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简史读后感

2020-04-1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宇宙简史》读后感

《宇宙简史》读后感

《宇宙简史》是史蒂芬·霍金的著作。

史蒂芬·霍金生于 1942年,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现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他也是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霍金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只能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克服了残疾的障碍。他让思想遨游到无限的时空,去揭开一个又一个的宇宙之谜,霍金既是残疾天才的典型,也是当代的大众文化偶像。他,是轮椅上的攀登者!

《宇宙简史》也叫做《时间简史》,它的原著名字是“A Brief History of Time”。

霍金借助哈勃望远镜、爱因斯坦的广泛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等诸多人类的结晶展开了他的宇宙历史研究。诸如,宇宙星体的引力塌缩形成黑洞、黑洞不太黑、黑洞发射粒子、黑洞爆炸及时间和空间有限而无界,天主的启动等等。

《宇宙简史》用它迷人的表达方式讨论了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和时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题,霍金用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了已被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探寻时间和空间核心可望而

不可及的秘密这一未竟之业中,它将引导世界各地喜欢仰望星空的人探寻宇宙的秘密。

我享受这本书带给我的乐趣。每当我漫步在知识的世界中。曾几何时,自己对于宇宙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和渴望,想着天上的星星,想着天上的月亮。现在,我时常眺望星空,看着颗颗流星,看着五彩的星座。从书中,我了解了更多关于黑洞的故事,揭开了反物质神秘的面纱,知道了更多遥远星系的奥秘。从书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天文学的知识。我感觉,我自己与遥远的未知更近了一步。

霍金认为的宇宙是一个或在膨胀或在收缩的空间,而且他还相信,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诞生出来的。而宇宙的原型是什么呢?我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宇宙原来只是一个星球,但它的密度非常高,光亮很大,终于在某一天,它突然爆炸了,这就形成了宇宙,虽然这只是假想之一,但这却是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刚开始读《宇宙简史》的时候,我觉得那些语言太深奥太专业太生僻了,怎么也看不懂,领略不到畅游在宇宙中的乐趣,体会不到揭开宇宙庐山真面目的满足。细细品味后我才领悟到,那文字中蕴含着宇宙独特而神秘的魅力以及霍金热爱科学的心。是什么让霍金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是那颗对一切充满好奇、刨根问底的心。是那孜不倦的精神。

简练的语言,播撒着浩渺的知识;睿智的语言,体现着博大的智慧。这次的阅读,让我长了知识,增了视野,也让我学会了严谨的态度。

宇宙所带给人们无限的诱惑力,它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更多宇宙的谜底!《宇宙简史》上不能解释的宇宙的谜,就靠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揭开它!

推荐第2篇:《百年战争简史》读后感

利用端午假期,抽空翻阅了《百年战争简史》。该书的作者为英国人德斯蒙德·苏厄德,译者为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主要讲述的英法两国之间持续超过100多年的一系列战争史,即\"百年战争\"(17年至14年),大致相当于我国的元朝末期至明朝中前期。\"百年战争\"一词其实是从19世纪才开始使用的。

作者立论公允,语言平实。正如评论者所言,作者苏厄德出生于法国,在英国接受教育,具有使用通俗语言阐述史实的天赋,将重大政治与军事事的细节融合在这本精确又简短的书中,又没有使这本书太过学究气或体现出太过明显的民族主义情绪。

这场战争发于17年法国国王腓力六世宣布\"没收\"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吉耶纳公爵领地,爱德华随即宣布对法国王位拥有继承权。此时的法国,是一个庞大但难以控制的王国,而英国则又小又贫穷。然而历史却往往和人们开起玩笑———在这场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是英国而不是法国主宰着战争的进程,英国在战争中取得不少载入史册的军事胜利。

大部分时间里,激励两国持续不断的狂热战争激情的,不是什么维护正义的使命感,而是通过战争劫掠对方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利用俘虏勒索赎金,并以此发财、提升社会阶层地位。在战争中,英国人使用了臭名昭著的\"骑行劫掠\"政策。英军所经之处,城市、乡村皆成废墟,贵族、教士、普通民众纷纷遭受掳掠杀害,广大人民深受其害,苦难深重。经济破坏严重,社会发展停滞。

这场战争也促进了军事改革和民族意识觉醒。战争初期,法国在各次大会战中,都使用重骑兵正面冲击,但失败却是接二连三。到了141年的阿金库尔战役,已能模仿对手让部分骑兵下马徒步战斗。后期,又率先使用火炮攻击英军,使得英军所仰赖的弓箭兵无法发挥作用。这一时期,平民出身的贞德,成为当地抗击英军武装的精神领袖,鼓舞法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更突显出由骑士贵族为主所组建的法军的无能。战争性质已由王位争夺逐渐演变为维护民族利益。

14年,法军先是夺回吉耶讷,继而在卡斯蒂永战役中打败英军,迫使驻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地区以外的全部领土。因此,史家一般将这一年作为百年战争的终点(这一年,君士坦丁堡陷落)。

然而战争的影响一直在持续。148年,法军攻占加莱,英军彻底被赶出欧洲大陆。但是,英国王室仍然不死心,还一直在有关法律中自称\"法兰西王\",直到19世纪初,才彻底取消这个自封的王号。就是到了二战,丘吉尔还念念不忘恢复在百年战争期间由英国在法国占领区拼揍起的所谓\"英—法二元君主国\"可见,战争影响的持久。

百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中极其重要的一段。对英国说,百年战争的失败迫使其从欧洲退出,导致了玫瑰战争的爆发。对法国说,百年战争促进了三级会议的崛起,并推动法国王室完成了国家统一。

这场战争的主角们都是欧洲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爱德华三世、黑太子、亨利五世(141年至1422年在位,在位期间取得了对法国的\"辉煌的军事胜利\",达到了中世纪英国历代国王军事胜利的顶峰,深受莎士比亚尊崇)、约翰二世、查理五世、贞德(1412年出生,141年被害,146年被平反,1920年被封圣)与查理七世(1422年至1461年在位,绰号\"忠于职守的查理\"、\"胜利者查理\",在位后期带领法国取得了百年战争最后的胜利,法国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为法国接下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用自己的贪婪或美德、勇敢或智慧共同谱写了这段注明历史。读罢,让人感慨良多。

推荐第3篇:《万物简史》读后感

《万物简史》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又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万物简史》读后感(一)

从浩瀚的宇宙到微观的细胞,从地球的行程、人类进化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作者都像是在用一种说评书的方式娓娓道来,使人沉浸其中,却又爱不释手。这本书内容涵盖极为广泛,天文、地理、理化等等皆包罗其中,可以说是一本老少皆宜的科普读物。

虽然只是匆匆掠读,但也深感受益匪浅。作者在用大量的文字、数据讲述了行星的演变、以及人类主宰地球的过程,最后笔峰一转,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我们人类将会走多远,将会走向何方。当前人类对地球资源肆无忌惮的消耗、破坏,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如雾霾、臭氧层破坏等等,如果不进行制止,会加速人类在地球上的消失。

但是,我们也不要过于悲观,”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作者在文中讲到\"我们已经被选中了,我们应该是最优秀的。\"历史的使命已赋予了我们!不论老少,我们都应该立刻行动起来,加入到拯救地球的活动当中。

万物的根本、浩瀚的宇宙、汪洋的大海......你知道地球的大小?你知道大陆的移动?你知道微生物有多少?你知道......你有没有梦到自己飞向遥远的太空?你有梦见潜到深海中去寻找美丽的珍珠?

一本《万物简史》会告诉你答案。在众多的书中,我为什么选《万物简史》,是那一张张精美的插画,一页页扣人心弦故事,从插画到思考,从思考再到想象,从想象再到回味。

了解地球,了解生物,了解宇宙。这生命的美妙,像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对万物感恩,感谢上帝让我们来到地球。把人们看不懂的相对论,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它。

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这就是《万物简史》的主旨,但人们的破坏,造成了地球主人的厌恶,如果有人来到你家,到处乱翻,到处破坏,你还会高兴吗?

我们要感谢地球收留我们人类,我们最好不要去破坏,既要去保护,又要去增添色彩!!如果办不到,你的\"家\"就会遭到地球主人\"破坏\"。就是一本书,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懂得了地球和其他\"客人\"的珍惜!

《万物简史》读后感(二)

这些天在看一本书——《万物简史》。拿起来厚厚的书,今天看完,他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那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那里去\"进行了解释。

这一千古命题做了精确的阐释。让我了解自己的存在是多么的万幸,准确的说是无数个万幸成就了今天存在的我们。我们坐在电脑旁,敲打键盘表达独特的自我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他们一步步的小心翼翼又谨慎的进化成就了现在相对高尚的我们。

否则也许现在的我们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又可直立又可潜水的两栖动物呢!也感谢地球为我们提供了危险又赖以存在和生存的空间!

