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读后感

2020-04-1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鲁迅自传读后感

鲁迅自传读后感

篇一:鲁迅自传>读后感

前不久,我刚听完了《鲁迅传》这本书,书中主要介绍了鲁迅一生的经历和生活。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好。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他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绍兴人,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界最崇敬的笔名。他去过日本留学,开始是做医生,后来又成了作家。

在《鲁迅传》一书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鲁迅的精神。鲁迅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上。虽然他家很穷,但仍造就了一位伟人,真是好厉害!因为当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非常时期,而鲁迅则带领大家在这场暴风雨中前行。他顶住压力发表了许多着名的小说,真是太顽强了!我认为他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不做日本鬼子的奴隶,不当日本鬼子的俘虏。所以,我们应当学习他的精神。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说的这句话一点不错,而他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身影永远刻在我的心中!

篇二:鲁迅自传读后感

课文里常常写到鲁迅,或许是一种好奇和迫于理解的心理,我阅读了《鲁迅传》。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于浙江绍兴。他年幼丧父,生活寒苦,靠姐姐和母亲帮别人干活维持生计。1918年5月,他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鲁迅的小说还被译为很多种语言,在世界上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中华革命的主将”。

这本书讲了鲁迅一生的经历、思想、作为、所做的作品等等。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鲁迅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我了解了鲁迅的平凡但伟大的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名言便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一生到处“碰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虽然他晚年却因病而死,但是鲁迅先生当年用文章喷击当时的社会,为了革命为了国民思想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和心血。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那个时候社会对人们的生命是那么的不负责任,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但我们中华同胞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热血青年。就是千千万万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的热血同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在我们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向伟大的鲁迅先生学习,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努力奋斗,做一个正直,无私有知识的人!

篇三:鲁迅自传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所以,为了求学,少年鲁迅又改进矿路学堂。

在南京的 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1902年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

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通过“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如果说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开始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写照。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奔波表现得极为平淡,用 “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鲁迅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将那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与反动军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而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则不无调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我们从《鲁迅自传》中看不到一丝先生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总之,先生光辉的一生,无愧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宣誓,是一段真实感人、精彩纷呈的人生。

推荐第2篇:《鲁迅自传》

16《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制有鲁迅1898~1930年主要活动的图表(为缺省表,有若干空白格)的ppt。

教学时数1课时 板书设计: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一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 传记说起。传记是叙写人物生平经 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 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

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 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 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第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2)再读课文(读第

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②出示ppt,指名学生上台,将图表空缺处填上相应的内容,使图表完整。(附图表如下)

18岁

29岁 在南京

1 水师学堂学洋务

2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5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夏门大学 做教授

12 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解说: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

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 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

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四、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请大家今后在自己的阅历中寻找答案。

五、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个文段。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奋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o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豫()斩()籍()

(2)文段横线处去掉“已经’两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3)填写表格。时间 │地点 │ 活动 │

(4)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为什么决定弃医从文的? (5)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请用“陆续”造句。

(二)阅读郁达夫的《悼鲁迅》。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京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整理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和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和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明里被埋在浅土中去了! 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殡bin4)仪馆 荟萃hui4 灵柩(jiu3) B殡(bing4)仪馆 荟萃hui4)灵柩(jiu3)

C.殡(bin4)仪馆 荟萃(hui4)苹 灵柩(jiu4) D.殡(bing4)仪馆 荟萃(hui4)苹 灵枢(jiu4)

(2)从上文内容可以推断文章写于_____年_____月。 (3)上文感情变化的线索是() A震惊~悲哀~~怀念~希望 B.急切~哀痛~思念~担忧 C.震惊~悲叹~绝望~~~希望 D急切~真诚~爱戴~担忧

(4)第3自然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5)“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句中“这”指代的是_____ (6)“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与上文中_____ 句相呼应,说明了_____;“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

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的半绝望的国家”与上文中_____ 句相呼应,说明了_____ 课后小记:

推荐第3篇: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德育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知识点:了解“小传”的文体的基本特征,学写“小传”。

能力点: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教学难点】

解读鲁迅精神;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重读适讲;讨论总结,学练结合。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最杰出的文坛巨匠,同学们肯定知道他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也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大家想更好地了解他吗?那好,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感知课文

1、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1881-1930年鲁迅主要活动一览表

时间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1881年出生

13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18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知道了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

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电影上看见中国人被斩,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29岁回**亲和几个别的人希望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教化学和生理学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成立后做部员、兼做北大师大女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1926年12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4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191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三、理清思路。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2、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四、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要饭。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1881-1930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温习巩固

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1881-1930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探讨分析

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20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以求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1)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2)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参考: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理解人物

1、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要求:①以课后练习二和练习三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练习三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③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2、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3、师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誓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关于传记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也简称“传”。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就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篇幅短小,扼要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即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揣味语言

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要求:阅读课后练习三中的第

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

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置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4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例,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四、学以致用

仿写一篇自传,不少于400字。

五、布置作业

《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试代写一篇交流。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文章体裁: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教学后记】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传,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作品(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的形象。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教师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不必详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身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不然就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比较恰当的办法是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推荐第4篇:鲁迅自传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浙江()学籍()衰落()韶山()恫吓().....

磕头()驯服() 刹那()羞怯()遏止() .....

