应该以积极实践为主,不留余地的投入到自己所希望的道路上去。所以这一类的学生一般整日的忙于兼职工作,或者是不断的寻找商机,有的可能因为自己的一个想法而放弃学业。坚信上学无用论。

四: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不断的升华自我。从迈入大学的那一步就应该积极的学习为自己以后的四级,考研做好准备,其他的都只是外在的不足以对自己有多少的益处。大学生活就是一个丰富自我的一个过程,学习才是根本。这一类人通常是每时每刻都在学习的状态,有的学习英语,有的不断的看书做题准备靠公务员。他们从不参加课余活动也从不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不断的学习。

五:认为大学生活是人生最为精彩的一个部分。所以他们很珍惜大学生活,合理的安排自我的学习与娱乐,在空当的时间参加校园生活,学习自己所爱好的东西,并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这一类人他们会学好自己的专业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其他的知识,但是在学习之余也是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校园中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他们有着合理的安排,会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娱乐和社会实践安排在一个合理的时间,不会盲目的去做某一项事情。

社会实践意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不断丰富自我的一个过程,只有广泛的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够使自己在毕业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且,社会实践可以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学习到更为优秀的思想和处人处事的方法。实践出真知,只有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才会拥有正确的思维。

我这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关于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看法,我之所以选择这项调查,是因为我认为大学生活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不同于初中,高中的学生。大学生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孩子,所以对于生活就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漫漫人生路只有合理的安排自我的生活才能够走的更好。而大学生活可以说就是一个转型期,能够合理的安排好自我的大学生活不仅能够使自己的大学时期更为精彩,也能够让自己在毕业之后快速的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

而通过本次对于我校同学的调查我发现很多同学对于他们的大学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

看法,有对大学生活迷茫的,也有认为大学生活是玩乐的等。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赞同第五种想法,大学生活多姿多彩,也是我们人生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如果不知所措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追悔这段往事,如果太过于忙碌我们也会感叹自己大大学生活不是很精彩。只有劳逸结合,积极向上才会使它不留遗憾。

推荐第8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要求

2012级本科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

(分散部分)若干要求

目的

1、社会实践是为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而开设的。本课程社会实践将很好的配合理论教学,增强教学实效,避免空谈,实现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知”与“行”的统一,以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本课程社会实践将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在选题上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真题真做,努力为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广大大学生通过亲自走近、了解我省社会变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入认识这些变革现象,并进一步挖掘出隐含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借此提高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哲学思辩能力,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4、,通过对我省社会变革现状的调查,总结成功经验或提出建设性意见,更好的推动这些因素在服务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5、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一个明确就业方向的平台,拓宽其就业视野,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新思路。

主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变革。

1.针对我国60年的社会变革进行调查,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变革历程和现状,总结成功经验或提出建设性意见。

2.调查河北省内的城市和农村各方面的变革状况。

实践时间: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进行。

实践方式:集中方式。

参加分散社会实践的同学自行结组到各实践点进行社会实践。

要求如下:

1.分组:

根据带队教师布置,学生可自由结组。实践小组一般以不超过5人为一组,为保证安全,女生尽量与男生结伴进行。特殊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单独进行实践活动,但一定要保证安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开展实践活动。

2.子课题选题:

关注三农

农村建设

1、农村发展现状调研

2、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农村基层党团组织建设

6、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的调查

7、农村耕地保护

8、农村征地以及农民权益保护

9、农村环境保护

10、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状况

11、关注农村未成年人及妇女

12、对村庄治理的方法、方式的调研

13、校村对接志愿服务

1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15、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16、村民自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8、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9、关于农村土地转包和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

20、农村生活卫生现状调查

21、农村家庭年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

22、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规律特点研究

农业发展

1、发展现代农业

2、支农惠农政策实施情况研究

3、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5、关于现居地所在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

农民状况

1、农民养老保险

2、农民增产增收

3、农民工子弟上学问题

4、探访农民工留守家属

5、农民收入问题调查问题

6、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7、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

8、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

9、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10、农地征用中侵犯农民利益情况调查

11、建立我省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12、农民精神信仰调查状况及研究

13、大学生“爱心帮扶”实践服务

14、惠民政策、维权法律知识宣讲服务

15、践行“孝道”,体恤老人,关爱残疾人群

16、关注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

17、农民工就业问题

18、关注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

21、农村中小学运行状态问题研究

22、对偏远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调查

地方社会变革选题:

1.地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状况调研

2.我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障问题调查

3.农村医疗保障体制问题调研----以某农村为例

4.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情况调研----以某农村为例

5.本地区食品安全问题调研

6.城镇居民公共安全感调查

7.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秩序状况调查

8.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调研

9.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研----以某地区为例

10.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调研

11.某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调研

12.某地节能环保调研

13.某地经济转型调研

3.实践准备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定本小组的实践方案;通过网络、书籍等了解和学习相关政策以及当地情况,结合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或访谈题目。

(2)进行社交礼仪培训,掌握必要的基本医疗知识,准备必要的物资和资料。如:石家庄学院相关资料、相关证明及证件、礼品与捐赠品、资料采集工具、联系工具、摄影工具等。

4.实践阶段

各实践小组和个人按照实践方案开展实践活动。

调研要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横向对比、重点访谈等方式展开。其中问卷调查采用通过抽样入户调查及个案分析获取调查资料,然后进行对比研究和因素探讨,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和对策。主要是:

(1)查找资料,设计、印制、发放、收集、整理调研问卷;

(2)为公民提供义务服务,举办科技普及讲座与咨询等;

(3)参观、考查城乡有代表性的企业、村镇及文化景点,走访一些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村民或居民;

(4)对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5)在实践活动中,大家既要按照课题要求进行调查活动,又要在教师指导下,认真撰写《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每组1篇)。

5.材料要求

《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调研主题、指导思想、方案设计、实践行程、调研内容、调研方法、数据汇总。

(2)理论分析:成绩或收获;

(3)理论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

(4)理论分析:评价及建议。

(5)感言及谢词

实践报告参照论文书写格式,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统一打印在A4纸上,沿左侧装订成册。

6.上交材料:

分散实践同学于暑假开学后第二周由学委向任课教师及时上交以下材料:

(1)《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其他有代表性的活动照片等音、视频资料;媒体对实践活动的相关报道、当地领导或者知名人士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题词;接收单位评语等也可以一并上交。

7.成绩评定:

教师根据实践活动表现及实践报告给出成绩。马列部将于适当时候对部分优秀实践报告、实践成果进行展览,对优秀实践个人进行表彰。

工作中有何问题及建议请发至:mlbsj2012@sina.com,;或致电任课老师。

推荐第9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报告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 调查对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大学生。 调查方法:网上发帖。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在参与该帖讨论的132名同学中,有约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约40%;而约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约20%打过暑期工,约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约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致使很少一部分大学生愿意参加无报酬且条件辛苦的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校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其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大学生兼职与学业的协调、人身安全、权益保护等问题。文章论述了在校大学生兼职的现状、所遇到问题及其影响,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推荐第10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发展

安阳工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工程管理(1)班

姓名:吴小妹

学号:201004020054

指导老师:赵峰

二0一一年十一月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我国21世纪初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转到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说,几年前这种阶段性变化表现还不是十分清晰,那么,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普遍地感受到,确实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显示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1.从经济发展看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2.从经济体制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从人民生活看

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贫困人口免除了饥寒之苦。同时要看到,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外,还有几千万人处于低水平温饱状态,列入城市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也有2000多万人。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还有不少困难。保证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也取决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4.从发展的协调性看

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由于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同时要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5.从民主政治建设看

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要看到,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6.从文化建设看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要看到,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样的历史任务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过程的。

7.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

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就业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同时要看到,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8.从对外开放看

