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读后感

2020-04-18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大清相国读后感

读《大清相国》有感

长篇历史官场小说《大清相国》再现了三百多年前名臣辈出的康熙王朝官场风云,并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书中不但对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观细致刻画,且活灵活现的描绘出不同代表人物所遇所感,以及其性格、行为随之的转变的轨迹——或堕落至万劫不复,或坚持操守至功成名就„„ 读此书感触颇深,清代官场文化让人心惊,对陈的智慧和操守又不得不服。 初入官场的陈敬学识渊博,见解独到,为许多人赏识,但其正直,倔强的性格也为其惹下诸多麻烦,多次险遭杀身之祸。他通过父亲告诫、岳父劝诫和自身感悟得出了“等、忍、稳”的行为准则,逐渐在官场站稳了脚跟,后又被逼出了“狠”字诀,得以参倒政敌,一展抱负,最后借助夫人点醒的“隐”字诀得以全身而退。“等、稳、忍、狠、隐”的心机与韬略让人赞叹之余却又唏嘘不已。作为立于康熙王朝五十年的政坛不倒翁,陈廷敬曾说过:“我只能做我做得到的事,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都做不了!”可见,做个好人难,做个有作为的好官更难。好人正直善良,注重名节,不愿被非议,可很多的时候,人不做些违心的事,很难做成大事造福百姓;往往做大事时所遇到的对手都是精明绝顶阴险狡猾之极,所以需要同时具备高绝的政治智慧,辽阔的城府,强硬的手腕,可忍受常人之不能忍,处理问题又要恰到好处,作好官能官可谓难上加难! 回顾全书,惊觉古今社会的若干现象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耐人寻味。 年过古稀的陈廷敬对康熙的一段话于今日仍颇有可借鉴之处:“天下奢靡之风日升,官员衣食不厌其精,民间喜丧不厌其繁。世上的财货总是有限度的,而人的欲壑深不可测。臣以为,应重新制定天下礼仪制度,对官民衣食住行,都立一定之规,以提倡节俭风尚。” 他认为应从本源上根治官场风气,而按律查办、狠办属治标之法。他主张要么厉行简朴之风,禁止官员奢靡,要么增加官员俸禄,不使官员再起贪心。但康熙认为,喜丧大肆操办是国家兴旺,财货富足的表现;宫廷用度以及各地账目所示清苦节俭已成君臣的功德,故而陈的主张难以推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工作呈现出新得气象,除了“老虎”、“苍蝇”一起打之外,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纠正“四风”等一系列措施,说明中央正在进行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全面部署。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辨别社会上的呼声,公务员降低待遇所体现的公平公正无可厚非,但保证公务员队伍内部真正的“按劳分配”、“论功行奖”是必须的。不可否认某些机关部门人浮于事,但绝不能对众多一线工作人员付出视而不见,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待遇一降到底,不仅会打消工作热情,引起人才流失,甚至埋下贪腐的隐患。个人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倡导简朴节约,严禁官员奢靡,同时制定严谨详实的考核制度,提高政府机关,尤其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待遇。在制度上对贪腐零容忍,加大打击力度,在宣传、教育上加强引导牢固树立正确的社会风气,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攀比,弘扬正气,激发工作队伍的创新力、高效、廉洁的为构筑和谐社会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推荐第2篇:《大清相国》—读后感

《大清相国》—读后感 十几年前,王跃文一部《国画》红遍中国,那时候喜欢读书的人们闲聊时,大多会提到《国画》。不过,这么好的书却一直获不了奖,为什么呢?因为不够主旋律吧,抨击“彼时”官场现状,堪称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后来就追着看他的《梅次故事》》、《西州月》、《漫天芦花》等等。十年沉寂,突然出了部《大清相国》,只看到书店的宣传,一直没有买。某个周六的下午,偶得此书,一口气读下来,直叹王作家用笔之深不减当年。

《大清相国》从还原清朝时期官场的内质上来说很成功,陈廷敬遭逢所谓的满清盛世时代,顺治时的进士、康熙时的臣子。顺治入关后奠定了清朝的基本国策,完成了从“马上得天下”到“马下治天下”的转型,康熙平三藩、稳西藏、收台湾、平定准噶尔。但纵然如此,他仍然无法在“官场”里随心所欲,前明遗老们,四处搞串联要“反清复明”,皇亲国戚,王宫大臣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势力圈子,一遇风吹草动,都想伺机而起。

一个帝王尚不能在自己的治下随心所欲,一个臣子该面临什么样的困境,陈廷敬的岳父告诉他一个字:“忍”。同乡卫向书送他一个字:“等”。他自己则悟出办事要“稳”。等和忍显然不是消极地求生存求自保,而是说在这种官场秩序下,忠于皇帝,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小说通过一系列细节描述了陈廷敬利用自己的“忍等稳”,和明珠、高士奇、索额图、徐乾学等一批贪官污吏,官场不倒翁们的周旋争斗中,始终得以自保。更重要的是,他在日常的工作中,极大地影响了康熙皇帝

的决策。所以康熙皇帝曾赞他:“办事极稳”,而在康熙故意治他罪的时候,一大批官员跪地求情,“办事极稳”是实,大批官员跪地求情可能是虚笔,这就是作者的艺术手法了。

内容基本围绕皇帝身边官员间的斗争展开,阅读中始终绕不开“弄权”两字,在一个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清官贪官,都在同一个秩序中通过各自的手段生存、自保,升迁,或者做千秋功名事。陈廷敬也可以说是个最终的胜利者,他自二十一岁中进士始,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生,曾主笔编撰《康熙词典》。求退之后,又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

书中山东巡抚福伦枉法徇私,坑害百姓,讨好皇上。但陈却不能参他,反而要保他?因为福伦的妈,是康熙的奶妈,这层关系是其一,其二,参了,只会更加剧山东的灾荒,此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官员间的倾轧常常会累及百姓,而陈的高明之处在于权衡利弊,取起利,最后只是拿一个幕僚做替罪羊了事。

对于富有批判精神的作家王跃文来说,他写《大清相国》,一如在写《国画》。都是官场,同样是中国,只不过,中间隔了三百年的时光飞转。

推荐第3篇:大清相国读后感

大清相国读后感

大清相国>读后感

(一)

看完了妻子给我借回来的王跃文先生写于2007年的《大清相国》,因为书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00年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的陈廷敬,我又于2004年去参观过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时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篇《大清相国读中感》,上周全部读完后,顿时觉得醍醐灌顶,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对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认知和看法。看看当今官场,一个个落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陈廷敬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稳、狠、隐\'的几乎少之又少。全书的内容其实就是围着\'等、忍、稳、狠、隐\'五个字展开的。

\' 等\'——即厚积薄发,相机而动。陈廷敬的老师、山西老乡卫向东大人告老还乡之时送给陈廷敬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等\'.结合当时的形势和陈廷敬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不难理解。陈廷敬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可谓少年得志,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深受皇帝欣赏。但是,当时的制度环境下,就是中了进士,也得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几年。此时,如果陈廷敬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过于急功近利的话,那估计也不会有后期的发展。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得意之时千万不能忘形,在机会不好时也千万不要强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从而做到厚积薄发、相机而动,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我们早已做好准备。

\' 忍\'——即心胸豁达,顾全大局。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陈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个\'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诉他这个道理。事实上,陈廷敬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也是这么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他虽心知肚明,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就一直没有揭穿。像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很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在官场,特别是身处陈廷敬这样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动,如果不能做到一个\'忍\'字,今天参这个,明天参那个,四面树敌,那最终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杀头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爱莫能助。因为,\'一把手\'得顾全大局,很多时候他得综合考虑、综合权衡。泱泱大国,稳定与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稳\'——即遇事沉着,处事严谨。\'稳\'并不是说该说的话不说,该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说话与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处事原则,不能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山西乡试,当学子们因考场腐败而怒砸孔子像的时候,陈廷敬就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参与;了解到老友张汧想带暗藏机关的砚台上考场,他极力劝阻,劝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机关中所藏之物,不但维护了张汧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东奏报全省粮食丰收,群众为感激皇恩,自愿捐建龙亭,正当康熙皇帝欲全国推广的时候,陈廷敬却提出了\'大凡提群众自愿者未必真实\'的观点,后经查核果然发现问题,避免了一次全国性的决策失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场中的他从不轻易站队等,无不体现了他的老成、智慧与稳重。当然,稳重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丰富的实践中加以历练,经历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用干部要注重干部基层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坚定,行为果断。一旦看准了,就得坚持不懈。遇山开路,遇河架桥。这才是英雄当有的气魄与担当。陈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期康熙南巡期间,在幕后组织的那场连环参,皇上身边的大臣彼此间几乎被参了个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幸免,但谁能想到幕后的指使者和组织者却是这个老谋深算的陈相国。对于\'狠\',可能我们理解起来会有所偏差,总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地道,有点背后捅刀子的味道。但实际上,我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官员的执行力,有了前期的\'稳\',必须要有后期的\'狠\',它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敢于担当、勇于碰硬的胆量和一往无前、一抓到底的气魄。

\'隐\'——即审时度势,急流勇退。能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断追求、积极向上,成就一番事业,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够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愉快地将接力棒交给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其实说实话,书中的明珠大人同样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谋丝毫不逊于陈廷敬,但他在\'隐\'字上的功力却显然比陈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权重却不能正确定位,终于落得一个老来深陷囵圄的下场。反而,陈廷敬70高龄时的装聋卖傻让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收场。身在官场,善始者未必能善终,如何把握好一个度,挂好前进挡,踩好急刹车,确实是当前很多官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清相国读后感

(二)

一个十一长假又拖上两天,终于把《大清相国》看完了,看的很是过瘾,不禁就想说点什么。

说起买《大清相国》这本书,还是有一段机缘。下午下班往家赶的漫长的一个多小时很是熬人,没有早上的昏昏欲睡,就想找点乐子来打发时间。这还要感谢智能手机的多种功能,打开收音机漫无目的的搜索,无意中就发现了一个不错的频道,每天下午有一个小时的讲书时间。断断续续的听了《侯卫东官场笔记》、《大清相国》、《步步惊心之年羹尧》,每天只讲两集,有时候忘了听,有时候别的事耽误了,觉得《大清相国》的>故事还算吸引人,于是就淘了一本。后来,一百度,知道这还是一本挺出名的书,是王岐山多次推荐的。作者王跃文也是个写故事的高手,只是以前从来没看过他的作品。

最初看《大清相国》是带着看故事的心态去看的,就跟看《隋唐英雄传》、《七侠五义》、《神探狄仁杰》、《宰相刘罗锅》没什么区别,看完之后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首先,《大清相国》的故事能够引人入胜。虽然一部书从头至尾写了陈廷敬的一生,却没有叙述生平事迹的感觉,故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同时把该介绍的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的比较清楚,更深刻的刻画了陈廷敬这个人物形象。整体感觉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演绎故事。把陈廷敬写成了一个完人,无论事业还是家庭虽然经过一些波折,却是>幸福美满。出身富贾,连中三元,父慈子孝,妻贤妾美,位居相位,难怪连皇帝都要羡慕嫉妒恨。同时,他身边的人物,大清皇帝顺治、康熙,名臣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个个特点鲜明、栩栩如生,险恶的官场争斗、权力与良心的较量、利益的取舍、情义的交织,让人一读起来就欲罢不能。只是这种人物只有小说中才能出现,陈廷敬作为历史人物,他的整个官场生涯最终完美收场,只不过各种细节去靠各种猜测了。