2、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1)、怒气冲冲,难以抑制。()

(2)、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

(3)、不经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4)、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3、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自传》——鲁迅——《呐喊》

B、《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C、《第一千个球》——贝利——《贝利自传》

D、《少年爱因斯坦》——王滨等——《世界杰出人物的少年时代》

4、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陆续诲蔑筹办滂沱

B、恫吓唯新天分沮丧

C、指摘驯服荒谬泛滥

D、变故耸听生崖堕落

5、默写填空。

(1)天下兴亡,。

(2)寄意寒星荃不察,。

(3),俯首甘为孺子牛。

6、选词填空。

A、阅历B、经历C、学力D、学历

(1)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

(2)他丰富,了人生路上的数次选择。

(3)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大学的人,很难找到工作。

7、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我抽的烟不是自己买来的,这还无关紧要,这时我倒联想起许多事情——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我似乎看见他为了养活一家,在毫无怨言得清理便盆,打扫地板。()

(2)我把半截烟往地上一按,脸都吓白了:“天呀!回家后够我受的了!”()

8、仿句练习。

星星对天空说:你是我温暖的眠床;浪花对大海说:你是我快乐的摇篮;:;:。

二、阅读理解。

一、《鲁迅自传》节选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二)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

福州市,原籍长乐县横岭乡。父亲谢葆璋是海军军官,曾参加甲午中日海战,具有爱国思想。冰心的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译的《说部丛书》。辛亥革命起,随家南回,才进福州女师上学。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1914年入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因志愿学医,于1918年进协和女子大学理科预科。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青年爱国运动中,在学生自治会任文书,又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中的一员。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赞扬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在奔腾澎湃的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她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所以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由于白天上街宣传、募捐,晚上笔不停挥地写“问题小说”,理科的功课脱下一大截。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因文科成绩优异,还跳了一级。

冰心的“问题小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抒写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不满,二是揭露军阀混战造成陷民于水火的惨痛生活,三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921年,冰心由许地山、翟世英推荐,列名于文学研究会。她的“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的文章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讨论人生问题的宗旨是一致的。这时,冰心着重反映刚从封建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páng()徨与苦恼,她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但那时冰心已不满足于只在小说中提出问题,她在探索人生道路上希望寻求答案。当时她既不可能与工农结合,又缺乏先进思想的武装,只能以自己“美满”的家庭中的“亲子之爱”作为灵药,推荐给当时患有时代病的青年,以母爱的深沉,自然的神妙,童心的纯真来慰藉他们烦闷的灵魂。这就是冰心的“爱的哲学”的起因。她的小说和散文的文采既融化了古典文学的神韵,又融合了欧美文学的乳汁,赢得许多青年的共鸣,隐隐产生了一种“冰心体”的文字。

从 1920年开始,冰心又以诗歌体裁抒唱对人生的感受。由于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

模仿者不乏其人,造成了所谓“小诗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xù()、温婉、隽美。她的“诗的女神”“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冰心早期的文学观是:文学要能“表现自己”才是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真的文学”。而她的短诗则是最能“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探索,对自然的赞颂,乃至心灵深处的矛盾、烦闷的“真的文学”最典型的例证。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隽美()憔悴() ()

páng()徨含xù()

2.写出下列古典名著的作者。

《三国演义》__________《聊斋志异》___________

《西游记》_______《水浒传》_________ ___

3.“辛亥革命起,随家南下,才进福州女师上学”中,为什么说“随家南下”?“才”字有何含义?

4.“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青年爱国运动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选文中的话回答。

5.“冰心”这一笔名始用于什么时候?此时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6.冰心说,是五四这道电光,这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句中“震”字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7.冰心的“问题小说”分别是哪几类?

8.选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人们都说,最理解自己的人始终是自己,你了解你自己吗?

请以“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答案:

一、

1、略

2、(1)怒不可遏(2)相提并论(3)轻举妄动(4)跃跃欲试

3、A

4、C

5、(1)匹夫有责(2)我以我血荐轩辕 (3)横眉冷对千夫指

6、(1)C(2)A B(3)D

7、(1)心理描写(2)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8、小草对大地说:你是我宽敞的家园;小鸟对树林说:你是我清新的居室。

二、

(一)1.„„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二)1.jùnqiáo cuì彷蓄2.罗贯中蒲松龄吴承恩施耐庵

3.家乡在福州,在当时所住的山东烟台的南方。“才”字表现了对上学读书迟的遗憾,也从侧面说明当时教育的落后,尤其是对女子读书的漠视。

4.“在学生自治会„„一员”5.1919年发表问题小说时,作品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6.恰当,既呼应“惊雷”一词,又形象地写出了“五四”运动对她的影响之大,犹如春雷把她从沉迷中震醒。7.三类(具体见文中)8.叙述

推荐第5篇:鲁迅自传

9《鲁迅自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过程与方法

分析鲁迅和老舍两篇自传的异同,欣赏两种不同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感受、解读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难点 感受、解读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

年份 1881年 1893年 1896年 1898年 1902年 1906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1926年 1927年 主要活动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六)板书设计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自传和评传两类) 时间: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 内容

生平经历(1—3)

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创作成果(4)

写作特点:言简意赅;层次清晰;衔接紧密。

第2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3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3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

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推荐第6篇: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练习题

1.鲁迅原名,是我国伟大的、、,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本文以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到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3.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指。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

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5.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

⑵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

6.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7.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一点:

8.课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9.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10.《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其后两题:

其一: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其二:慈母手中的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⑴上述两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分别是和。

⑵其二是活用两句古诗而来,这两句古诗是。

⑶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

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

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的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⑴⑵⑶

12.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3.“四月辞职”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是什么事件?作者为什么辞职?