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要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多亿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21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发展的诸多阶段性特征,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特征。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发展和改革,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这些阶段性特征。

上述情况也说明,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这个大的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建国61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片古老文明的大地上扎根并繁荣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文教、卫生、体育、科学方面等事业取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尤其是在21世纪初,“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一系列鼓舞国人的盛会在中华大地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也必然地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1、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地区发展不均

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新中国完全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虽然建国后工业进程较快,近年实施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有了可喜的成绩,但相对于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东、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差距大,一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

仅以我国农业为例。我国的农村人口有9亿之多,在整个13亿人口中占了近70%,在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仍然很低,虽然在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但对现代中国农业整体而言,生产力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些偏远山区、东北农村还是用以往的简陋的农耕用具和畜力进行耕作,农业发展严重滞后,那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一些地区仍占有很大比例。美国的农民约有500多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2359个县中没有一个县的经济依赖农业,农产品2/3用于出口,占世界出口农产品的一半,其产值却只占GDP的1.7%,并以此达到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目的;而我国有近9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2860个县中,至少有半数以上的县是经济上依赖农业的却是粮食进口国,产值却占GDP的14.8%,因而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中央忧虑的问题。

2、社会主义相关制度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

建国61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有了长足发展,并显示了其民主制度较比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是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还很年轻,有待完善。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它的成熟和完善,必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能解决。所以,我们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坚持改革,清醒地认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为原则,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调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进而使社会主义具体制度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

3、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短短几十年,中国的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仅2010年间,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载人深潜器3500米级海试成功、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再次振奋了国人心怀,新中国也迈入了腾飞的历史进程。尽管我国在一些重大科技领域里,已进入世界强国之林,但科技教育文化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中国人口文化素质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与西方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不小差距。

2006年度中西部扫盲工作汇报会上,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数据披露:目前,中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有文盲1.138亿,其中女性文盲达8383万,占到七成多。另据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黄皮书)上预测,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为1746万—2665万人,从学历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看,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低水平(11%左右)相比,差距在2%—3%之间。而中国人口受教育年龄段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校受教育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5-25岁。1982年我国15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年,到1990年23岁平均受教育程度约为8年,到2000年3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9年。相比之下,美国人口在15-25岁间平均受教育年限随时间增长显著。1978年,美国15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9年;到2000年27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3年。

由此,我国人口文化素质还较低,急需大力发展国家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各类人才,为进一步发展国家科学技术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我国即将进入“十二五”规划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创新和完善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奋发有为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三、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人类社会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关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划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之一。恩格斯说得好:“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位置。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的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这也就是社会主义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不清醒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不可能从全局上和总体上把握中国实际,就会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发展的具体的阶段性变化,就有可能使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局性和总体性判断流于空泛,大的发展方略也难以贯彻落实。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关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关于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都是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典范。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方针政策,都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所需要的正确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丰富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从而也就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这种正确认识所制定的方略,必将引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新的胜利。

第11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网络化作为这次革命的显著特征,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成为中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对中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产生了 【正文】

一、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大技术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一个有关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网上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我们一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纸质问卷90份,网上调查问卷收到472份,有效问卷557份。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网络中应该完全遵守显示道德的占有41.8%,87.3%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赞同和觉得应该进行网络规范的占95.2%。可见,虽然显示生活的多样化使得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发泄情绪、恶作剧的园地之一,但大学生对网络保持了理智清醒的认识态度,对网络环境的不良现象有着充分、足够的额认识,对整个网络环境在心理上也有较好的准备。

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认知对行为的支配作用不同于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它并不必然导致相应的道德行为,而有待于上升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是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观念隐藏在染指结构的黑箱里面,难以直接评价、判断。具体在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上生活中,存在诸多的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有:

(一)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中的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的认识

大学生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而网路作为一种无国际、开放性的媒体工具,传播信息快捷便利,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充斥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成熟的青年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收到网上想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母语”文化遭受强烈的冲击。互联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占90%以上的信息时英文文化在网络上取得霸权的地位,从而导致西方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长期沉溺于互联网的青年学生由此对传统文化逐渐淡漠甚至产生排斥。此外,超过半数的青年大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弱,会出于好奇心了冲动心理可以去搜索一些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以及 色情、暴力等与社会主义文化相背的内容(见题一)。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虽然不少的学生只是抱着“看一看,不会对自己产生坏影响”的态度,但是,因为自制力较差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对滞后,从而造成网络上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和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传播。

题一: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访问过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的网站(包括黄色、暴力等)吗?(单选)(%)

经常访问 偶尔访问 没有访问过 文史类 16.3 33.7 50 理工类 13.5 29.4 57.1

(二)青年大学生迷恋网络以及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由于互联网空间到处都是新生事物,对于容易接收新事物的青年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对网络的迷恋。有的学生因为过分的投入而染上“网络的、毒瘾”,上网

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一次上网少则几小时,多则连续几天,吃饭睡觉都是随便来。长时间上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因为吃不好,睡不好,导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同时,调查显示: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已经不足为鲜,曾经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当做是作业交给老师的大学生占上网人数的50%左右,更有甚者在网上购买学士、硕士论文,这种现象不仅表示着某一名是、学生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精神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沦丧(间题二)。

二、你是否有过在网上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的经验?(%) 经常 有过,但是不经常 没有 文史类 37.2 25.9 37.1 理工类 13.7 27.8 58.5

(三)青年大学生网络不文明的行为普遍

在由于光纤电缆和调节器网卡构成的这个“网络社会”中,人以电子化的高速运动的“符号”存在,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着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热情,显示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容貌谈吐北抛在一边,彼此直接因为“大话投机”经常联系。同时,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在网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却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因此,不文明行为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

调查显示:86.3%的同学看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3.2%的同学见过网络不文明的现象比如谩骂和恐吓。35%的大学生曾经在QQ或论坛上对别人的进行恶意的攻击和散步虚假的信息,即使是在学校最受欢迎的BBS,也是仅有17.2%的同学认为那上面发表的个人见解很值得一看,87.3%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

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身是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知识群体,是中国新世纪的希望所在,他们将在新世纪工作好几十年,担任着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任,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的面貌。根据这次调查显示,不同程度“触网”的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高达92.7%。从平均的上网时间来看,大二的男生女生分别是3.3小时每周和3.2小时每周,大三的男生女生分别是4.6小时每周和4.5小时每周,大四的学生则是鹤立鸡群男生女生的上网时间分别是6.2小时和5.7小时每周。可见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感情和心理,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一个中欧你重要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的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的利用它来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也明确的指出了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建设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面对当前青年学生网上道德失去规范的现象,高校必然要加强思想政治进网络的工作,实施相关的网络道德教育,帮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所说的学生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网络时代同样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们就把握了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这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应对措施

(一) 规范“网上行为”,加强对上网青年大学生的自律教育

“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的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这种网络的虚拟性对人的道德自律教育尤为重要。

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教授的指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导利,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世界的“功”与“过”,提高青年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讲座、论坛、对话、培训、报刊、广播等宣传教育,努力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上网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做良好的网民。

通过上述的措施,积极引导上网青年大学生对大量的信息持扬弃的态度,最终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使上网青年大学生把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总而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道德自律的能力。

(二) 实现“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网络教育性格局

网络是新生事物,大学生对网上信息的辨别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信念等级的教育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因此,全国各高校在建设网络阵地的同时,不能放松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组织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真正的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护墙”,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谣言进行批评和发布正确的信息。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丰富和拓展两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增强网络教育,正确认识网络的先进性和危害性,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非文明等关系,确实增强课堂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促使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境界不断升华。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组织网络知识讲座、利用广播、电师、报刊等媒体开展宣传,倡导青年大学生文明上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把网络技术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网上网下两种教育模式齐头并进,实现“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网络道德教育新格局,才能较好的解决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开拓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第12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目前,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 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三,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四,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网上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一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纸质问卷90份,网上调查问卷收到472份,有效问卷400份。 五, 调查结果 六, 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64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62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38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七,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八, 调查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直接、生动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纵深发展的今天,更具有其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地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所调查问题