其次,很多人可能是冲着陈廷敬的为官之道去看的,那就来说说陈廷敬做人和做官的原则。陈廷敬之所以能够屹立官场几十年,虽然也有起起落落,但是结局是圆满的。他的总结的那些围观之道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为官还是为民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等、忍、稳、狠、隐\',前三个字都比较赞赏。\'等\'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终究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对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尤其适用,多少人思想踏上了快车道,抱着等不及的想法,什么都求新求快,反而限制了长远的发展。只有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专心做事。\'忍\'对任何人都适用,不是指一味退缩避让,而是坚持低调做人,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该做的事。不说别的,就说我们所谓的\'易怒\'一族,开车的\'路怒族\',一旦有车超过自己,就要想方设法超回来,甚至还送对方几个白眼。更有甚者,车停在你的前面,人走到你的车窗前\'哥们儿,想找事是吧,不行下来练练\',这种意气用事的\'怒\'只能害人害己。\'稳\'字自不必说,记得驾校考试前大家都很紧张,教练说了一句话\'心慌者无知\',通俗却在理,虽然大家知道遇事越紧张越对处理事情无益,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性,要练得\'稳\'很不容易。对于\'狠\',大概是官场一种自我保护或者是为了良心正义必须做出的选择,却不想提倡做人如此。\'隐\'已经谈不上,到了年龄该退休退休,不用再把自己当回事。五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是简单看一部小说,谈点体会就能懂得,需要的是在人生中细细体会,不断实践。

再次,小说的语言也值得好好去欣赏。文笔带着一种古朴的文风,读小说仿佛人也跟着回到那个年代,读快餐读多了,猛然换回来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就像一个年少贪玩的孩子,喜欢缠着老人听故事,除了故事,还有说故事人的那丰富多彩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每每让人流连忘返。那些诗、那些句、那些词,读来朗朗上口,想来内蕴丰厚。另外,看书加上最近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半文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作为一个学习者,有必要多读多思。

读者笔拙,自以为洋洋洒洒几千言要写,落诸笔端,却觉得词穷,只有以此聊以自慰。但望勤学勤思,耐得住寂寞。

大清相国读后感

(三)

最近读完了王跃文著的《大清相国》,按惯例这本书应归入官场小说一类,而我平日极少读此类的书。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去年曾经在新闻上看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过,加之小说的主人公陈廷敬曾经是《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在《清史稿》中对他的为官、做人也有极高的评价,最近才抽空找来读了读。

读完这本书,整体感觉小说很好读,语言明快、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也不故意装成历史腔,显得自然和朴实。但是读后的感受却有些复杂,用两句话来简单概括,一句是:这是一本官场的教科书;另一句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说这是一本官场的教科书其实很好理解。古往今来,其实官场的形态都差不多。作者所写的清代的官场,其实细想想于当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官场多有相通之处。在书中,作者借主人公的口总结近50年的为官之道,说:\'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五字真言\'其实就是为官的精髓,当然,对此我不了解,不过据多位读过本书的,位居高位的领导读后都很是认同。当然这样的信息也是来源于媒体或网络,真假无从考证。

有人说,官场如战场,其诡谲多变,瞬息之间决定一个人的沉浮和生死。当然,现今还好些,还有个叫\'制度\'的东西摆在那里,至少面子上还是要执行的。而古时可真是伴君如伴虎,而官场上的那些同僚更像那些紧紧盯着你,随时准备下口吃掉你的狼,主人公如履薄冰为官数十年,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主人公在为官数十年后,感慨到:为官\'说到底实在无趣。\'其实何止无趣,在官场上混得久了,人性很容易被扭曲,或者说,异化了。

至于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更好理解。在书中,作者主要选取了几个事件来刻画主人公,一是科举舞弊案;二是到山东、山西、云南查验;三是督理京省铸钱;四是晚年陪伴康熙南巡。这里别的不谈,就拿科举舞弊案和山东、山西、云南查验案来说,就很容易找到\'现实版\'的例子。

作者的切入点是科举舞弊案。通过科举选仕,源自隋代。总体上说,科举制度是利大于弊。而有考试就有作弊,越到后来,舞弊也就越来越严重。书中描写的无论是山西的乡试,还是北京的会试,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舞弊。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日的高考和其他各种各样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封建社会对科举舞弊的处罚是很严厉的,动辄就是杀头。尽管如此,还是不断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以身家性命一搏。相比之下,我们对高考和其他各种各样考试中的作弊的处理好像有些太轻松了。

作者描写的山东、山西和云南所谓的\'政绩工程\'、\'民心工程\',也很容易使人想到今日一些官员的胡作非为。山东本来连年灾荒,山东的巡抚富伦却不准往朝廷报灾荒,反而说今年丰收,并说老百姓自愿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捐赠给朝廷,请求朝廷批准。而山西阳曲县的官员向朝廷谎奏老百姓自愿捐建为皇帝歌功颂德的龙亭,大臣明珠借机建议皇上嘉许,并推广全国。云南省的巡抚王继文好大喜功,沽名钓誉,一方面隐瞒吴三桂留下的库银,充作\'小金库\',供己挥霍;另外一方面不惜挪用国库抵财政上交,以搏取任务完成得很好的美名。这些人的动机一致,都是为了升官发财。这些人的手段一样,都是借\'政绩工程\'、\'民心工程\'盘剥老百姓,从中渔利。

由此我也想到前几年从媒体上读到的,某年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某地视察的情况。为了\'迎接\'朱镕基的到来,县、乡两级政府临时为农户增添家具,摆设一新。由县妇联主任扮作村妇,由乡长扮作村民,合演一出\'夫妻观灯\',接受朱镕基考察时的询问。以致朱镕基认为,农民的觉悟就是高,生活水平就是好。至于云南的王继文为了企图蒙混过关,借商家的银子充抵库银和私设\'小金库\',现实中的例子就太多了,举不胜举。

更有甚者,其实康熙时期的\'反腐\'与现在某些地方上的反腐,无论是方式还是结果,都有相似之处。>十八大之后,中央的反腐力度加大了,才看到一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活被查处,在之前,多数案件的处理以我这种外行人看来也不过就是拿职位低的人当替罪羊而已。真正位高权重的责任人往往逃避处罚,被罢免或者降职的都算处罚严重的。当然,这样的结果古往今来都如此,这也算历史传承下来的\'潜规则\'吧!

读完这本书,还让我遇到一个对主人公的道德评价问题。陈廷敬这个人,说他是个好官,我想多数人还是能够认同的。书中有一段评价,说:\'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其实是为康熙皇帝所说\'几近完人\'做的一个注脚,算是溢美之词吧。但你说他真是好官吗?其实也难讲,举个例子,主人公为什么明明知道山东巡抚枉法徇私,但仍然不去参他,反而保他。当然,这里有利弊的权衡,参,不但是不能救济山东灾荒,反而会把自己赔进去;保,虽然不能逞快于一时,却可以达到自己想要救民水火的目的。但这也是拿原则来做交易,就像十八大以后正在深入开展的反腐败工作,如果我们在查处某位领导干部时,也考虑到他曾经为党和国家做过贡献,考虑到他能力强水平高,正在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可以不予追究他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吗?生活是复杂的,书中的人物也是复杂的,历史人物如此,现实中的人物又何尝不是呢!

仅记于2014年05月19日22时45分。

推荐第4篇:《大清相国》读后感

《大清相国》读后感

姜朝奎

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是人类正义的化身,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最近拜读了王岐山书记推荐我们每个党员应好好读读《大清相国》这本书,感受颇深,使心灵上感受到了廉洁的震撼,结合工作实际也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康熙帝师、一代名相陈廷敬是出自于山西省的一位历史名人,他是辅佐康熙大帝的重臣,也是忠丞,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国之能臣,吏之楷模,备受后人敬仰。书中再现了三百多年前康熙王朝官场风云,并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书中不但对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细致刻画,同时也描绘出不同人物代表所欲所感,以及其性格、行为,并伴随着人生轨迹的转变,有的人堕落至万劫不复,有的则坚持原则至功成名就。

初入官场的陈廷敬学识渊博,见解独到,为许多人赏识,但其正直,倔强的性格也为其惹下了诸多麻烦,多次险遭杀生之祸。通过父亲的告诫,岳父的劝诫和自身的感悟得出了“等、忍、稳”的行为准则,逐渐在官场站稳了脚跟,后又被逼出了“狠”,得以参倒政敌,一展抱负,最后借助夫人的“隐”得以全身而退。这些为官之道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韬略过人也对当时的官场生态唏嘘不已。

作为康熙王朝五十多年的政坛不倒翁,陈廷敬曾说过:“我只能做我做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也做不了”,可见做个好人难,做个有作为的好官更难。好人正直善良,注重名节,不愿被非议,可很多的时候,人不做违心的事,很难做成大事造福百姓的事;往往做大事时遇到的对手都是阴险狡诈之人,所以需要同时具备高绝的政治智慧,辽阔的城府,强硬的手腕,忍受常人不能忍耐,处理问题恰到好处。

目前我国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怎样扫除社会雾霾,净化传统的政治生态,是每一位基层党员应当思考政治问题,树立“弊革风清,廉洁为民”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每一位中原儿女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只有筑牢廉洁的思想防线,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而读书学习恰是净化心灵,洗涤生态雾霾,释放正能量的有力作为。

作为法院系统工作的一员,更是承担着司法部门内部党建桥头堡的作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创新教育模式,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真正使党员干部敬畏法律,要给权力套上笼子,敬畏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执法为民,廉洁为公。

以司法公正,执法为民促进富民强国,实现弊革风清是途径。因为,只有实现弊革风清,才能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确保权力规范运行,为促进我省的中原崛起提供路径。

以公正廉洁,执法为民促进富民强省,重塑司法形象是支撑。重塑司法形象,广大的政法干警是关键。只有彻底消除精神不振、畏缩不前的消极状态,彻底纠正不敢担当、为官不为的错误行为,彻底根除违背规律、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才能使党员领导干部通过重塑司法形象的淬火锻铸,在促进富民强省的伟大实践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推荐第5篇:《大清相国》读后感

《大清相国》读后感

作家王跃文的长篇历史官场小说《大清相国》是2014年的畅销书,有幸读来,感触颇多。

小说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小说着重刻画了清代名相陈廷敬这个历史人物。陈廷敬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他入仕五十三年,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清、慎、勤是康熙对陈廷敬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陈廷敬做人做事做官的真实写照。不仅陈廷敬为官清廉,陈氏家族在明清两朝先后有38人做官,遍及全国14个省、历时260多年,没有一个贪官。

看《大清相国》,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真抓实干、敢于担当

陈廷敬的主要功绩之一就是整顿吏治,他个人刚正清廉、处理案件铁面无私,而且注重策略。他提出,“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吏治的关键是加强对地方总督、巡抚等高官的监督和问责。这和中央“打老虎”的方针是一致的。

山东巡抚上奏,山东全省丰收,百姓自愿捐粮。康熙很高兴,但陈廷敬觉得这事很蹊跷:康熙派他到山东调查实际情况。一入山东境内,陈廷敬就遇到一批官差假冒“百姓”为山东巡抚歌功颂德。陈廷敬故作相信,暗中调查,几次遇险,最终发现山东巡抚瞒报灾荒,甚至扣押不愿配合做假的地方官员。最终山东巡抚得到查处。

前任主管铸币的官员科尔昆在任期间贪污严重,导致库存铜料亏空。科尔昆还拉上自己的前任、已升为户部尚书的萨穆哈干扰陈廷敬的调查。陈廷敬不畏强权,吃住在铸币工厂 ,最终查出了科尔昆的贪污案,并迫使萨穆哈提前退休。

打铁还需自身硬,陈廷敬个人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对待腐败分子毫不手软,狠抓到底。正是陈廷敬的真抓实干、敢于担当,使他得到了康熙的信任,开创了一生的丰功伟绩。