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化学家等等,为了了解和探索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曾经在课本上看到的那么简短的一句话,一个看似简单的公式。

在百年前,是经过了那么漫长而艰苦的实验、讨论、证实才找到相对的真理!甚至是牺牲了生命换来的。同时对于科学家们遗憾的是自己的科学结论往往都是在老年或过世之后才被肯定。

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让我在惊讶了解了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同时也让我感觉存在的不易、幸运与责任!

《万物简史》读后感(三)

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还意犹未尽,沉浸在作者比尔·布莱森笔下一个个风趣幽默的科学故事中,他的笔法不仅清晰明了而且亲切,风趣。他写的一个个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概念,在我看来,就像是爷爷和我唠家常一样。

”欢迎,欢迎。恭喜,恭喜。我很高兴,你居然成功了。我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事实上,我认为比你知道的还要难一些。“

这本书引言的第一段话就把我牢牢的吸引住了。第一章节写的是宇宙中分子、质子、原子的大小概念。这些概念在我原来都看过的科普书中我连翻都不想翻,只有一串串枯燥的数字,而在这本书中,一切的数字都与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做了对比。举个例子吧,质子小到什么程度?书中这样描述:像字母\"i\"上的点这样大小的一滴墨水,就可以拥有约莫5000亿个质子,说的更确切一点,要比组成1、5万年的秒数还多。怎么样,有感觉了吧。

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六章,题目是生命本身,我之所以喜欢这一章,是因为我被这章所讲的一切内容震撼了,我们的地球上出现了生命,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作者将其归纳成最主要的四大条件:

1、优越的位置。

2、合适的行星。

3、我们是个双字行星。

4、合适的时间。

这四条缺一不可,在这四条中,一个好的位置是最重要的,也是要求最高的,我们的地球离太阳刚刚好,不远也不近,再远一点或在近一点,温度就会变得极端,我们就不可能出现了。

现在想想,我们可以生活在这暖融融、蓝盈盈、水灵灵的地球家园中,享受着春天和煦的微风,夏日清凉的海水,秋天累累的硕果,冬天皑皑的白雪,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觉得这第十六章就像是一个半命题的作文题目,要让我填的话,我会写,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读完这章,不仅使我的知识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还使我认识到了生命的一个更深层的意义。

当然,这本厚厚,沉沉的书,绝不只有这么一点,吸引我的的还有那些科学家千奇百怪的故事: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了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中放风筝……还有那些伟大而奇妙的科学发现。

我觉得我们对这世界的万物了解的还只是皮毛,还有太多太多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探索。

推荐第4篇:《万物简史》读后感

嘿,想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吗?想知道地球的年龄吗?其实,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从我看了《万物简史》这本书以后,我就通通都知道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万物简史》有感,欢迎阅读!【篇一:《万物简史》的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万物简史》的书。它使我了解了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托马斯·爱迪生在1849发明了电灯电报等,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阿尔瓦丁·费希尔在1901年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洗衣机,解放了人们的双手,洗衣服变的轻松了。但是并没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托马斯亚当斯在1869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开始了口香糖的早期历史,让我们的口气变得清新。

腓尼基人是历史上一个古老民族,又称闪族人。是他们最先发现了玻璃,玻璃能制成饰品,建筑用的材料……

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做发明家,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篇二:《万物简史》的读后感】

嘿,想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吗?想知道地球的年龄吗?其实,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从我看了《万物简史》这本书以后,我就通通都知道了。

《万物简史》告诉我们:1774年,内维尔·马斯基林决定利用艾萨克·牛顿关于以引力来测定地球质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测量法,这需要爬很多的山,马斯基林和数学家查尔斯·赫顿一起爬上了苏格兰的斯希哈林山。赫顿在作计算的同时发明了高线,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将近5000万亿吨。1793年约翰·米歇尔留下一种仪器的图样,这台仪器将精确地测定地球的质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许用米歇尔的仪器得出地球的质量为60万亿亿吨,他的结果跟目前最准确的估计数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其实,地球是在不断隆起的,赫顿还推测,是地球内部的地热创造了新的岩石和新的大陆,顶起了山脉。赫顿的现论中特别指出,形成地球的过程需要很我时间。还要再过100年左右的时间,科学界才能着手解决地球年龄的问题,赫顿很有才能,率领大家开创一门新科学——地质学。

大家看到了吧,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多少知识,不仅我有讲的这些,还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有句名言说得好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啊,它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万能博士”,还有什么是“万能博士”不能解决的呢?

【篇三:《万物简史》读后感】

《万物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把19~21世纪的科学发展进程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明白科学家以前的猜想和创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几番不同的模样描述了一遍。全书分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

正像《出版商周刊》说,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了解了爱因斯坦、牛顿、弗里茨?兹威基等科学家。知道原子、铅、细菌的组成、形成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有些内容让我非常地震惊,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知识不知道。宇宙一开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来,经过不断爆炸而引发了巨大的膨胀而变成了原来的几千万亿倍。科学家提出,宇宙也应该有好几个,我们所住的只是其中一个,世界应该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认为铅不据有毒性,生理学家找了几个志愿者来做人体试验,几个月后来医院复查,身体并没有发现异常,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铅在人的血液和骨头里!一旦把许多铅都吸到体内去了,就很难将毒取出来。每天,我坐在床上看报纸,报纸里的铅到了床上,夜晚还要睡觉,铅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报纸,;人去世后,人体内有一部分的原子会跑出来,到另外人的体内,有可能你身上还有牛顿的原子呢!

其实,我喜欢《万物简史》的理由很简单,它的奥秘和知识包罗万象,就像饮不完的水,让我不顾一切地去饮用它,使人回味无穷。

【篇四:《万物简史》的读后感】

也许,万物是人类需要的第二要点了,人类需要食物、机械、服装、武器……都在于万物的原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中的道理,我想象尼尤的艰难与困扰,正像爱迪生说的那样,真不愧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有汗水,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就像袁隆平那样,他的一滴汗水就是一颗饭粒,想想他有多清苦吧!

彼得森是一名科学家,他曾经获得了不少称赞,享年75岁,他用了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他最令人敬佩的成就,他甚至占了点“最”。

《万物简史》就是这样,你可以模仿他,也可以继承它,因为它把世界上所有东西都聚集在这一点……《万物简史》在我的眼中,他实在是太完美了!可是,这其中成就的是什么,我也解释不了。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每个人喜欢看的书都有喜欢的原因,你的思想谁也不能一样。总之,书,是人生的真理,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我们啊!

书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物简史》也是书种类中的一种,它会让你想到大自然中的奇妙,只要你去发现,它们都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因为书是个虚拟大自然。

推荐第5篇:未来简史读后感

近日,有关贺建奎团队基因编辑婴儿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几乎所有人都在义无反顾地批评贺建奎,从各种各样的浅显的或者深刻的角度批评。但深受尤瓦尔·赫拉利影响的我,却生发了一种不是很主流的观点。也就让这件时事作为一个载体来表达我读《未来简史》的感想。

在这之前,我先声明我所讨论的是基因编辑技术的这门技术,而不是贺建奎其人其事。同样我也不是想讨论基因编辑的优缺点,而是在某种意义上论述其发展的必然性。

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

从那只下树的南方古猿一直到今日,人类从来就没有逃脱过自然选择的控制。这对于一个已经站在进化链的顶端的、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控制欲极强的物种人类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接受的。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饥荒、瘟疫和战争后(具体统计参考书中资料),现在更吸引人类追求的可能就是“神性”和“不死”了。吉尔伽美什计划(追求不死)早已启动,人们已经有了造物主的能力(控制基因从而拥有创造的力量),同时也没有人可以踩下基因编辑技术的刹车,它的发展是人类在进化中追求更强的力量的必经之路。

从伦理学的角度。

实际上,对基因编辑的批判大多都站在了道德和伦理的制高点上。基于我们现在的认识结构,我们也的确有理由如此批判。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非人为的安排生命开端的偶发性,与赋予人类生命在道德形态上的自由密切相关。在康德看来,意志是有生命的理性存在者行动的动因,而自由则是这种因果性行动在不依赖任何外来原因而起作用的内因。可现代生物学却告诉我们,我们所认为的自由(其实又何止是“自由”,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想都属于这个范畴)实际上只是生物预设与外界因素随机的结果。我决定做一件事,是因为我体内这一时刻由一种或几种化学物质分泌量的不同造成的,而这些化学物质的产生与分配的不同是由复杂的生物机制和及其偶然的外界干扰造成的,而根源上并不是所谓的“自由意志”。如果说甚至都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样,那我们又凭什么说基因编辑就是一种干涉自由?难道干涉既有的生物机制和干涉纯粹的随机过程就是对自由权的伤害?

