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读后感

2020-04-19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县域经济论

一、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

一、

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

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推荐第2篇:论经济博弈论

论经济博弈论

“博弈即一些个人、对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 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由英文“game”翻译过来,过去每每听到博弈一词.都觉得这是一个高深莫测、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如今通过了系统的学习,才终于可以对“博弈”有一些粗浅的 理解。博弈论的英文名称为Gm,ne Theory,也翻译为对策论、游戏论。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体系,博弈论早在 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 足够重视,除了少数博弈论专家以外,很少有人知道它。可是,近年来却受到高度的重视和青睐。1994 年三位致力于博弈论基础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共同 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博弈论作为重要的经 济学分支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最具权威性的肯定。此后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由博弈论和信 息经济学家莫里斯和维克瑞获得,这进一步肯定了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从一个侧面 体现出博弈理论已经渡过了成长期,步人了成熟期。

一、博弈论的发展进程

博弈论思想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一门系统的 学科来说还相当的年轻。近代以来,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了博弈论的重要作用,对博弈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一般认为,对于博弈理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瓦德格拉夫(W aldegrave)在1713年提出了两人博弈的极小化极大混合策略解。古诺(Coumot)和波特兰德(Bertrand)分别在1838年和1883年提出了博弈论最经典的模型,两位学者分别从产茸决策和价格决策分析垄断的双寡 头竞争模型,确定了在竞争之下各自的最优反应函数。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来说,1944年,冯·诺依曼(VonNeumann)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m)合著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在总结了以往关于博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论的概念术语、一般框架和表述方法,提较系统的博弈理论,因此这被认为是博弈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50年代初,纳什(J.Nash)的两篇非合作博弈论奠基性论文发表之后。博弈论飞速发展。作为博弈论的一部分,非合作博弈比合作博弈的发 展更加迅速,在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也更为广泛。提起博弈论,现在差不多总是指非合作博弈论。50年代以来,纳什(Nash)、泽尔腾(Sehen)、海萨尼(Harsanyi)等人是博弈论成熟并最终进入使用。

最近三四十年.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经济 学者们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改造经济学的思维,推进了 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说博弈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写了微观经济学,成为推动经济学发展的一大动力。一方面,纳什均衡概念以及更多的博弈论知识的引入使寡头竞争理论得到改造,在现实中应用的普遍性更明显,严格而深入的探讨竞争现实的现代寡头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中,每个人的决策都是根据他所掌握的有关信息做出的,非 对称信息博弈论这种分析方法彻底改变丁微观经济学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信息经济学已经真正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二、博弈论的主要内容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作对策论,是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相互冲突和合作的学科。一个最基本的博弈结构,至少包括个要素:局中人(player)、战略空间(strategy space)和支付结构(payoffstructureo)博弈论的基础假定足博弈的参与者即局中人是理性而明智的;在每个局中人的所有可选行动范围(战略空间)内, 该局中人是独立的,不受其他局中人任何形式的胁迫;一个局中人的支付结构表示在不同情况(不同战略组合)下博弈终了时他的收益(或“得分”)。在典型的支付结构中,一个局中人所得的支付不仅与他自己选择何种战略有关,而且还是 其他局中人所选战略的函数,任何一个局中人改变自己的战略都将影响所有局中人所获的支付水平。这就是说,局中人之间的利益是相互牵连和相互制约的。除上述3个要素以外,要对一个博弈进行分析,对博弈定义一个信息结构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者必须明确每个局中人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在局中人追求自己的支付最大化假定下,博弈论研究这些理性个体的行为选择。一个博弈的“解”,也就是亥博弈最可能出现的结果,称为“均衡”(equilibrium)。一般情况下.博弈双方的目的就是能够得到一个均衡结果。

三 价值共识问题的经济博弈分析

价值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一致性是达成价值共识的根本所在如果价值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根本对立或者不可调和的那就不可能达成价值共识因此如果从利益主体之间对各自经济利益博弈的角度去分析价值共识问题将给价值共识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博弈论主要是研究理性的人在面对各种冲突行为如何选择的理论,它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研究价值共识问题具有独特的借鉴作用,对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囚徒困境下的价值共识问题分析,

囚徒的困境是人们熟悉的博弈模式,具体的模型不再细述这里只引用简单的图例表示如下:囚徒坦白、不坦白囚徒坦白不坦白图中的和分别代表罪犯被判处5

年、10 年、20 年徒刑和立即释放、囚徒、和囚徒、代表本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

他们各自有选择坦白或不坦白的策略因为不可能串通其中任何一个人在选择策略时不可能知道另一个选择什么。因此他们的决策可以看成是同时做出在这个博弈中两个博弈方的目标是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要实现各自最大的利益,不仅取决于他们自己的策略选择,而且也要取决于对方的策略选择这是一个策略和利益相互依存的博弈在这个博弈中如果两个利益和策略相互依存的博弈方都各自从自己的最大利益出发选择相应的行为往往是选择,双方坦白的结果。这个结果 既没有实现博弈双方总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个人最大利益假如把现代社会的人群简单分成两个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双方。不管一方是拥有资本或公共资源还是一无所有,他们都是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下,要各自实现自身的最大化利益。如果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串供,那么其结果可能就像囚徒困境一样。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博弈的双方只有充分沟通才能选择最优的行为价值共识也是一个价值主体之间的博弈,尽管它的博弈方更多、更复杂、价值主体在这样的博弈中必须考虑以一个什么样的规则,选择何种行为策略,达到什么样的利益等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价值共识必须具有某种价值规范为规则

不过,是何种价值规范就值得考量是传统的价值规范还是现代的价值规范,是意识形态范畴的价值规范还是普世伦理范畴的价值规范这是博弈双方要达成价值共识的前提。第二个问题就是博弈一方的价值主体行为的策略选择必须顾及博弈另一方价值主体的行为选择,否则就会陷入强盗逻辑而强盗逻辑是非理性的不适用该博弈的模型。第三个问题是博弈双方的价值主体要达到什么利益目标,

为了实现自身的最大化利益,必须考虑博弈另一方的利益这已经超过了价值主体博弈的初衷,价值主体在追求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是否也同样存在超过这种博弈初衷的境地呢,有限理性博弈下的价值共识问题分析,价值共识是否具有可能

其前提是什么,学者们曾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实践,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 原始文化中提出人类各方面的性质整体相似。人类各种文化中存在着共通性

在美国召开了具有全球性的第二界世界宗教会议,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该会议提出其中要努力寻求的一个方面是,世界各宗教的代表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聚在一起,以平等的权利相互并列,以尊重的态度彼此交流。这实际上就抛弃了一种宗教高于另一种宗教的说法,该会议后对全球伦理或者普世伦理的问题探讨不断深入万俊人教授在其著作寻求普世伦理,中提出普世伦理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首先,它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之公,共理性基础上的普遍伦理,其次,普世伦理所承诺的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问题或日常生活世界的淑世伦理问题。最后,它应是跨文化地域的人们可以在其特定生活条件下共同认可和践履的公度性道德。在这里,公共理性这个概念成为普世伦理的前提,那么如何建立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呢。罗尔斯曾提出过,重叠共识与最低限度的正义规范伦理范畴。哈贝马斯也提出过,商谈、伦理的概念,麦金太尔等文化多元论者也提出过

美德伦理等规范。同样,价值共识要具有可能性其前提也必须是价值主体具有,理性或者公共理性,否则,一切价值共识问题无从谈起。博弈论中,的有限理性博弈理论,对我们分析价值主体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如何达到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有限理性博弈的理论前提条件认为,完全理性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完全理性的人是必须,具有理性意识,分析推理能力,识别判断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等多方面的完美性,而实际上人类的理,性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没有理性和犯错误的事情经常发生。因为博弈分析研究的是人类在特,定问题中的行为和决策,因此重要的不是人类一贯意义上的理性,而是人们在处理具体问题上的理性。有限理性意味着博弈双方都会出现错误,会在博弈的过程中试错

学习和寻找较好的策略。同时,它也意味着均衡状态,或者可以称为达成共识, 是不断调整和改进的结果,在有限理性博弈的分析架中博弈分析的核心不是博弈方的最优策略选择,而是有限理性博弈方组成的群体成员的策略,调整过程趋势和稳定性,其关键是确定博弈方学习和策略调整的机制。在价值共识达成的途径等问题上,运用有限理性博弈的理论去分析时,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是罗,尔斯的重叠共识与最低限度。还是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以及麦金太尔等文化多元论者的美德伦理。其核心是在多样性中寻求普遍性如何寻求呢,其理论前提是假设人们具有理性的基础,人们在理性或者是有限理性的基础上,以尊重价值主体所享有的基本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为出发点。以考量双方最基本的利益为标准,来寻找价值主体之间的共识。人类社会的制度和格局,领导人的选择等通常也是在长期的有限理性博弈的结果。如,在西方近代启蒙政治哲学到现代的宪政政治共识 已经达成了法律契约的观念,这种共识认为社会是为公民达成的契约而建立的

公民放弃某些特权,作为对国家作为守夜人保护和相互利益的回报,这种达成契约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共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有限理性的人们通过不断试错

学习和调整策略的过程。而契约的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规则制定,而规则的制定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所以契约达成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观念的共识

卢梭指出契约的结果体现的是公意。而公意的背后至少体现了人们的理性,合作博弈理论下的价值共识问题分析,罗尔斯对在现代社会存在合作背景下的共识问题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达致共识不能依靠某一种普遍完备性学说,也不能凭借强大的政治力量。社会力量和心理力量来迫使他人认可,共识只能限于政治正义方面的重叠共识。罗尔斯以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为假设前提,通过公共理性的运作,借助回避方法来达到对政治正义观念的共同认可。他把重叠共识分为宪法共识和全面共识两个阶段,罗尔斯的观点有利于对多元价值的尊重与约束对价值共识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哲学解释学运用一个重要的概念,视域进行有关价值共识方面的阐释,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人存在的本体论条件,伽达默尔又进一步解释了理解的历史性哲学解释学认为一个由前判断体系构成的视域构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传统,在相互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视域融合的现象,视域融合是通过差异性的交互作用,超越了最初各个视域的成见与问题,向着更高的普遍性提升。形成了一个全新视域、一种复杂的历史效果,这种复杂的历史效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局。这个全新的视域就可以理解为价值共识在哲学解释学看来,任何视域都不可能是固定和封闭的,视域融合既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也不是同一化与均质韦伯也曾经讨论了关于理性的问题。

哈贝马斯提出了关于合理性的问题讨论,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体间的交往理性

即,通过人们合理的交往沟通,就有可能走向一种理解和共识等等。以上这些理论和观点至少共同地表明了一点,价值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由个体理性做出往往在现实中存在联合的或者集体的理性决策和行为。而现代化的分工和工业生产又加强了人们在实现共同利益上的沟通和合作。 因此, 在价值主体在达成价值共识的过程中普遍地存在着一种联合的或集体的理性行为。这种理性行为取决于博弈双方的合作,而这正是合作博弈理论所研究的范围合作博弈的本质特征及与非合作博弈的根本区别,是允许存在自愿签订但有约束力的协议,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实际上说明了合作博弈问题的博弈方之间既存在共同利益。但利益又不完全一致。合作博弈所达成的协议除了约定行为之外

还要达成利益分配的共识。那么,如何形成这种共识呢?这就是通过讨价还价

当然,这种讨价还价在价值主体之间进行的话更多的是联盟对联盟或者说是利益集团之间的讨价还价在合作博弈论中 两人讨价还价问题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纳什解法,纳什解法一方面 可以满足对称性 ,累托效率线性变换不变独立于无关选择四个公理,满足公平和效率两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纳什解优化分析目标函数中的联合效用函数,也就是纳什积也显示了纳什解对 方的福利都很重视,不鼓励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忽略对方利益等。合作博弈的纳什解决方法

本,质上是在寻求一个双方或者多方都能接受的合理的标准。反映了人们追求的某种公理,这里存在的某种公理无疑是人们寻求价值共识的深层次的意识和观念

这实际上就是价值共识的公共性问题。公共性问题有许多方面,如文化、伦理、政治、经济等。其中价值达成共识的根本方面离不开,经济利益方面的公共性, 一致性罗尔斯认为公共性不等于公共理性,它只是达成公共理性的背景,共识的形成要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公共讨论理性论证等程序。最后通过求同存异才能达成