二、学会在逆境中生存

陈廷敬考中进士,准备大展理想抱负,可因为官场黑暗,他被冤枉入狱,险些丧命。在逆境中他摈弃浮躁,束缚心性,韬光养晦,静待雄起,最终抓住表现时机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官场人生。 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和徐乾学等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对陈廷敬实施打击,利用计谋陷害他,又打击他的好朋友、亲家,让陈廷敬很是为难。后来则直接在一些陈廷敬所处理的公务上挑毛病来排挤他。正赶巧父亲去世,陈廷敬遂请辞回家守孝,一晃三年。在此期间,躲避锋芒,积蓄能量,为日后的反击提供了机会。正是陈廷敬在逆境中的隐忍和耐心成就了他日后的伟业。忍耐是成功人士所不可或缺的品质,在凡事中的那一些低调忍耐是日后成功牢固的基石。

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进入朝廷,虽然陈廷敬深得康熙帝的宠幸,但毕竟初来乍到,官职也不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汉臣。在朝廷中,满臣和汉臣是面和心离,对于刚刚进入官场的陈廷敬来说,他深知这期间的厉害。而随着索额图和明珠权力的加大,更是出现了结党营私的现象,即闻名天下的“索”党和“明”党,面对着皇上一手提拔的陈廷敬,他们两党都想把他拉入,而陈廷敬是相当理智和聪明的,他知道,自己唯有清清白白,两不相帮,认认真真做自己的事情才是正道。他采取了中立的态度,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朋党之争只会耗损国家的元气,给百姓带来灾难。近期的反腐打掉三大帮派“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可见随着反腐斗争的深入推进,“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的帮派主义必定没有生存的空间。

四、贤臣还需有明君

有明君,名臣自然出世,无明君,再怎样有能力的臣子也是尸位素餐。屈原有能力,而楚怀王偏听偏信,致使一代贤人只得与江水为伴。再看贞观一朝,名臣迭出,不是因为人才多,而是因为有能识才爱才的明君在位。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载,除了他的清正廉洁勤政务实,还因为康熙的贤明。如果没有康熙的任人唯贤、从谏如流,只怕陈廷敬早早死在朋党之争的诬陷排挤之下,抑或落得空怀抱负无处施展的郁郁寡欢。

《大清相国》在2007年已经出版,2014年能够畅销也得益于王岐山书记的推荐。陈廷敬与王岐山是山西老乡。王岐山是山西天镇人,隶属大同;陈廷敬是山西阳城人,隶属晋城。2012年,王岐山担任中纪委书记后,加大反腐力度。山西不断有官员落马,深陷“塌方式腐败”。山西历史上廉政名人层出不穷,出了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著名清官陈廷敬,为什么现在却发生了系统性、塌方式的腐败问题?因为这些搞腐败的人把党的理想信念、党性原则丢得干干净净,把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丢得干干净净。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是本书作者王跃文对陈廷敬的书面评价。这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有一定重合。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大清相国》是本好书,是面明镜。

人事处尹励侃

推荐第6篇:《大清相国》读后感

《大清相国》读后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就是正的意思,从政就必须“正”,必须坚守正道、主持正义、保持公正。不如此,就不是好官,就不该叫从政。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扶正自己,良好的作风至关重要。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们常用莲来赞美一个人的清正廉洁,坚贞不屈,是因为莲中通外直、洁身自爱、淡泊名利,具有坚贞的品格。大清相国陈廷敬就是如此心若磐石,坚守自己最初的品格,认清人生追求,遵守着当时官场的秩序,忠于康熙皇帝,心系着天下百姓,从而驰骋官场五十四载,累计二十八次升迁,并且得到康熙“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高度评价。在《大清相国》中,康熙反反复复对陈廷敬说的一句话是:当官,就要吃苦;不想吃苦,就别当官。所以说:要做好干部,首在为人,即“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在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要正己。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陈廷敬历任康熙帝师,工、吏、户、刑四部尚书,至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最后老死相位。清官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朝廷;如今在一个讲法制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为了突出陈廷敬这个人物,《大清相国》还写了顺治、康熙、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等权力官场中的人物作为陪衬,展现了三百年前清代宫廷的官场风云。官场如战场,其诡谲多变,瞬息之间决定一个人的沉浮和生死,却也考验生存于其间的人们,对于人格、道德、行为准则的选择,又何其艰难。“等、稳、忍、狠、隐”是陈廷敬驰骋官场的真经秘诀,他一步步做到了“等、稳、忍、狠、隐”,不参与派系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心若磐石,坚守“政”道。我欣赏陈廷敬如莲一样的品格,在当今社会下更需要像他这样的人,像他一样心若磐石,八风不动,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才会梦想成真!

推荐第7篇:大清相国读后感1000字

以史为镜,以正修身

——读《大清相国》有感

工作后重新拜读了王跃文的《大清相国》,又产生了新的感受。我第一次接触该书的到时候是研一时候,过的还是象牙塔\"三点一线\"的生活,且当是看小说一样把读完了。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当时中央刚刚提出\"三严三实\"讲话,而《大清相国》又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纪委书记王岐山推荐的为数不多的书目。但是如今进入初涉职场后,意识到这本书并不觉得这只是\"政治读本\",更是职场和官场的‘人生读本’和‘智慧读本’。

《大清相国》记述了主人公陈敬(清顺治皇帝赐名陈廷敬),21岁中进士,晋身官场后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康熙皇帝召回,72岁后主动全身而退,康熙评价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在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王跃文总结了陈廷敬的人生五字诀:等(要沉得住气),忍(要能经受起磨练),稳(要谨慎且低调),狠(要坚决彻底),隐(要会急流勇退)。陈廷敬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缘于陈廷敬对这五字诀的灵活应用:一是在才学。才学是支撑,是基础,是动力,是扣门砖,‘等’下去才会有意义;二是持公心。办差时时发自公心,让人抓不到把柄,找不到诬陷理由,无私心自然强大,无公心必不久长;三是明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陈廷敬也做了不少。当然,你看那件不妥之事能定他的罪?能定罪的他拒绝任何诱惑,这就他的‘稳’;四才是隐忍而耿直。陈廷敬一生遇到无数的利益集团阻挠,但他会‘忍’得眼前暂时的磨难,找到机会丑恶的事情毫不留情的‘狠’打。()最后,他凭借这一\"隐\"字,他在72岁相国任上,他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假装耳聋获准解职回乡,得以脱离官场的\"厮杀\"全身而退,得\"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人生真经秘诀。

同样,现今下的对照我们农行基层员工,颇多可借鉴、学习之处。一是为人需正直。陈廷敬的一生经历丰富,从调查地方官员造假,到追查私铸钱币案等一系列事件,处处充满了惊险,若不是陈廷敬为人正直,不贪图钱财,不与人合谋营私,恐怕很难全身而退。银行业务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密切,部分同志金钱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信仰,才会导致票据案的发生。在价值观如此混乱的时代,如何保持清醒,坚持做一个正直的人,就要像陈廷敬那样,坚持自己,独善其身,有时甚至要忍受一些委屈。二是为人要清廉。历朝历代都少不了蛀虫,甚至某些贪官还混得风生水起。要做一个作为优秀的农行员工,必须拥有更多的智慧和谋略,要有更加坦荡的胸怀,要坚持出污泥而不染。然而,贪婪的人都难有善终,职场犹如战场,处处充满风险,如想全身而退,还是清廉一些好。三是为事要睿智。陈廷敬曾说:\"我只能做我做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也做不了\",可见做个好人难,做个有作为的好官更难。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欲成大事者遇到的对手多为阴险狡诈之辈,若想克敌制胜必须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处理问题进退有度、恰到好处。

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从古人身上我们能够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经验,通过感悟历史,活生生的实例将转变为我们的人生准则。

(三江支行 曾云俊)

推荐第8篇:大清相国读后感1500字

守正出奇

——读《大清相国》有感

源于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的推荐,最近,我又重新读完了《大清相国》这本书,收获颇丰。这本书的主人公陈廷敬青年得志,风光无限,从此跻身官场,在波澜诡谲的康熙王朝中历尽磨难,凭借自身的不断总结和他人的警言而位极人臣,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后主动全身而退,名载千秋,被康熙评价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对这样一位在为官做人上堪称典范的前人,我不禁心生敬仰,在书中细细品味他的人生经历,学到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为人做事的道理。

陈廷敬在科举考试时,本可以三元连中,成就一段士林佳话,这对于年轻气盛的士子来说可谓是莫大的荣耀。但阅历丰富的主考官卫向书却善意阻拦了顺治皇帝点他为状元,因为他担心年纪轻轻的陈廷敬不经历一番挫折便扶摇直上,在以后的道路上难免生骄傲之心,反而不利于陈廷敬日后的宦途。书中这样写道,\"他心里暗想,陈廷敬才二十一岁,早早地中了状元,未必就是好事。官是靠熬出来的,没到那把年纪,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众目睽睽之下,没毛病也会叫人盯出毛病来。但此时话毕竟不便说得太透,便都放在了肚子里。他想日后要是有缘,自会把这些话慢慢儿说给他听的。\"关于卫向书的这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为何?俗话说的好,一岁年龄一岁心,即使是神童,那也只能说明先天智力条件优异,并不能够代表在做事能力和处世方式上的成熟,如果要追求人生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不断积极主动地去参加生活的磨练,不断积累人生的阅历,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成功路径并付诸行动。作为即将毕业工作的浙大硕士,我想这个道理对我也同样适用!要想成为工作中的能者,不可控的因素自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却是经历时间和经历的磨炼的。

文中,云南巡抚王继文不仅如期如数征收粮饷,而且速度及数量远超过了其它的省份。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要封赏,可当时的陈廷敬却说:\"臣以为,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事实证明,王继文为了升迁,暗度陈仓,他把省里国库的银子充当饷银及时上交,并私自许诺减免了百姓商人应交的税赋。这样一来,康熙觉得他是一个能及时征收税赋有才干的官员,在百姓商人眼里他又是一个减免税赋的青天大老爷、大好人。这种不向百姓收税赋、挪用库银办协饷只顾眼前利益的事情,虽然会让皇帝欣赏提拔重用并博得青天大老爷的好官声,但是长此以往,害处极大。原因在于,其他省份看到王继文通过这种方式升迁,必定也会糊弄康熙,国库的亏空必定会越积越大;到最后,损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利益,一任一任的恶性循环下去,给这个地方留下的就是一堆乱摊子,到时就谁也不好处理,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装糊涂。这样日积月累到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就会\"崩盘\",长此以往最终吃亏的还是群众,最后就会出现官逼民反的现象,这个时候,国家就离改朝换代不远了。政绩的体现,应该要像陈廷敬所说的:\"国朝的好官,既要效忠朝廷,又要爱护百姓。如果只顾向朝廷邀功,不管百姓疾苦,也算不上好官。\"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提出的:\"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

晚年回到家乡后,陈廷敬总结了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陈廷敬用他的一生来得出和践行这\"五字真言\".初涉官场时,羽翼未丰、经验不足,于是要慢慢地\"等\",不断观察和揣摩以积累经验,为日后做好充足准备,必要的时候还要\"忍\",因为此时自己的一些行动可能都还不够完善,要向其他人虚心学习;等人到了中年,在众人中逐渐凸显出来时,又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畏头畏尾,要稳中求进,做事时要果断,要能\"狠\";而在历经磨练后,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无需过于执着,不能沉迷其中,要拿得起放得下。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有一定重合。陈廷敬能够耐得住寂寞,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却又不去害人,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纵观陈廷敬的一生,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大清相国》封腰上曾有这样的一段话: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陈廷敬能得到完人的评价的原因,一是坚持理想,二是清官,三是有能力,而其中的关键是他的刚正和清廉。他主要功绩之一是整顿吏治,处理案件铁面无私,同时很注重策略。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自身过硬,对待问题才敢于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解决问题必须保证自身干干净净。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肯定是清清白白的,步入社会工作后,我一定会格外注意,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的干干净净的城投人。

推荐第9篇:大清相国观后感

《大清相国》观后感

近些日子都在看《大清相国》,惊叹与敬佩,受益匪浅!