从对人文主义本身进行分析的角度。

人文主义在黑暗的中世纪兴起,赋予了人以最高的价值,也是很久以来指导我们形成自适逻辑体系和方法论的最重要思想。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也必将受到不小的挑战。让我们先确定讨论前提:我们在讨论一个可行性的问题,而不是合理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假设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完全成熟。既然人文主义要我们追求幸福,那么如果有一天我身患疾病,只有基因编辑可以挽救我的生命,我是否使用这项技术来获取幸福呢?恐怕很少人能从心底说不吧。那么从极端的情况推广开来,如果基因编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我们获得一些使我们开心满意的特质,例如更美丽的外表、更强的反应能力或者更聪明的大脑,那么我是否应该像现在挑选衣服一样挑选那些给我带来快乐的特质?以一个人的身份去追求独特的属于我的价值体验和快乐不正是人文主义所推崇的嘛?如果继续推广,当有一天我的孩子利用技术就可以获得更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又会有多少人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选择尝试?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从数据主义的角度(读者有理由不屑)。

生物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算法,我们的是数据流动的载体,而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数据的互联。而我们在自然选择中能够脱颖而出,不是因为我们个人有多大的能力(人类的身体素质与动物相比实属弱势),而是因为我们具有更强大的信息传输机制(更加有效的规模合作能力);之所以人类的历史从孤立走向了全球化,也是因为全球化的网络化的系统具有更强的数据传递、交换能力(就如将不同局域网练成了互联网);同样,我们所推崇的情感,也不过是在漫长时间中信息流动机制的自我优化的结果。那么如果有一天,有一种方法能够避免主机被木马侵扰(运用基因技术杜绝艾滋病对人的伤害),那么这符不符合数据主义的价值观呢?

我知道上述观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类自然发展的神圣性。可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本身,就不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高尚的精神,而是因为我们的确在进化中具备了超越其他物种的能力,并因之演化出真正能够被称为“文明”的东西。这种优势,或者说能力,本身就是神圣的地方。我们总是号称我们有多复杂的情感与意志,并将其称为神圣,不过是想与曾经是现在也是的动物强行的划分界限罢了。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总是毫不显然。”就像网络上有推文提到的那样,351年前的那个“狂人”竟然萌生了给人输血的念头(虽然他的实验是输牛血),这让群众们恐惧,竟然联手毒死了病人。这一下使输血研究停滞了150年,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可这就是我们演进的方式。可能今日的我们有多确定基督教作为一个无名小教派从罗马帝国兴起是一种历史必然,未来的受益于基因编辑的人们就多相信这门技术的进步是众望所归。

我不是在预言,也不是宣称以上观点多么正确。实际上上述观点有很多我也并不是完全接受,更不要说按照其方法论和价值观来为人处世了。但在逻辑思考后,我们必须得承认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备受争论的许多其他技术,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随随便便用冠冕堂皇的道德理由就可以拒绝了的问题了。事实上,极有可能,它们才是历史的必然,而近日的事件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小小涟漪。

推荐第6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

在马克思基本原理老师的建议下去读了一下《时间简史》。这本书被人认同为纯科学追求者们的《圣经》,自己不禁有些好奇他究竟有什么魅力竟然与被列为与《圣经》可以并驾齐驱的书籍?翻开后发现书如其名主要是研究时间的。霍金在这本书中建立了时空奇异点理论,膜理论结合;他发现了黑洞辐射理论,带来了大同一场途径;他将宇宙与弦理论,膜理论结合,并且取得了卓越成果,都使他备受推崇。但是霍金建立的这些关键理论,引入了虚时间概念,无边界宇宙无奇性,自给自足像地球闭合表面一样的假设,到底图像像什么?霍金用自己伟大的智慧给我们描述出来。

但是鉴于自己的知识面的浅薄书中的只是自己并不是很懂,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对于我这个物理学的门外汉也是难上加难了。但是书中字字珠玑,它所具有的智慧魅力仍然深深地吸引我。记得有人说过科学存在的意义就是解决人类对于所处的生活环境未知量的解释。小的时候奶奶常在夏夜的边摇扇子边讲故事,至今还记的雷公电母的传说。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只能一笑而过。到了初中,物理才真正的解决了为何天上会出现打雷与闪电。《时间简史》便是这样。霍金像是一位富有才气的物理老师他著写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

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看完这本书,心中就忍不住想亲自跑去问问霍金他究竟是如何知道关于时间的一切知识。从百度上看见霍金的照片不禁感到十分震惊,那位肌肉严重萎缩的连正常人都算不上居然有如此的大智慧。自己不禁自惭。作为一名新一代的大学生自己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涯时间没有一个好好地计划,对于自己的前途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时间在我边飞跑过去我却没有抓住他的手。做事时往往投入大量的时间却没有什么效率。自己的大学生涯被自己处理的乱七八糟。而霍金的《时间简史》却在极其认真的,科学的讲诉时间。虽然以前的时候被老师告诫要科学的计划自己的时间,可是自己往往是纸头计划却没有付出相对应的实践。现在回想过去猛然发现学习并不是只要投入时间就可以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计划与态度事情通常事倍功半。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列出自己期末目标及每周针对自己的目的展开的行动。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相信自己学习会轻松点期末的时候也有一份好的成绩。

还记得儿时的自己吟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当时的自己只是单单明白字面上的意思。可是现在才明白诗中饱含的深沉意思。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建立了时空奇异点理论,膜理论结合,他

发现了黑洞辐射理论,引入了虚时间概念。再次读完《时间简史》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等等一些问题接踵而来。曾经在某本书中看过有人大胆猜测时间隧道便在黑洞之后,如是穿越过去便可以在时间的河流里任意的畅流上岸。自己也曾幻想过若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种种状况。可是至今没有人证明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 。

《时间简史》便是一个很好的诱食,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不断产生问题,感悟。越是理解越是让人爱不释手。

推荐第7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

矿院附中赵志平

《时间简史》作者史蒂芬·霍金。在这部书中,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

就我而言,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首先,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一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我们对待工作也是这样,对我们遇到的任何的工作上的难题,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其次,就是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 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这个的难题。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人类的科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致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我们有没有机会实现时空跃迁,去到几百万光年远的地方看看„„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能进行太空旅行,或许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无所适从„„不过我还是相信那句话,只要你能想得到,就一定能够实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最后,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学习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相信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辩证地来求知问道。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中国本土教育没有出产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科学领域更是遥遥无期,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禁锢了学生们的兴趣、思维、创新意识。中国的教育应该怎么改才能够让我们的泱泱大国,13亿人的大脑焕发出足以震慑世界科技的思维光芒。最最期待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们不再从幼儿园开始就学奥数,不再放弃了玩乐的体验,不再放弃了对大自然的亲身感悟,不再放弃了对

自己兴趣的发展。最后在学业有成的时候,孩子进入社会的时候,心理上还是白纸一张,孩子们不得不从头开始学习融入社会。

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帕金森综合症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

推荐第8篇:《万物简史》读后感

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时间简史?霍金

昨晚深夜,小涛很兴奋的给我推荐了一本好书,那就是比尔?布莱森著作的《万物简史》。一看名字我就喜欢,好的科普读物完全可以当作哲学书来读。就像霍金著名的《时

间简史》,在这方面的造诣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

赶紧登陆当当网站,搜索到这本书,看到她的内容简介的时候,购买的欲望立即高涨,当当是这样推介《万物简史》的:“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做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个美国小读者的

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评价如此之高,实在是让我心痒难搔。下了订单,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送到,经验告诉我最快也要两天时间,那么周末我就可以仔细阅读了。求知,一直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失去了求知欲,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损失。

曾经反覆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他睿智的思想,平易的语言,让人一看着迷,他所展现的世界,充满思考与未知,发人深省。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科幻一向是我的最爱,期待着有生之年,能通过虫洞做时间旅行,无疑是今生最刺激的事情。后来又看他的《果壳中的宇宙》,里面有许多玄妙高深的思想,超弦理论,膜世界等等,充满了奇妙的幻彩,不过说实话,物理不是很好的人确实很难理解,虽然霍金已经尽量写的平易并图文并茂了。

《万物简史》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精彩呢?作者比尔是个著名的旅游家,相信他独特的视角会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惊喜。

推荐第9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很珍惜的东西,但是有谁会真正去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呢?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我带着疑问,随着霍金的《时间简史》,畅游知识海洋,感受科学魅力,探寻科技之光!