参考答案:

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

2.时间;1881年出生;1930年的经历与著作

3.新文化运动

4.他知道了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掌握医学知识,为祖国效力;因为他发出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而提倡新文艺是最好的方法;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

5.⑴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读书人家子弟所走的路不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⑵表现鲁迅不畏强暴与邪恶,“不好”二字语气中含有蔑视的意味,体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

6.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

7.表现了鲁迅的谦虚,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的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

8.⑴介绍了“我”的出身和家境。⑵写了“我”离开家乡后在外求学的经历。⑶写“我”回国以后的工作简历。⑷介绍了“我”的主要著述。

9.《狂人日记》

10.⑴比喻;夸张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⑶略

11.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

12.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13.“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

阅读理解

(一)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

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一)1.„„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推荐第7篇: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经典习题 下面这两句话分别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分痛苦的感情。

②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表现了鲁迅的谦虚,把数量很多的如同投向敌人的匕首的杂文,轻描淡写地称其为“一点”。

“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中所提到的“小说”即《狂人日记》 ,它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本回忆记”指《朝花夕拾》。(4分)

鲁迅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在文中分别用摘出。(4分) 学医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弃医从文的原因: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文中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这句话说明了他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振兴祖国。“决意”一词表明作者改变专业是经过反复考虑的。

选文写了鲁迅的哪几次职业的选择,最终选择是什么?(4分)

一共是三次职业的选择。最终选择了文艺救国道路。

文中提到的“小计划”是( B )(3分)

A、准备成立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B、开始提倡文艺运动,计划创办一个文艺杂志。

C、准备发起针对清朝的起义。D、准备开设一所专治中国人病的医院。

谈谈你对鲁迅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

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选段中多次提到“走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说明“我”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已,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推荐第8篇:鲁迅自传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

一八八一年出生

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

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肘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3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推荐第9篇: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

鲁迅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都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

其实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因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的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零年五月十六日

推荐第10篇:读鲁迅自传的读后感

题目(楷体GB2312 一号)

别: 外语系 专学业生

名姓

称: 英语 名: 庄宏勇

号: 09120128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高红宦

完成日期2013 年4 月 5 日

读鲁迅自传的读后感

论文摘要 :

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脊柱,他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悲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朽及当时人们冷漠的内心、麻木的社会状况,有力的抨击了当时的封建社会的腐朽及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关键词:愚弄毒害;剥削压迫;麻木愚昧;奴隶生活

曾记得,那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上流阶级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以偷为职业。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了腿。孔乙己的死,不正象征着中国教育的堕落吗?我还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他们可供炫耀的惟有学问而已,可学问在世人眼中又算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仅寥寥几笔,但细腻地刻画出了一个落魄书生的形象,不知感染了几代人。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呐喊》(etc)中的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阿Q正传》。《阿Q正传》(etc)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阿Q性格极其复杂: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他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 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其实只是旧中国的一个1

3 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他专做短工,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负却又要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他还常为生计发愁……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发麻木愚昧。他的“革命行动”竟是去静修庵里胡闹。所以说,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了。这也是就中国人民的最大弊病。

在我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之后,鲁迅先生的《呐喊》却仍让我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在鲁迅的作品里,尽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尽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言语犀利,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啊!中国,快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鲁迅的小说,我感觉他的小说很真实,批判了当时旧社会的丑陋面目。

《孔乙已》(etc)是我在《呐喊》中比较喜欢的一篇,可能是这篇学生,所以对这篇所有的细节都比较了解。我第一次读这篇是在初中课堂上,那时老师让我们自己先读,当时,我读得很认真,因为我对这篇挺感兴趣的,因为是鲁迅写的。当时读得不太懂,听老师分析后,感觉明白了很多。

孔乙已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读书人,在黑暗的社会里,他唯唯喏喏她活着,他一生都在寻求功名,一直考,一直考,可都考不上,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中,他成了一个行尺走肉,一个麻木而不任的人,正像他所说的“窃”书不为“偷”,因此在一些丑恶的人心中成了一个“小偷”,可在孔乙已的心中,他并不这么想,在与他同龄中,只要是见到他,1

4 除了笑,没有话讲,因此只好向孩说话,他也只有在孩子面前,他才会有受到蔑视的笑,后来有人说他又去偷书,结果被打断了腿,当他再一次来到客栈时,讽刺的笑声就没有停过,此时的孔乙已更偈一个行尸走肉,只靠着两只手来行走,终于,在人们的笑声中,消失了。过了几年,终于没有再见孔乙已,有人说的已经死了。

这就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结果,给人无尽的思考与想象到底孔乙已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手法,在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上都有很多的描写。作者笔墨越多,所想表达的人物形象越明显。

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有两点,一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抨击,作者在每一篇小说里,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将现在的人物与过去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对周围人物的形象描写,以及周围的环境的描写,有力地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的封建统治制度,但在另一方面,我觉得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希望在他文字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奋发有前,能够从麻木不仁中清醒过来,使这个社会能振作起来,这是他一种爱国的表现,他并没有去用语言激励人们,而是用文字,在文字的背后是他一颗爱国的心。也许他的文字并没有激励到每一个人,但不可否认,还是有一部分人,还有一些知识文化的人都能在他文字的激励下而清醒觉悟过来。