这本书基于清朝为背景,主要叙述了官场臣子之间的各种争斗与行事。喜欢看社科史实类书籍的同学会很喜欢看这本书,不太关注史实的也可以从人物睿智的对话中学到不少的为人处事的方式。

书的主角是“陈廷敬”,也就是“陈敬”(皇上赐“廷”子),主要内容便是他从翰林做到相位,最后全身而退的为官过程。陈廷敬十四岁应童子试取得第一,后来会考第一,殿考本是第一(有某些因素改了)三场考试让陈廷敬名先众人于山西。学而优则仕,陈廷敬便入朝为官,引来了全书的中心——官场风云,而在官场明争暗斗上作者王跃文更注重任务的对话与行为,结合整本书的逻辑发展,令人拍手叫好,在官场上身居要位而最终能全身而退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因为我觉得不管在哪里,官场还是生活中,人其实都分为三种,一种可称为小人,这种人好财贪色,关键是手段猥琐卑鄙;第二种便是好人,他们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专与小人为敌;第三种便是处于二者之中的,这种人其实相当难活,如果这种人成为墙头草的话,弄不好就两面为敌了,被前两种人一起针对,而像陈廷敬就好比一根处于两者之间的一根钢针,两边的人都不敢也不想弄断他,因为这根钢针不仅扎手而且时不时可以用来扎对面的人,所以这根钢针活得好好的。在生活上陈廷敬也算得上幸福美满,早期有童媳淑贤,后因为奇缘而结识了另两位妻子,好不喜人!

对于《大清相国》这本书,令我佩服得并不是情节与结构,要知道能用一本书,一个人物将大清概括详细的作家多得是!可王跃文对人物的刻画与对话的斟酌让我感同得紧啊!正如陈廷敬说所:“行走官场,得学会迂回啊!”人物之间的

对话可谓是句句弦外有音,词词另藏玄机,不可谓不神啊!在人面前夸他却不一定是帮他,在人面前挑明他的蹩脚处也不一定是害他。无论是有权没权都要给与照顾,有时看着比自己职位低的还得叫主人,恭迎顺从,点头哈腰。凡事不能太分明立场以防自己那方倒台,事事迂旋,时时谨慎。却也不能像索尼那样胆小怕事,迟早受人欺压。就连陈廷敬这种急性子都学会了缓和,知道富伦是参不倒的便不能再去参,否则就是嫌自己的脖子太硬了。而那种张郃鹏死活硬求刚硬,结果发到伊犁去了!·对话上更是妙笔添花,举个例子吧:

(皇上知道了大臣赂铜之事,便召来了陈廷敬,陈廷敬把情况汇报之后) 皇上拍着宫柱,大骂:“真是荒唐!可恶!陈廷敬。你明知铜料不是在许达的手上亏空的,如何还要参他?”

陈廷敬回道:“许达孩子是办事有欠干练,人品还算方正。臣估计铜料亏空,个任郎中监督都有份。但要查清谁亏多少,已经没有办法了。”

皇上问道:“你说该怎么办?”

陈廷敬道:“参许达只是个由头,为的是把事抖出来。臣以为,治罪不是目的,要紧的是把铜料补回去。”

皇上又问:“怎么补?”

·

皇上叹息半天,连连摇头道:“不,朕宁愿冤死一个许达,也不能放弃朝廷的体面。”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便能体会出皇帝老儿的心思,明明心中已经想定了处理这件事的方式,还是要假借与陈廷敬的商量。

正是在这种风云不测的官场之中,陈廷敬渐渐总结出了五子决“等,稳,忍,

狠,隐”。在他人遭遇打压或是弹劾之时,他却能全身而退,可谓智哉!

我们都是快进入社会的人了,可以说我们是一只脚站在校园里,一只脚站在社会里,一些非常文艺的书我们固然要看,能提升思想觉悟,但光看这类书我觉的还不够,因为社会不仅仅只有这些,当你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时,你将面对竞争,当你进入某企业或某单位时,你将面对挑战与考验,不是说具有单方面的能力与知识就能够“存活”下去,就能够独当一面,因为社会构建究其本质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只有懂得如何为人处事才能获得更加轻松,活得更加出彩。

最后想说,对于《大清相国》这本书,我确实很喜欢,希望大家有空读下。

推荐第10篇:大清相国观后感

《大清相国》观后感

近些日子都在看《大清相国》,惊叹与敬佩,受益匪浅!

这本书基于清朝为背景,主要叙述了官场臣子之间的各种争斗与行事。喜欢看社科史实类书籍的同学会很喜欢看这本书,不太关注史实的也可以从人物睿智的对话中学到不少的为人处事的方式。

书的主角是“陈廷敬”,也就是“陈敬”(皇上赐“廷”子),主要内容便是他从翰林做到相位,最后全身而退的为官过程。陈廷敬十四岁应童子试取得第一,后来会考第一,殿考本是第一(有某些因素改了)三场考试让陈廷敬名先众人于山西。学而优则仕,陈廷敬便入朝为官,引来了全书的中心——官场风云,而在官场明争暗斗上作者王跃文更注重任务的对话与行为,结合整本书的逻辑发展,令人拍手叫好,在官场上身居要位而最终能全身而退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因为我觉得不管在哪里,官场还是生活中,人其实都分为三种,一种可称为小人,这种人好财贪色,关键是手段猥琐卑鄙;第二种便是好人,他们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专与小人为敌;第三种便是处于二者之中的,这种人其实相当难活,如果这种人成为墙头草的话,弄不好就两面为敌了,被前两种人一起针对,而像陈廷敬就好比一根处于两者之间的一根钢针,两边的人都不敢也不想弄断他,因为这根钢针不仅扎手而且时不时可以用来扎对面的人,所以这根钢针活得好好的。在生活上陈廷敬也算得上幸福美满,早期有童媳淑贤,后因为奇缘而结识了另两位妻子,好不喜人!

对于《大清相国》这本书,令我佩服得并不是情节与结构,要知道能用一本书,一个人物将大清概括详细的作家多得是!可王跃文对人物的刻画与对话的斟酌让我感同得紧啊!正如陈廷敬说所:“行走官场,得学会迂回啊!”人物之间的

对话可谓是句句弦外有音,词词另藏玄机,不可谓不神啊!在人面前夸他却不一定是帮他,在人面前挑明他的蹩脚处也不一定是害他。无论是有权没权都要给与照顾,有时看着比自己职位低的还得叫主人,恭迎顺从,点头哈腰。凡事不能太分明立场以防自己那方倒台,事事迂旋,时时谨慎。却也不能像索尼那样胆小怕事,迟早受人欺压。就连陈廷敬这种急性子都学会了缓和,知道富伦是参不倒的便不能再去参,否则就是嫌自己的脖子太硬了。而那种张郃鹏死活硬求刚硬,结果发到伊犁去了!·对话上更是妙笔添花,举个例子吧:

(皇上知道了大臣赂铜之事,便召来了陈廷敬,陈廷敬把情况汇报之后) 皇上拍着宫柱,大骂:“真是荒唐!可恶!陈廷敬。你明知铜料不是在许达的手上亏空的,如何还要参他?”

陈廷敬回道:“许达孩子是办事有欠干练,人品还算方正。臣估计铜料亏空,个任郎中监督都有份。但要查清谁亏多少,已经没有办法了。”

皇上问道:“你说该怎么办?”

陈廷敬道:“参许达只是个由头,为的是把事抖出来。臣以为,治罪不是目的,要紧的是把铜料补回去。”

皇上又问:“怎么补?”

·

皇上叹息半天,连连摇头道:“不,朕宁愿冤死一个许达,也不能放弃朝廷的体面。”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便能体会出皇帝老儿的心思,明明心中已经想定了处理这件事的方式,还是要假借与陈廷敬的商量。

正是在这种风云不测的官场之中,陈廷敬渐渐总结出了五子决“等,稳,忍,

狠,隐”。在他人遭遇打压或是弹劾之时,他却能全身而退,可谓智哉!

我们都是快进入社会的人了,可以说我们是一只脚站在校园里,一只脚站在社会里,一些非常文艺的书我们固然要看,能提升思想觉悟,但光看这类书我觉的还不够,因为社会不仅仅只有这些,当你大学毕业步入社会时,你将面对竞争,当你进入某企业或某单位时,你将面对挑战与考验,不是说具有单方面的能力与知识就能够“存活”下去,就能够独当一面,因为社会构建究其本质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只有懂得如何为人处事才能获得更加轻松,活得更加出彩。

最后想说,对于《大清相国》这本书,我确实很喜欢,希望大家有空读下。

第11篇:参观《大清相国》感想

观看《大清相国》感想

《大清相国》小说的作者王跃文原是湖南省政府机关干部,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他擅长写官场小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大清相国》也是我喜欢的小说之一。以话剧的形式怎么表现原著的魅力,在观看之前,心中充满疑惑,但又很是期盼。

话剧《大清相国》对小说原著进行了改编,全剧的重点放在反贪腐上面,以科考腐败案、龙亭案、云南库银亏空案等系列案件为背景,剧情的主线讲述了陈廷敬曲折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剧情的辅线讲述了他结拜三兄弟的故事:郑恒善于钻营,张汧生性高洁,高士奇圆滑混世,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态度,导致迥异的人生结局。主线辅线相互烘托,中间穿插着陈廷敬与月媛之间的情感纠葛,情节跌宕起伏,非常富有艺术感染力,不失为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在《大清相国》原著中,作者王跃文曾对陈廷敬有过几句概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话剧《大清相国》的表现重点与小说略有不同,话剧更多地想表现陈廷敬对自身价值观的坚守,更多地想展示读书人的人

- 1

第12篇:读《大清相国》有感

坚守的力量

——读《大清相国》有感

张诗逸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第2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双周读书会”特遴选若干本单位同志撰写的读书心得,于本周陆续在公众号刊发,与大家共享阅读之乐,品味诗意人生。

在康熙朝名臣辈出,\"宦海\"沉浮的年代,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为何唯陈廷敬独善其身?带着这个疑问,我翻开《大清相国》,陈廷敬贯穿始终的德行坚守力透纸背,我被深深震撼。虽然从科举入仕就屡遭劫难,但始终忠贞不渝,正气凛然;满朝同僚贪腐成风,他却偏偏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严于律己;经历五十三年宦海浮沉,自始至终不变的是一毫不取的清廉、一分不占的气节。纵观其清廉如水的一生,启示颇多。

清正廉洁,守住底线。孟子曾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对于陈廷敬而言,自己的浩然之气就是矢志不渝的清正廉洁。在他的宦海生涯中,曾经无数次遭遇权力和金钱的诱惑,这其中既有当朝权贵的封官许愿,也有贪官污吏的纳贿钻营,而他的选择永远都是一概回绝,绝不苟且。中国古语云:“打铁还需自身硬”,正是因为陈廷敬做到了两袖清风、洁身自好,他在治理腐败方面才能如此有底气、有权威。为了从根本上制止腐败,他向朝廷奏呈《劝廉贵先以俭祛弊务绝其源》的奏章,主张立法以正朝廷之风。陈廷敬以身作则、从严治吏而名重当时,备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为官员树立了一个刚正清廉的榜样。