一 对于霍金——大师的力量与榜样

霍金,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是科学时代下的巨人;他更是轮椅上挑战命运的勇士。他的世界或许很小很小,因为他不能说,不能写,只能坐着思考。他的世界却也很大很大,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学,宇宙大爆炸,思想的光芒在时空遨游,解开宇宙之谜。

在我眼里,霍金的《时间简史》并不仅是一本杰出的物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充满思想智慧火花,洋溢人文情怀的文学著作。我会记得:书中霍金将自旋为2的粒子比作是扑克牌中的Q,解释了自旋粒子旋转一周两次回到自身的原理。多么巧妙的比喻呀,把纷繁复杂的原理以最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真正的大师,真正的伟人,就是应该让更多的人感受科学的奥秘,投身科技事业。而这也正是,大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二 对于译本——充满希望的中国科技

我阅读的《时间简史》是译文版,感觉文字叙述流畅简明,避开了生硬干涩的直译,选择了生动形象的意译。我对于译者的佩服之情也是油然而生,故特意查阅了编者的资料,才认识这位冠绝中华的科技人才——吴忠超。

吴忠超,中学时代的奥赛神牛,中科大的天才学生,霍金的亲门弟子。在牛津的日子里,吴忠超与霍金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也正是他,将霍金的著作一本本译为中文,让更多的中国人走进霍金的绚丽思想世界。

我想,在中国,像吴忠超这样,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卓越的科技人员有很多,他们身系祖国,奋战一线,奉献青春。中国神州系列飞船的升天与嫦娥登月,无不凝结着中国科技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拥有充满希望的中国科技。

三 对于著作——思考中回味,回味后思考

歌德曾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而《时间简史》也正是这样一本书,通过对宇宙的探寻,层层推进,引发我们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

爱因斯坦在发现广义相对论以后,曾经竭力寻找一个理论,以使得令人讨厌量子论不再这么随意。我虽对量子学没有深入了解,但却讨厌那种基于统计学的偶然性。世界本是一部完美并且严格的机器,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我是无神论者,但也并不是没有信仰,就像我不喜欢孤注一掷地相信万能上帝操纵命运。却很喜欢时间这个概念。时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但我们却看不见摸不着,在数学意义上我们把时间看作是一个坐标轴。那我们走过的时间显然是无限个点连起的连续直线,但我们却只能存活在某些明确标出的点上。换句话说,那些被我们抛弃的点是时间的渣滓。每个人的坐标点不尽相同,但有些历史事件却显著地成为所有人或一群人存活的凭籍。那被茨威格形容为聚集在避雷针尖的电荷。在霍金看来,时间作为一个活动的直线轴与看上去沉静的空间是相异,但却实实在在有着因果关系。这种宽容宿命论不禁让我联想翩翩。

空间与时间的相异性在于——任何生物都倚赖时间,不论是一维、二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的生物。

对于宇宙的有限无界的概念,爱因斯坦早就构想过。他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说法:能量应该守恒。如果宇宙是无限的话,能量会源源不断地流失,于是熵必然减少--这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尽管热力学第二定理是一个非常局部的定理。唯一能够保证能量守恒的概念就是宇宙是有限的,并且是无界的。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是先哲对宇宙作出的精准描述。

这样说来,时间和空间是有同一个出发点,也有同一个终点。这就好比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弯曲,并形成一个球面--没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无界也就是指我们生活在一个四维的时间--空间里,这是一个四维的球体,球面是无界的。这一切,无限,无界,无尽……

霍金曾说过:“永恒是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尽头而言。”我想,科学也正是这样,一个个的猜测,一个个的推演,一个个的证实……。

我读罢《时间简史》,脑海中的疑问有的豁然开朗,有的仍是一知半解,雾里看花。但我却依旧很满足,这样不断的探索也是科学的魅力所在。

时间永远不会停止,宇宙也在每时每刻地变化着。未来的科技之路很长,但有着大师的指引,这条路,我们这一代依旧可以走得勇敢坦然!

推荐第10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简史》——未知的真理

作者:林东升学校:沧州市第二中学班级:高一二班辅导老师:李玉花 充满奥秘的世界,浩瀚无垠的太空,给予人类无尽的幻想,太多的未知的真理等待人们去发现,去相信。遥不可及的天外,有一位追寻者执着的奔跑在天文学的探索之路上,只为触及那璀璨的真理之光。他叫霍金,用物理的思想诠释了天文学的现象,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这部科普巨著——《时间简史》。

对于天文爱好者,阅读《时间简史》也许是对宇宙了解的最好途径。奇特的领域,带着迷幻的色彩,一个神秘的异地空间在我们眼前缓缓浮现。霍金提出: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唯有让时间来判断。有始有终是万物不变的规律。永恒之所以长久,是因为没有找到它的尽头。如果了解到宇宙的起始点,我们就能得知,由人类创造的高级文明社会在爆炸中何时完结。从他发现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时,引力,量子力学与统计学就被深深地联系到了一起。也因此,人类才认识到黑洞的强大生命力和它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空间与时间相对论的提出让人类对宇宙的起源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时间从无限的过去向无限的将来流逝。《时间简史》告诉了我们:时间和空间都是依附于物存在的,宇宙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未知物。

常人无法想象的科学探究在霍金的努力下得到了一次次的验证。霍金曾说:“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虽然,他的身体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霍金,以不容置疑的姿态站立在科技的最高峰,他用卓越的思想无限延长生命的价值,他是人生的斗士!

《时间简史》的历史意义不在于它对于宇宙的概述有多么详尽,多么准确,而在于它开启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思考的新方式,在于它为现代科学的前进铺设了一条可行之路。我们要善于将模糊的东西清晰化,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到最大限度的解决,更要擅于运用创新的头脑,将不可思议与学术理论挂钩。

“爱因斯坦错了--他说‘上帝不玩色子’。对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时候他会把我们弄糊涂,因为他把它们丢到了看不见的地方。”霍金玩笑的话语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智慧的光芒。人类的求知欲会在无尽的探索中求得满足,而我们,需要找寻开启天外之门的钥匙。创新的头脑,敢想敢拼,顽强的毅力,我们需要像霍金那样用生命的脚步

去追赶未知的真理。重任担负在我们的身上,也正是在一代代的进步中,人们认识到了天地万物,是多么的广袤。

当《时间简史》让我对于宇宙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时,我对于霍金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命运也许给予霍金一个破败花架般的身体,但是不能阻止他用思想让生命花繁似锦。我深知,我们肩负的是振兴与崛起的使命,是时代的重任。

未来的探索,有你,有我。

第11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

在大学空闲的时间里,粗略拜读了一下著名的物理科学家霍金的《时间简史》。霍金

谈论了他对宇宙外星生命问题的最新思考。他认为外星生命几乎肯定存在于宇宙的许多其他地方——不仅是活在行星之上,甚至还可能存在于恒星中心,甚或是漂浮于行星间的广阔宇宙。《时间简史》这本书阐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从大爆炸到黑洞。让我们从身边的琐碎小事一下进入到浩瀚的宇宙世界,让狭小的心胸变的宽广。

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对于

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

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

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用明智的眼光看问题: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

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

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由于一个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而使他得到灵感的故事,几乎肯定是不足凭信的。所有牛顿自己说过的只是,当他陷入沉思之时,一颗苹果的落下使他得到了万有引力的思想。牛顿继而指出,根据他的定律,引力使月亮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而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他的观念是,太阳是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将近一个世纪以后,他的观念才被认真地接受。后来,两位天文学家——德国的约翰斯·开普勒和意大利的伽利雷·伽利略——开始公开支持哥白尼的理论,尽管它所预言的轨道还不能完全与观测相符合。直到1609年,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理论才宣告死亡。那一年,伽利略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绕着它转动。这表明不象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设想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直接围绕着地球转。

虽然大家都觉得霍金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

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

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第12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 终于把它看完了,云里雾里,很多地方不知所云,正如霍金所说的那样:“在牛顿时代,一个受教育的人至少能够在梗概上掌握人类知识。但从那以后,科学发展的节奏使之不再可能。因为理论总是被改变以解释新的观察结果,它们从未被消化或者简化到使常人能够理解。”嘿嘿,由此得出,自己只不过是个常人罢了。拿到这本书已经两个月了,说实话,我不太愿意翻开它,虽说是普及版,但过于深奥的内容,作为一位理科生的我来说,实在有点惭愧。