1、你是否赞成大学生实习、打工或是兼职

很赞成(38%) 在不影响学习的概况下赞成(62%) 不赞成 (0%)

2、你参加实践的目的 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12%) 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64%) 赚取生活费(20%) 其他(4%)

3、你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

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52%)打工或做兼职(40%) 三下篇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范本

日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以及应对措施调查报告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网络化作为这次革命的显著特征,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著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副米啊你效果、如网络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虚拟空间,网民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摆脱了现实社会里诸多规范的约束,造成隐形角色失去规范,侵犯知识产权、制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违法行为以及恶意攻击他人、散布虚假信息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

【正文】 ;

一、青年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大技术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一个有关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网上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我们一共发放纸质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纸质问卷90份,网上调查问卷收到557份,有效问卷472份。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网络中应该完全遵守显示道德的占有41.8%,87.3%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赞同和觉得应该进行网络规范的占95.2%。可见,虽然显示生活的多样化使得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发泄情绪、恶作剧的园地之一,但大学生对网络保持了理智清醒的认识态度,对网络环境的不良现象有着充分、足够的额认识,对整个网络环境在心理上也有较好的准备。

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认知对行为的支配作用不同于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它并不必然导致相应的道德行为,而有待于上升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是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观念隐藏在染指结构的黑箱里面,难以直接评价、判断。具体在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上生活中,存在诸多的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有:

(一)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中的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健康的认识 大学生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而网路作为一种无国际、开放性的媒体工具,传播信息快捷便利,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充斥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成熟的青年学生,长期接触互联网,很容易收到网上想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母语”文化遭受强烈的冲击。互联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占90%以上的信息时英文文化在网络上取得霸权的地位,从而导致西方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长期沉溺于互联网的青年学生由此对传统文化逐渐淡漠甚至产生排斥。此外,超过半数的青年大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弱,会出于好奇心了冲动心理可以去搜索一些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以及 色情、暴力等与社会主义文化相背的内容(见题一)。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虽然不少的学生只是抱着“看一看,不会对自己产生坏影响”的态度,但是,因为自制力较差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对滞后,从而造成网络上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和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传播。 题一:你或者你身边的同学访问过宣传西方生活理念、意识形态的网站(包括黄色、暴力等)吗?(单选)(%)

经常访问偶尔访问 没有访问过 文史类 16.3 33.7 50 理工类 13.5 29.4 57.1

(二)青年大学生迷恋网络以及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由于互联网空间到处都是新生事物,对于容易接收新事物的青年大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对网络的迷恋。有的学生因为过分的投入而染上“网络的、毒瘾”,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一次上网少则几小时,多则连续几天,吃饭睡觉都是随便来。长时间上网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因为吃不好,睡不好,导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同时,调查显示: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已经不足为鲜,曾经一次以上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当做是作业交给老师的大学生占上网人数的50%左右,更有甚者在网上购买学士、硕士论文,这种现象不仅表示着某一名是、学生的堕落,而且意味着学术精神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沦丧(间题二)。

二、你是否有过在网上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的经验?(%) 经常 有过,但是不经常没有 文史类 37.2 25.9 37.1 理工类 13.7 27.8 58.5

(三)青年大学生网络不文明的行为普遍 在由于光纤电缆和调节器网卡构成的这个“网络社会”中,人以电子化的高速运动的“符号”存在,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着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热情,显示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容貌谈吐北抛在一边,彼此直接因为“大话投机”经常联系。同时,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在网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却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因此,不文明行为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 调查显示:86.3%的同学看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3.2%的同学见过网络不文明的现象比如谩骂和恐吓。35%的大学生曾经在qq或论坛上对别人的进行恶意的攻击和散步虚假的信息,即使是在学校最受欢迎的bbs,也是仅有17.2%的同学认为那上面发表的个人见解很值得一看,87.3%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

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身是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知识群体,是中国新世纪的希望所在,他们将在新世纪工作好几十年,担任着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任,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的面貌。根据这次调查显示,不同程度“触网”的学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高达92.7%。从平均的上网时间来看,大二的男生女生分别是3.3小时每周和3.2小时每周,大三的男生女生分别是4.6小时每周和

4.5小时每周,大四的学生则是鹤立鸡群男生女生的上网时间分别是6.2小时和5.7小时每周。可见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的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感情和心理,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一个中欧你重要途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的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的利用它来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也明确的指出了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建设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面对当前青年学生网上道德失去规范的现象,高校必然要加强思想政治进网络的工作,实施相关的网络道德教育,帮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所说的学生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网络时代同样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们就把握了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这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应对措施

(一) 规范“网上行为”,加强对上网青年大学生的自律教育

“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的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这种网络的虚拟性对人的道德自律教育尤为重要。 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教授的指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导利,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世界的“功”与“过”,提高青年大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讲座、论坛、对话、培训、报刊、广播等宣传教育,努力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上网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做良好的网民。

通过上述的措施,积极引导上网青年大学生对大量的信息持扬弃的态度,最终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使上网青年大学生把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总而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道德自律的能力。

(二) 实现“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网络教育性格局 网络是新生事物,大学生对网上信息的辨别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信念等级的教育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因此,全国各高校在建设网络阵地的同时,不能放松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组织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真正的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护墙”,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谣言进行批评和发布正确的信息。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丰富和拓展两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增强网络教育,正确认识网络的先进性和危害性,正确处理网络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文明与非文明等关系,确实增强课堂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促使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境界不断升华。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组织网络知识讲座、利用广播、电师、报刊等媒体开展宣传,倡导青年大学生文明上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把网络技术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网上网下两种教育模式齐头并进,实现“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网络道德教育新格局,才能较好的解决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开拓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篇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同时大学生同样要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心理素质

调查目的: 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其价值取向自然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并由此必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特征以及其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德育的客观规律,建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充满活力的教育方法,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在当前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调查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工学院09至12级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到的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达96%,其中男生301人,女生179人。 调查方式: 使用自己编制的“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围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职业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状况、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提问。然后分别统计各类学生选择答案的百分比进行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就现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中学及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升学的压力,生活上对家庭的过多依赖等,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进入大学后有较多的不适感、失落感和彷徨感。同时,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社会价值,道德价值,人生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取向,无不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突出价值取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社会价值取向

绝大多数同学对社会的实情有着清楚的认识,注重和关心社会,亦能以社会利益为重。在“您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有多少了解?”的问题上,有13.43%的同学认为“知之甚少”,其余的均认为知道的比较多;在“您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吗?”的问题上,“经常关心”和“一般关心”的同学达80.60%,而没有同学选择“不关心,与我无关”选项。这充分说明,当代高职大学生对社会比较关注,了解比较深入而全面,并热心投身于社会的各项改革之中。在“你认为个人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调节?”的问题上,98%的学生认为应以“集体利益优先”和以“个体和集体利益并重”,只有2%的同学是以“个人利益优先”。在“你认为目前社会竞争体制合理吗?”的回答上,却有40.29% 同学认为“不合理”,只有16.41%的同学认为“合理”,认为“不清楚”的也有32.83%同学之多。这说明,当前高职大学生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利益问题的看法比较客观,完全符合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但对于社会的客观公正性的认识却缺乏理性和全面性,易受到社会表面现象的影响,这与同学们的社会阅历、知识、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广泛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的耳闻目睹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道德价值取向