这种观念和见解跟合作博弈的纳什解决方法具有非常相似之处。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价值主体在形成价值共识的博弈过程中双方除了要重视各价值主体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问题外。还要重视对方的福利不要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忽略对方利益。否则就会面临博弈中合作的破裂,造成非合作博弈的现象,最终无法形成价值共识。

四、结语

博弈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我 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 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博弈的思想既然来自现实生活,它就可以高度抽象化地用数学工具来表述,也可以用日常事例来说明,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没有高深的数学知识,同样可以通过博弈论的学习成为生活中的策略高手。博弈论首先是我们思索现 实世界的一套逻辑,其次才是把这套逻辑严密化的数学形式。博弈时时存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运用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和策略,去寻求指导生活决策的方法。通过学习博弈论,我们知道如何 走出谈判的“囚徒困境”;如何改变观点,从别人的 角度来观察世界;如何“向前展望、向后推理”,按照 自己预计的道路走下去;如何获得“双赢之道”;学习博弈论,不仅仅限于战胜对方,同时也教你如何建立合作,学习博弈论,就是学习“战争与和平”的艺 术。这些就是博弈,就是博弈论要研究的问题,《经 济博弈论》这本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 和接触博弈论的机会,无论是经典实例的列举,还是深入浅出的形式和风格,都为初人博弈论大门的读 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推荐第3篇:论经济全球化

论经济全球化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客观结果,其基本的推动力是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依赖度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又不断在世界市场上购买自己短缺的商品。尤其不仅在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度明显增强,最终共同发展。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国

机遇

挑战

对策 正文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联成网络,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和各种市场之间的距离,把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股迅猛发展的潮流,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虽然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就其一般特征而言,所谓经济全球化应是指资本、技术、劳务、商品等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配置,包括生产全球化、技术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等等,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种更加直接和紧密的内在联系。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指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二、怎样看待和理解经济全球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所有国家都有利有弊。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使这些规则充分顾及发达国家的利益。虽然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经济也造成了一些诸如就业岗位流失、工资增长放缓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与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利大于弊,获益匪浅。相比之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历史性机遇,摆脱不利地位,赶超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除了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是不自觉地被卷入的对象,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和风险。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贫穷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1.扩大贸易规模。2.加速经济扩张。3.促进产业升级4.推动人才引进。消极影响:1.增大金融风险2.减缓工资增长3.扩大贫富差距。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因此而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引进了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推动了发展中国家技术的创新。3.经济全球化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增加就业岗位。由于廉价的生产要素的存在,吸引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众多国外企业来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在带来资本、技术的同时也雇佣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为其工作,大大减轻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压力。4.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2.金融危机的风险增大。3.环境污染不容忽视4.民族工业的形势严竣。经济全球化对贫穷国家,比如非洲贫穷国家。20世纪末的结构调整,是非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次尝试和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可以说:第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非洲国家缺乏主动权,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地位;第二,经济全球化对非洲国家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大于机遇和希望。因此,非洲国家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要运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坚持两点论。首先,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二是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三是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四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 五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六是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次,要看到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一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 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要牢牢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制定适合我国的战略选择:一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二是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经济安全;三是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四是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我国应对经济球化的有效途径。比如中国加入博鳌亚洲论坛等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我国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除了正视和积极参与之外,别无选择。一方面,绝不能因为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给我们带来风险,就置身事外,甘当观潮派。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我们必须树立起全球意识,具有世界眼光,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全球化进程,勇当弄潮儿,借助世界经济的舞台,实现振兴中华的大计。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不能对全球化抱盲目乐观的态度,不应把全球化理解为西方强国会自动放弃强权政治和掠夺政策,以及从此便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而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有清醒的估计。 1.根据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提高国家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的实力。2.特别加强对金融市场完善化和金融监管高级化的力度。3.积极发展国际贸易,注意控制国际资本流动。4.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建设,尽中国的所能去维护一个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总之,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树立积极辨证的防风险意识,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竞争中增强实力。世界上一些小国家面临经济全球化的风险绝不比我们少,他们能够勇于参与,借势长势。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够趋利弊害,化解风险,展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与风采。我们不能因中国是一个大国而妄自尊大,也不能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妄自菲薄。正确的方针应该是既要积极大胆,又要从容谨慎,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不断拓宽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空间。

六、结论

面对经济全球化,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落后国家,我们要正确的面对它。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面对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

七、参考文献

[1] 罗云平.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机遇http://www.daodoc.com/middle2/jjrd/03/30108.htm.[2] 罗云平,许佩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甘肃高师学报.[3] 马克思基本理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推荐第4篇:论文化与经济

论文化与经济,孰先孰后?

读《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亨廷顿,哈里森)》有感

第一节 亨廷顿哈里森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是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孰先孰后这一问题的。

对于这个问题,在前言部分作者就作出了概括性的解答——作者及为本书撰文的多数学者均认为“文化是影响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因素”。全书中作者主要探讨了“主观意义上的文化如何影响到各个社会在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方面取得进步或未能取得进步,其成败有多大,又是怎样形成的”。限于本文的篇幅及主要论述的内容,在本文第一节阐明此书作者观点时仅从作者重点论述经济与文化关系的第一部分和第七部分及前言、绪论中进行节选。

本文绪论部分的作者是劳伦斯·哈里森,他在绪论中主要阐述了“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这一课题,在前言中此书作者就已经指出“人类进步”在此书中主要包括走向经济发展和物质福利、社会经济公正——及政治民主,这几个方面。仅就经济方面来讲,绪论主要举出拉丁美洲和非洲及美国的拉丁美洲和非洲裔群体,与“亚洲四小龙”及亚裔群体做对比证明了文化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绪论也简述了此书各个章节是如何由小组探讨而产生的,以及每个章节各自的内容。

书的第一部分内容是讨论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6位人文学家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自己对于文化究竟有没有推动经济发展,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理解和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书的第七部分主讲促进变革及文化是如何促进社会变革的。三位人文学家分别阐述了文化变革是如何改变国民心态、改变心理模式、促进社会进步的。

以下叙述几位有代表性的作者所给出的观点和论述的事实 1.《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

戴维兰·德斯认为,“文化具有的内在价值观能引导民众”,“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运用他们的指使去左右任何事物”,“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就会反过来影响另一方面”。在理论方面他运用辩证法分别举出阿根廷及卡多佐的转变、日本明治维新的实例辩证的剖析了依附论。同时,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戴维兰从经验层面对了韦伯在《基督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文中关于新教(主要是加尔文教派)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观点给予了支持。

2.《非洲需要一个文化调整计划么?》

丹尼尔·埃通加—曼格尔对非洲文化有着属于自己的深入独到的见解。他从多样的非洲文化的内在紧密联系谈起,结合D·柏林格和G·霍弗斯特德的等级距离—社会垂直度的看法,深入的剖析了普通的非洲民众受到非洲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包括时间观念、阶级观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解释了非洲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此外丹尼尔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由文化变革引领经济变革的改革方案。在保留非洲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丹尼尔对如何从教育、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这四个方面进行和平的文化革命给出了高屋建甄的指点,为非洲发展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实际上在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许多非洲国家例如坦桑尼亚、赞比亚等能够切实的迈出摆脱贫困的第一步除了依赖于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无偿的帮助之外,许许多多像丹尼尔一样的人文学家在理论方面为非洲发展做出的指导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第二节 一些关于文化与经济,孰先孰后这个问题的自我看法及论述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论是从历史起源上还是发展需求上,文化都是要先于经济的。 首先,在文化的起源方面,早在还没有经济的雏形——交换的年代,人类就开始有了艺术与美的概念,也就是诞生了广义上的文化。现在从许多动物也有着不同种群间独有的语言和行为。作为文化发展的核心,哲学的萌芽,乃至系统化理论时间都要远早于经济学。第一本专门论述经济学的著作《经济论》是古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色诺芬创作的,约写于公元前387至公元前371年,而色诺芬正是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由此可见最早的经济学思维是诞生于哲学的。也就是说正是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学的繁荣。

其次,文化的进步往往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的且不谈争议较大的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单论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次成功的自上而下的以文化改革促进经济改革的成功实例。

但另一方面,正如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所表明的,在一个事物影响另一个事物的同时,他的本身也在受着影响。文化在引领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从奴隶制到封建主义再到资本主义,乃至将来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此有着详细的论述),经济发展无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文中曾经指出: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所以相对于文化和经济来说,我认为经济在历史的发展之中一直充当着文化的批判者的角色。同样文中作者所最为赞同的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两句话:“保守的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避免沉沦。也表明,经济经济和文化也同样有着类似的关系,即文化决定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冗余部分,反过来对已有的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以打破现有现有文化对于经济继续增长的束缚。

此书中的局限性,《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著成于2000年,囿于时代的局限性,书中绝大部分观点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在20年后的今天看来,书中的许多解释仍有很多的缺陷,在21世纪科技发展及物资生产趋于平缓的新时代,经济发展随文化发展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出现了罕见伴随现象——同时面向多元化发展。这一问题可能是作者在研究时所没有考虑到的。

第三节 如何通过学习及实践加深自己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谈到学习,认真听课是学习的第一步,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不能说是完美无缺的,甚至课本上时常有许多已经被新的发现所推翻的一些结论,但是课本和课堂却是我们最容易消化和吸收的,就像母乳,谈不上十全十美,也不一定比得上配方奶粉,但是却是得来最为简单和方便的,也是最适合绝大多数同学的。所以我感觉要谈学习,第一步必须要谈课堂学习,在我开始《企业文化导论》这门课的学习之前,有关文化与经济孰先孰后以及文化有无高下优劣之分的问题,我的认识仅限于高中政治书本所学。即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文化是精神力量,文化是平等的,应该受到尊重。但是随着课程的学习以及书本的阅读,我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增添了新的部分,我不知道这是正确或错误的。仅作为个人的思考在上文呈现。在接下来文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将试图能够有更加深入的思考,通过学习及实践加深自己对两个问题的思考。我将认真听课,争取能够准确领悟老师在每一节课希望传达给我们的知识,集思广益,倾听身边的同学的观点,甚至更大的世界的其他的声音;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多角度地理解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开卷有益,最后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我。

其次是集思广益,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自己所学的知识都有不同的理解,萧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麼,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所以与同学进行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只有不断地取长补短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身所学,使自己的逻辑思维日益完整,死牢范围更加全面。

辩证法看待问题,辩证的看待问题是分析问题之中必不可少的,在分析事物时如果少了辩证法,那么我们所给出的问题的答案必定是片面的,所持的态度也肯定有所偏颇。 最后是开卷有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会更加需要斜杠青年——即拥有多种不同方面技能的青年,而只有多读书才能让我们多了解不同方面的技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领略到更加辽阔的风景。

我将认真听课,争取能够准确领悟老师在每一节课希望传达给我们的知识,集思广益,倾听身边的同学的观点,甚至更大的世界的其他的声音;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多角度地理解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开卷有益,最后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我。

推荐第5篇:论镇域经济

摘要:乐清市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块状经济和政府主导下的城镇化极大地推动了乐清市镇域经济的发展,也使镇域经济发展出现非均衡现象。以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式为理论视角,探索、解释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现实表现,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的合适道路。

关键词:镇域经济发展;“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乐清市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凭借区位优势,走上了民营经济发展之路,形成了小型化、多元化、产品特色鲜明的区域块状经济,有学者称之“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现象,而这种块状经济的承载体主要是镇级区域。所谓镇级区域(以下简称镇域)是指以行政区划确定的乡镇级别的地理空间,包括了建制镇和乡。县级区域是由镇级区域组合而成。探索镇域经济发展规律,对发展镇域经济、缩小镇域区际差距,实现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乐清市是“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之一,位列全国县市百强,是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当前,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呈现非均衡发展现象,研究其发生规律,对乐清市镇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县域经济的最终均衡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乐清市镇域经济为研究对象,以“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式为理论视角,探索镇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由不均衡走向均衡的合适道路。

乐清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瓯江口北岸。西北为雁荡山山脉,东南为海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陆地面积1 174平方公里,①海域面积270平方公里,现辖31个乡镇。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18.6亿元,工业总产值1 087.92亿元,财政总收入5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1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 268元,2010年,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乐清市名列第十五位。