时间简史是一本书,所描绘的时间是\'\'霍金时间\'\'。时间的本质:时间随宇宙的变化而变。时间是因变量。在阅读《时间简史》之前就知道有霍金这么一个人;坐在轮椅上,带着一副大大的眼镜,斜着脑袋,好像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后来又听说了他的事迹。他在念大学时就患了不治之症,肌肉萎缩,不能行动,只有手指能够轻微活动,于是手指成为他传达思想的唯一工具。霍金虽然只能依赖可以轻微活动的手指传达自己的思想,他却仍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誉为自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精神当中透露出一股强大的人格魅力。霍金的令人尊敬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更主要的是他的思想魅力,他的物理学新观念使宇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所构想的宇宙图象奇幻大胆,却成为对宇宙观测的最好解释。读霍金的《时间简史》,就像是我自己亲历了宇宙的演化,从时间的开端漫步到时间的终结,尽览宇宙的奇妙。

正如霍金所说,这是一本不仅让青少年,而且让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书。他删去了《时间简史》中过于高深的部分,重写了相对论和弯曲空间这两章(它们分别讨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本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科学著作,看了这本书后,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个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我们要把霍金的这种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学习上,作为一名学生,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时间简史》实为宇宙简史。霍金在书的第一章回顾了有史以来所能知道的关于宇宙图景的传说和理论,从乌龟塔的传说到亚里士多德一托勒密体系,再到哥白尼革命、牛顿体系等,说明人类对宇宙充满着好奇与想象,在不断探索着宇宙的真实图景。宇宙大图景的展开,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基本观念开始。人们习惯把“空间”和“时间”视为固定的、绝对的,但有两位伟大的人物将这种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观念打破了:一个是牛顿,他的牛顿定律直接终结了绝对空间的观念;一个是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让绝对时间的观念粉碎了。霍金描述道:“当物体运动,或者力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影响。”在这样的时空中,宇宙会展现怎样一幅图景呢?霍金接下来描述了膨胀的宇宙。按照相对论的预言:时空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奇点处或在黑洞中的一

个奇点处结束。但霍金指出,只要考虑量子效应奇点就会消失。霍金提出了一种时间和空间可能会共同形成一个在尺度上有限却没有任何边界或边缘的设想,在这样的时空中不再存在奇点,但是宇宙会在虚时间中演变,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这样的一种虚时间是不能和空间方向区分的,虚时间里往前与往后没有区别。这么看来,宇宙在虚时间中的膨胀反过来就可以是坍缩过程。不管是膨胀还是收缩,都是宇宙图景的演变过程。霍金的宇宙图景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概念—虫洞,利用这种虫洞可能会实现时间旅行等。就这样,霍金为我们展现了奇妙的宇宙大图景及演变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他那博大思想的构造之魅力。

《时间简史》对宇宙演变历史的描述,充满了奇妙的想象。这些奇妙的想象,包括相似的联想、合理的设想、思想中的实验等。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在膨胀的宇宙中从各 个角落看宇宙都是相似的,霍金做了这样一个联想:这种情形很像一个画上好多斑点的气球被逐渐吹胀。当气球膨胀时,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加大,但是没有一个斑点可认为是膨胀的中心。这样的联想使我们很容易就理解了晦涩难懂的物理学概念。为了表现

不同粒子在高能量下都有相似的行为,霍金联想到了轮赌盘上的轮赌球的行为:在高能量卜,这球的行为基木上只有一个方式,即不断的滚动着;但是随着轮子慢下来,球的能量减小,最终球就陷到轮子上的37格槽中的一个里去了,即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球。我们从这些联想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他想表达的深奥思想。合理的设想能够使理论更圆满。譬如霍金设想时间和空间有如地球表而一样是有限而无界的,对这样的设想虽没有经验可证实,却也没有经验能够证伪,而它对于完善整个理论体系作用巨大,它的存在使得对宇宙形态和演化的解释更令人满意。霍金的设想往往对我们具有某些启发作用。譬如他设想黑洞能够被 我们利用,黑洞具有强大的能量,同时具有很大的质量甚至超过地球的质量,所以这个黑洞必须放在围绕地球的轨道上而不是地球上。又如他设想宇宙中存在虫洞,便使时间旅行有可能实现,方便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宽。这些设想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虽然现在看来很不切实际,但谁能预料将来人类的文明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样的合理设想无疑可以为后人提供有价值的启发。思想中的实验是很多物理学家都应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因为物理学中的很多实验都无法在现实中进行,只好在思想中进行。思想中的实验对于我们的理解和推理具有重要价值。霍金在研究黑洞时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为了理解一个恒星坍缩形成黑洞时,时 间在恒星表而与恒星之外的差别,霍金想象:一个无畏的航大员和恒星一起向内坍缩,他按照自己的表每一秒发一信号到一个围绕着该恒星转动的航大飞船上去。飞船上的队友发现该航大员所发回的信号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最终在恒星坍缩的那一刻的信号再也收不到,被无限期的间隔。这个思想中的实验在霍金的书中描述得很详细,能够使我们了解每个细节之间的关系,最终理解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自然地推出结论。霍金如果没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也就很难取得那么卓越的理论成就。

霍金最大的愿望和最坚定的信心是在统一理论上。在书的最后霍金指出,木来应该是不存在宇宙的最终理论,仅仅存在一个越来越精确地描述宇宙的无限的理论序列,但引力似乎可以为这个序列设下极限。一个达到一定极限的高能量粒子的质量会集中到很小的程度,最终形成一个小黑洞。这样,当我们往越来越高的能量去的时候,越来越精密的理论序列确实应该有某一极限,所以必须有宇宙的终极理论。他坚信不久的将来只要实验室的条件能够达到这样的能量极限,人们就可以通过研究发现统一的宇宙终极理论。不管霍金的这种信心来自于哪里,不管他的憧憬能否成为现实,我们相信没有这般坚定的信心是不能够取得他这样的成就的,我们也为这种思想信念的魅力所折服。霍金的魅力展现在他的生活里,也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因为他所有的魅力都在他的思想中凝聚,又在他的思想中升华。《时间简史》能够受到全球读者的亲睐就是对他思想魅力的最好证明。

第13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篇1:时间简史读后感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首先,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着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蚊子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其次,过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些试图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文章很感兴趣。尤其在学习方面体现得相当明显,对于我而言,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都感到莫名的兴奋,因为他们能用很简单的几个公式来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对科学家们很是崇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才发现世界远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几个“公式”就能涵盖。概括的来说,简单中孕育着变化,而变化中又体现着规律。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那“隐藏”的规律。很幸运的是,某些规律被我们发现了,但更多的还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没有绝对准则?还是仅仅是个巧合?所有的问题我们目前尚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开这一个一个的谜团。而对于我们来说,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无法在学习上达到最高峰,因为没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断的去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同样,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业者他们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个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适者生存”,谁都不想被社会所淘汰,谁都想有所作为,那么竞争就在所难免,这也会不断的促使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举两得。

再次,就是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2222年人类的科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致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吸引我们的目光,让人浮想联翩。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视,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正如没有人能预测你的未来会怎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能进行太空旅行,或许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无所适从……

篇2:时间简史读后感

有位名人这样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清楚,有人问我,我想给他解释,却茫然不解了。”有一群科学家,就是冲着空间和时间的神秘,不断地奋斗。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着名更是因为他是个身残志坚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得了卢伽雷氏症病,从此被禁锢在轮椅上,到后来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剥夺了他说话的功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虽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但他却用惊世骇俗、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目前最伟大的宇宙学说,解开了许多宇宙之谜。

《时间简史》是霍金的着作。书中霍金对时间本质、宇宙由来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他的理论和构想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里程碑。由于过于深奥,我选择了一种谁都能看懂的版本略探一下霍金的着作。

《时间简史》中,有很多内容仅仅是假说,但这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那个假说,这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才能大胆提出来的假说。不过我读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页纸,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识储备绝不止一座山。原本我想着这篇读后感应该是一行一个问题,满页纸都是问号,虽然足以证明我读过《时间简史》,但我还是决定简洁为好,挑一个自己喜欢、有自己的见解的内容谈一谈。

有关宇宙的起源,书上说宇宙曾经是一个体积很小、密度很大、很烫的点,爆炸后,温度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然而目前宇宙仍然在不断地扩大,书中还说这是一个空间有限但没有边界,就像地球一样的封闭宇宙。书中还讲到科学家们对大爆炸的过程的一个猜测,提到什么中子、质子一些我仅仅听人提到过的科学名词。我勉强能看完,能懂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了,我没法质疑这些我听不懂的东西。但是之中还提到温度在十亿摄氏度以上,大爆炸后温度又迅速下降了一百万摄氏度左右。我只知道温度是用温度计来测量的,温度计又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来制作的,其实我只是质疑一下有没有一种液体能够测量十亿以上的温度,霍金等这些睿智的科学家是如何判断的。我非常震惊,霍金竟然能在这种只有猜测,而很少有证明的科学世界里遨游而且不会迷失方向。

猜测是谁都可以有的,对于宇宙的大爆炸,我有一种猜测,但只是猜测。

首先,一个点的爆炸,如果把点放大成一个球,然后让它爆炸,它会炸成碎片,如果没有重力,它会一直往外延伸,这时就会发现,如果碎片包围的地方都是宇宙,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会变得稀疏,那么宇宙诞生的那个点所在的空间——据书上说是一片空白,那么岂不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暴露无遗?在宇宙的边界,原本非常接近的两个点随着膨胀,会越来越远,如果膨胀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随着宇宙的密度越来越小,宇宙不就会和一片空白融为一体了?