道德价值的取向,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与人性的美丑,它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道德根基。“道德观念是否有一个标准”有46%的人选择的是说不清;同学都认为道德观念只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没有一定的标准,也不应该用很精细的观念去框定。“智慧和品德哪个更重要”智慧和品德的支持率不相上下,分别占42%和40%。这说明品德高尚还没有成为理所当然的重中之重。“是孝敬父母重要还是报效国家重要”b选项的人占了57%。而c选项的人仅仅只有12%。虽然有孝心是很重要的,但是选择报效祖国的人实在也有点少。而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又回到了主题,在道德和诚实之间,同学们很难抉择。认为诚实和道德是同等的。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注重礼仪是有目共睹,从长尊幼卑到举手投足都有一定的规矩。在这样悠长的历史下中国人也该是十分注重道德品行的。但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道德观念的模糊让人担忧。

(三)人生价值取向

人生目的过于个性化,目标比较模糊,态度消极、意志欠缺。在“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上,37.31%学生选择“为了生存”, 23.88%选择“出人头地”, 16.41%选择“兴趣理想”,11.94%选择“报答父母”,而选择“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居最后一位,只有10.46%的比例。

在“在大学期间,您树立自己的目标了吗?”的问题上,到目前为止有71.65%的学生还未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是极为不相适应的,应引起广大西青年思想教育者们的高度重视。在“在大学您是怎样对待学习和考试的?”问题上,有40.29%的学生认为“平时不必注重,考试靠突击”,有11.94%的人认为“无所谓,随遇而安”,2.98%的人认为“能玩就玩,能作弊就作弊”,而“从始至终非常重视”的学生只有44.79%,这似乎也印证了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在“您对参加各种学生活动的意愿”的选择上,只有40.29%的学生选择“经常且很乐意参加”,而其他学生均表示“有时或很少,没兴趣参加”。 (四)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人物

在“谁对您目前的价值观影响最大?”问题的回答上,选择“家人”的占47.76%,选择“朋友”的占23.88%,排第三位的是“书籍”(11.94%),第四位是“老师”(8.95%),其余的是“同学”、“其他人”和“网络”。从中不难看出,当前高职大学生个体成长最易受与其生活最接近的人(榜样)的影响,家中亲人和价值观相同或相近的朋友就是这样的榜样——亲人与朋友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各种经历与言论,都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借鉴经验。而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小,可能是老师的言行过于纸上谈兵,或者老师本身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反差,从而导致学生的认同度过低。另一方面,同学又与自己一样没有多少人生阅历,影响上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极其复杂和严重,因此只有找到症结之所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优秀人才。 心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是物质高度的发展的产物,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心理包括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现象是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征。心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的社会性。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经验的人或者具有不同性格的人来说,面对问题是其心理反应是不同的。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家庭、生活、学习和就业等等各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一压力不仅对步入社会的人造成影响,也对在校的大学生造成了影响。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一些事情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特别是现在一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出现交际困难。同时害怕遇到挫折,虚荣心又强烈,对一些细小问题无法进行冷静处理等,所以容易在心理上走向偏激。出现情绪波动等一系列不良状况,考虑到这些,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多数人的心理都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人生的每一时期,各有其特定的问题和困难,某一时期的困难和问题如果不解决,危机将影响下一时期的发展;如果困难和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危机将化解,人生将会继续顺利发展,而且还将发挥良好的基础作用,并有助于后期的发展。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并解决好青年特别是将要担负国家建设重任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为如果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歪曲并且存在消极心理,长期积累又得不到缓解和化解,就容易造成心理障碍,轻则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重则影响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迷茫

现在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自我和他人、对环境和社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对人生的走向和意义也有了初步的思考,同时对于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些美好的憧憬和预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与生活、新的自我定位,大学生难免会发现眼前的一切并非所想的那么美好。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望、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期望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有35.2%的同学认为,大学没有他们所想象的那样高雅和浪漫,缺少文化气息。在迷失自我的时候,大学生远离亲人和朋友,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一旦有问题想不通,死钻牛角尖,心理就会严重失衡,迷失前进方向。 2.学习与发展的挣扎

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同学在进入大学后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导致考试失利,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问题。学会“学习”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一步。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一些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才阻碍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调查中,29.64%的同学认为学习是目前自己感到压力最大的一个方面。如果说学习的苦恼往往出现在低年级的同学身上,那么毕业后的选择则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大四的学生。考研、就业还是出国??众多学子在这样的十字路口徘徊。如何面对早晚都要涉入社会的现实,给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结。 3.现实与虚拟的碰撞

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是非常普遍的,也是调查中反映最多的问题。有39.1%的同学认为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的失衡带来的。学校周围的网吧成了不少大学生打发时间的好去处,他们长时间陷入网络的虚拟空间不能自拔,玩物丧志。许多同学面容憔悴,睡眼惺松,精神萎靡,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耽误了学业。大学生的论坛里随处可见的一篇篇期盼友谊、发泄孤独的文章反映了一方面,不少在校大学生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的心理上的巨大反差,让这些同学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于是开始闭锁自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甚至对生命的放弃。 4.恋爱的合理性与不确定性的冲突

恋爱现已成为当代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爱情存在于大学校园自有其合理性,大学校园是一特殊的社会环境,共同的集体生活、学习方向使得大学生们相互接近,再加上正值情感的萌发期,大学生之间很容易擦出爱的火花。然而在这浪漫爱情画面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不正确的恋爱动机往往会影响到他们对爱情问题的处理。有恋爱就会有失恋,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大学是缺乏成熟的恋爱条件的,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导致大学失恋率高。对正处于情感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失恋是生活给他们的第一道难题,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概括来说就是大学生是个承载着社会和家长高度期望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种意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新的社会,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的挑战和解构是强烈的。市场经济是保护开放、平等、自由和竞争的经济,因此,独立性和平等自由是其得以存在和运行的前提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使当代大学生培养了自立、自强精神,强化了竞争拼搏意识等。但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使钱的多少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主要尺度。美好的信念与现实不符,从而造成心理上的扭曲。有48.2%的同学认为,现实与老师的说教不一样。

2.就业难带来的问题。就业难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显示,有26.73%的受调查者认为目前感到最大的压力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施高就业政策,导致我国各行各业的许多单位都人满为患。而现在,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各单位又在进行减员增效。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政策的导向,各大学校纷纷扩大招生,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增加了就业供求比例的失衡。另外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导致毕业生人才与社会需要的脱节。使得大学生有种进入社会后却发现无用武之地之感,从而产生了迷茫感 3.学校和教育方面的因素。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和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然而,长期重智力轻能力、重科技轻人文的培养模式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失落,他们面对自己的人生困惑往往无力自解。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造成高校的盲目和浮躁,普遍缺乏远大的办学目标和理想,远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而没有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没有全面腾飞的民族。调查显示,只有27.76%的受调查者认为“校内教育”是对大学生最有影响的渠道。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在校大学生数量在急剧增多,伴随学生增多的同时,大学内部对学生的管理弱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另外,相当数量的学校并没有提供相关规章制度的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大学生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教育。 4.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这一深刻的社会问题也反映到高校的校园中来,成为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第二号“杀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是一个班的同学,有人花钱大方,追求“卓越”生活,而有人却省吃俭用,到处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其实,今天的大学生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但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今天的大学生对待贫困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金钱问题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矛盾,毕业之后的贫困依然未有穷期,正是这种悲观消极的心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受耐力,再加上校园里的消费攀比、歧视贫困这些不正之风,更在强化着贫困生的自卑感。 1.您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吗? 经常关心一般关心不关心,与我无关

2.你认为个人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调节 集体利益优先 个体和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优先

第13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教学安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社会

实践教学安排

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成绩在学生

的最终成绩中占20分。本学期实践教学安排采取自主选择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一项实践课题,按要求完成。

一、社会实践内容:

1、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周围企业、校内以及周边中小学高校等进行调研、参观。包括收集数据、发放问卷等形式。

2、就“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调研,重点就一些好做法、好经验,以及问题和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

3、学校生活调研,可与专业相结合。

4、风筝会、菜博会、花博会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下文化体制改革的启示

二、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安排:

要求大学生带着理论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同学们须从本“安排”公布之日起的1周之内在课堂大班的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可以一宿舍为一小组)组合并确定选题。并在任课教师处备案。第13周完成作业。从第14周起,由所在班级同学推选产生(5—7人)评委小组,选择晚自习时间展示ppt电子文档,评委小组所有成员按百分制打分,然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取平均分。展示时,所在小组成员可选3-4位代表站上讲台,由一人或多人结合小组的课件进行讲解,其他人进行补充或者回答问题(具体形式可以自拟)。 所有小组都展示完后,由班长或学习委员将ppt电子文档最终成绩上交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结合调研报告给出本小组的最终分。

三、社会实践报告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写出3000字以上调研报告一份,交电子版、纸质版(用A4纸打印或用横格信纸誉写,字迹要清晰)、ppt电子文档各一份。在调研过程中最好是图文并茂,图片可作为PPT展示内容,从而使报告更加生动。

2、内容翔实,反映问题客观,材料充分,书写规范,逻辑清楚。

3、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分析水平,洞察力和研究能力水平。

4、所有小组共同完成的作业,在作业的封面写清楚小组成员的班级、学号、姓名和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所交电子文档需将所有文件放在一个文件夹内,文件夹名称应为小组成员班级名称和作业名称。

四、成绩考核标准方法:

1、调研要与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结合;

2、调研报告是否是原创、是否有教育意义和调研报告的水平;

3、调研报告是否符合撰写规范。按照优、良、中、差四个评定标准(分数为20、

15、

10、

4、任课教师根据其课件、文章完成情况和展示效果评出相应成绩。原则上,所有小组成员成绩相同。但如果出现明显搭便车行为,该同学成绩记为小组成绩的50%;

五、注意事项

1、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单纯讲述原理或单纯叙述实际都属于不合格的作业。

2、要求用一个观点说明一个问题 。如果一篇文章中用多个观点分析若干问题,重点不突出也属于不合格的作业。

3、根据选题指南给定的范围,自己拟定论文的具体题目。论文题目要小、要具体,分析问题要深入、丰富。防止“假、大、空”和简单化。 课件制作时切忌大堆文字堆砌。文字描述可放在附录文档或者准备的讲稿上。课件上尽量使用图表,流程图,小图片来反映自己的思路和推理过程,每张幻灯片上文字最好不要超过30个字。课件风格可以自己设计或者使用好的模版,彰显出个性和小组的风格(简洁明快的风格为佳)。

4、一般情况文章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的逻辑顺序进行,体现文章的真实性、严谨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5、课题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要体现出不同的分工,如:文章书写者、课件演讲者、回答问题者、问卷调查者、搜集资料者、拍照录像者等。

6、课堂演示时间8—10分钟。

7、严禁抄袭,一经发现,作业按0分记。附一:可供参考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目录(但不限于此)

1、就不同行业对“中国梦”的解读进行调查

2、当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状况调查

3、雾霾天气与环境污染危害调查

4、家风与家庭成员发展状况调查

5、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6、关于“打老虎 拍苍蝇”的社会影响调查

7、当下征地拆迁状况调查

8、“日货”在国内销售状况调查

9、基层民主建设与公民民主意识现状调查

10、家乡经济状况、环境状况调查11潍坊学院学生阅读习惯调查

12、当下中国垄断行业现状调查

13、20年来潍坊节会(风筝会、花博会、菜博会)发展的的经验与教训

14、潍坊民间文化保护现状调查

15、房地产行业现状调查

16、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

17、农村耕地保护现状调查

18、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19、农村“撤点并校”影响调查

20、其他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

特别提醒:调研一定注意安全,如确需对某些有潜在非安全

因素的领域进行调查,最好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行动,调查时要保持通讯畅通,有突发情况迅速撤退或拨打110.

不明事宜咨询任课教师

第14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目前,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 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三,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四,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网上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一共发放纸

质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纸质问卷90份,网上调查问卷收到472份,有效问卷400份。 五, 调查结果 六, 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64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

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62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38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七,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

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八, 调查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

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直接、生动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纵深发展的今天,更具有其广阔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地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问卷调查表

1、你是否赞成大学生实习、打工或是兼职

◇很赞成(38% ◇不赞成 (0%)

◇在不影响学习的概况下赞成(62%)

2、你参加实践的目的

◇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12%) ◇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64%)

◇赚取生活费(20%) ◇其他(4%)

3、你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

◇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52%)◇打工或做兼职(40%)

◇三下乡支援农村建设(0%) ◇其他(8%)

4、你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

◇是(90%) ◇否(10%)

5、你参加过何种实践

◇兼职(56%) ◇暑期工(20%)

◇实习(14%) ◇从未参加过(40%)

6、你参加兼职或打工的类型

◇家教(14%) ◇网络的实习实践(6%)

◇派传单 商品促销(22%) ◇校园销售(14%)

◇餐厅服务员(8%) ◇其他(36%)

7、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

◇完全不符(40%) ◇不相符(36%)

◇基本相符(12%) ◇完全相符(12%)

8、是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能(38%) ◇不能(62%)

9、在实习或工作中是否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

◇满意 (66%) ◇不满意(34%)

10、你认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

◇实习机会(56%) ◇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22%)

◇素质拓展(12%) ◇职业生涯规划(12%)

第15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

小组成员:

郜培森

史晨路

汪林青

康世朋

刘立柏

易念慈

2011年10月1053341053461053481053391053431053

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

一、结果分析

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

调查结果显示,想去中外企业、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占参加调查人数的26%和22%。并没有争相到国企、外企工作,有近40%的天津高校大学生对企业的性质并不十分在意。虽然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后有所复苏,但是一些有实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仍然不是太高,理智的大学生为了先就业,不再拘泥于工作单位的性质。这正好反映了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们的择业态度趋于稳重和理智。

学生要求的薪资标准下降

如今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期望月薪为1000至2000元。自身价值的评价,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确定薪酬的标准,其次才是人才市场的行情和用人单位的势力。要正确的评定自己的自身价值,同时也要经得起公司乃至市场的检验,过分拔高或者过分贬低自己都是错误的。接受调查的一位学长说,他对第一份工作的薪资要求很低,无所谓多少,只是去学习工作经验,适应这个社会,他还说,毕竟学校跟社会是有很大不同的,要把第一个工作当作是自己进去社会的进修学校,当然,他表示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个是必须的。

学生注重的公司特点

近六成高校大学生仍把个人发展空间和公司发展前景作为重要的择业标准。对薪资和公司的名气注重度只占很小的比例。在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这样的选择更加的理性。另外,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前几年的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对中国的就业市场影响很大,因为中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就是出口,而出口业受到很大的打击。所以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就开始关注就业动态。超五成学生通过网上投简历、人才招聘市场、校园招聘会等方式寻找就业机会,这样的求职方式更加的主动,机会也更多。接受调查的以为学姐告诉我们,她今年参加了好几场招聘会中,几乎全是自己在网上找到的,当然,学校的招聘会更是一个没拉,如今,她已经找到满意的工作,只等着明年毕业就参加工作,为自己的在校学习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学生的就业与继续深造