现在,有许多文章,作品都表达了爱国之情,但我比较情有独钟,只喜欢鲁迅先生的,因为他朴实而强有力的文字中,人们看到了当时丑恶的面目,我觉得孔乙已那篇比较明显,通过对孔乙已人物形象的描写,从颓废,每一个文字,从直接到间接,从明显到不明显,让读者真实地看到了像孔乙已那类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的从善良、爱面子的人转1

5 变成颓废,麻木不仁封建的人。

这样的文章没有用华丽的文字,但字字都像利刀像一样直插人心,这就是我喜欢鲁迅先生的原因,他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作出献,这也就是我爱国的表现

所以大家一起来《呐喊》吧!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中国来呐喊吧,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作为工作,要好好工作,大家都尽一份力,使我们国家更家美好。

参考文献:

《1》.阿Q正传

《2》.孔乙己

《3》呐喊

第11篇:鲁迅自传 教案

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 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

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29岁

在南京1 水师学堂学洋务 2 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5 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夏门大学 做教授 12 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

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 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

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

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

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作业: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主要以“阅读——谈感想”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写在纸上,互相交流和讨论,进而深入把握文本,理解人物主要经历的改变中思想的变化,加深对人物高贵品质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时,激烈的争议,兴趣盎然的探讨,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展示了他们学语文的热情和激情,这是我们渴望看到的。

其次,课堂上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言,表明个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正是有灵性思维头脑的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人思维都在快速地运转,这是因为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总之,课上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灵性的思维头脑和火热的学习激情,这样的语文课,我想,有气氛,有思考。

第12篇:鲁迅自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鲁迅生平及其思想变化过程

2、了解小传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品味语言的能力

2、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感受鲁迅的人格和精神

2、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探究鲁迅的思想变化原因

2、感受并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2、设疑点拨法 学 法

1、合作探究法

2、朗读感受法 教 具 多媒体 教 程

一、导语

公元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中国文坛上一颗巨星陨落了。这颗巨星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噩耗传来,国人痛惜。在上海万国殡仪馆内,宋庆龄亲自主持葬礼。鲁迅的棺木上,覆盖着一面白旗,旗上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鲁迅------民-族-魂”,这是中国人民对他的最高褒奖。试问:鲁迅何以如此赢得国人的尊重?他有哪些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鲁迅自传》这篇文章,一起走近这位巨人。

二、阅读课文,梳理经历

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把课文朗读一遍,用“时间十事件”的方法,梳理出鲁迅的生平经历。(生用圈点法阅读课文)

2、生概括总结,小组讨论交流

3、在黑板上展示探究结果

4、师指导、补充,并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

少年时代的生活 1881年: 出生

十三岁时: 家庭变故,寄居在亲戚家

又过了三年多: 父亲去世

青年时代的探索 18岁时: 考取南京水师学堂 又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矿路学堂毕业后: 派往日本留学

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后:决意学医,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了两年后: 弃医从文

回国之后的工作 29岁时: 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

第三年: 又走出,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部员,兼任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 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到厦门,做厦门大学教授;

同年12月:到广东,做中山大学教授

927 年4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9月,出广东,定居上海

著 作 短篇小说集 2本

论文 1本

回忆记 1本

散文诗 1本

短评 4本

翻译作品 若干本

中国小说史略 1本

唐宋传奇集 1本

三、合作探究、感受精神

1、鲁迅为什么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

生讨论、探究、展示,师点拨:

做幕友,是做官老爷的师爷,为虎作伥,欺压老百姓,作者厌恶; 去做商人,贪心钱财,惟利是 图,作者不齿。“总不肯”,写出了家人及亲友屡次劝他去“做幕友或商人”的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

2、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弃医从文的?

生讨论、探究、展示,师点拨:

去日本留学,选择学医,如果还有他父亲病故这个因素的话,那么弃医从文则完全是为了救治国民,而且是从根本上的救治。鲁迅认为,只有用文艺把国民的精神唤醒,中国才能有真正的进步。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体现了他那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拳拳爱国之心。留日之初,他写的一首小诗《自题小像》就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3、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转换学校? 生讨论、探究、展示,师点拨:

当时政治混乱,社会黑暗,作者的思想与现实不相融合。生活艰难,但先生并没有屈服于旧势力的淫威,而是继续顽强的战斗。。他在《自嘲》诗中写道:

自嘲

运交华盖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掩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四、我评鲁迅、学习精神

师:是啊,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待敌人,顽强战斗;对待人民,鞠躬尽瘁。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想一想,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出来。

五、缅怀鲁迅、继承精神

师:今天,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深切地感受到先生的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的战斗精神。先生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最后,让我们一起高声朗诵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再次缅怀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鲁迅先生吧!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六、作业

课外阅读鲁迅的作品,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附:板书设計

鲁迅自传

爱国精神

少年生活 青年探索 回国工作 经历

(时间顺序) 十 著作情况 著作

第13篇:鲁迅自传教案

《鲁迅自传》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学习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学习难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一、导入新课(5分钟14:25)

近代杰出诗人臧克家曾经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做《有的人》,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一个伟人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下面我们一起来深情朗诵这首《有的人》。你们知道这首诗是纪念谁的吗?(鲁迅)请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作为理由。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鲁迅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那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鲁迅自传》来深入的了解一下鲁迅先生吧。

二、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10分钟14:35)

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1——5小题的答案。(完成板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2分钟14:47)