一、问题提出:镇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象

乐清市自1992年进行乡镇撤并工作、1993年撤县设市以来,镇域经济在民营经济和城镇化的支撑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有些区域依靠自身要素积累或产业集群,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镇,而有些区域由于区位因素呈现出相对的衰落景象,镇级区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和差异扩大现象。

(一)镇域工业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乐清以工业立市,②根据乐清市统计年鉴,1993年第二产业在国内在产总值的比重为58.4%,2009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60.4%。镇域工业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了各乡镇的经济状况。当前,镇域工业经济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2009年,各乡镇工业总产值均值为362 639万元,高于均值的乡镇有7个,比例为22.58%;低于均值的有24个,所占的比例为77.42%(见下页表

1);其中,工业总产值超过54亿元的乡镇有4个,占12.9%,低于18亿元的乡镇有21个,占68.74%。2009年乡镇工业生产总值排位前四位为是柳市镇、北白象镇、乐成镇和虹桥镇,工业产值分别是375.6亿元、182.3亿元、129.6亿元、8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9%,相比其他乡镇,工业经济聚集明显。在南片区域中,2009年县西8个乡镇③ 的工业总产值绝对数为754.5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9.47%,如果再加上乐成镇,比例将达到81.42%。南片区域工农产值均值是中片区域的5.89倍,是北部区域的28.83倍(见表2),南片、中片、北片差距明显。因此,乐清市镇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塔”型结构。处于顶端位置是柳市镇,次之是3大集镇,再次之是7个乡镇,最下层的是21个乡镇;从空间分布看,镇域经济发展呈现“县西高于县东”特征,整体呈“南强北弱”格局。

(二)镇域产业特色的非均衡分布

块状经济是乐清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乐清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活跃的民营经济使各乡镇经济特色进行了分化,形成独特的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发展模式。这种“森林”化而非“独木”的经济集群大大促进了乐清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其吸引力越来越强,使更多的同类企业加入到块状经济中来,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发展态势。目前,乐清构建了以电器、电子、建工钻头、休闲服装、机械仪表、精密模具、造船工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见表3)。柳市的电器、虹桥的电子,芙蓉的钻头、乐成的头盔摩配、虹桥和清江的精密模具、北白象和磐石的服装以及黄华和七里港的造船工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镇域人口的非均衡分布

从户籍登记看,乐清市乡镇人口规模等级普遍不高,分布细碎,集中度不高,但镇域之间差距也是比较明显。2009年,各乡镇人口平均数为39 512人,高于均值的乡镇个数为7个,占

22.5%(见表4)。其中,人口超过10万的乡镇有4个,分别是乐成镇159 552人,柳市镇108 107人,北白象镇105 779人,虹桥镇103 799人;人口在4万~10万之间的乡镇有3个,所占比例为9.68%;人口在2万~4万的乡镇有15个,占48.39%;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镇有9个,占29.03%,其中人口最少是福溪乡6 327人。

2008年,四大集镇① 集聚了477 237人,以12.9%个数比例集中了全市总人口的38.96%。如果考虑外来流动人口的集聚和市内其他区域居民离乡居住但不变更户籍的现象,那么,四大集镇的人口集中度将更高。据统计,2009年全市外来流动人口567 837人,其中四大集镇聚集了417 238人,占全市73%(见表6)。另据保守估计,乐清市山老区人员外出人口约占当地人口的一半,其中有相当部分人群居住在四大集镇。

(四)镇域城镇化进程的非均衡推进

在城镇地理空间分布上,小城镇② 分布非常集中。全市乡镇分布密度为2.63个/百平方公里,其中建制镇的分布密度为1.78个/百平方公里。三块平原面积为33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8.1%,集中了21个建制镇中的17个,平原地区建制镇分布密度为5.15个/百平方公里;乐成、柳市、北白象、虹桥四大集镇,均位于南部与中部的平原地区。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上,镇域间分布不均,乐盐片、柳象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在2005年为31.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的7

9.4%。表6表明,作为县域行政中心,乐盐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05.13平方米,远高于柳象片和虹桥片,但均在国家标准上限120平方米以内(见表6),而柳象片与虹桥片城市化进程尚待进一步推进。在小城镇的城市化质量方面,乐清市与温州市内其他县市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乐清人”对我市的城镇化建设普遍感到不满。近年来,虽然乐清市各级政府非常努力,但成效有限,城镇的发展呈现“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景象。

二、理论综述:“缪尔达尔—赫希曼” 模型③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区域不平衡增长的分析有某些相似之处,一些学者将两者理论称为“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高大伟、仵雁鹏,2005)。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不是同时发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地区由于某种最初契机,获得增长过程中早期优势(初始优势),就会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优势区域会因市场作用而持续累积地加速增长,并同时产生两种相反效应:一是回流(吸收)效应,表现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受收益差异吸引而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结果造成落后地区的衰退,区域差距扩大。二是扩

散效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出现一定程度的从发达地区又流向落后地区的现象。但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流效应总是远大于扩散效应,“市场力所起的作用是趋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由于循环积累因果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怎样才能限制地区差异的扩大?缪尔达尔认为,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政府应通过不平行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那些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然后通过这些地区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为了防范积累性因果循环带来的地区差距扩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刺激措施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经济(林元旦,2004)。

推荐第6篇: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论经济

河南师范大学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专业、班级: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姓名、学号:

指 导 老 师:

时间:2013-5-19

201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论经济

2013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温家宝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回顾了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2013年政府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分别就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主要观点:从报告公布的几项目标变动来看,保持相对低速但追求更有质量的增长将是2013年的重点经济任务。 “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是在2013年,在今后更长的时期中,“调结构”都将是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长期任务。 GDP增速继续超目标将是大概率事件虽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3年的GDP增速目标维持在了7.5%的水平,但是近期经济表现出的向上势头让我们认为,今年的实际增速很可能将高于2012年。2013年将维持整体“弱复苏”状态比2012年会有好转,但仍然需要保持谨慎。

M2下调,但流动性不紧2011年以来,M2增速连续第二年低于预定目标。2013年中央再次降低M2增长目标显然是表明对抑制流动性过快增长的决心。但是我们认为,2013年M2的实际增速可能与2012年相持平。外汇占款流入的恢复,信贷额度与去年持平都是支撑M2增速不会调头向下的因素。

所以,我们估计今年流动性环境将维持去年的状态,甚至还可能略微优于2012年。 CPI可能将低于3.5%由于近年来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深入,猪肉价格中枢将逐步下移,议往由猪肉价格引起的CPI“猪周期”将被逐渐淡化。再加上今年的翘尾效应明显低于2012年,所以,今年CPI的实际值可能将低于3.5%的目标。货币当局的关注焦点可能转移到对资产价格的监控上。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差异化利率调控可能将在2013年充当“抑通胀”的主力。

宽财政继续为民生,但不能期望太高2013年的预算赤字目标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但总体赤字率还是控制在国际公认警戒线3%之下。由于我国财政支出一直奉行“以收定支”的规律,所以今年的实际财政支出水平可能难以给市场一个惊喜,继续指望政府固定投资来刺激经济是非常不现实的想法。

宏观经济政策、政府主要工作三个方面作出了全面布局。这三个方面的布局,对2013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报告提出了今年的主要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

2012年GDP为7.8%,今年目标定为7.5%左右,主要考虑国际国内压力以及转型要求、环保要求。2012年CPI为2.6%,今年的目标是3.5%左右。报告称今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主要原因是: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农产品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加码,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理顺能源资源价格需要留出一定空间;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约有1个百分点。

201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报告分别就今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了安排。财政政策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今年的财政政策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货币政策方面,“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具体有三方面政策:一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013年政府的主要工作。报告对2013年政府的主要工作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报告特别强调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大家普遍关心的环保领域,报告提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二)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报告指出,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支持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始终注重保护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调动农民积极性。报告还提出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方面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之一。着重阐述了保障民生的几大具体措施。分别为: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逐步完善人口政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食品药品平安、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建设等。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报告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立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政府主要工作,这三个方面,既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也是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部署。

推荐第7篇:经济实时统论

受美国经济数据好于预期,以及乌克兰局势紧张影响,国际油价16日收盘上涨。

截至当日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52美元,收于每桶102.02美元。7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66美元,收于每桶109.75美元。

基本面上,4月份美国新房开工量环比上升13.2%,高于市场预期的98万套。上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降至7年来新低,表明美国就业市场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上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为29.7万,低于市场平均预期的32万。

伊朗核问题见到解决的曙光,油价大跌美股上涨,铜价在权衡利弊后窄幅整理。LME3月期铜收涨4美元至7099美元/吨。

伊朗与六大国周日(11月24日)达成\"历史性的\"协议,伊朗将削减其核计划以换取初步减轻制裁。这标志着双方重大和解的开始,由此将减少全面中东战争爆发的风险。

费城联储周一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分析人士预计美国第四季度经济增长为1.8%,较此前2.3%的预期增速有所下调;经济学家还预计美国2014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为2.5%,仅仅略微低于此前2.7%的预期。

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NAR)周一发布报告称,美国10月NAR季调后成屋签约销售指数月率下滑0.6%,至102.1,而市场对此的预期为上扬1.3%。9月份该指标为月率下降4.6%,至102.7。

美国达拉斯联储周一发布报告称,美国11月达拉斯联储企业活动指数为16.9,10月为13.3。该指数高于零说明制造业处于扩张状态,低于零则意味着制造业出现萎缩。

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表示,因产出增加,全球精炼铜市场在连续短缺三个月后于8月变为盈余2.1万吨。 沪铜1402周一收跌30元至50500元/吨。沪铜未能突破51000关口,仍处于弱势调整格局之中。短期在5万-5.1万区间内恐仍有反复,操作上建议少量空单持有。

美国劳工部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下滑。在截至16日的一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为32.3万,低于市场预期的33.5万。分析人士指出,就业数据好转显示美国经济各方面都处于复苏中,美国经济向好利好原油需求。

市场密切关注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六国与欧佩克重要产油国伊朗正在日内瓦举行的新一轮伊朗核问题对话会。开始于20日的本轮对话会为期3天,是双方自今年10月中旬以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三轮对话会。美国高级外交官20日晚透露,伊朗与六国若达成阶段性协议,将“有限地”放松对伊朗的制裁,但不会触及核心制裁措施,在双方未达成全面协议前,对伊朗的石油禁运与金融制裁等绝大部分制裁措施仍将继续。 截至当天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2014年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59美元,收于每桶95.44美元,涨幅为1.69%。2014年1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02美元,收于每桶110.08美元,涨幅为1.87%。

推荐第8篇:《经济解释》读后感

~-7-6 字数:3316前几天,经朋友推荐拜读了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在读《经济解释》之前,我只知道张五常先生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面造诣很深,除此以外我对张五常先生可谓是一无所知。有幸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先生竟把经济学的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经济解释》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的读者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的老夫子一样重复罗嗦地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而对它的准确定义按我个人的理解,它应该是本经济学的散文集。既然是经济学的散文集,那么它应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着这样的经济学脉络来为他的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理论”。然而,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也确实是十分钦佩地。因而,我认为《经济解释》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科学的方法论———虽然《经济解释》是本经济学的散文集,但张先生开篇仍不忘按传统的模式那样,首先介绍“方法论”,所以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在《经济解释》的全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现在他正努力向他的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在“科学的方法”这一章一开始,张先生就给我们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所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具一般解释力。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例如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这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正如r.keel所说,“没有任何理论在手,什么辩论也胜不了”。而对套套逻辑而言,我们有时对其加以一定的约束条件,它还是可以对我们大为有用的。张先生在这所举的例子是货币理论,他认为“币量理论被高手搞得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但归根究底,还是源于一个套套逻辑的概念。”张先生是十分强调理论的解释作用的,他甚至认为“解释力重于斟酌对错”,但他并不认为这种具有解释力作用的理论将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张先生更认同“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因为,他认为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这样的理论是不可以被事实验证。由此可见,张先生确是一个对待学问是十分严谨且极具科学精神的人,但《经济解释》中的解释之五——“套套逻辑外的不错理论”中的一些内容却又无法让我们认同这一点。在文中,张先生在对马克思的评价时带有极强的个人偏见,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竟一时让张先生放弃了他一贯所坚持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例如张先生认为“最有名的模糊不清的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因为“马克思的理论从来没有人试用事实加以验证。”张先生在此的论证是毫无逻辑可言的,我们怎能说一个暂未被事实证实理论就是模糊不清的和毫无意义的呢?倘若我们用张先生自己的观点来反驳他则可说,事实推翻了他的理论,因为事实却是任何理论从它的诞生到它得到事实的验证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谁能准确的说出这个过程是一天,是一年,还是一百年,更或是一千年呢?而张先生现在只不过等了一百多年,他就不愿再等下去了。其实在当根本的意识形态不同时,即使《资本论》是刚才发表的张先生同样也是会这么说的。另外当张先生谈到剩余价值时,他这样说道,“「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一些学者说是租值,一些说是利息,一些说是利润,另有一些说是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说来说去都不清楚。”真没想到,像张先生这样的大师竟也会像一个小孩一样为了一块糖果就同大人们撒起娇来了。他幼稚得竟然忘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那就是,在冬天我们穿棉袄,在夏天我们穿汗衫,可无论我们穿什么都不会改变我们是同一个人的本质。不过,如果我们避开张先生的个人偏见,“科学的方法”这一章对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正如张先生在文中指出的一样,“本书是为中国人而写的,我认为,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比对其他好些民族更为重要。”因为中国人始终是一个感性重于理性的民族,他们似乎更容易成为艺术家而不是科学家,就连张先生自己在谈论马克思时也不免感情用事。现在看来也许只有当感性与理性兼有才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表现,而科学的精神对我们这样一个更注重感性的民族而言又是何等的重要啊。经济学的灵魂———如果要谈西方的经济学,那我们不得不从“自私说起”。当然,现代西方经济学已开始了对人们“无私行为”和“利他行为”的研究,这是后话