本次调查哦现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毕业后何去何从大多都有较明确的计划。不管是大四,大三大二还是大一,他们都有明确的打算,不排除有人会在以后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对未来几年有个目标,是好事,值得鼓励。接近半数的学生做了“求职、升学两手准备”。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计算机,增强自己的能力,并且有的学长学姐,甚至是学弟学妹告诉我们,他们会经常上一些招聘网站,看看用人单位对自己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什么 ,然后有意识的像那个方面发展和努力,这着实出乎大家的意料。通过这种方式,有些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他们已经在像用人单位的要求发展,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感觉未来就业前景一般,只有少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感到“悲观,估计自己难以找到满意工作”。如果就业不够理想,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准备“调整就业目标,先就业再做打算”,其次就是努力考研,做这两种打算的毕业生占多数。

学生想要的就业区域

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意向看,大多数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的出发点是发展机会多、生活环境好。对该校毕业生最具吸引力的就业地域是苏州杭州、京津沪和南京等地区,近80%以上的毕业生希望到这三类地区就业,其中苏州杭州、京津沪和南京有50%以上的毕业生对之充满期待,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吸引力并没有我们在调查之前想象的那么火爆,与选择中西部、苏北和东北地区的比例都只在10%左右,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比例,显示出我国对学生的吃苦教育还不够,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热爱吃苦的精神。

学生求职的主要渠道

选择有效的求职渠道,能够保证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服务。从被调查的学长学姐获取信息的渠道看,本校就业网站、辅导员和年级是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三条主渠道,口头调查现实,成功签约的就业信息来之于这些渠道的人数。两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学生通过参加专场校园招聘会、参加校内大型招聘会、自己直接与单位联系、通过实习寻找机会等方式进行求职。但也有半数已经签约的同学是通过自己的渠道和方式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由此可见,而各类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求职信息,而学生自己的努力也是功不可没的。

学生存在的就业误区

大学生就业意识产生较晚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显示,过半数的大学生就业意识开始于大学三年级,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开始于大学

一、二年级,大约有一成的学生根本没有就业意识,这也让我们有不小的震惊。

经查阅资料,得知,就业意识是个体对就业活动的认知,包括就业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就业意识是个体就业计划制定和决策的前提。个体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都是在为未来就业做准备,甚至是为未来一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如果完成大学教育就进入就业环节,那么就业意识产生在大三时确实过晚,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

就业目标定位较模糊

目前很多大四学生有较为明晰的就业目标,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有就业目标,但不确定,比如以为接受调查的学长就告诉我们,他的目标很模糊,有时候自己也表达不清楚,只是在头脑里大概有个印象而已。然而另一些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就可以用不准确,过于理想化,心理期望值过高来形容了 。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普通工作岗位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

这次调查表明,接近九城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兴趣、就业价值取向等相关问题认识较为模糊,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此有较为明晰的认识。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就业认知是指个体对个人职业价值、兴趣、能力以及职业的事实状况和相关信息的了解。就业中职业的选择和决策均需要对自我职业价值取向、兴趣、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就业的自我认知模糊必然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就业心理准备不充足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主要是指对就业的专业准备和就业技巧的准备等认知。大部分大学生做了专业拓展方面的准备,在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还显示,近半数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就业方面的教育、训练辅导比如,很多人都表示上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选修课程,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表示接受过较多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极少部分表示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我们通过对就业市场工作人员的聊天得知,尽管部分大学生在专业方面做了相应的拓展,但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就业教育、训练和辅导应该系统化,不应偏重于就业技巧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

总结

大学生应该勇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一个被调查的学长跟我们说,他已经找了二三十次工作了,简历投出去都跟石沉大海一样,再也没有了音信,、但是他依然面带笑容,并不悲观,让我们很感动。他说他相信一句话:平平淡淡的一生干不出什么丰功伟绩,只有不断在挫折与困难中磨练,你才会成长,才会使你的人生达到生命的制高点。

大学生应有的心理准备

及时转换自我角色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参加兼职工作,比如做一个促销员,这样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还有亲和力,可以说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深入了解自身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这需要我们冷静来思考。

对自己充满足够自信要做好准备在就业遇到各种困难,困难是只阻碍你成功的绊脚石,但他也是是陪伴你走向生命制高点的经之路。在面对困难时只要我们能挺过来,那就是你又一次跨越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峰,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失去自信,只有你充满自信,你才能够跨越这制高点。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大学生能否正确充分的准备就业,决定能否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提前着手准备,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未来有个一美好的期望,并且不断的努力。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第16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7.《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 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D)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知觉到表象的飞跃 C.从判断到推理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C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 B )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5.“人化自然”是指( D )

A.整个自然界

B.人本身的自然

C.未被人认识的自然

D.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 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7.决定一个社会形态性质的主要依据是(B)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国家政权

D.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18.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B ) A.它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C.它是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D.它是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19.我国的政体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监督制度 20.科学技术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B )

A.主导性因素

B.渗透性因素

C.基础性因素

D.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2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

( D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2.一对孪生兄弟到公园游春,回来后向母亲报告各自的观感.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 B)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的性质决定于人对它的主观感受程度

B.主体认识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主观感受,正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23.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24.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C )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2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B )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2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27.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C ) A.前者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后者是剩余价值 B.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值,后者发生价值增值 D.前者价值增值少,后者价值增值多 28.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9.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30.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D )

A.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辩证法理论

D .唯物史观

3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D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32.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3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3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D)

A.理论斗争

B.议会斗争

C.经济斗争

D.政治斗争

35.“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句话揭示的是(

A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目前我国社会的性质 C、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6.从结束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是( D ) A、戊戌变法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辛亥革命

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3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D)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8.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B)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39.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40.“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C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1.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①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②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③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⑤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B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③④⑤

4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①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④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 B )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3.“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此话表明的哲理有哪些?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③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④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B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① ③ ④

D.② ③ ④

44.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收“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C ) ①客观规律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④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5.以下有关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判断正确的有:(

D ) 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未变

②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未变

③工人阶级受雇用的阶级地位未变

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未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6.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B )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与肯定的区别

③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抛弃

④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⑤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47.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体现在(D ) ①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②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

③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④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途 ⑤它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关系的性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8.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②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③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④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9.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 C ) ①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宿命论

③ 万物齐一

④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⑤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③⑤

D.②⑤ 50.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 C) ①生产价格与价值无关

②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③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④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

C. 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5 DDDCD

6-10 BDBDC11-15 DCBCD

16-20 BBBAB 21-25 DBCCB

26-30 ACACD31-35 DCDDA

36-40 DDBCC 41-45 BBBCD

46-50 BDDCC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C)

A.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B.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C.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2、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D )

A.阶级斗争理论

B.社会主义学说 C.辩证法理论

D.唯物史观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B )的历史观

A.唯物主义

B.宿命论

C.唯意志论

D.循环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D)

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②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③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④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C)

①对数人选择的道路

②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③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④能够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9、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D)

①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③包含肯定的否定

④抽象的否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D)

①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②我们惟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④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1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4、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6、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D)

①水往低处流

②日出于东落于西

③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7、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8、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9、广大农民在致富的过程中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0、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的意义是(D)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2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B)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2、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2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D)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2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的关系

27、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B)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8、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

①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②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③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④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是(C)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②政治法律制度

③国家政权

④社会意识形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0、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C)

①世界的可知性

②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③认识起源于经验

④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32、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B )。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3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B )。

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对外经济援助

D.技术输出

3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3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人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36、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3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38、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C)

①不变资本

②固定资本 ③可变资本

④流动资本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9、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C)

①不变资本

②固定资本

③可变资本

④流动资本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0、股票价格(D)

①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②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 ③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④不是股票的票面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

A )

①个人主义

②利己主义 ③自由竞争

④社群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2、货币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C)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43、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和角是(A)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4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D)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4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

4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C)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8、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9、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坚持(C)

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共产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

D.社会主义方向

50、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参考答案

1-5 C D B B D

6-10 C D C D D 11-15 A D B C A

16-20 D A D B D 21-25 B C A B D

26-30 B B A C C 31-35 A B B A D

36-40 C C C B D 41-45 A C A D D

46-50 B C A C A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4.在整个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 )