这篇自传从1881年写到1930年,前后达50年之长的时间,应该说可以写的事件有很多很多,但是作者只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主体事件来记叙。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作者记叙这些事件的原因。

(1)面对家庭变故,少年鲁迅为什么不愿选择一般人常走的两条路?从中可以看出少年鲁迅怎样的思想? “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中“总”字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钟)

明确:做官老爷的师爷,为虎作伥,欺压百姓,让作者厌恶;做商人,贪心钱财,唯利是图,让作者不齿。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胸怀大志、卓然不群,表现他敢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的气魄。

“总”字既写出了家人的反复劝说,又表明了作者拒绝走这两条路的坚决态度。

(2)鲁迅在人生的求学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每一次转折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救国思想?(4分钟)(14:41)

过渡语: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饱受屈辱的历史,为了富国强民,最先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断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跨出国门的鲁迅也是这样。

第一次转折:从水师学堂转到矿路学堂(实业救国)

第二次转折:到日本学医(医学救国)

第三次转折:弃医从文(文艺救国)

从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再到文艺救国。所学专业几度变化,不变的是救国救民的爱国之心。

这种爱国的决心在他的诗《自题小像》有所体现。齐读《自题小像》加以体会。诗的大意是:尽管祖国在黑暗之中,但是我没有办法不爱她。虽然勉强热情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表现了诗人上下求索,艰难奋进的精神和眷恋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

(3)鲁迅为什么会弃医从文?请结合教材28页《自序》弄清前因后果。(4分钟)(14:45)

明确:作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反映日俄战争的时事影片,影片上有日军屠杀中国人,竟有一些中国人在旁围观,争看“热闹”。这一幕深深的刺痛了作者的爱国心,使作者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决心弃医从文,用文艺来唤醒沉睡的民众。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

动。”

(4)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四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2分钟)(14:47)

明确:不可删除。不可删除。第一: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文学创作是他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

第二:作者正是以文艺救国为己任,激励着他勤奋创作,笔耕不辍,才有如此丰富的创作成果。

四、精段阅读,拓展延伸(10分钟14:57)

学成归国的鲁迅,是否有用武之地呢?他救国救民的理想能实现吗?请同学朗读第三段,完成导学案“精读课文,巩固延伸”。

1、按时间顺序给本段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被拒绝了。)写“我”刚回国的任职情况;

第二层(„„国文系讲师。)革命发生后“我”的任职情况;

第三层:一九二六年后“我”的任职情况。

2、作者为多次提到“走出”,说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说明政治混乱,社会黑暗,道路虽多,却无路可走;天地虽宽,却无容身之所。

表达了鲁迅先生无可奈何、失落、惆怅的心情。

3、体会文中加点的“不好”一词,有怎样的感情色彩?

重话轻说,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了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

4、四月辞职”暗含了一个什么重大事件?作者的辞职说明了什么? 明确: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

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不愿与反动派为伍,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五、重温课文,写作借鉴(5分钟14:52)

以本文为例,说说自传的写作特点。

(1)语言要高度概括

仅用千字左右,便将自己近五十年的经历,包括了家庭、求学、工作和创作尽收笔底。

(2)注意详略

求学经历的三个转折,详写弃医从文。

(3)注意过渡

(4)客观叙述事实,评价公允

六、吟诵经典催人奋进(2分钟14:54)

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催我们奋进。最后让我们一起高声吟诵鲁迅先生的一些经典语句,获取精神的力量吧!

第14篇:鲁迅自传习题

鲁迅自传

一.基础知识:

1、传记是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

大体可分为两类:传记、传记。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和。

2.鲁迅原名__________,“鲁迅”是_________。《鲁迅自传》中提到鲁迅已印成书的两本

短篇小说集 是《》和《》。一本回忆录《》,一本散文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3.本文以_______________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_______到________的情况,语

言俭省,感情含蓄。

二.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筹办衰落学籍彷徨

三.解释下列词语。

决意:

筹办:

彷徨:

光复:

四.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文中所说的“新文艺”指的是:

2.本段有一个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3.鲁迅改学医学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

4.从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中,你发现了鲁迅的什么精神?

第15篇:鲁迅自传习题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筹办__________ 衰落__________ 学籍__________ 彷徨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试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变化)〃〃

(2)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居住)

〃〃

3细读下面这句话,简答后面的问题。

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二、整体理解

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将主要著作也并入该表。

三、课内语段阅读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将本段文字划分为三层,用双竖线“‖”在文中标出。

2我决意要学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3导致我放弃学医的原因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课外拓展演练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赶集》、《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骆驼祥子》、《火车头》,皆小说也。当继续再写八本,凑成二十本,可以搁笔矣。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汇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

1“幼读三百千”中的“三百千”指什么?

2这篇自传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与《鲁迅自传》比起来,这篇自传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特点?