,而且张先生也并不太认同。他更相信交易的作用,按张先生的说法交易是可以做到互利的,这样更符合“自私前提”。而这里的“自私前提”实际上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定之一,即“理性的经济人”假定。“自私”在这里只不过是通俗的说法,也许是为了便于理解,张先生在文中一直沿用“自私”的说法,而未用“理性的经济人”的提法。无论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张先生仍然坚持认为“自私”是人类的本质,也许哲学家们并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传统的经济学离开了“自私”前提的确是寸不难行的。不过我个人还是认为经济学应该避开哲学上人类本质的讨论,而使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较为合理。既然我们已经有了人类本质“自私”的假定前提(“假定”一词是我加的,张先生并未说人类本质的“自私”是假定的),那么我们当然会追问人类行为的外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张先生在《经济解释》中用“缺乏”一词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想这个“缺乏”应当是我们传统经济学中所说的“稀缺”)既然市场上的物品是“缺乏”的,那么我们想拥有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张先生认为这个代价的高低就应当用市场价格的高低来衡量,而应排除政治权力或其他非正常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个人手中的货币就是经济市场上的“选票”,它的多少决定了你可以消费的商品的多少,而政治权力的介入必然会削弱这个“选票”的作用。“缺乏”引起了竞争,张先生认为“‘没有竞争’这句话,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来看,是难以成立的。”我个人也很同意这样的观点,没有竞争这个社会也就没有进步,但竞争不应当是无序的、恶性的,竞争“跟任何运动游戏一样,是要有游戏规则的。”张先生认为“产权制度(systemofpropertyrights)就是竞争的游戏规则”。在这点上,我也十分赞同界定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有利于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的。产权理论并不应仅局限于市场,有时它的某些观点当被引入到政治领域后,同样会产生某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当然这还有待于实践。

推荐第9篇:旅游经济读后感

由《旅游企业集团化成长》看中国酒店集团化

班级:10旅本2班学号:101201221姓名:温珠华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第二部分是案例篇。理论篇又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旅游企业集团概述、成长的动因及影响因素、成长战略和成长的方式。案例篇分别以锦江国际集团、途易集团、携程和洲际饭店集团为例,阐述了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1、20世纪80年代初创阶段

在这一时期,与全国其他企业集团一样,我国的旅游旅游企业集团处于一种探索的发展阶段。

2、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小规模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相继成立了一批旅游企业集团,例如,1992年成立的凯莱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1994年成立的泰达国际酒店集团。同时,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数量较少,规模也比较少。

3、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旅游企业集团大发展时期

2001年,我国嫁人了世界贸易组织,为应对入世后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压力,提高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一批大型的企业集团在国资委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主导下成立或进行了重大的重组。

二、我国酒店集团化发展的障碍

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作为旅游业中的酒店业为应对旅游业的发展也相继向集团化趋势发展。

我国饭店集团化也经过了三个时期的发展,逐步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障碍:

1、体制尚不健全,反映在产权关系的不明晰和经济的不独立

我国饭店集团化的手段主要是资产重组和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和兼并收购涉及到经济主体间产权关系的变更,因此饭店要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和独立的经济主体地位,集团化过程才能顺利的进行。

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饭店的产权关系并不明晰。这些国有饭店资产名义上是全民所有的,政府作为全民代表管理这些资产,但是国有资产量之巨大,无论 1

从成本上还是专业管理才能上,政府都无法找到足够代理人来行使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因此造成国有饭店所有者的缺位。缺乏有效约束、监督和激励的经营者很难做到从出资人的利益出发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广州白天鹅饭店管理集团,性质上是国有企业,资产权归广东省政府所有。无论从品牌知名度、声誉还是管理经验方面来说,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但至今仍然只是一个单体饭店,管理经验和品牌价值无从发挥和放大,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从1992年成立饭店管理公司以来,也管理了十多家高星级饭店,但所取得的成果同白天鹅饭店在国内的地位相去甚远,这同它的国有企业性质有直接关系。

缺乏独立的经济主体地位也是我国饭店集团化进程中又一大障碍。我国国有饭店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各级政府、各部委以及中央企业的招待部门,其首要任务是完成所属部门的招待任务,其次才是市场需求。有“南国钓鱼台”之美誉的广州鸣泉居度假村是一个集商务、会议、资讯、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花园式度假胜地。常常因为临时的政府接待任务而不得不取消部分客房预订,给其声誉造成一定影响。

2.对内对外开放不统一,环境对集团化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

美国的国内游兴起的时候,许多饭店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国民出游(包括度假和商务)的踪迹走到哪里,饭店就开到哪里,当国民出游的范围扩大到国外的时候,这些饭店也随着他们出游的方向开到国外,成为国际著名饭店集团。

反观目前的国内饭店市场,可以说是对外资完全开放,但是对内并没有形成开放统一的大市场。壁垒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地区壁垒,二是行业壁垒。关于地区壁垒,主要是由于体制原因所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至于行业壁垒从投资主体结构上分析,我国国有饭店分属于党、政、军、警、及商业银行、中央企业等400余家不同的部门,市场竞争度不高。有相当数量的饭店是行业部门的培训、会议、及休闲场所,实际上不自负盈亏,又未完全进入市场或与市场脱节,不必承担市场风险,也不必对前程担忧,因此对集团化也缺乏积极性甚至造成阻力。

3.中国饭店业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周转资金

一个行业的发展,没有资金的支持是难以取得成功的。饭店行业本身就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高星级饭店,仅建筑投资动辄上亿甚至数亿。中国的饭店

行业融资渠道单一,高负债经营是中国饭店业的一大特色。饭店业的这种财务状况,无法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再加上中国股市缺乏信托责任和严格的监管,导致证券市场极度低靡,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融到资金。而中国有资本实力的企业集团又仅仅是把饭店当成内部接待部门,而非战略投资,因此其对饭店的投入旨在维持而非发展,所以很难象欧美的饭店集团那样能够获得集团内部融资。

4.人才问题是中国饭店业发展遇到的最大障碍

任何行业、企业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为人才的竞争。饭店业更是这样,这可以从人力资源的两个层次来说。一是经营管理层,这一层次的人力资源保证饭店经营方向的正确、管理方法的贯彻执行和企业文化的塑造、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二是最基层的服务人员,饭店的服务人员是饭店的一面镜子,其行为和语言最直观的体现饭店的文化和经营特色,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宾客的心情和对饭店的印象。如果说经营管理层是航船的船长和舵手,基层的服务人员就是划桨的人,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人才问题是我国饭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尤其是缺少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高级专门人才。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调查,我国饭店高层管理者中大专(本)以上文凭的人数占总数的55.21%,中层管理者占40.1%,督导层管理者为32.83%;其中从基层成长、干起来的经验型管理者居多,而科班出身的人很少,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更少。每年许多饭店在校中招聘大量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但多数不到一年就基本流失了。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本身就很少进饭店,即便进了也是把饭店当跳板,不久就会跳槽。因此饭店人才供求市场就出现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饭店需要高学历、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而另一方面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高学历人员难以立足该行业。

5、企业文化和饭店品牌重视程度不高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格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形成饭店员工的凝聚力,加强团结协作。在饭店集团化的过程中,品牌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无形资产的应用是没有边界的,不会受到地域和数量的限制,应用过程中不仅不会消耗而且会积累和增值。其次,对于饭店集团来说,品牌就意味着信誉和稳定的出租率,这在业主选择合作公司的标准中又是及其重要的。

因此品牌优势能够推动饭店业的集团化。虽然企业文化和饭店品牌这些无形资产对于饭店集团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的饭店大多只是一味地追求硬件设施,对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其中不乏有一些先进的集团,比如华天集团。它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不遗余力,从各个方面贯彻执行,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所追求的目标,对员工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的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本的用人标准,重视知识和创新的价值主张;知识资本是有价的,也是无价的,心须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快速的学习能力;重赏创新成功者,宽容创新失败者,淘汰不思创新者。

三、中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趋势

面对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的障碍,未来我国酒店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化发展趋势

“大鱼吃小鱼、强鱼吃弱鱼、快鱼吃慢鱼”使得“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将是下一阶段中国酒店业集团规模化发展的真实写照。现有的酒店集团,也包括刚进入和计划进入酒店业的投资者,将通过不断扩大规模经营和连锁经营,打造实力强大的超级酒店集团,实现规模化、连锁化竞争优势。

在规模过程中,酒店集团将借助多种形式包括地域扩张、品牌扩张、网络扩张、联盟扩张,通过市场手段实现酒店集团之间并购将逐渐成为规模化的主流。

2、信息化发展趋势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提高酒店集团业务的及时性,实现业务网络化。在当前竞争阶段,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竞争基础,离开信息化就无法有效竞争。信息化的酒店集团可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为旗下酒店提供网络版的前台运营系统(PMS)、后台管理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采购供应管理系统(SCM)、办公室自动化系统(OA)、中央预订系统(CRS)、知识管理系统(KMS)、远程教育/培训系统(e-learning/training)等集团化服务经营与管理产品,从而使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开发与共享。酒店的良好网络会为酒店带来多大客源?据我们统计,目前,国际酒店集团通过网

络带来的客源达20-25%,国内金陵做得比较好,网络带来的客源到20%左右。

3、资本化运作趋势

西方市场从自由竞争走向寡头竞争用了50-80年的时间,中国的酒店市场不允许这样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存在,尤其是当前全国酒店投资高涨,供大于求短期内不会改变的情况,谁能够首先对中国酒店市场进行整合,谁就有可能在最后的竞争中胜出,其中产权方面的整合将是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对资本的依赖非常强。因此,未来以资本运作来进行市场整合的趋势将日益显现,且国家的政策将有所改变,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公开表示,要对民企放开,这使得将来国内市场有大的改变。

4、品牌化发展趋势

品牌体现了酒店集团对于自身产品、市场的定位,体现了其核心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思路,未来的竞争将直接表现为品牌之间竞争。酒店集团将通过对消费需求的研究、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和有效的宣传活动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对于一些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酒店集团,尤其需要进行市场细分,根据需求开发推广合适的产品和品牌,如果说未来酒店集团的品牌化发展将成为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这一点都不为过。

5、国际化发展趋势

在“请进来”的同时,国内酒店集团也将尝试“走出去”。在选择走出去的地点时,必然要考虑到国内酒店集团的客源流向和国人商务旅游的目的地。目前,锦江和建国酒店管理集团已经在进行国际化拓展的尝试,主要采取自建的方式进行业务拓展。随着国内酒店集团实力增强,通过企业、品牌、业务并购等多种方式,拓展国际市场。最终,与国际酒店集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渗透的竞争格局。