A.物质性

B.存在性

C.可知性

D.运动性

7.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下列选项中,强调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C )

A.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B.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9.社会意识是( C )

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认识的客体是( A )

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D.外部自然界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C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 15.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B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观点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壮大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说明( C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1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 A.各种经典文献

B.科学家的活动

C.文学艺术家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9.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矛盾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进步社会势力和保守社会势力的斗争 20.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A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社会结构的改革

D.道德水平的提高

21.“支配物质世界之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种观点属于( B )

A.唯意志论观点

B.宿命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非决定论观点

2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D )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

①普遍联系的环节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③永恒发展的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观的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4.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包括:(

A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B

)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26.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D ) A.人脑的进化

B.动物心理的形成 C.语言的产生

D.劳动 2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B )

①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③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④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9.辩证的否定是( D )

①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扬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C )

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③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④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C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C ) A.资本家的节俭; B.资本的价值;C.剩余价值; D.扩大再生产 3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3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D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3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D

)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A

36.把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其依据是(

C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3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38.从理论上看,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 D ) A.特殊形式

B.唯一形式 C.辅助形式

D.基本形式

39.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

) ①货币资本

②生产资本 ③商品资本

④商业资本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0.以下有关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判断正确的有:( D

) ①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未变

②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未变 ③工人阶级受雇用的阶级地位未变

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未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1.以下属于生产力的“硬件”部分的是(

C )

①劳动者

②劳动资料 ③应用科学

④劳动对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是:(

A )

①个人主义

②利己主义 ③自由竞争

④社群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3.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D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4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45.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46.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原因是它们的( D )

①领导力量是相同的

②阶级基础是相同的

③内容是相同的

③形式是相同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7.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D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48.社会形态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49.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

D )

A.原始社会

B.阶级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50.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C )

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

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

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

参考答案

1-5 A D D D D

6-10 A A C C A

11-15 D A C C B

16-20 A C D C A 21-25 B D B A B

26-30 D A B D C

31-35 C C D D D

36-40 C C D A D

41-45 C A D C D

46-50 D D C D C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 B ) A.革命性和批判性

B.实践性和阶级性

C.科学性和历史性 D.辩证性和彻底性

5、“万物皆备于我”是( D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 A ) 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 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 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 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

7、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 )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

9、“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B )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0、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C )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1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D )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1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3、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 )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C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 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15、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6、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 )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17、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18、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C )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19、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20、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2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B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23、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B)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4、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D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25、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6、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劳动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27、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B )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2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9、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C )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0、金融资本是由( C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3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3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 B )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3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 B )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5、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3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3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38、“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9、“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B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0、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4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

①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②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 ③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

④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⑤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 A )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④⑤

4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

①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是唯心主义的③是庸俗唯物主义的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⑤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 B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③④

D.③④

4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①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②事物本身的复杂性③认识本身的复杂性④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⑤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C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⑤

4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②具有普遍性③具有直接现实性④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⑤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A )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④⑤

D.①③⑤

4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①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②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③意志决定一切④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⑤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A)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

D.④⑤

46、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①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②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③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④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⑤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A ) A.①②④

B.①⑤

C.②④

D.③④⑤

47、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有①自然环境结构②人口结构③物质经济结构④社会政治结构⑤社会观念结构 ( A )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③④

48、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①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②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③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④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⑤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 B ) A.③④⑤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49、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②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③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④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⑤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D )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5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②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④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⑤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D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1.C 2.A 3.C 4.B

5.D

6.A

7.A

8.C 9.B

10.C

11.D 12.A 13.B 14.C 15.D 16.A 17.B 18.C 19.B 20.B

21.D 22.B 23.B 24.D 25.A 26.A 27.B 28.D 29.C 30.C

31.D 32.B 33.B

34.B 35.B

36.C 37.B 38.B 39.B 40.D

41.A 42.B 43.C 44.A 45.A

46.A

47.A 48.B 49.D 50.D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C )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神圣家族》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德意志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B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 4.黑格尔哲学中的 “合理内核”是 (D )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方法

5.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D )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

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

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B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居安思危”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B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等同的

D.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等同 8.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D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D.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9.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C )

A.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10.要正确解决事物矛盾的前提或关键是认识( B )

A.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11.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中,决定事物质变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的量变

D.事物的质变 1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3.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C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把握事物的度

D.确定事物的质 1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5.“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 A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诡辩论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6.“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表明( D )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8.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 (

D

)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9.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 )

A.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B.达到理性认识 C.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0.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说明( C

)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21.社会形态是(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2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

) A.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23.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D)

A.完全必然的

B.偶然的机遇

C.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24.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等同 25.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为(

B )

A.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肯有阶级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27.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是一个(

A )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社会意识范畴 28.商品经济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行为是(

B )

A.市场竞争

B.商品交换

C.劳动力买卖

D.追求利润

29.“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表明( A

) 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B.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3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C

)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31.商品价格是(

A )

A.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C.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D.由市场的竞争机制决定的

3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D )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B )

A.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力归劳动者自己所有

D.劳动者一无所有

3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D )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小商品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统一

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6.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 C )

A.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B.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7.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B ) A.社会净产值

B.社会总产品

C.社会全部生产资料

D.社会全部消费资料

38.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 B )

A.资本积聚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周转 3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B )

A.资本家之间协商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各个资本家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D.资本家垄断的结果

C )

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C )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 4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 )

A.利己主义

B.利他主义

C.集体主义

D.享乐主义 4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统治者是( C

) A.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和工业资本家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家 4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A ) A.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44.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产生是由于(C) A.无产阶级还不够强大

B.生产力的发展尚无客观需要求

C.它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是不相容的

D.还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 45.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

C.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根本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了以下哪些道理?①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②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③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答案。(

D

)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47.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一方面有弊,给我国的经济运行带来了风险,也使原有的危机意识遭遇挑战;另一方面有利,对我国防止金融领域的风险具有警示作用,同时,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总的来说,弊大于利,我们在危机面前必须兴利除弊,化解风险,抓住机遇。上述认识包含着以下哪些哲理?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着的两个方面;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④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

)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48.“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了以下哪些内容?①生产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科技协作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B

)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49.在 ①价格机制、②竞争机制、③供求机制、④约束机制中,市场机制包括( C

)

A.① ②

B.② ③

C.① ② ③

D.① ② ③ ④

50.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包括下面那些项?(

A

)

①唯物史观的发现;②剩余价值的发现;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④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A.① ②

B.① ② ③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参考答案:

1 - 5:C B B D D 6 -10:B B D C B 11-15:C D C A A 16-20:D C D A C 21-25:C A D C A 26-30:B A B A C 31-35:A D D B D 36-40:C B B B C 41-45:A C A C D 46-50:D D B C A

第17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答:(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 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答: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三方面作用: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

答: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其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最后,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

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5.简述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含义。答:可变资本(v)的含义是为了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c)的含义是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试论述内因及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用此原理说明我国独立自主与发展对外关系的关系。

答:(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发展对外开放方针关系的理论基础。(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

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试论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实现意思。

答:(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现实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18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推荐读书书目

一、原著类

1、《矛盾论》,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65

2、《实践论》毛泽东

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5、《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1页—363页

6、《〈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7、《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90页—697页

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二、哲学类

1、<幸福散论>(法)阿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读书与治学》,胡适,三联书店1999

3、《智慧之路》(德)雅斯贝尔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4、《智慧金块》(印度)奥修,学林出版社1996。