精明强干,注重策略。在科考腐败案、山东百姓自愿捐粮案、阳曲百姓捐建龙亭案、铜钱短缺钱法重理案、云南库银亏空案、皇上微服私访杭州连环事等系列案件中,陈廷敬始终坚持公心,在屡次涉险、多次犯上的情况下仍能保全自己,与其自身经世致用的才干和智慧是分不开的。从21岁初入官场的锋芒耿直,到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后的隐忍理智,为官50载,如履薄冰半辈子,参透官场五字秘诀:等、忍、稳、狠、隐。他的前辈卫向书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他耐住了寂寞,沉住了气;他的岳父大人告诉他一个“忍”字,他静观派系斗争,历经磨练;他自己在官场上摸、爬、滚、打,悟出一个“稳”字,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低调务实,忠君爱民;面对政敌贪官污吏,他又被逼出一个“狠”字,谋略深府,出击果敢,有的放矢;最后贤妻月媛点醒他一个“隐”字,凭借这一“隐”字,他在72岁相国任上,全身而退,得“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官场真经秘诀。陈廷敬成就了其官场的理想形象,成就了康熙这一明君,也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康熙评价陈廷敬“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许、名垂青史,只因终其官场生涯都未忘初衷,坚守一个好官的德行,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拥有振奋人心的力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者王跃文表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在那个人治的时代,陈廷敬尚能清正廉明当好官;在现今法治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勤政为民谋发展,廉洁奉公作表率,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这才是我们应始终坚守的初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第13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读书笔记

历史小说《大清相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小说《大清相国》读书笔记1

陈廷敬(1639年-1712年),清代泽州府阳城人(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原名陈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一个“廷”,取效忠朝廷之意。

小说自然都是加了一些演绎,颇具一点传奇色彩的。《大清相国》里,陈廷敬的一生,主要由几件大事串联起来。少年时的`陈敬虽然早已经显现出老成持重的气质,但毕竟还是有些书生意气,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雨之后才不断成熟起来的。

少年时,陈敬参加乡试,本该是妥妥的第一名,不曾想,一位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朱锡贵却买通了考官中了头名,相信贿赂事件不在少数,所以陈敬成了第二十八名。很多名落孙山的书生不服气,便抬着孔子圣像游街,陈敬本想劝解别人不要参与游街,却稀里糊涂的和闹事的书生一块儿被官兵抓走下了大狱。那时入狱对于陈敬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无异于毁了前程。这时,陈敬生命中的贵人——钦差卫向书出现了,本着爱才之心,卫向书设计救出了陈敬。

经历了牢狱之灾,陈廷敬参加京城会试,所谓好事多磨吧。这次,他摊上了更大的事。考试前夕,陈敬无意中撞见考官贿赂之事,遭人诬陷背负杀人罪之名。所幸,由于皇帝立志要查清案件,陈敬最后不仅洗清冤屈,还在考试中拔得头筹。卫向东大人出于爱惜保护人才,向皇帝提议不要将陈敬点为状元,免得少年成名,树大招风,反倒不利于栋梁成才,皇帝听从了卫大人建议,定了陈敬为二甲头名。

陈敬后来得顺治帝赐名陈廷敬,官场多年,其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皇帝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一生得皇帝另眼相待,最后平安退休,可谓政坛不倒翁。中间一次因亲家公出事,陈廷敬主动请辞,后再次被康熙帝召回。

历史小说《大清相国》读书笔记2

在《大清相国》中,陈廷敬先后处理了山东富伦逼迫百姓捐粮案、山西戴孟雄建龙亭案、云南巡抚王继文贪污案、户部铜钱案等等,其人深恶贪污、腐败之事,为人清廉,一心为民,但是陈廷敬在为人为官上却又与“道德洁癖”海瑞有着很大的不同。

明珠揽权过重,且成了实际上的“二皇上”。陈廷敬揣度着皇帝有要收拾明珠的意思了,到底也没有去直接参明珠,而是假手于人,这正是陈廷敬为官的一大特色,持重、坚忍,不击则以,一击必中。后来的“连环参”更是显示他的心机超群、智计绝伦。

初入官场时,卫向东大人送给陈廷敬一个“等”字;岳父李老太爷送给陈廷敬一个“忍”字;陈廷敬自己悟出来一个“稳”字;“连环参”案中陈廷敬透出一个“狠”字;至文渊阁大学士后,贤内助月媛送了他一个“隐”字,急流勇退谓之知机。

这是陈廷敬的为官之道。

历史小说《大清相国》读书笔记3

陈廷敬一生编著多部书籍,个人文集有《午亭文编》、“河上集”、《说岩诗集》等,主持编撰的国家典籍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康熙字典》等等。

陈廷敬为人所称道的还有他的台阁体诗。台阁即是古代的内阁和翰林院,所谓台阁体,指的是一种特殊诗体,诗文内容多为馆阁文臣应制,题赠,应酬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仙禁云深簇仗低,午朝帘下报班齐。

侍臣密列名王右,使者曾过大夏西。

安石种栽红豆蔻,火珠光迸赤玻璃。

风霜历后含苞实,只有丹心老不迷。

——《赐石榴子恭纪》

《清史稿》记载:“廷敬初以赐石榴子诗受知圣祖。后进所著诗集,上称其清雅醇厚,赐诗题卷端。”这首《赐石榴子恭纪》虽是在写石榴,但实际上却是歌颂的皇家气象,末句又以“丹心老不迷”向康熙表明自己的赤胆忠心,故康熙尤喜结尾两句,“诵之至再”。

可见,在陈廷敬这里,诗词里也透着政治家的气象。

第14篇:读《大清相国》有感:富有弹性的坚定

富有弹性的坚定

——读《大清相国》有感

安Z先生

如果有谁问我评价一个人的最高的赞词是什么,那么我一定会回答\"做什么事都拎得清\".这几天拜读了王跃文老师的《大清相国》,在读之前便从《东吴相对论》中听说了中央领导人推荐了这本书,后来在一次\"得到\"直播上宁向东教授也做了推荐。如此多位牛人都推荐了这本书,想来自是不错,于是便赶紧买来,细细读了一遍,发现确实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大清相国》讲的是清朝一位叫陈廷敬的人,从21岁中进士到72岁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并功成身退这51年间的故事。在豆瓣看了一下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在个人看来,单从人物的说话技巧来说,便值得读者好好学习,细细品味。

所谓官海如沧海,无风三尺浪。与陈廷敬同朝为官的如明珠、索额图、高士奇之类曾经一个个的也都是如日中天、烈火烹油,最后一个个的要么是被罢官削权、要么是身陷囹圄、要么是被斥退回籍,没有一个是有好下场的。陈廷敬却能在官在位五十余载,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国家一品大员,最后还能功成身退。就小说而言,很多人会将陈廷敬的成功归因于他那\"等、忍、稳、狠、隐\"的心机与韬略(当然这五字箴言,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值得大书特书),但在我看来,这五字的为官心法只是陈廷敬成功的原因之一,陈廷敬的成功还需要加上自己的实力、贵人的助力和身边人的体恤,除却这些因素陈廷敬怕也很难成功。

先说自己的实力。这无需多说,从乡试、会试一直到殿试,陈廷敬是有能力连中三元成为金科状元的,这可是古来少有。只是最后的殿试卫向书怕陈廷敬少年得志,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才向皇上谏言使其列成二甲。成绩只是实力的一部分,陈廷敬的能力和为人更是被人誉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在山东捐粮案、阳曲龙亭案、宝泉局铸币案、云南库银案中他的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陈廷敬为人不露声色,做事很折中,因为家里做生意,自己是个富二代,对钱不很渴求,有着一股富有弹性的坚定。与高士奇相比,他没有那股机会主义、见风使舵;与明珠相比,他没有那一股玩弄权术、贪得无厌;与索额图相比陈廷敬更是没有那种蛮横霸道、专权跋扈。陈廷敬是很懂得在选择性和灵活性上做平衡的人,没有原则性,一直依靠机会主义,是很容易失败的;没有灵活性,一味守着教条主义,路只会越走越窄。

再说贵人的助力。卫向书在陈廷敬牵连科场舞弊案、身陷囹圄时不惜冒着欺君的罪名救了陈廷敬,并教会了陈廷敬\"等\"字决,让他要耐得住性子、沉住气。同样的在陈廷敬被冤枉时李望祖老爷子告诉他\"忍\"字决,让他要硬着头皮忍,要经受住磨炼,最后还将女儿月媛托付给他。还有早期明珠的爱才惜才。这些贵人都在陈廷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拉了他一把,没有这些贵人的助力,也就没有了陈廷敬后来的繁华。

最后说说身边人的体恤。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陈廷敬身边人的体恤主要体现在作为妻室的淑贤、月媛和珍儿以及作为下属的大顺、刘景和马明。先说妻室这边,淑贤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做为妻子,淑贤一直在山西老家照顾着陈廷敬的爹娘,几十年如一日,可谓是任劳任怨;月媛对陈廷敬有救命之恩,更是在最后陈廷敬得势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陈相国\"时点醒了他,让他能够急流勇退;珍儿女扮男装,在云南库银案中更是使出妙计帮陈廷敬破了案。再来看看下属这边,大顺从小伺候着陈廷敬,是陈廷敬内务外交的好下手,刘景、马明二人功夫了得不但帮陈廷敬躲过了几次杀身之祸,更实在山东捐粮案、京城侵地案等书中记载的大案中私访调查,为破案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上,正因为陈廷敬的\"等、忍、稳、狠、隐\"的五子官场心法,加上自己的实力、贵人的助力和身边人的体恤,最终促成了陈廷敬的成功。

说回陈廷敬本身,王跃文曾这样评价陈廷敬: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

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

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玩政治是一定要保持一种正气、原则、理想,同时要有非常精纯的政治技能。在那君王如虎,同僚如狼的封建体制官场里当官,要有一种富有弹性的坚定才行,要做到如《易经》谦卦所言的空谷藏峰,切不可锐气太重。陈廷敬正是能把握住这种平衡,并且将其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陈廷敬在最后,终于在对手的逼迫下,悟出了一个\"狠\"字,在自己的一手操纵下,利用好各个政治对头的长短痛处优缺点,策划了精妙绝伦的\"连环参\"将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等人一锅端了。

说到书本身,这本书在个人看来首先是一本好书,但个人感觉结构一般,对陈廷敬的人物塑造得不够好,性格太跳跃了,对陈廷敬是如何从一开始的愤世青年成长为持重老成的人交代的不很清楚。文字写得很有画面感,非常像是一本剧本,似乎拿来就可以直接当电视剧剧本了,这点我不知道该算是优点呢?还是应该算缺点。好处就在于很具体、很形象;坏处就在于过于具有画面感容易使人感觉人物刻画的很片面不丰满。

好的方面在于,这是一本可以细细品味的书,没记错的话宁向东教授在直播中说,他每天读五页,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其中的一些关于说话办事方式,人物关系,这样从中能收获到很多心得。对于未入社会,少经世事的年轻人来说,里面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说话应答的技巧、看人识人的眼光、皇帝的难为、臣子的不易以及制度或者说意识形态是如何限制人、令人身不由己的等等都是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挖掘的。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书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心得体会。在此本人也仅是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主要感想仅针对于小说的内容,对于历史上真实的陈廷敬是否经历了如此丰富的人生故事之类的问题并没有好好去考察,如有纰漏,忘读者见谅。

第15篇:读《大清相国》有感:大智何妨若愚

大智何妨若愚

——读《大清相国》有感

十岁的康熙继承皇位,有一天突然要陈廷敬仔细说说王莽这个人,而且当着索额图、太监张善德和侍读卫向书的面。陈廷敬心知讲王莽故事将会给自己带来祸患,而且卫向书求他别讲,索额图骂他挑拨皇上跟辅政大臣的关系,彼时鳌拜把持朝政,群臣慑于他的淫威,连小皇帝也要忌他三分,但他依然不管不顾的讲下去。这就是陈廷敬,那个乡试中了举人却宁可跟闹事士子同命,即便丢失性命也不愿写悔罪书的陈廷敬,那个冒死也要参加会试的陈廷敬。