推荐第10篇:经济表读后感

魁奈的《经济表》作于1758年。但从杜邦德奈穆尔在1769年描写的在凡尔赛宫印刷的四开本长时间被认为是《经济表》的第一版到1904年舍勒声称他见到了杜邦称之为原表四开本的版本并认为是《经济表》的第三版,直至1971年贝卡格利在意大利菲伦塞旧书店中发表现了符合舍勒所描述的资料,《经济表》的初版可谓经过多年之后,才得到澄清。《经济表》的作者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出身于巴黎附近一个地主兼律师的家庭,由于兄弟姐妹众多,早年受到的教育并不太好,13岁丧父,16岁外出谋生和学医,后又回乡作外科医生,声誉日隆。魁奈一生研究过化学,植物学,哲学等多种学科,并受庇护他的侯爵妇人庞巴杜夫人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推崇《论语》。魁奈在宫廷居住期间常同当时法国上流的思想家,哲学家交往和聚会,熟悉法国的社会和经济情况。1753-1756年,也就是魁奈60岁左右的时候,由于路易十五继续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农产品价格被压得很低,而且大部分赋税都加在农民身上,导致大量农民破产,因此此时社会上一般舆论也都很关心经济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魁奈开始对经济问题感兴趣,并于1756年和1757年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写了《农民论》和《谷物论》,这也是魁奈最早发表的两篇经济著作。此后,他又相继为《百科全书》写了《人类论》《租税论》和《利息论》。在这些理论中,魁奈提出也纯产品说,社会结构理论,资本理论,价值与货币理论等,而正是这些理论,为魁奈《经济表》的出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石,而这些里论中的纯产品,三个阶级的划分更是直接构成了《经济表》的理论基轴,贯穿着《经济表》的始终,同是也是《经济表》的理论前提和重要假设。正是在以上所提到的背景下,魁奈开始第一次试图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并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于是魁奈的《经济表》于1758

年产生了,而这也是他关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学说和对经济体系的全面总结。作为医生出身的魁奈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存在一种不以人勿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秩序,这种自然秩序无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都处于统治地位。因此,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可运用同一方法,即要从事物现象的观察出发,运用理性分析,去发现事物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去寻找自然秩序。根据这一认识,魁奈提倡研究经济学要用抽象法。而他的《经济表》正是在这一个经济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产生的。《经济表》基本上有两个模式,前后是个演变的过程。在第一,二,三版和见于米拉波1790年的《人类之友》中的《经济表》所采取的是一个曲折连接线的模式。在魁奈和米拉波合著的《农村哲学》中,复杂的模式开始让位于提要的模式。而在魁奈的《经济表分析》中,提要的模式最后发展为《经济表算学范式》的新模式。这一模式成了《经济表》的基本模式。

第11篇:经济增加值读后感

有关《经济增加值——解读与应用》讲座的读后感

经济增加值作为一种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经济增加值应用到企业中,使得我们以经济增加值的角度看待我国的企业发展,本次讲座让我了解了如何从经济增加值的概念、特点以及从经济增加值看待企业发展为线索,探讨了我国企业应改进的方面。

本次有幸听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秦志华教授关于经济增加值的解读与应用的讲座,使我了解到经济增加值是一种新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它因为准确的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在90年代中期后逐渐在国外受到重视、欢迎,并广泛应用。在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考核下,企业的一般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不会关注投资回报、净资产增长率等盈利评价指标,引入经济增加值管理系统,可以使员工将日常运做的成本与盈利结合起来。因为无论对企业的哪一个环节,节约了费用就等于增加了经济增加值,其金额与经济增加值的增加额等值。使企业的诸多盈利指标变成了一个经济增加值金额。推行经济增加值以前,大多数公司对不同的部门会采用不同的考核指标。如对销售部门考核其销售规模、销售毛利;对生产部门考核其产量、成本等。但是,不同的考核标准,会带来企业的总体目标与具体指标、经营策略与决策方案不一致的结果。而经济增加值则是唯一能使员工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有着共同的目标语言的企业考核指标;同时,也引领着企业管理层朝着为股东不断创造财富的目标努力。

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没有将权益资本成本从营业利润中扣除,这样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不能真实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同时也会使经营者误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

通过本次秦教授的演讲,我明白了经济增加值能将股东利益与经理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由于经济增加值是一个绝对值,所以,经济增加值的使用能有效解决决策次优化问题。经济增加值可以避免内部决策与执行的冲突,使各部门目标与整个企业目标一致。正因为经济增加值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的代价来夸大短期效果,也就少不鼓励注入削减研究和开发费用的行为。它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企业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这样杜绝了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因此,应用经济增加值不但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而且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整个社会技术的进步,从整体上增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加快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12篇:《正义论》读后感

《正义论》读后感

法学0904班 0904000434 张蒙慧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新闻报道后,唯有高呼“社会不公平”来排解心中的抑郁之时;当我们举着社会主义大旗,将民主法治建设变成一句可耻的口号之时;当我们兴致勃勃的以为社会公平正义已然在向我们招手,却永远只是“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之时,一声叹息也罢,两三句牢骚也行,至少我们还是一个有着社会性的人。何为社会性,我认为即一个社会组织下,个体能够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参与社会事件,关注社会变化的愿望和想法。社会性付诸于个体身上得以实现是基于公民的一项权利,我们姑且认为它是一种参与权吧!当我们怀着这种社会性,去批判、去呼喊、去驳斥社会的不公平与非正义之时,我们却很少去思考何为正义?正义为何?罗尔斯在他的鸿篇巨著《正义论》中,向我们一一阐释正义到底是什么?

罗尔斯在开篇就以恢弘的气势向我们阐释了正义在一个社会中无可辩驳的首领地位。一言以蔽之,即存在就必须正义。正义,是基于每个个体的天然的不可侵犯性的权利,它不是那个英明神武的“哲学王”赐予我们的恩典,也不是民主政治体制下赋予我们的一项权利,它是基于每个个体的天然的不可侵犯性的权利,也即是天赋人权。即便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这不仅使我们这些饱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观念之苦,而又无力辩驳的人眼前一亮,顿时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在罗尔斯的论述中,功利主义所认为的在产生社会最大利益总额(或平均数)的前提下容许一部分人的平等自由的严重侵犯是正义的观点遭到了严厉的批判。他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之上认为,“作为公平的正义”不仅仅是原初契约的指导性原则,而是“原初契约的目标”。亦即,正义是我们人类共同体通向秩序终极目的。这一论断将正义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再是那双躲在幕后操作木偶的手,而是舞台上的主角。这无疑给那些追求正义的最大化的人们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又将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

在其中寻找到了评判正义与否的标准。

然而,在我看懂的那部分中,我感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允许我们默许一种有错误的理论的唯一前提是尚无一种较好的理论,同样,使我们忍受一种不正义只能是在需要用它来避免另一种更大的不正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句话带给我的震撼丝毫不亚于罗尔斯在开篇中的那段慷慨陈词。一直到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民主制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我的观念中,民主制是打着多数人利益的幌子对少数人合法权益的明抢。但是民主制照顾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然而也正是由于它要照顾到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之存在着效率低下和不能够真正抉择出最有效、最完美的方案的缺点。尽管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所在,然而如果我们因此抛弃民主制,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制度能够替代,不,准确的说,应该是超越民主制呢?难道是柏拉图所认为的“哲学王”之制吗?然而,历尽古今中外的所有君主,谁人敢称“哲学王”?谁人能称“哲学王”?历史遗憾的向我们摊开双手,表示无奈,我们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因而在没有比民主制更正义的制度出现,而民主制有明显比其他制度更有效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它也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同时,这句话带给我的一个反思是,对于一些现象的存在,特别是从我的正义观出发认为不对的现象,我总是报以批评的态度,即只是抱怨其不合理而未曾评判其存在的原因以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概而言之,就是未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社会问题。因而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大量的愤青,一腔热血以为自己是铁肩担道义,奈何难得惺惺相惜之盟友,他们以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怎奈众人视之幼稚之极。我不是指责愤青,恰恰相反,我希望我们都应有愤青的那股劲儿,都似游戏“愤怒的小鸟”中的小鸟般义无反顾的冲向我们的目标,即便是“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但前提是我们要把握好方向,否则即便是头破血流也是无济于事,最终也只是博得我们普通人的一些同情而已。借用我们环境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的感情更深沉,我们的行动更专业。”

第13篇:教学论读后感

《教学论》读后感

利用空闲时间,认真拜读了翟广顺主编的《教学论基本问题概论》一书,发现此书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探究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在教学内容一章中,作者讲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于教学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首先勾画出和设计课堂中师生交往借以展开的内容,没有预设的内容的师生交往只能是一般性交往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要开展的活动、要讲授的知识,决定了学生是以专心致志的方式还是心不在焉的方式学习。因此,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学内容也因此成为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话题。

那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教育者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有这几个:

一、从学科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二、从社会需要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三、从儿童经验和兴趣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依据儿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庞大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和筛选的过程。而在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中,教师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取舍,绝非仅仅依据上述标准就可以完成,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力量来完成。

第14篇:邓论读后感

邓论读后感

政治学理论 309030201011 谢坤

邓小平理论的出现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条件的,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并且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想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尽快发展起来,就要求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以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了新经验。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

邓小平理论也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首先,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其次,邓小平理论是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愈是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理论,就愈能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理论和路线的关系上,我们党是有过教训的。

撇开以上大的方面不说,纵观整个理论或其形成过程和一些同志的生平事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全文。他全部使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在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例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时期,某些国家领导人将“两个凡是”作为行动准则、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根本违背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在*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从而,重新确立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事实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证明了邓小平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过后的拨乱反正时期,他更加深刻地总结了*的教训,明确指出不能只论个人功过是非,而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分辨是非,总结教训;明确指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定位上,我们既要坚持维护传统思想的精华,坚持维护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经验总结,也要打破旧的精神束缚、解脱旧的思想包袱,全面、客观、准确的评定一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呆板,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这为全党、全国、全人民以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踏上新的历史征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邓小平也毫不吝啬地指出*中暴露的我国政治体制上的诸多弊端。中国,一个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民主的国家,新中国的建立,确实代表其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逐渐成长的,在此时,虽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总体上讲,还比较稚嫩。她的民主化、制度化、政治化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完善,她要在国内、国外均无前例可鉴的环境下,带领全国人民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确实很难。事实上,在受到国内、国外不利因素的影响,错误在不断的加厚,邓小平同志以他完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身份,理论联系实际,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从宪法、基本法到各项法律规范在内的国家法律制度,把国家纳入法律化和制度化的正常轨道。从而,我国才真正意义上迈进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建立了符合社会发展和符合社会国情的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同样,另一个让我有深刻印象的是“两点论”。邓小平同志唯物论中“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提出了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邓小平抛弃了忽视生产力发展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彻底改变了当时生产关系扭曲、社会发展迟缓,甚至倒退的情况,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缩短了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着重强调了物质文明是前提,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就不能搞好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向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西方各种腐朽思想侵入我国,如果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就不能给物质文明建设以正确的智力和精神支持,那样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这一科学论断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点。而且,关于这个重点,更能体现出邓小平理论是完全从实际出发的,是科学地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目标,和“十个五年计划”。

像这样联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中还有很多。又比如说,他提出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一国两制”的思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等,这些科学途径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步使我国以暂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认为,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抓住其核心。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层次上、在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并由此得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原则争论的干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之后深有体会。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退成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已经把邓论写入了党章,并将邓论作为我党的理论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阶段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革全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号召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任务。”可见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已经迈入了21世纪,有过辉煌,有过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如今,这个伟大的国家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她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正指导着这个民族大踏步的前进。

邓小平的一个极大贡献,就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在知识经济为导的今天,摆正发展思路无疑是十分有现实价值的。在知识经济中,技能和知识成为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都更为重要的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财富之源,可以作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包括专利、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在整个经济资产中的比例大大上升,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企业无形资产中的比例已高达50%以上,而县城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活快速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今天的美国已被信息技术包围,各公司从中获得了惊人的利润,美国微软公司的崛起和发展速度,就充分地印证了知识经济的力量,微软公司创立仅20年,它的资产已超过400亿美元,如果把它列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排行榜中,可排在新加坡之前而列第47位,现在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1996年,美国全年新增产值的2/3是靠微软这样的公司创造的。