6、《中国人的性格》史密斯,学苑出版社1998

7、《六大观念》,阿德勒,团结出版社1998

8、<非理性的人>(美)巴雷特,商务印书馆,1995

9、《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著,商务印书馆2002

10、《共生的理想》尾关周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1、《传统与超越》,麦克林著,华夏出版社2000

12、《哲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哲学与人生》台湾:傅佩荣

17、《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8、周国平作品

19、《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21、《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

22、《论语新解》,钱穆。

23、《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24、《逃避自由》,[美]埃里希.弗洛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5、《社会契约论》,[法]卢梭,商务印书馆

三、经济、政治和其他社科类

1、《资本论》节选

2、《国富论》亚当·斯密

4、《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

5、《地球是平的》

7、《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上海世纪集团,[德]维尔纳.桑巴特

8、《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瑞典]缪尔达尔,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9、《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10、《美国自由的故事》,[美]埃里克.方纳,商务印书馆

11、《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今日中国出版社

12、《儒教与道教》,[徳]马克斯.韦伯。

1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塞谬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

14、《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佩雷菲特,三联书店

15、《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文学类

0、《我有潜能》——帕特里克·亨利·休斯

1、《平凡的世界》——路遥

2、《旷野的呼唤》——杰克伦敦

3、

4、《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5、《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6、《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7、《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8、《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9、《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10、《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11、《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12、《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13、《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14、《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15、《围城》 作者:钱钟书

16、《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斯托夫人

17、《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18、《根》 作者:亚历克·黑尔

19、《生命从明天开始》 作者:心曼 春曼 20、《活着》 作者:余华

21、《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22、《牛虻》 作者:伏尼契

23、《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24、《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26、《一九八四 .动物农庄》, [英]乔治.奥威尔, 上海译文出版社

27、《甘地自传》,[印度]甘地, 商务印书馆

28、《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意]达里奥.福,译林出版社

25、《魑魅魍魉 风雪人间——丁玲的回忆录》,丁玲,人民文学出版社

理工科大学生阅读书目:

1、中国思想史 (1)必读书目: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周易》《尚书》《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朱子语类》(朱熹)《传习录》(王阳明)《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以上书可以先看今人译注的版本,比如南怀瑾的版本,李零译注老子《人往低处走》、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周易》是中华巨典镇国之宝,应该先看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和《易学基础教程》,然后再看其他人的书,比如刘大钧的。

《论语》可先看钱穆的《论语新解》,再看其他版本,比如于丹的版本。

《老子》《庄子》还需看王弼郭象注本。

稍有功底后看中华书局出的集解集释。所有的书不要囿于一家之言,最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集解集释研究版,一个是便于背诵的版本。

(2)参考阅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先秦学术概论》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制度史》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2、宗教类

佛教类:《坛经》《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大乘起信论》

《中论》《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印度教:《五十奥义书》《薄伽梵歌》

基督宗教:《新旧约全书》(《圣经》)《圣经后典》

基督宗教中天主教和新教的圣经汉译本不同,国内阅读较多的是新教和合本。 伊斯兰教:《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摩门教:《摩门经》

其他:《俄耳甫斯教辑语》、《金枝》

古代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都可以看看。

一般阅读: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利玛窦中国札记》 缪勒《宗教学导论》

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 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 熊十力《佛家名相通释》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牛津基督教史》 《圣经辞典》

勒南《耶稣的一生》; 克罗桑《耶稣传》;

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董进泉:《西方文化与宗教裁判所》

3、西方哲学政治学心理学 罗素《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杨适《哲学的童年》

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大纲》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理想国》《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范畴篇解释篇》 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谈谈方法》 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 休谟《人性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历史哲学》《精神哲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道德的谱系》 克尔凯郭尔《论怀疑者》《颤栗与不安》《非此即彼》

胡塞尔《逻辑研究》《经验与判断》《纯粹现象学通论》《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尼采》《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述》《海德格尔选集》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

萨特《存在与虚无》(萨特的文学作品不错,建议多多阅读) 福柯《规训与惩罚》《古典时代的疯狂史》 杜威《哲学的改造》《经验与自然》

威廉.詹姆斯《彻底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赖尔《心的概念》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罗蒂《后哲学文化》《哲学和自然之镜》

哲学书翻译本有读不懂的,请读英文或者德文。

弗洛伊徳《释梦》《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勒庞《乌合之众》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 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霍布斯《利维坦》

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密尔(穆勒)《论自由》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政府片论》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4、历史文化 《左传》 司马迁《史记》 司马光《资治通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 邓广铭《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剑桥中国史》系列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汤因比《历史研究》

修昔底徳《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色诺芬《长征记》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 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5、古典文学类

余冠英《诗经选》、《汉魏六朝诗选》 林庚《中国文学史》、《唐诗综论》 施存蛰《唐诗百话》 沈祖芬《宋词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欧洲文学名著多如牛毛,不一一例举,比如: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烟云》;

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地洞》《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等等

6、其他(应该先读这些书) 髙皋 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陈桂棣《中国农民调查》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季羡林《牛棚杂忆》

朱凌《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杨绛《干校六记》

龍應台《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第19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 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难 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4、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列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整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 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 点: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5、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6、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7、辩证否定观原理 难 点:

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4、辩证的否定观

思考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3、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试述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5、论述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及其意义。

6、简述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及其意义?

7、联系实际思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8、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9、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0、试述辩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意义。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

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

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明确认识的任务是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重 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难 点: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思考题: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2、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4、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5、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唯物史观的讲授,要求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动力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趋势,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重 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难 点:

1、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思考题:

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意义。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4、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于结》、《反杜林论》(节选)、《自然辩证法》(节选)

4、毛泽东:《人是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

3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重 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3、如何看待资本、知识和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难 点:

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科学认识资本、信息、知识和技术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授课时间:6课时

思考题:

1、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实现的途径。

2、如何认识资本、信息、知识和技术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3、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4、试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5、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6、如何评价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 阅读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第二——七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l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三章,第九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本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4 重 点:

1、垄断的含义、垄断中的竞争和自由竞争异同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难 点:

1、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全面地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

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授课时间:4课时 思考题: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2、垄断中的竞争和自由竞争相比有什么不同?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5、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6、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阅读文献: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三章3,第四章4,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 200l年版。

5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重 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如何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难 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2、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学时安排:3课时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如何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艰巨性和长期性?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能否说明社会主义是失败的、没有前途的?为什么?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共产主义原理》,《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哥达纲领批判》,《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法兰西内战》,《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6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重 点:

1、共产主义社会的含义、基本特征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难 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学时安排:3课时 思考题:

1、简述共产主义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老师们注意:这道题不留给学生)

阅读文献:

1、《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国家与革命》第五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版。

9、胡锦涛:《在“≥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20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政教学课程网址:htttp://210.36.247.60/mkszygl/

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概论

课外实践性教学计划(周四5.6节)

专题一:读一篇课后阅读文献

专题二: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

专题三:读伟人传记,感受为人风采

专题四: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演讲)

专题五:大学生或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可以结成小组至少调查100人以上,每人上交纸质稿)

作业:

1、每人一份纸质调查报告。

2、5人一小组阅读经典著作写心得并制成课件及比赛(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

交时间为第十二周。

实践教学

1、理论知识的体现,辩证逻辑思维的地运用

2、有实例(本专业、社会热点、大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等)

3、所给方向啊不变情况下,研究内容可以细化

4、时间不超过10分钟

5、完成即上交课件(电子版),文字篇稿(纸质及电子版),课外及课堂相片(放进ppt)

6、安排顺序(如: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7、第九组的题目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学习笔记

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是:

1、唯物史观

2、剩余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有《摩赛尔记者的辩护》、《论犹太人问题》、《导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祝福语实习报告辞职报告策划书口号检讨书介绍信导游词社会实践报告求职信协议书委托书证明承诺书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自我鉴定广告词申请书活动方案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