年轻是需要历练的,陈廷敬在宫廷的争斗中渐渐成熟了,他大智却常常做出愚蠢之举,而貌似愚昧之举恰恰显出他的大智慧。读罢全书,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山西汉子的形象:他嫉恶如仇,也委曲求全;他忠于君王,也爱护百姓;他一身正气,却也玩弄权术;他谦卑低调,也长袖善舞,终成为顺治乾隆两朝元老,官场的不倒翁。陈廷敬是复杂的,他也是单纯的;他复杂是为了在官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他单纯在于始终秉持为君分忧、为民谋福的本性。他实在是一个可圈可点、予人启迪、令人敬佩的大清相国。

我敬佩陈廷敬不忘初心。封建士子都有一颗建功立业、造福苍生的初心,有忠君爱国的理想,许多人在官场滚打,置身于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政治生态环境,渐渐就把初心淡忘了,把理想抛弃了,有的变平庸,有的甚至走向反面的大奸大恶。但陈廷敬始终坚持操守,历经半个世纪的官场沉浮,依然初心不改。他忠于君事,也就是忠于民事,他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也把君王之任扛在肩上,不辞劳苦,不图名利,尽力做去。他三任钦差,到山东查清了巡抚富伦所谓百姓丰收“自愿”捐粮案,去山西查出阳曲知县戴孟雄以百姓捐建龙亭为名、实际勾结地方恶霸盘剥欺压百姓案,远赴云南查明巡抚王继文贪腐案。陈廷敬深知这一切所为,难免得罪官场,有丢官风险,甚而至于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但他为了国家,为了救民于水火,毅然决然地做了,而且做得相当出色。

由此想到教师的初心,不外乎教书育人。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的人渐渐淡忘了初心。有人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殊不知教书和育人是硬币的两面,不育人又如何教得好书呢?教书育人需要有淡薄名利的心态,一旦受名利所惑甚而至于被名利驱使,初心就会蒙尘,再难把教师的天命做好。

我敬佩陈廷敬的多才多能。历来戏曲小说都把封建士大夫塑造成只会写几句八股文的书呆子,或者就是大恶大奸不学无术,但是陈廷敬的所作所为颠覆了这种固定形象。在处理宝泉局铜料亏损案中,()他就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一是理顺钱法,改铸轻钱,杜绝奸商毁钱鬻铜;二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三是调整盐、铁、茶及关税,防止透漏,以充库银。这三条建议,可谓利国利民,绝非一个只懂得四书五经的腐儒所能想到的,可见他具有非凡的治国智慧,懂得经济民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恐怕只懂得本专业是不够的了。过去对优秀教师的评价只在于专业,今天恐怕还要在广博上下功夫。也就是要不断学习充电,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甚至是边缘学科知识,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需要。

我敬佩陈廷敬的人格操守。他不结党,不营私,胸怀坦荡,晚年康熙评价他是个完人。自然,我们相信人无完人,但一些不掩大德的小缺点并不妨碍他的完人形象。我们做不到完人,总要往完人的方向去努力,尤其是关乎人格品性,关乎道德底线,关乎大是大非,一定要保持定力,保持本色。唯有如此,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能无愧于家长学生的信任。

《大清相国》告诉我们,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大智不妨若愚,做人第一。

(杨旻 作者系奉贤区曙光中学党支部书记)

第16篇:梦回大清读后感200字

刚刚看完梦回大清,这部小说不是多出名,但就是有魔力拉着我,夜夜看到后半宿儿,仍意尤未尽。

小薇是这小说里的女主角,温婉淡定的外表下,有着慧婕灵动的性子,和一颗渴望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心。

十三,他是一个心中没有皇位的阿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可以给小薇单纯的爱和简单的生活,不是所有女人都喜欢权势顶峰的荣耀,起码小薇不是。小薇的聪明就在于,她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是适合自己的,十三的爱,温度适宜,绵绵密密却从不带丝毫压力。

老四,他缜密内敛,纵然情绪汹涌,眼眸中仍平静无波,这是成为一个帝王所必备的条件吧。客观的说,他对小薇的爱超过了十三,克制隐忍得令人心疼!然而他却放手了,最初可能是为了十三,他看重的弟弟,更重要的却是为了那皇位,在他理智的头脑里,有比情爱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不知道黄袍加身后,夜深人静时,孤家寡人的他,会不会发出赢得了天下输了她的感叹!

第17篇:史记萧相国世家读后感

《史记·萧相国世家》说的是萧何伴随汉高祖左右,为其效犬马之劳终其一生的故事。其中写到汉高祖为群臣排位次的细节,现在读来,让人有寒噤之感。

经历过秦末的腥风血雨,又有楚汉的争锋对决,该是坐下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了。此时高祖认为“萧何功最盛,…所食邑多”,而一群武将却不买这个帐。仔细想来,曹参之流,身经百战,冲锋陷阵,要是没有曹参这样的干将,刘邦即使有一百个萧何也成不了大业。而萧何不曾有点点汗马之劳,只会舞文弄墨,凭什么他的功劳就会攀到曹参之流的头上呢?

试想,如果在楚汉对决时,刘邦说出萧何功劳最大这样话,结局肯定很惨,不用说韩信这样的人立马会占到项羽那边,就连曹参这样的亲信也会觉得靠不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调转马头了。现在不一样了,消灭了项羽,天下惟刘邦最大,一伙人不再是称兄道弟歃血为盟的关系了,高祖说的话不需要考虑那些武将们的感受了,他欢喜谁就是谁,他爱谁就是谁。

武将们的命运似乎就是这样,在主子需要他们时,他们拼命冲杀,最后功遂建业已立之时,他们的功劳却被轻轻松松的抹去。每个朝代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不幸,为什么?武将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大哥”如果在论功行赏再给他们予很高的位置,难保哪天他们就给篡夺了,这招谁都得防着点。这手棋下得妙的人有刘邦,分封群臣时抬高文人地位,极力贬低武将功劳,后来还通过吕后、萧何消灭韩信进一步铲除那群武将们的势力,汉景帝承刘邦衣钵,连本族人都不放过,通过平定“七国之乱”,让天下权利集中于皇室。赵匡胤也是一个忽悠武将的能手,他“杯酒释兵权”,还把表情装得很无辜,在酒席间,故意愁眉不展状,石守信一看就是又怕又愁的,武将藏忧的问题一下子就给解决了。赵匡胤算温柔的,狠一点要算朱元璋了。朱元璋即位后,为了防止武将们功高震主,竟制造种种借口,向握有军政大权的元老重臣挥起了屠刀,胡惟庸、蓝玉等等开国功臣都不能幸免,最冤的是徐达,做得忠顺恭谨,让朱元璋找不出错误,还是免不了被赐死。

高祖以猎人和猎狗来比喻文臣和武将的功劳关系,以萧何为人,武将们为狗固然不是对武将们的人格的侮辱,但是在这个比喻中武将们被极度的工具化却是不争的事实。高祖说萧何“功不可忘也”,难道曹参和韩信之流功可忘乎?说到底功可忘不可忘不是在于他们功劳之大小,而在于他们的功劳有没有必要被提及。这就涉及到了萧何之流之所以被重用的原因了。

兵刃交接的战争中,萧何是个谋臣,是个副职。管理国家之时,他被刘邦扶正,究其竟,可能有一下原因:一,通过这一举动表明刘邦不信任武将们的态度,有此举动,武将们便也不敢肆意妄为了;二,通过这些文臣们的文墨功夫和律令制定达到限制武将的势力的目的,在很多时候,文字的力量并不比刀枪小。看看萧何的所为就知道,他真正的本事不大。刘邦是这样为萧何功最盛辩护的,首先他是个谋臣,“发踪指示”,其次,他“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发踪指示”是他本职工作,“举宗数十人皆随我”那是另有隐情的,是刘邦对萧何的胁迫,可见刘邦是为了捧红他而出其辞的。再后来排位次时,刘邦所举萧何功劳也未必多么光耀。刘邦所言萧何之功如“遣军补其处”、“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萧何全关中以待陛下”等功劳要是真与前线将士相比,又何足絮叨。可谓“欲加之功,何患无辞”。

刘邦果真十分信任萧何之流的文臣吗?帝王对于臣子的信任从来只是处于将来利益需要,而不是过往功劳的惦记,如果谁以功劳自夸,这样的人总会被干得很惨的。刘邦当初在楚汉之争最为艰苦的时间里,他还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萧何说:“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说白了,就是刘邦怀疑萧何,屡次派人打探,而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一律,把自己家族的子孙昆弟都给派上疆场了。而后,汉立国后,刘邦一次一次地怀疑萧何,萧何表现出了很好地孙子态度,为了保全自己,设计把韩信杀了,为了让刘邦放心,他把自己所有家产、资财都献出来分给军士,为了让刘邦对自己彻底无忧,他甚至做毁誉之事——低价甚至赊借买地,一直到把自己搞臭为止。有时,你只能感慨,历史真是一幅充满小丑的图卷,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看看司马迁对萧何的评价就知道,这个人真的是没什么大本事“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没什么作为)。及汉兴,依日月(指刘邦)之末光”。

看《萧相国世家》的《萧何第一》中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刘邦为萧何“功最盛”正名,功劳评定后,接下来就是排位次的事情了。刘邦决定要压制武将的想法是铁了心的,但是又不好意思把自己意思说破,群臣也装傻,力推曹参位排第一。此时,一个姓鄂的人站出来,替刘邦把想说的话抖落出来,说萧何居功至伟,有万世之功,应该排在第一之类的云云,高祖二话没说,立马就说“善”。这个人据说因为在关键时候揣摩了刘邦的心态,替他说了句话,被封为关内侯(很巧的事,这也似乎没什么本事的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也仅只于此)。读到这个细节时,哑然一笑,佩服于关内侯和刘邦的配合之默契,也深感司马迁对历史的敏感程度。

说到底,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是君子小人,不管是想要赞誉还是毁誉,只要是想活着都不容易,尤其是为别人活着更难。人们总是要在舞台上刻画一下自己,在别人的舞台上大家都不得已

第18篇:相国的造句

相国拼音

【注音】: xiang guo

相国解释

【意思】:古官名,为百官之长。后为宰相的尊称。

相国造句:

1、红娘教张生应对相国夫人的责备。

2、古时候秦国有个相国叫商鞅,秦王非常器重他。

3、范蠡被越王勾践封为相国,他的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交相辉映,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为春秋史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4、所以我不接受郑相国的捐赠,让天下知道我与他没有任何瓜葛。

5、楼内,悬挂着一座乾隆时铸造的铜钟,重达万余斤,名曰“相国霜钟”,为“开封八景”之一。

6、相国寺气田的计算实例表明这种增长曲线实际应用的重大价值。

7、通过对相国寺的早期史料的研究,可以描绘出相国寺形制发展历程中的九个历史片断。

8、唐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寺院-相国寺,在北宋帝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9、而段思英继位后,就开始和相国董迦罗争夺权利。

10、人言可畏,今天如果我们受了郑相国的好处,将来别人说我们与郑相国关系密切,怪罪下来,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第19篇:廉政人物系列之大清相国陈廷敬(定稿)

廉政人物系列之大清相国陈廷敬

个人生平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陈廷敬在家乡所建的午亭山村保留至今。

个人简介

陈廷敬以清廉正直闻名。比如他任左都御史时,官场上行贿受贿、营私舞弊成风。于是,他上书皇帝要求制定严厉的制度,以改变不良风气。他的建议被康熙采纳,责令都察院严惩不法之徒。此举对于治理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他非常重视发现和重用有识之士,经常向康熙皇帝推荐人才,比如有名的王士祯、汪琬、陆陇其、邵嗣尧等人,都是经他力荐而受到朝廷重用的。

由于陈廷敬很有才华,在任翰林院学士时,曾和掌院学士喇沙里、侍讲学士张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表扬他们“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赐予他和喇沙里、张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张,表里绸缎各二匹。 王跃文写的《大清相国》中曾这样赞扬他: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

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

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他原名陈敬,21岁中了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便赐名陈廷敬,从此声名雀林。他和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经历了合徐乾学、高士奇的明争暗斗,是呀,同僚似狼,君王如虎,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终于成功立业,扬名于青史!他悟出了官场五字诀:等、忍、狠、隐、稳,在领悟当中,他的岳父、妻子、同僚、前辈也占了很大作用!