五、读后研习

学习《鲁迅自传》的写法,以“少年小传”为题写一篇自传,课外与同学进行交流。参考答案

《鲁迅自传》

一、1.Chóu shuāi jípánghuáng 2.(1)不能。“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用在这里不符合文意;“变故”指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故或灾难,用在这里非常确切。它写出了“我”家的遭遇。(2)不能。“居住”指较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而文中的“我”只是暂时借住在亲戚家里,这与后文的“乞食者”不合。 3(1)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这表明鲁迅既不愿做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也不愿意做惟利是图的商人,他所要选择和追求的人生,决不仅仅是为了谋求个人的生存道路,而是要寻找一条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结合的道路。破折号后面的句子指出做幕友或商人是绍兴一带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对比了鲁迅和他们的精神境界的不同,说明鲁迅思想意志的独立与坚定。

二、(略)

三、1第一层:从“其时……”到“派往日本留学”;第二层:从“但待到……”到“也失败了”;第三层:从“终于……”到“这时我二十九岁”。 2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3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鲁迅是一个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祖国、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着赤诚爱国之心的青年。

四、1《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写了家庭状况、求学过程、工作简历、工作生活习惯、主要著作等。 3《老舍自传》文言味较浓,《鲁迅自传》系流畅的白话文;《老舍自传》大量运用了骈偶句,《鲁迅自传》则用的是错落有致的散文句;《老舍自传》语言诙谐,《鲁迅自传》语言庄重。

五、(略)

第16篇:鲁迅自传教案(推荐)

七年级语文科《鲁迅自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传记这种文体及其特点,学习自传的写法。

2、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以时间介绍自己或他人的经历的写法。

情感价值:学习鲁迅严肃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 过程与方法:(1)讨论交流,自主学习。(2)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的锻炼。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以时间为序,概要记述鲁迅一生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鲁迅为救国救民奋斗一生的精神,尤其是弃医从文的原因。 【思考与探究】

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著名的诗句,大家知道是写谁的吗?(生答:鲁迅)是的,在上学期我们已经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风筝》),对,那么有谁知道鲁迅先生的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彷徨》(包括《祝福》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1、请你简介“传记”这种文体?

明确:传记是一种专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叫他传。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载人物 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在这篇千字左右的自传里,鲁迅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与成长经过、著述情况。

2、请你为加点字注音: 自传食qĭ 彷徨ng huáng .zhuàn 乞...pá侮蔑

亲戚

祺 皖 .....

3、文章共有四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明确: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 4段写著述概况。

鲁迅走过几条路?他具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道路:少年时期:不做幕友和商人

青年时期: 走实业之路→走医学之路→走文学之路 精神: 爱国、勤奋、坚韧

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1

5、请用课堂短剧形式来展示你对鲁迅先生经历或性格特点的理解。(自由选取文中小经历,加以自己的想象、理解。)

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交了倒霉运,还能有什么顺心的希求; 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却还是碰了头。 上街时低低压下破帽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横祸; 好像坐在装酒的漏船上,在江心打转,时有没顶之险——逃不脱的晦气啊!

面对众人的指斥,詈骂,诅咒,我偏偏横眉冷对,我行我素; 面对孩子,我却宁愿像头老牛,任他牵着跑,我都心甘情愿。 不过躲进小楼,就成了自己的一统天下,爱写什么,谁管得了, 外面的世态炎凉且由它去,雨雪风霜也由它去,全与我不相干!

6、对于鲁迅先生,你有关于他的小故事吗?不妨与大家分享一下。

鲁迅小故事

(一)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演讲轶事

(二)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2

爱书情结

(三)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标点的稿费

(四)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辣椒驱寒

(五)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烟罐驱猫

(六)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戏弄特务

(七)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

(八)

他的胡子也很有个性,从日本留学回来那几年,他的胡子是日本式的——两头往上翘,看起来很滑稽,被周围的人嘲弄,说他是崇洋媚外。鲁迅烦扰得不行,干脆把胡子修剪成隶书的“一”字,竟然从此平安无事。

看过鲁迅年轻时的照片,觉得并不是很帅,起码和现在韩国、日本的所谓“第一美男”有段距离。但鲁迅对自己却信心有加,一次英国作家萧伯纳见到他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这样的溢美之言,鲁迅不但没有谦卑之词,还竟然说:“我老了会更漂亮!”这个老头真是有意思极了。

第17篇:《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字词;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体会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自传”的文体特征,学习自传的写法;体会文章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4、了解鲁迅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鲁迅自传》是鲁迅为自己写的传文。“自传”是作者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或书籍。

2、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等。

3、写作背景: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

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4、学习生字:

浙江(zhè) 筹办(chóu) 衰落(shuāi) 其实(qí) 学籍(jí) .....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

第二部分(4):作者从“留学时候”写起,写自己的创作和著述成果。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创作范围之广泛,成果之卓著。

鲁迅先生的主要人生经历:

1、一八八一年出生;

2、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家庭状况)

3、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4、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5、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6、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7、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求学过程)

8、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9、(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0、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1、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12、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13、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14、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工作简历)

15、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16、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主要著作)

四、教师小结: 在这篇短小的自传中,作者不仅清楚地叙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而且直接间接地表露出为国为民、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第4段写主要著作。

2、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3、鲁迅的人生道路上有好几次重大转折,谈谈你对鲁迅的认识。

明确: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4、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4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三、拓展学习:

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明确: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明确: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明确: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明确: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明确: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明确: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四、教师小结: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5、鲁迅自传

文章内容:

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第18篇:sx7205《鲁迅自传》生

《鲁迅自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重点: 1.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在反复朗读中领略课文的感情色彩,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识记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封建没落家庭。青年时代鲁迅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能够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他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他陆续发表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起,他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他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粉碎了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享年55岁。

2、注音识字

厦.门()筹.办()乞.食() 浙.江() 呐.