有人说读《时间简史》艰涩难懂,但我读《时间简史》,仅仅是在读一本科幻小说,根本无法理解,便无所谓难懂与否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现在的知识储备,连聆听大师教诲的资格都没有。今后,除了不断学习补充知识,别无他法。

我希望若干年后,经过不断地努力,当我捧起《时间简史》原版时,能理解得比现在多吧。

篇3:时间简史读后感

宇宙经过无数次的爆炸走向灭亡;又通过无数次爆炸留下残骸而重生。

在《时间简史》中,霍金力图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爆炸与重生等科普知识,完全改变了人们有关物理学、宇宙和时间本身的观念,向人们展现了当代有关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学思想。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万物的形成,人类及各种动植物的最初形态——成长——发展——衰亡的过程和轮回;就像草,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各种小草。它们在冬天会枯萎、发黄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们又能见到翠绿的草原,正是应验了一句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试想这不也是一种死亡后的重生吗?

在地球上,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个太阳系中,地球也只不过是千万星球中的一颗;而在宇宙中,太阳系是不是只是渺小的一个,我们人类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回归到地球上的万物,不管是人还是植物,都会有终结而被取代的一天。因为宇宙是不规律的,正因为宇宙的不规律才有现在的太阳系、现在的地球以及现在的人类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辽阔苍穹,我们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尘,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沟通的尘土。而世界上亦没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对待自己的还是他们的错误,我们能做的是只是以一颗微尘谦卑的心,给予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责备,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不规律的宇宙之中,我们需要互相理解!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过迅速的膨胀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将爆炸后的相同元素的残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万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万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类。

这样,我们不难想象灭亡之后的重生将会更精彩。就如同神话中的凤凰,每次死亡都是重生的开始,都会变得更加美丽。太阳系如此、地球如此、人类也是如此。但这都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也许等到地球、太阳系结束生命的时候,人类已经找到另外一个可以生存的星球。现在的人类只是整个地球的一个占有者,或许那时人类就是别的星域的主人了。

霍金给我展现的这一切,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危言耸听,但是时间会是一个公平的评判者。然而,短时间内,我们能赖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们无法打破宇宙的法则,因此我们只能爱惜每寸时光,将每天都当做我们在世的最后一天,用生命感悟世界,才能使我们的每一天都过得更加充实,无悔。

再联想到我们这一代的高中生,我们将会是人类下一代最为重要的支柱,我们将要负责支起人类的未来,或许人类的未来就在我们的的手中。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浪费这宝贵的时间呢,我们有什么理由挥霍自己的青春呢,在一点的挫折前萎顿不前呢?看看霍金先生吧,身残志不残,不仅仅于疾病斗争了数十年,还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与无匹的智慧为科学的发展做了无比巨大的贡献。上帝是公平的,关上了一张门却总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尽管如此,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的,因此我们只能用坚强的心灵去克服前方的困难。

篇4: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简史》一书就是把读者引向宇宙的起点和万物的本源,从而引发我们对个人、对同伴、对事件、对社会、对生命、对世界、对意识等等的思考,进而使我们在自身寻找本质。

小学的时候就听说了,史蒂芬?霍金所着的《时间简史》,虽早想一窥究竟,但终究功力浅薄而没有为难自己。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三四岁的时候,至今还记得,夜晚美丽而浩瀚的星空,使我第一次对自然发出了质问与感慨。

如今,历经十年数理化的修炼,功力激增,虽尚无浑厚殷实之沉淀,却已能了解少许,但有力余,便欲牛刀小试,有幸于书店中觅得此珍贵之书,便买诸家中,悉心运气以观。

此书虽销量达1000万册,创科普着作之奇迹,引无数观者摘镜立目,但仍因其内容之艰深,专业知识之涉域甚广,使文人墨客欲其书者尽折腰而视之为“天书”。

霍金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史以及当代物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宙不守恒,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反物质理论,黑洞引力论等等,皆为大学理工科专业内容,常人想以此书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用具,实非明智之举。

全为此书而费尽心思,虽尚不可彻悟其内之深涵,却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用心。于此,便欲粗评一二,倾我心之领悟,流我思之感慨。

一、对霍金——终为大师也

自幼患异症,身不由己,却意志刚毅,才思敏捷,为此浩瀚之文,足可见其气之深广而奥绝也。此书绝非仅以理科专着自居,更溢人文情怀并与机智修辞。此举,实深刻记于我心,令我无能忘之。

二、对内容——回味中带着思考,思考后更是回味

读书使人明智,此言非虚。《时间简史》一书就是把读者引向宇宙的起点和万物的本源,从而引发我们对个人、对同伴、对事件、对社会、对生命、对世界、对意识等等的思考,进而使我们在自身寻找本质。无意中便提高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此书从宇宙图像说起,系统地介绍了时间、空间、量子、自然力、黑洞、虫洞等内容。我们在与作者一同思索中,堕入了科学的迷幻之网,似乎时而看见一丝亮光,也许那就是未来的可以认识的世界。

第14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蚊子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对于现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将不同于往,它肩负着培养出下一代有着卓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今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我们国家只有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乾坤旋转,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东方.这样的历史使命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可推卸的,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001班学号:2010100152姓名:陈振北日期:2011-4-25

第15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读《时间简史》有感

《时间简史》这本书是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 霍金写的,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过这本书,我一直想去读这一本书,但就是直到现在才真正的去读过。因为语文老师在这个假期间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给机会我们去读书,并且给了指定的读物—21世纪最具影响的十本书。刚好有一本是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其他书我是没什么了解的,只有《时间简史》听过,还是一直想看的那本,而又因为会涉及一些物理方面的知识,所以我选择了它。让我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吧!

《时间简史》是一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一本书,从浩瀚的宇宙蛋微小的粒子,从有形的空间到无形的是间,从无穷小到无穷大,无不是证明着我们存在的时空之中。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去学习的。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让霍金前辈失望,因为我还是大部分可以看明白的,可能是因为我是一名物理系的大学生吧,骨子里比别人多了那么一些物理物质因素的存在。尤其是第四章的不确定性原理及第五章的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我所学的物理学中有所涉及。回顾这本书,我们会发现整本书中都是讲述的是物理方面的知识,可我们却没有看到我繁琐的物理公式,而仅仅仅有那么一条爱因斯坦的能量方程Emc2(E是能量,m是物质质量,c是光的速度)。说真的,其实宇宙、时间和空间复杂的让人说不清,也可简单的可以仅由一条公式来描述。

从第一章的们的宇宙图像,我们可以知道整个的天体物理学史的发展过程,从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托勒密模型到牛顿的万有引力,无不揭示这人类的认识随着时间而进步。什么是科学理论?如霍金前辈在数中这样写到“我将采用头脑简单的观点,即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联结这模型和我们所观察的量的规则。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不管在任何意义上)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实在性。如果它满足以下两个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论: 1

它必须在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并对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确定的预言。”从第三章的膨胀的宇宙和

第八章的宇宙的起源和命运,我可以了解到整个宇宙历史和发展。由“无边界条件”的预言和测不准原理的解释,我没可以这么说:宇宙无始无终。其他章节有涉及黑洞的知识,我可不比去深究,就以一种好奇心去读科幻读物,这样会让我们了解黑洞更多。第十章是物理学的统一,更是让我望尘莫及,我是希物理学的统一的实现,因为那才是物理的终极理论。