文学成就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以回顾晋国昔时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歌颂了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

陈廷敬一生编著有多部书籍。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陈廷敬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特别应当提到的是,编纂工作刚展开,张玉书即因病去世,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陈廷敬担起了总阅官之职,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辞书,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精神财富。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7]

陈廷敬一生写了很多诗 ,康熙皇帝是历代君主中最懂诗、最擅诗者之一,他以诗人的眼光看陈廷敬之诗,十分欣赏。

政治成就

陈廷敬生活在康乾时期,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

钱币改革

在掌管户部期间,陈廷敬曾爬梳积弊,令钱法一清。他发现,当时一些奸商纷纷毁钱铸铜,使制钱数量日减而质量日差,威胁到国家的 金融基石,于是提出制钱改重就轻,并停收采铜税,以增加铜源,杜绝毁钱铸铜的现象。这一举措无疑有利于维护币制稳定。

整治贪污

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吏治改革

为维护清廷的统治,陈廷敬又上疏说:“总督巡抚的职责在于考察和指导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并不是让吏员只明察于理事,尽自己的职责就够了。孔子说过: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触犯条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师检查总督巡抚。这样巡抚可能会说:„问题师是在于那些吏员。如果吏员清廉能干,不加派火耗税收,理事时就不会贪赃受贿,也不会搜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于因触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就可以说是对上有罪。当然,也并不完全是官吏的罪过。上司清廉,则吏员自然不敢贪赃犯法,上司如贪赃不法,吏员虽然也想廉洁,然而却是不大容易办到的。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贪赃受贿,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于察言观色,逢迎上司,又哪里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员的所做所为,就会说:„这样的人还能教导我吗?‟管教不听,就用刑法。群吏这样做,是总督巡抚导致他们这样做的。所以,当今首要的是总督巡抚要人选合格。他们要不为利欲所动。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员,吏员也不必整日想着如何曲意逢迎、巴结上司,都留心为民办事。百姓就能够休养生息。”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对违犯者严加惩处,这就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对于巡持总督的考察,则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为群吏做出了榜样。

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间,历经28次升迁,一直做到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了。陈廷敬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

人物轶事

陈廷敬举贤

圣祖在乾清门召见政府九个部门的大臣,让他们荐举廉洁的官吏,众大臣各有荐举,应答还没有完,圣祖特地问了陈廷敬,陈廷敬回奏:“知县陆陇其,邵嗣尧都是清官,虽然治理的状况不同,他们的廉洁都是一样的。”于是这两个人都升为御史。当初陈廷敬屡次称赞这两个人,有人对他说这两个人廉洁而且刚强,刚强容易招祸,而且会有很多怨恨的人,恐怕要累及您。”陈廷敬说:“果真德才兼备。即使招祸且被人怨恨有什么妨碍。”[9] 陈廷敬秉公理财

康熙帝八岁的时候,陈廷敬任户部尚书,主管钱物。

有一天,他歪着脑袋对陈廷敬说:“陈老官,借给我一些钱吧。”陈廷敬问:“万岁,你要钱干什么?”康熙说:“随便玩吧。”陈廷敬说:“万岁要钱花,等我领了俸禄借给你。”康熙哼一声说:“你的俸禄能有几个钱,我要国库的,有个三万,五万两,才能痛痛快快的玩几天。”陈廷敬说:“国库的银朝廷有规定,谁也不能挪用。万岁,为臣不敢借给你啊!”康熙生气了:“那你走!”陈廷敬说:“臣遵旨!”他退了几步扭过头来正要走,听见康熙说:“什么不能挪用,明明是觉得我没有亲政,看不起我。等我亲政以后砍你的脑袋!”陈廷敬不敢说话快快退下了。

六年后,康熙亲政,他把这件事忘了,可陈廷敬却仍然记得,几次请辞。康熙说:“那是我还小不懂事,你做的对!\"[10]

人物评价

为政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山西省陈廷敬研究会副会长、曾长期在晋城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研究员马甫平说“陈廷敬生于明末、长于清初,山西当时是受程朱理学影响很大的地区,这必然影响到他。当时,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理论上趋于完善,很多理学家开始强调躬行理学思想,陈廷敬就是如此。理学强调的个人道德,具体到官场之中就是自身为官要清廉,对待贪官要敢于斗争。”[11]

乾隆时期的文学家沈德潜评曰:“五语表其奏疏光明,贤于孔光削草之媚。六语表其持躬洁白,同于寇莱公行己之清。„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魏野呈莱公语也。” [12]

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文学家金农(1687—1763), 写诗赞曰:“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13]

文学

陈廷敬是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兼诗人。平生勤于写作,几无搁笔 。他曾将《午亭文编》送呈康熙御览,被康熙夸为“拟诸姚房李杜”,所作各体诗“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学所能窥者”。 但是陈廷敬一直身居庙堂之中,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这是他诗歌题材范围较为狭小的根本原因。加之他谨小慎微的处世态度、一丝不苟的学人气质以及其后繁琐冗杂的编书事务,都无情地压缩了他心灵自由驰骋的天地。诗歌作为文学创作,如果缺乏个性,也就丧失了其久长的生命力。特别是陈廷敬无暇或不屑于在诗歌理论上有所建树,似乎“文以载道”就可一以贯之,这也影响了他文学地位的确立。[14]

其他评价

A.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陈廷敬入禁苑谢恩,康熙帝谕曰:“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

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曾这样赞扬他: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清史稿》中载康熙皇帝“深惜之”,亲笔为他写下了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不过,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更广为人知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B.陈廷敬作为一代名臣、大清相国,却“生前达官显贵,死后文名寂寞”,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陈廷敬为官清廉,他没有贪污受贿、耍弄权术,更没有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所以提及康熙朝的权臣,人们常常会想起索额图、明珠、李光地、马奇等人,却恰恰忘了两朝不倒翁——陈廷敬;二是因为陈廷敬的诗词文章多为台阁体,与清初很多汉族知识分子的文风、心态不符——当时的中原文人一时无法接受清兵入关的事实和南明各政权相继倒台的结果,诗歌创作都弥漫了一种幻灭感。例如,“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清诗选》,选清诗人一百五十人,但不收陈廷敬。而诗学功力逊于陈廷敬的王士祯却成为诗坛盟主,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好评”(《陈廷敬传》)。好在,历史是公正的,亦是公平的,人们终于发现了陈廷敬才是真正的智者,才是康熙帝的真正挚友。在康熙为陈廷敬家族题写“午亭山村”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之后,说:“朕特书匾联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一代大臣,受此殊荣,真是无人可比。

在学术方面,陈廷敬亦是著作颇丰,但在清代文学界引起共鸣的应该是他的《杜律诗话》,这部书不仅受到中国学者的认可,更被日本学界所推崇。当时清代研究杜甫诗歌的人颇多,其中不乏名家。如,钱谦益《钱注杜诗》刻于康熙六年(1667年),金圣叹《杜诗解》刻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鹤龄之《杜诗注》在康熙朝也盛行于世。但陈廷敬认为他们在解释杜甫诗歌时存在谬误,所以《杜律诗话》精选了杜甫五十五首七言律诗,一一阐说。其体例是先破后立,即先引较为通行的谬说或误解,予以驳斥,再申说己意。其间旁征博引,又时出独得之悟。可以说,《杜律诗话》开创了诗话的一种新体例,推动了当时的学术进步。日文版的《杜律诗话》序言写道:“其为说也,不依诸家,而出于独得。证之以本集诸诗,参之以新旧唐史,旁广采当时事迹,发杜老胸中之蕴,辨注家因袭之误,大非吞剥缀辑之徒所能仿佛也。所谓简易明白,有资于幼学者,莫过于此。”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另外,提起陈廷敬,必须提起培育他的陈氏家族。陈廷敬的家世——进士九出,翰林六。世居阳城的陈氏家族,在明末清初逐步发达起来,至清雍正时期,已经出了陈天祐、陈昌言、陈廷敬、陈元、陈壮履等九位进士,陈廷翰、陈寿岳、陈传始、陈名俭等十位举人。陈氏家族,在历代均有著述,其著作虽然多有散佚,但目前所见依然有不少。所以,本书作者把陈氏家族称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从去年到今年,中国的官场不平静,“老虎”、“苍蝇”纷纷落马,但是官场中人要真正做成不倒翁,也许该学学陈廷敬的智慧。这位“驰骋官场五十四载,累计二十八次升迁”的京官,被康熙称为“老大人”、“极齐全底人”,细品陈廷敬的人生,不难发现他不仅会为官,更懂得做好学问,而这或许是他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解读大清相国陈廷敬的为官之道【当代启示】

在等待中积聚崛起的力量

——学习陈廷敬的“等”功

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的陈廷敬,是靠考取功名而被康熙帝发现的。他原名陈敬,自幼聪慧过人,理想远大。尽管家庭非常富裕,但他仍然刻苦攻读,凭着满腔为国效力的热情,一举考中进士。然而当时官场黑暗,他一开始并没有金榜题名,反倒被冤枉入狱,险些丧命。后来得到朋友李振邺(后来成为陈廷敬的岳父)的帮助,才得以活命。这期间,李振邺教会陈廷敬一个“等”字,让他摈弃浮躁,束缚心性,韬光养晦,静待雄起。陈廷敬将“等”字牢记在心,并最终抓住表现时机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并赐名一个“廷”字,光宗耀祖。陈敬从此改名陈廷敬,也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官场人生。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等待,是老天让你集聚薄发的力场。在逆境中学会充满希望的等待,这是陈廷敬告诉我们的道理,同时也是古今中外千千万万成功者的绝密心经。去皇城相府,不要只是走马观花的赏景,而要学会品读那些亭台楼阁中尘封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大清相国陈廷敬那禅定般“等待”的平静,他会告诉你:成功属于那些善于等待而有耐心的人。

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上稳步前行 ——学习陈廷敬的“稳”功

进入朝廷,虽然陈廷敬深得康熙帝的宠幸,但毕竟初来乍到,官职也不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汉臣。在朝廷中,满臣和汉臣是面和心离,对于刚刚进入官场的陈廷敬来说,他深知这期间的厉害。而随着索额图和明珠权力的加大,更是出现了结党营私的现象,即闻名天下的“索”党和“明”党,索额图和明珠这两个满大臣都有自己的野心,也都曾权倾一时,虽然表面上还是不错,但内心却巴不得对方立刻失宠。面对着皇上一手提拔的陈廷敬,他们两党当然想将他拉入,而陈廷敬是相当理智和聪明的,他知道,自己唯有清清白白,两不相帮,一心为皇上才是正道。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李振邺老先生的指点,他知道这两党相争,必然是两败俱伤。据此,他采取了中立的态度,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稳固才是最重要的。