知识经济的兴起,预示着人类已进入了依靠知识,依靠技能发展产业的时代,在工业经济时代,可以设置各种壁垒来保持竞争的一方;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有壁垒可以保护落后,蓬勃发展的世界知识经济产业对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了严峻的发展问题,使知识密集的生产部门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迅速崛起,产业结构又进入了新的大调整期,无形资产的投入快于有形资产的投入,社会化和网络化程度极高的知识和信息生产与分配部门的人员已开始超过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数,使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我国不仅面临着如何巩固、改造、发展传统工业,尽快实现传统工业现代化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超越传统工艺的发展阶段。中国要进步,中国要腾飞,必须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迎头赶上,众所周知,竞争的关键在与人才,而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不断的流失,各国纷纷来华挖人,就是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仅有的几个出色的技术人员也都纷纷“跳槽”进了外企,为什么,只有物质利益的驱使吗?不是的。相信每个知识分子都明白只有为自己国家作贡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人生价值,帮助外国打工只不过是物质利益上的暂时得到了满足,而精神上始终缺少点什么,真正意义推动着祖国前进的人,无疑是自豪的,一些华人科学家在国外获得了荣誉,却一定要加入该国国籍为领奖前提条件。但名牌大学的学生还是盘算着出国,为什么?归根到底是国内的人才竞争和价值回报体制还

很不完善,在国外,他们除了可以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很主要的是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公平竞争,最大限度的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在国内就相对逊色很多了。要留住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行政上给予人才以极大的鼓励,创造良好的工作研究环境,在价值回报上也要更加合理,要尽量让人才有所施,而不是才皆无用。

如今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这无疑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指引我们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总结我们党近80年的历史经验,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及党面临的新问题,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党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我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紧密联系起来;从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根本性质的高度上,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证明了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坚持代标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真正保持先锋队的性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进行了新的提炼和升华,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与深入,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在新的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争取党的事业的更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用邓论武装自己,作到头脑清醒,目的明确,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理解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的配合作好国家的各项工作,协助党把祖国推向成功的彼岸。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应肩负起跨世纪发展的历史重任,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我们是跨世纪的,大有作为的一代,我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重托,是时代的骄子—我们应该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在正确的道路上为祖国的再次辉煌而奉献自己无悔的青春。

第15篇:《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终于走向了和解。

基辛格在 2011年5月27日迎来了自己88岁的生日,其重磅大作《论中国》也在这一天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今年10月,《论中国》简体中文版隆重上市,各大网站争相报道,不啻为十八大之年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引进版著作。

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的基辛格,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论中国》这本书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每个曾经或正在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一读。 “世界之王”的陨落

书的前半段,基辛格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清以前的中国,国运昌盛,四夷咸付,是以中国人酿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至于愿与中国通商的周边国家,天朝皆视其为“蛮夷”,称通商为“朝贡”,以示承认中国的至尊地位。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其对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借助工业革命的洪流,西方超越了中国。

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列强环伺。仅仅10年,中国从辉煌中跌落,沦为殖民实力争夺的目标。 大国博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本书的下半部以更大篇幅讲解了基辛格眼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史。作者试图从“围棋”和“孙子兵法”出发,形象地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杰出的政治战略思想,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敬服不已。基辛格甚至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中受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的规诫。”

例如,1958年8月23日,为了试探美国保卫台湾的承诺坚决的什么程度,也为了提升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毛泽东解释说道,中国表明了军事决心后,将重启与美会谈,如此“既有行动场所又有谈判场所”。基辛格把此解释为《孙子兵法》“斗中求存”古为今用,目的是化强敌为弱敌,进行进攻性威慑策略。

开始发展霸权主义的苏联早为毛主席所不喜,即便中苏还是盟友。有趣的是,在炮击金门的3周前,赫鲁晓夫刚刚访问北京,致使艾森豪威尔指控苏联授意毛泽东这么干。而在台湾问题上,毛泽东又利用赫鲁晓夫的左右为难诱使他发出核威胁,这个赫鲁晓夫自己都承认无意付诸实施的核威胁使苏联和美国关系限于紧张。毛主席将赫鲁晓夫当成了棋子,当成了剧本里的一个演员,获得了宣传上的重大胜利,“底气十足”地重回中美大使级会谈。于是,两位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和赫鲁晓夫,高下立判。

1978年越南得到苏联的支持,全面发动了侵略柬埔寨战争并占领柬全境,妄图永久占领老挝与柬埔寨,将其合并到越南的版图中以便建立“印度支那联邦”,实现其地区霸权的野心。

为了“遏制越南的野心,适当地给他们有限的教训”,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争之前,邓小平效仿当时的毛泽东高调出访美国,使外界认为这次行动得到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同意,从而吓阻另一个超级大国插手干预。接着,邓小平又出了一招妙棋:遍地落子。他遍访缅甸、尼泊尔、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并在2月4日“在围棋棋盘上布下了最后一颗棋子——路径东京停留”,达到了将中国融入世界、孤立越慢的目的,为对越反击战取得舆论上的支持。 基辛格用《孙子兵法》和围棋解释中国领导人的精妙政策,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将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化繁为简,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见识到大国博弈的神奇。中国两代领导人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巧妙地运用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现代外交和战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放眼世界,除了中国人,谁还能有这般才能?

由此我们也认识到,政治不是儿戏。咱们老百姓想当然的事件其实都包含着领导人激烈的政治博弈,因为他们必须为国家的长远考虑,思索如何才能为自己国家带来最大的利益。我们唯有多读历史,汲取百家评论,才能体会其中的博大精深。 中美外交风云

中国和美国,地广人稠。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始终将利益与意识形态明确区分的。作为一个党员,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我也喜欢美国的电影,喜欢超级英雄,甚至还翻译过美剧和动画。我认为,排除政治因素,这些都是全世界的财富。在政策方面,中国领导人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国外传播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决拥护者,基辛格声称:“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干涉别国的内政。”在外交上,中国含蓄而深刻,毛主席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往往包涵数层含义,往往令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头痛不已。他们经常煞费苦心,热烈讨论,方能解出此中曲直。

美利坚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从长期敌对转变为盟友的?答案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共同反对苏修的霸权主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恢复,这是冷战时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胆举动,而在这之前,时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之行打前站。因此,基辛格身为亲历者,他的描述无疑具有准确性,他所披露的细节也是其它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的。

基辛格是著名的外交家,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他多次访华,有幸与中国的三代领导人交流切磋,对他们的理解是不同寻常的:他称毛泽东为“哲学王”,周恩来儒雅、随和,他还特别欣赏邓小平的实用、江泽民的灵活,认为这两人都在审时度势,为把中国带出备受孤立的国际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中国带来冲击的时刻。想跟中国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世世代代生活在优越感之中的美国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胁。

然而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美国无法忽视这个大国的存在。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对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来共同维持世界的和平。

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中国的崛起成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独立辩题。相比之下,奥巴马对华态度比较温和,而罗姆尼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分激进。事实上,美国大选的候选人为了拉选票,通常会在竞选中对中国强硬,但是上任之后马上变脸,开始缓和对华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美国选举时,克林顿激烈谴责老布什的对华政策,他攻击老布什“纵容”中国,扬言要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与中国人权挂钩。可后来,克林顿对华的亲切有目共睹。只有过来人才懂得,与中国搞好外交关系才是硬道理,纵使美国总统为了国内的呼声而采取一些不利于中国的政策,也不会在深层次上影响中美的正常关系。

鉴往知来,本书的最终落脚点,仍是为今天的中美关系谏言献策。当前,中美两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了互相依靠的经济大国,在基辛格看来,这样的态势也给双方出了个难题,因为两国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一时还找不到一个能够统领一切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他在《论中国》的结尾部分提出了一个新词——“太平洋共同体”。在他眼中,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赞同对方的目标,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双方都努力寻找和发展相互补充的利益。

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这是基辛格的愿景。作为普通老百姓,和谐发展的中美关系是两国人民都希望看到的。《论中国》这本书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美国人应该多读,因为它能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人更应该多读,因为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不吝大加赞扬,这是一个外国政治家对中国的客观评价。中国人读此书,既能了解历史,又能看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对思想素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大有裨益。

叶海林 2013-9-22

第16篇:《论雅俗共赏》读后感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国共产党收录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同时,书中各篇论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化和俗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化\"和\"雅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艺术都属于\"俗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雅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小说等。诗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给人以别致的感受。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在现代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正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篇论,让我受益匪浅。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从史的发展上看,歌谣原只要重叠,这重叠并不一定是脚韵;那就是说,歌谣并不一定要用韵。韵大概是后起的,是重叠的简化。现在的歌谣有又用韵又用别种重叠的,更可见出重叠的重要。重叠为了强调,也为了记忆。

顾颉刚先生说过:对歌因问作答,非复沓不可。……儿歌注重于说话的练习,事物的记忆与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复沓的需要。(《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上)

\"复沓\"就是重叠。这对于现代人写诗与小说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古到今,从古诗到今天的散,或者再到今天的影视,\"既重复又新变\"的复沓手法几乎成了一条艺术的铁律。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三\"的运用——\"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进\"……,\"三\"意味着反复出现,增强审美刺激;而\"三\"中每一次出现都不同,都有新变化,这就在反复的审美刺激中,增加变化的内容,增加新的审美体验,当\"三\"个即重复又新变的审美体验一整合,艺术的效果、艺术的魅力就构成了。

第17篇:《君主论》读后感

治企如治国

——读《君主论》有感

满开迪①

[摘要] 君主国和企业存在有种种的共同点,借此说明企业与君主国的治理之道也是相似的。当然,企业毕竟不是君主国,其管理的方式方法必然不能完全照搬马基雅维里的治国思想,但在此我要依照君主受人爱戴的经验,论述如何做个受人尊敬事业有成的管理者。

[关键词]《君主论》君主管理者尊重

[正文]

《君主论》是意大利的政治家,外交家,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对当时政事的长期经验和对古代政事的不断钻研而获得的,并且他对这种知识长时期的孜孜不倦的加以思考和检验,确保理论的真理性。

我不想再研究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理论,即使这是本书的理论基础,但是也不否认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应该校法狮子与狐狸,不择手段,使用各种权术与计谋。在这里,我只是想通过本书对君主的建议来阐述做一名管理者应注意的一些方面。

《君主论》中指出“君主国不是世袭的就是新的”②。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获得、通过犯罪方式获得。从君主的角度来考虑,他获得权利的方式不同,但是,统治的要想获得成功却是相同的:强大的权力基础。凭能力或者武力取得领导地位的人,开始比较艰苦后来则比较稳固,因为他已经打下了基础,而对于凭借幸运和邪恶取得领导地位的人则要注意执政以后要迅速打造这样的基础。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的君主国最为牢固。管理者亦是如此,获得权利的途径无非就那么几种,就像君主一样凭能力取得领导权的人在管理方面总要比凭运气或不正当手段登上管理位置的人更加令人信服与服从。

另外还有“有史以来的君主国都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统治的:一种是由一位君主以及一群臣仆统治----后者是承蒙君主的恩宠和钦许,作为大臣辅助君主统治王国;另一种是由君主和诸侯统治----后者拥有那种地位并不是由于君主的恩宠而是由于古老的世系得来的。这种诸侯拥有他们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臣民。这种臣民把诸侯奉为主子,而且对他们有着自然的爱戴。至于那些由一位君主及其臣仆统治的国家,对他们的君主就更加尊敬了,因为人们认为在全国只有他是至尊无上的。”③同样,在企业中也存在有总裁和底下各高层雇员的管理,雇员由总裁决定录用,辅助总裁管理企业;也存在像股份制公司中的大股东和其他股东一同管理企业,共同研讨并决定战略政策的情况。

通过以上的列举表明了君主国和企业存在有种种的共同点,借此说明企业与君主国的治理之道也是相似的。当然,企业毕竟不是君主国,其管理的方式方法必然不能完全照搬马基雅维里的治国思想,但在此我要依照君主受人爱戴的经验,论述如何做个受人尊敬事业有成的管理者。

一、“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得上伟大的事业和作出卓越的范例,能够使君主赢得人们更大的尊敬。”④

“在他开始统治的时候,他进攻格拉纳达;这项事业就奠定了他的国家的基础。一开始,他从容不迫的行事,并且毫不害怕遭到任何阻碍。他使卡斯蒂利亚的贵族们的精神灌注在这件事业上面,只考虑那场战争而不考虑革新的事情。与此同时,他赢得盛名和驾驭贵族的统治权,而他们还没有察觉。他依靠教会和人民的金钱得以维持他的军队,并且在长期的战争中,给他的武装力量奠定了基础,而这支武装力量一直给他带来了荣誉。„„”⑤