读过《时间简史》后,让我更加了解时间和空间、宇宙和物理,让我增加了对物理学这么科学的兴趣,我相信这会促使我更加努力去学习物理学的。我想给想读《时间简史》这本书的朋友,应以一种好奇的心和欣赏的眼去读,所涉及不懂的物理原理切记深究,或许会有惊奇的答案,或许会掉进无名的“黑洞”。“因为哲学和科学的大部份即是由这种好奇心所驱动的。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愿意问这类问题,并且他们偶尔得到一些使其惊奇的答案。我们这些离开原子和恒星同样远的人类,正在扩大自己探索的视野去拥抱这非常小和非常大的对象”

第16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

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用明智的眼光看问题: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改变人的思想方式: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 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 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 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

个开端 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 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 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 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 2222年人类的科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 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 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 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致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 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这里不只是问题的增多,而是人思维的改变。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我们未来的发展„„比如: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贝特郎·罗素)曾经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绕着太阳运动,以及太阳又是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群的中心转动。演讲结束之时,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平板。”这位科学家很有教养地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群啊!”等等„„

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由于一个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而使他得到灵感的故事,几乎肯定是不足凭信的。所有牛顿自己说过的只是,当他陷入沉思之时,一颗苹果的落下使他得到了万有引力的思想。牛顿继而指出,根据他的定律,引力使月亮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而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起初,可能由于害怕教会对异端的迫害,哥白尼只能将他的模型匿名地流传。)他的观念是,太阳是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将近一个世纪以后,他的观念才被认真地接受。后来,两位天文学家——德国的约翰斯·开普勒和意大利的伽利雷·伽利略——开始公开支持哥白尼的理论,尽管它所预言的轨道还不能完全与观测相符合。直到1609年,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理论才宣告死亡。那一年,伽利略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绕着它转动。这表明不象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设想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直接围绕着地球转。„„

10级土木一班王世忠20100701002

第17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读《时间简史》有感时间简史读后感读《时间简史》有感

读后感:《时间简史》是史蒂芬霍金写的一本天文科普小说,时间简史读后感。比较有趣的是关于黑洞的部份。

黑洞这一术语是不久以前才出现的。它是196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惠勒为形象描述至少可回溯到200年前的这个思想时所杜撰的名字。那时候,共有两种光理论:一种是牛顿赞成的光的微粒说;另一种是光的波动说。我们现在知道,实际上这两者都是正确的。由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以为是波,也可以为是粒子。在光的波动说中,不清楚光对引力如何响应。但是假如光是由粒子组成的,人们可以预料,它们正如同炮弹、火箭和行星那样受引力的影响。起先人们以为,光粒子无穷快地运动,所以引力不可能使之慢下来,但是罗麦关于光速度有限的发现表明引力对之可有重要效应。那么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理解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一个恒星的生命周期。起初,大量的气体(大部分为氢)受自身的引力吸引,而开始向自身坍缩而形成恒星。当

它收缩时,气体原子相互越来越频繁地以越来越大的速度碰撞――气体的温度上升。

最后,气体变得如此之热,以至于当氢原子碰撞时,它们不再弹开而是聚合形成氦。

如同一个受控氢弹爆炸,反应中开释出来的热使得恒星发光。这增添的热又负气体

的压力升高,直到它足以平衡引力的吸引,这时气体停止收缩。这有一点像气球―

―内部气压试图负气球膨胀,橡皮的张力试图负气球缩小,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平衡。

从核反应发出的热和引力吸引的平衡,使恒星在很长时间内维持这种平衡。然而,

终极恒星会耗尽了它的氢和其他核燃料。貌似大谬,实在不然的是,恒星初始的燃

料越多,它则燃尽得越快。这是由于恒星的质量越大,它就必须越热才足以抵抗引

力。而它越热,它的燃料就被用得越快。我们的太阳大概足够再燃烧50多亿年,但

是质量更大的恒星可以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内用尽其燃料,这个时间标准比宇宙

的年龄短得多了。当恒星耗尽了燃料,它开始变冷并开始收缩。随后发生的情况只

有等到本世纪20年代末才初次被人们理解。

对于黑洞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我也要尽自己的一份气力。

小学的时候就听说了,史蒂芬霍金所著的《时间简史》,虽早想一窥究竟,但终究功力浅薄而没有为难自己。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两三岁的时候,至今还记得,夜晚美丽而浩瀚的星空,使我第一次对自然发出了质问与感慨。

如今,历经十年数理化的修炼,功力激增,虽尚无浑厚殷实之深淀,却已能了解少许,但有力余,便欲牛刀小试,有幸于图书店中觅得此珍贵之书,便买诸家,悉心运气以观。

此书虽销量达1000万册,创科普著作之奇迹,引无数观者摘镜立目,但仍因其内容之艰深,专业知识之涉域甚广,使文人墨客欲其书者尽折腰而视之为\"天书\"。

然也。霍金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史以及当代物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称不守恒,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反物质理论,黑洞引力论等等,皆为大学理工科专业内容,凡人想以此书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用具,实非明智之举,读后感《时间简史读后感》。

至此,四周时光,全为此书而费尽心思,虽尚不可彻悟其内之深涵,却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专心。于此,便欲粗评一二,倾我心之领悟,流我思之感慨。

一.对霍金――终为大师也

自患异症,身不由己。却意志刚毅,才思迅捷,为此浩瀚之文,足可见其气之深广而奥尽也。此书尽非仅以专著自居,更溢人文情怀并与机智修辞。此举,实深刻记于我心,令我无能忘之。文中多有将深艰科学原理设喻为普通生活场景之实例,其构思之尽妙,设喻之恰分,使人叹尽,不禁复感于霍之迅捷才思。如有几例:霍将自旋为2(即旋转一圈两次重复自身)的粒子比喻为扑克牌中Q,仔细观察不难发现,Q正是旋转一圈后,两次回到自身。又如,霍将时间无序度的箭头成比作打桌球,打一杆后,原先有序的桌球,被分散为无序,而再打一杆使之重新回到有序的状态是极不可能的。由此而揭示出时间作为熵的热力学箭头。如此之例,不胜枚举。作者使一本原先注定对凡人繁杂、枯燥、乏味的理论科学知识专著,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而有趣,实在值得称颂与敬佩。

二.对翻译――中国应试教育牺牲品

说实在话,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同道,语文水平实在不怎么样,(当然其水平当然是冠尽中华的)。翻译的内容至少有好几处是按照英国人的语句而不是中国人的习惯往译。是比直译更为落后的硬译,这把原先并不复杂的内容译得反而看不懂,特别是在长句复句的翻译时,作者的语文功底就更为捉襟见肘了。

我并非想在此吹毛求庇,往挑剔译者的辛勤劳动,只是由此看到了应试教育培养的所谓的专业人才的缺陷。这使人都走上了独木桥,视野狭窄而终极寸步难行,有些人仅凭一张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就大摇大摆地进进了清华园,但是真要写论文、写科研报告时,文笔上的粗陋就会使文章晦涩难懂,毫无价值。相比之下,霍金却可可以称得上是个全才,不仅聪明卓群,视野开阔,其所为文同样是想象丰富,用词正确,形象生动,这是我们中国人值得思考的。

三.对内容――回味中带着思考,思考后更是回味

读书使人明智,此言非虚。《时间简史》一书就是把读者引向宇宙的出发点和万物的本源,从而引发我们对个人、对同伴、对事件、对社会、对生命、对世界、对意识等等等等的思考,进而使我们在自身寻找本质。无意中便进步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此书从宇宙图象说起,系统地先容了时间、空间、量子、自然力、黑洞、虫洞等内容。我们在与作者一同思考中,堕进了科学的迷幻之网,似乎时而看见一丝亮光,也许那就是未来的可以熟悉的世界。

第18篇:《时间简史》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后感

在我还没有读过《时间简史》之前,我就对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的事迹有所了解。最吸引我的是霍金的一句经典名言,他说,“While theres life,there is hope.”(活着就会有希望)我本以为这样的伟人,这样的事迹,只是会出现在我的高考议论作文中,没想到今天当我真正去阅读霍金的书,甚至来阅读这个人的时候,我才感觉这个人这本书对世界的影响有多么大!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向我们展现了一副令人叹为观止的宇宙世界,描绘了几百年来物理大厦的构成,从哥白尼到伽利略再到牛顿,至爱因斯坦等等,严谨的描述各个时代的科学家的理论,一步步构建大厦。

对于浩瀚星空,令我这么一个读文的外行人最感兴趣的,当然是有关宇宙的起源,书上说宇宙曾经是一个体积很小、密度很大、很烫的点,爆炸后,温度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然而目前宇宙仍然在不断地扩大,书中还说这是一个空间有限但没有边界,就像地球一样的封闭宇宙。书中还讲到科学家们对大爆炸的过程的一个猜测,提到什么中子、质子一些我仅仅听人提到过的科学名词。我勉强能看完,能懂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了,我没法质疑这些我听不懂的东西。但是之中还提到温度在十亿摄氏度以上,大爆炸后温度又迅速下降了一百万摄氏度左右。我只知道温度是用温度计来测量的,温度计又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来制作的,其实我只是质疑一下有没有一种液体能够测量十亿以上的温度,霍金等这些睿智的科学家是如何判断的。我非常震惊,霍金竟然能在这种只有猜测,而很少有证明的科学世界里遨游而且不会迷失方向。

回归到地球上的万物,不管是人还是植物,都会有终结而被取代的一天。因为宇宙是不规律的,正因为宇宙的不规律才有现在的太阳系、现在的地球以及现在的人类和现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辽阔苍穹,我们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尘,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沟通的尘土。而世界上亦没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对待自己的还是他们的错误,我们能做的是只是以一颗微尘谦卑的心,给予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责备,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不规律的宇宙之中,我们需要互相理解!