现代的人总是相互猜疑,心眼一个比一个多,这不能说是人类进化上的紊乱,而是社会发展固有的劣根性使然。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职场上的明争暗夺,人与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相信这也不是我们的错,更不是社会发展的错。所以,现代的员工,无论你是不稳定因素的当事人,还是为其站脚助威的,都要像陈廷敬一样远离这个是非之地。这个聪明的一代明相用吸收了中国几千年的中庸文化告诉我们:在官场和职场上行走,择主流大道而行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稳固才是最重要的。

在忍让中避开突如其来的锋芒

——学习陈廷敬的“忍”功

陈廷敬的两不相帮,让“明”“索”两党十分恼火,而他又屡屡在皇上面前提出很好的建议,让皇上对他更是宠幸。人总是有嫉妒心理的,而就在这时,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和徐乾学等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对陈廷敬实施打击,先是从他的弟弟陈廷统开始,利用计谋陷害他,间接地打击陈廷敬,使他在皇上面前的印象分下降。又打击他的好朋友、亲家,让陈廷敬很是为难。后来则直接在一些陈廷敬所处理的公务上挑毛病来排挤他。使得皇上都有心对他下手。而陈廷敬则深知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他明白现在的他完全处于被动,再多的申辩也只能招来更多的是非,于是,他忍了,他向皇上谢罪,接受处罚,也正赶巧父亲去世,遂请辞回家守孝,一晃三年。这一忍,可以说是陈廷敬一生的转折点,正是躲其锋芒,积蓄能量,为日后的反击提供了机会。

都说“忍”字是心字头上一把刀,我们都有心,但并不是我们都会忍。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年轻气盛”,正是对年轻人最好的诠释。在工作中,我们都难免会遇到令自己讨厌的人和事。陈廷敬告诉我们,只有学会隐忍才能有一鸣惊人的举动,只有忍于凡事才有成大事之胸,只有敢于平静地隐于山林才会有威震朝野的再度出山。忍耐并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以退为进。伟人的隐忍是为了伟业,凡人的隐忍是为了事业。忍耐是成功人士所不可或缺的品质,在凡事中的那一些低调忍耐是日后成功最牢固的基石。俗话说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在这个需要细细探究曲直的世界里学会暂时的卑微,学会谦逊的处世,谦和的做人才能成于大事。在皇城相府的亭院间游走,你可以想象在那弯弯曲曲的回廊下,穿越时空的陈廷敬“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恬淡画面。一代明相宠辱不惊的人生经历向我们预示着:伏久者飞必高,先开者谢独早!

在时机成熟时狠下心来做事

——学习陈廷敬的“狠”功

康熙帝重新录用陈廷敬,使陈廷敬内心感慨万分。他知道,这次复出,必将受到明珠等人更大的打击。现在的明珠权倾朝野,百姓更是怨声载道。而陈廷敬在这个时候恰恰正确地揣摩到了皇帝的心理,感觉到皇帝对明珠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宠幸,更是要找个机会要惩治一下明珠。那么陈廷敬是怎么察觉到皇上心思的呢?一次皇上找陈廷敬问话,说话间陈廷敬随口说出“明相国”几个字,不料康熙大怒,说“大清从未设过什么相国,何来的明相国?”从这一句话中,陈廷敬察觉到了康熙帝的心思。他认为,反攻的时机成熟了。随后,他搜集证据,利用康熙检阅海军的一次机会,设计了一个连环参,直接间接地连参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和高士奇四位大臣,结果则是,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籍。这计连环参,不仅保全了自己,更是帮助康熙消除了朝廷中多年的“明”“索”两党之争。关键时刻,一向稳重的陈廷敬痛下狠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之前是别人教会他“等”“稳”二字,自己琢磨出一“忍”字,现在则是逼出了一个“狠”字。

心狠之人,不一定都是坏人。很多事面前,我们确实是要忍的,但对于关系到我们前途和命运的事是断断不能忍的。而此时如果时机成熟,我们就得像陈廷敬那样向对手痛下狠手了。不管是在官场上、职场上还是在战场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你兢兢业业地卖力工作,而有些人偏偏就给你制造各种麻烦来刁难你,或者直接破坏你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特别是在竞争同一个岗位时,你优势突出,对方势力较弱,这时,他就会使尽坏招败坏你的名誉,甚至不惜攻击你的下属和家人,以求得到打压你的目的。对于这类人,我们一旦抓住机会,要坚决进行强有力的回击。你要想到,这样的伪君子如果占据了重要岗位,可能会给你所在的单位或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这样的害群之马只要机会成熟必须进行根除。如果你是一个单位的领导,面对这样的人物更要狠下来进行惩治,要记住:有些人和事如果该断不断,则必留后患。

在辉煌中达到急流勇退的境界

——学习陈廷敬的“隐”功

在成功去除明珠等人后,陈廷敬更是成了大清首屈一指的功勋老臣,连康熙帝都对他敬重万分。一日,在与康熙的谈话中,康熙帝对陈廷敬说“老相国啊”,当时陈廷敬惊恐万分,回说“皇上您亲口说过,大清是没有相国的”。但康熙却对陈廷敬说你就是大清的相国。此时,陈廷敬已经七十有余,每日上朝,但他毕竟是有点老了,很多的事已经跟不上其他年轻大臣的思想,更不符合康熙的旨意,但他又十分的固执,这也使康熙对他产生了点意见。家人劝他功成身退,否则会和明珠他们一样的下场。而陈廷敬表面听不进去,实则心里很清楚,他知道老了,再这样下去必然要走明珠他们的老路,他也很清楚皇上的用人之道,不管你怎么功勋卓著,都不是永远的,总有一天你一样会失宠,伴君如伴虎啊。几日后,在朝上,陈廷敬突然装聋,康熙感叹不已,准许他回家养老了。而回到家后,当家人为他突然耳聋而发愁时,陈廷敬却好了,家人顿时明白,原来这是老爷为官的最后一招,“隐”。

在潮落之际乘时而退,不仅保全自身,还使人生得到升华。能够如此,对于那些置身官场之人尤其重要。学会急流勇退,不是不近人情、自负清高,而是为人有道,胸怀达观。

在清朝,满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终,陈廷敬却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这不仅仅是运气和明君的因素,陈廷敬享用一生的官场“五字诀”更是他驰骋官场这么多年的看家法宝。而这“五字诀”不仅适用于封建社会,对现在的官场、职场、现代的人也是受用的。有机会到皇城相府旅游观光的朋友们,应该从这丰富的历史遗留中品读陈廷敬厚重的人文积淀,更多地学习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自己做人的境界,才能在官场上、职场上、人生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20篇:《清欢》读后感

《清欢》是2006年12月1日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清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清欢》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清欢》读后感一

清清淡淡的茶香飘来,清香袭人。生命就像这壶茶,转眼,就消失了。纯洁的天使与神圣的天堂如此遥远,人们畏惧死亡,祈祷着。然而,死亡来临只是一瞬间,夺去了几十年长长的生命。死亡就是这么残忍。

初升的太阳,有多少人留意了它从群山中缓缓升起的样子;

汹涌的大海,有多少人留意了它从远方涨上去的样子;

歌唱的鸟儿,有多少人留意倾听它悦耳美妙、清脆动听的歌声;

闪烁的星光,有多少人留意了它闪啊闪,究竟有几颗……

人就是这样,总抱怨自己没有幸福,其实,留意了它们,幸福就已经满满的了。或许有人也留意了它们,却不认为那就是幸福,幸福就在眼前溜走了。

人的一生追求的就是幸福,一生都在追求着的人,却总是带着遗憾死去。其实,那些人不明白,结束了痛苦的追求,带着真诚的微笑死去,也是一种幸福啊。

生的意义在于幸福地生,死的意义在于幸福地死。

很多追求的幸福是开宝马,住别墅。其实,真正的,幸福的意义在于“清”。并不是一桌大鱼大肉全家分吃才是幸福,相反,一碟茴香豆,一碗咸饭加上两块路边八毛钱一个的烧饼或是油条,幸福就来了。而又有的时候,与朋友痛饮一杯啤酒,还不如到山间去,和山中的老道士下了一盘棋,品一壶清茶,这或许就是幸福的根本吧!可人们还是在网吧、酒吧中消磨时光,消磨一生,痛苦地活着,又痛苦地死去。也许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可能永恒,人们情愿无聊地度过一生。死亡终有一天会来临,如果一生幸福,就不会惧怕它。

一个人,如果能永远保持清欢——行清、声清、心清。那么,生与死对他来说是一样的。行清容易,声清不难,但心清,即使与天地浑为一体,保持婴儿一般善良、纯洁,心也难以清。人生本来就短,若不珍惜现在,心,还会清么?

人生的玄机在于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而不是盲目地去寻找它。

清清淡淡的茶香飘来,那么清。生命就像这茶香,转眼就消失了。但是,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去创造茶香与享受茶香。

《清欢》读后感二

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空、永恒、无限、神圣、天使……都是那么遥远,可是当一个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灵鸟,也就进入了生之秘境。

—题记

夏日静好,如水的日子散发着淡淡的清欢,嗅着一盏茶的馨香,手里捧着《清欢》,阳光投洒在书间,墨香携着悠然的心境,品着避开车水马龙后的寂静,末了,静静地沉醉在书海中。

《清欢》由林清玄所著。作者通过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享受清欢的意义。林清玄认为“清欢”的境界是很高的,它可以说是清静的欢喜,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但在现代繁华都市能享受这种“清欢”吗?我想在路边安静地散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清静的一刻;我想认真欣赏山水美景,但是也无暇欣赏了,凡是有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有了垃圾,就有了臭秽,就有了吵闹!我想……

这本书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篇就是《三生石》。提起三生石,我就感觉熟悉。我相信人类是有前世的。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与作者的想法不谋而合,作者从知道三生石的传说再到后来在杭州寻三生石,作者也觉得这一切是前世的期约。世界之大,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一个知己的人很不容易,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身边关心你的人,以爱为灯,穿越时空;以美为光,照亮生命。当然,生命中极珍贵的偶然除了因缘还有很多。喝茶、创作、生活是人生的必然,但喝到永难忘怀的好茶、写出动人心魄的文章,体会感动肺腑的生活纯属难得。

夏阳灿烂,茶香不散,轻轻合上书,轻嗅着茶香与墨香交织的芬芳,凝视着被阳光笼成金黄的“清欢”二字,心中也在轻叹: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刻我体会到了一丝“清欢”!

《清欢》读后感三

自古以来,无论是淡酒、清茶、疏梅、幽兰,还是老巷、石桥、山水、花鸟……都如诗般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漫漫长河中,也都出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各处。无论文人骚客,还是市井小民,都或多或少地沾染着这风雅的趣味。白落梅以其优美典雅的文笔,将这其中的闲情逸致娓娓道来,点缀以诗词典故,向读者铺张开了一卷美好的画轴,其中的风华,读者自知。

人生最美是清欢,生活的磨练,总是让人变得越来越不想说。一个人的快乐表情,代表不了一个人真正高兴;一个人的谈笑风生,说明不了一个人没有隐衷。笑容在撒谎,泪水却在投降;嘴上在逞强,心灵却在受伤。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朋友较真,因为不能弃;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身体;不和亲人较真,因为伤和气;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

寻一处清幽,静静地喝茶。心,总会在一小杯一小杯的茶汤中豁然开朗,神思也会在茶水的洗涤中逐渐清明、恬淡。一撮茶叶,慢慢地泡,慢慢地品,从烫口到暖手,从口中到心间,细细品味茶带来的温度。因为有静处,才养成一颗清净心。因为有茶,才觉得清净的生活里有了清欢,因为有这些,才觉得身处茶席间是最好的情境。寻一静处度清欢,觅一味茶享余生。

《大清相国读后感.doc》
大清相国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