喊() páng huáng() shuāi败() 学jí() 亲qī()

3、解释词语

筹办:衰落:学力:乞食者: 生计:呐喊:学籍:彷徨:

四、专题准备

1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一八八一年十三岁时 十八岁大约过了半年 毕业之后两年后

二十九岁

第二年(1911)

绍兴光复后(1912): 一九二六年: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 一九二七年四月: 一九二七年九月: 一九一八年:

2、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学生查资料充实课文专题2.3.4.5?)

3.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4.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5.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6.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7.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8、讲解传记的特点

第19篇:《鲁迅自传》教学实录

《鲁迅自传》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最初拿到新书,高兴地浏览课本目录的时候,是否发现:有一位作家的作品,一直伴随着同学们的成长。这位作家就是——鲁迅先生。第一册,我们学习了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册,学习了他的《阿长与山海经》;第三册,学习了他的小说《社戏》。那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情况?

生:——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实是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他说:(投影)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对鲁迅先生的景仰。

那么,鲁迅眼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传》(板书:课题、作者。)学习这篇文章,

一、要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二要了解自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师: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叙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就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生:读(四分钟)

师:划完了吗?(划完了)从你划的词句看,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时间顺序。

师:文章按时间顺序又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成四段,你觉得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考虑一分钟)

生:第一段主要写了家庭情况;第二段写外出求学;第三段写工作经历;第四段写著述概况。师:作者这样安排小传的顺序和内容可以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更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在鲁迅先生坎坷繁多的经历中,你觉得哪些经历最能突出鲁迅的精神?

生:不肯做幕友或商人。

生: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快心从事文艺事业。

生:我一回国,就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

师:(投影)那么,我们先来看”不肯做幕友或商人“体现了鲁迅的什么精神?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幕友”的含义。我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本的注释,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无官职的助理人员负责刑事诉讼,钱粮财务,公文书信等事务,俗称“师爷”。

师:人们常说:“绍兴出师爷”,“师爷”就是这里的幕友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那么为什么鲁迅不肯做幕友或商人而文章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呢?

生:鲁迅既不愿意做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也不愿做惟利是图的商人。强调这是做幕友和商人是绍兴一带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路,就对比出了鲁迅和他们精神境界的不同。从中我们认识了少年鲁迅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看到了鲁迅独立与坚定的思想意志。

师:非常好。青年鲁迅的精神品质主要体现在弃医从文这件事上。文章怎样写的?我请一位同学

读一下。

生:“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业学校——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

师:很好。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他在《呐喊自序》中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的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影片之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投影)

那么,他弃医从文的经历使我们深切地感觉到的是青年鲁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师:由此,我想到了鲁迅写给许寿裳的一首《自题小像》的诗,(投影: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灵台”,心灵。神矢。暗故园,荃不察。轩辕,根据注释看这一首诗。

师:首句说留学外邦所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末句直抒胸怀,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诗言志”,《自题小像》是鲁迅以诗歌的形式表达的人生宣言,字里行间充溢着爱国主义的情感。其内容与《鲁迅自传》相印证。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同学们共同归纳鲁迅先生有哪些作品。

生:小说《呐喊》、《彷徨》,一本译文,一本散文诗,一本散文集,即回忆集,四本短评,两本专业论著。

师: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但他却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他这种写法,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师:这也恰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和效仿的,做出一点点成绩不应自夸,炫耀,自大自满,只有谦虚努力,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师:那么今天我们通过《鲁迅自传》的学习,一了解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情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例,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作业;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500字左右。

第20篇: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篇1: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这是我这节课设计的宗旨。

鲁迅的文章历来是中学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鲁迅的文章时,我们往往是从思想、主题的角度切入,来安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而《鲁迅自传》又是鲁迅自己介绍生平和思想的最重要材料之一,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因而教师更容易从鲁迅人格入手,增加背景介绍,使学生重点了解鲁迅的经历和思想。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首先是一篇自传,鲁迅首先是一个文学家。鲁迅的人生经历、转折固然重要,思想固然深刻,但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主要不是了解鲁迅的深刻,也不是去了解鲁迅的转变过程,而是要突出这篇文章的传体特征(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自传,从教材的使用来看,把《鲁迅自转》作为自传的范本来学是更为重要的。),是要看鲁迅的经历和思想是如何被叙述、如何被表达的。换句话说,自传的特点和鲁迅思想的深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这是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独特的地方,也是鲁迅文章作为教材的主要价值之一。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试图以经历为主线,以语言为入手,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体会自传的一般特点和从语言中体会感受鲁迅,也就是从这点来体现“具有语言学习价值的鲁迅”。

突出传体特征,那么鲁迅的形象是不是不重要了呢?不是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经历和传记特点的时候,带出对鲁迅思想的思考。如我在分析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作者的经历,有详略之分吗?那为什么有些要想写有些要略写?”这个提问自然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弃医从文是祥写,为什么要祥写呢?因为这是鲁迅最重要的转折点,从而引出弃医从文的原因和鲁迅的为人,这样就可以结合附文《自序》来分析。鲁迅的形象初步得到体现。同时在分析时,又扣住了自传的一个特点“详略得当(重在祥写表达自己思想的内容)”。另外在分析语言时也是一样,既要抓住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又要突出本文语言思想内涵丰富的特点,这样自传的简洁特征和鲁迅的思想也就都得到了体现。同时我还把本文的语言和七年级上的《风筝》一课的语言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希望学生能明白鲁迅作品语言更多的是“形象化的表达”,但这篇是自传,所以,鲁迅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选择了凝练简洁,这是为了做到言简意赅的需要。这一点的设计还是落实在了自传的特征上面。