上述是西班牙国王费尔迪南多,从一个弱小的君主,一跃而为基督教世界中首屈一指的国王的行为。首先在最初统治的时候,他就制定了战略计划,根据长期绩效作出进攻格拉纳达决策,而他在此时不考虑革新的事情是为了稳定贵族们的情绪,使贵族们安心的为君主效力,这种做法为他奠定了权利基础。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管理计划,也要与其他的管理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巩固自己的地位。其次他利用教会,就是在国家中制造一种组织文化,使人民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便于统治。对于管理者亦是如此,管理者应该创造良好的组织文化,运用组织文化的约束力量加强管理。最后,他依靠的是一支强大的属于自己的军队,而不是外援和雇佣军,对于君主来说,权力就是武力。对于一般的组织者来说,就是一支由内部人构成的忠诚的追随者。这都是由不断地消灭竞争对手逐步达成的。

二、范例教育。

“一位君主,如果类似关于米兰的贝尔纳博的传说那样作,当遇到任何人在社会中作出不寻常的事情----无论是好事或者坏事,他就抓紧机会在内政管理方面作出罕见的范例,选择人们必定大谈特谈的关于给以奖励或惩罚的方法。这对于君主是大有帮助的。”⑥

一个公司要想有所发展,无论是管理者还是雇员,都因该避免犯错误。将每次人们犯的错误做成范例并提出惩罚方法,供人们参考谈论,这无疑是一种避免重复犯错的方式。同样,好事也应该被人们知晓,把优秀的人或事树立成模范加以表彰,让其他雇员效仿,也会促使雇员的能力加强。这种奖惩分明的态度,会令管理者增添一份正义,博得跟多的尊敬。

三、重用贤能。

“一位君主必须表明自己是一个珍爱才能的人,引用有才艺的人们,对各个行业中杰出的人物给予荣誉。”⑧

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例如,康宁公司由于缺乏有技能的生产工人而放慢了向发展中国家一些市场扩张的速度,为了保持战略上的优势,他需要更多的具有这些技能的工人。因而,一个企业的成败在于如何用人,就算计划做的再好,若是无人有能力完成,那就是纸上谈兵。有才能的人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带领企业创新发展。

四、把决策权握在自己手上。

“一个君主应当注意,绝不要为了进攻别国而同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国家结盟,除非有此必要,迫不得已。因为即使你获胜,你仍然成为强国的俘虏。然而君主们应当尽力避免处于听从他人随意决定的境地。”⑦

管理者没有了决策权,就不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者,更谈不上被人尊重了。所以,管理者绝不应该附庸在比自己强大的公司底下,不能因为所附庸者的强大而丧失了基本的决策权。

总之,要做一位受人尊重的管理者,就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要选贤任能,奖惩分明,且一定要我有绝对的决策权。

① 作者简介:满开迪(1990--),女,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②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3页

③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8页

④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05页

⑤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05页—106页 ⑥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06页

⑦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08页

⑧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109页 ??

??

??

??

第18篇:《君主论》读后感

《君主论》读书报告

《君主论》是一本有趣的书,很简短,但是很精辟。马基雅维里也的确是个伟大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很顺利,从服官到罢官,从冤狱到放逐,与妻子儿女一家七口过上了贫穷的乡村生活,后来由于迫切的需要改革的社会形势又被重新起用,直至最后贫病中死亡。在罢官以后,马基雅维里并没有沉沦,他只是把这种不幸归因于命运,并相信不幸已成为过去。他变得更加审慎,在一贫如洗的日子里,他依旧保持着忠诚老实和善良的美德,还创作了《君主论》。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在《君主论》这本书的开头,马基雅维里根据内容将君主国进行划分:世袭君主国,新君主国以及混合君主国。他认为,相比较而言在世袭君主国里保持政权相对的比较不困难,只要君主不触犯他的皇宗皇祖的制度,在常务的事情上工作勤勉,遇到意外的事件随机应变,就可以将统治维持下去,并且这种平稳的统治管理的时间越久,稳定性就越强。即使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格外强大的力量篡位导致君主被夺权,当篡位者一旦发生祸患的时候,君主就能光复旧国。而新君主国,则会出现重重困难。因为一个国家新建立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隐藏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暴露出来,比如说,被管理者的利益得不到实现或因管理者的承诺无法立刻兑现而产生的不满;支持管理者上台的人要求更多无法取得的利益,还有不可避免的开罪于心的属民等等。至于混合君主国,他所遇到的变动主要来源于一切新君主国所固有的困难。所以,一个新的君主,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行动。第一,灭绝旧君血统,但不能改变他的法律和赋税;第二,征服者亲自前往占领地并驻节在那里,也可以是往占领地的要害之地派遣殖民或者驻扎军队(鉴于殖民比较不奢靡而且比较忠实可靠,触犯的人少,所以殖民比驻军要好);第三,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同自己一般强大的外国人利用任何意外事件插足,因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第四,考虑当下的困难,更要放眼未来,在患难可以预见的时候就做好准备;第五,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才能去扩张领土,否则将会受到非难。

之后,马基雅维里就谈到了君主该如何统治君主国的问题。他说,两种不同的统治方法将会使国家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是一位君主和一群忠心的臣仆来统治,那么就会稳定团结一致,是难以被占领的,但一旦被占领,则极易被分裂;如果是由君主和诸侯统治,则存在着潜在的分裂的危机,因此极易被占领,但很难保有。而一位君主要想统治一个原来是共和国的国家,要么毁灭它,要么亲自前往驻扎,要么建立一个有好的寡头政府,然后允许那里的臣民在他们自己的法律下生活。如果是这个国家原来是君主国,那就稍微简单了。但总结起来,无论它原先是什么国家,新的君主都必须好好借助市民的力量。

一个君主,要想获得一个国家的统治权,可以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也可以依靠他人的武力,可以依靠幸运,也可以依靠邪恶之道。当然,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最不依靠幸运的人往往也是保持自己地位最稳固的人。但他们毕竟是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君主,总会面临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事莫过于建立并推行新的制度。因为旧制度下的受益者会极力反对,而拥护新制度的人也会因为没有尝试过而半心半意,结果事当反对者进攻时,防守的只是一些半心半意的人。为此,君主要么说服他们,要么强迫他们。前者通常效果糟糕,执行力差,后者一般利用武力、职权的控制力(革职、调任)能够起到很有效的作用。这样,以后君主的管理才会如鱼得水。至于那些单纯靠别人承认自己掌权的好意和幸运

的统治者,他们会比较危险,因为他们倚仗的这两种因素都是变化无常毫不稳定的,而且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奠定好基础。第三种,也就是以邪恶之道获取君权的君主,他们往往之后还会利用残酷的手段来铲除异己以求得到长久稳定的统治。这样的人屠杀市民,出卖朋友,缺乏信用,毫无恻隐之心,没有宗教信仰,是不能称作有能力的,他们或许可以赢得统治权,但是绝不可能赢得荣誉。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应该在人民当中生活,他可以偶尔使用残暴的手段,但这些手段必须要能为臣民谋利益。人性使人会记住带给他的任何损害,所以损害的行为应该一下子干完,而恩惠则要像滔滔江水一样绵延不绝,一点一滴,满满赐予,而且,君主需要保证人民有需求,因为只有有需求,才会有满足,有满足,才会有忠诚。

这里,我联想到了马基雅维里介绍的君主所需要的美德。他认为,君主是不需要仁慈的。一个伟大的君主,应该不介意有着残酷的恶名,尤其是新的君主国。毕竟新的君主国充斥着危险,要避免残酷之名,那是不可能的。人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人性是恶劣的。而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这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君主,应该让他的臣民畏惧自己。当然,君主决不能让人们憎恶自己,他不能掠夺人民的财产,不能染指人民的妻女,否则君主也会灭亡的很惨。

当然,一个明智的君主,光没有仁慈是不够的。他还不能遵守信用,不能慷慨(除非他正在争取成为一个君主的过程中)。当然,如果一位君主把这些表露出来,那是更加不行的。他不能具有这些良好品质,但必须极力表现出这种品质;他不应背离善良之道,但必须懂得在必要时为非作歹;他还必须慎言,不可从口中流露缺乏美德的只言片语。他必须让他的公民和属名觉得他是非常慈悲为怀、笃信守义、讲究人道、虔诚信神的。他还必须避免受到蔑视和憎恨,因此,他应努力在行动中表现的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忍不拔,还有睿智,他要让他的臣民认为没有谁指望能欺骗他或瞒过他。

很清楚,切实的政绩是一个君主获得民众敬畏的好办法。所以一个君主应该做出伟大的事业、卓越的范例。选贤举能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任用优秀的人才势必会增加君主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一个君主,必须能判断出身边的大臣的优劣。君主不能让大臣的光芒盖过自己,要让大臣知道自己是他们的后盾,没有自己,就没有他们。君主也不能让谄媚的奸佞小人影响自己的决策,他得让良好的忠言产生于自己的贤明,让谄媚消失于自己的贤明。同时,如前面所提到的,君主要生活在人民当中,所以在每年适当的时候与人民一起欢度节日和赛会是必要的。还有就是,不要同比自己强的国家结盟,除非迫不得已,也不要在两邻国发生战争时宣布保持中立。最后还要重视地方势力,比如说行会和部族集团。

最后,谈谈捍卫一个国家所必需的军队。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君主要想使他的国家长久,就不能只依靠雇佣军。因为雇佣军不忠不义,而且有野心、无组织、无纪律,傲慢又怯懦,在关键时刻根本不足以信任、不足以倚仗。并且,君主也不能依靠外国援军,虽然那些援军可能是良好的有用的,但是他们更是危险的。所以,马基雅维里说,就雇佣军而言,其懒散怯懦是最危险的;而若就外国援军而言,其英勇剽悍确实最可怕的。总而言之,君主需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唯有自己的军队才是最安全的。一个君主若没有自己的军队,那他的政权也是不稳固的。正如书中所引用的那句话一样,“世界上最弱和最不牢固的东西,莫过于不以自己的力量为基础的权力和声誉了。有了自己的军队以后,君主要把军事制度和训练作为自己的专业。他必须不断训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思考突发事件的应急

对策,加上阅读历史,研究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行动,以史为鉴,充实自己的军事思想。

以上算是对《君主论》这本书的总结,刚看完的时候觉得这样一本书,写的都是君主国,讨论君主国是什么,有哪些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顺便还提到了对人性的看法。这样的书,似乎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并不怎么明显。后来想想,或许现代社会中的那些企业就可以当做是一个个君主国,里面的“统治者”,也就是高层管理者。这样的一个个“国家”,也有兼并,有联合,有阴谋,有狡诈。他们的“统治者”,也要任命“臣仆”,也要像君主一样,不具备那些美德,但要表现出那些美德,要让“臣民”敬畏自己,但不能让“臣民”憎恨蔑视自己,不能让“臣民”的光芒盖过自己,要有突出的成绩,还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总之,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具备人性和兽性,要有狮子的凶骇,也要有狐狸的智慧。这样看来,《君主论》就像一部兵书,需要我们好好研读。

第19篇:君主论读后感~

读《君主论》有感

09行政管理1班黄桂康

学行政管理的我很早就知道《君主论》这本行政学奇书,据我所知,它是一本毁誉参半的作品,它的积极之处:客观且精辟为人们对政治斗争的内部结构提供了最好的“验尸报告”。也帮助那些处于分裂的国家的君主提供一个强而有力的政治思想参考,帮助其快速兴国。但同时它也是众多不正义的暴力革命的理论基础,如法国民主暴力革命,希特勒的法西斯专政思想来源都源于此。总的来说,它对后世世界的建构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纽约时报》评论,千百年来,人类写过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一是《君主论》,二是《孙子兵法》,三是《智慧书》。而《君主论》是三者当中最富争议的一本奇书,其作者马基雅维利更是获得了毁与誉如此尖锐对立的名声:在否定者眼中,马基雅维利是“政治恶魔”、“罪恶的导师”、“邪恶的教唆犯”;而在肯定者眼中,马基雅维利则被称为西方“政治学之父”、“国家学说之父”。而我正是基于马其雅维利的两面极端的影响,才去读《君主论》的,通过阅读,我整理出如下理解:

(一)《君主论》的背景、主要内容

《君主论》诞生在在文艺复兴前的意大利分裂时期,那时国家整体处于一个临近崩溃的状态,各小国分离乱政,百姓苦不堪言。而共和、民主的这些平等概念不适合于这个江河日下的国家,马基雅维利本是一个共和主义追随者,但是基于意大利这种情况,他觉得意大利需要一个强大的、有至上绝对权的政府来领导,因此他应势写下了《君主论》这本书。《君主论》全书分为二十六章,主要分为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君主治国的思想、权术、法势的运用和管理手段,比较像我国的儒、法家思想。

第一部分中(1-11),作者认为,在各类君主国当中,世袭的君主国人民习惯了君主的统治,所以维持政权比在新建的君主国里要容易得多,只要不触犯祖宗之法,遇到意外随机应变就够了;而混合君主国要求君主针对不同情况,或者灭绝旧君主血统并保持当地原有法律和赋税,或者御驾亲征并长期驻守来巩固统治,或“把殖民派遣到那个国家的一两处要害地方,或者在那里驻扎大批的步兵和骑兵”。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取得的新君主国,取得时困难、保有时则容易;而依靠他人的军队或者因为走运而取得的新君主国,“登上宝座并没有什么麻烦,而想要坐稳宝座就困难重重”了。在以邪恶之道窃取的君主国中,君主能够巧妙地适用残酷手段,把坏事变成好事,可以稳定他的统治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反对。在市民的君主国中,君主对于那些约束自己并不贪婪的贵族,应该给予荣誉并加以保护;而对那些不约束自己的,或利用他们,或防范他们,同时君主应当与人民保持友好关系,使他们对自己有所依赖和企求。在教会的君主国中,君主要妥善处理好教会权力的问题。

第二部分中(12—14),作者认为雇佣军和援军都是无用并且危险的。因为雇佣军的懒散怯懦无法保护本国或攻击别国,而其首领不论是平庸还是能干的,都有其害处;而援军不论胜败,都将不会给本国带来什么好处,“他们带来的危险比雇佣军还要多得多”;混合军比单纯是雇佣军或援军要好一点,但也会产生依赖性。只有“臣民、市民或属民”组成的本国军队才是最值得信赖的。“任何一个没有自己军队的君主国都是不稳固的”。“除了战争、训练和军事制度之外,君主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的目标和思想”。

第三部分中(15—23),作者认为明智的君主应该学会承受吝啬之名,慷慨会最终损害了自己。君主不应介意残酷这个恶名,因为比起那些由于“仁慈”而引起整个社会危害的人要仁慈多了。“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安全”,但要避免被人们所憎恶。君主应该学会善用野兽的方法,同时效仿狐狸与狮子,既能识别陷阱,又能震慑豺狼,当遵守诺言对自己不利时,就不该遵守诺言。君主必须避免贪婪和霸占臣民的财产,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出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和坚忍不拔以避免受到憎恨与蔑视。关于堡垒问题,“如果君主害怕外地超过

害怕人民,就该建堡垒;如果他害怕人民超过害怕外敌,就该抛弃堡垒”。君主应当从事伟大的事业和做出卓越的功绩以赢得人们崇高的敬意,或在国内统治中树立自身的典范、战争中旗帜鲜明表明立场、会识别人才和爱惜人才、重视社会集团等。君主应当经常惦记着大臣,尊敬他,给他财富和荣誉以保持他们的忠诚,但如果察觉到某大臣只顾谋求自己的利益,就绝不能信赖他。君主应当常常听取意见,不断征询意见,培养一批好的顾问以避开谄媚者。

第四部分(24-26)中,作者论述了意大利的君主们是如何丧失了国家,人世间的命运有多大的力量和怎样抗争,最后奉劝梅迪奇殿下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讲述了国家命途的走向,

(二)个人心得体会

就整本《君主论》而言,我觉得作者马基雅维利是个直率的功利主义者,直率的甚至有些可爱。他的言辞直白而犀利,就像一场狂风暴雨,另人倍感震撼。下面我想就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1、人性本恶,人是随追随利益的动物,管理者需要厚黑法则去协调这问题。

马基雅维利说:“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性本恶。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貌似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都思考过这个问题。中国儒家思想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而基督教、伊斯兰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需要“赎罪”。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人性本恶,就拿一个刚出身的婴儿为例好了:如果你把糖放进他的嘴里,他肯定会笑着接受;而如果换做是苦涩的药水,他肯定会皱着眉毛哇哇大哭起来。这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人从刚出身起就知道趋利避害。就像作者所说的“逃避危难,追逐利益”。李宗吾的《厚黑学》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厚者,厚颜也,黑者,黑心也,厚黑即道也,一个人如果将厚黑掌握好,成功就在脚下。

2、管理者在明处要发挥“大人”形象威慑权下,在暗处要用“小人”智慧笼络人心。“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能识别陷阱,又必须像狮子一样能惊骇豺狼”。这是著名的狮子与狐狸的比喻。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不一定要求他是个君子,但他必须是个伪君子。这就验证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必须是一个伟大的骗子”,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特别是在当今的政坛中。而中国的政府尤其喜欢欺骗广大的民众们,唐山大地震的内幕、汶川大地震的实情。又喜欢用伪善的文化高压政策压制着思想领域的开化,什么“敏感词汇”“屏蔽”。也许这是有历史根源情节的吧,毕竟自古至今中国都是在君主的专制统治下生存至今的,君主习惯了愚民政策而大众也习惯了被政府欺骗,就算有少数贤明之人可以睁眼看世界,他们的言论也很快会陷入黑暗的正规秩序中,自由开明的空气总是离我们那么远,那么遥不可及。

3、忠正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要超越“道德”去实行道德。(重点领悟)

“目的证明手段正确”,君主为了统治,应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唐太宗李世民正是践行了这一理论而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为夺取权力,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威胁自己的父亲让出皇位。虽然这些行为有悖于伦常,有悖于道德,但李世民却赢得了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勇于纳谏、从善如流等美名并且创造了空前繁荣的“贞观之治”。狐狸的外表让他树立了君主高大美好的形象,而狮子的威严又让那些阴谋者入履薄冰,寸步难行。李世民很会运用手段,伪装自己,因此他成功了,也伟大了。

我的总结:《君主论》里外其实是忠于厚黑学的内部协调原则的,它一方面强调君主要用开明的态度去对待权下,另一方面要懂得运用权法势来调控组织内部的问题。它向我们阐述了这个道理:世界里的法则是由强者制定和推行的,在集体伪善的人类世界里,强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能集合这个世界内部的力量,用来发展一个高度统一社会。尽管可能短中期内与民主主旨相违背,但是我们要看到《君主论》给这个表面和平的世界里的思想冲击!

第20篇:君主论读后感

初看这本书,觉得整本书都是在介绍君主的处境,讲做为君主,应该做什么,应该避免什么,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国家繁荣强盛。似乎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离得很远,没有任何交集,不过接着读下去之后,仔细思考起来,的确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

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君主权力的形式、来源、管理和维持。

书中阐述了马基雅维利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历史的一些了解和对政权分类的一些观点。论述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依靠幸运获得、通过犯罪方式获得。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的君主国最为牢固,作者对君主国权力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教读者如何对当时的形势和权力分布进行分析,并协调这些力量。

在《君主论》当中,涵盖了大量君主应如何治军的论述。其中关于雇佣军的论点更是对欧洲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其过去、现在的国家和政治,并劝告当时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论述了军队的种类和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从政治的角度讲,任何军队都代表了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实质领导服务。所以,要让军队效忠,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都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之上,无法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

作者论述了君主如何维持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就国内而言,明智的君主应当急民众之所急,赏罚分明;就君臣而言,亲贤臣,远小人;就国际而言,敌友分明,立场坚定;这样才能够赢得尊重,维持国家运行,甚至繁荣发展。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是马基雅维利的论调,他强调,就君主自身来说,一个被贵族所支持和推选的君主远没有一个受人民支持的君主来的安全可靠;一定不能让人民憎恨,否则再多的堡垒都是没用的。

马基雅维利强调命运有强大的力量,但也只能主宰一半的人生的成败。命运就像一条泛滥肆虐的河流,但只有对那些没有做好防护抵御的人面前才显现出了她的威力来,而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并不可怕。马基雅维利指出只有人的做法符合时代对他要求,他才能战胜命运,否则就会被命运所打败。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他的这种人身观和历史价值观对后人是有

巨大影响的。

关于君主如何选用贤明的大臣,马基雅维利的方法也有着实际的操作价值。他的标准是看他们处事第一考虑的利益是自己还是国家。对于那些考虑国家的贤臣要在物质上和荣誉上的巨大给与,这样君臣才能和谐同事。

作者是位极有争议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挑战了“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思路,剖析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为政者当为大局着眼的思路。

译者的序言中提到古今有许多手腕强硬的任务都是十分推崇《君主论》中的观点的,其中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德国统一的名相卑斯曼、法国皇帝拿破伦还有希特勒和莫索里尼,还有很多。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被称谓暴君而且自己最后也没能逃脱被历史抛弃的命运,他们可能也是没有完全按照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去执行。虽然他说到君主需要像狮子一样迅猛也要想狐狸那样狡猾,两者缺一不可。但是他又说到,不择手段的人是不能被列位伟大人物的行列之中的。君主需要做一个伪君子和大骗子,但要注意的是要在表面上做到一些所应该有的良好品行,在关键的时刻需要他们对道德的牺牲。

在此书中,我最喜欢看的是马基雅维利关于性恶论一针见血的观点, 就我感觉,是整部书的最精彩也是最受争议的地方。

他所认为人是自私的。马基雅维利提到:“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属于你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 。他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死活更值得关心。

所以他建议君主在仁慈和残酷之间因该选择残酷,而不用总是仁慈,但其中要保持人名不对自己的残酷而不产生仇恨。他从历史中得到具体的做法,所有被杀的人都要经过正式的审判和定罪,这样才能保证威严、表面上的仁慈和正义。

诚然,很多人会说这种观点太过于悲观与尖酸刻薄了,简直就是在蛊惑人心,所以批判马基雅维利。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作品至少有四百次提到“嗜血成性的马基雅维利”,而《君主论》被教会的教徒们称作“魔鬼撒旦的犯罪档案”,罗素更干脆其称作“恶棍手册”。可是,虽然马基雅维利是把各种各样状况整合到了一起看上去有些夸张,但谁能否认这事实?谁敢坦坦荡荡地说自己没有以上任何一项?

人类生来就是邪恶的,即便看上去很纯洁,因为这些都是本能。比如小孩子(可以是小到婴儿),也许他们什么都不懂,但他们本身就带有一种破坏的欲望,他们之所以会作出弄坏玩具虐杀昆虫这种事,是因为这样做能带给他们快乐。若不是人性本恶的话,那么“纯洁的小天使们”为什么会因为破坏和欺凌甚至虐杀弱小而感到身心愉快呢?贪婪、狂暴、征服、破坏……这些都是人类不可否认的本能,它们一般会因为后天的影响,在受教育和与人接触的过程中被压抑或节制,使社会还不至于变得疯狂,但本能这种东西是无法消除的,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一头野兽,如果特定状况下铁链断掉,那么跑出来害人是百分之百肯定的。

作为一个抱持着“性恶论”观点嘲讽地观察世界的人,我其实很难理解“性善论”是怎么出来的……

有人说,他撰写《君主论》,是为了表达他对君王的忠诚与崇拜,旨在赢得君王的宠幸而在仕途上有所发展。我对这种说法并不赞同。我更加赞同另一种观点,即马基雅维利更是出于一种爱国的热忱而非个人的私利所写下的《君主论》。可以说,尽管马基雅维利他本人衷心地向往崇尚共和制度,但只要国王能够运用手中的权利,动用一切公开或隐蔽的手段拯救意大利于水深火热之中,实行君王制,却也实在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而《君主论》中所阐述的,不过他借助对历史和政治的研究,对于救国方法的一种个人阐述。而这一点,在《君主论》的最后一章《热切希望从蛮族人手中解放意大利》中,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爱国热忱。

所以,尽管在许多评论中,《君主论》依旧被当作一本教人行恶的书,但是,我认为,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君主论》依旧有着被反复重看的价值。并非是要学习其中的政治手腕,而是在今天,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被少部分个人、团体,乃至国家所孤立和敌视。研习《君主论》,即便不说是“以暴治暴”,却也不失为一种了解敌人手段的方法。

《经济论读后感.doc》
经济论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