霍金说因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专业的方程和物理学理论让诸多哲学家望而却步。反观现在正是如此,多数哲学家与其说是研究哲学倒不如说是研究哲学史,更多的是在前人的认识层面上进行继承和阐释。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关于物质世界的运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论述这一个原理的时候大量引用观察事例,有时候我怀疑如果仅凭观察我们是否能够得到可靠的结论?而霍金在时间简史里给了我不一样的思维途径,借助牛顿的经典物理理论,因为引力存在的普遍性,导致物质世界的物质之间永恒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因此世界处于无限运动之中。 两相对比,至少我更加信服霍金的论证。

霍金提出: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还有时间,时间是什么?哲学家们思索一身的困境始终停留在思维的运动中。主观感受的时间是准确的么? 霍金在书中论述的三个时间箭头让我觉得时间竟是这样被定义的,它不在于钟表。而关于为什么心理学箭头服从于墒增加的箭头则更让人拍案叫绝。以前读到过热力学的墒增加理论,这篇目算是看的比较懂的。从有序能量到无序能量,如果反过来则人的思维和存在都成为了不可能。我真的折服于霍金对于宇宙和时间的思考和论证。在很多问题上,霍金采用的是数学的方程来描述和论证而不仅仅只是在思维中描摹这个世界的图景。

霍金给我展现的这一切,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危言耸听,但是时间会是一个公平的评判者。然而,短时间内,我们能赖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们无法赶超时间和超越空间,能做

的就是珍惜爱护我们现在共同的家园,珍惜拥有的时光和生活,把每天都当成末日来过。那样即使明天就如电影《2012》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来临,我们也一样能泰然处之。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高达2500万册, 1988 年出版以来一直雄踞畅销书榜,创下了畅销书的一个世界纪录。 霍金曾说: “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每写一个方程式,都将使销量减半。于是我决定不写什么方程。不过在书的末尾,我还是写进一个方程,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 Emc2。前面叙述这个简单公式和原子弹的渊源。读完整本书,为作者的诚恳所感动,更被霍金那顽强的意志,灵动的思维所折服。

霍金曾说:“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虽然,他的身体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霍金,以不容置疑的姿态站立在科技的最高峰,他用卓越的思想无限延长生命的价值,他是人生的斗士!

第19篇:《万物简史》读后感

有趣的《万物简史》

□ 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 六(2)班 郑 睿

《万物简史》以简短的文字、生动的图画描述了世间万物如何演变而来,并揭示了许多科学理论。

作者是一位英国人,他从小就喜欢科学读物。每当读了以后,总是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本书恰恰回答了自己思考的问题。当前,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所讲的科学理论,由于许多高深的专业术语,学生们并不完全理解,而他以浅显的文字加以阐述,则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书中讲到的“万有引力”,虽然我很早便听说牛顿的这个著名理论,但并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但是,读完了关于它的叙述,才彻底明白了它的含义。作者这样写道:也许你正在看电视,这时,你吸引着电视机,电视机也正吸引着你;你吸引着椅子,椅子也吸引着你;桌子和天花板也相互吸引着。世间万物都有引力,物体越大,引力就越大,有时你感觉不到,只是引力太小的缘故。

经过这样的解释,我也就懂了“万有引力”地道理。所以,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科学类书籍最好看、最有价值的一本书。阅读这本书,真正使我了解了宇宙的一切奥秘。

第20篇:《万物简史》读后感

《万物简史》读后感

著名的编辑学家叶至善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枯燥的讲述,没有枯燥的科学。的确,科学完全是可以很有趣的,这点尤其体现在《万物简史》这本书上。正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科学其实并不可怕”,科学的世界里是千奇百怪的。

厚厚一本《万物简史》很早就开了个头,一开始觉得作者罗嗦得很,不过坚持读下去,还是能享受到他的八卦和风趣。并且近来由于频受地震字眼的刺激,在心底里再次生起“确实有必要好好了解我们生长的这个地球和宇宙”的念头,要知道这本书可是自称“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呢。

耐着性子读下去,有点渐入佳境的意思了,大抵也是习惯了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十分容易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作者比尔•布莱森的用心——倘若不是他对所要描述的对象十分了解,确实难以将科学的艰涩和深奥一化而为生动与幽默。领会到这一点,尽管仍然有些不太明白的词语,但还是不影响我越来越强烈的猎奇心,要知道在一部书里读到如此之多大名鼎鼎的科学巨匠的逸闻趣事可不多见。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居里夫人等等,简直就是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牛人的大集合,不妨稍微想象一下:一部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上缀满着闪亮无比的群星,也可以说正是群星的闪烁璀灿造就了美丽的科学星空。

里面八卦可真多啊,单说说最后一部分的开头就提到1815年印尼的坦博拉火山大喷发,这次喷发产生的240立方公里的烟尘遍布大

气层,造成阳光昏蒙,地球气温下降,以及方方面面未曾预料的影响。这次大喷发影响到次年的很多领域,在民生上造成瑞士的严重饥荒,法国的葡萄园欠收,爱尔兰的农作物受到伤害造成饥荒,英国政府因这一年的食品短缺取消了所得税……全球许多地区的气候也因此改变,夏季的温度普遍有下降,造成所谓的“无夏之年”,中国当时是清朝的道光年间,长江流域由于季风季节被扰乱而发生大洪水,爱尔兰的夏季下了142天的冷雨,像南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里的情节,恶劣的潮湿天气导致几年后的流行性斑疹伤寒爆发,匈牙利和意大利冬春季节分别下了棕色的雪和黄色的雪,倾盆大雨把孟加拉的霍乱传到了遥远的莫斯科,并最终造成在欧洲的流行。这次火山喷发甚至造成了贸易争端,加拿大食品短缺导致两家食品公司的冲突,死亡24人。如果说这些负面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些不是那么糟糕,那就是一些意外的连带结果,在德国,为节约喂马的饲料,贵族卡尔-德莱斯发明了draisine——自行车的前身,而《万物简史》里提到了文学艺术界的拜伦和特纳。1816年,后人猜想那时因火山喷发造成的昏暗景象给了拜伦灵感,他写了一首名为《黑暗》的诗:“耀眼的太阳熄灭了/而星星仍在空中/四处闲逛……”。顺便说一句拜伦的八卦,1815年1月,拜伦结婚,娶到了追求两年的对象,但事实证明他的妻子是个偏狭短浅之人,无法理解他的思想和追求,一年后他们分开,随即,拜伦被驱逐出英国。那首《黑暗》就是在这个动荡时期写的。

作者在写到哈雷时,我一下笑出了声,类似这样的语气和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

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提出了……他惟一没有干过的事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类似的幽默有的时候近乎调皮,也许正是在这样一支笔下,才有如此生动立体的一个个科学巨人款款走来,一幅幅科学的图景才如此瑰丽而妙不可言。

我觉得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舒畅,有时忍不住要拍案。再就是他那种热爱生命的态度,感染了我。比如他在讲每个人都是由细胞构成,要经过几十万年之后,这些细胞又组成了另一个人,或是植物动物,非常有趣。还有就是里面的小故事,象牛顿,爱因斯坦,我们当然熟悉,对于熟悉的,他就讲我们不知道的部分,讲最有趣的。所以,非常推荐这本书给认为科学知识枯燥而拒绝此类书籍的人,在书中能重拾童年对于科学、对于自然的兴趣。

《宇宙简史读后感.doc》
宇宙简史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