当然,这样的设计都是老师的预设教学,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一个好的课堂,还应有自然生成的东西。为此,我主要在分析语言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由的发现和表达,而老师不过多的干涉,尤其不强加给他们教参上的东西,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是什么样的水平。显然,这样的教学,鲁迅的思想不是很突出,这是这堂课设计的一个局限,而课堂生成的东西也不够深刻。但我想,随着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鲁迅的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是可以更深刻了解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

总的来讲,学生能够接受我这样的设计,和老师的配合相当好,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也基本了解到了自传的写法特点,可以说是达到了预计的效果。但是因为公开课的原因,我试图上一个完整的课,我对学生的讨论时间进行了限制。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成性课堂的规律的,也是得整堂课内容过多,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有些啰嗦,占用了不少时间,使得学生的参与时间大大减少了,也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从《鲁迅自转》的文章特点和教学设计容量来讲,应该有两课时。这是我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请大家多多指正。

篇2:鲁迅自传教学反思

于语文学习,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一直崇敬的伟人鲁迅先生已经成为学生“怕”的对象,想来实在可怕。

为什么学生怕读鲁迅的文章?笔者为此曾经做过一次题为“我眼中的鲁迅”,学生发表了不少“高见”,但普遍的认识是:

鲁迅太伟大了,伟大的让我们难以接近。

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感到异常陌生。

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

而且,除了课文,绝大多数学生不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鲁迅作品的价值勿庸置疑。但他的着作的读者却越来越缺少,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篇目有所不同,选用的鲁迅作品有一般在20篇左右,约占到讲读课文的10%。我们在教学中也总是吧鲁迅作为重点,但结果却不怎么样,反而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实在需要我们反思。

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有诸多原因,但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实在也需要我们反思。

一、不要“神”的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但伟大不是难以亲近的同义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在中国就成一尊神“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我知道鲁迅开始,实际上就有点“神”的味道,随着不断的学习,就愈加“神”了起来。鲁迅的每一句话虽然没说顶一万句,但总是名言。甚至在我读大学时,凡是鲁迅批评或批评过的人都时反动的,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批林批孔要鲁迅,反击右倾翻案风要鲁迅,揭批四人帮要鲁迅„„鲁迅先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标杆,这不是神又是什么?

我是喜欢鲁迅的,事实上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我的教学,我有意无意间也在影响我的学生。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强行灌输的方,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初时的学生比较听话,我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但渐渐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到后来,他们可能就不听了。我一直在想,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是在我身上。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不是接受一位神,神话的鲁迅只能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们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们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我们必须将鲁迅从神坛上请下来,然后与大师进行平等、和谐的心灵对话,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其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不要“政治”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远去了的不一定就是陌生的。

鲁迅先生是反封建的斗士,是革命的旗手,是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政治化概念化的先生,只剩下一张横眉冷对,严峻无情的脸谱。于是,我们无论是教鲁迅的小说,散文,还是杂文,都是循着这一概念,语文教育成了政治的宣传员,至少是一种政治暗示。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正如周海婴所说,这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

我们且不说文学作品的对人文价值,但这种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而失去了人文的本义的做法,实在是一种舍本逐末。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失去了真实,政治化概念化了的鲁迅作品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而且这种做法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今天学习鲁迅的作品,如果依然按照老一套的思路来阐释与剖析。怎么能让他们理解鲁迅思想及其精神呢。不能理解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怕,烦,甚至讨厌。一位研究者说:在教学中“只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的主旨”,尤其是“人为对鲁迅加以拔高甚至神化,不允许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见解,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只剩下冷冰冰一具严肃‘躯壳’”,于是,终于使鲁迅的作品“在学生中间变得‘面目可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的教学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住“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记住“反封建”的主题,鲁迅本来就是立体的、多元的,在教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同样也应该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的解读与理解,这不正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需要吗?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还有许多的“读点”,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内核”吗?

三、不要“甚解”的鲁迅

鲁迅是深刻的,但深刻的鲁迅并不是不可认知的 。

鲁迅的作品,篇篇是精品,字字乃珠玑,其思想的深刻是勿庸置疑的。鲁迅的作品难读,不只是学生感到难读,有一定阅读经历的经验的读者,对鲁迅的作品大多望而生畏,就是我这样受过“专业”教育的语文教师也常常需要借助“别人”。因为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不同于一般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杂文,小说散文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

其实读不懂鲁迅是正常的事,时代不同了,社会发展不一样了,连语言的表述风格都变了。我无法认同鲁迅先生的文章“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的说法,难读与超出认知范围至少不完全等同。

对于鲁迅作品中很多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不必心急,可以让学生可以慢慢消化,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我们不要总是强调鲁迅的深刻,学生无法认识到这深刻,于是启发启发再启发,启而不发,就只能灌输,结果还是概念,对鲁迅的理解没有任何帮助,对于现今个性独立的学生们来说反而会令其对鲁迅作品产生排斥心理。

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否可以学学陶渊明,让学生不求甚解。事实上,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何必强求比我们更加年幼的学生呢?

陈丹青语说:如果我们从鲁迅那一张张目光犀利,很个性化中国化的照片中,能够解读到“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鲁迅,那时,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仅愿意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在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徘徊,也喜欢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

《鲁迅自传读后感.doc》
鲁迅自传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